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所谓的在家活佛,若并非真实具有功德者,管理寺院、居于僧众位之上首有何过患?

3.对“获得上戒的同时即具有下下戒”这句话,应如何理解?请分析一下其中容易存在的误区。

4.以简单扼要的方式,描述一下佛陀十二相成道的过程。

 

 

《三戒论》总说当中,现在正在讲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之间的关系。

此讲中根之方式,橛续时轮金刚言,

具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次第为密宗,

上等中等与下等,然具智慧为主要。

 

堪布云嘎说:本论是以中根者的方式来讲解如何得受三戒的。就像前面所说的,上等根基者如恩札布德一次性同时生起三戒,下等根基者依靠一定的次第性来获得,此处则是按照中等根基者的方式来讲的。

 

所谓的比丘戒、沙弥戒和居士戒,在密宗的地位怎样呢?比如得受别解脱戒的比丘、沙弥以及居士,这三位来到密宗道场的时候,有些人说:“密咒师、居士坐在最高的位置吧……”有些说:比丘应该坐在最高的位置。按照《时轮金刚》和《金刚橛续》的观点来讲,比丘应该坐最高的法座,其次沙弥,然后才是在家人。

 

很多人说:“我有头发、披着白色披单,我就是密咒师……”原来香港一个道场,有一位居士身份的“出家人”——身上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实际是一位居士,二十五号会供的时候坐在最高的法座上。这个道场的堪布特别不高兴,他引用这个偈颂说:根据《时轮金刚》的教证,有什么资格坐这么高的法座?就像他说的一样,从密宗角度而言,对别解脱戒也相当重视。我以前在《密宗断惑论》当中讲过:有些人认为密宗对别解脱戒不重视。实际并非如此,密宗对小乘戒特别重视,对小乘戒的次第也是严格遵守的。

 

那么,是不是对所有人都如此呢?“然具智慧为主要”,在家人中如果有具足智慧者,坐在最上面也是可以的。此处所说的具足智慧,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而是指具足一地菩萨以上的智慧。比如,比丘是一个凡夫人,在家人里面有一位一地菩萨,在家菩萨可以坐在最高的法座上,下面再坐比丘、沙弥……这样排下来,这就是密宗的观点。

 

此论按照中根者的方式来宣讲,得受灌顶时,小乘中的比丘、沙弥、居士,在金刚乘中依次是上等、中等、下等者。

 

关于此点,《金刚橛续》、《时轮金刚》异口同声地说:“三者比丘为最胜,中等即是诸沙弥,彼中在家位最低。”在居士、沙弥、比丘三者中,比丘最胜,在家居士的地位最低。这个教证我在《密宗断惑论》里面引用过。不仅密乘当中,从菩萨乘而言,也是出家人胜过在家人。《经庄严论》中云:“一切出家众,具无量功德,胜过勤持戒,诸在家菩萨。”一位在家菩萨和一位出家菩萨,他们的证悟如果同等,则应出家菩萨坐在最高的法座上。这些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

 

在特殊情况下,具有智慧即相续中具足得地等殊胜功德者为主。一般来讲,次第当然是上述所说的那样,但这些人中若有一地菩萨的在家人或者沙弥,肯定要让他坐在最高的法座上。原来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在家和出家僧众当中,有些在家活佛最好自己坐在低处。如果真正是得一地的菩萨,在僧众里面可以坐在最高的法座上,否则,最好是戒律清净的比丘坐在最高的法座上,这样非常符合戒律要求。但现在很多地方比较颠倒——某某是寺院的活佛,不管下面有多少戒律清净的出家人,也是在家人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有些寺院有这种传统。所以,一般在家人来领导僧众还是比较危险的,除非是真正获得殊胜智慧的证悟者,以在家形象也可以开许。

 

《时轮金刚》云:“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为国王师。”除得地菩萨以外,在家人最好不要做国师。《毗奈耶经》中云:“戒饰作严饰,调柔持净戒,断惩诸鬼魔,即比丘沙门。”《毗奈耶经》在讲还净仪式的时候说:若是一地菩萨,虽是在家身份,比丘亦可在他面前忏悔。因此,不论显宗、密宗,凡是得地或者现见到空性者,可以做出家人的师父。

 

现在有很多出家师父,听说某某是活佛,就马上在这个在家人面前磕头,这位在家人也理所当然的接受……如果未获得殊胜功德,可能对自他都不利。实际上,“活佛”和“在家”合起来,有时候还是比较危险的。

 

前译普集续中说,自利利他大利他,

别解菩萨密乘戒,智者共称若分持,

声闻菩萨持明称,如是共同下二戒,

为无上密之分支,依如海续此宣说。

 

前译宁玛巴的《普集续》当中,对三种戒律是这样分的:自利是别解脱戒,因为小乘希求自己获得成就;利他是菩萨戒;大利他是密乘戒,为什么成为大利他呢?因为密宗依靠息增怀诛四事业,瞬间可以利益广大有情,具有不可思议的方便。

 

这三种戒律,只是反体不同而已,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下二戒,实际全部包括在密宗大圆满当中,如大海一般的续部所宣说的意义,在这里简单明了地作了宣说。本论并非主要宣讲菩萨戒和别解脱戒。前面标题中说“大圆满支分三戒”,说支分的原因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三戒的术语,在别解脱戒时安立为戒定慧三学,戒为别解脱戒,定是菩萨戒,慧为密乘戒;菩萨戒时,分别安立为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密乘当中,则分别安立为身、语、意三种誓言。其他新译派的说法虽然比较多,但此处主要按照前译宁玛巴续部的根本《普集续》来宣说。《普集续》云:“仅为自利欲获得寂乐果位为别解脱戒。”我有时候想:很多人的戒律,不要说密乘戒,可能为了利益众生受灌顶的清净发心都没有,只是想“我要获得成就,我要获得成就”。虽然灌顶的上师和仪式全部与密宗相合,自己的发心可能仅仅是为了自利。对戒的本体、发心等各方面,希望大家一定要考虑。

 

此续又云:“为他利而欲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为菩萨戒,为广大饶益他众而欲迅速成就双运果位为密乘戒。”双运果位和如来正等觉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密宗不同的一种说法。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灌顶,但灌顶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有些人想“我获得解脱”,有些人想“我的病痛全部消失”。有些人可能什么目的都没有:听说密法很殊胜,我去听一听……。这些人到底得没得到密乘戒也不好说。还有些虽然在某某上师前得受了灌顶,但这位上师到底是否具足法相也很难说;即使上师具足法相,你自己有没有得到真正密宗的灌顶也很难说,可能只是显宗别解脱的一个灌顶,受的也是别解脱戒,这样的话,所谓破誓言的名言也不一定能成立。

 

如是三戒根据“自利利他大利他”来分,自利为别解脱戒,利他为菩萨戒,大利他为密乘戒。依照律藏、经藏与密藏各自所说的教义,以等起、仪轨、时间、所断以及补特伽罗的不同,分别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等起”就是所谓的发心,比如别解脱戒的等起是获得自己寂灭的阿罗汉果位,菩萨戒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圆满正等觉,密乘戒则是为了广大他众而想迅速获得如来双运的果位。所谓的仪轨,别解脱戒通过比丘念诵《毗奈耶经》里面的羯磨事业仪轨;菩萨戒则有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传下来的两大仪轨;密乘在各自续部中都有不同的灌顶仪轨。时间方面也有差别,一般别解脱戒有一天戒和有生之年受持的;菩萨戒和密乘戒则是乃至菩提果之间需要受持。在所断方面,有人无我的违品、法无我的违品等差别。根据不同的根基,有些是小乘人,有些是大乘显宗修行人,有些则是密乘修行人。

 

根据这些不同受持三种戒律,其中,前者为声闻、中者为菩萨、后者为持明者,这一点虽是智者们共同的说法,然而从发心角度来说并不一定。这种说法非常好,仪轨以及口头发愿也许相同,但从发心来讲是不一定的,为什么呢?密乘真正的戒律,首先需要在见解方面了知等净无二,生起一切皆为清净的见解;以此为基础,菩萨戒体必须具足,也即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以密宗非常殊胜的息增怀诛四种方便,利益广大有情众生。如果这些都不具足,单单依靠密宗的仪轨、密宗的上师来灌顶,以自私自利阿罗汉的心来摄持,也许只是得到小乘的戒律。

 

《分析三戒论》【37】中云:“意乐以发心所摄持,仪轨依据声闻宗,八种性别解脱,均成为菩萨别解脱戒。”此处明显讲到,依据发心的不同,虽然依靠声闻乘的仪轨,但是八种别解脱戒也可以变成菩萨戒。一般在藏传佛教当中,比如犯了别解脱戒,恢复的时候需要依靠小乘仪轨;对覆藏性的罪业,根本无法恢复。但犯戒者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话,原本无法恢复的戒体,依靠大乘发心可以恢复。按照小乘自宗来讲,尼众在破了根本戒以后戒体是不能恢复的,依照此处的说法,以大乘发心摄持应该也可以恢复。这种传统,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没有,有些地方听说还是有的。

 

【37】 《分析三戒论》,也称为《辨三戒论》,萨迦班智达著。

 

这其中已经间接说明了,所谓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若以密乘戒摄持,就已经成为不共密宗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因此,因乘上下的共同戒即为别解脱戒,菩萨乘与密乘的共同戒为菩萨戒,在此处,二下戒说为无上密乘灌顶的分支。具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者在受密乘戒时,别解脱戒成为密宗的严禁恶行戒,菩萨戒成了毗卢遮那佛的誓言。之所以说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是大圆满的支分,原因也在这里。

由此可见,无上密宗总的与特殊的誓言中,总的誓言具足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宗外续的所有誓言。对密宗总的誓言和特殊誓言,下文有详细说明。密宗的特殊誓言当中,由很多具有密意的教义来宣说,共有二十条。

 

不仅如此,以前未曾受过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金刚持密咒师,在获得灌顶的同时,也会具足别解脱与菩萨戒。比如以前从未受过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人,在一位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前获得灌顶时,就已经具足了下二戒。这里讲的金刚持,一般密宗有金刚持佛的名称,或者授予灌顶的上师也可以叫做金刚持。

 

既然灌顶的同时就可以获得别解脱戒,那是比丘比丘尼戒还是沙弥沙弥尼戒呢?不一定。去年有位居士问:“我现在是不是已经成为比丘尼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已经得到灌顶了,不是说密乘戒里面已经有别解脱戒吗?!”实际上,如果别解脱七种戒里面,你连一分居士戒都未守持,菩萨戒和密乘戒也很难得到。《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无垢光尊者说:如果一分善行的戒律都未守持,菩萨戒和密乘戒无法受持。比如一个人连杀生这一条都做不到,他受密乘戒的资格是没有的。因此,得到密乘灌顶时,已经具足别解脱戒,但并不是说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全部受了,或者所有佛制戒全部受完了,不是这个意思。其真实含义是指,如果连一分居士戒都没有,密乘戒律也无法得受。所以,受灌顶者相至少应具足居士戒。

 

如颂云:“别解脱戒菩萨戒,集于持明内戒中,无余皆为我所摄。”这个偈颂,在时轮金刚灌顶,还有一些上师灌顶的时候,经常会让弟子重复念诵。上师首先让大家皈依、发菩提心,在受密乘戒的时候说: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已经全部集于持明内戒之中,所有戒已经为我所摄持。

 

在灌顶之前要念诵此等承诺句。以前学院人不是很多的时候,灌顶之前,弟子们都是站在门外,皈依发心以后,念诵三遍这个偈颂,也即对上师承诺: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灌顶?从现在开始,我会好好守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请您开许我趋入密宗坛城。获得开许以后,由金刚上师把弟子带入坛城听受灌顶。我刚来的时候,学院的人不是很多,当时在小经堂那里,每一次灌顶的时候,上师让大家在外面念趋入坛城的偈颂,念完以后才进入经堂,依靠密宗坛城来灌顶。

 

这样一来,具足大平等誓言的持明者相续中,自然包括下面的一切戒律。《密藏续》云:“无上胜誓言,无余而摄集,律藏之戒律,所有无量戒。”也就是说,密乘戒当中,律藏的戒律全部可以具足。比如受密乘戒以后,相续中小乘不杀生的戒全部具足,所谓的无余应该这样来理解。《阿木漏续》云:“为比丘菩萨,瑜伽大瑜伽。”密乘戒的话,实际上,比丘戒可以具足,菩萨戒也可以具足,外续的戒律都可以具足。也就是说,于内三续戒律当中,上述别解脱、菩萨戒和外续的所有戒律全部具足。《戒轮续》中云:“别解脱菩萨,持明之比丘。”比丘有别解脱之比丘、菩萨之比丘、持明之比丘三种。依照诸如此类浩如烟海的续部所说之义,于此论中已经作了阐述。

 

丙五、下三品之总述:

 

三戒各有总缘起,初未得戒得受法,

中得不失护持法,末失恢复方法四。

 

本论下面有三品:别解脱戒品、菩萨戒品、密乘戒品。宣讲每一种戒律的最开头都会讲制戒缘起。比如别解脱戒是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F轮时,制定的戒律;菩萨戒是佛陀在印度鹰鹫山为众多菩萨制定的戒律;密乘戒是佛陀在不定的处所,为密宗信士广转F轮过程中制定的戒律。这些都是最初制戒的缘起。在最初未得戒时,依靠什么方法来得受,这是第二个问题。中间已经得到戒体以后,如何不损害而护持戒律,这是第三个问题。最后万一毁坏了戒律,三戒分别以何种方式来忏悔或恢复,这是第四个问题。每一品都是通过这四个科判来说明,也即缘起、最初未得戒而得受的方法、中间不失毁而守护的方法、最后失毁而恢复的方法。

 

三戒总的道理宣说完毕后,接下来为了解分别所摄之义而总述:概括来说,三戒每一戒都各有以本体分类的方式作谋篇布局之缘起,这是第一个;初未得戒者,通过仪轨等受戒的方法,这是第二个;中间宣说守护所得戒的分类,以及不失毁而护持的方法,是第三个;最后宣说以四门【38】犯戒而重新恢复的方法,共四种。

 

【38】 四门:指舍戒四因,一、不知罪戒;二、不敬上师;三、放逸而行;四、烦恼粗重。

 

〖第一品三戒总说基次第释终〗

 

第二品 别解脱戒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五浊恶世众生的导师、具足善巧方便及大慈大悲的佛陀,色身虽已趣入寂灭法界,但在持戒僧众中,却示现文字相,以分析开遮的戒律来出现。因此说,能代表本师与佛法的,就是戒律。这是中间的连接文。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受戒之本体;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丁一、真实缘起:

 

缘起即于鹿野苑,本师佛为五比丘,

传律为主四谛法,迦叶等尊作结集。

圣撰大毗婆沙等,功德释迦光弘扬。

 

别解脱戒的缘起是怎么样的呢?在最早的时候,本师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律藏为主的四谛法门。之后,迦叶等尊者作了三次结集。后来,大圣者们撰著了《大毗婆沙论》【39】等有关论典,随后由六大庄严中的释迦光和功德光加以弘扬。

 

【39】 一般小乘共同承许,《毗婆沙论》是五百阿罗汉撰著的。

 

按照声闻乘共同观点来说,我等本师释迦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前,于大能仁释迦牟尼前发心【40】,在资粮道圆满二资粮后,于南赡部洲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期间,成为婆罗门无上童子。自后世转为兜率天圣者白顶天子以来,一直以正法令众天人相续成熟。以前我们根据《敦珠佛教史》的描述,专门对释迦牟尼佛以十二相现世的方式表演过。

 

【40】 有关释迦牟尼佛发愿的过程,在《本师传》中有详细讲述。

 

到了人寿百岁时,以种姓(释迦)、洲(南赡部洲)、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时间(人寿百岁)此五观照明见后,为诸天人宣说净除死堕的法门。其后以六牙白象的形象,从兜率天降下。当时正逢地羊年箕宿月十五日,他由正在受斋戒的摩耶夫人的右侧入胎,将母胎加持成无量殿。按照大乘观点,住胎期间佛陀也是利益了无量众生,为数多人天眷属开示了净除四生【41】的法门。铁猴年氐宿月(四月)初八,母亲摩耶夫人前往蓝毗尼林,当她手持树枝时,便在无有任何苦痛中,从右胁顺利生下身披法衣的佛陀。

 

【41】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佛陀诞生于世,即刻向四方各迈七步,伴随着天人在空中赞叹以及诸多稀奇瑞相,口中朗朗说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陀曾在众敬师等上师前,学习文字、投抛、技艺等,一切学问均卓越超群。后又迎娶释迦族的女子萨措玛、札怎玛、热达吉以及六万夫人,享受安乐。二十九岁时,经净居天劝请出宫,目睹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与沙门,以此为缘,生起出离心。在四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乘着由四大天王撑起的坐骑行于空中来到清净塔前,自己削发为僧。《敦珠佛教史》里面讲得比较广:当时净饭王不开许佛陀出家,后来他向国王的宫殿顶礼三次,以此表示父亲已经开许,然后骑着四大天王的骏马,从空中飞往清净塔。所以我想:有些人出家的时候,如果家里父母不开许,你就往父母的方向磕三个头,这样应该就没问题了。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是这样的。

 

随后,佛陀在知幻力的儿子让破与让雪的儿子胜行二者前,听受了世间禅定;又与憍陈如等五人,在尼连河畔入定于虚空等持中,苦行六年。后经众天人劝请而出定,在前往金刚座的途中,婆罗门女乐吉玛供养了五百头母黄牛的醍醐,使得身体彻底变成金色,又接受了卖草人具祥供养的吉祥草,于是以大士夫的步伐向菩提树前走去。在木马年四月十五那一天,在金刚座上铺草安坐【42】,并立下坚定的誓愿:“乃至未得无漏果,期间不解跏趺坐,此垫我身纵干枯,聚合皮骨纵分散,未得数劫难得果,身于此垫不动摇。”初夜时分,魔王口出各种欺骗之词,七魔女以贪欲的伎俩百般诱惑,终究未能得逞。这时,他们又派出千万上亿的魔军,佛陀依靠慈悲等持将它们一一调伏。黎明时现前灭尽、无生之智慧【43】,获证正等正觉菩提。当时,大地震动,光芒万丈,天众赞叹不止。

 

【42】 当时是在金刚座旁边放的吉祥草,佛陀成就以后,吉祥草放在了其他地方。现在印度金刚座佛塔的旁边,也长了很多吉祥草。

 

【43】 对于这一点,是大乘小乘共同承许的。

 

 

 

 

 

1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1月1日 廿九 元旦
1月2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1月3日 庄严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1月4日 初二  
1月5日 初三 小寒
1月6日 初四  
1月7日 初五  
1月8日 初六  
1月9日 初七  
1月10日 初八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药师佛节日

1月11日 初九  
1月12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1月13日 十一  
1月14日 十二  
1月15日 十三 法王如意宝涅槃FA会开始
1月16日 十四 _
1月17日 十五 法王如意宝圆寂紀念日

阿弥陀佛节日

1月18日 十六  
1月19日 十七  
1月20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大寒

1月21日 十九  
1月22日 二十  
1月23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1月24日 廿二 萨迦五祖八思巴尊者圆寂纪念日
1月25日 廿三 监斋菩萨圣诞
1月26日 廿四  
1月27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1月28日 廿六  
1月29日 廿七  
1月30日 廿八  
1月31日 廿九 华严菩萨圣诞

除夕

 

2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2月1日 三十 弥勒菩萨圣诞

释迦牟尼佛节日

春节

2月2日 满意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2月3日 初三  
2月4日 初四 立春
2月5日 初五  
2月6日 初六 定光佛圣诞
2月7日 初七  
2月8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2月9日 初八  
2月10日 初九  
2月11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2月12日 十一  
2月13日 十二  
2月14日 十三  
2月15日 十四 元宵节
2月16日 十五 格萨尔王诞辰纪念日

阿弥陀佛节日

2月17日 十六  
2月18日 十七  
2月19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全知龙钦巴(无垢光)尊者

纪念日)

2月20日 十九 雨水
2月21日 二十  
2月22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2月23日 廿二  
2月24日 廿三  
2月25日 廿四  
2月26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2月27日 廿七  
2月28日 廿八  

 

 

3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3月1日 廿九  
3月2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3月3日 神变月初一 持明FA会开始

藏历新年

神变节

禅定胜王佛节日

3月4日 初二  
3月5日 初三 法王如意宝诞辰纪念日

惊蛰

3月6日 初四  
3月7日 初五  
3月8日 初六  
3月9日 初七  
3月10日 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药师佛节日

3月11日 初九  
3月12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3月13日 十一  
3月14日 十一  
3月15日 十二  
3月16日 十三  
3月17日 十四 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米拉日巴尊者圆寂纪念日

3月18日 十五 阿弥陀佛节日
3月19日 十六  
3月20日 十七 春分
3月21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圣诞

观世音菩萨节日

3月22日 十九  
3月23日 廿一 普贤菩萨圣诞

地藏王菩萨节日

3月24日 廿二  
3月25日 廿三  
3月26日 廿四  
3月27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3月28日 廿六  
3月29日 廿七  
3月30日 廿八  
3月31日 廿九 _

 

 

4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4月1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4月2日 苦行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4月3日 初二  
4月4日 初三  
4月5日 初四 清明
4月6日 初五  
4月7日 初六  
4月8日 初七 长寿FA会开始
4月9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4月10日 初九  
4月11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长寿FA会结束

4月12日 十一  
4月13日 十二  
4月14日 十三  
4月15日 十四 _
4月16日 十五 准提菩萨圣诞

阿弥陀佛节日

理发吉日:福报增上

4月17日 十六  
4月18日 十七  
4月19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4月20日 十九 谷雨

理发吉日:增胜善法

4月21日 二十  
4月22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4月23日 廿二  
4月24日 廿三 理发吉日:增上财富
4月25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4月26日 廿六 理发吉日:增上安乐
4月27日 廿七 理发吉日:诸事吉祥
4月28日 廿八  
4月29日 廿九  
4月30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日偏食, 食甚5月1日4点42分

 

 

5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5月1日 具香月初一 时轮金刚新年

禅定胜王佛节日

日偏食(北京时间02:45:19开始-06:38:01结束)

劳动节

5月2日 初二  
5月3日 初三 理发吉日:家族增长财富
5月4日 初四 文殊菩萨圣诞(汉传)

理发吉日:怀业增上,容光焕发

5月5日 初五 立夏

理发吉日:聚集广大财富

5月6日 初五  
5月7日 初六  
5月8日 初七 释迦牟尼佛圣诞 (汉传)

浴佛节

母亲节

5月9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理发吉日:长寿

5月10日 初九 九凶同聚

理发吉日:易遇佳人

5月11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理发吉日:增上欢喜

5月12日 十一 理发吉日:增上智慧和世聪
5月13日 十二  
5月14日 十三 理发吉日:精进于佛法修持,最上
5月15日 十四 卫塞节

理发吉日:财物增多

5月16日 十五 佛陀传时轮金刚日

阿弥陀佛节日

月全食(北京时间10:29开始-13:55结束)

理发吉日:福报增上

5月17日 十六  
5月18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5月19日 十九 理发吉日:增胜善法
5月20日 二十  
5月21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小满

5月22日 廿二  
5月23日 廿三 理发吉日:增上财富
5月24日 廿四  
5月25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5月26日 廿六 理发吉日:增上安乐
5月27日 廿七 理发吉日:诸事吉祥
5月28日 廿八 药王菩萨圣诞(汉传)

觉囊派遍知大师多罗那他尊者圆寂日

5月29日 廿九 _
5月30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5月31日 萨嘎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6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6月1日 初二  
6月2日 初三 理发吉日:家族增长财富
6月3日 初四 端午

理发吉日: 怀业增上, 容光焕发

6月4日 初五 理发吉日: 聚集广大财富
6月5日 初六  
6月6日 初七 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芒种

6月7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金刚萨埵FA会开始

理发吉日: 长寿

6月8日 初九 理发吉日: 易遇佳人
6月9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理发吉日: 增上欢喜

6月10日 十一 理发吉日:增上智慧和世聪
6月11日 十二 伽蓝菩萨圣诞(汉传)
6月12日 十三 理发吉日:精进于佛法修持,最上
6月13日 十四 理发吉日:财物增多
6月14日 十五 萨噶达瓦节

佛陀降魔、成道、涅槃纪念日阿弥陀佛节日

金刚萨埵FA会结束

理发吉日:福报增上

6月15日 十六  
6月16日 十七  
6月17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6月18日 十九 理发吉日:增胜善法
6月19日 二十 地藏王菩萨节日

父亲节

6月20日 廿二  
6月21日 廿三 夏至

理发吉日:增上财富

6月22日 廿四  
6月23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6月24日 廿六 理发吉日:增上安乐
6月25日 廿七 理发吉日:诸事吉祥
6月26日 廿八  
6月27日 廿九 全知麦彭尊者圆寂纪念日
6月28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6月29日 三十  
6月30日 作净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藏历理发吉日每个月是一样的,以下类推即可。)

 

 

7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7月1日 初二 韦驮菩萨圣诞
7月2日 初三  
7月3日 初四  
7月4日 初五 _
7月5日 初六  
7月6日 初七  
7月7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7月8日 初九  
7月9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7月10日 十一  
7月11日 十二  
7月12日 十三 _
7月13日 十五 世界煨桑节

阿弥陀佛节日

7月14日 十六  
7月15日 十七  
7月16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7月17日 十九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7月18日 二十  
7月19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7月20日 廿二  
7月21日 廿三  
7月22日 廿四  
7月23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大暑

7月24日 廿六  
7月25日 廿七  
7月26日 廿八  
7月27日 廿九 _
7月28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7月29日 明净月初一 地藏FA会开始

禅定胜王佛节日

7月30日 初二  
7月31日 初三  

 

 

8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8月1日 初四 佛初转FA轮日
8月2日 初五 蒋扬钦哲旺波尊者诞辰日
8月3日 初六  
8月4日 初七  
8月5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地藏FA会结束

觉囊派遍知大师多罗那他尊者诞生日

8月6日 初九  
8月7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诞辰日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立秋

8月8日 十一  
8月9日 十二  
8月10日 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
8月11日 十四 _
8月12日  

十五

 

佛欢喜日

盂兰盆节

阿弥陀佛节日

8月13日 十七  
8月14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8月15日 十九  
8月16日 二十  
8月17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8月18日 廿二  
8月19日 廿三  
8月20日 廿四  
8月21日 廿五 龙树菩萨圣诞

空行母荟供日

8月22日 廿六 LARONG护法节
8月23日 廿七 处暑
8月24日 廿七  
8月25日 廿八  
8月26日 廿九 _
8月27日 三十 地藏王菩萨圣诞

释迦牟尼佛节日

8月28日 具醉月初一 藏族雪顿节

禅定胜王佛节日

8月29日 初二  
8月30日 初三  
8月31日 初四  

 

 

9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9月1日 初五  
9月2日 初六  
9月3日 初七  
9月4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9月5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9月6日 十一  
9月7日 十二 白露
9月8日 十三  
9月9日 十四 _
9月10日 十五 月光菩萨圣诞

阿弥陀佛节日

中秋节

9月11日 十六  
9月12日 十七  
9月13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9月14日 十九  
9月15日 二十  
9月16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9月17日 廿二 燃灯佛圣诞
9月18日 廿三  
9月19日 廿四  
9月20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9月21日 廿六  
9月22日 廿七  
9月23日 廿八 秋分
9月24日 廿九 _
9月25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9月26日 具贤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9月27日 初二  
9月28日 初三  
9月29日 初四  
9月30日 初五  

 

 

10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10月1日 初六  
10月2日 初七  
10月3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10月4日 初九 重阳节
10月5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10月6日 十一  
10月7日 十三  
10月8日 十四 寒露
10月9日 十五 阿弥陀佛节日
10月10日 十六  
10月11日 十七  
10月12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10月13日 十九  
10月14日 二十 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10月15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10月16日 廿二  
10月17日 廿三  
10月18日 廿三  
10月19日 廿四  
10月20日 廿五 密勒日巴尊者诞辰纪念日

空行母荟供日

10月21日 廿六  
10月22日 廿七  
10月23日 廿八 霜降
10月24日 廿九 药师琉璃光佛圣诞
10月25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日食(北京时间16:58开始-21:02结束)

10月26日 天降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10月27日 初二  
10月28日 初三 持明无畏洲(吉美林巴)尊者圆寂纪念日
10月29日 初四  
10月30日 初五  
10月31日 初七  

 

 

11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11月1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11月2日 初九  
11月3日 初十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11月4日 十一  
11月5日 十二  
11月6日 十三  
11月7日 十四 立冬
11月8日 十五 阿弥陀佛节日

月全食(北京时间17:09开始-20:48结束)

11月9日 十六  
11月10日 十七  
11月11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极乐FA会开始

阿底峡尊者圆寂纪念日

11月12日 十九  
11月13日 二十  
11月14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11月15日 廿二 天降日
11月16日 廿三  
11月17日 廿四  
11月18日 廿五 空行母荟供日

极乐FA会结束

11月19日 廿六  
11月20日 廿七  
11月21日 廿八  
11月22日 廿九 小雪
11月23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11月24日 持众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11月25日 初二 国际素食日
11月26日 初三  
11月27日 初四  
11月28日 初五 全知麦彭仁波切诞辰日
11月29日 初六  
11月30日 初七  

 

 

12月

 

星期 公历 藏历 备注
12月1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12月2日 初九 莲花生大士荟供日
12月3日 十一  
12月4日 十二  
12月5日 十三  
12月6日 十四 _
12月7日 十五 阿弥陀佛节日

大雪

12月8日 十六  
12月9日 十六  
12月10日 十七 阿弥陀佛圣诞
12月11日 十八 观世音菩萨节日
12月12日 十九 日光菩萨圣诞
12月13日 二十  
12月14日 廿一 地藏王菩萨节日
12月15日 廿二  
12月16日 廿三  
12月17日 廿四  
12月18日 廿五 宗喀巴大师圆寂纪念日

(燃灯节)

空行母荟供日

12月19日 廿六  
12月20日 廿七  
12月21日 廿八  
12月22日 廿九 冬至
12月23日 三十 释迦牟尼佛节日
12月24日 庄严月初一 禅定胜王佛节日
12月25日 初二  
12月26日 初三  
12月27日 初五  
12月28日 初六  
12月29日 初七  
12月30日 初八 药师佛节日
12月31日 初九  

 

 

 

第五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现在的很多人,连小乘的见解都不具足却去行持密宗行为,请分析一下导致这种现象的误区。

2.请将五瑜伽与十地对应分析,并对十地的概念作个简单介绍。

3.趋入密宗有几种方式?请结合教理进行说明。对此,各宗派有何不同观点?

4.将自身实际情况与本论所说意义对应,请分析一下究竟应该如何守持三乘戒律?

 

第二随类瑜伽,也即阿努约嘎。入门:以外十续灌顶、内十一大灌顶、十三修行灌顶、密二缘灌顶,共三十六殊胜灌顶来成熟相续。比如手印灌顶、标帜灌顶、明妃灌顶、八吉祥灌顶、七轮王灌顶等等。以前谛察活佛没有圆寂的时候,在学院专门灌过顶。对阿努约嘎的三十六种灌顶,在《集密意续》中有非常广的讲述,我在这里不广说。

 

见解:法界无生离戏普贤佛母坛城、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运自成普贤佛父坛城、二者本体无别大乐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也就是说,法界是从对境空性方面讲的,智慧是从有境方面讲的,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则是指外境空性和心识智慧二者无二无别,这就是所谓阿努约嘎的三大坛城,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三垫天尊坛城。对此三坛城,并未如大圆满一般远离一切寻伺方式来修行,在阿努约嘎中需要通过寻、伺的方式进行抉择。

 

修持:修持解脱道和方便道。解脱道有随义和随句两种。其中,安住于无分别念的境界中,即为随义瑜伽;仅以持诵咒语而明观妙力显现的天尊坛城,也就是安住于无缘当中,一边明观本尊一边念诵心咒,则为随句瑜伽。方便道则是依靠上门和下门的修持方式生起俱生智慧。

 

行为:了知一切心境均为大乐智慧的游舞,从而无有取舍地行持。

 

不管对心还是外境,全部了知为大乐智慧。有很多人说密宗大乐智慧,非常好听,可是很多道友的心态和行为,根本不是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或者大圆满的根基。金刚道友之间不和,经常生嗔恨心,对一点点小事斤斤计较……看到这些行为,不要说密法,连大乘根基都没有成熟。因此,希望你们应该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根基,不要太高攀了。有些人,甚至小乘讲的沙门四法到底能不能做到?大家还是要想一想。如果做不到,想成为小乘根基和小乘的法器都不具足条件。这样的话,名相上虽然是修行人,实际与世间不信佛的人没有很大差别。

 

我对有些人的所作所为,真的生起厌离心。看他们的相续好像越来越与法不相应,我这样讲经说法到底有没有很大意义?尤其讲这些殊胜窍诀觉得特别可惜!应该隐藏在自己的心宝当中,没必要在刚强难化的众生面前泄露秘密!

 

果位:究竟五道本体的五瑜伽与十地,次第修持随法性真如的五道而净除十地的十种所净,显现自地的一切功德。

 

本来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是无上密法中最高的法门,也就是宁玛巴最殊胜的法门。只是有些大德的法本里面有不同的表示,比如有些说经、幻、心三部,经指阿努约嘎的《集密意续》,幻指玛哈约嘎的《大幻化网》,心是心滴大圆满;也有些法本中说:续部、圣教和窍诀,续部指玛哈约嘎的《大幻化网续》,圣教就是阿努约嘎的《集密意续》,窍诀指阿底约嘎。

 

所谓的玛哈约嘎,在宁玛巴比较兴盛,也即大幻化网的教法比较兴盛;阿努约嘎不太兴盛,不像大圆满一样。你们也记得吧,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课堂上说过:堪布尼登曾经专门闭关,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作了《集密意续》的讲义,大概有四函。意科喇嘛知道以后说:以阿努约嘎《集密意续》度化众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造了这么多的论典只是浪费笔墨而已。堪布阿琼的密传中也有【31】:有一次他在光明梦境中到了噶陀的一个寺院,在翻阅续部时,密主护法神亲自对他说:现在阿努约嘎《集密意续》度化众生的时间已经过了,你翻阅这些有什么用呢?

 

【31】 丹增活佛翻译的不知道有没有,里面的有些部分可能没翻译。

 

当时学院里面,《大幻化网》和大圆满都是很兴盛的,后来很想好好地弘扬《集密意续》,学院的很多堪布商量以后,迎请谛察活佛在大经堂里给大家灌《集密意续》的顶。当时可能是1993年,灌完顶以后,德巴堪布给大家念了尼登堪布讲义的传承。我好像只听了一函,因为跟随法王到美国去,没有听完。但从此以后,学院当中一直没有讲,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年了吧。十年当中,密宗班每年都会讲《大幻化网》、大圆满。按理来说,宁玛巴的经幻心三部是不能分开的,但就像意科喇嘛和堪布阿琼说的那样,可能现在以《集密意续》度化众生的时间已经过了,因此,学院当中有关阿努约嘎《集密意续》方面的闻思不太兴盛。

 

无论如何,堪布云嘎引用《集密意续》当中有关地道不同的名词和用法,在这里已经讲了。下面将五种瑜伽和十地对应起来讲。

 

一、资粮道意乐心瑜伽,包括第一不定迁变地与第二能依根本地。此瑜伽净除相续的粗、细业习,而次第成就五眼六通、细微神变等共同悉地,现见佛化身等显现资粮道的所有功德。

 

这里讲到了意乐心瑜伽、辨大种瑜伽、赐大安慰瑜伽、获大授记瑜伽,以及大妙力道圆满瑜伽。这五种瑜伽每一个都包括几个地,总共十地。这种说法,《大幻化网》和大圆满当中都没有提,显宗也未提及,是有关五瑜伽和十地比较独特的一种说法。

 

二、加行道辨大种瑜伽,包括第三净除粗障地、第四恒时修学地以及第五所依福德地。前面资粮道包括两个地,加行道包括三个地。此瑜伽清净粗、中、细现行因习气,仅以风心成就天尊身,并显现昼夜不间断证悟一切如幻等加行道的所有功德。

 

以会供行为摧毁精、尘、风的粗乐,远离五怖畏,灭尽有漏而获得见道赐大安慰瑜伽。获得见道时会远离五种怖畏【32】,第一,无有断食的怖畏,比如我现在找不到食物,“会不会没有饮食啊”这种怖畏是没有的;第二无有死亡的怖畏,获得一地菩萨以上,对死亡不再担忧;第三,无有不赞自的畏惧,“为什么赞叹他、不赞叹我”,这种怖畏是没有的;第四,无有堕恶趣的畏惧;第五,于众眷属中无有畏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应该有。

 

【32】 初学之菩萨,有五怖畏:一、不活畏,行布施者,恐己不能过活,而不能尽所有。二、恶名畏,恐己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三、死畏,虽发广大之心, 然恐死而不能舍身命。四、恶道畏,恐己堕于恶道,而对治不善法。五、大众咸德畏,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三、赐大安慰瑜伽,包括第六殊胜地,清净众生的障碍、现量见到法性自相,从而成就空乐智慧光明天尊身,一千二百功德获得自在,前往报身五部刹土听闻佛法等,显现见道的一切功德。从见道光明中出定而现证修道,获得大授记瑜伽。

 

四、获大授记瑜伽,包括第七所缘生果地,此瑜伽清净同时存在的障碍后,成就证悟法性之智慧以及清净天尊身,显现不间断的双运身。

 

五、究竟道时获得大妙力道圆满瑜伽,此瑜伽包括第八安住不变地、第九周遍法性地以及第十圆满相融地,依次清净粗、中、细的随眠烦恼障碍。

 

如是大授记瑜伽和大妙力道圆满瑜伽所包括的修道四地,按照共同乘而言,则为修道九地所摄,修道的功德从见道的一千二百功德的千倍,直至等同千万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语刹土极细微尘数之间次第增上【33】,显现四幻化、十自在等所有功德。如此四学道究竟后,获得果灌顶末际所依精、尘、风【34】三者的细微之因已断绝,从而使能依微细心识也得以清净,最终现前与二十五果法【35】无二无别、任运自成的大乐身。

 

【33】 此处与《入中论》的算法相同。

【34】 精尘风,指贪嗔痴细微的习气,也即经常所谓的三现迁移习气。

【35】 二十五果法:五身、五语、五智、五功德、五事业即佛陀之二十五功德。

 

上述的五瑜伽与十地的定义,在显宗经部、根本续《大幻化网》以及窍诀大圆满当中,虽然未曾见过有明确宣说,但一般而言,五瑜伽中的第一意乐心瑜伽是指在资粮道时,光明与本尊身二者仅仅是由意乐引发的信解之对境,并非真正现量见到,因此称为意乐心瑜伽。第二辨大种瑜伽:获得加行道时,虽然仍属有漏法,但不会再度退转,因为种性已经确定了。《现观庄严论》也说:获得加行道忍位时,不会堕入恶趣。此瑜伽包括三个地。第三赐大安慰瑜伽:见道时远离五怖畏等,现量见到法性超离一切世间法,因而称为赐大安慰瑜伽。第四获大授记瑜伽:此处指获得修道时,在第八地以时处等固定方式真实获得如来的授记,因此称为获大授记瑜伽。第五大妙力圆满瑜伽:究竟道时,学道双运功德的妙力已经究竟圆满,所以称为大妙力圆满瑜伽。

 

下面对十地的概念作个介绍:

 

由于资粮道时有漏与退转都有,因而称为第一不定迁变地;第一瑜伽阶段的一切现证是生起能依加行道等的根本,故而称为第二能依根本地,此二者均属资粮道。加行道时,净除障碍见道义光明之现行因的一切习气,因而称为第三净除粗障地;昼夜不间断以如幻方式修学双运之因,所以称为第四恒时修学地;依靠近因所积的福德获得无漏智慧,故而称为第五福德所依地,此三者包括在加行道当中。

 

堪布云嘎在《三戒论》的讲义里面,把阿努约嘎这一部分讲得特别广,对五瑜伽和十地的每一个概念都解释得非常清楚。以前堪布德巴讲过一次,谛察活佛给大家灌顶以后,在窍诀修持时特别喜欢亲自去指导,并要求一定要背诵五瑜伽、十地等。有些大善知识和有智慧的人,不论遇到什么学问,都会有浓厚的兴趣;很愚笨和性格与法不相应的人,不管看到什么书,都觉得:这个与我不相应、那个与我不相应……就像胃病患者见到食物一样。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法,都应该以恭敬心接受,这一点非常重要。

 

见道时现量见到义光明,依此可使无漏功德与日俱增,更为殊胜,故称为第六趋至殊胜地。修道时,观想并修习有学道的双运之义,而成就无学果位的双运身,为此称为第七所缘生果地。这一地由修道所包括。究竟道时,恒时安住于法界智慧无二无别的密意中,无有迁变,由此称为第八安住不变地;法性义光明与有法圣尊身的显现二者无离无合之法性手印周遍一切,因此称为第九周遍法性地;妙力显现的庄严色身均于无生法界中圆满究竟,圆融一味,为此称第十圆满相融地。

 

这一切地的大多数名称,是从不固定方面来说的,它们都属于有学地,各自的暂时障碍清净而获得上地功德,因而按照暂时安立的各自定义来看,那一地的补特伽罗也不一定具足所有的条件。最后一地虽然称为无学地,也只是名称而已,就像阿罗汉向也可以称为阿罗汉,实际并非真正的阿罗汉一样。

 

第三明点瑜伽,入门:着重强调获得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无戏四灌顶。《上师心滴》和《杰珍大圆满》当中都讲到了这四种灌顶。“戏”一般是勤作的意思,最初宝瓶灌顶是有勤作的,中间无有勤作,最后是最无勤作,在最无戏的时候只要观一观自心……很多人得过上师心滴的灌顶,在最无戏灌顶时比较简单,什么都不用准备,只要观赤裸本性就可以了。

 

见解:断定诸法于觉性本体中原本就已成佛,不需要依靠地道而再次修成。

 

修持:懈怠者无勤而解脱,以本来清净自然安住来护持境界。懈怠者每天观自己心的本性就可以,听课也不用去……现在可能很多人都是懈怠者无勤得解脱吧。精进者有勤而解脱,即依靠顿超六要【36】开启如来藏之密藏门,从而现量见到如来藏光明。

 

【36】 六要:身要、语要、心要、境要、门要、显现要。

 

行为:一切显现均现为法性游舞,因此远离破立贪执而安住。

 

果位:究竟四相而趋至任运圆满普贤如来无别地或无上智慧地。

 

此三乘无需依靠对治刻意断除一切烦恼,具有将觉性智慧转为道用的方便,因而称为随转方便乘。

 

丙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分三:一、成立三种性趋入密宗道;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丁一、成立三种性趋入密宗道:

 

五十万续之教证,成立声闻与缘觉,

以及菩萨分别有,趋入金刚持道者。

 

此处根据《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来成立,声闻、缘觉、菩萨乘分别都会趋入密宗道。前面已经讲了,最后依靠能成熟的灌顶以及能解脱的窍诀,趋入密宗以后,才可以获得成就,这是诸多续部的观点。在这里也讲到这一特殊观点,声闻、缘觉、菩萨都有各自趋入密乘道的途径,也就是最后必须趋入密宗道。

 

如是九种次第的前六者,也即三种性的所化众生,都要趋入玛哈、阿努、阿底三约嘎。一般说来,一切众生的界性或种性千差万别,但归纳而言,可分为下、中、上三种,下根指声闻种性,中根指缘觉种性,上根指菩萨种性。这三种根基,各自都有趋入无上金刚乘持明道者。

 

关于这一点,以《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可以明显成立。此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性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比如有三种不同的石头,熔化之后分别会变成钢铁、铜和银子,以此比喻三类人,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分别成熟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性。那么依靠点金剂,不论铁、铜还是银子,最后全部会变成金子;同理,声闻、缘觉、菩萨入于密宗大坛城以后,相续中的戒律全部会转变成密乘戒。其中,以上、中、下等石头比喻未趋入宗派的三类种性;以铁、铜、银三者来比喻已趋入三种性各道并已得各自果位者;这三种物质依靠点金剂可变成金子,比喻趋入无上密宗金刚乘者,毫不例外均成为持明者。以上分别将比喻对应意义作了说明。

 

麦彭仁波切曾将这个教证用在《建立三戒一体论》当中,今年我们讲戒律的话,应该三个戒律全部融合,了知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三者不相违,本论最后一品也是主要讲三戒圆融,大家对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丁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

 

既然这三种根基都有趋入密宗的一种方法,究竟是如何趋入的呢?此处根据根基不同或者说意乐差别,简单说明了趋入密乘的方法。

 

意乐差别入密宗,法门虽多不广说。

 

阿里班智达说,众生意乐各不相同,趋入密宗的方法也是非常多,但在这里担心文字太多,不作广说。

 

所谓的趋入密宗,从资粮道入的说法也有,在一地菩萨时入的说法也有,从十地末尾入密宗的说法也有。还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才入密宗。对这种说法,有些人认为特别可怕,怎么成佛以后还要入密宗呢?!其实有关这一点,在续部里有非常明显的记载,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也专门引用续部作过解释。一般索巴派也是这样承认的。竹庆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前面讲了这两种说法:第一种,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以后,将幻化身放在尼连禅河旁边,他自己依靠清净虚空等持前往天界,获得成就,随后在兜率天、邬金刹土、香巴拉国土等很多地方,以不同身相广弘密法;第二种,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以后,在印度金刚座现前成佛,后来他的幻化身前往清净刹土,趋入密宗,并宣说了密宗F轮。麦彭仁波切在《八大法行》当中,曾引用教证作了说明。无垢光尊者在《密宗总说》等论典中说:原本十一地是成佛的时候,而十二地、十三地趋入密宗的说法,实际是指加行道因十地和果十地,所以加行道分别为十地,最后入于第一菩萨地的意思。这方面的解释比较多。

 

总而言之,入密宗的方式比较多,像格鲁派也有十一地趋入密宗的说法。但自宗麦彭仁波切,尤其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有关教言中说:声闻、缘觉入大乘以后,在入大资粮道的时候趋入密宗,这种说法比较可靠。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圣天论师在《摄行论》中有详细记载。

 

接下来,宣说以各自意乐的差别趋入内续无上密宗道之理:如颂云:“基种性一道种四,大密无上不退转。”趋入密宗,有些从基趋入,有些从道趋入,有些则从果趋入。从基趋入,即从未修学过其他宗派,直接趋入密宗,这是根基比较好的;还有一种,一边修学人天、声缘、菩萨以及外三续一边趋入;在获得自道果位以后再趋入无上密乘,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幻身放在尼连禅河边,前往清净刹土趋入密宗,随后弘扬密法等,诸如此类。宣说趋入方式的法门虽然为数不少,此处由于会遮障本义,不作广述。

 

丁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下面讲三种戒律所抉择的意义。

 

于此上中下根中,曾经修行已究竟,

具有缘分上根者,得灌顶顿生三戒,

证悟解脱即同时,犹如恩札布德王。

 

上中下三种根基当中,具有往昔修行圆满之缘分的上根者,即生在获得灌顶的同时,相续中顿时生起密乘戒、菩萨戒以及别解脱戒,无须先受居士戒、比丘戒等。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三种戒律,不害众生是别解脱戒的本体;利益众生是菩萨戒的本体;以特殊方便摄持不害众生和利益众生二者,即为密乘戒的本体。作为利根者,三戒于相续中全部圆满,证悟和解脱也是同时的,就像国王恩札布德一样。

 

此处,一切乘道之要点包括在三戒之中,受持三戒的方式因根基差别而有上、中、下三种,其中最上根者趋入密宗的方式,往昔二资修学已经达到究竟的具缘者,即生不必以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次第来净化自相续,仅仅依靠获得灌顶便可顿时生起三戒。因为无上密乘戒以大平等智慧已经摄持,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别解脱戒与成办一切利他之事的菩萨戒已经圆满。就像证悟灌顶义智慧与相续解脱同时的邬金国王恩札布德一样,当时国王向佛陀请求不断除欲妙而成佛的方便法,佛于是为他显示坛城灌顶,这时他立即获证双运身果位。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想给大家说一下。现在很多人说:密宗不是佛陀宣说的。对普贤如来、喜金刚也不太明白。大家应该知道,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二十八年的时候,从国王匝开始出现密法,这是对未来授记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为国王恩札布德等亲自灌顶,国王在未舍弃世间妙欲的同时直接获得果位。这在《敦珠佛教史》当中非常广:国王的十万个眷属甚至蚂蚁以上全部获得虹身成就,当地变成一片空地,后来此处变成大海。再后来,大海里面的众生全部变成龙类,金刚手又为它们传授密法,这些龙类变成人,又继续修持密法,最终获得成就。他们获得成就的地方应该就是邬金莲花刹土。有关密法的有些历史和公案的确很不可思议。

 

很多人对这些历史不太懂,尤其一些学术界的人,认为密法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实际上,有一部分密法,如《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等,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有一部分,是当时授记未来会出现的,如玛哈约嘎;还有一部分,释迦牟尼佛亲自给国王恩札布德等作灌顶,以此获得成就的。对这些历史,大家应该明白。

 

中依三戒各仪轨,次第获得如龙猛。

 

中等根基者,依靠各自的仪轨,次第获得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就像龙猛菩萨一样。从根基来讲,龙猛菩萨当然可以说是上根者,但在众生面前,他也是以中根者的身份示现。

 

中根者依靠戒律中的羯磨仪轨,得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以龙猛、无著二大法轨中的任一种得受菩萨戒;通过密宗内外续仪轨得受密乘戒。也就是说,依靠三戒各自仪轨次第获得三戒,如怙主龙猛的传记中所说的一样,与利根者完全不相同。

 

二观察续说下根,劣缘难化次第知,

长净十戒四宗派,事行瑜伽趋无上。

 

像龙猛菩萨那样的中根者,虽然是次第性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但各自戒体均一次性受持,只是分三个阶段而已。而劣缘难化的下根者,对别解脱戒首先需要皈依三宝做居士,其次做沙弥、比丘……是次第性一步一步上来的,然后修学事续、行续、瑜伽续,再进入无上密法。

 

应当认识到,前世今生未曾积累二资的劣缘下根者,极其难以调化,对他们需要一步步引导入道。首先,为他们宣说轮回过患、解脱的功德;接下来传授长净八关斋戒,令其于每月十五、三十日短期守持;以此成熟相续后,再为其传授居士戒、沙弥十戒直至比丘戒。其后让他们修习有部、经部所抉择的无我道理,随后发菩提心,以唯识、中观的见解修持自心。修心完毕,先获得各自灌顶,再次第了达主要宣说清洁威仪与念诵等身语事宜的事续、平等宣说身语事宜与心之等持的行续、主要宣讲心之等持的瑜伽续,对此三续的见修行所摄的一切修法次第修持并通达无碍。之后,依靠方便智慧无二大乐瑜伽所宣说的殊胜方便无上内续的灌顶成熟相续,再循序渐进学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双运续部。

 

一般来说,下根者的趋入方式比较保险。关于下根者趋入密乘的方式,《喜金刚二观察续后戒律品》云:“最初传长净,后授十戒律,于彼讲有部,经部亦复然,其后瑜伽行,再后说中观,密次第皆知,后传喜金刚。”“瑜伽行”也即唯识宗,所谓的四宗,即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之后是外密续,喜金刚则是无上密法。与之相同,《普巴嗔怒续》亦云:“初授别解脱,传彼声闻法;复授菩萨戒,讲诸中观法;最后果大乘,灌顶传果续。”首先给他传授别解脱戒以及声闻法门,然后再传授菩萨戒和中观法门……大家对此处所说三种根基的意义,一定要明确了知。

 

 

 

 

 

 

日出日落时间查询

受持八斋戒仪轨

 

 于三宝所依处前随力供上供品,脱鞋,五支(两手、两足、脸)沐浴,向三宝及上师顶礼,两膝著地、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于上师或三宝所依处前诵此文:

 

  大德(导师)一心念我,我名______,从此时起终身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请大德(导师)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摄我为八斋戒者(诵三遍)。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次诵:愿师(导师)念我,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杀生而不杀生,如是我名______,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断除杀生而不杀生,我以此第一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此外,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盗取,非梵行,妄语,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歌舞、音乐、华鬘、涂香、饰件、涂色,高广大床、非时食而不食非时食。如是我名______,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不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不作歌舞、音乐、华鬘、涂香、装饰、涂色,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我以此八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诵一遍)。

 

  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第四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如何以五菩提的方式观想本尊?

2.外续与内续有何差别?

3.请详细解释一下获得灌顶的二因四缘。它们分别是针对什么人来讲的?

4.什么叫做闭气四钉?

 

现在正在讲九乘次第当中,事续和行续方面的入门、见解、修行以及行为和果位。这些道理很重要,希望你们不应该仅仅在字面上理解,昨天个别道友在考试的时候还算不错,全部是自己心里的理解来讲的,应该这样。

 

藏传佛教的这种分析方法非常好,不论学习显宗还是密宗,首先知道学习这个法需要什么条件,它最主要的见解是什么?在这种见解的基础上,到底需要修什么法?行为如何?现在很多显宗和密宗的行为和见解都错乱了,有些只有密宗行为,不具足密宗见解;有些具有小乘行为,没有小乘的见解。这样一来,虽然同是佛法,自己在行持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矛盾和困难。因此,在闻思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再三观察,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三瑜伽续,入门:五觉性灌顶加上阿阇黎灌顶,通过获得此六灌顶成熟相续。依靠所谓的金刚阿阇黎灌顶,以后可以利益众生。有些上师说:以后某某人是我的继承人。将金刚铃杵交给他,再给一个帽子。这种灌顶方法也可以包括在这里。但是现在的很多人不一定如法,他们根本不需要前面的灌顶,有些只是对某上师供养比较大一点,就马上给他举行一个金刚阿阇黎灌顶,给他做一个新帽子,把这个帽子交给他,然后说:以后你可以到某某地方弘法利生。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形象,不一定合理。真正如法的做法,就是在前面五个觉性灌顶的基础上,有一个金刚阿阇黎的灌顶,这是瑜伽续的入门方法。

 

见解:以证悟胜义中诸法无相之加持,而将世俗法观为金刚法界本尊。首先,了达诸法于胜义中无相,以这种无相的加持力,将世俗法全部观为清净,正如《金刚经》所讲的一样。

 

《般若八千颂》实际是释迦牟尼佛三次结集还未开始之前出现于世间的,所以很多高僧大德有这种说法:释迦牟尼佛的大乘法不一定全部包括在三次结集当中,因为三次结集未出现之前,《般若八千颂》就已经出现于世间了。密宗称其为《真如续》,念诵这部经典加持非常大,很多人想消灾延寿等等都可以念。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依止上师》的时候,米拉日巴有一次不堪苦行漂泊到异地,当时有一家人请他念《般若八千颂》。他看到常啼菩萨的公案以后,又回到了上师身边。现在在藏地,不管青海还是康区,请一位僧人到家里来,比较普遍的一种传统就是念《般若八千颂》。

 

以证悟无相法的加持,而将世俗法观为金刚法界本尊。“金刚法界本尊”,就是指所有世俗法的本体即为清净身金刚的本性。从见解方面与中观还是有所不同,是世俗显现法全部不离光明的一种见解。所以,对于第三转F轮的光明分,乘的次第越往上说得越清楚。

 

修持:修有相与无相瑜伽。有相瑜伽方面,如《黑日嘎嘎波续》【25】中云:“修无念月语金刚,散摄而明现天尊。”瑜伽续一般通过五现前正觉或者五菩提的方式观想本尊。在这里,无念指空性,月是月轮的意思,语是文字,金刚是标志。所谓“散摄”,首先散射光芒,供养诸佛菩萨,调化无量众生,最后光收回来的时候变成自己观想的本尊,这叫做散摄而明现本尊。也就是说,观修基空性;空性中观想月垫;月垫之上观想语文字,比如观想文殊菩萨时,即于此时观想文殊菩萨的种子字“德”(དྡྷི);随后“德”(དྡྷི)字变成宝剑,此为意标志;宝剑发光以后上供下施,光收回来时,宝剑变成文殊菩萨一面二臂完整的天尊身相。这种观想方法,就是所谓的五菩提。

 

【25】 《黑日嘎嘎波续》:属于无上瑜伽部的续部。

 

竹庆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当中,对五菩提的具体观想方法讲得比较多,但归纳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大家对此处讲到的五菩提,不要与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现前的五菩提混淆,这里主要是观生起次第方面讲的。

 

彼续又云:“等持加持灌顶供。”还有用四种方式观想,四种方式是什么呢?等持、加持、灌顶、顶礼和供养。什么叫做等持呢?等持也是一种观想,比如念诵释迦牟尼佛仪轨时,首先观想释迦牟尼佛,其眷属为八大菩萨,即为观想眷属天尊。若分五部,则以自部种姓作加持;若未分部,在释迦牟尼佛面前祈祷时,我已经获得释迦牟尼佛相续中的智慧和慈悲加持。第三个是受自己所属部的灌顶,比如如来部,观想毗卢遮那佛的心间发光,入于自己的三处,由此获得毗卢遮那佛身口意的灌顶。一般密宗修法当中,平时的道灌顶很重要,我们在修道过程中,自己需要如是观想。比如修上师瑜伽,上师三处发光,融入自己的身体获得灌顶,或者修释迦牟尼佛等其他本尊,本尊的三处发光,这叫做所谓的灌顶。因此,不一定每天拿个宝瓶给你灌顶,灌顶有义灌顶、句灌顶等非常多。上师为自己灌顶以后,需要顶礼供养赞颂。此四者即为四幻化:等持幻化、加持幻化、灌顶幻化、供养幻化。这也是瑜伽部当中生起次第的一种修法。

 

瑜伽部还有四手印的修法,四种手印是什么呢?心中观想本尊,叫做意为誓言手印。口中念诵本尊心咒和仪轨,叫做语为法手印。对本尊的身相圆满观想,即身为大手印手印。本尊从心间或者从咒语中发光利益众生,做息增怀诛的事业,叫做事业手印。以此四手印印持后迎请智慧尊者融入,依靠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无二无别的方式念诵,最后祈送智慧尊者,通过此等形式修持为有相瑜伽。以四种手印或四幻化或五菩提的方式观想以后,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融入无二无别,也就是所谓双运的修法。

 

这种修法只有瑜伽部以上才有,其他下下部当中,虽然也属于密宗,但是没有这种修法。《苏悉地经》当中没有这方面介绍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汉传佛教《金刚顶经》当中,它的直接意义上没有说,但在隐藏意义中也是承认双运修法的。

 

那什么是无相瑜伽呢?于见解中安住,即为无相瑜伽。行为:沐浴清洁等仅仅作为助缘,主要对内心的清净观非常重视。果位:于五部密严刹土中成佛。

 

上述三乘为外续部,依靠外在的苦行觉悟内在的意义,故称为苦行明觉乘。

 

那么,外续部和内续部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一般来说,外续部当中,虽然有将自己观为誓言尊者的修法,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就是本尊,比如修文殊菩萨,我自己观为誓言尊者,或者说我已经变成了誓言尊者,但在祈送以后,我还是原来的凡夫。所以,原本是凡夫的相续,通过本尊得以清净,也即以清净印持它,否则,其本身应该是不清净的。而内三续见解则认为,所谓的观想只是一种提醒或者说苏醒种性,自己本来就与本尊无二无别。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九品当中都有这种观点。

 

下面讲三种内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和《宗派宝藏论》当中讲到,内三续分别以方便、智慧、无二为主。《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是,其中讲到《密集金刚》主要是玛哈约嘎,《喜金刚》主要是阿努约嘎,《时轮金刚》主要是阿底约嘎,有这种说法。也就是说,内续部的父续、母续、无二续,分别是现在后译派的《密集金刚》、《喜金刚》和《时轮金刚》。当然,对三大金刚的来源,本论密宗部分也讲过,敦珠仁波切的《西藏古代佛教史》【26】中也有,他们说是空行刹土中得到的。对这些历史就不讲了,不然文字太多了。

 

【26】 也即《敦珠佛教史》。

 

另外,以前大成就者热琼瓦的观点说:玛哈约嘎承认一切万法是觉性的幻变,阿努约嘎承认一切万法是觉性的妙用,阿底约嘎承认一切万法是觉性的自现。它们之间具体的差别比较多,这里不作广说,总而言之,内三续是最为殊胜的密法,具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窍诀和方便法。

 

内三续中第一大瑜伽,入门:以外十利益灌顶、内五力量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共十八种灌顶来成熟相续【27】 。

 

【27】 获得大圆满灌顶者,可参阅《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灌顶部分,其中对此作了详细介绍。

 

对于灌顶的意思,我在《藏密问答录》【28】当中也是说了一些。现在求灌顶的人非常多,但是在灌顶的时候,大家必须观察:二因四缘到底具不具足?这一点如果未观察,自己能否得到灌顶也不好说。

 

【28】 收于《妙法宝库十四·遣疑明炬》当中。

 

所谓的二因四缘,二因指相应因和俱生因,弟子的六根识全部具足,并非精神癫狂者,相续中具足真实的信心,即为相应因;上师将灌顶所用的法器、法本等提前做好准备,并用不共的等持和仪轨作开光和加持,即为俱生因。

 

四缘当中,第一个是因缘,也即弟子自己堪为法器。什么是堪为法器?首先对密法要有信心,对上师没有邪见,自相续中具足智慧,这是弟子需要具足的。第二个是增上缘,从上师方面来讲,比如今天要灌文殊菩萨灌顶,则“阿巴匝纳德”六个字,需要念诵十万遍以上,这是最起码的数量;获得本尊的摄受,具有一些验相等;上师自己在其他上师面前得过灌顶后,未破誓言,相续中具足清净的密乘戒律,这就是所谓的增上缘。第三个是所缘缘,上师在灌顶时,灌顶所需的法器全部要具足,要有一定的观想能力,比如宝瓶灌顶,宝瓶里的水需要观想为文殊菩萨的智慧或者文殊菩萨融化变成甘露水。如果上师不具足等持力来观想,仅仅在弟子的头上倒一点儿水,可能只是得一点清凉而已,得不到真正的灌顶。这是从对境方面讲的。第四个是等无间缘,所谓的灌顶具有一定的次第性,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次第下来,像前面讲到的五种共同灌顶,首先是宝瓶灌顶和冠冕灌顶,其次是金刚铃杵灌顶,最后是名称灌顶,依靠前前产生后后,次第不能乱。

 

一般来说,很多上师对等无间缘基本会懂,最关键是因缘和增上缘到底具不具足。有时候自己也觉得是这样,在上师面前虽然得过法,但当时自己好像在打瞌睡、胡思乱想;上师要求皈依、发心,随后观想什么的话,自己也是什么都没观想,糊里糊涂地在下面坐着。这样一来,自己不一定会得到灌顶。有些上师随随便便、装模作样拿着宝瓶灌顶,实际他自己根本不具足灌顶的条件,任何观想都没有。除非上师是位大成就者,像我们上师那样,乔美仁波切《山法》当中也说,作为大成就者,对所有灌顶的法器具有一种自然法性的加持,不需要每天给它开光、加持。而且,真正的大成就者,甚至摄受破誓言的弟子也不会染上晦气。但是,对一般的上师的确有点怀疑,作为上师,到底对灌顶的法器开光、加持没有?对俱生因生起一种怀疑。作为弟子,对密法到底有没有信心?对四缘中的第一个因缘也有一种怀疑。如同一株花,阳光、水、土的因缘没有具足,想要存活下来是很困难的。同样,灌顶的二因四缘未具足,只是在上师面前听一听,不一定得到灌顶。

 

有些人说:我在某某上师面前已经得过灌顶,现在看来他是个假上师,但我也不敢诽谤。这位上师如果真是假的,那你当时根本得不到灌顶,二因四缘不具足的缘故,你现在不依止也不会有很大困难。

 

总而言之,大家对灌顶的二因四缘应该清楚。所谓的灌顶,有灌溉的意思,它的梵语“阿布肯匝”也有洒的意思,在自相续中洒下加持、洒下智慧。另外,自相续中虽然本具如来藏,但未依靠灌顶,自相续中的如来藏不可能成熟,所以还有成熟的含义。

 

见解:七胜义【29】无本体的本性中显现妙力,也即一切外境现为普贤佛母坛城,一切有境现为普贤佛父的坛城,有境和外境显现的一切执著相均为普贤之子,于此三垫天尊坛城中,自性任运自成,此二者只是反体不同,自性无有差别,也就是抉择真谛无别大法身。

 

【29】 七胜义:果胜义、智慧胜义、法界胜义,其中果胜义又分为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共有七大胜义。

 

修持:生圆次第中主要宣说的是生起次第,主要修持的也是净除卵生与胎生习气的生起次第,这一切修法均以三等持为核心,本体具足清净、圆满、成熟,以闭气四钉印持而修。

 

所谓闭气四钉,即等持本尊钉、心咒真言钉、意不变异钉、集散事业钉。对这四种钉,麦彭仁波切在《八大法行》中讲得特别广,还有《如何修行生起次第》的一个窍诀文,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印度南方佛学院讲过,这里面对闭气四钉也讲得非常细致。第一个是等持本尊钉,心中观想所有的身相变成清净的本尊相,以此可以遣除自身障碍,令一切不清净的法变成清净。就像用钉子钉住一样,不会改变,一切显现方面观为圣尊,在清净法界中不会变动,因此称为等持本尊钉。第二个是心咒真言钉,念诵咒语的过程中,所有不清净的声音变成咒语、清净的声音,以此可以遣除自己声音方面的障碍。第三个是意不变异钉,所有的分别念变成法界清净【30】。第四个集散事业钉,从本尊心中或者自己心中发出光芒度化众生,光收回来时又开始观想本尊。

 

【30】 第四密意不变钉,为坚定前三钉之命根。有关此闭气四钉的详细介绍,已获大圆满灌顶者,可参阅《直指心性》。

 

一般来说,宁玛巴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此闭气四钉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要将不清净的所有法在清净法界中钉住,所以叫做钉。

 

大瑜伽中的父续修持风的圆满次第;母续修明点圆满次第;无二续修胜义光明圆满次第。

 

行为:行持有戏、无戏与极无戏三种行为。

 

果位:究竟四持明所摄的五道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

 

 

 

 

 

第三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详细解释“四真如”。

2.请分析藏密、汉密、唐密之间的异同。

3.请解释一下“文字结合字,基中成为基,极收意识中,念诵十万遍”这个教证的意义。

 

宁玛巴的九乘分法非常好,它已经包括了显宗、密宗所有的道理。

 

外三乘分事续、行续、瑜伽续,事续主要宣说外在的事宜;行续因见行平等受持而得名;瑜伽续主要宣讲内在修行。此三乘与因乘的方式相似,并从他处寻觅悉地,或者说,从他处寻求佛果,因而称为外三续。

 

内三乘包括大瑜伽、随类瑜伽、明点瑜伽,梵语分别称为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尽管它有许多超胜外续之处,但归纳而言,主要以见修行不同而称为无上续部。如果详加分析,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说:主要讲述方便生起次第为父续,称为大瑜伽;主要宣说智慧圆满次第为母续,共称随类瑜伽;主要宣讲双运光明次第则是无二续,也叫明点瑜伽。此三乘证悟轮涅为净等,不从他处寻求悉地,唯于自心本面中获得佛果,因而称为内三续。

 

如是乘的所有分类均可包括在此九乘次第中。《集密意续》中云:“决定胜义乘,决定有三种,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觉乘,随转方便乘。”以前有一部《九乘次第论》,里面对九乘分析得特别详细;明朗洛钦的讲义中也分得比较详细;在这里,九乘次第分析得不广不略,特别好。

 

上述所说的三乘,每一乘又各自分三,决定共有九乘。对此九乘次第,下文会稍微加以说明。

 

所谓的乘虽然并不决定有九种,众生的心未灭尽之前,乘的数量也非常之多,但总的来讲,声闻缘觉乘宣说的暂时相似之解脱果位,以及能获得此暂时果位的相似道,均可包括在大乘中,并非大乘以外的他乘。因此,学习大乘的行人必定同时具足小乘的一切见修行果,如同小布袋可以装在大布袋里一样。而菩萨乘与外三续部对究竟菩提果位与能获得的正道,只是笼统讲述而未圆满阐明,因此可包括在无上密乘之中,别无他乘。内三续中的下二续——玛哈、阿努,可以包括在明点瑜伽——阿底约嘎当中,此外再无他乘。

 

今天上师如意宝也讲了:今生能遇到无上大圆满非常难得,尤其是无垢光尊者的《上师心滴》,虽然所讲的法都是相同的,但是无垢光尊者有一种特殊的发愿和嘱咐。因此,自己平时要经常读一读,实在没有能力看的话,放在佛堂里,每天早晚对这种殊胜对境顶礼,逐渐逐渐一定会证悟无上大圆满。有时候理论上的闻思的确很需要,但自心获得大圆满的加持和摄受,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今生能够遇到这么好的金刚上师和无上大圆满法,不管其他人对密宗有什么说法,一位真正对大圆满生起定解的人,任何愚者也根本动摇不了这种正见。所以,对大圆满生起信心非常重要。今天上师如意宝在讲上师瑜伽的时候,也讲了很多大圆满的重要性,以及依靠上师的加持力获得佛果的道理,这些对每位修行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细心保存在自己智慧的仓库里面,不要随随便便弄丢了,不然很可惜。我们来到这里,除了这个以外,可能再没有其他如意宝了……但现在的大多数人,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今天找一位上师、明天找一位上师,整天晃来晃去,结果什么都得不到,这样没什么意义。只要自己有信心,依靠我们的法和上师一定会获得究竟解脱。

 

所以说,究竟阿底约嘎唯一乘决定是大菩提的直接因。这与《大海续》所说的“各自佛法大海续,此说以此为此说,诸义此中均圆满”意义相同。其他很多法虽然也是菩提之因,但也只能作为间接因,因为这些法中都未如大圆满一般直接宣说如来藏的本体。如此殊胜的法门,即使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寻找,也是根本找不到。大圆满中讲到的皈依、发心、上师瑜伽等修法,都牵涉到释迦牟尼佛的甚深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真的特别殊胜。

 

我想,所谓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可以这样解释:“诸恶莫作”讲到别解脱戒,断除一切有害之事;“众善奉行”主要宣讲菩萨乘,所有善法中,利他的善行是最大的,作为大乘菩萨一定要奉行;“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的心获得清净。密宗的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或者说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当中,都讲到自心要获得清净,需要生起等净无二的智慧,因为整个器情世界都是清净的,只不过凡夫众生心前有一种迷乱显现而已。这种解释方法,我在《旅途脚印》【17】里面也稍微提了一下。以前有没有人这样解释也不知道,但我始终认为:“自净其意”就是指大圆满生圆次第。或者从释迦牟尼佛的三转法轮来说,“诸恶莫作”指第一转四谛法轮;“众善奉行”讲第二转般若法轮;“自净其意”则主要讲到第三转法轮,如来藏的本体始终以清净光明的方式存在。“是诸佛教”,所有佛法均已包括在上述三者当中。

 

17 《妙法宝库十九·旅途脚印》,其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上师仁波切对诸位弟子的忠心告诫以及修行教言等。

 

如果按照各自的法义加以分析,因相三乘中第一声闻乘,入门:护持得而未失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也即首先需要受持别解脱戒中的任一种戒律,并精心护持。见解:虽然已了达五蕴所摄之人我为空性,却认为两种细微的微尘和刹那为实有,而未证悟空性。现在斯里兰卡、泰国等很多小乘国家,以及汉传佛教的很多律宗道场也是持这种见解。修持:以九种住心使心安住下来而修持寂止,观察四谛十六行相【18】而修胜观。行为:行持十二头陀行【19】等。果位:预流、一来、无来、阿罗汉【20】四种,每一个都包括向与果两种,共有八果。

 

【18】 四谛十六行相:苦集灭道四谛各自具有四种行相,《俱舍论》中有详细讲解。

【19】 十二头陀行:一、常露地坐;二、常住树下;三、常住冢间;四、常期端坐; 五、随处而坐;六、次第乞食;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九、但持三衣; 十、但持毳衣;十一、持粪扫衣;十二、处阿兰若。

【20】 对此四种果位,《俱舍论》中有详细介绍。

 

第二缘觉乘,入门:与声闻乘相同。见解:在证悟人无我的基础上,又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即证悟了法无我的一半,因此说他证悟一个半无我。修持:观修十二缘起生灭之本体而断定十二空性。行为:与声闻乘相同。果位:利根者得麟角喻独觉果位【21】,钝根者获得鹦鹉喻独觉果位【22】。

 

【21】 麟角喻独觉:独自一人于寂静处修持而获得独觉果位。

【22】 鹦鹉喻独觉:于众会中获得独觉果位,也称为部行独觉。

 

对于九乘的入门、见解、行为等,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还是很关键的。

 

第三菩萨乘,有唯识宗与中观宗两类。入门:受愿行菩萨戒。见解:唯识宗既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能取之心识为空性,但他承许自明心识本体不空。虽然他们自认为证悟了二无我,实际以中观衡量时,仍未证悟细微法无我。中观宗则已彻底证悟诸法二我为空性。这是见解方面的差别。修持:唯识与中观宗均修持不共三十七道品。行为:行持六度。果位:暂时获得十地,究竟获得第十一普光地,也就是佛果。由于此三乘能集聚于佛刹,并招引所化众生趋入解脱之道,所以称之为集聚招引乘。

 

外三续,也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梵语称为“智雅俄巴友嘎”。第一个是事续部,入门:需要依靠宝瓶灌顶和五佛陀的冠冕灌顶来成熟自相续。明朗仁波切在他的一部注疏中说:一般进入事续就已经算是入密宗了,这时对总的密宗誓言一定要守护;入行部以后,对共同的密宗誓言要守护;获得瑜伽部的灌顶以后,对特殊的密宗誓言要守护。有关誓言方面,下文会详细广说。

 

见解:证悟法性清净天尊。《定解宝灯论》中也说过:在见解方面,密宗与中观有很大差别,到事续部的时候,虽然对如来藏的本来清净部分未能像大圆满那样真正通达,但对如来藏本来的清净天尊相已经了达。那什么叫法性清净天尊呢?所谓的法性清净天尊,指自之心性明空离戏智慧,之后如果观修世俗现分完全为清净天尊之自性,最终将见到彼等世俗法成为清净天尊。此处的意思是,自心的离戏光明智慧,就是世俗天尊的本基,对这一点真正认识后,你已经完全获得清净,并且最终会现前法性天尊的清净相。这就是事续部的见解,主要从光明方面来讲,可以见到一切万法清净天尊之相。

 

修持:通过观四真如的方式来修持。一、自尊真如:在自己为真如的见解中安住。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当中经常讲三种等持,其中有一个真如等持,也即将诸法安住于空性中的一种境界,就是所谓的自尊真如。

 

二、本尊真如:一般事续中不将自己观想为誓言尊者,只是在前方观想智慧尊者。前面已经讲了,事续分一般事续和特殊事续两种,宁玛巴自宗认为,一般事续当中,自己不观为誓言尊者,只是在前面观想智慧尊者。殊胜事续则通过空性、文字、声、色、手印、标志六尊来修持。一切万法安住于离一切戏论的如来藏本体中,此为空性本尊。在自心或者前方月轮上观想如金色般的文字,比如观想“吽”(ཧཱུྃ)、“阿”(ཨ),仅仅观想一个文字,这叫做文字本尊。在月轮之上,所念咒语形成咒串并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心专注于此咒声,就叫做声本尊。月轮上的咒串发出光,上供下施,随后将光收回变成自己所观想的本尊身相,此即色本尊。在事续部中有三部金刚,三部金刚中不同处施不同的手印,比如头顶、喉间、心间,如此做不同手印时,自己获得本尊不同的加持,这就是手印本尊,也即所结手印与本尊无二无别。麦彭仁波切说:其他手印不会做的话,仅仅合掌就可以代表所有手印。所谓标志本尊,比如念文殊心咒时,文殊菩萨的标志是宝剑、标志的文字是“德”(དྡྷི)字,对“宝剑”和“德”(དྡྷི)字作观想,或者阿弥陀佛的标志是“舍”(ཧྲཱི)字,经常观想“舍”(ཧྲཱི)字或念诵,就叫做标志本尊。

 

三、念诵真如:按照事续六尊的方式观修,即将自己观为誓言尊者,于自己前方迎请智慧尊者,以主仆的方式成就悉地。因为在事续部的时候,见解比较低,我们在前面观想观世音菩萨,自己以比较低劣的方式,向智慧尊者祈求赐予悉地。

 

《妙臂请问经》中讲到,念诵咒语的时候,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不散不失,也不能边说话边念诵。【23】智悲光尊者还讲过:念咒的时候最好用菩提珠。现在有些人说六道木也很好,但在佛经中曾提过,依靠菩提珠念诵,会有十万倍的功德。念珠的数目有二十一颗、五十四颗、一千零八十颗等不同说法,我们现在通用的是一百零八颗。对于念珠,应将其作本尊想,不能仅仅当成一个工具,随便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如果不小心跨越念珠,应立刻拿起来放在自己头顶上忏悔。而且,自己经常念诵的念珠,不能让屠夫、偷盗者,或者造五无间罪的人、破坏誓言的人触摸,否则会失毁加持。

 

【23】   《妙臂请问经》云:“念诵不应太急缓,声非太大及太小。非共人语非散乱,非缺伊乌暗阿等。”

 

在修念诵真如时应具足三专注。其一专注本基:于自前明观天尊;其二专注内心:于天尊心间观想月轮;其三专注声音:于月轮上观想发声咒串,心专注于此而闭气念诵。这是他的观修方法。

 

四、禅定真如:将自己观为本尊,再于心间观想火焰中央日轮上有咒串,此为火住,是成就四种事业之根本;从中咒串发出自声,此为声住,是成就寂止的根本;观察咒声并于寂止无念中安住,此乃声际解脱,是显现胜观之因。在特殊事续里有这样的仪轨,但也并不是念每个咒语都有这种要求。如果仪轨里面有要求,就应该这样做。

 

下面讲事续的行为。一般在事续、行续、瑜伽续当中,分别以目视、微笑、拥抱生起大乐,只有在无上瑜伽才有佛父佛母双运的行持,因为这种行为必须依靠最高的见解方能摄持。

 

行为:主要行持沐浴、清洁等外在事宜。

 

果位: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三部金刚,身是如来部,即毗卢遮那佛;语是莲花部,为无量光佛;意是金刚部,是不动佛。通过七世可以获得三部成就,《嘎波续》中说:“七世中成就,三怙主调众。”于七世中获得成就,依靠三怙主的方式调化众生。这里也有一些差别,有些说八万劫中获得成就,也有这种说法。一般来说,一百年为一世,在七世中获得成就的算法也比较多。

 

第二行续,入门:通过觉性五灌顶来成熟相续。在前面宝瓶灌顶和佛冠灌顶的基础上,加上金刚铃灌顶、金刚杵灌顶、名称灌顶。其实这五种是共同灌顶,冠冕灌顶、金刚铃灌顶、金刚杵灌顶和名称灌顶都可以包括在宝瓶灌顶里面。此处所说的觉性,并不是指大圆满觉性,而是指明觉灌顶。

 

见解:与瑜伽续相同。行续的见解与瑜伽续相同,行为与事续相同。所以,人们经常称之为二续。

 

修持:修有相与无相瑜伽。第一个有相瑜伽,《大日如来续》中云:“文字结合字,基中成为基,极收意识中,念诵十万遍。”《大日如来续》与唐密中的《大日如来经》,应该是相同的,只不过翻译不同而已。一般来说,三种外续与汉传密宗和唐密是可以对应的,事续相当于《苏悉地经》,行续是《大日如来经》,瑜伽续就是《金刚顶经》。藏传密教对有关密法方面的佛语都称为续,但汉传佛教对显密方面的佛语全部称为经,有这种不同。

 

《大日如来续》中说:文字结合字和基当中出现基,在意识极为摄收的情况下念诵十万遍。也即通过四种条件念诵本尊心咒十万遍,这就是有相瑜伽。其中第一个文字,指观想胜义菩提心空性与彼之现分世俗菩提心结合,变成一个文字,此文字又变成月轮,比如观吽字,吽字变成月轮。第二个文字是在前者基础上,月轮上面出现咒串,咒串发出声音。第一个基,指自己观为誓言尊者,第二个基是指自前观想智慧尊者,之后以兄弟、朋友的方式成就悉地。在见解越来越上的时候,自尊与本尊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近,最后成为无二无别。这是有相瑜伽。

 

观察蕴等诸法而了达无生空性为趋入,现前无念本体为安住,从中对一切未证悟的众生生起大悲心即是起坐。这在很多生起次第当中都有,首先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叫做趋入;于此无念境界中安住,叫做安住;从中对未能获得此境界的众生生起极大悲心,叫做起坐。以趋入、安住、起坐三者而观胜义菩提心,这是无相瑜伽的修法。

 

行为:与事续相同。

 

果位:通过如是修行获得四部金刚持果位,即在前面三部金刚基础上加宝生部【24】。

 

【24】 也即南方宝生如来的珍宝部。

 

 

 

 

 

第二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在宣讲三戒的此处,为何首先讲到了“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请对此句颂词作详细解释。

2.本论承许获得佛果的唯一道是什么?既然称为“唯一道”,宣说其他乘又有何必要?

3.请对九乘的见、修、行、果分别作详细分析。

 

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圆融。

 

第一品 总说

 

乙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五、下三品之总述。

 

丙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8

 

【8】 净基是指佛性或如来藏;能净指能清净如来藏上一切垢染的随解脱分善道;净果指如来藏远离一切垢染后现前功德;所净指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习气。

 

大圆满智之总相,净身金刚持佛果。

 

这句颂词是阿里班智达引用自《文殊教言》的一句话。按照密宗的说法,认识到如来藏的本面时,就已经获得了金刚持佛的果位,不过显宗有不同说法。也就是说,一旦通达大圆满的智慧总相,就可以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简单来说,心的本性就是所谓的大圆满或者说智慧之总相,真正通达此智慧总相,已经获得了无上如来的果位。

 

“净身”就是清净的身相。从真正本义来讲,通达大圆满智慧之总相,则获得金刚持佛果……从文字上看这样比较好懂,但也不敢随便改。

现在香港有个人在翻译的时候,凡是对自己不太懂的地方,都是用与自己相应的词来代替。这样听起来确实特别舒服,但对原文中很多殊胜的意义,随意改动以后,很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所谓的净基,实际就是佛经所说的如来藏,在《宝性论》为主的很多论典中称之为种性,种性也分为本性种性和增上种性等【9】。对此,佛教各宗派的观点也有不同。

 

【9】 《宝性论》云: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

 

首先是有部宗,此宗派特别重视《毗婆沙论》。对于《毗婆沙论》,有一种说法是凡夫造的,也有一种说法是五百阿罗汉造的。不管哪一种说法,实际《毗婆沙论》就是有部宗观点的来源。他们认为:不贪执有情与有情资具的知足心所,即为圣者种性。比如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资具以及亲朋好友等的贪欲,已经全部断除,这时,他的如来藏本来面目真正显现出来。所以,小乘自宗并未明显讲到如来藏,只是说圣者种性,但实际就是如来藏的意思。

 

其次是经部宗,他们对《毗婆沙论》不是很重视,而是主要随顺《别解脱经》等,将佛陀的语言作为依据,相比有部宗略高一些。经部宗认为,如来藏是将来可以产生无漏智慧心种子的一种能力。

 

唯识宗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什么是得绳呢?《俱舍论》第二品中,对得绳有比较广的宣说,但唯识宗并不承认《俱舍论》所说的得绳。所谓的得绳,比如我明年受菩萨戒,我的相续中今年就有了受菩萨戒的种子习气。有部宗认为,它是非心非色、实有存在的一种法。唯识宗当中的随教唯识认为,根据经典教义来说,众生当中有毕竟无种性者,永远不可能成佛;也有具种性者,他们将之称为得绳;随理唯识则与大乘中观自续派无有差别。无论随理唯识宗还是随教唯识宗,都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

 

中观宗大多数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如来藏是有垢真如,通过精进修持遣除遮障以后,增上种性开始显现。但是对于它的认识方法,中观各大派也不相同。

 

在此处,依照大乘不共观点而言,心性本来清净无为法之明空智慧无有迁变而存在,即是如来藏。心的本体实际是一种无为法,以明空智慧无有迁变的方式存在于每个众生的相续当中,龙猛菩萨的《赞法界论》和《赞如来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等持王经》云:“清净澄光明,不乱无为法,称为如来藏,本住之法性。”清净、光明、澄清,未被分别所扰乱的无为法,即为如来藏。它在每一个众生相续中,以法性的方式本来存在着。

 

关于如来藏,《宝性论》中云:“佛身外现故,与真如无二,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10】”其中以三个理由来宣说,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对这个颂词作了非常详细的解释。那么,以哪三种理由来安立如来藏呢?从本性来讲,以后可以显现圆满佛身之故;众生心与本性无二故;每个众生皆具有种性之故,以这三种理由,可以成立众生恒时具足如来藏。随后,又以十种道理抉择如来藏的意义,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引用过。并且通过九种比喻详细说明了如来藏被垢染所遮障的道理。

 

【10】   又译为:“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如来藏在金刚乘中,事续中称为清净天尊,行续和瑜伽续则称为加持天尊,玛哈约嘎称为大法身,阿努约嘎称为佛子菩提心,大圆满当中称为本来清净任运自成之光明。虽然有不同称呼,但可将其共称为基续自性任运自成之坛城。此处主要从大圆满的称呼而言,其他事续、行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对如来藏还有些不同的观点和称呼方法。

 

什么叫做如来藏呢?《定解宝灯论》中再三提过:光明的智慧与空性无二无别之心的本性,即是如来藏。尤其按照阿底约嘎的说法,我们的心即为觉空明无别之本体,如同日轮自然具足一切光芒般,三身五智的所有功德自然而然全部具足,因此称为大圆满。

 

一位观音菩萨的化身在他的教言中说:有些人认为,大圆满和大中观是一体的。从名相上当然可以说为一体,但实相上也说为一体有些困难,因为大圆满是诸乘的最顶峰,而中观空性,即使声闻乘也有所涉及。这位大德特别喜欢看多珠仁波切有关大圆满方面的书,他说:每次翻阅多珠仁波切的大圆满,都感觉上师在慈悲抚摸着我的头,一边加持我一边赐予安慰。

 

此处所说的智慧中,已经包括基住三智【11】、持相五智【12】、入境二智【13】等基果的一切智慧。有些说法认为,基住三智是法身智慧,持相五智是报身智慧,入境二智是化身智慧,也有这种分法。

 

【11】 基住三智:本体空性智、自性光明智、大悲周遍智。

【12】 持相五智: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13】 入境二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而轮回诸法也是无而显现、暂时性的,实际除法性外无所言语,周遍轮涅,所以称为智慧之总相。在如是净基如来藏之上,法性光相与所净轮回法之垢共同存在,通过能净的正道可以净化所净的垢染,现前其本来面目。因此,从究竟果乘来说,依靠三戒中的精华密乘道完全可以清净如来藏上的客尘,最终如实现前本基,达到五身五智于觉性中无离无合的境界,因此称为金刚持。

 

下面介绍五身。现前通达诸法无相、自性清净之离戏智慧分,即是法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现无边清净显现分,即是报身;从报身中根据清净、不清净所化众生各自信解随机显现分,为化身;三身现分毫不混杂分,即是现前菩提身;三身无二无别分为不变金刚身。所谓的五智,如实通达法界为法界性智;明知分不灭为大圆镜智;证悟诸法等性为平等性智;互不混杂同时了知万法为妙观察智;以无缘大悲无碍洞悉利众事业为成所作智。

 

这一切均是大断、大证、大心三大之自性。大断,指最后获得佛果时,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细微习气。现在很多人可能只是小断,有时候烦恼稍微能断除,有时候仅仅是暂时以禅定力压制下来,一旦出定烦恼又会起现,这不是真正的断。佛陀已经将烦恼的种子和习气全部断掉,所以叫做大断。大证是指对一切万法通彻无碍。获得大断和大证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利众事业无有间断,由于发心特别广大,所以叫做大心。这方面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讲得很殊胜。《现观庄严论》中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所以说,凡是想寻求无上菩提者,均应了知圆满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须唯一通过下文所说的无上密宗道来获得。

 

丙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

 

深广法门虽无量,未依大密能成熟,

及能解脱殊胜道,不得正觉佛所说。

 

佛陀宣说的深广法门虽然无量无边,但未依靠能成熟自相续的密宗灌顶以及能解脱自相续的密宗教言,不能获得正等正觉。

 

这种说法,很多学习显宗的人不一定能接受。我在《密宗问答录》中也说过,但是没有详细说,害怕别人不相信。实际上,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详细讲到,没有依靠密宗断除三现习气的智慧,仅仅依靠显宗很难断掉。

 

当然,藏传佛教中比如明朗大师和麦彭仁波切,他们的说法也有点不相同,但在这里应该可以这样理解。这一点显宗也是承认的,最后的习气未断除之前,不可能获得佛果。为什么呢?十地菩萨在十地末尾时入于金刚喻定,诸佛菩萨的心间会发光,对他作大光明灌顶,实际上,十地菩萨于此时也是趋入密宗道,最后断除最细微的种子习气。《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等佛经中都有这种记载。

 

为什么说必须通过密乘道获得佛果呢?因为如实开显法性之甚深、尽所宣说有法之广大的法门虽然不可胜数,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刚乘能成熟之灌顶与能解脱之生圆次第的殊胜道,仅以下八乘之道无法获得佛果。为什么呢?束缚于轮回中的因,就是极其细微的精、血、风所生的三现迁移习气,而在其余八乘中并未宣说净除此习气障碍的方便直接之道。具足无碍彻见万法之智慧、独一无二的真实语者圆满佛陀在经中说:“虽施头与手足等,心境尚未清净故,不得菩提之果位。”从显宗角度,对自己的头目手足全部布施而获得布施度圆满时,最细微的心尚未清净,以此缘故,不能获得菩提果位。只有在获得最后密宗真正的灌顶、细微的三现习气全部得以清净后,才能获得无上佛果。

 

关于依靠无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续》【14】中云:“六世间界十方中,过去以及现在生,一切如来之坛城,修此自圆五身也。”过去现在的所有如来,就是通过修持此殊胜大密乘,最后现前五身的。《般若经》中也有与之相同的道理,《金刚经》说:所有未来过去现在的佛都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获得成就。有些上师认为,这只是对密宗的一种赞叹而已,实际无须灌顶和窍诀,依靠显宗自宗也可以获得佛果。有关这种说法,以后如果有时间,稍微分析一下可能也是有必要的。

 

【14】 《密藏续》,也即《大幻化网续》。

 

然而,并不是说以下八乘都无有必要,因为这八乘不仅仅是暂时获得自果,而且还是趋至无上密宗道的必经之梯。

 

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可以分五品,第一品总说整个密乘与显宗的差别和道理;第二品讲别解脱戒;第三品讲菩萨戒;第四品讲密乘戒;第五品讲三戒如何圆融,即一个人的相续中三戒如何圆融的道理。

 

按照阿里班智达班玛旺革嘉波多吉札巴嘉村花桑波所造的《三戒论》,上面这个颂词中说,释迦牟尼佛的深广法门虽无量无边,但未依靠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不能获得佛果。也就是说,想要成就佛果必须进入密宗,显宗自宗无有成佛之道,字面上可以这样解释。堪布云丹嘉措引用佛经教证作了解释:虽然布施了头目手足,已经圆满布施度,但是心未清净的缘故,仍然不能获得菩提果位。

 

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很多人觉得矛盾:显宗自宗若无有成佛之道,是不是所有显宗宗派未入密乘就不能获得成就?

 

这个问题比较关键。应该说显宗自宗也可以成佛,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续释》中讲到这样一个比喻:不太锋利的斧头砍木柴时,我们说不能砍木柴,实际它可以砍,只不过拖得时间比较长,因此加上否定词。同样,显宗虽然可以成佛,但时间非常缓慢。密宗很多续部中说:必须依靠密宗才能成就,显宗自宗不能成佛。其中的密意应该这样解释。

 

这一点,按照智悲光尊者的说法很合理。不然,所有成就者全部是进入密宗才成佛的话,也有点困难。比如显宗第十一地普光地的功德与密宗获得佛陀果位的功德是否一样呢?根据无垢光尊者《大幻化网大疏》的观点,可以承认一样。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也说:密宗能遣除或者根除三现习气。众生无始以来具有一种三现习气【15】,这种三现习气需要依靠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才能真正得以清净。因此,密宗诸续部中说未依密宗不能成佛的密意,可能这样解释比较好。

 

【15】 三现迁移习气:即精、血、气。最初众生转于轮回时无此,是光明之显现,如众生投胎时具白、红、黑之光相。三现习气之本性为三身。

 

总而言之,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显宗当中也可以成佛,只不过比较缓慢;或者说,显宗没有像密宗那样,宣说能清净三现习气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可以说,显宗虽然从道理上宣讲了光明和空性,但未讲到具体的修法。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说显宗没有成佛之道。

 

丙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

 

乃至心未灭尽前,乘之数量无边际,

引入一道之阶梯,虽得各果尚有增,

亦仅离各乘所断,未入一乘怎得果?

 

乃至心未灭尽之前,乘的数目也是无边无际的。为了让众生趋入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中无上内续顶乘之阶梯,暂时安立了各种乘和各种果。但实际上,所安立的很多果位仍然可以增上,未入一乘之前,各乘仅仅远离了各自的所断,所得果并不究竟,只是为了所化众生暂时休息的一种阶梯。

 

所谓的乘,梵语是雅那,直接引申出来就是乘骑的意思。乘骑有能乘骑和所乘骑两种,《摄集经》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这里讲到,所谓的乘是根据众生分别念来安立的,分别念有多少,乘也有多少,有三乘、五乘、七乘、十多乘等非常多。总的来讲,就像《妙法莲华经》所讲的一样,最后究竟唯一乘。龙猛菩萨父子最后也是赞叹究竟一乘。【16】

 

【16】   《入中论》: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龙树菩萨在《赞法界论》中说:“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方便导有情。”

 

乃至所化众生相续不断的粗细心与心所尚未灭尽于法界之前,能调伏的对治法不可思议,乘的种类也不计其数,所以是无边无际。当我们心相续中的能取所取全部消于法界时,所谓乘的概念和含义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楞伽经》中云:“乃至有心前,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众生。”在心尚未灭尽之前,乘也是无边无际;一旦心已经灭尽,乘和众生全部都不存在。

 

《定解宝灯论》中也提到,有些人说:宁玛巴安立九乘不合理。我们可以反问他:分三乘是否合理呢?如果合理,那么,密乘是否包括在乘里面?若不包括,则有密宗修法不属于乘的过失;若包括,从大的方面有小乘和大乘,大乘当中有显宗乘和密宗乘,这样安立没有任何过失。

 

如是在这些种类各异的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无上内续顶乘的阶梯而已。有些纯粹学显宗的人不一定承认。单单不承认是不行的,你应该拿出教证和理证,就像买东西的时候必须付钱一样,如果你能拿出教证理证的“钱”,我们也可以承认。

 

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依靠此等乘可以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但仍旧有要上进的功德,所以即使获得自果,人天乘也只是出离了恶趣,声闻、缘觉乘也只不过超出了轮回,菩萨乘与事行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对于真正心的本来面目,他们仍未真正感受到。总而言之,他们仅仅远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还没有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又怎么能获得最终的大菩提果呢?不会获得。

 

其他论典中,下面也单独安立了一个科判,此处堪布云嘎并未单设科判。

 

此依大圆满自宗,声闻缘觉菩萨乘,

称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

无上父续大瑜伽,随类瑜伽即母续,

明点瑜伽无二续,称内三续九乘摄。

 

宁玛巴自宗将所有显宗、密宗安立在九乘之中,这一点在格鲁、萨迦等其他宗派是没有的。在这九乘当中,所有的修行都可以包括。在修学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对宗派不能互相抵触,另一方面,自己属于哪一个宗派、主要修学哪位上师的教法,了知这一点很重要。

 

在座的人,从总的方面来讲,主要修学全知无垢光尊者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法,传承则是从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传下来的,就像完整的一家人——有父亲、有母亲,大家并不是街头流浪的孩子。有些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在学什么,会有这种过失。

 

我自己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转的八万四千法门,按照显宗观点,仅仅一个法蕴的量也是不可思议的,非常多,哪怕用大象来背都背不完。对这些法要一一精通非常困难,在末法时代,应该学习一些具有窍诀性、加持性和传承性的经论。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针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的论典进行学习。与此同时,也可以翻阅一些其他书籍,并不是说其他的一点不能学。

 

颂词中讲到,宁玛巴自宗可以分九乘,声闻缘觉菩萨乘称为因法相三乘,也叫做集聚招引外三乘。为什么叫集聚招引外三乘呢?集指苦集灭道中的集,是释迦牟尼佛对外公开宣讲的,从所有烦恼中获得解脱的一种法门,与之相关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等,下面有广说。一切续部中说:法相因乘者,众生观正觉。法相乘、显宗乘的话,众生观为如来正等觉,但是果乘的时候完全不相同,所以叫做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在梵语中是智雅、俄巴、友嘎,分别是事续、行续、瑜伽续,这三续称为苦行明觉外三续,这也是经常所说的外密。外密不像大圆满和玛哈约嘎,对真正心的本体还未真正认识,对勤作方面比较重视。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续释》中说:显宗和外密最大的差别,主要是从世俗谛能否转为道用来分的。能转为道用的即为外密,而显宗对世俗谛根本不能转为道用。为什么呢?显宗在《宝性论》和《如来藏经》中,虽然从理论上详细讲解了光明方面的道理,但对如何修持、如何转为道用、如何让众生亲自感受这种光明境界方面,并未讲到。

 

另外,事部、行部、瑜伽部当中,入门方面,事部有水灌顶和冠冕灌顶两种;行部在这两个灌顶基础上加上金刚铃、杵灌顶和名称灌顶;瑜伽部再加上阿阇黎灌顶。

 

从见解方面,事部是智慧尊者和誓言尊者以主仆的方式来观想。对于修行者自己是否观为本尊的问题上,很多高僧大德有辩论。比如萨迦班智达说:事部当中,将自己观为本尊的做法不太合理。克主杰认为:事部有特殊事部和一般事部两种,特殊事部中将自己观为圣尊;一般事部中,没有将自己观为本尊的说法。我们自宗如何承认呢?可以说,应该将自己观为圣尊,尤其在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中有比较明显的教证。

 

记得上师如意宝去印度南卓佛学院的时候,一位比较有名的活佛去见法王如意宝,也问了上师这个问题。当时上师说:宁玛巴自宗承许有一般事部和特殊事部,特殊事部当中,自己应该观为誓言尊者。后来我翻阅《功德藏释》以后,发现法王的这种说法很合理。但是我记得《密宗实修法》当中,事部的观修方法是,自己前面观一个智慧尊者观世音菩萨,自己好像没有观,这应该是从一般事部而言的。实际上,龙猛菩萨亲自造的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观修方法、无著菩萨造的观音菩萨修法,以及印度比较出名的华姆给隆比丘尼造的十一面观世音菩萨修法,在这些修法中都有自尊和他尊的观修方法。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理解。

 

无上父续是大瑜伽,也即玛哈约嘎,玛哈是大的意思;随类瑜伽是阿努约嘎,此为母续;明点瑜伽就是无上大圆满无二续。人们经常称此三者为深密随转方便乘,也可以说是内三续。

 

虽然概括这些乘的道理有许多,但本论按照不共前译宁玛自宗大圆满的观点,可以分为九乘,也即因三乘、外三乘、内三乘。其中因三乘包括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自己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将所听闻之教义传授给他人,故而称为声闻;最后有者不依靠他人,独立自主便能现前超胜三有轮回之果,所以称为缘觉;为了成就圆满菩提,利他心不怯懦、勇往直前者,即为菩萨。菩萨就是勇识的意思,从藏文“森华”的直接含义来说,是心很勇敢,“森”指心,“华”就是勇敢的意思。所以我们看见有些人利他心比较强,就会说这个人很勇敢;利他心不太强,为了一米二米的地方争论半天,自私自利方面比较勇敢,这是自利的“菩萨”。

 

诠释修持此三乘可以获得相应之果的途径,是故称为法相。并且,此三乘只是获得自果的直接因、获得究竟大菩提果的间接因,并非果转为道用,为此称为因三乘。

 

 

 

三戒要解

                                ——居士戒、菩萨戒

班玛旺嘉尊者 造颂

云丹嘉措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第一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请解释一下“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的含义。

 

2.作为一个修行人,三乘戒律为何如此重要?了知三戒圆融的必要性是什么?

 

下面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前面有班玛旺格嘉波的介绍,是从《敦珠佛教史》里 面摘出的,希望你们先好好地看一下,因为要学习一部论,首先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观察一下是什么身份的人。

 

萨迦班智达也有一部《辨三戒论》,我们这次宣讲的是宁玛巴阿里班智达【2】班玛旺嘉造的《三戒论》。这部《三戒论》在藏传佛教中特别有名。可能是他造论的发心非常大,宁玛巴每个寺院的出家人,首先是学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这部《三戒论》,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2】尊者降生于 1487 年,现在西藏阿里一带的人,人们经常称其为阿里班智达。

 

在座的人,已经受了菩萨戒和密乘戒,在家人和出家人也分别受了不同程度的别解脱戒。这样一来,对三戒的分类和守护方法一定要明白。因此,学习班玛旺格嘉波造的这部《三戒论》非常有必要。

 

有关《三戒论》的讲义还是有一些,比如明朗罗扎瓦有个广释,叫做《如意树穗》。我 1988 年安居的时候,给部分僧人传过一次,在丹巴那一带;学院里 边也传过几次。在藏传佛教中,这是非常著名的一部大论典,但其中的意义比较深,比较难懂。另外,列绕朗巴的大弟子,西琼活佛有一个《三戒论》的讲义。这个讲义的显宗部分比较广,尤其对每条戒都用律藏里面的公案作了说明,菩萨戒比较略,密乘戒就更略了。明朗大师的方式则不同,他在讲密乘戒的时候特别广,前面比较略。第二世敦珠法王也有一个讲义,更加简略一些。后来的讲义基本是参照明朗大师的讲义作的,没有很大差别。

 

现在我们宣讲的是堪布云丹嘉措造的一部讲义,前面有作者介绍,是从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3】里选出来的,也希望你们看一下。堪布云嘎没有广的传记,想作更多了解有点困难,有些老年人可能知道他的身份,非常了不起。他著有一个《功德藏释》,以前德巴堪布在学院传过,贝诺法王以及藏地很多寺院都比较重视。

堪布云嘎是托嘎如意宝的一位根本上师,我们学习这部论典,在传承上师方面有很大的加持。我本人在很多堪布面前都得过《三戒论》颂词的传承。听说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过,当时我还没有来,后来堪布嘎多传的时候,我去求过。还有一次,堪布德巴来开持明法会的时候,台湾的阿扎堪布和慈诚罗珠堪布,我们几个人白天开法会,晚上大概十二点左右去那边听 传承……当时我的衣服比较破烂,穿得很少,冬天又特别冷,手上一直结冻疮,德巴堪布看到后说:“你那个手很脏,结脓很厉害啊……”反正传承应该是求圆满的。

 

【3】 《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的翻译者是洛著嘉措,其中的很多词语与我们平时惯用的不太相同,比如堪布译为“堪千”,堪千渊滇嘉措、堪千托嘎如意宝等。此处的“云丹嘉措”是以尊者的口音——拉萨语音译的。

 

这个讲义的话,以讲解方式的确没有得过传承,但昨前天我在齐美仁真堪布面前求了一个传承。齐美仁真堪布是邬金多额给传的,邬金多额说是以前堪布金旺传的,不知道堪布金旺从哪里得的传承,不知道是不是喇嘛罗珠……不管怎么样,从传承方面还是比较近的。

 

以前学院里面的每一个班都要求传这部论典,比如中观班、戒律班、续部班,其他的课程最好不混杂,但《三戒论》每个班每年都要讲一次。因为《三戒论》特别重要,我以前没到印度去的时候就想翻译,刚开始的时候,在原来那个小木房里,自己手写了一遍, 后来就一直拖时间……因缘、业力可能就是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才成熟。因此,今年准备传讲堪布云丹嘉措造的《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云丹嘉措堪布是一位知足少欲、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作的这部讲义不广不略,依靠它能真正通达阿里班智达《三戒论》的本义。

 

“殊胜上师足下敬礼皈依,祈求赐予加持!”作者首先在所有上师足下恭敬顶礼。

 

“法界空中智慧日,放射妙法大光芒,照耀圣众之金山,遣除众生界痴暗。”此处以形象化比喻的方式来顶礼佛陀:在法界虚空中出现了智慧的日轮,放射出无边妙法之光芒,不断照耀在大乘圣众的金山上,以此遣除了整个众生世界的愚痴黑暗。因为日光照射到金山上时,依靠金山会反射出一种光,这种光可以遣除一切众生界的愚痴黑暗,通过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佛法降临于人间,众生心相续中一切无明烦恼的黑暗得以遣除。“同时开启佛教莲,为欲解脱善缘蜂,赐予三学精华蜜,佛陀日轮前敬礼。”在遣除一切众生相续中愚痴黑暗的同时,开启了整个佛教的莲花,对所有想要获得解脱、如同蜜蜂般的有缘众生,赐予三学之精华蜂蜜,因此,在如同日轮般的佛陀面前恭敬顶礼!

 

“心荒野中出离水,利他菩提心苗芽,四灌顶果之方法,善说三戒无谬传。”我们的心就像广阔的荒地,唯有以出离心的水进行灌溉,方能出现自他二利的菩提心苗芽,结出四灌顶之果,此时,四灌顶的密 乘戒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所以在此处,为大家无谬宣讲密乘戒、菩萨戒、别解脱戒之善说。这是所谓的立誓句。作者告诫大家:《三戒论》非常重要,想要成就密法真正的果实,一定要学习《三戒论》。“我虽无 有撰注疏,细致分析之智慧,为满修解脱友愿,简明扼要著略释。”作者谦虚地说:虽然我不具足撰写注疏以及细致分析的智慧,但为了满足个别希求解脱之道友的愿望,在这里简明扼要撰著了这一《三戒论略释》。

 

具有权巧方便大慈大悲的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早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之后幻化如来身相现示无量刹土,从未间断过任运自成应机化众、不可思议之事业,又于娑婆世界刹土的所化众生面前,再次示现成佛,演说八万四千法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门,完全可以包括在四藏【4】当中,而撰著诠解佛陀密意之论典的印藏大成就者也不乏其数。其中,本论的作者是至尊文殊菩萨显现为国王形象的赤松德赞转世、智慧卓越、成就颇高的大班智达班玛旺嘉多吉札巴嘉村花桑波吉祥贤。

 

【4】   四藏:显宗三藏再加上密藏。《普作续》云:“调伏贪惑对治法,佛说律藏二万一,调伏嗔心对治法,佛说经藏二万一,调伏痴心对治法,佛说论藏二万一,同调三毒对治法,佛说密藏二万一。”

 

在班玛旺嘉尊者的传记中也讲了,他在桑耶寺的时候,成熟了以前作为国王赤松德赞的习气。而且,尊者生生世世的本尊和上师,就是莲花生大士,因此,他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敦珠法王也说:到目前为止, 这部《三戒论》仍被众多大德所珍爱。《三戒论》的利益非常广大,你们通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文字非常精严,不像现在世间的很多书籍,文字繁多却难以表达真实的意义。由于尊者已经彻见一切修行法门均可包括在三戒之中,才撰写这部不可多得的稀有善说。在他的传记中提到一位持明者语自在仁增阿革旺波,据列绕朗巴传记介绍,这也是法王如意宝的一个前世,他曾在香巴派里转生为一位语自在。与第五世观音上师同一时期的有一位香巴班陈,他的前世应该就是仁增阿革旺波大持明者语自在。从云丹嘉措这一角度来说,他的传承主要就是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印度的顶果钦哲法王这里接下去的。尤其是大幻化网,当时在石渠那一带,每年秋天都会有十天大幻化网的法会。我刚到学院的时候,学院的人比较少, 大概在极乐法会前后,都会开十天的大幻化网法会, 后来可能弟子太多了吧……纽西堪布在他的传记中说:依靠晋美彭措法王和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功德,《密藏续》的传承一直未间断。

 

由此可见,本论的两位作者与我们的传承上师都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去认真学习也是很有价值的。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甲一(初义)分三:一、宣说论名;二、于殊胜对境前礼赞;三、立誓。

 

乙一、宣说论名:

 

上根者仅仅依靠论名就可以通达全论的所有意义,中根者可以笼统地了解论义,下根者也可依之明确断定经函,这就是宣说论名的必要性。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藏文中的题目比较长。意思是说,心的自性本来任运自成圆满具足三身的一切功德,这就是诸法之实相。能够无有错谬、 直接抉择此理的,即是一切道之究竟阿底约嘎,阿努约嘎以下显密所有道,只能间接作为证悟大圆满的支分。这一切修法的精华就是三戒,三戒的意义通过三正量远离一切增损而抉择,即为决定的含义。作者以一种纯洁清净之心,为了令诸众生获得解脱,宣说如此殊胜的经教之意义,以此可以起到对治烦恼怨敌、 救离恶趣的作用,所以称为论。

 

《明疏论》中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治救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真正的论典需要具足两种特点:第一,对治烦恼的怨敌, 此处将烦恼比喻成敌人一样,通过这部论典,即可对治自己的烦恼;第二,从恶趣中获得救护。所以,大家在学习之前,首先看看是否具足这两种特点,如果具足,可以称之为论,其他外道和世间杂书根本不具足这两种功德。

 

在造论之初首先宣说了论题。接下来说明顶礼之必要,怙主龙猛菩萨曾亲言:“作者于本师,赞叹非无果,于本师论典,生起诚信故。”作这种顶礼句并非无有果,会有怎样的果呢?作者首先作这样的赞叹,具有对本师和论典生起信心的殊胜必要。后学者由此了知作者信仰佛教、具有殊胜功德。而且,如此赞叹释迦牟尼佛或者诸佛菩萨的功德,人们会对本师和佛法生起信心。《亲友书》的开端也说【5】:有智慧的人,不要说真正的佛陀,连木头造的佛像也会恭敬顶礼。

 

【5】 《亲友书》: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

 

所以,具有生起信心的作用,首先需要作顶礼句。现在遗憾的是,个别高僧大德造佛教论典时,开头没有顶礼句,最后也没有回向偈,尤其是汉传佛教在这一点上比较不同。按理来说,以前印度的高僧大德在造论时,都有顶礼句和回向偈,这是很重要的。

 

通过礼赞可以圆满自己的资粮,使造论善始善终。不仅造论如此,很多上师在宣讲经论之前,也是首先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与此同时,可以令诸后学者了知论典的殊胜,从而恭敬修学。

 

我这次宣讲《三戒论》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与以前很多上师的做法不太相同。以前有些上师只对出家人传,在家人不能听;传比丘戒的时候,比丘尼不能听;讲沙弥戒的时候,比丘可以听,沙弥尼不能听。真正按照《毗奈耶经》或者一切有部的观点,这方面不是很严格。小乘十八部里其他有些宗派说:未受戒之前,不能看戒条。羯磨确实不能听,比如未受沙弥戒的话,沙弥的受戒仪轨最好不听;未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的话,它的羯磨仪式不能看、不能听,除此之外,戒条还是可以听的。当然,传者会犯一些恶作, 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之所以不让听,是害怕一些人不出家、不受比丘比丘尼戒,因为戒条比较多。但我想: 从戒的范围来讲,没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很多修行人最好先了知应守护的戒条好一点。比如从来没学过比丘戒的话,你先受沙弥戒,然后学习比丘戒,全部了知以后,看自己到底能不能遵守。不然,受完比丘戒再传比丘戒戒条,有些人可能会生后悔心:哎,原来是这样,早知道就不受了。这是终身的一件大事情, 你自己到底能不能守?还是先知道这些戒条好一些。宗喀巴大师也说:本来在未灌顶之前不能听密法,但在未灌顶之前特殊开许可以听密乘戒,观察自己到底能不能守密乘戒。

 

我想,这里面的有些地方没什么不能听的,只不过担心有些在家人听了一些公案的话,会不会生邪见……除此之外,身语行为的各种威仪等,并不是不能听。真正这辈子也不想出家的人,听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已经出家的这些人,一起学一学戒律,对我讲者来说没有很大困难,还是想给大家讲一下。背诵的时候,像根本罪、僧残罪大多数都是共同的罪业,这些不管比丘还是比丘尼都可以背诵。

 

可能你们也有各种想法,认为堪布怎么把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听啊?!在一些小小的地方太严格没有很大必要。现在有些人,对该保密的密宗行为不保密, 一直泄露;对不该保密的出家威仪,比如比丘和比丘尼完全相同的一百一十个恶作,单独给比丘尼传吃饭时应该如何,又单独给比丘传吃饭时应该如何,这样完全没有必要。所以,除了个别地方以外,这次没有分开讲,原因就是这样的。

 

藏传佛教当中,尤其宁玛巴的每座寺院,在安居时,每天都会念一遍《三戒论》。一般安居结束以后, 很多小僧人对《三戒论》的颂词基本上能背诵了。

 

乙二、于殊胜对境前礼赞:

 

“那莫革日巍!”印度梵语,“那莫”即是顶礼之义。对谁顶礼呢?于上师前礼拜。“革日”,莲师心咒 “嗡啊吽 班则格热班玛色德吽”,这里面也有“格热【6】”,是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意思。所谓的“革日”有沉重之义,因为传授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大恩 上师们,对我们具有大恩德,是极其严厉的对境,因此作者在诸位上师前恭敬作礼。

 

【6】 只是音译时所用汉字不同。

 

如果有人心存这种疑问:除了密宗以外,小乘与菩萨乘中有上师的字眼吗?现在显宗的有些人认为:密宗当中承认一切成就都归属于上师。显宗根本不承认,认为学习佛法以自学为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时候也讲了,根据《华严经》的教证,显宗不论别解脱宗还是菩萨宗,对恭敬上师、依止上师都非常重视。《沙弥五十颂》中云: “于师住处门,手当轻缓扣。”敲上师门的时候不能狠狠地……但是那天讲完《沙弥五十颂》以后,很多人敲我的门的声音越来越大了。《菩萨戒二十颂》中也说:“持戒具智力,上师前受戒。”我们应该在精进持戒、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上师前受菩萨戒。所以,上师的字眼,在显宗菩萨乘和别解脱乘都是有的。

 

搅拌具德二资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

雪域诸成就者胜顶饰,莲生金刚众生师前礼。

 

班玛旺嘉大师首先顶礼莲花生大士。有时候作者自己喜欢的本尊不同,比如上师如意宝在每部论典前都会顶礼麦彭仁波切;有些上师讲戒律时顶礼释迦牟尼佛,讲其他论典时顶礼文殊菩萨。班玛旺嘉生生世世与莲花生大士都有很深的关系,因此对莲师作顶礼。

 

以前藏传佛教诗学的来源就是婆罗门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的很多仪轨和咒语与婆罗门教有关系。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但藏传佛教小五明当中,诗学的最初来源是《明镜论》【7】,它的作者是一位叫义巴坚的上师,他当时很多的诗学都是引用婆罗门教很精彩的故事来比喻。因此,藏地高僧大德也是采取这种形象化比喻赞叹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有人说:藏传佛教的诗学带有婆罗门教的味道。这一点我们也承认,其实,佛陀在佛经中经常引用婆罗门教的故事作宣说,从《阿毗达磨》和《毗奈耶经》中很容易看得出来,但从见修行果方面,藏传佛教与婆罗门教没有任何关系。

 

【7】 《诗学明镜论》:约 7 世纪时,印度古代诗人、小说家,梵文古典小说《十公子传》的作者檀丁所作,本论中所用的作者名称为“义巴坚”,应该只是翻译的不同。13 世纪初,藏族学者贡嘎坚赞首先将古印度学者檀丁的《诗镜》以译述方式介绍到西藏社会中来,将其大概内容纳入他所撰写的《学者入门》一书,并在他所著的《萨迦格言》中加以初步运用。

 

“搅拌具德二资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这里引用婆罗门教的一个比喻:以前有一个仙人,在很长时间内搅拌着大海,最后月亮从大海中升起来, 因此说大海是月亮的母亲。诗学家们也有月亮的母亲如何慈悲、月亮的母亲无量无边等比喻。同样,具有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的大海当中,升起了什么呢?升起了大悲和智慧的月亮,从中洒下甘露法雨,令人们获得清凉。这是从意义方面作的比喻。“雪域诸成就者胜顶饰,莲生金刚众生师前礼”,藏地的周围全部被雪山所环抱,故称为雪域。莲花生大士是藏地密法的最初弘扬者,成为藏地所有大成就者之顶饰,因此, 在众生怙主导师莲花生大士面前,作者身口意恭敬顶礼。

 

作者感念多生累世中莲花生大士慈悲摄受自己并赐予授记的恩德,在这里首先礼赞莲师。国王赤松德赞、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曾经分别转生为三个低劣种姓的孩子,他们在造夏绒卡绣佛塔时,莲花生大士曾说:我以后会好好摄受你。后来,国王赤松德赞在藏地迎请莲花生大士的时候,也曾回忆起他们的前世。前面传记中也说过:阿里班智达是国王赤松德的化身。所以,为了感念莲花生大士的恩德,首先在这里顶礼。

 

这里是以婆罗门教中搅拌大海出现月亮的典故,通过形象化修饰法来说明的。也就是说,并非福慧资粮如大海、大慈大悲像皎洁的月亮,并未使用“如”、 “似”、“宛如”等相似词。所谓的形象化比喻,在藏传诗学里有圆满形象化比喻、支分形象化比喻、相应形象化比喻等二十种,有些四句全部用形象化比喻, 有些前两三句是形象化比喻,后一句未用。在此处, 后两句未使用形象化比喻,所以叫做支分形象化比喻。这种方式,相当于汉文语法中的拟人手法,比如大地母亲生起欢喜心等。藏传诗学的这种修饰法非常好,现在有些翻译的人不懂,中间非要加个“如”字, 比如积累二资如搅拌大海,智悲广大如月亮出现等。对于诗学中的这些差别,大家清楚就可以了。

 

搅拌福慧功德圆满的二资大海,从中升起无碍彻知诸法、无缘大悲即智悲双运皎洁的圆月,于此皓月中,显示能令所化众生趋入无上密道与果位之事业, 而遍及各方洒下正法甘露。如是在具足智悲力功德、 所化雪域为主、一切智者成就者之顶饰、南赡部洲的大密咒师海生金刚众生上师前恭敬作礼。

 

所谓的海生,指莲师在无垢澄清的大海中,未依靠父因母缘而以顿生方式诞生。以前恩札布德前往大 海取宝时,在大海的莲花中发现了一个孩童,当时国 王生起极大欢喜心,将这位孩童迎请回王宫……这在 莲花生大士的传记中有详细记载。藏传佛教有少数人说莲花生大士是胎生,但这个说法被很多高僧大德否认了。

 

具有不被二取妄念所毁的胜义实相智慧,智慧身远离生死老衰,故为金刚。由于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缘分行持利乐事业,因此称为众生上师。作者在其前, 以清净心毕恭毕敬顶礼。一般来说,在任何上师和佛面前作顶礼,只是一种世俗的顶礼。真正胜义的顶礼, 就是自己的心与莲花生大士成为无二无别,了达无有顶礼者与顶礼对境,才是现见胜义见解的最殊胜顶礼方法。

 

乙三、立誓:

 

为了使造论不半途而废,并劝勉诸位后学者而立下誓言。

 

擅长洗众心垢之仙人,手持智慧蓝宝石妙瓶,

赐予三戒善说甘露水,求学众士当聚于此处。

 

这也是一种形象化修饰法。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一位擅长洗涤众生心垢的仙人,手中拿着一个智慧的蓝 宝石妙瓶,里面装有三戒律的甘露水,希望想要获得 解脱、愿意洗涤内心垢染的人们,快速聚集到我这里来。

 

作者再次以形象化修饰法,将自己喻为精通洗涤众生内心二障垢染、被世间共称为具功德的一位仙人。以前古印度的人们对仙人特别尊重,就像现在人们承认出家人一样,认为这是有一定功德的人。仙人手中持着了知一切经论及注疏的智慧蓝宝石妙瓶,瓶内装有能清净未证以及邪见等诸过患、净除轮回一切痛苦的无垢善说三戒论,这一祛病除障的甘露水,无须任何代价,现今赐予想要获得解脱、愿令自心清净的这些人,希望你们能够尽快云集于此处。

 

这次传讲也是这样,我虽然讲得不好,但这部《三戒论》非常殊胜。你们有些人以前从来没有以《三戒 论》洗涤过相续,有些人以前洗过,后来却以各种原 因自相续又特别肮脏的人,希望通过这次的听闻,一 定要令自相续得以清净,这一点非常重要。

 

昨天门措空行母为大家作了莲花生大士灌顶,这也是上师如意宝前天晚上安排的。我那天说了,现在马上要学习密乘,很多新来的人可能没得过灌顶。尤其修加行的话,以前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对没有灌顶的人,连皈依也不让听。这次上师如意宝没有要求,他老人家可以说是密宗教主,他的传法和灌顶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但是对下面听法的人来说,还是得个灌顶好一些。大家昨天已经得到密宗的殊胜灌顶,希望你们也经常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赞戒论》中说:“猛厉祈祷上师莲花生,决定不为违缘所转变。”现在末法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违缘,总体的违缘特别多,个人修法的违缘也是特别多,尤其新来的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违缘,为了遣除修行中的违缘,上师如意宝特意安排了列绕朗巴的莲师灌顶,真的非常殊胜。

 

阿里班智达在《三戒论》前面顶礼莲花生大士,这是个很好的缘起。希望你们经常念诵莲花生大士心 咒、祈祷莲花生大士,因为莲花生大士以前也是发愿遣除众生的一切违缘。所以藏传佛教当中,稍有违缘就会马上祈祷莲花生大士“嗡啊吽 班则格热巴玛色德吽”。

 

通过闻思等方便加以抉择,从而品尝到其中深义的美味。与此同时,对于学习《三戒论》暂时的必要是什么?究竟的必要是什么?整个论典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此三者有何关联?对于这些一定要了知, 这也叫做造论四法,即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和内容。

 

本论所讲的内容,即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这就是《三戒论》的所说。学习本论有什么必要呢?首先通达三戒,随后自己精进守持三种戒律,进而趋入解脱道,即是暂时的必要。三戒修学圆满、达到究竟,最后获得无上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这就是必要之必要。那么,必要、必要之必要与内容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内容和必要有能依所依的关系;必要与必要之必要有能生所生的关系;必要之必要和内容有一体无二无别的关系;此三者相辅相成,缘起而生, 即是关联。这就是造论的必要等四法。

 

 

云丹嘉措尊者简介

 

华智的亲弟子——大堪布云丹嘉措【1】,是嘉色先潘塔义的同乡,生于北方格芒地区。他自幼便入了佛门,先后拜雪谦、佐千和石渠一带的很多善知识为师,学习并精通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等显宗和密宗的无数典籍,成了学者的顶峰。

 

身为僧人,他严守戒律,对三种戒律不允许的事情,哪怕是细小的条文都不违犯,像一位圣长老。

 

尤其是他以三种敬仰来拜华智仁波切和乌金滇诺为师,满瓶倾泻般地得到续、口传、诀窍三种教诲,精通显宗和密宗,特别是光明密藏续的内容方面,学得非常精通,开悟了智慧。他编著了华智传承的《功德藏注释·日月双环》、《三戒论释》等,这些书成了后来弟子们的一双眼目。

 

在其住持的主要寺院格芒寺,他向好几百名僧人赐予《三毗奈耶事仪轨》、各种大型典籍及《功德藏》 等深奥的显、密续,成为佛教的阳光。

 

他建立华智传承的《密藏续》讲解法和《消除十方黑暗》的考试制度,期间出现很多障碍。对此,麦彭仁波切说:“要在十天之内做完全部的讲解,然后以复习的形式详细做。”他照此办理,结果解除了障碍。

 

从此,该传承在如今的果洛大堪布晋美彭措,居印度、尼泊尔的依怙顶果钦哲仁波切,格芒寺中能背诵讲解《密藏续》的六大堪布及康区北部、石渠、德格、果洛等地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努力下,《密藏续》背诵和讲解得到广泛的发展,《大密藏续》的讲解如阳光照亮了大地,即使是在浊时,也是光耀四方,这都是这些师生的大恩大德。

 

此外,他为故乡的男女俗众等讲解加行,赐予六字真言,修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并激发他们广行善事。用正法调伏北方上、下石渠和果洛等地难以调伏的化机。那些邪恶的人和非人一见到他,就自然会 消除恶的动机。

 

他有加持的护身物,甚至他所用的小东西,都能消除障碍等。凡是与他有缘的人都能得到利益,是一个自在的大菩萨。除了三种袈裟之外,他不争取任何财物,彻底实现了噶当派的四个依靠,是一个遁世之王。

 

他的心子,主要有一世嘎·桑杰年巴、鲁西祖古、江玛堪布图登曲培、梅瓦堪千才旺仁增、果洛堪布仁津桑波等许多持传承的胜上士夫。自续中充满了三学处的贤哲之王,北方各地也充满正法弟子等,利他事业齐天。

 

——摘自纽西堪布蒋阳多杰之《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

 

 

【1】 《蓝宝石》中翻译为“堪千渊滇嘉措”。

 

 

班玛旺嘉尊者简介

 

拉吉王子乃法王赤松德赞之意化身,他的第九世,就是被人们共称为“阿里大班智达”的班玛旺嘉多杰。

 

班玛旺嘉,于第八胜生周年火羊年(1487 年),诞生在罗沃马塘地方,其父为马尔巴罗扎之种姓,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大成就者蒋阳仁钦江参;其母则名绰巴坚。

 

8 岁时,他就受了居士戒,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了菩提心。还全面听受了以经、幻、心三部为主的前译教部法要,且将之通达无碍,依而实修、持咒时,出现了诸多验相。

 

后来在阿阇黎罗丹桑布前,他听闻戒律、契经,以及噶当派教言等法。12 岁时,已将中观、般若、因明等方面的一百多部论典全部领悟精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善知识。

 

21 岁时,他师从蒋阳秋炯、慈诚华等上师,并在其前接受了红阎魔王法之灌顶、传承。精进实修后, 终于面见了忿怒文殊之尊颜。

 

尤其是在 22 岁时,于父亲前闻受了所有前译派教法及伏藏法,并一一断尽疑惑,谙悉于心。当他修八大法行时,父亲也亲眼目睹了各种清净相,因而对 他赞叹不已。

 

23 岁前后,他闻教于罗沃译师,从其听闻道果法两次。

 

25 岁时,在桑哲寺中,他于文殊萨迦班智达之化身——罗沃大堪布索南伦智等人前,受了比丘戒。从此之后,舍弃一切琐事,专心行持一坐垫之禁行,并依律藏所言如理行持,终成为严持比丘戒律之典范。

 

除此之外,班玛旺嘉还在罗沃大堪布、格给大班智达南捷华让以及蒋阳罗珠华面前,听闻并修持声明、因明及新密各派灌顶、续部等法,获得了“大班智达”的美名。他还在章波伏藏大师释迦桑波前,听闻了诸多北伏藏法。因此说,新旧密宗之所有灌顶、 续部、窍诀、传承,他大多都已闻受圆满,并依之精进实修过。

 

其后,他前往尼泊尔,又依止了众多尼泊尔及西藏地方的上师。当在朝拜圣地及精进修持本尊法时,曾现出无量无边之清净境界。

 

38 岁时,开始不间断地为新旧派普降大法雨。当其时,念及前后藏区密法衰微的实际、欲行恢复弘扬的他,便向父亲及罗沃部落之长官请示,表示要前往前藏。途经桑萨拉扎等地时,偕弟弟拉当多杰一同 奔赴前藏。

 

在朝拜拉萨大昭寺之幻化殿堂(觉沃佛像)时, 班玛旺嘉亲得授记。

后在雄则向地方,他从沃敦索南丹增及扎塘地方的夏乐大译师,听闻红阎魔王续等密法。

 

到了桑耶寺后,前世做过法王赤松德赞的习气开始复苏。他在桑耶寺的中间佛堂里,举行了《八大法行善逝集》的大修仪式,并摄受了罗扎格热等人为弟子。

 

他又在昌索沃坚秋桑、贡波南卡华丹面前,听受《上师密意集》。在扎阳宗、青浦圣地闭关修行时,则面见了众多本尊。当时,伏藏大师格热秋旺的第八代传人将他迎请到南岩,于此地区,他终将衰落的佛法再度复兴起来。如此恩德,实乃不可思议。

 

一生中,他共将《八大法行善逝集》闻受过二十五次。最后一次则是从南岩寺无与伦比之大成就者南卡难鸠处听闻的,其根源甚为清净,可谓究竟圆满了他的心愿。

 

特别是他取伏藏的事业,更是令人惊叹。46 岁那年,他在桑耶寺的顶层佛堂内,从毗卢遮那佛密箧中,取出了《后教集·持明总集》之《七品祈祷仪轨》。经过他的善加抉择,如今,他所取出的法藏法仍广泛兴盛于人间。

 

直贡仁钦彭措上师曾通过仁增拉登的介绍,迎请过班玛旺嘉。于是三大上师齐集桑耶寺,共同为之举行开光大典,此举成为了整个藏地获取安宁、利益的根源。以此善行为主,他在前藏地区广行如是之弘法利生事业,其广大程度诚可谓无量无边。

 

56 岁时,于盟塘地方,他示现圆寂,前往铜色吉祥山。

 

这位大班智达的智慧、成就及清净戒律,均不可思议,在其自述生平的偈颂内,能清楚、明显地看到此中详情。此外,他所造的《三戒论》一书,堪称为文字简约、意义广博,对众生所具的无尽恩德、助益, 实非语言所能表达。迄今为止,这一论典被前译宁玛巴的所有高僧大德当作最值得珍爱的宝典。

 

班玛旺嘉以直接、间接的方式,终成前译教部及伏藏法之一代祖师。他的转世名为教主扎西多杰,又叫法王自在部。其伏藏法之历代传承者,均为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其甚深法要之流传,也绵延不绝、 长时不衰。

 

——摘自第二世敦珠法王之《藏密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