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子二、不悦意语自性非损恼故不应起嗔:
有些人会这样想:虽然修持安忍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听到不悦耳的语言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心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个时候不由自主就会产生一种嗔恨。
所闻不悦意,自性无损恼,
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
我们现在所听闻的不悦耳的种种声音,实际上它的自性来讲没有损恼的,那么现在我们通过不悦耳的声音产生的种种痛苦,它的来源是什么呢?是从分别念而产生的,自己认为这个语言对自己不好,能够伤害自己,自己相续当中有这样的分别的时候“妄执由他起”,妄执是由他人的嘴里所说出来的不悦耳的语言使自己产生一种痛苦。这个地方主要的核心在于认为语言是有自性的损恼性的法,实际上通过各种方面观察分析的时候,语言不具足这样的特性,它的自性不是一种损恼性。
我们可以分析它产生的来源,通过自己所认为的假定的怨敌,他的口形的不同变化的气流,形成了各种各样语言。这样的语言实际上观察的时候,它没有一个特性,并不是从对方具有伤害性的心里,本身就存在这样一种伤害性的东西,然后从口里像射箭一样射到自己耳朵里,然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损伤,并不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这样不悦耳的语言根本没有,最后通过对方心相续的作意,通过他不同的嘴型形成气流的振动的时候,好像就形成了种种的语言。所以这种语言本身的来源就是因缘和合的东西,无自性的,既然是无自性的东西,不存在一个自性的损恼性在里面。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现在我们所听到的语言,按照《俱舍论》来讲是一种色法的体性,是无有分别的,它并没有一个分别心“我要伤害某某人”,它是一种无自性的法,无分别的法,没有想要伤害众生的想法,所以进入到我们耳朵里的时候,照理来说也应该不对自己造成损害的。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我们听到一个语言的时候,认为这个语言对我们造成伤害了,但是我们要观察,这个语言是对我的身体造成伤害了吗?还是对我的心造成伤害了,实际上观察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没有造成伤害,我们直接接受语言的是耳根。我们听到的语言,有的时候对方声音大一点,好像觉得耳朵有点振的感觉,但实际上对耳根是没有伤害的。如果声音不是非常粗猛的话,这样的语言进入到自己耳朵的时候,对自己的耳根来讲也造成不了什么伤害的作用。那么这个声音对自己的心能不能造成伤害呢?也不可能造成伤害,有的时候总是想他的语言刺伤了我的心,这是没有经过观察的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怎么伤害你的心呢?心是一种没有形状的、没有实质的,像虚空一样的东西,语言的声音是一种色法的体性,就像声音对虚空没有损害一样,语言怎么可能对自己像虚空一般的,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实质的心能产生危害的作用呢?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从方方面面观察语言都没有伤害性,那么为什么就对我们会产生伤害的作用呢?可以说每个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实际上这个地方讲是由分别而产生的,自己的恶分别念通过因缘和合,自己的耳根收到这样不悦意的语言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语言对自己做了伤害了,实际上根本没做任何伤害,这方面就是一种妄执。本来伤害是从自己的相续当中产生的,你如果不对它作分别的话,它对你就不会作损害,但是如果你自己内心当中认为这个语言对自己有伤害了,这个时候你自己马上就感觉到伤害的作用。所以说“故从分别生”,本身这个伤害是从自己的相续当中,从自己的分别念而产生的,“妄执”就是不了解它的体性,不了解它的实相,就虚妄地执著这个是通过他人所发的语言进行的伤害。
因此从颂词方方面面进行观察分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语言的自性不是损恼性。前面分析过很多道理,讲记当中还有一个道理,如果它真的是一个损恼性,自性就是有损恼的作用的话,那么说这个不悦耳语言的怨敌,他一说这个语言的时候,马上他自己就要受到损恼。既然它是一种有实相的损恼,那么不管对任何人都有损恼作用的,所以这个怨敌说这个不悦耳语言的时候,马上它嘴里就必须要产生痛苦的感觉,或者他自己耳朵听到之后,他自己的心马上也应该产生一种非常不悦意的感觉,就是因为它是实性法的缘故。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的时候应该是有损恼的,但是实际上说这个话的人不会受到不悦耳语言的损恼,因为他相续当中没分别的缘故。
语言的本性不是一个真的东西,就好像我们嘴里说一个“火”,实际上嘴巴里所发出的火的声音,不具足真正的火的自相,如果这个火有自相的话,嘴巴里一说火的时候,马上自己的嘴巴就会被烧着,就会感觉到非常刺痛。实际上是没有的,在所说的语言上面没有一个损恼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推知的时候,所说的不悦耳语言本身也应该是没有一个损恼性的。
针对我们平时来讲,对这样的颂词比较熟悉的话,就可以运用,我们有的时候听到不悦耳的语言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听到别人赞叹的时候自然而然生起一种很高兴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讲都是从分别念而产生的。赞叹的语言也好,损恼的语言也好都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安乐和痛苦的自性。
这个方面就教导我们要破除妄执,认识到语言的自性犹如谷响一样的话,我们就对种种赞叹的语言、损害的语言不会产生贪嗔的感觉。我们听到谷响的时候,一观察它的自性,它的音虽然是一个人所发出来的,但是山谷回音的本身确实是没有一个自性,没有一个分别念在里面操纵的。因此观察内、外、中都没有一个自性产生,不管这个谷响所说的是骂你的语言,或者是赞叹你的语言,实际上真的有智慧的人来讲的话,谷响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东西,没有一个自性,所以他对这个不会产生一个喜忧的感觉。同样的道理,通过别人口里所发出来的赞叹也好,呵斥也好,实际上也是如同谷响一样的,根本没有丝毫自性的。了解这样的道理的人平时在修行过程当中会省去很多麻烦,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赞叹则飘飘欲仙,也不会因别人的呵斥而非常伤心。
这个颂词所讲到的意思就是必须要认识它的实性,认识它的本质,不要被它虚假的外相所蒙蔽。比喻也是针对这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宣讲,比喻中讲到一个牧羊人取了两个妻子,每个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从故事的内容看来,她们肯定是不和的,有一天其中一个妻子听到地窑里面发出吃东西的声音,她就认为肯定是另一个妻子的女儿在偷吃东西,她就开始骂:“牛婆子,你在吃什么?”意思就是,你这个像牛一样的女人在里面吃什么东西呢?她生起了很大的嗔心,然后进行谩骂。后面她发现这个不是别人的女儿,是她自己的女儿在偷吃东西,这个时候她马上就没有嗔恨心了,就改口了,说是老鼠在偷东西吃。
这里有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它是来源于什么呢?前面一种生起嗔恨心是来自于不了解真实相,她不知道是自己的女儿,妄执是别人的女儿,她马上就生起嗔恨心,因为本来平时就不和,所以就缘这个虚妄相产生嗔恨心。后面了解到是自己的女儿,就了解了真实,也就是说了解了实相之后,马上就没有嗔心了。
通过比喻对照颂词,自己在没有了解真实义的时候认为这个不悦耳的语言是对方所产生的,有真实损害的自性,被这样的现象所迷惑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嗔心,认为就是对方说了语言来伤害我。最后通过观察它的本性,这个不悦耳的语言,实际上它的本性是没有一种损恼作用的,产生损恼单单是分别心产生的,认识到实相的时候,自己的嗔恨心就会息灭,不会再产生。
对照这个故事的时候,需要从妄相和实相这两个角度,进行对照分析。平时没认识到这个情况的时候生起嗔心,主要是被现象所欺骗,而一些修行者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能够安住在这样无自性的本性当中,不生起嗔恨心,实际上就是了解不悦耳的语言没有损恼的缘故,没有必要产生嗔心。我们自己不应该学习前面一种被麻痹、被欺骗的状态,而应该修持圣者所欢喜的忍辱的方便,不应该通过不悦耳的语言产生嗔恨心。
子三、典章说应治罚毁骂者是颠倒:
紧跟着前面颂词所抉择的内容,有些人就会想,前面分析的时候说不悦耳的语言是没有损恼性的,但是按照世俗典章中的说法来讲应该有损恼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世俗典章中写到对于谩骂自己的人应该惩罚,如果不悦耳的语言真的没有损恼性,为什么世俗的典章里面还会这样规定呢?他从这个角度认为不悦耳的语言还是有损恼性的。
这个地方破斥的时候就说,世间的典章是不正确的,不应该依靠,不应该作为正量的。由此也可以推知制定这个典章的人也没有了解到不悦耳的语言是没有损恼的自性的,他认为不悦耳的语言对自己能产生实有的伤害,所以他在这样一种烦恼心的驱使下在典章中写下了这样一种不合理的语言。因此从种种方面观察之后,我们就认为世俗的典章中所讲的应该对谩骂自己的人惩罚完全是不应理的。
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
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
这个就是世间典章的矛盾之处,尤其是以前婆罗门的典章当中讲到,对毁骂自己的人应该治罚,应该割他的舌头,好好地惩治他,对赞叹自己的人就没有提到应该对他供养。如果你对谩骂者治罚的话,反过来讲,对赞叹你的人应该供养,这个是一般的规律,但是在世间的典章当中根本就没提到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世间的典章是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的,不应该把它们作为一种正量,而应该按照世间的真实规律,或者佛陀所开示的正道,对治自己种种的嗔心烦恼。
因为婆罗门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最优秀的种姓,他们是梵天所产生的,从这个角度他们认为自己很尊贵,所以一遇到其他种姓的人对自己看不顺眼或者谩骂的时候,他们就规定婆罗门种姓的人有特权,可以马上治罚他,或者割掉他的舌头等等。这是在他们的典章里面很明显地规定的,但是对赞叹自己的人就没有说供养。这是不合理的,这个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比喻当中讲到,单顿地方的人有一种习惯,在路上如果遇到别人毁骂自己的时候,就应该马上抽出兵器来把他杀死。这样的习惯单顿地方的人都是普遍认同的,因此死于刀剑下的人是很多的。但是他们就没有对赞叹自己的人供养等等回报的习惯。我们说这样的习惯对不对呢?肯定是不对的。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大象杀死了其他的弱者的话,是不需要偿命的,而世间有能力的人就应该保护大象,不能杀死大象,否则他要受到种种的惩罚,乃至于判死刑。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大象作为强者可以杀死弱者不偿命,同样作为强者的能人杀死了大象就要偿命,这是完全不应理的。通过这样的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知道世间上的所称赞的应该对毁骂者治罚完全是不公平的,不应该依靠的。
印度也是这样的,在世间一般不明道理的人当中,死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受辱。别人在侮辱自己的时候,情愿跟他拼命,情愿被他杀死,但是不能忍受被他侮辱。被这样的一种歪理所牵引而受到痛苦的众生非常多,都是没有了解到真实意义。
了解了真实意义的人,比如说在座的修行者,对我们自己来讲就不应该再跟随以前的习气。因为有些人在学佛之前,在社会上面沾染了很多不好的习气,受到了各种各样不好的影响,在现在的相续当中还没有彻底清净,所以有的时候遭到别人语言谩骂,或者受到打击的时候,这样的习气一翻出来,就认为绝对不应该被别人侮辱,所以一定要报仇。有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惯。这样不好的习惯来源就是世间上不好的说法,我们不应该再依靠它了。但是有的时候明明知道不应该依靠它,一旦对境现前的时候这个习气还会翻出来。这就是因为对这样殊胜的论典的内容还没有好好去深入的缘故。深入之后就可以对治到以前的不好的习惯,制止自己生起嗔恨心。
子四、对能遣除自己心境过患之语不应起嗔:
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果别人在大众当中直接揭露自己的过失的话,这个是很难以忍受的,所以应该产生嗔心。但是这个地方讲,揭露你的过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实际上都不应该产生嗔心。这个也是很实在的能够对治我们烦恼的殊胜的教授。
汝不说可呵,若余亦知者,
不应嗔说者,况嗔不实说。
“汝不说可呵”,你相续当中的比较明显的过失,即使不说出来,它本身也是被呵斥的对象,“若余亦知者”,如果其他的人了解了,说出来了,这个时候“不应嗔说者”,不应该对说你过失的人生起嗔恨心,“况嗔不实说”,何况是你没有的过失,别人通过种种方法在大众当中揭露你不实的过失,这更不应该产生嗔心了。
这个颂词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自己确确实实存在某种过失而被别人揭发了,这个时候应不应该生嗔心?另外一个角度,自己没有这种过失,别人给自己栽赃陷害,说自己有某种过失,能不能生嗔心?我们在遇到别人揭发自己的过失的时候,完全就是这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了,或者自己实际存在这种过失,或者自己根本没有这种过失。有的时候不管自己有过失也好,没有过失也好,一遇到别人揭发的时候马上生嗔心,实际上通过这样的颂词观察的时候,绝对是不对的。完全是不应该生嗔心的。
首先分析第一种,讲记当中讲到,如果自己确实戒律不清净,或者自己确实有某种比较明显的过患,比如说嗔心很大,相貎丑陋等等,本身自己有这样的缺陷,你不说的话别人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到的,别人说出来只不过是把事实讲出来而已。既然你有这样的过失,为什么对说过失的人生嗔心呢?完全没有必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过患,自己本身戒律很清净的,别人说你的戒律不清净,或者有某种过失,本来你的嗔心很小,别人说你脾气很大等等,其实一观察的时候,他说的这些完全不是事实,我不需要去跟他回辩。我自己戒律清不清净,我自己知道,佛陀也知道,上师也知道,其他道友都知道,他这样说的话,对自己来讲没什么必要回辩,有智慧的人就会这样了解。
有智慧的人对前面那种,自己有过失的话,别人一说,自己一观察:“说得很对,我应该改正。”他就会把不悦耳的语言马上转为道用。还是有没有智慧的差别。有智慧没智慧,并不是说我了不了解这个意思,了解就是有智慧,不了解就是没智慧,实际上这个地方有没有智慧就是你遇到这样的对境的时候,能不能通过你所学的正法去对智,如果遇到对境的时候,马上能够回忆这个教法,能够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就是一个智者。如果虽然从方方面面了解了教理,但是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忍受不住,还要生嗔心,这就不是智者。
这样的内容应该好好思维,好好使它在内心当中扎根,这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很关键呢?有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其中一个人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脾气,觉得通过这个人的揭发,自己的面子挂不住了,自己非常丢人。有这样的一种非理作意。实际上真正通过佛法的智慧观察的时候,你丢人也好,不丢人也好,对你自己的智慧来讲,如果能够安忍就有帮助,如果不安忍绝对会有损害的,因此必须要从它的真实意,或者从长远的角度来观察,而不应该现在为了在众人面前保住面子,所以一定要大发雷霆,好像大发雷霆才能显出自己英雄似的。实际上这些方面都是随顺自己烦恼的愚痴的做法,没有跟随佛陀开示的正道去行持。
道理方面很清楚,但是要能够做到的话,还是要花一番功夫,还是要精进,要受一番苦行才能够做得到,否则的话根本做不到的。如果做不到,经典当中所讲的和自己内心当中根本没办法融入的话,对自己调伏烦恼还是没有作用的。
比喻中讲到,国王可以说是比较有智慧的人,有一天来了两个争吵的人,原因就是一个人对一个残废者直接揭露他残废的缺点,他说:“喂,残废者,你过来。”残废者就认为侮辱他了,非常不高兴,就到国王面前请他裁判。国王一问情况之后就对这个残废者说:“情况就是这样的,别人说你也好,不说你也好,你本身就是这样有缺陷的人,你再生气也没有作用,所以你应该息怒。”通过这个方面善巧地解决了纠纷。残废者一想这个道理确实是这样的:“我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有缺陷的人,我再去生气就没有必要。”从这个角度息灭了嗔恨。
过一会儿又来了两个争吵的人,争吵的原因又是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人是残废者,国王一询问的时候,对方根本不是残废者,是一个很健全的人,所以国王用智慧一观察,就调解说:“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是残废者,但实际上你不是残废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没有必要生起嗔心,也没有必要发脾气。”那个人一想,确实也是这样,自己也是一时之气而已,实际上别人再怎么说,对我来讲没有任何损害的,因此他从这个角度就息灭了嗔恨。
通过这样的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实际上自己就是国王,自己怎么去裁判这个问题?如果自己真的通过这样的论典了知了这样殊胜的道理之后,就可以作出很公正的裁判。如果自己有过失,别人骂自己的时候,自己内心当中用正知正念一观察就知道,本身有这样的过失,别人说得对,不应该生嗔心。如果别人无根诽谤,自己明明就是很清净,别人说自己是不清净的人,这个时候通过自己相续当中的智慧一观察的时候,别人说这些语言不会对自己有任何伤害,所以也不会生起嗔心,因此自己相续当中的正知正念就是国王,如何去裁判就要看自己相续当中的智慧了。所以必须自己要养成好的习惯去做正确的判别,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必要的。
子五、对恶劣者说恶语不应起嗔:
有些人有这样的疑惑:被恶人恶口相骂的时候,应该如何调伏自心?针对这样的疑点颂词当中讲到,恶人嘴里所发出的恶语你听到的时候应该很庆幸的,不应该生起嗔恨心,具体的理由这个地方就讲到了:
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
恶人发恶语,实属于少分。
恶劣人相续当中的烦恼是很粗重的,嗔心、贪心、傲慢、嫉妒都是很粗重的,针对这样一种相续当中充满了五毒烦恼的恶人,他有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给你治一个某某罪过,然后打你或者杀你,做出很多很多罪大恶极的事情来。因此这些恶劣的人单单是发出恶语来伤害你的时候,实际上这些恶语只是他相续当中无量罪恶所显现出来的少分而已。既然如此,你单单听到恶人的恶语就不应该产生嗔心了,应该觉得很庆幸:“他没有杀我。”因为这个人相续当中具足了很多很多恶劣的想法,所以他可以做出很多乃至于伤害众生性命的事情,这个时候单单发出恶语实际上是极其少分而已。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应该十分庆幸。
尤其是现在五浊恶世,恶人遍满大地,到处都是不讲道理,不守道德规范的恶人,我们平时在世间当中修法的时候,或者弘法的时候,绝对会遇到种种这样的人,遇到这样的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就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处理。他骂我只是少分的痛苦而已,实际上应该修持安忍,不应该生嗔心。从意义来讲就是这样的。
比喻当中就讲到了富楼那尊者的故事,一次安居结束之后,他想要到一个学那国家去弘法,佛陀为了显示他的功德,就明知故问,明明知道他肯定是能够胜任的,但是为了显示他殊胜的功德的缘故,他在大众当中就劝富楼那尊者说:“你还是换一个地方吧,听说学那这个地方的人相续当中充满了种种烦恼,很恶劣的,肯定会对人作种种伤害的。”这个时候富楼那尊者就说:“我对这样的种种伤害早就有准备了。如果是学那地方的人骂我的话,我可以生起欢喜心,他还没有打我;如果是打我的话,我应该生起欢喜心,因为毕竟没有以兵器来伤害我;假使他们以兵器来伤害我的时候,我应该生起欢喜心,因为他毕竟没有把我杀死。即使退一万步说,他们用兵器把我杀死了,我应该感谢他们,为什么呢?因为他帮助我进入了无余涅槃。”
小乘的观点就是这样的,在获得了罗汉果之后,他还要不断精进地修持,不断地护持相续当中殊胜的智慧,否则的话还容易产生烦恼退失的。所以他们在获得罗汉果之后还要不断地修持禅定,修持止观,不断地处在不放逸的状态当中。他们一旦死去之后,马上就进入无余涅槃,非常安乐的。富楼那尊者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他把我杀死了,他就帮助我完成了最圆满的道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应该感谢他们,所以我绝对应该去调化他们。
这样的问答肯定佛陀是有殊胜的密意的,显示了富楼那尊者相续当中非常殊胜的功德。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同样的道理,恶人的相续当中充满了烦恼,他对我们说恶语我们应该庆幸,他毕竟没有打我,如果打我的话我还是应该高兴,他还没有杀死我,应该如是地作意。假使说这个恶人把我杀死了,我虽然不像小乘的行人那样马上进入无余涅槃,也许现在自己还是处在凡夫位,我应该不应该对他产生嗔恨心?欢喜心不一定产生,但是嗔恨心就没有必要产生了,因为通这样的恶人打我之后,我可以修安忍,我可以圆满大乘安忍的资粮。而且我们可以观察,他相续当中杀死我的烦恼,并不是他恶人本身,而是他相续当中的烦恼驱使他做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对这样的恶人没有必要产生嗔心。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有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颂词当中是单单骂自己怎么办,但是如果是他打我又怎么办呢?也还是应该按照殊胜的大乘窍诀去对治。如果把我杀死了呢?那肯定是我以前做过这样伤害他的罪业,所以今生当中他才会把我杀死。如果他在和我动手的过程当中,我生起嗔心去反抗他,这个时候如果把他杀死了,自己就犯了戒律,或者自己就造下了下世痛苦的因缘。或者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打过他,被他杀了,这个时候也没有必要产生嗔恨心,因为自己通过反驳也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而且相续当中产生嗔恨心去和敌人搏斗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善法。
所以从种种角度分析,我们在遇到恶人的时候,应该这样作意。当然说是这样说,如果相续当中没有很坚固的智慧的话,比较困难。一旦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财产等等受到伤害的时候,最自然的反应就是马上生嗔心,然后去搏击,会有这样一种不好的念头。所以应该通过殊胜论典当中所指的方面好好去串习。
还有一个公案就是讲到卫当地方有一棵大树,是一棵毒树,以前很多人在这棵毒树下面休息、过夜,最后都被毒树所发出的毒毒死了,后面有一个人在这棵大树下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感觉身体非常痛,痛得他大哭。他去看医生,医生了解情况以后说:“你实际上是很有福报的人,你很幸运,因为以前在大树下面过夜的人全部都死了,就是你一个人没死,所以你还是应该值得庆幸的。”通过这个比喻可以说明我们在遇到恶人的时候,单单听一些恶语是值得庆幸的,不应该从这个角度产生嗔心。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二、(明断烦恼之方便)分二:一、断现行烦恼之理;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庚一、(断现行烦恼之理)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之理;二、别说断三毒之理;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
辛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分二:一、断贪之理;二、广明断嗔之理。
壬二、(广明断嗔之理)分五:一、思维嗔恚过患;二、广说依嗔恚对治之理;三、破惩罚无故骂人者无过;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五、他人轻毁应当修忍。
癸三、破惩罚无故骂人者无过:
有些人认为对无故诽谤者可以治罚,但实际上这个是不应理的。
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
汝重无德嗔,唯属于妄执。
有些人会想,遇到一些人无缘无故的毁骂的时候,对他生起嗔恨心而治罚,这是非常应理的,因为我没有招惹他,而他无缘无故对我恶骂。针对这样的说法,圣天菩萨说这也是不应道理的,因为“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你通过治罚的方法损害了其他人,对自己来讲没有少少的利益,“汝重无德嗔”你非常重视这样无有功德的嗔心,“唯属于妄执”都是一种妄执而已。圣天菩萨开示于这样无明烦恼非常深重的众生,应该明了这样的嗔心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为什么没有任何必要,为什么是一种妄执呢?首先从他们相续当中产生邪分别的因进行观察,他认为是一种无缘无故的伤害,但实际上完全没有无缘无故的伤害的道理,一切诸法都必须通过因缘而发生的,没有因缘而发生的果法任何地方都没办法寻找。
你好像在现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别人作什么伤害,而自己遭到了别人的谩骂,但实际上观察的时候肯定是不应理的。因为因缘可以分成比较明显的和比较隐蔽的,比较明显的比如说我这辈子当中前段时间伤害了他,后来别人再伤害我。这个比较明显的有些时候自己会忘记,明明自己损害了别人,但是自己不记得了,当别人再损害自己的时候就认为是无缘无故的,有这样一种邪分别。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完全不对的。
我们在世间处世的时候往往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的时候别人在诽谤自己或者说自己的过失,自己认为我明明没有招惹他,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说我坏话呢?实际上自己以前,或者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自己的主语当中说了对他不恭敬的坏话,自己当时没有觉得,但是这个话通过别人传出去之后,别人就认为你对他进行了诽谤,以这个作为因,别人也对你作了很多诽谤,说很多坏话。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我们有的时候遭到别人说坏话的时候,应该想到也许是以前我说过别人,但是我现在忘掉了。这样的情况是有的,所以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自己伤害过别人,即生当中忘记了。
还有从比较隐蔽的角度来讲,比如说前世,我们就观察不到了。前世做过伤害他人的因缘,今生当中业力成熟,别人再反过来伤害自己,有这样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既然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存在,就不可能是别人对自己作了伤害,以这个作为理由就对别人作惩罚、打击等等。这方面是不应理的。
还有一些情况是自己的善业成熟了。为什么善业成熟了受到这样一种恶报呢?有的时候分析说善业只能成熟善果,只能成熟在悦意方面,而不可能成熟在不好的方面,但实际上有的时候,善业成熟的时候,诸佛菩萨通过如是劣缘的方式净除自己的罪障也是有的,这们的方便是很多的。因为自己很精进的修持,这样的善业力即将成熟或者已经成熟的时候,通过逆增上缘的方式清净自己的罪障,增上自己的修行。这样的可能性也是有。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自己更不应该去伤害别人。
我们在座的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呢?应该还是有的,我们以前已经通过闻思修行,或者通过祈祷上师、念很多心咒、修法等等已经积累了很多善根了,但是这些善根什么时候成熟,自己不了解,有可能很快时间当中就会成熟,在成熟善根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许是从上师善知识等等比较常用的方式,通过加持的方式使自己获得证悟;还有些时候通过逆增上缘的方式,使相续当中最后的习气马上断尽,这样现前证悟也是有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可能在外境当中显现如是的对境而使自己修持安忍,使自己清除罪障。这种可能性的因缘现前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转为道用,实际上是很可惜的。
有些人会认为,既然这样的善根即将要成熟了,为什么还有不可能转为道用的呢?实际上是有的。有时候看到很多高僧大德修行的传记当中也提到过,即将要证悟的时候,即将要见道的时候,很多障碍会现前,最后的烦恼会做最后的反击。也就是说,平时通过很长时间的修行,通过空性、大圆满等各种各样的修法把粗大的烦恼已经压伏了,这个时候自己再精进一步的话,马上就可以现前证悟,现前殊胜的圣果,在最后关头的时候,很多相续当中俱生的烦恼根本就会翻起来,这个时候自己的相续当中就有可能显现种种比较粗猛的贪心,或者比较粗猛的嗔恨,比如乔美仁波切的传记中讲到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转为道用的话,这一关过去之后马上就可以很迅速的成就。是不是在这样的关口很不好说,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的缘故,我们还是应该好好地修安忍。
在《极乐愿文大疏》里也讲过,即将要见道的时候会现前很多病魔、障碍,显现很多外在的违缘,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清净自己相续当中最后习气的殊胜方便,在这样一种过程过去之后,自己也很快可以登地。所以如果自己平常非常精进地修持,而不断地显现外在的很多障碍,或者是自己内心当中也显现很多烦恼,而且有的时候还显现很多生病,接连不断地生很多病,这个时候有可能就是自己即将要见道,即将要登地时候的殊胜的兆相。
既然有很多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况的缘故,为什么我们遇到这样的外境的时候,不好好地修安忍呢?从这些方方面面分析的时候,如果能够修安忍,只能够帮助自己清净罪障,圆满福德,除了这个任何副作用都没有。从世间的果报来讲,或者前面我们分析的即将要见道的时候,即将要获得殊胜功德的时候有可能显现的种种障碍也好,战胜之后或者获得世间的利益,或者获得出世间的圣道的利益,从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有百利无一害,应该如是去进行修持。
从唯识的角度来讲,这样种种的障碍、怨敌,完全都是自己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气现前之后,才在自己面前显现的,如果自己内心当中根本没有这样一种受到别人伤害,或者受到恶语的习气的话,无论如何不会在自己面前显现一个对自己谩骂的怨敌。打个比喻讲,在我们相续当中,现在就没有地狱的习气,所以我们如何去寻找,根本就找不到一丝地狱的痛苦,因为现在我们没有这样一种习气存在,虽然它也许有隐蔽的,但是现在在人道众生位来讲,它没有现前。从这个比喻我们可以了解,如果我们相续当中完全没有怨敌伤害自己的习气的话,无论如何在自己的面前显现不出这样的怨敌伤害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要单单往外寻找,认为怨敌在伤害我,根本不观察自己的内心相续是不是有这样的烦恼。一旦有外敌的时候,自己要知道这个肯定是我内心当中的障碍,肯定是我内心当中的习气所显现的,有这样殊胜的窍诀,马上反观于内,就不会使它生起障碍。
“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通过很多方法就可以知道,他们所认为的无缘无故的伤害根本是不成立的。如果不了解前面所讲的种种道理而自己认为应该惩罚怨敌的话,通过自己生嗔心的方式把敌人惩罚了,伤害了,最后通过恶心引发了不好的恶劣的行为,损害了其他人的话,对自己来讲有没有一点点利益呢?完全没有一点利益的。自己所受到的伤害是没办法受到补偿的。比如说自己遭到别人谩骂了,别人的语言从名言显现来讲,已经通过自己的耳朵,自己已经了解了,已经受到痛苦了,这个时候你再去惩罚别人,你这个痛苦是没办法消除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你也是没有功德的。
你相续当中发恶心,然后做出种种不好的行为,对你的今生和后世也没有少少的功德,根本不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修安忍可以获得所有的功德,没有一点点过失。反过来讲,你如果没有修安忍,损害了他人的话,就完全都是过失,没有一点功德。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做详细的分析,分析了之后自己应该下决心,平时逐渐逐渐开始磨炼自己。从什么角度磨炼自己呢?就是在怨敌现前的时候,努力地安住在这样殊胜的法义当中,平时我们所抉择的殊胜的见解,就安住在这个见解当中,自己的嗔恨心慢慢慢慢就会消失了,以前所引的恶劣的习气慢慢就会减弱,这个就是修行。真正的修行并不是一定要在见不到人的山洞里去闭目观心,实际上通过安忍的窍诀调伏自己的嗔恨心,成功一次,自己的修行就进步一次,除了这样的修行之外,再找不到其他的修行了。在山洞里面观心也是通过现见自己的本性之后,了解了无有能生所生,这样也是可以息灭嗔心,通过和人接触的方式息灭烦恼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这样实行的话就是在实修,就是在增长无数的功德。
“汝重无德嗔,唯属于妄执”,所以这样观察的时候,你很重视没有功德的嗔心,你认为自己受了伤害的时候必须要以嗔恨心伤害别人的话,“唯属于妄执”,这就是之所以成为凡夫,不能成为圣者的根本所在。所以现在我们要从凡夫过度到圣者的话,必须要认识到这种过失,必须要逐渐逐渐断除,这样才是非常殊胜的。
比喻当中如是讲到,一个人(录音中断),绝对都是伤害自己的,就像宝剑在自己身上试的时候,锋不锋利都是使自己受苦。同样,有道理没有道理产生嗔心,反正嗔心是自相的烦恼,肯定是一种自相的过失,只要在相续当中产生之后,绝对会使自己受到伤害。这也是很殊胜的窍诀。
在这个颂词当中,表面上看起来前面好像也是讲过,但是这个颂词当中的提问、回答方式等等,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是会遇到的,有的时候认为我做了伤害别人事情很明显,别人再伤害我的话,有些时候能够安忍,但有的时候觉得无缘无故别人伤害我的话,就不能安忍,但不管怎么样,无缘无故这个方面不成立,然后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有道理生嗔心也是不对的,没有任何可以生嗔心的道理,佛陀在佛典当中从来没有讲过。因此平时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恒时修持安忍,这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