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33课 笔录

 

今天讲《楞严经》。《楞严经》好像怎么讲呢,就是这个《楞严经》有时候不是很好懂的,今天我可能不一定讲得好。看着看着有点看不懂的,不想备课,我有时候也有这样。早上起来,看着看着,但好像那个,有点绕。这样的时候,没有备课,备得也不是很好的。但是呢,看看怎么样。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现在讲《楞严经》,正在讲五蕴、六入、十二处,然后讲十八界,这些知识,讲十八界怎样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十八界当中,我们前面讲了眼根、色尘、然后还有眼识,这三个界前面已经讲完了。

 

前面我们也讲了,看起来好像是里面都是讲的眼耳鼻舌身,我们在六入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十二处的时候也讲了,十八界的时候每一个根也会讲的,但是佛陀在这里用他的智慧来抉择,抉择的时候每一个点都有不同的要点,所以不但是不重复,而且很有甚深的意义。所以说我们在抉择或者是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得不对佛陀的这种无比的智慧感到稀有。

 

大家应该知道,看起来跟我们每个人应该说是从小到现在,应该说是俱生而有的这么一个法,我们的耳根和眼根,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每个人都有,所以应该是从小到现在跟它从来也是没有离开过,可是我们对它的本性和对它的妙力——或者是从本体上讲是空性的道理,然后从自性上讲,它的这种光明的妙力——确实也是一无所知。这样一来,我们学习《楞严经》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抉择十八界的时候,本来是讲六根、六尘、和识,但如果我们破了六识的话,那根和尘自然而然会倒塌的。所以我们十八界抉择的时候,主要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对这六个识进行着重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每个人也要想到自己的这种识。

 

六识的本体无分别,按照因明和《俱舍论》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本体是无分别的,这是现量的,我们叫做是五根识,包括意识的话,六种现量。然后我们怎么知道声音是好听的,色法是好看的,这些后来用分别念进行分析,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看到有一些大德抉择的时候,古代的大德们基本上没有这样抉择,但是近代的有一些大德不管是在讲的时候,或者说找注释的时候,经常说是我们的眼识有分别念。其实眼识的本体是无分别,没有的,但后来以分别来念进行分析,眼睛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这样来抉择。这个学过因明的人都应该清楚。

 

所以我想要讲《楞严经》的话,可能至少是对《俱舍论》和因明、中观,包括《宝性论》,这些学过的人来讲,应该算是比较好懂。如果没有学过这些的话,这个《楞严经》可能跟其他的有些经典都不相同。

 

其他的有些经典,比如说像《阿含经》或者是《般若经》就比较简单,眼是什么什么什么的,然后其他的五根也是亦复如是,它好多都是这样类推的,尤其是《大般若经》里面好多都是类推的。但在这里不同的,耳识抉择的这种推理和眼识抉择的推理,看起来是应该相同的,从境方面产生还是根方面产生、两者产生,每一个都是用三个方式来破的,但实际上好像有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我先不抉择,不然等会儿可能讲不完。好吧?我先把那个字面上过一下,如果有本事有时间的话,那最后再发挥吧,好吧?那个时候可能你们也有点累了,我也累了,到后面就虎头蛇尾了。

我们下面讲,佛陀对阿难说: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佛陀告诉阿难,你是应该明白的,耳根和声尘作为因缘然后产生了耳识,那么这样的耳识是依靠耳根所生,以耳识为界呢?还是依靠声尘产生,然后以声识为界呢?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个耳识嘛,耳识也是依靠耳根而产生的,也是依靠外面的声尘而产生的,那这样的话问你,实际上这个识是什么样的识?是根而产生的,还是境而产生的?

一般来讲,我们因明当中也有分析,比如说,它虽然是依靠外界而产生的,但是它不会说是声识,也不会说是色识,眼识、鼻识、耳识以根取名是有原因的,这个因明当中也分析过的。

那他这里问,大家都应该知道,耳朵里面听到的声音,是依靠耳朵而产生的?还是外面的声音而产生的?因为我们听到“这个是好的声音,这个是不好的声音”,这样的对声音的执着叫做是耳识,是吧?耳识的本体是刚才讲无分别的,但是后来加入分别的时候,这个声音,比如说我们听到了音乐的声音了,听到了喇叭里面的声音,听到了讲话的声音,那这些到底是外面的声尘而产生的呢?还是里面的耳根而产生的呢?这个问题。

 

下面进行分析。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

 

如果你说声音是耳根——我们的耳朵当中产生的,如果耳朵当中产生的话,那外面的动和静的两个尘——我们前面也讲了,分析过动的尘和静的尘,一般耳朵的对境,有一种是动摇的声音,有一种是静止的声音,除了这两个以外没有的——但是这两个声音应该不会现前的,因为你的这种声识是耳根产生的,那这样的话,外境的动和静的尘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但这样说来也是不行的,因为根它自己不能成为知觉,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耳根它是没有知觉的,根不能知觉的话,那必定无有所知,没有知觉。所以你刚才听到的声音,最终出来,因为根是没有知觉的,根是没有知觉的话,那必定它不会有知觉的了。这个是一部分的观察。

 

还有——

 

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如果你说刚才的听到的声音,“知”,知觉都是不能成立的话,那耳识怎么有形貌呢?因为是耳朵产生的话,那上面肯定是没有知觉的,光耳根的因它不可能有知觉的,那如果这样的话,耳识怎么有形貌呢?“形貌”,比如说我们的耳识,本来它肯定能取蓝色的对境、红色的对境、四方形、三角形等形象,但这些形象就没有办法得到。这样一来的话,那耳根生是不能成立的。

 

再这样分析,还是用耳根来分析。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

 

如果你还要说,我还是取耳闻声的,不是什么其他的,我耳朵听到的,如果他偏偏要说是依靠耳根而听到的,那这样的话,因为动和静的外面的声尘没有,耳根上面哪里有?没有。无有动和静的声尘的缘故,你的闻无所成的。刚才所谓的你的听闻,因为跟外面的声音一点关系都没有,你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你的真正的听闻是无所成的,不能成立的。

 

那既然不能成立的话——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

 

那为什么你的耳朵,耳朵是肉块儿,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些人的耳朵很大的,有些人耳朵很小的,好像每个人的耳朵都是……

那天我们在成都有一次开会,然后他们后面拍照片。有些人说虽然看不到我的脸,但是从我的耳朵上看出来我是谁。因为那个照片里面我是侧面的,他们说是从耳朵上应该看得出来你是谁,应该是你吧。所以有时候从耳朵的形状,也能认出来。一般来讲的话,耳朵比较大说是福报比较大,就像佛陀一样的,有这种说法。

 

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偏要用耳根来听闻的话,现在是没有声音的、没有动、静的这样的缘故,其实这个闻是不成立的,更何况说你的耳朵的形和杂着身体的色,然后触尘名为识?

 

意思就是说,你说是耳朵听到的,耳朵是一个耳根,就这样的一块儿肉团儿,是吧?就像树叶一样的,或者是有各种比喻的,像花卷一样的(花卷可以说吗?也可以吧)。这个其实是身体的一部分,它杂身色,那么身体它接触的是触尘,我们的耳朵,本来是它的对境是声尘,但是我的耳朵是身体的部分,跟身体的触尘杂在一起,那就变成了触尘,声音(身体?)对境的触尘,那怎么能成为耳识的界呢?

 

因为十八界当中,我们现在要抉择的是耳识,是吧?耳识的话,如果是你的耳朵来听得到的话,那耳朵是身体的部分,那这样的话,耳朵实际上是身体的色相,它所接触的对境的尘实际上是触尘,如果是触尘的话,那你所产生的识,那应该是身识,并不是耳识。“名为识”,怎么会变成你的耳识呢?那就应该是变成身识了,不应该成为耳识。

 

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如果它成为身识的话,那你的耳识怎么建立的?因为你说耳识是从耳根当中产生,但我们一观察的时候,其实耳朵是身体的部分,身体的部分它的对境是触尘,那依靠触尘和依靠身体两个结合起来,结果产生的是身识,并不是耳识。那这样一来的话,如果你真的从耳朵听的话,那你的耳识是怎么建立的,怎么成立的?

佛陀真的是很会,光耳朵上面都是分析就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还是很佩服的,对吧?每个人的耳朵从小都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对吧?我是没有想过,你们可能会想过,经常想我听到的声音是从耳朵里面来的吗?

 

但这样的话,你看这个耳识的话,也不成立。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观察,刚才从耳根产生,还是声音产生?

 

现在第二个方面: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

下面的这个稍微难懂一点,大家要注意,耳朵打开。

 

如果你说刚才那个耳识,耳朵听闻的识觉,应该从外面听到的声音当中出来,那这样的话,“识因声有”,这个耳识应该因为有声音才有的,那跟你自己的耳根和你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则不关闻”。

 

本来我们是依靠耳朵来听到声音,对吧?但是如果这个听闻,是外面的声音而来的话,那声音(自己)就有听闻了,所以跟你个人的身体和个人的耳根没有什么关系,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如果说你没有听闻,则声相就已经没有了。因为你刚才说是外面的声音而产生的嘛,如果声音而产生的话,那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你没有听闻的话,那声相到底在哪里?没有是处了。比如说,你这种声音听到没有,如果是没有听到的话,那声音到底在哪里怎么知道呢?根本没办法分的。

 

聋子为什么听不到声音?他没有听到声音,是吧?如果耳识是外面声音而来,那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跟你没有什么关系的话,你肯定听不到。你没有听到的话,那声相在哪里根本不知道。

 

我们听法,经堂里面有人讲,然后有这个声音,有这个声音以后,我就听到,听到以后,这个声相是到底说了什么什么,它的形相马上我们就收道的。但是如果耳识是声音当中出来的话,那跟你的耳根没有什么关系,跟你的耳根没有什么关系的话,你就听不到,听不到的话,那声相那到底在哪里?没有什么所处了。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了。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

 

如果说这个耳识是外面的声音当中产生的,耳识不是从耳根当中产生的,因为耳根已经破完了。如果你说是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应该你承认“许声因闻而有声相”,因为你有听闻才有声相,对吧?如果你说是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所谓的声音要安立的话,你先有了听闻,然后才有了声相,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

 

闻应闻识,不闻非界,】

 

如果你说是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肯定有了听闻才有声音的安立,是吧?那如果这样的话,你那个时候应该听闻到什么?你的“闻识”,耳识你应该听得到,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这种听闻是声音当中产生的,那这个听闻肯定有耳识,如果没有耳识的话,不可能听到。如果有耳识的话,你是声音当中有这个条件的,那这样的话,我听声音应该是听耳识了,不是听声音了。

 

因为闻必须要有识的介入,如果识的介入没有的话,没办法听闻。那这样的话,如果你说是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我不但要闻声音,而且还要闻到了声识;如果你说我没有听闻的话,如果没有闻到声识或者是没有闻到声音,那它就不能安立为界。因为没有闻的情况的话,那在这里你不管是耳根也好,或者说是声尘也好,或者说是识界也好(耳识的识界),这三者与你的听闻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你没有听闻的话,那我们十八界当中现在这里的界无法安立的。

闻则同声,识已被闻,

 

如果你说是已经听闻了,因为你要去听闻,你不是刚才说是声音当中产生吗?那声音当中产生的话,那你的声识就像是变成声音一样的,识已经被闻了。本来是我们的识是能闻,是吧?但是如果你说是能听到的话,那声音应该是有耳识了,而且这个耳识是被闻的对境。

 

那这样一来——

 

谁知闻识?

 

谁知道是能闻的耳识呢?如果你的识变成所闻的对境,就像是声音一样的对境,那怎么有能闻?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如果你说这个闻没有知觉的话,那你这样的能闻已经变成了没有知觉的草木一样的。

 

所以这以上的话,这个地方稍微有点绕,但是你只要把推理的这种推法知道的话,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变成这样的过失——我们听闻声音的时候应该听闻耳识的过失呢?因为对方已经承认了这种耳识是声音当中出来的,如果耳识声音当中出来的话,那有没有听闻?你说是有听闻,有听闻的话,当时我的耳识和耳根都没有介入的时候,声音当中有听闻。声音当中有听闻的话,那听闻是肯定有识,不然没有识没办法听;如果有识的话,那我要听闻的时候,不是听声音,应该听这个识了,这个识变成我的对境了,就像是有天耳通的人,他把自己的耳识也听得到,然后别人的这种执着声音的这种耳识也能了知。就像是这样的。所以对方不得不承认,最后你就要承认,如果耳识是从外面的声音当中出来的话,有这样的过失。

 

明白了吧?我是已经讲了,不明白也没办法,对吧?反正我基本上是懂了。但这个稍微有点费劲,推理就是这样的。你们再稍微动一动脑筋,应该是没有问题。如果不懂的话,再互相问一下或者是怎么样?有些好像我觉得是我们这里的反应比较快,有些讲一次、讲两次听得懂,有些是讲三次听得懂,有些是讲五次听得懂。下面辅导的时候再看一下。

 

我们前面是破耳根当中产生的,然后破声音当中产生的,下面第三个应该是破和合当中产生的。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前面分别从耳根当中产生也破了,声音当中产生也破了,那这样的话,不应该说耳识在声尘和耳根,这里“闻”指的是耳根当中,“杂成中”,这两个混杂在一起,中间成为一个耳识,这个是不能的,因为如果耳识对着声尘的有一部分,对着耳根的有一部分,那这样到底耳识指的是什么?

 

这样一观察的时候——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如果内在的耳根和外在的声尘上面都找不到的话,那耳识怎么会成立呢?就像我们中观当中经常也是观察,外境当中也没有我,心当中也是没有我,中间也没有我,那我到底在哪里呀?所谓的耳识,现在声音当中没有找到,耳根当中也是没有找到,耳根和声音以外也没有其他的产生的因缘,那这样一来,根和境中和也无法成立耳识。这是破和合而生,刚才是破“因耳所生”、“因声所生”。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

 

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开头所说的一样,耳根和声尘的因缘产生所谓的耳识的界。

 

三处都无,

 

从识它自己的本体来讲也确实是没有的,从耳根的本体来讲也找不到,然后声尘的本体来寻找也是了不可得,这样一来的话,三处都是没有的。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

 

“声界”应该指的是识界吧,声识的界。一般我们因明当中,就耳根和外面的声尘,还有耳识这样的。但有时候这里好像“声界”,其实也是识界的意思,耳根和声两个结合起来产生的识界这三个。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个道理也是跟前面一样的,本体当中都是因缘生和非因缘生都没有的,但是实际上显现不灭的这种如来藏的这种妙力,可以说是不用否认,应该是存在的。

 

这是我们听到的声音,我们现在也是大家都在听声音,有些时候我们道友们也比较辛苦,从早上一直听到晚上,最后回来的时候耳朵里面都是嗡嗡嗡嗡……但是今天《楞严经》里面说,到底我们听到的是什么东西?什么都没有。耳根里面也没有产生过声音,声音当中也是没有产生过声音,所以我们的耳识就没有了。

 

等会儿你们回去想一想,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听过任何声音。因为这个声音现在是了不可得,如果声音了不可得,耳根了不可得的话,那所得来的耳识,认为是这样那样的这种识觉也是没有的。

 

确实胜义当中这些都是了不可得的。我们要懂得空性的话,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其实这些道理,如果没有任何信仰的世间的什么哲学家,理论学家,给他们分析也应该是可以的。如果我们有些人觉得佛教里面什么什么不好的话,那我问你,你听不听得到声音?那听到声音的是不是耳识?如果是耳识,你这个识是从外面的声音当中产生,还是你的耳朵里面产生的?然后这样的话,对方可能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他胡说八道。不然你真正以理来分析的话,我觉得是没办法超越世尊的智慧。

接下来下面还有一个这样的道理。

刚才的耳识已经讲完了,下面讲鼻识。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佛陀又说,阿难,你是应该明白的,现在你看阿难什么都不说,一直听着,他好寂静哦,有点不习惯。前面都是一会儿就说,一会儿就说,现在一直是不说,好长时间都是,他就闭关好长时间了,一直不说。但他在是肯定在,不然的话佛陀不可能一会儿说阿难,一会儿说阿难。

 

“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鼻根和还有香尘作为因缘,然后产生鼻识,是吧?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这个推理应该是一样的。我们嗅到的鼻识,是依靠鼻根所生,成为鼻识界,还是依靠香尘所生,成为香识界呢?我们因明当中一般香识界可能不会这么说的,一般是鼻识吧,眼、耳、鼻、舌、身这样的。

 

好像因明里面有一个,为什么是它同样是境和根产生的,为什么用根来取?

 

“好像《量理宝藏论》还是什么里面,是吧?《俱舍论》,是吧?为什么?啊?忘记了?为什么?”

(“不共因。”)

“不共因肯定是。那境也是不共因。”

 

(“增上因。”)

“增上因是,但是根也是因,境也是,好像《俱舍论》里面有这个。哎呦,二十多年忘了,再学一个《俱舍论》,下一世吧。”

 

《俱舍论》有时候很有用的。应该背诵《俱舍论》对吧?这样好一点。

下面如果《俱舍论》特别精通的话,45岁的人当中可以听,对吧?随时都可以能回答的人,有的话。

这样的,你的鼻识是依靠香而产生还是鼻根而产生的?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

 

如果对方说,我的鼻识——我们大家应该知道,刚才点香好闻,你上到厕所里面的很臭,这种识——是鼻根而产生,还是外面的尘当中(产生)。

 

香尘,汉文的这个香尘有点儿麻烦,它有时候是很香的,有时候是香尘的香,香尘的香它里面有臭香,香香两个都有。它好像有点儿很容易搞错,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有点分不清楚这样的。

 

所以如果你说是你的鼻根当中产生的话,那阿难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以何为鼻?”到底你的鼻根是什么呀?你说香气或者臭气是鼻根当中产生,那你要给我说你的鼻根是什么?

 

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他就问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下面分析的比较多一点,大家要记住。那你的鼻根到底是什么呢?是取这种肉形的,就我们说的是鼻翼是吧,鼻子的两边的那个就像翅膀一样的,就那个鼻翼,或者说是它叫做是双爪是吧,意思说一个我们鼻子形象的肉团儿。

 

意思是你不是说是鼻根当中产生的吗,那个香气是鼻根当中产生,那你所谓的鼻根是那个双翼的肉团儿来产生的,还是取嗅的这种嗅觉,嗅觉动摇的这种功用,它的性能来取得的?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他说鼻识是鼻根当中产生,那是鼻根的肉里面产生,还是鼻子的知觉来产生的?其实鼻子的知觉应该是鼻识,但是他这里分析的时候分两个方面。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

这是第一个小问题。他说,如果你说是双爪也好,或者说是鼻翼也好,我们现有的鼻子,有些是大鼻子,有些是小鼻子,有些是鼻子很小很小的,笑的时候呵呵呵那样,有些是大鼻子,特别大的那种。但不管怎么样,你的鼻形当中产生的话,那鼻形实际上是我的身体,它是肉质,乃是身体,而身体的这种知觉其实是触觉。

 

那这样的话,“名为身”,并不是鼻,而且它的名是触尘,它不是香尘。这个大家都知道,用这种方式来破的。

 

所以佛陀有时候是跑到这边来破,跑到那边来破,我们有时候很难抓得到根本。肯定我们也说是鼻根嘛,因为《俱舍论》当中说鼻根也是有形状的。有浮尘根和胜义根两种,舌根是像个半月一样的;眼根像胡麻花;鼻根像铜针。对,它有不同的形状嘛。真的忘了,《俱舍论》,现在有点……我刚开始想翻译那个《俱舍论大疏》,结果好像人生不够。

 

所以你如果说是鼻子的话,鼻子其实是身体,肉,那就变成身根,不是鼻根了,如果身根当中产生的,那是身识,不是鼻识。这样的话,那就不合理的。

 

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如果你在这里鼻根都根本找不到,得不到名称的话,那怎么会得到依靠鼻根而产生的识呢?根本找不到的。

 

这是第一个“取肉形双爪之相”。

 

这个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如果你说鼻根以双爪之相来产生的话,就变成身根了,所以不能安立鼻识。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观察。

然后下面第二个说,是我的鼻根当中产生的,但是依靠鼻子的这种嗅觉来产生鼻识的。这个也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那你的心里怎么想,到底什么东西是知觉?如果我用嗅觉来了知的话,那你心中鼻子当中的嗅觉是什么样呢?下面这个(嗅觉)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以肉为知,

 

第一个,认为刚才那个嗅觉是“以肉为知”,鼻子里面不是有肉嘛,它依靠鼻子里面的肉的这种知觉的话。

 

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那跟前面分析的一模一样的,如果是跟鼻子里面的肉有关系的话,那肉是身体,身体的知觉它肯定原本是触尘,并不是鼻根或者说是鼻识。这个没办法的。所以第一个,你说是与肉有关系的话,那不成立的。

 

以空为知,

然后第二个方面,虽然是嗅觉,但是鼻子里面不是有一些空的吗,它那个气体入于鼻孔里面,然后我就感觉得到的,所以以空来知觉。那也不合理的。

第二个问题,“以空为知”,虽然用鼻子来闻的,但是鼻子里面的空的这种知觉来闻的话,那也不合理的。

 

空则自知,

 

那这样的话,空它自己知道了。

 

肉应非觉,

 

那这样的话,你的鼻子里面的肉不应该有感觉了。因为这是空知道的嘛,空它自己知道的话,那你的肉不应该有知觉了,“非觉”。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如果你说是以空来了知的话,那么应该是身体没有什么知觉了。身体没有什么知觉的话,那么虚空应该变成你阿难。这样的话,你原来的身体没有知觉了,现在虚空就变成你了。

 

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吧?因为他说是鼻子里面的空来觉知,如果鼻子里面的空来觉知的话,那你身体都不应该有知觉。身体不应该知觉的话,阿难你能不能闻那个气体,你说闻气体的话,那你刚才已经讲了,你说是用空来闻的,那你就变成了虚空了。你就变成了虚空的话,你原来的身体就没有知觉了。那这样的话,今日你阿难就无所住了,你自己都已经变成了虚空了,虚空应无所住嘛。

 

所以最后说来说去,你阿难就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的话,就变成虚空,虚无缥缈的。但你不能承认,你阿难依靠鼻根明明已经感受了香气,所以你这样的这种矛盾是到底怎么解释?

这是第二个方面来观察。

 

刚才不是说如果用鼻子来嗅知那不行的,以肉身来了知,还是以空来了知呢?或者说以香来了知?下面说,鼻孔里面我们不是经常有那种香觉吗?依靠鼻子,它有一种香觉,香的那种知觉。这个来知道的话,也不合理的。

 

以香为知,

 

如果你说的是以香味来了知的话。

 

知自属香,

 

你应该知道,其实香是属于对境的香尘。

 

何预于汝?

 

那你跟有什么关系啊?因为香就是对境的香尘,跟你阿难的身体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香毕竟是属于香尘当中的,跟你没有什么关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

如果香能了知的话,那阿难你应该能产生臭气和香气,是吧?那这样一来,这个臭气和香气,流露出来的这种气不应该从伊兰和檀香木当中产生。

 

本来我们大家都知道臭气应该是伊兰——伊兰说是在末利山上产生的一种特别臭的一种木头,而且它看起来有红色的花,比较好的,但是你吃了以后马上会死亡的,这么一个毒药。那个毒药特别臭,四十个由旬当中都是臭气滿天。旃檀的话,是玛拉雅或者说是牛头檀香,那个有特别好的味道,有好的香气,这样的。

 

那如果我们嗅觉了知的识是香气的话,那就不依靠旃檀,不依靠伊兰,不依靠这些,因为你有了以后这些都自然而然产生的。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

 

这两个,旃檀和兰木,一个是好闻的,一个是不好闻的,但这两个没有来的话,你应该自己嗅鼻。

 

为香为臭?

 

但是你真的是有香的,有臭的?真的有吗?

 

实际上是如果真的它有自相的话,那就可以一个是有的,一个是不应该有的。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如果真的有自相的话,那臭气在鼻根当中,因为它是已经存在的,那这样的话,永远都是不能有香气的;如果有香气的话,那你的鼻根当中永远都是不能有臭气。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

 

如果有自相的,一个是香气,一个是臭气,两个都是一个人在闻的话,那你一个人应该有两个鼻根。两个鼻根的话,应该有两个鼻识,两个鼻识的话,一个人就变成两个补特伽罗。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

 

如果你变成了两个补特伽罗的话,那对我问问题的阿难,你也应该有两个了。因为你有两个鼻识,那你问我的问者——阿难也应该有两个。那这样实际上也不承认的。

 

谁为汝体?】

 

到底你真正的阿难是什么样呢?

 

阿难今天,佛陀一会儿把他变成虚空了,一会儿把他变成两个阿难,现在阿难什么都不敢说,呵呵,把他推来推去,今天阿难真的,一会儿变成虚空,哪里都不存在,一会儿变成两个人,今天阿难可能是睡都睡不着了。

 

这个推法大家应该知道吧?因为对方承认以香来知道的,以香来知道的话,香毕竟是一个对境,如果香上面有臭和香的两个自性的话,那我们有香气或者是有臭气的时候,鼻子有两个鼻识。

 

跟前面推的一样的,无自性的话,一会儿闻到到一个香气,一会儿闻到一个臭气,这个不算的。真正有自相的这样的对境上产生的话,有这个过失。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如果我们的鼻识是一个识,那这样的话,香和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又复成为臭,“二性不有”,如果这样的话,这两个性当中哪里有鼻识产生呢?因为鼻识的话,是鼻界,它应该是一种界,那这个界没办法的。

 

刚才你说是香当中产生,这里的香跟刚才那个知觉有关系的,所以下面的香和最前面的科判里面的香有差别的。你们要分的时候,我刚才讲的它那个嗅知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以肉而产生的,一个是以空而产生的,一个是以香而产生的,三个方面。

现在下面大的科判,刚才说到底我们的鼻识是依靠鼻根而产生,还是依靠香气而产生?现在是香尘。所以它的大科判是在这里,第二个。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

 

如果说是我们的鼻识因香而产生,那“识因香有”,那么一般来讲,鼻识依靠香而有的,对吧?因为也不用根,光是鼻识依靠外面的香,比如说香炉,或者说是不净粪这些。其实在这里面它那个香尘,我们字面上看起来好像是香香的东西,但是在这里对境的香当中,臭香和香香两个都有。

所以汉文当中有时候,好像藏文当中不是这样的。刚开始我觉得有点,香的话,我想是永远的香,但香气有臭的香气……香,是一个什么词?妙香、恶香,对吧?这个是这样的。

 

如果你说这种鼻识依靠香尘而产生的话,那这里讲了一个比喻,识应该以香而有的。

 

如眼有见,不能观眼,

 

如果这样的话,就像是眼有见,但不能观自己的眼睛,对吧?我们知道眼是能境,它可以看到对方,但是眼睛它自己不能看自己的。那同样的道理,刚才你说鼻识依靠香而产生的,那因香而产生的话——

 

因香有故,

 

因为你的鼻识依靠香而有的缘故。

 

应不知香——】

 

刚才眼睛它看到对方,但是不能知道自己。依靠眼睛可以有眼识,同样的道理,依靠香而产生的话,香识就不能知道香,跟眼一模一样的。香识不应该知道香。如果不知香的鼻识那就很可笑的了,不可能有的。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

 

刚才那个香知,因为香而产生的嘛,它如果真正是有知觉的话,不可能从香当中产生;如果你说不知的话,那鼻识的法相不具足。

 

你说香而产生的鼻识,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你说如果有知觉的话,那不可能是香当中产生的,因为香是对境;如果你说是它没有知觉的话,那你不能安立为鼻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这样的话,那个香实际上不应该有知觉。因为香毕竟是香尘,对境。就像我们的声音,它没有知觉,没有意识;前面的色尘也没有知觉,同样的道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如果香界有识的话,香识的界也不能成立的。

 

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如果你说这个鼻识不知香的话,那鼻识的界怎么从香当中成立呢?因为一般鼻识的话,依靠了知香然后建立起鼻识,如果你说这个识根本不知道香气,恶香还是妙香的话,那鼻识就没有办法建立为界,十八界当中都没办法建立界。

 

这以上破了依靠鼻根而产生也不成立的,依靠鼻根的对境——香尘而产生也不合理。下面破和合生,也说是境和根两者产生也不合理的。

 

那是怎么样破的呢?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

 

刚才根也不成立,然后境,也就是说香尘也不成立的话,那中间有一个鼻识更不可能的,“无中间”。它“不成内外”,外面的香尘也不可能成立的,里面的根尘,也就是说鼻根也不成立的。

 

 

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那这样一来,我们平时用鼻根闻香气的这样的说法,只不过是在名言当中,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就如梦如幻地得到而已。实际上真正像上面一样去观察的时候,毕竟是虚妄的,它是世俗的。

 

最后的总结——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

 

所以通过以上的观察,鼻根和香尘为因缘而产生的所谓的鼻识界,实际上是从三个方面——从根的层面讲,从尘的层面讲,从识的层面讲——三处去观察,最后都了不可得,就像石女的儿和空中的鲜花一模一样的。

那么这样一来——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

 

鼻根,还有香尘,还有香界,这里的“香界”应该是指的是鼻识,或者是鼻识界。

 

这三者——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讲到这里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