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要解

                                ——居士戒、菩萨戒

班玛旺嘉尊者 造颂

云丹嘉措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第一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请解释一下“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的含义。

 

2.作为一个修行人,三乘戒律为何如此重要?了知三戒圆融的必要性是什么?

 

下面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前面有班玛旺格嘉波的介绍,是从《敦珠佛教史》里 面摘出的,希望你们先好好地看一下,因为要学习一部论,首先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观察一下是什么身份的人。

 

萨迦班智达也有一部《辨三戒论》,我们这次宣讲的是宁玛巴阿里班智达【2】班玛旺嘉造的《三戒论》。这部《三戒论》在藏传佛教中特别有名。可能是他造论的发心非常大,宁玛巴每个寺院的出家人,首先是学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这部《三戒论》,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2】尊者降生于 1487 年,现在西藏阿里一带的人,人们经常称其为阿里班智达。

 

在座的人,已经受了菩萨戒和密乘戒,在家人和出家人也分别受了不同程度的别解脱戒。这样一来,对三戒的分类和守护方法一定要明白。因此,学习班玛旺格嘉波造的这部《三戒论》非常有必要。

 

有关《三戒论》的讲义还是有一些,比如明朗罗扎瓦有个广释,叫做《如意树穗》。我 1988 年安居的时候,给部分僧人传过一次,在丹巴那一带;学院里 边也传过几次。在藏传佛教中,这是非常著名的一部大论典,但其中的意义比较深,比较难懂。另外,列绕朗巴的大弟子,西琼活佛有一个《三戒论》的讲义。这个讲义的显宗部分比较广,尤其对每条戒都用律藏里面的公案作了说明,菩萨戒比较略,密乘戒就更略了。明朗大师的方式则不同,他在讲密乘戒的时候特别广,前面比较略。第二世敦珠法王也有一个讲义,更加简略一些。后来的讲义基本是参照明朗大师的讲义作的,没有很大差别。

 

现在我们宣讲的是堪布云丹嘉措造的一部讲义,前面有作者介绍,是从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3】里选出来的,也希望你们看一下。堪布云嘎没有广的传记,想作更多了解有点困难,有些老年人可能知道他的身份,非常了不起。他著有一个《功德藏释》,以前德巴堪布在学院传过,贝诺法王以及藏地很多寺院都比较重视。

堪布云嘎是托嘎如意宝的一位根本上师,我们学习这部论典,在传承上师方面有很大的加持。我本人在很多堪布面前都得过《三戒论》颂词的传承。听说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过,当时我还没有来,后来堪布嘎多传的时候,我去求过。还有一次,堪布德巴来开持明法会的时候,台湾的阿扎堪布和慈诚罗珠堪布,我们几个人白天开法会,晚上大概十二点左右去那边听 传承……当时我的衣服比较破烂,穿得很少,冬天又特别冷,手上一直结冻疮,德巴堪布看到后说:“你那个手很脏,结脓很厉害啊……”反正传承应该是求圆满的。

 

【3】 《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的翻译者是洛著嘉措,其中的很多词语与我们平时惯用的不太相同,比如堪布译为“堪千”,堪千渊滇嘉措、堪千托嘎如意宝等。此处的“云丹嘉措”是以尊者的口音——拉萨语音译的。

 

这个讲义的话,以讲解方式的确没有得过传承,但昨前天我在齐美仁真堪布面前求了一个传承。齐美仁真堪布是邬金多额给传的,邬金多额说是以前堪布金旺传的,不知道堪布金旺从哪里得的传承,不知道是不是喇嘛罗珠……不管怎么样,从传承方面还是比较近的。

 

以前学院里面的每一个班都要求传这部论典,比如中观班、戒律班、续部班,其他的课程最好不混杂,但《三戒论》每个班每年都要讲一次。因为《三戒论》特别重要,我以前没到印度去的时候就想翻译,刚开始的时候,在原来那个小木房里,自己手写了一遍, 后来就一直拖时间……因缘、业力可能就是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才成熟。因此,今年准备传讲堪布云丹嘉措造的《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云丹嘉措堪布是一位知足少欲、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作的这部讲义不广不略,依靠它能真正通达阿里班智达《三戒论》的本义。

 

“殊胜上师足下敬礼皈依,祈求赐予加持!”作者首先在所有上师足下恭敬顶礼。

 

“法界空中智慧日,放射妙法大光芒,照耀圣众之金山,遣除众生界痴暗。”此处以形象化比喻的方式来顶礼佛陀:在法界虚空中出现了智慧的日轮,放射出无边妙法之光芒,不断照耀在大乘圣众的金山上,以此遣除了整个众生世界的愚痴黑暗。因为日光照射到金山上时,依靠金山会反射出一种光,这种光可以遣除一切众生界的愚痴黑暗,通过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佛法降临于人间,众生心相续中一切无明烦恼的黑暗得以遣除。“同时开启佛教莲,为欲解脱善缘蜂,赐予三学精华蜜,佛陀日轮前敬礼。”在遣除一切众生相续中愚痴黑暗的同时,开启了整个佛教的莲花,对所有想要获得解脱、如同蜜蜂般的有缘众生,赐予三学之精华蜂蜜,因此,在如同日轮般的佛陀面前恭敬顶礼!

 

“心荒野中出离水,利他菩提心苗芽,四灌顶果之方法,善说三戒无谬传。”我们的心就像广阔的荒地,唯有以出离心的水进行灌溉,方能出现自他二利的菩提心苗芽,结出四灌顶之果,此时,四灌顶的密 乘戒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所以在此处,为大家无谬宣讲密乘戒、菩萨戒、别解脱戒之善说。这是所谓的立誓句。作者告诫大家:《三戒论》非常重要,想要成就密法真正的果实,一定要学习《三戒论》。“我虽无 有撰注疏,细致分析之智慧,为满修解脱友愿,简明扼要著略释。”作者谦虚地说:虽然我不具足撰写注疏以及细致分析的智慧,但为了满足个别希求解脱之道友的愿望,在这里简明扼要撰著了这一《三戒论略释》。

 

具有权巧方便大慈大悲的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早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之后幻化如来身相现示无量刹土,从未间断过任运自成应机化众、不可思议之事业,又于娑婆世界刹土的所化众生面前,再次示现成佛,演说八万四千法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门,完全可以包括在四藏【4】当中,而撰著诠解佛陀密意之论典的印藏大成就者也不乏其数。其中,本论的作者是至尊文殊菩萨显现为国王形象的赤松德赞转世、智慧卓越、成就颇高的大班智达班玛旺嘉多吉札巴嘉村花桑波吉祥贤。

 

【4】   四藏:显宗三藏再加上密藏。《普作续》云:“调伏贪惑对治法,佛说律藏二万一,调伏嗔心对治法,佛说经藏二万一,调伏痴心对治法,佛说论藏二万一,同调三毒对治法,佛说密藏二万一。”

 

在班玛旺嘉尊者的传记中也讲了,他在桑耶寺的时候,成熟了以前作为国王赤松德赞的习气。而且,尊者生生世世的本尊和上师,就是莲花生大士,因此,他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敦珠法王也说:到目前为止, 这部《三戒论》仍被众多大德所珍爱。《三戒论》的利益非常广大,你们通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文字非常精严,不像现在世间的很多书籍,文字繁多却难以表达真实的意义。由于尊者已经彻见一切修行法门均可包括在三戒之中,才撰写这部不可多得的稀有善说。在他的传记中提到一位持明者语自在仁增阿革旺波,据列绕朗巴传记介绍,这也是法王如意宝的一个前世,他曾在香巴派里转生为一位语自在。与第五世观音上师同一时期的有一位香巴班陈,他的前世应该就是仁增阿革旺波大持明者语自在。从云丹嘉措这一角度来说,他的传承主要就是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印度的顶果钦哲法王这里接下去的。尤其是大幻化网,当时在石渠那一带,每年秋天都会有十天大幻化网的法会。我刚到学院的时候,学院的人比较少, 大概在极乐法会前后,都会开十天的大幻化网法会, 后来可能弟子太多了吧……纽西堪布在他的传记中说:依靠晋美彭措法王和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功德,《密藏续》的传承一直未间断。

 

由此可见,本论的两位作者与我们的传承上师都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去认真学习也是很有价值的。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甲一(初义)分三:一、宣说论名;二、于殊胜对境前礼赞;三、立誓。

 

乙一、宣说论名:

 

上根者仅仅依靠论名就可以通达全论的所有意义,中根者可以笼统地了解论义,下根者也可依之明确断定经函,这就是宣说论名的必要性。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藏文中的题目比较长。意思是说,心的自性本来任运自成圆满具足三身的一切功德,这就是诸法之实相。能够无有错谬、 直接抉择此理的,即是一切道之究竟阿底约嘎,阿努约嘎以下显密所有道,只能间接作为证悟大圆满的支分。这一切修法的精华就是三戒,三戒的意义通过三正量远离一切增损而抉择,即为决定的含义。作者以一种纯洁清净之心,为了令诸众生获得解脱,宣说如此殊胜的经教之意义,以此可以起到对治烦恼怨敌、 救离恶趣的作用,所以称为论。

 

《明疏论》中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治救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真正的论典需要具足两种特点:第一,对治烦恼的怨敌, 此处将烦恼比喻成敌人一样,通过这部论典,即可对治自己的烦恼;第二,从恶趣中获得救护。所以,大家在学习之前,首先看看是否具足这两种特点,如果具足,可以称之为论,其他外道和世间杂书根本不具足这两种功德。

 

在造论之初首先宣说了论题。接下来说明顶礼之必要,怙主龙猛菩萨曾亲言:“作者于本师,赞叹非无果,于本师论典,生起诚信故。”作这种顶礼句并非无有果,会有怎样的果呢?作者首先作这样的赞叹,具有对本师和论典生起信心的殊胜必要。后学者由此了知作者信仰佛教、具有殊胜功德。而且,如此赞叹释迦牟尼佛或者诸佛菩萨的功德,人们会对本师和佛法生起信心。《亲友书》的开端也说【5】:有智慧的人,不要说真正的佛陀,连木头造的佛像也会恭敬顶礼。

 

【5】 《亲友书》: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

 

所以,具有生起信心的作用,首先需要作顶礼句。现在遗憾的是,个别高僧大德造佛教论典时,开头没有顶礼句,最后也没有回向偈,尤其是汉传佛教在这一点上比较不同。按理来说,以前印度的高僧大德在造论时,都有顶礼句和回向偈,这是很重要的。

 

通过礼赞可以圆满自己的资粮,使造论善始善终。不仅造论如此,很多上师在宣讲经论之前,也是首先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与此同时,可以令诸后学者了知论典的殊胜,从而恭敬修学。

 

我这次宣讲《三戒论》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与以前很多上师的做法不太相同。以前有些上师只对出家人传,在家人不能听;传比丘戒的时候,比丘尼不能听;讲沙弥戒的时候,比丘可以听,沙弥尼不能听。真正按照《毗奈耶经》或者一切有部的观点,这方面不是很严格。小乘十八部里其他有些宗派说:未受戒之前,不能看戒条。羯磨确实不能听,比如未受沙弥戒的话,沙弥的受戒仪轨最好不听;未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的话,它的羯磨仪式不能看、不能听,除此之外,戒条还是可以听的。当然,传者会犯一些恶作, 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之所以不让听,是害怕一些人不出家、不受比丘比丘尼戒,因为戒条比较多。但我想: 从戒的范围来讲,没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很多修行人最好先了知应守护的戒条好一点。比如从来没学过比丘戒的话,你先受沙弥戒,然后学习比丘戒,全部了知以后,看自己到底能不能遵守。不然,受完比丘戒再传比丘戒戒条,有些人可能会生后悔心:哎,原来是这样,早知道就不受了。这是终身的一件大事情, 你自己到底能不能守?还是先知道这些戒条好一些。宗喀巴大师也说:本来在未灌顶之前不能听密法,但在未灌顶之前特殊开许可以听密乘戒,观察自己到底能不能守密乘戒。

 

我想,这里面的有些地方没什么不能听的,只不过担心有些在家人听了一些公案的话,会不会生邪见……除此之外,身语行为的各种威仪等,并不是不能听。真正这辈子也不想出家的人,听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已经出家的这些人,一起学一学戒律,对我讲者来说没有很大困难,还是想给大家讲一下。背诵的时候,像根本罪、僧残罪大多数都是共同的罪业,这些不管比丘还是比丘尼都可以背诵。

 

可能你们也有各种想法,认为堪布怎么把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听啊?!在一些小小的地方太严格没有很大必要。现在有些人,对该保密的密宗行为不保密, 一直泄露;对不该保密的出家威仪,比如比丘和比丘尼完全相同的一百一十个恶作,单独给比丘尼传吃饭时应该如何,又单独给比丘传吃饭时应该如何,这样完全没有必要。所以,除了个别地方以外,这次没有分开讲,原因就是这样的。

 

藏传佛教当中,尤其宁玛巴的每座寺院,在安居时,每天都会念一遍《三戒论》。一般安居结束以后, 很多小僧人对《三戒论》的颂词基本上能背诵了。

 

乙二、于殊胜对境前礼赞:

 

“那莫革日巍!”印度梵语,“那莫”即是顶礼之义。对谁顶礼呢?于上师前礼拜。“革日”,莲师心咒 “嗡啊吽 班则格热班玛色德吽”,这里面也有“格热【6】”,是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意思。所谓的“革日”有沉重之义,因为传授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大恩 上师们,对我们具有大恩德,是极其严厉的对境,因此作者在诸位上师前恭敬作礼。

 

【6】 只是音译时所用汉字不同。

 

如果有人心存这种疑问:除了密宗以外,小乘与菩萨乘中有上师的字眼吗?现在显宗的有些人认为:密宗当中承认一切成就都归属于上师。显宗根本不承认,认为学习佛法以自学为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时候也讲了,根据《华严经》的教证,显宗不论别解脱宗还是菩萨宗,对恭敬上师、依止上师都非常重视。《沙弥五十颂》中云: “于师住处门,手当轻缓扣。”敲上师门的时候不能狠狠地……但是那天讲完《沙弥五十颂》以后,很多人敲我的门的声音越来越大了。《菩萨戒二十颂》中也说:“持戒具智力,上师前受戒。”我们应该在精进持戒、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上师前受菩萨戒。所以,上师的字眼,在显宗菩萨乘和别解脱乘都是有的。

 

搅拌具德二资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

雪域诸成就者胜顶饰,莲生金刚众生师前礼。

 

班玛旺嘉大师首先顶礼莲花生大士。有时候作者自己喜欢的本尊不同,比如上师如意宝在每部论典前都会顶礼麦彭仁波切;有些上师讲戒律时顶礼释迦牟尼佛,讲其他论典时顶礼文殊菩萨。班玛旺嘉生生世世与莲花生大士都有很深的关系,因此对莲师作顶礼。

 

以前藏传佛教诗学的来源就是婆罗门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的很多仪轨和咒语与婆罗门教有关系。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但藏传佛教小五明当中,诗学的最初来源是《明镜论》【7】,它的作者是一位叫义巴坚的上师,他当时很多的诗学都是引用婆罗门教很精彩的故事来比喻。因此,藏地高僧大德也是采取这种形象化比喻赞叹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有人说:藏传佛教的诗学带有婆罗门教的味道。这一点我们也承认,其实,佛陀在佛经中经常引用婆罗门教的故事作宣说,从《阿毗达磨》和《毗奈耶经》中很容易看得出来,但从见修行果方面,藏传佛教与婆罗门教没有任何关系。

 

【7】 《诗学明镜论》:约 7 世纪时,印度古代诗人、小说家,梵文古典小说《十公子传》的作者檀丁所作,本论中所用的作者名称为“义巴坚”,应该只是翻译的不同。13 世纪初,藏族学者贡嘎坚赞首先将古印度学者檀丁的《诗镜》以译述方式介绍到西藏社会中来,将其大概内容纳入他所撰写的《学者入门》一书,并在他所著的《萨迦格言》中加以初步运用。

 

“搅拌具德二资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这里引用婆罗门教的一个比喻:以前有一个仙人,在很长时间内搅拌着大海,最后月亮从大海中升起来, 因此说大海是月亮的母亲。诗学家们也有月亮的母亲如何慈悲、月亮的母亲无量无边等比喻。同样,具有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的大海当中,升起了什么呢?升起了大悲和智慧的月亮,从中洒下甘露法雨,令人们获得清凉。这是从意义方面作的比喻。“雪域诸成就者胜顶饰,莲生金刚众生师前礼”,藏地的周围全部被雪山所环抱,故称为雪域。莲花生大士是藏地密法的最初弘扬者,成为藏地所有大成就者之顶饰,因此, 在众生怙主导师莲花生大士面前,作者身口意恭敬顶礼。

 

作者感念多生累世中莲花生大士慈悲摄受自己并赐予授记的恩德,在这里首先礼赞莲师。国王赤松德赞、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曾经分别转生为三个低劣种姓的孩子,他们在造夏绒卡绣佛塔时,莲花生大士曾说:我以后会好好摄受你。后来,国王赤松德赞在藏地迎请莲花生大士的时候,也曾回忆起他们的前世。前面传记中也说过:阿里班智达是国王赤松德的化身。所以,为了感念莲花生大士的恩德,首先在这里顶礼。

 

这里是以婆罗门教中搅拌大海出现月亮的典故,通过形象化修饰法来说明的。也就是说,并非福慧资粮如大海、大慈大悲像皎洁的月亮,并未使用“如”、 “似”、“宛如”等相似词。所谓的形象化比喻,在藏传诗学里有圆满形象化比喻、支分形象化比喻、相应形象化比喻等二十种,有些四句全部用形象化比喻, 有些前两三句是形象化比喻,后一句未用。在此处, 后两句未使用形象化比喻,所以叫做支分形象化比喻。这种方式,相当于汉文语法中的拟人手法,比如大地母亲生起欢喜心等。藏传诗学的这种修饰法非常好,现在有些翻译的人不懂,中间非要加个“如”字, 比如积累二资如搅拌大海,智悲广大如月亮出现等。对于诗学中的这些差别,大家清楚就可以了。

 

搅拌福慧功德圆满的二资大海,从中升起无碍彻知诸法、无缘大悲即智悲双运皎洁的圆月,于此皓月中,显示能令所化众生趋入无上密道与果位之事业, 而遍及各方洒下正法甘露。如是在具足智悲力功德、 所化雪域为主、一切智者成就者之顶饰、南赡部洲的大密咒师海生金刚众生上师前恭敬作礼。

 

所谓的海生,指莲师在无垢澄清的大海中,未依靠父因母缘而以顿生方式诞生。以前恩札布德前往大 海取宝时,在大海的莲花中发现了一个孩童,当时国 王生起极大欢喜心,将这位孩童迎请回王宫……这在 莲花生大士的传记中有详细记载。藏传佛教有少数人说莲花生大士是胎生,但这个说法被很多高僧大德否认了。

 

具有不被二取妄念所毁的胜义实相智慧,智慧身远离生死老衰,故为金刚。由于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缘分行持利乐事业,因此称为众生上师。作者在其前, 以清净心毕恭毕敬顶礼。一般来说,在任何上师和佛面前作顶礼,只是一种世俗的顶礼。真正胜义的顶礼, 就是自己的心与莲花生大士成为无二无别,了达无有顶礼者与顶礼对境,才是现见胜义见解的最殊胜顶礼方法。

 

乙三、立誓:

 

为了使造论不半途而废,并劝勉诸位后学者而立下誓言。

 

擅长洗众心垢之仙人,手持智慧蓝宝石妙瓶,

赐予三戒善说甘露水,求学众士当聚于此处。

 

这也是一种形象化修饰法。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一位擅长洗涤众生心垢的仙人,手中拿着一个智慧的蓝 宝石妙瓶,里面装有三戒律的甘露水,希望想要获得 解脱、愿意洗涤内心垢染的人们,快速聚集到我这里来。

 

作者再次以形象化修饰法,将自己喻为精通洗涤众生内心二障垢染、被世间共称为具功德的一位仙人。以前古印度的人们对仙人特别尊重,就像现在人们承认出家人一样,认为这是有一定功德的人。仙人手中持着了知一切经论及注疏的智慧蓝宝石妙瓶,瓶内装有能清净未证以及邪见等诸过患、净除轮回一切痛苦的无垢善说三戒论,这一祛病除障的甘露水,无须任何代价,现今赐予想要获得解脱、愿令自心清净的这些人,希望你们能够尽快云集于此处。

 

这次传讲也是这样,我虽然讲得不好,但这部《三戒论》非常殊胜。你们有些人以前从来没有以《三戒 论》洗涤过相续,有些人以前洗过,后来却以各种原 因自相续又特别肮脏的人,希望通过这次的听闻,一 定要令自相续得以清净,这一点非常重要。

 

昨天门措空行母为大家作了莲花生大士灌顶,这也是上师如意宝前天晚上安排的。我那天说了,现在马上要学习密乘,很多新来的人可能没得过灌顶。尤其修加行的话,以前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对没有灌顶的人,连皈依也不让听。这次上师如意宝没有要求,他老人家可以说是密宗教主,他的传法和灌顶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但是对下面听法的人来说,还是得个灌顶好一些。大家昨天已经得到密宗的殊胜灌顶,希望你们也经常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赞戒论》中说:“猛厉祈祷上师莲花生,决定不为违缘所转变。”现在末法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违缘,总体的违缘特别多,个人修法的违缘也是特别多,尤其新来的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违缘,为了遣除修行中的违缘,上师如意宝特意安排了列绕朗巴的莲师灌顶,真的非常殊胜。

 

阿里班智达在《三戒论》前面顶礼莲花生大士,这是个很好的缘起。希望你们经常念诵莲花生大士心 咒、祈祷莲花生大士,因为莲花生大士以前也是发愿遣除众生的一切违缘。所以藏传佛教当中,稍有违缘就会马上祈祷莲花生大士“嗡啊吽 班则格热巴玛色德吽”。

 

通过闻思等方便加以抉择,从而品尝到其中深义的美味。与此同时,对于学习《三戒论》暂时的必要是什么?究竟的必要是什么?整个论典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此三者有何关联?对于这些一定要了知, 这也叫做造论四法,即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和内容。

 

本论所讲的内容,即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这就是《三戒论》的所说。学习本论有什么必要呢?首先通达三戒,随后自己精进守持三种戒律,进而趋入解脱道,即是暂时的必要。三戒修学圆满、达到究竟,最后获得无上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这就是必要之必要。那么,必要、必要之必要与内容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内容和必要有能依所依的关系;必要与必要之必要有能生所生的关系;必要之必要和内容有一体无二无别的关系;此三者相辅相成,缘起而生, 即是关联。这就是造论的必要等四法。

 

 

云丹嘉措尊者简介

 

华智的亲弟子——大堪布云丹嘉措【1】,是嘉色先潘塔义的同乡,生于北方格芒地区。他自幼便入了佛门,先后拜雪谦、佐千和石渠一带的很多善知识为师,学习并精通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等显宗和密宗的无数典籍,成了学者的顶峰。

 

身为僧人,他严守戒律,对三种戒律不允许的事情,哪怕是细小的条文都不违犯,像一位圣长老。

 

尤其是他以三种敬仰来拜华智仁波切和乌金滇诺为师,满瓶倾泻般地得到续、口传、诀窍三种教诲,精通显宗和密宗,特别是光明密藏续的内容方面,学得非常精通,开悟了智慧。他编著了华智传承的《功德藏注释·日月双环》、《三戒论释》等,这些书成了后来弟子们的一双眼目。

 

在其住持的主要寺院格芒寺,他向好几百名僧人赐予《三毗奈耶事仪轨》、各种大型典籍及《功德藏》 等深奥的显、密续,成为佛教的阳光。

 

他建立华智传承的《密藏续》讲解法和《消除十方黑暗》的考试制度,期间出现很多障碍。对此,麦彭仁波切说:“要在十天之内做完全部的讲解,然后以复习的形式详细做。”他照此办理,结果解除了障碍。

 

从此,该传承在如今的果洛大堪布晋美彭措,居印度、尼泊尔的依怙顶果钦哲仁波切,格芒寺中能背诵讲解《密藏续》的六大堪布及康区北部、石渠、德格、果洛等地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努力下,《密藏续》背诵和讲解得到广泛的发展,《大密藏续》的讲解如阳光照亮了大地,即使是在浊时,也是光耀四方,这都是这些师生的大恩大德。

 

此外,他为故乡的男女俗众等讲解加行,赐予六字真言,修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并激发他们广行善事。用正法调伏北方上、下石渠和果洛等地难以调伏的化机。那些邪恶的人和非人一见到他,就自然会 消除恶的动机。

 

他有加持的护身物,甚至他所用的小东西,都能消除障碍等。凡是与他有缘的人都能得到利益,是一个自在的大菩萨。除了三种袈裟之外,他不争取任何财物,彻底实现了噶当派的四个依靠,是一个遁世之王。

 

他的心子,主要有一世嘎·桑杰年巴、鲁西祖古、江玛堪布图登曲培、梅瓦堪千才旺仁增、果洛堪布仁津桑波等许多持传承的胜上士夫。自续中充满了三学处的贤哲之王,北方各地也充满正法弟子等,利他事业齐天。

 

——摘自纽西堪布蒋阳多杰之《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

 

 

【1】 《蓝宝石》中翻译为“堪千渊滇嘉措”。

 

 

班玛旺嘉尊者简介

 

拉吉王子乃法王赤松德赞之意化身,他的第九世,就是被人们共称为“阿里大班智达”的班玛旺嘉多杰。

 

班玛旺嘉,于第八胜生周年火羊年(1487 年),诞生在罗沃马塘地方,其父为马尔巴罗扎之种姓,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大成就者蒋阳仁钦江参;其母则名绰巴坚。

 

8 岁时,他就受了居士戒,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了菩提心。还全面听受了以经、幻、心三部为主的前译教部法要,且将之通达无碍,依而实修、持咒时,出现了诸多验相。

 

后来在阿阇黎罗丹桑布前,他听闻戒律、契经,以及噶当派教言等法。12 岁时,已将中观、般若、因明等方面的一百多部论典全部领悟精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善知识。

 

21 岁时,他师从蒋阳秋炯、慈诚华等上师,并在其前接受了红阎魔王法之灌顶、传承。精进实修后, 终于面见了忿怒文殊之尊颜。

 

尤其是在 22 岁时,于父亲前闻受了所有前译派教法及伏藏法,并一一断尽疑惑,谙悉于心。当他修八大法行时,父亲也亲眼目睹了各种清净相,因而对 他赞叹不已。

 

23 岁前后,他闻教于罗沃译师,从其听闻道果法两次。

 

25 岁时,在桑哲寺中,他于文殊萨迦班智达之化身——罗沃大堪布索南伦智等人前,受了比丘戒。从此之后,舍弃一切琐事,专心行持一坐垫之禁行,并依律藏所言如理行持,终成为严持比丘戒律之典范。

 

除此之外,班玛旺嘉还在罗沃大堪布、格给大班智达南捷华让以及蒋阳罗珠华面前,听闻并修持声明、因明及新密各派灌顶、续部等法,获得了“大班智达”的美名。他还在章波伏藏大师释迦桑波前,听闻了诸多北伏藏法。因此说,新旧密宗之所有灌顶、 续部、窍诀、传承,他大多都已闻受圆满,并依之精进实修过。

 

其后,他前往尼泊尔,又依止了众多尼泊尔及西藏地方的上师。当在朝拜圣地及精进修持本尊法时,曾现出无量无边之清净境界。

 

38 岁时,开始不间断地为新旧派普降大法雨。当其时,念及前后藏区密法衰微的实际、欲行恢复弘扬的他,便向父亲及罗沃部落之长官请示,表示要前往前藏。途经桑萨拉扎等地时,偕弟弟拉当多杰一同 奔赴前藏。

 

在朝拜拉萨大昭寺之幻化殿堂(觉沃佛像)时, 班玛旺嘉亲得授记。

后在雄则向地方,他从沃敦索南丹增及扎塘地方的夏乐大译师,听闻红阎魔王续等密法。

 

到了桑耶寺后,前世做过法王赤松德赞的习气开始复苏。他在桑耶寺的中间佛堂里,举行了《八大法行善逝集》的大修仪式,并摄受了罗扎格热等人为弟子。

 

他又在昌索沃坚秋桑、贡波南卡华丹面前,听受《上师密意集》。在扎阳宗、青浦圣地闭关修行时,则面见了众多本尊。当时,伏藏大师格热秋旺的第八代传人将他迎请到南岩,于此地区,他终将衰落的佛法再度复兴起来。如此恩德,实乃不可思议。

 

一生中,他共将《八大法行善逝集》闻受过二十五次。最后一次则是从南岩寺无与伦比之大成就者南卡难鸠处听闻的,其根源甚为清净,可谓究竟圆满了他的心愿。

 

特别是他取伏藏的事业,更是令人惊叹。46 岁那年,他在桑耶寺的顶层佛堂内,从毗卢遮那佛密箧中,取出了《后教集·持明总集》之《七品祈祷仪轨》。经过他的善加抉择,如今,他所取出的法藏法仍广泛兴盛于人间。

 

直贡仁钦彭措上师曾通过仁增拉登的介绍,迎请过班玛旺嘉。于是三大上师齐集桑耶寺,共同为之举行开光大典,此举成为了整个藏地获取安宁、利益的根源。以此善行为主,他在前藏地区广行如是之弘法利生事业,其广大程度诚可谓无量无边。

 

56 岁时,于盟塘地方,他示现圆寂,前往铜色吉祥山。

 

这位大班智达的智慧、成就及清净戒律,均不可思议,在其自述生平的偈颂内,能清楚、明显地看到此中详情。此外,他所造的《三戒论》一书,堪称为文字简约、意义广博,对众生所具的无尽恩德、助益, 实非语言所能表达。迄今为止,这一论典被前译宁玛巴的所有高僧大德当作最值得珍爱的宝典。

 

班玛旺嘉以直接、间接的方式,终成前译教部及伏藏法之一代祖师。他的转世名为教主扎西多杰,又叫法王自在部。其伏藏法之历代传承者,均为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其甚深法要之流传,也绵延不绝、 长时不衰。

 

——摘自第二世敦珠法王之《藏密佛教史》

 

 

 

很多人在守八关斋戒,但却对八关斋戒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

 

  八关斋戒可以从种类、差别、授戒者、受戒者、受戒时间、受戒方式、学处与功德八个方面来阐述:

 

  一、种类

 

  八关斋戒有四种:第一种,是人天乘的八关斋戒;第二种,是小乘的八关斋戒;第三种,是显宗大乘的八关斋戒;第四种,是密乘的八关斋戒。

 

  二、各种八关斋戒之间的差别

 

  世间、小乘与大乘显宗的八关斋戒,都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之上。没有皈依,就不能得到八关斋戒。

 

  《俱舍论》讲得很清楚,没有皈依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三宝没有信心,所以不受皈依戒;第二种,是虽然对三宝有信心,但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知道之前必须受皈依戒,或者忘了受皈依戒。其中的第一种人,就不会得到任何八关斋戒。

 

  而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在于发心:

 

  (一)为了得到现世生活中的一些蝇头小利、健康、长寿等等,或是为了来世不堕地狱、旁生、饿鬼道,而得到人天的福报,这样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世间的八关斋戒。虽然世间的八关斋戒有皈依的基础,故而不属于外道的戒律,但也不属于别解脱戒,其结果,只是世间的福报。因为所有的别解脱戒,都一定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即使受持比丘戒、沙弥戒等出家戒,也不能称为别解脱戒,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二)在皈依、有出离心,但没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小乘的八关斋戒。

 

  (三)在皈依、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大乘八关斋戒,它属于菩萨戒的一部分。

 

  在受持八关斋戒之前,发心非常重要。最好是有不造作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实在不行,也要有相似的出离心与菩提心。

 

  前三种八关斋戒与密宗的八关斋戒之间,有六种差别:

 

  (一)受戒者

 

前三个八关斋戒,居士可以受,出家人不能受。密宗的八关斋戒,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

 

  因为出家戒与前三种八关斋戒的层次不一样。在低层次戒律的基础上,可以受高层次的戒律。但在具备高层次戒体之后,再去受低层的戒律,就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得不到戒体;如果得到了戒体,则原有的戒体也会同时舍去。如果出家人受前三种八关斋戒,就有可能舍去出家戒。所以出家人不能受前三种八关斋戒。

 

  (二)授戒者

 

  第一次受持前三个八关斋戒的时候,需要在一位善知识面前受。密宗八关斋戒最好是在善知识面前受,但如果实在找不到,则在佛像前受持也可以。

 

  (三)发心

 

  前两个八关斋戒不需要有菩提心,只要有皈依戒与出离心就可以了。密宗的八关斋戒必须要有菩提心。

 

  (四)仪轨

 

  在前三个八关斋戒的共同仪轨之外,密宗八关斋戒属于外密的戒律,它既有观想,也有灌顶,还有特定的仪轨。

 

  (五)学处

 

  虽然八关斋戒的八条戒都是一样的,但密宗的八关斋戒必须素食,哪怕是三净肉也不能吃,前三个八关斋戒,尤其是前两个八关斋戒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六)结果

 

  密宗八关斋戒的功德相当大,其结果是成就佛的果位。大乘显宗的八关斋戒因为有菩提心,所以也可以成为成佛之因,但前两个八关斋戒的果报,却只是人天福报和阿罗汉果位,而不是成佛之因。

 

另外,显密八关斋戒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差别——禁语、观想、食物方面的讲究等等。

 

  三、授戒者

 

  受戒的时候需不需要授戒的善知识?善知识是否必须是出家人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小乘律藏认为,八种别解脱戒都需要在比丘面前受。但其它佛经又认为,在比丘、婆罗门(非外道婆罗门)或其他任何一个正在受持八关斋戒,并且会念颂仪轨的人面前,都可以受持别解脱戒。这样一来,佛经里面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小乘一切有部支持律经的观点;而小乘经部又抱持第二种观点:虽然受持出家戒律需要出家人,而且是比丘,但八关斋戒却不一定要在出家人面前受,由修证很好的居士传授居士戒,受戒者也能得到戒体。

 

  此处所指的居士,最好是指像玛尔巴大师或萨迦派很多成就者那样的居士。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找不到更好的善知识,则在普通居士面前受戒也能得到戒体,但出于对戒律的尊重,我们还是不能过分草率随便。

 

  但无论修证再高,修行再好,即使是像玛尔巴大师那样了不起的成就者,只要身份是在家人,就没有资格传出家戒。

 

  虽然无著菩萨的个别论典中也说过,在没有人传的情况下,在佛像前受大乘八关斋戒,也可以得到戒体。但实际上传戒的时候,尤其是第一次受戒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善知识。

 

  在戒律方面,虽然有时也可以用理论抉择,但更多时候是要看佛经,佛当初怎么说,就要怎么办。

 

  四、受戒者

 

  显宗的八关斋戒,受过居士戒的都可以受。居士受此戒就成为居士的“长净法”,长净法也即长善净恶的方法。没有受居士戒但受过皈依的居士也可以受,出家人不能受。

 

  密宗的八关斋戒,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

 

  五、受戒时间

 

  在早上不借助于任何光源,仅凭自然光也能看到手纹的时候,直至日出之前的时间段内,都可以受持。

 

  因为八关斋戒只有二十四小时,所以刚刚开始天亮的时候必须受持,如果时间推迟到日出以后,就不够二十四小时,那样八关斋戒就不够完整了。

 

  另外,无著菩萨还制定了一种仅仅夜晚或白昼受持的八关斋戒。譬如说,在睡觉之前受持,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戒体自然消失;或早上天亮的时候受持,晚上日落的时候,戒体自然消失,只受一个晚上或一个白天十二个小时的戒。这也是一种度化众生,令其培植善根的方便法门。无著菩萨这种戒律的制定,是有佛经根据的,我们不需要有任何怀疑,只要如理受持,就一定会得戒。

 

但此处所讲的,是受持二十四小时的八关斋戒,所以必须在能看见手纹到日出之间的时间段内受持。

 

  六、受戒方式

 

  小乘发出离心,大乘发菩提心,是最起码的前提。另外还有一些要求如下:

 

  (一)早上第一次受戒的时候,受戒之前不能吃早餐;

 

(二)受戒之前要洗澡,如果实在条件不允许,也一定要清洗五支——脸部、双手、双脚。

 

  (三)如果只受一天的戒,那就很简单,只需按照仪轨念诵就行。如果是受一年、两年、五年或终身,每月在有佛经规定的初八、十五、三十,以及其他功德殊胜的日子——初十、二十五、二十九,或任选其中固定的任何一天或几天。则在第一次受戒的时候要按照自己的选择发心,然后一次性受持。以后每月的斋戒日,就只需自己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念仪规受持即可。

 

  如果不是每个月的某几天,而是终身每日受持这八条戒,就不叫八关斋戒,而变成了一种居士戒。守持这种戒律的居士,叫“果目”居士。

 

  詹匝果目是印度非常出名的论师、菩萨、成就者,他就是终身受持这八条戒的居士,所以人称“詹匝果目”。

 

  一切有部认为:一次性受戒的必要,是第一次在早餐前受戒以后,每月的斋戒日即使吃了早餐也可以受戒;经部与无著菩萨的论典认为:除了以后可以在早餐后受持以外,一次性受戒还有以后受持的时候不需要善知识,只需自己在佛像前受持的必要。

 

  (四)在第一次受戒的时候,假如这样发心:如果因为农历和藏历的差别等等而受错日子,或者忘记受戒,我可以第二天补受。我想也应该是可以的。

 

  还有,为了避免因为中秋节或除夕的时候受戒,而引起家人的不满与不理解,甚至对佛教的诋毁,就在第一次受戒的时候发愿:如果中秋与除夕的藏历和农历是同一天,我就发愿在之前的十四号与二十九号受戒,除了这两个特殊日子以外,我都按照正常的日子受戒。我想也应该是可以的。

 

  虽然上述受戒方式不能找到佛经直接的教证,但因为戒律都要根据自己的发心来定,所以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倘若第一次受戒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而在事到临头的时候,想临时改变受戒日期,肯定是不行的。

 

  (五)受戒日期的计算,最好以藏历——根据时轮金刚的历算方式计算出的日历——为依据。首先,因为时轮金刚的历算方式是佛宣说的。也就是说,在全世界的所有日历当中,唯有藏历才是佛教的日历,其它的农历、阳历、阴历都跟佛教没有什么关系。

 

  其次,时轮金刚的历算方式也很准确。虽然某些工具书中说,藏历是文成公主首先带进藏地,然后受到宗教的影响,认为有些日子是吉祥的,就增加一天;认为不吉利的日子,就把它去掉,故而会出现两个1号、3号等等,或者没有4号、5号等等的情况。但实情并非如此,现在藏地普遍通用的藏历,并不是文成公主带进来的,而是根据时轮金刚计算出来的。

 

  至于日子多一天或少一天的原因,和阴阳历之间的差异有关。本来历算可分为阴历(伊斯兰教历)、阳历(公历)、阳阴历(藏历等)三种。藏历是阴阳历——阴历和阳历合在一起而计算出的日历。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每次十五月圆至下次月圆之间的时间段分成三十等分,这样分下来以后,就是阴历的一天。而每天日出与第二天日出之间的时间,为阳历的一天。阴历一天的时间要比阳历一天的时间短一点点,把阴阳历凑在一起以后,就会有一些出入,累积起来以后,就会形成多一天或少一天的情况。

 

大家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故而有近地点和远地点之分。当月球靠近近地点时,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月球的运行速度会加快,所以在此期间,每天的时间要短一些。月球靠近远地点时,因地心引力减弱,月球的运行速度也会减缓,所以在此期间,每天的时间要长一些。这种历算方式非常科学,也与现代天文学完全吻合,没有任何差错,根本不存在什么吉利不吉利的说法,所以,根据藏历受戒应该更合适。

 

  (六)佛经讲过,受戒的时候,受戒者的位置必须低于传戒者的位置。如果是在佛像前受戒,佛像也要放于高处,并在佛像前尽量地设置供品——花、水、香、灯等等。设完供品之后,面朝佛像与善知识磕三个头,然后既可以双手合十,也可以双手交叉,并念诵三遍仪轨。在第三遍结束的同时,受戒者就得到了戒体。最关键的是发心,一个是发出离心和菩提心;另外一个是发誓:从此时到明天日出之间等等的时间里,我一定要严守八关斋戒。

 

  七、学处

 

  (一)杀生

 

居士五戒的杀生,是指杀成人和胎儿;八关斋戒毁犯杀生的界限,则除了人以外,甚至连蚂蚁、蚊子之类的小生命都涵盖在内。因为八关斋戒只有二十四小时,所以戒律的要求也要严格一些,大家务必注意。

 

  受戒仪轨有两种:一种是律藏当中的仪轨,另外一种是其他佛经中的仪轨。在汉文《大藏经》中,就是《佛说八斋经》。不过,藏文的这部经,经名不是《佛说八斋经》,而且内容也要比汉文版的详细得多——汉文版的《佛说八斋经》的前面和后面省略了很多内容,只留下了中间的部分,就像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一样。在藏版经文里面,有一个仪轨,其中很明显地提到,此戒所指的不杀生,不仅是不杀人,包括人以外的所有生命都不能杀。

 

  (二)不予取

 

  按照居士戒的要求,即使有偷盗行为,也要看所盗物品的价值,在超过几块人民币的前提下,才犯根本戒;如果价值不够,就不算犯根本戒,而只是违犯了支分戒。但八关斋戒中指明,不能偷任何大大小小的东西,犯戒的界限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哪怕是一根针、一截线、一口饭都不能偷,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

 

  (三)邪淫

 

  八关斋戒的邪淫与居士戒的邪淫迥然不同。汉文版的《佛说八斋经》中虽然没有讲,但藏文版的此经、密宗的八关斋戒以及其它很多经典当中提到:在守持八关斋戒的时候,不但不能邪淫,不能有非梵行(正常的夫妻生活),甚至连因贪心而故意注视对方都要杜绝。

 

  (四)妄语

 

  居士五戒毁犯妄语的界限,不是所有的妄语,而是说上人法,但八关斋戒要求不仅不能说上人法,包括开玩笑在内的所有妄语都不能说。因为八关斋戒本来就有理由比居士戒严格一些。即便不是犯根本戒,但也是一个戒,所以还是要小心谨慎。

 

  (五)饮酒

 

  在饮酒方面,八关斋戒与居士五戒的要求没有什么差别。仪轨当中要求禁食的,还包括放逸之物,也即除了酒以外,只要吃了以后,可起到与酒相同的作用,能够让人迷醉、癫狂的东西,包括毒品、麻醉剂等在内的药物,都不能饮用或食用。但是,如果在八关斋戒当天需要动手术,而必须打麻醉药,则是可以开许的。

 

  (六)歌舞打扮

 

  歌、舞、音乐、花蔓、涂香、饰件、涂色虽然是七条戒,但在八关斋戒当中算是一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在家人唱歌、跳舞、弹奏音乐、涂香打扮都是正常的,所以佛陀的要求也比较宽松。在八关斋戒的时候,如果七条戒都违犯了,也无需一一忏悔,只需忏悔一条就可以了。但在出家人的戒律中,很多八关斋戒合并在一起的戒条却是分开的,因为出家人的要求比较严格。

 

  在守持八关斋戒期间,香水、口红、白粉、眉笔等化妆品都不能用,保护皮肤的润肤品应该可以。平时常戴的首饰,在八关斋戒当天佩戴也没有问题,但不能佩戴平常没有佩戴,而于斋戒日特意佩戴的饰件。

 

  律藏里面也讲过,早在两千多年前,印度就有很多化妆品——口红、指甲油、眼影等等,而现在的人也很喜欢用这些东西。用了这些化妆品以后,一方面会影响出离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傲慢心,所以佛陀明令斋戒期间禁止使用。违犯此戒的界限,是故意唱歌、跳舞、涂脂抹粉等等,平时在大街上走路,或家人看电视、放音乐的时候,即使受戒者听到了音乐,只要没有故意去听,就没有问题,不会犯戒。如果守戒当天因为工作原因,而不得不唱歌、跳舞等等,那就当作供养三宝,也是可以的。

 

  (七)高广大床

 

  仪轨当中所谓的“高”,是指床脚超过自己一肘高度的床。仪轨当中所谓的“广”,应该是翻译者的理解不同引起的。在《佛说八斋经》里面,并没有提到“广” ,而说的是 “好”。所谓好床或广床,是指昂贵、豪华,价值不适合普通人使用的床和床上用品。

 

  (八)非时食

 

  过了中午以后,不能吃固体的食物与能充饥的牛奶、酸奶等饮料。下午可以喝茶、喝水。

 

  正午时间的规定,有两种参照方法:一种是真太阳时。在成都,是下午一点零四分,但为了保守起见,超过一点钟以后,不要吃东西。至于其他城市的正午时间,可以在网上很容易地查到。另外一种,是按照时轮金刚的历算方式计算的。以前法王如意宝按照这种方法测过喇荣佛学院的正午时间,是下午一点十八分,扣掉三分钟的保留数字以后,我们一般是以一点十五分作为正午的。法王测量的数字与现代天文学演算出的数字之间,只有三十六秒的差别。在时轮金刚里面,有很多简单、朴素而又非常准确的测算方法。

 

  八、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藏文版宣说八关斋戒的佛经在讲述八关斋戒的功德时,是用比喻来描绘的:

 

  第一个比喻:即使印度恒河等四大河流的河水能用一杯或一滴的计量单位来估量,守持一天八关斋戒的功德也无法衡量、不可思议。

 

  第二个比喻:如果南瞻部洲坐满了阿罗汉,有人终身以各种各样的珠宝、食品、衣物等等供养如此之多的阿罗汉。其功德,也不如守持一天八关斋戒功德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乃至十万分之一。

 

  看过《百业经》的人都知道,哪怕对一位真正的阿罗汉供一次斋饭,其功德都不可思议,而终身供养充满全世界的阿罗汉的功德就更无法想象了。

 

  另外,在很多佛经上也讲过一个比喻:有一个人在一个又一个大劫期间,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各种金银珠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其功德与末法时代于一昼夜中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受戒者的功德也远远超过供养者的功德。

 

  此比喻说的是仅仅守持一条戒,而不是八关斋戒。可想而知,如果每月坚持守持八关斋戒的八条戒,其功德就更不用说了。假如再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摄持,其功德又岂是凡夫所能衡量的?

 

  密宗的八关斋戒要求比较高——不能说话、日中一食等等,上班时间一定很难守,所以我们一般没有传。目前传的八关斋戒,是最适合大家的。

 

  守戒以后,要好好回向,这非常重要。大乘与小乘的差别不在于法的本质,关键所在是发心与回向。哪怕仪轨取自小乘经典,但实际上究竟是大乘还是小乘,还是要看发心和回向,所以前面的发心和后面的回向事关重大。

 

  《略说八关斋戒》终

  附:

  受持八斋戒仪轨

 

 于三宝所依处前随力供上供品,脱鞋,五支(两手、两足、脸)沐浴,向三宝及上师顶礼,两膝著地、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于上师或三宝所依处前诵此文:

 

  大德(导师)一心念我,我名______,从此时起终身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请大德(导师)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摄我为八斋戒者(诵三遍)。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次诵:愿师(导师)念我,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杀生而不杀生,如是我名______,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断除杀生而不杀生,我以此第一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此外,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盗取,非梵行,妄语,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歌舞、音乐、华鬘、涂香、饰件、涂色,高广大床、非时食而不食非时食。如是我名______,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不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不作歌舞、音乐、华鬘、涂香、装饰、涂色,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我以此八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诵一遍)。

 

  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