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零九节课

 

下面开始讲第四个对治法——放舍。

 

放舍分为两个方面:实在无能为力时,暂时放下来;事情圆满之后,彻底放下来。

 

壬四(放舍)分二: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二、完成后彻底放舍。

 

癸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行持善法时,如果体力不足或心力缺乏,为使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暂时搁置下来休息,佛陀也是开许的。

 

我们在念咒语、修本尊、闻思经论、行持善法时,毕竟欲界凡夫不是金刚体,有时自己的心力、体力有限,如果强撑着继续做,很可能会垮下去,影响修行的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智慧观察之后,若觉得有必要,则应暂时把修行放下来,稍作休息以恢复力量。

 

当然,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有些法师借口身体不好,出去看病就再也不回来了。还有个道友说身体不好,想在外面疗养一段时间,当时我也开许了,但据说他并没有那么严重,最后也是永远地退下去了。暂时调节身体、缓解心情,短时间内作一番休息,本论也是提倡的,因为凡夫的身心有时候无法堪能。但若以此为借口,永远退出这种队伍,那是非常遗憾也是非常可惜的,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身心疲倦不堪时,虽然可以休息几天,但一般来讲,我觉得只要自己有精进力,恐怕也不一定需要。就我自己而言,这么多年来一直讲经说法,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因身体不好而中断讲课。当然,凡夫人总有一些毛病,按我的身体状况,不是今天这里不好,就是明天那里不好,但若以此为借口而休息,那恐怕每天都要休息了。

 

所以,我们这里的法师或道友,身体实在不好的话,出去看病也可以,但稍微有点好转时,没有必要一直住下去。有些法师身体确实不好,但出去看完病后,两三天就回来了。谁是永远的病假?谁是暂时的病假?他自己清楚,我们也清楚。但我觉得,自己应该对自己的修行负责任。

 

所以,我们在修行方面如果太紧了,修行不一定成功;如果太松了,三界轮回的众生本来就在放松,如果还要继续下去,永远都会沉溺在苦海当中。玛吉拉准空行母说:“不紧亦不松,此具见解要。”马鸣论师也讲过:“修行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应当持之以恒。”有些居士刚开始学佛时特别激动,也特别精进,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永远地放松下去了,这是不合理的。

 

从前,阿难教昼辛吉修法,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松懈异常,始终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于是他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琵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散时发出?”“两者都不是,只有松紧适度才能发出妙音。”“那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因此,做任何事情要有一定的规律,我每天翻译论典时,都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并不是今天翻译几十页,明天一页也没有,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都能按自己的计划不断进行,这样工作效率也比较高,一年起码能出一两本书。依自己的经验来看,两三天如果太精进了,不一定有长期性。

 

当然,也不能永远地放松下去。我非常不希望有些道友以生病为由一直放松,你们自己应该用正知正念来对治。那天我遇到一位法师,问他:“你是不是还在病休啊?”“是是是,我已经病了五六年了。”一方面,他跟别人比起来,确实身体不好,但另一方面,可能也跟自己心态有关系。凡夫人在修行过程中,稍微休息一下,看书看累了、身体不好时,稍微放松一下,这些都是可以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放舍,而不是长久的放弃,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修行不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癸二、完成后彻底放舍: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一件善事圆满完成之后,理当毫不眷恋地彻底放下,以便再继续做另一件善事。

 

当然,有些善事是不能放下的,比如闻思修行,最好一辈子都不要放下,发愿生生世世都不离开这样的佛法。只是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你已精通了部分论典,那可以将之先搁置下来,然后继续修习其余的论典。比如说学习《入行论》,当你对词句、意义及其甚深内涵全部了如指掌后,不一定今年也学《入行论》,明年也学《入行论》,再过二十年后还在学这部论,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为了增长其他善法的功德,学完这一部论之后,应该马上放下来,再继续下一部的学习。(当然,这并不是让你永远不去串习它的法义。)或者有些寺院修大殿,这个建筑完工后,没有必要再在上面花时间,应该马上行持另一种善法。此颂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我们学完一部法以后,另一部要马上开始。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世间法方面,未来最好不要有很多盘算,但是在行持善法方面,对未来应该有一种安排。”现在的大老板和大企业家,今年赚了一千万,明年想赚二千万,再过十年希望拥有两亿多资产。对修行人来讲,这不是很合理的,但我们圆满一部法以后,接下来要讲哪一部、要学哪一部,这个应该有所打算。

 

讲完《入行论》后,如果没有什么违缘,我想给大家传授《大圆满前行》,这对很多人会有非常大的利益。之后如果有因缘,再传其他的法,没有因缘就没办法了,无常时刻都会到来,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但无论如何,这方面事先应该有所准备。

 

学法是永无止境的,布施之后应当持戒,持戒之后应当安忍……六波罗蜜多需要次第修持。若永远停留在一个善法上,而不向更高更多的善法行进,这是不太合理的。为了增长其他的善法功德,自己对以前听过的法,首先要再三地串习,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行持另外的法。

 

我认识一些佛教徒,他们虽然人不在学院,没有每天闻思修行的机会,但是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一直在精进地听受佛法。一部法听完后,又下载一部法,凡是我们这里讲过的,他们基本上都有圆满的传承。每本书出来了以后,大概的内容他们也都通达。据我了解,这种人是非常多的。当然,我们这里除闻思修行以外,每天没有其他事情,做到这一点很正常,但外面有些特别精进的人,能将我翻译的法本一个一个学完,所讲过的经论一部一部听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有时候看来,人的精进有很大差别。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前面说修持善法若中途放弃,会有异熟果、等流果等五种过失,而这里又说暂时可以放舍,二者岂不是矛盾吗?”这个过失不会有。此处所说的暂时放舍,是为了保证圆满完成善法,在自己身心疲乏时,根据个人的修行状况,暂时作一些调整。其发心不是舍弃善法,而是为保质保量地完成善法。这一点,诸佛菩萨在大乘论典中也是开许的。

 

所以,在修学大乘佛法时,大家应该具足善巧方便,这样做善事才会事半功倍。其实,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如此,首先要观察理论是怎么讲的,然后决定在行动中怎么去做。人需要智慧,要掌握分寸,有一种灵活性,否则一直死搬教条,事情的成功率可能会很低。所以我们要看佛陀是怎么规定的,哪些情况下可以放松,哪些情况下要抓紧时间,这些精进的方式、精进的运用,还是应该搞明白。

 

《入行论》不仅仅是讲一个大乘菩提心的修法,做人、生活、精进的方法、修证的验相等方方面面都包含其中,若能圆满通达本论,很多人的学佛境界会得以提升。许多人经常说:“我以前没有学《入行论》时,尽管学佛多年,但完全是一种盲目。现在通过这样的学习,才对佛教有了完整的了解、全面的认识。”其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智慧超越世间,他所描述的方法容易让人接受,如果依之行持,行为一定会越来越如法。所以,诸位道友务必要掌握这些窍诀,并在实际修行中用得上,若能如此,对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辛二(依助缘精进修持)分三: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二、断除罪过之方法;三、成办同品之事。

 

在其他论师的科判中,这以下是讲实行力、控制力。实行力指在实际行动中以正知正念来摄持;控制力是令身心趋入正道的修法窍诀。但这里,我们按照无著论师《善说海》的科判讲解。

 

壬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分二:一、勤持不放逸;二、勤持正念。

 

癸一、勤持不放逸:

 

不放逸前面虽然已宣讲过,但每个颂词所表达的内容和对境不同,此处是这样讲的: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在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将与敌人作战时有两种特点:一是能巧避锋芒,不与敌人针锋相对,二是能反过来降伏对方。同样,经验丰富的老修行人,与烦恼交战的过程中,也有两种特点:一是能回避烦恼利刃,保护自己,二是能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使其无法再度加害。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告诉我们修行人在与烦恼敌军搏斗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克敌制胜。大家都知道,对战斗经验丰富的人来说,在与敌方短兵相接时,既能避开敌人的攻击,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将对方彻底摧毁、降伏。以前有两位法师去石渠求学,一个叫土登,一个叫达热,他们在家时都当过兵。当时土登有一尊非常精美的佛像,一路上只要有机会,就拿出来擦拭一番,供在自己的营地。有一天,他们正在生火烧茶时,林中忽然出来两个强盗,一看到那尊佛像,二话没说拿起就走。两位修行人不甘心,与他们搏斗的过程中,本来自己赤手空拳,却干净利落地缴械了对方的火枪,并故意显示自己高超的枪法,两个强盗吓得直求饶,只有乖乖地在前面带路,两位行者持着火枪走在后面。到了一个寺院门口后,才把枪还给他们,并教训了一番,劝其不要再为非作歹,如果这次遇到的不是出家人,一定会被杀掉的。现在这两位法师一位圆寂了,一位还在美国,所以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久经沙场的老战士,在遇到敌人攻击时,一方面知道如何避开挥砍过来的兵刃,另一方面清楚用什么方法彻底消灭对方。同样,我们修行人好比是战士,烦恼好比是敌人,在与烦恼敌军奋战时,没有经验的人会被彻底打败,甚至没有恢复的机会,而身经百战的老修行人,有足够的正知正念,能及时发现烦恼,避开它的锋芒。比如生起嗔恨心时,他能马上披上《安忍品》的盔甲;生起贪心的时候,能迅速提起《禅定品》的利剑。作为欲界众生,有烦恼是难免的,但任何一个烦恼萌芽时,他都知道用什么窍诀来摧毁。这样之后,即使出现一些违缘,也有显宗、密宗的智慧宝剑防身,在烦恼面前永远也不会失败。

 

我们周围的道友,有些人一辈子修行非常圆满,临死时也了无遗憾;有些人在烦恼的交战中,可以说是面目全非;有些人完好无损,今生来世非常快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懂不懂与烦恼作战的窍诀。修行人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每个人烦恼的轻重不同、相续中的正知正念不同而已,任何修行人都遇过一些违缘,为什么有些人能勇敢面对,有些人却一败涂地呢?原因就是跟自己学的知识有关,再加上平时能不能实际行持、观想。如果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并多串习这方面的教言,消灭烦恼怨敌也不是特别困难。

 

癸二、勤持正念: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如果在战场上失落了手中利剑,由于害怕被杀,自己会立刻拾起来;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治烦恼的正知正念,一想起堕入地狱的恐怖,也应该迅速将之提起。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场上武器不可缺少,一旦在血战过程中,一个人的武器掉了,这种手无寸铁的局面,可想而知会有什么下场。在万分紧急的关头,若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武器捡起来。同样,我们在漫长的修学旅途中,如果失去了正知正念,身心很可能被烦恼敌军全部占领,此时不但不会有行持善法的机会,反而可能造下滔天恶业,将来必定堕入地狱。因此,大家首先要相信因果,如果知道了堕入地狱的痛苦,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注意的。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真的非常好,对业因果的信心、对守持戒律的精进心,我都非常随喜;有些法师的行为和正见,我也非常感动。当然,这并不是自赞毁他,说其他的地方不好,只是我比较了解这里而已。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寂静的地方,除了修行以外,对乱七八糟的世间琐事毫无兴趣。有些人也曾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名声、有钱财,世人特别希求的东西样样齐全,但他们将这些全部抛之脑后,在此一味地希求解脱,这是相当难得的。

 

所以,作为修行人,知见首先应该摆正,知见不正的话,行为也不会特别正。然后在此基础上,反复思维这些教言的内容。要知道,心和身体的许多功德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世间上的运动员,包括动物,都可以通过训练开发其内在潜力,我们若为调伏烦恼也作一番长期努力,以后必定会有很好的成效。否则,遭到违缘时自己就像死蛇一样,失去对善法的正念,即便是乌鸦一般的微小烦恼也会有机可乘,一直对你加害。有些软弱无力的修行人,在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处处都是遇到违缘,关键是他内在的控制力、修行力极为薄弱,遇到一些外境时,心没办法转为道用,一直随着外境而转,这样,修行肯定会遇到挫折,不可能非常顺畅。

 

我们平时遇到烦恼时,理当像司机踩刹车一样,有一种控制能力。毕竟路不可能都是直线,如果刹车不灵,转弯的时候就滑下去了。有些司机的技术比较不错,刹车能力也很好,不管在路上遇到什么状况,自己都非常有把握:“没事,不用怕!我开车多少年了,绝对没有问题!”

 

而有些人在与烦恼的作战时,由于来不及捡起正念的武器,已经彻底失败了。昨前天我去我那个学校时,顺路去探望了一个人。他曾经也是个出家人,但是现在,我去了他家以后,很多感觉不太舒服。在烦恼前彻底失败的人,即生中也是非常苦,眼前的很多事情不顺利,因为一生中变来变去,人人都会歧视他。现在人到了中年,对很多欲妙也没有多大兴趣,但以前所犯下的错误,会导致来世的苦果一直在等着他。

 

我们修行人当中,有些人一辈子修行非常圆满,有些人不太圆满,有些人非常不圆满,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佛机会,一定要用正念来反复观察自相续,看自己的行为到底怎么样,当烦恼生起来时,能不能马上拾起正知正念的武器?若能如此,在面临最大的困难时,自己也不会失败的。

 

记得《释尊广传》中有一个故事:释尊有一世为西吾国王,有次见到某大臣的妻子陶醉姆后,立即被她的美色吸引住,回宫后寝食难安,身体越来越憔悴。陶醉姆的丈夫发现国王的心态后,便将他请至一寂静处,告之自己愿意将妻子供养,请国王接受。国王虽然一直对陶醉姆贪恋不舍,但马上警戒自己万不可因执著美色,而轻舍人间法度。他随即拒绝,大臣则百般劝解,国王说道:“我宁可自身被武器砍杀或跳入火坑,也不愿违越世间的道德准则。我不能被烦恼敌军击败,因此决不随顺自己的贪心。”在佛教历史上,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在家人,他们不违越世间的道德而行持善法,今生来世都获得了快乐。

 

其实,自己若真正发起出离心,烦恼的损害是微不足道的。《百业经》中讲过,琉璃王率军队杀尽释迦族后,阿难的妹妹夫妇亦未幸免,唯留两个孤儿,后来投靠阿难,世尊开许其出了家[1]。两个小孩天天都在玩,经常喜欢睡懒觉,早上也起不来,一点都不闻思修行。阿难没办法,就把他们交给目犍连严加管教。后来目犍连也管不了,就带他们去看了地狱和天宫,于是两个小孩真正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最终证得罗汉果。

 

所以,现在很多人不精进、成天散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来世的果报没有生起信心,二是出离心不够,所以对世间琐事极有兴趣。包括菩·提·学·会的有些年轻人,听说也是整天照镜子、梳头、化妆打扮,如果把这些时间全部用上,修行并不是没有时间。但是在家人的心里面,大多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念,认为赚钱、感情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很多年轻人把这个看得特别重,而学习佛法、闻思修行都是次要的。虽然他们不反对出离心、菩提心,但只是有时间才了解了解,并没有深入自己的内心。这一点不用多说,从他们的行为也看得出来哪些是真正的修行人、哪些是形象的修行人。甚至出家人也有这种情况,本来出家后除了希求解脱外,再没有其他事情了,但有些人紧紧盯住的完全不是这个,在家人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为了种下菩提的种子,稍微学一学也可以,但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素质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的信心坚固,谁也转不过来,他们明白短暂的今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漫长的来世。修行人若产生这样的正见,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行为上不得不精进,肯定不会放逸的。

 

其实,学习佛法不要搞很多形式,否则,自己也累,别人也累,我觉得这样没有必要。修行人一定要踏踏实实地调伏自心,如果相续中没有特殊的境界,光是表面上搞些形式,这有没有意义呢?你们自己也可以观察。

 

壬二(断除罪过之方法)分二:一、不应出现罪业;二、出现罪业则制止。

 

癸一、不应出现罪业: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若在战场上不慎中了毒箭,毒就会依靠血流而很快遍及全身。同样,在没有正知正念的情况下,一旦烦恼逮到了机会,罪业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

 

在古代的战争中,战士把毒液涂在箭上,敌方中箭后,如果没有尽快拔出来,对伤口作妥善处理,毒就会顺着血液而蔓延全身,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不仅仅是毒箭,平时被毒蛇咬了也很危险,为了活命,要毫不犹豫地将伤口附近的皮肉割除,不让毒液流向其他地方。

 

同样,有些人由于前世的习气,即生中对治烦恼的力量比较薄弱。如果烦恼抓住了机会,大肆制造贪心、嗔心,自己没有尽快认识它并断除它,烦恼毒便会逐渐遍覆自心,从而造下各种恶业,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功德摧毁无余。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说:“烦恼的习气难以克制,故要执持正知正念的宝剑,一旦生起贪等烦恼的苗头,务必要立即铲除,否则就会危害我们,致使我们堕落。”

 

所以,大家平时要认清烦恼的危害性,一旦发了脾气,马上意识到嗔恨的过失非常严重,若能稍微静一会儿,它的危害就销声匿迹了。麦彭仁波切说:“烦恼如同盗贼,如果及早认出它的身份,它也就无机可乘了。但若没有认识它,它会不断地捉弄你、迫害你。”其实,认识烦恼的本体并不难,我们可运用任何一种窍诀,而千万不要让它危害自己,否则结果会很可怜。

 

以前,印度一位修行人的上师再三叮咛他:一定要躲避三种最可怕的东西——金钱、女人和名声。他离开上师后,一直遵从师训,严防外界侵扰。一次,他在河边发现一些钱,他突发奇想:“如果用这些钱来修建寺庙,倒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结果,在建寺院的初始就历尽艰难,开局的不顺利,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一个女人闯入了他的世界,她先送给他一只猫,因为猫需要喝奶,又附送他一头母牛,女人因为要承担放牛的工作而留了下来。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了家,并生了孩子。当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世间网罟时,已悔之晚矣。

 

我们在座的修行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大多数已经三、四十岁了,今后若遇到这种违缘,一定要以殊胜的窍诀来尽量对治。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出家人,应该没有这方面担忧,修行可能比较圆满。而作为在家人,最严重的烦恼是生邪见,现在的社会特别染污,在那种环境里呆久了,修行的心力会逐渐下降。所以,我不敢在大城市里呆很长时间。本来在寂静地方学了这么久,外境的诱惑不一定起作用,但可能是自己的业力吧,如果长期呆在人特别多的地方,虽然不害怕发生特别大的违缘,但信心和智慧会全部下降。自己回到学院以后,尽管做不了什么弘法利生的事情,但是住在这里的话,好像有一种安全感,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状态,虽然没有进步,但也不会下降。否则,如果环境不好,凡夫人经常受这方面影响。

 

所以,我们在座的道友,不要动不动就请假,要下山去看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没什么可看的,他们死的时候,念经超度就可以了,你们现在看了也没用,反正来世也看不了。如果真的对爸爸妈妈特别执著,那附近有这么多的众生,他们都是爸爸妈妈,关心每一个众生的话,就是大乘行者最好的行为。当然,作为凡夫人,完全像大乘菩萨那样,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有些事情自己可以想一想,现在学佛的机会这么难得,能持续到什么时候也很难说。所以不要被烦恼占据身心,最后若连修行人都当不成了,那非常可怜!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此处用了一个比喻说:比如手持宝剑者逼一个人捧着注满油的钵行进,如果溢出来一滴油,立刻就会杀死他,那他一定会全神贯注,根本不会散乱于外境的欲妙。同样,具戒者护持大小乘戒律,也必须如此小心谨慎,否则将毁坏自己的今生来世。

 

这是《毗奈耶经》的一个公案:在佛陀时代,孟光王[2]刚开始非常残忍,造了许多恶业,致使其国土出现可怕的瘟疫。当时国王非常伤心,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在佛陀的眷属中,有一位嘎达亚那尊者(迦旃延),被佛授记到边地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当尊者带领五百修行人到达该国时,因为他的发力心所致,一切灾难当即消失。国王和大臣非常欢喜,议论纷纷,不知是谁的威力造成的。当时有很多婆罗门认为,这完全来源于他们的念咒加持,而佛教徒并未如此声称。

 

为了搞清楚事情真相,国王在肮脏不堪的大象粪池里,迎请婆罗门和佛教徒,给他们供养非常低劣的食品。供养之后,国王让大臣一一问他们的想法。当天婆罗门信徒特别不满,抱怨道:“国王实在太恶劣了,请我们这么高贵的人,来这么脏的地方,供养也如是差劲。”然后大臣又问佛教徒,佛教徒淡淡地回答:“供养者已经供养了,接受者已经接受了,通过这种因缘,可以调节四大的身体。”

 

第二天,国王又在富丽堂皇的地方,迎请两个教派的徒众,供养的食品非常高档。供养之后,又让大臣一一问他们的想法。婆罗门信徒非常高兴,对国王的威德赞叹有加,称叹此举功德无量。再问佛教徒的时候,他们仍淡淡地回答:“供养者已经供养了,接受者已经接受了,通过这种因缘,可以调节四大的身体。”

 

(其实,真正的佛教徒就应该这样,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受到别人供养时,一定要有这种态度,这也是佛教的原则。现在有个别修行人,居士照顾得非常好时,开心得不得了,连声赞叹“你是空行母”、“你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你是真正的黄财神”;没有得到热情款待时,就恶语谩骂“你会下地狱的”、“你业力深重”、“你的智慧不够,愚笨至极”……但从这个公案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为,真的不是佛教徒!)

 

国王通过多方面观察,认为本国的瘟疫消失,应源于佛教徒的威力和加持,于是次日专门请嘎达亚那尊者及其眷属到王宫受供。为报答其恩德,国王举行了隆重的盛会,在王宫周围安排了许多精彩节目,载歌载舞,沸反盈天。表演完之后,国王到尊者面前问:“刚才的表演好看吗,好听吗?”尊者回答说:“如果有人看了,肯定好看吧;如果有人听了,肯定好听吧。”意思是他没有看,也没有听。当时国王有点不高兴,心想:“你明明在场,这么精彩的表演,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你们佛教徒是假装的吧。”尊者觉察到了国王的疑心,便对国王说:“我特别害怕堕落轮回之苦,一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丝毫放逸,外面的一切,我根本无心去享受!”

 

(其实,真正有出离心的人,不管是看电视,还是看表演,都应该看不见、听不见。可是我们有个别道友,从学院下山住招待所时,见到屋子里有电视,一个箭步冲进去,马上把电视打开,坐在那里不吃不喝,张大嘴巴一直看。因为很久没有看电视了,一看就不能自拔。但真正的佛教徒,应该像公案里讲的那样,他是看不见、听不见的。)

 

国王仍是不信,于是尊者让国王找来一名死刑犯,令犯人手持盛满油的钵绕宫而行,两位武士在旁监视,倘若洒出一滴油,便要当场处死,同时沿路上准备了很多歌舞。犯人捧着油钵,小心翼翼地绕宫一周,滴油未洒。国王问他:“你在路上所见的歌舞如何?”犯人回答:“我丝毫不敢分心,没有感觉到什么歌舞。”这时,国王才相信了尊者的话。

 

尊者又说:“这个犯人若洒出一滴油,只是失去今世的生命。而我们出家守戒之人,假如丧失正知正念,毁坏戒律,那就失去了生生世世的慧命,所以我怎么敢放逸身心呢?”国王对此也深表赞同。

所以,颂词中的比喻,可以通过这个公案来解释。

 

[1] 本来他们未满十五岁,不能出家,但后来佛陀特殊开许七岁即可出家,这也是“驱乌沙弥”的由来。

[2] 孟光王:波斯匿王,他统治的是舍卫国,乃灭释迦族的琉璃王子之父。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