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35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楞严经》的话,我看了一下,我的那个版本是藏文版本,大概有176页。现在我们讲到多少呢?讲到40多页,42页吧,那这样的话,不到1/4,可能1/5多了,1/4好像不到。

 

我们最开始是什么时候讲的呢?19年的9月2号。我记得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讲的,现在马上要三年了,但我们还1/4都没有讲完。主要是中间也遇到了种种事情吧,也耽误了一些。那以后的话,看什么时候讲完也不知道。

 

我本来想是稍微走得快一点,把《楞严经》讲得快一点,争取今年讲完。但是看起来好像,这个《楞严经》里面的内容看起来简单,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等等,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所接触的,可是我们要去分析的时候,不是那么的好懂,所以说看看我们再怎么样分析,对吧?我看情况吧,这样的。

 

那么我们现在,前面已经讲到了五蕴,然后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些都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七大,七大应该是地水火风空,然后在这个上面加见,见解的见,还有识大,所以下面主要是讲七大,这个道理。

 

那今天开始怎么讲?

 

“阿难白佛言”,阿难陀,现在就开始他就想起来了,十八界讲完了以后。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现在阿难,那天我们一直说他不说话,今天就开始出来说话了。那他说什么呢?世尊,如来在不同场合当中,常常说是依靠“和合因缘”,地水火风空等等这些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通过和合因缘,还有一切器情世界的种种变化,都是什么呢?“皆因四大和合发明”,四大和合而显现,四大和合而发明的。

 

佛陀确实在很多经典当中说,我们世间当中所有的因缘和合的,一切世间万事万物的这些变化、现象和法,这些全部都是地水火风的这种因缘而产生的。

 

这一点大家也应该知道的。不管是我们外面的山河大地,房屋住舍也好,内在的眼耳鼻舌,或者是自己的身体,其实这些都是不离开四大的和合。如果四大没有的话,我们生存的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都了不可得的。所以佛陀经常说是因缘和合而产生万法的,这个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

 

那既然这样的话——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他说,那本来是佛陀在很多场合当中说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但是为什么如来这一段时间一直说是因缘和自然——我们前面不是说,每一个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都说是非因缘,非自然,一直这样讲嘛。那这样的话,如来你最近是为什么说是因缘和自然二俱都摈除,二俱都排除和摈弃?

 

你每一个眼耳鼻舌身也好,或者说色生香味触也好,这些法的话,都说不是因缘产生的,不是自然产生的,那这样“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我如今那确实不知道这个意义的密意。为什么你平时讲一切都是因缘而产生的,那现在也不是因缘,不是自然,那这样的话,难道不是矛盾吗?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然后阿难尊者就说:我唯一地祈祷,垂念哀愍我们这些众生,请开示给我们这些众生。开示什么呢?开示中观道,般若空性的中观道,还有最了义的,佛陀思想当中最究竟的、最了义的、无有任何戏论的法门,你能不能传授给我们?

 

所以阿难虽然是学声闻宗的,但是他对大乘佛法的什么中观道啊、了义啊、无戏论呐,这些词还是用得很好的。所以现在好像阿难也会提问大乘的佛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这样说的:

 

“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然后佛陀告诉阿难,你先前实际上是应该厌离了声闻道和缘觉道的小乘法门——以前是他是学小乘的,大家都知道,他是小乘声闻的——但是你最近应该不知道什么原因,对小乘法门好像是并没有那么地感兴趣,然后你就出离,或者是厌离声闻缘觉的小乘道,而是对大乘的法门当中发心,欲求无上菩提,你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这样的话,“故我今时”,所以我现在为你开示第一义法门,你现在都真的成了一个大乘的法器,我可以给你讲第一义。

 

这里的“第一义”有时候是胜义谛的法,但是这里主要是讲了义的、大乘的佛法的道理,我直接讲给你,这样的。所以佛陀开许,对阿难准备讲甚深的这种法门。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但是从你的问问题也好,还要有一些闻法的态度来看,你如今还为什么将世间的这些戏论,还有世间的这种妄想因缘,自己缠绕自己,作茧自缚?为什么呢?因为你都已经放弃了自私自利的心,已经发了——那个时候应该阿难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他讲《楞严经》的时候,阿难是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但虽然你是发了大乘菩提心,你还有世间的各种各样的戏论,各种各样的妄想,还有因缘法。

 

因为对他来讲因缘法是很执着的,前面都是一直是在因缘的那个牛角当中,就出不来了,一直是这样的嘛,那这样的话,为什么你现在还是,因为从问问题的时候,虽然他入了大乘,但是一直是想因缘法到底是怎么样,实有的法怎么样,就一直想着,用这些见解来一直缠缚着你自己。

 

那这个原因,佛陀也说: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他说,其实你有这么一个情况,虽然你是多闻第一,应该是广闻博学的,非常了不起,这一点是没有什么说的,可是你这样的多闻也许可能不一定是特别好的。就像打个比喻来讲,有一个人他就说药很厉害的,他就讲各种各样东南西北的这些药物啊、配方啊、治病的这种药效啊等等等,他讲的是头头是道,特别滔滔不绝,可是真正药已经现前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就不能分别,他只会讲。只会讲,真正把药,各种各样的药,一大堆放在你面前,你来认识一下子,他只是讲,实际上从来也是没有辨别过。这种人我们世间当中叫空谈家,就讲得时候特别好,但实际上要做的时候,不是实干家。

 

应该是,我们古人有一种说法叫,讲的时候……我忘了,有一个俗语,但我现在藏文都说不出来,一半想出来,一半没想出来,没想出来的好像不是很完整的。

 

他这样的。所以这个应该是,广闻多学,其实我们很多人也可能确实是,也有这样的毛病吧,尤其是一辈子都是,像堪布堪姆、辅导员很多都是讲的时候,哇,特别特别好听,但是实际上让自己对治自己的烦恼,或者是修行,怎么样修行的话,自己也是从来也没有打过坐,也没有对治烦恼,只是口头上滔滔不绝地讲。

 

这样的话,也没有什么的,就经常说的纸上谈兵嘛。以前赵国的一个人,从小都是讲得特别好嘛,然后秦国跟他打仗的时候,他们秦国故意想把这个人挑拨离间,说如果让他带领军队的话,我们很害怕,结果赵国的人认为他应该很厉害的,他讲得也厉害,打仗也可能厉害,然后他来带领军队的时候,结果全部好像当时四十多万兵都死了嘛,最后被其他的国家已经吞了。所以我们世间当中说的是纸上谈兵,我们佛教里面讲的是鹦鹉学舌,或者说是空谈家。

 

那么这样的话,其实阿难也有这方面的毛病吧,让他讲的时候讲得很好的,但是讲到一些了义的、空性的、甚深的地方,有时候也不行的。比如说我们有些辅导的时候,道友们当中也有这样的,有些人智慧很不错的,讲到一些深一点的地方,开始醒过来了;有些人讲得比较简单一点,尤其是生活当中的,吃的、喝的,那他很会讲的,吃什么,菜的种类是什么样的,我在什么时候吃了好吃的东西,逛商店买了什么东西,那些讲的话就特别特别活泼,然后稍微讲一点空性,讲一点《楞严经》里面有点难一点的,好像不说话了,这个时候就不说话。所以阿难也有这方面的一个毛病也好,或者是他有不足的地方吧。

 

那么这样的话,这种人如来说为真可怜的对境,真悲愍的,如来觉得是即使广闻博学,但实际上一点都不修持,还有对甚深的法义一无所知,这种人如来肯定认为是比较可怜的人。我们修学的人当中,一边广闻多学,但是还一边不放弃精进修行,包括念咒,自己在实际行动当中,所讲的这些一一地去思维的话,这就真正的闻思兼修,这个非常重要。

 

在这个地方,佛陀也批评了阿难,佛陀还是经常批评阿难,但是阿难他不计仇,“我广闻博学,你给我用的这个比喻,我怎么是可怜的?那我以后就不理你了,我要走了。”他也并没有这么想,也没有这么说。

 

但佛陀后来还是说: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这里佛陀说,你现在认认真真地好好地听着,虽然你是一个很可怜的,也是光是一个广闻博学的,但是实际修行和实际的理解能力不行。

 

我们有些是可能,光是听闻还可以的,但是理解能力……其实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人理解很深的。我们讲考的时候也是看得出来,有些人是虽然语言不多,但是基本上前后都归纳得还是非常好的;有些人一直讲讲讲这样,但是实际上里面的有些内容,甚至讲错了,甚至理解错了,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

 

那这样的话,佛陀也说,你就比较可怜,但是你现在还是好好地听,我把这些大乘的、了义的、无戏论的法门分别开来给你宣说。这是一个是为了你,还有一个为了让未来的、当来的这些修大乘的人,让他们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我要给,一个是当场的阿难,为他而说的,让他尽快开悟;还有佛陀对我们,2500年以后的我们,其实在这里,“当来修大乘者”当中,应该可以包括的。所以也是为未来的众生而宣说。

 

当时阿难“默然”,阿难就不说话了,“默然”。然后“承佛圣旨”,他就恭恭敬敬,藏文当中说是恭敬地听受。但实际上他就承接如来的教言,如来的这种“圣旨”,也就说依教奉行吧。他就反正说多了每次都是要挨批评。

 

我们这里有些人也说了,反正经常说多了挨批评,不如不说好一点,不如不做好一点,不如不发心好一点。我们有些也是经常比较明白嘛,哎呦,每次都是发心呐,辛辛苦苦地这样,结果被那个堪布批评,不如我还是什么都不做,你看什么不做的人都是很安逸的。就也许也有这样的,但是……

 

佛陀确实是当时对阿难稍微有一点批评,这个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但阿难他还是很认真地接受佛的这种教言,他就很认真地听。其实闻法的时候,这样认真地听受是很重要的。《大智度论》当中也是说:“听者端视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踊跃闻法心悲喜, 如是之人应为说。”就是说听法时候应该很端正地看着上师的面容,然后在接受法的时候,就如饥似渴地,有些喝甘露一样的,一心一意地,心转入到上师所讲到的法义当中,而且自己应该有一种欢喜心闻法。讲法的时候有些是有可能悲伤的,有一些是有欢喜的,然后心应该悲喜交加地听受。这样的人是法器,我们也应该可以为他宣说。

 

这个跟我们《前行》里面的有一个偈颂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但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也是很好了。我们听法的时候,一个是“端视”,并不是非要躲在后面,有些人是特意的,就一直非要躲在这个地方;还有一些人他就没有这种珍爱之心,反正是模模糊糊地听而已,边吃东西边做什么其他的事情,这样也不合理的。应该一心一意地,心入于里面法义当中,有时候确实随着上师的这种法音,我们可能会产生欢喜,产生痛苦,各种各样的这种心态,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教育这样的,必须要你的这种心有动摇,一定要有一种,怎么讲,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的心态,这个比较重要的。

 

下面就那难一直这样听着。

 

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这里说,就像阿难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一切因缘法依靠四大和合而产生的嘛,你就前面说的四大和合发现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种种变化,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没有实相的,阿难你可能还是不知道的。

 

《入楞伽经》当中也是有,说是:“愚夫所分别,坚湿暖动法。假名无有实,亦无相所相。 ”意思就是说,我们世间的愚夫,分别为地、水火、风,这几个分别执著为是坚实的、潮湿的、温暖的、或者动摇的这样,其实这些都是假名的,没有实有的,也没有能相和所相,或者是法相和名相,没有这些。

所以这里佛陀先,这一段应该是整个四大的一个综合的开始,四大到底是什么样?四大因缘和合是什么样?下面开始破地大。所以这个地方是整个四大的一个综合吧,他说这个四大会显现种种的法。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他下面用四大的和合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简单的什么分析呢?四大不和合也不行,和合也不行,其实真正本体来讲的话,四大和合——也就是这里讲的是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还是不和合,其实真正以理观察的时候,和合、不和合这两个都是没办法成立。但是没有经过观察的话,可能和合也是成立的,但是不和合也不能成立的,应该这个意思。

 

他说“若彼大性”,“若彼”地水火风的四大的性,“体非和合”,如果它的四大里面不和合,“非和合”的话,“则不能与诸大”,如果他们不和合的话,那地水火风的这些不可能“杂和”,它们不可能和在一起的。因为它们是不和嘛,它们是不和的话,那地水火风不能杂和的。

 

为什么不能杂和呢?就像是“虚空不和诸色”,虚空是无阻碍的法,色是有阻碍的法,那这两个完全是不可能和合的嘛,不可能和合。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四大不和合的话,那么这里面的法,或者说是我们四大的任何一个法,如果互相不和合的话,那四大也是不和合的。这个不和合就像是虚空跟色法不能和合一样的。这个是不能和合的意思。

 

第二个方面观察: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

 

如果你说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话,那和合就相当于是变化无常一样的。那这样的话,开始和最终会相辅相成,然后生和灭,也是相续不断的。

 

这个也是吧,我们任何一个因缘法的话,它是未经观察的时候,我们要说它是要和合,它如果是和合的话,那它肯定是有开始和有最终的,也有生和灭的这种相续。

 

既然有生和灭的相续,那么——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那这样的话,名言当中的这些法,肯定每一个法都是有生有死,有死有生,那这样的话,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直是这样。这样的话,就像是我们手里拿着的旋火轮,它没有间断的,没有休息的。它正在转的过程当中,里面的有一些火烬,它就在那里休息,不想走了,这种情况肯定是没有的。

 

所以佛告诉阿难: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四大和合的这种因缘,就像是我们的水,到了冬天的因缘的时候变成冰了;然后冰又到了春天,到了夏天的时候又变成水,融合了。所以因缘法四大和合的原因,比如说春天过后夏天,夏天过后秋天,秋天过后冬天,我们的生命因为四大和合,有这样的一种因缘法,因缘法的话,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有的。

 

但实际上这些也是不成立的,就像是《大宝积经》当中说:“诸法以众缘, 和合而共起,”因为诸法,依靠因缘的这种法,就“和合而共起”, “众缘和合故, 自性无所有。”这个还是很重要的,一切诸法是因缘,因缘有的话,我们显现的。所有的这些法,其实它的呈现应该是跟因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只要是因缘的话,那自性是没有的,这个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是我们这里讲四大呢?其实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法都有四大的这种元素吧,如果是没有四大的元素的话,《俱舍论》里面讲到的四大,并不是火一直是燃烧,不是这样的。火其实它有一种坚硬的,摄收的,或者说是分散的,或者说是动摇的,每个法当中都有这样的一种力量,这样的一种功用,这个就是四大和合。一般来讲,火的自性是热性,水的自性是湿性这些,但是像我们的茶杯,或者是电脑,这里面有没有很明显的热性或者是很明显的湿性?有没有呢?明显都是没有的,但是实际上它有界性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火的界性、水的界性、地的界性,还有空的界性,这些界性应该是有的。

 

所以《俱舍论》当中讲,我们一般的世间的每一个微尘,都由八尘组成的,是吧?八种尘。

 

这以上它并没有破,只是讲——因为我们下面要讲七大嘛——七大当中的四大,做了一个简单的一个综合性的描述。四大其实是这样的,在世间当中是生生灭灭的,或者是死死生生的,所有的这些现象也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生生灭灭的,看起来它那个相续不明显的在变化,但实际上也是生生灭灭的,一直不断地变化。然后我们住的地方,和我们的任何的大的这种器世界也是生生灭灭的,或者说是死死生生的。这么一个过程。这就是跟因缘法有不可缺少的联系,这样的。

 

下面详细地分析,四大当中首先讲地大,地、水、火、风,就刚才讲的这些每一个都要分析。其实我们这样的分析,每一个人来讲是应该是很熟悉的,并没有讲飞机是怎么造的,大炮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潜艇,或者说是其他的核武器,这些并没有怎么讲,这些可能是科学家或者是军事家他们的这种行为,但是地水火风,我们每天在生活当中都是离不开的。这样的法,我们平时认为我们应该是很熟悉的,别人问你:“你知不知道地水火风的?”“知道知道,地水火风,地就是地,火就是火,风就是风。”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可能地还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呢?

 

佛陀告诉阿难: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

 

这里讲到,佛陀告诉阿难,首先地水火风当中,你对地大去观察。那地大的话,顾名思义大家都知道,粗大的叫做是“大地”,我们上有天空下有大地,这个知道;然后细微的叫做“微尘”,大地里面一个土尘,很小的,这个叫做微尘;然后微尘再怎么样把它细分,就像我们世间上的什么分子、原子、原子核,什么夸克等等,这样分一样的,最后叫做是“邻虚尘”。

 

“邻虚”,我们藏文当中讲极微,最细的,要接近空性,再不可分割的,有时候我们可以叫无分微尘,或者说“极微”,你再没办法分了,没办法再分了,就最小最小的。我们学因明的时候,学《中观四百论》的时候,微尘应该大家还是都比较厉害的,我想学微尘应该是可以的。

 

佛陀说是你大地慢慢慢慢抉择,比如说是大地里面的任何一个东西,比如说是一个什么碗,切切切切成几块,然后再粉碎,最后就变成一个微尘,然后这个微尘再把它切,再把它切,把它推磨,或者这样,然后最后你再没办法分细的,很小很小的,他这里叫做是“邻虚尘”。我们经常讲的是极微,或者是无分微尘,最小的这样的。

 

那么这个“析彼极微”,如果邻虚尘再把它分析成最微的,最后“色边际相”,最后已经色法都已经到了边缘了,再没办法分的了。那么这个“七分所成”,我们世间当中,它是七个最小的微尘所成的。

 

我们知道七个极微尘是一微尘,按照《俱舍论》也好,《智者入门》当中都有(上师念藏文),以前《智者入门》的颂词当中也有,意思就是说有最极微的七个尘,叫做是一个微尘;七个微尘,最后变成了一个铁尘,然后七个铁尘是一个水尘,还有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阳光尘(日尘),还有虮尘(虮是身上的那个虱子还没有变成虱子的那个白色的东西叫虮子,是吧?),然后就虱子,然后就麦子,就这样七个七个的,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的指节这样的。这些是它最小单位越来越递进的一个过程,这样的。

 

所以我们说最细微的最后变成微尘,刚才七个极微变成一个微尘,七个微尘变成一个铁尘,七个铁尘变成一个水尘,这样来一个一个往上,七倍的增。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再这样分的话,其实最细微的就是刚才讲的邻虚尘。

 

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如果我们把邻虚尘再去观察,这个邻虚尘,就像《中观庄严论》里面分析的那样,用六个方向来有微尘的这种观察方式也可以,或者是《中观四百论》当中也有微尘的这种观察方式等等。这样观察的时候,最后最细微的尘了不可得,变成虚空。

 

所有的色法其实你是可以这样观察,最后完全抉择为空性,《大乘密严经》当中也说:“分析于诸色, 乃至观极微,自性无所有, 譬如于兔角”,就是说我们如果分析任何一个色法,最后把它分析成一块一块的,切呀、推啊,或者是磨,最后变成刚才说的极微,然后极微再去观察的话,最后这个法了不可得,就像变成是,从空性上面来讲,跟龟毛兔角没有任何差别的。

 

其实抉择空性的时候,很需要这样的,我们大圆满修行的过程当中也很需要。其实这样的道理,不仅是我们佛教徒,甚至现在的量子力学的,比如说像以前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他是在1918年的时获得了诺贝尔的物理奖,他也是说过,通过观察,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最终了不可得。在观察的过程当中,自他都很震惊的,如果你没有惊讶的话,说明量子力学的道理是没有精通,也有这样说过。

 

所以说甚至世间人,他们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抉择的时候,外在的所有的法,没有一个不空的,没有一个不空的。以科学的方式来观察,其实万法真正的根本,了不可得。这个道理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从地大的角度来讲,他这样分析。其实上师如意宝的有些大圆满的修行当中也要去观察,外境观察的时候,从大的微尘一直到小的微尘之间,一直观察,最后一点都得不到。包括以前上师讲《文殊大圆满》的时候也是提过吧,可能大家都记得。

 

这是讲到抉择空性。那么这个是怎么抉择呢?下面佛陀就又告诉阿难: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佛陀告诉阿难,其实你通过这样的大的法慢慢慢慢抉择成邻虚,然后邻虚最后变成虚空。那这样以后,其实虚空当中生出一切万物的法。

 

(上师念藏文)《入中论》当中说,一切诸法虽然是空性,但空性当中一切都是可以显现。你不用担心因为是空,空里面什么都生不出来。汉地经常说是无中生有,其实无中生有是个很好的道理,我们一切万法都是无中生有,因为它的本性都是空性,空性当中什么都可以产生。如果不空的话,那什么法都是不能产生,不能安住,不能毁灭,只有空性才有机会,一切万事万物的生长、安住和最后的这种变化,都有机会的。所以(佛陀)当时跟阿难说,你应该明白万法空性,不用担心。因为他毕竟是小乘行人,可能诸法抉择为空性的话,有点担心。

 

有实宗一般来讲,他们最后要变成空性以后,一定要有一个无分微尘,如果没有无分微尘的话,那建立大的事物的时候就没有根,就无中生有,那就不合理的。所以他最小的单位,时间无分刹那,物质无分微尘必须要承认。一般是从唯识宗以下都不得不这样承认。但这个实际上用大乘来观察的话,多余的,根本不用担心。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阿难不是刚才前面也问了,佛陀也其实,他问得比较厉害,一直记着,所以,有时候阿难因为他是多闻第一,还是厉害的,他问的问题佛陀一直没有忘,说明还是问他问得比较尖锐。

 

阿难,你不是说一切都是因缘生的缘故,出现世间当中器世界与有情世界的各种各样变化的相吗?那这样的话,你观察一下这个和合到底存不存在?

 

因为阿难一直认为佛陀在小乘当中经常说和合因缘,我们也经常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和合很重要,这样的。但是这个,佛陀下面说,你不要一直认为是有一个和合的东西,到底你说这个和合,指的是什么?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

 

那这样的话,我问你,我们现在这样观察的时候,最后有一个最小的单位,有一个邻虚尘是吧,要接近空的那个极微尘,那这个尘如果要建立法的话,那几个虚空跟它和合而有呢?我问你,你说是最小的极微的尘,那它要和合的话,应该要跟其他法和合,它要在空性里面建立的话,它是有多少个虚空一起和合而有的?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但是实际上你不能承认,你的这种邻虚跟另外一个邻虚和合。“邻虚”是微尘,邻虚尘,它合成另外一个邻虚尘,就像是世间的一个男的和女的一起成家一样,你这个邻虚微尘,和另外一个无分微尘两个到一起和合。

 

其实这个和合不成立的,其他的古代的一些注释当中说,你既然是无分微尘,那另外一个无分微尘不可能和合,如果和合的话,那就不是无分,那应该有分了。两个有和合的话,那这边和合,那边没有和合,或者两个和合也可以观察是到底融合一体,还是中间还有隔阂的?

 

这样的和合,去观察的时候,其实你这个所谓的和合,你的邻虚尘是跟虚空和合的吗?还是跟另外的一个邻虚尘和合的?如果跟邻虚尘和合的话,也是不应理的,因为你毕竟是无分微尘,怎么还要跟邻虚尘和合呢?因为邻虚尘马上都要变成虚空了,那这两个怎么会是,就像两个乞丐结婚一样的,哪有这样的现象?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

 

如果我们再去观察邻虚尘,其实这个邻虚尘最后都是慢慢变成虚空一样,了不可得。

 

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那这样的话,有几个色相跟刚才邻虚尘慢慢变成虚空?这个虚空跟色相怎么和合的?色相是有相的,不管是大的、小的,有色相的,然后虚空是那么广大,那这两个怎么和合啊?

 

比如说,我们虚空当中,我就找到的一个很小很小的色相,很小的色相跟虚空怎么和合啊?这个道理的话,阿难也是没办法说出来的。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如果你认为,刚才色法跟任何一个法和合,色和地大也好,任何的对它和合,如果和合的话,那说明不是空性的。但是这样的法肯定没有的。我们一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嘛,所以如果一个和合的实有的话,那它不可能空的。

 

“若空合时”,如果刚才的这个色法或者是邻虚尘,跟空和合,要空合时,那就肯定不是色的。我们前面讲的,如果你见到阳光的话,黑暗不会有的;如果见到黑暗的话,那阳光永远不会见到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说的邻虚尘跟色和合,那跟色和合的缘故,空永远也是不可能在那个上面有的;如果你说邻虚尘跟空和合的话,那空跟邻虚尘合在一起,这样的话,那色法永远也不可能有的。

 

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那么这个色我们再可以去观察嘛,这样的话,那空到底是跟谁和合呢?不可能有和合的。

 

所以这个分析的应该,阿难一直认为是有一个和合的东西,他一直不放,用因缘和合,因缘和合。但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们什么都是因缘,我们经常说,因为随缘,因为因缘和合,但因缘和合,只是阿难的一种说法,佛陀是不承认的。这个和合到底是跟空和合,还是色和合?因缘和合,因和缘两个和合,还是一个和合?因和缘和合的话,是接触和合,还是不接触和合?观待和合,不观待和合?同时和合,非同时和合?有相和合,无相和合?

 

其实我们这里很多的这种,以前的中观的这些推理来观察的时候,确实在名言当中,假相当中,我们可以建立因缘和合而产生,这些都可以说的,但是真正的和合的实相,在中观的智慧面前根本是得不到的,根本是得不到的。

 

所以我们很多人也经常说,这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话,那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你如梦如幻地可以这样说一下,因为这是假的,在假的当中你可以这样说的。在真的当中,这个因缘和合是根本得不到的。

 

所以我们学《楞严经》也好,学般若空性的时候,大家在内心当中应该觉得是我们现在正在做梦一样的。其实平时我们执著的实有的东西,我们不说是,因为佛陀说的,我们有信心。不是这样的。你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原来确实是我们平时说的和合,如果以正理来观察的时候,和合还是得不到的。

 

因缘和合,我们经常说的因缘和合,因为因缘和合对每一个法要抉择,那每一个法抉择的话,每一个法当中,我们的大种,也就是说地大,就光这个地大对谁和合?对空和合呢?对火和合呢?对风和合?下面我们四大观察的时候,确实我们虽然天天都是在四大的世界当中,依靠四大的身体,然后做的事情天天都是有四大的关系,但是这些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就有时候我们可能这样观察观察都是,为什么我们做这么一个厉害的梦?一直明明知道是在做梦,这些都是不能成立的,可是我们这样的迷梦当中一直苏醒不过来,这个为什么呢?大家这样去观察的话,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这种领悟吧。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佛陀告诉阿难,其实你就对大乘佛法闻思得比较少,这样的原因,你就原本不知道,如来藏当中就无奇不有。性色其实是空的,就像是幻化一样的。所有的这些色,本体真正是空的,不是假空的,不是你临时的空,不是一个相似的空。而真正的性空实际上是如梦如幻的,显现不会灭的。所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如来藏当中,“清净本然”,我们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是自性光明。其实这里也可以说吧,在如来藏当中的这些万事万物,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对任何一个法没有一个不周遍的,本性空性,自性光明,大悲无所不周遍的。有些密法当中,大悲周遍也有,大悲无所不周遍的,这样的名词。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其实每一个众生,根据自己的这种智慧的深浅不同,有些是以此而开悟,有些是以此而迷惑。所以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的话,他其实所量的这些染净的法也是不同的。有些面前显现的是有染的,有些面前是清净的,“应所知量”,他的法不同。那么这也是实际上“循业发现”的,众生他自己无始以来造的善业和恶业不同,而现前苦和乐的这种显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因为世间实际上很多都是,比如说一些凡夫人,他没有知道,他就迷惑。迷惑的原因,他就认为因缘产生是有的。然后一些外道,他也是因为无知,因为迷惑,这个原因认为有常有自在的我,有自然性的。世间很多无知的这些人,因为他的迷惑的程度不同,有些认为是因缘而产生的,有些认为是自然性产生的。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那么不管是怎么样,你上面讲的,你阿难也是这样的。阿难虽然你没有像外道那么差劲,但是你还是一直认为是那个,可能外道来问的话,他就会自然产生什么什么的,阿难就一直是因缘产生是有的。

 

我们佛教徒也是很多人都可能觉得是:“哇,因缘产生的应该有。”还有一些顺世外道的人,一切都是没有什么产生的,或者说是无因而产生的,也有吧?这样的。

 

那不管怎么样,世间的这些无知和疑惑的人,都是有些是因缘而产生的,有些是自性而产生的。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众生没有认识到本性的这种自性,分别念揣度的,分别念去衡量、去假立、去计度这样的。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只要有言说的话,实际上是都没有真正的实在的意义。因为用语言来说的话,它并不是真实的,“说似一物即不中”,禅宗也经常讲嘛。就只要你一说的话,实际上它并不是真实的意义。像《华手经》当中也是说:世间人与我争,我不与世间争,世间所承认的,我也说承认。实际上语言它是一种苍白,它所表达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自性。

 

《华严经》当中也是有一句,说是:“世间言语法,众生妄分别,知世皆无生,乃是见世间。”就是说世间的这种语言法,其实是众生妄分别而安立,然后知道这个世间都是无生的话,这个是真正的见世间。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能见到世间真相的?很少很少的。所以说如果我们一般的世间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话,那其实是它是一种世俗法,并不是真正的远离四边八戏的真相。所以只要你一开口的话,会错的。禅宗经常也是有这样的吧。

 

那这样的话,真正的实相是什么?就真正的实相实是,万法的这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不可思议的,如哑巴尝糖味儿一样的,自明自知的,无可言说的。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万法真正的真相,也是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一点的话,显宗也有很多的教言,密宗也有很多的教言。尤其是禅宗,我们的大圆满,这些有直截了当的给你直指。这样以后你就当下也有觉悟的,也有一些开悟的。所以,当你真正开悟的时候,这个世界的真相确实是非常稀有的。所以不得不说:“阿啦啦,阿啦啦,阿啦啦。”

 

讲到这里吧,今天。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