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讲记:【讲记】《缘起赞》06

 

讲解:

答疑: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缘起赞》。

 

《缘起赞》是文殊师利菩萨化现的宗喀巴大师造的一部很殊胜的短小论典。论典的主题是赞叹佛陀,赞叹的方式很特别,即通过佛陀证悟宣说了缘起之道,安立为佛法最不共的特点,这种方式和其他的赞叹不一样。其他可能是从佛陀发心、积累资粮、相好庄严、悲心等方面来赞叹,都是佛陀这类的功德。佛陀成佛最主要的道就 是缘起性空,佛陀成佛时证悟的就是一切万法的缘起性空之道,成佛之后也是围绕缘起性空之道如是的进行安立宣说。缘起性空之道也 是佛弟子修学的内容中最为殊胜、不共、了义的成就之道,是一个 至关重要的教义。本论是以缘起来赞佛叫做《缘起赞》,也可以理 解为对缘起本身的赞叹。

 

不仅一般的世间人讲缘起,在佛教的不同场合中也讲缘起。我们学习了《缘起赞》中的缘起,平时也看到小乘、唯识教义中讲到的缘起,有时我们难免会有一些困惑,为什么小乘等宗派没有证悟缘起性空,他们教义当中不是也有这种教义吗?因为在佛法当中, 很多同样的词句在不同的场合中体现出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也有一个很好的窍诀,对很多相同的词句做出正确的判定,分析它的场合非常重要。我们要看这个词句出现在初转法轮、二转法轮,还是三转法轮的场合当中, 不同场合所要表达的意义不一样,把这个分析清楚对于我们学习佛法,掌握正确的所诠义是一个很殊胜的方便,也是理解法义的窍诀。

 

为什么缘起这么重要呢?上堂课我们讲了缘起性空可以遣除一 切的增益和损减。增益和损减是不符合自性的。增益或者损减的观点、修行方式,或者最后的结果等等,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本来没有认为它有叫增益, 本来存在认为它不存在叫损减。世俗谛和胜义谛都会出现增益和损减的情况,如果没有如实了知世俗谛,缘世俗谛就会出现增益损减;如果没有如实了知胜义谛,缘胜义谛也会出现增益损减。

 

还有一种观点,虽然讲的时候分别安立增益和损减,但是究竟来讲,增益和损减都是属于增益。这是从哪方面讲呢?因为不管是增益还是损减都是分别心的状态之下的安立。而究竟的法性是什么?究竟的法性不是分别心,不管我们学中观,还是学如来藏,究竟的法性都是泯灭分别心的概念。无论安立增益还是损减,本质都是分别心,究竟的实相当中没有分别心。虽然暂时来讲有增益损减,但是究竟来讲所有的增益损减都可以叫做增益。因为分别心本来没有,就是一种虚妄的自性,所以我们在虚妄的自性上安立的增益、损减都是没有的。究竟来讲可以说离开了一切戏论,以及一切凡夫众生能够安立的状态。

 

因此在二转法轮当中,把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抉择为空性。我们如果执著为有,就说这个有是空的;执著为无,就说这个无是空的;我们说亦有亦无,就说亦有亦无是空的;我们说非有非无,就说非有非无也是空的。除了四边之外,再没有办法安立。你尽管安立,但是每个法都不存在。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可以执著什么呢?破掉有无之后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著,分别心本来不存在。我们破完之后,有不能执,无也不能执,到底让我们执什么? 不是把有无破掉之后,让我们再去执一个什么,就是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可执著的。

 

为什么不能执著?因为分别心的本性不存在,在究竟的实相空性、如来藏教义当中,本来就没有分别心,如果在二转法轮中,分别心显现时,远离四边八戏;如果在三转法轮如来藏教义中,分别心是客尘,这是蛇的状态,本来就没有。既然如此,我们以分别心安立的任何观点都可以叫增益,因为不符合实际情况,不符合本来离戏的状态。所以乃至于说我执著应成派、大空性、如来藏总可以吧?对不起,统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你是通过分别心安立的,不符合实际情况。

 

所以我们学习缘起性空,主要是打破增益损减,然后就会浮现出一种叫做实相的状态。

 

我们应该长时间地学习缘起性空,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多微妙的关联我们并不清楚,只是学了缘起性空怎么样,这个不存在那个不存在,其实很多修法和见修行果之间有微妙的联系,我们发现不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当我们学到后面的时候,前面一些该消化的概念消化了,很多问题搞清楚之后,最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打破增益损减和实相之间到底有什么样联系,我们这样观察学习对解脱到底有什么帮助,这方面的实相慢慢就会浮现出来。其实也意味着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各种各样听闻、讨论、考试,还有很多观修、念咒等等很多修行之后,粗粗细细的增益损减,慢慢不明显,开始消亡了。为什么呢?相应于实相的智慧逐渐开始浮现出来。这时不符合实相的增益损减当然不会存在了。

 

现在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感受这么多痛苦,就是因为不知道实相才产生了增益损减,所以这一切都是通过增益和损减出现的。一旦我们通过学习缘起性空,打破了增益损减,同时了知了实相。很多地方也讲过见缘起即见佛陀,如果真实地见到了缘起的本性就是见到了佛陀的法性。对我们来讲,如果能够了知缘起性空可以说见到了佛。这应该如何理解呢?刚开始我们打破了增益损减,知道万法的本性之后,这种相应于实相是以心来见,即只是在在我们意识面前见到了一个所谓的佛的总相。总相只是一个方向,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路标,还不是真实的目的地,但是很重要。因为我们在轮回当中折腾了那么久,学习佛法之后又在佛法的修学当中折腾了那么久,这个路标一直没有出现。现在不管怎么样,现在路标出来了,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大事件。我们跟随路标往下走,就能到达目的地。

 

虽然现在我们学习缘起性空、中观、如来藏等等,还只是在我们的第六意识、分别心面前浮现了一个所谓的实相状态,但这是一个路标,有了路标之后就有了方向。我们依靠这个方向,一方面不断地观修,一方面为了证悟它去积资净障,修了一段时间之后,所有的因缘圆满之后,就会见到佛,这就是真正的见缘起即见佛。不是现在我们 的意识去见了,那种见是无见而见。所有的分别心息灭了,这时的 实相现前,假名为见。这时我们见到缘起真性、无分别心的状态,就见到 了佛真实的法身。那时是无分别智,已经现前了实相。这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不是说可有可无的,它是本性。不见它就是不了知实相,它是轮回的根本。从开始怀疑、学修它,就开始慢慢趣向于实相的解脱了。

 

因此分了很多层次,很多前辈安住在这种状态了,还有一些已经相应了,还有一些正在观修、学习或者产生兴趣。不管怎么样,从某些角度来讲,我们并不需要那种意义上的羡慕,你看那些道友怎么怎么样,虽然我们也需要羡慕佛菩萨的境界,但是对我们而言,毕竟值遇到了这样的教法。出发的时间有前有后,有些走得早一点,现在已经到目的地了,我们出发得晚一点。不管出发早晚,还是别人已经处于什么状态当中,我们或许不可控制地会产生一些仰慕之情,这也不是不好的事情。关键是我们不能总是羡慕别人,他们是跟随这个法义修上去的,为什么我不行呢?我也可以。佛陀宣讲这些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这不是一个安慰,的确是可以。

 

关键是我们学的时候要生起信心,再为了达成目标来圆满它的因缘。因缘就是闻思修的次第。首先是听闻思维,有了定解之后就去修。修的时候有两种,一个是正所缘——缘起性空必须要去修;还有一个就是辅助的——积资净障必须要去做;还有比如在佛法当中,保持身语纯洁的是戒律,很多不能做的就不要做,要做的必须要做,这些也是一个助缘,其中如果哪一个因缘缺少了,不太完备,我们也会出现停滞不前,或者进展缓慢的状态。所有的这些放到这里来讲,都是缘起,哪怕你要证悟缘起性空,也必须要以缘起性空的因缘来修持,性空是一方面,缘起也是一方面。

 

缘起有很多,展开来讲大恩上师给我们传的很多修行要素都可以包含在内。当我们真正了知了这些高深的教法之后,再回头来看上师给我们传的教法,会知道没有哪一个法和我们证悟实相无关。不管是让我们学修四前行、五加行,还是学修菩提心、中观等等, 反正都和我们证悟实相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那时就对现在这些修法真实地重视起来。

 

如果现在我们通过自己的福德能够了知这一点,就要对于正在学的菩提心、加行尽量好好去做。当然刚开始就达到一个什么高度也不现实,华智仁波切造前行的时候,是把自己内心安住的境界写出来了,我们学第一遍就达到他老人家的状态是不可能的,或者我们学一遍《入行论》,就达到寂天菩萨的高度,也是不现实的。他们都是通过很长时间不断修炼之后才安住在这个状态的。虽然我们学一二次不可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但是尽己所能地精进也很重要。不管怎么样我要用很多时间学习,可能这个阶段只是消化概念,或者搞清楚几个术语、或者科判,只要我们努力下功夫都好。

 

刚开始我们可能还在科判丑一丑二之间关系中纠结,好像看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后面我们就会知道了,早期纠结这些文字其实对我们后期生起定解而言非常重要。虽然我们的智力有限,现在还看不到,但是因为佛菩萨们早就看到了,所以才让我们认认真真地去学。

 

有些道友可能不太重视,觉得没啥作用。他说:“学这些干什么呢?还不如打坐、念佛来得更加直接一点,我这是实修,你们就是 搞理论。”不管是怎么样,在我们早期的修行都是比较笨拙的,不知道从哪个地方着手,都觉得自己是在真修行,而且有时担心别人不 知道自己是一个修行者,还要故意从外在把自己搞得特别像修行者, 或者比较着重于外相。虽然这方面也重要,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佛法修行的义理和核心修行。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依教奉行,因为很多都是我们想出来的东西,而上师告诉我们的要这样做那样做我们就是听不进去。就像上堂课我们讲的一样,就像老年人教育青少年的时候,告诉他们你这样做不好,他们小时候 听不进去,当成耳边风,当他长大之后也会对他的子女这样说你应 该这样那样。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福德,就会知道重视上师的教言很重要,而不是说我觉得自己应该这样那样,如果你真正有福德,就会很重视上师的教言;如果自己的福德欠缺,可能会比较重视旁边的人怎么说、自己的分别念怎么想。但是身边的道友是不是像上师一样对佛法已经证悟了,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很多时候很容易受到旁边人的影响,而上师告诉你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我们听不进去,走了很多很多弯路,因此有福德的人真正来讲他比较重视上师的教言。

 

刚刚我们讲了这么多,初学者在修行过程中,真正来讲最好还是依教奉行是最保险的,而且依止的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善知识,所以刚开始择师非常重要。就像法王如意宝的心子等等,对于大恩上师他们给我们传的法义和本身的修证没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不管你的智慧好不好,依教奉行是初学者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以上讲了见缘起就见佛从这方面可以体现。

 

丁四、建立佛与佛法成为正量而摄义:

 

我们要建立佛陀和佛法成为正量,真实的佛陀是量士夫也是正量,佛法也是真实的正量。正量就是正确的意思,“量”在因明当中就是正确的心识,它是不欺惑的,具有不欺惑心识者叫做量士夫。佛具有最不欺惑的心识,佛陀的智慧是周遍圆满的遍智。然后佛法成为正量,因为这是量士夫讲出来的殊胜教义,本身可以引导我们产生正确心识的途径,所以叫做正法。我们可以通过缘起性空建立佛和佛法成为正量而摄义。

 

讲说之中缘起说,妙慧之中缘起慧,

犹如世间之君王,超胜绝伦唯您知。

 

这就是摄义了。“讲说之中缘起说”,在所有所讲的学说、道理当 中缘起性空最为殊胜。“妙慧之中缘起慧”,“妙”是殊胜、善妙的意思,在所有殊胜善妙的智慧当中,缘起性空的智慧最为殊胜。“犹如世间之君王”,就像在世间当中君王是很殊胜的一样,讲说之中的缘起说,妙慧之中的缘起慧,犹如世间的君王一样超胜绝伦,所有的学说、智慧当中,最超胜绝伦的就是缘起说和缘起慧。“唯您知”,缘起性空的智慧只是您证悟了,缘起性空的善说只是您宣说的,这时就知道佛陀非常超胜绝伦,或者对我们来讲意义重大。

 

世间当中有这样的说法,还有那样的说法,只要有人存在的地 方,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观点。在很多观点当中,有些人觉得世 间是美好的,值得去追求,然后说了很多炒股、发财、崛起的窍诀, 外道也有很多应该按照我们的宗义来修持,比如证悟一禅、二禅、 三禅、四禅的智慧,或者无色定的修行方式。世间还有很多暂时的 知识,告诉我们怎么认识四季等等,有些对我们来讲暂时有作用, 有些学说就是引导我们生起贪嗔痴。有些就是分析物体的成分,虽 然这方面不一定直接引发我们那种意义上的贪嗔痴,但是从最了义 的角度来讲,只要是分别心都是愚痴无明。有些学说是引导众生产 生贪欲、嗔恚、愚痴、傲慢、无明等等,有些对我们在世间生存有 一定的作用,有些没有作用;有些属于道德规范,应该做一个高尚 的人,就像中国传统思想当中,有一部分是告诉人们怎么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这些是符合缘起规律。虽然所有传统的东西不一定是精华,未必都正确,但是其中一部分也是符合于世间道的规范。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就会成为一个好人,如果整个社会都这样去做就会成为很好的社会,这是有作用的,我们不能一概说没用。

 

在这么多的学说当中,佛陀缘起性空的学说也可以归纳为缘起, 反正只要缘起就是性空的,这没有什么,有时我们重点分析缘起, 有时可能分析性空。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场合中讲的是缘起性空,即 便出现的是缘起两个字,也可以把缘起安立为缘起性空。

 

在所有世俗谛当中依缘而生,这样一种本性就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当中可以依缘而生,正在依缘而起的时候就是无自性的。而且一切万法本来如是,一切万法世俗谛、究竟胜义谛的本性本来如是,这是从作为一切万法的基进行安立的。

 

缘起性空也可以作为一种道。我们了解了缘起性空的本基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见解,缘起性空本身可以作为一种道。我们修持缘起和修持性空,就是一切万法本来是现空无二的离戏状态,为了能够现前它我们就要修道。

 

修道的时候,世俗的缘起是什么?就是我们要修四厌世心生起出离心,也要发菩提心、顶礼、积资净障等等,这些都是世间的缘起,是证悟实相的缘起之一,是符合于世间作意的身语修行。还有一种是空性,当我们发菩提心、积资净障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起就是空性。性空本身也作为一个证悟实相的缘起,刚刚我们也讲过。缘起性空可以作为一种道,而且这种道必须是缘起性空的道。假如你把缘起性空完全拆开了,就是大错特错了,拆开的人是没有理解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不可能拆开的,万法的实相就是这样你怎么拆得开呢?如果我们想用自己分别念硬生生地缘起和性空拆开,它不是真正的道。修行的时候,你只是认为念咒、顶礼等等外在的行为很重要,它不是空性的,没办法安住在空性当中,这种缘起不是真缘起,为什么呢?没有空性的缘起怎么叫缘起呢?已经不是缘起了,也不是证道的缘起。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所有的修法中只修空性,因为真正的空性和缘起是不可分的,所以这种空性不是空性,缘起也不是缘起。

 

真实来讲缘起和空性不可分离。修道也是这样,必须要同时具足缘 起,即平常我们讲的显现,还要具足无自性的空性,这两方面的定 解都要有。我们做顶礼的时候,也必须要引发空性的见解,在修这 些的时候永远不要和它的空性脱离,这才是真正的缘起。只有这种缘起才能够证悟实相,否则证悟不了。很多修行者已经意识到了,正在有意识地把空性和显现的缘起尝试着融合。不管他现在做的再怎么差, 也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正在做尝试。这样做下去,他的缘起会越 来越善妙。如果他真正把缘起性空的修法完完全全的无缝连接,能 够真实地圆融无碍的观修,那他证悟实相的所有因素可以说已经具 足了。

 

因此也不能只修空性,只要和证悟实相有关的,比如出离心、戒律、菩提心、积资净障的修法,所有与证悟实相有关的所有显现法都要一个不落的去具足,而且要修得非常纯熟。只有在这样的力量引导之下,才可以真实地靠近于实相,这些是证悟菩萨道的菩萨们给我们讲的。

 

在《入行论》、前行当中都给我们讲了怎样修行、作意的很多修法,每一个都是引导我们趣向于圣地的真实观修。修行的道归摄起来就是缘起性空。如果你把缘起和性空拆开之后,详细观察就会发现,四加行、五加行、六度都包含在缘起性空里面。如果你要证悟的话,这些没有一个可以真实缺少的。

 

缘起性空是一种道,也是一种果。为什么是果呢?最后证悟的就是缘起性空的本性。刚刚我们说了,通达缘起性空就遣除了增益损减这叫实相。当你最后完完全全通过修道远离了增益损减,就会现前缘起性空的实相。缘起性空既是本基,修道的时候不可缺少, 然后证悟的也是缘起性空的实相。

因为缘起和性空两方面都修得很圆满,所以获得的果当中,法身果无形无相,报身和化身相好功德圆满,智慧周遍一切,完全是因为缘起性空的修法达到了极致,这时圆满的法身、色身两种果才会真实地呈现出来,哪个阶段都没办法远离缘起。

 

讲说之中缘起说,犹如世间之君王,的的确确缘起就是世间的君王。妙慧之中缘起慧,妙慧有些是真实的,妙是善妙的意思,殊胜的智慧叫做妙慧。所谓的妙慧有的是比较殊胜的智慧,像有些世间人发现了原子等等,也是世间善妙的智慧,有些是出世间的善妙智慧,还有些是自以为是的善妙智慧。有些人觉得我的智慧很好, 根本不是善妙的智慧,这是自以为是的妙慧。不管是真的假的,世间的出世间的,在所有妙慧之中,缘起性空的智慧最殊胜,只有缘起性空的智慧才能了知万法的本性。

 

就拿我们以前经常讲的绳和蛇的比喻一样,缘起性空是如实照 见绳子的智慧,其他都是照见蛇的智慧。你的智慧再殊胜,眼中只 是看到了蛇,都是对蛇的眼睛、鳞甲等等做分别。这个蛇存在吗? 在黄昏把绳子看成了蛇,再怎么去分析,这种智慧能善妙到哪里去? 都是在蛇的客尘上在做分析,和绳子的本相没有关系。

 

而缘起的智慧就是真实遣除增益损减之后,完完全全的直达它的本性,蛇的本性就是绳子。而且就是在蛇显现的时候就是绳子,不是说蛇跑掉了之后,或者我们把蛇改造成绳子。是不是做成一条绳蛇,把蛇皮扒下来搓成绳子呢?都错了,不是这样的。这个绳蛇的比喻我们应该经常思维,有很多东西在里面。

 

真正来讲佛陀的智慧告诉我们,不是说单独有一个绳子,不是先无而后有,也不是和蛇分开的绳子,而是说这条蛇就是绳子。烦恼即菩提,现就是空,世俗就是胜义。缘起性空的智慧就是真正照见绳子的智慧,已经达到了它的实相,不是在蛇上面做很多的分析。

 

现在的很多智慧,包括学习佛法的人的智慧,如果没有真实了悟缘起性空,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在蛇的状态上做分析,还是怎么改变这条蛇,是给蛇找一款好的口红、戴一个眼镜,鳞甲涂成黄色红色,把他尾巴扎一个辫子等等,还是在这上面做努力。

 

当我们还没有真正了知缘起性空的时候,修行就是这样的。只是在世间,我们的身心上,在我们所看到的轮回法中做很多的调整,这也是慈诚罗珠堪布说我们经常在保养轮回的原因。

 

因为没有真实的了悟它的本性,我们还认为它的本性就是蛇,不知道蛇的本性其实是绳子,谁来告诉我们?我们能不能哪怕产生一丝的怀疑,这个蛇是不是绳子?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怀疑过。对于有些人来讲直至佛陀出现、对有些人来讲直至大恩上师的出现,才知道自己无始以来根深蒂固地执著的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这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幻相,只是一条绳子而已。对我们而言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想要把一切改造的更好,但其实是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所以我们要了知它的本性——能够照见缘起的智慧就是妙慧之中缘起慧,犹如世间的君王——要了知得非常清楚。为什么妙慧之中缘起慧如此超胜,犹如世间的君王一样呢?这个世间的君王不是在一个村子里、一个山头上,几十号人当中自封万王,手下的人这个是宰相,那个是大臣,不是这样自立山头的称帝。世间的君主是能够君临天下真正有福德智慧的君王。而缘起说、缘起慧犹如真实世间的大王,或者按照以前来讲统摄四大部洲的金轮王,就是这样超胜、无与伦比,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所以超胜绝伦。

 

这种缘起的智慧只有您才能真正知道,而且证悟了缘起性空之 后在佛弟子当中,如实地讲说了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是非常超胜的, 可以建立佛与佛法成为正量。为什么佛和佛法能够成为正量?因为 佛陀证悟的缘起性空智慧是妙慧之中的缘起慧,犹如世间的君王, 它是相应于万法实相的,而证悟之后讲出来的缘起说就是佛法。

 

缘起说是对应于科判当中的佛法,缘起慧对应佛。我们怎么把佛陀与佛法建立为正量呢?因为妙慧之中缘起慧犹如世间的君王,佛陀对万法的实相证悟了,这种了悟一切万法究竟实相的智慧,当然是非常超胜的,所以这是正量的智慧。证悟之后宣讲的缘起说,这种佛陀讲的法就是佛法,也称为正量。超胜绝伦唯您知,这就是建立佛和佛法的正量。

 

有时候我们不注意可能找不到对应的地方,搞不清这个科判说的正量到底怎么样去对应,其实可以这样对应。缘起慧是最超胜的正量。佛陀证悟缘起慧之后,宣讲了缘起性空的学说就是佛法,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完完全全产生这样的定解。

 

如果内心当中真实对于缘起性空产生了定解之后,皈依佛陀的信心不会变化,这不是从其他方面生起的信心,而是诚信佛陀完全照见了万法的实相然后对他产生了信心。我们也是因为佛法中的缘起性空和自己的本性、究竟解脱的道息息相关,所以对于佛法从这个侧面产生了信心。不是因为《缘起赞》的法本印得这么精美,纸是黄金的,字是琉璃的,所以我尊敬法宝。假如外道的典籍印得更加高档我们就转移了吗?

 

所以对于佛法产生信心,不是从其他方面,而是一定要对于佛法不共的核心,与我们解脱息息相关的方面产生真正不退转的信心。这时无论外在怎么变化,哪怕对于一张很破的纸上印的法义,内心也不会产生邪见。就像以前噶当派的修行者一样,虽然寺院很破旧,但是他们完完全全是在内心中实践法义,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修行主要是内心有没有法义,不在于外在,但是没有外在也不行。刚刚开始修行的人问:“我的寺院呢?”“没有寺院,随便坐这里 修行就可以。”“那下雨怎么办呢?”“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啊!”不能这样。有时没有也不行。有时需要寺院、道场,也需要袈裟、仪式,因为 凡夫人的心需要一个所依的地方,如果连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他 可能没办法进一步地证悟实相了。这些也需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怎么样对佛陀生起信心。虽然其他的相好庄严都需要,也是让我们生起信心的地方,但是佛陀最殊胜的了悟、安住万法究竟实相的智慧,我们了知了之后,这样的信心非常稳固。

 

真正来讲,如果在最核心的地方产生了信心绝对不会退失,即便是看到了不如法的情况,或者自己的修行,一个阶段进步,一个阶段退步,一个阶段原地踏步,不管怎么样,自己的信心也不会退失,这样的信心非常稳固,不是说自己的眼睛天天盯着一个感应, 虽然感应也能够激发我们修行的信心,但是感应不可能经常有,如果成了常态,我们就觉得没啥了不起了。很多众生都是为了寻找一种新奇的感觉,每天都是感应,没有了新奇,无法支撑你再往下走了。因为觉得这些太平常了,所以我们要发现内心究竟的实相,这才是极其重要的。

 

乙三(唯有佛教成为解脱者的津梁)分三:一、如来的一切经教皆为得涅槃之方便法;二、因而应当接受如来的一切教法; 三、作者因三种特法而对此生起欢喜心。

 

我们要知道,只有佛教能够成为解脱者的津梁。“津梁”就是一种方便,我们要获得解脱,必须要有一种途径。佛陀的教义会成为解脱者的津梁。如果我们按照佛陀的教义如是地实行,一定可以获得殊胜的解脱。

 

丙一、如来的一切经教皆为得涅槃之方便法:

 

佛陀所有的经教都是获得涅槃的方便,都是让我们获得涅槃的方便法。

 

您之所有诸教言,皆由缘起而悟入,

此亦为令趣涅槃,非成寂灭您非有。

 

这是讲到了佛陀您的所有教言都是由缘起而悟入的,“此亦”,这 个缘起也是为了让众生趣向于涅槃的境界,所以说“非成寂灭您非有”。佛陀所有的教言都是趣向于寂灭的,不能作为寂灭因缘的法,在您这里根本找不到。

 

佛陀出世就是为了让众生寂灭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趣入寂灭。佛陀出现于世间所讲解法义,有些直接是了义的,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藏等等,所针对的受众是上根利智者,他们可以直接领受法义趣入涅槃。因为他们能够接受缘起性空,所以只要一讲缘起性空,他马上可以悟入,所有分别念消失于法界,一下子就会成为圣者,这是直接的引导趣向于涅槃。

 

还有间接的,一部分弟子的根机没有完全成熟,直接给他讲缘起性空、如来藏接受不了,这时候,佛陀就会给他讲一些方便法引导他,虽然要让他究竟趣向于涅槃,但是暂时来讲无法直接接受。

 

 

应该怎么办呢?就是首先让他修无常、不净观等其他的修行。当他 修好之后,根机成熟了,无论今生来世,在娑婆世界或者极乐世界, 只要种下这个因缘之后,所有的方向都是引导他趣向于涅槃的。哪 怕是仅仅在佛法当中做一次皈依、守一条戒律、受一次八关斋戒, 都是趣向于解脱道的,这是间接的引入。他毕竟基础不怎么好,直 接让他去修了义的教法,他修不动,慢慢他的根机成熟了就可以趣 入。不管怎么样,佛陀所有的教言都是由缘起而悟入的。

 

由缘起而悟入有两种解释,第一,佛陀讲了这么多让众生解脱 的教言,都是由缘起而生。佛陀成佛是因为修了缘起,所以所有教 法的来源都是缘起的教义。第二,佛陀讲到的所有趣向于解脱的法, 都和缘起性空有关,不是胜义谛的本性有关,就和世俗谛的修行有 关。比如说世俗谛当中依缘而起,佛陀会讲,这个轮回是怎么形成 的?这就有缘起了,轮回的形成也是缘起。轮回由什么缘而起的?佛陀就告诉我们,轮回有三界六道,然后每一界的状态、痛苦是什么?一个个地给我们讲。

 

轮回的果由缘而起。以什么缘而起?佛陀说由集谛,就是由无明烦恼和不同差别的业为缘而起的。佛陀讲的如何流转也是缘起, 而且讲了哪个是主因、助缘,最根本的是什么?最根本的迷惑就是无明,然后流转下一世趣入哪一道的时候,投生的主因就是业。缘是烦恼滋润,如果只有业,没有烦恼的滋润也没办法成熟。比如我们要从人道转生天道,或者旁生道,到哪一道去主要是内心造了什么业决定的,然后这种业必须要有烦恼滋润,当然有烦恼肯定会有我执,只有烦恼无我执的情况是没有的。烦恼滋润之后才投生,这是依缘而起。

 

解脱也是缘起的,解脱果是依什么缘而起呢?依道谛的缘而起。 集谛当中有什么道谛就有什么对治法,如果集谛的主因是我执,道 谛的主因就是无我空性。如果内心的烦恼是投生轮回的因缘,就有息灭烦恼的法;如果有业,就有忏悔业的方法。反正集谛的因中有什么,道谛中就有相应对治法。

 

当我们以道谛的对治,把集谛灭尽之后,苦谛就灭了,这种状态叫做灭谛,这就是解脱了,这一切都是缘起。

 

比如你要修道,虽然出离心本身是获得寂灭的缘,但是在道谛 当中,出离心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果。你需要具足什么因缘才能生起 出离心、菩提心这种果呢?这时道谛中的某些因就变成果了,比如出离心的产生,必须要观修四厌世心;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观修四无量心、自他平等、自他相换、七重因果教授等等,或者为了生起菩提心而积资净障,这些因缘都要有,乃至于你的善心要生起来也是要因缘 的。如果发心听一次《入行论》,听课本身变成了一种果,也需要 各种因缘聚集。因为这些都是缘起而生起的,所以所有的教言都和 缘起性空有关,所有的法再怎么显现,本性也是空性的,也是和缘 起有关。所有和缘起有关的教义都是为令众生趣向于涅槃的。

 

为什么说此亦为令趣涅槃?刚刚我们讲了,这可以解读成道谛,所有的道谛都是为了趣入灭谛的,涅槃的因缘就是道谛,道谛本身 也是因缘。为什么有些人有道谛,有些人没有?这是由具不具有因缘而导致的。而最主要是能够趣向于涅槃的,道谛当中最主要的,还是相应于无自性。因为它本身就是无自性的,所以已经决定了所有道谛的要素当中,必须要有缘起性空的见解。这一切本来迷乱,如果要真实地去掉人我执和法我执,了知这一切本身是迷乱的,里面缺少了空性能行吗? 绝对不可能。

 

这么多的修法都很重要,每个缘起环环相扣,我们的修行不管世俗和胜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都需要,但是这里面最最重要的还是般若波罗蜜多。因为一切万法本性是迷乱的,本来不存在,想要了知这些必须要有空性慧,否则没办法。出离心、世俗菩提心都没办法了知无自性,了知无人我必须要人无我空性,了知无法我必须要法无我空性智慧,没有办法通过出离心了知人无我、法无我。

 

由此可知空性的智慧是最殊胜的,所以这里讲此亦为令趋涅槃,也是为了让众生趣向于究竟涅槃的。非成寂灭您非有,在佛陀的教义当中,不会成为寂灭法的助缘、不能获得涅槃的方便一个都没有。 所以科判当中说如来的一切经教皆为得涅槃之方便法,最后一句颂词就对应了科判。“您非有”就是说无法获得科判当中的涅槃或者寂灭的方便法,在您的教法当中完全找不到,每一个教义都和趣入涅槃有关。刚刚讲了,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反正都是跟随众生的实际情况。

 

可能在早年,你学了缘起性空,然后你到了中年、晚年就可以证悟;有可能是你在今生当中学了之后,要到下一世才证悟。不管时间长短,现在所学到的绝对和你的涅槃有关。

 

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会经常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即一历耳 根永为道种。佛陀的教法只要听过一次,就会成为证道的金刚种子, 永远不会变化。因为佛陀的发心、证道的过程都和缘起性空有关, 他证悟实相后宣讲所有的教法也和证悟缘起性空有关,所以谁接触、听闻、思维、观修了佛教的语言和文字都会成为涅槃的方便。如果你的因缘很重、非常殊胜,成就快;如果你的因缘很浅、不太深厚, 成就慢。这只是快慢而已,没有能不能解脱的问题,解脱是毋庸置 疑的,这不是讨论的范围。

 

此处讨论的,或者我们要关心的只是什么情况下成就快。如果 对于真正的法义做十法行很精进,每天中都能缘法义去观修,当然 成就就快了。如果串习得纯熟,成佛因缘成熟的也快;如果串习得 少也会解脱。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很少了,以前听说有些道友就是在 星期六学一下,其他时间完全不学。这样行不行?也行,但毕竟是少, 成熟的时间按常规来讲就会缓慢,除非你是一位上根利智、隐藏的 成就者,这类情况另当别论。我们讲的是一般的情况,按照一个星 期一堂课的速度,平常根本也不训练,虽然很慢,还是可以解脱。 现在纯粹一个星期只听一场课的人几乎没有,每天都有功课做,比如念诵祈祷文、做早晚课,每天应该尽量抽时间来串习,这对我

 

们来讲很重要。有的时候看不出什么收效,不管怎么样,只要一直串习,因缘积累得多。即便是不做更多,每天就念半个小时课诵, 一个星期当中周六听一次课,其他时间都在念咒,都有善法在修着还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还能够把佛法融入生活,不管行住坐卧, 都不离开正知正念、菩提心、空正见,那很快就能获得解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佛陀的经教都是有利益的。即便有些人根本不学习佛法,只是到了寺院当中,看到了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或者抄一遍《心经》《金刚经》,戴一个《般若摄颂》的挂件,都会种下解脱的善根,都和寂灭有关,不成寂灭的没有。你直接去缘,直接去修行就很快,间接地接触这些法义也可以成就。如果你还不满足间接的结缘,想来的更快点,还是应该认真地学习,真正把修行当成生活、当成工作、当成一个事情认真去做,这样可能更好一些。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抄经、礼拜、 听法的功德这么大?因为这些都和趣入寂灭、获得解脱有关,因为佛法都是缘起性空的,由缘起而悟入都可以趣向涅槃,所以不成为解脱方便的一个都没有,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丙二、因而应当接受如来的一切教法:

 

我们应该接受如来的一切教法。

 

奇哉您之此圣教,一经传至谁耳畔,

彼等普趋寂灭故,谁不敬受您正法?

 

通过前面的意义,我们就可以知道。宗大师说非常稀有,这和世间所有的知识、智慧不一样,永远没有这样和我们如此息息相关的教义出现。我们遇到般若教义之前,也许会认为这件事情、那一个人或者某个因缘的出现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真正来讲,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呢?弥勒菩萨在其他教言中也讲过,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就是实相,就是本性,此外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的。比如身体和心,这不是我们的,就是因缘和合之后暂时显现的状态,当你这一世死了,身体抛在了这一世重新投胎,还是你的吗?和你没关系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身体和我们息息相关,但究竟来看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身体就是我们借用的。

 

那思想是我的吧?你的思想也是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这一世 的思想到了下一世就不是你的了。根登群佩大师也举过一个例子, 他说,众生在变成驴的时候吃草觉得很香,可能也会分辨这个草是 国产的,那个草是外国的,什么品牌都能品得出来。如果它的神识 从驴的身体中出来投生为人,所谓草的芳香就吃不出来了。上一世 驴的思想,你认为这是不会变的,在投生之后,你转成另一道的众 生,那种思想就和你没关系了,因此思想也不是你的。在现实生活 中我们认为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都是假象而已,虽然暂时可以这样说, 但是究竟来讲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是现空无二的本性, 这个佛性永远没有抛弃我们。

 

为什么说真正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呢?因为般若本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现在出现了这个信息,我们接触了佛教,甚至于接触到中观、如来藏,这些教义和我们息息相关。为什么息息相关?我们要认识到本来的自性,现前自己的佛性就要靠它,其他的每一世中各式各样的奋斗都不是我们的。弥勒菩萨也讲了, 我们对真正属于自己的佛性没有重视过,反而对不是我们的东西非常珍爱,这就是颠倒。

 

现在通过佛陀、大恩上师的恩惠,我们慢慢开始认识到了这是 真实和自己息息相关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本性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这样的圣教“一经传至谁耳畔”,不管是传到谁的耳朵里面,“彼等普趋寂灭故”。不管是旁生,还是人,即便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恐怖分子,还是非常刚强难化的一个人,不管什么样有情的耳中只要听到了圣教,从此种下了解脱的种子,这是一种殊胜的缘起。“谁不敬受您正法”,谁不敬受佛陀的正法呢?都会敬受佛法。

 

不管怎么样,有佛法的地方就是好,有很多寺院,寺院中不仅有佛像,也会播放一些心经、大悲咒的佛乐,去旅游、朝拜的人都会听得到,这样就种下了善根。如果我们家中的人刚强难化不肯信佛,他听到之后也会种下善根,现在可能一下扭转不了,不一定马上苏醒佛性。但既然接触到了,肯定离解脱不远,从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有些偏远的地方根本没有佛法,去旅游的人能听到这些法音吗?根本听不到。

 

从这个角度而言,有佛法的地方虽然闻思修行不一定圆满,末 法时代越来越差了,但毕竟佛法的教言还在传播,这就是众生的福分。 尤其是佛法兴盛的地方,比如汉地、藏地、泰国等就有这些因缘, 有很多的佛塔,还有经书、法音流传,众生肯定多多少少会熏习到 一些善根,这些资粮以后都会成熟。

 

如果直接理解“一经传至谁耳畔”,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教义,传入了上根利智者的耳中,就像六祖大师一样,听到之后有一种不同的感觉,马上可以开悟。有些人听到《金刚经》《心经》就有触电一样的感觉,这是善根的萌发。有时非常明显,内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马上就有不一样的境界。上根的人只要一听,就可以趣入寂灭;中根的人听完之后有了兴趣,就开始了闻思修行;下根的人听了之后就会种下善根。反正佛法对于上中下的根器都有利益,可以普趋寂灭。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如来的一切教法,对于以般若波罗蜜多为首的所有教言都要平等恭敬,这些都是趣入寂灭的等流因。

 

丙三、作者因三种特法而对此生起欢喜心:

 

折服一切攻击者,上下前后无相违,

能赐有情之二利,此教令我增欢喜。

 

作者宗喀巴大师因为佛陀教义中有三种特法,所以对于佛陀的教法生起了欢喜心。

 

前三句颂词分别是三种特法,因为“三种特法而对此”,“此”就是佛陀的教义。“令我增欢喜”,就是生起了欢喜心。

 

下面我们看三个特法当中,第一个是“折服一切攻击者”,佛陀讲 到的引导众生趣向解脱,尤其是缘起性空的法义可以折服一切攻击 者,也就是说任何人想要推翻缘起性空的教义,说万法不是缘起的,或者缘起的法不是空性。任何人想要从这方面攻击佛陀的教法无有是处,没办法让一切万法不是缘起空性。永远不会对缘起性空有丝毫的伤害,不但不会有伤害,缘起空性的教义反过来可以折服攻击者的所有言论。

 

在有些中观注释中讲到,就像一堆火非常旺盛,有些人觉得火太旺盛了,想把火压灭,就往里面加了很多柴,所有加进去的柴不会让火熄灭,只能让火越来越旺盛。同样的道理,当佛陀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时候,很多的外道、世间人想出很多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所以很多万法不是空性的,但最后每个理由都变成了空性。无论什么理由一观察就会变成空性,除了越来越增长一切万法空性的定解之外,想要成立诸法不是空性的永远没有是处。就像你要把火灭掉,投了一根干柴进去,除了使火势蔓延之外,没有其他的作用。

 

当听到佛陀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时候,有些人会举例说,柱子、瓶子、我等等这些法都不是空性的,所讲的任何一个法,最后观察 都会变成空性,说得越多变成空性的法越多,不会有其他的结果,从这方面讲,可以折服一切攻击者。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佛陀的嘴巴多么厉害,或者佛法的逻辑多么严谨,而是因为这是万法的本性,是相应于万法的究竟实相安立的。怎么证明万法的本性不是这样的?没办法安立。因为缘起空性是一切万法的本性,如果想要推翻它说这不是空性的,不管有再多的理由加进来,也没办法让万法变成实有,不是缘起的情况。因为安立的是万法的实相,所以能够折服一切攻击者不相应于实相的言论的攻击。这是他的主要根据。

 

第二个是“上下前后无相违”,佛陀教义当中上下前后的教法不相违。什么叫做上下和前后的教法呢?“前后”就是早期和后期,比如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就是前后,这是从时间来排的。或者佛陀老人家在四五十岁和七八十岁时讲法的时间有前后的,佛法前后不相违。“上下”就从了义与否而言的,比如三转法轮讲的如来藏、二转法轮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和初转法轮讲的四谛可以安立为上下。越是靠近实相的教法假名为上,然后把从下面开始修的,离实相比较远的基础法要安立为下,或者上根利智者的修法叫做上,下根、中根者的修法叫做下和中。

 

上下前后无相违也是佛法的一个特点,为什么呢?在一转法轮 中说五蕴存在,二转法轮中说五蕴皆空,三转法轮讲如来藏不灭, 这些看起来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下前后没有矛盾。为什么没有矛 盾呢?佛陀是针对不同众生的状态来讲的。就像一个人的病很复杂, 因为病人需要,所以作为一位良医给他看病的时候,早期和后面开 的药不一样,或者医生给这个人开这种药,给那个人开那种药。我们能不能说这是一个假医生?你看你开的药都不一样,不能这样说。真正的假医生才只开一种药,除此之外不会开其他的药。我在出家之前认识一个医生,他只会拔火罐,无论肚子痛还是头疼,只要火罐能粘得住的地方都是拔火罐,再也没有其他的技术,不懂看病的人就是百病一药。

 

虽然大家喜欢一种药搞定所有的病,但是一种药治不了所有的病,肯定要开很多种药。因为每个人的病不一样,所以药量、服用时间都不同。有些人要吃补药,有些人要吃泻药,这方面也不一样。用不一样的药恰恰说明他的医术高,首先能够判断出不同的病,然后针对不同的病给出不同的药,在给出不同药的时候,他也会告诉你怎么样吃,哪个时间段吃,再隔一段时间调整药。一位高明的医生会把这些微细的地方看的很清楚。

 

佛陀针对不同的根基所给出的教义不同,恰恰可以说明佛陀的 高明之处,他不是以为众生反正都差不多,而是完完全全了知众生 不同的根基,这个状态修这种法,那个状态修那种法,根据根基、 时间的不同给出的修行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上师调化我们的时候, 早期著重让我们修四加行,中期著重让我们修菩提心,后期著重让 我们修密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着重点。你处于这个阶段就修这个,讲其他的你也修不了;如果你到了那个时间还不告诉你了义的修法,也是误人子弟了,因为他明明可以接受还不给他传,说明他可能还不是一个真实的善知识,可能心很好,能力还不够。

 

佛陀的教义也是一样的,早期、中期和后期,还有上下的教义都不一样,所以说上下前后无相违,真正观察的时候只有了义不了义,并没有矛盾之处。这方面只要学佛法之后就会知道这个问题了。

 

第三个特点是“能赐有情之二利”。佛陀的教义出现在世间当中不是对众生没什么利益,佛法对自己有利益,而且对他人也有利益,可以圆满地赐予有情的自他二利。不是说虽然可以赐给你利益,但是这个利益有限,我只能给你这么多,以后你自己要好自为之、自求多福。不会这样讲,他完完全全有能力给你最圆满的功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你来配合,如果你不配合,佛法没办法直接让你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佛法有能力,你去配合就可以。我们不能说,都是我自己在做,佛法存不存在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这样的。虽然你很想奋斗,但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必须要有导师;也不能说既然你这么能耐,那我啥都不做了。佛陀完完全全有能力把你引导到最高的位置上,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你自己去走。佛陀有方法也愿意帮助你,但你自己不配合也达不到那种高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他有能力引导你,你也要配合他,这样就能赐予有情二利。

 

佛陀有这个特点,我们此处是说对佛陀的教义生起信心,如果 谁现证了缘起性空,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自利,然后他证悟缘起性空 之后也可以传授给其他有情让他们也能证悟。如果其他的有情不是 法器怎么办?这个不要紧,他早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让你成为法器, 到了那个时间点就会给你传这个法义。如果自己证悟了,肯定有方 法让众生证悟。因为证悟缘起性空之后有很多殊胜的方便,智悲力 圆满了方便太多了,所以能赐有情之二利,这是因为缘起性空证悟 所以也能让众生证悟法义。

 

“此教令我增欢喜”,宗大师说因为这三个特法的缘故,“此教”是佛陀的教义,尤其是缘起性空的教义,“令我增欢喜”,所以让我生起很大的欢喜心。这种欢喜心来自于对佛法特色的了知,对我们而言也应该对佛陀生起信心。

 

以前一位道友也是问过法王如意宝,他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对上师生起信心?”法王如意宝当时说了几种方法,其中一种就是闻思修。为什么闻思修能够对上师生起信心呢?因为在闻思修之后你的智慧会增长,智慧增长之后就可以接受很多你没有智慧的时候接受不了的问题,让你产生疑惑的问题,有可能在心中形成疙瘩的问题。没有智慧时你消化不了,当你通过闻思修行令智慧福德增上了,可以一下子消化掉。无论上师怎么做,自己都不会退失清净观,能够保持住那种信心。

 

虽然在其他的因素中,也有看传记、接触有信心的道友等等,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闻思修行,通过闻思修行信心就会增上。对我们而言,如果要对佛陀、佛法、上师生起信心,还是要在法义上多做闻思。我们有了智慧之后可以用智慧去看待一切问题,所有的矛盾都可以通过智慧去解决。

 

为什么我们想不通的时候,觉得这个问题解释不了,非常的困惑,有时候去问一些有智慧的人,他说了一两句话你就没什么问题了。为什么呢?他就是用智慧化解了你的疑惑。如果我们有疑惑时,询问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可以化解。如果你自己有了智慧,还会有这种疑惑吗?绝对不会有。有智慧的人信心很稳固,这也是大恩上师让我们经常闻思修的原因之一。

 

通过学习佛法增长智慧之后生起的信心非常可靠。他不会再盯 着上师今天讲课是不是飞进来的?观察上师在坐垫上是不是离开了 两三寸,没有坐在上面啊?他根本不需要观察这些。因为自己内心有这种智慧,就有能力在平常当中见到不共的功德。大恩上师有这么大 的智慧、悲心,很多道友经常要求讲一下上师的功德,很多功德是 明摆着的,他根本看不见,希望听到的是上师在什么哪个地方显个 神通、挖个伏藏,这些才是他生信心的对境。我们告诉他,你看上 师培养了这么多正知正念的人,大力地弘扬佛法,让这么多人一起 修加行,这就是很大的功德。他觉得这不算什么,好像我也做得到。虽然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真正来讲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不管怎么样,比如说今天很多地方都在学习,不仅仅是我们这里,在一天当中多少人生起智慧啊?有无数的人同时生起了智慧,菩提心的力量产生之后,又有多少人得到了间接的利益。每个星期都是这样,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的。如果你有了这种智慧可以观察到这些,这时生起的信心是非常稳固的,完全能够看到让人生起信心的核心之处。而不是今天佛陀飞起来三米,明天又增上飞了五米,宗大师没有在《缘起赞》中这样赞叹佛。而是讲佛陀见到、宣讲了缘起性空,宗大师说我生起了信心,所以他是从核心上产生信心的。我们生起信心也是一样的,应该跟随上师智慧的教言。外在的东西可能也需要,有是上师偶尔显个神通,我们知道一下生起信心也可以,但最主要还是对教义有信心。我们的智慧增上了之后,信心非常稳固,没有人可以动摇那种信心,这个方面非常重要,所以此处说此教令我增欢喜。

 

乙四(随念如来之深恩)分二:一、作者随念如来之理;二、劝诫众生应当随念如来。

 

丙一(作者随念如来之理)分三:一、随念佛陀在因地为法而苦行;二、随念此法若佛前亲自得受多么荣幸;三、随念已说甚深缘起义而生欢喜。

 

因为前面讲了这么多功德,所以作者开始随念佛陀了。

 

丁一、随念佛陀在因地为法而苦行:

 

佛尊您为证此法,曾经无数无量劫,

屡屡舍身及性命,忠爱亲人诸受用。

 

佛尊您为了证悟缘起性空这么殊胜的甘露妙法,曾经在无数无量劫中屡屡的舍弃了自己的身体、性命、忠爱的亲人,还有很多的受用。为了求法和证悟做了很多的苦行。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苦行呢?第一个说明这个法本身值得他这样去做,投入很多的苦行;第二个他做这些苦行也是为了我们做的。当我们看到佛陀因地的事迹时,比如《白莲花论》中有很多佛陀因地修持六度的公案。看到佛陀布施、持戒的时候,我们要想:佛陀当时求法就是为我现在而做的,如果佛陀当年没有苦行,我现在根本听不到法,所以佛是为我而做的,应该这样去想。不是说佛陀一个人 在那里修行,好精彩,好感人啊!从来没想过佛陀做了那么多就是 为了我们现在有法可以听,能够真实了知殊胜的法义。我们这样去 想就会非常感恩佛陀。佛陀当然不存在我们对他是否感恩的问题, 关键是我们会对佛陀产生信心,也会对佛法本身非常珍惜。既然佛 陀可以为我们做,那我也可以为其他众生去做,以前佛陀为了我做, 我现在为了其他众生做。因为世间还有这么多众生没有成佛,没有 修行佛法,现在好了,我知道了,就为他们去做。这也是我们要在 感恩之后生起报恩心、利他菩提心的必要性。因为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前面讲佛法值得我们这样做。

 

佛陀为了证悟,抛弃了一切的耽执,也是证悟的一种途径。虽然很多外道也修苦行,但是这些苦行没有契合于究竟本性的缘故, 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苦行。不仅仅是外道,现在世间很多为了生活而挣扎的人们也做了很多苦行,他们苦不苦呢?非常苦。有的人苦行之后得到一些钱,有的人苦行之后得不到钱。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反正前几年农民工年底讨不到薪水的消息非常多,这两年好像听不到了,不知道是不是解决了?但愿是解决了。

 

 

 

很多人做很多苦行得不到收获,而佛陀在因地做了这么多苦行, 因为他的发心正确,他的所有的修行都契合于缘起和解脱,所以每一次苦行都会成为他证悟缘起性空的方便,这是切切实实的殊胜方便, 没有哪个苦行没有意义。佛陀为了证悟缘 起性空的法,在三个无数劫中屡屡地舍弃了自己的身体。求法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求得一个颂词,有时为了半个颂词,有时为了一部经典,做了很多舍弃自己身体的苦行,有时为了求法舍弃自己的性命,有时是在求法的途中舍弃生命的。就像以前有很多藏地和汉地的人在去印度求法的路上就去世了,根本没有到达目的地,这方面也是为法苦行而舍弃了自己的性命。这些为法苦行舍弃生命的人成佛之后,在他们的传记当中可能也会描绘这一点。

 

还有很多忠爱的亲人他也舍弃了,离开了他们,或者为了法的 缘故舍弃、布施掉他们的也有。然后他的钱财、象马、国土、王位 等等很多受用也是舍弃了。我们看佛陀传记,尤其是《布施品》中 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多,《布施品》也是最广的,每次发愿就是为了 一切众生成佛,其实也是暗合缘起,成佛之道离开了缘起性空是没 办法的。佛陀是为了这些而成佛的,佛陀因地为了我们能够学习缘 起性空之道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不是知道了 就可以,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这么深的缘起性空之道,是佛陀经历 了很长时间的苦行,抛弃了很多珍爱的东西之后,慢慢把执著打破 了,相应于缘起实相,成佛之后才宣讲,然后还要通过他老人家的 发愿和佛陀座下很多大弟子的承诺。承诺什么呢?承诺一世一世的 护持教法。如果没有护持,这些教法传不到我们这儿来,在过程中慢 慢就干了,就像一条往沙漠里面流淌的大河,越流越少,最后干了,没办法流下去了。佛法流传的过程不是随便的,我们能够听到佛法也不是那么随便的。正是有很多佛菩萨化身的大德,通过他们的发愿力一世一世的转世来护持它,一代一代的保护到现在。现在大恩上师翻译、宣讲出来,然后让我们来学习,其实我们能够坐在这里听闻、思维缘起性空之道非常不容易,我们一定要珍惜。

 

这么好的教法传了下来,刚刚讲了我们也值得为它这样做。如 果我们发现佛陀这么长时间证悟的,这么多的大德一世一世护持的, 传到我们手上的是一文不值的东西,传下来又怎么样,根本没有作 用,我们也不会有感激之情,这个辛辛苦苦保护下来东西就是一个 赝品,一文不值,那就不值得了。不是这样的,佛法对于我们现在 的生活、工作,或者解脱都有至关重要的殊胜引导作用。佛陀经历 了无数的苦行,才得到的法要。

 

我们在学习缘起性空的时候,经历 一些苦行也非常正常,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我为了这个法要经历苦行,这是应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我们也知道佛法完完全全值得我们投入苦行,另一方面自己可能在一段时间中学不动,这也要忍耐,不断地祈祷、积资净障,总会学通的。

 

当然我们现在和佛陀的因地是不是能够完全划等号呢?不一定。因为佛陀的因地有很多世,也许他老人家某一世当中的情况和我们差不多,那时也在困惑,觉得迦叶佛讲的中观或者摄颂、缘起赞这么难 懂,是不是不学了?也许学到《智慧品》也不想学了。也有可能出现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他的上师、道友劝他还是学下去,肯定还是好的,他坚持下去最后就成佛了。我们也会遇到这样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来自于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学不下去也会不想学了,这时可能上师、道友们也在不断地给我们打气,慢慢我们可能就走过来了,坚持下来之后就会觉得幸亏当时没有退失,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有时候就是心里的坎,一段时间也就过去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缘起法。

 

以前我们讲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本来就是因缘和合之后形成的障碍,因缘和合之后障碍也会消失的,不会有永远不变的状态。只要我们真正有信心、有勇气,绝对可以冲破任何的障碍。既然无数 的佛陀都冲破了,那我们也可以冲破,而且方法是有的,障碍也是 无自性的。了解这些之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对于佛法的观修。 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提示,佛陀在因地为法苦行,我们现在也是可 以随学佛陀,就是这样去了解。

 

今天我们课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讲记:【讲记】《缘起赞》05

 

讲解:

答疑: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辅导《缘起赞》。《缘起赞》是一个通过缘起来赞叹佛陀的赞叹文。如果我们要赞叹佛陀,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侧面。

 

这个论典当中最不共、最殊胜的是通过佛陀宣讲的教法精华——缘起性空,来赞叹佛陀。因为所有世间的学问、外道的学问当中,没有一个人、所谓的导师宣说过缘起性空的甚深含义。所以一方面它是不共的,另一方面它也经得起观察。

 

我们在前几堂课当中讲过,有些人标新立异地提出了很多不共 的观点,这些观点经不起观察,通过理论分析就会被驳得体无完肤。佛陀缘起性空的道理,一方面是不共的,一方面完全经得起观察。 有些理论虽然经得起观察,但是对我们的修行没有用,这种东西说 出来做什么呢?就是一种学术观点而已。关键是说这种经得起观察 的殊胜缘起性空的教义,是我们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趣向解脱最 重要、殊胜的一种核心指导,不是和我们没有关系,而是有非常大 的关系。

 

其中还有一个最不共的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些不是离开我们之外单独的境界和状态,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佛陀发现了,然后 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本性,它的作用在于认识之后,可以 帮助我们去掉迷惑,引导我们走向觉悟。一旦我们真实觉悟了本性 之后,所有的痛苦就不会再存在了,而且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 益。不单单是对自己有暂时究竟的利益,而且对于所有具有心识, 想要远离痛苦、追求安乐的有情,这个教法永远都有利益的。不会 在二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或者再经过二千多年之后,这个教义变质 了,不再适合有情,永远都不会。不管社会怎样演变,众生的生活 方式如何变化,反正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的本性不会改变。只要我们 认识了之后,它就会帮助我们去掉迷惑,显露自己的真实义。真正 显示了自己的真实义之后,所有的迷惑消尽,众生就会获得解脱。这方面没有任何痛苦,而且也不会再有有漏的安乐,获得了真实的解脱安乐。这方面对我们来讲非常有意义,不是标新立异、可有可无的观点。它和我们究竟获得安乐,远离痛苦完全息息相关,而且是最核心的道。

 

如果我们真正懂了《缘起赞》,对佛陀宣讲的离开痛苦、获得解脱的核心教义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因为只有佛陀的圆满智慧发现并宣讲了缘起。所以我们对于佛陀、佛法,以及自己能够证悟的信心,都会增上。虽然这是一个赞佛偈,但是它很特殊,通过佛陀缘起性空教法的核心内容展开进行分析,最后让我们知道佛陀的确在所有的导师当中,最为不共、最为殊胜,也经得起观察。我们成为他的追随者,他作为我们的导师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从佛陀相貌庄严、神通神变、人品贤善等等表相上赞叹,而是从佛陀证悟的和众生息息相关,关系到众生永远离苦得乐的殊胜法性,从这个侧面进行了赞叹。这是不共、殊胜的赞叹,和我们的解脱道、本性完全是息息相关的殊胜自性。我们学习缘起来赞叹佛陀,也可以通过学习本论的颂词来赞叹缘起,闻思修行、证悟缘起性空非常重要。

 

空性是学习佛法不深入的人最容易误解的教义之一。为什么是之一呢?因为佛陀教义当中还有很多被世人误解的,因为他们不学习,所以不知道佛法的含义。一方面对于轮回、业因果的安立等有很多误解的地方,另一方面认为佛法就是烧香拜佛,只要我们深入学习了知佛陀的教义之后,这些误解在真实的佛弟子当中一点都不会存在。不管别人再怎么说,自己内心也不会承认。

 

还有一个误解很深的就是空性。因为佛教当中核心的内容是空 性教义,所以很多人都误解为既然空了,什么都不存在,这些还有 什么用。空性不是从来不学习佛法的世间人,他们误解的那样什么 都没有。就像一个世间的学科,如果我们站在外行的眼光去看,这 个是这样那个是那个,在这个行业学习了很长时间的人会觉得你这 种指责毫无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你说的完全和我们这个东西没有 任何关系,只是以一些名称通过自己以前理解的词汇来做定义,别 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于你所谓的指责,他可能连驳都不想反驳, 就是说太肤浅。

 

因为不学习佛法的人不知道佛法到底在讲什么,所以空性的教义也是最容易让世人误解的地方,有些人误解之后产生了怀疑,想去一探究竟,弄清楚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佛法有一个特性就是永远不怕别人来观察。因为误解来自于不了知,佛法是非常开放的,欢迎大家对佛法进行观察,有什么疑惑你可以进来分析和观察,它永远在这里,所以观察了知里面的意义之后,他就会对佛陀的教法产生信心,知道自己以前是不了知,其实佛法不是自己当时所认为的那种情况。

 

空性也是如此,当我们深入细致地学习了缘起性空之后,就会 知道空性不但不是非常可笑,或者令人恐怖的,而是非常亲切的议 题。为什么亲切呢?我们和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如是,就像挖到了 大宝贝一样,终于发现原来我们看到的世界、自己的身心是这样的, 完完全全有一种豁然开悟的感觉。缘起性空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即 便我们深深地误解了它,它还是永远不变的自性。我们真正深入之 后就会对它生起信心,这是一切的解决问题之道。

 

我们有这么多的困惑,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靠缘起性空的 殊胜引导,在认知、修行和证悟之后,我们才可以真实地远离所有 的痛苦。随着观察越来越深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因为无知产生邪 见、诽谤,会越来越对这个教义产生信心。很多宗教是不能观察的, 这就是权威,毋庸置疑。佛法当中随便观察,佛陀说即便是我说的, 你们也不要马上相信,要去反复观察、认证、辩论。反正我讲的放 在这个地方,觉得不合适你不用信受,觉得合适你就信受。这是佛 法和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佛陀会这样呢?我们用世间上 的一句话来讲,就是源自于自信。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我就是这 样的,随便你们观察。如果不自信就会想方设法地遮遮掩掩,说你 不能这样那样观察。因为他的内心是发虚的。佛陀为什么自信呢? 这是真理,可以随便观察,真理不怕观察。

 

由于众生福报不够的缘故,很少有人对这个教义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怀疑,他就是在表面上指责你,如果你问他:“哪个地方不对?”“反正不对。”他就是这样回答。不愿意去深入学习。佛陀永远鼓励有疑惑的人去走近佛法,去仔细观察它,到底是不是你认为的那种问题。真正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以前是自己深深地误解了佛陀的教义。不仅不会再有误解,而且了知了万法空性的意义,这是最殊胜的宝藏和斩断烦恼的利器。它是最殊胜、直接的从根本上的解决问题之道。这方面也需要福德善根,我们真正能够遇到般若般罗蜜多,不管是得到了一本般若般罗蜜多的经书,还是听一堂般若般罗蜜多的课,都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因缘,而是自己福德的体现。

 

道友们在学空性的过程中,对于既是空性又会起作用存有疑惑, 怎么在了解空性的同时,还要勤奋地发誓成佛,这和执著是不是一 回事?前面我们讲了一切万法因为无自性才可以显现。一切万法都 是空性,善是空性的,恶也是空性的,为什么我们单单勤奋观察善 法无自性,而不在做恶业的时候观察无自性呢?这个缘起不同。为什么呢?以前我们也讲过,善法是助道因缘,恶业是障道因缘,这是缘起规律。有时我们觉得难以理解,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讲,很多大德说当我们在学习空性教法之前,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必须要对业果不虚产生非常坚固的信心。

 

我们接触空性的前期工作是什么?就是在出离心方面,对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痛苦观察得很细致,然后在生起出离心之后,进一步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当中对如是的因如是的果安立得非常细致,你这样做是成佛的因,你那样做或者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夹杂着自己的分别念不是纯正的菩提心因,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些观念在我们后面学空性的时候会非常有用。

 

业果不虚的种种道理就是恶业产生痛苦,善业产生安乐,善业中随福德分的业产生善趣的安乐,随解脱分的业产生涅槃的安乐, 或者小乘的发心引发小乘安乐果,大乘的发心引发佛果,这一切在前期讲出离心、菩提心的过程中安立得特别细致。好了,现在我们到了空性的阶段,这些会不会因为学习空性而过期了?不会。我们 后期对于前期所安立的善业善果、恶业恶果、解脱业解脱果的关系 并没有放弃,仍然在继续地发菩提心求佛果,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 努力让这种心态更加清净,符合于成佛的证悟。

 

我们正在做的时候三轮体空,观察它的三轮体空是不是不做了呢?不是不做了,而是你不管再怎么执著,正在取舍的本性还是无自性的,而你随顺无自性,在行菩萨道过程中非常清净的主要因素就具足了,所以你前期具足了菩提心、积资净障的修行,也具足了空性的见解,两个因缘具足之后,就真实地圆满了所有登初地的因。

 

为什么见空性之前要断恶业,能不能不断恶业呢?这个不行。为什么?因为前期我们抉择业因果时已经把这个规律定完了,所以恶业是障道的因缘,能够引发痛苦。发菩提心的时候,自私自利的业不是菩提道的直接因,这些已经定完了不用再考虑了。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剩下这部分善法怎么让它清净。早就抛弃的部分不用再再地分析,既然是空性的我能不能安住空性去造恶业,这不是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前期已经说了这部分属于不能做的,所以早就已经抛弃了。

 

剩下的是我们要做的,要做什么呢?就是善心善行,还有更加清净纯正的菩提心,这是我们登地成佛保留下来的善法,这部分法怎么让它清净呢?空性、无自性可以让它清净,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同样是空性的,为什么不能造恶业还要在不离开空性的同时修善法。

 

我们有时学来学去把前面的内容忘掉了,突然间卡在那儿了,善是空恶也是空统统是空性,为什么不能在造恶业的时候观三轮体空呢?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前期的教授,很自然就过渡过来了。我们对不能造恶业,内心当中应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既然不能造,就没有空性能不能摄持的问题。恶业是障道的,可以引发痛苦。虽然空性的教法是无为法,但是在我们内心当中以空性的修法串习时,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清净善法。我们不能通过清净的善法去摄持恶业。恶业由贪嗔痴的烦恼心引发的因产生,在世俗谛当中对我们而言就是障道的,这和身三语四的业不一样,如果发心清净, 你可以造身三语四的业,这些被善心摄持之后会变成积资净障的方便。

 

我们不能造恶业,首先把心修得特别清净,然后更加清净的是空性,这样最后一个最大的因缘就具足了。虽然本来很清净了,但是还有执著,需要空性的教义把它去掉,这个时候所有的因素就圆满了,只要你继续地走下去,把没有断尽的恶业以观空性的方式断掉,就是通过空性去忏罪,我不执著它不去造罪业等等,反正恶不能造然后不管是大的小的善法,一定要造得很圆满。

 

有了这些观念,可以解决很多修空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假如我们按照这个次第学修下来,按理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跳过去了没注意到,有时候在修行过程当中或者无始以来空性的确太抽象,我们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思维一下之后就会知道里面把世俗谛当中的规律早就订好了,我们要生起定解。很多大德说首先要对业果不虚这一点产生定解之后再学空性,我们再看这句话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首先要对业果不虚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因为里面早就说了,恶业不做,要做善业,最后学空性这不是问题了,空性就是说在修善法的时候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起布施、持戒、安忍的心,通过这方面来修持菩萨道,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是我们学习《缘起赞》过程中补充的一些内容。

 

己二、佛说缘起则无机可乘:

 

佛陀宣讲缘起性空的道理无机可乘,对谁而言无机可乘呢?想要辩驳佛陀教义的其他学说无机可乘,就是说佛陀讲的缘起性空道理不符合实际情况而被推翻,这是任何人无机可乘的。

 

您所宣说之教义,如理如法辩论者,

悉皆无机可乘入,亦由此理可明知。

倘若有问何以故?因为凭依此释说,

于见未见之万法,能离增益及损减。

 

佛陀您所宣讲的教义,真正来讲如理如法地想要辩论的人“悉皆无机可乘入”,都是无机可乘的。无机可乘的原因是“亦由此理可明知”。“此理”指缘起性空的道理。因为佛陀宣讲了缘起性空,所以通过缘起如幻的道理完完全全可以明知,明知什么呢?明知如理如法想要和佛陀所宣讲的教义辩论都是无机可乘的,没有丝毫得胜的机会。

 

“倘若有问何以故”,如果我们要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凭 依此释说”,“释说”就是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于见未见之万法,能 离增益及损减”,对于见到和没有见到的万法都能离开增益损减。如 果我们学习了一段时间《缘起赞》,知道里面讲的内容就很清楚; 如果以前没有学习过不一定马上就能知道里面讲的意思。为什么说 想要如理如法地辩论无机可乘呢?刚刚我们讲了,佛陀宣讲的法义 不是相应于胜义谛的本性,就是世俗谛的本性,如果你通过世俗谛、胜义谛的道理来观察,发现佛陀宣讲的都是真实义,符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本性。

 

如果你想要如理如法地辩论,什么叫如理如法地辩论?就是通过真实的讨论,首先指出你这个地方不对,然后心平气和公正地使用道理来分析、辩驳——“悉皆无机可乘”。如果采用另外的方式就另当别论了,比如使用武力而不是通过理论进行辩驳,强迫让别人改变他的观点,承认万法不是如梦如幻、佛陀不是遍智。如果真正遇到了棍棒的威胁另当别论,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是如理如法地通过正理进行分析观察来辩论,永远都是无机可乘的。

 

刚刚讲了佛陀就是有这种自信,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是遍智者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遍智来自于长时间的积资净障,积资净障来自于最初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闻思修行、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资粮圆满之后,因为障碍消除了,功德圆满会成佛,成佛之后发现了一切万法的本性,再把发现的世俗谛胜义谛本性通过经典的方式宣说出来,并且记载下来,后面很多大德造论解释,才有了现在我们学习的法义,这些法义不是讲世俗谛的本性,就是讲胜义谛的本性,都是相合于现在我们的见闻觉知。一切万法的自性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疑惑、痛苦,这是通过什么原因引发的等等,在佛法中都有解决问题之道。

 

佛陀伟大之处在于宣讲了所有众生痛苦的状态,对痛苦的状态有些我们不知道,有些也知道,佛陀不仅仅宣讲了痛苦的状态,也把导致痛苦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不单单是讲了痛苦和痛苦的因,而且讲到了解决痛苦的方法,即怎么才能灭掉导致痛苦的因。也讲了灭掉之后的状态灭谛,这是佛陀对我们来讲最大的慈悲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

 

这个实际的问题,并不是说让你怎么去赚钱,虽然这方面也讲了一些,但这不是重点,关键是让我们发现整个轮回是痛苦的,痛苦的因就是迷惑无明,把解决无明的无我空性之道讲得特别清楚。

 

如果我们依止佛陀为导师,然后依靠他的法去修行,最后也会真实地远离迷惑而成就殊胜的解脱之果。为什么这样说呢?“有问何以故”,凭着缘起性空的道理可以明知 无机可乘。因为依凭缘起性空的“释说”,对于我们见到、没有见到的万法都可以远离增益和损减。现在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都可以说是见到的,还有一些隐藏的,比如前后世、 业因果的道理,这些是没有见到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法,佛陀缘起性空的教义能够帮助我们远离增益损减。

 

我们上节课讲解了增益和损减,大恩上师讲记中也解释过了。本来不是、没有的我们说它有说它是叫做增益;本来存在的我们说他不存在叫做损减。增益和损减不管术语怎么讲,我们以一句话定性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种种的分别知见。本来是你说不是,本来有你说没有,本来没有你说有,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缘起性空能够令已见和未见的法离开增益和损减,为什么呢?

 

因为世俗谛中一切万法依缘而起,所以只要是因缘具足了,它的果一定会产生。不管是现在没见到的,还是以后会见到的,都是依缘而起。不管我们能否看到来世,只要我们内心的因缘具足了,果一定会出生,不会因为我们没看到就不存在这叫损减。如果通过世俗的缘起来讲,现在我们正在造这个因缘,或者内心当中因缘已经具足了,就等因缘聚合,果完全就可以显现出来,只要是因缘具足, 不管是已见还是未见的法一定会出现,我们认为业果轮回不存在的损减就会远离。正在显现的时候,因为依缘而生的缘故,依缘而生的法无自性,也会离开增益。

 

增益的意思是什么?认为这一切显现法正在显现的时候是实有存在的,虽然显现也不会实有存在,它本来无自性,是空性的,我们认为它是实有的就是增益。前面是缘起,后面是性空,即缘起性空。通过一切万法空性的见,可以远离增益,如理如实地还原了一切万法本来的状态。一切万法如果具缘不生是不可能的,只要因缘具足一定会产生,这是万法世俗谛的真相。然后即便是显现也永远不会实有,不实有也是它的本性,所以缘起性空远离了增益损减。

 

其实远离增益损减这句话在这个科判当中很重要。为什么呢? 因为增益损减代表什么呢?代表了不符合实际情况。远离了增益损减代表什么?代表符合实际情况。佛陀所讲的一切教义,不管是世俗谛,还是胜义谛,都符合实际情况,佛教中把符合实际情况的道理叫做事势理。如果我们随顺事势理就可以发现万法的真相,如果我们不随顺事势理,比如安住在增益损减中就会偏离万法的真相。如果佛陀讲的法不是事势理,不是万法的本性,那么一观察就会发现漏洞,难免会遮遮掩掩。

 

为什么佛陀不会遮遮掩掩?因为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随便你观察,就怕你观察得不仔细,发现得不深刻,所以佛陀引导你对万法深入观察。如果这个法有问题,安住在增益或者损减当中就会自相矛盾。就像中观宗对其他宗派观察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出问题了,因为讲的根本不是讲万法的真理,不是事势理,所以安立在增益损减当中容易出问题。

 

此处说无机可乘,为什么?对于本来如是存在的真理都是无机 可乘的。因为万法本性如是,而且他讲的完全是随顺世俗谛的道理, 或者我们对佛陀讲的无常、业果等道理真实去观察的时候,一切万 法本性如是,有因就有果,如果因缘具足了一定会有果。我们对因 果因缘的了解非常狭隘,因果就是认定今生今世。觉得如果真的因 果不虚,那我做了这么多善法为什么还没有成熟?即便是世间的庄 稼春天种下去也要到秋天才能收成,中间有一个等待的时间。有时 等待的时间比较长,种子种下去之后好几年才能长出来,就像有些 树的种子播下去之后很多年才发芽。我们很多业种下去之后,不是 没有了,它要酝酿,需要时间培育,业像种子一样,种子不是果, 不是今天播下去明天就可以结果。我们又不是在培育豆芽,即便培 育豆芽也要时间,不是说种下去之后,啥都有了为什么生不出来,业因果也需要时间去酝酿。它是一个种子,需要很多环境让它慢慢生长,到了一定时间就会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是世俗谛万法的本性,胜义谛万法的本性就是空性,一切万 法无自性,这是远离增益损减的一切万法本性。对于万法的本性怎 么可能有机可乘呢?如法辩论可以推翻佛陀所讲的教义吗?永远不 可能。只不过佛弟子在学习佛法时是否掌握了这个道理是有差别的, 不是说每个佛弟子学完之后和别人辩论都能辩赢,把问题说清楚。 虽然这是我们有没有学好的问题,但是佛教的教义永远不会变化, 真实来讲就是无机可乘。无机可乘最核心的根据就是缘起性空,这 讲到了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离开了增益和损减的,符合实际情况而安 立的,增益损减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对于万法的真实本性去辩论, 把白的说成黑的是不行的。如果你讲的不是真实的,是一个谎言, 就要使用一百个谎言来掩盖,谎言就越说越多了。如果这是实际情 况,不需要去掩盖,随便观察,有什么好怕的呢?没什么怕的。因为我说的是实际情况。如果你说的本来就是假的,别人观察推理时漏洞会越来越多,掩盖总会露出马脚。

 

刚刚我们讲了,这是万法的实相,随便你观察,真实观察之后只能有一个结果,就是发现了万法的本性,而不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其他的情况,除非观察的不细致。因为观察得不细致可能觉得不对,我观察了不是这样的,没有彻底观察不一定能够得到真实的结论,所以你把这个法观察究竟了就会发现万法缘起性空永远不会变化。怎么可能有机可乘呢?一定是无机可乘的。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了解。

 

丁二、以此建立其他教法无有过失:

 

通过什么建立?通过缘起性空的教义。佛陀所有教义当中用一个版块著重讲解了缘起性空。虽然佛法当中都离不开缘起性空,但是里面有著重宣讲缘起性空的,也有一些著重宣讲其他教义。“以此” 通过缘起性空的教义,可以建立佛陀讲的其他教法也没有过失。那怎么安立呢?

 

依见您语无匹敌,理由缘起之此道,

亦于其余之教典,堪为正量起诚信。

 

“依见您语无匹敌理由”,在这个地方断句,依靠见到佛陀您的 语言无有匹敌,即无与伦比的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呢?“缘起之此 道”就是安立佛陀教言无与匹敌的理由。见到了缘起之此道之后,“亦 于”也可以对于佛陀您所讲的其他的佛语、教典,“堪为正量起诚信”。对其他著重宣讲缘起性空之外的其他的教典也可以产生诚信。什么 诚信呢?就是真实不虚的,对这个问题产生诚信。

 

为什么掌握了缘起性空就可以对佛陀其他的教言生起诚信呢? 大恩上师在这里也是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一个相似教证,“若于 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如果对于佛陀在经典当中所讲的“深事”,即甚深的意义生起怀疑,如前后世、因果怎么安立,这是很微妙的缘起、世俗的因果,如果对这些产生了怀疑,圣天菩萨说:“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可以依靠“无相空”,即宣 讲一切万法无相、空性的教典意义,而对于名言当中讲的业果不虚、轮回存在产生决定的信解,就是有这样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安立的 这种关系呢?因为缘起性空讲到了一切万法总的法则,发现这个法 则就要发现缘起性空之道,证悟之后宣讲缘起性空之道需要周遍一 切的智慧。既然佛陀能够发现这么核心奥秘的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个教义第一,没有任何人能够宣讲;第二,这样的观点没有任何的过失;第三,这是一种可以解决问题,对打破我们的无明、我执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教义——如果这么甚深的法义都能发现的话,那么佛陀所宣讲的其他的法也可以依此类推是正确的。

 

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很诚实。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威胁到自己生 命的时候都没有说谎,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说明他是一个可靠的 人,世间也有相似的推理方式。佛陀连这么甚深的缘起性空的法义 都能发现、证悟、宣说,说明他所发现、宣说的其他内容也是正确 无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发现了这样的缘起性空,不是一般的智慧,有一点小聪明或者说智商二百、三百,根本发现不了这个问题。佛陀的智慧完全超离了分别,如果能够发现万法缘起性空的实相,那么万法的现相也应该知道,可以通过这方面来类似的推理。

 

就像一个人的视力很好,能够看到一公里外的一根头发,当然世间上有没有这种情况不好说,这只是一个比喻。如果你的眼睛这么好,放在面前的这根粗绳子会看得更清楚了。佛陀看到了缘起性空的甚深法义,对一切的世间因果也能看得很清楚,通过比喻也可以知道。

 

另外《中观四百论》中的“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还有一种解释。世俗谛中业因果的安立,让我们 完全通过推理来生起信心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业果不虚的问题只是 通过我们的智慧去推理,这个因这个果就是这样,都是从大概地很 肤浅的方面来做一个推理。因为这个人杀生了,所以他今世怎么样。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我有点怀疑,并不是怀疑业果不虚的问题,而是怀疑是不是我们所分析的这样。我对于很多现代的因果报应录也是怀疑的,不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就是怀疑这种分析。

 

这个果报是不是就是他这辈子做的这个因造成的很难说。为什么呢?业因果非常细,连十地菩萨也没办法真实地分析观察到业因果成熟的过程,一般的人又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发现呢!但是它必定可以引人向善,我们也不用去反驳,否则别人认为你看他都在怀疑了,肯定不是真的,那也没必要。虽然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是不是这样的呢?不确定。

 

但是,以前我讲课的时候也说过,就像《贤愚经》中安立的因果是没有问题的。佛陀说这个人前世的因是这样的,他今世的果是这样的,这方面是佛陀通过遍智观察的,完完全全可以作为正量。现在的不确定,因为业因果很细微,业网非常复杂,所以到底我们能不能分析呢?反正我自己不行肯定分析不到,你做了这个,一定是那样的,真的不好说,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虽然这里面有疑惑,但业果不虚的总原则不会疑惑的,反正你造了业,一定有果。这个事情是不是那个事情的果不好确定。我们希望是,或者希望不是都可以,实际上是不是,我们也不知道,只有佛陀通过遍智来观察。

 

什么意思呢?世间的一些世俗缘起,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世俗的, 但是要了知这些世俗法并不容易,要知道业因果需要很深的智慧才 能完完全全地发现。为什么说“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 空,而生决定信?”,胜义谛空性的无自性无相空这一点可以通过推理了知。这是很稀有的,就是说一切万法空性通过龙树菩萨的《中论》、寂天菩萨的《智慧 品》中一步一步推理,完全可以推出来一切万法缘起无性空,完全没有丝毫疑惑。这样推理可靠吗?万法是这样推出来,是不是空性?这没有丝毫疑惑,就像我这样刚刚开始修行的下劣的人也能够推出来,而且我也非常确信。

 

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是什么意思呢?空性是佛陀讲的,我们 可以通过空性来验证佛陀讲的其他法。怎么验证呢?空性可以推理,通过一步一步推,通过缘起因、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知道了佛陀讲的一切万法离戏空,完全可以生起决定的信心。如果这样验证下来,佛陀讲了这么甚深的本性,我们通过推理一步一步推出来,当了知万法空性,得到定解之后,依靠这个再来验证佛陀讲的其他教法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对于佛陀所讲的业因果这方面有怀疑,或者没有办法确信,就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验证。

 

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智慧到底哪个深哪个浅呢?我们当然会说胜义谛深,世俗谛浅,这也不一定。当然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六度当中,第六度是慧度,第十度是智度,真正来讲,第六度的慧是胜义慧,第十度的慧是世俗智。世俗慧反而跑到后面去了,它离成佛一步之遥了,十地一过就成佛了。智度是抉择世俗谛的智慧, 为什么在十地的时候智度才圆满到彼岸呢?慧度是证悟空性之后在六地就已经圆满了。为什么呢?真正证悟胜义谛比较笼统、有深有浅,但是证悟胜义谛不需要很深的辨别智慧,只要你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对于整个胜义谛的智慧可以证悟,慧度能够增上。

 

但是刚刚我们讲了,第十度的世俗智关系到很深的业果问题。为什么说佛是一切智,我们在学戒律时,顶礼句是顶礼一切智智尊?因为观察了业因果、戒律,这样做有这样的过失,那样做会有那样的功德,安立业因果不虚、戒律无误,只有完全遍智才能做到,所以无限接近遍智的就是第十地的智波罗蜜,世俗智达到究竟了。对于我们来讲,世俗的智慧很难完全生起定解。当然我们并不是一点线索都没有,比较粗大的表面推理还是可以的,我们说世俗业果不虚等等,但是要完完全全生起定解很难做到。在某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建立佛陀是量士夫,再通过量士夫来 确信安立业果不虚的道理。这方面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分别念,不是分别念能够抉择的。但其他很多方面完全可以去分析观察,比如空性、缘起性空,不管是谁来分析观察永远不会变化,因为万法的本性就 是这样的,所以其中也是有深有浅。

 

还有一个问题,从因果方面来讲,胜义和世俗二者之间就是一 而二,二而一,前面已经讲过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分的,没有说这是 世俗,那是胜义,二者截然不同,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之间本来就 是双运的。

 

佛陀是缘起性空规律的发现者、现证者、宣说者,能够发现缘起性空,说明他的智慧已经达到圆满了,如果他对于一切万法的空性智慧达到圆满,那么对于和空性双运的世俗谛本性也能够了知得很圆满,它们本来就是无二的。

 

因为现在我们对万法空性没有认知,或者有限, 所以对世俗显现法的认知局限性很大的,根本发现不了很多规律。但是如果修禅定,把心放松到一定的程度,当内心高度宁静的时候就会引发很多的神通。因为那时候你的执著减弱到了一定程度,对于世俗谛当中很多我们平时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他就可以听得到、看得 到,所以我们证悟空性的程度越深,对于显现法的认知也就越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不证悟空性是一种实执,这种实执障碍就会影响我 们对于显现法的判断。

 

对于眼前这朵花,我们只是在表面的情况下,从很浅的层次看到这朵花,这朵花的方方面面我们看不到,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它所有的本性,因为我们有实执、障碍。 随着证悟空性的深度越深,对于显现法的认知也会更全面,而且所有的因果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这个法那个法之间和我们的联系,交汇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关于这朵花所有的信息都能体现出来。

 

我们看不到这些信息,它从哪里来的,最早的因是什么?我们全部看不到。如果对于对一切万法空性的证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大,所有的信息慢慢就会体现出来。如果像佛陀一样,对于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完全现证了,世俗谛当中关于这朵花的显现所有的因果关系,一刹那之间都会明白,所以佛在证悟缘起空性的情况之下宣讲的分析业因果的经典,绝对应该产生诚信,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了知空性和缘起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成为遍智,就要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周遍了知,没有不通达的。这方面必须要对空性彻底证悟,这样就对显现法彻底地 了知。如果了知了两个法,可以非常自信地在大庭广众下,很多智 者济济一堂的场合中去宣说狮子吼。

 

这个地方讲到了,以此建立其他教法无有过失。因为佛陀现证、宣说了缘起性空这么甚深的空性涵义,所以以此对于佛陀建立宣讲的其他教法也可以诚信就是正量,堪为正量何须说呢?一定可以安立为正量。通过这方面的根据,我们完完全全可以了知这个问题。

 

丙二(以此建立佛陀对解脱者不欺诳)分四:一、宣说内外道导师之差别;二、了知差别而对佛生起敬信之理;三、作者通达此义而对佛生信之理;四、建立佛与佛法成为正量而摄义。

 

因为无始以来众生在流转过程中,根本想不到解脱,就是怎么样生活、赚钱,过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基本上解脱的概念很难生起来,但在某一世当中,可能受到其他的影响,或者自己的福德善根成熟了,开始有了想要解脱的概念。

 

当然不单单是佛法,其他的外道也提出了解脱的概念,虽然有很多人为了解脱,趣入五花八门的所谓解脱道中,但指引他们获得解脱的导师和教义是不是正确无误的,这是要观察的。很多人虽然想要解脱,但是被导师、教法误导的情况非常多。他们付出了一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所有的东西都投入到解脱当中有没有利益呢?可以获得一些暂时的安乐利益,没办法成办究竟的解脱。

 

因为导师对他们来讲具有欺惑性,有些导师并不是刻意地欺惑, 他自己也不明白;有些导师修了某种禅定,发现了一些缘起,蛤这个缘起并不圆满究竟,他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就给弟子讲,弟子通过修学之后可以得到一些利益,还是没有办法真实的获得解脱。还有一些导师是刻意地欺惑,就是为了钱财、名声、地位。

 

我们求解脱道的时候,谁是不欺惑的引导者?通过前面缘起性空无机可乘科判的道理,以此建立佛陀对解脱者不欺诳。佛陀对解脱者是不欺诳的,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解脱,依止佛陀的教义修行不会有丝毫的欺惑之处。为什么呢?因为在里面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最根本的症结,还有解决问题之道,即缘起性空的道理,通过打破执著的方式,完完全全在里面是非常清楚的。

 

丁一、宣说内外道导师之差别:

 

内道的导师是佛陀,在佛陀出世的时候,比较大的外道印度有 六种,像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数论外道、胜论外道、裸体外道等等, 都属于印度的六师外道,佛陀出世之前外道也特别多。我们要宣说 内外道导师的差别,即内道导师佛陀和外道导师的差别在哪里。

 

如实照见善宣说,您之随行后学者,

远离一切诸衰损,根除所有过患故。

背离您之教法者,长久辛苦而修行,

反如呼唤诸过咎,我见更为根深故。

 

四个颂词分两部分,首先宣讲内道导师的特点,然后安立外道导师的特点及其追随者。

 

“如实照见善宣说”,这就是指佛陀了。佛陀是什么?如实照见 和善巧宣说。通过三个无数劫的苦行,积累资粮之后所有的功德圆 满了,佛陀如实照见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不单单是他的智慧如实 照见,而且悲心非常圆满,也是善巧的宣说妙法。

 

我们以前讲过, 就像有些世间人有了一些智慧,掌握了一门技艺,不一定对别人讲,为什么呢?他的悲心不够。他想,如果我把配方或者运作方式说出去,我的饭碗就不保了,没办法一家独大,失去优势了,这是我的商业秘密不能说。世间不管是练拳的拳师,还是各行各业的人,虽然掌握一些技术,但是他不一定给别人讲的,要保留一部分。他们有一定的智慧,但悲心不圆满。假如佛陀也是这样的话,虽然发现了缘起性空,但是不会给别人讲。我给你们讲了,你们不就成佛了吗?和我平起平坐谁还恭敬我呢?佛陀永远不会这样想,如果有这种心成不了佛,更发现不了这么深的缘起规律。

 

佛陀之所以发现了这么深的缘起规律,就是因为他早把这些不良的心态去掉了,所以在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你 的这种心态不对应该改变,就是让我们为成佛做准备。如果我们在 修行过程中还保留嫉妒心、悭吝心等等这样那样的恶分别念,永远 成不了佛。离成佛还远,我们要把内心所有的烦恼,不利于自他的 邪分别念、伤害众生的发心,通过修行全部消灭掉,生起非常纯净 的善心和行持非常纯净的善行。如果有一点点不对,佛陀在经典中 或者上师都会指出我们过失,这是不对的,这样修下去就是浪费时 间。佛陀的智慧圆满,悲心肯定圆满,刚刚我们讲的有智慧的那种人, 其实智慧也不圆满,只不过是在某个侧面掌握了一点信息而已,他 的智慧不圆满悲心也不圆满。

 

我们想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一个人悲心大很想利益众生,但是没有这种能力,这在世间当中也有这种情况。虽然看到这么多可怜的众生很想帮助,没有钱,没有势力,啥都没有。佛陀会不会是很想帮助你,但是没有办法,也不会这样的,智慧圆满,悲心一定会圆满的。因为所谓的障碍都没有了,所以佛陀照见了万法的本性之后,在悲心引发下一定会对众生宣讲。他修道也是为了给众生宣讲解脱之道。

 

有些人问:“佛会这样想吗?”我们说:“佛会这样想。”“那你是佛吗?”“我不是佛。”“那你怎么知道佛会这样想?”“因为佛是这样教我们的。”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是初学的佛弟子,一进入大乘的时候佛陀就告诉我们要放弃自私自利的心,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我们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现在我们开始训练善心、抛弃自私自利,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众生。那怎样才能最好的帮助众生?佛陀告诉我们成佛以后帮助众生的能力就圆满了。刚刚进来就开始让我们训练这方面,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去训练,在这个过程当中把很别扭的部分去掉,让我们的菩提心、利他心都不会很勉强。

 

佛陀通过很多经典告诉我们要把菩提心、利他心变成我们的生命,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了。这方面的目标讲得很清楚,我们一步步走下去之后,心会变得非常善良,真正地一心利他,而且在修利他心的过程中,为了真实地帮助众生,虽然你的心很迫切这是不行的,还要去真实地为利他做准备。怎么做准备呢?就是要让你功德不圆满的地方圆满起来,过失完全去掉,慢慢修行到了初地,然后到了八地最后就会成佛,成佛之后圆满了。

最初发心就是为了帮助众生,怎么才能帮助众生呢?就是宣讲最核心的缘起之道。佛陀成佛之后发现了这个为什么不宣讲呢?他一定会善巧宣讲,因为他根本没有无法善巧宣讲、表达不出的问题。他的口才很好,智慧也好,悲心都是达到圆满了。所以第一他可以如实照见,第二是善巧宣说,宣讲这个缘起。

 

如果有些人接受不了缘起性空,对于这么好的“补品”吃不了怎么办?没事。你先去做其他的治疗,把身体提高到一定程度,再告诉你最好的缘起性空这个“营养品”。先去修其他的,比如让我们修出离心、菩提心等等,当我们通过这个阶段的修行,根基成熟了,可以接受这么好的缘起性空道理之后,就会不遗余力地告诉我们缘起性空之道。不仅告诉我们,佛陀还指导怎样一步步去抉择,第一步第二步怎么修,这个过程中怎样去辅助所有的修行,非常细致地接引我们慢慢地趣入到一切万法的实相当中,“如实照见善宣说”是佛陀的特点。

 

宣讲了佛陀的特点之后,“您之随行后学者”,佛陀讲完了缘起性空之后,很多追随者、有福德的人,对佛陀、佛教生起了信心,开始随学佛陀的教言。

 

“远离一切诸衰损,根除所有过患故”,佛陀所有的追随者就是时间的问题,根基好、精进的人走得快,他们对实践佛陀的教义落实得很圆满,能够很快相应,远离了一切衰损。有些人可能体质不太好,或者还有其他问题要解决,就走得慢一点,反正他在缘起性空上面走,总有一天会到达究竟。这个过程当中已经远离了一切衰损,不是正在远离,就是将要远离。

跟随佛陀修学缘起性空的过程中,逐渐所有的衰损,也就是所有身体的痛苦、心里的迷惑、恐怖、焦虑,还有很多的不如意——就像我们学前行时的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求不得苦等所有衰损都离开了。在离开轮回的衰损之后,还会离开小乘耽著涅槃的衰损。“根除所有过患”,因为缘起性空是完全的实相中道义,既不让我们耽著于轮回,也不让我们耽著于小乘的涅槃,所以这个道是最圆满的。如果跟随佛陀,真正实修的人就可以远离衰损,根除所有过患。

 

这后面三句说明了跟随佛陀修行的佛弟子获得的利益。获得的利益就是远离了衰损、根除了过患,这就说明佛陀讲的道是成功的, 佛陀是一个真实、不欺诳的导师。因为跟随他修行的佛弟子已经达 到、正在达到、即将达到这种状态的缘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佛陀是不欺诳的。

 

后面的颂词就是讲外道导师,“背离您之教法者”,“背离”就是不随顺。外道导师本身并没有照见缘起性空,也没有给他的追随者宣讲缘起性空的正道。外道导师所宣讲的教法,还有后学者所随学的教法,都是背离了“您之教法”,就是背离了佛陀的教法。虽然从某个侧面来讲他们不皈依佛,对佛陀没有信心,但是这个地方不是说皈依不皈依佛的问题,而是说佛陀所发现的是万法实相。如果你没有皈依佛陀,或者没有按照缘起性空的道去实行,背离了缘起性空的教法。

 

虽然很多外道的修行者长久地跟随他们的导师辛苦而修行。现在有很多苦行的人,以前有更多苦行的人。他们认为身体是业,折磨身体可以把业消尽,最后就会获得解脱道。每天进行很多苦行,比如不间断地在恒河中洗澡,或者躺在荆棘丛当中,甚至在中午太阳很大的时候,在四边燃起四大堆火,自己到中间去烤。认为这样苦行可以把业消尽而获得解脱。因为他们没有发现真实的缘起性空的解脱之道,不知道“我”是一切衰损根本的缘故,所以虽然长久辛苦,他们想解脱的心也很真切,而且把荣华富贵等等全部抛弃了,就是一心希求解脱,但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导师,虽然付出很多的努力也没有获得功德。

 

“反如呼唤诸过咎,我见更为根深故”,他们做了很多苦行,不 但没有消除衰损,反而所有的苦行,好像都在说你们过来啊,所有修行就是在召唤集聚更多的过患到身上来。“我见更为根深”,为什么 呢?我见更加根深蒂固了。他们对于一切万法空性的道理,没有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也不知道我本来是虚幻的,就是认为我需要解脱, 然后我上面需要具有功德等等,都是以我为核心进行修行的,当然 没有办法获得解脱,只会让我见更加根深蒂固。

 

轮回过患的根本就在于我见,因为有我才出现了很多的烦恼, 以此造业轮回,如果不消灭我执,而是在我上面修行,无法真实的获得究竟的解脱。这些远离了无我教法的修行者,虽然外表上做了很多的苦行,但是基本上没什么收获。即便暂时可以获得一些善趣的利益,究竟来讲还是会在轮回当中不断地漂泊。

 

不仅外道如此,内道佛弟子当中也有很多人对于解脱核心的缘起空性不是特别清楚,反而非常在乎外在形象的修行,很注意形式。虽然很多外表的苦行也是需要的,但是应该有一个灵魂。你这样做 苦行有没有灵魂,是不是为了解脱而做的?如果是为了解脱而做的, 那是不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做的?如果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做的,有没 有相应于缘起空性之道而做?如果在外在做很多苦行,但是没有相 应于真实的正道,相当于一个人,没有思想或者没有灵魂,像一具 尸体,外表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人的样子,其实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知道修行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核心因素, 哪些是主要的,哪些相对次要,这方面要分清楚。如果不把这些分 清楚,相对次要的当成了主要的,有时可能会有功德,也可以靠近 解脱道,但因为主要因素没有具足,所以会比较慢。如果主要因素具 足了之后,修行在方方面面随顺之后成就会比较快。

 

在宣说内外道导师的差别中说,远离一切诸衰损,根除所有过患故。通过根除这些“过患”,“故”字可以成立佛陀是殊胜的导师。然后反如呼唤诸过咎,我见更为根深故,这个“故”字也可以说明外道的 导师不是真实的导师。因为他的追随者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解脱, 不能遣除衰损的缘故。所以反推就知道,真实能够宣讲缘起性空的导师就是佛陀,他对我们来讲是不欺惑的。这方面是对佛陀的赞叹。

 

丁二、了知差别而对佛生起敬信之理:

 

了知了内外道的差别之后对佛生起信心。

 

奇哉诸位有智者,此二差别已认清,

尔时焉能不由衷,于您深深起恭敬?

您教浩瀚说不尽,纵于只言片语义,

获得笼统之定解,亦授予彼殊胜乐。

 

“奇哉”就是很稀奇的意思。一切有智慧福德的善根者,“此二差别已认清”,对于内外道导师和教法的差别认清之后,“焉能”,这时候为什么还“不由衷”地对于佛陀生起深深的信心和恭敬心呢?这个差别很明显。

 

当然对宗喀巴大师来讲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对我们而言还不一定那么明显,因为我们还没有搞清楚里面是怎么回事,所以有时候觉得他说得这么明显我怎么没感觉到呢?他老人家已经对于缘起性空的教法没有丝毫的怀疑了,他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他由衷地说,你们应该知道这么明显的差别。宗大师属于高手了,我们还是属于刚刚入门的菜鸟级别,不一定能够知道得这么清楚。

 

他给了我们一个方向,这个教法就放在这里让我们观察,随着我们不断的学习,福德智慧的增上,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对此认知得越来越明显。宗大师不会说,你发现不了就算了。而把这句话放在这个地方,反正他是已经产生定解了,他告诉我们应该生起信心,但是我们现在没有生起信心怎么办?我们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增上我们的福德和智慧,当我们福德智慧不断增上,再来看这句话,隔几年看一次,慢慢这句话就很清晰了,里面表达出来的信息会特别明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缘起性空的道理认识得越来越深入,内外道的差别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个颂词,的确如此!为什么我们对佛陀这么殊胜的导师不产生信心呢?肯定会产生信心。这是不害怕观察的,反正就放在这个地方让我们观察,慢慢当我们学习深入之后,逐渐就会产生信心。

 

宗喀巴大师说,“您教浩瀚说不尽”,他说您的教法浩瀚无边,说不能尽。佛陀讲了很多教法,以前我们也讲过一个公案,龙树菩萨受邀到龙宫当中去给龙众传法。龙树菩萨第一是为龙众讲法;第二是为了取龙宫的龙泥,他要在世间建很多小塔,建塔的原料只有龙宫有,龙泥是一种高品质的泥土;第三他要从龙宫迎请《大般若经》。因为《大般若经》当时在龙宫里,所以他就去了龙宫。

 

龙树菩萨本来非常广闻博学,到了龙宫之后看到藏经阁中光是佛经的目录一个月都没办法看完,不可思议的佛经有非常多。因为有些龙王的福德很大,它们有神通,可以去佛陀每个讲法地方听法,不单单是人间,其他地方也可以去听。按照一般世间人的观点来讲, 佛陀就在印度那一带讲法,佛陀当时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一天能走多快呢,像这样话反正就在那个范围,这只是针对一般普通人 的认知范围。其实当年佛陀在印度传法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化身同时 在很多地方不间断地讲法,留下了很多经典。为什么佛经这么多啊? 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天界、很多刹土当中讲了很多解脱之道,所以佛陀的教言浩瀚无尽、没办法统计。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佛陀有一天讲法时,他在地上抓一把树叶问这些眷属说:“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树林的树叶多?”弟子们回答:“当然是您手上的少了。”佛陀说:“我现在讲的法就这么多,而我知道的法就像树林的树叶一样多。”佛陀讲了这么多法,如果在讲过法当中再做个比较,在人间的就像手上那么多,其他佛陀讲的法就像树林的那么多。从印度到现在,佛教史中记载有三次佛法遭到打击的情况,很多经典不是被烧掉,就是毁坏了,留存世间当中的已经是佛陀讲法的很少一部分了。从印度的原典翻译成藏文、汉文,又是印度的教法当中这么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看《大藏经》,哇,这么多咋看啊!其实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当中已经是很少的教言了。佛陀针对不同的根基讲解的教言不可思议,浩瀚无量。

 

但是不是这么多我们都要去学呢?对我们而言没有这么多时间、精力,也不需要一一去学,只要学其中一部分完完全全就可以得到利益。所以这里讲“纵于只言片语义,获得笼统之定解”,对于浩瀚无尽的佛典,只是对于只言片语的意义获得一些笼统的定解,也可以让我们获得非常殊胜的快乐。比如菩提心的教义,如果我们在浩瀚无尽的教法中只是修菩提心,像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等,不要说证悟了像佛的菩提心,只是对凡夫而言生起了笼统的定解,就是对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概念能够了知一些,然后去串习,也会让我们从现在的很多的困惑、恐怖、烦恼中获得解脱。而且菩提心能够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善根,在轮回当中可以不间断地引发安乐的果。

 

“只言片语”,还有一个解释,比如在浩瀚无尽的佛法当中的净土的法义也是很少的,如果我们对净土的法义生起信心,不间断的发愿往生,念诵阿弥陀佛,然后通过这样的法义你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获得不可思议的解脱利益。

 

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曾经有一段教言,不知道上师这次怎么翻译,以前的唐译当中有两句话对于佛陀的三藏如是描述,“具解成种智,一偈得漏尽。”具解成种智,即对于佛陀讲到的所有法义。“具解”,“具”就是完全了解、证知就会成种智,“种智”就是成佛,完全通达、证悟就会成佛。“一偈得漏尽”,“一偈”就是一个颂词,小乘行者通过一个颂词就得漏尽了,可以获得解脱,这方面讲得非常清楚。

 

佛陀所宣讲的内容,没有一句话和众生的福祉没有关系,都是怎么样帮助众生走出轮回、远离痛苦、生起善心、获得安乐,每个字都是讲这些,完全是帮助众生的含义。即便对于只言片语获得一点点笼统的定解就可以授予殊胜的安乐。

 

这个地方对我们来讲主要就是缘起性空,对于缘起性空的只言片语,如果我们能够获得笼统的定解,从此之后就走上了解脱之道,从此之后很多困惑就会消失。空性是智慧的极致,因为空性的智慧是了知万法实相的,什么智慧能够比了知万法实相还要究竟的?没有,所以空性的教义是一种极致的智慧。

 

如果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空性,相当于掌握了打破无明的最殊 胜利器,所以它可以赐予我们最殊胜的快乐。这种很强大的智慧完 完全全可以照破我们在轮回当中的邪执、妄执。很多看不开想不开的东西,真正来讲在一个有空性智慧的人面前都不是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知道这是无自性的。他会不会经历这些呢?会经历,他的心会因此而动吗?不会动。他知道一切是幻化的,没有什么实有的东 西。在某一个修行者的相续中一旦爆发了空性智慧,他在世间没有 任何畏怖,不会有什么困惑,也不会有什么痛苦。因为空性智慧的 能力太强大了。所以不要说证悟,即便是有一些空性智慧的定解,平时加以串习,他很多看不开放不下的,都可以看开放下。刚刚讲了就怕我们不深入、不重视,如果真正地观修学习,它带给我们的利益非常巨大。能够听到这方面的教法对我们来讲也是有着很大的殊胜意义。

 

丁三、作者通达此义而对佛生信之理:

 

作者是谁?这部《缘起赞》的作者就是宗喀巴大师。通达了缘起性空的意义之后对佛生信之理由衷的赞叹。

 

悲哉我为愚昧毁,虽于如此功德聚,

久远以前已皈依,未曾领受少分德。

然而迈向死主口,生命相续未尽前,

于您些微生坚信,由此自感有福分。

 

大恩上师说,这句话很明显是宗喀巴大师谦虚的词句,对我们来讲就是真实的,我们在看的时候自己会觉得非常幸运。“悲哉”,宗喀巴大师以很谦虚的语气说,非常悲哀,很可怜。“我”被愚痴所摧毁,以前我一直非常的愚昧。

 

“虽于如此功德聚,久远以前已皈依”,什么叫“功德聚”呢?佛陀就是功德聚,即所有功德的积聚。因为佛陀经过三个无数劫的修行功德圆满了,所以称之为功德聚。对于如此功德聚的佛陀,久远以前已经皈依了。从宗喀巴大师这一世来讲,他很小就已经皈依了,也许还有前世再前世,反正他老人家词句的意思就是久远之前已经皈依过。“未曾领受少分德”,我从佛陀您这个地方没有领受少分的功德,尤其对于最核心的缘起性空含义没有真正的了知,也没有从缘起性空的教义中获得少分的功德。因为一旦真正对于缘起性空的教义生起了定解之后,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打开了无尽功德宝藏的大门,从这里开始功德会源源不断的生起。

 

前面一个阶段是从菩提心开始的,菩提心的另外一个侧面,也是属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大乘的教法。打开菩提心之后,尤其是打开了缘起性空的大门真正获得定解之后,功德开始源源不断地产生。未曾领受少分德,不是说皈依没有功德,也不是说他以前没有做过什么功德,而是说真实因为缘起性空对于佛陀产生信心。

 

对于佛陀生起信心有很多标准,早期我们对于佛陀的相好、事业生起信心,这和终于有一天发现佛陀宣讲了缘起教义的信心比较起来不是一个层次的。虽然我们也有很多信心,但是如果哪天我们真正地 发现了佛陀有那么深的慈悲,对于佛陀的智慧生起了信心,尤其是 对缘起性空这个最不共的特点生起信心之后,这种信心和以前的信 心会一样吗?完全不同了,这是完完全全发自内心的信心。此处就 是说没有对佛陀产生这种信心而获得的功德,不是说没有获得功德,因为这种发自于最深层次对于佛陀相应于实相的信心,和缘起性空 的教法打开的功德之门,和前面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讲非常的可怜啊,以前虽然皈依了很长时间,但是对于如此的功德聚佛陀没有领受少分的功德。虽然以前有一点功德,但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学习佛法是从真实的发菩提心,生起空性的智慧开始,真正的大功德聚从这里开始源源不断的生起来,前面这些绝对也有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比较的话可能是越往上面越了义的教法生起来的功德越多。

 

但不幸中的万幸是“然而迈向死主口,生命相续未尽前”,我的生命相续还存在,虽然正在走向死亡,但是还没有死之前。“于您些微生坚信”,“些微”就是说对于佛陀一部分的功德生起了坚固的信心。“由此自感有福分”,从这个侧面来讲还是感觉自己很有福分。

 

宗喀巴大师非常的谦虚,对我们来讲,宗喀巴大师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从他显现上来看,前面大恩上师讲过因为他对于缘起性空产生了非常深的领悟,然后造了《缘起赞》,所以他这样说也对。从他造论典时间来看,虽然他是显现的,但是他造《缘起赞》是通达了缘起。也可以说他以前还在迷惑不知道佛陀的深意,现在知道了感觉很有福分。终于在死亡来临之前,发现了缘起,对于佛陀宣讲的缘起性空之道生起了信心,这方面觉得自己很有福分。从他老人家的显现和造论的时间来讲,对于我们而言可以这样解读。

 

“悲哉我为愚昧毁”,就是我们对自己说非常可怜,我们非常愚昧,被自己的愚昧所摧毁。具有功德的佛陀出世这么长时间,缘起性空的教法安住了这么长时间,或者说我们皈依的时间不同,有的人十 几二十年、七八年,甚至几个月的都有。有的人在久远以前已经皈 依了,虽然皈依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还是有没有对于佛陀、缘起性 空产生信心,而领受少分的功德。这是以前的情况,然而现在不管 怎么样,如果我们身上戴着《般若摄颂》,或者我们正在学习《缘 起赞》、《般若经》、《中观》等等,哪个众生不是正在迈向死主口呢?每个众生都在走向死亡,生命相续逐渐穷尽,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生命相续未尽之前,遇到了般若波罗蜜多,很多道友有观察和领受的能力,他们对缘起性空坚信不疑,的确生起了坚信。“由此自感有福分”,我们应该感觉自己是有福分的人。因为这个教法是最核心的,对于缘起性空刚刚我们赞叹了这么多,通过道理一层层的赞叹下来,我居然可以遇到这样的教法,现在能够对它产生信心,可以串习、修持、发愿、证悟等等这方面都属于有福分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自感有福分。

 

科判中的“作者通达此义”,“此义”是什么?就是说通达缘起性空的意义而对佛生信。我们现在不管是通达,还是没有通达,从低标准来讲只要是遇到了就是有福分;从高标准来讲如果通达了就是有福分。也许是我们现在处于通达和未通达之间,既不是完全不懂,也不是完全通达了,就是正在走,仍然也是有福分的。

 

因为这个教法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大转折,如果遇到了或者串习了之后很快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是最殊胜的核心教义。所以这方面宗大师感叹自己有福分。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还是非常有福分的一种显现。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讲解:

答疑: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讲《缘起赞》。

 

《缘起赞》是通过缘起来赞叹佛陀,因为证悟缘起、宣说缘起是佛陀的一种不共的特点。佛陀作为导师出世说法利益众生,比起其他利益众生的所谓本师有很大差别,其中不共的最大差别就是宣讲缘起。我们通过其他修行者或者外道本师共同具有的特点赞叹佛陀,体现不出佛陀的殊胜之处,如果只是通过神通来赞佛,我们就会觉得只要有神通肯定是佛,就可以依止,会让众生进入歧途。我们要以佛陀宣讲的最不共特点来安立佛陀最为殊胜、稀有,这样的缘起除了佛陀能够发现、证悟和宣说之外,其他的引导者、所谓的导师、所有的有情、一切的宗派,都没有宣讲过。

 

这时我们对于佛陀不共的甚深智慧和大悲会产生不共同的认知。然后再进一步以缘起为核心安立的佛陀教育,当然就是不共的,和 其他的世间学说、任何所谓的心灵指引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了知 了缘起,在学习缘起的过程中,真实发自内心赞叹佛陀、佛陀的教 法,也意味着我们对于佛法中最核心的缘起产生了真实的认知,才 能由衷发起这种赞叹,这时我们的信心已经非常稳固了。

 

通过学习缘起之后,第一,我们了知了佛法的精华要义,安立 了佛法的核心、佛陀不共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找到了众 生如何流转轮回的根源,也找到了如何灭除这种根源的解脱正道, 这就是缘起。缘起对治的就是无明愚痴,不了知缘起就是实执、无明。因为不了知缘起产生无明的缘故,众生就变成了众生,从而产 生了痛苦,在这个状态当中,如果不发现最根本的痛苦来源,即便 在无始轮回当中,做这样或者那样的努力都没办法摆脱轮回的痛苦。了知了缘起,我们既知道了自己流转在轮回当中真正的病灶、流转 的根源,同时也找到了对治轮回根本的方法,或者修行的方式,这就是缘起。

 

不知道缘起,就会无明、轮回、迷惑;知道了缘起,就可以灭 除无明,而缘起性空的教法在整个过程当中,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当我们通达了缘起之后,就通达了佛法的核心内容。即便暂时来讲, 我们对于很多的名词等其他的内容可能还不是那么了解,但是如果 掌握了核心之后,以此为中心再往四周辐射,逐渐就可以灭除我们很多障碍,智慧福德增长之后,很多罪业都可以清净,最后很多佛法当中的教义,修行的境界都可以生起来。我们了知了缘起,对本师、佛陀的教法产生了信心,了知了自己和众生如何流转、如何解脱等等,而且可以通过缘起知道一切都是缘起而生无自性,在无自性的当下也是有作用的。

 

我们了知之后,对于已经出现的果不会过于执著,不论是好的坏的。因为性空缘起的缘故,空性的时候知道在名言谛当中,如果错乱了因缘,仍然要产生以后的果,所以知道了缘起后我们对已经现前的果,通过不执著的方式去掉很多的分别执著。我们很多的痛苦也是因为不切实际的执著引发的。既然我们对果不执著,为什么还要在世俗中取舍因果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行为会导致以后的果。 所以了知了空性的缘故,一方面会对当前的一切不执著,另一方面对以后的行为非常注意,这就是来自缘起的引导。

 

缘起性空包含了所有教法的精要。如果我们完全通达了之后, 既不会过于的执著好坏,也不会因为无自性而荒废业果的取舍,这 是非常稀奇的地方。通达之后很稀奇,既不会落入到一切都没有,什么都不做了,或者产生邪见的状态中,也不会我要做,而它是实 有的,永远都不会,因为不管是哪一边都不是中道。

 

佛陀出世给我们传递了中道义,证悟的时候是以中道证悟的,因为他知道在皇宫中过 于享乐固然无法证道,但过度的苦行也不是证道的方便,所以佛陀 从行为上就舍弃了极端苦行,开始接受饮食等等,然后在金刚座下, 观一切万法缘起而成佛。佛陀告诉我们的都是中道,我们在生活中 也要中道,不能偏激,不要极端。抉择见解的时候要中道,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修行的时候也要行于中道,对于大悲心、空性,或者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要修行,方方面面都是中道义,只有我们行于中道才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教法实践者,才有真实的资格。

 

这对我们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方面来讲本来如是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必须要在内心当中抉择缘起,乃至于去实践殊胜缘起的教义。

 

我们在学习《缘起赞》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逐渐去发掘。当然本论讲的很深,我们只是听一遍,或者看一遍,不一定会知道其中的甚深含义。虽然宗喀巴大师的颂词、大恩上师的讲记中把很多修 行的关要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没有用心,或者智慧不够,不知道 它的意义。如果从此不学的话永远在这了,它是它你是你,如果我们契而不舍的学习,再再地看就会知道里面讲了这么深的内容。当年第一次学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呢!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感叹。当我们自己的福智增长之后,慢慢地法本当中传递出来很深的信息就会被我们接收到,能够在我们修行佛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佛法的特点都是这样。

 

它很甚深,不像世间的小说一样,虽然有些小说有好几层境界, 但是再多境界仍然是分别心的状态而已,而缘起性空已经牵扯到了 究竟实相,完全不是分别念可以缘了。这个状态不是分别心,但我们 还要用分别心去抉择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佛陀菩萨的引 导、上师们窍诀性的讲解,通过自己的智力永远发现不了,这也是上师对我们巨大的恩德之处。

 

庚四、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

 

假如承许自性空性,一切因果的安立都是合理的。不单单因果的安立是合理的,而且在安立自性空因果合理的时候,还可以远离边执,即有边无边、常见断见。我们就可以远离承许有、无,总是落于某一边的执著。到底有几边呢?归纳起来就是二边,有边、无边或者常边、断边,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从有无派生出来的, 并没有其他真实的本体,除了有和无之外没办法安立第三个。

 

万法本体为空性,及由此因生此果,

二种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

何有较此更稀奇,何有较此更稀有,

若依此理赞扬您,赞美非她莫属矣。

 

这二个颂词讲到了自性空性不仅因果合理而且远离边执。万法     本体是空性的,和通过空性“此因生此果”。“二种决定”的“二种”是什么呢?就是空性和此因生彼果,即空性和缘起生。“二种决定彼此间”,二种就是决定彼此之间,谁和谁“彼此”呢?缘起和空性彼此之间。怎么样呢?“互不障碍成助伴”,就是说空性显现、显现空性,或者这里讲的空性缘起、缘起空性,相互之间是没有障碍的,不但没有障碍     反而相互成为助伴。这是非常稀有的,下一个颂词开始赞叹了,“何有较此更稀奇”,哪里还有比这更稀奇的安立呢?“若以此理赞扬您”。因为佛陀如是的发现、证悟、宣讲了,如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互不相违,而且互为助伴的妙理,通过宣讲缘起理来赞叹佛陀您,“赞美非她莫属”,所有赞叹之最,殊胜的赞叹,最为第一的赞叹“非她莫属”,“她”就是缘起性空,所有的赞叹当中缘起性空是对佛陀最为殊胜的赞叹,除了她之外,其他不是特色,都是共同的,只有她才是最不共的赞叹、核心的关要之处。

 

一方面来讲很稀有,在空性的时候可以缘起,缘起的时候是空性的,二者之间没有障碍,现和空、空和现之间没有障碍,而且是相辅相成、一味一体;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不稀有,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好稀有的。觉得它稀有是因为我们跑得离本性太远了,最后反观自己本有的自性时,觉得这么稀奇啊,其实有什么稀奇的呢?它本来如是,从来不变。

 

什么情况下说它稀有,什么情况下说它不稀有?说它不稀有,是因为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它本来就是这样的;说它稀有是因为我们在迷失了那么长时间之后,终于发现了这个规律,终于找到了正道,这是很稀有的。

 

我们本来处在这种状态当中自己不知道,现在慢慢开始了知,这是很稀有的事情。很稀奇!自己是这样一种状态,自己竟然不知道!本来你就是缘起性空的自性,反而执著有无是非这些根本不属于本性的任何一边。不管我们执著有边、无边,还是执著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哪一边,佛说都很稀有。为什么稀有呢?任何一边都不是万法的本性,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执著呢?从我们迷失的角度而言很稀有。第二,当我们迷失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归的正途,就是说我们在这么强大的有无是非四边当中,居然发现了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的本性,这是很稀有的。

 

说不稀有,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如此,有什么稀有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回归它的本来面目。佛法当中经常讲本来面目,什么叫本来面目呢?这是你的本性,其他不是我们的本性,都要变化。我们的身体、家,或者思想是我们吗?全都不是。为什么?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当我们死去之后,这些都不是我们的了。我们的身体换了,心识也在刹那刹那迁变,我们今生是人,如果下一世转成牦牛、山羊时,执著的对象就变了,讨论的话题就变成了什么样的青草好吃,怎么吃才有营养,如何分辨哪种是打农药的,就开始讨论那些了,其他的东西不再关心了。一切的思想、境界、状态,世界全变了,这些东西不断地变。

 

我们到了地狱或者天宫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其他五道根本不显现了,就是这样的自性。哪一个是我们的本性呢?哪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性,恰恰就是我们最朴实的本性没有认知。

 

现在我们就要试着学习认知它,怎么认知呢?就是按照我们这里学习理论一步一步地观察,缘起是性空,性空是缘起,最后你就会知道,它的本性就是这个,我们通过上师的恩德、佛菩萨的加持,大概从思想上确立了一切都是假立的,什么都不是的这个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不会丢失,也不会背叛我们,找到之后,不会再一次欺惑地我们。

 

我们多么迷惑啊,把不是我们的东西抓得很牢,而且为了保护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放弃了对寻找本性的探求。众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今天没有时间学习、打坐,因为我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或者有一个应酬,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但是我们应该抓住和为之奋斗的恰恰不是这些东西,就把学习佛法、回归本性通过这些理由抛弃了,这是一种颠倒。

 

我们现在已经踏上了回归的路途,尽量多去做这些随顺于证悟本性和现见实相的缘起,其他都要看淡、放下,不去执著,不得不做的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始终以这样的见解摄持,用自己的见解引导,而不是让它们引导我。这样一来,我们即便是做世间的事情,也没有忘失本性,逐渐地靠近究竟的实相。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现在学习缘起是回归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前期可能做了很多铺垫,比如我们以前可能拜过佛、许过愿,帮助过众生,但这些都是边缘的准备,最核心的准备是这个大转折,就是遇到了缘起性空、般若、中观等等抉择实相的法要,这是一个最重大的因缘,不能放弃、不能错失。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不断地发愿,并且为之积资净障。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必须要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念诵很多遣除违缘的祈祷文和心咒、每天供护法神,全是为了证悟缘起。通过发愿我们会永远不离开这种心,因为本性是不离开的,再加上我们在缘起上不要远离它的加行,逐渐就会靠近它。

 

其实它好在哪里呢?好在一切的本体就是虚幻的,只需认识它就可以了,不

用拿一个大铁锤把这些一一粉碎,这根本做不到,而且粉碎了也不是空性。

只要认识到显现时就是假的,就像做梦的时候,我们突然在梦中回忆起了一切都是梦,当你了知这是假的,就找到了它的本来,它本来是什么呢?就是不存在的。

 

现在我们的见闻觉知、自己的身心,外在山河大地等等,我们要认识这些本来就是虚妄的,都是依缘而生空性的法,我们认识它就够了。

 

每天都有这么多的素材,掌握了方法之后,你看到一个东西就可以观察它是缘起性空的,都没有离开缘起性空,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素材。对于中等的,比如一个普通的东西习惯之后,我们再用这样的理念去针对影响我们比较严重,会让我们生起很大情绪的东西,我们对怨敌的伤害容易产生嗔恚,缘亲友容易产生贪欲,这些也不符合万法的本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以思想去观察,并不是 让我们抛弃这些,然后做一个木头人,这也不是成佛之道,因为我 们根本也成不了木头人,所以就要认知它的本性。用智慧去摄持它 们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以轮回的思想趣入这是不对的,只能增加 迷惑。

那我们怎么办呢?既然我们现在还离不开轮回和这些显现, 就要用智慧去摄持它,知道这是无自性的,然后执著就会减弱,这 时智慧也会比较敏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知道哪个该做哪个不该做, 没有意义的根本不会去做,自控力越来越强,越来越随顺于真实的 修道,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万法本来如是,现在我们只需通过一定的精进,把该背的颂词背了,该抉择的道理抉择了,获得一个见解,懂得怎么去观察这些法。这些其实都一样,我们不要认为现了这么多眼花缭乱的法,到底从哪个入手啊!随便抓一个就行。为什么呢?虽然显现上有很多差别,但是本性空是一样的,这个法通过这个方式观察为空性,那个法还是通过这个方法是观察空性,并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这就是大道至简。真正来讲它的本性并不复杂,只是我们复杂的分别心显现了复杂的轮回,即便这个复杂的轮回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本性还是这样。

 

当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这么花哨,什么东西都有,虽然我们 认为有这么多差别,但是它只是一幅平面的画,除了一个平面之外, 哪里有什么高山、峡谷、深洞?还有 3D、4D 的影片,你再觉得这些镜头怎么逼真,它就是一个屏幕,啥都没有,我们被这些欺骗了, 认为里面有很多东西,其实它就是一个假象。

 

轮回中的任何法,无论是我们的思想、情绪,或者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一切似乎非常复杂,在我们认为存在很多差别的时候,它 就是平等的空性,认知了以后,不会再有很多迷惑,慢慢我们的福 智也会增上,我们如果能够了悟这一点,遇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时 候,就趣入了真正修行实相的大道了,这是开始回归本性的一个信 号,从这里开始,准备面临一个大的转折,这不是我们今生的一个 什么转折,比如考上了重点中学,长大以后碰到了一个商机,这不 是什么重大转折。

 

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当中,突然到了这个阶段, 我们开始对心性教法感兴趣,也遇到了给我们宣讲心性的导师和教法,这是一个大转折。我们也对它有兴趣,想要深挖,为了现证愿意去做很多的努力,这是完全不相同的。我们看起来可能比很多人还悲惨,也活得没有其他人好,这没有什么,也不需要去羡慕,我们现在走的是觉悟之道。

 

因为抉择这些对我们来讲意义非常深远,所以这个地方讲,如 果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万法本体为空性,及由此因生此果,二种 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一切万法的本性 是空性,然后在本体空性的同时由此因生此果,在万法空性的时候, 具足了它的因就会产生它的果。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就是说缘起 而性空,性空的时候正在无自性的,一起万法在无自性的时候依缘 而生。此因可以生此果了,所以说二种,即空性和缘起决定是周遍 的,没有说可能、大概,决定就是永远不会变化,敢于肯定它是永 远不会变化的,不可能有第二种情况出现,决定周遍。

 

“彼此间互不障碍”,就是说空性和缘起之间没有障碍。对我们来说,如果你是空的,不可能显现,如果有作用,绝对不可能空,我们认为显现和空之间是互相障碍的,但这个地方说互不障碍,不但互不障碍,而且相互成为助伴,这个方面就是很稀有。

 

我们可以附带地讲一些关于修行空性方面的内容。这个地方到底抉择的是什么?“二种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成助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里可以说主要是从万法本性的基方面讲的。佛法中经常讲基、道、果。所谓的基是什么?大乘的基就是现空无二,这里面可以体现出现空双运,就是说本性空的时候,此因生此果,在此因生此果时万法是空性。如何安立呢?决定彼此间互不障碍而且成助伴,所以说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没有任何的阻碍,相互之间完完全全是相辅相成、一味双运的自相,这就是万法本性的基。无论我们知道不知道,基就是如此。

 

然后在我们了知基的基础上,开始修道,通过修道可以现前果,就是现前本基的自性。这个本基的自性是什么?就是现空无二的自性,本来没有两边。

还有一个见修行果,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样区分基道果和见修行果,基道果当中的基到底是不是见解?基不是见,虽然它是一切万法的本性,但不能说成见。为什么呢?见是内心的认知、定解。那怎样安立基和见之间的关系呢?我对于这个基、现空无二,通过这里所讲的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理论,对本基观察完之后,遣除了增益损减,决定就是缘起性空的,好了,见解出来了。

 

基是见解的所缘。我们缘什么生起见解呢?我是缘它本来的状 态生起见解。虽然基和见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是有关联,基不能叫 见,只是一个基,不管你见还是不见它就是这样的。见就不一样了。

 

见是这样的,我现在知道了,而且生起定解了,就是现空无二的, 以前不知道。现在的世间人或者旁生,这一切的本性他们没有见到的时候是不是现空无二的?都是。他们不能叫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本基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没有见。而我们有见,为什么有见呢?我知道了所谓的基是现空无二的,我通过学习、理论抉择,然后确定了,这就是见解。知道了本基叫见,不知道不叫见。

 

那见解只是对于基吗?不一定。有时主要是缘基观察的,为什么说这个见解不一定对照基呢?因为它是个见解,有了见解之后既可以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产生遣除增益损减的正见,也可以缘道产生见解,我还没开始修,至于修道是怎么回事我可以去抉择,所以缘这个道可以产生见,缘果也可以产生见。对我而言现在要对于基道果都了解。我对基、道没有怀疑,对于最后可以获得的果,比如佛陀的果都很确定,这叫做缘基的见、缘道的见和缘果的见。

 

如果我对见已经完全确定了之后,有了见之后就可以开始修行。修是入定的,上座修,行是下座的,有时是这样分的。比如我上座 时修空性,下座时我就缘空性摄持生活、工作,日常的转绕、顶礼 等等,这些属于行。如果你有了见、上座的修和下座的行,然后就 会有果。果有很多种,暂时的果和究竟的果。暂时的果可以分为凡 夫和圣者的果,究竟的果就是佛果。

 

刚刚我们在见上也是缘了道,那个方面我们可以把见解摄在道中,见、修、行都可以摄于基道果的道当中。为什么呢?因为我缘本基产生见解,就是为修道做准备了,有了见解之后开始修、行,就是基道果的道。然后道圆满了,就是果。见修行,修行圆满了就是果。我们就知道了基道果和见修行果是这样一种关系。

 

现在我们要抉择的主要是从本基的侧面来讲,很多论典当中讲了,基是现空无二,显现和空性没有两个,不偏堕于任何一边。即不偏堕于显现,也不偏堕于空性,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道位是什么呢?修道属于方便和智慧双运。

 

在修道的时候也是要双运的。怎么双运呢?比如取舍业果、发菩提心、六度等方便和修空性的智慧二者之间不能脱离,福德和智慧、空性和大悲不脱离这个叫道。果位也是双运的,即法身和色身双运。如果我们的本基和道相应,果也一定是双运的。

 

这里我们主要还是在抉择怎样“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 理并远离边执”。这方面我们暂时可以定位在抉择见解,或者认知本基当中。本基、现空双运到底怎么样?一切万法本体为空性,因为空性的缘故才可以缘起。上堂课也讲了,如果它的本体不是空性的,比如能够生苗芽的种子不是无自性,本性就是有自性,那么任何因缘也改变不了它,果实也不会从种子生起来。为什么?因为种子是有自性的,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因。所谓的因是什么?能够生果才叫因。没有生果是谁的因?我们把稻谷放在箱子里,它只能叫稻谷。能叫种子吗?不能。为什么呢?没有发芽,不能叫种子,只能叫稻谷。什么时候能叫种子?把它种到田里,因缘和合发芽了,什么时候这个果产生,才追认它是因。乃至你的果没有出生之前,因的自性都安立不了。把这个稻谷放在箱子里它是谁的因,生了什么?它的果没有出现之前,因的名分定不下来。果必须要观待因才能叫果。必须要有因才能生果,没有因是生不了果的。那么因,只有观待生果之后才能叫因,没有生果之前不能叫因。

 

现在我们观察的时候,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是无自性的,不是有 的也不是无的,不是任何一边才可以随顺因缘而产生。如果把它的 本性定位于任何一边,如果定位成有边,守持有的自性,它永远是 种子;如果定位成无边,这个种子不可能在空无当中出生,它本来 已经定义成没有了,而且是决定的没有,怎么可以从一个决定不存 在当中出现一个有的东西呢?无不能生有。只有无自性,这个种子 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才可以受其他因缘的影响而从因生果。如果定 性为某个法了就不能出生果了。因为没有任何的定性,什么都不是, 所以这个果可以从无自性的因中出生,只有本体空性才能安立因果。这个本体空性是谁的本体空?就是在因缘法当中的因和果。

 

刚刚我们举的例子是种子的本体是空性的,才可以作为因果存 在。如果种子是实有的,不是空性,就没办法安立缘起了,苗芽没 办法依缘而起。因缘本身是空的缘故,任何一个法,无论种子,还 是我们的身体、思想、行为,就是因为本体空才可以随顺因缘改变, 如果因缘不空,永远改变不了,所以说万法本体为空性和由此因生 此果。

 

这个因生果了,那么这个由因缘产生的果本性是实有的吗? 不可能实有。既然它是由因产生的果,说明这种因会转变,实有的 东西是转变不了的。果也是一样的,果的有无完全是观待因缘的有无而有无的,没有因缘就没有果,有因缘就有果,这个果很明显不是实有的,也是无自性的。

 

我们通过观察之后,空性和因缘彼此之间互不障碍。空性对因果不但不成障碍,而且有了空性才可以有因果。怎么可能障碍呢? 障碍就是空性存在的时候,因缘生不了,不是这样啊,因为它是空性的才可以缘起,所以不但不障碍而且可以成为助伴。

 

反过来讲, 会不会有因果存在我就不空了?也不可能。因为你是缘起的,所以本性是空性的。如果没有因果抉择不了空性,没有因果、显现你这个空性是谁的空性?根本没有办法抉择空性。只有有缘起的时候才可以抉择空性,因为这个空性是缘起的空性,没有缘起、显现就没有空性了,所以我们要抉择空性见,缘起是它的助伴,不会障碍,不会因为我有缘起的显现所以抉择不了空性,如果有缘起的缘故它不空,或者有缘起的存在,空性抉择不了。这样哪里是空性?这不是空性,所以这方面没有障碍。

 

非但不成障碍,反而成助伴。怎么成助伴呢?我缘话筒的缘起, 就会知道话筒的空性;我缘花的缘起,就知道这朵花的空性。话筒、花的空,乃至于万法的空,它们是由什么而产生的?由种种缘起法 而存在的,有缘起才有空性,有万法才有万法空,没有万法就没有 万法空。我们要得到空性的结论,需要缘起显现法,而且缘起故空 性,就是因为它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可以互不障碍成助伴,这 个非常清楚。

 

这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也可以解开很多的心结。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仔细地思考、抉择,通过正面反面的例子、比喻、 教言,反复论证之后,我们就会知道缘起故空性、空性故缘起是基于基和见解之间的连接。

 

为什么缘现空双运的基我们就可以产生见解,这个见解从何而 来?通过观察对于缘起法,缘起的所以是空性,空性的所以是缘起,经过很多轮的验证,最后会知道这个法的确就是缘起性空的。这时见解不是已经出来了吗?这个见解是由什么而产生的?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分析观察达成的。

 

这是中观、缘起因的理论,因就是推理了,通过缘起推理了知的现空无二属

于见解,我们心中对它的基是现空无二的已经产生定解了。这里要分清楚本基现空无二是怎么回事、见解是怎么回事,还有我们平时的理论是怎么回事。这个理论就是我们生起见解的时候,缘本基一轮又一轮的观察,通过正确的推理方式推导出的本基就是空性的。当我们知道这个本基是空性的时候,在产生定解的那一刹那,见解就有了。以后再通过正见去缘它就有途径了,而且会越来越熟,你就不需要再反复去推理了,因为你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刚开始可能还需要一二三四五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反复训练,所以乃至于最后,当你看到、想到的时候,马上就会知道它是空性的,越训练越纯熟。

 

本基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是谁、一切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们相当迷惑,我们做人那么久,知道自己是谁吗?无人指点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我们就是无自性、虚幻的。有些人一听我们是虚幻的,可能会当场昏厥过去,非常恐怖。让我们做一点福报、得到一些东西都可以,现在学习完之后,居然说我没有,是假的、迷幻的,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不是一个恐怖之处,而是灭苦之道。

 

我们处于迷惑当中,只要没有从迷梦醒来,苦会一波接着一波, 就像梦中的人一样,在很恐怖、痛苦的时候,别人告诉他这不存在, 它是迷乱的,就是一个梦。他感到很恐怖,你不要说这是梦,就告诉我一个实打实的能够逃离这种痛苦的方法。他觉得梦中的我是存 在的,当别人说,你梦中的我是假的,这一切梦境都不存在,是迷 乱的,有些人就会闷绝,非常恐慌,不愿意修道。

 

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修道的原因之一,害怕我消失了,因为我执太强了,真正的成佛之道意味着我的终极消亡。不是说我得到了什么,成佛之后,我在金刚座举一面大旗,终于胜利了。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成佛意味着我的消亡。没有我,就是真正成佛,获得觉悟,为什么呢?因为我是迷乱的,就是一个骗局,哪里会有一个骗子最后说我胜利了,所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要真实修道,以前我们也讲过,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良我,我们现在还有我执,我要发心、修道,为了自己的福祉去奋斗,害怕堕地狱等等,这个阶段不要紧,佛陀基本上不遮止这个阶段,这是善心。但当你真正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会告诉你这个不对,我是没有的,应该进入真实的道,就是你要开始慢慢知道我是假相。为什么要把空性放到后面呢?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也是第九品才学空性,如果第一品就学,可能没人学了。所以首先让我们知道,这一切我应该奋斗、发心,当我们学习了很长时间,根机慢慢趣于成熟的时候,他就告诉你,其实我是假立的,没有一个我去成佛,世俗当中有一个假我,究竟当中证悟无我就是真实的道。

 

通过修学我们就会知道,如果没有我了,不一定就成了死人,按照佛法的角度来讲,真正证悟无我空性的时候,心识本性的光明分如来藏就会显现。因为障碍消尽之后,能够不起分别念遍知一切,也不会有任何一种思想狭隘的局限等等,所以在很多不同的教义当中,讲了很多不同的教法。这样的道理非常重要,我们要知道本基是怎么回事的,这是见解和生起见解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要闻思?我们要通过闻思的途径对本基是怎么回事, 产生一个决定的认知,这个术语叫做定解,或者正见。如果你没有 这个正确的见解,那你所有的修行都会跑偏,把路都走错了,怎么 办?那就没办法了,首先见解要正确,有了正见见解才修行。我们 后面的修和行一定要保证是正确的,这样再经过努力,最后就达到 目的地了。如果刚开始跑偏了,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道。为什么 不会成道?根本成不了果,所以也无法安立道。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 对一个真实想要解脱的人来讲,正见非常重要。尤其是关乎于显现我们的本性,现前究竟实相的内容非常关键。

 

有了见解之后,我们就上座去观修。上师经常讲,以前我也看到过,因为空性非常重要,所以有些大德即便每天再忙,早上还是抽时间来观诸法空性、诸法缘起。如果有了见解,我们上座修了空性之后,下座就以空性见摄持去做种种的行为,都不离开这个见解。

 

当然现在我们讲空性的时候,不意味着现在我们就有能力了,因为前期的修行还没有生起来,所以如果我们对空性越热爱、信心越大,就一定要把前面的加行修好。如果把前面的加行忽略了,说明你对空性不热爱。为什么呢?你根本不懂空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起来。如果你知道空性也是一种缘起,证悟空性、相应空性也是一种缘起,就会知道如果我要真实地修空性,内心当中的前方便,比如菩提心、出离心都要具足。

 

所以对空性认知得越深,对因果取舍越细。“是故见较虚空高,取舍业果较粉细”,完全可以体现出它的特质,如果不懂空性,觉得没什么。空性和缘起是双运的,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你要证悟空性,它也是一个缘起,如果证悟空性的缘起不够,没有认知修空性需要什么因缘,说明你对于空性本身没有认知,还有误区、盲点。为什么呢?因为你只知道空性的某一部分,不知道空性的全部。

 

空性的全部是什么?缘起也是空性的一部分。只知道空这部分,不知道缘起这一部分,那你怎么会知道空性?如果你懂了空性,既要知道它无自性这一点,也要知道它缘起的部分,你才懂空性,反过来讲,我们说你懂这朵花吗?你只是看到它的颜色、闻到它的花香,知道它属于什么种类。这样看来你没有懂花,无常、空性、本来清净都是它的本性,这些都不知道,你懂它吗?根本不懂。只有它的显现和空性都知道,就懂了这朵花了。

 

反过来讲,空性也是一样的,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执著的部分叫 空性,缘起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只有你知道这个空性,也知道了它 的缘起才懂了空性。缘起和空性不可分离,如果你要证悟空性,必 须要修持所有和证悟空性的缘起相顺的善法,和它相违背的全要抛 弃掉,这时候才是真实地修空性。

当我们认知了这一点,再来看莲 师那句话就会非常清楚,虽然见解比虚空还高,但你取舍业果比粉 还细,而且空性和缘起绝对不会偏废。因为你没有把空性和缘起分 开,知道缘起就是空性的一部分,这是一体的两面。

 

所以只知一面, 你懂它了吗?没有。必须要在方方面面把它抉择清楚了才会懂空性, 这时你还会去偏废缘起吗?绝对不可能。

 

刚刚我们讲的,见解是缘起和性空、空性和缘起,它的本性是无二的,在抉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把缘起性空、空性缘起配合起来用才能抉择它的本性,见解我们就知道,现就是空,空就是现。

 

修行也是相同的,缘起和空性,空性和缘起两者相辅相成。我们修行的时候,缘起就是显现的意思,显现当中的积资净障、念佛、诵经、顶礼,乃至于开法会等等,都是属于资粮,我们这方面的资粮积累得越多越殊胜,对于证悟空性的帮助越大。同样如果我们空性的见解越深,对于磕头、积资净障的帮助越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磕头、修曼茶、放生的时候,知道它的本性是空的。空性对于你的修法质量提升,和遣除修法当中种种的分别、染污心的杂质没有谁能够替代,只有空性见才能做到把我们修行过程中的杂质剔出去。这个杂质是什么呢?杂质是分别念,执著这些是实有的、有二取。以空性来摄持福德时,这个福德就会很干净,反过来讲,修持这些干净的福德对证悟空性也是一个有利的辅助。

 

当我们的福德智慧、智慧福德相辅相成的时候,这是一个正因, 通过这个正因不断地累积,它会逐渐地突破,从小资粮道、中资粮 道、大资粮道这样上去,最后就登地了,登地之后,还是出定、入 定,入定位是见诸法本性,基本上是空性,出定位还要积资净障。 因为初地菩萨的证悟还没有像佛那样圆满,所以想达到更深的证悟, 必须要出定的时候积资净障,他的福德圆满了再入定,那时的力量 就不一样了,入定灭掉的障碍就多了,出定的时候又摄持了更清净 的福德,有了福德的资助入定,有了更深的智慧,这样出定入定, 最后就成佛。修道的时候缘起和空性也是相辅相成的。

 

抉择见道、修持空性的时候,都是互不障碍成助伴。谁是谁的障碍呢?不是谁的障碍,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帝洛巴尊者对于那洛巴尊者也讲了,显现不束缚,真正的束缚是执著,所以应该灭掉执著。为什么显现不束缚?因为你只是不知道显现法的本性而已,它的本性没有实有,而我们把它当成了实有。我们把一截树桩当成一个强盗蹲到那儿,把一条烂绳子当成一条蛇,只是我们的错觉, 其实不需要去改变外境,改变你的执著就行了,它不会对我们有障 碍,不但不障碍,而且通过显现你可以知道缘起,如果没有显现, 你没办法知道缘起的。这也说明了我们在抉择空性的时候,绝对不是 人走光了,就是空性。平常我们认为的空,就是杯子里的水倒光了、人走完了,就是空,这不是,永远是有显现的时候,在缘显现法本 身抉择出来的无自性才是空性,这就准确地定位了空性,否决了其 他我们认为的空。

 

在我们受到的教育体系当中认为的空不是这种空,也不是世间人认为的空,很多歌曲当中也在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些和空完全不沾边。这些哪是空啊?根本不是空。这个空到底怎么准确地被我们认知出来,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去学习、引导,这样之后我们的空才会非常准确,然后你就可以在正确空的境界上去观修。哪里有障碍呢?不会有障碍。

 

当我们了知了之后,也会从很多 极端的情绪当中解脱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所以我们不会太过于执著这些法,当我们了知一切万法,观修空性有了一定的相应,显现法就不成障碍了,不单单是这些静止的法不成障碍,而且大喜大悲的东西也不会再障碍我们了,因为我知道它本性了。以前我们不知道它的本性,傻呵呵地跟着它乐,跟着它哭,生起种种的情绪。以前因为不了知它,所以不了知情绪的状态,现在了知了,我就安住它了,也不用过于去希求、畏惧它。

 

有时候我们对于烦恼畏惧,不能生烦恼,没什么畏惧了,为什么不用畏惧了?以前因为我认为它是实有的,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畏惧它,但是现在我发现它是纸老虎,怕它干什么?放马过来就行了。这时你就会有自信心,不怕了,没什么可怕,你就是空性、虚妄的而已。这些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这才是真正地不堕于二边。我既不刻意放弃它,也不刻意去追求它,来就来了,走就走了,我该做什么反应,就做什么反应,非常从容,非常自在。

 

这是我们的愿景, 属于佛菩萨的境界,现在我们是学习了知他们自在的状态,通过修行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达到这种状态,前提是要正确的闻思修行,为了这个目标每天集资净障。因缘法就是这样,当所有因缘聚集了,对一切诸法的空性了悟就会生起来,这是决定的,相辅相成,互不障碍。

 

这里有太多殊胜的东西,在二转法轮空性当中,的确不是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什么都空了,啥也都没有了,我打你耳光你不能还手,因为是空的。虽然很多人这样讲,但是你打我,我还是可以扇你耳光,为什么?因为我还手还是空的。不是说我干挨打,如果反击也是空性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很多误解中走不出来,别人说,佛教徒万法皆空,我打你是万法皆空,的确如此,我还手还是万法皆空。为什么?因为现就是空、空就是现的缘故,所以我们了知之后,不会有很多困惑,一切都很清楚。

 

互不障碍成助伴,这个内容很重要,应该非常认真地去反复思维,空性就是这样,越挖越深。我们学习空性的时候,觉得中观的词句很简单,其实它越来越深,为什么呢?它是无分别智,我们从分别念来缘它,当然是越来越深,感觉看不到底,而其他的因明、

 

俱舍虽然词句很深,但是懂了就完了,没有什么深度。中观不一样, 有些道友觉得学习中观很容易,不用备课随便讲就行,其实它是无 分别智,看起来简单,分析起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二谛之间 的关系也非常深奥。

“何有较此”,如果我们知道了就简单了,赞叹的时候,哪有比这个更稀有的呢?空性的时候可以显现,显现的时候可以空性,而且修道的时候既要修它的显现又要不执著它,不执著的时候又要修它的显现,这是很稀有的,而且必须要双运才是一个正道。如果你偏离了,任何一个都不是正道,这个很稀奇。从这个方面而言,我们修行的时候,有些人福德、智慧的因缘还不成熟,他们在修显现的时候不是不能想空的,想空的修不下去,就是他们相信是空的, 但是根本不修。为什么呢?空性有啥好修的!都是落入两边。

 

为什么说“并远离边执”?真实抉择缘起性空不会偏于两边,既不 会偏于有,也不会偏于无,既然空了我啥都不做,空的我还做啥呢? 都是偏于两边的。必须要把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二者双运无二的自 性彻底了悟之后,修道不会有任何疑惑。现在见解已经有了,只需 要去熟悉它,把它从总相变成自相。这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很稀奇的道, “若依此理”,通过这样的真理赞叹佛陀,所有赞叹之最非她莫属,就 是宣讲了缘起性空这一点是非常善妙、稀有的。

 

戊二(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分三:一、承许缘起自性成立即不合理;二、如是承许者无法令其引入如来欢喜之道;三、宣说如是承许自相矛盾之理。

 

“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就是说不承许缘起性空怎么驳斥它呢?分了三个方面,第一,承许缘起自性成立即不合理;第二,如果你 这样承许没办法引入如来欢喜之道;第三,是说这样承许是有矛盾的。

 

己一、承许缘起自性成立即不合理:

 

这个科判怎么理解呢?有些内道的宗派承许缘起,同时也承认自性成立,我们说这不合理。

 

“承认缘起”,然后也承认“自性成立”,在承认缘起这里断句,“即不合理”就是我们的反驳,前面是对方的观点,后面是我们在驳斥它。

 

对方怎么的承认呢?小乘、唯识等宗派当中承认佛陀讲的缘起, 不承认缘起故无自性,认为缘起故自性成立,就是有自性。我们说承认缘起,自性不成,他们说承认缘起,自性成立,这和我们不一 样。小乘的宗派承不承认缘起?当然承认,佛陀经典中讲了这么多缘起,但是小乘、唯识和中观宗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承认缘起故性空,他承认缘起故性有;我们说缘起故无自性,他说缘起故有自性,这就是最大的分歧。我们说“即不合理”,就是在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

 

有为愚痴所奴役,于您怀恨相敌视,

彼者于无自性音,心不纳受有何奇?

原本承认您教典,珍贵宝藏即缘起,

反不堪忍空性吼,于此我觉颇稀奇。

 

颂词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有为愚痴所奴役”,就是指那些外道、世间人被愚痴心所奴役,“于您”,他们对于释迦牟尼佛怀恨。他们不是通过什么正理,就是看不惯。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教主, 所以“于您怀恨相敌视”,非常敌视佛陀。“彼者于无自性音,心不纳受”,这些对佛怀有敌意的外道,缘起故无性叫无自性音,对于佛陀宣讲的无自性法音,“心不纳受”,他们不承认。“有何奇”,不稀奇,他们又不信佛,不承认很正常。

第二层是稀奇的地方。“原本承认您教典,珍贵宝藏即缘起”。前面是外道,他们对佛陀的无自性音不承认情有可原,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内道的佛弟子们,一方面你们皈依了佛陀,对他很爱戴,而且承认“您教典”,也就是佛陀的教典中最珍贵的宝藏就是讲缘起。你们承认佛陀,也承认佛陀的珍贵宝藏就是缘起。在这两个承认的前提之下,“反不承认空性吼”,反而不承认缘起故空性的狮子吼声。“于此我觉颇稀奇”,宗喀巴大师说,唉,我对这个觉得太稀有,或者太可惜了。

 

有时外道因为障碍或者福德不够,所以他们对佛没有信心,对佛的教法当然看不爽,也不观察,反正佛就是我们不喜欢的人,抢走了我们很多教徒,受到了很多赞叹。他们对佛陀本身怀有敌意, 对佛的教法也会有敌意,不管讲什么反正一概驳斥。这些外道徒对佛陀没有敬爱心,非常敌视,也对于佛陀讲到的空性、缘起无自性不纳受,宗喀巴大师说我还想得通,这很正常。但是想不通,感觉稀有的是什么呢?就是原本承认佛教的修行人,即小乘、唯识的修行者,他们不单单承认佛陀是导师,而且进一步地承认,佛陀教典当中珍贵的宝藏就是缘起法,你们已经承认到这个程度了,可是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却不承认缘起空性的狮子吼,对此我觉得很稀奇。虽然缘起性空已经通过真理的观察,但是他们就是不承认,也无法 接受。

 

一些傲慢的声闻,甚至觉得大乘不是佛说的,大恩上师讲《经庄严论》第二品时讲过,为什么有些声闻认为大乘不是佛说呢?因为大乘当中讲了很多空性、无自性,这不是佛说的,而是佛入灭之后,一个被魔加持过的士夫龙树编的,他们对宣讲空性的教言一概不承认,这是傲慢声闻。他们不堪忍缘起空性,而且对于宣讲空性的大德、教义开始诽谤、反驳等等,对此感觉到很稀有。

 

如果诽谤空性,他造的谤法罪业很大。原则性来讲,对整个佛 法诽谤的罪业都很大,尤其是诽谤靠近实相的了义教法过失越大。 还有不承许缘起性空,也会阻碍了他们进一步地挖掘缘起空性大实 相的机会。如果在这个状态不放弃的话,永远登不了地、成不了佛。但是这些小乘修行人是不是完全不承认缘起性空呢?不是全部不承认, 部分承认。因为小乘的修行者毕竟证悟了人无我,也是缘起故空性, 但是他们不承认法无我的方面,比如种子生苗芽,因缘和合的法无 自性,但是他们知道五蕴假合是空的,承认人我空。

 

他们不承认是哪个方面呢?一切万法无自性他不承认。他们是怎么解释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一切万法无自性呢?他们说,可以空的这部分法是无自性的,但不是说所有的法意思。唯识宗解释的时候也是一部分法是空的,一部分法不空的。但中观宗说不管什么法,只要缘起法都是空性的。对于已经承认了缘起就是珍贵宝藏,反而不堪忍狮子吼的人,宗喀巴大师说,我觉得很稀奇。

 

其实这也是因缘福德,唯识宗已经发了菩提心,走在大乘的道 路上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唯识宗的修行人首先是通过唯识的见 解打破部分实执,同时他也修菩提心、积资净障,当他的资粮上升 到一定程度,修唯识到了一定深度,那时他的根基就成熟了,在修 道过程中佛陀一直观照着他。佛在看我的弟子修到什么程度了?哦, 现在不行,还不能给他讲缘起空性,让他值遇一些暂时来讲抉择不 了那么深的大乘善知识,让他再修菩提心、唯识。佛又观察到,哦, 这个弟子到了这个状态,现在可以给他讲空性了。佛陀就会化身或 者加持某位大乘善知识去摄受他,给他讲空性,告诉他,你现在执 著的这部分也是假立的。因为他已经到了那个高度了,再给他讲就 能接受,所以他是走在路上的。

 

虽然按照唯识宗的修法修下去,没办法直接登地,但是毕竟也是大乘道,到了一定的阶段,依靠法尔理就会遇到真实宣讲无自性的善知识,让他放弃细微的执著。刚开始给他讲可能放不下,要是他已经修到了那个程度,再给他讲就放下了,已经有了这个基础。

 

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小乘可以证悟人无我空性,但是没办法证悟完全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菩萨那种根本慧定的境界,成佛也不行,他们也是一个远因,逐渐奋发的过程。其实所有人都在朝成佛的方向走,小乘虽不是直接的成佛之道,但间接是。虽然没有发菩提心,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修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佛陀也会让他发菩提心,这些都是一样的。佛法暂时分了三乘,究竟也是一乘的。

 

我们刚刚讲的意思就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重要,我们闻思修空性,如果福德不够也容易退失,有时学不进去,有时学了之后可能觉得没啥用,有时可能想修修不动。空性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而 且也是靠近实相的,福报少了是不行的。为什么这么多人都遇不到, 或者遇到了不当回事,一天听,一天不听的,这样也是没办法,这 个福德很重要。因为证悟空性也是缘起,还是需要福德来支撑,你只修空性,不去为了证悟空性培养福德、忏悔业障,你说我这样修下去 就会成佛,这是绝不可能的,你的福报根本支撑不了你走那么远。 修空性后面需要强大的福德支撑,福德越大障碍越少,也会走得远, 走到究竟。如果福报不够你走一段时间就走不动了,不知道什么原 因,慢慢就没有兴趣了,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福德不够了。虽然 这个种子不会消尽以后还会成熟,但是立即成就肯定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空性的过程当中,注意业果取舍、积资净障非常重要, 这样才会在修空性的时候不间断地往前走,如果你的福报大,有些 小坡小坎可以一下越过去。

 

慈诚罗珠上师也经常这样开示说,有时我们的方法很正确,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修不动,说明你的福报不够、障碍重,所以这段时间要着重积资净障。因为你的法是正确的,在积资净障之后,所以一下子就过去了。就像我们开车到哪个地方去,虽然路没走错,但是前 面有大坑、塌方,或者车有毛病,这个时候怎么办?就要遣除违缘。路是对的,但是你的福报不够了,油不够或者车况不好、前面有塌 方,就走不动。这不是路的问题,需要遣除违缘,积聚顺缘。

 

我们的福报不够,罪障重了也不行,所以有时要集中性的修一些法,比如加行的修法不要断,这是很好的积资净障修法。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到了正科系,可以不修加行了,绝对不是这样的,没成佛之前都不能放下这些事。积资净障特别关键,如果福报不够遇不到,遇到了也不重视,重视了也没办法,就是干着急。虽然听到了很欢喜,但是听不懂,这也没办法;有人听得懂没兴趣, 也是没福报,我们着急也没用。

 

这时怎么办呢?就看自己了,福报不够再怎么劝,他就是听不进去;有福报的人只是不知道怎么做,只要把正确方法给他指出来就可以。学习佛法真的不容易,我们不仅要珍惜因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去,需要非常重视积资净障。如果我们想把密法等了义法要顺利修下去,一定要重视积资净障、积累福报。比如给上师或者僧众发心做事情,还有修加行、放生等等。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证悟般若波罗蜜多一定要通过这些来摄持,这样慢慢地相辅相成就可以走下去。

 

己二、如是承许者无法令其引入如来欢喜之道:

 

导向无有自性门,首屈一指为缘起,

若以彼名执自性,有何绝妙之方便,

引此众生而迈入,一切圣贤必经行,

无可比拟之津梁,踏上您喜之妙道?

 

“如是承许”,承许什么呢?如是承许缘起实有,如果承许缘起故是有自性的,就没有办法“令其”,令这样承认的人进入到佛陀欢喜的正道当中。

 

“导向无有自性门,首屈一指为缘起”,真实引导我们趣向于无 自性的大门,“门”就是方便,导向无自性的方便,“首屈一指为缘起”,最好的方便首屈一指就是缘起。“若以彼名执自性”,“彼名”就是以缘起,因为依缘而起的缘故,“执自性”,依靠缘起的名字反而执著为有自性,如果你都把缘起执为有自性了,那么“有何绝妙之方便,引此众生而迈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绝妙的方便能够引导此类众生迈入一切圣贤必经的大道呢?一切圣贤必经的通衢大道就是缘起空性。无可比拟的津梁也是缘起空性,什么方法可以踏上,“您”就是佛陀,佛陀欢喜的妙道呢?就没有办法了。

 

佛陀欢喜的正道很多,他也通过不同层次说哪些是我欢喜的正 道,比如谁守持清净戒律、十二头陀行,或者能够放下世间的执著 一心求道这是我欢喜的,这些都有层次。虽然这些都是佛陀欢喜的, 但是如果你对于最根本的缘起故性空、抉择实相没有欢喜心,没有 生起定解,这不是佛陀欢喜的。虽然佛陀欢喜的正道每个层次都有, 但是究竟来讲,缘起无自性是最主要的,讲了这么多堂课,我们都 知道这是最主要、最根本、最核心的趣入实相的直接因。如果你舍弃了它,就没办法踏上佛陀欢喜的妙道。

 

因为佛陀也是遇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缘起空性之后,才真正地灭掉了有无二边,打破常断,所以经由这种道直接修行就成佛了, 这是最直接的道,也是佛陀欢喜的道,因为佛陀是这样成佛,所以他也很乐于见到他的弟子踏上这条道。如果佛弟子踏上了这条道而且很欢喜地闻思修行,佛陀也会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快就会成佛。如果你不抉择,佛陀不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你离成佛还远得很,没办法踏入佛陀欢喜的正道。

 

此处说,导向无有自性门,无自性最殊胜的方便就是缘起性空,通过缘起的因、推理了知无自性。但有一类有情通过缘起而执著有自性,你们都把最好的方便——缘起执著为有自性了,还有什么方便引导你呢?没有了。最好的方便就是缘起,但是现在你居然把缘起当成有自性的法,暂时来讲就没办法了。

 

《宝积经》中也讲过,本来药是治病的,当病人把药服进去之后,这个药变成了毒,那就没办法了。同样缘起是趣入无自性最好的方便,你现在却把它执为实有了,还有什么趣入无自性的方便呢?暂时来讲没有了,但是究竟来讲还是有的。因为一切万法无自性是不变的真理,只不过这些人福报可能不够,所以佛陀的化身也会引导他们去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到了一定的阶段终于可以了知缘起性空。

 

如果说一点傲慢的话,现在很多道友们能够遇到般若波罗蜜多, 也是经过了佛陀、上师很多世的调化,才令我们对缘起空性产生了 信心,这不是偶然的。世间有多少人把缘起执著为有自性的,不要 说外面的世间人、外道,即便很多内道的修行者都还在执缘起有自 性。缘起承不承认呢?小乘对因缘生果决定是承认的,这一点毫无 疑问,谁敢不承认因缘生果?只是他们认为因缘生果有实有的自性。我们说因缘生果,缘起故是空性的,对方说因缘可以生果这是佛讲 的,这种因产生那种果,这是决定,不过因缘和因缘所产生的果都 有本体,不是空性的,最大的分歧在这里。

 

小乘承认因缘生果,比如《俱舍论》中把六因四缘,各种各样 的因、这种那种的果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看不到一句话是讲缘起 故性空的。虽然他们已经知道是因缘生果了,但是因为有因缘生果, 因缘存在,果也存在,所以是有自性的。我们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摸到,这些不能证明它是有自性的,只是有一种感觉而已。看到的只是眼识,摸到的只是身识,哪个可以判断这是实有的?都没有办法。

 

很多众生也认为那不是空性的,因为我看到了,也摸到了。中观宗说,看到的只是你的眼识而已,证明不了它是实有的,就像在梦中你不是也看到、摸到了吗?爬山的时候你也觉得累,那是真实的吗?不是,它只是个幻象而已。即便我们对那条所谓的蛇看得再清楚,它还是一条绳子。有时看到、听到的不是真实的,这些没办法认定,而是第六意识觉得它是实有的,因此我们要用第六意识来破掉它,还原它是无自性的。上堂课我们讲过,当我们看到这本书时,第六意识就观察这本书正在显现是缘起的,显现的当下就是空的,正在空的时候就有显现。这个时候我们就还原了它的本性。真实地承许缘起有自性的这类道友,暂时还没有踏入佛欢喜的正道。

 

从这个颂词反证过来,如果能够承认缘起无自性的道友已经踏 入了佛欢喜的正道,但尚未成功,还要继续努力,不能松懈。从这 方面观察,为了这个目标继续闻思修,不断积资净障,哪一天会证 悟不知道,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我一直要努力。不是以一个月、两个月作为目标,而是以什么时候证悟作为目标,这时候我们的心 就宽泛了。不是说一定要在三个月内证悟,否则就放弃了,乃至于 我没有证悟它之前都要努力。证悟之后还要一个阶段才能成就,在 登初地之后相对容易得多。有些地方说,你愿意的话七天就成佛了。我们对那个时候就不用考虑了,只需要考虑如何登地就行了,从这 个教证就可以知道登地之后就没有问题了。

 

己三、宣说如是承许自相矛盾之理:

 

如果你承认缘起故性不空,缘起故有自性,这是自相矛盾的。那怎么样自相矛盾呢?

 

自性无改无观待,缘起观待亦有改,

此二如何于一事,互不相违而并存?

 

“自性无改无观待”,前面我们分析过,所有的自性是无改、无 观待的,有自性的法不会改变,不需要观待因缘。要守持我的本体, 不会随因缘改变,所以有自性是无改的。缘起是什么呢?缘起是观 待亦有改,缘起需要观待因缘,也是有改的,你们承许缘起故有自性,明显是把两个相违的法混于一谈了。“此二如何于一事”,两个特点如何在一个事物上,可以“互不相违而并存”呢?你给我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缘起是什么?他们也承认缘起就是观待,就是说果必须要观待因缘,所以果也是可以改变的,缘起的特点是观待、有改。但是所谓的缘起故有自性,有自性是什么?有自性是有实有的本体,即无改无观待。它不能改变,也不观待因缘,这就是有自性。你们怎么可以说缘起故有自性呢?永远没办法把“此二”,就是说缘起和有自性互不相违、可以并存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

 

有些常见外道承许的实有和小乘认为的实有还不一样。有些常见外道所承许的是常有的实有。我们学习中观,它的名词、术语, 有时破的是常有,有时破的是实有。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常有的法和实有的法也不同,很多常见外道承许的是常有法。小乘等承认的实有是无常的实有,虽然二者之间都是实有,但是一个是常有的,一个是无常的。无常可以是实有的吗?他们就是这样安立的。虽然他们把外道的常有破掉了,但是无常的实有,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刹那生灭他们是一定要承认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否则就会变成外道。虽然是实有的,但也是无常的,刹那生灭故无常。

 

他们安立的是什么呢?小乘破掉了恒常的宗派,安立了无常的实有,觉得我们的宗派很善妙。为什么呢?既远离了外道的过失, 也远离了中观的过失。中观是根本不存在,啥都没有,我们不是恒常的,也是刹那生灭的,站在他们的侧面没堕入常断两边。

 

如果这是真实的实有,中观宗就要严格地审查你的实有是不是实有。虽然他们承认的是无常的实有,但是我们破的时候基本上按照恒常来破。实有意味着不能变了,就是严格的实有,因为是以胜义谛安立的最究竟观点,所以当我们抉择时,它可以有显现但是无自性。在名言当中无常、有显现都不矛盾,但如果说这不是空性的,这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把这个条件列出来, 再一看他们的观点完全就落入了没有实有的本体了。

 

我们要分析它们二者之间不一样,内道一定比外道要高,第一 内道有无我见,第二内道不承认常有,都是以无常为前提。四法印 当中就有这些,如果不承认无常就变成外道了。通过四法印一印就 现了原形。为什么呢?成了一个常有的东西。外道过不了四法印的 关,佛教的宗派完全过关,印小乘也可以过关。诸行无常、有漏皆 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验证,身份符合,这是内道。如果里 面承认常有,一印就过不了关。内道绝对不可能和外道相同,两者 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常有和无常。对于内道承许无常而且实有的宗派,

 

中观宗一概按照有实宗来破,实有的宗派分为常有的有实和无常的有实。

有实宗和有我宗也不一样,有我宗就是只承许有人我存在,内道虽然有实,但是无我的,不承许我。里面有一些分别,道友们在学法的过程中有时可以用得上。

 

戊三(以此建立空性断除增损之见)分二:一、佛说缘起如幻之理;二、佛说缘起则无机可乘。

 

通过前面的道理,“以此建立空性断除增损之见”。“增损之见”就是增益和损减,即我们的定解要断除增损。增是增益,增益是什么呢?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它有叫增益。损减是什么呢?本来有你认为它没有叫损减。

打个比喻讲,一切万法本来是无我的,你认为有我叫增益。名言谛中业果是不虚的,有因果、前后世,你认为没有叫损减。本来有的认为没有叫损减,本来没有认为它有叫增益,这两种都不对。一切万法如是的本性要离开增益也要离开损减,还原它的本性。

 

己一、佛说缘起如幻之理:

 

凡是依缘所生法,自性本来无行相, 然而显现为彼者,故说此等皆如幻。

佛陀说缘起故空性,缘起故如幻,如梦如幻和缘起空性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样的。佛陀说“凡是依缘所生法”,凡是依靠因缘所生的法自性本来没有行相,就是没有实有,这个“行相”就是有实有的行相,无行相的意思就是没有实有的本体,没有它想显现那样可得的自性叫做行相。

 

“然而显现为彼者”,在没有行相的同时仍然可以显现为如梦如幻的影像,就是说缘生法无自性,虽然无自性,然而还是可以显现为此者、彼者,就是显现为有情、山河大地这些法。

 

“故说此等皆如幻”,符合两个条件就是如幻,如梦如幻就是无自性。真正的无自性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有显现,如果没有显现不能叫做如幻;第二个是有显现实有的不能叫做如幻,两个东西单独拿出来都不能称为如幻,只有两个条件在一个法上同时具足了。就是说它有显现的同时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同时也有显现,叫做如梦如幻。

 

做梦不就是这样的吗?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没有梦境?有啊, 我昨天晚上打了一架。那你醒来之后还有吗?醒来之后没有,既然 如此你可以退回去分析,当你正在做梦的时候有没有实有?没有实 有。那么有没有显现?有,这叫如梦。梦境有现而无自性,或者无 而显现的特质。

 

如幻也是一样的,当幻术师通过咒语加持石块木块显现为大象、骏马的时候,围观者眼识看到了象马,这个马有没有显现?当然有, 我看到了。它是不是实有的?绝对不是。咒术师把咒语收了之后, 它自动还原成木头、石头。这是从哪里来的、消失之后往哪里去了、安住在哪里?来住去都没有。

 

看到没有?看到了。精不精彩?精彩。拍手没有?拍手了,我使劲地拍,当时还尖叫了。在你看到的时候,它有自性吗?完全没 有一点自性。具足这些条件是如幻,具备了两个条件是现而无自性, 虽然显现但是没有本体,显现没有自性,这个比喻是比较容易理解 的,如果这个比喻放在我们的身体、山河大地上也是一模一样的。 最后就变成了是梦是幻,它不是如梦,这一切就是梦幻。通过我们 的习气、无明、业显现成的山河大地,和幻术没有什么差别。有没 有显现?有。有没有苦乐呢?有。你在尖叫吗?也在。它有本体吗? 没有。

 

只不过我们自己的显现比较明显,现在就是要缘我们的显现来 抉择它的空性,怎么把显现抉择为空性呢?用缘起因、缘起故性空 就可以了。因为这是观待因缘和合的显现,当然是无自性的,这个 方面很重要。缘起如幻一定要有这两个条件,我们抓住这两个条件 观察比较容易知道什么叫现而无自性,什么是显现的时候是空性、 空的时候显现,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本体,空性不能远离显现, 显现也远离不了空性,就是这种自性,我们反复思考就可以悟入实相。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讲记:【讲记】《缘起赞》03

 

 

辛三、现前缘起空性的量:

 

不观待如空中花,故非不依而存在,

本体若成彼成立,观待因缘则相抵。

 

如果不观待能够显现的法犹如空中的鲜花一样,这些根本不会有,虚空当中怎么可能生鲜花呢?虚空当中没有生鲜花的因缘,虚空当中不会有鲜花生长的,所以不观待的法也不可能存在的。不观待因缘的就可以成立的法完全不存在。“故非不依而存在”,一切万法不是不依靠因缘就可以独立存在的,没有不观待因缘独自存在的法。

 

“本体若成彼成立,观待因缘则相抵”,一切法的本性如果真正存在,现而有自性,它是有自性、有本体的。如果本体成立,这个“彼成立”成立了什么?这个“彼”就是不观待因缘可以成立。“观待因缘则相抵”,这个法要观待因缘,“则相抵”,相抵就是相违,和什么相违呢?和万法实有就相违。假如成立了万法的本体是真实存在的, 就可以成立不观待因缘;如果说观待因缘,那么就没有实有,二者之间就是这样的。

 

任何法到底有没有一个不观待因缘的呢?下面我们还要讲,根本找不到。所以此处说,如果不观待因缘如虚空鲜花一样,根本不可能显现,一切万法不可能不依因缘而存在。如果本体成立,这个法有自性,可以成立不观待因缘,如果观待因缘就和实有矛盾了。

 

我们再返回去看,科判是“现前缘起空性的量”,颂词当中是如何体现这个量的呢?到底什么是缘起空性的量?真实来讲现就是空,空就是现,二者完全不矛盾。当我们在见解上达到这个标准的时候,抉择见解的量已经有了,修行的时候,不需要再轮番了。凡夫的分别念首先缘显现的时候缘不到空性,因为空性对于我们还只是一个分别念,所以当我们注意力专注在空性的时候,缘不了显现,在缘显现的时候,缘不了空,只有轮番来了知现就是空,空就是现。这对我们来讲是轮番的,但是真实现前缘起空性量的时候不需要再轮番,一刹那当中同时见到了缘起性空,就是现而空,空而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已经不是分别念在缘了,它是无分别智现前了。在入定位的时候,完完全全见到它们大离戏,在出定位的时候,不需要再去分析了。看到显现法的时候就知道这是现空无二。

 

刚刚讲的根登群佩大师的窍诀有点类似于这方面,我们可以这样观察,即眼睛看到这个法,然后心去抉择它,这是比较相似的不轮番。其实还是有轮番的,只不过我们的眼识是无分别的,不要去观察它,它反正在这儿,但是第六意识可以去分析观察这个法显现上是空性的,虽然有点近似于这个感觉,但是也不完全是。因为我们没有缘显现,只是眼识无分别在看这个显现,它在我们面前无勤存在而已,我们的第六意识可以缘显现法的空性,当任何一个法在我们眼识面前显现的时候,都可以去分析观察。我们知道缘起空性的量一刹那中不需要轮番,可以证悟现空无二,这是真正空性的量。

 

现前缘起空性大概有两种。一个是见解上,我们知道“现而空,空而现”不矛盾很合理,从这个侧面来讲,我们在抉择定解方面可以说是已经有了;另一个是修证,在修证上就不需要再轮番了,一刹那当中在现的同时就会证悟空性,现空无二,现而空空而现,不需要轮番,这就近乎圆满了。

 

庚二(佛说诸法自性为空性之理)分三:一、诸法无有自性;二、若有自性不可得涅槃;三、如此之说无有合理之反驳。

 

第一个,诸法是没有自性、没有本体的;第二个,如果有自性就得不到涅槃;第三个,这样的说法是无法反驳的。

 

辛一、诸法无有自性:

 

故说除非依缘生,毫厘之法亦非有,

除非自性本为空,毫厘之法亦非有。

 

“故说除非依缘生”,不依靠因缘产生的毫厘之法都没有,这是决定周遍一切法。我们凡夫人能够执著、现前的一切万法都是依缘而生的,完全找不到一个不依缘而生的法。有些因缘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比较远。没有一个法不是依缘而产生。不管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山河大地,还是脑海中所想的东西,全都是依缘而生的。不依靠因缘产生的法一个都没有,所有的法决定周遍依缘产生。

 

在这个基础上,“除非自性本为空,毫厘之法亦非有”。除了空性之外,所有的本性都不存在。把两个部分合起来,一切万法都是依缘而生,一切依缘而生的法都是空性、无自性,这是决定的。

 

一切万法是依靠缘而产生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佛教兴盛与否,是不是有很多人修空性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修空性的人多,这个地方的法就变得无自性,都是依缘产生;如果没有人去观空性,那个地方的法应该是实有的。只不过是认不认识,认识了说明知道了, 不认识它还是空性的。一切万法都是依缘而生,只要是依缘而生的法决定周遍无自性,它是依缘产生的缘故。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下一个颂词补充说明就可以知道了。

 

总而言之,这个颂词就是说,一切万法决定周遍是依缘产生的, 只要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法绝对是空性,就是说因缘和合的法没有不是空性的。

 

第一个不是依缘产生的法没有;第二个依缘产生的法不是空性的也没有。首先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不是因缘和合的法,不论是心法、色法,还是太空里的暗物质,不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法一个都没有。然后所有因缘和合的法,不是空性的也没有,这是周遍决定的。

 

这是正面的,有时我们讲完正面之后,还需要再讲一下反面, 如果正面反面都说得通,那我们的论点决定是合理的。

 

辛二、若有自性不可得涅槃:

 

第二是对第一的补充,如有自性就得不到涅槃。

 

自性不可逆转故,万法若有少自性,

趣入涅槃不应理,一切戏论不可息。

 

所谓的自性,就是不可逆转。没办法改变的叫做有自性,“万法若有少自性”,一切万法如果有少许的自性,“趣入涅槃不应理”,得到了涅槃不合理,一切戏论也不可能息灭。

 

首先我们看,什么叫自性呢?刚刚我们讲,一切因缘生的法都是无自性的。什么是有自性、不需要观待因缘的法呢?这里说“不可逆转故”,不可逆转的法——就是不可被因缘逆转的法,因缘对它不起作用。

 

我们以前也讲过,这个问题很重要。一方面所有的法都是因缘生,而因缘生的法都是无自性的。反过来说,如果这个法有自性,它的本体存在,根本不需要观待因缘。你有因缘它也有,你没有因缘它还是有,因缘的有无对它的有无不起作用,就是这样自己存在的。不是说因缘有了我就有了,因缘无了我就无了,有自性就是这样的。

 

什么叫有本体?平常我们讲的实有、自性、成实,都是一个意思。什么叫有自性的法、本体存在?我们平时讲无自性、无实有、没有本体、 空性等等都是一个意思,这些的对立面就是有自性、实有、不空和堪能。

 

所谓的自性是什么?有自性的法不需要观待因缘,有自己的本 体。我有我的性格,你们再怎么说,我也不会改变的,世间上有性格的人就是这样。有自性的法也是这样,我安住自己的自性,因缘的有无和我没有关系,你有因缘我不会改变,你的因缘灭了我还是没有改变,这就是有自性。

 

但平常我们讲这个法本身有因缘就出现了,没有因缘它就隐没了,因缘改变它就改变了,因缘弱它就弱,因缘强它就强。为什么一切万法无自性?很明显所有的法都要受到因缘的支配,产品生产出来、小孩诞生了,都是所有的因缘集聚了。如果因缘不出现,这个东西是不会有的;如果因缘出现,它就出现了;如果因缘改变了,它就改变了;如果因缘消失了,它也消失了。因缘强它就强,因缘弱它就弱,这个法本身完全是这样,随顺因缘有无而有无的,这个法叫做无自性。

 

为什么叫做无自性?因为没有本体。 没有什么本体呢?没有我自己的自性。为什么没有自性呢?我受因缘支配,不自在,做不了主,有因缘我才有,没有因缘或者因缘一灭我就跟着灭了,这方面 叫做因缘法。相当一个虚弱病人、老人的拐杖一样,有拐杖可以站起来,拐杖一丢他就倒下去。万法就是这样的,有因缘它会立起来,因缘一灭它就灭了。如果你的因缘是地狱的,它就是地狱的果;如果你的因缘是解脱道的因缘,它就是解脱果。因此解脱果的有无是看你的解脱道因缘的有无,大乘的道的有无是看你的大乘因缘的有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否也看你的因缘有无,都是依靠因缘。

 

依靠因缘的缘故是无自性的。为什么无自性呢?它自己没办法 做主的,我要观待因缘,有了因缘我才有,没有因缘我就没有,这个法是显现了,哪里有自性呢?完全没有本体的。

 

就像电视节目一样,别人发射什么信号就会出现什么图像,别人掐断了你这里就没了。你说我的图像是实有的,这不是实有的。为什么呢?因为跟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跟随因缘的有无而有无,说明它本身不是实有。

 

实有是什么?所谓实有的法就是有自性、不空的法,实有法有自性,根本不观待因缘。电视台掐掉了,甚至不插电,屏幕没有了还可以放,这就是自性实有,根本不需要观待因缘,叫做真正有自性。根本不用观待因缘的有无,就是存在的。哪里有这样法?根本没有。

 

前面一个颂词可以决定没有一个法不是因缘生的,除了因缘法以外毫厘之法也没有。然后这里反过来讲,如果是因缘产生的法,完全不可能有自性。什么叫有自性?不可逆转的就是有自性,不会改变就是存在, 根本和因缘没关系,这个法我们完全找不到。

 

既然要观待因缘还说是实有的只是嘴硬而已,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果需要观待别的因缘,会跟随别的因缘来改变,还说我是有自性的,根本就不是。这里所谓的自性是什么?所谓的自性就是不可逆转。

 

我们要从正面反面都去推,推了几个来回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什么叫空性和缘起无自性。缘起的缘故无自性,有自性就不缘起,有自性的根本不需要观待缘起,就是有本体的。

 

我们再反观第三轮,哪里有这个法?你给我找一个不需要观待因缘的法,找到了我就承认是有自性的。根本找不到,任何法都没有,早就决定完了,没有人能够破这个问题,没有就是真实义。不是因为有些人多么高明,嘴巴能说、思维灵活而改变,这是万法的本性,叫做事势理。

 

跟随万法的本性抉择出来东西,你要推翻它是不可能的事情。它本身没有丝毫破绽,只是我们有没有精通?我们会不会被别人找到破绽是自己的事情,这个理论是没有破绽的。

 

为什么性空缘起敢放在这儿说,让所有的人都来观察?因这是绝对不变的终极真理。通达这些我们就可以消尽一切无明,绝对没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

 

不可逆转的缘故叫做自性,即自性实有、本体存在。我们平时讲的无实有、无自性、缘起空性都是指空性。缘起理就是这样,非常好观察,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反正因缘和合的法就是无自性的。如果有自性就不需要观待因缘,谁能找到一个不需要观待因缘的法?根本没有。自性不可逆转故。

 

以上是我们跟随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解释。

 

这个颂词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有自性不得涅槃了,自 性不可逆转故,如果是有自性是不可逆转的。万法若有少自性,一切的万法如果有少许的自性趣入涅槃不应理了,就没办法趣入涅槃, 没有解脱道,一切戏论不可息。

 

为什么趣入涅槃不应理呢?佛陀、阿罗汉都没办法趣入涅槃,尤其是佛无法趣入涅槃。为什么呢?一切戏论不可息的缘故,要趣入涅槃必须要把戏论息灭。因为万法有自性,戏论无法息灭,所以无法趣入涅槃,没有佛和解脱道。

 

为什么说万法实有就没有涅槃呢?因为我们抉择的万法自性是谁的万法自性?是我们的万法自性。如果我们的身心、烦恼有自性,我们的烦恼障、所知障是有自性的,反正轮回众生没有一个是有功德的,所有的三界都是过患,众生充满了过失,如果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烦恼障、所知障、贪嗔痴,众生业力、痛苦都有自性,不是因缘可以改变的。如果它有自性,戏论就不可息了,那你怎么去息灭烦恼呢?你说:可以,我去修不净观。不净观是因缘吗?是因缘。你的因缘能够影响这个有自性的法吗?不能影响。那你再怎么修不净观、慈悲观,贪心嗔心还在,再怎么去观修无我空性,烦恼障也是岿然不动。没办法修人无我空性把人我执灭掉,不灭掉人我执烦恼障也不会灭,烦恼障不会灭就会一直轮回,不会有解脱道的。

 

如果一切戏论不可息如何获得涅槃呢?凡夫众生就是凡夫众生。 只有息灭了戏论才能获得涅槃。我们对我的执著,内心的贪嗔痴、傲慢、嫉妒等等,烦恼障、所知障、人我执、法我执正是因为它们是现而无自性的,所以因缘才可以改变它。我们修它的对治,因缘具足了可以息灭贪嗔痴、灭尽罪业、人我执、烦恼障,灭掉烦恼障可以获得小乘解脱,灭所知障可以成佛。因为这一切本体不存在才可以获得解脱道、灭除戏论、趣入涅槃。

 

如果这一切都是实有的,那该干什么干什么,吃喝玩乐大家都可以去做,反正就是这样了,再做什么努力都没有用了, 也不用修道,不用操心什么道德规范了,都是不可改的。

 

这一切并不是这样,都是无自性的、观待因缘,我们这样做这样发展,那样做那样发展。你如果按照轮回的因缘去做就会轮回,如果按解脱因缘去做可以解脱,这样我们就有动力了,应该积极地去改变,因为这一切本身无自性的缘故。没有福报,好说,这个现相本身是可以改的,为什么呢?可以去修曼扎、积资净障;有罪业也可以改,怎么改呢?你去修百字明、忏悔业障。

 

因为无自性,好的、没有的,我们都可以让它生起、稳固、圆满;坏的、有的,我们也可以让它减弱、消失。可以让轮回消失,佛都可以成,现在的一切都可以改变。关键是我们要知道这一切万法的本性,如果我们知道本性是可改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调整,力量非常大。

 

如果只是按照世间的一些改过迁善的方法,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一辈子中非常困难。我们今生的命运基本上就是一个果法了。

 

很多人说命自我立,把《了凡四训》搬出来说,命运是可以改的。虽然是可以改的,但不是那么随便就可以改的,基本上是果位了,随随便便做一点善法就可以改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要想改的话,必须要相应它的本性。比如你知道它是无自性的,对这个无自性本身的见解很深厚,定解非常强劲,再通过修持菩提心来改变,这种方式成功的几率非常大。

 

如果你认为它是实有的,心里没有把它了知为幻化的话,改变很困难。只有知道这是无自性的,你的勇气、心力都不一样了,绝对可以成就,没有什么怀疑。为什么呢?这是无自性的。这个罪业再深也是无自性的。如果真正对现而无自性缘起的道理定解很深了,绝对是 可以改的,它是无自性的,就是一个迷幻相而已。即便没有福报安住在空性中积资净障,福报很快就可以圆满。

 

如果抓不到核心,不是根本不知道正确的道路,就是走得很慢,别人轻装上阵跑的飞快, 而你背着很重的东西在路上爬。为什么呢?你被身上的实执压着根本走不动。别人知道一切是无自性的,内心的很多实执放下了,修起来会非常迅速,而且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反观烦恼的本性,不会追着烦恼不知该怎么办。

 

刚才我们讲了经常训练缘起空性的, 到时候生起来之后你这个见解很快就化解掉了,化解这些东西最快的就是空正见,所以如果有自性不得涅槃是决定的,就是因为无自性,我们现在才可以发心修道去改变轮回的缘起,这一切非常重要。

 

对我们来讲,这里传递出来很多的信息,对于我们修道,尤其是确立空正见的加持力很大,我们应该反复去看。

 

辛三、如此之说无有合理之反驳:

 

这样一种安立谁能够反驳?没有任何人能够反驳。

 

为此佛以狮吼声,于诸智者广众中,

数数阐示无自性,于此谁人能逾越?

 

跟随前面的正理,佛陀以狮子吼的声音——佛陀的法音叫狮子吼,就像狮子的吼声一样,第一个是可以震慑群兽,其他野兽听到了狮子吼之后非常害怕;第二个是狮子最尊贵。佛陀讲法称为狮子吼,首先能够摧伏邪见,所有的邪说、边执见都可以摧伏,然后也表示佛法最为超胜,佛陀说法最为第一。

 

佛陀以狮子吼“于诸智者广众中”,佛陀讲解的无自性,像我们上堂课讲的一样,绝对不是找一群没有智慧的人把房门关起来,然后对大家讲,这是无自性的——佛陀讲空性不是这样没有底气的,他面对的是有智慧的梵天、帝释天等福德很大、智慧敏锐的天人,还有外道六师、婆罗门、精通很多学问的智者,以及诸大菩萨面前宣讲的缘起空性。于诸智者广众中也是狮子吼的特点,狮子吼的特点是无所畏惧,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佛陀完全现证了真理,他讲法丝毫不害怕别人站起来反驳。佛陀于智者、广众当中无有畏惧地宣讲缘起性空,因为他已经完全现证了本性的缘故。

 

“数数阐示无自性”,而且在很多经典当中数数阐示万法无自性的道理。无自性的道理也是佛法的核心,从小乘就开始有了,只不过小乘和大乘的无自性讲解的范围有广有狭、有深有浅,其实也都讲了无自性。

 

“于此谁人能逾越”,对于宣讲缘起性空之道,谁能够超越佛陀呢?没有人可以超越佛陀,因为佛陀是遍智,完全了知了万法的本性,所以宣讲的道理无人能够反驳。

 

对我们而言,能够以佛陀为导师,坚定不移地修行佛法,了知了最深奥的教法之后,对我们生起一个有质量的信心作用非常大。

 

信心分了很多层次,我们信心的质量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以前的信心可能就是清净信,听到一些功德之后生起了信心,那种信心是摇摆不定的,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对缘起空性产生了信心之后,不会再退失。

 

宗大师也讲了,即便是一千尊佛在我面前说万法不是无自性的, 我都不会改变。当我们学完无自性,就会真正确定“现而无自性”的的确确是没有办法反驳的,这和我们的解脱、执著、流转的因缘息息 相关。因为没有了知缘起流转了,知道了缘起就会从流转中截流,获得成就。

 

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没有人能够逾越,不会有合理的反驳。什么叫没有合理的反驳呢?凡夫信口开河的反驳有很多,没有什么根据就说这不是空性的,或者通过权威压迫佛弟子说万法有自性,除此之外没有真正的合理性反驳。

 

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讲到空性、离一多因、二谛圆融道理的时候,麦彭仁波切很自信,他说,这个道理除非是遇到了棍棒的违缘,否则这是任何人也没有办法撼动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用棍棒来打我,这样就没办法了,有可能我会改口。如果不是遇到了这样的因缘, 真理是不可能改变的,就是这么确定的定解,对我们来讲,也需要有这样的定解。

 

庚三(虽无自性也以缘起力可起作用)分二:一、缘起与空性圆融无违;二、缘起空性是无上善说。

 

虽然无自性但是缘起理还是可以起作用的。

 

辛一、缘起与空性圆融无违:

 

自性毫许亦无有,及与依此而生此,

一切安立合理性,圆融无违何须说?

 

这里讲到了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二者之间殊胜的自性。“自性毫许亦无有”,一切万法的本性,刚刚讲的自性丝毫都没有。不是说一部分法是无自性的,一部分法是有自性的,任何一个法都没有丝毫的自性。

 

“及与依此而生此”,胜义当中自性毫许也没有,在名言谛当中“依此而生此”,就是依靠因缘而产生果法,这是世俗的缘起。

 

“一切安立合理性”,胜义当中空性,名言当中显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切安立都是合理的,圆融无违。谁和谁圆融呢?空性和显现、缘起和空性都是圆融的,完全没有自性的同时,可以依缘而产生,依缘而产生的同时,本体无自性,这个“圆融无违何须说”呢?的确是缘起和空性没有丝毫的矛盾。

 

当我们再再地学习 这些教言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慢慢就会扭转,知道一切万法本性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相违的。

 

讲“自性毫许亦无有”的时候,要提到一个问题,当我们在抉择胜义的时候,如果胜义当中的法,或者是一切万法的显现有一点点本性,就无法缘起,万法生不起来,只有彻底的空性,丝毫没有本性,才可以缘起。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分析一下原因。假如万法的本性实有,不是空性的,比如像世间人或者一些外道认为的,这个法显现的本体不是空性,是实有的。如果一个法的本性是实有的,在胜义当中它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一个法的本性不能改变,已经定性了,实有不变,它怎么可能被因缘转变呢?其他的因素根本影响不了它。比如种子的本性是实有的,我们把它埋到土里,它的本性是实有的缘故,阳光、水土、温度、湿度怎么可以破坏种子让它生苗芽呢?因为种子的本性是实有的缘故,种子本性实有,根本不可能转变,不会生出苗芽来。所以如果认为万法实有,就不可能缘起。

 

世俗和胜义的安立也有关联,胜义谛安立越究竟,世俗谛安立越合理,胜义谛安立越不究竟,世俗谛的漏洞越大,一定是这个规律。为什么中观宗遇谁破谁?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一定可以破掉呢? 因为胜义谛承许实有,如果你在胜义中承许实有,世俗谛中一定是有问题的,不可能安立一个合理的说法。

 

所以我们说,中观应成派是最殊胜的。中观自续派分二谛,加胜义的拣别,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有二谛的承认,在胜义中是单空的,这个单空是分二谛的。

 

中观宗说,如果万法的本性是真正的单空,即有自性的单空。如果你的单空不可改变,怎么可能舍弃空无的状态然后缘起呢?如果你的本性决定是空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自续派当中它还分了二谛,在胜义当中有单空的承认。在应成派看起来这是胜义承许了,就是单空的状态在胜义中一定是实有的,如果这个种子胜义的本性是空的,而且这个空是实有的,怎样把实有的状态舍弃,然后变成苗芽呢?根本不可能。这个空无已经定性了,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胜义谛没有抉择离戏空,哪怕胜义谛只是一个单空都无法缘起,根本安立不了世俗谛。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讲,唯识宗在胜义当中安立了一个实有的阿赖耶识,实有的阿赖耶识作为一种真正的本性,它是不改变的。在一个实有的法和无实法是无法起作用的,无实有的依他起是依靠阿赖耶识作为基础,然后才开始显现。如果它是实有的,你的种子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阿赖耶识是实有的不可改变,永远封存了,没有什么起作用的种子可以安立。如果胜义谛有实有的心识,也无法缘起了。小乘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如果承许这样的自性也是一样的,如果是实有的,永远组成不了粗大的法,世俗谛就安立不了。

 

中观宗观察的时候给自续派发了三大太过,这三大太过是跑不掉的,肯定会有,也是因为他们在胜义谛当中的空性不彻底,名言中的问题一大堆。三大太过只有应成派才能给他发,自续派自身和下面的宗派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但是站在应成派高度看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胜义谛承许不究竟,在究竟胜义当中承许了二谛,这样安立过失就很大,没办法避免的,所以应成派给唯识宗也发了很多太过,如果自证是实有的没办法了知,有很多这样的问题,然后给小乘宗派也发了很多过失。

 

所以,观察抉择胜义谛的时候,哪怕就像自续派一样,虽然只是有二谛的

承认而已,但是就这么一点点的承认,整个二谛就失坏了,胜义谛不是胜义谛,世俗谛也安立不了。这个看起来很小的问题,真正按照究竟观点来看也是很大的问题,完全安立不了的,整个二谛会失坏的。

 

如果按照应成派的观点,就像我们这里讲的一样,自性毫许也没有,在胜义当中没有实有的本体,空性的本体也没有,空性也是空性的,在胜义当中完全了远离丝毫的戏论,没有丝毫的本体,才可以依缘而生。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本性没有受到任何局限,没有确定为有,也没有确定为无,本体完全是离戏的。在完全离戏当中,诸法才依缘而起了。

 

所以必须在完全无自性中才可以缘起,通过完全无自性安立世俗谛才是合理的。没有丝毫的本体,才可以每个法毫不错乱,就是如是如是的显现,一切的善恶,显现一切的解脱、轮回。如果我们在胜义当中有一点本性安立,都无法缘起的,只有在应成派的观点中安立胜义谛最究竟,世俗谛才合理。中观宗破唯识宗、自续派、小乘、外道,很多时候我们说,都没有针对空性来破,就是在破他的显现法, 比如你的因果怎么不合理,其实也是有所考虑的。如果你承许胜义实有,或者有一点自性,他们的因果决定没有办法合理安立,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应成派就把所有的观点汇集相违,都是矛盾的,没办法安立合理的观点。

 

只有完全是无自性的,世俗谛当中如梦如幻。为什么呢?因为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胜义谛是世俗谛的自性,世俗谛平时显现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本体,所以它的显现法才是完全的如梦如幻,就是这样一种自性。

 

比如我们在抉择话筒、花的时候,说花的完完全全的本性、方方面面的自性,它的本性是无法安立的。如果有无是非全部远离了,世俗谛才是真正的世俗谛,这时我们可以说世俗就是胜义。为什么说世俗谛就是胜义呢?因为在缘世俗法的时候,世俗法当中的有边没有,无边破掉,亦有亦无边没有,非有非无边也没有。当我们把四边破完之后,世俗谛——这个显现法,已经是胜义谛了。

 

胜义谛是什么?胜义谛就是离四边戏论的,当我们缘着话筒等显现法破完四边之后,可以说世俗谛就是胜义谛。现就是空,空就是现。这时我们不需要再去操心世俗谛的问题,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我们破完之后就还原了世俗法本身的状态,你证悟不证悟都是这样的,就是远离四边,完全没有自性的,在没有自性的同时就显现了,正在显现的同时完全离戏,没有丝毫的矛盾,完全圆融的一个法。

 

我们在缘世俗的时候,这个世俗谛还是不是障碍?要看你对它的看法是什么,谁在障碍你?你自己的分别念在障碍你,世俗谛本身不会障碍你。为什么?世俗谛本身自始至终都是离戏的,本来就是离戏的,谁障碍你了?除非你认为它是实有的时候,对它生贪心才是一个所谓的障碍,真正来讲,一切法就是这样。不管你怎么,就是这样如是存在的。

 

当我们了知了空性之后,了知了世俗就是胜义,这时候就没有距离了,世俗谛和胜义谛没有距离了,世俗就是胜义,这个叫做一味、双运。哪里还有两个法?没有。世俗法本身离四边就是离戏了。

 

这个时候,当你生起分别念、烦恼的时候,怕什么?没什么可怕的。它就是离戏的,你把这个抉择好了之后,生起一个分别念就安住它的本性,生起一个又安住它的本性就行了。

 

这时候就不会像以前那么恐怖。为什么恐怖呢?就是不知道它是什么,很多恐怖缘于无知。这个房间黑洞洞,我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有怪物,还是有蛇?如果你知道里面有什么,那有什么好怕的呢?没有什么怕的。为什么我们要怕这些分别念、轮回呢?就是我们不知道它的本性是什么,我们知道之后就没什么怕的了。

 

尤其是对于修行人来讲,如果见解很高修行会很好,他抉择了到这种高度了,也没什么可以执著的。有什么执著的呢?它本性就是离四边的胜义谛,它显现的时候就是胜义谛。如果再抉择一下就到了大圆满,那是很高的层次了。的确就是这样,麦彭仁波切说,究竟来讲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是一样的,再抉择就会抉择到上师讲的《大圆满心性自解脱》中的很多窍诀。

 

万法就是这样,显现的同时没有丝毫戏论,什么都不是。我以前看过一个大德的教言,他说现就是现,空就是空,为什么现就是现呢?显现就是显现没有任何东西,不用加有也不用加无,不要加空,也不要说现就是空,它就是现,就是它的本质,就是它自己;空是单纯的空,也不要说它是什么样的空,反正不要给它加任何的东西。最后显现是显现,空性就是空性了,现就是现,空就是空了。平常我们说现就是空,空就是现,也可以说现就是现,空就是空。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显现就是空性。显现它自己是什么?显现法自己就是离戏的,除了离戏的状态之外什么都不是它的。除非我们给它加上去的东西,我们真的能加上去吗?当然加不上去。我们自以为加上去了,可是没有真正加上去。就像我们隔着一道玻璃门给外面的一个东西贴标签,我认为贴上去了,实际贴上去了吗?没有,只是贴到玻璃门上,外面的东西还是它自己,没有贴上任何东西。你再标签揭下来了,它还是这样的。

 

这些万法的显现,我们不管怎么执著永远不变,显现就是显现, 空性就是空性,没有什么任何的戏论。空性是离四边的,显现还是离四边的,显现就是空,这个空的意思就是讲它本身,没有丝毫的分别执著,没有丝毫的概念叫做空。现就是空空就是现没有两个东西。

 

缘起空性圆融无违,完完全全就是圆融的,所以一切安立合理性,圆融无违何须说,没有什么说的,完完全全是圆融的自性。

 

辛二、缘起空性是无上善说:

 

谓凭缘起之理由,绝不依于边执见,

此善说即怙主您,至高无上妙语因。

 

“谓凭缘起之理由”,佛陀说依靠缘起的理由绝不会“依于边执见”,如果依靠缘起的根据,抉择之后我们还会不会执著边执见呢?什么 是边执见?常断见、有无见,执有执无的常见和断见叫做边执见。如果依凭缘起的理由,绝对不会依靠边执见,任何边执见都没有。有边、无边、常边、断边都不会有,永远不会落入常、断、有、无 当中。因为缘起空性是抉择万法的真实义,就是万法的实相。

 

我们怎么才能打破常断呢?就是依靠缘起。有时我们通过缘起故性空,知道缘起的本性是空性,打破对显现的执著,空性故缘起又打破对空性的执著,这个也可以。也可以通过刚刚讲的,万法的本性就是离戏,哪里有常断?没有。

 

常断是我们不认知本性之后自以为是的观念,不是它本身的。不管你再怎么执著,万法的本身还是这样的,我们的烦恼再怎么猛烈它还是那样的。即便我们有非常强劲的实执,这个实执的本身还是离四边的。我们都执著得这么严重了,实执本身还是离四边的,虽然这是一个讽刺,但是对我们来讲很有意义——我们执著的实执也是没有实执的。

 

“谓凭缘起之理由,绝不依于边执见。”,世间、外道有部分的缘起,刚刚我们讲了虽然科学家、发明家等等,他们是在用这些缘起,但是是不是了知缘起性空呢?这个没有。但从小乘开始就有了缘起性空,只不过层次不一样,依靠从低到高不同层次的缘起,他们所打破的边执见也不一样。

 

小乘有没有缘起?可能很多道友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小乘当然有缘起,小乘不证悟缘起性空,就没办法证悟人无我空性,也没办法证悟阿罗汉果。他证悟了什么样的性空呢?粗大的五蕴依缘而生,它是无自性、假立的。 保留的是什么呢?他们保留的是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但是粗大的这一部分缘起性空是要证悟的。因为人我是依靠粗大五蕴的实执,而粗大五蕴是很多法组成的。蕴就是无常集聚的意思。他们依靠这个可以知道,所谓粗大的肉身和心识不存在,没有人我,这部分缘起证悟了。证悟了这部分缘起,最粗大的常断见会打破。他们有缘起性空的证悟,也有人我空性、解脱道,打破了边执见。

 

然后唯识宗也有依他起性,他们在抉择的时候,通过依他起性知道这些法都是依缘而生的。遍计所执性、实有的法是没有的,不是缘起的,真实的实有法从遍计所执性方面来讲没有,但依他起的部分,他们抉择为依他而起,这是缘起性空的,这部分缘起性空也有,所以中等的常断见也会打破,但是根本的阿赖耶识还没抉择为空性。

 

我们在上一个颂词当中是从他们没有完全证悟缘起空性侧面讲的,这个颂词我们说他们证悟了哪一部分缘起性空呢?唯识宗也证悟了依他起依缘而生的部分。

 

自续派是从世俗有胜义无方面分为二谛,抉择了缘起性空,比较细的会打破,但最细的分二谛的常断见还有。因为在胜义谛当中没有抉择最细微的空性,所以在名言谛安立的时候,还是保留了一些常断见、边执见。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也讲了很多种常断见, 比如顺世外道的断见、数论外道的常见,这些是最粗大的;还有一些属于小乘,在无分刹那、无分微尘方面的刹那生灭的常断见;唯识宗当中的常断见;还有自续派当中很细的常断见。

 

抉择胜义谛的观点越深入,常断见越细,乃至于应成派的观点抉择到位之后,所有的粗粗细细的常断见、边执见完全消尽,没有一点点可以安立。这方面是依靠缘起的理由,内道宗派都有缘起性空,都会打破一部分的常断见。乃至于到了中观应成派是最圆满的一种缘起性空,抉择完之后,最细微的常断见、边执见都会消亡,然后通过正见修行,可以直接获得初地以上菩萨的果位。

 

“此善说即怙主您”,这种空性缘起的善说,就是怙主释迦牟尼佛您,“至高无上妙语因”。这个“因”字如何理解呢?就是理由、根据的意思。佛陀的妙语是至高无上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讲了缘起的缘故,所以我们说凭缘起的理由绝不依于边执见。“此善说”,宣讲了缘起性空这个善说,可以作为安立佛陀的语言是至高无上妙语的根据。

 

为什么我们说佛陀的妙语至高无上呢?连小孩子也会说我爸爸是全世界最厉害的,谁都打不过他,小孩子没啥根据。我们说佛陀的妙语是至高无上的有没有根据呢?这个根据非常明显、无可挑剔。什么根据呢?就是说宣讲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善妙正理。世间的学说和外道的教义都没办法和佛陀的妙语相比,只有佛的妙语属于至高无上的。

 

我们能够学习《缘起赞》,一方面感激宗喀巴大师,一方面感恩大恩上师翻译并给我们传讲。我以前虽然也学过讲过一次,但是这次再学再讲的时候,进一步对佛陀、佛法的殊胜性,还有缘起性空进一步有了一分的认知。很多道友也很有善根,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的把自己的很多实执打破了,然后对于缘起性空进一步引生了殊胜的见解,这在整个轮回里,和我们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当中,绝对可以称之为里程碑的重大转折。

 

我们如果真正地了知了佛法教义中精华的缘起性空,就像刚刚 讲的一样,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在我们天天这样走来走去,每天的生活、工作过程当中没有离开过我们,就是等着你发现而已。发现它也不需要很多辛苦,打一百年工,攒钱之后怎么样。你坐着、走路、吃饭,乃至于上卫生间什么时候都可以观察这样的自性。

 

这种见解一旦在我们相续中树立起来之后,就是无价的如意宝,非常珍贵。 而且不会得到之后只有一个暂时的利益,这是一个究竟的利益,能够彻底颠覆轮回,对我们来讲这是完全抉择真实义的最殊胜圆满的阐释。

 

佛陀、传承上师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如果他们没有讲,我们谁能懂这些,没有人能够想到的,刹那的怀疑都没有,这么多人在用缘起,在缘起当中不断的转生,不断的轮回、不断的痛苦、不断的哭、不断的笑,谁怀疑过、发现过、修行过?都没有。即便是很多想修行的人都是南辕北辙,不但没有修持真实解脱的因——缘起,反而加重了他的实执,哪里会是解脱道呢?根本不是解脱道。

 

这里讲到的这些,真正来讲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遇到可以学, 可以去抉择,也可以思维。这里讲的缘起因,一方面不是很复杂的, 也是相对来讲的,刚刚我们讲了这些正面、反面,不断的几个回合下来,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就是无自性、无实有。平常我们讲的空性,就是这个。

 

有的时候我想,佛陀非常慈悲善巧,他在讲万法本性的时候,用了很多不同的名词,比如空性、离戏、无实有、无自性、无本体、实相、如来藏等等,反正用了很多。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对词句的解读、相应的程度也不一样,你给他讲空性一下子想到空荡荡的, 啥都没有了,没有希望的状态。如果你给他换一个词句,说无实有。他觉得无实有好理解,就是说这个法不是没有的,虽然是有,但是没有实有。它是无实有、假立的,这就容易理解了。没有自性不是说没有显现而是说没有实有的自性。有的时候换一个词句我们就容易找到一个突破口,进去之后就发现这是空性,有的时候空性、有的时候离戏、无实有、无自性,很多词句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很多人对于词句的语境,使用的习惯不一样,这还和我们的根基、接触的知识,或者前世是不是哪些词句我们串习的多一点,比较有触动,这时候我们以这里作为突破口。

 

佛陀给了我们很多入门的钥匙,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一扇门,有时他觉得无实有比较容易理 解,你跟他说离戏、空性、没有、无,他容易落到一种空荡荡当中,而产生恐怖。如果你跟他说无实有、无自性,虽然很多人还是理解不了,但是对他而言,无自性、无实有还是比较容易趣入的。

 

所以当我们想空性的时候,如果感觉钻入了牛角尖、到了瓶颈,你换一个词,也许就可以打开思路,可以换成无自性、无实有,也许就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是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讲记:【讲记】《缘起赞》0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缘起赞》。《缘起赞》是通 过宣说缘起来赞叹佛陀,既是对于了知缘起性空本身的赞叹,也是 对于缘起道理的赞叹。佛陀发现了缘起的规律,宣讲了缘起的道理, 对我们来讲缘起也是至关重要的解脱核心。如果有了缘起性空,我们积资净障、成就佛果等等,都有了最主要的道。

 

如果没有通达缘起性空,虽然在身语意上修习一些善法,比如修习出离心,但是在所有通达心的善法当中,只有通达缘起的空性才是真实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唯一因,其他的心只是助缘。有些助缘比较远,只能让我们成为法器;有些助缘比较近,比如世俗菩提心、大悲心等等是帮助我们证悟实相的殊胜助缘。这就像加行一样,有些比较远,有些比较近,外加行、内加行,还有大圆满的不共加行等等,都是证悟实相的助缘。其中越靠近心的本性就是主要的助缘,其他显现上比较远的,只是让我们的心成熟,使我们成为法器等等,这方面的助缘有一定的差别。

 

在所有内心的作意中,作意缘起性空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菩提心也是证悟空性的助缘,在真正的大悲和菩提心本性中有平等的意义,空性也是平等的意义,因此从平等的侧面来讲是一样的,菩萨证悟了空性一定会现前大悲,佛陀的悲和智完完全全是圆满的。

 

对我们而言,如果不通达缘起空性,就是没有具足修行成就的最核心因缘。虽然我们非常勤奋,但是也不一定会在很快的时间中行走在最殊胜、直接的道上。因此学习缘起性空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安立缘起性空的时候,主要是二转法轮中宣讲的比较明显,三转法轮中缘起性空的特点就不那么明显了。三转法轮主要是直接给我们宣讲如来藏的功德,讲到了缘起而性空,所有凡夫众生根识面前所有的法,或者有些宗派如果讲六识,就是六识和六识对境的一切法;如果讲八识,就是八识和八识对境的一切法,这是凡夫的境界。不管是六识还是八识,反正六识、八识的本性和所缘境包括了一切法,里面没有包括凡夫的法一个都没有。有些是我们眼识、耳识的无分别现量直接见到的,有些是我们的意识可以去缘的,比如过去现在未来的法,以及见到、见不到、妄想的,乃至于缘佛的境界、如来藏等都可以包括在内。

 

二转法轮通过缘起来抉择性空,就是我们所看到一切本性是离戏的。为什么本性是离戏的?一切法是依缘而起的,依缘而起的法都是空性。通过我们分别心可以大概地认定实相,即以缘起性空来靠近它。

 

二转法轮主要是打破凡夫人的执著,不管是我们对于六识和八识本身,还是对六识和八识对境的执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抉择,任何显现在我们的识面前的法都是无自性的,这种无自性就叫离戏。刚开始抉择,有显现也有空性,虽然我们暂时来讲都可以承认,但是究竟来讲,如果把显现破掉了,显现的空也不会有了,这种离开现空、有无的本性叫做离戏。

 

二转法轮中在凡夫人的分别念前能够引发实相的抉择方式,这是对我们讲的。菩萨还需要学习缘起性空的推理吗?绝对不需要, 他们已经现量见了,不用再推理了。这些推理是给谁推的?是给我们的推理;是帮助谁抉择离戏?就是帮助我们抉择。难道菩萨不用吗?这个推理对菩萨来讲是比量,已经现见不需要再推理。

 

就像明明已经看到了火,你说这不行,我还要去找烟,找到烟 之后,以烟来推理火,不需要这样。如果现量见到了,推理没什么 作用;如果不知道下面有没有火,可以通过烟的相来推知。圣者菩 萨已经现证空性了,如何缘起而性空对他们来讲就不需要。对我们 而言非常需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八识和八识对境的相没有真 实的了知本性,被自己的分别念加进去的种种执著迷惑之后,使我 们不知道六识、八识和它们对境的本性到底怎么样。看到杯子柱子、山河大地等凡夫人所执著的一切法,产生的所有情绪、概念的本性 怎么样?到底有还是没有。

 

佛陀为了让我们能够靠近佛菩萨的境界和真实的本基自性宣讲了缘起性空。我们现在看到所有的法都是缘起性空的,如果要真正了知缘起性空、一切万法本性无自性,就要通过我们可以运作的推理方式帮助我们了知。当离戏空浮现在凡夫人的脑海中,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总相。什么总相呢?就是实相、空性的总相,虽然它还不是真实的空性,只是空性大概的概念,但是我们循着这个方向修下去,慢慢就可以靠近真实的空性。

 

二转法轮讲解的方式是通过缘起性空来抉择。三转法轮需要吗? 不需要。为什么呢?因为三转法轮直接讲的是佛的境界,讲到佛看 到的是什么,而不是说凡夫人看到的是错误的。

 

二转法轮讲的所有具有分别念的凡夫众生看到、认为的一切都是颠倒、迷乱的。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否认了凡夫人的一切,不管认为它有,还是没有,只要是凡夫的心识可以安立的一概否认, 全都不是。既然否认了有边,安立无边总对了吧?无边也不是。如果没有有无边,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呢?还不是。到底是什么呢? 最后什么都不是,把我们能够认定、抓住的东西全部打破了。不管是所抓的东西,还是能抓的心识,全部抉择为空性,这时告诉你这种状态比较靠近于真实。

 

二转法轮通过否定执著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三转法 轮不是通过否定的方式,而是直接告诉我们佛证悟的如来藏的本性。这时会不会又落到实执当中呢?不会。因为三转法轮是在二转法轮 的基础上讲的,二转法轮已经把我们的实执打破了,所以在空性基 础上再去认定的如来藏,不会落入到凡夫人分别执著的状态中。

 

为什么不会落入呢?因为只要是凡夫人能够抓住的东西,在二转法轮当中一概破了,所以不能再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三转法轮中去了。我们要对以前在二转法轮中所学习到的内容说再见了。为什么凡夫人的分别心不能带到三转法轮中去呢?因为这些在二转法轮中已经完全否定了。

 

有时我们学习佛法会犯一个错误,虽然在二转法轮中已经把凡夫的分别心破干净了,但是我们忘了,学到三转法轮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分别心带到三转法轮当中去。我们说这里为什么有实有、常乐我净呢?如来藏到底是不是缘起性空?这些不需要讲。为什么呢?因为二转法轮中这些分别念已经息灭了,所以我们不能再以凡夫人的思想去看如来藏,应该借助佛的智慧来看如来藏。

 

三转法轮当中的如来藏不是直接给我们讲凡夫人执著的是错的, 而是站在佛的智慧来说,这是如来藏、光明,不是虚幻的,这是实 有的。佛面前的真实存在取个名字叫做实有,而不是我们在二转法 轮当中所破的心去执著的错误实有。

 

我们一定要知道,因为三转法轮不是用我们的视野,而是以佛 的智慧安立的如来藏,所以三转法轮如何使用常乐我净这些名词, 永远不会落入戏论、实有。为什么呢?这是以佛的智慧来看如来藏, 而不是以凡夫人的视野来看如来藏。如果以凡夫人的视野去看如来 藏,常是我们分别念的常有,乐就是我们认为乐的概念,全部落入 到戏论中,这是不对的。在二转法轮当中应该把这个工作全部做完 了,即把我们刚开始讲的八识和八识的对境一概破斥掉。这些都不是实相,全部破完了,你还能继续在三转法轮当中,用分别念去看三转法轮的东西吗?那是完全错误的。已经跟你说过了这些都不真实,三转法轮不需要用缘起性空。为什么呢?因为缘起而性空在二转法轮中全部抉择完了,三转法轮直接讲的是佛的实相境界,完全不是我们的分别心能够染污的大无为法的自性。

 

如果我们执著,比如凡夫人现在缘的佛境界、一切智智、如来 藏站在二转法轮的侧面来讲都是缘起性空,这一点在上堂课已经讲 过了。这种如来藏只能出现在第六意识的对境当中,这是我们的概 念如来藏,而不是真实如来藏,我们根本缘不到真实的如来藏。你 缘不到如来藏,还说它是空的、我要破如来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缘佛的如来藏说这是不是缘起性空的?这不需要。因为执著如 来藏实有、不空的概念只能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毫无疑问我 们脑海中的如来藏当然是缘起性空的,缘起的就是性空,没有实有, 这个无实有就是如来藏的本性。

 

我们打破了对如来藏有无是非的执著就是一种高度还原,这方面还是相似的还原,因为它还不是自相,所以我们大概接近了如来藏就是这样。什么样子呢?离戏是它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如来藏不是有,不是无,如来藏是缘起性空的这部分,打破了我们对如来藏错误颠倒的执著,这样就接近了如来藏的真实。

 

什么是如来藏?如来藏有两部分,一个是它的空性,一个是它 的光明,二者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虽然对佛来讲无所谓,他本来就 安住在离戏的本性,不是分别念的状态,但是对我们来讲,应该怎 么去认知如来藏呢?第一步是用离戏的理论去抉择,如来藏是我们 的脑海当中执著的概念,应该是缘起性空的,它不是实有的,就把 我们对如来藏的实有执著,通过这种理论去打破了,还原了佛前的 实有。这不是说我们去破了如来藏,而是说如来藏本来是怎么样的, 我们去还原它。如来藏本来是空性的,通过这种方式抉择完之后, 就是缘起而性空。

 

我们学完之后,再带着空性见去看三转法轮当中讲的如来藏光明,它本来就是空性的,我们再去抉择它的光明,就可以进一步地还原它的另外一部分。哪一部分呢?如来藏本身不会分成两部分让我们抉择,它本来就是一个,这一个也是假名,如来藏是一味的本体。佛陀为了方便我们大概了知如来藏的本性,所以分了两个步骤来抉择。

 

首先打破我们对如来藏的实执。凡夫人的分别念怎么去缘都不是真实的如来藏。那么应该怎样呢?首先抉择如来藏是空性的,如来藏的空性意味着让我们丢掉对如来藏的戏论,要把我们认为的如来藏实有、恒常等等凡夫人加在上面的观点全部去掉。从这个侧面来讲就是抉择空的部分,然后再以三转法轮的体系来抉择光明的部分。

 

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抉择的是一个实相,没有两个,不是一个空的实相,再加上一个光明的实相,也不是二转法轮只能证悟空,证悟光明必须要通过其他途径。

 

这是以两套不同体系抉择一个东西。我们用般若的体系只能抉择离戏,没办法抉择光明。如果在第二转法轮中说把其他的部分破 掉,光明是不破的。刚好在凡夫人的思想中还有一个东西可以抓住, 又变成了一种分别念的所缘,所以二转法轮都要破干净,什么都不 能留。

 

在二转法轮的体系中怎么抉择如来藏的光明呢?抉择不了,全部否认,如来藏的光明在二转法轮也要否认。为什么呢?如果要抉择光明,不是把其他的破掉之后,留下如来藏光明不能破,这个不可能,空性都要破,如来藏光明也不存在。在这个状态中,二转法轮的体系只能抉择离戏的空,抉择不了光明。光明部分怎么来抉择呢?在三种法轮的体系中用净见量来抉择。

 

这是两个体系,三转法轮的体系主要安立光明显现,有的就有,没有就没有。三转法轮不是著重抉择空性,二转法轮不是著重抉择光明,二者合起来就好了。我们通过二转法轮抉择离戏、三转法轮承许光明,以三转法轮净见量的体系来承许光明时也不会落入实执。为什么呢?有了前面的空性铺垫,再把这个思想带进去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首先抉择空性再抉择光明,后面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它们统一,这有点困难。我们觉得这是两个分开的东西,这是空,那是光明。为什么最后我们要统一呢?好像把两个东西硬生生地合在一起,不是这样的。佛陀只是为了方便我们认知一味的法性而分开宣讲,如果一起讲,我们根本没办法通达离戏又是光明的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小脑袋里面的智慧抉择不了,也无法接受。

 

因此分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首先打破错误的观念,再引出如来藏,虽然似乎是两个,但只是以两个步骤抉择一个东西,最后我们要把它统一起来,统一起来是什么呢?知道本来是无二的。凡夫分别念就是这样,我们应该花一定的时间来学修。

 

第二个步骤是当我们知道了无二之后,通过很多仪轨修行,显宗的空性仪轨,可以泯灭我们的无二执著,密乘的生圆次第是直接修持一切万法的本性,这是修它们高度统一的方面,这里没有两个东西,直接用它的实相来修行,这些慢慢可以做到。

 

我们一定要清楚缘起性空主要是在二转法轮中来抉择,三转法轮不是在抉择性空。虽然如来藏毫无疑问是性空的,但不是主要抉择这方面。因为抉择如来藏性空打破实执的部分,在二转法轮当中已经做完了,所以三转法轮直接可以说如来藏的光明是常乐我净, 具有什么功德。我们翻开《宝性论》都是在讲如来藏如何存在,以及如来藏的光明、功德、事业等等,根本不讲如来藏如何空,二转法轮已经讲完了,三转法轮即便讲一下也是很简单的。

 

有些对教义不善巧的人,觉得三转法轮讲的和二转法轮是矛盾的。因为三转法轮中没有出现空性的字眼,所以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应该是实有的。而二转法轮中应该是空性的,根本不存在,如来藏也不承认。为什么呢?如来藏已经破了,什么都没有了,有些人就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

 

按照自宗的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传下来观点,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只不过是两个体系而已,抉择的是一个实相, 而实相的空和光明二者之间都是一味的。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之后,就会对于实相完全产生定解。

 

学习《缘起赞》主要是为了打破实执,对我们来讲如来藏当然很好,不仅每个人都具有,而且了知如来藏的功德非常大。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扫清障碍,如果没有把障碍扫清,通过凡夫人的实执去缘如来藏,其实如来藏的本性已经被我们的分别念绑架了, 不是真正的如来藏了。

如果没有二转法轮的空性,通过自己的实执学习如来藏,总是落在我们思维当中,无法了知如来藏的本性;如果有了空性的见解之后,再去看如来藏都是对的。如来藏的本性符合离戏的观点,只不过把凡夫人的分别念通过二转法轮的体系扫干净了,我们才会知道一切万法都是离戏、空性,如来藏的本性也是离戏的。

 

我们不应该以凡夫的视野去看如来藏,虽然我们没有佛的智慧,但是可以试着借助佛的智慧,比如通过净见量来看如来藏。这方面告诉我们,从佛的智慧来看,功德是光明、恒常的。这时再把我们学到的二转法轮的空性思想带进来看,就符合于如来藏既是离戏又有光明,光明又是离戏的实相,不夹杂任何凡夫人的东西,纯粹还原如来藏的本性。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如来藏真正的本性是实相、胜义谛,就 是一切万法、凡夫人、心识等本来面目,这是二转法轮讲的离戏和 三转法轮讲的光明,我们现在正是安住在这个自性当中。

 

抉择完之 后,就要一步步去现前它,你已经知道了内心安住着这个东西,下面怎么办呢?就要按照上师的窍诀一步步地去接近它,把我们的烦恼障、所知障等实执融化,这些本来就没有,只是把迷乱消尽而已,这样的见解非常坚实稳固。

 

对于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之间的联系,不学佛法的人根本不关心,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困惑;已经完全证悟的圣者也不会困惑;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些困惑,尤其是对于二转法轮讲空性,三转法轮讲实有如来藏,有些道友们会出现一些困惑。

 

这些疑惑,甚至错误的理解都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探究它的本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即便走错了,它的种子还在,以后也会通过这种习气引导我们遇到佛菩萨的化现,为给我们讲解如来藏的真实意义。

 

我们一定要在学习如来藏之前,通达二转法轮的空性。如果我 们知道了二转法轮的空性,不是说知道了大概的意思,或者怎样去 抉择空性步骤,通过一二三,最后知道是空性的,我们还要明白二 转法轮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它和实相、如来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都要认认真真地去思维。虽然我们单独学习空性,有时觉 得没有什么,好像非常容易懂,但是如果和如来藏甚深的实相结合 起来看的时候,有些道友觉得里面有个坎儿就过不去了。

 

我们要知道如来藏为什么讲空性?空性和如来藏有什么关系?

 

如来藏到底是不是空的?能不能成为所破?佛陀证悟的如来藏,还有我们的实相如来藏,永远不会成为凡夫人的所破。它怎么会成为所破呢?它是大无为法,不是迷乱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所破,只是我们对如来藏错误的观念会成为所破。

 

二转法轮中所有的法都是理所破,连如来藏的本身都是正理的 所破,实际上正理的所破就是我们脑海中的东西,此外没有其他的。我们看到的瓶子、柱子,还有听到的声音,不管你认不认识它的本 性,都是空性,也是离戏的。我们要破的是脑海当中加给这些东西 的执著,即错误迷乱的认知。

 

如来藏本性不会成为我们真实的所破,我们缘都缘不到怎么破? 如果我们缘到了如来藏,还会产生真实的执著吗?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们没有缘到过如来藏,现在处在迷乱当中,所以看到佛经中 如来藏的名词出现在我们学习的知识范围中,就把经论中描绘的如 来藏状态和我们的实执分别心搅在一起,觉得这个到底怎么样?这时必须要分开,凡夫人分别念认知的如来藏都会带有自己实执的色彩。就像一个人今天带着很强的情绪,当情绪没有解开之前,他看什么人都不对头。凡夫人现在看如来藏、实相,就带有这种凡夫人的特色。

 

凡夫分别念的特色就是有无是非的执著,反正他把看到、听到的都去安立一个有,或者无,用自己的分别念一个个去对,这个对不上再换一个,那个好像能对的上。这些能对上吗?凡夫人的分别念中有无是非的执著,没一个是对的,换哪一个都不行。那怎么办呢?到哪里去找第五个来配它吗?不需要,这些都错了。不用再去找一个凡夫人能够想到的东西去和如来藏相应,放弃了执著自然就相应了。我们执著的如来藏状态都是错的,只能说把凡夫人的分别念息灭就是对的。

 

以前大德们以一个核桃比喻二转法轮,《般若经》或者龙树菩萨等讲的法相当于告诉你核桃壳有什么过患,不仅不能吃,而且会障碍你吃到里面的核桃肉,就是告诉这个壳不对,一定要去掉。三转法轮是讲核桃肉很好吃,可以拿来吃。两者讲的都是核桃,一个是 讲它的壳不好,一个是讲它的肉很好。二转法轮讲的是凡夫人的执 著怎么都是不对的,要把障碍去掉,三转法轮是光明如来藏的自性, 这样我们就会很好理解。

 

讲的都是一个,二转法轮是把不要的东西去掉,三转法轮是讲 核心的精华。二转法轮讲凡夫人的分别念是迷乱的,不能执著;三 转法轮告诉你如来藏的自性。如果我们不去壳,直接说核桃很美味, 壳这么硬,根本吃不了,当然我们就会误解。三转法轮讲的是里面 的内容,如果你不去掉外面,永远尝不到核桃里的美味。只有首先 把壳敲碎,然后告诉你这是好吃的,我们再去尝就是好的。

 

为什么呢?因为已经把障碍扫清了。如果我们没有通过二转法轮把该破的实执破掉,直接说如来藏如何,如来藏的思想、再好的精华都会被我们的实执分别心染污了,直接就被它收编了,这还是如来藏吗?根本不是如来藏了。那是什么呢?庸俗分别念,或者概念如来藏,不是真实的本性了。

 

菩提心也是一样,菩提心那么好,被我们的我爱执染污了,就会变成了为我执服务的东西。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必须要把我爱执去掉;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又有我爱执,这不可能是菩提心。第一个我们要打破我爱执,第二个要修利他,两个配合起来可以真实地修好菩提心。

 

前面讲了空性为缘起之理,今天学习第二个问题。

 

庚二、是否通达缘起而决定能否解脱:

 

凡夫愚众缘何法,边执束缚反坚固,

精通彼理诸智者,以此斩断戏论网。

 

凡夫愚众缘任何一个法,都是“边执束缚反坚固”,不管缘什么法,都被边执见所束缚,而且执著会越来越坚固。精通缘起性空道理的 智者们,通过所通达的智慧可以斩断戏论之网。缘起性空不但不是坚固的,而且是斩断束缚的最强利器。这样的缘起正理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可以把这些束缚的网全部斩断。

 

凡夫人的思想不是一把刀,就像蜘蛛吐的丝一样,非仅对解开网锢没有什么用,反而还是不断地把这个网编织得特别牢固,相当于蜘蛛找到一本秘籍之后修炼了一下,怎么把蜘蛛丝变成金刚丝, 怎么吐出无法破解的最牢固、上乘的高质量丝。修行也是这样的, 如果不懂得善巧,我们修的任何法都有可能让我执变得更加坚固, 难以破除。

 

我们学习佛法需要正知正见,有时觉得自己在修行,其实只是 在坚固实执而已。能够真实的打破实执的就是如理如法的闻思修行, 讲解窍诀、抉择正见,或者学习经论非常重要。

 

“凡夫愚众缘何法”,刚刚我们在讲这堂课之前讲了凡夫人的执著没有相应于无分别智慧,在通达缘起性空的道理之前,都会缘这样那样产生执著。不管凡夫愚众缘什么法,都会因为没有通达缘起性空的缘故,所以安住在边执见当中。边执见是五种见之一,就是执著有无二边。不是执著有边,就是执著无边,落于有无二边叫做边执,这种见是边执见。

 

“边执束缚反坚固”,不管怎么样,有时一些外道、凡夫人,想要从不自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通过边执见去解开束缚,边执见本身是制造束缚的,怎么可能用一个制造束缚的工具来解开束缚呢? 虽然这台机器上带有解开束缚的标签,功能注明了打开机器就会解开束缚,但是我们发现打开机器之后,源源不断地制造了更多的束缚。如果有智慧的人就会发现上当了,买了一个假冒产品;如果没有智慧的人觉得这个很好,也许会暂时的解决一点小问题。凡夫人本身就是束缚制造者,如果不打破凡夫人的执著,想要真实的离开束缚、获得解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反坚固”呢?因为凡夫人没有以缘起性空、无自性的殊胜智慧接引的所有思想都是边执见的来源。比如缘一次瓶子就加上一股绳子;再缘一次又加上一股绳子。认为瓶子是有的不对,认为瓶子是没有、断灭,又加了一个无的绳子,就是这样变着花样的加绳子,没有真实解开束缚的时候,执有也是束缚,执无还是束缚,只不过束缚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凡夫人的束缚方式是不断的执著世间八法,而外道的束缚是五火焚身等苦行,以修某种世间的禅定、寂止为解脱,只是在自己束缚的本体上加了一条四禅、四无色等禅定的绳子,并没有真实的解开束缚,反而令束缚越来越坚固了。

 

内道一般讲显宗的时候有四种宗派,小乘中有两个,即有部和经部; 大乘中有两个,即唯识和中观。大乘中观宗毫无疑问就是讲解开束缚、抉择万法缘起性空的,它下面的宗派多多少少还是被实执所束缚。其中有所不同的是,小乘有部以上的宗派和世间凡夫愚众、外 道还不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小乘有部和经部的解脱者具有实执,虽然不知道涅槃本身是空性的,对于无分微尘、无分刹那还会有执著,但是能够解脱说明他们见到了一部分的缘起空性,这是见到了实相的一分。如果从最圆满的大乘中观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仍然束缚在某种实执当中,虽然某些法还没有抉择为空性,但是对于某些法,比如粗大五蕴的执著部分的缘起空性,这些内道的修行者能够见到一部分缘起,也就能见到一部分空性。如果能够见到一部分缘起空性, 就可以从这部分的实执中解脱,而对于小乘来讲,就是见到了解脱轮回最关键的那一部分的缘起,这是什么呢?就是人无我。见到了人无我之后就可以解脱。

 

唯识宗可以抉择到人无我空性,法无我并不圆满,他们对于遍计所执性的空已经抉择到了,而依他起的部分,缘起性空是抉择到了,这一切都是依他而起,他就是因缘的意思。这些法是依因缘而起,就是依靠阿赖耶识的习气而起。因为这部分是缘起的,所以无自性,这一部分他能抉择到。依他起的基础胜义当中实有的心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他们抉择不了,觉得应该是一个实有的本体。

 

我们在学习《智慧品》时提到了一个术语,唯识宗有一个原理叫做假必依实,即假立的法必须要依靠一个实有的基础,否则安立不了,他们的缘起空性也是在实有的基础上,这部分的实有打破不了,仍然被某种实执所束缚。

 

“精通彼理诸智者,以此斩断戏论网”,如果我们把第一二句解读为世间凡夫和外道修行者,后两句就可以解释为小乘以上的修行者。

 

“精通彼理诸智者”,小乘以上的修行者对于缘起性空的道理,也是精通了最关键的部分,所以他们可以斩断与能见到的缘起性空相应的一部分戏论网。这一部分斩断的是什么呢?无始以来导致有情流转轮回的人我执戏论网可以斩断。再往上的宗派自不用说,中观宗更加完全能够斩断,也可以这样理解。

 

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就是中观宗以外的所有宗派都包括在第一二句中。刚刚我们讲有些人纯粹被戏论所束缚,有些人被一部分的戏论所束缚,都可以说是“边执束缚反坚固”。不但没有真实的解开, 而且通过无分微尘,或者对于阿赖耶识的执著,这样串习下去,都是坚固自己的执著而已。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讲,常断见分为粗大、中等、微细几种,唯识宗、小乘都可以放在微细的边执见中。这样理解的话,后两句只是指中观宗了。“精通彼理诸智者,以此斩断戏论网”,中观宗不是部分斩断,而是完全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性空的。“彼理”就是缘起,一切精通缘起性空道理的智者们,“以此斩断戏论网”,可以通过这个来斩断戏论之网。

 

精通彼理的智者到底是圣者以上,还是也可以是凡夫?有些道友很关心这个问题。圣者凡夫都可以。为什么呢?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是不是精通了缘起性空?他们完全现见了,可以说是精通的, 他们以此斩断戏论网就是完全现证了无我空性。从他们亲证法界的侧面来讲,彻底斩断戏论网,可以这样直接理解。

 

凡夫人不是圣者那种证悟的精通,他们学习了中观、般若,虽然对于缘起性空的正理没有真实证悟,但是已经通达,没有任何的怀疑,定解非常稳固。精通这部分缘起性空正理的凡夫也可以斩断戏论网。这是见解上迷惑,不是证悟方面,就是斩断了闻思增益损减侧面的戏论网。这是通过什么斩断的呢?通过定解来斩断的,不是通过证悟空性来斩断的。

 

定解可以是精通空性之后产生的,也可以是证悟空性之后产生的。一地以上的菩萨证悟了空性,通过自己证悟的功德斩断了戏论网,而凡夫人则可以通过闻思之后产生的定解来斩断戏论网。前者直接解脱了,后者是无限地接近解脱。

 

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了中观的定解,就有了斩断戏论网的能力, 所以很接近解脱了。就像《般若摄颂》中讲的一样,如果手上拿着 般若法本,说明很快可以从轮回中解脱。已经精通彼理的人,也不是手上拿着般若法本的层次了。心中有了般若的意义,以及缘起性空殊胜的定解,当他的定解达到可以斩断戏论网的程度,说明离真正的解脱很近了。这时必须要为了证悟空性积资净障、祈祷上师, 或者修持生圆次第、大圆满等密法。

 

从这方面来讲,是否通达缘起决定着能否解脱。最后我们把颂词再对应一下科判。第一、二句讲的是没有通达缘起不能解脱,边执束缚反坚固,怎么解脱?后两句是通达缘起斩断戏论网就可以解脱,科判是“是否通达”“能否解脱”。通达了就可以解脱,没有通达的就不能解脱。对我们而言,无论如何都要在相续当中引发空性的定解。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不断地发愿通达空性。以前上师讲了,平时应该把《般若摄颂》《金刚经》《般若经》《心经》《大般若经》之类的经典,放在佛堂上每天供养、顶礼、发愿,时间长了之后,我们和般若空性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慢慢就可以通达。一部分道友刚刚起步,首先要通过这些方式或者抄写般若的经典,和般若波罗蜜多建立一种比较紧密的联系。

 

还有一部分道友虽然可以通过这些道理来抉择空性,但是也需要对般若的法本恭敬顶礼。前行中讲,常啼菩萨看到法胜菩萨的宫殿里面也供奉了《般若经》,只不过他供养的《般若经》是高质量的,以金粉书写、硫璃制成,香也是最高档的,常啼菩萨显现上也是对《般若经》供养的。我们认为自己现在大概了知空性了,可以不用供养、顶礼、祈祷了吧?这还不行,其实我们更加需要努力, 能够帮助我们证悟实相的,哪怕一个小小的善根都要去做。

 

如果凡是可以证悟般若的因素都愿意去做,有了这种热情的时 候就是真实地对于证悟空性很有兴趣。如果觉得反正我已经通达了, 这些做不做无所谓,说明你在某个侧面虽然有一点福报,但是这个 福报还不够,没有真正认为证悟空性太重要了,只要和证悟空性有 关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顺缘,我都要去做;只要是障碍证悟空性的,哪怕一个小小的违缘,我都不能去做。如果有了这种定解,说明你对于真实证悟空性本身的兴趣很大;如果还没有,可能这方面的因缘、福报还是有所欠缺。

 

庚三、以此建立佛教胜过他宗:

 

通过是否通达空性决定能否获得解脱以此建立佛教胜过他宗。因为是否通达缘起,可以安立能不能获得解脱。在这些宗派当中, 哪些宣讲了缘起空性,哪些没有宣讲?宣讲了的,当然可以直接获得解脱,能够斩断戏论网;没有宣讲的就没办法。因为佛教当中宣讲了,所以超胜没有宣讲缘起空性的他宗。

 

除此教义余无故,本师美名唯称您,

众外道徒之虚词,犹如狐狸充狮子。

 

“除此教义余无故”,除了佛法当中有这个教义之外,其他的外道没有缘起性空的道理。

 

“本师美名唯称您”,真实导师的美名只有对释迦牟尼佛您来称呼。有些人可能会说,阿弥陀佛是不是导师,还有以前的佛呢?在我们这一期的教义当中,只有释迦牟尼佛宣讲了缘起空性,在这个时间段中,不是佛教,就是佛教之外的外道,因此只有释迦牟尼佛您可以称之为本师。

 

“众外道徒之虚词”,其他外道徒也称自己的本师为导师、大雄、薄伽梵、世尊等等,虽然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称呼,但是外道称呼 自己的本师为导师都是虚词,真正来讲,他们远远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犹如狐狸充狮子”,就像一只狐狸冒充狮子,或者给一条狗起名 叫做狮子一样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个虚词而已。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第一个科判讲了缘起性空,第二个科判讲对缘起性空是否证悟关系到能不能斩断戏论网的问题,第三个科判顺势而下,证悟了可以斩断戏论网,没有通达的就没办法证悟。

 

我们可以分析,整个世间只有内道和外道,内道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教宗派,此外的宗派叫做外道。我们分别的时候,他们的教义不是在一个颂词中就能解决完了。宗喀巴大师这样讲,并不是说自家人讲一讲,我们是最好的,但是千万不要传出去,传出去就惨了,并不是说只能在内部宣传一下我们的宗派是最好的。

 

这些内道和外道宗派的存在,在印度祖师们的论典中频频出现, 比如外道的观点怎么说的,佛法的缘起是什么,早已非常全面地铺 开了。这些论典翻译过来之后,汉藏的很多智者也对这些问题做了 很多分析。因为印度的论典可靠地引用了外道的观点,佛教论师精 通内外道,不仅精通外道,也精通内道。比如以前的月称论师、法 称论师等印度大德,他们和外道辩论的时候,绝对不可能捏造一个 外道根本没有的观点说,你们有这个过失、那个过失。对方说,我 们的书上哪里写了这个观点?虽然你是破了,但是我们根本没有这 样讲过。这样辩论任何人都不会承认。他们所引用的都是外道承认 的,在外道论典中出现过的观点。针对这个观点有什么样的问题, 就引用对方论典中的原文,面对面地说:“这是你承认的吗?”他说:“是我承认的。”然后开始辩论。

 

到了我们这里,一个颂词就讲完了,好像外道没有的,我们都有,那是不是我们在闭门造车、夜郎自大呢?根本不知道外面什么样,就开始在这里喊口号了,说我是第一。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讲一下这个背景,像《缘起赞》这样窍诀性的论典不可能讲这么多的。

 

刚刚我们讲了在印度的历史当中,佛教和外道有很多辩论,在很多论师们造的论典中,比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引用一些翻译过来的宣说内外道差别的论典内容。因为以前曾经做过很多大规模的辩论,做了详细的观察,在确定了之后,只是把结论放在这里讲了,所以不要以为我们是佛弟子才这样讲,在别人面前根本不敢说。

 

“除此教义”,佛教当中的《般若经》《中论》《四百论》等论典,详尽地抉择了缘起性空,除了缘起性空的教义之外。“余无故”,非常肯定地说很多外道论典、修法体系中,根本没有缘起故性空的安立。如果有了缘起性空,直接关系到获得解脱道的问题;如果没有,就是被边执束缚了。“余无故”,其他的没有。

 

能够真实地称之为本师或者导师的只有佛陀,为什么是导师呢? 可以引导众生趣向于解脱的导师,他自己完全通达了,或者安住在 解脱道当中,通过善巧的说法,把众生具有实执分别念的心识、迷 乱的状态慢慢地澄清,这样引导一步步众生安住于解脱道当中的智 者叫做导师。真实地引导众生趣向于涅槃、解脱,远离束缚之网的 就是释迦牟尼佛,本师美名唯称您。

 

这是非常不共的特点,不是说佛陀的相貌端严,佛在世时还有很多长相端严的人,也不是说佛陀有神通、能发光,有些外道禅定修得很好,也可以放光。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天人下来求法,他们也会放光。天人白天不方便,就晚上来见佛。有些经行、禅坐的弟子,看到佛陀的院子里有很大的光明。第二天就去问佛陀,“昨天晚上大概两三点钟,您的院子里怎么有那么大的光明?”佛陀说,这是某某天人来问法。这些不是不共的。真正的帝释、梵天,还有外道、世间人都没有的最不共特点,就是宣讲能够完全地斩断束缚之网的缘起性空,这是决定没有的。

 

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最关键的,不是说这个观点是我发明 的,任何人都没有,那种不共经不起观察,没有什么用。这种观点, 第一个对于众生没有用,第二个别人观察后,破得干干净净,存在 了三秒钟就消失了。

 

此处佛陀的不共,任何人没有讲,这不像一般人标新立异地说这是我最不共之处。不仅关系到能否解脱的问题,而且任何人分析观察,根本找不到丝毫的破绽。缘起性空安立了这么长的时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缘起的缘故不是性空的。虽然可以提出异议,但是辩论、分析的时候,最后就要落到无自性上。

 

这方面有几大特点,不像一个随随便便的不共观点,也不是只有我们这里讲,外道也说自己的观点任何宗派都没有。关键是你们这个独特的观点能否经得起观察?如果别人要分析你的观点时,你说这是我们的本师说的,绝对不能观察,就是最权威的。佛法不会说,我是权威的不能碰,可以放在那里随便大家去观察。

 

佛法有这种自信,因为的确讲到了真理,所以经得起观察,而 且是否通达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斩断束缚之网、获得解脱。我们 是继续流转增加束缚,还是掌握了利器之后一下子从根本上斩断束 缚,这样的重大问题完全经得起观察,而且绝对是不共的。因为只 有释迦牟尼佛讲了,所以除了他是本师,还有谁是导师?没有人直 接讲到和我们解脱有关系的法,而且有没有可以直接从轮回中解脱, 斩断我们的束缚网、边执见的缘起性空学说?没有。因此本师美名 唯称您。

 

“众外道徒之虚词”,虽然外道尊称开宗立派的人为导师、本师,或者世尊,但是这些都是虚词而已。真正分析的时候,除了增加自 己的分别念,在俱生我上再安立一个遍计我,在遍计我上再加上很多修饰之外,最后来讲都是在加固自己的实执,除了轮回以外,不能获得解脱的机会。

 

“犹如狐狸充狮子”,就像把狐狸、狗安立为狮子,或者把某个人称为狮子一样,没有真实的意义。这是“以此建立佛教胜过他宗”。

 

如果你真实地依此生起了殊胜的定解,然后对于本师、佛法本身也会产生坚固的信心。因为是通过实际意义来赞叹的,所以我们在赞叹佛的同时,内心对于佛法最核心的宗义通达了,对我们而言意义巨大。一方面我们要赞叹佛陀、佛法,一方面在赞叹的同时, 我们掌握了缘起。为什么佛陀是最殊胜的导师、佛法是绝对不会欺惑我们的真实正道?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为什么缘起性空是核心,我们学完之后内心的定解会非常稳固,加深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心也有很大的帮助。

 

奇哉导师奇依处,奇哉胜说奇怙主,

巧妙宣讲缘起法,本师尊前我敬礼。

 

四个“奇”是非常奇妙,很稀有的意思。奇哉导师、奇哉依处、奇哉胜说、奇哉怙主,这些都是非常稀有的,怎么稀有呢?“巧妙宣讲缘起法”,非常巧妙地宣说了缘起法。一方面佛陀发现了缘起,一方面也宣讲了缘起。

 

有些道友比较疑惑,前面说缘起性空是佛发现的,不是他发明的,后面又说佛陀发明了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是怎么回事呢?虽然缘起性空本身不是发明的,这是万法的本性,但是安立并且善巧宣说缘起性空的体系是佛发明的,之前并没有。

 

缘起性空本身不是谁发明的,谁都发明不了,佛陀也是发现者, 这种抉择缘起故性空的学说是佛陀发明的。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 到了,这是佛陀的发明。前面说不是佛发明的,而是佛陀发现的, 有些道友觉得这有点不好理解,没什么不好理解的,缘起性空本身 不需要谁来发明,它就是这样的本性,而发明了这个体系,讲解这 样的道理是佛陀的发明。

 

“本师尊前我敬礼”,我们在本师前恭恭敬敬的顶礼。

 

第一个“奇哉导师”,是说非常稀有,导师有相近的四个侧面。为什么第一个奇哉安立了导师呢?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主要是从佛陀具有开取甚深奥义智慧的侧面安立为导师。有时导师是把很多意义混在一起,比如以大悲心引导众生。这里导师、依处、怙主等比较相近,不同的侧面是什么呢?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到,所谓的导师是说佛陀有谁也无法开取的甚深奥义智慧,从这个侧面安立为导师,他的智慧非常稀有。

 

第二个“奇依处”,是非常稀有的依靠处,就是说一切众生因为佛陀有这样的智慧、悲心,佛陀的悲心像慈母对待独子一样。因为母亲是独子的依靠处,所以佛陀就是众生的依靠处。佛陀对我们非常慈悲,从他大悲观照众生的侧面来讲,可以成为众生的依靠处。

 

第三个“奇哉胜说”,是佛陀有宣讲万法的自性,他具有智慧、悲心,而且具有宣讲殊胜善说的事业,这些是一个个下来的。第一个他有甚深的智慧,第二个他有甚深的大悲,第三个他有宣说胜说的能力。奇哉胜说就是说佛陀能够抉择胜义中万法离戏,名言谛中万法依缘而起,什么样的因缘显现什么样的现相,非常善巧的讲说叫做奇哉胜说。

 

第四个“奇怙主”,有时怙主和依怙的意思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做同样的解读。这个地方的怙主是什么呢?大恩上师讲了两个,第一个是可以用悲心来维护我们,和前面的依处有相似之处;第二个是可以引导我们解脱,为我们指示解脱道。通过悲心维护我们,再给我们指示解脱道,就是怙主的意思。

 

这四个意义有某种连贯,第一是智慧,能够发现深奥的智慧, 即缘起;第二是大悲,就是说大悲心;第三是胜说,佛陀通过宣讲胜义空性,名言谛中是世俗缘起;第四是维护和引导,即接引我们趣向于解脱道。四个稀有下来有某种次第。如果我们从四个次第来理解,容易把导师、依处、胜说、怙主四个侧面记得比较清楚,不容易混淆。

 

一切都是为了体现这样的怙主,尤其是引导我们解脱的时候, 非常巧妙地宣说了缘起法。他宣讲了缘起法,有时用比喻、意义, 有时用很多例子,反正用很多的方式来宣讲缘起,让众生知道缘起性空。对于这样巧妙宣讲缘起法,引导众生趣向解脱的非常稀有的导师、依处、胜说者和怙主,在如是的本师面前我恭恭敬敬地顶礼。

 

这是真正值得我们顶礼之处。他有殊胜的功德,怎么不是我们顶礼的对境呢?我们学完了这些有甚深内涵的经论,再面对世尊的像,想到其中的意义,发自骨髓的深层次信心、恭敬心、顶礼的心就会油然而生。如果你在这种状态当中磕十万个头,一定是高质量的顶礼。因为真正触及到了核心的内容,然后对佛陀产生了非常稳固的信心,所以真实来讲佛弟子的信心非常主要。

 

我们以前也讲过,信心的层次有很多。有些就是迷信,有些是清净信,有些是胜解信或者不退信。我们的信心也是从无到有、从浅至深、从外而内,最后从有缘到无缘,这是信心的状态。通过宣 讲万法的本性,让我们了知了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这种信心非常 稳固无论如何也不会退失。因为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所以生起的信 心非常稳固。不管怎么样佛陀就是我的导师、依处、善说者和怙主, 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信心去顶礼,这是发自内心、骨髓的顶礼。前提 是你要真实地体会到宗大师这个颂词的分量。如果你能够真正体会 到,那种恭敬心、信心会从内心油然而生,谁都挡不住,必须要生起来。

 

己二(广说)分四:一、缘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二、佛说诸法自性为空性之理;三、虽无自性也以缘起力可起作用; 四、若自性空性则因果合理并远离边执。

 

第一个“缘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因为缘起空性是佛陀所证悟的,而且佛陀最想讲的就是缘起空性殊胜的意义,所以它是佛陀的究竟意趣。佛讲了很多意趣,有些意趣是暂时的意趣,有些意趣是真实的意趣,而讲解万法空性实相就是万法的究竟意趣。

 

虽然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分了两个层次,但是二转法轮缘起性 空所标示的实相,和三转法轮的光明不分高下。实相不会有两个, 光明不可能是不空、不离戏的。实相本身也不可能是单单的空,我 们抉择的时候,可以从抉择的方式来讲,说三转法轮超胜二转法轮, 因为它讲到了最圆满的法界如来藏光明。然后从次第来讲,先抉择 二转,再抉择三转。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是三转法轮比二转法轮殊胜, 有些经论当中也是说抉择如来藏的功德如何如何大。

 

我们现在不是说缘起性空,或是针对凡夫怎么样,而是从缘起性空最后得到的实相本身来讲没有高下,实相只有一个。如果把缘起性空、离戏空性当成实相来看,的的确确是佛陀的意趣,因为讲到了实相。

 

佛陀在《楞伽经》中讲到,我有时候以三解脱门讲如来藏,有时候以空性讲如来藏,有时候以功德光明讲如来藏。以空性来讲如来藏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二转法轮中讲的也是如来藏。我们可以说这是如来藏的空分,虽然是如来藏空的部分,但是空的部分还是如来藏。这个人的前胸和后背还是这个人,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侧面稍有不同而已。

 

因为空性表示的是实相,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二转法轮讲的空性 要低如来藏本性一层,它不会比所谓的如来藏低,空性也是如来藏。只不过三转法轮以光明讲如来藏,很明显地出现了如来藏的词句, 给我们的感觉如来藏只出现在三转法轮之中,其实二转法轮中的实 相也是如来藏。因为佛陀以空性、光明来说如来藏,如来藏既光明 也有空性,都是如来藏,只不过换了不同层次来让众生比较容易理 解。这里讲的就是究竟的意趣,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

 

庚一(缘起空性是世尊的究竟意趣)分三:一、若未通达缘起理则不能证佛的教义;二、缘起空性是佛陀的究竟密意;三、现前缘起空性的量。

 

辛一、若未通达缘起理则不能证佛的教义:

 

“若未通达缘起理则不能证佛的教义”,也就是如果我们没有通 达缘起性空的道理,不能证悟佛的究竟教义。佛陀的教义有很多种, 究竟的教义、真实的教义,通达实相就是通达缘起性空的道理。

 

唯行利益佛陀您,为度群生而恩赐,

正法醍醐空性义,断定依据无伦比,

即是依存缘起理。

 

“唯行利益”只是行持一切众生利益的佛陀您为了度化一切众生, 而恩赐了“正法醍醐空性义”。“断定依据无伦比”,那么断定空性的依 据无与伦比的即是依存缘起理,就是这样讲下来的。

 

佛陀当然是唯行利益了,为什么呢?可以以我们来推知佛陀。 因为在我们刚刚进入大乘时,佛陀和上师告诉我们,一定要从现在 开始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了一些自私自利的观点。上师就会批评我们:“哎,你这个观点不对,相应于自利了,不是真正的大乘。”所有的引导都是让我们的心趣向于一心一意利他的状态,有了这种心高度赞叹,没有这种心就会批评,让我们纠正。

 

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中,利他的气息非常浓厚。只要我们去学习大乘,听一听大恩上师的课,非常强烈的利他气息就会扑面而来。为什么呢?就是要让我们发起利他心,放弃自己的利益。

 

对刚刚入门的人就是这样教育,发心就开始利他了,中间为了达成目标也是积资净障,利他心逐渐加强,然后高质量的利他心必须以最清净的空性见解摄持,最后他的利他心没有丝毫杂质、非常清净,利他心达到究竟就成佛了。

 

既然我们入门就开始学习利他心,到了成佛时的利益心没有必要怀疑,所以说“唯行利益佛陀”,为什么叫唯行利益?只是利益众生 没有其他的想法。从我们现在受的教育也可以比量推知,如果我们 成佛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现在利他心不强,就会受到批评, 让我强制改正,实在不行甚至要用愤怒法来调整,所以说一旦成佛了这种利他心绝对会非常圆满。我们可以说唯行利益佛陀您,为度群生而恩赐。的的确确佛陀为了利益众生,恩赐了很多法,在所有的正法当中,能够称之为醍醐,精华中的精华就是空性的意义。

 

其他的法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好东西,它可能是某种饮料, 或是牛奶、酥油,但是真正最精要的醍醐就是空性。所有正法都能 利益众生,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能让众生获得暂时 解脱,有些能让众生成佛。而真实能让众生成佛的,或者能够直接 让众生解脱的,不是人无我空性,就是二无我空性,这是正法醍醐 空性义,非常殊胜,为了利益众生佛陀把如同心脏一样的空性妙义 法告诉了我们。

 

佛陀也是依此而成佛的,他永远不会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了别人,如果哪天有人超过了我怎么办,应该留一手。佛陀巴不得你赶快成为法器,然后把这个最好的法教给你。就像我们的家人巴不得你赶快成气候,然后把整个家族的事业交给你去发扬光大。佛陀思想就是这样的,他巴不得每个众生马上成为法器,然后把空性教给他一修就证悟了。佛陀最好的恩赐就是空性,只有空性能够断烦恼障、所知障,成就佛果。

 

无始以来众生安住在实执当中,从来没有什么空性的概念,他 们所理解的空性,比如在讲空、无、没有的时候,虽然他也听到了, 但是没有真正空性的概念,那怎么办?就从他学习过的词汇当中去 挑一个意思来对应,什么是空?人走了空了,杯子里没有水就空了, 或者梦醒了一场空……因为他只是从世间的教育体系中接受空的名 词,所以在提到空性的时候,非常正常的从他的字典当中把空的意 思翻出来。瓶子没水,搞砸了一场空,他觉得这就是空。觉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完全没有了。

 

他们怎么可能知道呢?因为在他的字典里就是这样解释的,他接受的教育层面,吸收的所有空的知识全都是世间的空。怎么可能不学习就会知道佛教的空是什么意思?空是一个名词表示。有些名词他们完全不懂,比如佛教专业的术语,他一听蒙了,有些名词, 比如这个空我知道,空就是啥都没有,他马上解读成那种意思,这不是真实的空,佛教中讲的空不是这个意思。

 

如果这个是空,佛陀不需要经历三个无数劫的苦行,为了寻找 这个教义,为了证悟空性,何必那么辛苦呢?如果杯子里没有水就 是空,对于这么明显的道理,佛陀还需要修持那么多苦行,绕个大 圈子故弄玄虚地说:“啊!我证悟了这个。”这些我们也看到了,你还  要通过苦行去证悟干什么?这么简单的空你都知道了,佛陀不可能 比我们还笨,需要三个无数劫才能证悟,那就不是对佛陀的赞叹了, 而是对佛陀诋毁了。

 

佛陀证悟、宣讲的空性是完全超乎我们知识范围之外的状态, 它是一种真实义。我们必须要抉择。那怎么抉择呢?“断定依据”,断 定空性的依据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平常讲的五大因都可以抉择空性, 比如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其中无与伦比的称之为因王的是依存缘起理,最殊胜的就是缘起故性空。无与伦比的是“依存缘起理”。“依存”是什么意思?此有故彼有, 有此就有彼。从这方面安立叫做依存,有了因缘就会存在,依缘而 存在的原因就是空性的,这是相依相存的缘起道。在讲相依相存缘 起道的时候就要讲到万法无自性,为什么呢?任何法都需要观待因缘。这里大恩上师引用了《中论》的一个颂词,即“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所有的法都是依缘产生的, 都是空性的。只要依靠因缘产生的法就是无自性的,所有的法都是 依靠因缘产生、无自性的,就是从这方面讲到了相依相存的缘起理。前面已经讲了,后面我们还会讲到缘起理。

 

依存缘起理是最殊胜的。为什么是最殊胜的呢?因为金刚屑因、离一多因都可以直接抉择空性,但是它们各有侧重。金刚屑因比较 侧重于万法产生的因,比如破自生、破他生,都是这个法如何产生的,把它产生的因抉择为无自性,如果因无自性,那果也不会有自性。

 

离一多因是侧重于本体,显现法正在显现的时候离一离多;破有无生因主要是侧重于果法,这个果如果有不生,如果无也不生; 破四句生因类似于金刚屑因,它是从因和果两方面同时观察,比较侧重于因。有些时候也会把四句生因划归于金刚屑因当中。

 

这些因都有侧重,离一多因是侧重于本体,因和果无法兼顾; 金刚屑因可以抉择因,但是本体和果无法兼顾;破有无生因的果可以破,但是它的因和本体无法兼顾;缘起因是因可以缘起,果、本体都可以缘起,一切法不管是因、体、果只要是依缘起的都是空性的,全部搞定了。为什么缘起因无与伦比,或者称之为因王呢?它不是侧面的,不是这个侧重于因,那个侧重于果,没有侧重,只要是缘起都是空的。

 

不管是什么,反正只要因缘产生的就是空性,我们脑海中的思想,突然冒出一个思想也是缘起、空性的,依缘起故性空马上就出来了,因缘产生了就是空性的。所有的法无论是坚固的须弥山,还是铁块、金子,只要是因缘和合的法都无自性,完全可以这样抉择。

 

因为众生的根基,所以有出现五大因的必要性。有些人适合于 金刚屑因,觉得金刚屑因非常的相应,他通过这个直接抉择空性了; 有些人比较习惯于离一多因,一下子就抉择了空性;有些人喜欢其 他的缘起因,只要缘起的就是空性的。这方面都有自己相应的一个 因,凡是抉择空性都一样。此处的缘起因有一种不共的特点,它不 是只对某方面侧重抉择,因体果都可以抉择为空性。

 

若有何人于此义,视为相违不成立,

岂能领悟您意旨?

 

我们对应它的科判是若未通达缘起理则不能证佛的教义,前面是它的铺垫,后面是真实来讲,如果没有通达缘起,不能证悟佛的教义。

 

“若有何人”,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名义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佛弟子,还是外道、世间人。“于此义”,对于缘起性空,“视为相违不成立”,他觉得缘起不可能性空。“岂能领悟您意旨”,那怎么可能领悟您的意旨呢?佛陀的意旨是什么呢?就是万法的实相, 能够出离轮回之道。有些人说:“我没有领会佛的意旨,还不是生活的很好,仍然活的有滋有味。”这种活得有滋有味也是一种假相。如 果我们没有出离轮回,永远都是痛苦的自性,而且苦的状态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

 

领悟佛的意旨可以传递出很多的信息,领悟佛的意旨就是领悟了实相,领悟了实相就是断除了迷乱之道,斩断束缚意味着完全解脱,不再受痛苦,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等等,所有的福利都在里面。如果没有领会缘起性空,而且把缘起性空视为相违不成立,就领会不了佛陀真实的意趣。

这里大恩上师引用了缘起因的主要推理,讲记当中讲到了怎样的推理方式呢?“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缘起之故。”这是根本的推理。所有的万法,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不管是色法,还是心法, 不管是轮回法,还是涅槃法,一切万法都无有自性。为什么呢?缘 起之故。因为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生的,所以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从这个侧面,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缘起之故讲得非常清楚。没有任何 自性,无有自性就是空性的意思。

 

缘起的缘故无自性,看似是很矛盾的推理。为什么说视为相违 不成立,对什么意义视为相违呢?对于缘起而性空认为这是相违的、不成立。如果你认为这不成立,就没办法领会佛的意旨。

 

很多宗派认为如果缘起的有显现,就绝对不是空的;如果是空 的,绝不能显现,把现和空完完全全分成两个东西。把两个似乎矛 盾的东西放在一起,缘起故性空,只要是缘起就没有自性,没有自 性的同时又显现,接受这方面是非常困难的,即便能够接受一部分, 但是根本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接受。

 

就像前面我们讲的一样,有些小乘、唯识宗的修行者,抉择的时候,对于缘起性空不是完全不接受,他们可以接受一部分,如果深入到它最根本的,比如胜义谛的层面就不干了,不行,这部分不是缘起性空,其他部分可以是缘起的,他们没有完全领悟佛陀所抉择的最究竟的法界意旨。

为什么中观宗对这个宗派也破,那个宗派也破呢?因为他们都保留了这样那样相违的执著,认为缘起不可能是性空的,所以中观宗就要打破他们的实执,开始从世人破到外道,以及小乘的有部、经部,大乘的唯识宗等等,只要保留了实执的都要破,破完之后, 一切万法都是离戏空的,空性当中可以缘起。如果保留了任何一个法,就不可能缘起了。只要它是彻底的无自性,才可以依缘而起。后面我们还会讲到这个问题,这是很稀有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达缘起性空的含义,就不能领悟佛的意旨。

 

辛二(缘起空性是佛陀的究竟密意)分三:一、若通达缘起无有自性也可起作用;二、若未通达缘起堕入深渊;三、是故缘起与空性不相违。

壬一、若通达缘起无有自性也可起作用:

 

如果通达了缘起无自性的同时也可以有作用,这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您许有朝一日中,现见空性缘起义,

方知自性本为空,能有作为亦不悖。

 

“您许有朝一日中”,佛陀在经典中这样承许过,或者已经保证了,有朝一日如果我们现见了空性缘起的意义,在“方知自性本为空” 的同时,“能有作为亦不悖”的真理完全可以通达了。

 

我们完全可以现见实相,然后彻彻底底地知道自性的确没有丝毫本体的,同时可以作为二者完全没有丝毫的违背之处,总有一天完全可以现见这样的真理,这个前提是我们要通达缘起无自性。

 

“现见空性缘起义”,一切缘起是空性的,空性也是缘起的。因为缘起有时代表显现,依缘而起就是显现。我们把缘起的显现和空性很自然的分成两个,就是缘起故性空,好像通过缘起的途径得到一个空性,这个空性就是啥都没有。

 

我们这样理解有点偏差。其实缘起故性空,因为柱子等显现法 本身是缘起的,所以这个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我们说空性的时候, 就是在说缘起法本身,不是说单单有另外一个空荡荡的东西。缘起 的缘故无自性,没有本体,这样的空性就是缘起,缘起故性空。因 为这个法是缘起的,所以它是空性的。我们再反过来说它是空性的, 缘起性空,现就是空,这个显现的法就是空的,为什么呢?它是缘 起的缘故。

 

再返回来,空就是现的时候一下就不知道了,第一步好像还可以,返回头的时候,感觉空就是现哪个地方不对,也找不到问题, 好像哪个地方很别扭。这个原因出在哪里呢?我们在说缘起故性空的时候已经把显现和缘起分开了,问题就出在那个地方。因为你已经把它分成了两个,所以返不回去了。我们的观念不要把它分成两个,空就是指缘起本身,即缘起故性空。所谓的缘起是无自性,缘起显现的本身就是无自性的。当我们说无自性时还是在说缘起,因为缘起性空,现就是空,反过来讲空就是现。这不是一个空荡荡的空,没有把它分成另外一个东西。

 

现就是空的时候也会现,左边出现了一个空,好了,返不过去了,不是这样的,而是说现本身就是空,现空只是在抉择显现的本性,显现的本性是无自性的,这个无自性是显现法本身的无自性, 无自性不代表没有。我们说现就是空,其实缘起就是指空,这个缘起是无自性的,只不过我们知道它的本性是通过缘起故性空,这个显现法本身无自性,但是无自性也不是一个单单的东西。缘起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现就是空,空就是现,反过来时就是显现,没有什么其他东西。虽然这个法暂时抉择时有显现,也有显现的空,但是究竟来讲,显现也没有,空也没有,二者之间都是离戏的。

 

虽然有时空性方面的词句容易理解,但是很多细微的地方,我们不去认真思维还是不太清楚。因为我们知道了现就是空,空就是现,所以说现见空性缘起意。我们在抉择的时候,不可能是同时现见的。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一定要这样来。只有圣者现见的时候,一刹那就会同时知道现和空不矛盾,缘起就是性空,它是一刹那现,不需要轮番,这一点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所宣说。

 

“方知自性本为空,能有作为亦不悖”,完全通达了自性空的同 时有作为,这个空不是东西拿走了、打碎了,就是空的,而是说这 个法正在显现的当下,不是有缘起的吗?在有显现的当下无自性, 就是它的空。不是说显现法没有了,比如水倒光了叫做空,这太简 单了。而是说这个法正在有的时候,它是空的。因为本来是一味的, 所以正在空的时候,当然就有现了,有现肯定就有作用。

 

现就是空,空就是现,而且通达自性空的同时有作为,在大空性的同时因果不虚。为什么因果不虚呢?因为因果是缘起的,所以因果本身是空的。我们说这个空不是把因果灭了,而是说因果本身是空的,因果的特征之一就是空性。因果在空的同时,没有离开显现。刚刚我们讲了,不是分成两个,没有离开显现,空的时候就有因果,因果就在这里,没有说空的时候就没有因果了。我们说空是什么呢?空就是因果。空的时候有没有因果呢?空的时候有因果, 有它的显现。这个作用在因果上面体现时就是丝毫不虚。

 

空性的时候有因果,因果就是它的显现。如果我们说没有因果不用取舍就错了,如果我们说在取舍因果时是实有的,也错了。那是怎样的呢?我们正在取舍因果的时候,它是缘起的,缘起的本身就是空的、无自性,正在无自性的时候,它的缘起仍然还在运作。因此空的时候因果仍然不虚耗的,关键是我们千万不要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动把它分成两个,如果分成两个就不对了,我们要有意识的不把它分成两个,有意识的在显现法上安立空,而不是说显现是缘起故性空,然后空性就变成了另外的东西,自动就分出去了,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缘起本身就是空的,然后在无自性时缘起,空就是现, 就是缘起本身,当有空的时候,能有作为亦不悖,空的时候有因果 有作为,就是一点都不违背了,完完全全可以安立。

 

这就是现空无二,空性和显现、因果是无二的,正在因果的时候无自性,正在无自性的时候有因果,没有两个。我们就知道了, 为什么说我们在抉择空性的时候,仍然有因果,而且在取舍因果的时候,必须要非常慎重。

 

“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第一个缘起性空是它的 本性;第二个我们可以通过空性缘起来抉择世俗和胜义的真相;第三个在空性的同时,我们做因果的取舍,可以帮助我们证悟空性。它虽然是空性,但对我们而言,现在并没有证悟。

 

现在我们只是抉择了缘起性空的状态,怎么才能让我们真实的证悟空性呢?必须还要在现空无二、缘起空性的时候来取舍,这个取舍的方式意味着你证悟的速度,或者正确与否。如果我们在空性的时候有因果,不管怎样它都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不去取舍,那就错了,就是颠倒的因果。如果因果颠倒了,就会朝着颠倒的方向发展,业果不虚,造恶业就会朝着痛苦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真实的证悟,世俗的因果必须要随顺于证悟空性之道。

 

怎么才是证悟空性之道呢?第一个断除恶业;第二个是修持善 法,比如菩提心、出离心等帮助我们证悟的善法;第三个是在修持 菩提心的时候,必须要相应空性见解修行。我们正在发菩提心的时 候,也是无自性的,无众生可度,无佛果可成。在没有众生可度的 时候,我们也在做为了度化众生积累资粮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 现就是空,空就是现的缘故,所以缘起性空,空性缘起,二者之间 没有分离。在没有分离的时候,某种缘起可以帮助你证悟,某种缘 起不能让你证悟,这也是很稀有的事情。通达这个能有作为亦不悖,不会有不悖,也不会有违背。

 

壬二、若未通达缘起堕入深渊:

 

如果没有通达就会堕入深渊当中。

 

若视与此恰相反,空性不可起作用,

有作用则无空性,坠入恐怖之深渊。

 

如果把缘起性空视为相反,空性就不起作用。“有作用则无空性”,如果有了这种错误的观点,这个修行者就堕入了非常恐怖的深渊。

 

前面是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二者之间空性的同时可以有作用,这是完全不相违的。如果我们没有通达,认为空性就不起作用,如果有作用就不是空性的,把二者分开了就没有相应于实相。

 

为什么叫“坠入恐怖之深渊”呢?从两方面可以理解。首先如果认为空性不起作用,他觉得取舍业果没有用了。为什么要取舍业果呢? 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缘故,所以我不用做任何的善法,不用断恶, 也不用修善,虽然嘴巴上说不用断恶修善,但是肯定是不修善法,只是造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无始以来造恶的习气已经习惯成自然了,现在根本没有对治,不可能不去造恶法,肯定也不会去做取舍。其次有作用则无空性,他会觉得空性不是佛说的,开始诽谤空性。

 

第一个是相信过度了,同时又没有真实地去相信,就是认为佛经当中讲了没有业果,还取舍什么,就不取舍了。因为不取舍业果也会堕入恶趣,所以这方面很恐怖;第二个他认为业果存在、有作用,但不是空性的。如果说空性就不是佛法,肯定是邪教,于是开始诽谤空性。诽谤空性的罪业非常大,也会堕入恐怖深渊,这是第一层意思的两个侧面。

 

还有一层堕入恐怖深渊的意思,你没有抉择到万法实相,就没有办法相应于实相,也没有解脱道,无法出离轮回。因为你没有解脱道,落入到了边执见、常断见中,当然无法出离轮回,整个轮回就是恐怖的深渊。从这个侧面来讲,如果没有相应于实相的空性,就没有解脱道,会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感受轮回无与伦比的巨大痛苦。

 

如果没有通达就会堕入深渊,这里不是说今生不通达一定会堕入深渊的意思。虽然我们今生当中没有通达空性,但是修了人天善趣的因,下一世也不会堕入恶趣。如果我们今生修了菩提心,即便没有成就,也没有修空性,下一世就不会堕恶趣,虽然还会在轮回中流转一段时间,但是你现在修持了人天善趣的因,也会暂时的转生人天。如果修了出离心、菩提心,也可以在轮回当中转生人天善趣。如果同时修行了善法,乃至于哪天遇到了真实的空性,生起了定解,而且无比的勤奋去证悟空性的因缘,这时候就会很快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了。

 

如果没有真实地通达缘起空性,就会堕入到恐怖的深渊中,很 有可能因为不通达缘起空性而导致诽谤空性的教法,这种情况在学 习佛法的人中也有,有时他不懂大乘的空性教义,就开始诽谤空性。

 

还有一些世间人,认为佛教当中讲的空性没有道理,就开始诽谤, 也有可能堕入深渊当中。总之,错解空性、诽谤空性,没有如理通达空性而轮回,都可以安立为堕入恐怖深渊的不同含义。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讲记:【讲记】《缘起赞》0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宗喀巴大师造的《缘起赞》。大恩上师不仅翻译了颂词,也慈悲地为道友们做了宣讲,很多人都在学习。我们的辅导主要是将《缘起赞》的原文和科判结合大恩上师讲记的核心内容展开,对于需要进一步阐释的内容,我们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做一些宣说。

 

《缘起赞》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殊胜论典,大恩上师在讲记当 中也讲到这是宗大师开悟之后造的第一部论典,加持力非常大。虽 然这是宗大师在显现上开悟后造的首部论典,但是我们也不要觉得 这是开悟之前的,那是开悟之后的。从宗喀巴大师他老人家的真实 身份来看,他是藏地公认的三位文殊菩萨的化身之一。尽管文殊菩 萨在佛法的流传过程中有很多化身,藏地也不止三位文殊菩萨化身, 但这三位非常著名的大德对于佛法弘扬、阐释教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宁玛派的全知无垢光尊者和格鲁派的开宗祖师宗喀巴大师,不仅智慧超胜、造论圆满,而且对于佛法的修行精神也是从方方面面做出了圆满的阐释。我们刚刚讲了,不管宗喀巴大师显现上在开悟前,还是开悟后所造的论典,都是他作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显现为人,在众生面前示现的降生、出家、学习、苦行,最后开悟、造论。即便在他示现降生的一刹那,也是和文殊菩萨的智慧、悲心无二无别,没有丝毫的欠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清楚。

 

在我们的观念中,《缘起赞》是宗大师显现开悟之后所造的论典,这是非常殊胜的。因为作者是文殊师利菩萨,又讲到了一切万法的实相,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大恩上师也是鼓励我们学习, 我们在学完《般若摄颂》之后,进一步来看一下对于缘起的安立。

 

《缘起赞》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甲一(初义)分二:一、论名;二、顶礼句。

 

乙一、论名:

 

汉语:缘起赞

 

这是通过赞叹文的方式安立的。从《缘起赞》的论名来看好像是赞叹缘起,其实是一个佛陀的赞叹文,直接赞叹佛陀,间接赞叹了缘起。虽然是以缘起为内容的赞叹,但是真实的意思是以缘起来赞叹佛陀。佛陀非常伟大,出现在世间,通过大慈大悲心和智慧给众生做了很多利益,作为佛弟子的我们应该赞叹佛陀。

 

印藏汉无数的智者造了很多佛陀的赞叹文,特点都不一样。有些是赞叹佛陀的事迹,有些是赞叹佛陀因地六度的修行,本论主要是佛陀照见宣说了缘起,对众生做了最大利益的侧面而进行赞叹, 因此叫做缘起赞。

 

我们在学习《缘起赞》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有关缘起的内容, 这些内容一方面宣说了一切世间出世间的成因以及成立的方式,一 方面通过学习缘起也能够了知万法的实相。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本 性,通过了知缘起完全可以通达,而且在学习缘起的过程中,会进 一步抉择佛陀的伟大,而对佛陀生起信心,这不是在共同的方面生 起信心。比如佛陀示现神通神变、相貌庄严、经常微笑等等都是共同的,最不共的是照见和宣说了缘起,对众生的最不共利益也是从这方面安立的。

 

《缘起赞》本身的导向就是通过学习、了知缘起来对佛陀生起信心。因为我们对佛陀生起信心的方式是了知了佛陀宣说的佛法精华,所以生起信心的起点很高。通过真实深入佛陀的教法精要,这种信心来源于对佛陀精要教法的领会,有非常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对于佛陀生起了信心,我们祈祷佛陀加持,自己也发愿随学佛陀;一方面我们对于缘起性空实相本身也会产生非常殊胜的定解。这样生起信心的方式是高层次的,不是共同的对于佛陀外相的事业等等生起信心。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看到佛陀的传记,最初佛陀的天赋非常好,然后观照到众生的疾苦,抛弃王位,出家苦行,后面利益众生时,智慧很殊胜,示现神通神变,不辞辛劳地到处度化众生。我们早期都是通过这方面产生信心,里面不一定有甚深的教义,只是以传记的形式体现的。

 

我们学习了这部论典,如果对于缘起性空本身没有听懂,或者不能真实地了知,我们的信心不一定提高到那么高的层次;如果我们真正了知了以后,对于佛陀的感恩心、信心、随学的决心等等都会有很高的提升,既是让我们了知佛陀功德,产生信心的方式,也是对于佛陀核心教义的学习。

 

乙二(顶礼句)分二:一、总礼;二、别礼。

 

丙一、总礼:

 

顶礼上师文殊师利!

 

宗喀巴大师在造论之前首先顶礼上师。“顶礼上师文殊师利”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上师是文殊师利。比如宗喀巴大师的根本上师是仁达瓦尊者,此处是把上师观想为文殊师利菩萨的方式做顶礼。

 

第二个意思文殊师利菩萨是自己的上师,这怎么理解呢?我们在传记当中看到宗喀巴大师早期显现上依止了包括仁达瓦尊者在内的很多人的善知识。有一段时间,宗大师有很多疑惑。他有一个同行法道友中观者,即邬玛巴尊者,他经常面见本尊。宗喀巴大师首先把自己的问题告诉中观者,然后中观者询问本尊之后,再把本尊的答案告诉宗喀巴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样解决问题。后来宗大师觉得很麻烦,开始精进修持,最后也见到了本尊,可以在文殊师利菩萨面前直接提问,就像人和人对话一样。从这个侧面来讲, 文殊菩萨也是宗喀巴尊者的上师。

 

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缘起赞》,所以宗喀巴大师也是我们的传承上师,我们要对和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宗喀巴大师顶礼,加持我们通达《缘起赞》的内容和缘起性空的甚深意义,还有我们的上师是文殊师利,也有祈祷上师加持我们通达缘起的意思,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者而言也可以这样理解。

 

丙二、别礼:

 

依凭照见与阐扬,智慧妙说堪无上,

彻见传授缘起者,至尊佛前稽首礼。

 

这是分别顶礼至尊佛陀。顶礼佛陀很多时候是通过不同侧面来 做顶礼。在这个颂词中,宗喀巴大师是怎样对于佛陀顶礼的呢?因 为本论是宣讲缘起,所以也是对于佛陀最不共之处的缘起进行顶礼。首先对于佛陀的殊胜功德做了宣讲,然后对于具有这种特点的佛陀 顶礼。

 

“依凭照见与阐扬,智慧妙说堪无上”,讲到了被顶礼者佛陀所 具有的特点。什么特点呢?依靠他照见、阐扬了最不共的甚深境界, 所以智慧妙说堪称无上。

 

“彻见传授缘起者,至尊佛前稽首礼”,前面说佛陀照见阐扬,或者他的智慧妙说照见阐扬了什么?这里说到彻见传授了缘起。在彻见传授缘起者的至尊佛陀面前恭敬的五体投地而顶礼。

 

依凭照见于阐扬,智慧妙说堪无上,“照见”和“智慧”、“阐扬”和“妙说”要配合起来看。为什么佛陀的智慧、妙说堪无上?“依凭照见”,

 

佛陀对于一切万法甚深的缘起通过智慧照见了。为什么是“无上”呢? 因为凡夫人、外道本师的智慧没办法真实照见缘起,世间人自不必 说,本身具有很深的无明,从来没有思考过一切万法的本性。世间 所谓的精神导师,他们安立自己教言的时候,都安立了一个实实在 在存在的本体,比如实有不空的造物主、万能神等等,根本经不起 理论的观察。通过这方面可以知道,他们的智慧没有照见万法的本 性,根本不是无上。只有佛陀的智慧照见了缘起,从这个侧面来讲, 佛陀的智慧照见万法本性的缘故“堪无上”。

 

“妙说”和“阐扬”也是一组。因为佛陀的智慧照见了万法的实相之  后,有了通过最为殊胜的妙说来阐释所照见本性的殊胜能力。虽然 一般世间人的口才很好、口若悬河,但是因为没有照见万法的本性, 无法把自己的智慧从各式各样粗中细的分别执著中解脱出来,阐释 观点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一个他没有照见,第二个他也说不了。怎 样才能妙说呢?真实的妙说在《大乘经庄严论》后面的说法品中,对于佛陀说法的特点等等有很多不共的描述。

 

为什么佛陀的妙说是无上呢?因为佛陀照见了万法究竟圆满的自性之后,包括对于所照见的万法如理如实描述的智慧障碍也遣除了。法义辞辩四无碍解中有一种辞无碍解,或者辩无碍解,赞叹辩无碍解时说,佛陀在宣讲万法本性的时候,对一个词句可以于一个大劫中展开宣说而无法穷尽,这种殊胜的智慧、妙说的能力无人能比,叫做堪无上。

 

妙说阐扬了什么呢?因为阐扬了甚深的缘起,所以是无上的。不仅佛陀的智慧、照见的本性、妙说的能力是无上的,妙说所阐释的法义也是无上的,因此依凭照见与阐扬,智慧妙说堪无上,的确是无上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通过智慧照见万法本性。后面我们展开缘起本性时,就会发现缘起的自性非常善妙。

 

通过妙说阐扬的也是堪无上,这是赞叹者的特点。首先要了知我们所赞叹的对境具有什么特点。他的相貌庄严、非常慈悲,或者智悲力圆满,具足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等。在宣讲了特点之后, 再进行赞叹,此处是说佛陀的智慧照见殊胜的本性,妙说阐扬了缘起的本性,不管是智慧还是妙说,都堪称无上。

 

了知了之后,谁具有这个特点呢?彻见传授缘起者至尊佛。至尊佛陀彻见、传授了缘起,因为他是通过智慧照见、经由妙说传授的,所以首先是彻见缘起,然后是传授缘起。宗喀巴大师说,在能够彻见和传授缘起的至尊佛陀面前,我恭恭敬敬的稽首顶礼。我们听到这里,看到这个颂词,也会跟随词句对于彻见、传授缘起的至尊佛陀恭恭敬敬的顶礼。不管现在是不是已经真实通达了缘起的内容,但是我们跟随词句顶礼,也可以在内心当中引发巨大的善根。

 

因为顶礼的方式完完全全是从最不共的层次进行的安立,所以说彻见传授缘起者,至尊佛前稽首礼。我们对于佛陀恭恭敬敬地顶礼,佛陀彻见、传授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他的智慧达到了究竟才能真实地了知缘起;如果他的智慧没有达到究竟,对于世间、胜义的缘起,以及二者之间的缘起关系都无法通达,还有无明就不是遍智。因为遍智而通达了一切万法本性,所以对于世俗的一切缘起才能如 理如实地安立。如果对于胜义的本性不了知,有一分不了知就会有 一分无明,有一分无明,对于世俗谛的法也会有一分不了知,只有 完全了知了万法的本性才能如理如实地照见世间万法的规律。

 

佛陀具足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有了殊胜的智慧之后,与智慧无二无别的无缘大悲也可以完全呈现出来,佛陀不可能照见了万法缘起之后,通过吝啬心不愿意讲。为什么呢?因为他早就知道吝啬的本性是假立的无明状态,是依缘而起的,所以他在修道之初已经把所谓的吝啬心遣除了。连菩萨都不会有自己通达的东西不愿意给众生讲的吝啬心,何况是佛陀呢!佛陀的智慧一旦圆满,悲心也是最极清净的,绝对会给众生传授殊胜的缘起,而众生之所以会流转轮回,下面颂词讲到了就是因为不知道本性。如果了知了万法缘起的自性,然后修持现前就可以从所有束缚中脱离,所以这是佛陀送给我们最为殊胜的礼物。

 

对于众生而言,最殊胜的礼物莫过于告诉我们缘起性空,一切 万法缘起的实相。从这个侧面来讲,我们要通过感恩心,第一是知 道佛陀的智慧,第二是知道佛陀大悲,第三是知道佛陀对我们的恩 德非常重。通过我们学习轮回流转的方式,再回头来看佛陀给我们 宣讲怎样从轮回的网中脱离的方式,就会对佛陀产生信心和感恩心。这是一个别礼,对于具有照见和传扬缘起自性的佛陀恭恭敬敬地顶 礼。

 

甲二(论义)分五:一、以说缘起理而赞叹;二、唯有佛陀对解脱者不欺惑;三、唯有佛教成为解脱者的津梁;四、随念如来之深恩;五、摄义。

 

第一个是“以说缘起而赞叹”,通过佛陀说的缘起理,或者我们来 宣讲学习一切万法的道理,然后反观佛陀的恩德和智慧而赞叹佛陀。第二个是“唯有佛陀对解脱者不欺惑”,佛陀照见了缘起,自己本身从欺惑当中脱离了,他也会对解脱者不欺惑。为什么唯有佛陀呢?因为除了佛陀之外,所谓的修行者、导师也没有照见万法本性,他自己都是迷惑的。他说,我的道是正道,你们按照我这个道修行,一定得到永恒的解脱,就是欺惑性的。因为他没有发现万法缘起的自性,没有发现万法的本相,他自己都是被无明欺惑的,又怎么可能让他的随学者不被欺惑呢?因此唯有佛陀对解脱者是不欺惑的。

 

第三个是“唯有佛教成为解脱者的津梁”,只有佛陀所宣讲的佛法教义可以成为解脱者的津梁,因为佛陀这样的导师不欺惑,已经完全从无明中出离了,他宣讲的教义可以真正引导想要解脱的人趣向于解脱,所以只有佛法才是解脱者的津梁。第四个是“随念如来之深恩”,是随念佛陀对我们的恩德。如果我们学习了《缘起赞》,真实地在内心完全领会了《缘起赞》中缘起的道理,生起了定解之后, 我们皈依三宝的心也会不一样。

 

佛陀具有殊胜的智慧,完全照见了万法的本性,这里讲到了佛陀所照见的本性是什么。如果我们对于正道生起定解,在皈依法方 面也会有一个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状态,对于正在学习缘起法的僧众, 这种修行的助伴我们也会生起一个依止心。如果我们依止圆满证悟 了缘起、证悟了部分缘起,或者正在学习缘起的僧众,能够与他们 为伍,对于自己修学缘起法,不管世俗的缘起,还是胜义的缘起, 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时皈依三宝的心就不一样了,质量也有很大的 提升。

 

乙一(以说缘起理而赞叹)分三:一、断轮回根本之缘起; 二、缘起法是佛教的精华;三、以说缘起来赞叹是最无上的赞叹。

 

第一个是“断轮回根本之缘起”,轮回的根本是什么?它是无明,我们要断除无明,它的因缘断掉了就不会有轮回;第二个是“缘起法是佛教的精华”,不管是世间的缘起,还是出世间的缘起性空,都属于佛教的精华;第三个是“以说缘起来赞叹是最无上的赞叹”,我们对佛陀说缘起的赞叹是最无上的赞叹,这方面我们必须要了解。

 

丙一、断轮回根本之缘起:

 

世间所有诸衰败,彼之根本为无明,

佛说若见缘起义,即能断除无明痴。

 

“世间所有诸衰败,彼之根本为无明”,世间上所有衰败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佛陀说如果我们见到了缘起的意义就能断除无明愚痴,这里佛陀讲到了衰败和衰败的因,也讲到了断除衰败的因和果。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个颂词中可以包含四谛。

 

在后面的一个颂词中,大恩上师还会讲到,四谛和缘起二者之间就是一个含义,这个颂词中怎样体现了四谛呢?世间所有诸衰败是苦谛,就是说所有世间都是衰败,一切为痛苦的自性,这是讲苦谛,一切众生在苦苦、变苦、行苦中无法摆脱,这是果。彼之根本为无明,导致苦谛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集谛,集谛最根本的是无明,无明是集,如果有了无明就会产生衰败,轮回的因是无明,轮回的果是衰败,这里讲到了世间的因果。

 

佛陀的伟大之处在于首先很清楚地看到了众生的痛苦自性,这 是一般众生看不到的。因为众生觉得还有安乐可得,认为如果奋斗 就可以从种种的苦中脱离,他们不知道整个轮回以苦为自性,佛陀 以智慧照见虽然有些人想要摆脱痛苦,但是根本找不脱苦之因,佛 陀讲到了集谛。我们现在的状态自己都看不清楚,佛陀不仅帮助我 们了知,并且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苦的自性。因为众生的无明太深了 根本看不到摆脱苦的因缘,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最根本的是无明,这 是讲到了轮回的因果。佛陀对我们的恩德特别大,只有找到了病根, 才可以下手对治,如果连病根都没有找到,胡乱治一通,也没办法 真实地遣除疾病。

 

“佛说若见缘起义,即能断除无明痴”,这两句也是体现了道谛和灭谛。“若见缘起义”是道谛,“即能断除无明痴”是灭谛。断除无明痴可以说就是断除了衰败,或者佛说若见缘起义,即能断除无明痴这两句都是属于道谛,因为见缘起断无明是道谛,如果断了无明不可能还存在衰败,所以灭谛隐藏的意义已经引出来了,从这方面也可以理解。

 

此处四谛和缘起是一个含义,我们再进一步地分析一下。因为 对我们而言了知轮回的根本很重要,而且了知断除轮回根本的法也 很重要,所以说世间所有诸衰败,一切苦苦、变苦、行苦,所有从 地狱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整个三界六道,包括众生现在的种种不如意、身心的痛苦称之为衰败。

 

衰败自有其因,彼之根本为无明,这时佛陀讲了所有衰败的根 本因就是无明,就是说一切万法是缘起性空、本性不存在。比如从 人无我的侧面来讲,众生首先觉得有我,然后以我开始产生了实执、分别念,生起烦恼而造业,通过业导致了衰败,这一切最根本的就 是无明。如果有了无明,贪嗔痴都可以产生。《中观四百论》中也 讲了,如果一个众生的命根存在,其他的根也可以存在;如果命根 断了,其他的根也断了。

 

此处说彼之根本为无明,无明是最根本的因,那是不是直接由 无明导致的衰败呢?我们从层次来看不一定是从无明直接导致衰败。这里有几层意思,无明愚痴大概有两种,一个是根本无明,一个是 从根本衍生出来的无明愚痴。世间的衰败是苦果,这是一切轮回的 现相。真实来讲,一切轮回衰败痛苦的现相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业, 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衰败的直接因就是业,即恶业和有漏的善 业。业的因是什么呢?是贪嗔痴的烦恼。烦恼的因可以说属于无明, 来源于各式各样的实执、分别念,这一切的因果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虽然世间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或者比较短视的因果概念,比如没有钱就去挣钱,拿到了工资就可以遣除没钱的痛苦,工作到月底拿钱也是因和果,上班是因,拿钱是果,或者今天中午没有吃饭肚子很饿,这是一种苦,他们也知道弄点饭吃了,肚子饱了就把这个苦遣除了,这也是一种因果。一般众生都知道这方面的因果,可以遣除这种苦因,具足安乐因。这些太短浅了,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一部分人比世间人想得更深一层,比如外道仙人,还有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等等,他们看到这一点之后, 明白表面的努力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从更深层次的因上去解决。 这是怎样的呢?必须要修善业,如果修了善业、培了福德就可以得 到安乐;断除了恶业,就能断除痛苦。他们开始倡导修善断恶,这 方面的因果他们是承认的。虽然比浅层次的因果要深一些,但是还 不够深。

 

另外一部分人发现了业的来源。因为业的来源是贪嗔痴等等, 所以开始去深入调伏烦恼。有些外道觉得必须要压制烦恼,有了烦恼一定会造业,他们开始修持色界定和无色界定,觉得入定时没有烦恼,烦恼不起业不起,业不起轮回的衰败也不会起。有一部分外道认识到烦恼是根源,开始在有我的层次上断烦恼,生起了色无色界定,然后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那时有没有烦恼?没有。有没有所谓的恶业?也没有。

 

他们安住在无色定、无想定,会很长时间中没有丝毫的痛苦、烦恼产生,甚至于没有心,也不产生分别念,但这还是暂时的道。因为烦恼还有更深的因缘,有些人认为烦恼最深,觉得已经了找到病灶,其实烦恼下面还有推手,推动烦恼的是什么呢?就是里面的无明、实执分别念,认为有我、法存在的状态。

 

佛教的修行者知道,一切烦恼的来源于无明、实执。一部分小乘的声闻行者,主要观察身心五蕴的假合,即我是不存在的。他们把我、实执无明消除之后,烦恼断了,不会造业,业断了没有轮回, 这是比较根本的解决问题之道。在小乘有部以上都有解脱道,为什么呢?他们有无我的空性。大乘更不必说了,在人无我的基础上观察一切万法无我,他们的空性,以及断除无明的层次更加深远、广大。

 

此处的缘起是一般人乃至于佛法修行者之间,因为他们认定衰败来源的层次不一样,所以断除之道也不一样。如果没有找到最根本的病灶,还是没办法真实地解决问题,虽然感觉已经找到了病灶开始用药治疗,但是因为没有找到最深的无明,最后忙来忙去效果不大,或者只是徒劳而已。

 

这个地方讲到了世间所有诸衰败最根本的因就是无明,所以必须要从根本的无明下手,才能把所有的衰败慢慢打破。刚刚我们讲了,众生在轮回中有两种愚痴,一种叫做真实义愚痴,众生不知道一切万法空性,依靠真实义愚痴,通过实执引发烦恼、业惑。在真实义愚痴上一部分众生又有了第二层愚痴,叫做业果愚痴,这是无明,不知道业因果的关系。虽然想得到安乐,但是拼命造恶业。

 

假如我们不知道世间的缘起,即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甚至连世间的安乐都得不到;如果我们不知道胜义的缘起,不可能得到解脱。

 

佛陀首先了知了最根本的自性无明、缘起性空的自性,然后宣讲了暂时取舍的业果关系、因缘法则,以及世俗的缘起和胜义的缘起。

 

第一二句讲到了轮回根本是无明,这是体现了缘起。什么缘起呢?就是无明为因、无明为缘,依无明为缘而起的是衰败。

 

缘起从字句理解就是依缘而生、依缘而起,讲缘起的时候,第一个一定是简别了无因,不可能是无因、不依靠因缘而起自己产生了。缘起直接排除了无因,无因生是不可能的事情,缘起是依缘而生、依缘而起;第二个是必须要排除非因非缘,不是这个因不能产生这个果, 这方面就排除了一些众生也觉得有缘起,比如杀生获得安乐,这不是真实获得安乐的因。

 

讲缘起的时候,首先排除无因,其次排除非因,最后安立正确的因缘,因此依缘而起的法在世俗中,一切万法都是依靠自己的缘而起。我们要随顺缘起,如果随顺了缘起就可以得到安乐,如果不随顺就会得到痛苦。

 

“世间所有诸衰败,彼之根本为无明”,讲到了衰败的果是依靠无明引起的。有了无明的因,一定产生衰败,这本身就是一个缘起。

 

可悲的是众生不知道这是缘起性空,反而执为实有,从这方面来讲, 就有了无明。虽然无明产生衰败本身是空性当中具有的因缘,因缘产生果的方式,但是众生不知道,他们把人和法执为实有之后,在真实意义上就愚痴了,然后在世俗中也没办法发现它的真谛,所以 产生了种种衰败。

 

“佛说若见缘起义”,佛陀说如果见到了缘起就会断除无明愚痴。所谓的无明是什么?无明是实执,本来没有实有,众生执为实有, 本来身心的五蕴和合没有我,众生执著有我,这是一种实执。一切 万法的显现本来是无自性的,众生执著为有自性,叫做无明。既然 无明是一切衰败的因,我们如何打破无明呢?因为无明是实执,所 以我们就观察它的本性,实有的我、万法到底存不存在?观察的时 候发现一切都是依缘而生、依缘而起的缘故,就了知了它的本性。

 

佛陀说如果见到了缘起的意义,就打破了无明、实执,因为衰败的根本断掉之后,见到了缘起,断掉了无明的根本,如果断掉了无明根本之后,就断除了无明愚痴,所有的衰败一层层都没有了。这是从最根本上瓦解,瓦解了什么呢?如果无明实执瓦解了,通过无明产生烦恼的果就不会有;如果烦恼瓦解了,通过烦恼产生的业就不会有;如果业没有了,通过业产生的衰败就不会有;如果没有衰败了,显现上就出离了轮回,就是这样一层层安立的。

 

我们学习教法的时候,如果很多初学的道友还没办法真实的安 住在缘起,相应于缘起去修行,佛陀也会告诉我们从表层趣入实相 的过程。现在我们还原的时候是从最深的实相层次去断除它的根本, 然后从根本慢慢地瓦解,我们也有一个从表象往实相走的过程。

 

佛陀首先告诉我们要取舍业果,首先从守持戒律、行持十善做 起,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业因果不虚的道理,首先安立了业果、轮回, 然后再告诉我们这些烦恼是产生业的因,让我们去压制烦恼,或者 当我们生贪心的时候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如理作意,不要产生贪心; 如果生嗔心的时候告诉我们嗔心的过患,压制嗔心的方法。当我们修习了很长时间之后,烦恼轻微了,法器逐渐具有了,佛陀说我们身心的五蕴是空性、假立的,从这方面逐渐深入到缘起的含义当中。

 

真正通过不断的修行,法器成熟之后,可以遇到缘起的教义,能够学习、相信缘起的教义,这时我们就可以安住在一切痛苦原始的病灶上,从这里开始去瓦解,当然瓦解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对我们来讲它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就要长时间地缘经论不断学习,加深无明实有是假立的印象,最后熏习得非常纯熟,让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接受无自性,一切都是缘起、空性、无实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去积资净障。

 

首先从道理上了知、见到了缘起,然后从修行上入手。第一我们自己要对于缘起性空的正所缘本身好好地去观修,这是一切万法胜义缘起的本性;第二要证悟胜义缘起,除了观修空性缘起之外, 还需要借助其他的缘起,如守戒律、做善法、积资净障,包括我们修上师瑜伽等等缘起都要用上。

 

缘起就是这样,只要缘具足了,果一定会起。如果你的缘不够, 果就不起。轮回也是一样的,当你把轮回的缘断掉了,轮回的果怎 么会起来呢?不可能的。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如果解脱的缘没 有具足,果也不可能依缘而起,所以轮回的一切是缘起具足了就会 显现,解脱的一切也是缘起具足了才会显现,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我们在修持解脱缘起,正在消灭轮回缘起;当我们的轮回缘起正 在具足,解脱的缘起正在衰败。

 

我们要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修行的时候,如果对世间八法很有兴趣,轮回的缘起正在飞快具足,解脱的缘起随之衰减了;如果对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或者对上师的信心、闻思修行、对治烦恼等等解脱的缘起正在增长,轮回的缘起就在衰败。从这方面来讲,一切都没有离开缘起。衰败、轮回是缘起,解脱也是缘起,要断除轮回必须首先要知道缘起的本义,然后再修缘起,最后证悟了缘起本性,这时就可以真实的解脱。

 

轮回、解脱都是在缘起中安立的,即便在真实义中所谓的缘起 观察并不具足,但是它的现相就是我们修解脱的因缘,这种解脱的果 一定会发生。虽然菩萨真实安住的时候说一切佛果、度化众生不可 得,但是从现相上来讲,如果你具足了成佛的因缘,不成佛不可能, 在名言中一定可以成佛;具足了度化众生的因缘不度化众生也不可 能。这方面都是缘起。

 

缘起当中有轮回的缘起,也有解脱的缘起。解脱的缘起中既有 小乘解脱的缘起,也有大乘的缘起。就看我们到底选择哪一种缘起, 只要你具足了就会起。现在对我们来讲,轮回缘起非常容易具足。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了轮回的缘起,所以不管努不努 力,自然趣向于轮回的缘起了。而解脱道不可能是不管你努不努力, 都会自然趣向于解脱。因为对我们来讲,解脱的因缘以前很少,所 以我们现在在解脱的缘起方面必须要非常努力。即便我们非常努力 都不一定会做好,何况还在懒惰放逸,你说我们可以解脱、一生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管是世间的缘起,还是证悟空性的无缘起,反正要证悟缘起 性空都需要因缘,这个果还是依缘而起的。学完这些之后我们会知 道自己到底怎样去选择。

 

如果我们真正对于缘起的法义生起了定解, 不需要上师每天在身边鞭策,你自然就会去做,不管有没有人看到, 反正你现在做的一切就是因缘,具足这种因缘会有什么果报,自然而然就会有了。如果我们不去修空性,解脱的因缘不会主动具足。尤其空性方面的主要因缘不具足,还是没办法真实地达到解脱的果。解脱道的果仍然是依缘而起。

 

依缘而起主要的因、次要的缘分别是什么?我们都要清楚地知 道,否则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主要的因没有抓到,只是在次要的缘 上努力。还觉得自己修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不解脱?没有主要的 因,根本没办法获得解脱。主要的因和次要的缘都具足了才会解脱。虽然主要的因非常重要,但是主要的因具足了,没有助缘还是难以成办。比如种庄稼主要的因是种子,你说,种子有了,为什么还不 发芽?主要的因是有了,没有土壤、水、阳光、空间等助缘,还是 不行。或者你的田是最好的,阳光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你的种子在 哪里?没有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庄稼,必须要所有的因缘和合。解脱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想要解脱,必须要具足解脱的因缘;如 果我们想要出离轮回,必须要把轮回的因缘断掉;如果我们想要很 快地成就,必须要具足很快成就的因缘。

 

了知这些之后,我们自然而然会在思考之后下定决心。只要做了自己就会受,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不管是轮回,还是解脱, 都是自作自受。业因果是未作不遇,已作不失。如果你已经做了, 不会消失;你如果没有做,不会遭遇。好的坏的,解脱和轮回都是一样。

 

丙二、缘起法是佛教的精华:

 

尔时具有智慧者,如何依然不通晓,

相依相存缘起道,本是您教之精要?

 

这里告诉我们缘起法是佛教的精华。“尔时”是这个时候,刚刚我们讲到一切痛苦的根源是无明,了知之后,如果真正具有智慧的人, 智慧并不是小聪明,不是说在世间中,你的脑袋很好用,或者读书 很厉害。“具有智慧者”是具有福慧、善缘的佛弟子。“如何依然不通晓,相依相存缘起道,本是您教之精要”,为什么还不通达相依相存的缘起之道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言精华呢?应该知道缘起法就是精华。

 

因为它可以完全断除轮回,所以是精华,应该知道了。如果不 知道,也不要紧,下面还要讲。

 

颂词首先用一个反问引起我们的注意,哦,这个地方讲了缘起道是佛教的精华,所以我应该去寻找佛教的精华。引起注意就好办了,他就会去寻找。虽然宗大师说应该通晓,但是我还没有通晓怎么办?慢慢地学习我就会通晓这个道理。首先是略说,后面展开讲,慢慢就会懂,如果学完了《缘起赞》还不懂,我们就继续学习《中论》等论典来了知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

 

具有智慧的人,要去寻找或者通达缘起,为什么不通晓相依相 存的缘起道呢?我们要真实断除无明、愚痴与断除无明、愚痴相依 相存的缘起道,就是佛法的精华。

 

相依相存的缘起道可以断除轮回, 如果要断除无明、愚痴和断除无明、愚痴相依相存的缘起道,我们一定要通达这样的内容。

 

还有一种相依相存的意思是什么呢?整个缘起本身就是相依相存的,后面还要讲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所有的法都是相依相存的,佛果也是相依相存的。

 

佛果依靠什么呢?佛果依靠菩萨道而有;菩萨是依靠大悲心、菩提心和无二慧而有的;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相依相存的,必须要有信愿行,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果必须要和往生四因相依相存;小乘的解脱要和自己的道相依相存;轮回的人道、天道、饿鬼道、地狱道等等的苦乐,也是和它的因相依相存。

 

我们应该知道佛法中讲到就是相依相存的缘起道,任何一个法自有其因缘。如果我们想得到某种法,必须要把它的因缘具足;如果不想得到某种法,就要斩断它的因缘,这样我们才可以真实地通达佛陀所讲的道理。世间的取舍,只是整个缘起的一部分,而不是缘起的全部,后面我们对于整个缘起方方面面的内容都会学习到。

 

对我们而言,如果是真实有智慧的人,当下就会通达一切的衰 败都来自于无明,而无明就是不了知本性,通过缘起可以遣除愚痴。

 

在某一部分修法中,如果断贪心,就去修不净观;如果断嗔心,就修慈悲观;如果要断痴心、无明,就修缘起观,这个缘起观是从十 二缘起的侧面来讲的。

 

如果我们要真正断除对业因果不通达,必须要学习因缘法则、业果之道;如果我们要真实地断除实相的无明,必须要通达缘起性空。只有对整个缘起的自性通达之后,就可以断除无明。这里讲的都是缘起之道,佛陀照见了缘起,对我们来讲恩德非常深重。

 

此处提醒我们,缘起之道是佛教的精华。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不能忽视因缘法则、缘起之道,不管是世俗缘起,还是缘起性空。如果我们忽略了世俗缘起,连世间的安乐都得不到;如果我们忽略了缘起性空的本性,就没有办法真实地获得解脱。

 

这个地方讲如何依然不通晓,相依相存缘起道,本是您教之精 华。我们解读的时候,如果在外表上努力,我们在缘起之外想找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找不到的。如果要找到解脱道,或者解决问题之道,必须要掌握佛法的精要——缘起。

 

虽然皈依、朝山等等都属于善法,也是佛法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知道,真正佛法的核心就是通达缘起。既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要知道最究竟的本性是什么!这样才真实地与佛法的精华相符。如果我们不了知缘起,对于空性、万法的实相、佛法的精华不通达,只是从表面上着手,这方面就有点可惜。

 

就像一个核桃的精华在壳里,我们要把壳打开,然后取核桃的果肉来吃,里面才是美味。如果我们拿到核桃之后,只是在外表上研究,在核桃壳上做文章,永远尝不到里面的美味。修习佛法也是一样,我们要逐渐深入到佛法的精华,这也需要善根福德。

 

虽然有时 我们遇到了,但是自己的欢喜心还不够,我们对于缘起投入的时间、领悟力还不够,无法真正地体会。我们还要进一步下功夫,才能够在缘起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因为这是佛法的精华,精华的东西谁不喜欢呢?每个人都喜欢最好的。我们选择商品时,都要选最好的牌子、做工,不要次品、山寨货。学习佛法也是一样,不应该不希求精要,只是满足于表面的修行。表面的修行有没有用?也有用。我们并不是一概否认,完全推翻外在的修行,而是说当我们外在修行时,也应该深入到佛法的精华,至少也要关心一下佛法精华是什么?如果产生了疑问、关心了,慢慢就可以深入到精华中去,这方面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我们经常讲绳子和蛇的比喻,当我们把绳子看为蛇的时候,就是一种颠倒迷乱,不了知绳子的本性,反而看成了蛇。当我们看到蛇的假象,缘着蛇产生了很多分别心,所有的分别心都和绳子没有任何关系。相当于我们在轮回中做了很多事情,每一世都在规划、奋斗,哪件事和解脱、实相有关呢?没有。当有一天这条蛇本身, 或者我们缘蛇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比如我们开始修行,想要对于整个轮回、现相方面做一些改变。做出改变也是有差别的,我们缘这条蛇本身,乃至于没有怀疑过蛇的假立,没有真实深入到,或者靠近于绳子思考之前,一切努力都和实相无关,还是在蛇上去改良。比如把蛇的牙齿拔了、关起来,或者把它的心调得温和一点,一直在蛇上下功夫,没有触及到绳子的真相。

 

修行也是一样的,乃至于我们修行没有触及到无我、空性、实相的时候,所有的修行都类似于在蛇上下功夫,还和绳子的真相——解脱没有关系。哪一天当你发现了,这是不是绳子?它的本性应 该是绳子,当我们产生了怀疑,会去探究、观察一切万法的本性、 我都是假立的。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当怀疑蛇的本性是绳子的时候, 已经开始接近实相了,前面把蛇搞得再好,还是没有靠近真实的解脱道。

 

我们在轮回中也是一样的,不管你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佛教徒, 乃至于你的思想没有怀疑过空性、一切万法的本性是虚幻的,没有真正地接触到这方面的教义之前,所有的修行都还是在蛇的迷乱现相上下功夫,没有触及到真实义。

 

我们刚刚讲了,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缘空性的经论学习,虽 然它属于分别念,但是我们的分别念缘着缘起性空的实相越来越多, 就会越来越怀疑轮回的虚假。我没有真实现证,也非常确定这条蛇 就是绳子。这时只要你再去具足一些因缘,把灯牵出来,一通电, 一下子看到了,像我想的一样,这就是绳子,不是我在推理,而是 真实见到了。当我们非常确定一切万法显现的时候就是无我、空性, 还是一种推理,有了总相之后,再去具足因缘,积资净障、观修等 等,哪一天因缘成熟,一下子就现证了一切万法的确是空性的,没 有本性,相当于见到了绳子的真相。

 

当我们没有怀疑过这些假象之前,都没有触及到真实的解脱, 我们也不能说所有人都没有接触到实相,有些人不行,必须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引导他趣向于真实。如果他无法接近真实,我们可以告诉他,你把这条蛇管好,不要让它伤人。如果很多修行者还触及不到实相时,我们告诉他调伏自己的身语意,不要造业,好好发心。虽然这些是暂时的,还是在蛇的迷乱现相上修行,如果在这个阶段做的比较好,就不会伤害自己。在因缘成熟时,再告诉他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可以慢慢引导他趣向于真实的教法精要。

 

真正对于我们来讲,修行佛法的时候,虽然也需要暂时的因果, 但最关键的是要深入到佛教精要的缘起中。不仅佛陀宣讲了般若、 缘起,还有很多大德也赞叹了一切万法的本性、缘起,这些都是非 常殊胜的。

 

丙三、以说缘起来赞叹是最无上的赞叹:

 

尽善尽美怙主您,赢得赞颂方式中,

殊妙稀有堪为最,即是畅演缘起理。

 

佛陀是尽善尽美的,不管从相貌,还是发心、事业,以及展现 出来的智慧等等,整个天上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和佛相比。“尽善尽美怙主您”,佛陀赢得了很多赞叹,在各种各样的赞叹方式中,“殊妙 稀有堪为最”,最殊妙、稀有、堪为第一的,就是畅演缘起理的特点,这是最为殊胜的。因为佛陀畅演了缘起正理,所以凭这一点就可以 赢得最主要的赞叹,其他的赞叹都是次要的。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我们都会赞叹亲人,儿女会赞叹父母, 父母也会赞叹自己的子女,还有外道也会赞叹自己的本师,很多赞 叹都是他们觉得好的方面而赞叹的。因为有些人智慧不成熟的缘故, 说出来的赞叹别人听起来就很可笑了,不但不是赞叹,反而变成了 一种诋毁方式。

 

因此赞叹佛陀的时候,有些是佛陀的的确确具有的, 比如三十二妙相,八十随行好,很多经典中对于佛陀的相貌做了赞叹,也是赞叹了佛陀获得相好的因缘,就是修持各种各样殊胜的善法,还有赞叹佛陀放光明、说法无碍、神通无碍、加持众生离苦得乐等等,对于佛陀作了很多赞叹。但是在这么多的赞叹中,最殊胜、稀有、堪为第一的就是佛陀畅演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其他的方面,比如相好,帝释天、转轮王也有相似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

 

佛陀在《金刚经》中讲,可不可以三十二妙相观如来?如果说可以,那转轮王就变成了如来。有些外道的修行者示现得也很慈悲,为了众生的利益甚至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自己的事业也可以赴汤蹈火,这些就是世间共同的赞叹。

 

唯独有一个不共同的就是佛陀畅演了甚深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如果看不到缘起,根本赞叹不了,也没办法示现。只有照见并且宣说了,别人才会通过你所宣说的语句推知你了知的程度;如果你没有能力宣讲,别人通过你的语句推理观察,也会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佛陀宣讲了缘起,说明佛陀证悟了缘起,我们对于佛陀宣讲的缘起分析观察,能不能说它有问题呢?没有人能够找到缘起性空中真实的存在任何问题。它完全经得起观察,挑不出任何毛病, 以这种最殊胜的善说表示佛陀内在的证悟非常善妙。

 

这方面讲到佛陀赢得赞颂的方式主要是宣讲了缘起的道理,平常我们说佛陀所做的事业当中,最殊胜的事业就是讲经说法,所讲的正法当中最殊胜的也是讲到了缘起,所有教法都是围绕缘起宣讲的。佛陀所有的教义,不管是四谛法轮、无相法轮,还是善抉择法轮,都是围绕缘起进行安立的,只不过有时讲到了轮回的缘起;有时讲到了小乘果的缘起;有时从大乘佛果的因,即菩萨道方面宣讲缘起;有时是从果的方面讲缘起;有时从现相讲缘起,有时从实相讲缘起。因为所有的教法都是围绕缘起正理进行宣讲的,所以佛陀教义当中的缘起完完全全的归摄了佛陀所有的教义,畅演缘起正理方面非常殊胜。

 

乙二(唯有佛陀对解脱者不欺惑)分二:一、建立佛教无有过失;二、以此建立佛陀对解脱者不欺诳。

 

佛陀对解脱者不欺惑有两个问题,首先是“建立佛教无有过失”,即佛陀所说的教言,尤其是缘起方面没有过失,最后是“以此建立佛陀对解脱者不欺诳”。

丙一(建立佛教无有过失)分二:一、建立宣说缘起空性之教无过失;二、以此建立其他教法无有过失。

 

如果见到了一切万法的真相,通过万法真相而显现的缘起法本身也会如实照见。如是照见的缘起法,在建立缘起性空的同时或者之后,建立了其他教法。因为佛陀不存在丝毫无明、迷惑的因缘宣讲的教法,所以佛教其他的教法也非常纯净,没有任何过失。如果知道了本性,就会知道显现;如果不知道本性,对于显现也无法了知。

 

学习教法时就是这样的,我们说安立世俗谛的观点没有任何过失。为什么呢?因为它抉择了胜义谛,非常了义。比如中观应成派抉择的胜义谛非常究竟,所以通过胜义谛的基础安立世俗谛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抉择胜义谛时有问题,那么安立世俗谛一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过失。因为总会夹杂着实有的观点,所以只有在抉择一切万法没有丝毫本性时,安立的世俗谛才是非常合理的。在其他中观论典中也会提到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可能还会学习到这方面的内容。

 

丁一(建立宣说缘起空性之教无过失)分三:一、说缘起空性之义;二、驳斥如是不承许之理;三、以此建立空性断除增损之见。

 

戊一(说缘起空性之义)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分三:一、空性为缘起之理;二、是否通达缘起而决定能否解脱;三、以此建立佛教胜过他宗。

 

第一个是“空性为缘起之理”。空性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从这方面来讲,如是安立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正理。第二个是“是否通达缘起决定能否解脱”。如果你通达了缘起,就可以解脱;如果没通达缘起,就不能解脱。第三个是“以此建立佛教胜过他宗”。

 

庚一、空性为缘起之理:

 

言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空,

较此妙语更稀奇,完美学说何人具?

 

这是讲到了缘起。“言某某法依缘生”,“某某法”,比如柱子、瓶子等等是依缘而生的。“彼彼法”就是这个法,它的本性是空的。“较此妙语更稀奇”,比这样的妙语更稀奇的“完美学说”,除了佛之外, “何人具”?谁具有这样的完美特点、宣讲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呢?谁都没有。这个地方某某法和彼彼法是一个意思。某某法瓶子等是依缘而生的,彼彼法的自性就是空的。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曾经讲过一个著名的颂词,“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因为没有一个法不是从因缘生的,所以一切法本性都是空性。这个地方讲到了缘起和缘起性 空。我们讲到缘起,有时候是讲显现,有时候是讲本性。为了便于区别我们讲了缘起生和缘起故性空的缘起因,都是缘起到底怎么区别?究竟是在讲世俗,还是胜义呢?

 

如果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显现上,讲缘起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词句在表述的时候,没有把重点放在空性上,只是放在了缘起显现上,就可以用缘起生。这个缘起的意思就是缘起生,依靠缘起而产生,即一切法,柱子、瓶子、人等等,包括我们的每一念思想,都是依靠因缘和合来产生的,这是缘起生。

 

某某法依缘生,这个时候我们讲缘起,就是讲它的显现。什么是在讲它的空性呢?同样还是缘起,缘起故性空叫做缘起因,就是我们依靠缘起的道理知道是性空的,这时我们把重点放在哪里呢?故性空, 放在性空上面。刚刚我们没把重点放在性空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缘起生,这个法是依缘而起的。我们讲了,第一个排除了无因,不可能无因;第二个排除了非因,而且正因也是因缘的具足了才会产生,力量不够产生不了。

 

讲缘起有两个层次。依缘而起只是缘起的一个部分,不是缘起的全部。缘起的全部是什么?缘起的本性也是缘起,比如瓶子的全部是什么意思?如果只说瓶子的显现还没有讲到瓶子的全部,要讲瓶子的本性,把瓶子的空性也讲出来才是真实的瓶子。整个瓶子既具有显现,也具有的空性。缘起也是一样的,我们讲缘起生的时候是讲它的现,这个法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当我们讲缘起性空的时候,缘起故性空,这个法是自性空,为什么?它是依缘而生的缘故没有本性。

 

大恩上师引用了教证,或者此处讲言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空的意思,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个“有”是有了因缘就有它的果,因和果之间是互相观待的。

 

大恩上师讲因缘有两种,第一种缘起是此生故彼生,就是说依靠因缘的种子因生果的方式;第二种缘起是观待的,“有此故有彼”,有了左就有右,有了有就有无,有世俗就有胜义,有众生就有佛,有轮回就有涅槃,都是观待的,如果没有众生哪会有佛,谁觉悟了? 如果没有轮回谁获得涅槃了?都没有。这些也是缘起,因和果本身 也是缘起的。

 

为什么叫因?《入中论》中讲,“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 非因”。必须要生果才能叫因,如果这个因不生果就不叫因,没生果怎么能叫因呢?比如说这个稻谷是不是种子?我们要看它生不生果, 如果稻谷产生苗芽了,我们说这是因,它是种子;如果它放在箱子 里没有生果,它就是个稻谷而已,不能作为哪个法的因。因为它没 有产生果,所以要成为因,必须产生果,观待果来讲这是因。果也 必须要有因才能生果,没有因生不了果,因果的概念都是观待的。

 

为什么缘起故性空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因为刚刚讲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或者说此变故彼 变。这个法的出生不是实有的,必须要观待因缘,有了因缘就产生, 没有因缘就不产生。就像彩虹一样,因缘具足,彩虹就出现了;因缘消亡了,彩虹也就消亡了。彩虹的有无是观待因缘的有无而有无 的。你看它有没有自性和本体,是不是实有的?没有实有。为什么 没有实有呢?因为有了因缘它就有了,因缘一灭它就灭了。这个法 有本体吗?没有本体。什么是有本体的?有因缘我有,没有因缘还 有,根本不观待因缘才是真正的实有。哪个法是这样真实的实有, 根本不需要因缘而自己独立存在的?一个也找不到,完全没有这样 的法。所谓的实有根本不观待因缘,有没有因缘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就是独自存在着。

 

任何一个法都是有因才有果,果的有无一定是观因缘的有无, 如果你的因有了,果就有了;因没有了,果就没有了;因变了,果也变了。很明显这个果是随着因缘的有无而有无的,只要是依缘生的果就是这样的。它没有一个稳固的自性,只是随着因缘的有无而有无,因有它就有,因灭它就灭,因变它就变,因强它就强,因弱它就弱。

 

这样的法会有自性吗?彼彼法乃自性空,它的自性是空的,没有自性叫做自性空。它有没有显现?有显现,并不是说这个法灭了是空性的,比如瓶子打碎了,好了,那个法空了,这种一般世间人认为的断空不是空。正在显现时没有自性叫做自性空,所有依靠因缘产生的法都是无实有的。

 

我们再看,有没有一个法是不靠因缘产生的?没有一个法不是 从因缘生,这些书、苹果、山河大地等等,哪个法不是因缘生的?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每一个法都 要观待因缘,任何一个法——我们的身心、外面的器世界都是无自性的, 所以言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空。它一定是自性空的,没有一个实有的本性。如果有实有的本性不需要观待因缘,根本没有因缘也会生,有没有因缘和它没有关系,和因缘无关才是真正的有自 性。没有因缘产生的法有没有?没有任何一个法不需要因缘而出现, 这方面是完完全全可以确定的。

 

“较此妙语更稀奇”,比这个妙语更稀奇的“完美学说何人具”?没有人具足,凡夫根本没办法发现这么甚深的因缘。从这方面讲的时候空性就是缘起,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空,科判是空性为缘起之理。空性是从缘起安立的,缘起故性空,因为它是缘起的缘故,所以它是性空的,这是中观五大因中的缘起因。

 

缘起因是通过缘起作为根据,缘起的缘故一定是空性的。这和缘起生不一样,缘起生就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主要落在“生”上面, 缘起故性空是落在“空”上面的。怎么空呢?缘起故性空,一切万法依靠缘起的缘故是空性。我们要了知,这是非常善妙的一种说法。

 

这里还可以附带讲一下,因为有些道友在也很关注。我们在讲 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空时,学法时间比较长的道友自然而 然会想到如来藏观点。如来藏是不是自性空的?如来藏是自性空的。既然是自性空,如来藏是依缘生的吗?如来藏不是依缘生的。这时 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来藏是空性的,也不是依靠因缘产生的,到底如来藏空还是不空?

 

按照三转法轮的教义来讲,词句上明显说如来藏不空;按照二 转法轮来讲一切万法本空,到底空还是不空?这里的空和不空词句 上一样,意义不一样。三转法轮的如来藏不空,因为三转法轮是安 立他空见的,所有的客尘是空的,如来藏本身不空,所以这里的不 空不是说戏论面前的不空,而是说不是客尘,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即佛陀证悟的境界是不空的,而客尘是空的。

 

二转法轮中讲的如来藏也空,叫做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应该怎么理解呢?从二转法轮的侧面来讲,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如来藏也是空性。既然如来藏是空性的,那它是不是依缘生的呢?从二转法轮的层次、观察的方式来讲,如来藏是因缘产生的。如果如来藏是因缘产生,为什么有些地方讲如来藏是无为法呢?很多道友容易误解,我们也要分析一下。佛陀所证悟的如来藏和二转法轮当中出现的如来藏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证悟、现前的如来藏完全是把所有的分别念、戏论都断尽之后的状态。没有分 别念缘的东西是不是离戏的?如果佛陀还有戏论能够现前如来藏吗?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时的如来藏是万法的本性。

 

二转法轮中所讲的如来藏是什么?我们在《般若摄颂》的一堂 课中曾经讲过,二转法轮的主要功用是打破执著。破如来藏的时候, 我们想既然如来藏能够被我们的分别念缘取、破斥,到底是不是实 有的呢?佛陀证悟的如来藏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们根本缘不到佛陀如来藏。分别心和如来藏是有法和法性的关系,当有法存在,法性永远不现; 法性现的时候,有法是没有的,这一点在《辨法法性论》中讲得特别清楚。

 

当佛陀的如来藏现前时没有分别心去执著、缘它是不是实有的。我们如果具有戏论,以分别心永远缘不了自相如来藏。那时我们再 破如来藏,说如来藏是空性的,只能是我们脑海中的如来藏,取个 名字叫做概念如来藏。这是我们的概念,第六意识前的一个影像。

 

我们说佛陀的如来藏是空的,那我们缘到佛陀的如来藏了吗?不可能通过分别心去缘如来藏,它是法性、实相,怎么会缘得到?但我们要去打破对它的实执,怎么打破呢?只有我们的分别心认为如来藏是实有的,才能安立它的名称。所以第二转法轮中所破的如来藏不是自相的佛陀现证的如来藏,只是我们心识面前出现的如来藏概念,这种概念是缘起的。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空。

 

从这个侧面来讲,如来藏是不是空性的?是空性的,它是不是依缘生的?这种如来藏或者概念如来藏是缘起故性空。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我们脑海里,通过学习佛经显现的如来藏名词,然后又出现了如来藏实有的观点,再加上掌握的理论,依靠我们心识的各种各样因缘和合,出现了一个如来藏的概念,如来藏的概念是因缘和合的,它是不是空性的?当然是空性。你怎么去缘它是实有的?缘不到。如果我只是破了概念如来藏,佛的如来藏谁去破呢?我们还需要去破佛的如来藏吗?佛陀所有的分别念都息灭了,难道我们凭借如此低劣的分别念还能去破佛智吗?这是不可能事情。

 

如来藏是什么?如来藏就是实相。当我们把有实无实的分别念 完全息灭、现证,这个状态就是如来藏,像大空性一样是无为法, 大空性是因缘和合的吗?不是因缘和合的。那如来藏是因缘和合的 吗?不是因缘和合的。那它是自性空吗?它是自性空的。为什么呢? 因为要现证实相空、如来藏必须要把分别念泯灭了,它才可以现前。所以当它现前的时候,没有任何分别念可以缘它。没有戏论为什么不是离戏的呢? 从这个侧面而言是离戏的,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成分,所有的戏论、 实执都是分别念。当你的分别念泯灭了,哪里还有什么戏论?如来藏离开了分别念哪里还会是戏论的?它就是离戏的。

 

三转法轮再怎么讲如来藏常乐我净,永远不会落到我们担忧的状态。我们在担忧什么呢?担忧佛陀在讲三转法轮时候是不是一个措辞不当,把如来藏讲成常有、我。这方面是安立一个名称而已, 就是把佛陀现前的完完全全远离戏论的境界,远离了客尘的状态取名字叫做常、乐、我、净、实有。

 

为什么呢?因为三转法轮是善抉择法轮,有的一定要安立有, 佛智一定是有的,这种有是佛面前的有,不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有; 无的一定是无的。什么是无的?所有的轮回、客尘,就是刚刚我们 讲的,关于蛇的所有信息在绳子上都没有,这才是实相。在二转法 轮打破了一切分别念基础上的三转法轮如来藏,再怎么讲常乐我净、实有永远不会落到我们担心的层次。

 

我们说这个空不空呢?从二转法轮来讲是不是依缘产生的呢? 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概念如来藏是依缘产生、缘起故性空,为什么呢? 它是我脑海当中很多的信息汇集起来的概念如来藏,依靠因缘和合 产生的。虽然我们可以观察它是无自性、没有实有,但是佛陀的自 相如来藏是一种我们缘不到的实相,必须要在我们的分别念泯灭了 才会出现,它毫无疑问是离戏的。我们破不到三转法轮如来藏,只 不过是把佛陀在三转法轮经典中讲的概念拿到我们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怀疑,这个东西是不是空性、实有的?已经变成了我们脑海中第六意识的对境,不是无分别智的对境。

 

我们破的永远是我们脑海中的对境,破不到真实的如来藏,如来藏的自相本身是离戏,也不是依缘生的,它是无为法。

 

二转法轮破的所谓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都是破的我们的概念。我们以前也讲过,色法、声音,乃至我们的实执分别念,所有法的本性都是空性、离戏的,没有一个法是实有的,所以我们破的永远是实执。

 

色法、声音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就是一个单纯的存在。哪里有什么有无,只是我们认为它是有的、无的,当你认为它是实有的,这种实有根本不是它的本性。我们观察空性只是要还原它的真相,不是要把一个法真的破掉,而是破掉我们对这个法的错误执著。

 

二转法轮破执的作用非常突出,当我们证悟了瓶子等万法的空性,了知了它们就是因缘和合存在而已,没有什么丝毫有无是非的边界。如来藏也是一样,就是我们脑海中的一个概念,我们认为它是实有的,或者认为它不实有,实有不实有都不是它的本性。

 

当我们把这些还原了之后,打破我们的分别念实执之后,一切万法存在于光怪陆离的世界,这样的花花世界纯粹是因缘和合的显现,就像彩虹一样,因缘和合就现了,虽然它有显现的作用,但是永远不会有本性,我们认为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全部不是,我们给它贴的标签一个都不承认,它的本性的确是没有有无的。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高度的误解了这些法,认为这些法是有的无的,所以必须要很费劲的通过佛菩萨的指示,一步一步的打破,把上面粘得很牢的标签取下来。相当于路边电线杆上贴的小广告一样, 非常难取,我们要把贴在上面的这些标签取下来,最后还原了这个法之后,有也不是,无也不是,什么都不是,那是什么?就是如是纯粹的显现。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就是离戏的空性,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这样的,哪怕实执到最严重还是那样,这个本性永远不会因为我们的认为而改变,我们认为它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的认为而已,它本身不是;我们认为某某人是实有的,他也是空性的,连我们自己也是空性的。

 

如来藏及一切法都是这样的,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自性空, 一切法都是离开一切戏论的。了知之后,我们会对空性方面有所认知,对于缘起生、妙语更稀奇这一点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

 

佛陀、宗大师、大恩上师为了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于实相,让我们从蛇慢慢靠近于绳子的状态,对我们而言恩德非常大。我们平时要好好的闻思修行,知道了空性之后不是解决问题了,这只是打破无明的最初因缘,还要积聚因缘才能真正地还原它。像我们刚刚讲的那样,一切都是缘起的,没有因缘产生的法是没有的,你要证悟也是需要因缘,不可能你听了一遍因缘就具足了,这只是种下一个因而已。仅仅是短期的修行也不可能证悟,因为你的因缘太少了,你说我种了种子,水也浇了,都两三天了,怎么还不开花结果呢?你还需要培养它的势力,当它的能力培养到一定的状态才能开花结果。我们修行佛法也是这样,乃至于没有现前真正的解脱之前,都是说明时间、能力不够,所以要不断的缘着正确的方法反复去做,无论再难、再苦、再累,我们认定之后就要一直做下去,这样它的因缘不断的圆满,总有一天可以现前它的自性。

 

在宣讲深法时,总会有一些违缘,今天我们开始讲课的时候, 没有什么原因,电脑就出现了问题,浪费了一些时间。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辛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


    第四个科判的内容:教导应该精进地修持空性的教法,劝勉众生好好地修持。宣讲的目的是因为有些人提问:修习这样的空性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既然问到有什么功德,必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回答,了解了功德后必须要精进修持,从提问了解科判的意义。

 

真见得胜位,略见生善趣,
智者常发心,思维内体性。

 

如果真实证悟空性,就可以获得殊胜解脱的胜位,如果没有证悟,略略地、相似地见到空性,通过如是修持空性的善根,也可以生到善趣,有这样一种暂时或者究竟的利益的缘故,所以有智慧的人常常发起殊胜的信心,而思维内在空性的体性。

 

再进一步宣讲,“真见得胜位”,修行者刚开始通过听闻殊胜的空性教法,思维断除增益和损减,获得一种殊胜定解,安住这样的定解不断串习、修持,最后现证出世间的空性。

 

“真见”,真实见到,并不是说从眼睛见到,实际是从自己的心方面真实义悟入,虽然称之为“见”,但并不是眼睛直接看到空性存在,好像眼睛看色法一样。“真见”主要指通过自己了解空性义后,再打坐、修持,观察自己心的体性,这时的修法称之为“以心寻心”,通过自己的心去寻找自己的心,虽然像这样的两种都是一种分别,但是在暂时位需要如是通过以心寻心的方式去磨练自己的智慧通过现在的分别心去观察,我们的分别心正在产生的同时,它本身正在产生的同时,它的体性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中观当中所抉择的离四边的大空性的体性,需要像这样具足智慧的分别心,不断去寻找、安住之后,因缘成熟、业障清净之后,马上就可以了解,实际上能寻、所寻,心的体性本身不可得。像这样不是推理,而是现量了解、证悟,这时就叫做“真见”。

 

见到自己的心是如是大空性的体性的时候,与它同时生起的还有一种自证的智慧这种自证的智慧就称之为光明这种光明并不是外在的太阳光、灯泡这样的光明,而是见到空性的同时,就有一种如是了解真实智慧生起,这时叫做空双运或者明空双运。证悟空性的时候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完全昏厥一样,因为全部是空的,而是在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完全了解。

 

在资粮道,或加行道时也有一些证悟,那时他自己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时候,需要去找大德去印证他的见解、证悟是不是真正正确的,有这样的目的;或者还有一种目的,通过大德印证,让别人信服,其他众生会信服你,你的证悟是通过某某大德印证开悟的,所以是完全信得过的,有这样引发众生生信的必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每个人都说我已经证悟了,我已经现见了,没有人去印证的话,其他众生就没办法分别,到底什么是真的假的,有这样的差别。

 

真正实际上一旦现见真如法义时候,那时的智慧和一般分别念不一样,以分别心状态认为自己是不是证悟,今天修法有点契入,有一点感受、觉受,这是不是真正的证悟呢?实际上这时如果还有怀疑心,可以说不是真正现见圣道,真正现见圣道,他肯定自己绝对了解,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现见圣道,这样的智慧不是很深广,不是真正的现见法性。真正的现见法性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境界,领悟的时候完全可以了解;或者在入定位时有这样的见解,出定位时会引发很多神变、神通功德。如《入中论》讲第一地时,他可以面见一百佛,或者刹那调化一百众生,这些功德完全在出定位中具足。因此宣讲果位、菩萨的功德,也有这样的道理在里面。

 

所以平时修行的时候,我们多看一些宣讲修行的论典,或者看一下菩萨修证的境界,对自己在平时打坐时,觉受到底是什么样的觉受呢是处在哪一位的觉受呢是真正的证悟,还是相似的分别念的觉受这方面通过学习很多佛菩萨所造的经论都可以了解所以自己处在什么位的时候,一方面大概地可以按照这些经论来对照

 

虽然有些时候在上师面前直接印证的话,好像是比较可靠的,对佛经论典中所宣讲的好像认为不是在印证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以前很多禅宗大德证悟之后,看《金刚经》、《楞伽经》等等来印证,很多印证的方式都是在佛经中所宣讲的,种种的境界都是可以对照经典来印证的。

 

看到这些殊胜的论典时,一方面自己真正证悟的话,自己相续当中无缘的大悲心绝对产生,一现见空性的同时,无有任何相执的大悲心同时就可以引发,自己就了解,或者自己对轮回方面种种厌离、对众生的大悲等等很多功德、真实不退的种种清的信心完全增上,如果自己证悟之后,这些方面的功德都没有,全部退失,这肯定不是殊胜的证悟。

 

所以通过很多的经论都可以如是对照自己的相续是否正确,或者自己现在所修的法,是在正确修吗?或是不正确修呢?也可以看自己相续中对上师的信心,对轮回的厌离心,对众生的大悲心,对因果取舍的正见,像这样都可以对照自己。如果自己的修行真正是正确的,真正往上增长的时候,这时肯定信心、大悲、因果的取舍,全部是越来越清,越来越细致。如果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获得了一些所谓的神通、神变,但是实际上自己对众生的悲心、对轮回的厌离、对上师的信心,都在慢慢地减退,肯定是魔加持的,这不需要怀疑。所以通过这些都可以了解,学习像这样的教法,也是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这里讲“真见得胜位”,主要从内证方面,别自证的真实智慧进行宣讲。这是真正究竟的利益,可以获得出世间的胜位,乃至可以获得佛果。

 

假使说没有真见,是“略见”,讲记中讲到通过闻所生慧,有些人在听闻时候,当时就对空性有一点认识,他认为空性搞了半天就是这样的法,像这样的一种显现法正在不灭的时候,正在显现的同时,了解它的体性本身不存在实有本身就是空性的,听闻的时候就可以了解。

 

有些修行者听闻的时候不一定了解,只知道抉择的方法,但是下来思维的时候,通过像这样的方法一个一个仔细思维之后,知道一切诸法正在显现的同时,完全没有体性,完全是像这样的一种空性,所以他就了解实际上空性的意思就是这个,现空无二的体性。

 

有些人通过像这样思维的时候没有了解到,但是通过修的时候他去寻找。一般来讲,闻思修的次第是,首先听闻,然后思维产生定解,再去修行,但有些人根基不一样,通过听闻、思维之后并没有引发空性的见解,他打坐修行时,通过修当中寻找到了见解,像这样的也是有的。

 

有些人从修行中找到空性的见解,或者有些人通过听闻、思维、修行最后如是地了解到,所以像这样众生的根基不一样,就不能完全决定不管通过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通过如是的一种方便,如果已经“略见”了,“略见”指见到了部分,或者大概的总相了解了,或者稍微知道体性时,称之为“略见”,并不是像“真见”那样的现见,“略见”是一种总相的分别念,大概知道空性的总相是这样的,有时知道一部分空性的见解等等,不管怎么样,像这样稍微见到了空性,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善根生善趣,因为他毕竟没有获得“真见”,“真见”才可以脱离轮回,获得解脱。这候他今生中仅仅略见空性,或者对空性生起了定解还没有真正现见,就通过这个加持力,通过这个善根,下世绝对生到善趣因为空性的法门,或者见空性的智慧,特别契合于真正自相的法界的缘故,所以功德非常巨大。

 

像这样观察的时候,比如说平时讲无常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在《前行》当中讲到,对舍利子和目犍连这样的100个比丘供斋,不如观一次无常功德大,为什么呢?内观的功德,就是比观察外面、在外面做福德的事情大,因为越内观,越契合于心的自相。无常虽然不是真正的空性,但是了解一些诸法都是不住的、刹那生灭的,这样了解后,实际和空性已经很契入了,空性和佛陀的境界、法界的自相很契入的缘故,所以它的功德才这么巨大,从这个方面安立。既然修无常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么超越无常的修法,了解一切诸法正在显现的同时,完全都是空性的,这样的功德更大。生起了定解,了解空性的功德更大,所以从这个角度安立修行空性的功德,也就是了解了空性的功德之后,自己才能真正发起很大的精进心修持,所以这时讲到了教诫精进修持空性,原因是看到了的功德之后,必须要精进修持。

 

“智者常发心,思维内体性”,所以智者经常发心思维内体性,“发心”从字面上讲,好像现在开始起心动念,必须要修持空性。真正按照讲记中圣天菩萨的密意来讲,是发起信心,必须要修持内在体性。为什么要发起信心呢?因为信心是趋入法界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方便就是信心。

 

《前行》和本论讲记中讲到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像这样有很多从比较肤浅的信心到深刻的信心,如果我们要真实证悟殊胜的空性,必须要依靠哪种信心呢?可以说它的直接因是不退转信,不退转信心直接引发证悟空性的智慧,前面其他的几种,有些可以说是引导我们入门的一种信心。像看到上师、佛塔、佛像、佛经的时候,相续中产生一种清心,像这样是一种清信;或者看到佛经中所抉择的修行善法功德的时候,产生一种欲乐信,自己想要去趋入;或者看到空性的教言生起一种信解信实际上前面的这些信心是帮助自己产生不退转信的基础不退转信,不管是对上师三宝,对轮回的过患,对解脱的功德等等,完全是一种不退转,非常坚固的,有这样的一种信心的时候,通过这样的信心作为因,作为基础,就可以很迅速地趋入到究竟实相中。

 

这个方面在小乘中是这样宣讲的,小乘中虽然不像密宗中那样着重要祈祷上师加持,但是对人无我的信心是非常稳固的,特别稳固,所以有这样很稳固的信心的缘故,经常缘这样不退的信心观修,很容易产生人无我的功德

 

大乘中当然更是这样,首先要对菩提果生起信心,对菩萨行、对度化众生的事业生起信心,有这样很清的信心时,才可以趋正道,然后再修持如是的正行义时,前面也讲过,最殊胜的信心实际是就是对自己相续中自己的内心具足佛的功德,自的内心中完全有空性光明的体性,对此产生一种非常稳固、清的信心,就可以很迅速的地悟。

 

密宗当中当然最直接的,就是把上师看作佛一样的信心,缘这样的信心去修持,作为因,直接获得加持的力量。无垢光尊者《虚幻休息》中对这个问题抉择得非常详细,本尊瑜伽,修本尊,如果没有了解本尊的体性是上师的话,还需要通过很多的勤作,需要积累资粮、忏悔罪障,很多的帮助,最后才能得到本尊的加持,逐渐悟入本性。但修持上师就不是这样,修持上师就是直接修持自己心的本性,直接修持如来藏的体性,这根本不相同,就是因为根本上师和自己心性之间有一种特别特别密切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关系

 

以前我们也提过,《西藏生死书》当中也讲过,实际上外在的善知识,自己的上师,完全是自己内心中佛性的一种幻化。索达吉仁波切讲过,我们自己在的佛性,在无始以来一直在努力使我们怎么样脱离轮回,虽然我们不知道,但是无始以来它都没有放弃过,一旦自己的因缘比较成熟时,自己内在的佛性就在外面幻化出具足各种功德的上师,自己内心幻化的上师直接给我们讲,怎么样去除我们内心中的污垢,怎么样去悟入心的本性,怎么样去修行,通过外在的上师去指引,再内观自己的法性,内外的因缘一结合时,就可以现证自己的法性像这样根本上师本来就是我们内心中佛性的幻化,所以和自己的因缘是非常紧密,远远超过自己通过分别念所观想的圣尊。像这样直接修持上师,有些讲记中讲:修上师就是直接修如来藏。确实就是这样,非常迅速。

 

为什么我们要对上师产生清净的信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际上自己对上师的信心越稳固、越清净,就代表自己内心的污垢已经减少到相当程度了,也就是什么时候对自己的上师生起像佛一样的信心的时候,这时通过信心一内观,因为信心是一种表,产生清净的信心的时候,通过这个去观察自己的内心,那个时候心的状态是相当清净的,这么清净的状态和真正佛陀的境界非常相近的,这时再通过外在的上师一加持,就很容易证悟,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不能对上师产生一刹那邪见呢?对上师产生一刹那邪见,自己的内心就会产生污垢,这样的污垢肯定障碍你获得上师的加持、见到实相,你对上师的心越清净,这时你内心中的障碍就越少,如果对上师的邪见越多,这时你内心的障碍就越多,这时怎么可能相应呢?不可能相应,现证法界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讲一定要对上师观成佛一样,完全不要生一刹那的邪见。如果了解像这样内外的道理之后,相信肯定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我因为很长时间没看西藏生死书》,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讲得特别了义、特别殊胜很长时间没看,也许有时候讲得误漏的地方。我的意思这样一种方法,大家下去的时候好好看一下。

 

很多道友都在想怎么对上师产生不退的信心呢?因为大家知道像这样的信心绝对是证悟的直接因,怎么样产生一种殊胜的信心呢?实际是就是好好看下这样的教言,讲得很殊胜的,下去的时候好好翻阅一下,仔细品味品味,这个时候肯定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产生如是的信心去思维内在的体性就可以很快的时间当中证悟法界的自相。

 

比喻中说以前有一个盗贼,偶尔有一次到寺院里去,碰到一个老比丘给他宣讲五戒法,守持不杀生,乃至不饮酒之间的戒律,他思维之后,按他自己的身份或按自己的烦恼来讲的话,其它的戒律可能守不住,但是不邪淫还是可以守得住,所以他就选择守持不邪淫的戒律他守了戒律之后,去了王城里,遇到很多美女,通过很多方法去引逗她时,他就想到自己守持的戒律,不能够邪淫,他拒绝了,守持了清净的戒律这样的行为被人们看到后就传开了,传到国王的耳朵里,国王认为像这样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表彰,所以把下面的一个宫女赐给他了。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还没有录音接不上证悟空性的话,就必须要如是了解,要了解就必须要首先缘这样的论典进行学习。

 

辛五、 (如是修习能得涅槃)分二:一、正说;二、虽修习空性但尚未解脱之因由。

 

壬一、正说:

 

正说从真实义方面讲的。

    有人问:如果今生通过修持空性,但未得解脱涅槃,那么下一世怎么办?下一世会变成什么样的情况呢?下面这样回答。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
    

宣讲了肯定会获得涅槃的道理,这是总的方面。今生中虽然没有获得涅槃,但有这样的一种习气、串习在,下一世中绝对就可以马上就可以证悟的道理,这里做了殊胜的宣讲。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今生中知道、了知了真性,不是真正地证悟,如果真正地证悟的话,当时就获得涅槃了,这里从了知的角度讲。当然证悟前面讲过,名词是一样,但层次有很多,比如地上菩萨全部是证悟,层次不一样。或者资粮道、加行道也叫做证悟,但是实际上讲的是一种通达、了知的意义,并不是真正的证悟。所以有时候词相同,但必须要善巧分辨。

 

这里讲因为还没有现见、获得涅槃的缘故,今生中通过自己各方面的精进力,对真实义的本性,或对空性的意义,确实已经了知了,见解方面已经很稳固树立,不管任何人对自己讲不是空性的,相续中的定解完全不退转,或者自己通过修行打坐,有感觉、有觉受,空性义就是这么一回事,自己的心性就是非有非无、非善非恶这样一种智慧的体性,这样就是空性,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但是了解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证悟就去世了的话,“设未得涅槃”,会怎么样呢?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自己的后世中不需要功用,一定会获得如是的无漏业,宣讲了必定会获得涅槃的道理。这可以从大量的事例推知。有些人今生中一听闻教法,当即就证悟也非常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相续中的习气相当深厚,通过上一世自己所修持的空性义,完全已经特别纯熟,而且通过这样的空性义一产生空性,再修行的时候,修空性的功德本来就是非常巨大,远远地超过一般身体、语言所做的种种善业,或者超过自己的心方面去思维无常等等,这一切的功德通过修持空性,它的本身积累资粮方面功力非常大。

 

从清净罪障方面讲也是同样的,前段时间我们在念《心性休息》传承,无垢光尊者讲忏悔时,就讲到安住空性中去忏悔,非常快就可以清净罪障。每个人都想很快地清净罪障,实际上想要很快的清净罪障的话,没有什么比见真性更殊胜。《前行》中讲到塔波尊者的弟子以前贩卖经典挣钱,最后他后悔了,开始出家修行,但是以前的罪障老是不能清净,他想忏悔,上师和他说你去印制经典来忏罪,他做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散乱,认为这是一个勤作的方法,实际上很麻烦。他就问上师:“清净罪障没有比观修实相更殊胜吧?”上师就非常高兴,说:“确实是这样的,所有的忏悔罪业当中,没有比修空性、真性更殊胜、更来得快的。所以说你纵使有天大的罪业,罪业像须弥山王那么高,实际上通过修持空性,现见实相的那一刹那,刹那之间全部消尽。“

 

当然现见实相,可以说现见初地的实相肯定没有罪障,但是也不能完全理解为现见初地的实相,也就是说,自己通过修行空性理论观察罪业的体相,最后真正现见、通达罪业的体相完全无有自性,不仅仅是大概了知,而且是从内心中真正生起了定解,罪业绝对是无有自性的,通达这样的空性的时候,可以说大部份的罪业当时就可以消尽,所以非常殊胜的方法就是修持空性。

 

既然有这么殊胜的方便,可以积累很殊胜的资粮,也可以迅速地清净罪障,为什么不修持呢?我们在修持空性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要念金刚萨埵、百字明,念的时候我们应该安住在空性的见解中,但是如果有定解的话,那个时候就安住得上,你通过理论一观察,可以生起定解的时候,就可以安住得上;如果不了解如何观修空性,只说这是空性的,实际上它的力量不大,因为没有定解的缘故。所以我们要想依靠空性的法门,发挥最大的效率的话,就是要对空性真正产生定解,真正产生定解,效率才会越发挥越大,如果只是模模糊糊地了解,或者大概信解空性的话,它的效率肯定不会很大,和生起定解来安住修行相比,绝对不是非常大。必须要了解这样忏悔罪障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这些方面我们一一观察的时候,有些人今生当中很容易就可以悟入空性。我们在很多传承上师的传记中看到,在灌顶的时候,上师一指点本性,马上就证悟,那个时候并不是一般的觉受,真正的就是登地,可以说从凡夫一直到初地,或者从凡夫一直到佛地的也有,我们认为不可思议,但确实根性到了,福德非常深厚,这样直接从凡夫一直顿超十地到佛地的,绝对不是传说,这不是不了义的说法,绝对是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的。

 

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必须要观察它的因是什么,它的因就是在前世的时候非常精进、非常努力地对空性的教义作了闻思、修行,所以在上一世中他已经经历了很多苦行的缘故,在下一世中不需要功用的。我们不需要嫉妒、羡慕,别人可以很轻松地证悟,实际就是别人自己造的因,别人精进了之后就这样。所以我们想这样很快地成就,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地精进,不应该再懈怠懒惰。尤其对这样宣讲空性的教法,必须要好好了解,必须要产生不可思议、不可动摇的信心,产生像这样的定解时,也许自己今生精进的话,今生当中就可以见道。假使今生中没有见到,以如是的精进力,在自己的后世中也可以无功用的、不需要勤作地见道。

 

我们有些人认为现在学法非常辛苦,抉择这些论典,智慧老是觉得不够,实际就是自己前世中种的因过于少,所以现在学起来就吃力,现在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现在就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悟入。或者自己进入密乘时,前面反复提到过,要修密乘的观点,要修本尊的修法的话,本尊的修法中没有一个提到要观实有的本尊,全都是在空性中,我们看哪个仪轨的前面首先都是“啊,诸法空性中……”,全都是在空性中生起,如果对空性根本不知道的话,怎么在空性中生起本尊的生起次第呢?根本不可能。

 

或者修圆满次第也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到气脉,怎么鼓气,气憋在肚子里憋多久,然后再怎么把它放出来,再怎么吸,宝瓶气怎么修,这实际上全都是方便,实际上圆满次第要证悟的就是空性的体性,也就是通过圆满次第的方式去证悟空性的体性。所以一点不了解空性,没有空性的见解,执著一个实有的身体,再鼓一个实有的气在里面,气在肚子里面跑来跑去,像这样不是正确的修法,在其他很多大德的论典中,对这方面破斥过,你完全不了解空性的话,像这样的鼓气,就像篮球、皮球一样,篮球、皮球肚子里有很多气,但是它没有证悟。如果有空性的见解去摄持,修起来绝对不一样,速度可以大大加速。

 

有时修无相圆满次第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空性中开始修行的,或者大圆满的直断的修法,完全都离不开空性,确实就是在应成派所抉择的空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内观,通过窍诀的方式指点空性怎么悟入而已,实际上没有什么。中观应成派当中讲修空性主要是从分别念去推知,先破有边,再破无边,然后再破二俱边,双非边,破完之后,有一个大空性的体相,就让你逐渐地悟入,但这时是以分别心在修。密乘中所修的还是这样的空性,除了直断中所修的空性外没有,只不过方法不一样。

 

如果有空性的基础,别人给你指点时,你很快就可以悟入。以前华智仁波切的大弟子邬金丹增诺吾,他老人家在传讲大圆满之前,三年之中让弟子必须学习《中论》和《入中论》这两部论典,反复学,有什么必要呢?他说给你传大圆满之前,必须要把应成派的空性首先了解了,一了解之后,再给你传大圆满就很快了。所以以前的高僧大德针对自己弟子的相续,不是马上传窍诀性的修法,那个时候修的话很难以悟入的。如果有了空性的基础,别人不管怎么给你指点,知道实际安住在空性去修,见解是空性,只不过方便不同、窍诀不同而已。像这样了解之后,修空性的作用确实不可思议。

 

虽然我们有时看到初修法门,比如《开启修行门扉》、《扎嘎山法》中,都是对修无常、舍弃今生非常赞叹,一听说修空性马上就不对了,空性是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你们现在讨论没用,开始修下面的法吧,好像都是这样教诫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些教言时,每个大德都有自己不同的密意。针对像这样根性没有成熟的众生,他就是让你修持这个,他如果不赞叹无常、抛弃今生的修法,你就对这个没有兴趣,没有兴趣肯定不能成为法器,没成为法器再去修空性也没有用。所以不同的论典中出现的不同的赞叹、呵斥,完全都是根据修行者的内相续去安立的。修行者内相续中如果对世间八法很耽著的话,就让你首先去入道。有这样有不同的方法,要了解像这样的大德都是有不同的密意的。

 

但实际意义上来讲,不管怎么说,真正能安住空性,抉择空性,这就是直接证悟法界的近取因。所以真正要证悟法界,必须要完全把空性完全通达。加行道中的世第一法位的时候,完全是安住在空性的总相中进行修持,根本没有离开空性再去修什么法的。

 

所以必须要对空性产生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信心,进而去安住、修行,对自己的修行来讲,作用力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从这个方面,直接或间接的角度讲,一抉择的时候,安住空性,修行空性,像这样完全都是非常殊胜。所以说“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确确实实不需要什么功用、加行,马上就可以悟入空性。

 

有些人想,无论如何今生中必须要证悟,我等不了下一世,像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万一今生中通过很精进的修持还是没有证悟,怎么办呢?还是只有下一世,没办法的。所以我们今生当中精进的话,无论对今生,对后世,或者今生中解脱,或者后世中获得解脱,但不管怎么样,你今生中精进去修持了,或者今生因缘成熟,今生就解脱了,那么非常好,但是假使说没有解脱,转生到后世,通过如是的功德,没有功用马上就可以获得如是的证悟。

 

讲记中通过独觉罗汉作为比喻,独觉罗汉在佛住世时听闻了修行人无我的教法,虽然当时没有证悟,没有现前罗汉果,但是通过修持人无我空性的习气,在佛不出世的时候,在声闻已经灭尽的时候,辟支佛的智慧无师而生。那个时候没有上师,苏醒了以前的习气,自然而然顺观、逆观十二缘起,最后证悟罗汉果,不需要什么功用,这是独觉方面的比喻。

 

那么我们又不是小乘根性,我们又不是独觉,我们又怎么办呢?像这样我们今生通过依止上师,听闻了殊胜的教法,进行了殊胜的抉择,通过像这样的功用力,在后世很小的时候,绝对就会遇到大乘善知识给你宣讲空性的教法。所以今生中已经抉择得差不多了,相续中见解已经非常稳固,而且通过修行空性的同时,又圆满了资粮,又清净了罪障,所以从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一遇到殊胜的上师,给你一宣讲,马上无功用就可以证悟。像这样一观察,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比喻中讲到,芒果的种子种在土里面,非常良好的种子种下去之后,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可以迅速证果。田是良田,种子也是很优秀的种子,一种下去肯定很快就会发芽。所以我们现在通过修持空性,修持空性的过程中本身清净罪障、圆满资粮,身相续——五蕴的田很殊胜,而且在田里是空性的种子,最契合于法界自相,田也殊胜,种子也殊胜,有什么理由不能迅速证悟呢?肯定会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是修持必定能获得涅槃的果位,从正面宣讲。

 

下面从反方面进行宣讲。

 

壬二、虽修习空性尚未解脱之因由:

现见很多修正义的人,为什么没有证悟?理由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有些人问:既然修持空性可以无功用迅速获得解脱,为什么现量见到很多修行人在世时修行空性,修行最殊胜的教法,为什么他们没有获得解脱呢?什么原因呢?这里讲到因缘还没有真正具足,如果真正因缘具足,绝对会如是证悟的。

    如想所作事,成者极稀少,
    此非无涅槃,诸行解脱难。

 

世间上的很多人,他们相续中有很多想法,想做这个事情,那个事情,想法很多,但是获得成功的人非常稀少。就像这样的比喻一样,修行人中很多人想今生中获得证悟、解脱等等像这样的很多想法,但是有些人通过精进的修持后并没有如是获得殊胜真正证悟的原因,并不能证明没有涅槃果,什么原因呢?“诸行解脱难”,讲记中抉择到,要想积累解脱的因缘,所有的解脱因缘全部具足,在一生中是很困难的。如果因缘具足,果绝对会现前,现在没有现前涅槃,只能说明相续中的种种因缘还没有具足。

 

有什么种种因缘呢?归纳起来有内、外两种因缘。有些人是外在的善知识不具足,有些人想既然外在的善知识不具足,怎么能修持空性呢?如果没有具相的善知识给你善巧、系统地指点空性教义,除了利根者之外,你自己所修持的空性只是相似的空性,你认为这是空性,实际上不是,像这样外在的缺少善知识给你指点空性,所修持的方面很难获得解脱。

 

还有一个是内在的因缘,虽然外在的善知识具足,但是自己内在的因缘没有具足,信心没有具足,或者内心不够清净等等,像这样内在因缘不具足,所以一个人获得解脱很困难。

 

从颂词的直接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是再进一步分析,就是针对自己的角度,现在我们想要迅速无有障碍获得涅槃,需要具足什么样的因缘呢?就是内外两种因缘而已,除了内外两种因缘之外,没有其他。从反方面说,只要自己内外两种因缘真实已经具足,绝对会现见涅槃,如果自己内外两种因缘没有具足,那肯定没办法现见涅槃。

 

这也是指引了我们如何修行的方法,必须从方方面面使自己的身心成为法器。现在对我们来讲,外在的善知识肯定是具足的。但是如果自己内相续中没有信心,有邪见,没有依教奉行,有很多像这样的因缘出现的时候,虽然自己想解脱,很快获得觉受,但实际上有的时候事与愿为(录音无声)还是很麻烦的事情,很多的串习,你想要在几年中马上解决掉,除非是利根者,除这之外没有办法,必须要通过长时间去做,才能如是现前,否则想简单地去做绝对不行。

 

所以,以前上师教导修行人要发长远心,当时听到的时候,好像有点听不进去似的,发长远心,三个无数劫,需要这么长时间,等不及了。但实际上真正去思维上师的意义时,就是这样,你修行的时候,发了越长远的心,你的心就越稳固。为什么这样讲呢?我发心我今生不成就,我下世再修,下世不成就,下世再修,首先有个这样的心在里面。所以在几年当中我修行佛法没有获得体验、明显功德的时候,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今生当中修不成,反正我没有懈怠,下一世再修,像这样一直修到成佛为止。首先要发一个长远的心,如果没有这样长远的心,我想几年之内一定要证悟,如果几年之后没有证悟呢?那时候就退信心了,修行就没有动力了。所以想想上师的教言,对修行人来讲,有时刚开始听起来确实不好听,每个人都想两三个月或几天就证悟了,实际上没有这样的因作为引导的话,有的时候成为一种空想。

 

所以,上师的教言我们应该记在心中,反复去思维、品味,到底宣讲了什么样一种殊胜的意义在里面,知道这些意义之后,确实自己的修行有个目标了,有了目标之后慢慢去积累资粮。各种方面,看自己相续中是不是具足信心、大悲心,厌离心,没具足的话,方方面面去具足,这样因一具足,不需要想它的果了,确实因一圆满,果就显现了,因不具足,怎么去想它的果也不会显现。就是这样的道理。

 

不厌其烦地讲解这些,有些目的在里面,大家好好做一番思维,对自己的修行应该有帮助。

 

比喻中讲到一个妇女,单身漂泊在外地,无依无靠,有一次当地发生盗窃案之后,很多人怀疑她干的,让她去寺院门口发誓,澄清说自己没干,只要去寺院发了誓,(录音接不上)

 

现在只要自己做一番努力,把自己相续当中本身不存在的障碍清净就够了,显现上是一种障碍,实际上真实的障碍在自己的相续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要自己好好努力,依止上师修行,修行好之后,如是就可以使自己本来清净的身份显现出来。

 

这对照什么样的意义?比如这个妇女,她身上有没有不白之冤呢?有的,别人就是冤枉她偷东西了。不白之冤到底有没有呢?实际意义上是没有的,她本身很清净,她只要做一番努力、澄清一下就够了,但是她不敢做,不敢做就没办法还自己的清白了。对照意义,虽然众生在显现时,有种种痛苦,有六道反复在轮回,但实际上,这些事情在我们本性上根本不存在,没有这样的所谓的痛苦、业果、轮回,在体性中根本没有,如果自己精进去做了,把本来不存在的障碍去除了,就够了,自己本来就是清净的,就像这个妇女一样。

 

比喻和颂词直接对照的时候,好像不好对照,但实际上真正好好分析,有深切的联系,涅槃本身是有的,存在的,就是我们不愿意去积累它的因,像这样没办法使自己获得解脱。

 

庚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此科判主要讲教诲可以断除障碍,获得解脱。

 

有些人想:无始以来我们相续中的障碍这么深重,怎么可能把这些烦恼断尽而获得解脱呢?实际上是可以断尽的。


    闻说身无德,贪爱不久住,
    此道岂不能,永尽一切惑。


    前面所宣讲的增上生的、或暂时的修法时,如前面讲的身体的不净等,身体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贪著的功德,一了解之后,贪爱就不久住了,对身体的贪心就会逐渐减少、息灭,像这样通过善知识的引导之后,自己要去反复地观修,反复思维它的深义,从方方面面去对照,不仅仅观察一两次,而是观想很多次,就可以了知自己的身体确实没有功德,对它的贪爱就会逐渐息灭。

 

同样,既然可以通过“闻说身无德”,观修之后可以息灭对身体的贪爱,“此道岂不能,永尽一切惑”呢?“此道”即空性的正道,通过观修空性的正道,怎么可能不把一切烦恼永远断除呢?肯定是可以的,完全是可以的。通过佛法的意义修持一种,它就显示一种功德,修持第二种,它就显现第二种功德。像这样观修身体不净,可以息灭对身体的贪心,观想一切诸法无常,可以息灭常执,一个一个对照下来就是这样的。你如果按照佛陀的教言去做了,通过观修空性,绝对可以把一切无始以来非常深重的烦恼,从根本上遣除,绝对是可以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你应该信受,有这样的一种殊胜的利益,所以教诫可以断除一切烦恼。

 

比喻中讲到,一个人以前通过秘方提炼点金剂,通过提炼一次成功之后,他用点金剂把铁块、石头变成了黄金。成功一次后又开始试验第二次,第二次又成功了,获得很多黄金,他就生起了定解,肯定按照这个方法试验下去都可以获得黄金,他就开始把黄金布施给别人。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问题呢?对照佛法修行当中,佛陀所宣讲的对治生起贪心的方法,你修学了就获得这种功德,再试验佛陀的第二种,比方说观想一切无常,一观想无常,就对一切诸法的常执减灭了,像这样实验一种,成功一种,实验第二种,成功第二种,通过这个方面推知,修行空性绝对可以从根本上息灭烦恼,获得解脱,这个是不用怀疑的。

 

己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有些人想,轮回是无始无终的状态,佛经中也是这样宣讲的,那么怎么可能把它中断后获得解脱呢?
    

如见种有终,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佛经中宣讲轮回无始无终是从整个轮回来讲的,因为众生是无边无际的缘故,所以观待无边无际的众生,轮回肯定是无有边际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这是总的方面。但是针对单独的每个众生来讲,只要具足了修行的功德,息灭了业惑烦恼,对你自己来讲轮回是有终结的,虽然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轮回,这是找不到边际的,但是你从现在开始,了解了佛陀的修法,观察五蕴、空性等等,具足修行,这一生中可以中断轮回的流转,从这个时候,你的轮回已经中止了。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花种、菜种,种子从哪儿来的呢?是从以前的花,或植物上获得的,前面的种子又从前面的花种或菜种中来,像这样一直推,种子总是有它的因,怎么推也推不尽。虽然刚开始起点找不到,但是终点可以知道,比如把种子粉碎之后煮熟了,或者烧尽之后,种子可以终止,这一粒种子不能再延续。

 

众生在无始的轮回中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寻找我们的开始是找不到的,佛陀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开始流转,但是寻找结尾可以,只要把因缘一中断,自然而然就停止,轮回不会再继续,这个时候就可以获得圣者果位,也可以教导其他众生去如是修行,可以获得解脱,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可以这样了解。

 

这里必须要了解的是什么呢?前面我们说种子没有开始,这是比喻方面,比喻方面有时不能跟意义完全对照,只是从某种意义比较相似的时候做对照,方方面面都一样的比喻是找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有些人会想,这个种子一直往前推,推到空劫的时候,这个种子从哪来的?空劫的时候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都焚毁了,整个大地、树林全部都没有,被劫火烧尽的时候,那个时候种子在哪里?那个时候种子没有。像菜种、花种,一直往前推,推到空劫的时候,怎么也推不上去了。现在的种子也是这样的,它可以一直往下延续,但是空劫的时候,大火一烧,整个须弥山王,一禅天以下全部烧尽,那时种子在哪里呢?那时种子没有了。确实找不到了。

 

所以,从这个比喻可以知道,既然种子有始有终,众生是不是也有始有终呢?前面我们也分析了,种子无始有终,是针对很长时间当中,找不到它的开始,我们往前推几千年、几万年,找不到了,从时间很长的角度来讲,可以说它没有开始。但是众生不是这样的,空劫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在他方世界、二禅天、三禅天,我们的相续没断过,只要这个世界一形成,我们通过业力牵引又下来了,所以从众生和种子的比喻来讲,不能够完全对应,完全对应就不对了。

 

或者小乘的观点说,三千世界焚毁的时候,大种、微尘漂浮在空中,实际上没有被完全烧毁,确实有这样的。因为微尘是属于胜义谛,没办法被火、水彻底灭尽,所以在空劫时,小乘承许,微尘漂浮在空中,到成劫时,通过众生的业力召感,微尘逐渐积聚,形成大的色法。是不是种子就是这样形成的呢?大火烧起来时,是种子形像被烧了,但实际上种子以微尘的形式存在,这是推不过去的。虽然可以这样成立,但是我们说现在我通过火把种子烧毁的时候,我也说它是以微尘形式存在的,没有被完全摧毁,这样行不行呢?如果这样承许,肯定和颂词的意思对不上。

 

或者按大乘的修法来讲,种子通过内心中的习气而显现,只要内心中有这样的习气,它就会显现这样的种子。通过大乘的方法解释的时候稍微好一点,但是从颂词的意义角度,他不是从这个层面讲的。我们怎么来了解比较合适呢?我自己思维的时候,怎么样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合适呢?就是种子没有开始,时间相当长的缘故,我们找不到它的开始,通过我们的分别心一直推下去,自己的生命用尽也推不完,从这个角度讲种子无始有终,这样好解释一点。但是众生流转的次第不一样,虽然在空劫,众生的心识还是没有断过,或者在其他世界正在苦乐。一方面相似处这样比喻,同时方方面面完全对应得上是很困难的。

 

比喻中讲油灯,油完全烧尽后终止,火自然就熄灭了。从这个比喻我们知道,转生轮回的业什么时候终结,我们就什么时候从这里终止轮回,所以轮回必定可以被我们终止,以此教导修行者必须要精进地修持。

 

以上讲了第八品的内容。

 

回顾一下,前面四品讲了怎么破除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执,破除之后认为我们贪执的种种有法完全都是虚妄的体性、痛苦的体性而生起厌离心。生起厌离心之后,作为一个大乘行人,绝不会耽著一个世俗的、自我的解脱,这时就发起菩提心,修持菩萨行。

 

后四品中主要所宣讲的内容是发菩提心,度化众生,为了使自己的菩提心稳固、增长,反过来又宣讲了一些生起厌离心的方法,目的何在呢?主要使修行者比较清净、无有障碍的方式修持菩提心、菩萨行。如果真正地把前面的颂词一个一个了解了,融入到心中了,这时自己相续中又有出离心,又有菩提心,第八品中又讲了空性的功德、障碍的遣除,这时对空性方面产生兴趣了,没有畏怖了,这时的相续成了法器,之后我们可以顺利地进入胜义谛的修法,下面所抉择的一切都是空性,自己能够承受得住,欢喜地趋入,顺利地修行,迅速得果。有这样一种次第,在讲完前八品的时候,这个意义必须要再一次了解。

 

 

 

(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辛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有些人就想:既然一切都是空性的,就必须要放弃一切所有的作为,一切取舍,但是为什么佛陀在很多经典中教导众生要修持种种福业呢?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

 

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佛陀说了不同的教法,这是总的前提。了解了总的前提之后,我们再趣入这个颂词就比较容易了。

 

“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对一个众生来讲,他没办法马上趣入解脱道,无论怎么样给他劝解,让他发起厌离心、出离心,舍弃一切五欲,开始修道,修道之后可以获证解脱果,怎么给他讲他也没办法趣入,他自己的心和教法没办法相应。

 

所以针对这样一类根性的众生,佛陀就说,首先做些布施,做些福业,通过这样可以得到善趣,这样他就有兴趣了,可以不舍弃轮回,在轮回当中还可以继续享受很多美妙的欲乐,所以他就非常愿意趣入了。这样的众生肯定是有的。我自己也是有这样的体会,接触过这样的人。有些人就说,解脱其实有的时候还是很麻烦的,为什么呢?因为解脱之后没有我执了,很多轮回当中的欲妙享受不成了,没有兴趣了,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看到了也不想去享受,他觉得还是有点不圆满,获得解脱道之后这方面不能享受,就不圆满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还是不少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根性就宣讲了这样一种教法。既然他暂时没办法趣入的话,就首先给他讲善趣的安乐,让他们逐渐逐渐串习,串习到一定时间之后,再给他直接指点。为什么不开始就给他指点呢?因为因缘时机还不成熟。这个时候怎么给他指点也没办法的。比如说在《前行》当中也是讲到,夏天的果实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要把这个果实从树上摘下来要费很大的劲,到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有时候你的衣服稍微碰一下马上就掉下来了。

 

如来为什么刚开始没有直接宣讲这些呢?因为他相续当中的善根还没有成熟,就首先让他在这段时间当中,从没有成熟善根到成熟善根这段时间,为了让他不堕落,就给他宣讲善法,通过善法保养他,使他相续当中一直有一种修善法的兴趣,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一指点,他马上就能趣入。所以“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佛陀针对那些真正求解脱的行者,“呵彼”,“呵”什么呢?“呵”善趣的安乐,有漏的善趣的安乐,佛陀是呵斥的,而且也遮止了为了得善趣而修有漏法。“况余事”,连善趣的安乐都遮止,何况是其他的恶行呢?完全也是遮止的。所以这方面是按照不同的根性来进行抉择的。

 

比喻当中也是讲到,佛陀在以前住世说法的时候,讲到他自己涅槃之后过了多少多少年,有弥勒佛出世,在龙华树下三转法轮,度尽释迦牟尼佛教下的所有弟子。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佛教下出家的,或者皈依的、守持一分戒律以上的所有弟子,除了一些个别罪业非常深重的人,比如我们在学《百业经》当中的一条大虫,它在弥勒佛教下是没办法获得解脱的,除了这些极少数的众生之外,全部度尽。龙华三会之后,弥勒菩萨再开始宣讲教法度化真正他的弟子。和弥勒菩萨有因缘的弟子从龙华三会之后才开始度化的。这个是在《贤愚经》当中讲得特别清楚的。

 

我以前对龙华三会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听了《贤愚经》之后就知道弥勒佛成佛之后,首先龙华三会是度尽释迦佛教下没有解脱的弟子,然后再开始说法度化他自己有因缘的弟子。

 

佛陀这样授记的时候,当时弥勒菩萨就发愿以后成为弥勒佛。佛陀还说弥勒佛涅槃之后会有一个转轮王给弥勒佛的舍利建塔,然后供养,最后生起厌离心而出家,成就罗汉果。说到这个的时候,有一个弥勒比丘马上就站起来发愿:“愿我成为那个转轮王,请佛陀授记。”佛陀根本不给他授记,说:“以前你也是爱恋轮回法,所以现在还没得到解脱,如果你现在还这样发愿的话,以后也不能得到解脱。”就用各种方便呵斥他,没给他授记。这个公案详细看的话,在《贤愚经》当中说得特别清楚。

 

所以佛陀针对不同根性宣讲了不同的教法。在有些经典当中讲要积累福德,就是必须要很殷重地积累福德,和要修持空性教法是根本没有矛盾的。

 

庚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空性;二、通达空性的方便;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五、如是修习能得涅槃。

 

辛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空性:

 

有些人就会想:既然空性的教法这么殊胜,为什么佛陀不随时宣讲呢?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佛陀对求福德的众生,不可能随时随地给他宣讲空性的教法,因为如果他的根性不成熟的话,给他宣讲只会毁坏他的根器,不能够使他获得殊胜的利益。所以佛陀没有在一切时候宣讲空性。

 

这个地方比喻“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世间的良药,对症的话就成为良药,如果不对症的话,良药的名称就安立不上了,变成毒药了,这样的药吃下去马上就产生新的疾病,或者使自己丧命。所以良药要称为良药的话,必须要对症才行,不对症的话不会成为良药,而成为毒药。

 

同样的道理,什么样的法就装在什么样的法器当中,必须要相应的。劣根器的话就装一些福德法,上根器就装空性法,根性和根性之间必须要对照,对照之后才能够相应,修持之后才能够使自己获得真实的利益。

 

讲记当中讲月官论师(旃扎古昧),他和月称菩萨在那烂陀寺针对自空他空辩论七年之久,往返辩论,并不是说每天都不休息一直辩论。讲记中讲的是月官菩萨所说的一个偈子:空性对有些人有利,对有些人就成了毒,圣者无著菩萨的教法对任何人都是有功德的。(“极稀奇!空性虽为甘露法,于人却有利与害;圣者无著之妙法,普能利益诸有情。”)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无著菩萨的教法是从一个众生如何成为道器等等,逐渐逐渐修上去的,从三自性的、广大的角度进行抉择的,所以众生比较容易了解。而空性的教法是从甚深的角度进行抉择的,龙树菩萨的《中论》等等都是从比较甚深的角度直接抉择的,所以对下根者来讲就接受不了,他就不能了解空性实际上的意义是什么,就会误解空性,所以对误解空性的这一类人来讲,空性就成了毒药,空性把他的慧命害死了。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所以空性虽然是很殊胜的,但是自己不注意的话,空性的教法反而成为使自己堕落的因缘。

 

这个颂词直接的意思是回答有些人的提问,但是间接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提醒学习空性教法的人,必须要注意如理如法地抉择空性的意义,千万不要没有精通空性而颠倒地执著空性,颠倒地行持空性。这个是最危险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是这样讲过:学法的人当中最怕什么?最怕、忌讳的一点是:学而不精。这个是最麻烦的事情。如果精通的话,你就知道最微细地取舍之处,非常非常清楚。你不学习的话你就不知道,但是就怕学了但是不精通,这个时候最可怕,因为你会把法义误解之后,颠倒去行持,不仅仅是伤害自己的相续,而且伤害他人的相续。所以我们在学习这样的教法的时候,应该好好把它的密意一一抓住,它的歧途、违缘一一遣除之后,获得最清净的教法,这样行持的话,对于自己来讲才是最殊胜的。

 

比喻当中讲到以前有一个人,他找到一个良药,治愈了很多人的毒症,但是有一个人他没有生病,他服用这个药之后马上就死了。所以就说明药不对症的话,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过患。空性的教法,虽然它自己本身来讲,因为是佛菩萨所抉择的究竟的实相义,所以不成为毒药的过失,但是从众生的角度,众生如果不成为法器的话,就成为毒了。众生的相续当中本身就是一种毒器,所以空性的教法一注入的时候,连空性的教法也变成毒了。

 

辛二、通达空性的方便:

 

有些人就会问:为了引导世间人,应该如何通达空性呢?

 

如对蔑戾车,餘言不能攝,

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

 

“蔑戾车”主要是讲边地的众生,边地的众生和中土的众生不同,他有他的方言,而且因为很偏远的缘故,他和中土的人交往也少,中土的语言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如果他经常和中土有联系的话,可能逐渐逐渐也会有所了解,但是边地的众生因为很偏僻的缘故,所以不能了解外面通行的官方语言。就好像对边地的众生,“余言不能摄”,你不说他们本地的或者本民族的语言的话,根本没办法和他沟通的。平常的谈话都没办法进行,何况说怎么去调化他呢?要调化他必须说他的语言,他能够听懂,听懂之后才能够顺利地摄受他。

 

比如说一个菩萨,他具足很多神通神变,但是他根本不通当地的语言,你就是在那个地方显示很多神变,在空中飞翔,或者身体出火出水等等,也许那个时候别人可以对你生起一种信心,但是生起信心又怎么样呢?你给他打手势他也看不懂,你怎么样给他宣讲这个教法他根本没办法理解。所以你对什么样的众生,要说他的语言,才可以和他交流、沟通。

 

“如对蔑戾车,餘言不能攝”,就像这一样,“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如果你对世间的规律、世间的法规完全没有通达的话,怎么能够摄持世间呢?没办法。所以这样就了解,菩萨要成熟众生的话,随顺众生也是很重要的。随顺众生也是一个方便,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一个菩萨如果对世间人的种种爱好,世间的种种规矩,全部都不通达,而是按照你的一套去做的话,能不能摄持世间呢?不能摄持。别人对你不能信服,对你不能信服的话,对你所宣讲的空性的教义就更加没办法接受了。在《庄严经论》当中也是专门有一个科判,抉择必须要随顺世间、通达世间,就是这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菩萨要度化众生,必须要通达方方面面的知识。

 

但是这方面,按照有能力的菩萨是这样讲的。但是对于一个没有能力的菩萨,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能力还不具足的菩萨,就是修持自宗,修持佛法为主。自己相续当中通达了教义,或者有所证悟之后,再去学习这些,再去慢慢按照他们的根基去通达、去引导,这样就可以。否则你颠倒了次第,自己相续还没成熟,想要成熟他人的话,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所以这也是有一定次第的。

 

比喻当中讲到,要引导小孩子说话,或者熟悉各种各样的世间事务的话,必须按照他的智慧力逐渐逐渐去引导。说话也是这样的,刚开始连“妈妈”“爸爸”还不会叫的时候,你让他背一个唐诗,或者让他背一个《四百论》,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做不到的。必须首先给他教普通的词,等他的智慧慢慢增进之后,再让他学习比较深奥的。就是这样一种次第,如果你超越了这个次第,没有按照他的根性去做的话,对他来讲是完全没有帮助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要使众生通达空性的话,首先要通达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爱好,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去逐渐摄持,才能使他们通达空性的。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再继续宣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分三: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庚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空性;二、通达空性的方便;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五、如是修习能得涅槃。

 

辛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

 

虽然空性的道理在法界当中没有很多,就是一个,但是要悟入这样唯一的空性,必须要有很多方便来使学者悟入。

 

有些人会这样想:既然空性如此殊胜,或者它的本性完全是一个本性,那么为什么佛陀在经典中要说“有”、“无”等等很多不同的法门呢?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佛陀在佛经当中讲到了“有无”、“二俱”和“二俱非”这样不同的教义,这样宣讲都是有目的的,针对不同的众生的根性而宣讲如是的教法,所以全部都成为殊胜的教法。打比喻讲“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世间上是这样的;二是从佛法对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从世间当中讲,每个众生的病都不同,医生所开的药也完全是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药都可以成为对治有情疾病的殊胜方便。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众生相续当中的种种烦恼,称之为疾病,是引生三有的病根,因为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不相同的缘故,佛陀为了对治如是的烦恼宣讲不同的教法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所显现出来的,所以有如是的必要。

 

下面再详细抉择什么是“有无”、“二俱”和“二俱非”?有的时候“有无”、“二俱”和“二俱非”是从破的方面进行抉择的,破有、破无、破二俱、破双非,尤其在中观的理论当中抉择得非常系统。这个颂词并不是单单从破的角度宣讲,就是说佛陀在佛经当中所宣讲的有的教法,没有的教法、二俱的教法和双非的教法,有四种不同的侧面进行宣讲的。

 

从正面宣讲“有”是指什么呢?比如佛陀针对一些初学的根性宣讲有轮回、有因果、有解脱道,有殊胜的解脱,这一切就是针对实执比较重的众生宣讲的,有这样一种目的。宣讲“无”的教法主要是针对众生的实执宣讲空性的教法。“二俱”就是亦有亦无,也是有的,也是没有的。这个可以说在世俗的体性当中不可能成立,在世俗的体性当中,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是有,肯定不是没有;如果是没有,肯定不是有。所以按世俗的体性来分析的时候,没办法安立“二俱”,但是有的时候在世俗和胜义相结合的时候,可以安立。

 

比如说在讲记当中提到,佛陀宣讲遍计所执是没有的,遮除了遍计所执之后,宣讲圆成实的体性是有的,尤其是在第三转F轮当中,或者是宣讲唯识的教义当中,经常宣讲这样的教法。也就是说众生面前所显现的人我、法我二者都是一种遍计执,也就是众生的分别念所假立的。在世俗的名言当中,五蕴可以说在依他起面前存在的,内在的五蕴,或者外在的器世间等等,在名言的体性当中通过因缘聚合可以显现,但是众生不了解它是因缘聚合显现的,把它遍计增上为实有,把五蕴认为是人我,把外在的器世间许为法我等等,生起如是的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样两种我执完全都是没有的,完全都是众生的心所假立分别的,所以称之为遍计。既然是遍计,那么是不是存在的呢?遍计执不管是在世俗谛当中还是在胜义谛当中完全都是没有的,完全都是假立的,所以佛陀在佛经当中讲到遍计执没有。

 

那么圆成实是什么呢?圆成实就是破掉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之后的空性,或者就是人我和法我本身的空性。那么这部分有没有呢?这个应该是有的,而且在胜义谛当中应该是有的。如果圆成实没有的话,那么反过来讲,二我执应该有,因为圆成实是二种遍计的本性的缘故,如果没有圆成实,肯定就有遍计二我执。如果有二我执,肯定就没有圆成实。既然现在抉择到人我和法我是假立的、虚妄的,那么二我的空性肯定是存在的。因此佛陀针对这样的观点就宣讲了亦有亦无。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安立。

 

“亦说二俱非”就是全部都没有,都不存在。比如说在讲解了义的大中观的空性的时候就讲到,不管是有见也好,没有见也好,种种的身见、我见,乃至于佛陀的智慧,在真正的空性当中完全都是不存在的,有、无全部都已经遮灭了。因此叫“二俱非”。

 

佛陀宣讲这样的教法当然有他殊胜的目的的,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示以不同的教法,令他们悟入,有很多这样的方便。有的时候可以按照这样的次第一步一步如是宣讲,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按照首先引导下根者,再引导中根者的次第。比如说宣讲“有”,按照前面的这种次第宣讲的时候,有世俗,或者说胜义的体性是有的,佛的智慧是存在的,这一切都可以存在“有”,那么这个“有”是不是完全不对的呢?如果是学空性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有”好像是个不对的东西,应该破除的,但实际上按照第三转F轮的观点来抉择的时候,在胜义当中肯定是有佛的智慧的,肯定是有法性存在的,所以“有”不一定是不好的东西、必须要破除的东西,实际上按照第三转F轮来抉择的时候,法界当中的法性就是“有”的,就是存在的,佛陀的智慧完全是有的,如果没有佛陀的智慧的话,就必须恒时安立众生的无明烦恼等等,没办法破除了。所以直接从“有”方面也可以这样安立。直接从“无”方面也是同样的,完全没有任何烦恼,完全没有实执等等,都可以如是安立,“二俱”“双非”这样推理都是可以的。所以佛陀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宣说了不同的教法。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像这样的有无、二俱、双非的种种教义针对众生不同的病的增上都可以成为殊胜的良药,都可以对治众生相续当中的种种无明邪见。

 

再必须强调一点这个地方所讲的有无、二俱、非二俱,和中观当中所破斥的有边、无边、二俱边、非二俱边概念不同,名词上面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意义不同。下面讲胜义谛的时候还要提到这个问题。

 

比喻中讲到,以前有三兄弟,老大出家获得解脱了,老二依止外道修持罗刹法,获得了一种神变,老三堕入了饿鬼道。有一天,老二老三在老大面前想要听一些正法,大哥他虽然自己修持的是一种空性,一种殊胜的解脱法,但是他没有马上给他们宣讲究竟的法性是什么样的,而是针对他们不同的根性,对老二宣讲了布施持戒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使他相续当中生起善心,逐渐对治实执,然后趣入解脱的修法。因为很多外道,如果他们没有调伏自己的相续,又具有神变,就很容易引发很多不好的念头而伤害众生。所以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大哥就赐授了布施持戒等等使他调化自己的相续。

 

针对堕入饿鬼道的老三就宣讲了悭吝的过患,使他生起一种后悔心,如是成为一种对治,逐渐可以从恶道当中解脱,获得善趣。获得善趣之后,再可以通过善趣的身体而获得殊胜佛法的解脱。所对针对不同的根性,宣讲了对症的方法。这个和佛陀所宣讲的次第引导,或者针对不同众生所做的引导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庚二、(教诲希求解脱)分七:一、精进则容易得解脱;二、若不修习厌离生死即不能得解脱;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辛一、精进则容易得解脱:

 

有些人会想:要获得涅槃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量见到很多人已经趣入圣道了,但是真正获得涅槃果位的人非常少。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知道要获得涅槃果位是非常困难的,而要获得世间有漏的果报就很简单。比如说经典当中讲,乃至于对佛塔作一次顶礼就可以获得从你身体以下的微尘的所有转轮王的果位,从这个方面一比较起来难道不是世间有漏的法比较容易得到,涅槃是不容易得到的吗?如果不分析的话,觉得他们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但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这完全是一种邪念。如果自己精进地修持的话,绝对可以获得解脱的。

 

无作得涅槃,有作招后有,

涅槃无碍念,易得余非易。

这个地方从几个角度进行抉择,首先“无作得涅槃”,从获得涅槃来讲,不需要什么勤作,不需要去做很多很多事业就可以获得涅槃,而“有作招后有”,你要获得世间有漏的果报就必须要去做很多很多事情,首先相续当中要计划,然后你的身体、语言必须要跟随心去行动才可以做,而且做了之后是什么果报呢?做了之后“招后有”,通过这样的有漏业,本身就是引发后有的。轮回的体性没有一个安乐,前面已经抉择过了。

 

所以“无作”一方面是易于修行,一方面它的果是善妙的;而有漏的世间的业,它的因是必须要勤作的,它的后果还要不断地轮回。所以从这样比较起来的时候,就应该以精进心去寻求涅槃。

 

从修法的特点来讲,“涅槃无碍念,易得”,从涅槃来讲,它主要是安住于对轮回的一切法没有挂碍的正念当中修行的,既然如此就容易获得涅槃果位,“余非易”有漏的业果并不是如是简单就可以获得的。

 

为什么这里讲涅槃是容易获得的,而前面讲涅槃是不容易获得的呢?就是很多人如果不了解修涅槃的方法的话就很困难,如果真正了解到修涅槃道的殊胜方便的时候,尤其在大乘当中,或者在密乘当中,修持殊胜涅槃的窍诀确实就是很简单。比如大乘当中修这样一种殊胜法的时候,就是安住在作意当中不动,他的相续当中作意空性、作意大悲,息灭对轮回的种种贪恋,息灭贪嗔痴的烦恼,从自己内心当中如果能够内观的话,如果懂得了大乘当中殊胜修法的窍诀,比如禅宗当中的窍诀、大圆满当中的窍诀,你真正懂了,就是坐在一个座位上面,你不动这个座位,很简单地就是往内观心的本性而已,实际上其他的什么都不做,就是观自己的本性完全都是空性的,完全都是光明的,这样一证悟的时候马上就获得涅槃。

 

从简单来讲,特别简单。以前上师们讲,获得解脱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果说困难,也困难。如果你不懂得窍诀,没有精进修行的话,那么也是很困难的。这里主要是讲,如果自己通过正确的闻思,了解到了心的本性,就安住在这个本性当中就足够了,其它的什么都不做都可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非常简单了。所以说“涅槃无碍念,易得”,非常容易获得。你要获得轮回当中的有漏业的话,就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必须要做很多加行,要做很多很多事业才能够成办这样的有漏法。所以从修法的本体来讲,或者从修行所获得的果报来讲,都必须要去修持涅槃道。但是要修持的时候必须要有精进心,如果精进就能获得,不精进就不能获得。

 

比喻中讲到,想要使自己变得健壮,身体很好的话,必须要做很多功用和加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做广播体操,做很多锻炼,大一点的时候就跑步,还要做很多事情,不断地锻炼,才能使身体基本上有保证,如果不出其他问题的话,这样锻炼下去自己的身体应该是比较健壮的。这个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有的时候五点钟要起床,有的时候下午还要去锻炼,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还必须要吃饭、吃药,生病的时候不吃药身体就垮下去了,所以要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有所求的话,就要做很多很多事情。如果对身体无所谓的状态,不管它怎么样都不管的话,那么所有这一切跑步、吃药、吃饭这些事情都不需要管。如果有所求就产生很多事情,如果无所求就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了。

 

《格言宝藏论》当中也是讲过,如果你想成为世间的一个名人,要变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你在世间上必须要做很多很多的琐事,你不做事情马上就被人们遗忘。有这样一种特性。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名人的话,很多事情就不需要做了,很多伟人的事情不需要做,做一个一般的人就省了很多事情。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要成办轮回的事情,你心里有所求,首先有这个目标,然后想要成办这个目标,你必须身语要去劳作,围绕这个目标你要做很多很多事情,而目标又是无量无际的,所以你做的事情也是无量无际的。什么时候你认为无所求了,涅槃就是息灭所有的轮回,一产生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所有的琐事全部抛弃了,你就安住在心性当中如是修持就可以获得涅槃。

 

这两者一比较的时候,确实解脱是很容易的,远远超胜于世间的有漏法的勤作。如果我们在无始以来,在以前的任何一世当中,好好地观心性的,或者几十年观心性的,早就获得解脱了,不可能流转到现在。可以说无始以来,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勤作,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转轮王也当了无数次,实际上现在还是痛苦的。

 

我们做了很多事情,结果是什么呢?根本没有任何实义的,如果我们以前真正通过殊胜的教法抉择了见解,然后花几年、十几年乃至于一辈子的时间好好的安住窍诀修持,肯定成了圣者。这个不需要怀疑。说这些有什么用呢?以前都过去了。但还是有用,现在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问题了,不应该再去追求引生后有,而且非常勤作的有漏法,现在应该好好地通过空性的见解,通过密法的窍诀,认识到自己心的状态,然后安住在这个心的状态,抛弃一切世间八法的挂念,好好一心一意去修行,肯定今生当中就有很大的结果。所以应该下定决心精进修行,从这个角度对我们来讲,有启发作用的。

 

辛二、若不修习厌离生死即不能得解脱:

 

有些人就会想:既然你说涅槃这么容易得到,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安住心性就可以获得解脱了,为什么佛陀还是宣讲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痛苦等等,让我们生起厌离心,那不是没有必要了吗?直接安住心性就够了。但是这个地方讲,是有必要的,安住心性是已经入了道,修学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圆满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你可以安住得下来,如果你对轮回都没有生起厌离心,基础都没有的话,你绝对没办法修持寂灭法的。所以刚开始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如于自家室,难出此三有。

 

如果一个修行人对整个三有轮回还有很大的贪恋心的话,他们怎么可能去敬重寂灭三有轮回的涅槃果呢?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两个完全是矛盾的,一个是要追求三有轮回当中的种种果报,一个是要息灭三有轮回获得寂灭的。所以如果你内心当中对三有的法贪执心很重的话,绝对对空性的教法生不起一种敬重心,没有信心的话绝对没办法修持。

 

所以“如于自家室,难出此三有”,打个比方来讲,如果你对自己的家室非常贪恋的话,那么外面很多很多悦意的东西你没办法享受的。比如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当中,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比较差的,他们一方面自己非常穷,但是一方面听到从外面回来的邻居、朋友说外面的世界多么多么精彩,外面生活怎么怎么好,说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但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家很贪恋,他就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他就不可能走出自己的家门去寻找外面的美好生活。

 

同样的道理,现在作为修行人来讲,诸佛菩萨给我们讲了解脱的功德是如何如何巨大,获得解脱的安乐是如何如何美好,但是我们对三界非常贪恋,对诸佛菩萨所讲的空性根本没有一点希求心,怎么可能对空性的教法或者空性的果生起信心去修行呢?根本没有可能。所以佛陀为了让弟子能够顺利地修行,才在佛经当中首先宣讲厌离轮回,有了厌离轮回之后,就知道必须要修持空性,修持空性之后把三有轮回的一切显现息灭,融入法界之后,现前非常善妙的寂灭果。

 

比喻中讲到,如果对自己的家乡非常贪恋的人,即使是在被押往刑场的过程中,他都频频回头向自己的家乡眺望。虽然处在非常非常悲惨的状况当中,马上要死去了,他还对自己的家乡贪恋。同样的道理,现在三有轮回的众生,虽然正处在轮回的状态中,正在受很多痛苦,但是如果对三有轮回根本不生起厌离心的话,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寂灭的果位。这就是佛陀所讲到的,必须要厌离三有才能够成就道器而修习空性的道理。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首先有两个事情。第一个是背诵的时间快到了,还有几天就考第三品背诵,如果现在不是很熟的话,就请大家把它练熟一点。

 

第二个事情,刚才给大家供斋,可能有些人知道吧,我的母亲去世了,昨天早上去世了,今天早上我接到电话之后,我想怎么样做些佛事超度她。对每个人来讲,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恩德肯定是很大的,小时候我特别调皮,而且一点都不孝顺,长大之后就觉得母亲的恩德确实很大,尤其是出家之后这几年更加感觉母亲的恩德确实很大。

 

虽然今天给家里通电话的时候,他们都希望我回去,我父亲也希望我回去,还有其他亲戚都希望我回去,但是我说这边特别忙,走不开的时候,好像他们没有直接说我没有良心,但是就表达这个意思吧。他们认为应该回去一趟,但是我自己认为这边有两个课要讲,还有上师那边有几堂课,断了之后,对母亲来讲肯定没有很大的必要,肯定不会增长她的善根,而且有什么因果也不知道,所以我就没打算回去。

 

给上师问了之后,上师好像也是这个意思:“最好不要回去,不是特别麻烦的话就不要回去。”所以我就想方设法在佛学院,以僧众作对境供斋或者念经,从这些方面做一些事情,所以给大家供点斋,请大家帮我超度一下。稍微念点经,不会念很长时间的,这样也算是报答她的恩德。(大家共诵:炯丹迪得银夏巴扎炯巴扬达巴作波桑吉滚波奥华德美巴拉香擦洛窍多嘉森且奥 嗡嘛呢呗美吽)

 

这个事情对我来讲是感触比较大的一个事情,因为以前老是听到别人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感触,轮到自己的时候确实一下子好像有点受不了的感觉,但是在这个事情当中我认为,今天我想了一下,还有很多很多轮回当中的有情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所以当时想,如果每一个众生都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话,就不会有轮回当中的这些情感所引来的痛苦。

 

以前学《札嘎山法》的时候,就看到里面所讲到的,在学法的时候,修法的时候,应该一心一意地抛弃一切世间法进行修持,即使是自己的父亲、母亲死亡都不应该回去看望。有这样的教言。当时好像认为没有什么,肯定能够做得到,但是这样的事情来的时候,确实感觉就不同。

 

所以我想到什么呢?经典当中或者窍诀当中所说的这些事情,自己如果没有感受的时候,好像觉得没有什么的,但是如果一旦自己感受的时候,有的时候确实很难忍受的。那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认为比如说死亡的痛苦就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看到经典、论典当中讲到死亡的时候如何如何痛苦,没有感受的时候好像觉得无所谓似的,好像是不是能够忍受等等。从这件事情我就想到,如果自己死亡的时候,肯定会像佛经论典当中所写的那样,感受很多很多不悦意的痛苦,所以就应该在这样的时候好好地修持。除了修持佛法之外其他所有轮回当中的事情都是没有什么可靠的,完全都是痛苦的自性。确实这个本性是没办法改变的。

 

所以我就想到如果回去的话肯定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好好地学法,好好地修持,才能够真正报答他们的恩德,否则的话,回去一趟不一定能够报答恩德的。这个事情对我来讲有很大的感触,今天一天好像都是心情一直不是很好。但是我想不能因为这个事情而耽误传法,耽误这样的善事,所以还是认真地准备讲课的内容。

 

我的意思就是说,应该好好地修持,今天好像确实有这个感触,以前没有这样的感触。所以从现在开始应该更加精进地修法,才能够报答母亲的恩德,否则就没办法报答母亲的恩德。所以就先这样讲一下,然后请大家作一番超度,有这样一个目的在里边。其他就不讲什么了,现在开始传法。开始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分三: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庚二、(教诲希求解脱)分七:一、精进则容易得解脱;二、若不修习厌离生死即不能得解脱;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辛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

 

有些人会这样说,或者相续当中有这样的想法:众生在轮回当中已经漂流了很长时间了,对于轮回当中的痛苦早已经习惯了,既然已经习惯了,还有没有必要去寻求解脱呢?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又叫堪忍,很多痛苦都能堪忍的缘故就称之为娑婆世界。那么是不是真正众生能够堪忍痛苦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大概看起来的时候,从众生相续当中没有产生出离心的角度,好像可以说是堪忍痛苦的,但实际上很多众生还是对痛苦没办法堪忍的,既然没办法堪忍的话,应该还是要寻求解脱。从这个角度进行教诫。

 

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

时彼愚痴故,不能趣胜道。

 

“有为苦所逼”,你刚才说轮回的众生对痛苦早就已经习惯了,能够忍受了,所以不要求出离,但是我们现量见到有些众生被种种的痛苦所逼迫的时候,自己为了求得息灭痛苦的方便而“自死”自杀。比如讲记当中讲到,和亲人分离的痛苦,或者自己被严重的疾病折磨的时间很长的时候的痛苦,还有自己欠了债被债主索债的痛苦等等,很多很多痛苦逼迫的时候,有些众生就没办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就“求自死”,就是为了求得一种解脱而自杀。这样的现象在整个轮回当中是非常多的,既然现见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怎么能成立众生是能够堪忍轮回的痛苦呢?实际上他们就是因为没办法堪忍轮回生死当中所出现的痛苦才自杀的。

 

这个地方讲到的例子,“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单单是从人道,我们能够见到的这方面,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地狱的众生,他们能不能堪忍痛苦呢?还有饿鬼道、旁生道的呢?还有很多很多众生实际上对他们所感受的痛苦都是没办法堪忍的。单单从我们现在能够感受的人道当中就有这么多不能忍受痛苦而死亡的,何况说恶趣当中呢?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时候,整个轮回当中充满了痛苦的自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思维之后,应该发起胜心而求解脱。

 

“时彼愚痴故”主要是解释“现见求自死”,“求自死”主要是为了求得死后获得一种安乐,很多人认为现在在世的时候,遭受了各种各样不可忍受的痛苦,自己的色身一旦死亡之后,所有的痛苦就会息灭。他们想用这个方法去寻求一种安乐,但是这个地方讲“时彼愚痴故”,那个时候,他为了获得安乐而自杀的时候,是他通过愚痴而做出来的一种下劣的行为,“不能趣胜道”。他们的想法是通过舍弃自己的色身之后趣入殊胜的胜道,或者安乐道,获得种种的安乐,实际上是根本没办法成办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讲记当中也讲了他的理由,如果你舍弃了色身就可以获得安乐的话,那么每一个众生在轮回当中早就应该获得解脱了,因为每个众生在轮回当中舍弃色身的次数是无边无际,没办法估量的,但是每次舍弃了色身之后,通过自己的业力又会重新结生,重新结生之后又会感受种种肉身,有肉身之后还会感受痛苦,所以你自己的想法当中想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解除痛苦,实际上这根本不现实,“不能趣胜道”。

 

既然为苦所逼而求自死是一种愚痴的行为,那么如何才能够趣入胜道呢?这个地方讲到,必须要趣入佛法的修持,而且还要抓住它的重点和核心去修持,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地方所宣讲的空性的胜道。只有空性的胜道才可以以最短的时间获得解脱。从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当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来,每个众生通过修持从凡夫位到圣者位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证悟空性而获得的。小乘道也是如此,必须要修持人无我的空性,通过空性的胜道而获得殊胜的涅槃。

 

大乘的显宗也是同样的,唯识宗虽然暂时承许心是实有的,但是按照真实了义的观点来讲,比如说在弥勒菩萨《庄严经论》里宣讲的唯识教义中抉择,众生在忍位的时候就现证唯识,证悟一切诸法是唯识的,但是在胜法位(世第一法位)的时候,必须要通达能取所取无二的空性,修它的总相之后才能够现证见道。这个是非常明显的,在颂词当中,讲记当中都讲得很清楚的。中观宗更不用提了,中观宗是着重抉择一切诸法的空性,密宗肯定也是在空性的基础上抉择一切诸法光明清净的自性的。没有一个修行者是脱离了空性的胜道而获得圣者果位的。

 

有些人就会想,比如说现在有些汉地的老爷爷老太太,他们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了解空性的教义,但是通过祈祷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难道不就成了圣者了吗?他们什么时候修过空性呢?什么时候通过空性的胜道而证悟的呢?实际上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你虽然通过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或者你自己的愿力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往生之后如果你没有现证空性的话,你的身份还是凡夫。什么时候你要登初地,在那一刹那你必须要现证空性。往生极乐世界并不能证明你不需要证悟空性。极乐世界当中有圣者有凡夫的,如果你是凡夫的身份去了的话,肯定还需要修学很长时间,听闻空性的教法,通过不断地修持之后,反正不管通过什么方便,要登初地的时候,绝对是要现证空性的。

 

任何凡夫达到圣者位的时候,必须要通达空性,是必须的。如果现在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早就对空性的教法串习得非常熟悉,也许在今生当中就现证空性了。或者在今生当中没有现证空性,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相续当中这样的习气是比较深厚的,所以那个时候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现证空性而从凡夫到圣者。所以从哪个角度抉择都需要现证空性。

 

比喻中讲到,一个人被严重的疾病所折磨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服殊胜的药对治他的病根,把病根去除之后才能够获得安乐,如果没有把病根去除的话,肯定还会不间断地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想要从三有的大苦海当中解脱,众生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当中的时候就是染上了严重的三毒的疾病,如果想要把三毒的疾病从根本上去除的话,必须要通过修持空性的教法对治根本的无明。把这个根本的无明对治完之后,就现证实相而获得殊胜道。

 

辛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

 

有些人就会这样说:既然空性的教法是一切道的根本,而且是必须要修的核心,为什么佛陀在经典当中还要宣讲其他的布施持戒等修法,而不直接宣讲空性的教法呢?这个地方讲是有次第的,不能够不观待任何根性,对任何人全部宣讲空性的教法。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佛陀为了使不同的众生都能够最终趣入寂灭的缘故,按照不同的根性宣讲了不同的教法。这里分了下、中、上三种根性进行抉择。

 

第一“为下根说施”。有些众生无始以来没有接触到佛法,或者虽然接触到,只不过是结结缘而已,比如现在在内地有很多所谓的居士,他们名称是居士,但是做居士之后做了什么事情呢?主要是磕头、烧香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必定是和佛陀结下了胜缘,很多众生和佛教结的缘是很微薄的,不是很殊胜的缘故,今生当中通过他的善根苏醒又进入佛门的时候,他就成为一种“下根”。

 

这样的“下根”,如果直接给他宣讲一切都是空性的,或者无有自性的,他绝对没办法接受的,因此佛陀针对这样一种根器,首先就宣讲布施。在前面菩萨行当中也分析过了,布施是比较容易行持的一种法,而且布施是趣入六度之首,要趣入六度必须首先要行持布施。为什么首先要行持布施呢?因为众生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候,对我的身体,或者对我所拥有的财产都是非常执著的,如果像这样执著心很严重的话,相续当中就不可能放下一切执著而趣入涅槃。

 

布施有这样的功用,佛陀教导你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施给别人,如果听从了佛陀的教言,把自己的东西开始布施给别人的时候,就说明自己对物质的执著开始放松。你如果把资具看得非常重要的话,肯定舍不得布施的,舍不得布施的话你对这个东西的执著永远不可能放松。所以如果开始布施的时候,就说明你对一切资具的执著慢慢开始放松,这个是趣入解脱的第一步。

 

我们说最后要证悟一切诸法空性,这个时候连“空性的见解”这个执著都没有了,连求解脱、求佛果这样的想法最后都要舍弃的,这是很高层次的,众生在刚开始趣入佛门的时候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佛陀就首先教导他把身边的,或者所拥有的资具布施出去。刚开始的时候做到比较微小的东西布施,习惯之后再把自己比较重视的东西布施,然后再把很贵重的东西布施,最后乃至于布施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善根等等,能做到把这些都布施的时候,就说明他逐渐已经成为法器了。

 

所以首先对下根者必须要说布施,让他实行,使他逐渐积累福德,成为道器。这是对下根者主要宣讲的正法。

 

第二“为中根说戒”。既然他已经能够把这些身内身外的东西看淡,都能够布施的时候,说明他相续当中已经有善根了,这个时候佛陀教导必须要守持戒律。以前我们也分析过,守持戒律就意味着你必须要舍弃很多很多享用,你如果没有舍弃享用的话,就绝对没办法守持戒律的。比如说对出家人来讲,第一条戒律就是必须要断除淫欲,不断除淫欲的话就根本没办法入道。要守持不淫欲的戒律的时候,就必须要舍弃它的对境。还有不说妄语等等都是为了舍弃种种资财,舍弃对身体的执著。

 

如果能够守戒的话,就说明他已经有一定的根性了,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一点都没有对布施生起意乐的话,马上让他受一个戒律,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的话,绝对他受不了,他不愿意趣入佛门的。所以有这样的必要的缘故,对中根者说守持清净戒律的方法。通过守持戒律之后,他禁止了很多恶行,因为在守持戒律的时候,戒律本身的体用就是能够使自己获得清凉,也就是说自己相续当中不会有很多烦恼的扰乱。他的心比较清凉,他的身体远离了恶作的缘故,所以他逐渐也成了一种上根。

 

  • 在成为上根的时候,“为上说寂灭”。佛陀再为最上根者宣说寂灭的教法。什么寂灭的教法呢?比如说守持戒律,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摄持,他就认为有一个“我”,在守这个“戒”,有一个我,然后有一个所守的戒律,而且通过守戒有一个实有的功德获得,但是按照佛陀的教义来宣讲的时候,如果你用一个三轮的执著心去守戒的话,那么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清净的戒律。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如果你认为:“我是一个清净的比丘,我守的戒律很清净。”有一个我的话,佛陀说此人是第一破戒者,他就破戒了。

 

怎么会破戒了呢?他的戒很很清净,根本罪、僧残罪等等根本没有丝毫违犯,恶作罪都没有违犯,怎么能叫破戒者呢?佛陀的意思就是讲,如果你认为有一个我在守持戒律的话,就完全成为轮回的根本,没办法出离轮回,有这样的执著去守持戒律的话,只能够获得人天的福德,而不可能获得解脱的福德。所以佛陀是从有我这个方面,你如果认为有个我的话,我执就是轮回的根本,所以佛陀就说你的戒律不清净,主要是从见戒方面讲吧,从见解的戒律方面讲的时候,完全就成了一个破戒者了。

 

为了遣除这样的一种执著,为了避免众生通过如此守戒的方式而堕入轮回,所以佛陀宣讲了寂灭,能守戒者,所守的戒,守戒的功德等等这一切完全都是空性的,了解这个之后,这个比丘才能在三轮体空的状态当中守持戒律。并不是说一切戒律全部都寂灭之后马上就舍戒,不需要守了。也就是说了解了寂灭的方法之后就安住在空性的见解当中去守持戒律,一方面维护了因果,一方面对因果、戒律没有产生实执,从两个角度来讲都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说“为上说寂灭”,在戒律守持得非常清净的基础上再宣讲最殊胜、最精要的寂灭的教法。对下根、中根、上根有这样三种根性的次第。

 

“常应修上者”,虽然有这样三种次第,但是作为已经成为上根的修行者来讲,就应该把自己主要的精力用来修习寂灭法。因为前面两种,布施和持戒这两种善根都是帮助自己入道的。已经入了道之后,如果再对布施、持戒特别耽著的话,就没办法修持上上的正法,因为了义的教法肯定是最接近于实相的,通过修持了义的教法,肯定很快的时间当中就可以获得解脱的。所以我们在修持的时候,经常应该修持最上面的上根者的空性教法,必须要长时间进行串习。

 

那么修持上面的教法是不是意味着下面的布施持戒根本不需要做呢?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在修的时候着重修寂灭的空性,但是持戒是不能够舍弃的,舍弃了持戒之后,自己的相续沾满了过患,不可能成为一种殊胜的法器,前面已经宣讲过了。布施一般帮助自己增进圆满功德。所以这两者需要做,但是最主要是对空性的教法着重串习,着重修习。

 

这里所说的“为上说寂灭”是在中观宗当中所宣讲的,如果是密乘弟子就是最上根的,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应该以修持密法为主。虽然下面的功德都要具足,都要圆满,但是修持的时候,因为密法最契近于心的本性,经常应该修这个。但是修的时候必须要反复强调不能够舍弃下面的法,完全不修下面的法,只修上面的话是不能够成就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样的次第净治了自己的身心,成为上根之后,就应该着重修上面的教法。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从布施开始趣入的,有些人一开始就趣入了持戒,有些人刚开始是趣入空性的教法,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前世当中所串习的善根不一样,前世当中所串习的善根少的话,就刚开始修布施。如果前世当中对持戒已经有串习的话,今生当中他一开始接触佛法就对佛陀的戒律非常恭敬。

 

我们也接触过这样的人,有些道友讲为什么对佛法生起信心呢?就是看到介绍佛法的书当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多条(汉地有二百五十条,藏传有二百五十三条),他就看到这个生信心。他说佛陀制定了这么多戒律,肯定对身体方面的恶作、语言方面的恶作,方方面面的恶行绝对是很圆满地遮止了,否则他不会制定这么多戒律给我们守持,他从这个方面马上就生起信心,然后对佛法趣入的。所以根性确实不同的。

 

有些人不一样,有些人听闻到布施、持戒的时候也没有产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听到空性的时候,马上就产生一个很大的信心,以前我们接触的道友也是有这样的。他在出家之前就皈依佛法修学,但是一直对佛法没有产生很殊胜的信心,但有一天他突然看到《心经》,讲到了一切诸法空性的道理,特别兴奋,他给我讲他当时看到这个经之后高兴到什么程度?他骑个自行车围着这个城市绕,非常高兴,内心当中的欢喜没办法控制,那个时候他就决定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好好修法。各种各样的根性确实是不一样的。

 

现在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三种修法都要修持,修持之后使自己可以迅速地圆满资粮。

 

比喻当中讲到,国王有三个太子,因为他们的年龄、智慧都有差别的缘故,所以国王安排最小的太子学习文字,安排第二个太子学习声明,安排大太子学习武术、兵法等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呢?因为他们的年龄、智慧、体力完全都是不相同的。最小的太子年龄太小了,还没有开始认字,马上就让他开始学声明我等深奥的论典的话,他接受不了,没办法趣入,也不能够让他去学武艺等等。中太子认字的过程已经过了,他的智慧、身体已经渐渐长大了,有基础之后再开始学习比较深奥的声明。大太子对声明学等等已经精通了,再去学习他能够堪忍的大体力的武术或者兵法等等。否则的话,作为大太子来讲,他本身早就已经学过下面的东西了,或者已经精通了,而且他体力早就已经堪能的时候,还让他去学认字的话就没有必要了。同样,如果你的根性已经成熟之后,你再反复地耽着于布施的善根,那么肯定是耽误你自己成就的。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也是讲过,对利根器不应予浅法(“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对于利根者,就应该给他传最殊胜的法,利根器修最殊胜的法才能够最快的时间成就,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宣讲了这样的次第之后,我们就可以明了自己修行的方法,如果自己已经成就了这样的善根之后,必须好好去进行修持。

 

辛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

 

有些人就会想:既然如此,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众生悟入空性呢?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整个修行的次第就是这样的,引导众生趣入空性的教义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这样的一种次第进行修持。

 

“先遮遣非福”就是在引导众生的时候,首先遮遣非福德业方面,就是恶业必须首先要断除,断除恶业之后修持十种善法,通过修持共同的善业遣除非福德业。这是刚开始所需要修持的。

 

“中应遣除我”在中间的时候必须遣除我见,通过什么方法遣除呢?因为一切众生流转轮回主要是认为有一个我,我不断地在轮回,不断地在受苦,最后通过修习教法之后,我获得解脱。这全部都是一种妄执、邪见,没有一个我获得解脱的,因为这个我本身就不存在,哪里有一个我获得解脱呢?为了遣除这样的邪见,遣除流转轮回的根本因的缘故,佛陀在小乘的经典当中宣讲了人无我空性的修法,令种种比丘,乃至于下面的居士等等观修人无我,实际上众生所执著的我完全是一种假立的东西,根本不存在,只有一个名称而已。很多修行人遵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时候,就遣除了我见,从人我当中获得解脱了。中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众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果。

 

“后遮一切见”,最后必须要遮除一切的见解。通过中间遣除了我之后,一般的修行者,比如小乘当中的修行人,他遣除了人我执之后,还认为有一个法我,认为法我是没办法遮破的,法我是胜义谛等等,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见解,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不遮障自己获得解脱果,但是如果想要获得大乘见道以上的果位的话,有这样的一种见解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所以大乘的教义当中必须要遮遣一切见,人我见必须要遣除,法我见也必须要遣除,抉择离二边的空性见解。

 

“知此为智者”,如果把这三种次第都了解,修行之后,肯定就是一个殊胜的智者。通过这样的修持就可以获得解脱道。

 

这主要是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或者月称菩萨的解释方法,对颂词进行的解释。虽然麦彭仁波切对《中观四百论》没有讲义,但是在其他中观的讲义中,和其他宗派辩论的时候,到底是如何抉择中观的次第有不同的安立方法,在抉择这个颂词的时候有不同的观点,按照这个地方的抉择,确实首先应该为了入道的缘故遮遣种种恶业,中间就遣除我执,最后就遮遣一切见解。

 

针对“后遮一切见”应该怎么了解呢?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的时候,就认为首先遣除人我执,然后遣除法我执,得到一个空性见,缘这个空性见去修就够了。实际上这是比较粗略的观察方法。真正按照空性自宗的教典进行观察的时候,你认为有一个空性可以修的见解都必须要遮遣,在实相义当中没有一个真正的空性存在的,没有一个空性让你去缘,让你去修,然后证悟这个实有的空性,绝对不可能有的。既然实相的法界当中,圣者的智慧是离开一切乃至于最微细的边执的缘故,所以对空性的执著必须要遮遣。

 

在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当中打比喻的时候说,两根木头摩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生火,烧到最后两块木头同时烧尽。这个说明什么道理呢?我们初期在观察的时候,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妙慧去缘一个外面的法,然后不断地观察之后产生一种空性的智慧,然后你再安住在这个空性智慧修的时候,连这个空性智慧本身的执著最后都完全消尽了。消尽之后就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就达到初地菩萨入定的状态,或者佛陀如所有智的状态,完全没有一点点实执。既然没有显现法,就不可能有空性的实有存在。这是从比较微细的方面进行抉择。

 

虽然必须要地上菩萨才能现证它的教义,但是在凡夫位进行抉择的时候,对这个观点可以了解。虽然没办法现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空性的这种智慧所得到的空性见解本身也是无有自性的,不存在的。首先有一个总的方向,在自己安住的时候对空性方面也不会有执著。这主要是从中观方面进行抉择。

 

密乘,比如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是讲过了,通过密乘的方法直接体会,马上就可以遣除空性的实执而直接悟入实相,有很多这样的殊胜方便。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就对刚开始入道的时候,中间怎么修行,最后最究竟的见解全部都作了抉择。

 

比喻当中讲到,一个善巧的良医在治疗很严重的病人的时候,他有一定的次第的,首先通过一些药直接对治他的病,把他的病对治得差不多,他的病根逐渐已经消除了之后,那个时候病人的身体还会比较虚弱,再给他吃一点稀饭,或者比较清淡的东西,慢慢地调养他;等他的体力稍微恢复的时候,再给他进一些补(论中是讲吃一些荤菜,吃肉这些,现在对我们自己来讲肯定是没办法了,只有吃一些其他的营养品),慢慢把身体补好一点,最后让他彻底复原。有这样一种次第。根本没有说是看到一个很严重的病人的时候,直接给他吃一些大补的药,完全对他没有益处,接受不了的,这样会加重他的病情,根本没办法去病的。

 

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样的观点呢?众生在开始入道,乃至于中间修行的时候,佛陀是一个很善巧的良医,他知道众生的根性是怎么样的,这样的根性能修持什么法,逐渐逐渐成熟之后再给他修什么法,这个是很清楚的。所以首先教导众生遣除非福业,然后让他们了解无我的道理,最后遣除一切人我见和法我见,这样趣入空性的正见当中。通过遣除非福对治了众生流转的病根,不造恶业的时候,可以说他负面的法就已经停止了;然后在遣除我的时候,他对有漏的善法也不会执著;然后再遣除法我执的见解之后就可以趣入圣者的境界。次第次第使众生从轮回当中得到康复。

 

佛陀并没有说不管是哪个众生,一上来马上要修持最殊胜的离四边的空性,因为佛陀也知道,这样修持的话对众生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很大的损害,所以根本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救度众生。

 

这样的次第自己应该了解,调化众生的时候也应该这样了解。为什么说自己应该这样了解呢?就害怕有些修行者不知道这样一种次第,逐渐成熟自己相续的道器,就听到一个很殊胜的空性的法,或者听到一个很殊胜的大圆满的教法的时候,就不修下面的法,想直接通过修持密法很迅速地获得解脱。但是如果按照这样跳级去修持的话,就很危险。最后因为自己的相续还没有成熟的缘故,不可能接受殊胜了义的大法,肯定会毁坏自己的相续的。这样修行不但不快,反而走得很慢,走了弯路。所以对自己来讲,也必须要按照这个次第逐渐逐渐去抉择,逐渐逐渐去成熟自己的相续。

 

调伏别人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尤其是菩萨调伏众生的时候,他是想众生怎么样获得安乐,怎么样获得解脱,如果你不观察他的根器,马上给他传一个最高的法,就把这个众生给毁了。这样的话,你作为一个菩萨肯定是不对的,会受到佛陀的呵责的。因此对自己来讲,对他人来讲,都应该按照这个次第观察好之后,再进行传讲是非常善妙的。

 

辛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

 

因为诸法的本性是相同的缘故,对一切诸法的实相就容易证悟。这也是一个很殊胜的教法,了解了这样的教义之后,我们就知道通过什么方法趣入空性。

 

有些人就会这样提问:一切所知法是无量无边的,从色法方面来讲,有欲界的、色界的,还有色法当中有很多分类,桌子板凳、山河大地等很多很多,要分的话无量无边。还有受想行识四蕴也是有很多种的,受蕴当中有苦受乐受,苦受当中有缘兵器的苦,缘饥饿的苦等等等等,苦也是很多的,乐也是很多的,舍受也是很多的。这样一个一个分的时候,所知法是无量无边的。如果所知法的无量无边的,我们要证悟空性才能获得解脱,证悟空性并不是证悟一个法空性,而是证悟一切法空性,因为在佛经中就是这样宣讲的,菩萨必须证悟所有一切万法的空性之后才能现前圣地。既然外境的法无量无边,那么什么时候才有可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呢?有些人就生起这样一种怖畏。

 

实际上这样的怖畏是多余的,没有了解到殊胜的法义。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不管外面的法再多,实际上一切法的本性是一个,一切诸法的空性没有很多的,虽然我们在名言当中安立的时候,观察蜡烛的时候就说这个是蜡烛的空性,观察书就说这个是书的空性,观察酒瓶就说这个是酒瓶的空性,通过观察名言的显现法,我们安立了不同的空性的名称,但是这是为了便于了解,就说显现法在哪里,它的空性就在哪里。这样的安立是有一定必要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样的教义必须要这样安立,有显现法才有它的空性。所以在名言当中初步抉择的时候,显现法在哪里,它的空性就在哪里。

 

但是真正世间当中所有万法的空性是没有差别的。不管是蜡烛、柱子、宝瓶,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差别。龙树菩萨也是讲过,在世俗当中,甘蔗的自性就是甜,水的自性就是湿性,在胜义当中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在名言当中每个法有不同的自性,但是在胜义当中所有一切万法的自性全部是平等的,没有很多差别。

 

这个方面我们了解之后,就是这里讲的“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佛陀在佛经当中讲到,一个法见到空性之后,就可以见到一切万法的空性,为什么呢?“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因为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一切所有法的空性,所以证悟了一个法肯定是证悟了一切法。

 

证悟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说安住在究竟智慧,安住在殊胜的根本慧定的状态当中的时候,所有的习气不现前,所有一切万法的显现完全都是平等的,完全都是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理解。那我们在闻思位的时候又如何理解呢?也是同样的。我们推理的时候只要观察一个法,一个法观察好之后,用这个理论去推一切法,全部都是可以了解的,我们需不需要首先观察一个法,再去观察第二个法?不需要。我们首先就了解没有一个法不是通过因缘和合产生的,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是无自性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知道所有一切法全部都是空性的,这样的话我们修行起来就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所以从这方面抉择的时候,一切诸法的空性抉择起来实际上不是很困难的。

 

比喻当中讲到,器皿当中,不管是哪个器皿,水缸里面的空,或者杯子里面的空,从外在的器皿显现的角度有差别,但是从里面的空这个角度来讲是没有差别的。这是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从这个方面也是可以知道,一切显现法,大的分起来显现成有情界和器世界,再分析的时候有很多很多差别,不管怎么样,外面显现很多差别,实际上每个法的自性都是空性的,没有任何差别。

 

还有比如我们以前学中观的时候也是提到《四百论》的比喻,比如说知道一个芦苇里面是空的时候,就可以推知所有的芦苇肯定都是空的;了解了一个山洞是空的之后就可以推知一切的山洞都是空的。从推理完全都可以了解的。

 

既然知道一个法是空性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空性,那么为什么声闻缘觉他们了解了人无我空性之后,没有顺理成章推下去而了解法无我的空性呢?《定解宝灯论》当中回答的时候,他缺乏内外的因缘,他通过自己的能力没办法如是去推理,他是小乘的根性,没有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他只能接受小乘人无我的教法;外面的因缘就是没有大乘善知识对他指点空性的教义。那么如果小乘没有这样的能力,大乘应该有吧?大乘的福德已经很圆满了,但是唯识宗,按照随理唯识来讲,他了解了外面所取的空性,但是对他的识也没办法推知空性,这也是从根性方面决定的。

 

以前堪布在讲中观的时候也提到过,自续派是抉择单空的,有分开二谛的抉择方法;唯识宗主要是承认识实有,如果即生当中没有殊胜的上师给他指点最了义的教法的话,他即生当中是没办法证悟的。如果不放弃那种见解,不趣入最殊胜的空性的话,就没办法证悟。但是因为他已经抉择到空性的缘故,他在下一世当中善根会成熟,会趣入这样一种殊胜的自性的。

 

所以“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这个颂词所抉择的是指最利根者,他的根性最圆满,最上根,他就可以从一个法推一切法,这是根性方面决定的。

 

 

 

 

 

(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辛四、与现见有许多未断烦恼者并不相违:

 

有些人就会想:既然生贪的本体、生贪的所缘境、生贪的因这些方面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没办法离开贪欲的束缚呢?从理论上抉择的时候好像是可以离开的,但是现量所见的时候很多众生没办法离开系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离开呢?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

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薄福”主要是指没有福德的众生,相续当中既缺少福德也缺少智慧,“此法”主要是指无有自性的法,空性的法,这样缺少福慧的众生对于这样空性的法“都不生疑惑”,一点点合理的犹豫都没有产生。这就是他们如何被系缚,没办法离开贪欲的根本原因。那么从哪个角度可以离开贪欲呢?后面两句就抉择,“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不管是哪个众生,如果对空性的法略略地生起一点合理的怀疑的话,也能够迅速地毁坏三有轮回。

 

这个颂词主要是高度赞叹修持空性的功德,最主要的功德就是能够出离轮回,获得遍知的果位,这是最究竟的功德。暂时位的功德就是众生通过修持空性的教法能够离开烦恼,了解烦恼无自性,从这个方面可以离开烦恼而趣入正道。这是它的方便。

 

从对我们自己修行的角度来讲,必须要对空性生起一种定解,如果对空性生起一种坚定不移的定解的话,就可以非常迅速地息灭烦恼,生起殊胜的功德,在暂时位、究竟位都能够帮助自己调伏烦恼,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必须要对它产生一种殊胜的信心。要对空性产生一种殊胜的信心的话,必须要积累很长时间的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才可以圆满,否则一般的薄福众生对这样的法没办法产生定解,在颂词当中讲,乃至于略略地生起合理怀疑的机会都是没有的。现在看很多世间的一般人,他们对空性的教法绝对是生不起信心的,他们有的时候口头上说出家人四大皆空的时候,就说酒色财气这四个出家人都要远离,对四大是什么都不知道。一般的世间人就是这样的。既然对空性方面完全没有产生定解的话,怎么可能迅速脱离三有呢?不可能的事情。

 

再观察已经入了佛门的人,很多修行人对增上生的法比较感兴趣,怎么样获得善的果报,怎么样离开恶趣,怎么样获得名声等等,这方面是较有兴趣的,但是一旦说到一切诸法无自性,人无我法无我空性的时候,很多人就完全不了解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抉择空性,为什么是空性的,一提到空性的时候就觉得是什么都没有,就产生了很大的恐惧心。在对空性产生恐惧心的时候,他的相续当中有没有一点点怀疑呢?对诸法也许是空性的这样一种合理的怀疑就没办法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世对空性的教法串习得太少了,相续当中的种子太薄弱了,所以对一切诸法都生起实执,认为有一个实有的轮回,自己是一个实有的众生,修持一个实有的教法,最后获得一个实有的解脱。他认为全部都是实有的,如果跟他说轮回也是虚假的,众生也是虚假的,所修的道也是虚假的,所获得的果也是虚假的,最后度化的众生也是虚假的话,他根本就没办法接受的。因为他相续当中没有成为这样一种殊胜的法器。

 

这个颂词主要是引导我们了解它的功德之后,乃至于生起怀疑也能坏三有,就说明它的功德是非常巨大、非常圆满的。但是作为我们现在来讲,可以说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听了很多教法了,所以对一切诸法肯定是空性的定解可以说已经产生了,而不只是略略生疑,但是有的时候缺少理论,为什么是空性的,有些人就没有去钻研,没有真正从理论上去寻找为什么是空性的道理。

 

如果道理不知道的话,跟随教证当然也是有好处的,比如从自己现在的状态来讲,自己相续当中的分别心来讲,肯定相信佛菩萨所说的话,佛陀说一切都是空性的,肯定是这样的。但是如何抉择?有的时候就没办法抉择。一方面跟随教证是好的,但是一方面通过跟随教证而产生的信心是摇摆不定的,没办法保持它的稳固性,或者它的力量是比较微薄的。

 

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要从本论当中后八品所讲到的抉择空性的根据、原因,从它种种的推理方法去了解之后,那个时候相续当中对空性的见解就比较稳固了。比较稳固之后当然就远远超过了这个地方所讲的“略生疑”,生起定解再去修行的话,它的力量绝对不是一般的。

 

“亦能坏三有”就说明了空性的巨大能力,引导修行人必须好好修持空性的教法。在很多中观的论典当中都引用这句话说明空性的殊胜。所以我们相续当中要生起空性的智慧的话,首先对空性不要有邪见,要对它有信心,既然它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一定要证悟空性!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愿望,有了这样的愿望之后就进一步了解怎么样证悟空性呢?佛菩萨在经论当中开示,一方面要积累福德,一方面要积累智慧,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都必须同时去积累,同时去圆满。有了圆满的两种资粮之后才可以证悟空性,而且如果要证悟大乘的二种空性——人无我法无我空性的话,必须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是绝对不可能证悟法无我空性的,这是非常关键的。要证悟大乘的空性必须要修持大乘的菩提心,在这样的基础上摄持种种的资粮才可能证悟空性的。

 

这就是讲到福德和智慧必须要圆满。你相续当中的障碍比较重的话,肯定福德和智慧就很薄弱的,如果你相续当中福慧两种资粮非常雄厚的话,障碍肯定是很微小的,这个是决定的。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比较圆满的时候,迅速就会对空性产生信心,迅速能够抉择它的实相义,迅速就可以修行而证悟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要积累两种资粮,一方面祈祷上师加持还是一种捷径,不管在听闻、思维,还是在修行的时候也好,在闻思修的三位当中不断地祈祷上师加持的话,通过上师殊胜的加持力,相续当中很快就可以契入空性,契入之后就产生定解,产生定解之后可以迅速从分别心的状态转成智慧的状态,所以在三个位当中,祈祷上师加持都是非常关键的窍决性的修法。

 

比喻当中讲到,以前一个商主带领很多商人去大海当中取宝,遇到黑风船坏了,他们很多人漂到一个海岛上面,实际上那个海岛是罗刹洲,他们不知道,罗刹洲上面的很多罗刹女就变成了美女的形象,和这些商人结婚、生子,一起生活。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感觉到很悦意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逐渐都会把他们吃掉的。其中一个大商主,他也同样和罗刹女结婚了,结婚之后他妻子经常告诉他不要往南方去,刚开始的时候他没觉得什么,后来听了很多次之后,他就生起了怀疑,毕竟他是一个大商主,他的智慧方面是超过一般人的,他就想:“为什么不能到南方去呢?肯定有什么原因的。”有一天他就悄悄自己往南方去了,在其他经典当中记载,他首先看到一堵墙,他爬到一棵树上看到墙里面有很多很多以前的商主,有些已经被吃掉了,有些还没有,他向这些还没有死的商人打听,这些商人就说:“这些女人全部都是罗刹女,逐渐逐渐会把你们吃掉的。”他一听到就非常恐怖,就问到底有什么办法,他们说:“再往南边走,海边有一个‘叭拿哈戛’马王,你如果骑到它背上就可以离开罗刹洲,回到南赡部洲去。”

 

他知道这个“窍诀”之后,就回来和其他五百个商人说了这个消息,约定时间一起到马王身边,马王同意把他们五百个人全部带上飞离罗刹洲。到了时间之后,他们到了马王身边,马王让他们伏在自己背上,告诉他们:“等会腾空的时候,以前你们的妻子肯定会来挽留你们,而且还会抱着你们的孩子,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回头,一回头就会掉下去,被她们吃掉的。”他们就同意了。马王一起飞的时候,果然他们以前的罗刹女妻子全部在下面又哭又叫,诉说他们以前的种种恩爱,然后又抱着他们的儿子,乞求他们回来,除了这个商主以外,所有的商人都没办法忍受,他们全部回头,全部掉下去了,然后一个一个被吃掉了。只有这个大商主他自己牢记马王的话,根本不回头,所以马王带着他从海上飞回到南赡部洲。

 

讲记当中讲到这个马王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在其他经典当中记载的是大商主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马王是观世音菩萨的前世,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里面是这样记载的,《白莲花论》当中也是这样记载的。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这个商主对罗刹洲的本性略略地生了怀疑,刚开始稍微生了一点点怀疑,就以这个作为因,继续分析,继续观察,最后发现了这个罗刹洲的本性,然后又寻找到了从罗刹洲解脱的方法,最后从空中飞离了罗刹洲获得了解脱。

 

对照颂词的意义:现在一切众生都被五欲所诱惑,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的,没办法远离,但是如果你对五欲的体性、轮回的体性略略地产生一点怀疑,“它是不是空性的呢?”有这样一种怀疑的时候,以此为因就会引发你往下探讨的兴趣。既然是有可能有怀疑的,那么它到底是哪方面是空性的呢?就观察它的因、观察它的果、观察它的体性,一个一个观察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所有一切世间法全部都是空性的,无有自性的。然后再通过佛菩萨的加持就可以于空性道当中获得解脱,就像这个商主是从空中飞离罗刹洲一样,一切众生通过空性正道就可以迅速地离开三有,迅速地获得殊胜的解脱果位。从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知道,对空性产生定解的利益是非常巨大的。

 

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庚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分五: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四、示于空性远离怖畏;五、示应断特别贪著自宗。

 

辛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

 

什么是实际义呢?就是一切诸法是空性的,而且从它的因、从它的道、从它的本体,都应该对它生起一种信心,生起敬重,然后去修习之后才可以获得涅槃。

 

能仁说何法,增长至解脱,

若谁不重彼,显然非智者。

“能仁”在这个地方就是指佛陀,前面我们讲过能仁不一定专指佛陀,菩萨也可以称之为能仁,阿罗汉也可以称之为能仁。当然究竟圆满的能仁是佛陀,因为他完全已经寂灭了所有一切的障碍烦恼,而菩萨寂灭了一部分,阿罗汉寂灭了烦恼障的缘故,都可以称之为能仁。“何法”是代指一切诸法无自性的空性的教法,佛陀所宣讲的空性教法是从增长位一直到解脱位之间究竟不变的道,作为一个想要解脱的修行者来讲是必须要依靠的。

 

“若谁不重彼,显然非智者”,如果一个修行人对空性的教义根本不重视,而重视一些世间的因果的修法,或者重视一些其他的世间法的话,那么就“显然非智者”了,完全不是智者。这个地方就讲到了空性的殊胜义。

 

为什么要对空性生起一种殊胜的定解呢?因为它从“增长至解脱”都可以如是安立的。增长位,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之间都是增长位,不断地在增长。空性的殊胜的功德从刚开始没有,然后产生微薄,然后再逐渐深入,最后就很坚固,到圣者位之后,入定的时候现证,然后二地到十地之间也是缘初地的时候所证悟的法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圆满,到佛地的时候彻底圆满。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从刚开始初发心位,一直到十地之间完全都是增长的过程,最后佛位的时候是获得究竟解脱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从凡夫位到解脱位,也可以这样安立。比如说凡夫位从刚发心一直到加行道的胜法位,是一种增长的过程,而到初地的时候就是解脱,凡夫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那么如何增长的呢?现在对我们来讲如何安立增长位?现在比如说众生对世间八法非常贪心,而且对众生生不起悲心,那么空性在这个位起了一个什么作用呢?刚开始的时候空性帮助我们产生厌离心,为什么从空性摄持可以产生出离心呢?比如说现在我们认为一切诸法都是实有的,是值得贪恋的,但是通过空性一观察的时候就了解这一切法全部都是无自性的,在产生空性正见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对一切世间的有漏法产生一种厌离,根本不想去贪著这些法,就想追求它的自性——远离一切诸法实有的、不悦意的、痛苦的自性之后,获得一种殊胜的解脱。从这个角度讲可以生起一种出离心。

 

那么又如何通过空性生起菩提心呢?一切众生也好,一切器世间也好,虽然都是空性的法,但是愚痴的众生就不了解这个体性,牢牢地执著一切诸法都是实有的,缘“一切诸法都是实有的”生起贪心、嗔心、痴心而入轮回受很多很多痛苦。菩萨自己相续当中已经有这个空性的正见了,他再一观察一切众生缘这些本来不存在的,本来是空性的法生起了贪心,所以当即就对他们生起了一种悲心,生起了愿度化他们成佛的菩提心。空性帮助生起入道的因缘,厌离心、菩提心就是这样的。生起了这样的心之后,菩萨必定要使空性不断地增长,所以他从资粮道、加行道不断地串习,不断地修行,到见道位的时候就获得解脱。有这样的解脱功德之后,他还可以帮助其他众生全部达到见道位。然后他通过对治烦恼障、所知障修行成佛,又可以把所有众生引到佛位。这就是自己和他人全部通过空性的修法“增长至解脱”的过程。

 

而且不仅仅是大乘行人,三乘众生都需要依靠空性获得解脱。比如说声闻乘、缘觉乘,小乘的这两种暂时乘也是必须要依靠空性的,要证悟人无我空性才能获得解脱的缘故。如果离开了人无我空性,单单是修持一个清净的戒律,单单是修持一些世间的善法不可能获得殊胜的解脱。而且就像萨绕哈巴尊者所讲的一样,不管什么样的大乘众生,如果他单单修持大悲心,不修持空性的话,不可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

 

所以这个地方也是讲到,你修其他的世间法,乃至于修前五度,虽然功德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没有般若空性摄持的话,全部都成了(?)的善根,不可能获得菩提果位的。

 

三乘人都需要通过空性而获得解脱,想要获得解脱的众生必须要重视空性的修法。反过来讲“若谁不重彼,显然非智者”,如果对空性的教法产生不起信心,认为它是没有必要修学的,这就完全不是智者了。比如说有些密乘的修行者认为,显教当中所抉择的空性教法对我修习大圆满、修习本尊法是没有帮助的,没有实义的,我就观修一个本尊,念一个心咒就可以获得解脱了。但这样的话,也许长时间以后可以获得解脱,要迅速获得解脱必须通过空性见解的摄持自己的能修所修。有这样一种关系在里面,必须要重视空性,如果不重视空性的话,就不是智者。

 

肯定在座的人对空性都是有信心的,完全都想了解什么是空性,因为要证悟空性的话,必须了解它的自相。有了这样的信心之后,再通过如是宣讲它的功德、必要性,可以进一步增长,渴望获得空性的教义。

 

像以前的常啼菩萨,他为了获得空性的教法受了很多很多的苦行,从《大圆满前行》当中所讲的公案就可以知道,他为了获得般若波罗密多法门历尽了千辛万苦。获得之后有什么样的功德呢?他迅速就获得了三摩地门,迅速获得了种种菩萨的功德。

 

在佛陀宣讲的三转F轮当中,第二转F轮,般若F轮,主要是抉择一切诸法自性空的,通过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一切诸法是空性的道理。《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等等,乃至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部都是抉择一切诸法是空性的道理。这么广大的经典我们要一个一个去看,而且从里面发现一个殊胜的窍诀的话,对一般的众生来讲是很困难的。但是通过菩萨所造的论典,着重从如何获得空性方面,直接从理论方面抉择之后,通过菩萨的指点我们知道了空性义,再去看《般若经》的话,肯定就会理解佛陀所讲的空性的密意。这样一种不是有,也不是无,非有非无,离开二边的殊胜义,通过论典抉择了见解,再一看佛经的话,完全都了解了,完全知道佛陀所讲的殊胜密意了。所以对空性的希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喻当中讲到,甘蔗山上长的全部都是甜美的甘蔗,所以如果到了甘蔗山,应该品尝甜美的甘蔗的味道,如果没有品尝而空过的话就很可惜。同样的道理,佛法的教理当中也是遍满了宣讲一切诸法现空无二的殊胜教法的美味,你们现在如果已经遇到这样的美味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好去品尝,没有好好去抉择,这样空过自己一辈子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对空性方面必须要产生兴趣。

 

这个地方又有一个问题,有些人虽然有兴趣,确实想要抉择,在还没有抉择空性之前就下决心一定要把空性搞清楚,但后面真实开始抉择它的理论的时候,就觉得走不动了。怎么抉择好像都抉择不到空性,觉得这个是很枯燥的事情,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自己相续当中的障碍在作怪,这个时候必须要发起猛厉的信心,对它的词句方面逐渐逐渐去理解,从它空性的意思逐渐去悟入,然后祈祷上师、积累资粮、忏悔罪障,我相信肯定逐渐逐渐都会对空性的教法产生一种信心,产生一种定解。只要自己下功夫去趣入就完全可以。

 

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吧,有些利根者一学到空性马上就可以了解它在讲什么,它的能诠所诠全部知道,但是有些就不一定,他怎么样去想,怎么样去思维好像都想不通似的,这方面就需要通过很多其他的方便法摄持之后,逐渐就可以对空性方面产生定解了。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第八品主要是令弟子能够成就殊胜的道器,也就是说,发起厌离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生起菩提心之后,能够接受空性的殊胜教法。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分三: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庚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分五: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四、示于空性远离怖畏;五、示应断特别贪著自宗。

 

辛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

 

非不空观空,谓我得涅槃,

如来说邪见,不能得涅槃。

这个就很明显地讲到,“非不空观空”并不是把一个不空的法通过自己的分别念把它观想成空性,然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涅槃了。如果是这样认为的话,如来说这是一种邪见,通过这样的邪见修习不可能获得涅槃。

 

“非不空观空,谓我得涅槃”这个是很多人还没有了解真实空性的时候,经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相续当中经常认为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有法就是实有存在的,看到佛菩萨在经教当中教导修持空性就认为,必须要把这些全部不空的法观成空性,修行之后,自己内心当中证悟或者了解空性之后就获得解脱。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呢?他们对空性的真正意趣完全没有了解到,但是又必须要修行,因为佛菩萨在经教当中已经强调了必须要修持空性,必须要证悟空性,这个时候才能获得解脱,但是他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指导之下,没有正确地理解到空性的意义,所以就认为这些法在我们现在人面前全部都是实有的,然后必须通过佛菩萨的教导,这是佛经当中所说的,或者必须要修持的,作为佛教徒来讲必须要证悟的,所以他就把这些法用比较生硬的方式观想成空性。

 

这样观想成空性实际上是没办法获得解脱的,他认为在自己的分别心当中把这个法观成空性之后,自己再缘这个分别念修行就可以获得真实的涅槃,实际上这样一种修法是根本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涅槃的,不可能获得殊胜的果的,因为这是一种邪见。

 

为什么称之为一种邪见呢?因为如果一切诸法首先本性是实有的法,那么无论怎么修持也没办法使它变为空性。因为它的本性就是实有的,不可能通过你的观想之后就变成空性。既然诸法没有变成空性,那你怎么证悟空性呢?你没有证悟空性的话,怎么能够对治烦恼呢?没对治烦恼就没办法获得涅槃了。如果一切诸法本身不是空性的话,那么你怎么样去生硬地观想都是没有办法的。

 

还有一些过失,比如说如果这些法本身是不空的,然后修行者通过长时间的打坐摄持之后,在初地菩萨的时候证悟了空性,那么初地菩萨在入定位现证诸法空性的时候就成为一种过失,也就是说菩萨入定的智慧必定要成为灭除诸法的因了,肯定是通过菩萨的智慧把一切显现法灭掉了,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空性的意义呢?空性的意义并不是说在我们没有接触到空性教法之前,比如说今天之前我们还没有接触到空性教法,但是今天我们听说到空性教法之后把以前的不空法观成空,并不是这样的。一切诸法本身,从无始以来就是空性的。既然本身是空性的,为什么众生还会对它产生一种实执呢?主要是从众生他自己的相续,众生他自己的分别念来讲,没有了解到这样的体性,所以说它是一种妄执而已。既然是一种妄执的话,就根本不可以信赖的。

 

为什么一切诸法从无始以来本身就是空性呢?也就是说一切诸法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显现,它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之后才如是显现的,既然通过因缘聚合而显现的话,它的本体正在显现的同时,本身就是空性的。就是佛陀在经典当中所讲到的,一切法正在显现的时候,同时就是空性的,显就是空,空就是显。必须从这个角度了解,了解之后再如是去修行,实际上我们这样修持空性只不过是寻找它本来的状态而已。一切诸法本来的状态实相是什么呢?我们从空性的观点去抉择的时候,就是在通过这个见解去寻找诸法本空的道理,通过闻思寻找到之后,在自己相续当中如是安住,如是去修持。应该从这个角度正确地了解空性的意义。

 

在很多经典或者论典当中讲到空性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当中如何去认识,仅仅是这点而已,除此之外根本没有一个重新获得的空性。可以说众所知的法界来讲,它从来没有变化过,无始以来都是空性的。现在我们要修持教法,重新要证悟的话,主要是从自己的内心当中入手。现在我们内心当中有很严重的实执,障碍我们不能见到本来的体性,通过闻思经教之后慢慢认识到以前我们所执著的这一切全部是错误的,必须要打破这样的错误,知道它空性的总相之后,不断通过抉择的方法、安住的方法,清净内心当中积累的种种实执的习气。慢慢把这些实执的习气通过空性的能力对治清净之后,自己的心和法界融为一体,这个时候就获得解脱了。并不是说有一个心,然后有一个智慧,自己心见到法界之后就获得解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心什么时候和法界无二无别,这个时候我们就说已经证悟了空性,获得了解脱。

 

所以从这个方面分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空性的法绝对不是不空观空的,如果是不空观空就绝对要入歧途,这是一种邪见,通过这样的邪见修持的话,永远没办法获得涅槃。因为这个修行的本体,把诸法观为不空的修法完全是一种分别念的修持,和究竟的实相义一点边都没沾到,所以根本没办法获得解脱。

 

真正通过了解一切诸法本身就是空性,在最初的时候虽然它也是一种分别念,但是这样一种分别念和法界的实相是比较契入,比如相合的,因为二者比较接近的缘故,所以通过不断地串习,最后就可以现证。有这样一种道理在里面,我们在修空性的时候对这样的道理必须要认识得比较透彻,否则总的目标没有抉择到的话,我们以后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部都是白费力气而已。

 

我们现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只要知道诸法本身就是空性的,现在我怎么去认识到它,从这个角度入门的话就对了,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朝证悟空性的方面的正确方向在努力。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比喻当中讲到一个比丘和一个沙弥,他们两个住在一起,有一次这个比丘饮用非时浆,按照戒律来讲这个是不允许的,沙弥就对他师父说:“你这样是不是犯戒的行为呢?因为在戒律中规定比丘在过午之后不能饮用非时浆的。”这个比丘回答说:“这个是没有过失的,因为我已经通过观想,把果汁观为清水了,所以我喝的时候实际上在喝清水。”又过了几天,他又让这个沙弥去取一些果汁来,沙弥就记得师父的话,就取了一些清水来,师父就很不高兴,他本来想喝橙汁、甘蔗汁这些好东西,但是看到弟子端了一钵清水肯定就不欢喜了,就呵斥他,这个沙弥就说:“师父,你上次不是说通过观想可以把果汁观想成清水吗?现在通过观想把清水观想成果汁就可以了。”

 

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就像清水和果汁,在名言当中根本就是不相同的法,当然在如果在胜义当中,全部都是不成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名言显现的角度来讲,构成清水的因缘和构成果汁的因缘,从它们的因来讲完全不同,所以从不同的因所产生的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名言的体性上面,清水不是果汁,果汁不是清水。就像比丘所说的,他可以通过观想把本来不是清水的观成清水,这在名言的角度来讲是完全不对的。

 

通过这样的比喻对照颂词的意义也是同样的,如果你本身认为一切诸法的显现是实有的,但是为了随顺经教的缘故,就很生硬地把它观想成空性的,这样根本没有任何实义,这样修下去的话,永远不可能得到解脱。所以教导我们应该了解的意义就是要从根本上抉择到现在我们修空性,就是把本身是空性的法从这个方面去修习。

 

辛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

 

有些人就提问:既然不是把不空的法观成空性,一切诸法本身就是空性的,那么佛陀为什么还在经典当中宣讲一切诸法是无常的、痛苦的等等,这样流转的次第有什么必要呢?既然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那么直接趣入空性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去宣讲其他入门的法。

 

实际上这个颂词所抉择的内容,就讲到了二谛的内容。我们要学习诸佛精要的教法的话,缺少了二谛的智慧的话,绝对没办法趣入的。世间上的很多人就不知道二谛的分类,不知道什么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缘故,往往把二者混淆起来,讲空性的时候就把空性的理论扯到世俗当中,就觉得既然是空性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一切众生、一切的因果全部没有了。

 

在这个颂词当中就讲到了世俗和胜义。按中观宗自己所抉择的真实义来讲,它一般对世俗谛的问题是不广作抉择的,它主要是抉择一切显现法和世俗法的体相都是空性的,但是一般的众生刚开始的时候没办法直接趣入胜义谛的缘故,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诸大论师在论典当中都提到了二谛的概念。通过二谛的概念,把这二者分清楚之后,我们就知道在世俗当中讲的时候是有因果、有众生,有轮回、有涅槃等等;在胜义谛当中讲的时候,这一切轮回、涅槃、众生、因果都是不存在的,这两者分清楚之后就帮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空性的意义。佛陀宣讲世间的理由,宣讲流转的次第,主要是为了引导众生趣向涅槃。

 

何经说世间,彼即说流转;

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

 

“世间”主要是讲世俗谛,“胜义”主要是讲胜义谛,“流转”主要是讲众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因流转的,“还灭”就是从什么样的因趣于解脱。佛陀宣讲了很多佛经,总的归纳起来有十二部经教。在三藏十二部当中又可以把所有的佛经分成两大类,虽然它内部当中又可以分很多类,但是总的来讲可以从两大类进行抉择。一大类的经典主要是说世间,从世俗谛的角度进行抉择的,另一大类的经典主要是从胜义的角度进行抉择的。

 

宣讲世俗和宣讲胜义到底有什么目的呢?“何经说世间,彼即说流转”如果是在说世间上众生的痛苦、众生的业、众生的种种无明愚痴等等,在说这些问题的时候,肯定这个经典就是讲“流转”。“彼即说流转”并不是佛陀教导众生如何流转的方式,而是说众生流转在轮回当中的因是什么,主要是从正确的方式抉择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因。

 

为什么要抉择这个问题呢?因为众生对自己流转在轮回当中的原因很迷茫的,根本不知道。一部分众生就认为是无因,比如顺世外道等等,就认为众生是没有因,突然之间就自然显现的,根本不需要依靠什么因缘。另一部分众生他执著非因,比如顺世外道的自生,胜论外道的他生,祼行外道的共生等等,他们就认为众生或者是自性当中产生的,或者是通过实有的其他因缘产生的等等,但其实上这一切完全都不是因。还有一些比如说大自在天派,他们就认为众生是大自在天所造的,有些认为是梵天所造的等等,他们讲了很多很多众生流转的因缘。

 

但是佛陀通过他的智慧一抉择之后,这一切全部都不对,无因不可能产生的,非因也不可能产生的。既然无因、非因都不可能产生众生的话,那么众生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因缘流转的呢?佛陀就讲到了缘起生的概念,在《入中论》当中破完了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等四生之后,紧接着就讲缘起生,一切诸法在名言当中可以成为是缘起产生的。最主要的理论就讲到了十二缘起。通过无明,然后造业,然后入胎、在胎中位、出胎位,不停的通过爱、取等等一环扣一环地流转下来。

 

这个方面主要是讲到有情界的流转次第。那么器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呢?器世界我们说在不分析的情况下,它有外在的因缘,比如说从种子产生苗芽等等;外面的山河大地通过极微、四大产生的等等。有这样一种观念,但是这都是在不经过观察的情况下如是成立的,如果真正观察的话,这一切有情世界、器世界完全都是众生的心所造的,都是从众生的习气当中显现出来的。

 

所以说到最根本,说到最究竟的话,还是要落到众生的心上面去。众生如果有这样的烦恼心,他就绝对会造业而不停地流转在器情世界当中,如果通过种种方便把这个心息灭之后,就可以终止它的流转。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进行抉择。

 

佛陀彻底见到了众生如何流转的真实义,所以在佛经当中宣讲了这样的道理,宣讲了众生从无明乃至于老死之间的流转过程。比如说佛经当中讲到苦谛,讲完之后为了宣讲它的因又讲到集谛,集谛当中有烦恼、业等等,就讲到它的流转次第,这个方面就是非常正确的。佛经当中在讲世俗谛的时候,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知道这部分经典在宣讲众生流转的次第,肯定是世俗谛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如果在佛经当中讲到了一切业是空性的,一切果是空性的,一切众生是空性的等等,讲到胜义谛的时候,“彼即说还灭”,佛陀肯定是在讲众生通过什么方法还灭的道理,通过什么方法证悟寂灭,成为圣者的过程。讲世俗谛方面就属于不了义的经典,胜义谛空性方面就属于了义的经典,《入中论》当中就是这样抉择的。所以说“何经”,不管什么经典,讲到了一切诸法空性方面的胜义谛的话,它肯定就是说还灭的。

 

当然胜义也有不同的抉择方法,比如说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有两种方法抉择胜义,一种是只要讲显现的、世间的全部是世俗谛;讲空性的全部是胜义谛。从这个方面安立的。

 

三转F轮就不是这样安立的,而是讲到最为清净的,能取所取无二的真实义的法界就是胜义谛,除了这个之外,能取所取不相同的都是世俗谛。所以从三转F轮方面抉择胜义的时候,单单是佛陀的境界才是究竟的胜义谛,因为在佛陀的境界当中,能取所取已经完全泯灭了,实相和现相完全没有分别了,实相也是这个,现相也是这个。除了佛陀之外,比如说十地菩萨,他还有障碍的缘故,所以他的实相和现相还是分开的,还没办法真实的圆融。第三转F轮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讲。

 

二转F轮来讲,只要是显现的法,不管是佛陀的智慧也好,还是菩萨修道的次第也好,还是众生的种种显现也好,完全都是一种世俗。而且说到佛陀的智慧显现,它的本性是空性,地上菩萨种种的修道的本性是空性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是胜义谛的。在本论当中因为是跟随般若经典,跟随龙树菩萨的《中论》进行抉择,也就是跟随自空的观点进行抉择的缘故,所以“何经说胜义”应该理解成何经说空性的意义,它就是在讲还灭的次第。

 

为什么讲空性就必定是还灭的次第呢?因为众生流转在轮回当中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无生的,在实相当中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器世间都是通过自己的习气所显现的,根本也是一种不存在等等,不了解这个道理虚妄地执著外境或者自己是实有的,通过这样积累业而流转轮回。宣讲了空性的道理之后,众生了解了空性的意义,就可以息灭贪欲,息灭嗔恨,息灭愚痴,因为一证悟缘起空性的道理之后绝对没有愚痴,光明智慧产生的时候,愚痴心不可能产生。愚痴心不可能产生之后,从无明愚痴当中产生的贪嗔痴等等种种烦恼也逐渐逐渐都会息灭的。所以从这个根本的无明方面一对治,了解了诸法实相的胜义,知道了有这样的光明的智慧之后,无明方面的违品必定息灭。第一个因缘息灭之后,后面的行、识等等十二缘起一个一个马上都会息灭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就讲到了还灭的次第,怎么样从轮回当中获得涅槃的方法。

 

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解释,在胜义当中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没有任何众生、轮回的概念,了解这个意义,安住这个意义,现证这个意义之后,就可以说是息灭了轮回。轮回本身就是一种虚妄的分别心而已,所以息灭这样虚妄的显现之后,自然而然就显现它的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呢?就是解脱道。“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主要是从这两个角度讲。

 

所以世俗谛和胜义谛,作为我们来讲必须很清楚地了解到,只要是讲到种种流转的次第的时候,全部是世俗;讲到这一切流转的过程,所有一切法完全都是空性的,抉择这个的时候,就是在做还灭的次第。

 

这就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为什么虽然一切诸法是空性的,但还是要宣讲世俗谛流转的过程呢?原因就是众生马上了解到空性的意义是很困难的,所以首先佛陀在经典当中宣讲缘起生。讲缘起生就破除了很多很多虚妄的执著,不正确的观念;破除了不正确的观念之后,他已经成为法器了,成为法器之后,他就再会寻求缘起生的体性到底是什么?他如果了解到这一步,有这样的疑问的时候,佛陀见到他根器已经成熟了,就给他讲缘起生的本性就是空性, 一讲到这个马上就到胜义谛的境界了。就是这样从世俗过渡到胜义当中的。

 

有这样一种过程,首先众生执著一切都是实有的,然后通过缘起的教理了解到,这一切都是通过因缘而产生的,一切都是缘起的;再从第三步进去,这个缘起到底是什么呢?因为是缘起的缘故,它的体性就是空性。这样就接触到空性的教义,一接触到空性的教义之后就知道这是属于胜义谛了。因此宣讲流转的次第主要是为了让众生成为法器而趣入胜义谛的方便。

 

比喻当中讲到,如果要进入一个山洞的话,必须要把身上种种累赘的东西摘下来,才可以深入到山洞当中去。这可能是个小洞吧,如果是个很大洞的话就不需要这样进去,比如说峨嵋山的九老洞,那个洞特别高特别大,背着被子都可以进去,不需要把身上的东西摘下来。这个地方肯定是讲比较小的洞,如果衣服穿得稍微多一点就进不去,所以就必须把身上多的衣服,零零碎碎的东西摘下来才可以无有挂碍地进到山洞里面去。

 

听说拉萨有一个洞,好像是以前益西措嘉空行母修行的时候变成一个雪猪子然后钻到一个洞里面去的。这样的洞是很小很小的,但是可以进得去,自己有信心的话就可以进得去。要进入这样的小洞的话,肯定要把自己身上的东西摘下来。五台山的佛母洞,听说也是这样的洞吧,也是很小的,如果穿很厚的衣服也是进不去的。

 

我以前去(?)神山的时候也有一个这样的很小很小的洞,自己要进去的时候首先要做好准备,把身上的行李、包全部都要摘下来,然后还要经过一番祈祷,不祈祷好像还成问题似的,听说以前很多传说那个洞很奇怪的,如果是业障比较重的人就怎么样也进不去。不是很大的洞,但就是有些很胖的人能进去,很瘦的人不一定进得去,有这样一种说法。所以我们去的时候首先做祈祷再往里面钻,听说钻一次可以清净很多罪障。那次去的时候好像是夏天,只穿一个内裙和一个外裙,身上就一个背心而已,往上钻的时候还是很困难,但是钻过去了,下来的时候就卡住了,腰部捆裙子的地方有点褶皱,显得有点大,就卡住了,我记得好像有十秒钟,我觉得肯定要死在这里了,绝对没办法活了,那个时候很恐怖的,最后还是通过祈祷,必须要祈祷,业障很重,祈祷之后,慢慢慢慢就下来了。

 

像这样的洞要钻过去的话,必须要把身上的东西摘下来,没有牵挂。好像有一个很胖的喇嘛,他钻了一次没钻过去,然后他非常伤心失望,他想他业障很重,他下来的时候祈祷莲花生大士,猛力地祈祷之后又钻,又没过去,然后他把身上的衣服全部脱光了,无论如何死都要过去,发起很猛厉的信心,最后还是钻过去了,身上划了很多血口子。像这样的山洞,多一样东西可能都过不去的。

 

从这个比喻就讲到要证悟胜义谛的话就是这样的,必须要把众生身上的种种障碍去得差不多了,才能成为一种法器,才能真正证悟胜义谛。这些必须要遣除的障碍是什么呢?第一,必须要了解一切诸法不是无因生,或者不是非因生。这个必须要了解,这个不了解的话不能趣入佛道的修行。第二,必须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你对轮回生不起厌离心,相续当中对轮回还很贪著,就说明你心里的包袱还很重的,贪这个贪那个。因为轮回当中的法是无量无边的,肯定在你面前显现悦意的法也是无量无边的,在你面前显现嗔恨的法也是无量无边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帮助自己产生愚痴的,如果没有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的话,贪这个嗔那个,还要产生一些无明愚痴的话,那么自己相续当中的负担是相当重的,必须要把这些负担全部抛弃掉。抛弃掉的加行是什么呢?必须要通过经教,了解一切诸法是痛苦的体性,然后发起解脱的心。只要你什么时候发起了解脱心,那么整个轮回的重担可以说在你身上已经非常轻了。

 

确实是这样的,我们通过理论观察的时候,没生起厌离心的时候,确实自己想这个想那个,做这个事情、做那个事情,种种轮回当中的琐事绝对做不完的,既然做不完的话,你就没办法放下一切包袱去专心修持胜义谛的法。什么时候你看破了世间,觉得这一切法全部都没有意义,只有获得解脱、趣入空性才是真实有意义的法,什么时候生起这样一个观念的时候,你所有轮回的琐事在那一刹那全部已经放下了,这个时候你再去修持胜义谛的法,很快的时间当中就可以趣入。

 

从这个方面讲,就像进入山洞一样,这个山洞又小而且很深,你要进入山洞必须要没有什么挂碍。同样的道理,要趣入空性的话,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随随便便不可能趣入的,而且空性的教法是很甚深的,要进入很甚深的法当中的话,你自己必须要成为这样的根性。所以佛陀宣讲世俗谛的原因就是让我们去掉很多不必要的包袱,专心致志地修持胜义谛的法。

 

辛四、示于空性远离怖畏:

 

有些人就会想,所谓的空性,想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切诸法无自性。既然一切都法都是空性的,那么一切业果难道不是已经成了空性吗?既然没有业的话,那么怎么通过业而产生解脱呢?这就完全不应理了。他就认为非常恐怖,认为大乘经典当中所讲到的空性的教法是非常值得恐怖的对境。实际上像这样一种恐怖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完全没有了解到空性的意义就是现而无自性的意思。

 

诸法的显现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可以说是空性的,但是在名言当中抉择的时候,它决定有显现的。显现是不破的,而且破也破不了。为什么破不了呢?因为这样的显现法是从每个众生内心的习气当中显现出来的,内心当中有这个习气存在的时候,就会显现外面各种各样的法。你想把外面的一切法一个一个去破除,这个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在凡夫位的时候怎么破也破不了,不仅仅是凡夫,地上菩萨一出定的时候,在他面前都有各种各样的显现法。所以中观宗说,没有破显现的中观,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实际上中观所抉择的空性的意思就是说,一切诸法正在显现的同时是无有自性的,没有实有的,从这个角度了解。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实际上中观宗在讲空性的时候,并没有破除显现法本身,或者没有否定显现法的种种作用,这些都没有。既然如此,那么在抉择空性的同时,也抉择到了一切诸法因果不虚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等等,或者在名言当中通过福德、空性对治障碍,这些方面都是从名言的显现方面讲,它的作用是不灭的。如果了解到这一点,在名言当中显现的时候,业果还是存在的。通过修持殊胜的佛法就会获得一种解脱果,这样一种名言理论还是存在的。

 

在胜义当中虽然没有轮回,也没有解脱,都是空性的,但是在众生面前,肯定有轮回,通过了解轮回的因就是业和惑,所以有这样的因的时候,虽然这一切都在空性当中,没有离开空性而显现的,但是必定会显现不悦意的果,然后在世俗谛当中,通过种种的修法对治业、对治惑,只要业和惑的因缘没有了,就会显现解脱果。所以在名言当中流转或者解脱都是可以安立的。根本没有任何必要生起怖畏心。

 

如果了解中观的意义,就对这一切了解得比较清楚的。

 

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为,

若实有所作,此法非能灭。

 

这样生起怖畏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为什么这样讲呢?“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为”,主要是讲到其他宗派的观点,如果你们对空性生起了怖畏心,“皆非”就认为既然一切业惑烦恼、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解脱都是空性的话,“有何为”?那么我们修法到底做什么呢?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我们现在修道也是空性的,所以就没什么修的。那么按照佛经的观点,现在不修行的话,以后就没办法获得解脱,所以这方面也是不对的。然后佛经也好,中观宗当中所讲的一切都是空性的,这个也是和现量相矛盾的,因为在我们面前现量看到众生是存在的,一切山河大地是存在的。或者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它的果也是没有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修持了很多善业之后,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个时候是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呢?“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为”就是从这个方面讲的。

 

实际上如果从正面讲的话,一个一个都可以给他们做解答,但这个时候圣天菩萨从一个反问的角度破除他的观点。“若实有所作,此法非能灭”,如果按照你的观点,业因果也是实有的,轮回也是实有的,解脱也是实有的,在轮回当中如果真实有一个不空的、堪忍的所作的自性的话,比如轮回的自性、因果的自性等等,如果全部都是实有的话,“此法非能灭”,“此法”就是轮回当中的种种业惑烦恼,就绝对不可能息灭了,没有息灭的机会了。因为对方也承许,息灭了业惑烦恼之后可以获得解脱,但实际上按照他们的观点来讲,一切都是实有的,不是空性的,既然如此就不能够改变,不能从有变成没有。既然没有这样的过程的话,那么轮回当中的业、烦恼、痛苦就无论如何不能灭。既然轮回当中的这一切法都不能灭的话,你的解脱从什么地方安立的呢?就没办法获得解脱了,因为你承许的解脱是把业惑烦恼灭尽之后才获得的解脱果,但这个时候你的业惑烦恼全部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既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胜义当中本身它就存在的,那么就无论通过什么方法去灭除它都没有任何利益了,永久要轮回,现在众生在轮回当中,以后也必须要轮回。所以如果承许实有的话,这个过失是没办法避免的。

 

既然承许首先有业惑烦恼,最后有它灭的过程,就说明业惑烦恼本身就是空性的,就因为它本身是空性的缘故,我们才可以对治,可以把它消灭。所以只有从一切诸法空性的角度才能安立解脱道。这样讲的时候,有些众生就会想,既然业惑烦恼可以灭除,灭除之后现前解脱,那么这个解脱应该是实有的。实际上这个解脱也不是实有的,为什么呢?这个所谓的解脱是观待于束缚的。众生有束缚的时候,把这个束缚解开就说得到解脱了,但是现在众生的束缚没有了,业惑烦恼不存在了,那解脱是谁的解脱?就没办法安立解脱。

 

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中观宗所说的一切轮回无自性,一切解脱无自性,完全都是可以成立的。所以只有承许空性的宗派才可以安立名言和解脱,如果成立实有的宗派的话,永远不可能安立名言和解脱道的。

 

比喻中说就好像阳焰水一样,阳焰水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聚集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远处水一样的流动。真实的阳焰水我是没见过的,据说有些师父看到过,一般来讲是在草原上面,比较空旷的旷野当中。《虚幻休息》当中讲阳焰这个比喻的时候,讲要在春末夏初的时候,这个时候天气转变得比较快,通过旷野的因缘,通过日光照射的因缘,通过一个众生相续当中比较口渴的因缘,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的时候,出现一种迷乱的显现,在远处的草原上面或者旷野当中就看见有蓝色的河水在流动。实际上河水正在显现的同时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河水呢?完全不是,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之后,显现成河水的影像而已,实际上它是带有一种欺骗性的。阳焰还有一个名称叫“跑死鹿”,鹿看到阳焰水的时候跑过去想要喝,但是跑死也没办法喝到这个水。众生在旷野中行走的时候看到阳焰水,他很口渴想去喝,走到近前的时候什么都没有。

 

所以说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显现的阳焰是一种欺骗性,如果我们了解到阳焰本身是一种不存在的法的时候,那么我们想寻求它,想喝水的念头也可以息灭,害怕水冲毁自己的房子等等的恐惧心也是可以消灭的,因为它本身就无自性。所以通过阳焰作比喻的时候,轮回和解脱就是这样一种法,只要了解所有一切轮回法都是无有自性的,都是空性的,不去希求它,去追求这样一个法有什么作用呢?也没有必要像小乘的行者一样对轮回生起一个很严重的,非常非常坚固的恐怖心,因为这个法本来就是无自性的法,所以贪求它或者生怖畏都是没有必要的,这全就是大乘空性的特色。

 

辛五、示应断特别贪著自宗:

 

有些人就会想:既然空性的法门这么殊胜,所以我们应该贪求自宗,单单学习自宗,单单弘扬赞叹空性的法门,对其他讲世俗谛的法门应该舍弃。虽然这个地方讲到的是对空性和其他有宗方面有这种看法,但实际上如果好好观察的话,对自宗他宗有时候如果不注意的话,也容易出现这样的观点——本派的传承就是很殊胜的,其他派的传承不殊胜,而且是应该舍弃的,不应该学习的。

 

如果自己本身对各个教派或者佛法都有一颗清净的心,但是鉴于自己的精力,鉴于自己的因缘,鉴于自己的时间,这个时候不成过失的。但是如果从内心当中认为其他教法不殊胜,不应该值得学习,应该舍弃,这样的想法就不对了。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情况分析清楚。这个地方就是针对这样一种贪求自宗,嗔恨他宗的人,不能趣入涅槃的道理。

 

若汝贪自品,不喜他品者,

不能趣涅槃,二行不寂灭。

 

“若汝贪自品”就是说这样一种众生,如果单单贪恋于自宗的观点,这一品就主要是讲自宗空性的观点,而不喜欢其他的宗派,比如说广大行派的观点、唯识宗的观点等等,像这样的很多很多观点,如果根本不喜欢,单单是空性最殊胜,除了空性之外,其他都不要学,有这样一种观念产生的时候,佛陀讲“不能趣涅槃”。

 

虽然你对你的自宗非常非常贪恋,但实际上你根本没办法趣入涅槃,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方面讲,有这样的贪嗔心,贪恋自宗,嗔恨他宗,本身就造了舍弃正法罪。这个舍弃正法罪又是非常微细的,越微细的法越障碍自己解脱。所以从这样一种烦恼心出发,怎么可能证悟涅槃?如果不清净舍法的罪障的话,必定要下地狱去感受这个果报,去消尽这个果报的,怎么可能证悟涅槃呢?不可能的。一方面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有这样的贪心和嗔心,在不舍弃贪嗔的状态当中也不可能趣入涅槃,因为涅槃就是息灭了贪嗔的状态。还有从另一个比较微细的角度来讲,“二行不寂灭”,就是从能取所取这两个比较微细的法,如果你相续当中有乃至于比较微细的能取所取的话,都没有办法证悟寂灭,何况说对自宗他宗有这样一种比较现行的二取法,根本不可能证悟寂灭法的。

 

从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虽然空性殊胜,生起信心去修学是非常好的,但是就没必要对一个法生起信心的同时,对其他教法进行排斥。这就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佛陀讲过,我的教法就像蜜一样,不管是中或者边,你去品尝的时候都是甜的。从小乘的教法一直到密乘教法之间,所有的教法都是对治烦恼的,没有一个不是对治烦恼的教法。如果喜欢一个,舍弃另一个的话,绝对没办法获得寂灭的果。

 

这在我们学法的过程当中也是比较现实的一个问题,而且对这样的问题,还必须要深深扎在自己心里才行,并不是说了解了就够了,完全不足够。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如果这样的观念没有深深地植入自己的相续当中,有的时候跟道友聊天的过程当中,或者遇到其他派的修行者的时候,这样的习气很容易就会爆发出来。和道友谈天的时候说:“我们的宗派确实好,其他的宗派…….”怎么怎么不行,或者跟其他宗派的人聊天的时候说:“我们这个宗派好,你们的宗派完全不行,有什么什么过失。”这个时候就完全没有必要的,就造下了谤法的罪业。这个方面对自己的解脱有什么必要呢?对别人的相续有什么帮助呢?完全都没有任何帮助的。所以为什么讲必须要把这个观念深深地植入到自己相续当中去才行。

 

就好像出家人不能杀生,这个观念已经深深植入到我们相续当中去了,所以看到众生的时候马上就知道,不能杀害。或者自己守持不能做不净行的戒律的时候,马上应该能想得到,因为相续当中这样的观念是很深的,所以一旦遇到这个对境的时候,马上就可以提醒自己。同样的道理,不能贪自宗不能嗔他宗的观念,如果是深深扎到自己相续当去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对境现前的时候,自己都会忆念到这样一种教法,就不会造这样的过失了。

 

比喻当中讲以前有一个圣部比丘,教导一些在家弟子,让他们出家的时候,这些在家弟子就说,我们对圣教方面很有信心的,但是对婆罗门方面非常嗔恨,所以不愿意出家。有这样一种公案。为什么他们对婆罗门方面有很大的嗔恨心,不想出家呢?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佛陀的教团当中有很多婆罗门种姓的出家者,他们自己对婆罗门种姓的人本身就很嗔恨的,所以他们看到佛陀的教团当中有这样一种婆罗门,他们就不愿意出家了,不愿意和他们共住在一起,是不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如果他们对种姓方面的法都有一种排斥的话,那么肯定就没办法获得解脱,乃至于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就会产生很多障碍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你如果对自宗贪恋,对他宗嗔恨的话,绝对成为自己解脱的障碍,不能够顺利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