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辛五、不应贪著王位的威名:

 

国王认为应该通过严厉的手段树立自己的名声,国王在统治世间的时候,如果没有树立自己的名声的话,他死的时候这个威名不会留下去的,所以在世的时候就应该通过很多强烈的手段做一些事情,使自己死后留下一个威名。他就是耽著于威名方面。但是耽著于威名方面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名称完全是一种虚假的称号。从这个角度进行破斥:

 

国王命终后,名称无少德,

无德与屠狗,何无大名称。

 

国王死了之后,你留在身后的名称,没有任何的功德,没有任何的利益,如果没有任何的功德和利益,也就是“无德”,你这样的名称就像屠狗者的名称一样。杀狗的屠夫在狗面前的威望是非常高的,狗一看到他就瑟瑟发抖,非常非常害怕,但是有智慧的人谁会羡慕你这个屠狗者的名声呢?完全不会羡慕的。这么低贱的种姓,在旁生面前有这样的威风,根本不值得羡慕。国王也是同样的,国王在世间树立这样一种名声,得到一个恶王或者很凶狠的名称的话,在别人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来,没有必要,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名称能给你带来什么呢?你死的时候,这个名称对你没有任何作用的。或者你活着的时候,这个名称也不能给你提供饮食,不能提供寿命、福德,就像《入行论》当中讲的,名称实际上是虚假的,根本没有一个实际的意义。所以国王为了追求名称而造作很多很多罪业完全是没有必要,得不到任何东西。所以为了名称而造罪也是不应该的。

 

一方面是国王,一方面修行者来讲也是同样的,平时对名称方面应该放下。但是说放下,一般来讲是比较困难的。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围绕名称,怎么样得到一个好名声,怎么使自己的名声传得远一点,这方面一般的众生都是比较喜欢追求的。虽然难断,但是从道理上讲,是很有必要断除这样的执著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逐渐逐渐去淡化对名称的执著,这样才能远离世间八法,否则如果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声去做很多事业的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善法的。

 

我们有的时候不注意这点的话,就和国王一样了。我们现在做很多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行佛法,做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等等,这些方面真正一观察的时候,就是为了自己的名称能够好一点。我们出家人修这么多苦行,背诵也是这么痛苦,还有思维也花很多时间,费很多脑袋,修行的时候也是很多苦行,单单是为了一个名声,这个就非常可惜了。因此为什么说要对名声方面,对世间八法要淡泊下来,如果我们耽著这方面的话,我们的善根全部要成熟到这方面去了,如果不耽执,我们就成熟到成就、度化众生,真正对佛法有利益的方面。这方面看起来好像不是一个大的事情,但真正一分析,这样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关系到自己修行的善根是成熟在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暂时方面还是究竟方面等等,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必要。

 

前面讲过,真正马上要从根本上远离这个,作为一个欲界的众生来讲,或者作为一个罪业深重的凡夫来讲是有困难的,但有困难也慢慢要去做,慢慢要去淡泊,从它的各种过患,断除对这方面耽著的种种教言,尤其是我们学过《开启修心门扉》当中的这些教言,深入到自己内心当中的时候就好了,自然而然就对这些方面的耽著会少,否则仅仅是从词句上知道之后,不去把法义深入内心的话,肯定会对名声很耽著的,这个时候就没有很大的意义了。

 

从比喻来讲,有一个贫女,她看到一个富家的小姐死了之后,她的父亲给她举行了很隆重的葬礼,有很多珍贵的金银珠宝进行陪葬,她就很羡慕这样的葬礼,就想“我死了之后也应该获得这样的待遇”,所以她就自杀了,但是自杀之后能不能获得呢?不可能获得,你是一个贫女,你家里是没钱的,不可能给你举行隆重的葬礼,给你很多陪葬品。这个贫女很愚痴,一方面损伤了自己的寿命,一方面死了之后什么也没得到。

 

国王也是这样的,国王在世的时候,通过很多恶方便,损伤了自己好的名声,损伤了自己的福德,死之后这一切全部白费了,什么都没有得到。修行人应该把这些对照自己的相续看一看,千万不要成为贫女或者国王这样的人,应该从大方面,度化众生的角度这方面去着手,对自他才有真正的利益。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昨天晚上考了背诵,总的来讲还是可以,虽然大家昨天可能听到了,一开始的时候比较乱,有的时候背一背就想不起来了,大家突然全部都想不起来了,很整齐地就停止了,这样的情况昨天也有出现。这可能一方面是刚开始背,时间不是很长,不是很熟悉,还有没有一起训练。如果一起训练的话,肯定就会背得很熟悉。昨天我们大概也分了一下组,平时大家就可以一起练一练。《四百论》第一品还可以,除了几个平时比较忙的人可能还没来得及背完,便是他们已经承许补考,明天晚上补考。除了这几个人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可以,每个人可以说单独背都可以背下来,但就是没有一起练,然后一上场的时候就紧张,好多人都是在家里背得很熟,一上来就忘了,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第二品请大家还是抓紧时间背吧,不管怎么样,从今天开始算十天,肯定要考第二品。如果每天抓紧时间的话,不会非常紧张的。

 

这是《四百论》方面,还有《入行论》的背诵方面还没有统计,过两天召集一下,问一问背得怎么样?这个方面不是很困难,因为它的词句方面比较浅显一点。如果报名背《俱舍论》的道友,请大家一定要精进,因为《俱舍论》不像背其他的,背起来是很困难的,我自己背的时候也是觉得非常困难,如果不下功夫,现在不抓紧的话,以后肯定更麻烦的。所以《俱舍论》首先应该抓紧,越早提前背完,后面复习训练的时间越长,就会越熟悉。还有一部分道友是背《入中论》的,上次我准备问堪布到底是不是第四品,后来忘了,可能还是需要问一问。

 

现在抓紧一点,后面就比较好一点。昨天分了组,每个组有一个负责人,负责人和下面的人都要互相配合。我想负责人肯定不会生起傲慢心的,因为这是一种方便,通过这种方便带动,一个组如果没有一个人去带动的话,很多其他的道友自发地一起背诵可能比较困难。选的这些负责人主要是平时看一下大家的时间、地方,和大家商量之后,大概每天四十分钟左右,太长的话可能不一定有时间,四十分钟左右的话,每一品可以念很多次,如果平时已经在家里背得差不多的,通过这四十分钟一念就熟悉了。如果平时在家里不念,没有背诵,要依靠这个四十分钟来背诵的话,是比较困难的。

 

下面的人也不要有什么想法,安排这样的组主要是为了大家方便,为了大家真正能够在一起好好地学法,没有其他的意思。

 

如果大家都认为平时没有集中的必要,这个也可以,但是要在考试的前三天大家在一起练一练。如果觉得有必要,大家每天抽一点时间这样背的话也好,因为自己在家里也许就散乱了,如果大家在一起就可以对经论作一个殊胜的串习。

 

大家不要认为背经论前面背了后面就忘了,还不如不背好一点?有些人会这样想。但是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我背了很多论了,以前背的现在基本上都印象有点模糊了,很多让我重新背肯定背不上了,但是我想在背的时候肯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很专注,在这个过程当中种下了平时在散心位的时候,像念咒这些功德肯定是比不上背书的时候很专注的时候种下的善根。虽然以前背的忘了,但是他有一个总的相续在,就是这个智慧的相续。就好像我们吃饭一样,中午吃了,第二天就会饿,不吃了,这个肯定是不对的。虽然今天中午吃了,明天还要重新吃,但总是有一个相续在的,保持自己的色身不间断。背诵也是同样的,虽然以前背了也许现在会忘,但是总是在不断地学习的话,他的智慧肯定是在不断地增上的,这是绝对的。因此对背诵方面应该好好地重视。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

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第四品 明破我执方便品

 

戊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分二:一、略明破我慢所执境之理;二、广释破我慢所执境之理。

 

己二、(广释破我慢所执境之理)分三:一、破由权势而生骄傲;二、破由种姓而骄傲;三、明远离恶行的其他方便。

 

庚二、(破由种姓而骄傲)分三:一、破由恃王子而生骄慢;二、破由王种姓而起骄慢;三、破由作保护众生的事即当为王种。

 

辛一、破由恃王子而生骄慢:

 

有些人就会这样想,王子因为是国王的太子,他是刹帝利种姓,即将会接替王位的,所以应该产生骄傲。针对这样的一种傲慢,圣天菩萨讲到:

 

若时大权势,由自福德招,

是则不可说,此终无权势。

 

王子的这种权势实际上是通过自己以前所做的福德而招引的,既然是通过福德招引的,就不能说除了王子之外的其他人就始终不会得到这样大的权势。这个地方的核心理论是什么呢?主要是讲种种权势都是从福德招引过来的,如果自己造了殊胜的福德,就可以获得殊胜的果报,通过这个方面进行破斥。

 

进一步分析,“若时大权势,由自福德招”,王子认为他现在虽然没有继承王位,但是他有即将继承王位的机会,所以他通过这个产生一种傲慢。当然我们知道真正要成为国王的王子在整个世间来讲是不多的,针对这部分人的邪见如是讲到,像这样的种种大权势实际上是“由自福德招”,只要自己积累了殊胜的福德,就可以获得如是的权势。

 

比如讲记当中讲到,佛陀讲过,如果诚心诚意地对佛塔这样殊胜的对境顶礼的话,那么从你现在顶礼的面积,一直到金刚大地之间有多少个微尘,就有做多少次转轮王的数目。所以只要你积累了福德,就可以获得如是大的权势。因此得到大权势主要是从福德方面安立的。既然如此的话,“是则不可说,此终无权势”,就不可能说除了刹帝利种姓的王子之外,其他的人都不可以获得权势。如果其他的人做了这样一种福德,而且他又回向自己下一世当中做国王,像这样的果报肯定就会现前,所以就不可能决定单单是刹帝利种姓的人才可以如是获得这种权力。实际上这些权力全部都是从自己的福德而招引的。这方面就破斥了他相续当中所产生的种种傲慢。

 

比喻当中讲到,就好像学习工巧明一样,并不是谁的特权,谁能学习,谁不能学习,这样安立是不对的。只要其他人能够精进,也能够精通工巧明的。从这个方面讲,主要就是一种精进力,真的想要学习,有很大的兴趣,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的话,就可以精通工巧明。比喻结合意义也是同样的,只要大家有福德,就可以获得权势,所以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这方面就讲到了积累福德的方便,但是作为一个修出世间法的殊胜修行人的话,对于福德招引大权势一般来讲是不会有希求心的。

 

虽然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需要显现各种身相来度化众生,所以有的时候需要以国王的身份来度化众生的时候,他就会这样发愿,就会这样转生。但是针对一般人来讲,这样做是危险性比较大的。比如说现在我们发了心要统治全世界,要以FO法来治理国家,保护FO法、弘扬FO法,这样发了愿,那么下一世或者什么时候成熟这样的愿望的时候,登上国王,但是因为自己一方面是初学者,相续当中的福德、智慧的善法还不稳固,还不深厚,所以一旦当了国王之后,一旦在享受这些五欲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迷失之后就比较容易堕落了。

 

因此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庄严经论》讲记当中也提到过,对初学者来讲,福德方面不是特别重要的,自己发愿获得福德方面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智慧方面比较重要,因为通过殊胜的智慧可以明了法与非法的差别,可以了知空性的道理,了知空性的道理之后,通过空性的智慧可以对治凡夫相续当中的种种污染心,这个方面对初学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初学者,他的世间福报显现得非常广大的话,这样的福德很有可能就会障碍他的修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做发愿、回向的时候,发愿可以发很多,但是主要是一旦获得自在果位的时候,那个时候怎么显现都可以,显现国王也好,显现屠夫也好,显现什么样的众生也好,对你来讲都是没有障碍的,但是在凡夫位的时候,修行没有稳固的时候,还是最好发愿首先获得殊胜的能力,或者首先往生极乐世界,获得一种把握之后再度化众生,这方面就是很好的。

 

平时我们经常在强调往生极乐世界,有些道友就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要过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回来度化众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就没有悲心呢?因为在这个很长的时间当中,很多众生正在受苦,而自己就没管这些众生,往生了极乐世界。这是不是没管这些众生,有没有悲心薄弱的过失呢?从一方面讲,也有这样的道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自己发愿是为了度化众生,因为现在自己毕竟没有能力,如果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通过修行获得了殊胜的果位,获得了殊胜的能力之后再来度化众生的话,自己也有把握,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能力方面也不同。有这样的差别。

 

还有一些道友就发愿不往生极乐世界,生生世世发愿住在世间当中,守持FO法,弘扬FO法,度化众生。当然这个方面也是很好的,跟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发愿。每个人有各自的想法,有各自不同的希望,不管怎么样,只要是发愿度化众生就是好的。但真正按照现在浊世的世间来讲,真正发愿下一世当中继续变成人的身份,再学习FO法,再修持殊胜的教义,再度化众生的话,从保险或者不保险的角度,肯定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下来度化众生比较保险,因为我们可以看现在相续当中的烦恼,或者现在周围的环境,真正要弘扬FO法,不是圣者的话很困难。而且在很多殊胜的论典当中,比如《菩提道灯论》或者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当中所讲的,都是需要获得一种神通,有了神通的时候可以说真正能够调化众生,没有神通的话,很难以利他的。这个说得真的是非常应理的。比如说自己在调化众生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不知道他的根性,你现在虽然按照经典的意义跟他讲解,但是从真实的很巨大的利益来讲的话,没办法进行调化,因为不知道他相续当中的想法、根性就很难以施以对症的殊胜的教法。当然不是说没有利益,肯定是有利益。你现在发了殊胜的悲心,然后按照经典论典所讲的去进行开示取舍的方法,肯定是有利益的,这方面不需要怀疑,但是获得了殊胜的功德之后,度化众生肯定是不相同的。

 

辛二、(破由王种姓而起骄慢)分二:一、非由无始以来就有各个种姓决定;二、既有四种种姓则不一定本体是王种姓。

 

壬一、非由无始以来就有各个种姓决定:

 

有些人就会想,国王种姓或者刹帝利种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种姓,只有刹帝利种姓才能做国王,其他种姓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既然现在是刹帝利种姓的话,为什么不生起傲慢呢?产生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圣天菩萨就讲到:

 

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

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

 

世间所谓的种姓,实际上也是一种假名而已,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种姓,并不是从无始以来就有这个种姓的差别。如果真是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种姓的差别的话,也许还可以有一点傲慢的资本,但实际上无始以来种姓是不存在的,是在人类不断地进化过程当中,针对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安立了不同的种姓的。这个地方圣天菩萨就从他的种姓的来源开始观察,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它没有一个自性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什么什么种姓,也是不应理的。

 

“诸生活方便”,一切人民尤其是这个地方讲印度人民都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安立了世间当中所做的种姓,所以一切有情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真实的种姓的差别,所以说现在的这些种姓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性存在的。我们学过的《俱舍论》的第三品对这个方面也是讲过,刚开始住劫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从光音天等天界逐渐到了南赡部洲,到了欲界,刚开始到欲界的时候,他们的神通是自在的,他们也不需要很多麻烦的事情,也不需要吃饭,后面逐渐逐渐开始享用地上的食物的时候,身体变得粗重,出现了两性的差别,然后众生的罪业逐渐加重的时候,自然香稻这些就隐没了,最后就开始分田地,分田地之后出现了盗贼,那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推选一个人守田,就把他的名称安立成刹帝利,他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别人看守田地、调解纷争的,这是他的生活方式。

 

出现了国王之后,因为众生的相续越来越粗暴,罪业越来越深重的缘故,就出现一些人,对世间的法生起一种厌离,就出家修行,这样就出现了婆罗门。现在的婆罗门并不是全部都是出家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有些婆罗门出家之后不能安心地修道,出家之后在森林比较寂寞,他忍受不了这个寂寞就回家,然后结婚生子,在家里做一些为别人祈祷、为别人念诵等等的事业,所以就形成了婆罗门的种姓。他们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是为别人做一些祈祷等等的事业,所以他的生活方式就是这个。

 

然后逐渐又出现了吠舍的种姓,比如在世间经商的人,做一些小手工的等等,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生。还有一些是首陀罗的种姓,他没有什么职业,靠替别人做奴仆,做非常下劣的耕地等等。“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就是通过最初的时候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就在世间当中安立了这四种种姓,“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所以从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看起来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种姓的差别,最后通过各自的生活方式才安立了种姓的差别。

 

种姓的差别在中国汉地不是特别严重,古印度的种姓差别是非常严格的,甚至规定首陀罗种姓不能礼拜神像,不能做祈祷等等,而且首陀罗种姓在路上也不能看婆罗门,看了之后要挖他的眼睛。像这样有很多很多严格的规定。佛陀出世之后就觉得像这样肯定是非常不对的,所以他就主张不管是什么种姓的人,只要出家之后都是同一个种姓,都是释姓。这样是有很大的必要的。

 

既然是讲印度的差别,对我们自己来讲有没有必要了解呢?一方面可以了解,破除种姓的执著;一方面在中国的现实生活当中还是有些差别,虽然种姓这个词好像不是很明显,但是还是有很多差别的。比如说生活得比较优越的人,他就对下面的乞丐、农民、一般的没钱的人就比较歧视,他就认为自己是很高贵的。或者有些人说自己是市长的儿子,县委书记的儿子,或者厂长的儿子,他就认为自己的种姓比其他人高贵一点。实际上这方面一观察的时候,也没有生起傲慢的资本。或者有些时候,以前我们在出家的时候,很明显的感觉到,城市里面的人很看不起农村的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潜在的种姓的习气表面呢?确确实实是的。既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在自己处在比较优越地位的时候,或者认为自己的种姓比较高贵的时候,还是有必要通过如是的方便断除自己相续当中种种的非理作意,对一切众生平等看待,平等产生慈悲心。

 

如果没有把相续当中这种或者明显,或者潜在的种姓的执著消灭的话,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怎么对待一切众生平等地发起慈心、悲心等等?怎么可能呢?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从这些角度分析的时候,还是有这个必要的。当然这个地方的种姓和佛法当中所讲的种姓是不相同的,佛法当中讲的大乘种姓、小乘种姓、不定种姓和这个地方名称是一样,但实际意义根本不相同。

 

比喻中讲到,就好像一个罐子,如果用来装水就称为水罐,装酒就是酒灌,装尿的话就是尿罐。同样一个东西,没有改变它的自性,但是就可以通过装不同的东西安立它不同的名称。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四种种姓的本性就是人,从都是人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的出生、本身的构造,从人的本体来讲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是通过这些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安立了不同的种姓,实际上人的方面没什么差别。比如说在工厂里干活的叫工人,在田里劳动的叫农民,就是从他不同的职业安立他的名称的,实际上工人也好,农民也好,商人也好,人的体性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所以从这个方面一观察的时候,这些国王种姓的人认为自己的种姓高贵而生起傲慢,就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就成为一种邪执了。

 

壬二、既有四种种姓则不一定本体是王种姓:

 

像这样国王种姓的人,或者比较高贵的人就会这样想,刹帝利种姓从远古时期就已经确定了,传过来已经很长时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刹帝利种姓的血统肯定是远远超胜于其他种姓的血统的,肯定有这样的差别。现在生到这样差别的种姓的家族当中,应该生起一种傲慢心,欢喜心。这个地方讲的时候,他没敢承认无始以来,因为第一个颂词已经把无始以来种姓不存在这个问题破斥了,所以他就说久远以来,很长很长时间以来,他这个种姓、血统一直辗转传下来,所以是很高贵的。但这个地方再分析的时候,远古时期传过来的话,时间很久远,在这个过程当中很有可能早就发生变化了,国王种姓早就不是非常纯正的血统了。

 

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

是故刹帝利,非由种姓生。

 

这里讲了两个根据,第一个是过去时代已经久远;第二个是因为女性的意志容易动摇的缘故,所以现在的刹帝利种姓不一定就是从以前的刹帝利种姓的血统中产生的。从这个角度破斥他对血统方面的执著。

 

这个颂词主要是针对血统,他认为血统久远以来就保持得很纯洁的。这个方面是不一定的。第一个是“过去时久远”,过去的时代已经非常久远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无数的变化,出现了无数的战乱等等,很多刹帝利种姓的人为了逃避战乱肯定会流落到四面八方去,在这个过程当中,很有可能和其他的种姓的人通婚,就改变血统了,血统早就已经不纯正了。

 

第二个“女性意动摇”,作为女性来讲,她的意志力是很容易动摇的。前面讲第三品的时候这样讲过“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女性首先也许嫁给了一个国王,或者嫁给一个王子,或者嫁给一个刹帝利种姓的人,或者她本身是刹帝利,但是后面她通过种种外缘,见到了其他钟意的男子的时候,虽然他不是刹帝利的种姓,但是她就和这个男子发生越轨的行为,作非法行,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而且事实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讲记当中讲古印度的王妃、公主等等做出越轨的事情是屡屡发生的。既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通过这样的王妃或者公主所生下来的所谓刹帝利种姓的人就不一定血统很纯正的。

 

既然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的话,所以现在刹帝利种姓的人是不是以前的种姓产生的呢?就非常不确定。既然中间有这样的因缘,怎么可能认为自己的种姓是刹帝利,非常非常高贵而产生一种傲慢心呢?从这个方面一观察就完全破斥掉了,完全没办法安立了。

 

这个地方圣天菩萨观察得非常仔细,像这样观察的时候,他的理论是相当尖锐的。确实没什么可值得傲慢的,你认为你的血统非常高贵而产生傲慢的话,也是一观察根本站不住脚的。

 

比喻当中讲到一名叫拉干德的商人,他最初的时候把一个金瓶寄放到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家里面。过了几年之后他去看的时候,金瓶变成了银瓶,这个主人以前是婆罗门种姓,后面变成了刹帝利种姓。他也没说什么。再过了几年再去看的时候,银瓶变成了铜瓶,这个主人变成了首陀罗种姓。种姓也在变,以前是婆罗门,过几年之后变成了刹帝利,再过几年之后刹帝利种姓也不是了,变成了首陀罗。再过几年去看的时候,铜瓶变成了铁瓶,主人的种姓变成了吠舍种姓。在短短的十几二十年当中,他这个种姓已经完全变了,瓶子也从金瓶变成了铁瓶。在这样短的时间当中都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个地方对应颂词的意思,既然在短短几十年当中,种姓都会变得这么快的话,那么“过去时久远”,远古以来刹帝利种姓这样传下来,这个当中肯定会有很多变化的,通过时间的缘故他会变化。从“女性意动摇”的角度更容易变化。就好像这户人家,种姓也变了,瓶子也变了。所以从这两个方面观察,种姓从血统角度来讲,根本就是不清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