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77

77-2

77-3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在所有中观论典当中作为根本,所抉择的是根本慧定的殊胜境界。菩萨通过根本智照见了诸法实相,照见了和究竟实相完全一致的本体。

 

作为凡夫人来讲,总是处在虚妄分别当中,如何消除虚妄分别,安住在本然的法界当中?这个见解是我们学习本论最初的基础,有了这种正见,然后去逐渐安住,就有可能真正现前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

 

如果没有学习,虽然说一切众生了知不了知,证悟不证悟,本身就安住在实相当中,但是有了不了别的差别,有而且了别,是属于圣者的境界;有但是不了别,属于是凡夫的境界。学习中观就是让我们知道,实际上我们本来处在这种状态当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修学,将我们的虚妄分别念逐渐逐渐地清理掉,然后现前一无所有的本来状态。

 

现在学的是二十一品——观成坏品。成坏作为法之一,实际上众生对它也是极其耽著的。因此我们要通过理证的方式,了知所谓的成坏是不存在的。通过观察成坏,实际上也可以类推一切万法都是本空的境界。在很多注释当中讲,如果你能够精通《中论》当中任何一品,就能够精通一切万法的空性。只不过众生根性不同的缘故,所以通过二十七个角度分别进行阐释。

 

如今在宣讲“遮破存在之能立”,有两种能立,一种是现量的能立,一种是比量的能立。现量的能立:对方认为法的成坏是存在的,现量可见的缘故。对此已经作了观察:实际上凡夫只能够现量见到分别念的境界,世俗当中粗大的生灭可以见到,比较微细的刹那生灭就看不见了;而一切万法本身存在的空性离戏的境界,众生是看不到的;一切万法光明的本性,众生也是看不到的。

 

当然凡夫人有现量见,圣者也有现量见——现量见法性。虽然有一个“见”字,但圣者并不是通过眼根看见的,真正的圣者见法界是通过智慧安住。眼根能够见色法,耳根听声音,这些方面都是世俗当中的一些作用,对于本来的空性,诸根根本没办法发生作用。圣者见法界是现前了殊胜的智慧,以智慧了别,或者说安住在法性当中,这就是现见。圣者的现见是通过智慧现见,凡夫人的现见是通过诸根、诸分别现见,所以二者的本体差别非常巨大。

 

既然凡夫人所有的虚妄分别念都没有办法了知法性、了知胜义实相,对方就想通过比量来成立成坏。

庚二(破比量之能立)分二:一、以无生而破;二、以太过而破。

比量就是通过推理,通过其他的根据来了知成坏是成立的。对方现量不成,就想通过比量成立成坏。

辛一、以无生而破:

下面两个颂词,一个是通过破法和非法生不生而破;第二个是通过破自生他生等进行破斥。

 

法不从法生, 不从非法生;

非法亦不从, 非法及法生。

 

首先介绍一下对方的观点。科判是“破比量之能立”,对方通过什么比量来安立成坏?对方说:成坏是存在的,成坏的所依——法存在的缘故。针对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以观察能依所依而破”,和此处有关联。但是侧面不同的是,此处主要是遮破存在之能立;前面主要是宣说能害自性存在之理,对方认为成坏存在,实际上对于它的自性存在存在所害,从这个侧面安立的。此处的所依是对方安立成坏的根据,是一种能立,中观宗破斥他的能立。所以和前面并不重复。

 

对方说:法存在的缘故,所以有成坏。中观宗破斥他的能立。观察:所谓的法是不是真正存在?法存不存在,可以有很多方式观察,可以从法的果、法的本体等等很多方面来破斥,此处主要是通过法无生的角度来进行破斥。

 

法如果真正存在,那么它到底有没有生?“法不从法生,不从非法生”,法不是从法自己产生的,也不是从法之外的非法产生的;再从反方面讲,“非法亦不从,非法及法生”,非法也不从非法和法产生。

 

如果仔细分析颂词,就可以开显其中隐藏的意义。实际上颂词当中包括了从最粗大的分别念,乃至于根本慧定境界之间的很多很多内容。如果智慧粗浅,只能从字面上了知一下含义,但是随着智慧不断增进,就可以一步一步地了知它所描绘的不同状态、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意义。当自己的智慧非常圆满,已经获得证悟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颂词对自己的证悟作印证。颂词当中所表达的意义非常圆满,但如果我们的智慧没有圆满、成熟,就看不到所诠的全部意义。为什么上师经常告诫我们,要经常看书、经常思维?因为通过不间断地看书、思维,对于颂词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意义都可以有所通达。实际上我们学习佛法,也就是对于佛法的意义从浅到深不断接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来自于自己智慧的不间断地增长。智慧增长之后,对于法义的了解就越深,对于世俗层面的真相了知得也就越透彻,对于打破世间庸俗的执著等等,有非常巨大的帮助。因此,在看书学习的时候,要反复认真地深入体会颂词所表达的含义,这对于我们智慧的增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法不从法生”。有多种分析方式:

 

1、法可以理解成有实法,非法理解成无实法。首先,法是不是从有实法而产生的?或者说法是不是从法自己产生的?法不可能从法自己产生,因为自己对自己起作用是不合理的,自己没办法对自己起作用。法不从法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

 

2、第一个“法”字是指果法,第二个“法”字是指因法。法不是从其他的有实法的因缘当中产生的。为什么?可以分析:首先,所谓有实法的因缘本身也不成立。以种子生苗芽为例,种子可以生苗芽,种子属于有实法,但是真正分析观察时,种子的本体到底能不能安立?种子的本体自己都不生。自己都不生又怎么能够生他?因此,因缘法不可能真实安立。既然因缘法本身不能安立,后面果法怎么可能从一个不存在的、无法安立的因缘法中产生?“法不从法生”,可以把重点放在因缘法本身不存在,因缘不存在就没有办法安立自己,也就没有办法生他。这是“法不从法生”的安立方式。

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法不从法生”,因缘法不管从总的因缘,还是从分别的因缘,都不可以安立。比如说种子生苗芽,种子作为主要的因,还有土壤、水土、粪便等等很多其他的助缘,主因和助缘和合起来时,苗芽就可以产生。但是真正分析,在每一个单独的因缘即分别的因缘当中没办法产生,那么和合起来,实际上也是没办法产生的。这种分析方法,就是从总别的因缘当中都不可产生的道理(前面第一品也讲过)。从因缘生果的角度,总别因缘都无法生果,从这个方面安立。

 

3、实际上第二个颂词(法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不从自他生,云何而有生?)是略说四生,从生的方式来讲,法生到底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当中哪种方式生的?实际上哪一种方式都没有办法产生。所以“法不从法生”,可以理解成四边生都无法安立。

 

4、观察因和果之间接触不接触都不生,如果因和果接触而生,因和果就成了一体;如果因和果不接触而生,那么所有不接触的法都可以生,就成了因果错乱!法不从法生,从接触不接触这个方面来观察分析,仍然是无法安立的。

 

5、果法在因当中是已有而生,还是无有而生?实际上都是没办法安立的,如果果法在因当中已有,就不必要生了;如果没有,也永远不能生。

 

6、从三时的角度来讲,过去的法、现在的法、未来的法都没办法如实地产生,或者说因和果是前后次第的无法生,因和果是同时的也无法生。

 

上述所有不生的道理,在前面诸品当中都已经详细解释过了,在此只不过把这些因汇总,来体会一下“法不从法生”的深度,没有办法真正了知实有法的产生,实际上是无生的。这些方法我们只是略说而已,如果广说,还有很多很多诸法不生的根据,可以从很多侧面来观察,所谓法的安立到底是怎么样生的。很多理论以前已经详细解释过了,今天也不必要重复去解释。只是知道有很多很多侧面可以观察法不生的道理,就已经足够了。

 

经由分析我们知道,法无法从有实法的因当中产生,虽然在名言当中可以说,有实法作为因,产生后面的果法。但不管是从外面色法的因而言(比如种子生苗芽),还是从心法而言,自己现在的心从前面的心产生等等,实际上都无法安立实有的生。

既然法不从有实法而产生,那么法可不可以从非法中产生?这里法就是指有实法,非法就是指无实法。果法不可能从有实法中产生,当然更不可能从非法——无实法当中产生。无实法相当于不存在的法,如果法可以从无实法当中产生,就相当于说法可以从无因当中产生,承许法从无因当中产生,过失就更加严重了,无法安立法从非法当中产生。如果要勉强安立,可以说法从有实法的因缘当中产生;如果说法是从非法、无因当中产生,则是最下劣的观点,的的确确无法真实安立。

 

有些人可能会有想,按照佛法的观点,安立成住坏空四劫,世界的形成应该是从虚空当中产生的。成劫的前面是空劫,什么都不存在,一大虚空而住,然后从虚空当中逐渐逐渐地显现风,显现雨等等,逐渐逐渐产生器世界。这是不是从无因当中产生的例子?并不是。小乘的观点认为,在坏劫很多无分微尘散在虚空当中,在成劫通过有情的业力,把这些微尘重新聚集,然后开始显现世界,有一个基。从其他观点来讲,虽然色法已经彻底毁坏了,但是也不一定安立无分微尘,而是有一个成因。成因是什么?成因就是有情的业力,一切法能不能够显现,怎么样显现,显现时间的长短,实际上都是通过有情的业进行调配的。有情存在,有情的业存在就会发生作用,当时间、因缘成熟,通过有情的业逐渐逐渐就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形成器世间。从显现上看,在成劫之前似乎是虚空一样,虽然没有外在的因,但是有情界的因实际上是存在的,通过有情界的业力,可以如是地显现,所以也不是无因产生。

 

还有,从中观宗的观点来讲,比如《入中论》当中讲,“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那么是不是此处所讲的“不从非法生”的无因的过失?从空性当中产生和从没有当中产生,实际上完全是两种概念。此处所讲的从无实法当中产生,相当于无因生一样,从什么都没有当中产生,无实法指实有的不存在,就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实际上是众生虚妄分别念安立的状态。如果是实有的没有,就永远不可能产生任何法,如果能够产生当然就会变成无因产生的过失。而中观宗所说的空是离戏的意思,离开一切戏论。如果存在任何有边无边的实有状态,都没办法聚集因缘,在任何法都不成立有无是非的前提之下,没有任何戏论,才可以因缘和合,才可以真正地缘起,因为并没有偏堕在有边无边任何一边。如果偏堕在有边当中,已经有了无法缘起;如果偏堕在无边,真正的无也无法缘起。所以中观宗的“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完全是离戏的角度,离开一切边戏,因缘可以具备,可以和合。从空性中亦得生和此处所讲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不能够以此推度中观宗所说的从空性中产生也有过失,完全不存在一丝一毫的过失。

 

讲完了法不生,下面附述非法也不生。或者说法生是从正面宣讲,非法不生是从反面再一次论证,进行彻底地破斥。

 

既然法不从法生,不从非法生,那么非法生不生?非法就是无实法,无实法实际上也是不生的。为什么无实法不生?“非法亦不从,非法及法生。”

 

所谓的无实法,它也不从无实法生。因为无实法就是不存在的法,不存在的法不可能产生不存在的法,就像虚空无法生兔角,或者虚空无法生虚空一样,两个不存在的法互相之间无法发生作用。而且前面的非法不能作为果,后面的非法也不能作为因,不存在的法没有安立因和果的基础。所以说非法不从非法生,这是很明显的。

 

非法能不能从法而生?法就是有实法,也就是说一个有实法作为因,能不能够产生一个无实法?以有实法作为因无法产生无实法。无实法本身不存在,前面讲过,对于一个不存在的法,纵然聚集无量亿的因缘也无法使一个不存在的法产生出来,就像不管聚集任何因缘也没有办法让石女儿出生一样。所以说非法也不从法产生。

以上对于法和非法不产生作了观察。

前面的分析,是把法理解成有实法,非法理解成无实法,在上师的《中论讲记》当中还有另外一种安立方式:“法”是指成坏的成,“非法”是指成坏的坏,成不从成生也不从坏生,坏不从坏生也不从成生。从成坏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有实无实的角度理解也可以。

 

总而言之,实际上成坏不存在。前面提到,此处对方想以法作为成坏的基础,如果法可以安立,成坏就可以安立。但是通过分析,不单单把法破掉了,附带也把非法破掉了。为什么在破法时要对非法进行观察?后两句“非法亦不从,非法及法生”,实际上这是对法作最彻底的观察,不单单是正面观察法,附带又把非法破掉。因为从一个角度来讲,非法也是属于法的一种,当然很多众生不会执著非法是真正能够起作用的法,但是有些众生执著无实法也是法。所以一方面从有实法的角度进行观察破斥,有实法不生;一方面附带进一步观察,无实法实际上也是不生的,把所谓法的概念作了最彻底的遮破,没有留下一点点的“尾巴”,让其他人去执著。

 

有些人虽然对有实法没有执著,但是对无实法可能还会有执著,所以龙树菩萨干脆把法和非法一起破掉,一破到底,让众生再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地方。法和非法的所依不存在,成和坏如何能够真正成立?比量的根据是以法和非法作为安立成坏的基础,把这个基础完全摧毁掉之后,想要在上面安立成坏的观点是绝对无法安立的。就好像要依靠一堵墙来画壁画,如果把这堵墙完全摧毁了,壁画就无法安立。这样,通过法和非法的方式就破掉了成坏。

 

下面第二个颂词,主要是从自生他生不存在而破法的成立。

 

法不从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破四边生的理论在《中论》当中使用了很多次,我们从第一品开始就接触到了破四边生的理论,中间也遇到了数次不存在四边生的安立。此处又讲到没有四边生,主要是通过没有四边生来破掉对方安立成坏。每一品当中观察的侧重点都不相同,此处出现的场合是在观成坏,对方想要通过法来安立成坏。中观宗说:法不成立,没有四边生的缘故。在《入中论》当中主要是通过破四边生的金刚屑因,来观察一切万法的无生空性。

 

法实际上是不生的,如果法有生,那么观察的结果,法产生的方式无外乎就是四种。四种生实际上是属于遍计的观点,遍计的观点绝大多数是外道承认的,一部分是内道承认的。外道和一些内道的团队,可以说是用尽了他们的智慧观察,外道互相之间会辩论,内道互相之间也会辩论,在安立自生时要把其他的生破掉,在安立他生时把其他生的方式破掉,最后安立的观点就是这四种。这四种生绝对可以包括所有世间人的执著方式,把四边生完全破掉之后,再不可能找到第五种实有生的方式。

 

比如说我守持自生的观点,我一定要把自生以外的他生、共生、无因生一概破斥掉,才能安立我自生的观点。宗派能够在世间当中延续流传,一定是通过最精密地观察,但他们所谓的最精密观察实际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经过观察思考,而是通过思辨安立观点,有些时候还通过禅定,通过一定的修行境界来作印证。比如数论外道的创始者淡黄仙人,他是禅定修得很好的仙人,他一方面有思辨,一方面有禅定方面的证量来作为基础。

 

破四边生很重要,可以把所有的生都破掉。此处颂词当中只有三种,无因生没有讲,也可以含摄的方式解释无因生。主要的是自生、他生和共生,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生和他生,因为共生是把前面两种综合起来。

 

“法不从自生”。为什么法不从自生?前面分析,自己对自己起作用是相违的,所谓的生是一个法从无到有的过程,或者说应该有能生和所生,如果自己生自己,一方面实有的自己是一体,一方面又要安立能生所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要安立作用,一定是两个法以上才能产生作用,但是只有自己一个法,自己怎么可能对自己起作用?没办法在一个法上面安立能生所生的概念,因此不可能自生。还有,如果自己可以产生自己,就有无穷生、无义生等等非常多的过失(这些过失前面已经讲过)。所以说法不从自生。

“法不从他生”。要安立他生,首先要安立他性,但是因和果之间如果要安立生,那是无法安立他性的,如果要安立他性,那是无法生的。上堂课讲过,严格意义上来讲,必须是两个存在本体的法同时存在才可以安立他性,反之,一有一无或者一前一后的法是无法安立他性的。因果是前因后果,前后的特性相当明显,有因时无果,有果时无因,所以永远无法安立因果的他性。无法安立因果他性,又如何能安立因果的他生?所谓的他生一定是安立在他性的基础上,没有他性就没有他生。《入中论》在破他生时,用很大篇幅观察所谓的他性不存在,他性不存在绝对不可能有他生;如果有他生,那么火焰可以生黑暗,因为火焰和黑暗是他性的,就有这样的过失。对方说种子和苗芽是他性的可以生,那么火焰和黑暗也是他性的,也应该可以生,石头也可以生西瓜。为什么?石头和西瓜也是他性的。如果有实有的他性,这些过失是完全没办法避免的。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可以通过应成派的三大理论进行观察,彻底遮破对方的观点。这方面大家以前学过,比较熟悉了,所以就没有必要再详细分析了。总之,如果说他法可以生他法,那么不管是因也好,非因也好,只要是他性的法都可以产生,这有很大的过失,所以说法不可能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不从自他生就是讲共生,所谓的共生主要是裸体外道持的观点,单独的自生有过失,不能生,单独的他生有过失也不能生,裸体外道就把自生和他生和合起来安立共生。他们设计一个共生,想避免自生他生的过失,但是把自生和他生和合起来,也和合了自生他生所具备的过失,实际上仍然没办法生。

 

我们分析:别别的自生和他生无法生,和合起来仍然无法生。有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说,每粒沙子当中都没有油,把每一粒沙子汇合起来也不可能有油。分开时自生无法生,他生无法生,把自生他生和合起来自他共生也是无法生的,因为它是实有的缘故。实有的法别别的自生无法生,别别的他生无法生,和合起来还是无法生,它并不能有什么变化;如果变化了,分开不能生,和合起来能生,就说明它不是实有的自性,不符合实有的概念。而对方其他支分的理论或许可以放,实有的观点是绝对不能放弃的,就是为了守持实有的观点,对方讲了很多很多支分理论。

 

中观宗主要的任务就是破实有,如果对方不放弃实有的观点,那么中观宗问:分开时的自生和他生是不是实有的?对方当然说: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不能生,分开是实有不生,和合起来还是实有的不能生,分开也好,和合也好,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所以中观宗说“不从自他生”,共生实际上是无法安立的。

 

无因生此处没有讲到,无因生是最下劣的观点,如果是无因生,则有诸法恒常有、恒常无等等一系列的过失,在很多其他的经论当中都讲过。

 

“云何而有生”。如果从四边都没有办法产生,哪里还有第五种产生?绝对没有!要么自己生自己,要么就是其他的法生自己,要么和合生(要么无因生),除了这四个之外,的的确确找不到第五种生。没有生怎么还能说法产生?!

 

佛教当中讲缘起生,缘起生就是无自性生,是假立的生,并不是实有的生。而前四生都是属于实有生,所以缘起生不能够包括在第五生当中。缘起的生就是无生,包括在无生、假立的生当中。缘起生与四边生完全不相同。

 

通过以上观察,一方面是在破对方的观点,一方面通过观察无四边生,可以再次温习或者说忆念一切万法无生的观点。一切万法的确是无生的,根本不存在任何的生因,果法怎么可能成为实有的果法?现在我们能够看到、体会到的一切万法,从生因的角度来讲,找不到实有的生因,或者说真正的生因是不存在的。既然生因不存在,现在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是什么现象?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这一切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或者退一个层次来讲,世俗当中这一切现象都是虚幻无实的。为什么是无实的?生因是虚幻无实的,果法不可能是实有的。

 

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心,所有的情绪、执著,全都是虚妄无实的。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教诫我们,对于一切万法无生的实相,应该去好好观察。世间人使用自己的智慧对法作分析观察,实际上都落在戏论当中,没有真正了知究竟实相本质。对于学习中观的人来讲,应该善巧地利用所有不生的道理,作反复观察。

 

实际上我们的相续就是有这样一种特点,你熏习什么法,熏习了很多次之后就会变成固定的概念,就会习惯于这种观察方法。比如在世间当中学习思辨,学习逻辑推理,之后思想就会朝着形成的模式去发展,最后变成自己思维的体系。现在我们学习中观的理论,虽然也是通过分别念去学习、去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但如果反复使用中观的推理,比如经常看《中论》,《中论》从头到尾都是在引导我们抉择万法空性:一切万法在世俗当中是假象,在实相当中是寂灭的,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思维、去观想,我们思维的方式就会朝着胜义谛实相的方向去发展,最后只要一起心动念、一看到法就会想:法是空性的。就完全和以前的想法背道而驰了。

 

世间上很多人在想其他的法,但是对于学习中观的人来讲,应该对于抉择究竟实相的法义词句作反复观察、抉择。前面曾经提到过,我们生而为人,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其使用这种敏锐的思维能力去思维一些对解脱毫无关要的东西,还不如把思维能力放在思考诸法实相上面。我们总是去想,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以前曾经发生什么事情,但是从来不想:现在的一切万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实质?是真正的实有还是幻有?即便我们不想诸法的实相,但是诸法的实相能改变吗?还是改变不了它的。我们想不受苦,但是能够不受苦吗?是不可能的。我们想不死,能不死吗?不可能的。我们想了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与其去想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还不如去观察一切万法的实相。

 

实相每一刹那都在呈现,但是我们每一刹那都没有认知,无始以来它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无始以来我们都没有和实相相应,没有通过思维的方式和实相靠近,错过了很多很多认知实相的因缘。佛菩萨和祖师们因为抓住了当下实相的显现,了悟了实相,显现上面成佛做祖了。现在我们虽然活在实相当中,但是每一次都错过实相呈现的机会。现在学习完这个教法,尤其是掌握了系统地帮助我们剥离掉一切执著的方法,还是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思维佛法的真义上面,思维佛法呈现的实相对我们来讲是最有意义的。

 

通过观察四边生,可知一切万法的确是无生的空性,既然一切万法是无生的,又如何能够安立成坏?无法安立成坏。

 

辛二(以太过而破)分三:一、宣说太过;二、驳斥离过之答复;三、摄义。

 

壬一、宣说太过:

 

大的过失叫作太过,或者说对方不能够承认而又不得不承认的观点,就称之为太过。

 

若有所受法, 即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 若常若无常。

 

如果你承认存在有自性的法、实有的法,这个观点就会堕于断边和常边。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承许自性有的法,当知你所承认的法就会变成恒常或者无常,恒常就会堕于常边,无常就会堕于断边,有这种过失。

 

实有宗都承许实有的“所受法”,中观宗说:如果你安立自性实有的法,一定会堕入断常。断常是一个太过,为什么是太过?很多内道的修行者可以承许实有的观点,但是绝对不可能接受常断的观点,因为常断是佛陀在经典当中再再呵斥的。常断见是属于五种见之一,如果你有了这五种见肯定会漂流轮回,它不是真正的中道。在小乘当中都知道,你如果落常落断,都会成为外道见,没办法安立的。

 

对方能够接受实有的观点,但是不能够接受常断的观点,中观宗说,你如果这样承许,诸法就成为实有了,对方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过失,但如果说你的观点变成常断了,对方则不愿意承认也不敢承认。因为常断在整个佛法当中都是需要遣除、需要远离的对象,如果谁的观点落入常断,就相当于触及到了他的真实利益,见解落入常断是绝对无法获得真实解脱的。

 

当然常断有很多种,有最粗的常断、中等的常断和最微细的常断(慈诚罗珠堪布在《中观根本慧论讲记》当中讲过,前面我们也讲过这三种常断)。最粗大的常断是外道的观点,比如顺世外道、数论外道抉择到的常断观点。

 

下面分析为什么堕于常断。“当知所受法,若常若无常。”所谓的所受法如果是实有不变的,一直保持它实有的状态,这个法就会变成恒常。因为实有的法不观待因缘,是不能变化的。如果实有的法观待了因缘,变化了,就说明它不是实有,失坏了它实有的体性。

 

实有的法是总前提,其存在会有出现两种情况。1、实有的法在以后会变化吗?对方说:不变化。实有的法在后面不变化那就会变成恒常,堕入常边。2、实有的法变化吗?对方说:变化。如果变化,那就是先有而后无,实有的法刚开始是实有存在的,后面中断它的相续,而且是实有的中断,就变成真正的断见。非常符合前面所下的常断的定义。

 

从上面分析可知,对方承许实有、有自性的法无外乎就两种情况,一是保持它的相续,一是中断它的相续,除了这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如果一个实有的法保持它的相续一直不变化,那一定是典型的恒常,和外道的神我自性一模一样,以前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自性有而且不中断,它肯定是恒常;如果以前有现在没有了,就会成为断见,而且是实有的没有,它就永远不会再出生了。这就是“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的原因。

 

对方不愿意、不敢承认断常,但是通过他承认的观点分析下来,对方就不得不接受常断的过失。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难的境地,如果对方不放弃自宗的承许,就会落入到常断见当中,如果放弃掉自己的观点就和自己的立论相违了。对于中观宗所发的过失,没办法反驳,最后只有接受中观宗的观点——一切万法虽然有显现,但是现而无自性,是虚幻的显现。

 

中观宗不否认在凡夫人面前,有暂时的因果显现、轮回的显现,但显现的实质到底是不是自性有的?中观宗说,这一切都是幻化一样的法,假立的法,而其他的有实宗认为是实有的法,所以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如果承许实有,这些过失都无法避免,如果承许假立,这一切的法都可以安立。在胜义当中不会有实有的观点,而且就是因为法是假立的才可以转变,如果是实有的如何转变?!

 

转变存不存在?转变在名言当中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思想的转变:以前不信佛,现在信佛了,以前是实有宗派的支持者,现在变成了中道的支持者,这些思想转变来自于它是空性的,空性的法才可以转变。还有种子和苗芽之间的转变,世界的转变,山河大地的转变。为什么会转变?因为它是假立的、无实的,无实才会转变。如果是实有的,实有的东西不变化那怎么可以转变?不可能转变。乃至于你自己从婴儿到少年、到老年、到死亡之间的转变,也是因为是空性的缘故才转变的,如果不是空性就不会转变。

 

因此,像中观宗一样安立一切万法如梦如幻,是假立的,完全符合一切因果规律,不但没有失坏因果规律,而且能够非常善巧地解释因果规律,不管是胜义谛还是名言谛,完全符合二谛的观点。如果承许实有的观点既不符合胜义谛的实相,也不符合名言当中的实相。所以经由观察,只有安立如梦如幻的假立观点。

 

但是众生对于如梦如幻的世俗没办法接受,只承许一切万法实有的观点。实有的观点则落入有无的边,要不然认为法是有的,要不然认为法是无的,除了有和无两种思维方式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思维方式(亦有亦无是包括在有当中,非有非无包括在无当中,所以四边的思维实际上就是有和无的思维)。众生摆脱不了有和无两种思维的缘故,处在戏论当中没办法真正触及到实相。如果中观师对他说,还有其他的情况出现,他是一概不承认的。

 

以前根敦群佩大师讲过,如果一个人只认识张三李四两个人,当他确定房子里面有一个人,并且看到李四在外面,他肯定认为:房子里面绝对是张三。因为他只认识这两个。凡夫人思维的方式,如果确定不是这个,那么一定是那个,不是有一定是无,不是无一定是有,让他摆脱有和无两种思维方式,他是做不到的。众生之所以被困在分别念的束缚当中,就是在有和无、是和非当中摆来摆去,永远没有办法出来,再怎么学习世间知识,学习外道的见解,但是总是在有无当中,没办法真正了知万法的实相。

 

佛菩萨出世要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让众生从有和无的两边当中出离,告诉众生:除了有和无的思维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不是有也不是无的大空性离戏,这种离戏实际上是存在的。但是众生不认同有离开有离开无的可能性存在。根敦群佩大师讲了个比喻,有些非常偏远的地方,比如以前的藏北,那里的人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东西,只是尝过牛奶的甜,除了牛奶的甜之外,他不承认任何其他甜味的东西。你要问他:什么是甜的东西?他就不假思索的回答:牛奶。你说:还有其他东西是甜的。他说:绝对不可能!如果他接触到其他东西,就会慢慢了知,除了牛奶之外还有其他可能性。

 

佛菩萨告诉我们,除了有和无的执著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离开有离开无的空性。佛菩萨在经论当中再再地告诉我们真相,帮助我们摆脱有无。但是如果我们根性不到,当说空性存在,就又变成分别心抓取的对象,认为空性是有的;当说一切万法没有,分别心又认为一切万法是无的,还是没有离开有无边。真正彻底地离开有无边是非常困难的。

 

有时候我们认为已经离开有无边了,但是真正分析,现在我们所抉择的空性到底是怎样的状态?很多时候是:要不然认为空性一定是存在我们相续当中,是有的状态;要不然就是认为空性一定是没有的,什么都没有,还是落入在有无边当中。

 

但是学习空性落入的有无边,和完全没有学习空性的那种有无边,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我们现在对于空性的总相,大概有了一点点了知,还要懂得怎么样去修持。

 

怎么样去修持?首先修单空,让我们的分别心落在空性边,通过修空性把一切实执泯灭掉。虽然还不究竟,还是落在戏论,但是这种戏论比起前面总的戏论已经前进了一步,可以说已经减少很多了。

 

后面把一切的实执泯灭掉之后,再回头把空性泯灭掉,空性也是假立的、不存在的。把空性泯灭之后,所有的分别念就会寂灭,当我们息灭掉了一切的有无之后,这个时候本来离戏的空性、无始以来陪伴我们的最亲密的朋友,或者说无始以来本具的智慧,就会全体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不会再有任何的迷惑,就称之为觉悟。

 

一个人觉悟称为圣者,所有人觉悟,则是一个觉悟的团队、觉悟的社会。如果是一个觉悟的社会,就不可能有很多负面的情绪,比如说极乐世界、邬金刹土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觉悟的社会,所有人都是觉悟者。为什么说他们只有快乐,没有痛苦?不存在痛苦的因,不存在迷惑的因素的缘故。现在这个世间当中觉悟者很少,只有个别的觉悟者,他返回来度化我们,帮助我们觉悟。

 

我们接受圣者教化,为什么要尽量(或者说百分之百)依教奉行?如果认定了一个与自己有缘的上师,就要依教奉行。因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帮助你觉悟,帮助你打破任何执著。他也许使用你能够接受的常规方法,也有可能不使用常规的方法,但是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让你逐渐逐渐趋向于觉悟,就是为了这个目标。

 

有时候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就会离觉悟的道非常远。这也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会出现的问题。有时候上师会使用常规的方式调化,常规的方式就是一般人认为比较神圣的方式。比如释迦佛出现世间就显现比较神圣的方式。为什么很神圣?剃了光头,穿了袈裟,赤着脚拿着钵盂到处去化缘,过着让我们觉得很神圣的生活,我们一看就能够生起信心。为什么他会这样示现?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这种概念,认为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很神圣的。如果过其他生活众生不一定会认同那种教化方式。“教主应该是这样的吧!”大部分人有这样的想法,能够接受这种神圣方式的缘故,佛陀就显现了非常知足少欲的形象,还有很多声闻弟子也显现了知足少欲。这方面就是常规的调化。

 

还有一种是非常规的调化,上师不一定显现所谓的神圣形象,他也许显现屠夫的形象、妓女的形象,也许是显现大富者,而且妻妾成群,财富如山,每天花天酒地的形象,但是他显现这样的形象也是帮助众生。有一部分可以直接接受实相的人,任何方式都能作为他的教材,上师就可以使用任何方式,不会局限于只是用所谓的神圣形象调化了。宗萨钦哲仁波切讲:一般来讲,化身佛调化的弟子都是最难调化的。为什么最难调化?所调化的弟子只认同一种或者很少几种神圣形象,像前面讲的,佛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剃光头,不能穿鞋,一定要拿着钵盂到处去乞讨。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清净,就会对佛陀生信心。佛陀调化这种人,就意味着很多方法不能用,局限性很大,只能用很少的一些方法,所以要调化他们是非常困难的。

 

而对于上根利智者来讲,他们的心态是比较开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教材。对他们调化的方式,上师就不一定显现神圣的形象,任何东西都可以调化,烦恼、受用可以作为教材,忿怒相、寂静相也以作为教材。这种弟子非常好调化,什么都可以作为调化的对境,什么都可以令其趋入实相。所以,密宗当中使用的方法,就不一定强调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密宗当中的导师不一定显现成佛陀那样神圣的形象。

 

但是显现神圣形象也好,不显现神圣形象也好,就是让众生觉悟的。只要能够觉悟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哪个方法不是清净的?实际上对于上根利智者,什么方法都是清净的;但是对于下根者来讲,他就不这样认为,他只是认为某些法是清净的,只有通过这些法调化,所以他入门的路非常窄,佛调化这种众生相对困难得多。调化上根利智就简单得多,因为任何法都可以作为教材,都可以指点心性,让他觉悟。因此出现了小乘教义、大乘教义、密乘教义,出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方式。

 

有时候讲密乘当中似乎很复杂,实际上不是很复杂,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坛城,任何法都可以作为本尊,任何法都是调化的方式,虽然显得复杂,实际上是最简单的。小乘显得很简单,但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因为只能够使用这些东西来调化,超越这个范围就不行了。宗萨仁波切说,如果一个化身佛不是显现释迦佛那样清净的出家相,而是显现三头六臂的相,拥抱着佛母的相,有一万八千只手的相,那很多人不一定能接受这种形象。为什么不能接受?因为在一般人的概念当中,他有神圣与否的分别执著,他认为只有神圣形象才符合于法界,符合于修行,除此之外都不符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难以调化或者很好调化,主要是根据所调化的因缘、根基不同,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情况。

 

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当中是让我们觉悟的。觉悟的方式有很多,现在我们主要是通过中观的推理,来打破我们内心当中的有边和无边的执著。佛菩萨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只不过单单是这个事情,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佛菩萨为了调化众生,也是显现了很多其他的调化方法、仪式、仪轨,让众生逐渐逐渐修学。但真正要开显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让众生离开有无边,把非常复杂的分别念,逐渐逐渐寂灭到本来不生的法界当中。

 

宣说太过让众生认知到,如果认为诸法实有,则有这么大的过失,所以不能执著诸法是实有的、有自性的。如果众生能够接受一切万法并不是实有,那么就能够逐渐离开有边和无边,趋入诸法实相。

 

 

 

 

回目录

 

 

 

《中论密钥》7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庚五、以观察一异而破:

 

这也是经常使用的观察方法。如果法是实有存在的,就可以观察一和异,尤其此处成和坏是两个法,如果两个法都是实有存在的,我们就观察成和坏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这个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就只能说明这个法不存在,是没有自性的。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麦彭仁波切早就把这个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了,如果一和异都不存在,就只能说明这个法是假立虚妄的法而已,不可以成立真实,因为所有真实的法要不然是一体,要不然是他体。

 

成坏若一者,是事则不然;

成坏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所谓的成坏如果是有自性的法,那么就观察二者是一体还是他体。

 

首先“成坏若一者,是事则不然”,成和坏如果是一个本体是不然的(不正确的)。为什么成坏没办法是一体?前面分析了,成有成的体性,坏有坏的体性,所谓成的体性是最初的生成,所谓坏的体性是最后相续的灭尽,二者之间本体的差别非常巨大,不可能是一体的,这是相当明显的。

 

再进一步稍作分析:如果成和坏是一体,成就是坏,坏就是成,那么当法刚刚形成时就已经坏了,或者说当法坏时它还没有坏,它刚刚形成,成和坏是一体的缘故;一个人活了九十九岁,他刚刚出生时就已经死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成和最后的死亡是一体的,刚刚生时就死了,或者说他最后活完九十九岁时还不能死,因为最后的坏和他最初的成是一体的,九十九岁又变成刚刚出生了。所以说成坏不可能是一体的,如果说成坏一体就有很多很多不可避免的过失,没办法安立成就是坏,坏就是成,成坏是一体。所以“是事则不然”。

 

下面分析“成坏若异者,是事亦不然”。成和坏是不是他体的?成和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他体。安立严格意义上的他体和不严格意义上的他体,结论是迥然有别的。什么是严格意义上的他体?严格意义上的他体绝对不可能是一有一无、一前一后的。前面说成不可能是坏,坏不能是成,成有成的本体,坏有坏的本体,成和坏如果是一体有什么什么过失,所以众生的分别念就认为成坏当然是他体的。但是这种他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他体,成和坏是一有一无、一前一后的关系。成是有的法,坏是无的法,叫一有一无。有成时坏就没有出现,当坏出现时成已经没有了,这是一前一后。

 

为什么说一有一无、一前一后的法,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他体?比如说一有一无,成存在时坏不存在,只有一个法存在,怎么可能是他体的?这个法和那个法是他体的,必须两个法同时存在,可以互相参照、互相对比,互相观待是他体的。如果是一有一无,一个法存在时另外一个法还没有,一个法和谁观待、比较成为他体呢?所以一有一无绝对不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他体。一前一后也是一样,一前一后实际上也就是一有一无,二者是一个意思。当有成时坏不存在,坏还没有出现,那么和谁观待成为他体?没办法成为他体。张三李四两个人同时存在,成立“他”的概念,张三观待李四成为他,李四观待张三也成为他。柱子和瓶子也是一样的,柱子观待瓶子成为他,瓶子观待柱子成为他。所以说,必须要在两个法都有本体、同时存在的基础上才可以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他体。

 

但是成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他体。为什么?所谓的成坏不可能同时存在,成时没有坏,坏时成已经没有了,所以成和坏绝对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他体。

 

综上所述,成坏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体,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他体。

 

在胜义观察时使用的是最严格的方式,如果认为法在胜义中存在,那么就通过最严格的方式观察,在究竟本性当中是否存在,如果认为是他体的,他体无法存在,尤其是像因果的法、成坏的法、相续的法,都没办法成立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他体。如果他性不存在,又怎么可以说成坏是异体?成坏若异者,是事亦不然。我们分析之后就知道龙树菩萨讲成和坏不存在、异体不存在非常准确,没有任何其余的可能性,绝对是既没有一也没有异。除了一和异之外,二者又一又异是没有的,如果它是一,就不可能是他体的;如果是他体的,那就绝对不可能是一。如果成和坏有自性,绝对要么就是一,要么就是异,但是一和异都不存在,怎么可能成立它是实有的、自性存在的法?

 

前面分析了,严格意义上的一和异和不严格意义上的一和异结论不同,那么不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可以存在吗?不严格上的异体可以存在。成和坏二者如果不是通过最严格的方式观察,可以说是他体的。是什么他体?是遮一的他体。我们在学因明时曾经学习过遮一的他体,它是假立的他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他体。为什么叫作不严格?因为是遮一,只是把成和坏不是一体的方式安立是“他”,“他”是假立的。毕竟在凡夫人的概念当中,成不是坏,坏不是成,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以概念认定成和坏是一前一后的他体的法。因为是遮一的方式,所以说是假立的他体,这个结论就不一样了。如果是严格意义上的他体,绝对成坏都不成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析,在名言当中有成有坏,成不是坏,坏不是成,二者本体以假立的方式成立。

 

既然他体的方式可以成立,那么以不严格的方式也可以安立成和坏一体,因为不是像张三李四一样是两个相续的法,可以安立成和坏是一个相续。比如瓶子最初生成,最后坏了,是在一个相续上安立,在假立的一上面,也可以说是一相续,成坏可以是一体的。成不是坏,坏不是成,也可以说是他体的。从不严格的角度来讲,可以说这是一个瓶子,一个瓶子坏了;这是一个人,一个人死了,生和死是一个人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体;从生和死是两个不同的侧面,也可以说是他体的。如果不严格,名言当中的这些法一和异、生和死都可以安立,如果是严格意义上,胜义当中是根本无法成立的。

 

 己二(遮破存在之能立)分二:一、破现量之能立;二、破比量之能立。

 

能立是推理、根据的意思。对方认为成坏是存在的,那么有什么根据?把对方的能立打破之后,他的立论就没办法安立了。此处主要是破对方的根据来破斥成坏存在。对方的能立分了两个,一个是现量,一个是比量。

 

庚一、破现量之能立:

 

若谓以现见, 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 而见有生灭。

 

前两句是他宗的观点,后两句是破斥他宗的观点。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对方说:你们中观宗通过这么多理证观察已经足够了,不用再观察了。你们虽然通过理证观察,成坏最后都没办法成立,但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现量,所有的根据当中最有力的就是现量的根据,你们再说没有成坏,但是众生现量见到有成坏,现量见到人生了又死了,花开了又谢了,所以你们通过理论分析,再怎么说生灭不存在,成坏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但是实际上生灭和成坏是众生现量所见,难道你们的理论还能超过现量吗?事实胜于雄辩,反正把事实拿出来,再能雄辩也没有办法的。对方想要通过现量见来安立生灭存在。

 

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为什么?因为观待于凡夫人来讲,执著最重的、最难打破的就是这种所谓的现见。中观宗说没有存在,没有能见所见,“这不是看到了吗?我的眼睛也存在,所看的法也存在,明明存在,为什么你说不存在?我现量看到了,现量听到了,现量体会了,所以应该是有的。”不管是从“我”的角度,还是从见闻觉知的角度,所谓的现见对众生来讲力量最大。我们在破斥时,这方面要尤其着力。

 

所谓现量见不一定是真实正确的,当然这样说还不是很严格。按照究竟的观察来讲,凡夫所看到的都是假的,凡夫所谓的现量都不能作为根据,要把凡夫人所见全盘推翻。全盘推翻的原因在下面要讲,不是说辩论到这个阶段,对方提出了一个最有力的根据,中观宗没办法了,只有把对方的现量推翻,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所有凡夫人的现量都是不可靠的,全都不能作为正量。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对方说现量见到有生灭,所以成坏生灭是存在的。中观宗说:“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凡夫人现见有生灭,只是通过愚痴、虚妄分别见到的生灭而已。这种所谓的现见是靠不住的,为什么?总的原则前面我们分析过了,凡夫人根识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比如说以眼根为例,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是眼根的能力非常有限,超越了范围太远就看不到了,一公里之外的一根针你根本看不到,说明你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有阻隔也看不到,住在房子里面,隔了一堵墙,外面东西就看不到了;太细微的东西是看不到的,像细菌这样太细的东西是看不到的,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凡夫人的根识只能够在某个范围当中起作用,超越范围就不起作用了,眼根如此,耳根如此,通过五根提供的线索而产生的意识也是如此,都是非常有限的思维方式。以非常有限的根作为正量,承许胜义当中存在是不合理的,胜义当中的法超越了根识的范围,众生的诸根识只能够见虚妄的法,而不能够见真实的法。

 

以大家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说明。世间当中的眼翳者,因为得了肝病眼根出了问题,之后就可以看到虚空当中有毛发飘来飘去;或者患胆病的人把白色看成黄色;还有人夏天看到远处有流动的水——阳焰水,还有的看到海市蜃楼等等其他的法。这些法都是现量见到了,但是不是能作为正量?尤其是像阳焰、眼翳这些法,虽然是现量见到了,但是观待于眼根清净者来讲,整个都是颠倒的。你说:我看到的毛发它是有多少根,它在我面前显现得多么清楚,它是怎么样安立的……你可以说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只能说你的眼根有毛病,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观待于没有眼病的人,你描绘得这么清楚的毛发对他来讲一无所见,你的现量在这个前提之下没办法发挥任何作用。如果是在一群眼翳者面前,假如说有一百个人,通过相同的业力都得了眼病,你们就可以一起分享关于毛发的经验,所看到毛发是怎么样的,辩论毛发的长短、殊胜。你可以这样去分析,但是只能在你的圈子里面发生作用,如果到了眼根清净者面前,你所有的经验全都是虚假的,所有的现量根据全都不起作用。

 

凡夫人的现量只能在凡夫人的圈子当中,所有的凡夫都得了同样的眼病,同样看到虚幻的毛发飘来飘去。这些毛发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桌子板凳等等这些法。现量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从这个比喻来看,所有的眼翳者所看到所经验的东西都是假的。

 

即便是这些眼翳者通过治疗把眼病治好了,恢复到了正常的眼根状态,不再把白色看成黄色,毛发消除了,他看到山河大地这些法,但是还是没办法见到实相。因为他虽然把世俗当中的眼病治疗了,但是还有最了义的眼病没有治疗,这种眼病就是无明愚痴,众生因为有了无明愚痴这种眼病,就没办法看到诸法实相,只能见虚妄的法。所以凡夫人所见绝对靠不住。

 

所以颂词当中讲“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通过愚痴心、虚妄分别心引发,见到的生灭只能够在虚妄的范围当中起作用,一旦超越了这个范围,就不起作用了。到了实相的境界,所谓的现量见就不能作为能立了,不能说“我现量见的缘故这个法是有的”。

在名言当中,佛、圣者也不否认凡夫人现量见到是真的,但是此处的问题在于,观察究竟的实相胜义谛,凡夫所谓现量见到的经验就不起作用了。前面我们分析,在眼翳者、胆病者的团体当中,你们可以互相分享现见的经验,但是一旦超越范围,到了更清净的范围当中,你的经验就不起作用。同样道理,凡夫人所见、所经历的一切,也只能在凡夫人的范围当中起作用,一旦到了圣者境界,所有的经验全部都要泯灭,整个成了颠倒。

 

佛站在的实相的高度观看众生的境界,知道众生全都处在疯狂的状态,众生的心智全部迷乱了,都是处在无明眼翳当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毛发一样的法,实际上都不存在。毛发不存在,你见毛发的眼识难道是真的吗?毛发不存在,见毛发的眼识也绝对是虚妄的,能见所见没有一个是真的。

 

不单单眼见是这样,耳朵所听到的幻听,或者说精神失常时的整个境界,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凡夫人处在大愚痴、大无明当中,通过眼根耳根去判断一切万法的真相,绝对是错误的,凡夫人犯的最大毛病就是使用自己的根去判断万法的实相。所以不能够说,“我看到的缘故就说明实相当中是真的;我听到的缘故,实相当中是真的;我的分别心能分别的缘故,实相当中应该存在有的法、无的空性的法!”实际上只要是通过分别心确定的法,一概都是否定的法、不存在的法。我们千万不要过于相信凡夫人的现量,凡夫人的现量是不正确的。

 

不单单通过眼根衡量胜义谛完全错误,即便是在世俗当中,所谓的现量都有虚假的成分,所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很多时候虽然见到了,但是不加自己的臆造分别去判断是很少的。看到的东西再加上分别念一改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东西。有时说:我看到某个人怎么怎么样,但是事情不一定是这样的,你看到的和实际情况也许有差距,因为我们的根和分别念都是有问题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为什么说一定要多观察,多努力?因为我们最执著的就是所谓的现量。如果我们知道凡夫人所见到的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我们就不会太相信自己的心,不会师心自是。自我判断时认为是什么样,绝对不能变——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但这是真的吗?我们认为是真的,但是实际意义上不一定是真的。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根识,会出很多问题,不单单是不了知实相,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根识,就是在世俗当中也会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根登群佩大师在他的中观注释(《中观精要》)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有空时可以去参照一下。

 

再进一步分析,凡夫人所看到的东西都是虚妄的,所安立的生灭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在胜义当中不可能有真实的生灭。大概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以佛的智慧为正量、标准来看,众生的现量所见都不是真实的,以佛菩萨的净见量来分析观察,凡夫人完全处在错乱当中,这是相当明显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证分析,众生的现量是不是真正可靠?众生有现量见,现量见者是什么?眼根,但是眼根是否存在?通过理论分析,眼根的本体一点都不存在,能见者眼根是没有的;现量见到了所境——瓶子柱子这些法,通过胜义理论分析所见也是一无所有。能见所见都没有,所谓的现量见又如何安立?实际上是一无所见。既然能见的眼根、所见的法都不存在,还承许现量是真实的,在胜义当中存在的,这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能见和所见都是虚妄的,怎么可能在虚妄的能见所见当中,突然出现真实的现量所见的方式呢?这是完全没有的。

 

所以说,一切的能见所见,所谓的现量见都是错误颠倒的,我们首先要树立清净的见解,有了见解之后必须要进入修行,如果不修行,你的见解是浮于表面的,没有力量。在调伏烦恼时,刚刚得到的见解没有调伏的力量,所以要反复串习观察空性,每天都要观修一切万法的本性。

 

在禅修时,按照标准来讲首先姿势要端正,不能随随便便地扒着、躺着,这是不允许的。因为身体和心有某种关联,打坐时身体端直或者说身体标准,通过这个缘起,你的心就不容易产生很多其余的杂念。然后手结定印或者把手放在膝盖上。传承上师有他们的一套经验,后学者依照实行都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

 

开始修行时会出现一些情况,有大德打比喻讲,初学禅修时就好像是开垦一片硬地,这块地从来没有被开垦过,有很多石头、瓦砾,很多其他的东西,地很硬,刚开始挖非常吃力,有时觉得没有希望的感觉了。最初修禅定修空性,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老是觉得没办法相应,“是不是我没有希望了?”好像一点指望都没有,没有盼头!但是,最初这个阶段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如果你坚持开垦下去,就会发现地逐渐逐渐变得松软了,把石头、瓦块这些东西弄走之后,慢慢就会变得让你随心所欲,种什么庄稼都比较容易驾驭了。当你继续修下去,你的内心就会逐渐调柔,和空性渐渐相应了,这个时候就不是像以前那样绝望、没有指望的感觉了。实际上这是循序渐进的,持续不断地观修,“地”肯定会被逐渐逐渐软化,会被你调御,所以必须要持续性地修持。最初不会产生什么感觉,这很正常,只要慢慢修下去肯定会和正道相应,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修之前一定要树立这种信心,现在修不动,不一定以后修不动,只要每天去相应、去熟悉。这也是一个逐渐习惯、熟能生巧的过程。

 

关于修禅修的理论,有些地方讲主要是留出空间,如果没有留出空间,就没办法发现我们的实执。实执的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通过打座禅修,把心静下来之后,就有了观照实执虚妄性的空间,我们就可以观照分别念的虚假性,慢慢地从容地去看分别念是怎么样生起来,怎么样运作,怎么样消亡。越来越熟悉之后,分别念一生起来就知道它是空性的、无自性的。

 

慢慢慢慢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当中观察空性的本质,通过不间断地修行,就会对这种空间、 这种放下越来越熟悉。因为修空性主要是修学放下,不管对前面的这本书的执著,还是对分别念的执著,通过修空性,主要是去熟悉这种放下的过程,而这种熟悉来自于不间断地多次观修。一两次是不可能熟悉的,对放下很生疏,就没办法放下,但是你观察了很多次之后就会越来越熟悉。当念头出现时不断地去发现它,观照它,熟悉它,你就会发现越来越能放下,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最后空间能大到什么程度?不管什么事情出现,你都能够容忍了。刚开始可能在禅修时可以容忍各种各样的情绪,后面空间越来越大,在一整天当中出现的任何事情你都能够容忍,因为你的空间够大了,可以容忍了。好的事情出现时,你能够容忍,坏的事情出现,你也能够容忍,因为有了足够的空间。

 

我们平时出现事情时暴躁易怒,迁怒别人、责备别人,这方面都是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通过串习放下。你熟悉放下之后,就会发现你的内心越来越广阔了,出现任何事情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斤斤计较,事情出现了也无所谓,能够放下。每天这样修行就不会暴躁易怒、斤斤计较,或者生起很大的贪欲心、嗔恨心,这方面逐渐逐渐就会减少,这个时候修行逐渐就上路了,逐渐在靠近本质。

 

修行一定要树立这种观念,我们要安住下来,创造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观照法的本质。我们认为法是有的,到底是实有的还是实无的?如果没有去修就没有办法发现,修了之后,逐渐逐渐相应时,我们就可以观察法的生住异灭、有无是非,就会发现一无是处,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了知了空性的本体,这样修行下去就比较容易和空性相应。

 

所以在理论上了知之后,还是要去观修,如果没有观修,法就很难发挥它的实际效用。如果你观修了,显现上心量就会越来越大,该发的菩提心也能够发起来。以前觉得很难放舍的世间八法,一旦有了空间之后,就觉得没有什么不能放的,对别人的语言、行为,好的能够容忍,坏的也能够容忍,这样逐渐逐渐就可以真正地与菩萨道相应。

 

下一页

 

 

 

回目录

 

 

 

《中论密钥》76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看不离开坏有没有成?共坏无成。

 

坏成共有者,云何有坏成?

如世间生死,一时则不然。

 

“坏成共有者”,前面分析离开了坏是没有成的,既然离开了坏没有成,那不离开坏的成应该有吧?这是对方的观点。

 

 “云何有坏成?”中观宗说:怎么可能有坏成同体的状态?和前面分析“成坏共有者,云何有成坏?”的观察思路是一样的,坏和成同时存在的前提是没有的。

 

“如世间生死,一时则不然。”比喻也是世间生死,就好像世间的生死,同时存在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在生的时候已经死了,这也是一种粗大的分别念,有些人认为人正生的时候就死掉了,到底这个人是生还是没有生?如果已经生了,之后再死就不是正生的时候死,如果死的时候还没有生,就不可能说正生的时候有死。正在生的时候有死,这也是假立的,仔细分析时,不可能真正存在正在生的时候正在死,这是没办法合适安立的。分析的步骤可以参照前面的分析,可以分成到底是没生的时候死还是生完之后死,把界限划分清楚之后,没有真正正生的时候而有死亡的情况。这个颂词也没必要多说了,因为和第二个颂词是相似的,只不过前面的颂词重点放在坏上面,这个颂词重点放在成上面,侧面不一样,推理的方式都是一样的。

 

辛三、摄义:

 

成坏共无成,离亦无有成。

是二俱不可,云何当有成?

 

摄义就是把前面的意义做一个总摄。“成坏共无成”,成和坏同时存在时是没有成的;“离亦无有成”,离开坏也没有成;“是二俱不可”,成坏同时不可能安立成,然后离开了坏也没办法安立成;“云何当有成?”那么怎么可能有成?成是没法安立的。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坏也可以这样安立。

 

分析完之后可以下个结论,所谓的成坏只是一个概念,没有成坏的实质让你去执著,让你去得到。平时不观察的时候认为这个东西是有的,这个人是有的,成坏是有的,拼命去执著,然后就陷在虚妄分别当中,没办法了悟实相本身。现在通过推理了知了成没办法安立,坏也没办法安立,最后没办法找到成坏安立的理由,你怎么还去执著?以前执著是因为不了知它是假立存在的道理。假如说成坏是存在的,那么就给你选项,你怎么样安立成坏存在的方式?经过仔细观察,如果成坏是真实有的,分析到最后真正得到了,我们就承许你的执著是对的,成坏的确有。但现在通过理证分析没办法安立成和坏真实存在的观点,再去执著成坏就不应理了。所以应该首先在观念上转变,成坏在实相当中的确一点都不存在,没有丝毫的本体可得,如果有的话,就是在名言当中有一点点——只有一个成坏的概念而已。

 

以前我们讲过著名的蛇绳比喻。在黄昏的时候看到一条绳子,不注意的时候以为是一条蛇,后面用灯一照——哦,原来是条绳子!我们先认为这个绳子是一条蛇,后面灯一照,蛇没有了,变成绳子了,这个时候我们觉得蛇没有了,但是似乎蛇存在过。那么蛇到底存没存在?蛇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后面通过灯光照亮,看到没有蛇,好像蛇去掉了,但是真正去掉的是什么?是认为蛇存在的概念,不是把蛇去掉了,蛇从来就没有过,你怎么把蛇去掉?我们所能去掉的就是认为蛇存在的概念,这比较容易理解。

 

以比喻了知之后,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它的意义,那么再进一步分析:绳子是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蛇是概念,绳子应该不是概念。错了!绳子仍然是个概念。认为绳子存在的想法,和认为蛇存在的想法,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会一样?一般人认为绳子是存在的,因为依靠绳子而产生蛇,蛇是假立的我们都知道,但是绳子也是假的,绳子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概念而已。如果认为绳子存在,那么就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观察分析,绳子哪里有一点点的自性?把绳子从粗到细,从细到微尘一一分析下去,绳子连一点点微尘的自性都没有。最后只好说:诶,以为绳子是存在的,通过观察它不存在了。和蛇是一样的,认为蛇先有后面没有了,绳子先有后面观察没有了。绳子从来没有存在过,通过观察离开的只是绳子存在的概念而已,除了这个概念之外没有绳子的存在。

 

如果认为绳子当然存在,那么就通过中观的理论详细地抉择,通过五大推理一一分析绳子到底是不是存在,观察到最后一无所存,连微尘都没有,如果有就只有概念,离开了也是离开概念,中观宗所空掉的也就是概念。最后发现我们认为实实在在的一个世界居然是一个概念。如果真正了知了,就会逐渐接近于万法实相。我们实际上是活在概念当中的,认为这些东西首先是有的,后面没有了,其实以前认为它有,完全只是有的概念,后面没有了也是把以前有的概念去掉而已,就这一点。如果了悟了这一点,对于万法唯识的观点会有深层次的了知。

 

万法唯识这个概念从哪里来的?心识本身还是个概念,我们认为心识能够执取东西应该是有的,显现的绳子是我的心识,我认为它有它才有,认为它没有就没有,但是心识仍然是个概念,如果认为心识是实有的,通过观察分析,最后也只是个概念而已。

 

有位大德宣讲实相时说:你在世间当中有什么?除了你的法性之外你什么都没有!真正是这样的,除了你的如来藏、空性的法性之外,你有什么?你的身体是你的吗?没有!你的心识你的吗?没有!你的情绪是你的吗?实际上你所看到的、所拥有的东西,在实相当中一个都不存在,没有任何东西。我们执著自己的身体、感觉、钱,这些全都是概念,都是假立的。如果我们不分析不观察,认为这些全都是真的,“蛇”是有的,我们活在其中。但分析的时候实际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全部只是我们的虚妄分别,中观宗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一切全都是不存在的。

 

当然在名言谛当中我们的身体存在,我在说话大家在听法,这是假相,通过假相可以帮助我们悟入实相,这是修行人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世间人把假相变成真的,试图把东西变成实有的,以便于牢牢地抓住这些东西。中观宗的修行者把这些假相还原成它的本体,而不是把假相加工成实有。实际上众生就是把本来不存在的我加工,想要把它变为实有,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假相的东西变成实有,这是很困难的,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在世间当中总是无法成功?因为这些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执著的我也是不存在的,其他也是不存在的。

 

中观宗通过学习,通过修正之后只是把一切假相还原而已,一切万法本来就不存在,所以说简单也很简单,你只要还原就行了。但说复杂也复杂,为什么复杂?因为众生的分别念、执著的观念太复杂了,可以把没有的东西塑造成实有,我们无始以来太习惯了,一下子叫我们放下做不到。

 

有些大德讲,实际上打坐是最简单了,你就坐在这个地方,什么都不想就可以了,实际上没什么可想的,万法实相就这么简单。但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就做不到,我们认为打坐嘛,又不是去干体力活,应该简单,但是坐下来就发现非常麻烦,烦恼越来越强,还不如去下货好!一切万法实际上是很简单的,但是太简单了我们反而不适应了。

 

现在中观宗告诉我们怎么样从复杂到简单,本来就不存在任何法,什么都没有,我们要习惯它,这是我们本俱的自性,我们要按照中观宗的思路把执著的东西一一击破,最后心里真正了知万法的的确确不存在。然后在这个见解上面再去串习,逐渐逐渐让自己的心和法界相应,最终可以真正达到《中论》当中所提示的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状态,内心当中生起证悟,这方面算是初地菩萨或者说是超凡入圣的一种状态。

 

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是概念,没有一个是真实的。胜义当中什么都没有,有的就是你的如来藏光明,名言当中有的就只有这么一点概念,除了概念之外什么都没有。认为任一个何东西不是概念、不是心识,都没有一点理由,认为这个东西是实有的,因为我能摸到,这也是一个概念而已。如果仔细分析都和绳子上的蛇一模一样,没有一个蛇在那儿,最后走掉了,我们所安立的这些法也不是现在在这儿,后面没有了,而是从来就没有过。要学习中观,这一点一定要深深扎在心中,有了这个见解才能够修道,没有这个见解没法修道。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现在宣讲的是第二十一品——观成坏品,对于观成坏的必要性昨天已经作了观察,众生非常执著成和坏,如果不了知成坏的本质,就会执著成坏实有,继而衍生一系列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单单执著成坏应该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但实际上对于一个法产生微小的执著,都会引发一系列的很多痛苦,就好像生活当中有一件事情做错,后面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会出现。比如在公路上只要一辆车出了一点问题,后面的车都会受到影响。从表面来看,似乎只是对一个法产生执著,为什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就因为从这点执著当中没看清楚它的本质,逐渐逐渐就会引发后续效应。

 

所以,中观宗一再强调,观察法时不能够保留丝毫的实执,有一丝毫的实执就会引发很多很多问题。当然众生不只是执著一种成坏,还执著其他的法。实际上成坏还有其他的含义,成坏包括一切有无的法、生灭的法、成坏的法等等,所有的法都包括在里面,所以对于成坏必须要作详尽地分析和观察,从内心当中认同所谓的成坏只是一种虚幻的概念而已,不存在本质。如果能够了知成坏的本质是空性的,在这个基础上起修就可以很快地悟入诸法平等的自性。

 

现在在宣讲“宣说能害自性存在之理”,就是说对于认为成坏自性存在有能害的理由,宣讲能够伤害自性存在的根据。共有五个科判,其中第一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二个科判。

 

庚二、以观察是否灭尽而破:

 

所谓的成和坏,如果真正安立存在实有的自性,那么所谓的成是在灭尽时有成?还是不灭尽时有成?坏的本体也是一样,是已经坏完之后有坏?还是在没有坏的时候有坏?实际上观察的原理和前面一样,前面是观察俱成不成进行破斥,现在换一种观察方式,观察是否灭尽来进行破斥。

 

尽则无有成, 不尽亦无成;

尽则无有坏, 不尽亦无坏。

 

前两句主要是破成,后两句是破坏。科判是观察是否灭尽而破,首先就把重点放在成是否灭尽而破。

 

“尽则无有成”,如果法已经灭尽了就没有成。为什么已经灭尽就没有成?因为第一、已经灭尽的法它的本体不存在了,就没有观察是否成立的基础。法成不成立应该有个基础,就是法应该首先存在,法存在就可以在法上面进一步观察它成或者不成,如果法已灭尽成了空无,像虚空一样不存在了,在这个法上面观察有成无成就失去了安立的基础。所以说尽则无有成,已经灭尽,其本体不存在,就没有观察它是否成的基础。

 

第二、尽和成实际上是矛盾的,尽的法是已经毁坏的法,不可能有成。为什么?因为灭尽的坏和成的法相相违,所谓的成是最初的形成,所谓的尽是最后相续的灭尽,一个是正在形成的法,从无到有;一个是已经毁坏的法,是相续的灭尽,是从有到无的本体,因此,在已经尽的法当中绝对不可能有成,故“尽则无有成”。

 

“不尽亦无成”。既然尽则无有成,是不是可以执著不尽当中有成?从一个角度来讲,所谓不尽的法就是还存在的法。一般人认为,法存在当然成是可以安立的,但是严格分析时不尽的法当中也没有成。为什么?已经存在的法就没必要再成立了。比如说这个瓶子已经形成了,就不需要第二次形成,并不是说除了甲瓶之外的乙瓶丙瓶等其他的瓶子不能成立,而是说这个瓶子本身已经形成了,就没有必要再形成。如果再形成就有无穷的过失、无意义的过失等等,有很多很多过失。为什么要让法形成?就是因为它本来没有,因缘和合之后让它从无到有而形成,它具备生的功德。如果法已经有了,再让它重新形成,一方面不能再形成了;一方面也不必要再形成了。所谓的不尽是本体存在、已经成立的法,本身已经有成,成上面再加上一个成就没有什么必要性。我们在分析第二品——观去来品当中对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已经成立的法不可能再成,已经有成了不需要再去安立,因此,不尽的法不可能再有第二个成。

 

这两句观察是否灭尽而破了成立,下面两句通过是否灭尽来破斥毁坏。

 

“尽则无有坏,不尽亦无坏。”坏的本体如果存在也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灭尽时有坏,二是没有灭尽时有坏,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

 

首先观察:已经灭尽的法当中不可能有坏。两种观察方式:第一、已经灭尽之后不可能再灭尽,否则就有无穷无尽的过失。上师以前讲过,树枝已经断掉之后就不可能再断,这个法已经灭尽了就不可能再灭尽。第二、和前面“尽则无有成”的原理一样,法已经灭尽了,就没有安立是否毁坏的基础。观察法是否毁坏要有一个基础,法成立了才可以观察这个法是不是有坏,但是法已经灭尽成空无就不存在本体,本体都不存在了,说它有坏或者无坏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是说失去了观察这个法是否有坏的基础。因此,已经灭尽的法是不可能有毁坏的。

 

再进一步分析:不尽的法是不是有毁坏?不尽的法也无坏。为什么?所谓不尽的法是已经成立的法、存在的法,毁坏的法是相续灭尽的法,正在安立的法和已经坏了的法,二者法相、本体不相同,且完全矛盾,所以在不尽的法上面也不可能有毁坏。

 

有些人也许会产生怀疑:中观宗观察的要不然是已经灭尽的法,要不然就是没有灭尽的法,已经灭尽的法当然没有坏,还没有灭尽、正在成立的法也没有坏。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这个法现在存在,将来会坏,这种情况没有观察到。我们前面说了只有两种情况,已尽或者不尽,但是不是还有第三种情况——现在的法将来会坏?绝对不可能出现第三种情况。从不严格的角度可以说,这个人将来会死或这个物品将来会毁坏,这在名言当中可以安立,但这是非常勉强、不经过观察的安立。

 

稍作分析:所谓的法将来会坏,那么它绝对不可能有实有的本体存在。现在存在的法将来会坏,所谓的坏是这个法正在存在的时候坏,还是已经灭尽的时候坏?分析它毁坏的方式不外乎也就是两种:1、法存在时是不是有坏?就变成了不尽,不尽亦无坏,法还存在当然不可能坏;2、如果存在时没有坏,是不是法将来毁坏之后毁坏?毁坏之后也没有坏,尽则无有坏。

 

除了已尽不尽之外,所谓的尽时——正在毁坏的法有没有?正在毁坏也没有。在第二品当中讲,实际上除了已去未去之外,正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法将来会坏只是粗大的名言概念而已,落到很精细的位置观察:这个将来会坏的法是正在存在的时候坏,还是不存在的时候坏?只有这两种。因为法要不然有,要不然没有,正有的时候它不会坏,已经没有时也不会坏,除了这两个之外所谓的正坏是没有的。因此仔细分析时,除了已坏和未坏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性。虽然在名言当中可以说这个法以后会坏,但是真实分析时还是没办法找到实有的以后会坏的本体,因此,不管从哪方面观察分析,认真抉择都不可能找到实有的具有堪忍不变自性的法。

 

以上是通过观察是否灭尽来破斥成坏安立的理由。

 

庚三、以观察能依所依而破:

 

这些颂词的核心、归属主要是从科判来进行划分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内容很相似,但是科判把内容区别开了。前面几个颂词是观察俱成不成而破,刚刚是观察是否灭尽而破,下面是从能依和所依两个方面来破斥成坏。

 

若当离于法, 则无有成坏。

若离于成坏, 是亦无有法;

 

在讲颂词之前首先介绍对方的观点。对方认为,法和成坏之间有能依所依的关系。瓶子柱子这些诸法作为所依,成坏依什么而住?成坏依法而住,依靠法才有法的成坏,如果没有法就没有法的成坏,法本身成为成坏的所依,而成坏作为能依。既然二者有能依所依的关系,所依的法是现量见的,比如说我们面前的桌子、书本、瓶子等等,这些法存在的缘故所依存在,既然所依存在,能依的成坏一定存在。对方安立这样的观点。

 

能依和所依到底是不是存在?不仔细观察似乎可以这样安立,成坏依靠法而住,无常依靠法而住。但是真正分析时,实际上所谓的能依所依只能够在暂时当中勉强安立,真正本质当中所谓的能依所依绝对不存在,绝对无所缘。那么怎么样安立无所缘?

 

第一种观察方式。“若当离于法,则无有成坏”,法是所依,成坏是能依,离开了所依,没有能依;“若离于成坏,是亦无有法”,离开了能依,也就没有所依。单单从颂词的字句上就可以发现观待理,观待的意味非常明显,离开了法没有成坏的缘故,成坏不能够离于法之外单独安立,成坏必须要依靠它的所依。能依必须要依靠所依,就说明能依没有自性。因为如果法有自性,它是不需要观待其他因缘的,不需要观待任何法,它自己就可以独立存在,所有实有的法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是独立存在的法在整个世间当中都找不到,没有一个法不是依靠其余的因缘或者安立或者生成。若当离于法,则无有成坏,说明成坏本身并没有自性,因为它不能够离开法单独成立。

 

反过来讲,“若离于成坏,是亦无有法”,所依也没办法单独成为真实的所依,如果离开了能依,所依是谁的所依?离开了成坏,这个法也没办法安立。要成立能依所依的关系,两个法必须互相观待,比如说树和鸟之间是所依能依的关系,树是所依,小鸟依于树而住是能依,也就是说鸟观待树成为能依,树观待鸟成为所依。如果鸟离开了树,就没办法安立能依的本体,它只是一个鸟而已;如果离开了鸟的能依,树就不是所依了,就只是一棵树。要成为所依,一定要有能依,没有能依怎么可能说它是所依?如果没有能依也是所依,那所有的法都是所依了,这是不存在的。因此,离于法没有成坏的缘故,成坏是假立的;离于成坏没有法的缘故,法是假立的,没有一个法可以真正存在。

 

以上从颂词的第一层意思进行观察,的的确确没办法安立成坏和法有真实自性。

 

第二种观察方式,从颂词的第二层意思来破斥。“若当离于法,则无有成坏”,就是说有法才能够成坏。但是法是不是可以真实得到?法是没办法真实得到的。前面已经分析了很多次,不管是从离一多因、缘起因,还是从金刚屑因,从哪一个因分析观察,所谓的瓶子、柱子,乃至我们的身心、整个世界,连一个微尘、一个刹那的本体都无法得到。法没办法获得,成坏又怎么样得到?离于法没有成坏的缘故,法已经不存在了,成坏又如何能够得到?因此成坏是无法得到的。这是从法不存在而破成坏存在的观点。

 

“若离于成坏,是亦无有法”,实际上二者之间是互相观待的缘故,前面讲如果没有法就没有成坏,反过来讲没有成坏也就没有法了。成坏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成坏存在,法就可以存在,但成坏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成坏不存在?前面观察分析了,所谓的成坏,不管是离成、共成都没有坏,或者说离坏和共坏也没有成,成坏实际上是没办法获得的。离于成坏没有法的缘故,成坏既然不存在,法也绝对不可能存在。单独把能依或者所依击破,一个法击破之后,另外一个法自然消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破斥。

 

第三种观察方式,上师的《中论讲记》当中提到,通过观察事相和法相的方式来进行破斥。法成了事相,成坏就成了法相,成坏相当于是生住灭,法相当于是有为法。前面曾经提到过,事相和法相之间是互相观待安立的,法要有法相才能安立它的事相,有了事相才能安立它的法相。比如说瓶子就是事相,瓶子存在因为它有法相,它有小腹盛水特征的缘故,所以二者都可以安立,因为有了瓶子才可以有瓶子的法相,有了法相才可以安立瓶子本身。这里法是事相,一切诸法的事相可以成立,因为它有成坏(法相),如同有生住灭的缘故可以成立是有为法。

 

那么分析法和事相之间是不是可以真实安立?离于法的事相是没有法相的,离了法相也没有事相。通过观察事相和法相了知,实际上法和成坏是没法安立的。具体的分析方式在前面几品当中已经讲过了,这里只是提一下,可以通过观察事相和法相的方式进行破斥。

 

第四种观察方式(在前面的观察理论中也曾经出现过)。怎样的前提才能安立能依所依?他体的法才可以安立能依所依。比如说,树和鸟之间一定是他体的,或者说苹果装在盘子里,盘子有盘子的本体,苹果有苹果的本体,二者之间有他体的自性才可以安立能依所依,如果没有他性就没办法安立能依所依。但是观察法和成坏是不是他体的?在人们的概念当中,瓶子和它的成坏可以分开,就是通过概念把法和成坏分开,这是遣余,只是一种分别念。分别念什么都可以干,可以把瓶子和它的成坏分开,但实际上瓶子和它的成坏怎么可能像苹果和盘子、鸟和树一样存在别别他体?离开了法绝对没有成坏,而除了成坏,法在哪里?成坏是法的成坏,法本身是成坏的法,所以说成坏和法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他性,不是别别异体的法。既然不存在他体的法,又怎么可以安立真实的能依所依?无法安立。但是如果是假立的,通过遣余可以把瓶子和它的成坏分开,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可以有一个能依所依的关系。但是真正严格分析时,必须两个法存在才可以有能依所依,但是成坏和法不是他体的法,怎么可能有实有的能依所依关系呢?是无法安立的。

 

以上以四种方式破掉了实有的能依所依。

 

庚四、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

 

再换一种观察方式,观察法是不是空性而破斥,是空性也不对,不是空性也不对。

 

若法性空者,谁当有成坏?

若性不空者,亦无有成坏。

 

“若法性空者”,此处的“空”不是中观宗所讲的缘起性空,而是不存在的意思,单单是分别念面前认为某个东西是实有的空、没有。“若性不空者”当中的不空,也不是中观宗所讲的——在胜义当中虽然无自性,但名言当中有显现,从暂时的角度来讲,显现在根识面前不空,它的作用可以有;此处的不空是实有的不空。归纳起来,这个颂词所讲的是否空性,空就是绝对没有的意思,不空是绝对存在的意思。了知了这个原则之后再分析观察,方向就不会偏离轨道。

 

首先看“若法性空者,谁当有成坏?”如果认为法的本性是绝对空无的,绝对不存在,就像虚空一样,谁当有成坏呢?既然法的本体都不存在,成坏的基础就无法安立了,就像虚空、石女儿一样没有成坏。法的本性在名言当中都不存在,那就无法观察这个法是不是有成坏,如果这个法是没有的,它就绝对不可能有成坏。

 

再换一个角度讲,“若性不空者,亦无有成坏。”如果法的本性是实有不空的法,那么亦无有成坏。怎么可能有成坏?既然是不空实有的法,一定是没有迁变的,没有迁变就不会有成坏。所谓的迁变和成坏是一个意义,既然法是不空实有的法,就不可能刚开始是一种自性,后面舍弃自性又变成另外一种自性,如果舍前面的自性而取后面的自性,就说明它不是实有的,它没有守持自己的自性,它是变化的,无常的。如果是不空的法,一定是实有,实有的法一定是不变化的,它绝对不可能成坏。

 

众生分别心面前所认为的空也好、不空也好都是戏论,认定这个法是绝对有的,那个法是绝对没有的,实际上就像颂词所观察的结果一样,绝对不可能符合实际情况。一切诸法有成坏的显现,对成坏的显现怎么样去界定?凡夫人的分别念认为它一定是空的,那么分析时,所谓空的观点和成坏的概念不一致,所以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说这个法是绝对不空的,那么去对照诸法的现象,和现象也不一致,所以也是不正确的。中观宗的观点,在胜义谛当中,一切都无所缘、不存在,一切成坏的本体一点都不存在;在名言当中超越了空和不空的实有概念,这些法是如梦如幻的,是假立的,安立成坏非常合适,没有偏于空的一方,也没有偏于不空的一方,实际上它只是单纯的显现而已。众生给它贴一个标签,认为它绝对没有或者绝对实有,都不符合实相。实际上它就是缘起的显现而已,它是该成时成,该坏时坏,无自性的缘故,它可以成可以坏。

 

凡夫人的思考,如果不靠近佛的智慧、实相的智慧,怎么样去分析观察都是错误的结论,没办法真正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

 

此处是观察凡夫人面前的空、不空进行破斥。

 

 

 

 

回目录

 

 

 

《中论密钥》75

75-1

75-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己三、摄以破成立之义:

 

广破因果之后摄义,破除之后成立没有实有因果的观点。本科判有两个颂词,上师的《中论讲记》中分两个部分:一是因缘和合不产生自他的果;二是和合与不和合都没有果法产生。首先讲,因缘和合无法产生自他。自是指因缘和合本身,他是因缘和合之后产生的果法。

 

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法,

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

 

如果安立不是从单个的因缘产生,而是众多的因缘和合之后有一个果法产生,那么这个和合法自己生不生呢?实际上这个和合法是不生的,除了别别的因缘之外没有一个和合法。以稻种生稻芽的比喻来看,这里面有很多因缘,有稻种本身的亲因,还有其他水土、阳光、时间等等的助缘,除了这些别别的因缘之外没有一个和合。这个稻芽没法在每一个因缘中独自产生,要把所有的因缘合在一起,不能把稻种放在箱子里面,要把它放在土里面,还要有水,而且其他地方的水还不行,必须要在泥巴里面有水,阳光照到其他地方也不行,必须要照在这片土地上面,很多因缘和合时,稻芽就从稻种中出来了,这个叫作和合产生。

 

观察这个所谓的和合,它自己的本体是不是真正安立了呢?是无法安立的,“和合自不生”,意思是它自体不生。为什么自体不生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1、除了别别的因缘之外,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叫和合,所以和合本身也是不生的。所谓和合的相从哪里来呢?这只是一种执著,我们把所有的因缘放在一起叫和合,但是在每一个单个的因缘中都没有果的话,和合也没有果,或者说所谓的和合是假立的。比如把所有的人集合起来,这个和合是不是真实的?只不过刚开始每一个人散在各个角落,好像不明显,后面从每个角落集中在中间,所有的人都到了,我们说和合了。实际上这个和合是一种假相,除了观待每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到达一个指定位置叫和合之外,哪里有一个实有东西叫和合呢?没有。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和合自不生”,没有一个真正和合的总相。或者穿念珠也是一样,把每一颗念珠穿在一起,叫一串念珠,实际上也是一种假相,没有真实的相。

 

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当中讲,“和合自不生”是观待果法来安立的。比如说抬一根木头,如果这个木头是一百斤,而每一个人只有五十斤的力量,那么就要具备两个因缘,需要两个人来抬;如果木头是五百斤,就要具备十个人才能把它抬动。所以聚积多少人是要观待果法,果法决定了和合的因缘的多少。那么这个和合是不是真实的呢?和合不真实,因为所谓和合的因缘要观待果法,果法需要的因缘多,和合时积聚的因缘就多,果法需要的因缘少,积聚的因缘也就少。就像抬木头的比喻一样,如果木头非常重,那么必须要人多才行,如果木头不重,一个人就够了。为什么有的需要一百个人,有的需要一个人呢?它积聚多少因缘必须要观待果法的需要,所以,所谓的因缘和合自己本体不生。抬木头是这样,做饭也是这样:人多需要的饭量多,煮的饭多,需要具有的因缘多,就需要积聚更多的米、水、燃料;煮的饭少,积聚的因缘也少。因缘的多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必定要观待果法,所以说和合自不生,它自己的本体的确是不可得的。“和合自不生”,这就破掉了因缘和合生自的观点。

 

下面再观察生他。“云何能生果”,观待于和合来讲,这个果法就成了他性。我们首先观察,和合自己的本体生不生呢?自己的本体是不生的。自己的本体不生,又如何能生他呢?这是无法安立的。它如果是实有的、自性的能生,首先必须要生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无法产生,又如何能够产生其他的法?就像眼根如果是自性的能见,首先能够见自,能够见自就能够见他。和合的因缘也是这样,如果是真实的能生,那么首先必须能生自己,自己产生才能够产生他法。但是自己都不生,又如何能够产生他法呢?因此,“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没有办法真正地产生其他的果法。

 

最后一颂:因缘和合不和合,皆无法生果。

 

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

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

 

所谓的果不是从缘合而产生,也不是从缘不和合当中产生。为什么不从缘合而产生呢?因缘和合所产生的法是无生的法、假立的法。因为果法很明显地观待它的因缘,有因缘就生,没有因缘就不生,这种果法一定是因缘合而有的,所以是一种假立的法。假立的生和无生是一个意义,因为假立的生就是没有自性生,可以说是无生,或者说胜义中无生,名言中没有自性生。所以说这个果不是从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果也不是从缘不合中产生的。连因缘和合都没法产生果,什么因缘都不和合,更加无法产生了。而产生果的方式只有因缘和合与不和合两种,通过这个角度观察也无法生果。

 

“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也是承接前颂“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为什么不从缘合产生呢?因为因缘和合,它自己都没有办法产生,自己都没有本体,又如何能生他呢?如果因缘不和合生果,那过失就更明显,更加无法安立了。

 

“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如果果不存在,哪里安立因缘和合呢?因为前两句讲,果不从缘合、不缘合产生,所以这个果是没有的,没有果又哪里有和合呢?和合存在的必要性就是因缘和合之后让果法产生,但是果法都不存在,那就没有因缘和合的必要了。如同前面所讲的“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果不存在,和合因缘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所以,果法不存在,那何处有和合法呢?

 

在这一品中讲了因和果,实际上胜义中的确找不到任何能够让果产生的合理理由,因和果是接触产生呢,还是不接触中产生呢?因的本体是有还是无呢?果法是有还是无呢?从方方面面深入细致地把因和果的关系进行梳理观察之后,的确一点都找不到在胜义谛中合理安立因果的根据,没有什么可以安立的。所以我们在缘因果本性的时候应该知道,的确一切法都是离戏空性的;在世俗谛中是随缘而起,依靠因缘和合,如果造了善因,具备了善心,成就了善法,就会有善果等等,这一切在名言中全都是真实不虚的。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因果的真实相分了两种:究竟来讲,胜义中全都是空性,无所缘的自性,这也是因果最真实义的本相;在名言中因果有自己的真实,因果不虚耗,因缘和合之后一定有如是因如是果。我们了知了在胜义中一切无所缘,世俗中如梦如幻,在修持因果的本性时安住在空性中;要修持因果的世俗性,在后得位(比如现在我们没有入根本慧定之前)必须要认识和取舍因果,不能够丝毫地错乱,否则,名言中受报的还是自己。虽然受报者在胜义中不存在,但是在名言中,乃至于我们还没有真正证悟胜义之前,都要受因果的束缚。所以在名言中我们要取舍因果,如果错乱地取舍因果,自己就要在这上面吃很大的亏。因果的两种自性,一种是胜义空性的自性,一种是世俗如梦如幻显现、起作用的自性。只有通过详细观察合理分析之后,才能够把因果的两种自性得出来,非常明确地建立其合理性:胜义中是空性,的确没有任何所缘;胜义中一切都没有自性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在世俗中随缘而起。这两种自性我们越是深入分析越能够了知,否则仅停在承认世间因果,或者停留在有部经部这些层次,真正要很合理地安立因果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自性会很困难。只有在应成派的高度去观察因果的自性,才能够得到胜义中因果的究竟自性和名言中因果的暂时自性都是合理的结论。

 

也就是说真正通过应成派的观察方式去了知,因果的二谛才能够合理地建立,否则二谛的建立都会失坏。就像《入中论》中月称论师对于唯识宗、自续派等等发的过失一样:如果你们这样分析会失坏二谛,名言中无法安立因果,胜义中有也不符合于因果的究竟本性。因果的自性,在胜义中一定是离开所有有无是非的戏论,名言中才能够随缘而起;如果保留一点点实有的自性,因果都会错乱,没法安立因果随缘而起的本体。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观因果品终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分了二十七品,每一品都抉择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实际上一切万法的空性只有一种,之所以以二十七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众生执著的方式不一样,有些众生通过某一品获得相应,作为趋入点就可以趋入实相,如果这一品不能调化,那么有可能通过学习其他内容趋入空性。或者从另外角度来讲,对于我们所执著的一切法,龙树菩萨归纳为二十七个重点,帮助我们了知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空性的道理,通过重点来摄略一切万法。万法是无穷无尽的,现在还有很多新生的事物在不断地产生,但是一切万法的本质、核心是一样的,因此,二十七品的内容完全可以涵摄所有万法。

 

今天我们开始宣讲第二十一品——观成坏品。实际上成坏和前面的生灭、有无等等也不是完全分开的,诸品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

 

最明显的成坏就是世界的成坏,在我们的世界观当中,有世界的形成,也有世界的毁坏;还有我们身心的成坏,就一期生命来讲,身体和心有生成和坏灭的过程;还有身心之外的物质,比如说我们拥有的这些瓶子、柱子,还有财产等等,实际上这些法都有成坏的过程。因此,成坏可以从外面广大的器世界来观察,也可以从自己的身心状态来观察,还可以从我们所拥有的财富等等现象来观察,一切万法都可以从成坏的角度来分析和简别。

 

对于成坏的问题,内外道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首先看常见外道数论派对成坏的认识,他们认为所谓法的生成,如果说在因当中,也就是说在本体当中不存在的话,法是无法被生出来的;被生出来的成立的法一定是因中有的法,即所谓的成在因当中有。在因当中有那么为什么看不到呢?他们说这是不明显的,需要通过其他因缘把它明显出来。这是他们成的观点。他们坏的观点和一般世间人也不一样,他们认为坏不是物质坏了之后就彻底从世间当中消失了,所谓的坏是重新又隐没到它的因当中去,明显的果法又不见了,不见不等于是没有了。有个比喻,太阳下山了是不是太阳没有了呢?并不是太阳没有了,只不过看不到了,太阳从明显的状态到了不明显的状态而已。通过这个容易理解的例子,说明一切万法所谓的毁坏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毁坏,只是从明显到不明显。比如说瓶子被砸碎了,最后不见了,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所谓的坏当然是永远不会再有了,但是数论外道的观点认为,所谓的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让明显的瓶子又到了不明显的状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坏了,但是实际上它没有真正地坏。这是他们坏的观点。

 

了知了数论外道成坏的观点,我们作个总结归纳。数论外道的的观点,虽然也讲到了胜义谛,比如说自性、神我常有,二十三谛法是虚幻的。如果不仔细分析,会认为数论外道也讲到了二十三谛法是虚幻的、不存在的空性的法,但是真正对其观点作分析,他们所谓虚幻的法是不是和中观宗所讲的虚幻的法一样呢?是不是真正能够打破对这些法的执著?实际上没办法打破执著。为什么?法生成的时候是在因当中本具的,法灭的时候也不是真正从世间当中消失了,实际上法只不过从明显到不明显的状态而已。所执著的法破掉了什么?实际上二十三个法一个都没有破掉。

 

按照数论外道的观点,现在所看到的法本来就在因当中存在,在灭掉之后依然存在,实际上从另外角度来讲,和所谓的自性、神我一样变为恒常。所以说数论外道常见的观点特别明显,二十三谛法最后也是没有空掉,其他的神我自性也没有空掉,都成了恒常。他们承许这样一种成坏。

 

再看内道小乘所安立的成坏,他们承许因缘和合产生万法,在因缘和合时法会生成,如果因缘散去法就会坏灭。其中分了两个观点:在世俗谛中成坏是实有的;在胜义谛中明显、粗大的成坏不存在,但是还有刹那生灭的微尘和心识。

从内道的观点分析,小乘行人因为没办法接受中观宗的观点,或者说他们抉择的深度没达到中观宗的高度,所以在安立时没办法抉择一切离戏的观点。但肯定是超胜外道的,因为外道是常一——恒常不变的实一的观点,小乘的观点,每一个法都是不住的,都是刹那生灭性的,这是外道没有抉择到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抉择刹那生灭能够抉择到无我空性,而外道没有抉择无我空性,所以说小乘内道有解脱道,而外道没有解脱道,原因也在这个地方。

 

再往上观察,唯识宗的观点则超胜于小乘。唯识宗对于小乘所执著的色法实有或者说刹那的微尘法已经抉择为空性了,但是对于依他起的心识,承许胜义当中也存在刹那生灭的心识的自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符合于究竟实相。中观宗认为,在究竟实相当中,不单单外面的色法是不存在的,心法的自性也完全是空性的,不仅不能对外面的色法外境产生执著,对于内在的心识法也不能产生执著。唯识宗在引导众生趋入实相时,把遍计所执法抉择为空性,但是认为依他起的心识是一切轮涅万法的所依,是依靠处、生存处,心识虽然是刹那生灭的,但它是胜义实有的,所以也不符合实相。

 

为什么要讲唯识宗的心识呢?因为心识刹那生灭即刹那成坏,唯识宗没有抉择到心识的本性离戏空性,认为心识有成坏,而且是胜义实有的缘故,成为中观宗的所破之处。我们知道中观宗就是帮助众生打破一切实执,什么叫一切实执?我们经常引用的《般若经》当中讲,中观宗所抉择的一切万法的空性,是从色法乃至于一切智智之间,色法不能执著,受不能执著,心识不能执著,乃至于我们所修的道不能执著,然后佛果、佛的智慧也不能够执著,如果执为实有,不管是粗的执著还是细的执著都是一种束缚,如果我们的心专注于某个法上面就没办法真正趋入空性。因此,乃至于唯识宗之间都没有真正抉择到一切万法离开成坏,成坏不存在的观点。

 

前面分析了外道、内道一些宗派的观点,我们再返回头看一下世间人的观点。世间人对成坏并没有像外道或内道那样分析地这么细致,但是成坏的概念还是有的,而且认为都是实有的。虽然世间人在思维的时候并没有说:我这个瓶子是实有的,我的车是实有的,我的身体是实有的。虽然没有使用明显的“实有”这个词句,但是在他们的概念当中认为这些都是存在的,这种存在的观念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实有,每一个众生都有认为法存在的执著,叫作实执。这种执著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叫作俱生的执著。

 

因为众生不了知一切万法成坏不存在的实相,一旦在世间当中成功了就非常高兴,如果在世间当中得到了衰败,毁坏了名誉、事业,遇到坏灭的时候就非常悲伤。为什么会出现大喜大悲的情况呢?就是没有了知成坏实际上是虚幻的,在胜义当中是离戏的,所以执著于成坏存在,当成坏现象现前的时候没有智慧去面对,被成坏的表面现象所蒙蔽,没办法从执著当中解脱出来,所以在世间当中产生了很多很多痛苦,出现了很多稀有的事情。

 

中观宗要抉择万法的实相,帮助众生解脱痛苦,所以要抉择一切万法成坏的本质到底存不存在。如果不是仅从理解上而是从内心当中真正已经趋入到了成坏的本质,了知成坏的确是梦幻一样,是不存在的,那么对于一个不存在的法的成和坏,那是不可能再去执著的,不执著就不可能产生很多痛苦。这是第一个作用,从现世当中如果能够悟入成坏不存在的话就可以解除掉很多不必要的执著,趋入到它的本体当中,现世当中可以帮助众生解脱不必要的痛苦。第二个作用,不单单是了知了成坏不存在,在生活当中过得很自在,真正更深层次的作用是,如果悟入了成坏不存在,实际上就是悟入了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成坏是平等的,都是不存在的、空性的,如果真正能够悟入的话,那么就和实相完全相应,就可以从轮回当中彻底地得到救度,你的心不执著任何法的缘故,就可以获得真正自在的解脱。因此一定要观察成坏是不存在的。

 

和前面一样,《观成坏品》不是观察世间当中的成和坏是怎么样的,重点还是放在成和坏现象的本质如何。其本质实际上是空性的,我们要了知成坏的空性。

 

如前所述,成坏包括一切,包括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生成和坏灭,我们身心的生成坏灭,还有我们所执著的物质的生成和坏灭,所以说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修行。如果不了知它的本质就会引发很多执著,然后还是流转轮回;如果了知其本质就能帮助我们了知万法实相,真正返回到一切都不存在的法界当中,获得解脱,所以要观察成坏的空性到底是如何安立的。

 

虽然在经典当中提到过成坏不存在的观点,但如果没有通过龙树菩萨带给我们的理证去观察它为什么是空性的,对于根据没有想通的话,就只能够了知它是空性的,为什么是空性的就无法了知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必须要学习成坏不存在的根据,了知根据之后我们再遇到万法的成坏,就不会产生很强烈的执著。

 

观察成坏和前面一样,也分了闻思修三个层次,首先听闻时要建立起成坏不存在的观点;听完之后要去思考,把成坏不存在的观点进一步确定,遣除影响我们了知成坏完全不存在的其他因素,即遣除增益和损减,最后对于成坏的空性产生决定的认知——定解;有了定解之后要进一步地观修串习,让我们的心真正地悟入成坏不存在的本体,这叫作修行,通过修行就可以证悟。所以并不是学完之后马上就可以起作用,学完之后只是了知了,还必须去串习。

 

丁二十一(观成坏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龙树菩萨成坏不存在的观点是不是有经典依据?佛经当中讲到了色法无生无灭(《妙力伏经》云“色法无生亦无灭”等)。色法无生无灭和色法无成无坏实际上是一个意义。

 

戊二、品关联:

 

品关联就是本品和前面诸品的关联是怎么样的。

 

第一,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当中,直接是与第十九品——观时品做了有关连接。观时间在这几品当中是一个核心,前面的《因果品》和时间有关联,现在成坏品和时间也有关联。比如:庄稼、花草等在春天可以生长开花,在秋冬凋灭毁坏。为什么会毁坏?时间就是导致花成花坏的因,所以成坏是存在的,我们可以现量见到这些花或者庄稼的生成和凋零毁坏,果存在的缘故,由果推因,时间也应该是存在的。

 

对方想要成立时间实有,就通过成坏的现象来推知时间是实有的——为什么时间是实有的?有成坏的缘故,时间是成坏的因,成坏的果存在推知因是存在的。再比如,这个人是某个人的儿子,他是果法,那么果法存在,就知道他的因——他的母亲、父亲一定是存在的。所以通过安立成坏现象——果法的成立来推知它的因——时间实际上也是实有存在的。这方面就和《观时品》直接作了品关联。

 

第二,和前面《因果品》作关联。二者有什么样关联?可以这样去了知:实际上因缘和合之后就是成,果就成立了,因缘散坏之后,果就毁坏掉了,所以说成坏和因果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有因果的成坏的缘故,认为因果是存在的。我们观察,实际上成坏也是假立的,只是一种现象、概念,真正的成坏是不存在的。

 

第三,再进一步分析,品关联也可以和前面的总义——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作一个关联。因为本品抉择成坏也是属于法的一部分,一切法无自性、空性的缘故,成坏这个法也是无自性、空性。前面我们列举了很多种观点,有世间人的观点,有数论外道的观点,还有小乘和唯识宗的观点,在他们的观点当中或多或少都有实有成坏的安立,所以为了打破实执趋入到究竟实相当中,必须要观察成坏,帮助我们从这种观念当中解脱出来,了知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此品分二:一、宣说能害自性存在之理;二、遮破存在之能立。

 

己一(宣说能害自性存在之理)分五:一、以观察俱成不成而破;二、以观察是否灭尽而破;三、以观察能依所依而破;四、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五、以观察一异而破。

 

庚一(以观察俱成不成而破)分三:一、宣说立宗;二、陈述理由;三、摄义。

 

此处的“俱成不成”就是成和坏,观察俱成还是不俱成而破。所谓的俱成就是成坏同时;不俱成是有坏时无成,有成时无坏,这叫作不成。我们观察成和坏,要不然是成和坏同时存在,要不然就是有成无坏,有坏无成,不管是怎么样,实际上都没办法安立成坏的观点。

 

辛一、宣说立宗:

 

离成及共成,是中无有坏;

离坏及共坏,是中亦无成。

这个颂词实际上是本品的总说,或者说是本科判的总说。

本品观成坏,所谓的成即生成,最初的生成、形成叫作成;坏就是最终的坏灭。成坏和生灭有相同的地方,或者说成坏就是生灭的意思。本科判是观察俱成不成而破,“离成及共成,是中无有坏”,这两句是在破坏,观察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离坏及共坏,是中亦无成”是观察成不存在。

 

破坏也分了两个部分,一是“离成是中无有坏”,即离开了成,单独的坏是没有的;二是“共成是中无有坏”,所谓共的意思是没有离开成,成和坏同时存在。离开成单独的坏叫作离成的坏;成和坏同时存在叫作共成的坏。不管是离开成的坏,还是不离开成的坏,都没有坏的成立。人们认为毁坏当然是存在的,因为现量见到瓶子毁坏了、人死了,这就是坏。但是真正分析时,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坏?没有的,因为离成和共成当中都没有坏。

 

“离坏及共坏,是中亦无成。”成到底存不存在?也是分析所谓的成是离开坏之后单独的成,还是说共坏的成(即不离开坏,成坏同时的成)。观察的重点,前面两句是观察坏,后面两句是观察成。这是字句上的意思。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分析坏的成立要观察离成和共成?因为如果坏真正存在,只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离开了成,单独存在一个坏;第二,没有离开成,在有成的时候就有坏。即一个是离成的坏,一个是共成的坏。但是真正观察时离成也没有坏,共成也没有坏。当然这只是一个立宗,首先把中观宗的立宗宣讲出来,成立坏没有。真正的理由在第二个科判“陈述理由”当中宣讲。

 

其次,成能不能安立实有存在?所有的成也是没办法存在的。如果所谓的成存在也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开坏的成,即完全离开坏之后有一个成立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不离开坏,即成和坏同时存在。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没有第三种。

 

总之,如果说有坏有成的话,我们就观察:坏是离成的坏还是共成的坏,成是离坏的成还是共坏的成。分析之后,实际上都没办法安立。

 

当然在世俗名言当中可以有成坏的现象,人的生死可以存在,四季的生成毁坏也可以存在,但是这种现象到底是不是实有的?它的实质如何?这方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比如前面分析的,不学宗派的世间人也好,外道内道也好,对成坏的现象都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世间人认为成坏是实有的;外道认为成坏是因当中存在,灭掉之后也是存在的;小乘道认为成坏是刹那生灭的;唯识宗认为外面色法的成坏是没有的,但是心识的成坏是有的。他们对成坏的现象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说跟随所调化众生的不同根性作了很多种解释。中观宗说在名言当中可以有虚幻的成坏现象,但是它并没有丝毫的实质,全都是空性的。

 

世间人和内外道的一系列成坏的观点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实有的成分。当然最明显的就是数论外道了,他们通过宗派观察认为,所谓的成坏都是实实在在恒常不变的;其次是世间人的执著,认为成坏是有的,但不是恒常,没有观察得这么细致;接下来是小乘道成坏的观点;然后是唯识宗成坏的观点。他们对于成坏的本质都赋予了一些实有的概念,但是中观宗说任何实有的成分都是没有的,把所有实有的概念,从最粗到最细统统扫除掉。如果成坏是实有存在的,那么就详尽地分析所谓的坏和成到底是不是像外道、内道、世间人所认为的真正存在,最后观察下来,实际上根本没办法成立,除了一个概念之外,没有任何实质。

 

下面我们通过“陈述理由”一个一个来分析。

 

辛二、陈述理由:

本科判有四个颂词,总的来讲可以分两段:前面两颂是观察坏,分别观察离成的坏和共成的坏,主要是讲前面宣说立宗当中的前两句——“离成及共成,是中无有坏”,第一颂是离成的坏没办法安立,第二颂讲共成的坏有没有办法安立;后面两颂是观察成。

 

首先看离开成的坏到底存不存在?

 

若离于成者,云何而有坏?

如离生有死,是事则不然。

 

颂词的意思,如果你认为离开成而有毁坏的话,那么就好像说离开了生而有死亡一样,“是事则不然”,这种事情实际上不合理的,“不然”就是不合理。

 

下面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说离于成而有坏,是事不然?因为世间共称,一个法的毁坏一定是基于法的成立,法已经存在了,后面毁坏掉,这是世间共通的原则,谁都没办法违背,要安立法的坏,肯定是安立在法首先有的基础上。

 

法的成立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说在根识面前成立,我们的眼识看瓶子,瓶子首先有,后面被铁锤砸碎了就毁坏了,所以说毁坏的现象一定是建立在首先有的前提下,在根识面前的坏一定是首先有成。意识面前的总相的坏也是有这种情况,首先有一个法的成,再有它的坏。对于凡夫人来讲,真正了知坏无外乎就是这两种,一个是根识一个是意识。不管是根识面前还是意识面前都必须首先有成,之后才有坏,如果认为离开了成有坏,那么就不符合于实际情况了。所以说离开成,云何而有坏?离开了成是不可能有坏的,如果说离开了成有坏就违背了世间原则。

 

前两句说了意义,后两句通过比喻来说明。“如离生有死,是事则不然。”如果认为离开成有坏的话,就相当于说离开生有死一样。比如说这个人死了,是因为他曾经活在世间当中,生存了一段时间,大家对他的生有印象,这个人曾经生过,现在他已经死去了,死一定是建立在曾经有的生上面。如果说离开了成有坏,就相当于说离开了生有死一样,这个人从来都没有生过,但是说他死亡了,就像石女儿从来就没在世间当中产生过,说石女儿死了完全不合理,没办法成立。因此,如果说离成有坏,就相当于说离生有死一样,是事则不然,这个过失是很明显的,无法成立离成有坏。这样,坏成立的两种情况当中的第一种就被破掉了,认为离开成之外单独有一个坏,没办法安立,离开成是没有坏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说不离开成而有坏也有过失。

 

成坏共有者,云何有成坏?

如世间生死,一时则不然。

 

如果认为成坏共有,就是说成和坏在一个时间当中同时存在,那么怎么可能有成坏?不可能有成坏同时存在的情况。打比喻讲,世间当中正在生的时候又在死,在一个时间当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说不可能有成坏共有。这是词句上的意思。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隐藏的意义。前面分析了离成不可能有坏,下面再把观察的重点转向不离成而有坏。离成有坏不成立,那么对方说:不离成总有坏吧?坏是肯定存在的,如果不是离成的坏,那一定是不离成的坏。对方的观点是,没有离开成就应该有坏,首先有成,然后有坏,成坏同时存在,或者说成坏都是有的,这样就可以安立了。

 

如果只是从名言的概念也可以勉强安立,因为有成的缘故有坏,但也只能够观察在到这个地方了,再往下观察仍然没有办法成立。这个法首先生成了,然后它坏了,似乎是成也存在,坏也存在,没有离开成的坏,因为有成的缘故有坏,这是一种很粗大的观察方式。再进一步观察就没办法安立。为什么?因为所谓的成坏是前后不同的时间状态,首先有成后面有坏,如果笼统来看成坏都有,但是真正分析,正在成的时候还没有坏,坏的时候已经没有成了,所以说还是和前面一样是离开了成的坏,没办法真正说成坏存在。

真正要安立成坏的观点,要么从前后刹那观察,则有成无坏,有坏无成;要么就是同时。前面重点是放在有成无坏或者有坏无成的状态去分析的,下面我们观察成和坏是不是同时或者说都有的情况。

 

前面分析了,在笼统地很粗大地观察时,似乎有成就有坏,但是稍微严格观察时,成坏就没办法安立了。为什么没办法安立?在颂词当中讲“成坏共有者,云何有成坏?”如果认为成坏共有,在成的时候就有坏,成坏是同时的,那么观察,怎么可能有成坏同时的现象?不可能有成坏同时的情况发生,成的时候没有坏,成的本体存在时没有坏灭的本体,已经坏完了就不可能有成的本体,所以不可能真正有又成又坏的情况存在。如果是分析两个法,左边一个瓶子右边一个柱子,瓶子坏掉了柱子还存在,成坏同时。但我们分析的不是两个法,而是说一个法在成的时候,同时法又是坏的。这个法怎么可能有?成和坏是矛盾的法,有成的时候绝对没有坏,有坏的时候绝对没有成,永远找不到成坏同时的阶段,那么怎么可能有所谓共成的坏?不可能有。因此,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打比喻讲,“如世间生死,一时则不然。”在世间当中,生的时候没有死,死的时候一定没有生,就像这个比喻所讲的一样,同样道理,成和坏同时存在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说,坏也是没有办法安立的。

 

有些人认为成坏同时是可以存在的,比如讲中观时使用的拳头和手掌的例子。我们把拳头攥紧,然后五根手指慢慢打开,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首先是一个拳头,然后打开的时候变成了手掌。有人认为,逐渐把五个手指伸开时,就出现了成坏同时的现象,就是说当攥紧的拳头慢慢伸开的时候有拳头的坏——拳头的现象慢慢在消失,而同时有一个手掌的生成,二者是同时的。看起来似乎有这个现象,那么到底是不是成坏同时?不认真观察的时候,可以说有这两个现象,一个是拳头的坏,同时在不间隔时间的当下另外一个法手掌生成了。如果是假立的,可以大概这样安立,但如果是真实安立就不对了。

 

为什么?如果是实有的成和实有的坏,那么所谓实有的概念是不观待的,是无法转变的。但是手掌的生成和拳头的坏灭是两个法还是一个法?实际上找不到两个法,它就是一个现象一个动作——把你的手指展开了。如果说是两个法,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拳头、一个手掌的过失,所以不可能是实有的两个法。既然是一个法,那么把唯一不变的实有定在拳头的坏上面还是安立在手掌的生成上面?如果把实有的法定在拳头的坏上面,那就不可能再额外安立一个所谓实有手掌的生成;如果把实有的定义安立手掌的生成上面,那就不可能再安立实有的拳头的坏灭。因为实有的法只能够确定一个,实有的法不可能既是这个又是那个,观待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它不是假立的。假立的东西可以观待,可以说手掌舒展的时候拳头灭了,手掌也生成了。但是承许是实有的缘故,就必须要确定到底是坏还是成,没办法以观待的方式成立。

 

实有的东西是不观待因缘的,它是不变的,从不变的角度来讲只有安立一个法,如果把实有安立在成上面就没办法安立坏,如果安立在坏上面就没法安立成。所以说在把手指伸开的过程当中手掌的生成和拳头的坏灭只是一种假相,一种概念而己,真正分析时,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实有的东西——拳头的坏和手掌的生成,成坏共有没办法安立。

 

还有在学无常教义时提到:生灭同时,生即是灭。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疑问:生即是灭不就是生灭同时、成坏同时吗?生即是灭,生了之后一刹那也不住的缘故,它的本体是就是灭,这是一种方便的引导,或者说是一种暂时的安立方式而己,并不是像观察胜义谛那样以最严格的方式观察的。因为在生的时候,从它不住一刹那的角度来讲就是灭,所以说生就是灭。如果使用最严格的方式观察,生没办法安立成灭。为什么?生有生的体相,灭有灭的体相。生是实有的,那就绝不是灭,生是实有的缘故怎么可能说生就是灭?生的状态是从无到有的状态,灭的状态是已经生成的法不存在了叫作灭。因此,如果是最严格的方式观察,生就是生,灭就是灭,生不是灭,灭不是生。

 

生就是灭的观点虽然没有经过最严格观察,但也不是没有经过分析。一般世间人认为的生和灭都是很粗大的概念,我们观察刹那生灭,生不住一刹那叫灭,以此安立生灭同时,生就是灭,所以说这方面不是最详细的观察。最详细观察时,绝对没有办法安立生就是灭的观点,法相矛盾的缘故,生的法相和灭的法相完全是矛盾的,所以不可能说生的时候本身就是灭,没办法这样安立。

 

在某个阶段安立生就是灭有其必要性,或者说也是引导我们从粗大的实执当中解脱出来,让我们知道没有一个法是安住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生就是灭的本体。但是真正最严格分析时没办法安立生就是灭的自性。

 

经由上述分析,我们就知道所谓的坏无法安立。为什么无法安立?前面讲了总的原则,如果要成立实有的坏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离开成单独的坏,这个已经破掉了,离开成没有单独坏的;还有一种是不离开成,在有成的时候有坏,这个在第二颂当中破掉了。两种情况都没有办法存在,那么所谓的坏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的坏是虚幻的,只是分别念安立的一种概念而己,怎么去寻找都找不到它的本体。就像寻找彩虹一样,远处看似乎存在,但观察的时候一点本体都不存在。观察梦境也是一样,不观察时似乎梦境当中的法历历在目,好像是亲眼看到、亲身体会的,但是梦中醒来之后连一丝一毫的本体都没有。不观察时似乎有,一观察彻底不存在,中观宗引导我们了知所谓的坏的确只是一种假相而己,是经不起观察的,没办法安立真实。

 

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可能性,离开了成和不离开成之外有坏,那么尽管找。实际上只有这两个情况,所谓的坏如果存在,要不然就是离开成的坏,要不然就是不离开成的坏,除了这两种情况再没有第三种情况。所以可以完全肯定,坏是绝对不存在的,所谓的毁坏概念是一种假相,只不过是众生的颠倒虚妄分别。

 

下面讲成不存在。所谓成是产生,我们对最初的形成、生成也是执著特别大,认为这个产品生产出来了,这个人来到世间了,或者我怎么怎么成就了,世间当中成就很多事业。实际上所谓的成也是一种假相而己,无法安立真实。

有两个颂词,第一颂讲离开坏的成不存在,第二颂讲不离开坏的成也不存在,也就是讲前面宣说立宗当中的后两句“离坏及共坏,是中亦无成。”如果认为成是真正实有存在的话,所谓的成是离开坏的成还是不离开坏的成?也只有这两种情况。

 

首先讲离坏无成:

 

若离于坏者,云何当有成?

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

 

(《中论释》当中是“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堪布说应该是一个句号,最后两句不是问的方式,上师的注释当中也是句号)

 

对方认为成是存在的,离开坏单独有个成,因为有成的时候绝对没有坏,所谓的成一定是离开了坏的成,这是可以成立的。

 

我们分析,“若离于坏者,云何当有成?”离开了坏怎么可能有成?离开了坏是没有成的。“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的缘故,因为所有的法都是无常的,无常是总相,诸法是自相,无常的总相没有一个时间不在诸法的自相当中,换一个讲法,也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都是坏的自性,有成就有坏,所以不可能有离开坏的成。对方认为有离开坏的成,但是中观宗说怎么可能有离开坏的成?一切的成都没有办法离开坏单独存在。

 

再进一步观察。前面已经分析了,首先有成那么就有坏,坏一定是观待成而安立的,这个中观宗可以接受,首先有成可以有坏。但会不会首先有坏再有成?对方认为这是不确定的。为什么不确定?比如说今天生产出来的产品杯子,杯子是不是观待了前面杯子的坏才有成?它没有观待前面杯子的坏,因为它是新产品,不是观待了前面东西的毁坏然后才有了今天的成,如果是坏,首先有成再有坏,但是成的前面不一定有坏。对方的意思是说离开了坏可以有成,比如这个新产品杯子,它就是离开了坏的成,不是首先有坏的成。

 

当然,如果按照轮回的观点来看,这一世生命的成一定是观待了前一世的坏,前一世死掉之后,有了前一世的坏然后才有今世的成,就是说今世的生成观待了前世的坏灭,这很明显;还有我们现在刹那刹那生灭的心识,它的生成一定是观待了前一刹那的毁坏,这也是很明显的;还有种子生芽也是一样的,种子生芽一期一期这样生下来,都是观待了前面的坏然后有现在的成,这些容易理解。但是有些法它是不观待于坏的成,比如前面讲的杯子的例子,杯子是新生成的,它不观待前面法的坏,它不是相续,不像轮回的相续、心识的相续、种子生芽的相续一样,成的前面一定有坏。有些法不一定是这样,所以说可以出现不是坏的成,新产品出来之后,在它前面没有一个相续,所以说这个成应该是离坏的成。

 

但是中观宗分析这也是不合理的,也是很粗大的概念而己。实际上任何一个法,不观待因缘是没有的,果法的成一定是有前面因缘的坏,因缘坏掉之后有后面果法的产生。从这个原则来看,杯子难道是无因无缘的吗?杯子也是有因有缘的,在因缘状态的时候,果法还没有生成,当果法的杯子生成的时候,它前面的因缘一定是坏的。如果前面的因缘一直不坏,那么它的果法是没办法产生出来,所以它一定观待了前面因缘的坏。

 

杯子的亲因是什么?杯子最主要的因是泥土,那么一定是泥土的状态坏掉了,软软的泥土通过火一烧变成坚硬的杯子了,不管是陶瓷也好还是陶罐也好,一定是前面的状态变坏之后,显现了现在的新的状态,也是观待了坏的成。它的亲因是泥土,还有其他的助缘——人工、机器设备,它们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前面的因灭掉之后,后面的果才产生。没有一个果法不观待因,有前面因的坏而有后面果的成。

对方说,你们观待前因后果安立坏和成,但是法本身不是观待坏的成。中观宗说这也是不合理的,颂词当中讲“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即便不观待因,从杯子本身来看,它也不可能是离开坏的成,如果是离开了坏的成,就相当于说这个法不是无常的法。为什么?如果真正有离开了坏的单独的成,那么这个法一定不是刹那生灭的法。因为所有刹那生灭的法,生即是灭,生了之后不住一刹那马上就灭。在世间当中任何一个有为法都是刹那生灭法,对方说这个法是离开了坏的成,那就相当于说这个法不是有为法,不是无常的法。如果这个法不是有为法,那么就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世间当中不存在的法,就是没有的法,或者说这个法是恒常的法。但“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哪里找得到这样的法?诸法里面哪一个不是无常?无常是刹那生灭的,所以说这个法是离开坏的成,完全不成立。“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的缘故,绝对不可能是离开坏的成,法的本体就是刹那生灭的,生就是灭,所以从这方面观察,绝对不可能有离开坏之后单独的成。

 

在上师《中论讲记》当中引用了莲花生大士的公案,有些人认为莲花生大士就是有生而无死、有成而无坏的,他从莲花当中化生,有生的现象但是没有坏的现象,他成就虹光身之后就永远不死了,一直安住。

 

首先从世间当中可以这样暂时安立,但是究竟分析时观察:莲花生大士在降生的时候是不是成就了虹身?显现上在降生时还没有成就虹身,后面通过修持证悟虹身时,刚生下来时还没有成就虹身的那个身体,可以说已经死了,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生死的现象,生下来时的身体在成就虹身的时候已经不存在了,转变成虹身的自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安立有生有死。

 

其次从法性的角度来讲,莲花生大士证悟了虹身,从无为法大涅槃的角度来观察,是本俱的无为法的自性全体显现,是无生无灭的,没有生灭的状态。所以从显现如来藏光明的角度,从大无为法证悟涅槃功德来讲,在法性当中不存在生死,有生而无死这种说法不成立,从究竟如来藏的角度来讲无生无死,就是证悟了无生的缘故才获得无死,所以,莲花生大士有生而无死、有成而无坏的观点,在如来藏光明当中根本无法安立。

 

从空性大离戏的角度来讲,连生死的名词都不存在,何况实质?有生而无死的名言都没有。因此,从莲花生大士自己所证悟的虹身自性来讲,不管是从离戏空性还是从显现光明的角度,都没办法安立有生无死这种说法。

 

然后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不观待莲花生大士本人而是观待他所调伏的众生,比如观待我们来讲,究竟分析时也没办法安立有生无死。因为我们的分别心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法的缘故,没办法真正缘到莲花生大士的法身自性,所以显现在我们面前的莲花生大士一定是有生有灭的。

 

总之,认为莲花生大士有生无死、有成无坏,从暂时的角度可以这样安立。但是有些人把莲花生大士的事例作为无常的反例,如果不分析认为可能是这样,真正分析时,从成就圣者果位的角度来讲,他已经超越了凡夫人分别心的状态,获得无生无死的果位。如果把莲花生大士的最初生和后面无死的果位连接起来,中间所有的过程都省略掉,似乎是有生无死的情况,但其实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莲花生大士成就虹光身,正确的讲法是无生无死,他为什么会获得无死?因为他断除了生,无生的缘故才无死,有生的缘故一定有死,法性当中一定是无生无死的本体。所以不可能存在所谓的离坏而有成的状态。

 

 

 

 

回目录

 

 

 

《中论密钥》74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主要是抉择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因为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很难以通过分别心和语言进行诠表的缘故,所以在《中论》中一贯地使用了一种遮破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相续中认为的有、无、是、非,认为这个是此、那个是彼等等所有的执著,龙树菩萨都是通过遮破的方式予以遣除。我们分别心面前认为存在的法,龙树菩萨观察之后说存在的法是不可得的;如果我们转而承许说法是不存在的,龙树菩萨又通过观察说,不存在的法也是没有的。通过很多种观察方式让我们知道一切有、无、是、非、此、彼等等所有的执著实际上都不符合于法界自相,不符合于菩萨根本慧定的境界。最后通过观察分析,一切无所缘,无所执取的境界相似靠近于法界实相,是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根性来讲,学习《中论》都是在相续中得到无分别智慧或者说实相智慧的总相。有了这样的总相和定解之后,缘这种定解的轨道反复地串习观修,内心中就可以生起觉受,在觉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泯灭有无是非的执著,就可以真正地证悟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获得最为殊胜的解脱。

 

本论在二十七品当中对于我们执著的一切万法,比如因缘、来去、五蕴、烦恼等等逐步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在我们分析的是因果,《观因果品》主要是观察因和果是否接触和合而生果。在一般人的概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因果观,有些认为根本没有因果;有些人认为有农民种庄稼获得收成的因果;有些人认为有实有的善因和善果;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无实有。中观宗在抉择因果的时候,主要是开显因果的真义——在究竟的胜义谛一切无所缘,无所执取,因的本体无所得,果的本体也无所得。在修习最为究竟的实相空性时,知道因果是无可取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在名言中通过因缘和合可以产生因果,有如梦如幻地存在和作用。所以在名言谛中我们要随顺因果而行持,胜义中一切无所缘,安住在因果的本性即究竟空性中。

 

此处观察因果,前面通过因的方式已经观察完了,现在观察果而破,分为四个科判,现在还在讲第一个科判“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有两个颂词,第一颂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二颂。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

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

 

前面讲,如果果不空,那么不空的果在名言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要不然它就根本无法显现,要不然果已经有了就不需要再生等等,有不生不灭等很多过失。那么换一个角度,既然承许果实有不空,有不生不灭的过失,转而承许果是空的应该没有过失吧?龙树菩萨观察:“果空故不生”。和前面观察因是否空性一样,这个地方的空不是指中观宗的空性。中观宗所谓的空是无自性的意思,果是无自性的缘故,如果因缘具备可以产生。此处的空是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而且是实有的不存在,因为对方承许是实有宗。有两点:第一,此处的空是实有的空无;第二,在胜义中,不管积聚任何因缘,都没法让实实在在没有的果产生。因此,如果认为果完全没有(实有的无),那么积聚任何因缘,果法也绝对不可能产生,所以叫作“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灭”,如果果是空的,当然就不会有灭。为什么?这个法从来就没有产生的缘故,没有生就不会有灭,就像石女儿在这个世间中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一样,不可能有石女儿的灭。“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果没有的缘故,所以果是不生也不灭的。中观宗也承许果是不生不灭的,但和这里的不生不灭不是一回事,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在名言谛中,显现上有果法,果法是怎样体现的呢?我们现在的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是一种果,众生的流转是一种果,修行者获得解脱、获得佛果也是一种果。果法在名言中存在,有生有灭。

 

一般的果法,比如说世间中的分别念、我们的身体有生有灭似乎容易理解,但是佛果是有生有灭的吗?这要观待不同的场合,如果观待法身,法身无相的缘故,已经超越了生灭的界限,法身的无生无灭相当于胜义中的空性,不是此处所包括的;如果说是佛陀的色身在名言中出现,他一定是观待了众生的因缘,所以佛陀的色身显现上面也是有生有灭的。为什么任何一位佛的化身在世间中都是显现有降生,中间安住,后面有入灭的情况呢?主要是调化劣根众生。在一般的世间众生面前显现时,因为众生全都是有生有灭,所以佛陀显现的调化身也是有生有灭的,为了打破众生的执著,佛陀也如是示现有生有灭。

 

佛陀的身体是这样,佛陀的智慧呢?佛陀的智慧要分了义教和不了义教的安立:了义的教法中,佛陀的法身智慧或报身等智慧是属于无为法的自性,是大无为法的智慧,是不生不灭的;不了义教法中,观待和调伏一般的所化,安立佛的智慧也是生灭法。比如在因明的教义中,就通过很多理证来抉择佛陀的智慧是刹那生灭的自性,因为所观待的世间法中,没有一个法是真正地常住,恒常不灭,在这个前提下,观待和调伏一些劣根众生,乃至于佛的智慧都是刹那生灭的。没有像外道所承许的恒常不变的自性。外道所承许或是一般人认为的恒常不变,和了义教法中的恒常不变虽然词句上一样,但意义上差得很远,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一般人认为的恒常是分别心面前的恒常,为了说明没有这种恒常,也因为没办法让一般众生了知大无为法的恒常,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在因明等等很多的教义中,把佛的智慧安立成刹那生灭的法,就很符合一般名言的规律。因为两种恒常众生都没办法接受:第一个,世间人认为的恒常有很多过失,分别心面前的恒常是绝对没有的,在世间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法,所以这样安立是不合理的;第二个,如果安立大无为法、如来藏自性的恒常,众生也无法接受。所以抛弃了这两种安立方法之后安立刹那生灭的法,只要在世间中显现,乃至于连佛的身智在内都显现生灭的自性。

 

“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不符合名言世间的情况,所以是有过失的。只有安立果的本性无实有,在这个前提之下既不是不空的法,也不是空的法,在名言中依缘而起,它的本体不是空也不是不空,不是常也不是断,这样很符合于名言的规律,也符合于名言中观察的理证。

 

辛二、以观察一体异体而破:

 

中观有很多一体和他体的观察方式,那么这种观察的基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承许实有。如果承许某个法实有,或者两个有关系的法是实有的,就可以观察是否一体他体。因为真正实有的、有自性的法的本体无外乎是两种:一种是一体的方式存在,一种是他体的方式存在。如果某个法真是实有存在的话,我们就可以用一体他体的观察方式。而中观宗承许,在名言中是如梦如幻的显现法,是依缘假立的法。

 

以前我们再再提到过,依缘假立的法在名言中是勉强安立的,不是实有的法,所以观察的时候也不使用很严格的方式来观察。另外这种显现法是不存在自性的,既然没有自性就没有观察一体他体的基础。所以中观宗老是用一体他体来观察其他的法,而自己并没有一体他体的过失,原因是这样的。

 

观察一体他体有两个颂词,一个是略说,一个是广说。

 

略说:

 

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

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

 

因和果如果完全是一体,那么这样安立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如果因和果是别别的他体,因是因,果是果,这样安立的方式也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下面广说中分析其原因。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这就是不可能是一体和他体的原因。前两句讲因和果不可能是一体的理证。“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生”就是能生,是因,“所生”就是果,如果因果是一的话,那么生和所生变成了一体。打比喻讲,生和所生在名言谛中有很多方式,上师注释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眼根生眼识。眼根是能生因,眼识是所生果,如果因果是一的话,那么能生的因和所生的果就应该变成一体了,就是说眼根和眼识变成一体。但眼根和眼识是不是一体呢?当然不是一体,第一,眼根是增上缘,眼识是通过增上缘而产生的不共的果,增上缘和它所生的果不可能变成一个;第二,眼根是属于色法自性,不管是一般凡夫人认为的浮尘根——粗大的眼珠也好,还是在内道中或者说在论典中安立眼根属于清净的色法也好,都是一种色法的自性;而眼识不是色法的自性,它是一种心识的自性。眼根是色法,眼识是心识、心法,如果它们是一体的话,要么眼根变成了心法,要么眼识就变成色法了,这个过失是非常明显的。这是“生及所生一”的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母亲生子。母亲生了一个孩子,母亲是能生,儿子是所生,那么母亲是因,儿子是果。如果说因和果是一的话,那么能生和所生变成一体,能生的母亲和所生的儿子就变成一个了。但二者绝对不可能是一个,母亲怎么可能是她所生的儿子呢?所生的儿子也不可能变成他的母亲。所以如果承许因果是一体,那么就有母亲变成儿子或儿子变成母亲的这种过失。

 

再进一步观察,如果说因果是一的话,那么就会变成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的问题。总之观察时,过失非常多而且明显,所以不能承许生和所生变成一体。关于这方面前面我们讲了很多例证,此处就不再宣讲。

 

下面分析,如果二者是他体有什么过失。“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所谓的正因和非因就应该相同了。为什么说因果是他体,因和非因就相同了呢?因为因和果是别别的他体。此处也有两个特征:1、因和果是他体;2、是实有的他体。除了实有的他体,还有一种假立他体的安立,比如,遮一的异体就属于假立的他体。遮一的异体适用因果相续是非常合适的,这种所谓的他体不是真正意义上实有的他体,是假立的遮一的他体。为什么要遮一呢?因和果不是一体,只是从不是一体的角度安立是他体,因不是果,果不是因,遮除了二者的一性,假立二者为他体。真实的他体应该二者同时存在,但是因果不是同时,而是前后的,一个法存在时另外一个法并不存在,所以所谓的因果是遮一的他体,即因和果二者之间不是一体,把一体遮除后假立一个所谓的因生果,因是因,果是果,这叫作假立的他体。假立的他体在安立因果时很合适。

 

但如果要安立实有的他体,那就不合适了。第一,只有在两个法同时存在时才能叫作真正的他性,否则就没有他性。如果一个法存在,另外一个法不存在,怎么叫他性呢?你和谁比较是他性呢?如果此处的他性是属于实有的他性,那就只有同时存在,但是因和果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也没法安立真实的他性。第二,不管是前后刹那的因果,还是其它什么法,真正实有的他性一定是两个法,实有他性的缘故,所谓因果的相续就无法安立了。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是他性的关系,张三是张三的相续,李四是李四的相续,二者之间是无关的别别他体。如果把这种关系放在因果上面,那么因就是张三,果就是李四,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怎么能说这个果是这个因产生的呢?我们不能说李四的痛苦是张三的因造成的,如果李四自己没有受苦的因,怎么能说受苦的因全部都在张三身上,然后李四去承受他的果?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没法安立张三造业李四受痛苦的因果关系,他们两套相续的缘故,无法这样安立。

 

所以,因和果如果真正变成他体的话,那么就有这种过失——因则同非因。为什么呢?前面观察非因时分析了,二者之间没有因果相续的关系,就好象种麦种没法得到稻芽一样,麦种和稻芽是两个法、两个相续,麦种不是稻芽的因,它是属于非因。如果因果是真正的他体,麦种和麦芽之间有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呢?按理说麦种是麦芽的因,二者之间是有相续的,但如果真实地安立因果是他体,就相当于二者之间无关了,麦种也没法产生麦芽,那么因和非因一样了。在《入中论》中说,“火焰亦应生黑暗,又应一切生一切,诸非能生他性同”,如果认为因和果之间是他性可以生的话,火焰和黑暗是他性,那么火焰这种非因中也应该产生黑暗的果,而且还应该一切生一切,所有一切万法全都错乱了,是因应该产生果,非因也应该产生果,一切不是能生的他性都相同的缘故,从这个方面进行遮破,所以说“因则同非因”。

 

前面讲《因缘品》时曾经提到过应成派三大不共理论——汇集相违、是非相同、能立等同所立,通过次第分析下来,我们就知道绝对不可能安立因果是他性的。如果因和果既不是一性,也不是他性,除了一性和他性之外又没有其他第三类法的存在,那么只有成立因和果之间是一种假立的关系,在不观察的时候有因生果的现象,但分析之后,因本身也没法成为因,果也没法成为果,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更加没法成立了。所以,在名言中只能假立因果和它的作用,在胜义当中一切无所缘,都是空性的。以上是从一体他体进行遮破。

 

辛三、以观察有无本性而破:

 

这是通过另一种观察方式来遮破因果的实有性。什么方式呢?就是有没有本体,如果说一定有本体不行,一定没有本体也是不行的。

 

若果定有性, 因为何所生?

若果定无性, 因为何所生?

 

“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如果果是一定存在的,那么这个果法是定有的自性,果法已经完全存在了,因又何必生它呢?因的作用就是让不存在的果法出现,如果这个果法已经有了,而且是实有,实有的法就不需要观待因缘,那么这个因对它来讲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样的话“因为何所生?”,完全失去了因的意义了,因没法让一个已经实有存在的果法产生。

 

“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如果这个果法决定没有自性,那么因对它也不起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这种果是实有的无(和前面“果空故不生”有相似的地方),那么因对它也不起作用,在胜义中积聚亿万因缘也没法让已经定性、无法改变的、完全不存在的果法产生,让无变成有的果生过程。如果是假立的无,就可以转变假无的自性;果法定无性的话,积聚再多因缘也无法让它产生。这和前面观察方式大体相同,这里不再多讲。

 

辛四、以能遍不可得而破:

 

能遍和所遍是观待而言的,一般来讲能遍是总相,所遍是指自相、别相。此处的能遍是指总的因果。如果总的因果不存在,别相的因果也不存在。什么是总相和别相的因果?一切法总的因果是总相的因果;农夫种庄稼的这套因果,凡夫人造善业恶业的因果,还有商人赚钱的这一套因果,这方面是属于别相的因果。打个比喻,总相的因果相当于树木的总相,别相的因果相当于松树、柏树这些别别的树。如果总的树木不存在,这个地方没有树,把总相遮除之后,那别别的桉树、松树当然也不存在了。此处说总的因果不存在,别别的因果也不存在,这叫作以能遍不可得而破。

 

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

若无有因相,谁能有是果?

这是从总的方面把因和果都遮除了。“因不生果者”,我们观察:所谓的因生果呢?还是不生果?首先,如果因生果,那么这个因就不是实有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因是观待了生果的这个缘,必须要有果生的情况出现才能安立它是因,所以说这个因就不是真正实有的因。其次,如果因不生果呢?因不生果“则无有因相”了。为什么?“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这是《入中论》中的颂词,意思是所谓的因要生果才能安立成因,如果不生果就不叫因。慈诚罗珠堪布在《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用一颗稻谷来作比喻:稻谷在土里面产生稻芽,我们才能说它是一粒种子,因为它生起了稻芽,观待它所生的果法的缘故,它是一粒种子;如果把这个稻谷放在箱子里面,没有让它发芽,那么它只是一粒稻谷而已,它就不是稻种了。因为所谓的稻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一定要发芽。当然,农民把一千斤的稻谷放在粮仓,在果法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叫作稻种,或者说这一部分稻谷是留种的,它是种子,另外部分是吃的,名言当中可以这样假立。但这是经不起观察的,真正观察时,稻谷还没有生出芽怎么叫种子呢?如果没有生出芽也能叫种子的话,其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叫稻种,因为从没生芽的角度来讲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是假立的。

 

我们再回到正题,因相一定要生果,如果不生果就不叫因,如果它没有生果就是非因了。“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它就不存在因的法相,不具备因的条件。

 

“若无有因相,谁能有是果?”如果因不具备因相,谁能产生果呢?无法产生果法。

 

或者重新换个角度来观察。“因不生果者”,上面是假设因生果还是不生果来进行观察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前面的三个科判来分析,即以是否空性而观察果,观察一体异体而观察果,观察有无本性而观察果。通过这样的观察,真正几套实有的果存在的理论都已经被遮破掉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归纳说因不生果。因产生的是什么果?产生的果是空的果还是不空的果呢?是一体的果还是他体的果呢?是有本性的果还是无本性的果呢?实际上三种观察,果都无法生,所以因不生果,果法无法产生。既然果无法产生,因就没有产生任何果,“则无有因相”。通过前面的三个科判顺势而下,也可以理解好像突然出现的“因不生果者”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做连接。或者说因生果是无自性的,如果因不生果,因就不是因相,没有因相就不会有果,从这个方面来做连接也可以。

 

观察完之后,我们再对照科判“能遍不可得”做最后分析。“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因不生果,果就没有。在《入中论》中讲 “果若有因乃得生”,果有因才能产生。因不生果者,果就没法产生;果没法产生,则无有因相,因就没法产生。因和果都没法产生,那么总相(能遍)就不可得了,就是说总的因果得不到。总的因果得不到,别别的因果又怎么安立呢?前面分析的农民种庄稼、商人赚钱、凡夫人造业等别相的因果都无法安立了。所以能遍不可得,所遍也就不可得,从整个总相和别相因果分析都无法安立实有的因果,只能安立假立的因果。

 

 

 

回目录

 

 

 

《中论密钥》73

73-1

73-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第二组,现在的果作为重点来分析和三时的因有没有接触:

 

若言现在果,而于现在因,

未来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1、现在的果和现在的因有没有接触呢?这两个都是现在位,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有了接触的基础。但是有了接触的基础,不一定因和果就可以接触。为什么呢?因为因和果之间有一个原则,就是两个法不能同时存在。虽然从一个角度来讲,具备了接触的基础,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又不符合于因果的关系了。也就是说,要成立因果就没有办法接触,要接触就不是因果。从这个方面讲,果在现在,因也在现在,二者同时存在就不会有任何关系。就像前面我们所分析的一样,因果同时有没有办法和合呢?因果同时是没有办法发生任何关系的,最后因无法成为因,果也无法成为果。因此,现在的因和现在的果也是无法接触的,无接触就无生。

 

2、现在的果和未来的因能不能接触呢?也是无法接触的。果在现在因在未来,一个是有实法一个是无实法,无法接触。还有,果在现在,因在未来,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接触方式也不可能有。比如说,果在今天就出现了,但因在明天才出现,这是完全无法安立的。

 

3、现在的果和过去的因有没有接触呢?无法接触。从一个角度来讲,因在过去果在现在符合于名言因生果的规律,但二者之间是没有办法接触的。因为因在过去已经灭了,果在现在还是存在的法,一个灭的法、一个不存在的法是没办法接触的。所以,现在的果和过去的因“是则终不合”,也没办法和合。

 

通过详细分析,现在的果和三时的因都没有办法接触。

 

第三组,重点放在未来的果上观察:

 

若言未来果,而于未来因,

现在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1、未来的果和未来的因是否有接触呢?无法接触。因为两个法都是在未来,未来的法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东西是没办法接触的。如果可以接触,就像前面分析的一样,如同石女儿和石女儿接触,或者石女儿和虚空接触,是根本不合理的,所以说未来的果和未来的因无法接触。

 

2、未来的果和现在的因能不能接触呢?因在现在果在未来,从名言的角度来讲比较符合,但是二者之间的接触是没有的。因为未来属于无实法,现在是属于有实法,无实法和有实法是没办法接触的,像前面讲的一样。所以,未来果和现在因是无法接触的。

 

3、未来的果和过去的因有没有接触呢?也是无法接触的。过去的因已经灭了,未来的果还没有产生,两个法都是属于无实法,没有本体,当然就不可能有接触的基础,因此“是则终不合”。

 

《中论》的这三个颂词,是从最细的角度给我们阐释因和果之间接触的情况。此处通过三种果对应三种因来观察分析因果接触到底合不合理,通过龙树菩萨的指引了知:因和果之间没办法安立所谓的接触,所以因和果是假立的关系,因具备了,果就会无欺地产生。但是其内部到底是怎样产生果的?通过详细分析,没有办法找到任何合理的产生方式,实有的因和果无法安立,只能安立是假立的。

 

通过观察因和果之间是否接触,可以抉择一切万法的空性。一般来讲,要抉择万法空性,就是通过学习佛菩萨给我们留下的教言,反复地听闻和抉择之后,相续当中就可以产生空性见。

 

我们相续当中的空性见来自于抉择,如果要产生证悟就必须要修行。抉择完正见之后,如果你满足于正见,只是当作学术上的问题,搞清楚了就不愿意再进一步学习、修证,这也没什么。但如果你想要通过空性的甘露来调伏内心的烦恼,就非修行不可,必须要趋入观修,借用禅修的方式进一步让空性和自己的心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也是假名,实际上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空性的。怎么让我们的心显现证悟的作用呢?必须要反复地观修,否则,见解是一种,境界是另外一种。尤其是现在,我们还处在实执心很强烈的状态,单单了知空性的见解就起到很明显的作用,这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必须要通过观修空性的方式,让相续当中的实执逐渐逐渐地消亡。

 

禅修给出了非常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在这个空间当中了知实执的状态、空性的状态,把自己的心静下来之后,去观察自心的起灭,在起灭当中到底有没有实有?是怎样的状态?在禅修当中完全可以体悟。如果时间够多,就可以安排很多修法去观察,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时间不是很多,每天至少也要修一点点,就像课后我们安排的十分钟禅修。十分钟,从一个角度来讲时间非常非常短,但是对很多道友来讲,可能也只有这点时间进行观修了,抽不出更多的时间。但是很多人不一定只有这十分钟,也可以在其他的时间当中观修,适当地创造自己修行的机缘,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大德对十分钟的禅修也是非常鼓励的。对于修行者来讲,通过十分钟的观修,可以逐渐逐渐地调整心态,扩展心胸。在观修时尽量安住在法义上面,你有思想,就可以观修空性,不要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有些道友说,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什么都不想虽然很放松,闭目养神,但对于修行人来讲,我们可以观察一切万法的空性、本体。前面讲过,有很多颂词可以观修,尤其哪个颂词对你比较相应,你就可以使用。还有慈城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后面,专门讲了修空性的方法,我们花一点时间把它记下来,然后在修行时反复使用。对于空性稍微了解了,去作意观修也不是非常复杂,关键是要找对方法,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反复地去串习,找到空性的觉受、感觉,或者说让自己的心与空性相应,这是我们必需要经历的。

 

许多大修行者证悟空性的境界很高,修行的状态非常自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他最初也和我们一样根本不懂得修行。现在上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法,讲了很多修行的方式,但是上师讲的都是上师的东西,上师的东西怎么变成自己的东西呢?你自己不去体验,那永远没办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虽然很多地方说,上师一加持,一下子就证悟了,但这也是需要很多前因的。与其坐等机缘的出现,还不如现在开始去创造,通过不间断的禅修来找到真正的修行。

 

刚开始观修找不到感觉,觉得很枯燥很无聊,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修行过程中,虽然有可能最初的修行方法是错误的,观修方法走了弯路,但是很多弯路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你必须要走过弯路,才能总结到很多修行经验,也许这些所谓的经验,到后面或者在其他大德看来一文不值,但是没有这些经验,乃至于负面的经验,我们就没办法提高。就是要经过大量的时间消耗,大量的无有意义的观修,最终内心当中才会产生比较准确的、适合于自己的修行方式。因此我们不要害怕,老想着我修的对不对?反正错也错不到哪去。

 

为什么错不到哪去呢?因为有这些颂词作为规范,你观修的时候跟随颂词当中所讲的观待的道理,或者怎样抉择空性的道理去观修,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走火入魔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在修行过程当中逐渐逐渐地耐下性子,我们不要期望在十分钟当中一定要发生什么效力,认认真真地去观察就可以了。

 

有些道友喜欢一个人观修,很多人在一起不习惯。一个人观修有一个人观修的好处,一起观修有一起观修的好处,道友们都在观修善法,心灵与心灵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以前观音上师在海外讲法,很多外国人在听讲,他让所有的人一起观修慈悲心。当时会场非常安静,有一个记者感受到了那种不一样的气氛,这么多人都在修慈悲心,从每个心灵中散发出来的慈悲力量非常强大,他感受到了那种慈悲的氛围,很让人感动。

 

我们每个人都在观空性,虽然有时自己修的不好,但是在这种氛围当中,多多少少会受到共修氛围的影响。而且观修的是空性,也许我们观修的还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空性,还是分别心去观察空性,但毕竟是纯净的、和实相相关的善法,所以身在其中也很容易受到感染,在有形无形当中影响自己。还有,我们在观修之前祈请上师,也能够得到圣者的加持。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这十分钟,认为起不到什么作用,干脆翻一些其他的书,或者东倒西歪的,这是没必要的。我们能把十分钟使用好,这样串习下去肯定是有作用的。我们课后观修原来是五分钟,逐渐加到十分钟,很多道友刚开始不习惯,觉得五分钟很长,但是现在五分钟的门槛早就迈过去了,十分钟的时间大家已经比较习惯了。刚开始观修觉得找不到契入点,现在通过不间断地串习之后,内心当中有时也能找到一点点感觉。

 

很多修法就是这样不断地串习。每天的这个十分钟都能够好好地利用,在半年一年之后,再看我们的心,肯定是有帮助的,而且对于以后逐渐增加禅修时间,它是一个基础。如果刚开始没有通过短时间的观修训练,一下子要坐一个小时或者闭关坐个三天三夜,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尽量在十分钟内把质量提高,然后休息一段时间再观修十分钟,这样延续下去,最后就能够找到真正的修行。就不会在十分钟内胡思乱想,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断地看表,三分钟、五分钟、七分钟,终于过了十分钟了,没有这样的感觉,在这十分钟内反复地观修法义,觉得时间根本不存在一样,一下子就过去了。每次都保持想要修法的意乐,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不断地观修,实执就会不断不断地松懈下去,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柔软。当哪一天哪一座空性修得比较好了,然后去给别人念经超度就会觉得很容易相应。以前觉得要对众生发慈悲心、利他心很困难,但是修空性比较相应的时候,就会觉得发心给众生做超度等等就没什么困难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修空性之后,你的心放松了,变得柔软了,以前做不到的现在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就能相应。

 

修空性主要是泯灭实执。修大悲心也好,修菩提心也好,都是一心利他的,为什么我们没办法一心利他呢?就是因为我们相续中的实执很重。通过修空性,对于空性稍微有点觉受(还不是说证悟,当然证悟的力量更大了),就会发现我们的心比以前柔软很多,这也是修空性的一种果。虽然这个果还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反复串修,把十分钟的经验带到座下,带到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的心慢慢就会变得更柔软,更加容易入道。所以对于每天的观修不要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十分钟太短了,不像一个修行,也不一定是这样的,每个人的修行都是从短短的时间开始的。现在我们在十分钟内做得很好,后面再增加时间就不成问题,这也是循序渐进、逐渐习惯的一个过程。

空性和其他的修法都是有关联的,在空性上面能够入手,烦恼就会逐渐地息灭,以前很执著的东西,当我们修空性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就会觉得执著没有那么严重了,这就是修空性之后发挥的效力。

 

我们一再强调,修空性一定要讲究效率。把你所修的内容整理一下,标个一二三四五,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按照这个次第去做,每次都有一个观修的过程,观修一轮之后还有时间再观修第二轮、第三轮,尽量把时间用在观察上面。以前慈诚罗珠堪布讲过,中观的修法就是观察思维,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奥妙。思维每个人都会,我们在思维其他问题时也是很精准的,把很精准的思维放在空性上面,一边思维一边观察,一边体会一边发现,“噢,空性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空性!”慢慢就能找到一点空性的感觉,找到趣入点之后就非常好!

 

《中论》里面龙树菩萨对于一切假立的问题讲得是非常非常清楚,我们听完空性教义,有了假立的观念之后再去修持空性,一边闻思一边修持对我们的修行很有作用。尤其我们要累积修行的经验,也就是慢慢从一点一滴开始做的。我们一方面观修,一方面同时也在培养寂止禅定,专注在法义上禅定力也会逐渐逐渐增强。所以我们在了知一切万法空性、无自性的理论之后,还是应该去修行。

课堂上的十分钟观修让我们有了一个体验之后,平时也稍微坐一坐,观一观,尽量延续这种状态,在两个小时之后,再观五分钟,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之后,再观个几分钟,逐渐逐渐连成一片。座上面的力量是会影响座下的,如果在座上观得很好,在座下与别人接触,看到一切万法都能体会到虚幻的感觉,实执心会很弱。为什么有些大德规定一天四座、六座,有座上座下的安排,这样就有很好的连接。所以平时如果有可能,在两三分钟、一两分钟当中,也让你的感觉延续,回忆一下修法,这样对你调伏烦恼,对待一切万法的态度,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要结合闻思和修行,当然现在是以闻思为主,以后见解很强了,以修行为主时,现在十分钟的修行也许会发生很大的作用。

 

今天讲到这里。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分了二十七品,宣讲的是一切万法究竟离戏的实相。如今宣讲第二十品——观因果品,主要是观察因和果之间是否和合接触,不管承许因接触果而生果,还是因不接触果而生果,两方面都无法合理安立。在名言谛中固然有因缘和合而生果,但是在究竟实相当中,不管因接不接触果都无法安立实有的因生果。

现在宣讲的是第四个科判——以观察是否接触而破,前面对于过去果、现在果、未来果和三时的因是否接触作了观察和抉择,实际上从哪方面都无法安立。今天我们继续观察因和果是不是真正地接触而生果。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如果因和果不和合无法生果,如果和合也无法生果。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如果说因和果不接触(不和合),那么因就无法生果。为什么呢?因为因和果不接触,因就没法给果以力量,怎样让果产生呢?不接触的缘故,因对果就没法起作用,故无法安立因生果的观点。如果因不接触果也能生果,那就会出现很多错乱产生的过失,东山和西山没有接触也能生果,或是东山的种子和西山的苗芽不接触也能生果等等,有很多过失,所以因和果不接触就无法生果。

 

有些人会举出例子来说明因和果不接触也能够生果的现象。比如磁铁的比喻,磁石和铁屑二者之间是没有接触的,中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磁石还是能够吸引铁屑或铁块,会发生这种因果关系,所以因和果不接触也能生果。对方认为以磁铁的比喻能够推翻中观宗的观点,但真实分析时,这只是一种假立的因果关系,假立的因果就不需要严格去分析,稻种和稻芽之间到底是接触还是不接触等等一系列观察在名言中根本不需要。

 

那么我们分析磁石与所吸引的铁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是真实的不接触就能生果呢?

 

首先观察所谓的磁石是不是自性的能吸。对方认为磁石是一种能吸的自性,这种能吸的自性是否真实?如果磁铁能够吸引其他法的自性是真实的,那它就不仅仅能吸铁,因为有能吸的自性,所有的物体都应该能吸,把能吸和自性实有的特点加到一起,磁石就应该成为能吸一切万法的真实能吸者。但是磁石只能够吸铁,不能够吸其他的物体,原因何在呢?它只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因缘和合,它受因缘和合支配的缘故,磁铁不是自性的能吸。具备了因缘它就能够吸铁,不具备因缘没法吸石头、木头等等,它观待其它的因缘,因此所谓磁铁的能吸是假立的。

 

再以另一种方式观察。磁石吸铁是它的作用,大家知道,在一定的范围中磁铁对于铁能够起作用,如果超越了范围,磁铁的作用就失坏了。比如把磁铁和铁屑放在半米或是一尺之内它就有吸的能力,如果把铁放到房子外面,或者离开几米远的地方就没办法吸了。为什么它受到这种制约呢?因为也是一种因缘法,它受到距离这种因缘的制约,必须要观待距离,距离得近,它就能够发生作用,离得远就没法发生作用。

 

不仅仅磁铁是这样,地球的引力也是这样,在一定的范围中,它可以发生吸引,如果超越了范围,在外太空就没法发生这种引力的作用了。这也是一种因缘,同样观待了距离,观待了某种因素,它才能够产生所谓能吸。它明显地观待了其他因缘,所以它不是自性的能吸,否则不管距离有多远它都能吸。如果不观察,磁铁的能吸似乎是实有的,但是经由分析,它自己本身也是因缘和合假立的现象,是一种缘起,说明所谓磁铁能吸的本性不是实有的。

 

以上是观待因和果之间的因缘而作的观察。

 

再进一步地观察磁铁本身是不是真实成立。磁铁或磁石也是色法组成的一种物质,它的本体是否存在呢?我们可以使用离一多因进行分析,究竟观察时它连微尘都不存在。自己的本体都不存在,又何来吸铁效应的因呢?它无法作为因,那么因和果接触不接触等一系列的后续观察也就不需要了。

 

或者观察:磁铁本身是不是观待因缘有的果法呢?磁铁当然是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果法,具备了某种因缘后就产生了磁铁这种果,既然是观待因缘产生的果,它自己是无自性的。磁铁本身也是一种假立现象,那么它和果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实有的。

 

对方认为因和果不接触也应该有果,中观宗认为,在名言现相中不认真观察可以假立不接触有果,但如果要成立是真实的,那么通过前面的几个步骤逐个分析抉择,哪一个步骤都无法得到所谓实有的磁铁吸引铁屑,所以“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不接触有果无法真实安立。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对方说,既然不和合接触不能生果,那因和果和合总能生果吧?实际上因和果和合接触也没法生果。为什么?因为因和果要接触,就说明在有因的时候果法已经存在了,这样才能够接触。比如瓶子接触柱子,在两个法都有本体的前提之下,才有所谓和合接触的情况。但是在有因的时候果能不能存在呢?从能生所生的角度来讲,有因的时候无果,果存在的时候因早就灭了,永远不可能发生有因的时候就有果的情况,因此无法安立因和果有和合接触。接触的前提必须是因果同时,但如果承许因果同时,一方面可以成立所谓的接触,但另外一方面就失坏了因果的特质。因和果的特质是彼生相属,一定是前因后果,所以没法安立因果同时存在,否则果成无因生,因成了恒常,若详细分析还有很多过失。所以因和果和合,也绝对无法生果。

 

因和果接触不接触都不能生果,到底怎样生果的呢?名言中只有一种缘起生,假立的生。通过分析,接触不接触都没法得到本体,因为因果本来是假立的,经不起任何观察,在名言中只能说因缘集聚时可以产生果法,因是假立的因,果也是假立的果。虽然是假立,但在名言中仍然有现象、有作用。比如说你造了善因,后面感受善果,你造了恶因,后面感受恶果,你犯了戒律最后要堕地狱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假立的,但也有它的作用。

 

如果没有加入空性的概念,我们会认为造了恶业受果报是真实的,但是通过中观宗的理论分析,这种现象和作用存在,但不可能是实有的。罪业如果是实有的,那就永远无法忏悔清净了,正因为罪业无自性,如果具备对治的因缘,它的果法就会完全消失,就是说罪业的本体也会消失。为什么我们要在果法没有成熟之前励力忏悔?如果以空性正见去忏悔,忏罪的效果会非常好,因为在胜义中的确不存在实有的罪业,它是一种虚幻假立法。如果具备了某种因缘,就会把罪业消尽,是这样一种原理。

 

辛五、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本科判观察因和果是否空性而进行破斥,对方解释所谓空性就是不存在,而中观宗的空性是无自性的空性,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因无自性可不可以有果呢?因无自性可以有果。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有时因是根据的意思,因为什么所以什么,但是这里的因是因果的因。前面分析了这个地方的空不是中观宗所讲的现空双运的空,只是分别念面前理解的空,是不存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在因上面根本不存在果法,那么这个因就没法生果。在《青目释》中讲,如果一个妇女没有怀孕,她就没办法生孩子。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在因上面有果法,它就可以产生。因是妇女,果是小孩,如果小孩在妇女胎中已经存在,即因上面存在果法,最后就可以出生;如果这个妇女没有怀孕,那么后面就不会产生孩子。这个比喻说明,如果在因上面完全不存在果法的话,“因何能生果”呢?这个因就没法生果了。

 

还有在《显句论》中讲,如果因上面没有果,那么这个因就和非因相同了。因为非因上面没有果,因上面也没有果,所谓的因就和非因一样。

 

非因为什么没法产生果呢?因为非因上面不存在果法,比如说,沙子里面没有油,沙子就是油的非因,不是油的正因,所以无论怎样压榨沙子也无法从沙子里面榨出油来。以此安立因和非因的差别。既然因中没有果法而安立成非因,那么对方承许因中空无果,难道不是和非因一样吗?非因之所以成为非因,就是因为它里面没有果法,在对方所谓的正因中也没有果法,那么这个因和非因相同。沙子中没有油安立成非因,菜籽中如果没有油,它和非因就一样了,为什么说菜籽是菜籽油的因呢?因为在菜籽中含了油,果法在因上面具备或者说因具备生果的能力是能生。如果果法在因中完全不存在(不是无自性的不存在,是真正的不存在,因为我们所破的对方都是实有宗,他们安立因上无果,是实有的没有),在因上面是实有的没有果,那么再怎么集聚因缘都没法从不存在的法中产生所谓实有的果。

 

因此说“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因就没法生果了。如果能够生果,那么所有的法就会错乱产生,不管是因和非因都会有产生它的果法,是因和非因是相同的缘故。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在因上面没有果法,就没法生果,那么对方转而承许另外一种观点“若因不空果”,在因上面有不空的果,就是说在因上面果法是存在的,总该是实有的,或者说总该安立因生果了吧?比如,刚才说这个妇女没有怀孩子,就没法产生孩子,那么现在承许因中有果,就好像孕妇已经怀了小孩,那么总能够生果了吧?

 

中观宗说,孕妇怀了小孩,后面生小孩,在因中有果法存在可以生果,这是一种假立的因果,不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则有过失。什么过失呢?因就没法生果。为什么?因为果法在因中已经有了,那又何必让因去产生呢?所谓的因生果就是因为果法不存在,因让果法产生,这是因的作用,是因生果的意义所在,如果果法已经存在了,那么因的作用、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

 

孕妇生小孩的例子又怎么解释呢?这是从假立的角度来讲,母亲是因,小孩是果,似乎可以说果在因上存在。但是因生果,因为果法不存在,因才可以把果生下来。是什么意思呢?妇女怀胎时,小孩在母胎中还没有真正地产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小孩在世间中是没有的,因让他产生,这个因具有因的作用,从缘起方面解释是可以的,这是假立的。如果已经真实地存在果法,那么这个果法就不能再产生了。

 

还有一个问题,所谓的因果关系,果法在因中存在也是假立的,这个小孩住胎九个月零十天,而在他住胎之前是中阴身的时候,母亲没有怀他,所以果法还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中间掐一段来观察似乎有什么过失,但是如果多观察几步,实际上还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世间假立的角度分析有合理之处,但是要安立实有的观点,真正的果法在因中已经有了,那么绝对不需要再生。果法有了再生,就会有《入中论》中讲的无穷生、无义生等种种过失。这个理论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次,今天不再重复。

 

庚二、观察果而破:

 

前面观察的重点全都是在因上面,这个科判观察的重点放在了果上面,虽然和前面的理论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绝对不是重复,因为前面是观察因,下面是观察果。我们看颂词时一定要把科判看清楚,知道龙树菩萨在此处已经把重心移到了果上面。

 

(观察果而破)分四:一、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二、以观察一体异体而破;三、以观察有无本性而破;四、以能遍不可得而破。

 

辛一、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

 

下面两个颂词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颂,如果果不空的话就应该没有生灭;第二颂,如果果是空的,也应该没有生灭。

 

为什么果不空不应有生灭,果空的话也不应该有生灭?不生不灭不是中观宗所承许的吗?为什么此处把果不生不灭作为一种过失来进行分析呢?因为中观宗的不生不灭和这个地方所讲的不生不灭不是一回事情,这个地方的不生不灭成为一种过患,中观宗的不生不灭成为一种善巧的安立。

 

此处所讲的不生不灭成为过患的原因:世间中的果法不是不生不灭的,而是有生有灭的,不管是须弥山,还是我们的身体、想法,实际上这些都可以安立成一种果,世间当中任何一种果全都是有生有灭。如果承许果不空,不生不灭就会成为一种过失;果空,不生不灭也会变成一种过失,不符合世间中果法生灭的现象,所以此处把不生不灭的果作为一种过失来进行分析。

 

首先讲如果果不空,不应该有生灭的过失: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

 

“果不空不生”,如果果不空,它就不会有生。此处的不空是实有存在的意思。

 

果不空所以不生可以分两步观察,或者说有两种过失:

 

一、我们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果法已经有了,果法是不空的,而且是实有的,那么果法就不会有生。为什么呢?因为果法不空,已经是实有了就不会再产生。这是第一种观察的方式。

 

二、世间当中不空的法全都是不显现的法,所以它是不生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当中所有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法都是无实有的、空性的,真正不空的法在世间中绝对不存在,不存在的法才不生。如果承许果法是实有不空的法,是堪忍自性的法,它就绝对不可能出生。

 

这个道理在《中观庄严论颂》,尤其是《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讲得非常清楚。麦彭仁波切在讲完离一多因之后说,一切万法因为无自性、空性的缘故才可以产生,如果法有稍微的自性存在,那么这个法在世间中是无法产生的,就像恒常的法无法产生一样,实有的法也绝对不可能产生。真正实有的法是绝对不观待因缘的,在世间中哪里去寻找一个不观待因缘的法呢?有为法是观待因缘产生,无为法是观待有为法而假立,世间中任何一个法都需要观待因缘。实有的法不需要观待因缘,没有因缘的缘故,它绝对不可能产生。

 

这是第二种观察方式,如果果是实有的果,它就是没有的法,没有的法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

 

“果不空不灭”,如果果是不空的法,它也不会有灭失。为什么?因为这个法是实有的法。重点放在假设这个法已经存在,在这个前提之下果不空,它是实有存在的缘故不会有灭。法要灭是观待了灭因,有灭因它就会灭,如果果法是实有的不空的法,不会观待因而生,也不会观待灭因而灭。这个法有了,也没有灭因,所以不空就不灭,不灭就会恒时存在。但是我们观察整个世间有没有一个恒时存在的果法呢?根本没有。这是第一种观察方式,如果果不空它就不会有灭。

 

第二种观察方式和前面一样,不空的法是不存在的,在整个世间中不会显现,没有显现当然不会有灭了,所以也不会有灭。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如果承许果不空,就会有不生也不灭的过失。前面分析了为什么把不生不灭作为一种过失,因为在整个世间中果法的现象都是有生有灭,最初不存在,后面因缘和合存在了,因缘散坏后又消失了。但是现在如果承许果法不生不灭,就会出现果法要不然从来不产生,要不然产生之后就永远不会灭的过患,这绝对不符合名言现相。通过这个理论没法解释名言中的果法为什么是有生有灭的,因此这种观点不是一种善巧的安立,而是作为一种过失。

 

实际上果法不可能是真实不空的,只有安立无自性、无实有的果法才非常合理。就像幻术一样,幻化象马的产生是无实有的,就是在无实有中才可以显现。幻化的象马在过去没有产生,在未来也没有,在当下,咒术师念咒语等因缘具足时,在观众面前显现了幻化的象马。但是正在显现时也不是真实的,因为让它显现的因缘是咒术师嘴里面不断念诵的咒语,如果咒术师停止念咒,这个因缘一断,幻化的象马马上就会消亡。消亡时趋向于哪里呢?它本身是一种无自性生,消失时也不会有实有的灭,不会有实有的去处。

 

幻化象马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正在显现的当下是无自性的,这个果法观待了因缘是无实有的果法。它的生因是什么?它的生因就是幻术师念动的咒语,它的灭因是什么?幻术师把咒语一停,它就灭掉了,它的显现明显观待于咒术师的咒语。我们通过幻术师的比喻完全可以推知一切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法。

 

以器世界为例,佛陀在经典中讲器世间有成住坏空的阶段,在我们地球或者说这个世界形成之前,它是空无的状态,一大片虚空而住;后面坏劫之后,不管是用七火烧,用七水淹,还是风去吹,毁坏之后它又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地球在过去是没有的,在未来也是没有的。

 

那么现在地球是有的,是怎么有的呢?通过有情众生的业力显现,中间积聚因缘,各种因缘和合之后,就形成了地球,就像咒术师的咒力催动幻化出了象马。形成器世间的因缘主要是有情的业力,有情的业力没有消散,通过有情业力这个“咒语”的催动,就会逐渐形成须弥山、地球、山河大地。

 

后面当这股业力的力量不再那么强大,开始消亡时,器世间就逐渐开始衰败,最后这股业力消失之后,这个世界就失去了和合的因缘,通过火烧水淹等,它就彻底消散了。有情业力的“咒力”消失的时候,这个现象中的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将来有情还会重新显现业力,第二股业力出现时,器世界又形成了,然后又灭了,又形成、又灭……所以这一切也是幻化的。观待有情的某种业力形成这样的器世界,因缘消散之后,器世间也就没有了。我们看起来这么稳固的须弥山、铁山、铜山等等难道是幻化的吗?当然是幻化的,和幻化师幻化象马的原理完全一样,没有丝毫差别,器世间的法都是假立的法。

 

再观察有情世间,和幻化的原理也一模一样。在最初的时候是没有的,未来也没有,从长远或暂时的角度都可以分析。

 

从长远的角度,按照《虚幻休息》的讲法,在有情轮回之前,众生是不存在的,在未来有情成佛之后,也是不存在的,在中间这个阶段,通过众生相续中俱生的无明种子习气等等因缘和合,突然产生了众生。众生的显现,完全是依靠因缘和合,就像咒术师的咒语一样。

 

让众生显现五蕴的因是什么呢?无明、我执、业、烦恼,这些法让有情幻化出身体和心,显现出“咒力”。如果这种因缘一直存在,那幻术就会一直演变下去,什么时候这种因素终结,比如说通过修持无我空性断掉我执、业力,断掉心识的流转,这个时候众生就会彻底从法界中消失。

 

但是消失之后是不是就完全断灭了呢?按照小乘的观点,入了无余涅槃的话,可以说这个众生在法界中就永远没有了,灰身灭智,五蕴都没有了;按照大乘的角度来讲,一个众生消失了,一尊佛显现了(一个众生的消失代表一尊佛的出生),不会成为断灭。要让众生的现象完全消失的话,就要停止咒语的力量,这种咒语的力量就是我执、烦恼、业,就是心识的流转。

 

通过小乘的人无我空性可以把我执灭掉,通过大乘的法无我空性不仅仅把我执、业、烦恼灭掉,而且可以把心识的流转灭掉,不管是阿赖耶识、意识,还是种种识,完全可以灭掉,然后显现佛智,同时这个众生的现象就消亡了。这是从总的方面讲过去、现在、未来。

 

从短期来看,过去的法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说前世已经不存在,所以说这个众生是没有的;未来后世还没有出现,也是没有的。现在这个众生在当下显现了,是通过什么因缘呢?通过众生的我执、烦恼、心相续等等各种因缘的和合,众生就会出现,我们今生投胎,经过父精母血的助缘形成了身体和心,形成了想法、习气、根性等等,如果因缘继续存在,我们还会继续流转下去。

 

因此,有情界也是无自性的,只要因缘中断,有情的流转就不会再出现,我们有漏的身体和想法就不会再相续下去,这就是佛陀开示的一切有情流转和还灭的道理。

 

世间上的众生没有学习佛法,不了知这种幻化的道理,尤其是不了知幻变的因素,所以一直不间断地在维护流转相续的因缘,还在不间断地催动咒语。有一部分人通过佛陀的教化明了了,让众生流转的因素是业力、我执、烦恼、心相续,开始修持二我空,把该灭的灭掉之后,他就不会再流转了,这就是获得解脱道的道理。

 

只要因缘不再具备,因缘一散众生的现象马上就会消散。所以身体和心的确是幻化的,没有丝毫的自性存在。

 

有时候我们抉择法不存在,必须要用离一多因的观察方式一个一个地分析,从粗到细、从外表的现象分析到它的微尘。当然,在抉择见的时候,如果相续中的执著比较严重,通过离一多因观察非常有力量。对于小乘习气比较严重的人,他认为粗大的法都是通过微尘不断累积之后形成的,接受了这种观念再破斥法,肯定首先要破斥粗大的法,破完之后再去破中等的法,之后再去破微尘的法,最后再破最细的微尘,这样一个一个分析下去才能够把所谓法的本体全部破斥干净。因为他已经接受了粗大的法是细微的微尘组成的这个观念。

 

但不使用离一多因也可以破斥。假如从来没有接受过微尘观念的训练,知道一切万法是因缘和合而显现的,所谓微尘的法也是一种安立,比如接受了大乘唯识的观点,首先抉择唯心所造,这一切色法,身体也好,外面的山河大地也好都是心识的显现,就像梦中的山河大地、身体没有一点微尘的自性,连一点色法的本体都不存在。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种大乘唯心的观点,那么在观察时就不需要去破什么微尘了,因为本来就没有微尘,了知是幻化的就可以了,反正因缘具备,幻相就出来了。幻变的象马到底有没有微尘?没有微尘。 那么需不需要通过破微尘的方式去破呢?如果你把幻化的象马执为微尘组成的话,你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去破,否则就不需要通过微尘的方法去破。

 

那怎样破呢?就是通过因缘和合,因缘和合时就显现了,因缘一散就没有了,如同中止了咒术师的咒语。我们破自己所执著的身体或者其他法的时候,可以使用破微尘的方法去破,也可以通过缘起去破。因缘和合之后,就产生了这种法,因缘一散马上就没有了,大的现象没有了,微尘还有吗?哪有微尘存在!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讲,一切都是幻化的,没有所谓微尘不微尘的问题,只要了知是幻化,马上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是无自性的。

 

万法生起、安住和消散的方式都是通过因缘来显现的,我们可以通过夏天彩虹的比喻来了知。 夏天的彩虹怎么生成的呢?是因缘具备而有的,下了雨,有阴云,再加上对面有阳光,这几种因缘和合出现彩虹。比如,下午阳光是从西边射过来,在东面有一大片乌云存在,然后又下了一点雨,这三种因缘一和合彩虹马上就出来了。彩虹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没有一个实质的来处。住的时候,因缘都具备时它就存在了。散的时候,只要其中一个因缘散了,比如说雨停了,空中水气不存在,或是西面的太阳没有了,或者东面的障碍物没有了,它马上就消散。实际上生住灭的过程都是无自性的,尤其是灭,它没有灭到哪去,只要因缘一散,它自己的本体马上就没有了。

 

我们的身体、烦恼也是这样的,如果把某种因缘中止后,这个现象就不会再存在。多观察夏天彩虹的这个比喻,对于我们身体的安住、生起或消灭都是幻化的道理就完全可以了知。而且从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修行方式——怎么样让我们的习气、烦恼灭掉,怎么样显现出世间解脱道。

 

分析这个比喻,再对照如幻如梦的义理,我们就会知道,现在我们执著实有的身体、想法,或者有时候非常高兴,有时特别悲伤,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幻化的、假立的,这样就可以从大喜大悲中解脱出来,安住在一切万法的实相中,这方面是我们需要了知的。

 

有些时候因缘特别强烈,在佛学院时也看到过出现两道彩虹、三道彩虹的情况,有些时候彩虹非常明显,很浓、很艳;有些时候只是有一点点因缘,彩虹淡得几乎看不见,仔细分辨时,才看到有一道很淡很淡的彩虹。实际上很多很浓的彩虹和很淡的一条彩虹,从现象上看的确是有差别,一种是很让人悦意的,看得很清楚,一种是几乎看不到,但是它们幻化的自性是一样的。显现上有浓淡、多少的差别,但是幻化的本体没有任何差别,幻化的自性都是平等性的。

 

这个喻义是什么呢?通过这个比喻可以了知,世间中有些人显现上有财、有势、又庄严,方方面面都具备,这相当于又浓又艳的三道彩虹;有些人就是平平淡淡过一生,不显山露水,相当于一道很淡的彩虹。但不管是怎样的人,幻化的自性没有任何差别。在浓和淡的彩虹之间我们很容易了知,很浓也好,很淡也好,实际上幻化的平等性完全一样,在世间中显现高位或平淡的人,幻化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乃至于佛陀的显现和众生的显现也是平等性的,都是幻化的,如果把很浓很艳的三道彩虹比喻成佛的三身,比喻成佛的功德法,把一道很淡的彩虹比喻成众生,显现上面的确有差别,但是在幻化的本性上面完全一样,只不过幻化的因缘不一样,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显现。因此,对于处在高位的人,平时容易让我们产生嫉妒或羡慕的人,知道他也是幻化的,然后对于贫穷的人也知道是幻化的,了知都是平等幻化,就不会对高高在上的人产生羡慕、巴结的心态;对于地位很低的人也不会产生鄙视或傲慢的心态,都是平等的。

 

如果你能够安住平等义、平等心,就可以平等地对待一切;如果不知道这是平等幻化的,就会差别对待:这个是我的亲友,那个是我的怨敌,对亲友很执著,对于怨敌非常嗔恨。但实际上亲友怨敌与彩虹的显现一样,平等性方面是一样的。我们思维这种平等性和幻化性,能够帮助我们悟入一切万法的实相,在实相中全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平等,高低平等只是名言中的假相。佛陀证悟了平等性,所以佛陀能够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还没有证悟,所以对待众生的态度迥然有别,出现很多不平等、差别的对待法,如果悟入平等性,这样的想法就不会有了。

 

尤其是当我们真正安住在平等一味上(不仅仅是通过理论抉择),肯定会对众生平等对待,如果只是通过理论抉择平等,因为相续中实执还没有受到影响,对待众生还是有差别。佛陀当年也说,对待提婆达多和亲生子罗睺罗完全是一样的,因为完全证悟了幻化的平等性,所以他在行为上这样表现出来。我们没有证悟,在嘴上可以讲这个道理,但是在真正对待他人的时候仍然是有差别的。

 

显现的长短也是一样,因缘具备的时候,彩虹显现的时间比较长,因缘缺的时候显现得很短。但不管显现长也好、短也好,平等性还是一样的,反正是幻化,只不过幻化的因缘有长有短。与此对照,在世间中有的众生有长寿的因缘,也有小孩生下来就死的,长寿活得很长也不代表实有,活得很短也不代表无实有,都是平等幻化的。并不是彩虹显现的时间长就代表是真实的,显现的时间短就是虚假的,人的寿命长短也是这样。

 

再进一步讲,在轮回中如果漂流的因缘一直具备,比如我们现在还在巩固我执,增加烦恼、业力的话,那我们流转的因缘就长了,就像彩虹保持的时间长一样。有些人发现不能再流转了,他要中止“咒语”,首先修持出离心、菩提心,然后修持空性,修持空性就是斩断流转的因缘,对他来讲就可以控制流转的时间。所以轮回不是不可操纵的,只要听受了佛的教言,了知了流转的原理,轮回就可以有长短。幻术、彩虹显现时间很长是不是好事呢?对众生的流转来讲,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代表我们还要一直在轮回中流转。为什么会流转呢?因为因缘还在不间断地具足,我们现在还在有意识地造流转的因缘,或是保留流转的因缘,让幻术继续下去的“咒语”还在不间断地念诵,像这样还要一世又一世流转下去。

 

如果从现在开始好好发起利他心,好好地修空性,让显现幻术的“咒语”中断,我们很快就会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在我们前面很多有情中断了“咒语”的缘故,已经成佛做主,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了。现在我们就处在一个选择的阶段,是选择继续催动幻化的咒语还是选择中止咒语?如果是自欺欺人,流转的因缘非常容易具备,肯定会流转下去的;如果不愿再流转,现在就需要修习空性,修持殊妙的正法,这样很快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以上是观察是否空性而破,使用了幻化和彩虹的比喻。果是无实有的缘故无生无灭,通过比喻与意义对照,很容易让我们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了知实相之后,就非常容易从轮回中获得殊妙的解脱。

 

我们现在正在流转,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观待了咒术师咒语一样的业力,使我们继续保持这个相续。如果咒语不间断,幻术肯定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不用怀疑的,因为这个“咒语”一直催动着,让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到现在,现在如果还继续保留这个咒语的话,肯定还会流转。但要选择中断“咒语”,现在也是最好的时机,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时机。我们应该好好分析观察。

 

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目录

 

 

 

《中论密钥》7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分了二十七品,现在宣讲的是第二十品——观因果品,进一步分析因果在胜义当中一切无缘,名言谛当中是如梦如幻显现的实相义。

 

这一品分了三个科判:一、遮破以因缘和合而生果;二、遮破以因而生果;三、摄以破成立之义。昨天分析了如果是因缘和合而生果,那么果是在因缘和合之后产生?还是同时产生呢?或是在因缘和合之前产生?果在因缘和合之后产生,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同时产生,也没办法安立因果关系;于和合之前产生也是不合适的。对此已逐步作了分析。

 

己二(遮破以因而生果)分二:一、观察因而破;二、观察果而破。

 

分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观察因来破斥因生果,二是重点放在果上面来破斥因生果。

 

庚一(观察因而破)分五:一、以破因而破生;二、以观察有无关联而破;三、以观察是否现见而破;四、以观察是否接触而破;五、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

 

辛一、以破因而破生:

 

这是以破因的方式来破产生。颂词有六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师仁波切讲记的科判,第一颂是“观察因变为果而破”,通过观察因变为果的方式进行遮破;后面两句是和下面的颂词连在一起,归摄在“观察灭不灭而破”的科判当中,以观察因灭不灭的方式进行破斥。)

 

如果因变为果是不合理的:

 

若因变为果,因即至于果。

是则前生因,生已而复生。

 

中观宗对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因缘和合前、和合中、和合后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对方认为:前面所分析的舍弃因的位置、不舍弃因的位置等等,这些分析都没有什么道理,因在产生果时,它没有舍弃自己的本体到达果的位置,只不过是在阶段上面不同而己。前面阶段主要是因位,果还没有产生,还是因的本体;到了后面果位产生时只是阶段不一样,因的本体并没有舍弃。

 

打比喻讲,种子生苗芽的整个过程都是因的本体在起作用,通过种子而生芽,通过芽而有茎枝叶花果等等一系列过程,前前产生后后,前前属于因位,后后属于果位,但都属于因生果的过程。所以说即便产生后面的果,因的本体仍然是没有舍弃的。

 

还有跳舞者的比喻:同样一个演员,上午穿着天人的衣服跳舞,下午穿着人的衣服跳舞,在显现上面演的是天人和人道的众生,实际上演员本人是没有变化的。因此,可以安立因的本体也是同样没有变化过,只不过是从因变为果,因的本体并没有舍弃。

 

我们分两个侧面分析。第一,如果是名言假立的,这种说法可以安立。一个演员早上演一个角色,下午演一个角色,实际上是一个演员;或者我早上做一件事情,下午做另外一件事情,作者是一个。从假立的侧面可以这样勉强安立。第二,如果从胜义谛的角度观察,因变为果而又不舍弃因的位置、因的本体,因就会变成恒常的因,但是在整个世间当中找不到任何恒常的法,恒常的因也不例外,绝对是没办法安立的。

 

“若因变为果,因即至于果”,如果真正是因变为果,因的自性变为了果的自性,因已经到达了果位,但因的本体并没有舍弃,还是属于因的本体。如果要这样安立,“是则前生因,生己而复生”,前面产生果法的因,在生了果法之后,还应该不间断地产生果法。

 

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承许:因变为果,但因的本体并没有转变,没有失坏因的本体。如果在果位时,因的本体还存在,那么因的作用是干什么的?因就是生果的,是因就必须要生果,不生果就不叫因。对方安立因的本体没有失坏,在果当中还有因的本体,它是因就一定要生果,所以说“生己而复生”。虽然前面它已经产生了自己的果法,但在果法当中因的能力、自性还存在的缘故,还要产生果。即便第二次产生了果法,但在新产生的果当中因的本体还没有损坏的缘故,还要第三次产生果,乃至于产生无穷无尽的果。

 

如果对方说:因的本体虽然存在,但是它已经不生果了。那么这也有问题。为什么?因的本体存在但是不生果,这不符合因的法相。前面讲了因的法相就是能够生果,它不生果怎么叫因呢?所以对方说“果位当中因是存在的,但因是不生果的”,这和一般的逻辑,和大家承许的因的法相、因的本体特征完全不符合。因此,对方认为因不生果也是不对的。从这个方面可以破斥。

 

注释当中还通过其他侧面进行观察破斥。

 

比如说,因变为果时,舍弃不舍弃因自己的本体?一、如果说在因变为果之后,舍弃了因的本体,那么在果位时因就不存在了,这和对方“果位当中还有因”的立宗就矛盾了。二、如果说因变为果之后不舍弃因的本体,那么在果位当中就应该出现,就应该能找到因的影子或者说因的自相。我们用可见不可得的理论分析:以豆种和豆芽为例,豆芽是长条形、绿色的,因是圆形的、黄色的形色,如果说因到果位之后并没有舍弃因自己的本体,那么就应该在豆芽上面找得到这种圆的、黄色的物体,但是不管怎么寻找都无法找到。通过可见不可得的理论,完全可以遮破因到果之后因的本体还存在的理论,这是完全不合适的。

 

还有一种观察方式:如果因到果之后,因还是因,农民种庄稼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到了果的时候,因的自性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春天下了一颗豆种,秋天果还是一颗豆种,没有转变增长,农民辛辛苦苦种庄稼,最后收成还是一颗豆种,就没什么实义了。

 

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承许因生果之后因还存在自己的本体。这是以破因而破生。

 

下面是从因灭和不灭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灭了因之后而产生果有过失:

 

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

 

前面破斥了,如果因的自性不变,则有很多过失。对方就转而承许:并不是因不灭而生果,应该是因灭了之后而生果。

 

因生果时因灭而果生,符合名言的规律。但是从胜义的角度观察时也不合适,“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因灭掉之后已经不存在自性了,就像石女儿一样不存在,怎么可能说果从因当中产生呢?如果说果能够从已经失坏的因当中产生,那么这个果就可以从石女儿当中产生,因为从已经灭尽无踪的角度来讲,因灭尽和石女儿不存在本体是一模一样的。因灭了,已经不存在了,就没有办法发生效果,它的作用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就无法产生果。即便是果产生也绝对不可能是从因当中产生的,因为因已经断失坏灭了。

 

但是果不从因当中产生又从哪里产生呢?因此,认为实有的因灭掉之后可以产生果,从方方面面观察分析,的确就会存在上述过失,没办法安立因灭掉之后产生果法。

 

辛二、以观察有无关联而破:

 

上师的讲记当中,此科判和前面“因灭而生果”为一组来观察(上师讲记科判,丑一、灭不合理:丑二、不灭不合理),前面分析了因灭而生果,后面观察有没有关联——因不灭而生果。因不灭和关联意义是很相近的,此处科判可以互相涵摄。

 

有无关联即有没有关系,如果说因可以生果,那么因果之间有没有关联?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

 

若因果相关,因住果岂生?

若因果无关,更生何等果?

 

因生果时如果安立关系,要么有关系,要么无关系。

 

首先分析,因生果时因果之间相关。“若因果相关,因住果岂生?”如果因和果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那么有关系的法应该是同时存在的,不同时存在就无法发生关系。比如一个法存在,一个法已经灭掉了,一个有的法和一个无的法是没办法发生任何关联的。如果要发生关联,应该同时存在。因到果之间如果都发生了一种联系,那因就应该住在果当中,那“岂生”呢?因又怎么能够产生果呢?所以说“因住果岂生”。或者说“若因果相关”,因一直安住,果又怎么产生呢?

 

“因住果”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理解是因住于果中,因住于果中,因和果就同体了,因果同体就没办法产生果,这叫因住于果中;另外一种理解,“因住”“果岂生”,如果说因果相关,因和果相连,因一直安住,那么果法就无法产生了。因为从名言产生的规律来讲,必须要因灭而果生,如果因一直安住,因不灭坏,果是永远无法产生的,果是等到因灭之后才能真正地生起。所以,如果因和果之间相关,那么因住果岂生?是无法安立的。

 

从真正的关系进行分析,也没有办法真正安立因果相关。前面再再讲过了,两个法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一个是同体相属,即一体的关系;一个是属于他体的关系。因果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同体相属还是彼生相属?实际上两种关系都无法安立。

 

首先分析同体相属,比如说无常和所作是同体相属,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法,如果因和果是同体相属,那么一个法当中无法安立能生、所生,哪个是能生、哪个是所生呢?自己对自己是不起作用的,不可能自己产生自己,前面已再再分析过。因和果之间没办法安立同体相属的关系,这个方面就已经破掉了。

 

其次,既然无法安立同体相属,那么能不能安立他体的彼生相属?当然从名言角度来讲,因和果是假立的彼生相属。要安立因果之间是彼生相属他体的法,前提是首先安立因果他性。但是因和果是不是真正的他性呢?没办法安立他体。如果能够安立他体就应该有他生了,那么一切错乱的产生等等一系列的过失都会出现。因此,无法把因和果安立成柱子、瓶子等这样的他体,他体的彼生相属也无法安立。

 

在名言当中,因和果之间是他体的彼生相属的关系,由此因而产生彼果,这是假立的。虽然因存在时果还没有,果产生时因已经灭了,但是在安立前因后果时,也可以说通过前面的因而产生了后面的果,二者之间不是一体的,从不是一体的角度安立他性,是遮一之他体,从这方面来讲也是假立的。否则,如果真正的他体同时存在,都有各自的自性,那就应该没有任何关联,前面对此已经分析过了。真正地分析关系,不管是一体的同体相属也好,还是他体的彼生相属也好,实际上都是无法安立的。

 

以上讲因果有关联没有办法证成,下面讲没有关联也是有过失的。

 

“若因果无关,更生何等果?”如果因和果之间没有任何关联,那么因又产生什么样的果呢?因就无法产生果。因和果无关联的缘故,就像东山和西山那样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也能生果,那么世间上任何没有关系的法都能够成为因果,沙子和豆芽之间,或者人和树木之间等等都成为因果了,这是无法成立的。如果因果无关,就没有办法安立真正的因果关系。因果属于关系之一种,有关联的法都不生,没有关联就更没有办法从因而生果了,这是明显能了知的。

 

通过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在实相当中的确是不生的,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因果,没有办法安立所谓的因果关系。

 

实相的本体,的确没有因果关系,因也不存在,果也不存在。如果对于空性没有很深地理解,有可能产生惊怖,认为没有因果了,然后诋毁诽谤佛法等等。在胜义当中,因果关系、因生果的确是没有的,从实相的角度来讲超离一切。在很多了义的教义当中,比如很多禅宗的教言还有密宗当中,都讲到实相中无因无果。这样讲有什么必要性呢?就是让修行者打破一切束缚。当然并不是刚开始学佛时,被因果取舍折磨得很厉害,现在要摆脱这个束缚,所以要找一个因果不存在的理由,让自己可以放纵。不是让自己放纵的意思。在入道的时候,必须要详细地分析取舍因果,在入定、在抉择胜义谛时,必须要趋入于实相。

 

要趋入于实相,稍微有一点执著都会束缚我们,就像昨天上师讲《摄颂》时讲,显现上面禅师对钵盂的执著,也是对他有一些束缚的。所以在抉择胜义时,还有一点点的执著都成为束缚,要趋入实相,就必须把分别心完全泯灭在法界当中。而要泯灭分别心,就必须对一切所缘,有实法、无实法等等所有的法都抉择为无自性、空性。因果是属于所缘的范畴之一,因此,要真正趋入于实相,就必须在胜义当中抉择因果不存在。

 

当然在名言当中有假立的因果存在,而且它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有些大德说,在名言当中要尊重因果,而不是要轻视因果,想要怎么就怎么。因为业果是一种客观规律,自然法则,你尊重它而行持,逐渐逐渐在取和舍之道中,就可以找到修行中道的方式。如果对因果不尊重,觉得我可以不取舍因果,因果对我没有什么作用,干脆不听、不抉择,以为这样可以逃避因果,这是自欺欺人。很多大德在世俗当中对因果的取舍是很尊重的,在修持胜义谛时,安住在一切无所缘当中,如是行持殊胜的法义。

 

以上讲了因果之间有关联和无关联都没法安立,在胜义中因果不存在。

 

辛三、以观察是否现见而破:

 

因见不见果,是二俱不生。

 

此处的“见”,有些解释是看见的“见”,有讲是“缘”的意思,也有安立为“发生作用”。

 

如果因和果真正存在实有的本体,那么换一个方式观察,因见果还是不见果呢?或者因对果产生作用还是不产生作用?或者因缘不缘果?

 

因见果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要见果或者因要缘果,必须在果存在时才能缘,或者说在因存在果也存在的时候才可以见,可以去缘。比如说,我要看一个东西,前提必须是能见的眼根存在,然后所见的色法也同时存在,才可以说通过眼根看到了色法。如果只有眼根,没有柱子,那么你见什么呢?你是一无所见的;只有柱子没有眼根,也不能见。所以真正要见,要成为起作用的法,必须因存在果也存在,这个时候才可以说因见果。

 

但是我们分析:有因时有没有果呢?有因时还没有果,果产生时因已经灭了,所以因真正要见果,就会有因果同时存在的过失,有因时果已经有了,就不需要再生了,何必要再生呢?再生就成为无穷了。所以安立因见果,就有果不需要生或者因果一体的过失。从因果的关系来讲没有办法因见果,因为因有时果没有,果有时因没有。所以说,因见果是不生的,不可能安立。

 

那么因不见果呢?因不见果也是不生的。前面分析因直接对果起作用是不能安立的,那么因对果不起作用也是无法安立的,因为没有办法缘果。为什么不能缘、不能见?说明果法是不存在的,在果法不存在的前提之下,因才没办法见果、缘果,有因的时候无果,有果的时候无因。从这个方面分析,就没有办法安立自性,因为有因的时候果不存在,没有果,因怎么成为因?只有在生了果之后才能成为因。单独一个所谓的因,不观待果,是无法安立的;观待了果,因就没有办法成为真实的因了。

 

总之,如果因和果是实有的,就通过见和不见来分析:一、因见果不是实有的,否则因果关系无法安立;二、虽然从一个角度来讲,的确因不见果,因和果没办法同时,但是有因时无果,那么这个因是不是因呢?严格意义上来讲,果还没产生,因就不叫因(前面对这个理论再再分析过),所以,因不见果,也没有办法安立是实有的。“是二俱不生”,都没办法真实地安立。

 

辛四、以观察是否接触而破:

 

本科判有四个颂词,前三颂分别是分析过去的果、现在的果、未来的果和三时的因有否接触。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果要么是过去的果,要么是现在的果或者未来的果,因是过去的因、现在的因或者未来的因。此处就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果,分别对应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因,来观察因果有没有接触。通过这样详细分析而了知,所谓因果关系的确只能安立名言假相,无法安立真实实有。第四颂直接观察因和果接不接触而破,无论因和果是否接触都不合理。

 

第一组,过去的果和三时的因有否接触:

 

若言过去果,而于过去因,

未来现在因,是则终不合。

 

“合”就是接触的意思。因如果生果,因和果就应该有接触,不接触就无法生果,那么果和因到底有没有接触呢?我们详尽分析。

 

1、过去的果和过去的因是不是接触了?实际上过去的果和过去的因无法接触。为什么呢?过去的果和过去的因都已经灭掉了,本体不存在了,没有接触的基础。如果要接触,必须都是处于现在位、存在法的前提下,才可以分析有没有接触。比如说柱子也有,瓶子也有,二者都存在,我们才可以去分析它们接触不接触,如果连它们的本体都没有,那分析接触不接触的基础就已经失坏了,无法安立接触。过去的果和过去的因都已经不存在的缘故没办法接触,如果说可以接触,就好像虚空和石女儿可以接触一样,这是不合理的。过去果和过去因无法接触。

 

2、过去果和未来的因有没有接触呢?也无法接触。为什么呢?也没有接触的基础。因为过去的果已经过去,灭掉了,未来的因在未来,还没有产生,两个法都没有本体,没有办法接触。还有一个问题,过去的果和未来的因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果在过去已经产生了,因还在未来,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名言当中,不可能说果在过去,因还在未来,果在昨天,产生果的因明天才出现,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缘故,所以说过去的果和未来的因无法接触。

 

3、过去的果和现在的因有没有接触呢?也无法接触,因为也没有基础。过去的果已经灭掉了,是无实法,现在的因还存在,它是属于有实法,一个有实法一个无实法,二者之间是无法发生联系的,无法接触。如果说有接触,就好像要用我的手去抓兔角一样,兔角是不存在的东西,我的手是存在的,用存在的东西能不能去抓不存在的兔角呢?是没办法抓到的。有实法和无实法之间无法发生关系,因此也没有能够接触的基础。另外,果在过去,因在现在,也不符合于实际情况。

 

“是则终不合”,过去的果和三种因对应分析,都无法接触。

 

 

 

回目录

 

 

 

《中论密钥》71

 

 

下面讲第三组,有两个颂词:第一颂,如果因给与果能力是不合理的;第二颂,如果因不给与果能力也是不合理的,从这两方面分析。

 

若因与果因,作因已而灭。

是因有二体,一与一则灭。

 

“与”是施予或者给与。因要生果,因必须要给与果生果的能力,或者说因本身有让果出生的能力,在词句上就叫作因给与果能力。因之所以成为因,它一定能生果,有生果的力量。我们观察因生果,是因给与果能力,还是不给与果能力就可以生果?实际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安立。

 

“若因与果因”,第二个“因”字可以理解成能力或者力量,如果因给与果能够让果有出生的能力;“作因已而灭”,作完因之后就灭了。为什么“作因已而灭”呢?因给与果能力让果出生之后,因就要灭,因为它本身是有为法的缘故,如果它不灭,它就没有办法成为能够起作用的法。

 

对方的意思很明显,所谓的因有两个特征:一是“与果”,因必须要产生它的果法,否则就不是因了,要给与果能力;二是因一定要灭,因给与果能力之后,它自己无间灭掉。

 

中观宗就抓住这两个特征引发过失:“是因有二体,一与一则灭”,因就变成两个本体了,第一个本体,因一定要给与果法能力;第二个是灭的本体,因自己要毁坏。

 

存在两个本体有什么过失呢?下面分析,就有常断的过失。常的过失来自于哪里呢?常的过失来自于“与”,因要给与果能力,就从这上面推出了所谓的因是常有的过失。灭的过失从哪里来呢?“作因已而灭”,“灭”就得到了断的过失。如果一个法安立之后有常有断,,就不是真正合适的立宗、论式。对方也要避免常断,否则落在常断当中,落入边执见,就没有办法安立合理的观点。

 

一、常的过失。怎么得到常的过失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因给与果。如果两个法不是同时存在,就无法给与。如果果法没有出生之前因就已经灭了,因怎么给与果能力呢?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把某种能力给与另外一个物体的。因和果前后刹那生灭,因有的时候果还没有,果有的时候因已经灭了,二者始终无法同时,像这样一有一无的状态,就无法发生所谓给与的关系,因无法把自己的能力给与果。如果要安立把因的能力给与果,就只有在一个条件之下才可以勉强或者说合适地安立,那就是因果同时。因果同时,两个都有本体,因有因的本体,果有果的本体,这个时候因把能力给与果。但是因果同时就出现了常的过失(常的过失就从这里引出来的),如果说在果法出生时,因还没有灭,就没有其它的因素让它灭了,这样因就变成了恒常的因。

 

再往下推,如果因是恒常的,果法就永远无法出生。因为果法的出生要观待前面的因法,因法灭掉之后果法才能出生,如果因一直存在,它的果法是无法出生的。比如一个人的生长阶段,如果永远处在幼儿阶段,但你说青少年的阶段出现了,是怎么出现的?幼儿阶段必须泯灭了,青少年阶段才能出现。青少年阶段泯灭了,年轻的阶段才能出现,年轻的阶段泯灭了,然后依次出现你的中年、老年,必须前灭而后生。如果说我一直保持婴儿状态,但我又成熟了,变成了一个壮年人或者老人,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如果因一直不灭,果法就无法产生。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这个因就变成恒常,或者果法永远无法出生的过失。

 

通过因给与果的这个理论推出了因应该是常有不变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因与果必须要同时才能给与,因果不同时就无法给与,因果一旦同时了,因在果法时就没有灭,因就变成恒常了。

 

二、断灭的过失。为什么会有断灭的过失?就在“作因已而灭”这句话上面。对方说,因把能力给与果之后,它作为因的任务就完成了,它本身是属于有为法的缘故,自己就灭掉了。但“作因已而灭”,就会变成断灭,因为对方安立的法都是实有的,一个实有的法首先存在,后面没有了,非常符合断灭的体相。所以说作了因之后灭掉了,就成了断灭的体相。

 

还有,跟随前面的观察方式分析:因要给与果,所以因是恒常的, “作因已而灭”,它作为因给与果法之后又灭了,断灭的过失就更明显了,从常的状态,一下子变成完全不存在的断的状态。

 

《中论》里面很多推理就是这样,很直接、很明显。我们把这种推理掌握之后,就一定能够打破实执。通过这样一层一层地、一个颂词一个颂词地分析下来,学完之后,我们内心当中认为所谓的因和果是实有存在的观念估计就不会有了,绝大多数的学习者基本上都会认同因一定是假立的因,果是假立的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假立的。如果安立实有的因、实有的果,这些过失都没有办法避免。

 

如果因给与果就有以上过失,是不合理的。下面讲,如果因不给与果也有过失。

 

若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

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

 

因给与果有上述几大过失的缘故,对方就转而承许因不给与果。那么就只有“作因已而灭”一个特征,作因之后就灭掉了,并没有把能力传递给果。

 

为什么说“作因已”呢?因为是因果法,果必定要观待因才能够产生,果不观待因,怎么叫因呢?所以说“作因已”。对方一定要安立这唯一的特征“作因已而灭”,作因之后就灭了。在上一颂当中出现了两个特征,一是“因与果”,二是“作因已而灭”,现在把“因与果”这个特征取消了,因没有办法给与果,如果给与果就有前面所讲的不可避免的过失,所以对方唯一保留“作因已而灭”的特征。

 

对方想要通过如是安立来避免前面的过失,虽然没有前面的过失,但其它的过失又出现了。什么过失呢?“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因灭了之后果产生了,这个果就成了无因的过失,这个果是从哪个地方得到的?还需要分析。

 

因为什么成为因?成为因的条件就是必须要生果,也就是说因本身一定要有生果的能力,因必须要把生果的能力给与果。但现在对方安立的因没有生果的能力了,因不给与果生果的能力,那么这个因是什么因?如果没有生果也叫因,那所有的法都可以叫因。豆种为什么能成为豆种?因为它能够生豆芽,但是现在这个能力被剥夺取消了,只是说“作因已”,作什么因?这个因没有能力就不叫因,只是一个词句的安立而已,没有办法安立真正的因。

 

我们首先把前提设定好——这个因是没有能力的因,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结论:第一,因无法生果。因为它不是正因,不是具有能力的因,所以因无法生果,果法永远无法出生;第二,如果在因不具备的情况下,果还出生了,那么这个果就是无因生。为什么呢?果根本不是通过具有能力的因产生的,而果又出生了,果是从哪里来的?虽然对方说是前面的因,但是前面的因根本不是因,它没有能力怎么叫因?所以“是果则无因”。这些过失是绝对没有办法避免的。

 

总之,因给与果能力不合适;因不给与果能力,则没有能力让果法产生,根本就不是因,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对方虽然说“作因已而灭”,好像有因,作因之后又灭了,也没有给与果能力,就避免了前面的过失,但真正分析则“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要不然就没办法让果产生,要不然果就成了无因生的过失。无因生的过失当然对方是不敢承许的,因为无因生是所有宗派当中最下劣的观点。而且现在正处在有因生的讨论当中,对方如果得到一个无因生的太过,过失是相当大的。因此,对方只有放弃实执的观点,是没办法真实安立的。

 

以上讲完了破于和合后生的内容。

 

庚二、破与和合同时生:

 

前面观察,因在果前是不对的,下面观察因果同时也有很多过失。

 

若众缘合时,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则为一时俱。

 

“众缘和合时,而有果生者”,“时”就是当下,如果在众因缘和合的当下而有果生,即没有丝毫错开的时间,什么时候因缘和合,在因缘和合的当下就已经有果法了。对方认为因缘和合和果的产生是同时的。如果是同时的,“生者及可生,则为一时俱”,生者就是能生,可生就是所生(在慈诚罗珠堪布的注释当中是相反的,生者是所生,可生是能生。但是按照前面颂词当中的“可相”“可生”,通过“可”字安立,“可”是所的意思,“可生”是所生,上师翻译的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意思比较明显,生者是能生,可生是所生),能生和所生就变成了一时俱,即在一个时间当中具足。

 

一个时间当中具足有什么问题?有很大的问题,因和果不可能在一个时间当中完全具备,因为果法是观待因缘的,首先具足因缘,然后再产生果法。如果因缘和果法是同时的,第一个过失,在生果之前并没有因,果法并没有可以观待的因,那么这个果法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个果法的产生就是无因生;第二个过失,这个因也成了非因了,为什么?因之所以能够成为因,是因为能够生果,但是在因缘聚合的当下,它没有发生作用,果法已经和因缘同时产生了,因来不及提前做生果的预备,这样,因缘就成了非因缘。

 

如果因和果同时,果没办法成为果,因也没办法成为因;果如果有生也成了无因生,因也成了虚耗的因。所以,怎么可能安立它们二者是同时呢?关键的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二者是同时的缘故,在生果之前没有因,在因之前后也没有果法。所以,要么两个都没有,一旦一个有了,另一个也有了。比如,因已具足了,准备要生果了,但是因具足的当下果法已经有了,因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此,这个过失是相当明显的,没办法安立。

 

还有一个侧面可以破斥。和前面所讲的一样,两个东西同时存在,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和果同时存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体的存在。因和果是一体吗?当然不可能是一体的,同时存在的法,如果是一体,那就自己生自己了,没办法安立能生、所生,绝对不可能有因果,同时存在的一体没办法安立关系。另外一种是他体的存在,因是因,果是果,两个同时存在的他体,二者之间没办法发生任何关系,既不可能有同体相属,也不可能彼生相属。所以,因和果如果是同时的,那就绝对没办法安立任何关系,这是另外一种观察的方式。

 

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观察,如果果与和合的因缘同时产生就有以上所讲的过失,所以绝对不可能安立因果同时。

 

庚三、破于和合前生:

 

“和合后生”是因前果后,“和合前生”是果跑到了因之前。因前果后在名言当中还稍微合理,而果在和合之前就已经出生了则非常不合理。

 

若先有果生,而后众缘合。

此即离因缘,名为无因果。

 

果法已经生出来了,因缘在后面跟随聚集,如果这样承许,果法就是离开了因缘的果法,果就成了无有因的果法。

 

承许这样的观点主要是数论外道,他们的观点很明显地符合这种情况,他们认为所有的果法在因当中都是具备的,后面因缘和合是让果法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果法在自性当中首先有了,然后再通过其他因缘让果法出生。首先有果,然后因缘和合而产生,这样承许还是有过失的。

 

对方还是讲比喻。比如说,物品在房子里面首先是存在的,但是看不到,你把灯打开,一下子就看到了黑屋子里面的宝瓶;宝藏金矿在山中已经有了,后面通过人工的开采让宝藏显现出来。这都是首先有果,然后再聚集因缘让它产生。反之,如果山中没有宝藏,你怎么去开采也是没有用的;如果房子里本来没有宝瓶,你再怎么开灯也是找不到的。还举了其他很多比喻。这就是对方提到的一种观点。

 

我们分析:如果首先有果,后面再有因缘,“此即离因缘”,果法就是离开了因缘的果法。因为所谓的因缘已经失去意义了,因缘之所以称之为因缘,是让果法出生的,果法已经提前有了,那么这个因缘是什么因缘呢?此即离因缘,名为无因果,果法也成了没有因的果法。

 

对于对方的观点到底有没有破到呢?也许有人认为没破到,为什么?因为对方说因缘是让果法显现的,不是让它出生的因缘,这个和他的宗旨不符。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追问。实际上对方把三个阶段掐断了,把中间阶段拿出来说:“金矿是首先有的,然后通过因缘和合把它开显出来而已。”但是反问一下:“你的这个金矿是一直就有的,还是后来有的?是有因生,还是无因生?如果是无因生,为什么单单在这个山里面有金矿,其他的地方怎么没有呢?”关键的问题是房子里面的宝瓶、山中的金矿,最初是从哪里来的?是有因生还是无因生?

 

对方认为:在我的自性当中,本来就具备瓶子、柱子这些法。中观宗破斥:在自性当中所具备的这些法本身是有因生、无因生?要不然是有因生,有因生就观待前面的因缘了;要不然就是无因生,无因生就和顺世外道相同了。如是观察,过失仍然无法避免。不管是从本宗的直接意义上观察,还是针对数论外道的比喻的意义——自性本来具备果法,对果法再进一步分析观察,都没办法避免《中论》当中所发的尖锐的过失。

 

果在和合之前产生过失相当明显,是没办法安立的。

 

今天讲到这里。

 

 

 

 

 

回目录

 

 

简单易行的观想浴佛供养法

 

子三、意幻供养:

 

〖如云:浴拭妙衣饰,香薰花神馐,灯地室宝伞,意幻十二供。〗

 

其他论典中讲了十二种意幻供养,并以偈颂的方式作了总结,下面对此一一介绍:

 

〖意幻供养可分为十二种:〗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一、沐浴:用旃檀薰染的浴室散发出扑鼻的芳香,水晶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打扫得十分清洁。光芒闪烁、各种珍宝的柱子上悬挂着闪光珍珠装点的华盖。〗

 

在藏传佛教中,沐浴的仪式偈颂是相当多的。此处首先讲了沐浴的地方,从显宗来讲,这也属于一种观想方法,我们应当经常以这种仪式对诸佛菩萨沐浴清净。

 

有些人可能想:诸佛菩萨需要洗澡的话,那他们的身体是否也不干净呢?尤其是一些初学者、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人,这方面的分别念特别强。

 

这一点你们是不用怀疑的。《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说,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没有了,更何况是佛陀了。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智慧身体,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

 

这种浴佛仪式,各教各派当中都有,包括小乘的佛教中也有。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的“卫赛节”,这一天各大寺院、佛教中心的门口装饰着各式各样的彩旗,人们将佛像置于花丛当中,舀取清净的水,一边念诵偈文一边给佛像沐浴。云南一带也有这样的仪式。据大乘经典记载,这种浴佛的功德是相当大的。现在很多佛教兴盛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每天都有许多人一边念偈颂,一边为佛作沐浴。

 

藏传佛教中,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要准备一面明镜,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偈颂。然后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中,在明镜上作沐浴。有些高僧大德给神山沐浴的时候,也是先通过观想将其融入明镜,然后一边念偈颂一边沐浴。

 

浴佛是佛教特别古老的一种传统,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没有什么差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懂得这些功德,如果不懂的话,可能会想在佛像上撒一点水有什么用啊?所以,这里的缘起与功德,大家一定要明确。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在此,已备好盛满涂香配成的悦意香水、鲜花的许多金等宝瓶,伴随着歌声乐音而请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在宝瓶中装满妙香、薰香配制的甘露水和鲜花,手持金瓶、银瓶、蓝宝石瓶等各种珍宝瓶,对诸佛菩萨的身像进行沐浴,在念诵的同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

 

平时我们念《药师经》或一些大的仪轨时,都有这样的沐浴仪式。藏传佛教的有些维那师,平时可以背诵几百个赞颂词,如果为释迦牟尼佛作沐浴,只要将顶礼句中的“在释迦牟尼佛前顶礼”改为“为释迦牟尼佛作沐浴”就可以了。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是对佛陀进行沐浴,观想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诸佛融入明镜,一边念诵所有佛陀的名号一边沐浴。然后是八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及释迦牟尼佛转F轮的四大圣地或八大圣地等等。这种仪式需要很长时间,维那师一边念诵《入行论》的这几个颂词,一边作沐浴。在藏传佛教中,不管格鲁派还是宁玛派都有这样的仪式。

 

今天是文殊菩萨的降生日,恰好又是端午节,按照世间的习俗,很多人在今天用各种药来洗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沐浴,我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重要的是在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日或其他节日中,为佛陀作沐浴。如果你不习惯这种传统,那能不能将佛像上的灰尘打扫一下,用清净的水洗一下?不然的话,佛像、佛塔、佛经上面都是灰尘,自己收拾得特别干净,这样没有一种恭敬心,可能不太好。

 

我以前在一个居士家住过一段时间,他们家的厕所可能是新装修了吧,是最干净的,卧室还算可以,佛堂是最脏的。我对他说:“你这样完全是颠倒的,按传统来讲,佛堂是最干净的,佛像、经书应该让人见而生喜,厕所比较干净就可以了!”

 

在座的诸位道友,你们不管有没有单独的佛堂,都应该将自己的佛像经常擦一下,藏传佛教的有些老修行人,每天用羽毛、孔雀毛等拂拭佛像、经书、佛塔上的灰尘,你们如果也能经常对佛像佛塔作沐浴或擦拭的话,可以遣除自相续中的罪业,这种行为是平时不可缺少的。

 

 

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印度有这样一个传统:迎请国王时,首先让他在清净的浴室中沐浴,沐浴之后擦拭身体,最后才作供养。泰国、斯里兰卡也有这样的风俗,迎请一些高僧大德到家中或寺院时,先请他们洗脸、沐浴。在泰国,出家人到了施主家,主人马上递上一条毛巾,“洗个脸、洗个脸”,还没有坐下就给你一个盆。以前藏传佛教的希绕嘉措格西到泰国时,政府官员马上拿了盆给他洗脚,他都有点不习惯。所以,佛教沿袭印度的习俗,也有给佛菩萨沐浴的传统,以此可净除众生相续中的垢染。

 

〖二、擦拭:等待诸佛菩萨沐浴之后,用妙香薰染、清洁柔软、无与伦比的衣物(浴巾)擦拭他们的身体。〗

 

在藏传佛教中,对明镜作完沐浴仪式后,下一个步骤就是进行擦拭。擦拭的时候,要用一条洁白的哈达,擦拭之后将明镜放在佛堂或清净的地方供养,表示从以此后诸佛菩萨就供在那里了。

 

在很多小乘国家,施主对出家人也常作这方面的供养。每天早上出家人出来化缘时,他们就供养一些香皂、毛巾,祈求这些出家人接受,让他们以此擦拭身体,这样一来,自己在无形中就积累了很多资粮。

 

〖三、妙衣:擦拭完毕以后,对于出家装束的佛菩萨,供上袈裟等适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对身着在家装束的尊众,献上色彩各异、柔软飘逸的妙衣。〗

 

一般而言,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是报身装饰(印度国王的装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化身装饰,显出家相,身穿三衣。所以在擦拭完身体以后,对出家圣众供养三衣,对在家形象的佛菩萨供养具十三种报身服饰的妙衣,此举也有很大功德。

 

平时我们有不舍得穿的衣服,如果供养诸佛菩萨或寺院的僧众,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佛经中有一个白衣比丘尼的公案,她生下来时,身上就穿着白色的衣服,脱下来马上又有一件,所以出家时佛开许她可以穿白衣。后来,这位白衣比丘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当时有些弟子就问释迦牟尼佛:“她为什么直到获得阿罗汉果还是穿着白色的衣服?”佛陀告诉他们:以前有一对夫妻特别贫穷,他们只有一件衣服,一个人出门穿衣服,另一个只有赤身裸体藏在土堆中不敢出来。有一次,他们知道了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于是把这件衣服供养了佛陀。王妃得知此事后特别感动,就把自己的衣服饰品全部给他们,即生中他们便获得了圆满受用,以后的生生世世,因为供养衣服的功德,直到最后有者时仍然身穿俱生的白衣。

 

所以,我们若能遇到佛陀那样的殊胜对境,供养的功德自然不言而喻,但如果遇不到的话,在诸佛菩萨的像前,或者在上师面前供养衣服也有很大的功德。《百业经》中有一个金色比丘尼,生来身体就是金色的,这也是以供养妙衣的功德,获得了生生世世特别庄严的身相。供养妙衣的功德,佛经这方面的公案相当多,在此我不一一讲述了。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四、饰品: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装饰品庄严现见真谛而成为圣者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等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而持在家相的诸位大菩萨。〗

 

此处讲的是将自己的各种装饰品,如金项链、花鬘、金鬘等供养诸佛菩萨。

 

刚才讲了,我们观想迎请诸佛菩萨后,先为他们沐浴、擦拭身体,然后供养妙衣,供衣之后,就要供养装饰品。不然的话,光是穿件衣服,如果没有装饰品的话,一点都不好看,所以脖子上一定要挂个项链,没有项链的话,也可以把念珠挂在脖子上(众笑)。

 

供养装饰品的功德相当大,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讲过: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扬佛法时,有个比较富裕的女人对尊者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身上佩带的金银珠宝全部供养了,她回去后,丈夫十分生气,对她又打又骂,她受不了就跳河死了。阿底峡尊者知道后,显现上非常伤心,为她念经作了回向。以此供养功德,她又再得人身,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出家,后来成为噶当派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

 

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装饰品,死后就变成了别人的东西了,留着也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供养佛像或者真正殊胜的对境。有些人把自己最珍贵的装饰品全部供养给上师,但我认为对这个上师首先要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就全部供养,过一段时间,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上师,自己很后悔,这样可能不太好。就我认为,如果要供养的话,对觉沃佛等佛像供养比较好一点,把金项链挂在佛的脖子上,寺院里的人不会随便乱用这些供品,任何人也没有这样的权利和资格。所以,最可靠的就是供养佛陀、佛像,这样的功德相当大,《释尊广传》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在供养时,一定要发愿:以此供养的功德,令无量众生获得利益。始终都要有一颗利他的心,不管做什么善事,一直不忘善心善愿,这样自己以后才能成为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所以,大家时时刻刻都要记住:不是为了自己获得人天福报,一定要发一个利他的心!

 

 

现在还是讲“供养支”。十二种意幻供养的前四种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五种供养――妙香供养

 

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观想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遍满妙香,这种香气供养十方如来犹如纯金般的身相。虽然这里只讲了一种身色,但无数如来具有不同的身色,均可以进行妙香供养。

 

这里的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大乘佛教中说“万法唯心造”,既然万法唯心造,那外境中存在的实物其实也是心的幻化,如果专注心念观想某种东西去供养诸佛菩萨,与实物供养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当然,这必须要有一定的观想能力,诸佛菩萨才可以接受你的供品。

 

所以,修行好的人不管到哪里,都有一种修行的方便。不管遇到违缘、顺缘,都能转为修行的道用;无论住在城市还是寂静的山林,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差别,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来供养、忏悔、修行。

 

〖五、妙香:《俱舍论》中云:“四大部洲与日月,须弥山王及欲天,梵天世界一千数,许为小千之世界,彼之千数承许为,二千中千之世间,彼之千数三千界。”〗按照《俱舍论》的宇宙观,须弥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等为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当然,有些刚入佛门的初学者,由于没有闻思过佛教的道理,对此观得不是很清楚。但总的来说,这就是佛教的一种宇宙观。

 

无边无际的宇宙世界中,充满着美妙的香气,这一点应该观得出来。平时我们撒一点香水,香气就会弥漫整个屋子,观想这种香气渐渐扩大,首先像山谷那么大,然后像盆地那么大,最后遍满整个世界,所有香气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有相当大的功德。

 

〖在这样的所有三千世界等无量刹土中恒时飘散着阵阵的芳香,遍及各处,以如此殊胜的妙香涂敷宛如纯金般熠熠发光的佛身。〗赡部洲纯金是通过十六次提炼才得到的,十分纯净。在这种纯金般闪闪发光、金灿灿的佛像面前(如释迦牟尼佛佛像、三世佛佛像),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以妙香供养。

 

现在世间上有很多的茉莉、玫瑰等香水,如果自己觉得这种香味很好,那可以在佛堂里面供养,这属于有所缘的供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也可以观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香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香当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鲜花散发的芳香;有些是人工配制的,如各种香料制成的香水,这些全部都可以供养。

 

人们经常喜欢在身上喷香水,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再怎么喷香水,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功德。如果能在一些佛像、唐卡面前,通过观想意幻供养,或者象征性地洒一些香水,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拿香水在佛堂里喷一下,表示对佛陀的供养,这样心里也很舒服,可能你们会有同感吧!

 

如果以佛陀为所缘境,用清净心来供养,功德大是不用说的,但若以其他的作意对佛陀作供养,也会有相当大的功德。比如释迦牟尼佛弟子中的阿那律尊者,以什么因缘成为“天眼第一”的呢?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当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当时的条件可能比较差,现在的领导一般条件都很好),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其实灯不是他供的,只不过是把灯移过来而已,为补鞋子还加了个灯芯),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

 

所以,不管是供灯还是供香,哪怕是以无记心在佛前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平时我们如果有条件,就作这样的供养,没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心里面观想:所有的妙香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一边走路坐车,一边这样观想,虽然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获得的功德却很大。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在佛像、佛塔、金刚上师、经书等殊胜的三宝所依面前,供养具有妙香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以及美丽的花鬘。

 

“莲花”可分为白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等等,一般来讲,世间上的莲花是依靠日光而开启的。在藏传佛教的诗学中,经常用青莲花、白莲花、曼陀罗花等来作比喻。“曼陀罗花”是三十三天以福报所感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花。“青莲花”是依靠月光而开启的。“花鬘”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样可以挂在脖子上。印度有一种传统,在迎请国王的时候,会把花鬘挂在他的脖子上;现在的西方国家或东南亚的个别国家也是这样,在机场迎接一些国家元首或高僧大德时,就有一个小孩捧着一串花鬘,挂在这些大人物的脖子上。

 

〖六、美花:在堪为殊胜福田的一切佛像等前供上令人感到惬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罗、莲花以及青莲花等所有天花,还有用这些美花及珍宝等精心穿成五颜六色悦意的花鬘、宝鬘。〗青莲花在人间也有,但曼陀罗是天人的花。

 

前面也讲过,不管是花鬘还是一束花,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都相当大。《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就是说,即使以散乱心,只拿一朵花供养于佛的画像前,此人已积累了无边资粮,逐渐能见到无数如来的身相。我们有些人供养花并不是以散乱心,而是以一种非常清净的心来供养的。所谓散乱心,是指在无意当中,或者处于一种烦恼心的状态中,这样的供养也有如是大的功德。

 

《白莲花经》中说:在佛陀面前,或者在观想的如来面前,向空中撒一些花,所获的功德以佛的智慧也无法衡量、无法宣说。尤其是到了夏天,我们经常能在路边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如果你没有受比丘戒,顺便采一些撒向空中,这样具有无量的功德;如果你有戒律的约束,那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藏地的很多老修行人,每次见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口里就开始念:“供养三宝!供养三宝!”上师如意宝以前在讲《入行论》的时候,也再三地强调:“到了夏天,藏地有那么多野花、那么多非常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供养的话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到草地上的时候,一定要念花供仪轨。”

 

不仅是在藏地,现在汉地的花园里、各家各户的阳台上也有很多花,不过,很多人养花可能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供养自己。不管怎么样,你在见到这些花以后,都要观想供养诸佛,这会积累很多功德。

 

供花的同时不要忘了发愿,这个很重要。《白莲花传》中讲:义成王子与妻子曼达被流放丹得山时,王子将儿女布施给了婆罗门,曼达知道后特别伤心,这时王子对她说:“以前我们不是在燃灯佛前发过愿吗?当时你是婆罗门女,我是婆罗门子。你在卖七朵花的时候,我用仅有的五个银币买了五朵供佛,剩下的两朵你也给了我,我们后来一起在佛前发愿,你说生生世世要做我的妻子,我当时就说:‘你不要这样发愿,因为我十分喜欢布施,如果以后布施妻子、儿女,你会后悔的。’你说:‘我不后悔,我不会给你的布施善举造任何违缘。’”王子这样说了以后,曼达忆起了当时的发愿,从此以后,不管王子怎么样布施,她都没有任何怨言。

 

这个故事在十年前表演的时候,婆罗门子与婆罗门女是能智和益西措扮演的,当时她们还很小,现在都已经“老”了,可能演不动了吧(众笑)。不过,我觉得那一段还是挺精彩的,当时我们很多人,包括法王如意宝在内,看到这种布施的场面都流下了眼泪,一方面对世尊布施的精神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世尊在因地时是怎样苦行的,怎样为我们作榜样的,大家对此都非常感动。现在世间上经常有一些贪嗔痴的表演,人们喜欢以此为话题,每天津津乐道。但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对佛菩萨的事迹经常观想、经常谈论,这样获得人身才有实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我们平时见到鲜花或花园时,第一个要想到“供养诸佛菩萨”。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藏地有种黄色的花,供养诸佛菩萨是最好的,昨天还摆在这里,今天好像没有了。还有一种入行论花,我们学院现在有很多,方便的时候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种花有六瓣的、八瓣的、十二瓣的,以前华智仁波切在青海讲《入行论》的时候,听说到处都盛开这种黄色的小花。

 

不管我们看到什么样的花,首先应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一点大家不要忘!

 

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在诸佛菩萨面前也献上最殊胜的香云,香气弥漫,结成香云。还要供养神馐,以及种种的饮食。

 

〖七、香云:殊胜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结成香云,旋绕遍布空中,这些也都供养佛菩萨。〗

 

“结成香云”,是指在香炉中烧很多香,香气最后就聚成了香云。这些香云可以观想成各种形状,有的像八吉祥,有的像七轮宝,有的像五供,形状各异的香云弥漫整个虚空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就是所谓的香云供养。

 

我们平时不管是到寺院还是在家中的佛堂都可以供香。香的种类有很多,如末香、涂香、烧香。现在很多寺院都在制作香,有些人甚至打着“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旗号做香,但我们学院从来没有办过什么香厂,这里是以闻思修行为主的。外面人喜欢打学院的旗号,或以上师的名义搞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也是经常有的。

 

总的来讲,我们应该这样想:不管是什么样的香,檀香也好,沉香也好,丁香也好,所有的妙香全都供养诸佛菩萨。如果我们到寺院去,就在寺院里供香;平时在家里,每天应该供一根香。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的时候,特别赞叹白檀香,说它的气味很香,相当好。一般而言,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自己觉得好闻,都可以供养。供养的同时也应当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变成戒律清净的人,给所有的众生带来清净的芳香!

 

〖八、神馐:又敬献上白糖、核桃汁等花样繁多、味道鲜美的神馐。〗

 

华智仁波切讲过,所谓“神馐”,是由三白三甜组成的食子。格鲁派在元月十五号专门有一个食子法会,此时他们会做各种精美的酥油花,用酥油花装饰食子做成供品,以此来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神馐是诸佛菩萨及空行护法所食用的食物。在做的时候有专门的形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我们学院经常也有食子供养。按要求来讲,供护法时应该供养神馐,但如果你实在做不来,那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核桃汁、红牛)、糖果、饼干或其他食物代替。

 

当然,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几块饼干,也不需要你这一瓶饮料,他们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如果没有这种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世间上要成办一件事情,最少也要拿一根哈达或跟别人说说话,同样,我们不管发什么愿,最好准备一些供品。如果你到寺院许愿,希望自己生意兴隆,或者有一些其他目的,这个时候,你首先应作一些象征性的供养,点一根香或是供一朵鲜花,供养完以后,自己心里再默默地发愿。

 

现在寺院中发愿的人相当多,在发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恐怕这也很困难,但有两个字大家最好不要忘――众生!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比如你想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在诸佛菩萨面前供灯或供香之后,应当这样发愿: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变成有智慧的人。所以,“众生”这两个字,对于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也献上排列整齐如同金莲花、F轮般的珍宝灯,并在敷有芬香的地板上,散布悦意的鲜花,以此供养诸佛菩萨。

 

〖九、宝灯:井然有序排列着的金莲花中安放有各式各样光芒闪闪的宝灯,这些也供养诸佛菩萨。〗

 

我们平时如果有条件,应该亲自做一些灯供养;如果各方面的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心里观想:世间广大无边的灯器中,有灯芯和灯油,点燃以后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即使只是一盏小小的油灯,你也可以这样观想。供酥油灯功德文中说:将整个器世界观为灯器,须弥山观为灯芯,七大海洋四大海洋观为灯油,点燃此灯时,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光明,将此光明世界供养诸佛菩萨。所以,表面上看来只是一个油灯,但其功德却是相当大的。

 

平时我们在僧众中也好,佛像面前也好,这样的供养都很重要。拉萨人对灯供非常重视,每到佛教节日,男女老少全部来到寺院,手里拿着酥油,在每个殿堂的每盏灯里加一点,一直到供完为止。藏族也有一些虔诚的老居士,一辈子在佛像前供一盏灯,这个灯器比较大,除了换灯芯外,平时一直往里面添油,在他死之前灯都是不灭。现在的大城市有卖各种各样的灯,如果一直在佛堂点着,交一点电费就可以了,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个贫女叫年嘎母,她看见国王用金银做的灯器供灯,心里特别随喜,自己很想供养,但苦于没有什么供品。后来,她好不容易得到一点酥油,就做了一盏灯在佛陀面前供养。到了下午的时候,目犍连认为白天这样供灯有点浪费,晚上佛陀传法的时候供灯最好,于是想把这盏灯扑灭,但依靠各种神通也不管用(大家都知道,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但是他也没办法)。他就问佛陀:“我的神通那么厉害,怎么连贫女的一盏灯都扑不灭呢?”他有点不高兴(当然,“不高兴”是我加的,阿罗汉有没有不高兴也不知道)。佛陀回答说:“因为贫女在供灯的时候发愿:以此功德,愿照亮所有众生的无明黑暗。所以,以你小乘声闻的神通,根本无法扑灭大乘菩提心所点的灯。”后来,释迦牟尼佛为贫女授记,她未来成佛时名灯光如来。可见,供灯尤其是酥油灯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佛教的这些传统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意义。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此根本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样供灯有什么用?这些酥油还不如吃了好,或者布施给贫穷的人。从一方面来说也可以,但很多事情并不像你们想的那样。对于修学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来讲,因果观念相当重要,如果我们对今生来世,还有佛教最基本的正见没有打好基础的话,所谓的修持大乘佛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情。因此,大家对佛教的基础一定要下工夫,如果有了一定基础,也就是对佛教的正见、因果、人身难得等方面确有一些甚深的见解,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修利他的菩提心。要知道,利他菩提心是非常深奥的,我有时候觉得有些人可能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有,给他们讲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上的人格人品还没有完善,就让他牺牲自我去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恐怕有些人不一定接受得了。但不管怎么样,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意义就是这样,我在这里宣讲的时候,也不得不讲它的真实道理。

 

不管我们修什么法,世俗中的积累资粮非常重要。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所以,平时发愿也好,供护法也好,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应该象征性地积累资粮。

 

每天早上我们也可以有一种所缘,比如说在佛像面前点一根香、供一盏灯、磕三个头,这说明自己对佛陀并不是口头上的恭敬心。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光是说“顶礼阿弥陀佛!顶礼阿弥陀佛!”这样在他人看来,也有一种不太实在的感觉。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基本的修行方法千万不能忘!

 

〖十、地面:香水涂敷的地面上,遍满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朵,以此作供养。〗

 

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如果在地毯上、讲堂里撒满鲜花,或者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佛陀的一种恭敬,也是对佛陀的一种供养。

 

如果有些人没有意幻供养的能力,到一些清净悦意的地方时,觉得“这个地方多好啊”,在这样的时候,心里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在广大无垠的大厦宫殿中,洋溢着赞叹诸佛菩萨的歌声,悬垂着各种珍宝耀眼夺目,无量无边的装饰品严饰了整个虚空,将此全部供养诸佛菩萨。

 

所谓“无量殿”,是指它的颜色、形状,以及整个装饰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在大城市中也有一些无量宫殿、星级宾馆以及高楼大厦,这些既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亲眼看到之后,马上说:“这么好的房子,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

 

〖十一、宫殿:具有庄严等功德的无量宫殿,传颂着天子天女们所吟唱的悦耳动听的赞歌,各种珍珠宝珠串悬垂的饰品将宝幢等严饰得光怪陆离、光芒万丈,遍布虚空界,成为虚空庄严的这些装饰品也都供献给大慈大悲的诸位尊主。〗“诸位尊主”包括大慈大悲的佛陀、诸大菩萨、如海空行护法众,以及对自己有法恩的所有金刚上师、大恩上师。

 

即使在玩耍时作这样的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贤愚经》中有一个公案:佛陀与阿难到某城市去化缘,有两个孩童正在以土石做各式各样的无量宫、宝库、如意宝,当他们见到远处走来的佛陀与阿难,不由得生起信心,准备把自己的这种财物供养。但由于他们的个子特别小,够不着佛陀的钵盂,于是一个孩子跪下来,另一个孩子趴在他身上向佛陀献供,佛陀也弯下身放低钵盂接受供养。回去后,佛陀让阿难把这些土石涂在僧众的墙上,并且授记:作供养的那个孩子,在我涅槃后一百年,转生为阿育王,另一个孩子做他的大臣。后来也确实如此,在佛陀涅槃后,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塔,现在遍布于整个世界。所以,在遇到殊胜对境时,我们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供品,即使是小小的供品,往往也是有极大的功德。舍利子前世就是因为给一位独觉供养针和线,后来成为了“智慧第一”。

 

因此,大家平时到寺院或佛殿时,一定要好好地发愿,供养后没有发愿是不行的。但在发愿的时候,就像刚才所说的,一定要带上所有众生,然后再说“愿我成为智慧第一”、“愿我成为慈悲第一”、“愿我的相续中尽快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话,活在这个世间上会特别痛苦,对别人一直看不惯,觉得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坏人,每个人好像都是坏人。相反,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不管看到什么众生,都会觉得他们是菩萨、是佛陀,这样一来,修行也就很容易了,不然的话,自己现在的修行境界实在太差了!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金柄撑起的各种珍宝伞,周边点缀着美丽的装饰品,外形特别庄严,将这样的宝伞也供养诸佛菩萨。

 

宝伞属于八吉祥之一,象征一切吉祥,是一种瑞相的供养。供养宝伞的起源,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为母亲传法后回到萨登城市,当时右边以梵天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珍宝伞,左边以帝释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黄金伞,迎接佛陀来到世间转F轮。以此为缘起,后来凡是迎请高僧大德到某个寺院道场时,都会有一群人在后面撑着宝伞或伞盖。

 

不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高僧大德在举行一些仪式时也会撑起宝伞,此举具有一种象征,宝伞可以胜伏一切违缘,尤其是白顶的宝伞,更具有此种殊胜的缘起。以前我们金刚降魔洲专门给上师做了一柄宝伞,本来打算做一个黄色的顶,但上师要求做白色的,因为白色代表胜伏一切,在十方之中可以大获全胜。以这样的宝伞供养上师及诸佛菩萨,具有相当大的功德。

 

宝伞的周边可以有一些璎珞、半璎珞等装饰品。不仅高僧大德在传法过程中,应该撑起宝伞,佛像的上面也应该有宝盖(即宝伞)。当然,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并不是佛像特别害怕下雨,必须要打一把伞!

 

〖十二、宝伞:周围有珍珠等饰品严饰的悦意金柄高高撑起珍宝组成、造型美观、令人见而生喜的胜妙宝伞,也恒时供养一切如来。〗这里的宝伞是一种象征,实际上,《极乐愿文》中讲到的八瑞相、七轮宝,凡是心里能够观想的,全部都可以用来供养。

 

总而言之,对佛陀、三宝等殊胜对境作供养,首先要有虔诚的信心,如果没有的话,人们不一定这样做,认为“这是多余的事情”、“这样做有什么用”,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导致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佛教的正见,慈悲观、智慧、缘起观等上上功德根本没办法生起,就像没有大地的话,万物不可能有生长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对佛教的基本观念、基本看法一定要摆正。如果没有这一点,正如世间上的有些人,对佛教、佛陀、僧人一直很排斥,经常以斜眼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对佛教是不可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的,比如说,我认为这个人是坏人,那任他怎么澄清、怎么陈白他的情况,我也是不会相信的。

 

就目前来讲,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不管是到了哪里,都有相当多的佛教团体。但可惜的是,具有正见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首先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正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农历四月初八是殊胜的佛诞日。在此日行持浴佛供养,功德无量。在家人如果没有时间或缺乏条件,也可以按照索达吉堪布在《入行论广释》中介绍的方法,以意幻供养的方法进行观想浴佛供养。

 

意幻供养是以心意幻化、观想而成的供养,不一定要外境真实存有这种供品。闻思过教理的人都知道,三界万物皆是心之幻现,我们用很真诚专注的心念去观想某种东西供养圣尊,与用实物去供养,其实质上没有区别,当然,这必须要供养者有一定的心念专注力与信心,方能达到完全无别的境界。

 

诸佛菩萨是一切功德大海,是最殊胜的供养处。我们以意幻供养时,对境应包括十方世界所有圣尊,但有时为了修个别的仪轨,对境也可以仅观想特定的圣尊和上师。比如今天,我们就可以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作为特定对境进行观想。

 

此观想以寂天论师《入行论》第二品中的意幻十二供偈颂为线索进行,如果观想前能熟读或背诵偈颂,将会极大地提高观想效果。

 

皈依发心和回向发愿的仪轨可以参照前行观修法,以下直接介绍观想环节。

 

沐浴供养

 

前行: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1、首先观想一座金碧辉煌的三层宫室,四周有美妙的宝池,池中有湛然香洁之八功德水。

2、这幢宫室非常广大,顶层是正式受供的大厅,底层是迎请者(包括三千世界所有众生)所在地,中层是浴室,四方有门,各有宝石所砌的阶梯,缓缓而下至地面。

3、浴室地板是晶莹的水晶,室内有七宝柱子直撑宝顶,室顶悬挂着珍珠宝盖,以宝幢璎珞弥覆四周,室内诸宝光彩流溢,交相辉映,馥郁香气,弥漫室中。

 

正行: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1、观想自己的信心与不可思议之行愿力,迎请十方净刹所有诸佛菩萨。诸圣尊如芝麻荚开般降临,沿四门之宝梯入浴室,此时诸圣尊所著之报化身衣饰换为微妙素洁的白色天衣。

2、我们从胸口放出七彩光,光中化出无数的珍宝瓶,复化出无数供养天女,演奏种种和雅婉转的歌乐,赞佛功德,同时,无数天女持诸珍宝瓶,从室外宝池中盛满香水,为诸佛菩萨沐浴。

3、浴过圣尊之香水从二层室中流下,沐浴恭立于第一层室中的三界所有父母众生及自己,香水从我等头顶灌入体内,清洗无始以来所积恶业,使之化为黑水从全身毛孔中流出,我们的身体变为内外透彻,如琉璃一般。无始以来的怨亲债主、魔敌仇对,亦应如是得以解脱一切痛苦,趋入安乐。

 

后行: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1、观想诸圣尊沐浴毕,幻化的供养天女们以无上妙香熏染过的洁净浴巾,为诸佛菩萨擦干身体。

2、然后供养最极美妙的化身衣饰,为诸佛换上。

3、同时,为以普贤、文殊、观音等八大菩萨为首的广大佛子,换上色彩殊妙的十三种报身服饰。

4、此时,诸圣尊用过的浴巾浴衣化为黄光融入我们观想者的白毫间。

 

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可以在此处回向发愿。如果还有时间和意乐,可以接着进行下面的受用供养。

 

受用供养

 

一、涂香供养:

 

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意想自己供养诸佛的涂香,其香气能遍及三千世界这样广阔的空间。

 

众供养天女将此妙香均匀地敷抹于圣尊身表,圣尊身体本来庄严微妙,如同经十六炼的黄金(古印度认为经十六炼后,黄金最为纯净),纯净无比,敷上妙香后更加庄严,熠熠发光。

 

这种供养当然也可用实物来供养圣尊像,按藏传佛教的习惯,一边用红花香水、沉香或檀香水涂敷圣尊像,一边念供养咒,以求圣尊加持,赐予悉地。

 

无论意幻或实物供养涂香,能得到诸佛的加持,使自己与所有众生生起菩提心,而且以后能得到如来金色身相。

 

二、鲜花花鬘供养: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前面我们已观想供养涂香,然后迎请诸佛菩萨至顶层宫室里,请诸圣尊安住各种宝座上,

 

此时,发挥你最大想象力,想象出各种青莲花、金莲花、白莲花、红莲花、紫莲花、睡莲、千叶莲、豆蔻花、薝葡花(印度等诗学经常用)、曼陀罗花等等,一切你能想象出的妙花,及种种鲜花编织而成的花鬘,极其美妙、香郁,将这些鲜花和花鬘供养给诸圣尊。

通过这种供养,供养者将得到七菩提支花鬘。

 

三、香云供养:

 

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观想供养各种美妙的烧香、末香、熏香。这些妙香燃烧后,散发出弥漫三千世界的香气,同时结成香云,来供养诸圣尊。

 

四、神馐供养:

 

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同时,我们也供养上妙饮食和神馐。

 

上妙饮食指种种色、香、味最极佳美的饮食,“神馐”指各种精美的食子。格鲁巴的拉萨三大寺,在神变月时,举行十五神馐会,供品中有很庄严的食子,饰有精美的酥油花,这些都可称为“神馐”。堪布根霍在讲义中提及“神馐”如能用“三白、三甜”(牛奶、酸奶、酥油与白糖、冰糖、蜂蜜)来制作,功德非常大。

 

向诸佛菩萨供养食品,可以让自己与众生得到禅定食,以及得加持而生起菩提心。 

 

五、宝灯供养: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观想在诸佛圣尊前供养宝灯。

 

灯器用各种珍宝组成,形如金莲花,而且非常广大,须弥山观想为灯芯,香水海观想为灯油,这些宝灯放出映彻三千世界的光明来供养圣尊。

我们经常观想灯供或以真实灯供来供养,能积累很多资粮。学院中有些喇嘛、尼姑从小到现在,每天供一盏或七盏酥油灯,从未间断过,你们有条件能这样做也不是太困难吧。供灯目的是遣除自己和众生之无明愚痴黑暗,生生世世中不再受到黑暗痛苦。

 

六、地面供养: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然后我们观想整个大地上,涂洒各种香水,散布各种悦意鲜花,使整个大地变成五彩斑斓、香气馥郁的乐园,随之供养给诸佛圣尊。

 

在日常中,也可用各种香水涂洒经堂的地板,法会场所,在迎请上师时,也可在道上撒各种香水、鲜花供养上师,此举有很大功德。现在夏季快到了,法王如意宝教诫我们:夏季的草原上布满了鲜花,风景非常优美,我们到外面时,应该多念一些供养咒,将美好的山河大地,遍满大地的芳草、鲜花,供养给上师三宝,使自己和众生的相续中生起如金刚大地一般坚固的菩提心。

 

七、宫殿供养: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以我们的意念想象无上之珍宝宫殿,其大小、形状、色彩、严饰等等都无法衡量,其殊胜美妙也不可言说。

 

宫殿中有无数供养天女,手持各种乐器,她们演奏咏唱着各种赞叹三宝的歌韵;

 

七宝殿堂放射着无边光明,遍照法界;

 

殿堂里悬挂着各种妙宝、璎珞、旒苏等各种庄严胜妙的饰物;

无量殿外有八功德水池,池中嬉游着各种幻现的珍禽,池边有七宝树;

清风拂过,悬挂于无量殿檐与七宝树上的宝铃发出妙音,或是赞叹三宝,或是演诸妙法,与诸清净刹土无别。

 

此殊胜清净宫殿,与周围的宝饰充满法界,我们将此无边的光明供物,呈献给对每一个众生具足大慈大悲的佛陀、金刚上师、诸大菩萨、护法圣众等诸尊座前,祈求加持我与所有众生在很短时间里生起菩提心,趋入解脱道。

 

八、宝伞供养: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金柄撑起珍贵的宝伞,伞沿点缀着令人喜悦的饰物,外观极为庄严,形态殊妙,我也要经常撑起这种宝伞供养诸佛。

 

此颂是将具足严饰的宝伞供养三宝。宝伞是八吉祥物之一,表示以无量慈悲智慧护佑一切众生。供养宝伞,象征三宝有为众生带来清凉解脱的能力,我们无始以来在三界轮回中,蒙受炽热烦恼毒火的焚烧,而依靠佛法宝伞可以息灭一切热恼,得到无上安乐。

 

释迦世尊当年转法轮时,右边梵天与眷属手持五百把珍宝做成的宝伞,左边帝释天亦持执五百把纯金所成之宝伞,以此来供养,赞叹佛陀。此种供养后来成为一种传统习惯,在祈请诸高僧大德转法轮时,人们也要供养宝伞。

 

当年汉族弟子们商议供养法王如意宝一柄伞。上课时法王说:供养如此宝伞,有很好的缘起。但要求伞顶为白色,四周为吉祥图案,底色是红色,表示怀业,自在祈祷的红光周遍全世界;伞沿面是绿色,表示我们修行中发的菩提心广大如地;绿色伞沿上绣一座白色金刚钻石组成的大山,表示我们修习菩提心之誓愿如同金刚石一样坚固,如山一样不可动摇;还绣有金色日轮,标志我们修行菩提心的结果——使佛法光辉普照全世界。 

 

此处,可以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和诸大菩萨眷属们非常愉悦地接受了我们的上述供养,以手摩我及一切父母众生的顶进行加持,对我们能在清净的菩提心摄持下进行殊胜的浴佛供养表示赞许,并勉励我们永不忘失菩提心,生生世世行持菩提行。接着,释迦世尊和诸大菩萨缓缓走出浴室,乘五色祥云,还归本处。我和一切父母有情长跪合掌,恭送圣驾。之后进行回向发愿。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入行论》讲义中说,上面十二种意幻供养(沐浴供养中包括四种:沐浴供养、擦拭供养、妙衣供养、饰品供养,加上后面八种受用供养),一般修行人都能观想,做起来不是很难,而且这种意幻供养的功德无法计量,因此所有趣入菩提道的善男子、善女人一定要认真修持上述意幻供养。

 

寂天论师当年是以乞丐的形象游历各地,一生中没有什么财物来供养三宝,所以他依据佛经作了这种广大的意幻供养方便法。以前的高僧大德也如是说:以意幻供养三宝在一刹那间能积累无边资粮,可以为得佛果积累起无量功德,希求得到解脱者,何不去修持这种殊胜方便法呢?

 

其实,这一套观想浴佛供养法不一定仅限于特殊功德日行持。作为想求证菩提的大乘行人,这种殊胜法门,能让自己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当于日常中,恒常行持。

 

(编订自《入行论广释》)

 

转载自公众号:如意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