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2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楞严经》。但是昨天有一个地方我可能讲得有点儿不对,在这里更正一下。大概的意思,我们刚开始讲眼根的800功德的时候,我当时好像记得说了前、后、左、右,四方都是有400、400个功德。因为后面看不到的,前面看得到的,然后侧面2/3看得到,这样一来可能有800个功德,400个功德看不到,当时是这样讲的。
但这样讲的话,可能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四方有400、400的话,四四十六了,这样肯定不对的,已经有1600个功德。
其实我刚开始看的应该是蕅益大师还是谁的,他那个注释当中说是前后各方,也就是说四方是各200,然后四隅各100,这样算出来的话,实际上是应该800个功德。比如说我们前面是200,后面是200,这个比较清楚的,然后左边是200,右边是200,再加上四隅,那么左边也是两200,右边200,因为四隅是各100,四方是各200。如果这样算的话,好像有点不好算。比如说四隅当中200的话,它的2/3看得到,然后两边的,四方当中的200也是2/3看得到的话,这个是稍微有一点点不是特别好懂的。
但实际上他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的,四方各200,四隅各200,然后这些加起来,实际上是2/3能看得到的,1/3看不到的。如果这样算起来的话,那我们看到的是800,看不到的是400。
当然这个可能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吧,我们可能坐在一起,然后你看后方能看得到的话,我自己感觉可能眼睛比较小一点的人,后方不要说,前方都不一定看到很大。人的眼睛有些是圆圆的,大大的,那种往后可能看到比较多一点儿;两个眼睛都特别小的,那种只是前方的;有些眼睛特别小的话,可能是前方不一定完全能看得到。
人的眼睛大小,还有视力的差别,昨天我也讲了,我们有些近视眼,有些包括前方也是没有戴眼镜都是模模糊糊的,可能这个还是不一定完全是这样的。但一般来讲,因为佛经里面的一些道理,大多数众生的所见而讲的,并不是个例。个别的有一些特殊的众生来讲的话,肯定是不可能这样能见得到的。所以这是可能大多数众生的平均数来分的。
这个问题我在这里也跟大家改一下,可能有些课,我也有些时候理解不到位的也是比较多的。
那么接下来今天要讲的,昨天我们说六根当中,应该是——虽然在佛经当中不明显的,但有些注释当中说到了,耳根应该算是在整个所有的根当中,它是圆通根,是很重要的。
然后在这里说,你只要有圆通根,我们说是自然本智的这种根,那就其他的都可以通达。这样一来,佛陀告诉阿难,你应该是在六根门当中,一根门可以深入,这样的话,你的妄想也可以清净的。更重要的话,六根的这种对境也好,功用的话,一刹那间当中全部得以清净。当时佛陀最后给阿难是这样讲的。
在这个时候,我昨天不是讲了吗,阿难的话,其实现在这些道理,还是似懂非懂的。你看阿难,整个三界的烦恼流都是全部已经断完了的人,他还是在佛陀面前有些时候是懵懵懂懂的话,我们可能很多人,不要说三界的全部烦恼,连欲界部分粗大的烦恼都是没有断,有时候我们好像有点儿不懂,有点儿模糊也是非常正常的,对吧?
(阿难啊阿难,怎么办呐,你也不懂,我们也讲的时候都是讲不出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非常恭敬地“白佛言”,前面刚刚说你们这些恶劣的人,也不是讲了嘛,“但汝下劣”嘛,“汝下劣”的话,肯定不懂这些的,但是阿难没有生气,他还是对佛的这种态度是非常恭敬的。
他对佛陀说:“世尊,你是为什么说‘逆流深入一门’?”
“逆”着,向反方向要深入一门?因为我们顺流的话是轮回的,我们现在是逆流,也就是说推翻轮回的这种河流的相续,一定要向反的方面要深入一个根门。
“你说如果是逆流深入一门的话,能清净六根,六根当下都会清净的,但这句话你是从何而说的呢?”
如果我一个门真正深入,其他门全部都要清净的话,对阿难来讲,尤其他是带有声闻习气的人来讲,他还是并不是很好接受的,所以又继续问。
当然在这里有个好的事情是阿难有不断地问的这种机会,然后佛陀也不断地,非常耐心地给他答复。当然佛陀的答复,不仅仅是当时的阿难,我们后来的芸芸众生,依靠阿难的这种教言,我们也是同样的受益。
下面佛陀又对阿难回答说: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因为他前面主要是断除烦恼障这方面的一些分析,佛陀说:“阿难你如今已经获得了须陀洹,”预流果,一般我们世间当中声闻乘来讲,它是见道,学过《俱舍论》的,大家都知道。它虽然可以叫做是预流,它也可以叫做是一种入流。有这种说法,包括我们《金刚经》这些当中是有的。
但是他入流并不是生死轮回,他是入流什么呢?入于法界的这种本性,他不受色声香味触六尘的这种干扰。所以一般获得了这种预流果,也就是说须陀洹果位的时候,他就不怕堕落轮回当中。所以他已经灭了整个色界、欲界、无色界的众生世间见所断的惑,在三界当中的众生世间的所有的见道所断的这种障碍,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烦恼障。
其实这个见断,我们略称这个叫做是见断;从修道当中断的烦恼叫做是修断。见断和修断,《俱舍论》当中这个讲得比较广,《智者入门》当中也是有。一般我们的见断有88种烦恼,修断应该是81种,这是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是这样的。
大乘的话,应该见断是10个,修断是16个吧。反正《智者入门》当中这个分析得比较广。《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当中的说法跟《俱舍论》的说法有点不同,但不管怎么样,三界的烦恼全部结合起来有88种。
那么作为阿难的话,那个时候还是很厉害的,他虽然看起来都是有时候挨佛的批评这样的,但实际上自己都已经断了烦恼障了。
当然有些论师说,他所谓的这种断并不是完全断掉的,按照我们中观论师的有些分析,他烦恼障全部都应该是断了的,不管是俱生也好,遍计的应该断了,但他相续当中的所知障一点都可以说是没有断,所以也可以这么讲吧,所以他的细微的我执,这些应该是有的,这个意思。
所以佛陀说:“你虽然已经须陀洹,已经断了三界的见所断的烦恼,”一般见断是一种专用名词,意思是得见解的时候所断除的烦恼的名称,叫做是见断;修道当中所断除的障碍叫做是修断。在学《俱舍论》的时候,这个是比较清楚的。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虽然你是这样的,然而你还不知道,”你还不知道什么呢?“在你的根当中,还有积累、生长,无始以来的这种虚妄相的习气,”就指的是所知障,或者说是俱生的,有一些比较细的这些障碍。意思就是说,你的相续当中,在你的根上还是有一些。
所以我们学《释量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时候根还是——当然这个根可能是意根的根本的阿赖耶上面吧。你的眼根上有很多的习气的话,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眼根也是带有这种,跟识有一定的关系吧,它的习气也许是可以的,但真正来讲,我们的习气在阿赖耶上面。
在这里佛陀给他说是:“在你的根当中的积累和产生的,生长的这些无始以来的虚妄的习气存在的,你还不知道,你虽然知道前面的这些。这些习气,也是要通过修行,通过不断地修行才可以断掉。”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佛陀对他说:“更何况说是你在这个当中还有很多法的,生、住、灭,”还有这里“异”,指的是变化吧,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翻译的,我们前面也是遇到过生住异灭嘛,生住异灭四相,这是一个一般法的法相。
所以就更何况说是,你对就万法的生住异灭的四相,还有“分剂头数”,“分剂”,是指大的一些细微的分类吧,刚才生住异灭四相的分类。大的来讲,粗分是有42种,然后再更细的叫做是“头数”,“头数”就是无量的数,再分、再分。
比如说生住灭,你再可以分生的生、生得住、生的异、生的灭,然后这里面的生的生,它又可以分生的生的生住异灭,这样分的话,最后一切法的这种法相,到最后都是已经变成了无数无穷。
那么这些,作为你二乘行人是根本不能了达的,你对见断都是已经断了的,但是修断方面你还没有断。你还没有断的话,那对所知障,或者说是对万法细微的这些实相,包括它的生住异灭的这种实相也好,其他的这些实相,你作为须陀洹果位的阿难,你是一窍不通的,所以你不要认为自己有所了悟,肯定是没有的。
佛陀下面,因为先给他讲了一下,有时候佛陀摄受弟子的时候,边给他讲窍诀,边詈骂他,或者呵斥他,不然的话有时候,如果证悟境界比较高的人,他不傲慢,但是一般来讲有些是傲慢的,所以边呵斥他,边赞叹他,边给他讲窍诀。
我们说有一种说法叫做是:给他亲一遍,同时也给他沾一个鼻涕。就一边亲,一边沾鼻涕,知道吧?是不是这些说法有点可笑,又说得有点好,还是带有比喻吧。
佛陀也是给阿难,有时候呵斥,有时候给他讲窍诀。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下面,上面所讲到的这些功德的分析并没有怎么讲,下面佛陀对阿难把这个根,六根是一体还是他体的,这么一个分析。这个也是另一种方式吧。
他说:“你应该观一观,我们现在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到底是它们是一体,还是六种本体?一还是六?”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如果阿难你说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是一体,”那既然是一体,一体没有什么可见和不可见的两个面,不可能有的,因明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嘛。
那这样的话,“我们的耳朵为什么是看不到色法?眼睛为什么听不到声音?”这是我们两种不同的根嘛。
然后在身根当中也有不同的,比如说“头奚”,“奚”是为什么,头为什么是不能“履”,意思是行走,“头为什么不能像脚一样地走?脚为什么不能像嘴一样的说话?”
这些都不能的话,说明实际上六根除了圣者以外,不能互用的。
好像宣化上人讲这个的时候,他说圣者六根是可以互用的,一般凡夫人就不能这样的。然后有些人可能问他吧,那这样的话,圣者六根互用的
经典在哪里?问他,他好像有点不高兴,说是这个东西到处都有,你们不好好修行。
有些上师好像,给他问问题,他自己答不出来还是不想回答,反而显得有点生气。然后下面都是痛斥,说是你们如何如何。
我想有些问的话,其实这个道理是问的也是对,说的也是对。我们学包括《宝性论》、麦彭仁波切《智慧品》的注释当中也引用教证,一般来讲圣者他可以对六根通用,有这个意思吧。但是我们凡夫人的话,肯定是根各自都可以用,但是互用是肯定不行的。耳朵只能听声音,根本不能看见什么东西吧。
不过可能这也是众生的一种特殊的业力,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训练的时候,它每一个根也除了它平时用的以外的一些作用可以体现的。我们看看现在世界上的好多残疾人员,确实是他们能做到的有些事情,我们应该说六个齐全的人都是做不到的很多事情,他们是能做出来。这也是我们的本性当中,如来藏当中,所有的这些功用以种子的方式来存在的。但不过还没有得到圣者的果位之前,我们凡夫人来讲确实是更难。它有各自的这种界性,界的这种性来隔阂着,所以互用有一定的困难,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这里就承认,如果说这六根是一体的话,那一体没有什么能不能的,全部应该是通用的嘛。那这样的话,可能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色了,聋子也可以听到声音等等,因为它有一个根的话,其他根的作用也应该具足的。其他根的作用具足的话,眼根、耳根、鼻根如果是无二无别的话,那么一个具足,全部都应该能做。这个推理是比较容易的。
下面说第二个方法: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如果你说是第二个方案,六根决定是成为六的,不是一的,那这样的话,我可以问你们,问什么呢?我今天在我们的楞严大法会当中,给你们宣讲特别殊胜的、深广的、微妙的法门,那你的六根当中谁来领受的?”你的六根当中是哪个领受的?是哪一个根?我现在讲的课,你们觉得是哪一个来领受?
这个时候阿难觉得这个是他能回答的上。
【阿难言。我用耳闻。】
那六根当中也并不是鼻子尝的,也并不是眼睛看见你的声音的,也并不是身体接触的,我如来的这种妙法,全部都是用耳根来接受。然后他就马上就回答说:“这是我应该知道是耳根。”六根当中其他五根都不用了,就只有耳根来接受。
那么佛陀就破他。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
“如果你说是你的耳根来接受所有的这些法,那和你的身体,包括你的身体的部分的口,没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它们参与?为什么它们来干涉?”
【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那为什么我刚才给你讲的时候,你用你的口开始来问意思?”前面也是经常问,那这样的话,你耳朵听法就可以,嘴巴不要参与了,跟它没啥关系。
然后我的讲法,你当时心里也感动,“身体也是特别地敬佩,特别地去恭敬、承侍、顶礼这些”,那身体也不要参与,你耳朵听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耳根在听的过程当中,其他的根,包括身根也好,眼根也好,肯定是也有一定的关系。
说明六根也并不是完全是他体的,如果完全是他体的话,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嘛,除了耳听以外,那其他的根对它没有任何关系的。但实际上也不是,包括到时候意根,它也会参与的等等,这个方面的道理应该明确。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
这个稍微有点难懂一点。
【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我想《大乘宝王经》应该不会那么难的。有时候这里是……
《楞严经》有时候确实,我就在想那天那个博士,他说一天晚上他就全部看完了,他很厉害的,他应该问几个词。
下面做一个总结,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六根“非一”,不是一个,前面也讲了嘛,如果是一个的话,那就有了一个其他没有的话也是可以的。但就不是一个,因为它最终毕竟它是在我们的名言现实当中,确实各个别体的有六个根,这个也是显然的,不是一个,因为有六个的原因。
然后说不是六个,“它不是六个,”你眼耳鼻舌身等根不是六个,为什么呢?“终究是一,”毕竟最后都是一,可能也会这样讲吧,因为如果六个的话,那互相都一点没有关系也可以的,但实际上也并不是的,实际上如果是六个真正是存在的话,六个是应该自己起作用的,但实际上最后可以归根到各自都是一个上面。
或者讲刚才如果不成立一个的话,那六也不成立的,因为六是在一的基础上。当然这个能不能这样观察?所以最后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说,因为阿难,前面佛陀给他观察的时候,这六个根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的时候,先破了一个,这个破得比较清楚的,肯定不是一个。然后是不是六个?说六个的时候,他就有一个问答来讲的,最后他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破六个根。
其实六个根,我们下面也是通过圆通根的方式来,也最终就像究竟一乘一样的,六个也是不能成的。这个道理以后可以讲的,但这个可能也看看有其他的有一些注释也有一些解释,但是有些解释也并没有特别明显地讲。
那么这样一来,“终不汝根元一元六”,所以最终根本不能成立你的根是一体或者是六体的。
确实我们观察的时候,下面用虚空的比喻来也会讲的。真正是有六个根的话,那么跟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然后真正是一个根的话,跟六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实际上这六个,表面上都有,但实际上六个和一个都是不成立的。
应该是我们未经观察的时候,一个根也是成立的,每一个都是成立的,六个根也成立的,总共是有六个根。但如果真正去观察,一个和六个都不能成立的。
比如说虚空,我们这里放六个玻璃杯,六个玻璃杯实际上每一个里面都有虚空的,但这里面的虚空你说一个实相的六个有没有呢?是没有的,是和大虚空一味一体的。如果你说没有的话,也不行的,确实是六个玻璃杯里面还是有六个虚空的。
所以这样来观察的时候,在显现上虽然是有的,但这实际上六个也不成立的,六个不成立的话,那一个成不成立呢?我们说是虚空一个嘛,刚开始我们认为六个是不成立的,因为跟大的虚空是一体的,那一个应该成立的,大的虚空是一个。其实大的虚空一个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所谓的虚空,它是一种无为法,它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不是实有的东西,没有一和二的概念。
可能最终佛陀对阿难说的根应该是这样的,暂时可能一个根也好,六个根也好,都可以有的,但是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六个根和一个根都不能成立的。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对,我讲的对,“所以从根本上看,阿难你要知道,根一个也不成立,六个也是不成立。”
那一个、六个不成立,那为什么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无欺的存在?这个为什么呢?这个是这样的: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所以这个是有原因的,“无始以来,因为我们有颠倒无明,沉溺在这个轮回的苦海当中,因为这个原因,圆满的、湛然的、光明的如来藏当中开始无缘无故的产生六个根、一个根,这样意义产生的。”
就像那天我们说演若达多是吧,让你们大家要记住这位先生,演若达多是我们《楞严经》的最好的一个朋友,大家连这个都忘了的话,那说明你可能是真的对《楞严经》的基和基现,或者说是无始以来的无明的道理没办法的。
像演若达多疯了,这个原因找的话很难找到的,所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刚开始在如来藏的妙用当中起现的话,实际上它可以说是一种无缘无故地变成六个根和一个根,这样的。
所以佛陀下面对阿难说: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你作为须陀洹的阿难,跟凡夫人是不同的,你虽然已经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的时候,烦恼已经断了,那这样那已经得到了“六销”,你的六根对你来讲都能消除,因为你是圣者。
圣者按照长水子璇引用了《金刚经》和《涅槃经》,我刚才讲的一样,一般获得了预流果以后,基本上是外在的六尘是没有的,外在的六尘没有的话,六根也没有的。那这样的话,真正像我们凡夫人一样的六尘的这种执著,或者说是为六尘而奔波的这种现象是你没有的。
但是你还有一个法没有断掉,“犹未亡一”,也就是说,作为须陀洹的话,他还是要执著最后希求的一种无为的果。
也就是说,他相续当中的所知障没有断的原因——他其实不仅是所知障,他还有烦恼障,刚才前面可能是三界里面的见断已经断了,但是修断没有断,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阿罗汉的时候才把三界的所有的烦恼障才能断除。
我刚才好像也是不是有点口误?我就有时候把须陀洹又想成是阿罗汉。阿罗汉得到的时候,见断和修断都已经断除了。
所以你还没有断修断,那你有一些还没有亡掉,你的六根的执着没有了,但是还有一根的这种执着还是没有丢。所以下面给他讲一个比喻。
讲什么样的比喻呢?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这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世间的“太虚空”,虚空它可以参合很多的群器,刚才我讲的,我们放了六个玻璃杯,放在那里,每一个玻璃杯的形状都不同的,有些是三角形的,有些是长方形的,有些是圆形的、椭圆形的。但是每个形状不同的原因,其实里面的虚空,表面上看起来也实际上是,如果有个形色或者是相色的话,里面的空也会这样的。
如果是一个椭圆形的玻璃杯的话,当然玻璃杯也可以,或者其他的杯子也可以,比如说我们教室里面四方形的,或者是我们有时候是椭圆形的,有时候是我们圆桌会议的,有很多这样的这种圆形的嘛。那这样的话,这个里面的虚空都是有不同形状的。
如果你外面的这种器已经除了,没有了,玻璃杯全部都坏了,或者这样的时候,那里面的空性可以变成了大的空性,“说空为一”就大的空性为一。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
这样的大虚空跟前面的虚空,怎么会说这是相同的,这是不同的,或者这是一个的,这是他体的,怎么跟这个相同,这个不同,有没有这么说的?刚才六个玻璃杯里面的虚空,和大的虚空,这两个如果别人问你,这是一体还是他体?或者说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没有什么说法吧,因为虚空本身都是毫无存在的这种法就称之为是虚空而已。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更何况说我们这里面的虚空,不管是刚才玻璃杯里面的,还是大的虚空,你如果说是这是一体、他体,这样说的话,这是痴人说梦,应该是没有什么可讲的。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所以下面他这里讲,我们的根相当于是刚才不同的六个器,大的虚空相当于是如来藏,那么整个如来藏的这种光明的智慧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时候,虽然暂时根据器不同会显现不同的,我们每个人的这种眼识、耳识、鼻识,再加上是每个个体,每个人也有很多很多的,但实际上刚才这个比喻也是一样的。其实这里还是有一个很深的道理在里面,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这以下,我们讲一下六根到底是什么样?六根,它有一个胜义的清净根,也有一个世俗的这种浮根,浮尘根,它有这样的根。所以这个可能跟《俱舍论》的提法和因明的提法稍微有一点不同,但是也挺有意思的。
可能我们从小都学《楞严经》的话,我们对根的理解也可能会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每一个根,像胡麻花、铜针,还有卓嘎树的这种疥疤一样的,《俱舍论》里面每个都有不同的形状嘛。当然这个是有实宗他们承认的,一般是到了唯识宗和中观宗,基本上是对根并没有承认为是一个实有的色法,并没有这么讲。
但这里就很有意思的,首先讲眼根,眼根到底是什么样?下面就讲得比较清楚。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首先是我们讲的眼根,眼根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原来知道我们的根,还有境,还有作意,最后变成眼识。
这里先外境形成,然后如来藏当中把明分形成,然后就变成见精,最后好像成根一样,这个次第跟平时的说法有点不同。
这里怎么讲的?我们外境当中的明的色和还有暗的色等等,这些“二种相形”的原因,那么如来藏的妙力圆满当中出现一种什么样呢?“粘湛发见”,“粘”,我们一般粘在一起,那种粘连。有些讲义里面都写的是米字旁有个占那个,粘连,这个是一种染污,或者是一种覆盖,这个意思。
后面的“湛”,是指湛然的如来藏,意思就是说,在妙力的圆满当中,依靠一种因缘,也就是说,粘连湛然的如来藏以“发见”。
它每一个都比较相同的,先有外在的形相,然后如来藏当中就——藏文当中把这个“粘湛”就叫做是清净的缘,就好像在如来藏当中出现一个清净的见分,清净的缘,然后就出现一个“见精”,这个“见精”跟外面的色法相应,然后结成根,结成了我们的眼根。色和刚才的见,两个结合起来就成根。
我们一般因明和《俱舍论》当中,先依靠根产生眼识——见,这样的。但这里先依靠根变成这样的。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根有两种根,一个是清净根。清净根,它的“根元目”,藏文当中“根元目”就是根的本性,根的本性“清净四大”,这个是胜义根。
【因名眼体。】
它的根体,实际上名为“眼体”,眼睛的本体。
刚才那个清净根,有些注释当中讲的是只有圣者在用,一般我们凡夫人是没有的。
这个称之为眼体。这样的这种眼体,它其实有浮尘根。
【如蒲萄朵。浮根四尘。】
这个浮尘根像“蒲萄朵”,“蒲萄朵”就是葡萄粒,新疆的葡萄。藏文当中只有一个“蒲萄”,没有后面的“朵”,但是“朵”是有些注释里面说是葡萄粒,像葡萄一样的,形状是这样的。我们原来说是胡麻花,胡麻花和葡萄的形状可能差距有点大。
它这个叫浮尘根,它是有四尘具足的,色、香、味、触四尘。
因为这个原因——
【流逸奔色。】
有这样的这种浮尘根,其实它流露于外在的色法,一直奔赴外在。
这是一种解释方法,这个解释方法当中,刚才形成根以后有一个清净四大的的根,叫做胜义根,只有圣者才有。然后在世俗的浮尘根,它的形状相当于是像葡萄一样的,它是四尘组成的,这个根就开始放射到,没有什么限制的,只能在色法上面开始奔波。大多数的注释,包括交光大师,很多的解释方法是这样的。
但也有一些解释,实际上刚才这个根,它的本体四大清净的。他就并没有说是胜义根,他直接说,实际上这样的这种根的本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已经清净的一个这样的眼体,它在我们众生面前显现很细微的一个,像葡萄一样的色法,实际上这个是四尘组成的这么一个。
所以有些认为是前面的四大清净的部分只是圣者才有,这叫做胜义根;后面的浮尘根大家应该是都有的,而且它的形状那应该不是胜义根的形状,应该是世俗根的形状,这个是比较共用的。
我们再讲一个就算是今天完成吧,好吧?刚才眼睛已经讲了,所以你们应该大家都知道,这个有点有意思吧?我们以前《俱舍论》的眼根跟这里的眼根确实是有点不同的。不过它的形状,凡是《楞严经》里面也是,它是一个葡萄,都一样的有这么一个色法。
《俱舍论》里面说是我们眼睛里面的眼根并不是眼珠,但是它有一个清净的色,周遍于整个眼睛里面,它可以取外境的色,就像是我们现在不是说是玻璃片儿,就那样的。我有时候我们有了眼翳的时候,就专门有一些进口的晶片儿,有这样的。所以专门取外境的有一种色法,特别清净的。
但是像葡萄一样的,是不是整个眼睛像个葡萄的,是不是?眼睛像不像葡萄?晶状体?什么意思?葡萄?你大声说一下。
像水晶一样的葡萄,什么意思?晶状体,是吧?它的形状是不是葡萄一样的?是椭圆形的,那可以,叫什么?晶状体,是吧?
你看现在,你学过眼睛,是吧?晶状体,葡萄一样的晶状体。行吧,看下面鼻根专业的人有没有。眼科、鼻科、口腔科。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这里是“发听”,刚才是“发见”。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
这个也是一样的。
对,现在是耳科,弄耳朵的人,看有没有。
外面的声音,动的声音和静的声音,这两个因缘相撞,“相击”以后,在如来藏的妙用当中,先已经就污染了,粘染什么呢?湛然的如来藏,它就可能盖住了,藏文当中它是一种明分吧,一种清净的缘。这个清净的缘最后发出一种听觉,然后这个“听精”就跟外面的声音相映。
好像弄来弄去的,一会儿先相撞声音的尘来,从如来藏里面发挥,然后再出现听精,然后听精跟色尘相映,然后“卷声成根”,这个声音就变成根,卷成了耳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耳根它的根元目也是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耳朵的本体就像新的树叶卷起来一样的。不知道耳根是以什么来听的。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刚才前面也是一样的。如果是你是清净根的话,四大清净的,我们眼睛看不到的,非常细微的有一种,这个是圣者才有的,他可能听到的超越我们凡夫人的一些声音,天耳通这些都有吧。
然后我们真正的世俗当中的浮尘根,它的本体实际上是就像是,原来我们说是卓嘎树的疥疤一样的。卓嘎树也不知道怎么样的,但现在耳根就像把叶子卷起来一样的,可能耳朵里面确实有个……
耳目是什么样的形状?像什么?蜗牛壳是吧?可以,可以,那可能这样的话,新叶卷起来也是可能差不多是吧?叶子卷起来跟蜗牛壳儿,还是看起来比较相同的。
你看佛陀很了不起,现在我们西医全部都早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好吧。要不今天讲到这儿。
这些都还是要记住,以后还是很重要的。这个跟我们现在的,应该是这种医学结合起来。这样的话,现在这个根接收外境的道理,还是很有意思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