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1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讲《楞严经》,明天没有课,下个礼拜的话跟前面一样的,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还是有课;如果有特殊情况,到时候另行通知。前三节是讲《如意宝藏论》,后三节还是讲《楞严经》。
今天我们讲《楞严经》,前面大家都是也应该知道,现在是富楼那尊者,他跟佛陀提出好几个问题,大概五六个问题吧。佛陀今天就给富楼那尊者说,你们要谛听,我为你们宣说。这样说了以后,富楼那尊者他就非常恭敬地“默然承听”,默然接受。
那下面就佛告诉《楞严经》这些前面的回答。今天讲的内容稍微可能有点,难懂一点吧,但是这个很重要。确实我们都知道,《楞严经》是一般的显宗的经典,但显宗的经典当中都是讲密宗大圆满里面的有些甚深的道理,包括我们经常看到全知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解释十七大续部的意义。在这个时候,经常我们看到了说是本基当中显现基现,当显现基现的时候,如果认识本来面目的话,像普贤王如来一样的,在本位当中获得觉悟,如果没有认识的话,那么从本基当中显现迷惑的时候,这个就叫做是俱生无明,他对自己的本体没有认识;显现外面去执著的话,这个叫做是遍计无明;这样一来就整个轮回当中流转,不认识自己的这种本来面目,叫做同性(?)无明,在续部当中是这样。有了这三种无明以后,在轮回当中就接连不断地开始流转,这样的一个过程讲得比较清楚。
我们经常讲本基和基现,轮回和涅槃之间的这种差别是什么呢?其实在续部当中用理论的方式来,也有宣说的;用窍诀的方式,也有直指的,所以这些在这些经典当中还是会有的。所以我们可能学了《楞严经》以后的话,进一步地对无上密法的这种道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那到底怎么样的话,大家也是通过文字来可以了知其中的甚深意义。
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如果是一切地水火风等全部都是如来藏的本体,清净本然的话,那么为什么是突然产生山河大地,器情世界清净不清净的法?当时是这样问的嘛,那下面佛陀对他这样回答的: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确实和你前面所说的那样——前面主要的提了两个问题吧,后面的那个问题当中也衍生着一些小问题,那这个问题当中的所说的一切万法是最后清净本然的话,为什么是突然产生外面的山河大地,里面的有情世界等等种种庄严,种种现象,是为什么呢?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刚才前面问的问题实际上很简单的,你难道不是经常听到如来所宣说的“性觉妙明”和“本觉明妙”。如来应该是在不同的大乘了义经典当中,经常宣说“性觉妙明”,“性觉妙明”是本来的,我们的最初、原始的性觉妙明或者是觉性光明。“本觉明妙”的话,在本来的,这样的本性上再次的觉悟叫做是“本觉明妙”,也可以这么说。
他这里可能为了措辞比较均匀吧,就不再重复,可能这样的。但藏文当中翻译的话,都是觉性光明和本觉光明,他是基本上用光明来代替的,没有分开的这两个词。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刚才前面提出来的问题,你不是经常听到了?你难道不是经常听到佛陀在不同的经典里面讲本觉妙明,或者说是性觉妙明的道理?不是经常听吗?佛陀“性觉妙明”和“本觉明妙”到底是什么没有说,先给他抛一个问题,你应该经常听到佛陀在不同经典当中讲的道理吧?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当时富楼那尊者也是说:确实世尊,是这样的,我是常常听到本觉明妙。包括《指掌疏》有些里面讲的是,虽然富楼那尊者经常听到,但是听到的只是文字而已,他没有真正的了悟到“本觉明妙”的这种道理,他还是没有听到,只是字面上。
可能我们也是这样的,我们有些人都是到了喇荣已经10年、20年、30年了,经常听到什么本来清净呐、任运光明呐,这些词就经常听是听得到的,但具体自己有没有这种感悟,有没有这种觉悟的话,就很难说。有些人是确实可能,也许这辈子当中到底有没有开悟的机会,也不好说。
富楼那尊者的话,他是从表面上看来,确实也是在世尊面前经常听到,刚才所谓讲到的我们的觉性光明也好,本性光明也好。他这里“妙明”和“明妙”的话,实际上是也是我们的心性了然的这种本觉,这个就经常听得到的,这个是富楼那尊者,他也承认了,我是听到过,确实从词句上讲的话,佛陀的这些文字也是听到过。
我们也听到过吧?我们也是密宗当中觉性光明呐、赤裸裸的觉性呐;显宗当中的话,什么现空无二的如来藏本来面目啊,或者说是明明了了的这种本性呐、明心见性呐、当下开悟啊。
这些好听的这种词,我们还是也听过,很多人也向往,能不能文字当中所说的那样,真的到一定的时候突然让我开悟,让我开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全部炸掉,所有的这些痛苦荡然无存。很多人也是很羡慕的、很向往的,连梦中也觉得是梦里面好像是自己真的已经开悟了,结果醒来的时候还是没有开悟,也是“呜呜”地哭,也有这样的。所以富楼那尊者也是听到过妙明,这样的。
那下面就开始分析了,你既然听到这样的妙明的话,那到底是怎么样呢?佛陀就开始问他。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觉明”,”明觉”,翻过去,翻过来……这里有好多的“明”,有好多的“觉”,如果没有学过佛法的人可能死也不懂,你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你就如果明白这个意义的话,我给你多少奖励,那不一定听得懂。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昨天前面不是讲了嘛,心本来是觉明的嘛,前面也是讲了本觉周遍一切,或者本觉清净本然等等,这样讲的。那这样的话,这是你所说的明觉,到底是本来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要通过这样问问题的方式来开始指点吧。
“汝称觉明,为复性明”,你所谓的这种“觉明”,是它的本性都是是明,然后称为“觉”吗?它这个明觉的话,你的心性是无为法的方式,一直是这种光明的本性,所以叫做是觉?“为觉不明”?本来不是明的,你这样的觉性,本来不是光明的,后来通过后天的这种修行,或者说是讲学,这样以后慢慢慢慢才开始明白了。本来是不明的,后来才明的。
到底你所谓的这种光明,本身都是觉明的?还是本来是不觉明的,后来通过修行,讲了光明以后才开始明觉的?你所说的明觉是到底是什么样?现在又开始逼富楼那尊者,说你到底这个明觉——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的所谓的明也好,暗也好,很多都是在名言上的,分别念上的,那么这些肯定不是最究竟的,不是最究竟的所谓的明和所谓的悟,不是这样的。
一般声闻行人的话,他是着重于耽着在字面上,或者说是相上,这个是所有的前辈大德们也是,稍微有一点悟性的人都会这样讲的。所以他的最关键的,对方的问题的话,你所谓的明到底是有相,还是没有相?这个意思。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无明。】
富楼那尊者说,如果这个不是以前是明的,此不是明的,那么这个是名为觉的,否则的话,那就无所明了,没有办法明的。因为你如果后面一直明的话,那后面的修行就没有什么用了。他认为先应该是不明的,众生在迷惑当中的,后来通过直指已经成为觉者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话,那就无有所明。
明和不明的话,先没有明,然后有明。有了明以后,这个叫做是觉者,这样以后的话才是合理的,否则应该就说不清楚的。所以他的观点,刚才前面不是有两个问题吗:本性一直都是明的吗?还是后来通过修行以后明的?
一般的小乘行人的话,大家都知道,以前是无明的本体,后来通过学习,通过道谛灭了烦恼,以后的话现前灭谛,这个时候真如谛,这个时候才是明。那么这样的话,他无所明才是合理的,这样认为的。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佛告诉富楼那尊者:“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如果刚开始没有明,通过修行以后才能明的话,如果没有所明的话,那不可能有明觉的。明觉者,这个是不合理的。
本来它都是不明的,本来不明的东西要明的话,本性当中本来没有光明,通过怎么样的这种修行也好,勤作也好,就不可能有的。如果前面我们的心的本体不是光明的话,后面怎么样勤修的话,就像炭怎么样洗的话,不可能变成白色的。所以不可能有,“则无明觉”,没有明觉。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如果刚才你前面所讲的一样的,前面是不明的,但是后面给它有一些增加的明,如“有所”,“有所”的话,有能所,给它又增加一些,通过修行再慢慢明显,那这样的话,它的本体“非觉”。
“有所”,如果要需要它加上有一种“明”才能显现的话,那它的本体不是觉性了,“非觉”。
如果是“无所”,如果它没有增加这样的所谓的“明”的话,那本性“非明”的,它的本性肯定不是明的了。就像我们世间一般的有一些,比如说像灯泡这样的话,都是后面造作的,其实它的本性不能说是明的。如果是本性具足的,像如意宝、日月这些的话,本来都是具足的,但是你们认为刚开始是不明的,后来才是明的,后来才是明的话,它是要后来所加的话,那它的本体是没有觉的,没有明的。没有明的话,那就不合理的。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如果你说是它的本体确实是没有光明,那没有光明的话,因为没有光明的缘故,它不可能有觉悟,就不可能有觉明,还不可能有湛然清净的明性,不可能有的。所以这种就不合理的。
他这里通过这样的方式破掉对方说是“本来是不明的,后来才面变成明的”。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可能这样想的,我们这个心性,现在被无明,没有明现的,后来通过开悟,这样的话,马上像开灯一样的,见到本性。其实这个是我们分别念面前是这样可以说的,但实际上本来我们的心性都是光明的这种本性,就重新认识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明和不明的这种。
不然的话,如果原来不明,后来才明的话,那这个心性就变成了有为法,有为法的话,那不是常有的,但是真正的佛性和如来藏的本性,它是恒常的、不变的东西。
所以在这个地方,可能如果没有真正去思考这方面的话,那有好多矛盾的。如果你真正去,可能尤其是认识一点心的本性的话,那字面上说的不一定很清楚,但是道理上应该会明白的。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真正的你的性觉必须是光明的。你的真正的,众生的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的话,它是光明的,不需要造作的,不需要通过修行来明的。如果你后来觉的,通过增加再去加上光明的话,这个不是真正的这明觉,这个叫做虚妄的明觉,“妄为明觉”。
这个有些注释的说法都有点不同,说是觉性是本明的,如果你再增加的话,那失去了真正的光明。经文里面都是不明显失去的这种觉明。但实际上意思就是说,本来觉性必须是明的,但是你如果还认为要增加一种光明,这样的话,这个叫做是虚妄的一种明觉,不是真正的明觉,应该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的话,好像汉地的有些大德把后面的这些部分,比如说三细六粗,三种细,也叫做三种相,后面讲六种粗大的相,这样的解释方法也有。当然如果我们就简单一点,字面上解释的话也可以,或者说是按照汉地的,尤其是像蕅益大师,有个别的话,就有他们的这样的一种讲法,如果这样讲的话也可以。
如果是按照三种细,或者说是三种相来讲的话,首先第一个叫做是业相。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觉”的话,本来的我们的光明,并不是通过后天的修行来明的,如果是后天的修行明的话,那它就变成了妄觉,因为这样的话,这个明已经成了“立所”,“立所”的意思,就是说它的这种明觉,本然的它是一种明觉,如果我们后天地去造作才能明的话,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有能明所明了,那就变成了这种“所明”。这个叫做是业相,第一个。
第二个叫做转相,转相是怎么解释的?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觉已经变成了所明,那这样的话,这种明已经成了虚妄的假立,虚妄的假立的话,“生汝妄能”,这样的话,你的这种能取也好,智慧也好,已经变成了虚妄的产生。
只要有所的话,会有能,如果有能的话,那这是一种虚妄的,能所都是观待的,观待的话都是虚妄的。这叫做是转相,这也是第二个细相。
第三个叫现相。现相相当于是我们本基当中,我刚才开头的时候也讲了嘛,本基当中显现现基的时候出现种种相嘛,本来它是这样的一个本体,但是本体当中突然显现各种差异。
那么这个是怎么讲的呢?从这里开始叫做现相,那么现相是怎么讲的呢?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本来我们本体的这种法性,没有种种现相,就好像我们密宗当中讲佛和众生没有分开的时候,它相当于是一种无基的状态,就不可言说的一种基,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一种现相。
就本来是它没有任何差异的这样的本体当中,“炽然成异”,因为显现无明也好,显现各种因缘的话,它这里“炽然”,有些注释当中讲的,突然,藏文当中也是把它翻译成突然、忽然。
本来都是像一个光明界一样的,就像我们《如意宝藏论》,刚开始的时候,从本基当中怎么显现这个器情世界还没有分离的时候的状况一样的。
那这样的无有同和异的状态当中,就突然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世界也好,现相也好,种种现相。
这个是刚才我们讲到的三种无明的差别,这个你要去寻找一个根源的话也没有什么,其实显宗当中也是这样的,你看“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句话还是很重要吧。我们本基当中显现基,基当中显现众生的这种现相,就比较清楚的。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刚才讲到本基当中突然显现各种各样的世界,种种现相,然后“异彼所异”,这样的显现再导致各种不同的显现。比如说我们本来都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当中,器世界也是有种种现相,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或者说是各种形形色色的这种现相;众生界当中的话,也不同的当中又产生不同的。
你看我们有一些家族的话,两三个兄弟都是,最后又变成不同的,又变成不同的,像树枝一样的,最后都是特别多的人。所以它不同的法当中又产生不同的法。
然后,因为这些不同,最后也建立了一种共同的。虽然法都是样样不同的,个体来讲都不同的,但是它后来也都成为相同的。不同的话,一般这里说各种世界,观待的法不同的;同的话,包括虚空啊、心性啊,这些都是相同的。
【同异发明。】
这样的同和不同,又发生什么呢?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最后的话,这个世界又有显现没有不同的,没有一体的。“无同无异”指的是不是众生?众生无同的,没有什么相同的;无异的话也是同样,意思是什么?无同的话,每个众生,包括他的根基、现相,或者是他的爱好,这些都是不同的嘛,众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无异的,没有什么不同的,有一种相同的,相同的什么呢?我们心性如来藏、佛性、光明湛然,这些都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这个世界从无同异当中,炽然成异,然后一直最后都变成无同无异。这个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能看起来都是好像同啊,异啊,比较复杂的,怪怪的,但实际上如果我去真正思考的话,我们的众生的本体,起源是这样显现的,最后的话在世间当中的因缘的不同显现各种各样的,显现各种各样的话,也是有共同的。
我们人也是这样的吧,我们人说相同的话,好像不相同的,各自的什么性格也好,爱好也好,穿着也好,都不相同;如果说不同的话,我们还是有相同的,至少我们的佛性是相同的,本性是相同的,光明是相同的,空性是相同的,很多有相同的。
这以上的话就讲的是,刚才禅宗一般讲的现相细微,这样的话就这三种。下面的话讲六粗,六种粗的法,这个实际上也是相。
他们有一些注释当中把这些都是分开写成表,在表里面三细和六粗,还有这里面的有些内容,就讲得比较清楚一点。但如果没有这么讲,简单地讲的话,当然也有讲法。
我们有时候是把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密法方面的道理结合起来的话,可能这个佛经更好懂一点。尤其是我们学过一点密法的人的话,对《楞严经》可能比较好解释。如果没有学密法的话,有些道理可能会不会产生一些怀疑呀?也有这样,因为这些道理的最根本的这种点,在密法当中应该能找到。
不过我觉得是,我看到以前古代的这些大德很厉害的,确实他们把《楞严经》的最甚深的意义就搞明白,他们还是讲得很透的,可以这么讲。只不过我们现在读起来的话,好像有些是比较难懂,有些用白话文来解释的时候,稍微给原文可能也有一点出入。当然这也是正常现象吧,后来的讲者毕竟是比较开放的一种状态吧。造论的话是很严格的,所以我们一般讲法的话,给他挑毛病的也比较少,如果他造的论典的话,那就一定要更加严肃、严格。
那下面讲到是六个粗大的法,粗相,这个是什么样呢?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如是”,我们前面讲同和异之间的这种本性当中显现,显现当中各种各样的世间万物的现相,世间万物的现相也是同异。其实这样的道理,以前有一些学《道德经》的人,经常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嘛,最后的话就是生万物。这个也是跟我们这里面的所讲到的一样,一切的这种起源实际上是道,最后产生万物。
那这个道指的是什么呢?可能密法当中讲这个叫做是本基,那这里讲的是刚才无同无异的法界。所以其实以前的一些大德也好,古人也好,他们所讲的有些道理,应该是也有大同小异的地方。所谓的道也好,或者是我们密法里面讲的基也好,或者是在这里面讲无同无异的境界当中突然产生各种法,刚才“炽然成异”的道理也比较相同的。
那这样的话,“如是扰乱”,因为如是的本基当中显现各种不同的现相,这样的话,就开始就不断地扰乱,然后出现“生劳”,“生劳”六相当中叫做是智相,智慧的智。“生劳”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本来的智慧它是一种常有的,但是因为刚才前面讲的一样,各种现相不断发生的原因,最后对对境产生种种的分别念,然后在轮回当中开始疲惫、疲劳,这是第一个相。
第二个相叫做是相续相。
【劳久发尘。】
“劳久”是相续相,第二个相,“发尘”的话,执取相,第三个相。那么“劳久”的意思是什么呢?“劳久”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样的这种轮回当中疲惫的时候,产生苦、乐不断的显现。我们知道是在轮回当中,疲劳得还是很久的,现在我看好多人都很累的,“劳久”吧,不管是上边的人、发心的人、背诵的人、考试的人、不考试的人,觉得活得没有意义,所以有些人担心考不好,想自杀。最好不要吧,没事的,考不起也是最后吃个零分,零分的话那就叫鸡蛋,鸡蛋旁边有两个筷子的话,很好吃。
那天我在县上遇到了一个老师,他就认到我了,我也认到他,结果的话弄得很尴尬。他回忆起来,因为当时我们在中学的时候,他给我们教得有点儿不是很理想,我们全班罢课,最后发誓不好好考,全班历史考零分。只有一个人,他现在在霍西那边,现在是个堪布,他当时考了三分,然后我们全班都开始给他批斗。说要给他戴上黑帽子,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就这样嘛。
前两天我在炉霍的时候,刚好那个老师就碰到我了,开始我们两个回忆起来,我就装着忘了一样,他也没有怎么说,但是确实有个不是很好的历史。
那个时候全班都考零分嘛,我们大家都商量,结果他就——不知道他想不想得起来,我到时碰到的时候问一下他——他就开始写了一些东西,结果他考了个三分。我们全班老师不来的时候,让他在工桌上这样,用那个绳子拴上,像四类份子一样,就一个个地开始批斗他。因为他考试得了三分,我们全班都是已经成了“英雄”嘛。所以考试的时候有时候也有不光荣的历史啊。
你们也是给法师不满的话,就全班考零,这是我的传承。后来那个老师就开始哭起来了:“我那么辛辛苦苦地教,这个班就无可救药。”他要求学校换了,好像后来换了没有?反正那天我们就接上了,“是是是,我的老师,我想起来了。”我只有这个印象,后来他怎么教的这些都是没有很深的印象。
这个是叫“劳久”,就比较疲劳嘛,对吧?
“发尘”,叫做执取相,意思就是说,因为产生分别念嘛,就开始执著相,外面的什么色声香味触六尘就显现。
【自相浑浊。】
“自相浑浊”叫计名字相,因为有了色声香味触法的话,后来就开始对每个法有一种自相浑浊的这种取相,也有一种分别的执著,同时有自相这种,就我们因明当中讲把自相和总相混为一体,变成分别念。这里“浑浊”的话,好像比如说柱子的自相,他真正用分别念来执著为是实有的,这个叫做是计名字相,这是第四个。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这个一般讲业相,造业,因为有了这些外面的相、疲劳、执著、烦恼以后,引起了尘劳和烦恼,也就是说,造各种各样的业,显现轮回当中的种种痛苦和烦恼。
以上讲的是五种粗相,最后一个是什么?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应该六粗的话还有一个相,可能你们到时候再看一下。后面应该是苦相。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刚才有了这样的话,它起现为世界,世界是种种现相,这里面世界是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如果是静,如果它就变成空,本体静然的话,那就变成虚空。它这里虚空也是,显现的话,我们世俗当中的显现是包罗万象的世界;如果把它归摄起来,寂静起来的话,那跟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的阻碍。
“虚空为同”,这里同和异的话,其实虚空是同的,虚空是东南西北,哪里的虚空都是相同的,非洲的虚空和亚洲的虚空相同的,我们的口里面的空和别人的口里面的空也可以说是相同的。只要是空间的话,这个空是相同的。
“世界为异”,只要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众生世界的话,那世界肯定是不相同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一样的,比如说两个人,就长得很像的,但是你详细看的话,可能鼻子有大小,眼睛有大小,还是不相同的,所以“为异”。
“彼无同异”,其实如果一旦到达同也没有,异也没有——因为同和异是两个边的相,一个是相同的,也可以说是比较寂静的状态;一个不同的,比较动摇的状态——那这两个本体上是肯定没有什么差别的,应该全部都是从中观来讲的话,远离四边八戏的。
那么这个叫做是“真有为法”,真正的有为法。其实“真有为法”也是无为法的本体。
这些道理,其实在有些注释当中,用《起信论》当中讲的,尤其是六粗讲得比较多。他对每一个相,用《起信论》的每一句来进行解释的。这样的话也可以。或者的话,只要我们产生一些相的话,就产生种种的法;如果没有相的话,这些法也不会产生的。
比如以前马祖禅师说:“若心生故,一切法生。”如果心产生的话,一切法是生的。“若心无生,法无从生。”如果心没有产生的话,法无从生。“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无心生,法无从生。”
所以只要产生一切法的话,那产生种种现相,但这些种种现相其实是跟虚空同一(?)的,它的本体跟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这个道理跟我们前面讲的,一切法是如来藏的本体当中,实际上也是不离不合的,从这个层面来讲的话,我们可能应该是明白。
富楼那尊者也是,也许可能现在他蒙着了,他不知道自己问的问题是什么,佛陀回答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去观察其中的意义的话,里面的这种道理,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方式来一一地回答。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