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19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种见性当中的:见性是心、见性不动、见性不迁、见性不失、见性不还,讲了五个直指法,五种见性。今天开始讲见性非物,见性是没有一个外在的物体,主要讲这个道理。

 

我们讲《楞严经》的话,我想应该简单的地方讲得多一点,但是到目前为止,好像也没有那么简单的地方,但也没有那么难的地方吧。大家要看字面的意义,还有可能要看一些前辈大德的注疏,还有其他的一些智者们分析的道理。

 

我们今天讲见性非物,其实前面也讲过,《楞严经》实际上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等直接讲述心性的一个特别殊胜的法,所以这部《楞严经》自古以来,不管是禅宗、天台宗还是其他的宗派的话,汉地也是非常重视的。

 

藏地的话,就只有中间有两品在德格的《大藏经》当中有,这个我也以前得过传承。然后其他的话,后来说是章嘉国师他翻译的,没有藏文的传承吧。因为这个《大藏经》当中是有,可能两部《大藏经》当中,一个是北京《大藏经》里面有藏文的原本;还有在拉萨那一带也有一个《大藏经》当中有。但是这两个传承到目前为止不知道有没有,因为当时章嘉从汉文的《楞严经》里面翻译过来,不知道,汉地以前也没有所谓的我们藏传佛教所讲到的那样的传承,如果没有的话,那可能章嘉国师也不知道念过没有,这个到时候也可以分析。

 

我们这次的话,大家也学得比较认真吧,我看到当天的那些讲考的时候都比较认真的,应该可以的。然后没有参加讲考的,我也希望你们应该要学一部论典、学一部经典的话,都要在这个期间一定要认真地看。

 

以前我们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听课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遗憾吧,因为当时自己讲的课也比较多,往往上师讲的课就只是听个传承,讲的时候就比较认真地记录一下,接下来过后什么辅导,除了个别的一些论典以外,到后来是没有这样。然后现在看来也是比较遗憾的。所以我想我们每个人在学的过程当中,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吧。因为我们一般来讲的话,今年从我这边的学习任务也不算特别多,现在暂时拟定了三本书吧,《如意宝藏论》、《楞严经》和《佛子行》。

 

那我们今天继续讲,佛陀对阿难的直指法。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在这里跟佛陀这样讲,这个是我们今天的最主要的问题。

 

他说:我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见性是无还的,因为我们前面,比如说黑暗最后回归于黑暗;光明回归于光明;阻塞回归于墙宇等等,上面都是讲了八种回归。那这样的话,其他的很多对立的有法,世俗法,都可以回归于自己的本体当中。但是这个见性的话,就没办法回归,见性的话,他已经见到了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本身它是一个真心,这个真心没办法回归,前面已经讲了。

 

那这样的话,阿难在这里说我虽然了知到见性没有什么回归的,它是最真实的一个东西,但这样的话,“云何得知”?那我怎么知道是我见真性呢?我知道是见性它没办法回归的,但是我怎么知道见性到底是怎么样呢?

 

其实阿难每一个问题上面他还是比较困扰的,因为他分别念也比较重,虽然对佛有信心,他也很想得到开悟,但是一直是找不到一个切入点吧,见性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样,一直在折腾。所以也进一步地问佛陀:“我知道见性这个东西是没有什么回归的,但是见性到底是怎么样?我这个见性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外物的东西呢?”他这样问的。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阿难——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他说:“我今天可以问你,”或者是也可以告诉你,“你如今虽然没有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这种清净的慧眼是没有的。”因为阿难在佛陀涅槃以后,才能得圣者的果位,所以他当时也是可以说是没有开悟的。“但是你是乘佛陀的这种神变、神通,威力、加持力,见到了初禅。”见到四禅当中的初禅。它这个初禅有些也是初果,也有可能这样的解释。“你得到了这样的初禅的这种智慧的话,实际上是得无碍的。”无碍得见什么呢?一般四天下的,整个四大洲的这些事,你就可以见到。

 

所以当时阿难的这种智慧,实际上是在我们世间当中他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整个世间,你还是能照见的。一个小千世界的话,你也可以看到的意思。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虽然是小乘,但是阿那律的话,佛陀的弟子当中他是天眼第一,所以他已经照见了,照见了什么?照见了阎浮提。

 

他这里的阎浮提的话,有很多注释当中讲实际上不仅仅是我们的南赡部洲,意思就是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原因是什么?《维摩诘经》当中也是有,当时阿那律尊者,他就能照见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时有这个公案的。所以说他是已经见到了阎浮提为主的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而且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是我们手掌当中放着的庵摩罗果一样的,内外通明的,全部照见无余的,就完全能见得到的。所以阿罗汉有些也是能见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像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有这样的。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刚才阿罗汉是这样的,然后菩萨呢?菩萨他照见什么?照见百千大千世界。菩萨的这种见,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能照见的。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十方如来,不管是哪一个如来,只要获得佛果的这些,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的十方如来,其实整个世界的,穷尽微尘数的清净国土都无所不瞩的,就都无所不见的。

 

我们《入中论》当中,讲一地到七地,然后清净三地,到最后佛陀的功德讲的时候,用微尘来比喻,是吧?那么这样的话,整个穷尽微尘数的这些清净国土的话,佛陀没有一个不照见的。所以佛的智慧,确实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我们一般的凡夫众生的话,跟前面的阿罗汉也不同的,然后初果也不同的,跟菩萨和佛陀都不同的。那么我们凡夫众生他的洞见是什么?他的洞视是什么?实际上“不过分寸”,我们就仅仅是非常狭隘的,就眼前的一点点外境,除此之外好像长水的注释当中说,我们凡夫人,比如说有一张纸的话,那外面都见不到的;然后有一层皮的话,就见不到内五脏。所以说我们凡夫没有慧眼。这样的话,我们的所见是非常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如果自己是凡夫人的话,确实也是不能认为自己的智慧是太尖锐,或者说自己是太了不起,不应该这么这么想的。毕竟是凡夫人,我们的这种见解太有限了。所以说就可能也没有什么可靠的。确实我们昨天的事情现在都是记不清楚,然后不要说是隔了一座山,一般有一层墙壁的话,外面的东西我们也看不见,而且我们自己的话,比如说今天背的一个教证,明天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很多的这种现实来看的话,我们的见解确实是有限的。

 

以上有五种对比吧,一般阿难是一个,然后阿罗汉、菩萨、佛陀,包括我们凡夫人。所以这以上的话,我们每一个不同层次的见者,他所见到的这种对境、事物都完全是不相同的。这个意思。

 

接下来,佛陀又告诉阿难尊者——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

 

然后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今天你跟我一起可以到四大天王去参观,去旅游。就像以前佛陀带难陀去看看天界,看看地狱一样的。佛陀经常是把这些弟子们带着,然后依靠神变直接就飞到天界这样去的。

 

然后到了四大天王的天宫,四大天王的这些住所,天人的宫殿。还有中间也周遍地观看,观看的过程当中,在那里的江河,还有陆地,“空行”是他们天界当中,空中行走的天道,可能在空中。应该依靠神通力去的话,它可能也有一个相当于说我们现在的航线一样的,有一些空行的地方。佛陀就带阿难去到四大天王那里。

 

这个时候发现——

 

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在过程当中就看到了种种的,包括光明的、昏暗的,还有种种的形像。到了天界,四大天王就像我们人世间一样的,我们有时候是可能跟上师也好,跟谁一起去的时候,在路途当中看见种种快乐和痛苦的事情,光明和黑暗的事情,然后显现种种的这些游戏和节目吧,就看见各种各样的。

 

但是这些都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前尘”就是我们眼前所现的,“尘”就是六尘,也就是说,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外境,就色身香味触。那么这个“分别留碍”,我们用分别心对它进行假造,假立而已。留下来这样的一个影像以外,别的没有什么。

 

这个过程当中,他带阿难尊者去四大天王去转一圈儿,回来的时候,虽然看的是可能比较多,四大天王,当然四大天王里面有些是很富裕的吧,这样的话,有各种各样的景像,但是实际上归纳起来的话,无非都是我们分别念假立的现象,在意识当中留下来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

 

这应该是,比如说有些上师也是,对弟子直指心性的时候,先可能让他看看这个世界,或者是外出去看看,也有这样的现象。跟这个差不多一样的。

 

那么过了以后佛陀就告诉阿难: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你现在已经参观完了,参观完了的话,你现在应该在这里开始要分析、分别,分别什么呢?“分别自他”,他这里“自他”主要是见性,见性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其他的?可能主要并不是我们一般的众生和自己,不是这个意思。你因为看到整个四大天王的国土以后,你在这里,现在接下来你可以写一个感想文章,或者说你现在应该分析了,到底见性是自己的,还是其他的?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如今我也可以帮你抉择,可以听你抉择,抉择什么?你的见解当中——阿难肯定是有一些见解嘛,因为从前面一直都是他就关注见解,每一个问题上面是见性到底怎么样,见性是怎么样,每天都是。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是比较聪明的,有些道友是不太聪明的,每天都是拿一个问题来,然后法本都是最后全部都好像肉秤,就黑黑的,也比较努力吧,也算是可以的。阿难也是这样的,天天都是想认识自己的心。

 

如果拍成一个电影,每一个问题里面都是阿难又出来对佛陀问个问题。《楞严经》有没有电影?

 

他说抉择在见解当中,到底是谁是我体,谁是自己,谁是其他的物象?今天我们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见性,见性到底是你自己还是其他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经常也是说认识本性,那我们认识的本性,这种见性到底是自身,还是另外一个外物,这个是最关键的。所以佛陀说是我也今天帮你,因为我带你一起到那边去了,回来以后你也比较累。所以今天我也替你抉择抉择,琢磨琢磨,然后看看你自己的见解,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到底是在自身,还是在他身?就抉择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时候,下面就是要分析这个。首先佛陀又继续,今天基本上阿难都是没什么话说的了,佛陀一直跟他说,阿难,不知道他的态度,有时候是他哭着的,有时候是他笑着的。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应该用尽你的一切,寻找你的“见源”,你的见的根源。那么见的根源寻找的时候,从四大天王也好,或者我们世间当中,“从日月宫”,日宫和月宫,日月宫那里来算,你去看的话,那里到底是外物还是非外物?这样观察的时候,外面的太阳、月亮是外面的物质,而不是你。

 

他首先在这一段当中全部都是外面的事物,而不是你自己。所以在这一段当中,我认为他的见性,不是外物,应该见性是自己内心。山不是自己的心,我们《如意宝藏论》当中讲显现是自己的心,显境不是自己的心。所以在这里主要讲显境,外面的显现的这些,那是外物不是你自己的见解。

 

至七金山,周遍谛观,

 

同样的道理,七大金山,周遍都是可以细细地去观察。

 

细细观察的时候——

 

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七大金山等周围的这些,我们去观察的时候,有种种的光线,五颜六色,斑斓色彩,就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些是外物,不是你的见性。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然后渐渐地再去观察。刚才说是这些,太阳和月亮这些,上等者的对境,然后七山这些是中等者;下面的这些是下等者的。有些也有这样分上中下的这种分析方法。

 

渐渐地再去观察的话,包括世间当中的这种云腾,还有鸟类的飞翔;风的那种吹动,然后微尘的这种烟雾;还有树木山川,草芥草木,还有人和动物等等,这些的话,都是“咸物非汝”,那么这些也是全部是外面的外物,而不是你。

 

所以这一段当中,不管是天界当中的也好,或者是我们人世间所有的山河大地种种,包括人和动物等等,这些现象的话,应该是外在的事物,而不是内在的见解。所以我想这个应该是从见境,从显现的外境方面来讲的。这个应该是有自相的一种外物吧。

 

那么下面这一段是佛陀进一步地从显现方面讲的,因为上面的这些实际上是外面的物不是见,这个意思。下面的这一段主要讲见不是物,主要讲这个道理。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他说:阿难,你现在看到的很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的各种各样的这些事物,包括山河大地也好,内情众生也好这些的话,有种种的差别,外面见的是种种的差别,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些“同汝见精”,全部都是在你见性当中是同一的。

 

你看这里虽然有外面种种现象,山河大地等等的,但是这个从你的见的角度来讲,跟你的见是“同汝见精”,全是在你的见解上是没有什么分开的。

 

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所有的这些清净的所瞩,都是各种各样的物类,但是自己有差别,见性没有差别。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个光明、美妙、稀有的这种见解,实际上就是你的见性。在这里就把外面的这种种差别的各种显现,包罗万象的、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实际上是从外境的显现上面来讲是多式多样的。但是从你的见解层面来讲,虽然有差别,但是最终你的见解上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见性。

 

所以这个我觉得是,无垢光尊者说显现是心,显境不是心嘛。所以从显现的角度来讲的话,那外面的各种各样的这种显现的话,其实是当时他见者的这种智慧面前显现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应该在这里要明白这个道理。

 

下面有个辩论分析,这个是大家可能要注意一下,不然也许可能要开始坐飞机了。刚才是坐火车,现在就开始坐飞机,那有点……今天我也讲得不是很好,有点儿不太舒服。

 

下面开始讲,我大概自己先不看书讲一下。下面要讲见。阿难尊者这边,他的见,他很想知道自己的见性到底是什么样嘛,但是佛陀通过一些辩论,或者是通过给他用一些比喻,或者说是用一些道理来给他直指。直指的过程当中,给阿难主要说明,这一段当中主要说明我们的见性没有外面的一个外物,没有外物。这个是最关键的,见性是没有外物的。

 

见性怎么没有外物呢?见性如果是有外物的话,你觉得见性如果真的是有外物的话,那么我的见解你也应该有见到的,因为有外物的话,那佛陀肯定见到的。那么这样的话,你阿难尊者觉得见性是一个外物的话,那么你应该要见到我的这个见。为什么呢?因为见有外物的话,那我的这个见也有外物。那这样的话,就像你有眼根的话,我这边有瓶子,你为什么见不到?这也是我们共同之见。这是第一个,那我就直接讲吧。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佛陀告诉阿难,这个见性没有外物的。其实见性是什么样呢?我们前面也是见性讲了很多。真正的见性的话,其实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个叫做是见。但是如果从严格来讲,它没有能见,也没有所见,能见所见是二取所摄的。

 

远离了二取的,这样的了达心的本性,实际上是见,它可以说这是恒常的,它也不依任何的这种法,甚至众生到乃至如来之间,这个见是无增无减的。我们要懂得这个见的这种见性的时候,这里所说的也比较容易。否则的话,我们一般的文字上啃的话,可能有时候好像似懂非懂的。

 

阿难很想知道这个见到底是怎么样?但是我们有些人觉得,哦,见到了本性,好像这个本性他就觉得是有一种外面的一个东西,我就去见到它,这个叫做是开悟,这个叫做是见到。但实际上有这样的外面的一个东西,你非要有个,好像比如说我的眼睛能看到瓶子,那所见的是瓶子,能见的是我的眼睛,那眼睛看到它的话,这两个是他体的方式来存在。如果见是一个外物的话,那佛陀的见,阿难也应该能见得到的,因为佛陀的所见也是一个外物。那这样的话,阿难也应该见到佛陀的这种见,如果见是外物的话。

 

其实他这里基本上是有一种中观和因明的推理方法来进行剖析。

 

如果见是外物的话,则汝也应该可以见到我之见,但是这个就不能承认的。为什么不能承认?因为阿难的见性,刚才前面也讲过了,它是只有一点点的这种照见吧。不要说是佛陀,连阿那律的这种见性都没有,菩萨的见性都没有,那这样的话怎么会是有佛陀的见性?这个是肯定不能说的。

 

如果见性是外物的话,那你有这个过失,要见到我的所见,或者是我的见。我的见也有外物,你的见也有外物的话。那你为什么见不到?因为两个都是外物的东西。就像有眼睛的人,他就看到瓶子,是可得之见,是吧?应该可以见到。这是一个方面。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比如说阿难和佛陀,如果同一个时间当中有见到的外物,比如说茶杯也好,或者是画也好,佛陀也是看这个,阿难也是看这个。一般我们在没有经过详细的观察的时候,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观察某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我们两个同样同时见到,比如说我也见到了这个茶杯,你也见到了这个茶杯,同一个时间当中见到的,一样的。

 

其实实际上从因明的角度来讲根本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我坐在这里看这个,然后他坐在我的身边见的,但我们两个不同的角度,那微尘的整个形状也好,微尘的方向也好,微尘的大小也好,各方面来说不可能同样的。

 

我们经常说是我们两个同一个时间当中见到某个人,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粗大的概念。如果真正来讲的话,那因明当中有分析的,我的所见和你的所见一模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我是可能是从这边来看,我是可能靠近南方这边的侧面去见的,你是从北方这边的侧面去见的。如果我见的和你见的一模一样的话,那你坐在我的位置上,我的眼识跟你的眼识也应该一样的了。有很多细微的过失。

 

当然我们这里没有那么细地去分析吧。意思就是说同一个时间当中,如果是同见的话,那么这个是“名为见吾”。佛陀说如果我们两个共同都见到花朵的话,那你就见到我了,见到我的见性。

 

那如果见到我的见性有什么样的过失呢?“吾不见时”,如果你真的见到,那我不见的时候,比如说佛陀先看花,阿难也看了,佛陀也看了,然后阿难说你见的我也见到的话,那佛陀说我不见的时候,我闭着眼睛,或者是我转移视线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何不见吾不见之处?”那你为什么是见不到我不见的这个处呢?

 

因为我们这个见你说是一样的嘛,见是一样的话,那不见也是一样的。这样的话,我不见的时候,你要么像我一样的,你也闭着眼睛,不见我的对境;要么我不见,但是你见到。应该有这么两种情况的。为什么你看不到我看不见的地方?因为看不见的这个地方,你也应该去看的,因为见性方面如果是有外在的事物,见性是有外物的话,因为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是一样的,然后看不到的时候,因为这个外物要么马上就变成看不到的外境,那么佛陀我来讲看不到的外境,我们前面分析的是一个黑黢黢的外境,也见到不见处嘛。那这样的话,因为我们两个的对境是一样的,对境一样的话,我的对境为什么是你见不到?这样的一个疑问。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阿难就可能晕了。如果你说是你见到了不见,因为佛陀刚才闭着眼睛就没有看花嘛,没有看花的时候,那阿难如果你见到了我刚才没有见到的处,佛陀没有见到,阿难已经见到的话,那“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那你的这种见并不是“不见之相”,因为你刚才说我已经见到了你不见的地方,但是你不见和你见到两个都是完全相违的,那肯定不是。

 

他这个好像文字上的,就像我们因明里面的辩论一样的。就问你到底见到没有我不见的地方?如果阿难说:“我已经见到了你不见的地方。”“那不可能的,你不见和见是相违的。”“那你是什么意思?”见的法相和不见的法相是肯定完全相违的,你如果见到不见,哪有这样的地方?

 

“见,不见,他就在那儿”,所以是还是很深的意思,对吧。一段时间都是一直说是仓央嘉措的,根本不是仓央嘉措的,原来是阿难的见境。

 

他说见不见是相违的,这是第一步,如果阿难说我见到了你不见地方,有这个过失。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如果不见我不见之地,如果阿难你没有见到我不见的地方,刚才因为佛陀他就闭着眼睛嘛,他就没有看他所见的地方。那这样的话,阿难也是没有见到佛陀不见的这个地方的话,那“自然非物,云何非汝?”那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外面的嘛,没有外面的话,就没有外在的物质,那你说为什么不是你自己的呢?因为你刚才已经没有见到佛陀不见的地方嘛,没有见到佛陀不见的地方的话,原来你的见性不在外面,就是在你自己上面的。

 

所以所谓的见性,如果你认为是外在的话,那这是你的一种最大的错误。实际上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以前上是如意宝也讲过,我们一般用心来观察心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可见的东西。《定解宝灯论》里面说,不见是最殊胜的见。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实有的东西,没有什么可见的。

 

这个地方说是,你如果没有见到我不见的地方的话,那这一点说明你的见性不在外面,就在里面,就在你自己的身上。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所谓的上师直指也好,或者依靠其他诸佛菩萨来对你印证的话,当然它是一种因缘,前面也不是讲了嘛,文字和这些的话,这是一种因缘,真正的话,你自己内观,内观的时候明心见性,应该自己开悟的,而并不是依靠一种外物然后你真正看到。最多是用手指来指月亮,手指来指月亮的时候,通过手指的这种方向,你继续看的时候,最后你自己看到的月亮。其他的所有的表示法,所有的这些引导法的话,实际上是我们见性的一种方便法,除此之外,你依靠这个方便法当做是一个真正的见性的工具的话,那这也是恐怕是不合理的。

 

所以他这里说,你如果是不见佛陀不见的地方,那说明是没有外物了。就是你自己,见就是你自己。这是刚才见不见的分析,你们应该明白了吧。下来应该可以的。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这个是另外一种太过吧。其实上面都是,应该完全是我们因明的这种推理方法。

 

我看子璇、蕅益,前辈的这些大德们,确实这种逻辑方式还是很明白的。虽然他们文字有时候有点枯涩,不是很好懂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这种逻辑方式,完全是符合原来经文的教义。他应该是这样推的,而且推的过程当中,主要就是说不能承认外面有一个实有的这种所见。有一个实有的所见的话,那就肯定是不成立的。

 

我们学中观的时候也是,实有的东西不管在哪里也不能成立的。尤其是在见性的时候,见到自己本性的时候,哪里有成为一个实有的。如果有一个实有的话,那这个过失是非常多的了。

 

下面是另一个。如果认为你见到外物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见到外面的任何山河大地也好,在这个时候,“汝既见物”,如果这个也是你的见性,也是一个见物。就像我们的见性不仅是在里面,还是它是在外面有的话,那“物亦见汝”,那么外面的这种事物,也应该能见到你。

 

这个意思是什么?我觉得是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和《七宝藏》当中的有些推理可能稍微好一点吧。比如说无垢光尊者说,如果山是自己的心的话,那山起火的时候,你的心也起火,或者说是你心能见到这个山一样的,山也应该能见到你,因为它是你的心。有这样的推理吧,有这样的一种太过。

 

那这里也是这样的,如果你见到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你的见性在外面,见性就是外面这个事物。那这样的话,因为外面的这种事物其实就是你的见性,那它是见的原因,它也应该照见你。那这样的话,一个人都是有两种相续了,有这个过失。

 

或者是有些人把能见所见,如果你的所见是外物的话,那所见也应该反过来见能见。这样的话,所见能见就混乱了。如果这样的话整个体系,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有点混乱了。因为你见我,我见你,就能见和所见都已经混乱嘛。这样的话,你和我也好,还有整个世界的话就不能成立。

 

我们一般世间当中的境和有境分得很清楚的;然后心和外境分得很清楚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是分得很清楚的。如果你的见和见境都是是一种见性,那外境的物质,比如说我要见到柱子,见到柱子的时候,因为柱子是我的见性,柱子是在外面,那既然它是我的见性,见性也可能会照见你。这样的话,整个世间的名言全部都混乱了,最后你和我也好,世间的种种的现象要么互为错乱,要么混为一体,要么互不成立等等,有无量无数的这种过失。所以这样的安立肯定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这里要讲到的是什么?其实见性是应该,就稍微内观的时候,你就认识一种心性光明无为法的道理。可能这种没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只有通达无碍的人,他自己就像哑巴尝汤圆一样的就完全明白,用语言和思维来描述的话就很难表示的。可能这样来理解比较好一点。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然后佛陀最后告诉阿难,那你自己要明白,你见性的时候,你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见到的,而并不是见到我或者是外物这样的。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你那个见性并不是一个很狭隘的、有为的、一个短暂的,不是这样的。

它是周遍的,我们经常讲佛陀的功德的时候,恒常、周遍,还有任运自成,有三大功德嘛。其实真正的见性的话,它有这样的一种特点吧,周遍也好,恒常也好,任运自成也好,那这样的话,这个就是你自己,除了你自己以外,还有谁呀?没有。见性都是自己当下开悟的,除了当下开悟以外,没有外面的,任何事物都外面是没办法剩下的。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那这样的话,你怎么会自己还是怀疑自己的这种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你自己的这样的本性,不认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不见自己的真性,反而你就用语言、文字来求我,想获得的话,没有用的。因为文字和语言,毕竟它是一个暂时的工具而已。这样的话,就像过了河以后船只也没有用。所以你自己没有好好地观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来面目,反而天天都是问我,这样的话有什么用?

 

我们有些人就自己都是不好好修行,天天都是问问题,然后回答完了以后他也不好好记住,那这样的修行有什么用呢?确实也没有用。

 

所以我们一般修行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祈祷很重要的,发愿很重要的,所有的修行法门,就经常要祈祷,要祈祷上师三宝一定要让我开悟,发自内心地特别真诚地去祈祷。任何一个修行没有祈祷是不行的。尤其是每一座的前面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修完了以后,再根据自己的这种情况开始入座,这样的这种修行还是很重要的。然后它的前行和后行,就像我们课前课后念诵的一样,《普贤行愿品》这些来念诵,这个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可能这几天大家每天都有课,也许稍微有一点压力。但是有时候有一些压力的话,我们凡夫人还是有自然而然的一种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可能没有课的那一天,不要说是其他的闻思经论,念一遍《普贤行愿品》都是很难的。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其他如果什么都做不了的话,这么多的僧众和这么多的圣者一起,共同发愿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话,那这个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一般来讲,我们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是从开头的“桑巴FA,桑巴FA……”一直到最后的回向和门措上师的住世祈祷文之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就我们一天当中,基本上是我自己的话,都大多数的功课也算是上课的时候(完成)。因为我们这个当中也有《八吉祥》,也有《大自在祈祷文》,也有《释尊仪轨》,也有忏悔的,也有供佛的,七支供的,还有除障法的,还要念咒语的等等,有很多的。

 

过一段时间我们讲《如意宝藏论》的话,可能还是要加个护法神“阿,央类耶希…….”,还要可能加一点忏悔吧。不然的话,可能我原来觉得是《如意宝藏论》显宗部分应该没有什么,但后来可能觉得因为《七宝藏》的话,毕竟是三大护法神为主的浩瀚如海的护法是一直保护着的。所以尤其是在这个期间,可能道友之间的团结也好,清净观也好,很多方面要注意。不然的话,《七宝藏》是很多大德都是不敢传的,不敢传的原因一个是害怕护法神惩罚;还有一个下面的很多人听完了以后,对金刚上师也好,金刚道友也好,互相不恭敬,不守誓言,这样一来的话,后来可能密法的这种效果并不是很好的,甚至可能会破誓言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一般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保护大家,特别注意的。

 

所以我们可能《如意宝藏论》的话重视度方面有点点不够,还要可能各方面来要忏悔,因为这两天,我们把前面的这几个课程,大家每个人都是要念,我以前讲其他密法的时候都是要求念10万遍金刚萨埵这样的,但这次我想到了密宗地方再说,但看到好多情况好像不行,所以现在都是要忏悔。这样的话至少要念1万遍以上的金刚萨埵心咒,我看这两天,星期一之前应该念完1万遍吧,然后再多的话还是能念10万的这样,我们大家共同可能要忏悔一下,不然的话可能有些地方还是可能不行的。

 

平时我们这样的一堂课的话,确实也是有很大的利益。我是这样想的,比如说出现一个战争的话,后来有少数的幸存者,虽然我们这里没有发生什么战争,但是从某种意义上面,我们很多人希望闻思修行的人,到最后遇到了种种的内外密的一些违缘吧,最后我们幸存的也不多。那么这样的话,自己也是应该有一种难得的这种心啊,然后可能接受这些甚深的法。

 

其实《楞严经》也是,完全是有一种显宗密宗相结合的方式来直指心性的一个特别甚深的窍诀。所以说一般来讲,我们不管是讲《楞严经》也好,读《楞严经》也好,念楞严咒也好,这样的话,它是震动魔宫的,非常深奥的法,也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不管个人也好,集体的话,那也许可能会有一些,显现一些小的违缘,那这些的话,我们都有一个坚强的心,或者说是以空性的见解来摄持,然后就完成这部大乘法。

 

在末法时代的时候,我们不说是什么大经大论吧,常年如一日的,几个月,几年当中这个根本不敢说,连可能两三堂课的话都不容易的。尤其可能我们这里有些堪布堪姆出去的时候也是知道的,他准备想三天讲课的话,有时候是第一天没事了,第二天就差点不是闭关了,最后就开始从地狱里面获得解脱一样的,然后往香巴拉飞翔,也有这样的。

 

所以我们确实好多事情也不容易的。也无所谓吧,我们不管是成也好,不成也好,尤其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实际上在这个轮回当中的任何一个事好也好不了多少,坏也坏不了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从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在我们的阿赖耶上面要留下这样的一个种子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大家应该以这样的这种心来接受。那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