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71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前面讲到阿难尊者当场“悲欣交集”,也欢喜,也比较伤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自己对自己的开悟没有怀疑、充满信心。同时,他也问如来,末法时代众生刚强难化,佛陀也已经离开很长时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摄自己的心,建立道场,远离魔事,在菩提道当中不退转,怎么样的方法才好?

 

佛陀也非常赞叹阿难尊者,你提出来的问题非常好,你对未来的众生负责,而且你自己也是发菩提心,有利他心。佛陀高度赞颂、赞叹。

 

这个时候,阿难跟大众聚精会神地听着。佛陀下面就开始讲,末法时代的众生,依靠耳根圆通法门获得证悟的话,需要一些条件。

 

下面主要讲戒、定、慧,三学的根本,实际上是我们经常讲的守戒律,杀、盗、淫、妄。居士戒当中也好,或者是出家人的四根本戒当中,也是有杀、盗、淫、妄。佛陀说我们如果要依靠这种法门开悟,基本的要求就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为,然后精进修法,这样能获得证悟。今天主要讲这个道理。

 

今天我有点头痛,所以可能讲得也不太好,讲得也不太多,但是稍微跟大家看一下。

 

下一次的课,本来想时间稍微提前半个小时。但我又想,可能好多因为下午有课、下午有发心,这样换的话,我这边倒是没事。我想讲考完了会很晚很晚,但也许也没什么大问题吧,大家已经习惯了。如果大家都觉得有必要提前半个小时,到时候给我说,现在暂时不调整。下个礼拜的课,还是现在这个时间。

 

我昨天想要不要调?但是现在已经习惯了,可能问题不是很大。但不管怎么样,我的讲课时间大概九点半左右结束。真正要讲的话,《楞严经》和《西游》这两节课,应该是一个半小时多一点,需要这样。所以大家心里应该这样安排。然后念个《普贤行愿品》,基本上接近十点钟。我们再讲考二十分钟,或者二十五分钟也可以,你们看情况。

 

我也看到讲考的这些道友们,基本上以前的这些还没有退失,我也比较开心。刚才我悄悄地看了一下,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没有退,很多人还在继续。

 

希望我们的经堂,包括里面的地热,这些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冬天比较冷,上面的窗户这些不关,尤其坐在中间很冷。大家这样共同来学习,也应该有个气氛,包括念《普贤行愿品》,好像那种加持力也好,那种力量都不相同的。

 

当然,我们这里的道友来来去去,可能稍微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为了求法的精神吧。我们世间人也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很辛苦的。所以,我们为了解脱,为了接受大乘佛法,这样也是一个训练,也是很好的。

 

所以,我也比较有信心,也特别感谢大家。我也是给大家尽量地按我们每个礼拜规定的时间分享一部分内容,我讲得不一定特别多。

 

接下来开始讲:

 

昨天大众和阿难依教奉行,大家都非常欢喜地听着,佛陀所说的这些教言都会依教奉行。这个时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是一个总的纲要。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应该常常听我在《毗奈耶经》当中专门说过——

 

《毗奈耶经》应该有《大乘毗奈耶》和《小乘毗奈耶》。

 

《毗奈耶经》当中,或者律藏当中宣说的修行,不可缺少的是什么呢?“三决定义”,三决定义就是我们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

 

三学实际上是修行的纲要、修行的根本,这三者叫“三决定义”或者“三学”。

 

“所谓摄心为戒”,摄心实际上就是戒。

 

大家都知道,戒律也叫尸罗,《四百论》等很多论当中用梵语直接来讲,就是尸罗。像《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所有的尸罗,实际上是以正知正念来摄自己的心”,这就叫做戒律。什么是戒呢?戒律就是用正知正念来摄受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不要往外散乱、放逸或者说是误入邪道,这样的话,所谓戒的定义就是“摄心为戒”。

 

戒实际上是禅定的因,因戒产生禅定,禅定做为因,它发慧、摄心。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如果安住、摄住的话,这个是戒。依靠戒有了定,有了定以后有慧。戒、定、慧实际上它是一个因果的关系。如果要产生智慧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心,这个坚定的心或者禅定,一定要有戒律,如果没有戒律,心也定不下来,智慧也没办法开发。

 

那这样的戒是什么戒?不管是什么戒,就是自己的心要控制住,心要抓住,这三者叫做三种无漏学。

 

《指掌疏》中说:“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如果戒律不清净,三昧也就是禅定不会现前,所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

 

包括《正脉疏》当中也说过,依靠耳根圆通来修行的话,首先应该要有一种加行,什么样的加行呢?有了戒律、禅定、智慧、然后才能建立道场。有些通过咒语来摄受众生,有些以摄心来摄受众生。不管修什么法,我们这个戒非常重要。

 

在这里要讲到,禅定也好、智慧也好,还有其他任何的功德,有了戒的基础才有机会产生;如果没有戒,一切功德就没办法产生。所以这个戒,为什么龙猛菩萨把它比喻成大地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三学的根本是戒律,戒律的话,我们居士四戒也好,出家人的四根本戒,主要是杀、盗、淫、妄。一些经典和论典的次第,先讲杀,然后偷盗,再讲淫心和妄语,这样分的。

 

在这里先讲淫戒,然后杀戒、然后盗戒,最后是妄语,讲完了这些以后我们这一品就圆满了。

 

为什么在这里首先讲断除邪淫、戒淫?有二个原因,一个原因“万恶淫为首”,所有的恶当中,淫毁坏根本,如果犯了淫戒,淫戒守不好的话,包括定学、慧学,以及其他种种出世间的功德和世间的功德都没办法。

 

我们世间人也是这样,杀、盗、淫、妄无所不犯的这些人,可能世间的基本功德很难具有。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条件。不仅是我们佛教徒,实际上全世界的人来讲,邪淫也好,偷盗也好,杀人,说欺骗的妄语,这一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这方面,可以说这是一种戒律。

 

当然像出家那样的戒条,除了佛教以外,有些是没有的。但在现在的一些外道当中,包括不杀生方面也好,或者斋戒方面也好,或者邪淫方面,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戒条,大家也应该清楚。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佛教的戒律是一种控制,“要开放,要自由。这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让人没有自由”。现在尤其是西方文化为主的很多人提倡这样的理念。但是如果我们过于放荡不羁,对自相续不会带来任何利益。所以说前辈大德也是非常重视戒律,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大家也知道,这部经典主要是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之间的一个因缘,佛陀才开始宣说的。所以这里讲,如果能断淫、淫戒守的很好,就非常容易成就。

 

这部经前面讲因缘时候,也是跟摩登伽女,或者断淫有一定的关系。刚开始阿难遇到摩登伽女的干扰、骚扰,或者说遇到了各方面的违缘,后来违缘转为道用,阿难尊者他守的清净戒律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摩登伽女她依靠特别的执着、贪欲,最后自己有机会入于正道,逐渐逐渐获得阿罗汉果位。

 

《楞严经》是非常好的一个经典,如果用现在的人生经历来讲,确实它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因为电影就是讲人生的故事。这里面真人真事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很有情节。刚开始出现的主要人物,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人物?是怎么样出现的?最后他们获得了什么样的果位?就像讲《维摩诘经》的时候,刚开始维摩诘居士是怎么生病的?依靠这个因缘,佛陀派每一个弟子去探病,与每一个弟子之间有对话和教言,到最后大家都获得了非常殊胜的果位。

 

所以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希望大家要明白这部经典总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以后要研究《楞严经》的话,从细节方面,每一个词句都要字面上会解释,每一段话、每一章当中,它主要宣说的一些宗旨、意义;每一品、每一卷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内容。从方方面面这样来分析,也是很好的。

 

以前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专门研究《楞严经》。但有些研究完全依靠一种分别念——以凡夫人的分别念来揣测佛和菩萨、阿罗汉的境界,把佛菩萨们的境界拼命纳入我们凡夫人狭窄的境界中来推测,这样的话,确实很难的。

 

首先要知道,这里面出现的这些人物,不是我们凡夫人所能了解到的。否则我们有一种否定的态度,用一些其他眼光来看待:“阿难说的不对,摩登伽女是破坏者啊”。这样的目光来研究的话,不一定很透彻。

 

我们对佛经和论典的研究,我觉得信心很重要。我也遇到过一些研究人员,有些对佛教毫无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光是依靠分别念抉择圣者们的智慧,研究的成果很难有价值。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接下来首先讲断淫的戒律。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佛陀告诉阿难,你说为什么我把摄心称之为戒呢?

 

因为佛陀刚才讲了,摄心的名字叫戒,有了戒就有了定,有了定就有了智慧。它是这样一个次第。

 

他这里说,阿难你想一想,我为什么前面说所谓的摄心,它的名字叫做戒?原因是这样的——

 

下面用四个方面进行宣说。这以上应该是总的概要,下面分四个科判。首先是断淫的戒律。

 

如果世间六道一切芸芸众生,他们“其心不淫”,他们断了淫心,则不会随着生死轮回的相续不断流转。众生首先要断淫。

 

这里“其心不淫,其心不杀,其心不盗”,全是讲的“心”,藏文当中章嘉国师翻译的是:“如果不断淫、不断杀、不断盗。”

 

如果心上安立,邪淫的心要断除的话,可能是很高的境界,它属于菩萨戒方面。因为声闻戒主要是有为的身体为根本。原经文当中不知道,它到底是心上安立的,还是整个身心都可以安立。身心都可以安立的话,这个淫戒就比较粗大,如果仅仅是心上面安立,那心里面连梦中都不会产生淫心的话,境界要很高了。

 

这里讲到,如果淫心断了的话,就不会在三界轮回的生死当中流转,这个很重要。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阿难你们准备修三昧定,本来必须要断除障碍、尘劳、尘垢。

 

生死轮回流转的因,烦恼障也好,这种执着、尘垢,要修三昧定的话,必须要断除这些。

 

如果你淫心不除的话,这个障碍没办法除,那么在整个六尘当中,或者说是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

 

所以我们要修禅定的话,淫心断除是非常重要的。前辈的很多大德因为断除了淫心,他们的禅定境界非常高。以前说是虚云老和尚,他好像很长时间才剃一次头发,别人也有诽谤他,说你出家人怎么留着长发、留着胡子等等。但是他的功夫非常厉害,他禅定的时候,有时候禅定七天,有时候是二十一天,动都不动。

 

以前南怀瑾大师也说过一个,他小的时候知道有一个叫广钦和尚。当时他在台湾的一个山上,四十来岁。他有一次特意爬这个山,爬了很高很高的山去朝拜广钦老和尚。人少的时候他就问,“别人说你二十一天都是入定,一直不用动,到底是真的吗?”他单独问他,很多人当中不太好意思。广钦老和尚说:“是的,我能安住”,然后他就问,那你现在能不能?他说“现在因为弘法,没有时间”。所以他相信,南怀瑾说他本来也不太相信。确实以前这些大德们的禅定功夫非常厉害。

 

其实一个修行人,如果禅定非常好,他证悟无我的智慧很高超的话,应该他有一个非常清净的戒律。如果是破戒者的话,就像戒律里面讲的一样,破戒者广闻博学也是没有用的;禅定的话,心不会专注,很快的时间当中散乱于外尘。

 

所以这里说,如果要修三昧定,一定要断除淫为主的这些尘劳。《圆觉经》当中也是讲,如果淫欲没有除的话,其他的功德无法产生,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有些人闻思修行的智慧非常不错,自己依靠一种世间的修行,禅定的境界也已经现前,很不错的。但是如果没有根本上断除邪淫——

 

这里面只是说淫,藏文当中有时候把它翻译成邪淫,邪淫一般在家人的戒律可以讲。如果淫的话,那范围就比较广,包括出家戒律守的,所有的淫行全部断除。

 

这里说,如果一个人有智慧、禅定很不错,但是没有断除淫心的话,将来他一定会是落入魔道当中。

 

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智慧有了也是救不了,禅定有了也是救不了。这一点,我们以前学过的《赞戒论》当中也是说得比较清楚。有些偈颂赞叹持戒的功德,有些偈颂宣说破戒的过失。所以如果不好好地断淫,这些都起不到作用。

 

憨山大师也说:“修禅之人若不断淫,如以甘露灌溉毒树,灌溉益深而毒气愈盛,所以必落魔道也!”如果你没有断淫,你禅定的功夫再怎么样,或者说你智慧的功夫再怎么样,全部都变成了毒气。

 

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你的行为不如法,你光有智慧也不行,可能造的业更严重。因为你有智慧的话,辩论很厉害,我们有些口才好的人,他讲经说法、造善业的话,也很好。如果他的行为不对,行为不清静,然后心不清静,那造口业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说一句的话,他可能十句都会倒出来,出口成章。

 

现在我们世间当中的有些记者,有些民间的人,因为他是一种邪知邪见的人,非常非常片面、不正的那种,这种人的嘴非常会说,他自己依靠这个嘴皮来吃饭,但因为自己行为不正的原因,实际造的业可能更严重。

 

所以说这里也讲到: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如果没有很好的守持戒律,没有断淫的话,有禅定还有智慧,上品者很有可能会变成魔王。

 

因为他智慧很厉害,但行为不如法,他可能影响很多人。现在有些人经常讲:“守戒没有什么用,你们随随便便可以行淫”,这样的话影响成千上万的人。然后自己的禅定也有一定的功夫,像外道也有,很长时间都是入于非非想天一样的定当中,这样很多人都会信他——禅定和智慧是上品者的话,那造的业也是比较严重,所以他最后转生成魔王,魔当中位置比较高的魔王。

 

禅定和智慧比较中等的人呢,他可能最后转生到魔的平民当中。禅定和智慧比较下等,最后就变成了魔众当中力量比较弱小的一些魔女。

 

凡此“彼等”,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徒孙徒弟,都有各自的眷属,而且各个都不知因果,都非常傲慢,自己非常自信地说自己依靠这种方式成就了无上之道。 

 

大家都会讲自己是无上之道。我并不是说其他的宗教都是魔,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带有一些难以想象的故事。所以我们如果没有根本的戒律清净,或者是清净的行为,很有可能影响很多人最后堕入恶趣。

 

比如基督教,耶稣的母亲是圣母玛利亚。当然有不同的历史说法,但是比较公认的是她很小的时候就见到了神,见到了神以后,神说:“你应该生一个非常厉害的孩子”。她说:“我男朋友都没有,怎么生孩子呢?”神说:“没有,你会生孩子的。”依靠他的一种特殊威力,最后生了耶稣。耶稣的父亲也是比较神秘。包括穆罕默德,他后来也是神的指示,让他创造一个宗教,将来会影响整个世界,也有这样的。所以世间上的很多宗教都是依靠比较特殊的神、特殊的一种威力而得到的。

 

而且我们信仰宗教的人,相当一部分人是依靠信心,并不是依靠智慧。这样以后,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清净的戒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也许对自他不一定有意义。

 

然后佛陀说: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陀说,我灭度以后,末法浊世的时候,有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魔众炽盛于这个世界当中,他们统治整个世界。

 

当今这个世界确实非常多。佛陀灭度以后2500多年后的今天,有各种各样的魔众、魔民、魔师。前面也不是说,浊世的时候,说法的邪师如恒河沙一样,兴盛于这个世界。

 

他们不会说断除贪心,要广行贪欲,还称自己是善知识,令很多很多的众生落入贪爱和邪见的坑里面,最后让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菩提之道。

 

以前化上人说,他见到一个人,自称自己是佛,见到谁都是LOVE、LOVE,一直讲爱爱爱,最后好像很多人堕入邪见的坑当中。他是非常反对的。他说亲自见到一个人,那人说“我就是佛”,他自己这样称呼自己。

 

所以我们这个世间当中,将来佛陀灭度以后,确实有一些人宣说贪欲为正法,这样说的话,确实非常可怕。虽然在有些甚深的密法当中,看起来好像有一点贪欲,但实际上,我们学习这么多年的人,大家都知道,任何密宗当中根本没有贪欲自相是我们要行持的,没有的。

 

正因为这样,比如说贝诺法王、法王如意宝,在我们浊世众生面前显现一个特别好的榜样。自己身为出家相,虽然前世各方面有开取伏藏、接受空行母的授记、能力,但是为了末法时代的一种榜样也好、模范也好,自己行持清净的戒律。

 

正因为这样,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包括贝诺法王他们的传承弟子,还有很多高僧大德,他们的传承弟子,真正的上师们都会弘扬正法,守持清净的戒律。着重弘扬戒定慧,尤其是守持清净的戒律,非常的重视。

 

我以前也很多次的说过,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男众也好,女众也好,出家人很多的,出家人如果自己能守持戒律,应该是一生当中非常光荣的事情。一旦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守持清净戒律,那这个时候,你不管是舍戒也好,自己应该隐藏起来,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似是而非的讲一些所谓的双运。

 

我们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当中是有一部分所谓的密咒士、所谓的在家身份。但是这些,一部分我们相信他们肯定是有密义、有成就的。但有一部分,我们觉得肯定是没有什么的,只不过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各种各样的面子,可能名称取得比较好听一点,实际上可能是真正的在家人。在家人的话,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他应该不会依靠邪淫这些来欺骗别人。

 

我们学院的传承弟子当中,希望大家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是我们有生之年最荣幸的事情。一旦这种因缘实在不具足的话,那自己还俗,或者说自己通过其它方式,千万不能依靠淫戒:“我们双修,这样的话对什么什么有利……”,这完全是一个欺骗的行为。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真正依靠这样的能力,法王如意宝的这些弟子们,高僧大德当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应该可以有资格去弘扬这个,但是谁都没有去弘扬。“这个是甚深的法,不是我们的境界。”谁都没有把密法里面的个别修行去弘扬。

 

我们极个别的人,以前都是有过,我课堂上也是批评过,拿出什么照片,各种说法,欺骗一些刚学的。因为他们很脆弱,他们也不懂什么。他就开始说各种各样:“这个是正法,这样修行对你有利。”这完全是一种欺骗。

 

如果出家人自己实在是没办法守持戒律,已经失去了这种道行和戒律的话,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现在也是有——不管是堪布也好,活佛也好,普通的出家人,最后有些已经现了在家相,有些并没有,但是他没有做任何出家的行为,自己只有从僧团当中离开。

 

我们以后的出家人,每个人完全把戒律守得善始善终,一部分人肯定有,现在浊世的时候也会有,包括我们藏地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这一点,我也在想,法王如意宝为什么当年没有接受所谓的世间的这些明妃,像顶果钦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创巴仁波切,凡是当代的这些大师们,公认的这些,他们显现上各种各样的,但法王如意宝一直没有。他身为一个真正的伏藏大师,真正伏藏大师有时候接受明妃也是有必要的,像莲花生大士和后来的一些伏藏大师。但是,法王为了摄受我们后面的这些出家僧团,自己显现这样的身相,最后以出家形象而示现圆寂。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也依靠正知正念,好好地守持戒律。人生很短暂的,如果你的出家身份善始善终的话,那比世界上任何的价值高贵得多。就像《顺治皇帝出家偈》里面所讲的那样,世间的金银财宝、地位名声这些都不算什么有价值的,你一个人相续清净,一直到死为止,其它什么修行都没有也是可以的。

 

《赞戒论》当中也讲了,如果闻思修行的一分功德都没有,但是出家戒律很清净的话,今生来世都很快乐。大概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这个淫戒,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家一定要行持清净的戒律。

 

尤其是学院,在这方面的顺缘是非常不错的,比较而言。因为末法时代,非常完美的可能在哪里都得不到,不管是闻思修行也好,道场也好,包括我们身边的这些人,我们有些人一直是完美主义,希求最完美,但是这个确实很难。都是有一种比较,比较当中能获得幸福感。

 

所以我想,比较而言,确实学院的加持力也好,学院各方面的因缘非常非常好。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如果真正长期待在学院,时间可能越长越好,为什么呢?因为出家僧团里面待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大多数人的心相续基本上已经变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相续。否则的话,你们很多人出了家,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会有一种热情心,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会喜新厌旧,最后很多都退失。

 

所以说,一般来讲,像学院这样的道场,不离开这样的僧团,这叫做忏悔所依。因为“我不能这么做,不然很害羞,很不好意思。我一定要跟僧团、我的道友们一起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样的话,那就非常方便。

 

所以在这里说,末法时代有一些魔的化身、魔的显现,他们会弘扬一些淫行,会有这样的。

 

当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密宗里面所说的,在显宗当中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方便行。比如说大乘《大宝积经》当中也说:“行方便菩萨如是成就一切智心,虽在中宫婇女共相娱乐,不起魔事及诸留难,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时文殊菩萨他到宫女当中去享乐,但对他来说不会变成违缘,不会变成危难,不会破戒。

 

当然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大菩萨而言,密宗里面所讲到的行为他们不会沾染的。以前有些人对米拉日巴尊者说:“你的上师玛尔巴罗扎有空行母,也生了很多法王子,享受很好的生活,你是玛尔巴罗扎的亲传弟子,你为什么不结婚?”米拉日巴没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叫结赛的未婚妻,米拉日巴苦行的时候,结赛经常和他的妹妹一起去看他。有时候送一点口粮,他们关系还是很好的。有个弟子说:“你应该和结赛结婚,为什么不这样?因为你是上师的弟子,就像是擦擦一样,上师有什么特色,你也应该有。”米拉日巴回答说:“像上师那样高的境界是可以行持的,像我这样是根本没办法的。”米拉日巴很谦虚示现:“我还是守持清净戒律,不会行持这样所谓比较高的密宗行为。”

 

这方面我们大家应该正面去理解。不然的话,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你们的上师们都没有胆量和能力,你哪里有这样的勇气和修行?你的利他心,你所有的传承上师都没有。这就有点稀有了。

 

以后的话,我刚才也讲了,这方面如果实在自己没办法,那只有还俗了。当然你还俗的话,世人都会说的,但是这个也没办法,也是比较正常的事。

 

包括现在佛教徒稍微有一点行为不如法,网上也有大量的批判,就像我上节课说的那样。世间人也是一样的,最多是两三天,或者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已,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如果真实有一些事情,不管是什么身份,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了。这个对佛教也是,没有损害呢,可能稍微有一点点,有肯定是有的,但这是他个人的行为,大的损害是没有的。

 

最大的损害是你装模作样,自己没有这样的境界,还给别人弘扬淫心。《三戒论》当中也是说,烦恼自相的话,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谁也没有开许。后面讲戒律开遮的时候,断除烦恼自相的话,所有的宗派都是公认的,有这么一句。所以,这方面应该注意。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你要教后人修持三摩地的时候,应该先教诫他们断除淫心。

 

出家人其实这方面还是很方便的,我们也很随喜。在家人毕竟这个卡很难过,如果头发没有的话,基本上心就死了,世间这一套就没有了。尤其汉传佛教当中这方面是很好的。

 

你想守三摩定、好好修行的话,断淫心很重要。

 

这是什么呢?“如来先佛世尊”,所有传承的如来,一代一代——过去所有的这些如来,他们也是共同称这是第一决定、非常清净圆明的教诲。

 

所有的如来也是这样讲的,所有的传承上师们就像排列的金山一样,上师们也是这样的,那么自己也是应该行持这样清净的行为。

 

这一点格鲁派做的还是可以的。格鲁派的话,基本上有了破戒,戒律上有一些的话,不管怎么样,僧团里面是不能共住的,成就者也是一样的。

 

我最近想翻译阿拉夏丹达尔,《功德藏》的一个注释,他是格鲁派的一个大德。格鲁派大德写宁玛巴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释,是很稀有的。《功德藏》的注释以前有四大函,慈诚罗珠堪布我们两个在荟供日和诵戒的那一天到朵芒寺,到德巴堪布那里求,大概一年多的时间。这四函我翻译了前四品,大概四五万字,然后一直拖下来,现在也没有翻译完。

 

后来我想,四函现在全部要翻译的话,我的寿命不一定来得及。因为现在寿命无常,什么时候离开也不知道,因为这个《功德藏》实际上是无垢光尊者最好的教言摄集成的。后来,我就准备翻译阿拉夏丹达尔他的注释。他的这个注释不那么广,只有一函,而且把颂词解释的很好。

 

他的故事也比较特殊,他以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格西,后来好像还俗了。还俗以后听说他去拉卜楞寺,他带着他的妻子,变成在家人了,住在寺院里面一个出家人的家里。这个出家人也不认识这个人是谁,只是给他留宿。这个出家人每天参加辩论,今天辩论这个,明天辩论这个。夏丹达尔格西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就问:“你们辩论什么?”小僧人就告诉他,夏丹达尔就顺便给他讲怎么辩论啊,三相推理啊,包括理路怎么顺。那个出家人很感兴趣,很多地方一直问他。他呢,比较关键的一些问题给他教得很清楚,明天应该这样这样说……。

 

寺院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格西,最厉害的,跟这位格西辩论的时候,那个小僧人把他辩得哑口无言,有很多思路讲得特别好。那个格西说:“你这些道理是从哪里学到的?”小僧人说:“我家里面最近来了两口子,那个老人比较会这些,他教给我的。”格西说:“原来我在拉萨求学的时候,我有个道友,好像与他的说法有点相同,他是不是夏丹达尔?”这个小僧人回来就问:“你是不是叫夏丹达尔?”夏丹达尔说:“为什么?”小僧人说:“我们的大格西说今天辩论的很像他的思路,有点怀疑。”夏丹达尔说:“本来我想在这里待一段时间,你这个坏人,我不得不离开了。”他就收拾离开了。

 

所以他到晚年的时候,变成这样的一个人。但不管怎么样,他的智慧和大圆满的证悟是公认的。从他的传记当中看,也是一个非常有境界的人。

 

我刚才都是讲,如果是大成就者的话,会有各种行为,但这个很难。米拉日巴说:“狮子跳崖的地方,兔子是不能跳的;如果兔子跳的话,会堕入到悬崖当中遍体鳞伤,所以没有必要”。

 

我想大家应该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从根本上断淫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阿难,如果你不断淫心,修持禅定是无有是处,很难的。就像世间蒸煮砂子和石子,想把它做成很好吃的饭,即使经百千劫,也不可能变成真正的饭。

 

不管火锅也好,砂锅也好,什么样的方式,怎么样煮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煮砂子或石子,它们不可能变成食物,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成为热砂或者热石,可以这么说。

 

【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它的材料不是饭,不是菜,不是米,它的本体是砂子。

 

同样的道理,自相邪淫烦恼的本体说它是智慧的因,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讲五种智慧的时候,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讲,烦恼不是菩提,烦恼的本体如果认识的话,才是菩提。《六祖坛经》中讲“烦恼即菩提”,从最高境界来讲,显现上是烦恼,但烦恼早已转成真实的菩提,在那个时候,自相的贪欲也没有,自相的嗔恨心也是没有,否则石子或砂子做成饭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关于这些,以前有一个叫《藏密问答录》,这里面我也引用了一些教证和前辈高僧大德的说法。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塗必不能出,】

 

如果依靠“淫身”,依靠邪淫的身体和心来求得殊胜的佛果,那是很难的。即便你获得了一个比较好、微妙的开悟、领悟,但实际上它还是淫心的根本。它本来不是成就的因,它是六道里面三恶趣的因。所以依靠这样的因,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不可能的。

 

如果贪欲的本体没有转,直接认为贪欲就是成就,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自己如果真正生起了自相的嗔恨心,那不得不承认。如果你有自相的贪心和烦恼,自己不得不承认。如果以这个来去弘扬,或者认为这是成就的因,那肯定是不对的。当然它的本体是解脱的因,但是很多人很难悟到这么高的境界。

 

以前龙猛菩萨《大智度论》当中也讲:“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真正淫法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对谁都不会烦恼,但如果有了我的这种执着,邪淫一定会让人们堕入三恶道之中,不可能获得解脱。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如果依靠淫心,如来的涅槃怎么能修成呢?根本无有是处,根本不可能的。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果断了淫心,解脱是有希望的。把淫心的根本从细微上断除,身体的各种非法行为,心里胡思乱想这些,同一个时间断掉。那个时候的“断”,所谓断空也好,能断所断也好,这些也是没有的,如果达到这种境界,没有任何执着、无漏的境界,佛的菩提还是有一定的希望。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的话是佛陀所说的,佛陀所说的这些道理可以称之佛教,可以称之为佛所说。如果没有这样,“邪淫有很大的功德,淫心是真正的功德。”这不是佛所说的,是魔王波旬他所说的法。

 

所以说,我们行持善法的人最好是行持佛的法,弘扬佛法。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