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05课
2019年09月16日
(暂未定稿)
(上师念诵祈祷文)
这部《楞严经》确实非常重要,大家听闻这样的大乘佛法应该有欢喜心。我为什么提欢喜心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们都有听闻佛法的自由。现在世上很多人身心都不自由。前段时间我和一个老乡在草地上小坐一会儿,那个老乡把脚伸出去,感叹说:“喇嘛钦!现在很幸福啊!”
我问:“为什么啊?”
他说:“前几年我被关在监狱里,里面不让这样伸脚。现在我有把脚伸直的自由啦,如果没有入过监狱,我也不会知道自由有多么快乐啊!”
世界上有很多身心不自由的人,有些内心一直受各种外魔或精神疾病的困扰,有些是身体囚禁于牢狱之中。
第二,我们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我还有一个老乡,患脚病好多年了,去年我们想办法筹了一些款资助他作了治疗,医院把他的一只脚作了截肢,现在基本上好了。他告诉我说他特别幸福。为什么呢?因为终于晚上睡得着了。
以前好多年他的脚都一直疼痛,只能天天不断呻吟,现在虽然少了一只脚,但觉得很幸福,因为晚上的疼痛已不再,可以好好睡个觉了。我们有时无病呻吟:“啊,我好痛苦啊!”其实我们本该庆幸自己不仅身心健康、自由自在,还有机会听闻大乘佛法。
试想,如果你是一个盲人,永远身处黑暗之中看不到光明,一定迫切希望能看一眼这个世界;如果你是一个聋哑人,只能看到别人嘴唇的动作,却听不到任何声音,肯定也会很羡慕那些有健康五官的人。同样的道理,对在座的每个人来讲,现在有机会听闻大乘佛法,也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大家要有一个快乐的闻法态度。
第三,我们现在所听闻的《首楞严经》很殊胜。经中讲到了“楞严三昧”(后面还会讲到)。其实“楞严三昧”主要还是在《首楞严三昧经》里讲得更完整。《首楞严三昧经》和《首楞严经》有点不同,由鸠摩罗什翻译,在汉地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部经典,你们方便时可以参阅。以后有机会我也可以传讲,因为这部经在藏文《大藏经》中有,我也有传承,我曾对照过藏汉两个版本,内容基本相同。
那么,这部经典中是如何宣讲楞严三昧的呢?当时舍利弗问佛陀:“魔王猖狂的时候该怎么办?”因为宣讲《楞严经》会威胁魔众的势力,他们极其不悦,势必会着力干扰。这时佛陀答道:“不必担心。虽然魔王意欲阻挠,但是它一旦起念——想对宣讲或听闻《楞严经》的人制造违缘的时候,依靠楞严三昧的加持力,就会产生五种束缚捆缚魔王,使它不能得逞。”
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修楞严咒还是修《楞严经》的人,大多会修行顺遂,容易善始善终,这也是依靠楞严三昧之加持力的缘故。所以古大德为什么会特别重视某部经典,其背后必定有着甚深的密意。
另外,太虚大师也曾说过,《楞严经》包含了汉地各宗各派——禅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的主要教义,所以又称之为“统摄”。因此,《楞严经》既可以视为禅宗经典,也可以说是天台宗的经典,因为里面讲了很多关于止观的修法,难怪当年智者大师会如此求之若渴。当然,其含摄律宗、密宗的教义,更无需赘言。因此,《楞严经》也是各教派都极其珍视的一部法。
(上师喝水,拿起桌上一个摆件——小沙弥花瓶把玩……向镜头展示……拿出花……再插回去……放桌上……众笑,上师笑)
下面继续讲《楞严经》。历史上缘研读《楞严经》所得的感应录屈指可数,反而依靠《楞严经》开悟的记载比较多。尽管依此经开悟时的情景不及《金刚经》和《法华经》那样有传奇色彩,但依靠《楞严经》获得解脱、开悟,甚至以此超度众生的事例却比比皆是。
你们也许看过《影尘回忆录》,里面有很多异彩纷呈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大概在公元1910年,有个人叫刘文化,在北京嘉兴寺呆了一个月左右,寺里的文成和尚对他很好,还有个老和尚对他说“开慧楞严,成佛法华”,极其重要,不可不读。于是他请了一本《楞严经》,像唐僧取经一样欢欢喜喜地回到营口老家。回去以后,发现《楞严经》文辞虽然优美,但不乏生涩之处,内容尤其深奥,看后疑窦丛生,几乎一窍不通。便跟其他一些朋友一起研读,依然费解。
后来听说当地寺院里面有一位老和尚,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前去请教。老和尚说:“经还能讲吗?我只听说有念经的,没听说有讲经的。”原来这位老和尚,也是糊里糊涂的,和他们程度差不多。
刘先生还是不肯放弃,从老和尚那里回来之后,继续不断读经、思考,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七、八年。
其实闻思学习佛法还是需要长年如一日的坚持,有些人无论是作辅导还是讲考,都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孜孜不倦地学习。有些人则坚持半年就不见踪影,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人明明讲考得不错,怎么就跑了?之后便向其所在班级的法师询问:“你们班的某个人讲得还是比较可以的,他到哪里去了?”对方答复:“哎,不知道,他前段时间还在的,这段时间不知道去哪里了。这个人心态比较飘,所以待不下去。”这是我另外插入的一个话题,也是缘着前面所讲公案,不由想起了个别人讲考的形象。
接着讲之前的公案。刘文化依然用心专注地研学,实在看不懂,就长跪在佛前磕头祈祷,慢慢地,也对里面的词句、经文以及其甚深意义逐渐通达,甚至了如指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般人若是在七、八年间坚持唯读《楞严经》,也能有所造诣。同样,若能对一部经典或论典,恒时研修下功夫,最后就如滴水穿石一般,最终能以精进力战胜一切危难。
有一次,刘先生在药铺看这部经典,铺子管账的黄先生就坐在他对面,两人都非常专注,一个在专注地算账,一个专注地读经。读着读着,突然刘先生像入定一样,恍然大悟、豁然开朗,顿然现出一种境界来:整个器世界的山河大地、楼阁平台、宫殿等一切都如琉璃世界一般澄澈,变成清净通透的国土;其中有情世界有天龙鬼神、护法八部等所有人和非人的众生,都清净无比,各自拿着珍宝供品在虚空伫候着……整个世界清莹无垢、格外清净庄严。
接着,曾经认识、已经去世的两个人以鬼的形象出现在境现中(这可能是汉地习惯性说法),但也可能是非人、罗刹、中阴身等。这两个人以前和刘先生因土地纠纷诉诸公堂,最终刘先生赢了,两人因输官司而被气死。此后,刘先生对轮回便生起极大的厌离心,看破红尘,于是戒酒、戒色,以致夫妻失和,妻子也被气死了——这三个人都是被气死的。后来闺女也因母亲离世,父亲不在家无人照顾,也死了。此时,这些人都陆续出现在境现里。
汉地常常有“被气死”的案例或说法,希望以后在汉地不要再有这种被气死的情况发生。我以前也问过很多西方人:“你们这里的人有没有被气死的?”他们说:“没有。生气和发怒常见,但还没听说谁被气死的。”我也问过非洲人:“你们口头语会不会说‘气死了’?”他们说:“不会。”虽然非洲人性格易躁,但是并不存在气死的情况。
像藏地,虽然我们口头上也会说“我特别生气、很难受”,但根本没有“气死”这一说法。而在儒家文化当中,经常说有人“气死了”。包括一些影视作品,也会有因气急败坏而生病,甚至当场死亡的情节。当然我们佛教徒最好不要有“气死”的这个概念,人哪有这样容易就“气死”的。(众笑)
但在《影尘回忆录》里,刘文化的两个朋友和妻子的确是先后被“气死”的,随后女儿离去,所以有四个人死亡了。
刚开始两个朋友在显现中出现时,刘文化特别害怕,因为这两人以前是被他“气死的”,所以担心他们来索取命债,结果发现并非如此。
这两个朋友请求说:“请你慈悲!我们来求你超度我们。”
刘文化有点犹豫:“我自己还没解脱,怎么能超度你们呢?”
这两个鬼继续哀求说:“只要你能答应一句,我们踏着你的肩就可以升天了。”
刘文化想:“这何乐而不为呢?”便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这两个朋友踏着他的肩膀,跳入虚空当中升天了。
不一会儿,他的妻子女儿出现了,提了同样的要求,问他:“我们能不能也被你超度?”刘文化答应了。于是他的妻儿也踏着他的肩膀升天了。
再之后,他过世的父母也出现了,不过和前面几人的态度不同,他们欢喜而来也要求被超度,和刘文化聊了几句便也踏着他的肩膀升天了。按照书里的说法是“升天”,按照我们的理解则是“超度到清净刹土”,毕竟超度到清净刹土,也可以说是“升天”吧。
就这样,先后六个人依靠《楞严经》被超度了。刚开始看到这个故事,我也有点半信半疑:“超度会不会这么简单呢?”后来转念一想:“确实,因缘缘起是不可思议的。”
就像上师如意宝有次在早晨的静坐时,来了一位漂亮可爱的天子,他对法王说:“您认识我吗?我就是您以前的那只黑山羊啊!因为昔日您时常在我耳边传讲显密甚深法要,加上您大慈大悲的加持力,我死后就转生到了香巴拉刹土,变成了十分聪明、通晓两种语言的鹦鹉,并且能够听懂法王玛嘎巴传讲的所有教言。在一个月之前,我已往生到了东方现喜刹土,在救畏菩萨座下,他就是麦彭仁波切。我这次前来拜见您,愿您长久住世,事业遍满十方。”说后化作一团光消失了。
所以,法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虽然刘文化可能仅是个学者型的普通人物,但他的精进和信心非同寻常。他花了八九年的时间精读《楞严经》,一有不懂就昼夜祈祷佛陀加持,再加上对《楞严经》信心很大,以及熟悉并精通教义,最终有所成就。就像老妇人依狗牙而成就的故事一样,虽然狗牙本身没有力量,但因佛的加持入于狗牙,老妇人也以此而获得了成就。
这些不可思议的缘起,就像世间的化学反应一样,当不同的化学元素聚合时,就会产生其他的固体、液体、气体等,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物也有可能产生。所以在佛教中,加持、能量也可依靠诸多因缘而产生。此处,刘文化就是依靠自己的信心、《楞严经》的加持以及他平时对佛陀的祈祷等因缘,超度了六个非人。
之后,就在他思量是怎么一回事之际,境界忽然消失了。刘文化回过神来,看到黄先生依然在对面的桌子上低头算账,便问道:“黄大爷!你刚才看见了没有?”
黄先生抬起头反问:“什么事?我没看见,刚才怎么的啦?”见刘文化没回答,他便又低头继续算起账来。此时,刘文化隐隐约约明白:原来这是在自己境界中的一种显现。
后来,刘文化将此事告诉了当时还未出家的倓虚大师。还是居士身份的倓虚大师怕他太执著而着魔,便对他说:“这是破识蕴的工夫!识蕴破了之后,往往就能看到这种境界。”并告诫刘文化“对五蕴不起执著”。
但其实倓虚大师对刘文化的事情是完全接受的,所以后来这件事,他也写进了《影尘回忆录》里。
这个故事比较长,但也说明,对于有信心的人来说,若能对一部经典精研细读,或者一心专注地祈祷,很多难以想象的事情也会随之出现。刘文化先生并不是一个出名的人物,但他既然能依靠《楞严经》超度他的冤亲债主,那我相信,将来他自己要往生净土也易如反掌。
因此,这部经典不止对自己的修证开悟有很大加持力,而且也可以饶益在世乃至已经逝世的亲朋好友。所以,对于我们过世的父母、亲人、朋友乃至怨敌,以《楞严经》来了清宿世债务,饶益亡者,也大有裨益。
有些人总是说晚上有冤亲债主来找他,不让他睡觉,若真如此,你可以念念《楞严经》或楞严咒,晚上睡觉时把《楞严经》放在较近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把手机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把《楞严经》放在最远处,按理来讲,你应该把《楞严经》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吧,这对身心各方面都有帮助和加持。冤亲债主来找你时,《楞严经》就是你的护法神,手机等电子设备倒是最好放远点,否则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我想这一点你们应该也懂。
我现在要开始正式讲课了(众笑)。既然我们想讲《楞严经》,就慢慢讲,对吧?
【摩诃拘絺罗、】
宣说《楞严经》时,在场的都是具足功德的阿罗汉。前面讲到了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现在讲摩诃拘絺罗。
摩诃拘絺罗叫(发音:斯波切),斯波切也叫“大膝”、“长爪”,他也被称为“长爪梵志”。
为什么叫“长爪梵志”?摩诃拘絺罗是舍利子的舅舅,舍利子的母亲是他的姐姐。拘絺罗尊者以前曾学外道,后来成为了不起的阿罗汉。他一直长于辩论,但自从姐姐怀了舍利子后,他就再也无法在辩论中赢他姐姐了。他知道不是因为姐姐有多厉害,应该是跟姐姐怀的这个孩子有关。他想:“这个孩子的辩才一定很厉害,我现在与他母亲辩论都那么费劲,如果现在不精进一点,以后孩子生下来我更没有胜算!”他发愿:一定要学习外道十八部经典,未精通之前绝不剪指甲——外道的确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愿方式。
他离家求学,并精通了十八部外道经典。因长期潜心修学,一直没有剪指甲,指甲变得特别长,人们便称他“长爪梵志(婆罗门)”。
当他精通所有外道经典,回到家乡打听姐姐的孩子在哪儿时,人们告诉他:“你的外甥舍利子,他八岁时便精通了所有经典,十六岁即获辩才无碍,和谁辩论都不会失败。”他听闻此言十分不悦。后来,再听到人们说“舍利子已被瞿昙摄受,剃度出家”后,更不高兴。因为他内心十分傲慢,对佛陀无法生起信心,心想:“我一定要找瞿昙释迦牟尼佛问个清楚!”
他找到舍利子时,他的外甥刚在佛前出家不久,正在佛陀身旁摇扇侍奉。他看了一肚子气,上前便找佛陀理论,但没说两句就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佛陀的对手。
和驯马一样,好马特别聪明,看到鞭子的影子就怕了,只要给它看看鞭子就好,它立刻知道应向前行进,根本不用抽。所以当时,仅听闻了释迦牟尼佛几句话,聪慧的长爪梵志立刻明白,在辩论上自己根本不是佛的对手,于是立刻皈依佛陀并出家,并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所以,有一定水平和智慧的人,学佛后有两种情况:一是趋入佛门后具足正见、智慧圆满,获得修证并成为了不起的伟大人才;另一种则邪见深重、分别念坚固,根本无法转变。
佛教辩才第一的拘絺罗尊者,《增壹阿含经》是这么形容的:“得四辩才,触难答对。所谓摩诃拘絺罗比丘是。”意思是,他对任何难题皆可对答如流,拘絺罗比丘即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辩才无碍”。
因此,斯波切作为一位了不起的大德,当时也在场。以上是今天介绍的第一位尊者。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意为满愿,是其父之名,“弥多罗尼”是慈悲中的“慈”,是其母之名,因此他的全名是父母之名的组合,人们也称他为“满愿慈子”。
(上师念藏文刚波宣密沃)藏文中的“刚波”是“富楼那”的意思。“宣玛”是他母亲的名字(“玛”的后面加上表示所属关系的含义,发音变为“密”),“慈”的意思。“沃”是“子”的意思。
印度传统中,孩子有的随父姓,有的随母姓,也有将双亲名字结合的。如果在藏地,这样起名的方式可能有点奇怪,比如我父亲叫优波,母亲叫仁措——优波仁措沃,好像有点……(众笑)
而且藏地习俗中,父亲或母亲过世后不能再提他(她)的名字,否则别人听到会很不高兴,认为不吉祥。要是孩子使用父母亲的名字,父母过世后,别人叫他就像天天呼唤逝者的名字一样,有点……(上师笑)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会给这个孩子起新的名字。同样,周围和他已故父亲同名的人也须改名,否则大家在这个孩子面前就不敢喊那个人的名字了。
西方也有类似的习俗,有妻随夫姓的,如希拉里•克林顿;也有姓名中间加一个父系或母系重要名字的。汉地从最初的母系社会演变到了父系社会,但从现在社会上的取名规律来看,把父亲和母亲的名字原原本本地加在孩子名字上的情况并不多见。
无论名字如何,富楼那尊者(或富楼那子)都是佛陀座下说法第一的弟子,非常了不起。《增壹阿含经》形容他:“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所谓满愿子比丘是。”在广说教理和分别教义方面都特别厉害,这就是满愿子(或满慈子)。他的特点主要是利用善巧方便而说法,并不只是一味讲什么“空性很厉害,光明很厉害”。我们在学习《维摩诘经》时也提到过他的故事,他向人讲经说法时并不开门见山,而是以医生的身份为人疗愈疾患,当人们对他生起信心和欢喜心时,才逐渐开始传法,所以尊者应该说是一位很好的医生了。
现在有些医生就更“厉害”了,会看病不说,还会“看”前后世:“你的前世是XX,后世是XX……”这种事情我都觉得难以想象,一个医生说他连前后世都知道,确实也太玄了!我希望医生们更加专业一点,医治病患按照常规,中医大夫就按中医原理治疗,西医大夫就按西医原理诊断,中医没有教你讲前后世,西医更没有讲,对吧?(众笑)
当然,富楼那尊者倒可能是有这种能力的,但他也并没有把一下脉就说(上师模仿):“啊,好像你前世造过恶业……你是不是杀过人?来,我看看你的舌头(上师模仿)……哦,是是是!你的业力很深重,冤亲债主正准备向你讨债!”(众笑)
总之,有的医生一边“前世”、“后世”地胡言乱语,一边该说的病情不说,是医术不精还是故意隐瞒不讲?我们也不知道。有关前后世,我们这些一辈子讲经说法的人也推不出来,更不要说现量知道。但有些医生看看病人的舌头就直接说:“哦,冤亲债主追你来了!”是不是因为他舌头上有个黑点有点像冤亲债主?但富楼那尊者可不是这样胡说八道的,他是利用诊病的机会,为人善巧方便说法。
其实佛教徒会看病是非常好的,但不要把佛教教义与世间医学混杂一气,更何况名言中大多数人都是很难相信前后世的。龙猛菩萨说(上师念藏文):我们可以用义理宣说空性,但是对于甚深法,义理也无法宣讲。我想,前后世的玄妙因果确实也不那么简单的。
后面的第六卷当中也会讲到,他是一位已经证悟了一些甚深、秘密空性道理的阿罗汉。
【须菩提、】
接下来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宋朝的《虚堂和尚语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须菩提在岩洞中闭关,天空突然降下花雨。
须菩提问:“是谁降下的花雨?是谁在赞叹我?”
这时梵天出现了:“是我!我降下花雨赞叹你。”
须菩提又问:“为何赞叹?”
梵天回答:“你是解说般若波罗蜜多第一,讲得极好!”
须菩提说:“我不曾说过一字一句,你为何赞叹?”
梵天回答道:“你没说一字一句,我也未曾听闻一字一句,此乃真般若波罗蜜多,我因此而赞叹!”(众笑)
这很有禅宗的味道。须菩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大般若经》中有很多关于须菩提与佛的对答。藏地有请僧人念《大般若经》的习俗,有时也会念《金光明经》、《贤劫经》等,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念《大般若经》,它的篇幅很长,约有十函,其中最常出现的词就是“让久”,就是藏文的“须菩提”。
以前我还没出家时,家里请僧人念《大般若经》,有个老乡一直在旁边听着,他问我:“他们一直念‘让久让久’,是什么意思啊?”那时我也不懂,就说:“是不是人名或地名啊?”当时宗教形势很严峻,念经必须秘密进行,一旦听到外面有风吹草动或犬只吠叫,就得立刻将经书全数藏好。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也没有机会向人请教。
我们之前提到的惟悫法师,他曾祈祷文殊菩萨十一年,最终感得文殊菩萨以骑狮子的形象入于其口,此后便就像须菩提对空性的理解一般,对《楞严经》了如指掌。
无论《大般若》、《中般若》还是《小般若》,全都赞叹须菩提是了不起的般若空性证悟者,誉为“解空第一”。
有个公案我以前也讲过,释迦牟尼佛从天上回到人间的时候,无数妙衣天人陪伴左右,转轮圣王携众人恭亲迎接。正在山洞中补衲衣物的须菩提也准备前去拜见,他站起身来,当右脚接触地面时忽然想到:“释迦牟尼佛到底是谁呢?是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或是地水火风?”当逐一剖析,最终发现佛陀什么也不是,一切都是空性的。须菩提想:“既然佛陀都是空性的,也就没有必要去拜见了。”于是他回去继续缝补衲衣。
浩浩荡荡的迎接队伍中,不仅有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等五大国王,还有化作转轮圣王身形的莲花色比丘尼。五大国王远远望见转轮圣王到来,非常欢喜,并恭敬地将队伍最前面的位置让给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但就在“转轮圣王”快要接近到世尊的时候,却见莲花色还复本形,以比丘尼的身相礼世尊足。见此情景,国王们非常气愤:“这个比丘尼竟然变成了转轮圣王排在我们面前,她凭什么能这样?”为拜见佛陀,他们因为排队次序起了争执,但这时比丘尼已经见到了佛陀,骄傲不已,对佛说:“我是您的弟子,莲花色比丘尼啊!”
此时须菩提还在山洞里缝衣服,根本没有出现。那么,到底是谁真正见到了菩提?
《增壹阿含经》云:“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还有其他几个偈颂也大意相同,意思是,若要礼佛,当观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空性的,这才是真正的礼佛。
现在很多人在灌顶等场合都是争先恐后:“我先来!我先来!”听堂课也要提前好几个小时去抢占前排位置(上师笑)。当然,这种心情我也能理解,有些人特别想坐在前面,是因为他们对佛法、对上师有信心,这也是一种缘起力。而有些人则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传法上师不理不睬,就像已经得到麝香的猎人一样,看到为自己传过法的上师,就躲得远远的,一副“眼不见,心不烦”的样子。两相比较,还是喜欢占位置更好些,至少内心想要亲近上师。
以前,有一次法王如意宝灌顶,我看到学院里一位带班多年的老堪布,当时有很多管家挡着,但他根本不听,拖着披单就冲上去了(众笑)。我听说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有些人很早就去前排占位子,有些觉姆上去就把别人用来占位置的东西抱起来扔到一边,自己坐了上去。(上师笑,众笑)
可能还没证悟或是显现上没证悟的人,对座位还是比较在意,而对于证悟者或是根本不在乎的人,便无所谓了,就像须菩提一样。按常理来说,佛陀返回人间,人天欢喜,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前去迎接,唯有须菩提还在山洞里缝衣服,的确令人不解。但佛陀反而赞叹他,说他才是第一个来迎接佛陀的人。也许像须菩提一样证悟了空性的人,坐在哪里都一样,不去更好。但是一般而言,闻法时还是要遵照《前行》中宣讲的那样(上师念诵藏文):“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闻法者应当以欢喜的目光注视着上师,犹如饮用甘露般专心接受法义,这样的态度和威仪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介绍了须菩提尊者。
【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优波尼沙陀”,藏文是(聂佳),他以观尘性空而得道。相传,优波尼沙陀最初修的是不净观,而后他将一切万法从大到小,再到微尘、空性……如此一一抉择,最终获得了近似如来的殊胜境界。此处,“等”字含括了其他许多阿罗汉,以他们为上首。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还有无量的辟支佛以及无学地的阿罗汉。按照小乘自宗来讲,前面提及的这些阿罗汉都是无学地。“初心”,即初发心、初学者,指还未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一些比丘、比丘尼,以及仅证得了预流果、一来果等果位的其他圣者,他们全都来到了佛陀的居所(这句经文的结尾应该是个句号吧)。
辟支佛有两种,缘觉和独觉。独觉又分为麟角喻独觉和部行独觉(也叫众行独觉)两种。值佛出世期,依靠修十二缘起而获得觉悟的,叫做缘觉。圣教空世时,独自悟道且不对众生说法者,称为独觉。但这里的辟支佛,是指依靠修十二缘起而获得觉悟的缘觉。
有些注释中说,佛陀住世期间,是不会出现辟支佛的,如《中论》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此处的辟支佛,也许来自于他方世界。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当时,正值佛陀及僧众夏安居期满之日。在安居时,佛陀制定了许多需要遮止的言行,比如:不能随意外出,不得互相说对方的过失等等。“休夏”即“解夏”之意,意为夏安居已经圆满结束。随后,僧众便开始“自恣”,意为自己省查过失,倘若自己不知,则开许由他人检举。
可能许多在家人对“安居”并不了解。“夏安居”是佛陀为僧团制定的制度,为避免在夏季草木茂盛、虫蚁繁多时,比丘托钵外出误蹈生灵。因此佛陀规定,在雨季的三个月中,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闻思修行。在藏地,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夏安居的时间一般是一个半月。汉地等其他一些地方,都是以三个月为期。
我以前在丹巴的杨热寺、阿坝的汶哥寺参加过三次安居,86年,安居圆满结束的那天,我们去周边耍了一天坝子。88年、89年我又分别去了一次,都是夏天的一个半月。汶哥寺不大,是多芒寺的分寺,当时也是一些老上师们安排我去的,那时我刚出家,也是初学者,还没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上师笑,众笑),现在已经成了法油子。我很理解一些道友,刚出家的时候做什么事都认真、精进,也很注重威仪……现在已经成了老油条,快要“奄奄一息”了。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十方菩萨为了询问、解决心中的疑惑,也都前来承侍慈悲、庄严的佛陀,渴望求取佛法的甚深奥义。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这时,佛陀安然寂静地端坐于法座之上,为与会大众广宣佛法的甚深妙义。“法筵”,即佛法之筵席。“清”,即罪过已除,清净无染之意。在场的有缘众生同沾法喜,从未品尝过如此胜妙的佛法盛宴。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迦陵频伽”是一种仙鸟,在佛经中常被提及,其音和雅、悠扬动听。据说,此鸟在蛋壳中时,妙音便已超越了其他众鸟。
在一些不同的地域,迦陵频伽的画像也有所不同,我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一种是这样的迦陵频伽鸟……还有这样的……(上师喝水)还有几张,可能没有加入。
当时,佛陀为大众宣讲正法的梵音,就如同迦陵频伽之音一般微妙动听、听者无厌,遍于十方世界(即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与此同时,恒河沙数的菩萨们皆循声而来。其中,以文殊菩萨为上首,包括之前我们讲到的依靠楞严三昧而证得果位的阿罗汉们,他们纷纷云集于道场之中。在后面的第五卷中,他们还会一一登场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来自:静怡苑•心灵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