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
《智慧品》还是在讲法无我的第四个问题——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抉择万法为空性,这个深奥的道理,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是一种福分,理应生起欢喜心,同时要经常翻阅中观和菩提心为主的书籍。现在的世间杂书五花八门,如果去阅读、去学习,心逐渐逐渐就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除了大乘经论以外,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古人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当然,古人的圣书不一定是解脱道,但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假如经常看一些世间书,乃至电视、报纸等贪嗔痴为主的东西,我们本来就很微薄的信心和智慧,肯定会受到影响,以致最后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
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言说:“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就像法念处所抉择的那样,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
我们每个人的爱好、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究竟的道路是一致的,众生都具有善德如来藏,只不过示现成佛的快慢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观空性。以前我引用过一位上师的言教,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想到:“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所以,见和行在修学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现在有些人念佛特别虔诚,但对遣除障碍、积累资粮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执著非常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约束下能不能往生呢?据《般若经》的观点,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在闻思过程中对空性没有了解,现在很多佛教徒修行时的实执非常可怕,而今,大家善根因缘成熟,有这么好的闻受空性的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当然,如果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我以前听说,有些人声称听完这个法以后,下一次的法不听了,不仅自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假如你前世没有积累资粮,没福报听受大乘殊胜空性,对法实在生不起正知正见,这个尚且情有可原,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也讲了,很多比丘因前世没有修善等种种原因,即生中对法生不起信解。但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劝别人不听。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你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转在轮回当中,这种行为特别可怕!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制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扬佛法的事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你自己和与你有关的人就非常可怜了。因为很多人崇拜你、追随你,而你又没有睁开慧眼,以不正的言行毁坏了他们的善根,这种过失是无穷的。现在各地有一些负责人,有能力、有说服力的话,劝很多人行持善法趋入解脱,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如果做不好,你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你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这是非常可悲的。因此,有些业果不得不谨慎,大家一定要注意!
壬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此颂有两个辩论。第一个辩论是说:如果没有世俗谛,怎么会有二谛呢?
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万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胜义谛又如何安立呢?毕竟胜义谛是世俗谛的真相。瓶子的现相是世俗谛,瓶子的真相——现空无二的空性部分,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胜义谛。假如世俗谛不存在,胜义谛也就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那么该如何解释“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等有关教言呢?
有些讲义认为,下一颂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但按照堪布根霍等论师的解释,此处虽没有直接回答,其实以间接的方式已经回答了。怎么回答的呢?虽然若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也不存在,但究竟而言,这样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在胜义中,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佛经中云:“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安住在究竟的菩提果位或者说胜义谛时,一谛都不可得,何况是四谛了。此时连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认,因此,这样承许没有过失。
当然,从抉择现相的角度而言,胜义和世俗二谛是存在的。众生面前的种种显现的真相是胜义谛,而在不清净六根前所展现出来的法是世俗谛,所以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认二谛,抉择现相时却可以承认。对方给我们发的第一个太过不成立。
第二个辩论是说:世俗谛如果是观待众生分别念而安立的,那么有情怎能证得寂灭涅槃呢?
因为只要有了分别心,色声香味等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就存在。然众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永无止境,如是包罗万象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众生岂不是永远不能得涅槃了吗?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现在看来,众生的分别心无法间断,世俗的假象也就永远不灭,众生怎么会涅槃呢?
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子二、答辩: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无著菩萨认为,本颂是前面两问的答复,对二谛不存在和众生不得涅槃的置疑作了一并回答,这样解释也可以;或者按照其他论师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
在《善说海》中,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是:尽管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
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复是:虽然一切世俗显现均为假象,但这只是凡夫人的分别妄念,并不是涅槃者自身的世俗,不会妨碍后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就好比有两个道友,一个听过多年的空性,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空性,他们同住在三星级宾馆里,两个人对享受的执著截然不同,但听过空性者不会受到未听空性者的影响。或者说,看到一大块金子时,多年住在寂静山里修行的人,觉得金子跟石头没有任何差别,而对财物的贪执特别强烈的人,马上想办法据为己有,两人的想法虽不相同,但贪财者的欲望不会妨害修行者的境界。因此,世俗虽是众生分别念的假立,可是对证悟空性者来讲,这并不是他的世俗。《入中论》云:“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分别念没有灭尽之前,众生对三轮的执著全部存在,犹如迷梦者执著虚幻梦境。然而一旦证悟了三轮体空,就像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不会再迷恋世俗的迷梦,此时虽能以他心通了知别人的梦境,但别人的梦境对自己不会构成危害。
我们每个人表面上没有多大不同,都有一个头、一双手,但实际上内心的修行境界有天壤之别。有些人听到所讲的空性之后,全部融入自己的心田,在以后的行为中不断起作用;而有些人不但于自相续无利,反而对空性和传法者起恶见,造下了滔天罪业,故有大德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其实,世俗谛若于实相中存在,那么证悟佛果之后,涅槃者面前也应该有世俗现相,但以无我智慧摧毁了山王般的萨迦耶见后,分别妄念全部消于法界,生灭、好坏等迷乱显现怎么可能存在呢?月称论师说:“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当获得涅槃的果位时,所知万法就像干柴一样,被金刚喻定的智慧火烧得一干二净,生灭等世俗假象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分别妄念呢?(极个别论师甚至认为,证悟佛果后一切都寂灭了,佛陀连智慧也不存在。但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说,这是对大乘佛法最大的诽谤。在名言中,诚如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所言,佛陀圆满具足一刹那照见万法的尽所有智和照见万法真相的如所有智,假如说名言中也不具备这种智慧,那完全属于断见派了。当然,这种智慧并不是心和心所所摄的分别念,而是远离一切戏论执著、超离众生心识的不可思议的遍知智慧,这个以后在《现观庄严论》中会着重宣说。)
麦彭仁波切说过:“一位补特伽罗者,成佛之时他众前,不会不现不净法。”当一位补特伽罗成就圆满佛果时,其他众生前仍会显现不清净的法。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大彻大悟时,他附近的众生不要说大彻大悟,可能是大愚“痴”大“误”解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高僧大德到城市中去,其见解、行为等很多方面令人非常随喜,可是他身边或附近的有些人,虽然很想效仿,但内心的境界与之相较,其距离之远恐怕不可以里计。包括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中,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原来大家在同一个教室一起听课,都披着红色的袈裟,拿着长长的书夹,但后来因各自与大乘佛法的因缘不同,佛法融入心的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证得的境界不可思议,而有些人不但没有什么境界,反而还有堕落的现象。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无常法,很多道友的体会就不相同。有些人觉得人身很难得,每天一定要早点起来;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一天到晚睡懒觉,觉得这是人生最好的享受。其实,若能对空性或人身难得有所认识,行为绝对不会这样放逸。以前我寺院有个老喇嘛叫意登丹,后来他留下一本自传,就示现圆寂了。他的自传中说:他每天早上4点准时起床,基本上一次也没有晚过,早上要磕600个头,晚上睡之前再磕400个,不管到哪里,一天磕1000个头从不间断。我看了他的传记后,真的感觉人与人是完全不同的,表面上你也吃饭、他也吃饭,很多行为都一样,但法融入心的境界,相差实在悬殊。
对一个修行人而言,一旦法融入了自心,很多行为与众人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之处,只是对别人随顺,而不相同的是,自己对佛法有很高的理解和修证。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一个时间接受同一个法,每个人得到的利益也千差万别。这一点从很多高僧大德的弟子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智慧不是很高,也并不是很出名,但由于自己的精进和信心,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这个颂词,有些讲义并没有把它当作对方的观点,但按照无著菩萨的解释,这是对方给我们所发的太过。
对方说:“能观察的心(分析诸法空性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对境(色声香味乃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万法)是互相观待、互相依存的,犹如此岸与彼岸、这与那、左与右的关系,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然如你们所许,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则所观察的对境就成了虚无,与之观待的能观察的心也不应存在了。这样一来,你们用什么样的智慧来观察什么样的法呢?因此,大乘中观宗的抉择不合理。”
子二(答辩)分三: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二、若需要则有太过;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但按中观宗的见解,并不需要这样安立。
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认,但这并不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生住灭、好与坏、富贵与贫穷、高贵与低下等可以观待而假立,世间人承认这些存在,我们也可随之承许。如《三律仪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说有者,我亦随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随说无。”世间人认为佛陀所说的空性不合理,与佛陀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佛陀知道世人愚痴,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小孩喜欢跟老人争,而老人知道小孩很幼稚,不要说大的事情,就连自己玩具的结构都不懂,所以不去跟他们计较。因此,在这些世人面前,佛陀也随顺他们而承认有无。众生因共业所显现,认为柱子是坚硬的、麦克风是可触摸的,佛陀虽已断尽二取执著,但也随顺众生这样安立。《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世间上的生住灭、好坏、有为无为等法,并不是佛陀依真实宣说的,而是随顺世间宣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亦云:“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为了证悟究竟的胜义实相,诸法虽经观察不存在,但佛陀随顺世人分别心共许为有。
这样一来,面对有实宗的责难,中观宗可以回答说:能观察与所观察于胜义谛虽不存在,然而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互相观待安立。如此承认不但没有任何过失,反而对具实执的众生是一种方便引导,可以帮助他们从实执的网中爬出来。
我们多年闻思空性的人,对此就有深深的感受。尽管对空性不敢说有很深的体悟,但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空性教典的引导,对自己的家人、财物、地位等,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特别执著,甚至看到他们为了这些而殚精竭虑,心里觉得有点可笑。所以,在名言当中,能观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无法排除迷雾,通达事物的真相。假如有了能观察的智慧,当然,所观察的幻化对境肯定也相应存在。
丑二、若需要则有太过: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在无著菩萨的讲义中,这个颂词是中观宗的观点,但也有些讲义说是对方的观点,二者虽然角度不同,但我觉得都可以解释。
如果说是对方的观点,那他们对中观宗发太过:以抉择诸法空性的智慧推出诸法皆空时,空智同样也应抉择为空性。但此空智并不能观察自己,如果它还需要分析为空,则应成无穷之过。
若许是中观宗的观点,则是对有实宗说:如果能观察的空性智慧需要实有,所观察的万法对境也需要实有,那么以空性智慧抉择万法皆空时,这个实有的空智要用第二个空智来抉择,第二个空智要用第三个空智来抉择……如此则成无穷无尽。这就是执著实有的结果,若不许实有的话,便不会有这种过失。因为在假立的名言中,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在迷乱识面前,这些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若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就会明白一切法丝毫也不可得。《汇集经》(又名《般若摄颂》)云:“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一旦达到了般若空性的境界,此时就像住于虚空一样,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也得不到,不管是能观察的智慧、所观察的对境,统统都不存在。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对这方面不了解,学习的过程中,就喜欢听一些简单的法。一听讲故事,两个耳朵就像莲花一样绽开了,眼睛也睁得大大的,而一讲到空性时,耳朵慢慢就闭合了,眼皮也慢慢垂下来,开始打瞌睡。其实你们又不是幼儿园的孩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浅一点的、深一点的应该结合起来学。还有些人喜欢听功德,讲功德的时候就生欢喜心,一讲过失就生恐惧心,有些上师为了让大家开心,每天都是讲功德、不提过失。这样也不好,学习佛法的话,方方面面都要了解。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讲得非常对,但讲世俗谛的时候,应该用世俗的心态去了解;讲胜义谛的时候,我们虽没有证悟空性,但也可以相似地了解。就像一个小学生,开始时觉得深一点的教学内容很难,但等到读了大学以后,就会发现这些一点也不难。同样,你们现在认为空性特别难懂,但证得登地菩萨以后,到时候一看《智慧品》,没有什么难懂的。所以,大家应该生起信心来听受空性。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没有分析的时候,万法的真相也可成立为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刚才讲了,能分析的智慧和所分析的万法这两者互相观待,一旦所分析的对境是空性,观待它的能分析的智慧也一定是空性。这一点,我们学《解义慧剑》的四种道理时讲得比较清楚。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也说:“诸识同幻化,是日亲所说,彼所缘亦尔,决定同幻事。”了知外境的眼耳鼻等识如同幻化,这是日亲——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亲口所说,既然诸识犹如幻化、无有实质,那与之相观待的对境(所缘),也完全没有实质。
这种观察方法,你们到底会不会推?还是应该想一想。如果你对每一句的法义产生特别强烈的信心,认为:“对!就应该是这样!”说明你对这个道理已经懂了。但如果你内心一点触动都没有,是不是这样也无所谓,那说明你对这个法义还没有听懂,相续中只有一个闻法的功德而已。
我们用大量笔墨已经抉择了,所知不存在的缘故,能知也决定不存在。《入中论》云:“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又云:“譬如无薪则无火。”没有薪柴则不可能有依之而起的火,没有白色墙壁则不可能有执著白色墙壁的眼识,同样,没有所分析的对境,能分析的有境也不存在,因为二者是互相观待的。所以,有实宗说我们有境需要第二个有境,第二个有境又需要第三个有境……这种无穷的过失不成立。
没有所分析的对境,也没有能分析的有境,能所皆不生,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无缘最寂灭”。但如果没有真正深入它的法义,光是口头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一百遍也没有用,除了有般若经文的加持外,色到底怎么不异空?空到底怎么不异色?根本没有生起定解。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你就会习惯性地跟“贪嗔痴”交好朋友,不愿意请“空性”来做客,这样永远墨守成规,修行是不会有进步的。
我们通过新的闻思,应该产生新的定解;有了新的定解,行为上应发生新的变化;有了新的变化,学佛应有新的进展。否则,听什么法都无动于衷,逐渐就会变成“老油条”,不但身体变成“老油条”,心也变成“老油条”,最后身心融入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在山洞里变成一块干肉(众笑)。真的,我并不是说空话,大家对空性法门要有信心,只有对它精心研究,才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