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论》对应讲记 0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三、(破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就是次第缘,在鸠摩罗什大师的《中论》译本及波罗颇蜜多罗翻译的《般若灯论释》中都译作次第缘。等无间缘就是前因灭尽的时候,中间无有他法的阻碍,直接提供生果作用的因法之灭尽。比如胜法位的最后刹那灭尽后,无间生起见道的果,前面有漏心的灭尽,就是后面无漏心的等无间缘;又如苗芽的最初刹那,就是以种子最后刹那的灭尽作为等无间缘的。

 

果若未生时,则不应有灭,
灭法何能缘,故无次第缘。


果法如果还没有生起,则不应该有因法的灭尽;即使有灭法,也只是不存在而已,又怎么能作为缘而生果呢?因此,次第缘是不存在的。中观宗站在万法实相的高度,从果未生的角度遮破了灭法为等无间缘。

 

“果若未生时,则不应有灭”,果如果还没有生起,就不会有因的灭法。为什么呢?因为果和因是观待的,还没有果,因从何而谈呢?没有因,就没有因的灭法。比如,青稞的苗芽还没有生出来,你就不能说这个青稞粒是它的种子——因;而没有种子,那么种子的灭也不能成立。所以,果法未生就不会有灭,没有灭也就不会有等无间缘。

 

此外,如果果未生也有灭,那么果的产生与因的灭尽都成了无因。首先,如果果法还没有生,因就灭了,那么果法的产生成了无因。其次,因之所以灭是因为生了果,所以果的产生就是因法灭的因,如果果法还没有生,那么因法的灭也就成了无因。《显句论》云:“果法尚未生起,因岂能灭尽?所谓灭尽之缘为何?生灭二缘均不存在,故生灭二者将成为无因。”

 

“灭法何能缘”,假使果未生的时候已经有了因法的灭,那这个灭法又怎么能作缘呢?灭法毕竟是不存在的法,不存在的法不可能生果。比如种子灭了以后就成了无实法,和虚空没有差别,这样的法怎么会有真实的生果作用呢?如果说种子虽然灭了,但有一种相续保证了生果,这也不合理。因为相续也只是名言中假立的法,在胜义谛乃至在真实的名言中相续都不成立。

 

有部宗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以及过去法的灭都是实有。宗喀巴大师在中观方面有八个特殊的见解,其中有一个就是灭法实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等论典中对灭法作了观察:如果说因和果之间是中断的,由中间的灭法生果,那么在灭法和果之间还有没有灭法呢?如果有,那么,第二个灭法和果之间还要有灭法,下一个灭法和果之间又要有灭法……这样一来,灭法就遍满整个虚空。如果在某个灭法和果之间不再有灭法,那这个灭法和果就没有中断而成为一体,这样就有恒常的过失。另外,如果灭法是有实法,那么它是心还是色?是心是色都不合理。比如心识的灭法,它是不是心?如果是心,那就和前一刹那的心一样,没有变化,这样便有未灭的过失;如果不是心,那这个心识的灭就成了色法,因为有实法不离色、心,既然不是心,就一定是色法。所以灭法不成立。

 

有人认为种子灭后有一种生果的作用,实际上种子的灭法只是名言假立,在胜义智慧前法灭后还能起实质性的作用去生果是经不起观察的。其实灭法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的法能起作用吗?根本不可能。因为它和虚空、石女儿没有任何差别。如果它能起作用,那么虚空、石女儿也能起作用。如果不起作用也能作缘,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法不是缘,一切非缘都成了缘。所以灭法不能作为缘。《无畏论》说:“灭尽不能作缘,因所谓灭尽仅为不存在而已,不存在不能为缘故。”

 

子四、(破增上缘):


所谓增上缘就是能作因。《俱舍论》云:“能作因称增上缘。”除了自己外,对自己的产生不作障碍的一切法即能作因。对方认为,有此法故有彼法,此法即是增上缘,比如撑起宝伞地面上就会出现黑影,鸟飞过就会留下影子,宝伞与鸟就是增上缘。有了这边才有那边,有了上面才有下面,这些互相观待的法彼此也为增上缘。

 

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
说有是事故,是事有不然。


因为诸法无有自性,所以无法成立有相;不存在有相,而说有此法故有彼法(即成立增上缘),这是不合理的。

 

“有”即四边中的有边。人们认为诸法有,于是才给诸法安立了法相:缘的法相、果的法相等。如果一个法有自性,就可以成立它的有相;但依靠胜义量抉择万法却得不到稍许自性,故其有相和法相就不存在;有相不存在,则对方所谓的增上缘也就不成立。

 

要抉择诸法无自性就应当依靠胜义量,名言量的现量和比量只能了知事物的颜色、形状等,胜义量才能了达万法的实相。胜义有假胜义和真胜义,假胜义是单空,真胜义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远离了胜义量仅以肉眼看、身体触摸都得不到万法实相。为什么呢?因为五根识都是颠倒迷乱的非量,无法与真实义相符。就像精神癫狂者,其所见所想唯是颠倒一样。所以,要抉择万法的实相,一定要用圣者的教量和比量,教量即《般若经》等经典,比量即龙猛菩萨等大德所使用的胜义理论。

 

辛二、(破世人共称之他生)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在藏传佛教中果仁巴尊者是一位颇具名望的大德,他是萨迦派著名论师,在中观、因明、现观庄严论等方面都有不共的见解。他曾对宗喀巴大师的著作加以分析,并撰著了一些辩论书,有很大的影响。这次传讲《中论》,我主要参阅尊者的注疏、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我以前说过,传讲《中论》时,萨迦派主要依果仁巴尊者的注疏,格鲁派主要依宗大师的注疏,宁玛派主要依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疏,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解释《中论》的论典。

 

按果仁巴尊者的科判,在遮破宗派所承认的依靠四缘的他生之后,这里是破世间共称的他生。和学过宗派的人相比,世人的观点比较简单,他们认为:不必详细观察,因缘肯定是存在的,现量看到的就是事实,比如由毛线产生了氆氇,毛线就是氆氇的因缘。

 

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
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


在和合以及个别的因缘中,都得不到所求的果法。既然因缘中没有果,又怎么从因缘中生果呢?

 

所谓略广因缘,略指因缘的和合;广指分开的因缘,比如地水火风等各自分开的因缘。果如果存在,就应该在因缘中找得到,但略广两种因缘中都得不到果法,所以因缘无法生果。

 

在广的因缘中得不到果法。对方认为毛线是氆氇的因缘,但在每根毛线中都找不到氆氇。苗芽也同样,人们认为种子、地、水、火、风等都是它的因缘,但在各个因缘上一一寻找都找不到苗芽。

 

如果认为每一根毛线上有氆氇,那我们可以用可现不可得因来遮破。比如有人说“前面有一个瓶子”,但当不可得的条件——远而不可得、近而不可得等都不具足时仍然没有得到瓶子,这只能说明瓶子本来就不存在。同理,如果每一根毛线上真的有氆氇,那我们应该看得到,但根本得不到的缘故说明并没有氆氇。此外,还有众多果法的过失:如果每根毛线上都有一张氆氇,那就会有很多氆氇,而且毛线上又有很多细毛,那氆氇就更多了。

 

在略的因缘中寻找也没有氆氇。每一根毛线上没有氆氇,那毛线的和合中有没有氆氇呢?也没有。人们认为和合中有氆氇,但这只是分别念安立的假名,实际上和合中并不会出生氆氇。比如人们认为每个指头不叫拳头,它们的聚合才叫拳头。既然每个指头上都没有拳头,那它们聚合的时候也不会有拳头。

 

既然略和广的因缘中都没有果,所谓因缘生果也就不成立。如果缘中没有果也可以生果,那么茅草等非缘也应能产生氆氇。由此可知,所有因果关系都是假相。在人们的相续中,由于长期熏习俱生、遍计的执著而形成了种种概念,始终有“这是什么什么”的计执,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实体法。

 

因缘不存在,一切万法也就不存在。慈诚罗珠堪布的讲记引用《中观宝鬘论》的教证说:就如糖的本性是甜的、火的本性是热的一样,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虽然凡夫的根识不能现见这样的本性,但通过长期修习断除执著后就可以如实现见。其实众生所见的生住灭、所分别的存在不存在全都是颠倒的假相,对这些假相我们不能执著,要断执著最重要的是对般若空性教法生起信心。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了《般若经》,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大论师撰著了《中论》、《入中论》等论典。作为后学者,要树立空性正见,学习这些经论非常有必要。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壬三、破斥等无间缘:

 

果若未生时, 则不应有灭, 灭法何能缘, 故无次第缘。

 

如果苗芽等果法尚未生起,则种子等因法就不能灭尽。因为不能灭尽,则在灭尽的刹那而无间生果的所谓等无间缘也不合理。如果苗芽尚未生起,种子已经灭尽,则生起苗芽等果法的缘是什么?种子灭尽的缘又是什么呢?二者都将成为无因。

 

《无畏论》中云:“灭尽不能作缘,因所谓灭尽仅为不存在而已,不存在不能为缘故。” 我们也可以从《显句论》中破四边生的角度进行遮破:“果法尚未生起,因岂能灭尽? 所谓灭尽之缘为何?生灭二缘均不存在,故生灭二者将成为无因。”

 

壬四、破斥增上缘:

 

诸法无自性, 故无有有相,

说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他宗提出:如同空中具有宝伞,则地面会出现黑影一样。若有何缘存在,则有其果产生, 即为增上缘。

 

自宗对此破斥道:此因法之存在尚不合理, 由此因法而产生的果法又岂能存在呢?

 

也就是说,此等种子等缘起法的自性稍许也不成立,则所谓此法之相又怎么能存在呢? 其相不存在,则“以此法为因,而生其果”的说法也是不合理。

 

己三、破缘之能立:

 

略广因缘中, 求果不可得,

因缘中若无, 云何从缘出?

 

如果对方认为:虽然以理观察,则所谓缘也不存在。但由毛线等因法,而生出氆氇等果法,乃为现量所见,所以,毛线等应是产生氆氇等果法的缘。

 

此种说法并不合理。

 

首先,如果在毛线等分别各缘(广)上, 氆氇等果法存在,则有可现不可得【22】以及将生出众多果法的太过,所以,在毛线等分别各缘上并不存在果法。

 

【22】 可现不可得:不可得真因之一。能于所诤事中证成所碍事物决定是无者。如云:“夜间大海,无烟,以无火故。”以不可得缘由之能破因,破除有果之所破法。

 

其次,在各缘的和合中(略)也不存在果法,因为分别各因中均没有果的缘故。如果分 别各因中有果,则有一果成为众果的太过。如 果分别各因中没有果,则有由茅草等非缘中生 出氆氇的过失。

 

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观察,则可得出结论:广略因缘二者,在不存在果法方面无有丝毫差别。

 

 

 

【ZCKB】《中论》对应讲记 06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癸三、(以观有无而破):


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
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

 

在缘中先有果、先无果都不合理。先没有果,缘是谁的缘?先有了果,又何必依靠缘?

 

这一颂和藏文译本稍有差别,慈诚罗珠堪布改译为:“有果及无果,缘者俱不可。”对方认为一切果依缘而生,但中观宗以理观察时,不论果先在缘中是有是无都不成立。

 

如果果在缘中不存在,那么缘是谁的缘呢?就不是果的缘了。因为缘和果是观待的,就像长与短、东和西一样。再比如儿子和父亲,有了儿子才叫父亲;没有儿子,“父亲”又是谁的父亲呢?又如,“种子”是“果”的缘,但“果”先前还不存在,那它的“种子”怎么成立呢?无法成立。所以,如果先前没有果或者说缘中没有果,那“缘”就不是缘。

 

如果果在缘中已经存在,那又何必依靠缘来生呢?缘唯一的作用就是生果,如果果在因位时已经有了或者说果在缘中存在,那么缘的作用也就失去了。比如种子上已经有了果,那么种子对果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缘也不成立。

 

从表面上看,中观的很多推理方式基本上相同,但实际上,每一个推理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打破我们的实执。我们相续中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实执分别,这些实执分别,有的人依靠这个颂词可以破除,有的人必须要依靠其他颂词才能破掉。比如在座的金刚道友,有些认为有作用才能生果,对这样的邪念,依靠“缘具不具有作用”的推理就可以破除;有些则认为缘中有果或无果才能生果,对这些执著,依靠这一颂就可以破除。所以,只要我们深入细致地分析就会知道,看似相同的推理所表达的内容却是截然不同的。

 

虽然每个颂词都有不同的破斥角度,但总的来讲,不管是《中论》还是其他中观论典,它们所讲的内容都相同——遣除一切实执。所以,我们学习中观意义很深远。世人被无明眼翳所遮蔽,其所见所想全部是颠倒之相,他们的观点和中观的道理完全相违。虽然龙猛菩萨也观待世间安立一些观点,但在抉择正见的时候,则根本不依世间而完全依靠正量。以中观理证所抉择的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世间人可能不承认,不承认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循着理证追究到底,即使再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他们也没办法安立一个实有的法。

 

前两天讲考《中观四百论》,有些道友讲得挺好,有些道友讲得不是很好,只是在字面上滑过去,但不管怎么样,和没有参加讲考的人相比在闻思的效果上还是有很大差别。没有参加讲考的人,《中观四百论》听是听了,传承是有了,但能不能解释一个偈颂也很难说。而有些参加讲考的人,可能以前没有经验,虽然在家里准备得挺好,但一上台到了僧众面前就紧张,讲得也不太好,但他们在压力下能讲成这样也很难得。

 

以前我在上师如意宝面前讲考《戒律根本颂》,当时准备得特别好,觉得在多少人面前讲都没问题。但到台上后,好像不知道处于什么状态,讲了一半才醒过来。有了这些经验,我也很能体会道友们的感受。《中观四百论》的内容比较多,有四百个颂词,有的道友不但能解释颂词,而且科判也了如指掌,确实讲得很好。《中观四百论》是一部很殊胜的论典,搞懂其意义并再三串习,就一定能破掉相续中的实执。

 

现在学习《中观根本慧论》,大家的心要专注在闻思上。花同样的时间闻思,四个月后,有些人法义上全部通达了,有些人只能懂个大概,有些人可能一点也不懂。什么原因呢?与前世的宿缘有关系,但最主要是看自己有没有精进。具有精进的人,背考也可以,讲考也可以,笔考也可以,什么善法都可以;但没有精进的人,好像什么都不行。学习还要注意方法:听课之前要预习,听的时候要专心,听了之后还要再再温习。对每一个颂词,不但字面能解释,内容也要理解。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复习起来就比较容易,否则平时也不精进,又没有好的方法,到了考试的时候真的有点困难。

 

癸四、(破四缘各自法相)分四:一、破因缘;二、破所缘缘;三、破等无间缘;四、破增上缘。


子一、(破因缘):

 

若果非有生,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何得言有缘?

 

如果不能产生有的果法,也不能产生无的果法,并且也不能产生亦有亦无的果法,那怎么说因缘存在呢?

 

对方认为:世尊曾说“能生者即为因”,并以此建立了因缘的法相。既然法相存在,因缘也必定存在。

 

首先我们要清楚,对方认为能生果的就是因缘,比如种子能生苗芽,种子就是苗芽的因缘,既然“能生果”这一法相存在,那么因缘必然成立。佛陀最初的确宣说了因缘等世俗法,但这只是为了随顺众生;如果不这样,而直接宣说空性,就难以引导众生。

 

但详细观察之下“因缘生果”根本不成立。如果所生果法的自性存在,那么能生因缘法的自性也可以成立。但有、无、亦有亦无的果法皆不生,所以能生的因缘也不存在。

 

首先,有的果法不生。果法在因缘中已有或在因位已经存在,则不需要再生。比如苗芽,它在种子上已经有了,就不需要再把种子种到地里让其生芽,有了芽还要生就有无穷生、无义生的过失。

 

其次,无的果法也不生。如果果法不存在,那即使具足成千上万的因缘也不可能产生果。就如虚空本来不存在,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使其变成存在一样。

 

最后,亦有亦无的果法也不生。亦有亦无的果法本来就不存在,所以无生。有就如柱子,无就如虚空,如同柱子和虚空融为一体不成立那样,一个亦有亦无的果法根本不成立。

 

既然什么样的果法都不生,那么能生的因缘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因缘生果是不合理的。大家也要知道,中观宗遮破因缘却并未否定佛语。佛陀宣说“能生者即为因”并非就世间万物的真相而说,而是从事物的假相上说的,因为在迷乱众生面前始终存在着虚假的相,这就像医生说“海螺是黄色的”一样。正常人肯定不会承认海螺是黄色,但他们知道医生的用意,因为对患了眼翳的人来说海螺的确是黄色的,为了不让患者太恐惧,医生就随顺而说。同样的道理,为了接引某些众生佛陀宣说因缘,但我们要知道佛陀的甚深密意。其他不了义经典中的说法也要这样解释,否则,我们的相续中会不断产生这样的疑惑:“佛陀的教言是不是相违呢?”

 

子二、(破所缘缘):


按《俱舍论》的观点,所缘缘即产生眼识等心、心所法所要依靠的对境,比如依靠柱子产生眼识,柱子就是所缘缘。“所缘缘”中前面的“缘”是执取的意思,“所缘”就是所执取的对境;后面的“缘”是四缘的缘,也就是产生果法的缘。从眼识来看,所缘缘就是所见的色法,眼识是能见。

 

若有此缘法,则彼无实义,
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如果已经有了能缘的法——眼识,所缘缘就无有实义了;如果没有能缘的法,又怎么会有所缘缘呢?

 

人们认为眼识的产生要依靠所缘缘,但观察的时候,有的眼识和无的眼识都不需要它。

 

“缘法”即能缘的有境,也就是心和心所法;“彼”是指所缘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如果能缘的有境心识已经存在,所缘缘的存在就没有实义了;如果有境心识不存在,所缘缘的存在也没有实义。比如依靠柱子生起眼识,那眼识是有还是无?如果是有,眼识已经存在了,那么所缘缘也就没有实义了。既然见柱子的眼识已经有了,还要柱子干什么?如果是无,既然眼识不存在,又怎么会有所缘缘呢?没有。能缘和所缘是观待的,没有所见的柱子,就不会有见柱子的眼识;没有见柱子的眼识,也不会有所见的柱子。既然不论能缘的有境存在与否都不存在所缘缘,那么所谓的所缘缘就不成立。

 

在解释颂词的过程中抓住要点相当重要,抓住要点后,稍微发挥就可让内容表达得很充分,如果抓不住要点,不管怎么讲也表达不出本来的含义。

 

这一颂还可以从所缘的对境存在与否来观察。如果对境存在,那么它与有境二者就同时了,这样就失去了因果关系,因为任何一对因果都不能同时建立。比如第一刹那有柱子,第二刹那产生取柱子的眼识,眼识是依靠前刹那的柱子而生,这才能成为因果,而二者同时并不能成为因果。所以,存在的对境无法安立为所缘缘。如果对境不存在,犹如石女的儿子,就更无法安立为所缘缘了。因此,无论所缘的对境存在与否都不成立所缘缘。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辛三、以观有无而破生:

 

果先于缘中, 有无俱不可,

先无为谁缘? 先有何用缘?

 

下面对果法进行观察,抉择生起的果法是以前没有的果,还是已有的果。但不论是以前已有的果,还是无有的果,二者依缘产生都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如果以前没有果,那么以何法而成为缘呢?依缘者并不存在的缘故;如果以前已经有果,又何须生果之缘呢?因为果法已经成立的缘故。

 

辛四(破四缘各自法相)分四:一、破斥因缘;二、破斥所缘缘;三、破斥等无间缘[次第缘];四、破斥增上缘。

 

壬一、破斥因缘:

 

若果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 何得言有缘?

 

有些佛教徒认为:因缘应当存在。如果不存在,则应当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能显示其法相。但因缘的法相是存在的,因为世尊也说过“能生者即为因”,从而建立了因缘之法相的缘故。

 

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世间名言共称而已。如果以理证进行观察,则不合理。

 

如果所生之法成立,则能生之法也应该成立。如果所生之法已经存在[有],则因为已经成立的缘故,所以不需要再生之缘;如果所生之 法不存在[无],则能生之法也不可能存在,果法也就无从生起;如果所生之法为已生[有]未生[无]二者,但有无二者本身已经相违,根本不存在,所以有无二者也不能成立为所生。既然如此,又如何成立能生之因呢?能生之因不可能存在。因此,所谓“因缘存在”之说并不合理。

 

壬二、破斥所缘缘:

 

若有此缘法,则彼无实义,

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原译: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的顺序,与原译顺序颠倒,为照顾藏文科判,故略作调整。)

 

如果他宗认为:“所谓有缘法(能缘)乃为心及心所之一切法。”其所缘之外境色法等为所缘缘。

 

自宗对此驳斥道:此缘是缘有境【21】心存在而为缘,还是缘有境心不存在而为缘呢?

 

【21】 有境:即有境者,能涉入自境而与之相应的事物。指一切能解说之声音、内心、感觉器官及补特伽罗。

 

首先,如果承许前者,即能缘的有境心识已经存在,则其所缘或所取因,将成为无有意义。因为能缘已经存在,所缘缘则毫无存在价值的缘故。

 

如果承许后者,即能缘法不存在,那么与其相观待的所缘缘又如何存在呢?因为能缘不存在的缘故。以上分析,是对所缘缘的果法——有境心是否存在所进行的观察。

 

下面进一步观察,能缘是缘于已经存在的外境(所缘境),还是缘于并不存在的外境呢? 首先,如果承许外境存在则不合理,因为

缘及果法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不能安立(所缘境)为缘。

 

其次,若许外境不存在,则更不应该安立为所缘缘,因为(作为所缘缘的外境并不存在,) 犹如石女的儿子一般。

 

(由以上推理可以得知,)无论所缘外境是否存在,两种情况均不合理,如同石女的儿子一般。

 

所以,石女并不存在所缘缘(儿子),或者说作为所缘缘的石女儿并不成立。

 

 

 

 

【ZCKB】《中论》对应讲记 0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二、(破依他作生):

 

世间人非常可怜,无始以来的俱生我执很强烈,更有甚者其相续中所熏习的外道的遍计思想也非常严重。而学过小乘宗派的人又认为柱子、心等存在,实执相当严重。要知道,各种宗派的安立都是由我见等常断见引发的,这些都是所破。

 

佛法并非不能破斥这些邪见,只不过很多佛教徒不懂中观和因明的道理,如果懂了就能遣除自他一切执著。但世间人往往自作聪明,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要说看不见的东西,就是看得见的事物他们也弄不明白。如果对方能接受四生都不成立的殊胜理证,就一定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佛教的真理生起信心。

 

但大家不要认为学中观只是破他宗,实际上真正要破的就是自己的执著。四生虽然是外道及内道有实宗的观点,但这些执著我们的相续中并不是没有。学了小乘的经论后,大家会认为因缘是存在的,因为这不仅相合众生的分别念,而且释迦牟尼佛也在很多小乘经典中这样宣说。但实际上,佛陀说因缘存在只是针对某些根机的众生暂时作的引导,在以胜义理论抉择真实胜义时因缘是不成立的。

 

一般来说,因缘生法是人们都会有的一种认识。学过宗派的人、没有学过宗派的人都会认为,在种子及地水火风等因缘具足后才产生了芽,种子和芽肯定是他体的。但在以胜义理证观察的时候这根本不成立。《入中论》就着重破斥了这种因缘聚合的他生。

 

下面开始讲颂词:

 

作非具有缘,无缘作不成,
无作则非缘,若具作可生。


作用具有缘不成立,不具有缘也不成立;缘不具有作用则是非缘,若具有作用则可生果,但这样的缘不成立。

 

有人认为:不是缘亲自生果,而是缘的作用生果。比如眼识,它不是由眼根和色法等缘亲自产生,而是由这些缘先成办一个作用,再由这个作用产生眼识。

 

这一颂破缘的作用,从缘和它的作用彼此是否具有的角度来观察。

 

首先观察作用,作用具缘不具缘都不成立。

 

一、作用具有缘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作用存在,当然它可以具有缘。但作用存不存在呢?不存在。因为如果作用能生果,它就要产生三时中的某一个果法,但三时的果法都不依靠作用而生。首先,已生的果法不依靠作用。既然眼识、稻谷、鲜花等果法已经产生,就不需要作用来再生,否则就有无穷生等过失。其次,未生的果法不依靠作用。未生的果法不存在,与石女儿或虚空没有任何差别,作用怎么让它产生呢?比如明天的鲜花还不存在,即使有作用也不能让它产生。最后,正生的果法也不依靠作用。所谓正生只不过是分别念假立而已,虽然人们认为在未来和过去之间有“正生”,但它根本不存在。任何一个法,要么已生要么未生,除此之外并没有中间的状态。比如鲜花,它要么已开要么未开,根本没有正开。没有正生,也就没有正生时的作用。既然三时的果都不依作用来生,这就说明作用根本不成立;没有作用,作用具有缘就不合理。

 

二、作用不具缘也不成立。生果是缘的作用,作用不具有缘就不能生果。如果不具缘的作用也能生果,那么煤炭也能生苗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缘也能生果就等于非缘也能生果。而且这样的作用也有成为无因的过失,有缘的情况下可以有作用,但缘和石女儿一样不存在却仍有作用,这就有无因的过失。所以,不具有缘的作用根本不存在,就像毛线不存在,氆氇也不存在一样。

 

下面我们再观察缘具不具备作用都不成立。

 

三、缘不具有作用就不是缘。有生果的作用才是缘,远离了作用就不是缘,不是缘就不能生果。

 

四、缘具有作用则可以生果,但并没有这样的缘。前面讲过,三时的果法都不生,不生果也就不会有作用,没有作用就不会有具备作用的缘。

 

概括来讲:如果二者互不具足,那么缘都不能成为缘;如果二者互相具足,则不论生不生果,都不需要缘。总之,不论作用具不具有缘,也不论缘具不具有作用,四种情况都不合理。所以,依靠作用生果的说法不成立。

《中论》的推理可能比较难懂,一旦懂了利益就很大。有智慧的人特别喜欢学《中论》、《中观四百论》、《俱舍论》等论典。以前这些人总感觉,自己的智慧用在哪方面都不太合适,而现在通过精进学习中观、因明等深法后,感到自己的智慧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对佛陀的深广智慧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心。没有智慧的人却很苦恼,虽然天天也在听各种各样的理证,但始终听不懂。所以,既有智慧又遇到中观、因明、俱舍的道友,应该值得欢喜!因为,这些佛法的道理很珍贵,也很甚深,没有因缘遇都遇不到,即使遇到了,依靠自己的智慧也不一定能通达,虽然现在讲法的法师很多,但他们不一定有这些论典的传承,也不一定能讲。而这些善缘我们现在都具足,所以大家应该心生欢喜。

 

智慧不太高的道友也不要太难过,对中观的空性道理,不管听得懂、听不懂,只要你以信心谛听,而且圆满传承,功德就不可思议。所以,听课应尽量专注、心不外散。中观的意义本来就很深奥,再加上散乱,这样怎能通达?

 

我想,我们这里的很多年轻人如果能把智慧用在中观和因明上,那你们此生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在菩提道上退转。

 

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高僧大德们历来都很重视《中论》,只要认真闻思打下一定基础,对万事万物的实执就容易破掉。《赞戒论》的作者——革蒙旺波丹增诺吾说过:只要认真地闻思三遍《中观根本慧论》,对大圆满的见解一定会有所认识。法王如意宝以前在课堂上讲过这个教言,老道友应该能记得。所以,对这部论典一定要有信心,因为它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断除各种实执。

 

那些前世对中观有串习的道友,只要听我讲一遍,马上就会懂;而前世串习薄弱、即生也没有长期闻思过的道友,听一遍不一定懂。所以我们安排了课后辅导,你们在我这里听一遍后,堪布、堪姆的辅导还要听。如果还不懂,就应该向聪明的道友再三询问,这样就一定会懂。

 

道理懂了以后,还要长期思维:边吃饭边思维,边走路边思维……时时刻刻都可以思维。以前曲恰堪布也说,可以一边睡觉一边思维。我想,如果在平时的任何威仪中,大家都能这样观察、这样串习的话,那么再甚深的佛法道理也会慢慢通达。

 

癸二、(破缘能立法相):

 

因是法生果,是法名为缘。
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缘?

 

因为这些法生了果,所以名为缘,那么,当果法还没有生起的时候,这些法为什么不叫非缘呢?

 

对方认为:不必观察作用是否具有缘、缘是否具有作用,反正依靠眼根、色法、作意产生了眼识之果,所以眼根等就是缘。

对此中观宗破斥道: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眼根等生了眼识故为缘,那么眼识还没有生时,这些法就只能叫非缘。就如箱子里的种子,虽然人们认为“这是为明年准备的种子”,口头上也这么说,心里也这么想,但所谓的“种子”也只是分别念假立而已。一观察就知道,它还没起到生果的作用,因为未来的果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存在。所以,此时的“种子”并不是真正的缘,只能是非缘。如果有人认为,虽然还没有生果,但缘上面有生果的能力和作用,那我们就可以用前面的推理——作用具不具有缘、缘具不具有作用来遮破。

 

所以,眼根等只能是非缘,因为它们对未生的眼识并不起作用,就像沙子对芝麻油不起作用一样。龙猛菩萨的中观理证和世人的想法完全背离。世人都认为,眼根能生眼识,沙子不能榨出芝麻油,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但在抉择胜义中缘不能生果的时候,中观宗认为二者没有任何差别。

 

对方又认为:虽然以前是非缘,但后来依靠他缘也可以成为缘。比如眼根,还没有生眼识之前是非缘,生了眼识之后就成了缘。

 

中观宗驳斥道:如果这样,那以前不是油的缘的沙子,以后是否也可以变成油的缘?显然不能。因为,只要成立实有,非缘就不会变成缘。《显句论》说:如果认为一切万法实有,就要承认非缘也是实有;既然非缘是实有,就不可能变成缘。如果非缘可以变成缘,那你们所承认的缘就不是实有。

 

按中观宗的观点,一切万法如梦如幻、虚妄不实的缘故,在名言中就可以随着因缘幻变。所以,只有成立空性,才可以建立转变。而你们承认万法实有,既然是实有,非缘变成缘就不可能。

 

虽然中观宗认为胜义中因缘生果不成立,但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因缘和合生果是存在的,即名言中的因果不虚、前世后世等道理无欺成立。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在破了一切万法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在名言中只要因缘聚合因必定生果。虽然这是假立的,但假立的现象在假立的世俗中却不可否认。如果能学习《中观庄严论释》,我想对大家的相续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学中观一定要分清胜义和世俗。在胜义中,不管是依靠各个因缘还是因缘的聚合,或者不管是依靠因缘还是作用,都得不到真实的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切都是假的,在假的里面根本得不到真实的法。所以佛陀说:一切法如幻如梦,凡世俗法皆是假立。但我们也要知道,在没有获得究竟圣果之前,虽然世俗中的一切法都是假立的,但因果始终不会虚耗,也不会错乱。比如青稞的种子,在未受损害的情况下它一定会生果,并且只会生青稞,而不会生稻谷。所以,虽然在胜义中要破因果,但在名言中不得不承认因果不虚,这个问题相当重要。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壬二、破依他作生:

 

作非具有缘,无缘作不成,

无作则非缘,若具作可生。

 

(原译:果为从缘生,为从非缘生,是缘为有果,是缘为无果。)

 

他宗继续狡辩道:并不是由眼根以及色法等亲自产生眼识等果法,而是以成办眼识的作用为缘,即是由作用而产生眼识等果法的。

 

自宗对此破斥道:无论从作用是否具缘两方面加以观察,都是不合理的。

 

首先观察作用具缘:

 

如果作用自己都不存在,则不可能存在作用具缘的情形,犹如谈论石女的儿子具有青春韶华一般。

 

为什么没有作用呢?

 

首先,如果作为果法的心识已经产生,就不可能具备作用。因为作用是果法成立的因, 倘若果法已经具足,就不需要以作用为缘,因为果法已经生起,则无需再生的缘故。

 

其次,假如果法尚未产生,也不具备作用。如云:“因无生之作者,则无生之作用。”

 

而所谓果法的正生之时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已生、未生之外,不存在正在生起的缘故。

 

如云:“无有差别事,则无有差别法。”

 

如果对方认为:那么,作用不具缘应当可以成立吧。

 

但是,不具备缘而产生果的所谓单独作用始终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则有由煤炭等非缘而产生苗芽,或是令作用成为无因者等过失,所以,作用不可能存在。如同毛线不存在,则氆氇也绝对不存在的道理一样。

 

他宗又认为:如果照此推测,作用的存在的确是不合理,但缘本身总可以成为产生诸法的缘吧。

 

首先,如果这个缘没有作用,则因为不具备作用,而不能成为诸法产生之缘,因为该缘已远离了能产生诸法的作用。

 

其次,如果具有作用的缘存在,则可以产生果法。但具有作用的缘根本不存在,其原因前面已经进行了阐述。

 

总之,无论作用是否具缘,或缘是否具足作用,四种情况都是不合理的。

 

相互之间如果不具足,即缘不具足作用或作用不具备缘二者,缘都不能成其为缘。

 

如果二者相互具足,即作用具缘,或缘具作用,则无论是否有果,都不需要缘,所以也是不合理的。

 

关于此理,在下文中还将进一步广说。

 

辛二、破缘能立性相: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为缘,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缘?

 

对方又辩白道:“作用是否具缘不需详细观察,因为依靠眼根等产生眼识等果,所以共称眼根等为缘。”

 

我们可以对因进行观察,如果眼识等尚未产生,眼睛等又为何不称其为非缘呢?此时, 我们必须承认眼根是非缘。因为必须观待产生眼识等法,才能安立所谓的缘。在眼识尚未产生的时候,眼根与非缘是完全相同的,犹如沙子对于产生芝麻油所起的作用一样。(所以,眼根与沙子等)非缘不能安立为缘。

 

如果对方承许:虽然以前为非缘,但后来依靠他缘也可以成为缘。

 

对这种后来所依靠的他缘,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进行反驳。(并且,这样的推论还将产生所依之缘无穷无尽的过失。)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0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庚二、(别破他生)分二:一、破论中所说之他生;二、破世人共称之他生。


辛一、(破论中所说之他生)分二:一、宣说他宗;二、破彼观点。

 

壬一、(宣说他宗):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此四缘产生了诸法,除此四缘之外再无第五缘。

 

这里的他宗主要指内道有实宗有部、经部,他们认为:他生存在,因为一切万法都是依靠他体的因缘聚合而生之故;如果没有他生,那怎么解释一切万法的产生呢?比如青稞的果实就是依靠与果实他体的缘而生的。

 

宣讲这一颂的时候,论师们一般都会解释六因四缘。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能作因,即对某法的产生不作障碍的一切法,比如瓶、柱等法对苗芽的产生未作障碍,它们就是苗芽的能作因;俱有因,即同时产生的法互为因果、相互起帮助的作用,比如组成色法的八微尘彼此依存、相互起作用,它们互为俱有因;同类因,前面的法产生后面同类的法,前面的法即为后面法的同类因,比如瓶子,它的前刹那产生后刹那,前刹那就是同类因;相应因,心王和心所在所缘境等五个方面相同,并互相起作用,故称为相应因,比如心王和受心所,它们同时生起,二者是相应因;遍行因属同类因的分支,亦即三界中欲界的烦恼心,如前刹那的嗔心产生后刹那的嗔心,前刹那的嗔心为遍行因;异熟因,前世造业后世感果,前世的业为异熟因,比如以前世的善业感得后世的人天果,前世的善业即是异熟因。

 

四缘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次第缘)、增上缘。因缘即除能作因外的其余五因,比如产生苗芽的种子即为因缘;等无间缘即次第缘,真实无间趣入无余涅槃的前一刹那心与心所不产生后一刹那心与心所,故非等无间缘,此外的一切心与心所都是等无间缘,它是同类因的一种支分;所缘缘(缘缘)即六识所缘的境,比如看色法的时候色法作为所缘的对境,所以叫所缘缘;增上缘即能作因。以上根据《俱舍论》介绍了六因四缘。

 

从因缘生法的角度而言,四缘已经包括了一切能生的因。外道中有一因论者,他们认为存在一个创造万法的因,比如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天尊,或者常有自在的神我、微尘、时间等等。然而这些纯属臆造,无法成立。因为在名言中除了四缘之外,再不会有第五缘存在。

 

按《俱舍论》的观点,因和缘是相互含摄的关系,因缘相当于五种因,另外三个缘都包括在能作因当中。在分开讲的时候,对果的本体起作用的是因,对果的差别法起作用的是缘;在结合起来讲的时候,只要是对果起作用的法,既可以叫因也可以叫缘,所以破缘也就是破因。

 

我们刚学完《俱舍论》,对于这部论典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有所体会。没有通达《俱舍论》,不管学中观还是因明都比较困难。从考试的情况来看,有的道友学得很好,有的道友可能没认真学,有的道友甚至连书都没有看,更有甚者传承是否圆满也不好说。学《三戒论》时也有这种情况。以前的考试,无论是讲、辩、著哪一种,有些道友从来没有消息。如果还这样,接下来的中观、因明、现观,会全部在你的视线中一一消失,那就非常可惜!所以大家不能这样学习五部大论。

 

壬二、(破彼观点)分四:一、破因果他生;二、破缘能立法相;三、以观有无而破;四、破四缘各自法相。

 

癸一、(破因果他生)分二:一、破依他缘生;二、破依他作生。

 

子一、(破依他缘生):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诸法的自性不在缘中,没有自性的缘故,他性也没有。

 

有实宗认为:果法依他缘而生,所以是他生。破曰:如果缘和果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样,缘有缘的自性,果有果的自性,二者是他体,那么也可以成立他生;但他体并不成立,又怎么会有他生呢?

 

我们知道,一切果法,眼识也好苗芽也好,它的自性不可能在缘当中:每一个缘中没有果法的自性,四缘等诸缘的和合中也没有果法的自性,就如各自分开的每个人都没有眼睛,他们聚合到一起也没有眼睛一样。

 

如果说果法在缘中存在,那应该可以现见。比如苗芽,如果它在种子、水、土、阳光等缘上存在,那我们应该能见到,但不论对哪个缘观察都见不到。再说,即使在种子等缘上真的有芽,生也没有必要,否则就有无义生、无穷生的过失。因此,缘中没有果的自性。

 

缘中既然无有果的自性,也就不可能有他性,因为自他是互相观待的。比如石女的儿子不存在,那观待石女儿——“自”而安立的人——“他”也不可能存在。没有自哪里有他?果的自性不存在,缘的他性也无法建立,没有他性就不会有他生。真正的他性应该是同时的。就像慈氏与近藏二人,他们的相续在同一时间存在,这才叫他体。但缘和果不能同时存在,缘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产生,果存在的时候缘已经消失,它们就像柱子和石女的儿子一样不成立他体,因此他生无法成立。《入中论》云:“芽种既非同时有,无他云何种是他,芽从种生终不成,故当弃舍他生宗。”意思是说,既然芽种不会同时存在,则无法成立二者是他体;不是他体,所谓的他生——芽从种生就不能成立。所以,有智者应当舍弃他生宗。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对此,佛护论师提出:若有生,则可用无义生之过患进行驳斥。

 

清辩论师又认为:“此宗的安立,有不具备能立及譬喻之过患。”

 

月称菩萨对此反驳道:“此宗之能立及譬喻,乃用对方自宗已承认之观点进行破斥,故无需能立及譬喻。”并于《显句论》中引用教证对加上胜义简别的观点进行了破斥:“若为中观派,则不能以自之比量推测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圣天论师云:‘有非有俱非, 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回诤论》亦云:‘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

 

己二(别破他生)分二:一、宣说他宗;二、以理破斥。

 

庚一、宣说他宗:

 

因缘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的顺序,与原译顺序颠倒,为照顾藏文科判,故略作调整。)

 

有部说实事师认为:其他三种生理当遮破,但应该成立他生,因为需要从他缘而生的缘故。除了果法以外的其他缘共有四种,其中生起苗芽等果实的种子为因缘;生起眼识的所缘外境色法等为所缘缘;在因灭尽的无间刹那产生果, 为等无间缘(次第缘),如以种子灭尽的缘, 立即生出苗芽;增上缘即除去其他三缘之外, 因某法的存在而能使某结果产生,如生起眼识的眼根等。除此之外,不存在诸如恒常不灭的大自在天等第五缘。

 

庚二(以理破斥)分四:一、破斥因果他性;二、破缘能立性相;三、以观有无而破生; 四、破四缘各自法相。

 

辛一(破斥因果他性)分二:一、破依他缘生;二、破依他作生。

 

壬一、破依他缘生:

 

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 他性亦复无。

 

诸等果法的自性,既不是由其本体之外的“四缘”等,以及外道所承许的其他缘等诸缘的和合中产生,也不是由分别各自的缘一一产生。因为,如果从他缘而生,则有能现见此缘或者无义生的过失。

 

因此,果法既没有存在于自己的本体中, 也没有存在于与其相观待的各缘等其他诸法之中。

 

若相互观待的彼方不存在,则己方也不存在。如果是像“慈氏”与“近藏”同时有彼此不同的他体,则可安立自他。但因果并不是同时成立的法,所以他生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学佛念佛的利益

 

佛法包罗万象。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具备不可思议的功德,门门都有对机的众生与调教方便。正像《宝积经》所云:明咒、妙药、秘方、缘起力是不可思议的,诸佛菩萨方便、等持、神变的行境更是不可思议。众多方便门中,念佛、持咒的法门可谓快捷而稳当,只要行者信心坚定、一门深入,那佛号与咒语的威力便一定会在修行人身上得到显现与发挥。

 

比如沈达飞居士全家,他们全都是笃信念佛法门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当沈居士以无任何怀疑、杂念的力量专一持诵阿弥陀佛圣号时,她所感得的果报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其实只要你也不疑惑地如此行持下去,那最终你也一定会体验到佛陀教言的真实不虚,你也一定会认同于不会让任何真心求道人失望的佛法威力。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不同的人生路口,沈达飞全家是如何以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济度而闯过难关的场面吧。

 

我自小身体瘦弱,加之长大后又闯北走南,工作繁忙、家务琐碎,以致惹下许多疾病。又因在普通中学教书,严格的职业规定不允许我经常放下学生去看病,故而只能咬着牙坚持。

 

一九九三年,我因身体状况而提前退休回到家里后,这才有机会开始思考今后的方向问题:是去各大医院全面检查身体、系统治疗疾病,还是去干点别的什么?因那时我的年龄尽管不过五十来岁,但已是疾病缠身:当时右肩骨撕裂一条大缝;左脚膑骨粉碎性骨折,需换软骨垫;小手指腱鞘撕裂,需钉钢针固定;右眼玻璃体损伤,而致视物重复;还有严重的疝气、胆囊炎、胃下垂等。

 

犹豫不到两个月,我这一生中最大的转折就出现了——净空法师在美国、新加坡等地讲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简称《无量寿经》)的一百五十盘录音带和六十盒录像带被请到我们这个地区。听了一位老师的介绍后,我欣喜万分。因为我知道,我的祖母和我的母亲因为念佛,最后都是毫无痛苦而且非常清醒地离开了人世。但我不知道有什么规矩、应该怎么念?我还知道我的父亲念《心经》给人治病,但并不知《心经》是什么内容。现在他们都去世了,在世时也没有时间给我什么引导。

 

这下我开始有机会反复聆听佛陀的教诲了。通过认真观摩、思考,我渐渐懂得了万事万法中唯有佛法才能彻底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道理。怎么拯救?一句“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间断,一直念、老实念,就这么简单!身病和心病都能冶好!

 

有了这样的认识与信心后,我停止了去医院动手术的打算,立即行动起来开始静心念佛。从一九九三年八月开始,我早晚念《无量寿经》,平时无论是干活、走路、睡觉、坐车、乘飞机,都不间断地念诵佛号。列车员、空姐们看到我念经,都微笑着说我念佛给了他们一种说不尽的安全感。平时一有空,我还读《了凡四训》,尽量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学思想贯穿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哪怕是去关心一次孤寡老人,或者是去打扫一次厕所、捡拾一片掉在楼道上的碎纸、烟头,我都把它们当作修行的内容。在做这些事的同时,我还尽量学着把自己的身体忘掉。这样,每天有事干、每天很充实,身上各处都不觉得痛了,行动也自如起来。过去由于身体不好,事务繁多,我的脾气变得很暴躁,经常打骂孩子、同丈夫吵架。尽管自己多次想改过来,但无论怎么改也改不掉。自打念佛后,我才意识到这是多劫以来贪恚的恶习,虽说不易改,但如果不斩草除根,后患必定无穷。明白道理以后,我便常常在佛前忏悔,求佛菩萨加持我改掉恶习。后来每当我碰到无明火上冲时,就开始大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心里的憋闷喊出来了,气也消了,心也就平静下来了。从中我体会到,遇事只要不着急,那事情也就会平和地得到解决。就连我的孩子也对他爸说:“我妈进步可大了,好像换了一个人!”是啊,按照佛法所教导的“一切放下,一心念佛”,的的确确是可以改变自己个性的。

 

这样修行了不久之后,我又开始把在生活中吃素也当作我修行的内容。想到一切生灵都具佛性,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兄弟,我就顿生慈悲之心。况且无论动物大小,都是由“父母”生下,想到这些,鸡鸭鱼肉放在餐桌上,我也不去吃了。别人劝我说,不吃这些东西会营养不良的,而且嘴里馋得慌,何必给自己找别扭。但我只要偶尔进点腥就感到恶心、肚子痛。吃素七、八年以来,自我感觉身体轻松多了,每次回老家(在浙江乡村),都要爬四、五里山路,上下山还背着不少东西,竟也不觉得累。

 

现在我每天五点钟左右就起床做早课念佛,晚上做晚课念经,一天也不缺。有时晚上到第二天早晨连念十二个小时的佛经,稍稍休息片刻后,便又马上开始做家务,也从未发现有什么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就印证了一位法师说的“牛马每天只吃那几样草,还不都身高膘壮,照样耕地拉货。”的事实。

 

我过去的高血压现在也基本正常,胆囊也不痛了。更奇怪的是体验报告单上说我曾得过乙肝,现在“大三阳”全部成阴性。有些人得了肝炎吃几百上千元的中、西名贵药品,住院治疗好几年都好不了。可我在自己都没觉察时,竟然一粒药不吃就好了。

 

我的亲身体验让我真真切切感觉到,心净身就净,百病不生啊!

 

我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回上海工作,刚开始由于不适应环境,故而经常心慌气短、血压很低、精神萎靡,动不动就得去医院打吊针。她总是害怕自己得了什么病,我就鼓励她说,“你没病,念念阿弥陀佛,心静下来就好了。”以后每当她的一些常见症状再度出现时,我就让她躺着听《念佛静心曲》这盘录音带。慢慢的她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等一觉醒来,症状居然全部消失,精神也明显好转。现在她已消除了疑虑,信心十足地边工作边念佛,消瘦的身体也变胖了。

 

再说我的儿子吧,他在同济大学读书时就选修了佛学课。他说自从高中历史课本里读到释迦牟尼佛的事迹后,就非常敬佩他老人家。《西游记》中孙悟空本事最大,但比起本师佛来,只是沧海一滴而已,真乃佛法无边啊!所以,尽管他功课很忙,但每天点香敬佛却是少不了的。毕业后他又花大钱买了个电视接收器,为的是让我能收看到台湾佛学院的佛学电视台节目。

 

我还要感谢我的丈夫周海泉,他也非常支持我学佛、念佛。他经常陪我一同听讲经录音带、看佛教录像,还发心抄写别人整理的《无量寿经》资料。无论寒冬酷暑,只要一下班就抄,简直是废寝忘食,以致抄得手指起了很厚的老茧也不在乎。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后,整整有十大本,相当于一部《红楼梦》的字数啊。我丈夫九八年九月份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外出办事,后因脑溢血突发,晕倒在地,只能被别人送了回来。当时他满眼眶都是紫血瘢,头痛难忍。到医院就诊后,经CT检查,不仅外出血,而且颅内也大量出血,必须立即动手术。但手术需三万元住院押金,我一时难以筹集。在这紧要关头,我想到《无量寿经》上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我便马上开始急念观世音菩萨,求菩萨保佑丈夫平安无事。也让他自己默念阿弥陀佛。他虽头痛难忍,但脑子始终是清醒的,于是也开始忍痛念佛。一天、两天过去了,他眼眶周围的紫血退去了许多,但第二次CT检查发现脑内仍在出血!我一面筹措手术资金,一面日夜不停地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圣号。到了第五天,我心里突然来了一个灵感——出院回家!因为住在这病员多、嘈杂吵闹的观察室里,好人也得给住成病人了。

 

来了灵感后,我立即同医生商量。一级一级谈过来,医生、领导们都认为这是天大的笑话,绝不可能!但在我们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院方在让我立下“后果一切自负”的字据后,终于同意让我带回丈夫。

 

家里空气清新,环境安静。我们继续念佛并加上中药调理,结果人竟然又鲜活起来。后来我跟人开玩笑:还是没钱好,要是当时手头有三万元钱交上去,情况就不会是这样了。丈夫于一个月后恢复正常,并且在从发病至今的三年时间里,他再没去过一次医院。今年六月,当我们回到原单位办事时,老同事们看到他健康的体魄,都说真是个奇迹啊!

 

还有我的大姐,她过去并不念佛,还认为念佛是农村老太太的事,也从不相信念佛会有如此大的利益。她大女儿是聋哑学校的教师,女婿是职校校长。她女儿得了肾萎缩症,小便不通畅、全身浮肿,多次住院做血透,痛苦难忍。我去看望她时,让她静心念佛,并送她佛学磁带,还给她经书看。她到杭州人民医院治疗时,有位熟识的医生不打针、不开药,只给她讲了几个钟头的静心修行的好处。后来,我的这个外甥女在身体有了一些好转后,又回去上班工作。结果由于不注意保养,又因家务繁重,累了半年多,她的病又复发了,今年元月再度住进杭州人民医院,并定于三月十二日做肾移植手术。当时有十三个病人同时上手术台,打好麻药针后,他们背部都要垫上一个麻醉包,以备手术过程中使用。手术前我们都嘱咐她念阿弥陀佛,她也照着做了。手术过程中,她感到很坦然,没有一点恐惧感。为防止麻醉过量破坏神经系统,她不让医生垫麻醉包,躺在手术台上就开始不停地念阿弥陀佛。这样只有一针麻醉药,而剖腹、取肾、接肾、缝合的整个过程搞不好要花很长时间。但她坚持一句接一句地念阿弥陀佛,她相信佛菩萨一定会保佑她度过难关。在动手术时,她脑子很清醒,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就这样,直到手术完成,她口里的佛号一直也没断过。十三个病号,十二个都用了大剂量的麻醉药,其中一个在手术台上再也没有醒过来。只有她毫无痛苦地回到了病房。医生都称之为奇迹。通过这件事,我大姐也开始信佛了,她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有所感悟。异体肾在我外甥女的身上很快就适应了。两个月后检查,她的身体一切正常,可顺利出院回家。回家后休养不到半年她就又去上班了。有时我们通电话,从她宏亮的声音里明显能感到她良好的精神状态。她说现在食欲也很好,能吃能睡。不过最关键的是,任何时候,她都念念不忘“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真是无边,佛理确实奥妙,只有通过生活我们才能慢慢感悟到。

 

我自己以及全家老少专一净心学佛、念佛的经历,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佛法的真实不虚、阿弥陀佛济世悲愿的不可思议。不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个中奥妙还是等诸位也能够一门深入之后再去说长道短吧。既然我们一直都在用别的种种方式,绞尽脑汁与我们的身心烦恼作斗争,那么为何不可以把佛法也当成一种方法论、一种工具,纳入自己的人生计划与人生指南当中呢?也许一个立足点的转换就可以换来面目一新的效果。

 

试着去学佛念佛吧。你失去的只会是我执与偏见、痛苦与愚昧,你获得的将是整个身心世界的全面改观与提升!

 

 

沈达飞居士专修净土,对像她这种信愿具足的人来说,一门深入是修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换了别人,比如碰到一个分别念特别多、疑心很大、基础不牢靠的修行人,那再要求一门深入、深切愿行恐怕就勉为其难了。这种人最好还是广泛闻思佛法,积极寻找善知识指点迷津,以求断疑去惑为好,最后再通过实地修行以达证悟本性之目的。有人以一句阿弥陀佛解决了一切,另有些人则需广闻多学,其中因缘当视个人具体情况而定。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全体学佛者的重视,这也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宣讲无量法门的原因,也是各大祖师大德巧借各种宗派随机应化的原因。千万不可出自“善良”的愿望,妄图以某种自认为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去代替、去贬抑任何一个佛陀宣说的正法法门,因为法本无高下,只是众生心有别而已。能治一切疑难杂症的“万金油”,过去不曾有,现在、将来也不会有。

 

凡夫众生根据各自的分别念与疑惑心去选择即生成就的某个法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决不可一概而论、强行一统天下。这种宽容、科学、心平气和的态度才会对众生的今生、来世有最究竟的利益。

 

 

念佛感应见闻


佛法深广无边,对每一个众生的各种烦恼、痛苦都有对治的殊胜甘露妙法。一般凡夫之人不深信佛法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在于他们常常自我感觉到他们没有得到佛菩萨的任何加持与感应。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缺乏观察与恒心所造成的:如果他认真观察的话,身边许多学佛念佛之人通过佛法而受益的事比比皆是;如果他自己有恒心的话,持之以恒、如理如法地修持下去,别说感应了,解脱之事都能决定成办。很多知识分子的学佛经历都已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毕业于甘肃庆阳师专的常灵平,以她二十多年的学佛历程,不但使自己受益无穷,同时还把佛法的阳光也善巧方便地洒向了别的众生。希望那些整天对佛法抱有怀疑、观望心理的人,都能从常灵平的感应录中受到些许启发,从而坚定地走向佛法的解脱世界。

 

佛法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相的大科学,这“宇宙”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佛法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及生活的环境,叫我们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在现实生活中快乐美满、趋吉避凶、离苦得乐。那佛法的大意又是什么呢?它指导我们的总原则又是什么呢?唐代的大文豪白居易也曾就此问题问过一个老和尚,老和尚淡淡地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有些嫌老和尚轻慢了他,便道:三岁小儿皆识此语。哪料老和尚紧逼着他说:八十老翁行得吗?

 

的确,只要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你一定可以离苦得乐,因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而在我们所处的末法时代,我个人以为最大的善行便是学佛、念佛了。只要你时刻把佛号咒语提在心间,那些恶念、恶行又何从生起呢?用佛号、咒语赶走恶念、净化恶念,那你就一定可以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在我身边发生的这两件小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年四月,正当我为工作忙得不亦乐乎时,突然接到老家打来的一个电话,告诉我母亲病危,医院诊断为“尿毒症引发血小板减少”,尽管正在接受输血、打点滴,但红血球还是持续下降。母亲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大夫告诉家人说,“回家准备后事吧。”

 

我不敢麻痹大意,就于当夜坐班车赶回了故乡。故乡的春天暖融融的,故乡的大地一片嫩绿,但我却无意欣赏眼前的美景。风急火燎地回到了家,母亲已从医院转回到了家里。她躺在床上又是发烧又是尿血,生命确已到了弥留之际。在这医药不治的危难时刻,我们几个兄弟姊妹共同决定为母亲念阿弥陀佛以求佛菩萨慈悲护持,因为人力在这种场合下看来是派不上任何用场了。我的弟弟还发愿说,“宁肯让我减寿三年,也希望母亲能早日康复。”

 

我们虽发愿念佛,但能否仰仗佛力战胜业力,大家心中都无太大把握。虽然我已学佛二十多年,但毕竟修持功夫太差。不过一想到佛是“实语者、如语者”,我们的心中就稍稍安定了一些。因为既然佛陀教导我们要信心坚定、要深切愿行,那我想只要我们一心坚定,奇迹就一定会出现。于是我们几个开始分班努力地念起佛来。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母亲仍在发烧,但她已主动要求喝水了,不过还是不能进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七天。一个正常人七天不进食都会承受不了,更何况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我们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大家还是专心致志地继续念佛。结果到第八天时,母亲的病便奇迹般地开始有所好转,她的体温下降了,并能喝一点面糊。最后到第十天时,她居然能自己坐起来吃几口饭。我们欣喜若狂,急忙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医生。他们也很吃惊,主治大夫亲自到我家为母亲把脉治疗,过后连连摇头,感到大惑不解。就这样,我们几个在母亲好转的迹象鼓舞下继续念佛,而母亲也开始一面吃药调理,一面专心念佛。最终,两个月后母亲就能下地行走了。

 

如果不是念佛的感应,我母亲的寿命何能得以延长?现在母亲她自己每天坚持念佛一万多声,拜一百多拜,而且生活已能完全自理,这更增强了我们全家念佛的信心。可能有人会说这纯属巧合,岂可一概而论,难道佛号有胜过医学的如许之威力吗?我当然不会否定医学的作用,但我更希望这些人们也别轻易否定佛学的影响。更别像有些夜郎自大之徒那样,喝了几瓶墨水,读了几本世俗之书,就认为自己有了反对佛法、批驳佛教的资格了。一套《四库全书》,假若一个人活一百岁,那他读一百年也读不完。更何况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佛法!真可谓“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曲士不可语于道者,……”也。只有从有限的时空局限中跳出来,才能看到宇宙广阔无边的天地。对佛法的认识同样是这个道理。

 

另一位念佛感应的事例则来自我的一位老乡。这位崔大姐现已退休,平常我一直劝她信佛、念佛,但她却总是说,“我们做个好人,不干坏事就行了,我才不信佛呢!”不过今年春节期间,她和她女儿渭丽却来到我家,说是要给佛菩萨还愿。我感到很诧异,她们于是向我细说了其中原由。

 

原来去年十一月时,崔大姐的女儿临产前突然跌倒、不省人事。抬到医院后又因条件所限无法医治,医院让赶快把病人送往市医院治疗。后经住院诊断为子宫瘤,只有通过手术才能保全产妇与婴儿的性命安全。但那时正处于昏迷中的病人乱抓乱打,医生根本无法给她输液,故而也不敢轻易开刀。在这危急时刻,崔大姐才想起了我平时劝她念佛的话,于是便拼命地念起阿弥陀佛来。同时还对佛许愿道:“佛菩萨啊,保佑我姑娘平安生产吧!我给您烧高香、买供品啊!”就这么一直持续不断地念诵佛号,结果真给她平安地念出了一个女婴来,而且母女全都安然无恙。这不,今天她们就是来还这个愿的。崔大姐一面说着,一面忙着摆上她们带来的水果,母女俩还一同向佛磕头谢恩。

 

我现在还暂时无法给她们讲解所谓自性佛的含义,也无法告诉她们,佛菩萨哪里稀罕我们这些所谓的“高香”与“供品”,毕竟她们才刚刚向佛门迈进一只脚。我便随顺她们说,既然危急关头你能记起念阿弥陀佛,那就说明你善根很深厚,从今往后更要信佛念佛,要不就太忘恩负义了。结果一直到现在,崔大姐她们娘俩也没忘佛恩,还能坚持终日念佛。

 

我身边通过念佛得到感应的人还有很多,我并不想也不敢杜撰一些自我幻想出来的虚假事例来证明佛法的伟大,佛法本身也根本不需要我如此为它“添砖加瓦”,因它本身就具备跨越一切障碍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不说念佛的感应问题,不说佛法在危难关头给人带来再生希望的问题,单就学佛以后我个人的身心体验而言,我都能由衷地感到佛法对人心的巨大净化作用。在未学佛之前,我根本发现不了自身的缺点、毛病,而且牢骚满腹,处处看别人的不是,整天埋怨周围环境,埋怨命运对我的不公。学佛后,这些自私自利的狭隘想法和做法都得到了一定的扭转。所以我一直在想,既然佛视众生犹如一子,那他就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而什么才是佛陀最珍贵的遗产呢?那就是智慧!是佛陀证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智慧,则一人之生活就会安乐、平和;一家人有了佛法的智慧,则一家庭团结友爱、和睦幸福。推而广之,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人民学佛向善、求道向真,则这个团体、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熄灭贪嗔之火,共趋和乐大同世界;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来行持佛法,这世间肯定变成人间净土。

 

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祈愿国泰民安、世人康乐。要想达到这个理想的境界,只有人人都来学佛念佛。

 

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念佛感应事例,可能有些人还会抱有怀疑态度。其实只要你稍微动点脑子,稍微做点观察,我相信这些所谓的怀疑便都可冰消瓦解。你可以暂时不接受这样的事例,但最好不要轻易否认眼见的这些实法。特别是对牵涉到一些甚深智慧的见解,更不要随便诽谤,因为这是愚者的一种彻头彻尾的肤浅表现。就像不会开车的人千万别贻笑大方似地怀疑车子会跑,或者怀疑会开车之人的“可信性”。还不如自己实地训练一下,通过勤学,你一定能驾着方向盘纵横四海,别览一番大好风光。

 

对学佛的态度也应如此,试着去了解一下它的义理,如果觉得正确,那就试着信愿行一把。只是千万别抱着投机的态度,也别总是打着如意算盘:念多少声佛,得多少金元宝。如果要对自己的生死负责的话,那就横下一条心来,大死一回,然后你再告诉别人,看你是否得到了大生!

 

 

 

【ZCKB】《中论》对应讲记 0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乙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丙一、(宣说缘起特法)分三:一、宣说主要特法;二、宣说其他特法;三、断除太过。

 

丁一、(宣说主要特法)分二: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

 

虽然《阿含经》、《大毗婆沙论》及《俱舍论》等小乘经论都宣说了万法存在的观点,但这只是对小乘根性的众生暂时宣讲的不了义法,以了义般若空性的教义来衡量,万法根本不存在。

 

对于万法如何不存在之理,本论以二十七品抉择,具体如下: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依《佛护论》与《无畏论》的观点,在全论的二十七品中,前二十五品是宣说如何趋入大乘之道,后两品则是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佛护论》由佛护论师所造,梵语音译为“布达巴乐”,这是以论主的名字命名的论典,堪布阿琼曾于净现中得过这部论典的传承。《无畏论》也叫《噶里晋美》,关于本论作者有众多说法。

 

清辩论师的观点与以上两部论典的观点不同,他不承认最后两品为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他认为全论二十七品都是在宣说如何趋入大乘之道,并且该论圆满解释了佛陀二转*轮的究竟意趣。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也表达了与清辩论师相同的观点。
 
一、观因缘品

 

本品观察因缘。一般人都认为因缘聚合产生了果法,但这只是一种迷乱的执著,因为在真实的胜义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因缘。《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意思是说,任何一个法如果是依靠因缘而生那必定是无生,因为并不存在具有自性的生,所以任何依靠因缘聚合而现起的法必定是空性,而菩萨了知这一空性的道理后,他的行为就不会放逸。《般若经》亦云:“色法无生……”即色法乃至一切法都是无生。

 

我们要知道,解释一个观点时理证和教证都是必需的。教证就是作为立论之依据的佛经论典中的词句;而理证则是有理有据的推理,比如因明和中观中的推断,它们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凭空想像,都有确凿充分的理由。在本品中,龙猛菩萨凭自力以理证作抉择,并辅以教证,圆满地宣说了产生万法的因缘是空性的道理。

 

戊一、(观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总破四生;二、别破他生。

 

庚一、(总破四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诸法不是自生,也不是从他法而生,不从自他共生,更不会从无因而生,由此可知诸法无生。

 

在名言中,依因缘而生的万事万物之假相是成立的,佛陀在经中也对这些法安立了具体的法相;但在胜义中,不管是轮回还是涅槃,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任何法都是无生的。

 

“诸法不自生”,数论外道认为诸法自生,是自性变现了一切万法,但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是自己产生自己,则有无义生、无穷生的过失。

 

“亦不从他生”,在果仁巴大师的《中论释》里讲承许他生观点的是外道和内道的有实宗,但他们的观点不合理,因为承许他生有火焰生黑暗等一切生一切的过失。人们一般认为因和非因之间存在差别(“因”指某法的真因,“非因”指非某法的真因),但因果如果真正是自相的“他体”,从对果法同样起不到作用这一点来看,因和非因就不会有任何差别。在佛护论师的注释中,即以此因——因与非因相同的根据相同之类推因来遮破他生。这个推理在慈诚罗珠堪布的讲义中有讲解,大家可以参阅。

 

“不共”,裸体外道许自他共生,即由自生与他生共同产生万法。但共生不仅不能避免上述过失,反而会同时具有这两种过失。

 

“不无因”,顺世外道认为诸法无因而生。但无因生是最下劣的见解,有果法恒时存在或者恒时无有等诸多过失。

 

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不是无因生,而是无生。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里说:破四边生在《入中论》里讲得很广;离一多的观察方法在《中观庄严论释》里讲得很广。如果对《入中论》的观察方式还不熟,那么本颂的真正含义恐怕也难以掌握。《入中论》是趋入《中论》的阶梯,是从意义上解释《中论》的殊胜论典,大家也要好好学。

 

由于对本颂的不同解释,在印度出现了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这在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历史典籍中都有详细记载。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和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被称为母中观,因为这两部论不属于自续派,也不属于应成派,而是二派的来源。《中观四百论》主要讲中观的修行,所以两派对此论的辩论不是很大;而《中观根本慧论》主要讲见解,后代中观论师依据对本论的不同解释建立了各自的宗派。应成派的代表人物有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论师等;自续派的代表人物有清辩论师、静命论师、智藏论师等。佛护论师虽然早于月称论师,但并没有像月称论师那样作广大的破立,所以并不是应成派的真正开创者。而月称论师在破清辩论师观点的同时,建立了圆满的中观应成派。

 

那么,二派究竟有何差别呢?

 

首先,佛护论师在解释这一颂的时候直接说:一切万法无自生、无他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法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真实的产生。

 

对此,清辩论师造《般若灯论释》予以辩驳:宣说一切法无生一定要加胜义简别,不加胜义简别就不合理。意思是说,名言中的柱子等是存在的,如果一概说“柱子等无生”就有诽谤名言的过失。所以《般若灯论释》说: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无自生、无他生……

 

之后,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驳斥了清辩论师的观点,认为加胜义简别没有必要,因为说胜义中不生已间接说明在名言中可以有自性生,但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直接说“一切万法不存在”就够了,不必加胜义简别。

 

佛护论师曾提出:若有生,则可用无义生之过患进行驳斥,意思是以“无义生之过患”来遮破自生。对此,清辩论师认为:“此宗的安立有不具备能立及譬喻之过患。”自续派以三相推理成立无生,认为凡是推理必须具足能立及比喻。比如“声是无常,所作故,如同柱子。”其中“声”是有法,“无常”是所立法,“所作”是能立的因,因所成立的是立宗,“柱子”是比喻。以“所作”的因推断有法的“声”是“无常”,再加上一个同品的比喻“柱子”,就圆满了一个推理。其中能立是主要的根据,比喻是支分的根据,缺了这两项完整的推理就不成立。

 

月称论师反驳道:“此宗之能立及譬喻,乃用对方自宗已承认之观点进行破斥,故无须能立及譬喻。”意思是:对方承许一切万法实有存在,其比喻、能立和立宗之间必定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要破斥对方的观点,只要指出其矛盾之处就可以了,故中观宗无须能立及比喻。
我们应当知道,自续派着重建立相似胜义,其使用的理论是自续推理。所谓自续推理,其宗法、能立、比喻都是自他共同承许的,比如“柱子无常,所作故,如瓶。”其中柱子、所作、瓶都是自他共许的法。和自续派不同的是,在应成派面前柱子根本不成立,只不过随顺他宗的承许而展开应成推理。

 

月称论师于《显句论》中引用教证对加胜义简别的观点进行了破斥:“若为中观派,则不能以自之比量推测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圣天论师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回诤论》亦云:‘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应成派和自续派分派的情况以及二派的主要区别。现在汉地和国外的有些人讲:“藏传佛教的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说法不合理……”他们认为是藏传佛教把中观分成了两派。这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中观教义,更不懂佛教历史,只是想当然地随便乱说。其实,应成派与自续派的分派及辩论在印度一直存在,这在印度的历史典籍以及布敦大师的《印度佛教史》中都有清晰的记载,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对此也作了说明。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乙二(论义正文)分二:一、总品关联;二、分品关联。

 

丙一、总品关联:

 

《佛护论》与《无畏论》【20】中的见解认为: 在全论之二十七品中,前二十五品宣说如何趋入大乘之道,最后二品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

 

【20】 《无畏论》:噶里晋美所著,为一中观论著。其作者各说不一。

 

而清辩论师则不承认最后二品为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阿阇黎月称菩萨也持相同之观点。

 

丙二(分品关联)共分二十七品: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 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 二十七、观邪见品。

 

 一、观因缘品

 

丁一(观因缘品)分二:一、经部关联; 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般若经》中也以“色法无生” 等详细阐释了无生之理。

 

戊二、品关联:

 

前面顶礼句中已经将无生的了义之理,以理证进行了宣讲,以下各品均以此二关联进行详细阐述。

 

(品关联)分三:一、破四边生;二、别破他生;三、破缘之能立。己一、破四边生: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任何法都不是从自己而生,如果是自己产生的,则有无义生、无穷生的过失;也不是从他法而生,否则,即有火焰生黑暗等一切生一切的太过;也不是从自他二者中产生,因为有前两种过失的缘故;也不是无因生,否则有结果恒时存在或恒时无有,以及因缘之勤作无有意义的过失。

 

所以,自宗如此立宗:“能依的一切法, 所依的一切环境,无论何时、何宗皆无生。” 清辩论师则认为“一切万法,于何时、何地、何宗皆无有自性生,因于胜义中无有自生故”等等,以承许自续派的观点而立宗。

 

月称菩萨云:“一切万法,于何时、何地、何宗皆应无生,因无有自生等故。”并由无有自生等立宗,依次建立了无有四生的论点。

对此,佛护论师提出:若有生,则可用无义生之过患进行驳斥。

 

清辩论师又认为:“此宗的安立,有不具备能立及譬喻之过患。”

 

月称菩萨对此反驳道:“此宗之能立及譬喻,乃用对方自宗已承认之观点进行破斥,故无需能立及譬喻。”并于《显句论》中引用教证对加上胜义简别的观点进行了破斥:“若为中观派,则不能以自之比量推测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圣天论师云:‘有非有俱非, 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回诤论》亦云:‘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

 

回目录

 

 

【讲记】《中观四百论》5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二、别破有为法实有;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

 

戊二、(别破有为法实有)分五:一、破我;二、破时实有;三、破所见实有;四、破根境实有;五、破边执。

 

第十一品 破时品

 

其中第一个科判已经作了抉择,今天开始讲第二个科判。第二个科判主要是讲第十一品《破时品》的内容,《破时品》主要是针对时间常有的观念进行破斥。所破的对境就是时间,而且是常有的时间。如果认为外在有一个常有的时间的话,那么在自己内心当中就会引起这样的常执,所以把所破境破掉之后,自己内心当中常有的执着就会打消掉,就不会再产生了。

 

破时间常有在前面第九品时曾经破过,但是前面是一种略破的形式,在第十一品当中主要是详细地破斥时间是常有的观念。这一品当中对有外道承许的宗义,还有内道小乘的宗义等等,针对这些进行一番破斥。

 

己二、(破时实有)分二:一、破时体实有;二、破能立。

 

庚一、(破时体实有)分三:一、破过去未来实有;二、观察有果无果而破;三、破现在实有。

 

辛一、(破过去未来实有)分三:一、破未来实有;二、破过去实有;三、别破未来。

 

壬一、(破未来实有)分四:一、示许未来实有的违害;二、破彼所答;三、若未来实有应成现在;四、若三世实有应非无常。

 

癸一、示许未来实有的违害:

 

 科判内容主要是针对外道一些宗义 ,讲义当中讲了时论派。看他们名称来讲,是不是从时间常有方面进行立论的等等,是不是总的一种外道名称。因为前面讲第九品的时候,密行外道也是承许时间常有,作为万法的作者。这个地方有个时论,是承许时间常有的总的名称,它其中有很多很多支派。

 

针对他们的观点要破斥的话,首先把他们的观点搞清楚,那他们的观点是怎么承许呢?紧接着前面那一品的内容,他们认为常有的我无论如何不可以安立的,常有的我虽然没有,但是在整个世间上还是应该承许有些常有的法,比如说时间它就是常有的。

 

他们是怎么样安立的呢?他们说像这样的常有的时间,它是安住在外在的种种生灭法上面的。他们讲到种芽,或者瓶子,或者外在的物体等等,依靠在这上面成立的。时间是常有的,所依靠的东西是无常的,虽然他们说是瓶子或柱子等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但是依靠它的时间是不变化的。所以通过三时所摄的法,柱子也好、瓶子也好,都有它的生、住、灭,过去、现在、未来等等,虽然它是无常的,但是时间是常恒不变的法,他也承许有须臾、刹那等等来进行表示的。

 

对于他们所承许的观点,我们需要辨别,他们到底承许时间有没有三时的概念?如果说他们承许常有的时间根本没有三时,也就是说脱离了未来、过去、现在三时以外常恒的时间,那么根本就找不到,在整个世间上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常恒的时间。要安立的话,那么只有承许有具有过去、未来三时的时间是常有的,既然承许时间常有的,继续要观察过去、现在、未来常有的时间到底是真正存在的吗?还是一种妄执?那么观察的方法是什么呢?观察的方法是通过过去的法、现在的法、未来的法进行观察的。虽然他们承许时间是离开了这样的法之外的,但实际上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是借用这些法比较容易了解他们三时实有的观点是根本靠不住的,根本站不住脚的。这是一个方面需要了解的,他们宗义,还有分析他们自己的时间是脱离三时,还是真正一种属于三时的概念常有的时间。

 

第二段的问题,他们主要承许时间是万法的作者。他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在讲记当中看到的,他们的问题分为两段内容,第二段主要讲现见了世间上很多很多种子,它在具足水、土、肥料等等的时候,这些种子有的时候产生,有的时候不产生,所以说他们就承许一切诸法产生的时候,并不是依靠外缘产生的,水、土、肥料并不是产生果法的因。那么他们承许产生果法的因是什么?他们就说时间就是产生果法的因。

 

他们立论时要了解,一方面他们承许实有,从另外一种角度还是想成立时间是产生万法的因。但是在本品当中,针对时间产生万法的因这个角度就没再破斥,因为在第九品已经做过详细的破斥,常恒的时间绝对不可能产生无常的法等等,因此没有在这个方面进行破斥的 。

 

这个地方所破斥的内容主要是他们承许时间常有,从这个角度从这个概念进行破斥的,这一方面必须要了解。了解他们观点之后,下面我们开始正式的进行讲解圣天菩萨是怎么样破斥他们不好的观点的。

 

瓶等在未来,即非有过现,

未来过现有,便是未来无。

 

对方承许三时常有,那么首先是从未来开始破斥。未来的法可以知道是还没有产生的法,前面就反复提到过三时的概念,这个时候要破时间,有必要再重新了解一下三时的概念。了解了三时的概念之后,把概念牢牢记在心中之后,对了解他们的宗义或者破斥他们的宗义就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未来的法是怎么呢?未来就是还没有出现的,还没有产生的法,叫做未来的法;那么现在的法是什么呢?已经产生还没灭的,称之为现在;那么过去是什么呢?过去是曾经生过,但是现在已经灭掉了,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三时的概念。这个方面了解之后有助于了解颂词的意思。

 

要进行破斥,首先从未来开始入手,因为过去是已经灭的法,依靠现在的法,现在的法现在存在,然后没有了、灭掉了。那么现在的法依靠从哪里来呢?现在的法从未来而来的,第二刹那的法还没有产生,然后到现在的时候,法就产生了。比如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个时侯还没有的,一旦未来流到现在的时候,我们就说安立了。所以说首先从未来开始破斥。

 

 “瓶等在未来,即非有过现”,如果说瓶子等有法,它还是在未来的话,“即非有过现”,那么在未来的体性上面有没有过去和现在呢?肯定是没有的,我们说观察的时候绝对没有。因为未来它的体性完全是还没有产生的法,犹如虚空、石女儿一样的法,所以这样的法完全都没有产生。在没有产生的未来法上面,不可能有过去和现在的法,因为它体性根本不同。所以首先从这个方面可以了解,在未来法的体性上面,在明天的法的体性上面,有没有现在安住的体性或者已经灭的体性呢?根本没办法安立。所以说如果瓶子等法是在未来的话,在未来的法上面就不可能有过去和现在的体性存在了。

 

下面就是说“未来过现有,便是未来无”,前面讲到在未来的法上面不可能有过现,从这个角度做了观察的;那么再反过来观察,如果说在未来的法当中,过去的法和现在的法是有的,就是“未来过现有”的意思,在未来的体性上面已经存在了过去和现在的体相,过去和现在有的话 ,“便是未来无”。从颂词的直接意思,如果说未来已经有了过去和现在的话,那么你这个未来就不成立未来了。为什么不成立未来?未来的体性已经不存在了嘛,因为未来的体性就是根本没有产生,还没有产生称之为未来,但是现在如果是在未来体性上面已经有了过去和现在了,那么未来的法上面就不可能有未来的体性了,所以说“便是未来无“ 。这个颂词第一句和第二句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说:未来的法上面有没有过去和现在?如果没有,那么过和现就永远不可能产生。

 

如果未来法上面根本没有过去和现在,那么过去和现在从哪里来的呢?过去和现在就根本没有。我们可以知道,下一个刹那的法,就是还没有产生的法叫做未来,还没有出现的,我们就说在还没有出现的法上面,到底有没有过去和现在的法?如果根本就没有的话,那么未来流到现在怎么会有呢?这样的话,就是过去和现在就不可能有的。如果从《中论》详细做观察的时候,就不可能有过去和现在发生了 ,因为它没有因,没有因的缘故,所以说在未来的体性上根本没有过去、现在,那么过去和现在就永远不可能产生。从这个方面比较微细的方面进行了观察。

 

《破时品》比较困难,理解它必须要下很多功夫。首先了解他们的观点,然后去了解三时的体性,然后再了解中观宗的理论,如何成为矛盾的等等,像这样进行观察的。

 

那么就是如何成为矛盾的呢?这个地方主要是承许三时实有的观点,时间是实有的观点。如果未来真正是实有存在的法,那么我们就说在真实存在的未来上面,到底有没有过去和现在?如果没有,那么未来变成现在的时候,现在也不可能产生,首先从这个方面观察的。 那么从反过来又观察的时候,如果说在未来的时候已经有了过去和现在了,怎么是未来呢?不可能是未来,未来的体性已经破灭了,没办法安立了。所以说“便是未来无”,直接方面就是这样观察的。

 

讲义当中有些更细致的观察方法,在最后一段的时候。如果在未来位当中已经有了现在和过去,那么未来就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个方面已经安立了。或者观待安立的时候,可以说未来和过现是一种观待成立的法,如果像这样安立的时候,现在和过去是在未来,是在未来的话就根本还没有,因为未来的体性是还没有存在,那么这个时候过去和现在已经跑到未来去了(这个时候它又是另外一个角度在观察,这个地方有几个角度进行观察的),如果说未来的法当中已经有了过去和现在,也就是说过去的法的体相和现在的法的体相已经到了未来了,那么未来的体相又是什么?未来的体相根本不存在,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一观察的时候,过去和现在就根本没有了。如果说过去和现在都没有,那么观待它的未来法又是怎么安立的呢?就没办法安立。实际上这样的推理过程在讲记当中讲得很清楚的。

 

前面讲了直接观察的方法,直接观察的方法就是说未来如果已经有了现在和过去的话,那么未来它的体性就已经破灭了,从这个角度说是未来无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深一步观察的角度来讲的话,在未来位的时候已经有了过去和现在,也就是说过去和现在已经到了未来位,那么按照未来位的体相来讲,它是根本没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时候,过去和现在也应该没有了。再进一步观察的时候,如果过去和现在这两者都没有的话,那么你的未来是观待谁而安立的呢?就不可能安立未来了。

 

第一个颂词当中有几个层次的推理方法,必须要仔细看,必须要仔细去思维,否则的话就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搞不清楚到底这个地方在破的时候,哪个地方在破?为什么就把它破掉了,有什么过患等等这方面没办法安立。

 

首先时论外道承许时间是实有的,这是第一个前提,然后再把未来和过去、现在各个体相搞清楚,再把中观宗提出的种种的太过怎么安立的,怎么发的,对照起来进行一番思维,那么就还是可以了解的。所以这样观察后第一个颂词的意思可以说大家已经了解了吧。

 

前面第一句和第二句,就是说如果瓶子在未来,根本不可能有过去和现在,因为从直接来讲未来法就没有产生,和过去和现在的体相就不符合,所以“若瓶在未来,即非有过现”,过去和现在根本不可能产生。

 

第三句第四句主要说,如果在未来时候已经有了现在和过去,那么未来的体性就不可能有了,在字句上划下去比较好了解的,但是讲记当中还有比较细微的推理方法,把这些比较细微的推理方法搞清楚之后呢,那么就有助于理解颂词的意思了,这个是第一个科判的内容。

 

癸二、破彼所答: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的内容,破斥他们的一种回答。那么他们的回答是怎么样破斥的呢?

 

他们说,虽然未来已经谢灭了,谢灭是怎么呢?因为已经流到现在的时候,它自己已经灭了,但是已经灭的未来它还有未来的体。一个瓶子,它未来的体性已经不存在了,已经不存在就成了过去了,既然它未来的体性已经不存在,那肯定成了过去,但是他们说瓶子上面还有一个未来的体相,现在的未来虽然没有,但是未来的未来还是有的,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所以说在一个法上面,虽然前面一部分的未来已经没有了,但是这个上面还存在它的未来的本体。所以这个地方讲到未来已谢,但是还有未来的体性。“谢”是灭掉的、已经迁移的,或者是舍弃它未来的体性的意思,从这方面进行观察的。

 

那么针对这样的回答我们怎么样去破斥呢?

 

未来若已谢,而有未来体,

此则恒未来,云何成过去。

 

“去何成过去”,如果从这个地方直接解释也是可以解释得过去的 。但是最早的版本“去”是“云”,“云何成过去”,如果说“去何成过去”可以,但是首先堪布第一次讲的时候,实际上按照第一个版本“云何”,然后从讲记当中看的时候也是“云何”,怎么会成为过去的,没有解释“去何成过去”的意思。甲曹杰大师的讲义他也是直接讲“云何”,颂词也是讲“云何”,讲记当中也是讲“云何”,所以这个地方我就是想还是改成“云何”好一点。

 

因为参考现在的讲义和以前的讲义、以前的颂词,参考之后认为是“云”,为什么呢?“云”和“去”两个字有点相同,就是看打字的时候是不是没有看清楚,像这样的话就多了这一竖,像这样就成“去”字了,实际上是“云”字,“云何成过去”。这个统一一下比较好点,直接理解就是这样的。“去何成过去”也可以,“去”怎么成过去呢,但是直接的颂词以前是“云”,讲记当中也是“云何”,为什么的意思。

 

从这个颂词当中破斥的时候,“未来若已谢”,未来的体性已经没有了,按照你们外道的观点来讲,谢灭之后,它的未来的体还是存在的,它还有一个引发未来的体性。讲记当中讲得很清楚的,比如说明天的瓶子它虽然灭了,它的未来位虽然已经灭了,灭了之后但是瓶子还有后天,它瓶子上面还有后天的体性,后天灭了还有后天的体性,像这样一个一个。他认为不可能成为前面这种过失的,前面观察的时候,瓶在未来没有过现,像这样的过失没办法安立了,虽然未来它可以迁变到现在,但是瓶子上面还存在未来的体性的,像这样一直辗转下去,永远不可能成为在未来体上面有过去和现在,或者没有过去和现在,或者未来不可能存在等等种种的过失都可以避免。但是观察的时候不可能避免这种过失的。

 

为什么这样讲?主要的根据就是说“此则恒未来”,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未来的体性灭掉了,实际上根本没有灭,为什么根本没有灭?实际上你们未来的体性灭掉之后,又一个未来的体性产生了,然后灭了之后,又一个未来的体性产生了,这样的话在未来的体性上面,它实际上是恒时没有变化过的,“此则恒未来”的意思,你们未来的体性,你说是已经迁变了,但是按照你们的宗义你们的观点来观察的时候呢,它就永远没有迁灭,这个瓶子上面永远存在未来的体性。

 

既然这个瓶子上永远存在未来的体性的话,那么“云何成过去”呢?你认为未来迁灭之后,它未来的体性就变成了现在或者过去。这个时候你认为没有过失,但是按照你们的观点推理的时候,如果在瓶子上面,现在的未来灭掉之后还是存在未来的体性,“未来若已谢,而有未来体”,他们自己的观点是这样安立的,就是说未来虽然已经谢了成为过去了,但是瓶子还是存在未来体的,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说你这个未来体根本没有变化过。既然根本没有变化过的话,那么就“恒未来”,永远都是未来了,根本没有办法从未来变成现在、过去等等,这样的法都没办法安立。这个是一种观察的方式。

 

还有一个观察方式,你们这个未来法完全是一种实有的,既然实有,怎么可能从未来变成过去呢?这个也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观点。既然是一种实有的法,就不可能有流为现在,或者流为过去的过程,根本没有的。或者就是因为他们的现在和未来的体性实有的缘故,所以说未来灭了之后还有未来,未来灭了之后还有未来,永远是未来,因为它是常有的。所以从他们自宗的观点这样一对照的时候,也不可能成立的。因此如果承许常有的话,它的过失无量无边,根本没办法安立。

 

这个颂词主要是从他们自己的回答,他们想补救前面的观点,做了一些回答,实际上这样的回答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这两个颂词不是很好懂,确实我今天看了很长时间了,平时看的时候好像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今天从十二点开始看,一直看到下午四点半,五点钟的时候才基本上比较详细的看了一次,所以说不是很好懂的。我的意思就是说下了课之后,晚上的时间多多思维,思维得越深、越多的话,才有可能从方方面面了解他们的意思。首先把他们的观点了解,然后从他的理论是怎么样破斥的,这些方面好好去思维,如果不好好思维确实有点不好懂的。

 

下课之后,没有听懂的话当然是可以问的,我认为是可以问的,但是有的时候自己没有经过一番思维,直接给你回答了之后,印象不是很深。虽然当时问了,但是如果根本没有去了解他的推理方法等等,给你讲了之后,有的时候了解不是很细致。但是如果是自己方方面面已经做了详细的思维,那个时候还是不懂再问的时候,再去讲解印象就非常深刻。

 

所以说十一品有点难懂,不像前面从前面的破常品和破我品比较容易理解。这个地方有些概念未来、过去、现在很容易混淆,学习《俱舍论》时候也同样有这种感觉,只要讲到三时的时候就有点头痛的,这个时候好像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候非常容易搅在一起,这个时候理不开的话,它的推理过程不是很容易了解的,这个方面好好去体会,好好去思维,如果真正想通的时候,自己印象就会很深,过去也好现在也好都是不可能实有的。

 

癸三、若未来实有应成现在:

 

他有一些不共的推理方法,下面应该好好了解。

 

科判的意思是说,如果说未来是常有的话,那么这个未来应该叫现在。未来不可能是常有,如果说未来常有,它的体性在,就变成现在的体性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

 

法若在未来,现有未来相,

应即为现在,如何名未来。

 

“法若在未来,现有未来相”,如果说某种法是在未来,这个法的未来是什么?未来就是没有产生的法。这个从概念上来讲,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你要配合你实有的观点,这个是要出问题的。如果这个法还在未来,我们在名言当中不观察的时候,我们说这个法将要产生,还没有产生,明天肯定要发生这个事情,推理的话,肯定要发生事情或明天有什么人来等等,这个法在未来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分别念面前可以这样推理。

 

但这个时候并不是在名言当中安立,这个是在胜义之中安立了。因为外道的观点是承许在胜义谛当中全部都是实有存在的。因此针对这样两种关系,一个是胜义当中,而不是观待名言;第二个是常有的,有这样的前提,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前提进行观察了。

 

如果像这样的法在未来,而且说这个未来完全是常有的,完全是实有的法,那么就观察,未来到底有没有未来的相。观察的时候,就要问他们:“这个法在未来的时候,就是没产生的时候,它未来的相有没有?”因为他毕竟安立了一个法的,毕竟它有相的,如果安立一个法,没有相的话,就不成立一个法了。任何法都有它的相,人有他的人相,房子有房子的相等等。过去有过去的相,现在有现在的相,未来也应该有未来的相,那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产生。那么我们就问,你这个未来的时候,未来的相到底有没有?假如说没有的话,没有这个相,它不叫未来了,因为它没有这个体性。比如人,他不具足知言解义的相的话,不叫人;狗它不具足狮子的相,它就不叫狮子,它就只能叫狗。

 

我们可以分两个步骤提问,一个一个观察,为什么这样?他们本身确实不承认的,但是我们为了便于观察得细致,所以说必须从两个角度来提问的,也就是说,你这个未来的法有没有未来的相呢?如果说没有未来的相不叫未来。从这个方面破斥的,从一个角度已经把它封死了。

 

那么这个时候再第二步再问了:“如果说未来的法有未来的相,那么这个未来的相是迁移的吗?还是没有迁移?”如果已经迁移了,它这个相已经没有了,和前面是一样的。如果是没有迁移,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如果说这个未来的相还没有迁移,正在具足,那么我们就知道,未来法当中正在具足它未来的相,而且这个未来的相还存在,还保留着,还没有迁移到其他地方去,那么这个时候配合它实有的观点了,你这个未来法是实有的,而且就是未来的相现在正在具足,那么第三句就是讲到它的理由了,直接破斥,“应即为现在”,那么你这个未来就应该是现在了。

 

为什么是现在呢?因为你未来的相恰恰已经符合了现在的体性,现在法的体性是什么?已经生了还没有变化的,还没有灭的正在安住的就叫现在。你们的未来的相是怎么承许的呢?前面我们已经方方面面已经问了,你未来的相也是具足的,而且还没有变化,正在安住,而且又是常有的,从这几个条件一观察,再把现在法的这个概念一对照的时候,刚好对上了,你未来的法就是现在的,“应即为现在”。

 

所以这个推理的方法是从这个角度进行推理的,就把现在的法的概念就用在他的未来法上面去了。中观宗他确实有的时候观察得非常的直接的,就是从你的本体方面,按照你自己的观点观察你的观点。应成派的理论就是这样的,应成派他根本没有什么立宗的,自己不需要什么立宗。为什么没有立宗呢?就是因为他法界当中没有什么成立的,没有一个法。所以他破的是什么呢?主要是破因,你承认什么观点,你认为这个法是实有的,我就用你这个理论去破斥你自己的观点。就像寓言自相矛盾的故事有点差不多的,你这样承许的,然后再用你的观点去破你的观点。

 

你承许未来法是常有的,第一个是你自己承许的,是常有;第二个我们前面问了,你这个未来法是不是没有它的相?你说有相,那么有相,我们说是不是已经迁灭了?你说没有迁灭。没有迁灭我们就观察了,你这个法正在具足未来的相,而且是常有的,这个时候恰好就和现在的法的体性就是已经符合了。所以说就科判当中讲到的意思,如果说未来实有,那么就应该成为现在,这个时候就很清楚了,对中观宗破除的过程,再一对照科判的话就非常清楚。

 

最后一个是结论了,“如何名未来”?既然未来是现在,那么怎么叫未来呢?它已经失去了未来的体性。未来的体性是什么呢?未来的体性就是根本没有的法。但是现在未来的法已经有了,而且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了。

 

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不愿意承许的,不管你是愿不愿意承许,在理论面前就是这样的一种特性,如果你承许这些常有不变的观点,那么很多很多漏洞肯定会有的,如果他还要继续争辩下去的,那么漏洞就更多,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因为常有的法根本就是不符合于实相的。因此在这个事势理面前,全部都成为空性的法。这个方面就讲到如果说是未来是实有的话就应该成现在的道理。

 

癸四、若三世实有应非无常:

 

第四个科判内容主要是讲,如果说三世实有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是无常的。针对的对象是什么呢?讲记当中讲了有些胜论外道的观点,还有一部分是声闻乘的观点,承许三世常有。

 

这个颂词主要抉择的意思,不可能承许是三世常有的,如果承许三世常有,那么就和教证、理证相违背。直接违背了教证和理证,那么这个观点就不可能再成立,就必须要放弃了。如果这个时候还不放弃的话,那么就没办法了。在佛菩萨面前把这个理论给你讲得很清楚的,你到底信不信服?你信服的话,你改邪归正可以有解脱的机会,如果你现在已经在理论面前没有办法再立足了,这个时候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么可以说是疯子的行为,那确实就是有疯子的行为!世间上就是这样的,世间上的这个理论,方方面面给你讲到,你在理论上面根本说不过去,但是你还不承认,还不信服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真的是一种疯子的特性已经具足。

 

在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自释》当中也是讲到,宗喀巴大师《善解密意疏》当中也是讲到了,如果把这些理论跟你说得很清楚,你还不信服,这个时候就不跟你辩论了,他就直接说我不和疯狂者辩论,就是这样的道理。确实,道理方面有智慧的人他就会接受的,没有智慧的人怎么给他讲没用的,所以说不管他信服不信服,反正这些过失是肯定有的。

 

那么这个时候讲到的教理进行抉择的,那么在颂词当中如何抉择的呢?

 

未来过去有,现有复何无,

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

 

如果说未来、过去,现在都有,那么就不可能成为无常了,因为它常有不变的,常有不变的话,根本不可能成为无常的教义。

 

在颂词当中讲“未来过去有”,首先第一句当中就讲到,如果说未来也是真实存在的,过去也是存在的,然后第二句的前两个字“现有”,现在也是常有存在的,这个三世都是一种常有不变的都是存在的。那么“复何无”呢?既然三世都是常有不变的,那么怎么会变成没有呢?怎么会不断地迁变,从未来迁变到现在,现在迁变到过去,像这样的三世怎么可能迁变呢?就不可能有迁变的过程。

 

“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如果说一切时间,就是除了过去、未来、现在之外,就没有在第四种时间了(前面讲到过第四时,实际是把这个三时灭掉的这种状态叫第四时,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真实成立单独实有的时间),在世间名言当中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已的,所以如果说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存在的话,“何缘彼无常”,那么怎么可能一切诸法变成无常的体性呢?应该全部都成为一种常有不变的法,这个时候一切众生就会无勤而解脱的。

 

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的,一切诸法都是迁变的,通过因缘不断地替换,诸法也在不断地迁变,这个叫做生灭的体性。什么时候你超越了生灭的体性,你获得寂灭了。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安立呢?这个时候可以说,如果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已经是实有的,都不变化的,在不变化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生灭的现相呢?绝对没有生灭的现相。既然在这个状态中没有生灭的现相,那么就符合于佛陀的教义了,你说没有了生灭的现相之后,你获得寂静涅槃,那么如果说按照你这样的一种观点承许的时候,一切众生完全早就成就解脱果了,但是从这个方面就根本没办安立的。这些教证可以说是针对小乘宗来讲的。

 

小乘宗他是非常信奉佛语的,虽然对其他人的观点不一定信服,但是如果是佛陀讲的,而且在契经当中真实已经记得清清楚楚的,这样的话他怎么也不敢违背的,所以从这个教证的角度来给他们宣讲这个问题。

 

如果说外道他不承许教证,就可以用理证来宣讲的。在用理证宣讲以前,可以先用用现量理进行推理。什么是现量理呢?就说大家都承许的,都能看得到的,都承认的这样的法,我们作为理证进行抉择。怎么样抉择呢?如果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已经不变化了,都已经实有了,那么世间上的所有的法都不应该有坏灭的过程。既然这样的话,种子就永远是种子,花永远是花,果永远是果。众生,外道你本身来讲你生下来的时候是这么小,也是永远这么小,就是不可能变化的。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三世全部成实有了,既然是实有,根本不会有生灭的变化,这个时候在世间当中哪里说得过去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他根本不敢承认的,因为现量和世间是矛盾的。所以从这方面已经观察了。

 

在讲记当中用人的一生进行比喻的,这方面实际上也是很殊胜的道理,很殊胜的比喻。如果说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实有的,没有变化的缘故,过去就是未来,未来就是过去,假使说一个人活一百岁了,他生下来的时候假使说就是一岁,那么因为过去和未来没办法分别,完全成了一个本体,没有变化的缘故,那么生下来的这一刹那,一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百岁了,因为过去和未来没办法分别,是一个本体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观察的时候,对方就根本不敢承许的。三世实有不变化,不变化的话,这个过失就必须要安立在你的头上了。

 

或者说现在你已经一百岁了,现在从你一百岁的因开始推,因为现在法和过去的法都是一个本体,所以说现在一百岁的时候和你刚生下的时候一岁的时候也应该成一样,你现在应该成一岁。这是非常锐利的观察方法,就是因为他承许三世不变的一个常有的体性,有这样的体性的时候,这样一观察推理的时候,就绝对没办法安立了。

 

还有一些观察方法,比如从家里到经堂,假使我们需要走一百步,如果说根本没有变化,时间根本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根本没有变化,三世都是一体的,那么我们迈一步的时候已经到了这儿了,因为它是一个本体,一步也好,一百步也好,这中间是没有办法分别的,它是实有的,它根本没办法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的。那么我们走的时候,肯定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的,但是如果你承许这三个过程都没有了,我们迈一步的时候已经到了这个地方,或者我们走一百步的时候还是在家里,还是和迈一步没什么差别,所以你如果承许实有不变化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话,这些过失全部都没办法避免。

 

如果你承许三世实有,你怎么可能无常呢?不可能说无常的,就和现量的世间的矛盾,和佛陀的教义矛盾,和理证矛盾,既然这样的话你还要承许三世实有绝对不行,绝对要放弃了。

 

一方面以前圣天菩萨肯定是确确实实真枪实战辩论过,将他们的观点一个一个就是全部破斥的,从另外角度来讲,针对我们自己相续当中的实执抉择之后,如果说以前有,通过这个就可以破斥掉;如果说以前不明显,现在学到这个理论之后,见解有了,见解有了之后就不会再产生这样时间实有的实执了。

 

《四百论》后八品当中的内容,就是一般的世间上的人最容易执着的东西,把这些挑出来破了。把常、我,时间、根境等等破掉之后得到一个胜义空性的见解。

 

壬二、破过去实有:

 

那么未来已经不成立了,如果有些人他又想成立过去实有,这个也是没办法安立的。实际上前面讲过吧,像这样殊胜的理论,如果你真正知道一个的时候都可以了解的,或者就是说一个利根者,把未来破掉之后,他就知道未来都不实有的,那么肯定现在和过去都是不实有的,都是迁变的体性。但是这个时候就针对一些不同的执着,所以再从过去进行破斥。

 

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

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

 

《中论》当中经常有这样相类似的偈子,看起来好像说来说去都不知道说什么,如果把他的理论了解之后,就知道中观的词句马上就可以扎到你的要害上,把你破掉。

 

“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也就是说过去的法,曾经有过,灭掉了。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它是有过去的体性,还是没有过去的体性?就从这两个方面观察,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就没办法承许了,或者已经过去了或者还没有过去。

 

首先讲“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呢?如果说过去已经过去了,如何成过去呢?不可能再成立过去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过去的体相。过去法有过去法的体相,它必须要保持这个体相才叫过去。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过去已经过去掉了,就是过去的体相没有了,所以说这个方面可以直接了解,如果说过去已经没有了,过去已经过去,那么它怎么样成为过去呢?它已经失去它的相的时候,不可能再叫过去了。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直接进行破斥的。

 

如果了解的话,就知道这个很殊胜,确实很殊胜。不了解的话还是要反复看,反复地祈祷上师加持,加持自己能够看得懂,能够了解这个当中的意思。

 

这个方面是从如果已经过去的话,那么失去了它的体相所以不叫过去了,也不叫过去了。那么如果说“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呢?如果说过去还没有过去,过去它正在保持过去体相的时候,就像前面观察未来一样,那么实际上就是过去还没有灭,过去还没有真正成为过去的法,所以“如何非现在”呢?为什么不是现在法?就应该是现在的。所以如果说过去已经过去的话,它过去的体性就没有了;如果过去还没有过去,过去的体性还没有现前,还没有现前是什么?就是现在,因为这个法还正在存在,正在保留着的时候,它就是现在,因为现在的体性就是已经生了还没灭。那么过去的体性正在产生,正在安住,还没灭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符合于现在的体相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不管从哪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没办法安立。

 

这个和《中论》的推理方法非常相似的,如果这些方面搞不清楚的话,到《中论》当中,尤其是观察这个《来去品》的时候,那是最复杂的,确实非常非常复杂。第一品观因缘品,因果观待的时候没有果就没有因,没有因就没有果等等,这方面就比较容易了解;第二品就是来去,来去的时候那就最麻烦,就像这样去者啊,去的动作啊,去的力啊等等,一个一个抉择得非常非常详细的,像这样的话就是很相似。

 

我以前听《中论》就是听到第二品的时候,就花很多很多时间,很长时间反复去思维它的道理,所以一看到这些颂词的时候就自然想起来以前这个推理的时候就是有这样的,很相似很相似的方面。

 

所以就是从这个方面破斥掉过去。实际上过去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话就没办法安立,不管你说这个已经过去了也好,或者还没有过去也好,方方面面都是没办法安立的,或者它根本就是失去了过去的体相,或者就是只能变成现在。这个方面就是如是了解。

 

实际上我再讲的话,也没什么讲的,再讲的话也只有再重复他的理论。不像讲其他的,方方面面可以讲。但是这个理论就是这些固定的,有的时候我讲两次,或者讲三次,为什么呢?就不怕重复的过失了,因为讲中观的时候讲一遍不一定了解,我再讲一遍的时候,也许就是有点印象,再讲一次的时候也许有帮助吧,从这个方面讲的,再讲就讲不下去了。

 

 

 

 

 

【讲记】《中观四百论》49

 

 

前面第一个大科判主要讲别破我,从四个角度破斥的,下面讲第二个科判:总破我,就没有对哪个教派单独进行破斥,而是总的进行破斥。

 

庚二、(总破我)分四:一、执有补特伽罗的我是颠倒;二、常我即不能解脱生死;三、不应许解脱时有我;四、破无我的解脱是实有。

 

辛一、执有补特伽罗的我是颠倒:


或观我周遍,或见量同身,

或执如极微,智者达非有。

 

“或观我周遍”主要讲一些外道,比如胜论外道、数论外道、尼也耶派认为我周遍一切所知法,破斥方法前边已经做了详细的抉择,三个科判都在讲我周遍一切万法的观点。

 

“或见量同身”主要是裸体外道的观点,他们认为我和量同身,这个量是什么?身量,和谁的身量?不管是哪个众生,显现是什么样子,他的身量有多大,我就有多大。比如人一米七,那么我就一米七高,蚂蚁的话,那我就是蚂蚁这么小,他就从这个方面进行抉择的。所以“或见量同身”。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不可能承认一种虚假的我的,所有的外道都没有办法安立一个虚假的我,他们都认为有个常有的我。实际上这方面直接观察的观点是也有很多过失的。因为裸形外道也承许轮回、因果等等。其实我们可以观察你今世当中的这个蚂蚁的身量,第二世转成人的时候,它这个我有没有变化呢?肯定变化了,前世的时候是蚂蚁这么大,今天当中就变成人这么大的,下世转成大象又有大一点,所以这样一个一个观察的时候,完全都是无有常有,这个常有不变的我从这方面直接破的时候也可以了解。

 

或者从一体他体方面破斥,也是可以这样安立。如果是一体的也是不对的,如果是一体,身体有五蕴,或者色蕴有手脚等等不同的差别,有很多很多支分组成的。如果是一体,那么你的我应该有很多支分,因为和我的身体是相同的缘故不可分割的缘故,所以你这个身体在往前走的时候,我应该在运动,或者身体当中的一只手断掉之后,我就缺少一部分,像这样的你手脚断掉之后,我缺少一部分,那么你这个我是不是常有的我呢?完全不是常有的我。所以说不敢承许一体的。他体的话肯定不对的,就是完全和这个身量就没有什么关系的,这方面就不再破斥。所以“或见量同身”有这样的一种过失的。

 

“或执如极微”,我就像极微一样小,在讲记当中讲无忍派,阿琼堪布抉择无忍派的观点,破极微怎么破斥呢?就是前面第九品讲到的破极微的方法,把这个理论掌握之后,直接用这个理论破掉,把这个极微破掉,那么这个所依没有之后,能依就不可能产生了。极微如果没有的话,我像极微一样,或者就是极微,同样完全没有办法安立。

 

“智者达非有”,不管怎么样安立,或者说“我周遍”、或者“量同身”、或者“如极微”等等,或者有情,或者无情,不管怎么承许,因为这一切都不是真正的法界自相,完全都是妄执的缘故,所以说真正有智慧的智者观察的时候,通达一切粗大的我执都是不可能安立的,就了解这个无我的道理了。

 

辛二、常我即不能解脱生死:

 

下面讲第二个方面,如果是常有的,不可能获得解脱的道理。

 

常法非可恼,无恼宁解脱,

是故计我常,证解脱非理。

 

如果像外道所许的一样,一切我都是一种常法,外道说:为了这个常有的我获得解脱,所以说要修道。这样观察的时候根本不应理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常法非可恼”,一个真正不变的法,怎么可能被其他外来的法所扰乱呢?这方面是根本不可能的。“无恼宁解脱”如果最初的时候根本没有恼乱的一种状态,那么又怎么可能离开恼乱之后的一种解脱的状态呢?根本没有。就像平时我们经常打的比喻,一个众生从来没被束缚,在他的身上就安立不了解脱,因为束缚解脱必定是观待而立的,所以说没有束缚就没有解脱。外道你承许有一个解脱,是从哪里安立的呢?没办法安立。同样,常法上面根本不可能有外缘对它做损恼,不可能对它做束缚的,那么既然没有损恼,也没有束缚,那么哪里有一个解开束缚之后的解脱呢?也不可能安立了。

 

“是故计我常,证解脱非理”,“计”就是中观当中经常提到,就是认为、承许的意思。如果你现在承许有一个常有的我,最后又获得解脱,从道理上的观察的时候,根本不应理了,完全就是安立不上的。所以说这个方面就直接从如果是常法没就办法被束缚,也没办法安立解脱,这个颂词直接的解释是这样的。

 

或者前面经常用到一个方面就是讲,你这个常有的我,最开始的状态,他是解脱的状态还是束缚的状态?如果这个常我刚开始的状态就是解脱的状态,就不需要修道,一切众生早就解脱了;如果说这个常有的我刚开始的是一种束缚的状态,那么再怎么修持也没办法解脱,因为没办法改变束缚的状态,你是常有的缘故。这样一观察,怎样承许的都是有很大的过失。

 

那么中观或者内道的修行人怎么安立呢?内道修行人根本没有安立一个常有的东西,常有的束缚、常有的我、常有解脱、常有的佛等等都是没有的。都没有的话,就是在一个没有自性当中,在空性当中显现束缚,既然在空性当中显现束缚,就在空性当中把它解开。在名言当中有束缚也有解脱,胜义当中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所以说内道的观点安立的时候,确确实实就知道内道当中讲的无我的道理,方方面面都是非常殊胜的,否则的话方方面面都没办法安立。

 

《入中论》中也讲过,承许无我、承许空性的宗派,那么他的业果,他的解脱等等,全部都可以安立;承许实有的宗派,业果、解脱,这一切名言全部都要失坏的,我们在讲《入中论》的时候,这些颂词抉择的非常非常详细。

 

所以说通过这些颂词抉择之后,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什么样一种想法呢?承许实有,承许实有的我,绝对没办法安立名言,没办法获得解脱的,所以只有承许无自性,承许无我,在这样的状态中修持,才可以获得解脱。

 

那么,这个有两个方面,前面这个观点也提到了,比如说常有的我,没办法安立解脱,从所知法角度没办法安立的。从能知的角度,就是说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修法,内心当中怎么安立呢?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在你面前,那么你的心就会缘这个东西产生常执,如果你的相续当中有常执的话,就不可能证悟空性,因为常执和空性的状态明明是相反的,所以这个时候对外境对一切所知法,这个所知法的范围就比较广,如果从能知和所知的角度讲,那么所知法的范围就广了,比如说,不仅仅是外在的色法,把自己的内心都可以作为一个所知,自己内心当中的体悟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还是空性,这方面可以作为所知。我们把这一切所知法抉择成空性之后,所知都没有,能知怎么能安立呢?就这二者毕竟是一种互相观待的法,所以这个时候通过观察一切所知无自性,自己的能知就安住在无自性的状态当中,自己的心逐渐和法界的自相趣入,实际自己心的本性就是一种解脱,因为是空性的体性。

 

那么通过观察有什么作用呢?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能取的心在逐渐趣入的时候,自己心上的垢染逐渐逐渐就减弱了,最后修到福德和智慧资粮都圆满的那一刹那,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怎么样呢?可以说是初地的时候就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个方面就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达到目的。从所知能知的角度,尤其从内心当中不对一切诸法产生任何的实执,乃至于对空性的本体都不产生任何实执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和法界的自相特别的趣入了,就因为法界的自相当中就没有丝毫的分别念在里面,没有丝毫的实执,我们现在所抉择的道理,就是符合这样一种体性,符合这样的体性抉择之后再去安住。

 

这个时候就仅仅是差那么一层、一点点,就是离解脱还有一层纸的差别了,你捅破了就解脱,不捅破就没有解脱。但这个时候你能够安住在一种,能取的心完全都是一种毫无执着、离开一切戏论的殊胜定解智慧当中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非常容易了,很容易很容易。这个时候如果说再对自己的上师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再作意祈祷,猛厉地祈祷,你相续当中本身有这样殊胜的正见,再通过上师的外缘一加持的时候,就是很简单,解脱就是在自己手中一样,就这么简单。

 

所以说这一切完全都来自于对殊胜空性的抉择生起一种定解,前面我们反复提到这个定解,我们抉择空性就是要在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一个空性的定解。

 

那么这个空性的定解并不是牢牢地认为这个空性有的,这个也不对,这是一种单空的定解,但不符合真正的法界实相离四边的定解。离四边的时候,就认为什么都没有了,不是一种真正的定解,如果认为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空性。

 

通过学习这些之后,了解一切诸法的就是离开四边的,但是法界自相当中,一切四边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执着的这样一种定解在内心当中必须要生起。生起的时候,首先是有一个所缘,缘它,再慢慢慢慢就把这个所缘的心也融入到这个所抉择的见解当中去,这样安住,安住的时间越长,自己证悟空性的把握就越大。所以为什么讲止观双运?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你决择的见解的时候,是一种胜观,但是这种胜观如果处在散乱位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我们是在散乱位抉择,胜观的这个状态不会保持很久的,不会保持很久它的力量就弱,没办法发挥它的效力。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通过修禅定来摄持它,禅定就是一缘不散乱,那么这个时候一缘不散乱缘什么呢?就是缘胜观的见解,这个时候一边安住在禅定的状态当中,他所安住的状态又是真正的出世间的见解,这个时候二者一双运、一和合,一方面自己所安住的是出世间的见解,一方面它又不散乱,长时间就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所以说能够长时间安住的话,安住时间越长,出定的时候的作用就越大了。通过这样的时时刻刻串习之后,它的力量越来越强,首先是伏灭粗大的烦恼,然后再伏灭微细的烦恼,最后就可以现见自相获得解脱,有这样殊胜的必要性。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二、别破有为法实有;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

 

第十品 破我品

 

戊二、(别破有为法实有)分五:一、破我;二、破时实有;三、破所见实有;四、破根境实有;五、破边执。

 

己一、(破我)分三:一、别破我;二、总破我;三、破许无我有断灭过。

 

庚二、(总破我)分四:一、执有补特伽罗的我是颠倒;二、常我即不能解脱生死;三、不应许解脱时有我;四、破无我的解脱是实有。

 

辛三、不应许解脱时有我:

 

主要讲破除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解脱的时候有实有的我。真正在解脱的时候没有一个我获得解脱的,就是因为断除了我之后才能获得解脱,如果没有断除我,仍然有个常我,缘常我生起常我执,如果缘常我生起常我执,我们都知道我执就是产生一切所有轮回痛苦的因,所以不可能有解脱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抉择之后根本没有一个常有的我获得解脱。

 

我若实有性,不应思无我,

定知真实者,趣解脱应虚。 

 

“我若实有性,不应思无我”,“我若实有性”如果说在胜义谛当中真正有一个实有我的体性存在,那么就不应该在修道的时候思维无我。“定知真实者”,如果说在真实义当中有我,但是在修道的时候通过修无我了解了真实义的圣者,他们所趋入的的解脱道应该是虚妄的,不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解脱道,这是总说。

 

下面从颂词方面进一步进行分析,为什么解脱的时候不应该有我?“我若实有性”并不是在世俗的名言当中,众生还没有获得解脱之前,还没有证悟无我之前,这个时候的假立我,并不是这样讲的。而是在真正的胜义谛当中,在胜义的实相当中,如果承许有一个实有我的体性的话,那就不应该“思无我”。因为实有我的体性是胜义的自性,应该缘胜义的自性去抉择见解,抉择见解之后,应该缘这个胜义的见解去实修,最后的时候就现前胜义的见解,这是一般的闻思修次第。在刚开始发心入道的时候,就发心证悟无我,首先通过闻思证悟无我的道理之后,在道位的时候缘这个无我的见解去串习,反复地修持,首先通过无我的执着断除我执,如是再把无我的执着消尽,如是就获得解脱的自利了。

 

但是如果在胜义谛当中真实有一个实有的我,那么在道位的时候你去思维无我、修习无我的道理,就是错误的修法。“不应思无我, 定知真实者,趣解脱应虚”,那么最后,我们可以承许有些佛教的修行者,他最后了解的真实性,已经证悟了这个真实性,趣入解脱道之后,那么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这种趋入的解脱道所获得的果应该是虚妄的。“定知真实者”也不应该是真正知道了真实,他已经颠倒了,可以说他自己的所修的法,所见到的无我空性全部是颠倒的,不是真实义的,就是因为在胜义谛当中,实际上是有我的。但是这些智者在修持的时候,通过修持无我性,已经和胜义谛矛盾了,和胜义谛已经颠倒了。

 

最后了知真实性,趣入解脱道,这个解脱道不应该是真实的。为什么不应该是真实的呢?因为趣入解脱道的这些圣者,他们正是因为证悟了无我,安住在无我的境界当中,这个时候获得解脱。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是在胜义谛当中有一个我,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这个真实义者他们的修法错误,然后最后所做的果也错误,所以说趣入的解脱道也应该是虚妄不实的。

 

按照他们的理论下来的时候,应该有这样一种过失。但是,这样的过失实际上是不应该存在的。我们说,生起痛苦的根本是我执,有了我执就决定会造业流转轮回,所以要真正地离开痛苦获得解脱,那必须要随顺法性,必须要随顺无我的道理,真正见到无我才可以获得解脱道。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从理证方面讲,或者从遍知佛陀的教义来讲,从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都不应该说是有一个常有的我获得解脱,这方面不应该真实安立的。这就是从颂词方面直接讲到的。

 

甲操杰大师还有一种其他的解释方法,主要是针对外道,他们认为有常有我获得解脱的,实际上是不应该真实的获得解脱,因为不破除我执永远不可能获得解脱,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破斥。颂词当中是针对外道的观点进行破斥。按照前面的这种解释方法,主要是抉择如果真正要获得解脱道应该还是要趣入无我。从究竟义来讲两种解释都是这样,但是从方法上讲不太相同。所以应当了解真实获得解脱的时候,不是有一个常有的我获得解脱,就是应该断除我执。

 

不仅仅是外道这样承许,前面我们提到过犊子部的观点,他们承许有一个常有的我获得解脱,他们的根据有教证,因为佛陀在经典中讲到,有众生的补特伽罗,有声闻的补特伽罗,还有佛陀如来的补特伽罗,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真真实实宣讲到的有这个众生,有这个我存在,所以他们认为这个我是有的。实际上针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是不对的,没有一个常有的我获得解脱。

 

我们抉择的时候,可以用《大乘庄严经论》弥勒菩萨在觉分品当中提到的理证破斥。如果说内道犊子部修行者,他们认为最后的时候有一个我获得解脱,那么我们就可以提问,佛陀在经典当中说有我的存在,他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我们可以说,目的不外乎有三种:第一,在经典当中佛陀说有我,目的是让众生生起我见;第二,佛陀在经典中宣说我,那么是不是让众生去修习这个我呢?如果你不修习,说这不就没有用了;第三,佛陀在经典中说有我,是不是为了让众生解脱呢?他们认为就是应该让众生解脱而宣说我。

 

但是一个一个分析的时候,都不成立。为什么这样不成立呢?如果是为了让众生生起我见而宣说有我的话,那么众生无始以来早就有我见了,不需要再宣讲有我的道理,众生都是直接安住在我的见解上面,所以不是为了让众生生起我见而宣说的。

 

那么是不是为了让众生修习我呢?并不是的,因为无始以来众生就在修习这个我,生生世世都在串习我执,所以根本不是为了串习我、修习我宣讲的。

 

是不是为了获得解脱而宣说我呢?他们就认为这个就应该很正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解脱而宣说我,但实际上这个也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如果说有我就可以解脱的话,那么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早就应该解脱了,就是因为无始以来早就有我的缘故。

 

所以从这样三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佛在经典当中宣讲我并不是说最后要有一个实有的我获得解脱。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意义呢?在世俗谛当中,针对有分别心的众生面前,为了引导他们,就宣讲我这个名词、名称,实际意义上是根本不存在一个我的,而且佛陀在经典当中也不可能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误。所以他不可能在胜义谛当中认为有一个我存在的,而是在名言当中为了随顺修法,或者为了调化一些众生,就宣说了有我的教义,单单是从假立的我方面安立的。

 

因此说不管是破除外道的观点也好,还是针对内道当中一些不了义、不究竟的观点进行破斥的时候,如果承许有个常我或者承许解脱有我,不管是教证理证哪方面观察的时候都不应该成立的。这是第三个科判的内容。

 

辛四、破无我的解脱是实有:

 

破无我的解脱者是实有,科判当中讲无我解脱是实有的,但是真正按照讲义或者颂词的意思来讲的,就是无我的解脱者应该是有的。

 

这个观点和前面那个观点应该说是有差别的,如果没有差别的话,就没有必要单独立一个颂词来讲解了。前面一个颂词主要是讲到从刚开始的时候也有我,最后的时候也有我,修行的过程都是围绕着我在修行,最后是我在获得解脱的。第二个颂词的意思很明显了,破除承许无我的解脱者。

 

有些外道承许,虽然常有的我是不存在,但是在获得解脱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我,应该有个解脱者。实际上这个解脱者是谁呢?这个解脱者就是我。所以说他们这个观点和前面的观点,做一番分析的时候,他的微细差别就是虽然承许在修道位的时候,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但是在获得解脱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个我。这个颂词和第一个颂词关键的差别之处就在这个地方,否则如果没一点差别没必要重新再破斥。

 

实际上观察他们的观点,他们在道位的时候承许无我,和他们在解脱位的时候承许有我,这两种观点可以说是直接矛盾的。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观点当中也可以了解到,他们还是想承许有一个常有的我,他们总是认为如果在解脱位的时候没有我,那么谁获得解脱呢?解脱果谁去享用呢?等等他们有这样的疑虑。

 

这些疑虑来源于没有对真实义做甚深的思维,或者没有缘殊胜的三藏圣教闻思的结果。如果真正对三藏圣教进行闻思之后,那么没有我,解脱还是可以安立的。没有我,解脱的安乐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就是自己去享受。比如说自己现在开始修法,修法的时候虽然胜义当中根本没有我,但是通过修法获得解脱之后,那么是谁享用这个解脱果?确实是自己。因此外道不了解这样的观点,还是认为应该有一个常有的我,可以说证悟真实义获得解脱的。

 

下面讲这个是不对的。

 

若解脱时有,前亦应非无,

无杂时所见,说彼为真性。 

 

这个颂词当中就是讲若解脱的时候有我,“若解脱时有”如果在解脱的时候有一个解脱者,有一个我获得解脱。“前亦应非无”这样观察的时候,这个解脱者或者我在前面位的时候,或者在修道位的时候“应非无”,“非无”就是否定词,就是应该有的意思。

 

既然解脱的时候,有常我获得解脱,可以推知在道位的时候,在世俗谛的时候,我应该是实有存在的,否则这样一个实有的我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呢?就没有因产生了。像这样常有的法,在初中后都不应该改变的,但是按照你们的观点推理的时候,在前面的时候,它是没有的。一旦获得解脱的时候,突然这个常我就来了,就显现了,那么这个常我是从哪里来的?这就不符合常有的体相、特征。或者说在解脱时有的话,应该在前面有,这个方面还要讲,用后面两个偈子进行分别。

 

为什么这样讲?“无杂时所见,说彼为真性”所谓的获得的解脱,就是“无杂时所见”,就是自己相续当中,自己的智慧没有杂有其他的错误见解的时候,真实了解真实义的时候,“说彼为真性”,“真性”的意思是从所知的角度了解的,那么从能知的角度,要证悟这个真性获得解脱,才可以承许你是个解脱者。实际上“真性”的意思就是说,在没有杂有任何错误的见解,没有任何这颠倒增益见解的时候,它的本来状态,就是它的真实性。

 

那么修道是为了什么呢?修道就是为了现见这个真实性。我们现在积累资粮也好,忏悔罪障也好,实际他的究竟目的就是为了现前诸法的真实状态。既然有这样一种过程在里面的话,最后在获得解脱的时候,已经见到了一个常我,这个时候,可以说你获得解脱的时候,肯定你见到的就是最究竟的真实性,既然在最究竟的时候见到了常我获得解脱,有一个我获得解脱,就可以推知它就是不变的真实性。那么这个不变的真实性,前面我们抉择过,不可能突然无因无缘产生了,它在道位的时候就应该存在了,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它的体性而迷茫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你认为刚开始的时候,道位的时候无我,在解脱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常我来享受他的解脱果,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就不可能成立。

 

所以说所谓的真实性,就是不杂有任何妄见的见解。在对外道观察的时候,是这样成立的。实际上中观宗修习空性的时候也是这样安立的。我们所证悟的空性是什么?我们说现见空性的时候就获得了解脱,那么空性是不是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通过我们积累资粮、忏悔罪障之后突然显现出来的呢?根本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空性的体性在众生没有证悟的时候,它就是如是如是存在的,只不过众生通过不断的修持现见了它的本性而已,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一个突然而来的真实性。这个方面主要是从中观宗的角度,从大空性的角度安立的。

 

如果从如来藏的方面更是如此了。如来藏在众生迷惑,或者不迷惑的时候,它的体性都是如是如是存在安住的。现在修道主要是去除障垢,去除障垢之后使它的真实性逐渐逐渐显现而已。

 

所以说从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真实义可以说是它的本来状态,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抉择它的本来状态,然后去随顺它去修行,最后获得解脱,因此在真正获得解脱的时候,也不应该有一个我存在,所以外道所承许的实有的我,就没办法安立了。

 

下面讲这个第三个科判的内容,主要是破除一些诤论,破除诤论的对象主要是有些人认为如果承许无我,就会有断灭的过失,有这样的一种疑惑,或者这样一种诤论。一方面是辩论,一方面也是遣除我们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现前或者不现前的疑惑。如果把这些道理了解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知道,虽然是无我,但是根本没有断灭的过失。

 

庚三、(破许无我有断灭过)分四:一、无我并没有诸行刹那断灭的过失;二、有我亦不应为流转还灭的因;三、能生所生法唯是无常;四、略示名言中离断常的规则。 

 

辛一、无我并没有诸行刹那断灭的过失:

 

有些人就会这样想,如果说承许一切都是无我的话,那么诸法它的体性就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没有常有性,诸法刹那生灭,既然诸法在刹那之间,并不是说一个法生起来之后,安住一段时间再灭,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讲,一切诸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一个法一产生的时候就灭了,再产生的时候又灭了,在每一个刹那当中都有生灭的过程,像这样那就肯定成为断灭了,为什么没有断灭的过失呢?他们就是从这个方面讲,应该有一个常有的法存在。

 

针对他们所发的过失,我们可以说需要通过正理进行观察,破除他们的邪见。如果不破除他们的邪见的话,我们如果相续中生起这种见解的时候,就根本没办法对治,所以说必须要缘殊胜的教理学习之后,就能了解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那么如何进行观察呢?

 

若无常即断,今何有草等,

此理若真实,应皆无愚痴。

 

无常并不是断灭的,在世俗名言的真实义当中诸法都是无常的,都是刹那生灭的。那么这样一种无常,刹那生灭,有没有断灭的过失呢?肯定是没有断灭的过失。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通过因缘而产生的,因的能力还没有断尽之前,虽然它的体性是无常的,但是不会成为断灭的过失。

 

就像一切诸法正在空性的同时它不是没有一样,所以我们可以了解一切诸法无常,无常是一切有为法的体性,但是正在显现生灭无常的同时,它的因没有断的时候,它的相续就不会断,它的相续不会随随便便就间断,可以说一个法从生住灭的体性来讲,它必定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因缘而产生的,既然有这样的因缘,这个因缘没断,它的法的显现体这一成分就不会断灭。从这个方面首先做回答。 

 

然后从反问的角度去破除他们的观点。“若无常即断,今何有草等”,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说的时候,只要一些诸法是无常的,它就会断灭,那么“今何有草等”?那么在现今的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花草树木等等现相出现呢?不可能有,按照你们的观点应该没有,但是实际上现在还是有的。因为他们承许这些法就是因为不是刹那无常的缘故,所以说才有草等的显现,我们怎么去破斥呢?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了解细无常的道理,以草做例子观察的时候,一个草刚开始时安住在种子的状态,然后不断地变化,虽然说我们把这个种子种在土地的时候,在几天、十几天当中看不出它马上长出一个芽,但是在种下去那一刹那的开始,因为水土、阳光等等因缘和合的时候,种子就在不停地变化,那个时候就已经在不停地变化了,然后从种子位开始破坏,然后显现芽位,再显现茎位,有叶、花、果,最后秋天逐渐枯萎,然后就没有了,就这样的一种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你承许是不是无常的呢?他承许这个是无常的。那这个是不是一个断灭的?他说是没有断灭的,虽然它是无常,比如说种子位、芽位、花果位,最后枯萎,很多位都在无常,但是不是断灭呢?他们说没有断灭,虽然是无常的,但是它还是不断地在延续它的生命,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观察的时候,他如果这样说了,这个时候就是在几个粗大的位的变化而已,实际上的这些细微的变化是没有的。他如果是这样想,如果不做详细地观察的话,肯定会这样想了,比如说种子位的时候,它是不变的,然后突然就变成了芽,在芽位安住一段时间,然后再长出茎,然后再开始长。他认为粗大的变化虽然有,但是细微的这种无常是不可能承许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不会断灭的。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观察了,从芽到种子之间,它是突然几天之内一点不变,突然某一天就长出的芽吗,还是每天每天都在长?肯定说是每天都比较长的;既然每天都在长,你可以说一天当中的时间或者是第一天有种子,第二天有芽的时候,是一天当中不变化,突然长了吗,还是在这个一天当它在每一分钟每一分钟都在变吗?肯定说每一分钟每一分钟都在变;每一分钟都在变再往下观察的时候,既然每一分钟在变,每一秒是不是在变呢?肯定必须要这样承许的,最后观察到最微细的时候,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确实是这样的。

 

如果对种芽的比喻不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人的一生来做比喻,这个方面就比较容易了解。一个人有婴儿、少年、青年、老年、死的过程。我们用眼睛盯着一个小孩子看的时候,你是根本看不出来,他在慢慢慢慢地长大,即使眼睛都不眨地这样去看,也看不出他的变化,但是你看不出变化就不等于他没有变化。所以说他从这个婴儿到少年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说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根本没有变,突然有一天就长大了,长高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法它自己在显现生住灭的过程的时候,必定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

 

还有很多很多例子,比如说头发,每天都在长,经常看根本看不出来的,但如果不注意十几天长这么长,但这个不是突然长出来的,而是每天都在长,每天都在一个刹那刹那在不断地不停变化,只不过就不好发现,这就是细无常的道理。

 

通过细无常的道理,观察到了最细的时候,他就只有承许前面的刹那和后面的刹那绝对是不相同的,每个刹那都是有生灭变化的。这样观察得很细致的时候,我们就问他,既然诸法都是这样刹那刹那生灭的,那么有没有断灭的过失呢?如果观察到这一分的时候,他就不敢承许断灭的过失。因为诸法的本性虽然是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但是绝对没有断灭,有这样一种相续,它的原因是业所推动的相续没有变,没有断的缘故,所以说它不可能断灭的。

 

比如说,我们用手仍一个石头出去,这时候观察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每一刹那都在往前走,每一刹那都是生灭的,那它会不会第一刹那马上掉在地上呢?这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就因为我们手上这个力量作为它的因,手上这个抛出去的力量,这个因没有断灭之前,它的相续是不会变的,相续一直要往前走,乃至于我们手上的力量用尽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掉下来了,就是这样的道理,一切诸法是无常的,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绝不可能第一刹那灭了之后,马上断灭了,很多比喻都可以了解是无常但没有断灭的过失。

 

所以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今天就不应该看到任何草等,今天就不会看到任何的众生,乃至于你跟我辩论的这个人不肯存在了,因为你本身就是刹那无常的法,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的虽然无常,但是绝对不会断。

 

这方面的关键之处,在于前面分析的理论当中,它有个因缘的力量,这个因缘的力量存在的时候,它就不会断灭。比较能理解的就是前面说的抛石头的比喻,乃至于力量没有消尽以前,一直在空中飞行,最后才掉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能说它常有不变的,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刹那都在不停变化。

 

在弥勒菩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也提到了,有些人不承许刹那刹那变化,他认为的一个法产生的时候,中间是不变的,安住一段时间,最后才灭。比如说面前的杯子,它形成一个杯子的同时,这时它生起了,但是在好几年的时间当中,它一直都是不变化的,一直都是安住不动的,最后它自己遇到一个大的违品的时候,才会坏灭。

 

很多很多人有这样的一种观点,不仅仅是杯子,还有柱子、山等等,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有这样的过程。虽然是有无常,虽然承许无常,但是这个无常是什么?这个无常并不是刹那无常的,它生了之后还安住一段时间,这个是现量见到的事实,乃至于它粗大的违品没有遇到之前,一直会安住的,他有这样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根本就靠不住,可以说很有必要破除这种观点,如果不破除,相续当中就比较容易产生这么粗大的实执,所以这方面也是引用《大乘庄严经论》的理证。

 

你认为诸法很产生完之后,它不是马上灭的,它是安住一段时间,那么我们就是说,你安住这段时间当中,它是根本不变化的,那么它的力量来自于何方?是它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安住,还是依靠其他的力量安住的?我们这样观察。如果承许这个杯子没坏之前,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而安住的话,我们就说它永远不会灭了。因为它自己的力量,现在可以安住的话,依靠它自己的力量也会永远安住,所以说这个东西一产生之后它就永远不会再灭,可以从这方面观察的。

 

如果说不是它自己的力量,通过其他的因缘帮助它安住,那么就问,这种力量是什么?其他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这方面根本就找不到的,确实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个杯子自己安住的过程当中,还有其他力量帮助它安住,这方面根本找不到。或者说,如果这个东西需要一个其他的力量帮助它安住,我们就说它根本就不是一种常住的东西,它自己力量,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安住。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比喻而已,一个理论而已。实际上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有十四个理证,详细抉择一切诸法根本不可能生了之后,安住一段时间,然后再灭,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抉择得非常详细。

 

这样我们就了解一切诸法在生的时候,第一刹那生,第二刹那绝对灭,不是第二刹那灭,一个刹那在生的时候马上就灭,第二个刹那生时马上灭,一切诸法都是这样的过程,绝不可能有一个常住不灭的过程,最后才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完全没有这样的一种理由。

 

那为什么要抉择这个呢?抉择这些道理的必要性,就是为了彻底破除颂词当中的他们的邪执,既然有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若无常即断,今何有草等”就违背现量了,这个观点根本就没办法安立。所以从世间的比喻作为理论的时候就可以了解。

 

虽然这样一种法,它的体性就是如此,从来没变化,但是众生愚昧的缘故,他就见不到,见不到的时候,圣天菩萨就在这个颂词当中把这个观点提出来辩论,辩论完之后,学习之后就了解到一切诸法实际上都是刹那生灭的,但是刹那生灭当中它不会马上断灭。

这个方面就是很必须要了解的很清楚,不仅仅是要破斥外道的观点,实际上还要断除世间上的常断两种边执。针对我们修道的时候就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现在所造的一切业,它的本体是有为法,绝对是刹那生灭的,既然是刹那生灭,会不会是断灭呢?不可能断灭的,因为它的因缘力还在,它的因缘力存在的时候就一直延续下去,乃至于生果。

 

所以我们现在修的善法,虽然它的本性是刹那无常的,或者再观察细一点就是空性的,但是正在空性的过程当中,因为它的因缘力不灭的缘故,所以说它会一直存在下去,然后乃至于成熟果。所以对我们自己来讲,一方面会断除对它的实执,一方面就会诚信因果不虚的道理,在颂词当中都是体现得非常明确。学习这些颂词对我们修行是非常大的作用。这个方面从世间方面来讲。

 

后两句“此理若真实,应皆无愚痴。”那么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或者从获得解脱的角度来讲,一切众生早就应该解脱了。为什么这样讲?从愚痴做比喻,愚痴有时候说是无明,愚痴或者无明是产生众生流转最根本的因,如果承许愚痴断掉之后,就可以马上获得解脱了。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如果无常马上断灭的话,那么愚痴早就应该断灭了,愚痴断灭之后,众生不可能再流转轮回,所以早就应该无勤当中获得解脱。就是因为无明愚痴,它也是观待不知外境,不知诸法真实体性的对境而产生的,既然有这样一种对境,它自己来讲也是刹那生灭的体性,完全没有一个实有存在的体性。或者前面那种推理的方法推的时候,愚痴本体也是刹那生灭,不可能安住不动的。所以如果这样的话,一切众生都应该没有愚痴,早就应该解脱了。这个方面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绝对不可能成立的。

 

还有很多很多无边的过失,只要承许有安住,只要不承许刹那生灭,很多过失都会出现,如下雨一样不可避免。

 

所以就了解佛教当中所抉择的诸法无常,不仅仅是粗大的法无常,而且从最微细的角度来讲,绝对就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刹那生灭的。有很多这样的观察的方法的。这是第一个科判的内容。

 

辛二、有我亦不应为流转还灭的因:

 

在外道的观点来讲,他就承许常有的我,常有的我在轮回当中指挥一切万法,然后产生种种六道轮回、还灭、解脱等等,都是因为常我的力量显现的。实际上如果承许常我的话,就根本不可能有流转、还灭的过程,绝对是没办法安立的。要从详细的理论上去观察,否则单单是说一下,别人不一定信服,或者单单讲一下结果,对修行人相续当中不一定马上产生一个很殊胜的见解,所以必须要从理论上进行抉择,从理论上决策好之后,自己相续中的疑惑才会从根本上打消。

 

设有所执我,现见色等行,

唯从他缘生,从他缘住灭。

 

“设有所执我,现见色等行”,如果说你认为你自己有一个所执着的常我,这个常我就是生起一切轮回和获得解脱的根本因,“设有所执我”应该包括这些含义,也就是说如果有个所执我,它成为本轮回和还灭的因的话,那么就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现见色等行,唯从他缘生,从他缘住灭”,就是说现在我们能够现见一切色声香味触等等一切诸行,一切诸行所造作的过程都是从他缘产生的,从他缘住、从他缘灭的,根本没有一个常有的我在里面指挥,在里面自在的生起一切一切的万法,这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

 

那如果你认为有一个常有的我存在,然后它在造作一切万法,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观察,如果说它有一个常用的我存在的话,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存在,就必定有它的作用。我们就是说,它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常有的我实有不变的东西,它做了什么事情安立它是常有的,或者实有的,它真的有体性呢?它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

 

我们问的时候,实际上观察的时候,根本没做任何事情。他们说有做的事情,比如说我了解了这个外境,或者现在我做了很多事情,这方面怎么不是它的作用呢?我们说根本不是它的作用,为什么不是它的作用?比如说生起眼识,是谁的作用?是观待外境、自己的眼根、自己的心识这三种因缘和合的时候,眼识产生了。像这样观察的时候,你的常我根本没有产生任何作用。听声音的时候也是同样的,产生一切万法的时候,它的作用都是通过内六处、外六处产生一切法的,所以这个常我在里面没有发生作用,绝对没有任何作用可以产生。既然没有任何作用可以产生,那么你的常我就没有做任何事情,所以不可能安立它是实有法的。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做观察的。

 

或者我们可以说在轮回当中的一切万法,你认为是一种常有的我所产生的,但是我们现量观察的时候,现量见到一切万法是从他缘而产生、他缘住灭。比如说讲义当中讲到生贪心的时候,你必须要观待一个外境,悦意的对境现前的时候,你去贪着他,这时生起贪欲心;生嗔恨心也是同样观待嗔恨心的对境;种芽产生的时候,也是要经过它的种子、水土等等产生的,所以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常我在轮回中所作的一切万法,一切的事情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完全没有体现出你的常我在里面做了什么事情,所以说一切诸法可以说是从他缘而产生的。

 

然后住的时候,也是缘没有灭之前这个叫住,真实的住是没有的,一个常住不灭的安住是没有的。名言当中安立的安住是什么呢?安住是缘还没有尽的时候,这个状态就叫做住。

 

灭是什么?灭是因缘尽的时候叫灭。

 

一切法有生住灭,完全都是观待于他缘,因缘聚集的时候就生了,因缘还没有灭叫做住,因缘一灭就叫做尽。我们可以观察生住灭的过程,完全都是观待因缘的。

 

我们再从另外角度讲,如果你说不观待任何因缘就可以产生,通过你的常我产生,这个时候就不可能有一切万法的产生,一切都不需要因缘,这个时候常我造作就够了。但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事情,完全靠因缘产生。所以从这方面去观察的时候,常我不可能作为这个生起万法的因缘,所以这一切都必须要观待种种的法,所以说没有一个常有的我真实存在的,绝对是没有一个常有的我作为生起万法的因。

 

所以这个地方就观察到了,既然轮回当中的一切法不是常有所造作的,要获得解脱也绝对不观待常我。如果观待常我,因为常我是有自在的法,它可以任运地产生轮回,任运地产生解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每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他的想法是什么呢?每一个众生绝对不想受丝毫的痛苦,想长久地享受安乐,如果说有一个常我在里面,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制造一切万法,那么这个常我应该时时刻刻地都造一些好东西给我们享受,不可能造一些痛苦给我们受,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情。

 

因为常我有能力,首先观察常我有能力,而且常我一方面是产生一切万法的因,每一个众生相续的心态都想要享受安乐,不想要痛苦,所以通过这样几种因素去观察的时候,绝对常我应该恒时造快乐的东西,造悦意的东西给我们享受,不可能造丝毫的痛苦,但是实际现象是,好的东西总是很快就消失了,而痛苦就跟随众生,一直就没办法离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常我也绝对不是一个自在的造作万法的因。

 

或者说如果常我是一切流转和还灭的因,那么众生早就想获得解脱,比如说外道,他在没有发心入道之前,假如他不知道常我是流转和还灭的因的话,他进入外道的宗派,受到外道宗派训练的时候,从那一刹那起他就了解到实际上一切轮回都是常我造作的,而一切解脱也是常我造作的,在了解这个观点的那一刹那他马上就应该获得解脱,常我就是造解脱因的缘故。所以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外道就不需要去长时去苦行了,五火焚身也好、跳崖也好,或者学习牛狗的禁行也好,全部没有必要,无有勤做就可以解脱,但是根本不可能事情,因此这样观察的时候,你的常我就绝对不可能安立成流转和还灭的因,从这个方面进行破斥的。

 

辛三、能生所生法唯是无常:

 

下面讲第三个科判的内容,能生所生法都是无常的体性。可以说在轮回当中一切万法显现都是一种能生所生的过程。能生的就是它的因缘,所生的是它的果,所以说一切万法离不开因果,离不开能生所生的关系,既然承许一切万法都是能生所生,那么就不可能成为常有,那绝对是无常的法,这个颂词主要讲这个问题。

 

如缘成芽等,缘成种等生,

故无常诸法,皆无常所起。

 

这个就不一定要破除外道的观点,就是让我们修行者了解轮回当中的一切能生所生的法,只要有能生所生的关系,全部都是无常的体性。既然是无常的体性,它就不会安住不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缘这样的一种的见解再观察为什么有生灭无常呢?就是因为一切诸法无自性的缘故,是空性的缘故,它才有这样无常的变化。如果不是空性的,不会有无常,应该是常有的。这方面的话,从直接上讲好像是讲无常,但实际上从究竟上来讲,应该趣入到空性的境界当中去。

 

比如说在世间上所看到的一切法,“如缘成芽等”,通过这种各样的因缘聚合之后,种子就会显现芽、果等等,所以说一切都是从因缘产生的,它的种子、水土等等是能产生的因,然后芽等就是所生的果。

 

“缘成种等生”,既然种子可以产生芽,种子是否是独立自主,自由自在的可以显现的呢?这个种子也不是的,种子从哪里来的呢?种子是在秋天的时候,果实成熟之后,从果实的因当中产生种子,又从种子作为因又产生它的苗芽,又从它的根茎叶等产生种子,所以这一切都成了能生所生的关系。

 

这个地方是从种芽的角度进行观察的,实际上轮回中的一切万法都没办法离开能生、所生,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有因缘才可以产生,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前面反复讲到了,因此说,既然一切万法都是因缘产生的话,那么就绝对不可能是常有的法。

 

“故无常诸法,皆无常所起。”所以说一切无常的万法,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接触到的、能够想到的这一切法,可以说都是一种无常体性的法,它的因是什么呢?它绝对是“无常所起”的。

 

我们的观察一切诸法都是因缘产生的时候,比如说只要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想到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因缘产生的。我们就会想到石女儿在脑海当中可以显现出来,虚空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可以显现出来,它们根本就没有,既然没有,那它们的因缘是什么?有时候关系到脑海当中的事情的时候,意识的对境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好思维了,但是这个方面也不是什么不好思维的,为什么这样讲?在你的脑海当中显现石女儿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说脑海当中显现一个它的总相,男的或者女的,这时就显现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印象通过什么来的呢?我们说是自己的意识里存在的,有时候看到众生的种种形象的时候,假设一个众生就是石女儿在自己脑海当中显现了,通过时间迁变,种种因缘在自己脑海当中显现石女儿的形象,那么这个石女儿的形象在自己脑海中显现的时候,是不是常有的?绝对不是常有的,因为它毕竟刚开始时没有,最后自己因缘、意识、想法聚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然后自己的分别念一转移的时候,马上变成其他的法了,所以说它根本就没有。

 

或者虚空也是同样的,虚空在自己脑海中显现的时候,认为这个是虚空,这个是蓝色的天空,这时也观待自己的意识,观待自己所看到的什么都没有的对境等等,很多很多因缘和合的时候,就自己脑海中显现出来,所以说这个方面也是一种无常的体性。所以只要是自己见到、听闻到、想到的这一切都是无常的。

 

乃至于自己脑海当中所缘的法性、如来藏光明,也就是说在自己脑海中显现的时候,它并不是如来藏的自相,在这样的过程当中的时候,还是依靠因缘产生的,缘宣讲如来藏的经典,或者宣讲法性的经典这些因缘,再加上自己的如理思维等等,各种因缘和合的时候,修法的时候,缘空性修法,在自己的脑海当中显现这些法也是无常的体性。

 

胜义当中没有一个能思所思,能想所想,能缘所缘,种种分别都寂灭了,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在讨论之列了。既然在世俗当中说这些法的时候,可以说只要能够想到的一切法,全部都是无常的。

 

“故无常诸法,皆无常所起。”所以说要产生一个无常诸法的果,毕竟它因全都是无常的,不可能有一个常有的因,产生一个无常果。比如说大自在天作为因,然后产生轮回的显现,或者无常的因显现一种常有的果,完全也是不可能。比如说前面讲到这个本来是无我,但是最后产生的一个常有我的解脱者等等,都是不可能的。常有的因更不可能产生常有的果,因为两者都是不变化的,两者都是不需要观待他缘的,所以说因果都不能安立。

 

这样三种理论没办法成立的时候,只有成立第四品,无常法产生无常法。这样绝对是符合诸法名言实相的,像这样的道理必须要好好思维。

 

辛四、略示名言中离断常的规则:

 

名言当中,万法在产生的时候,是不是完全常住不灭,或者说生的时候马上断掉呢?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讲?就是因为缘起的缘故,缘起是非常非常奥秘的,缘起的体性一般凡夫众生绝对没办法思维的。单单是佛陀,佛陀在证悟的时候证悟了一切诸法缘起的道理,证悟了缘起的道理之后,给众生宣讲这个问题,让众生了解到一切诸法是因缘产生的法,缘起性空、现而无自性的道理,缘这个方面去作意、去修行可以获得解脱。

 

这方面在佛法来讲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了。我们平时虽然了解一切都是因缘生,因为在所有的佛经、论典当中,平时大德开示当中都提到一切都是因缘生的,佛教就是因缘产生法,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因缘产生?到底是常还是断的体性?真正如理作意,好好分析的人不多。只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了解一切诸法空性,在空性当中,显现法不灭的道理,现空无二的道理,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了。

 

以法从缘生,故体而无断;

以法从缘灭,故体亦非常。

 

首先讲到非常非断的道理,有时候我们说,缘起产生的道理是不是在抉择胜义谛呢?不一定是胜义谛当中讲的,科判当中讲得很清楚,名言当中的一切法都是离开常断的体性,所以从科判的意义来了解的时候,它的重点落到了名言谛的法。但从了解名言谛的法非常非断,从这个地方入手,又可以了解胜义当中空性的体性。

 

所以这样就可以知道,一切诸法是不是断呢?根本没有断,一个法在安住一段时间之后,它没有了,它消失了,这时候是不是断灭?按照有些外道的观点来讲,它就是断灭了,比如说一个人死了,永远不会再有了,就断灭了。这个方面实际上是不成立断灭的过失,为什么不成立断灭的过失?就是因为诸法是因缘产生的缘故,所以它的本体来讲根本没有断灭的过失,就是因为因缘和合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如果真正它的本体断灭,不管积累任何万亿的因缘,它也绝对不会产生的,因为它彻底断掉了,它的本体本来就是一种断灭的体性的话,那么绝对积聚一万个因缘、一亿个因缘不可能再产生。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切法刚开始的时候,它是没有的,然后通过因缘聚集之后它产生了,就是因为通过因缘聚集可以产生,所以一切诸法的本体不可能是断灭的,如果是断灭的话,聚集因缘也不可能产生。所以说这个颂词讲得很清楚的,“以法从缘生,故体而无断”,所以不可能成立断灭。

 

有些人认为一切诸法是常有不灭的体性,实际上世俗当中的法,只要是显现的法就不可能不灭。为什么这样讲?“以法从缘灭,故体亦非常。”就是因为诸法因缘灭了之后,它的本体就不可能再常住,所以说因缘灭了之后,这个法的本体就消失了。

 

很多众生在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就容易落入边执当中,或者认为这个东西在显现的时候就是常有的,或者就认为这个东西灭了之后永远就没有了,这方面是很容易出现的过失,但实际上就是因缘和合的缘故,缘起和合产生万法,所以一切缘起显现的法,它的本体就是离开常和断的,就是因为因缘聚合的时候会产生,因缘息的时候它会灭,所以说它观待因缘,观待因缘就绝对离开常和断,所以说这方面是没有这样的过失。  

 

还有常和断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是常?什么是断?是不是我们抉择空性的时候成了断?根本不是这样的。龙树菩萨《中论》当中常和断定义很清楚。什么是断见?先有而现在没有,就是说一切诸法刚开始时,有一个自相的实体,它是实有存在的,刚开始时有个实有法的体性成立存在,最后它断掉了,这时叫断见、断灭。常是什么?常就是一切诸法的本体刚开始有,现在也有,永远不会改变的,就是常。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诸法,名言谛的诸法是不是这样子的,绝对不是的。一切诸法从产生的时候,也是因缘聚合产生的,因缘聚合的一切法本体就是空性,所以没有常的过失。有没有断的过失?有时候常边不容易执着,对佛教修行人来讲,常的方面不容易有,因为现量见到很多法不停的变化,所以认为是无常的。

 

但是很多时候认为是断灭的,灭了之后就没有了,像这样会不会有断灭的过失?没有的。断灭的过失前面讲的很清楚,它的体性是先有而现在没有,那么我们有时候就想,一切诸法不是以前有现在没有吗?并不是这样的,一切诸法本来就是没有的,只不过因缘聚合有妄现而已,显现一个影像而已,实际上是根本没有。

 

比如做梦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梦境当中所显现的这些法本身就是没有的,我们刚睡下去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大象、老虎的显现,睡下去之后开始做梦了,这个时候脑海开始显现很多老虎大象,这时是不是它真实存在呢?根本没有真实存在,确实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本体是没有,只不过因缘和合时候的妄现而已,现而无自性而已,所以最后一醒来这一切都没有了,消失了。那么这就根本不符合于先有本体,后面断灭,断见的体相。

 

这样了解之后就知道,我们现在抉择空性也是同样的,我们面前显现很多很多法,通过理论把它抉择了,然后知道它是空性的,这是不是断见呢?绝对不成断见,就是因为这个法本身就没有,我们面前显现的这些法都是一种妄现而已,它的体性来讲本来就是空性的。现在我们抉择的这个空性见就是找到它自己的本体。它的本体是什么?它本体也是空性的,所以得到了空性的见解去修行、去证悟,绝对没有成为断见的过失。

 

所以这方面就了解因缘产生的法绝对就离开常断。这样就了解到的一切诸法,生死和轮回的体性,绝对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正在显现的同时,根本没有稍许的自性存在。

 

所以这个时候讲破我品,破我品实际上主要的核心就是讲到了解脱的本体到底有我、无我的关键问题,所以实际上在生死的时候也是没有我,在涅槃的时候也是没有我。生死涅槃二者来讲,都是没有丝毫体性,只不过观待面前显现的种种法而已,观待显现法的时候有生灭、有生死,有涅槃,实际上二者都是纤毫没有自性的,从这个方面应该进行详细的思维。

 

今天就讲到这里。

 

 

 

 

 


 

 

【ZCKB】《中论》对应讲记 0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次传讲《中论》所依的颂词,大部分是依照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因为大师的译本非常可靠,也很流畅;但少部分与藏文版本差别较大的颂词也做了改动,这是因为我讲解本论所依靠的注释、讲义绝大部分是藏文,并且我的传承也来自藏文体系。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重新译过的颂词非常符合藏文版本。

本论的藏文版本是经过两次翻译形成的,首先由龙幢译师译成藏文,后来又经日称译师修订、校改。值得一提的是,藏地古代译经场的规模非常庞大,翻译的规程也非常严格:首先由印度的班智达传讲,然后再由译师翻译并校改,最后还要由班智达审阅通过,其中还有许多严密的细节,以这种严格的方式确保了译本的准确和完美。

 

乙二、(译礼句):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藏传佛教对每一部印度的经典、论典进行翻译时都有译礼,这个传统来自于国王赤热巴巾的规定。本论属于论藏,所以顶礼的是文殊菩萨。以此可以遣除翻译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使整个翻译善始善终、究竟圆满。

 

译师顶礼文殊菩萨以求加持,我们也不应忘记前辈译师们的恩德。若非鸠摩罗什大师、日称译师等大译师们的恩德,因语言隔阂,我们这些后学根本无缘得见如是殊胜的佛经论典。因此,我们也应当对这些汉藏译师们恭敬顶礼。

 

此外,在论名中保留梵文音译也有殊胜必要。因为贤劫千佛全部是用梵语转法轮,所以保留梵文名称可以在读者的相续中播下梵文种子,以此与千佛结下因缘;保留梵文名称也可以表明本论来源清净,在古印度造任何论典都非常严格,要由诸大班智达审察之后才能流通,所以能够通过的论典绝对可靠;并且,有了梵文名称还可以让我们忆念作者与译者的恩德。由于具有以上三种必要,才保留了梵文音译。

 

甲二(论义)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一、(宣说见解而顶礼)分二:一、宣说中观见解;二、顶礼宣说者。

 

丙一、(宣说中观见解):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灭,不是常有亦非断灭,不是一体亦非异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一般印度论师在论首都会有顶礼句,在论末也会有忆念恩德的顶礼句。龙猛菩萨即以前两偈顶礼世尊。此偈开显了佛陀所证所讲的缘起空性之理,虽仅短短四句,但已圆满涵摄《中论》的全部内容。

 

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缘起空性之后,于《般若经》等众多经典中再再宣说了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的实相。然而佛经浩如烟海,佛语深邃幽隐,薄地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其真义。悯于众生的愚痴蒙昧,龙猛菩萨撰著了《中论》为主的诸多论典,以理证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

 

虽然中观宗开显了胜义实相,但并未遮破名言中的假立显现。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没有破显现的中观宗。针对名言中的假立法,我们可以说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而,这毕竟是假立、是名言,并非真实。但众生对此并不了知,认为生灭、来去等八边真实存在,于是在轮回中流转不息。为了遣除众生的实执,寂灭有情的轮回,中观宗才以胜义理论遮破八边。

 

生灭、来去等八边戏论是由迷乱分别造成的,迷乱分别的根源就是执著,而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都存在着遍计执著和俱生执著。所谓遍计执著,就是因受外道论典的影响而形成的执著。如唯物论等西方科学理论,大自在天、帝释天等外物创造世间的学说,这些邪说使人们的相续受到染污,由此产生了遍计执著。所谓俱生执著,就是六道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由于它从无始以来串习至今,所以比遍计执著坚固得多。

 

有了这两种执著就有了迷乱分别,有了迷乱分别就有了八边戏论,有了八边戏论则众生永远不能见到万法真相从而流转生死。为了让众生了达实相、息灭轮回,龙猛菩萨开篇即以总说的方式宣说了诸法远离八边戏论的真实义。

 

“不生亦不灭”:不管是佛陀还是后来的高僧大德,在一切如实通达缘起空性者的根本智面前,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灭,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没有真实本体。

 

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中,这一句是“不生”在前,“不灭”在后。波罗颇蜜多罗(智识)译师所译的《般若灯论释》中是“不灭亦不起”。而在藏文《中论》的译本中,这一句译为“不灭亦不生”。对于“不灭亦不生”,果仁巴大师解释说:诸法之灭若不存在,其生亦不可成立。意思是,有了诸法的灭就一定有它的生,如果遮破了灭,生也就遮破了。可见,以“不灭亦不生”同样可以开显离戏大空性。所以,不论是“不生亦不灭”,还是“不灭亦不生”,两种译文的意义并不相违,都是合理的。

 

“不常亦不断”:众生认为有常有断:已有的法恒时存在,这是常;已有的法变成没有,这是断。然而诸法无生的缘故不会有一个实有的法存在,所以不常;没有实有的法存在就不会有它的灭,所以不断。

 

“不一亦不异”:如果诸法以自性而存在,则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异体。然而诸法无生的缘故并无自性存在,所以不会成为一体;没有一体,异体也不可能成立。另外,如果观察事物的本体,任何法都由支分组成,这样分析至微尘、刹那都无实体可得;实有的一体不存在,多体也就无法安立。所以,任何法都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

 

“不来亦不去”:一切法并非从他处而来,也不往何处而去。虽然众生认为色、心诸法皆有来去,然而诸法无生无灭的缘故,哪里会有真实的来去呢?

 

世人有各种各样的执著:有、无、是、非、好、坏……既然有这么多执著,那为何只离八边就是实相呢?因为,众生的边戏执著虽有成千上万,但以生灭等八边完全可以涵摄无余。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也讲:所有戏论都可以包括于八边,除了八边之外没有必要再作安立。因此离八边就是离一切边。

 

远离八边的次第是根据内道、外道、世间人的次第安立的。内道有实宗多执著生灭二边,故以不生不灭破除;外道多执常断二边,故以不常不断破除;世间人多执一异、来去四边,故以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破除。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安立。

 

对于离八边,内道各宗有不同的解释。小乘有部、经部讲离八边,只抉择到人无我空性,而保留了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大乘随理唯识宗讲离八边,只抉择到人无我和相似的法无我空性,而保留了成实的依他起识;中观自续派讲离八边,只抉择到单空,而保留了名言中的生灭等。

 

以上各宗虽然从下到上从不同的高度抉择了离八边,但这些宗派最终都有或粗或细的执著,所以谁也没有真正抉择到诸法的本体。诸法的本体是大空性,并不存在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以及成实的心识,也不是单空。这样的大空性,只有中观应成派能抉择,针对上根的所化众生,应成派以遮除八边的方式直接宣说了大空性的本体。

 

学习《中论》的目的就是要抉择诸法的实相,要抉择诸法实相必须要跟随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如果只建立无遮单空,那本论的直接内容就成了世俗谛,这样的话,就与佛陀宣说般若、龙猛菩萨诠释般若的究竟意趣不相符。至于本论之究竟意趣,则如《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所言:“此论则以‘缘起而生之真如性,远离八边戏之实相,息灭一切戏论’作为其所诠内容。”

 

一切诸法的实相是离于八边的大空性,这就是释迦如来所宣说的般若教义的甚深内涵。对此教义,若非龙猛菩萨的理证开显,我们就无法真实趋入。如同大海中虽伏藏有如意宝,但如果没有具能力的商主去取宝,人们就无法享用。同样,如果没有龙猛师徒的胜义理证,一般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后学者,就根本无法趋入如意宝般的般若义理。

 

丙二、(顶礼宣说者):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佛陀能够宣说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又能善巧寂灭能诠所诠等一切戏论。我(龙猛菩萨)向佛陀三门恭敬地顶礼,因为佛陀所说的缘起空性之理是一切学说中的第一。

 

在世出世间的一切学说中,佛陀所宣说的缘起性空最为第一,其他任何学说都无法企及。佛陀通达世间所有学问和技艺,这已远非常人所能及,而尤为不共的是佛陀了达名言诸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是如梦如幻的缘起假相,其本性为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且以大悲心宣说了这种真理。而这种真理也唯有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才能宣说。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尽管有五花八门的外道思想以及各种各样的学术观点,但它们都无法触及万法的真相。唯有佛陀的缘起性空学说究竟圆满,它真正宣说了诸法实相,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推翻的。

 

古印度有许多外道,如数论外道、胜论外道、裸体外道、顺世外道、密行外道等,他们有的认为因果不存在,有的以天堂为究竟的解脱处,有的以大自在天等天尊为皈依处……这样的邪见导致了种种邪行:或者根本不取舍因果,或者以血肉供养天尊……这些外道的观点在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中有介绍和破斥。虽然外道也希求解脱,但是他们的见解和行为都落于偏执,并不符合中道,无法解脱。而作为已入内道的修行人,相续中是否存在外道的习气也不好说,所以,如果在了知外道的观点后对其破斥则不会误入歧途。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内道修行人通达外道的一些基本观点也有必要。

 

现在汉藏两地同样都有许多外道邪说,虽然这些邪说也自称要引导人们趋入解脱,但观察其理论之后则会发现:像佛教那样如理如实宣说万法本性的一个也没有。没有缘起性空的正说哪里会有解脱?

 

或许有人会问:现代科学不是可以解释一切吗?其实,现代科学只是暂时、片面地解释了一些显现法的道理,对于诸法空性之理,一点边也没沾上。虽然现代学者各自建立了庞大的学术体系,也有许多研究成果,但这些根本不及佛陀智慧的一分。

 

据说有些科学家也在研究佛法,并且试图用实验和推理来解释空性。最近就有位道友对我说:“堪布,有个好消息!现在的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接近佛法的空性了,以前人们认为分子、电子、夸克以及更微细的法存在,但现在已经能够证明它们不存在了!”不存在就是空性,就是佛法了吗?不是这样的!我总是在想:没有佛法的见解和修持,只是以世间的方式来推测,这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的奥义。如果依靠佛法的见解来研究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则很有可能因此而通达万法的真理。而只是依靠量子力学来抉择般若空性,就像木匠用他的锯子来锯钢铁一般,有很大的困难。其实他们的理论只是说明夸克等不存在而已,除此以外,哪里有更深入的力量来抉择空性呢?缘起显现的同时却是空性,空性的同时却能从中显现缘起,这样的道理只有依龙猛菩萨的理证才能抉择。单单依靠相对论、物理、化学等世间理论,再聪明的人也不行。

 

我们还应知道,自古以来世人建立了很多学说,但是前人的学说总是很快就被后人推翻,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这种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唯有释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年前所宣说的真理始终屹然不动,谁人能破得了半句?因此,我们应对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生起坚定的信心,应该像龙猛菩萨那样毕恭毕敬地向佛陀顶礼。

 

以上两个偈颂宣说了远离八边的实相,并对宣说如是实相的佛陀作了顶礼。作为后学者应经常念诵这两个偈颂,这不仅可以忆念佛陀和龙猛菩萨的恩德,还可以作为对他们的祈祷,以期通达中观的道理。

 

藏地历来就非常重视这两颂,在念诵《般若经》时首先要念这两颂,以此顶礼佛陀并祈祷生起般若空性的证悟,而在藏传佛教的《心经回遮仪轨》中也有这两颂。创立断法的玛吉拉准空行母说:这两颂不仅是赞叹、顶礼佛陀的偈文,也是非常殊胜的降伏法。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乙二、译礼句: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意即顶礼宣示诸法真实胜义实相之智慧本尊文殊师利童子。

 

前译派的译师在翻译此论时,为了消除违缘,首先如此顶礼。

 

甲二(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一、顶礼句: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在如实证达缘起性的圣者根本智慧前,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灭;本性连续不断,却非恒常而住;既不从他处来,亦不往他处去;既非不同之异体,亦非相同之一体。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圆满正等觉佛陀所宣说的,寂灭一切能说所说、法相19名相等边戏,超离心与心所、能知所知等名言,息灭生老等众多灾难之立宗,为一切诸说之最上首。所以,作者于此首先恭敬顶礼能阐演如此甚深妙义之佛陀。

 

以此偈亦宣说了必要、关联等四法。

 

内容:虽然某些人认为“仅仅息灭八边戏之无遮为此论的内容,若以无生、无灭等具八种特点之缘起法为此论之所诠,则该论的直接内容将成为世俗谛”,但此论则以“缘起而生之真如性,远离八边戏之实相,息灭一切戏论”作为其所诠内容;

 

必要:依此论所阐释的道理极易通达; 必要之必要:即论述寂灭之无住涅槃;

 

关联:即必要与论典乃方便及方便生的关系。

 

【19】 法相:也即性相。实有三法全具备者,为诸法性相。如能托屋梁是柱之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