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辛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
第四个科判的内容:教导应该精进地修持空性的教法,劝勉众生好好地修持。宣讲的目的是因为有些人提问:修习这样的空性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既然问到有什么功德,必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回答,了解了功德后必须要精进修持,从提问了解科判的意义。
真见得胜位,略见生善趣,
智者常发心,思维内体性。
如果真实证悟空性,就可以获得殊胜解脱的胜位,如果没有证悟,略略地、相似地见到空性,通过如是修持空性的善根,也可以生到善趣,有这样一种暂时或者究竟的利益的缘故,所以有智慧的人常常发起殊胜的信心,而思维内在空性的体性。
再进一步宣讲,“真见得胜位”,修行者刚开始通过听闻殊胜的空性教法,思维断除增益和损减,获得一种殊胜定解,安住这样的定解不断串习、修持,最后现证出世间的空性。
“真见”,真实见到,并不是说从眼睛见到,实际是从自己的心方面真实义悟入,虽然称之为“见”,但并不是眼睛直接看到空性存在,好像眼睛看色法一样。“真见”主要指通过自己了解空性义后,再打坐、修持,观察自己心的体性,这时的修法称之为“以心寻心”,通过自己的心去寻找自己的心,虽然像这样的两种都是一种分别,但是在暂时位需要如是通过以心寻心的方式去磨练自己的智慧。通过现在的分别心去观察,我们的分别心正在产生的同时,它本身正在产生的同时,它的体性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中观当中所抉择的离四边的大空性的体性,需要像这样具足智慧的分别心,不断去寻找、安住之后,因缘成熟、业障清净之后,马上就可以了解,实际上能寻、所寻,心的体性本身不可得。像这样不是推理,而是现量了解、证悟,这时就叫做“真见”。
真正见到自己的心是如是大空性的体性的时候,与它同时生起的还有一种自证的智慧,这种自证的智慧就称之为光明。这种光明并不是像外在的太阳光、灯泡这样的光明,而是见到空性的同时,就有一种如是了解的真实智慧生起,这时叫做现空双运,或者明空双运。证悟空性的时候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完全昏厥一样,因为全部是空的,而是在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完全了解。
在资粮道,或加行道时也有一些证悟,那时他自己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时候,需要去找大德去印证他的见解、证悟是不是真正正确的,有这样的目的;或者还有一种目的,通过大德印证,让别人信服,其他众生会信服你,你的证悟是通过某某大德印证开悟的,所以是完全信得过的,有这样引发众生生信的必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每个人都说我已经证悟了,我已经现见了,没有人去印证的话,其他众生就没办法分别,到底什么是真的假的,有这样的差别。
真正实际上一旦现见真如法义时候,那时的智慧和一般分别念不一样,以分别心状态认为自己是不是证悟,今天修法有点契入,有一点感受、觉受,这是不是真正的证悟呢?实际上这时如果还有怀疑心,可以说不是真正现见圣道,真正现见圣道,他肯定自己绝对了解,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现见圣道,这样的智慧不是很深广,不是真正的现见法性。真正的现见法性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境界,领悟的时候完全可以了解;或者在入定位时有这样的见解,出定位时会引发很多神变、神通功德。如《入中论》讲第一地时,他可以面见一百佛,或者刹那调化一百众生,这些功德完全在出定位中具足。因此宣讲果位、菩萨的功德,也有这样的道理在里面。
所以平时修行的时候,我们多看一些宣讲修行的论典,或者看一下菩萨修证的境界,对自己在平时打坐时,觉受到底是什么样的觉受呢?是处在哪一位的觉受呢?是真正的证悟,还是相似的分别念的觉受?这方面通过学习很多佛菩萨所造的经论都可以了解,所以自己处在什么位的时候,一方面大概地可以按照这些经论来对照。
虽然有些时候在上师面前直接印证的话,好像是比较可靠的,对佛经论典中所宣讲的好像认为不是在印证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以前很多禅宗大德证悟之后,看《金刚经》、《楞伽经》等等来印证,很多印证的方式都是在佛经中所宣讲的,种种的境界都是可以对照经典来印证的。
看到这些殊胜的论典时,一方面自己真正证悟的话,自己相续当中无缘的大悲心是绝对产生的,一现见空性的同时,无有任何相执的大悲心同时就可以引发,自己就了解,或者自己对轮回方面种种厌离、对众生的大悲等等很多功德、真实不退的种种清净的信心完全增上,如果自己证悟之后,这些方面的功德都没有,全部退失,这肯定不是殊胜的证悟。
所以通过很多的经论都可以如是对照自己的相续是否正确,或者自己现在所修的法,是在正确地修吗?或是不正确地修呢?也可以看自己相续中对上师的信心,对轮回的厌离心,对众生的大悲心,对因果取舍的正见,像这样都可以对照自己。如果自己的修行真正是正确的,真正往上增长的时候,这时肯定信心、大悲、因果的取舍,全部是越来越清净,越来越细致。如果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获得了一些所谓的神通、神变,但是实际上自己对众生的悲心、对轮回的厌离、对上师的信心,都在慢慢地减退,肯定是魔加持的,这不需要怀疑。所以通过这些都可以了解,学习像这样的教法,也是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这里讲“真见得胜位”,主要从内证方面,各别自证的真实智慧进行宣讲。这是真正究竟的利益,可以获得出世间的胜位,乃至可以获得佛果。
假使说没有真见,是“略见”,讲记中讲到通过闻所生慧,有些人在听闻时候,当时就对空性有一点认识,他认为空性搞了半天就是这样的法,像这样的一种显现法正在不灭的时候,正在显现的同时,了解它的体性本身不存在实有,本身就是空性的,听闻的时候就可以了解。
有些修行者听闻的时候不一定了解,只知道抉择的方法,但是下来思维的时候,通过像这样的方法一个一个仔细思维之后,知道一切诸法正在显现的同时,完全没有体性,完全是像这样的一种空性,所以他就了解实际上空性的意思就是这个,现空无二的体性。
有些人通过像这样思维的时候没有了解到,但是通过修的时候他去寻找。一般来讲,闻思修的次第是,首先听闻,然后思维产生定解,再去修行,但有些人根基不一样,通过听闻、思维之后并没有引发空性的见解,他打坐修行时,通过修当中寻找到了见解,像这样的也是有的。
有些人从修行中找到空性的见解,或者有些人通过听闻、思维、修行最后如是地了解到,所以像这样众生的根基不一样,就不能完全决定。不管通过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通过如是的一种方便,如果已经“略见”了,“略见”指见到了部分,或者大概的总相了解了,或者稍微知道体性时,称之为“略见”,并不是像“真见”那样的现见,“略见”是一种总相的分别念,大概知道空性的总相是这样的,有时知道一部分空性的见解等等,不管怎么样,像这样稍微见到了空性,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善根生善趣,因为他毕竟没有获得“真见”,“真见”才可以脱离轮回,获得解脱。这个时候他今生当中仅仅是略见空性,或者对空性生起了定解,还没有真正现见的时候,就通过这个加持力,通过这个善根,下世绝对生到善趣当中。因为空性的法门,或者见空性的智慧,特别契合于真正自相的法界的缘故,所以功德非常巨大。
像这样观察的时候,比如说平时讲无常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在《前行》当中讲到,对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的100个比丘供斋,不如观一次无常功德大,为什么呢?内观的功德,就是比观察外面、在外面做福德的事情大,因为越内观,越契合于心的自相。无常虽然不是真正的空性,但是了解一些诸法都是不住的、刹那生灭的,这样了解后,实际和空性已经很契入了,空性和佛陀的境界、法界的自相很契入的缘故,所以它的功德才这么巨大,从这个方面安立。既然修无常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么超越无常的修法,了解一切诸法正在显现的同时,完全都是空性的,这样的功德更大。生起了定解,了解空性的功德更大,所以从这个角度安立修行空性的功德,也就是了解了空性的功德之后,自己才能真正发起很大的精进心修持,所以这时讲到了教诫精进修持空性,原因是看到了它的功德之后,必须要精进修持。
“智者常发心,思维内体性”,所以智者经常发心思维内体性,“发心”从字面上讲,好像现在开始起心动念,必须要修持空性。真正按照讲记中圣天菩萨的密意来讲,是发起信心,必须要修持内在体性。为什么要发起信心呢?因为信心是趋入法界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方便就是信心。
《前行》和本论讲记中讲到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像这样有很多从比较肤浅的信心到深刻的信心,如果我们要真实证悟殊胜的空性,必须要依靠哪种信心呢?可以说它的直接因是不退转信,不退转信心直接引发证悟空性的智慧,前面其他的几种,有些可以说是引导我们入门的一种信心。像看到上师、佛塔、佛像、佛经的时候,相续中产生一种清净心,像这样是一种清净信;或者看到佛经中所抉择的修行善法功德的时候,产生一种欲乐信,自己想要去趋入;或者看到空性的教言生起一种信解信。实际上前面的这些信心是帮助自己产生不退转信的基础。不退转信,不管是对上师三宝,对轮回的过患,对解脱的功德等等,完全是一种不退转,非常坚固的,有这样的一种信心的时候,通过这样的信心作为因,作为基础,就可以很迅速地趋入到究竟实相中。
这个方面在小乘中是这样宣讲的,小乘中虽然不像密宗中那样着重要祈祷上师加持,但是对人无我的信心是非常稳固的,特别稳固,所以有这样很稳固的信心的缘故,经常缘这样不退的信心观修,很容易产生人无我的功德。
大乘中当然更是这样,首先要对菩提果生起信心,对菩萨行、对度化众生的事业生起信心,有这样很清净的信心时,才可以趋入正道,然后再修持如是的正行义时,前面也讲过,最殊胜的信心实际是就是对自己相续中自己的内心具足佛的功德,自己的内心中完全有空性光明的体性,对此产生一种非常稳固、清净的信心,就可以很迅速的地悟。
密宗当中当然最直接的,就是把上师看作佛一样的信心,缘这样的信心去修持,作为因,直接获得加持的力量。无垢光尊者《虚幻休息》中对这个问题抉择得非常详细,本尊瑜伽,修本尊,如果没有了解本尊的体性是上师的话,还需要通过很多的勤作,需要积累资粮、忏悔罪障,很多的帮助,最后才能得到本尊的加持,逐渐悟入本性。但修持上师就不是这样,修持上师就是直接修持自己心的本性,直接修持如来藏的体性,这个时候根本不相同,就是因为根本上师和自己心性之间有一种特别特别密切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关系。
以前我们也提过,《西藏生死书》当中也讲过,实际上外在的善知识,自己的上师,完全是自己内心中佛性的一种幻化。索达吉仁波切讲过,我们自己内在的佛性,在无始以来一直在努力使我们怎么样脱离轮回,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无始以来它都没有放弃过,一旦自己的因缘比较成熟时,自己内在的佛性就在外面幻化出具足各种功德的上师,自己内心所幻化的上师直接给我们讲,怎么样去除我们内心中的污垢,怎么样去悟入心的本性,怎么样去修行,通过外在的上师去指引,再内观自己的法性的时候,内外的因缘一结合时,就可以现证自己的法性。像这样的根本上师本来就是我们内心中佛性的幻化,所以和自己的因缘是非常紧密的,远远超过自己通过分别念所观想的圣尊。像这样直接修持上师,有些讲记中讲:修上师就是直接修如来藏。确实就是这样,非常迅速。
为什么我们要对上师产生清净的信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际上自己对上师的信心越稳固、越清净,就代表自己内心的污垢已经减少到相当程度了,也就是什么时候对自己的上师生起像佛一样的信心的时候,这时通过信心一内观,因为信心是一种表相,产生清净的信心的时候,通过这个表相去观察自己的内心,那个时候心的状态是相当清净的,这么清净的状态和真正佛陀的境界非常相近的,这时再通过外在的上师一加持,就很容易证悟,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不能对上师产生一刹那邪见呢?对上师产生一刹那邪见,自己的内心就会产生污垢,这样的污垢肯定障碍你获得上师的加持、见到实相,你对上师的心越清净,这时你内心中的障碍就越少,如果对上师的邪见越多,这时你内心的障碍就越多,这时怎么可能相应呢?不可能相应,现证法界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讲一定要对上师观成佛一样,完全不要生一刹那的邪见。如果了解像这样内外的道理之后,相信肯定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我因为很长时间没看《西藏生死书》,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讲得特别了义、特别殊胜。很长时间没看,也许有时候讲得误漏的地方。我的意思就是有这样一种方法,大家下去的时候好好看一下。
很多道友都在想怎么对上师产生不退的信心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像这样的信心绝对是证悟的直接因,怎么样产生一种殊胜的信心呢?实际是就是好好看下这样的教言,讲得很殊胜的,下去的时候好好翻阅一下,仔细品味品味,这个时候肯定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产生如是的信心去思维内在的体性,就可以很快的时间当中证悟法界的自相。
比喻中说以前有一个盗贼,偶尔有一次到寺院里去,碰到一个老比丘给他宣讲五戒法,守持不杀生,乃至不饮酒之间的戒律,他思维之后,按他自己的身份或按自己的烦恼来讲的话,其它的戒律可能守不住,但是不邪淫还是可以守得住,所以他就选择守持不邪淫的戒律。他守了戒律之后,去了王城里,遇到很多美女,通过很多方法去引逗她时,他就想到自己守持的戒律,不能够邪淫,他拒绝了,守持了清净的戒律。这样的行为被人们看到后就传开了,传到国王的耳朵里,国王认为像这样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表彰,所以把下面的一个宫女赐给他了。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还没有(录音接不上)证悟空性的话,就必须要如是了解,要了解就必须要首先缘这样的论典进行学习。
辛五、 (如是修习能得涅槃)分二:一、正说;二、虽修习空性但尚未解脱之因由。
壬一、正说:
正说从真实义方面讲的。
有人问:如果今生通过修持空性,但未得解脱涅槃,那么下一世怎么办?下一世会变成什么样的情况呢?下面这样回答。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
宣讲了肯定会获得涅槃的道理,这是总的方面。今生中虽然没有获得涅槃,但有这样的一种习气、串习在,下一世中绝对就可以马上就可以证悟的道理,这里做了殊胜的宣讲。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今生中知道、了知了真性,不是真正地证悟,如果真正地证悟的话,当时就获得涅槃了,这里从了知的角度讲。当然证悟前面讲过,名词是一样,但层次有很多,比如地上菩萨全部是证悟,层次不一样。或者资粮道、加行道也叫做证悟,但是实际上讲的是一种通达、了知的意义,并不是真正的证悟。所以有时候词相同,但必须要善巧分辨。
这里讲因为还没有现见、获得涅槃的缘故,今生中通过自己各方面的精进力,对真实义的本性,或对空性的意义,确实已经了知了,见解方面已经很稳固树立,不管任何人对自己讲不是空性的,相续中的定解完全不退转,或者自己通过修行打坐,有感觉、有觉受,空性义就是这么一回事,自己的心性就是非有非无、非善非恶这样一种智慧的体性,这样就是空性,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但是了解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证悟就去世了的话,“设未得涅槃”,会怎么样呢?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自己的后世中不需要功用,一定会获得如是的无漏业,宣讲了必定会获得涅槃的道理。这可以从大量的事例推知。有些人今生中一听闻教法,当即就证悟也非常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相续中的习气相当深厚,通过上一世自己所修持的空性义,完全已经特别纯熟,而且通过这样的空性义一产生空性,再修行的时候,修空性的功德本来就是非常巨大,远远地超过一般身体、语言所做的种种善业,或者超过自己的心方面去思维无常等等,这一切的功德通过修持空性,它的本身积累资粮方面功力非常大。
从清净罪障方面讲也是同样的,前段时间我们在念《心性休息》传承,无垢光尊者讲忏悔时,就讲到安住空性中去忏悔,非常快就可以清净罪障。每个人都想很快地清净罪障,实际上想要很快的清净罪障的话,没有什么比见真性更殊胜。《前行》中讲到塔波尊者的弟子以前贩卖经典挣钱,最后他后悔了,开始出家修行,但是以前的罪障老是不能清净,他想忏悔,上师和他说你去印制经典来忏罪,他做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散乱,认为这是一个勤作的方法,实际上很麻烦。他就问上师:“清净罪障没有比观修实相更殊胜吧?”上师就非常高兴,说:“确实是这样的,所有的忏悔罪业当中,没有比修空性、真性更殊胜、更来得快的。所以说你纵使有天大的罪业,罪业像须弥山王那么高,实际上通过修持空性,现见实相的那一刹那,刹那之间全部消尽。“
当然现见实相,可以说现见初地的实相肯定没有罪障,但是也不能完全理解为现见初地的实相,也就是说,自己通过修行空性理论观察罪业的体相,最后真正现见、通达罪业的体相完全无有自性,不仅仅是大概了知,而且是从内心中真正生起了定解,罪业绝对是无有自性的,通达这样的空性的时候,可以说大部份的罪业当时就可以消尽,所以非常殊胜的方法就是修持空性。
既然有这么殊胜的方便,可以积累很殊胜的资粮,也可以迅速地清净罪障,为什么不修持呢?我们在修持空性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要念金刚萨埵、百字明,念的时候我们应该安住在空性的见解中,但是如果有定解的话,那个时候就安住得上,你通过理论一观察,可以生起定解的时候,就可以安住得上;如果不了解如何观修空性,只说这是空性的,实际上它的力量不大,因为没有定解的缘故。所以我们要想依靠空性的法门,发挥最大的效率的话,就是要对空性真正产生定解,真正产生定解,效率才会越发挥越大,如果只是模模糊糊地了解,或者大概信解空性的话,它的效率肯定不会很大,和生起定解来安住修行相比,绝对不是非常大。必须要了解这样忏悔罪障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这些方面我们一一观察的时候,有些人今生当中很容易就可以悟入空性。我们在很多传承上师的传记中看到,在灌顶的时候,上师一指点本性,马上就证悟,那个时候并不是一般的觉受,真正的就是登地,可以说从凡夫一直到初地,或者从凡夫一直到佛地的也有,我们认为不可思议,但确实根性到了,福德非常深厚,这样直接从凡夫一直顿超十地到佛地的,绝对不是传说,这不是不了义的说法,绝对是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的。
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必须要观察它的因是什么,它的因就是在前世的时候非常精进、非常努力地对空性的教义作了闻思、修行,所以在上一世中他已经经历了很多苦行的缘故,在下一世中不需要功用的。我们不需要嫉妒、羡慕,别人可以很轻松地证悟,实际就是别人自己造的因,别人精进了之后就这样。所以我们想这样很快地成就,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地精进,不应该再懈怠懒惰。尤其对这样宣讲空性的教法,必须要好好了解,必须要产生不可思议、不可动摇的信心,产生像这样的定解时,也许自己今生精进的话,今生当中就可以见道。假使今生中没有见到,以如是的精进力,在自己的后世中也可以无功用的、不需要勤作地见道。
我们有些人认为现在学法非常辛苦,抉择这些论典,智慧老是觉得不够,实际就是自己前世中种的因过于少,所以现在学起来就吃力,现在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现在就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悟入。或者自己进入密乘时,前面反复提到过,要修密乘的观点,要修本尊的修法的话,本尊的修法中没有一个提到要观实有的本尊,全都是在空性中,我们看哪个仪轨的前面首先都是“啊,诸法空性中……”,全都是在空性中生起,如果对空性根本不知道的话,怎么在空性中生起本尊的生起次第呢?根本不可能。
或者修圆满次第也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到气脉,怎么鼓气,气憋在肚子里憋多久,然后再怎么把它放出来,再怎么吸,宝瓶气怎么修,这实际上全都是方便,实际上圆满次第要证悟的就是空性的体性,也就是通过圆满次第的方式去证悟空性的体性。所以一点不了解空性,没有空性的见解,执著一个实有的身体,再鼓一个实有的气在里面,气在肚子里面跑来跑去,像这样不是正确的修法,在其他很多大德的论典中,对这方面破斥过,你完全不了解空性的话,像这样的鼓气,就像篮球、皮球一样,篮球、皮球肚子里有很多气,但是它没有证悟。如果有空性的见解去摄持,修起来绝对不一样,速度可以大大加速。
有时修无相圆满次第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空性中开始修行的,或者大圆满的直断的修法,完全都离不开空性,确实就是在应成派所抉择的空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内观,通过窍诀的方式指点空性怎么悟入而已,实际上没有什么。中观应成派当中讲修空性主要是从分别念去推知,先破有边,再破无边,然后再破二俱边,双非边,破完之后,有一个大空性的体相,就让你逐渐地悟入,但这时是以分别心在修。密乘中所修的还是这样的空性,除了直断中所修的空性外没有,只不过方法不一样。
如果有空性的基础,别人给你指点时,你很快就可以悟入。以前华智仁波切的大弟子邬金丹增诺吾,他老人家在传讲大圆满之前,三年之中让弟子必须学习《中论》和《入中论》这两部论典,反复学,有什么必要呢?他说给你传大圆满之前,必须要把应成派的空性首先了解了,一了解之后,再给你传大圆满就很快了。所以以前的高僧大德针对自己弟子的相续,不是马上传窍诀性的修法,那个时候修的话很难以悟入的。如果有了空性的基础,别人不管怎么给你指点,知道实际安住在空性去修,见解是空性,只不过方便不同、窍诀不同而已。像这样了解之后,修空性的作用确实不可思议。
虽然我们有时看到初修法门,比如《开启修行门扉》、《扎嘎山法》中,都是对修无常、舍弃今生非常赞叹,一听说修空性马上就不对了,空性是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你们现在讨论没用,开始修下面的法吧,好像都是这样教诫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些教言时,每个大德都有自己不同的密意。针对像这样根性没有成熟的众生,他就是让你修持这个,他如果不赞叹无常、抛弃今生的修法,你就对这个没有兴趣,没有兴趣肯定不能成为法器,没成为法器再去修空性也没有用。所以不同的论典中出现的不同的赞叹、呵斥,完全都是根据修行者的内相续去安立的。修行者内相续中如果对世间八法很耽著的话,就让你首先去入道。有这样有不同的方法,要了解像这样的大德都是有不同的密意的。
但实际意义上来讲,不管怎么说,真正能安住空性,抉择空性,这就是直接证悟法界的近取因。所以真正要证悟法界,必须要完全把空性完全通达。加行道中的世第一法位的时候,完全是安住在空性的总相中进行修持,根本没有离开空性再去修什么法的。
所以必须要对空性产生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信心,进而去安住、修行,对自己的修行来讲,作用力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从这个方面,直接或间接的角度讲,一抉择的时候,安住空性,修行空性,像这样完全都是非常殊胜。所以说“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确确实实不需要什么功用、加行,马上就可以悟入空性。
有些人想,无论如何今生中必须要证悟,我等不了下一世,像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万一今生中通过很精进的修持还是没有证悟,怎么办呢?还是只有下一世,没办法的。所以我们今生当中精进的话,无论对今生,对后世,或者今生中解脱,或者后世中获得解脱,但不管怎么样,你今生中精进去修持了,或者今生因缘成熟,今生就解脱了,那么非常好,但是假使说没有解脱,转生到后世,通过如是的功德,没有功用马上就可以获得如是的证悟。
讲记中通过独觉罗汉作为比喻,独觉罗汉在佛住世时听闻了修行人无我的教法,虽然当时没有证悟,没有现前罗汉果,但是通过修持人无我空性的习气,在佛不出世的时候,在声闻已经灭尽的时候,辟支佛的智慧无师而生。那个时候没有上师,苏醒了以前的习气,自然而然顺观、逆观十二缘起,最后证悟罗汉果,不需要什么功用,这是独觉方面的比喻。
那么我们又不是小乘根性,我们又不是独觉,我们又怎么办呢?像这样我们今生通过依止上师,听闻了殊胜的教法,进行了殊胜的抉择,通过像这样的功用力,在后世很小的时候,绝对就会遇到大乘善知识给你宣讲空性的教法。所以今生中已经抉择得差不多了,相续中见解已经非常稳固,而且通过修行空性的同时,又圆满了资粮,又清净了罪障,所以从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一遇到殊胜的上师,给你一宣讲,马上无功用就可以证悟。像这样一观察,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比喻中讲到,芒果的种子种在土里面,非常良好的种子种下去之后,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可以迅速证果。田是良田,种子也是很优秀的种子,一种下去肯定很快就会发芽。所以我们现在通过修持空性,修持空性的过程中本身清净罪障、圆满资粮,身相续——五蕴的田很殊胜,而且在田里是空性的种子,最契合于法界自相,田也殊胜,种子也殊胜,有什么理由不能迅速证悟呢?肯定会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是修持必定能获得涅槃的果位,从正面宣讲。
下面从反方面进行宣讲。
壬二、虽修习空性尚未解脱之因由:
现见很多修正义的人,为什么没有证悟?理由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有些人问:既然修持空性可以无功用迅速获得解脱,为什么现量见到很多修行人在世时修行空性,修行最殊胜的教法,为什么他们没有获得解脱呢?什么原因呢?这里讲到因缘还没有真正具足,如果真正因缘具足,绝对会如是证悟的。
如想所作事,成者极稀少,
此非无涅槃,诸行解脱难。
世间上的很多人,他们相续中有很多想法,想做这个事情,那个事情,想法很多,但是获得成功的人非常稀少。就像这样的比喻一样,修行人中很多人想今生中获得证悟、解脱等等像这样的很多想法,但是有些人通过精进的修持后并没有如是获得殊胜真正证悟的原因,并不能证明没有涅槃果,什么原因呢?“诸行解脱难”,讲记中抉择到,要想积累解脱的因缘,所有的解脱因缘全部具足,在一生中是很困难的。如果因缘具足,果绝对会现前,现在没有现前涅槃,只能说明相续中的种种因缘还没有具足。
有什么种种因缘呢?归纳起来有内、外两种因缘。有些人是外在的善知识不具足,有些人想既然外在的善知识不具足,怎么能修持空性呢?如果没有具相的善知识给你善巧、系统地指点空性教义,除了利根者之外,你自己所修持的空性只是相似的空性,你认为这是空性,实际上不是,像这样外在的缺少善知识给你指点空性,所修持的方面很难获得解脱。
还有一个是内在的因缘,虽然外在的善知识具足,但是自己内在的因缘没有具足,信心没有具足,或者内心不够清净等等,像这样内在因缘不具足,所以一个人获得解脱很困难。
从颂词的直接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是再进一步分析,就是针对自己的角度,现在我们想要迅速无有障碍获得涅槃,需要具足什么样的因缘呢?就是内外两种因缘而已,除了内外两种因缘之外,没有其他。从反方面说,只要自己内外两种因缘真实已经具足,绝对会现见涅槃,如果自己内外两种因缘没有具足,那肯定没办法现见涅槃。
这也是指引了我们如何修行的方法,必须从方方面面使自己的身心成为法器。现在对我们来讲,外在的善知识肯定是具足的。但是如果自己内相续中没有信心,有邪见,没有依教奉行,有很多像这样的因缘出现的时候,虽然自己想解脱,很快获得觉受,但实际上有的时候事与愿为(录音无声)还是很麻烦的事情,很多的串习,你想要在几年中马上解决掉,除非是利根者,除这之外没有办法,必须要通过长时间去做,才能如是现前,否则想简单地去做绝对不行。
所以,以前上师教导修行人要发长远心,当时听到的时候,好像有点听不进去似的,发长远心,三个无数劫,需要这么长时间,等不及了。但实际上真正去思维上师的意义时,就是这样,你修行的时候,发了越长远的心,你的心就越稳固。为什么这样讲呢?我发心我今生不成就,我下世再修,下世不成就,下世再修,首先有个这样的心在里面。所以在几年当中我修行佛法没有获得体验、明显功德的时候,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今生当中修不成,反正我没有懈怠,下一世再修,像这样一直修到成佛为止。首先要发一个长远的心,如果没有这样长远的心,我想几年之内一定要证悟,如果几年之后没有证悟呢?那时候就退信心了,修行就没有动力了。所以想想上师的教言,对修行人来讲,有时刚开始听起来确实不好听,每个人都想两三个月或几天就证悟了,实际上没有这样的因作为引导的话,有的时候成为一种空想。
所以,上师的教言我们应该记在心中,反复去思维、品味,到底宣讲了什么样一种殊胜的意义在里面,知道这些意义之后,确实自己的修行有个目标了,有了目标之后慢慢去积累资粮。各种方面,看自己相续中是不是具足信心、大悲心,厌离心,没具足的话,方方面面去具足,这样因一具足,不需要想它的果了,确实因一圆满,果就显现了,因不具足,怎么去想它的果也不会显现。就是这样的道理。
不厌其烦地讲解这些,有些目的在里面,大家好好做一番思维,对自己的修行应该有帮助。
比喻中讲到一个妇女,单身漂泊在外地,无依无靠,有一次当地发生盗窃案之后,很多人怀疑她干的,让她去寺院门口发誓,澄清说自己没干,只要去寺院发了誓,(录音接不上)
现在只要自己做一番努力,把自己相续当中本身不存在的障碍清净就够了,显现上是一种障碍,实际上真实的障碍在自己的相续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要自己好好努力,依止上师修行,修行好之后,如是就可以使自己本来清净的身份显现出来。
这对照什么样的意义?比如这个妇女,她身上有没有不白之冤呢?有的,别人就是冤枉她偷东西了。不白之冤到底有没有呢?实际意义上是没有的,她本身很清净,她只要做一番努力、澄清一下就够了,但是她不敢做,不敢做就没办法还自己的清白了。对照意义,虽然众生在显现时,有种种痛苦,有六道反复在轮回,但实际上,这些事情在我们本性上根本不存在,没有这样的所谓的痛苦、业果、轮回,在体性中根本没有,如果自己精进去做了,把本来不存在的障碍去除了,就够了,自己本来就是清净的,就像这个妇女一样。
比喻和颂词直接对照的时候,好像不好对照,但实际上真正好好分析,有深切的联系,涅槃本身是有的,存在的,就是我们不愿意去积累它的因,像这样没办法使自己获得解脱。
庚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此科判主要讲教诲可以断除障碍,获得解脱。
有些人想:无始以来我们相续中的障碍这么深重,怎么可能把这些烦恼断尽而获得解脱呢?实际上是可以断尽的。
闻说身无德,贪爱不久住,
此道岂不能,永尽一切惑。
前面所宣讲的增上生的、或暂时的修法时,如前面讲的身体的不净等,身体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贪著的功德,一了解之后,贪爱就不久住了,对身体的贪心就会逐渐减少、息灭,像这样通过善知识的引导之后,自己要去反复地观修,反复思维它的深义,从方方面面去对照,不仅仅观察一两次,而是观想很多次,就可以了知自己的身体确实没有功德,对它的贪爱就会逐渐息灭。
同样,既然可以通过“闻说身无德”,观修之后可以息灭对身体的贪爱,“此道岂不能,永尽一切惑”呢?“此道”即空性的正道,通过观修空性的正道,怎么可能不把一切烦恼永远断除呢?肯定是可以的,完全是可以的。通过佛法的意义修持一种,它就显示一种功德,修持第二种,它就显现第二种功德。像这样观修身体不净,可以息灭对身体的贪心,观想一切诸法无常,可以息灭常执,一个一个对照下来就是这样的。你如果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了,通过观修空性,绝对可以把一切无始以来非常深重的烦恼,从根本上遣除,绝对是可以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你应该信受,有这样的一种殊胜的利益,所以教诫可以断除一切烦恼。
比喻中讲到,一个人以前通过秘方提炼点金剂,通过提炼一次成功之后,他用点金剂把铁块、石头变成了黄金。成功一次后又开始试验第二次,第二次又成功了,获得很多黄金,他就生起了定解,肯定按照这个方法试验下去都可以获得黄金,他就开始把黄金布施给别人。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问题呢?对照佛法修行当中,佛陀所宣讲的对治生起贪心的方法,你修学了就获得这种功德,再试验佛陀的第二种,比方说观想一切无常,一观想无常,就对一切诸法的常执减灭了,像这样实验一种,成功一种,实验第二种,成功第二种,通过这个方面推知,修行空性绝对可以从根本上息灭烦恼,获得解脱,这个是不用怀疑的。
己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有些人想,轮回是无始无终的状态,佛经中也是这样宣讲的,那么怎么可能把它中断后获得解脱呢?
如见种有终,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佛经中宣讲轮回无始无终是从整个轮回来讲的,因为众生是无边无际的缘故,所以观待无边无际的众生,轮回肯定是无有边际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这是总的方面。但是针对单独的每个众生来讲,只要具足了修行的功德,息灭了业惑烦恼,对你自己来讲轮回是有终结的,虽然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轮回,这是找不到边际的,但是你从现在开始,了解了佛陀的修法,观察五蕴、空性等等,具足修行,这一生中可以中断轮回的流转,从这个时候,你的轮回已经中止了。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花种、菜种,种子从哪儿来的呢?是从以前的花,或植物上获得的,前面的种子又从前面的花种或菜种中来,像这样一直推,种子总是有它的因,怎么推也推不尽。虽然刚开始起点找不到,但是终点可以知道,比如把种子粉碎之后煮熟了,或者烧尽之后,种子可以终止,这一粒种子不能再延续。
众生在无始的轮回中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寻找我们的开始是找不到的,佛陀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开始流转,但是寻找结尾可以,只要把因缘一中断,自然而然就停止,轮回不会再继续,这个时候就可以获得圣者果位,也可以教导其他众生去如是修行,可以获得解脱,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可以这样了解。
这里必须要了解的是什么呢?前面我们说种子没有开始,这是比喻方面,比喻方面有时不能跟意义完全对照,只是从某种意义比较相似的时候做对照,方方面面都一样的比喻是找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有些人会想,这个种子一直往前推,推到空劫的时候,这个种子从哪来的?空劫的时候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都焚毁了,整个大地、树林全部都没有,被劫火烧尽的时候,那个时候种子在哪里?那个时候种子没有。像菜种、花种,一直往前推,推到空劫的时候,怎么也推不上去了。现在的种子也是这样的,它可以一直往下延续,但是空劫的时候,大火一烧,整个须弥山王,一禅天以下全部烧尽,那时种子在哪里呢?那时种子没有了。确实找不到了。
所以,从这个比喻可以知道,既然种子有始有终,众生是不是也有始有终呢?前面我们也分析了,种子无始有终,是针对很长时间当中,找不到它的开始,我们往前推几千年、几万年,找不到了,从时间很长的角度来讲,可以说它没有开始。但是众生不是这样的,空劫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在他方世界、二禅天、三禅天,我们的相续没断过,只要这个世界一形成,我们通过业力牵引又下来了,所以从众生和种子的比喻来讲,不能够完全对应,完全对应就不对了。
或者小乘的观点说,三千世界焚毁的时候,大种、微尘漂浮在空中,实际上没有被完全烧毁,确实有这样的。因为微尘是属于胜义谛,没办法被火、水彻底灭尽,所以在空劫时,小乘承许,微尘漂浮在空中,到成劫时,通过众生的业力召感,微尘逐渐积聚,形成大的色法。是不是种子就是这样形成的呢?大火烧起来时,是种子形像被烧了,但实际上种子以微尘的形式存在,这是推不过去的。虽然可以这样成立,但是我们说现在我通过火把种子烧毁的时候,我也说它是以微尘形式存在的,没有被完全摧毁,这样行不行呢?如果这样承许,肯定和颂词的意思对不上。
或者按大乘的修法来讲,种子通过内心中的习气而显现,只要内心中有这样的习气,它就会显现这样的种子。通过大乘的方法解释的时候稍微好一点,但是从颂词的意义角度,他不是从这个层面讲的。我们怎么来了解比较合适呢?我自己思维的时候,怎么样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合适呢?就是种子没有开始,时间相当长的缘故,我们找不到它的开始,通过我们的分别心一直推下去,自己的生命用尽也推不完,从这个角度讲种子无始有终,这样好解释一点。但是众生流转的次第不一样,虽然在空劫,众生的心识还是没有断过,或者在其他世界正在苦乐。一方面相似处这样比喻,同时方方面面完全对应得上是很困难的。
比喻中讲油灯,油完全烧尽后终止,火自然就熄灭了。从这个比喻我们知道,转生轮回的业什么时候终结,我们就什么时候从这里终止轮回,所以轮回必定可以被我们终止,以此教导修行者必须要精进地修持。
以上讲了第八品的内容。
回顾一下,前面四品讲了怎么破除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执,破除之后认为我们贪执的种种有法完全都是虚妄的体性、痛苦的体性而生起厌离心。生起厌离心之后,作为一个大乘行人,绝不会耽著一个世俗的、自我的解脱,这时就发起菩提心,修持菩萨行。
后四品中主要所宣讲的内容是发菩提心,度化众生,为了使自己的菩提心稳固、增长,反过来又宣讲了一些生起厌离心的方法,目的何在呢?主要使修行者比较清净、无有障碍的方式修持菩提心、菩萨行。如果真正地把前面的颂词一个一个了解了,融入到心中了,这时自己相续中又有出离心,又有菩提心,第八品中又讲了空性的功德、障碍的遣除,这时对空性方面产生兴趣了,没有畏怖了,这时的相续成了法器,之后我们可以顺利地进入胜义谛的修法,下面所抉择的一切都是空性,自己能够承受得住,欢喜地趋入,顺利地修行,迅速得果。有这样一种次第,在讲完前八品的时候,这个意义必须要再一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