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3 课

 

 

 

 

◎ 佛陀说法的密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时候,曾宣说过十二缘起等 诸法存在的道理。在《阿含经》《大毗婆沙论》 29 和《俱 舍论》 30 等小乘经论中都有这方面的教言。内道有实宗 依此而秉持万法实有的观点。

 

29    《大毗婆沙论》: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全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 论》,玄奘译。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弘护佛教,鉴于当时部执纷 纭,人各异说,便请胁尊者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建立伽蓝,召 集 500 位有名论师,以世友为上座,费时 12 年,造《阿毗达磨大毗婆沙 论》十万颂,详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磨发智论》。是说一切有部的 最高论书。

30    《俱舍论》:佛教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印度世 亲著,玄奘译,30 卷。该论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 切有部重要的阿毗达磨如《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等以及 《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 己的观点,把说一切有部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

 

虽然佛陀的确如是说过,但其目的是为了接引根基 尚未成熟的众生,所以没有真正揭示出万法的实相。若从了义法门——佛陀第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来衡量,就会知道,佛陀的究竟密意是万法皆空,小乘经典所讲的 万法实有的道理并非了义。

 

◎ 本论以二十七品抉择

 

本论宣讲了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之理,揭示出 了佛陀第二转法轮最究竟的密意。全论共分二十七品:

 

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 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 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 十四、观和合品;  十五、观有无品;  十六、观缚解品; 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 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 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 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 各论师之不同观点

 

按照《佛护论》和《无畏论》的观点,全论二十七 品中,前二十五品宣说了如何趋入大乘之道,最后二品宣说了如何趋入声闻之道。

 

《无畏论》在藏文中也叫《噶里晋美》,关于本 论作者有众多说法 31。《佛护论》的作者是佛护论师, 梵语音译为“布达巴乐”,这部论是以佛护论师的名字 来命名。堪布阿琼等有些上师都于净现中得到过《佛护 论》的传承。

 

31    《三论宗通史》:    《无畏论》的作者是龙树菩萨,对于其他作者不太清 楚。《龙树菩萨传》:……中论五百偈。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 《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

 

清辩论师的观点与之不同,他认为本论二十七品都 在宣讲如何趋入大乘之道,并且圆满解释了释迦牟尼佛 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宗义。月称论师在《显句论》等有关注疏当中,持有与清辩论师相同的观点。

 

乙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 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丙一(宣说缘起特法)分三:一、宣说主要特法;

 

二、宣说其他特法;三、断除太过。

 

丁一(宣说主要特法)分二:一、观因缘品;二、 观去来品。

 

一  观因缘品

 

戊一(观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 教证总结。

 

已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总破四生;二、别 破他生。

 

第一品主要宣讲了因缘为空的道理。任何法如果由 因缘聚合而生,则必定为空性,因为这样的生不具有任 何实有自性。如《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 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 不放逸。”《般若经》云:    “色法无生”,意即色法乃 至一切法都是无生。

 

在佛教当中,若想完整论述一个观点,必须有教证 和理证。什么是教证和理证呢?

 

所谓教证,就是作为立论之依据的佛经论典中的词 句。在佛教当中若想立论,就必须用佛教的教言对所立 之论加以印证。理证,是指有理有据的推理,比如因明 和中观的推理,它们不是毫无依据的凭空想象,而是一 种有确凿、充分理由的推断。

 

在《中论》当中,龙猛菩萨运用了大量理证来阐述 万法不存在的道理。《中论》作为一切中观的根本,其 地位极其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如果这次 能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再学其他中观论典就能很容易 通达。

 

首先讲破四边生。虽然在名言中,佛陀承许因缘和 合而生的现相可以成立,很多佛经也讲过诸法的法相, 但在胜义当中,不管是因缘等世间法,还是涅槃等出世 间法,都没有所谓的产生。

 

庚一(总破四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诸法不是自生,亦不从他法而生,也不是自生和他 生两者共生,更不是无因而生,由此可知,万法无有产 生。

 

这一颂是总破四边生 —— 自生、他生、共生和无 因生。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入中论》对 破四边生的方法——金刚屑因做了广解;《中观庄严论释》对离一多因做了广讲。大家可以参考这两部论。

 

为什么本论要首先破生呢?因为万法如果没有产 生,就不会有安住;没有安住,就不会有灭尽……没有 生住灭自然不会有本体,因此,彻底破掉生之后,就能 打破世人对万法的实执。这时就不仅仅是口头上说空, 自相续会对空性生起真实的定解。另外,也如宗喀巴大 师在《理证海》中所说:因为世人对因和缘的执著根深蒂固,所以龙猛菩萨首先在第一品就直接遮破了因缘生 果。

 

颂词第一句“诸法不自生”,意即,任何法都不可 能从自身当中产生。自生主要是数论外道的观点 32 。他 们认为,从自性或主物当中可以变现出一切法。但这种 观点并不合理,如果自己可以产生自己,就会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

 

32   据数论中记载,在久远以前,当人寿二万岁之时,印度出世了一位淡黄 仙人,造有诸多论部而创立了数论派。其数论中阐述宇宙万有之形成, 即以二十五谛为根本原理。将一切所知法归摄于二十五谛之中,由数 立名为数论派,亦名淡黄派。彼派亦有世俗谛与胜义谛的主张,许神 我与自性为胜义谛,其余的二十三法属于世俗谛。或以常与无常而言, 自性与神我属于常法,二十三谛属于幻化虚妄的无常法。实际上自性与 二十三法本体无别,因为世俗诸法皆由自性变现,故称其为宇宙万有的 本体。除了自性幻化的诸法为世俗谛外,再无其余的世俗法。数论派所 许的自生,并不是世间凡夫所谓的先无后有,而是指果法在因位时本 具,只不过暂时未现,一旦明现此果法时则为自生。由于前未现与显 现、前未生与产生有相似之处,故可谓自现或自生。

 

为什么?因为,既然果法在因中已经存在,生就没 有任何意义,因此有无义生的过失;并且由于对方承许 因具有实有的自性,即恒常存在,这样果生完之后还会 无穷无尽地产生,故而有无穷生的过失。

 

第二句“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从他法当中产生。 果仁巴大师在《正见之光》中说:胜论外道等个别外道 和内道有实宗承许他生观点,如果他生成立,那么火焰 当中也可以产生黑暗了,会有一切当中产生一切的过 失,因此这种观点不合理。

 

为什么会有这种过失呢?佛护论师曾用《中论》 第二十品里“因和非因相同”的推理做过说明。人们一 般都认为,能生果的法为“因”,不能生果的法为“非 因”。如果存在他生,那么因和非因就没有任何差别 了,因为如果承许因果为他体,即两者以别别他体的方 式存在,那么因存在时,果已经有了独立的自性,这样 因对果的产生实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对果不起作用 的角度讲,因和非因没有丝毫差别。如果因和非因相 同,就会有一切当中可以产生一切的过失。

 

《入中论》和《显句论》中也是以“一切产生一 切的过失”来破他生。此理也可用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 33 来解释。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论》讲义对此有阐 释,大家可以参阅。

 

33   不共四大应成因:汇集相违应成因,根据相同应成因(是非相同之类推 因),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因,他称三相应成因。

 

第三句“不共不无因”,其中“不共”是说,不是 由自他二者共同产生。裸体外道承许由自生与他生共同 产生万法。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驳斥说: 由于有自生、他生两种过失的缘故,自他共生不能成 立。“不无因”是指,也不是无因而产生。顺世外道承许无因生,但这种观点是一种最下劣的见解,会有果法 恒有或恒无,以及因缘勤作没有意义等过失。

 

最后一句“是故知无生”,所以中观宗如此立宗: 一切万法,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没有真正的产生。

 

◎ 此颂分出了中观二派

 

关于如何解释这一颂,印度诸中观论师持有不同 的观点。可以说,以此为界,分出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 派。很多印、藏佛教历史典籍中,对此都有详细说明。

 

中观派是如何分的呢?

 

总的中观创始人是龙猛菩萨,对其观点进行弘扬 的是圣天论师。人们将这两位尊者的中观论典称为母中 观,如《中观根本慧论》和《中观四百论》等。为什么 叫母中观呢?因为它们既不属于自续派,也不属于应成 派,而是此二派的来源,即二派尚未分流时的中观著 作。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主要讲见解;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主要讲修行。

 

后代中观论师在抉择《中观根本慧论》见解时出现 了分歧,由此分成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在印度,应 成派的代表人物是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和寂天论师等。 佛护论师虽然早于月称论师,但并没有像月称论师那样 做广大的破立,所以不是应成派的真正开创者。是月称 论师在破自续派清辩论师观点的同时,建立起了圆满的 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的代表人物是清辩论师 34 、静 命论师 35 和智藏论师等。

 

34   清辩论师:     (约 490-570)印度人,著有《般若灯论》解释龙树菩萨的 《中观论》,立自续因之理,创中观自续派见,为经部中观的创始人。

 

35   静命论师:又称寂护论师,生于印度的东方,乃萨霍尔国王之子,曾于 那烂陀寺任堪布,是印度中观自续派大论师,著述了《中观庄严论》 等多部论典,后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广传了五戒、十善、 十二缘起、十八界等显宗法门;引度七位藏人现僧伽相,在藏地奠定了 圣教根本。

 

有些人认为,是藏传佛教把中观宗分成了应成派和 自续派。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中观二派的分歧,在 印度佛教史上一直存在。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 中说:根据布敦大师《印度佛教史》的记载,中观应成 派和自续派的分歧,在古代印度时期就有了。

 

学习《中论》时,大家需要记住,昨天的顶礼句是 整部论的总结,它抉择了万法的胜义实相和世俗现相; 刚才这一颂是中观宗分成了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分界处。

 

◎ 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辩论

 

应成、自续二派论师在解释这一颂的时候,在关于  “是否需要加胜义简别”和“是否需要运用三相推理” 等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双方论师展开了辩论。

 

首先,双方就“是否需要加胜义简别”的问题进行 了辩论:

 

应成派佛护论师在解释这一颂时认为:一切万法无 自生、他生、自他共生和无因生。意即一切万法无论在 胜义当中,还是在名言当中,都没有真实的产生。

 

对于这一观点,自续派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 予以了驳斥。他认为,宣说万法无生一定要加“胜义简 别”,即必须分开二谛,在名言当中,万法应该存在且 有产生;加“胜义简别”之后,在胜义当中,万法在何 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无有自性实有的产生。如果 不加“胜义简别”直接说万法无生,那么名言中的柱子 等一切法都将不存在了,这样会有诽谤名言的过失。  (格 鲁派的有些大德也如此承许。)

 

应成派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破斥了清辩论师的 这一观点。他认为加胜义简别没有必要,如果加上简别, 说“胜义当中没有产生”,那么已经间接承认了在名言当 中有自性生,但这不合理,因为诸法从来没有过自性,又 如何会有产生呢?所以,可以直接说一切万法在何时、何 地,何种情况下都无有产生,不必加胜义简别。

 

双方第二个辩论是关于“是否需要运用三相推 理”:

 

佛护论师在建立自宗时认为:一切万法没有自生、 他生、共生和无因生,如果有生,就会有很多过失,比 如,他生会有一切是因非因产生一切果法的过失;自生 会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

 

清辩论师驳斥说:“你们只讲了自性生的过失, 并未解释具有这些过失的原因,即没有讲能立 (推断的 因)  ,也没讲‘自生会有过失,如同外道所承认的常有 自在的我’这样的同品比喻。因为三相推理不完整,所 以你们的立宗不能成立。”清辩论师《般若灯论》里的 很多内容都在破《佛护论》的观点。

 

为什么清辩论师会这样说呢?因为自续派着重建立  相似胜义,使用的理论是自续推理 36 。自续推理也称自 续因,它是在自他都承认“有法、立宗、能立和比喻” 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推理和辩论。比如“声音是无常,所作之故,如同瓶子”,其中声音是有法,无常是立宗,所作是能立 (因)  ,瓶子是同品喻。在此论式中,需要以因来推断立宗,并且还需一个“如同什么”的同 品喻来加以证明。只有具备了有法、立宗、能立三支和  一个同品喻,才是一个完整的自续推理。

 

36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之所以取名为“自续”,其原因 是:自己站在依据二谛各自量所衡量分别承认的立场上,而在他宗面 前,主要通过运用量成自续因的方式来推翻反方的辩论。

 

清辩论师认为佛护论师的观点缺少了能立和比喻, 所以不能成为完整的推理。

 

后来,月称论师遮破了清辩论师这一观点,他驳斥 说:你们自续派认为名言中万法存在自相,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自续推理。然而,你们也承许诸法无生,既然无 生,能立和比喻就不可能有自性。既然无自性,又以什 么来立宗呢?可见,你们的立宗、能立和比喻之间是自 相矛盾的,有能立等同所立的过失。我们应成派在遮破 对方观点的时候,只要指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来反驳即可,无需能立及譬喻 37。

 

37   比如,破诸法自生观点,只需要指出“果在因当中已有”及“果从因中 出生”二者是互相矛盾的观点破斥即可,不需要能立及比喻。

 

应成推理与自续推理不同,它只是随顺世人对柱子 等法的承许,运用柱子的名言而已,真实义中并不承认 柱子等是实有存在之法。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云:“若为中观派,则不 能以自续比量推理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意思 是,如果是真正的中观学者,就不能使用自续推理,因 为在世间万法当中,没有任何法可以承认。

 

他在《显句论》中还引用了一些教证来说明,如圣 天论师《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38 ;龙猛菩萨《回诤论》 的教证“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 为无过”39 ,意思是,只要我有少许立宗,我就会有执 取此所立的过失,因为我没有任何立宗,因此我不会有 任何过失。

 

38   此偈出自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意即,对有、非有、亦有亦非有 (双俱)   、非有非非有(双非)的边执,以一非一双泯灭之正理,随此四边之次第应当配属,即分别予以遮破,智者以此即能了达四边皆非真 实。

 

39    《回诤论》:龙树所著《中观六论》之一,有 72 偈。内容分二:一为 反对论者之质疑,二为对质疑之批驳。前者乃对大乘教学‘一切法空无 自性’(缘起)之根本命题,加以反驳论难者;后者则系龙树对此论难 一一加以论破,而明一切法无自性,为因缘所生之学说。以上论项有十 种,其中最主要之部分为有关无自性之阐述,以及自性(实体)成立不 成立之论述,对反对论者之正理学派而言,本书可谓系正理学派与龙树 间之论诤。

 

对于月称论师的观点,有些论师认为:因为月称论 师对一切法都不承认,所以他不承认自宗有任何建立,但驳斥他宗的承认应该是有的。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