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一节课

 

现在正在讲“破常因生”。有些讲义的科判中说“破他生”,其中包括“破无情之他生”和“破有情之他生”。有情之他生,就是昨天所破的大自在产生万物,在印度,信奉大自在派的比较多,圣天论师的传记中就有他与大自在派辩论的整个经历,以前学《四百论》也给大家讲过。今天开始破无情之他生——胜论派(有些论典说是伺察派)承许一切法由微尘所生。

 

子二、破由微尘所生:

 

微尘万法因,于前已破讫。

 

胜论外道认为:器情万法应该由实有的微尘组成,没有它的话,器情世界无法产生。这种微尘不是有情法,故没有前面所讲的过失;也不是粗大的法,否则就会有生灭迁变;它是最细微的物质,常有不变,乃构成万物之根本。

 

这种观点与唯物论的说法比较相似,现在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家都认为,若没有最细微的物质,整个世界的形成不可能凭意识的力量。物质决定意识,应该是先从物质中产生种种粗大的法,然后再形成人的感官意志等等。

 

认为微尘不但能创造无情法,还能创造有情法,这不仅是唯物论的观点,西方许多宗教也都这样认为。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神用泥土造了第一批人,放在火上烤,由于没有经验,烤过头了,那些人特别黑,神不喜欢,就将他们扔到了非洲。神又做了第二批泥人,因为没有烤,结果颜色太白,也不满意,就将他们扔到了欧洲。(据说欧洲人确实觉得自己太白了,经常在身上敷一些黄色的油,趴到沙滩上晒太阳,希望自己的皮肤慢慢变成棕色。)神又做了第三批泥人,烤出来一看刚刚好,不黑也不白,肤色为淡褐色,神很满意,这就是美丽的埃塞俄比亚人。韩国人金惠子写的一本书中说,埃塞俄比亚王族的诞生历史,分别在《圣经》、《古兰经》中也有记载。

 

按他们的说法,微尘不仅创造了无情法,还创造了我们人类,但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抉择法无我时也再三观察过,若许万法以微尘形成,那么“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微尘远离一切方分,其本体犹如虚空,根本不存在。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迁变或不迁变的观察方法,如云:“设若恒常变,岂非刹那法?设若无迁变,焉能转为他?”如果说微尘是迁变性的,那就是无常刹那之法,如同世间上的男女老少、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着面貌,一刹那都不会停止,不可能有亘古不变的实性;如果说微尘永远没有迁变,那又怎么能转变为他法呢?所以,胜论外道所许的微尘,通过理证来抉择,绝对不可能成立。

 

或者通过教证来说明,诸法实相中也没有常有的微尘。圣天论师云:“不见有诸法,常而是有对,故极微是常,诸佛未曾说。”详详细细去剖析,不见有任何法是常有而且具有质碍,以前没有发现过,以后也不会有,故大慈大悲的佛陀未曾说过:微尘是常有法。

 

总而言之,认为万法通过微尘产生,或者通过造物主产生,这些说法都不能成立。大家通过学习之后,一定要推翻相续中的遍计邪执,否则,虽然自己在佛教团体中每天熏习佛教理念,可是一旦身体离开了,心就像炽热的铁水遇冷凝固一样,很容易随外境而改变。因此,我们凡夫人不要对自己抱有很大希望,认为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见解、行为、戒律等始终不会变坏,就好像获得了一地菩萨,千万不要有这种傲慢心。有些道友平时对自己的修行蛮有信心,贪嗔痴烦恼似乎全部都没有了,然而遇到一些外境、听到一些恶语,所有的烦恼就像熊熊烈火般爆发,即使成千上万个士兵拿着兵器也抵挡不了。

 

其实我们的烦恼、邪见,遇到不同对境时很容易涌现,因此要常常祈祷上师三宝。乔美仁波切再三讲过:“祈祷所有的诸佛菩萨和护法神,不如祈祷一遍上师殊胜。”上师是诸佛菩萨的总集,若于其前恭敬合掌祈祷,有形无形的违缘会直接或间接得以遣除。尤其是学密宗的道友,应该把上师视为真佛,这是所有甚深窍诀的总集,其他法相乘和宗教中是没有的。修密宗的过程中,法融入心的唯一窍诀,就是依靠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只要这种因缘聚合,自己的烦恼纵然坚固如山,依此金刚钻石也能一一击破,摧毁无余。所以,大家平时应将理论和窍诀结合起来,同时要祈祷十方诸佛菩萨总集的上师的莲花足下,令自相续与佛法的智慧真正融为一体,这是非常关键的!

 

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分二:一、安立观点;二、破彼观点。

 

丑一、安立观点:

 

常主众生因,数论师所许。

喜乐忧与暗,三德平衡状,

说彼为主体,失衡变众生。

 

此颂是数论外道的观点——承许由主物产生万法。数论外道的来历在前面也介绍过,淡黄仙人于雪山修行多年后,最终获得了苦行的功德,他相应自己成就的禅定而造了《黑自在六十品》、《五十相》、《三量》、《七关联》等论典,之后人间便出现了数论外道。数论外道在古印度的势力非常庞大,我们不管学哪个古印度大德的中观论典,都可以看到对此外道的大量驳斥。当时数论外道影响力之广,相当于现在的无神论,因而对它的观点进行剖析很有必要。

 

数论外道承许说,所知万法均可归属在二十五谛当中。(“二十五谛”并不是外道的独有名词,佛教《时轮金刚》中也有二十五谛的说法。法王如意宝曾强调说:“不要认为凡承许二十五谛就是数论外道,其实佛教在特殊情况下也有这样的承许。”当然,佛教承许的方式和窍诀,跟外道是完全不同的。)除了神我以外,主物也是万物之因,它具有唯一、无情法、恒常、一切之作者、谁也见不到五种特点,并从中出现大、慢、十一根、五境等二十三谛法。一切常有法与无常法、有情法与无情法,皆可摄于这二十五谛中,二十五是数,以数立名,所以人们称之为“数论外道”。

 

从印度的历史上看,数论外道和胜论外道比较厉害,那烂陀寺、布扎玛希拉寺(戒香寺)的门口经常需要精通内外道一切论典的班智达来护门,达那他撰著的《印度佛教史》中就有很多护门班智达的故事。但现在不信佛教的人也比较多,基本上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攻击佛教。尤其是汉地,不信佛教的人比比皆是,但寺院的门口并没有护门班智达,只看见一些收门票的人。要知道,以前在印度的话,没有一定的辩才,是不敢坐在门口的。

 

数论外道所许的主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喜、忧、暗三德[1]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物(也叫主体);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比如说快乐比较多或者痛苦比较多或者痴心比较多,就会从中产生种种现象,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这是对方的观点,但这种说法不合理,究其原因,会在下面的颂词进行剖析。

 

数论外道的观点,在《如意宝藏论》、《中观庄严论》中有一部分,许多高僧大德也都详详细细宣说过。宣说的原因,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言,众生原本有很多俱生烦恼和遍计烦恼,遍计烦恼的来源就是受外道影响,若不斩断它的种子,今生很可能变成外道,留着头发对佛法攻击。即便今生不能变成外道,来世也容易转生到外道家庭中。在印度外道的故事中,经常有一些外道这一世辩不过佛教,下一世又发愿变成外道继续诋毁佛教。所以我们要常常发愿,生生世世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这不是一世两世就了事的,而是乃至佛果之间,遇到殊胜的对境时,如朝神山、见高僧大德、在僧众的聚会中,有机会就发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佛陀,不离佛法,不离僧众!”这个非常关键,如果不离三宝的光明,修行就会逐渐增上,前途也会自然光明。反之,若与外道邪道结上缘,言行举止就会被他们诱惑,前途只有变成一片黑暗、迷茫、苍白……

 

所以,我们应该要了解学习外道的观点。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一直破这个外道、那个外道,我以前经常想:“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何必要了解这些呢?”但思维转过来以后,才明白此举的必要性。现在大家学了外道的观点,就会完全知道外道的观点确实不究竟,这样一来,便不会随便舍弃佛法,加入他们的团体中去。

 

丑二(破彼观点)分四:一、破自性是一体;二、破乐等是境;三、破实法常有;四、破生前有者。

 

寅一、破自性是一体:

 

一体有三性,非理故彼无。

如是德非有,彼复各三故。

 

中观师通过推理来破斥对方观点:你们讲主物的特点时说,它是唯一、常有的无情法,讲主物的状态时又说,它具有喜忧暗三德,若真是一个本体,就不可分割,怎么会变成三种功德的本体呢?是一就不可能是三,是三就不可能是一,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一会儿说他是一个人,一会儿说他有三个人的本体,这是非常荒唐的!

 

当然,有些人可能想:“主物的本体虽是一个,但显现上是三个功德。”这种说法只适合于无常法,并不适合你们所谓的自性实有。一条河名言中可分为不同的反体,但它若是恒常、唯一、实有的法,怎么可能分为三体呢?因此,这种说法实在没有道理,你们宗派所许的主物,跟石女的儿子、空中的花园没有差别,即便在名言中,它也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就应该有非常确凿的理由,但这个你们也举不出来。

 

《中观庄严论》中还有一种分析方法:“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假如承许主物有三个功德、神我有一个意识,那么,对境是三个、有境是一个,由一个来缘取三个,这是绝不可能的。当然,若不许自性实有,一个眼识取三种颜色的对境可以成立,但若认为是唯一、常有的法,这样的对境和有境皆无法安立。

 

同样,喜忧暗三德也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我们可观察每一德是否有三种自性,如果不具足三种自性,它就远离了主物的本体;如果具足三种自性,喜必然具足喜喜、喜忧、喜暗三者,忧具足忧喜、忧忧、忧暗三者,暗具足暗喜、暗忧、暗暗三者,再分析下来,喜喜又具足喜喜喜、喜喜忧、喜喜暗……最后变成无穷无尽,如此无穷的法怎会是实有唯一的本体呢?既然主物的本体尚未成立,还要讲它的这三种功德,实在是毫无道理。就像石女的儿子是否存在还不知道,就声称它有无数的眼睛一样,显然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其实,喜忧暗作为果、主物作为因,这样的因果法最好不要承认,否则,这二者无论是相似还是不相似,都不可能成立实有。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因和果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为苗芽和种子不会一模一样;因和果完全不同也不合理,因为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关系,麦种不可能生出稻子,否则就有一切生一切的过失。通过这样的观察可以了知,实有的因果法绝对不成立,数论外道的观点无有立足之地,若把这样的宗派作为自己崇拜的对境,的确不是明智之举。

 

当然,尽管如此,我们对其他宗教和非宗教人士,还是有必要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他们虽然没有佛教这样的真理,但有些行为也许会超过我们。我曾经讲过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她的有些行为非常感人。她以前是一个教堂里的普通修女,当发现修道院高墙之外人们的凄惨遭遇时,她实在是忍受不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她,使她不顾周围人极力反对,勇敢地挑起了拯救贫民的重任。她的足迹穿越了大半个地球,印度、伦敦、纽约,甚至包括中国。她先后成立了100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仅仅6年的时间里,就收留了6万多弃婴……这些真的让人非常非常羡慕,我们口头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恐怕也很难以做到。她是一个平凡者,却做了如此不平凡的事情,于是1979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和平奖”。特蕾莎修女显现上只是其他宗教的一员,但她的所作所为与大乘佛教所讲的不谋而合,故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其他教派没有可取之处。

 

我们建立自己的见解时,必须要以细致入微的智慧进行分析,建立无谬的自宗,但以理性剖析外道的过程中,不能自赞毁他,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来,一定要互相团结、取长补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因为随顺别人,就被别人束缚住了,最终与他们的见修行果同流合污,这是不合理的!

 

若无此三德,杳然不闻声。

 

主物的本体不可分割,就不可能具有三种功德,没有这三德的话,三德不平衡所产生的二十三种现象,便不可能存在了。

 

比如四大不存在的话,四大不调的说法不可能有,三个人没有的话,说这三个人关系不好纯属无稽之谈。同样,若无法建立三德,由三德而生的色声香味触、眼识耳识鼻识、五大等就无法存在,如同没有泥土便不会有泥土所造的罐子一样。

 

《涅槃经》云:“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云:“无因则无果也。”有了因,果自然产生,但如果没有因,果又如何产生呢?既然三德一点也不成立,那它所生的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色法等显现都没有了,这样一来,你们所谓神我享受外境的说法也根本不合理。

 

寅二、破乐等是境:

 

对方认为苦乐是外境,佛教则认为这是内在的感受,下面对这种说法进行观察。

 

衣等无心故,亦无苦乐受。

谓此即因性,岂非已究讫?

 

对方认为,苦乐等三德在外境上成立,因为衣服、氆氇、房屋、轿车等诸法可以带来快乐,让我们舒心悦意。但这种说法不合理,衣服等无情法并没有能感受苦乐的心,所以不可能具有乐等本体。

 

外境上有苦乐的说法,不仅是数论外道的观点,世间上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觉得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建立一个完善的团体,购买一辆豪华的轿车,修造一所华丽的别墅,自己就会终生快乐,因此想方设法地追求金钱。其实,如果永恒的快乐在金钱或名声、地位上存在,现在的有钱人为什么精神那么空虚、内心那么痛苦呢?

 

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于1954年因其作品《老人与海》,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1961年,他把猎枪的枪口含在嘴里,饮弹自尽了。一个名和利均达到了顶峰的人,为何会选择这条路呢?众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他得到一切名利之后,有种不可言说的失落感,忽然觉得人生不过如此,非常的无聊,于是选择了死亡。

 

时至今日,世人对于海明威的自杀仍有各种猜测:有人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绝望中只好开枪自杀;还有人说,他的自杀带有遗传因素,因为他父亲就是用手枪自杀的;也有人认为,他曾在几次战争中受过重伤,留下痼疾,当时头脑不清醒而自杀的……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但我以前也说过,他这可能是现世现报,因为他常用猎枪来捕杀鸽子等动物,最终自己也死在了这柄猎枪之下。

 

现在西方许多富可敌国的商业大王,尽管身边有美女香车,但照样非常苦闷无聊,他们为了寻找快乐,千方百计地找刺激,甚至不惜做各种非法事。实际上,外在物质上如果有快乐,那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日子应该过得无忧无虑、幸福无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了钱财以后,很多人觉得极其空虚,于是嫖娼、吸毒、饮酒、抽烟、打麻将,拼命刺激自己的感官,以极为低劣的手段度过自己的人生。可见,物质上绝对没有快乐的自性。

 

尤其是现在越来越末法,人们的行为道德沦落得一塌糊涂。在古代,管仲说:“仓廪足而知礼节。”仓库里的粮食富足了,就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这样精神上会非常充实。但现在人不是这样,有了财富以后,精神反而更加空虚,世间人有种说法是:“没钱的时候物质空虚,有钱的时候精神空虚。”与之相比,我们佛教知足少欲的修行人,在寂静山里、闭关房里修行,条件虽然非常简单,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内心充满活力和快乐,这是大城市里有钱有势的人得不到的。所以,外境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若把自己的希望始终寄托在物质上面,快乐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像《宝积经》所讲的那样,寻找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是最理智的一种选择。同时,在学习外道论典的过程中,应对那些外道众生生起无伪的悲心,他们认为自己的宗派至高无上,为此而穷尽毕生精力,真的非常不值得。现在有些邪思邪见的人很傲慢,明明依止一位根本不具足法相的骗子,却还大力宣扬自己“善知识”的种种功德,对真正的高僧大德和圣者进行毁谤,这种现象在世间中不胜枚举。所以学习外道的观点非常有必要,一个人对产品的真假分不清楚的话,很难决定如何选择。因此,大家要依靠传承上师的殊胜窍诀,分清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智者有取舍的能力,犹如天鹅能从水乳相融的水中汲取出牛奶。

 

外道若又认为:“外境上虽无有苦乐感受,但它却可引生苦乐,所以外境是苦乐之因。”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前面讲受念处时已经破析过,不论接触还是不接触,外境的实体都不存在,就像芭蕉树一样。既然外境无有实体,苦乐又如何依靠它而产生呢?

 

汝因具三德,从彼不生布。

若布生乐等,无布则无乐。

 

再说,你们数论外道承认由喜忧暗三德产生布匹等万法,同时又认为从布匹等中产生快乐,(比如,穿上新衣服觉得很舒服。不过,我们出家人除了一两件衣服以外,似乎没有什么新衣服,我看很多道友今天穿这个、明天也穿这个,一两个星期都没有换。城市里的人可不是这样,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黄色的,后天穿绿色的,穿得五颜六色就觉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认为——快乐的来源就是衣服。)如此一来,布匹等法既是乐[2]的所生果,又是乐的能生因,这相当于张三既是我的父亲、同时也是我的儿子一样,是非常可笑的说法!

 

上面通过离一多因进行了抉择,是三的缘故不成立一,是一的缘故不成立三,这样观察以后,三德并非真实存在。如果三德不存在,布匹等就没有产生之因。如果布匹等没有产生之因,你们承认布匹等给人们带来快乐就无法安立。

 

而且若按汝宗所许,会导致要么世间上的快乐永远不消失,因为它的生因(主物)实有存在;要么世间上永远没有快乐,因为三德以理观察后变成了石女儿,根本找不到本体。假如说世间上的快乐永远不消失,那为什么非洲经常饱受灾难饥饿的痛苦,美国的富翁也因特别胖而非常苦恼?假如说世间上永远没有快乐,我们明明现量可见三界众生时而痛苦、时而快乐,有些获得了暂时的快乐,有些获得了圣者永恒无漏的快乐,这该怎么解释?所以在形形色色的世界中,每个众生的感受千差万别,以此说明万法并不是主物所创造的,也不是大自在天或微尘所产生的,而是像佛陀所说的那样,依众生的业、烦恼、无明、萨迦耶见等因缘聚合所形成的,这个道理没有任何过失。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无误的自宗,驳斥有垢染的他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大家遇到了如意宝般的佛法后,从内心中对佛教纯洁的智慧生起坚定的信心,修行中不再有任何犹豫。如果你见解不定,行为上也会犹豫不定。就像一个人找对了路的话,可以没有怀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在茂密的森林中找不到方向,就会举步不前、徘徊不定。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可怜的迷茫者、漂泊者,我们应当对他们发起菩提心,自己得到传承上师的佛教正见后,尽可能地与他们分享。

 

我经常都这样想:人身是很无常的,什么时候消失也很难说。有生之年中我遇到了这么好的法宝,在这个水泡般的身体还没隐没之前,应该多翻译一些非常好的论典留给大家。我每次看到藏传佛教的诸多论宝,就像穷人到了装满如意宝的仓库一样,觉得“这个也非常好、那个也非常好,这个译出来多好啊!那个译出来多好啊!”但我们的寿命可能是不允许的,身体也不可能是恒常的,像我这样一个区区小人,能力真的非常有限,然始终觉得佛法的智慧十分殊胜,特别希望跟大家分享。就像一个稍微有悲心的人,自己有东西吃的时候,见旁边很多人极其饥饿,就会想到:“我这些东西跟他们分享多么好啊!”我虽然有这种发心,但因为能力有限,就像是断臂的母亲,看见孩子落水时,只有一种痛苦的哀号,却没有能力去救他,所以凡夫人的发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和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遇到这么好的光明正见的如意宝法要后,尽量不要自己“独吞”了,哪怕你只懂一个人身难得,也应该把这个教言传给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佛法在世界上遍地开花!

 

[1] 喜是快乐,忧是痛苦,暗是不苦不乐的等舍;或者说,喜为贪心,忧为嗔心,暗为痴心。

 

[2] 喜忧暗三德中的“喜”,就是乐。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