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6课

 

从无明到老死之间有十二种途径,这十二种途径即称为十二缘起。在世俗当中,所有众生都是依靠十二缘起而轮回流转,但在胜义当中,十二缘起也是空性的,第二十六品《观十二缘起品》即讲述了这个道理。

 

十二缘起可分为“顺行缘起”和“逆行缘起”。按照果仁巴大师的科判,“顺行缘起”有两重因果——“能引因果”和“能成因果”,其中“能引因果”又分为“能引之因”和“所引之果”。“能引之因”是指无明和行,即众生因被无明所覆,为后世造作了三种行(善业、不善业、不动业三种业),以此而转生六趣。“所引之果”是指,依靠无明和行,便会引生后面的果——识、名色、六入、触、受。上节课讲了其中的识和名色,今天开始讲六入等。

 

关于十二缘起的道理,《俱舍论》中阐述得较广,去年我们学习过。如果忘了,可以翻开《俱舍论讲解》和《俱舍问答》回顾一下。十二缘起感觉上好像有点难懂,其实详细分析之后也不是特别难。《现观庄严论》里也专门讲过十二缘起,如果我们明年都还健在,希望也能学习一下这部论。

 

通达十二缘起非常重要!

 

下面一颂主要讲六入和六触,颂云:

 

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

 

藏文译本颂词: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

 

(其中后两句在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依靠名色而产生六入;依靠六入而产生六触。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即六根)。一旦名色形成,其果法眼根等六处也随之而产生。也就是说,识入胎之前,中阴身有四蕴,这称为名;识入胎之后有了色蕴,这为色(一般来讲,眼睛、手、脚、身体等没有真实形成之前的凝酪等称为色);当名色渐渐增长,经过住胎五位或七位,眼耳等所有的根就形成了,这就叫六入或六处。这些道理在《俱舍论》《七宝藏》《上师心滴》里都有宣讲。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可以出现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依靠六处、六境[尘]与作意三者的和合,又继而产生了六触。

 

关于触的观点,有部和经部有些不同。按照有部的观点,从胎儿刚刚出现眼耳鼻等六根,一直到婴儿出生之后两年半的阶段称为触,因为这个阶段六根可以取外境,触觉已经出现了,比如,一岁的孩童虽然感觉比较幼稚,但如果拿个东西在他眼前晃,他就会马上闭起眼睛。由于已经有了触觉,故这个阶段称为触。

 

按照经部宗的观点,触并不是在某个阶段上安立,而是在心所上安立,即根、境、识三者的和合为触,比如,眼睛能见到外境、耳朵能听到声音、身体能接触到事物,这些就叫作触。

 

下面两颂主要分析,触以什么因缘产生、触的本体是什么。颂云: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触;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

 

(此偈颂在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产生了眼触,是故依靠名色而产生了识处。

 

前面分析过,依靠名色而产生了六入(即六处,或者说六根),依靠六处而产生了六触。此处是分析,触到底是依靠哪些因缘产生的。

 

◎触依三种因缘而生

 

触需要依靠触的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这三种因缘产生。以眼为例,按照小乘的观点,看见柱子的时候,必须要有增上缘——眼根、所缘缘——外境柱子,以及等无间缘——想要看它的作意,具有这三种因缘,并依靠受等遍行25而生起了眼触。

 

[25] 遍行: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之心理活动,即随同心及其他一切心所生起的心所法,因其具有普遍性,故称遍行。包括:触、作意、受、想、思等五种心所,称为五遍行。

 

所谓作意,《俱舍论》认为,凡有“我想要看”的这种意乐,或者说有启动的这种心,即称为作意;如果无意中看见柱子等,则不具足想看的作意。但按照有些论典的观点,凡是心往外境动摇即叫做作意,不一定要有明显“要看”的分别念。

 

关于触的产生,《量理宝藏论》中也阐述过,如云:“由对境根及作意,所产生者乃为识。”前一刹那,所缘缘的对境、增上缘的根,以及等无间缘的作意三者聚合,第二刹那生起具境相之识,这也即是接触法相的触。

 

◎是故说,触依名色产生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这里的“识”并不是指十二缘起里的识支,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识。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认为:之所以说触(识处)是依靠名色而产生,是因为触的等无间缘——作意属于四名蕴,触的增上缘——眼根与所缘缘——色法,属于色蕴。此处的名色概念,与《俱舍论》中所讲的十二有支之一的名色概念略有不同。

 

刚才讲过有部和经部对于触的解释,这与本颂的解释有点不同。对于不同的解释方式,大家应该灵活掌握,这一点非常重要。

 

下面宣讲六触的本体,意思与上一颂基本相同。刚才是专门分析六触中的眼识,此处做总结性分析,意即,鼻识、耳识等其余五种触也是如此。

 

情尘识和合,以生于六触;

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

 

藏文译本颂词:

 

情尘以及识,三者之和合,

彼者即生触,由触而生受。

 

根、境以及识三者的和合产生了触,由触又产生受。

 

◎六触的本体

 

触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呢?颂词第一句中的“情”是指六根,“尘”是指外面的六境,“识”是指作意,并非指眼识等。六根、六境、作意三种因缘和合之后,就产生了六触。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说:“触的本体是由眼根[情]、色法[尘]以及眼识三者和合,而判断出外境的悦意、不悦以及中庸的心所,就称之为眼触。”

 

◎由触而生受

 

“受”是十二缘起的第七支。因为众生相续中存有各种习气,依靠眼耳鼻舌等六触判断外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受。比如,当大家的眼根、作意,以及我前面的茶杯三种因缘聚合时,就会生起触;有了触,相续中就会生起各种感受:有的人觉得这个茶杯很漂亮,产生了乐受;有的人不喜欢,生起了苦受;有的人没什么感觉,生起了不苦不乐的舍受。这是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来分析。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整个十二缘起的流转是在三世当中安立,即从众生未入胎、入胎、整个生长过程、死亡,直至死亡后转生后世……如果按照这种安立方法,胎儿刚出现眼耳鼻等六根直至两岁左右,称之为“触”;“受”是指从两三岁直至成年之前(十四五岁),在此期间虽然他还不知取舍,但有苦乐的感受,比如,身体接触火的时候,有苦的感受;吃美食的时候,有乐的感受。

 

己二(能成因果)分二:一、能成之因;二、所成之果。

 

庚一(能成之因):

 

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

 

藏文译本颂词:

 

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

 

以三种受就会产生三种渴爱,因为以不同的感受就会产生相应的爱。

 

◎以“受”生“爱”

 

有了受之后,就会产生爱,“爱”是十二缘起中的第八支。爱支到底是什么样呢?比如,见到茶杯时,如果相续中有快乐的感受,就会生起不愿离开乐受的渴爱;如果有厌烦的苦受,就会生起排除、脱离痛苦的渴爱;如果感觉比较平和,即有一种等舍的感受,就会生起令其不退失的渴爱。这里所说的爱,与世间人的说法不一样,世间人把不愿意见、想抛开的心态叫做嗔恨,但在十二缘起中,把这种嗔恨的心态也称为爱。

 

“爱”和“受”的意思有时比较相近,以《俱舍论》中三种受(悦意的乐受、不悦意的苦受及此二者以外的舍受)的解释方法来解释“爱”也完全可以。总之,以对外境的不同感受,可以产生相应之爱。

 

反之,如果没有感受,就不可能产生爱。比如,如果没有见到外境,就不会有乐受、苦受或舍受;若没有乐受,就不会有愿意接受快乐的爱;没有苦受,也不会有不愿意接受痛苦的爱;没有舍受,就不会有令其不退失的渴爱。

 

◎对“爱”的不同解释

 

按照有部的观点,如《俱舍论自释》中讲:从能做不净行一直到能圆满享受所有妙欲的整个过程,一般从十几岁到中年之间,叫做“爱”。

 

经部宗的观点与之不同,他们认为:愿意享受贪嗔痴烦恼的这种执著就是爱受,换言之,依靠三毒来爱求的心,就称为爱。比如,遇到不喜欢的对境,以嗔恨心想抛开它;遇到喜欢的对境,以贪心想得到它;对于不是嗔心和贪心的对境,以愚痴心来摄持。

 

下面宣讲十二缘起中的第九支——取支。颂云:

 

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依靠爱的因缘而有四取,依靠取的因缘又产生有。

 

◎依“爱”生“取”

 

众生有了爱之后,便会采取行动,期间身口意的行持就叫作取,即以爱为缘而产生了取。比如,一个人成年之后,为了生活会投身事业,他整个追求行持的过程便称为取;又如,一个人长大之后,要娶妻生子建立家庭,按照有部观点,这时他的取已经开始了。

 

有部认为取有四种: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欲取。所谓见取,就是除了萨迦耶见和戒禁取见以外的三种见(即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就是将颠倒的、不清净的戒律当作清净的戒律,如外道持牛戒、狗戒等;我语取,是指三界的人我执;欲取,是除了以上三种取以外的贪执欲界五欲的烦恼。按照经部的观点,只有一个取,仅仅指贪心,并不承认有四取。

 

◎依“取”生“有”

 

“因取故有有”,后面的“有”指“三有”,是十二缘起中的第十支。一旦有了取,就会因为取而使业具有能力,取受者也就会流转于三有,“有”也就由此而形成了。

 

“三有”分为果的三有和因的三有,这里是从因的角度讲,有了取就会开始造业。比如,依靠我语取——人我执,也许会造善业,也许会造恶业,这些善恶业都是后世三有的因,因为这些业决定会出生后世的三有,所以就在因上安立果名叫“有”。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

 

如果取受者不再取受,就获得了解脱,不会再有三有。

 

◎如何解脱三有

 

如果能以妙观察智而不依存于取受,则三有的本体也就不会产生。所以,一旦不存在取受,就成为了解脱者,三有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依靠智慧断除“取”这一轮回的根本,就可以获得解脱。

 

怎样才能断取呢?因为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故我语取(人我执)不可能存在。可以运用第九品《观本住品》26中抉择无有本住的方式来遮破人我;我不存在,自然就不会有取;没有取,就没有业;没有业,也就不会有后有。

 

[26] 《观本住品》云:“若见闻各异,受者亦各异。见时亦应闻,如是则神多。”意思是,如果见者、闻者、受者等各自为异体,那么见色时也应听到声音等,如是则有众多人我的过失。故人我不能成立。

 

十二缘起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多翻阅一下相关论典。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和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中阐述得稍微广一点,《俱舍论》和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有解释。

 

有些道友不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整天花费很多时间金钱用于打卦、求神通等,最重要的经论却被他们弃之一旁。懂得取舍非常重要,应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九十节课

 

今天讲《智慧品》最后几个颂词:

 

如人数沐浴,或数入火中,

如是虽极苦,犹自引为乐。

 

昨天已经讲了,众生因颠倒分别执苦为乐,非常可怜,本颂以比喻进一步说明。

 

此比喻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就像一个人,为了清凉在冷水中数数沐浴,全身冰冷后,为取暖而去烤火,一会儿又觉得热,他再去洗冷水澡,可一会儿又觉得冷,再去烤火……这样反复不已、冷热交替,虽住于极端痛苦中,然而还自以为安乐。这是随便举的一个比喻。

 

第二种,有些讲义中说,如同胜论外道,为求解脱而用恒河水数数沐浴,以求净罪;或如有些外道,行持五火禁行[1]或投身火中自焚,以求消除罪业。他们虽然承受着极端痛苦,却自以为乐,这种做法十分愚痴。

 

世界上一些极端宗教,也是有自焚的现象。据说在自焚之前,他们用汽油淋遍全身,口里再喝下一两杯,然后开始点火,这样一来,就算别人扑灭了外面的火,肚子里的火也没有办法。(我可不是教你们自焚啊!只是觉得他们的行为奇怪,顺便看了一下。)这也是一种业力现前吧,但他们认为这种自杀很光荣,至今世界各地时有发生。明智的人看来,他们为了解脱而这样做,真的非常不合理。若有一些政治原因,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宗教徒也不去分析。但若以解脱为目标或以上师教言为目标,此举是非常残酷、非常恐怖的。

 

众生愚痴以苦为乐,他们根本没想到,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在刺激、麻醉自己。有些人经常去舞厅吸毒、吃摇头丸,把疯狂当作快乐,觉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这完全是一种颠倒。《亲友书》云:“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就像患有麻风病的人,遭受皮下蠕动癞虫的不断骚扰时,为求得乐受而会靠近火,以此使癞虫稍稍不动,可一旦远离了火,癞虫蠕动得更厉害,反而引起更大的痛苦。

 

世间的妙欲也是如此。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可谓不择手段,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陷入非常可怕的深渊中。所以,国外曾有记者采访一位上师:“你们出家人不结婚,难道不痛苦吗?”那个上师微笑着回答:“搔痒虽然舒服,但不痒岂不是更舒服吗?”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再三修持断除贪嗔痴的教言,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均依此妙道而获得殊胜果位,我们肯定也会从中获得快乐的。

 

这种快乐不是有漏的快乐,有漏的快乐暂时是一种享受,但它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痛苦,比如很多人喜欢买高档轿车,在规格高的花园里买房子,可是因为维修费、管理费非常高,生活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原本的快乐。所以人们只看到一面,却看不到它的副作用,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些行为在圣者眼里,就像一个人一会儿沐浴一会儿烤火,如是反复不已,他却自以为乐。凡夫人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个不引生悲心的,他们有地位也好、有财产也好,毕竟是一个凡夫人,面对生老死病的时候,哪怕有多少眷属、多少财富,照样独自前往中阴,感受无量的痛苦,没有一个人能代替。有些上师也是如此,假如没有一定的内证和修持,哪怕有几百万眷属也没用,死后唯有随业力支配,在中阴长道中漂泊。

 

我们遇到佛法之后,一定要从中获得实义。活着的时候,不要浪费自己时间,应该争分夺秒地修行。有些人认为几年后再修也可以,现在有很多事情要忙。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生命是无常的,你一生中又有多少个几年任你挥霍?如果没有想尽一切办法修持,你最终定会后悔的。

 

然而,众生没有察觉这一点,就像森林周围起火了,里面的猴群无动于衷一样,或者地震时房子要垮了,里面的孩童还在跳舞一样,根本不知道有漏的快乐是痛苦之因,什么样的享受、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美色,从其实质来观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道理,唯有在佛法中阐明了,其他宗教和世间学问则无法触及。现在有些知识分子,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可面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时,一片茫然迷惑,所以你没有什么好傲慢的。老老实实修持无常法,明白人身难得,才能使令你的人身具有价值。

 

这里虽然是讲生悲心的对境可怜众生,但大家学了以后,不要认为别人很可怜,寂天菩萨说的只是印度众生,跟我自己没有关系,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个人应当反观自己:我这个水泡般的身体何时灭亡?灭亡时有没有一点善法资粮?没有的话,来世能获得人身吗?即使获得了人身,还有福报遇到佛法吗?……这些方面,圣者们在教言中强调得非常清楚,若没有牢记于心并身体力行,那么一千尊佛来到你面前,也没办法度化你。反之,哪怕记住了一个偈颂,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你的一生将会有所改变!

 

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

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

 

众生尽管如此痛苦,却好像没有生老病死之苦一样,依旧放逸度日。很多人似乎觉得自己不会死,即使死了也不会下地狱,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一部分人太愚痴了,连后世的存在都不清楚,而一部分人虽然相信这一点,但因为业力非常深重,每天被八风吹得团团转,没有真正的修行时间。以前的高僧大德有很多深妙的修行方法,而现在的修行人,看得多、听得多,每天都是迷迷糊糊、得过且过,相续中并没有真实的境界。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金刚歌中也说:“如今大地芸芸众,整日造恶放逸行,岂曰死亡已远离?难道地狱已消失?”人们造业极其可怕,只知一味保护人类,什么因果概念都没有,这样的生活真的没有意义,还不如早一点离开人间好。

 

现在的众生一点无常观念也没有,否则也不至于如此懈怠。我们的人身很快就会灭亡,死后并不是像火灭了、水干了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会随业力的支配前往来世,因此,今生务必要造一点善业,否则来世不堪设想。可是很多人太愚痴了,一直晃晃悠悠过生活,直到有一天,死亡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到头上,什么准备、什么安排都来不及,满怀遗憾地离开人间。

 

实际上,对每个众生而言,死亡阎罗卒一天比一天靠近自己,而自己就像夕阳落山一样,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可是许多人丝毫不觉,每天都睡得很香,放逸得很快乐,从来也不愿行持善法。这些愚昧众生,最终无一例外都要被死神夺去性命,大多数毫无自主地堕入恶趣,感受不可思议的恐惧痛苦。《月灯经》中云:“造诸恶业故,罪报常随逐,由是无明因,死多堕恶道。”

 

众生在世间上造的善业,的确很少,有时候寺院开法会,很多人都去烧烧香、拜拜佛,但他们的善业都是随福德分,只是人天福报,虽然这也有功德,缘佛陀的微小善举,功德永远不会耗尽,但并不能依此而解脱轮回。这些人没有找到很好的善知识,自己的上师没有宣讲断除轮回根本的善法,而佛教的深奥理论,又不可能自学成才,以种种原因,他们即生中虽然来到人间,皈依了佛门,办了精美的皈依证,也闻到了一些佛法,但断除轮回的法并没有求到。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以三宝为对境造各种恶业,对上师和道友进行诽谤,最终悲惨地堕入恶道。

 

所以大家在有生之年,应该要发一种善愿,对人生要有一些安排。寿命是无常的,平时一定要对死亡有所准备,若能尽心尽力修持佛法,死时就不会有很大的后悔了。否则,虽然遇到如佛陀般的上师,也听闻了特别珍贵的佛法,自己也稍微懂一些取舍,可是每天忙忙碌碌、糊里糊涂,把佛法当作耳边风,最后死亡来临时,对后世一点把握都没有,甚至极其害怕,这说明你一生中对修行不重视。如果你对修行很重视,所有的时间用在佛法方面,尽心尽力地听闻佛法,然后去修持,那死亡到来的时候,一定会勇敢面对的!

 

庚二(行相)分二:一、愿安乐;二、愿成利益之因。

 

前面讲了对境是可怜众生,现在要缘这些众生作想,这就是一种“行相”。

 

辛一、愿安乐:

 

寂天菩萨讲到《智慧品》的最后,以总结的方式发愿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有两个方面,一是暂时利益众生,一是究竟利益众生。首先是暂时利益众生,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安乐:

 

自聚福德云,何时方能降,

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作为通达了空性的菩萨,或者作为闻思空性获得信解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动下,会发下这样的誓愿:我什么时候才能从自己的福德云中,降下消除一切痛苦的安乐雨,让众生获得身心快乐,熄灭轮回的苦难烈火?

 

就暂时来讲,快乐有很多种。众生没有房屋,我有福报给他们造房屋;众生没有衣服,我有福报降下妙衣雨;众生没有饮食,我有福报降下饮食雨……当然,假如你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这时可能就“万里无云”,一滴雨也降不下来。有些人很想布施,可是钱包里一分钱也没有,云没有的话,哪来的雨呢?这个时候有点苦恼。

 

所以我们应该想,什么时候能降下妙雨,熄灭众生痛苦的火?痛苦的火各种各样,有些人没有智慧而痛苦,有些人特别难看而痛苦;有些太胖了很痛苦,有些人太瘦了很痛苦;有些人个子太高了很痛苦,有些人太矮了很痛苦;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痛苦,没钱人有没钱人的痛苦……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大乘菩萨应该发愿把众生的痛苦接受在自己身上,而自己变成一朵祥云,降下雨水息灭他们的炽热,或者变成一棵大树,以凉爽的绿荫给他们带来清凉。(当然下面在《回向品》中,寂天论师也有种种发愿。)

 

修行过程中,我们发愿非常重要。大圆满的讲记中说了,每一个修法要具足三个条件:1)但愿众生获得快乐;2)这种快乐由我成办,我来让众生获得快乐;3)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祈请三宝加持。我们修任何一个法,不能光是字面上了解,不然的话,只是一种学术。就像以前读书时,老师告诉我们树的因是什么样、果是什么样、根是什么样、茎是什么样……这些知道了就可以,没有意识到自己跟知识是分开的。而我们现在学佛是一种内在修养,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道理都是在内心解释,这是佛教的不共特点。

 

20世纪,科学上有三大发明:粒子学、量子学、相对论。就微观世界而言,这是最细微的发现了,而从佛教角度来讲,最细微的东西也是由心的习气造成,整个世界的来源就是心的习气。但这个道理若没有深入佛法,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们现在所学的,跟高等学校的知识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要跟心结合起来。

 

一个好的修行人,每次看到可怜的众生,就会生起大悲心,而一个不好的修行人,只会给别人讲理论,实际行动中,他自己没有什么感受,别人也不可能有什么感受。其实,大悲心确实胜于一切,有关经典中说:“菩萨只学一法即可,何为一法?即为大悲心。”有了大悲心,一切修行均可成功,而大悲心的来源,就是知道众生很可怜。最近发生了一些地震,有些人虽然学了《入行论》,但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还不如没有学过的人悲心大。外面有些世间人的行为非常感人,有一个伤残人士,他没有下半身,坐在轮椅上用手慢慢推到捐款箱前,将全部的钱都捐了出来,见此情景,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还有一个26岁的老师,她是个大学毕业的年轻姑娘,地震中救了13个孩子,最后自己被埋在废墟下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我们有些学大乘佛法的人,不要说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献给众生,仅仅掏一点钱的话,可能也有各种各样的顾虑。

 

我最近了解到一些情况,外面很多修行人,包括我们有些道友,可能因种种原因吧,行为不太像一个大乘修行人,甚至还不如一只小狗。据说一只小狗救了32个人,哪里有人的叫声,它就跑到哪里去,最后自己也献身了。不过人类实在可怕,为了防止灾区出现瘟疫,为了保全人的生命,把这些可爱的小狗全部杀掉。人类的行为远远超越了标准线,太过分地践踏其它生命,所以这个世间会出现灾难的。

 

我们给众生降下慈悲的雨水,熄灭他们的一切痛苦,这种话光口头上说还不行,必须要实际行动中做到。我自己的确非常惭愧,但还是想发心,如果政府各方面允许,想在灾区办一些学校。不过自己的身体等方面,有没有这种能力和缘分也不好说,凡夫人有时候稍微有一种发心,马上又被乌云遮住了,种种违缘也会出现,所以我在法座上说得滔滔不绝,在座的道友也会说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可实际行动中,有时候真的不如一只小狗,不如有些从来没有听过大乘佛教的人。也许是因为前世没有学过大乘佛法吧,现在一下子扭转不过来,也许另有其他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真正给众生降下慈悲甘霖。佛经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证,《集学论》中也说:“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求解脱深妙法,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世间诸渴爱。”若能离开对五欲的贪著,专心希求甚深的解脱妙法,则能以佛陀的甘露妙雨息灭世间的渴爱。

 

佛法如此不可思议,我们若能依佛法遣除众生的痛苦,哪怕只有一个众生,我们的一生也是有意义的。佛陀的《广传》中,有时一个故事只牵涉一个问题,佛陀因地时为了一件看来并不起眼的事,比如一个乞丐非常可怜,就愿意舍弃头目脑髓。既然佛陀因地时这样积累福德资粮,我们在因地时也应该多做好事,其实做一个好事并不困难。

 

这里再三地讲了,但愿我们降下慈悲雨水,熄灭众生痛苦之火,假如今生实在无能为力,也要发愿来世拥有这种力量。我们平时念经也好、转经也好、磕头也好,做各种善行的时候,心里应该默默发愿,这样的功德是无法形容的。所以一定要想到: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俗子,但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以我的福德利益众生,息除他们的各种痛苦。这就是菩萨的广大发愿。

 

大乘佛教中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发心,人类历史从开始到现在,绝对是没有的。我们有幸遇到这么好的甘露妙法,有福报、有能力的话,即生中应该为众生降下福德雨水,熄灭他们酷热的火焰。如果今生因缘不具足,那么,乃至生生世世也要发这种愿。

 

辛二、愿成利益之因:

 

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

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发愿息灭众生的暂时痛苦,并不能解决长远问题。就像一个病人,打止痛针、吃止痛药对病痛会有缓解作用,但无法彻底铲除病根。同样,我们在一个地方办学校,把老年人从废墟里救出来,这只是暂时利益众生,虽然暂时利益众生也要做,但从究竟上看来,并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所以我们应希求无缘的智慧资粮。

 

所谓无缘的智慧资粮,指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一旦证悟了空性,就有无缘智慧资粮。而对高僧大德、诸佛菩萨以虔诚恭敬的信心所积累的,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这两种资粮是智慧与福德双运,若没有圆满这二资,想要摄受别人、给别人传法有点不现实。如果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看到天下众生将不实的东西执为实有,就有能力给他们讲述佛法的空性道理。

 

其实宣讲空性道理是最好的妙药,以后你们转法轮时不要天天讲因果不虚,暂时而言,因果不虚是很好,功德确实特别大,但究竟来讲,拔除实执的唯一妙药就是空性,没有空性的话,很难以得到解脱。龙猛菩萨说:“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他们的解脱唯一依靠空性而得,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解脱因。

 

既然圣者才能证悟空性,那么证悟空性的人,就不可能有不如法行为。《集学论》引用了一个佛经的教证,我觉得非常好,说是世间人的互相争斗吵架,都是没有证悟空性所致。因为吵架和打架肯定是为了自己,为了众生而吵架的一般很少——“众生多么可怜啊!你为什么不布施!”然后对你大生嗔心,这样的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可能是他跟你有关系。(众笑)

 

虽然证悟空性不容易,但你听到空性之后,内心数数引发欢喜,也说明你与空性法门有缘。《入中论》中说,若是大乘根器者,必定对空性有极大的信心与欢喜心,一旦闻受空性深义,自然眼泪直流、汗毛直竖,出现种种外在之相。然而即便你没有这种相,只要对空性不生邪见,听到空性后有欢喜心,也说明你是空性的法器。

 

作为修行人,学习空性一定不能舍弃。有关经典中说:“远离了方便的菩萨,千百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不如以怀疑心听受空性的功德大。”《集经论》中还引用《未生怨王经》说:“造五无间罪者若听受空性,佛说他的业不是一种罪障。”学过显宗的人都知道,五无间罪最可怕,但若听受了空性,那么对他来讲,这个业也不是罪障。《智慧品》已经讲了这么多堂课,可能有些道友对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概念还没弄清楚,但他有没有功德呢?有功德。即使你造了五无间罪,光是听到《智慧品》,你的罪业也会减轻。

 

在座的很多人,没有皈依、没有出家之前,也许杀盗淫妄什么恶业都造过,那现在通过什么方式忏悔呢?就是听受空性法门,这是非常好的方便方法。大家这次听受了《智慧品》,以后方便的话,一定要对众生宣讲。空性法门能根除一切实执,如果不讲空性法门,其他善法虽对众生有利益,但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看病要治根,(中医和西医关于治标还是治本,经常吵架,)我们佛教也是同样,倘若没有治根,暂时积一个福报并不是很重要。

 

各位有机会的话,还应该多学习《中论》、《入中论》、《四百论》,尽量念诵《大般若》、《广般若》、《中般若》,倘若没有时间,也可以念《金刚经》、《心经》。我去年讲《心经》时也讲过,念一遍《心经》很快的,尤其是现在的汉地,喜欢念的人非常多,快的话,1分钟都不要。这1分钟中,积累的资粮不可思议,但我们一天有多少个1分钟在无意义的状态下流逝了?有些人一发呆就是1个小时,我有时看到个别道友盯着自己的碗半天,什么念头都没有,那还真不如念一遍《心经》。

 

大家要对空性有信心,自己若没有信心,怎么可能给别人宣说呢?上师如意宝对空性的信心非常大,依靠他老人家的加持和传授,我们学院的人对大圆满和般若法门,虽然修行境界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人的信心极大。如果听闻了般若空性,即使业力深重而堕入恶道,也会具备种种功德。佛经中云:“知法自性常空寂,设百生中堕恶道,常得任持妙色相。”意思是说,了知空性法门的人,假设一百生中堕入恶道,但也会受持美妙的身相。(旁生中有些还是很可爱的,长得很“庄严”。以前我放牦牛时,最喜欢比较好看的牦牛,觉得这是牛群中的庄严,舍不得用石头打。)我们听过空性的人,就算来世堕入旁生,也会有美妙庄严的身体,最终“亦复获是五神通,而常安住诸佛所”,获得五种神通并常住于佛的身边、上师的身边。为什么有些人获得人身之后,有亲近善知识的机会,而有些人没有呢?原因就在于前世是否听受过空性。所以,我们今生有学佛的机会、听受佛法的机会,都是前世福德所导致的。

 

《集学论》有一个《华严经》的教证,根桑曲札在《入行论讲义》中也用过,颂云:“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可闻,况复得亲近,永断诸疑惑?”无量亿劫中闻到佛陀名号非常难得,更何况是亲近佛陀、对佛法遣除一切怀疑了。我们现在遇到了佛法,不止是听闻一个佛号,而是在有教法和证法的地方闻思,因此一定要抓住机遇,始终牢记遇到佛法非常难得,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行持佛法。

 

《智慧品》从头到尾已经圆满地讲完了,我内心真的很高兴,毕竟法越甚深的时候,魔众会越猖狂,但这次一点障碍也没有,传讲的过程非常圆满。这么多年来,我跟魔众作战心里有数,不管你生病也好,他人造违缘也好,唯一不能脆弱、要精进,一脆弱了,魔众就兴高采烈,开始拼命践踏你。但如果你心很坚强,哪怕死了也不退缩,一定要把这个法讲圆满,魔众就会知难而退。所以20多年来,我始终没有一个法半途而废。

 

大家这次听受《智慧品》,也算是一种考验吧!一方面,看你对般若空性有没有信心,另一方面,看你有了空性见解后,对众生是否生起大悲心。听受者一定要有信心,这样的空性法理,有因缘的话要传给其他众生。假如你实在没有因缘,找不到合适的弟子,那在旁生面前念一遍《心经》,也算是广转般若法轮了。

 

好,《智慧品》讲授圆满,非常感谢!

 

[1] 头顶烈日,前后左右各点上一堆火,以此烤灼自己。他们认为通过这样折磨肉体可以忏悔业障,获得解脱。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5课

 

今天开始学习第二十六品《观十二因缘品》。

 

《中观根本慧论》的“论义”部分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其中第二部分“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前面通过第一品至第二十五品,已经将第一个问题“宣说缘起特法”宣说完毕,今天开始学习第二个问题“宣说缘起空性”。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

 

丙二(宣说缘起空性——观十二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丁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广说顺行缘起;二、对此取舍之理;三、略说逆行缘起。

 

戊一(广说顺行缘起)分二:一、能引因果;二、能成因果。

 

己一(能引因果)分二:一、能引之因;二、所引之果。

 

◎为何宣讲本品

 

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承认十二缘起法,但关于十二支缘起,大小乘所持的观点不完全相同。《俱舍论》中讲了小乘的十二缘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里广讲了大乘的十二缘起。

 

《现观庄严论》也讲了十二支缘起,它被视为较难懂的一门。宗喀巴大师在有些论著中也把十二缘起列为难题并作了解释。格鲁派在学习《因明》《现观庄严论》时,一般都将二十僧伽和十二支缘起视作较难懂的议题。

 

本品之所以观察十二缘起,是因为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对缘起一无所知,而学过宗派的内道有实宗又往往认为十二缘起实有存在。实际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十二缘起也是无生、空性的,如佛陀云“以缘起无生,故为缘起”。为了打破有实宗这种坚固的执著,龙猛菩萨宣说了本品。

 

◎关于品关联的不同观点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介绍了佛护论师、清辩论师、月称论师关于本品品关联的不同观点:

 

按照《无畏论》与《佛护论》两大论著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已经将趋入大乘胜义之法门宣说完毕,那么现在就应该阐述趋入小乘论典的胜义法门了吧!本品的内容,即为针对以上说法的答复。

 

按照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任何人也没有宣说过一句法,这里[经部关联]又说佛宣讲了缘起之理,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难道对你们的立论不会有所危害吗?本品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我们并没有否认现象,而只是否认了“诸法以本体而存在”的观点。

 

按照月称菩萨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如果对方提出:依照你们的说法“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那么轮回和涅槃,不就分别成了顺应或者违背缘起法则的法了吗?既然轮涅无二,那么轮回和涅槃的两种现象又作何解释呢?既然有寂无二,那么世俗名言又怎么会还灭呢?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宣说无而显现的缘起,或者是为了阐明“乃因真如法性而现见四谛”的观点。

 

虽然各论师的说法不同,但实际并没有矛盾之处。

 

庚一(能引之因):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众生因被无明愚痴所覆盖,为后世造作了三种行业,以起了这三种行业的缘故,就随业入于六趣。

 

所谓十二缘起,是以无明的因缘产生行,以行的因缘产生识,以识的因缘产生名色……这样前前产生后后,后后以前前为因,就构成顺行的十二缘起。三界中的任何一个众生,都是以十二缘起在轮回中不断流转。

 

十二缘起最初的开端是什么呢?是无明。虽然最初支是无明,但它又连接着老死。《俱舍论释》云:十二缘起是无始无终的一种旋转,并非像绳子一样有头有尾。《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讲:“所谓的轮回,如同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这样的轮回,难以寻觅其真实的开端。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尚未证悟真实义的众生,当被无明愚痴覆盖了本来的心性之后,为了后世而造作了三种行蕴。“三行”,月称论师解释为身口意三业,或者善业、不善业和不动业三种业。

 

所谓善业,《俱舍论》云:赐予安乐的业为善业;《大圆满前行》讲过十种善业18。所谓不善业,《俱舍论》云:带来痛苦的业为不善业;《前行》当中讲了十种不善业19,此外还有五无间罪等等。所谓不动业,一般指四禅八定,它是色界和无色界的因;不动业不像欲界的有漏业那样遇缘就会转到其他趣成熟果报,因为这种业为禅定所摄,不易动摇,故异熟果报的界、地都是决定的。

 

[18] 《大圆满前行》:十善业:三种身善业,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不偷盗:断不与取,行持布施;不邪淫:断除邪淫,护持戒律。四种语善业。不妄语:断除妄语,说谛实语;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不恶语:断除恶语,说悦耳语;不绮语:断除绮语,精进念诵。三种意善业。不贪心:断除贪心,当持舍心;不害心:断除害心,修饶益心;不邪见:断除邪见,当依正见。

 

众生被这三种业风吹动,在三界中不断漂泊而投生到六趣当中(有些小乘宗,比如犊子部承许五趣20,大乘一般认为有六趣21)。以十善业可投生到欲界天等善趣;以十不善业则转生三恶趣;以不动业将会转生到色界与无色界。

 

整个十二缘起可分为两重因果:一、能引所引因果;二、能成因果。第一重因果“能引所引因果”分为“能引之因”和“所引之果”。本颂主要讲述“能引之

因”,即十二缘起的开端是无明,众生被无明所覆出现了三种业,依靠这三业而流转于六趣,故无明和行是轮回最根本的因。下四颂是讲“所引之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19] 十不善业分三:身恶业,语恶业,意恶业。身恶业分三:杀生,不与取,邪淫;语恶业分四: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意恶业分三:贪心,害心,邪见。

 

[20] 小乘俱舍、正理、显宗、杂心等诸论皆立五趣: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五趣中,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为纯恶之所趣,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皆属有漏,与无漏之净土相对,故总立名为恶趣。

 

[21] 大乘经中则多说六道(趣),即于五趣之外别立阿修罗,而有三善道(阿修罗、人、天)、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之别。

 

《俱舍论》等经论中也讲述了这个道理:十二缘起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可分为三部分,前世有无明与行二支,后世有生与老死两支,中间从识到有之间有八支,并分出了两重因果。

 

庚二(所引之果):

 

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

 

藏文译本颂词: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随着诸行业的因缘,识将受身六道;依靠诸识的缘故,先形成了名色。

 

这一颂是讲十二缘起中的识和名色。众生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因被无明所覆而造作了诸行;之后随着十二缘起支中的行支——善恶等业的因缘,而受身六道成为天人等众生之识;在诸识形成之后,依靠诸识又形成了受、想、行、识四名蕴422,以及凝酪23、膜疱等色蕴。依前前产生了后后。

 

所谓“名”,是指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样无有阻碍、无有直接的形成、不能现量见到但却存在的法。比如,中阴身没有色蕴,但它有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因此可称之为名。所谓“色”,是指身体、手脚等尚未真正形成之前的凝酪等。比如,一个人因为无明未断的缘故,造了转生人道的业,当他死亡之后,心识依前世的业而转生到中阴,形成了中阴身,此为“名”,之后投为人胎形成了“色”。

 

◎其他论典的解释

 

《俱舍论释》云:“名色: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名是指受想行识,只有名称无有阻碍故;色则指凝酪等。”

 

[22] 四名蕴:受、想、行、识四者集聚成蕴,即意身。谓身心两分中之属于心之一分者。

 

[23] 凝酪:胎藏五位之第一位或结胎第一七日。父精母血初成,凝酪尚未形成薄膜。亦名芥子位或羯罗蓝位。

 

《显句论》云:“此等诸法,皆如色法与影像之理。若最终死亡之诸蕴毁灭,则仅于第一刹那,即如同秤杆两端之高低般形成所生之诸蕴,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是故,于母胎中识蕴闷绝之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意思是,众生这一世的五蕴刚刚灭尽,后世的识蕴就开始出现,这个过程是同时的,就像色法和其影像是同时的、秤杆一边高的同时一边低一样。之后,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当意识刚刚进入母胎的时候就昏厥了,此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有情受生有四种情况,《显句论》中主要讲了胎生的过程,关于其他三种——卵生、湿生和化生的过程,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中引用了《解深密经》的教证进行说明,经云:“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界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

 

◎依“心识”受六道身

 

了知我们在六道中流转的时候,是“识”受六道身这一点很重要。众生命终之时色蕴就要被舍弃,身体并不随业力而在六道中不断流转,但识蕴并不像身体那样被抛弃,而是随着前前的行支而不断产生,之后入胎形成了后世的色身。《阿难入胎经》中说:如果识未入胎,那么凝酪等后面诸支不会形成,只有心识入胎,凝酪等才能形成。

 

◎心的直接因是心

 

心识最初从哪里产生的呢?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它是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论的焦点。世间学者关于意识和精神方面的研究也相当多,但以佛教观点来看,心识并非从身体中产生,而是由前面的心识产生。按照因明的观点,任何法都是从它同类物质当中产生,不可能从非同类物质中产生,也就是说,诸法都是依靠它的直接因——同类因而产生。同样,心的本性是明清的24,它的来源只能是同类明清的法——前面的心,而不可能从无情法中产生,因为无情法是非明清的本性,非明清之法不可能产生明清的心。如果一直这样追溯,就会了知心是无始无终的。

 

[24] 因明《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当中都认为,心的本体是明清的。

 

名言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心并非像唯物论所说,是从暂时的四大聚合中产生的,心只能依靠它同类的因——前一刹那的心而产生。虽然这个问题极其关键,但愚者一般都置之不理,觉得无所谓,世间智者虽然思考过,但对于遇到的难题,仅依世间理论根本解决不了。事实上,只有依靠佛教,尤其因明《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中的推断,才能真正解开他们心中所有的疑惑。

 

有一本叫《僧侣与科学家》的书,作者是法国人马修·李卡德。他以前是分子生物学博士,后来到印度、不丹、锡金等很多地方求学佛法,之后在顶果钦哲仁波切面前出家,追随顶果钦哲仁波切十二年,并担任仁波切的外交翻译。有些道友可能看过他的另一本颇具影响力的书——《僧侣与哲学家》,书中他以出家人的身份与哲学家的父亲展开对话。据说这本书已经译成了18种语言。

 

写完《僧侣与哲学家》之后,他又写了《僧侣与科学家》,书中记录了他与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郑春淳教授的深入对谈,探讨宇宙及人生的奥秘。这本书中间有一段内容专门讲前世今生,把心识问题分析得非常清楚。书中引用了一位大德的观点:佛教中最可靠、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两种因:直接因和间接因。直接因对事物本体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而间接因对事物的差别有影响。心的直接因是前刹那的心,前刹那心的因又是再前

刹那的心……

 

关于这个道理,也可以用比喻来说明:木材、火石等因缘聚合之后会燃起火,而火的直接因应该是火分子,其他只是一种间接因。如果没有火分子,即使所有的间接因缘都具足,也不可能燃起火。而火的直接因——火分子这种原始物质,无始以来都存在,这从化学角度分析也是成立的。又如,青稞的直接因(近取因或亲因)是青稞种子,因为青稞种子当中才有直接产生青稞的能力,而地、水、火、风等虽能影响青稞的生长,但都只是间接因(俱有缘)。而青稞种子的根本因又是前面的种子,所以可以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

 

所以,心的因也是心,在无始的轮回中,心的因也是无始无终的。

 

◎无明只是忽现

 

那无明是否是产生心的因呢?实际上,无明只是忽然出现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明朗大师在他的《大幻化网总疏》中说:我们这颗心相当于铁,铁放在潮湿的绿草中很容易生锈,无明就如同锈一样,是依靠一些因缘忽然出现的。名言中铁的性质肯定不是锈,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清楚。

 

所谓的心,如果按照密宗较高的见解,就是本具的光明本性,但显宗并没有这样讲,按照显宗《释量论》的观点,心的本体是明清的,众生这种明清的心从初始到现在一直不断产生。

 

◎依佛法才能了知生命奥秘

 

佛教当中因明、中观的推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刚才《僧侣与科学家》里提到的郑春淳教授,是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曾在弗吉利亚大学任教。他没有接触佛教之前,对佛教所说的前世今生、六道轮回等观点比较排斥,但在遇到一些上师并闻思了因明等佛典之后,通过自己亲自论证,最后已经心服口服。

 

佛教宣说的生命观最可靠,没有任何值得怀疑之处,因为其推理无懈可击。我只是担心有些人因为智慧不够或不习惯这种推导方式,又没有通过辩论把很多问题辨析清楚,致使难以从疑网中摆脱出来。

 

作为佛教徒,必须清楚自己生命的源头,因此学习十二缘起非常有必要。很多道友以前都受过唯物论的熏染,对生命真相一无所知,以致在学习《释迦牟尼佛广传》时产生了很多疑惑,觉得佛陀怎么会转生成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众生啊?实际上,我们在轮回中所经历的生死不可计数,宿世所造之业比海水还要多。依靠佛教来研究深奥的生命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九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证悟空性的作用,即对可怜的众生要生起悲心。昨天讲了,世间上的众生活得毫无实义,没有证悟空性而离开了人间,非常可怜。今天紧接着学习:

 

此生有何法,除灭散乱习?

 

总而言之,我们造的罪业非常可怕,行持的善业却微不足道,那么,对于无始以来串习的散乱实执,有什么办法可以断除呢?

 

大家应该清楚,散乱分为外散乱和内散乱。所谓的外散乱,指世间各种琐事,比如喜欢看电视、看电影;经常做生意,跟别人谈话聊天,没有实义而忙忙碌碌,耗尽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对法理无法专注,一听课或者修禅定,就开始打瞌睡,对修法毫无兴趣,而没有意义的琐事,他又聪明,又能干,又有兴趣,等等。所谓的内散乱,指妄念分别始终干扰你行持善法,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解没办法生起来,实修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恶劣的分别念或胡思乱想,心一直不能安定。这些散乱,每一个修行人都有,只不过有些人程度比较可怕,所有的时间都不好好修行,每天都在做没有意义的事,而有些人虽然有点散乱,但程度不是那么严重,偶尔会生烦恼,但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修持善法。

 

那么,我们长期串习的散乱实执,通过什么方法断除呢?我们自心烦恼这么严重,平时依止善知识听受教言的过程中觉得还可以,而一离开上师的教言,到了恶劣环境中,就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散乱心了。凡夫人真的经不起外境诱惑,也经不起各种烦恼的打击,因此,自心尚未得到稳固之前,我们应当像前辈的高僧大德一样,远离世间八法为主的一切散乱。

 

《札嘎山法》中专门有一段“消除散乱”的教言,主要介绍了住在寂静地方时,甚至打卦算命等令身心不专一的发心和行为,也全部要放弃。然而现在大多数人没有因缘去寂静地方,住在城市里散乱的条件非常多,什么网络、电视、小灵通、大灵通、手机一应俱全。很多人认为科学发达带来了便利,却不知我们散乱的因缘远远超过古人。古代的人心非常单纯,外面也没有那么多杂乱,而现在,不要说电视、电影、媒体报道中所充斥的东西,仅仅是手机里的信息,发过去、发过来,听过去、听过来,也耗费了我们短暂的人生。

 

所以,我到外面时经常建议很多居士,每天可不可以把手机关掉一段时间?完全关掉的话,好多事情不方便,有些人也不习惯,没有通话好像失去了生命一样。其实古人没有手机,也照样活得丰富多彩,可是现在人恶习成性、很难戒除,即便如此,也应该安排一段时间不接任何电话,这是断除散乱的一种方法。

 

还有,就是不要看电视。现在的在家人,基本上把时间都用来看电视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但是也没办法,这个社会已经变成这样了,处处都是诱人堕落的散乱,在这种环境中,自己不为所动、始终行持善法非常困难。但如果你是真正的修行人,这些全部都要放弃。

 

我非常羡慕藏地的一些高僧大德,他们终生住在寂静山里,杜绝任何散乱。汉地禅宗也有这样了不起的大德,视名利如毒蛇猛兽。比如四祖道信禅师,一直住在寂静地方,当年唐太宗请他到皇宫传授佛法、接受供养,禅师屡次三番地拒绝。到第三次下圣旨召其入宫时,唐太宗传话警告他:“若这次还请不动你,就要砍掉你的脑袋。”禅师伸出头,大义凛然地说:“皇上要我的脑袋,那就来取吧!我宁死也不入宫受供!”并道出了散乱对修行人的危害。唐太宗听了,不禁赞叹禅师远离世间八法、不被名闻利养所动的风骨,供养紫金袈裟,以表彰禅师的德行。

 

到了五祖弘忍大师时也一样。他当年13岁入寺出家,依止上师30年后,在61岁时,唐高宗请他到皇宫里传法。当时他也没答应,照样受到皇上的威胁,但最终宁死也不肯去。

 

传到六祖惠能大师时,女皇武则天一再下诏,请六祖入皇宫接受供养。六祖大师修书一封,回应道:“我乃一介草夫,何德何能受朝廷供养?我若在朝中,只能利益少数皇亲国戚,草民愿终身守候山林,以利益更多众生。”武则天见他如此坚持,也只好作罢。

 

这些大德禅师终生安住在寂静地方,就算有到皇宫度化众生的机会,也不被名利动摇,通过慧眼观察,发现利益不是很大,就不会去。反观现代,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很多出家人不要说皇上,连一个科长发出邀请,也兴高采烈地马上下山,结果被世间诱惑所染污了。

 

所以我们要想到,在寂静地方修行的机缘确确实实很难得。现在住在寂静寺院里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他们的福报和因缘极其殊胜,还有些城市中的在家居士,虽没有出家人那样福报,但跟不信佛教、持有邪见、误入歧途的众生比起来,今生有闻受大乘佛法、依止善知识的机会,在茫茫无边的轮回苦海中还是非常幸运的。因此,获得这样殊胜机会时,我们一定要精进,切莫虚度时光。

 

当然,对佛法不了解的人看来,会觉得自己的追求很正确,活在世上就应该与人交往,交往过程中也不一定要与佛法相合。很多人有这样的邪知邪见,这是善根、环境、恶友等因缘造成的,其实若能长期呆在寺院或佛教团体中,这些恶习就可以慢慢去掉。

 

我非常希望学习佛法的人,听了法之后,自己的行为稍微有所改变。当然,你没有勤奋的话,这些习气还是很难断除,它就像瀑流一样无法阻挡,非常可怕。而断除的方法,唯一只有般若空性。因此,大家有机缘的时候,要对空性法门不断地闻思,将这些真理经常串习,若能如此,原来的恶习定会逐渐改掉,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

 

此时魔亦勤,诱堕于恶趣,

彼复邪道多,难却正法疑。

 

末法时代,五浊横流的娑婆世界中,魔众精勤地干扰我们,想方设法制造种种障碍。《现观庄严论》中讲了46种魔业,尤其是在闻思修的过程中,魔王波旬十分不高兴,每天都要对修行人射出贪嗔痴等五毒之箭。所以,在这个世道中,希求甚深法要时,经常出现违缘障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求的法越深,魔王波旬的干扰就越大。你获得一些空性境界,魔王以各种形象来危害你;你依止了善知识,魔王又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生邪见,扰乱你的相续……因此,我们希求正法障碍重重,原因就是无形当中魔众在干扰。

 

但是,《般若经》和一些上师教言书中说,如果我们的信心非常稳定,精进越来越强大,魔众最后会羞耻而远离,根本没办法制造违缘。所以在闻思的过程中,稍微对佛法起邪见或者身体不好,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否则,魔众确实很高兴。

 

所谓的魔众,并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獠牙毕露的凶神恶煞,他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来改变你的行为,尤其是对修持正法制造障碍时,他什么形象都可以化现:有时候以电视的形象,让你的心一直散乱在这上面;有时候以恶友的形象,说一些巧言花语让你慢慢改变……

 

记得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讲了六种魔众的违缘:第一、“舍弃上师依止诸恶友”,对有恩于己的上师随意舍弃,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的恶友;第二、“舍弃菩提进入轮回道”,不希求成办生死大事的菩提妙道,反倒喜欢造恶业,堕入轮回不得解脱;第三、“舍弃自利表面行利他”,于己有利的闻思修行弃之不顾,而以相似的行为[1]利益他众;第四、“舍弃正法追求世八法”,舍弃正法,希求世间八法;第五、“舍弃静处步入愦闹境”,舍弃寂静的地方,希求散乱,有些人本来在静处行持善法,后来把静处放弃了,房子也卖了,离开之后出现了很多魔障;第六、“舍弃无二跟随相词句”,舍弃无二智慧而希求表面词句。以上这些均是着魔的现象,修行人务必要励力断除。

 

有时候你的福报很大,也可能是魔众加持。智悲光尊者说:“修行人如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样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你条件不太好的话,容易知足少欲,诸多功德自然具足,但有了施主、财富、名声之后,心就开始散乱,从此没办法行持佛法了。岗波巴尊者也说:“修行人福报越来越大时,魔扰、魔难就渐兴起。”一个道场规模越大,信徒越多,魔子魔孙就会夹杂其中制造违缘,令修行人渐为贪欲、色欲、名利所毒化。广钦老和尚有一次带弟子去看刚完工的承天禅寺,有个弟子见到金碧辉煌的寺院,惊叹道:“哇!好庄严的佛寺啊!”老和尚当众开示说:“寺院越雄伟庄严,以后的名闻利养就越多,若是把持不住,则会严重伤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没什么好高兴的。”

 

可见,魔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内心。自心若随外境而转,即生修行不会成功,来世也必定堕入旁生、饿鬼、地狱。在末法时代,有些顺缘不一定是顺缘,但很多众生没有发现,所以作者见到这种现象,生起极为强烈的悲心。

 

还有,末法时代行为不如法、见解不正的邪师也非常多,稍不注意,就会被其引入恶趣深渊。《楞严经》云:“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是十种魔。”讲了很多魔的形象,有些以出家相来毁坏佛教,有些声称自己有各种“功德”来毁坏佛教,所以现在的歧途相当多,若未以正知正念观察,然后进行细致取舍,恐怕有些行为不一定如法。

 

尤其是现在的大城市中,真正的善知识并不多,五花八门的邪魔外道却比比皆是,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吸引,进而对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甘露妙法怀疑重重、半信半疑。甚至出家人中也有这种现象,虽然表面上威仪庄重,但对佛法的疑惑没有解开。因此,出家人一定要闻思,如果没有闻思,对佛教的教理根本不懂;居士也一定要闻思,如果没有闻思,用以前受到的教育、世间知识来修持佛法,这根本不现实。麦彭仁波切也说:“假如你明明存在一些怀疑,却在这样的疑惑下修持佛法,最终是不会成功的。”

 

在末法时代,修行人经常受众多魔众干扰,邪知邪见非常严重,对佛法的正知正见不堪一击,表面上很虔诚,实则对佛教一无所知,尤其是业因果、生死轮回一点都不懂,对自己的五蕴和生活却相当执著,这样的人遍满天下。所以,一定要通过闻思来遣除对佛教的怀疑,令自己趋入正道。只要真正踏上了解脱的道路,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毕竟无数的高僧大德也是沿着这条路,最后到达了无上果位的金洲。

 

暇满难再得,佛世难复值,

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

 

有些人可能认为:“虽然我邪知邪见较多,佛法的怀疑也很难断,但获得人身是比较容易的,即生中若没有修成功,来世还可以继续修。”

 

这种想法非常幼稚。正如前面所言,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的暇满人身,犹如盲龟值木轭般极其难得,尤其是信仰佛法的珍宝人身,更是难遭难遇。修共同加行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即生中得一个人身,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需要积聚许多殊胜因缘;就算得到一个人身,值佛出世也极为困难,在这个世间上,大多数时间都是无佛出世的暗劫,倘若这时候来到人间,连一声佛号也听不到。如今,我们遇到了没有隐没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依止了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善知识,拥有学习佛法的人身,这种机会非常难能可贵,有多少金银财宝、地位权势也无法换取。

 

《佛说甘露经》中说:“难得人身,难遇佛法,难生信心,难证菩提。”我们获得人身很难得;值遇佛法很难得;对佛法生起虔诚的信心也很难得,现在世间上这么多的人,信仰佛教的寥寥无几,有些人很想将亲朋好友引入佛门,但怎么给他讲,他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故对佛法生信非常难得;生起信心以后,若没有精进实修,也很难以证得菩提。得人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讲过二十难,其中就有得为人难、值佛世难。(当然,现在的相似人身比较多,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所说:“本来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得人身并没有什么珍贵难得的。”)《妙法莲华经》中也说:“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值遇佛陀出世非常困难;即使佛陀出世,佛陀开口讲法更为困难;即使佛陀开口讲法,我们有缘听闻则更不容易,这个问题在《前行》中也阐述过。

 

我们现在遇到了佛法,表面行为不是很重要,应当从内心中反反复复思维:这个身体有什么价值?应该用在什么方面?是利益众生呢,还是像牦牛一样吃吃喝喝、睡懒觉,什么目标也没有?如果你真的觉得人身珍贵,那么在短暂的人生中,一定要不断地听闻佛法,佛陀的甘露教法哪怕只传给一个人,自己也要尽心尽力,发这方面的大乘善心很有必要。

 

当然,获得人身、值遇佛法后,依靠佛法断除贪嗔痴并不容易。现在很多人的相续没有融入法,虽然听的比较多,但实修实证的比较少,只是把佛法停留在口头上、词句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内心,这样一来,烦恼很难以断除。

 

人身如此难得,佛法如此难遇,烦恼更是难以断除,可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明明佛法如意宝就在手上,自己却不去祈祷,被巨大烦恼折磨着,一直不断在受苦。作者看到众生的愚痴,不禁发出“呜呼”的悲叹,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众生多可怜哪!”他们马上要渴死了,明明旁边有清清的河流,却一点也不饮用,一味在旁边辗转挣扎,真的让人悲愍!

 

放眼当今世界,众生确实非常愚痴,不过学了大乘佛法和般若空性之后,很多人的行为还是有较大改变。今年遭受地震灾难时,菩提学会为主的很多大乘佛教徒,从他们的发心上、行为上也感觉得到,大乘佛法不仅是文字上的学习,也不仅是身体上的坐禅,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中有利他心和利他行。我最近听说很多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他们看到众生遭受困难时,非常不忍心,悲心的力量非常强大。

 

当然,生起大悲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到可怜的众生后,自己的大乘佛性开始苏醒,愿意去帮助他们;还有一种是,只要证悟了般若空性,那么证悟空性与生起大悲是同时的,对众生不生大悲心的大乘菩萨是没有的。很多人也许真的证悟了般若,也许证悟得还不彻底,但因为听了寂天菩萨的殊胜教言,以前的行为围绕自我而转,而现在于有生之年中,只要有利他的机会,就愿意付诸予行动。

 

其实只要对大乘佛法有所了解,对众生就会生起悲心。前段时间,有些人在地震中死了,有些虽然没死,但据说更为可怜。在四川的各大城市里,很多人晚上不敢住房子,人啊车啊全部挤在外面,这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平时你在餐厅里吃其它众生,特别有胆量,可对境是自己的生命时,你完全是另一种态度。尤其是出现地震时,没有红绿灯,也没有警察,很多人都开着车往城外冲……这种行为在菩萨眼里非常可笑,你跑得了今天跑不了明天,每个人都困在轮回的院子里,几十年后均要面临死亡,只不过是死的方法不同而已。

 

然而人们头脑非常简单,根本不考虑这些,也不思维轮回的本性,看到他们的疯狂举止,大乘佛教徒一定会生起悲心的。当然,如果法没有融入心,自己也耽执世间法,对众生生起悲心恐怕比较困难。一旦对空性有甚深的体会和感悟,见到旁边的人非常可怜,就会生起大悲心。比如你现在身体很健康,但以前曾患过一种病,当时痛得非常厉害,现在也有人恰恰得了这种病,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

 

壬三、颠倒执苦为乐:

 

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

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

 

轮回虽然如此痛苦不堪,但众生因为极其愚痴,以四种颠倒束缚着相续,对此毫无察觉。因此,作者再次以感慨、悲愍的语气说:“呜呼!真是太可怜了!”

 

天下的众生一个比一个可怜,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下至十字路口的乞丐,全被业和烦恼的绳索捆得紧紧的,生活中没有任何快乐,诚如无垢光尊者所言:“苦苦变苦及行苦,六趣众生真悲惨。”弥勒菩萨也说:“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众生的酸甜苦辣,全部都是由自己承受,《醒世歌》中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纵然是最高的军委主席,拥有成千上万的军队,可当你遭受病痛死亡折磨时,一个人也无法代替。

 

《正法念处经》中描述过六道的各自痛苦: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旁生有被役使和互相啖食之苦,人类有生老病死之苦,天界有放逸之苦,阿修罗有战争之苦。《业分辨经》也说:“三有之苦,无有清凉之时,故如火坑;恐怖悲惨,故如处于暴怒猛兽、野人之中;难有解脱时机,故如困于国王囹圄中……”

 

当然,没有学过佛法或刚接触佛法的人,可能觉得这有点言过其实了,似乎轮回没有那么痛苦,还是有很多快乐可寻。其实,轮回中的快乐并不永恒,它相当于吸毒一样,唯是痛苦之因。若没认识这一点,对佛法就无法生起信心,即使佛陀亲自来加持,你也很难获得感应。

 

有些人说:“只要上师您加持就可以,我什么都不干,解脱和断烦恼就委托给您了。我已经入了您的保险公司,一切由您老人家全权负责。”从某方面来讲,这种说法也不一定正确。你对佛法没有信心的话,即使释迦牟尼佛来到面前,也无济于事。《华严经》中说:“如月纵出升,非器不显现,佛陀大悲月,亦不照无缘。”有些人对佛陀有成见、对上师有邪见、对佛法有怀疑,却要求佛陀加持他获得解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月亮在虚空中无有阻碍地运行,地上如果没有水器,月影又不可能在石头、木头上显现。因此,修行人对佛法要有虔诚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对众生的悲心等境界就可以纷至沓来。

 

从有些人的念诵、修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上师和佛陀有一种恭敬心,这就是成就的前兆。诚如印光大师所说,有什么样的恭敬心,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有了这个基础后,根据自己对般若空性的了解,要平等地对世间众生起悲心。不能把悲心全部给自我方面,嗔恨心全部给他众或怨敌方面,否则,没有办法修持菩提心。

 

世间上有许多误入歧途、邪见深重的众生,在座的道友学习大乘佛法很多年了,以后不管到哪里去,看到他们时,悲心定会油然而生、无法抑制,没有任何条件地摄受他们。这在佛教中也是允许的。大乘佛法就像是水,每一个众生都可以喝。现在很多人对密宗有各种怀疑,这是不懂道理的表现,密宗就是大乘佛法的甚深部分,有些道理可以跟小乘行人共享,但极个别的甚深教义,自己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只好暂缓。

 

总之,无论学密宗还是学显宗,只要有一颗善心或菩提心,就会对旁边的众生发起大悲心。发起大悲心的时候,由于每个人因缘不同,有些人有能力摄受众生,马上转变他的观念;有些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但心里可以默默发愿:“但愿我能度化他,令其相续中生起正知正念,真正认识到轮回的苦性。”这样的善妙心,时时刻刻都要发出光芒,最后照亮整个世界。

 

[1] 表面上好像在度众生,但心不清净,行为也不如法。

 

 

 

 

 

 

 

 

回目录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82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现在正在讲第七卷当中楞严咒的功德,昨天已经讲到,如果安住在佛的坛城当中、守持清净的戒律、依止戒师、在无有怀疑的状态当中受持楞严咒,那一定会是在即生当中获得开悟。如果没有开悟,十方三世如来说了妄语,但十方三世如来说妄语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如果如理如法的修楞严法门,一定会是获得相应的成就,三宝的加持力不可思议,自己信心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有了这些因缘以后,一定会是成就修行的果。

 

这一点,自古以来,所有的成就者和修行人的境界可以印证。我们自己也是,通过修行以后,自心等很多心态的改变,在这方面也能证成。

 

昨天讲,通过修这样的咒语能成就修行,今天讲修这个法能获得了很多世间和出世间的护佑,可以分为外护和内护。所谓外护,像一些世间的天众、鬼神保护;所谓的内护,诸佛菩萨会保护你,也有这样的提法。[1]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主要讲有很多金刚力士、金刚的护法神来保护。

 

佛陀讲完功德以后,在整个楞严大法会当中有无量百千万的金刚——金刚,这里相当于是大力士,也相当于是一些护法神,我们密宗金刚当中经常有各种不同的护法神。

 

他们这些护法神出现,一时间当中来到佛陀跟前,恭敬合掌,顶礼以后陈白佛陀,这样说道:“您前面已经讲到了持咒的一些功德,如果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么我们也是真诚的去保护修持楞严咒、或者大白伞盖咒的修菩提者——发菩提心的修行人,我们会好好的去保护他。”

 

所以这里的金刚力士,实际上是世间当中各种形象的很多护法神,他们会保护持楞严咒的人。

 

以前有些大德也是说过,修楞严大定的咒语,或者说大白伞盖咒语,实际上看他功夫的大小。如果他的功夫大的话,那么他所在的整个国家或者说整个地区的众生远离一切灾难,会获得保护。如果他修的功夫不怎么大,那至少他自己能保护起来。 

 

我们以前修大白伞盖的时候,经常在头顶上观想大白伞盖佛母,然后边念诵咒语,边观想佛母发出无量的光芒,遣除外在东南西北四方所有的外魔、邪魔,他们得以超度。

 

所以自古以来,不管是哪一个传承的法门,大白伞盖咒都非常重要。尤其是邪魔外道特别猖狂的时候,这个时候修这个法门非常重要。

 

我们昨天已经给大家念了传承,还有《大鹏展翅》的后面部分传承也念了。但是我听说后面还增加了很多很多的这个传承,那个传承,基本上《喇荣课诵》里相当一部分加在里面。我明明前一天说,如果没有安排的话,不要随意增加,不然的话,念传承者也是很辛苦,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这些人也许叫做依教奉行,也许是记性不好,也许的话,不知道,我平时说的也不爱记录,我当时说的没有记到呢,还是抛之脑后呢,还是有其他的密意,我不太清楚。

 

我是按时间算的,因为大白伞盖的仪轨有两个,再加上《大鹏展翅》部分的话,那很晚了。很晚的话,一方面我们这边很多的修行人第二天要早起,冬天也是很难,再加上堪布也是很累。

 

当然听传承是个好事,我也没办法障碍,现在也已经传完了,一方面是好的,但大多数是我上半年都已经传完了的,已经传完了再加上的话——不知道,我们这里的有些人,通过商量而确定的还是随自己天真的心,想什么就什么。如果这样的话,管理上以后会有差错。因为太有灵活性,学院这么大,自己想什么就什么,本身自己的性格就比较奇奇怪怪,这样的话也会带来麻烦。

 

一方面得到很多传承,我也是随喜,但另一方面,任何事情有规矩才是对的。前面怎么样的话,你一时冲动,这个也要一下,那个也要一下。路上碰到的时候,“你给我念个传承。”我明明已经说了,我们这边官方统一起来,希望大家大大小小的配合,没有过一天……,我不知道,也许我听的是一面之词,但也许很多人都可能烦了,明明已经讲了,没有这个必要吧?

 

不管怎么样,昨天给大家念了《大白伞盖经》的传承,所以现在有了咒语和整个经文的传承,我们也可以经常念。我前面大多数也给大家在念,其实这个咒语确实有非常大的加持力。

 

好像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人,22岁的时候,他平时念楞严咒,叫黄景范 [2]。有一天他突然晕倒在地,来了一个披头散发的人来夺他的命,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和尚,他手里拿着锡杖和念珠,给他说不要着急。那个人说:“我心中实际上有70多年的怨恨。”因为22岁的话,70多年应该跟他的前世有关系。“这次好不容易遇到了机会,我不会放过他的。”老和尚他说:“饶人是福,你最好把他放了,不然的话,生生世世这种恩怨、怨恨,就没办法了结。”

 

后来他同意放过了,老和尚也是离开了,老和尚叫云栖老人。黄景范从昏迷当中醒过来。其实他还没有完全好,当天晚上出现满身全是血液的一个女的,在窗户外面不断朝他撒泥沙。但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金刚力士出现了,手里拿着白色的伞保护他。后来在他的境界当中也出现几次,说是佛陀派来的,手里拿着的叫做大白伞盖。后来再次发现,外面的魔女对他进行干扰的时候,伞会越来越大,最后他就从疾病和迷乱当中完全得以救护。他本身也是经常持楞严咒、持大白伞盖咒的一个人。

 

所以从世间历史上看,确实有很多人依靠这样的经典,或者依靠这样的咒语获得了重生,或者说健康、长寿,这种事例也非常多。在这里也是说到金刚勇士,金刚勇士时时保护这样的修行人。

 

刚才讲是金刚大力神来保护,下面是世间的天人来保护。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我们世间当中色界和欲界的梵天、帝释天,还有四大天王这些纷纷都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恭敬顶礼以后,陈白佛陀说道:“如果有真正持楞严咒、发菩提心的善人,那么我们也是尽心尽力、至诚地保护他——昼夜六时当中都会保护他,而且这个人一生当中自己有什么样愿望,都让他如愿以偿。” 

 

所以在这里也是说,持这个咒语的人其实天人也会保护。有些注释当中说 [3],如果持这个楞严咒还要天人保护,有必要吗?实际上有必要的。我们世间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帝王将相,他们有威德力,但是他们出门的时候也需要一些世间人的保护,像国王也好,大臣也好,他们出门的时候,我们经常说一级警卫、二级警卫、三级警卫。像一级警卫保护的是国家领导人,最高的;二级警卫保护的是省里面的一些大的领导;三级警卫的话,比如说州里面,或者说一些大的企业家、商人,他们也安排一些保镖,一些护身的,也有这样的。

 

以前我课堂上讲过,法王去五台山的时候,当时色达县派了一个警察保护法王。有一天我、慈师和那个警察我们几个去外面吃饭。天很晚了,回来的时候,阿里美珠说刚才法王跟其他几个领导一起出去了,不知道去哪了。这个警卫员特别着急,到处去问。当时五台山的很多人对法王叫“佛爷”。我们两个没有这么着急,可能有些领导要谈话还是什么的。那个公安人员戴着公安帽,那个时候公安穿的是绿色,不像现在的那种颜色。

 

他到处去问:“你们佛爷看到了没有?佛爷看到了没有?”他们说没有看到,你是佛爷的什么?他说我是佛爷的警卫员。那些人就笑,警卫员怎么把佛爷掉了呢?

 

所以世间当中也有不同层次的保护,那持楞严咒的人也是一样的。一方面讲,他持咒语,他有咒语的保护,但同时也有天神他们的保护。

 

有些注释当中讲,天人保护持咒人的功德“不可测知也” [4],我们很难知道他们的力量。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讲:“咒语这么大的功德,何必还要天人保护?咒语那么大的功德,那就不用保护。”其实也并不是。人世间当中,有人的保护,还有些大领导穿防弹衣,坐防弹车,出门都有一定的保护——里里外外明显的保护和不明显的保护。

 

一般人外在的这些保护,其实是显护,比较明显的保护。如果护法神依靠咒语来保护的话,那是密护,秘密的保护。人也需要这样,包括我们现在世间人,对外在的野狗,对盗贼,他们也要保护。内在的话,包括我们吃一些药,戴口罩——其实有很多方法,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因缘缘起,如果你缺了这些,也不一定非常圆满,这一点也是这样的。

 

刚才讲到世间天人的保护,实际上这些天人就像《释尊广传》当中讲的一样,只要在人世间当中如理如法行持的人,一般来讲,白法天神一直是护佑的。

 

当然所有的人能不能保护也不好说,有些是业力的现前。我经常这样的,比如说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拼命地念护法神,但是后来这件事情好像没有保护到,我不会抱怨护法神不灵,他们没有很好的加持,他们没有这种力量——我不会这样想,因缘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世间当中再好的药也有治不了的病,最好的医生,有些要死的他也没办法。

 

所以可能世间护法神在他的范围当中,符合他应循的规律,那么一定会加以保护你的,这个自己也是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但是万一有时候通过念经、通过祈祷,最后没有保护的很好,我们没必要抱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想:可能自己的业力非常深重,还有众生的福报特别浅薄,还有这个时代很恶劣。这个时代很恶劣的话,其实白法天神的力量就比较薄弱,邪魔恶神的力量就非常强大,这是有很多规律的。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以很好的方式来理解一切规律,这是我们闻思修行的一个结果。闻思比较好,实际上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如果闻思不好,表面上学一点,实际上没有学究竟的人,经常很多事情变成了邪知邪见的因,而且这种邪知邪见最后在自己的相续当中产生很多的恶分别念,依靠这个因缘,又开始对三宝起恶分别,最后什么修法都是不成功。

 

 

恶的因缘是虚幻性的,善的因缘也是虚幻性的,当我们生起善的一念,一定要保护它;产生恶因缘的时候,尽量地制止它。

 

接下来讲天龙八部他们也会护佑受持楞严咒的人: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这些大将大王前面已经介绍过好多次,所以在这里一一不介绍。

 

药叉和药叉大将、罗刹和罗刹大将,还有我们昨天讲的非常丑恶的鬼王和他的眷属,以及鸠盘荼和他的眷属;毗舍遮王和眷属,再加上猪头和象鼻等等诸大鬼王,还有他们的鬼帅,元帅大将。

 

其实非人也有特别多眷属,按照有些护法仪轨来看,一个鬼神它有几千几百特别特别多的眷属。我们看起来只有密宗的三大护法神,其实每一个眷属特别多。像紫玛护法神看起来是一个,他下来有七大将,再下来是成千上万。法王当时在不丹做梦的时候,有多少多少个紫玛护法神的眷属出现了,诸如此类非常多。

 

他们当时也是到了佛的跟前,其实场面还是很惊人的,特别有意思。这么多的夜叉大将和罗刹大将等非人统统来到佛陀面前,对他进行合掌顶礼。他们也发愿:“我们也是一样保护这个持楞严咒的人,让他的菩提心很快的时间当中得以圆满,我们让他的菩提法门马上成就。”他们也是在佛陀面前发了誓言。

 

所以我们不管在哪里,护法神还是要念,因为念了护法神的原因,我们很多个人的修行和集体的修行都能成就。所以我们降魔胜利洲这边专门有一些师父在念护法,也特别感谢,这也是对我们整个降魔洲的一个保护。

 

当然我要有课的话,每次都不间断的一直念,如果没有课的话,个人的,哪怕这几个短短的偈颂,尽量每天会念。我们学院当中我是比较喜欢念的,可能你们多多少少也是受一些影响,自己也觉得通过护法神,很多修行、弘法利生当中的违缘,包括我们所在的一些道场的违缘,很明显的遣除了,这个很重要。否则的话,我们大家都觉得今天有这么好的一个机缘,听课也好,学习也好,大家都是自由自在。但是无常的变化很快,什么时候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很有可能的。

 

人世间的这些无常特别快,再加上我们附近经常出现的,这个道场已经关闭了,那个道场已经毁了——人世间很多不悦意的声音时时都听得到,而悦意的,比较兴盛的,弘法利生比较圆满的这些事,听到的很少。

 

有时候看起来,现在这个网络时代,真的是有点,怎么讲?可能众生的福报吧。很多作恶的,宣传的也快,而且有机会,做善的基本上是越来越少了。前几年还稍微好一点,有微博、微信,那个时候经常看得到一些出家人,包括有一些微信看到一些出家人,或者寺院。

 

现在的话,好多人,不知道,心态已经变了。其实我们没有特殊身份,有些特殊身份是不准有信仰的,这种人就不说了,如果没有特殊身份,现在自己可以用的这些平台,比较低调、合理的用一下也应该是可以的。比如说我们偶尔放一个教证,偶尔放一个正面的教言、格言,或者说自己的一个心得,这样的话,至少你的粉丝圈里面,在你的周围有一两个人也许会有一点帮助。

 

但是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好像包括我们佛教徒,包括我们出家人,经常发“我今天吃了什么东西,我今天喝了什么东西。”世间人有这个,现在可能稍微淡化了一点,以前一直是,哪怕是吃个什么东西,早上发一个,晚上发一个,中午发一个,路上去发一个,好多都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宣传工具,如果你不愿意发任何东西,这个没有什么可请求的,但是如果要发一些,有些经常爱发一些负面的,旁边的人一看,“这个人肯定是负面情绪比较重,这个人可能是精神有点问题。虽然他的言辞比较通顺,但是心态肯定不正常。”

 

每个人基本上是自己宣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有些人偶尔心情好的时候,就是特别好的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很迷茫的人,一看就看出来。因为有些人没有什么正知正念,想什么就马上发出来,想什么就马上说出来,这样的。

 

但不如的话,我想稍微在这个时代当中,能对别人起一点点作用,哪怕让别人生起一丝一毫的善心,这也许会有一点意义。因为有些人的写作,有些人的文笔,包括用的词,不像我一样,还是很好的。什么都不发的话,也没有什么强求,因为有些是不愿意以这个身份出现,这样也可以的。偶尔吃吃喝喝发一点也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有一点点佛教的意义,真理的意义。

 

其实出家人和有一些佛教徒也不用那么害怕,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这种途径也许能帮助人。即使有时候佛教不怎么明显,不用特别佛教化的话,也是从世间真理方面稍微帮助他人的、身心健康方面的有一些。这个我觉得每个人也可以值得思考一下。

 

因为现在比较方便,每个人他自己可以宣传自己,自己的宣传部部长就是自己,所有的电视平台也是这样,以前有了电视平台,自己才可以说一点。但现在虽然没有那么方便,但是相对而言,自己讲一点心得,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公案,对别人有一点意义的——你看到一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僧人的故事,一个感应录,一个教证、一个公案,一个祈祷三宝的故事,你看到了以后给别人分享,也许对别人是有利的。

 

其实弘法利生,也并不是你就是弘法利生的人,我就是吃吃喝喝的人,我们的命运当中也没有这样注定的。所以说作为大乘佛子,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一做。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小的时候没有成熟,老了以后,基本上到了六七十岁以后,慢慢就越来越糊涂了,我现在都明显的感觉到,尤其是疫情阳了以后,好像身体的诸根,就像出现死相的时候,很多力量都开始薄弱,开始入于地水火风四大的时候那样,现在虽然还没有出现死相,但是得了这些病以后,我看不仅仅是我们,像我的话,平时也是做过很多次开刀,经常吃一些西药,可能整个免疫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看我们好多人得了病以后,他的记性也不如以前,智慧也没有以前那么敏锐,好多能力不如以前了,好多人都这样的。所以再这样下去的话,基本上我们的下场自己也是明确的。

 

人生就是这样的,这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每个人的前面还是要走这样的路,这也没有什么担心的,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所以有机会的时候,大家对佛法和对众生还是要有一点责任感,这个很重要的。

 

接下来讲日月天子这些也来保护持楞严咒的人。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天子,还有世间当中无量无边的太阳和月亮天子;还有风神,师的话有些注释当中讲“善用其法”,比如说“风师”,是风神他用风的法。“雨师”,是雨神善用他的雨。

 

风雨云雷,电没有说师,“电伯”。好像风神、雨神、云神、雷神他们当官的叫电神,像《西游记》里面经常有雨云雷电这方面的神出现的情况。

 

所以这里包括世间的风神、雨神,吹风也有神,下雨也有神。还有乌云、打雷都有神。还有闪电,闪电是电伯,比较有权力,等等。

 

还有“年岁巡官”,这些来到人间巡查的天神,把人们的善恶行为记录下来,如果做的不如法就进行惩罚。凡是各种各样的天神、地神来到人间开始巡逻,看人间作恶的人多不多。

 

现在可能作恶的人有点多,所以说不管是在哪里,战争也好,违背因果的也好,他们都可能很忙。但也许他们现在慢慢习惯了,他们自己这些天神也喜欢作恶,有可能的。

 

还有星星的眷属,他们也来到了众会当中,在佛陀面前进行顶礼,然后陈白佛陀说:“我们也要保护持楞严咒的修行人,让他很好的去建立道场,修楞严坛城,让他的修行无有任何的畏惧,自由自在、无有障碍、善始善终、顺利圆满!”所有的天神、地神都是这样来请求。

 

其实现在都是大城市,全部都是水泥房,天神地神都分不清楚。以前的话,任何一些地方都有天神、地神、风神、雨神等。这些鬼神不仅仅在民间说法里有,实际上现实中也有,包括土地神也是有的。龙泉湖的话,有龙王。

 

我们喇荣,以前法王在世的时候,迎请了世间很多著名的土地护法神 [5],所谓我们的五台山当中,青海一带的像玛钦波日,这些天神也迎请过来。包括西山和东山这些,珠日神山、古屋神山,还有各个神山的这些土地神,让他们过来。当然他们过来也并不像我们学院喇荣的小房子一样,一直住在那里,他们可以住在那里,也可以很快的时间当中回到自己的地方。

 

《一世敦珠法王传记》当中讲,当时敦珠法王跟木天女,我们所谓的木天护法神,他们两个因为有一些关系,最后敦珠法王把他撵到现在我们炉霍那边的一个隧道,叫拉泽隧道。拉泽山是一个土地神的山,把他撵到那里去了。后来有一个瓦述喇嘛,他要求敦珠法王,你一定要请回来,这个护法神对当地很重要。后来敦珠法王到了西山,说木天女请回来!最后他变成一股风,来到了现在我们的西山。

 

所以说这些护法神、土地神确实是任何一个地方独有的,我们不能想: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这是不科学的。现在很多人没有佛教文化的底蕴——我那天说的是底蕴,很有意思。人其实要有一个文字的底蕴、文化的底蕴、宗教的底蕴,如果有的话,心里就有很深厚的理念,如果没有,中间稍微学一学,很快的时间当中会被其他的外缘变成荡然无存了。这样一来,你就不相信。

 

所以你们很多人,可能从小的教育和从小家庭生活的影响,这些不一定信。像我们的话,确实也是信这些,信了以后也是会好的。人有敬畏心,对整个大地也好、天界也好,都有一种敬畏心。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也有很多鬼神、非人,让他们欢喜的方法,让他们满足的一些方法也有,如果有了这些,对我们人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当时那些护法神、土地神,包括风神、雨神他们都来到佛陀面前请求。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现在是天神、地神,刚才主要是日月、四大为主的神。

 

有无数无量的山神、海神、湖神、土地神,还有水神。

 

我们有很多水泉,尤其是单独的一棵树,单独的一湖泉水,这些不能染污、不能随意破坏。不然里面要么是龙王,要么是水神,这些都有的。

 

还有陆地、空行,还有万物精祇,世间万物当中专门依靠精气而活着的各种鬼神,还有风神王、无色界的天,他们都到佛陀面前陈白,说:“我们也要对持楞严咒的修行人进行保护,让他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菩提,永远不要有魔事干扰。”

 

这里讲到了无色界,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无色界没有色,没有色怎么来到佛陀面前来顶礼,难道不矛盾吗?实际上是不矛盾的。无色界没有粗大的色法,但是细微的,像光晕一样的这种色法是有的。依据是《涅槃经》,当中讲到非非想天的天人来来去去。《阿含经》当中也说,当时舍利弗入灭的时候,很多无色界的天人开始哭了,他们“泪如雨水”,眼泪像下雨一样。无色界没有色的话,怎么哭得泪如雨水?所以《阿含经》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还有个《中阴经》,当中也说无色界的天人来佛陀面前作礼。这样的话,这些无色界的天人来这里也是完全可以的。

 

包括刚才其他世间的鬼神、无色界的天人全部都来到佛陀面前进行作礼,作礼以后说:“我们要保护这样修楞严咒的人,让他永远不要遭遇魔障。”

 

所谓的魔障,可以像前面讲的一样,是有鼻有眼的这么一个,真正所谓我们在唐卡里面看到的有形象的这种魔鬼、魔王。但是还有一种,自己的心魔,这个很重要,像《菩萨藏正法经》 [6]当中讲:“如果菩提道当中产生退转的心,或者说是散乱的心,那么魔众有机可乘。”学菩提的时候,你想退转,“我不学了,我要离开了。”

 

或者你经常看手机——我们有些人稍微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玩手机,一直玩到凌晨三四点钟,第二天什么精神都打不起来。其实这是一种魔障,不是什么其他的,应该是散乱的心,产生散乱的心也是一种魔障。如果想菩提道当中退转的话,这也是魔障。

 

这个时候要认识自己,我现在可能有一点着魔了!着魔的话,不是我们经常说的精神癫狂,蹦蹦跳跳,不是这种魔,是心里有点不正常,好像有点烦,这个时候不要故意去散乱。如果让你看手机、看电影,这样的话更散乱,魔的力量更强了。不如好好地念观音心咒,实在不行的话就睡觉。这个时候不能给他加点油,添点醋,这样的话,魔众更欢喜,更让你散乱。

 

所谓的魔,有时候真的是我们散乱的因,尤其是电子产品,对年轻人来讲,真的是——它有时候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但有时候让我们的身心不自在,会散乱。

 

还有《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是讲了很多的魔事,比如说我们依止恶友也是一种魔的行为;还有我们经常对三宝、对上师的行为产生怀疑,这也是一种魔事,等等。

 

我们小的时候晚上经常讲的一些魔鬼故事,讲着讲着,等一会大家都不敢出去。要出去方便的话,两三个孩子一直拉着,不敢一个人出门。有些孩子也比较调皮,在外面“哇”,其他都很害怕,这种魔是有形有相的。

 

但真正的魔,其实是内心当中对佛法的修行经常产生退转,对自己的善知识产生怀疑,产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经常看不惯、听不惯,经常产生一些恶的分别念,其实这是一种魔众。这个时候你要认识到他,不能跟着他。如果你心里面不舒服,那就念咒语,马上要斩断——《击要三句》说:突然、忽然一声“啪的”,斩断了这种分别念,降伏了这种魔。我们这个《楞严经》后面有很多“啪的”,但译法不同,跟我们现在的念法有点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伏。

 

前面是一些外神保护,最后有内圣金刚藏王菩萨保护。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我们前面也讲过金刚藏王菩萨,有八万四千恒河沙数那由他的金刚藏王菩萨。金刚藏王菩萨遍满虚空,我们前面也讲过他们遍满虚空的道理。

 

在大会当中,他们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他们可能有很多很多,各个地方都有金刚藏王菩萨。这些金刚藏王菩萨都到佛陀那里去顶礼,白佛,说:“世尊,我们这些菩萨所修的功德、事业,很早已经成就了菩提。我们因为大悲心非常强烈的原因,没有趋入涅槃。我们一直跟随持咒语的人,救护末世未来的这些众生,让他们的三摩地进行成就。这样的修行人我们一直是没有放弃,没有离开。”

 

所以我们持咒的人,确实金刚藏王菩萨为主的一些菩萨一直是保护着。有些民间的说法说,楞严咒、《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因为这里面有很多鬼神的心咒,如果晚上念的话,他们晚上都会过来,所以对念者不吉祥,有这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佛经当中都讲昼夜六时,白天晚上都要念,是要求念的,并不只有白天念,晚上不念,只能说明他对经典的教义没有精通。

 

这里面的咒语,虽然有一些鬼神的名称,但是这些鬼神只是想奉献自己的使命,这些鬼神不但对你不会有丝毫的危害,而且他们想保护你。所以有些人说在晚上不能念咒,其实这种说法可能是民间对佛教教义不太精通的人的一些说法,最后传来传去,逐渐变成这样。所以这种说法应该是不合理的。

 

我们讲《地藏经》的时候也说过,《地藏经》当中也讲 [7] 了很多地狱的名称,也讲了很多鬼神的名称,实际上佛经非常有加持力,包括我们念一些护法,基本上是下午念,晚上也可以念,这个没有什么,大家也不用担心:我白天没有念护法,是不是他不高兴。其实真正的智慧护法神不像我们世间特别脆弱、敏感,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特别有这种,怎么讲?很斤斤计较,不像那样的。真正的智慧护法神,我们随时祈祷,他会时时保护我们,不用那么担心。

 

这里也是讲到了,他们这些金刚藏王菩萨都不取涅槃,救护我们世间人,让这些修行白伞盖三摩地的人真正修成。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世尊,修耳根圆通、修楞严大定的这些人,他们摆设坛城,经常住在道场当中修行也好,或者他们外出出差,不在自己的道场当中,在外面,平时走路、吃饭、睡觉,这个时候也好,乃至他们依靠散乱心,经常云游到一些村落——。”

 

去朝山了,去看电影了,或者说去吃火锅了,吃饭去啦,吃西餐、藏餐去了。

 

“这样散乱的时候,实际上刚才讲到的金刚藏王菩萨,他们全部常常随从这个人,保护他,让他不要受到各种外来的违缘折磨。”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纵是一些大魔王自在天”——藏文当中只有一个魔王波旬,也许汉文的意思更准确。或者说自在天当中有些也是以魔王显现的,现在西方说的什么撒旦,反正就是各种鬼神、鬼神王。

 

“如果他们想有机可乘,始终是终不可得。如果这些大魔王和大波旬对他不会有任何损害的话,那一些小魔、小鬼、小神这些的话,那对持楞严咒的人,它们都很害怕,肯定是远离十由旬以外的地方。”

 

一个人在那里持楞严咒,那十由旬之内他们都不敢亲近。一般来讲,持猛咒的人,包括念莲师心咒的人,一般的鬼神都不会接近他,会很害怕。原来不是说念四皈依的人,很多鬼神都特别害怕了。

 

除了有些发心,这些鬼神愿意跟他们一起修菩提的这种人,那他们愿意靠近。他们发心过程当中,有些高僧大德他愿意,有一些鬼神也愿意降伏,也要跟他一起修行。那修楞严咒的人,如果他愿意,他就勾招一些鬼神来跟他共修,那这种人我们另当别论。除此之外,想害他的鬼神没办法靠近他,到院子门外都没办法,更何况说进到他的屋里,或者是入于他的心,让他修行失败,这是绝不可能,不会的。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金刚藏王菩萨他们说:“世尊,如果这些恶魔和他们的眷属来侵害干扰修楞严咒的人——金刚藏王菩萨是忿怒相,很厉害的,我的金刚宝杵开始摧毁它们的头,砍它的头,让它们粉身碎骨,像微尘数那样。”

 

所以我们佛教当中有些忿怒相,菩萨也会示现的,如果是真正对持楞严咒的人,行持善法的人进行干扰——其实有护法神保护的人,修大乘密宗的有些人,我们也不能随意危害他,护法神时时都有保护的。时时保护的话,对你非常不利。藏传佛教当中经常说,这个人有护法保护,千万不能接近。要接近的话,可能最后自己受到回遮,自己特别特别可怜,临死的时候、晚年的时候很多都有。

 

藏地以前这种说法都比较多,一些有威力密咒师,有威力的上师,如果你跟他之间结成仇怨,他可能诅咒你,或者说护法神惩罚你,那你人生的下场很不愉快。

 

可能这些高僧大德他自己没有怎样,但是护法神跟一般的世间人一样,他们爱憎很分明,对自己保护的大德,如果有人对他不恭敬,这样的时候经常去惩罚和折磨他人。

 

“那么令念这个咒语的修行人,他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让他如愿以偿,不会让他失望。”

 

在这里的话,有些注释包括《指掌疏》当中也讲,金刚藏王菩萨就像仙预王 [ 8] 一样的爱众生,菩萨爱众生的话,那么对他不利的这些邪魔,他一定会摧毁他们,这个意思。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阿难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然后向佛足下顶礼,白佛说:“我们这些根基也很愚钝,以前一直好学,对有漏的心法方面比较广闻博学,但从来没有好好地修行,没有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出离。”

 

所以我们整个《楞严经》,从前面到后面贯穿的一个角色,阿难扮演特别好学、爱问问题、喜欢研究,就像我们现在所谓的一些学者一样。但是他的修行比较差,所以他自己始终都有一个这样的心:我很愚笨,只是词面上。

 

我们也是,希望很多法师也好,大家都是不能变成,不能说像阿难那样,但是不能光是在词句上一辈子讲得很好,而心里面没有得到三宝的加持,也没有得到什么感应,也不好好修行,这样的话好像确实死的时候,嘴皮用不上了,修行境界没有的话那很可惜。所以我们尽量的跟修行相结合,能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所得到的法,经常观清净心,能对治自己的烦恼,点点滴滴,这些方面很重要。

 

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阿难说:“这次承蒙如来慈悲的教诲,真正得到了修行的道路,身心极其快乐,确实得到了佛法的利益。”

 

我们很多人听到课以后,好像真的是已经得到了《楞严经》的加持,好像有生之年当中听到了这么一个大法,人生还是有意义的。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的。

 

阿难的话,他也觉得依靠佛陀的加持有修行的机会,虽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但是整个身心非常快乐,得到的利益也是不可言说,饶益非常非常大。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阿难说:“世尊,我们如是修楞严三摩地,没有得到涅槃之前,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干慧地?”

 

干慧地是我们最初发心,像加行地、资粮道这些。干慧地到底是什么?后面会讲的,最初发菩提心的。

 

“四十四个心,到了哪一个次第是修行慧眼?”

 

因为下面我们会讲信有十个心、住有十个心、行有十个心、向有十个心,总共有四十四个心。在四十四个心当中,到了哪一个层次会得到修行的慧眼,什么时候开慧眼?它里面所讲的一个修行境界。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到了什么地方入于地中?”

 

这里“地”指的是十地,到了什么地方入于真正的地?

 

“第四个问题,什么叫做等觉菩萨?”

 

下面会讲妙觉菩萨和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可能是十一地,妙觉菩萨是成佛。这也是一个问题。

 

问了这些以后,他就五体投地的跟大众一起,一直看着佛陀的尊颜,目不转睛地瞻仰着,看着如来的身相,一直恭候佛陀慈悲开示的声音。

 

再讲一点,今天不咳的话多讲一点。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

 

这个时候,佛陀赞叹阿难:“善哉善哉,你真好,你每次都问那么好的问题,善哉善哉。那么你和所有我们楞严大会里面,还有未来末法时代的这些众生,如果想修三摩地、求大乘法,从凡夫地一直到最后地之间的整个修法过程,你请我讲无上正修行路。”

 

你这次提的很好,包括你也好,现在的这些众生也好,未来的这些众生也好,他们都需要修大乘的三摩定。那修大乘三摩定的话,从凡夫,刚才不是从干慧地开始吗?一直到最后正觉菩萨之间,所有的这些心路历程都要知道。所以你这次对我提这样的问题,还是问得非常好,我一定要给你讲得很好,讲得清楚。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你好好的谛听谛听,我有信心,佛陀用智慧来给你宣说。”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阿难还有大众,大家都恭恭敬敬地共同合掌。

 

“刳心”的话,有些翻译当中说是清净心,心都很清净;有些说已经清除了所有的杂念,心都很干净,心都很清净。

 

然后安心地听佛陀的教诲,“默然”,大家都不说话。

 

我们现在念传承也好,讲法也好,讲课也好,包括遍地开花的时候,下面最好不要聊天,如果真正的法义上的话,你们互相问一下都可以。你看阿难他们,“默然受教”,所有的这些大众,大家都特别欢喜,一直等着佛陀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一直恭候着。

 

好,今天讲到这里,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楞严咒。

 

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游行外道所造的这些咒语,我来断除,而且用金刚橛来钉住。

 

茶演尼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空行母所造的明咒,我悉皆断除,并且用金刚橛来钉住。

 

摩诃般输般怛夜 嚧陀啰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大自在天所造的这些明咒,我要悉皆断除,并且用金刚橛来钉住。

 

那啰夜拏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那罗延天所造的明咒使他一一断除,用金刚橛来钉住。

 

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怛埵伽嚧茶是金翅鸟,格拉格拉是金刚橛。 

 

大鹏鸟及眷属所造的明咒,我来断除,并且用金刚橛来钉住。

 

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大黑天魔众所造的明咒一一断除,并用金刚橛来进行钉住!

 

迦波唎迦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骷髅外道所造的明咒一一断除,用金刚橛来钉住。

 

阇耶羯啰摩度羯啰 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强胜与一切傲慢所成就的使者所造的咒语,我使它们断除,用金刚橛来钉住!

 

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四姐妹还有眷属所造的明咒一一断除,并用金刚橛来钉住!

 

毗唎羊讫唎知 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 索醯夜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大自在天随从,欢喜自在,一切其他的眷属,他们所造的咒语一一断除,并且用金刚橛来钉住!

 

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裸体苦行者所造的咒语一一断除,并用金刚橛来钉住!

 

阿罗汉讫唎担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罗汉所造的咒语一一断除,并用金刚橛钉住!

 

毗多啰伽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离欲天所造的咒语一一断除,并用金刚橛钉住!

 

跋阇啰波你 具醯夜具醯夜 迦地般帝讫唎担 毗陀夜阇瞋陀夜弥 鸡啰夜弥

 

一切金刚主和密迹主所造的明咒一一断除,用金刚橛钉住!

 

啰叉罔 婆伽梵 印兔那么么写

 

拥护我,守护我和一切众生!

 

下面是咒语部分,咒语部分只有一个注释当中有一点注解,其他都没有,所以包括《大白伞盖经》下面也是咒语,一般汉地的说法是咒语不解释,所以纯咒语的我下面就念一下:

 

婆伽梵 萨怛多般怛啰 南无粹都帝

 

顶礼、称赞世尊大白伞盖!

 

阿悉多那啰剌迦 波啰婆悉普吒 毗迦萨怛多钵帝唎 什佛啰什佛啰 陀啰陀啰 频陀啰频陀啰瞋陀瞋陀 虎(吽) (吽) 泮吒 泮吒泮吒泮吒泮吒 娑诃 醯醯泮 阿牟迦耶泮 阿波啰提诃多泮 婆啰波啰陀泮 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 萨婆提鞞弊泮 萨婆那伽弊泮 萨婆药叉弊泮 萨婆乾闼婆弊泮 萨婆补丹那弊泮 迦吒补丹那弊泮 萨婆突狼枳帝弊泮 萨婆突涩比��� 讫瑟帝弊泮 萨婆什婆唎弊泮 萨婆阿播悉摩���弊泮 萨婆舍啰婆拏弊泮 萨婆地帝鸡弊泮 萨婆怛摩陀继弊泮 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弊泮 阇夜羯啰摩度羯啰 萨婆罗他娑陀鸡弊泮 毗地夜遮唎弊泮 者都啰缚耆你弊泮 跋阇啰俱摩唎 毗陀夜啰誓弊泮 摩诃波啰丁羊乂耆唎弊泮 跋阇啰商羯啰夜 波啰丈耆啰阇耶泮 摩诃迦啰夜 摩诃末怛唎迦拏 南无娑羯唎多夜泮 毖瑟拏婢曳泮 勃啰诃牟尼曳泮 阿耆尼曳泮 摩诃羯唎曳泮 羯啰檀迟曳泮 蔑怛唎曳泮 唠怛唎曳泮 遮文茶曳泮 羯逻啰怛唎曳泮 迦般唎曳泮 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 婆私你曳泮

 

我们说的“啪的”,这里是“曳泮”。

 

 

[1] 交光大师《正脉疏》卷七:分二。癸一外众护持。以具世间之相。未标菩萨之号。故云外也。然其权实不定。若权现。则皆内秘菩萨。外乃假名。若实凡夫。则外乃实号也。癸二内圣护持。

[2] 摘自《古今念诵楞严咒见白伞盖事迹》。

[3] 交光大师《正脉疏》卷七:“问。咒自有力。何劳人护。答。唵字后方为正咒。前皆归请三宝威力。或各心咒。以诸圣护生愿同故也。又有八部神王名号。固亦有本愿。而兼遵佛敕。且以护生功德严自果也。至于凡类小神。沾咒妙力。脱苦得乐。所谓皆领深恩守护也。是以行人持咒自力。又兼外护他力。由是持带功德巍巍。不可测知矣。问。真慈之于行人。无不可护。何必令其持咒方护。答。咒有神功。令其先生自力。又假呼请为缘。且咒如天子之敕。故领敕者。尊胜干国。诸王臣无不护之。否则卑劣无干。莫之护也。又持咒如读书人。必为世用。王臣无不作养荐拔之。不读无用。则养荐何施。又行人如战士。咒如利刃甲胄。诸圣如助战之人。故甲兵具者可以助其必胜。不具。则助何益哉。略述少义。足明咒护须兼。持者可勿疑矣。”

[4] 同上。

[5] 藏历六月二十六日这一天,学院汉藏僧众都会全体放假,到喇荣五个护法台供护法。学院的五个护法台分别为东台玛钦护法、南台贡日拉则护法、西台雄龙札嘎护法、北台札嘉佩修护法、中台珠日护法。

[6]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第24卷)》:“云何魔事?所谓耽着自分饮食是为魔事,耽着三衣是为魔事,分别教化是为魔事,为利养故使人赞叹是为魔事,乐自利行是为魔事,断灭多种洁白之法是为魔事,乃至断人静住、障修福慧、障人亲近诸轨范师、断人修习菩提行法是为魔事。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若于菩提道而生退转、起散乱意,一切恶魔即得其便。何以故?诸有魔障于长夜中伺求其便入菩萨心,能令增长忿怒瞋恚。”

[7] 《指掌疏 (第7卷)》:“问。菩萨以慈悲为本。十重以杀戒为先。况复四种明晦。言犹在耳。遽发是愿。应为佛诃。若果杵碎其首。犯杀违慈。其如菩萨行何。答。如父母之于儿女。笑骂皆为教道。菩萨之于众生。折摄俱属拔济。故孤山云。若涅盘杀阐提。仙预诛净行。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是知此之杵碎其首。本无瞋怒。下之恒令如愿。亦非喜爱。必以如是之人。乃可发如是愿。如来不诃。非为无故。幸勿以大鹏比[斤*鸟]鷃也。”

[8] 即第72课里提到的仙预王。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八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证悟空性后的作用。已经讲了“从自利方面平息世间八法”,而“从他利方面对众生起大悲心”分几个方面,第一个“今世辛苦维生”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后世感受痛苦”,即众生表面上财富圆满、丰衣足食,权力地位等无不齐全,但他们离开人世之后,会感受无量的恶趣痛苦。

 

辛二、后世感受痛苦:

 

虽数至善趣,频享众欢乐,

死已堕恶趣,久历难忍苦。

 

众生虽然曾三番五次地转生于人间、天界、阿修罗三善趣,享受众多安乐,可死后仍会因恶业而堕落恶趣,感受漫长难忍的痛苦。

 

当然,转生善趣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由于佛陀的教法住世,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来到人间,我们也有幸获得人身,在上师面前受持戒律、行持十善、皈依发心等,种种善法因缘聚合后,才能投生到具人天福报的善趣中,享受世间的各种快乐。我们每个人均曾转生于天界当过天王,也曾在人间当过国王,也许有人认为:“像我这么弱小的人,怎么可能前世当过国王呢?”不要这样想。《因果报应经》中说,前世若欺负别人、镇压别人,即生就会变成弱小者。所以今生中弱小无力、甚至站都站不稳的人,以前肯定是大国王,肯定是有大势力的人。无垢光尊者说过:“三界怙主的天王,我们曾经当过多次,但身披袈裟的出家人,唯有今生方才获得。”确实,如果在轮回中经常是出家人、梵行者,受持清净的戒律,行持善法,我们就不会像如今这样不断流转在轮回中了。

 

现在的大领导、大富翁,其实也是因前世微不足道的善根,即生变成这样的,他们可能因以前的满业和引业,将来还不断地在人间享受福报。然而这些并不稀奇,获得暇满人身、修持大乘空性法门,这种机会才相当难得。我们都曾在善趣享受过许多有漏快乐,但佛经中将其比喻成木鳖果或宝剑刃上的蜜糖,初尝时甜美,其结果却是毒发死亡、断舌的痛苦。同样,色声香味等妙欲表面上很诱人,实际上唯是招致散乱之因,即使你贵为帝王将相,享受无数的世间快乐,一旦福报耗尽,也会为恶业所牵,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历经多劫感受无边剧苦。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梵天就算远离了欲贪而获得安乐,但业力穷尽之后,也同样成为无间地狱的火薪,接连不断地感受剧苦。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还说:“无色界的天人命尽之后,堕入欲界,变成飞禽走兽等旁生;色界的天人从清净处堕落之后,受淫欲而生不净中;欲界的天人因著于五欲,而堕地狱受诸种苦痛。”所以,上至非非想天、下至无间地狱,没有一处是快乐的,暂时的快乐都离不开行苦。

 

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我们不要有羡慕心,认为它很快乐,否则不可能生起出离心。假如生起出离心,不要说三恶趣,即使是三善趣,自己也毫无兴趣,把它看成监狱一样。监狱里的众生待遇再怎么高,也毕竟是犯人,是困在牢笼里逃不出来的人,轮回中的善趣也是如此,一旦明白了三界皆苦,自然对人天福报不会希求,就像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一样,听到什么样的荣华富贵、美丽、权势,也不会生起一瞬间的贪爱之心。

 

然而世间人因为没有出离心,见别人住豪华的房子就羡慕得不得了,也非要分期付款去买,自己把自己困在解不开的网中,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内心的欲望,不择手段去拼命获取,如同想得到监狱里的快乐一样,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意义。以前仲敦巴尊者请教阿底峡尊者:“贪著此生的幸福安乐而行事,其后果将如何呢?”尊者说:“仅仅获得此等后果。”“那么来世又将如何呢?”“深堕地狱、饿鬼及旁生三恶趣。”所以,大家现在闻思修行,不要希求自己获得快乐,或者健康无病,或者具足财富。当然,依三宝的加持和威力,这样祈祷可以暂时满愿,让你如愿以偿,但这毕竟不是解脱法,最后也有堕入恶趣的现象。

 

解脱的根本因就是出离心,若没有它,再大的福报也无法摆脱轮回。如今,大多数人行持善法非常微薄,造的恶业却非常可怕,这些人死后多会堕入恶趣,诚如圣天论师所言:“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现在大城市里的人,所作所为就像《地藏经》所说:“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他们的语言充满狡诈欺骗,在嫉妒心、嗔心、贪心引发下说出来的,行为具足杀、盗、淫等不善业,内心中各种烦恼也不断涌现,这些恶业的后果非常可怕,来世一定会堕入三恶趣,长期地感受痛苦。

 

当然,每一个凡夫造的业不同,前往的路也各自不同,月称论师云:“众生趣异处,或诸各自行,众多趣行者,此名为异生。”众生造的恶业有些是贪心引发,有些是嗔恨心引发,有些是嫉妒心引发,有些是其他烦恼引发,趋往的方向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趋入恶趣。故而,我们现在若没有行持正法、寻求解脱根本,以后想获得解脱非常困难。

 

有些人一直怀疑解脱的存在、地狱的存在,在这种人面前,讲真理也没有用,就像给盲人表演精彩的舞蹈、给聋子演奏动听的音乐一样,如果自相续被邪见染污了,不要说般若空性,甚至前世后世、业因果等基本道理,他也没有接受的能力。世间上有非常多的可怜众生,寂天菩萨当年写《智慧品》时,可能也是看到印度各大城市中,许多众生的行为非常可怜,自然而然生起了悲愍之心,于是留在了文字上面。其实不要说寂天菩萨那样的证悟空性者,仅仅是我们多年在寂静地方依止善知识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到了城市里看到世间人的言行举止,也无法不生起大悲心。

 

现在社会上的有些官员,他们觉得有了地位后,领带也是长长的,轿车也是高档的,无数人对自己恭敬有加,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可在我们修行人眼中,这些人真的很可怜,就像虫窝里的一只虫觉得自己很伟大一样,广阔无垠的世界中,这种领导实在是微不足道,面对生死、面对轮回,他们的力量极其渺小。还有些明星非常出名,觉得无数人崇拜我、羡慕我,我在世界上是最成功的。其实他们身体也是骨肉组成的,心里也遍满贪嗔痴,不要说出世间的空性见解,甚至世间正见也没有,没有世间正见尚且情有可原,但高尚的人格也不一定有,往往那些出名的人物,人格和行为是最糟糕的。

 

所以,学习般若空性之后,不要说对旁生,即便是非常成功的人,我们也会生起悲心。这些人虽然有财有势,但若没有行持善法,积累资粮断除轮回之根,下一世只能往下堕。《亲友书》中也讲了,有些人从光明趋向光明,有些人从黑暗趋向黑暗。那些表面上享受幸福生活的人,没有行持善法的话,离开人世以后,前途只能是迷茫的、黑暗的,不断遭受无量痛苦。

 

这个世间上,我们修大悲心的对境非常多。有些人认为:“我的悲心倒很强烈,但找不到可怜众生。”其实修悲心的对境比比皆是,只要你真的有悲心,一出门就可以找到修悲心的对境。到了城市里面也可以,到山上看见小虫也可以,世界上没有找不到众生的地方,只要有了众生,看他们如同监狱里的犯人,被业和烦恼的镣铐捆得紧紧的,在分别妄念的控制下,一瞬间的自在和快乐也没有,我们自然就会生起大悲菩提心。

 

辛三(三有共同过患)分三:一、与解脱相违;二、此相违难除;三、颠倒执苦为乐。

 

壬一、与解脱相违:

 

三有多险地,于此易迷真,

迷悟复相违,生时尽迷真。

将历难忍苦,无边如大海。

 

三界轮回的众生,处境十分危险,上至善趣、下至恶趣,处处充满了堕落的险情,我们置身其中,时时受到引诱,很容易与解脱相违。显密经续中说,轮回与解脱只在迷悟之间,众生与佛也是迷悟之隔。假如依靠善知识和佛菩萨的加持,当下认识心的本体,断除迷乱现象,这就是开悟。可是众生一直不了知,在噩梦中一直醒不过来,虽然诸佛菩萨通过各种教言唤醒我们,说一切实有的东西都不存在,但由于无明习气太过深重,始终认为所执著的对境实有,因此我们沉睡不醒。

 

整个三界轮回中,危险的地方相当多,众生以贪嗔痴等烦恼造业,天灾人祸层出不穷。那天我去一个领导家吃饭,他夫人说:“哎哟!有些地方来地震喽,有些地方又来海啸喽,有些地方又来战争喽,什么地方都不平安噢——”的确,从外境来讲,打开新闻、网络、报纸,天天都是发生事故;从自身来讲,我们一会儿感冒流鼻涕,一会儿头痛,一会儿脊椎不行了,一会儿心脏不好,一会儿肺不行了、肝不行了,里里外外没有一个快乐的。其实轮回就是这样,就像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不指望他能做出什么好事来。《四百论》前四品对轮回本性是如何阐述的,大家也应该非常清楚。

 

世间的迷乱现象很容易让人迷惑,假如我们被迷住了,则与了达万法真相、解脱一切束缚的涅槃完全相违。我们学因明时也讲过,从心识方面,增益和智慧互绝相违,存在增益就不存在智慧,存在智慧就不存在增益。同样,倘若有“我”的执著、清净的执著、实有的执著,对无我空性是没办法了达的,甚至世俗中对三宝的清净心、对众生的大悲心也很难生起。现在有些人,自己的相续不调伏,贪心、嗔心等执著妄念比较多,对三宝的正信、对上师的清净心就很难引发。因为二者完全相违,一者存在,另一者不可能存在,就像光明与黑暗、火与水一样,有迷惑就不会有证悟,有证悟就不会有迷惑。

 

我们同一个教室的两个修行人,一个人经常思维中观空性法理,就能逐渐有所领悟;另一个虽然听到空性法门,却可能无法跟着空性走,反而生起邪见、恐惧,甚至犯心脏病。很多人看电影、电视、武打片时,心脏病就荡然无存了,身体也好得不得了,而一听到中观法门,走路也走不动,站也站不稳,坐也坐不住,这说明他不可能开悟,因为存在与开悟相违的迷惑。

 

没有开悟的茫茫众生,将会经历数不胜数的痛苦,此苦难历程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广大无边。众生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之前,始终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不断徘徊、流转,一旦有了般若空性种子,就能摧毁轮回之根。堪布根霍仁波切在《入行论讲义》中,也引用《四百论》的教证讲了遇到般若法门的很多功德。即生当中,我们有幸值遇释迦牟尼佛及后代传承上师所传下来的不二法门,这并不是很容易的,务必要以难得心来珍惜。

 

听受般若的时候,有些人极其欢喜,甚至汗毛竖立、热泪盈眶,这是苏醒种性的征相。个别道友真的对般若法门有信心,不管听现观还是中观,只要是空性,就没有一个不听的。反之,假如你遇到空性法门,有种不舒服、恐惧、畏缩的感觉,这说明前世没有闻思过空性。因此,今生我们一定要断除邪见,认真接受空性法门,若能如此,即使没有通达它的法义,依此功德,来世也不会堕入三恶趣。

 

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三个人,叫格穹、拉翁、善来,他们业力非常深重,刚开始显得极其愚笨,整天都非常痛苦,但由于曾在迦叶佛面前听过蕴界处的法门,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位。所以,若对空性法稍稍了解,纵然今生没有获得果位,来世在弥勒菩萨的教法下或者其他教法下,也一定会轻而易举地证果。圣天论师云:“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有些大德也用芒果的种子作比喻:芒果的种子种下后,当时虽见不到它的果实,但若干年后一定会有果实可得。同样,闻思修习空性法义者,即使现世中无有涅槃果现前,但后世决定有解脱胜果可得。

 

所以,我们听闻空性法门,跟以前上学听课并不相同。有些人认为:“我读小学、中学、大学时,老师讲的课基本上跟这个一样,当时老师还是某某教授,特别出名,但现在的法师有没有这些功德啊?”不能有这方面的怀疑。虽然讲法的人不一定是成就者,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并没有要求,传般若法门的人必须要一地菩萨以上,凡夫人也是有资格的。我们耳边听受了空性法门,这种功德不可思议。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对大乘般若法门尤为重视,当时让学院的老年人,什么做不了也不要紧,但每天务必要听一堂课,念《普贤行愿品》来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若能如此,得人身也是有意义的。上师的这些金刚语,恐怕很多老弟子也都记忆犹新吧。

 

因此,我们即生中对般若法门一定要重视,否则,在轮回的大海里,何时能逃脱也未可知。相续中没有产生无我的话,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之因,而一旦现见我不存在,便丝毫也不会执著我,对我无有贪爱,也就不会因希求我的快乐而流转三有。《释量论》云:“不见所谓我,毫亦不执我,于我无爱恋,不以求乐转。”世间上每一个众生都是围绕我在奔波,可惜的是,现在的科学家整天拿摄像机往外拍,却从来没有拍过我执,也没有拍过众生为何如是忙碌、众生围绕什么而造作的。若能明白所谓的我在名言中不存在,胜义中更是不存在,就是通达了万物的真相。

 

因此,对众生起悲心的理由非常合理。按照寂天菩萨的观点,以任何一个众生为对境,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众生可不可怜?有些人可能认为:“乞丐、屠夫、特别难看的人很可怜,而那些住在别墅里、腰缠万贯的人才不可怜呢!”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国家主席也好,世界上最大的富翁也好,都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以他们为对境来进行观察,觉得他们都很可怜,我们会对其生起悲心。

 

壬二、此相违难除:

 

苦海善力微,寿命亦短促,

为活及无病,强忍饥疲苦。

睡眠受他害,伴愚行无义,

无义命速逝,观慧极难得。

 

众生在三界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在苦海中很难以逃脱,有时候生起一点善念,如大悲心、信心、出离心,这种善心也极其微弱。前面说过:“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佛陀的威德力和自己的福报具足时,偶尔会生起一点善心,比如想出家,想好好背书、看书,念1亿遍观音心咒,或者一定要每天不间断听课,早上6点钟起来修1个小时的菩提心……这些善念虽然值得赞叹,但就像黑暗中的闪电一样,刹那间就消失了。因为外面的环境太糟糕、周围的人太复杂,我们凡夫人的善心极其微弱,最后不得不随波逐流。

 

寂静山里的修行人和寺院中的出家人,比较而言算是好的,每天的时间基本都用来闻思修行和发心,念的咒语也效果不错。但到了城市里的话,不仅仅是城市里的人,包括我们出家人,也容易慢慢被各种散乱所污染,没办法自拔。所以,能生起善心非常不容易。昨前天发心人员中几个大学生出家了,我觉得很随喜,因为出家的念头就像是云间的太阳一样,一会儿就被乌云遮蔽了,因此想出家的话要马上出家,否则被遮住了以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当然,出家还是要想清楚,不要那么草率。不然,等一会儿下完课后,可能很多人拿着剪刀就过来了。)

 

当然,倘若善心非常微薄,而身体是永恒的,倒也不要紧,今天没有,等久一点也可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暇满的人身,几十年一晃就过了,真正修行的机缘非常难得。我们短促的寿命,全部用来修行也可以,但小的时候天天玩,年轻的时候被世间八法所束缚,老年的时候又被迷惑控制住,一生为了养家糊口不断在忙碌,为了身心快乐而操劳,感受了各种各样的痛苦。

 

活在这个世间上,出家人稍微轻松一点,没有生活的压力,不用为吃穿操心,不用为感情忧虑,勾心斗角的现象也比较少。而在家人要面对很多事情,亲人、敌人、家庭、孩子……令自己非常苦恼。不说别的,光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简直无法想象。如果你付出以后,孩子很孝顺也可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你辛辛苦苦把他抚养大,他翅膀硬了,就远走高飞了。现在比较孝顺的孩子,也仅是过年给父母打个电话、寄一张贺年卡,父母就高兴得不得了,现在社会已经变成这样了,所以一辈子的操劳根本没有意义。

 

除了上面讲的以外,众生还必须忍受饥寒、疲乏的痛苦,恒时遭受睡眠的逼恼。很多修行人特别讨厌自己睡懒觉,但是也没办法,欲界众生都有这种烦恼。有的道友听上师在课堂上讲夜不倒单如何好,就很想晚上坐着睡觉,第二天马上把床拆了,做一个小箱子坐着。结果早上起来一看——箱子在这边,自己睡在那边。最后这个也没成功,干脆还是躺下来,但因为一两天没有睡好,三四天睡得好像尸体一样,怎么也醒不过来。所以在这个世间中,自己没有大福德的话,虽然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可是也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自然界的灾难以及人类的疾病、危害也非常多。本来你想顺利地圆满传承,可中间家人打电话,发生各种事情,经常出现违缘。还有,最可怕的就是遇到恶友,其见解、行为与慈悲观念背道而驰。博朵瓦曾在《美丽的莲花》中讲过恶友的许多特征:所谓的恶友,即破誓言者、戒律损害者、亲近异性者、见解行为不一致者、唯一贪图今生不求来世者、过于愚笨心不向正法者、人格极其下劣者等等,这些人,我们一定要舍弃。我看城市里的很多人,每天不得不面对种种应酬,不随顺众人的话,大家都觉得你精神有问题。所以为了随顺他们,今天一起去看望亲人,明天一起去参加宴会,后天一起谈天说地……把特别珍贵的时日全部耗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了,非常可惜!

 

说真的,现在遇到善知识、信受大乘佛法的人极为罕见,即使有一些,也由于心不堪能而很快离开了上师。正如《札嘎山法》所形容的,凡夫人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生活完全自理是不可能的。故戒律中说,依止善知识时,起码要10年以上,这个非常有必要。我们趋入佛法之后,尽量不要离开上师的教言,时间越长越好,否则面对各种诱惑,根本没有抵抗能力。

 

我个人来讲,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在大城市里确实不敢住,虽然也没有干什么坏事,但见修的境界一天比一天差,离道相越来越远。所以,修行人应当住在有善知识的佛教团体中,这对自己有一种提醒作用,看别人那么精进,自己懈怠很不好意思,始终有种鞭策的力量。否则,宝贵的生命很容易就流失了,到时候不要说中观、大圆满的正见,连基本的世间正见也得不到。什么是世间正见呢?就是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存在、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皈依三宝等基本的佛教见解。现在表面上皈依佛教的人很多,但如果一个一个去问:“你为什么要皈依佛教?你觉得前世后世存在吗?……”很多回答会令你大失所望。

 

所以,获得正见极为难得,对那些没有获得正见的众生,我们要生起悲愍心。尤其是具有空性正见的人,看见众生一定会生起大悲心,觉得他们好可怜。若有这么一个念头,说明你还是有一种相似的空性和悲心。如果什么感觉都没有,认为“众生好快乐,天天可以看电视,这种生活真不错!哇——房子装修得这么漂亮,这里很好,我不回山里修行了,山里面好苦啊!尤其是我住的山洞,特别不舒服,我要永远住在这里……”,这说明你没有出离心,久而久之,你就会跟世间人的见修行果一致,最后也获得他们的“果位”。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七节课

 

下面还是讲证悟空性之后平息世间八法,昨天学习了一部分,今天继续看下面的文字:

 

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

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

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

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昨天已经讲了,证悟空性的时候,得失为主的世间八法都不存在。那么,在胜义中寻觅,人们所执著的事物到底存不存在呢?也不存在。在名言中,众生的迷乱面前,一切得失都存在,世人为了今生的快乐而患得患失、忙忙碌碌,是没有通达胜义空性所致。但若按照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论师的言教,通达了一切的本来实相后,万法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在这种境界中,谁是能贪爱的我?谁又是所贪爱的人和事呢?谁于此世死亡?谁已经出生?谁将在来世降生呢?谁又是亲戚与朋友?这一切的一切如虚空般不成立,既然如此,为何不与我(寂天菩萨)一同受持这样的境界呢?这个偈颂,是寂天菩萨发愿摄持未证悟空性的众生。

 

本体空性中,一切相了不可得,世人特别执著的感情,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可是在名言当中,它伤害了无数众生,令其在情网中无法自拔,饱受煎熬和痛苦。佛经云:“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如同有些人造的箭刺伤了自己一样,我们自己贪执的东西,最后也会伤害自己。

 

当然,异性之间的“爱”,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就广义角度而言,所有的贪执都可以叫做“爱”。但在胜义中去寻找,能爱的人不存在,所爱的本体也不存在,人我也好、法我[1]也好,在真性中都遍寻不得。“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前面也讲过,观察受果的过程中,现见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存在,既然本体不存在,那为何不灭除对它的贪爱呢?因此,在真实义中,所谓的爱是没有的。

 

同理,以胜义智慧来观察,器情世界的成、住、灭也不存在。尤其是有情世界,无论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都不可能真实产生;既然没有产生,安住就不可能有;如果这两者都没有,众生的死亡也就不存在,一切只不过是虚妄执著。

 

最近发生了大地震,很多众生都离开了人世,但生者为亡者的痛哭伤心,其实也是一种名言假象,从做梦的角度讲,这只是一个噩梦,真实的本体并不存在。若通达了这一点,有关密宗书和《般若经》中说,这叫达到了无生无死的境界。就像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札,他们在胜义中通达了这样的境界,从而证得长寿持明的果位。还有些人显现上有蕴的毁灭,但在境界上也通达了无生无死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人可以通达,即便世间的山神、护法神也可以通达。以前有一个元珪禅师,他的修行很不错,开悟后住在茅棚里。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相貌庄严、气度不凡,在众眷属的簇拥下来到他面前。禅师没有特别在意,直接问:“你来这里干什么?”那人有点受冷落,说:“你难道不认识我吗?”禅师说:“我对众生与佛陀一视同仁,怎么会认识你?”那人说:“我是此山山神,操纵每一个众生的生死。”(言外之意就是威胁禅师,你不恭敬我的话,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元珪禅师说:“吾本不生,汝焉能死?……”给他讲了许多教言。这个山神也有点善根,当即通达了一定的境界,后来于禅师面前受五戒,承诺护持佛法。

 

所谓的护法神,汉传佛教中有,藏传佛教中也有。莲花生大士来到藏地时,一路上降伏了很多鬼神,让他们承诺保护佛法、弘扬佛法。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他们降伏一些鬼神之后,经常让他们皈入佛教,这在藏传佛教中非常非常多。比如紫玛护法神,就曾在莲花生大士面前承诺过,在法王面前也接受过《金刚橛》灌顶。当年法王去不丹的时候,紫玛护法神在一个人身上降神,于法王前请求灌顶。藏传佛教的降神,有些人可能不一定知道,这是非常奇妙的现象。一个不丹人平时对藏语一窍不通,但是降神了以后,他的神识暂时离开,护法神进入,他口里就能说非常流利的藏语。当时法王《金刚橛》灌顶时,有许多非常精彩的场面,到目前为止,过了20多年了,我有时候想起那种场景,确实对高僧大德的威力、护法神的存在、佛法的伟大深信不疑。

 

寂天论师所讲的无生无死的境界,很多高僧大德皆可达到,永嘉禅师在道歌中就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到这种不怕死的境界。有些人喜欢说“我不怕死”,这只是说大话而已,实际上真正遇到死亡时,自己还是怕得要死,但若通达了这种境界,自然就会生死无惧。

 

我今天听说学院的一个出家人,他以前住在摩尼宝区,单独修了一个房子,前段时间他在别的地方圆寂了。圆寂之前,他说:“上师如意宝讲过,死的时候不要太普通了,应当安住于心性本来面目中才圆寂。”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对身边一个人说:“今天我可能要离开人间,你给我耳边念一遍麦彭仁波切的《大圆满愿词》。”那个人就给他念了。刚刚念完,他大喊一声“啪”,然后笑了起来,说:“没有成功!你再念一遍。”那个人又念了一遍。他再次大喊“啪”,就真的圆寂了。听说他的肉身缩得很小很小,火化后烧出来的全是舍利。

 

我以前写《密宗虹身成就略记》时讲过,藏地的人往生时出现舍利、出现虹身、出现瑞相,根本不觉得特别稀有,大家都知道只要好好修行,肯定就会这样。但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到了西方,一看见舍利就极其兴奋。其实只要你精进修行,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或者不怕死的境界并不难。以前六祖在五祖面前听《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开悟,证达了无生无死的境界,并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种不生不灭的道理,诸多高僧大德的证悟歌中比较多。

 

在胜义当中,不仅可达到不生不死的境界,还能断除对亲朋好友的执著。我们作为凡夫人,对父母亲人等自方会特别贪执,始终放不下来,以前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抛弃故乡?就是为了断除对自方如沸水般的贪恋。若能达到这种境界,杀父仇人和亲生父母坐在一起,你也不会有丝毫分别。

 

最后一句“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充分显露了寂天论师的无上甚深境界。在本论的开头,他说自己“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到了《智慧品》中间时,“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基本上已承认了自己的境界;到这里就更明显了,寂天论师劝导所有的可怜众生——整天要么贪执爱情、要么贪执亲友,对生死特别害怕,一听说地震来了就提心吊胆,宁可在外面露天淋雨,也不愿住在舒适的屋子里,这一群没有通达胜义谛的人,应该像寂天论师一样,受持一切法不生不灭、犹如虚空的境界。《般若摄颂》(又名《摄功德宝经》)云:“所缘自性无有边,有情自性亦无边,虚空界性亦无边,知世间智亦无边。”什么时候通达了这种无边的境界,什么时候就会受持虚空般的平等空性见,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

 

人无我和法无我为主的空性法门,你们第一次听若没有搞懂,应该再听第二次、第三次……要反反复复串习,同时祈祷根本上师、护法神及十方诸佛菩萨,通过具足各方面因缘,断除自己的执著,令如虚空般的境界出现。听完《入行论》以后,稍有善根、精进修行的人,对世俗法的了解和对胜义空性的认识,应该会跟以前有所不同,不会像往常那样特别执著。我也曾讲过,洛若寺一个老太太说:“听完了《入行论》以后,某某寺院的出家人完全不同了。”虽然这是一个老妇女的话,但实际上也看得出来,听了这部法和没有听的差距还是非常大。

 

因此,我从内心中非常希望:大家在世俗中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胜义中对空性有所了解。若对空性没有了解,再怎么修、再怎么说,也是困在执著的笼子里,始终不能解脱。所以,对空性的希求和闻思,有生之年不能间断。凡夫人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听一两次《智慧品》,不一定马上起作用,应该再再听受,才会慢慢转变。所以听了一遍的话,没有开悟也不要紧,不要认为没开悟就没希望了,修行需要有长期的精进和信心!

 

己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分二:一、所缘;二、行相。

 

庚一(所缘)分三:一、今世辛苦维生;二、后世感受痛苦;三、三有共同过患。

 

辛一、今世辛苦维生:

 

众生若没有证悟空性,即会遭受无量痛苦,故而对他们生起悲心。

 

世人求自乐,然由诤喜因,

频生烦乱喜。勤求生忧苦,

互诤相杀戮,造罪艰困活。

 

对空性有所认识的人,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没有认识空性的人,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悲心。阿底峡尊者也说:“只要证悟了空性,必然会对可怜众生生起大悲心,自己绝对不会造恶业。”这两点务必要记清楚。如果你没有一点悲心,证悟空性的境界肯定不高,这从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证得了无上果位之后,不顾众生的佛菩萨绝对没有,一旦有了证悟的境界,对众生一定会关心,自己也不会造恶业。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证悟了空性,但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经常造恶业,甚至让别人也造恶业,这绝对不是证悟空性。

 

这里是说,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为了谋求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与对手竞争,为了亲朋好友的欢喜而做种种不如法之事。由于争斗和欢喜这两个因缘所致,而频频发生冲突,心烦意乱,由利益之因而数数欢喜,因没有得到快乐而忧伤难过。人们为了自己所希求的目标,与他人争执不息、互相残杀,造下各种可怕的恶业,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放眼看看整个世界,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不过如此,他们唯一希求的,就是短暂的今生中自己获得快乐。有些人虽然口头上说利他,但由于没有证悟空性、没有真实的菩提心,很多行为都是一种假象。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每天为了自利而争斗,为了自利而痛苦,看到他们的处境,确实觉得出家人的生活非常清净。有些出家人虽不一定证得空性,可是看破红尘之后,生活上有很多轻松,流的泪跟在家人比起来,应该说少很多。

 

我们证悟空性的真正作用,就是对众生生起真正的利他心,若想生起利他心,首先必须缘苦难的众生生起悲心。最近,我们看到众生受苦的现象比较多,不管打开收音机还是电视,播放的都是天灾人祸,自然灾害也好,人类战争也罢,许多场面惨不忍睹。就拿今年来讲,年初的时候有暴风雪,受灾地区遍及中国14个省市,很多人都无法返乡过节;前不久,缅甸一带爆发热带风暴,至今已经死了三四万人,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最近四川发生大地震,好几万人被埋在废墟中,美好家园毁于一旦,家破人亡处处可见;还有,安徽也爆发了小儿手足口病……各种灾害层出不穷,即使没证悟空性,我们也忍不住生起悲心。

 

这些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众生造恶业的果报现前,假如前世伤害过别人,即生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另一方面,现在人类破坏自然非常严重。我并不是发现了什么,但自己每次路经汶川一带,看到不管是山也好、地也好,全部破坏得特别厉害,经过的时候心惊胆战、十分害怕,以前就有这种感觉。当然,这是一种缘,不是因,最主要的因就是众生前世造的恶业,再加上严重破坏自然平衡,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万物都是有法规的,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损害了自然界,按照佛教的说法,龙王、地神、山神、水神就会发怒,给人类降下种种不幸。

 

其实,我们身体是一个小宇宙,外在的环境是大宇宙,二者是一体的,假如严重破坏了大宇宙,最后也会毁灭自己。《黄帝内经》中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天与人是统一的,比如,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鼻额像山岳,毫发像草木……可见,人与自然相依相偎、无法分割。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因为可以上天入海,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今天在这里呼吁,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少也是念1万遍到10万遍的观音心咒或佛号,回向救度这些可怜众生。在座的道友从今天就开始念,对可怜的众生,我们佛教徒应该有办法,念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名号,对他们决定是有利的。不像现在有些人,光是“祈祷祝福他们,让他们平安,让他们战胜痛苦”,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真正能带来利益的,唯有佛菩萨的加持。所以在座的人今天就开始念诵。

 

以后看到这个光碟或者文字的佛友,希望你们从此时起,也念1到10万遍的观音心咒回向这些众生,以免除自然灾害及堕入恶趣等暂时和究竟的痛苦。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家应该尽量献出爱心,帮助这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作为一名佛弟子,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年寂天菩萨也是如此:有一段时期印度某地遭到极大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当地一千多乞丐没有饭吃,饿得奄奄一息。乞丐们正在等死时,寂天论师用神通使他们得到丰足的饮食,身体完全恢复过来,然后为他们宣讲因果、十善等佛法,令其全部皈入佛教。(第六种稀有传记)

 

还有一次,在一个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见的外道,当时那里闹饥荒,他们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饥饿的折磨。他们私下商议:谁要能解决众人的食物问题,就推他为首领。寂天论师得知后,便到城市里化了一钵食物,通过不可思议的威神力加持,使五百名外道取之不尽,摆脱了饥饿痛苦。之后,寂天论师给他们讲经说法,传授五戒十善,使他们抛弃了邪见,行持佛法。(第七种稀有传记[2]

 

所以,我们平时看见遇难者、痛苦者时,不管是见解上、行为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只要我们有能力,就要尽心尽力帮助。如果没有这样做,光是口头上说发菩提心,行为上却无动于衷,这是不合理的。对可怜众生生悲心,这方面的教理非常多,关键要看自己平时有没有串习?遇到一些痛苦者,心里会不会有反应?若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自然会对没有通达空性的众生起悲心。相反,对空性的道理不了解,所作所为被实执束缚,而且没有利他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做什么都意义不大。因此,大家应当抛开自私心,驱开执著心,尽量安住于空性中,以清净心来帮助众生。

 

现在很多人早上起来坐禅,晚上睡前也坐禅,但坐禅的过程中,应该有麦彭仁波切那样的窍诀,即先观察自己的蕴存不存在?我存不存在?法存不存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剖析,对单空生起无伪的见解,之后再对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进行修持,这样坐禅才会成功。否则,修空性很容易误入歧途。

 

有了这样的基础,对世间的得失盛衰就不会执著,觉得它跟梦境没什么差别,其自性不可得,显现也是假的,执著又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若远离了这些执著,再回过头看芸芸众生,为了蝇头小利而大肆造业,自然会对他们生起悲心。这种悲心的生起并不是特别困难,当然,倘若自我的心一点也没有损害,空性的见解一点也没有证得,那说得再漂亮、做得再轰动,悲心也生不起来,痛苦的毒芽仍会不断生长。

 

因此在修行的过程中,大家务必要依照传承上师们的教言,从根本上铲除执著。这个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短暂的时间中马上就能明心见性。不过也不要紧,只要我们的路是正确的,依靠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会达成所愿。世间人搞一个企业、搞一个项目,尚且不可能一天两天就成功,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依靠循序渐进次第性修持正法,才能断除执著。若能如此,你一方面不会入歧途,另一方面,自己的修行境界也会越来越稳固。

 

[1] 爱,属于法我中的“受念处”。

 

[2] 在讲《入行论》第一节课中,上师曾说要陆续给大家介绍作者寂天菩萨的七个稀有传记,至此已宣讲圆满。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4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二十五品《观涅槃品》。科判“成立轮涅无二”分二:一、宣说轮涅无二;二、宣说轮涅无二之理。上节课讲了第一部分,今天宣讲第二部分轮回和涅槃无二的理由。

 

所谓轮涅无二并非指显现,不是说在众生面前轮回和涅槃无二无别,而是从实相空性角度讲的。

 

寅二(宣说轮涅无二之理):

 

上一颂宣说了涅槃与世间没有少许分别,反之,世间和涅槃也没有少许分别。这一颂主要宣讲轮涅无二的原因。颂云: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藏文译本颂词:

 

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涅槃的真实边际,就是世间的真实边际,如是二者的边际,没有毫厘差别。

 

涅槃的实相、涅槃的边际,或者说涅槃最究竟的空性义,就是轮回世间的真实边际、实相或真正本体;反过来说,世间的究竟实相就是涅槃的实际。也就是说,涅槃与轮回二者的法性为一体,当中哪怕一丝一毫的差别也不会有。

 

比如,有眼翳者将白色海螺看成黄色,实际上,黄色海螺的本体与白色海螺的本体无有任何差别,除了白色海螺以外,根本找不到黄色海螺的本体。又如,太子走失后沦为乞丐,后来他被找到并继承王位成了国王,现在的国王与原来的乞丐实际是同一人,并非另一个人现在坐在宝座上。同样,凡夫人现在所见的一切现象,其本体就是涅槃——万法的究竟清净之实相。所谓的轮回和涅槃,实际没有丝毫差别。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在观察究竟实相的智慧量面前,真实边际的自性,是远离生、住、灭三者的平等性。轮回与涅槃的一切现分,都是本来无别、远离盈亏破立的。舍弃轮回的如来不可能存在,因为其二者本为平等之性的缘故。故而,包括如来的事业、众生的边际、有寂的始末以及正量等诸法,都是始终了不可得的。”

 

◎轮涅无二也是密宗的深妙见

 

现在我们所见的各种迷乱相之本质,按照显宗的说法,是远离了四边八戏;按照密宗的说法,与五佛五佛母的本性无有任何差别。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记载了一则公案:“舍利子见此佛刹为不清净,而具髻梵天见为清净,彼二辩论时,佛陀示现此刹均现清净,使皆见之,佛即言:‘吾刹恒时如此清净,然汝等未见矣。’”

 

该论还引用了究竟一乘《华严经》的教证“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如来。色受想行识,无数诸如来,彼成大能仁。”以此说明了,五蕴即是如来的自性,我们见闻觉知等一切分别念的本体实际就是佛的智慧,此即所谓的清净法门。有些窍诀书中云:五毒的本体就是五种清净智慧。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在了不可得的平等性界中,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本自圆满。”这样自然圆满的法,就是胜乘大圆满的深妙之见。

 

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本是一部显宗论典,但这一颂的意义与密宗所讲的轮涅无二、本来清净、等净无二等见解非常接近。可见,密宗至高无上的见解在显宗当中也宣讲过,只不过是以较简略、隐含的方式说明,未以窍诀方式广说而已。我们作为后学者一定要明白,显宗和密宗在究竟观点上是互相圆融、无有任何矛盾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金刚歌

 

在解释完这一颂之后,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中感叹道:“胜乘大圆满深妙之见,以圣者龙树菩萨的正理之王,使觉性力明灯之璀璨光芒,在我心中熠熠生辉,驱散怀疑幽暗的甚深定解油然而生。”

 

接着尊者唱起了证悟缘起空性的金刚道歌:“诶玛啊拉拉!稀有精彩心甚喜!现有悉皆为空无,却生轮涅种种相。因空性故其边际,始终了然不可得。有无现空平等性,文殊金刚阿字形,自龙猛王喉间传,融入我心之当下,颂出无现水月咒:嗡耶达玛黑德抓巴瓦黑顿得堪达塔噶多哈亚挖达,得堪杂哟讷若达诶望巴德玛哈夏玛呢耶索哈。空无法性自性故,诸现悉皆为缘起。以缘起故无欺惑,称为缘起胜三宝。以此胜见谛实语,则可吞没虚空界,且愿龙猛文殊尊,恒常生起欢喜心。”

 

这首金刚歌的大意是:

 

“诶玛啊拉拉!稀有精彩心甚喜!现有悉皆为空无,却生轮涅种种相。”

 

诶玛啊拉拉!是非常稀有之意。如是认识自心本性之时,是无比快乐欢喜的,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本为空性、无有,但在空性当中却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相,就像虚空中本没有云雾,但依各种因缘云雾却可以显现一样。

 

“因空性故其边际,始终了然不可得。”

 

因为万法皆为空性,故真正寻找轮回的边际,始终也不可得。深入观察时,森罗万象的各种名言法,包括我们眼前的柱子、吃饭的碗、炒菜的锅,甚至自己天天执着的“我”,都寻而不得,这一切只是名言中的幻相而已,除幻相外无任何所得。我们现在只是在幻觉中过生活。

 

“有无现空平等性,文殊金刚啊(Λ)字形,自龙猛王喉间传,融入我心之当下,诵出无现水月咒:嗡耶达玛黑德抓巴瓦黑顿得堪达塔噶多哈亚挖达得堪杂哟讷若达诶望巴德玛哈夏玛呢耶索哈。”

 

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过文殊金刚阿字的修法,《文殊真实名经》中说,“阿”是无生的一种表示。在《定解宝灯论》中,对于七个难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见解无遮与非遮”,麦彭仁波切以“阿字无生之法门”做了回答。有和无、现和空完全平等,万法在无生当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显现。此处麦彭仁波切说,自己获得了阿字无生之窍诀,文殊金刚啊(Λ)字形,从龙猛王喉间融入我心的当下,诵出了无现水月咒。

 

无现水月咒就是缘起咒,缘起咒翻译过来意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大家平时放生、给病人念咒加持,或者自己念诵之前最好能念几遍缘起咒。虽然胜义当中万法皆空,但世俗当中诸法皆依因缘而起。依靠缘起咒的发起力,念颂者必定会得到加持。此外,做开光、灌顶等任何佛教仪式的时候,一般也要念缘起咒。如果实在找不到开光的人,自己可以对着佛像念七遍缘起咒,然后撒一点青稞籽。

 

很多人对缘起咒的含义不是很清楚,但如果通达了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和《中观根本慧论》所讲的缘起空性,就会明白,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包含在缘起咒当中。

 

“空无法性自性故,诸现悉皆为缘起。以缘起故无欺惑,称为缘起胜三宝。以此胜见谛实语,则可吞没虚空界,且愿龙猛文殊尊,恒常生起欢喜心。”

 

因为世俗中一切都是缘起,故三宝的加持也无欺存在,这就是缘起当中的三宝。此缘起胜见是谛实语,谁通达了缘起,也就彻底明白了万事万物的真相,就如《中观四百论》所说:“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若通达了缘起性空的殊胜窍诀,也就通达了一切万法。

 

这时无量无边的虚空也可以吞在小小的人口当中。

 

如果我们对缘起空性法生起了不可动摇的信心,那么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直接传承上师——文殊菩萨、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圣天论师以及寂天论师,包括上师如意宝等,肯定会生起欢喜心,因为相续中播下空性种子,于解脱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我想,道友们闻思了《中观根本慧论》之后,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以及中观空性法理的无欺威力,自相续多多少少都会生起一些前所未有的境界,这正是令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欢喜的根本因。

 

当然,仅通过闻思中观,想令相续真正生起空性境界并不容易,一定要辅以信心祈祷。所以,对中观有信心的道友在闻思的过程中,还应虔诚地不断祈祷传承上师,这样自相续才会逐渐与法相应,最终生起定解。这时才会真正懂得万法本来清净的含义,明白各种不净相只是分别念的染污而已。

 

◎佛法精华缘起法,千载难逢当珍惜

 

以上已经宣讲了轮涅无二之理——轮回的实相就是涅槃,涅槃的实相就是轮回,二者没有任何差别。此理在《定解宝灯论》中以窍诀方式做了宣说。

 

缘起空性是佛法的精华。多识活佛曾说: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精华醍醐就是缘起空性法门,甚至对它生起少许信心或分别念,也是断除轮回的根本。

 

虽然学习缘起法的功德唯以佛眼才能照见,非凡夫人所能了知,但通过教证及传承上师们的教言便可推知,现在我们听一堂课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世间的课并不稀有,各大院校或机构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专业课,千千万万的人在现场或网上很容易听到。但能听闻到《中观根本慧论》却绝非易事,需要多生累劫积累资粮,没有资粮不可能听到这样殊胜的中观法,即便以偶尔的因缘听到了,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大家一定要对轮涅无二、等净无二的甚深了义法门生起信心。末法时代,凡夫人修学佛法很难没有身体的疾病、内心的恶分别念等重重违缘。在这样庸俗的世间,能遇到如意宝般的缘起法是极其幸运的,应该感到非常欢喜,同时,也应怀有感恩和珍惜之心。

 

丑二(成立无记见不合理)分二:一、宣说无记见;二、破斥无记见。

 

这一科判主要遮破十四种无记见,首先宣讲什么是十四种无记见。

 

寅一(宣说无记见):

 

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

 

如来灭度后有无等四边,世间有无等四边,世间常无常等四边,以及身体与寿命是一体还是异体,这些见分别依涅槃、未来世和过去世而安立。

 

◎何为十四无记见

 

本颂宣讲了十四种无记法,前文已多次提及过。十四种无记见是:如来灭度以后是有、无、有无二俱还是有无皆非;世间界究竟是有边、无边、有无二俱还是有无皆非;器情世间究竟是恒常、无常、常无常二俱还是二者皆非;身体和寿命是一体还是异体16。

 

[16] 本颂词虽未提及身体和生命是一是异,但从下文来看也隐含地宣说了这两种边见。

 

◎为何称无记

 

古时印度等地有很多外道,他们所持的见解广分有六十二种或三百六十种之多,但归纳起来都不离常断二见。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介绍过五种具代表性的外道。

 

这些外道论师始终耽著器情世间是有边无边、常无常等。当如来出世以后,他们向佛陀请教了十四种法。佛陀完全了知他们的根基,知道不论作何种回答,这些外道都会落入戏论,故默而不答。由于佛陀未回答这十四问,故人们将其称为十四种无记法。《杂阿含经》《大智度论》等很多佛经对此都有详细记载。

 

◎十四无记见针对什么而提

 

这十四种无记见,是针对什么,或者说以何种出发点提出来的呢?

 

“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如来涅槃之后存在与否等四种见,是缘涅槃而提出的;世间是有边无边等四种见,是说世人死后轮回有没有边,这是以未来(后际)为出发点而提出的;器情世间是常无常等四种见,是依于过去世(前际)而提出的;众生的生命和身体到底是一体还是异体,是以间接方式提出的。

 

◎十四无记法并不成立

 

很多世间人、外道甚至有些内道徒认为,释迦牟尼佛既然没有回答这十四个问题,就说明这十四无记法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具有这种邪念。

 

实际上,十四无记法只是释迦牟尼佛针对某些根基尚未成熟的众生,暂时没有直接回答,名言中人们称之为十四无记法而已,从本体角度讲,它们都不能成立。

 

下面龙猛菩萨就对这些边执见一一予以遮破。

 

寅二(破斥无记见)分二:一、破前八无记见;二、破后六无记见。

 

卯一(破前八无记见):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哪里存在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呢?

 

表面看这一颂只遮破了四边,但实际上已遮破了十四无记中的八种见:依涅槃而提出的四种见——如来涅槃之后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以及依后际而提出的四种见——世间未来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是如何遮破的呢?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如何成立呢?这四边戏论不可能成立。就像石女儿子如果存在,我们观察他是有边、无边也可以,但其本体都不成立,有无等又如何成立呢?

 

同样的道理,通过本品的观察,佛陀及其涅槃的本体都不能成立,既然如此,佛陀灭度以后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又如何成立呢?世间之本体同样不能成立,这样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也无法安立。因此,若从究竟胜义角度抉择,这八边都不能成立。

 

释迦牟尼佛完全通达了万法的空性,没有直接回答外道的提问,是因为若从离戏角度真实宣讲,对方不但无法理解、不能接受,反而还会产生邪见,故而佛陀沉默不言,这样做对众生具有无边的利益。

 

卯二(破后六无记见):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哪里有一体异体?哪里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此颂是破十四种无记中的后六种见:器情世界是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身体和寿命是一体还是异体。

 

遮破方法与前一样: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缘故,身体和生命的本体也不能成立。既如此,身体和生命一体和异体的辩论也是多此一举,没有任何实义。同样,器情世界本体不成立的缘故,器情世界的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怎么会成立呢?不可能成立。

 

这个道理就如同差别事不成立,差别法也不能成立一样。比如,石女的儿子(差别事)不存在,他的相貌端严、身材魁梧等(差别法)也不可能成立;柱子作为证知的差别事如果存在,那么柱子是红色、白色、长的、短的等差别法在柱子的本体上也可以成立,但所谓的柱子,除了名言和心里所想的总相概念以外,本体根本不成立,这样一来,柱子的长短等就与在虚空中打疙瘩没有任何差别。

 

至尊佛陀与一般论师或世间科学家、文学家等凡夫人的不共之处在于,当有人提问时,凡夫人都是凭自己的分别念或想象做回答,而佛陀并非如此,他完全了知众生的根基,故对哪些众生说什么有利、说什么无利一清二楚。所以,针对当时外道的根基,佛陀没有回答这十四个问题是非常合理的。从胜义角度讲,十四无记法也只是暂时的名言戏论,不可能真正成立。

 

辛三(遣除他宗所说之过):

 

下面通过教证、理证来遣除他宗所说之过,宣说自宗无过。颂云: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在真实胜义中,一切万法都了不可得,寂灭一切戏论,没有人,也没有处所,佛陀也从未宣说过一句法。

 

对方提出:如果涅槃等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那么大悲佛陀所做的一切,包括为众生宣讲涅槃大义的开演彰显妙法之事,就都成了毫无意义。

 

中观宗驳曰:在名言中,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在印度各大圣地转了三大法轮、宣说了无量法门、摄受度化了无量众生等等,在佛教历史上都有记载,不可否认,但这些只是在众生面前如梦幻般的显现,若从万法真正的本体,即实相角度而言,则丝毫不可得,因为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寂灭了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

 

这就像一个人睡觉时,梦中出现了非常恐怖的景象,惊恐之中有人救他脱离了危险。虽然在梦中危险与解脱都存在,但醒来之后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众生在轮回中感受各种怖畏,后来依靠佛陀的教言从三界中获得解脱,虽然名言中的这些幻相不可否认,但在胜义中,所谓的人、法、处所,包括释迦牟尼佛、佛陀成道、说法、涅槃等等都了不可得。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等一切现象,只是在众生面前方便显示而已。

 

◎相关教证

 

如《圣者如来秘密经》云:“寂慧,自如来成道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夜,及至无诸取受而获得涅槃之夜,如来未曾说一句法,未来亦不说。”这个教证在《显句论》《中论释》等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非常重要!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胜义涅槃既可以说是寂灭戏论法相,且寂灭自性的;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可言传,所以寂灭诸戏,因为不可思议,所以寂灭;也可以说是因为烦恼无生,所以寂灭,因为无有产生,所以寂灭;也可以说是因为舍离烦恼,所以寂灭诸戏,因为舍离所有习气,所以寂灭;也可以说是因为所知不可得,所以寂灭诸戏,因为能知不可得,所以寂灭。”“因为诸法的自性,也就是涅槃的自性,所以说法者、所说之法以及说法之境等,都是了不可得而寂灭的,包括能得之戏论也一并寂灭。因为无有能取所取二者,所以平等一味,自性寂灭。出有坏佛陀是寂灭诸边的,因为寂灭的本体不可住,所以驻留之时的执相之缘也彻底寂灭、了不可得。因此,佛陀没有在任何时刻、任何处所,向任何一位补特伽罗宣说过一句染净17之法。”

 

[17] 染净:经书所说染污、清净,或烦恼、清净两类事物。

 

《中论》第二十七品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有边无边。”

 

当然,说佛陀、善知识、佛法以及听法者等不存在,是从了义角度而言,从世俗角度讲,这些不但不能遮破,而且极其珍贵,但应将一切都视为如梦如幻。就如《入菩萨行论·智慧品》所讲:“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大家应努力对大乘了义法门生起定解,这极为重要!

 

己二(以教证总结):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显句论》中引用教证云:“涅槃本无有,世怙示涅槃,于虚空打结,虚空本解开。”意思是,本来没有涅槃法,佛陀所说的涅槃,就如虚空对自己做结瘩之后又自然解开一般。这是运用一种比喻来宣说。大圆满中也经常讲:我们执著自己的色身,就如同在虚空中做结瘩,最后又会自然解开一样。

 

《梵天王所问经》云:“实无有涅槃,如来说涅槃,如虚空自结,如虚空自解。”“梵王白佛言:‘若有分别众生欲得一切法有起有灭者,佛于其人亦不出世。若于涅槃起分别相言是有体者,然彼众生决定不能出于生死。世尊,涅槃者,其义云何?一切相皆寂灭,是为涅槃。一切所作皆已谢,是为涅槃。世尊,愚痴众生于佛法中虽得出家,而堕外道见中求涅槃体,如于麻中求油,指手言得,何异乳中求觅生酥?若于一切法毕竟寂灭中求涅槃者,乃至是邪慢外道中声闻,非佛法中声闻。若是正见成就行者,不作一法有起有灭,亦不欲得证获一法,亦不见圣谛理。’”

 

《摩诃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涅槃者,如幻如梦,如影如焰,如镜中像,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五观涅槃品释终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3课

 

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所宣讲的般若空性,具有隐含义和直接义。《现观庄严论》以地道功德的方式,详细宣讲了般若空性的隐含义;龙猛菩萨则通过《中观六论》细致阐释了其直接义。因此,要想真正通达世尊第二转法轮的直接义,必须通达《中观六论》,而《中观六论》的教义可全部涵括在《中观根本慧论》当中。《中观根本慧论》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一样,《中观六论》中的其他论典则像此人的手脚等肢体一般。

 

我们现在正在宣讲《中论》的第二十五品《观涅槃品》,还剩两品就学圆满了。在整个学法过程中,大多数道友都没有断传承,也听了所有的辅导课,这种学习态度非常好。希望大家都能善始善终,圆满学完这部殊胜的论典。

 

前面对方提出,涅槃的自性既非有实法,也非无实法,而是有实无实二者皆非。上一颂遮破了非有非无的涅槃本体,下面遮破这种涅槃的能立,即遮破现证这种涅槃的补特伽罗或有境智慧。

 

丑二(破非二者能立):

 

若非有非无,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以何而分别?

 

如果非有实非无实的法称之为涅槃,那么此非有非无的涅槃依靠什么而分别呢?

 

对方仍然固执地认为,涅槃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而是有实无实二者皆非的一种成实法。

 

中观宗问道:你们这样“非有非无”的涅槃本体,究竟是由什么身份的补特伽罗来明了、认定,或者现证它的存在呢?换言之,能够证悟这样非有非无涅槃的成就者,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证悟者存在、不存在都不合理

 

如果回答成就者存在,即承许证悟非有非无的涅槃时,仍然存在证悟者,那就说明获得无余涅槃之际,人我还没有打破,仍然存在,这样一来我执也不可能破,如此就会有近取相续未断的过失,但对方是不敢承认这一点的,因此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说证悟者不存在,那么在轮回中谁来证悟这样非有非无的涅槃呢?

 

◎以分别心或智慧了知都不合理

 

如果对方认为:证悟者虽然住于轮回,但仍然能了知非有非无的涅槃。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我们可以诘问:这种所谓涅槃,究竟是以心识而了知的,还是以智慧而了知的呢?

 

如果是用分别心来了知则不合理,因为凡夫的心识是具备法相的法,也执著各种相,而涅槃是没有法相的法,以具备法相的心识,绝不可能了知不具法相的涅槃,有境和境不统一之故,所以不可能了知。假如以分别心真能了知涅槃,那也只能说明这种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因为凡夫人的心还有界限,没有超越戏论,所以不可能了知无戏论的涅槃境界。

 

如果回答说,是以智慧来了知也不合理,因为智慧的对境是无生空性,而非有非无的“涅槃”却是两种成实法的和合,智慧怎么能缘这样自性成立的法呢?绝不可能,因为智慧是超离一切戏论本性的。

 

既然这样非有非无的涅槃,以有限的凡夫分别心无法了知,与圣者的智慧又完全不符、背道而驰,它就不可能有任何立足之地。

 

以上是根据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和麦彭仁波切《中论释》里的推理方式而做的抉择。

 

癸二(破所依之佛陀四边)分二:一、破佛陀之四边;二、以此所成立之义。

 

子一(破佛陀之四边)分二:一、破佛陀已灭度之四边;二、破佛陀住世之四边。

 

对方辩驳说:涅槃肯定存在,因为涅槃是依靠证悟者佛陀而现前的,比如,在娑婆世界中,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就是通过修行而现前涅槃。佛陀是涅槃者,其相续中现前的是涅槃,佛陀和涅槃之间是所依和能依的关系。既然所依佛陀存在,那么能依涅槃也应该存在。

 

但这种观点不合理,前面已经遮破了能依涅槃的四边,实际上,所依佛陀也同样远离了四边,下面就宣讲这个道理。首先破佛灭度以后的四边。

 

丑一(破佛陀已灭度之四边):

 

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如来灭度以后,不能说有实与无实,也不能说有无二俱和非有非无。

 

如来示现涅槃之后,到底存不存在呢?实际上,佛陀灭度以后,既不能说存在,也不能说不存在,有无二者兼具以及非有非无也都不能成立,而是远离了四边戏论。

 

◎为何说佛陀灭度后远离了四边

 

前面分析过,涅槃不是有实法,不是无实法,也不是有实无实二俱或二非的成实法,已经远离了四边。既然能依涅槃不成立,所依涅槃者佛陀又如何成立呢?当然不能成立,同样远离了四边。就像饭如果不存在,吃者我的称呼和意义也不能成立一样。

 

也可以用涅槃离四边的方法推证,道理完全相同。首先,涅槃者佛陀不可能是有实法,其次也不可能是无实法。既然有实无实都不成,那么两者皆具或二者皆非也不可能成立。

 

如果涅槃者佛陀远离了四边,那么佛陀灭度后自然也远离了四边。就像如果石女的儿子存在,说他死亡之后如何也可以;如果他自身都了不可得,他死亡之后的情况也就无从谈起。

 

◎名言中佛陀灭度不可否认

 

当然,在名言中不能否认佛陀的灭度。众所周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通过修行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成佛后三转法轮,八十一岁时,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旁的两棵大娑罗树之间示现涅槃12。涅槃的情景在《西藏古代佛教史》等很多史书中都有详细记载。锡金一些大施主还在佛陀涅槃处造了一尊释迦牟尼佛涅槃像(北京卧佛寺中也有一尊卧佛)。

 

[12] 拘尸那罗是释迦牟尼涅槃处,为印度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位于古印度末罗国都城,今联合邦之迦夏城郊。佛陀圆寂的双林(双沙罗树)处有涅盘卧像及佛塔等。7世纪之后拘尸那迦逐渐湮没。18世纪中期才重新被发掘。4世纪法显来此时,已人烟稀少,大部寺院颓圯。7世纪玄奘到此,更是荒无人烟。1853年,英国学者发掘了这一遗址。现存主要文物有约在5世纪雕刻的释迦牟尼涅盘像(1833年发现),侧身卧于石榻之上;像与榻系一块整石刻成,并刻有阿难等弟子像和铭文。拘尸那罗涅槃寺佛陀涅槃像,全长6.1公尺,发髻涂满金箔,神情肃穆,表现的是释尊生前盛年时期的模样。另有大涅盘塔、安伽罗塔等。现又新修了一些佛教寺院,其中包括一座名为“双林寺”的中国寺院。

 

1990年法王去印度的时候,也朝拜了佛陀涅槃的圣地。到达那里时大概是下午六七点钟,太阳已接近西山,当时上师心情很低沉,悲伤地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带来了如是的快乐,然而最终也示现了涅槃……”法王如意宝一边难过地流着眼泪,一边诚挚地祈祷发愿。

 

释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宣讲了《涅槃经》,讲经之处现在依然可见。佛在有些经中说13:我涅槃之后,你们朝拜四大圣地与亲见我没有什么差别。四大圣地是佛陀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转法轮的地方和涅槃的地方。根登群佩的《印度游记》中引用了这个教证。当时上师如意宝也说:“我们一定要朝完这四大圣地14,功德确实非常大。”

 

[13] 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云:“比于西方,亲见如来,一代五十余年居止之处,有其八所。一本生处,二成道处,三转轮处,四鹫峰山处,五广严城处,六从天下处,七祗树园处,八双林涅处。四是定处,余皆不定。”

 

[14] 《大般涅槃经》云:“如来告阿难言: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我灭后,能故发心,往我四处,所获功德不可称计,所生之处,常在人、天、受乐果报,无有穷尽。”

 

◎灭度四边归属于十四无记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距今已2500多年,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佛陀圆寂以后到底存不存在呢?佛陀住世时,外道徒也问过佛陀这个问题。十四种无记法15中就包含了此问。

 

佛陀当时没有回答,因为这些外道徒根基尚未成熟,说佛陀涅槃后存在,他们会生邪见;说不存在,也会生邪见。就像有些道友的家人不信佛,怎样给他们解释,他们也生邪见、极力反对。外道也是如此,无论说什么,他们也不接受。此外,从胜义角度讲,佛陀示现涅槃之后,并非实有也非断灭,而是远离了一切戏论,这一深奥意义是无法言说的,对方也理解不了。鉴于这种情况,佛陀没有回答,不回答对这些众生暂时是有利的。

 

[15] 十四无记法:又名十四不可记、十四难。即: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亦有常亦无常);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7.世界有边际而又无边际(世有边无边);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依《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所述,佛陀对外道以颠倒之见问难的十四个问题,皆不置可否,不予明确的答复。《大智度论》卷二称之为“十四难”,该卷曾解释佛陀不回答的理由,是因“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中略)故佛不答”。

 

丑二(破佛陀住世之四边):

 

对方提出:虽然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不能说有、无、二俱或二非,但佛陀住世期间肯定是存在的,因为众所周知,当年佛陀在蓝毗尼园出生,在菩提伽耶成道,之后在鹿野苑、灵鹫山、广严城等地广转了显宗法轮,在米积塔等处转了密乘法轮,摄受了无数弟子。这样如智慧明灯一般照亮整个世界、遣除世人迷茫的佛陀,怎么会不存在呢?

 

如来现在时,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如来住世时不能说有实与无实,也不能说有无二俱与非有非无。

 

虽然在名言当中,在有缘的众生面前,佛陀确实在印度等地示现出生、成道、转法轮等,相关史书也有明确记载,有智慧的人都不会否认,否则就是对佛教历史的破坏、践踏,但以究竟理证观察时,如来住世时也远离了四边。为什么呢?

 

因为如来住世之时,无有能取所取的自性,所以不能说是有实;因为无有所破的缘故,也不能说是无实;又因为有实无实二者互相抵触,所以不能说是有无二者兼具;既然有、无、有无兼具都不成立,非有非无也不可能成立。

 

《中论》第二十二品《观如来品》中讲:“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邪见深重的人认为如来是存在的,但真正实相中,如来的有和无都不能成立。

 

此外,既然涅槃和涅槃者都远离了四边,那么住世者佛陀也不可能以四边中的任何一边而存在。因为涅槃是所证,如来证悟者是能证,所以,胜义观察时,住世的佛陀同样远离了四边。

 

子二(以此所成立之义)分二:一、成立轮涅无二;二、成立无记见不合理。

 

丑一(成立轮涅无二)分二:一、宣说轮涅无二;二、宣说轮涅无二之理。

 

寅一(宣说轮涅无二):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与世间没有少许分别,世间与涅槃也没有少许分别。

 

◎以离四边理观察

 

虽然在名言中,涅槃者、涅槃、佛陀住世或示现涅槃等显现都无欺存在,但从究竟实相角度讲,这些都远离了四边戏论。因此,在正理智慧面前“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即涅槃与世间无二无别。反过来讲,“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显现万事万物的世间与寂灭万法的涅槃,也没有少许差别。

 

很多修行人一直希求佛果涅槃,可能不敢说涅槃与世间无二无别,其实真正通达般若空性之后,就没有什么不敢说的。

 

◎以缘起理观察

 

《显句论》中引用了佛经教证“诸比丘,生老死之轮回,无始无终。”这是以名言缘起理来观察,生和老死就是所谓的轮回,虽然未经观察时,众生都是依靠各种因缘不断地生死流转,但真正观察时,轮回并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无有边际,因此本体根本不成立,远离了一切戏论,与涅槃没有少许差别。

 

有些道友曾问:“心最初的开端是什么啊?”《大乘宝性论》中讲过这个道理,论云:“当知犹如地,一切蕴处界,当知如水界,有情业烦恼。非理作意者,观如风之界,自性如虚空,不依亦不住。”意思是,如同地轮依于水轮而形成一样,近取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于业与烦恼而形成;如同水轮依于风轮而形成一样,业与烦恼是依于非理作意而形成;如同风轮依于虚空界,而虚空界不依于也不住于任何法一样,非理作意依于自性光明自性清净之心的法界而住,然而心的自性光明胜义真如是无为法,不依于任何法,也不住于任何法。

 

很多大乘经论也说过,非理作意等虚妄分别心是忽然显现的客尘法,就像天空中忽然出现的乌云一样。这些教言的意义非常甚深,大家应该认真思维。

 

按照因明的观点,心无始以来就存在,《量理宝藏论》云:“心不观待他因故,依因前际无始成。”意思是,刚刚生起的心(有法),是以近取因的前心作为前提(立宗),因为除自己前面同类的因以外,不观待他之故(因),如同现在的识(比喻)。也就是说,以同类因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能证实心的前际无始。

 

《量理宝藏论》曾破斥过对方以火喻来说明前后世存在的观点。人们一般都认为火的开端是点燃火柴之时,其实这不正确,摩擦、木材等只是火暂时聚合的因缘,火前面的主因或者说直接因应该也是火(或火分子),火不可能从其他物质当中产生,其源头是无尽的,只不过我们看不见而已。

 

《释量论》中也讲:“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故前无能力。”心的本体是光明的,垢染并不是体性成立,只是客尘性,光明不可能从非光明当中产生。就像水分子是水的主因,只不过我们粗大的分别念见不到这样细微的来源而已,实际上,无始以来任何一个物质的源头都是无尽的。

 

虽然人们都认为自己出生的时候,心识也随之出现了,但实际上,我们心识的前际是无始的,或者说无有边际,故而远离了一切戏论。所以说,世间的边也即涅槃的边,涅槃的边就是世间的边,这也是最殊胜、最究竟的抉择方式。

 

◎观无常而体悟

 

世间与涅槃无别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观无常来相似地体悟。虽然在名言中,活着和死亡有很大差别,但这种不同很快就会被无常打破。学院有一位老喇嘛,昨天中午跟大家一起吃饭,下午一点半的念经他也参加了,念经以后他还超度了一些亡者,超度以后他就回家在床上显示圆寂了。一方面,以这种方式圆寂还是很快乐的,没有什么痛苦,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无常的迅速,下午他还在给别人念超度,但不一会儿自己就成了被超度的对象。华智仁波切也说过:超度别人的人过一会就可能会成为被超度者。

 

大家在轮回中流转了这么久,值遇佛法后一定要珍惜修行的时间,时刻不要忘记无常。无常经常不期而至,生死只是一瞬间的事。自己活着的时候,有无等都不成立,远离了四边戏论,死亡之后亦是如此,生死实际无有任何差别。

 

◎以教证说明

 

第二十二品《观如来品》的最后一颂也说“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意思是,如来的本性,实际就是世间的本性;如来无有本性,世间也无有本性,所以,如来与世间完全平等。《定解宝灯论》亦云:“轮回以及涅槃法,其实无有贤与劣,证悟等性无贤劣,即是善妙之定解。”密宗当中这方面的教证也非常多。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2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二十五品《观涅槃品》。现在正在宣讲涅槃并非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本体,是从四个角度遮破:一、以相违解脱而破;二、以互相依靠而破;三、以成有为法而破;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以互相依靠而破”。

 

丑二(以互相依靠而破):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受,是二从受生。

 

藏文译本颂词: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依,是二从依生。

 

如果说有实无实和合为涅槃,那么涅槃就并非无依了,因为有实无实都是依靠他缘而生。

 

涅槃本来不依靠因缘,但如果按照有实宗所说,涅槃是有实无实合二为一之法,那么涅槃就不是无有依靠,而是依靠他缘产生的。为什么呢?

 

◎有无互相依靠,故兼具法不离缘起

 

因为有实法和无实法都是依靠他缘而生的缘故,即依靠有实法,才能成立无实法;依靠无实法,才能成立有实法。既然有实无实二者互相依靠,那么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法必然也是缘起法。

 

同样,如果涅槃同时具足有实法和无实法的自性,涅槃上的有实法——涅槃本体智慧,就必须观待遣除了业和烦恼的无实灭法才能安立;涅槃上的无实法——遣除了业和烦恼的无遮部分,也要观待涅槃本体智慧才能安立。这样一来,涅槃怎么不是缘起法呢?一定是缘起法。但对方肯定不敢这么承认。

 

◎无实法只是假立

 

有人可能认为,有实法确实是依靠各种因缘产生的,但无实法并非由因缘所生。实际上,无实法是依有实法而假立的。《中观庄严论释》云:“所有无实法依靠自力而无法显现,是依赖有实法以遣余的分别心而假立的。”

 

无实法有两种,一种是本来不存在、仅以语言安立的无实法,如石女的儿子、兔角、龟毛等,它们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因明中也将其称为无实法;还有一种是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比如,遣除了瓶子存在的无瓶,遣除了柱子存在的无柱。柱子和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即遣除了它们自己以外的剩余部分,因明中叫做遣余,这也称为无实法。

 

这两种无实法都是分别念的假立。比如,无柱、无瓶实际上就是在分别心前遣除了柱子瓶子的实有;石女的儿子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石女和一个孩童,再假想这个顽皮的孩童就是石女的儿子,但这只是我们内心中或语言上的假立而已,外境上并不存在石女儿子真实的本体。

 

因此,如果涅槃是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本体,涅槃就成了缘起假立之法,但这样的涅槃并不存在。所以,对方的说法完全不合理。

 

丑三(以成有为法而破):

 

有无共合成,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

 

有无共俱和合而成的法,怎么能成为涅槃呢?涅槃是无为法,而有无兼具之法是有为法。

 

如果有实法与无实法和合而成之法,是所谓的涅槃,则涅槃就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有实法与无实法都属于有为法,这样一来,兼具有实法和无实法的涅槃,自然也属于有为法的范畴。但这不合理,涅槃是超离于有实无实二者的无为法,不可能是有为法。

 

◎为何有实法无实法都是有为法

 

首先,我们需要理清这些概念。什么是有实法和无实法呢?从中观或因明的角度讲,凡是起功用、起作用的法就称之为有实法,有实法是依因缘而产生的。不能起功用的法称之为无实法,无实法是依靠有实法而假立的,比如,在现实中石女的儿子今天诞生了是不可能的,但心里假想或嘴上假说:石女今天生了一个儿子,大家买了兔角和龟毛送给他作为生日礼物……则是可以的。

 

什么是有为法和无为法呢?根据《俱舍论》的观点,有为法指由诸多因缘聚合而生成的一切法,如瓶、柱等;无为法指不是因缘所作之法,如虚空、抉择灭和非抉择灭。有部认为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一种成实之法。该论中所说的有实法和有为法意思基本相同;无实法与无为法有一点差别。

 

按照中观宗的观点,有实法和无实法都是有为法,因为依因缘而生或假立的法都属于有为法。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在圣教中也承许:以生之缘而有老死。所以,有实无实二者是自因而生的法,并非不是由因缘而产生的法。”“所谓‘有实’的名称,实际包含两种内涵,一种是指中观所指的总所知;另一者,是指与有实无实相对的‘有实’,如同‘法’的名称等等一样。因此,在不同的时候能善加辨析,是十分重要的。”

 

意思是,中观所讲的有实法与《俱舍论》和因明所讲的意义不完全相同。中观所说的有实法范围非常广,是指一种总所知,虚空等无实法也可包括在内。而因明和《俱舍论》里所讲的有实法是相对无实法而安立的。这就如同“法”的名称,广义讲,一切万法都可以叫做法,狭义讲,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因此,善加辨别十分重要。

 

◎涅槃并非有为法,而是大无为法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承许涅槃是由有实法和无实法和合而成,则涅槃就成了有为法,因为有实法和无实法全部属于有为法当中,但这显然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为真正的涅槃是离一切戏论、离一切因缘的大无为法。释迦牟尼佛证得涅槃时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此法我已得,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间。”其中的无为法就是指这样的大无为法。《宝性论》《大幻化网》中也讲过,真正的涅槃超离了有实无实法,这样无为的大光明也叫做大无为法。

 

需要注意的是,本颂所说的有为法及无为法概念,并不是按照《俱舍论》和因明的说法来界定。《俱舍论》和因明所讲的无为法,是观待有为法而安立的,也要依靠因缘而成立,在中观当中,它也属于有为法。而颂词“涅槃名无为”中的“无为”是指远离一切戏论、无有是非、超越一切思维的大无为法。

 

也就是说,《俱舍论》所讲的三种无为法,或者《大乘阿毗达磨》里所讲的八种无为法,都是观待有为法而安立的,并未超离四边,故与佛陀所证达的离一切戏论的大无为法有一定差别。在中观当中,小无为法属于无实法,它们都属于有为法。关于有实无实名为有为法的原因,后面还有广说。

 

关于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也做了阐释:“以内在含义来衡量,则可解释为:一切缘起之法以因缘而安立为有为法;无有自性、寂灭四边的法,则以因缘之无为分而安立为无为法。”意思是说,瓶子等依因缘而产生的法,以及虚空、石女的儿子等依因缘而假立的法,都称之为有为法;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佛智或者说法界光明,才称之为无为法。正因如此,颂词中说“有无是有为”,即有实法和无实法都是有为法。

 

以前法王如意宝引用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说过:所谓涅槃如虚空只是一种比喻,因为涅槃远离一切戏论,而虚空只是指无有阻碍的空间,它并未离开戏论。如果涅槃就是虚空,那所有知道虚空的人都证悟涅槃了。

 

◎不忘的窍诀

 

这些概念我们以前都学过,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记忆好的人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前一段时间,有位老乡到我家里做客,给我讲了很多二十年前的事情,他的记忆非常好,陈年往事被他描述得恍若再现。我当时想,如果我有这么好的记忆该多好啊,这样就能把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过的话、面部表情等等都清楚地记下来。以前上师讲课时不让录音,现在很多都想不起来了,有时对自己特别失望……

 

有些道友可能也有这种情况吧,虽然现在颂词背得很熟,但几个月后可能就忘了,对自己特别失望。这主要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世间的习气较重,而佛法方面的习气较微薄,不容易战胜阿赖耶的缘故。所以,大家现在一定要多积累福慧资粮,平时也要经常探讨法义,这样才不容易忘失。

 

希望大家课后详细看一下麦彭仁波切《中论释》,并对什么是真正的涅槃、涅槃为什么是无为法、一般的无为法为什么在此被称为有为法等问题互相探讨一下。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因为各论典的解释方法和指定的范围有时完全不同。如果没有结合俱舍、因明、中观来分析,很容易混淆。

 

以前学院有位喇嘛在辩论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本颂。当时摩尼宝区没有房子,他经常和很多喇嘛在那里一边辩论,一边拔草,等他们辩完之后,那附近的花儿、草儿都被他们拔光了。(众笑)

 

去年我在成都遇见他,我们在一个茶馆里喝茶的时候,我边念这个偈颂边问他:“你现在还经常辩论吗?”他说:“很惭愧,现在很多颂词都忘了,但最喜欢的大怙主龙猛菩萨的这个颂词,还是会经常讲的。”

 

一般在辩论场中,当一方说涅槃是有为法或无为法的时候,另一方常会引用龙猛菩萨的这个偈颂进行破斥。现在每天下午学院大经堂里都有七百多位喇嘛在辩经,场面特别精彩。当然,尼众是不能过去看的,不过听说有些道友经常在组里讨论,这样互相探讨也非常好。

 

丑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有无二事共,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如明暗不俱。

 

有实与无实二者共住,怎么会是涅槃呢?因为这二者不可能同住一处,就如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具足一样。

 

前面对方认为:有实无实二者的自性,可以在涅槃上以同体的方式存在。

 

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不可能位于同处,因为其二者互绝相违11的缘故。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获得解脱(得阿罗汉果)的时候,他已经断除了所有烦恼;不存在的烦恼是一种无实法,它与有实法完全相违,不可能在涅槃的本体上同时存在。如果相违之法可以同体存在,那么世间所有直接相违、互绝相违和不并存相违的法,如光明和黑暗等等,都可在一处同时具足了。

 

[11] 互绝相违:相违之一种。彼此互相排除,不能同一者。如柱与瓶,常与无常。

 

对方辩驳说:有无应该可以同体存在,就像瓶子的本体上不存在氆氇一样,瓶子是有实法,不存在的氆氇是无实法,两者可以在一本体上同时具足。

 

◎假立之法可以假许同体

 

中观宗破曰:“瓶子上不存在氆氇”只是一种遣余,即一种分别念而已。“不存在的氆氇”这一无实法没有任何实质性,只是人们心里假立它与瓶子的本体(有实法)无二无别、同体存在而已,实际不能成立。这种有无同体不要说在中观的胜义理证前,就是在因明理论前也不成立。

 

遣余是因明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依靠它可以把一个物体分成很多反体,也可以把很多法归纳为一。比如,依靠遣余可以把柱子分出“所作”“无常”等不同反体,也可将“怀兔”“凉光”“莲亲”等名词都归为月亮。虽然可以这样分类归纳,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分别念的假立,并不真实存在。关于“遣余”,在因明《量理宝藏论》中有具体讲解。

 

虽然以分别念可以假许这样的有无同体,但对方认为有实法与无实法各有自性,并非这样的遣余法。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真的具有自性,那么其中一者存在之处,绝不会有另一者的容身之地。如果有无可以同体,那么光明与黑暗、火和水也都可以同体存在了,但这一点谁会承认呢?

 

因此,对方认为不存在的轮回(无实法)和解脱的涅槃(有实法)可以同体存在的观点,不可能成立。

 

子三(破有实无实非二者成立)分二:一、破非二者本体;二、破非二者能立。

 

丑一(破非二者本体):

 

前面中观宗首先遮破了涅槃以有实法、无实法各自成立的观点,接着又通过四个科判,遮破了涅槃本体是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观点,此处是遮破涅槃本体是有实无实二者皆非的观点,因明中将二者皆非称为第三品物体。

 

首先破非二者的本体,如颂云:

 

分别非有无,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成。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的藏文版本,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顺序颠倒,故按照藏文次第进行了调换。)

 

分别非有实、非无实是涅槃也不合理。因为只有有实无实成立,非有非无才能成立。

 

对方又提出:涅槃的本体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二者皆非的第三种成实法才是涅槃。

 

中观宗驳曰: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实法和无实法真正成立,则遮破有实无实二者的非有非无法也可以成立。但是,前面已经反复论证过,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根本不存在,既然如此,遮破其二者的特法——非有非无也不应该成立。所以,非有非无的所谓涅槃不可能存在。

 

也就是说,非有实和非无实是观待有实和无实而安立的,然而有实法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存在,无实法也如同石女的儿子一般,那么非有实非无实的法,即两个石女儿子都不是的法,又如何成立呢?谁会承认这样的涅槃呢?

 

事实上,所谓“有实无实二者皆非”,只是我们心里的一种总相、总的概念,即一种分别念而已,除此之外,真正有实无实二者皆非的本体不可能成立。所以,对方的观点根本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前面已经反复地论证过,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遮破其二者的特法——非有非无也不应该成立。所以,非有非无的所谓涅槃也就不会存在了。即使在分别念面前,遣除所破的总相,也不能以本体而存在。既然实相是没有任何所破的,那么遮破所破的二破皆俱[二者皆非]法也不可能以本体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