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0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讲甚深的妙法——《楞严经》。《楞严经》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三卷了,今天开始第四卷。今天是什么样的内容呢?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富楼那尊者,他是弥多罗尼的儿子,弥多罗尼的意思就是慈行,慈悲的行为。慈行的儿子,他叫富楼那。富楼那,实际上是满愿子或者满愿。为什么叫满愿呢?当时富楼那没有降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很想求子,最后好像在江边祈祷梵天,后来满了他的愿,所以也叫做满愿。

 

或者所谓的“满”,他母亲怀孕的那一天,做了一种梦,好像七宝的这种器皿,里面遍满七宝,然后入于他们的家,显示于他们的家,入于他母亲的怀中,好像这样的。所以他就有一种满,满愿也好,“满”字。我们藏文当中叫冈波(藏音),冈波(藏音)就是“满”,只有一个满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富楼那尊者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就是最厉害的说法第一。富楼那尊者以前也是讲过吧,不管是到哪里,他讲经说法是非常了知众生的根基,只要他讲的话,每个众生都非常欢喜。他是以什么方法讲呢?主要是以不同的根基讲不同的比喻、理论,或者说是以公案这样来讲的。比如说他遇到农民的话,就讲他比较了解的一些比喻;然后遇到有一个商人的话,那他会讲商人能接受的;如果遇到有一些有智慧的人的话,他又会讲到对他有利的。所以他并不是所有的场合当中,只是自己经常爱说的有一句话反反复复地重述,不是这样的。

 

在所有的佛的弟子当中,其实富楼那尊者是非常的厉害,佛陀也是在不同场合当中经常赞叹。尤其是他去一些外道,没有信仰的群体当中的话,他就先以治病,讲一些医学,因为如果我们讲一些医学的话,每个人都可能有身体的这种疾病,如果治好他的话,大家也是很欢喜的嘛。

 

以前我们藏地的有一些大德到西方去的时候,刚开始他就跟他们讲一些世间的,比如说种花,讲一些赛马,或者说是讲一些射箭呐,或者说是跟他们讲一些如何调心呐,或者说是看月光等等,这样的。通过这种方式逐渐逐渐让他们对真理产生兴趣,然后再讲一些甚深的法。这个是很多智者需要这么做的。

 

所以在这里就是说富楼那尊者,也是在佛陀的弟子当中他很了不起的,今天他出现了。前面都是一直是阿难尊者,因为我们上几节课当中讲到,好像阿难尊者现在是有所开悟,当然这个开悟并不是特别高的境界,因为佛陀涅槃之后阿难尊者才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那这样的话,不管阿难尊者他证悟的是什么样的境界,现在富楼那尊者出现。

 

他在大众当中先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而恭敬地白佛陀言。也是可以说是一种,我们可以进入到佛陀时代的一种场合吧,比如说我们也在佛陀眷属当中,我们也在听《楞严经》的话,那那个时候富楼那尊者就起来,向佛陀顶礼,这样地承白,这样说的: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他这里对佛陀讲“大威德世尊”,为什么叫“大威德”呢?一方面佛陀的色身,身体与众不同的,他有相好圆满,有威德力,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佛陀的智慧的威力和智慧的功德无与伦比。

 

我们都知道是我们现在光学《楞严经》,这是佛陀的浩瀚如海的经续当中,可以说是冰山一角吧,可以说一点一滴的,这个《楞严经》,那恐怕我们也要学很长时间才能懂得。我们虽然每天在学,但是学的还是似懂非懂的,就不说是我们,富楼那尊者,他也是似懂非懂的。那这样的话,佛陀的这种智慧的威德的的确确很难想象的。

 

他这样的大威德的尊者,“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佛陀应该是特别特别的善巧,为众生宣说什么呢?如来的,佛陀的最殊胜的,最究竟的,胜义谛的法门。

 

“在这个过程当中,佛陀经常给别人推荐或者说是推说,我是说法当中第一。”富楼那尊者,他也是毫不隐晦的吧,就很正常地说是:“我在不同场合当中,佛陀说我是说法第一。”当然如果说法第一的话,他对法肯定很精通的。如果法不精通的话,那不可能变成说法第一。所以“佛陀经常在不同场合当中,把我评为是说法第一。”

 

实际上是富楼那尊者,有一个叫做《佛藏经》里面说,他不仅仅是在释迦牟尼佛座前是说法第一,而且是他依止过90亿个佛陀面前,他也是说法很厉害的。90亿的话,我们人类现在是70亿,那90亿的佛祖面前的话,他是非常厉害的。而且他自己也很谦虚的,一直是说种种庄严的法。按照《大智度论》里面讲,富楼那尊者“说法种种庄严,牵引众情”,他可以牵引各种众生的根基,所以“说法中大”。

 

所以富楼那尊者,为什么佛陀在不同场合当中评价为他是说法第一,主要是我们刚才前面讲的一样,他是有特别甚深的智慧,还有他了知众生的千变万化的这种根基。这样的话,应机施教。他对这方面非常善巧精通的。

 

但是他说: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他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虽然不同场合当中赞叹我是说法第一,但是今天佛陀讲《楞严经》为主的这些大乘的、甚深的、微妙的、广大的这些法音的时候,我都开始蒙了,就听不懂了。

 

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听不懂《楞严经》,或者是讲到大乘佛法的时候,我们有些人打瞌睡,有些人是打妄想,有些人是心不清净,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他是佛陀的整个眷属当中说法第一,好像他都是对这个法懵懵懂懂的。

 

怎么样呢?他就讲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个聋人,听不到声音的一个聋子,超越一百步以外的地方,有一个蚊子的这种声音,那么听它的声音,“本所不见,何况得闻”?我们知道一百步以外,如果有一个蚊子的话,我们肉眼一般是看不见的,我们可能蚊子,最多是前面的一两米之间看得到的,“蚊蚋”指的应该是蚊子,它一个蚊子的这种声音,如果在那儿嗡嗡嗡叫的话,那我们只能连看都看不见,那听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富楼那尊者,他听佛陀的《楞严经》的时候,好像是有点儿基本上是没啥感觉,基本上是他的内容一无所知,就这样的感觉。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佛陀很慈悲的,虽然他讲得特别的明了、清晰、易懂,想让我们这些众生遣除相续当中的各种疑惑和烦恼,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它究竟的意义。对这些意义就很难懂,所以没有出疑惑地,就我们还是有怀疑。到目前为止,意义没有究竟,疑惑也没有遣除,现在还是很麻烦的。

 

所以佛法的这种甚深,确实是一方面是可能靠自己的智慧,还有靠信心的。一般大乘行人对大乘佛法的深广意义是有一种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也很难。龙猛菩萨的《大智度论》里面说是:“信力为初,信力能入”,信心的力量是最开始的,“信力为初”,“信力能入”,依靠信心的力量,他可以能入于佛法。“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我的这个甚深法,没有信心的话,怎么能了解呢?怎么能通达呢?这个意思。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是我们听不懂里面的有一些甚深意义,确实也是非常理解的,对吧?像富楼那尊者,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有千千万万的弟子,但里面最得力的,比如说法第一、听闻第一、持戒第一、头陀行第一呀,有很多的第一,第一也是有十个人。其中说法第一的话,他如果不懂法,怎么讲?那完全是乱讲了,但是他都是听到佛陀的甚深法的时候,不能遣除疑惑。

 

然后他下面以阿难尊者为比喻来讲一个,也是听不懂的意思。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他说:“世尊呐,我们知道你的最得力的弟子阿难尊者,像这些人虽然是有所开悟,”当然,刚才讲了,阿难他可能是一个初果,或者说是初步的一个开悟吧,通达,“但是他因为没有把自己的一些习性,串习的漏法没有断除,而我等,”富楼那尊者他那个时候是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我们这些已经登上了无漏的这种圣者阿罗汉的果位,而且把所有的这些漏,六漏等等这些世间的有漏全部都已经灭尽了,然后今天听到如来说法的时候,还是对这个法义有怀疑。”

 

藏文当中只是翻译成怀疑,但汉文里面,有些注释当中“疑悔”,“疑”指的是对新的教义产生疑惑的意思,“悔”的话,他以前对经义不懂,所以有一点后悔。有些注释当中把这两个,“疑悔”就分开,新的这种怀疑和旧的这种疑惑,就后悔吧,可能有悔心这样的。

 

意思就是说,阿难是虽然有开悟的,但是他因为习气没有断,所以可能也不懂。而我们的话,习气都已经断了,但是如来今天讲的时候,还是没有遣除怀疑,没有遣除对究竟意义上的一些疑惑、疑问。

 

这里的“习漏未除”,蕅益大师讲的时候,说像阿难他们,所知障是比较轻的,但是烦恼是比较重的,然后富楼那“我等”的话,所知障是重的,烦恼是轻的。所以说对这些如来的法没有断除疑惑,这样讲的。

 

所以这里的所知障和烦恼障,可能不是我们藏传佛教里面,或者说是弥勒五论里面所讲到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意义来解释吧。其实汉传佛教的有些大德,就经常把所知障好像对知识的一种障碍,比如说这个人是一个学者,越学他的障碍、分别念越多的话,所知障越来越深厚。我们所谓的所知障,是三轮执著的细微的这种习气嘛,这个可能是两种解释的概念吧?也许可能汉传佛教的个别大德,以前也是经常听到的,你们学得越来越多的话,你的所知障越来越深厚。有一些老法师以前也是这样讲过吧。

 

意思就是说所知障,它可能有弥勒五论里面所讲到的两种障碍的一些说法,还有一些前辈大德他们对所谓的障碍,像阿罗汉他的这种障碍。阿罗汉是按理来讲,他是烦恼障已经断除了,所知障没有断。所知障,从我们自宗来讲,第八地以后就开始正式断了。当然这个是各教派都有不同的说法。以前讲《入行论·智慧品》,还有《入中论》的时候也是讲过,各教派的不同的界定,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有涉及的。

 

那么这里总的来讲,富楼那尊者在听《楞严经》的时候,确实可能也不是显得谦虚,他就有些地方不懂,有点儿怀疑,所以在佛陀面前直接说这个,先讲了自己的这些方面的一个状况吧。当场的可能很多人都是不懂《楞严经》的一些道理,尤其是他们作为一些小乘行人的话,毕竟是有特别严重的执著。这样一来,听这么甚深的、光明的、无为法的意义,确实一下子就很难接受。

 

然后接下来富楼那尊者又说: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他下面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如来藏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有关四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这次讲的核心内容。

 

当然这个确实很重要的。我们以前所谓的如来藏,哦,众生相续当中有一个光明的、无为的、一个自性,这个是如来藏,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德相,这样的时候,好像是每一个众生他自己有一个,自己的一种东西一样的,有一种私有财产一样的,带着一个口袋一样的一种如来藏。但实际上所谓的如来藏,我们语言上是只有这样表达,但实际上是诸法的这种自相。

 

这一点,我们前面讲到蕴界处,每一个里面讲的时候,最后比如说五蕴的本性是如来藏,六处的本性是如来藏,在如来藏的光明境界当中,都是不可言说的。不仅是我们有情世界的这种内在的心,而且器世界的,包括我们讲五蕴的时候,像色法、声音这些都是按理来讲是外境的法,但是外境的有些法也是无情法,这些无情法的本体也是跟如来藏无离无合的。这个道理一讲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有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了,对吧?我们平时以前认为的众生相续当中的如来藏,跟这里的广义上的如来藏,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富楼那尊者在这个地方也是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是“世间一切”,种种的,藏文当中,“一切”是种种的,但一切也可以说,种种也可以说吧。各种各样的,比如说根、尘、蕴,比如说五根,或者说是尘的话是外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都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光明本然的这种本性,所有的是这些。

 

如果这些的话,那我们都知道如来藏的本体是常有的、不变的、无动摇的这么一个无为法的本性,那为什么说是这些忽然产生的外面的山也好,河也好,大地也好,包括有情世界的种种,像我们山河大地的话,器世界的各种成住坏空的现象,然后有情世界的话,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等,这些为什么是有这样的相?因为如来藏的本体是没有相嘛,这些为什么是有为的相?

 

而且这些“次第迁流”,就是次第地慢慢慢慢转移,不断地变化,最后又开始终而复始地又产生。所以前面的大地云何说有相呢?为什么产生形形色色的种种现象呢?为什么是产生?然后“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为什么是它们又次第地全部灭亡?这样的生生灭灭,灭灭生生一直不断地展现在这个世界上。

 

这是富楼那尊者对佛陀问的第一个事情。如果一切蕴界处都是如来藏的自性,那如来藏的自性是常有的,为什么“忽”,就突然产生种种?然后这些种种现象一直是不断地终而复始?其实我们下面回答的时候,我没有详细看,但是应该是胜义谛和世俗谛方面的一个道理来理解,这个并不是很难的。

 

下面第二个问题: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佛陀又在不同的经典当中说,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它们的本性本来是圆融的,它周遍一切法界的、光明的、空性的、常住的等等。

 

我们前面每一个都已经分析了好长时间了。《楞严经》的话,大家都知道,我们分析了好长时间。那既然这样的话,它就也是跟法界周遍一切的,也是跟如来藏的光明湛然本性无离无合的。前面每一个都有讲到,这是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圆融无违,周遍法界等等,讲得很清楚。

 

那如果这样的话——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

 

下面就有一一地问。如果佛陀说是地水火风全部是如来藏的本性,或者说是与法界周遍的话,那我问问世尊,您看看如果是地的本性遍于所有的,周遍法界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那这样的话,它怎么会容于水呢?

 

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体性,地的法性是坚硬的,大家都知道了,它有能承载的这种能力,然后水的法性湿润的,它这两个完全都是不同的性质。如果是地的法性遍于一切的话,水哪有机会融入它?这是第一个小问题。

 

还有继续讲: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他说如果水的自性也是周遍法界的话,那火肯定是不能产生的,因为水和火是互相抵触的,相违的两种元素法,水的自性是周遍的话,那火不可能产生的。如果火不能产生的话,那为什么说水和火两种自性都遍于虚空当中?都遍于虚空当中的时候,虚空当中“不相陵灭”,那这两个相违的话,在虚空当中怎么不能变成互相毁灭?

 

因为虚空是没有什么阻碍的嘛,那水的本性也是周遍于一切的,火的本性也是遍于一切的,那这样的话,在整个虚空界当中,火和水是同时周遍的,同时周遍的话,两个相违的为什么是互相不抵触?比如说火的力量强的话,水永远不存在的;水的力量强的话,火永远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两个不会变成互相损害的因?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可能平时也会想到。如果它的真正的法性没有了解的话,我们地水火风在名言当中,完全是一种不同性质的法,如果不同性质的话,那为什么是不会变成互相抵触?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地的本性,它是属障碍的,也是坚硬的,它的本体都是,不管怎么样,哪里有地的话,接触的时候都会有阻碍的。然后虚空的本性,在哪里的话,没有阻碍的,无碍的。那么为什么是这两个遍于法界?两个完全都是水火不容的,或者说是地和虚空的话,两种性质,一个是有碍的,一个是无碍的。那这两个同一个时间当中周遍于整个法界——他这里周遍整个法界,并不是说这里没有放什么东西,这里有虚空,这里有地的,不是这样子——任何一个法的话,它法界当中没有一个不遍的,全部都周遍。那这样的话,怎么会一个是有碍的,一个是无碍的,这两个是遍于一切法界?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所以富楼那尊者,确实这些道理,“不知是义攸往”,意思就是富楼那尊者他不知道这些密义,他不知道这些的根本所在,不知道这些的真正的意义。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他这里就请求佛陀,大慈大悲的佛陀,您应该宣流大慈大悲心,开遣我还有在场的这些芸芸众生心里的这种迷茫的乌云。让佛陀转法轮,遣除我们每个众生心相续当中的这些迷云。

 

他这样请求之后,富楼那尊者他自己就开始在佛陀面前五体投地的先礼拜、顶礼,然后他“钦渴如来”,就像我们口干的时候希求饮料,希求水一样的,他钦仰地渴求,渴求什么?如来无上慈悲的教诲。他就在这里特别特别虔诚的,在佛陀面前这样的一种真诚的,一种恭敬心来求法。

 

其实我们自相续当中如果有傲慢、嫉妒,或者是以什么样烦恼覆盖的话,可能根本不知道佛陀的这种功德。包括平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自相续被烦恼掩盖的时候,说法者的这些功德也是不会知道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富楼那尊者他没有任何的这种傲慢心,而且他知道自己看不懂、听不懂的时候,在佛陀和大众面前直接地说。

 

如果我们一个傲慢的人的话,今天这么大的场合,又那么多人,我不好意思说我自己不懂,我不懂的话,好像装懂,可能点点头,我懂了,这样的。但富楼那尊者他就特别直接的,就在佛陀面前讲。

 

其实自己可能如果不懂的话,我们有些人自己不懂的时候可能怪上师、怪法师,可能他讲得不好,或者说是什么样的。也许可能真的,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也讲得不好,有这种情况。但也有一些人因为自相续有邪见覆盖,这样的话,对方讲得再好,可能你也听不懂,有这种情况。

 

佛陀讲得当然肯定是非常好的,但是富楼那尊者听不懂的话,他就并没有挑三拣四,说是佛陀如何如何在哪个地方没有讲好,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我对法义产生障碍。他所有的障碍并没有推到佛陀的讲经说法上面,全部归于自己的这种不懂,归于自己的这种愚痴。我和众生的这种迷乱的云雾怎么样遣除?请求佛陀为我开示。他这么一个态度吧。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听法的时候,确实有些人自己的相续当中遍满邪知邪见,自己对法义无所收获,什么都没有得到,在这个时候,他就责怪法师,或者责怪法,或者说是因为整个环境对我带来的各种的障碍,否则的话,我应该早已经证悟了、精通了等等。但这个一般来讲,可能是我们世间当中的比较傲慢的人,或者说是愚蠢的人,或者说是有增上慢的人会说出来。

 

通过以上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知道富楼那尊者,确实是这么了不起的,在佛陀亲传弟子当中说法第一的话,他是那么的虔诚。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有一些,不管是听哪一个法师,自己以前在世间当中稍微有一点学问,稍微有一点知识,然后在某个佛教团体当中也是待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这种人,也是应该经常反复观察自己的相续。

 

富楼那尊者在佛陀面前,《楞严经》听得比较费劲的时候,他就并没有说是对方讲得不好,对方说得太深了,对方说得太啰嗦了,对方说得太简略了。我们有些人挑法师的毛病的时候,有特别多的这种丰富的词语,自己讲的时候不要说甚深的意义,基本的字面的道理,有时候都是划不过去,有这样的这种现象。所以以后习惯性的话,如果真正是有一些实际的情况,也并不是不能说,也可以说。但是有些人是因为自身的障碍,责怪说法者的过失的话,也许不一定很好的。

 

我想富楼那尊者如果挑佛陀的毛病的话,也许可能挑不到,因为佛陀是遍知,富楼那再好也是个阿罗汉。但是佛陀如群星一般的这些弟子当中,他肯定很会说话的,所以在众人面前,如果他要说一些诽谤的语言,就像以前那个善星比丘、提婆达多,他们都是不在乎的,在众人面前经常讲佛陀的过失,如果富楼那尊者也是他这样的话,我相信他的口才应该是很好的,否则不可能吸引那么多不同根基的众生。所以他应该是我们的一个榜样吧,自己听不懂的时候,就责怪自己。

 

确实也应该是,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前世的业力比较重,尤其是法障,听法的时候一直是进入不了的。我们有些人是,对世间各种各样的,包括什么音乐也好,戏曲也好,建筑也好,什么都就无所不知的,可是一听到佛法,记也记不住,即使记得住的话,也说不出来,说的话也是特别的这种浅显简单的,然后也根本没办法更加深入地去探究究竟和甚深的这种意趣。

 

这就是我们个别人,确实是无始以来对佛法没有结上殊胜的因缘,而导致即生当中也是比较迷茫,对法生不起来信心,有种种的障碍。这一点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以及在场的所有的这些,非常庄严、壮观的这种大会里面的,楞严大法会当中所有的这些,漏法尽了的无学的这些阿罗汉们。可能阿难尊者等,有个别的有一些没有漏尽的,大多数都是漏尽的这种无学阿罗汉,已经到了最究竟的阿罗汉当中,这些群体当中。

 

如来今天普为在这个楞严大法会当中,“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在这里真的要讲最甚深当中最甚深的法,我们所谓的什么?精藏、精华,最甚深的,精髓的法。

 

憨山大师,我记得他解释的时候,这里“胜义中,真胜义”的意思,他好像“真胜义”是分四个方面的:一个是世间胜义,就是我们的蕴界处,因为这个也是世间当中是比较究竟的意义;第二,道理胜义,讲四谛,苦集灭道;第三,证得胜义,讲二空真如,应该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他这里的二空真如,可能主要是阿罗汉的这种证悟吧;第四,最究竟的胜义当中的胜义,叫做是一真法界。我们大乘当中所讲到的最究竟的这种真如法界吧,一乘法界。

 

其实这里的胜义中的真胜义,我们以前学中观的时候,真实胜义谛。我们中观里面经常有一个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那么真实胜义谛实际上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现空无二的,最究竟的意义,叫做是真实胜义谛。所以佛陀今天在这样的以富楼那尊者为主的,所有的这些大罗汉当中,要宣讲一个特别甚深的,因为前面他的问题很深的,如果没有一个很深的道理的话,可能他们也是不会服的。要讲真胜义的意义。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佛陀这样讲的,我今天在这样的楞严大法会当中,有不同根基的众生。有一部分定性声闻,他的种性是已经确定了的,他依靠声闻自宗一定会是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他也暂时不会入大乘,或者说他不是断善根的,这种叫做是定性的声闻。

 

还有一种未定性的声闻,未定性是什么呢?以前是声闻种性,但是后来依靠外内的善知识摄受,最后要趣入大乘的,他这里说“诸一切未得二空”,还没有得到二空的时候,“回向上乘”,他回到了大乘上来。他自己没有证悟空的时候,先进入大乘,回向大乘的这些阿罗汉等等。

 

刚才一个是定性的,种性确定的阿罗汉,还有种性未决定的阿罗汉这些,让他们获得了“一乘寂灭场地”,还有“真阿练若”,还有“正修行处”,这三个境界,佛陀要给他们讲这个。

 

佛陀今天在楞严会当中,最甚深的法,也就是说是定性的,阿罗汉自宗的种性,和不是阿罗汉的,像大乘种性的吧。他有三种嘛,有一种是直接是阿罗汉种性的,声闻种性的;有一种是直接是大乘种性的;还有一种人先入小乘,然后入大乘的,不定性的。入大乘的更不用说了,他这里可能现在好像楞严会当中,好多阿罗汉一样的感觉。那么这些阿罗汉,不管是你定性的不定性的,或者说是大乘种性的话,我给你们讲个什么?要让你们获得了“一乘寂灭”的场地,这个是最究竟涅槃的一种境界。

 

还有“真阿练若”,修行没有这种喧杂的,意思是大静地,大寂地,就是首楞严王的这种境界,禅定方面。“阿练若”,就是远离嘈杂,我们说是阿兰若嘛,寂静处的意思。后面“正修行”,应该远离一切邪修,像《正脉疏》这些里面讲的远离这种邪修,邪知邪道的这种修行,意思是正道的。

 

那么这样的修行我要给你们讲,佛陀可能对定和不定种性的众生都讲。但是我看到蕅益大师,他讲到“诸一切未得二空”,他说是已经得到了人无我的,但是没有得到“二空”,可能法无我,第二个空还没有得到的,还有回向大乘的这些人。所以我们表面上看起来,还没有得二空,就是人空和法空没有证悟的,好像这样的感觉,但是他的解释方法,已经得到了人空,然后没有证悟第二空的意思吧,这样的解释,也可以吧。

 

在有些经当中,声闻缘觉经常叫焦芽败种,就他们是已经断了佛种的这样的说法嘛。但是在《楞严经》当中就不是这样,所以有些注释当中引用了《涅槃经》的教证,说这里实际上是像《法华经》一样的,摄受四种种性的人,也就是说声闻乘也好,缘觉乘也好,或者是菩萨乘和佛乘的所有的这些众生,佛陀都要去摄受。那么摄受的时候,佛陀面前听了这些法,一定会是有所开悟的。所以真正要开悟的,真正要讲的内容都是下面讲,但我们还是要知道这种开悟,这种了悟是很重要的。

 

我看到那个《新续高僧传》当中,在南宋时期有一个灵隐寺的,一个叫慧远大师,好像这个不是杭州灵隐寺的吧?南宋时期的一个。当时皇帝问他说:“如何免除生死?”生死轮回怎么样免除?当时大师对他回答说:“如果不悟正道,终不可能生死免除。”就如果你们不悟正道,不悟大道的话,都没有办免生死。

 

然后又问:“那怎么样悟呢?”他说:“我们只要去探究心性的话,无有不悟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根基的人,只要你去寻找的话,没有一个不悟的。

 

然后当时皇帝又问:“那悟后怎么办?”他说:“悟后的话,毛发相的这种执着都没有,那个时候是新的一个境界。”

 

我们现在世间人因为执著的原因,又产生痛苦,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堕落,流转等等这些。所以像前辈大德的有一些教言来讲,好像我们如果努力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这个机缘,只不过是自己会不会争取呀。有些你一直是懈怠,一直是散乱,一直是被烦恼转的话,那不说今生,乃至可能很多世当中,开悟的机会是没有的。如果没有开悟的话,那轮回的根本没办法断除的。

 

那么这种人,不说我们一般的人,连佛陀亲自金光闪闪地来到这些行人面前也没办法。佛陀当时亲身降临的时候,也是很多无缘者,连看都不看,连相续当中种下解脱种子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清楚。所以在这里佛陀特别慈悲的,给所有的这些确定种性和不确定种性的人,开始宣讲。

 

然后佛陀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你们一定要非常认真地,聚精会神地听受。即使佛陀所说,如果你没有认真听的话,那就不可能得到法的意义和加持,如果你认真听的话,佛陀说是我要为你宣说。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当时富楼那尊者等,他们开始“钦佛法音”,他们非常恭敬地接受释迦牟尼佛的佛法的微妙的这种音声。“默然承听”,然后他们就特别寂静的,默然的,非常专注地,努力地接受佛陀所讲到的法。

 

听法的时候如果精进的话,哪怕是横死,也有解脱的机会。以前佛经当中不是讲了嘛,有一个沙门在树下念经的时候,树上好像一只鸟在那边听到的时候,它当时可能也是前世有缘的吧,它就很专注地听着,结果因为它太专注了,猎人在旁边射箭,这个鸟当场在听经的过程当中死了。但是因为听经专注的原因,后来就转生到天界去。所以我们一般听闻佛法的时候,哪怕是旁边有什么样的散乱的音的话,尽量地心不要散于外境,而自己专注地听。

 

如果专注地听,多多少少也能接受。如果你没有专注的话,因为佛法的甚深意义,即便是专注,有利根的智慧,有时候也是很难以通达其中甚深的教义,更何况说是我们一般钝根的人三心二意,马马虎虎地听了,那怎么会是得到最究竟、最甚深的这种意义呢?就很难得到收获的。所以我们要听闻也好,或者是接受佛法的时候,应该用自己的虔诚的这种心,恭敬的心、欢喜的心,真诚的心来接受,那佛的这种加持和佛的这种真理,每个人都可以能得到的。今天我们讲到这里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