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接下来是行为,分为如毒所断之行为与如药所取之行为两种。

 

如毒所断之行为,包括法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三个方面。所谓的法器之过,打个比方来说,在一个有毒的容器里灌入多么好的液体, 都会因为容器有毒而变成有毒。同样的道理,对于不能堪为法器的弟子,再怎么宣说正法, 非但不会成为烦恼的对治,反而会成为烦恼的附加品。

 

法器之三过中,其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如果你没有去听上师所讲的法,那就如同向覆口的器皿上倒汁液不会进入里面一样,尽管身体处在闻法的行列中,可是心没有入于正法之列。倘若充耳不闻上师的言教,就不会懂得上师在讲什么,因此耳根必须专注听受。

 

其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就算是耳朵在听,但如果没有记在心里也起不到作用,不会明白佛教的句义,所以必须要把所讲的法义铭记在心。

 

其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如果在听法的时候杂有烦恼,就会导致贩卖正法。倘若在听法过程中萌生贪嗔痴,就会造下恶业等,可见杂有烦恼好似毒器一样。关于贪嗔痴的对治, 经中说:“认真谛听,铭记在心,我为汝说。”如来只是对阿难说“你的发心不要掺杂烦恼, 聆听词句,牢记意义,为汝阐释”,而并没有说 “掺杂贪嗔,耳不专注,心不铭记,为汝阐释”。 为此,我们的发心切切不要杂有贪嗔烦恼,意乐万万不要离开菩提心,必须认真听受词句, 牢牢记住意义,这样来闻法。

 

六垢,“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首先讲傲慢,观待比自己低的人,认为我自己高出一等。只要有了我慢,就会对不如自己的人加以歧视,对高于自己的人生起嫉妒, 对中等者产生竞争之心。正如俗话所说“我慢铁球上,不沾功德水”。自从自相续有了我慢时起,就看不见自己的过患,看不到别人的功德。 要对治这种我慢就必须常常认清自我的过失, 揭露自我的罪恶,身居低位,身穿破衣,恭敬好、坏、中等的一切有情。

 

无信:对正法与佛陀等不起诚信。要对治它,必须对正法和佛陀等真实不虚这一点坚信不移。

 

不希求:认为得不得法都行,对正法没有希求心,就像是往马面前扔骨头、在狗面前扔青草一样。要对治这种心态,必须萌生正法难逢难遇、善知识难值难见的想法,进而对每一个法的句义都生起希求的渴望。

 

外散:心思涣散,生起贪欲等烦恼,要对治它,务必做到心向内收。

 

内收:如果心过分向内收,就会出现恹恹欲睡和昏昏沉沉的现象。为此,要做到诸根悠然、神志清晰来听法。

 

疲厌:当讲法的时间过长,加之又饿又渴, 日晒雨淋,很有可能会舍弃正法和上师。在没有造舍法罪之前先发愿值遇正法和上师,再退出讲堂。或者,生起喜悦之情,心想:我以前无有意义白白空耗了生身性命,这回为了妙法, 依靠病痛饥渴等可以替代一切有情的病痛等苦难,由其他世界趋往金刚地狱的累累恶业,在我等大师的刹土——这个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只是以头痛脑热就能得以清净,这下可以尽除无量恶业,圆满无量资粮,我实在欢喜。以这般满怀兴高采烈的心情听闻正法。

 

第三、五不持:就是指与如来珍贵的教法、证法相背离而受持。

 

其一、持文不持义:不考虑思维意义,只求文句优美动听,就像小说一样,或者声称“文句还是需要优美”,进而持受空洞的文章。

 

其二、持义不持文:诸如,口口声声说是“宁玛大修行人”的行者们,一边扬言“讲说

 

只是文句罢了,必须要了解心的本来面目”一边用手指指着胸口,希望不观待词句而直截了当掌握意义。

 

要对治以上这两种,必须把句义结合起来受持。

 

其三、未领会而持:把不了义认定为了义, 颠倒受持意趣、秘密以及四依。要对治这种现象,必须做到不依人而依法,即便是再颇有名气的人,如果他讲的法与因果法大乘道不相符合,那么讲法者起不到作用,如果符合大乘法, 那么不管讲法者怎么样都可以。因此,我们必须依止正法。不依法句而要依法义。不了义法和了义法中,我们要依止了义法,了义法分为心识与智慧两种,我们要依止智慧。

 

其四、颠倒而持:就是指错误受持意义, 认为求了密法以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喝酒、行淫、 双运、降伏。要对治这种现象,行为必须要结合时间和修行境界。达到获得禅定的暖相而依靠念诵三字咒就足能转变酒的色香味的时候, 行为上拥有能诛能起死回生等暖相。如果没有懂得这一道理,没有了悟隐含的秘密,随意乱行隐蔽的密宗法,胡作非为,那只会成为恶魔、热札一类的众生,而别无出路。

 

其五、上下错谬而持:在没有求得前行之前,就听讲正行,前行中共同外内前行本末倒置而受持。要对治这种现象,必须如阶梯般由下至上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受持圆满佛陀的正法。

 

应取之行为,依靠四想,把自己作为病人想,必须认清自相续患上了因三毒、果三苦疾病的过失。其余三想容易理解。

 

六度,包括闻法者的六种和讲法者的六种。关于闻法者的六度内容,在《大圆满前行》中有直接说明。

 

讲法者的六度,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怒,即是安忍;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也不厌其烦,即是精进;心专注句义, 即是静虑;三轮清净,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 即是智慧。其余内容简单易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