对应讲记第3课
【此外,《三摩地王经》中也云:“末法浊世菩提勇士者,护持如来教之此胜法,彼等吾子末时护正法,千万佛皆交付与彼等。”】
在《三摩地王经》当中有这样一种授记:在末法浊世会有菩萨勇士出世护持佛陀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此胜法”,“此胜法”主要是指《三摩地王经》这样一种教义,“彼等”就是我的心子在末时的时候会护持正法,不单单是这尊佛释迦佛,而是千万佛全部把他的教法交付给他,让他们进行护持,就是这些菩萨会在末时的时候护持正法,千万佛都把他们这个教言交付给他们,让他们来护持。
【可以明显看出,此经中已经完整地指出了“摩诃萨埵绕卡达”的全名,静命论师的尊名如果用梵语来读就是如此。】
“末法浊世菩提勇士者”实际上从梵文来读的时候就是“摩诃萨埵绕卡达”,“摩诃萨埵绕卡达”就是静命论师的全名,他出家的时候起的名字就是“摩诃萨埵绕卡达”,在这当中就讲到他的全名。
【此处如若也同样读成“末法浊世摩诃萨埵者”就比较容易理解;】
就是说这个也可以读成“末法浊世摩诃萨埵”,这样读的时候也是更加容易理解的。
【而所谓的“绕卡达”可以解释为维生或护持。】
静命论师的名字“绕卡达”也可以解释成维生或护持。有些时候翻译的时候把静命菩萨的名字就翻译成“静命”的也有;还有有些地方我们看到有翻译成“寂护”的,“护”当中有一个维生或者护持的意思,所以说翻译成寂护也好或者翻译成静命也好,实际上从他的这个“绕卡达”当中都可以作翻译的,就可以解释成维生,或有的时候解释成护持。
【因而,通过此名词也使所表达的意义一同显露出来了,因为(一句话)能引出直接之义、间接之义、言外之义等多种含义,这就是佛语的特点。】
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绕卡达”这样名词,也就是把所有的表达意义全部显露出来了,这些方面对静命论师的这些名字的授记,也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佛陀的一句话当中也可以有直接的意思、有间接的意思、有言外之义的这样多种含义,这个方面就是佛语的特点。因为佛陀证悟的实相智慧非常深邃,所以佛陀语言的特点也可以直接解释,也有间接的解释,还有“言外之义”。前面“名为巴者宣净戒”诸如此类的,有的是直接解释的,有的间接、言外之义解释的。
这样一种直接解释、间接解释、言外之义的解释实际上也必须要有非常殊胜的智慧,能够了知佛陀语言当中他所指出的直接、间接、言外之义。如果你看不出来的话,就好像这个当中和静命菩萨的授记没有什么关系,好像不是在授记静命论师的,但是有智慧的人他一看到这个佛语的时候,有的是从直接解释的,间接、有言外之义。他必须是有非常超胜的智慧他就可以这样去理解,可以这样去解释。所以说就是佛语的特点。佛陀的语言,还有很多证悟者他们的论典的语言都有这样一种特色。
【静命阿闍黎通过卓越的理证智慧(无误抉择)以上两部经的无垢意趣,进而开创了两大宗轨(合一之宗),由此可见,这两部经中授记的原因也在于此。】
静命菩萨他有非常殊胜的一种理证智慧,通过他最为殊胜的理证智慧把以上两部经的无垢意趣抉择之后,开创了把两大宗轨合二为一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教义。两部经典第一个就是《楞伽经》,《楞伽经》当中讲到五法,在《三摩地王经》当中是讲到甚深的智慧,静命论师完全抉择了这样一种无垢意趣之后,就把这个两大宗轨合二为一,名言当中有唯识的解释,胜义谛当中通过胜义的解释,就把两部经典当中的含义非常明显地凸演出来了。对我们来讲,学习这个经典、掌握这个经典的时候就非常非常地殊胜,很殊胜。
因为一般的人没有智慧,看《楞伽经》的时候,有时候说好像是八识是存在的,有些地方讲是万法是皆空的,如果没有人来指点的话,就根本无法了知有的时候说八识是有的,有的时候是说八识空的,那么到底如何去了知呢?就无法了知。或者《三摩地王经》当中讲到这样一种甚深智慧如何了知?
静命论师他说唯识讲八识存在是讲名言谛当中,讲八识不存在是讲胜义当中,通过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把佛经的意趣这样一抉择一宣讲,我们再看的时候就知道二者之间就没有矛盾了,说唯识存在也是可以,说八识不存在,这个也是可以的。第八识存在,这个是讲名言谛当中当然是有的;如果它不存在呢?胜义当中一切无所缘,任何一个法都是无自性的。从这个方面就完全了知了佛经当中的这样两部经典殊胜的含义,不但没有矛盾而且非常融合、非常圆融的。所以说就把两大宗轨合二为一,造了《中观庄严论》。
所以说为什么两部经典要授记静命论师呢?就是静命论师有这个智慧,有这样一种能力,开创两大宗轨合二为一之宗,所以说佛经对他作了授记的。
以上的内容主要是讲经典续部当中对静命论师的授记。下面就是讲静命论师在世间的时候显现的一些殊胜不共的功德,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还有获得殊胜的成就,从这个方面来进行抉择。
【第一、智慧超群:关于众多经续中再三授记的这位开宗祖师独具特色的超胜功德,正如古大德所说:静命论师已抵达自他宗派波澜壮阔大海的彼岸,于圣者语自在(文殊菩萨)纯净无垢的莲蕊足下以头顶受。】
“智慧超群”这段话主要就是说,静命论师之所以有这么殊胜的智慧,是完全得到文殊菩萨亲自摄受的,所以说他的智慧是非常非常超胜。对于这样众多经续当中再三授记的开宗祖师,因为他开创了名言当中唯识、胜义当中空性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教义的缘故,所以把他称之为开宗祖师,他独具特色的超胜功德第一个就是“智慧超群”。
大家公认地说静命菩萨“已经抵达了自他宗派波澜壮阔大海的彼岸”,因为虽然从实相的角度来讲没有很多很多的实相,也没有很多很多所谓的宗派,所谓的自宗和他宗,有些时候所谓的他宗指外道。外道不知道实相的意义的缘故,所以跟随自己的分别念造了很多种宗派,这也是无边无际的,非常非常的多。
还有是佛教自宗,有的时候是跟随根性进行宣讲通过这样修持就可以成就,有的时候通过不同的侧面进行描述的,所以显现了很多佛教自宗的宗派有小乘的、有大乘唯识、大乘中观,中观当中也有随经部、自续派、还有应成派,很多很多宗派。
实际上这方面归纳起来讲,有些宗派它就是通过分别念创造的,有些宗派是通过不同的侧面来介绍不同实相的角度的。但不管怎么说,表达的意思说,这样所谓的自他宗派,千丝万缕,非常非常多,如果没有清净的智慧根本没办法在这个当中超越。静命论师已经完全抵达了这样一种自宗他宗大海的彼岸,所以他的智慧非常非常清净。“也是在文殊菩萨无垢的莲蕊足下以头顶受”,也就是说受到了文殊菩萨亲自摄受。
【并且在以前确凿可靠的史实中也曾看过有如是记载:】
以前的很多史实当中是做了记载,历史书当中也有很多记载,比如《桑耶寺详志》,又叫《巴协》的历史书当中,还有以前大德所造的印度的佛教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这位阿阇黎生为东方匝霍国王的太子,年长以后在那烂陀寺说一切有部的亲教师智藏前出家为僧,法名为摩诃萨埵绕卡达。】
静命论师出生在东方匝霍国家,是匝霍国王的太子。有的时候说萨霍国,这里说匝霍国。匝霍国现在也是在印度旁边的一个国家吧。“长大以后在那烂陀寺说一切有部的亲教师智藏论师前出家为僧”,智藏论师也是他的上师,也是自续派的一个论师。
我们知道在印度佛教史中自续派有三大论师,三大论师也称为东方自续派的三大论师。第一位是清辨论师,开创自续派;第二个是智藏论师,第三个就是静命论师,这就是东方自续派的三大论师。
前面我们讲匝霍国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但是现在的孟加拉国已经没有佛法了,主要是其他的伊斯兰教。以前在孟加拉国的地方佛法还是比较兴盛的,就是当时的匝霍国。匝霍国就是现在的孟加拉。他长大之后在那烂陀寺依止一切有部的亲教师智藏论师出家为僧,法名叫摩诃萨埵绕卡达。
【从此之后精进修学,对所有明处全部通达无碍,成为那烂陀寺出类拔萃的亲教师,制胜一切外道辩论对手。自此,尊者不同凡响的智慧雄狮巨吼响彻云霄,名震天下,铺遍整个大地。】
一方面他有俱生的智慧,然后出家之后也是“精进修学”,所以对于“所有的明处全部通达无碍”。“所有的明处”归摄起来就是讲五明,五明称之为所有的明处。应该明了之处,应该通达之处,就称之为“明处”。当然把明处展开来讲就是所有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归摄起来就是五明,五明可以把所有这样的学问归摄在一起。“对所有的明处全部通达”实际上就是说指对于内外道,对于所有世间的知识完全已经掌握。
“成为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亲教师,制服一切外道。”因为在印度外道也是非常兴盛,外道经常和内道辩论。一个寺院和外道辩论的时候,如果辩不过外道的话,当时印度的规矩是这样的,如果你没办法辩赢,你和寺院所有的人都要皈入外道;如果外道辩输了,外道他自己和自己的弟子去全部归入内道。在寺院当中能够胜伏外道的必须是个班智达。所以说静命论师他是担任亲教师的时候制服一切外道辩论对手的。“自此,尊者不同凡响的智慧雄狮巨吼响彻云霄”,大家都知道他的殊胜的名声。
下面单独讲一个他的传记当中的内容。
【当时,南方有一位对婆罗门吠陀等所有外道典籍无所不知的人士,出奇地击败了内外道的全部辩论对手,结果谁也无法与之抗衡。】
当时在南方出了一个外道婆罗门,他对婆罗门的吠陀等所有的典籍非常通达,出奇地击败了外道的很多辩论对手,还有内道的很多辩论对手都击败了,结果那一带在印度南方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抗衡。
【这时此人心里不禁暗自思忖:现在我应当前往那烂陀寺,力争让亲教师静命一败涂地,这样一来,我在普天之下就无与伦比了。】
当他在南方获得很多胜利的时候,他就想到现在我就应该到那烂陀寺去,力争通过辩论让亲教师,就是让堪布静命一败涂地,如果这样我就天下无敌,在整个普天之下我就变成无以伦比的大智者了。所以通过这样一种的思想驱动,他就动身前往那烂陀寺。
【当他经过一番旅途的劳顿最后来到静命论师的住处时,却不见尊者的踪影,只看到有一尊宛若纯金般闪闪发光的文殊菩萨像庄严端坐,】
当他最后来到静命论师的住处就是到了那烂陀寺,找到静命论师的房子的时候,一进门看不到尊者的踪影,只看到有一尊文殊菩萨的像,闪闪发光的文殊菩萨的像坐在那个地方。他当时也没有注意,以为这就是一尊佛像而已。
【于是他走出去向别人打听论师的下落,没想到人们都说亲教师就住在那儿,此人只好再度返回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尊者果真原地未动。】
他自己就出去打听静命论师在哪个地方,别人都说静命论师亲教师就住在那个地方的,在佛像的那个位置。他只好再度返回去看的时候,结果发现在以前显现文殊菩萨像的地方就是尊者的身相,原地未动。他刚进来的时候,是个佛像,第二次进来的时候发现是尊者本人坐在这个地方。
【他不由得大吃一惊,知道尊者已获得了殊胜本尊悉地,谁也不可能再辩得胜他,不由得生起极大信心,于是全然放弃了辩论的念头,恭恭敬敬顶戴其足,皈入佛门。】
他看到这个事实的时候,非常惊讶!他知道尊者是已经获得了殊胜的本尊的悉地,已经和文殊菩萨无二无别了,所以他有这么大的成就,这么殊胜的智慧不可能是通过世间的分别念,这样辩论术能够制服他,辩得胜他的。所以对于静命论师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全然放弃了辩论念头,恭恭敬敬顶戴其足,最后是皈入了佛门。也就是说他最后都没敢和尊者辩论。
实际上在印度佛教史当中有很多记载,很多外道实际上都还是具备一些俱生的智慧,有的相续当中他是有这些善根的,所以有的时候在和这些殊胜的大德辩论的时候,一旦辩败了他马上就会皈入佛门。因为通过这样殊胜辩论抉择之后,就知道自己所守持的宗义不究竟,佛法当中的意义是最究竟的,然后就放弃邪见,归入佛门。
为什么这样呢?一方面相续中有善根,一方面他自己的智慧是很敏锐的,不像一般的人,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来讲,智慧都是糊里糊涂的,连自宗的教义都无法掌握,也就是说智慧非常粗大。而有些外道显现上首先是外道,但是内心当中有很比较深广的智慧,所以当他和佛教的智者一辩论的时候,他的智慧能够抉择到很细的地方,最后他有自己的理证的原因,所以一辩论,一抉择就知道自己的观点不正确,外道的观点不正确,没有解脱道,他通过辩论之后接受无我的观点,接受般若观点之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宗派。
此处就是说外道他见到静命论师显现本尊的身相,生起了极大信心,内心当中的善根由此萌发,就放弃辩论的念头皈入佛门,这就静命论师调伏外道进佛门的这样一种经过。
当然我们也知道以前圣天论师也是调服了这样一种外道进入佛门,有些当中讲的是勇论师,有的时候讲是马鸣,不同的历史当中有不同的记载。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传记当中,也是有这样的,和一个格西辩论的时候,这个格西他一看到麦彭仁波切显现文殊师利菩萨的相时候,马上放弃辩论的念头,就恭恭敬敬地顶礼、发愿,然后成为他的弟子。这个传记当中也是非常非常清晰地记载的,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摄服有缘者。
【诸如此类尊者智慧超群的奇迹实在是无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当尊者到达藏地之时也曾经胸有成竹亲口承认过自己的智慧,】
前面讲到了他通过这样一种显现殊胜智慧的方式来制服外道,在印度的时候是这样的。在藏地的时候,他自己也是胸有成竹地亲口承认过自己殊胜的智慧,那么怎么样承认的呢?
【他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假设佛教内部或其他外道有谁想寻找较量的对手,那么在神变方面,可以说整个南赡部洲没有能比莲花生大士更胜一筹的了,非他莫属,因此可让那些人与他一决胜负;】
莲花生大士和静命论师刚刚进藏不久的时候,整个佛法在藏地还没有兴盛起来。所以静命论师就对赤松德赞讲,在佛教内部,或在佛教之外的外道当中,如果有谁想要寻找较量的对手,要阻碍佛法在藏地弘扬,如果说他想要比神变的话,那么整个南瞻部洲没有比莲花生大士更超胜的了。莲花生大士证悟了最高的这样一种境界,他证悟最高境界之后显现了这个神通力,降魔的能力无与伦比的,整个南瞻部洲都找不到比莲花生大士还要殊胜的证悟者,所以说如果想要比神变那就要让莲花生大士与他一决胜负。
【而在因明辩论的方面,如果与我唇枪舌剑一试高低,恐怕当今天下再没有比我更擅长的了,我足可力胜一切辩论对手,使他们一一皈入佛门,让国王您如愿以偿。”】
他认为自己的智慧很殊胜,如果在因明方面,在辩论方面要找较量对手的话,那么就可以让我和他去一试高低。那么在整个天下没有比我更擅长辩论的人。所以说就说是可以让一切辩论对手全部失败,让他们一一归入佛门,让国王的心愿能够如愿以偿。
当然我们知道,通过前面这样一种传记来看的时候,静命论师得到文殊师利菩萨的摄受,或他本身也是成就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无二果位,得到文殊菩萨无二的果位之后,只有智慧没有神通,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莲花生大士他获得这么高的境界只有神通没有智慧,不能辩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就是在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通过每个不同的因缘,莲花生大士显现密宗成就,所以说他显示神变或调服非人,不共的妙力方面他显现上面更加突出。所以说他在弘扬佛法的时候,我们说在分工方面,他主要是这个角度。
静命菩萨虽然具备很殊胜的智慧神通,但是他不显现,在显现的时候好像是戒律很清净、智慧很超胜,主要是从弘扬戒律,弘扬显宗方面非常着重的,分工这个方面。而且在显现的时候,最初在建桑耶寺,建地基的时候他说:“这些非人我没办法降服,通过寂静法我降服不了,你应该去请莲花生大士。”实际上这个方面也是一种谦虚吧,或者就是说一种大德和大德之间的一种默契。因为莲花生大士要入藏,通过什么样因缘入藏?静命论师说我没办法调伏这些凶猛的非人,所以马上去请莲花生大士入藏,他可以调服一切凶猛的非人。通过这样的因缘,就把莲花生大士请入藏地的。
我们不能够从他们自己的词句当中直接理解说莲花生大士没办法辩论,静命论师没有神通或者没办法显神变等等,不能这样想的。实际上只不过在弘扬佛法佛法过程当中,大德和大德之间有些不同的分工而已。
我们如果真正想佛教要真正弘扬起来,像藏地当初这么广大地弘扬佛法的话,必须要有像莲花生大士、像静命论师这么殊胜的大德,不管在任何方面,在证悟成就方面、显神变方面,也是找不到对手的;在辩论方面也是找不到对手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佛法就有了一个广大弘扬的基础了。
【这位大阿阇黎开创了中观瑜伽行宗轨,在诸位班智达当中犹如胜幢之宝顶般昭彰显著,首屈一指。】
大阿闍黎静命论师他“开创了中观瑜伽行宗轨”,“中观瑜伽行”实际上就是静命论师所开创的。清辨论师开创了经部中观;月称菩萨开创了应成派,通过一般的世间名言抉择世俗中观。
在诸位班智达当中智慧非常超胜。“胜幢”是指非常殊胜的非常珍贵的,“胜幢之宝顶”,那就是殊胜当中的殊胜。所以就是说,静命论师在诸位班智达当中尤为超胜,“首屈一指”。
【这以上只是对尊者智慧超群的事迹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而竭诚护持这位开宗祖师之自宗的大德也委实不乏其数,就拿印度圣地来说,有狮子贤论师、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以及法友论师等等,另外在诸班智达中也是大有人在,佛智、圣解脱部、狮子贤、阿巴雅嘎绕等唯一抉择般若见解。】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静命论师他开创这样一种瑜伽行中观,竭诚护持这位开宗祖师的自宗的大德也是非常多的,这些护持静命论师自宗的大德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说这个地方提到在印度圣地来讲“狮子贤论师”,在抉择《现观庄严论》的意趣方面没有人比他还超胜的。还有“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就是静命论师的弟子,他也是有具有非常殊胜的成就和智慧。还有中观宗的“法友论师”。在班智达当中有佛智论师、还有圣解脱部论师,狮子贤、阿巴雅嘎绕,在讲《中论》的时候经常提到无畏论师。这些都是能够护持他的宗派的人,都是非常殊胜的班智达。
所以有时候说这个大德他的智慧很超胜,他的宗派很超胜,我们说为什么呢?有的时候就说护持他的宗派的弟子,都是怎么怎么样殊胜,通过他的弟子来说明他的上师或开宗祖师非常非常殊胜,从这个方面来讲反衬的。所以说竭诚护持开宗祖师自宗大德也是有狮子贤论师等等,在印度圣地这些论师具有很清净的非常殊胜的智慧,他们也是唯一的抉择般若见解的。这个方面就说讲到了护持他宗派的弟子当中有很多殊胜的大德。
【虽说在静命论师之前已有圣解脱等秉持瑜伽行中观的个别论师,然而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识法理之中观宗轨的开创者就是静命论师。】
下面这大段就是讲到了静命论师他怎么样开创瑜伽行中观的情况。通过殊胜的证理来进行抉择。虽然说“在静命论师之前已有圣解脱等秉持瑜伽行中观的个别论师”,这个地方有个“圣解脱”,前面有个“圣解脱部”,前面好像是说在静命论师之后,这些“圣解脱部”等等是秉持他的宗派的,这个的地方又是说“静命论师之前已有圣解脱等秉持瑜伽行”,实际上“圣解脱”、“圣解脱部”不是一个人,在传承当中也有的时候是“解脱部”,有的是“圣解脱部”,也就说有这样一种不同的讲法。或者,这个地方讲“圣解脱”和“圣解脱部”也是在印度来讲的话,也有这样一种名字相近的地方。就是说在静命论师之前,圣解脱等,他也是秉持瑜伽行中观。意思就是说,他也是抉择名言谛当中是唯识、胜义当中是的空性。有这样的个别论师。
但是“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识法理之中观宗轨”,就是在名言谛当中,建立了外境不存在,一切唯识,这样一种中观宗轨的开创者,就是静命论师。
【关于这一点,是诸位大智者异口同声所认可的,而且凭据理证也完全可以成立,再者通过阅读印度诸大论师所著的论典也能了知。】
关于静命论师是开创瑜伽行中观的开宗祖师这一点的话,“诸位大智者异口同声所认可”。这个方面就是讲到,这些大智者通过清净智慧,都认可静命论师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创者。“而且凭借理证也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怎样凭借理证可以完全成立呢?实际上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宗派的开宗祖师,不是说你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提到过这个观点。比如说圣解脱,他提到过瑜伽行中观的这样一种理念,或者名言谛当中唯识、胜义当中空性的这个理念,但是我们说,为什么他首先提出来,但是开宗祖师不是他,而是静命论师呢?因为外境当中不存在,名言谛当中没有外境,是唯识,胜义当中空性,这个是静命论师的时代通过造论的方式,详细地通过法理来做了抉择、做了观察。也就是需要破他宗的,已经详尽地破了他宗;需要立自宗的,详尽地安立了自宗。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详细地立自宗破他宗之后,通过理证详细抉择,这样的一种形式,才说是真正的开宗祖师他需要做的事情。
凭借理论来观察的时候,静命论师在他的观点当中,对瑜伽行中观完全是这样做的。通过最为严密的理证,然后破了他宗立了自宗。所以说,这就不是说你前面曾经提到过,他不是提到过,他就把这个问题完全已经规范化了。把这个问题该破的、该立的,全部已经做完了。所以说,他安立成开宗祖师的原因,理证就是这样的。
“通过阅读印度诸大论师所著的论典”就是说,你可以去看,这些大论典当中,讲到了圣解脱他的这个观点,提是提到过,但是没有这么广大的破立,静命论师的论典当中有广大的破立,通过去读他们的论典也可以完全了知的。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根据,就把静命论师安立成了瑜伽行中观的开宗者。
【因此,人们普遍共称:龙猛师徒是开创原本中观的鼻祖,月称论师是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清辨论师为经部中观的创始人,静命论师则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宗祖师。】
所以通过这样一种根据,人们是普遍共称的,像龙猛师徒(就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论师)是开创“原本中观”(有时候叫根本中观,或者叫原本中观)的鼻祖。所谓的“原本中观”,就是在《中论》也好、《四百论》当中也好,它没有很明显地划分,自续派和应成派当中不同的讲解,也就是说没有侧重它是单空,还是离一切戏论的空,没有这么明显的词句来进行观察,所以龙树菩萨《龙树六论》、《四百论》这方面就称之为根本中观,也叫“原本中观”。龙猛师徒就是原本中观的开创者。
“月称论师是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月称菩萨开创了中观应成派。虽然在月称论师之前,佛护论师他已经讲到了不分二谛的观点,或就是说应成派的这样一种理念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在《佛护论》当中(佛护论师他有一个中论注释的《佛护论》),他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广大的破立。后面月称论师出世的时候,在他的注释当中,在《显句论》《入中论》《四百论广释》等等这些论典当中,对于应成派的破和立,全部进行了规范性的讲解。所以大家就说月称菩萨开创了中观应成派。
“清辨论师”开创了自续派,或者说也是开创了“经部中观”。经部中观的意思就是抉择名言谛的时候,他是通过经部的观点来抉择外境的。我们知道经部它是属于小乘的一部,小乘当中虽然有很多部,但是可以有划分成有部和经部两种。经部的观点比有部的观点要高一些。所以中观自续派,清辨论师这一派,在抉择世俗谛当中的观点的时候,比如说心识和外境是否存在?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承许这样一种外境的时候,是通过小乘经部的观点来安立世俗谛的,所以就称为经部中观,或者有时候就讲他开创了经部中观,或者有的时候说清辨论师开创了中观自续派。
“静命论师则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宗祖师”,这个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