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0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十五品《观有无品》,闻思这一品  对确立中观见解相当重要。现在正在讲“以理证广说” 中的第一部分“破四边性”。所谓破四边性,是指破自性、他性、有实和无实四种边。

 

“破四边性”分四: 一 、破自性与他性成立;二、 破有实无实法成立;三、呵斥所破之见;四、结合教证 而说明。其中第一部分已经学完了,第二部分“破有实 无实法成立”当中的“破有实法”也已宣讲完毕,今天开始讲“破无实法”。

 

子二(破无实法):

 

对方辩驳说:无实法是存在的,这样与其相伴的 有实法也理所当然应该存在。很多人也认为,所谓的无实、空性都是存在的,只要遣除了瓶子等法上面的实有,就认识了它们的无实或空性。世间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这些说法都不合理。无实法并不真实存在,它们只是人们的虚妄想象而已。为什么呢?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

 

藏文译本颂词: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

 

有实法如果不成立,无实法如何能成立呢?只因存 在变异法的缘故,世人才将有实法的坏灭称为无实法。

 

(颂词中“有”是指有实法;“无”是指无实法。)

 

中观宗驳曰: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如 果五蕴、客尘等有实法不成立,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又 如何成立呢?不可能成立。就像瓶子的“有”如果不成 立,瓶子的“无”也不可能成立;石女儿不存在,石女儿的身材、口才等也不会有一样。

 

有实法不成立的原因,前面已经分析过:因为自性不成立,由此观待自性的他性也不能成立,而任何一个 有实法,不管是所见所闻等外境法,还是心和心所法, 都无法在自性他性以外存在。比如,柱子是自性或他性 所摄的法,如果未被自性或他性所摄,在整个有为法 中,它就不会再有其他安立方式。换言之,柱子或者与 他法合在一起而成立,或者自己成立,如果两种情况都不是,有实法柱子就没有了安立方式,故而无法成立。

 

如果有实法不成立,无实法又如何成立呢?不可能 成立。“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 (清辩论师的《般若 灯论》中这两句是“此法体异故,世人名无体”), 因为世 人把有实法的变异坏灭称之为无实法,故无实法必须依 赖有实法方能成立。比如,瓶子开始存在,后来被铁锤 彻底摧毁了,如果没有瓶子,遮破瓶子的无实单空 —— 无瓶也无法成立;有了人,才可以说无人,如果人不存 在,无人的概念就成了无稽之谈,找不到任何成立的依据。

 

或者说,无实法只是我们分别念中的“断除所 破”。比如,瓶子作为所破,无瓶即是“断除所破”;又如,柱子以前存在,现在没有了,柱子没有之处是否有一个单独的无实法“无柱”呢?根本没有。因为柱子 从不存在的角度称为“无柱”。所以,除了“断除所破”以外,任何时候,独立的无实法都得不到。

 

有人可能想,虚空也是无实法,它应该可以独立存 在吧?但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假如独立的无实法可以成 立,它就不是无实法,而成了有碍的法(有实法) 。虚空 的法相是无碍,无碍才算是虚空,如果有阻碍,虚空就 不是无实法了;如果不是无实法,必然就是有实法,但这根本不合理。

 

总之,有实法不存在的缘故,无实法也不可能有, 因为世人把有实法毁灭之后的法称为无实法,无实法必须观待有实法。

 

◎ 有和无离戏双运

 

这里需要再三强调,虽然在名言中,柱子等有实法 显现上存在,是有的;无柱等无实法显现上没有,是空 的,但这些都是分别念和语言假立的法,胜义观察时,柱子的“有”和柱子的“无”在实相中一模一样,都没有真实本体,远离了一切戏论。

 

《心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 也可以理解为,有实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有实法。如 果对《中论》推理非常精通,对《心经》的这句话就不 会仅停留在教证上,以理证即可通达:为什么说有实法 “色”不存在呢?因为色的自性、他性都不存在;如果 有实法“色”不存在,观待它的无实法“空”也不可能有。由此可见,色和空是离戏双运的。

 

癸三(呵斥所破之见):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如果有人执著有实、无实,以及自性、他性这四边,此人将不能见到佛法的真实义。

 

本品把有实、无实、自性、他性四种执著安立为 四种边,或四种见解,这与前面讲过的有、无、有无二 俱、有无二非四边不同。这里的四边是指其中的有无二边,再加上有边分出的自性和他性二边。

 

◎ 执四边,不能见缘起真如性

 

我们的相续对有实、无实、自性、他性的执著比较 严重。一般都认为有实法存在,无实法不存在(有为法是 从有实的角度去执著;石女儿、虚空等无为法是从无实方面去执 著) 。而在有实法中,有些人认为种子、苗芽自身具有 一种独特的自性,这是对自性的执著;有些认为苗芽依 靠他法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聚合而生,这是对他性的执著。

 

如果把修行最后的境界看作有实、无实,或者具自 性他性,则完全不合理。这些见解都是对佛陀所宣说的 真实义——殊胜深奥的缘起真如性,没有彻见的标志。

 

缘起的自性,不存在以上四种法中的任何一种。

 

缘起可从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两方面理解。世俗缘 起是指因缘聚合产生诸法,可以分为内缘起和外缘起; 胜义缘起是指远离以上四边的离戏空性。诸佛早已通达 了缘起真如性,所以能真实无谬、毫无颠倒地阐释自性的含义。

 

◎ 中观无二见即是缘起空性

 

真正的中观无二见其实就是缘起空性。在名言当 中,中观宗也承许诸法依缘起而具有一种名言自性,比 如,火具有热性、业因果毫厘不爽等等。但如果询问这 种自性存在的原因,只能说是一种自然规律,以事势理 成立,即本性如此,法尔如是。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任何世间人都无法解释清楚。

 

而在胜义当中,中观宗则无有任何承许,因为有实 法和无实法成立的依据根本得不到,诸法的自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 修任何法,都应离四边

 

作为修行人, 一定要通达佛陀的究竟密意——缘 起空性的离边之义。不管修密宗最高境界的大圆满、大 手印,还是修显宗的唯识或中观,都不能执著有相和无 相。有些人把光明执为实有,认为自己已经真正见到了 光明;有些人认为什么都没有,落入了一种单空;有些人觉得不生分别念是一种非常快乐的境界 … …

 

密法当中对于这些执著都有分析,并且劝诫我们 一 定要远离明、空、无念的执著。人在无念状态中虽然觉 得很快乐、舒服,但这种什么分别念都没有的状态,与 昏迷、痴呆一样都属于五种无分别的歧途 63 ,这不是真 正的修行境界,必须远离。当远离所有执著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离戏境界。

 

当然,作为凡夫人,想马上离开所有戏论是非常困  难的,所以暂时来讲,先抉择单空也是合理的,前辈无 数高僧大德在其论著中都着重宣讲过这一观点。但在抉 择究竟见解时,则必须明白,  《般若经》《现观庄严论》 以及三转法轮的所有教义,已经超离了包括单空在内的所有分别念,宣说的是一种离戏的境界。

 

我们作为后学者, 一定要跟随佛陀的足迹,最后应 像《定解宝灯论》所讲的那样 64 ,应具有离一切戏论的中观见。这样的中观见与大圆满的见解非常相符。

 

[63]    《辩中边论》讲了无分别的五种歧途: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 执息念。

 

[64]    《定解宝灯论》云:“非有非无大圆满,远离一切四边戏。”

 

◎ 遮破如来藏实有

 

现在有些学唯识的人推崇如来藏本体实有,但这并 非佛陀的究竟意趣。学习《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我们 讲过觉囊派他空的观点,对“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如何超 离分别念”的道理讲过很多次。如果大家平时只学些简单法理,在这方面没有深入也不太合理。

 

应知道,光明如来藏远离了一切戏论,其本体并非 我们分别念中的有(观待于无的有) 。分别念只能缘有和 无,这样的有,是依靠因缘和合在我们的五根前存在; 这样的无,也是在五根前看不见,或者分别念中无法容 纳有,以分别念遣除有实假立的无。但如来藏的本体不 能依靠有、无这样的分别念来理解,这种理解根本不是佛教的教义。

 

大家一定要把分别念的境界和智慧的境界区分开。 无分别智慧境界当中的“存在”和分别念境界当中的 “存在”有着天壤之别。麦彭仁波切经常说:认为如来 藏是分别念“有无是非”中的有实法或无实法是不合理 的,认为它是像中观自续派那样暂时抉择的无实单空,也不合理。

 

◎ 深解缘起,做利根随法者

 

学了《中论》之后,相信大家一定会对佛的缘起空 性这一不共观点生起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随自己分别 念的一种暂时信心,而是对法生起定解而生的信心,这 样的修行者叫利根随法者。麦彭仁波切劝诫我们: “诸位有智之士实在应当心无旁骛地追随佛陀的足迹。”

 

《中观根本慧论》《六十正理论》等很多中观论典 都从缘起空性方面赞叹佛陀。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 里也盛赞佛陀的缘起之理。为何赞叹呢?因为自古至 今,各个领域涌现过千千万万的智者,他们的学说多如  繁星,但在所有理论当中,释迦牟尼佛宣说的缘起空性 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经得起任何智者的观察,完全符合真理,越深入观察,其正确性就会越发凸显。

 

◎ 有了定解,纵遇命难亦不会退转

 

如果通达了缘起空性,以后不管身处何种恶劣环 境,信心都不会改变。昨天讲考时有位道友讲了一个很 感人的故事:文革时期, 一位大德被关进监狱, 一直被囚禁了二十多年。虽然他在狱中备受折磨,但信心却非常坚定。在最艰难的时刻,他立下了一个誓言:哪怕铁 轮把自己的头颅击碎,也不会舍弃三宝!后来政策逐渐 好转,他也从监狱“闭关出来了”,之后孤身去了国外 弘法。虽然显现上遇到了很多违缘,包括身体不好等 等,但根本阻挡不了他修法、弘法的精进心。现今他已经快九十岁了,却还在努力地弘扬佛法。

 

我想这位大德的相续中肯定具有甚深的智慧和根深 蒂固的善妙习气,所以不管遭遇任何违缘,他的见解都不会退转。

 

通过这次学习《中论》,我希望大家的相续中也能 生起这样的根本智。哪怕在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我也 觉得传讲这部法非常有意义!因为有了定解之后,大家 以后不管遇到任何违缘,纵然粉身碎骨,也不会舍弃释迦牟尼佛,不会舍弃佛教的见修行果。

 

要想获得定解,平时应该不断串习,尤其现在身处 寂静地,更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心。当修炼到一定时候, 不管遇到任何违缘、身处何地,即使整天混在不学佛的 人群当中,见解都不会随他人而转。就像军人每天训练,关键时刻才能抵御得住外敌。

 

◎ 定解智,是人生最殊胜的获得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病魔、外道攻 击等各种各样的违缘。当遇到违缘的时候,如果自己的 见解不被摧毁,这是所有获得当中最珍贵的获得!正如 《格言宝藏论》云:  “正士即使遇命难,亦不舍弃善本性,真金无论再烧砍,彼色总是不会变。”

 

世人有各种各样的希求,有些认为获得名声最重 要,有些觉得拥有财富最幸福,有些认为得到感情最美 好。但实际上,在所有的获得当中,智慧才是最殊胜的如意宝,而这当中对佛陀不退的信心更是极其难得!

 

癸四(结合教证而说明):

 

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佛陀能灭尽有无二边,并于《化迦旃延经》中宣说 了离有离无的教言。 (藏文译本中“迦旃延”被称为“嘎达亚那”)

 

“能灭有无”是讲佛陀的遍知功德,即佛的特性。

 

能把整个世间有实、无实的执著全部灭尽、通达一切万法真理的佛陀,于《化迦旃延经》中宣说了离有离无的教言。

 

该颂出自声闻乘的《阿含经》。《化迦旃延经》是 小乘共称的《毗奈耶经》中的一部。声闻十八部都承认 这部《化迦旃延经》,它记载了佛陀对迦旃延(嘎达亚那) 尊者的教言。

 

经中云:  “迦旃延,何以故?众多世间之人,对有 无甚为耽执,故无力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患、悲 叹、痛苦、不悦及烦乱争斗。纵然以死亦不可脱离于焦 躁苦痛。”经中讲述了耽执有无给世人带来的痛苦,教授人们应当离开有无的执著。

 

◎ 介绍嘎达亚那尊者

 

嘎达亚那 65 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座下获得神通的一位很了不起的阿罗汉。《化迦旃延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曾对嘎达亚那尊者宣说了“应断除有边、无边的全部执著”等教言,之后尊者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65]   迦旃延(嘎达亚那)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乃狝猴食聚落大迦旃延婆罗 门之第二子,名那罗陀。初入国都优禅耶尼城附近之频陀山中,从外舅  阿私陀仙人学习吠陀之教。后阿私陀仙见释尊出生时之相好庄严,预言 将来必能成佛,遂于命终遗言令其礼释尊为师。彼出家归佛后,从其本 姓称大迦旃延,勤行不懈,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灭度后,仍从事教化,  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称‘论议第一’。

 

《大圆满前行》里讲过一则关于嘎达亚那尊者的公 案:有一天,嘎达亚那尊者去化缘,看到一位施主怀里 抱着儿子,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并用石头击打在啃 骨头的母狗。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那条鱼原本是他 父亲的转世;母狗正是他母亲的转世;前世杀害自己的 仇人,则转生为他的儿子来偿还宿债。如此洞晓之后,  尊者说了这样一个偈颂:  “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 离四边,才是佛的究竟教义

 

学习《入中论》的时候,大家都特别重视这一颂, 因为它主要讲了声闻缘觉通达空性的情况。此教证说 明,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月称菩萨在《入 中论自释》中引用它作为宣讲声闻缘觉需要证悟法无我的七个教证 66 之一,引用的原因也在于此。有些论师对此教义有不同的解释 67, 我们学习《入中论·善解密意疏》的时候已经宣讲过。

 

[66]   七个教证是: 一、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中说: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 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在这一教证中,对于“蕴执”,喇 拉曲智仁波切将之解释为“五蕴粗大的总和”,其中并未讲到法无我 一 定要圆满证悟,而是说声缘需要证悟粗大五蕴的聚合,否则仍会起惑造业,从而流转生死轮回。

二、《宝鬘论》又云:“犹如眼错乱, 能执旋火轮,如是依诸根, 能取 彼对境。诸根及诸境,许是大种性,大种各无境,此等实无境。识受 想及行, 一切皆如是,各体无境故,胜义中境无。大种二相中,无境聚 无境,聚合无境故,色法实无境。大种若各异,无薪应有火,和合成无 相,其余定如是。”以此说明色法等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这一点对自宗 也无有任何违害。

三、龙树菩萨《中论》说:“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 是故当忍许。”大乘宣说了无生空性,同样,若欲获得阿罗汉果位也 一 定要证悟空性,但其中并未说需要证悟所有的空性。对此教证,诸大德 的解释方法稍有不同。

四、《声闻经》中说:“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 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此中以聚沫、浮泡、阳焰、芭 蕉、幻事之喻观察诸行并非实有,虽然讲到应证悟法无我,但并未强调 必须圆满。

五、佛陀对迦旃延那说:“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 破于有无。”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谓的“双破于有无”并非 讲到遮除一切有边、无边,而是指以“有”和“无”的执著将会不断流 转生死轮回,它们是生老死病之因,并不是从破法我这一角度宣说的。  六、《般若摄颂》云:  “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 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

七、《般若二万五千颂》云:  “欲求声闻地,须修般若波罗蜜多,独觉 与大乘菩萨亦复如是。”对于这两个教证虽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但 于自宗也无有任何违害。

上述七个教证均说需要证悟法无我,但并非他宗所许——必须圆满证 悟,故对自宗所许无有丝毫违害。  ——《定解宝灯论讲解》

 

[67]   如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以此教证说明声缘圆证二无 我,嘎单派又引用龙树菩萨《中论》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即《中论》中 归纳《杂阿含经》的经文说:  “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 经,双破于有无。”嘎单派把有事、无事解释成了有边、无边,从而得 出声缘阿罗汉通达一切法无我空性。

 

通过经中佛陀的教言,我们就能知道,不要说获得中观空性见,就连声闻乘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位,佛陀也要求他们必须远离有实无实,否则,声闻、缘觉就不能 圆满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单空非究竟见”的观 点,佛陀不仅在大乘教义中有宣说,甚至在小乘经典中也将其彻底扫荡无余。

 

可见,中观离四边的见解才是佛陀的究竟教义。有 些人认为唯识宗的观点最殊胜。虽然暂时来讲,唯识宗 的见解的确很好,但不能把唯识视为最究竟的观点。唯 识宗分为随理唯识 68 和随教唯识 69 ,无论哪种唯识宗,最后只要承认有一个实有之法,就是不合理的 70。

 

当然,也不能一概否认唯识宗的见解。对于这 一 点,学了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 教言》 71 就会很清楚:如果没把唯识宗和中观宗的观点 配合起来,将无法通达世俗谛和胜义谛,了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68]   随理唯识在抉择了遍计法是空性的同时,承认了依他起是实有。

 

[69]   随教唯识在抉择了佛陀第二转世俗谛中的不清净现法为空性的同时,承 认如来藏大光明是实有。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70]   无著菩萨自宗究竟了义的观点根本不承许依他起是自相实有的唯识,唯 一承许现空双运或者明空双运,也就是第二转无相法轮所讲的大空性和 第三转法轮所说如来藏的大光明无二一味的大双运。这种了义的观点,  在其《宝性论注释》当中有明显的论述。但是,为了摄受某些所化众 生,也暂时安立了实有依他起自性的唯识。

 

[71]    《中观庄严论释》:故于真实中,何法皆不成,故诸善逝说,万法皆无 生。

 

以上理证广说当中第一部分“破四边性”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二部分“别破自性他性”。

 

壬二(别破自性他性)分二: 一、正破;二、除难。

 

癸一(正破):

 

有些人认为,诸法可以转变、迁移,比如以前存 在,后来不存在,这说明诸法的自性是存在的。但这种说法不合理,如颂云: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

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如果诸法具实有自性,那么以后不应变成无。自性如果有变异之相,则是不合理的。

 

任何一法如果具有实有的自性,它就不可能从有变成无。如果有这样的变异之相,则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为,诸法实有的自性一旦存在,即其自身的体性 已经成立,它就不会观待于任何因缘;如果不观待于因缘,就不会随因缘而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不会最后舍弃自性而变成无有。如果一法现在是这样,后来 变成那样,比如柱子以前存在,现在没有了;人现在活 着,以后死亡了,则说明其本体非实有,只是一种假相 而已。如果诸法真的实有存在,它就不会刹那刹那舍弃原本体而变成另一种法。

 

就像一个人如果具有好人的自性,他就应该自始 至终都做好事,但凡夫人很难做到,虽然有时做好事, 但有时又会做坏事,既然他有这样的变化,所谓好人的 自性就不可能真正成立。又如,瓶子的自性如果真实 存在,它原来什么样,现在亦复如是。如果开始以有 实法的方式存在,后来被铁锤摧毁而变成了无实法(无 瓶) ,那么瓶子的自性,不要说在胜义当中不能成立,即使在名言当中也不能成立。

 

前面讲过,在名言当中,中观宗也承许地水火风等 一切诸法具有一种不能改变的自性,即各自具有一种法 相,比如,火的本性永远是热性,不可能一会儿热, 一 会儿不热……但胜义观察时,诸法的这种名言自性不可能实有存在,也只是假立成立而已。

 

虽然诸法在胜义中皆无自性,但名言中这种依缘起而显现的自性也应被承许。大家平时最好经常内观:

 

如果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前译宁玛巴修行人,就始终不会 放弃自宗的传承教法;如果今天学自宗,明天学他宗, 那么在名言当中,他的自性就不属于宁玛巴前译派,因 为不断变化之故。我们经常讲:  “这个人很稳重,很老 实,他永远都是这样,就像黄金一样……”做人应该具有这样一种自性。

 

癸二(除难):

 

对方不同意诸法无实有自性的观点,对此提出了质疑,中观宗以反问的方式破斥了对方观点。如颂云: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藏文译本颂词: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

 

对方:如果诸法真实无有自性,怎么可以有变异 呢?中观宗:如果诸法真实具有自性,怎么可以有变异呢?

 

按照月称论师、青目论师和果仁巴大师的观点,颂词前两句是讲对方的观点,后两句是说中观宗的观点。

 

对方辩驳说: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如果 诸法没有实有自性,如同石女儿一样,人们就无法见到其 转变的过程,就像不能看见石女儿跳舞一样。然而,人们 已经现量见到了外境、身心等一切诸法往他法的转变,比 如,瓶子昨天存在,今天被打碎了;河流以前潺潺地流 淌,现在已经干涸了; 一个人原来很年轻,现在已经变老了等等。由此可见,诸法的自性应该是存在的。

 

中观宗把对方这一观点作为所立,以能立等同所立 不成之应成因来破斥对方观点: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 可异? ”如果诸法具有实有自性,为何会变异呢?不可能有变异。为什么呢?

 

因为,万法的自性非实有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就像镜中的影像不真实存在,才可以瞬息万变;如果实 有存在,就不可能有变化或迁移的过程。比如,年轻人 的本体如果实有,就永远不会变老;如果多年后他变成了老年人,就说明年轻人的本体决定非实有。

 

佛护论师等有些大德认为,颂词四句都在阐述中观宗自性无法变异的观点:诸法的自性如果存在(有实) ,则不能改变,因为实有存在之故;如果不存在 (无实) ,也不能改变,因为既然不存在,那改变什 么?迁往他法转移什么呢?就像石女儿不存在,他现在 变聪明的说法也不可能有。而世间除了有实法和无实法 以外,不可能再有其他法。既然如此,为何说自性可以改变呢?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