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论》对应讲记 69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壬二、(以此理类推其他时):

 

以如是义故,则知余二时。

 

以上述的观察方式类推,则可了知观待其余二时的时间也不成立。

 

“余二时”指从其他两个时间的角度进行的观察:以现在作为所观待的法来遮破过去未 来,以未来作为所观待的法来遮破过去现在。 具体破法就是前一科判“破现在未来时”的方式。首先遮破未来过去二时。请问:未来过去观不观待现在时?如果承许观待现在时, 那么未来过去应该在现在时中存在,这样便有现在变成过去未来的过失;如果说未来过去在现在时不存在则不合理,这就像石女儿无法观待柱子那样,未来过去根本没办法观待现在。如果承许不观待现在时,那么未来过去也就无法成立。所以,未来过去只是分别念以及口头上的说法而已,实际并不成立。

 

其次遮破过去现在二时。请问:过去现在观不观待未来?如果说观待,过去现在就在未来中存在了,这样便有很多过失;如果未来中不存在过去现在,也就无法观待了。如果说不观待,那么过去现在就无法成立。

 

本论对过去作为所观待从而遮破未来现在的道理作了较广的论述,以现在和未来分别作为所观待也可以同样推理。这样,未来、现在、 过去三时就全部被遮破了。对时间的遮破在《中观四百论·破时品》中也有深入的分析,大家  可以参考。

 

另外,《量理宝藏论》从名言的角度承认现在刹那。比如以最尖锐的针迅速穿透一百张纸, 穿破每一张纸的时间可以安立为一个刹那,而正在穿破这张纸的刹那就是现在,这个现在的刹那是无分的、是存在的。但这样的现在刹那却经不起胜义观察。这个刹那其实就是穿破一张纸的时间,而这张纸的上下微尘绝不会是一体,上面有上面的微尘,下面有下面的微尘。既然如此,针尖接触上面微尘的时间和接触下面微尘的时间就不会相同,这就说明这个刹那还可以分,这样一来,所谓的现在刹那也就不成立了。

 

我们执著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就是有实法、无实法的执著或者人我、法我的执著。打破这些执著的理证完全是龙猛菩萨凭自力宣说的。我们并不强迫任何人去接受《中论》的这些推理,但任何哲学家、科学家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推理。因为只要是智者就应该勇于面对真理,如果面对事实却拒不接受,甚至还要扭曲真理,那就不是智者的所为了。作为佛教徒, 如果我们能完全通达中观的密意,那么在不信佛教或者虽信仰却不明空性真理的人面前,我们就可以用颠扑不破的理证把他们如山般的邪见彻底摧毁。这也是我们闻思中观的必要性。

 

壬三、(以此理类推其他法):

 

上中下一异,是等法皆无。

 

上、中、下以及一、异等法都不存在。 以抉择三时不成立的观察方式可以类推他法,比如上等、中等、下等,欲界、色界、无色界,上根、中根、下根,善、恶、无记,左、 中、右,好、中、坏,聪明、中等、愚痴…… 这些互相观待的法皆为空性。

 

以上中下三根为例。上根和中根观不观待下根?如果说观待下根,那么下根就应具足上中根,这样下根者就成了上中根;如果说虽然观待,但下根并不具足上中根,那所谓的观待也就成了虚言。如果说不观待下根,那么上中根就无法安立,因为下根是上中根安立的基础。这样便遮破了上根和中根。之后,又可以同样遮破上根和下根、中根和下根。这样一来,三根都无法成立了。

 

不仅是三种根基,世间所有互相观待的三法都可以用这种推理来观察。因此,千千万万互相观待的三法都只是众生分别念的安立,其本质完全不存在。

 

依上面的理证类推可以将一个以及多个之法都抉择为空性。“异”字在藏文中不明显,它应该是二三或更多的意思。

 

辛二、(破自性成立之能立)分二:一、破能立之量;二、破能立之物。

 

壬一、(破能立之量):

 

不住时不得,而于可得时,

驻留不可得,云何说时量?

 

不驻留的时间上不可得时量;只有在驻留的时间上才可得时量,但驻留不可得。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时量存在呢?

 

这里的能立之量,就是时间单位,也就是能量;而所量则是指时间。时间单位能衡量时间,就像尺寸可以衡量布匹一样。对方认为: 时间应该存在,因为时间的量:年、月、日、小时、分钟、秒……存在的缘故。如果时间不存在,这些时间单位衡量什么呢?

 

对方的观点好像有道理,但这也不过在世俗名言中暂时可以成立,在胜义中仍然无法成立。如果时间单位成立,当然时间也可以成立, 但时间单位如何成立呢?是在安住的时间上还是在不安住的时间上成立?如果说在不安住的时间上有时间单位,这显然不合理。不安住的时间,即生即灭,迁变不息,不会有刹那的驻留,这样的时间如何衡量?又如何在它上面建立刹那乃至日、月、年等时间单位?就像一件衣服,如果它存在,那我们可以用尺寸来衡量它;如果它不存在,那衡量什么呢?

 

如果说在安住的时间上建立时间单位,这也不合理,因为以现量比量都得不到产生以后一直不灭的时间。比如,真正观察所谓的今天, 在迁流的小时、分钟、秒以外并没有一个驻留的“今天”。

 

本颂的推理方式有点特殊,希望大家好好思维。

 

壬二、(破能立之物):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依靠事物才有时间,离开了事物哪有时间?事物尚且不存在,更何况时间呢?

 

颂词的前两句是对方的观点。对方认为: 时间肯定存在。依靠事物才有时间,离开事物则不会有时间;既然瓶子等事物存在,那么瓶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必定成立。

 

中观宗破曰:“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但事物尚且没有,怎么会有时间呢?从因上观察,瓶子、柱子等法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从体上观察,任何法不成立一体也不成立多体;从果上观察,有果无果皆不生,所以事物的本体不存在。既然事物的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可得,那么依靠它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就像如果石女的儿子存在,也可以说他的相貌怎样;但他并不存在,那怎样描述他的相貌呢? 所以时间无法成立。

 

总之,所谓的时间只是一种虚幻无实的法, 胜义中根本得不到。

 

庚二、(以教证总结):

 

《放光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时非色法非无色法,非受想行识法,非无受想行识法;非生法,非无生法;非住法,非无住法; 非异法,非无异法;非坏法,非无坏法;非受法,非住法,非出法,非无受无住无出法;乃至非老相,非病相,非死相,非青相,非啖相, 非坏相,非散相,非无老无病无死无青无啖无坏无散相。须菩提,若非色非生非住非异非坏相者,是名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若非色

非非色,乃至非受想行识非非受想行识者,时即非时亦非非时,若时非时非非时不可言说者, 是名般若波罗蜜。’”

 

《妙臂请问经》云:“菩萨摩诃萨了知三世所有诸行。已起故,说名过去世;未起故,说名未来世;起时故,说名现在世。此现在世阴界入等住者,了知不住,何以故?一刹那时不住故。此一刹那即有起时,住时差别,以刹那不住速灭故,定无有时。”

 

《大象妙力经》云:“若法有自性,则声闻、缘觉、佛陀应能了知;且若恒常之法有,则智者不得涅槃,不灭戏论矣。”

 

《中观根本慧论·观时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辛二、类推余法:

 

以如是义故, 则知余二时。

 

如前次第观察的道理,也可以沿用至以其余两种时间作为参考对象的观察。即以“若因现在时,有过去未来”等,以及“若因未来时, 有过去现在”等进行破斥。

 

还有,因为这些时间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同时相遇,所以本体存在的观待,或者时间自身的观待这两种观待的因都不存在,又怎么能妄言所谓“观待”呢?

 

庚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上中下一异, 是等法皆无。

 

如同抉择三时的方式一样,其他诸如上等、中庸、下劣等三种的法,也即“等”字所包含的善、不善、无记;生、住、灭;前、中、后; 欲界、色界、无色界;有学、无学、非二等等与三有关系的一切法都可依此类推。

 

同样,(以这样的抉择之理,)还可以将一个的诸等之法,甚至两个以及多个[异]的法都完全涵盖在内。

 

这一切的法无论是否互相观待,都不可成立的道理,可用“若因中等法,有上等下劣” 等等推导方式,只需稍许更改词句就可以推知。

 

己二、遮破时之能立:

 

如果对方提出:时间就是存在的,因为时间的量[相]存在的缘故。如果某法不存在,则该法的量就不应该存在,如同兔角不存在长短一样。但是,因为从刹那、瞬间、须臾,到年、劫等区分时间的量都存在的缘故(,所以时间理应存在)。

 

如果所谓的时间存在,则也应该可以推知时间的量存在,但时间是不存在的。如果该时间作为该刹那前后的基础可以存在的话,则即使所谓“时间”的刹那等(量)已经毁灭,该刹那也应当可以用量来表明。然而,在不驻留的时间上,是无法获得量的,因为在驻留的所得量以外,异体的量不可得;或者无住法以量不可得;或者在驻留的刹那等之外,不存在异体他量的缘故。

 

换言之,如果在某一刹那前后,所有的时间都没有驻留,则该(刹那前后的)量就都不可得,因为这种所得的时间不存在驻留的缘故。从刹那的角度进行观察,就可以抉择量不存在。

 

不住时不得, 而于可得时,

驻留不可得, 云何说时量?

 

(原译: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

因为以刹那等为基础的时间不可驻留,所以在以量为基础的刹那等(时间)之外,不能得到所谓的正量。而刹那等法自身所衡量的时间,又已经以刹那等方式趋入毁灭。而在其他时候,又不存在驻留。(所以都不能得到所谓的量。)不能得到量的时间,又怎么能安立所谓的量呢?如同兔角的量一般。

 

因物故有时, 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 何况当有时?

 

如果对方提出:所谓的时间,仅仅是依靠物质而成立的。如果离开作为立因的物质,又怎么可能有时间存在呢?时间绝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时间,并不是在色法等之外以异体的他法而安立,这是千真万确的。也就是说,依靠行色等法,时间才可以存在,也就可以言及刹那等等的时间概念。

 

但是,所谓的物质都丝毫不存在,那么依靠物质而成立的时间又怎么可能存在呢?因为 所依的物质都不存在的缘故。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九观时品释终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6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十九、观时品

 

戊四、(抉择时间为空性)分二:一、破时间自性成立;二、破彼之能立。

 

《中论》学习到现在,法我、人我、有实法已抉择为空性,现在要把时间也抉择为空性。人们多认为时间存在,口头上说:“昨天、今天……”心里也想:“我的时间太紧张了……”这在人们心目中已形成了牢固的概念,所以佛陀也随顺世人的观念说时间存在,如:三世、无量劫……但时间只不过是名言假立而已,在真实胜义中时间并不存在,如《般若经》云:“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三时平等性故。”

 

只是以教证说“时间不存在”,恐怕难以当下遣除世人对时间严重的耽执,故以中观理证观察时间非常有必要。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 我们的实执很容易被打破,打破了实执也就打破了对现实生活根深蒂固的耽执,没有耽执修行自然会非常成功。但大家要知道,虽然在听受中观法门的时候会有一些空性的感受,但这种感觉一会儿就会烟消云散。这不是别的原因, 就是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总在串习实执,而不曾串习过空性的缘故。所以大家应长期闻思修空性法门。

 

己一、(破时间自性成立——观时品)分二: 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三时自性成立;二、破自性成立之能立。

 

辛一、(破三时自性成立)分三:一、破现在未来时;二、以此理类推其他时;三、以此理类推其他法。

 

壬一、(破现在未来时)分三:一、破现在未来观待过去;二、破现在未来不观待过去; 三、彼等摄义。

 

癸一、(破现在未来观待过去)分二:一、破过去时有现在未来;二、破过去时无有现在未来。

 

子一、(破过去时有现在未来):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

 

如果观待过去时才有未来和现在,那么未来及现在就应存在于过去时。

人们认为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肯定存在。比如我正在讲经说法,这是现在;我明天要去什么地方,这是未来。下面以观不观待过去来打破对现在和未来的执著。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因”就是观待。如果说要观待过去才有未来和现在,那么“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本颂前两句是对方的承认,后两句是发太过。在名言中,一个法要观待其他法而成立,那它就一定要和所观待的法同时存在,比如这边和那边、大和小、 长和短……同样,现在和未来要观待过去就要在过去存在,如果在过去不存在就没办法观待。

 

但这有很大的过失。为什么呢?如果现在在过去存在,那么现在就跟过去成了同体,这就有现在成了过去以及过去还没有过去等过失;如果未来在过去存在,那就有过去还没有产生以及未来已经过去等过失。换句话说,过去就如昨天,现在就如今天,未来就如明天, 如果今天和明天要观待昨天才有,那么今天和明天就要存在于昨天,否则便无法观待,这显然不合理。

 

或许有人会想:父子也是互相观待,但先有父后有子,既然如此,现在和过去不必同时也可以观待。但这种观待只是假立,故父子可不必同时;而真实的观待必须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在过去的时候未来和现在并不存在,那又怎能观待?石女的儿子不能观待柱子,虚空中的鲜花不能观待人,同样未来和现在不能观待过去。

 

子二、(破过去时无有现在未来):

 

若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

 

如果在过去时中没有未来及现在,那未来及现在怎么观待过去呢?

 

对方为了避免上述过失,转而说在过去中并无现在未来。那请问:在过去的时间中未来和现在不存在,它们怎么观待过去呢?无法观待。能观待的法不存在,所观待的法即使存在也无济于事,就像石女的儿子一点都不存在, 虽然柱子存在,但石女的儿子能不能观待柱子呢?当然不能。因此,在过去中没有现在和未来的承许不合理。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过,时间只是人们的分别念假立而已,只有依靠某个事物才能安立三时。比如瓶子还未产生叫未来的瓶子,瓶子已经产生而相续未灭称为现在的瓶子,瓶子产生以后灭尽了称为过去的瓶子。所以,只有依靠瓶子等事物,才可以安立过去、现在、未来, 而三时自己的本体丝毫也不成立。《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云:“它们(指三时)之间的差别,是以现在的一个瓶子的毁灭、驻留以及能够产生的角度而安立的,而时间自身的本体丝毫也不成立。”正因为时间是在瓶子的不同阶段上安立的,所以人们执著的时间只不过是分别念或语言的虚构而已,除此之外真正的时间本体根本不可能存在。

 

或许有人认为:过去和未来的确不存在, 但现在应该存在。人们总认为一切法正在显现的“现在”是存在的,比如我“现在”正在讲经说法。但对所谓的“现在”观察时,除了心的安立和口头的表达以外根本没有真实性。

 

时间是这样,一切诸法也是如此。当我们以中观理证的分析从而对万法皆空的道理生起了不可退转的信心,这就说明有了中观的见解。法王如意宝宣讲过这样的教言: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了达外境及心都丝毫不可得,这是大中观;通过安住的方法认识心的本性,这是大手印;通过分辨心和觉性从而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这是大圆满。这个教言很短,但内涵却相当深刻。

 

癸二、(破现在未来不观待过去):

 

不因过去时,是故无二时。

 

不观待过去时就不会有未来现在二时。 有人认为:时间独立存在,未来的时间在未来的位置上,现在的时间在现在的位置上, 过去的时间在过去的位置上,未来和现在不需要观待过去。

 

这种观点更不合理。因为,直接观待过去的正在停留的阶段称为现在,间接观待过去的还未出现的阶段称为未来。《显句论》说:过去是现在的直接观待因,因为它对现在的出现有直接的作用;过去和未来中间隔着现在,它对未来的出现有间接的作用,所以过去是未来的间接观待因。这也是人们共同承许的道理。因此,三时并不像三根柱子那样孤零零地存在, 而是彼此互相观待,如果互相不观待则不可能独立自主存在,因为离开了过去,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令现在未来成立。

 

癸三、(彼等摄义):

 

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

 

既没有未来的时间,也没有现在的时间。未来和现在观待过去不合理,不观待过去也不合理,除此之外它们也无法成立;而瓶等事物现在存在以及未来能够产生也只是“现在” “未来”的假立依靠处,并不能真实成立这两个时间。所以,未来和现在不存在。

 

这里虽然只是遮破未来现在二时,并没有直接破过去,但过去时也没有自体。《中观四百论》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

 

既然三时都不存在,那认为时间有本体只不过是分别念的假立。如果谁能出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那我们也可以相信时间存在。但它毕竟无有本体,所以不可能有说服力的证据。就像石女的儿子,即使想方设法安立也无济于事。所以实有的时间根本不存在。

 

要真正打破对时间乃至万法的实执必须要长期努力。仅仅闻思一两年或几个月很难树立起真实的定解,所以初学者很难不受外境的影响。而在学院呆过十年八年的人出去还是不会受太大的染污,毕竟佛法的串习比较深厚。就像一些老党员,一生都在唯物主义的教育下成长,不管冬夏总是戴着“红军帽”,见解也很牢固,谁说也不改。

 

前段时间有个居士打电话过来说:“我已经皈依一年多了,对学院有很大的信心,我每天上午看书,下午……”听了以后我都非常惭愧, 好像闻思修了好多年还不如他。但到现在已经过了几个月,他一直没来电话,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后才知道,这几个月以来他基本没有看书,信心、精进都不怎么样了。而长期呆在学院的道友,虽然大的进步不敢说,但的确不容易退失。外面的人虽然偶尔有一些信心和精进, 但由于环境的影响所以很难持久。就像《入菩萨行广释》所讲的那样:“凡夫的念头刹那刹那变化不停,尤其是学佛修正法的意念,如同闪电,只有一刹那,非常的短暂、偶然。”全知无垢光尊者临圆寂时说:凡是随学我的人,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长期依止寂静处。修行佛法确实要有这样的品性。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十九、观时品

 

丁十九(观时品)分二:一、经部关联; 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般若经》云“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现在不可得”以及“三时平等性故”等,宣说了时不存在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提出:诸法是存在的,因为诸法是建立三时的因。而且,包括佛陀不是也提及过“三时”吗?

 

为了证明时不成立,本为空性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二:一、遮破时之本体;二、遮破时之能立。

 

己一(遮破时之本体)分二:一、观察三时之理;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庚一(观察三时之理)分二:一、结合过去而破;二、类推余法。

 

辛一(结合过去而破)分三:一、遮破观待而成立;二、遮破不观待而成立;三、摄义。

 

壬一、遮破观待而成立:

 

若因过去时, 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 应在过去时。

 

时间是不可成立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理由来进行破斥:)

 

如果现在和未来的自性存在,那么请问它们是与过去相观待,还是不相观待呢?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也即现在与未来是与过去相观待而成立的,则成了现在与未来成立于过去时中。如果存在于过去时中,则此二者就有成为过去的过失。

 

若过去时中, 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 云何因过去?

 

如果现在与未来不存在于过去时中,那么现在与未来又怎么与过去相观待呢?如果能观待的法都不存在,却声称“其观待他法而成立”, 就如同观待人而成立石女的儿子一样。

 

所谓的过去,是指瓶子等法在产生之后已经毁灭;所谓的现在,是指产生之后尚未毁灭; 所谓的未来,是指可以出现的法尚未出现,或者指该法自身尚未得。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以现在的一个瓶子的毁灭、驻留以及能够产生的角度而安立的,而时间自身的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壬二、遮破不观待而成立:

 

不因过去时, 是故无二时。

 

(原译: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是故无二时。其中中间两句,在藏文版中移至下一科判。)

 

如果对方提出:现在和未来是不观待过去而成立的。

 

(如果是这样,)则现在与未来二者自身也不可能成立,如同驴角一样。

 

壬三、摄义:

 

既无未来时, 亦无现在时。

 

因为无论是否观待都不可成立,所以现在时与未来时也不可能成立。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6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三、(彼二摄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一切万法非一体也非异体,不是常有也非断灭,这就是诸佛世尊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

 

本颂对两种真如作摄义,即“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可以表达胜义和世俗的真如。

 

万法在胜义中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空性。以离一多因观察,某法要有自性,必须以一体或异体(多体)的方式存在,但一体并不成立,既然一体不成,多体更无法成立,因为它是在一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又因为诸法无有自性,故既非常有,又非断灭。所以,万法的胜义本性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而在世俗中, 一切法都从因缘而生,所以因和果之间是不一不异、不断不常,这是世俗的真如实相。

 

抉择中观要分开二谛,世俗中一切万法无欺存在,胜义中不成立自性。《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归根结底,在圣者根本慧定中,寂灭实相是二谛无有差别,恰似虚空一般的;后得的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生,犹如虚幻,远离常断的。”《中观四百论》云:“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如是则三有,如何非如幻?”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注疏》中也说: 在胜义中抉择万法,一切都犹如虚空,了不可得;在世俗中抉择万法,一切又如梦幻泡影, 这就是圣者所行持的妙法。《君规教言论》云: “知此显现之世俗,犹如水月梦幻理,一切悉皆不执著,了知如空之胜义。”

 

将二谛的真如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总结出修行的窍诀:入定应该安住在胜义如虚空一般的境界中,后得应该在如梦如幻中发菩提心、回向善根……

 

能闻思修持这样的妙法非常有善缘,因为这是诸佛世尊教化世间的甘露味。世尊是三界众生的导师,他为无有依怙者作依怙主,为无有救护者给予救护,为无有皈依处者作皈依处, 不管什么众生,只要有信心,依靠佛陀的教诲甘露就能像天人获得不死甘露一样断除一切生老病死。《青目释》云:“是故说诸佛以甘露味教化,如世间言,得天甘露浆,则无老病死无诸衰恼,此实相法是真甘露味。”对后学者来讲, 这样的甘露妙法才最珍贵。

 

虽然佛法是甘露味,但众多的人却无缘依止。就像病人虽病得辗转反侧却不肯服良药, 众生虽然苦不堪言但还是不肯依止佛陀的甘露妙法。看到这种悲惨情景以后我们自然而然会生起大悲,因此希望大家依靠这样的佛法甘露, 一方面尽力调伏自相续,另一方面也要发殊胜的愿:兴盛佛法、利益众生。上师如意宝经常开示:菩萨的百万大愿全部可以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中,十大愿再归纳就是兴盛佛法和利益众生。这个教言法王起码讲过一百次,常住的老道友应该记得非常清楚。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要心甘情愿舍弃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自己的身语意。

 

闻思佛法的目的就是兴盛佛法、利益众生。在座的道友多数都是二十到四五十岁的人,一般来讲十八九岁的人思想就比较成熟了,所以大家应该树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如果自己是个小孩子,可能也很难有什么大的目标;如果是为了治病、发财,那也不会有学佛的真正目的; 但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有大愿:获得解脱,利益众生,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目的。

 

好的学校总能培养出一些人才,但如果学生自己没有什么理想,也不一定会有什么作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作为世界上著名的佛学院,本来可以将每一位道友培养成对佛教有贡献的人才,但如果自己的发心是为了钱、为了名声,那么你就不可能对佛教有什么真正的贡献。所以,学佛一定要有良好的目标,相续中一定要有颗利益众生的心。虽然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大家应该将佛教的甘露妙法尽心尽力向世人传播。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整天想着将来过美好的生活,也不要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躲在这个山沟里,这些都没有意义。

 

目标树立之后,就要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最起码也要坚持五六年,这样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刚刚学佛的道友不要着急去度化众生,否则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很可能自己反被世间人“度化”了,有这种危险性。《大智度论》讲:“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 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有些人也太过分了,连佛教的基本道理还不懂,什么叫菩提心都不知道,就嚷嚷:“我要去给别人传法,我要去弘扬佛法!”这太不现实。弘扬佛法是很好,但要有相当的资格,就像具足了一定资格的人才能当老师,或者具足一定资格的人才能传播某种学问一样。

 

癸三、(如是宣说之果):

 

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在诸佛不出世、声闻罗汉已灭尽的时候, 诸辟支佛将在不依靠任何善知识的情况下靠自力而生起智慧。

 

辟支佛指缘觉,也叫中佛。缘觉不依靠善知识,他的智慧是无依而生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本颂的后两句在《般若灯论释》中译作:“然有辟支佛,依寂静起智。”《般若灯论释》的释文中说:“如《三密经》说:‘辟支佛依寂静故起实,智慧者由身心寂静为因故,智慧得起。’”由此可见,清辩论师只强调了发起智慧的因是身心寂静这一点。而月称论师则强调了“无依”和“寂静” 这两点,如《显句论》云:辟支佛智不依善知识,唯依五蕴身心之寂静。

 

本颂虽然宣讲了获得缘觉果,但并不只是宣说缘觉的境界。实际上,缘觉所证的空性与菩萨证悟的空性相比,就像牛蹄迹里存留的水与大海的水一样,差别悬殊。本颂之所以不讲菩萨果只讲缘觉果,只是以缘觉为例来说明修学中观即使今生没有得到解脱,在来世也必定能得到解脱。就像如果今生获得了无上大圆满法,即使此生未证悟,那在中阴或来世也一定可以解脱。《中观四百论》亦云:“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中观四百论》这个颂词很重要,不仅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释》引用了此颂,在月称论师的《显 句论》和果仁巴大师的注释中也都引用了。

 

有些人会问:缘觉既然是“无依”(不待因缘)而成就,又如何是“如是宣说之果”(即为何要观待前世串习般若空性为因缘)?其实缘觉的证悟也是依靠以前对中观法门的串习,缘觉前世对般若空性有所了解以后发愿:“愿我在以后佛不出世、声闻灭尽的时候获得独觉果。”这样后世就无依而生起了智慧。由此可见,龙猛菩萨这个颂词直接宣讲了缘觉得果的情况,但间接却说明只要即生通达了中观,来世三乘的解脱都很容易得到。

 

对于修行人来讲中观见非常重要,不必说现量证悟空性,也不说在理论上彻底通达,单单对般若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也足以引导我们迅速获得解脱,如《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所以,大家一定要依靠各种理证生起中观正见。很多道友确实对中观法门下了功夫,有的甚至在一两年时间里已经真实通达了中观的无二正见。当然,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实证悟中观,但凡夫修行人只要再三闻思修习,也一定能生起中观正见。有的上师也讲过:如果闻思久一点,又非常精进,那凡夫人也可以从理论上通达中观。如果打好了中观的基础,那么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也很容易通达,而没有通达中观却想依靠大圆满获得解脱就非常困难。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经常引用《中观根本慧论》的颂词来印证大圆满的本来清净见。而且,一旦通达了中观,对佛法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增加,对世间法的希求则会渐渐息灭,而利他的大悲心则无勤生起。

 

了知此理以后,大家应力求生起中观正见及中观的证悟,这并不是不可能。“文革”期间 藏地的环境极其恶劣,善知识无处寻找,佛法的只言片语也得不到,但就在那样的情况下, 许多高僧大德依靠稳固的般若空性见解修行不辍,最终获得了解脱。尤其是有些密宗行者, 他们在监狱里获得了虹身成就,这样的事情相当多。所以大家对中观法门要精进闻思修习。

 

总之,只要我们的相续中种下了般若空性的种子,很有可能即生现前解脱;不行的话, 中阴时也可依靠空性法门的修习获得解脱;再不行的话,来世也一定会现前空性的证悟。

 

壬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极勇猛,色非是我非是无我,乃至受想行识非是我非是无我,若色受想行识非我体非无我体,是名般若波罗蜜。”

《空寂所问经》云:“一切众生,竖我见幢,张无明帆,处烦恼风,入生死海。诸佛大悲, 张大教网,捞漉天人,置涅槃岸。”

 

经云:“无我无众生,无人无受者,但众缘名身,佛得如是解。”“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

 

《中观根本慧论·观我法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世间怙主诸佛所宣说的,永断老死的甘露一般的甚深真如法性,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彻底远离了一切边戏。

 

种子与苗芽之间并非一体,否则会有能生所生为一体等过失,所以不存在种子(不毁灭) 而迁移至苗芽的恒常;也并非异体,否则会成为种子不存在而苗芽却依然尚存等情形,所以也没有种子断灭的过失。

归根结底,在圣者根本慧定中,寂灭实相是二谛无有差别,恰似虚空一般的;后得的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生,犹如虚幻,远离常断的。

 

己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感悟到真如法性之义的菩萨们,即能究竟五道十地,证达无住涅槃。

作为声闻缘觉种性者,也即仅仅以自身的寂灭作为追寻目标的补特伽罗,如果能趋入佛陀所宣说的无我真如法性,就能以该真如法性, 而得到永远摧毁老死的涅槃。即使因为善根尚未成熟,而不能在今生获得解脱。但以今生修行的因缘力,也必定能在他世获得解脱。

 

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无依而生。

 

(原译: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

 

如果对方提出:这不一定,因为有可能在来世不能具足解说真如法性的善知识等因缘。

 

以修习法性而摧毁三有的真理,在任何时候也是无疑或无欺的。即使圆满正等觉诸佛没有出世,声闻已经灭尽而没有住世,前世修行过的辟支佛之智慧,也会在没有其他导师的情况下产生,也即该智慧的产生,无需依靠寻找善知识等其他外缘。

 

这一切表明,因为真如法性之力量巨大无比,一旦与此甘露妙味相遇,就一定会获得涅槃,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应当像常啼菩萨寻找智慧佛母一样,不惜舍弃身命地去寻求真如法性之义。以上所宣说的,就是声闻行人所理解的真如法性之重大意义。

 

而作为菩萨,则应当了知(《般若摄颂》所说的)“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 阙慧五度无眼等,无力能证菩提果”的道理,(一切行为都要以智慧为基础。)如果能对缘起之法进行观察,就必定会获得正等觉之果位, 这是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的。

 

缘觉所理解的真如性,并不是前面通过观察我而灭尽我与我所的智慧。

 

因此,归纳本品之宗旨,即主要宣讲了两种无我的修法精要。在“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以前,为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的共同观修次第;其后至“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为法无我的不共修法。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八观我法品释终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66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对下等根基,佛陀说一切法实有,又说一切法非实有;对中等根基,佛陀说一切法名言中实有,胜义中非实有;对上等根基,佛陀说一切法非实有非不实有。这就是诸佛所说的佛法。

 

既然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来离戏,以语言没办法表达,以思维没办法分别,那么佛陀怎样宣说佛法呢?中观宗回答:虽然万法的本体不可言说,但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不同的法。

 

“一切实”,针对根基低劣的众生,佛陀首先说一切万法实有。在名言中,器情世界、业因果、前世后世等法本来无欺存在,因此佛陀在初转法轮的经典中随顺世间而宣讲一切万法实有存在,随顺世间是佛陀的特法,《入中论自释》中引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者,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

 

“一切非实”,在劣根者具有一定智慧后,佛陀又宣说一切非实有,即为了打破众生对人我的坚固执著,佛陀宣讲了诸法不存在的道理。

实和非实是佛陀在初学者——下根众生面前所说的两个法门。对有邪见的外道及世间人, 佛陀说业因果及轮回都存在;对有世间正见且堪受无我空性的众生,佛陀又说一切法非实。

 

“亦实亦非实”,在中根者面前佛陀说一切万法既是实有也是非实有。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矛盾的:有则不可能空,空则不可能有。但实际并不矛盾。因为在名言中,因果不会虚耗, 前世后世也无欺存在,所以名言中一切万法可以说是实有的。但名言中的法在胜义中却是空性的,因为以中观理论抉择时,没有一个不空的法。这就是中观自续派着重抉择的观点。

 

“非实非非实”,在最利根的应成派所化众生面前,佛陀说一切万法非实有也非无实有。在抉择究竟的胜义谛时,名言中的实有当然不可能存在,没有实有的法,观待实有的无实也不可能成立。《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诸法有是一边, 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所以,从最 究竟而言,一切万法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根本没有任何本体可以成立。这就是所谓的诸法实相,也是佛陀对上等根基所宣说的真正的甘露妙法。

 

“是名诸佛法”,以上对三种根基所宣说的不同佛法,就是诸佛所宣说的妙法。宣说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实相当然是甘露妙法,但对不同根基的众生,以暂时或假立的方式宣说种种法门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像医生为治愈病人的各种疾病,而采取了暂时或究竟的各种手段一样,佛陀也针对下中上三种根基,分别宣说了不同法门。

 

对于这一颂,清辩论师和果仁巴大师都是根据三种次第来宣说的;月称论师的《显句论》中也有这个意思,只是没有明显的“三种根基或次第”的词句;而青目论师的讲义也说本颂是对三种根基宣讲的,只是次第和内容不太一样。

 

子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分三:一、胜义真如之法相;二、世俗真如之法相;三、彼二摄义。

 

丑一、(胜义真如之法相):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唯是自己了知,并不依随他法;寂灭了四边的相执;无有语言的戏论;无有彼此相异的差别;无有心的分别——这就是真如的五种法相。

 

龙猛菩萨归纳了真如的五条法相:

 

一、“自知不随他”:对于真如,只能自己证知而不能依随他法。“自知”,真如法性只有佛的各别自证智慧才能彻底了知。禅宗也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明要通达法界只有自己去体会。“不随他”的意思指要了知真如的本来面目,决定要离开推理及比喻等法,因为这些方法并不能如理如实地表达真如。

 

二、“寂灭”:一切万法的本体远离四边,恒时寂灭。经云:“无论诸佛出有坏现身于世或未现身于世,诸法之此法性本来即如是安住。”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管佛陀出世、未出世, 转法轮、未转法轮,也不管上师开示、未开示, 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如此——恒时寂灭,这就是所谓的真如。

 

三、“无戏论”:本来戏论可以从心的执著方面讲,但《显句论》、《般若灯论释》都将这里的戏论解释为语言,说明真如法性是离开语言戏论的。说有不合理,说无不合理,说亦有亦无不合理,说非有非无也不合理,不管以什么语言都无法表达真如的本来面目。因为语言只是一种戏论,它只能落入一个边。

 

四、“无异”:即真如本性不可分。在世俗中,这是瓶子、这是柱子,瓶、柱可以分开; 这是东山、这是西山,东山和西山也可以分开……但在胜义中,真如是无二无别、不可分的,其上无法建立种种差别。

 

五、“无分别”:即无有任何分别念。善恶、有无等种种心思就是分别念,我们可以分别种种世俗法,但对于真如却无法如此分别。经云: “若无心之行境,言语岂能解述?”所以真如远离任何分别念。

 

虽然真如实相或者大圆满、大中观的境界以语言无法真实表达,但透过这五种法相我们还是能对这一真如有所了解。了解真如的法相对修行人很重要,如果不懂真如的法相,当提到万法的真如时大家就会比较模糊,甚至连内道和外道的观点都分不清楚,因此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引用本颂,说明内道的真如法性并非外道不可思议的我。有了法相,大 家就可以了解真如,也会知道证悟真如并不像 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些人不了知真如的法相, 在修行过程中出现一点点验相或者分别心稍微能安住,就认为自己已通达了法性:“我已通达真如了,我现在是大圆满的瑜伽士了,我一切 都不需要取舍,干什么都可以了。”如果你所证 悟的“法性”真的能以分别念去执著,那不要 说大圆满的觉性,连中观的空性也不是。这些 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万法的实相确实以语言 无法表达,以分别念无法缘取,这只有得到一 地菩萨等圣果的时候才能真正了知真如法性。 据说有些上师说,在自己的眷属里面“一地菩萨有多少,七地菩萨有多少,成佛的有多少”。如果真是这样那倒非常好,那就请这些“佛菩萨”看一看《入中论》,看自己有没有一地菩 萨、七地菩萨乃至佛的功德。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说:已经登地而没有圣者功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以,有些人不要认为自己境界很高,如果本来没有高的境界还自认为有,那对自己的修行就会有一定的影响。依靠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和《四心滴》来衡量的时候,很多大圆满的境界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希望大家还是自己把握好自己。

 

丑二、(世俗真如之法相):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从因缘而生的法与因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这就叫世俗的真如实相。因果之间不是一体,所以不常;不是异体,所以不断。

 

世俗名言法的真如法相是什么呢?一切世俗法都依靠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生的法与它的因缘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这就是世俗真如的法相。

 

因缘而生的果法与因不是一体。如果是一体,那么在因位的时候果也应该存在。如果这样,那么农民种庄稼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种子上已经有果了;工人造瓶子、铁匠造铁锤没有必要了,因为原料中已经有果了;人们为了获得解脱而造作善业也没有必要了,因为善趣以及解脱的果现在就已经存在了……凡是为了果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必要了,因为因和果的本体无二无别的缘故。但这些都不合理。

 

因和果也不是他体。如果因果是他体,那么果就可以从非因中产生,在果位的时候因也可以不灭而独立存在。这显然有很多过失。比如,种子跟芽如果是他体,那么芽就可以不从种子产生,而种子也不需要在芽生起时坏灭。但实际上根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因和果是他体也不合理。

 

正因为因和果不是一体他体,所以才不会堕入常边和断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果位时因还存在,这样便有常的过失;但因果并非一体,因灭了才有果生起,所以并没有常的过失。如果因果是他体,那么果就不需要观待因,因灭了果也可以不生,这样便有了断的过失;但因果并非他体,没有因就不会有果,因灭了决定生果,由于前后相续不绝,所以不会有断的过失。经云:“以有体起故,彼断不可得;以有体灭故,彼常不可得。”

 

因与果不是一体、不是他体,所以既不堕入常边也不堕入断边,这就是世俗真如的法相。

 

佛陀所说的缘起有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胜义缘起前面以五种真如法相宣讲过了,而世俗缘起就是这里的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世俗缘起有外缘起和内缘起,内缘起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外缘起即外在器世界的因果规律,比如种子等因缘具足时会生芽。如果不依靠佛陀的教言,世间人根本不能了达这些道理。科学家无论怎样做实验也不可能发现世俗真如,他们也反驳不了这一真理,因为世俗真如是周遍的真理。我曾找过一些专家对这些道理做过研讨,你们也可以运用这些道理和自己的朋友或者有学问的人探讨。用佛教的观点来解释世间的问题很有必要,以这种方式可以引导世间人通达佛教的真理。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既然如此,那么世间的名言法又是如何宣说的呢?

 

世间名言法的具体宣说方式是这样的:首先针对钝根者,为了令其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而宣说了诸蕴等等一切万法都是真实实有的理论。之后为了令其舍弃这些耽执,又阐述了这一切并非真实的道理。

其次针对中等根基者,为了令其将前两种耽执一并抛弃,而宣说了在名言中真实存在, 在胜义当中却并非真实的两种道理。

 

针对利根者,为了驱除一切戏论之边,从一开始,就宣说了既不是真实,也不是非真实的,远离一切边戏的道理。

 

因此,诸佛为了对应所调化者的智慧水准, 采取随机宣说或次第宣说的诸种方式阐演了佛陀之圣教。这一切教言,都是证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

 

己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如果对方提出:那么,所证悟的真如法性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已经宣说过,它是超离于一切思维与诠说的。

 

但总应该随顺世间名言而说明其法性吧。

 

用因以及比喻等等所作的描述,他人不论怎样也是不能完全通达的。如同向有眼翳者描述没有眼翳的景象,即使用尽浑身解数来表达他们不能现见其本体的,无眼翳者之所见,他们也无法完全领会,最多只会产生一个自己所见这一切,都是颠倒的分别念。只有用清除眼翳的药物将眼翳彻底清扫以后,真实的情形才会一目了然一样。

 

所谓“真如性之法相”,应当具备以下五种法相:(一)虽然圣者们以语言文字描绘了真如实相,但是,用比喻、因以及言词等等来加以描述,他人无论如何也不会通晓与承受;(二)寂灭了四边自性;(三)无有“此法与彼法”等语言戏论;(四)如同经中所云“若无心之行境,言语岂能解述”,所以不存在任何的所缘有境分别妄念;(五)其义并非相异个体的平等自性。以上特征就是真如的法相,这样的真如,也叫做圣者的真如性。这些特征是以后后来解释前前的。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如果仅仅随顺世间名言,真如法性就是依某法之缘而产生某法,如同因为苗芽既不是种子,也不是种子之外以本体成立的异体他法, 所以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

 

 

 

 

【ZCKB】《中论》对应讲记 6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佛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无我。但在诸法的实相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无我。

 

对方提出,佛陀曾说过:“自为自怙主,他人焉能怙,若善调自续,智者趋善趣。”既然佛讲有我,而中观宗却说无我、无我所,这难道不相违吗?

 

佛陀在各种经典中所讲的观点虽不尽相同,有时候说我存在,有时候说我不存在。但佛的究竟密意就是“无我无非我。”

 

佛陀说法总是针对不同的根基,在《毗奈耶经》等某些声闻经典中,佛陀说五蕴存在、 我存在,但这只是为了接引某些外道的暂时说 法,并不是佛陀的究竟密意。因为,如果直接 向这些外道宣说无我,他们根本无法接受,甚 至有可能生起邪见,故为了引导这些众生趣入 解脱,佛陀才说有我。佛陀这样说也并不是打 妄语,因为名言中确实有如幻如梦的我存在。 佛陀也宣说了无我空性的教言,为什么这

样宣说呢?因为很多众生执著有我:数论外道 认为有常有自在的神我,犊子部认为有不可思 议的我……为了打破他们的实执佛陀才宣说了 无我空性的道理,但无我也不是最究竟实相。 既然我、无我都不了义,那什么才是真正了义的说法呢?在对前世对中观等甚深法门有 一定串习,且不会对甚深实相生起邪见的具缘 众生面前,佛陀既不说有我也不说无我,唯一宣说“无我无非我”,这才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到,佛陀在钝根众生前宣说有我、无我,在利根者前宣说远离我、无我等一切戏论,但这毫不相违。在闻思佛法的过程中,大家不能认为这些说法互有抵触,更不能认为一个应舍一个应取。

 

看似相违的说法在很多经典中都有。比如, 佛在《如来藏经》中说如来藏常恒不变本体存在,而在《楞伽经》里佛却说:“以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妙法莲花经》说究竟一乘,即唯一佛乘,《解深密经》却说究竟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在《楞伽经》中,佛说外境根本不存在,万法唯心,而在《阿含经》等声闻经典中,佛又说外境存在。在《念住经》中,佛陀说依靠五欲不能获得佛果,并讲了很多五欲妙的过失;而在一些续部中,又说获得佛果一定要依靠欲妙, 并说这是一种方便。在《别解脱戒经》里讲了女人、饮酒的过失,而《胜乐续》中却说依靠女人和美酒能得成就……

 

从表面上看,佛陀在不同经典中的教言似乎有些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各种说法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 完全能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基宣讲相应的法门。对于佛陀所说的道理,有智慧的人只要潜心研究就一定能揭开此中的密意。

 

能否善巧解释佛陀的密意对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对于佛陀的不同说法,如果你认为一个是真一个是假,一个要舍弃一个要修持,那显然入了误区。所以,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通达佛陀各种教言的密意非常重要!我在《旅途脚印》里告诉过大家:“不论开启任何宝库的大门,都需要钥匙。开启佛的语言大宝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钥匙……开启佛语宝藏的钥匙,就藏在遍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的字里行间。”

 

佛陀的金刚句意义甚深,要真实通达其意义,就必须依靠四种密意和四种意趣,否则是很困难的。现在很多讲经说法的法师自己都很矛盾:这部佛经里这样讲,那部佛经里那样讲, 我该怎么给别人讲呢?即使勉强给别人讲了, 自己的疑惑还是解决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是以前没有经过系统闻思。如果系统闻思过,这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一转法轮的四谛教义,二转法轮的空性教义,三转法轮所抉择的如来藏教义,大家要依次通达。在此基础上,大家还要通达《定解宝灯论》所抉择的二、三转法轮圆融无违的自宗了义观点。

 

大家能够系统地闻思各乘的教义,且能互不相违地受持,这确实要感谢大恩上师如意宝和历代传承上师。如果没有他们的恩德,在这个末法时代,外面的世界那么迷乱,内心的分别念又这么繁杂,想凭自力解开佛陀的密意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弘法,但他们自己对佛教还未通达又如何引导别人呢?在座的道友却很幸运,依靠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对佛陀所讲的甘露妙法,虽不敢说全部精通但也可以说略知一二,这也是我们多生累劫的福报。

 

顺便说一下,希望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不要观察上师的过失。上师的批评赞叹都有一定的目的,有很多的必要,并不是随随便便说的。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有些福报不够、前世造过很多恶业的人对道友、上师经常会生一些邪见,的确很可怜, 这些人应该好好忏悔。

 

癸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分三:一、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 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

 

子一、(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诸法的实相不是心的行境,也不是语言的所诠,这无生无灭的法性就如涅槃一样。

 

无我是从所断的角度来讲的,真如是从所证的角度讲的,万法的本性就是真如,通达了无我,真如就现前。见闻觉知的是现象,而万法的实相以语言无法表达,以分别心也不能缘取。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各别自证的智慧行境,不在心和语言的范畴之内。

 

为什么真如不是心和语言的行境呢?这就像眼睛虽然见得到色法,但却不能听到声音, 也不能了知其他根的境界一样,因为这些都不是它的行境。耳朵也只能听到声音,并不能了知其他的境界……同样,凡夫的分别念有它特定的范围,不可能通达法界。《定解宝灯论》中说:心和语言所缘的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要么是有无二俱,要么是二非。所以,真如不可能作为心和语言的行境。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真如法性最初无生,最终也无灭,它和涅槃没有差别。佛陀所证的涅槃果位寂灭了一切戏论,是不生不灭的,故以此来比喻真如法性。

 

《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真正的证境不可能以语言宣说。那佛陀为什么要广转八万四千法门呢?这些都是方便,因为语言本身并不是真如本性。就像以手指指月, 手指只是一种表示,绝不可能是真正的月亮。

 

其实真如的本体即使佛陀也无法宣说。《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同样,上师宣讲佛法,也只是为了让弟子依靠方便方法而趋入真如。当弟子真正到达了真如之境,则会明白:真如的确以语言无法表达,也无法以分别念思维。当然, 在趋入法性真如的过程中,暂时必须要依靠经论、依靠语言、依靠分别心的智慧,否则便无从趋入真如。从修法的角度来讲,万法的实相就是最高的境界。对大手印、大圆满有所体会的道友,应该以这里的标准来验证自己的境界。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庚三、驳斥与教相违: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如果对方提出:按照你们的说法,倘若内外诸法无有我及我所即为真如性的话,又怎么能不与佛陀所说的“自为自怙主,他人焉能怙, 若善调自续,智者趋善趣”等等言教相违呢?

 

(其实这一切并不相违。针对这一点,)我们应当用心推敲佛陀所说的“无我及众生,此法具因缘”以及“我法非色法”等等言语的真实密意。佛陀在某些时候,为了诱导执持空无见的顺世外道等宗派的教徒,在对我法下定义的时候,安立了我法存在的概念;有时为了破除人们对萨迦耶见的耽执,又强调了无我;有时针对有前世修行的串习,对甚深之法充满了恭敬之情,临近涅槃,获得了远离贪执的境界, 并能对佛陀的殊胜甚深之法有所领悟的、上等根器之所调化者,诸佛又教诫道:我以及断除所破的无我二者,都丝毫不存在。为什么呢? 因为,如同我法之见是非真实的一样,该见的对治无我也是非真实的。因此,我法无有毫许存在,无我也不会有毫许存在。如经云:“迦叶,我者乃为第一边,无我者乃为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宝鬘论》也云:“如是我无我,实有不可得,是故佛尽遮, 我无我二见。”

 

正如《显句论》所云:“于所调之低劣、中庸以及殊胜之不同根基,而依次应机施教。” 圣天论师也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又如经云:“犹如学文法,从字母入手,诸佛于众生,仅宣堪忍法。”《般若经》也云:“说有我者,不可行于般若波罗蜜多之境,说无我者亦复如是。” 以及“虽悟此蕴空,菩萨住于相”等等都证明了这个道理。

 

如果对方又提出:既然诸佛于我与无我二者都没有宣说,那么又宣说了什么呢?

 

如果在胜义中的随一所诠等存在,则所谓的“宣说”也可以存在。但是在任何时候,所宣之词的对境都不存在,所以诸佛什么也没有宣说。

 

为什么没有宣说呢?

 

因为,如果心的某一行境存在,则可以宣说,但这种所宣言辞的趋入之境都不存在。(又怎么可以宣说呢?)

 

为什么心的行境不存在呢?

 

因为远离了生灭二边的缘故。

 

由此可见,在世俗名言中,如果具有善巧方便的佛陀没有以方便之法对不可思议的法性进行诠释,又有谁能够现量证达呢?谁都无能为力。所以,佛陀首先遵循世间法则,建立了区分器情世间因果差别等等的一切蕴界处存在的论点,并认为与其相一致的观点都是真实的; 随后又宣说了“一切非真实”的观点;针对部分所调化者,又宣说了这两种观点;观待于有少许残余的此二见串习遮障没有放弃的所调化者,为了让他们通晓真如法性,又宣说了二者皆无的道理。对于除却了一切遮障的所调化者而言,就无需可说了。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法性如涅槃。

 

因此,在胜义当中的(诸法实相),是遮断了一切言语,也即以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 如果追问其缘由,则是因为所缘心的行境已经被遮断了的缘故。

 

为什么被遮断了呢?因为一切法无生无灭的寂灭法性,是等同于涅槃的,不属于言说以及分别念之境。

 

 

回目录

 

 

【讲记】《中观四百论》7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中观四百论》分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第十六品 教诫弟子品

 

丁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分二:一、略明造论的所为;二、断除敌论余诤。

 

戊二、 (断除敌论余诤)分八:一、遣除破空性的理;二、破落边宗之实执;三、有无二者是否实有其理相同;四、破成立毕竟无宗;五、破由有空性的因喻则不应成立空;六、明开示空性的所为;七、明有无二过之执都是颠倒;八、明无有理由能破离边。

己四、(破成立毕竟无宗)分二:一、破由遮诸法实有即成立毕竟无;二、由诸法无实体便执无实体为有自性也不合理。

 

第一个科判昨天已经讲完了,主要是说中观宗在抉择诸法无自性的时候,只是安立无自性方面,并不是说在名言当中连它的显现都要遮破,主要是针对众生的实执抉择无自性,绝对不可能成立毕竟无有的断灭空。

 

庚二、由诸法无实体便执无实体为有自性也不合理:

 

第二个科判宣讲了不能够因为成立了无自性,而又开始执著这个无自性是有自性的。这也是不应理的。这里讲到中观宗经常提到的观待的道理,“有性”和“无性”二者是互相观待的,如果根本没有一个有自性的法,无自性的法也没办法实有存在。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学人相续当中的一些执著,前面通过非常广大的理论已经打破了有自性的观点,有些人就认为,既然诸法有自性不成立,那么无自性、空性方面应该是成立的。在这个颂词当中说,无自性实际上也是假立的,应该了解它的空性。

 

由无有性故,无性亦非有,

有性既非有,无性依何立。

 

这个颂词讲到了互相观待的道理。“由无有性故”,因为没有“有性”的观点,它的理论前面作了广大的抉择,只要是承许有自性的宗派,中观宗都通过殊胜的理论进行了打破,所以想要从方方面面成立诸法有自性是根本不能成立的。“无性亦非有”就是因为“有性”没有的缘故,“无性”也是没有自性的。

 

讲记当中讲得很清楚,中观宗抉择成立无自性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凡夫众生,或者一般没有证悟大空性的,或者还没有对空性见解生起定解的众生,他们相续当中有一个很强烈的实执,针对他这个实执就说:“你这个实执是没有的。”这个时候就成立诸法无性的观点,是观待他的有而成立无的。中观宗在很多论典当中都是这样抉择的,有和无二者互相观待成立的。如果“有”没有的话,“无”怎么安立呢?也没办法真实安立。所以有无二者同等的方式获得寂灭。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破除了“有性”之后就破除了有边,然后因为“有性”不存在的缘故,“无性”也没有。从这个方面观待的时候破有无二边也是可以安立的,下面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破除有无二边。前面也讲过,在世俗当中,在我们的分别心面前,观待我们的分别心说什么地方有显现法,什么地方就有空性,一者有,另一者也是有的,不可能一者存在,另一者不存在。同样,观待我们的分别心,“有性”已经没有了,打破了,那么它的“无性”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有性既非有,无性依何立”,“有性”既然已经没有了,“无性”依靠什么成立呢?“无性”肯定是观待“有性”而成立的。比如说瓶子或者杯子,我们说它是空性的时候,首先它有一个针对,就是众生认为瓶子是有的,有自性的,所以破的时候就说瓶子实际上是无自性,它有一个观待的基础,就是有法或者实执方面。如果这个瓶子从来就没有产生过,那么它的“有性”就没有了,既然有事都没有的话,无事又是谁的无事呢?就没办法在从来没有的瓶子上面安立一个有和无。通过这个比喻就比较容易了解这个观点。

 

中观宗在名言当中就是这样观待的,但是在胜义当中就没有这样的差别,因为一切诸法本身都是离戏的,可以说是从来没有产生过的,既然没有产生过为什么在众生面前有显现?这只是众生的习气分别,因缘聚合而已。在真正的胜义当中没有存在这样一种习气的法,或者通过习气再显现一个有事,然后再去抉择它的无事,在胜义当中绝对没有的,就因为没有它的基。所以中观宗抉择的就是它的实际本性,可以说一切诸法在胜义当中从来没有产生过。

 

第一个小科判是从正面破,第二个科判我们看起来好像没有很明显地破斥,但是实际上也是破斥,就因为有些人认为“无”是有的,认为无自性方面是应该去现证的,所以为了使众生了解实际上有无二者互相观待的缘故,从这个角度再进一步说明。一方面是宣讲了中观宗它自己本来的观点,一方面也是破除了成立毕竟无宗。

 

“毕竟无宗”有两个角度可以安立,一是世俗当中必定无,第一个小科判讲,有实执的众生认为如果诸法根本无自性的话,就应该在世间当中也断灭;第二个方面是胜义当中,破除了诸法有自性之后,认为胜义当中有一个“毕竟无”的观点,实际上胜义当中也没有一个“毕竟无”。所以第一个小科判是从世俗当中破除它的显现,第二个小科判是针对在胜义当中如果也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无自性,真实的空性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说,没有的。中观宗自宗在胜义当中绝对没有一个毕竟的,或者有自性的空性可以成立。这两个科判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了解。

 

己五、(破由有空性的因喻则不应成立空)分二:一、明由有因故即是实有则有大过;二、明由有喻故即不能成立空性有大过失。

 

这个科判总的意思就是讲有些外道,或者世间人,或者有实执的众生,他们认为你前面说成立空性要通过因明的三相推理进行抉择,既然你在成立空性的过程当中有个“诸法是空性的”立宗,也有它的因(根据、能立),还有它的同喻,比如如梦如幻等等,既然有一宗因喻三者,尤其是因和喻二者,你要成立诸法空性的话,必定要通过能立的因,或者根据,或者比喻来成立的,因为你在成立诸法空性的过程中,它的能立(因)和比喻(喻)是有的缘故,所以你所安立的宗也应该是实有的,不应该是空性的法。

 

主要是从这个角度,科判的意思应该这样了解,这样这两个颂词大概的意思就了解了。

 

下面分两个科判再进行详细的抉择。第一,因为有成立空性的因的缘故而认为实有的观点有大的过失;第二,再从喻的方面,明了因为有成立空性的比喻,所以空性是不成立的,这也有大过失。有两种大的过失。这两个颂词一个是从因的方面进行观察,第二个是从喻的方面进行观察。宗方面就没有观察,因为宗正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所以宗一般来讲不在这个里面宣讲,主要是它的能立的根据和它的比喻,这二者争论性比较大。

 

如果在辩论的过程当中,根据和喻都没有什么过失,都可以安立的话,那么你的宗,或者你的所立,你的观点就可以成立了。如果你的因有问题,或者你的比喻不对,你的宗都没办法安立的。所以在这两个颂词当中,一个是从因方面讲,一个是从比喻方面讲。从这个方面驳斥其他宗派的观点而成立诸法的空性。

 

庚一、明由有因故即是实有则有大过:

 

有因证法空,法空应不立,

宗因无异故,因体实为无。

 

这里讲到因为你在成立空性的过程当中必定有因,如果没有因,你的宗就没办法安立,如果有因的话,能立的因如果是实有的话,它所立的空性也应该是实有的,不应该是空性法。

 

这里从两个角度进行破斥。第一句和第二句是通过观察宗和因二者不是一体的观点进行破斥,第三句和第四句从不是他体的方式进行破斥。

 

第一层意思在前两句当中不太明显,在讲记当中讲到第二层意思比较明显。但是在第一句和第二句当中含有这样的意思。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可以进行这样的破斥。首先总的方面从这两个角度进行了解。

 

在讲记当中还讲到了一些必须要了解的因明的规则,宗和因二者,也就是所立和能立的根据二者不应该是完全实有的,没有一点差别的一体法,也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他体法。这两者都没办法安立。中观宗就站在这两个角度对他宗进行回答。

 

“有因证法空,法空应不立”,一方面也是敌宗的观点,“有因”就是说中观宗在安立空性的时候是有能立的,前面在打破对方的实执的时候,安立了很多很多根据,是有因的(这个因不是因果的因,是能立、根据的意思)。“证”是成立的意思,成立诸法的空性,通过这样的根据而成立,或者了达了空性的观点,但是因为有因的缘故,“法空”一切诸法空性的观点应该不能成立,因为你的根据是实有的,既然是有的,就不是空性的,既然不是空性的,那么就应该是实有的。

 

中观宗破的时候就通过前面所讲的因明当中的第一条规则:宗和因之间不存在一体的关系。他们犯了一个什么过失呢?他们把宗和因二者安立成一体了。为什么这样讲呢?能立是实有的缘故,所立的法应该是实有的,这就是从一体方面安立的。他们自己的宗和因已经暴露出来了:你们的“法空”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他的所立;为什么呢?因为因是实有的缘故。或者诸法是实有的,因为能立是实有的缘故。在他们的立论当中,他们的宗和他们的因就犯了这样的过失,这样的话宗和因成了一个本体。在颂词当中看不明显,但是讲记当中破的时候实际上有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这两句一方面是敌宗对中观宗进行的提问,然后中观宗的回答也包括在里面了。就是因为在因明当中,宗和因不能够是完全一体的缘故,所以他们的辩驳就不能安立了,就不能成立中观宗所立的空性应该是实有,因为能立的因是实有的缘故。中观宗根本没有承许所立的法和能立的因是没办法分别的一体的法。

 

下面从第二个层次进行破斥。“宗因无异故,因体实为无”,宗和因之间不能成为他体的关系,“宗”就是所立的观点,比如诸法是空性的,“因”就是它的根据,中观宗要成立空性的根据,或者是从打破别人的观点进行安立的,或者也有从正面推理的,宗和因“无异”,这里的“无异”并不是一体的意思。有的时候讲“无异”就是一,因为遮除了异体的关系,应该是一体的,但是这里不是从成立一体的方面讲的,而是说并非是异体。因为前面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从宗和因二者不是一体方面破斥了,第二个方面就是宗和因之间也不是他体的缘故,“因体实为无”,所以因的本体也不应该是实有的,而应该是无自性的。

 

所立和能立之间完全是毫无关系的法的话,就没办法安立了。比如说“柱子是实有的”,这是立宗、所立,“因为有宝瓶的缘故”,这样的话立宗“柱子”和“宝瓶”二者就完全不相同,完全是没有一点点关系的法,宗和因二者完全没有关系,既然如此怎么能够安立呢?如果能够安立的话,那么所有的法都应该成为所立的因了。

 

中观宗所立的空性和它能成立的因是不是完全是他体的法呢?也绝对不是。根本没有关系的法来安立成它的根据也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这样,离开了一,又离开了异的话,就“因体实为无”。实际上中观宗从他自己能立的因的本体来讲,并不是实有的。这里主要是破斥敌宗认为中观宗的因应该是实有的,因是实有的,那么果应该是实有的。中观宗通过一和异,又不是一体,又不是他体的方式安立“因体”,就打破了他们的观点。

“因体”本身虽然有一种作用,能够成立诸法空性,但是它绝对不是实有的,不像有实宗相续当中有一个很强的实执,认为法能够产生作用的话,绝对应该是有本体的,如果没有本体就不应该产生作用。但中观宗的意思是说,一个法能够产生作用,不一定就应该是实有,无实有当中也能够产生作用。比如说梦中,本来就是无实有,但是作用方面都是存在的。既然有这样的现象的缘故,我们通过观察能成立的因,它自己也没办法安立一个实实在在的能立因。但是虽然它的本性是空性的、无实的,它的作用却可以成立空性的所立。这方面是完全没有矛盾的。关键是实有宗不能了解无自性而有作用的道理,认为只要是有作用的法肯定是有自性的。二者辩论的焦点就是在这个地方。

 

所以这个颂词进行观察的时候,主要是打破他们这种实执,所以中观宗说实际上因无实有的缘故,还是可以成立空性。科判就是这样安立的,如果有成立空性的因的话,应该诸法不空或者有实体,这成了大过失。一方面来讲不能安立,一方面外道自宗这样观察也是很大的过失。

 

庚二、明由有喻故即不能成立空性有大过失:

 

下面再从比喻和能立进行观察,因和喻二者再进行观察是一体还是他体,从这个方面进行破斥。这里针对的观点是敌宗认为中观宗成立空性有比喻的缘故,应该是实有的。如果是这样承许的话也有很大的过失。

 

谓空喻别有,例诸法非空,

唯有喻应成,内我同乌黑。

 

 

“谓空喻别有”,敌宗说中观宗成立空性的比喻如梦如幻,在外境当中就可以单独寻得到的,“别有”就是离开因喻之外,能立的因之外,在世间当中是能够寻找得到的,是离开了因之外单独有的法。“例诸法非空”,既然这样的话,“例”通过梦幻的比喻在世间上可以单独找到的缘故,就可以知道一切诸法是非空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就因为你们的比喻和你们的能立因完全是分开的,所以通过你的比喻想要成立空性的观点就没有办法。所以他说通过梦和幻等等的比喻就可以推知一切诸法是非空的。因为要成立一个观点必须要有比喻,但是你这个比喻不成立,你的比喻是在你的因之外的单独的异体的法,所以两个不同的法不能作为同喻。所以你的比喻不能成为比喻,因也不成为因。“谓空喻别有,例诸法非空”就是从这个方面讲的。

 

下面进行回答,“唯有喻应成,内我同乌黑”。中观宗又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反过去问,因和喻二者如果完全是异体的法,前面讲过在宗和喻成立的时候,也不应该是一体的,也不应该是他体的,如果在因和比喻之间有一个互相没有关系的他体的法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成为错乱。但是中观宗根本不承许因和喻之间完全是没有关系的法,中观宗也不会引用和因完全没有关系的法来作为它的比喻。从这个方面进行回答的。我们可以观察,中观宗说一切诸法是现而无自性的,成立空性的时候,显现而无有自性可以说是它的能立,比喻就是犹如梦幻一般。这二者是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他体法呢?绝对不是的。现而无自性,正在显现的时候是无有自性的,这是从因方面可以这样安立,从比喻方面讲,梦有没有这样一种相似之处呢?肯定是有的,梦正在显现的时候无有本体。你能说这个比喻和因是完全异体的,完全不相同的他体的法吗?绝对不可能的。

 

有的时候在讲比喻的时候,他宗也承许的,方方面面相同的比喻是绝对找不到的,世间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法。双胞胎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只不过有的时候长得外表看起来比较相似而已。或者自己的相片和自己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是完全相同的话,自己就成相片了,或者相片就成自己了,这完全是不对的。只能说相片和自己之间,外表看起来有一个比较相似之处,所以用这个作比喻。所以作比喻的时候,有一方面相同作比喻就很恰当,而且还不能是完全相同的法,完全相同的法不能作比喻,比如说牛给牛作比喻,这是不对的,必须是和自己本性不完全相同的,但是也不要完全没有关系的。中观宗用的比喻就是符合这样的条件。

 

比如说能立的因和梦幻二者绝对不是完全相同的,就避免了第一种过失;第二也不是完全异体的法,柱子给瓶子作比喻也是不对的。就是梦幻和能立因从显而无自性的角度是相同的,没有任何理由说这样的比喻不恰当。辩论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安立的。所以说“唯有喻应成,内我同乌黑”,如果说单单从异体方面,“唯”就是单独的比喻,唯一的、单独的、从另外的方面进行安立的,和因毫无关系的异体的法,“有喻”作为比喻的话,就应该成为“内我成乌黑”,这是从他宗也不敢承许的方面进行破斥的。中观宗说,我们的比喻和能立不是完全异体的,完全异体的法不能作为比喻,你们应该这样承认的,否则的话,你想成立“内我”的时候,这是外道的所立法,他说“内我”是实有的,比喻的时候就完全用一个和“内我”毫不相干的乌鸦的黑色,这样就绝对不对,因为“内我”和乌鸦的黑二者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所以作比喻的时候不能完全是相同的法作为比喻,也不能完全是异体的法作为比喻,这二者都不应该成立。

 

讲了颂词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科判,明了不应该由空性的比喻而认为诸法是不空的。中观宗使用比喻的时候离开了一和异的,不是完全的一体,又不是完全分开的他体,而是通过有联系的相似之处来作为比喻,你能说因为这个比喻有而空性不成立吗?这个绝对没办法安立的。所以从这个方面破斥了他们的观点。

 

这里讲因明方面比较多一点,没学因明的时候讲起来或听起来都比较费劲,所以这个时候就大概按照讲义的意思进行重复了。如果是一个真正精通因明的人来讲的话,肯定会讲得很好,方方面面都可以讲得很圆满。我自己来讲的话,因明听是听过,但是没有认真去学的缘故,所以对它抉择的方法不是特别熟悉,不像前面中观宗抉择空性的时候,以前学过很多理论,所以比较熟悉。到了因明的宗因喻三相的时候,只能从这方面讲了,再深也深不下去了,只能讲到这个层次为止了。

 

己六、明开示空性的所为:

 

“所为”就是必要,宣说空性的必要性在什么地方?也是破除一些人的执著,有些人讲既然因和喻二者都没办法成立实有的,那么所立的空性也应该成了没有,既然没有的话,你怎么样通过空性的观点去破斥别人的邪宗呢?这方面就完全成了毫无意义的法,所以应该是实有的。这个时候就给他们宣说空性的所为,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虽然中观宗使用宗因喻三相,但是他自己想要成立的观点是无自性的,既然宗因喻三者都是无自性的话,那么中观宗宣讲空性有没有必要呢?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必要的。

 

若法本性有,见空有何德,

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

 

“若法本性有”,如果按照有实宗所承许的,一切诸法的本性都是实有的,那么它就不可能从实有转变成无实有,既然没有这样的过程,那么“见空有何德”?为了能够现证空性我们去修空性,为了修空性我们去思维空性,为了思维空性我们去听闻空性,这样全部都没有任何必要,没有任何功德了,因为这个法你再怎么抉择,再怎么修习,它的本性是不可能变化的,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法在我们面前显现有,而且导致我们产生很多的烦恼、实执,它完全是一种实有的法,我们再通过听闻空性的教义说这个法是没有的,然后去思维、去修行、去现证就成了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如果诸法本性是实有的话,做这些加行有什么必要呢?做了这些加行,现证“空性”的时候发现这个法还是存在,还是没有空掉,以前所做的加行全部成了劬劳无益。

 

就因为诸法是本性空的缘故,这个时候我们听闻空性的教义,再去思维,再去修行,再去现证它就有很大的必要。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在外道的观点,或者在内道的观点当中,都有或深或浅的证悟空性的教义在里面。比如说数论外道,他们自己承许二十三谛是空的,这二十三种法乃至于还显现的时候,还没有融入到自性的时候,这个时候神我受到束缚,他们通过修持诸法,使二十三谛融入到自性当中,这一切都没有的时候,他说获得了解脱了。所以从他们的教义观察的时候,还是要承许证悟空性。如果给他们观察破斥,如果你们承许外面的二十三谛法完全都是实实在在的有,根本就是不空的,那怎么可能从显现位然后融入到自性当中不显现呢?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里以数论外道为例,很多外道都可以通过这个方面了解。

 

内道当中的观点也是相同的道理。内道当中的有部派也是承许粗大的五蕴是空性的,是可以被分析的,或者可以通过观察了解为微尘的自性,他们最后证悟无我空性的时候,单单是除了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之外的,其他所有的法都要证悟空性。所以说小乘当中圆满证悟了人无我,部分证悟法无我。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一切诸法完全都是实有不空的,那么怎么可能最后去现证一个空性呢?“见空有何德”呢?闻思修空性有什么功德呢?没有任何功德。唯识宗也是同样,一个一个类推的时候都要现证空性。

 

所以这个地方讲“若法本性有,见空有何德”,一方面也是给他们的观察,你们如果承许一切诸法实有,那你们修持空性有什么必要?没有任何必要了。或者诸法不空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遣除实执,烦恼永远空不了。烦恼是不是一种法呢?烦恼是一种法,如果烦恼自己的本性是有的,在胜义当中根本不是空性的,那如何想去灭除它都没有办法,因为它本性就存在,没办法空。那么获得解脱的时候肯定要把烦恼逐渐逐渐息灭,能够息灭烦恼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缘故,所以才可以把它息灭掉。它的本性如果根本就不空,怎么去息灭它?完全不可能的。

 

就像乌鸦的黑色一样,本身它就是黑色的,你怎么样用各种方法想把它洗白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一切烦恼的本性不是空性的,是实有的,就不能空。既然不能空,不能转变的话,那么永远修法就是没有作用的,修到最后还是有一个烦恼在相续当中,有烦恼就会引发痛苦。所以这方面有很多很多过失,没办法避免的。

 

中观宗并不是这样承许的,中观宗认为一切诸法本空,就是因为众生的“虚妄分别”束缚的缘故,一切诸法本身就是空性的,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显现法存在的,胜义当中根本没有一个不清净的众生,或者种种虚妄分别心,但是在世俗当中通过因缘聚合显现的时候,众生没有认识到空性的教义,产生虚妄分别心,通过虚妄分别心束缚了众生的相续,这个时候通过“证空”,“证空”是它的结果,实际上在证空之前还要通过闻思修的各种各样的帮助,既然众生的烦恼等等全部都是不存在,而单单是通过一种“虚妄分别”心束缚的话,那么证悟空性,现见诸法空性的部分,遣除虚妄分别心,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能解除众生的束缚呢?肯定可以的。所以宣说空性是有很大必要性的,有很大的“所为”,根本不是劬劳无果的事情。

 

己七、明有无二过之执都是颠倒:

 

说一有一无,非真也非俗,

是故不能说,此有彼非有。

 

“说一有一无”有些宗派在宣讲的时候,按照不了义的方式,通过不了义的角度宣讲,但是很多众生就认为这个是了义的。这不是在破除佛陀所宣讲的教言,佛陀宣讲小乘的“一有一无”的观点也好,唯识当中的“一有一无”的观点也好,都是为了调化当时一部分中下根的众生而宣讲的,本身要判它了义不了义的时候,就判在不了义,既然判在不了义,中观宗是没有必要去破斥它的,破也破不了的。

 

既然这样这里为什么要破呢?就是因为这样不了义的观点,有些众生认为是了义的,如果有这样一种执著,把不了义的东西执为了义,就要破除他这种实执,从这个角度进行破斥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讲中观的时候也是这样讲过的,他说有时有必要的时候破除一些格鲁派论师的观点,实际上这样的观点如果是按照宗喀巴大师自己相续当中的密意,他虽然讲是讲八大难题,或者单空的观点,但是如果从宗大师自己的角度来讲,他是通过大悲心引发的,因为很多众生没办法现证大空性,只能暂时接受单空的观点,所以从宗喀巴大师自己来讲是无有任何过失的。如果宗喀巴大师有过失的话,佛陀首先就有过失,肯定是这样的。但是这个时候绝对不是在破除宗喀巴大师的观点,而是他的后学的有些弟子没有了解到这些观点的真实含义,就认为胜义谛当中有一个单空存在,胜义谛当中有这样的自性,他把暂时位的东西放在究竟位当中,把不了义的放到了义位上面,这个时候就破除他们的实执。所以麦彭仁波切讲,实际上我是在弘扬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并不是破斥。为什么是弘扬呢?就是我把宗喀巴大师的真实含义讲出来了,这个就是弘扬。

 

所以这个时候麦彭仁波切说得非常非常正确,破斥一些格鲁派的观点绝对不是在破除宗喀巴大师自己本身,绝对不是的。宗大师自己的观点是为了中下根性的人暂时宣讲单空,如果你认为这个是了义的,那么就和很多的了义经部都有害的,宗喀巴大师绝对不可能这样承认,主要是后代的有些论师,有些是有必要性,有些是不了解宗喀巴大师的真实含义,就开始安立很多胜义谛当中实有的单空等等,麦彭仁波切就通过正理打破,打破之后就显出宗喀巴大师他自己真实的含义是处在什么位置,这是在弘扬宗喀巴大师真正的思想,而不是在破斥。一定要了解这个观点,非常非常重要。

 

确实我们真正一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在破斥小乘的观点也好,破斥唯识宗的观点,实际上我们在真实弘扬唯识宗的观点,到底是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在讲,是世俗的实相就是世俗的实相,不能安立到胜义当中去,这就是唯识宗自己真正的意义。小乘宗的观点也是同样的,暂时位的时候微尘是有的,这个方面都可以成立的。我们破斥的时候,就把在真实观点上面夹杂的虚妄分别心,这个实执破除掉,就显出小乘应该处在什么位置就处在什么位置,在世俗当中就在世俗当中,在胜义当中就在胜义当中,假胜义就是假胜义,真胜义就是真胜义。

 

“说一有一无,非真也非俗”,“说一有一无”在讲记当中从两个方面举例,一个是有部派当中的微尘和它的粗大法。微尘在胜义当中是有的,这是“一有”,粗大法在胜义当中是没有的,是“一无”。还有一方面是唯识宗的观点,认为胜义当中依他起识是实实在在有的,不空的,佛位都没办法空的;没有的是外境,一切遍计法,外境方面的法都是没有的,心有境无,这就是“一有一无”的观点。

 

观察的时候“非真也非俗”,一方面你们承许的“一有一无”的观点不是真实义,真实义当中不可能存在“一有一无”的观点,你要成立微尘实有,或者心的刹那实有,必定要能够安立你的理论,在用胜义理论观察的时候,必定不能够破斥,这个时候我们说真实义当中可以安立,但真正一观察的时候,你这个“一有一无”的观点根本不能成立,所以说“非真”。唯识宗的依他起识实有的观点也是同样的,你如果认为在胜义谛当中有一个实有不空的识的本性的话,那么中观宗通过离一多因的方式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打破他的观点,或者在《入中论》当中广破自证,对他们识的自证观点广破,破完之后就根本没办法安立。所以说真实义当中绝对不可能安立一个识的自性。甚至于真正我们按照理论观察,或者以前大德的观点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不舍弃识实有的观点的话,不要说是成佛,初地也没办法登,因为要登初地的话必须要证悟微细的实执都没有的大空性,必须要现证才能登初地,但是这个时候你说外境都是空性的,而识绝对是不空的,在胜义当中是有的,有这么大的一个实执你怎么可能去登初地呢?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是中观宗自宗,然后这样观察唯识宗,而是跟随理论,跟随了义的经典进行抉择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这样观察的时候,绝对在真实义当中不可能成立的。但是中观宗自己承不承许唯识呢?如果在世俗当中的话,肯定承许的。很多中观论师在讲窍诀修法的时候,刚开始讲次第的时候,就是按照唯识的方法去入门的,刚开始抉择一切诸法是唯识的观点,自己的心就不会去外散,一个一个去破外境,不需要了,因为一切都是唯识的,都是识显现的,一旦安住在唯识的体性当中的时候,一旦真正能够安住,这个时候不是抉择,如果我们通过修持,真正能够安住在唯识的境界,根本不需要去破斥外境,没有外境,都是自己的识,所以这个修法非常殊胜,特别特别殊胜的一个窍诀。然后再一观察识的体性也是空性的,马上就趣入大空性,非常迅速。所以中观宗在名言当中是这样承许的,尤其是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在《中观庄严论》讲义当中,世俗方面就是按照这个作广大的抉择。

 

所以唯识宗的观点从一方面来讲是很殊胜的,佛陀为了打破众生对外境的实执,在经典当中也是明显地宣讲唯识的观点。所以说这个方面如果在胜义当中没法安立,但如果是在世俗谛当中要安立的话就非常非常恰当。这方面应该了解,所以说“非真”。

 

“也非俗”,“一有一无”一个是存在的,一个是没有的,也不能安立成世俗谛,尤其是在《入中论》当中给唯识宗所讲的问题,如果你要承许识实有的话,那么失坏胜义,也失坏了世俗。这个很明显。这里也有这个意思,“非真也非俗”,一方面是失坏胜义谛,一方面也是失坏世俗谛。因为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是讲得很清楚的,《般若经》当中是外境和心平等遮破的,在对法当中外境和心平等有的。既然这样的话,你这个“一有一无”的观点也不可能安立成真实的世俗谛的。

 

“是故不能说,此有彼非有”,所以通过这样观察的话,就不能够成立“此有彼非有”,一个方面是有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没有的。两方面都不能成立,都是一种颠倒,虽然不是像外道或者世间这么严重的颠倒,“一有一无”的观点毕竟是内道的观点,它有它安立的根据,一部分来讲对打破实执是有帮助作用的,但是从究竟空性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颠倒的,因为毕竟不符合于空性的实相。所以在讲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不需要害怕,因为以前佛陀也是这样讲过的,寂天论师也是这样讲过的,然后通过理论来观察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中观宗,尤其是应成派的观点观察的时候,世间上的这些人或者外道是堕在很粗大的常边和断边当中,内道的小乘和唯识宗是堕在比较微细的常断当中,像识实有,微尘实有都是常;没有粗大的法或者没有境方面也可以说是断。再观察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把唯识宗都破斥了,但是在中观应成派看来,最微细的常断见就从这方面安立的,因为他在用胜义理论观察诸法的时候,胜义理论面前分二谛,胜义谛当中有显现不空的,显现方面的法是有的,如梦如幻的显现,空性当中就完全没有显现,所以他的胜义谛面前分了二谛,显现这部分就堕入了很微细的常边,空性这部分堕入了很微细的断边。从理论方面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所以要抉择一切诸法不失坏胜义谛,不失坏世俗谛的话,应成派的观点是最为善妙的。

 

所以“此有彼非有”这方面都没办法安立,都是一种颠倒。

 

己八、明无有理由能破离边:

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会想,前面尤其是讲胜义谛当中的七品或者八品当中,中观宗通过很多理论打破了有实宗的观点,有实宗没办法回辩。虽然现在是这样一种状态,但是现在世间上还有很多人都在修学各自的教法,一旦有一天他们掌握到了破斥空性宗的观点的时候,肯定会破斥中观宗的。但是中观宗回答,永远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为什么这样讲呢?中观宗并不是安立在一个存在的角度,或者他的口才很厉害,别人怎么说都可以辩驳,他本身来讲是有过失,但是他善于掩盖,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如果出现一个比他更聪明的人,比他嘴巴更快的人,肯定能找出他的破绽,因为本身有过失,再怎么掩盖也掩盖不住的。但实际上中观宗并不是自己有过失而通过狡辩的方式去掩盖的,就因为中观宗安住在法界的实相的高度,既然是这样的角度,肯定它是离开一切过失的,你用什么样的理论,只要你承许实有,你想要通过实有的理论来破斥中观宗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里就是用很绝对,很肯定的方式给他回答,绝对不可能,“毕竟不能申”。

 

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

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

 

“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中观宗自己安住在法界实相的高度当中,有、非有、二俱、双非,这样的“诸宗”,这四种边戏都是寂灭的。如果你没有安立在法界自相,或者就堕入有边,或者就堕入无边等等,肯定是有堕边的,如果堕边就有过失。但中观宗对这样的“诸宗”,实有的宗全部都寂灭了。所以“于中欲兴难”,你在这要一种宗派当中,这样的一种境界当中想要对中观宗提出一些问难的话,“毕竟不能申”,毕竟没办法成立。

 

一方面圣天菩萨以这个颂词作为本论的结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中观宗尊胜诸方的一个缘起。“毕竟不能申”,你不管从哪个方面辩论,没办法胜利的。一方面在世间的宗派辩论的时候,没有任何宗派可以和中观宗进行辩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因为中观宗毕竟不是和别人辩论的宗派,而是调伏自心的宗派,既然如此,如果你安住在中观宗的观点当中,你生起了这样的定解,任何实执,任何烦恼,想要在中观的空性当中兴风作浪的话,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中观宗的空性绝对可以胜伏一切而获得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解脱,绝对是有这样的把握的。有这样一层意思在里面。所以说“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中观宗辩胜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讲义当中最后讲到了俄巴活佛,大家都知道是法王的一个上师,他老人家虽然没有亲自见过全知麦彭仁波切,但是他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信心是相当大的,他通过祈祷之后现见了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身,然后他自己所造的论,所弘扬的观点都是在弘扬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这个方面是很明显的。法王在他面前也听过很多教法。

 

俄巴活佛在解释“有非有俱非”的时候是通过《心经》的角度进行对应的,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应破四边,“色不异空”是破除有边,为什么这样讲呢?色不是离开空的,既然不是离开空,那么色绝对不是实实在在单独成立实有的,一旦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有边当即就破除了。“空不异色”,空也不是和色分开的,不是完全他体的。我们在破除有边的时候就得到一个空性见,这个空是不是实有的呢?不是实有的,因为“空不异色”的缘故,空是谁的空呢?实际上就是色法的空,既然有这样的体性的话就离开了无边,这个无也不是绝对没有的断灭无。

 

“色即是空”就是讲它的双运,色和空实际上是双运的,这个时候就破第三边,破除亦有亦无,众生认为在一个法上面又有有的体性,又有没有的体性,打比喻讲的时候,好像是一个黑绳和一个白绳搓起来就成了一个整体的绳子,这个整体的绳子上面又有黑绳子又有白绳子,这实际上就是众生认为在这个法上面,有的体性也有,无的体性也有,他认为这个就是双运,但是这根本不是双运。“色即是空”是说显现的色和空性二者是双运的体性,你在说色的时候就在说空,你在说空的时候就在说色,实际上它是一个本体的,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是从两个侧面进行表达的,二者实际上是一种双运,而不是一个黑绳子和一个白绳子搓在一起,两个都是有的,并不是这样的。所以这样就破了第三边。

 

“空即是色”就破第四边非有非无,在讲记当中讲非有非无比较微细,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但是在这种状态当中他认为还是有一个什么有的东西存在,所以在破他最微细的最四边的时候,“空即是色”,就是达到离戏的状态,把这种最微细的执著打破,打破之后就成立了第四步的空性,就是离戏的大空性,连双运也不执著。

 

从这四步的方式抉择离戏空性,四步抉择完之后,在行者相续当中引发一个空性正见。这个时候在抉择方面已经达到究竟了。修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方面相似去安住修行。虽然一开始行者修的时候不可能马上就安住在离戏大空性当中,但是通过轮番的方式,先破有边,安住一段时间,然后再破无边,再破第三边、第四边,四边破除的时候,因为有的执著最大,无的执著第二,再破亦有亦无,再破非有非无,最微细的非有非无都破除之后就安住在相似的离戏大空性当中,这样去安住,去串习,去修持。

 

但是以前很多上师在讲中观的时候,在安住空性的时候,时间千万不要太长了,实际上真正抉择空性见解的时候,最多初学者就安住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时间一超过一般就散乱了,所以你自己如果真正有这样的定解的时候,你认为我确确实实抉择到空性了,要安住的时候,安住的时间就是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然后马上再出来,再开始抉择,或者祈祷上师,然后再通过理论再抉择,再安住,反复反复这样修,千万不要贪多,一下子坐一两个小时,坐得好的话就落入寂止当中去了,坐得不好的话,这一两个小时就完全消耗自己的时间,寂止没安住,真正的空性见也没安住,还不如像以前的上师所开示的那样,抉择完之后安住的时间短一点,抉择的时间多一点,这样逐渐逐渐趣入,以后你很纯熟的时候就对半,最后就不需要观察,任运入定,就是在自己入定之前稍微忆念一下这个定解就够了。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定解很熟悉了,不需要再去作广大的抉择,以前我们通过很长时间已经串习了这个定解了,观察的方式已经很熟悉,修到比较纯熟的时候,在入定之前稍微忆念一下大空性的总相,然后入定,这个绝对没有任何困难的。修持的时候应该通过这个方面,以前的大德在讲的时候有这样的讲法。

 

以上就是《中观四百论》的正文,或者第二个科判的正论已经作了讲解了。

 

甲三、(末义)分二:一、由何阿阇黎作;二、由何译师翻译。

 

乙一、由何阿阇黎作:

 

【《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颂》】因为是菩萨所修持的,瑜伽是修法的意思,所以这样的四百论颂,【是大车宗阿阇黎圣天菩萨作。】“大车”是一种赞叹,像世间上的大车有很大的力量,一方面可载乘很多很多东西从此岸去往彼岸;一方面也有“大车无著”、“大车龙树”等等,从开创宗派者来讲尊称为大车。

 

乙二、由何译师翻译:

 

【此论是迦湿弥罗无比城宝藏寺中,印度堪布苏马扎拿和西藏博通显密的日称译师,由印语译藏,讲说听闻,抉择完善。】

 

“日称译师”就是巴擦尼玛扎巴,他翻译了《入中论》、《四百论》等很多中观方面的论述,他对月称菩萨的信心特别大,所以他就祈祷月称菩萨,得到月称菩萨智慧身的摄受,然后翻译了很多殊胜的中观论典。

 

“由印语译藏”通过梵语翻译成藏语的。汉文版翻译的来源是从两个时代,首先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将后八品由梵文译汉,我们现在学的后八品99%都是玄奘法师所译,其中有个别字在上师讲的时候有修改。后来在民国的时候,法尊译师将前八品由藏文译汉,我们学的前八品内容是补译的,通过这两位大德翻译家,现在我们手里有了一个很完整的《四百论》的版本,现在我们能够从《四百论》当中不管是学到世俗谛的智慧,还是学到胜义谛的智慧,都是他们这些译师的恩德,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恩德,然后感恩。

 

“讲说听闻,抉择完善”,以前翻译的时候,首先是翻译家自己对照梵文翻译一次,翻译完之后,堪布讲一次,他自己再听一次,在译本上再对一次。现在上师翻译也有这样一种方式,首先翻译,然后讲一次,下面弟子听一次,这个时候再看里面有没有错误的地方,不完善的地方,再进行校改,这就是“讲说听闻,抉择完善”。

 

以上就讲完了《中观四百论》三个科判的内容。

 

 

 

 

 

【讲记】《中观四百论》7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中观四百论》分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其中第一个科判已经通过七品的内容作了抉择,破斥常有、破斥时间等等,只要是众生相续当中种种明显的实执,都通过殊胜的理论进行了遮破,遮破之后在相续当中就产生一个空性的正见,这种空性的正见一旦生起直接就遣除了粗大的实执。没有抉择空性之前认为一切诸法都是实有的,不空的,即使听到般若经当中讲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者佛经当中讲到一切都是空性的,但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没有一个定解的话,还是有点不踏实的感觉。通过这样殊胜的理论进行观察抉择之后,就从道理上了解了一切诸法完全都是空性的,在这个基础上再以教证来印证自己的见解的话,就特别保险,特别殊胜。如果把这种了解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理论方法掌握之后,再去看《般若经》、《金刚经》、《心经》,就能够明白分开二谛是如何抉择的,名言当中有它的显现,而实际上它自己的本性是毫无自性的,没办法获得的,在行持菩萨行的同时,安住在无生空性当中,就最契合于佛经的真实密意。如果不了解这样的道理,看到佛经当中有的时候说有,有的时候又说它不可得等等,就没办法产生殊胜的定解。

 

龙树菩萨出世之后造了中观六论,通过广大的理论抉择万法的空性,直趋般若经典当中的甚深空性这部分,所以特别殊胜。龙树菩萨之后有圣天菩萨出世,然后佛护论师、月称论师、清辨论师等等,很多中观论师再再出世之后,再再弘扬大中观的意义,乃至于流传到现在,使我们后学者能够通过诸佛菩萨的理论来抉择万法的空性,这是相当殊胜的。

 

这是第一个科判广释胜义谛的道理。

 

在抉择完空性之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宗派,或者自己内心当中有些实执还没有完全清除,所以圣天菩萨又以大慈大悲心再通过一品的内容,破斥各种各样不承许诸法空性的实执,使自己内心当中树立一个更加清净的见解。这是通过第十六品教诫弟子品进行宣讲的。

 

第十六品 教诫弟子品

 

丁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分二:一、略明造论的所为;二、断除敌论余诤。

 

戊二、 (断除敌论余诤)分八:一、遣除破空性的理;二、破落边宗之实执;三、有无二者是否实有其理相同;四、破成立毕竟无宗;五、破由有空性的因喻则不应成立空;六、明开示空性的所为;七、明有无二过之执都是颠倒;八、明无有理由能破离边。

己二、(破落边宗之实执)分二:一、正破;二、破救。

 

前面中观宗通过殊胜的理论打破了他们的观点之后,他们又提出一些其他的补救方法,但是中观宗再次进行打破。

 

庚二、(破救)分二:一、不许谛实空者无由建立自宗;二、责难谛实空之宗终不可得。

 

辛一、不许谛实空者无由建立自宗:

 

无故于他宗,不能答难者,

他因破自宗,何故不自立。

 

“无故于他宗”,“无故”就是他们实有的宗派说中观宗自己根本没有一个宗派缘故,所以我们不能回答他们的提问,“于他宗”是指中观宗,中观宗成了他们的敌宗,因为中观宗自己没有承许的缘故,所以我们有实宗对于他宗(中观宗)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就不能“答难”,就是因为他自己丝毫不承认,如果他有一个宗派,有一个立足点的话,我们就可以观察他所承认的观点,去找他的破绽,就可以进行破斥。如果有一个自他二者都能够承许的方式,我们还是可以回答他们的问难的。这是首先提出敌方的观点,或者有实执的人相续当中的想法。

 

“他因破自宗,何故不自立”,“因”是指因明的理论或观点,中观宗在破斥有实宗的观点的时候,都是使用了自他所承许的观点的,或者通过因明三相的理论进行破斥的。这里为什么讲“他因破自宗”?就是回答他们的问难,他们认为中观宗没有任何承许,如果有自他承许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回答。这个时候中观宗讲,我们在破斥你们实有的观点的时候,是使用了自他二者都承许的因明当中的三相理论进行观察的,既然这样“何故不自立”?自他二者的共同点都有了,三相你也承许,我也承许的,为什么你们没有自己安立自己的宗派呢?实际上中观宗通过三相理论给他们观察的时候,推理越严密,就越使他们没办法建立有实宗的观点。

 

为什么中观宗使用三相理论呢?如果在自续派当中,他所使用的因是从正面进行回答的,对于有实宗的观点是通过自续的方式,也就是说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根据也是他宗所共同承许的,用二者都承许的方式进行辩论,打破他们的观点,抉择空性的正理。所以自续派肯定是通过正面的方式,运用因明的三相理论。

 

应成派自己不安立任何自宗,对他宗所提出的观点都是通过应成的理论进行破斥的。只要他宗承许实有,不管是世间人,或者外道,或者内道的小乘宗、唯识宗,乃至于自续派的观点,只要有微细的承认,因为不符合于法界自相的缘故,中观应成派就通过应成的理论,说你这样承认应该成为某种过失。即他给你提出问题,你自己承认的观点,如果能够安立的话,就应该成为如是如是的过失,没办法避免。对方一观察自己的观点,确实是自相矛盾的,就从这个角度破斥。这个时候中观宗有没有使用因明的理论呢?他不像自续派,没有通过三相理论安立自己的观点,但是通过对方提出的三相理论,借用对方的三相理论破对方的观点,实际上这个过程中也是有的。虽然应成派自己来讲,没有通过三相理论来正面安立应成派的见解,但是他使用了他称的三相理论,就是他人所承认的,想要安立自宗观点的三相理论,来打破他自己的观点。所以不管是自续派,还是应成派,不管是自己使用,或者是借用他人的三相理论,都是通过因明辩论的方式来进行观察破斥。

 

“他因破自宗”就从这个方面可以了解。“何故不自立”,为什么你不能安立你自己的宗派?你说的理由是中观宗没有使用自他二者都能接受的方法,他自己安住在什么都不承认当中,没办法破斥,实际上通过上面这个颂词的观察,中观宗观察破斥的时候使用了自他二者都承许的理论,既然这样的话,何故你的宗派还是没办法安立呢?按照中观察给你们提的建议,就是你们承许了诸法实有的观点,而这样的观点在法界当中根本找不到,根本不能成立,就是因为本身在究竟实相当中没有的一个法,你想要成立那肯定是有很多过失的。

 

因明的三相理论,我们以前没怎么学过,虽然以前上师讲过《量理宝藏论》,讲到第七品,还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因明的三相理论。所以通过宗因喻三者,因三相的方式进行抉择的时候,没办法广讲进行仔细的剖析。不管怎么样,在学中观的时候,如果能够借用因明的理论来推理的话,就更加严密。现在我们大家在心相续当中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想法,不管怎么样,因明的理论自己还是应该掌握,尤其是在破斥自己相续当中的邪见的时候。

 

有的时候我们认为因明就是在和别人辩论的时候,怎么样把话说得比较圆滑,滴水不漏,别人找不到破绽,自己虽然有的时候处在低劣的位置,但是怎么样通过因明的方式扭转自己的劣势,处于优势的状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辩论术,但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正确的见解。

 

在因明当中有辩论这一部分,但是如果自己会使用的话,就可以用三相理论来观察自己的实执,如果自己的这执真实能够成立的话,那必然有它的因。自己在诸法空性的立足点上面,借用因明推理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打破,首先打破粗大的实执,然后再观察破斥微细的实执,一步一步推下来的时候,得到的定解是相当稳固的。不像大概泛泛地学一下,好像是懂了,但实际上相续当中还有很多的疑点没有解决。所以对因明一定要引起重视。

 

还有一个方面,学习因明之前首先应该了解,学习因明是为了抉择法义的,不是为了观察别人的语言有什么漏洞,当然也不是为了观察自己的上师。有的时候比较危险的是学了因明之后分别念增多了,上师说一句话,马上就开始观察上师这句话是不是有不成的过失,有各种各样的过失,如果这样观察的话就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应该注意。

 

以前上师也讲过,炉霍的扎嘎活佛,就是《扎嘎山法》的作者,他摄受了很多尼众,这些尼众的因明特别厉害,她们对因明非常精通、善巧,很多大僧不敢跟她们辩论,走路都绕道而行,根本不敢从她们面前经过,一经过她们要提出辩论的话,肯定每次都是输的,没有一次赢过,所以她们的因明学得特别善巧。最后她们就通过因明去观察上师的言行,上师说一句话,马上就破斥掉,就说这句话哪个地方不对,最后扎嘎活佛没办法,又重新造一部因明,从另外一个方式去引导她们。以前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作为一个密宗行者来讲,有的时候比较容易入歧途的地方就是这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在学因明之前,也许还有一年,明年才可以学到因明,我们反复要在内心当中下一个决心,我们学因明不是为了观察其他的,不是为了观察别人的过失,乃至于最后观察上师的过失,上师的言行,这肯定是不对的。

 

学习因明是为了抉择法义,破除自己相续当中的实执,或者在有必要的时候,破斥邪说,不管是内道当中的邪说、外道当中的邪说、世间的邪说,通过因明一观察的时候,很多都是很粗大的。比如现在世间上的唯物论,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很粗大,但是如果没有掌握到因明的善巧方便的话,破起来就觉得有点困难。

 

这里强调我们在学因明之前一定要了解,上师说的话就是权威的,没有什么可以分辨的,可以观察的,从密乘弟子学法的角度来讲,上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因明的理论千万不要用上去,这样很容易使自己入于歧途。学因明绝对有很大的必要性,否则不可能历代的传承上师把因明立为求学者的必修课,不管是《释量论》、《量理宝藏论》都是必须要了解的。不学因明的话,有时候说话都不敢说,一说话就出现很多前后的漏洞,或者自己的智慧很粗大。因明抉择得很微细,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智慧再来抉择中观的空性义,绝对得到空性的见解也是相当微细,而且相当稳固的,并不是泛泛地学一下,粗大的方式了解了解。有这方面的功德,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注意。首先在自己的心里把这个位置摆正,然后通过长时间的串习和思考,学因明的时候对自己来讲可以遣除负面的因素,掌握到因明的精髓来观察诸法,获得殊胜的定解。

 

辛二、责难谛实空之宗终不可得:

 

其他有些人会这样想,在世间当中要真实安立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要遮破别人的观点是比较容易的,自己做不到,但是观察别人的过失,在整个世间来讲,非常普遍。他的意思就是说,中观宗站在他的角度给我们说很多过失,这个是很简单的,但是不确定我们就有这样的过失。他就通过世俗的规律,比如世间人对别人发过失的时候,第一个,他自己不一定做到了,第二个,别人不一定就有这个的过失。因为世间人相续当中有烦恼,他自己内心当中对谁不高兴,就开始说别人的过失,但是第一,他自己不一定避免了这个过失,第二,他所说的过失对方是不一定存在的,就是所谓的诽谤。

 

他的意思是中观宗所发的很多破因是很简单的,但是中观宗自己不一定承许诸法是大空性的,他给别人说过失的时候,说一切实有都是过失,但是他自己不一定避免了这个过失,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给有实宗发过失的时候,有实宗不一定就有他所说的这么多过失。他想从这个角度安立诸法实有。实际上从这个方面也是不能安立的。

 

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们自己思维的时候也确实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最容易看别人的过失,自己的过失怎么样也很难发现,隐藏得相当深,但是只要别人有一个很微小的缺点的时候,自己就能发现,因为这个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早就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一旦看到别人有过失的时候,马上就发现了,发现之后就很喜欢去讲,这个就是世间的一个特色,只要自己内心没有调伏,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最喜欢讲的就是别人的过失。

 

在没有学佛,没有出家之前,在世间上这个趋势也是很明显的。一旦舍弃了世间,出家或者学佛之后,又开始观察道友之间的过失,或者其他道场的道友或者上师的过失,很乐意去接受,很乐意去传播,相续当中好像感到很舒服。但实际上这个方面是完全不对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对的。学佛的过程当中应该善于发现自己这方面的毛病,还要有勇于改正的决心。这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不管困难不困难,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你如果想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果想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好的修行人的话,再难做到也要做到。

 

我们看佛陀在因地时候的传记,在布施的时候,或者在修忍辱的时候,这么难做到佛陀都做到了,做到之后就成佛了。众生就是因为难以发现,难以改正,缺乏这种决心的缘故,就很难做到,因此他的结果还是继续流转,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处。道理方面是这样讲的。

 

但是这里不是讲这个内容,这里是破除对方的观点,对方想从这个方面安立诸法实有。

 

说破因易得,是世俗虚言,

汝何缘不能,遮破真空义。

 

你说“破因易得”,遣除别人的观点的因很容易获得,但是这只是世俗上的虚言而已,如果你讲的能够成立的话,“汝何缘不能”?这个时候站在你的角度,你前面说中观宗对有实宗说破因很容易,现在换一个角度,既然“破因易得”,在你的角度来讲,你虽然没办法善巧安立自己的自宗,但是你对中观宗也容易说一些“破因”的,因为“破因易得”的缘故。但是通过什么样的因缘,你不能对中观宗说破因?你不能“遮破真空义”?你不管怎么样挣扎,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努力,真正要把真实空性的意义遮破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在佛陀宣讲空性的教义以来,虽然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宣讲了诸法大空性的意义,但是佛陀涅槃之后有一段时间是小乘兴盛的时期,大乘还没有复兴,那个时候真正空性的教义没有广大的弘扬。后面龙树菩萨出世之后开始弘扬空性的教义,撰著《中论》等等。弘扬的过程当中,和其他的外道,和世间人,和内道当中的学者、修行人,做过很多次辩论,每次都是决胜的。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理由,不可能打破真空义的。

 

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寂灭之后,他们弘扬大空性的因缘暂时中断的时候,唯识宗又兴起了,很多唯识的论师大力弘扬唯识的教义,那个时候中观宗稍微有点微弱,后面清辨论师,乃至于月称论师,又开始和唯识宗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随理唯识宗承许在胜义当中识是没办法破斥的,是实有的。他们想通过很多实有的教义来打破空性的意义,但实际上都没办法打破的。

 

我们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也看过,阿底峡有一位上师是秉持唯识见的,虽然给他教密法的修持,但是他自己是秉持唯识见的,他知道阿底峡尊者是秉持中观见,所以在他面前拼命灌输唯识的教义,阿底峡尊者因为他是上师和弟子的关系,所以表面上没有驳斥他,但是他自己后面在传记当中也是这样说的,他说:“他讲一次唯识的观点,我就对空性的教义生一次定解。”因为他根本没办法安立唯识实有的观点,全部都是空性的,他只不过当时没有敢辩论而已。

 

实际上不管是哪一个学者,没办法通过实有的观点破斥空性的教义。有的时候中观宗的弟子和有实宗的弟子辩论失败了,这并不是空性宗有什么问题,而是辩论者本身自己没有善巧地掌握空性的意义而已。比如现在我们来讲,如果碰到一个唯识宗的大论师,比如说月官论师,我们跟他辩论绝对是辩不过的,不管是从哪方面,但是我们辩不过他并不是说空性义不圆满,而是我自己没有能够善巧的掌握它的理论。

 

但是别人可能反过来说,以前很多唯识的论师也是处在这样的情况,他们本身虽然输了,但是他们的宗派没输。这个不能这样安立,因为以前中观宗和他们的辩论都是相当出名的,当时来讲都是共同承许精通一切佛法的大智者,他们自己也承许对唯识宗的教义是全盘掌握的,所以情况是不同的。如果是一个对空性的意义完全精通的人,不管是任何实有派,没办法和他辩论的。你如果承许实有的话,肯定有某种过失。

 

以前有个师父也讲过,别人给你提出很多空性的问题的时候,有些地方你还有疑惑,还没办法作圆满抉择的时候,说明你相续当中空性的定解还没有很圆满。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把空性全部精通之后,方方面面,别人不管从哪个方面给你提出实有的观点,想要破除你的空性的观点,绝对没办法。所以如果有的时候别人提出一些这方面的问题,自己不能够回答的时候,就说明自己还没有完全精通,还应该从方方面面去了解。

 

所以在和别人辩论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不能够辩胜,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还有一个角度,自己对他宗的观点没有完全了解,所以抓不到核心,到底他自己承认的核心在哪里?有时候抓不到,所以就不一定能辩胜。比如阿底峡尊者和外道辩论的时候,他碰到一个很厉害的外道,在辩论声明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外道提出的问题当时阿底峡尊者没办法回答,因为对他的观点很陌生,他当时就请了假,因为当时辩论有这样的规矩,辩论过程中可以请假,他就通过这个方便回到自己的寝室当中,对本尊作祈祷,本尊现身给他讲外道观点当中的核心部分,讲完之后他马上就通达了,然后再出来抓住他的核心,马上就破掉了。

 

讲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自己真的有心要打破别人的实执的话,他自己所承许的观点必须要抓住,针对他的核心猛厉辩论,他就肯定要输的。以前法称论师,大家都知道特别厉害的,尊胜诸方的,他自己修本尊法的时候,修的忿怒本尊,本尊现身的时候问他:“你要什么悉地?”法称论师说:“我要尊胜诸方的悉地。”他就是要打破一切外道的观点,使佛教广泛的弘扬。他和外道辩论的时候,他虽然有很大的智慧力,他自己已经获得成就,但是为了驳斥外道的观点,他曾经乔装打扮装成外道的仆人,躲在别人的床下面偷听他们的教义,弄清楚到底他们教义的真实在哪里。这个在《布顿佛教史》当中有广泛的抉择。他首先买通了外道论师的妻子,然后让她晚上问她丈夫他们宗派当中最殊胜的教义,他就躲在床底下,如果有紧要的地方,那个女人脚上有根绳子,她一动这根绳子,他马上就知道了,就仔细地倾听。他通过这个方式了解了外道当中最隐秘的部分,因为这样最隐秘的部分不可能轻易传授的,法称论师通过这个善巧方便获得了外道的观点,第二天马上就公开向外道挑战,外道论师一应战马上就输了。所以对敌宗观点的善巧了解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以前慈诚罗珠堪布给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一个佛学的初学者,刚开始入门的时候,百分之百的精力都要花在佛学方面。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如果你每天用十个小时来精进的话,这十个小时必须都是在佛法方面钻研的,外道的书籍一点都不能看。自己精通一些佛教的时候,可以把三分的时间花在外道上面。如果彻底精通的时候,那么就七分时间在外道,三分时间在内道当中,因为这个时候你对佛教的教义已经完全掌握了,精通了,这个时候你就全力去研究外道自己所承认的观点,他的核心在哪里,他最容易出现的破绽在哪里,你找到这个破绽,然后去打破他的观点。打破他的观点之后,不仅是你辩论赢了,实际上就把很多人从外道的火坑当中拯救出来,有很大的必要性。

 

有这样的一种次第,因此我们现在如果对佛法还没有很精通,全部的精力应该放在佛法上面,以后慢慢再开始接触一些外道的观点,自己也不会受影响,对众生也有很大的利益。

 

“汝何缘不能,遮破真空义”,从这个方面讲你应该能遮破,但实际上你没办法遮破的缘故,你的观点也是没办法安立的。所以能够责难谛实空的宗派始终没办法出现。以前辩论过无数次,都没办法辩胜空性宗。

 

以上是讲到“破救”的观点,第二个科判已经作了抉择。

 

己三、(有无二者是否实有其理相同)分三:一、实有空与实有两种名言成不成立相同;二、唯以假名实有其义不成;三、世间安立实有之名若是实有则世俗中有非胜义中有。

 

庚一、实有空与实有两种名言成不成立相同:

 

有名诠法有,谓法实非无,

无名表法无,法实应非有。

 

“有名诠法有”首先是对方的观点,“有名”,他说因为名称存在的缘故,或者说“这个法有的”这个名称是存在的,比如在世间上讲“某某柱子是存在的,柱子有”,这个时候就成了“有名”,就是说它的名称方面已经安立了。既然名称方面已经安立的话,名称是能诠,那么它的所诠义——“诠法”,即它所诠的法本身,比如说“这个地方有一个柱子”,我们通过这个句子宣讲,这个是能诠,就是因为能诠存在的缘故,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有的能诠知道这个地方有柱子。所以它的所诠义,这个法,像柱子等等本身就应该是有的。对方是通过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谓法实非无”,他就成立这样的有为法是“非无”的,也就是有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名”的缘故,所以诸法是实有。

 

下面中观宗观察的时候就说“无名表法无”,同样,中观宗在观察一切诸法的时候说:“这个地方柱子是不存在的。”通过无的能诠句所表诠的法也应该是没有的,所以说“法实应非有”,就是因为能表示的词句或者名称是没有的缘故,所以它所表示的法也应该是没有的。

 

这是以相同的根据进行破斥的。实有宗,或者有实执的人想通过有的名称来安立法是实有的,中观宗就说,我现在通过无的名称来安立一切法是没有的。所以这个科判就说,不管是实有空,还是实有,二者的名言成不成立都是相同的。你想要通过名称来诠的话,还是不行的,没办法安立的。这里就是从名称和意义这两个角度进行观察。

 

在观察名和义,也就是能诠句和所诠义的时候,一般的众生的实执心是相当大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很多众生,一见到物体的时候,马上就想起它的名字,比如一见到柱子这个物体的时候,柱子这个物体上面本身没有一个实有的名称存在,但是众生通过物马上引发它的名称。反过来讲,一提到名称的时候,马上就想到柱子的形象。比如现在在我们面前没有大象,但是一听到大象的名称的时候,马上脑海里面就显出一个大象的形状,众生就认为这二者是有一个实在的联系的,他就认为只要有名的时候,物肯定是有的。但是这是不是对的呢?完全不对。

 

在大乘的修法当中,比如在胜解行地,专门就有四种求的修法:求名、求物、求自性、求差别,求并不是说去追求的意思,而是从这四个方面去观察,求它们的真实义。怎么样求呢?弥勒菩萨在《庄严经论》当中告诉修行者说,胜解行地的人应该这样观察:名称是通过物体而安立的,也就是说在物体上面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名称存在,这个物体产生的时候,众生就在它上面安立一个名称,这个就叫“率尔安立”(?),不是它自性有的。一旦安立名的时候,在名上面又安立物了,提到这个名称的时候,马上就认为就是这个物体,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众生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名和物完全是一个本体的。所以这个时候弥勒菩萨说就是应该在胜解行位的时候观察这二者,名和物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根本没有。

 

如果名称和事物这二者完全是一个本体,它们二者没办法分离的话,那么在我们面前这个瓶子一打碎,这个名称当即就会消失。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名称和物体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个本体,那么瓶子这个物体本身打碎的时候,因为一体的缘故,它的名称当即就会失坏了,我们怎么看也想不起它的名称。但是实际上是什么?这个杯子打烂之后,这个名称还是可以在我们脑海里显现出来。

 

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名和物之间绝对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联系。那么这样观察有什么必要呢?打破对名和物之间的执著。名称是名称,物体是物体,是众生的分别念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了。这对破除烦恼的作用相当大。为什么这样讲呢?平时我们认为:“这个就是我”“智诚就是他”,所以别人一说智诚不好的时候,马上就生起一个嗔恨心,就认为说到我了。一提到名称,一赞叹的时候,就认为我了不起了。因为众生相续当中对这方面的执著是相当重的,不经观察的时候,他就认为一提到名称就是说这个物体本身。弥勒菩萨教我们观察,“智诚”的这个名字和物体的本身是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的。既然没有必然联系,你通过哪个方面产生傲慢或者忧虑呢?在胜解行地,资粮道、加行道的时候反复要串习这个,名和物之间没有联系的,各是各的。

 

在串习完之后,还要串习名称的自性不可得,物体本身也是不可得,这就关系到空性的教义了。通过空性的教义观察杯子的自性都是微尘,微尘也不成立等等。这样观察的时候,瓶子的自性打破了。名称也是通过自己的分别念假立,或者通过语言、文字的自性而安立的,根本也没有自性。这样就打破了名称和物体各自的体性。

 

差别,比如名称的差别,出家之前叫某某俗名,出家之后叫某某法名,这就是名称上的差别。或者瓶子的差别,长的瓶子、短的瓶子、圆的瓶子等等差别。自性都不成立,差别更不成立。

 

在胜解行地的时候反复要修持这四种,在见道的时候就可以现证它的实义。这个时候如果能了解名和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只不过是众生的分别心把它联系起来,再观察外道或者实有宗的观点,就根本没办法安立。通过这样的能诠句,或者能诠的名称,想要去诠释一个法是实有的,哪里能够安立呢?二者根本没有任何联系,都是众生分别念强加的。一个东西生产出来,然后起一个名字,这个叫瓶子、这个叫柱子等等,然后把这个名字保留下来,一旦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马上就产生实执。

 

庚二、唯以假名实有其义不成:

 

由名解法有,遂谓法非无,

因名知法无,应信法非有。

 

单单通过名称想要假立一个法是实有的话,根本不行,因为名称是假立的,想通过假立的名称安立实有的法,如何能够安立呢?没有办法。

 

对方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因为名称有的缘故,可以了解这个法也是有的,比如说这个柱子,就因为这个柱子本身有,所以我们一提到柱子的名称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寻找到柱子本身。或者有一个人说:“到房子里去把宝瓶拿出来”,说这样的名称的时候,就因为宝瓶本身就存在,所以他一进去马上就拿得到,如果这个法本身不存在的话,那么让他怎么找也找不到的。

 

但是就像前一颂所观察的一样,名称完全是假立的,怎么可能通过假立的名称而了达这个法是实有的呢?根本没有的。

 

“由名解法有”通过名称想要安立或了解这个法是实有的,“遂谓法非无”自己马上认为这个法“非无”,并不是没有的,是实有的。下面反过来观察,“因名知法无,应信法非有”,通过名称也可以知道法是没有的,比如说梦、幻等等也是名称,梦幻虽然显现,但是无有自性的。相同的道理,我们提到梦幻的时候,也应该诚信这个法是“非有”的。所以通过假立的名称实际上是没办法安立的。

 

这方面破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根据相同的理论,你怎么样承认,我们也可以这样承认。所以有和无二者是不是实有都是相同的,你想通过这个方面去安立实有,中观宗就通过没有的名称去安立无实有。

 

这个有什么必要性呢?这个时候大家各信各的就可以了,并不是这样的。中观宗通过这个理论打破他们的根据,他想要通过名称能够表法的根据来成立法实有,中观宗从这个角度来破除他的根据,并不是说大家可以各行其道。所以从这个角度安立,没办法成立一个实有的法。

 

庚三、世间安立实有之名若是实有则世俗中有非胜义中有:

 

对方这样想,名称和意义之间不应该有自相的联系,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如果名称和自相完全是一体的话,一说火的时候,自己嘴里马上就要着火;一说柱子的时候,自己嘴里马上要吐一根柱子出来,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真正他们观察的时候,他们也承许名称和意义二者之间绝对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联系。这个方面他们不敢承认。

 

这个时候他们说,能诠所诠有一定的联系,而且在世间当中是实有的法,因为能诠是实有的缘故,虽然不是一个本体,但是通过能诠所表达的意义也应该是实有的,因为二者都是实有的缘故。我们说瓶子的时候,虽然不承许能诠和所诠是一体的,前面的过失避免了,但是能诠是实有的,所以所诠也应该是实有的。我说瓶子的时候,它的所诠义在外面,没有从我嘴里出来。它的所诠义也应该是实实在在成立的。他又想通过能诠所诠实有的角度安立。他不敢承许能诠所诠是一体的,但是他想通过能诠实有,所诠实有的方式安立。

 

这个方面也是没办法安立的。

 

若由世间说,皆世间有者,

诸法有自性,何成世间有。

 

“若由世间说,皆世间有者”,只要是能够言说,能够思维的,都是世间的体性,只能够在世间有,通过胜义理论观察的时候就没办法成立,完全就成了空性了。这是首先重复他们的观点。

 

破斥的时候说“诸法有自性,何成世间有”?一切诸法有自性并不是在世间当中成立的。为什么这样讲?成立诸法有自性的时候,都是成立在胜义谛当中,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世间当中所安立的实有的名称,如果能够成立的话,应该成了世间实有,而不应该是胜义实有。你想安立的观点是诸法在胜义当中有自性,但是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观察的时候,二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是胜义当中的法,世间名言是没办法表达的,按照你们的理论思路观察,就因为世间当中能诠所诠是实有的,所以世间当中诸法有自性,就应该安立诸法是实有的,但是在观察的时候,这方面单单是世间的体性。当一个论师,或者一个外道在说一切诸法有自性的时候,这是世间的能诠,既然能诠是世间的话,那么“诸法有自性”应该安立在名言当中,在世间当中成立,不应该说在胜义当中诸法有自性。

 

中观论师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观察。所以说“何成世间有”?但实际上真正的“世间有”根本没办法安立的。没办法安立在世间当中有一个实有的法,为什么这里说“诸法有自性,何成世间有”?按照对方的思路推下来的时候,好像就应该成了“世间有”,但是他们自己承不承认呢?他们自己说一切诸法在胜义当中是有自性的,根本没有说一切诸法是在世间当中有自性的。比如数论外道的观点,他们自己也承许二谛的,但是他在世间当中的二十三谛到底是不是像胜义当中一样根本不变化的实有呢?不是的。他说这个是世俗法,是可以变化,可以隐没,可以消尽的。所以从外道自己的观点来讲,他都是承许诸法在胜义谛当中是有自性的,根本不承许在世间当中有。但是按照你们的理论观察起来的时候,“诸法有自性”就应该成了“世间有”了,不应该在胜义当中有。

 

所以哪个方面承许都不对,如果是世间当中实有的话,违背你自己的自宗了,或者从根本上失坏胜义当中有自性的法。但是按照你的理论观察的时候就应该成为世间当中有,你想要安立诸法在胜义当中有自性,你的能诠和所诠根本没有关系。你的能诠说一切诸法是实有的,但是你的所诠,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胜义当中应该有自性,这个时候通过你的理论观察,你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只能安立诸法在世间当中有,不能安立在胜义当中有。中观宗是从这个方面进行破斥的。

 

己四、(破成立毕竟无宗)分二:一、破由遮诸法实有即成立毕竟无;二、由诸法无实体便执无实体为有自性也不合理。

 

“破成立毕竟无宗”,对方或者实有宗,或者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实执,想要通过中观宗安立诸法无自性的观点,给中观宗发一个断见的过失,但这个方面也是安立不上的。“成立毕竟无宗”就是他们想要给中观宗安立毕竟没有,毕竟是断灭的无的宗派,他想安立这个,所以中观宗打破这个诤论。

 

庚一、破由遮诸法实有即成立毕竟无:

 

谤诸法为无,可堕于无见,

唯蠲诸妄执,如何说堕无。

 

“谤诸法为无,可堕于无见”是他们的观点,他们说中观宗承许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无有自性的,或者说完全都是没有的,既然是完全没有的话,这个很明显已经堕入了断见。“可堕于无见”,可以通过你们的承许安立中观宗的观点已经“堕于无见”,已经堕入了断灭见。既然堕入了断灭见,那么肯定和现量违背了。你们中观宗还要承许二谛,你说世俗谛当中还有显现的,胜义谛当中还有一个智慧可以了达,或者在真正现证最究竟的胜义谛的时候,成立了现前佛果,佛果还有身智,还有种种利生的事业,这个完全是有的,但是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完全成了断灭,既然成了断灭,那么世俗谛当中就不可能显现,佛陀成佛之后也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你们难道没有这样的过失吗?

 

根本不成为断灭的过失,“唯蠲诸妄执,如何说堕无”?中观宗自己的精要的观点就是“蠲诸妄执”,“蠲”就是断除、消除的意思,中观宗自己的观点只是把一切妄执消除了而已。根本没有堕入到断灭无的过失当中。前面我们大概讲了断灭的体相,在这个颂词当中也是提到了,龙树菩萨《中论》当中也是讲到了。到底什么是断灭呢?先有后无叫断灭。如果一个人执著这个法首先是根本不空的东西,实实在在有的,然后它断灭掉了,这个叫断灭边,首先有,然后没有。中观宗是不是首先承认一切诸法都是实有不空的,然后再通过理论一个一个打破?绝对不是这样的。这里讲得很清楚“唯蠲诸妄执”,中观宗自己承许一切诸法无始以来自性本空,不管什么法,自性来讲从来一切都是空性的,只不过通过众生的业力,相续当中的习气显现了如梦如幻的法,然后众生再去实执它,中观宗就是把这个实执去掉,让众生认识到本身是什么状态,本身就是空性的状态。

 

比如虚空当中本来就是没有云的,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云彩,最后云彩消尽的时候也没有云彩,中间的时候因缘聚合了。比如一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天很蓝很蓝,一点云彩都没有,中午的时候突然就开始从西边飘过来大片大片的云彩,下午的时候把整个天空全部盖满了,最后在黄昏的时候吹大风,把它全部吹跑了。那么在初中后三位当中到底云彩的自性找得到吗?完全都是找不到的,只不过中间的时候通过因缘聚合而显现了云彩而已,实际上在虚空自己的体性来讲,刚开始的时候,中间的时候,最后的时候,三位根本没有变化过。风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虚空当中的垢染去掉,并不是说这个云彩本身是实实在在有的,然后再通过风把它去掉。

 

一切诸法从本以来都是空性的,空性的体性从来不变化,既然这样,众生正处在迷乱位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我们是众生,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面前显现的很多众生,有情界、器世界、烦恼等等都显现出来了,那么正在显现这个法的时候,是不是它就是实有的?完全都是不空的实有法?然后再通过中观的理论一个个观察,然后再去积累资粮把实有的东西像凿石头一样慢慢凿掉,最后就没有了?绝对不是这样的。正在显现的时候,它本性也是空性的,但是众生认识不到这个问题,中观宗就是让众生认识到,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体性就是空性的,就是明空无二或者现空无二的体性。

 

所以“如何说堕无”?根本不符合先有后无的断灭的体相。中观宗并不是说一切诸法先有后没有,他说一切诸法本身就是没有的,就抉择这个本身的状态,遣除众生相续当中的“妄执”,“如何说堕无”?诸法无自性绝对不是堕入到无边,这个方面必须要认识到。讲义当中引用龙树菩萨的观点,没有堕入断无的边就是因为根本不是先有后无的观点,所以根本没有断灭的过失。

 

 

 

 

 

为什么日月食是极为重要的修法时机呢?《时轮金刚》认为,外在的日、月,是人体内在气脉明点的一种投影。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呼吸次数是21600次,其中绝大多数是业气,智慧气的比例很少。但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多数业气就变成了智慧气,气脉明点运行处于特殊阶段,在这时候精进修行,其效果会非比寻常!

 

——索达吉堪布2011年6月30日

 

《时轮金刚》中说,在出现日食或月食的日子里,无论作任何善行,功德均会成千上万倍增长。汉地的《苏悉地经》亦云:“于月蚀时,成就最上之物;于日蚀时,通上中下成就之物。”故希望大家把握良机,精进行持善法!

 

——索达吉堪布2014年4月14日

 

 

5月16日是藏历三月十五,阿弥陀佛加持日,作何善恶成百万倍。

让我们——

行善 吃素 放生 

供灯 护戒 持咒

祈愿世界和平,疾疫消除,一切有情众生安乐吉祥!

 

【新译】普贤如来愿文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

受持八关斋戒仪轨

【网络开示】八关斋戒

戒律专题

2022年藏汉日历对照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本师释迦牟尼佛。

达雅塔 嗡 牟尼牟尼 玛哈牟纳耶 梭哈

图片图片图片

 

 

 

师领诵《释尊修法仪轨》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讲解

 

汉文念诵:

 

  

嗡桑巴Ra 桑巴Ra,波玛纳萨Ra,玛哈臧巴巴吽帕的所哈。(三遍)

 

那莫革热夏迦牟那耶

 

如《三摩地王经》云:“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又云:“身体宛若纯金色,世间怙主极庄严,何者之心专注此,菩萨彼者即入定。”随念我等无比本师释尊之修法,首先念诵皈依偈:

 

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                  乃至菩提之间永皈依
向切瓦德达讷嘉森切                 
切殊胜佛法及僧众
达给滚地吉波索南吉                 
以我修行念诵之福德
桌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众生愿成就佛果

 

之后发心、修四无量心,意念诸法现而无自性之义中念诵:

 

阿                                                

结美东巴涅当定炯各                  无生空性以及缘起性
囊瓦嘎美荣杰杰咪策                 
显现不灭双运幻化相
让顿南卡秋珍嘉促魏                 
自前虚空如海供云中
仁钦桑彻巴涅达活当                 
观想宝狮座莲日月上
敦巴聪美夏迦桑给讷                 
无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色杰多坚灿当慧夏丹                 
身为金色具足相随好
秋故森所多吉杰仲叶                 
身着三衣金刚跏趺坐
夏意萨伦夏嘉拉匠向                 
右手压地手印妙舒展
夏云年雅德贼隆惹南                 
左手等印持执甘露钵
色杰热达惹杰华巴瓦                 
宛如金山威严极耀眼
耶希哦惹扎威夸央恰                 
智慧光芒遍布虚空界
涅沃这嘉内旦吉哲所                 
八大菩萨十六罗汉等
啪措嘉促括吉永果央                 
如海圣众眷属皆围绕
沾巴暂吉哲意塔尼类                 
仅念解脱有寂之二边
南桌逮瓦巧各华作瓦                 
赐予殊胜吉祥之大乐
嘉根迪波达涅钦波萨                 
皈依处之总集大主尊

 

如是观想佛陀身,结果马上想到佛真正安住在自前虚空中,因诸佛之智慧身何时何地都无有远近故。观想佛于何处佛必定安住于彼处。经中云:“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观想佛陀,所积之资粮也不会耗尽,善根不会虚耗。《华严经》中云:“闻见供养彼等佛,无量福德将增上,断诸烦恼轮回苦,此善中间不穷尽。”于佛前如何发愿也会如是实现。《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对此中所说之理生起稳固定解。

 

再念诵:

 

酿吉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达烟果森给措龙秀吉               
自他三门善根及受用
根让秋波准德莫内钵               
观为普贤供云而奉献
托美内萨德洞玛利巴               
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
酿内玖巴扎布所所夏               
则以猛烈悔心分别忏
帕当所苏结悟给瓦讷               
于诸圣者以及凡夫众
迪森萨拉吉色叶让噢               
三时所积善根作随喜
RA匠嘉切秋杰括路策             
祈请十方一切佛菩萨
效吉锦么恰巴果德所               
恒转甚深广大之法轮
巧讷南夸达魏耶希格               
汝如虚空般之智慧身
迪森破杰美巴叶莫杰               
虽住三世无有迁变中
德协囊噢结杰策敦匠               
然于所化前示生灭相
哲波惹格达德囊瓦作               
恒时显现幻化之色身
达给迪森萨波给措吉               
我以三世所积之善根
夸恰桌瓦根拉潘拉德               
愿利遍布虚空界有情
秋杰嘉波达巴尼学匠               
令释尊您恒时生欢喜
秋吉嘉威果旁托巴效               
获得法王如来之果位
达嘉涅咪桌瓦棍美南               
无有怙主我等浊世众
特吉拉白荣威瓜珍类               
蒙以悲心摄受之恩德
央当迪德仁钦南森杰               
此刹此时一切三宝相
囊瓦杰涅切杰陈类涅               
均是佛陀您之事业也
逮协嘉巧聪美吉波热               
故于无等唯一胜依怙
叶其达倍酿内所逮那               
虔诚信仰诚心而祈祷
温杰丹嘉钦波玛涅瓦               
莫忘昔日所发大誓愿
向切瓦德特吉吉怎作               
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摄

 

灿久巴当荣迪 波锦 吉敦波 格类耶西 杰哦惹那 措波 囊瓦钦布 达当森坚 坛加 杰哲巴坛 加萨央塔巴钦布蓝杰云丹策银德吉逮协么多 波萨 伦巴三拉

(观想依靠持诵名号、念诵陀罗尼咒之缘以本师之身中放射种种智慧大光芒遣除我与一切众生之诸罪障,并如理生起大乘道功德而获得不退转果位)

 

以猛烈虔诚的信心观想释尊真正身相,一缘专注其身而尽力念诵:

 

喇嘛敦巴炯 丹迪得银夏 巴扎 炯巴央 达巴 作波桑吉华 嘉瓦夏迦 特巴拉 香擦洛巧多 嘉森切哦
(顶礼、供养、皈依、本师、出有坏、善逝、应供、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

以恳切祈请之方式尽力持诵《小般若经》中所说的陀罗尼咒:

达雅塔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娑哈

 

再尽力念诵: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娑哈

 

此等之时随念释尊的功德,以信心一缘专注其明显身相而诵一遍:

 

平时尽力精进念诵。座间时根据情况供曼茶罗,诵各种释尊赞,阅《大悲白莲经》《广大游舞经》各种《释尊传》《如来一百零八种名号》等,尽力随意读诵经典,一切善根以回向无上菩提及发愿印持。总之,行住坐卧一切时分都应当忆念本师,夜间也观想释尊之真实身体发光照耀诸方如同极为晴朗之白昼时一般,于此境界中入眠。平时也随念释尊昔日如何发心的情形,勤随三世诸佛大菩萨事迹,坚持珍宝菩提心之誓愿而行持菩萨行,尤其尽力勤修止观瑜伽,如此将使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有意义。经中说仅以听闻我等本师之名号也逐渐于大菩提道中不退转。《小般若经》中说:“诸佛皆从此陀罗尼咒中生,释迦佛亦依此陀罗尼咒之威力而成佛,观世音依此现前菩萨胜果,仅仅听闻此陀罗尼咒也将无勤获得广大福德并清净一切业障。若修密咒,则无有魔障而成就。” 其余经典中也说念诵一遍此陀罗尼咒可清净俱胝八万劫中所造的一切罪业等具无量功德利益,此乃释迦如来之殊胜心咒。对释尊如何生起信心及止观之修法其它论典中有宣说。(即于《释尊广传白莲花论》中有宣说)

 

此修法仪轨是具三学宝藏之文邬金丹增诺吾供养吉祥哈达恳切劝请,我也铭记于心。最近文仁波切又委托晋美班玛德钦活佛,其以纯金、吉祥哈达等供品请求速疾完成此修法仪轨。应此二位大德劝请,于殊胜本师有不退信心、浊世名相说法者、释迦世尊之弟子麦彭嘉扬嘉措,铁鼠年神变月初八于石渠多吉攀修神山附近圆满宝珠寺院造毕。愿依此不断弘法利生,令见闻念触此仪轨之一切众生相续中真正获得本师佛之无量加持。愿吉祥!

 

得瓦谢巴切格吉札当                  善逝如来汝之身
括当格才擦当央堪当                 
眷属寿命与刹土
切杰参巧让波吉札瓦                 
殊胜妙相等功德
得札括那达所杰瓦效                 
唯愿我等成如是 

 

 

 

我记得人们常来看我的上师蒋扬钦哲,只为了请求他在他们去世时给予引导。他在整个西藏,尤其是东部的康省(Kham),非常受人爱戴和尊敬,有人甚至旅行好几个月,只求见他一面,在他们去世之前获得他一次的加持。我所有的上师都以下面这句话为忠告,那正是你在临终时所最需要的:“放下执著和嗔恨。保持你的清净心。把你的心和佛的心结合为一。”

 

整个佛教对于临终那一刻的态度,可以归结成莲花生大士在《中阴闻教得度》中所说的偈子:

 

现在临终中阴已降临在我身上,我将放弃一切攀缘、欲望和执著,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

 

并把我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

 

当我离开这个血肉和合的躯体时,

 

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

 

在死亡的时候,有两件事情最重要:我们在一生中做了哪些事,我们在当时处于什么心境。即使累积了很多恶业,但如果在死时确能改变心境,还是可以决定性地影响我们的未来,并转化我们的业,因为死亡的那一刻是净化业力非常强有力的时机。

 

死亡的那一刻

 

记住储藏在我们凡夫心基础地的一切习气,随即都可以受任何影响而活跃起来;少许的刺激就可以带出我们本能的、习惯性的反应。在死亡的那一刻,尤其如此。GULU喇嘛如此说明:

 

在死亡的时候,长久以来所熟悉的态度通常都会先表达出来,并导引再生的方向。同理,因为害怕自我将不存在,所以人们就对自我产生强烈的执著。这种执著形成两世之间中阴身的缘,对于身体的喜爱,反过来变成建立中阴身的原因。

 

因此,去世的心境很重要。即使我们曾经造恶业,如果死亡时是处于善的心境,将可改善我们的下一世;即使我们曾经善用生命,如果死亡时心境慌乱痛苦,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表示:死亡前的最后念头和情绪,对于我们的立即未来,会产生极端强有力的决定性影响。正如疯子的心被幻想整个占住,幻想会一再地回来;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设防的,暴露于当时主宰我们的任何念头。最后一个念头或情绪,会被极端放大,淹没我们的整个认知。因此,上师们强调当我们去世时,四周环境的品质非常重要。对于亲友,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启发正面的情绪和神圣的感觉,如爱、慈悲和恭敬,尽量帮助他们“放下攀缘、欲望和执著”。

 

放下执著

 

一个人去世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放下内外的一切,在那个关键时刻,心没有什么欲望、攀缘和执著好牵挂。因此,在去世之前,必须尽力解脱我们对一切财物、朋友和亲人的执著。我们无法带走任何东西,所以可以事先计划把拥有的一切当作礼物送走,或捐赠给慈善机构。

 

在西藏,上师们在意识离开肉体之前,都会指示他们将要把哪些东西供养给其他上师。有时候,有意在未来转世的上师,会留下一堆东西给他的来世,事先他会清楚指示他要留下什么。我认为我们必须清楚交代如何分配遗产。这些愿望必须尽可能表达清楚。否则死后,如果你在受生中阴,看见你的亲戚为了遗产而争吵,或者把你的金钱做不当使用,这种情形将扰乱到你。因此,清楚地说明你要捐出多少钱做慈善用途,或各种修行目的,或送给你的一位亲人。把每一件事都安排清楚,巨细靡遗,这样你才可以放心,真正放下。

 

我曾经说过,当我们去世时,四周的气氛要尽可能安详,这是很重要的。因此,西藏上师说,悲伤的亲友绝对不可以出现在临终者的床边,以防他们情绪激动而扰乱了临终者死亡那一刻的平静。临终关怀的工作者曾经告诉我说,有些临终者会要求在他们要过世时,亲近的家人不要探视他们,就是因为怕会引起痛苦的感觉和强烈的执著。有时候,家人会很难理解这一点;他们也许会觉得不再被临终者所爱了。然而,必须记住,亲爱的人一出现,可能会在临终者身上引起强烈的执著感,使他更难放下。

 

当我们就在所爱的人的床边,眼睁睁看着他离开人间,强忍悲痛不哭出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我奉劝每个人尽力和临终者在死亡来临前一起把执著和悲痛处理掉:一起哭出来,表达出你们的爱,说再见,但试着在死亡时刻真正来临前,完成这个过程。可能的话,亲友最好在临终者断气的那一刻不要过度表露悲伤,因为临终者的意识在那一瞬间特别脆弱。《中阴闻教得度》说:你在临终者的床边啜泣,也不必担心;这是没办法的事,你没有理由感到懊恼和罪恶。

 

我的大姑妈阿妮贝露(AniPelu)修行很有成就。她亲近过当时的几位传奇性上师,尤其是蒋扬钦哲,他写了〈开示心要〉送给她。她的身体结实浑圆,十足像我们家的老板,有美丽高贵的脸,也有修行人潇洒甚至是率直的性格。她是一位很能干的女人,直接掌管家里的事务。但就在她去世前一个月,她以最动人的方式,做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忙碌一辈子的她,突然安静而自在地放下一切。她似乎一直都在禅定的状态中,持续吟唱她从大圆满传承圣者龙清巴的著作中摘出的喜爱句子。她一向喜欢吃肉,但过世之前,却一点也不碰肉。她是她的世界中的皇后,很少人会把她看成修行人(yogini)。她却在临终前,表现出她的本来面目,我永远不会忘记她在那些日子里所散发出来的深度安详。

 

阿妮贝露在许多方面都是我的保护天使;我想她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特别喜欢我。我的父亲是蒋扬钦哲的秘书,异常地忙碌;我的母亲也是忙于她的庞大家务,并不会想到阿妮贝露从不忘记的事。阿妮贝露常问我的上师:“这个小孩长大后,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会过得好吗?他会有障碍吗?”有时候他会回答,说些如果她不在那里烦他就不会说的事。

 

阿妮贝露在她生命的终点,表现出非常的庄严宁静,修行也很稳定,但即使像她这么有修行的人,临终时还是叫我不要出现,唯恐她对我的爱引起她瞬间的执著。这显示她如何认真实践她所敬爱的上师蒋扬钦哲的〈开示心要〉:“在死亡的那一刻,放下一切执著和嗔恨的念头。”

 

进入清明的觉察

 

她的妹妹阿妮丽露(AniRilu)也是修行一辈子,亲近同样的伟大上师。她有一本厚厚的祷词,整天诵念和修行。她常常打瞌睡,醒来后又接着修刚才中断的地方。整天整夜她都做相同的事,因此她的睡眠总是断断续续的,常常是在晚上做早课,在早上做晚课。她的姐姐贝露是远比她果断而次序井然的人,在她晚年时,无法忍受妹妹这种无止境的日夜颠倒。对她说:“为什么你不在早上做早课,在晚上做晚课,像其他人一样,把灯熄掉上床睡觉呢?”阿妮丽露就喃喃而言:“是……是。”但还是依然故我。

 

当时我是站在阿妮贝露这一边的,但现在我却看到了阿妮丽露的智慧。她整个人投入修行之中,她的生命变成持续不断的祷词长流。事实上,我认为她的修行已经强到连做梦也在诵念,任何人修持到这种程度,将有很好的机会在中阴身里解脱。

 

阿妮丽露的去世,跟她在世时同样安详宁静。她已经病了一阵子,一个冬天的早晨,大约九点左右,我的师母感觉到丽露很快就要过世。虽然当时她已经不能说话了,但仍然保持清醒。有人受命立即跑去请来住在附近的出色上师杜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Rinpoche),为她做最后的指导和修颇瓦法。

 

在我们家里有一位老人名叫阿贝多杰(A-peDorje),一九八九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他在我们家为五代人工作,他有祖父般的智慧和常识、非比寻常的道德力量和好心肠、调解争论的天赋;这些特色使得他成为我心目中西藏一切善事的象征:一位粗壮、世俗、平凡而自然遵守教法精神的人。我小时候,他教我很多,尤其是强调一定要对别人好,即使别人伤害你,也不可以怀恨。他有天生的秉赋,能以最简单的方式传达精神价值;他几乎可以诱使你展现一切潜能。阿贝多杰是一位说故事的高手,他可以讲述格萨尔王史诗中的神话故事和英勇传奇,让小时候的我深深着迷。不管他走到那里,都会带来轻松的气氛、喜悦和幽默,让任何困难的情境变得不那么复杂。我记得,即使他接近八十岁时,他还那么轻快活泼,每天都还出去买东西,几乎到他去世为止。

 

阿贝多杰通常是每天早晨九点左右出外采购。他听说阿妮丽露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就来到她的房间。他有大声说话、几乎是喊叫的习惯。“阿妮丽露,”他大声叫,她张开眼睛。“我亲爱的女孩,”他以迷人的微笑热情看着她:“现在是你表现真勇气的时刻了,不要害怕,不要动摇。你的福报真大,能够亲近这么多的伟大上师,从他们那儿接受教法。不仅如此,你也有非常珍贵的机会修行。你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呢?现在,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记住教法心要,尤其是上师们教给你的临终开示。记在心中,不要散乱。”

 

“不必为我们操心,我们都很好。我现在就要去买东西了,也许当我回来时,就看不到你了。因此,我要向你说再见啦。”说完话,他露齿大笑。阿妮丽露神智还是清醒的,他说话的样子让她微笑着点头接受。

 

阿贝多杰知道,当我们接近死亡时,必须要把我们的一切修行浓缩成一个“心要法门”。他对阿妮丽露所说的话,就是莲花生大士临终开示偈的第三行:“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

 

有些人已经认证了心性,并在修行中加以稳定,对他们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安住在本觉的状态中。如果你没有那种稳定性,就要在你的内心深处记住教法的精华,尤其是最重要的临终法要。牢记在心中,想到你的上师,当你死亡的那一刻,把你的心和他结合为一。

 

临终开示

 

最常用来突显临终中阴的影像,就是一位美丽的女演员坐在镜子前面。她的最后演出即将开始,在走上舞台之前,做最后一次的化妆和查看自己的模样。同样的情形,在死亡的那一刻,上师再度向我们介绍教法的主要真理--在心性的镜子中--并向我们直接指出修行的心要。如果上师不在场,也必须有跟我们结善缘的道友在场提醒我们。

 

据说,这种教授的最佳时机是在外呼吸已经停止,而“内呼吸”尚未结束之前,虽然最安全的作法是在意识完全消失之前,分解过程尚在进行之中就要开始。如果在你死亡之前,没有机会见到上师,你就需要事先接受这些开示,并熟悉它。

 

如果上师就在临终者的床边,在我们的传统里,他就会依下述次序来做。首先,上师会宣布:“哦!觉悟家族的儿女,专心倾听……”然后带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过分解的过程,他会以强烈的措辞,有力而清晰地强调开示的心要,让我们在心中留下强烈的印象,并要求我们安住在心性中。如果我们做不到,而我们熟悉颇瓦法,他就会提醒我们修颇瓦法;否则,他就会替我们修颇瓦法。然后,上师会采取进一步的预防措施,说明死后中阴经验的性质,并强调它们全都是我们自心的投影,以信心激励我们要在此刻认证这一点:“哦!儿女,不管你看到什么,不管它有多么恐怖,认证它是你自己的投影,认证它是你自己心的光芒、自然光。”最后,上师将教导我们记住诸佛的净土,生起恭敬心,祈祷往生佛土。上师将复诵教法三次,停留在本觉之中,把他的加持导向临终的弟子。

 

临终修习

 

临终有三个主要的修习:

 

  • 上策,安住在心性之中,或引发吾人修行的心要。

 

  • 中策,修转换意识的颇瓦法。

 

  • 下策,依赖祈祷、恭敬心、发愿的力量,以及觉者的加持。

 

诚如我所说过的,大圆满法的无上修行者,已经在他们还活着时完全证悟心性。因此,当他们去世时,只需要继续安住在那个本觉的状态中,因为他们已经证得了诸佛的智慧心。对他们来说,死亡是终极解脱的时刻——证悟的巅峰时刻,修行的极致。《中阴闻教得度》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提醒这种修行者;“哦!大师,现在地光明已经发出。认证它,安住在修习之中。”

 

那些已经完成大圆满法修行的人,据说死时“就像新生的婴儿”,对于死亡一点牵挂都没有。他们不需要关心什么时候或在什么地方死亡,他们也不需要任何的教法、开示或提醒。

 

“利根的中等修行人”,死时“就像街上的乞丐”。没有人注意他们,没有什么事干扰他们。由于他们修行上的稳定功夫,他们绝对不受四周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在忙碌的医院里,或是在慌乱吵杂的家中,他们都可以死得同样自在。

 

我将永远不会忘记我在西藏所认识的一位老瑜伽行者。他就像德国童话故事中穿花衣服的吹笛手,所有的小孩都会跟着他到处走。不管他走到哪里,都会唱歌,吸引整个社区的人围绕在四周,他就教他们修行和念诵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OmMANiPADMeHUm)。他有一个大咒轮,每当有人送东西给他时,他就把它缝在衣服里,最后当他走动时,看来就像大咒轮。我也记得,他有一只狗随着他到处走。他把那只狗当人看待,和狗吃同一个钵里的东西,狗睡在他旁边,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甚至经常对他说话。

 

没有多少人真正理会他,有些人称他“疯行者”,但很多喇嘛却对他评价相当高,要我们不可以轻视他。我的祖父和我的家人,都很尊敬他,常常把他请进佛堂,供养他茶和饼。西藏有一个风俗,不可以空手去拜访人家,有一天,在饮茶当中,他停下来说:“哦!很抱歉,我几乎忘记了……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他拿出我祖父刚才送给他的饼和哈达,当作礼物还送给我祖父。

 

通常他都是睡在户外。有一天,就在佐钦寺的附近,他过世了:他的狗在他旁边,正好是在街道中央的一堆垃圾里。没有人预料到接下来发生的事,但许多人都亲眼看到,在他的身体四周,出现耀眼的彩虹光环。

 

据说,中根器的中等修行人,死时就像野兽或狮子,死在雪山上,死在山洞或空谷里。他们可以完全照顾自己,喜欢到荒凉的地方,静静地去世,不受亲友的干扰或照顾。

 

像这些有成就的修行人,上师都会提醒他们在濒临死亡时,应该修哪些法。这里有两个来自大圆满传统的例子。第一个例子,修行人应该以“睡狮的姿势”躺下来,然后把他们的觉察力集中在眼睛,凝视他前面的天空。保持不动心,安住在那种状态中,让他们的本觉与真性的本初空间融合。当死亡的地光明生起时,他们就很自然地流入地光明,证得觉悟。

 

但这种修法只有那些修行已经稳定心性的证悟者才做得到。对于那些还没有达到这种圆满境界的人来说,则需要比较正式的专注方法:观想他们的意识是白色的字母“啊”,从中脉射出,经过他们的顶轮进入佛土。这就是转换意识的颇瓦法,也是我的上师在左顿喇嘛去世时为他修的法。

 

成功做完这两种修行之一的人,仍然会经历肉体的死亡过程,但不会经过接下来的中阴境界。

 

颇瓦法:意识的转换

 

现在临终中阴已降临在我身上,我将放弃一切攀缘、欲望和执著,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并把我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当我离开血肉和合的躯体时,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

 

“把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指的是颇瓦法,这是最常为临终者修的法门,这个特别开示和临终中阴有关。颇瓦法是几世纪来帮助临终者和为死亡而做准备的相应法和禅定法。它的原则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修行者要把他的意识射出,与佛的智慧心相结合,进入莲花生大士所谓“本觉的虚空中”。这个法门可以由个人来修,也可以由具格上师或良好的修行者替他修。

 

颇瓦法有很多种,以适合不同个人根器、经验和训练。但是最普遍的颇瓦法,称为“三认证的颇瓦法”:认证我们的中脉是道路;认识我们的意识是旅行者;认证佛土是目的地。

 

一般负有工作和家庭责任的西藏人,无法奉献他们的一生在研究和修行上,但他们对于教法却有坚强的信心和信赖。当他们的儿女长大后,他们也接近生命的终点——西方人称为“退休”——就会常常去朝圣或拜见上师,专心修行;他们往往都会修颇瓦法,为死亡作准备。颇瓦法常常被称为不必一生修禅定就能证得觉悟的方法。

 

在颇瓦法的修行中,启请的中心是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信仰在中国、日本、西藏和喜马拉雅山都非常普遍。他是莲花部的本初佛,而莲花部就是人类所属的佛族;阿弥陀佛代表我们清净的本性,象征欲望——人类最主要的情绪的转化。深入一点来说,阿弥陀佛是我们无限、光明的心性。人死后,在地光明发出的那一刻,心的真性就会显现出来,但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熟悉得可以认证它。佛陀教我们如何启请光的象征——阿弥陀佛,是多么善巧方便和慈悲啊!

 

这里并不适合说明传统颇瓦法修习的细节,因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由具格上师指导方能修颇瓦法。如果没有适当的指导,千万不要自己修。

 

在人死的时候,骑在“气”上而需要一个孔离开肉体的意识,可以经由九孔之中的任何一孔离开。它所采取的途径,完全决定了死者即将转生到哪一道。如果它是由顶轮离开,他就会往生净土,在那儿可渐渐修到觉悟。

 

我必须再强调一次,只有在能够给予加持的具格上师指导下,才能够修颇瓦法。要想修成颇瓦法,不需要太多的知识或深度的证悟,只需要恭敬心、慈悲心、专一的观想,和深深的感觉阿弥陀佛示现。学生接受教法,然后修持,一直到成就的征象出现为止。这些征象包括头顶发痒、头痛、出现明澈的液体,头顶周围有发胀或柔软的感觉,或甚至头顶打开一个小洞,传统上可以用一根草插入小洞里,以测验或衡量修行的成功程度。

 

最近有一群定居在瑞士的西藏老年在家人,接受一位著名颇瓦法上师的训练。他们的孩子都是在瑞士长大的,怀疑这个法门的效力。但他们都非常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父母在十天的颇瓦法修行之后,改变很大,也出现上面所说的某些成就征象。

 

有关颇瓦法对于身心的影响,日本科学家元山博博士(Dr.HiroshiMotoyama)已经完成研究。他发现,在修颇瓦法时,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和经络系统都会产生生理变化。其中一项发现是:气在颇瓦法上师身上经络流动的模式,很类似具有强大第六感能力的人。他也从脑电图的测量中发现,修颇瓦法时的脑波,跟修其他禅定方法的瑜伽行者大为不同。这些发现显示颇瓦法会刺激下视丘,并停止一般的意识活动,以便经验到深度的禅定状态。

 

有时候,透过颇瓦法的加持,一般人也可以有强大的视觉经验。他们会瞥见佛土的安详和光,也会看到阿弥陀佛,这些都是类似濒死经验的情形。同时,就像在濒死经验之中一般,颇瓦法修习成功也可以在面对死亡的时刻,产生信心和不畏惧。

 

我在前一章所说明的基本颇瓦法修习,对于活人和对于死亡的那一刻,都具有同等的治疗效果,随时都可以修,不会有什么危险。不过,传统颇瓦法的修习,掌握时机最为重要。譬如,如果一个人在自然死亡之前,确实把意识转换,那就等于自杀。重点是修颇瓦法的时机,应该是在外呼吸已经停止,内呼吸还在进行的时候;但最安全的作法是在分解过程(详见下章)之中就开始修颇瓦法,然后重复修几次。

 

因此,当一位已经修成传统颇瓦法的上师在为临终者修法时,他会观想临终者的意识,然后导引意识从顶轮射出,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时机要对,不可以太早不过,修行很有成就的老僧,具有死亡过程的知识,可以查核各细节,如脉、气的流动和身体的热气,以确知修颇瓦法时机已经来到。如果要请上师替临终者转换意识,就必须尽早通知,因为即使是隔一段距离,颇瓦法也可以发生功效。

 

许多修习颇瓦法的障碍也许会出现。因为任何不好的心态,或甚至是对财物生起最微细的渴望,都将是死亡来临时修颇瓦法的障碍,所以你必须试着不要让任何最微小的恶念或欲望所主宰。在西藏,人们相信如果在临终者的房间还有任何由动物的皮或毛所做成的东西时,颇瓦法就很难修成功。最后,因为烟——或任何一种药——具有阻塞中脉的效果,也会使颇瓦法更难修。

 

“即使是个大坏蛋”,如果有一位已经证悟和法力强大的上师,能够将他临终时的意识转换进入佛土,他也是可以获得解脱的。即使是临终者没有功德和修行,而上师也无法完全成功地为他转换意识时,上师仍然能够改变临终者的未来,颇瓦法能够帮助他转生善道。不过,成功的颇瓦法,需要有完美的条件。颇瓦法能够帮助恶业极重的人,但条件必须是他和上师之间具有亲密和清净的缘,对于教法有信心,以及诚心请求净化。

 

在西藏,所谓的理想环境,是由家人请来许多喇嘛,反复修颇瓦法,一直到瑞相出现为止。他们也许要连续修上好几个小时,好几百遍或甚至一整天。有些临终者也许只要一、二次颇瓦法就可以出现瑞相,其他人可能修一整天都不够。不用说,这种情形与临终者的业关系甚大。

 

在西藏,有些修行人即使不以修行出名,却也有特殊力量可以帮助临终者修颇瓦法,很快就出现瑞相。由修行人帮临终者修颇瓦法所产生的瑞相包括:一撮头发从顶轮附近掉落,看到一股热气从顶轮生起。在有些极罕见的例子里,上师或修行的法力非常大,当他们在念颇瓦真言时,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晕过去,或者当死者的意识被强力推出时,会有一片头盖骨冲天飞去。

 

死时祈祷的功德

 

所有的宗教传统都认为,死在祈祷声中,其力量是很大的。因此,我希望你们在去世时,都能够诚心启请一切诸佛和你的上师。祈祷透过忏悔,净除生生世世的所有恶业,让你清醒安详地去世,转生善道,终得解脱。

 

一心专注的发愿,你要往生净土,或再生为人,是为了要保护、滋养和帮助别人而发愿。在心中带着如此的爱心和慈悲去世,在西藏传统里,被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颇瓦法,可以保证你至少获得另一个宝贵的人身。

 

死亡前在心流里创造最好的印象,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达到这个目标最简单有效的法门就是上师相应法(GuruYoga),临终者将他的心和上师、佛或任何觉者的智慧心结合在一起。即使你在这一个时刻观想不出你的上师,至少也要试着记起他,想象他就在你的心中,而后死在恭敬的状态中。当你的意识在死后重新唤醒时,上师的示现将与你一起唤醒,你将获得解脱。如果你去世时能记得住上师,那么他的加持将是无量无边的:即使在法性中阴中出现声音、光和颜色,都可能变成上师的加持和他的智慧心的光芒出现。

 

如果上师出现在临终者的床边,他就可以让临终者的心流留下他的影子。上师为了岔开临终者被其他事情所分心,也许会说些吓人和重要的话。他也许会大声喊:“记住我!”上师将以任何必要的方式吸引临终者的注意,制造不可磨灭的印象,以便在中阴状态中重新出现。有一位著名上师的母亲即将过世,陷入昏迷之中,顶果钦哲仁波切正好在她的床边,做了非常特殊的事。他打她的腿。如果她在进入死亡时没有忘记顶果钦哲仁波切,她必然可以得到加持。

 

在我们的传统里,一般修行人也会向他们所礼敬及有缘的佛祈祷。如果是莲花生大士,他们就会祈祷往生他的净土——位于铜色山山顶的莲花光宫;如果他们是礼敬阿弥陀佛,就会祈祷往生他的极乐净土。

 

临终的气氛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对临终的一般修行者最有利呢?我们大家都需要爱和关怀,也需要情感和实际的支持,但对修行人而言,精神帮助的气氛、强度和幅度更有特别的意义。如果他们的上师能够和他们在一起,那就是理想的事,也是大福报;如果办不到的话,他们的同修道友也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提醒他们最有感受的教法和法门的精要。临终的修行人很需要精神的启发,以及它所自然产生的信赖、信仰和恭敬。上师和同修道友持续的关怀和爱,教法的鼓励,以及他们自己的修行力量,可以共同创造和维系这种启发,在临终者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和几天中,它几乎是和呼吸一般的宝贵。

 

一位我很喜欢的学生,正在癌症末期,她问我在她更接近死亡时,尤其是当她没有力气专心修持任何正式的法门时,如何修才好。

 

“记住你的福报有多大啊!”我告诉她:“遇见这么多的上师,受过这么多的教法,也有修行的时间和因缘。我向你保证,这一切的好处永远不会离开你:你因此所做的善业,将会跟你在一起,帮助你。即使只听过一次教法,或遇见一位像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上师,并且和他有这么深的因缘,这本身就是解脱。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也千万不要忘记许多人与你的状况相同,却没有你的殊胜因缘。

 

“如果到时候你真的不能精进修法,唯一你应该做的要事是放松,安住在‘见’的信心和心性里,越深越好。你的身体和你的大脑是否还在运作,这一点并不重要:你的心性永远在那儿,像天空一般,灿烂的、快乐的、无限的和永恒不变的……确信不疑地了解这一点,让那种认知给你力量,不管你的一切痛苦有多大,安心地向它们说再见:‘现在请离开吧!让我一个人静下来。’如果有什么事情恼怒你或让你觉得不舒服,不要浪费时间想要去改变它;持续回到‘见’上。

 

“信赖你的心性,深深信赖它,完全放松。现在你不必再学习、获得或了解新的东西,只要让你学过的在心中开花,越来越开放。

 

“依赖最能启发你的那一种法门。如果你无法观想或修持某一种正式的法门,就请记住敦珠仁波切常说的话:‘感觉有佛或上师示现,远比观想得出细节重要。’现在是感觉的时候了,尽你的能力去强烈感觉,感觉你的上师、莲花生大士、一切诸佛都示现在你的整个生命之中。不管你的身体发生什么事,记住你的心是永远不生病或残废的。

 

“你喜欢顶果钦哲仁波切:感觉他的示现,诚心请求他帮助和净化。把你整个人放在他的手上:你的心、你的身和你的灵魂。全然的信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种力量。

 

“我有没有对你说过班(Ben)的美丽故事吗?班是一个单纯的人,具有坚定的信心,他来自西藏东南部的康波省(Kongpo)。听过很多关于卓屋(Jowo)仁波切的故事,卓屋仁波切是一尊雕像,这尊雕像是根据世尊十二岁时的样貌雕成的,供奉在西藏的中央寺院里。据说这是在佛陀还活着时就已经雕好的像,是全西藏最神圣的像。班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佛或人,于是决定前往朝拜卓屋仁波切,看看大家的传说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他就穿上靴子,走了好几个星期,终于抵达西藏中部的拉萨。

 

“当他抵达时,肚子已经饿了,一进入寺院,就看到大佛像,佛像前有排酥油灯和供品糕饼。他立刻认为这些饼是给卓屋仁波切吃的。‘这些饼,’他对自己说:‘一定是要浸酥油的,而灯点着,就是为了避免酥油凝固。我最好效法卓屋仁波切那么做。’因此,他就把一块饼浸入酥油里,吃着,仰望佛像,佛像似乎正在仁慈地对他微笑。

 

“你是多么好的喇嘛啊!’他说:‘狗跑进来,偷吃人们供养你的食物,你只是微笑罢了。风把灯吹熄,你仍然继续微笑。……不管如何,我就要去绕寺祈福以表达我的敬意。请你帮我看着靴子直到我回来好吗?’于是他就脱掉又脏又旧的靴子,放在佛龛上的佛像前面,离开了。

 

“当班在绕着大佛寺时,佛寺管理人回来了,很生气地发现有人把供品吃了,还留下一双脏靴子在佛龛上。他暴跳如雷,愤怒地抓起靴子就往外丢,却听到佛像发出声音:‘不要丢!把靴子放回来。我正在替康波的班看管呢。’

 

“当班回来拿他的靴子时,抬头看着佛像的脸,仍然是静静地微笑看他。‘你实在是我所说的好喇嘛。明年为什么不到我们那边去呢?我将烤一头猪,酿些啤酒……’卓屋仁波切再度开口,答应要来看班。

 

“班回到康波的家,把一切经过都告诉他的太太,要她注意卓屋仁波切,因为他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卓屋仁波切会来。一年过去了,有一天他的太太匆匆从外面跑回来,告诉班,她刚刚看到河面上有某个太阳一般闪闪发光的东西。班要太太烧开水准备茶,自己跑到河边去。班看到卓屋仁波切在水里发光,当下认为他就要淹没了。班立刻跳到水中,抓住卓屋仁波切,把他带出来。

 

“他们一路聊天,往班家走,遇见一块大岩石。卓屋仁波切说:‘嗯,我恐怕不能进入贵府了。’说完,他就化入岩石之中。一直到今天,康波还有两处著名的朝圣地:一处是岩石卓屋,岩石表面可以看到佛的形像;另一处是河流卓屋,河中可以看到佛的形状。人们说,这两个圣地的加持力和治疗效能,和拉萨的卓屋仁波切一模一样。这都是由于班的坚强信心和单纯信赖所致。

 

“我要你拥有像班的单纯信赖。让你的心充满对莲花生大士和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恭敬,觉得你就在他的示现之中,让你四周的虚空都是他。然后启请他,在你的心中分分秒秒,都与他共同度过。把你的心和他结合在一起,从你的内心深处,用自己的话这么说:‘你看我多么无助啊!我再也不能精进修行了。现在我必须完全倚赖你。我完全信赖你。请照顾我。请将我和你结合在一起。’然后修上师相应法,非常专注地想象光芒从上师身上流出来,净化你,净除了你的一切业障、疾病,治好你;你的身体溶入光;最后,以完全的信心,把你的心和他的智慧心结合在一起。

 

“当你修法的时候,如果觉得并不是很顺,不必担心;你只要信赖和在心中感觉就可以。现在,一切都靠启发,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放松你的焦虑,消解你的紧张。因此,在你面前摆一张顶果钦哲仁波切或莲花生大士的照片。当你开始修法时,温和地把注意力放在照片上,然后在它的光芒中放松,想象外面阳光普照,你可以脱去身上的一切衣服,沉浸在温暖的阳光中:溜出你的一切心理障碍,放松地安住在上师加持的光芒中,而且要确实感觉它。深深地放下一切。

 

“一切都不要担心。即使你发现注意力散失了,也没有什么‘东西’你非抓住不可。放下一切,在加持的觉察中顺其自然。不要让‘这是本觉吗?是不是?’之类的小问题扰乱你。你只需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自然。记住,你的本觉永远在那儿,永远在你的心性中。记住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话:‘如果你的心坚定不移,你就是在本觉的状态中。’因此,你既然接受了教法,接受心性的传授,就要毫不迟疑地安住在本觉之中。

 

“你的福报真大,有这些善知识在你身边。鼓励他们在你四周创造修法的环境,并继续修法一直到你去世之后。请他们为你读一首你喜欢的诗、你上师的开示,或具有启发性的教法。请他们为你放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录音带、修法的唱诵,或优美的音乐。我所祈祷的是,你醒着的每一个时刻,都能在活泼、光明,充满启示的气氛中,与法门的加持结合在一起。

 

“当音乐或开示的录音带继续放着,你可以跟着声音,随它而去,睡在其中,醒在其中,吃在其中,打盹在其中,……让修行的气氛整个弥漫着你生命的最后部分,就好象我的姑妈阿妮丽露一般。除了修法之外,其他都不要做,使你在梦中仍然继续修法。也像她一样,让修法成为你心中最后、最强的记忆和影响,取代你心流中的一生平常习气。

 

“当你觉得已经接近生命终点时,每一个呼吸和心跳都只想着顶果钦哲仁波切。记住,你死时的那个念头,就是你在死后中阴重新醒来时,会强而有力回来的念头。”

 

离开身体

 

现在临终中阴已降临在我身上,

 

我将放弃一切攀缘、欲望和执著,

 

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

 

并把我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

 

当我离开血肉和合的躯体时,

 

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

 

现在,毫无疑问的,我们的身体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我们不假思索地把它和自我联想在一起,这种轻率和虚假的联想,持续加强我们的无明,误以为它们是实在、不可分离的存在。因为我们的身体似乎如此真实地存在,我们的“我”似乎存在,“你”也似乎存在,我们一直向外投射的整个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坚固实在的。但当我们去世时,这整个因缘和合的结构体,就戏剧性地崩坏成碎片。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当时发生的情况就是:在最细微层次的意识,虽然没有身体,但仍然存在,也将经历一系列的所谓“中阴”境界。教法告诉我们,正因为在中阴境界时不再有身体,所以终极而言,我们死后根本没有理由害怕有什么恐怖的经验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毕竟,“无身”怎么可能受到任何伤害呢?不过,问题是在中阴境界中,大多数人仍然继续执著一个虚假的自我,执著它有一个实体;这种幻觉是生命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死后还继续存在,就会招惹更多的痛苦,尤其在“受生中阴”的阶段

 

你可以发现,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要了解,我们的身体,它有形有状,那么明显,但实际上也只是幻影而已。证悟这一点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禅修之后,学习如何“变成梦幻之子”:不要再像过去的习气一样,老是把我们对于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认知固体化;并且要继续保持“梦幻之子”,如同我们在禅修中一般,把一切现象直接看成梦幻泡影。把身体的幻影性质加深悟解,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放下的最深刻、最有启发性的方法。

 

在这种认识的启示和准备之下,当我们在死亡后面对身体确实是幻影的事实时,就可以毫不恐惧地承认它的虚幻性质,就可以宁静地解脱我们对它的一切执著,就可以自愿地,甚至是愉快地放下它,知道它现在应有本来面目。事实上,你可以说,我们将能够真正而完整地,在死亡的时刻安心地死,因而达到最终解脱。

 

因此,把死亡的那一刻想成心灵的陌生边界区,一个无人的荒地,在它的一边,如果我们不了解身体的虚幻性质,当我们失去它时,就会遭受巨大的情绪创伤;在另一边,却呈现出无限自由的可能性,而这种自由正是因为我们失掉了身体。

 

当我们终于从界定和主宰自己的身体中获得解脱时,一生的业相就整个结束,但未来可能会产生的业却还没有开始结晶。因此,死亡时会出现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缺口”(gap)或空间;在这一个孕育强大力量的时刻,最重要的,或唯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境。剥掉了肉体,心赤裸裸地呈现,毫无隐藏地透露它亘古以来的本色:我们实相的建筑师。

 

因此,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我们对于心性已经有稳定的证悟,一瞬间我们就可以净化一切业障。如果我们能够继续维持那个稳定的认证,就可以进入心性的本初清净状态中,证得解脱,把我们的业障整个清除。莲花生大士如此说明:

 

也许你会怀疑,在中阴阶段,为什么仅藉着一瞬间认证心性,就可以证得如如不动?答案是:目前我们的心,被包在“业气”的网子里面。而“业气”却又被包在肉体的网子里面。结果是我们不得解脱或自由。

 

可是,一旦我们的身体分开成心和物两部分,在心还没被未来的肉体网子再度包围之前,有一个间隙。这时候的心有奇特的展现,没有坚固的、物质的支持。在它没有物质基础的这段期间,我们不受肉体的束缚——我们也可以认证心性。

 

这种只靠认证心性就证得如如不动的力量,就好象是火炬能在一瞬间除掉多生多劫的黑暗。因此,我们如果能在中阴阶段认证心性,如同现在上师教我们认识一般,毫无疑问的,我们将可以证得觉悟。这就是为什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藉修行熟悉心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