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4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那么讲《楞严经》的话,现在我们正在讲六根,六根前面各自都显现自己的对境,这个时候都会讲到清净根、浮尘根,如果得到了一种圆通根的话,实际上是这些根互用的,互相起作用的。

 

这个道理,大慈大悲的佛陀给阿难讲了六个比喻,六个人的这种案例。这六个人的案例当中,有三个是没有得阿罗汉果位的,有三个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

 

没有得阿罗汉果位的这些人,有些注释说这是给阿难,为了让他获得一种安慰,因为阿难很伤心,他觉得可能这是圣者阿罗汉以上的境界,像我这样的人都是可能没办法。

 

后来佛陀给他在六个众生当中,有些是已经得了真正的阿罗汉果,当然阿难,如果说我们从预流果开始视为圣者的话,阿难也是个圣者,但是圣者的界限是如果阿罗汉为止的话,那就可能阿难非圣者。

 

三个是非阿罗汉,三个是阿罗汉,这样的话让阿难也心里有一种得到安慰,得到认可,让他也是努力,即便是没有得阿罗汉果位也有机会。

 

从我们昨天所讲到的这些道理当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依靠眼根而见色的,但是这次我们学《楞严经》的时候,其实如果得到了一定的有漏的或者是无漏的这种功德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一定获得了真正的圣果,但是他也可以见到不涉及眼睛的很多的对境,他可以见得到的。

 

这个道理实际上,我们现在不是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或者说是有一些小神通的人,我们经常说是有有漏神通的人,无漏神通的人应该是获得圣者以上果位的人,有漏神通的话,现在有些可能是到中阴身去看到别人的这种灵魂,他在干什么。

 

但是他是不是用眼根来看到的呢?实际上不一定眼根看到的,如果眼根看到的话,实际上我们肉眼的眼根也看不到中阴身。我们肉眼的眼根隔几座山以后也是看不见的,但是他们可能见得到未来的一些事情,他们又能见得到过去的一些事情,他们同时也能见得到可能你现在心里正在所想的有些事情。

 

那这样这是到底是什么样来见的呢?其实这个人应该是得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清净的根,那个时候不一定依靠他的眼睛(看到),不一定依靠他的耳根(听到)。

 

所以从学到《楞严经》以后,我们有些人觉得:“怎么能看得到?中阴身怎么能看得到?”原来有一个神通的人,就经常说神通嘛,他去一个地方,回来的时候听说路上的雾比较大,然后就迷路了。很多人就笑他嘛,他就只看得到中阴的地方,但看不到前方的路。但实际上也有可能这样的现象,因为依靠肉眼的话可能看不到的,但是依靠他的一种特殊的清净根的话,我们人当中也有一些小神通的。这个是真的会有的。

 

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还是有一些小神通啊,小灵感呐,这些也是我们不能完全都是否认。当然有些都是胡说八道的,他自己根本没有什么,自己就开始说妄语。其实说妄语的人面前,先他说一个,“哦,这样,这样。”然后再过一段时间问他一下,他可能说法自己都忘了,也许可能说的不一定是一样的,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今天学到这里的时候,大家也知道是通过学《楞严经》以后,以前我们依靠六根而见到的以外,并没有想到一种通用的根,这个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我们以后学道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否认。因为我看不到,你也肯定看不到;我听不到,你也肯定听不到,这样的说法是肯定不合理的。

 

今天紧接着讲,佛陀还是给阿难讲圆通根的一些道理。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这里说佛陀告诉阿难,如今你“诸根”,你的眼耳鼻舌身等六根,如果“圆拔已”,如果圆满地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这些六尘当中,把它拔出来,脱离了这六境,就如果你的六根完全都是脱离了六尘,如果这样的话,那“内莹发光”,内在的晶莹的这种本性,引发出它的光明。

 

这个时候“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那个时候你的浮尘根,我们前面讲到的眼耳鼻舌的六个世俗当中的浮尘的,有各种形象的这六个浮尘根,实际上这是属于有情世界当中,我们根一般都是有情方面的。

 

这些六尘的有情世界,还有外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所有的这些变化相,内情世界和外器世界的所有的这些,各种各样生生灭灭的这种变化相,全部都融入智慧当中,就像是什么?我们滚烫的水,如果倒在一块小小的冰上面,那这些冰全部都融化成就液体了,原来的冰全部都融化成液体。就像是这样,一瞬间,或者是一念,就很快的时间当中化成什么?化成无上的知觉,就转依到无上的这种智慧——本智,这个意思。

 

所以这里讲到了——可能《楞严经》当中也没有这么讲,我们一般如果是密宗,如果依靠传承上师的指示——你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那个时候应该六根,就内在的已经脱离了,脱离的时候,内在的这种光完全都是显现。这个时候外在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现象,各种各样的这些粗糙的现象,全部融化成无二智慧,就像是冰融成水一样的。

 

本来的我们的这种光明就像是水一样的,中间的无明相当于是寒冷,然后通过后来的这种智慧的火,然后把冰融化成本智。虽然它的水的本性没有变过,但是中间因为外缘而变成冰,所以我们众生期间的这些所有粗糙的外界现象,全部融成内在的自然本智。

 

 

这个很多大德开悟者,当他真正开悟的时候,外在的各种各样的这些有相的东西,全部融成智慧。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这里讲一个比喻,佛告诉阿难,比如说我们世间人当中,一般他的见精集聚在什么呢?集聚在我们的眼根上,见什么东西的话,全部是依赖于你的眼根。

 

如果你的眼根,很快的时间当中把它闭合,比较特殊的情况,你马上当下你就闭眼,这个时候在你的眼前“暗相现前”,所有的漆黑一片的现象现前,除此之外见不到任何的东西。这个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这些对境也是照样的,跟前面一样的,全部变成“黯然”,在那个时候包括你的头,包括你的脚,这些也是黯然的,也是看不清楚的。这个比喻一个人的角度来讲的。

 

这个比喻,比如说通理法师和有些注释当中,说是一个人的这种身体来比喻的;还有一些,比如说交光大师,有个别的一些大德,在他们的注释当中就出现两个主人。

 

他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世间人知道他所有的见精集聚于眼根,那当你眼睛闭下来的时候,前面就变成除了黑暗以外没有什么的。在这个时候,你前面站着另外一个人,但是他的六根那全部是黯然一片,他的手、脚、整个肢体也是相同的,也是看不见的。你眼睛闭下来的时候,你前面有一个人站着的话,那你眼前虽然这个人站着,但是你也分不清楚这个人的头在哪里,这个人的脚在哪里,分不清楚。

 

交光大师他们的解释方法,解释这个经典的时候也出现两个人,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刚才这个人,他自己闭着眼睛的时候,眼睛看不见。眼睛看不见的时候,他手乱摸,刚才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旁边还站着一个人,这个时候你眼睛看不见,但是用手来环绕他的外在的身体,给他抚摸整个一匝,全部摸一下。这个时候,虽然你眼睛看不到,但是你对面的这个人的头在这里,脚在这里,手在这里,全部都辨得基本上是精确。所以他的这种知觉,跟眼根所见到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知觉是同”,如果旁边一个人的话,你眼睛闭下来根本看不到,但是你眼睛闭下来了以后,知道前面有一个人,然后你就摸。摸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以前小孩儿玩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玩法,这个时候你就摸的话,知道原来他的脚在这里,他的头在这里,就“看”得到了。

 

这是两个人的这种辨别方法。这样的话,虽然你眼睛闭着,但是因为你的手的这种知觉起到了眼根的作用。原来是你的身根,用手来摸,这是触觉吧,本来是这个人的头和脚,应该是用眼睛来辨别,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用手来摸也可以。

 

或者刚才这个人,用通理他们的解释方法,如果是自己,刚开始你闭起眼睛的时候,可能自己也是看不到自己的脚,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上方,然后这个时候自己开始摸,自己摸一下,知道是我的脚在这边,我的头在这边,我是这样的。好像是你眼睛看到自己的身体一样,基本上是有这种知觉。这种身体的触觉实际上是也起到了什么样呢?眼睛的见精,见精和觉精基本上是相通的。

 

这个意思什么呢?在某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的根,依靠其他的一种根也可以代替的意思,并不是永远都是不能的。一般来讲,你的色身的各种形状,应该是用眼睛来辨别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你闭着眼睛,那个时候你用手来抚摸的话,也是起到这个作用。

 

这里给阿难讲了这么一个比喻。

 

下面这个句子稍微有点点难懂,看一下。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前面比较好懂,说是一般来讲我们任何一个人,世间人,他要见的话,他“缘见”,见的因缘应该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光明,对吧?我们没有光明的话,那就什么都见不到。你看灯如果熄了,什么都看不见,然后晚上你灯关了,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说这个“明”很重要的,“缘见”也好,见缘的话,这个明很重要的。

 

“暗成”,如果没有光明,变成了这种黑暗,那就“无见”了。因为在这里面的“暗”和“明”都是眼睛的对境,所以说如果是“明”的话,那它就变成了见缘;如果是暗那变成了不见缘,就不能见到的。

 

后面这两句:“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这个就比较特殊的意思,“不明自发”,一般来讲是你要有明的因缘才可以见得到,没有明的因缘,那见不到嘛,但是对开悟者,对圣者,或者说是有特殊人的话,“不明”,这种见的因缘是没有的,不明的。但是虽然是不明的,比如说眼睛闭起,或者说是外境的这种光明没有,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光明“自发”,他内心的这种心的光明,或者说是他有眼通,或者是他有他心通,这样的话,他就不接触外面的这种日、月、灯这些,他就没有这种明的因缘,“不明”,好多注释里面给它打的双引号,意思是这个“不明”是看起来是没有光明,但是没有光明的话,这种光明它就自然自发的,内心的光明,他就外在的光明可能是没有的,但是内在的光明,它就配套的显现。

 

如果他有内在的光明,“则诸暗相永不能昏”,如果有内在的这种明相的话,则所有的暗相永远也是不能障碍他的,不会昏的。我们一般来讲,比如说我没有电灯的话,可能路都看不到的,对吧?但如果我有证悟的,我有更高的一些境界的话,那不明的情况下,黑暗当中我可能去哪里,见什么东西,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这些外在的黑暗,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影响,它不会遮障我们的。

 

所以有时候怎么讲,《楞严经》里面的有一些词通达以后,确实也可能大家都可以引起更多的一些觉悟吧。

 

前面讲的“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这两句是有一个人到达这里的时候,他有所觉悟。说是以前在《续高僧传》当中,有一个人叫做昙耀,昙花的昙,光耀的耀,他是什么样呢?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梦到了好像昙耀融入到她的怀中。后来有一个僧人说佛日已经降临到这里了,这样以后他们家里就出现了各种瑞相。

 

这个小孩儿到了七岁的时候,很多都不学自通,非常非常的聪明。然后到了九岁的时候,有一些老师,跟老师一起学《楞严经》,九岁的时候学《楞严经》,他学到《楞严经》就是前面讲的这两句“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到了这个时候,他就恍然有省,然后对所有的这种知识,所有的这些文学无所不通的。

 

虽然他那个传记当中,后面是怎么样都是没有怎么说,但可能从历史来看,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和许许多多的修行人通过《楞严经》的这种读诵啊、学习啊,或者说是修行,这样的话,在不同的时代当中也有很多的开悟者。这也是佛菩萨的加持,也是自己的这种因缘吧。

 

我看到最近很多人确实对《楞严经》还是信心很大的,而且这里的这种词句从汉文的角度来讲,虽然比较难懂,但是有时候自己读的时候,也是词句很优美的,再加上可能自己直接读的话,有不可思议的这种加持。我们很多人对这部经也有信心,有信心的话,同时自己也是经常拜读、经常顶礼、经常供养、祈祷,这样是很重要的。

 

这个应该是自古以来为什么是这么多的高僧大德重视,其中肯定有一个非常甚深的这种密意和缘起,所以我们后人遇到这样的法,而且我们也是有幸基本上是能懂到《楞严经》的大概的意义。真正要通达的话,那我也不懂,我也没有传承,自己都是下午就啃着啃着啃,然后翻这个翻那个,然后就在这里装模作样地给大家讲。

 

有时候是希望寄托在藏文上,但是藏文好像,他的文字表达方式不太像前辈的这些大译师们。本来我们藏文的这些译师们,大概最早的时候是松赞干布时候的屯弥桑布扎,他们翻译出来的,比如说二十一个经和续,后来是贝若扎纳他们,益西德他们,然后再后面是后弘时期的这些翻译。

 

但是这些翻译都有个特点,不太像汉语的这种翻译,汉语的话,有时候是不同时代的这些译师们的翻译特别古。我们的这种大藏经的话,当时那些大法王,他们制定翻译的风格、文句,还包括有一些润色的程度,这些都是专门,他们先规定如何翻译,翻译的规则国王先定下来的,赤松德赞和松赞干布都有。现在有些是在论著里面有,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是大藏经谁只要读下来的话,大概的意思都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这个《楞严经》,因为当时章嘉国师他们的这种,他们没有跟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一样翻译很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楞严经》它特别古的原因,有时候是好像有些翻译出来的话,可能翻译成藏文的时候,有些时候好像比汉文还古,有点儿不知道什么意思。包括我们前面的,今天有几处,我看藏文看半天不行的,还是再从汉文上看,这样好一点。那这样的话,你们想想藏文也是变成什么样的?比汉文的经文还要古的话,这个你们也是可想而知的,对吧?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些把《楞严经》的这些词,自己也是在慢慢地读,这样的话,确实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有甚深的意义的这些推理、意义,这些的话,我想我们现在学《楞严经》的人都应该是明白的。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因为前面如果在特殊的开悟,特殊的这种圆通根的时候,那根就互用的,而且它又没有遮蔽——现在我们眼睛,黑暗的话是遮蔽的,中间有山的话,是遮蔽的;鼻根也是一样的,耳根也是这样的,只要外在的一些阻碍,那就不通了,有障碍了,但是特殊的圣者和这些的话,他就完全都是可以。

 

原因是什么呢?所有的六根和所有的六尘自然销亡了,自然消失。那这些有色的根自然消失的话,为什么“觉明不成圆妙”?为什么是本觉妙明如来藏的这种自然本智,为什么是不能成为圆通妙用?为什么不会呢?一定会的。

 

就像我们昨天迦叶尊者的话,他就所有的这种分别念和这种执着的心都都没有的,所谓的这种意根早就已经灭了,但是他就圆满了知,不因任何的起心动念的这个道理,作为证悟者来讲,这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没有证悟,可能在我们面前还是比较相违的,因为我们只能这个,除此之外也是没办法的。

 

这是佛陀对阿难的这么一个长长的教言,接下来现在阿难就出来,给佛陀问一个很长的问题。

 

其实我们也应该很幸福,直接进入到楞严法会当中,听到阿难和佛陀之间的对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然后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呐,世尊呐,就像佛陀您所说的,”前面不是已经说了嘛,“因地的觉心欲求常住的话,要与果地的名目一定要相应。”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你的心是常住的、不动摇的、稳固的,这样的常住心的话,那果地的时候也应该是常住的、不动摇的。

 

他这里要想问什么呢?因为阿难一直认为现在所有的这种六根都已经就变成了一种断灭,这么一个过程。因为现在各个讲的时候,六根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性质。那这样的话,果地的时候怎么能现前?果地它是一个常有的东西,因地它是一种断灭的东西,那因地的断灭跟果地的常住,这两个如何相应的?

 

所以他就先把佛陀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是已经说过,说是因地常住的心和果地一定要相应嘛,无生无灭的东西要相应,如果这样的话,阿难说——

 

世尊。如果位中。

 

就像果位中。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他说,佛陀您知道,就像我们果地的话,“菩提”,它是不同名称的,七个名称,这个是不同反体来讲的,比如说“菩提”是从证得,获得了证得方面;“涅槃”是断得,断除障碍方面的;“真如”是无迁无变,无迁无得,或者是没有迁变的;“佛性”是本来都是已经众生具足的,或者是不坏不变的,这个层面讲的;“庵摩罗识”,大多数的译本当中说它是无垢识,“庵摩罗”是一个梵语,有些把它当作为第九识,有些说是第八识,但不管怎么样,它在不清净的时候是阿赖耶,清净的时候是无垢的自然本智,智慧的意思;然后我们众生具有各种功德的“空如来藏”,本体空性的如来藏;还有洞察十方,洞察一切万法的“大圆镜智”。

 

这个是不同的层面来叙述的佛的功德,这样的七个法,实际上虽然有七种名,称谓变化,看起来好像它的不同名称的反体来讲是不同的法,但实际上“清净圆满”,清净所有的障碍,圆满一切功德。并且始终都是不会有任何的这种变化,不生不灭的,“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阿难说,你说果位的菩提,虽然有七个不同的名称,但实际上它是一种不生不灭的金刚王一样的,始终是不坏的这么一个果位。这个是我们从如来藏,大无为法的角度来讲,果法大无为法的角度来讲,菩提也确实是这样的。可能我们很多人也这样想,有时候讲果位这样不坏不迁的这么一个东西。

 

如果它的果位这样的话——

 

若此见听。离于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说我们现在因地的这些,不管是见精也好,听精也好,见和听,还有闻啊、嗅啊、尝啊、触啊、知觉等等这些,一旦离开了它的对境——昨天讲的一对一对的,比如说见的对境的明暗、闻的对境的动静、修的对境的通塞,所有的这些根,统统都根识也没有了,就像是我们的心念,如果离开了前面的法尘,它自己心念、意识,本来都是没有的。

 

他心里想说什么呢?这个果位是常有的,然后我们因位的六根,对境是观察的时候没有,对境没有的话,那六根也是不存在的。那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他问的问题还是很厉害的。“那你不是说果和因要相应嘛,你看断灭的因的这种修行,跟想获得的七个常住的果,这两个是怎么相应?”

 

现在因的时候,这些六根,因为离开了它的境,六根都没有了,全部都变成了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的断灭的因,我们断灭的因,再怎么样修行,怎么变成七种常住不坏的果位,这是怎么能得得到呢?

 

然后他又继续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

 

这个我是不吹牛的,是吧?“如果离开了明和暗,那见者毕竟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前面的动静、通塞这些,如果没有的话,那其他的包括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些是没有的。那最后——

 

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如果前面的法尘没有的话,那念的自性,意识的自性就是没有的。”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所以他说,“进退循环”,就是进想退思,或者我们经常说是想来想去,或者说前思后想。阿难对这个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我也反反复复地考虑,想来想去,现在深思熟虑以后,就给你问的。

 

他说我想来想去,我再三地细微地“推求”观察,这样的话,确实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本来没有我的心,我的心没有的话,我的所有的五十二种心所这些也是没有的,就实际上是心和心所没有,然后六识没有,八识没有的话,我们所谓的这种根识,所谓的我、心、五蕴呐,这些都是不能成立嘛,如果这些详细观察的时候不成立的情况下,谁能安立一个因来求无上的,刚才有七种不坏的这样的果,什么时候能求到?就根本没办法。

 

阿难说,我最近一直是想不通,想来想去,想来想去,佛陀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我一直是想不通的,一直我就有点儿想不明白,今天我还是就冒着生命危险的(呵呵),但是我也知道这样问的话——那天有一个堪布给我说,给我讲很多我的过失,我做的有些事情的过失,然后我说:“你干嘛?天天都是看一些过失,不看我的功德。”

 

他说:“有些人说你喜欢听功德的,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身边还是有人说过失是很好的,所以我今天想来想去还是给你说一些你的过失。”

 

然后我说:“我不承认,虽然跟我说一些过失可以的,但是全部是我的过失的话,我不承认。不承认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所说的这些过失,实际上是你自己的偏见。”

 

然后我们开始辩论了一番,就后来也行吧,凡是……

 

所以你看阿难也是,他想来想去,“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我的心和我的心所也没有,这样的话,那以无因的这种断空怎么会是求七种不坏的无上正觉的果啊?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如来你不是曾经已经说过,”好像我们在前面十种显现的时候,说是“你所谓的六根,它是湛然的、精明的,还有圆满的、常住的,”一直说你这个根的本体是这样的,“那现在完全都是违越了你的真诚的语言,”你现在说是眼根也是不存在的,空性的;鼻根也不存在的,空性的;最后全部都就不成了,那这样的话“终成戏论”,最后你前面已经说全部是常有的,然后后面说这些都是不成立,那成了儿戏,完全都是不合理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人们称你如来是真实语者。”无绮语者,如语者,是谛实语者、金刚语啊?

 

这次阿难还是大胆的,就说了,然后后面他又害怕佛陀不开心,说是——

 

【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这里有些写的是“蒙悕(Xī)”,应该读悕(Xī)吧?有些写的是“蒙吝”,吝啬的吝,还有一种版本,“悋”是吝啬的吝旁边有一个竖心旁的。“蒙悕”有不同的字,但是比较常见的可能是“蒙吝”。意思就是说,大慈大悲的佛陀,要开启我迷惑的这种心,打开我的迷惑不解的这颗心,遣除我的疑惑。

 

反正他就觉得如来一直是,有一些语言是自相矛盾的,他其实前面一直跟如来这样问的原因,如来也是不断地给他开示,最后也就形成了这个《楞严经》。

 

下面就佛陀告诉阿难。佛陀显现上也没有怎么显现不高兴。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

 

还是说了,说是:“你虽然广闻博学,但是你还是漏尽通没有。”也就是说,因为他是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位,所以一般我们外道的五仙人他有五通,但是第六通——漏尽通没有的。一般我们圣者阿罗汉他就有这种,烦恼的这种漏,障碍也通了。所以你还没有得到漏尽通。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你心里面就认为自己知道,什么颠倒的因、虚妄的因,”你不是前面已经讲了吗?你就认为自己已经知道颠倒的因是什么什么的,“但实际上颠倒已经显现在你面前,你现在还是不知道的。”

 

我们有时候人也是这样的,说这个是不合理的,那个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是自己也是在做不合理的事情,自己都不发觉。

 

佛陀觉得阿难虽然说是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是颠倒的,但是他自己真正见不到诸法真相的这样的这种颠倒,他自己都没有发觉。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他说:“我只恐你还是有真诚的心,但是仍然给你直接说的话,你可能不会真正的心服口服。”不一定是相信的,因为他相续当中一直是有这种小乘的实执的东西。所以我如果直接跟你说最深的精妙的如来藏的本体,直接给你说的话,你可能现在还是不一定相信。

 

其实我们有些时候,因为我们的相续有这样的障碍的原因,直接相信是很难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相续当中有这样的障碍。

 

我如果直接就说的话,虽然你有一颗真心,但是你不一定能相信。所以我今天换一种方式来,也就是用世间的一种俗事的比喻来告诉你,这样能遣除你的疑惑。所以佛陀没有直接给他讲。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用表示方法来讲,因此像密法当中我也是这样想,我们六根的指示,包括去年大家灌《四心滴》的时候,好几次都是有我们的六根面前的,色身香味触都有,悦意的、不悦意的,好多;好看的、不好看的;好听的、不好听的;甜的、苦的等等这些。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利根者依此而可以开悟,但是如果钝根者的话,就没办法。

 

所以佛陀对阿难直指的时候,他也是用一种世间的方法来给他开示,怎么开示?这个就比较简单,佛陀下面这个应该是用一种世间的,最浅显浅显易懂的一种方法。

 

其实密法当中也有这些方法吧,有时候,比如说上师讲大圆满的时候,有时候是摇一下是手头的铃子,有时候敲一下鼓,或者说是有时候吹个海螺等等,有很多声音这样的;有时候就直视虚空,这样来让你认识本性的。其实在显宗当中,佛陀也是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让阿难认识他自己的这种六根的本性也好,或者他这里主要是闻性和声性。

 

闻是听的意思,听的本性是到底是怎么样?如果你通达了听的本性的话,那就圆通根马上明白了;或者是听到了声音的本性,下面有闻和声分开的。闻的话,我们听到的这种闻觉,听闻的这种觉来讲的;如果是声的话,声是外面的声尘,从外境来讲的。这里面还是有很甚深的一些道理。

 

光是讲的时候都是好像佛陀让罗睺罗敲个钟,然后:

 

“阿难,听到没有啊?”

“听到了。”

“听到没有?”

“没有听到。”

“听到没有?”

 

就一直反反复复地说。

 

“他们在干嘛?”可能一般对佛教不知道的人觉得:“听到有什么意思?没有听到有什么意思?这个很简单的。怎么遍智的佛陀跟广闻博学第一的阿难两个就玩啥?”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应该反观自心的时候,里面有很多是甚深的意义,对吧?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否。

 

然后当时佛陀命令罗睺罗——罗睺罗当时应该出家了——让他击钟。

 

我们藏文里面翻译的是楗(jiàn)槌(chuí),椎(zhuī)还是槌(chuí)?

楗(jiàn)椎(zhuī)就是这么长的一个,在戒律里面已经讲了它的大小长短,讲戒的时候怎么讲?一切有部戒律里面一直讲它的,很多的。确定了没有?没有。这个倒不要紧。

 

这里说的是敲钟。击钟一声,然后问阿难听到没有。

 

听得到不?四川话,呵呵。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阿难和大众说,听到了,“我闻”。

 

这是第一个。

 

然后过了一会儿——

 

钟歇无声。

 

敲钟以后慢慢慢慢就听不到了。

 

佛又问言。汝今闻否。

 

你现在听得到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然后阿难和大众说:不闻。现在听不到了。

 

这是第一个,罗睺罗击钟。

 

然后第二次的时候——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

 

你现在能听得到吗?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都听得到。听到了,听到了。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你听到的是什么?听不到是什么?怎么说,什么是闻,什么是听不到?在这里主要前面的四个问题,全部是听不听得到,这个上面。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

 

如果罗睺罗正在击钟的时候,我们就听得到,这个就叫做是听得到。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果他的击钟的时间长了以后,慢慢慢慢就没有了。在这个时候它的音响全部都慢慢慢慢就消失了,这个时候称之为是没有听到,“无闻”。

 

这是我们前面“闻”上面反复问了两次,就听到没有,听到没有?听到是什么?没有听到什么?主要是从根识,从听不听得到这个上面讲的。

 

其实下面我记得应该有观察闻性,它闻的本性是什么样,观察声的本性,声音的本性是什么样,这个问题。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

 

下面应该是佛陀又第三次下命令罗睺罗击钟。

 

问阿难言。尔今声否。

 

你看下面都是“声”,“尔今你有没有声音?”

 

阿难言。声。

 

阿难和大众说是:“有声。”因为刚刚击钟,刚刚击钟的时候,“尔今有没有声音?”然后有声音。

 

我们不知道,在那个里面分的话,我们自己也有时候想想,比如说我们吹海螺的时候,你就听听,海螺的声音是什么样?听是什么样?其实在这方面应该知觉。

 

好像我讲课的时候都不吹海螺是吧,现在?以前是,吹了吗?什么时候吹?课前?多前?真的,我都从来没听到。

 

以前我自己吹的时候,我就每次想是这一辈子当中我还有传法的机会。刚来的时候真的每天都是自己发愿,自己吹。他们有些辅导的人当中说他们吹,我说不用,我自己来吹。我想我即生当中传如来的教法,希望我愿生生世世我有这个机会。

 

那个时候人也不多,给藏族他们讲课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如果二十多个人都:“哦,他们班人太多了!”这样的。

 

就自己吹。这个吹海螺是以前刚来的时候,以前法王如意宝在甘多拉讲的时候,法王从下面的经堂,刚刚来的时候,吹海螺的人吹,这个时候念麦彭仁波切的有个长的咒语,念这个咒语的时候,旁边吹,然后他就吹完了进来的时候,基本上是念咒语都念完了。以前是这样的。

 

但一般我们早上的时候,大家都在,最近好像是——因为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吹海螺,击楗槌的声音,这个功德,最近是早上都吹得比较多一点。但我希望我们每个堪布堪姆都应该,讲法之前都要,还有法师辅导的时候,如果方便也要吹海螺,这样的话,对众生有利的,对自己也是很好的一种机缘。

 

第三次击钟的时候,佛陀问:你们听到没有?大众都说是听到了。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否。】

 

稍微过了一会儿以后,声音消失的时候,佛陀又问他们:“那现在有没有声音?”他声方面问的。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阿难和大众说:“现在没有声音了。”“无声。”

 

有顷。

 

“有顷”是可能有片刻,稍微过一会儿以后。

 

罗睺更来撞钟。

 

这个应该是第四次,前面的“闻”当中他撞钟两次,这里撞钟两次。前面“闻”问上面撞钟两次,“声”上面两次。

 

佛又问言。尔今声否。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阿难和大众说是现在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什么是有声,什么是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

 

如果这个钟,有人击它,然后发出声音,那这个叫做是“有声”。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击完了以后很长时间,声音就慢慢慢慢就消了。那个时候“音响双绝”,音和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叫做是“无声”。

 

看起来好像如来和阿难一直在这样玩,只有一句话就解决了。但是这个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大家也今晚上想一想 ,看看到底是他表示什么的意思?然后明天具体的意思,下一节课当中会讲到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