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70

 

 

第十二品 观因果品

 

第一品观因缘品对因果作了分析,还有很多品当中都破了因果。为什么此处又单独来破因果?这是有必要性的。

 

第一,因果问题是整个佛法,或者说整个宇宙,各宗各派安立的根本,对于因果世间人、外道、内道当中的小乘、大乘都有一套认知。因果是很大的问题,前面抉择过几次之后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再地抉择。也许有人想,再再抉择因果无外乎就是把因果破完嘛!不单单是把因果破完的问题。因为世间人对因果的看法有他自己的认知,加入了世间人的观点,外道在观察因果时,加入了外道的观点,佛教解释因果时也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因果的内涵、最深奥处到底是怎么安立的呢?必须要详尽分析来安立它的正确性。

 

当然如果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的因果是完全离戏的,是空性的本体;在世俗当中,它的本体是究竟离戏的缘故,所以在名言谛当中依缘而起。对于因果详尽分析之后,就得到最正确的观念——因果胜义离戏,名言当中丝毫不爽,有幻化的显现,这个观念完全超胜了一切宗派。外道认为的因果实有,或者各种遍计的、遍行的因果观,分析时都没办法站住脚的。还有世间人粗大地认为有这个因就有那个果,比如说这个人一生都在杀生,他过得很幸福,那个人一生吃素,过得很悲惨,像这样非常低级的粗浅的因果观,实际上在分析时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对因果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够认知得最详细最彻底?必须要把它胜义的自性完全抉择出来,就是完全离戏的,在完全离戏的基础上,名言当中如是因如是果,安立假立的因缘关系非常合理。所以对于因果需要再再地观察,凸显它真实的本义。否则,在抉择因果时,觉得了知了因果,那只不过是在表皮上面了知了,如果没有了知因果的胜义自性、世俗自性,那么还没办法完全了知因果。

 

从世俗的层面,凡夫人的分别心去观察因果如是合理还是很难的,但是从总的原则,因果胜义离戏空性的缘故,才可以在名言当中如是随类的显现,依靠因缘如是地显现成各种不虚妄的法,对此可以大概产生一种信解。所以有再再观察因果的必要性,没有重复的过失。

 

第二,前面在观察因果时,不是对因果本身观察,而是通过因果引出其他的意义。比如说在第一品观因缘品当中,通过四种缘产生果,引发无生的意义,没有自生、他生等等,主要讲没有四边生的含义。还有《观五阴品》当中也讲到了因果,通过观察因果,主要是为了观察五蕴本身不存在,虽然有因果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引出五蕴不存在、无生等其他的意义。对因果本身正面观察的就是本品,因此还是有必要观察因果。

 

第三,前面《观和合品》主要是从根境合不和合等方面观察,本品主要是观察因和果合不和合。侧面是不相同的,所以有必要单独安立。

 

第四,众生执著的侧面不相同,因和果之间到底怎么样安立比较合理,或者说在胜义当中因果的问题是怎么样存在的?为了打破对因果的执著,所以必须要观察本品。

 

因为《中论》毕竟是引导我们的分别心趋入于寂灭法界的了义教法,而不是安立怎么样入道的方式,连因果在内也是不成实的,只是名言当中的一种虚幻现象而已。只不过在虚幻当中存在准确的法性力,不能说虚幻的缘故就可以乱来,不一定的。

 

在名言当中,因果有它一套规律,虽然本性是虚幻的,但是在显现的时候还是非常准确。从这方面来分析,也很有必要来抉择破斥因果,或者观察所谓的因果到底是不是实有的,是实有就安立成实有,不实有就安立成不实有。

 

通过这样详细分析,有必要观察因果。

 

丁二十(观因果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在经典当中安立:“世间众所立,皆因和合生,若无有诸法,则无有和合。”因为藏文本品的品名是观和合品,所以经部关联也是放在观和合上,当然和合是因果的和合,和观因果品是一个意思。

 

实际上世间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因为和合才能够显现的,皆因和合现。诸法如果不存在,那就不存在和合了。在经部当中讲了和合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因果是不存在的。

 

戊二、品关联:

 

本品的关联,总的来讲,和一切万法无生或者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道理也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通过观察因果方面的关系,凸显一切万法的空性。或者说和前面一品的关联,即第十九品和二十品的品品关联。这两品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呢?前面破了时间,有些执时间实有的宗派还没有完全接受时间不存在的道理,就引出了本品当中的意义。他们认为时间应该是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时间是因果当中的俱有缘。因要产生果,需要很多缘。比如种子生芽的时候,第一个近取因是种子,除了主要的近取因之外,其他的助缘叫俱有缘,它需要阳光水土,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俱有缘就是时间,春天播种,秋天收成,中间是需要时间的。既然中间需要时间,时间是因缘当中的俱有缘,或者说因果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助缘的缘故,时间应该是存在的。对方是想通过有此因而生果,时间在这里面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时间存在。

 

为了证成所谓的缘不存在,因果不存在,或者说时间不存在,而观察因果品。实际上因缘是假立的东西,不能说因为有时间的缘故,或者它是俱有缘的缘故,时间就是存在的。但名言谛当中可以承许,有一种俱有缘叫作时间。实际上真正安立的时候,没有办法通过缘来证成某个法的实有,是不可能安立的。为了说明真实,因此需要观察本品。

 

此品分三:一、遮破以因缘和合而生果;二、遮破以因而生果;三、摄以破成立之义。

 

己一(遮破以因缘和合而生果)分三:一、破于和合后生;二、破与和合同时生;三、破于和合前生。

 

和合后生:首先和合再生。同时生:生和和合是同时的。和合前生:首先生了再和合。实际上不管是前后还是同时,所谓的和合都是没办法安立成真实的和合。

 

庚一、破于和合后生:

 

本科判有六个颂词,有六个方面意义。第一、二颂是属于一组:观察众缘和合当中有果不合理;观察众缘和合当中无果不合理。第三、四颂属于一组:众缘和合当中有果不可得;众缘和合当中无果,和非因相同。第五、六颂属于一组,因给予果能立不合理,然后因不给予果能立也不合理。以此区分为三个组,每组意义属于一类。

 

首先众缘和合当中有果是不合理的:

 

若众缘和合,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何须和合生?

 

如果在众缘和合当中已经存在了果,何须和合生呢?不需要和合了。

 

执持因中有果观点的主要是数论外道,认为一切果在因当中应该存在,虽然果在因当中存在,只是众生没有见到,但是不见到不等于没有,所以说在因当中应该有果。如果在因当中没有果,果法就不可能产生。果在任何因当中都没有,怎么样产生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呢?如果要产生,只有果在因当中已经有了,后面通过因缘把它显现出来而已。因中有果论最明显的就是数论外道。

 

前面已经破斥掉了数论外道的自生的观点,此处再进一步地破斥他们的因中有果论。解释众缘和合而果生,应该把数论外道的观点加进去看,因为此处主要是讲在因缘当中已经有果了。

 

“若众缘和合,而有果生者。”如果说众缘和合即通过很多因缘而有果产生,果在因缘和合当中已经存在了。所谓的和合,除了单个的因缘之外没有所谓的和合,众缘和合和所分析的果在因中是一个意思。“和合中已有,何须和合生?”果在众缘和合当中已有,即在和合的因当中已经存在了果法,何必又再生?在破自生的时候,有无意义生、无穷生等等的过失。这方面是讲何须和合生。

 

另外,如果在和合当中有果法,和合就没有必要了,就失去了和合的作用和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之所以安立和合,就是让没有的果法产生出来,所以需要和合因缘。如果说果法已经存在了,就不需要再和合了,何必再和合呢?再安立“众缘和合而有果生”则完全没有必要。有这种过失。

 

还有,所谓的因中有果,果法和因法二者之间是一体的还是他体的?如果果在因中已经有了,果离开因之外单独存在,那么在因上面怎么去找他体的果法?根本就找不到所谓他体的果法。可以通过“可现不可得”的理论来分析:如果果是存在的实有的法,我们就可以在因当中找到,因为对方直接承许了因中有果,而且因和果是他体的法存在的。但是在因当中怎么也找不到和因他体的果法。所以“可现不可得”的缘故,承许因果他体是没办法安立的。

 

如果说因和果是一体,果在因当中存在,也有过失。因为第一,果在因中它已经存在了,第二,在存在的前提下又是一体的,所以,所谓的果就是因。在《智慧品》当中讲:棉布的因是棉花种,如果说果在因当中有,而且二者是一体,你直接穿棉花种,不需要穿棉布,因为所谓的棉布就是来自于棉花种,而且二者是一体无二的缘故,所以说你就不需要穿棉布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饮食是因,粪便是果,如果说二者完全一体,就有吃饮食相当于吃粪便的过失。因果一体有很多很多不可避免的过失,因此没办法安立因中有果的理论,所以众缘和合当中有果是不合理的。

 

第二颂是破斥众缘和合当中无果。胜论外道还有内道的有部、经部等的观点:因缘和合时,因当中没有果,后面通过因缘和合之后显现果法。当然安立这个理论,从表面上或者暂时来看,要比数论外道的安立要善妙一些,因为安立因中有果的理论,世间人也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慈城罗珠堪布说,这种观点不会有太大的市场。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云何从众缘, 和合而果生?

 

如果和合当中根本不存在果,那么怎么样和合因缘也没办法产生果,云何从众缘和合当中生果呢?

 

这里使用了前面用了很多次的沙中油的比喻:如果在每一粒沙中都不存在油,单个的因缘当中都不存在油,和合起来又怎么能得到油?还有从种生芽的比喻:分析在单个因缘当中有没有芽?在种子当中找不到芽的存在,在阳光水土等每一个法中都找不到芽的存在,那么把单个的因缘和合起来又怎么可能有芽的存在?不可能有芽的存在。所以单个因缘当中没有果,和合起来也应该没有果。

 

对方说,在每一个因上面分析观察确实是没有果的,但是把因缘和合之后,果不就产生了吗?这是现量所见的,在各个因当中的确没有果,但是和合起来后就应该有果。

 

针对这个问题再进一步分析,把问题搞清楚。怎么样分析?你方说的众因当中无果是真实的还是假立的?如果是假立的,假立的就是无自性的。很多时候对方承许是真实的。如果说是真实的,不是假立的,每一个因当中没有果是真实的、不变的,那么把真实不变的东西和合起来之后,所谓的果是从哪一个真实不变的无当中出现的?必需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每一个法上面都是真实不变的无,种子上面无果是真实不变的, 阳光、水土当中没有果也是真实不变的,每一个法都是真实的无,把这些法和合起来之后,不可能再从无生有,没办法无中生有。

 

中观宗自宗承许:每一个因当中无果是假立的无,不是真实的无,虽然分开了在每一个因上面都没有果,但是和合起来,因缘一具备(前面因缘不和合没办法生果),从因缘和合的角度来讲,法性的力量就可以从无到有。每一个因当中无果是假立的无的缘故,就可以舍弃无,安立一个果的产生。可以这样安立。

 

如果安立实有的无是没办法生果的,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当中讲,所谓的无果如果是真实的话,聚集亿万因缘也没有办法使没有的东西产生出来。就好像集聚了亿万因缘也没办法让石女儿出生一样。怎么能让石女儿出生呢?完全没有办法的。石女不会有生育,能够生育的就不是石女了。只要她守持石女的自性期间,你再怎么样集聚因缘,也没办法让她产生儿女,因为石女自性就是不能生育者,所以石女儿是永远没办法产生。如果想:通过各种手术,让石女有能够生育的能力,不就行了吗?她以前是石女,后面可以生。不管通过手术也好,通过其他方法也好,她如果能够生育,她就已经失去石女的自性了,她就已经不是石女了;如果是石女她就绝对无法生育。所以石女儿是永远无法产生的。

 

如果守持无的自性,那么以怎样的方式让它舍弃无的自性而变成有的自性?所以说在众缘当中不存在果,和合起来也绝对不可能有果法的产生。因此没有办法安立实有的法,如果是实有的法,在众缘当中有果也不合理,无果也不合理;如果安立无自性,是假立的,和合因缘之后就可以有果的产生,这是在名言当中安立。真实义当中没办法安立实有的观点,一切都是离戏的空性。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通过二十七品的内容针对我们相续当中各式各样的实执进行观察破斥。无始以来我们相续当中的执著可谓根深蒂固,如果没有反复地去观察学习,很难认同我们当下显现的身心等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道理,即便是初步认同了,但相续当中执著太重的缘故,见解和修行、理论和实践有可能脱节。在这种前提之下,必须要在抉择好的正见之上反复地观修串习,让空性成为自己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但是众生没有了知的缘故,一直把空性的东西执著为实有,就好象把梦境执为实有一样。实际上,这种执著是可以被远离的。世俗当中任何一个果法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我们相续当中要产生空性的认知,也必须要藉由种种的因缘,第一要抉择正确的见解,第二要反复去串习。虽然空性本身是属于大无为法的本体,是实相,空性本身不是通过因缘串习而来的,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要认知空性,这是一种因缘法,有什么样的因缘才可以有什么样的现象。如果我们没有正见,没有去串习,没有方方面面的因缘聚合,内心当中实难生起空性的认知、空性的证悟。

 

要修学空性积资净障是必不可少的,祈祷上师是必不可少的,然后长时间地串习空性的正见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具足了这些必不可少的因缘,证悟的发生绝对是指日可待的。但我们也要了知,修习空性过程中,最初肯定会出现所学的东西用不上等等的困惑。

 

了知原理之后再反复去积聚因缘,绝对可以证悟空性。不单单从理论上可以这样安立,以前的修行者已经做出了实际的表率,他们积累了种种证悟空性的因缘之后,已经现证了心性,完全从轮回当中脱离出来,现在正在轮回当中度化其余的迷惑众生。我们经由这样的甘露之道,修持以后也可以证知心性,也可以通过证知的力量去帮助其他的众生从无明迷惑当中解脱出来。

 

如今我们宣讲的是第二十品——观因果品,是观察因果之间的无自性,它的必要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在分析“遮破以因缘和合而生果”的科判,分了三个问题:第一,破于和合后生;第二,破于和合同时生;第三,破于和合前生。

 

破于和合后生:首先积聚因缘,因缘和合之后产生果法。这种安立在名言当中非常合理,但也就是因缘具备之后的合理现象而已,分析其本体、自性仍然是不可得的。不可得从六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前面我们分了三组,其中第一组已经讲完了。

 

今天讲第二组的内容,有两个颂词,分别讲:因缘和合而生果是不可得的;若因缘和合无果,则因和非因相同。

 

若众缘和合,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应有,而实不可得。

  

本颂和第一颂(若众缘和合, 而有果生者。和合中已有, 何须和合生?)有相似之处,但侧面有不相同的地方。

 

如果在因缘和合当中已经有果了,我们在和合的因缘当中去观察应该得到这个果法,但是怎么观察分析都得不到因缘当中的果法。

 

因缘和合好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实所谓的因缘和合除了别别的因之外,没有一个单独的东西叫作因缘和合,分析观察时也只有在别别的因缘当中去观察。比如说种子生芽,在种子、阳光、水土等方面去观察到底有没有它的果法。

 

观察种子上面没有果法,原因是种子守持种子的相,它的果——芽守持芽的相。比如说豆种和豆芽,种子是什么样?豆种形状是圆圆的,颜色稍微有点黄,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等等,我们了知豆种是这样的;然后豆芽是长条形的、绿色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果在因当中存在,我们就在豆种上面分析有没有豆芽的自性?实际上在豆种上面怎样观察分析,根本找不到一丝一毫豆芽的本体。在豆种当中不可能有果法的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不单单凡夫人找不到,圣者或者佛陀通过他的智慧神通在豆种上面观察寻找,都完全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果的自性。在豆种上面找不到它的果法,在土当中有没有它的果法?土有土的形状颜色,豆芽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在土当中怎么观察也找不到果法;在阳光、水、时间等等当中同样找不到,哪个因上面都没有果法存在。如果真正在因缘和合当中有果,就能得到果法,但实在是不可得。可见不可得的缘故,所以就可以安立种子当中根本没有果法的存在。(这是正义)

 

(下面是附述)对方认为,在因缘和合当中是应该有果的,但是有很多不可得的因素阻碍的缘故,使本来有的果法不可见,看不到不等于没有。所谓的不可得,是对方找的一个托词。

 

注释当中安立了八种不可得,究竟是哪一种不可得障碍我们现见因当中的果法呢?下面就详细观察分析。

 

一、太远的缘故不可得。就是说已经超离了我们根识的境界,比如说,离我们几公里之外的色法是看不见的。我们观察种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种子放在几公里之外去观察?这么远的确看不到因当中的果法,但这是无法安立的。因为可以把种子放在眼前,在我们的视力范围之内去观察,在因当中也根本找不到果法,这就排除了太远的缘故不可得的情况。

 

二、太近不可得。一个法太远了固然看不到,但是过于近,贴到眼皮上面,也没办法看到。看书时放太远看不到,贴到眼晴上依然看不到,这就是太近不可得。我们不需要把种子贴到眼皮上,就放在前面一尺远的地方仔细观察,这样就远离了近不可得的阻碍,但也是找不到果法的。这就排除了太近的缘故而不可得。

 

三、太细不可得。物体太细了就看不到,有些法非常细,像细菌或者微尘,太细了看不见,这是太细不可得。但是种子上面的果法是不是因为太细了而看不到呢?种子的芽不是因为非常细而看不到,按照数论外道或者其他外道的观点,不是果法很细的问题,而是说显现出来的果法和因当中的果法实际上是一个果法。既然是一个果法,就不存在因为果法太细而在种子上面看不到的情况,种子是很粗大的一粒豆子,豆芽非常非常细微,细到我们眼睛看不到的情况是没有的。这样就排除了因为果法太细而没办法照见的情况。

 

四、错乱的缘故而不可得。眼根出了毛病,虽然没有彻底毁坏,但是眼根受到了错乱因缘的干扰,比如说生了特殊的胆病之后,生了眼翳了,看东西都是错乱的,没办法像正常眼根一样发挥作用。是不是因为错乱的因缘导致了在种子上面找不到豆芽?实际上我们可以派一个眼根正常、没有错乱因缘的人去观察,即便他的眼根正常,在种子上面也根本找不到芽的存在。这就排除了错乱的缘故而不可得。

 

五、坏根而不可得。错乱是根没有完全坏,但是受到了某种因素的干扰,见不到真实而错乱。根坏,比如人的眼根彻底毁坏了,成了盲人,就没办法见到外面的一切色法,不单单是见不到种子上面的芽,连所有的色法都看不到了。是不是因为根坏而不可得呢?这个完全可以排除,选一个根正常的人去看,实际上也根本找不到种子上面的芽。这就排除了根坏的缘故而导致的不可得。

 

六、阻隔的因缘导致不可得。根正常,但是中间隔了一层墙壁等物体,让我们根本看不到阻隔物之外的东西。是不是这样呢?那我们把阻隔物拿掉,把种子放在跟前,排除阻碍因素之后在种子上面还是根本找不到果法。

 

七、不现身不可得。比如说鬼神、中阴身等等,如果它们不显现身体,即便是站在我们面前,在我们面前晃来晃去,我们根本发现不了,或者说饿鬼道、中阴身是属于另外一种空间,是另外一类众生的境界,在我们的根识面前不现身我们是看不到的,这是不现身不可得。但是种子和苗芽不属于这种空间,苗芽不属于看不到的情况,而是属于眼根完全可以直接照见的情况。这就否定了芽是属于鬼类不现身而不可得的情况。

 

八、专注不可得。当你太过于专注某个事物的时候,一个东西放在你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比如说你的大脑正在专注思维另外一个事情,这时一个人出现在你面前,你虽然看到了,但也和没看到是一样的。还有神情恍惚的时候,或者说太专注地看书时,别人在你面前说话,你根本没听到,“刚才你说什么来着?”这就属于专注不可得。但是我们可以排除对其他事物过于专注的情况,看着种子,当眼识处在非专注其他法的状态时,来观察种子上面有没有苗芽,同样也根本找不到丝毫的苗芽自性。

 

对方认为芽在种子上面是存在的,但是因为有不可得的阻碍,所以不可见,但是通过对以上八种不可得的分析,可以一一地遣除掉。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在因缘和合当中根本得不到所谓的苗芽。科判中讲得很清楚,因缘和合中有果不可得,通过观察没办法安立因缘和合中有果的存在。

 

下面讲,如果众缘和合没有果,就成了因和非因相同的情况。

 

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

是则众因缘,与非因缘同。

 

前面已经讲过,在众因缘和合中根本没有果,有果则有很多很多的过失,就成了可现不可得的状态,对方转而承许众因缘和合中没有果。在世俗当中可以如是安立,首先在因缘当中没有果,但因缘和合之后果法就逐渐从无到有,生出来了,但是在胜义真实观察的前提之下,承许众缘和合中无果仍然有一个大过失。

 

此处安立的是什么大过失呢?“是则众因缘,与非因缘同”,这两句讲到了过失,如果是这样就变成了众多产生果法的因缘和不能产生果法的非因缘相同,即因和非因相同。

 

为什么变成了因和非因相同呢?因之所以成为因,可以产生果法叫因,不能产生果法叫非因。在众因缘和合当中没有果,在单独的别别的因缘当中没有果,那么这个因就不能够产生任何的果法。既然不能够产生任何果法,那么这个因缘和非因缘的差别在哪里呢?非因缘也是聚集了各种各样法,比如说把沙子、泥土、铜块、铁块等等加在一起,再怎么样和合也不能产生苗芽,在这些单个因缘当中也没有苗芽,这叫非因缘。同样,现在把所谓的因缘再再观察,在单个因缘种子、水土等当中没有苗芽,和合起来也没有苗芽,那么因缘和非因缘的差别在哪里呢?众因缘就和非因缘相同,因和非因相同了。这是从不能生果的角度观察的。

 

在众缘和合当中根本找不到果,那么所谓的果法到底从哪里产生的?没有从众缘和合当中产生,所谓的众缘和合就和非因缘是一样的。对方说:虽然严格分析观察时,在别别的因缘当中没有果,在和合的因缘当中也没有果,但是在因缘和合之后,果法就从中产生了。如果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在泥土、沙子等等各种各样非因缘聚合的时候也应该有果产生,根据是相同的。

 

在没有任何果法的所谓正因——众因缘当中,如果可以产生果法,那么在非因缘当中(也没有任何的果法)也可以产生果法,这是相同的。如果说有果,二者都应该有;如果说没有果,二者都应该没有,因为它们的根据完全相同,是非完全相同。在众因缘和合当中没有果,因和非因就完全成为一味一体,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根本得不到所谓实有的因产生实有的果。最后只能够安立,因果关系是属于名言当中的一种幻象而已,是假立的法,因和果都是世俗的因缘和合,没有实实在在的因果。

 

以上是正义,附述当中也出现其余的辩论。

 

对方经过思考之后提出了三个理论来简别因、非因不相同。因为因和非因相同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任何想要成立因果关系的人,对于因和非因的安立都是很在意的,如果因和非因是一样的,那就会完全泯灭因果的安立。对方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实有因产生实有果的宗旨,一方面还要避免前面我们所说的过失,于是就提出了这三个理论。

 

这三个理论经常遇到,就是能立等同所立的理论。中观宗给对方发了是非相同的过失,对方讲,实际上因和非因是不一样的,说出这三个能立。把能立破掉,使能立等同所立。(这三个推理前面在讲应成派的四大因中经常使用,是很重要的,所以简单再复述一下)

 

因和非因不一样的三个能立:

 

第一个,因能够产生果,非因不能产生果是缘起规律。在正因的种子和阳光水土和合当中没有果,但是可以产生果;在铁块、沙石等和合当中也没有果。同样都没有果,为什么种子可以生苗芽呢?缘起就是这样的,这是法尔缘起规律。对方就提出了这种缘起规律说。

 

我们对于这个根据作分析:缘起规律在我们根识的范围之内、在名言当中可以安立如是的因产生如是的果,这是名言的规律。但是在分析胜义谛的场合当中,缘起规律就没办法安立成能立,在名言当中安立的理论没办法适用于胜义当中。这是破斥对方的一个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和前面我们分析过的一样,所谓的缘起和合的状态,其本体是无实有的,在无实有当中才可以安立缘起规律。但是现在要使用缘起规律来成立实有的因果,这本身就是矛盾。如果想要成立实有的法,就不能使用缘起规律作为能立,否则就没办法证成实有的因果,所有的缘起都是假立的,无自性的,怎么能够通过缘起的规律来证成因和果是实有的本体呢?这就观察破斥掉了缘起规律的能立。

 

第二个,正因能够产生果,而非因不能产生果,原因是正因当中有生果的能力,而非因当中没有生果的能力,这个叫作能力说。种子有生芽果的能力的缘故,故安立因和非因二者是不相同的。

 

在名言当中种子有产生果法的能力,所以叫作种子、因,其他的土石等没有办法产生苗芽,所以是非因,这是可以安立的。但是在观察胜义谛中诸法实相时,所谓的能力就无法安立了。为什么无法安立呢?我们首先分析,所谓的能力是什么样的物质?或者如慈诚罗珠堪布在注释当中讲,所谓的能力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如果说能力是非物质,非物质的法是不存在的法,它没办法起任何作用,安立非物质的能力只是名词而已,立宗而已,没有任何可分析之处;如果说它是物质,那是属于色法的物质还是属于心法的物质呢?还是属于佛菩萨智慧的物质呢?所谓的色法、心法和佛的智慧也只是在名言当中可以安立,在观察抉择胜义谛时,所谓的物质本身都不成立,使用不存在的东西作为能立,是不合理的。这是观察能力的本体而遮破通过能力来证成因果实有的所立。

 

还有一种观察方法,也是前面我们使用过的比较传统的观察方法:所谓的能力,因具有能力而生果,那么分析能力和因之间是一体的还是他体的?如果说能力和因,或者说具体一点——能力和种子如果是一体的,那就说明种子已经具有了能力,而且能力是生果的能力。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种子就不需要再集聚其余的因缘了,集聚其他因缘和不集聚其他因缘没有什么差别,因为种子上面已经存在了生果的能力,种子不需要水土、阳光等其他的助缘了,它自己单独就可以生果。种子和能力是一体的,就会有这样的过失。

 

在种子和能力之间这样观察,那么观察其他的助缘,过失就更大了:如果说在助缘上面具有这种能力,而能力是让果法出生的直接力量,那么在泥土这个助缘上面观察具不具有能力呢?如果在泥土上面具有生果的能力,那就根本不需要种子。为什么呢?因为让果法直接出生的能力在泥土上面已经存在了,何须种子呢?泥土就有让果出生的能力。就出现了这样的大过失。或者说阳光是助缘,阳光和能力是一体的,阳光就能够直接出生苗芽。乃至时间是助缘,时间具有能力,时间就可以直接成为产生苗芽的因。像这样因果就完全错乱了。

 

所谓的和合在单独的因之外根本不存在,如果说因生果是因为因上面有一种能力,那么就观察能力和因是一体还是他体的,如果是一体的,前面的过失就无法避免了。

 

如果是他体呢?因是因,能力是能力,直接让果法出生的动力是能力,能力来产生果的,那么因就不需要了,能力直接去生果。因为因和能力是他体的、分开的,能力是让果法直接出生的因,这个时候具有能力就可以了,因就不需要了。但是,除了因之外的能力又在哪里呢?除了种子、水土之外的能力在哪里呢?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能力!因此不管承许一体也好,他体也好,因具有能力的缘故而可以产生果法,稍微分析一下就没有一点点可以安立的地方。所以,对方的第二个根据所谓的能力说也是无法证成的。

 

第三个,现量所见。对方说,讲这么多的推理没有用,现量见到在种子当中生出苗芽。尤其是发豆芽,不需要泥土覆盖,把豆子泡了之后,就可以直接生长了,自己现量见到豆芽从豆子当中出来了。现量见到在豆种当中出生豆芽,在泥土当中、在铁块当中不出生豆芽,再怎么说,反正这是现量见到的,这就很有力地证成了因和非因不一样。

 

针对现量的能立又怎么去观察呢?所谓的现量,是通过眼根、耳根或者身根等来证成一种现象,它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它只能够在名言谛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在世俗名言当中可以说,豆芽从豆种当中出生是现量所见,但是在抉择胜义实相的时候,没有办法以有限的诸根作为胜义当中存在的根据。还是一句老话,通过名言的缘起现象无法证成它的实有,只能说有这样的现象而已。

 

那么这个现象是不是实有的呢?通过现象本身是无法来证成的,可能是实有,也可能不是实有的。稍加分析就知道,现象本身并不能代表这个法是实有的,只能说它是有的。这个有是幻有还是实有呢?必须要详尽地分析。通过理证做深入细致地分析,最后得出最有力的结论,肯定是无自性的宗派中观宗的观点,因为无实有的缘故才可以显现,任何实有的法绝对不可能显现。想要通过现量见的缘故,来证成胜义实有,是没有能立的。

 

以上就把对方的三个根据一一地破斥了。这三个根据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或者说是非常难以破斥的,但是在中观宗的高度上,这三个根据都没办法安立,最后能立等同所立都不成立。

 

综上所述,因缘和合当中无果,则因和非因相同,最后只有舍弃在众因缘当中无果,又有一种实有的因果关系的安立。舍弃之后,名言当中只有安立无自性、假立的因果,胜义实相当中一切离戏,随顺实相来进行抉择。

 

以上是第二组的内容。

 

 

 

 

 

回目录

 

 

 

《中论密钥》69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如今宣讲的是第十九品——观时品,主要抉择时间不存在,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作为观察的重点。过去、现在、未来是总的时间的安立方式,从差别方面来讲还有其他的安立方式,比如刹那、秒、分钟、小时等等。但无论如何安立,都是过去时间、现在时间、未来时间所包括的。因此我们主要通过观察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不存在,来分析抉择时间的平等性。了知时间的平等性,真实地悟入、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实际上也是安住一切万法无分别的本体。

 

前面结合过去遮破了未来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今天讲第二个科判。

 

辛二、类推余法:

 

前面通过观察过去当中有没有未来现在,推知实际上过去及其他的法都是一样不存在的。

 

以如是义故, 则知余二时。

 

通过这种意义,可以推知其余的两种时间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前面已通过观待过去分析了未来和现在,也可以如是的分析,类推其余的两种时间。比如,把结合过去换成结合现在而破,前面是观待过去而有未来现在,现在是观待现在而有过去和未来,把重点放在结合现在而破。我们把颂词稍微做一些变更就完全可以了知。

 

前面的颂词是“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可以变成“若因现在时,有未来过去。未来及过去,应在现在时。”也就是说观待现在的时间而安立了未来和过去,未来和过去的时间应该在现在。因为所谓的观待必需同时存在才可以观待,如果未来和过去要观待现在,过去的法和未来的法都应该变成了现在的法。但是过去的法、未来的法和现在的法是不一样的,如果在现在时当中有未来和过去,未来和过去就应该在现在时了。

 

“若现在时中,无未来过去。未来过去时,云何因现在?”如果在现在的时间当中不存在未来和过去的时间,未来和过去的时间怎么观待现在的时间?就没办法观待。如果没有观待,就没办法安立未来和过去的时间。

 

“不因现在时,是故无二时。”如果不观待现在时,当然就不可能有未来和过去的两个时间。

 

“既无未来时,亦无过去时。”最后得到结论——既没有未来的时间,也没有过去的时间。

 

以上就是通过结合现在而破过去和未来的两种时间。

 

下面再结合未来而破现在和过去两种时间。也是从颂词的次第来观察。

 

“若因未来时,有过去现在。过去及现在,应在未来时。”如果说观待未来时而安立了过去时和现在时,观待必需同时,那么过去时和现在时应该都在未来时,不管是已经过去的法,还是现在正在显现的法,都应该变成没有显现的未来时间。

 

“若未来时中,无过去现在。过去现在时,云何因未来?”如果在未来时当中,并不存在过去时和现在时,过去时和现在时又怎么样观待未来时呢?就没办法观待了。因为在未来时当中根本不存在过去、现在的法,就失去了观待的基础,因此没办法如是安立。

 

“不因未来时,是故无二时。”如果不观待未来的时间,当然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

 

最后再分析:“既无过去时,亦无现在时。”过去时也不存在,现在时也不存在。

 

通过这样互相类推观察之后就知道,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都是在世间名言当中假立的,真实分析观察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所谓时间的本体。

 

庚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通过观待理抉择破掉时间以后,也可以通过观待的方式来遮破其余的法。

 

上中下一异, 是等法皆无。

 

在生活当中还有上中下、左中右或者前中后等等很多这样的法,其实所谓的上中下也是相互观待而安立的。

 

“上中下一异”。一异,异就是多的意思,比如数字一二三。一、二、三也好,上中下也好,这些法是相互观待的缘故,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以长短为例,比如说一米很长,但是不是实有的长呢?观待两米它就成了短,观待半米来讲,它又变成长了,所谓的一米,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是一个中间的法。所以上、中、下,长、短或者不长不短,都需要互相观待才可以安立,是观待的缘故都是假立的法,不存在的法。

 

在注释当中使用上等的黄金、中等的白银,还有下等的铜铁来进行观察。上等的黄金如果不观待中等的白银和下等的铜铁,没办法安立成上等,所谓的上等是观待了下面的法才安立成上等。如果它是实有的上等,那么它上面还有钻石等等更昂贵的东西,再往上对比,它就不成为真正的上等了。中等的白银也是一样的,所谓的中等在观待下等时它又变成了上等,白银观待铜铁就变成了上等,因此,所谓的中等也是假立的。

 

下等的铜铁也是两个观察方式:所谓的下必需要观待上中才能够成为下,如果根本没有对比、所观待的金和银,又怎么安立它是下呢?是没办法安立的;下等的铜铁观待土石来讲,它又变成了贵金属。所以,所谓的下也是暂时安立的。

 

如果想:黄金观待钻石等就变成了下等的东西,那么世间当中可以安立一个最昂贵的、在它上面再没有更超胜的东西,那应该是不观待的法了吧?实际上还是一样的推理。如果这个东西是最好的,虽然上面再没有超胜它的物质来对比让它变成下等,但是所谓的最上等,观不观待其他法呢?如果不观待其余的法,它怎么会安立成最上等?所谓的最上等,必需要观待价值比它逊色的、不如它的东西,才能立成最上等,否则没办法安立。

 

打个比方来讲,世间当中黄金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金属,因为少,所以昂贵,人们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如果到了金洲,所有的东西都是黄金,就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了,或者说当世界遍满黄金的时候,谁还会认为这是最上等的东西呢?就像这个世界的土石一样,随处可见,就没办法安立成非常昂贵的东西。所以还是需要做对比,才能安立所谓的上中下,不对比就没办法安立。

 

一般来讲,对比中等、下等,我们执著好的、高级的、上等的东西,这种执著非常深厚、严重。如果对于上中下是观待安立都是假立的道理,不是从词句上去了知,而是从意义上悟入、安住这种意义时,那么对所谓的高级、中级或者低级东西的强烈执著就会解脱出来。解脱出来之后,就可以安住在一切平等性当中,把我们的精力用在学习佛法上面。

 

上中下等法可以这样破斥,不单单在学术方面把上中下破掉,实际上观待修行来讲,对上等、中等、下等这些方面的执著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的修行、思维。所以抉择上中下平等一味对趋入究竟实相有很大的帮助。

 

“一异”,一二三这样的数字,实际上一必需观待其余的数字,如果没有观待零,没有观待二就不成为一。所谓的一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大家都认为这个就是一,安立“一”的名字,反复串习之后,就觉得一是实有存在的。真正的一是不是实有存在?一个瓶子,一个人,一种思想,实际上都是假立的东西。

 

《中论》不外乎就是给我们解释一个真理:胜义当中任何法没办法成立,没有任何法可以成为我们的所缘;名言谛当中法都是假立的。也给我们提示的修行道理:如果了知名言当中法是假立的,我们就不会太过于认真,如果对这些法太过于认真就会产生很多痛苦、很多执著。《中论》在世俗当中给我们提示的道理就是不用太认真,这些法都是假立的,何必太认真!何必太计较!如果我们真正悟入了《中论》的意义,在生活当中就会减少很多的障碍麻烦。一切法在胜义当中本空离戏,如果我们的心能够相应于本空离戏,也就是和法界实相相应,之后你的身份就变成了圣者身份,从今之后,永远不会再受到实执的束缚。

 

“是等法皆无”,不单单是上中下、一异,其余所有的法都可以通过观待的方式来遮破。因为世间当中的任何法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必须观待其他法的缘故。通过这个理论可以类推一切万法全都是空性的,没有一个法不观待其他的因缘而安立,任何法都是假立的。

 

有些人觉得上中下等等是一种概念,可以通过观待的方式破掉,但是瓶子柱子等这些东西不是概念,必须要通过另外的方式去破斥。其实这还是一个老问题,我们对于概念、概念之外的东西有很强烈的分别执著。

 

真正分析时,瓶子柱子哪一个不是概念形成的东西?如果认为上下左右等是概念,其他东西不是概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在法界当中哪一个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哪一个法不是概念呢?如同在梦境当中,没有一个法不是概念,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存在的。

 

在现实当中,我们认为这座山不是概念,所谓的概念是脑海当中出现的总相。当然世间当中可以暂时这样分析,但是从法界实相的高度来看,所有的法都是概念。在注释当中以黄金为例,我们认为黄金是存在的,是很昂贵的,但是所谓的黄金只是内心当中习气的一种显现而已,观待而言它就是一种心法,按照唯识的观点分析,所谓的黄金就是相续当中的一种习气。这个习气安立在哪里?习气就是一种心识,内心当中有黄金的习气,后面通过习气显现了黄金的相。我们认为黄金很好,可以造新佛像、做装饰品,可以让自己变成富翁、有身份等等,实际上由此又延伸了很多东西。就像你梦中的习气出现一块黄金,黄金是什么?实际上这块黄金除了你的心识、习气之外,没有实实在在的黄金的自性。黄金白银是一种概念,我们的身体仍然是一种概念,整个世间都是一种概念。如果知道了这些法是概念,是幻相,是不存在的名词而已,通过观待理破斥就非常简单。

 

没有哪个法是除了概念之外真正独立存在的,真正分析时,我们执著的所有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前面分析的,通过他空的思想来看这一切八识和八识对境的法哪一个是真正存在的呢?全都是客尘。只不过我们的执著太重、太深厚的缘故,才会认为这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上面安立的左右等等是概念,而东西本身不是概念,通过观待的道理没办法破掉,出现很多这样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像前面讲的一样,所有的法究竟观察的时候都是一种名词概念而已,除了内心当中认为它是一个东西,反复串习然后变成所谓的自相、实有的东西之外,没有真正实有的东西。这就是串习的深入与否,有些东西你串习了很长时间,虽然这个东西是一个概念,但是在你面前就变成一块真正的黄橙橙的黄金,然后你放在包里还有沉甸甸的感觉,对于它就是一个分别念很难以认同。但是分析时,除了分别念之外,哪里有所谓的实实在在的黄金?尤其是通过唯识的思想分析时全都是假的,除了心之外没有实实在在的显现的色法的自性。如果有了这种思想高度,再去分析一切万法,破一切万法概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学习中观就是破实执,除了你认为的实有执著之外,哪里找到一个真正的法?没有真正的法存在,这一切法都是概念。我们学完之后就会认为,这一切法全都是虚幻的,没有一个法是真实的。即便是看到非常坚固的铁块也好,或在我们面前的巍峨的高山也好,实际上整个世界全都是虚幻的,全都是自己的心造,全都是一种概念显现。把这些执著打破之后,一切万法的实相就会从中显示出来,自己的内心就完全可以证悟万法实相。

 

所以说“上中下一异,是等法皆无”,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完全地予以破斥。

 

己二、遮破时之能立:

 

对方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因为它的能立存在。能立是什么?就是要证成时间存在的根据。下面两个颂词讲了两个能立:一个是通过量来证成时间存在;一个是通过物来证成时间存在。首先看第一个,有量的缘故而有时间。

 

不住时不得, 而于可得时,

驻留不可得, 云何说时量?

 

这个颂词是破斥以量来证成时间。量是什么?量就是能量,能衡量的单位就是量,时间是所量。二者的关系,注释当中讲就像尺子和它所衡量的布匹一样,一个是能量一个是所量。如果能量存在,就可以安立所量。对方认为:能够衡量时间的单位存在,所以时间本身应该存在。

 

衡量时间的能量单位是什么?比如说刹那、秒、分、小时、天、劫等等,这些都属于衡量时间的单位。平常说“又过了一天了”或“又过了五分钟”,五分钟或者一天的这种单位就是能量。如果有了能量,当然就应该有所量,时间应该是存在的。通过能量存在的缘故,来成立所量时间的存在。但这也是假立的,在名言当中可以暂时安立。实际分析时,所谓的量不存在。

 

“不住时不得”,所谓的量去衡量时间,那么所衡量的时间,是在驻留、安住的时候去量,还是不住的状态当中去量呢?所谓的时间是不住的,刹那刹那生灭,生的当下就是灭,时间本身刹那不住。不住时不得,时间本身不住,怎么去量它呢?如果时间停留下来了,像布匹一样放在那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用尺子一尺一尺地去量布匹到底有多长。但是时间根本没有本体,刹那不安住,不安住就没有能够衡量的基础,没办法去衡量它,所以时间不住就不得。“不得”即量不可得,没办法得到所谓的能量时间——刹那、一秒、分钟等等。时间本身不住,就没有办法安立成所量,没有所量,能量就无法安立了。

 

“而于可得时,驻留不可得”。如果真正要去衡量,应该是在时间驻留的时候(“而于可得时”就是说驻留)。真正要得到能量,或真正要通过能量去衡量所量,必须要驻留才行,就是说时间要停留、停住,即“而于可得时”。但是驻留可不可得?驻留不可得。为什么?没有一个时间是真正驻留的,哪怕一个刹那都没有驻留过。驻留的情况不存在,又怎么样在驻留的基础上去安立、衡量时间?所以说“驻留不可得,云何说时量?”怎么样去安立时间的能量?时间的刹那、分秒就无法安立了。

 

所以说,能量不成立,因为不驻时不得能量,安住驻留的时候也不得能量。时间只有驻和不驻这两个情况存在,驻和不驻的时候都得不到量,能量如何安立?没有能量,怎么安立能量存在的缘故而有所量?最后还是成了能立等同所立不成立的因。这是一种观察方式。

 

另外一种观察方式。在名言当中假立时,可以说有刹那、分秒的能量去安立所量的时间,有刹那存在的缘故,所以说时间是存在的,可以这样安立。但是详细分析时,除了时间之外,没有一个单独的东西叫作能量。并不是像衡量布匹一样,有一个单独的东西叫布匹,有一个单独的东西叫尺子,然后通过尺子去量布匹,这是有两个物体存在的,可以说有能量所量。但是时间的能量在哪里?除了时间的本体之外,能量是根本没有的。所谓的刹那、分秒是离开时间之外的吗?刹那、分秒根本不可能离开时间之外单独安立。如果说时间之外有一个所谓的刹那,就可以用刹那去量时间,但是时间之外,根本不可能存在刹那的缘故,(前面我们已经把时间破完了,时间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能量在哪?想要通过能量去衡量所量的时间,也只是暂时的一种假立,根本经不起分析。如果不认真分析,可以这样安立,但是稍微一观察,离开了时间没有所谓的能量的刹那,没有所谓能量的单位。

 

前面时间已经破完了,第二个科判遮破时之能立,是在时间已经被破掉的前提之下,单独观察所谓的刹那的能量。以能量来证成所量,但是能量和所量——时间的单位和时间本身并不是两个分开的法,而是在一个法上面安立这个叫时间,那个叫作它的单位,但实际上是二者完全是一味一体的。时间的本体已经被遮破,所谓的量也同时被遮破了,没办法安立所谓单独的量。这是第一个破量的能立。

 

下面第二个内容是破物的能立——以物品存在的缘故来安立时间的存在。

 

因物故有时, 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 何况当有时?

 

对方想要通过物体存在来安立时间的存在。“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这两句实际上有两种安立方式:第一种安立为他宗的观点,依靠物体而有时间。就像我们昨天分析的一样,毁掉的瓶子是过去的瓶子,瓶子出现了还没有坏掉叫现在的瓶子,然后明天要生产一批瓶子就是未来的瓶子,“因物故有时”,通过物体的三个阶段,安立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离物何有时?”离开了物品之外,哪里有时间?离开物品之外没有时间。而物体是存在的,是现量可见的,过去的瓶子、现在的瓶子、未来的瓶子,瓶子现量所见的缘故,所以说时间应该存在。“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是从这方面来安立的,所以可以解释成他宗。

 

第二种也可以解释成自宗。“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所谓的时间是依靠物体而有的,离开物体之外哪里有时间?就没有时间。对方认为时间存在,物体存在的缘故,所谓的时间因物而有,离开物就没有。在观察完这两句之后,顺势下来“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物到底存不存在?所有的物体都是不存在的。这里的物体不单单是说外面的物质等色法的东西,包括我们的心识在内也是此处的物体范围所摄。

 

实际上前面已经分析过很多次了,所有的色法,所有的心法不管通过金刚屑因、离一多因、大缘起因,通过任何因分析色法、心法都是不存在的。这些物体不存在,”何况当有时?”因为时间是依靠物体而安立的,现在安立的基已经没有了。比如壁画是依靠墙壁才有的,如果没有墙壁,壁画如何安立?同样,时间依靠物体而有,物体已经不存在了,时间就不存在了。此处通过抉择物不存在,破掉所谓的能立,因为是以物体的存在而安立时间的。所以,能立等同所立也是不存在的。

 

到本颂为止,就把时间的存在破干净了。

 

实际上从观待的角度也好,安立能立来证成时间存在也好,全都是假立的,最后没有办法安立时间实有的概念,这就是龙树菩萨给我们指出的殊胜理证之道。至于依靠这个理证之道能够悟入多少,要看我们的根性,看我们抉择的深度怎么样。依靠理证之道,如果一方面有宿世的善根,一方面很精进去观察抉择,再通过金刚句,就完全可以通达时间不存在。而且回到现实当中时,也知道所谓的时间是如梦如幻的,暂时可以依靠它,但完全是假立的,不存在实有,对此就可以完全悟入。

 

了知了理论上的确是这样,但是这个理论很难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在平时很难用得上。这方面要不然就是观察还没有彻底,要不然是没有修行,或者缺少福德善缘,相续当中的习气、罪障比较深重,所以,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认同,但是内心当中没办法进得去。还是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去努力、抉择。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九观时品终

 

 

 

回目录

 

 

 

《中论密钥》68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第十九品  观时品

 

《观时品》是观时间,为什么要观察时间呢?因为:

 

第一,时间也是属于所知,也是我们所执著的一个对境,要抉择万法空性,时间既然已经成为我们执著的对境,那么对时间这个法也需要去观察破斥。

 

第二,有些内外道的人认为时间是实有的,比如说有部认为三时实有,还有一些外道认为时间是实有恒常不变的。为了帮助这些人打破执著,帮他们观察时间空性,让他们趋入一切万法无自性。

 

第三,我们在修行时,对于时间非常执著,有时我们认为菩萨修菩萨道三个无数劫时间非常长,因而产生恐怖。实际上时间是虚幻的,是一种概念,三无数劫是假立的。从这方面讲,菩萨在最初发心时如果了知所谓的时间不是真实的安立,也可以抛下某种包袱,然后趋入到发心,披上利他的铠甲。这方面也是观察时间的必要性。

 

第四,了知时间无自性,也可以解释很多了义经典当中所讲的意义。比如弹指超无学,或在一刹那当中顿超十地,或一刹那当中圆满三无数劫的资粮。三无数劫也好、弹指也好,都是假立的,如果能够趋入它的本性当中,所谓的一刹那和三无数劫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实际上是没什么差别的。因此,观察时间也可以了解经典当中所讲的很多玄妙的道理。

 

第五,了知时间,也可以通达三时无时的观念,即三时平等,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都是平等的。为什么是平等的呢?因为时间本身是无自性的。在我们执著的想法当中认为,过去、现在、未来,尤其是现在的时间肯定是确定的、实有的,是实有的就绝对不可能平等,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所以就觉得三时不平等,三时不平等就产生了很多差别,通过差别就产生了很多执著,然后引发了很多很多的痛苦。如果能够观察时间不存在、时间空性,也能够帮助我们了知三时平等的意义,趋入三时平等的究竟真如。

 

第六,在密宗当中有三时无时本来时的概念,所谓的三时无时或者说清净时,首先要了知三时无时才能够了知清净时。所以观察时间能够帮助我们趋入三时无时本来时的密宗教义。

 

第七,如果能够了知三时是平等的,时间是不存在的,也比较容易了知《华严经》当中讲的,“一尘中有尘数刹,刹那亦能现数劫”的境界。这实际上也是大小平等、长短平等的一种概念。我们认为一刹那是很短的,三无数劫是很长的,但是在经典当中讲一刹那当中可以显现无数劫,又如何了知呢?只有了知了所谓的短时间和长时间只是概念,只是一种分别安立时,才能够了知一刹那等于无数劫,或者说一刹那等于三个无数劫、三个无数劫等于一刹那的这样平等的概念。在空性平等的基础上,就可以了知一个刹那和无数劫之间平等性的关系。

 

如果没打破对时间的执著,我们无论如何没有办法接受一刹那就等于三个无数劫的说法,就好像我们没有学习空性时,无论无何接受不了一个芥子可以容纳须弥山的概念,只有理解了芥子的小、须弥山的大都是无自性、假立的,二者在空性上面是平等性时,才可以理解一个芥子容纳须弥山的概念,大能够容小,小也能够容大。

 

我们能接受无数劫当中可以包含一刹那,但一刹那能够包含无数劫的概念接受不了。接受不了的原因是已经固定的、实执认为一刹那是最小、无数劫是最大,在最小当中如何能够安立无数劫的时间呢?这方面就是没有了知假立的观点,如果能够了知假立、平等,是能够接受的。

 

如果能够首先了知时间是假立的,然后了知时间是平等的,在这个基础上去分析,就可以知道:既然是大小平等、长短平等,那么大能够容小,小也能够容大。如果只能是大容小,小不能容大那就不是平等的,还是认为小与大不一样。所以只有在了知平等性的基础上,这些玄妙的教义、很多殊胜境界的安立方式才可以了知。能够了知这些对我们突破分别念的障碍、突破概念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实际上我们把自己束缚在很多概念当中,大和小、长和短等等的概念我们老是突破不了,但是通过佛菩萨的金刚句抉择之后,所谓的时间是假立的,不存在的,了知之后就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时间长短的概念。

 

实际上很多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最后发现都是庸人自扰而已,没有实实在在的时间在束缚我们,没有长短概念在束缚我们,在空性当中完全可以解释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对这个问题认真分析,了知时间不存在,在这个基础上去了知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再去分析大小互容的关系,从理论上面大概去接受《华严经》中所讲的这些玄妙的安立方式,十玄门等等。这些都是安立在空性、无自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去了知,去解释。

 

第八,因为时间是假立的缘故,过去的时间是假立的,所以没有实际地灭掉,因此有神通的人可以回忆以前的事情。如果过去的时间是真实安立的,它已经过去、已经灭掉之后,就没办法回忆了,就彻底灭了。但是因为过去是假立的缘故,所以有神通的人可以回忆以前的很多事,在这个世间上曾经出现过的、已经灭掉的事情都可以去回忆。为什么会这样呢?假立的缘故就能回忆过去,过去是怎么样就可以显现出来。未来是假立的缘故,虽然未来还没有发生,但有神通的人也可以照见未来的事情。如果未来是真实的,未来没有出生的、完全不存在的事物是真实安立的,那么怎么观察也观察不了。就是因为未来的法是假立的,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未来,所以在缘起平等的前提之下,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做很多授记等等。因为假立的缘故,可以了知过去、未来、现在的很多事情。

 

第九,了知时间是假立的,也可以从凡夫人的很多实执、不必要的困扰当中解脱出来。比如说,我们非常后悔曾经做过的事情:“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该多好!”自己的心老是追悔以前做过的事情,然后产生很大的忧悔心,对修行佛法来讲,有时候就会变成障碍。如果了知一切过去的事情是假立的,不存在的,就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从不必要的忧悔当中解脱出来,然后投入到修行当中去。

 

或者沾沾自喜自己曾经得到过某种荣耀、成就,曾经经历的快乐的事情,每天都坐在那回忆以前的事情,因为对于过去的时间有比较强的实执,所以引发了很多喜忧之心。对未来也是一样的,对未来很恐怖——我明天怎么办呢?明天我会不会遇到障碍违缘?或是希望——我明天能不能发财呀?我明天能不能怎么怎么样?实际上都是对于时间有实执,没有了知是幻化的缘故,所以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如果能够了知三时平等,三时幻化,能有效地从这些喜忧当中解脱出来,以有限的时间去思维一切万法的真如。

 

与其是思维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还不如思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道理,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由于习气所致,我们坐着思想时,要不然想以前的事情怎么怎么样,要不然就想明天未来会怎么怎么样,就是不想当下的事情是空性的道理,不想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道理。如果经常作意、观察万法空性,串习很多之后就会成为势力,成为决定的力量,对于修行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修行的习气还是太弱的缘故,明明有这么多可以想的,比如说出离心的教义,菩提心的教义,尤其是空性的无上甘露妙法,但是由于自己的习气使然,很多时候很难想这些教义。所以学习这些教义之后,还是尽量地调整,在无我、空性方面多下功夫,这样对今生后世都有利益,如前面十八品所讲的一样。

 

以上大概讲述了《观时品》的必要性。前面在第二品当中讲:“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等也是关系到时间,如果把三时抉择为空性,其余和时间有关的很多推理,都可以了知得更深入一些。出于很多必要的缘故观察时间的空性。

 

丁十九(观时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般若经》当中讲:“过去时不可得,现在时不可得,未来时不可得。”《金刚经》当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经当中也是讲到了三时不可得,三时平等性,时间是不存在的。所以经部关联,在经典当中也有依据。

 

戊二、品关联:

 

有些人认为法是实有的,为什么法是实有的?法是安立时间的依据的缘故,已经灭掉的法叫过去,生了之后还没有灭的法叫现在,即将生起、还没有生的法叫未来,如果没有法,就没有办法安立时间,时间是存在的缘故,所以法应该是实有的,因此认为时间存在。为了打破其能立的缘故,观察所谓的时间也是不存在的。

 

此品分二:一、遮破时之本体;二、遮破时之能立。

 

己一(遮破时之本体)分二:一、观察三时之理;二、以此理亦可遮破它法。

 

庚一(观察三时之理)分二:一、结合过去而破;二、类推余法。

 

辛一(结合过去而破)分三:一、遮破观待而成立;二、遮破不观待而成立;三、摄义。

 

壬一、遮破观待而成立:

 

下面有两个颂词:第一颂,在过去当中存在现在和未来而破;第二颂,在过去当中不存在现在、未来而破。因为时间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此科判结合过去而破,重点是放在过去,在过去时有没有过去?有没有现在未来?如果在过去时当中有现在未来,就会出现过失。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

 

对方认为时间是实有的,尤其是有部认为三时实有,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实有的,时间是存在的。

 

既然认为时间存在,那么分析所谓的三时到底是互相观待还是不观待?如果三时互相不观待,就成了独立自主的时间,如果存在独立自主的时间,根本不需要观待,没有其它观待的因,时间就成了恒常了。比如今天是十二号,真正分析时,如果是真正独立存在的时间,到了明天还是十二号,它根本不需要观待过去、未来而安立现在的缘故,如果现在是真实有,就没有其它因缘让它转变,即便到了明天,十二号还是十二号,没办法安立其它的法。

 

所谓的十二号针对于十一号来讲是未来、是明天,针对于今天来讲是今天,针对十三号来讲就是过去,那么十二号到底是过去、现在、未来哪个法呢?我们说是互相观待,观待不同的境安立不同的时间,时间是观待的缘故,所以是不真实的。

 

前面略说如果不观待有过失,现在对方承许观待,我们就分析“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因”字就是观待的意思。如果观待过去时间而有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那么“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未来和现在的时间,就应该在过去当中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失呢?重点在于观待的问题。观待有一个原则,如果把观待的原则理解了,这个颂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即所谓的观待法一定要同时存在,同时存在才可能观待,如果不同时存在,一个法有一个法没有,谁观待谁?没办法观待,观待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同时存在。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如果观待过去有未来、现在,必须要同时才能观待,在过去时当中就已经有了未来和现在,未来和现在应在过去时,未来——明天的十三号法和今天的十二号法应该在十一号当中已经具备了,应在过去时。但是,如果说未来和现在在过去时当中存在了是有很大过失的,在昨天(过去)已经有了今天、明天了,有这样的过失存在。或者所谓的过去还没有过去,为什么过去还没过去?因为在过去当中有现在,现在是没有过去的法,过去和现在同位,过去就还没有变成过去,还是现在的法,或者在过去当中已经存在未来的法、现在的法。

 

为什么观待一定要同时,如果不同时怎么样?不同时的观待,比如说过去观待现在、现在观待未来而安立时间,这是一种假立的观待。观待到底安立成真实的观待还是假立的观待?实际上连观待本身也是假立的。如果说观待是真实的,而又必须要观待,没有两个法同时存在怎么样观待?从真实观待的角度来讲,一定要几个法同时具备才能够观待。但是过去现在未来又明显的各自有不同的特征,是没办法同时的。没办法同时还要观待,就只有成为——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应该有这样的过失。

 

在注释当中讲到父子观待,从一个角度来讲两个法同时存在:这个是父亲,那个是儿子,即便是儿子死了之后,还说这个是父亲,因为有一个概念——他曾经有过儿子,现在虽然儿子已经不存在了,烧成灰了,我们还说他是父亲,这是假立的。父亲的名词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他曾经有过儿子,观待了儿子这个法,才安立一个父亲的假名而已。实际上真实分析时是不是父亲呢?有儿子时是父亲,没儿子时他已经不是父亲了。但这是严格的情况,如果不严格就是一种假立,观待曾经有的概念可以安立。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呢?因为同样道理,所谓的过去观待现在,现在观待未来,过去的法已经没有了,但是在我们脑海当中有一个过去法的概念存在,观待于过去就有现在,也有一个未来的概念,观待未来叫现在,这方面是假立的,是根本经不起观察的观待法。

 

如果是真实的观待必须要严格观察,真正的观待三个法都要同时存在,不能观待已经过去之后的概念、假名来安立,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都要真实存在。那么就像这里所讲的一样——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就有这样的过失。我们平时所讲的观待没有过失,对方的观待有过失的原因就在这。

 

下面讲,在过去时当中没有现在未来,那么也有很多过失:

 

若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

 

前面讲,在过去时当中存在现在未来,现在未来应在过去时的过失,为了避免这个过失对方转而承许说,在过去时当中没有未来和现在。那么分析:“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如果在过去时当中不存在未来和现在,未来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云何因过去?未来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又怎么样观待过去呢?就没办法观待过去。因为在过去时当中只存在过去而没有现在和未来,现在和未来就失去了观待的法,未来和现在就没办法观待过去安立成现在、未来,没有观待法的缘故。就像柱子和石女儿的关系一样,柱子是存在的,石女儿是不存在的,一个存在的法没办法观待一个不存在的法。

 

如果过去法存在,但是在过去法当中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就没办法观待,现在和未来就没办法安立。

 

在注释当中引用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所谓的时间是观待物体而有的,观待物体的三个不同阶段——出生、灭尽、即将出现,安立现在、过去、未来的三个时间,所以所谓的时间的的确确是假立的。比如说,瓶子已经灭掉,就叫过去;瓶子生了之后还存在,正出现在我面前,这叫现在;瓶子即将出现,明天要生产一批瓶子,就是未来的瓶子。观待物体而安立了不同的时间段,有了物品,就可以在这上面安立三个时间,如果物品不存在,那么时间也是没有的。时间观待物体而安立的特征很明显,观待物体的缘故,才有了这三个时间,所以说时间是假立的。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讲,时间观待物体,物体本身是不是实有的呢?前面我们再再分析,物体的本身也是不存在的,不管是从心法,还是从色法来讲,实际上心和色都是空性的。如果安立的基都不存在,通过基而安立的时间又如何安立呢?从这方面也可以安立时间是无实有的。

 

或者说时间观待了物体的缘故,它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无实有的,所谓的时间一定是假立的。

 

还有钟表上的时间也是观待的,把钟表划分成十二部分,走到第一格是一点钟,第二格是两点钟,如果没有划分好的钟表的十二部分,没有秒针、分针,时间在哪里?所以也是观待物体安立了时间。

 

看天象也一样是观待的时间,太阳升在这个位置时是九点,升在那个位置时该吃饭了,太阳下到那个位置时该收工了,然后太阳没有时就睡觉了,也是观待了这些事物,如果这些事物都不存在,那时间从哪里来?因此,时间的确不是独立存在的,是观待了其它物质,没有这些物质不会有时间的概念。

 

以上是遮破观待而成立。

 

壬二、遮破不观待而成立:

 

不因过去时,是故无二时。

 

观待从两个方面分析,在过去当中有现在未来也不对,没有也不对,所以就不能安立观待。那么安立不观待——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是这样安立也有过失,“不因过去时,是故无二时。”在注释当中讲,真正独立存在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前面所分析的一样,如果时间真实独立,今天十二号,明天也是十二号,没有成为过去,这是不合适的。

 

只不过,过去和现在连得很近,过去是引出现在的一个因,现在是观待了过去,过去直接引出现在;过去、未来中间隔了一个现在的缘故,过去间接引出未来,都有观待的成分。如果说不观待,也会出现很多过失。

 

壬三、摄义:

 

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

 

通过以过去为中心来分析未来和现在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因为观待不成立,不观待也不成立,所以“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未来时也不存在,现在时仍然是不存在的,都是假立的。

 

反过来讲,未来时和现在时不存在,过去时能够独立存在吗?如果未来时和现在时不存在,过去时也的确不存在。如是分析主要破斥未来时和现在时不存在,也可以例破过去时是不存在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回目录

 

 

 

《中论密钥》6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如实宣讲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在宣讲时,主要针对我们相续当中各式各样的实执进行观察分析抉择,让我们了知所执著的对境戏论实际上无有自性。了知了对境不存在有无是非的诸边戏之后,就可以息灭内心当中对它的执著。因为能境和所境有一定的关联,如果认定外境是什么样的法,内心也会如是相应执著。如果能够了知外境是空性,内心也能够如是跟随而生起空性的正见,如是逐渐串习之后,自相续就可以真正和法界的自性平齐,生起殊胜的证悟和智慧。因此,在学习空性的过程当中,对于外境戏论分析观察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所执著的诸种戏论都要一一分析破斥,要了知这些都不存在任何本体。

 

十八品《观我法品》宣讲一切万法的究竟真如,对于人我、法我一一分析观察,在法界自性当中,不管是微尘、刹那的自性,还是有、无的自性,实际上一切万法的自性丝毫都不存在。如今宣讲的是“宣说真如性之法相”,本科判下有三个颂词,前面分别从胜义和世俗的角度阐述了真如的法相,今天宣讲第三个颂词,是对于胜义和世俗两种真如法相的摄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可以从胜义谛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一切万法的自性通过离一多因观察分析。首先我们所执著的一切万法的本体,不管是色法的本体还是心法的本体,真正分析时没有实有的一。外面的物质比如说一根柱子,显现上面似乎是一根柱子,有“一”的自性,但是加以分析观察之后,所谓的“一”就不存在了。乃至于把它分成上中下,上面部分再分成上中下,这样分析下去,所谓的一根柱子就会在我们分别念面前当下消失无余。如果还执著它的微尘存在,可以通过六尘绕中尘的方式进行观察,或者说在微尘上面,到底存不存在它是色法、极微、它不是心识等等的反体呢?如果都存在,说明它还是可分的。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分析,万法不存在所谓的实一的自性。

 

对于微尘如是分析,心识也可以如是分析。我们认为最细微的一个心识,它是实有的一,在实一的心识上面,还可不可以安立不同的反体呢?比如说它是不是心识?它是不是最细的心识?是不是非色法的自性?是不是一个明了的自性?等等。在刹那上面还可以安立很多是或者不是的侧面,这就说明它根本不是所谓的实一不变的本体。如果是实一,那就完全只有一个侧面,它只具备一个特点,但是在任何一个法上面,找不到只有一个侧面、不具备其它侧面的情况。乃至于它是不是一个能知呢?如果它是能知,没有所知怎么安立能知?所以如是分析时,就没办法安立所谓不变的实一。

 

没有一就不会有异,因为所谓的异(异就是多)是观待于一而安立的,如果存在一,就可以安立异,如果一都不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异了。因此在胜义中观察万法自性,通过离一多因完全可以了知不一亦不异的安立。

 

当然不一不异可以从很多方面分析,此处是从胜义空性、完全否定的角度来讲,不是说有不一不异的东西让我们去承许。一切万法的自性,包括在一和异当中,如果一和异被打破,完全否定之后,实际上就不存在所谓法的自性了。这是从空性方面安立“不一不异”。

 

既然不存在万法的自性,当然就不可能有常和断的安立,常和断安立的基础一定是在法的自性上面安立的,如果法存在自性,有法的本体,就可以观察这个法是常是断:如果这个法产生之后一直安住就是常;如果先有自性,后面没有自性了,就会变成断。所谓常、断的概念实际上是在法的自性存在的前提之下如是安立的,在胜义当中连法的自性本体都不存在,当然无法安立是常是断。没办法安立是常是断,就离开了常断二边,如是就凸显了一切万法离戏的中道意义。我们在修行时,能够如是了知安住那是最好的。

 

以上是胜义当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摄义。

 

世俗当中也可以用“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来进行摄义。世俗当中一切诸法是因缘而生的缘故,如前面讲的“不即不异因”,因和果之间不能安立成实有的一体,也不能安立成实有的他体,实有的一体和他体都是远离的,所以说“不一亦不异”。然后不一的缘故不常,不异的缘故不断。从世俗缘起的角度,如是就能够安立名言谛的真如相。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这就是世尊教化弟子留下来的甘露妙味。对于胜义当中的真如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和名言当中的真如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我们可以归摄: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的本体是本空离戏的,没有丝毫的本体,即胜义谛当中犹如虚空一样的自性;世俗当中犹如幻化一样,是虚幻的自性,虽然显现但是无有自性,或在无自性当中如是显现一切万法,即世俗当中一切幻化。

 

了知了胜义当中离戏空、名言当中幻化,对我们修行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与我们修行的关联,在入定时主要修持一切万法本空离戏,安住一切无所缘的境界。平时上座修行时,如果是修正行,我们的分别心一定会止息在某种程度,或者说止息我们的分别心安住在离戏的状态当中。不管是首先修单空也好,还是安住最究竟的离戏空也好,实际上都是引导我们的分别心趋向寂灭的方式,不执著不缘取任何法。

 

在上座时主要修持一切万法虚空一般的空性,下座之后随顺于世俗的真如。在名言谛中一切万法因缘而起,有虚幻的、无自性的显现。因此在世俗当中随顺如梦如幻的因果,然后发起救度众生的菩提心,追求如梦如幻的佛果度化众生。在后得位时,在虚幻当中如是地取舍因果,因为虽然说一切万法是不真实的,但是在名言当中,乃至有分别心存在时,就会有因果的存在。而因果与我们修行有关联,前面也讲过很多次了,随顺善业修持和随顺恶业修持,分别产生的效力是不一样的,这种效力能够影响我们的分别心,如果你随顺善法,你的心就清净;随顺恶业,你的心就浑浊。在名言谛当中有万法的显现,有显现就有它的作用,如果经常造善业,心就会变成很清明的状态,或者随顺于空性境界。如果经常造恶业,自己的心就会非常黑暗,浮现浑浊,障蔽自己对于空性的认知,而会感受到不同的苦乐。在名言当中,如果做了不随顺因果的行为,它对修行是会有一些障碍的,所以在名言当中要随顺因果而进行如梦如幻地取舍行持。

 

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如果能够了知入定和出定的修法,实际上主要的修行就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了。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不单单是本师释迦摩尼佛给我们教化的甘露,而且一切佛陀在教化众生时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分别心,在分别心前面可以分二谛,世俗分别心的层次如何如何,它的究竟本体如何如何,对于一般弟子和菩萨,通过这样分析的方式来逐渐教化。所以这是一切佛陀教化众生的殊胜方便。

 

甘露是一个比喻,甘露主要是出生在欲界天当中的三十三天,通过他们自己的福报显现无死甘露,如果有创口时一涂抹或者服用甘露,马上就可以从疾病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从死亡的怖畏当中脱离,这叫无死甘露。这种甘露是众生暂时的有漏善业在特定的因缘之下所形成的,所以它也是无常的自性,从究竟的本体来讲是属于有漏的自性,暂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成为我们的希求之处。但如果三十三天的善业穷尽之后就会失去甘露,所以甘露对于拥有者来讲也是不可靠的。

 

甘露有无死的作用,和这个相同,佛陀的教法也是无死的甘露,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别:佛陀的甘露妙味只要一品尝之后,永远不会丧失它的功用,一旦现前了空性的甘露,永远不会退失。它不是通过有漏的善业引发的无常的果,它是法界的自性,如果你跟随于佛陀的引导,相续当中真正现证了空性,一旦品尝到空性的甘露之后永远不会退失,它带来的效果就是真正的无死。无生的缘故,证悟无生就不会有死亡。最极了义的长寿、无死法就是证悟空性。

 

世间当中所追求的长生不老,是建立在虚妄的概念上面,如果我执没有打破,没办法真正获得长生不老。要获得长寿不死,首先必须证悟无生,因为有生就会有死,证悟了无生就不会有死,这就是了义的无生无死的甘露,了义的长生不老的方法。

 

因此,这是佛陀对我们教化的甘露味。现在我们在名言谛当中,对无上的甘露妙味要产生希求心,具备因缘之后内心当中才能如是品尝,之后就可以真正安住在无生无死的果位当中。

 

以上是摄义。

 

己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修行真如性到底能够发生什么样效果?实际上它的果影响非常深远,今生当中修习真如性也会产生很多实际的效果;对于后世、乃至于最究竟的解脱,都能够产生很深远的效果。修习真如性不是像追求世间法一样只是泛泛的果,实际上它比世间上任何果都要超胜得多。修行真如性的必要性我们必须要了知,必须要以根深蒂固的方式扎在我们心中。如果有了很正确的认知,就会非常愿意去修行。就好像世间人的内心当中根深蒂固扎下一个根:只要有钱,那就会得到快乐。这种观念几乎没办法动摇,我们看世间人在追求钱财时是怎样的精进,是怎样的心态去追求的,只要能够赚钱,起早摸黑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去承受。他观念很强的缘故,知道如果得到了,那肯定就意味着快乐幸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非常奋发。

 

现在我们修学佛法,对于真如性的果也必须要产生根深蒂固的认知。如前面所分析的,我们之所以不太精进,之所以对于取舍因果还有点犹犹豫豫,主要是对于解脱的果位超胜世间这一点没有认知,对于修持真如性的果非常殊妙这一点没有认同,所以我们在追求这个果时,才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和歧途。因此,对于修持真如性的果一定要好好认知,只有认知好之后我们才可以抛弃一切,世间上的任何名声、地位、财富、家庭等等,为了现前真如果都是可以抛弃的。这种见解生起来时,障碍我们修行的因素、现在似乎根本没办法抛弃的东西,如果真正对于佛法的解脱果认知之后,就会发现它超胜轮回当中一切所谓值得追求的、不能够放弃的东西,都可以放弃了。这方面是认知上的问题,如果认知得很清楚,就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障碍我们修行了。

 

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修习真如具备很殊妙的果,前面讲过了,对于今生来讲,可以息灭我们很强烈的痛苦,处在痛苦时,如果了知空性,安住空性,痛苦就会减弱,乃至于会彻底地消亡,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比较自在的面对世间,面对外境和出现的违缘。这些就是在今世当中得到的作用。

 

本颂开显了究竟的作用,“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专门以辟支佛独觉来作为例子。独觉在前世依止了佛陀或者菩萨、善知识,听闻了佛法的教义,他精进修行,在最后一生发愿:愿我生在佛不出世或者声闻已经灭尽的世界当中,依靠我自己的智慧而证悟。这样发了愿之后,通过愿力成熟,在最后一世要成就之前,他就生在无佛之世,就是颂词前两句所讲的情况——佛不出世。佛不出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佛曾经出世但是入灭了,佛不在世的情况;还有一种是在世间当中,佛就没有出世。这里讲的是第一种情况。

 

“声闻已灭尽”,在世间当中佛陀的追随者、声闻圣众也已经入灭了,一个都不存。因此没有佛也没有声闻作为自己的善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独觉就应运而生,或者说他的愿力成熟之后就转生在这样的世间当中。

 

佛不出世就代表佛宝不存在,声闻灭尽代表僧宝不存在,佛宝和僧宝都不存在,实际上通过佛或者僧宝所宣讲的法宝也是不存在的。但是辟支佛有特殊的愿力,还有他前世修持空性的智慧资粮的习气成熟,所以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他生在世间当中,对世间有很强烈的厌离心,远离人群索居而住,有这样的自性。

 

很多地方讲,独觉是在尸陀林当中观察尸体。尸体是什么呢?尸体就是死亡,他通过尸体观察,白骨或者说死亡从何而有?往上观就了知了老死;有了老死之后,往上分析就知道了生,有了生就有老死;再往前观察时,有了有的缘故,就会有生老死;有从何而来,由取而来;取从哪个地方来?由爱而来;爱从哪里来?从受而来。一一观察十二缘起,最后观察到无明,无明就是产生一切轮回的因。怎么息灭无明呢?必须要证悟无我。

 

顺观十二缘起是轮回的因,逆观十二缘起是解脱的因,所以首先要息灭无明。然后他在一座上面了悟了十二缘起真义,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就在一座当中证悟无学果。这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没有善知识引导,通过观察死亡现象,依靠他的自力往上推,十二缘起一个一个现前,然后就可以了知,顺观就是轮回,逆观就是解脱的次第。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可以证悟阿罗汉果位。

 

独觉(辟支佛)的智慧是从无依而生的,无依的意思是不依靠善知识。为什么可以不依靠善知识呢?他前世大量熏习了无我空性、缘起缘性、般若波罗蜜多自性的缘故,所以在他的相续当中有很深的智慧,这种智慧在无佛出世、声闻灭尽时,就可以无依而生。

 

为什么此处以独觉为代表呢?独觉在四圣——佛、菩萨、声闻和独觉当中,独自觉悟的特征是最明显的。当然按照小乘的经典来讲,释迦佛也是在没有任何上师教导的前提之下独自觉悟的,从大乘的角度来讲,释迦佛本来就是十地菩萨或者早就是佛了,独自觉悟的特征还不太明显。从小乘角度来讲,佛陀也是以前长时间串习六度的缘故,所以他在今生当中,没有善知识引导的前提之下可以证悟。虽然有个别外道的善知识,但是这些外道的上师,没有给他教导解脱道,只是让他修持非想非非想定、无所有定,修持一些世间的技艺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引导他解脱的善知识,所以佛陀也是属于无依生。但是不管从大乘小乘哪个方面观察,真正无依而生的就是独觉,独觉无依而生,不依靠上师而产生证悟的特征最明显,所以此处以独觉作为例子。

 

此处的无依是不依靠的意思,当然并不是说不依靠前世熏习般若的因缘,也不是说他以前没有依止过善知识。他以前在佛面前听过正法,然后穷其一生或者很多生当中精进地修持。以前也是依止过上师、佛陀,有时也依止过菩萨,因为菩萨也是精通三乘教法,对于声闻乘、独觉乘和佛乘的众生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根机随类教化。所谓的无依是在现前辟支佛智慧的这一生当中不依靠任何的上师,通过相续当中决定的习气证悟的。

 

我们最后要落在这上面——为什么修习真如性之果要以独觉来作为例子呢?因为独觉相续当中有很深的空性习气,自然而然就能够发生它的善妙之果,这个果就是修习真如性之果,他自己不依靠上师就获得了从三界当中解脱的殊胜果位。这就是颂词的原意。

 

再进一步分析:针对我们来讲,现在学习这个颂词,也不可能发心去证悟独觉果,那么究竟指导意义何在呢?如果今生当中努力修持真如性,所有的因缘具足,对于空性的正见抉择得非常圆满,对于福德资粮也修持得很圆满,对于忏罪方面也非常精进,顺缘方面已经具备了,违缘方面阻止你证悟的违缘也消尽了,针对这一类的修行者来讲,今生当中就可以证悟空性,证悟解脱果。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像很多禅宗的修行者,密乘的修行者,还有很多小乘的修行者,今生当中通过精进获得了善妙的解脱。这就是今生当中精进而现前了真如性的果。

 

即便是今生当中没有获得任何果位,但如果今生当中对于般若空性很有兴趣,抉择得非常细致,然后也是经常去串习,通过很强的善妙习气的缘故,在后世当中就可以成为一个利根者,就会出现《入中论》当中所讲的、听闻空性时眼泪直流或者汗毛直竖的相,对空性会产生非常大的欢喜心,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修持空性,就会很容易证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也就是说他前世当中对于真如串习得非常多,成了我们前面讲的重业、决定的业,所以即便是没有人给他宣讲,但是相续当中有很深的习气,对于世间当中的这些法,自然而然就能够了知这些是假立的,如梦如幻的,或者说很容易在一个因缘的触动之下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这来自于什么?就来自于相续当中非常深厚的空性习气。所以,今生当中如果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这个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我们有时候会想:我这样天天听空性,思考空性,讨论、观想空性,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作用。没有发生任何作用,是说明它的因缘不具足,如果因缘具足,不可能不发生作用,所有的因缘具足,果是无阻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善根,巨大的习气,在后世当中很容易就引发出来,获得一个很善妙的果。

 

我们也看到今生当中有很多利根者,由于前世的精进,在听闻空性时容易接受,在思维时很容易趋入,观修时非常容易安住,也非常容易证悟,这方面也不是无因无缘的。我们今生当中在闻思空性、修行空性时觉得非常费劲,这也不是无因无缘的。所以,为了让我们尽快地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不管怎么样,现在遇到空性,要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精进,与空性结缘也好,尽心闻思修行也好,让空性的习气在我们所有的习气当中成为最殊胜善妙的习气。空性的习气非常重要。

 

修行真如性有这样的果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精进修行,绝对不可能空耗,很快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在《四百论》当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证:“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愚笨的人对空性都没有产生过合理的怀疑,这个法到底是不是空性的呢?对此都没有产生过疑惑;如果谁对空性略略的生起怀疑,他也能够很快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说明空性对斩断三有的根,作用绝对是不共同的。

 

在注释当中也是打了个比喻,渔夫钓鱼时,一条鱼已经吞了鱼钩了,这条鱼的身份还在水里,但是说它已经到了岸上了,因为它吞了鱼钩之后,渔夫一甩鱼杆,鱼马上就从河里到了岸上。同样,已经听闻空性,相续当中产生了怀疑的人,或者对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来讲,内心当中都有一定的定解,有这种定解的人就是属于那种已经吞了鱼钩的鱼了。显现上我们还在轮回当中,身份还是凡夫,但是因为已经对空性进行思维修习的缘故,马上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值得欢喜的事情,空性的力量非常非常巨大!

 

当然我们不能够满足于已经略生疑了,已经吞了鱼钩了,既然对空性有接触、思考、修行的机会,还是要以最大的努力趋入,因为你越努力越精进,因缘就越快具足,就越容易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越快获得解脱就可以阻止很多很多有可能发生的恶业,因为你证悟空性之后,不会再有非理作意,绝对会斩断很多的习气。而且我们看一看,不单单是自己一个人在修法,还有很多很多的众生在等着你救度!这么多双手在等着你帮助他们!从这个角度观察也不能够懈怠,对于空性的教义要反复去实践。

 

《十八品》的的确确讲到了精华,让我们相续当中对于空性的真如产生定解,对于修持空性的果也能够产生定解,如是我们就可以在金刚句的加持之下,尽量地修持空性,体验空性。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八观我法品终

 

 

 

 

回目录

 

 

 

《中论密钥》66

 

 

下面讲通过假立的方式来宣讲真如。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这里宣讲了三个层次:实非实、亦实亦非实和非实非非实。三个层次都是佛法。

 

承接前面的颂词,既然一切万法都是心行言语断的,那么怎么样安立佛法的真实义?在科判当中(上师讲记当中的科判)讲得很清楚,以假立的方式来宣讲真如。也就是说佛陀宣讲的法都是通过假立宣说的,真实无法言表,因为语言本身也是戏论的范围。所以,只有通过假立的方式来描绘诸法真实性。

 

有三个步骤:第一个,“一切实非实”,针对于下根者,佛陀宣讲了实和非实的趋入方式。“实”,佛陀对于初学者宣讲因果是真实的,轮回是真实的,如果修持正法,获得涅槃的这种状态也是真实的。众生通过这种方式趋入之后就会对因果轮回产生决定的诚信,对于自己通过修持道谛可以证悟灭谛的这样因果也产生诚信,就开始发心入道,这时候实有的教言堪能调化他,对他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对于下根者、初学者,宣讲实有的教言。然后“非实”,针对于下根当中的上根,或者下根者的相续成熟之后,就有必要给他宣讲非实。非实是什么意思?比如,小乘当中讲,胜义谛中我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一切粗大的五蕴都不存在,不是实有的,从这方面宣讲非实的道理。众生因为趋入了四谛十六行相,趋入了粗大五蕴的空性,而抉择到了人无我空性的缘故,所以就能够超越我执,获得殊胜的涅槃。

 

在“实”当中,五蕴这些都是存在的,或者佛陀也是在词句当中讲“我自为依怙”等等,似乎是认为我存在的道理,后面趋入真实解脱道时,又宣讲实际上粗大的五蕴都是假立的,真实的是微尘和刹那,不存在我,我也是无实的,五蕴也是无实的。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小乘有部有时候说一切万法都是实有的,有时候又说粗大的五蕴是假立的,而微尘和刹那是实有的,如何理解呢?它是这样安立的:在世俗谛当中瓶子、柱子、五蕴等等一切法都可以安立成实有,在抉择胜义时这一切就是无实有,而微尘和刹那是实有。实有分世俗谛和胜义谛两种安立,世俗谛当中安立柱瓶等等一切万法全部都是实有;在胜义谛当中除了微尘和刹那实有之外,其他安立成非实。而“我”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过,所以世俗和胜义当中都不存在真实的问题。

 

小乘在真实抉择所谓“我”时,对我和五蕴的抉择的方式稍微不一样,它认为五蕴名言当中可以实有,胜义当中是无实有的。通过分析瓶水等等的法就可以了知,《俱舍论》当中讲瓶水世俗,世俗谛当中有一套实有的安立方式。但是“我”从来没有的缘故,“我”在世俗当中也没有安立成所谓的实有;在抉择胜义谛时,粗大的五蕴被抉择为空性、无实有,而安立刹那和微尘实有的观点。小乘在两个位置上安立实有的缘故,所以对它来讲也不矛盾。只不过我们觉得有部到底怎么回事?有时候说柱瓶都是实有的,有时候说都不是实有的?实际上和中观宗的二谛有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中观宗的二谛——世俗当中显现是可以有的,胜义当中是没有的观点,那么对于小乘安立两种实有的观点也可以接受。

 

以上是对于下根者安立的实有和非实的观点,通过次第的调伏,众生就可以经由这种方便趋入到暂时的小乘的解脱当中。

 

第二个,“亦实亦非实”,对于中根者,佛陀宣讲亦实亦非实。前面宣讲的实和非实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能在一个法上面安立,此处的亦实亦非实怎么可以安立呢?是不是属于亦有亦无的法?实际上不是实、非实在一个法上面安立,而是说在两种不同前提之下,可以说亦实亦非实。比如说,此处正式出现了世俗和胜义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世俗谛当中,一切万法是实有的,而这个实有并不是说恒常不变的实有。

 

按照《中观庄严论颂》《中观庄严论释》等都可以安立所谓的实有,就是说在名言当中可以有显现,而且显现可以起作用,这样的法安立成实有。在世俗当中,这一切的山河大地、我们的身心器情都可以说是存在的,而且都在起各自的作用,乃至于你的分别心没有泯灭、因缘法还在继续运作的时候,显现法的作用全都是存在的。在世俗谛当中,虽然存在所谓实有的显现,但是通过胜义理论分析观察时,没有一个法是堪忍存在的。我们的身心,还有外面显现很坚固的铁块,很坚固的山等等,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实有的,所以叫作胜义当中非实。世俗当中实有,胜义当中非实,和合起来就叫作亦实亦非实。

 

这样了知,最后就可以通达: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缘故,在名言当中是如梦如幻的显现;就是因为世俗当中万法是如梦如幻的显现,所以才说它没有本体。分开抉择世俗谛和胜义谛,也能够对一切万法的显现打破实有的执著,安立如梦如幻、安立它的作用,安立取舍之道等等,在世俗当中一切的功用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从前面所讲的实有的取舍当中脱离出来,安立如梦如幻的取舍,在胜义当中安住无实有的空性。这对于中根者来讲,能够离常离断,对于实有和非实的显现和空性都能够了知,作为趋入究竟胜义谛梯阶的过程。这是对中根者宣讲的。

 

第三个,“非实非非实”,对上根者宣讲非实非非实。一切万法的法性本来就是离戏的缘故,在离戏的法性当中,既不存在所谓实有的分别念,也不存在所谓非实有的分别念。也就是说实有也好,非实有也好,都是我们分别念面前出现的两种概念而已。这两种概念是不是一切万法的真实实相呢?通过分析观察,实有固然是不存在的,非实有也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就能够抉择到一切万法的真实离戏。

 

前面的“亦实亦非实”当中的“非实”是暂时假立的空性的本体,而到了“非实非非实”之后,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真的无所缘,我们的分别心没办法缘。因为实有也不存在了,非实有也不存在了,我们能够执著的法,除了实有和非实有之外没有第三品,我们到底如何去执著?没有可执著的缘故,这时候心就可以趋向于寂灭当中。所以对于应成派的根性,或者对于根性完全成熟的众生来讲,他完全能够接受一切万法离一切戏论,也就是非实非非实这种究竟的意趣。佛对这一类众生就直接宣讲一切万法的究竟本体离一切戏论,心任何也不缘不执著的这种万法的真如,直接宣讲之后他们就可以如是的接受。

 

“是名诸佛法”,这就是一切佛所宣讲的让众生趋向于解脱道的殊胜佛法。此处的意思,不单单是非实非非实这种了义究竟的观点是佛法,亦实亦非实也是佛法,一切实非实还是佛法,全都是佛法。只不过是针对不同的根性,针对了下根者宣讲实非实,针对中根者宣讲亦实亦非实,针对上根者宣讲非实非非实,但是这三种观点都是真正的佛法。没有说非实非非实是佛法,其他的不是佛法,或说一切实非实是佛法,其他不是佛法,没有这样的。

 

如果我们能够系统地了知这些观点,从这个高度俯视就知道,佛陀宣讲了小乘的教法,中间宣讲了一切唯识的教法,还有中观离戏的教法都是清净的佛法。如果能够接受这个理论,我们也不会去诽谤任何佛法,因为任何佛法都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性如是宣讲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都是有解脱道的。只不过是针对不同的众生,用这种宣讲的方式,这也是佛陀殊胜的善巧。其他外道的本师没有这样的智慧、悲心、善巧,能够像佛一样针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众生,宣讲不同的调伏方式,这方面是佛陀的一大特点。既然如此,我们对于佛陀所宣讲的小乘的教义,或者佛陀在经典当中宣讲的不了义和最了义的教义都要平等地产生恭敬心,因为都是法宝,都是能够引领众生趋向于解脱道的殊胜方式。因此也能够帮助我们产生清净心。

 

再者,和前面所宣讲的“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无我无非我”的意义一样,不单单是对三类众生宣讲了三类教法,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讲(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我们也是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也可以作为我们自己从实执分别心过渡到离戏空性的可操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最初进入佛门的时候,执著的方式是实和非实。首先说因果轮回是存在的,然后发心可以得到解脱,后面又接触到“我”不存在,这是一切实非实的观点。

 

第二阶段,趋入大乘之后,接触到自续派分二谛,世俗当中有,胜义当中无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当中我们可能都是徘徊在亦实亦非实,即中观自续派的见解当中,在抉择空性时,认为世俗是一定存在的,世俗的空性也是存在的。因为这类见解在某个阶段非常适合于我们的分别心——显现是有的,然后实质是空的,犹如梦境一样,做梦的时候显现有,但是没有实质,非常符合我们的心态,抉择这个见解就觉得很舒服。但是毕竟是暂时的安立。

 

第三阶段,当我们的见解进一步巩固,思维进一步圆满之后,就会发现实际上一切万法的自性是非实非非实。所谓的世俗、胜义都是分别心安立的,分别心面前才有二谛,在菩萨入根本慧定时,连二谛的名称都不存在,哪里有世俗有、胜义无的安立呢?我们学习应成派的观点之后,就可以接受非实非非实的观点。而且现在也大概可以了知总相,有时候还可以串习这种观点。

 

我们在抉择见的时候有这样的过程,在修行的时候可能也有这样的过程:1、有些人是处在实有当中修行,实有的因果、实有的解脱、实有的发心,还是处在这个状态。2、有一些道友是处在非实的状态,或者说处在亦实亦非实的状态,在修习大乘空性时,我们的分别心很难以一下子安住在一切无所缘的状态当中的缘故,所以很多时候还是缘于单空,还是缘于世俗有、胜义无的这个“无”当中,这是单空的状态。现在也是鼓励大家修单空,因为单空比较容易缘,比较容易产生空性的觉受,所以从这方面讲,最初的时候修习单空是比较合适的。3、在单空修行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以这个作为方便趋入到非实非非实,真正能够安住总相或者自相的修行状态当中,这个时候可以安住离戏。

 

所以对我们自己来讲,也可以把这三个阶段安立成我们修行的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逐渐逐渐泯灭我们相续当中的增益分别心。因为自己的心性或者一切万法的法界本来就是完全离戏的,现在我们的分别心是太重了,所以通过减少的方法让我们的增益心逐渐逐渐和法界相应,通过修持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分别心由粗到细,由重到轻,最后就可以泯灭在一切万法的法性当中。也有这样的次第,所以说这也是调伏我们的殊胜方法,也是可以操纵的一种方法。

 

这以上讲完了第三个科判——驳斥与教相违的内容。

 

己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

 

前面驳斥与教相违时附带宣讲了实相的问题,现在是正式宣说。真实宣说真如法相是以三个颂词来开显的:第一颂是讲胜义当中的真如法相,第二颂是世俗当中安立的真如法相,第三颂是讲二者的摄义,就是把胜义当中的真如法相、世俗当中的真如法相归摄在一起进行总结。

 

首先讲胜义当中的法相: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此处讲,有五个标准安立成一切万法的实相,当然这五个标准也是很勉强的安立的。因为一切万法的真如,即不是心行也不是言语的对境,要安立符合这五个标准就是一切万法的真如实相,是很难真实宣讲的。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当中讲,正常人所见是无眼翳的状态,如果要为一个天生有眼翳的人宣讲没有眼翳的状态,让他知道是怎么回事,真正很明了,那是非常困难的。如何宣讲他也只会知道面前的法是假立的,是暂时性的分别念安立的,但具体的没有眼翳的真实状态,是没有办法给他描绘出来的,只能让他大概知道,眼翳不存在的清净状态好像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状态。

 

同样,佛菩萨要给我们这些无始以来天生就具备眼翳的人,描绘没有眼翳的清净的法界真如非常困难,虽然使用了很多很多的词汇,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所看到这些柱子、瓶子,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颠倒的,实际状态当中都是没有的,这种都没有的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只有到自己真正证悟法性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没有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认为是有的、是无的,都不是一切万法的真如。此处只是勉强地来引导,帮助我们抉择真如的总相,大概的总相目标给我们指引出来,引导我们的分别心逐渐去靠近它,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泯灭执著,靠近实相。

 

我们刚刚趋入修行时抱持期望,希望法界是什么样的,但是修行一段时间空性之后,相续当中有了某种体会,就会发现最初发心修空性时那种期望和现在安住的状态不一样,你开始靠近实相了。最初的时候是纯分别念,后来对空性稍微有一点点认知,但也是总相,再修行下去,分别心又细了少了,再看第二个阶段修法也是错误的,乃至于最后现证空性时,回头一看,以前所有的东西都是错的。但是你不经过这些过程也没办法到达真实,因此从这方面讲,我们都是在错误、错误当中慢慢靠近于正确。

 

佛菩萨告诉我们,虽然证悟之后会发现前面所有阶段可能都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错误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真正趋入到正确的法相当中。到底真如法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证悟之后才能了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这方面还是有它的作用,要宣讲它的总相,让我们靠近它,有一个标准可依循,这也是规范我们分别念的方式。学习空性之前,我们的分别念是非常散漫的,可以随便想诸法自性是这样那样的,但是没有一个是靠谱的,全都是非常离谱的分别念。

 

现在通过佛菩萨开示的这五个标准,就把我们的分别心归束在这五个当中,慢慢去靠近,就完全有了趋入正轨的把握。虽然这种所谓的标准,究竟来讲它还是错的,还不是真正的万法实相,但是你依靠了之后,分别心就有了一个轨道,通过这个轨道慢慢去约束、靠近,总有一天会息灭的。因为目标是正确的,抉择空性的总相是正确的,就与漫无目的的去思维、修行完全不一样。所以这是快捷的方式,佛菩萨的大悲心给我们开显了这样的修行方法。

 

下面讲五种标准:一、“自知不随他”;二、“寂灭”;三、“无戏论”;四、“无异”;五、“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符合了这五个标准,就安立成实相。

 

一、“自知不随他”。“自知”,真正实相的本性,必须是各别自证的,任何人没办法帮助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讲,完全是自知的。“不随他”,“他”就是指语言、分别念、因明的推理、还有比喻,这些都是没办法跟随的,空性的比喻也好,通过因明的论式来推知一切万法空性也好,通过分别念去思想也好,还是说通过语言也好,都只能作为趋入的助缘而已。因为这些比喻、语言等都是属于言词的范围,本身并不是实相,也没办法真正指示出实相。如果通过这些能够指示出实相的话,只要有推理,马上就可以让我们了知、趋入万法的实相,但这是很困难的。在因缘和合时或在初级阶段,我们可以依靠推理、比喻等等,让我们的心逐渐成熟,或者如前面所讲的传承上师通过语言直指心性的时候,这方面也有依靠的。慈诚罗珠堪布堪布的注释讲,不能单单依靠这些,这方面作为一个助缘是可以的,但是真正的实相本义,还是各别自证,是“自知不随他”的状态。

 

二、“寂灭”。一切万法的本性本自远离四边戏论,佛出世或者不出世,上师讲或者不讲,反正一切万法的真如实相就是远离四边戏论的。至于我们认为法是有的、无的,是给它贴上的标签,认为这个瓶子是有的,最后大家就认定了这个法是有的;瓶子没有之后,我们说这个法是无的,又贴上一个无的标签。实际上这个法本身什么都不是,但是我们的分别念认定它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无、常或者断等等,我们给它加了很多的名词概念,实际上在法的本性上面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叫寂灭。

 

我们抉择见的时候也要抉择这种寂灭,为什么说我们所执著的法什么都不是呢?实际上如果它“是”,在通过胜义谛详细分析时,一定能够得到 “是”的根据,也能够找到“是”的本体。但是一切万法到底是什么呢?说它“有”,也没有办法得到“有”的殊胜根据,说“无”呢?“无”也是不对的,说“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从哪一个方面观察、抉择都是错误的,有漏洞的,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本自寂灭,我们给它安立的种种法并不是它自己的本性。

 

如同对某个人说:你是个大好人!他说:真正来讲,我也不是大好人,你们认为我是大好人。说他是大坏人,他也一概不承认:你们说大好人、大坏人是你们的观点,对我自己来讲守持自己的自性。

 

我们认为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怎么样,其实并不是,只是我们颠倒错误的分别念而已。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们加给一切万法上面的标签收回来,把我们加上去的执著全部泯灭,还原一切万法本自的本体。一切万法就是这样的,是什么都没有的本体,最后要让我们的心相合于什么都不是的法界,这叫作证悟。

 

当然,乃至于我们的心还没有完全和对境相合,哪怕还有一点点戏论,这都不叫作真正的证悟,只有一切万法的本义是这样的,我的心也完全和它相等了,这时候就是证悟了。为什么所有分别念都叫作增益呢?因为在法界当中都是不存在的,哪怕一点点的执著也不符合于法界自相。所以在大乘的修行当中芝麻许的执著都不能有,对佛的执著、对法性的执著也不能有,因为法的本性当中,本来就是任何的状态都不存在。这是说到寂灭就是法性的第二个特点。

 

三、“无戏论”。戏论不是指其他的戏论,前面在寂灭当中讲到了息灭四边戏论,如果这里的“戏论”和寂灭当中的“戏论”是一回事,就有重复的过失。在很多注释当中这个“戏论”是单指语言的戏论,通过语言来讲一切万法有、无等等,实际上没办法真正了知万法的自性,所以此处无戏论就是指没有语言的戏论。所有一切语言的戏论全都要息灭,有的地方说“开口即错了”,实相没办法讲,只要说了就不是实相。因为语言只是分别心或者说分别念推动的一种表达的方式而已,实际上并不是万法的真实。佛陀的语言虽然不是分别心推动的,但也是引导众生的一种方便,没办法触及到实相本身,也就是说佛陀的语言没办法完整的把他自己的证悟表达出来,只能够以相似相同的方式,让众生靠近实相而已。有一个目标,指出一个总相,除了这个作用之外,没办法通过语言真正让我们当下了知万法的本体。这叫无戏论。

 

四、“无异”。异就是差异,为什么叫无异呢?因为一切万法的法性没有差别。在世俗谛当中当然差别很大,张三李四、男人女人、或者此彼等等,有很多很多差别,但是在名言当中有差别,不代表在胜义当中有差别,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都是平等性的。在了知平等性之后我们就能够息灭对一切万法的种种执著,此是彼是这样的执著就可以完全息灭下来。我们之所以产生分别念,认为是不一样的,有自他的分别,男女的分别等等,有很多很多分别念,通过分别产生了一体、他体的分别,产生了很多很多实执,通过实执就让我们的心不寂静。怎么样让这所有的法都息灭下来?了知它的平等性,佛和魔的本体是平等的,众生和佛的法性是平等的,安立平等性之后,就没有对于魔的境界要远离,对于佛的境界要靠近,这样希望和恐怖的心完全可以息灭下来。

 

众生不了知万法平等性的时候,总是活在希望和恐怖当中。希望:从一个角度来说,希望自己过得更好,希望自己更快乐,希望自己获得某种证悟。恐怖:对世间人来讲怕死,恐怖死亡,恐怖破产,恐怖亲人离开自己,恐怖自己遇到很多不想遇到的事物;对于出家人来说,恐怖还俗,恐怖破戒,恐怖堕地狱,恐怖自己没有办法了知经论等等,有很多恐怖和希望。实际上,从法性的角度来讲,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如果真正能够趋入平等,悟入一切万法平等性的话,就可以从希望和恐怖状态中脱离出来。这时候契合一切万法的实相,从而真正从分别当中解脱,也能够帮助其他人解脱这种执著。无异也是一切万法的实相,没有差别,我们要抉择一切万法的等性,主要从这方面趋入。

 

五、“无分别”。分别就是分别善恶、有无,做各种各样的分别。一切万法的实相是远离分别的,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分别的当下,实际上一切万法的本体从来没有生过,这叫一切万法的心性,所以我们要寂灭分别。当然,世间人也有很多寂灭粗大分别念的方法,比如说修持寂止时能够达到一念不生的状态,实际上这并不是胜观当中的无分别,而只是一种技巧,通过这种技巧让自己的分别念暂时不生,或者粗大的分别念不生,但是细微的分别念还是在刹那刹那生灭。只是他的禅定力量没有达到深度时,没有认知到而已,他认为自己已经无分别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此处的无分别,是要真正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实在是无可分别,没有任何心的本体存在,所以不存在任何分别的状态,并不单单是无分别。在《辨法法性论》当中讲:木头和石头也是分别的,但这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昏倒过去也是无分别的,但也不是无分别智;婴儿在生下来时,他不分别名义相混的概念,但也不是无分别智;无寻无伺二禅以上的境界,也还不是无分别智;还有认为我不能分别,也不是无分别智。内心当中对于一切万法无可分别的道理必须要甚深了知,之后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这才接近于无分别智。此处的无分别是相合于胜观见的殊胜的无分别,而不是庸俗的无分别。

 

如果符合这五个条件,“是则名实相”,给我们指出了万法的总相。如果连总相都没有,我们就会失去目标,到底怎么样靠近,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法。有了目标,我们在修行、打坐的时候,都可以按照这五个特征逐渐逐渐约束我们的心,或者说逐渐息灭我们的心。最初的时候是属于有戏论的方法,但是随着修行越来越深入,我们的心也能够逐渐逐渐地靠近真实的离戏的状态,所以还是很有必要的。

 

了知实相的五种特征,也能够帮助我们息灭增上慢。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修行稍微有一点点感觉,我们会认为已经证悟了实相,有的时候甚至把一些禅定理解成对法性的证悟,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很轻安、舒适的感觉或者一念不生的感觉,稍微有些禅悦,有一点入定的境界,就觉得是不是已经证悟了实相。实际上,这些小的感受离证悟实相还远得很。如果我们了知了真如性的法相之后,就可以在修行过程当中,以这五种条件来作为印证。是不是真正证悟了,看看你是不是寂灭了戏论,是不是真正地达到了平等,是不是真正达到自知不随他的状态,如果没有达到,说明离证悟还是非常远的。所以说,了知真如的法相,对于自己修行也好,还是修行过程当中作为印证的标准也好,都是很有必要提前学习的。

 

以上讲了胜义当中的真如法相,下面讲世俗当中真如法相。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在名言谛当中的实相真如,又如何了知呢?前面讲了胜义当中实相真如的法相。名言当中的实相就是“若法从缘生”,一切万法,是从因缘而产生的。一切万法从因缘而产生的缘故,所以说“不即不异因”,缘和它所产生的法——果之间是“不即”,“不即”就是“不一”的意思,缘并不是法,缘和果不是一体;“不异”,二者之间也不是他体的。“是故名实相”这就是世俗当中一切万法的的实相。“不断亦不常”。不异的缘故它是不断的,不即的缘故也不是常的,所以叫“不断亦不常”。

 

首先分析,如果缘和它的果之间是“即”,是一体的,那么果在因上就具备了,如此,农民种庄稼就没有用了,果在因上已经存在的缘故,你何必再去种?观察时是有过失的。或者说,工人也不需要去劳作了,果在因当中上已经存在了,原料上面已经存在了果法——产品,所以说,不需要再去生产。还有,从某种程度讲,众生是成佛的因,如果果在因当中已经存在了,众生也不需要修行了,在因当中已经存在佛果的缘故。

 

因此,如果缘和果是一体的话,有很多很多过失。前面也讲过。现在只不过是略说而已。

 

缘和法之间也不是他体的,即“不异因”。为什么呢?如果二者之间是他体的,果就有可能从非因中产生。因为是他体的,二者之间是无关的,是两个相续,既然从他体可以产生果,那么从非因当中也可以产生果,火焰可以生黑暗,等等一系列过失就会存在了。

 

还有,如果二者是他体的话,因和果之间就不会有任何的关系。如前面所讲,没有任何关系,怎么可以安立成因果?所以说二者之间也不可能是他体的。

 

“是故名实相”。断除了一和异,不即亦不异,“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如果二者是他体的,因灭之后不会再引发果法,因就会断灭了;如果是一体的,因就是果的缘故,因就会变成常有了。但是一切万法从因缘而产生的缘故,“不即不异因”,因为是“不一不异”的缘故,所以说是不断不常的。因缘和合产生果法,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就是世俗谛的实相。

 

我们怎么样去分析世俗谛的实相和胜义谛的实相?这个标准我们曾经分析过,实际上从一些角度来讲很相似,到底为什么安立成世俗或者胜义?有一个原则,我们可以经由这个原则去辨别哪个是世俗的实相,哪个是胜义实相。所谓的世俗实相,世俗当中真如的标准,“若法从缘生”,重点是放在显现,放在生上面的,但是只不过它的显现是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是如梦如幻的显现。这就很容易了知,缘和果之间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这方面就可以了知为世俗当中的真如。抉择胜义实相时,虽然也观察法和法之间的关系,但是它的重点是放在空性上面,实际上就是一切无所缘,一切无所执的角度。

 

一个是从世俗的显现上面去分辨,一个是从胜义空性方面去分辨,都可以安立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但有些时候可以安立成胜义谛,有些时候安立成世俗谛,主要是显现和空性两个方面的侧重点不一样。世俗的真如再分析下去,进一步就到了空性,只要你把重点移到空性上面,马上就变成空性的抉择了。

 

 

 

 

 

 

 

 

回目录

 

 

 

《中论密钥》65

 

 

庚三、驳斥与教相违:

 

下面有三个颂词。第一颂主要是直接驳斥和教相违;第二颂是安立究竟的真如实相是远离言思的;第三颂是讲名言当中如何勉强安立实相的道理。

 

首先,驳斥与教相违的问题: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当宣讲了入空戏论灭,一切我和我所不存在的教义之后,对方就搬出教证。理证方面已经没有办法再说了,加上再多理证,都犹如火上加薪一样全部被烧尽。所以对方说:有说我存在的教证。

 

不单单对方有怀疑,我们自己在学习时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怀疑。或者我们通过很多理证抉择了无我,一看经典当中有“我”的字眼,就会产生疑惑。还有在佛经当中,有些地方讲有我,有些地方讲无我,我们也会怀疑:佛陀到底是不是遍智?如果佛陀是遍智,为什么在经典当中出现了这些所谓的前后矛盾的问题?我们相信佛不会出问题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是这样还是没办法打消我们相续当中的疑惑。因此,就把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主动解决掉,以后我们再看经典、论典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因为我们在分析之后就知道佛菩萨的的确确有清净的智慧。世间上的一个比较谨慎的、心思缜密的人,他在写书或者造论时,都会注意论典当中有没有前后矛盾的问题。他们都会注意的话,作为佛菩萨,他们的智慧远远超出一般的凡夫人,所以,在他们的经论当中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既然表面上似乎有所谓抵触的问题,那又怎么样解决?我们就要进一步了知佛菩萨的密意,他们度化众生的方式方便等等。

 

对方说,佛经当中讲“我自为依怙,他者何能怙,若善调伏我,智者得升天。”(翻译的方式不一样,这是另外一种译本当中的翻译)意思是,我作为自己的依怙,除了我之外,其他的人怎么可能作为我的依怙呢?如果能够善巧地调伏我的话,有智慧的人能够得到升天(得到善趣),或者得到解脱。

 

对方理解的意思是:“我自为依怙,……”这句话说明我是存在的,因为我自为依怙,他者焉能怙的缘故。我是存在的这个前提、可信性是不可动摇的。那么又是怎么样安立的?佛陀说,实际上我是存在的,需要做的事情是善加调伏我而己,应该调伏我的相续,只是把“我”改进,把“我”调伏,调伏之后我就成为智者,就可以升天。所以,实际上我是存在,只不过是需要调伏我而己。比如说我们现在修法,守持戒律、修无我都是调伏我的过程,我是肯定存在的。如果中观宗说我不存在,如何来解决和教相违的问题?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佛陀调化众生时,他的教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因主要是所调化的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有些众生是初入道,有些众生已经修行一段时间,有些众生是根性全熟的状态,大概是分三类根性,而再细分则无量类。如果只说一种教义,就没有办法调伏所有的众生,所以佛陀宣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实际上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佛陀调化的法门无量无边。

 

有些传记当中讲,龙树菩萨去龙宫给龙王传法时,看到整个房子里面全都是经典,有一部分是人间有的,绝大部分是人间没有的。我们想,除了人间的大藏经之外,还有其他的法门吗?实际上众生的根性是无量无边的,佛陀要度化一切众生,使用不可思议的方便来调化众生,所以法门无量无边。还有很多大持明者在其他净土、空行刹土当中也是发现了很多密续,人间根本没有的,连名字都没有见到的密续,非常多。所以说,除了我们人间的这些法门之外,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法门,只不过显现在人间的是比较适合于我们这一类众生相续的法门,通过这些法门来调化我们。

 

众生的根性无量的缘故,佛陀所讲的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凸显了佛陀的大悲心、智慧非常殊胜,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调化众生。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就宣讲一个法门,不管是上根者、中根者、下根者就学这一个,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教义,你只要把它搞透就可以了,可能就是这样了。但是,就像有些药可以对治一种病,对其他病就不一定有效了。佛陀是针对每一种病给了不同的药,所以有客观事实的缘故,佛陀讲法是随类度化,就出现了所谓的抵触问题。实际上是针对不同的众生,宣讲不同的法门。

 

此处分了三类:“诸佛或说我”是第一类;“或说于无我”是第二类;“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是第三类。层次性很强。

 

第一类“诸佛或说我”。诸佛在有些经典当中说“我”,比如前面我们引用的“我自为依怙……”这个颂词,佛陀讲到了我,为什么佛陀会在这一类经典当中讲有我?我们大概可以归纳为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有一类众生在轮回当中漂流得时间非常长(实际上每一类众生都是漂流了很长时间),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佛法,没有和佛法结缘的,相续当中我执相当严重;还有一部分众生趋入外道的时间相当长,熏习了外道的神我、常我等等,相续当中我执相当严重。这些众生入佛门之后,如果佛陀马上给他们讲无我的教义,这一类众生没办法接受的缘故,可能会对佛陀、对教义产生邪见,或者产生嗔恨心,乃至于就根本不愿意入佛门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调化他们的机缘。如果善巧一点,他们是可以留下来逐渐学习的;如果一下子把路封死了,他们就干脆不学了。佛具有大慈大悲的缘故,不能说,你爱学不学吧!反正实相就是这样的!佛陀不会这样做的。如果有机会调化,佛陀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化。所以针对这一类众生,佛陀就把门槛放低了,说:实际上我是存在的。

 

“我自为依怙,他者焉能怙,若善调伏我,智者得升天。”这类众生看到这个偈颂,比较相应于他们的想法,相合于其相续当中暂时的实执。虽然是不对的,但是在目前的阶段来讲,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调化,针对这一类众生,表面上宣讲了有我之教,让他们继续学习,有这个必要性。他们进入佛门之后,虽然还保持我见,但是佛陀教他们皈依、持戒、修持各种善法、发愿,他们在守持有我见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的善法,这些善法能够对他们的相续起到逐渐调化的作用。佛陀首先对他们宣讲有我之教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不单单是佛陀故意宣讲了有我教的词句,有时我想,犊子部和正量部的这些祖师,是不是也是因为这种原因故意在他们的宗派当中安立了所谓不可思议的我的存在呢?应该有这种可能性的。因为有一部分众生,通过其他的无我教是没有办法调化的,所以他们就干脆在教义当中直接安立“我”存在,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讲,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学习佛法,当他们的机缘逐渐成熟之后,可能在第二生,第三生乃至于后后生当中,再接受无我空性的教义,逐渐获得解脱。所以有时我也怀疑,佛教犊子部的这些祖师是不是为了故意引导这类众生。因为如果不通过这些方法来引导,他们也不可能直接趋入到无我的教义当中,无我宗的祖师是不会摄受他们的,他们不可能入到无我宗当中,外道也没有解脱道。只有中间的,像犊子部这样的宗派,行为是内道的,见解是外道的,或者说行为是皈依佛,守持戒律,修善法,然后见解是有我的,是这种教义,有一类众生就能够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逐渐修学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从这方面讲,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

 

为什么佛陀宣讲我存在的教义,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所谓的有我只是名言假立的我而己。实际上佛陀说“我自为依怙”,佛陀的意趣是名言中有一个假我存在,因此,可以在佛的经典、菩萨的论典当中找到所谓我和我所的词句。比如,佛陀说:我于什么时候证悟了大菩提,我证悟了佛果,似乎就是讲我存在;然后我的弟子目键连、舍利弗,似乎又变成我所了。佛陀已经永远离开了我和我所,但是在名言当中为了方便交流,方便引导众生趋入实相的缘故,灭尽了我我所的佛陀也在词句上宣讲我和我所。

 

佛陀如是,龙树菩萨也许这样讲:我造了《中论》,你们要好好学习。还是有宣讲我的字句,但也是名言假立的,为了便于交流,调化众生的缘故。月称菩萨也是说:我是月称,这是我的寺院等等,也有这样讲法。所以说,名言当中可以有假我,佛陀就使用了名言的假我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来和别人交流,引导众生趋向解脱。这也是佛经当中为什么出现我我所教义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的确是为了引导众生,一方面也是名言当中有的缘故,佛陀安住在名言假立的意趣,宣讲有我的言教。所以“诸佛或说我”,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或说于无我”。为什么佛陀又在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经典(比如《般若经》)当中讲一切无我呢?实际上也有很多必要性。

 

第一个必要。跟随前面的必要,有一些外道的弟子,在外道的团体当中混了很长时间,相续当中的神我等等的实执很重。他们趋入佛门一段时间之后,佛陀为了让他们获得究竟解脱,而不是把他们永远放在“船上”一直漂,不是这样的,到了一定时间之后,让他下船,到彼岸去。所以,当他们根性相对成熟,堪能接受无我教义时,佛陀就给他们宣讲了无我,引导他们的心识趋向于解脱道。这是第一个必要,对于根性成熟的众生一定是要宣讲无我的。

 

第二个必要。无我是我的对治。因为我就是一切轮回过患的根源,而无我的教义是我的正对治,所以为了灭掉我执,佛陀宣讲了无我的教义。这是第二个必要。

 

第三个必要。虽然从究竟的角度来讲,是无我和无无我的,但是,众生很难一下子从有我的状态上升到连无我也不存在的状态,所以,中间要有一个过渡。过渡是什么?过渡就是无我,以无我作为趋向于究竟实相的一个阶梯。有这个阶梯就容易趣入,否则很难以一下子从有我的实执心很强的状态,到达连无我也没有的大离戏空性状态。很多人经由这个过程获得了解脱,比如说,无量无边的声闻阿罗汉,他们就是因为修持中间过渡的无我,获得寂灭三界的果位,然后以这个作为跳板,发菩提心,最后趋入到了离戏空性当中。虽然只是分别心安立的过渡的桥梁,但是如果中间缺少了这一块,没有这个过渡,很多人就完全断绝了趋入究竟实相的方便了。所以针对这一类众生,也必须要安立无我来作为一种桥梁。

 

第一类的“我”和第二类“无我”都是属于不了义的。虽然有时究竟的空性也叫无我,但是此处讲的第二类无我,主要是分别心面前安立的无我,是针对于我而安立的无我。为什么要安立无我?作为一个中介,中间的过渡,让众生的心识从有我到无我,然后连无我的执著也泯灭的究竟离戏的状态,也有这个必要性。所以,对于中根者可以讲无我。

 

第三类“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这是最了义的。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当中,我是不存在的,众生只不过是把五蕴执著为我而己,是一种虚妄分别念。“非我”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第二类“无我”,为了对治我而宣讲的无我叫非我。我也不存在,非我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无我无非我”,我和无我都是同等不存在的。针对于根性完全成熟的众生,比如大乘的修行者、菩萨,对他们而言,我也是一种分别,无我也是一种分别。无我的修法是以分别念来打破分别念,即用善妙的分别念打破恶劣的分别念的一种修行方式,是一种过渡。究竟实相完全离开一切戏论,我也不存在,无我也不存在,超越这一切就获得解脱了,证悟究竟的离戏实相。这方面就讲到了无我无非我究竟的离戏空性的观点。

 

佛陀在经典当中宣讲无我无非我的原因所在,因为这就是究竟的实相,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如实地宣讲出来,没有任何保留,没有任何意趣,佛陀所证悟的究竟实相当中,我当然是没有的,无我也是不存在的。对于根性完全成熟的众生,佛陀宣讲了无我无非我的究竟教义,引导这些大性的众生趋向于究竟解脱。

 

以上是对“和教义是不相违”的善巧解释。

 

对于我、无我和无我、无非我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分析一下。实际上我们修学的过程,几乎也是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诸佛或说我”。我们最初趋入佛门时,是处在有我状态的。比如说,“我要解脱,我不能堕恶趣,我要升天,我要怎么怎么样。”这种状态几乎就是认为我存在的,是属于把我改良的阶段——现在我很恶劣,要把我改良了,改良成什么?改良成佛菩萨一样。菩萨也是“我”的改良状态,所以我要调伏我,改良我,或者说我要超越自我。这都是认为我存在,只不过是我现在不好,我人格不好,我的境界不好,我要改良,把我改良成更高的一种境界而己,升华到佛菩萨的境界,但是我仍然是存在的。我们最初几乎都是这样的。

 

第二阶段,“或说于无我”。我们发现改良是不对的,改良之后我执还存在。这不是我们自己发现了,而是我们的根性逐渐成熟了,遇到了无我的教义。比如佛菩萨说:如果你老是处在我执当中,这是无法解脱的,如果要获得解脱必须要灭尽我执,而不是把我执改良成更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就知道“我”是轮回的根本,再改良实际上也是没办法的。那怎么办?必须要修无我,修无我就可以获得解脱。这时候我们的观念就变了,觉得不能改良了,就回头把“我”灭掉。这是处在第二个阶段。

 

现在我们很多人的状态几乎就是处于第二个阶段,在抉择空性,抉择单空也好,或者抉择无我也好,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我”必须要灭掉才能解脱。所以,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抉择无我、修持无我、体会无我。这就是属于第二个阶段的修学,相合于经论当中所讲的无我的修法在精进抉择、修持。

 

第三阶段,“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当我们修无我到达一定程度时,心性又一定程度地成熟了,我们就可以接受无我无非我这个概念。首先是在我们内心中接受了,现在我们一部分人已经接受了无我无非我这种说法了,接受之后就开始真正趋入修持,通过修大圆满、大中观,或者修持其他的法,要真正地趣入无我无非我,一切的执著都要泯灭的状态,这时候就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如果已经靠近第三阶段时,离大乘的解脱就已经很近了。

 

所以说,佛经当中所讲的有我、无我和无我无非我,这三个层次实际上也是我们修道的历程,我们的心路历程也是通过这三个阶段走过来的。我们现在再看其他学佛的人,很多是处在第一个的改良阶段,认为我存在,只不过怎么样把“我”改良;有一部分众生是处于第二个阶段,开始认识到了必须要“无我”才能解脱;还有一部分人是处在第三个阶段,已经开始修持“无我无非我”,修持离戏空性了。佛陀的确很善巧,不单单是对三类众生,我们自己的三个阶段都是这样修下去的。所以,怎么可能是和教义相违呢?

 

佛陀大慈大悲,的的确确他有清净的智慧,给我们安立了这么清净的修行次第。这些教义早就在这儿了,但是如果没有认真学习的话,还是看不出深义所在。我们再再学习,就能够体会到佛经当中的修行次第,还有帮助我们打破内心当中执著的很多很多的教义,全部已经包括了。不单单此处讲了没有所谓矛盾,我和无我没有矛盾,佛经当中一转、二转、三转法轮,或者显现和空性,光明如来藏和离戏空性之间的所谓矛盾,全都一概不存在。有些是针对不同的众生,有些是不同的次第阶段如是进行安立的。所有的佛经论典当中都不存在矛盾,只不过是我们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处在什么样的实执当中,佛陀就宣讲相应的教法,超越之后就可以趋入到究竟实相当中。暂时有很多说法,究竟的观点就只有一种,究竟的实相就一个,究竟的智慧就只有一个,究竟的乘也就只有一个。这些是《中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现在讲的是第十八品,本品抉择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的缘故,是直接趋入实相,对治二障的殊胜修法,所以很多大德把这一品安立成精华品。也就是说如果真正通达了十八品当中所讲的内容,就可以真实地了知法界总相,了知之后,就可以让我们的分别心逐渐地予以靠近。

 

现在所讲的内容是第三个科判——驳斥与教相违,有三个颂词,第一颂是直接驳斥和教相违的观点;第二颂主要讲一切真如实相不可言诠的道理;第三颂“一切实非实”这个颂词,主要是通过假立的方式来宣讲真如。

 

今天要讲的是第二颂,宣讲一切诸法的真如性不可言诠。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一切诸法的实相,不是心行言语所能够了知的,所以此处讲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法界的实相真如是无生无灭的自性,犹如涅槃一样。

 

进一步分析,诸法实相为什么不是心行言语的对境呢?所谓的心行也好、言语也好,比如以心行当中的眼识为例,眼根或者眼识能够了知的法是非常有限的,只能够了知比较粗大的、近的东西,远的、细微的就无法了知了,或者说比较明显的东西可以了知,隐蔽的东西就无法了知了。所以说眼识的作用相当有限,而且它只能够了知一些世俗当中的法。耳识也是如此,比较粗的、近的、明显的声音可以听得到,如果超越了范围,声波太高了、太低了,都没办法接收到,合适的情况之下,耳根才能够接收、分辨声音。而且眼识无法了知耳识的对境,耳识没办法了知眼识的对境,所以说它们的作用相当有限。

 

诸识心行的作用有限,言语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言语能够分别、宣讲的,都是心识能够分别的。我们的心识能够分别,言语就可以去创造词汇,把它进行一番描述,所以说言语是跟随心行。心行和言语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在《金刚经》当中也是讲:“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法性不是所识的缘故,所以凡夫的心识没办法了悟法性。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也是讲:“太末虫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焰;分别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空性。”有种虫,它什么都能够缘,单单不能够缘火焰,和这个比喻相似,我们的分别心什么都能缘,但就是不能够缘法性、空性。从这个方面就了知,分别心的作用是有限的。当然分别心可以理解成狭义的意识,也可以了知为广义的眼识等分别心。分别心处处能缘,世俗当中的法都可以缘,但一旦超越了世俗的自性,到达了法性真如,分别心就没办法缘,缘不了了。这也是“心行言语断”的原因。还有,心行言语是属于有为法,法性是属于大无为法的自性,以有为法了知无为法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的确是“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我们诸根诸识的作用有限,没办法超越名言当中的作用范围,而让我们了知一切万法的法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通过心行去思维法性,是没办法真正地了知诸法的自性;通过言语来解释法性,也没办法真正解释法性自相,所以叫作心行言语断。从总的方面就遮止了我们通过言语去宣讲、通过心行去思维一切万法的真如,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既然通过心行言语无法了知万法真如,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修持呢?在经论当中讲到了很多方法。

 

第一种是属于顶层的大圆满的修法。通过自己对于上师的无与伦比的信心和上师的加持力,因缘和合之后,当下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真如。就像华智仁波切和他的弟子纽西隆多仁波切一样,当时他们在佐钦寺的山上修法,华智仁波切就问弟子:“你说过,你不懂心性,是不是?”弟子说:“的确,我没懂心性。”华智仁波切说没什么难懂的,让他躺下来,“你看没看到天上的星星呢?”“看到了。”“有没听到佐钦寺的狗叫呢?”“已经听到了。”“这就是心性!”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纽西隆多就证悟了一切万法的本体,证悟了心的自性。后来,纽西隆多仁波切对他的弟子阿琼堪布解释:“趋入法性的方式很多,我的上师给我介绍法性,是通过根识趋入的,‘你有没有看到天上的星星’是眼识,‘有没有听到佐钦寺的狗叫’这是耳识,但是最主要的是上师的意传加持。”

 

所以我们就知道通过简简单单的眼识耳识也可以趋入。那这个地方不是说心行言语断吗?这里表达的意思是,通过眼识耳识作为所缘,然后趋入到一切万法的空性。心识也好,耳识也好,自性空性,或者说自性寂灭的状态,他是通过自己对于上师的信心,还有上师无与伦比的加持,二者因缘和合之后,顿时了悟一切万法的空性,是通过信心和加持力证悟的。

 

第二种是密宗当中修持气脉明点的修法,通过这种特殊的修法,打开身体当中的脉节之后,显现本来的智慧。这也是证悟心性的一种方式。

 

第三种是通过修持中观的方法,比如现在我们通过推理观察,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在这个基础上生起觉受,进一步趋入离戏的空性。这就是中观的系统或者说传统的修法,通过观察修、安住修的方式逐渐息灭相续当中的分别念。

 

以上所讲到的是三种修行的方式。还可以加上第四种,就是前世的因缘非常殊胜,前世修持空性也好,修持福德也好,资粮非常雄厚,在这个前提之下,今生当中遇到一些特殊因缘,当下就证悟了。也有很多这种事例。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趋入实相,但是真正的诸法实相的本体是心行言语断的。虽然通过心行作为助缘,通过言语作为助缘都可以,但诸法的实相,并不是你通过言语去宣讲、通过思维就能真正得到的,这些只能作为助缘,自己的心还是要安住在心行言语断的状态当中。所以通过很多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趋入于万法的实相,而万法的实相本身不是言诠的对境。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实际上法性也是无生亦无灭的,从本以来就没有生过,既然没有生,就不可能有灭。所以说一切万法本身安住在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涅槃就是指佛陀所获得的涅槃,我们都认许佛陀所获得的涅槃是无生无灭的自性,或者说佛陀所证悟的是无生无灭的自性。

 

为什么讲法性如涅槃呢?从一个角度来讲,法性就是涅槃,但是一般的众生对于涅槃的无生无灭比较容易认同,比如对佛陀所证悟的境界无生无灭容易认同,但对于法性无生无灭就难以认同。为什么?因为讲到法性,往往是说瓶子、柱子等的法性如何如何,瓶子和柱子是无生无灭的吗?一般人认为,瓶子、柱子是有生有灭的,众生也是有生有灭的。既然这些法是有生有灭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无生无灭的呢?此处为了打破众生认为一切万法有生有灭的执著的缘故,所以说法性如涅槃。

 

实际上一切万法在显现上面虽然有生有灭,但是它的法性的确是无生无灭的。通过涅槃的例子,让众生了知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法性就是无生无灭的。放在实际的例子当中,比如,我们的心正在起心动念时,或者我们正在看一个东西,正在执著它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法的本体本自寂灭,它就是无生无灭的自性。如果趋入到了这种自性当中,你和无生无灭的自性相合的话,就算是获得了涅槃的因,或者说如果你当下的证悟很圆满,在了知无生无灭的法性的同时就获得了殊胜的涅槃。因为法性是无生无灭的,涅槃也是无生无灭的,佛陀安住无生无灭称之为佛陀,如果你能够安住无生无灭,你也可以称之为佛陀。是这样安立的。所以此处讲“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有人会想:既然一切万法的法性是心行言语断的,佛陀为什么通过言语来给我们宣讲一切万法的真如?比如,在《般若经》当中宣讲一切万法的实相,在《中论》当中龙树菩萨给我们宣讲万法的实相如何如何。既然它是超离了言语的,为什么要使用言语来进行说明呢?我们应该知道,在让众生了悟实相的方法当中,言语是属于特殊的一种方便。当然不单单是言语,有的时候通过意传加持,有些时候是通过手势(手势从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可以包括在言语的范围当中),或者通过水晶等等其他的表示方式证悟法性,有很多。

 

为什么要使用言语?实际上言语是一种方便,就好像指示月亮的手指一样。手指本身不是月亮,但是如果不使用手指的方便,也没有办法了知月亮的所在。当然你会认为,反正脑袋抬起来东看西看,就看到了月亮了,需要手指吗?有些时候需要手指来指示月亮的。如果觉得不需要手指也可以看到月亮,那么每个人可能都有被人指路的经历,当我们在问路,别人用手指给我们指路,实际上他的手指本身并不是路,但是我们通过他的手指所指的方向,这样看过去之后,是这条路那条路,目的地是那个地方,就可以很清楚地了知。所以说通过手指可以入道。

 

相同道理,我们通过佛陀的语言进行思维、抉择、修行之后,也可以入道,语言本身不是道,但是缺少了语言,我们也没办法入道。对佛来讲,他并不需要这些文字,他现证了实相之后,文字对他来讲是没有用了。但是对于初学的众生来讲,如果没有文字,没有表示的语言,众生就没办法了知一切万法的总相而趋入。因此对于我们来讲,心行去思维,言语去宣讲,对于法性的最初认知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在最初的时候需要心行言语,或者佛陀也只有通过言语来给我们指示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这就是讲一切万法的实相是超离言诠的自性。

 

 

 

 

回目录

 

—— 敬摘录于第120次网络开示

 

下面我们讲偈颂。这个偈颂很短,字面上跟大家简单地过一下。

 

《文殊礼赞》

 

藏文当中广说的话是《文殊智慧功德贤赞》。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藏文当中有一些不同的,大多数是:炯丹迪滚波将华央拉香擦洛。我也听到很多上师念诵:喇嘛丹滚波将华央拉香擦洛——上师和怙主文殊师利面前敬礼,也就是南无大智文殊、南无出有坏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也有说:南无上师与文殊师利菩萨。汉地的译文当中,有些是曼殊师利,有些是文殊师利,玄奘之前和玄奘之后有一些不同。

 

文殊,“文”指的是精通一切智慧,“殊”就是利益自他,这么一个智慧和悲心积聚的菩萨叫作曼殊师利菩萨。这应该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时候译者加上的译文句,就是翻译之前顶礼文殊菩萨。《中观庄严论》前面的礼赞句里面说:文殊菩萨已经通达了一切智慧实相,但显现上是十地圆满的十地菩萨。我们以前也讲过,有些经典当中说文殊菩萨很早以前已经现前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已经成佛了;有些经典里面说他现在就在某个刹土当中成佛;有些经典当中说他现在现为佛子菩萨的形象,未来成佛。当然不同经典的观点没有任何的矛盾,实际上文殊菩萨早已成佛,但显现上他还是菩萨。文殊菩萨传和观音菩萨传是八大菩萨传里面最广的,以后有时间的时候你们可以好好地翻阅,有时间我们也跟大家讲一下,讲完以后,对八大菩萨会更有信心。原来上师也讲过两遍。

 

谁之智慧 离二障云 犹如净日极明朗

 

这里讲到了文殊菩萨的智慧。“谁”是一个代词,世间当中谁的智慧已经达到最顶峰,已远离二种障碍的乌云,就像清净的明日、灿烂的日轮一样?这是谁的智慧呢?顾名思义,大家都非常清楚,应该是文殊菩萨的智慧。当时赞颂的班智达们就用一种代词来表示:在这个世间,谁的智慧能远离对成佛有障碍的所知障、对阿罗汉有障碍的烦恼障?烦恼障和所知障在这里比喻成乌云,乌云依靠什么来遣除呢?依靠日轮来遣除。同样的道理,这两种障碍依靠谁来遣除呢?是靠智慧遣除。这样的智慧谁具足呢?文殊菩萨具足。直接说的话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像日轮一样,遣除了二障所有的云雾。

 

那么文殊菩萨的智慧怎么超胜呢?下面讲:

 

所有诸义 如实观故 胸中执持般若函

 

文殊菩萨的智慧能照见所有诸义,世间当中所有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轮回和涅槃所摄的所有万事万物的法,所有的意义都如实照见。不像我们是用比量,用各种推理,各种估计、推算,各种推断、猜测等等,有很多的方式,但这些并不是如理如实知道,里面会有一些不如法、不合理的部分。如理如实地现量观见、照见的话,那才是最准确无误的。所以,文殊菩萨像日轮一样的智慧,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世间当中所有万事万物的法,都能如理如实地照见。这里的“观”有照见、观看的意思。他已经完全通达世间当中万法的现相和实相——胜义和世俗所摄的一切万法都通达。所以文殊菩萨的胸前拿着莲花,上面有般若经函。

 

般若就是万法的真正实相,如果我们通达般若,那世俗的法都很容易照见。所以这是文殊菩萨照见的标志。他的胸前——赞颂文当中“胸中”也是一个意思,文殊菩萨的胸前,手持着花瓣,花瓣上面有般若经函,它代表所有的万法。也就是说,经函里面所摄的内容非常非常广大,普及到所有的万事万物,文殊菩萨的智慧全部都已经精通——胸前持着般若经函,表示通达一切万法。刚才讲的像日轮一般的遣除二障乌云的智慧,可以照见一切万法,为了表示这一点,文殊菩萨手里拿着经函。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呢,有了这样的智慧,文殊菩萨并没有自己享受就可以。不像我们现在有些大学生、有些人,自己有了智慧,自己开公司,自己赚很多很多的钱,别人的钱全部拿到自己的包里,最后自己用也用不上,短暂的人生过得很没有意义。尤其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确有能力的人,可能把很多人的钱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而没有能力的人,没有事情做,钱也没有,非常麻烦。如果文殊菩萨赚钱的话,不是这样的。

 

诸有于此 生死牢狱 无明暗覆苦所逼

 

文殊菩萨有了智慧之后,他能照见一切万法,他看到在这个世间当中,生死轮回的监狱里面,有很多众生被无明烦恼的黑暗所逼迫,非常非常可怜。

 

六道轮回相当于是一个监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监狱,都有不同的一些折磨方式,什么水刑、火刑、荆刑……包括现在的监狱当中,有些用鞭子打,有些用镣铐,有些活活饿死……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而且这些痛苦是不得不承受的,因为已经被关在了监狱里面。我们轮回当中的众生,在诸佛菩萨的眼里,的确也是很痛苦的。像地狱有寒热的痛苦,饿鬼有饥饿的痛苦,旁生有愚痴和被人役使的痛苦。我们人间是三善趣当中的,算是好的,但其实人有苦苦、行苦、变苦,还有生老死病、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等很多痛苦,日日夜夜逼迫、折磨着我们。非天阿修罗有战争的痛苦,天人有放逸和死堕的痛苦等等。

 

六道轮回当中,光是我们人间,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痛苦。有些人身体不好,有些人心情不好,有些人烦恼特别重,有些人嫉妒心特别强,有些人有吃有穿但什么都看不惯……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人确实很苦的。不熟悉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而稍微熟悉一点的话——哦,不哭诉的人几乎没有。只不过也许别人修行特别好,所以可能他不哭诉。

 

有些人无缘无故自己就烦恼了,痛苦了。所以佛经里面讲,凡夫人会突然出现嗔恨心,突然出现贪欲心,这确实是正确的。我们凡夫人,藏地有一种比喻,叫做是春天的天气——好好的天气,一会儿就开始乌云密布,然后马上降下冰雹等等;我们人的话,尤其是凡夫人,也是这样。稍微有一些佛法境界的人,可能心态就很平稳,即使关在监狱里面,他还是可以用慈悲心来对待众生。

 

所以,生死牢狱当中的众生,因为无明而痛苦,因为无明产生嗔恨心、嫉妒心、贪心,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烦恼一产生,行为当中可能会打仗、吵架、打架,变成业力、共力、自力的各种各样的显现。

 

众生海中 悲同一子 具足六十韵音语

 

受痛苦逼迫的众生特别特别多,像大海一样——一般“多”的比喻,用大海、虚空、万物、草木这些。像大海那样的众生非常痛苦,因此文殊菩萨非常慈悲、同情他们,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关爱的,文殊菩萨对所有的众生也产生极大的、同等的、没有什么分别的悲心。有了这样的悲心,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们呢?唯一就是为他们转法轮。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也是到印度鹿野苑转法轮。因地的时候,为了现前智慧,他做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成佛以后,他并没有用什么其他的方式来让众生快乐,而是次第地转了三次法轮。所以最好的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是转法轮,用佛法来开导,真正解决痛苦的大问题。

 

这里,文殊菩萨已经具足了很多经论当中讲到的六十种妙音,并于各个不同的众生面前应机施教,满足大家的所愿,断除他们相续当中贪嗔痴为主的各种烦恼和痛苦。

 

如大雷震 烦恼睡起 业之铁索为解脱

 

文殊菩萨的法音,不论讲空性还是讲其他世俗的法门,就像是非常大的一个雷震,晴天霹雳式的。人或者其他众生沉睡的时候,如果打雷的话,会突然从睡梦当中醒过来。文殊菩萨的六十种妙音,就像雷声一般,震震轰动。

 

我们有些上师确实也有这种能力,本来有些众生已经在轮回的烦恼当中一直睡眠,始终醒不过来;但是遇到了某个上师,听了他的开示之后开始苏醒——哦,原来是这个样子!马上就醒悟了。文殊菩萨通过智慧来给众生转法轮,让众生从烦恼的睡眠当中苏醒过来,业之铁索也得到解脱。众生一直在六道轮回里,被业的铁索紧紧扣着、紧紧束缚着。这束缚的唯一因就是业和烦恼,它要用什么解开呢?我们讲苦集灭道的时候,通过道能断除集谛,然后现前灭谛。一样的,轮回中业的铁索,通过六十种妙音的智慧法音来苏醒,然后得到真实的解脱。

 

为了让众生得到解脱,文殊菩萨持着宝剑。持着宝剑主要表示什么呢?

 

无明暗除 苦之苗芽 尽皆为断挥宝剑

 

刚才前面讲的,让众生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感受痛苦的唯一因是什么呢?就是不知万法真相的无明。无明的黑暗彻底遣除的话,痛苦的苗芽就从根本上斩断了。所以如果我们要断除痛苦,一定要从无明断起,从十二缘起的无明下手;如果无明没有斩断,痛苦是永远也不能斩断的。因为这个原因,文殊菩萨拿着宝剑。

 

《文殊赞》内容很简单,从自己的层面来讲,因为通达万法,所以拿着经函;光通达万法还不行,看到众生特别可怜,所以对他们产生了悲心。智慧和悲心,悲心也离不开智慧,光有悲心也不行。就像如果母亲没有手,孩子被水冲走的话,她只有哭,除此之外没有办法;我们有些人也很想度众生,但自己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文殊菩萨有智慧,他知道众生苦的根本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无明的根本、苗芽,他全部用智慧宝剑来断除。他的宝剑,可以说是智慧的宝剑,也可以说是慈悲的宝剑。

 

所以,文殊菩萨的经函是通达万法的标志;光通达万法还不行,要悲愍众生,自他众生很可怜,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斩断我们心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要把无明黑暗的苗芽从根本上断除,所以文殊菩萨就拿着宝剑。

 

从本清净 究竞十地 功德身圆 佛子最胜体

 

文殊菩萨在我们众生面前显示各种各样的,但实际上他在本来清净的境界当中,己经获得了究竟,从一地到十地所有的功德已经圆满。《清凉山志》等里面讲,文殊师利菩萨万德圆满,所有功德都已经圆满了;而且,在众生面前他永远都是一种青春美满的十六岁童子的形相。也就是有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这么一个道理。《华严经》、《文殊陀罗尼经》,我以前写的藏文的《文殊山志》,都讲了很多。尤其很多佛经里面都讲,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等很多经典里也有授记,当时的文殊菩萨将来降生在汉地的五台山,尤其是清凉山。清凉山当中的那罗延窟,是我们上师如意宝写《文殊大圆满》、《文殊静修仪轨》等很多法的地方。所以,确确实实现在我们人间的刹土当中,五台山是很重要的。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我们很多人的智慧可以在今生当中开启。这一点我自己也觉得确实有不可思议的一些缘起。

 

尤其是上师如意宝1987年带我们去五台山,到今年刚好是三十年。前段时间,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日那天,虽然我们在五台山那边并没有圆满的特别的时间,因为当时好像来的人也比较多吧,我们到了那边,感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来了,我们有点紧张,然后尽快发愿。我本来想,三十年前的今天,上师对我们,尤其对我本人有个交待,让我给汉地的佛教徒讲一些佛法,因为他这一句话,我坚持了三十年,以后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在那里做一个回向和交待。本来想对过去做一些总结,对未来做一些展望,但现在都己经忘了,反正大概是这样吧,已经三十年过了,以后再看吧。

 

五台山确实是万德圆满,虽然还有其他很多地方,但我觉得印度金刚座跟五台山,在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当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圣地。虽然可能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从历史上到现在,各个地方都有特别好的一些圣地,都有一定的功德和加持,但最重要的是跟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相关的这些圣地,有比较特殊的加持和力量。

 

“功德身圆”,所有的功德圆满。形相上是佛子,佛子当中的长子,在所有的这些菩萨当中,他体现的是什么呢?“佛子最胜体”,最殊胜的身体,就是“胜”的意思。

 

那么,他具有什么呢?

 

百一十二 相好庄严 除我心暗 敬礼妙吉祥

 

“百一十二 相好庄严”相好圆满,八十随好和三十二相,两个加起来一百一十二。“除我心暗 敬礼妙吉祥”,祈祷敬礼妙吉祥,遣除我内心无始以来贪、嗔、痴为主的各种各样的无明黑暗。“妙吉祥”也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意思。请文殊师利菩萨断除我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广说。总而言之,我们还是很有必要经常祈祷,像有些修行人那样念十万遍可能有一点困难,但我自己,经常早上起来的时候,念几遍《八吉祥》、《大自在祈祷文》、《文殊赞》……一直是这样的。我们传法的时候,包括考试等任何事情的时候,祈祷文殊菩萨是最好的一种方法,迎请他的方法和金刚语还是很有差别的。

 

所以,可能表面上看这几个字很容易,谁都可能会写。但实际上,我们的语言不是成实语,不是金刚语,而班智达们异口同声造的这种赞诵文是非常有加持力的。我们可能也念了很多年了,但有些人可能没有得过这个传承,或者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所以这次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依靠这个因缘,给所有与文殊菩萨有缘的、与五台山有缘的、与我有缘的、与这个世界有缘的、与众生有缘的、与智慧有缘的、与悲心有缘的众生,我给大家奉献这个传承——以前我在很多上师那里得到过。

 

我遇到自己比较有信心的上师,就让他给自己念一遍《文殊赞》。因为《文殊赞》比较容易,如果念一个很长的传承,上师也不一定答应,《文殊赞》的话,很多上师都能背诵。所以一般以后遇到藏传佛教当中有信心的人,你们也就求一些:上师老人家,可不可以给我念诵个《文殊赞》?如果《文殊赞》他不懂的话,就说“刚洛玛、刚洛玛”,我们藏文当中是刚洛玛。用这个与各个上师结上善缘也是很好的。

 

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我们的相续当中一定会生起悲心,有了悲心和智慧,做什么事情应该都很容易,发生什么事情也不会特别去执著。对世间的各种事,我们不要特别地去展望,也不要特别地去希求,应该用一种淡定的智慧来对待、迎接,这样的话,自己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

 

今天就讲这么多,我们一起与文殊菩萨结上善缘。

 

 

 

大智妙吉祥,诸佛所称扬

 

《文殊根本分别经》中记载:

 

世尊在净居天上空与菩萨会众一起安住。文殊童子宣说菩萨的神变与咒力时,如来白毫发光,经过东北方百千恒河沙数世界,劝请在具花世界花生王君如来面前安住的文殊童子。文殊童子入于三摩地,使四方无量无边一切处真实充满佛陀。那些世界的所有佛陀都说:“佛子,善哉善哉!入定于这种三昧,声闻、缘觉、入行菩萨及住十地者也无法做到。”随后,文殊童子伴着神变游戏,带着无量庄严供品,来到释迦世尊足前顶礼并赞颂。

 

世尊对文殊童子说:“请显示一下你的咒力。”

 

于是文殊童子入定于真摄诸佛加持光明庄严菩萨三昧中,即刻间,光芒遍照恒河沙数世界中从色究竟天直至无间地狱,消除了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并在真实劝请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出有坏后,那束光隐没于文殊童子头顶。无量刹土的如来、菩萨和声闻眷属聚集,如来、菩萨、顶髻如来、作明佛母、作明王如来,如来部、金刚部、莲花部及缘觉、声闻乃至普通众生的眷属大众,从无量无边刹土一一汇集过来,带着神变显示无边密行和事业。

 

世尊亲言:“能仁月已落,地上成空无,安住此世轨,宣示佛教义。文殊恒善妙,诸鬼前童子,尔时佛事业,显示于世间。君王之威力,长久欲求者,一闻亦解脱,恒常彼成就。”又云:“童子遍行直接利,未来世间行饶益,为利群生善宣示,住解脱智清净处。真实悲悯忍利心,恒常慈爱乐布施,彼等常时得成就,呜呼余者无成就。恒常喜信殊胜密,受持教轮文殊胜,彼降魔众转F轮,受持此轮是种姓。其语善妙且合意,恒常远离凡愚人,合意善妙且悦耳,喜乐听闻及随顺,心能满足施安乐,文是佛陀真实语,彼等如来之殊胜,不能了知其威力。彼佛子入如是地,出世间之十地者,世间殊胜自在天,非能了知能仁汝。行色无色住地者,具欲天人由意生,瑜伽成就世间中,超胜一切人中尊,何者了知彼殊胜,任何众生皆非有。彻知汝之此殊胜,名文是慧是佛陀,思择所谓文殊名。汝名是由先佛作,如是取汝之名称,过去未来现在佛,不散他外一缘心。眷属之中闻汝名,彼得知此获寂静,解脱得胜大菩提,无余成就诸密咒。尤得有情最胜生,恒常正住第一法,断除障碍得成就,无余成就所欲咒。速往菩提树王下,获得殊胜大菩提,复住于彼利有情,善转佛陀菩提轮。如是佛尊说功德,忆念文殊汝之名,佛说功德不可思。先逝一切如来尊,恒常宣说汝威力,思量清净童子汝,无数劫恒宣不尽。文殊汝之咒行为,佛陀无余尽宣说,遍行一切此童子,于我教中示人尊。安住净处之士夫,于此无余成寂灭,汝之密咒永不离,汝之密咒永不失。”

 

这里的“童子……”就是指文殊菩萨,他以童子相遍及一切刹土,成办未来有情利益。“真实悲悯……”是讲修密宗行者的殊胜功德。“其语……”是讲文殊说法的功德,以悦意的梵音语宣说法藏,由此共称文,这些功德的边际,如来之尊或者第一如来们显现上也不了知,同样,住十地菩萨一切出世者,世间超胜的自在天、三有之天、瑜伽士及声闻、缘觉的有情谁也无法了知文殊你的殊胜功德,唯佛了知。由于(原经文)翻译较乱,因此必须了解意义的关联。

 

“文殊……”是讲一切佛为他取名文殊,心清净、不散乱的有情在佛陀的眷属中才能听到,而余者难以得闻。耳闻文殊名号的功德利益,在即生中一切吉祥,消除一切违缘障碍,究竟获得无上菩提。如此略说之后,又再度宣说,仅仅听闻其名号,将成就一切密咒,生生世世远离恶趣,获得殊胜生处,恒常安住于真实善妙的一切殊胜功德法中,不遭遇魔缘而获得悉地,无余成就自己心中所想的密咒,成就持明者,这是暂时的功德利益。究竟前往菩提树王下,为利益一切有情安坐那里,即刻现前无上菩提,大转佛陀菩提的同类F轮。佛尊宣说了文殊名号的功德。佛陀说,简而言之,只是忆念文殊你的名号,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先逝一切如来尊……”的意思是指,过去诸佛也曾详细宣说了文殊的威力和功德,由于你的咒语和证悟无量,因此,即便在无数劫中也说之不尽。三世无余一切佛陀都不同程度地解说了。恒常远离老衰、具智慧身的这位文殊童子,能普行、能照亮三世的一切佛土。释迦王我的这一教法中,文殊你也是显示人中之尊菩萨相而利益有情,虽然安住清净处不可思议的圣众都于寂灭法界中涅槃,而文殊你的密行,于三时中也永不离去、永不失去。

 

以简单易懂的词句组成偈颂,“彼等如来之佛子,住于十地出世者,世间第一自在天,不能知汝妙能仁。”“尽皆了知文殊你,此是遍知是佛陀。”“如是思量汝之名,不散一缘清净心,过去未来现在佛,眷属之中闻汝名。”

 

此外,又言:“时之此末际,必定成密宗,彼以能仁王,思择童子者,大智文殊尊,具足童子相,遍行此世间,摄受有情众。尔时文殊尊,成就得善现,了知流星术,尔时得现世。二十七星宿,须臾尽宣说。彼之时末际,亦有十二宿,依于群星已,区分彼等曜,一切成各别,文殊各自行。”

 

又云:“释迦狮子佛,圣教湮没时,难忍大恐惧,尔时得成就。”“是故一切时,文殊童子汝,彼时即调伏,随行罪业王。汝神变难思,所化亦难思,无余诸魔众,皆为彼调伏。佛陀勇士说,大光明文殊,住净居上见,二足尊佛陀,言彼最胜语,历经多劫时,汝将圆正觉,无等不可思,无数无等同,佛号为文幢,成佛现世间,恒常亦次第,尔时行佛业,解救群生已,趋入于涅槃。”

 

一切文武圣尊,无不是您所现

 

前译密宗法部《大勇心钉续》中云:“圣中文殊尊,天女中具光,此二余悉地,持明亦消失。我腹出三有,如何成寂静,寂尊皆我身,如何变忿怒,怒尊皆我身。”

 

《金刚藏庄严续》中说:“能赐佛本智,诸佛第一智,共称名文殊,唯一修行此。智慧成无垢,尽说一切论,前存诸自在,一切密咒王。自同一切王,一切持明者,至菩提彼岸,自在大安乐,诸法功德最,一切金刚持,抑或一切佛,普行尚获得,何况余悉地?水银摄生术,足行最无垢,丸药及隐身,一切悉赐予。此胜文殊尊,第一法语生,一切佛梵音,共称名文殊。唯一修行此,意乐诸圆满,诸佛尚稳至,何况余天尊?”

 

此外,《三界尊胜分别续》中简明扼要地宣说了明咒王“阿绕巴匝那德”的功德。以此为主,有关寂猛文殊咒语的许多稀有功德,在新旧续部中都已再三明说。

 

香巴拉的法王

 

《吉祥时轮续》中记载:

 

赡部洲著名的六圣地之中北方香巴拉境内殊胜庄严,十地大菩萨们持国王相接连出世,第一位国王妙月是金刚手的化现,出有坏亲自受身吉祥时轮,宣说一万二千根本续。自此经过七代国王,到了第八代,至尊文殊以法王妙吉祥称的形象出世,对于国境受持婆罗门吠陀教义等的各类仙人,授予无上金刚乘灌顶,作为胜乘一种。在妙吉祥称国王期间,形成了“法王”这一名称。

 

法王妙吉祥称,结集《根本续》的意义造了《五品略续》。《大略续》云:“具德释迦族中,七代人君,第八代称者,即是文殊金刚第一尊,金刚部,赐金刚灌顶后将一切仙人种族合为一种族,登上真实乘,震慑非天类,妙吉祥称手持短矛,为一切有情解脱而于人间开显时轮法门。”此续的《智慧品》中言:“法王称,于婆罗门日车说法,世间自在主,安住三有之处业力之地的杲日,奇哉!赐予一切有情正道,夺去地狱恐惧,永非其余天尊。”

 

如婆罗门日车所赞叹:“您虽老衰终是童子如来之子初佛即是您,享受女人亦具梵行殊胜大悲世亲阎罗敌,您虽寂静然以妙金刚夺死畏您恒是怨魔敌,您虽解脱而为成熟众生称尊您普入此世。”

 

法王妙吉祥称之子——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白莲法王,对《略续》作了《无垢光广释》。

 

从国王妙月算起第三十二代,从妙吉祥称法王算起第二十五代时,真实的至尊文殊国王妙吉祥称将再度现身勇武轮的形象,摧毁边陲邪宗。《略续世间品》云:“三十二代成非天敌,人寿百岁成为手持轮。”“期间二十五代次第计算之末际,法王种姓天王天尊顶礼轮王出于世,寂相乐赐正士消灭边陲野蛮之种族,坐骑石马具轮手持短矛击中敌人威光奕。”

 

勇武轮法王统领大军与十二大天的援兵,在赡部洲整个南方一带,以暴乱的形式无余扫除邪宗,弘扬光大总的佛教及金刚乘。其子仓巴执掌香巴拉国政,旺波于赡部洲做其他国王,弘扬妙法,使人类福寿安康,与日俱增。法王本人到了香巴拉宫殿后,以证得大手印的方式,使凡是与时轮法门结缘的众生趋向安乐处。前面教证云:“军兵战场消灭边陲邪宗遍入勇法王,轮尊前往革拉夏山天人所造之城市,彼时大地人类正法所求财物悉圆满,五谷生长野外沉甸果实压树干。边陲野蛮群体附近人类灭绝人寿至五十,法王天造高高宫殿格拉夏背成就……”其中作了广说。

 

以此为例,文殊菩萨以各种形象在等同虚空的一切刹土中,如水月般显示无边幻变游舞,对此要生起恭敬之心。

 

您是一切如来智慧身

 

《黑大威德续》中记载:“世尊现证菩提时,魔为了障碍大能仁而发动大军。世尊入定于克胜大魔三昧中,身语意金刚中出现忿怒大威德,对金刚手说:‘你也作这样的忿怒相,摧破、束缚、了悟魔等。’此续也由金刚手秉持。”

 

《大威德传》中云:“度南方海岸,后至阎罗城,十六忿怒尊,镇压十六座,无门之铁堡。依一缘智相,践中大铁堡。尔时胜大魔,哈哈呵呵吼,是故法王等,指向尽宣说,大勇士何为?我作勇士需,我等之命心,如供勇士纳。”

 

前译法部《圣文殊无垢密续》中记载:“往昔,于水轮之下风轮之上,有十七座无门阎罗大铁堡,砍杀之业与猛烈嗔恨力所形成的黑阎罗塔雪谢瓦革热,他的妻子名叫地灿那波,二者作为一切饿鬼的主尊,将一切众生写入黑牌,他们食肉饮血,居于三有中央的室内。他们二者的幻化法王等四大业阎罗王,听命于这四者的阎罗有夏桑等四位,他们与另外世间八部鬼神眷属一起毁坏世界。出有坏圣者文殊从法界中现身,入定于制伏鬼神三摩地,即刻变成大猛怒尊说道:‘由纯金色中,现密陀僧色,青莲标帜现,阎罗黑棍指,寂静文殊身,化现大威德。’”又说:“如朗德姆在左、诶嘎匝哲在右,环抱佛父佛母无二的眷属四尊阎罗王及佛母,十六尊护方阎罗王佛父佛母,四门母等不可思议的眷属,显示威风凛凛的身相,入定于震慑三界三摩地,使整个世间界极度动摇,脚踏死主城,以八口恶蝎严饰,从处所引出,夺取业阎罗的命心,所有阎罗供上自己的命心祈求宽恕,发誓在最后五百年承担护持佛教的事业。”

 

属于前译法部的《大威德王续圆光品》中云:“怒名大威德,剑炽如火旋,具足威猛力,见之余怒尊,皆失手中刃,如是世间神,悉皆身顶礼,亦有作合掌,畏惧多赞叹……”

 

从了义来讲,文殊菩萨是三世一切如来的唯一智慧身,微妙的诸部遍主。《赞歌品》云:“世尊智慧身,大顶髻语主,智身自然生,文殊智勇识。”《密咒品》中云:“智身主佛陀,三世佛住世。”又云:“第一持三身,具佛五身体,遍主五智主。”“能生一切佛,第一妙佛子。”“诸佛身之最。”“行三世佛业,佛陀无始末,初佛无偏堕,无垢一智眼。”“诸佛大君主,持诸佛之身。”“诸佛之大心,安住诸佛意。诸佛之大身,亦是诸佛语。”“持遍知智藏。”“诸佛之化身,俱胝无量现。”“持诸佛自性。”“诸佛所证悟,无上佛菩提。”“诸佛大精藏,持异幻化轮。”“持佛幻化续,十方种种化。”“超越诸比喻,知所知至尊。”“行至三出离,清净之胜义。”“礼佛菩提您。”……

 

《珠咒义续》中也说:“一切如来之智慧身文殊普皆清净而摄持。”前译法部《文殊幻化网后续》中云:“此文殊是圆满身,不共无二周遍法,三世正等诸佛父,法界佛母显佛子。”又云:“空性无触任运成,诸义圆满无取舍,自性安住文殊尊,不可思议不住思。文殊功德圆平等。”“文殊圆满智金刚,此幻化网之宝轮,不住轮回与涅槃,金刚之顶无思修,安住界性普安住……”

 

我们要按照这其中所说,通达无二自然本智身一切能知与所知以平等性、三世一切如来诸部遍主了义文殊童子的自性,从而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文殊菩萨传第一品终

 

 

 

魔王被紧紧束缚住了

 

《文殊神变经》中记载:

 

世尊在王舍城祇树给孤独园,与众多眷属在一起时,多光天子请问文殊:“菩萨的魔业是什么?”

 

文殊言:“天子,出现多少业,就有那么多魔业。受持多少邪愿并执为殊胜,有多少欲望、想、慢心、分别,就有多少魔业。此外,耽著菩提心与布施等,也是魔业……”以此宣说了真正超胜的善巧方便加行法,结果八千天子发起无上菩提心,五千菩萨获得无生法忍。

 

世尊赐予文殊“善哉”。

 

多光天子问文殊:“您对如来赐予‘善哉’感到欢喜吗?”

 

文殊说:“就像幻化者对幻化者赐予‘善哉’一样无有自性,因此无有贪执……”

 

宣说诸如此类的深法时,天子说:“文殊,今日所讲之法(微妙超胜),因为不想见此情景,魔王波旬这次没来,真是稀奇。”刚说这话没多久,波旬就在上空幻变出浓云密布,发出巨大吼声,在场的人惊慌地想:“这吼声是谁的?”

 

世尊告文殊:“文殊,你见到波旬的变化了吗?”

 

文殊禀佛:“世尊,见到了。善逝,看见了。”此时,文殊童子紧紧捆住波旬,令他坠在地上。

 

魔王大喊:“我被紧紧束缚住了。”

 

文殊说:“波旬,还有比这束缚更紧的东西,其实你恒常都被它束缚着,却全然不晓。是什么呢?是我慢、颠倒、爱、见之绳捆绑着你,而你却毫无知觉。”

 

魔王说:“文殊,放了我吧。我会回到自己的地方,再不造魔业。”

 

文殊说:“波旬,你必须行持佛陀的事业,否则怎么能放呢?”

 

魔王说:“我本是对佛法制造违缘的,怎么行持佛陀的事业?”

 

文殊说:“波旬,让魔行持佛陀的事业,是诸位菩萨方便和智慧的幻化。佛陀行持佛陀的事业并不稀奇,魔行持佛陀的事业才极为稀奇。”

 

再现如来的风采

 

随后,文殊加持魔王变作佛陀的身相,坐在狮子座上,具足佛陀的辩才。

 

魔王波旬说:“诸位具寿长者,你们可以随意发问,我将予以作答,令你们心满意足。”

 

大迦叶尊者问魔王:“波旬,比丘行持瑜伽,以什么为束缚?”

 

魔王答道:“大迦叶尊者,耽著禅定味,贪执寂静等,将涅槃作心要想,认为轮回是要遣除的,这些就是行持瑜伽的束缚。为什么呢?并不是遣除见解以后再修空性,见解本性就是空性;并不是遣除相状而修无相,相的体性就是无相;并不是遣除愿而修无愿,愿的体性就是无愿;并不是遣除轮回而修涅槃,缘于轮回就是涅槃。大迦叶尊者,涅槃是不行想、慢心、相一切所缘,不由生灭中来,自性无生就是涅槃。”当他宣说此教义时,五百比丘心无所取而解脱一切漏法。

 

须菩提尊者问那些比丘:“诸位具寿长者,是谁调化了你们?”

 

他们答言:“其无所得,也无有现前正觉。”

 

须菩提又问:“是怎样调化的?”

 

他们回答:“安住实相的缘故,没有少许引导,也非无有引导。如实安住中了知,既无生起也无遮止,了知平等性,我们如是得以调化。”那些比丘说此言时,一千二百天子对诸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须菩提问魔王:“比丘如何是应供处?”

 

魔王答:“须菩提,若信奉无取无受,由一切信奉中普行时……”

 

舍利子问魔王:“世尊所说的无诤三昧是什么?”

 

魔王回答说:“安住于何等持极其灭尽的缘故,虽然灭尽也不行灭尽,自性无生,也不生起无生,于无所领受也不领受,了知一切法自性入定,了知而灭尽一切受入定,也见平等,一无所见,也无不见,这就是世尊所说的无诤三昧。”

 

目犍连问:“比丘如何心得一切自在?”

 

魔王答:“了知一切法是心解脱的法相,无有耽著,心方解脱,不缚不解,以了知心无色、无执、无住而知一切法无色、无执、无住,了知心的体性自性是万法的法界,法界的体性自性不随他转而获得自在,这就是具足胜解神变,心得一切自在。”

 

富楼那尊者问:“比丘如何普皆清净而说法?”

 

魔王答:“任何比丘虽然由他处了知一切法,然而对非他之心无所耽著,宣说一切法均为假立增益,了知文字言语音声、词句的一切道如空谷回响,视一切闻法者如幻人,身体也视为水月,知晓一切烦恼皆从分别妄念所生,也不为取舍、判断或获得某法而说法,四无碍解获得自在。所谓‘无碍’是指无所希求无染而说法,自心自性清净,了知一切有情之心也是如此而见蕴魔空,于烦恼魔作虚假想,安住于死魔无生不生中,远离天子魔动摇及一切慢心,如此普皆清净而说法。”

 

优波离问:“波旬,怎样才是持戒的比丘?”

 

魔王答:“优波离尊者,任何比丘,了知一切法极其调柔,了知一切过失无有前际,遣除产生过失之后悔,了知客尘烦恼如云如水月般自性不成立,既不遣除烦恼,也不建立无染,非理作意如同黑暗与盗匪等,如理思择而了知无去无住,对有烦恼心的有情萌生悲心,当现前无我无众生时,就是真实持戒。”

 

以上这些声闻的提问,魔王对答如流,令其皆大欢喜。

 

魔说魔业应该是现身说法

 

其后,界贤天子对魔王说:“文殊已经宣说了菩萨的魔业,你也当勇于讲说。”

 

魔王说:“瑜伽行者依止并承侍欲求解脱、畏惧轮回,即是魔业。分别空性、舍弃众生也是魔业。分别观察无为法,厌离有为的善根,也是魔业……”如是宣说了二十种真正魔业。

 

世尊赐予“善哉”,并说:“何者听到这些魔业而断除,能获得大慈心等成熟菩提的二十法。”

 

界贤天子说:“魔王波旬,世尊赐予你‘善哉’,是善得善得。”

 

魔王说:“我善得什么?就像鬼附人身讲说一样,我也是依靠文殊加持力而宣说,并不是自己的能力。”

 

天子问:“波旬,你现佛身、具足佛的辩才,坐在狮子座上说法,高兴吗?”

 

魔王说:“你看我相好严身,可我知道自己被紧紧束缚着。”

 

天子说:“波旬,你请文殊童子宽恕,就会得以释放。”

 

依靠文殊的威德力,魔王说:“趋入大乘的大菩萨无需请求原谅。因为他们没有烦乱或嗔恚。”

 

天子问:“菩萨们的安忍是怎样的?”

 

魔王宣说了非为虚假意乐等十二种安忍。

 

天子又问:“波旬,假设你得以释放,欢喜吗?”

 

魔说:“我欢喜,非常欢喜!”

 

当时界贤天子请求文殊:“放了魔王波旬吧,让他回到自己的地方。”

 

文殊对魔王说:“波旬,是谁束缚了你,从何解脱?”

 

魔王说:“文殊,不知是谁束缚了我。”

 

文殊说:“波旬,你对本无束缚而作束缚想,同样,所有凡夫异生也是对无常起常有想,如是起我想、乐想、净想、五蕴想。波旬,你如果被释放,从何处释放?”

 

魔王说:“我从何处也不得释放。”

 

文殊又说:“波旬,彻底了知如此解脱也非真实之想,除此之外从何处也无有解脱,彻知这些就是解脱。”随后文殊收回加持,波旬也恢复了自己的身相。

 

大迦叶尊者对魔王说:“你行持佛陀的事业,善哉。”

 

魔王说:“这不是我的境界,是文殊童子的境界。”

 

句句是真言

 

界贤天子问文殊:“佛陀的事业当于何处寻觅?”

 

文殊告诉他:“天子,佛陀的事业当从一切有情的所有烦恼中寻觅,原因是,如果有情不被烦恼折磨,那么佛陀也不会显现事业。”此外还宣讲了“为了断除生、老、病、死,佛陀才现世,如来证得菩提后没有产生何法,也没有灭除何法,因为一切法都是无生无灭。所谓佛陀出世,是体性无生之意;不以有缘之见行持任何法,就是菩萨的意乐圆满;不贪著内外的一切法,是殊胜意乐圆满;舍弃一切烦恼而不舍有情,就是布施圆满……”

 

其后,魔王波旬痛苦、忧伤,泪流满面地说道:“何处若行持这一法门,那就无有诸魔的余地。受持此法者,将避免一切魔业。”说完就杳无踪影了。

 

如此以大嗔心大嫉妒激起具有我慢的魔王波旬也无法制造违缘,宣说极其甚深大乘而成办佛陀事业的这种菩萨,其善巧方便和力量实是不可思议。

 

耳闻般若法门,即使起邪见也会很快解脱

 

《大乘文殊安住经》中记载:

 

文殊童子于五百比丘的住处次第巡行时,来到舍利子的住舍,看他正在禅修,就和舍利子关于禅修展开话题。在讲到“一切法无所得”的甚深真如时,在场的五百比丘从座而起,说:“我们不想见到文殊童子的身体,不想听到文殊童子的名字,任何地方若有他在,我们都应离开,为什么?本师明明是现量的(清净),文殊却说染净是一体,他说的不是正法。”他们出口不逊,讥毁着就要离开。

 

文殊说:“五百比丘如此说,善哉!为什么?因为文殊童子非有,故不可得,(因为不可得,)所以不能被见到、听到。如果他不可得,那么他的住处也没有,如此也没有什么地方是他所在之处。”

 

那些比丘听到此话,又返回来说:“文殊,我们不明白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文殊说:“比丘,善哉,善哉。本师的声闻弟子应如是学……”他对这些比丘解说了(诸法)无了知、无所知,这一法界是安住性、不可得等,使四百比丘心无所取而解脱一切漏法。但另一百比丘的心更加烦乱,身体堕入大号叫地狱。

 

舍利子对文殊说:“你要保护众生,不要这样说法。一百比丘已白白毁掉,真是可惜。”

 

世尊告言:“舍利子,不要说这种话。那一百比丘刚一接触大号叫地狱,瞬间就会转生到兜率天。他们如果没有听闻此法,无疑会趋向有情地狱,待业力穷尽之后方可投生为人,而依靠此法,只要少分感受本应于数劫中感受的有情地狱之业,之后便成为弥勒的首座眷属,证得阿罗汉果。带着怀疑听闻这种法门也是殊胜的,而获得禅定、四无色定、四无量,则不能如此。如果没有听闻这一法门,无法从轮回中解脱。”

 

舍利子对文殊说:“您为成熟有情,善说此法门,真是稀奇。”

 

文殊言:“真如、法界和有情无增无减,非染非净,一无所得,不住不灭,这就是菩提、解脱、涅槃。”

 

世尊也如是赞叹了文殊所讲,并宣说一切法唯句假立,无所得。结果十万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五百比丘心得解脱一切漏法,色界的八万天子发无上菩提心,获得圆满菩提授记。

 

纵然是以愚痴而舍弃深法者,文殊童子也能直接或间接成熟他们。以这些佛经为主的经藏中,都讲述了文殊童子依靠请问如来、与其他菩萨研讨、与诸声闻相互问答、为天人和人类众生说法等种种方便来成熟有情,其无边事业在经藏中有再三提及。

 

 

 

深法,听总比不听好

 

之后,善住慧天子与文殊童子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了一切本来无生无所得之深义。此时,在场约五百比丘没有通达而舍弃此法门,自身堕入有情大地狱中。

 

舍利子对文殊童子说:“五百比丘因未通达而舍弃此法门,堕入有情地狱,还是不要宣说如此甚深之处了,应当善妙观察(此会大众),然后讲法。”

 

文殊童子说:“舍利子尊者,你不要分别,乃至无有一法可堕入有情地狱,为什么呢?以一切法无生之故。你说我应善妙观察而讲法,但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依止我见,以一切安乐资具供养承侍恒河沙数如来及比丘僧众,时间长达有生之年,而另有一人不随一切世间之见,听闻空性等难知之深法,之后舍弃并堕入有情大地狱,后者将比前者更快解脱。依止我见而没有听闻此法者,即使承侍如来,也不能如此。”

 

世尊赞叹文殊童子:“文殊,善哉善哉!听闻如此讲说,有如佛陀出世。同样,也有如证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为什么?因为若依靠我见、有所缘取,不能证得此法。”

 

世尊告诉舍利子:“舍利子,这些比丘将很快从那些地狱中脱离,趋入涅槃。而具愚痴、执有缘见之人,带有怀疑供养如来,则不能如此。舍利子,那种供养虽然成为涅槃之因,却不能迅速解脱,因为没有听闻如此深法。”

 

放不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是大误区

 

善住慧天子问:“文殊,你承认梵净行吗?”

文殊童子说:“天子,假设不取梵行、不行梵行,我承认与您同行梵净。”

 

天子说:“文殊,您以什么密意说此话?”

 

文殊童子说:“天子,行取非行行取,即无所行,缘于梵行是行,无所缘即无所行。”

 

天子说:“那么,文殊,您是不行梵净了?”

 

文殊说:“天子,的确我不行梵净。我也并非不行梵净……”

 

他们以问答的方式,宣说了“缘于某法则不相应真实义、如果无缘则善入真实义”的道理。此外,又以密意宣讲了现似相违的词句,说明无生的深义。

 

当时,与会大众中有五位修四禅、得五通的菩萨,能出入等持,但仍不得法忍。他们忆起往昔杀父母、杀罗汉的宿世,念及残存的业异熟,心生忧恼,不能接受甚深义,唯依于我、分别我,无法压制嗔心。

 

为了调化他们,世尊加被文殊童子的心。文殊童子从座上站起,法衣披于一肩,右手拿着宝剑,以善妙示现,跑到世尊身旁。世尊告文殊童子:“文殊,我已被杀了,已完全被杀了,放下吧!为什么?文殊,久远以来,何人若生起杀我之心,发心当下,我即已被杀。”

 

那五位比丘这样想:“一切法如幻,我或众生等一无所有,父母、佛法僧也不存在,造无间罪也毫不存在。为什么呢?这位文殊童子是贤善正直的智者,为诸佛所赞叹称扬,堪忍深法,承侍众佛,如实说法,真实讲说,恭敬众如来,他竟然拿着利刃跑到佛陀身旁,佛陀也说‘文殊,我已被杀了、已完全被杀了,放下吧’,假设佛陀等成立永恒存在,那么造无间罪就不会有出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法无体非有,唯是颠倒执取。谁行如幻空性,所行也毫不存在。”五位菩萨通晓此理而获得了无生法忍,满怀欢喜、殊胜喜,腾空到七棵娑罗树高的地方,回忆自己的前世,以及如何证悟深义的情形,以偈颂赞叹世尊。

 

说此(文殊童子)持刃法门时,十方恒河沙数刹土出现六种震动。随后,安住于十方世界佛刹的佛陀出有坏的侍者各问其佛:“是谁的威力令大地这般震动?”那些佛陀告言:“娑婆世界的文殊童子,为调化众生而执持智慧宝剑利刃跑到释迦佛跟前……”接着,诸佛从智慧利刃入手如是说法,使无量众生眼清净、心解脱,生起法忍,趋入菩提。

 

当时,世尊加持在场善根薄弱、妄念繁多的初学者,不见验相、不闻此法。

 

如幻而幻化指明一切法如幻

 

随后,舍利子对文殊童子说:“文殊,你因为要杀佛陀,造了严重的业,此业将于何处成熟果报?”

 

文殊童子说:“舍利子尊者,的确,我若造了如此严重的业,那么真不知道成熟于何处。虚幻之人的业成熟于何处,我的业也将成熟于何处。为什么?因为虚幻的人也不分别、不思择,于诸法皆不分别、不思择。如此一来,我倒要问舍利子尊者,你怎么能接受就如此宣说。尊者,利刃、业、异熟可得吗?”

 

舍利子说:“不可得。”

 

文殊童子说:“舍利子尊者,既然无有利刃、无有业,也无有异熟,此业将成熟于何处呢?”

 

舍利子说:“文殊,如果按你的意愿来说,此业不会成熟于任何处。为什么呢?因为诸法无有业与异熟的缘故。”

 

随之,十方世界聚集而来的菩萨启禀世尊:“无论如何,请这位文殊童子到我们的佛土讲法,慈悲乐于前往为盼。”

 

文殊童子对那些菩萨说:“诸位善男子,你们且观各自的佛土。”

 

他们定睛观望十方各自的佛刹,结果听到那些刹土传出文殊童子的妙音。文殊童子正坐在那些佛陀面前,并针对善住慧天子的提问而说法,同时见到那些刹土都聚集了与此同等数目的菩萨和天子。这位文殊童子于此(娑婆)刹土安住不动,竟然又在一切佛土中普皆显现,实在稀有、稀奇。他们都感到惊奇不已。

 

文殊童子对菩萨们说:“诸位善男子,譬如幻师善于修学幻术,坐处不动而示现种种色,菩萨善学般若波罗蜜多也是如此,为了在如此多的佛刹中指示如幻诸法,才幻变出这么多幻化相。为什么呢?诸法如幻,应如是了悟。”

 

这一面镜子,有智慧的人会照自己

 

随后,世尊告言文殊童子:“文殊,听闻此法门,有如佛陀出世。听闻此法者,有如证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及阿罗汉。闻此法门心生信解,有如坐于菩提树下。”

 

文殊童子白佛:“世尊,的确如此,这如同空性、无相、无愿、真如、法界、真实际、等性、解脱、寂静一般。”

 

文殊童子请求:“世尊,无论如何请加持这一法门在未来后五百岁,令善男子或善女人得以耳闻、行持。”

 

当时,此大千世界天、人的所有乐器未经弹奏而传出妙音,所有妙树百花齐放,所有池塘出现许多莲花。这个大千世界出现六种震动,遍布大光明,此光令日月光也隐蔽不现。

 

数十万天人欢喜踊跃而随喜,立于上空,飘撒花雨、末香、烧香、涂香,传出众多铙钹、天歌的妙音,之后双手合掌,异口同声说道:“奇哉,得见文殊童子说法,奇哉妙法,奇哉妙法,此世间又转了第二F轮!任何众生听闻此法门,闻而信受,善根不薄。听闻此法而不畏惧者,曾精进承侍过先佛而得深法忍。”

 

文殊童子启白:“世尊,为加持此法门,才出现这些瑞兆,这表明未来此法门将得以行持。”

 

世尊告言:“文殊,的确如此,为加持这一法门才出现了这些瑞兆。”

 

文殊请求道:“世尊,为令这一法门久住于世,请世尊赐予谛实加持。”

 

世尊告言:“文殊,若依靠一解脱门而得证涅槃,是谛实与谛实语,那此法门在未来后五百岁广行流布,也是谛实与谛实语。”

 

文殊童子说:“世尊,若无我、无众生、无染净是谛实与谛实语,那么这一法门在未来后五百岁广行流布,也是谛实与谛实语。同样,愿依无贪等、无如来假立法、名,此教法与三世佛陀未说未闻未得未行无行、无解脱不解脱等谛实语,加持这一法门在后五百岁时,于赡部洲广行流布。”

 

此时,这个大千世界出现六种震动,弥勒菩萨请问世尊:“这是什么因缘?”

 

世尊告言:“弥勒,信解下劣之众生听后不能受持,则生怖畏,还是不要问了。”

 

弥勒菩萨再次请求:“世尊,为利乐芸芸众生及善妙人天,请予以解说。”

 

世尊告言:“弥勒,过去已有七百四十万俱胝那由他佛陀,于此地讲说这一法门,这都是文殊童子与善住慧天子请求的。”

 

弥勒菩萨请问佛陀:“世尊,文殊童子与善住慧天子听闻这一法门已有多久?”

 

世尊告言:“弥勒,如是善男子在三大阿僧祇劫前,于花圣狮子妙力功德蕴如来前听受这一法门。”

 

说此法门时,恒河沙数的众生发起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其两倍数的众生获得不退转忍,其两倍数的众生于一切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烟花女子得以度化

 

《文殊游戏经》中记载:

 

有一个叫妙金光的妓女,(因为宿世善根因缘,)肌肤金色,并能使所行之处与衣裳都成为金色,国王、大臣、商主等众人都喜欢她,竞相追逐。

 

一次,她坐在商主儿子晋辛雇的马车上,正前往乐园的途中,文殊童子为了调化她,身体发光映蔽了日月,衣服也发光遍及由旬,并由不计其数的众宝庄严其身。妙金光女感到自己的身光都逊色了,打算以引诱的方式和文殊童子共相嬉戏。

 

文殊童子以威神力令多闻天子化现为人的形象对她说:“不要追求这个人,他是文殊童子菩萨。但他能满足众生的心愿,有求必应。”

 

女子心想:“那么,我索求他这件衣服,他应该会给吧。”于是便索要衣服。

 

文殊童子说:“如果你趋入菩提,衣服就给你。”

 

女子不解地问:“什么叫菩提呀?”

 

文殊童子宣讲了无自性等性的意义,结果空中的五十万天子发起无上菩提心,跟随妙金光女身后的男女中有两百人也发起无上菩提心,六十天人和人获得清净法眼。

 

妙金光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受了戒,并以殊胜意乐发起无上菩提心,认识到烦恼无有自性而立誓千方百计调化众生,并从菩萨的无染法开始请教文殊童子,文殊童子也宣说了思择空性与具足善巧方便的深法。

 

当时,世尊在灵鹫山的树荫下,正和阿难一起散步,对文殊童子赐予“善哉”,声音遍布这个大千世界,大地出现六种震动,天、龙、夜叉等寻声集在世尊面前请问:“我等听到善哉的声音遍布这个世界,这是赐予谁的?”

 

佛告诉他们:“文殊正在为妙金光女说法。”

 

于是天等众生都云集到文殊童子面前。未生怨王等众人看见妙金光远离贪欲,诸根寂静,不再像以往那样贪恋她了。

 

舍己利他才是菩萨的出家

 

文殊童子问:“女子,你的烦恼放置在何处了?”

 

女子说:“一切烦恼住于法界,无生无破无转变,我已证悟烦恼的自性……”

 

文殊童子又宣讲了烦恼自性即菩提,妙金光也依靠自己累积善根的智慧宣讲“观色如水中月”等法,使一万二千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五百天、人获得无生法忍,三万二千众生获得清净法眼。

 

妙金光女也以欢喜闻法之殊胜功德,获得了相应法忍,之后在文殊童子面前请求出家。

 

文殊童子说:“姐姐,剃头并不是菩萨的出家,为断一切众生的烦恼而精进,才是菩萨的出家……”以此指明“不贪自利、行持他利,即是菩萨的出家”之理。并说:“女孩,你可乘坐马车,若能慈悯商主之子晋辛,使之成熟,那就成了您的出家及近圆戒。”文殊童子如是说法,并加持暂时不堪为法器的商主之子晋辛丝毫也听不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因缘

 

(当文殊童子说此语时,)多数人产生“离贪者与具贪者怎么可能同行”的分别念。妙金光女知晓他们的想法,说道:“诸位朋友,离贪的菩萨即使与有贪的众生共住也无贪染,并能调化具贪的众生。”同样又类推嗔心等讲了调伏烦恼的道理。

 

她在文殊童子足下顶礼,便乘着马车与晋辛一起去乐园玩耍了。

 

之后,妙金光躺在晋辛怀里,身体逐渐衰败、死去、腐烂发臭,所有孔穴流出血、脓,散发恶臭……显出诸如此类肮脏的本性。

 

商主之子晋辛惊恐万分,正在这时,依靠文殊童子的威神力,妙树中传出声音赐予他安慰,并劝他前往佛陀面前。见调伏他的时机成熟,如来也放射光芒照耀,使他舍弃了那个腐烂的尸体,到佛陀足前皈依。佛陀说法,使他生起了随同诸法的法忍。

 

见到商主之子被调化后,妙金光由五百天女围绕,伴随铙钹、歌声来到世尊面前。

 

世尊告言:“这位妓女妙金光,以往也是文殊童子令她受持圆满菩提的,这次仍是在文殊童子前获得相应法忍。这位商主之子晋辛,我以往也曾使他受持无上菩提,现今仍是在我面前闻法而获得相应法忍。此妙金光女,再过九百二十万劫后,于宝生劫,在宝生世界成佛,佛号宝光如来,(其国众生的)受用与三十三天等同。在那里,除大乘诸菩萨宝外,无有其他(声闻、缘觉)珍宝,那位如来寿命无量。宝光如来成佛之时,晋辛成为功德宝光菩萨,受持此如来的法藏。彼如来授记‘功德宝光于我后成佛’,并授记他的佛号为发光。”由此世界出现六种震动,遍大光明,百千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

 

文殊菩萨通过这种方式调伏具贪欲者,其善巧方便实在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