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己五、观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种不颠倒境:
有些人会问,在一个事物上面可不可以有四种不颠倒境同时出现呢?回答是应该有的。
总于一事上,无常与不净,
苦性及无我,四性皆容有。
总的在一个事物上面,在一切有为法的事物上面,无常、不净、苦性、无我这四种体性都是存在的。所以在讲记当中以女人作比喻,因为首先她的体性是有为法,她是通过因缘和合产生的,她有生住灭的体性,所以说在女人的身上,她是无常的。粗无常方面看的时候,现在很美丽、很年轻,但是一旦过几十年,马上变成老太婆了,变成老太婆的时候,前后就有很大的差别,根本就不一样,所以说这个方面是无常的。这是粗大的,容易知道的方面讲的。还有比较细微的,细无常方面讲的,第一品我们抉择过,刹那刹那生灭,没有一个实有的体性,所以说她肯定是无常的体性。
- 不净的体性已经抉择到了,前面通过很多理论抉择了不净,或者因为她无常的缘故,她上面也可以有不清净的体性显现。第三,她也是痛苦的本性,因为她无常、不净的缘故,缘她本身就会产生痛苦,或者因为她本身就是无常或者不净的缘故,她就是一种痛苦的体性,比如说现在我们的身体,因为无常或者不清净的缘故,依靠这个身体我们就产生很多痛苦,就是痛苦的本性。第四是无我的,这个地方的无我并不是空性当中所讲的无我,也不是像第四品当中所讲的我慢,它是说无有自在,没办法控制自己,没办法主宰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真正能够控制、主宰自己的话,它肯定想常有,肯定想清净,肯定想安乐,但是这一切都没办法主宰的。无常来的时候,刹那刹那无常,谁也没办法阻止的,不净的体性,没办法阻止,从这个没有自的角度来讲,它是无我的。所以说在一个事物上面,四个本性全部存在的。
从比喻来讲,一个男人遇到了一个罗刹女,他首先不知道这个罗刹女的真实本性,缘她而产生了贪欲心,产生贪欲心之后就和她成家结婚了,但是因为这个罗刹女本身就是一种不清净的体性,她的性格经常变来变去的,她的行为也变来变去的,所以就使这个男人生起很大的痛苦,最后就发现了这个女人绝对不是真实的女人,不是一个世间的女人,她是一个罗刹女。认识到她真实的体性的时候,他就很恐怖,他自己就逃离了。有这样的一种公案。
通过这样的公案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罗刹女上面,她是罗刹女的体性,可以说是不清净的;然后变来变去,是无常的;这个男人和她生活的时候感受很多痛苦;最后发现她没有一个真实的世间女人的体性,是一个罗刹女,这个是一种无我的本性。真实观察到的时候,她这种女人的体性不存在,就像真正观察的时候,真正的一个我,或者一种有自在的东西在我们的本性上面不存在一样。所以他发现了真相之后就逃离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首先这个人对这个女人生贪欲的时候,他就认为在这个女人上面有常乐我净,四种体性都存在。他首先认为她是常有的,或者比较稳定的,然后他认为她是个清净的女人,认为他依靠这个女人可以获得安乐,认为她属于我自己所拥有的等等。首先就是这四种颠倒执,最后发现之后,四种颠倒全部已经打破了,全部产生无常、不净等等,最后他就生起很大的恐惧心逃跑了。
现在我们也是同样的,我们对现在的所有一切事物,不管是外在的器世间,还是内在的有情世间,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体,或者女人的身体,首先不观察的时候,就觉得是常乐我净的,但是一观察的时候,只要是有为法,每一个事物上面,都有无常、不净、苦性、无我。每个事物上面都有这样四种体性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对这样的体性产生一个很大的畏惧心,然后逃离呢?然后去修解脱道呢?肯定是应该的。
最后一个颂词的意思也是让我们认识到,所有一切轮回当中的有为法的体性,都有这样一种无常、不争、苦性、无我的体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贪执它们?所以知道这个之后应该发起一种出离心,然后寻求解脱圣道,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
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其中前面的三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四个科判,也是就第四品。
第四品 明破我执方便品
这一品所讲的内容主要是破我执,这个地方的我执前面分析过,和下面胜义谛当中破我执的道理,或者所破境是不相同的。这个地方的我执主要是从世俗方面,断除我慢的所执的对境,主要是从我慢这个角度来进行破斥的。
既然是破斥我慢,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破斥我慢的必要性,为什么我们要破斥我慢呢?因为在修法的过程当中,我慢也是修行人的大敌,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一个大敌,而且我慢比较微细,一般人难以发觉。我们在学《大圆满Q行》的时候,刚开始也是提到我慢是很难以发现的。一个是我慢,一个是嫉妒,这二者很微细,很难以发觉。
那么是不是因为它很微细,对我们修行的障碍就不会很大呢?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的能力可以说是很大的。因为有了这个我慢之后,他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具足各种各样的功德,通过这样一种我慢,见不到自己所具有的重大过失。虽然自己处在严重的过失当中,但是相续当中因为有我慢的缘故,还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可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修行、自己的戒律等等,自己的修证都认为是很好的。既然他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很好,那么自己本身很明显的过失,自己也会认为这个是功德,发现不了,既然发现不了很严重的过失,当然就不可能对治了。如果像这样很严重的过失没有对治的话,那么根本就不可能产生殊胜的功德。这个是从自身的角度,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产生功德。
还有,如果自己有我慢的话,也不可能发现别人的功德。别人相续当中虽然具足很殊胜的、很明显的功德,但是因为自己的相续当中具足我慢烦恼的缘故,看不到,因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通过这样的一种念头吹动之下,你观察别人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虽然其他人都在共称他很有功德,但是依我看来,他还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个就是自己相续当中的我慢在作怪了。所以说有了我慢之后,他看不到别人的功德,经常观察别人的过失。一点点很小很小的别人的过失,他就会马上看到,马上就认为“他不行,和我相比差得太远了”。这样的话就是别人一点点的过失马上就发现了,自己很大的过失根本发现不了,而且别人很明显的功德自己也不能发现。
通过这样一观察的时候,这个我慢对我们的障碍并不是很小的,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知道很明显。所以必须要断除我慢,如果不断除我慢的话,也不会在善知识面前求取正法的,因为觉得自己学的方面已经可以了。在见解、行为、各方面的修持都已经很不错了,我为什么还要去依止善知识呢?为什么还是依止上师呢?就没有必要了。所以说通过我慢也会引发骄傲自满的情绪。如果引发骄傲自满,本身自己相续当中不具足很多功德,又不虚心去学习的话,那么肯定自己本来相续当中有一定的功德,根本就不可能增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使自己的修法还是成了一种严重的过失。
还有比如说,在其他的佛经当中也是讲到,提婆达多就是因为傲慢的缘故,没有得到佛陀的教化,提婆达多也好,善星比丘也好,他们可以说是很聪明的人,很有智慧的人,虽然有些大乘经典当中讲这些是化身等等,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按照一般的共同乘来讲的话,他们就是依靠相续当中的我慢,认为自己了不起,认为自己和佛陀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他不对佛陀产生信心,自己最后通过傲慢造下很多罪业,最后堕入地狱或者堕入饿鬼当中。这方面就是,如果有傲慢的人的话,就没办法调化的。
以前在《前行》当中讲过,一个修行人如果其他的功德不具足,他的信心、或者智慧、悲心刚开始的时候不具足,这不要紧,只要他没有我慢,只要他很谦虚,这个时候他各种各样的功德都可以逐渐逐渐增上的,像堆积财物一样,慢慢都可以增上。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傲慢,他虽然很聪明,他虽然有俱生的智慧,他虽然也有点相似的功德,但是因为有傲慢的缘故,肯定他就不会有上进的。而且通过这个傲慢的过失,会逐渐导致他引向下趣,根本没办法解脱。以前ZGQB仁波切也不是讲过嘛,他说傲慢的山顶上不会存下功德的水。很陡的山顶上面,水绝对不会存住的,肯定会往下流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他如果相续当中非常傲慢的话,他的相续当中会不会存在种种功德呢?根本不可能的。
在很多修心的法门当中,都一再强调,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必须处于卑位,恒时处于比较卑劣的位置,只有自己经常处于卑劣的位置的话,才可以看到别人的功德。因为自己很低下,恒处于卑位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修行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比我好,他的智慧、他的悲心、他的人品、他的戒律好像都比我好,我跟他们一比的时候,我就不行,我的戒律好像也不行,我的智慧、我的悲心各方面都不行。”
如果真的从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这样的卑下心,恒常处于卑位的话,对自己的修法来讲绝对是大有好处的。而且自己处于卑位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过失,因为自己首先已经把自己处在这个很低下的位置了,所以经常烦恼一产生的时候,他就容易认识到,容易认识到就很容易改正。而且他因为经常处于卑位的缘故,他很愿意向善知识、善友等等请教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这方面也可以使他相续当中的功德逐渐逐渐增上。
所以我们平时经常处在一种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的情绪的话,没有任何必要,没有任何利益,而且别人看起来是很不顺眼。实际上真正要傲慢的话,必须有个资本,但没有资本,实际上相续当中充满了烦恼,充满了业惑,像这样的话,真正观察起来的时候,绝对不值得傲慢的。但是自己发现不了这一点的时候,在别人面前就显得非常的高傲,别人一看的时候,你所说的话,你的行为等等,观察你的性格,肯定没有什么功德。所以在别人面前,一个傲慢者是不会受欢迎的。
如果你是个很谦虚的人就不一样了,完全就不同。他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他的行为都是非常恭敬别人,所以别人看起来,接触的时候也很舒服,如果他真的有什么过失的话,也愿意指出来。因为他很谦虚嘛,就会跟善知识或者善友说“如果我有什么过失,请你指出来,我改正。”他的身体方面,或他的语言方面,他的内心当中真的存在这样的念头的时候,别人就很愿意帮助他。所以自己看不到的过失,通过善知识一指点,马上就知道了,然后就改正。这样肯定是逐渐逐渐往下上面走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观察的时候,作为一个修行人,经常处于卑下的位置,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从各方面都可以进行观察,不管从经教当中也好,从现实生活的例子当中也好,如果一个人傲慢的话,绝对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什么必要。虽然这些道理知道,但是就因为不知道详细对治的方法,或者方方面面的微细的地方不容易觉察到,所以说虽然有的时候,我们自己还是想,作为一个修行人,从整个出发点来讲,还是愿意向上的,自己的过失还是愿意改正的,但是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个地方不对,哪个地方出问题,所以就自然而然产生傲慢,产生傲慢的时候自己还没办法发现,这个就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因此很有必要学习认识我慢的这种教义,断除我慢的种种方便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学习之后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像这样的种种教义、颂词就像镜子一样,一对照这个之后,就发现自己实际上没有什么可傲慢的。所以就可以从方方面面断除。
当然在这一品当中主要是针对这些有权势的人,国王等等。在第四品刚开始的时候提到过,它的主要针对,从科判、从颂词来看,主要是针对国王。因为在世间上来讲的话,国王他是比较圆满的。从他的名声、受用、各方面比较圆满,所以国王是最容易产生我慢的,对我、我所很容易产生傲慢。
但是下面又讲到了,实际上我们自己都有一些自认为可以傲慢的资本,比如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声音,或者有的时候自己的才学等等,各方面认为还是可以值得傲慢的。上师也讲过,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自己小圈子里面的一个小国王一样,都认为自己有傲慢的。这个地方为什么主要是讲国王呢?因为国王各方面比较圆满,我们和国王相比肯定是比不上的,很多地方都比不上,所以这个地方既然把大的国王都已经破斥了,不应该傲慢的话,那么我们还不如国王,怎么可能产生一种傲慢呢?更没有资格了。所以从这方面的话,也有必要学习。虽然我们不是国王,但还是有必要学习。从大的方面破斥之后,那我们肯定是这样。比说我们在学无常的时候,连佛陀都要示现涅槃,都要示现无常,那我们为什么不无常呢?我们抉择佛陀无常的时候,好像和我们没关系,但实际上这样一推的时候,和我们还是很大的关系的。
从大的方面一抉择的时候,小的方面就容易抉择了。所以我们在学《前行》的时候,他都是从这些非常显贵的,比如说以前的宫殿、大的寺庙,或者显赫的人物等等,他们都已经显现无常了,我们这些人还不如他们,所以更要显现无常。从这个角度可以了解。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同样的,既然作为国王他都没有什么资格可以傲慢的,那我们有什么资格傲慢呢?这个方面也是学习本品的主要的一个意思吧。
还有一种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虽然没有成为比较显赫的人,但是很有可能以后成为一种比较显耀的人,比如说出家人也有可能做方丈,或者作为一方的高僧大德,或者佛教协会的会长等等,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以前上师也说过,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想要住山也好,想要干什么也好,但实际上业力到的时候,没办法转的。他不由自主地就要坐到这个位置上去,就要去担负这个弘法利生的重任。到那个时候,如果我们首先已经学好了,把这样的教义早就在我们相续当中已经扎扎实实地定下根来了,那个时候坐上高位的时候,一想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一旦不傲慢的话,那么自己的修行,或者对他人的帮助,像这样的人能力就会非常明显。如果自己没有学到这些,一旦通过自己以前的善业力也好,习气也好,坐上了如是的方丈等待高位的时候,不了解这个教义,就很容易产生我慢,对自己的我慢,对我所的我慢,“这些事都归我管,这些僧人都归我管,很多居士都归我管”等等,像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傲慢。实际上就没有必要,前面分析过,产生傲慢的话就产生很多过失的。这是一方面。
还有这些在家的也是同样的,也很有可能以后在世间登上高位。所以现在我们学习也有必要,当然如果没有的话就没什么了,假使说有这样一天的机会的时候,那么肯定今天学习的这些教义就对我们很有帮助了。
再退一步说,我们在这世当中没有这样的一种机缘,彻底没有,或者自己一辈子当中过一般平常人的生活,或者说过着隐居的生活,这辈子当中彻底没有希望,但还是有必要学习这个。因为像这样学习之后,在自己相续当中可以种下一个非常坚固的种子,有这样的种子的时候,自己在下一世当中,或者在轮回当中不断转生的时候,像这样的种子一发起来的时候,自己自然而然就是一种贤善的性格,自然而然也就会具足一种比较谦虚的、常处卑下的这样一种贤善的人品。所以对以后来讲都是有很大必要的。不管从现在也好,对以后来讲,甚至我们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破除我慢都是很有必要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果不把这些讲清楚的话,我们就会觉得学这一品对自己的修行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有这样一种想法的时候,那肯定自己就不会愿意下功夫去学习了。不下功夫的话,那么自己一旦遇到什么可以炫耀的资本的时候,就没办法对治,所以必须把这些方方面面该注意的问题尽量讲到。这样讲到之后,我们学习的时候,才可以对治自己方方面面的,已经出现的,或者有可能出现的种种傲慢的烦恼。这个方面我们首先做一个总说。
戊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分二:一、略明破我慢所执境之理;二、广释破我慢所执境之理。
己一、略明破我慢所执境之理:
我我所骄傲,世智者谁起,
以一切有情,诸境皆共故。
“我我所骄傲”,处在比较显赫地位的人,比如说国王,他就对我产生骄傲,对我所产生骄傲。对我产生骄傲是什么呢?“我现在是个国王”,他对他自己的身份产生很大的骄傲;我所是什么呢?我所拥有的这一切,我所拥有的国家,我所拥有的人民,我所拥有的这一切权利。我和我所国王很容易产生,一方面对自己自高自大,很骄傲的;一方面对我所方面产生骄傲。
但是在国王相续当中所产生的,这样的我和我所的骄傲,“世智者谁起”?真正在世间上,不要说出世间的,出世间的智者根本就是完全断除,像这样的粗大的烦恼根本不会产生的,断根了已经。不说出世间的智者,就说世间的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观察之后,也不会产生这样我我所的骄傲的。
为什么不会产生呢?“以一切有情,诸境皆共故”,在一切有情当中,像国王所拥有的,认为可炫耀的、可骄傲的资本,比如说“这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归我管辖等等,一切有情都是属于我管辖的”,但是实际上真正分析的时候,一切有情是不是真正属于这个国王呢?从真正严格的角度观察的时候,也许有一部分属于国王,但是完全属于国王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有情有身、有心,也许你的身体被国王所控制,但是心他没办法控制的,所以有情他没办法控制。
还有“诸境”,外在的所谓的国土,所谓的山河大地等等,是不是真正国王所拥有的?这个不是,这个实际上是一切有情的共业。比如说这个国家,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的共业的产生的国家的种种山河大地。整个世界呢,是整个世界的人民的共业所产生的种种环境。所以这样详细分析的时候,国王认为这一切都是我的,一切有情都是我的,一切诸境都是我的,实际上也没有一种道理,没有一种根据,因为有情、诸境都是通过自己的业力,或者是共业,或者是不共业产生的。诸境也是一切人民都可以如是享用的,都是同时受用的。所以这样详细地一分析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产生我执了,没办法产生我和我所的骄傲 的。这方面可以说是从国王的角度讲的。
对我们自己来讲也是同样的,前面我们讲到了,我们在平时现实生活当中的时候,确实还有一点胜过别人的地方,别人不具足的功德也许我具足,所以对自己就产生一种“我自己很了不起的”骄傲。我所拥有的这一切,我所拥有的智慧、我所拥有的房子、我所拥有的这些资具,这些方面,他就产生骄傲了。实际上这些方面也是不应该产生骄傲的,确实不应该产生骄傲。虽然没办法和这个颂词一个个进行对照,但实际意义上你自己所拥有的这些东西,还没办法跟国王相比的,非常非常微小的,所以有些生起骄傲的时候,都是通过一种无明,一种非理作意而产生的。真正观察的时候,你这么一点点东西,你的这点智慧,还有很多世间的智者远远超过你。你这个房子,我们说我们的木头房子,一万块钱一间,这个好像就认为是非常值得傲慢的,但实际上一比起来,在整个世间上放眼看一下,真正非常好的一个房子,远远超过你。还有天界的天宫,极乐世界的庄严,怎么去相比呢?所以没有真正的产生傲慢的资本。因此不管从国王还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方方面面如果产生骄傲,都是不应理的,“诸境皆共故”。
在比喻当中讲到有一个戏子,一个演戏的人,他通过某种因缘,有一天扮演国王,在扮演国王的过程当中,肯定他演国王的时候,戏台上是布置得比较满意,比较豪华的,旁边还有很多宫女,下面还有很多大臣,还有很多臣民,他处在中间发号施令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属于我拥有的,马上产生这个傲慢,像这个宫殿的环境,下面的臣民都是属于我拥有,我就是国王。实际上真实一观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演戏而已,绝对没有一个真实。
既然没有一个真实的话,怎么可能缘这个虚假的,产生一种真实的骄傲呢?这是绝对不应理的。你产生的可以说是你心相续当中的一种状态,已经产生了,但你产生的这种是虚假的,根本就是靠不住的,颠倒的,而且你演这个国王也是暂时的,有可能你通过这个戏子,在下等或者过几天之后,再扮演一个什么其他乞丐之类的,所以这样的话不可靠的。
通过这方面一观察的时候,同样的道理,国王他统治了人民,统治了整个国家,也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或者说有的时候是一种虚假的,因为一切有情、一切诸境,都是通过他们各自的业力所现前,根本不属于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都是虚假的,你缘这一切虚假的产生傲慢,根本不应理的。或者这个国王,只不过是通过你前世的一种善业力,今生当中显现成国王,下世当中还会不会显现成国王就很难说,有些个别的也许可以再继续成国王,但是绝大多数来讲,没办法继续成国王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因为在国王位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傲慢,很容易通过傲慢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罪业。既然在位的时候具足这么多的烦恼和罪业的话,那么下世当中要继续成王,那是很麻烦的事情,很不可能的事情。藏族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有情变成狗的时候,它就离转成人不远了。今生当中变成狗的话,就马上很快就会变成人,那么一个人变成大官的时候,变成国王的时候,就离堕恶趣不远了。
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确实从因果的角度分析的时候,很有道理。因此你现在成为国王的话,真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也许你下一世就变成一个旁生,或者变成地狱当中的有情了,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彻底破斥。这个方面是略说。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广述。
己二、(广释破我慢所执境之理)分三:一、破由权势而生骄傲;二、破由种姓而骄傲;三、明远离恶行的其他方便。
庚一、(破由权势而生骄傲)分五:一、断除五种因所生的骄傲;二、不应由王位而生骄傲;三、应明辨法及非法;四、对国王应生厌离;五、不应贪著王位的威名。
辛一、(断除五种因所生的骄傲)分五:一、不应对由仆使假立之王名起骄傲;二、不应以施收财物有权而生骄傲;三、不应以受用诸欲境而生骄傲;四、不应由是世间的保护者而生骄傲;五、不应由保护众生为有福德者而生骄傲。
壬一、不应对由仆使假立之王名起骄傲:
这个科判所讲的意思就是说,本身这个国王,他实际上所做的工作是像奴仆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把奴仆的名称换成了国王。既然实际上是奴仆,单单名称上是国王的话,那么又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呢?就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了。这就是这个科判所抉择的内容。
有些人就会这样想,因为这个国王的话,他可以对这个世间的事业自在地驾驭,可以说整个世间的事业他有权力裁判或者决定等等,所以说应该产生骄傲。但实际上他们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圣天菩萨这样讲:
六分雇公仆,汝有何所骄,
随所负责任,要待他授给。
“六分雇公仆”这个是以前印度的一种说法,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劫形成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飞行自在,他们也不需要进食等等,后面地上出现了地味,然后出现了地脂,然后逐渐逐渐出现自然香稻,由于众生的贪心,自然香稻变成早上割晚上不现等等,这样的现象出现了。这样的话,人们把这些田分了,分了之后就自己各管各的田地,这个时候出现了偷盗的现象,人们商议应该雇一个人看守稻田,雇一个人防守盗贼,然后作为报酬,给了六分之一的报酬。这样就称之为王,把看守田地的人称之为王,或者称之为刹帝利。
实际上我们可以分析,像这样一种所谓的王,他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刚开始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别人看护田地的,帮别人守护稻谷的,抓贼的,防贼的这样的一种人。那个时候可以说他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一种仆人的、奴仆的或者公仆的这样的实义,只不过名称上面冠以王的名称而已。
既然是“六分雇公仆”,那么“汝有何所骄”?像这样的国王就没有什么可以骄慢的。从他最早的起源来讲,就是没有什么可骄慢的。这个是一个角度,因为他是公仆的缘故,没什么可骄慢的。
“随所负责任,要待他授给”,还有两种道理不应该生起骄慢的。一个道理是“随所负责任”,也就是说,你自己要当这个国王的话,你必须要随着你自己所负的责任去做,你要担负起你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你有这样的责任之后,你必须如是去实行。否则的话,别人是不会授给你所谓的王的名称的。给了你王的名称之后,你必须要去负责任,必须要去做事情。当时来讲,必须要去守田,必须要去调解纷争等等,这个方面就是你的责任。你如果说我不负这个责任,对不起,别人可能就不把这个王位给你了,不会给你的。这是一个方面的道理。
“要待他授给”也是别外一个原因,也不应该生起傲慢的。因为这样的王位,必须要观待其他的民众给你授予。授予你才能当,不授予你就当不成,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没什么自在的。你不是想当就当,不想当就不当。臣民推选你,你才能够当;臣民不推选你,你就不能当了。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也没有什么可生起傲慢的吧。
在讲记当中讲到X方的X举制度也是这样的,必须要通过这个国家的人民,一致通过X票X你了,授给你这样的责任了,你才能当这个国王,当这个ZT。否则的话,你自己是没有这样的一种自在的。
因此这里通过三个道理,一个是通过公仆的身份,不应该生起骄傲;第二个方面是随所负责任的角度,你不应该生起骄傲;然后要待他授给的角度,也不应该生起骄傲的。从方方面面来观察的时候,你都没有必要生起一种我慢,生起一种骄傲的。如果你生起了,只能说是一种非理作意,完全不应该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比喻当中提到,比如说一个大户人家,一个富人雇佣一个奴仆,让他管理财产,让他管理里里外外的种种事情。外面的一些事情,或者内面的一些事情,这个仆人都要处理,就相当于以前古代的管家,他内内外外很多事情都要管。他有了这样一种主人授给他的权力的时候,他必须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主人交代的事情,他不能有一点点疏忽,有一点点放松都不行。一旦出了问题的时候,肯定他这个职务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必须非常认真地、非常辛苦地去做这个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肯定是没有任何理由产生一种傲慢的,“我现在很有权势,我现在管了这么多人,管了这么多的房子,管了这么多的田地”。
他有没有这个资格生起傲慢呢?确确实实是没有的。就因为也有这样的三个原因,第一个他是仆人,不管你管的事情再多,里里外外的事情管得再多,你始终是主人所雇的一个仆人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这个管家没有生起傲慢的资本。第二个你要“随所负责任”,你自己的主人给你交代的种种事情,你必须要尽心尽力去做,你有这个责任,必须要负这个责任,所以也没有资格生起傲慢。第三个“要
待他授给”,主人让你干你就干,主人说要把你解雇了,你就没有权力的。所以从这三个角度观察的时候,这个人完全没有资格生起傲慢心的。
同样的道理,这个和国王一对比的时候,就很清楚可以知道的。所以认为自己是国王,实际上是在行使仆人的义务,因此没有任何的必要产生一种傲慢心。这是第一个科判的内容。
第二个科判的内容,不能认为有施或者收的大权而生起傲慢。
壬二、不应以施收财物有权而生骄傲:
有些人会这么想,国王他可以自在地布施财产,也可以自在地征收赋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国王是很有权势的。应该产生骄傲心,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但是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
如佣得所得,思主为施者,
主给所应给,自矜为施主。
这个就破斥了不应理的观点。比如说一个佣人,他辛苦地劳动,得到了所应得的一份报酬,这个时候他应该怎么想呢?“思主为施者”,他应该如是地思维:“我的主人是布施者”,他应该思维主人是布施者,“主给所应给”,“主人是布施者,主人给了他应该给我的报酬”,他应该这样想就对了。但是如果“自矜为施主”的话,自己认为自己是施主,这个肯定就是颠倒的一种想法,是不应理的一种想法。
一个佣人给主人干活,或者一年之后结账,或者一个月结一次,或者一个星期结一次,不管怎么样,他得到佣金的时候,他肯定不能够想“我是施主”,因为他毕竟是从主人那里得到了应得的报酬,这个时候应该思主人是施主,主人给了我应该给的报酬。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国王也是同样的道理。
国王为什么不能想自己能够自由地布施,自己能够自由地征收赋税,所以就应该生起傲慢呢?实际上国王是一种奴仆的身份。他既然是一种奴仆的身份,他给大众,他给人民办了事情,做了工作,这个时候人民就给他报酬,比如说上税,上税就是人民给他的一种报酬,国王行使他的权力,然后人民、主人,就给他一定的报酬。既然有这样的一种关系,你怎么可能想自己是施者呢?自己绝对不是真实的施者。自己就是一个佣人,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报酬而已。在这个角度进行安立的。
国王如果认为“我可以自在地把我的财产分给这些人民,从这个角度难道不能成立我是施主吗?”如果从这个角度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人民都可以成为施主,人民把六分之一的赋税交给你,既然这样,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人民也是施主。既然人民也是施主,你也是施主,那么你也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地方了,都是平等的关系。既然是平等的关系,你不能认为“我是施主,他们是下面的人,他们是受施者”,就不应该这样想了。这个颂词也可以说是从比较微细的地方,进行抉择国王不应该产生一种傲慢的根据。
还有一个比喻就是一个奴仆给主人干了活之后,主人给他应该得到的报酬,那个时候他没有把主人想成施者,他反而认为我对主人的财产是有权力受与的。我们一观察的时候,像这样的想法肯定就不对,是你自己给主人干了活,干了活之后主人给你报酬。这个时候你反而想,我现在是从主人钱包里自由自在地把他的钱拿出来了,现在我是有权力的。这方面就不对。或者你不能想“我给主人干了很多活,他的里里外外一切活都是我干的,所以我布施给了他很多很多快乐”,从这个讲肯定也是不对的。你自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获得工资去干的,所以根本不是一种施主的关系。你从主人那里取得工资的时候,也不是自由自在地就可以受与的,从这个角度也是不应该。
国王他一方面认为自己给了很多东西给人民,然后可以从人民那个地方自由自在地取赋税,这方面都不是应该产生傲慢的资本,全部都不是的。前面也分析过,如果你这样认为是施主的话,那么人民给了你很多的赋税,人民也应该是施主的。这方面完全就是不应该的,不应该产生这样的傲慢。
从这些角度观察的时候,国王和人民之间是以前早就已经说好的,在以前最早出现国王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已经定好了,国王给人民干事,人民给他六分之一的报酬。既然是有这样一种规定的话,那么国王现在收取赋税的时候,实际上是履行合同而已,没有什么可值得傲慢的地方。所以从这个方面应该了解,产生的很多很多傲慢都是一种非理作意而已,都是一种不应该产生的想法。所以从这些角度可以如是地了解。
下面讲第三个科判,不应该认为可以自在享受欲乐的缘故,产生骄傲或者产生傲慢。
壬三、不应以受用诸欲境而生骄傲:
有些人会这样想,他说国王实际上还是应该傲慢的,因为国王所享受的五欲的欲妙,五欲的境,是一般的人所享用不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产生一种傲慢。确实我们可以观察,作为国王,不管从古代来讲,或者现在也好,他们的种种生活条件都要比一般的人好,因为他可以收到六分之一的报酬,一家人给六分之一,实际上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生活条件。不管是私人给也好,还是从国家整个的收入给也好,国王拿到的条件肯定是比一般人要好,所以他们的这种五欲的享受,肯定就要超过一般的人。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产生一种傲慢心的话,这个也是不应该的。为什么不应该呢?我们应该知道从哪个角度去破斥。
余视为苦处,汝起颠倒念,
以他事存活,汝由何生喜。
“余视为苦处”,你认为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五欲境而产生傲慢的话,实际上是颠倒的,你所认为的应该产生傲慢的这种五欲境,在其他的智者来讲,世间的智者也好,或者出世间的圣者也好,他们看的时候,像这样的五欲的外境,实际上不是一个生起安乐的地方,它是一种生起痛苦之处。享用五欲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很快乐,但实际上通过享受五欲,自己的六根经常外散,六根经常外散的话,肯定就做很多非法的事情。所以很多修行人就是为了使自己不起非法的念头,恒时护持自己的六根。所以像这样别人视为苦处的地方,你还产生一种傲慢心,这哪里是一种真正值得欢喜的地方呢?根本不是。
在很多佛教教典当中,在教导修行为应该注意的地方的时候,也是对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很多教言。比如说我们修过《Q行》,《Q行》当中也是这样讲过的,比如说飞蛾,它贪著于灯,贪著于外面的色的缘故,最后被烧死了,被烧死在灯火当中。飞蛾就是这样的,飞蛾扑火大家都是知道的。它就是追求外面的色,在追求色的时候就被烧死的。这个方面就是很明显的。
声音,比如野兽,像野鹿等等,它特别耽著听琵琶的声音,很专注听的时候,它不知道这个是猎人的方便。猎人一方面使用这个弹琵琶的声音,它很专注的时候,它不觉进入危险的时候,猎人就以射箭等方便把它杀死。它就死在什么地方?死在它耽著声音方面。
还有比如说鱼,钓鱼的时候,这个鱼被钓上来了,它是什么样的?它是贪著于这个诱饵上面的味道,它贪著这个的时候,就被渔夫钓上来,这个就是死在舌方面的。
还有蜜蜂,在《Q行》当中讲,蜜蜂因为贪著花香的缘故,被闷死在花当中,它是死在花香当中的。
还有一种是大象,它贪著清凉的触觉,它跑到河里去,想要获得清凉的时候,就陷到淤泥里面没办法出来。以前我们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黄河象,它就是这样,慢慢慢慢滑下去就这样死了,没办法出来。它死的原因就是贪著触觉。
所以这些方面我们观察的时候,教导修行人的时候,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这样的五根或者意根,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如果自己的眼根贪著于外境的色,自己的耳根贪著于外面的声音,乃至于自己贪著于美味,乃至于自己贪著于闻妙香,乃至于自己身体贪著于种种柔软之触、轻滑之触等等,像这样的话,自己的分别心就会恒时外散,就不能够把持自己,肯定要造很多罪业,这样的话就是引生后世痛苦的因。
就是因为这样,佛经当中或者戒律当中制定了修行人应该做的很多威仪,实际上都是为了护持自己内心当中不生烦恼,从这些方面进行制定的。因此从这个方面一个一个进行分析的时候,这些都是苦处。真正有智慧的人,把这一切五欲的享受,都视为是一种应该远离的、火坑一样的、罗刹洲一样的、不净室一样的外境。对这样的一种别人远离的外境,你认为生起傲慢,那么绝对就是颠倒。从这个角度我们分析的时候,国王肯定就是产生“颠倒念”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以他事存活”,你现在所获得的这些种种圆满的妙欲,是怎么获得的呢?可以说是“以他事存活”。你给别人,给其他人做很多很多苦行,做很多苦力,做很多事情,身体也操劳、心也操劳,从这个得到了报酬,“以他事存活”的。在这个过程当 ,你是非常辛苦的,得到这些妙欲享受又有什么可以产生欢喜呢?所以也不必要产生欢喜吧。
如果有人说,实际上有些国王他没有去为人民做事,他实际上无勤就获得很多享受。这个在讲记当中讲,实际上像这样的国王,他如果没有给人民干很多事情,他不操心人民的死活,不操心国家大事,他单单是通过自己的权力,去强收很多赋税的话,或者抢很多民间的东西的话,也不应该值得欢喜。虽然他在无勤当中没有付出辛劳而得到,但是他是在造罪业。他通过这样的话,以后必定会引生恶趣痛苦的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应该生起欢喜。
所以从第三句颂词都观察的时候,不管是你通过苦力而获得的,或者你是通过抢夺而得到的、压榨人民的血汗而得到的。从这两个角度来讲,都不应该生起欢喜,完全都是一种苦处。所以说对于妙欲享受的时候,也不应该产生傲慢。
比喻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比如说一个盗贼给抓住了,其他的人罚他做苦力,他在做苦力的时候,很卖劲地在做,把很多事情做得比较圆满,其他的人就很欢喜,给他一些好东西,或者给他奖赏,或者给他夸奖等等。在这个时候他有没有真正的理由、根据,产生一种傲慢心呢?没有。因为他自己毕竟一方面是被抓住了,被别人所控制的,没有办法才做这些苦行的。再一方面,他获得这些所谓的比较好的资具,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通过他自己的苦力而获得的,所以说也没有什么产生傲慢之处。
国王也是同样的,他处在国王位置的时候,不得不做这些事情,所以说他没有自在的,不做事情别人就不给你种种的工资报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通过自己的身心操劳,获得了这些五欲的享受,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傲慢的。而且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讲,你获得这些五欲享受的时候,很有可能引发后世的种种痛苦的因。
所以从哪个角度观察的时候,都不应该产生一种傲慢心。我们在观察这些的时候,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从出离心的角度来讲,就认为这个国王实际上就是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可以从自己人心当中断除希求国王位置的颠倒作意。通过学习这些方面我们就知道了,国王实际上很辛苦。又辛苦、又容易造罪,又容易堕落,所以没有什么可希求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了解。
但是有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转为了国王,这个就不一样,他们就通过自己的方便力,通过自己的种种智慧,一方面住在轮回当中,不被轮回的垢染所污染,一方面可以度化很多众生。这个当然是特殊的。
一般的修行人来讲,尤其是还没有入正道的,一般的初学者来讲的话,对像这样的国王,学习这样的论典的时候就知道了,绝对是应该产生厌离之处,绝对不是应该欣喜之处。所以学习这个还有很殊胜的必要性。我们在相续当中,有时候看到这些世间的高官的时候,看到这些国王的种种享受的时候,虽然现在已经离古代的生活已经很远很远了,但是一看到小说当中,或者电视电影描绘的这个国王,这么自在、这么圆满,有的时候就很容易发愿,是不是以后也转成像国王这样高贵的人呢?这样的话就很容易使自己的善根成为虚耗。所以有必要断除这样的颠倒作意,必须要从方方面面知道,国王实际上是不值得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