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9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家应该是祈祷上师的时候,至少是有一种恭敬心,自己默默地祈祷上师和佛陀;然后一提醒大家为众生发菩提心的时候,尽量地这堂课的前面,大家想一想:我今天是为了一切众生要听这堂课,这么样想;然后等一会儿回向的时候:我今天所听受的,所学习的这部论经典或者论典的功德,我要回向三界所有众生。
其实这样的一种想法,习惯的话不难。不过我们凡夫人是没有经常提醒的话,就经常忘失。其实这个真正习惯了,有一些修行好的人,他对重要的事情就自然而然自己都会能做得到的;中等的人通过提醒以后才能做得到的;下等的人提醒也好,不提醒也好,就无所谓,反正是表面上听一下,也许也不一定在听,这样的。
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昨天前面已经讲到了,佛陀对阿难说:“你作为一个远离了声闻缘觉,为无上发菩提心的话,首先是应该对如来的三摩地不要厌倦,然后发菩提心的时候要具足两种决定义。”
第一个决定义,实际上是因地的发心跟果地的这种觉心要相应。第一个决定义的意思主要就讲这个。讲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是因和果怎么相应,这个问题讲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现在我们不相应?就是因为众生对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如实的了知,所以出现“五浊”。我们所谓的“五浊恶世”的“五浊”,跟这里所提到的名称也是相同的,包括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这个“五浊”名称上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意思有些地方是有一点点差别,所以这个“五浊”讲的时候,首先“五浊”是怎么认识的?然后通过比喻来讲“浊”的意思。
昨天前面介绍了这么一层内容,那今天继续分别讲什么是“五浊”,讲这个道理。
首先是讲“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这里先讲的是“劫浊”,如果我们讲平时的劫浊的时候,到末世的时候,有刀啊、兵啊,各种恶劫出现,那个时候众生的整个福报减弱,然后出现种种灾难,这个是劫浊。但这里所谓的“劫浊”实际上也跟这个有点不同,怎么不同?
佛告诉阿难:“你见到虚空遍于十方”,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见性经常比喻成虚空,“见”就是见性,从有境智慧来讲的,然后它的对境就是讲“虚空”,那么这样,如果你看虚空的话,那虚空是肯定遍于十方的,同样的道理,你的见性遍于十方。
但是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讲的时候,可能要讲到最初的,好多注释里面,最初的一念无明出现的时候,实际上应该是出现了劫浊。如果一念无明没有出现之前,见如虚空一样的,遍于一切的。就像我们密宗当中讲,基和基现没有分开的时候,本基就像虚空一样,不偏堕于任何的一方。有这样的说法,几乎是相同的。
那这里讲,你的见虚空遍于十方,“空见不分”,“空”因为它不堕于任何一个地方,所以也没有分;然后“见”也没有分,为什么“空见不分”?实际上是“空”它没有被地水火风四大所染,所以还没有分;然后“见”也没有六根所染,这样的话,见也没有分。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有空”,所谓的虚空,它就“无体”,没有四大的本体。然后“有见”,也就是说我们最开始的这种见,它没有“觉”,没有六根的这种染污。这样以后,实际上刚开始我们真正的本体也好,如来藏本妙觉性也好,它没有分开的。但是后来时间长了以后,无缘无故地产生了我们所谓的,比如说俱生无明、遍计无明。
这样出现以后,“相织妄成”,最后本体的对境的虚空和心性本基阿赖耶,在显现上“相织妄成”,变成了妄想,变成妄想以后,产生了第一念的这种无明。
第一念的无明,实际上是刚开始的水,最后跟尘土结合在一起,马上变成浊。刚开始水是清净的,它跟浊没有任何关系的,但后来有人把土粉扔在水里面,那就变成“妄成”,“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这是第一重浊,它的名字叫做是劫浊。
如果我们对应的话,这是五蕴当中的色蕴。很多注释当中讲,这个分别为五蕴里面的色蕴,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出现了无明,出现无明之前,身体也是没有的,所谓的受也没有的,想也没有的,什么都是没有的。但是第一念无明产生以后,那么十二缘起,最后身体这个五蕴就开始出现,五蕴出现的话,那名和色,也就是说外境和内心的这种坚固的事物慢慢慢慢形成以后,出现了“劫浊”。
这个“劫浊”其实跟时间也有关系,五浊当中最开始的是劫浊。为什么叫“劫”呢?因为一般劫浊的话,我们刚开始是圆满的劫呀,然后增劫,后来浊劫,就变成这样的。
那同样的道理,众生刚开始跟他的本体如来藏无二无别的时候,就非常的圆满,后来出现无明以后,显现种种的外境和有境,这个时间相比之下比较恶浊。这样的话,这个称之为是“劫浊”,这是第一个浊。
第二个: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下面第二个讲“见浊”,那见浊是怎么产生的呢?佛陀告诉阿难,你的身体——因为刚才色蕴已经出现的话,那么现在可以说是形成了身体,你的身体“现抟四大为体”,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应该实际上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变成我们的所谓的肉身。
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四大假合以后出现了什么呢?“见闻觉知”,我们见呐、闻呐、嗅啊、尝啊、觉啊、知啊,所有的这些见闻觉知就出现。因为有了六根以后,见闻觉知出现。见闻觉知出现以后,“壅令留碍”,“壅”是堵塞,或者说是障碍,障碍令有“留碍”,也是有质碍性的。
比如说眼睛见到以后,不超出色法。本来从如来藏的本性来讲,没有阻碍,没有隔阂,它可以通用的,四大四通八达的,但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阻碍,眼睛只能看到色,而不能听到声音;耳根只能听到声音,不能品尝其他的对境等等。这样的话,“留碍”,除了自己的对境以外,其他的都没办法通达。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它就已经入于我们的觉知,它就包裹,或者是缠绕我们的觉知,旋转我们的觉知。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的觉心,它是清净如虚空一样的,它就没有什么见闻觉知的,有片段的这种意念,没有这样的妄念。但是因为四大跟我们的觉知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水,我们就感觉它是湿润的;火感觉是柔软的;土感觉是坚硬的;风感觉是动摇的,这些跟着我们的觉知合在一起。
这样以后就“相织妄成”,好像觉得这些都是真的。地水火风跟我们的身体结合一起的时候,然后有各种各样的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等舍的感受,这些实际上是“名为见浊”。
“见浊”对应为五蕴当中的受蕴。为什么跟受蕴对应呢?大家都知道,受蕴它一般能执取对境。同样的道理,这里也是,我们的心性跟地水火风的四大假合,合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是它有隔阂的,它有片段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隔阂的话,实际上我们的如来藏的功能来讲,它完全都是可以的。
以前的有一些经论当中也是讲,其实佛陀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不仅仅是,比如说眼根,不仅是看得到色法,还听得到声音,还能品尝,或者是能接触,或者说是让知觉其他的对境。包括富楼那尊者,他当时眼根已经瞎了的,但是他通过天眼也能看到一切的色法,比有眼者还要好的。
如果真正是除了眼根以外没有这样的话,那其他人即便是有如来藏,即便是有心识的话,也不会通达的。
现在我们很多人,包括有一些小孩儿,他相当于是有一种天眼通一样的,一般大人看不到的好多的这种对境,他也看得到,包括一些鬼神也好,包括很多的一些,现在有特异功能的很多人,他就即便是盲人,但是他通过手指的感觉也能认出字,还能辨别各种味道,就种种情况的。
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四大如果没有掺合,不清净的这样的四大,没有假合、控制我们的觉心的话,实际上觉心它自己的功用上面完全都是可以的。就像这个水,它如果自然放起的话,里面什么样的白红蓝的各种影像可以呈现的,但是因为它有一种混合的浑浊物,这样的原因,各种影像,里面是不能呈现,水它自己的功能没有如实的发挥出来,原因就是有其他的一些外缘。
这个道理我觉得还是很重要。有时候我们觉得,好像如来藏每个众生都是具足的,而且如来藏的功德什么都可以将来出现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有那么多的局限性?局限性的原因在这里也是讲得很清楚的。
为什么有些人通过精进努力地修行,确确实实实已经得到了超凡入圣的这种境界?这个是为什么?有些人得到,有些人得不到的话,我觉得有些人对修行的这种心,特别地迫切。特别迫切的话,那么依靠他的心的能量,外在的很多障碍自然而然破除。有些人虽然表面上修一些,但是也许是有前世的各种障碍,也许自己的修行的力量薄弱,也有种种原因。
所以我们讲到《楞严经》以后,可能确实知道,有时候好像是我们的心识是无常的,有时候心识的本体是光明的,无为法的,但这两个是到底是怎么分析?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好像是对心起到直接的作用,有时候好像它也没什么关系。有这么一个特别复杂的道理,经常束缚我们。实际上这次我们学了以后,确实佛陀是通过有一种推理、理证的方式,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明心见性的实际道理。他并没有讲一个以前的公案让我们相信,没有这样的。他完全都每一层内容一层一层地去剖析,剖析的过程当中,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加入他的甚深的这种辩论场合当中,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他的有一些经典的这种观察,或者说是分析方式确实有点不同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观察我们身和心之间的这种关系,或者说是四大跟着我们的心之间的这种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参与这样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时候好像确实是云开见日,完全都是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有时候我们都是迷迷糊糊的,好像在云里雾里,确实有点难懂,但这个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你看阿难尊者他是那么了不起的圣者,但是他也是经常哭,他也是经常受委屈。我们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当中的业力深重的一个凡夫来讲,我们不懂也更是正常的。对吧?
阿难都是不懂的话,我们确实正常的。但是他在讲的过程当中,这里主要讲受蕴嘛,这样的话,为什么是我们现在见不到真心?意思就是,因为我们的四大,地水火风四大跟着我们的心性交织在一起,交织在一起以后成了妄想。
“妄成”,本来是虚妄的,但是我们凡夫众生认为是真的。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不是讲世俗谛吗?什么是世俗谛呢?其实是虚假的,但是凡夫无明众生来讲,认为这是谛实的、真实的。我们讲《入中论》的时候,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在圣者面前以理而成,就全是真实的;然后为什么叫世俗谛呢?无明众生面前,实实在在的成立,但是实际上这是虚假的,不合理的。
所以第二重浊,这是一种见浊。大家都知道,见里面有些是正见,有些是邪见,有些是表面上看来是正见,但实际上是邪见。比如说,我们认为常乐我净,我的身体是干净的,万法是常有的,表面上看有些确实是对的,暂时没有变的,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邪见。
其实见,它是一种确定的有境,但这个有境也有,相对而言来讲,就像我们因明的这些见解,比量的见解和现量的见解,相对而言它是正量,但是如果以胜义谛,或者是用其他的圣者的这种见解来观察的时候,它也是非量的。
所以这个为什么叫“见浊”呢?凡夫众生认为它是真实的,见闻觉知都是真实的,但实际上这种见也是浊见。见浊,不是最彻底的、最究竟的意思。
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讲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其实佛陀真的是显现神通一样的,他成佛以后短短的49年当中说了这么多法。有些人是一辈子只有一本书,代表作只有一个,佛陀的话,你看那么多的,有这么这么多的时间。有时候我们看,实际上是人间的佛经都是很少的,还有天界和龙宫里面是很多很多的。所以佛陀在这里,你看《楞严经》,好像佛陀是很空的一样,就一直跟阿难聊那么长的时间,一直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肯定佛陀的不管是哪一个经典,一这样学习的时候,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也是,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很有福报的吧,尤其是这几年以来我们就学了很多比较大的经吧,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这些应该是汉传佛教当中也是那么出名的,包括《金刚经》,还有《药师经》这些,《金刚经》和《药师经》是不算很多的,《般若摄颂》,就凡是佛陀的亲口所说的这些经,我们也学了一部分。
这样的话,这里也是,可以说现在的语言来讲,语重心长地给阿难一层一层地讲。
刚才把见浊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又汝心中忆识诵习”,你的心当中就各种未来、过去、现在的分别念。“忆”是指过去执取的一些分别念,“识”是现在识取的一些知见,“诵习”,“诵”是指议论,“习”是指学习、串习,未来的。
有些注释当中把这几个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所有的这些六识,你的这种第六识,分别识,“性发知见”,未来过去的所有的这些识,在你的功能上,或者说是你的性能上发出的知见,实际上“容现六尘”,不管是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未来也好,你的这种见解,分别念的这种影像、知见显现,“容现”变成了“六尘”,也就是说,六境色身香味触法。
因为他这里主要讲想蕴,想蕴以各种取相,取各种形相,那么这样的话,过去未来的各种各样的这种判断也好,分析也好,辨别,这些都是一种知见。这些知见形成了什么?形成了外在的六境,或者说六尘。
如果这样的六识分别念离开了六尘,“离尘无相”,离开了六尘,那对境没有,色声香味触都没有的话,那执着它的有境的心识的相是没有的,“离尘无相”。
如果反过来说,“离觉无性”,有境的六种识聚,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识这六识,如果六识离开了,没有能缘,那所缘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境也不可能成的,“无性”,真正的这种本体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真正来观察的时候,实际上不管是你现在的各种,取种种相的这种分别念,离开了境以后识不存在,离开了识以后境不存在,本体上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在现实当中它并没有这样的,虽然是本体上是境和识都不存在,但是在显现当中,境和心全部都是交织在一起,“相织妄成”。
本来我们的烦恼,其实也是,真的是这样的吧,大家都知道比如说我要产生贪心的话,依靠境而产生了贪爱的心,其实没有境的话,那能贪的心也没有;没有贪的心,那它所贪的对境也是没有的。虽然没有,但是明明是没有的过程当中,它还是成了这种“妄成”,也就是说这种虚妄的分别念自然形成的。所以,这个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它主要是想蕴。
有些经典当中讲:“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所有业障的海都是从妄想当中产生的,也有这样说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烦恼——实际上烦恼的话,下面第二个问题当中也会分析的——但在这里佛告诉阿难,主要是你六识分别的各种境和识,表面上看都是也存在的,显现的,但实际上全部都是一种虚妄的相,这个就叫做是烦恼浊。
一般平时我们讲的见浊,是常见、断见、恶见比较多的,然后烦恼浊是贪嗔痴的烦恼粗猛,但在这里并没有这么解释。这里讲烦恼浊的时候说,实际上境和心,或者说是未来过去的分别的本体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明明不存在的同时,跟我们的分别念交织在一起,最后就形成了这些烦恼,烦恼浊就是这样的。
所以藏文当中这些“浊”,跟那个汉文的“浊”稍微有一点点差别。我们一般“浊”叫(师念藏文),五浊恶世的浊,然后这里藏文当中翻译成了(师念藏文),也有浊的意思,但是字有点不同。
这是第三个,第三重浊。然后第四个: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下面第四个是众生浊,它对应五蕴当中的行蕴。意思就是说,你不管是从早上也好,到晚上也好,整个你的这种妄念,生生灭灭,一直不断。就像海水的波涛一样的,此起彼伏。我们的这种妄念心,大家也是知道,从早上到现在能产生过多少多少次的分别念呐?一直不断地,不断地产生,一直是没有停过。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你的这种知见也好,你的我见也好,每一次的这种想法,其实你的这些知见愿意存留在世间当中。
可能我们每个凡夫人都是一样的吧,自己的见解还是想存留在世间当中。比如说我觉得我见,也认为我见是一直常在的;然后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的生活、我的价值观,各种各样的这种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愿意留于世间当中。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我们想法是这样,很美好的,但实际上你不一定能实现的,因为你的业力的力量非常大的,因为业力的这种迁移,让你可能不断地流转,不断地变迁你的国土。比如我们有些人是想永远都是活在人世间当中,天天都是吃一些长生不老的药,天天都是想保养自己的身体呀,一直认为住在这个世间是很美好的。
但是你想得很美,但实际上可能也不一定做得到的。有些人说:“我死在喇荣,天葬那个地方很舒服的。”但你现在都是你可以这么说的,但实际上你到时候不一定在喇荣死得了,不一定是这样的。确实,我们可能想法每个人都是,我们有些人:“我要好好地学什么什么中观呐”,刚开始你有这样的想法,可是我们的业力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也许被业力的这种风已经吹走了。
所以我们世间当中,其实众生,他这里众生和行蕴比在一起吧,所以说他这里讲,我们生生灭灭的这种妄念、分别念,其实每一个众生他有自己的一个固定的知见,这个知见很想,愿意存留于世间的,但是谁不知道无常的力量那么强大,我们自己都是很难有这种自由。
真的,有时候是自己想当一个好的修行人,业力现前、烦恼现前的时候,也可能没办法的;有些人想活的时间长一点,也没有办法的;有些人在某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一点;有些人想自己富裕、快乐、漂亮、长寿等等等希求一些世间的美好,可是业力先前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有些出世间的,比较好一点的,修行很好,有些都是很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虹身成就——原来我认识的有一个佛教徒,他说是:“我一定会是虹身成就”,但听说后来他死的时候,不要说虹身,尸体都是很大的——想法是这样的,但有时候真的是,这种意愿跟实际,梦想和现实也不同吧。
这个叫做也是“相织妄成”,可能就我们的见解,它自己还是有一种固定性的,可是这个见解经常被前世的业力,或者是现在的各种因缘,把它的计划,它的这种想法就开始搅乱。
我们说计划不如变化快,你的计划是很好的,我们都有时候想:“我今年好好待在学院。”谁知道中间生大病就离开了。有些是永远离开了,有些是暂时离开的。我都是经常想,今年做什么,然后年初的时候的很多计划,到了年底的时候都没办法实现。不要说是一生,或者说是很多年的这种计划。
我们作为一个人,有计划是很好的,确实一天也要有一个计划。“哦,我明天没有什么事”,结果明天有好多事情就出现;“明天很多事情”,结果什么事都没有。短短的一天,短短的一个月,我们的这种想法,“知见”跟后来的“业运”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在这里,这个叫做是众生浊,其实众生真的还是很可怜的。每个众生都是,他自己都是想好一点。尤其我觉得现在,不过我们这边的人还算是好一点吧,至少是现在吃的、喝的这方面都不愁,这个还是很好的,有什么糌粑啊、酥油啊。
看到现在世间人真的是,又要还房贷,又要还车贷,还有各种,尤其是有些人欠了很多钱,然后这个不还的话,银行或者说是其他部门催着,如果还的话,那自己除了身体以外什么都没有,就这种人相比较起来,尤其是现在,我都有时候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打工的工人,他们很可怜的。
他们如果没有发生疫情的话,一年都是在外面,虽然很辛苦打工,打工以后,回去的时候基本上是可能吃一个冬天都没什么问题的,他们到藏地来打工。但现在很多都是困在那里,当他困在那里的时候,就连房租费都交不上去,比如说又做核酸,又在这里隔离,隔离的时候你不可能是在露天坐着,必须要在任何地方都是要付房费,而且很多地方宾馆是比较好的,因为有很多的因缘嘛,本来宾馆有些是比较便宜一点的,有些是比较贵一点的也可以,但是很多宾馆一般来讲会贵一点的。那这样一来,他们有些工人是很可怜的。
所以有时候众生确实依靠因缘不同吧,有个别的修行人,这些都还算是好一点的,至少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生存,不怎么愁,这个也算是当今来讲,这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
我们有时候看看这个世界,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变成这样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我们造的业也好,自己各方面的福报,有些人是很有文化的,很有才华的,但是他可能年轻的时候就很不错的,最后慢慢慢慢沦落到什么样的。所以我们很多人也是想,你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你就生活很不错的,但最后很有可能变成什么样的,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讲无常的时候,就讲了很多上半生和下半生的无常的这些情景吧。所以我想众生有各种不同的业缘出现,这个叫做是众生浊。尤其是发生疫情以来,我们就深深地感觉到众生可怜呐,众生可怜。
下面第五个。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这是讲“命浊”,对应五蕴当中的识蕴。佛陀告诉阿难,你们的这种见闻觉知,实际上本来没有“异性”的,它是一体的。八识,这里主要讲八识。
其实见闻觉知,本来如来藏圆明觉心当中,它没有这样那样的这种体相,但是因为“众尘”,我们刚开始前面有执着,执着以后就见外尘,因为外尘的原因,比如说我们色法只是为见,声法为听等等,这样就“隔越”,隔越以后就“无状异生”,无缘无故地就变成了不同的这种身相。
本来在如来藏本体当中,这些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异相是没有的,但是因为无明烦恼显现,六尘显现,最后这种异状会显现的,各种状况就出现。
那么在这样的时候,“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它的本性当中互相可以了知的,本性如来藏,它的本体当中都是没有一个分别的,它可以互通的,但是在我们这个世俗当中也好,在它的妙用当中“相背”。你看见的不是听见的,听见的不是嗅觉,也不是尝觉,也不是知觉等等,不是这样的。
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同和异的这种标准完全都已经失去了。因为我们众生的这种分别念的介入的原因,其实同的就不同了,异的不异了,也就是“同异”的这种概念,实际上完全都已经失去了。
其实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来讲那个时候都是,所有的六识都已经关闭了,只有一个错乱的意识有一种活跃期,但是在意识的这种错乱当中,实际上是有各种各样的当时的见闻觉知。你看梦里面,你的眼睛都已经闭着的,没有什么的,但是在错乱的意识当中,他当时也确实能看得到的,确实能听得到的,确实能接触得到的,种种现象都有。所以我们众生,其实本体当中,他都没有这样的这种迷乱,但是这样一错乱以后,整个异同完全都是已经丧失了它的标准。
有时候我们看比如说像以前的中医,他通过把脉,或者说是看一些色相,这样的话,基本上是整个身体,整体的这种疾病状况都应该是知道的。特别高明的一些中医,他完全都是可以调整的,但是如果按照西医,那可能内科、外科,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是,眼科的医生不懂鼻科的,鼻科的医生不懂口腔科的,各个医生都没办法相容。
有时候西医也真的是太碎片化了,他一辈子都是看那个,比如说你看舌头的话,那一个医生天天都是看舌头,他可能无数的舌头看过了,除此之外,如果看眼睛的话,一窍不通,这样的。
所以我们的这种五蕴隔阂以后,或者说是六根隔阂以后,它本来是里面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可能中间根本没有办法互相圆融。所以“相织妄成”,“是第五重”,这个叫做是“命浊”。
如果是其他里面讲命浊,是说众生的寿命很短的,但在这里因为众生的见闻觉知,当时因为无明错乱的原因,就出现了各种异相,但是这些异相实际上并不是符合实际的。主要讲这样的命浊。
接下来做一个总结性的,下面的这一段是《楞严经》里面很重要的一段,很多大德认为这是《楞严经》很重要的一段法。
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他这里说佛又告诉阿难,因为上面五浊都已经讲完了,那么你如今的这种见闻觉知,应该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当下各种各样的这种分别念也好,六识带来的种种重的这些分别念,应该是跟如来的常乐我净的这种智慧妙用,融合一起。意思就是说,当下的各种分别念,你如果认识到的话,就是和如来的这种觉心,如来的这种智慧无二无别,你应该这样认识。
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经常讲,你当下的这种分别念,不管是你听到的、看到的,品尝的,任何的法。我记得是前年吧,《法界宝藏论》听了以后,很多人都可能对当下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见闻觉知的心,要认识的时候,有一定的这种感受吧。大家好像确实是,心的本体就是这个样子,大家都很明白。
所以最后佛陀给阿难直指的时候,应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应该把它契入到如来的常乐我净这样的一种智慧的状态当中。
那么要怎么做呢?“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这个很重要的,如果你要跟如来相应,昨天前面也讲,因和果要相应嘛,那你现在应该“先择死生根本”,“择”是择掉,也就是说你现在应该是分清轮回的根本,我们现在不清净的心识,有生有灭的心识,你如果真正要懂得这样的话——我们大圆满当中不是讲有一个叫做区分有寂嘛,区分有寂的时候——现在我正在认识的六道众生的各种各样的这种语言也好,分别念也好,身体的姿势,其实跟如来的这种本体,身语意的这种妙用,无二无别。最后要认识到这么一个境界。
就跟这个比较相同的,说是你现在应该择掉什么呢?生死轮回的根本。然后依靠不生不灭的这种圆满的、湛然的本性,融合成一体。意思就是说,他这里的择掉也可以,或者说是你认清也可以,抉择也可以,就是你轮回的本体,跟圆满的如来的这种不生不灭的整体融在一起。
其实这个通过修行应该是可以的。因为我们要生灭的心找到不生不灭的心是难的,但是我们真正心的本体,它是无生无灭的,我们认识到它,然后在它的境界当中就安住,这就是无生灭的心来寻找无生灭的觉悟。这个很重要的。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以这个湛然的心,“旋”,是旋转、旋化,意思是以我们现在刚才讲的湛然的这种觉心来,划掉什么?虚妄生灭的心,虚妄生灭的妄心,虚妄生灭的这种妄想。然后“伏还元觉”,以现在生灭的心,认识觉心以后,其实它恢复到原来的觉心当中,然后得到元明的这种觉心是无生无灭的,这个叫做是因地的心。
这个意思是什么?我们经常禅坐,坐禅时候,你就真正是安住在心性当中的话,其实它是无生无灭的心,这个稍微有一点境界的人都会明白的。因为真正的心的本体它并没有生灭的,我们虽然刚开始入的时候好像以生灭的方式来入,但是以生灭的方式来认识无生无灭的心,这是我们因地的时候也完全是可以的,这叫做是因地的心。坐禅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应该知道。
然后,你如果经常是这样的一种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修的话,最后它自然而然现前,自然而然现前的时候,当你成佛果的时候,其实也是现见这个而已,除此之外也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啊,怎么无生无灭?有生有灭?”可能有点困难的,但是我们安住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生有灭的,但实际上我们入于禅定的心的本体,它跟虚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如果我们不断地修这样的与虚空无别的,无生无灭的心的本来面目,那最后它现前的时候也是这个本体,这个就叫做是成佛。
这个很关键。我们很多人修行的时候,可能有些都不懂,为什么要这样修行?为什么这样修行?其实这个修行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修行的话,可能光是念经也好,转绕也好,或者是做善事也好,发心的话,有是有功德,但是这些都是有为法的功德,应该是有生灭的东西,有生灭的这种因变成一个无生无灭的果,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下面这个比喻也是非常好。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这里有几个过程,就讲到一个比喻,比如说“澄浊”的水,本来是澄清的,但是被泥土已经染污了的水,如果放在一个特别洁净的、静止的一个水器当中,瓶子里面,本这个水是浑浊的,然后你就倒在一个瓶子里面,那么这样以后“静深不动”,静止很长时间,一直不动,一直把它放着的,不要任何的动,这个时候,里面的沙子、尘土,这些都是自己就慢慢慢慢沉淀了,然后清净的水自然而然显现。这个我们就叫做是最初的压伏客尘烦恼。
这个是相当于是我们的寂止。我们每个人要修行的过程当中,先应该心要堪能,所以汉地禅宗也很重视,藏地大德们也是很重视。你先一定要让心,强迫地让它安住下来。其实我们每个人如果安住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不管你怎么样,什么妄念都不产生——当然我们大圆满的正行的时候,你妄念也好,就不妄念也好,全部都认识它,这是一种胜观的意念,我们胜观暂时不谈,先寂止——要修寂止的时候,你心静下来,然后就像九种住心里面的观察方式一样的,如果产生分别念,又再次地让它喊回来,又再次地安住,再次地安住。
最后这样的话,有些人经常讲:“我现在能安住半个小时”,“我现在一个小时”,“我现在两个小时了”,但那个时候好像有些是很有成功感,就到处都说,但其实也不用说吧,你安住就可以了,也算不了什么,一两个小时也没有什么的。但是这个很重要,就像水自然而然澄清一样的,因为跟烦恼混住在一起嘛,你如果心这样安住的话,叫做是我们初步的压制烦恼,初步地压伏烦恼,并不是根除烦恼。但是它很重要的,它跟烦恼要分开。
所以为什么我那天说我们修心班这边一定要现在加大力度,要实修,不然你说是修心班,过一段时间烦恼越来越重,那不要说是压伏烦恼,已经启动烦恼了。那这样,修心班的人如果烦恼很重的话,那我们就更没办法交代了。
这样的话,你每天都是时间长一点,到后面就根本连身体的动摇这些都是不需要的。有时候有修行的人和没有修行的人坐在旁边都是有差别的。原来我们开世青会的时候,我左边是南传佛教的,他们经常爱坐禅,一点都不动,上面怎么样,说什么的话,一直在坐着;我右边是不太修行的一个僧人,他动得不得了;然后我也不是特别动,也不是很稳住,在中间,有调节的作用。这边是特别寂静,这边是特别动摇,但我想,我可能是中间,也不动,也不静,也算是比这个好一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就。
所以我们确实也是,说实话修禅这些方面都比较差一点。如果我们长期这样修的话,那修行的境界一定会是可以出现的。你看水放着的话,水自然而然澄清,我们的心也是。我们也是这样跏趺坐安住的话,确实修行就很容易成功的。
这个是初步的一个寂止的修法。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这个应该是认识烦恼的本性。去除了刚才的这种泥沙,最后纯洁的水已经出现了,这个称之为什么呢?永远都是断除了无明,这个应该是胜观的这种智慧。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最后我们胜观智慧修得很好的话,那我们的这种明觉,如来藏的本性,最寂灭的这种境界完全现前,特别纯洁地现前。那么这个时候,一切变化都是不会被烦恼转的,你行住坐卧也好,看起来是唱歌跳舞也好,任何的行为、任何的举动都不会被烦恼所转的。那那个时候应该是清净涅槃的妙德,功德皆合现前的。那个时候真正是已经成就了,真正是已经获得了最深的这种果位。
所以包括长水子璇,他这里讲:“真觉如水”,就如清净的水一样,“见闻如浊”,见和闻像浊一样的,“定身如静器”,意思就是真觉像水一样的,见闻就像刚才的浑浊一样的,我们这个身体禅定就像静器一样。
所以通过这种修行,先压制烦恼,现前寂止,然后进一步地认识烦恼的本性,那么这是胜观的修法。最后根除无明,现前如来的功德。
这方面大家也是应该尽量地努力修行,非常重要。
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