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一十九节课
作者教诫我们理当依止寂静地方,时间是还没有死亡之前,如果你已经被四个人抬到尸陀林,那时候已经迟了。倘若能死在山洞里、森林间或寺院中,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自己死时也会很安详、很宁静。
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我在大限来临之前,应及早前往寂静的地方,独自一人精进修持。在那里,没有亲人的挂念,也没有怨敌的危害,亲朋好友认为我早已不在人世,那么纵然真正死亡,也不会有人为我哀伤痛苦。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居满意歌》中说:“既无亲朋为挂念,亦无仇怨相牵缠,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又云:“洞内死尸无血痕,洞外杳然绝人迹,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的确,死在寂静地方非常吉祥,没有其他的干扰,修行也会圆满成功。
以前学院有一个沃色多吉喇嘛(光明金刚),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但在生病期间也从来不断传承。有一次他听完课回来,坐在自己的床上,背后没有靠任何东西,身体端坐而安详圆寂了。那种死相非常吉祥,如果在一些城市里,可能有很多新闻记者前来报道。当时很多道友都看见了,他圆寂之后,一直端直地坐在那里,头都没有垂下来。
汉地也有这种情况。五代后周时期,有一位行因大师,隐居在庐山佛手岩。每天夜深时,就有一只麋鹿、一只山鸡来睡在他石屋的旁边,一点也不惊怕。大师平生不收弟子,但附近寺庙的僧人自动供养他、服侍他。有一天大师对他们说:“把窗帘卷上,我要走了。”窗帘才刚卷起钩上,大师下床走了几步,就站立着圆寂了。
莲池大师对此大加赞叹道:“贪欲多的人,临终时更加厉害,甚至争夺遗产,对世上的财物人事眷念不已。不但是在家人如此,连出家人也有这样的。如果每个出家人都能像行因大师一样,一辈子清高凛然,圆寂像游戏般轻松愉悦,不是很好吗?”
当然,大城市里的人,全部能死在寂静山里面,恐怕也是不太现实。即使没有这种缘分,死亡来临时,也应该有一点修行的把握,不然,到时候发现自己得了绝症,手忙脚乱也没有必要。如果没有活着的希望了,还是应该死在寺院里,或者回到家里面。藏人一般有种说法:“啊,某某人得了绝症,该去寺院了。”死在寺院里跟死在家里完全不同,尤其死在医院里更麻烦,他们形式上的抢救工作也不得不做,一做的话,作为修行人,恐怕还是受很大的影响。所以,大家平时在修行过程中,对死亡应该有所准备。
四周既无人,哀伤或为害,
故修随念佛,无人扰令散。
如果死在寂静的山里,四周根本不会有人哭,自己可随念佛陀等一切善法,不会有人干扰而令心散乱。
临死时,若有人在旁边一直哭,对亡者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藏地某些地方也有这种风俗,人死时你必须哭,没哭的话,说明你不孝顺,或者对这个人不重视。当然,藏地比较大,安多与卫藏的传统完全不相同。现在有些人到了藏地某个地方,看到一个风俗习惯后,马上写成书或者在新闻媒体上打广告,说西藏的风俗如何如何,其实这是很片面的。比如汉地东北的传统和南方的传统有天壤之别,假如一个藏族记者到东北去,看到某些偏僻地方的传统后,就在媒体上说汉地的传统如何如何,那南方人看后,肯定觉得自己没有这种传统。
现在外面的有些宣传非常奇怪,但藏地个别地方的确有这种传统,人死以后你必须要哭,哪家死了人的话,你去看他不能微笑,也不能有欢喜的姿态,否则对他不恭敬。这种传统,在我们家乡也有,以前一些亲朋好友死了,我父亲不敢去看,因为他有点怪,一想起这个亲人就想笑,所以特别不敢去。
我们那边还有个笑话:有一家死了一个人,按照他们的传统,天还没有亮之前,尸体必须抬出去,抬走时所有的亲人必须哭。但有个人实在哭不出来,他就假装呜呜呜地干哭,但害怕没有眼泪,大家要笑他,于是他左看右看,发现旁边有个桶,桶里面是一些液体,他用手蘸了一下,好像是水,就赶紧把它摸在眼上。天亮了以后,尸体抬走了,大家可以吃饭了。吃饭时,有个人知道他的情况,就故意说:“你今天很伤心啊,血都哭出来了!”大家一看他的脸,果然满脸都是血。原来那个桶里不是水,而是牦牛死后的血。
其实,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别人死时,自己最好不要哭。《法句喻经》有这样的故事:佛陀时代有一个虔诚居士,平时上供下施、行持善法、念经持戒,非常精进。后来他临死时,妻子在旁边大哭大叫,非常痛苦。听到妻子一声声呼唤他的名字,他顿时生起贪恋之心,魂神不去,在妻子鼻内化作一虫。
他妻子哭得涕泪交出,鼻内之虫也随鼻涕流出来,掉在地上。(有些湿生的众生,业力不可思议,马上转生为虫,身体也长得特别快,甚至大到能看得见。)妻子见后,觉得在别人面前很不好意思,就要抬脚踩死虫子。正在此时,旁边有个具神通的修行人,急忙告诉她:“不可不可!不能杀它,它是你丈夫!”妻子非常惊讶,说:“我丈夫生前奉经持戒,非常精进,怎么可能变成虫子?”那个人说:“因为你在他临终时哭泣,牵动他的恋慕,故而堕为虫身。”随后他为虫说法,虫闻后忏悔,命终生天。这也是一个真实的公案。
所以,人死后最好在旁边不要哭,如果你实在忍不住,那就离得远一点,自己去悄悄哭。现在藏族有些地方,一听说人死了,就哇哇一直大哭,在医院里面也是这样,这是一种世间的做法,有些人因为伤心而大哭,有些人不伤心也大声哭。
但如果住在寂静的地方,死时就不会有亲友的哀号,也不会有怨敌争夺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生嗔心堕入恶趣。在那样清净的环境中,临终者可以不受干扰,保持清净的信心,明白“我一生将要完结了,只有一心随念三宝,现在才是最有利的”。随念的对境,可以是佛陀、法宝、僧众,也可以是菩提心。因为没有其他的散乱,心非常专注,在这样的状态中,很容易往生清净刹土。
以前洛若寺有一个金旺堪布,他也给我传过法,后来他病得比较严重,医院里面不能救,他就回来了。我们去看他时,堪布说:“我这个病不能治了,死在医院里没有必要,还是回来吧,死在寺院里比较吉祥。”不久后他就安详示寂了,我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说》中,也介绍过他圆寂后的一些征相[1]。
在死亡那一刹那随念佛,这个功德非常大,佛陀在《宝灯经》中说:“临终随念佛,指向佛陀像,赞颂皈依偈,此人获佛光。”假如临终时想着佛陀,或者看着佛像皈依、赞颂,此人定能获得佛的加持,不会堕入三恶趣。尤其是戒律清净、修行精进的人,死时能忆念佛的话,一定会获得往生,如《别解脱经》中云:“恒持清净戒,精进修行者,临终无忧愁,如火中解脱。”《月灯经》中也说:“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忆念佛,痛苦不被夺。”因此,临终时再怎么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会消失无余。
大家在面对死亡时,关键要看自己能不能观想佛,不能观想的话,也应在看得见的地方摆一张佛像,一心一意地祈祷,唯有这样,才能获得解脱。临死的时候非常关键,如果旁边的人特别多,观想起来也比较困难。
我们在座的人,若能死在寂静地方,当然是最好的,实在不能,死在医院里或城市中的话,当时也要尽量地观想佛陀,没有必要想着亲人、想着财产,务必要万缘放下,一心只念阿弥陀佛。尽管每个人的死因不同,但无论如何,希望大家一心念佛,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最后讲依止寂静处之摄义:
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总之,我们应当安住在环境清幽、琐事鲜少、极其安宁、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止息一切散乱的森林中。
真正寻求解脱的人,应该没有任何陪伴,一个人住在山里修行。假如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应当居住在清净的寺院里,周围全部是信仰佛教、没有邪见的金刚道友。《经庄严论》中讲了寂静处应具足五种条件[2],住在这样的地方,远离一切散乱和琐事,心很容易得以调伏,对修持静虑有莫大的帮助。
唐代的通慧禅师,三十岁左右出家,出家后独自前往太白山修行。他什么粮食都没有带,饿了就吃树皮和野果,渴了就喝山里的清泉,困了就靠在树下睡觉,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有一天他用木棒打土块,土块破了不成形,以此因缘而豁然开悟。(以前的禅师和大圆满瑜伽士,依靠一些很简单的因缘,马上就能开悟。)他开悟以后,继续在山里住了二十年,在此期间,他穿的只有一条裙子,盖的只是一床棉被,脚下只有一双草鞋,其余什么资具都没有,衣服缝缝补补的,冬天夏天都没两样。
相比之下,现在大城市里的人,有没有一件衣服穿二十年的?古时候布的质量不是特别好,一件衣服穿了二十年,肯定是破破烂烂的,上面缀满了补丁。而现在布的质量很不错,许多人也要每个星期天去商店买衣服。在座的出家人,你们以前当在家人时,稍微有条件的话,可能也会没事就往商店里跑。有些人的衣服琳琅满目,人住一间房子,专门挂衣服也要一间房子。但以前的禅师,没这么多衣服也照样生活,最后的境界跟我们完全不同。现在很多人借口说没时间修行,其实并不是没时间,而是自己心力不够。你去买一件衣服的话,坐车要两三个小时,逛商店也要两三个小时,那么修行肯定没有时间。
白居易依止过道林禅师,有一天他去拜访禅师时,看见禅师坐在喜鹊窝旁边,就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官场浮沉,勾心斗角,你的处境更危险!”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童也知道的呀!”禅师道:“三岁孩童虽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在藏地的圣地神山,像喜马拉雅山、桑耶青浦,也有许多这样的修行人,他们或在树下,或在山洞里,或在岩石下,远离人群的喧嚣,精进修行而一生成就,如《三摩地王经》中云:“远离诸尘垢,依止寂静林,如同犀牛住,速时得等持。”然而现在的人并不是这样,他们整天处于繁杂的尘世中,全是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怎么能速时得等持?很多人说:“我为什么总修不成?心很乱啊!”在那种环境中,心不乱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驱开的话,修行肯定很难以成就。
即使没有机会去寂静森林修行,我劝请大城市里的居士们,尽量一天中抽出短暂的时间,比如下午或晚上的几个小时,把手机全部关掉,把电话全部拔掉,专心在佛堂里看书修行。有个拥有几亿美金的大老板,每天的日程非常忙,但即便如此,他也会安排一段时间学佛。他事先给员工都打过招呼了,在那个时间里,任何人不准给他打电话,打电话他也不接。他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分得很清楚,在下班的时间中专门抽出一部分看书和修行,多年以来他一直安排得很不错。
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所以不管是政治上还是佛法上,日常事物非常繁多。我们去拜见他老人家时,他说:“像我这种身份的人,每天的事情特别多,但我会安排好时间的,什么时候修行,什么时候闻思,什么时候接待,什么时候到办公室里做事情……”
所以很多人并不是没有时间,只是自己没有安排好。当然,有些人在家里可能没有自由,像个仆人一样,只要“主人”一声令下,自己就得规规矩矩去做。但不管怎么样,自己仍要尽力安排时间,不然死亡来临时,你有什么理由也说不过去。
庚二(弃妄念)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
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
真正修习佛法时,断除一切妄念很重要。当然,作为初学者,一下子将所有的贪嗔痴等分别念全部断除,恐怕也是做不到的,但首先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心系一缘,不要胡思乱想,否则,人住于静地而心游荡于闹市,这也没有多大意义。佛陀在《郁伽请问经》中说:“修行人住在寂静处,应该反复观察自身,不然就会像林中的猛兽一样,虽然长期住在寂静地方,却不具足任何功德,这样住再久也毫无意义。”
在寂静的地方,我们应斩断对世间的贪恋,一心专注于修持菩提心。如果你有大圆满和禅宗的更高境界,那也可以直接安住,但若没有的话,则应在行住坐卧中,念念不忘世俗菩提心,像禅宗参话头一样,随时想着“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我要利益众生”,勉励自己精进地修持,这样的话,自己的行为也会逐渐变好。
为了使自心安住于止观双运的境界,或者安住于菩提心,须以妙观察智断除自己的烦恼。比如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禅师,有一次听见有僧人念张拙的《见道偈》[3],当到“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时,禅师说:“错了!应该是‘断除妄想方无病,趣向真如不是邪’。”僧云:“你错他不错。”禅师大疑,从此以后,每到一个地方,就把这两句话写下来,挂在墙壁上,行住坐卧都在参究这个问题,最后参至头面俱肿。一日吃完斋饭后,禅师突然开悟,头面之肿立消。
究竟来讲,不管是断除妄想,还是趋向真如,在胜义中都是不存在的,因而张拙说得一点也没错,“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真正到了这种境界时,既没有真如,也没有妄想,既没有断,也没有不断,凡是分别均为戏论。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最后所要安住的境界,完全没有丝毫执著,如果一直妄念纷飞,给自他都会带来危害。
辛二(广说)分二:一、于欲妙生起厌烦;二、于静处生起欢喜。
壬一(于欲妙生起厌烦)分三: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
癸一、观察果报可怕:
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
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有了贪欲,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
《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所以,贪欲能招致今生来世的一切痛苦。
当今社会中,有些人贪执美色,有些人贪执地位,有些人贪执财产,以致遭受种种灾祸,贪欲增上时,有些人甚至无恶不作。大概在1994年,台湾有一姓黄的人家,兄弟三人。三弟对大嫂生起贪心,有不正当的关系。为了得到大嫂,三弟放火烧死了大哥及大嫂的子女。大嫂见到儿女被烧得面目全非,心痛万分,哪里有心情与三弟再续孽缘?三弟因为自己的贪欲,烧死了数条人命,最后也难逃法律的制裁。
佛陀时代,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当一个人贪欲增长时,什么惭愧心都没有,正知正念也没办法摄持。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人感到痛苦?原因就是贪欲所致。因此,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中观四百论》当中,这方面的比喻和意义也讲得非常多。
当然,从根本上断除所有的贪欲,我们作为凡夫人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要深刻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若对名声、地位、财产,乃至自己的身体,没有特别大的贪执,那自己会过得很快乐。
修行中最可怕的违缘就是贪欲,依靠贪欲而毁坏自他的现象,自古以来也是非常非常多。作为出家人,应该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的戒律永远清净;在家人也要尽量知足少欲,对人财物不应过于贪执,否则将如萨哈巴所说:“贪执犹如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其实不仅仅是人,包括牦牛在内的旁生,也会因贪欲而招来连续不断的痛苦,如果没有贪欲的话,任何众生都会活得很快乐。
断除贪欲最好的方法,即是不执著对境,不管是对人也好,对财物也好,对名声也好,都不要有太大的执著,应该看得淡、看得破。住在寂静地方的人,理当把贪著外境的心慢慢放下,如此一来,就像水中沉淀杂质一样,心自然而然会澄清,本来面目也很容易现前。
非常希望大家时常祈祷传承上师和佛菩萨,过去自己以贪心造作的恶业,在圣者面前竭力忏悔,认清心的本性,以后尽量不要被贪欲蒙蔽,这样,来世才不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否则今生中一直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来世不堕落是绝不可能的。人身真的很难得,大家既然得到了如意宝般的珍贵人身,就应该按照殊胜的窍诀和教言去做,不然的话,一直随着世间行为和自己的分别念,永远也不会得到解脱!
[1] 1996年藏历9月25日圆寂于色达县洛若寺,临终前他曾说,我一辈子学佛,如今对死亡已经无有丝毫畏惧等等。圆寂前披好法衣,作吉祥卧,让侍从退出,并嘱七天内不准开门探视。七天后,生前一米八的身体已缩小到一米一二,火化时出现彩虹等瑞相,后得数十粒舍利。
[2] 论云:“智者修行处,易活宜居处,友贤风水好,寂静心易调。”
[3] 《五灯会元》: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公忽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