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7课

今天继续学习“破有实法之本体”——第十三品 《观行品》,现在正在讲“破无常为教义”中的“破彼宗”。

 

“破彼宗”分二: 一、破无常变异法;二、破空性 存在之理。其中“破空性存在之理”分二: 一、正破; 二、除违教之难。昨天“正破”已经学完了,今天开始 讲“除违教之难”,意即,把与圣教相违的所有问难全部破除。

 

丑二(除违教之难):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圣者佛陀宣说空性,是为了让有情离开所有边见执著。若有人又执著存在实有空性,就连诸佛亦不能调化。

 

小乘宗辩驳说:佛陀云:  “善逝之不共法门,乃为 三解脱门” (三解脱门即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 ,空性 法是佛陀所宣讲的最精华、最殊胜的法门,所以,空性 法肯定存在。你们中观宗竟然大肆损减,声称甚深的空性不存在,这简直是在阻断善趣与菩提解脱之道。

 

◎ 佛说空法,是为遮止所有边见

 

中观宗驳曰:三界当中摧毁一切烦恼、具足圆满智 慧功德的大圣者释迦牟尼佛,依据众生根基,在《般若经》中宣说过二十空、十六空、四空 45  (二十空、十六空都可以包括在四空当中 46  ),也宣说过外空、内空以及空性 空等教言。外空 47 、内空 48 是从万法空性 49 层面讲的,而 空性空则是说空性也要空,由此可见,万法的空性也是不存在的。

 

[45]   二十种空性:1. 内空:受用者眼根等内六处之空性;2. 外空:色法等 所受用之外六处之空性;3. 内外空:内外二者所依基础之空性;以上 三种空性,为胜解行资粮道以及加行道之前三位(——暖、顶、忍位)  所摄。4. 空空: 一切万法自性之空性,也即自身本体空性之空性;此 空性为加行道世第一法所摄;5. 大空:周遍十方之大空性;6. 胜义 空:胜义涅槃之空性;7.有为空:因缘而生之空性; 8 .无为空:虚空 等无生之空性;9. 毕竟空:超离常断等边际之空性; 10. 无际空:具 有种种世间界显现的轮回,其前际后际都不存在之空性; 11 .无散空: 善法不散失之空性;以上七种证悟境界,依次为一地直至七地所摄; 12. 本性空:法界自性之空性; 13. 一切法空: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的 所有法之空性;以上两种空性,为八地所摄;14. 自相空:生灭等诸法 自相之空性;15. 不可得空:三时不可得之空性;以上两种空性,为九 地所摄;16 .无性自性空:因缘而生诸法的相续与聚集的无实之本体空 性;17.有性空:有为法领受五蕴以自身本体而空之有实空性;以上两  种空性, 为十地所摄;18 .无性空:虚空等无为法无实之空性;19. 自 性空:谁也没有造作的一切万法本来之空性;20 .他性空:诸法法性因  他法本体空而本体为空之空性;以上(三种空性)则为佛地所摄。

十六空:1. 内空;2. 外空;3. 内外空;4. 空空;5. 大空;6 .胜义 空;7. 有为空;8. 无为空;9. 毕竟空;10. 无际空;11. 无散空;12. 本性空;13. 自相空;14. 一切法空;15. 无性空;16. 无性自性 空。见般若经四百八十三。

四空: 一法相空,言有法之空无;二无法空,言无法之空无;三自法 空,言自性之空无;四他法空,言他法之空无。见大乘义章二。

 

[46]  《入中论》云: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佛复依所化,分别说多种,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

 

[47]   外空:色法等所受用之外六处之空性。

 

[48]   内空:受用者眼根等内六处之空性;内外空:内外二者所依基础之空 性。

 

[49]   万法空性所依的空基有法有分类。《入中论》云,空性的自性本来没有 分类,都是一味的,但是观待空基有法可以分类:卯一、内空一、空 基:就是内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法,因为是相续所摄,故为内法。 二、空性:眼等内六法无自性,就是内空。眼由眼自性空,以眼的本性 就是自性空故。同样,耳鼻舌身意也是这样。此理由是眼等诸法非常非 坏故。卯二、外空一、空基: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因为不是相续所 摄,所以称为“外法”。二、空性: 外色由色自性空,是色的本性故, 其他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如前面“非常非坏,本性尔故”等所说的意 义一样,在这里以及下面对于每一种空的解释当中都要同样的了知。 《般若经》云:  “云何外空,外谓外法,即是色等。色由色空,乃至法 由法空。”

 

一切有实与无实、空与不空之法,除了仅仅能够 互相观待而成立以外,其本体并不成立。佛陀宣说空 性,目的是为了让有情离开所有的边见执著,不但要远 离有、无、有无二俱和有无二非四边的见解,也要远离空、不空、空不空二俱和非空非不空的边见。也就是说,在抉择胜义谛时,所有的边见都要被遮止, “诸法远离一切戏论”才是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意趣。

 

当然,在抉择世俗谛时,也不能遮破诸法的显现。 前面我们再三讲过,相关讲义也不断提醒我们:学习 《中观根本慧论》一定要站在胜义谛的立场来抉择万法 空性。名言中的三世因果、前世后世、三宝四谛等一切 诸法皆以缘起显现而存在,如果对此全部否认,则已堕 入了非常可怕的断见当中。汉地个别研究中观的人,对 《中论》的基本理念都没搞懂,连名言中的善恶也全盘否认,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 若执空法,诸佛也难调化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如果有谁认为空性 法的体性存在,即执著存在一种实有的空性,就连诸佛也难以调化,这种观念非常可怕。为什么呢?

 

因为执著诸法实有的见解,通过抉择空性便可对 治,比如,如果具有“我”的实有执著,以“无我”即 可对治,但如果耽著诸法的无我空性,就再无其他方法可以对治了。《显句论》中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如一个乞丐来索要东西时,主人对他说:  “我没有什么东 西给你。”乞丐不悦地说:  “那就把什么也没有的这个 东西给我吧! ”如果乞丐耽执有一个空性存在,主人也 没办法回答他。同样,持有这种邪见的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甚至诸佛亲自现身,都无法调化。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里引用了《宝积经》的 一段教言来说明:  “以空性不可令诸法空,诸法本为空 性;以无相不可令诸法无相,诸法本为无相;以无愿不 可令诸法无愿,诸法本为无愿。何人可如是善妙观察, 迦叶,此人堪称真实善妙观察中观道之诸法者;迦叶, 何人以缘空性而耽执空性,吾言此人已于吾之教法中退 失;迦叶,宁可住于如山之补特伽罗见,不可落于真实 我慢之空性见。其意云何?迦叶,自诸见中之出离者, 乃空性也;迦叶,何人唯执空性之见,吾言此人不可救 药;迦叶,此见乃如医者于患者施予药物,此药反令诸 病丛生,复于腹内存积,不可出泄。迦叶,汝作何想? 此人可出脱于该病否?世尊,此人不可出脱于该病。此 药令诸病丛生,复于腹内存积,不可出泄,此人实已病 入膏肓。佛言迦叶:同于此喻,自诸见中之出离者,唯 空性也;迦叶,何人唯执空性之见,吾言此人实乃不可救治。”

 

意思是:佛说,不是以空性而令诸法变成空性, 万法本来就是空性;不是以无相使一切诸法变成无相, 万法本来无相。诸法的本体原本如此,谁真正了知万法 本为空性,此人就叫做善妙观察中观者,即名副其实的 中观论师。何人耽执空性为最究竟,此人在我的教法中 已经退失了。即使有山王般大的我见,不管是法我见, 还是人我见,通过空性法也可以一一抉择,但不可落于 真实增上慢的空性见——不存在就是最究竟的空性见解 当中。因为一切见依靠空性可以出离,但如果谁执著空 性,此人已经无药可救了。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如果 病人吃后不但未消化,反而在肚里存积变成了疾病,这样此人已无药可救了,因为再没有其他能对治的药了。(现在医院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因用药出现不良反应而导 致病入膏肓,最后医院也无法治疗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将耽著空性视为最究竟的见解,该见解也如是可怕。

 

◎ 单空见只是趋入究竟见的阶梯

 

麦彭仁波切经常引用“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这句颂词来提醒修行人。尊者认为:无论修任何法,暂时肯定需要依单空见趋入,但若把单空当成究竟见,

 

则完全不合理。他在《定解宝灯论》中说 50 :众生有两 种, 一种是中观应成派所化利根,他们可以一次性把 有、无的戏论全部断掉;另一种是一般大众,他们相续 中的实执需要一步一步上阶梯般次第断除,首先要将实 有的执著全部破除,安住于空性的境界当中,之后再破 除对空性的耽著。如果一直耽著或沉溺在一个空的境界当中,则非常可怕。

 

[50]  《定解宝灯论》:无始实执久串习,务必再三修无我。照见本义诸大 德,极其郑重而宣说,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此乃一切初 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无我执相 所引发,实空胜解已生起,尔时无有执著相,非为究竟实相故,修离 三十二增益,远离戏论大空性。彻底了悟实空后,空性显现缘起性,现 空何者皆不执,如同火中炼纯金,于此必能起诚信,否则极为甚深要, 印藏诸大成就者,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说是证悟起怀疑。

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著有戏 论。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 解生,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 之黑暗,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 意本法界,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 闻思之见派。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灭尽颠倒之增益,智 慧增如上弦月。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初学者在破实有的过程暂时 安住在一个空的境界中,就是佛陀所不化的可怕众生, 如果这样,那中观自续派也成了不可教化的众生了,但 这是不可能的,其意是说,如果认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般若经》或者密宗大圆满、大手印最究竟的见解是指一种单空,将非常可怕。所以,暂时只有一个空的境 界,与教义并不相违,但究竟而言,离一切戏论才是佛的究竟密意。

 

◎ 认清自他,远离歧途

 

藏传佛教的觉囊派、宁玛派等宗派都不承认单空 为究竟见,但藏地后来某些宗派的高僧大德在显现上承 许实空为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事实上,这样解 释既不符合龙猛菩萨的中观见,也不符合佛陀在《宝积 经》《涅槃经》以及《般若经》等了义经典中的教义。 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在《正见之光》中也说:如今藏地有 个别宗派,把断除实执的一种成实单空作为最究竟的见解,这已明显违背了教义。

 

不仅藏地,汉地有些法师在解释《金刚经》《心经》 的时候,也把见解建立在单空的基础上,认为诸法实有的无就是空性。这说明他们并未真正懂得如来密意。

 

大家以后不管自己修行,还是给别人宣讲,对此 问题一定要清楚。虽然对大多数众生而言,在抉择大空性的过程中,抉择单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趋入途径,但千万不能把显密的究竟见理解为单空。若把破完有实法之后的无实单空作为究竟见,就连佛陀也无法度化。

 

◎ 闻思究竟,见解亦会究竟

 

看到大多数道友都在背诵《中观根本慧论》,我 心里很高兴。若能背完这部论的所有颂词,对破除实执 会有很大作用。有些道友如果背诵整部《中论》有点困 难,可以背诵几个关键的颂词,像昨天讲的几颂就非常 重要,是对很多经论教义的总结。大家不仅要背诵,也 要了知各位论师是如何解释颂词的。对诸大讲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使我们加深理解,真正懂得如来密意。

 

如果闻思不究竟,很容易堕入单空的执著。认为碗 里没有水、桶里没装东西这样空空洞洞的状态,就是释 迦牟尼佛所说的空性。实际上,佛所说的空性是一种大 空。《定解宝灯论》51 里讲过什么是大空和相似空:大空,是指远离四边八戏的真正空性;相似空,是指暂时破完有边的单空。

 

[51]  《定解宝灯论》第七品:仅仅单空作对境,彼道偏堕于二谛,故为相似 之见解,非为双运与离戏。双运即指有与无,显现空性均等性, ……是 故大中观之前,无有任何所承认,已证现空平等性,远离有无是非等,  一切破立戏论故,依实相义一切法,以理不成有承认,于任何法皆不 许。  如是究竟实相义, 虽无承认现相中,名言量前之二谛, 各自均有 所承认。二者倘若观待于,二谛无别之实相,仅是各自之现相,观待现 见真义智,二量亦是相似量。

 

表面上看,大空和相似空似乎很容易分析,但其实 并不简单。很多大德在解释佛经、密续时,都落入了单 空的境界,这并不符合教义。大家以后在解释《心经》 或《金刚经》时也要注意,若把空性解释成单空,则已颠倒错解了佛经。

 

庚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告极勇猛菩萨言: ‘善 男子,彼一切法从颠倒起,不实无所有,虚妄不如实。极勇猛,若有人行一法者,此颠倒行不如实行。’”

 

《梵王所问经》云:  “世间愚人执著诸谛,此法非实亦非虚妄。”

 

《宝云经》云:  “诸法不生亦无来,无有灭亡亦无老,此乃人狮子之说,千百众生证此理。”

 

经云:  “诸比丘,胜义谛乃唯一真如,无欺之法即为涅槃,诸行乃为欺惑之法。”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三观行品终

 

现在我们正在学习“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它分 为 两 部 分: 一 、破 有 实 法 之本体; 二、 破 彼 之 能立。 “破有实法之本体”已经宣讲完毕,下面讲“破彼之能 立”,它是通过第十四品《观和合品》、第十五品《观有无品》、第十六品《观缚解品》三品来进行阐述。

 

龙猛菩萨通过《中论》二十七品,从各个角度破除 了众生各种关键性的实执,将平时人们认为存在的法逐一破掉,帮助我们抉择出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三: 一、破有实法之作用 接触——观和合品;二、破因缘之能生——观有无品;三、破暂时缚解——观缚解品。

 

十四  观和合品

 

本品观察和合,藏文译本把“和合”解释为“接触”。

 

◎ 为何破和合

 

前面中观宗从无实、无常、空性不成立等几个方面遮破了有实法的本体,但对方有实宗并不认同此观点。

 

他们辩驳说:有实法肯定存在,因为它们之间有 一 种作用——内部可以互相接触。比如,眼根及色法接触 后可以产生眼识,根境识三者和合之后可以产生十二缘起里的触, 一切诸法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产生;另外,像柱子瓶子这样的法彼此之间也可以接触。 (此处“和 合”有接触之意,也有因缘和合之意,从两方面理解可能比较合理。)

 

中观宗驳曰:所谓接触不可能成立,因为佛在《妙 力伏经》中明确说过:  “色法无有离合……”,以此宣 说了无有和合之理;再者也可以分析,如果是实有自性 的他体,则不可能彼此融入而接触;如果不是实有自性 的他体,而是观待安立的他体,则说明两者实质上的接 触不存在。虽然你们认为人事物之间肯定会有接触,整 个世间有很多接触的法,但真正观察时,所谓的接触不可能得到。

 

庚一(破有实法之作用接触——观和合品)分二:一 、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三: 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壬一(略说)分二:一、见等接触不成立;二、染等接触不成立。

 

中观宗首先遮破对方认为眼根、眼识、色法三者可以接触的观点。

 

癸一(见等接触不成立):

 

见可见见者,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终无有合时。

 

见、可见、见者三法各处异方,由于这三法互为异 体,所以终究无有接触之时。(“见”指能见的眼根, “可见”指所见的色法,“见者”即人我或者眼识。)

 

对方认为:有实法是存在的,因为彼此之间可以接 触之故,比如眼根、眼识、色法三者可以接触,可知它们都具有自性。

 

中观宗驳曰:你们所谓的接触不能成立,这三法明明是异体法,怎么可能接触呢?从眼根角度讲,它与眼 识、色法都不能接触;从色法角度讲,它与眼根、眼识 也不能接触;从眼识角度讲,它与眼根、色法同样不能 接触。既然每一法与其他二法都无法接触 52 ,三法之间 也不可能有接触。这一点每个人都能观察到,以眼见柱子为例:

 

首先, 眼根不可能接触柱子 53。如果接触, 身体里 的眼根就已经跑到外面的柱子上了,但这显然不合理。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眼根是像胡麻花一样的色法,此色 法能否与柱子接触而融入一体呢?当然不能。虽然名言 中有眼根与色法结合产生眼识的说法,人们也常说,离 色法近一点看得见,远一点看不见,但这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而已,真正观察时,眼根从未接触过色法。

 

同样的道理,产生眼识的时候,身体中见色的眼识与外面的柱子也不可能接触。

 

[52]  《般若灯论释》云:   “见与可见及彼见者,二二相望更互不合,又一切 不合。”三法中,两两没有接触,三者也无有接触。

 

[53]   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假 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 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  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  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 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 因不存在,又怎么产生感受的果呢?  ——《入行论讲解》

 

另外,眼根与眼识也不可能接触。有部宗认为根是 一种色法,经部宗认为根是取境的一种不共能力,不管 根是色法还是功用,它与识的体相完全不同,这样如何接触呢?

 

如此分析之后就会知道,眼根、眼识、色法三个异 体法根本不可能接触(和合) ,就像三个人,如果任何 二者都无法接触,三者也不可能有接触。它们聚合而见外境完全是一种假相,只是名言中的说法而已。

 

接触也叫和合,关于和合不成立的道理,在第六 品《观染染者品》中详细分析过。虽然本品也观察和合 (接触) ,但两品观察的角度不同。本品主要以此遮破有实法,第六品主要以此抉择法无我。

 

癸二(染等接触不成立):

 

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

 

染与可染、染者三法同样不能接触。眼根、色境以外的其余十入,贪心以外的嗔恚等其余烦恼亦是如此。

 

染,是指贪心所;染者,是指贪心所染的心王;可染,是指所贪执的人、事物等对境。

 

“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贪心、贪者、可贪 三法当中,贪心与贪者不可能接触,贪心与可贪也不能  接触,贪者与可贪同样无法接触(第六品《观染染者品》 中观察过) 。既然两两不能接触,三者之间自然也无法接触。

 

虽然人们经常贪恋某某人,也时常贪执某事物,但 其实内在的贪心与外在的贪境从未真正接触过,如果未 接触也能发生关系,东山和西山也应彼此相关了,会有诸多义理妨害。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眼根、色境以外的其余十入,贪心以外的其余烦恼也都无法接触。

 

“入”即处之意,是古代用语,现在 一 般都说 “处”,处也有所依之意。“余入”指十二处中眼根、 色境以外的其余十处。也就是说,六根方面,前面只观 察了眼根,对耳根、鼻根等其他五根尚未观察;六境方 面,只观察了可见(色)  ,对可闻(声)  、可尝(香)  等 其他五境也未观察。对于这十处,以前面观察见和所见的方式类推,即可了知,它们也都没有所谓的接触。

 

另外,除贪心以外的嗔心、痴心、嫉妒、傲慢等 八万四千“余烦恼”,也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遮破。最 后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烦恼,根本不像小乘宗所认为 的那样,依靠各种因缘接触而产生,它们没有丝毫真实自性,只是对心之迷乱显现的一种颠倒妄执罢了。

 

虽然这里只分析了见等、贪心等因无法接触而不成 立的道理,实际上, 一切万法都无法接触,因而也都无 有产生,比如,人们通常认为种子能生苗芽,但种子与 地水火风等因缘,无论二法之间,还是三法之间都没有接触。既然无接触,所谓接触而生的法就不可能有。

 

壬二(广说)分二:一 、不成他法而无接触;二、无自他之接触。

 

以上两颂抉择了,见等诸法即使是异体法,也不能接触,下面开始抉择诸法异体不成立,故不能接触。

 

癸一(不成他法而无接触)分三: 一、以推理说明;二、以此理类推他法;三、建立宗法。

 

子一(以推理说明):

 

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

 

异体的法当然可以有接触,但见等诸法并不成立为异体,既然异相不成立,那么见等诸法如何接触呢?

 

所谓异体法,是指毫不相干的他体法,比如瓶子和氆氇、柱子和冰片等。

 

如果见、见者、所见三者是无需互相观待,在自己 的位置上、本体中任运自成、完全独立的异体法,在名 言当中说它们之间有接触也是可以的,但见等三法是不 是这样的异体法呢?并不是。它们之间必须互相观待, 没有见者,可见就无法安立;没有可见,见者就无法安 立……既然见等诸法的异相不成立,它们之间如何接触呢?

 

颂词只是一种假设,并非说见等如果是异体法,就 可以真正接触。虽然名言中人们认为瓶子、柱子这样互 不观待的异体法可以接触,但这只是一种假立,经不起胜义观察,因为万法皆为空性,这样如何接触呢?

 

而见等可以接触的观点,不要说在胜义当中,即使在名言中也不能成立,因为它们需要观待才能成立,而凡是观待的法,不可能具有自性;如果本体都不成立,当然不会有接触。

 

此处若用推理来表示,公式为:见等法互相不能接 触,异法不成立之故。其中“见等法”是有法, “互相不能接触”是立宗,   “异法不成立之故”是能立(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