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六节课

 

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今天首先给有些可怜的众生念一些佛号、观音心咒、《极乐愿文》来加持和超度他们。

 

今天下午,四川都江堰、汶川那一带爆发了严重地震,据说死了很多人。不仅仅是这一个灾难,最近世界各地还发生了种种战争、海啸、暴风雨等。当然从佛教的角度看,这些灾难应该是众生杀业太重所致,跟古人比起来,近年来杀生吃肉特别可怕,众生的共业可能是现世现报。

 

但即便如此,这些众生来到人间也许没有听闻佛法,没有修持过真正的正法,大多数都是带着恶业离开的。所以今天的僧众和在座的三宝弟子,共同虔诚祈祷他们远离一切苦因和苦果。同时,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听到、见到某些地方出现严重灾难,大家应该一起超度或者念经加持。

 

下面我们一起念诵:

 

炯丹迪得因夏巴 札炯巴央达巴 作波桑吉滚波奥华德美巴拉香擦洛 巧多嘉森且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无量光如来)

 

嗡玛呢巴美吽  嗡玛呢巴美吽……

 

麦彭仁波切极乐愿文:

 

珍巴奥华美巴功色所   导师无量光垂念

嘉瓦且杰特杰杰因德   如您所发菩提心

拉美向却巧德森杰得   我发无上胜觉心

给沃匝瓦杰涅吉巴南   所造一切诸善根

呢效得瓦坚杰央堪色    西方极乐刹土中

嘉巧且杰中德吉内将   生于胜王汝之前

拉钦嘉沃这杰秀巴根   一切广大佛子行

永色作波拉德欧杰纳   为欲圆满而回向

才德普玛塔德达波央   此生命终于净土

得瓦坚德贼得杰瓦当   刹那化生极乐界

珍巴奥华美吉隆丹内   导师弥陀授记已

作门央瓦塔热辛巴效    圆熟净德愿究竟

桑吉奥华美拉所瓦得   祈祷如来无量光

达给拉美向却森杰内   我发无上菩提心

给匝塔达得钦央巧德   一切善根皆回向

杰协欧纳哲巴辛吉洛   成就往生祈加持

 

好!继续讲《入行论·智慧品》。本品的大科判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三个问题。

 

壬三、故成立空性:

 

前面依靠大量的教证和理证进行抉择,最后得出中观所诠释的胜义大空性,这个大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通过观察诸法的因、体、果三方面,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器情世界所摄的轮涅一切法,胜义中绝对不会产生,既然没有产生,安住和毁灭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一法自性实有,就会有自性的生住灭,但由于不存在自性的生住灭,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幻泡影,故知诸法虚妄无实。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三时中毕竟不生不灭。不仅众生不生不灭,一切万法莫不如是。

 

《大乘宝云经》[1]中这方面的教理比较多,经云:“所谓诸法,本来寂静,不生不灭,性自涅槃。”不仅是有情众生,任何法在胜义中本来即是寂灭涅槃。我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大乘经典,希望你们下来过后,有书的话,应该翻开来阅读;如果没有这本书,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依靠各种方便方法获得。现在世间人对珍贵的佛典、高僧大德的论著置之不理,基本上不看,而乱七八糟、没有意义的书,他们却爱不释手,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前面讲“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时,也曾引用过本颂说,尽管众生不生不灭,但在名言当中,因为存在分别妄念,故仍遭受无量痛苦,对其生悲心是合理的。《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诸法实相空性离戏,不可能有任何生灭,但众生由于妄执分别,其迷乱显现中还是有生有灭,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还是会不断出现。我们不否认这种名言,但在真实义中绝对不可能有。

 

关于空性的理论,有时间的话,希望各位多阅读一些《般若经》。我们藏地有这个传统,好多高僧大德和普通修行人,即生中一定要阅读《大藏经》;如果没时间,也要读一遍《广般若》;如果再没时间,至少也会读一遍《中般若》。书本放在佛台上、书阁里是很庄严,但佛法毕竟是内心的证悟,阅读还是很重要的。记得《大般若经》中说:“真实义中,无有一法,可生可灭。”这个道理要反反复复观察。当然,对利根者而言,即使不用太多勤作,也很容易领悟般若空性。

 

汉传佛教中,唐顺宗对佛教贡献比较大。有一次他遇到如满禅师,就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禅师答:“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佛没有来也没有去,法身跟虚空没有差别,始终处于无心大空性的状态中。这是站在胜义的角度,《现观庄严论》也是这样讲的。)皇上不明所以然,再问:“不对呀!佛降生于蓝毘尼花园,转法轮49年后,涅槃于双林树下,怎么说是不生不灭呢?”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这跟前面的偈颂基本上相同,佛本来不存在,转法轮、示现涅槃只是在众生面前的迷乱显现,实际上就像《金刚经》所说,佛陀以法身来安立,法身不会有任何生灭。这样讲了之后,皇上有所感悟,从此之后对大乘佛法益加尊重。所以,利根者仅听闻一个偈颂,也能通达佛陀无生无灭,或者众生无生无灭,或者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无生无灭。

 

当然,中观空性的道理大家口头上都会说,但会说之后能不能明白、明白之后能不能修持,这就另当别论了。假如没有真正修持,仅仅是了解,也起不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修持无生无灭的教理,非常非常的重要。

 

有关大乘经典中,诸法无生无灭的窍诀不胜枚举,可是很多人却置若罔闻,并没有认真阅读,即使在书上遇到过,也没有记住。这样一来,生活中的烦恼本来不生不灭,他们却容易当真,进而引生各种痛苦。其实,如果真正通达了空性,对无生无灭产生定解,就不会有这些痛苦了。

 

现在个别法师解释无生无灭时说:“其实不生不灭还是有生灭,只是生灭太快了,见不到生灭的现象,所以称为不生不灭。”当然,你若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这样解释也可以,但若站在胜义谛的角度声称诸法有生灭,这在任何经典中也解释不过去。

 

总之,通达了诸法无生灭,即是照见了如来的本来面目。《华严经》中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这种无生无灭,光是文字上知道了还不行,一定要心里完全通达,如此烦恼才会顿然消失。有些人闻思的时间比较短,理解与证悟常混为一谈,包括学密宗的有些道友,认为自己开悟了,其实只是认识一点空性而已。常常有人问我:“我是不是第一地菩萨了?是不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应该是吧,我自己也不知道。”倘若你真的是一地菩萨,那就不会有忧愁、痛苦、伤心,我可没听说过一地菩萨还天天用卫生纸来擦眼泪——开玩笑,也许显现吧!

 

辛三、成立之摄义: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三界轮回的众生,被业和烦恼所束缚,在广大无边的苦海中不断漂泊。这些众生表面上看来实实在在,但实际上,他们的本体和外在的环境就像梦境一样虚幻。永嘉禅师在道歌中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世俗中六道轮回的众生明明存在,但从证悟的那一刻开始,大千世界全是空性。这种空性并不是单空,而是如梦幻般的现而无自性,通过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的胜义理论剖析,众生如同芭蕉树般无有实质。这个道理,《方广庄严经》中也讲得比较清楚,跟寂天论师的说法非常相似,经云:“三有众生如梦境,于此无生亦无死,众生命名皆不得,诸法如泡如芭蕉。”三界众生在名言中跟梦境没有差别,以胜义理来观察,它的本体不生不灭,它的生命、名称都了不可得,犹如水泡和芭蕉树般无实。

 

佛教的智慧,如今很多科学家都叹为观止,他们发现量子力学以后,认为万法看不到时不存在,(与唯识宗有点类似,)为什么呢?他们说这是量子力学的难点,除此之外并没有合理解释。有些著名物理学家还说,人虽看不到它的存在,但上帝能看得到。这些简直是敷衍之辞。其实,佛教中芭蕉树的比喻,完全可以摧毁他们对有无的执著,《三摩地王经》云:“如于湿性芭蕉树,求精华者渐剖析,然内与外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观。”剖析芭蕉树里里外外不可得,可知心识也好、物质也好,没有一个具有实质。

 

前段时间也讲过,若通达了中观空性义,唯物论与唯心论所争执的焦点均无法成立。到目前为止,人们没有任何理由安立精神创造万物,也没有任何理由安立物质创造万物。而按照佛教的观点,名言中物质与精神由因缘所生,胜义中二者都不存在,所以抉择名言的《对法论》中说万法存在,抉择胜义的《般若经》中又说万法不存在,原因就在于此。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佛陀的金刚语千真万确,进而产生敬佩之情。

 

在座很多道友可能都觉得,在天灾人祸、贪嗔痴烦恼层出不穷的今天,自己能值遇大乘善知识,听闻甘露般的大乘妙法,又有修持的机会,是不幸中的万幸。短暂的人生中,能在阿赖耶上种下般若空性的善根,这并不是一世两世的善根,而是往昔无量劫所积累的福报。假如不信佛教,没有听闻大乘空性而离开人间,即使你生前多么荣华富贵、声名显赫,从长远来看,这一点用也没有。

 

既然众生如芭蕉,究竟观察时丝毫不存在,那涅槃与没有涅槃的本体就无有差别了。所谓的涅槃,即通过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示现解脱;而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着,不断在三界轮回中漂泊,叫做没有涅槃。在胜义中,世间的众生和出世间的圣者都不生不灭,龙猛菩萨在《中论》也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在究竟胜义中,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佛陀与无间地狱众生本体无别,国家总统与判死刑的犯人本体亦无别,这一点大家可能无法接受,但本性上的确如此。

 

我们通达离戏中观以后,对高低胜劣的包容心,会远远超过以前的狭隘主义。在过去,很多事情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但证悟了离戏空性之后,万法全部是一味平等对待。在这方面,无上密法有更甚深、更细致的教言,尤其是《大幻化网》中,平等清净方面有许许多多窍诀,以后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讲授。虽然我没有通达密法境界,但在大恩传承上师面前修行多年,花了不少时间和功夫,再加上凭自己的不共信心,理论上给大家讲一遍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当然,在听闻密法之前,首先应打好显宗中观的基础,了解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理念。这次我很高兴给大家讲《智慧品》,尽管讲得不好,但中观理论大致都包括在《智慧品》中了。寂天菩萨通过自己的智慧,将《中论》、《四百论》、《入中论》、《十二门论》等中的理论和大致推理融为一体,如果我们完全通达了,今后看《般若经》也好,看其他中观论典也好,都是很方便的。

 

我们学习中观理论,尽管字面上比较好懂,但实际上也不一定。昨前天我家来一个修行人,他前两天下去时,见两个尼众法师在谈论,他就在旁边偷听了一下。一个法师说:“去年我上中观班,觉得中观道理还不错,基本上都听得懂。但今年上了因明班,怎么这么难懂啊?”另一个法师笑着说:“假如你真通达了胜义的中观,名言的因明应该不会太难的!”那个修行人听了以后,觉得很有趣。确实,如果通达了抉择胜义空性的中观,名言的一些简单推理并没有什么不懂的。

 

我们若能通达般若空性,那就掌握了佛教的全部精华。但值得注意的是,修空性不能舍弃世俗法,否则,对念佛、转坛城、绕佛塔、上供下施等世俗善法不屑一顾,以“什么都是无生无灭的”一概否认,这也是堕入一个边。诸法虽然是无生无灭,但没从迷梦中醒来之前,还是要想方设法遣除迷梦,按传承上师给我们留下的教言,将有相的福德资粮和无相的智慧资粮结合起来修行,这样才会成功。否则,听一些《般若经》之类的法,就不重视世俗中的弃恶向善,这种情况极其危险,大家应该值得注意!

 

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不管是对法、对人、对任何事物,我们都不会有执著了。这种执著需要经过剖析,否则还是无法通达。

 

其实,在修行过程中,对诸法要用智慧来剖析,对自己执著的东西,也要采取一些手段来消除。前段时间我有一些珠宝,是很多人供养的钻石、玛瑙、珊瑚等等。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让僧众念经的话,管家处理得比较简单,一块钻石,几块钱就卖掉了,我有点不忍心。后来想了一个办法——用铁锤把这些砸得细细的,变成粉末给佛像装藏。这个我觉得挺好,不然交给僧众念经的话,还有一个执著在跟着:“是不是卖得很便宜呀?这可是真正的钻石,据说要好几万块钱……”最后全部砸成粉末,无论它是钻石还是什么,一点也不会痛惜的。虽然刚开始锤的时候,我心里有点点疼,但完了就没有了。

 

我们对任何一个法,不管是人还是事物,只要它的形体存在,就会对其产生执著。因此,以上的详细剖析很重要,真正领悟空性之后,对他人、对自己或者对名声得失,什么都不执著了。当然,没有观察过的人,外境不会转为道用,所以一定要按照中观的空性道理来观察。

 

证悟空性有两个结果,一是平息世间八法,一是对众生心生悲愍。首先讲第一个:

 

己一、平息世间八法: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前面从因、果、体三方面抉择[2]后,人和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若能对此有所感悟,一切执著均可遣除,这个境界就是平息世间八法。

 

此处的世间八法,跟其他论典的提法有点不同。此处所谓的世间八法,即1):证悟了空性的人,得到地位、名声、财富不会欢喜,不像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得一个笔记本、发一支钢笔,就高兴得晚上睡不着,或者得一个先进模范,就觉得获得了圆满正等觉果位……而证悟空性的人,了知一切如梦如幻,得奖只不过是在梦中得奖,也许显现上他笑一笑,实际上没有任何执著。

 

2):凡夫人失去亲人、地位、钱财就悲痛万分,由于没有证悟空性,不要说大的钱财,仅仅是钱包里丢了20元钱,也会伤心半天。而证悟空性的人,即使整个身体毁坏了,也不会为此而忧愁。很多高僧大德离开人间时,有漏的身体显现上生病、流脓,他也不会执著的,因为他知道身体如梦如幻,失去了也无所谓。

 

3)恭敬:成千上万个人对你磕头恭敬供养,你不会有任何执著。反之,若没有证达空性,几个人对你赞叹一下,你就开始飘飘然了。

 

4)轻蔑:众人百般侮辱你、谩骂你,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世间人可不是这样,别人说你“坏东西”、“老东西”,或者说“你该死”,上去就给他两个耳光。其实这也不是难听的话,我们众生一个一个都该死,这没有什么的。但有些人听了之后,马上怒火中烧、火冒三丈,这说明没有证悟空性。一旦你证悟了空性,这些语言就像刮风一样,对自己无丝毫损害。

 

5)痛苦、6)快乐:身体和心的快乐,凡夫人获得时控制不住,失去时又极其痛苦。7)、8)喜:各方面因缘具足时带来的欢喜心,饱受挫折打击时产生的忧愁心,都是没有证悟空性所致。假如证悟了空性,这些绝对不会出现。不但外境不会出现,内心中也不会出现。不过个别人反应特别迟钝,对亲怨得失等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并不是证悟的标志,可能是愚笨等原因造成的。

 

总而言之,空性的力量不可思议,不要说世间八法不能动摇,甚至大自然的危害也对其无损。当年月称论师在那烂陀寺附近的森林中修行,一天森林突然着火,火势很猛,似要吞没整个森林。见此情景,对月称有信心的人冲去救护,无信心的人跑去看热闹。到了森林中,一帝释天女现出半身,对他们说:“月称论师已超离了四大的损害,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你们不必担心!”但他们不听,径直前往欲看个究竟。当他们来到跟前时,见四周林木全被猛火烧光,唯独月称论师坐处完好无损。月称论师对大家说:“龙猛菩萨以无生的智慧火烧尽了执著之薪,月护论师亦复如是,而我月称也用无生的般若智火焚毁了一切执著的密林,证得了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虚空般的大空性,安住于如是本体当中,地水火风等自然灾害无法侵害。”众人听后,对般若空性生起了异乎寻常的大信心,发愿随学无生的般若法要。

 

所以,若证得了这样的空性,可以遣除任何自然损害,也可以平息世间八法。龙猛菩萨说:“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在《亲友书》中,龙猛菩萨以呼唤的口吻对乐行王说:通晓世间道理的大王啊,得与失、快乐与忧愁、美言与恶语、赞叹与诋毁,这些叫做世间八法,人们愿意接受正面的四种,而不愿接受反面的四种,但这不是修行人的行境,我们一定要通过般若法门来平息。

 

当然,光是口头上说平息世间八法,人人都会说,可若没有通达般若空性,装模作样地说大话,这没有任何意义。我以前也讲过苏东坡的公案,当年他在江北瓜洲任职时,与江南金山寺只隔一条江,他经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说道。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境界大有进步,立即提笔赋诗一首,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表面是赞叹佛菩萨,实则为自喻,说自己不为八风所动。写完之后,他很是得意,满心欢喜地派书童送往佛印禅师处求印证。禅师看后,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了回来。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的境界,急忙打开批示,只见上面只有“放屁”二字。他气坏了,当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没想到,禅师早就在江边等他了(也有说在寺院门口)。

 

苏东坡气势汹汹,一见禅师就劈头盖脸地质问:“我一直拿你当好朋友。我的修行境界,你不认可也就罢了,怎么可以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怎么骂你呀?”他就把这两个字拿给禅师看。禅师见后,哈哈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也算是利根者,当下醒悟,非常惭愧。

 

其实,世人很容易被世间八风吹动,八风吹不动的境界非常高。原来有一个人写我的介绍,里面说我八风吹不动。我特别不高兴,特别不好意思,八风吹不动的修行境界,一般凡夫人是达不到的,后来把这个人狠狠批评一顿。所以,说八风吹不动的大话确实要注意,如果有人说自己证悟了空性,你想观察他的话,可以狠狠骂他一顿、说他的过失,看他能不能忍得住。若一点反应都没有,也许是有一些境界,以前藏地的很多高僧,这方面的公案也比较多。

 

在汉地论典中,世间八法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本颂与此略有不同,但意思完全是相同的。只有证悟了空性,才能得到八法吹不动的境界。退一步说,就算没有证悟空性,但若了知世间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也可以断除很大的执著。《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可以说是古人的真实写照。当然,古人只不过看得破而已,真正的证悟空性、断除执著,并不如佛教究竟。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只有观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才会彻底消除对喜忧、得失、善恶的执著。这样的境界什么时候获得,什么时候就能平息世间八法。

 

很多人喜欢说一切得失都不存在,但实际上,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得”而奔波、害怕“失”而操劳。不说大的事情,仅仅是发生一个地震,也担心自己的房子会不会倒塌、生命会不会受到威胁,有各种各样的得失和犹豫。那遣除它的究竟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证达空性。只有证达了空性,一切虚幻才会全部消失。当然在此过程中,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华智仁波切也说过,通过努力,修行的境界才会现前。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往昔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皆依此途径证得了无上圆满的果位,所以大家务必要努力!

 

[1] 《大正藏》中,还有个译本叫《宝云经》。

 

[2] 就是抉择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即通常所谓的三解脱门。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五节课

 

前段时间也跟大家说过,般若空性法门比较难,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藏传佛教的闻法规律,最好不要断传承。不管你亲自在上师面前听受,还是通过光盘来听受,传法者的声音一个字也不能漏,听受的时候不能打瞌睡,也不能发出大的声音。

 

但现在极个别人对传承不太懂,听法的时候随便出去上卫生间,这样会断掉传承的。汉传佛教有些地方对传承不太在乎,但藏传佛教不管哪一个教派,按照印度的传统,对一脉相传的传承相当重视,这种重视是有教理的,所以听受的过程中,中途若因有事而漏了几行,应该在有传承的人面前,把这几行补上。

 

个别居士学《入行论》时,根本不听,只是看书,这样传承是得不到的。我们也不敢说百分之百得到传承,但是通过祈祷诸佛菩萨,同时依靠这种缘起力(我也讲过上师如意宝的一些公案和原因),应该是能得到的。既然得到了传承,听受时最好不要断。我在上师如意宝为主的很多高僧大德面前,听了将近二十多年的法,有时候晚上看书太久了,白天听课时特别困,也尽量想办法不打瞌睡,一直专注地听受。所以,你们不管在学院听受也好,在外面听受也罢,传承应当善始善终,《入行论》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最好一句话也不要漏,即使没有通达所有的内容,耳边的声音也要全部接受。

 

我们在任何上师那里听法,对传承务必要重视。如果你今天生病了,实在没办法,那么讲了多少页,明天应该请上师给自己补上。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也应该到有传承的人那里,请他把那一段念一遍。我们学院一直是这样的,希望外面的人听法时,也能这样来行持。

 

在听受的过程中,自己所得的传承最好能做一个记录。比如你2008年在这个法师那里得了什么、那个法师那里得了什么,2009年又得了什么……全部记录下来。这样一辈子有什么传承,心里清清楚楚。否则,多年以后什么都忘了,到底有没有传承也不知道,给别人传授也有一定困难。

 

有传承的法,我们有机会最好能给别人传授,传授的时候尽量圆满。如果你理解得不太深,则可一部分给他讲解,其他内容就念一遍。我们以后应该这样弘法利生,在汉地各大寺院和各大道场中,传承必须按照这种传统来接受,所有的法师和道友要记住!

 

本品最近所讲的内容,是对诸法的因、体、果三者进行观察,用金刚屑因破斥一切法的因不会实有,用大缘起因[1]观察一切法的本体不会产生,今天开始用破有无生因,观察一切法的果虚妄无实。

 

学习中观的时候,大家对中观的五大因[2]一定要了解,若能了解这些推理方法,对般若空性定会生起稳固的信解,不会一听到空性就胆战心惊,接受不了。最近我在看《般若摄颂》,其中有一句“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意思是说,修学般若法门的人,要具有善知识的外缘和胜观的内缘,自己不但有具智慧、能宣说空性、以大慈大悲回向等有方便法的善知识,还要具足希求遍知佛果的胜观,这种人听受般若空性,绝对不会生畏惧。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因缘,不妨也看一看:外在有没有能宣说般若法门、具大慈大悲心的善知识?内在有没有想利益众生、求遍知佛果的胜观?假如具有这些因缘,你听甚深的般若法门,不会生起恐惧心。现在很多人听到《心经》、《金刚经》特别害怕,一方面可能是没有遇到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对般若空性不懂所致。如果懂得了般若的观察方法,那么胜义中不生不灭,远离一切戏论;名言中有如幻如梦的生灭,但此生灭经不起任何观察,这样的道理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希望各位有时间的话,多翻阅一些大乘经典。比如《佛说方广大庄严经》[3]中宣说了很多大乘因果,颂云:“譬如种子,能生于芽,芽与种子,不即不离。”藏文中后面还有“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种子和芽之间的关系不即不离、不一不异,这个关系非常重要。前面遮破了种子生芽的观点,那么芽和种子是否没有关系呢?不是。然而,它们的关系并非一体,否则芽时种子仍存在,这就变成常法了;它们的关系也并非他体,否则苗芽不观待种子即可产生,有堕入断边的过失。因和果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在名言中依靠因缘聚合而生,这就是所谓的缘起生。

 

大家观察因果的过程中,有价值的教证应该记在心里,这样逐渐会对佛法的甚深道理生起信心。表面上看来,因生果是无欺显现,但它不是外道所许的恒常实有,而是如同水中月影般现而无实。《六十正理论》云:“若有许缘起,诸法如水月。”《般若二万颂》也说:“诸法如幻,自性未生。”诸法跟幻化无有差别,它的本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我还看到《佛说稻秆经》中以镜子为喻说:人的面容可在明镜中映现,但面容没有跑到镜子里,镜子也没有跑到面容上,然一旦因缘聚合,面容可以映在镜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因时无果,果时无因,但依靠特定的缘起力,二者可以呈现因果关系。

 

这样的因果规律,胜过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一切学问,科学家虽在漫长时日中苦心研究,但所得出的结论绝对不会如此深奥。因果之间的关系,唯一是释迦牟尼佛的不共教言,它在所有的学说中无与伦比,这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而是依靠圣者智慧得出的可靠结论。正因为如此,关于因果问题龙猛菩萨也说:“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因与果之间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此教言是三世诸佛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有缘者就能品尝到它的甘味,而无缘者会嗤之以鼻。

 

本品反复强调了缘起空性的甚深教理,有些人学了以后,应该会对世尊的教法生起永不退转的信心。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智慧,既然自己的智慧没办法超过它,那为什么不承认呢?这个问题不探索不行,要探索的话,除了佛法的教言,世界上哪有更完美、更正确的说法?现在科学这么先进,网络这么发达,获得任何信息轻而易举,所有的世间学问都可以摆在你面前比较,它们对因果关系和诸法本体的分析,有没有龙猛菩萨抉择得那样圆满?假如超出了龙猛菩萨乃至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这种理论谁也不得不信服,我们也愿意规规矩矩接受。可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这种现象。所以遇到般若空性,大家理应生起欢喜心,今生有缘听受这样的殊胜法门,就能断除轮回的实执种子。

 

我平时一遇到密法或空性法门,心里经常数数欢喜,不管读哪一句,解释也好、颂词也好,都非常非常舒服,就像喜欢散乱的人看电视一样,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非常专注。我曾见过一个人,他边喝茶边看电视,由于太入迷了,嘴巴张得大大的,手持茶杯一直停在耳旁,动也不动。这样的专心致志我倒不一定有,但自己对中观法门确实有信心。每个人善根虽然不同,但是通过逐渐串习,应该让自己的爱好转变方向,不要对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信心,一听到般若空性就打瞌睡,以后应当修学寂灭涅槃法。

 

下面正式讲内容:

 

辛二(由果建立空性)分三:一、破二边生;二、破二边灭;三、故成立空性。

 

壬一(破二边生)分二:一、破有生;二、破无生。

 

癸一、破有生: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

 

此处从果法方面进行观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无用。颂云:“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果法本来是因缘所生,并非先存在它的本体,否则就有已生之法还要再生的过失。

 

这个推理很简单,详细去观察思维,就会发现任何一法都不存在。《七十空性论》云:“已生则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即生未生故。”(龙猛菩萨中观六论之一的《七十空性论》非常殊胜,以后有时间的话,我想给大家讲一下。)已生的法不可能产生,未生的法也不可能产生,正在生的法也不会产生。为什么呢?果已生了不用再生,因为有的缘故;果未生的不能产生,因为无的缘故;果是不是正在生呢?也不可能,所谓的正在生,我们以前也观察过,这只不过是分别念而已[4],真正的本体绝不存在。不要说是中观推理,现代物理学家通过“相对论”来观察,也认为现在的本体得不到。

 

此推理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搞懂了以后,对什么法均可依此类推。看见别人生小孩,或者草地上长一朵花,通过破有无生因进行观察,这种产生虽然看得见、听得见,但就像镜中影像一样虚幻无实,根本不可能是实有。

 

因此,要想破除众生的无明实执,中观推理不可缺少。如果不懂中观推理,即使是坐在高高法座上的大法师,所作所为也会被实执所牵,直接或间接造下堕入轮回的业。不二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核心,我们修学者遇到这样的法门,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而应对无生之理生起稳固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破有边已经讲完了,下面说破无生。

 

癸二(破无生)分二:一、无有非为所生;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子一、无有非为所生:

 

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一样,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这种观察方法并不难,《中论》也说:“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果的本体若不存在,积聚因缘来让它产生,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真正去观察时,有的果法已经生了,没有必要依靠因再生;没有的果法本体无实,依靠因也生不出来。因此,有也不会产生,无也不会产生。《四百论》云:“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有法不生于有法,有法也不生于无法;无法不生于有法,无法也不生于无法。此观察方法直接把果作为对境,看它的本体是有者产生,还是无者产生?有者不用生,无者不可生。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万法虽于迷乱分别前有水月般的产生,但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这种不存在本来即是如此,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不会有任何改变,法尔本来如是而安住。

 

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尤其你以前学过中观、听过般若法门的话,当下开悟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空性,现在学习也不认真,心一直散乱,生各种分别念,想获得成就,难于登天。

 

子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有人认为:“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因缘聚合可以产生。比如这里本来没有房子,有了砖瓦、木头、水泥、钢筋以后,马上就可以建一座房子。因此,有实法可从无实法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无”中生“有”,只是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真正经过观察,纵然具足成千上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自古以来没有产生过,积聚有多少因也是徒劳无益。

 

如果说“无”能变成“有”,我们不妨从两方面观察,无实法是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还是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1)倘若无实法没有放弃无实法,那怎么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不能起功用,而有实法能起功用,二者是互绝相违的法,怎么可能同存于一个本体上?2)倘若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这也不可能。放弃无实法的时候,有实法还没有形成,无实法若能变成有实法,它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比如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你说他放弃自己的本体而变成真实的本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故《十二门论》中云:“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先有的法不可能生,先无的法也不可能生,有无皆俱的法也不可能生,因而实有的生不存在。

 

对《十二门论》、《百论》等论典,汉传佛教以前十分重视,但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不重视这些有价值的古籍了。以前汉地都有闻思这些论典的传统,如《续高僧传》中记载:有一位法朗法师,自小对闻思很感兴趣,听过《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华严经》等诸多经论。后来受皇帝邀请,他进宫传授佛法,听法者常有千余人。这位法师有点稀有,他有一千多件法衣,每次传法就换一件新的,这一点我记得比较深。如果这样换,那也可以吧。但他传授佛法20多年,每天这样的话,一千多件可能也不够,一年365天,那些衣服最多够三年。

 

现在人听受这些论典的不是特别多,即使听了,能背诵里面的教证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人比较少。我平时跟很多佛教徒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互相谈论时,背教证的现象基本上没有,很多人都是说“我想”、“我觉得”、“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认为”……可是如果没有把经论教证融入内心,光是说“我想”、“我认为”的话,恐怕也不一定非常正确。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观察,有的东西不用产生,无的东西不能产生,有无二者相违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既然生都不存在,那么住、灭也无法安立。《七十空性论》云:“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这个教证很多人特别喜欢背,其实仅仅依靠它,就可以将万法抉择为空性。

 

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理解起来难,大家应该看自己懂了没有。不懂的话,我传多少遍也起不到作用;如果懂了,单单这一个教证,就能让你认识万法实相——首先抉择万法没有生,没有生的话,住和灭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不存在并不是单空,如此就会通达诸法离戏的空性法门。

 

下面对“无不能变成有”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无时若无有,何时方成有?

于有未生时,是犹未离无。

倘若未离无,则无生有时。

 

再者说,无实法如果没有放弃,那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如果放弃了,则有实法没有产生而不会离开无实法,既然没有脱离无实法,有实法就不可能有产生的机会。因此,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不可能,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更不可能。

 

当然,在名言当中,以前没有的东西,后来有了,我以前没有钱,现在有钱了,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然真正去观察,变成“有”的时候,以前的“没有”放弃还是不放弃?如果“没有”要放弃,那和“有”什么时候开始衔接的?如果以前的“没有”不放弃,则与“有”不可能同时并存。

 

因此,实有的果不可能从有实法中产生,也不可能从无实法中产生,原来没有而现在有,只是一种假立而已。外道认为因上存在常有的果,这种说法不合理;常有的因产生常有的果,这种说法也不合理,那怎么样说才合理呢?果在因上并非自性实有,二者只是无则不生的关系,而不是实有的关系。青稞的种子能产生青稞,却不产生麦子,这是一种同类相续,但这种相续也是假立的。

 

所以通过详细观察,真实的产生不成立。《中论》在观察生时也说:“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生时亦不生。”已生者生完了,就没有必要再生;未生者还没产生,犹如石女的儿子,不存在的法也不能生;正在生的法,只不过是一个刹那,没有能生所生的关系,仍不可能生。其实我们现在就是在做梦,但很多人却将它误执为真实,这完全是一种愚痴颠倒。就像被美酒灌醉了的人,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关在监狱里还觉得很快乐。

 

综上所述,没有的东西不可能变成有,有的东西也不可能变成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无论从因、体、果哪方面观察,诸法跟阳焰水、镜中影像无有任何差别,只是一种虚妄执著。而胜义中更甚深、更微妙的证悟,只有获得圣者果位才会圆满通达。我们遇到这样的法门,真的非常有福气。否则,现在形形色色的学说令人眼花缭乱,很多对自己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增加一些实执,最终给今生来世都带来痛苦。

 

壬二、破二边灭:

 

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

 

刚才分析了无不可能变成有,此处再破析有不可能变成无。当然,这里所驳斥的是实体的有无,而不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有无。你做梦时看见一个人,过一会儿又死了,梦中人没有自性,故不存在真实的有无。或者说,这里有一个瓶子,后来被打烂了,瓶子的本体原本没有,先有后无也没什么奇怪的。但此处说的“有亦不成无”,是指实有的有无,实有的东西若开始存在、后来毁灭,同一自性上就会有两种本体,一种是能起作用的有实法,一种是不起作用的无实法。再说,一个法从有变成无,本体会发生变化,实有又如何安立呢?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言:“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一个法自性实有的话,后来不可能变成无,倘若它从一法变成另一法,绝对不可能是实有。

 

因此,诸法的本体不可能产生。假如没有产生,中间的安住、最后的毁灭也就不存在。《大象妙力经》云:“设若诸法有自性,诸佛声闻亦应见。”诸法的本体若真实存在,那么佛陀和声缘依超越凡夫的慧眼一定能照见,但除了远离戏论的法界光明外,他们什么都看不见,物质的显色、形色看不见,凡夫人所执著的美色、钱财也看不见,故而说明诸法无实。

 

佛菩萨与凡夫之间,确实有很大差别。圣者能照见物质本体无实,可是我们凡夫人听课时似乎悟入了空性,进入了龙猛菩萨的境界,可是过一会儿下课后,遇到事情又开始生分别念,认为对境都是实有的。所以,理论上明白了还不够,实际行动中也要经常串习。毕竟我们病得太严重,吃一服药肯定不管用,很多中医的疗程都是20天、40天,药一定要长期喝。你以前一直没有看过病,现在听一个《入行论》,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药要长期服用,长期对治烦恼无明的疾病,不要今天这个学一点、明天那个学一点,而应该一辈子专攻一个甚深法门。1995年,我们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发愿念《系解脱》,如今已经14年了,学院很多道友从来没有间断过。然而现在有些人,今天念这个、明天念那个,没什么感觉又换一个,这样真的不太好。我们应该选择最殊胜的法门作为终生的功课,不要成天换来换去,否则说明你心不稳定,效果也不一定很好,故大家应当长期修持这样的般若法门。

 

[1] 《中观庄严论》等其他论典中,用离一多因来观察诸法的本体。

 

[2] 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3] 在藏地,法称法师翻译为《广大游戏经》,以前我翻译的是《广大游舞经》。后来我看到汉文经典中也有,是地婆诃罗译师奉诏译的。过去汉地很多经典都是奉国王诏书译的,而现在不要说国王,连一个小沙弥的请求也没有,只是我自己想翻译的。

 

[4] 详见《中论讲记》、《中观四百论广释》。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四节课

 

癸三、摄义:

 

如是究诸法,则知非无因,

亦非住各别,合集诸因缘,

亦非从他来,非住非趋行。

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通过以上观察可知,一切万法无有实体,这不是分别念得出的结论,而是依靠十方诸佛菩萨的智慧,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从而得出的诸法实相。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应该清楚,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万法,并不是无因产生的,否则,春夏秋冬、生老死病、白红蓝等千姿百态的形象,因缘不具足时仍可现前;也不是如外道所许,是常有的大自在、微尘、神我、上帝等产生的,因为常法不可能有因果关系。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名言中,诸法皆依因缘聚合而生,但通过般若法门来观察,胜义中不仅无因和常因不能生,依靠因缘也不能产生。

 

为什么呢?首先对各自因缘作观察:种子通过和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缘聚合而产生苗芽,但每一个因缘中并没有产生苗芽的功能,土壤上没有,阳光上没有,水分上也没有……如果有,只需要一个因缘即可产生苗芽,其他因缘就没有用了。

 

既然诸法不是存在于各别因缘中,它是否存在于聚合的因缘中呢?也不是。各自因缘上若无果,聚合在一起也无法生果,这就如同一百个盲人看不到色法,他们聚在一起也不会看到色法一样。

 

在真实义中,因果关系了不可得,不生不灭是非常高的境界。《梵王请问经》云:“因缘法不生,因缘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若能通达因缘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此人则已现见了佛陀。大家对此甚深道理应生起定解,世俗上显现有生有灭,但这种生灭并无实体,就像梦中的孩子降生时欢喜、死亡时忧愁一样,其实只是一种假象。所以,因缘聚合也不能生诸法。

 

那么,诸法是不是从他处来的呢?比如说,一个实有的人,以实有的方式从他方来到这里,以实有的方式安住在一个地方,最后以实有的方式去往某处,是不是这样呢?不可能。《中论》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已经去了的,没办法去;没有去的,也没办法去。同理,“已来无有来,未来亦无来”,依此可知实有的来也不存在。既然来去皆不存在,生灭也就无法成立,《四百论》云:“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所以我们认为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了一个什么人,只是一种虚妄的说法,实际上,生没有来过,灭也没有去过,无生无灭就是真如。

 

一切万法均为幻化,本体中没有任何实有,这样的道理在文字上说得非常清楚,但若未经过长期思维,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定困难。有些人跟我说:“我入定时安住于空性中,什么都不执著,但出定以后遇到违缘时,生的嗔恨心特别可怕。”的确,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串习的话,入定时也许灭尽了分别念,但这种灭尽只是暂时压伏而已,如果没有长期修持,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光说“不要执著”还不行,一定要分析万事万物的本体到底是不是实有,如果不是实有,去执著它就不合理了。当然,诸法不生不灭的境界,对没学过佛或学得不深的人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相当于是大学课程一样,没有读过小学、中学的人直接学习,是很难以接受的。学习《智慧品》等中观论典,最起码应该有加行的基础,共同加行与不共同加行不但要字面上了解,实际行动中也要真正去修持——人身难得怎么修?寿命无常怎么修?轮回痛苦怎么修?因果不虚怎么修?这些道理完全明白之后,才会对大乘佛法生起深深的信心,对空性法门有比较稳固扎实的基础。反之,假如最基本的皈依、业因果都不懂,就好高骛远地追求无上大圆满,甚至对中观都不屑一顾,一开始就站在最高的地方,恐怕会站不稳摔下来的。因此,诸多传承祖师特别强调加行法,只有循序渐进地次第深入,修行大厦才不容易倒塌。

 

传讲缘起空性的过程中,我有时候真的担心个别人不是中观法器。毕竟以中观理论抉择时,不管是善是恶,万法没有一个实有的,破斥的范围相当广,这样一来,如果对佛教没有深厚的定解,很容易退失信心、毁坏善根。所以,很多大德都要求打好基础后,才可以修持更深的法门。

 

言归正传,既然诸法无来无去,为什么会无欺显现呢?这是众生无明愚痴所致。“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众生无始以来颠倒执著,将本不存在的我与法执著为有,对之产生强烈的执著,就像眼病患者看见黄色海螺一样。其实这些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一切显现在物质的本体上、心的本体上都不存在,然而这个道理许多人都不了解,因此因缘聚合时,就将这些幻化师所变的幻物般的法执为实有。

 

我以前讲过很多次,幻化师依靠石头、木块、咒语及禅定功夫,可以幻变出大象、男女、城市、美宅等事物,但这些幻物的本体不生不灭,最初从哪里来、最后到哪里去,我们遍寻不得。《三摩地王经》云:“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是相非真相,诸法如是观。”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幻化师变出男女、大象、骏马种种形象,其实并非真相,对万法也应当如是观。

 

万物生长、安住、毁灭,实际上全部是幻化的,就像被咒语染污的眼识前,幻化师所变出来的东西一样不实。然而,有些愚笨的人看电视连续剧时,不吃、不喝、不睡、不休息,认为里面的故事是真实的,身心全部被迷惑了、控制了,对每一个情节都执著得非常强烈。实际上,你正在执著的时候,仔细观察它的来处、去处,绝对不可能是实有。《楞伽经》中说:“三有如乾城,或如焰水聚,知虚妄分别。”三有的现象全是虚妄的,跟乾达婆城、阳焰水没什么差别,但凡夫愚者却认为这些实实在在,一旦幻化的事物消失了,内心就非常伤心,甚至还有可能自杀。

 

世间万物没有一个不是幻化,不管是地位也好、名声也好、财富也好、美色也好,都是因缘聚合时显现,因缘消散时灭尽。可是很多人没有学过大乘佛法,也没有这方面的善缘,始终认为阳焰水是真实的,由于对诸法如梦如幻的本体不了解,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痛苦。今天是5月7号,前不久,也就是在4月29号那天,涌金集团的董事长魏东自杀了。据媒体报道,他生前有70多亿资产,以及好几个上市公司。4月29号的早上,他留下一封遗言,就从17楼上跳了下去。他在遗嘱中说,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自己的强迫症愈发严重,本想放下工作安心休养,但外部环境又给了他巨大压力,使他不堪重负,不得不离开妻子儿女等等。尽管他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不论怎么样,一个人再有钱、再有地位,若对事物特别执著,不但得不到任何快乐,反而会将自己的性命断送。

 

现在很多人也是如此,对人、事物、财富、地位等非常贪著,根本不知道这些不存在,一生当中非常痛苦。鉴于此,很多心理学家提醒大家,尤其是企业家,心里一定要放松,不要有太大压力。但我觉得光这样提醒也没用,迷惑的根源若没有断,再怎么提醒也用处不大。就像一个人病得非常严重,旁边人一直劝“你不要痛”,这样难道会有效果吗?

 

治疗痛苦的唯一妙药,只有佛法中才有。比如,《大圆满虚幻休息》有一种修法是:首先在头顶上观想上师,猛厉地祈祷。在白天时,行住坐卧观为幻化,与人交往也好,吃饭也好,做事情也好,皆观想如梦如幻;晚上睡觉时作狮子卧,在一切如幻的心态中入眠,久而久之,即可生起诸法如幻的境界。无垢光尊者还说,我们一定要通达不来不去,对真正的清净幻化生起定解。什么是真正的幻化呢?有生有灭是虚幻的幻化,不生不灭就是真正的幻化。万法的实相即是如此,可惜无明愚痴的众生不了知,对生活、感情、地位等特别执著,得不到就痛不欲生,名言中尚且如此,胜义中就更不用说了。

 

愚痴所执著的谛实法,实际上跟幻化没有什么差别,但通达这一点的人,即便佛教徒也不是很多。(现在有些人不懂装懂,用其他教言来迷惑别人,这是相当可怕的!)所以,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仅凭自力修行,我始终认为有一定的困难。无论修哪一个法,务必要祈祷上师、三宝、护法神。譬如修《虚幻休息》中的如幻法、如梦法、如阳焰法,或者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首先一定要恭敬祈祷上师三宝,愿自相续真正生起这种境界。默默观想之后,然后才真正去修行。

 

如果没有修行,光是理论上了解了,知道这个分类如何、那个本体怎样,跟别人辩论时讲得天花乱坠,这也只是嘴皮子的功夫,相续中的烦恼仍无法调伏。因此,法融入心坎深处非常有必要,否则,表面上说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烦恼真正现前时,或者生老死病的痛苦降临时,这些口头禅对你无济于事。

 

当然,我自己修行得非常不好,在你们面前这样讲,确实很不好意思。但是经过多年对佛法的串习,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这一点还是分得清楚。我这样提醒大家,个别人也许会依此如理行持。学院的出家人或居士当中,有些人真的非常虔诚,我看见他们的修行特别随喜。到外面去的时候,我们出家人有时候也很惭愧,在家人本来那么忙,但还挤出时间闻思修行,以佛法来要求自己,真的非常不简单,所以听法和不听法还是有很大差别。

 

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

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去?

 

以胜义智慧进行观察,因缘聚合的法无来无去,犹如幻化师所幻变的大象、骏马。在名言中,内有情法依无明到老死之间十二缘起而生,外有情法依种子水土等因缘聚合而生,然而这种缘起生亦非实有,依靠《般若经》的教言及弥勒菩萨、龙猛菩萨的观点详加审观,它如同幻物的显现般无来无去。

 

我曾讲过荣索班智达《入大乘论》中幻化儿子——巴雷的故事,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与真人无有差别。世间人总认为幻人是虚假的,真人及外境的色声香味是真实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佛陀在经中说:“色不从何来,亦不往何处,何处亦不住。”色既然不来不住不往,声、香、味等法也应如此,还有色蕴、想蕴、识蕴等五蕴所摄之法,也应该是不来不住不往。因此,从真实义中观察,万法的确不存在,显现上似乎与幻物有别,实际上这是一种颠倒分别,二者的本体根本没有差别。

 

我们藏地有一部经叫《幻师请问经》,汉传佛教中叫做《佛说幻士仁贤经》,收录在《大正藏》的“宝积部”中。这部经典不是很长,竺法护翻译过,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故事内容是:有位幻士叫仁贤,他通晓各种奥妙的幻术,在印度当地非常有名,受到许许多多人的供养。他听说释迦牟尼佛特别厉害,于是准备对佛作一个幻化的供养,如果佛陀被迷惑了,说明他也不过如此,今后大家就会全部供养自己。去邀请佛陀时,刚开始他不敢去,担心自己的阴谋被戳穿。但后来想来想去,觉得佛陀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答应,如果不知道,必定接受无疑。于是他去佛陀那里请求,佛陀当时默许了。他十分得意,认为佛陀什么都不知道,自己肯定会成功。

 

他回去之后,就在王舍城最不干净的地方,变出一座庄严无比的经堂,里里外外用宝珠、宝石、佛幢、狮子座等严饰,极其美妙清净。他变完之后,四大天王、帝释天前来随喜,并以神通幻化力弥补他的不足,对经堂进行更完善的装饰。他见此情景,不禁怀疑:“佛陀真的有点了不起,这么多的天尊都来帮忙装饰,我要是骗他,会不会出什么事情?——算了,干脆明天不供养了!”就准备把幻化的经堂收回。结果因为缘佛的功德特别大,以前他幻化的东西可以随心所欲地收回,但这次怎么样也收不回来了。

 

第二天,佛陀和大小乘眷属都来了,须菩提、目犍连、舍利子等经常在经典中遇到的几位圣者都在。当时仁贤在佛陀前作了忏悔,然后开始供养。佛陀为了调化他,幻化出一个长者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供养世尊。”长者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现正在阿阇世王的宫殿里应供。”当时承佛的威神力,仁贤确实见到佛及眷属在王宫应供。过一会儿,佛又幻化出一个长者,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我在供养世尊。”长者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现正在为四部众讲经说法。”承佛的威神力,仁贤又见到佛正在为四部众讲说经道。后来,帝释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我在供养世尊。”帝释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正在忉利天为诸天人讲法。”承佛的威神力,仁贤又见到佛在忉利天为天人说法。他对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生起极大信心,当即获得佛意三昧。

 

之后,他在佛前提了一些问题,佛陀一一作了解答。目犍连请求佛陀慈悲加持,令此幻化经堂七日住立不灭,佛陀也作了如是加持。到最后,仁贤得到佛陀的授记,将来成佛名严净王如来,世界名曰大净,劫曰幻化。他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让弥勒菩萨给他剃度,为何不亲自给他剃度也不知道。

 

这样类似的公案非常多。其实,幻化事物与真实事物一模一样,从生起分别念的角度而言,我们眼前所见的房子,与幻化的房子无有差别。有些人看电视时,里面有些人受苦了,他就开始哭泣,这说明把幻化当真了。电视中根本没有这种痛苦,那些人的苦难也全是假的,可有些人看了以后,认为真有一个人在受苦,因迷惑而产生执著,但这种执著的本体也现而无自性,所以智者通达万法无来无去,一切显现皆是幻化。

 

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

 

因缘聚合时,一切万法可以现见;因缘不聚合时,则见不到任何一法,故诸法在名言中虽有显现,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就如同影像一样,怎会有真实性可言呢?

 

这种观察本体皆空的方法,叫做大缘起因,在中观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故又被称之为“因王”。依靠大缘起因来进行观察,无论是因是果,没有一个不能遮破的,统统能抉择为空性。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但这样的因缘生以分别念并不容易了知,月称论师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可见,缘起理不是凡夫人所能抉择的,一旦通达了这个道理,什么样的恶见邪见都能破掉。

 

我们今生有因缘学习中观,对缘起理不敢说全部通达,基本上也能通达一部分。如果全部通达了,遇到任何困境都不会痛苦,表面上跟常人一样吃饭睡觉,但这些都是在如梦如幻中行持,绝对不会有谛实的执著。通过大缘起因来观察,诸法因缘聚合时生、因缘不具时不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佛经言:“由业变化幻,是六种众生,以缘变化幻,如镜影像等。”六道众生和镜中影像没有差别,都要观待因缘是否具足。这样的道理,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单凭自力来了知是很困难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依因缘而产生的法不存在,但通达缘起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口口声声说:“龙猛菩萨讲过:‘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但这并不是真正照见了缘起理,若真能照见,佛经中说:“谁见缘起,彼见如来。”所以,我们对名言的缘起、胜义的缘起一定要了解,否则不可能认识大乘空性法门。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特征就是缘起空性,谁通达了,谁就是智者、圣者,完全通达的就是佛陀。因此,诸位圣者赞叹佛陀时,常从缘起空性的角度赞叹,《回诤论》云:“诸说空缘起,中道唯一义,无等第一语,敬礼如是佛。”意思是,缘起空性在所有学说中至高无上,这样无等的语言,仙人、帝释、天王都不能宣说,现在的哲学家、科学家也不能宣说,唯有释迦牟尼佛可以宣说,故作者龙猛向佛陀恭敬顶礼。他在《中论》中也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所有的说法中,佛陀讲的缘起理是第一的。《出世赞》、《缘起赞》等很多论典中,也是将缘起空性和佛陀的功德结合起来赞叹。

 

所以,要想通达佛的真实功德,首先要明白缘起理。这种道理任何人都无法推翻,不论两百多年牛顿的“绝对论”,还是当今的“相对论”,怎么样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物体。其实,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法,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而在当今科学界中,“相对论”比较接近佛教的观点。前不久也给大家讲过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推翻了前代的经典物理学说。公元前四百多年,经典物理学家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等微粒组成,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实有微尘存在。但量子力学发现以后,完全推翻了他们两千四百多年辛辛苦苦创立的观点。不但物理学的观点遭受冲击,东方与西方争论的焦点——唯心和唯物,也不得不重新定位,因为通过量子力学的观察,实质性的东西不存在。

 

其实这样的推翻,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到了,中观经典中始终强调万法的本体是空性,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因此,西方科学家对佛教非常赞同,这种赞同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他们经过漫长时日的潜心研究后,结果发现与佛陀宣说的完全一致。因缘所生的法,全部是空性,任何科学家都无法依自力通达,这仅仅是物质方面,而更甚深的心灵奥秘,他们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再精密的仪器,对光明如来藏、阿赖耶本体、依靠上师窍诀认识心性也束手无策。

 

表面上看来,因缘聚合能生一切法,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要想通达万法本体不生不灭、名言中显现生灭、生灭跟幻化无有差别,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然而现在有些人,不但没有认识空性,反而将幻化的东西执为实有。前段时间我的有些同学跟我说,现在很多人在网上找对象、建立家庭,家里的真人却放弃了。听说有一个人天天上网,他一看到妻子就特别紧张,马上把电脑关掉。妻子趁他不在家时打开电脑,原来他在网上结了婚,对幻化的人产生真实的贪心,还跟她一起成家生子、工作应酬……我当时就开玩笑:“这样也可以呀!压力不太大,因为虚幻世界不用养家糊口。”但他们说这个更累,同样也要花很多很多钱财。这个世界真的很颠倒,本来我们通过幻化的比喻将实有的执著抉择为空性,可是现在的人却对幻化的东西更为执著,有时候看来特别可怕。

 

总之,我们一定要依佛法的教言来修持,如此甚深的法应经常串习,不然,只是口头说一说、耳边听一听,恐怕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真的串习了,哪怕只领会一个教证,对终生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刚才那些赞叹佛陀的教证,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引用,还引用《中观庄严论释》前面顶礼佛陀的偈颂[1],以此来赞叹佛陀和赞叹缘起法。我们若通达了缘起理,就会觉得它是所有学说中唯一的精神醍醐,宣讲起来很有意义,经常串习也很有意义。但如果从来不去思维,法师在上面讲,你把它当作耳边风,那可能什么收获也没有。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手舞足蹈,可是我们在下面依靠玩具进入另一种境界,彼此的世界完全不同,也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好,今天不说虚幻的故事了,就讲到这里。

 

[1]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狮前礼。”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三节课

 

下面继续破斥数论外道的观点。

 

昨天也讲了,若承许因中有果,吃食物就成了吃不净粪,不用花钱买衣服而应穿棉花种子。这时候有一个辩论:

 

卯三、破彼之回答:

 

谓愚不见此,然智所立言,

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

 

对方回答:“虽然事实本该如此,但因为世间人愚昧无知,慧眼被各种烦恼染污覆盖着,所以见不到事物真相。你们佛教徒不是说众生都具有无明烦恼嘛,我们数论派也承认众生烦恼习气相当重,不能见到因上本来存在果,因此,众生不会穿种子,也不会吃不净粪。”

 

驳斥:就算众生愚昧无知,见不到事实的真相,但你们所谓证悟实相的淡黄仙人(又名色迦大师)及其传承弟子,应该能领悟到这一点,为什么他们不见因中有果呢?若说他们已见到因中有果,那从传记中为何看不到他们吃不净粪以及拿种子当衣服穿呢?通过这种观察方法可以看出,你们只是一种立宗而已,你们的本师和最得力的上座弟子,都没有按自己宗派的观点行持,这不是正好说明汝宗立论自相矛盾吗?

 

数论外道因中有果的说法,没有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其实如果笼统而言,这种观点在名言中也可以成立。以前上植物课时老师说,种子里有胚芽、胚根,因缘聚合以后,就会变成茎、叶、根。看起来果是在因中存在,但这种关系并非实有,否则,以离一多因或有无生因来观察,因生果定然无法安立。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通达龙猛菩萨、圣天论师等二胜六庄严[1]为主的大德教言,否则,表面上看来很有道理,认为因中有果是对的,假如因中无果,果岂不是从非因中产生?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堪一击。我们的传承祖师,如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著书立说时费了大量笔墨剖析外道的观点,原因就是让我们明白佛法教义,同时还要懂得如何驳斥外道。否则,每个人都有前世当过外道的习气,一旦遇到外缘,相续中的种子很容易成熟,从而有舍弃佛教的危险。

 

不仅藏传佛教中驳斥外道的理论相当丰富,汉传佛教《大藏经》的“外教部”,实际上也有破析外道的观点。尤其是讲数论外道时,有一部论典叫《金七十论》,是真谛法师翻译的,其中说数论外道从五个角度证明因中有果:

 

一、无不可作:因中若无果,果则不能产生。如同沙子中没有油,所以榨不出油,而芝麻中有油,所以可以榨出油。

 

二、必须取因:要得到某物的话,必须先具备它的因。譬如,我明天要请婆罗门做客,到时想供养他醍醐,今天就要先预备牛奶,如果因中无果,醍醐怎么不用水来提取呢?

 

三、一切不生:如果因中无果,则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木也能产生金银。然而,由于无此现象,故知因中有果。

 

四、能作所作:比如陶师制作瓦罐时,不能用草木,而要用泥土,可见在泥土上存在瓶子之果。

 

五、随因有果:随因的种类,果亦当如是。如麦种可生出麦子,却无法生出稻芽,由此可知,因中存在果。

 

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话是有道理,尤其是不分名言与胜义、一概而论时,好像确实无懈可击。然而,青稞的种子生青稞、麦子的种子生麦子、非因中不生果等说法,佛教中也是承认的,我们不会笨到那种程度。说实话,有些人对外道知道一点点,就认为佛教什么都不承认,这是完全不对的。其实,外道承认的是实有、经得起观察的因中有果,但以中观理来剖析,这根本不合理。《瑜伽师地论》卷六中也讲了16种外道,其中第一个就是因中有果论,这方面用了许多理论进行遮破,最后总结道:“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果生。”胜义中果先存在于因中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因观待因缘可以生果,这是一种事势理[2]

 

所以通过闻思,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教在哪些场合承许因果、哪些场合不承许因果,对每个道理一定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否则,简单的道理要是舍弃的话,这是非常可笑的。《中观藏论》云:“若人舍现量,岂言真实语?”如果有人舍弃现量(简单的道理),那他说的肯定不是真实语。同样,用可现可得因观察时,所谓的因中有果不成立,因为果的功能、形状、颜色、性能等在因上无法现量见到。既然这些现量的东西,外道都搞不清楚,那更深一层、隐蔽、深奥的道理,他们绝对不可能知道。就好比你连眼前的事情都看不见,遥远微细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也有些特殊现象吧。据说有天眼通的人,前世后世看得见,但出去方便时,没有电筒什么都看不见。这些人对眼前的事物看不见,却可以看到很隐蔽的生生世世,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但真正的天眼通恐怕不是这样。)

 

学了外道的观点以后,我们自然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缘起理生起稳固的信心和定解,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如果没有好好闻思,表面上剃着光头,在僧团中保持寂静的威仪,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一旦遇到外面的违缘,自己的见解很容易退转。以前台湾就有个比丘尼,她在家时读过大学外语系,后来26岁出家,到49岁之前一直是出家人。她于49岁舍弃佛教,加入基督教,并写有《从空门到教堂》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她说:“26至49岁,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我却在出家的日子中耗掉了……”她告诉世人自己最终的选择时,似乎很有魄力,但实际上,真正懂道理的人看了她的文章、听到她的事迹,都知道她23年的出家生涯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并没有精通佛教的真理。

 

居士中也有这种现象。曾有一位曹先生,从小就信仰佛教,25岁以后越发虔诚,将时间精力全部用于佛教方面。有位高僧对他特别信任,还约他一同乘专机到泰国迎请佛牙,之后他每天虔诚祈祷,在一段时间内,事业达到了顶峰。后来爆发“9·21”台湾大地震,他的房地产生意受到严重打击,祈祷佛陀好像没什么感应,他女儿就让他祈祷上帝。(原来他很想让女儿出家,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女儿嫁了个美国人,一起学基督教,并想方设法把父母拉进来。)曹先生当时觉得,反正信了那么多诸佛菩萨,再加一个上帝也没关系,于是就开始双重信仰,既信佛教又信基督教。女儿一直劝他放弃佛教,他就一心祈祷上帝,据说手头的房屋马上卖出去了。但这到底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还是上帝的加持?他也不一定清楚,毕竟那么长时间虔诚拜佛,应该有非常大的加持,可是因为他业力现前,认为这全部是上帝的力量,于是就把家里的佛堂统统撤了,二十多年的信仰彻底放弃,还写了一些文章自我宣扬。

 

这些人学了这么多年佛,平时看起来很有信心,经常上供下施、虔诚祈祷,然而由于佛教的真理没有融入心,最终轻易舍弃佛教,并将自己的无知大肆宣扬。你们有些人也出家或受居士戒很多年了,但这并不等于你学佛很好,其实你们学佛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如读小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你们读小学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用来学习知识。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不像我们一样,以前读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打架疯闹,有时候老师3天都不来,问老师哪里去了,说是打猎去了。过了几天,老师背着打来的獐子、鹿子、马鸡等,一边唱歌一边回来……我的学生时代就是这么过的,天天打架,哭的哭、笑的笑,每天过了中午就可以放学。但你们读书应该不是这样,时间大多数都是用在学习上。

 

所以有些人说自己学佛五六年了,扪心自问,这只是从皈依算起而已。你在佛教方面的观想、持诵、祈祷花了多少时间?不妨拿来跟读小学的时间比一比。我们佛学院的人应该算是不错,大量时间都用来闻思修行,但外面其他人的情况我略有耳闻,包括现在学习《入行论》的人,一本一本的,学是学完了,但什么也没有记住,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下功夫。没有下功夫的话,世间的学问都学不会,何况是更深更广、与凡夫习气背道而驰的佛教了。因此,要想通过佛教对治恶劣分别念、调伏净化自己的相续,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否则,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就很了不起,自以为是、骄傲自满,这没有任何意义。学佛的时候,应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所学的知识要认真对待,严格衡量自己。不然,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拜那个师父,该学的甚深道理不学,一天到晚流于表面形式,没有信心、没有清净心,哪怕依止多少个上师,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法王如意宝讲过,只有信心强烈、清净心特别好的人,才适合依止多位上师,就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一辈子依止150多位上师;格鲁派的夏东格西在有些教言中,也用阿底峡尊者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两位高僧大德的观点都不谋而合。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记载:有一次,衮巴仁钦和博朵瓦尊者讨论说:“仲敦巴尊者一辈子依止过5位上师,而桑普瓦格西依止的上师非常多,到底该依止多好还是依止少好?”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通过修行法门令自相续得以清净,不管是看见谁,皆观为本尊和上师,这样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师;没有以修行法门净化自相续,邪见比较重、成见比较厉害的人,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现在很多人的清净心和信心特别差,依止一位上师听法,过两三天就开始诽谤,说各种难听的语言,一个小小的批评都忍受不了,马上开始反口大骂,跟上师讨价还价……今天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送入危险的境地。这种人对该学的甚深法理从来不关心,成天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中荒废,真的非常可惜!

 

所以我们遇到正法时,一定要辨别哪些是外道、哪些是佛教,然后进行如理取舍。不过,现在有些法师太过分了,说外道的观点我们也应该接受,佛教和外道一模一样,不应该舍弃基督教来信佛教,因为众生都是上帝的儿女,把上帝儿女拉过来背叛上帝,这就是背叛父母……这种说法特别可笑,他老人家自己可能也没分清佛教与外道的基本差别,没弄明白佛教到底承不承认上帝、上帝到底存不存等问题。当然,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各大宗教互相理解、互相团结是有必要,但内外道的见解千万不能混为一体,毕竟佛经中说过“皈依佛后,不能与外道同流合污”,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不要说其他大经大论,连最基本的皈依戒也没有通达。

 

现在有些法师和居士,言行不如法的来源是什么?就是没有通达佛法。如果真的通达了,那些邪知邪见绝不会动摇你山王般的见解。现在有些人就像山上的经旗一样,东边吹来一个谣言风,自己就往西边飘,西边传来一些诽谤风,又朝另一个方向飘不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自己的佛教理念特别薄弱,基础没有打好。

 

因此作为佛教徒,不要认为学佛就是一步登天,马上获得感应、出现验相,或者长着翅膀在天上飞来飞去。世间人得一个中学毕业,尚且要花一定的时间,学佛就更需要极大的付出了。当然,对个别利根者而言,当下开悟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我们也应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这种根基?有没有智慧,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正知正见?……每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是这种根基的话,先了解佛教的道理非常重要。

 

世见若非量,所见应失真。

 

刚才对方说:“世间人之所以不见因中有果,是因为他们被无明烦恼缠缚着,所见所闻不是正量。”对此,我们继续驳斥道:如果说世间人能见的智慧是假的,那么所见的对境也应该是假的,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而安立。比如用望远镜看东西,望远镜是假的话,它所见到的对境也肯定不真。既然所见之果虚妄不真,那么你们说因中有果、后渐明显有何意义?这样一来,你们的观点岂不是不攻自破了吗?

 

对外道的观点了解之后,将其前前后后与佛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的说法并不究竟,只算面积、不算体积的话,事物的正确性没办法判断出来。佛教无论从空性、显现,还是绝对、相对,哪个方面进行观察,其合理性都无与伦比、至高无上,我们的智慧只要跟得上佛教,不用担心自己会输给外道和世间学问。

 

当然,有些人的智慧有限,不要说是高深的理论,仅仅讲一个皈依戒,在别人面前也表达不清楚。但这是人的过失,不是佛法的过失,不要认为佛教有过错,其他宗教能推翻佛教。这一点不是我今天在这里说大话,原来写《智海浪花》的时候,就有一百二十多位知识分子,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名声,在他们面前,我也不是为了完成一本书,而是为了和他们探讨佛教,看自己的见解会不会失败。但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觉得,世间任何一个学问在佛教面前,都显得特别软弱无力。后来,我准备接触一百多个博士,但因为时间和身体种种原因,《博士访谈录》中只提到了十多位。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又觉得,现在的“博士帽”并不权威,他们的理论在佛教面前也不太管用。再后来,又遇到一些身份不便透露的科学家、文学家,与他们探讨佛教与世间问题时,也始终能体会到佛教的伟大。所以,希望各位道友通过各种方式把佛教的甚深道理融入自心,到了最后,哪怕成千上万个人摧毁你的信仰,你也根本不会动摇。

 

有关经典中说,修行人不应以信仰为重,而应以智慧为重。若以信仰为重,很可能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在外道的神像前祈祷也能流出眼泪、生起信心,但若将智慧与佛法融为一体,遇到什么困难,自己的见解都不会改变。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为主的论典中也讲了智慧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随时磨砺自己的智慧宝剑,不然,遇到邪知邪见的敌人时,智慧宝剑生锈了,出家二十年也会缴械投降,最后站在外道的立场上反驳佛教,显露自己的愚昧无知。因此,以智慧破斥外道是很有必要的。

 

卯四、遣除妨害自宗:

 

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

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

 

对于中观宗的妨难,对方辩驳道:“按你们的承许,假如能衡量对境的智慧是假的,不是正量,那它所得出来的果——万法无常、轮回痛苦、众生皆有如来藏等结论,也应该是假的。因为有境有错误,对境也会错误,就像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心识是迷乱的,此心识的所见所闻也不会真实。这样一来,你们大乘佛教特别强调的空性法门,不就成了虚妄的吗?既然空性成了虚妄,修行空性也就不合理了。”

 

有些道友可能也这样认为:一切法在胜义中都是空性,名言中如幻如梦、现而不实,既然心识如幻不实,(按因明的说法,是一种错误意识,)那它所抉择的果——诸法空性也是假的了。如果能见、所见都是假的,我们祈祷佛陀、修空性、放生等行持善法,是不是全部没有意义了?

 

这种疑惑是很正常的,你们若也有类似的邪见,认为佛教的道理不正确,应该直接说出来,没有必要憋在心里。否则,憋的时间太长了,病入膏肓时要开刀也很困难。因此,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病了,就应该想办法找一个有智慧的医生。

 

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

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

 

对方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心识是假的话,所得的结论也是假的,这样修空性没有意义了。中观宗回答说:究竟而言,修空性确实也是假法,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一法是假的,与之相待的另一法也应该是假。但如此承许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我们之所以要修无实单空,是为了破除对实有的执著,断除了这种执著后,抉择究竟胜义时,无实法也是虚妄的,一切戏论皆要远离,此乃佛法最精华、最甚深的密意。

 

我们在修行的最初,必须要依赖心所假立的法,而不能以无实法作为对境,直接缘取它来修持。观察一个法时,首先要确定它的存在,将其析为无生空性后,无生空性的本体亦非实有,就像燧木和燧垫摩擦生火,最终这二者本身也被烧尽一样。所破是假的,能破也是假的,所破的万法不存在,能破的空性也是假立。瓶子没有的话,无瓶也不存在,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宣讲《般若经》、《心经》、《楞严经》时,只是将不存在抉择为空性,这种见解很多法师都会讲,却不知道不存在属于无边,并非究竟离戏的大空性。《三摩地王经》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抉择空性时,不住于有边、无边,也不住于清净边、不净边,真正的智者远离四边八戏,任何一边也不会住。

 

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讲,真的很重要,否则,一直认为空性就是不存在,将这种不存在执为实有,只是滞留在单空的层面上,这种执著很难破除。龙猛菩萨云:“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如果执著空性实有存在,诸佛也没有办法调化。佛经中说:“宁可我执如山王,不可有空执如芥子许。”单空能摧毁无始以来的实有执著,但进一步抉择时,毕竟单空是一种实执,也是解脱的障碍,最终也要灭尽的。所以,《四百论》中说:“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对愚者宁可让他起我执,也不可以说空性无我之理,为什么呢?原因是“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听闻无我空性之后,愚者会因不信诽谤而趣向恶趣,利根者则可依此迅速趋入解脱。

 

耽著单空的现象,藏地发生也得比较多,麦彭仁波切在中观论典中曾严厉批评过。汉地也有些大德以前执持这种观点,但这绝对不合理。此处讲得非常清楚,所破的有实法既是假立的,能破的无实法怎么会存在呢?因为有实与无实互相观待的缘故。现在也有很多人,知道贪心是空性的、不要去执著,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种空性存在,其实这也是一个边,应该要破斥。

 

下面寂天论师通过比喻进一步说明,对有和无的执著都不合理。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口口声声自称为中观证悟者、开悟者的人,不妨好好对照一下,看自己是不是将万法不存在当作实有,以这样的境界认为已经开悟了。

 

那么开始讲比喻:

 

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此颂的比喻,要跟前颂的意义结合理解:如同有人梦到生了孩子,极其欢喜,孩子死了,又非常伤心,若能了知这是一场梦,孩子的生住灭都是虚无的,怎么会有痛苦呢?无的执著,能遣除有的执著,但它也是虚妄的。因此,孩子不存在的念头是假,孩子存在的念头也是假,不可能说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抉择最甚深的见解时,有无之相皆不存在,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凡是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妄的,不要认为执著有相不对、执著无相正确,其实一切相统统是假的,若能证悟这种境界,则可现见不是有面有臂的真实如来。

 

类似的比喻,其实在其他佛经中也有。《楞伽经》云:“犹如石女,梦见抱儿。”《三摩地王经》亦云:“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未婚少女梦见自己生孩子,生时非常欢喜,孩子死了极其痛苦,其实欢喜和痛苦这两种心态都是假的,同样,我们对一切万法存在的执著、不存在的执著,抉择究竟见解时也是虚妄的。

 

这样一来,中观的究竟见解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一点凡夫人暂时无法接受,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只能接受有或是没有,而远离有无是非一切边的境界,除了缘取总相以外,不可能有真实的体悟。但不管怎么样,大家一定要明白,对有和无的执著都属于边执。《中观庄严论释》中讲了几种常边和断边,凡是有的执著属于常边,无的执著属于断边,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凡是有的东西就是常边,无的东西就是断边,因此了解中观的修行人,对有无的执著要全部抛开,安住于入定时无有任何戏论、出定时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这才是大乘佛法的教义。

 

这些比喻和教证,希望大家要融入于心,对其含义有一种感触,没有感触的话,我讲得再起劲也是浪费口水。你们听受大乘佛法,确实有功德,但若从来没有串习,这不是很好的现象。大家以后听法时,不管一个小时还是半个小时,时间都要用在佛法上,传法者应该不会讲与佛法无关的内容,所以你们听到佛法以后,应该看自己的接受能力如何,一定要将佛教的智慧与自己的思维交融起来,这样的话,见解才会逐渐改变。最后你会发现,堕入常见或断见的人非常可怜,自然而然生起无法抑制的强烈悲心,想伸出慈悲的手去救护他们。但如果对佛法没什么感觉,即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可能也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一个人内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见解,从其行为中也看得出来,如果见解非常正确,真正体会到了佛法妙味,一定会想分享给周围的人。

 

总之,大家要时时刻刻祈祷上师三宝,遇到般若空性的甚深见解,这是相当难得的缘分,欢喜心、恭敬心、精进心在求学过程中不可缺少,在这样的心态下,理当将自己求得的智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给世人。如果实在找不到人,遇到旁生时也可以转法轮——那天我就看见有个人,拿着转经轮在追一头牦牛……

 

[1] 二胜六庄严:二胜,谓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谓装饰南赡部洲的六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对法学的无着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2] 事势理就是法尔理,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客观规律即是如此。而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四种理最后都包括在事势理中。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1课

 

科判“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分四:一、破有实涅槃成立;二、破无实涅槃成立;三、断除无涅槃之过;四、摄义。今天开始讲第三部分。

 

丑三(断除无涅槳之过):

 

对方提出:佛教徒都承认有轮回和涅槃,如果你们认为涅槃既非有实法,也非无实法,就等于否定了涅槃的存在。如果连涅槃都不承认,你们中观宗还是佛教徒吗?

 

中观宗虽然否定了有实与无实的涅槃,但并没有无涅槃的过失。如颂云: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藏文译本颂词:

 

来去轮回法,乃假立缘起;

非假立缘起,是名为涅槃。

 

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乃是假立之法或者缘起之法;而非假立非缘起之法,才称为涅槃。

 

中观宗答曰:虽然胜义观察时,我们不承认涅槃具有自性,但在名言中,我们并未否认涅槃存在,而是将非假立、非缘起之法称之为涅槃。所以,我宗并没有汝宗所说的“无有涅槃”之过。

 

◎轮回是缘起假法,故本体不成

 

三有轮回的法相是来和去,补特伽罗从他方来此处投生叫做“来”,从此地去往他方受生叫做“去”。有情在六道中来来去去、辗转受生,就构成了所谓的轮回。

 

轮回包括蕴轮回和补特伽罗轮回:依靠前世而趋入轮回的行蕴等,即是蕴轮回(并非所有五蕴都流转,比如色蕴就不一定流转,而行蕴、识蕴等会流转);以近取五蕴为因而趋入轮回的,即补特伽罗轮回或者说众生轮回。

 

三有轮回的来去都是假立之法,也是缘起之法,因此可以说,轮回具有两种特点,一是假立,二是缘起,而无论是缘起还是假立,其本体都不能成立。

 

为何说是假立呢?因为人我以及五蕴从前世来至今世,再从今世去往后世的轮回之法,都是互相观待而成立,如同常断、东西、有无、是非等法一样。比如,只有在断存在的情况下,常才会成立;如果没有断,常就不可能成立。五蕴的来和去也是如此,因此说轮回是假立法。

 

为何说是缘起呢?因为当因缘具足时,前前的五蕴就会产生后后的五蕴,因果相续不断而形成了来去的流转,如同自油灯中可以产生光明一样。因以自身的因缘聚集而产生,故说轮回是缘起法。

 

◎中观宗分二谛,故无过失

 

对于名言中这样假立、缘起的轮回,中观宗并未否认,也承认其存在,并认为当这种假立、缘起的轮回灭尽时,就是所谓的涅槃,即“非假立缘起,是名为涅槃”。全知果仁巴的《正见之光》云:轮回之因是五蕴的假立和五蕴的缘起;灭了五蕴的假立和五蕴的缘起,就是所谓的涅槃。

 

中观所许的涅槃与小乘所许的实有涅槃不同。小乘认为,依靠各种因缘,补特伽罗的五蕴一直在六道中来去流转,这就是轮回;一旦精进修持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就称之为涅槃,因为其五蕴的来去自此在轮回中已经断灭了。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小乘宗认为的涅槃仍然是假立的、缘起的。中观宗所许的究竟涅槃——实相真如法性,无论是假立或者缘起都不可成立,远离了一切边戏。也就是说,这样的果法涅槃,无论是以具备诸行或者有实法性相的角度,还是以阻断诸法的寂灭角度来安立,二者都不可成立,所以,安立二者的因也不可成立。

 

本品后面还会讲,轮回和涅槃无有丝毫差别,但这是站在胜义抉择万法真如的角度讲的,如果站在名言角度,则应承许轮回和涅槃不同,否则,说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涅槃也不合理了。

 

总之,在名言中,中观宗并未否认假立、缘起的轮回,也不会否认非假立、非缘起的涅槃,也承许有一种轮回和涅槃的分界线。所以,中观宗不存在无有涅槃的过失,不会成为非佛教徒的。

 

丑四(摄义):

 

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

 

正如佛经中所说:想寻求出离者必须断除有、非有之见。由此可知,涅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以佛经说明,涅槃非有无之体相

 

我们必须断除一切生成有实法,以及坏灭无实法之见,也就是说,有实与无实的涅槃都不能被承许,因为这与佛经教义直接相违。

 

很多注疏都引用了佛经教证来说明: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引用佛经云:“诸比丘,何人欲以有实无实法,于三有中寻得出离,此人实乃愚蠢之至也。”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引用教证曰:“或有人以有求出有,或有人不以有求出有,是皆不然,若言涅槃是体者不然。”

 

《显句论》中引用佛经云:“诸比丘,以生灭寻觅出离三有,彼是大无知。”其中的“生”是指有实法,“灭”是指无实法。意思是,如果有人想以有实或无实的涅槃,在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出离,是非常大的愚痴。

 

由此可见,涅槃既不具备有实法的性相,也不具备无实法的性相。如果涅槃的本体真是有实法或无实法,佛陀在经中就不应呵斥为大愚者,而应赞为大智者了。

 

◎执涅槃有无是歧途

 

既然涅槃并非有实法,也非无实法,那它究竟是怎样的呢?真正的涅槃远离了一切戏论,这才是涅槃的本义。然而有些内道宗派对此未能真正领会。

 

如有部宗(包括犊子部)认为:有情相续中的业和烦恼断灭之后,自此不再生起的有实法就是涅槃,它就像挡风的围墙或挡水的堤坝一样。经部宗认为:涅槃的本体是一种无实法,即通过智慧抉择之后,相续中的业和烦恼灭尽而现前灭谛,这种灭法(抉择灭)是以无实法的方式存在。

 

虽然小乘宗从不同层面、角度对涅槃做了种种安立,但站在中观的立场,认为涅槃是有实法或无实法都不合理。否则,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就不会予以呵斥了。认识中观大空性的时候,执涅槃为有实或无实都是一种歧途。具有中观正见极为重要!

 

子二(破有实无实二者成立)分四:一、以相违解脱而破;二、以互相依靠而破;三、以成有为法而破;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前面观察了涅槃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是分别予以遮破的。下面是从有实、无实同体的角度观察,即认为涅槃是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法,也不合理。

 

丑一(以相违解脱而破):

 

对方又提出:涅槃应该是一种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法。因为,从解脱本性的角度而言,阿罗汉果这样解脱的本体真实存在,所以涅槃是有实法;从息灭烦恼等法的层面而言,获得阿罗汉果位时相续中的业和烦恼已经断尽,故涅槃又是无实法。

 

这种观点更不合理,不要说在中观论师面前,即使牧童、农民等世间人也不会承认。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是事则不然。

 

如果说有实无实二者兼具是涅槃的本体,那么一切有无兼具的法都成了解脱,但这是不合理的。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兼具的自性,则根本不合理。为什么呢?

 

◎有相违法同体的过失

 

如果认为灭除了烦恼无明的灭法(无实法)和获得涅槃的智慧(有实法)二者,实质性地在涅槃本体上存在,则完全不合理,因为有实法和无实法是两种直接相违的法,直接相违的法不可能位于同体。

 

比如,是瓶子就不是非瓶,瓶子的本体上不可能有非瓶的本体存在。又如,前一刹那柱子灭尽的本体(无实法),不可能在现在柱子的本体(有实法)上存在。如果按照对方观点,则柱子前一刹那灭尽的无实法和现在存在的有实法,就应该成了火和火的热性一样同体了,但这显然不合理,会有相违法并存的过失。

 

◎有“一切有无二俱之法都成了解脱”的过失

 

颂词是从“若涅槃是有无二俱的法,则一切有无二俱之法都成了解脱”的角度破。为何这么说呢?可以用应成派不共四大因当中的“是非相同之类推因”或称“根据相同应成因”进行推断:如果涅槃是有无二俱的法,那么一切有无二俱之法都成了解脱,因为,解脱的因与非因成了等同的缘故。

 

这个道理可以用油灯喻来说明:油灯的前一刹那为因,后一刹那为果。当因作为有实法存在时,后面的果尚未产生,即还是无实法。如果按照对方观点,有实法和无实法可以在一本体上共存,那么尚未产生的无实法(果),在有实法(因)上就已经存在了。然而,因果不可能并存,如果并存,就说明此因并非该果的因。如果非因也可以安立为因,就会有因和非因相同的过失。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涅槃的本体上既存在获得涅槃的智慧有实法(因),又存在烦恼灭尽的无实法(果),即认为涅槃是有实无实(因果)二俱的法,那么解脱的因和非因就成了等同。这样一来,一切有无二俱的法乃至一切法(非因)都应该成了解脱。如果因和非因、是和非全部混淆了,那么世间所有的概念都会被泯灭、抹杀,因此这种说法完全不合理。

 

◎《中论释》的分析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对此也做了分析,论云:“如果将既具备某种本体,又远离他法的二者兼具之法承许为涅槃,则因为在第一刹那获得了诸行自身的本体,那么,在第二刹那既远离第一刹那诸行,同时又具备第二刹那诸行本体的所有诸法,也都成为了解脱。但是,将诸行安立为解脱的观点,是根本无法立足的。”

 

“这个道理如同承许火与烟的关系为以本体而成立的因果关系,则有其他因与非因都可以与果法安立为因果关系一样的过失。”

 

“如果因为有实无实的特点以自性而成立,所以承许二者兼具的法为解脱,这样一来,则因为与前面所说的前后刹那诸行二者相同的缘故,一切万法也都成为了解脱,这是用是非相同之类推因所得出的结论。”

 

◎共同五因、不共四因是开启中观的密钥

 

关于“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在第一品《观因缘品》和第三品《观六情品》中都介绍过,大家可以回顾一下。

 

慈诚罗珠堪布在《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说:他在台湾严光佛学院讲学的时候有人提出疑问:如果所破能破等推导方式只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那么请问这种推导方式究竟有没有佛教根据呢?如果没有佛教根据,就根本不属于佛教;如果有佛教根据的话,那么又怎么会是藏传佛教的特色呢?堪布回答说:所破能破等推导方式是有佛教根据的,但在佛经以及龙树菩萨的论典中,这些意思并不明显。藏传佛教的前辈论师利用他们超然卓绝的智慧,将不明显的内涵提炼出来,并昭然示众,就成为了藏传佛教的特色。

 

堪布说的确实没错,藏传佛教特有的中观推理——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是前辈高僧大德们开创的一条通往般若智慧的通途。后学者沿着这条路前行极易通达,否则,相续中很容易生起各种怀疑。这样的理证推断,任何智者都无法颠覆。

 

学习《入中论》或《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大家就会明显感觉到,如果没有前辈论师们的窍诀,只依字面想通达其中甚深内涵是相当困难的。只有依靠窍诀、推理,才能完全遣除自相续中各种怀疑与实执,自然而然获得一种定解。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0课

 

通过前面观察,涅槃并非有实法,否则会有“具老死相、成为有为法、成为因缘法”三种过失;也不是无实法,否则会有“不成立、无依靠”两种过失。

 

对于上节课讲的最后一颂“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做了广述,尤其对无实法和石女儿子等问题分析得非常细致,今天主要宣讲《中论释》的这部分内容。

 

前面分析了,对方将灭尽苦谛、集谛的无实法执为涅槃,但这不合理,因为无实法必须依靠有实法才能成立,而有实涅槃已被遮破,故无实的涅槃也不可能成立。

 

◎石女儿有实无实之本体皆不成立

 

对方辩驳说:无实法不依靠有实法也可以存在,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石女儿子也是无实法,但他不必依靠有实法就可以成立。

 

驳曰:谁说石女儿子的本体存在或者其本体是无实法呢?如果他是无实法,就应该具有无实法的法相,即无实的一种所知,然而这根本不成立。从广义角度讲,所知包括有实法的所知和无实法的所知,虽然石女的儿子可以作为一种比喻使人了知万法的空性,然而石女儿自身不具有任何本体,因此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所知。如月称论师《入中论自释》云:“当知此宗(中观宗)以不生因及石女儿喻,广破一切计我者所计我之自性差别。”

 

对方问曰:那么,石女的儿子究竟又是什么呢?

 

答曰:说石女儿只是为了遮止石女存在儿子的分别念,并不是要建立石女儿子无的本体。实际上,石女儿子有实和无实的本体都不可能成立。《显句论》也云:“‘若石女儿’之说,仅为息灭分别妄念而已。若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可得。则该自性不可得之法,又岂能安立为无实?”以差别事10不存在,所以差别法也不存在的理由对此进行了阐释。

 

[10] 差别事:也即事物本体。特征、属性或状态依存之处。

 

我们对涅槃所进行的剖析,是从遮破独立自成的无实观念而言的,并非针对名言而言的。也就是说,石女的儿子并非名言中的所知之法,因为其自本体都不成立,只是一种虚假的无实概念。在因明中也这样承许,如《量理宝藏论自释》云:通过石女儿、龟毛、兔角等无实法,可以了知事物的本体不存在。

 

◎石女儿也不是有实无实二者皆非之法

 

如果对方认为,既然石女的儿子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那他应该是有实无实二者皆非的一种法吧。

 

驳曰:这种观点也不合理,因为这样的法根本不存在,故也不应该耽执二者皆非的性相。所谓石女的儿子,只是为了遮止有实之边而安立的一种比喻,因明、中观当中常以此喻来说明万法的体相不存在,除此之外,石女的儿子不可能具有有实、无实、二俱或二非的体相。

 

涅槃同样远离了四边的体相,是从我们分别念前得不到的角度而言,称之为涅槃。说涅槃是有实、无实、二俱或二非都不合理,因为它已超离了有实、无实等所有边。

 

◎按照《显句论》的观点分析

 

关于涅槃离四边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中引用了月称菩萨《显句论》的观点进行说明:

 

按照月称菩萨的观点:任何所谓“有实法”与“无实法”,如果其二者的事相都不可得,则不应该赋予其有实或者无实的概念,就像不能说“石女的儿子是白色的”一样。意思是,有实和无实的体相在涅槃本体上都得不到,因为二者的事相不可得之故。

 

关于事相、法相、名相的概念,我们在第五品《观六种品》中已经学习过,《中观庄严论释》中也有解释,因明《量理宝藏论》第八品中讲得比较细致。

 

一切名言法都可以用这三相来表示。所谓法相,是指认定一个事物的时候,它的定义或者说不共特征,比如,黄牛的法相(特征)是垂胡、项峰,即具有垂胡、项峰的动物就称为黄牛。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印度的时候,有一天,索顿管家指着一匹印度马大声地喊道:“你们看,黄牛!黄牛!”法王听到后一直不停地笑……因明中常说,黄牛的法相是项峰、垂胡。黄牛背上长鬃毛处比较高,故叫项峰;脖颈处垂下来的肉像胡子一样,故叫垂胡。

 

所谓名相,是指这个事物的名称,比如“黄牛”是名相;事相是指由法相所表示的事物本身,即具体的某法,比如,花色或者黑色的黄牛。又如,“知言解义”是人的法相;“人”是名相;某某居士、某某出家人,具体点出了一个人物是事相。

 

一般来讲,学因明和中观的时候,要认识一个事物的本体,必须要知道其独有的法相、可以周遍其所有种类的名相,以及具体表示某法的事相。

 

月称菩萨认为,因为有实法和无实法的事相皆不可得,故不应给予涅槃有实或无实的概念,或者说,如果涅槃的事相或本体真正存在,在此基础上,安立其为有实法或无实法也可以,但实际上,不论有实法、无实法,还是所谓的涅槃,都只是分别念,本体丝毫得不到,因此不可能成立。就如同石女儿如果真的存在,说他是白色或红色也可以,但石女儿根本得不到,所谓白色、红色的概念如何安立呢?

 

再者,因为涅槃不是有实法,既然有实法的情形都不存在,又怎能认为涅槃是无实法呢?不能将无实的说法强加于涅槃,因为所谓的无有,只不过是遮破其违品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义。比如,柱子不存在的无遮部分“无柱”称为无实法,但“无柱”的本体丝毫不可建立,因为其所依的柱子有实法不成立之故。

 

我们说诸法并非有实法的目的,只是为了遮止有实的分别念,而不是为了建立无实的分别念。

 

◎按照清辩论师的观点分析

 

对方认为:混槳应该是—种无实法,因为它是—种寂灭的果。

 

中观宗驳日:这种无实法,是不可能以自性而成立的。因为在获得灭尽苦诵、集诵的境界之前,混槳并不存在,因为无需观待的混槳并不存在的缘故,如果需要观待,则以其自性就不可独立存在了。

 

也就是说,在“若混槳非有,何况于无郎?混槳若非有,无实亦不成。若混槳是无,云何不依有?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这两个倡颂中的第—个倡颂表示:如果承许无实的混槳以自性而成立,这种无实的混槳则没有所依。既然没有所依,则不能依靠他法而成立,所以最终无实也不可成立了。

 

换言之,—个人尚未获得寂灭之前,混槳的本体并不存在,因此,首先混槳就没有观待。如果后来依靠前后—些因缘而转变,则混槳就成了有为法,但这不合理,前面已经破斥过;如果混槳不依因缘而转变,那么它原来不存在,后来也不可能变成无实法。

 

第二个倡颂(“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表示:作为所依之法,也以自性或者本体不可成立。也可以表示为:如果承许涅槃不是以有实法的自性而存在,则该宗派所谓的“无实”,也不应该以所知法而存在。因为,既然“不是有实”的前提可以成立,则“无实”就不可能存在了。

 

也就是说,承许涅槃是无实法不合理,因为无实法一定要在有实法成立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而前面已经分析过“不是有实”,故涅槃是无实的说法也不可能成立。

 

该偈颂还可以表示为:如果有人询问“涅槃究竟是否存在”?在名言中不能说“不存在”,因为现在正在分析的主题就是涅槃,对此不能予以否认;也不能说涅槃的体相真正“存在”,如果回答说“存在”,则可以追问:“既然存在,那么究竟是以有实,还是以无实的方式而存在呢?”

 

如果答案是第一种“以有实的方式存在”,则在前面已经予以了遮破。如果认为涅槃以无实的方式存在,则也不合理,因为所谓无实法就是什么也不存在的意思,这样一来,是否意味着你们不承认涅槃存在呢?

 

如果对方回答说:无实法并非什么都不存在,它是以无实法的本体而存在,因此,涅槃是以无实的本体而存在的。

 

如果这样承许,就会有无实法本体存在的过失。这样一来,涅槃为无实法的立论就无法立足,因为“无实”不是以自性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无实法与其违品——自性存在,是两个相违的法,不可能在涅槃的本体上同时存在。

 

◎认为涅槃不存在无实本体,也不合理

 

如果对方又反过来说:涅槃不存在无实法的本体,则也不合理。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观察:涅槃的不存在究竟是否存在呢?

 

首先,如果涅槃的不存在存在,则存在与不存在又怎能不相违呢?存在和不存在应该是直接相违的。其次,如果涅槃的不存在不存在,则有涅槃变成存在的过失,因为两个否定词加在一起就变成了肯定。比如,“石女的儿子不存在”存不存在呢?如果说存在,就与石女儿的不存在相矛盾了;如果说不存在,就等于说石女儿存在了。

 

此外,因为对方承许业和烦恼的产生等等有实法在涅槃本体上不存在,因为业和烦恼灭尽以后才称之为涅槃,就如阿罗汉的相续一样。既然如此,如果承许涅槃无实法的本体不存在,就等于说有实法的体相已经存在了,这就与对方自己的观点相违。

 

因此,如果对方认为涅槃无实的体性不存在,也不合理,因为无实法不可能再次变为无实法的缘故。

 

对方反驳说,无实法不用变成无实法,它是以自本体的方式单独存在。这种观点也不合理,因为既然无实法存在,就必须有其因缘,但成立无实法所必需的因,在整个世间无论如何都不可寻觅。

 

虽然有些经论中有“涅槃是无实法”的说法,但这只是从阻断生之相续反体的角度,或者说从有实法不存在的角度,才安立涅槃为无实法,实际上,涅槃自身的本体是了不可得的。

 

◎说法有异,因角度不同

 

各经论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也有广狭之别,故对涅槃的解释会有不同。比如《大般涅槃经》云:“涅槃是常,恒不变易。”这种说法与本品颂词“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并不相违。因为,若从分别念的角度讲,涅槃远离了常、断等所有边戏;若从大乐本性的角度,或者说超离世俗分别念境界的角度讲,则可以说涅槃是常有、大空性等。宣讲如来藏时也经常这样讲。

 

有些精进闻思的道友因为不会善加辨别,经常觉得论师们的说法有点矛盾,对此不知所措。刚才就有位道友给我写纸条说:月称论师前后的说法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其实不会矛盾的,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会区分名言和胜义、广义和狭义。

 

比如,讲虚空的时候,有些经论说虚空不存在;有些说虚空是无为法;有些说虚空既非有为法,也非无为法,只是未遮障他法而已;有些则说,虚空在名言中存在……所以,若不能结合不同角度,只从一面来理解,是很难真正通达虚空本义的。

 

“涅槃”亦是如此,有些经论说涅槃存在,是因为很多世间人,包括小乘有些论师,都认为阿罗汉趋入涅槃时已获得寂灭,这相当于入定一样,入定之后什么都不存在的一种状态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他们持这种观点,是因为凡夫的分别念只能缘“有”或“无”,超离有无等一切戏论的境界是无法显现的。

 

学习中观和因明的时候,一方面拓展思维很重要,认为什么都不用辨别,一切都不矛盾是不行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开发,因为因明中很多词句和概念特别细微,稍微靠一个边就有了过失,如果一直咬文嚼字,觉得什么都矛盾也不行。有些道友初学中观,经常觉得这也相违,那也不合理,这一方面是认真观察的标志,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还需继续深入思维。

 

◎何为真正的涅槃

 

在凡夫以分别念执取“涅槃”事相的前提下,无论说涅槃是有实还是无实,都不能超越存在的范畴。这就如同说“是白马”或者“不是白马”,都不能超越马存在的可能性一样;又如,说“虚空不是白色”与“虚空的自性”,虽然说法各异,但其所表达的含义却不存在异体,都是建立在虚空本身存在的基础之上。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那么涅槃究竟是怎样的呢?

 

虽然在名言中可以承许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但在实相中,它们不但远离了缘起生,也远离了依各种名相而假立的存在。一并遮破缘起生和假有这两种戏论,才是真正的涅槃。也就是说,仅仅承许涅槃本体不是缘起生还不足够,也必须破除假立的戏论,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总而言之,对方若想从词句或意义上承许涅槃存在,则不可能超出有实和无实的范畴,然而通过观察,涅槃既不是缘起的有实法,也不是假立的无实法,它已经远离了缘起实有与假立无实这两种戏论。所以,涅槃无论以有实、无实,还是二俱、二非的方式都不可能成立。

 

实际上,大乘所讲的涅槃并非我们的分别念所能想象,因为它是超离了四边或者说六边、八边戏论的一种境界。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99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二十五品《观涅槃品》。现在正在讲涅槃以有实法本体成立不合理的道理,是从三个角度破:一、以具老死相而破;二、以有为法而破;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上节课从第一个角度做了分析:涅槃若是有实法,就会具有老死相,然而涅槃远离了生死,故涅槃是有实法的说法不合理。今天从第二个角度破:如果涅槃真以有实法而成立,它就成了有为法;若是有为法,则有涅槃成为无常法的过失。

 

寅二(以有为法而破):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涅槃就成了有为法,因为始终不会有既是有实又是无为的法。

 

前面有实宗认为:涅槃应该实有存在,如果本体为空,那如何断除业和烦恼、息灭五蕴痛苦而现前涅槃呢?

 

中观宗驳曰:如果涅槃是有实法,它就成了有为法,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可能存在是有实法而不是有为法的法。换言之,整个世间没有一个有实法是无为法,只要是有实法就肯定是有为法。

 

但涅槃是有为法肯定不合理。因为不管在因明还是在《俱舍论》中,有为法的法相都相同,即一切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异、灭。《中论》第七品《观三相品》中也说“若生是有为,则应有三相”,如果生是有为法,就应该具有生住灭三法相。

 

此外,关于有为法和无为法,小乘《俱舍论》中还讲:由诸多因缘聚合而成的一切法是有为法;离因缘造作的法是无为法,无为法有三种——抉择灭、非抉择灭和虚空。《大乘阿毗达磨论》认为有八种无为法3。

 

[3]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认为无为法有八种: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非抉择灭、抉择灭、不动、想受灭。

 

 

如果涅槃具有生住灭三相或者说由因缘所生,则始终不合理,上节课已经分析过。

 

综上所述,如果承许涅槃是有实法,它就不可避免成了有为法;如果是有为法,也就成了无常法,但这与涅槃的体相完全相违,具有很大过失。如《显句论》云:“假设涅槃是有实法,那么涅槃就成了有为法,因为是有实法的缘故如同心识,不是有为法那就不成为有实法,如同驴角。反过来说,在何时何处也不存在任何一个有实法是无为法的情况。”

 

寅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若涅槃是有,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法者。

 

藏文译本颂词:

 

若涅槃是有,云何非缘起?

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为何不是缘起而生呢?非缘起生之有实法始终都不存在。

 

◎若涅槃是有,则成缘起法

 

小乘等有实宗认为,涅槃应该是一种有实法。他们依照《对法七论》的观点,认为趋入一种寂灭的状态(涅槃)始终存在。

 

驳曰:如果涅槃是有实法,那为什么不承认涅槃是因缘聚合的缘起法呢?必须要承认,因为一切有实法都是依靠因缘而产生,非缘起的有实法在整个世间根本不存在,如同虚空的鲜花一般。

 

◎缘起之涅槃,内道皆不许

 

但承许涅槃是缘起法,肯定不合理。前面说过,小乘认为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月称论师在《六十正理论广释》中对此做了广述。论云:“诸蕴法灭尽,应成无余灭——涅槃;又虽有蕴,但烦恼已尽,应是有余涅槃。”意思是,虽然心已从烦恼的束缚中解脱,但仍留存着有漏的身体,这叫做有余涅槃;不但心已从烦恼中解脱,身体也抛开了所有束缚,这是无余涅槃。

 

唯识宗将涅槃立为四种,《成唯识论》卷十载4: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其中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与小乘的观点基本相同。《瑜伽师地论》中对于涅槃也做过阐述5。中观宗认为,证悟了万法离一切戏论的本性,现前了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涅槃。中观宗对于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不同的解释,如《金光明经》云6:“依此二身(报身和化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依此法身,说无余涅槃。”根据此经的观点,有余涅槃是从色身(即报身和化身)的角度来安立;无余涅槃是从法身的角度来安立。《现观庄严论》中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无住涅槃等不同分类。

 

[4] 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解说大乘的四种涅槃: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5] 《瑜伽师地论》云:“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6] 《金光明经》云:“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依此法身,说无余涅槃。何以故?一切余法究竟尽故。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住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

 

虽然按照相关论典,大小乘所许的涅槃在有些地方稍有不同,但若承许涅槃是缘起法,则不论与小乘宗、唯识宗,还是中观宗所许的涅槃体相皆相背离。

 

总之,这一颂是通过“有实法皆依因缘产生,而涅槃是缘起生不合理”的推断方式,来遮破对方的实执。

 

丑二(破无实涅槃成立)分二:一、以不成而破;二、以无依而破。

 

寅一(以不成而破):

 

通过以上分析,涅槃不可能是有实法,否则会有涅槃具有老死相、变成有为法,以及成为缘起法的三种过失。

 

对方辩驳说:涅槃应该是无实的本性,因为涅槃是以寂灭的方式存在,它中断了凡夫人的相续,即截断了业与烦恼的产生而现前了圣者的相续,这就如同熄灭油灯一般。

 

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下面中观宗就对此进行观察。

 

关于有实法、无实法7、有为法8和无为法9的概念,去年学过《俱舍论》的道友都很清楚。如果当时没学好,天天坐飞机的话,现在可能又要继续坐飞机了。这几年我讲《大圆满前行》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有些道友搞不懂很多概念天天坐飞机,晕机的感觉还是很难受的,所以给你们安排了一辆前行的火车。(众笑)

 

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

 

藏文译本颂词:

 

若涅槃非有,何况于无耶?

涅槃若非有,无实亦不成。

 

[7] 有实法:必须是能起功用的法。因明《量理宝藏论》云:“能起作用是有实法的法相。”

 

无实法:不能起功用的法,唯是总相,是分别识的对境,即心前浮现的一种行相和概念。

 

《俱舍论讲解》云:“对于实法与无实法,有部宗和经部宗的观点不同。有部宗的古代论师,他们认为有实法永远是恒常的,如同前面所讲的无为法;经部宗观点则与《释量论》所讲相同,能起功用的法叫有实法。”

 

[8] 有为法:具有生住灭三相,即依因缘而生的法。

 

[9] 无为法:离因缘造作,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如果涅槃不是有实法,又怎么会是无实法呢?涅槃非为有实法,也就不会是无实法。

 

◎无实观待有实,故亦不成

 

中观宗驳曰:你们认为涅槃是“非有”(无实法)的观点不合理,因为,如果涅槃不是有实法,它无实法的自性,又怎能合理成立呢?不可能成立,因为无实法是依靠有实法而安立的。在整个世间,何时何地,以何种形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存在一个不观待有实法而成立的无实法。而前面通过三颂已经观察过,涅槃并非有实法,既然如此,涅槃更不可能是无实法。

 

也就是说,涅槃为无实要想成立,必须建立在有实法往他法转变的基础之上,即以前是有实法,之后或者往他法方向转变,或者观待有实法而成立无实法,除了转变和观待两种情况以外,不可能有其他成立方法。比如,无瓶、无柱等一切无实法,都是建立在瓶、柱等有实法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有实法,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也不可能成立。此处中观宗运用了转变、观待的破斥方法。

 

◎遣疑

 

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有人提出疑问:涅槃就是无实法,很多无实法不一定要依靠他法而成立。如果无实法一定要建立在有实法的基础上,那么,石女的儿子又是依靠什么而存在的呢?它们不也是无实法吗?

 

虽然因明、《俱舍论》中都讲过石女儿子和兔角是无实法,但站在中观角度,又有谁说过石女儿子等是无实法了?经云:“如虚空兔角,亦如石女儿,无而说为有,分别亦复然。”我们说诸法并非有实法的目的,只是为了遮止有实的分别念,而不是为了建立无实的分别念,因为其所依的有实法不成立的缘故。《显句论》云:“所谓石女儿只是名词罢了,而实际有实法或无实法的意义均不可得。所以对无所得的自性,观察有实无实岂能合理?为此应当了知,石女儿并不是无实法。”

 

《中观庄严论释》中也对石女的儿子做过分析:石女儿是观待世间一般女人能生孩子,而石女不能生孩子的角度来安立的,否则,所谓石女儿的概念也不可能成立。因此,认为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只是分别念的假立,即把不存在儿子称为石女儿子而已,如果石女的儿子真正具有无实法的本体,那么他就因为具有体相而成了有实法了。因此,说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根本不合理。兔角、龟毛、虚空花亦是如此。

 

◎深法需要深思维

 

这一颂表面上看有点难懂,但稍加分析后也不是很难。因明《释量论》的颂词比《中论》的颂词还要难懂一些。藏族喇嘛的因明班现在正在学习《释量论》,很多人都觉得颂词特别难,因明《量理宝藏论》的后几品也比较难懂。

 

学习五部大论一定要下功夫,浅尝辄止是无法学懂的。既然听了一部法,至少也要看两三遍,这是非常值得的。有些道友用以前看小说的方式看佛法书,读过一遍后便弃置一旁,以这种态度想学懂佛法是不可能的。

 

希望大家学习《中论》的时候,能反复看书、深入思维,第一次看不懂,再看第二遍;第二遍不懂,再看第三遍……如果还不行,就准备一根木棒,边敲打自己边看(众笑),这样逐渐逐渐就会打开智慧。

 

◎精进智慧现,智现得解脱

 

有些道友觉得《释迦牟尼佛广传》《大圆满前行》太简单了,没什么可学的,《中论》又太难了,怎样学也学不懂,不如还是念咒吧。有时咒语也念不来,每天都在迷迷糊糊当中度过。

 

其实没必要这样自己缠缚自己,这属于作茧自缚。虽然自己因为前世没好好闻思,这辈子稍微有点笨,对有些深法反应不过来,但如果这辈子精进努力并好好发愿,来世遇到中观法门时一定会觉得很容易。就如萨迦班智达的《格言宝藏论》所说:“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

 

有位道友对我说:可能因为自己前世学过中观法门,现在一听这些道理马上就能通达,内心也感到特别欢喜。确实如此,如果前世对中观法有过串习,相续中留有很好的习气,这辈子学习中观就会轻而易举。但如果前世没好好学,今生又迷迷糊糊过去了,来世能否遇到般若法很难说,即使遇到了,没有智慧还是无法解决生死大事。

 

学了《释迦牟尼佛广传》之后就会知道,解决生死问题并非一世两世的简单事情,大家要有长远目光。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如果不考虑来世,只求今世安逸,那与其他动物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大家不能再迷糊下去了,即使觉得困难也不要放弃,一定要精进努力!

 

我每天只讲三四个颂词,每位道友都应该尽量掌握,要有把握驳倒对方的观点。平时讲考、研讨的时候,要训练自己这种能力。

 

寅二(以无依而破):

 

对方认为,涅槃有实法的本体虽然不存在,但涅槃是业和烦恼寂灭的一种状态,比如阿罗汉的相续中,业和烦恼全部灭尽而现前灭谛,即称为涅槃,这种状态应该是一种无实法,就像酥油灯灭尽后的无实部分称为无实法一样。所以,涅槃应该以无实法的本体而存在。

 

但这种观点不合理,如颂云:

 

若无是涅槃,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而名为无法。

 

藏文译本颂词:

 

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

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

 

如果涅槃是无实法,它怎么能不依靠有实法呢?因为并不存在不依有实法而名为无实的法。

 

中观宗驳曰:如果灭除苦谛、集谛等的涅槃是以无实法的本性而成立,那么涅槃又怎么能不依靠有实法而成立呢?必须依靠,因为,整个世间没有一个不依靠有实法而存在的无实法。所以,只要承许涅槃是无实法,就一定要依靠有实法,涅槃不可能单独以无实法的本体而存在。

 

此颂与上一颂的推理方式基本相同。上一颂是从“不成”的角度破,此处是从“无依”的角度破。也就是说,如果对方承许涅槃是无实法,它为什么不依靠有实法呢?一定要依靠有实法,因为不依有实法而单独成立的无实法(包括前面所讲的石女儿子等等),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显句论》《理证海》等论疏对这个颂词都未广讲,但麦彭仁波切鉴于很多人对单空和无实法的执著较重,故解释这一颂时,对有实法和无实法的道理做了广述,我们下节课宣讲《中论释》的这部分内容。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98课

 

今天开始宣讲第二十五品《观涅槃品》。

 

甲二(论义)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丙一(宣说缘起特法)分三:一、宣说主要特法;二、宣说其他特法;三、断除太过。

 

丁三(断除太过)分二: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二、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

 

其中第一个问题“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通过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已经宣讲完毕,今天开始讲第二个问题“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

 

二十五观涅槃品

 

戊二(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观涅槃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他宗观点;二、破他宗观点。

 

◎涅槃之不同含义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玄奘大师译作圆寂,有些译师翻译成寂灭、清净、清凉、解脱等,有不同的译法。

 

外道和内道虽然都有得果、得清净涅槃的说法,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外道宗派把转生天界或者获得天尊的果位称为涅槃。内道有实宗认为涅槃具有实有的自性,如小乘认为存在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而中观宗则认为,真正的涅槃是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即证悟了万法的本性、现前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涅槃。此外,人们把佛陀、高僧大德们示现圆寂,也称作涅槃。所以,在不同的宗派当中,在不同的场合,涅槃有不同的含义。

 

◎为何宣说本品

 

本品的对方主要指有部、经部等内道有实宗论师。他们向中观宗发出太过:倘若诸法皆为空性,那么无余涅槃又怎么会合理呢?在将坏聚见等烦恼盗贼彻底斩杀之后,才能获得仅剩五蕴之城(身体)的有余涅槃,以及寂灭五蕴之城的无余涅槃。如果诸法皆为空性,又有什么法被断除及息灭呢?如果没有五蕴以及业惑烦恼,涅槃又怎么会存在呢?

 

可能很多佛教徒心里也有这种想法,认为涅槃是在他处存在的一种实有法,一定要通过精进修行获得涅槃,得到之后,相续中的痛苦和烦恼就会荡然无存,恒时处于一种快乐、自在的境界。

 

实际上,涅槃并非实有存在,要想获得涅槃一定要断除这种强烈的实执。佛在《般若二万颂》中云:“善现,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

 

为了答复“因涅槃存在,故诸法也存在”的问难,龙猛菩萨宣说了本品,也就是说,本品主要宣说了涅槃无实有本体的道理。

 

庚一(宣说他宗观点):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一切法是空性,无生无灭,那你们把断除了什么样的业和烦恼、息灭了什么样的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对方认为,所谓涅槃就是获得一种清净、清凉的果位,如《本事经》云:“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

 

小乘承许的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业和烦恼虽已断尽,但还留有外相的色蕴,即有漏身体尚未灭尽,就像佛陀住世期间很多阿罗汉的有漏身还没有转依一样。无余涅槃,是指把业、烦恼以及自己的整个五蕴全部摧毁而获得的涅槃。

 

对方提出:中观宗认为万法皆空不合理,因为涅槃果位是真实存在的,倘若内外一切万法都为空性,那么万法最初就不可能依靠因缘而产生,因为空法不可能产生,只有存在的法才会有产生;既然最初没有产生,最后也不会有毁坏或者破灭。如果万法无生无灭,那么“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断除集谛——业和烦恼(因法),又息灭了什么痛苦五蕴(果法)呢?如果没有什么可断可灭的,你们中观宗所谓的涅槃到底是什么?是将何法称为涅槃呢?

 

以上是对方给中观宗发的太过,下面中观宗开始驳斥他们的观点。

 

庚二(破他宗观点)分三:一、反驳他宗观点; 二、宣说自宗无有过失;三、遣除他宗所说之过。

 

辛一(反驳他宗观点):

 

刚才有实宗认为,如果万法是空性,就不会有生灭,这样也不应有灭除烦恼痛苦而获得的涅槃。下面中观宗运用同等理反驳,即用对方的话来反驳他们自宗的观点。

 

如颂云:

 

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诸法不空,则不会有生也不会有灭,既然如此,你们把断除了什么业和烦恼、息灭了什么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中观宗破曰:如果万法不是空性,那么因为本性存在的缘故,最初就不会重新产生,中间也无有安住,最后也不可能毁灭。既然如此,所断除的因法——集谛(业和烦恼)究竟是什么呢?所息灭的果法——五蕴痛苦又是什么?最终又获得了怎样的涅槃呢?这一切都将无法安立。

 

前面已清楚地讲过此理:在万法是空性的前提下,当各种因缘具足时,众生相续中依业和烦恼产生的各种痛苦,通过修道才有机会灭尽,从而现前灭谛获证涅槃。如果万法的本体实有不空,就不会随因缘而生灭变化,以前如何,最后亦如何,这样一来,修行人无论怎样修行,自相续的烦恼也不会有灭除的机会。如果涅槃之因——修行不成立,那么涅槃也了不可得,如此就已经毁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总而言之,对方具有众多过失的原因,就在于承许万法不空。如果万法实有,任何法都无法安立;只有在空性的自由天地中,诸法才可以安立。

 

辛二(宣说自宗无有过失)分二:一、宣说离戏之涅槳;二、破除四边之戏论。

 

对方提出:既然你们不承认具备断除因法烦恼以及灭除果法五蕴法相的涅槃存在,那么请问,你们所承许的涅槃自性究竟是怎样的呢?

 

壬一(宣说离戏之涅槳):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藏文译本颂词:

 

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无有弃舍、亦无所得,不是断灭、亦非恒常,没有产生、也没有毁灭,这就称之为涅槃。

 

◎大乘涅槃之法相

 

真正的大乘涅槃具有六种特相: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它是远离了一切戏论的万法本性或者说法界的本来面目。任何人达到了这种境界,就现前了真正的涅槃。

 

“无弃亦无得”意即,在涅槃本体上没有可弃舍的贪心等一切烦恼,也没有重新获得前所未有的沙门四果乃至究竟佛果等涅槃本体;“不断亦不常”,既没有五蕴相续的断灭,也没有永久安住的恒常;“不生亦不灭”,既没有过去无有之法的产生,也没有过去存在之法的毁灭。

 

《显句论》云:“无有所舍弃的贪等之类,无有所获得的沙门果之类,也无有所断灭的蕴等之类,也无有如不空一样的常有,具足自性不灭不生寂灭一切戏论的法相,就称为涅槃。”

 

◎小乘涅槃之法相

 

小乘宗与中观宗所许的涅槃有很大差别。小乘的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如《大毗婆沙论》云:“但有寿命,皆名住有余依涅盘;寿命灭已,皆名无余依涅槃。”这是从有寿命和没有寿命的角度讲。《本事经》云:“漏尽心解脱,任持最后身,名有余涅槃,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

 

小乘认为,虽然已经断尽了一切生死之因(烦恼)而证得涅槃,但依前世惑业而形成的果报身还在,即所谓“生死之因已断,生死之果待尽”,这是有余涅槃;如果既断尽了生死之因,又无有生死之果,到达了灰身灭智,这称为无余涅槃。

 

◎总述大小乘涅槃之差别

 

总的来讲,小乘宗执著涅槃是一个存在的实体;唯识宗所许的涅槃,是指在相续不灭、自明自知的心识上远离二取垢染的本体。小乘宗与唯识宗所安立的涅槃都不究竟,只有中观宗所许的涅槃,才是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大无为法之涅槃。

 

关于大乘涅槃,宗喀巴大师对《现观庄严论》的注释——《金鬘疏》中宣讲得比较广,里面对于基涅槃、道涅槃、果涅槃等做了详尽分析。

 

壬二(破除四边之戏论)分二:一、破能依之涅槳四边;二、破所依之佛陀四边。

 

癸一(破能依之涅槃四边)分三:一、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二、破有实无实二者成立;三、破有实无实非二者成立。

 

子一(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分四:一、破有实涅槃成立;二、破无实涅槃成立;三、断除无涅槃之过;

 

四、摄义。

 

丑一(破有实涅槃成立)分三:一、以具老死相而破;二、以有为法而破;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按照果仁巴大师的科判,涅槃是能依,佛陀是所依,因为涅槃是依靠佛陀而现前的。能依的涅槃无论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都不合理。首先宣讲有实涅槃不成立。

 

有部宗论师提出:所谓涅槃,就是能断灭业与烦恼产生后续的法,如同水堤一般,所以涅槃应该是有实法,因为无实法不可能具备任何功效。

 

也就是说,对方认为现前抉择灭的时候有一种实法,它就像挡水的水堤、修路的挡墙一般,因为有了这种实法,自相续自此以后再也不会有烦恼,该实法就是所谓的涅槃。

 

但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如果涅槃是有实法,它或者具有衰老和死亡之相,或者成了有为法,或者变成因缘和合之法,然而对于涅槃而言,这些都不合理。首先从涅槃具有老死相的角度遮破。

 

寅一(以具老死相而破):

 

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

 

涅槃不是有实法,是有实法则有老死相,因为始终没有任何一个有实法能离开老死相。                  

 

涅槃不应该是有实法,如果是有实法,就应该具有老死之相。“老”就是变化、衰老、衰败,比如,大经堂的柱子,从原来的新柱子变成了现在的旧柱子;一个人由青年人渐渐变成中年人乃至老年人。“死”就是毁灭、死亡,比如,柱子终有一天会被拆除;人最终都会死亡。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它也应该具有老相与死相。为什么呢?“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在整个世间,始终不可能存在一个离开老死相的有实法,任何人也无法找到,因为有实法都是因缘和合的法,而因缘和合之法全部不离老死相。

 

然而,涅槃不可能具有老死相。《大般涅槃经》讲了大般涅槃的八种相,经中云:“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八味具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由此可见,涅槃远离了老死相,若具有老死相,就不是涅槃。

 

所以,真正的涅槃不可能是有实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二节课

 

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在从理论上了解佛法的同时,也要将其含义在内心中再三串习。

 

末法时代,讲经说法、听经闻法的人比较少;即使有一部分,大多数也耽著在字面上,没有思维其甚深意义;即使个别人思维它的意义,但也没有长期修持,所以现在人证果不太多,原因也在于此。其实如果下一番功夫,悲心、出离心或菩提心的境界,谁都可以生得起来,只不过每个人前世积累资粮不同、罪障不同以及根基不同等所导致,有些人比较容易、有些人比较困难而已。因此,大家学完了以后,有机会就应该长期思维,通过闭关等方式经常串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时代曾有两兄弟,哥哥特别喜爱修行,弟弟特别喜爱闻思,经过几年的精进,二人各有所成:哥哥证得阿罗汉果,弟弟深入三藏教典,成了一个三藏法师。弟弟总以自己广学多闻而炫耀,哥哥很为他担心,经常劝他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了人身当以修行为重。但是弟弟不以为然,认为佛法犹如浩瀚的大海,广闻多学十分重要,待自己精通三藏后,再修道也不迟。

 

后来,弟弟突患怪病而离开人间,哥哥通过神通观察,发现他因生前听闻佛法的功德,转生到寺院附近的一户人家中。转世的弟弟长到3岁时,哥哥去那里让他皈依。到了4岁,有一次乳母抱他去寺院的路上,因为山路崎岖不平,乳母失手将其掉落山下,顿时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凄惨地死了。当他临命终的一刹那,对乳母生起极大的嗔恨心,由于这一念瞋恨,他命终之后,堕入地狱。哥哥知道这件事后,再入定观弟弟的生趣,发现他已堕于地狱,不禁叹息道:“地狱的罪业,诸佛菩萨尚且不能奈何,何况是我了?”

 

广闻博学确实很好,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但如果没有用好,虽然口头上讲得很好听,但对正法和圣者生起邪见,反而容易堕入恶趣,自己得不到真实利益。《大圆满心性休息》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说:“譬如聋乐师,能令他众乐,然自不得闻,未修法亦然。”聋子演奏音乐给别人带来欢悦,可他自己根本听不到,同样,我们给别人讲法的口才再好,但自己不修行的话,也得不到真正的法益。

 

在座的有些道友,因为前世的殊胜因缘吧,即生中凡是遇到的法,就经常在心里串习,最终也能品尝到佛法的妙味。相反,有些人从来没有串习过,听了二十几年的法,自相续还是与法很遥远。因此,刚开始闻思的人,心态一定要转移到修行上面,否则,闻思多年而没有修行的话,这种习惯比较难改。

 

当然,大城市里的人修行的机会比较少。我讲《入行论》开头时,曾要求大家每天修半个小时的菩提心。当时在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比较积极,而现在呢,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人都因各种散乱而放弃了。其实,每天如果连半个小时都抽不出来,想成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修法方面的习气和因缘,在家人与出家人确实截然不同。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的功德、福德、智慧远远胜过出家人,这种傲慢真的不合理。佛陀在经中讲了很多出家人的功德,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孔雀表面上看来很美丽,但不如大雁能远飞,同样,白衣(在家人)就算福报极大,能做很多佛事,有钱、有势力、有智慧,但由于没有看破世间,对名利和感情割舍不下,故在某种功德上,根本比不上出家人。因此,在家人不应斜眼蔑视僧众,而应追循释迦牟尼佛的传统,恭敬每一位剃光头、披袈裟的出家人,即使他的戒律不清净也要如此。

 

现在有些在家人,习惯性地对出家人不满,这完全是在造恶业,如果你看不起出家人,那不妨放下一切出家试试。还有些人认为:“出家、不出家一个样,凡事不要太执著,不出家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这种说法也不对,出家与不出家根本不一样,佛陀在经典中也说了,千劫佛最终成佛时均是出家形象,所以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

 

作为出家人,穿上出家的僧衣,在人群中是一种庄严。不过,有毒蛇的地方,如意宝的光芒通常不太亮,在不信佛教的人群中,披着红黄袈裟的有些出家人,也觉得是一种压力。当然,这可能是你业力现前吧,真正来讲,僧众于在家团体中是十分庄严的,藏传佛教中对出家人就非常非常恭敬。然而别的地方由于对佛教不了解,对出家人的态度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对出家人要有恭敬心,出了家的人有修行的因缘、修行的机会,很多方面跟在家人完全不同。你没有出家之前,因为要生活,世间的事情不得不想、不得不做,但出了家以后,很多在家的想法只有放下,包括记电话的小本本,也得重新换一个。

 

好,不啰嗦了,下面开始讲正文。

 

寅三、破实法常有:

 

故乐等常性,毕竟不可得。

乐等若恒存,苦时怎无乐?

 

对方所许与自性同一本体、恒常不变的安乐,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所谓的安乐,是能感受到的东西,如果是常有的安乐,就像空中鲜花的香味一样,谁也无法享受到。而且,常有的快乐若存在,那它永远不会退失,今天快乐的话,明天也应该快乐,永远都是如此,一直开开心心的,始终保持一种状态,不可能今天笑逐颜开,明天愁眉苦脸,后天闷闷不乐。

 

“乐等若恒存,苦时怎无乐?”再加上还有一个推理:如果快乐与自性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恒常不变,那么当我们痛苦时,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呢?既然它是常有的,就应该永恒存在,但我们离开亲人、失去父母、病入膏肓时,为什么原来的快乐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凭现量也能了知,对方所许快乐永远存在,这种观点根本不合理。

 

我们心里的快乐,其实是依分别念产生的,愚者却往往认为它在外境上存在。麦彭仁波切说:“愚者认为诸苦乐,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嗔波涛杂念中。”愚笨的人认为痛苦和快乐依靠外境产生,就像现在有些人,认为洋车洋房、感情婚姻等是一切快乐的来源,为了得到这些,心一直散乱于外境上,不断引生贪嗔烦恼,在这样的汹涌波涛中饱受煎熬。然而实际上,快乐和痛苦来源于自己,麦彭仁波切紧接着说:“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有智慧的人明白痛苦和快乐只源于自身,于是始终观自己的内心,根本不会到外面寻求。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完全了解痛苦的来源,遇到怨敌遭受痛苦时,知道是分别念所造成的,从来不会怨天尤人。而且他清楚,怨恨的敌人无始以来当过自己父母,即使今天与自己为敌,但通过一些方式调解,也不一定不共戴天;而今天非常亲密的亲友,搞不好的话,明天就会变成仇敌,所以很多事物皆依心而安立,外境上并非实有存在。

 

看看大城市里的人,他们每次进百货公司,都在买衣服,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觉得漂亮很快乐,于是天天照镜子打扮,看衣服的款式、颜色合不合适,认为快乐可从漂亮上得到;到了冬天时,很多人又到处买羽绒服、保暖衣,认为快乐可从温暖中得到……实际上,心如果没有起主导作用,这些苦乐都没有办法建立。

 

这方面的很多道理,我们应在实际中思维,否则会一直随波逐流,随世间人漫无目的地疯狂追求。有时候看,世间人真的没有目标,不管人生价值还是生存意义,他们从来不去考虑,遇到什么就开始追。在这种大环境下,修行人一定要把握自己、控制自己,如果没有这样,快乐是很难得到的。

 

若谓乐衰减,彼岂有强弱?

舍粗而变细,彼乐应非常。

 

假如对方说:“生起痛苦时,快乐还是存在的,但因为快乐逐渐微弱,被粗大的痛苦障蔽了,因此感受不到。譬如,你亲人死了或者公司垮了,痛苦肯定会强烈地涌现,此时快乐就像糖水中的盐粒一样微细,虽然本体常有,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种说法不合理。既然承认快乐是常有,怎么会时而粗大、时而细微呢?常有的东西永恒不变,不可能有强弱两个阶段。粗大的快乐,永远都是粗大的快乐,不能变成细微的快乐。如果它变成细微的快乐,那么细微的快乐是否等于粗大的快乐?如果不等于,而是大于或小于它,则说明快乐的本体不是常有一体,对方的观点无法成立。

 

如果说:“快乐的本体确实不变,但它舍弃了粗相而变成细相,所以无法感受到。”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因为这样一来,快乐显然成了无常法。就像一个小孩,7岁时和成年后的样子必定不同,或者说一个人三四十岁时很强壮,七八十岁后身体极度衰弱,很多方面不如以前,这两个阶段并非一体,因而这样的法不是常有。毕竟只要承认常有了,就绝对不能有变化。

 

我们学过任何因明或中观的论典都知道,所谓的常法,在世间中不能承认。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尤其是没有学过因明、中观的人,认为很多法是常有,柱子刹那刹那地变化、人一天一天地衰老,肉眼看不出来,就认为它恒常不变。其实这些法如同旋火轮,旋转极为快速的缘故,就好像是一个圆圈,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一个刹那相连的错觉。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经典物理学家认为有不变的东西存在,但现代物理学家把这种观点推翻了,他们说万法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全部都是在运动。这样以后,我们应该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无常,常有的快乐并不成立,正因为无常,快乐也可以变成痛苦。《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萨迦派果仁巴在《入中论讲义》中也引用这个教证说,凡是无常的法,一定有坏灭损害,有坏灭损害则非真正的安乐。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永远圆圆满满,那倒是很好,但快乐具有无常性,一定会坏灭的,因此,常有的快乐绝对不可能存在。

 

不要说常有的快乐,就连暂时的快乐,有时候也不容易得到。禅宗曾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第一个信徒说:“因为我不想死,所以我活着。”第二个信徒说:“因为我想年老时儿孙满堂,所以我活着。”第三个信徒说:“因为我有妻子儿女,所以我必须活着。”禅师听了之后,说道:“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不是为了理想和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怎么能活得快乐呢?”

 

三个信徒齐声说:“那我们怎样才能快乐呢?”禅师反问:“你们认为得到什么才快乐?”第一个信徒说:“我认为有金钱就会快乐。”第二个信徒说:“有了爱情就会快乐。”第三个信徒说:“有了名声就会快乐。”禅师听后,不以为然,告诫他们:“你们有这样的想法,永远也不会快乐。有了金钱、爱情、名声,烦恼就会接踵而至。”三人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才有快乐,名声要服务于众生才会快乐。”最后他们找到了快乐的答案,获得了非常大的利益。

 

可见,有些高僧大德只要说一句,对别人一生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然,没有信心、没有因缘的人,对他说一百句、说一万个偈颂,他也人就是人、法就是法,法本放在佛堂里,自己的贪嗔痴不断涌现,根本无法对治。我们依靠佛法修行时,不敢说所有的法都能融会贯通,但经常想到以前上师讲过的教言、诸佛菩萨提过的教言,然后尽心尽力地在相续中串习。希望大家也能如此,看外道的书破斥他们时,理当建立自宗的观点,始终有一颗纯洁的信心,“真金不怕火炼”,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也不会以此而毁坏善根。所以,首先要建立正知正见,然后再稳固地去修持。

 

如是何不许,一切法非常,

粗既不异乐,显然乐非常。

 

通过以上破除对方的谬论,最后作者问道: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不承认万法是无常呢?如此承许无有任何过失,而且非常合理。你们说二十五谛中神我和主物是常有,但这样的常有没有丝毫作用,建立此种观点,对今生来世并无利益。所以,应像我们佛教承认的那样,抉择一切万法无常。

 

世间人不要说证悟无我空性,即便只了解最基本的无常法,对生活的执著也会转变。如果你对财物特别执著,只要建立无常的观念,执著就不会特别强烈;如果你对感情、婚姻、地位特别执著,只要稍微懂一点无常,效果也会完全不同。所以,佛陀在经中宣说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四法印,这是名言中极其甚深的教言,若能经常串习,你的生活肯定会非常圆满。

 

可是一般的凡夫人,观无常确实有一定困难。以前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妇女,丈夫抛弃了她,她唯一的宝贝孩子又死了。这个妇女痛不欲生,抱着孩子的尸体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大发慈悲,无论如何要救活孩子,否则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佛陀说:“要救你的孩子并不难,只是你必须向没死过一人的家里讨一粒芥子,把这个给我,我就能救活这孩子。”这个妇女就一家一户地走了无数家庭,但没有一个家庭从来没有死过一人,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每个家庭都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

 

所以,家人死了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痛苦,因为这是无常的规律,没有什么可流泪的。但我今天这样说,明天有些人哭得更厉害,前段时间我也说不要哭,可是第二天有些道友的家人死了,哭得惊天动地,好像我专门劝他要哭一样。由于自己的执著根深蒂固,法师在课堂上说一遍,并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心里的串习还是比较严重。

 

总而言之,里里外外的一切法,通达了无常以后,没有一个常有存在。《佛说无常经》中云:“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内外任何一个法,最后都要归入衰败、毁灭。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像外道所承认的那样,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就是无常的规律,任何人均无法超越它,因此,外道为什么不承认无常呢?

 

如果对方说粗大的快乐变成细微的快乐,那我们可以观察:这二者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若是他体,粗大的快乐毁灭后,并不影响细微的快乐,这样一来,你非常痛苦的时候,快乐仍会不折不扣地存在;若是一体,那快乐就是无常的,因为它有从粗到细的变动,前后两个状态截然不同。而且,是一体的说法在世间中也说不过去,刚建成的建筑物和它接近毁灭的时候,新旧阶段是不是一样的呢?绝对不是。

 

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法都不会永恒存在,苦乐绝对是无常的。所以你今天有吃有穿、身体健康时,唱歌声不要太高了,不然,明天也许哭声更大,自己会不好意思;遇到一些违缘痛苦,也不要垂头丧气、万念俱灰,快乐的太阳迟早会在东方的山顶上冉冉升起。因此,没有必要对苦乐感受强烈地执著,不然,对修行和解脱会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以上是破他生的,下面开始破自生。

 

寅四(破生前有者)分四:一、他宗之观点;二、发太过;三、破彼之回答;四、遣除妨害自宗。

 

卯一、他宗之观点:

 

因位须许有,无终不生故。

显果虽不许,隐果仍许存。

 

对方认为:“万法不是自在天、微尘、主物等他法产生,而是自己产生自己。一切法因位上必须存在果,如果因位上不存在,就像石头无法产生鲜花一样,最终也不可能生果。所以,果法在因位时,就像孩子躲在母胎中一样,以不明显的方式隐藏着。”

 

可能有些人也这样认为,我刚开始学中观时,就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也许是自己前世与他们有关系吧,真的觉得果若在因位上不存在,怎么可能产生呢?应该是以隐藏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存在。后来自己学了大乘佛法以后,才明白不能这样承认,这样承认虽符合自己的有些执著,但就像寂天菩萨在这里所讲的一样,它有许许多多的过失。

 

什么过失呢?“显果虽不许,隐果仍许存。”对方虽不承认明显的果在因位上存在,比如枝、叶、花、果不可能在种子上全部具足,但却说果的所有特点以隐藏的方式原原本本在种子上存在,就如同暗室中的瓶子一样,通过灯火发现后,只是一个使之明显的过程。其实这种比喻不合理,因为瓶子在暗室里显现,是从能显、所显的角度讲的,而不是能生、所生。退一步说,即便是能生、所生的关系,那果在因位上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说是一体,一个实体上不可能有显与不显两部分,因为是一体之故,果在因法上一定能照见,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法上不可能有果的所有特征,不要说我们大乘佛教徒,连田野里的农夫也不会这样承认,否则,他们用不着耕耘,一袋种子就可以变成庄稼;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合理,因为这与你们承许因中有果的观点相违。所以,通过此种方法观察,因生果绝对不成立。

 

然即便如此,名言中也要承认一种缘起。我们什么时候通达了名言的缘起和胜义的缘起,什么时候就会明白种子生果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非常合理。倘若没有通达,就像很多文学巨匠、物理学家一样,从年轻到白发苍苍一直绞尽脑汁地研究,也不会得出什么有效的结论。他们对人类社会是有一些贡献,但物质和精神的真正奥妙、缘起空性的甚深道理,他们的了解绝对赶不上佛教。这个话也许他们不愿意听,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了不起,对自己的信心非常强。但实际上,若将佛法智慧和现代科学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佛教对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人生观等很多问题最细微、最甚深的部分彻达无碍,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没办法反驳,而现代科学相形之下,只能解决部分的问题,其他问题只有画一个问号了。

 

卯二、发太过:

 

因时若有果,食成啖不净,

复应以布值,购穿棉花种。

 

假如在因位时果以隐藏的方式完好无损地存在,那么果的特点在因上就应该具足,每碗饭应该有厕所里不净粪的味道、形状、颜色、功能等,这样一来,吃食物(因)就成了吃不净粪(果),你们不用辛辛苦苦花钱买米了,因为不净粪与食物无二无别,因法的特点果法也有。而且,也不必用钱买布做衣服(果)了,只要买几粒棉花种子(因)挂在身上,就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这种说法无疑非常可笑,因此不能承认因中有果,不管明显还是不明显,都不能认为果在因上真实存在。

 

关于因中有果的观点,《四百论》的推理方式与此略有不同,如颂云:“果若能违因,先无不应理,果立因无用,先有亦不成。”果若能违害因法[1],也就是说因位时无有果,那果怎么能产生呢?果若先于因法成立,则因就没有用处了。因此,果先有不成,先无也不成。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承认呢?名言当中,因生果是一种缘起规律,但以胜义理论来观察,一切都是大空性,不能得出一个实执的结论。

 

所以,世间万法为什么叫世俗?为什么叫假象?原因就是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推不出来,就如同梦中大象、空中花园一样,根本找不到它的来处、去处、因和果,它只是分别念的臆造而已。若能对诸法有这样的认识,就会明白内在的起心动念、外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现而不实,一经圣者和中观的智慧剖析,马上就会不堪一击、毁坏无余。

 

我们应该依靠闻思通达中观的见解,并在相续中不断串习,最终对世间的一切无所希求,遇到痛苦也无所恐惧。所谓的圣者,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而不是无缘无故获得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学习甚深中观,种下空性的种子,摧毁实有的执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1] 当果生起时,因法即被破坏毁灭,以此可发现,果能违害它的因。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八十一节课

 

现在正在讲“破常因生”。有些讲义的科判中说“破他生”,其中包括“破无情之他生”和“破有情之他生”。有情之他生,就是昨天所破的大自在产生万物,在印度,信奉大自在派的比较多,圣天论师的传记中就有他与大自在派辩论的整个经历,以前学《四百论》也给大家讲过。今天开始破无情之他生——胜论派(有些论典说是伺察派)承许一切法由微尘所生。

 

子二、破由微尘所生:

 

微尘万法因,于前已破讫。

 

胜论外道认为:器情万法应该由实有的微尘组成,没有它的话,器情世界无法产生。这种微尘不是有情法,故没有前面所讲的过失;也不是粗大的法,否则就会有生灭迁变;它是最细微的物质,常有不变,乃构成万物之根本。

 

这种观点与唯物论的说法比较相似,现在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家都认为,若没有最细微的物质,整个世界的形成不可能凭意识的力量。物质决定意识,应该是先从物质中产生种种粗大的法,然后再形成人的感官意志等等。

 

认为微尘不但能创造无情法,还能创造有情法,这不仅是唯物论的观点,西方许多宗教也都这样认为。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神用泥土造了第一批人,放在火上烤,由于没有经验,烤过头了,那些人特别黑,神不喜欢,就将他们扔到了非洲。神又做了第二批泥人,因为没有烤,结果颜色太白,也不满意,就将他们扔到了欧洲。(据说欧洲人确实觉得自己太白了,经常在身上敷一些黄色的油,趴到沙滩上晒太阳,希望自己的皮肤慢慢变成棕色。)神又做了第三批泥人,烤出来一看刚刚好,不黑也不白,肤色为淡褐色,神很满意,这就是美丽的埃塞俄比亚人。韩国人金惠子写的一本书中说,埃塞俄比亚王族的诞生历史,分别在《圣经》、《古兰经》中也有记载。

 

按他们的说法,微尘不仅创造了无情法,还创造了我们人类,但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抉择法无我时也再三观察过,若许万法以微尘形成,那么“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微尘远离一切方分,其本体犹如虚空,根本不存在。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迁变或不迁变的观察方法,如云:“设若恒常变,岂非刹那法?设若无迁变,焉能转为他?”如果说微尘是迁变性的,那就是无常刹那之法,如同世间上的男女老少、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着面貌,一刹那都不会停止,不可能有亘古不变的实性;如果说微尘永远没有迁变,那又怎么能转变为他法呢?所以,胜论外道所许的微尘,通过理证来抉择,绝对不可能成立。

 

或者通过教证来说明,诸法实相中也没有常有的微尘。圣天论师云:“不见有诸法,常而是有对,故极微是常,诸佛未曾说。”详详细细去剖析,不见有任何法是常有而且具有质碍,以前没有发现过,以后也不会有,故大慈大悲的佛陀未曾说过:微尘是常有法。

 

总而言之,认为万法通过微尘产生,或者通过造物主产生,这些说法都不能成立。大家通过学习之后,一定要推翻相续中的遍计邪执,否则,虽然自己在佛教团体中每天熏习佛教理念,可是一旦身体离开了,心就像炽热的铁水遇冷凝固一样,很容易随外境而改变。因此,我们凡夫人不要对自己抱有很大希望,认为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见解、行为、戒律等始终不会变坏,就好像获得了一地菩萨,千万不要有这种傲慢心。有些道友平时对自己的修行蛮有信心,贪嗔痴烦恼似乎全部都没有了,然而遇到一些外境、听到一些恶语,所有的烦恼就像熊熊烈火般爆发,即使成千上万个士兵拿着兵器也抵挡不了。

 

其实我们的烦恼、邪见,遇到不同对境时很容易涌现,因此要常常祈祷上师三宝。乔美仁波切再三讲过:“祈祷所有的诸佛菩萨和护法神,不如祈祷一遍上师殊胜。”上师是诸佛菩萨的总集,若于其前恭敬合掌祈祷,有形无形的违缘会直接或间接得以遣除。尤其是学密宗的道友,应该把上师视为真佛,这是所有甚深窍诀的总集,其他法相乘和宗教中是没有的。修密宗的过程中,法融入心的唯一窍诀,就是依靠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只要这种因缘聚合,自己的烦恼纵然坚固如山,依此金刚钻石也能一一击破,摧毁无余。所以,大家平时应将理论和窍诀结合起来,同时要祈祷十方诸佛菩萨总集的上师的莲花足下,令自相续与佛法的智慧真正融为一体,这是非常关键的!

 

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分二:一、安立观点;二、破彼观点。

 

丑一、安立观点:

 

常主众生因,数论师所许。

喜乐忧与暗,三德平衡状,

说彼为主体,失衡变众生。

 

此颂是数论外道的观点——承许由主物产生万法。数论外道的来历在前面也介绍过,淡黄仙人于雪山修行多年后,最终获得了苦行的功德,他相应自己成就的禅定而造了《黑自在六十品》、《五十相》、《三量》、《七关联》等论典,之后人间便出现了数论外道。数论外道在古印度的势力非常庞大,我们不管学哪个古印度大德的中观论典,都可以看到对此外道的大量驳斥。当时数论外道影响力之广,相当于现在的无神论,因而对它的观点进行剖析很有必要。

 

数论外道承许说,所知万法均可归属在二十五谛当中。(“二十五谛”并不是外道的独有名词,佛教《时轮金刚》中也有二十五谛的说法。法王如意宝曾强调说:“不要认为凡承许二十五谛就是数论外道,其实佛教在特殊情况下也有这样的承许。”当然,佛教承许的方式和窍诀,跟外道是完全不同的。)除了神我以外,主物也是万物之因,它具有唯一、无情法、恒常、一切之作者、谁也见不到五种特点,并从中出现大、慢、十一根、五境等二十三谛法。一切常有法与无常法、有情法与无情法,皆可摄于这二十五谛中,二十五是数,以数立名,所以人们称之为“数论外道”。

 

从印度的历史上看,数论外道和胜论外道比较厉害,那烂陀寺、布扎玛希拉寺(戒香寺)的门口经常需要精通内外道一切论典的班智达来护门,达那他撰著的《印度佛教史》中就有很多护门班智达的故事。但现在不信佛教的人也比较多,基本上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攻击佛教。尤其是汉地,不信佛教的人比比皆是,但寺院的门口并没有护门班智达,只看见一些收门票的人。要知道,以前在印度的话,没有一定的辩才,是不敢坐在门口的。

 

数论外道所许的主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喜、忧、暗三德[1]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物(也叫主体);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比如说快乐比较多或者痛苦比较多或者痴心比较多,就会从中产生种种现象,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这是对方的观点,但这种说法不合理,究其原因,会在下面的颂词进行剖析。

 

数论外道的观点,在《如意宝藏论》、《中观庄严论》中有一部分,许多高僧大德也都详详细细宣说过。宣说的原因,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言,众生原本有很多俱生烦恼和遍计烦恼,遍计烦恼的来源就是受外道影响,若不斩断它的种子,今生很可能变成外道,留着头发对佛法攻击。即便今生不能变成外道,来世也容易转生到外道家庭中。在印度外道的故事中,经常有一些外道这一世辩不过佛教,下一世又发愿变成外道继续诋毁佛教。所以我们要常常发愿,生生世世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这不是一世两世就了事的,而是乃至佛果之间,遇到殊胜的对境时,如朝神山、见高僧大德、在僧众的聚会中,有机会就发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佛陀,不离佛法,不离僧众!”这个非常关键,如果不离三宝的光明,修行就会逐渐增上,前途也会自然光明。反之,若与外道邪道结上缘,言行举止就会被他们诱惑,前途只有变成一片黑暗、迷茫、苍白……

 

所以,我们应该要了解学习外道的观点。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一直破这个外道、那个外道,我以前经常想:“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何必要了解这些呢?”但思维转过来以后,才明白此举的必要性。现在大家学了外道的观点,就会完全知道外道的观点确实不究竟,这样一来,便不会随便舍弃佛法,加入他们的团体中去。

 

丑二(破彼观点)分四:一、破自性是一体;二、破乐等是境;三、破实法常有;四、破生前有者。

 

寅一、破自性是一体:

 

一体有三性,非理故彼无。

如是德非有,彼复各三故。

 

中观师通过推理来破斥对方观点:你们讲主物的特点时说,它是唯一、常有的无情法,讲主物的状态时又说,它具有喜忧暗三德,若真是一个本体,就不可分割,怎么会变成三种功德的本体呢?是一就不可能是三,是三就不可能是一,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一会儿说他是一个人,一会儿说他有三个人的本体,这是非常荒唐的!

 

当然,有些人可能想:“主物的本体虽是一个,但显现上是三个功德。”这种说法只适合于无常法,并不适合你们所谓的自性实有。一条河名言中可分为不同的反体,但它若是恒常、唯一、实有的法,怎么可能分为三体呢?因此,这种说法实在没有道理,你们宗派所许的主物,跟石女的儿子、空中的花园没有差别,即便在名言中,它也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就应该有非常确凿的理由,但这个你们也举不出来。

 

《中观庄严论》中还有一种分析方法:“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假如承许主物有三个功德、神我有一个意识,那么,对境是三个、有境是一个,由一个来缘取三个,这是绝不可能的。当然,若不许自性实有,一个眼识取三种颜色的对境可以成立,但若认为是唯一、常有的法,这样的对境和有境皆无法安立。

 

同样,喜忧暗三德也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我们可观察每一德是否有三种自性,如果不具足三种自性,它就远离了主物的本体;如果具足三种自性,喜必然具足喜喜、喜忧、喜暗三者,忧具足忧喜、忧忧、忧暗三者,暗具足暗喜、暗忧、暗暗三者,再分析下来,喜喜又具足喜喜喜、喜喜忧、喜喜暗……最后变成无穷无尽,如此无穷的法怎会是实有唯一的本体呢?既然主物的本体尚未成立,还要讲它的这三种功德,实在是毫无道理。就像石女的儿子是否存在还不知道,就声称它有无数的眼睛一样,显然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其实,喜忧暗作为果、主物作为因,这样的因果法最好不要承认,否则,这二者无论是相似还是不相似,都不可能成立实有。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因和果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为苗芽和种子不会一模一样;因和果完全不同也不合理,因为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关系,麦种不可能生出稻子,否则就有一切生一切的过失。通过这样的观察可以了知,实有的因果法绝对不成立,数论外道的观点无有立足之地,若把这样的宗派作为自己崇拜的对境,的确不是明智之举。

 

当然,尽管如此,我们对其他宗教和非宗教人士,还是有必要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他们虽然没有佛教这样的真理,但有些行为也许会超过我们。我曾经讲过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她的有些行为非常感人。她以前是一个教堂里的普通修女,当发现修道院高墙之外人们的凄惨遭遇时,她实在是忍受不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她,使她不顾周围人极力反对,勇敢地挑起了拯救贫民的重任。她的足迹穿越了大半个地球,印度、伦敦、纽约,甚至包括中国。她先后成立了100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仅仅6年的时间里,就收留了6万多弃婴……这些真的让人非常非常羡慕,我们口头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恐怕也很难以做到。她是一个平凡者,却做了如此不平凡的事情,于是1979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和平奖”。特蕾莎修女显现上只是其他宗教的一员,但她的所作所为与大乘佛教所讲的不谋而合,故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其他教派没有可取之处。

 

我们建立自己的见解时,必须要以细致入微的智慧进行分析,建立无谬的自宗,但以理性剖析外道的过程中,不能自赞毁他,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来,一定要互相团结、取长补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因为随顺别人,就被别人束缚住了,最终与他们的见修行果同流合污,这是不合理的!

 

若无此三德,杳然不闻声。

 

主物的本体不可分割,就不可能具有三种功德,没有这三德的话,三德不平衡所产生的二十三种现象,便不可能存在了。

 

比如四大不存在的话,四大不调的说法不可能有,三个人没有的话,说这三个人关系不好纯属无稽之谈。同样,若无法建立三德,由三德而生的色声香味触、眼识耳识鼻识、五大等就无法存在,如同没有泥土便不会有泥土所造的罐子一样。

 

《涅槃经》云:“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云:“无因则无果也。”有了因,果自然产生,但如果没有因,果又如何产生呢?既然三德一点也不成立,那它所生的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色法等显现都没有了,这样一来,你们所谓神我享受外境的说法也根本不合理。

 

寅二、破乐等是境:

 

对方认为苦乐是外境,佛教则认为这是内在的感受,下面对这种说法进行观察。

 

衣等无心故,亦无苦乐受。

谓此即因性,岂非已究讫?

 

对方认为,苦乐等三德在外境上成立,因为衣服、氆氇、房屋、轿车等诸法可以带来快乐,让我们舒心悦意。但这种说法不合理,衣服等无情法并没有能感受苦乐的心,所以不可能具有乐等本体。

 

外境上有苦乐的说法,不仅是数论外道的观点,世间上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觉得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建立一个完善的团体,购买一辆豪华的轿车,修造一所华丽的别墅,自己就会终生快乐,因此想方设法地追求金钱。其实,如果永恒的快乐在金钱或名声、地位上存在,现在的有钱人为什么精神那么空虚、内心那么痛苦呢?

 

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于1954年因其作品《老人与海》,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1961年,他把猎枪的枪口含在嘴里,饮弹自尽了。一个名和利均达到了顶峰的人,为何会选择这条路呢?众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他得到一切名利之后,有种不可言说的失落感,忽然觉得人生不过如此,非常的无聊,于是选择了死亡。

 

时至今日,世人对于海明威的自杀仍有各种猜测:有人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绝望中只好开枪自杀;还有人说,他的自杀带有遗传因素,因为他父亲就是用手枪自杀的;也有人认为,他曾在几次战争中受过重伤,留下痼疾,当时头脑不清醒而自杀的……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但我以前也说过,他这可能是现世现报,因为他常用猎枪来捕杀鸽子等动物,最终自己也死在了这柄猎枪之下。

 

现在西方许多富可敌国的商业大王,尽管身边有美女香车,但照样非常苦闷无聊,他们为了寻找快乐,千方百计地找刺激,甚至不惜做各种非法事。实际上,外在物质上如果有快乐,那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日子应该过得无忧无虑、幸福无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了钱财以后,很多人觉得极其空虚,于是嫖娼、吸毒、饮酒、抽烟、打麻将,拼命刺激自己的感官,以极为低劣的手段度过自己的人生。可见,物质上绝对没有快乐的自性。

 

尤其是现在越来越末法,人们的行为道德沦落得一塌糊涂。在古代,管仲说:“仓廪足而知礼节。”仓库里的粮食富足了,就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这样精神上会非常充实。但现在人不是这样,有了财富以后,精神反而更加空虚,世间人有种说法是:“没钱的时候物质空虚,有钱的时候精神空虚。”与之相比,我们佛教知足少欲的修行人,在寂静山里、闭关房里修行,条件虽然非常简单,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内心充满活力和快乐,这是大城市里有钱有势的人得不到的。所以,外境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若把自己的希望始终寄托在物质上面,快乐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像《宝积经》所讲的那样,寻找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是最理智的一种选择。同时,在学习外道论典的过程中,应对那些外道众生生起无伪的悲心,他们认为自己的宗派至高无上,为此而穷尽毕生精力,真的非常不值得。现在有些邪思邪见的人很傲慢,明明依止一位根本不具足法相的骗子,却还大力宣扬自己“善知识”的种种功德,对真正的高僧大德和圣者进行毁谤,这种现象在世间中不胜枚举。所以学习外道的观点非常有必要,一个人对产品的真假分不清楚的话,很难决定如何选择。因此,大家要依靠传承上师的殊胜窍诀,分清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智者有取舍的能力,犹如天鹅能从水乳相融的水中汲取出牛奶。

 

外道若又认为:“外境上虽无有苦乐感受,但它却可引生苦乐,所以外境是苦乐之因。”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前面讲受念处时已经破析过,不论接触还是不接触,外境的实体都不存在,就像芭蕉树一样。既然外境无有实体,苦乐又如何依靠它而产生呢?

 

汝因具三德,从彼不生布。

若布生乐等,无布则无乐。

 

再说,你们数论外道承认由喜忧暗三德产生布匹等万法,同时又认为从布匹等中产生快乐,(比如,穿上新衣服觉得很舒服。不过,我们出家人除了一两件衣服以外,似乎没有什么新衣服,我看很多道友今天穿这个、明天也穿这个,一两个星期都没有换。城市里的人可不是这样,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黄色的,后天穿绿色的,穿得五颜六色就觉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认为——快乐的来源就是衣服。)如此一来,布匹等法既是乐[2]的所生果,又是乐的能生因,这相当于张三既是我的父亲、同时也是我的儿子一样,是非常可笑的说法!

 

上面通过离一多因进行了抉择,是三的缘故不成立一,是一的缘故不成立三,这样观察以后,三德并非真实存在。如果三德不存在,布匹等就没有产生之因。如果布匹等没有产生之因,你们承认布匹等给人们带来快乐就无法安立。

 

而且若按汝宗所许,会导致要么世间上的快乐永远不消失,因为它的生因(主物)实有存在;要么世间上永远没有快乐,因为三德以理观察后变成了石女儿,根本找不到本体。假如说世间上的快乐永远不消失,那为什么非洲经常饱受灾难饥饿的痛苦,美国的富翁也因特别胖而非常苦恼?假如说世间上永远没有快乐,我们明明现量可见三界众生时而痛苦、时而快乐,有些获得了暂时的快乐,有些获得了圣者永恒无漏的快乐,这该怎么解释?所以在形形色色的世界中,每个众生的感受千差万别,以此说明万法并不是主物所创造的,也不是大自在天或微尘所产生的,而是像佛陀所说的那样,依众生的业、烦恼、无明、萨迦耶见等因缘聚合所形成的,这个道理没有任何过失。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无误的自宗,驳斥有垢染的他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大家遇到了如意宝般的佛法后,从内心中对佛教纯洁的智慧生起坚定的信心,修行中不再有任何犹豫。如果你见解不定,行为上也会犹豫不定。就像一个人找对了路的话,可以没有怀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在茂密的森林中找不到方向,就会举步不前、徘徊不定。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可怜的迷茫者、漂泊者,我们应当对他们发起菩提心,自己得到传承上师的佛教正见后,尽可能地与他们分享。

 

我经常都这样想:人身是很无常的,什么时候消失也很难说。有生之年中我遇到了这么好的法宝,在这个水泡般的身体还没隐没之前,应该多翻译一些非常好的论典留给大家。我每次看到藏传佛教的诸多论宝,就像穷人到了装满如意宝的仓库一样,觉得“这个也非常好、那个也非常好,这个译出来多好啊!那个译出来多好啊!”但我们的寿命可能是不允许的,身体也不可能是恒常的,像我这样一个区区小人,能力真的非常有限,然始终觉得佛法的智慧十分殊胜,特别希望跟大家分享。就像一个稍微有悲心的人,自己有东西吃的时候,见旁边很多人极其饥饿,就会想到:“我这些东西跟他们分享多么好啊!”我虽然有这种发心,但因为能力有限,就像是断臂的母亲,看见孩子落水时,只有一种痛苦的哀号,却没有能力去救他,所以凡夫人的发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和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遇到这么好的光明正见的如意宝法要后,尽量不要自己“独吞”了,哪怕你只懂一个人身难得,也应该把这个教言传给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佛法在世界上遍地开花!

 

[1] 喜是快乐,忧是痛苦,暗是不苦不乐的等舍;或者说,喜为贪心,忧为嗔心,暗为痴心。

 

[2] 喜忧暗三德中的“喜”,就是乐。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