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1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现在正在讲所谓的“世界”。“世界”,前两天《楞严经》当中的解释方法比较特殊。所谓的“世”叫做时间;“界”,叫空间,或者是方所,十方三世就叫“世界”。
当然这个里面有很甚深的一些意义,我们认为世界的意思是器世界或者是有情世界,我们用佛教的一些意义的话,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可以讲,对吧。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实际上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它们都是一种虚假的,因为许许多多的时间和空间组合在一起的,这么一个世俗法,或者说是虚幻的法,这个就称之为世界。
这个世界,昨前天也是讲,如果我们分的话,可以分为东南西北也好,未来过去现在的三世也好,如果这样分的话,实际上是世界,三乘以四或者四乘以三,变成12种;然后12种算是一叠,再乘的话,这是第二叠;再乘的话,第三叠。第二叠的时候变成120个,然后再乘以10,就是1200个。三叠的这种乘法,计算方法。
大家应该那天都比较火热,大家在算的过程当中,有些可能稍微有一点懵,就不知道怎么算,但实际上这个是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一些数学,有一些数字相比较起来,算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它的时间和空间,它实际上是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个空间;然后时间也是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时、过去的三时、现在的三时,再加上一个当下的时间,总共有十种时间。
这十种时间和四方四隅(上下)一起来算的话,实际上我们整个世间上的任何众生也好,或者是器情世界,都有这样的空间时间的一种概念。这个概念,如果算得越来越多,最后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无穷无尽的。到最后可以依此而解决万法实际上是空性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道理也是可以推算出来。这个是我们大家也是知道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想法的话,这边是太阳升起来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是西方,我们大概的一个概念是这样的,但是真正东南西北的四方,我们再次算的话,那实际上这个概念就根本没办法成立了。
同样的道理,时间也是这样的,时间的三世观察方法,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也观察过,《四百论》的时候也观察过,《中论》的时候也是观察过。虽然我们未经观察的时候,确实有三世的时间,过去也有,未来也有,现在也有,而且现在也是明明当下的我这样,很多人都说当下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的当下,我们当时《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当中,堪布根华“嗡啊吽”的那种观察方法嘛,然后《如意宝藏论》当中用指掌的观察方法,还有光影的这种观察方法,还有像《量理宝藏论》,这些当中都是对时间的无分刹那的一种观察方法。如果这样下来的话,确实时间也没办法成立的。这一点,我想多年闻思的这些道友们的话,这个时间是究竟来讲是不存在的。
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他并不是不承认世俗当中的,现在我们面前真正呈现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现象,显现当中也并不是说不承认的,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当下的这些事物也好,众生也好,或者说时间也好,空间也好,这些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真实、坚固不化的有一种法存在的。要是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不管是《楞严经》的观察方法,或者其他观察方法,都得不到,了不可得的。这就是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
这一点,我想很多人,不光是口头上说说的。我看口头上说的话,有些人都比较会,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内心没有与法融入,然后一直坚固不化的,事物的执著一直是越来越根深蒂固的话,可能我们修行、闻思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除了种下解脱的善根以外,不一定是有非常大的意义。
所以各位应该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以这种佛教的这种道理,甚深道理,自己一定会是要生起定解。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一直如果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不可能产生智慧;如果没有产生智慧,不可能断除疑惑;如果没有断除疑惑,那也不可能解脱。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再继续讲。昨天前面的这种观察方法,我看当时我们辅导的这些道友们,大多数是基本上算法是比较清楚的,我在这里就不用重复。只不过前面讲的“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这个可能跟今天的内容还是有密切的关系。
他这里总的来说,实际上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各个都有1200个功德。在这里说各个都有1200个功德,这里“功德”,德用或者是功用,就有这个作用,从根的层面来讲也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我们下面讲的时候,有些根具足1200的功用,有些好像是只有800的,这个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前面从根的对境的角度来讲,它可以拥有这样的法。因为我们下面讲的时候,有些根境的这种功德不能现前,所以有些根当中,劣根也好,胜根也好,或者是多根也好,少根也好,有不同的情况。比如说我们下面可能会讲眼根,它不一定有1200个,只有800个。
那为什么是这里各个都有呢?其实各个都有,是不是可拥有的角度来讲的。比如说我现在往东方看的时候,我的后面我看不到的,这个时候我只有800个所取,只有800个法,就前面时空结合的法,只有800个功德。但是如果我先看东方,然后我再往西方看,那我有1200个功德都可以具足。所以他这里所讲到的和下面的我们的根的功用不同的话,这是观待而言的。总的来说,可能六根,它的各个根都具有上面所讲到的,每一个具足一样的,1200个功德应该具足。
可能是不是这样,但是我也没有来得及看很多的讲义,这个是突然这样想的。不然的话,我们下面确实有些根不具足1200个功德。这个大家也要去想一下。
今天我们继续讲。佛陀就继续告诉阿难尊者: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惟八百功德。】(小编注:关于眼根的800个功德的算法,第52课有更正。)
我们前面大概的,或者总括的说是每个根实际上从总体上讲,它们具足1200个功德嘛,那具体怎么来讲呢?下面讲分别我们的六根具足哪些功德,在这个方面分析的。
这样的话,总共有六个问题。其中首先讲到我们的眼根,眼根到底具足多少的功德呢?
佛陀对阿难说:你应该知道,现在我们上面所讲到的这些根和功德当中,“克定优劣”,我们的六根,它一定要决定,或者说审定,有些根比较殊胜、优秀,有些比较低劣。
但藏文当中翻的时候,它的这个根,克定这个根有些是多的,有些是少的。可能因为有些是有1200个功德,有些是只有800个功德,所以优劣也可以说,或者是多少也可以说吧。
这个是一个总的总结,那下面具体是怎么样呢?
首先是第一个,“如眼观见”,汉文当中每一个前面有“如”,藏文当中没有直接翻译,“比如”他就没有说,直接说是眼根见到的时候怎么怎么,但这个如果说“比如”也可以吧。六根当中,比如我们第一个分析眼根。
眼睛观看的时候,它去见的时候,“后暗前明”,我们知道一般眼睛长在前面的,只有前面能看得到的,后面暗的,看不到的意思。这里明暗不是光明和黑暗,前面是看得到的,后面看不到的。
“前方全明,后方全暗”,一般来讲,除了一些天眼通以外,一般我们凡夫的肉眼,只是前面全部都能看得到的,除非有些眼翳的人,或者说眼睛不太好的、有点模糊的人。
刚才我都眼镜忘了,让他们马上回去拿,不然的话全部可能看不到,虽然在前面,但是我看了一下电脑,好像是有点儿迷迷糊糊的,因为习惯了我想,后来他们又跑到家里去拿眼镜。所以眼镜没拿的话可能有点儿困难。
所以我们有些可能即使前方,但是不一定看得清楚的。但是一般来讲前方是看的全面的,后方看不到,这个也是全部都看不到的。
“左右傍观,三分之二”,左边和右边,他意思是,比如说我们前后的这种功德,前面是有400个功德,后面是400个功德,然后两边,我们四方也是400个功德,或者是东南、东北,这样的话四隅有200、200,这样分吧。这样的话,我把前面的400个都看得到的,后面400个看不到的,对吧?看不到的。然后两边的话,它2/3看得到的,1/3看不到的。
其实这个是,我们现在的一些知识当中可能也没有涉及到的,这个我们可能以前也没有怎么想到,凡是前后左右也没怎么想的,一直活到现在都是,都没有什么关系吧。
这个可能我们自己看的话也是,两边看的时候,大多数是看不到。比如说这边有400个功德的话,那么只有200个,我看前面,2/3看得到的,然后这边也是2/3看得到的,然后左边的1/3看不到的,右边也是1/3看不到的,这样统计下来说的话,所做的这些功德不能全部见到的。这个眼睛,其实它周围所有的时空的法的功德,或者是功用,不能全部见得到的。
那见到多少呢?“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整个眼根,2/3能看得到的,1/3看不到的。那这样一来,大家也是应该知道,比如说1200个除以3然后再乘以2,基本上是800个,这样算也是可以的;或者说是我们前面400个功德看得到的,后面400个功德看不到的,然后两侧200个、200个,左边200个,右边200个的话,实际上也是400个。这样的话,眼睛只看得到整个全部的1200个当中,靠近前方的,包括两侧,实际上是只看到800个功德。所以我们的眼睛并不是全能,除了天眼通以外,基本上还有400个,也就是说1/3看不到的。2/3的功德,眼睛是能看得到的。
所以在这里分析的时候,“当知眼惟八百功德”看得到的。藏文当中翻译的时候,我们的眼根,不管是能享受也好,所享受的话,只有800个,他是这样讲的。所享受的话,它的对境的法;能享受的话,从眼根上面的有境来讲的。所以藏文当中对它的翻译,每一个翻译都是能见和所见,或者是能享受者和所享受,能受用和所受用,这样来翻译的。
这是第一个。然后第二个分析耳根。我看了一下,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功德,它是交叉而来的。眼睛看不到全部的,只是部分的,耳朵是可以的;鼻是全部看得到的,舌不行的;然后身好像不行,意可以,它中间交叉性的,好像记得是这样的,到时候你们分析一下。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这是讲耳根。耳根也是接受周围的声音,去听闻的时候,实际上耳根跟眼根有点不同的,眼根是它后面看不到的,而耳根它能听到四方、四隅、上、下,所有的这些声音都全部,只要是靠近它的附近,都是能听得到的,这是从方位方面讲的。
而且比如说动摇的,不管是近的也好,远的也好,当然太远了的话可能不行的,比如说我们这里的声音在布达拉听得到,这样的就肯定不行的,听不到的。但是一般来讲,可以成为自己对境的远和近的声音都是可以听得到的。
早上吹海螺的时候,实际上远的声音也听得到的,近的声音也能听得到的。所以说从动摇的这些声音来讲,全部都听得到的。
静止的声音来讲也是无边无际的,它是没有什么边际的,只要静止的,可能成为耳根的对境的话,没有那么动摇的,静止的那些声音,静止的那些声音,不知道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静悄悄的吧,什么声音都没有的话,实际上这也是通过《楞严经》的观点来讲,也是一种接受。对吧?周围是静悄悄的话,这是成为一种对境。这个对境,耳根可以能接受的话,那静止的远近的这些声音,无边无际的这种声音,它也是可以听得到的。
所以说“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耳根跟眼根不同,它还是很好的,它是和上面讲的一样的,所有的上面说的,时空所摄的这些1200个功德,都能一五一十地全部接受。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讲鼻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耳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鼻根,我刚才不是讲了吗,眼根不全,耳根全;鼻根不全,下面舌根应该是全,我推的是这样的。
第三个,譬如我们鼻根,它嗅闻气息,鼻子能嗅到外面的它的对境的这些法的时候,实际上“通出入息”,应该是畅通出息和入息。
出气、吸气,我们核磁共振的时候经常这样的,我都现在有时候做梦的时候:“呼气,吸气”,中间有点听不清楚。有时候我可能也是比较那个吧,他说呼气的时候,我就故意吸气,然后吸气的时候故意呼气,然后屏住的时候就故意不屏,就试一试,也有过这样的,然后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好像也不会发现,那些医生都是在里面嘛,反正他们也过过程而已,不管你呼气吸气,他们也无所谓。但是有时候可能,人也是就比较奇怪吧。
我们呼吸,出气或者是吸气,这样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一个过程嘛,但是在这个中间,它有一个中断的,“而阙中交”,它中间交接的时候,可能也不呼,也不入,呼和吸都中间没有做的话,中间有一些停顿的时候。这样的话,实际上鼻根,因为你鼻根当中,如果你没有出气也没有吸气的话,那个时候它就不作用嘛,它就没有工作,这样的话,中间是有一部分有“中交”的时候。
当然这个我们可能,鼻根都是比较好理解,它跟时间稍微有点关系,也可以吧,我们大多数的时间,一般人自然的,包括睡觉的时候也是呼吸不中断,一直这样的。
但是如果是按我们现在的时间来说算的话,几乎是众生中间不呼吸,停顿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但是我们这些功德,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空间,这两个合在一起来算的,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可能也有另一种算法。
这个可能大家也要明白。不然的话我为什么是,比如说2/3是呼吸——1/3是吸气,1/3呼气,1/3就中间中断,或者说是停止不呼吸,这样的话,好像我们现在的呼吸的一些规律是不是有些不符合?可能有人是这么想的。但这个因为它的预算并不完全是按时间的概念来算的,它还有空间,两方面的这种算法吧。可能我们只是知道是时间,呼气、吸气,然后中间的方所的功德,方所方面也是有1200个功德嘛,这个方面也可以进行预算。
这样一来,我们检验鼻根的这种功德的话,它“三分阙一”,三分当中缺一个,如果三分当中缺一个的话,那当知鼻根的功德,唯有800个,只有800个功用。所以它跟眼根也是一样的,它比不上耳根,耳根功德是全的。
因为耳根等会佛陀也会说,让阿难一门深入地修耳根的功德。耳根修行方面,什么都比较容易,所以对声闻乘来讲,耳根圆通门比较殊胜。我们可能现在看不出来,到底根是哪个容易修?哪个不容易修?但是对《楞严经》来讲,在六根当中先修耳根是比较重要的,可能意根就比较难,可能最后修吧,因为它是比较深的,它是我们一般来讲的话,可能包括我们凡夫人修的话,也有点难。可能包括阿难,他虽然得到了世间初果,但是他也是比较难的,下面也会观察这个问题。
这是第三个方面——鼻根,然后我们接下来讲第四个——舌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下面讲舌根的功德。舌根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讲,蕅益大师也说,舌根主要是一个是接受味道,尝味道的;还有舌根它主要的作用是言谈。我们说话,这个舌根很重要的。我们其他的有一些论当中,一讲到舌根的时候,尝味的,这方面说得比较多一点,但是在《楞严经》当中,舌根最重要的一个作用,还有言谈。
是也是吧,如果如果我们舌头不好的话,那说话都要“嗯嗯嗯”,有些人的舌头就卷卷的,有时候说得很不清楚,他那个舌根不是很好的。
原来有一次我去多芒寺,多芒寺来了一个工作组,他们先讲了一些政策,然后让他们高僧大德们每一个都要发言,首先是抽到帝察活佛,让帝察活佛说话,然后他就笑一笑,他说我的舌根不好,让德巴堪布说吧。意思是我的口才不好,他说我的舌根不好,让德巴堪布说,后来德巴堪布发言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可能说话都是,当然辩才智慧是很重要的,但最主要的我们的舌根如果表达得不是很清楚——我看我们有些人讲得还是很非常清楚的,逻辑也清楚,表达得也是很清楚,这个跟我们的舌根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舌根主要是宣扬,言谈方面的,它宣扬什么呢?尽世间的法和出世间的法。有了舌根的话,那就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的这些道理和智慧,都可以说出来。
好像《正脉疏》里面讲的,说是世间的话,比如说孔子,他听到一些世间的歌以后,也有一些警觉的心,这个也是从世间法方面的这种功德;出世间的话,以前的有些祖师,他听到有一些淫心的词,邪淫呐,或者是这方面的词,但是后来开悟了。
所以可能从语言和声音方面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它如果能表达出世间的话,甚至可能它表面上看起来这样一个,很难听的一些词句,但是下面有些人是也有开悟,得到出世间的智慧的。
所以这里说,舌根可以尽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的智慧,可以说。
“言有方分”,本来我们语言它有方分的,它有限量,它有限制的,语言它表达能力,它毕竟是,包括我们现在可能语言的话,有些人是精通好多国家的语言的,但有些人可能连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还不是说得很好的,这样也有。
所以语言的这种表达方面它有现量的限制,但是这个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这个道理,比如说自然本智,或者是直指心性,直指心性的话,可能语言到达一定的时候就没办法表示,但它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谁都可以表示,用世间的语言来可以表示,出世间的语言也可以表示。
这样一来,那么“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实际上它可能能表达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或者是道理的角度来讲,那没有什么阻碍的。它不要说是1200个功德,无数无边的功德,用舌根来可以表达的。
所以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也好,或者说是一些诸佛菩萨,显现上是他们用用一种舌根来表达,但实际上给我们指示了无穷无尽的世间和出世间的这种智慧。所以它的量也可以完全到达1200个,如果你再分,也有更多的功德,也可以讲的。
这是讲的第四个,舌根的功德是1200个。接下来身根,身根什么样呢?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舌根。三分阙一。当知身惟八百功德。】
比如说身根,实际上身根就是知觉外面的所触。在接受它的所触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识于违顺”,有一些是顺心的,让它得到快乐的有一些感觉;还有违背它的这种感受的,让它带来痛苦的。接触外境的时候,你的身体获得快乐的,也有这样的对境;获得痛苦的,不悦意的、不顺心的,也有这样的。
“合时能觉,离中不知”,其实不管怎么样,当这些外境接触你的时候,有知觉的,有察觉的,这是粗糙的,这是柔软的,这是寒冷的,这是温暖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感觉就可以出现的。一旦这些外境离开以后,“离中不知”,离开了这些外境的话,你的感觉没有的,不管是冷也好,热也好,轻也好,重也好,各种各样的这些触觉,当你离开这样的时候,没有的。
这样一来,“离一合双”,离开的可能1/3,获得的2/3,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能获得。所以这个算法,实际上我们有时候也是跟刚才讲的一样,如果从世间层面来讲,也许可能是结合的少,离开的多,可能会有这样的。但是在这里,因为从身体知觉的整个方所和时间来讲,它合的,接触的比较多,应该有2/3,离开的比较少,应该有1/3。
具体怎么算的话,我看好像有一个注释当中有一些算的,但是这个算法也不是很好懂,你们也可以看一下吧。这个意思也是这样的。
“验于舌根,三分阙一”,如果我们检验身根接触的功德算的话,那三分当中的一是缺的,应该说是没有的。如果没有的话,那1200当中1/3没有,那400就没有,身体的这种功德,唯有800个功德。
还有我看《指掌疏》里面也是有算的,说是能境和所境方面离和合算的,合呢,能和所方面是不是得到的多;然后离的话,只有离开,没有这两方面的,可能这样算的话也许也可以能算出来。
这是第五个。第六个意根,意根也是圆满的。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譬如说意根,也是一样的。它虽然不像其他外面的根一样,它就不会说话,也不会去知觉其他的,但是它是一种默然的,它是一种向内包容的。这个意根,它没有语言,但是它就悄悄地能包容十方三世的一切法,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其实我们这个意真的很广大,我们现在世间人也说,天空是无比广大的,大海是无比广大的,比这两个更广大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所以它没有不容纳的,一切容纳,而且它容纳什么?世间和出世间都可以容纳,能遍及一切的。
还有它容纳圣者和凡夫的这些法都可以的。因为意识从凡夫到圣者,包括佛陀之间,到了佛陀的时候,只不过换一个词,叫做智慧,除此之外都是一样的,意识当中都没有一个不容纳的。
而且它所得到的最后无穷无尽的,“尽其涯际”,就一直从凡夫到圣者,或者从世间到出世间的,一直到无穷无尽的法,全部都能包容。
“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1200个功德已经具足。
所以在这里,佛陀先跟阿难尊者讲了六根不同的差别。六根当中,三个是圆满功德的,三个功德是缺的,但是缺的数字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也不多不少,都是800个。
以前我们分配的时候少得可怜的,但是这些根,少也少不了多少,多也不多,就还算是可以吧,它们都得到800功德这样的。
下面给阿难讲一门深入的一些窍诀,现在根的情况这样的,你知道这些根之后,从意根开始下手去修行。但是阿难还是糊里糊涂的,他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下面还是挨批评的。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这里佛告诉阿难:你应该现在知道,要想离开或者说是推翻生死和欲流。这个“逆”指的是倒逆,你如果追溯,你应该找到、推翻生死的“欲流”,生死的烦恼的河流,如果你要想把它干涸,如果你要想把它解决的话,应该“返穷流根”,你应该反复地追踪,追踪什么呢?追踪烦恼流的根本,我们要归根结底,或者说是要刨根问底,一定要找到它的根源。
你要想在轮回当中再也不愿意转生,一直想解脱,如果这样的话,你应该找到生死的根本是什么,然后一直追逐到最后,生死轮回的这种根本最后是不生不灭的,要达到这样的才能解决。
所以你如果要想真正是到达不生不灭的话,那要做什么呢?下面去这样观察。
【当验】
应该“验”,或者是观察,或者是分析,你一定要检验,你一定要去细致地分析,分析什么呢?
【此等六受用根。】
就上面我们讲眼耳鼻舌身六受用的根吧。“受用”,也有受用外境,受用法,所以叫做一般根有时候经常叫受用根。
这些根——
【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这个你必须要搞明白。这些根当中,六根里面,哪些是合的,哪些是离的,哪些是深的,哪些是浅的,哪些是圆通的,哪些是不圆满、不圆通的。
这个观察的时候,这里有好多注释是直接这样讲的,这样讲的话,我们好像也不是特别明白。只是给阿难说,你要观察,这些里面有些是深的,有些是浅的,有些是离的,这样的。
但是我看圆瑛法师的注释当中,这些都分析得稍微清楚一点。首先看这六个根当中谁是合,谁是离?这样的话,我们知道谁是合呢?刚才前面的鼻根、舌根和身根。因为鼻根,它也要合的,舌根也要合,当然这个舌根,可能这里讲的时候到达味道上面来的。有些讲《俱舍论》的注释时候,我们鼻根要接触外境的时候,它外面的尘,色身香味,香的尘要接触,所以一个是鼻根,一个是舌根,一个是身根,这几个和合,因为跟外境需要和合的,它是和合而生的。但是和合而生的话,这个如果我们修起来,比较难的。
其他的三个是离的,离的是什么呢?眼根和耳根和意根。六根当中,前面的鼻、舌和身体,这三个是需要和合而产生的,所以是比较难修的。然后后面谁是离的呢?眼和耳和意,这三个是比较容易修的。因为它对外境不用(接触)嘛,眼睛也是不一定你马上要接触它的;然后耳朵,声音也是不用接触它的;意识,也不用接触它的,它是在离的过程当中获得取境的。
然后“谁深谁浅”,前面和合的三个我们把它扔掉了,因为它是难修的话,阿难就根本没办法,让他放弃了。那下面比较容易修的三个离的,也就是说,眼和耳和意三个当中,我们要选择谁是深的,谁是浅的?
他这里“谁”,藏文当中是“哪个是深的,哪个是”,因为有时候“谁”的话,按照藏文的文法,“谁”代表是人,对一般的事物不叫“谁”。我们(师念藏文),是对人而讲的。
但是在这里,“谁”是指的这些当中哪些是合的,哪些是离的?刚才比较容易修的这三个当中,也就是说,眼根和耳根和意根当中,谁是深的,谁是浅的呢?只有意识是深的,意识肯定深的,所以我们现在暂时修不出来;然后浅的——眼根和耳根,这个有希望修的。
刚才前面是三个抛弃了,然后现在把意识也抛弃了,没办法修。现在浅的两个当中,耳根和眼根当中,谁是圆通,谁是不圆通?这里因为刚才我们知道,功德当中,眼根它就不全的,它的功德是不圆通的,它只能看到前面的和两边的部分的,耳朵它对十方都算是比较可以的。所以最后通过“笔考”,通过“面试”,耳根已经考上去了,获得了第一位,获得第一名呀。耳根是圆通根。
这里可能下面还会讲的,下面这六根是一体还是异体,也有这样的观察。
所以,“谁不圆满”?不圆满的就是刚才的眼根,然后“谁为圆通”?圆通根一般是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是比较重要嘛,但他们翻译的时候叫“自然本智”,(师念藏文),章嘉大师他们翻译《楞严经》的时候,把圆通根翻译成“自然本智”。不知道他有没有根据。
这个是刚才把根当中已经选完了,耳根算是所有的根当中,六根当中它是获得了第一名,可以选择的。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这个意思就是,因为前面已经分析完了,前面分析完了,如果你在这个,这个指的是刚才那些根当中,“悟圆通根”,刚才不是我们说是耳根嘛,但是这个耳根藏文翻译成是自然本智。
如果你明白了自然本智,如果你通达了自然本智,这样的话,它就可以推翻无始以来跟我们交织在一起的这种妄想的业的河流。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了自然本智的话,无始以来的这种业力的河流可以干涸。
得到这样的圆通根,和没有得到这样的圆通根,修行的差别是什么呢?就像是日和劫之间的差别。比如说我们一日当中能完成的事,一劫当中能完成的话,那差别很大。就像我们修大圆满,一生当中获得解脱的,然后其他显宗的话,多少多少劫才能解脱的。
所以得到圆通根的人,他通过这样的修行,那就一日当中都能解决的;没有得到圆通根的这种人修行的话,那可能一劫当中都是不一定能修得成。所以它们之间的这种距离,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像是一日和一劫的这种差别。这个修行的时间层面来讲,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所以佛陀跟阿难说,你还是要修一个窍诀吧,如果有一个窍诀的话,你短短的时间当中,就马上就开悟了;你如果没有得到圆通根的话,那你可能还是比较,不一定即生当中有希望。
所以我们在座的人呐,有些人是也比较着急:“看我如果尽快的今生当中没有开悟的话,下一辈子能不能得人身也不好说,能不能得窍诀也不好说,还是一定要,一定要,我要今生当中开悟!”心是比较切的,如果你真的这样的话,学《楞严经》的话,你要想得到圆通根,然后才有开悟的这种机会。
佛陀告诉阿难: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佛陀说,我今天非常全面地给你开显了什么呢,开显了“六湛圆明”,六个根的圆满的自然本智的功德,明然的、湛然的、圆满的,这样的自然本智的功德,六根所讲到的这些功德,包括它的数字,有些是有800个,有些是1200个,这个数字跟你已经讲得清清楚楚的。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阿难,你应该是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其中选择这上面六个根当中适合自己的一个法门去接受。我给你讲的这种发明,也实际上是希望你有进步。
这里“增进”,就是你自己好好地选一个法门。我给你讲的,我给你明示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天天想批评你,并不是想天天欺负你,不是这样的,但是我希望阿难你还是有一点进步。
一点进步都没有的话,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是:“棍棒再怎么拉的话,不会拉长的。”有些人是像棍棒一样的,你棍棒再怎么使劲地跟它拉的话,除非是断了,不可能拉长的。你不信的话试一试吧,一个长长的棍棒,然后两边使劲拉,最多是断了,除此之外…..
我们人不应该是这样的,阿难你也是应该要有一点儿进步,我跟你已经讲了六个根功德,它的数字,圆满都已经讲了,你应该其中选择一个来开始修。
那修的话有两种情况:一种像利根者,佛一样的,那么这些功德没有什么胜劣的,全部是一样的;对你而言你要选一个,不然的话,全部你可能修不起来的。
下面说: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他说像十方的这些如来,他们在“十八界”,你看“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十八个界当中,不管是修哪个,像根当中,修耳根也可以,鼻根也可以,身根也可以,意也可以,修哪一个根都可以;或者是境的话,色身香味触,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识的话也是,眼识、耳识、鼻识这些哪一个都可以的,都是成为“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的因缘。
所以对他们来讲,这里面多也没有,少也没有。真正成佛的来讲,确实我们也可能是吧,我们根基比较好的话,你依靠眼根也可以得到成佛的,依靠鼻根也可以成佛的。
其实从汉地禅宗的公案和大圆满的密宗的公案当中,好多都是依靠一种表示方法。有些是一种声音,有些是品尝,有些是给你表示,看一下,有些是可能让你的意识就安住在这个当中,这样的。所以说,不管是遇到哪一个,利根者的话可能哪一个方面都可以的。
我们有些人是修哪一个法都是比较相应,自己也特别乐意:“这个法也是对我特别好”,“那个法我再次也要听一下”;有些人的话,好像这个法也不好,那个法也不好,只有这个法好一点。
我们的六根可能也是这样的。一般来讲,十方如来的话,他是十八界当中的哪一个开始修都可以的。所以以前真正的高僧大德的这些历史,不是刚才讲的,有些人是听到一些不清净的淫欲的声音都是已经开悟了,有些是入于妓院以后也有开悟,有些正在杀生的时候,听到众生的叫声的时候,也有开悟的。所以利根者的话,他整个十八界当中就很多的这种开悟的方法,对他们来讲就没有什么优劣的。
【但汝下劣。】
你看,对阿难也说是,但是你是下劣的。
【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你跟这些诸佛菩萨也不同,佛陀也不同,你是非常非常根基下劣的一个人,在这些自在的智慧当中——这里也是藏文当中翻译成“你没有获得自然本智的,对你来讲,恐怕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也给你宣说了这么多根的法门,其中你要选择一个,一门深入。”这个意思。
“未能于中”,你在这些当中不像诸佛菩萨一样的,你没办法获得自在的智慧,所以佛陀说,我给你已经反反复复这么清楚地宣说,宣说以后,希望你其中一个门,从耳根圆通门也好,或者是其他哪一个门,开始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如果你一门深入,一个门就没有妄想,或者说是得到清净了,完全都已经通达了,入一门的时候,你就没有歧途,直接已经悟到了。这样的话,我们《四百论》当中也是讲的嘛:一个法的空性,是一切法的空性。所以如果一个法已经证悟的话,那以此类推,比如说你的耳根确实是当时修行过程当中已经通达圆通门的话,那其他的根一刹那间当中也能获得。会有这样的。
“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一时都会清净的。
所以佛陀给阿难也是,应该说是特别的慈悲吧,给他讲了这么一个法门。
下面阿难说是:什么叫做是“一门深入”?我也不懂,什么叫做“一时清净”?但这个我们明天再说吧。
天天阿难也是很可怜的,你看,今天这里也就是说是:“但汝下劣”,你这样的下劣的,怎跟诸佛菩萨相同?又说他了。这样的话,阿难下面也有一些问题,我们到时候再看看。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