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91课

◎修学有道,精进有方

 

大家最好能把昨天讲的最后两颂背下来。如果背不了整部《中论》,有些关键的颂词务必要记住。很多道友跟着学习进度,把当天学的颂词都背了下来,这也是一种串习法义的好方法。学法过程中智慧和精进缺一不可,没有精进光有智慧,或者光有精进没有智慧,都无法达成目标。依靠闻思睁开智慧双目,再不断精进努力,才能终有所成。

 

学习《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等中观论典,可以帮我们打下稳固的中观基础,之后再抉择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就非常容易。上师如意宝宣讲《法界宝藏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再三强调:修行人务必要通达中观推理,否则很难了悟大手印、大圆满的见解。若对空性法理一无所知,即使对你宣讲最甚深的法门,你也不一定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反而还可能损害相续。

 

很多道友因为深知中观的重要性,所以非常重视中观的闻思。反之,如果对此没有认识,可能不一定会有闻思意乐,就像商人觉得一笔生意利润丰厚,才会全力投入;如果觉得无利可图,最终会选择放弃。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中观法的殊胜性,即使没有通达其甚深的含义,也会对听闻这样百千万劫难遇的法门生起殷重之心。希望大家,首先对中观法的重要性能有深刻的认识,然后对二谛的法相、意义进行潜心研究直至彻底通达。

 

有些道友自认为学得很不错,已经完全通达了。实际上,空性法极为甚深,可能还需再三观察,否则,以后你对别人宣讲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一般来讲,按照传承上师的传讲内容理解法义非常重要。若以自己的分别念凭空揣测,也许连边都没沾上,这样是无法趋入实相境界的,这方面错误的现象相当多。希望每位道友都能认真听受上师的教言,将所学之法融入自心。

 

上节课针对对方提出的六大太过,中观宗首先分析了对方发难的原因:因为未通达二谛之理。今天接着宣讲这个问题。

 

癸三(宣说二谛之必要):

 

上节课分析了,任何人如果不懂得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体相、分类、必要、内涵,就不可能通达甚深的佛法奥义,因为佛陀是依靠二谛来宣说八万四千法门的。万法的本来实相是胜义谛,胜义谛最殊胜、最无上;万法的现相是世俗谛,世俗法皆是虚妄之法。

 

对方辩驳说:既然万法的究竟实相是胜义谛,那释迦牟尼佛只宣说胜义谛就可以了,为何还要宣讲虚假的世俗谛呢?没有任何必要吧。

 

实际非常有必要,如颂云: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则得不到胜义谛。得不到胜义谛,就得不到涅槃。

 

龙猛菩萨答曰:虽然胜义谛是万法的究竟实相,最殊胜,但如果佛陀不依靠世俗谛为众生宣讲佛法,众生就不能趣入第一义(胜义谛究竟实相);如果得不到胜义谛,就无法获得最终的实相涅槃。

 

◎为何依世俗谛才能得到胜义谛

 

因为,胜义谛超离了一切语言、心识,即超离了凡夫人的范畴。要想表述胜义内涵,必须依靠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世俗的表达方式。如果不依靠世俗谛的梯阶,则永远不能诠释胜义实相(第一义),这样众生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进入胜义谛的圣妙殿堂,最终也不可能获得究竟涅槃。因此说,在修学或宣讲佛法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世俗谛。

 

《入中论》《中观四百论》60《中观庄严论释》61等中观论典中都强调了本颂所说之理。如《入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入二谛论》云:“若不依名言,不能证胜义。无正世俗梯,欲渐次抵达,真实大厦顶,智者不容有。”《显句论》云:“世俗谛是获得涅槃的方便,就如同求水要有容器一样……”

 

[60] 《中观四百论》云:“如对蔑栗车,余言不能摄,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要教化世间人,使他们都趋入般若空性之道,必须通达从世俗谛到胜义空性的种种方便法门。这就像对那些“蔑栗车”即边地人,如果不懂他们的方言,用其他的语言,无法摄受教化,甚至最基本的交流也无法做到。

 

[61] 《中观庄严论释》云:“如果一开始未曾依赖分开辨别后得二谛的这一中观,则由于无因而难以获得果入定中观……”

 

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说:就像提水一定要有水桶、喝水一定要有口一样,要想获得胜义谛的殊胜境界,必须依靠世俗谛。(春季的时候,学院龙泉水的水流会变得很小,大家提水需要等很长时间;到了夏季,水就会喷涌而出,提水变得非常方便。)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不同解释

 

按照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的解释,世俗谛是指文字般若,胜义谛是实相般若,依靠文字般若可以通达实相般若。凡夫人如果不依靠语言、分别能缘取到的世俗谛,就不能通达胜义谛。

 

按照自续派的观点,胜义谛有真胜义和假胜义两种。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是真胜义;暂时安立的单空是假胜义。为何叫假胜义呢?因为,从遮破实有、随顺胜义的角度而言是胜义,从未超离分别戏论的角度而言是世俗。也可以说,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胜义谛(单空),是中观应成派的世俗谛。

 

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认为,单空归属于世俗谛。他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如是遮破相互对立之有无中的所破成实的这一单空,归属在了义名言或世俗中,而不是究竟的实相,由于切合究竟胜义或实相之法相的缘故,以因取为果名的方式,将实有之违品——此无实单空也称为胜义,但它只是相似胜义或假立胜义。真正的胜义并不只是一个单空,而是超离四边之戏论。然而,如果无有存在于遣余分别心境前万法的无实这一相似胜义,则无有证悟大胜义的方便。正由于它属于能证悟真实胜义的方便或因,才命名为胜义的。如《中观藏论》云:‘于此若无有,真实世俗梯(单空),欲上胜义楼,智者非应理。’”

 

由此可见,如果谁认为“空性”就是不存在,只是遮破有边的单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通达胜义谛,依然落于世俗谛中。比如,有些人认为证知了瓶中没有水,柱子不是实有,就已经证悟了胜义谛,其实这并不合理,因为破了有边的单空只是最终进入胜义谛的方便,并非真正的胜义谛。

 

麦彭仁波切在与黄教个别论师辩论的时候,经常引用《中论》这个教证,说明单空并非究竟见,否则,龙猛菩萨为何把它安立为世俗谛呢?

 

◎《中论释》的教言

 

关于单空属于世俗谛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中做了详细阐述。如云:

 

“所谓‘空性’,并不是仅仅将某一个边遮破,而是遮破四边、远离戏论,以名言分别念难以彻见其真面目,并超越世间的。为了趋入超离世间心境的胜义实相,对任何边戏的任何耽执,都必须以缘起理论予以破斥,并安住于远离一切边戏的境界之中。

 

遮破某一边戏的单空是名言,而不是真正的胜义。其必要也因为空性必须背离一切戏论的缘故,所以对任何法的耽执,都应该予以破除。就像驱除强大的病魔所使用的泻药一样,泻药最终也是必须排泄出来而不能将其留在腹内的。

 

如果从‘无色’的角度进行表述,愚痴凡夫们就会将仅仅遮破色法理解为空性及其必要。佛陀考虑到成就大义的目的,所以暂时没有遮破一切边,而是为众生逐步传授了迂回的对治边戏之方。

 

虽然如何诠说的‘空’,都属于名言中安立的法。但是,如果不这样安立,就不能遮破耽执之境,如果不能遮破耽执之境,则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希望远离戏论。因此,如果不用言语来诠释空性,就不会有任何办法诠释空性了。

 

正如‘为假立说故’所言,如果不懂得单空虽然仅仅属于名言,但却是证悟究竟实相必不可少的因(藏文是说‘无则不生之因’),究竟之义是超越空与不空等一切名言戏论的道理,将名言执著为胜义,彼等之人则永远也无法通达超离名言的甚深境界。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如此,则仅仅宣说胜义已经足够,又何必阐释名言呢?

 

针对被名言戏论所束缚的人而言,如果首先不破除名言戏论,则无法睹见真如法性;如果没有被引往名言正道之中,则无法为其宣说实相真如。所以,阐释名言是必要的,如同渡河必须具备的船只一样。因为不宣说胜义,而仅仅安住于名言,就不能获得寂灭一切戏论的究竟涅槃。

 

由此可知,针对个别众生,是无法同时阐明各别自证的所证——远离四边戏论的,只能逐渐断除增益之边。因为他们将单空理解为胜义,并对空性的意义、必要以及本性持颠倒邪见的缘故。

 

这种情形,就如同将泻药存留于体内一样,终将招致损害;也如同用手为人指示空中之月,对方却只知紧盯着指尖;或者如同为了让人明白虚空不存在的道理,而告知‘虚空是无论如何也不存在的’,对方却不但没有断除虚空之想,反而认为存在‘虚空是无论如何也不存在’的法相者,并再次对此耽执不已。无论怎样为其解释,都一如既往,要想令其破除耽执,实在是困难重重一般。

 

正如《显句论》中‘心、名、用三法皆为名言,于胜义中无有且不可诠释’等所要表述的道理一样。因为诸法无有自性,才能使因果以及能作所作等法成为合理。如果能对远离一切边戏的真如法性,具有不倒正见,就可以用这种摧灭老死的甘露,根除轮回之过患,并从而获得恒常离戏无住涅槃法身之果位。”

 

以上是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里做的分析。这些道理非常甚深,对于修行人而言极其重要!希望大家能认真思维。

 

学习中观的过程中,能遇到麦彭仁波切这样精辟、深刻的教言是非常幸运的。现在大多数人连空性的名称都听不到,很多人虽然学了空法,却一直耽著于破一边的单空。真正的空性应该远离一切戏论,即要依靠缘起因、有无生因等中观四大因,遮破所有的边戏。

 

◎单空是阶梯

 

不过,最初对于空性的耽著还是需要的。佛陀初转法轮时也未马上遮破所有边,因为根基尚未成熟的众生无法接受这一点。对于渐次根基者,佛陀首先破第一个有边,当把人我和法我全部破完之后,再逐渐遮破无等其他一切边戏,这个过程很有必要,否则无法接引渐次根基的众生。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必须通过修无我(指自续派的单空),方可根除我执见。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意思是,现见了实相的大德们再三郑重其事地说:只有如实通达并修习无我实相(单空),才能彻底铲除轮回的根本——我见。因此,无我的合理执著至关重要,必须尽力修持。对于初学者或渐次根基的修行人而言,最初的无我单空执著是不可缺少的,是最初趋入解脱正道毫无歧途的入门。如果说最初就要将其破掉,那纯粹是魔王波旬散布的魔语,迷惑欲求解脱的修行人。

 

但是,若把单空见安立为究竟之胜义,则永远得不到解脱。麦彭仁波切住世期间,藏地持单空见的修行人比较多,故麦彭仁波切每次讲空性时,都会强调最后一定要破掉空执。不仅在藏地,汉地也有不少持有单空见的修行人。有些没有系统闻思过中观的法师在宣讲《般若经》的时候,也常把空性解释为单空,落入了空的一边。

 

◎何为单空执著

 

有些道友对于单空的概念还有点模糊。何为单空呢?比如,虚空本不存在,如果认为虚空不存在的法相是存在的,这就是一种单空执著。《显句论》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个乞丐来索要东西,主人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乞丐不悦地说:“那就把什么也没有的这个东西给我吧!”

 

如果把不存在的空性执为存在,是一种不可救药、非常可怕的见解。这时无论怎样为其解释,破其空执,他仍一如既往地耽著。如果将空性一直耽著于心,则无法获得解脱。真正的空性远离了一切戏论,依此正见进行修持,才能摧毁轮回的生老病死,最后获得究竟无住的涅槃。

 

总之,对于一般根基者而言,了解世俗谛非常有必要的,不依世俗谛,则不能通达胜义谛;依靠世俗谛的方便,胜义谛才得以现前。佛陀依二谛转法轮的原因即在于此。

 

当然,对于个别利根者,如中观应成派的不共所化或者大圆满顿悟者,不一定需要先依靠各种语言文字抉择世俗谛的体相,再逐渐遮破诸边,最后通达离戏胜义的这种次第。善知识可以直接对其宣讲离四边的大空性,他们依靠强烈的信心当下就会开悟,但这种情况极为稀少。

 

癸四(误解空性之过患):

 

闻思中观的过程中,具有正见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趋入邪见歧途。有些人没有通达甚深的空性义,该证悟的空性没有证悟,不该证悟的偏执却“证悟”了,自认为找到了休憩地而一直耽著其中,最终毁坏了自相续。

 

龙猛菩萨经常提醒后学者应该正确理解空性。空性虽是无比殊胜的甘露妙法,但对于一知半解的人而言,可能反而变成了毒药。当年旃扎古昧和月称论师在那烂陀寺辩论62的时候,连牧童也会歌唱:龙猛菩萨的宗派是药也是毒,而圣者无著的教义唯一是甘露……

 

[62] 文殊菩萨摄受的月称论师与得观音菩萨摄受的大圣者旃扎古昧,于自空他空观点曾辩论过七年。一次月称论师正在为众弟子敷演大乘妙法时,见一位身量如孩童般的人徐步来到法堂中,却站立不坐(当时印度的规矩,若人来到法堂,不愿落座而站立者,表明有辩意),月称论师见后,暗自疑言,是否来了一位善辩者,故停止讲经,问道:“您从何处而来?学过什么法?”来者答曰:“我从印度的南方来,学过《声明巴那论》《般若一百五十颂》《真实名经》。”月称菩萨想,从间接的意义上推知,已承认自己通达了深广教理,但语句上却很谦虚,仅学此三论而已。月称论师怀疑来者是否是南方的旃扎古昧,又问道:“您是不是旃扎古昧?”答曰:“世人都如是称呼。”月称菩萨闻言说道:“大班智达不应突然到来,您应退后一段距离,我们要击犍椎隆重地迎接您的到来。”月称菩萨停止讲法,告知僧众准备二辆马车迎接大班智达。前一辆马车中安放着文殊菩萨木雕像,后一辆马车中坐的是旃扎古昧。这时旃扎古昧以偈颂赞叹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像喜而回头,从此这尊木雕像再没有转过头来,据说这尊具大加持的回首文殊菩萨像在那烂陀寺至今犹存,众所周知。两大论师为使众生理解甚深法义,于自空与他空的观点上互相辩论长达七年之久(按全知麦彭仁波切观点,二宗本是无别一致)。月称菩萨直接主讲了二转般若法轮,间接也承认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光明,旃扎古昧在直接主讲光明如来藏时,间接亦讲述了二转法轮的大空性,因此实际的本意等无差别。

 

但是,对方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反驳说:不能理解空性,怎么可能毁害自己呢?就像如果没有播下种子,只是不能得到收成而已,但作者是毫发无损的。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不能正确理解空性的钝根者会自己害自己,就如不善咒术的人为咒所害、不善捉毒蛇的人为毒蛇所伤一样。

 

中观宗答曰:你们播种的比喻与我们所说的意义迥然不同。钝根者闻思中观之后,若未正确理解空性,要么会认为善恶、因果等一切万法都不存在,执持一种断空见,要么安住于一种单空层面,耽执空性实有,这些见解很难排除,相当危险。这样一来,不仅会损害别人,也毁坏了自己。

 

◎以二喻说明

 

可以用两个比喻来说明此理:一是不善于修持明咒的比喻;二是不善捉毒蛇的比喻。

 

第一、如果能按照窍诀、方法如理地修持某些明咒,则能成办息增怀诛等相应的事业;但若方法不对,那修持者必将招致毁损。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讲了很多密咒的修法,这些修法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缘起物、咒语、观想等,如果因缘具足,则可成办降伏、发财等事业;如果因缘没有弄妥,则不但不能成办,反而还会害了自己。如降伏咒轮有些是左转,有些是右转,如果方向弄反了,该左转的右转,该右转的左转,就会伤害到自己;再如,续部有些忿怒咒语都有专门的观想方法,如果如理观想念诵,就会非常灵验;如果没有按要求去做,不但不能成办所求事业,反而还会毁害自己。

 

第二、毒蛇头上的如意宝珠能遣除众生的贫困和疾病,如果有人能以善巧方法捉住毒蛇取下宝珠,就能利益无量众生。但如果擒者方法不善巧,不仅取不到宝珠,反而还会被毒蛇咬到。

 

关于第二个比喻,各论师有不同的解释:《中论释》是说为得到毒蛇头上的如意宝珠;《显句论》说为得到蛇药;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中认为,捉毒蛇是为了取蛇胆。因明《量理宝藏论》63中也讲过类似的比喻:用龙王头顶佩戴宝珠、发出恐怖声音(无我空性之声)等,比喻陈那、法称二位论师能克胜诸方的庄严之相。

 

[63] 《量理宝藏论》云:“妙慧顶佩功德宝珠饰,二谛舌出空性毒蛇声,智悲目光反方无法忍,智者海严具德龙王胜。”

 

◎二喻的意义

 

与此二喻相同,如果真正理解了佛陀第二转空性妙法,那么无论自己修行还是为他人宣说,都会具有无比殊胜的利益,但若不解其意,则或者会毁谤因果与能作所作而成为断见者;或者会对空性以及空性所依靠的各法持谛实之见,从而使空性成为贮积于体内的泻药;或者认为“诸法明明存在,怎么会是空性呢?”从而造作舍法之罪……这些人抱残守缺地将这种单空执持不放,最终的结果必然将自他相续毁坏无余。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等很多论典中,都引用本颂对其他教派论师把佛陀二转法轮和龙猛菩萨的究竟密意执为单空的见解做了破斥。

 

◎树立正见,才能自利利他

 

对于这些要点,务必要特别注意!虽然大家在喇荣沟里一冬又一冬地艰苦求学,在中观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执持了一种单空见,其结果或者抹杀一切因果,或者执空性为实有,最终将会毁坏自相续,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在《中论释·前言》中引用本颂说过:“尽管本论具有不可言传的殊胜性,但对于福德浅薄的劣根、钝根者而言,即使在闻思此论后,也仍然难以对空性正理生起信心,甚至会产生更大的邪见。”所以,大家在求学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树立起正见,这极为重要!

 

当然,智慧、信心等方面都不错利根者,在闻思《中观根本慧论》之后,既不会堕入名言的边,也不会堕入胜义的边,而会以智慧和大悲双运的见解来摄持:胜义中安住于离戏空性当中;世俗中重视行持善法、谨慎取舍因果。这样的利根者不仅能利益自己,还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正确认识“风险”

 

有些人认为修大圆满非常危险,因为不解脱就会堕落,只有修显宗法才有利无弊。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合理,中观也是显宗法,如果对中观真正生起信心,乃至对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也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如《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但如果对中观空性生起邪见,抹杀一切世俗因果,最终只能堕入恶趣。《显句论》中引用了《中观宝鬘论》的颂词“此外倒受此,愚具智我慢,舍法难忍性,倒栽堕无间”,说明了误解空性而执持这种恶见者,将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由此可见,显宗教法并非没有丝毫危险性。但不管怎么样,为了解脱而希求这样的殊胜妙法是非常值得的!

 

现在有些法师只弘扬“人间佛教”或一些简单的法门,认为不必学习甚深的空性法。表面看似乎没有任何危险性,但实际上,如果不学中观或大圆满法,离解脱是非常遥远的,在恐怖的轮回中不断漂泊难道不危险、不可怕吗?寻求世间微不足道的小利,尚需冒一定风险,为求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利,冒一点所谓的“风险”是非常值得的。其实,没有任何困难、不需承担丝毫风险的好事在何处都不会有。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所谓的危险为由,而排斥中观、大圆满这样殊胜的法。

 

我们在无量劫生死流转的过程中,很难遇到空性妙法,一旦遇到,定要倍加珍惜。虽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有些道友前世听过中观,结下过善缘,现在一听就觉得非常殊胜,内心欢喜无比;有些前世没与中观结过多少缘,现在听着特别陌生,不知所云……但现在既然已经遇到了,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难得的因缘。同时也要树立起正确的知见,遣除一切违缘,精进地修行。

 

在抉择空性的过程中,无误认识其本体相当重要。而见解是否正确,应该依靠教理以及上师的窍诀来衡量,这一点至关重要!

 

癸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说空性之理):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世尊知道空性甚深微妙的体相非钝根所能了达,所以在成道后四十九天中未转法轮。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经过苦行,最后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之后七七四十九天未转法轮,在帝释天和梵天供养右旋海螺和纯金法轮至诚祈请之后,佛陀才来到鹿野苑开始传法。据《法华经》记载64,世尊成道之后在二十一天当中未转法轮,后经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等百千万天人祈请之后才开始转法轮。

 

◎佛陀不转法轮之因

 

佛曰:“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佛说,我已经获得犹如甘露一般的法性——甚深、寂灭、离戏的光明无为法,但是为谁宣说也难以了解,所以我还是无言安住于寂静的林间。

 

[64]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佛陀知道自己亲证的空性妙法极其深奥,这样高深莫测之法并非钝根浅慧者的境界,即使他们听闻也不会有任何利益,反而还可能损害自相续。遍知佛陀因为顾忌到这一点,所以不愿为众生宣说此深奥法门,独自安住在现法乐住65当中。(《俱舍论》云:于第一善静虑中入定,即修成现法乐住之等持。)此外,佛陀这样示现也是表示请转法轮的重要性。

 

《方广大庄严经》中对此有记载,如云:“佛告诸比丘。如来初成正觉。住多演林中独坐一处。入深禅定观察世间。作是思惟。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知。非所显示。无为无作远离六境。非心所计。非言能说不可听闻。非可观见无所罣碍。离诸攀缘至究竟处。空无所得寂静涅盘。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

不能了知。唐捐其功无所利益。是故我应默然而住。”66

 

[65] 现法乐住:身心留住今生今世安乐之中。

 

[66] 《中论释》中引用教证:经云:“出有坏世尊于方成道时念及:吾之深奥微妙光明法,实非观察、寻思之行境,乃精义入神、贤明聪睿之士方可证达之法。余若为人宣说,他人亦无力解证吾之深境,终将损害于吾,且生畏惧怯懦不悦之心。以是之故,吾当独居寂地,安住于现法乐住之中。”

 

◎此境界,凡夫只能相似了解

 

空性法门非常深奥,不是观察和寻思者的行境。凡夫人只能相似地了解,想要真正体悟极其困难。就像八种无暇、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等前行的道理,虽然文字上大家都能明白,但在自相续中真正有所体悟却并非易事。了解和体悟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甚深的空性法门,只有佛陀才能圆满证悟,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也只是部分证悟,而在座像我这样的凡夫,虽然不像世间人那样对空性一无所知,但也只是道理上明白怎样破有边、破无边,大概有种印象而已,这即是所谓的了解。

 

所以,大家不要稍微有一点中观见或大圆满见,就自诩已经证悟了。比如,知道柱子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道理,便自以为通达了空性,或者大概了知心的本体不生不灭、明明清清,就自认为证悟了大圆满,以后不必再闻思,不用再听《释迦牟尼佛广传》了,觉得自己与佛的境界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现在还有一点烦恼而已(众笑)。实际上,这并非真正的证悟,了解与开悟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