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讲记:【讲记】《缘起赞》07

 

讲解:

答疑: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三身圆满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缘起赞》。《缘起赞》是一个以缘起来赞佛的赞叹文。我们了知缘起,懂得以缘起赞佛是对佛陀最殊胜的赞颂。因为这种殊胜的赞颂,让我们也对于佛陀以及佛所宣讲的缘起为主的正法完全产生定解,这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虽然佛陀讲了很多的教义,但是核心都是缘起。不管是世俗谛中的此因生彼果依缘而起的缘起,还是缘起故空性的缘起,其实都包含了世俗谛胜义谛中最关键的核心内容。

 

在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正通达缘起,换句话来 讲,也就是说没有以缘起性空,或者通过缘起来解读佛陀的教义。 虽然可能也是读诵、听闻、观修、实践佛法等等,但是如果偏离了 缘起的核心,我们也没办法真实了知佛陀的殊胜教义。如果我们以 缘起性空,或者通过缘起的核心,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所有的佛经论 典就会非常清楚。所有的都是讲缘起,有些是世俗当中轮回的缘起, 有些是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缘起,有些是如何成就佛菩萨果位的缘 起,这是缘起故无自性。三转法轮中也是一种缘起,讲缘起就是说 一切世俗法缘起的缘故无自性、没有本体,这些都是属于虚妄法。 我们众生心中所想的,或者自己眼睛看到的这一切都称之为客尘, 都是不存在的。

 

怎么才能了知真实义呢?通过佛陀在《般若经》中,以及很多大德在论典中提示的缘起性空修法泯灭自己的分别念,然后真实义就会完全显现出来。虽然真实地通过缘起性空来推出如来藏是很困难的,但是通过缘起性空的修法现前如来藏完全可以。因为缘起性空息灭了我们很多的增益和损减,如果你没有了知缘起性空,会对世俗法增益,也会对胜义法增益和损减。增益和损减代表不符合于真实义的作意和方向。我们说掌握缘起性空,好像安立了一个缘起、一个性空,其实从三转法轮的侧面来讲,缘起性空不是安立了什么,而是说泯灭了什么。既泯灭了我们对世俗显现法的错误观念,也泯灭了我们对于胜义谛错误的认知。任何法都不执,什么都不执著就是息灭分别心,如果真实通过这样一种修法把分别心息灭之后,实相如来藏的本性一定会显现出来,这是现前佛性的殊胜方便。

 

如果我们没有通过空性来泯灭对于所见所闻的认知,不知道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永远无法现前。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它就是核心。刚刚讲如果我们带着这个重要的一种思想去看佛经论典就很清楚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知道,现在我们一切的分别心都属于客尘,属于不存在的。真实的现在我们看不到的,无法思议的就是实相。这种实相要现前必须要经由缘起性空打破对世俗和胜义二谛的错误认知。把错误的认知泯灭了,正确的本性它就会浮现出来, 从这个方面可以了知。

 

如果我们真实地了知了一切万法虚幻无自性之后,然后再在密乘当中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也会契合于究竟密法。为什么把我们看似坚实的血肉之躯观成本尊身,把山河大地观为佛菩萨的净土呢?因为它们本身无自性,还有显现我们面前的都是虚妄的。如果没有缘起性空的核心思想,凭什么把我们的血肉之躯观成佛菩萨、把肮脏的环境观成佛的净土,为什么当下就是清净的?这一切都会无法理解。只有理解了缘起性空,泯灭了一切实执,尤其是认知到我们现在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无自性、虚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泯灭对它的执著,或者引出清净的认知。

 

以什么根据安立我们看到的是假的,而佛菩萨看到是真的,为什么应该以佛菩萨的智慧作为净见量的基础呢?因为我们所见所闻都不是真实的。不管从小乘大乘的种种修法,乃至于密乘的修行方法,通过缘起性空和缘起性空引发出来的深刻意义,完全可以知道这是佛法的精髓,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讲了, 不管是大中观,还是大手印、大圆满,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意义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实地了知大中观,也就是通达了缘起性空就可以通达大中观。缘起性空等于离戏,离戏等于大中观,大中观等于大手印、大圆满,等于实相。如果我们真实地证悟了缘起性空,就等于证悟了大中观、离戏、大手印,也等于证悟了大圆满,我们就可以真实的现前殊胜的佛果。因此我们对缘起性空的教义一定要通达。

 

通过缘起性空我们可以知道离戏,只不过学习缘起性空时,内心中总是感觉好像应该承认一个缘起,承认一个性空,否则好像没有学习缘起性空一样,但是承认了缘起性空,好像又不是离戏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缘起性空最终的结论百分之百是离戏的。刚刚我们讲了,缘起性空打破了我们对于显现空性的错误认知,错误的认知无外乎就是有无是非四边,归纳起来就是有无二边,通过缘起性空打破了有边无边之后的状态叫做离戏。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状态是离戏的,而且离戏是经过缘起性空的途径而获得的。否则只是让我们观离戏,应该什么都不执著,凭什么可以让具有这么强分别念的众生一下子安住在离戏的状态当中?我们连离戏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得到离戏。我们上堂课讲了,缘起性空既是万法的本基,也是现前佛果的道,缘起性空本身是道,也是果。

 

为什么是果呢?它就是最终的状态。缘起性空等于离戏、实相, 最后就是完完全全的现证了缘起性空的本性,这时候缘起性空等于实相。我们不要想,证悟了怎么还有世间缘起啊!其实有没有世间的缘起对证悟者而言,虽然他本身现证了实相可以没有,但是他了知这一切,完完全全通达缘起性空的真实本义。我们在了解缘起性空的时候,有时会把缘起性空这个词视为放在众生面前这种的缘起性空,好像如果要缘起必须有显现法。那佛证悟了缘起性空,面前有显现吗?没有显现。缘起性空既是本基也是道和果,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智慧去认定它,所以缘起性空本身是一个离戏的状态,佛陀证悟的就是缘起性空的果,我们可以这样了知。

 

在我们学习《般若摄颂》时也讲过,一切万法本性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住、无形、无所缘的状态,还有一些大德们说般若波罗蜜多非常简单,一点不复杂,超越了分别心等等,讲了很多它超离勤作、超离分别执著。但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不勤作,认为既然般若波罗蜜多的缘起是不需勤作的,现在也不用好好听课、记笔记了——因为它的思想核心就是无勤作,那我们现在勤作不就是背道而驰了吗? (这也是不对的。)虽然它是无勤作,但是不勤作,我们根本没办法掌握。般若波罗蜜多的本性是无所证,这种无所行的状态我们必须要行持才能得到。虽然一切万法的空性也是无所得的,但是你必须要通过缘起才能得到。这种一切不执著的状态和最后一无所得的证悟,这种境界必须要经过前期的种种努力,通过做才能达到无做,通过行而达到无行。

 

这是不是矛盾的呢?这不矛盾。因为我们现在本身就是处在一种有勤作有执著的状态当中,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行来达到无行,通过住来达到无住的本性,这就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我们为了在内心真实的生起对于般若波罗蜜多的正确见解,让我们在修道过程中能够相应,获得真实的证悟,完全地现前本来安住在我们现在的烦恼心本性中究竟的般若波罗蜜多,必须要积资净障,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有通过积资净障,这种周遍一切的实相才会被我们发现,我们才能安住它,真实地去了悟它。如果福德因缘不够,虽然它无始以来存在于我们的本性当中,每天从早到晚,乃至于睡觉当中都会起心动念,都在想很多,每一个分别念的本性都是离戏的空性、究竟的实相,这些都是佛性,我们有哪一次是认知的呢?没有哪一次是认知的。

 

因为因缘不具足,缘起不圆满,虽然本性是这样的,但是我们永远发现不了。这些和我们有着紧密联系,或者按照很多大德的教言来讲这种非常简单的实相,我们根本发现不了。必须经由复杂的程序,才能证悟这种简单实相。换句话来讲,这个所谓的简单对于我们这种缺少福德的人并不太简单。但其实它的本性如是。我们要真实地现前那种简单,必须要经过复杂的程序,才能安住在这种非常简单、淳朴的状态中。

 

为什么一切是无所执无所缘,我们还要用通过这么多的修行来现证它呢?有些人说密宗的修法这么复杂,一切无所执著我们还要去缘取吗?虽然一切无所缘是它的状态,但是我们现在能不能相应它?如果达不到,我们还是要去做一些准备,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 现前殊胜的境界。这种简单的状态需要很多复杂的修行,比如听闻、思维,还有观修、念咒、五加行等等修行。虽然我们开始是很笨拙 的修行方法,但是逐渐可以通过修行真实和道相应。不是随随便便 就可以叫做道的,一定是相应于究竟的实相,才是真实意义上的道。

 

当然我们没有相应实相之前也可以叫道,这是名词上的道,或者自以为是的道,要不然就是一种趣入大道的方便。什么时候我们和本性相应了才是真实的道,因为经由这个道,你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叫道,不能到目的地的不能叫道。什么能到目的地?就是直接地相应于般若波罗蜜多的思维和修行,比如我们磕头、修百字明、供曼扎的时候,都可以用缘起性空来摄受,这时候都是道。每个修行都和实相相应,否则虽然在修,但是还不能作为直接的道,可能是间接的道。这是辅道,不是主道,从这方面来讲的确有主次之分。

 

我们为了在相续当中生起缘起性空,就要积资净障。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对于缘起还没有感觉,为了真实地对缘起性空有所通达, 一定要积资净障,励力地发愿、回向等等,如果有缘遇到了,为了让这种缘更加深远、力量更大,也需要不断地发愿回向、积资净障等等,这是到达目的地的主要之道,此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丁二、随念此法若佛前亲自得受多么荣幸:

 

前面的科判讲了,佛陀为了追寻、现证缘起空性,在三个无数 劫中经历了种种苦行,通过很多行为来圆满资粮,最后证悟了实相。“随念此法”,“此法”就是缘起空性,随念这么好的缘起空性,佛陀行 持这么多的苦行,完完全全就是为了证悟缘起空性,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既然佛陀证悟、宣讲的缘起法这么殊胜,“若佛前亲自得受 多么荣幸”。宗喀巴大师想,如果我能够在佛陀前亲自听闻佛陀讲解缘起空性该有多么好?就是说开始了一种随念。

 

依见何者之功德,犹如铁钩钓鱼儿,

牵动心弦之妙法,您前未闻真无缘。

 

“依见何者之功德”,“何者”第一个可以理解成佛陀,第二个就是说佛陀证悟之后宣讲的缘起法。因为佛陀当年求法也是为了证悟本性,成佛之后给众生宣讲也是为了让众生证悟本性,这就是殊胜的缘起正法。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何者”两个字可以指佛陀,也可以指佛法,尤其是指缘起性空的法。

 

依靠了知、见到了佛陀和佛陀所宣妙法的功德之后就不自在了, 怎样表现不自在呢?“犹如铁钩钓鱼儿”,就是类似的不自在,不自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安立。第一,任何一个修行者如果能够真实地了悟佛陀的功德和佛陀所讲的妙法,对于缘起空性的法有所通达,就像咬了钩一样。就像渔夫把鱼钩配上饵之后投在水里,然后鱼就会去吞钩,吞了钩之后,鱼就不自在了。此处把对于缘起空性的教义产生了信心的修行者比喻为吞钩的鱼,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第一种解释是“牵动心弦之妙法”,就是说鱼吞钩之后,即修行人通达了缘起空性的法能够牵动佛陀的心弦,像渔夫和鱼之间是通过钓竿和鱼线连接的,所以只要鱼一吞钩之后,渔夫手上的鱼竿就有了感觉, 他知道鱼上钩了,鱼通过吞钩而震动了渔夫的心弦。修行者也是一样的,他只要对缘起性空产生了信心,就会牵动佛陀的心弦。他知道我的弟子终于入道了,开始通过缘起空性的方式打动我了,真实来讲这是一种表示。佛陀的无分别智慧会不会被好的事情或者不好的事情打动呢?这是不会的,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语气说明佛陀很重视缘起空性。

 

为什么很重视呢?刚刚讲过,只有通过缘起空性的法要才可以 成佛。佛陀也是在很多劫中不断地寻觅,通过积资净障,最后佛陀找到 了成佛之道就是真正的中道。如果终于有一些佛弟子因为了知了缘起空性,产生了希求心,立即就会震动佛陀的相续,佛陀非常欢喜, 就像渔夫每天乐此不彼的钓鱼,鱼吞钩之后他可能还不知道是钓到 大鱼还是小鱼,只要是吞钩了,他觉得很有成就感,会有一种欢喜心。

 

只要佛陀的弟子能够真实地现前或者哪怕是了知了缘起空性的功德,了知它的必要或者通达之后正在观修,这时候佛陀会很高兴,因为终于看到了弟子从轮回中解脱的一种标志,就是说他已经相应于空性正道,知道了佛陀是经过缘起空性成佛的,知道缘起空性也是我们成佛的一条通渠大道。这一点当然能够牵动佛陀的心弦,这方面可以理解成牵动心弦之妙法。

 

第二种解释是,这些修行者如果能够真实地见到缘起空性或者 能够见到它的功德,好像铁钩钓鱼儿一样。刚刚我们讲了,空性的 法义对我们解脱来讲相当于里程碑一样。你什么时候真实地遇到了, 或者开始对它有兴趣了,说明解脱在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有 一番挣扎,毕竟也是解脱在望了。就像鱼吞了钩之后,可能身体暂 时还在水里,但是可以预见到它很快就可以从水里被钓到岸上去。 有时鱼吞钩之后在水里有时还会挣扎很长时间,如果这条鱼很大,相当于你的我执很重,可能还会在水里游来游去,不断地挣扎。有时候渔夫也会放长线,把线放出去让鱼游累了之后再慢慢地收线。如果你的我执小,就不会怎么挣扎了,直接一收线你就出来了。

 

我们学空性的时候也是这样,可能学了空性之后还在挣扎,在词句的理解上面很吃力,还有观修的时候也会打瞌睡等等,诸如此类地做很多挣扎。有些人可能学了之后就相应了,直接证悟或者很快可以证悟。不管现在怎么样,虽然世间当中吞钩的鱼还有挣脱的情况,但是在佛陀下的钓线上,吞了钩跑掉的一个都没有,不可能会挣脱。因为这是一个标志,什么时候你值遇了般若波罗蜜多,并且真正开始产生了兴趣,绝对不可能挣脱的。只是有可以你在水里挣扎的时间长一点,最终来讲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威力一定会很快地证悟。当然这种很快也是观待的,有些人是今生或者一两世,有些人可能要在若干世之后,但是针对无始轮回来讲也可以安立为很快。

 

我们知道了般若法门的殊胜之处,我们现在依止了佛陀导师,也值遇了佛陀宣讲的正法当中的精华核心般若空性,就像吞钩的鱼儿一样,很快可以从轮回大河到达解脱的干地。

 

牵动心弦的第二种解释,这种能够牵动我们心弦的妙法,可以 带来巨大的震动。为什么说可以牵动心弦,给我们带来大的震动呢? 牵动心弦就是说能够打动我们。怎么打动我们呢?因为这种理念和 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当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发是不一样的,以前 完全是以我为中心,假设我存在以此为前提,然后做了种种努力。这种种努力都是基于我的基础,所做的种种修行都是徒劳无益的。缘起空性的修行不一样,它不是基于我的基础,而是基于万法无自性,以实相为基础。当我们听闻到这个教法,如果听懂了会产生很大的震动。有可能第一次听的时候震动很大,怎么没有我了,怎么可能说佛和众生不存在,没有道可修了呢?那时候会有一种震动。

 

还有一种是真正完全通达了,那种震动也是很大的。他终于找到了真实的解脱之道,他知道要解脱,就要放松我执,乃至于最后认知到我本来不存在,这是一种很大的、完全颠覆性的震动。只有 这种能够震动我们心弦的妙法,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脱离轮回的 殊胜修法。因此宗喀巴大师说,牵动心弦之妙法,您前未闻真无缘, 意思是如果能够在佛陀您的面前听闻多好啊!宗喀巴大师说我没有在您的面前亲耳听闻这么殊胜的妙法“真无缘”,宗大师显现上比较悲伤。

 

这么好的法如果当年佛陀在灵鹫山宣讲般若波罗蜜多时,我就在现场听闻了,而且能够了达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含义,可能早就解脱了。但从现在我还在漂泊的状态来推知,佛陀当年讲的时候我并没有遇到。当然因果非常甚深,到底有没有遇到有时也不好说。有时说现在我们能够遇到妙法,以前可能是见过佛,并且供养和发愿了,也许你只是在路上碰到佛陀化缘你供养了一些,没有想到向佛求法,也不知道这是佛,请您给我宣讲般若波罗蜜多,没有福德的时候可能想不到这些,所以即便见到供养过佛,发过愿不等于就会成为利根者。见过很多佛,逐渐通过发愿供养之后,能听闻、思维、观修般若波罗蜜多,为了证悟般若波罗蜜多发愿回向,这是很大的善根,这也是经过了很多努力之后,才会有这种情况。

 

宗大师显现上没有见到佛,没有在佛前听闻这么好的般若妙法,感到有点悲伤。您前未闻真无缘,他说我是一个无缘的人。

 

由此内心甚伤感,恰似慈母之情怀,

随其爱子而迁转,我此忧思挥不去。

 

这是进一步表现了宗大师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由此内心”,想到我没有在您面前真实的听闻般若波罗蜜多,内心非常的伤感。伤心到了什么程度呢?“恰似慈母之情怀,随其爱子而迁转”。此处用了世间的一个比喻,就像慈母对爱子的心一样。世间正常的慈母对自己的爱子非常关注。无论在他的童年,还是青少年,乃至于他到了中老年,如果母亲还在,她的注意力都是一直在爱子身上。尤其是爱子小的时候,即便是母亲到外面去的时候,心也在想,我的孩子在家里怎么样,会不会有什么事情啊,一直在操心。这就是慈母的情怀,心思就在爱子身上,都是随着爱子而迁转。如果爱子生病了,她的心很担忧;如果爱子痊愈了,她也很高兴,心就是随着爱子而迁转的,就像这个比喻一样,这么强烈的“我此忧思”,什么忧思呢?就是我内心伤感的忧思。

 

为什么宗大师会这么伤感呢?有些人说我都没有这么伤感。因为宗大师完全了知般若妙法的殊胜性,这个这么好,我遇到得太晚了,他发现这个东西好,才会有这样的状态。如果他都不知道缘起性空到底是什么,没有遇到有什么大不了的,可能不会有忧伤的情绪。

 

宗大师这种忧伤已经到了挥之不去状态了,就像慈母的情怀随 其爱子而迁转一样。有时也可以再换一个比喻,就像热恋中的男女 一样。在《般若摄颂》中也这样讲过,虽然不能说不想其他的东西, 但是大多数的心思都在他的恋人上,每天产生很多这样的想法。也可以从这方面去理解。

宗大师由于没有在佛前亲自听闻缘起空性而非常伤感,到了忧 思挥之不去的状态,这是他对法的一种希求,真正通达了法的功德 利益之后而发自内心的呼唤。如果我们听闻的时候,觉得很好,自 己的相续有所震动,或者我们听闻妙法的时候也会发愿,无比地感 激佛陀、大恩上师。这时说明我们对这个法可能有些感觉了,否则 即便佛陀、上师再怎么讲般若波罗蜜多我们都没什么感觉,不为之 所动。从这方面安立,宗大师了知了佛陀证悟、宣讲的缘起空性之 道的重要性,然后发自内心地感叹。

 

我们作为修行者,虽然在一个时期当中学习,但是在无始轮回以来,苏醒种性的时间有早有晚。有些道友可能听闻之后产生了很大的信解,真正通达了般若波罗蜜多;有些道友可能是稍微有一点感觉,还没有产生那么强烈的感觉;有些道友可能刚刚听到,时间还不长,对于般若波罗蜜多没有真正领会,不知道它的核心、奥妙之处在哪里,也不知道和我们的证悟有什么关系。他体会不到般若空性去除障碍、灭除烦恼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真正来讲,灭烦恼力量最大的就是般若了,现在因为我们的福德、 修行的力量还不够,所以还没有觉得般若波罗蜜多的力量那么大。 如果再讲得深一点,密宗调伏烦恼是最快的,我们现在根本体会不 到,不是因为密宗到我们这儿就失灵了,而是我们的相续对这么高 深的法要还没有达到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状态。

 

现在对我们来讲,观出离心、无常、因果正见,好像可以起作用。如果说用空性来安住如梦如幻、无自性就可以灭掉烦恼,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观空性就能调伏烦恼呢?我观了没起作用,还不如观菩提心、出离心来得快一点。这个原因是什么呢?虽然越往上的修行力量越大,但是对法安住的要求也更高,因为越来越靠近无分别智慧,要以无分别智慧来调伏,所以如果我们对空性没有一定的感觉,当然用不上了。而下面的无常观、因果观,还有世俗菩提心等等,这些我们的分别心可以缘,容易产生感觉。

 

从修行的次第来说,越基础法对初学者越容易相应。刚开始我们说菩提心力量很大,有些人没有体会,你跟他说无常观力量大, 他有体会,认为无常观力量就是大。你对他说菩提心的力量很大,只要发了菩提心就不会懒惰懈怠。他说怎么可能呢?就是想一想为了利益众生,有这么多众生需要度化,我就可以勤奋起来?他没有感觉。你跟他说这是无常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现在的一切东西到临终的时候用不上,只有正法才有用,他对此有一定体会。 同样的道理,(对有些人)你跟他说一切万法无自性,安住空性中会更勤奋,他体会不到。他认为我为了利益众生会更勤奋,但是他对安住无自性 会更勤奋理解不了。虽然越往上的法力量越大,但是对于福德善根的要求就越高。

 

为了让我们能够在修行初、中、后的状态中顺利地使用般若、密法的殊胜利剑,快速地对治烦恼,一定要积资净障。如果福德善根不够,就用不上,相应不了,根本都发现不了它的重要性,不知道空性就是一个斩断烦恼的最好利剑。连认同它的福德都不够,更不要说去使用它了,这把宝剑提都提不动。当你的福德够了,有了体力,可以把宝剑举起来挥舞的时候,上阵之后你会知道它的厉害了,的确和一般的兵器不一样。如果我们自己要相应于了义的法,让它在我们相续当中产生很快的调伏作用,一定要积资净障,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此处宗大师说我的忧思挥之不去,现在我们有些道友可能还没 有产生这种感觉,也许有些道友产生了。不管怎么样都要知道般若 空性的的确确对我们来讲是非常胜妙的法要,即便自己没办法观修, 每天也应该像大恩上师提倡的那样,念一遍《金刚经》。如果没有 时间,每天念一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这样 经常念诵回向,或者缘取它,与之结缘,慢慢地引发自己内心的般若 种性。本来我们的佛性当中具有这一部分,只是需要世间的缘起引 出来。怎么引发呢?就是听闻、思维、观修、念诵。我们每天念诵、听闻慢慢内心的般若习气就会成熟。不管怎么样自己每天要念,对于身边其他的老年人、自己的父母,或者小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每天什么都不做,没什么功课可以让他们念一遍《心经》。这方面对他们的利益非常大,可以种下不可思议的功德种子。

 

如果我们没有生在佛世,而是生于圣教空世或者暗劫,哪里去找《心经》念诵?没有。虽然我们没有生在佛法隐没的时候,但是假如生在非洲等没有佛法的地方,一辈子也不知道《心经》是什么,根本看不到,也谈不上念诵。不管怎么样如果能够戴着,或者念诵一遍,利益非常大,现在可能看不出来,慢慢的利益就会非常强大了,这方面的功德不可思议。

 

丁三、随念已说甚深缘起义而生欢喜:

 

刚刚的颂词中宗喀巴大师显得非常忧伤,然后语气一转生起了欢喜,怎么生起了欢喜呢?“随念已说甚深缘起义而生欢喜”,也就是说虽然没有真实地在佛陀法座前亲自听闻般若波罗蜜多,但是佛陀已经宣讲了,而且这个法要现在流传到了我们手上,毕竟值遇了甚深的般若法门,还是一个让人生起欢喜心的地方。

 

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这个教言,从般若的角度来讲,和在佛面前听闻是一样的。你在佛前听闻的是这个,现在在大恩上师前听闻的还是这个,法本身是一样的。只不过能够在佛前听闻般若, 说明我们烦恼习气弱,根机比较强,和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我们的根机这么差,烦恼这么重,从这个侧面有差别。这个法本身没什么差别,在佛面前听闻也就是这些。所以宗喀巴大师说从这方面可以生起欢喜。

 

念念观想您讲经,相好灿灿极庄严,

光芒闪闪遍萦绕,本师朗朗之梵音,

如是谆谆而教诲,心中了然现佛影,

唯此亦如月凉光,遣除恼热得受益。

 

这个颂词讲的是佛陀已经入灭了,我们没有见过佛。大恩上师 在上一个中颂词讲到了,宗喀巴大师在佛陀在世时转生为莲花香比 丘,他给佛陀供养过水晶念珠,佛陀也是给他授过记的,这一点在 宗大师的传记当中有所记载,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位圣者。在《缘起 赞》当中,宗大师显现了普通修行者的口吻,发出比较忧伤的感叹。其实宗大师是代替我们说的,如果不是宗大师这样说,我们好像想 不到应该以这样的语气来发出感叹。因为缘起空性很殊胜,所以宗 大师显现上作为佛入灭一千八九百年以后出世的一位修行者,他因为见不到佛,不能在佛前亲耳听法,内心当中发出了一种感叹。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现在念诵的时候,可能会更有感觉,应该是这样的。

 

虽然没有见到,但是观想佛陀当年讲经的样子而生起信心,也随念当时佛陀所讲的内容——般若空性,现在我们能够听闻,所以生起欢喜心。“念念观想您讲经”,就是说虽然没有见到佛,但是内心当中还是要经常观想佛陀是在那个地方这样讲法的。现在去印度朝拜,只有金刚座比较完整,其他佛陀讲法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废墟,只有一些很矮的砖墙,或者佛塔的基座。我当时就想,佛陀当年也是在这里走来走去,在灵鹫山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在祇园精舍中讲了《阿弥陀经》等等。到这些地方去的时候,总会想到佛陀当年为很多弟子讲法,然后很多弟子们在下面闻法,弟子请教,佛陀回答,然后实践佛法等等,此处宗大师也是念念观想佛讲经的样子。

 

“相好灿灿极庄严”,因为本身佛陀的相好是三无数劫积资净障而现前的,所以非常庄严。不像现在的明星,有可能是上一世修过一点安忍,供养过一个比较好看的东西,得到了一世的美貌。佛陀在长达三无数劫中,每一世都修持殊胜的善法,导致相好庄严是没办法用语言来描绘的,“相好灿灿”就是非常的庄严。

 

“光芒闪闪遍萦绕”,佛陀周围有一旬光明,虽然佛陀的光明周遍法界,但是在人间示现的时候,平时我们经常看到对佛陀的相好描绘中,一旬光一定是跟随佛陀的。“本师朗朗之梵音”,这里讲到了佛陀的相好,佛陀所放的光明,还有“朗朗之梵音”。所以佛陀修持善法的时候,各式各样的善业都修。对我们这些佛弟子而言,为什么每种善法都要修呢?因为每种善法的缘起不一样。以供养为例,佛陀在很长时间当中修供养,什么物品都供养了,佛陀修布施,也是什么物品都布施过,所以我们也要把各式各样的善妙物品想方设法地供养、布施。

 

因为你供养或者布施这个东西缘起是这样的,那个东西的缘起是那样的,所以体现出来的时候各不相同。如果从相好方面来说——当然佛陀修供养,不是纯粹为了相好,都能圆满自己的资粮,可以帮助自己证悟的——如果从他的相好而言,每一个自己所供养、布施的不同物品,在身语上都有表现,有时候是这种妙音,有时候是那种妙音,或者眼睛、鼻子等等庄严身体的部分,都是通过每种不可思议的善法修持圆满之后,就达成了。所以佛陀的身形非常庄严,声音也是朗朗的梵音,是不可思议的,不是一般人的声音,也不是现在流行的好声音。佛陀殊胜的梵音不可思议,非常圆满,不仅不会伤害众生,而且众生听到了特别欢喜,听了之后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些完全是佛陀通过善业发愿形成的,而且完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以菩提心摄受的善业,里面的善因已经达到了极致。不只是修过一次两次,每种善都是在三个无数劫当中反反复复地修持,所以佛陀的声音是六十四种梵音语,非常地殊胜。

 

“如是谆谆而教诲”,而且对于和佛有缘的,能在佛出世的时候转生到在那个地域,有因缘见到了佛,能对佛生起信心,能够听到佛陀亲自讲法的这些众生,如是谆谆而教诲。宗大师也是观想,佛陀在各大圣地中对弟子们谆谆教诲,此应行、此不应行、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有时候呵斥,有时候赞叹,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让众生发现自己的佛性。暂时还没办法接受佛性这一说的弟子,让他们先证阿罗汉,在禅定当中休息一万劫之后,再引导他们发起菩提心。

 

“心中了然见佛影”,当宗喀巴大师在观想这一切景象的时候,心中了然出现了佛陀的影像。“唯此亦如月凉光”,即便只是在心中显现了佛的影像,“唯此”,仅是这一点点,内心都好像是月亮发出了凉光一样。

“遣除恼热得受益”,只要一观想到佛陀的时候,油然生起了信心,内心的热恼就遣除了。“月凉光”非常清凉,遣除了众生的热恼, “得受益”,如果能够亲自见到自不必说了,即便是我们在心中观想佛 陀的功德、相好,以及讲经说法、利益众生的种种事业,仅仅是浮 现出佛陀的影像,都像心中生起了清凉的月亮一样,能够遣除内心 当中的恼热而获得利益。这是说明了佛陀的功德,对于众生的利益 非常大,也就是说明宗大师对于佛陀生起信心的方法。他既通过观 想佛陀的事业生起了信心,也对于佛陀讲的缘起空性产生了信心。

 

我们经常说大恩上师老人家对我们恩德很大,为什么呢?上师观察到我们的功课当中不管怎么样应该有一个释迦牟尼佛的修法仪轨,每天都要忆念佛陀,通过麦彭仁波切造的本师仪轨去观修、忆念佛陀,一边念诵词句一边观想佛的相好,然后以七支的方式来供养,最后念诵佛陀的名号心咒等等。假如我们在念仪轨的时候,能够达到颂词所讲的标准,在心中了然现佛影的时候,我们也能心中生起犹如清凉的月亮一样的光明,能够遣除我们心中的热恼。这是一种信心,只有我们的内心当中达到了这种状态,才能得到佛的加持,生起这种感觉。否则只是泛泛地念一遍,没有认真地通过随文入观的方式对佛陀产生信心,我们的心中可能没有了然现佛影,也不会显现出清凉的月亮放出光明来遣除恼热,可能念完之后也没有什么感觉。虽然念和不念当然是念好,但是在念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达到这种标准就更好了。这里可以说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宗喀巴大师他老人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忆念佛,得到了佛的加持。

 

我们平常应该观想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他对我们而言有非常大 的恩德,经常性地观想、念恩、祈祷、作意,慢慢就会和佛想到一 块去。佛陀是为利他而奋发的,我们想到佛曾经这样为了我们而奋 发,现在我也应该随学佛的足迹。

 

怎么样才是随学佛的足迹呢?如果我们不知道佛的生平和修行过程,也不知道佛陀修行的内容,就谈不上随学,也谈不上跟随佛陀的足迹。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做了什么,怎么跟着他的脚印走呢?我们要了知佛陀当年怎么发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只有把这些通过学习掌握了,才谈得上跟随佛陀的脚印,否则谈不上,根本找不到脚印在哪里,他是怎么走的也不知道。我们必须在学习完之后才会知道,佛陀最早发心,中间积资,最后成佛。那菩提心是什么样的?慢慢再去深入学习佛陀留在世间的经典、修行的方法,我们学习掌握了,再去不断地实践它,这时才有了真实的随学机会。

 

丙二(劝诫众生应当随念如来)分二:一、寻找甚深缘起之理;二、得缘起法后随念如来。

 

前面是作者自随念,现在是劝诫我们来随念佛,我们也可以和宗喀巴大师一样,试着通过自己的角度去随念一下佛陀。佛陀为了缘起那样苦行,没见到佛陀如何忧伤,从宗大师造论的侧面来讲就是这样。现在是宗喀巴大师劝诫我们应当随念如来。

 

他老人家怎么样劝我们随念如来,第一个是“寻找甚深缘起”。有时候我们不懂,你让我随念如来,寻找甚深缘起干什么呀?其实寻找甚深缘起就是随念如来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说你寻找到了甚深缘起,才能懂得哪个方面随念佛陀,才是真实的相应于扼要的随念。第二是得缘起法后开始随念如来。

 

丁一(寻找甚深缘起之理)分四:一、应当依止智者的论典; 二、他宗无法解除疑惑;三、解释缘起要依龙猛父子之理;四、 要依止宣说此理之善知识。

 

第一,我们寻找甚深缘起应该依止智者的论典,反过来讲,如果依止愚者的论典没办法通达,也寻找不到;第二,他宗没办法解释疑惑,就是没有真实地相应缘起性空宣讲的他宗没办法遣除我们对缘起空性的疑惑;第三,如果要真实地通达缘起空性,必须要依靠龙猛父子,即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的正理;第四,我们如果想真实地通达,就要依止宣说此理的上师善知识。

 

戊一(应当依止智者的论典)分二:一、不依愚者之说;二、应当寻找智者之意趣。

 

第一个科判是“不依愚者之说”,因为缘起空性相应于实相,一般的人根本发现不了,接受不了,也讲不了,没办法善巧地引导我们去实行,所以不能依止愚者;第二个科判是应当寻找智者之意趣。

 

己一、不依愚者之说:

 

妙不可言此善轨,茫然不解之人士,

犹如一片兔丝草,杂乱无章混一谈。

 

“妙不可言此善轨”,承接前面的论义,前边高度赞叹了缘起空 性的善轨,“善轨”是非常善妙的轨道,这种妙不可言已经超越了言思 的状态,称为妙不可言此善轨。“茫然不解之人士”,是对于缘起故空性的道理茫然不解,没办法了解的人。我们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到没有那么难懂,这是由于佛陀、传承祖师、大恩上师的恩德,他们不断地教诲我们,让我们学习各种各样论典,不断地听闻、思维、观修, 慢慢地接受了这些法义,现在觉得似乎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换做我 们自己去寻找,永远没有办法发现缘起空性,虽然它这么简单,就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永远也是找不到的。

 

茫然不解的人士多之又多,这个地方的“愚者”是广义上的,没有办法通达缘起性空的都可以称为愚者。即便是世间上显现得特别聪明,智商 185、200 是智商很高的人,虽然可以通达其他的知识, 但是不一定通达缘起空性。很多各行各业的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学说,也有一些很愚笨的人,这样的愚者也有很多。对于这样一种妙不可言的善轨茫然不解的人士,他们的思维犹如一片菟丝草。

 

“菟丝草”是什么呢?在上师的讲义有一个脚注,菟丝草也叫菟丝子,它是一种药。就是一种很长的有藤植物,因为缠在一起非常混乱,所以用菟丝草来比喻杂乱。尤其是长得一大蓬特别得乱,从远处看起来很好看,走近之后到底谁是谁分不清楚,就像一团乱麻。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也用菟丝草的比喻杂乱无章、混为一谈,对于世俗谛、胜义谛分不清楚。这些愚者讲现象的时候,从他们的领域来讲可能会理出一个道理,虽然他本身来讲不一定是杂乱无章,但是解释实相的确是杂乱无章的,尤其是很多外道解释的时候,就是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完全没办法触及到缘起空性,甚至连基本概念都没有,都是落在一个法存在的基础之上,怎么让它合理地在我存在的基础上找到所谓的解脱之路,怎么可能找得到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通达缘起空性,不能断除增益损减,当然也没办法证悟真实的法性,这是不行的,不能依止愚者之说。

 

现在我们自己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尽量不要依止愚者之说。我们说不要依止愚者之说,有一定福德的人会相信,有些人不一定会听。所以能不能依止智者之说而找到缘起性空之道,一方面来讲作者告诉我们不要依止愚者之说,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或者前世对于缘起空性的教义有所接触,发过善愿,自然而然可能会遇到空性,再加上我们在上师面前发愿,请上师生生世世摄受自己,以后生生世世遇到般若、大圆满,上师也帮我们发愿,这样就很容易成熟。如果我们没有发这些愿,不一定能够遇得到。即便他有一定的潜力,但是因缘不具足。

 

有时候虽然说我们应该远离愚者,不一定就能做到。我们已经遇到了正法,还是对于世间的学说有点丢舍不下,觉得世间的说法也有道理,他对于缘起空性、佛经和中论等等论典不是完全地相信,这时假设能够看到宗大师这些颂词,他有可能会幡然醒悟,知道不应该依止愚者。看起来很好,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般来讲,我们还是比较鼓励真正学缘起空性的修行者,依靠比较公正的佛陀、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的经论,还有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等一个法脉下来的殊胜大德,当然我们不是说只是这一个法脉,就是以此为例,这是完全不用操心的,考虑我学这个到底有没有问题,这种分析观察不需要。这些法脉非常纯正,我们只要以信心去学习,思维透彻就可以了。按照我的观点,和道友们讨论的时候也经过,有些世间的我不能确定的书,干脆就不看了。因为我看这本书,还要去判断这个书到底符不符合于真实的意义,花时间判断完之后,我再决定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不如对于公认的这些书,直接接受就可以了。我不用判断它,根本不要操心讲的对不对,主要看我能不能理解里面的意思。对我们来讲,这也是一种捷径。不用管其他的,反正我有信心的,觉得这是正确的,就把它搞懂吃透,你有了智慧之后,再去看其他的也可以。现在不用花时间去看其他的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书,分析他所讲的道理是不是符合于佛的正教。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也没有分辨的能力。当你反应过来,可能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在里面荡来荡去就消耗掉了。从某些角度来讲,直接去看这些公认的比较好。虽然有可能别人会认为我这种观点很偏颇,但是对我而言这是比较好的,反正我一看作者的确是公认的,就会认真去看、不懂的就去思维。这个作者、法义本身不会有错误,剩下的只是我的理解问题,不是它本身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

 

己二、应当寻找智者之意趣:

 

愚者不应该依止,应该去寻找智者的意趣。

 

我睹此情此景已,兢兢业业从智者,

反反复复而寻觅,世尊您之真意趣。

 

很多愚者对于缘起空性,犹如菟丝草一般的杂乱,根本没办法依止愚者来寻找佛陀的正教。我看到了此情此景之后,兢兢业业地只是从智者的论述当中反反复复去寻觅世尊您的真意趣。就是像刚才讲的一样,我们可以缘智者的论典反反复复地去寻找。这些论典本身是正量的,没有丝毫错误,我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地依靠这些智者,一种是直接依止智者上师,一种就是依止智者们的论典,我们反复去听闻、思维、观修,慢慢就可以寻找到佛陀的真实意趣。

 

这个科判和前面科判是对应的,前面是要舍弃愚者,不要依止愚者,此处是应当寻找智者的意趣。愚者的思想本身混乱,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可能符合于真实意。刚刚讲了虽然世间的一些学者在自己的领域讲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语言也是比较打动人心,这种人也有很多。我们不是从这个侧面讲的,而是从广义的侧面,如果要从真实意的侧面出发来观察世间所谓的智者思想,他们根本没有讲到真正的实相,从这个侧面可以安立杂乱无章,而不是说从他们自己的领域说他们的结构也是杂乱无章的,这倒不一定如此。

 

看到这个情况之后,下定决心要抛弃愚者的思想学说,不依止 愚者,而要依止智者。不管怎么样,有些智者是佛菩萨的直接化现, 这也是佛菩萨为了护法的方便。如果没有佛菩萨一世一世不断地转 世,完全凭着众生自己的力量,要把佛陀的意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保证中间不走样,传到现在都还是佛陀的意趣,这样的重任完全交给 众生他们是不放心的,怎么可能放心呢?因此他们入灭之后一再地 转世,每一世当中作为传播佛陀思想的核心人物,佛法以他为中心 弘扬出来,我们这些后代的凡夫众生可以依止他们,这是没问题的。他们可以示现一生成就,也可以示现是佛菩萨的化身,都没有什么矛盾。他转世就是为了护持佛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凡夫人不断地死后转生再依止,他的根机一世一世越来越利,最后在某一世就成熟了,获得了解脱。

 

无数的圣者为了保护缘起性空的纯正,他们也会选择以转世的 身份来护持佛法。虽然显现上像全知麦彭仁波切、荣索班智达一样, 不像我们这样下功夫去学,就是表示性的学一下。比如麦彭仁波切 在上师面前求法的时候,说请上师传个法,不用给我讲解,念一下 传承就可以了。我们不清楚麦彭仁波切老人家的口气,传记里讲他 一位格西给他传《入中论》,传完之后,格西显现上有点不高兴地 说,你不用讲解,那你马上给我讲一遍。麦彭仁波切就从头到尾地 把《入中论》讲了一遍,像这样的确不需要讲解。这位格西后来给弟子上课的时候说:“我虽然有一个格西的名称,但是我的智慧连麦彭仁波切的一分都不及。”这是一种俱生智慧。

 

荣索班智达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也是这样的。他说:“虽然我没有广闻博学,但是所有的法听一遍,什么都知道,没什么不懂的, 他们有些时候会显现俱生智慧,也有一些大德显现得凡夫人一样。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笨笨的,颂词也背不下来,后来逐渐通过精进的 学修之后,慢慢变得非常通达佛法。不管是哪种示现,都是为了引 导众生。第一个是为了护持正法的纯净性,佛陀的思想不能走样。 因为他每一世都要引导众生走向解脱,如果缘起性空的教法走样了, 往后传就没办法利益众生了,所以他们转世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护 持教法的纯正。第二个是要告诉众生怎么做,我这么笨的人也可以 通过学习通达佛法,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你们也可以。

 

佛菩萨各式各样不同的显现都是对众生有必要的,讲每个法的重点不同。我们这里讲最重要的是护法。如果换一个场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这也没有什么。因为这些大德一世一世的转世, 所以才能保证我们现在学到的东西是纯正的,没有走样,你可以放心学,理解了之后就可以对治自己的烦恼,而且它是成佛之道,这一点特别关键。如果佛法纯粹都是凡夫人来传承,有时候众生的的确确没有那么大福报,有可能中间会走样,最后加了很多凡夫人的分别心,慢慢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了。

 

此处宗大师他说兢兢业业地从智者面前听闻。宗大师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大智者、大班智达等精通佛法的人,在很多佛经、印度智者的论典中不断反反复复地寻觅。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应该依止真正的智者,比如大恩上师这样有智慧的人讲解的,或者麦彭仁波切这些祖师写的法本,都是标准的,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们也应该依止智者的意趣,其他的像我的辅导不能作为正量的,真正可以作为正量的就是上师们的讲解,还有宗大师的颂词。这些真实的智者们法义非常纯正,虽然在听凡夫人讲法的过程中,也许会觉得某些地方有一些打动了自己,或者有点受益的地方,但是这个不能作为标准的,只是作一个参考而已。如果我们福报不够就会颠倒地把某某法师的辅导作为标准,上师的讲记根本不看,这是大错特错的。

 

我们应该以智者们的智慧作为标准,其他的内容作为参考,像这样就是寻找智者的意趣。

 

戊二、他宗无法解除疑惑:

 

尔时潜心而学修,自宗他派众论典,

随之重重怀疑网,笼罩我心真悲伤。

 

“尔时”就是说这个时候,“潜心而学修”,知道了缘起空性的重要性,自己也是发心求学,开始潜心学修殊胜的佛教法义。潜心学修什么呢?“自宗他派众论典”,开始学修自宗和他派很多的论典。自宗他派有很多的不同,有时自宗是佛法,他派是指外道。为什么我们佛教徒要学外道呢?因为我们也需要知道很多外道的观点,有破斥的必要性,所以要潜心学修自宗他派的论典。有时自宗是指大乘自宗,他派指小乘派;有时自宗是指中观宗,他派是指除了中观宗之外的教派,这些分类都可以。宗大师一开始就潜心学修了自宗他派的很多论典。

 

“随之重重怀疑网,笼罩我心真悲伤”,学了很多之后,自宗、他派的都学,因为显现上智慧可能没有完全澄清,所以学的时候有很多怀疑,重重的怀疑就笼罩了我心,解不开感到悲伤,非常的困惑。

 

我们凡夫人学法的时候基本上也会有这个过程,有时很多术语、很多概念、很多宗派、很多层次搅在一起,很难分辨。有时我们会觉得太乱了,实在学不下去了也会感觉到悲伤沮丧,意志消沉。宗大师显现上他求学的过程当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笼罩我心”,因为有些时候在自宗他派,或者小乘大乘当中,比如小乘当中说五蕴存在,唯识宗当中讲的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中观宗说一切不存在等等,所以就会产生很多怀疑。笼罩我心真悲伤,在显现上面很模糊,没办法分辨。这个科判是“他宗无法解除疑惑”,此处宗大师是潜心学修自宗他派,一直在同时学习自宗他派,如果智慧方面不够超胜根本分不清楚。

 

我们也是这样的,虽然学了很多佛法的概念,但是让我们去做 一个清晰的分析非常困难。学过去之后慢慢你的智慧清晰了,再回头 去看,自宗他派的观点就会分得很清楚。我们一起学的时候,刚开 始的几年中基本上分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只是今年学一 个论典,明年又学一个论典,好像每年都让我们学一部新的论典, 似乎也没有很大的收获,感觉还不如几年扎扎实实地学透一个论典, 也有很多人有这样那样的认知。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集中学 一部论典不一定学清楚,一年换一个论典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只 要坚持下去,不管是几年学一部论典,还是一年学一个论典,坚持下去慢慢都会变得清晰了。知道了到底怎么回事,可以把它们串起来,当脉络清晰起来之后,自己就上了一个台阶,会有比较清晰的分辨。

 

教法和教法之间本身并不混乱,都是按照自己的次序存在的, 只是我们的思想混乱没有通达它,如果我们学完之后全部掌握了, 然后在过程当中我们的智慧慢慢成熟了,再回头看它这么清楚,没什么混乱的。就像初转法轮讲四谛,二转法轮讲空性,三转法轮又讲了如来藏;初转法轮破掉常乐我净安立无常,二转法轮又把无常破了,三转法轮又安立了常乐我净,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有时候就会搞不清楚。如果你懂了之后再看清清楚楚,什么问题都没有,佛陀的意趣就是这样的,非常清晰。不是说以前是混乱的,现在通过你的能力终于把经典整合了之后才清楚了,它永远都是那样清楚,从来没有混乱过,混乱的只是我们的思想,我们不知道,然后混乱,最后清晰,这只是我们的思想变化,不是修行的次第有什么变化,也不是法义有什么变化,更不是佛陀讲法的次第有什么变化。从来都没有,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而已。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中都会这样,但是没什么,继续学下去就可以了。

 

因为我们现在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学,大恩上师做我们的导师, 通过他老人家证悟的智慧,以及在法王如意宝座下求学的智慧两方面给我们作指引,这方面不会让我们疑惑,所以只要我们跟随上师学下去总有一天一定会通达。佛法本身也是这样,我们学到后面再回头看上师的讲义会特别深刻,调伏烦恼方面也很清楚,我们智慧不成熟发现不了,它从来没有变化过,不是说你学了几年之后,突然通过智慧把它调整好之后自己就清晰了,它永远是这样,变得就是我们的认知。这方面我们要了解。前面讲了自宗他派混在一起学,他宗没办法解释这些问题,那么就要著重于自宗。

 

戊三、解释缘起要依龙猛父子之理:

 

这是自宗的观点。以自宗观点解释缘起空性,还是要依靠龙猛父子的理论。龙树和龙猛是一个人,早期主要翻译成龙树,后面玄奘法师又翻译为龙猛,后人将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称之为龙树父子。

 

您曾授记无上乘,离有无边之法理,

原原本本诠释者,龙猛宗轨白莲苑,

无垢智慧之月轮,经典空中无碍游,

驱散边执之意暗,湮没谬论之星辰,

具德月称之善说,皎洁光鬘遍照耀。

 

前面的四句一个颂词是赞叹龙树菩萨,或者说我们要依靠龙树菩萨的理论,后面的六句一颂半主要是赞叹月称菩萨。突出了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论典的加持力,或者我们要通达缘起就要依靠两位大德的论述。

 

“您曾授记无上乘”,佛陀在世的时候,在《楞伽经》中授记过。《楞伽经》有好几种译本,一个是菩提流支翻译的,一个是实叉难陀翻译的,分别叫做《入楞伽经》和《楞伽经》,我以前都读过, 在《楞伽经》中找不到这个授记,在《入楞伽经》中找到了。因为翻译的版本不同,所以多少有所差别。在《入楞伽经》中佛陀曾经授记无上乘,也就是大乘,大乘中离有边无边的法理原原本本的诠释者就是“龙猛宗轨”。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引用了佛陀的授记“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也是讲到了“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这里讲了龙树菩萨的出生地方是南方,《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也是引用了《楞伽经》的说法,南大国就是讲南方碑达国当中有一位吉祥比丘,这位大德比丘其名呼曰龙,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边。 就是说名字叫龙的龙树菩萨能够破除有边和无边,即“善破有无边, 住世弘我教”,他能够住世弘扬我的教法,遣除很多的邪说,现世证得了极喜地,去世之后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对于龙树菩萨很清晰的授记。

 

为什么佛陀授记呢?因为龙树菩萨出世讲解般若空性,当时很多的修行者根本不理解,认为龙树菩萨是魔化身加持的士夫, 他的邪说曲解了佛陀的经义,所以佛陀几次在《楞伽经》《文殊根本续》中给予龙树菩萨授记。对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等后面将会出世的很多大德在续部当中都有非常清楚的授记,都是为了遣除后代修行者的怀疑。有些人会怀疑,有些人不会怀疑,有些人相信这个授记,有些人不相信。如果是摇摆不定的人看到这些授记之后就会确定下来,虽然未必所有人都会因此而摆脱他们的疑惑,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讲仍然会非常有用。

 

这是原原本本诠释了离有无边,什么叫“原原本本诠释”呢?佛陀在《般若经》当中讲到的法理,离开一切戏论就是远离有无二边。原原本本地阐释了佛的密意,龙树菩萨就是这样去诠释的。有些大德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说要直接看佛经,不要看论典。因为论典是菩萨造的,菩萨的智慧还不圆满,所以他们解释的佛经可能不是佛的密意,应该直接看佛经。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菩萨解释出来的东西有偏差,我们不能看菩萨的解释,通过凡夫人的分别念去看佛经居然会比菩萨理解的佛经还要准确,相当于我们的智慧比菩萨还要高深了,从我的分别念来讲不太赞同这种观点。

 

佛陀之所以授记这些菩萨们就是为了打消我们的疑惑。真正来讲佛经的意义非常深,一般的凡夫人理解不了佛经。一地以上的菩萨智慧非常的圆满,在《入中论》当中讲,一地以上菩萨可以见佛的报身,佛陀的报身是什么概念?佛陀报身不间断地讲法,他们随时可以见到佛陀,有疑惑可以随时去问。菩萨们的境界状态,我们 不能理解成和老百姓一样,他们写的东西不可靠,我们应该直接去 看佛经。其实这些菩萨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比如他们一刹那中 的示现神通,可以随时见佛询问法义,智慧也非常超胜,从这方面 而言,菩萨才能解释佛经,他们才能知道佛经的密意。如果我们自己看佛经,永远不会知道离有边无边。我们抛开了龙树菩萨的《中论》, 大德们解释《般若经》的注释,自己去看佛经能看懂意思吗?《心 经》《般若经》能看懂吗?没人看得懂。

 

假如看懂了,大家再说一下自己的体会,完完全全错得离谱了,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理解。没办法原原本本解释,离有无边的空性本 来就是超越分别念的东西,菩萨已经有了超越分别念的智慧,他还 会不理解佛经的意趣吗?在我们的分别念当中都不知道超越分别念 是什么状态,完全通过自己认为的不是有就是无的分别念去看佛经,反而说我们理解了佛经的密意,比菩萨理解的还要准确,哪有这样的道理呢?这些说直接看佛经不要看论典大德不知道有什么密义,反正我不太赞同这种想法。

 

龙猛宗轨,即龙树菩萨的《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等等,龙树菩萨的六部论当中,原原本本地诠释了离有边无边的法理。龙树菩萨的宗轨,不仅仅是论典,宗轨的意思就是开宗立派。虽然空性不是龙树菩萨讲的,但是中观宗是龙树菩萨开创的。他把《般若经》中离有离无的宗义单独拿出来,作为重点来著书立说、广泛弘扬,他是一位开宗立派的祖师,甚深见派是龙树菩萨的宗轨和传承。

 

这个地方主要是讲的龙树菩萨的论典和学说,把它比喻成“白莲苑”,即白莲花的花园,里面有很多的白莲花。因为白莲花很纯洁、清净、芳香,所以用很多白莲花说明他开显佛智的离有离无非常的圆满,推理也很多。龙树菩萨的《中论》通过各式各样的推理破除我们对一切万法的实执,此处把龙树菩萨《中论》比喻成白莲苑。

 

下面把月称菩萨的智慧比喻成月轮。“无垢智慧之月轮,经典空中无碍游”,这是赞叹月称菩萨的智慧非常清净,称之为“无垢智慧”。把所有浩如烟海的经典比喻成虚空,月称菩萨的月轮在经典当中无 碍游,日月二轮在虚空中移动没有任何阻碍。月称菩萨的智慧在经 典的虚空当中没有阻碍,完全通达了一切经典。

 

“驱散边执之意暗”,月称菩萨的智慧驱散了所有边执的意暗, “意”是心中的愚痴黑暗。“湮没谬论之星辰”,非常明亮的月亮,尤其是十五的月亮出来之后,其他的星星就隐没了。所以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善说出世之后,其余这些执著实有的,不管是外道、 世间凡夫,或者其他的小乘,只要是不承认缘起空性执实有的见解。有些是谬论,有些属于不了义的见解,这些全部隐没了无法发出光 明,只剩下月轮的光明。

 

“具德月称之善说”,具有功德的月称菩萨善说,“皎洁光鬘遍照耀”,“皎洁光鬘”是非常皎洁的光鬘,“遍照耀”是周遍的照耀一切莲花苑。月轮和白莲苑我们要配合起来看,它们不是脱节的,没有各说各的,而是有所联系的。首先是龙树父子的联系,然后是月轮和白莲花有联系,龙树菩萨开创了中观宗之后,龙树菩萨的弟子们对于解释龙树菩萨的意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以清辨论师为代表, 间接把《般若经》的意思,直接把《中论》的意思分为二谛,这是加胜义简别的自续派观点;一种是佛护论师直接解释龙树菩萨的观点就是离有离无,不分二谛,不加胜义简别的应成派观点。佛护论师只是立了一个宗,没有详细地进行遮破、建立。

 

佛护论师之后就是月称论师,他不是应成见的开创者,月称论师把佛护论师比较略的应成见发扬光大,造了《入中论》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论》。解释《中论》的大概有三个论典,一个是解释《中论》的词句,对二十七品一个颂词一个颂词地解释的是《显句论》;一个是解释《中论》的意义到底落在有承认还是无承认,是否分了二谛,开显了《中论》意趣的是《入中论》。其中不是解释每个颂词,完全是解释大空性,即《中论》的意趣必须要通过《入中论》来抉择,否则不是龙树菩萨的意趣,具有很多过失。还有一个是月称菩萨造的《入般若波罗蜜多颂》,也叫《慧度论》,这是一个比较短小修法窍诀,介绍怎么修持大空性。

月称菩萨开显了应成派,也直接开显了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入中”,“入”就是开显、进入《中论》的意趣。虽然《入中论》是进入《中论》的,但是我建议大家先学《中论》,然后再学《入中论》比较好。因为首先学了《中论》,知道里面讲了什么推理,最后再通过《入中论》来确定《中论》的意趣是离有离无的大空性, 这时候就会比较清楚,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这里讲到直接对《中论》究竟思想定性的是应成见,间接来讲对于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佛陀《般若经》中讲的空性,也是以应成见来理解非常准确。因为月称菩萨解释了龙树菩萨的思想,所以月称菩萨的智慧犹如月轮一样。

 

月轮和莲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莲花有两种,一种是白天开放晚上闭合,一种是白天闭合晚上开放。在月轮出现的时候,白莲花就会开放。前面是白莲苑,后面把月称菩萨称为月轮——月称菩萨《入中论》月轮的光明可以开启龙树菩萨《中论》莲花苑中的莲花, 可以完完全全了解它的密意,所以“具德月称之善说,皎洁光鬘遍照耀。”是从这方面理解。

 

大恩上师也曾经提到以后自己要讲《入中论》,如果讲当然好 了,我们要学习《中论》,《入中论》也是必须要学习的一部论典, 非常的重要,也特别殊胜。以前有一位大圆满的祖师叫做邬金丹增 诺吾,大概是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同时代的人。他有一个说法: “如果一位修行者在学习大圆满之前,连续学习了三遍《中论》,再去学习大圆满就可以接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认真学习《中论》,对于离戏的思想不是那么清楚,想真正地掌握大圆满的窍诀还是很困难。因此我们学《中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这些都是加持力很大、非常殊胜的论典。

 

戊四、要依止宣说此理之善知识:

 

依上师恩亲见时,我心获得真安息。

 

“要依止宣说此理”,“此理”就是缘起性空,要依止能够宣说缘起 性空的善知识,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大恩上师对我们的恩德很大? 首先告诉我们出离心的重要性,让我们重视修持前行;其次告诉我 们菩提心更重要,一再强调我们要发菩提心;最后经常对我们讲解 般若空性。如果所依止的善知识没办法这样引导我们,可能就是给 你打卦、授记,带你作个火供,扔几个宝瓶等等,这些不是没有力 量,肯定会有力量。但只是通过扔宝瓶等等没办法让你的心中主动生 起空正见、菩提心、出离心。如果你一边修习这些教法,一边再扔 几个宝瓶,可能会对你有一定的帮助。当然扔宝瓶还要看以什么心 态去扔,如果只是为了发财,就像慈诚罗珠堪布讲的那样只是在保 养轮回而已,除此之外对于出离轮回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利益。当然如果你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扔宝瓶,能扔所仍都是空性的,这样就是积资净障的因。这只是一个助缘,不能当成主因。

 

为什么此处说要依止宣说此理的善知识?因为只有善知识才会真实地让我们知道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学习佛法要获得真正的成就,内心需要具备怎样的思想才能成为一个修行人,而不是说你表面看起来像一个修行人。你说我每天都在扔宝瓶,还不是修行人吗?这不一定;每天都放生还不是修行人吗?也不一定。关键是看内心当中有没有修行的见解,知不知道哪些是增益损减,哪些是歧途。如果知道了,可能是接近的;如果不知道,只是有点像,或者正在准备趣入修行,至于怎么样要看自己的因缘。

 

所以此处说要依止宣说此理之善知识,能够给我们宣讲核心的理论,引导我们生起出离心,知道出离心很重要、修心的法门很重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发菩提心特别重要,也会告诉我们离有离无的空性,让我们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这就是非常殊胜的善知识。

 

“依上师恩亲见时”,依靠上师的恩德亲见,“亲见”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亲证,通过上师的加持证悟了空性;还有一个就是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不管是学院的道友,还是下面的道友,通过上师讲的《般若摄颂》《中论》《缘起赞》知道了缘起性空,这方面也叫做亲见。因为这是你的体会,亲见就是内心当中了知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说依上师恩亲见时,我心获得真安息。当然宗大师真正获得了证悟,他可以说我的心获得了真正的安息。

 

内心见到了缘起性空,不再有增益损减,不再有种种分别念,那时候是真实的安息。所以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依靠真实给我们宣 讲殊胜法理的善知识的恩德,通过他的引导和加持,我们学习之后, 内心也能够在缘起空性的道中获得真实的安息,这是非常重要的意 义。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