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92课

 

希望大家学习《中论》的过程中,不管给别人辅导还是自己思维,最好把颂词与科判相结合,这会有助于理解。如果离开了科判,理解起来恐怕会有一定困难。每天我们学的颂词、科判并不多,希望大家能认真观察、深入思维。

 

上节课分析了对方发太过的两个原因:一、没有通达空性;二、不懂二谛之理。有些道友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可能也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认为若将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就否定了因果,也说明对三宝没有恭敬心等等。实际上,这都是由于对空性、二谛一窍不通所致。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也情有可原。

 

那中观宗到底有没有对方所说的太过呢?当然没有,只是对方自己误解而已。下面宣讲“自宗无有过失之理”。

 

辛二(自宗无有过失之理)分四:一、自宗无过失之原因;二、宣说功过之源;三、无过之宗不应使其变为有过者;四、返其过失。

 

壬一(自宗无过失之原因):

 

汝谓我著空,而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于空则无有。

 

藏文译本颂词:

 

若汝发太过,谓空为无理。

汝则弃空性,于自宗不容。

 

如果你们发出太过,说宣说空性的宗派非理,那你们就弃舍了空性,这于自宗而言是于理不容的。

 

前面有实宗向中观宗发出了失坏四谛、因果,乃至三宝等六大太过,说中观宗所许的自性空有悖正理。实际上,这些太过对于我们没有任何损害。为什么呢?

 

◎自宗无过之因

 

因为,对方根本不知空性的含义、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必要以及二谛等等,即对甚深的中观理一无所知。

 

他们或者认为万法不空,要空的话,只从单空角度理解空性,执持一种暂时的单空见,以此为出发点向中观宗发出太过。

 

然而,中观宗根本不承认万法不空,也不承认单空为真正的空性,而是承许缘起性空为无倒之正见,即名言显现的一切法本体即是空性(缘起即空性),虽是空性却有显现(空性即缘起)。因此,对方由于误解了空性而向中观宗发出太过,这于自宗而言不可能容有。

 

◎对方舍弃缘起空性的过患

 

相反,如果对方舍弃了究竟的空性见——缘起性空,执持一种单空见,于他们自宗而言会有很大过失。什么过失呢?

 

他们已经变成了偷走一切万法的盗贼。自己成了盗贼反而诬陷我们是盗贼,这完全有失公允。并且,如果对方固执己见地将单空视为真正的空性,对此实执不放,一直安住于单空的境界,将对解脱造成很大障碍。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引用了《宝积经》的教证“佛告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意思是,宁可生起如须弥山一样的我见,也千万不要做增上慢者而执著空性,因为我见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对治,但对空性的执著却无法摧毁。

 

由此可见,对方实际已将佛陀宣说的空性内涵完全舍弃,自身具有很大过失。

 

实际上,对于缘起性空之理,不仅世间人和外道,包括有部、经部乃至唯识宗都不是特别明白,这方面的辩论也不多。而中观派对于空性的本体、必要以及含义等则完全了知。

 

壬二(宣说功过之源);

 

对方过失的根源是什么?自宗功德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如果通达了万法的本体为空,此般若佛母即是一切功德之源;若不知万法的本体是空,此为一切过失之源。

 

如颂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因为万法的本体是空性,故而名言中的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如果万法的本体不空,则一切法都不能成立。

 

本颂的字面虽然看似简单,但含义其实非常深奥。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只有在诸法自性空的前提下,才会有传法上师、喇荣佛学院、极乐世界等等森罗万象的显现,或者说,四谛才能有容身之地,三宝等一切由因缘而生的名言法才因此而变得正当合理。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万法如果自性不空,就会因实有而恒常不变。这种不空之见使缘起无法合理,继而使四谛等轮涅的一切名言法也不具合理存在的理由。比如,如果万法不空、恒常不变,那我们听中观课、拿笔做笔记,或者胡思乱想、在本上画牦牛等等所有行为都无法实现,每天只能傻乎乎地待着。这两句是以诸法不空则不合理,来间接推知万法的自性不存在。

 

◎各注疏的分析

 

《显句论》中对于此理做了详述,如云:“在一切法自性空性合理的情况下,所说的一切才合理。怎么合理呢?因为我们讲缘起性空。为此,空性合理,缘起就合理,缘起合理,四圣谛才合理。到底是如何?因为是缘起才成立苦,不是缘起就没有苦,它是无自性,因此苦成立是空性。如果有痛苦,则痛苦来源之集谛、灭苦之灭谛、趋向灭苦之道谛才合理。所以,了知苦、断除集、现前灭、修行道也就合理。如果了知苦谛等存在,那么果就合理。如果有果,则住果者就合理。如果有住果者,则向也合理。如果有住果者与住向者,则僧宝合理。如果有圣谛,则正法也就合理。如果有正法与僧宝,则佛陀也合理。因此,三宝也就得以成立。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尤其是一切证法都合理,法与非法(福德和罪业)、其果、世间名言(比如请坐、吃饭、来去等)也得以成立。为此,在空性合理的情况下,一切都得以成立,如果空性不合理,那就无有缘起,一切都将不成立。”

 

这是以前前推后后的方法进行阐述,最后便可推出:只有万法的本体为空性,众生面前才会显现一切万法,或者说,世间形形色色的显现才具有合理性。

 

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引用了佛经来说明此理,经云:“如《文殊道行经》说,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即能证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自体,即是修道。’以是义故,摩诃衍中圣谛道理得成。道理成故,智慧得成,智慧成故,一切皆可。”

 

此教证从“生、住、灭”的角度做了分析:诸法如果不空,就不会有任何变化,这样就无有最初的形成、中间的安住,以及最后的灭亡,由此四谛乃至一切名言都不能成立。这与刚才《显句论》所述的意思基本一样,都说明了只有万法在自性空的前提下,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反之,如果万法的本体不空,一切缘起显现都不具有合理性。这样一来,四谛也不能成立;若四谛不成立,三宝、因果等一切世间名言也都不能容有和成立。

 

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释》的颂词67“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也讲述了这个道理。意思是,如果万法当中有一法实有不空,那么万事万物的显现都将变成子虚乌有,正因为万法之中无有一个成实之法,在空性的基础上,无量无边的显现才合情合理。

 

[67] 《中观庄严论释》云:在所知万法的这一范畴内,不论本体怎样也好,如果存在一个真实独一的法,则十方三时的无量诸识只能唯一缘它,除此之外一法也不可能再缘。并且,除了唯独它以外十方三时的其他法一个也不该存在。到最后,连认知这个所谓的“唯一”、与其本身异体的有境也需化为乌有,原因是,假设(这些有境)依旧存在,则唯一的对境就有非它本身的部分可分了。缘自身对境的识如果也不存在,那么究竟由谁来缘那个实有一体的对境呢?根本不可能缘。如此一来,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显现都将如同兔角般变成子虚乌有。正因为在万法之中实有唯一的一个法过去未曾成立、现在不可能成立、未来也绝不会成立的缘故,十方三时中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这些显现才合情合理。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此教证,并举过一个比喻来说明:正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存在,所以在一个小小的镜面上可以显现山王在内的器情世界;如果万法不空,这一切都无法在镜中显现,人们也无法见到这些影像。

 

对于这个道理,不光通过理论分析,通过观察自心也可以体会。比如,如果相续中的嗔心不空,它就不可能显现,因为没有产生、安住乃至消失的机会;正因为嗔心的本体不是实有,而是空性,所以因缘聚合时才会自然而然显现或消失。

 

壬三(无过之宗不应使其变为有过者):

 

汝今自有过,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自忘于所乘。

 

分明是你们自己存在过失,却把它转嫁给我宗,这就如同乘马者忘记了自己所乘之马一样。

 

颂词中的“回向”是转送、转嫁之意。

 

有实宗因为不了解空性,耽著一种单空,故而有无法安立一切名言的过失,但他们却对自己的过错视而不见,反而以四谛不成立等自心杜撰的过失,把自己的过失推诿到中观宗身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以喻说明对方诿过

 

实际上,对方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一切语言,乃至一切思维,都是在缘起空性当中操作,或者说,他们自己已经住于四谛等自性为空的种种缘起名言法中。然而,他们因为对诸法本为缘起力之功效一无所知,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对中观宗挑三拣四,且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不是空性!”继而否认诸法为缘起。这就像一个人骑马的时候,虽然他的双腿正跨着马匹,却因为心绪错乱而忘记了胯下之马,反而平白无故地冤枉他人说:“我的马不见了,是你抢走了我的马!”

 

换言之,有实宗由于欠缺福报和智慧,未能通达甚深的缘起性空之理,执着万法为单空或实有。如果万法果真如此,那么四谛、三宝等都将招致重创,继而引生一切名言法皆不存在的极大过失。但他们对此熟视无睹,将自己的过咎忽略,却发自内心地抱怨说:“这一切过错都在于你们!”由此而与无谬的中观宗展开对抗。这就像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正骑的缘起自性骏马,反倒诿过于人,认为别人抢走了自己的马一样可笑。这种观点和做法完全是错误的。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也讲过这样的比喻:“劣者自己之过失,总是染推于他人,乌鸦自食不净嘴,使劲擦于干净处。”意思是,有些愚者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过失推诿给别人,就像乌鸦自己吃了不净物,却把脏嘴往干净的地方擦拭一样。

 

◎不离缘起,却不知缘起

 

事实上,不论内道行人、外道徒,还是科学家、哲学家在内的世间人,无论早晨起床、洗脸、吃饭,还是白天学习、研究、修行,乃至晚上睡觉等等的一切行为,无一不在缘起空性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万法的自性不空,哪怕他们稍微走动、抬头,乃至眨眼的机会和因缘都不会有,然而人们因被无明遮障,完全不知这一点,反而排斥中观宗的见解,认为缘起性空的观点不合理,这其实是非常颠倒的。

 

下面中观宗要反其过失,即把有实宗所说的过失反推到他们自己身上去。

 

壬四(返其过失)分三:一、说他宗有过失;二、说自宗无过失;三、广说回遮他宗之过。

 

癸一(说他宗有过失)分二:一、毁坏一切因缘之过;二、毁坏一切万法之过。          

              

子一(毁坏一切因缘之过):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

 

如果你们见诸法决定有自性,即为见到诸法无因无缘而生。

 

中观宗向对方发出太过:不管有部、经部还是其他任何有实宗,如果承许万法具有决定自性,比如,认为细微的心识不空、无分微尘或无分刹那不空等等,那么诸法就会因为实有而恒常不变,这样就等于承认一切诸法是无因无缘而生,因为具备自性就不必观待因缘之故。

 

譬如,苗芽和种子正因为无有自性,本体为空,所以依靠地水火风等助缘,苗芽才会有最初的产生、中间的安住、最后的毁灭,即有这样生长的机会;如果种芽具有决定自性,那么苗芽就无需观待种子之因以及地水火风等缘了,这样一来,因缘对它就无利无害,或者说苗芽就成了无因无缘而生。

 

由此可见,说见到“万法实有”与说见到“万法不从因缘而生”的意思完全一样。就如因明中所说的“没有见到法”和“已经见到了没有的东西”没有什么差别

一样。

 

如果承许万法不从因缘而生,就与常见外道的观点无有二致了,但对方当然不敢这样承认。由此可见,对方的观点不能成立。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七十六节课

 

辛三(心念住)分二:一、意识不成立;二、五根识不成立。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我们每个人明明清清、起心动念的心识,在分析法无我时要抉择为不成立。当然,名言迷乱的现相中,谁都承认有一颗了了分明的心,它能了知万事万物的本体、特征、分类等,这样的心是存在的。此处抉择心不存在,是从万法真相的侧面来讲的,在胜义空性中,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一颗心,远离一切四边八戏,这就是母般若的实相。

 

要想认识心的本性,可以通过中观的观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窍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中观所用的是显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识指点,凭自己的信心即可了达心的本来面目。这两种不同的窍诀,所达到的目标完全一致,只不过密宗的窍诀比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师殊胜的指点,不需苦行便可当下顿悟。这样的成就者,在禅宗和藏传佛教历史上比比皆是。

 

我们今天在这里,以显宗的观察方法来抉择心到底在何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是个什么东西,虽然都明白心没有颜色、形状,不可获得,但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谁也说不清楚。而在佛教中,完全能详细诠释这一点。所以分析的过程中,大家不要耽著在字面上,一定要用心来抉择:“我这颗心要是存在的话,理证面前应该能成立,但若以理证无法建立,则说明它的本体是空性。”

 

下面就开始具体分析:

 

首先,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因为心没有形体、没有味道、没有颜色,而按照内道或世间的说法,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尘组成,是一种有形体的色法。一个是有碍物、一个是无碍物,二者在本质上显然相违。或者按有些讲义的说法,假如心在根上存在,则可观察:心识与根的关系是他体还是一体?如果说是一体,那眼根就成了眼识,这样一来,有眼根的尸体也应该能看到东西了;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可能,因为离开了眼耳鼻舌等诸根以外,识的本体无法建立。因此,心肯定不是住于根上。

 

那么,心是不是住于外境上呢?眼睛看见的色法或耳朵听见的声音,这些五境上是否存在心呢?也没有。因为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尘所聚合,而心就像刚才所分析的,它没有形体,这两者本质上是矛盾的。而且,假如说外境上有心,那心识就变成柱子、瓶子了。尽管我们到花园里去时,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心好像跑到外面去了,但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假立,外境的色法上不可能存在心。

 

再分析,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比如说,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间有没有心呢?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我前面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虚空,虚空里有一颗心飘来飘去,这样现象谁都不会承认。

 

那么,心是不是在身体里面呢?很多人认为心应该在身体里面,上师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心在大脑中,有些人认为心在心脏里,故有时候生嗔恨心,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真正来观察的话,假如心安住在心脏里,那到底住在心脏的上方还是下方?或者说,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了一颗猪心,他会不会也变成猪呢?肯定不会。但换心确实有一定影响,据说有一个年轻人,他移植心脏的时候,当时没有找到人心,无奈之下就用了猪心,结果手术成功之后,他经常喜欢跑到垃圾堆里吃不净物,表现出很多猪的习气,于是人们就认为心在心脏中。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我们讲《前世今生论》时提过,身体对心有一定的反作用,好比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里,心情会好一点,而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心情就很不舒服,同样,身体变化时心情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只是名言中的现象而已,实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体里面。

 

身体里面没有心,那么身体的外面,比如手、脚、骨头、肌肉等上去寻找,所谓的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体里外都没有心,除此之外的他处,如衣服里、缸子里、钱包里有没有心呢?也不可能有。(不过,喜欢钱的人天天都想着钱包,心好像一直跑到钱包里去。)

 

这样通过分析以后,有智慧的人就会慢慢了解,正如《宝积经》所云:“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所谓的心,在里面也没有,外面也没有,内外二者的中间也没有,完全是了不可得,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不可得,并不是存在却得不到,而是通过观察真正认识到:其本体原来不存在。

 

我们有时候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贪心,当时好像真有这么一个恶心,但详细去观察它的本体,无论是它的来源、住处、去处,全部都不存在。无上密法中也经常提到“破除实质心房”,即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心体无实。这种方式,其实在显宗也有,比如《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以幻术迷惑阿难,后被文殊菩萨适时搭救。阿难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恳请佛陀宣说破妄显真之法。于是佛陀七处征心,问他:心是否在身内?心是否在身外?心是否潜伏根内?心是否在暗内?心是否随所合处?心是否在根境中间?心是否无所著?通过佛陀的这种引导,阿难终于了达了心的本体。

 

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应该这样观察一下。利根者依靠上师或者书中的教言,当下便可斩断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而愚者再怎么闻思、再怎么修行,始终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六祖在《坛经》中说:“世人愚迷,不见般若。”我很喜欢这句话,现在人真的是很愚笨、很盲目,不要说对般若空性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连古人珍贵的道德、善行和优良传统,他们也都一一践踏、置之不理。在这样的时代中,真正能证悟空性比较困难,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佛教中抉择空性的方法,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间学问中都没有,佛教对身、心、受等的剖析,任何人也无法反驳。佛陀在《楞伽经》中说:“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一切万法表面上有自性,实际上本体了不可得,它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不同于一般外道的见解。

 

有些知识分子可能也感觉得到,自己对很多世间问题,几乎毫不费力就能通达,可是遇到佛教之后,越深入探究越会发现更深的密意。我们虽然不是学外道的,但对他们的见修行果也稍有了解,很多道友从小学到大学也看过不少书,可是这些理论在佛法面前,尤其是进入因明和中观领域之后,简直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没有反驳空性真理的能力。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表现得很傲慢,觉得自己的智慧极其锐利,没有一个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观的盔甲后,要想反驳根本无能为力,只有剩下连声的赞叹。所以,一般的凡夫人要推翻佛陀高深莫测的智慧,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再从心识本身来观察:心识并不是身体,因为身体是无情法,如果心识即身,它也变成无情法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心识也不是身外的实有法,因为这不离前面所破斥的“与分支不相联的身体存在”等等;心与身体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样混在一起,否则在身体上稍微切一块,这块也应该有心识了,比如你的手指切断了,那个断指也应该有感受,但这是绝对不成立的;除此以外,像外道和个别内道所许,离开身体的心识以另一种方式单独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应该知道,这颗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胜义理论来观察,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说,这些统统都不存在。佛陀在《宝积经》中也讲过:“心无有色,无有所示,无有阻碍,非为所依。”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或者依传承上师的教言慢慢安住来观其本面,就会发现心的本体非常稀有,诚如龙猛菩萨所言,一旦认识到了它,就会觉得以前的一切非常荒唐。

 

当然,像我这样的人,给大家讲心的本来面目也非常可笑。以前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去找心理医生,说他每天下班以后就无所适从,夜晚失眠、焦虑,他担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告诉他:“本市有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大家都很喜欢他演的喜剧,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剧,如果看了以后还不好,再来找我。”医生说完这段话,病人很久很久没有抬头,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他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他的表演能令无数人开怀,却无法摆脱自己的抑郁,其实我跟他也没什么区别,在你们这么多大智者面前开示心的本体,而自己相续中却没有点滴证悟,确实很惭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传承上师的教言,大家还是应该值得珍惜。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人都在为了金钱而奔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根本不懂得知足少欲,更不要说以无生、无我的般若空性来调整心态,让自己处于无有执著的快乐当中。这样的社会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药,谁享用谁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然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寥若晨星。

 

言归正传,刚才说心的本体无有任何实质,正因为如此,一切有情[1]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自性涅槃、不住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不住涅槃,指诸佛菩萨示现离开人间;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说法,我在这里不叙述。总之,众生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这种证悟并不是文字上的理解,也不是对空性有种总相上的体悟,而是彻底证达了诸法实相,那么他前一刹那是凡夫,后一刹那就是佛陀。《六祖坛经》也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众生和佛陀的差别,就像弥勒菩萨所说,只是一层迷悟之隔,悟了以后当下即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诸法的自体本来清净,它不是本来不清净,后通过修炼变成清净;也不是自性本来清净,外境却不清净。佛陀在经中说:“一切诸法如善逝。”这个教证,麦彭仁波切在有关教言中也用过。其实诸法的自性本来即离一切戏论,跟三世诸佛的本体没有差别,弥勒菩萨也说:“三有寂灭平等性。”这是非常甚深的教义,三界轮回的众生看起来特别可怜,但若能遇到善知识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当下就能开悟。(有时候我坐在屋子里想:“我现在为什么不能放下一切,去追随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呢?”虽然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凡夫人的缘分、力气不足,今天发个誓愿要行持善法,放下一切的一切,明天又随另一个习气转变了。)

 

实际上,轮回的本体跟涅槃无二无别,印度的大智者萨哈巴尊云:“轮回如何即涅槃。”去年讲《中论》的时候说过:“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相似的教言。这些圣者们的教言非常多,可是能真正体悟世间与出世间或者清净与不清净一点差别都没有,这样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把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以及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等所抉择的窍诀,这几个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凡夫心进行搏斗,最终让迷乱的心从迷醉中醒悟过来。否则很多人都正在做梦,以般若空性来衡量,许多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发酒疯一样所作所为非常疯狂。

 

关于心的本体,佛陀在经中还说:“诸佛亦未见、不见、不可见心。”心的本体没有任何可见,以前没有见过,现在也不可见,将来仍不能见,既然佛陀都没有见过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恼哦”,这个苦恼的心到底在何处呢?通过这样一观察,痛苦便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中观的一种威力。

 

懂得中观、学习中观以后,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执著就会慢慢没有了。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大多数时间都在探讨中观的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虽然不一定能马上看出来效果,但若久而久之不断串习,依靠空性智慧的威力,种种执著定会逐渐减少、淡化,这一点从每个修行人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

 

壬二、五根识不成立: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此处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意识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经剖析过,那么五根识是否存在呢?对方认为:“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听到声音,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部泯灭了?”其实没有这种过失。根识在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实际上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下面通过三时来观察:

 

如果认为根识存在,请问,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假如说非同时,那若根识先产生、所缘境后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识不可能离开所缘境而独立存在。譬如你缘取明天的花园,今天就产生看到它的眼识,这种情况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所缘境的话,依之而生的根识肯定不会有。

 

第二种情况,若认为根识与所缘境同时产生,正在看色法时,眼识同时生起,这也是错误的观点。若如此,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依靠所缘境而产生根识便不成立。根识不需要所缘境也可产生的话,世俗中的规律就被打乱了。

 

第三种情况,若许根识后产生、所缘境先产生,如经部宗分析对境时认为,根与境先存在,然后再产生识,这也是未经观察的说法。实际上,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后一刹那依此灭法而生根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论》说:“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果生之时,因已经灭了,就如同石女的儿子,那它怎么能生果呢?

 

有些人可能想:“因生果可以成立,比如以父亲为因,可产生儿子之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愚昧的说法,人们只是将提供不净种子的男人称为父亲,实际上他的儿子降生时,原来那个男人并不是父亲。因为有为法是刹那迁变的,前后两个人如果是一体,那么,儿子没降生时的他与儿子7岁时的他就会成为一体,如此则有极大的过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种错误,只不过是在迷乱的境界中,大家一起做梦而已。

 

本颂的观察方法,其实在《四百论》中也有,如云:“智缘未有故,智非在见先,居后智唐捐,同时见无用。”颂词中的“智”指的是眼识,意思是说,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前存在,无因不可能生起;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后存在,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眼识若与所缘境同时生起,二者则成互不观待的法了。可见,圣天论师与此处寂天论师的观察方法完全一致。

 

总而言之,剖析“心念处”时,根识的心也好、意识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无分别心也好,这些心就像虚空一样,根本无有实体。佛经云:“观心如虚空,是为心念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三层虚空。什么时候你通达了心识的自性犹如虚空,什么时候就基本上明白了心念处的道理。

 

以上讲的是“心念处”,下面开始讲“法念处”。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争论。

 

壬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上面通过对身体、感受、心识的抉择,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内在的心法还是外在的色法,整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产生,这就是万法的真相,《诸法无生经》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如果知道了无生[2]的道理,那么无住、无灭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关的经典和论典中,抉择诸法无生的窍诀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先通达万法无生。

 

佛陀在《楞伽经》中云:“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意思是,佛陀所宣讲的离四边八戏、无有自性、无有产生、无有所依的境界非常甚深,不要说普通的世间人,甚至小乘的声闻、缘觉圣者也不能完全了解。这种道理不是佛陀在佛经中说说而已,其实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进行破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假如诸法实有自性,则必有其产生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归摄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入中论》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彼非彼生”是指诸法并非从自己本体中产生;如果自法不能产生,与之相观待的他法也不可能产生;既然自法、他法都不能产生,那自他两者的共生也不会产生;如果这三种方式都不能产生,无因生就更不能产生了。通过这四生来进行剖析,诸法的产生是不成立的。

 

学过《入中论》、《中论》的人都知道,产生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我们口头上可以说“现在开春了,青草从地里生出来了”、“某某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很可爱”……在世间的迷乱显现面前,“生”可以暂时安立。但真正用中观来观察,诚如《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个推理方法与此处一样:如果承许自生,则有无穷生的过失;如果说是他生,那么火焰也应该产生黑暗;若许为共生,即具足以上这两大过失;无因生的话,不具因缘也可以产生诸法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诸法无生产生坚固的信心,若能如此,对中观的见解就会有所认识。在座的很多道友,已经闻思了许许多多的中观法门,尤其是学习过《入中论》、《中论》和《四百论》,这是藏传佛教修学中观者必修的根本论典。此外,麦彭仁波切智慧中流露出来的《中观庄严论释》,也是世间的一个如意宝,若能学习这部论典,就会对大乘唯识、中观以及小乘的一些观点了然于胸。这些论典的窍诀非常非常难得,如果能通达,佛法广大如海的教言便可轻而易举入于自己的心。

 

为了得到这样的见解,大家应该共同努力,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觉得闻法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好好闻法,佛法确实难以通达。闻法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我以前看过《正法念处经》,中云:“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对一切法的觉悟,来自于闻法,倘若没有闻法,佛法的深奥义丝毫也不会了知。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闻思,自学就能通达佛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正法念处经》中,在前面略说时,宣讲了闻法的七种功德:一、未闻之法得以听闻;二、已闻之法得以坚固;三、舍弃恶业;四、转生天界;五、延长寿命(很多人都想长久住世,这通过闻法也能获得);六、圣者见而生喜;七、对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后,又广讲了三十二种闻法的功德。这些教言比较易懂,你们平时方便的话,也应该看一下汉文的译本。闻法的这每一个功德,无论你是通过光盘学习,还是亲自在善知识面前听受,都应该会感兴趣的。我们凡夫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经常这样“充电”,不然中途很容易放弃,自相续慢慢与正法背离,最终离正法越来越远。

 

当然,你们天天又要听课、又要听辅导、又要背诵,看起来很忙很累,而我呢,也许有人认为:“堪布讲完课就没事了,平时很轻松的!”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我也不断在善知识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来闻法,同时,为了你们的闻思还是付出一些代价。我曾看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说是在秋天的田野上,三只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找粮食,把各种谷类一趟一趟地搬进洞里;第二只田鼠拼命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都拖到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外面悠悠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躺在地上……大家都这么忙,它却如此游手好闲,另两只田鼠很有意见。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大地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三只田鼠钻进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过冬。它们的生活还算不错,吃的东西不用愁,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但时间久了以后,它们整天在洞里无所事事,觉得非常无聊。正当难受得要命时,第三只田鼠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它一会儿讲“我原来在秋天的田野中遇到一个小孩,他在做什么”,一会儿讲“我在河边遇到一个老人,他的家庭状况如何”,一会儿又说“我在树下听到一只鸟儿歌唱,歌词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直讲下来,另两只田鼠才知道,原来它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所以,你们也不要认为我特别的轻松啊!

 

[1] 有情:藏文的意思是有“心”。因为石头木头等没有心,而我们众生,不管是牦牛还是人类都有心。

 

[2] 无生:就是没有产生。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说,无生与离戏、胜义谛、自然本智等的意思相同。

 

 

回目录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79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楞严经》主要讲楞严咒的功德,字面上比较简单,我也不用发挥太多,基本字面上给大家介绍一下应该可以了。

 

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著。 

 

前面已经讲了地水火风,包括世间的大毒小毒这些毒,持楞严咒的人都不会受到损害。

 

“同样的,世间当中的天龙八部,龙天夜叉等这些也不会害。”

 

“精祇魔魅”,有些注释[1]当中讲,“精”是得天之灵气的魔;“祇”是得地之灵气的魔;“魔”障碍修道;“魅”,迷惑人,世间当中吸精气,危害众生的妖魔鬼怪。

 

“所有恶咒”,像一些恶咒师,邪师的恶咒。

 

“皆不能著”,所有的恶咒、魔众,都不能害。

 

确实念楞严咒、心咒的这些人,在以前乱世特别糟糕的时候,他们都不会有这方面的违缘。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其实也不太好,外在的地水火风也好,邪魔外道也好,刀兵战争也好;内在的话,我们每个人自相续当中的贪嗔痴魔、各种各样的烦恼魔也是非常猖獗。所以在这个时候,经常系带楞严咒,或者说是持诵楞严咒的话,不会被这些魔所害。

 

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如果修楞严咒,心入于这样的三摩定,或者说对楞严咒、大白伞盖佛母有信心,心入于正知正念,这样的人,那么世间各种各样的恶咒,包括一些仙人的诅咒——”

 

现在有些虽然不是诅咒,但是网上的谩骂,网上各种各样的造谣,比以前的诅咒损害还要大。现在也是一个时代末,网络上有意义的也弘扬不出什么,也不让弘扬,没有这方面的因缘。如果有的话,现在我们光是通过网络来传播正法的话,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有一些不好的,对个人的诽谤也好,各种各样让人产生邪见的诅咒可以说是满天飞,铺天盖地。

 

“厌蛊”,注释[2]里面说是尸体的毒虫。可能跟尸体有关,或者跟毒虫有关。别人可以控制,现在包括道教,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经常有一些蛊害别人的方法,害别人很容易,包括摩登伽女的母亲用梵天咒一样。

 

“毒药”,世间当中配置的各种毒药。

 

现在有人害你的时候,故意让你喝酒,喝一些饮料,最后让你染上了毒瘾,有这样的。

 

“还有一些属于金属方面的金毒、银毒,还有草木、毒虫、毒蝎、毒蛇,凡是这些毒气入于这个人的口里,那么持楞严咒的人,不但对他没有任何损害,而且还变成了甘露味。”

 

现在不管是食品也好,药品也好,应该是毒药特别猖盛的一个时代。人们为了得到一些金钱,各种各样的方法都会用出来,包括转基因的食品也好,还有一些西药、中药。我们经常说,吃药与吃毒品没有什么差别。还有我们经常吃的一些垃圾食品,这些也是慢慢变成毒药。

 

以前不管是食物也好,药也好,自然程度比较多。现在科技发达,别人说这是什么营养品,对身体有利,但有利还是有害,很难说。

 

其实这些毒药对身体都有害,那么持楞严咒的人不会受到它们的危害。

 

米拉日巴传记当中讲匝普瓦格西让他服毒吗?米拉日巴明明知道这是毒药,他还是接受了。后来让匝普瓦自己喝,他就受不了,特别难受。所以有一些是真正的毒药。达摩祖师的传记当中说,他一生当中有六次被别人下毒,最后一次他示现圆寂,也有这种说法。

 

现在我们吃东西也有一定的恐惧感,说这个很好吃,但实际上,你看蔬菜也好,米饭也好,还有各种药物,肉类就更不用说了,现在世间当中的很多化学物全部已经进入到我们的食品市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也是没办法保障。很多人为什么是癌症晚期——很多年轻人不知不觉,一查就是癌症晚期,已经扩散了。其实很多都跟现在的空气、食品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有些表面上有食品,但是也是很难维持。前一段时间美国感恩节,说是七分之一的人——美国本来3亿多人,可能7000多万人真正的温饱有怀疑,食品不能保障。当时感恩节,可以到食品银行享用食物。这说明像美国这样科技、经济发达的一个国家,还有七分之一人的温饱不能保障,那像中东阿富汗这些地方更不用说了。

 

现在有一部分通过战争,通过工厂,各种各样的化学物染污了大海,染污了空气,人们不得不食用毒药。有一部分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真正的农作物,但里面隐藏了很多毒药的成分。

 

所以我们现在真的需要一些咒语,咒语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不能天天念长咒的话,那也念“吽玛玛吽呢梭哈”,这个很重要。

 

我小的时候念过几十万遍,念过很多很多,当时只知道大白伞盖佛母。大白伞盖佛母听说很厉害的,什么样的魔众、什么样的毒药都可以制伏,我们有这种说法。如果这次没有讲这部经,我不知道大白伞盖佛母原来是释迦牟尼佛头顶当中化出来的。讲经说法半辈子,可以说一生,大白伞盖怎么来的历史好像我不是特别清楚。所以这次也是非常清楚。

 

大家都知道,大白伞盖咒语的功德特别大,如果我们不能念长咒,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维护众生,守护自他,多念一些大白伞盖咒语“吽玛玛吽呢梭哈”,这个很重要。

 

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

 

“还有世间所有的恶星,比如说时间不吉祥、年份不吉祥,本命年等各种说法;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鬼神。‘碜心毒人’,背地里包藏着毒心、害心。”

 

表面上根本不知道,但实际上它很想害你。它找各种各样的证据,在你身边一直想害你。包括现在很多新闻记者,各种有目的的人,他们潜藏在一个道场当中想害有些人,包括以前不丹、尼泊尔,他们用了十年、二十年。心里面一直想害,但是一直找不到证据——“那么他们所做的这些恶行也不会成功。”

 

我们世间当中的鬼神也好,人也好,可能有意无意,刚开始有些人不一定想害你,但是慢慢慢慢这些恶心起来了以后,如果通过念楞严咒,这些恶行也不会成功的。

 

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那天讲坛城摆设的时候,经堂周围有一些猪头饿鬼、象鼻饿鬼等很多鬼类,也一些护法神、夜叉之类。

 

“频那”是猪头饿鬼,“夜迦”是象鼻饿鬼。“猪头和象鼻为主的,包括夜叉、罗刹,各种各样的鬼王,还有它们的眷属,实际上对持楞严咒的人,它们有一种感恩心——皆领深恩,他对佛陀有报恩心,对佛教徒有报恩心,也经常护持持楞严咒、持密咒的人。”

 

所以我们经常持一些心咒的话,其实很多白法天尊经常保护我们,经常守护我们。

 

为什么有些密咒师很厉害?其实他们还是有守护的。我们也经常说,这个人可能不那么容易被害。比如说我要想害他,首先要了解他的背景,一个我们会了解人方面,他的亲戚、靠山这些是什么。一个是这个人的护法神很厉害,这个人修恶咒很厉害,我们不能害他,如果害他的话,也许他开始回遮,回遮的话,那就惨了。如果没有回遮,有些护法神不高兴,经常守护他的人不高兴的话,它也要回遮。

 

有些人可能发了菩提心,明明知道别人害他,但是他不一定会回遮。但是有些护法神,尤其世间的护法神比较爱憎分明,它们不管这些事情,只要是它们所守护的瑜伽士受到别人的侮辱和摧毁,它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同时对这些不恭敬的人进行加害。

 

所以说这些鬼神、这些护法神也是经常护持持楞严咒的人。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

 

佛陀说:“阿难,你应该知道,凡是持楞严咒的人,他具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

 

“那由他”,有些注释[3]当中写万亿,一万个亿。“俱胝”百亿,一百个亿。

 

“八万四千万亿恒河沙数、百亿的金刚藏菩萨。”

 

非常多的意思。金刚藏菩萨是忿怒相。

 

“金刚藏王菩萨种类”,包括我们前面讲的火头金刚、青面金刚,很多的金刚。密宗当中都是金刚。

 

“所有的这些忿怒金刚相,他们一一都有金刚众的眷属,可能一个都有恒河沙那由他这么多的眷属,他们白天晚上都会守护受持楞严咒的人。”

 

一般念楞严咒的人,如果没有前世的一些业力感召,世间一般的鬼神,或者世间人来危害的话,不会成功的,因为有很多护法神、忿怒金刚日日夜夜守护着他。一人或许有一两个门卫,但门卫也许会睡着,会不小心,但是无数有天眼的金刚护法神经常护持的话,不会受到危害的。

 

所以持楞严咒、莲师心咒的人,一般心里不会怕鬼神。他不会怕的,他始终觉得自己是有保护的。

 

我们也是这样,我们也经常想,如果没有前世的一些业力,一方面,莲花生大士和他的护法神肯定经常守护着我们,所以如果不是特别大的违缘,不管个人也好,道场也好,都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危害。这一点大家也是知道的。

 

我们从法王圆寂到现在,其实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风风雨雨,大家都是心中有数,非常多。但是总的来讲,最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下来了,到今天道心还没有退,一直在清净的道场当中不断这样的共修。护法神的加持不可思议,包括我个人,对这方面也是深信不疑。

 

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

 

“如果有众生持楞严咒,但是他的心比较散乱,不能一心专注,不能入于真正的楞严三摩地。但是他心里还是尽量地忆念:‘我要念楞严咒’,一直忆念。或者口里面持着楞严咒,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刚才讲的这些金刚众护法神常常跟着、保护着这些善男子。”

 

所以我们有时候用一些散乱心来念咒的话,护法神也会保护你的。

 

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如果以散乱心念诵,他们会保护你、守护你,更何况你有一个坚定的菩提心!”

 

发了大乘菩提心,然后念楞严咒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他已经有了决定的菩提心,这种人有多少的非人护法神一直保护着,这是没有什么说的了。你有了菩提心,就变成了鬼神顶礼的对境,对你不可能不保护。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诸金刚藏菩萨”,有些里面说是金刚手菩萨,凡是金刚藏菩萨都是忿怒相。

 

“那么这些金刚藏菩萨,通过加持入于这个人的相续,他很快的时间当中开发了智慧”。

 

藏文当中是这样翻译的。“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有些当中翻译成:因为证悟了精心的本性,很快增加了智慧的神识。但是藏文当中说的比较好懂。金刚菩萨藏王他加持了这个念楞严咒人的相续,然后他的智慧大大的开发,开了智慧。

 

“因为他开了智慧,这个人“应时”,当时、顿时心里面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数劫所有发生的事,全部都是了知无疑,没有任何的怀疑。”

 

应该某种意义上得到一定的宿命通,像阿罗汉和缘觉可以回忆起一百劫。这里的话,八万四千恒河沙数劫之前的这些事全部都是了知。

 

所以说通过念楞严咒,一方面这些金刚藏菩萨、护法神经常加持你,你相续的智慧会不断增加。同时能回忆起以前所有的往事。有些经典当中说我们的念诵,比如说佛陀在世时念10万遍的话,那么佛陀圆寂以后是100万遍,《不空绢索陀罗尼经》[4]说佛陀在世和不在世,有十倍的差别。

 

但不管怎么样,凡是我们依靠这样的咒语,也能回忆前世,也能受到诸护法神的加持。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第一劫”,各个注释[5]里面说法都不同,蕅益大师[6]等说从第一次持楞严咒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最后有者之间;有些说是从第一次发菩提心开始,不一定是真实的菩提心。

 

但不管怎么样,“从第一个发心的那个劫开始,念楞严咒这些人,生生世世,到最后有者之前,都不会生在夜叉和罗刹当中。”

 

“富单那”,丑恶的鬼,发热病的。

 

“迦吒富单那”,特别丑恶,发热病更甚。

 

“鸠槃茶”,腹行饿鬼,大肚子的鬼。

 

“毗舍遮”,吃人或者是一些五谷的精气。

 

“各种各样的鬼,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是有想的,有些是无想的,可能是无情物一样,可能我们肉眼根本看不到,像无色界一样的。有些看起来好像没有真正的生命,但实际上它变成毒药,或者变成恶趣的众生,像孤独地狱那样的——如果我们念了这样的咒语,生生世世都不会转生到这些恶处。”

 

可能有些人认为,每一个经典里面都讲这样念的话有如何如何的功德,到底是每一个经典都那么厉害,还是这个经典那么厉害?

 

比如说,我们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这个经也是如何如何好;讲《维摩诘经》的时候也是这样讲;讲《大乘宝王经》的时候也是这样讲,那是不是真的每个经都那么灵呢,还是只是一种说法?到底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有信心,确实每个经典都有这么大的功德,看你有没有信心。可能有些人对《楞严经》很有信心,这里面说的他特别信。虽然每个人都听了,但是《楞严经》对他起特别大的作用。有些人呢,《妙法莲华经》里面说的,他特别信。这是有差别的。

 

我们人也是这样的。这个法师讲的也是很好,那个法师讲的也是很好,但根据福报和因缘不同,这个法师对你讲的再好,你也不一定受益。那个法师讲的不怎么样,但是你对他有缘,你也受益匪浅。所以说我们依止善知识和听这些法,主要看弟子自己的福报和自己的信心,以自己的信心为主。

 

当然上师好很重要,但是上师好不好,我觉得不是那么重要。上师不是那么好,弟子如果有信心的话,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狗牙也是可以成佛。像大天比丘[7]犯了五无间罪,但是他说的法下面的人有信心,他马上得到了成就。

 

如果上师很好,但是弟子不好的话——整个世界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找不到更好的,但善星比丘这些,释迦牟尼佛也没办法。

 

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堪布堪姆,哪一个上师,其实我们听了法以后,不管你愿不愿意叫,还是上师。像学校里面叫老师,不叫上师,我们毕竟是一个佛学院,至少大乘佛教的教义我们应该要明白,如果明白的话,那大乘四句以上的这种教言也好,或者说某个经典、论典给你讲了,你还不愿意叫上师的话,那还是很糟糕的。

 

我觉得,一方面上师很重要,如果上师行为不如法或者上师没有境界的话,弟子们的信心根本没办法的。但是最重要可能是弟子自己的信心,为什么呢?因为弟子有信心的话,他每天都觉得上师所做所为有功德、有意义。这个时候会对他产生清净心,梦里面也是经常梦到上师,得到加持,这个时候自然而然觉得“我的上师肯定是有加持的一个人,他不仅白天对我很好,甚至梦里面都是经常给我加持,所以他肯定是佛,他肯定是菩萨”,然后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得到加持。

 

如果上师很好,但是弟子相续当中充满邪见,那再怎么样,上师的所作所为都看成:“今天他做的是这个样子,今天他的看法不好,说法不好,想法不好,这个人是世界上最坏的。”这样想的话,不可能带来任何利益。不但没有带来利益,而且护法神可能会惩罚他,他可能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这个时候他会觉得:“我听上师的课了,他肯定是个恶魔,我感觉梦里面也在害我,白天晚上我都感觉不好。”最后可能没办法了。

 

我们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当然都很好是最好的了。如果弟子有信心,上师并不怎么样,甚至是一个破戒的人,那依靠他的言行对弟子带来佛法的话,弟子慢慢可以有成就的机会。如果弟子相续当中充满邪见,那上师再怎么样好的话,哪怕飞在虚空当中,弟子也会觉得:“这是外道的咒术,飞来飞去没有什么的,我有个翅膀的话,我也可以飞。”可能会这么说。

 

大家对法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对《楞严经》很有信心,这里面所说的这些功德会在你身上出现。另一个经里面所说的功德,在另一个对这个经有信心的人可以出现。这些我们要懂,有时候经典的学习跟论典有点不同,好像有些地方比较相同。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如果善男子把佛顶神咒楞严咒,口里面经常读诵,心里默默背诵,还有自己抄写,或者是让别人写、印;还有戴在自己身上,或者藏在自己的屋里,佛堂里。自己明显的戴在身上,或者暗地里藏在身上。”

 

像我们系解脱一样。一般系解脱不用戴在外面,在内衣里面戴比较好一点。楞严咒也是这样的,外带也可以,佩戴里面也可以。

 

“‘诸色供养’,以各种方法,比如说香、灯、花,以各种方式来供养,那么生生死死,一个劫一个劫都不会转到贫穷当中去,也不会转生到‘下贱不可乐’,不快乐、不悦意的环境当中。”

 

贫穷或者下贱这些肯定谁都不愿意去,谁都是想去富贵、高尚的家族。所以一般来讲,我们以后有机会的话,到时候印啊,自己抄写、携带,这些还是有必要的。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念楞严咒的这些众生,虽然自己没有造特别多的福德、善业,但实际上十方如来他们这些有漏无漏的功德,都可以赐予给这个人。”

 

这些功德悉地,可以回向给你,可以赐予给你。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念楞严咒的这个人,得到了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的劫当中与十方三世如来同生一处,得到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

 

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如恶叉聚”,它是一种水果,它下面的蒂,根深蒂固的蒂,水果的蒂。果蒂只有一个,却结了三种果实。藏地有这样的,比如说一个蒂地上面连着很多水果,你就可以全部吃了。

 

它叫做恶叉聚,三个果一个蒂的水果。如果一个蒂三个果连在一起的话,就全部连在一起,意思是说三世诸佛跟念咒语的人,不管到哪里都在一起,像《一子续》里面说:“与普贤王如来同缘分。”

 

“那么在同一处当中熏修,永远不分散”。

 

意思是说,跟三世诸佛的缘分完全都是同等了,永不分离。

 

我们经常说“不离上师!”那如果念楞严咒的话,不要说上师,连三世诸佛都不会离开你。所以说不用单独想“我不离上师,如果离开上师,呜呜呜。”这样都不会的,三世诸佛都跟你在一起。上师有什么用?上师是有烦恼的人。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破戒的人,他通过持楞严咒的加持力,他的戒根得以清净。没有得戒的人,通过持楞严咒,他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得戒。”

 

以前末世的时候没有人传戒,通过念咒、祈祷,弥勒菩萨亲自现身给他传戒,也有这样的。如果一些边地的地方实在没有人传戒,今后也有机会得戒。

 

“不精进的人,如果念楞严咒,都会得到精进。”

 

其实精进真的很重要。精进的人,《般若经》里面讲,不会被魔所障碍。有时候我们一说魔王波旬,好像真的是一个有鼻有眼的人在那里害你,但是到底有没有也不好说。

 

不管怎么样,我们做任何的事情,实际上中间有一种违缘,这个违缘,我们可以称之为魔王波旬,也叫魔障,是谁都有。当时常啼菩萨想依止法胜菩萨,刚开始他想卖自己的肉,结果魔王波旬盖住了别人的耳朵,别人根本听不到,这也是一种障碍。

 

我们每次修一个甚深法的时候,中间要么生病,要么喉咙不好,但是这个时候尽量不要放弃精进。

 

要么跟别人关系不好,要么跟别人吵架,“我要离开啊”,现在我们这边有些确实是电影看的有点多了,这个原因。遇到一点事情的时候,像电影里面:“我要出家了。”我们有些出家人是不是因为当时家里吵架出家的,我都有些怀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出家了,就不好还俗了,也不好说。包括我们发心人员在发心的时候,“这样我马上要走了。”这完全是演电影的一种做法,藏地好像没有这样的传统。心情不舒服的时候,马上要走了,走了有什么嘛?你走了的话,别人一辈子看不起你。这是一种魔障。

 

常啼菩萨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不布施了:“听不到就听不到,那我不布施了。”没有这样的。法胜菩萨七年都没有出来,接近要出来的时候,魔王波旬又弄得没办法下雨,常啼菩萨还是没有退失信心,他把自己身上的血,还有商主女等五百眷属的血全部用来洒地压尘。

 

大乘菩萨根本不会这样的。你们看的电影太多了,什么事情,“那我走了”,你走了有什么吗?说明你自己的人格不好,精进不好。所以以后少来这一套。

 

现在很多发心人员经常这样,“你部门这样的话,我就走了”。你走了只有害自己,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的。你们以后说要走了的话,说明这个人只看过电影,没有走过人生的路。人生的路并不是遇到一点点就马上走了,走也走不了的。这样一走,说明你生生世世的缘起已经破坏了,

 

所以很多事情,包括世间的感情也好,现在佛教徒也是这样。以前我们有些发心人员:“你这样的话,那我就走了。”就真的走了。后来我觉得这个人人品有问题,当然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一看这样、一听这样的时候,噢,这个人看的电影太多了,我并不没有想他真正的人生是这样的,但是电影已经变成了他人生的戏——原来是一个戏,结果没有想到这个戏在他的身上演出来。

 

我们任何人,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做事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一些麻烦,但遇到麻烦的时候不能用“我走了”这种方式来面对,这是最愚痴的一个做法,你们要记住!

 

可能堪布堪姆里面没有这样说,遇到一些事情,不讲课就走了,好像在我的印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堪布堪姆说过。我也批评过很多,最多是哭了,尤其是当年的负责人,基本上哭过好几次。在我的记忆当中很多都是,因为他们也没有经验,很多事情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但是他们并没有说:“啊,那我不带班,我走了。”没有这样的。但下面的发心人员有千千万万,很多人就这样放弃了。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现在我们很多藏族年轻人也有这样的,附近的一些发心人员,领导不高兴的话“我走了”,你走了能害到别人吗?害不到别人,只不过你自己显露了自己的愚笨和自己的不精进、不坚定而已。

 

所以我们这里的精进者,精进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魔障,这个时候自己要坚持,不能想现在就放弃。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做法。

 

“无智慧者令得智慧”,我刚才讲的一样,有些真的是通过上师、本尊的加持,原来不怎么,现在好像《楞严经》真的学懂了,这就依靠他们的加持。

 

“不清净者速得清净”,身心不清净的人得到了清净;

 

“不持斋戒自成斋戒”,不持斋的人最后也是有机会持斋戒,等等。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阿难,如果持楞严咒的人,设若犯了戒律,或者还没有持咒时犯了戒律。

 

一个是他在持咒的过程当中犯了戒律,还有以前还没有遇到楞严咒,还没有持咒的时候,也可能有犯戒律的现象。

 

“但不管怎么样,持了这个咒以后,这些众破戒的罪业,无论是轻还是重,全部一时消灭。”

 

不管你以前持咒的还是不持咒,之前也好,之后也好——这里并没有明确说是什么戒,凡是持咒之前也好,或者持咒之后犯了戒,都得以消灭。

 

楞严咒其实它是一个很好的忏悔咒语,以前破戒,或者是犯戒,重罪或者轻罪,经常念这个咒语,这些罪业都得以消灭。

 

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

 

“所有的,以前饮酒,还有食用五辛,如葱、蒜、韭、薤、兴渠这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来讲,他们是忌讳的。但是如果持了楞严咒,那他们也不会看作过失。”

 

因为有些护法神,有些天众,所谓的五辛有一些不好的味道,所以一般坛城这些,他们不愿意接近,但是持了楞严咒之后,他们不会把这个看成过失。

 

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

 

前面讲入楞严坛城的时候要穿清净、整洁的衣服,一行六时昼夜行持,一住二十一天当中持咒,念108遍,精进修持。

 

“但是持了楞严咒,即使自己各方面因缘不具足,穿的不干净,比较破烂的衣服,在那里也不能待很长时间,只是去一下,或者坐一下,这样的话,实际上一切都已经清净了。”

 

很多注释[8]里面讲,实在自己各方面因缘不具足可以这样。但是不能故意,本来你可以住二十一天,但是《楞严经》里面说了,没有时间不去也可以,因为懒惰、散乱,不去二十一天,顺便去一下,这样肯定不行的。故意而作是不可以的。他们也是这样讲的。

 

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有些人不作楞严咒的坛城,也不入道场,也不行道,包括转绕、顶礼、念咒这些,仅仅是诵这个咒语,实际上与刚才入坛城、行道等功德没有什么差别。”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个咒语的能力。如果可以的话,当然修二十一天是很好的。但现在我们这个浊世确实也是有点难。本来打七,比如说楞严七、华严七,禅七、佛七等,汉地也有这样,楞严七,专念楞严咒七天或者是两个七天,二十一天。但是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各方面因缘不具足,那就光持这个咒语——现在我们很多人开金刚萨埵法会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开一天。这样比不开好一点,如果二十一天、七天的时间没有的话,那你参加一天、参加一座,这也是可以的。只要不要有轻蔑心、轻毁心,也不要有散乱心,如果具体情况实在不允许的话,也可以的。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 

 

“造了五无间罪,还有比丘的四根本戒、比丘尼的八个根本戒,如果犯了的话,诵了楞严咒以后,这些重的罪业就像是狂风吹散沙堆一样,很快的时间当中灭除。”

 

更无毫发。

 

“如果狂风把沙堆全部都摧毁的话,那毫发许都不会存在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世间当中最严重的出家人四根本戒、八根本戒,还有五无间罪,从罪业的根本上,通过楞严咒也得以清净。虽然罪业得以清净,但犯了出家四根本戒,戒要恢复的话,就没办法,无有是处。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哈哈哈,我的念诵就像国外人念的,可能你们听起来怪怪的。也行吧,15岁才开始读书,也没有读过拼音,只能这样。人一般年岁大了以后学字的话,好像很不好读。我读的藏文稍微好一点,汉文的话,我们经常有这种说法,在十岁之前读诵一定要学好,如果过了十岁就是大人的念诵,大人的念诵都不是很好,像野马一样。

 

所以读诵还是吞吞吐吐,但也没办法。不过你们有些念的时候也不怎么,当然播音员这些人念的很舒服,不是所有人都念得很好。

 

“阿难,如果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以来,所有一切轻的、重的罪,到现在没有来得及很好的去忏悔。”

 

我们很多人相续当中确实无始以来潜藏着很多的罪业还没有忏尽,还没有清净,每年我们念金刚萨埵的时候都会忏悔一部分。如果以前没有遇到佛法,那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果能读诵、书写,还要戴在身上,或者安放在自己的住处、庄园、斋堂、佛堂、园馆这些里面,那所有的罪业全部荡然无存。就像滚滚的烫水倒到雪上面,雪全部融化,一点都不会剩下。同样的道理,楞严咒的力量也是非常强的。”

 

我看你们那天念的,你们有些是在学院出家的,好像汉地的寺院没有上过,但是我看起来好像念的特别熟,后来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想:这些人是怎么背诵的?在学院背诵吗?是出去受戒的时候背诵吗?是怎么样?好几个男众女众,有些应该在学院出家的,来的时候也不太像一个汉地寺院特别的那种,怎么讲啊?很爱玩的,给我留下的印象好像是特别爱玩的这些人,来到这里以后就变成出家人,而且念的楞严咒还特别熟。以前在汉地上过早课晚课的话,熟练也是可以的。在藏地也是很好,尤其你们年轻,都背一下,如果能背诵的话,那以后不管到哪里去,有什么样的违缘——我的意思是,一个是念楞严咒,这个很重要;一个是遇到违缘的时候,刚才我讲的是一个窍诀,以后不要说“我走了,我离开了……。”这个我有点接受不了,经常听到。比如说你是一个老师:“我不教书了,我走了。”你是用电脑打字的:“不打了,电脑放在这里,我走了。”你是餐厅里面服务员:“我不想做了,我现在就走了。”如果是班里面的发心人员:“堪布,我明天就走了,你对我不好。”走了有什么的?但是你这样走的话,生生世世创造一个特别不好的缘起,你念楞严咒也没有用。遇到一点点事情就要走了,这种人的话,你念多少个楞严咒可能都没用,这是一个最大的魔障。以后不要把电影里面的东西拿到现实当中,现实可以演电影,但是有些电影里面的东西是不能演人生,演人生的话,你都完蛋了,知道吗?我们最后可不能放在完蛋了上面。

 

“不久将来会获得了无生法忍。”

 

还有楞严咒,我们看一下:

 

萨啰婆部多揭啰诃 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 跋啰毖地耶叱陀你

 

降伏一切鬼魅恶行,断除一切仇敌、恶咒。

 

阿迦啰蜜唎柱 般唎怛啰耶儜揭唎

 

能救护一起非时死亡。

 

萨啰婆槃陀那目叉尼

 

解脱一切系缚、解脱一切束缚。

 

萨啰婆突瑟吒 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

 

阻止一切恶魔!

 

赭都啰失帝南 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 毗多崩娑那羯唎

 

能摧毁八万四千种恶行,或者八万四千个妖魔。

 

阿瑟吒冰舍帝南 那叉刹怛啰若阇 波啰萨陀那羯唎

 

令欢喜的二十八种星宿!

 

阿瑟吒南 摩诃揭啰诃若阇 毗多崩萨那羯唎

 

能摧毁八大恶星!

 

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 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

 

消灭一切怨敌,遮止一切恐怖恶梦。

 

毖沙舍悉怛啰 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

 

能灭度一切毒药、刀仗、火灾、水灾。

 

阿般啰视多具啰

 

一切恐怖魔、大禁魔,势力魔!

 

摩诃般啰战持 摩诃叠多 摩诃帝阇

 

这是暴恶大力母,赤身威光母。

 

摩诃税多阇婆啰 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

 

这是大白母,大力母,白衣母。

 

阿唎耶多啰 毗唎俱知 誓婆毗阇耶

 

圣度母,频蹙母!

 

跋阇啰摩礼底

 

最胜金刚鬘!

 

毗舍嚧多 勃腾罔迦 跋阇啰制喝那阿遮 摩啰制婆般啰质多

 

莲花、金刚、花鬘。这个意思不是很好懂。

 

跋阇啰擅持 毗舍啰遮 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

 

金刚杵、摧毁魔,善如天众供养母!

 

苏摩嚧波 摩诃税多 阿唎耶多啰 摩诃婆啰

 

善相大威光母,救度大力母!

 

阿般啰 跋阇啰商羯啰制婆

 

不死金刚之宝迅母!

 

跋阇啰俱摩唎 俱蓝陀唎

 

金刚童母,持种母!

 

跋阇啰喝萨多遮 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

 

金刚璎珞者!

 

这样对的话,有点费劲,我只能对到这样,有些不一定完全正确,以前翻译的里面也没有,所以我们大概的知道一下,这些不是百分之百正确。因为藏文和汉文对是很费劲很费劲的。

 

啒苏母婆羯啰跢那 鞞嚧遮那俱唎耶 夜啰菟瑟尼钐

 

大赤色和宝珠母,光明金刚鬘母!

 

毗折蓝婆摩尼遮 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

 

窈窕母、金刚母、金光母!

 

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 税多遮迦摩啰 刹奢尸波啰婆 翳帝夷帝 母陀啰羯拏 娑鞞啰忏 掘梵都 印兔那么么写

 

金刚觉母,白母,莲花目月光母!

 

“么么写”是拥护我、拥护我!

 

[1]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天龙举八部之二。无福德曰鬼,有福德曰神,得天之灵曰精,得地之灵曰祇,专于障道曰魔,一于惑人曰魅;”

[2] 通理法师《指掌疏》:“厌蛊者。尸毒也。”

[3] 通理法师《指掌疏》:“那由他。此云万亿。俱胝。此云百亿。言菩萨之数。俱胝不足以尽。复以恒沙计之。恒沙俱胝不足以尽。复以那由他计之。那由他恒沙俱胝不足以尽。复以八万四千计之。极言其数之多也。

[4]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西域大呪藏中说。佛在世时凡呪法中。云诵十万遍得成者。以佛在世佛威力故。得成佛成度后诵十万遍不成者。缘众生薄福。要须满百万遍方可得成。以遍数多故。一消诸障。”

[5] 通理法师《指掌疏》:“从第一劫者。谓从初发心。经第一劫。乃至后身者。谓直至成佛最后身中。”

[6] 蕅益大师《楞严文句》:“第一劫。指今发心持咒之初时也。后身者。指于最后成佛之一身也。”

[7] 《前行广释043》:“以前有位大天比丘,曾造过三个五无间罪,他生前给人讲经说法,令很多弟子证悟了阿罗汉果。在他圆寂后,有次他的一个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在洗手的时候,这个弟子想:“不知道上师转生到什么清净刹土去了?”于是以阿罗汉的神通来观察,结果发现大天比丘堕入了寒地狱,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是在不停地说:“阿啾啾、阿啾啾,我的房子怎么这么冷啊……”看到这些,这位弟子想马上做佛事,搭救上师。但等他洗完手后,再一观察,发现大天比丘因为传法的功德,已转生于三十三天了——这样很好哦!他自己都不知道堕入地狱了,只是觉得好冷,结果很快就解脱了。

大天比丘在世时,他的眷属多达十万。我讲《萨迦格言》时也说过,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没有一个凡夫能像大天比丘一样摄受如此众多的眷属。”

[8]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准前文,佛教着新净衣,然香诵咒,又教六时行道,三七不寐。今云设着不净者,则不局于净衣;又云破弊者,则不局于新衣;又云凡一行动者,则不局于六时行道也;凡一住此者,则不局于三七不寐也。此为行头陀行,清贫不备者,恐失诵咒利益,故特开许,悉同清净也。”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七十五节课

 

大家在听法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感恩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这是顶礼句的内容;然后想到听法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重要问题;第三是以欢喜心来谛听,我们人身难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说空性的法门,千百万劫也难逢难遇,所以一定要以难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欢喜心来倾听。每次听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压力或者其他情绪,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意乐。听法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心之后,再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这样一来,诸佛菩萨、尤其是佛法的力量和加持不可思议,每个人一定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癸三、摄义: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总结上述内容,如果感受的因——触[1]不存在,只是一种分别假立,就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别人用语言刺伤我的痛苦、赞叹我的快乐,这些统统无法存在,因为我的心与语言从来没有接触过。感受之因既然非真,其果也就不可能真实,《中观宝鬘论》云:“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虚妄的种子怎么可能产生真实的果呢?同样,受之种子——触本来就是虚妄假立,那么由此所生的快乐、痛苦、无记之受怎会真实呢?既然一切感受皆无实,快乐就像梦中皇宫一样看似美妙,实则无存,那么为了寻找快乐而天天追逐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快乐是得不到的,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没有劳累奔波,我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痛苦。”这种想法也不合理。既然触虚妄不实,如同龟毛、兔角、芭蕉树,那触所生的苦怎么会真实呢?这样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伤害完全是一种错觉,可是人们不知道,反而将虚妄的东西误认为实有,《三摩地王经》中说:“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童女梦到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后来却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时她特别高兴,孩子死亡时她悲伤不已,但快乐和痛苦这两者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因此,我们要寻找的话,最好是寻找大乐,所谓的大乐,不是分别念的假象,而是法界的究竟实义。然可惜的是,人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往往不明就里而舍本逐末,将虚假的现象执为快乐。曾有一则公案说:从前有一长者妇被婆婆责骂,特别伤心,跑到林子里打算自杀。因为想不出自杀的方法,她就爬到树上藏了起来,树下有一池清水,她的身影倒映在水中。这时一个婢女提着水罐来取水,看见水中的影子,以为是自己的身影,就说:“我的相貌十分端正啊!”于是打碎了水罐,回到主人家,对主人说:“我长得这样端正庄严,为什么让我干提水这样的粗活!”主人比较有智慧,并没有责怪她,心想:“她是不是糊涂了才出此言?”就又给婢女一个水罐,很委婉地让她再去提水。

 

婢女再次来到水边,还是看到一个很美貌、衣著光鲜的美女影子,就又把水罐打碎了。这时树上的长者妇,见婢女两次打碎水罐,觉得很好笑。婢女突然看到影子在笑,而自己正在生气,于是悟到不是自己的影子。仰面一看,才发现有一美貌的长者妇躲在树上。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所执著的快乐之源,其实只是一种幻影,真正的快乐之源另在他处。世间上很多人每天竭力去寻找快乐,但是在有漏法中找到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就像《四百论》中所抉择的,在名言中,轮回的本体唯是苦性,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地位,即便一切欲妙样样齐全,痛苦也会此起彼伏、纷至沓来。大多数领导、富翁、社会名流都是如此,从其生活经历也看得出来,他们在这个轮回中非常痛苦,这说明在名言中轮回皆苦,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因此,南传佛教的修行人抉择受念处时,就是把感受抉择为苦性。快乐其实也是一种苦,因为它刹那刹那变化,不可能永恒不变,故属于行苦当中。我们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来修行,在名言中这种快乐最真实,而一旦抉择究竟胜义时,就要知道所谓的受也是空性,若能通达这一点,便不会去追求海市蜃楼般的快乐了。

 

下一个颂词,有些科判说是“观察受果”,但这里包括在“摄义”当中。

 

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

 

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这一点不仅是佛法,现在很多科学家虽不了解佛教,没有这样殊胜的推理方法,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对自我的判断还是接近于佛教。所以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教,都不承认有真实的感受者或者能感受的心识,既然感受者不存在,那依之而产生苦乐感受,绝对也不可能有。

 

这次学了《智慧品》以后,有智慧的人对万法的空性应该有深刻认识。哪怕一个颂词中有这种窍诀,它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倘若你对此有很大信心,就算闻思的时间比较短,自相续也会有明显的改变。若能对空性法门有所理解,就会产生稳固而殊胜的定解,这种定解并不是学气功、练瑜伽所能带来的,它在你的相续不容易退转。

 

我们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么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贪爱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世间上任何一种爱,都是自私自利地想获得快乐,而不是说:“这个众生非常可怜,他会堕落到恶趣中去,所以我爱他!”一般的世间人不会有这种心态。所以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著上,只有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才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正法念处经》云:“若以正念心,如实观于色,其人于色爱,不能乱其心。”可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一点,他们的爱就是自私地霸占、拥有,这种人就连名言中的爱也不了解。

 

在古代,有些人对爱的判断也有很大错误,如《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有人解释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就像天覆盖所有万物、地承载所有万物一样;或者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他们还引用一个故事来阐明这个道理:孙叔敖在小的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就会死去,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我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于是就把两头蛇砸死了。回到家里,他把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赞道:“孩子,你死不了,因为为人们做好事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其实从因果的角度看,为了人类而杀害其它众生,他的行为非常不好,而且按《弟子规》的要求来衡量,毒蛇毕竟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为什么非要砸死它呢?

 

现在很多不学佛的人,为了人类而肆意践踏其它众生,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可怜。他们天天提倡“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但若没有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喊再多口号也没有用。世间人的这种偏执很不合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熏陶,一代一代人已模糊了爱的定义。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当对所有众生都要有爱,尽管胜义中什么执著都没有,但名言中还是要大力提倡慈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抉择感受的时候,大家也应该明白,感受的果——贪爱在胜义中并不存在,若对受念处学得比较好,你相续中可怕的贪心很容易对治。很多人学了空性法门之后,虽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恶劣习气,经常生起男女之间的贪执和恶行,但通过上述正理观察,就会明白依靠异性而得的快乐是一种迷乱。这种观察方式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假如你能了解受者与所受全部为空性,那受所带来的贪执怎么会不灭尽呢?一定会灭尽的。

 

以上分析了感受的本体、因、果,那么下面观察感受的对境。

 

壬三、受之对境:

 

所见或所触,性皆如梦幻。

 

有些人可能怀疑:“感受的本体若不存在,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都不成立了?”

 

这种过失不会有。胜义中虽不成立感受者及感受的苦乐,但在二取未灭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现相是存在的,眼睛可以见到白、红、蓝等五彩缤纷的外境,身体可以有粗糙、细柔、寒冷、酷热的感受,耳朵可以听到声音,鼻子可以嗅到香气,嘴巴可以品尝味道。然而这些感受并非实有,也不是无法遮破、经得起观察的自性成立,它就像水泡或阳焰一样,虽然有种种显现,但是一经观察,全部都会息灭的。外境与有境都是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确实如梦幻泡影,只不过众生特别执著这些无实显现,大至总统选举,小至买萝卜白菜,都一直去争斗,根本不知道萝卜表面上是新鲜的、红色的,但实际上它跟梦中的萝卜没什么差别。

 

世间上的人大多不明白空性道理,所以经常小题大做,把什么都看得非常重要。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天晚上,一个禅师要求四个弟子禁语打坐。开始时四个人默不作声,但过了一会儿,突然狂风大作,灯被吹得左摇右晃,一个和尚忍不住了,大声叫道:“糟糕!灯要熄了!”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你叫什么!我们在禁语,你怎么能开口说话呢?”第三个和尚冲着第二个和尚说:“你不是也说话了吗?真不像话!”第四个和尚傲视着另外三个和尚,高兴地说:“哈哈!只有我没说话。”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觉得眼前的事情非常重要,却不知道这些犹如幻化现而不实。若能真正了悟到诸法无有实体,那么无论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乃至诽谤、挖苦、恶语相骂,也不会在乎,无论遇到多么恐怖的景象,都可以坦然面对。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人人都会说“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但真正行持的过程中,自己还是捉襟见肘,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一切所见所闻没有实在意义,一切感受也都是虚假的,这种境界,唯有证得圣者果位才能得到。如同我们在孩童时对玩具非常执著,年纪大了以后,见两个小孩为争玩具而吵架哭泣,有时候会觉得很滑稽。同样,我们在凡夫位时对外境特别执著,但获得圣果以后,会认为这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本颂抉择的是对境无实,间接也说明了心识的本体非实有。《宝积经》中云:“是心如化,遍计不实,由分别故,受种种生。”我们的心如同幻化一般遍计不实,因为有分别的缘故,对外境就会生起苦乐感受,认为眼睛看到了美丽的东西、耳朵听见了动听的歌声,进而产生种种执著,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假象。

 

大家在面对苦乐时,应该像我以前所说:“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要稳重,当我们痛苦的时候要坚强。”当然,这只是一种名言中的做法,真正从胜义来观察,稳重和坚强都不存在,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明白感受无有自性,了解到它的本体是空性。空性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最好的甘露妙药。若没有证悟空性,表面上做再多善事,用再多人民币供僧、放生,因为执著所造之业,故只能得到人天福报,无法获得圣者果位。三界中的圣者全部都证悟了空性,没有证悟空性、对感受非常执著的大成就者绝对没有。有些人声称自己有神通、有超胜的境界,那要看他对世间的一切有没有执著?如果任何执著都没有,说明他还是有一定境界,但若他这方面特别差,那跟凡夫俗子就没有差别了。这一点,大家也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一旦你有了空性境界,对世间八法根本不会希求的。

 

壬四、执著不成立:

 

下面从有境——能受之心上来分析: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亦非他能受。

 

有些人认为:“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通过三时来观察,有境心识的本体不可能存在。具体而言,我们可分析心与受是同时存在,还是非同时存在?(一)如果说二者同时并存,则心与受之间互不观待,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一者不需要依赖另一者,它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快乐的话,这是用心来了知的,快乐和了知它的心互相观待,除了心以外,快乐不可能像镜子外的物体一样单独存在。(二)如果说二者非同时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于心之前产生,快乐灭尽后,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灭亡,与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心又如何去领受呢?受若于心之后产生,那未来的受还没有产生,怎么用现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许没有产生还可了知,那空中鲜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赏了。

 

再从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领受自己,前面破自证时,已讲过这个道理,实有物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那么,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来领知它呢?这也不合理,如果受还需要他法来领知,那他法还需要另一个法来领知……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观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还是他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自性实有的受绝对不成立。《集学论》中也引用《法集经》的教证说:“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受者离于受,差别不可得。”意思是说,受的法相为领纳,但没有受者的话,到底由谁来领纳呢?既然受者与受了不可得,那么受者感受对境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

 

我们何时能通达一切苦乐感受如梦如幻,何时就能对诸法不执著。就算你今天家人死了,也像是梦中死了人一样,没有什么可痛苦的,如果你在世人面前不好交代,那可以假装呜呜地哭一下;当别人办喜事非常快乐时,也像是梦中宴会一样,没有什么好快乐的,如果你实在过不了关,可以随众人笑一笑,这是证悟空性的瑜伽士随顺世人的方便方法。在他们的修行境界中,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根本不会对它起实执。

 

然而,没有通达这一点的话,家人死了就会痛不欲生。不要说家人死了,就连丢了一毛钱,眼泪也会掉下来。凡夫人的执著就是这样,得到一点点时开心得不得了,失去一点点时痛苦得不得了,这就是没有认识感受的一种表现。以后哪个道友哭的话,大家就可以笑他,说明他《入行论》学得不好。不过,假如你们忆念上师或思维佛陀的利他功德,流下眼泪是允许的,在名言当中,眼泪也有值钱、不值钱的差别。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以上我们不惜笔墨分析了很多道理,最后完全明白了,在实相中受者不存在,既然受者不存在,与之观待的感受也就不可能单独而存。《正法念处经》云:“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既然受者与受不存在,那幻化的快乐有什么利益、幻化的痛苦又有什么损害呢?

 

所谓的“我”,前面也分析过,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真正观察的话,你再聪明也找不到“我”。(你们找到了没有?观察了没有?真的,我不是开玩笑!找到“我”的请举手,我给奖励。如果你们根本没找,只是每天听一听法,虽然有一点闻法功德,但对中观的空性并没有认识。现在你没有去认识的话,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就像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毕业以后忙于各种事情,不一定再有这个机会。所以,大家现在闻思时,要思维所讲的每一个道理,这是生生世世很难得到的法宝!刚才我是真心问的,你们谁都没说找到了“我”,谁找到的话,我想跟他辩论,所谓的“我”到底在头上、鼻子中还是在哪里?)既然“我”根本找不到,执著“我”完全是一种迷乱,那恐怖、镇压、饥寒交迫、害怕强盗等痛苦又怎么会损害“我”呢?

 

法王如意宝曾讲过,我们刚开始闻思时,对“我”的执著非常强烈,但闻思到了一定时候,尽管还有一些执著,但它的力量不会像以前那么强了。这就如同春天的风,虽然在刮,但不像冬天那样刺骨,同样,我执逐渐减少时,烦恼就不会来损恼你了。龙猛菩萨说过:“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人我的有与无都不成立,既然没有人我,贪、嗔、痴、恐怖、畏惧等烦恼的有与无也不存在。然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以执著“我”的缘故,对自己的感受特别在乎,从来到这个世界直至离开,一直在避苦求乐的心态中患得患失,一时不停地在奔波。现在我们通过中观的分析方法,明白了受无自性的道理,分别妄念应该会自然消失的。

 

这里所讲的每一个颂词,对希求解脱者而言非常珍贵,我们应付出一切代价通达它的意义。当然,不愿意解脱、对真理不在乎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在牦牛面前讲《智慧品》的重要性,它只会埋头吃草;对猪狗讲空性的功德和意义,它眼里只有最美味的不净粪,同样,没有智慧、不求解脱的人,对空性法门也是置若罔闻。而真正的大乘善缘者,则将之奉为至宝,经常对自相续反复观察:众生都喜欢快乐、逃避痛苦,这个感受对不对?什么叫做受念处?……这些关键字眼,大家一定不能放过,倘若轻易放过了,也不知道你还有多少机会能再听受。

 

我昨前天专门算了一下自己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过的法,这么多年来,上师所讲的法有些只讲一次,有些讲了两三次,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任何一位上师前所听的法是有限的,因此在听法过程中,不要把其他事情放在第一,佛法应该占主要位置,这才算是一个希求解脱者。不然,把佛法当成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对做饭等琐事却非常关注,那绝对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刚才我下来的时候,听到很多屋子里有高压锅的兹兹声,我当时就想:“等会儿念诵时,这些人是不是正在吃饭啊?我们在经堂里合掌祈祷释迦牟尼佛,他们会不会手拿两根筷子开始大快朵颐?”有些人把佛法放在第二,吃饭放在第一,其实这是不好的。你真想获得解脱的话,应该学习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在一生中始终把佛法和解脱放在第一,从来不希求世间法,上师圆寂后给我们留下的教言中也说:“以后在生活当中,世间法与佛法发生冲突时,要尽可能地把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对城市里的人来讲,完全做到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我希望你们听法时至少要重视,倘若一边吃瓜子一边说话,把听法当世间聚会或看电视那样对待,这种态度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听法的时候务必要严肃,不能戴帽、穿鞋,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听,这是对佛法的一种恭敬。你若对佛法很恭敬,它给你带来的利益是无边的;你若以一般的态度来对待,那所得的加持也是一般的。当然,大家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个上师讲法,都一定要重视。这是我今天提的几点希望!

 

[1] 这里的触,并不是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中的触,而是六根对六境的接触。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91课

◎修学有道,精进有方

 

大家最好能把昨天讲的最后两颂背下来。如果背不了整部《中论》,有些关键的颂词务必要记住。很多道友跟着学习进度,把当天学的颂词都背了下来,这也是一种串习法义的好方法。学法过程中智慧和精进缺一不可,没有精进光有智慧,或者光有精进没有智慧,都无法达成目标。依靠闻思睁开智慧双目,再不断精进努力,才能终有所成。

 

学习《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等中观论典,可以帮我们打下稳固的中观基础,之后再抉择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就非常容易。上师如意宝宣讲《法界宝藏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再三强调:修行人务必要通达中观推理,否则很难了悟大手印、大圆满的见解。若对空性法理一无所知,即使对你宣讲最甚深的法门,你也不一定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反而还可能损害相续。

 

很多道友因为深知中观的重要性,所以非常重视中观的闻思。反之,如果对此没有认识,可能不一定会有闻思意乐,就像商人觉得一笔生意利润丰厚,才会全力投入;如果觉得无利可图,最终会选择放弃。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中观法的殊胜性,即使没有通达其甚深的含义,也会对听闻这样百千万劫难遇的法门生起殷重之心。希望大家,首先对中观法的重要性能有深刻的认识,然后对二谛的法相、意义进行潜心研究直至彻底通达。

 

有些道友自认为学得很不错,已经完全通达了。实际上,空性法极为甚深,可能还需再三观察,否则,以后你对别人宣讲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一般来讲,按照传承上师的传讲内容理解法义非常重要。若以自己的分别念凭空揣测,也许连边都没沾上,这样是无法趋入实相境界的,这方面错误的现象相当多。希望每位道友都能认真听受上师的教言,将所学之法融入自心。

 

上节课针对对方提出的六大太过,中观宗首先分析了对方发难的原因:因为未通达二谛之理。今天接着宣讲这个问题。

 

癸三(宣说二谛之必要):

 

上节课分析了,任何人如果不懂得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体相、分类、必要、内涵,就不可能通达甚深的佛法奥义,因为佛陀是依靠二谛来宣说八万四千法门的。万法的本来实相是胜义谛,胜义谛最殊胜、最无上;万法的现相是世俗谛,世俗法皆是虚妄之法。

 

对方辩驳说:既然万法的究竟实相是胜义谛,那释迦牟尼佛只宣说胜义谛就可以了,为何还要宣讲虚假的世俗谛呢?没有任何必要吧。

 

实际非常有必要,如颂云: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则得不到胜义谛。得不到胜义谛,就得不到涅槃。

 

龙猛菩萨答曰:虽然胜义谛是万法的究竟实相,最殊胜,但如果佛陀不依靠世俗谛为众生宣讲佛法,众生就不能趣入第一义(胜义谛究竟实相);如果得不到胜义谛,就无法获得最终的实相涅槃。

 

◎为何依世俗谛才能得到胜义谛

 

因为,胜义谛超离了一切语言、心识,即超离了凡夫人的范畴。要想表述胜义内涵,必须依靠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世俗的表达方式。如果不依靠世俗谛的梯阶,则永远不能诠释胜义实相(第一义),这样众生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进入胜义谛的圣妙殿堂,最终也不可能获得究竟涅槃。因此说,在修学或宣讲佛法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世俗谛。

 

《入中论》《中观四百论》60《中观庄严论释》61等中观论典中都强调了本颂所说之理。如《入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入二谛论》云:“若不依名言,不能证胜义。无正世俗梯,欲渐次抵达,真实大厦顶,智者不容有。”《显句论》云:“世俗谛是获得涅槃的方便,就如同求水要有容器一样……”

 

[60] 《中观四百论》云:“如对蔑栗车,余言不能摄,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要教化世间人,使他们都趋入般若空性之道,必须通达从世俗谛到胜义空性的种种方便法门。这就像对那些“蔑栗车”即边地人,如果不懂他们的方言,用其他的语言,无法摄受教化,甚至最基本的交流也无法做到。

 

[61] 《中观庄严论释》云:“如果一开始未曾依赖分开辨别后得二谛的这一中观,则由于无因而难以获得果入定中观……”

 

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说:就像提水一定要有水桶、喝水一定要有口一样,要想获得胜义谛的殊胜境界,必须依靠世俗谛。(春季的时候,学院龙泉水的水流会变得很小,大家提水需要等很长时间;到了夏季,水就会喷涌而出,提水变得非常方便。)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不同解释

 

按照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的解释,世俗谛是指文字般若,胜义谛是实相般若,依靠文字般若可以通达实相般若。凡夫人如果不依靠语言、分别能缘取到的世俗谛,就不能通达胜义谛。

 

按照自续派的观点,胜义谛有真胜义和假胜义两种。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是真胜义;暂时安立的单空是假胜义。为何叫假胜义呢?因为,从遮破实有、随顺胜义的角度而言是胜义,从未超离分别戏论的角度而言是世俗。也可以说,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胜义谛(单空),是中观应成派的世俗谛。

 

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认为,单空归属于世俗谛。他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如是遮破相互对立之有无中的所破成实的这一单空,归属在了义名言或世俗中,而不是究竟的实相,由于切合究竟胜义或实相之法相的缘故,以因取为果名的方式,将实有之违品——此无实单空也称为胜义,但它只是相似胜义或假立胜义。真正的胜义并不只是一个单空,而是超离四边之戏论。然而,如果无有存在于遣余分别心境前万法的无实这一相似胜义,则无有证悟大胜义的方便。正由于它属于能证悟真实胜义的方便或因,才命名为胜义的。如《中观藏论》云:‘于此若无有,真实世俗梯(单空),欲上胜义楼,智者非应理。’”

 

由此可见,如果谁认为“空性”就是不存在,只是遮破有边的单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通达胜义谛,依然落于世俗谛中。比如,有些人认为证知了瓶中没有水,柱子不是实有,就已经证悟了胜义谛,其实这并不合理,因为破了有边的单空只是最终进入胜义谛的方便,并非真正的胜义谛。

 

麦彭仁波切在与黄教个别论师辩论的时候,经常引用《中论》这个教证,说明单空并非究竟见,否则,龙猛菩萨为何把它安立为世俗谛呢?

 

◎《中论释》的教言

 

关于单空属于世俗谛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中做了详细阐述。如云:

 

“所谓‘空性’,并不是仅仅将某一个边遮破,而是遮破四边、远离戏论,以名言分别念难以彻见其真面目,并超越世间的。为了趋入超离世间心境的胜义实相,对任何边戏的任何耽执,都必须以缘起理论予以破斥,并安住于远离一切边戏的境界之中。

 

遮破某一边戏的单空是名言,而不是真正的胜义。其必要也因为空性必须背离一切戏论的缘故,所以对任何法的耽执,都应该予以破除。就像驱除强大的病魔所使用的泻药一样,泻药最终也是必须排泄出来而不能将其留在腹内的。

 

如果从‘无色’的角度进行表述,愚痴凡夫们就会将仅仅遮破色法理解为空性及其必要。佛陀考虑到成就大义的目的,所以暂时没有遮破一切边,而是为众生逐步传授了迂回的对治边戏之方。

 

虽然如何诠说的‘空’,都属于名言中安立的法。但是,如果不这样安立,就不能遮破耽执之境,如果不能遮破耽执之境,则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希望远离戏论。因此,如果不用言语来诠释空性,就不会有任何办法诠释空性了。

 

正如‘为假立说故’所言,如果不懂得单空虽然仅仅属于名言,但却是证悟究竟实相必不可少的因(藏文是说‘无则不生之因’),究竟之义是超越空与不空等一切名言戏论的道理,将名言执著为胜义,彼等之人则永远也无法通达超离名言的甚深境界。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如此,则仅仅宣说胜义已经足够,又何必阐释名言呢?

 

针对被名言戏论所束缚的人而言,如果首先不破除名言戏论,则无法睹见真如法性;如果没有被引往名言正道之中,则无法为其宣说实相真如。所以,阐释名言是必要的,如同渡河必须具备的船只一样。因为不宣说胜义,而仅仅安住于名言,就不能获得寂灭一切戏论的究竟涅槃。

 

由此可知,针对个别众生,是无法同时阐明各别自证的所证——远离四边戏论的,只能逐渐断除增益之边。因为他们将单空理解为胜义,并对空性的意义、必要以及本性持颠倒邪见的缘故。

 

这种情形,就如同将泻药存留于体内一样,终将招致损害;也如同用手为人指示空中之月,对方却只知紧盯着指尖;或者如同为了让人明白虚空不存在的道理,而告知‘虚空是无论如何也不存在的’,对方却不但没有断除虚空之想,反而认为存在‘虚空是无论如何也不存在’的法相者,并再次对此耽执不已。无论怎样为其解释,都一如既往,要想令其破除耽执,实在是困难重重一般。

 

正如《显句论》中‘心、名、用三法皆为名言,于胜义中无有且不可诠释’等所要表述的道理一样。因为诸法无有自性,才能使因果以及能作所作等法成为合理。如果能对远离一切边戏的真如法性,具有不倒正见,就可以用这种摧灭老死的甘露,根除轮回之过患,并从而获得恒常离戏无住涅槃法身之果位。”

 

以上是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里做的分析。这些道理非常甚深,对于修行人而言极其重要!希望大家能认真思维。

 

学习中观的过程中,能遇到麦彭仁波切这样精辟、深刻的教言是非常幸运的。现在大多数人连空性的名称都听不到,很多人虽然学了空法,却一直耽著于破一边的单空。真正的空性应该远离一切戏论,即要依靠缘起因、有无生因等中观四大因,遮破所有的边戏。

 

◎单空是阶梯

 

不过,最初对于空性的耽著还是需要的。佛陀初转法轮时也未马上遮破所有边,因为根基尚未成熟的众生无法接受这一点。对于渐次根基者,佛陀首先破第一个有边,当把人我和法我全部破完之后,再逐渐遮破无等其他一切边戏,这个过程很有必要,否则无法接引渐次根基的众生。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必须通过修无我(指自续派的单空),方可根除我执见。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意思是,现见了实相的大德们再三郑重其事地说:只有如实通达并修习无我实相(单空),才能彻底铲除轮回的根本——我见。因此,无我的合理执著至关重要,必须尽力修持。对于初学者或渐次根基的修行人而言,最初的无我单空执著是不可缺少的,是最初趋入解脱正道毫无歧途的入门。如果说最初就要将其破掉,那纯粹是魔王波旬散布的魔语,迷惑欲求解脱的修行人。

 

但是,若把单空见安立为究竟之胜义,则永远得不到解脱。麦彭仁波切住世期间,藏地持单空见的修行人比较多,故麦彭仁波切每次讲空性时,都会强调最后一定要破掉空执。不仅在藏地,汉地也有不少持有单空见的修行人。有些没有系统闻思过中观的法师在宣讲《般若经》的时候,也常把空性解释为单空,落入了空的一边。

 

◎何为单空执著

 

有些道友对于单空的概念还有点模糊。何为单空呢?比如,虚空本不存在,如果认为虚空不存在的法相是存在的,这就是一种单空执著。《显句论》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个乞丐来索要东西,主人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乞丐不悦地说:“那就把什么也没有的这个东西给我吧!”

 

如果把不存在的空性执为存在,是一种不可救药、非常可怕的见解。这时无论怎样为其解释,破其空执,他仍一如既往地耽著。如果将空性一直耽著于心,则无法获得解脱。真正的空性远离了一切戏论,依此正见进行修持,才能摧毁轮回的生老病死,最后获得究竟无住的涅槃。

 

总之,对于一般根基者而言,了解世俗谛非常有必要的,不依世俗谛,则不能通达胜义谛;依靠世俗谛的方便,胜义谛才得以现前。佛陀依二谛转法轮的原因即在于此。

 

当然,对于个别利根者,如中观应成派的不共所化或者大圆满顿悟者,不一定需要先依靠各种语言文字抉择世俗谛的体相,再逐渐遮破诸边,最后通达离戏胜义的这种次第。善知识可以直接对其宣讲离四边的大空性,他们依靠强烈的信心当下就会开悟,但这种情况极为稀少。

 

癸四(误解空性之过患):

 

闻思中观的过程中,具有正见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趋入邪见歧途。有些人没有通达甚深的空性义,该证悟的空性没有证悟,不该证悟的偏执却“证悟”了,自认为找到了休憩地而一直耽著其中,最终毁坏了自相续。

 

龙猛菩萨经常提醒后学者应该正确理解空性。空性虽是无比殊胜的甘露妙法,但对于一知半解的人而言,可能反而变成了毒药。当年旃扎古昧和月称论师在那烂陀寺辩论62的时候,连牧童也会歌唱:龙猛菩萨的宗派是药也是毒,而圣者无著的教义唯一是甘露……

 

[62] 文殊菩萨摄受的月称论师与得观音菩萨摄受的大圣者旃扎古昧,于自空他空观点曾辩论过七年。一次月称论师正在为众弟子敷演大乘妙法时,见一位身量如孩童般的人徐步来到法堂中,却站立不坐(当时印度的规矩,若人来到法堂,不愿落座而站立者,表明有辩意),月称论师见后,暗自疑言,是否来了一位善辩者,故停止讲经,问道:“您从何处而来?学过什么法?”来者答曰:“我从印度的南方来,学过《声明巴那论》《般若一百五十颂》《真实名经》。”月称菩萨想,从间接的意义上推知,已承认自己通达了深广教理,但语句上却很谦虚,仅学此三论而已。月称论师怀疑来者是否是南方的旃扎古昧,又问道:“您是不是旃扎古昧?”答曰:“世人都如是称呼。”月称菩萨闻言说道:“大班智达不应突然到来,您应退后一段距离,我们要击犍椎隆重地迎接您的到来。”月称菩萨停止讲法,告知僧众准备二辆马车迎接大班智达。前一辆马车中安放着文殊菩萨木雕像,后一辆马车中坐的是旃扎古昧。这时旃扎古昧以偈颂赞叹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像喜而回头,从此这尊木雕像再没有转过头来,据说这尊具大加持的回首文殊菩萨像在那烂陀寺至今犹存,众所周知。两大论师为使众生理解甚深法义,于自空与他空的观点上互相辩论长达七年之久(按全知麦彭仁波切观点,二宗本是无别一致)。月称菩萨直接主讲了二转般若法轮,间接也承认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光明,旃扎古昧在直接主讲光明如来藏时,间接亦讲述了二转法轮的大空性,因此实际的本意等无差别。

 

但是,对方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反驳说:不能理解空性,怎么可能毁害自己呢?就像如果没有播下种子,只是不能得到收成而已,但作者是毫发无损的。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不能正确理解空性的钝根者会自己害自己,就如不善咒术的人为咒所害、不善捉毒蛇的人为毒蛇所伤一样。

 

中观宗答曰:你们播种的比喻与我们所说的意义迥然不同。钝根者闻思中观之后,若未正确理解空性,要么会认为善恶、因果等一切万法都不存在,执持一种断空见,要么安住于一种单空层面,耽执空性实有,这些见解很难排除,相当危险。这样一来,不仅会损害别人,也毁坏了自己。

 

◎以二喻说明

 

可以用两个比喻来说明此理:一是不善于修持明咒的比喻;二是不善捉毒蛇的比喻。

 

第一、如果能按照窍诀、方法如理地修持某些明咒,则能成办息增怀诛等相应的事业;但若方法不对,那修持者必将招致毁损。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讲了很多密咒的修法,这些修法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缘起物、咒语、观想等,如果因缘具足,则可成办降伏、发财等事业;如果因缘没有弄妥,则不但不能成办,反而还会害了自己。如降伏咒轮有些是左转,有些是右转,如果方向弄反了,该左转的右转,该右转的左转,就会伤害到自己;再如,续部有些忿怒咒语都有专门的观想方法,如果如理观想念诵,就会非常灵验;如果没有按要求去做,不但不能成办所求事业,反而还会毁害自己。

 

第二、毒蛇头上的如意宝珠能遣除众生的贫困和疾病,如果有人能以善巧方法捉住毒蛇取下宝珠,就能利益无量众生。但如果擒者方法不善巧,不仅取不到宝珠,反而还会被毒蛇咬到。

 

关于第二个比喻,各论师有不同的解释:《中论释》是说为得到毒蛇头上的如意宝珠;《显句论》说为得到蛇药;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中认为,捉毒蛇是为了取蛇胆。因明《量理宝藏论》63中也讲过类似的比喻:用龙王头顶佩戴宝珠、发出恐怖声音(无我空性之声)等,比喻陈那、法称二位论师能克胜诸方的庄严之相。

 

[63] 《量理宝藏论》云:“妙慧顶佩功德宝珠饰,二谛舌出空性毒蛇声,智悲目光反方无法忍,智者海严具德龙王胜。”

 

◎二喻的意义

 

与此二喻相同,如果真正理解了佛陀第二转空性妙法,那么无论自己修行还是为他人宣说,都会具有无比殊胜的利益,但若不解其意,则或者会毁谤因果与能作所作而成为断见者;或者会对空性以及空性所依靠的各法持谛实之见,从而使空性成为贮积于体内的泻药;或者认为“诸法明明存在,怎么会是空性呢?”从而造作舍法之罪……这些人抱残守缺地将这种单空执持不放,最终的结果必然将自他相续毁坏无余。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等很多论典中,都引用本颂对其他教派论师把佛陀二转法轮和龙猛菩萨的究竟密意执为单空的见解做了破斥。

 

◎树立正见,才能自利利他

 

对于这些要点,务必要特别注意!虽然大家在喇荣沟里一冬又一冬地艰苦求学,在中观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执持了一种单空见,其结果或者抹杀一切因果,或者执空性为实有,最终将会毁坏自相续,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在《中论释·前言》中引用本颂说过:“尽管本论具有不可言传的殊胜性,但对于福德浅薄的劣根、钝根者而言,即使在闻思此论后,也仍然难以对空性正理生起信心,甚至会产生更大的邪见。”所以,大家在求学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树立起正见,这极为重要!

 

当然,智慧、信心等方面都不错利根者,在闻思《中观根本慧论》之后,既不会堕入名言的边,也不会堕入胜义的边,而会以智慧和大悲双运的见解来摄持:胜义中安住于离戏空性当中;世俗中重视行持善法、谨慎取舍因果。这样的利根者不仅能利益自己,还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正确认识“风险”

 

有些人认为修大圆满非常危险,因为不解脱就会堕落,只有修显宗法才有利无弊。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合理,中观也是显宗法,如果对中观真正生起信心,乃至对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也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如《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但如果对中观空性生起邪见,抹杀一切世俗因果,最终只能堕入恶趣。《显句论》中引用了《中观宝鬘论》的颂词“此外倒受此,愚具智我慢,舍法难忍性,倒栽堕无间”,说明了误解空性而执持这种恶见者,将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由此可见,显宗教法并非没有丝毫危险性。但不管怎么样,为了解脱而希求这样的殊胜妙法是非常值得的!

 

现在有些法师只弘扬“人间佛教”或一些简单的法门,认为不必学习甚深的空性法。表面看似乎没有任何危险性,但实际上,如果不学中观或大圆满法,离解脱是非常遥远的,在恐怖的轮回中不断漂泊难道不危险、不可怕吗?寻求世间微不足道的小利,尚需冒一定风险,为求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利,冒一点所谓的“风险”是非常值得的。其实,没有任何困难、不需承担丝毫风险的好事在何处都不会有。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所谓的危险为由,而排斥中观、大圆满这样殊胜的法。

 

我们在无量劫生死流转的过程中,很难遇到空性妙法,一旦遇到,定要倍加珍惜。虽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有些道友前世听过中观,结下过善缘,现在一听就觉得非常殊胜,内心欢喜无比;有些前世没与中观结过多少缘,现在听着特别陌生,不知所云……但现在既然已经遇到了,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难得的因缘。同时也要树立起正确的知见,遣除一切违缘,精进地修行。

 

在抉择空性的过程中,无误认识其本体相当重要。而见解是否正确,应该依靠教理以及上师的窍诀来衡量,这一点至关重要!

 

癸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说空性之理):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世尊知道空性甚深微妙的体相非钝根所能了达,所以在成道后四十九天中未转法轮。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经过苦行,最后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之后七七四十九天未转法轮,在帝释天和梵天供养右旋海螺和纯金法轮至诚祈请之后,佛陀才来到鹿野苑开始传法。据《法华经》记载64,世尊成道之后在二十一天当中未转法轮,后经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等百千万天人祈请之后才开始转法轮。

 

◎佛陀不转法轮之因

 

佛曰:“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佛说,我已经获得犹如甘露一般的法性——甚深、寂灭、离戏的光明无为法,但是为谁宣说也难以了解,所以我还是无言安住于寂静的林间。

 

[64]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佛陀知道自己亲证的空性妙法极其深奥,这样高深莫测之法并非钝根浅慧者的境界,即使他们听闻也不会有任何利益,反而还可能损害自相续。遍知佛陀因为顾忌到这一点,所以不愿为众生宣说此深奥法门,独自安住在现法乐住65当中。(《俱舍论》云:于第一善静虑中入定,即修成现法乐住之等持。)此外,佛陀这样示现也是表示请转法轮的重要性。

 

《方广大庄严经》中对此有记载,如云:“佛告诸比丘。如来初成正觉。住多演林中独坐一处。入深禅定观察世间。作是思惟。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所谓超过五蕴入第一义。无处无行体性清净。不取不舍不可了知。非所显示。无为无作远离六境。非心所计。非言能说不可听闻。非可观见无所罣碍。离诸攀缘至究竟处。空无所得寂静涅盘。若以此法为人演说。彼等皆悉

不能了知。唐捐其功无所利益。是故我应默然而住。”66

 

[65] 现法乐住:身心留住今生今世安乐之中。

 

[66] 《中论释》中引用教证:经云:“出有坏世尊于方成道时念及:吾之深奥微妙光明法,实非观察、寻思之行境,乃精义入神、贤明聪睿之士方可证达之法。余若为人宣说,他人亦无力解证吾之深境,终将损害于吾,且生畏惧怯懦不悦之心。以是之故,吾当独居寂地,安住于现法乐住之中。”

 

◎此境界,凡夫只能相似了解

 

空性法门非常深奥,不是观察和寻思者的行境。凡夫人只能相似地了解,想要真正体悟极其困难。就像八种无暇、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等前行的道理,虽然文字上大家都能明白,但在自相续中真正有所体悟却并非易事。了解和体悟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甚深的空性法门,只有佛陀才能圆满证悟,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也只是部分证悟,而在座像我这样的凡夫,虽然不像世间人那样对空性一无所知,但也只是道理上明白怎样破有边、破无边,大概有种印象而已,这即是所谓的了解。

 

所以,大家不要稍微有一点中观见或大圆满见,就自诩已经证悟了。比如,知道柱子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道理,便自以为通达了空性,或者大概了知心的本体不生不灭、明明清清,就自认为证悟了大圆满,以后不必再闻思,不用再听《释迦牟尼佛广传》了,觉得自己与佛的境界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现在还有一点烦恼而已(众笑)。实际上,这并非真正的证悟,了解与开悟有很大差别。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90课

从第一品至第二十三品,中观宗已从方方面面抉择出万法皆为空性,但包括唯识宗在内的很多内道有实宗仍然不肯接受,并发出了六大太过。

 

上节课宣讲了其中的四个太过——无有四谛之过、无有有境智慧之过、无有八果之过、无有三宝之过。下面讲剩下的两个太过——无有因果之过、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辛五(无有因果之过):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

 

承许空性还会破坏因果,也会破坏罪福业。

 

对方提出:如果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就毁坏了因果,因为因果也归属于万法当中。如果没有因果,就不存在造福业和造罪业,这样善恶之果也会被破坏无余。但具有因果正见的人谁会这样承认呢?他们都相信因果报应:造作十种善业,将来必定会转生善趣获得乐果;造作十种不善业,来世必定会转生恶趣感受苦果。

 

此外,如果善恶业果都不存在,佛教徒每天断恶修善还有什么实义呢?没有任何意义了。然而积累福德、远离罪恶是佛教公认的成佛之道,如果对此一概否认,就已背离了佛教教义,不能算是佛教徒了。

 

以上是对方发出的第五个太过,下面是第六个太过。

 

辛六(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承认万法空性,也会有将一切世俗法悉皆毁坏的过失。

 

对方继续说道:如果承认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无有任何本体,不仅三宝、四谛、因果等法会被摧毁,世间的见闻觉触,以及制造陶罐、烹煮粥饭等等世间名言法和概念都会被全盘摧毁。

 

《显句论》中对方说:“假设这一切都是空性,这一切均不存在,那么由于万法包含在一切当中,所以法与非法二法的因果,欲求与不欲求的法均不存在,就毁坏了世间名言,毁坏了衣食住行,此等都包括在一切范畴中……”

 

对方认为,如果毁坏了一切名言,则肯定不合理,因为佛陀说过:世人如何承认,我也随顺世间如是承认……由此可知,佛陀是承许世间法存在的。

 

以上已经宣讲了对方的六个太过。下面中观宗将一一破斥他们的观点。

 

庚二(破彼等观点)分三:一、他宗发太过的原因;二、自宗无有过失之理;三、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

 

在答复之前,中观宗首先指出了对方发太过的原因。

 

辛一(他宗发太过的原因)分二:一、对方未通达空性之理;二、对方未通达二谛之理。

 

壬一(对方未通达空性之理):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你们是因为不能如实了知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因缘以及空性的含义,所以才会自寻烦恼。

 

“知空空因缘”中的第一个“空”,是指空性的本体;“空因缘”即空性的必要、空性的缘由或者说空性的目的。“及知于空义”中的“空义”是指空性的意义。

 

中观论师对发难者回答道:你们之所以发出这些太过,是因为对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必要、空性的含义一窍不通,故以自己的分别妄念,想当然地认为仅仅没有(单空)就是空性的内在含义,并由此而产生颠倒的执著。实际上,你们将空性的含义仅仅定义为单空,这与我们所说的空性迥然不同,我们所说的空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是将颠倒的无实单空、成实、二俱、二非四边戏论全部空掉,因此我们不会有任何过失。

 

你们因为不懂这一点,才会自寻烦恼地认为这些见解损害了四圣谛等法,从而发出了一系列太过。这完全是自寻苦恼、自我束缚,对我们不会有毫发之损。

 

下面具体分析:

 

◎对方不知空性的本体

 

首先,对方未通达空性的本体。中观宗所讲的空性并非单空,它具有五种法相,如第十八品《观我法品》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意即,空性完全是自证境界,不依赖其他言辞和比喻;空性是寂灭四边的自性;它没有言语的戏论;没有彼此相异的差别,也没有心的思维及分别,具有这五种法相,才是真正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对方所谓的空性本体,只是将有边遮破的单空戏论之见,因此是错误的。而这里“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等所表达的见解是远离一切四边戏论。如果带有偏袒、片面、观待他法的条件,则即使称之为空性,但这种自以为是的空性等等都不可能空。既然如此,又在何处存在丝毫空的性相呢?

 

这实在是对“空性”名称内涵的茫然不知。

 

中观宗并不承认对方所许的单空,也不承认唯识宗所许的“识是永远不空之法”的观点,于中观见解而言,持这两种观点具有很大过患。总之,因为中观宗承许离四边的空性,故不会有失毁四谛、三宝、因果,乃至一切名言的过失。

 

◎对方不知宣说空性之必要

 

释迦牟尼佛宣讲空性的必要,即空性的因缘或目的是什么呢?第十八品《观我法品》中阐述过这个问题,颂云:“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意思是,业和烦恼全部灭尽,才可以称之为解脱,而业烦恼的本体并非实有,只是戏论的体性,这样的戏论唯有依靠空性才能灭除。

 

可见,佛陀宣讲空性的必要是为了破除有、无、二俱、二非的戏论,令行者趋入根本慧定而获得解脱。而对方的单空执著,将其必要误认为是仅仅遮破有边,这实际并没有了知其真实的必要。如若像对方这样承许,则四谛、因果、三宝等世间一切法都未超离戏论。

 

◎对方不懂空性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空性含义,是指因缘所摄的一切法皆为空性,如本品颂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意思是,三宝、因果、轮回、善恶等一切万法皆由因缘所生,释迦牟尼佛说它们都是空性。也就是说,整个世间没有一法不为因缘所摄,而因缘所生之法皆为空性,故不空之法根本不会有。

 

对方所谓的空性含义,是断除所破的单空之义,是将“不空”的违品,命名为“空”的一种单独执著。实际上,万法都无有丝毫本体,不存在所谓舍弃显现的单独空性,故也不可能存在单空执著。对方之所以这样建立,是因为对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缘起之义一无所知,所以不可能对离边空性的本体有所领悟。

 

◎不解密意,招致过患

 

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之后便会了知,有实宗所谓的“三宝不存在、四谛不存在”等过失,对中观宗不会有任何损害,只是他们自己未通达如来的究竟密意,即未能领悟空性的本体、灭除戏论之网的必要,以及空性的含义,由此而停留在单空境界,为自己引来了无量祸患。

 

不仅小乘宗,很多初涉佛法的人也经常心怀疑惑:“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既然万法皆空,那磕头顶礼、烧香供佛还有什么用呢……”有些久入佛门的人虽然口上不说,但心里也一直存有疑惑:“既然万法皆空,那行善断恶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有些人甚至还会想: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干脆好好享受吧……

 

要想消除自相续中的各种邪见和疑惑,一定要通达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必要以及空性的内涵,只有这样,闻思修空性才有真正的意义。

 

壬二(对方未通达二谛之理)分五:一、宣说所证二谛之体相;二、未通达二谛之过患;三、宣说二谛之必要;四、误解空性之过患;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说空性之理。

 

癸一(宣说所证二谛之体相):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诸佛都是依靠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是胜义谛。

 

《般若灯论》中这一颂的译文是“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谓世俗谛,二谓第一义。”最后一句的“第一义”即指胜义谛。

 

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三世一切诸佛,之所以为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一定要应机施教,否则很难令他们接受教义而趋入解脱。而诸佛无论宣讲任何法,都要依靠二谛。何为二谛呢?第一是世间世俗谛,第二是实相胜义谛。

 

佛陀所传之法归纳起来即是三转法轮52。按宁玛自宗及大多数论师的观点,佛陀初转法轮主要宣讲了世俗谛,这被大家一致所公认;二转法轮主要宣讲了胜义谛的般若空性;三转法轮不仅宣讲了如来藏光明的胜义谛,也阐述了深广地道的安立与万法唯识等世俗方面的教言。由此可见,佛陀三转法轮都是依靠胜义谛和世俗谛来宣讲的。

 

[52] 三转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二转般若无相法轮,三转善加辨别法轮。

 

◎何为胜义谛和世俗谛

 

世俗谛53是万法的现相,即依靠凡夫的见闻觉知而抉择的法。也就是说,凡夫能说所说、能知所知等见闻觉知的所有法,都称之为世俗法。世俗法皆是假法,并非真正的实相。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所见虚妄名俗谛。”

 

为什么说世俗法都是假法呢?因为它们都是虚妄分别念的对境。凡夫因被无明习气遮障,没有能力现见诸法真相,只能见到显现的假法,就如同具眼翳者因被眼病遮障而看到无而现的毛发一样。

 

所谓胜义谛54,即依靠圣者入根本慧定境界抉择出的万法实相。胜义就是最殊胜、最切合真相之意,这样的法就叫做胜义谛法。《入中论》云:“说见真境即真谛。”

 

[53] 《解义慧剑论释》云:世俗谛是万法的现相,在有戏论名言之分别心前真实存在,因此称为“谛”。

 

[54] 《入行论·善说海》云:胜义是指圣者的无现智慧,由于是圣者所证悟的意义,故称为胜义。如《辨中边论》中云:“圣者行境故。”

 

一切法门都包括在真(胜义谛)妄(世俗谛)当中55,除此二谛以外,无有第三谛。因此,诸佛菩萨对众生说法时,一定要依靠胜义谛和世俗谛来宣讲。

 

[55] 此处是从现相和实相角度区分了世俗谛和胜义谛,此外,也可以从显现和空性的角度区分二谛,如《澄清宝珠论》云:“轮涅所摄之一切诸法,皆许为所有有法显现之世俗谛,与一切法性空性之胜义谛,许此等为二谛也。”

 

◎随学佛陀,以二谛利众

 

大家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对有缘的众生宣讲。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打着佛教的旗号欺世惑俗。很多人之所以上当受骗,就是因为没有受过佛教的教育。如果很多法师、有能力的居士在不同场合宣讲一些世俗谛或胜义谛的道理,大家听受之后具有了世出世间的正见,自然也就有了辨别的智慧。否则,觉得一个人会打卦、会灌顶、相貌庄严就是善知识,单单被一些外在的威仪和行为所吸引,则很容易受到欺惑。

 

大家不管有没有法师的名称,只要有一颗利他心,将来都会有度众的机会。在摄受有缘众生的时候,应随学佛陀观察所化根基,以相应的法门来摄受:对于善恶尚不能取舍的初学者,直接给他讲《金刚经》不一定很合适,应该依靠世俗法门来摄受,宣讲一些基本的因果取舍法;对于久入佛门、因果取舍方面已经有了稳固基础的人,就应该对他宣说《金刚经》《中论》等般若空性法或者如来藏法,即以了义法门来摄受调化。如果一直给他讲前行或者一些简单的行持,他会觉得佛法仅此而已,由此而止步不前,这也不合理。

 

有些法师讲法时根本不观察众生的根基,要么一直讲世俗法,对胜义法丝毫不触及;要么只讲《金刚经》等胜义法,对善恶因果等世俗法一点不重视,这样堕于两边都不太好。

 

总之,大家无论在自利还是利他的过程中,都要结合二谛。法王如意宝说过:一方面大家要好好观修空性,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这是胜义方面的修法;另一方面,也要对众生发起大悲心,以菩提心摄持利益一切有情,这是世俗方面的行持。以现空双运或者说大悲空性双运的方式摄持自他相续非常重要!

 

癸二(未通达二谛之过患):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任何人如果不能知晓明辨二谛的体相,则不能领会甚深佛法的真实奥义。

 

《般若灯论》中此颂的译文是“若人不能解,二谛差别相,即不解真实,甚深佛法义。”

 

作为一名修行人,先应孜孜不倦地研究、明辨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体相(体相包括二谛的分类、法相等)。此外,对于小乘、唯识、中观宗对二谛体相所持的不同观点,也应有所了解。这方面内容在《三戒论》《俱舍论》56以及有些中观注疏57中讲得非常清楚。

 

[56] 《俱舍问答》:小乘有部所许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世俗谛:若对何法摧毁成部分或以智慧分别对何法加以破析后,执著它的心就不能再趋入,如瓶与水,即是世俗谛中具有的法。(瓶子被打破成片,则不会再执片为瓶子,把水分析成色香味触,则不会执色香味触为水)胜义谛:胜义谛中具有的法是指世俗谛以外的法。即若被摧毁或被智慧破析则执著彼之心不会再趋入的法之外存在的法是胜义谛。如色的极微尘与无为法。(胜义谛之法实有,然其不能再被摧毁与破析,即执著其心不变常有而不会因被摧毁与破析而不再如是执著,如极微恒时被执著为极微)

 

[57] 《中观庄严论释》:有实二宗(有部、经部)内部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均是如此承认的:经过摧毁与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为世俗谛;而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在胜义中必然是存在的。他们觉得:假设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也不存在,那么所有的这些粗大无情物与心识显然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这样一来,如是显现的万法也就不合情理了,如同无有毛线的氆氇一般。

 

唯识宗:这一宗派认为,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而能取所取之现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依他起心识,则是以外境所取与执著它的能取来空的,是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他们认为:如果作为轮涅所有现分之现基的这一心识也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鲜花一样,为此说唯识是胜义谛。对于心识以外异体的无情法,他们依据遮破微尘的理证等予以推翻,由此证明外境不成立。

 

如果对二谛的概念、体相等相关问题没有辨析清楚,则不可能真正领悟佛法的奥义。大家一定要全力以赴,通达并圆融二谛,这是学佛的关要!

 

◎依靠因明中观,睁开二谛双目

 

《定解宝灯论》云:“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即是因明之论典。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即是胜乘中观论。睁开此二之慧眼,不随他转而真入,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赞叹入道者。”

 

意思是,依靠观察名言真理的正量,能明了世俗谛的道理,从而无误取舍、行止,获此诚信的唯一门即是因明论典;能够抉择实相的胜义智慧量即是中观论典。因明和中观就如同现见真如义的双目一般,修行人睁开了名言量与胜义量的智慧双目,就会不随他转而真实趋入佛陀所指引的深广正道。若无此双目,则无法趣入,就像盲人无法找到去往遥远城郭的道路一样。

 

有些修行人具足了胜义的眼目,有些具足了世俗的眼目,但双目皆具者却廖若辰星。只有为具相善知识所摄受并且通达殊胜经论的人,才能真正具足二谛的明目。如果具足了双目,即通达了万法的现相和实相,趋入解脱之路将无有任何困难。

 

◎重视圣者论典

 

关于如何抉择二谛,《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等诸多论典都宣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可以参考。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为解释《中观庄严论》而造的《中观庄严论释》,里面既抉择了胜义谛,又抉择了世俗谛,还讲了如何将二谛结合起来运用的窍诀,要想真正通达二谛圆融的道理,一定要好好学习这部宝典。

 

《中观庄严论》的作者是静命菩萨,他将龙猛菩萨的甚深见与弥勒菩萨的广大行合而为一。世人共称龙猛菩萨是甚深见派的创始人;弥勒菩萨(有些人说无著菩萨)是广大行派的创始人58;静命菩萨是将甚深、广大二派合而为一的中观瑜伽行派59创始人。可以说,三位圣者是佛教见、行派的三大创始人。

 

[58] 佛陀教法分为深见、广行两大车轨。佛陀在世时授记深见派(无我空性)由龙树菩萨弘传,广行派(菩提心所摄持的六度万行)由无着菩萨弘传。佛陀将深见派传给文殊菩萨后,由文殊菩萨传给了龙树菩萨,后由龙树菩萨传给提婆菩萨,传至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将广行派传给了弥勒菩萨,再由弥勒菩萨传给无着菩萨,由无着菩萨传给世亲菩萨、陈那菩萨、法称论师等等……

 

现在很多人自称是什么什么的创始人……有些道友可能也会想:“我学成回去之后,要在我的小寺院里当一个创始人”。实际上,若想真正成为开宗祖师并非易事,要求是非常高的。《现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释》、因明当中专门讲过开宗创始人的法相。比如,要现量见到万法真谛(即现证第一地菩萨的境界)、真正通达并能开显佛陀密意、广大破斥他宗建立自宗……圣者的境界不可思议,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对于他们留下来的论著,大家应该予以重视。

 

总而言之,要想对释迦牟尼佛的甚深教法生起牢不可摧的定解,必须通达二谛真义。希望大家能对甚深胜义谛和广大名言谛做深入的研究。

 

[59] 公元7、8世纪后,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开始接近,互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佛教思想,后称中观瑜伽行派或瑜伽行中观派。此派创始人是印度僧人寂护(静命菩萨)。他站在中观学派立场上采纳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认为只有承认“唯识无境”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中观的“无自性”,由此倡导融合大乘空有二宗。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师子贤等人继续传播这一思想。由于上述诸人长期在中国西藏地区传教,此派思想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七十四节课

 

癸二、修分别彼之对治:

 

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

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

 

为了对治乐受、苦受、舍受的实执,我们应通过观察受的本体、对境、因缘、结果,将一切感受抉择为空性。

 

世间上不管是西方人、东方人,包括旁生在内,无一不希求获得快乐。其实乐受只是一种分别念,其本体根本不存在,若要对治对受的执著,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持空性。这种空性法,先应在善知识面前听受,然后对这个道理进行思维,一旦串习得非常纯熟,随时都能观想出这种境界,那你原来对苦乐的实有执著就会淡化。

 

当然,修空性并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长期修持,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治我们顽固的实执,这是修行的基本次第。修行空性法门,先要从人无我、法无我修起,否则,在一个大范围内观空性,只能修一种总相,而无法根除我们的实执。所以,修空性时应该抓住重点,首先看所谓的“我”存不存在,这是观修人无我;然后再观察人们强烈执著的身体存不存在?感受存不存在?心和法怎么不是实有?慢慢剖析这些问题,以了达诸法无自性的道理。这个道理并不是别人说说而已,而是自己真正生起的一种定解,若能如此,修行才会圆满成功。

 

空性是一切实有感受的对治,而滋养瑜伽士的空性妙食,则是从观察的良田中生长出来的。只有通过智慧先观察,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才能最终达到完全安住的境界。这种修行次第的食物,瑜伽士享用之后,证悟的体力就会慢慢增强。因此,在修持空性的时候,观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详细观察,对受的实执就没办法推翻,所以很多高僧大德一再强调:若想彻底断除这一轮回根本,一定不能离开闻法。

 

世间上的无数众生,兢兢业业地劳作、不分日夜地疯狂奔波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快乐。大城市里密密麻麻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自己快乐,所以了解受无自性的道理非常重要。当然,了解之后还要反反复复思维,倘若得少为足、浅尝辄止,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以前有些道友听受了一些殊胜教言,但由于听完之后没有思维,最终忘得一干二净,遇到对境时也无法用上。

 

在《入行论讲义》中,堪布根华仁波切讲这个颂词时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迦叶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都证得了圣谛;而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将来弥勒佛出世时都会获得圣果。”看了这段文字,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不管我们对佛法学习得如何,即使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但只要每天完成自己的功课和听受的法要,实际上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大家现在每天都听一堂课,表面上看不见什么、摸不着什么,但看不见、摸不着并不一定就没有,其实有许多无形的功德一直在增上。

 

《犍椎经》中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法王如意宝特别喜欢用这个教证,意思是说,为通知大家佛法开示而击鼓、打犍椎或吹海螺,听到这个声音的众生也会获得解脱,前往到那里去听受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以前上师如意宝传佛法时,每次都要求大声吹海螺,因为谁听到海螺的声音,就可以种下解脱的善根,再也不用转生恶趣。当然,在城市里吹海螺或者打鼓,这可能不太方便,但我想,你打电话或发信息来通知别人,说今天某个地方要集中听课,电话铃声被众生听到了,这个众生也不需要堕入恶趣,可以这样来理解。

 

然而,有些居士特别吝啬,舍不得打电话,觉得浪费很多钱,而在世间法方面,打好几个小时也不在乎,其实这是一种颠倒。为了听法的话,只要有一点条件,有多少经济支出也非常值得。尤其是对听闻佛法的道友供养坐垫、提供饮食,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外面有些居士提供道场,把自己家借给大家听课,条件好一点的,还给大家提供水果、矿泉水等,这种功德真的相当大。(我去汉地时就突击了几家,看他们上课状况怎么样。我有时候悄悄地从后门进去,跟他们一起听了很长时间,所以也知道一些他们的情况。)我是这样想的:即使你买了一百万的房子,若没有用于佛法方面,只是为了家人吃吃喝喝,你这一百万没什么意义和价值,但若在里面听一堂课,这个房子花多少钱也值得。我原来在学院也说过,谁能提供一些辅导或者讲法的场所,可以直接成为解脱之因。

 

在成都,有些居士供养我了一套房子,慈诚罗珠堪布去成都放生的时间比较长,我每年都提供给他住。后来有一次,我特意打电话跟他说:“你可不可以在屋子里传一节课的法?这些居士们的钱来之不易,供养我一个凡夫人完全是浪费。你放生虽然也有功德,但我想,如果在里面讲一堂课,这个功德特别殊胜,房子花了多少钱也值得。”但后来他好像没来得及传法,只传了一个“八关斋戒”。也可以吧,肯定是有意义的。

 

因此,谁有一些条件的话,应该用在听闻佛法方面。有些居士和出家人在听课的过程中,看大家口渴,就给每人买一瓶矿泉水,这个功德跟平时的功德完全不相同,乔美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应该尽心尽力对听闻者提供方便,这是弘扬佛法的一种表现。

 

以后你们也不要说“我房子不空”、“不行!我家人不同意”、“你们来的话,人太很多了,对我影响不好”……真正弘扬佛法的人,为了众生的利益,什么条件都可以创造,但如果你自己不愿意,肯定可以找出一大堆借口。你在家里杀盗淫妄,喝酒、抽烟、打麻将、做非法事,确实是最好的“道场”,家人都非常支持,可是在里面听一堂课,家人统统不同意,那他们非常可怜。不过,世间上这种现象也很正常,不像我们寂静山里的道场,大家都对佛法有很大信心。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弘扬佛法、尤其是听经闻法的重要性。

 

可能你们也记得吧,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有一个《黑山羊的故事》:“文革”期间,法王在山里放山羊,当时有一只黑山羊,16年来形影不离地跟在法王身边。法王常为它传一些显密法要,就是密法中最深奥的《四心滴》、《七宝藏》,也为它完整地念了传承。黑山羊去世之后,法王多次念及,不知它转生到了哪里。1989年1月24日凌晨5点左右,法王在坐禅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非常庄严的童子,他说自己就是黑山羊的转世,因昔日听闻佛法的功德,死后转生到了香巴拉刹土,在玛嘎巴法王前听受《时轮金刚》的法要。最近,又在东方现喜刹土麦彭仁波切的化身前开始听受大乘佛法……这段经历,当天法王上课时给我们讲了,并说:“纵然是旁生,耳边听闻佛法的功德都不可思议,更何况是我们有希求解脱意乐的人了!”

 

安慧论师前世当鸽子时的闻法经历,大家应该比较清楚[1],《续高僧传》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公案:昔日有一位僧安禅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一次,他在王屋山给20多位僧众传授《大涅槃经》,当时有一只野鸡,经常在那里听法。僧众吃饭时,它就在那里觅食,由于《涅槃经》比较长,它就跟僧众共住了很长时间。后来讲到还差三卷时,野鸡没有来,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它。僧众觉得很奇怪,僧安禅师对大众说:“野鸡已转为人身了,你们不必奇怪!”

 

过了几年,僧安禅师率徒众行头陀行,路经一户人家时,忽然说:“野鸡应该转生在这里。”一进门就有个女孩出来,看到僧安禅师,觉得似曾相识,便以欢喜心顶礼膜拜。女孩父母甚感稀奇,遂请他们入内应供。僧安禅师问:“此女叫什么名字?”家人回曰:“叫野鸡。”“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他们说:“孩子初生时,头发如同野鸡毛,故唤为野鸡。”禅师闻言大笑,于是对他们讲述了前世因缘,女孩听后非常感动,哀求出家,父母也同意了。

 

出家后,僧安禅师为其讲《涅槃经》,前几品她一闻千悟,一点都不费劲就能了达,而到最后三卷时,因为前世没有听过,所以茫然不解,对法义非常陌生。女孩14岁时,即可讲经,远近许多人在她面前皈依、听法,因其劝化,随其学佛者非常多。

 

我当时就想:野鸡听法可能没有什么意乐,只不过在那里找吃的,耳边顺便听到了。我们这些人肯定比野鸡强多了,即使听法是为了完成任务,什么都听不懂,但起码也有一种意乐。明天就开始讲《现观庄严论》了,纵然你们对五部大论一句也听不懂,只要这次好好地听受,就会为下一世创造很好的缘起。但若你今天断传承,明天不想听,来世不一定能遇到佛法,就算遇到了,有些道理也无法通达。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观察佛法》中说过,愚者因为愚笨的缘故,更应该听受佛法了。

 

《涅槃经》中说世上有三种人,一为盲人,即从来不闻佛法之人,对善恶的取舍浑然不知;二为独眼者,即虽然暂时闻法,但未起殷重之心,不能真正受持法义;三为双目俱全者,即全神贯注闻受、思维法义,然后精进地依教而行,唯有这种人可以得涅槃[2]

 

我们应选择做第三种人,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就要尽心尽力去修习,尤其是听闻到般若法门,这种机会非常难得。《般若经》中有一个比喻说,一群商人在广阔无边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正当彷徨无助之际,突然听到牧童的嬉笑声,于是如释重负,知道已到森林的边缘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无边无际的轮回旷野中不断漂泊,一旦遇到般若法门认识了空性,就证明已接近生死轮回的边缘,离解脱的彼岸不远了。

 

因此,大家有福分遇到大乘空性法门,一定要认真对待。有些人对听法的意义和功德好像还不明白,认为听法就像开会或者参加研讨一样,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重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一定要对佛法的价值有所认识,若能如此,那离解脱就会不远了!

 

壬二(受之因触)分三:一、破根境相遇;二、破与识相遇;三、摄义。

 

癸一(破根境相遇)分二:一、总破相遇;二、破微尘相遇。

 

子一、总破相遇: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

 

人们都认为穿上柔软的衣服、观看精彩的节目,会让自己获得快乐(受),但实际上这种想法不合理。假如真实存在快乐,则一定会有生起它的因,它的因若不成立,快乐显然不能无因而生。快乐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接触。下面分析接触是否有自性。(如果你把这一段学好了,就不会沉溺在感情或名闻利养当中了,这些执著的根源会全部灭除。)

 

此处的观察方法很容易:在感受快乐时,根与境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怎么会相遇?如果没有间隔,二者融入一体,那谁又遇到谁?最终可得出结论:感受只是一种虚妄分别而已。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先观察眼耳鼻舌身五根,下面会单独剖析意根。)色声香味触五境与五根接触时,二者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中间存在很多微尘,那根与境怎么相遇?若有间隔还可称之为相遇,岂不是在美国的人和在中国的人也可接触了?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如果说根与境没有间隔,二者显然就成了一体,(我们穿衣服的话,衣服和身体融为一体,身体变成衣服,衣服变成身体,)既然是一体法,又怎么存在相触生受的现象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接触自己,这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根可与外境接触,但实际上眼睛没有见过色法,耳朵没有听过声音,身体也没有触过任何对境。圣天论师说:“若见瓶色时,非能见一切,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由眼识见瓶子时,无法见到瓶子的一切支分,所以已见真性的智者谁会说,瓶子是可以现量见到的?这样的观察方法十分深奥,一直沉溺于迷乱显现中的人,恐怕无法一下子接受这种道理。从前良介禅师从小出家,天天跟师父一块读《心经》,有一次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突然问:“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说没有呢?”师父猛然一惊,无从解答,说:“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当不了你的师父,我介绍你去一个地方,请某某禅师度化你……”可见,受无自性的道理,一般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总之,在名言中“根”取“境”而产生“受”,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贪欲大的人对色法、声音、味道等很执著,但依靠观察根与境(或者说感官跟外界)相遇不相遇的方法,无论从世间法的角度看,还是从佛教的角度看,都不能成立受为真实存在。正因为如此,《三摩地王经》中言:“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为量,圣道复益谁?”

 

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深入观察,不要只是肤浅地了知:“眼睛跟外境碰了没有?没有间隔也不行,有间隔也不行,这是一种矛盾而已。”如此敷衍了事是没有用的。对中观的甚深道理,通过观察你应该有一种体会,每个颂词不但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学会推理。若能再三去思维,你就会明白佛教所讲的千真万确,这些观察方法非常尖锐,任何一个科学家也没办法推翻,不管你学不学佛都不得不承认。

 

子二、破微尘相遇:

 

有些人可能想:“根与境为何不能接触呢?比如说,合掌时左手与右手可以接触,拥抱时身体与身体也可以接触。还有,按有部宗的说法,外境的尘与根尘都是色法,这两个也有接触的时候,所以接触应该存在。”

 

以下作者遮破这种观点不合理: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微尘,与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尘接触时,二者有没有融为一体?如果没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尘相遇,那怎么能称之为二者接触呢?比如说在合掌时,两只手接触的话,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应该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两只手就应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两只手没有真正接触的缘故,所以随时都可以分开。

 

再进一步分析,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假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因不存在,又怎么产生感受的果呢?因此,我们穿上厚衣服,身体觉得很温暖,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误的妄念。

 

然而,众生不了知这一点,颠倒地认为男女拥抱接触、耳朵听到妙乐可以带来快乐,其实这些只是因缘聚合的假象,诚如《三摩地王经》所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你对着空谷大声叫喊,不管是哭也好、笑也好,都会有一种回声,但若真正去寻找,回声在对境上找不到,你身上也找不到,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同样,我们特别执著的各种感受,也是在错误观念支配下所起的颠倒分别,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而随分别念去疯狂执著,这是相当可悲的行为。

 

大家一定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好,根与外境之间的接触也罢,都是在未经观察下安立的名言假象,实际中不可能存在。这个道理十分殊胜,不管哈佛还是清华、北大,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学不到。我始终觉得,世间对人生和宇宙的评价只是一个平面,而佛教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诠释。你看,仅仅是一个感受,佛教对它的因、果、后果、作用、因缘,暂时显现是什么样,最终变成什么样,它的真相是什么样……全部分析得面面俱到,这就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佛教涵盖形形色色的世间知识,而世间知识却无法囊括佛教。现代物理学能不能涵盖佛教呢?绝对不能,虽然量子学比较接近真理,但如果进一步去观察,物理学与佛教的距离极其悬殊,因此,大家对佛教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个人而言,虽然学得不是很好,却能对佛教的理念坚信不移,哪怕成千上万个智者说佛教不合理,也不可能动摇我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我经过多年的努力,确实发现佛教的智慧无与伦比,能够解释世间上的所有学说。尽管我并不是精通世间的所有学问,但基本上的了解还可以,物理、化学、工业、商业、其他宗教等各方面的书,大概也看过很多,然这些与佛教比起来,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随随便便认为佛教不合理。

 

当然,现在很多人一天到晚忙生活,目光只是盯在金钱上骨碌碌转,不一定关心这些问题。也许他们会认为:“根与境之间碰也可以、不碰也可以,这些跟我没关系。只要我每个月工资能保证就可以,只要生活费足够就可以,管他三七二十一!”有了吃的穿的就什么都不想,萨迦班智达说,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想到未来的解脱,想到真理以什么方式来掌握,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无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

 

有些人又说:“无分微尘应该可以互相接触。有分微尘不可能接触,因为微尘既有方分,一端接触,另一端必然无法接触,故不叫真正的相遇。因此,若承认有接触,则应是无分微尘的接触。”

 

作者驳斥道:互相接触的无分微尘,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所谓的无分微尘不存在,说它接不接触就更不合理了。物理学家虽认为有最小的单位,但其存在的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有人能找到一个无分微尘,寂天菩萨以讽刺的语气说——那你最好给我看一看,让我也见识见识。

 

关于无分微尘(极微),内外道有不同说法,《中观庄严论》云:“许粘或环绕,无间住亦尔。”外道认为极微相互接触聚合一起组成粗尘,有部宗认为其余微尘带有间隔而围绕一个微尘,经部宗认为极微并不粘连在一起,是以无间隔的方式而安住。他们均认为极微实有存在,但这些观点都不成立,所以静命论师说:“极微如何成,无分唯一性?”

 

还有些外道认为,极微一定实有存在,因为有天眼的瑜伽师可以现见。对此,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大疏》中言:“极微本身并不成立,若说瑜伽师见到了极微,唯是一种颠倒识,如同有眼病者见到空中有毛发一样,这些所见的极微如同毛发,皆非名言正量。”

 

那么,如果无分微尘不成立,就无法安立根境相触,一切苦乐也就变成了迷乱欺惑的行相。人们没有观察时,觉得穿衣服很舒服,而一旦经过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完全是颠倒执著。比如,可观察衣服的微尘与身体的微尘是不是融为一体?如果是,衣服就变成了身体,身体就变成衣服,这很明显不合理;如果不是,衣服与身体之间有间隔,那说明身体无法感受到衣服的舒服。同理,世人以无明习气所牵,贪著男女情感、色声香味,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觉。

 

那天我遇到一个法师,他以前特别喜欢因明,但现在对密法信心特别大。他跟我说:“你不应该讲因明,应该讲大圆满。”我就有点纳闷,问他:“你不是天天都喜欢听因明吗?”他说:“那个时候,我正在迷乱、正在犯错误,但我现在很后悔,当时应该学密法!”其实学因明倒不算是什么错误,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外境执著,并依此而生种种苦乐,这是每个众生都有的,所以一定要记住此处的破析。

 

癸二、破与识相遇: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刚才讲了五根与五境不能相遇,因为根是极微,境也是极微,依上述观察方法,这两个极微不能接触,不能接触就不能相入,不能相入就不能生苦乐。现在对方又说:“五根是无法跟外境接触,但意识应该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么与外境接触呢?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

 

对方分辩道:“意识不是单独跟外境接触,有些论典中说,根、外境、意识这三者聚合时,才可以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受。”

 

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聚合无有实体。前面分析过“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如空无微尘”的道理,同理可推知,根境识三者的聚合也非自性成立,唯是因缘假合而已。承认是因缘,就不可能为实有,龙猛菩萨也说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圣天论师还有一种观察方法,如颂云:“眼中无有识,识中也无见,色中二俱无,彼何能见色?”在三缘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见色[3];识也没有单独见色的功能;对境既无眼根,也无取境的识,更不可能有见色作用,根境识三者各自都不能见色,那它们聚合起来,也无法成立有见色作用。比如说三个人各自都没有一分钱,那他们合起来,也不可能有钱买一斤白菜。

 

因此,因缘聚合的法绝对无有自性,正因为皆是空性,世俗中才有种种显现。这是非常稀有的规律,然许多众生没有了悟到这一点,每天为了琐事忙忙碌碌,造作恶业而沉溺苦海。如果真能了达的话,正如前面所说,就可以享受禅定的美食,世俗中住于如梦如幻的快乐境界,胜义中不执著任何乐苦之相,如此一来,对男女的执著、名闻利养的执著,也就会慢慢消失了。

 

如今很多人没学过大乘佛法,不了解空性,所以对许多事情特别执著,一直处于错误的观念中。尤其是现代人,极度渴望身心的快乐,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根本。学习了《智慧品》以后,大家应该要明白,快乐只不过是一种幻象,名言中可以希求如幻的快乐,但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不要被各种迷乱束缚住自己,而应有意义地度过人生、利益众生!

 

[1] 从前,世亲论师背诵般若九十九万部时,他日日夜夜读诵诸多经典。当时,他寝室的屋檐下有一只鸽子经常听到法语声,它死后转生为边地一位国王的太子。刚刚出生,小太子便说:“我的上师在哪里?”问:“你的上师是谁?”他回答说:“是世亲论师。”于是国王询问了常去中部地区经商的人们:“有这样一位世亲上师吗?”他们说:“有。”随后太子想去中部,国王将他送到那里。他来到世亲论师面前便喊:“上师!”世亲论师问:“我是你的上师?我想不起来。”小太子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世,于是说明详情。上师摄受了他,令他学习读写……最后他成了精通三藏的大班智达,名叫安慧。《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

 

[2] 《涅槃经》云:“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佳;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

 

[3] 因为眼是色根,无有作意,不会发生见色作用。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89课

前面“宣说缘起特法”科判分三:一、宣说主要特法;二、宣说其他特法;三、断除太过。其中第二部分“宣说其他特法”从法我空性、人我空性、有实法为空性、时间为空性、轮回为空性五个方面已经做了抉择,今天开始宣讲第三部分“断除太过”。

 

丁三(断除太过)分二: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二、断除无有涅槳之太过。

 

有实宗向中观宗发出两大太过:一、无有四谛不合理;二、无有涅槃不合理。中观宗首先破除对方第一个太过。

 

二十四观四谛品

 

戊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观四谛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破彼等观点。

 

◎本品缘起

 

前面中观宗从五个方面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对方争论说:你们中观派居然敢说“一切所知都无有自性”,从而遮破了一切诸法,这显然不合理,如此一来,就无可避免会有苦、集、灭、道四谛不存在的过失。然而,佛法的精髓就是四谛法,如果把这些修道不可或缺的善妙之法全部遮破,就与外道所持的断见无有差别了。

 

对方这一太过不能成立,因为很多佛经都说过无有四谛的道理,如经云:“文殊见诸行无生故,而了知痛苦……”。为了彻底排除众生的困惑、解答疑难,龙猛菩萨宣说了本品。

 

◎谁为所化

 

很多大德认为,本品并非针对世间人和外道徒。因为,世间人和外道对四谛一无所知,根本不知整个世间是苦谛,一切痛苦的来源是集谛,要断除集谛必须现前灭谛,要现前灭谛必须依靠道谛,所以对其宣讲无有必要。

 

本品应该是针对那些学了佛法,但学得不究竟、尚未通达空性的内道行人宣讲的,比如,小乘宗和部分唯识宗修行人认为苦集灭道真实存在,对此始终持有坚固的执著。对他们而言,宣讲这一品非常有必要。

 

◎远离断无

 

关于四谛等不存在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堕入断无的陷阱。所谓不存在,是从胜义究竟实相角度而言的,在名言当中,在我们的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应该承认四谛是成佛之因,承认其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无欺存在。

 

我很担心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二谛,一听说苦集灭道、三宝、业因果都不存在,自此便不再约束自己的行为,过得非常“潇洒”(众笑),觉得身心自在、任运自成了……如果这样放任自己,无视业因果,将会堕入极其可怕的恶趣深渊。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真正分清二谛。

 

首先,对方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庚一(宣说对方观点)分六:一、无有四谛之过;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三、无有八果之过;四、无有三宝之过;五、无有因果之过;六、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辛一(无有四谛之过):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如果器情世界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生亦无灭,就没有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了。

 

有实宗向中观宗发出太过:如果你们想建立“内外诸法皆为空性”的理论,那么一切万法都如同石女的儿子一般,首先不会产生,最终也不会坏灭;如果无生无灭,就不会有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了。如果失坏了四谛法,会有极大的过失,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所亲证的真理,很多佛经都宣讲过。

 

◎为何叫四圣谛

 

四谛也叫四圣谛,“圣”即圣者之意。为什么叫圣谛呢?《显句论》云:“由于只有圣者前才真实,因此安立为‘圣谛’。”

 

灭谛和道谛是圣者断除烦恼的所证和所修,故而称圣谛非常合理,但苦谛和集谛为何也叫圣谛呢?因为,虽然苦谛和集谛从其自本体来讲是有漏法,不应说是圣者的无漏法,但因为五蕴痛苦的本性(苦),以及它的来源——业和烦恼(集)这二者都是圣者所见,即只有圣者才能通达,并非凡夫所能了知。从圣者才能通达、证悟、断除的角度来讲,苦、集也属于圣谛。

 

◎为何圣者才能通达苦、集

 

本来五蕴都是痛苦的本性,但凡夫人因为被无明病患所蒙蔽,没有敏锐的觉受,故而根本不知五蕴是苦,就像有些人因为生病,把苦味反而执为甜味一样。而圣者对于五蕴是苦的道理完全通达,并深知苦的来源是集谛。《显句论》引用教证说:“手掌有一毛,众人皆不觉,唯有入眼时,方生不乐恼。凡愚如手掌,不证行苦毛,圣者如眼目,亦生细微意。”意思是,若将一根细毛放在手掌上,众人都感觉不到,但若落到眼睛里面,则马上就会知道。在这个比喻中,手掌代表凡夫,眼睛代表圣者。

 

《显句论》中对方提出一问:凡夫人也经常感受痛苦,也以苦受而肯定地说是苦,为何说圣者前苦才是圣谛呢?

 

因为,受蕴只是五蕴之一,仅仅通达受蕴是苦是不足够、不完整的,所有五蕴都应了知为苦,而五蕴苦苦、变苦、行苦的本性只有圣者才能彻知,并且知道产生痛苦的因具有爱、业和烦恼的法相,它称为集。因此,苦谛、集谛被称为圣谛。

 

◎圣言是最殊胜之教授

 

对于凡夫一无所知的很多道理,圣者们都一清二楚。凡夫就像孩童一样,对一切事理茫然无知,只关心眼前的快乐享受,而圣者就像大人,对于诸法的真相了然于心。很多时候,即使圣者告诉世人生活的真实本面——苦,世人也无动于衷,只有自己得到圣果时,才会真正明了圣言的殊胜意义。

 

同样的道理,我们因被无明遮障,根本不知闻思的重要性,只有得圣果时才会真正明白听法的意义,就像对于十几岁的小孩子,尽管家长老师们再三叮嘱:“一定要好好学习啊,这对将来很重要……”但这时小孩根本不懂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当他长大后才会明白读书的意义。

 

从了知世间真理的角度考量,也可以明白这种差别。比如,我们闻思佛法之后,都会相信因果、前后世等名言真理,智慧比世人要成熟一些,对于世间诸多现象也很容易理解,而世间人对很多问题都疑惑重重,很难从迷网中拔出来。

 

辛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

 

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

 

因为没有四谛的缘故,见苦谛、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这些事都不存在。

 

对方提出:如果由集而生苦,以道而灭苦这四圣谛法不存在,则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持道谛、现证灭谛,在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成立,但这不合理,因为佛陀曾劝告世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俱舍论》亦云:“一切真谛说四种,苦集如是灭与道。彼等自体亦复然,彼之次第依现证。”可见,你们的说法根本不合理。

 

◎四谛的体相

 

苦谛是指五蕴。五蕴是苦苦、变苦、行苦的本性,因为众生恒常为无常患累所逼恼,故而名为苦。众生依靠无常的五蕴,会接连不断地感受痛苦,在轮回中一直流转。

 

集谛是指业和烦恼。当依靠善知识的教授,见到轮回和五蕴或者说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是痛苦的本性之后,进而就会了知痛苦的来源是集——业和烦恼。所谓业,分为有漏业49和无漏业50、十善业和十不善业、五无间罪等等;所谓烦恼,可分为六根本烦恼,或者十根本烦恼、二十支分烦恼等。

 

[49] 有漏业:指不离烦恼过非之诸善恶业。在黑白等四业中,以招欲界恶果之黑黑业、招色界善果之白白业及招欲界善果之黑白业等三业为有漏业;非黑非白业断尽前三业,是为无漏业。[俱舍论卷十六]

 

[50] 无漏业:能灭尽断除黑、白、杂三业与异熟的业是无漏业。非黑,非白,不生异熟果,不属于界,是对治法。——《俱舍论释》

 

如果不想受苦,就必须断掉集谛,即把苦的根本断除,就好比不想要毒树的果,就必须断掉毒树的根一样。集谛依靠什么方法断呢?必须依靠道谛——见道和修道此二道来断。

 

修道究竟也就现前了灭谛。现前灭谛之时,业和烦恼已连根断除,不会再有复还、回流的现象,由此而获得了解脱。

 

对方认为,佛教中最根本的修法就是四谛法门——见苦谛、断集谛、修道谛,最后现前灭谛(即得到阿罗汉果位),这是佛教公认的修行步骤和次第,如果连这都予以否认,你们中观宗所秉持的是多么可怕的见解啊!

 

在本品的开头,龙猛菩萨先把对方观点全部罗列出来,之后再一一观察、遮破,所以后面的任务会比较重。

 

下面是对方第三个责难——无有八种果之过。

 

辛三(无有八果之过):

 

以是事无故,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

 

因为四谛不存在的缘故,就不会有四种圣果;四果缘故,得四向的圣者也不存在。

 

对方又提出:如果四谛法不存在,那么四种圣果——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和阿罗汉果也不应该有;如果没有四圣果,则安住四果者以及获得四向者也都不会有。

 

沙门四果是指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和阿罗汉果,四果再加上四向(预流向、一来向、无来向和阿罗汉向),就是此处所说的八果。按照小乘观点,沙门四果可以对应见道、修道以及无学道,而这些都离不开四谛。所以,如果四谛不存在,四果四向都无法安立。

 

◎介绍四果

 

一、预流果。它是见道位,一般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预流果。见道之后开始修道,在十六刹那以后,所证方面,已经证了所有四谛法;所断方面,修道所断共分三界九地,每一地又分九品;欲界烦恼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下各自又分为上中下三品。一般而言,获得预流果时,欲界一至五品的烦恼已经断除。

 

二、一来果。“一来”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获得一来果时,前六品烦恼已经断尽,后三品还未断。

 

三、不来果。获得不来果时,欲界的九品烦恼已全部断尽,但上面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尚未断尽。“不来”是指不再来欲界,因为声闻缘觉不像菩萨一样有发愿力,会乘愿再来度化欲界众生,他们一味追求自己的安乐和涅槃,所以当断完欲界九品烦恼之后,便永远离开了欲界,再也不会回来,故叫做不来果。

 

四、阿罗汉果。当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全部断尽之后,就获得了阿罗汉果。按照大乘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介绍四向

 

一、预流向,是指尚未获得预流果而正在趋向于它,也就是说,见道位第十六刹那已经证悟了预流果,预流向是住于见道位十五刹那,将要遍证四谛的境界。

 

二、一来向包括预流果,是指预流圣者正趋向一来果、还未得到一来果的状态。它已超越预流果而趋向于后果。也可以说,前前的果是后后的向。

 

三、不来向包括一来果,是指获得一来果后正在前往不来果的圣者。

 

四、阿罗汉向包括不来果,是指获得不来果后正在前往阿罗汉果的圣者。

 

四果四向是声闻承许的八种圣贤。按照小乘观点,要想获得这些圣果,必须先知道苦谛,然后了知苦谛的来源是集谛,要断集谛必须依道谛,在修道过程中,八种圣果会依次现前,最后获得无学道阿罗汉果。整个过程必须按照这种次第进行。如果四圣谛不存在,那么住于四果的圣者就不会存在;如果四果圣者不存在,也不会有住四向者。

 

关于小乘所许的八果,《显句论》中阐述得非常广,几乎都是《俱舍论》中的观点,里面还讲了圣者之间的辩论,大家可以参考。

 

下面宣讲对方的第四个责难——无有三宝之过。

 

辛四(无有三宝之过)分二:一、广说;二、摄义。

 

壬一(广说)分三:一、僧宝不存在之过;二、法宝不存在之过;三、佛宝不存在之过。

 

癸一(僧宝不存在之过):

 

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

 

如果没有八种贤圣,就不会有僧宝。

 

对方认为:如果获得四果与四向的八种圣贤补特伽罗不存在,就无有皈依三宝当中的僧宝了,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可能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说没有八种圣者,就不存在僧宝了呢?应该还有吧,比如很多寺院都有比丘僧团、沙弥僧团等。

 

◎何为僧宝

 

此处对方意指会有圣者僧不存在的过失。僧宝分为凡夫僧和圣者僧两种。从凡夫僧的角度讲,四个比丘就可以称为僧众,但真正的僧宝是指圣者僧。如《宝性论》云:“佛法僧界觉,功德佛事业,略摄全论体,此七金刚处。”这里的僧就是指具足二智不复退转的圣僧,比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相续已经真正转依51了。在《毗奈耶经》中,佛陀也提及过大比丘、大僧众等。

 

[51] 转依:佛教用语,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指阿赖耶识断除烦恼和所知障的种子,转换成涅槃和智能的清净种子。因为阿赖耶识是一切烦恼和解脱的依据,所以转换阿赖耶识的性质谓之转依。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也对此阐述过,如云:“共同小乘中承认……僧众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凡夫小僧为沙弥、沙弥尼及居士,是众生之福田故;大僧为具近圆戒者,即是说比丘为大僧众,四位比丘以上称为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从这个教证当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凡夫小僧当中包括了居士。以前,法王如意宝不确定居士与学院僧众一起应供是否如法,后来根据《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这个教证,确认居士也是众生的福田,也应该成为应供处,所以后来学院便开许居士也可以应供。《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说:“天人妙衣饮食等,恒沙劫中供众生,不若布施一居士,一日所获功德大。”可见,在家人若对居士供养,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癸二(法宝不存在之过):

 

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

 

因为没有四谛的缘故,也不会有法宝。

 

对方又提出:如果四圣谛不存在,则法宝也不应该存在。

 

◎何为法宝

 

最究竟的法宝是指相续中获得了灭谛。如《俱舍论释》云:“皈依法是指皈依唯一的涅槃灭谛。”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亦云:“法宝最究竟的,即是寂灭的实相。所以法宝有深刻的内容,不是口头的几句话,书本上的几个字。”

 

但从广义角度讲,大小乘都承许法宝包括教法和证法。比如,如果没有明白《金刚经》的经义,那么《金刚经》只算一种教法法宝,但若通达了其中含义,并且相续中获得了《金刚经》所讲的如幻如梦境界,就获得了证法法宝。证法在自相续现前的助缘是教法,即依靠教法可以现前证法。此外,道谛也可以称为法宝,因为道谛是现前灭谛的因。

 

总之,对方认为:如果苦、集、灭、道四谛不存在,那么对道谛进行诠释、帮助灭谛显现的教法法宝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没有教法法宝,也不会有灭谛——证法法宝。

 

癸三(佛宝不存在之过):

 

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

 

藏文译本颂词:

 

若无法僧宝,岂能有佛宝?

 

如果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能有佛宝呢?

 

对方继续发难道:如果所领受的圣法与领受者僧宝二者都不存在,则其果法——佛宝怎么会有呢?

 

◎为何说无法宝和僧宝,即无佛宝

 

《显句论》中云:“世尊先前也必定趋入某一果,由于是住果者,因此世尊也属于僧宝中。如果无有僧宝,必定无有佛出有坏。或者,佛陀摄于属无学者的僧宝中。有些人说:佛陀出有坏等称为比丘僧的缘故,出有坏摄于僧宝中。”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佛陀在因地布施身肉以后,以谛实语能令身体马上恢复如初。由此可见,佛陀以前一定当过圣者(圣僧),否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凡夫中也有以大悲心布施身体的,比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绕杰达当凡夫的时候,因为大悲心非常强烈而布施过身体,但只有圣者才能做到让身体马上恢复。

 

既然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必定当过圣者,即得过沙门四果中的一种或者一地以上菩萨果位而成为僧宝,那么相续中所修持的法宝也必定具足。由此推知,如果法宝和僧宝不存在,佛宝也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佛宝本身即是僧宝和法宝。首先,佛陀已经修道圆满,故可以摄属于究竟无学的僧宝中,佛经也讲,得地者就是所谓的僧众;其次,佛陀已证得究竟灭谛,所以也是究竟的法宝。

 

鉴于以上原因对方认为:如果四谛不存在,那么僧宝、法宝都将不复存在,这样佛陀的来源又是何处呢?

 

显而易见,你们中观宗的观点完全不合理。

 

◎分清二谛,方解圣道

 

若从名言角度讲,对方的观点确实可以成立。然而,中观宗并未遮破名言中的四谛、三宝,只是在抉择胜义谛时才遮破了一切。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会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

 

很多人没有学过《中观根本慧论》这样的中观论典,解释《金刚经》等般若经典时非常困难,讲解《华严经》更是困难重重,一方面要将万法全部空掉,另一方面三宝、因果等又不能空。如果不分二谛地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则显然互相矛盾,但如果善于区分二谛,胜义中将万法抉择为空,名言中承许万法显现不灭,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像小乘宗一样闻思不究竟,只知佛陀一转法轮的教义,对于《中观根本慧论》等二转空性法完全不解,就会觉得如果万法皆空,不仅四谛、沙门四果、三宝会被摧毁,乃至因果等一切名言法都会灭尽无余,这样否定一切太可怕了,已经成了地道的断见派,相续中难免不生这样的邪见。所以,一定要通达空性的真正含义,以区分二谛的方式来抉择。

 

现在我们正在学习《释迦牟尼佛广传·布施品》,里面讲了很多佛陀在因地发心、布施的公案。虽然胜义中万法皆空,但名言中并非一切都不存在,应该随学释迦牟尼佛广行六度万行。虽然于凡夫而言,完全按照佛陀的诸行去做非常困难,但作为后学者,一定要尽力效仿。如果觉得佛行佛的菩提道,我走我自己的道,自相续与法背道而驰,则是非常不应理的。

 

壬二(摄义):

 

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

 

这样宣说空性的人就破坏了三宝。

 

对方认为:如果像“佛宝等诸法皆空”这样宣说空性,则完全是对三宝的破坏。这岂不断了众生的慧命吗?

 

《显句论》中详述了对方的观点,论云:“难以获得的缘故,偶尔出现、福德浅薄者不能值遇的缘故,价值连城的缘故,称为佛法僧宝,如果声称空性之义那就破了三宝。”意思是,人身极为难得,即使得到人身,如果福德浅薄,也很难值遇佛法僧;因为难值难遇、价值连城,故称其为三宝。如果否认三宝存在,就无法在众生心田上播撒解脱的种子,如此也就断了他们的善根和慧命。因此,对方认为中观宗的见解非常可怕!

 

下节课对方发完剩下的两个太过之后,中观宗就开始一一破斥。希望大家今晚好好思考一下,看看自己能否对有实宗的太过做出合理的回答。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七十三节课

 

《智慧品》中的“法无我”依靠身、受、心、法四念处来抉择,其中身念处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二个——受念处。

 

通过闻思下文内容,我们应该对感受有所认识、有所突破。所谓的感受,按照大小乘的论典归纳,主要分为乐受、苦受、不乐不苦的舍受三种。上至天人、下至地狱之间的众生,所有的感受就是这三种,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感受了,虽然心理学、医学有不同的名称,但也出不了这个范围,也就是说,众生的感受要么是痛苦,要么是快乐,要么是不乐不苦。所以,佛教对万事万物研究得非常透彻细致,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所讲到的很多奥妙,世间科学家通过漫长时日、绞尽脑汁的研究,才能得出一模一样的结论,甚至有些甚深意义,世间的智者和学者根本揭示不了。所以我们在闻思的过程中,应该感受到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这种智慧就像一览群山一样,完全涵盖所有的知识。

 

如果没有受过佛法教育,单凭凡夫人的分别念,想了解万法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菩萨、声闻、缘觉尚且要依佛的教言修持以获得圣果,世间的仙人、婆罗门、大自在天、帝释天等的智慧与佛比起来,就更是微不足道了。因此,大家在学习佛法的同时,应时时刻刻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不可动摇的虔诚信心,这种信心不是盲目的信心,而是理性的信心、不退转的信心,即通过自己的智慧与理论相结合,而得到符合实际真理、并非人云亦云的信解。

 

我们今天所抉择的法义是,求乐、避苦、无记状态的感受表面上存在,但在名言中全部是痛苦的本性,再进一步抉择,胜义中它是空性的,本质一点也不成立。如果芸芸众生能通达受无自性的道理,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就不会如此迷茫盲目了,然而千千万万的众生不要说通达胜义中受无自性,甚至对名言中它的本体是苦性也一无所知,以致始终漂泊在轮回中,极其可怜。

 

大家遇到这样的甚深教言之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详详细细去观察:众生执著的苦受和乐受到底存不存在?进而了解到,众生所追求的乐、所逃避的苦,犹如虚空一样,根本不存在,佛经中说:“观受如虚空,是为受念处。”这个教言相当甚深,希望大家在下面抉择的过程中,首先专心致志地听闻,然后反反复复地思维,通达它的意义之后,再全力以赴地开始修持。

 

辛二(受念住)分四:一、受之自性;二、受之因触;三、受之对境;四、执著不成立。

 

壬一(受之自性)分二: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二、修分别彼之对治。

 

癸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分二:一、遮破之理证;二、破彼之回答。

 

子一、遮破之理证:

 

先分析受在本体上成不成立。

 

苦性若实有,何不损极乐?

乐实则甘等,何不解忧苦?

 

如果苦性实有存在于内心,那为什么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甘美饮食等令人愉悦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遣除忧伤者的痛苦呢?

 

一般人都认为苦、乐等感受真实存在,此处就分析这种想法是否正确。首先拿痛苦来说,假如它实有存在,那为什么不能障蔽相续中的快乐呢?自性存在的东西,不论何种因缘都无法改变,假如说痛苦实有自性,那只要产生一次痛苦,就永远不可能有快乐感受。无论遇到何等精彩的节目、悦意的对境,一刹那也无法引生相续中的快乐,因为痛苦自性存在的缘故,将所有的快乐摧毁无余,这样一来,你永远都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一瞬间的乐受也生不起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绝对不是这样,今天特别痛苦的人,明天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还哈哈大笑,所以痛苦并不是恒常不变的。

 

那么,快乐在本体上是否存在呢?以同理可推,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在痛苦者的面前,妙色美味等为何不能使他们快乐呢?因此,乐并不是自性存在,如果自性存在,那永远都是快乐,根本不会变成痛苦。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意思是,假如一个法真实具有自性,那么以前它怎么样,以后也该如此,如果说它前面存在、后面不存在,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这种变化是不合理的。因此,通过教证和理证来观察,感受实有的观点完全是一种分别妄想,并不符合实际真理。

 

数论等外道又认为:“神我心识上并没有苦乐,苦乐唯于外境上实存。比如穿一件厚衣服,马上会感到舒服;看一些精彩表演,立刻会生起欢喜心;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一进去就有种舒适感;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自他都觉得赏心悦目……由此说明外境上存在苦乐感受。”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正如刚才所说,快乐若在外境上真实存在,那么就应该摧毁任何痛苦忧愁,但一个人死了儿子或正被疾病折磨时,即使将他喜欢的衣服、甘美饮食摆在面前,他也不会感受到丝毫快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认识一个大法师(我不说他的名字,他比较出名,很多人知道了不好),他跟我关系比较好,平时喜欢吃巧克力,常常到我家里来吃东西、喝茶,我们玩得也不错,经常互相开玩笑。后来一段时间,他患了心脏病,好几个月都特别痛。一天他神情郁闷地来到我家,我看他脸色不太对,好像特别不高兴的样子,但我也没有在意,一直看书,随口说了几句不该说的玩笑,没想到他大声哭起来了。大人哭跟小孩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特别着急,想尽一切办法逗他笑,看桌上有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赶紧抱过来堆在他面前,但不管怎么样,他的笑容一直没有露出来。突然,另一位法师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后面的节目我就不说了。

 

这个故事说明,巧克力等你所喜欢的东西上有没有真正快乐呢?肯定没有。如果有,不管你怎么难过,看见它也应该快乐起来。然而有些人在忧愁时,看见自己原来所喜欢的对境,比如说一些精彩的节目或者美妙的歌,回忆起从前的幸福时光,反而更添伤心痛苦,故而外境上不可能存在苦乐的本性。

 

现在有些世间人,对苦乐到底存在于内心还是外境,从来没有详细地分析过,他们认为物质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带来一切幸福快乐,于是为了追求财富、洋房和轿车,每天忙忙碌碌……但若真正去观察,快乐和痛苦统统是一种执著,跟外在的物质条件并没有多大关系。曾有一则西方寓言说,有个国王过着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日子,天下至极的宝物美色都归他,但他仍然不快乐。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快乐起来,于是派人找来了御医。御医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你必须在全国找到一个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这样你就快乐了。”国王马上派大臣分头去找,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快乐得不可救药的人,但是大臣向国王禀报说,没办法拿回那件能给他带来快乐的衬衫。国王非常不高兴,问:“怎么会这样?我毕竟是一国之君,为什么连一件衬衫都得不到?”大臣说:“那个特别快乐的人是个穷光蛋,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连一件衬衫都没有。”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外在的物质不一定能带来快乐。古代有许多圣哲名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但内心的快乐往往超过一些富翁。譬如陶渊明在隐居山林时,就做了一张无弦琴,这张琴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出声音,可是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写过一篇散文,他说一个朋友向他要一幅字,想挂在书房里。他想了半天,就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问这是什么意思,林清玄解释说:“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即便如此,起码也有一二件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那‘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心底的不快乐。”据说这句话对那个朋友起到了很大作用。

 

《八大人觉经》说过:“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来源就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财物非常丰富,可是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物质是一切快乐的来源,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今天换一件白衣服,明天换一件红衣服,认为所谓的快乐在外境的物质中可以找到,而从来不关心自己内心,其实这不一定能得到快乐。我们以前也讲过,《佛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这个教言的含义非常深,知足少欲的人虽然一贫如洗、以地为床,但内心中却很快乐,而贪欲增上、嗔恨猛厉之人,纵然有万贯家财,也不懂得什么叫快乐。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一定要了解,外境并不存在实有的苦乐,苦和乐的本体是空性的。无数智者和修行人通过修行和观察,最后了悟到这一点,知道快乐在名言中存在,其本体是空性的,所以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每天到处去寻找快乐,他们虽然在山里隐居,但快乐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世间人。

 

因此,了解受的本性非常重要,若没有认识它的本性,很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危害。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矛盾,大多数都跟受有关,感情上的痛苦、得不到财富的痛苦……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因为不明白受的本性。如果大家能按传承上师的这些教言去思维,今后到底怎么样面对生活?这方面肯定有一定的方向。

 

子二、破彼之回答:

 

若谓苦强故,不觉彼乐受。

既非领纳性,云何可谓受?

 

刚才作者也讲了,快乐不是自性存在,因为痛苦产生时,快乐就会消失无踪。对此,对方解释道:“快乐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力量太强了,而外境的快乐相对微弱。就像太阳升起来时,群星的光芒被隐没了一样,当痛苦特别强烈时,细微的快乐就会被它覆盖,以致无法感受到。”比如说我的头今天比较痛,但因为我考了第一名,心中特别快乐,所以上台去领奖时,感觉好像头不痛了。实际上头痛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快乐压服了我的苦受,因此感觉不出痛苦。

 

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说法好像有道理,一个人的相续中,苦与乐两种受应该可以并存,但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下面作者会进行分析。

 

在我们佛教中,其实对受也非常重视。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作为在家人,均贪图乐受、排斥苦受,为了财产、田地、女人而争论不休;作为出家人,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破立,展开辩论。因此,受与想在行蕴以外单独安立为蕴,而不摄于行蕴当中,《俱舍论》也说:“是故一切心所中,受想单独立为蕴。”的确,现在大多数人发生争论、冲突,都是以“我”为中心——我的国家、我的地方、我的法本、我的地基……而在“我”的范围内,争论的焦点首先是我的身体,其次就是我的感受。现在的人特别可怜,经常把快乐当作痛苦,把痛苦当作快乐,对知足少欲、安贫乐道的生活,他们觉得是一种折磨,而花天酒地、虚耗时日,每个人都趋之若鹜。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喜欢喝酒,他们对吃的不重视,对喝的很重视,只要有了美酒,就认为可以沟通感情,说许多发疯的语言,把自己弄得迷迷糊糊……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大家都觉得这顿饭很有价值。如今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就像萨迦班智达所形容的,这些人把发疯作为快乐!

 

言归正传,针对对方的说法,作者驳斥道:苦和乐是用心来感受的,既然你没感受到快乐,那怎么能算是乐受呢?因为它不具有受的法相。《入中论》云:“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俱舍论》也说:“受蕴即为亲感觉。”亲身接纳才叫做受,你只感受痛苦,而没感受到快乐,怎么能说你有乐受呢?如果没有领纳也可称之为受,那空中鲜花的香味、石女儿的模样,你也应该能感受到了。

 

在抉择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所谓的受,若没有亲身接纳,则不能成立。当然,没有观察的情况下,痛苦和快乐可以同时并存,但这只是一种虚妄执著而已。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受可分为身受和心受,无论是哪一种,都只有三种情况:一个人的感受,要么是乐受,要么是苦受,要么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如果说他同时又苦又乐,这种现象绝对没有。

 

下一个颂词,对方对我们进行辩驳。

 

若谓有微苦,岂非已除粗?

谓彼即余乐,微苦岂非乐?

 

对方反驳说:“感受极乐时,细微的痛苦可以存在,只是不太明显而已,就像在一碗浓糖水里加一点点盐,盐水是存在的,只是不易察觉而已。”

 

破曰:“岂非已除粗?”苦和乐这两个相违的法无法并存,这通过可现不可得因即可推出。因为一个人的感受不难辨明,自己到底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正常人都能分清楚。有些人的心情,说不上是快乐,也说不上是痛苦,那应该归摄在舍受当中。总之,快乐的时候没有痛苦,痛苦的时候没有快乐,不可能又有痛苦又有快乐,像牛角一样并存。

 

如果你说乐受非常强烈,而苦受就像糖水里的盐一样微小,这只是分别念的虚构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苦和乐是两个相违的法,乐受存在时,苦受定会消除,苦受存在时,乐受也荡然无存,尤其是有强烈乐受时,苦受更不可能存在。好比在特别旺的烈火前,巨大的冰块都已融化,小冰块不可能还存在,或者说一个人敢打死强者,那面对弱者就更不在话下。其实我们通过亲身体会也能感受得到,极其快乐的时候,与之相违的痛苦不可能存在。

 

下面,对方又开始辩驳——本品属于中观,故辩论得比较激烈。对有智慧的人来说,这样的辩论很精彩,而没有智慧的人听到以后,根本不知所云,一个劲地打瞌睡,心不能专注。其实所谓的学佛,每个人的善根还是有差别,有善根的人对这些推理稍微闻思一下,马上就能通达;没有善根的人对佛教再怎么样钻,心也钻不进去。这种人对世间法特别聪明,怎么赚钱、怎么样炒股,谈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而一听到佛教,尤其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就一直想“入定”(睡觉),丝毫兴趣也没有。这跟自己的福分有关,但即便如此,大家学习时也不能随便放弃,一切要以正知正念来对治。

 

我们现在讲的《智慧品》比较难,不像前面那样天天讲一个故事就完了。以前有些知识分子认为《入行论》很简单:“这些道理没什么不懂的,我自己也推得来,只不过有些教证不会背而已。”但后来一听因明课,才感觉到佛教原来不简单,里面的推理根本推不过去。所以大家既要学一些简单的教理,又要认真研究中观、因明、《现观庄严论》等甚深道理。如果你对深奥的道理能完全明白,回过头来一看,以前不懂的知识会非常容易。原来我们读书时就是这样,到了五年级,觉得一年级的课本很简单,到了中学的时候,发现小学那些特别难懂的东西易如反掌。学习佛法也是同样,不要整天一讲故事就非常高兴,故事讲完了又开始打瞌睡,这样的话,说明你不是中观根基。大家要注意啊,如果实在听不懂,表情上也应该装得好一点。(众笑)

 

对方又说:“谓彼即余乐。”细微痛苦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比较特殊,原来是一种痛苦,现在变成了一种快乐,但它的本体仍是痛苦。就如同白色的玻璃放在一块红布上,虽然玻璃随布的颜色变红,但其本体仍是白色。

 

作者破曰:“微苦岂非乐?”这样的微苦只是名称而已,实际上早已变成了快乐。玻璃的颜色就是你眼前所显现的颜色,你认为它是白色,完全是以前的分别念,实际上它显现什么颜色,你看到的只有这个颜色。同样,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就存在什么受,假如你感受到的是快乐,那痛苦就不存在。

 

要注意的是,胜义与世俗不能混淆,世俗中苦乐有各自体性,而胜义中这一切都不存在。《般若经》云:“苦以苦空。”《中论·观苦品》也说:“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不管自作、他作、共作还是无因作,痛苦在胜义中都不存在,快乐也是如此,苦乐感受唯是名言中因缘所生法,并没有实有本体的存在。

 

这些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认为事物是自性存在的,就像《三字经》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承许人心本来都是善。其实这种善只是名言中的一种抉择,并不是实有的善。同样,表面上看来外境上似乎自性成立苦乐,如《四百论》所云:“乐由分别生,分别随苦转。”但这也是一种名言假象,胜义中根本不存在。尽管如此,我们在抉择名言时,依靠无欺的缘起规律,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不可能存在苦的同时也存在乐。

 

最终,可得出两个结论:一、苦乐在心的本体上并非真实存在;二、苦乐在外境上也没有实有本体,所有感受只是一种迷乱妄念而已。

 

倘因逆缘故,苦受不得生,

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

 

对方认为:“痛苦本身应该是常有之法,但因为有强烈快乐的违缘,所以暂时无法生起痛苦。比如说,本来我很痛苦,可是今天遇到了非常开心的事,因缘不具足,所以痛苦无法产生,但痛苦本性上还是存在的。”

 

作者驳斥道:“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那你岂不是成立了感受苦乐是一种分别念吗?分别念认为好,就带来快乐;分别念认为不好,就产生痛苦,而分别念是实执所生的颠倒错觉,因此,苦乐之受并非实有存在,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这与佛经“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完全相同。

 

《华严经》中说:“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取故。”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是颠倒分别念,统统是虚妄的能取所取所引发的。佛陀在《如来兴显经》中也说:“一切诸有世界,因所造行,思想所化,皆是一切苦乐颠倒。”可见,世间上的各种显现全是一种颠倒苦乐,实际上并无本体存在。如《定解宝灯论》中所说,同一碗水,天人见它是甘露,地狱众生见为燃烧的铁浆……虽然是一个对境,六道众生却有不同的感受,故而外境并非有自性。如果说外境上真实成立苦乐,那不论谁接触该法,都应该生起同等感受,而实际中并非如此,比如说对于不净粪,喜洁的婆罗门见后会发呕,不愿接近,而猪狗等欢喜若狂,觉得遇到了难得的美味;对于美女的身体,修不净观的人认为是一具臭骨架,而贪欲强烈者会觉得美妙悦意,因此外境上不可能存在苦乐等感受。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新闻,说温州有一个亿万富翁,他很有钱,但一点都不快乐。(现在的大老板和大企业家,就像《亲友书》所讲的那样,一个龙王有多少财富,顶上就有多少蛇头,顶上有多少蛇头,就会感受多少蛇头所生的热沙等损恼。如同龙王的蛇头一样,现在的富翁有许多企业,假如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企业就会越来越多,痛苦也就越来越重。)有一次他在随从的簇拥下从一家星级酒店出来,一个乞丐向他伸手乞讨,他不耐烦地给了一块钱。乞丐显得非常高兴,他看后觉得很惊愕:一元钱竟让乞丐如此兴奋异常,而自己日进千金却找不到任何东西挑起自己的兴奋,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他让随从们先回去,说今天要自己走一走,等大家离开后,他又回头去找那个乞丐,并在一家偏僻的餐馆里请他吃饭。为了怕别人认出他,他将脸遮挡在衣服里,与乞丐探讨起了人生。乞丐告诉他,自己每天都很快乐、轻松,每天晚上睡八九个小时。(看来,睡得特别香也是一种境界,毕竟这种人心里没有压力。现在感情上受挫的人或者一些大富翁,一天一天地失眠,吃多少安眠药也睡不着,所以能睡觉也是一种享受。)乞丐的话让他感到悲哀,他深深体会到财富不能带来快乐……

 

因此,快乐并不是建立在外境上的。如果我们对空性有所认识、对心的本体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除此之外,再怎么样辛辛苦苦寻找快乐,快乐也会像彩虹一样,离自己越来越遥远。本论前面也讲过:“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所以我们现在依靠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教言,应该寻找心的本性或者诸法的空性义,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名言中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到来。胜义中虽然不存在快乐,但也不要紧,因为大多数人寻找的就是名言中的快乐,这种快乐在轿车上不一定有,洋房上不一定有,人民币上也不一定有,感情中更是找不到,但若在佛法智慧的海洋中去寻找,每一个人定会有所收获!

 

 

回目录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79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里说一下,第一个事情。我们现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有一些发心人员比较辛苦,包括前后的很多工作人员,他们听课的时候基本上心没办法专注。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也很难继续下去,所以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因缘。所以整个课程前前后后的工作者也好,或者说以前各种音频、视频、文字,前期、后期所有的这些工作者,也非常的感恩。

 

因为有了这些因缘,让很多人应该是逐渐逐渐明白,不仅是现在,可能未来,我们的团队在这方面很重视。这样的话,我相信,像我这样的一个人,也可能影响一批人,影响一批有思想的人。

 

我所谓的思想并不是现在所谓的思想家,应该在我们世间来讲,不管是自己的生活也好,人生也好,社会也好,都有一定的学历、智慧、经验,这样的人——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现在是这样的,将来也会这样。

 

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是我们在座所有未来、过去、现在的这些发心人员的努力。一方面,我也特别感谢你们,同时我也祈祷诸佛菩萨、护法神经常加持你们,愿你们戒定慧三学圆满究竟,僧众也是应该这样加持。我们大家只是听就可以,包括我们看的书,好多事情,给我们弄出来。这个特别不容易,包括我们过一段时间也做了一些的资料,虽然大家也出了一些钱,我们也出了钱,但是最重要的是,背后有很多人的付出。如果没有的话,这些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拿到手。大家都应该知道,因为我们都是人嘛,人的话,至少知道利害关系,这是人基本的一个取舍,跟动物不同。所以说我也特别感谢大家。

 

第二件事情,我们现在讲考总的还是可以的。这边相关的负责人也不断的调整,现在还是可以的。可能因为时间卡的有点紧,或者这方面如果稍微有一些意愿的话,到时候你们也看情况。讲考一点门槛都没有的话,好像什么样的人都进来了,这些人也不知道怎么样。但是有一部分想学的,不管是哪一个班,我们也要尽量支持,堪布堪姆们方面大家也好好的配合。

 

第三个事情,我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课程当中,《楞严经》没有讲之前,其他的我们现在暂时不安排,不然太多了,《楞严经》的每一堂课之前,我们增加一个“吽玛玛吽呢梭哈”108遍。我看现在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到时候我们前面念诵的时候,加在《普获悉地祈祷文》的后面,念108遍,今天我们一起念(108遍)。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楞严经》。

 

那么《楞严经》的话,我们每天第七卷后面的长行文讲一部分,前面的咒语再稍微对一下,每天都这样。

 

这个《楞严经》现在马上讲到80堂课。我想在法王涅槃法会之前结束,因为今天是11月24号,到时候十二月二十几号,具体我到时候可以给大家说一下时间。因为后面的话我们这边也基本上休息,大家回去买票啊,各方面提前知道也好,过两天我给大家说一下。

 

我的想法,还有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也努力,你们也在努力。如果后面不是很难的话,我们看今年能不能争取讲完,如果不能讲完的话,应该大部分基本完成了。这样的话,大家也努力。虽然天气很冷,但是心里有法的话,应该是温暖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也算是一个求法的苦行,为了《楞严经》,不怕各种外缘和魔障,我们要坚持。

 

这个过程当中,不管是内心还是外在,肯定有很多的违缘,但这些违缘,我们应该依靠坚定的信心,依靠楞严咒,或者说大白伞盖咒,我们一定会是战胜的,大家要有这样的一个信心。

 

我有时候也是给大家提醒一下,否则很容易被违缘束缚。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信心,应该是非常好的。本身我们这个月,藏族喇嘛和觉姆说是精进月,因为大家开始考试了,一年当中,这个月很多人开玩笑称为是非常精进的一个月,所以大家应该非常努力地去闻思。

 

那我们继续讲《楞严经》后面的长行文。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佛陀跟阿难说:“这个楞严咒实际上是佛陀的顶髻发出光芒,现出来的大白伞盖咒。”

 

我们昨天也给大家分析了,天界的话是大白伞盖咒,人间的话,是化佛的咒语,凡是这个叫楞严咒。

 

所以这个楞严咒、大白伞盖咒实际上是“秘密”,一般人没办法了知的,“伽陀”,十二部经当中专门有一个伽陀部,偈颂方式的经典。“微妙章句”,内容和词句非常稀有的章句。

 

这个大白伞盖咒,实际上一般人很难知道,非常微妙,以偈颂形式出现的章句、词句。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这个咒语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佛陀的这个秘密咒语非常非常殊胜。我们藏地的话,一般给家里打卦的时候,有“经、伞、度”,经指的是《心经》,伞是大白伞盖咒,度是度母,这三个除违缘最厉害。所以藏传佛教基本上各教派都是这三部经,《心经》和《大白伞盖经》和《度母经》,非常重视这三部。

 

一般来讲,修行特别好的人,或者经常念大白伞盖咒的人,他不会被违缘所束缚。确实当时文革期间,有一部分老僧人天天念大白伞盖咒,后来他们从各种违缘当中脱离出来,没有被束缚。所以我们大家自己也应该经常念。

 

你看汉地前辈的这些大德们,基本上修行好的人都会念。前天你们背诵的时候也看到,这些人背得很好,应该以前也是下了一定的功夫,那么这些人以后也不容易被违缘所束缚。

 

所以我们这次知道了它的功德,因为它是佛陀身体当中最上面的顶髻中化出这么多的大白伞盖佛母而显现出来的咒语,所以在佛教当中应该是最殊胜的,不管是汉传、藏传,它是最殊胜的。

 

所以我们以后有机会的话,不仅仅是藏文和汉文,应该翻译成各种文字,以后以不同的文字来弘扬这个法。这样的发愿非常有意义,我们也希望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人都得到这样的加被。

 

下面佛陀讲有十大功德,都是依靠楞严咒而成就的。

 

首先是正等觉的成就: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所有东南西北十方的如来,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受持了楞严咒或者大白伞盖咒,最后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降伏魔众: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十方如来执楞严咒或者大白伞盖殊胜的心咒,降伏了里里外外,五种魔为主的诸魔。”

 

佛陀在因地成就的时候,大家也知道,在菩提迦耶降魔也是依靠这些咒语。

 

“同时,制伏了像六本师为主的九十九种外道、六十种外道等,都是依靠这些咒语而成就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想,现在如果这样念的话,我们将来成佛没有问题,不会出违缘。然后,我们如果念这些咒,那么降伏魔众有很大的能力。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能度微尘数国土的众生: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十方如来也是乘此楞严咒,坐宝莲花上,在微尘数的国土当中应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如果我们念这个咒语,将来也是在无数的世界当中利益众生。

 

第四个,能转法轮: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十方如来曾经也是受持这个咒语”,藏文当中“含”指的也是受持。“在微尘数国的刹土当中转无上大法轮,利益无量众生。”

 

所以我们持这个咒语,在不同的地方——现在微尘国有点困难,但现在不是很多国家都是免费签证,如果是免费的话,我如果没有老的话,很想去一下,去各个地方讲《楞严经》,这样的话很好的。如果《楞严经》讲的时间没有的话,给大家念个“吽玛玛吽呢梭哈”。念楞严咒好像有点难,但是可以通过“吽玛玛吽呢梭哈”这种方式来转法轮。

 

第五个,自他授记: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有些注释里面说“咒心”不是后面那几行心咒,应该是所有咒语的意思。

 

“十方如来在因地持这个楞严咒,能在十方世界当中对有缘的众生进行摩顶、授记。如果自己还没有成佛,那么由十方诸佛进行授记。”

 

有些已经得了一定的果位,可以对众生授记和摩顶。有些修行还没有得到果位,但是对楞严咒有信心,这种众生他们也可以授记。

 

第六个,依靠楞严咒,能遣除各种痛苦。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

 

“十方如来依靠楞严咒,能一一遣除十方世界众生的痛苦”。

 

苦有多少?这里讲了十种苦:

 

“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瘖痖,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

 

 

“所谓的痛苦,实际上有十个痛苦 [1]: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盲聋喑哑的痛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大横苦、小横苦,总共十个苦,这十个苦都能获得解脱。”

 

就像我们念度母也是远离八难,或者说远离二十一难。念观音心咒也是这样,诸佛菩萨都有加持。

 

如果我们真正念这个咒语,三恶趣当中也不会转生。然后六根不具足,尤其不会转生盲聋喑哑的残疾人。世间当中怨憎会苦,不愿意却经常来到头上的这种痛苦也不会有的;爱别离,自己喜欢却离开的;想得却得不到的求不得苦;

 

还有五阴炽盛,只要我们具有五蕴,各种各样的痛苦会纷至而来。我们有时候说五蕴现行苦,看起来不明显,但是只要有五蕴,痛苦是不会间断的。

 

所以我也在想,只要有五蕴,除非获得阿罗汉和一地菩萨以上,其他有一些成就的人,这个痛苦是免不了的。包括我们依止的有些上师,看起来他也是一般人的形象,生病的时候或者是圆寂的时候,显现上也有很多痛苦。所以你们也是,以后遇到高僧大德也好,或者是身边的这些金刚道友,他们生病的时候,或者说他们死亡的时候,如果痛苦的话,不能说:“啊,他可能一点成就境界都没有,他死的时候那么挣扎,病的时候那么痛苦。”其实只要有五蕴的话,很难安忍这种痛苦。

 

我经常这样想,不管是哪一个高僧大德,临死的时候,特别痛啊,病的很严重啊,最后都非常痛苦,这不代表他没有境界。他非常有境界,但是只要有五蕴的蕴魔,不说我们其他人,释迦牟尼佛显现上当时也有痛苦,他也说疼,这样的。

 

这显示什么呢?五蕴炽盛的痛苦。只要有五蕴存在,谁都会感受痛苦。

 

同样的,生命已经受到威胁,叫做大横苦。小横的话,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我们每个人心里的痛苦,身体的痛苦等。

 

可能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浊,众生应该越来越苦。我们也许还算是好的,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以后,不知道全球的众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内心也许是更苦。

 

“所以这些痛苦,通过楞严咒,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得到解脱。”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前世的异熟果,这些异熟果依靠一个咒语不一定能解决。信心非常大,因缘具足的话也能解决。但是一般来讲,如果寿命已经尽了,或者以前杀生的果报成熟的话,那念个楞严咒,不堕地狱也不好说。这个咒语是有能力的,但并不是100%。

 

那所有念楞严咒的人都没有病痛,也不是。确实像我们吃药一样,这个药很有力量,但是有了药,是不是医院里面都没有人生病?也不是。有是有作用,我经常也在讲,咒语的作用我们要这样来看待。

 

下面还有十种难,这十种难依靠楞严咒也可以遣除。

 

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比如说“贼难”,盗贼的危难;还有“兵难”,各种战争;“王难”,国王、领导,一般上面给你折磨的话,这叫做“王”,因为你上面的是国王,不管是小国家、大国家、小团体、大团体,如果你没有权利,特别痛苦的话,这叫做“王难”。

 

“狱难”,关在监狱里面。有时候我们连出去方便都是很困难,晚上去提水都是很困难。前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门都要从外面锁着,不然的话很困难。这也是一种难。

 

“风火水难”、风灾、火灾、水灾这些;“饥渴贫穷”,饥饿、干渴、贫穷。一共十个。

 

“一念这个咒语,很快的时间当中会消散。”

 

确实功德非常大。以前饥荒、战争,乱世的年代,我们藏地念大白伞盖咒特别多。我听说汉传佛教,乱世的时候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在默默地念,当年念诵特别精进的人,后来从违缘当中破壳而出,没有被违缘践踏。这是第六个成就。

 

第七个,成法王子。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这里主要讲因地的时候。

 

“十方如来依靠这个咒心”,咒心和心咒一样的。

 

“在因地的时候,在十方善知识面前,通过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做各种如意供养。”

 

有些注释当中讲,因为他们自己得到了各种各样供养,因为自己得到供养,他们就可以随意把这些供品供养给那些善知识——在四种威仪当中,不管吃的、住的、睡的,他们需要什么,有条件供养他们。

 

“这样的原因,后来在恒河沙数的如来会当中,推为大法王子。”

 

因为以前因地这样供养,后来纷纷得到了法王子的授记,很多如来也对他们赞叹,成了像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一样佛的大法王子。

 

第八个,摄受亲眷。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有时候行咒,有时候执咒,有时候随咒,可能也是为了用不同的词吧,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翻译的。

 

我们这里说的是咒心,有时候心咒,因为它译得比较早,两个都可以说。

 

“十方如来以前在因地的时候行持这个楞严咒,能在十方当中摄受自己亲眷。”亲朋好友,亲人、眷属,亲眷这些。“让这些小乘者听到密乘和大乘的秘密藏,不生恐怖。”

 

《法华经》当中讲,当时阿难听到佛陀的大乘以后也是安住于佛道,不生惊怖。他已经能住于佛的道当中,再也不怕了。所以这些小乘声闻因为这个咒语,对更深的法不会恐惧,有谛察法忍。

 

第九个,成无上觉。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盘。”

 

“十方如来,曾经也是诵这个咒语,最后成就无上正等觉的果位,最后坐菩提树下,入大涅槃。”

 

涅盘有两种,一个是获得佛果,叫做涅槃;一个真正示现涅槃,两方面都可以讲。

 

第十个,付法护戒。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十方如来成佛以后传了楞严咒,释迦牟尼佛在天间和人间都传了。后来佛灭度以后,把佛法交付给传承弟子,他们再不断地弘扬。”

 

我看长水子璇也在说 [2],成佛灭度以后,还有佛法最后的交付,这些全部都是依靠楞严咒,“无非咒功也”,所有佛陀的法,延续下去也好,交付未来也好,“不坠地”,不会灭亡的话,都是这个咒语的功德。

 

所以汉地说佛法灭之前,《楞严经》先灭的说法也是这样的。因此说佛陀灭度以后,佛法要长久住世的话,也是跟这个咒语有关系。

 

“还有佛陀灭度以后,在世间当中的出家人,他们能受持清净戒律,这也是依靠楞严咒。”

 

佛陀说我在世的时候,我为本师;我灭度以后,以戒为师。这也是楞严咒的功德。

 

这以上已经讲了楞严咒的十个功德。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佛陀说:“我说的这个佛顶光聚大白伞盖咒的功德,如果有人从早上到晚上,声音一直不间断,也不重复,一直说的话,经过恒河沙数的劫也是说不完的。”

 

所以佛陀他利益众生的功德,要说的话,也是长时间说不完的。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正因为这样原因,这个咒叫做大佛顶咒,佛陀顶光聚的咒语。”

 

应该说在我们佛教所有的咒语当中,所有的经中,它是一个最殊胜的咒语。

 

以上的这些功德,好像长水子璇 [3] 也说:“秘密无穷,功能不尽。”它非常神秘,秘密无穷,无穷无尽;它的功能不可言说,它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

 

下面是佛陀对后学者的一个教诫。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很多汉地的大德也经常用这句。

 

佛陀当时对阿难等这些有学,还有我们末法时代的这些众生,劝告。

 

他说:“轮回没有灭尽之前,或者说还没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之前,你们也发心想取得阿罗汉果位,那么这个之前,你们一定要持这个咒语。如果不持这个楞严咒而建立道场、设坛城修行的话,身心想要远离魔障,是不会有机会的。”

 

如果你真正要想获得阿罗汉果位,远离轮回、获得成就的话,那一定要持这个咒语。如果你不持这个咒语,修行想要非常顺利,远离一切外魔内魔的话,那是很难的,基本上没办法实现。

 

汉地道场念楞严咒的传统在一本《禅林象器笺》 [4] 记载,最开始是曹洞宗有一个真歇和尚 [5],他是成都绵阳人。他在普陀山的时候,当时很多僧人生病,比较严重,相当于现在的流行病。有一次他梦见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如果僧众要健康的话,大家应该按照戒腊念楞严咒,然后回向所有的凡圣。他醒来以后,所有僧众依教奉行,疾病就消失了。自从那个时候开始,汉地的禅林开始兴起念楞严咒的传统。

 

真歇和尚是公元1195年到1152年,我查了一下。这样的话,汉地念楞严咒的传统基本上是900多年来一直不间断。昨天我们算的时候,今年是2023年,往前到公元705年,这个之间大概1218年——《楞严经》翻译到今天,我没有算错的话,应该有1218年了。那么这个楞严咒在汉地兴盛已经有900多年了,900多年以来,一直是兴盛的。所以从那时起,楞严咒在汉地开始兴起这个传统,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

 

下面是分别教诫,让我们经常受持楞严咒,把它当做系解脱一样,要么戴在身上,要么放在家里,这样的话,一切魔众都不能害。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氎,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这是劝大家受持的一个教诫。

 

佛陀说:“阿难,各个世界当中所有国土的众生,这个国土中所生的桦皮,桦皮树汉地也有。还有印度的贝叶,还有纸素,竹浆造的,有些说是白纸。白氎的话,藏文翻译的是白布,在布上写,有些说是比较细柔的棉布。”

 

楞严咒写在桦皮上也可以,贝叶上、白纸上、或者有一些薄的布上也可以。

 

“写了咒语以后,可以放在有香氛的布囊,小口袋里面。虽然这个人自己比较暗钝,不是特别能读诵和回忆。”

 

他不能念,也不能回忆,不会自己随意受持,“忆”在藏文当中是受持。

 

“这个人因为天天念咒语有困难,光是把楞严咒写上,写上以后戴在身上。”

 

《指掌疏》里面说 [6],戴在上身,不能戴在下身。这个倒不会,但确实也不能放在裤子的包里面,一般古大德也是这样的,藏传佛教也是这样。尤其是一些咒语、系解脱这些,都不能放在下身的包里面。下身是不能戴的,戴在上身。

 

“或书宅中”,或者放在自己的书房。

 

如果不能戴在身上,或者放在包里面带出去,那就放在自己的书房。

 

“那么这个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所有的毒都不能害。”

 

内毒和外毒都不能害。内毒是贪嗔痴慢等各种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外毒的话,我们前面讲到的毒蛇、毒虫、毒蝎等各种毒,包括现在的病毒,这些都不能害。

 

这个楞严咒,以前一段时间我也不太懂它的意思,有一些人给我做了好多的挂件,反正来一个拜见的人,我们给他们给一个。一个小小的,纸头一样很小,卷起来的那种。

 

楞严咒还是有很大的功德,自己戴在身上也好,我们现在有系解脱嘛,与系解脱放在一起,捆在一起也是可以的,这些都不会冲突,不会有矛盾。

 

下面是分别说楞严咒的功德。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阿难,我跟你说的这个咒语,实际上能救护世间所有的痛苦,令众生得大无畏。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我们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痛苦,那么这些都可以解决。

 

“如果世间众生能成就大无畏的话,那出世间佛菩萨的智慧也能成就。”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佛陀说:“我灭度以后,末法时代的这些众生如果自己能念诵这个咒语,还劝别人念,如果这样的话,那火灾也不会烧,水灾也不会淹,大毒小毒,我们前面讲的一样,死人的瘟疫、毒药都不会害,小的毒虫、疟疾,这些也不会害。”

 

凡是世间当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危害,都不会有的。

 

以前历史也有 [7]。唐代有一个异教的大师法术很厉害,整个梯子铺满钉子,然后说,佛教里有谁与我一起抗衡的话,可以有个大的奖赏。有一个经常念《楞严经》的沙门出来挑战。当时是唐代宗,他带着文武百官一起来看。那个大师他踩着那些楼梯一直上去,念楞严咒的和尚也光脚踩着这些钉子上去了。这个和尚还幻化出一个火堆,自己到火堆里去,都烧不死。那个大师不敢接近,吓出一身大汗。后来国王赐予崇惠大师紫色袈裟,封号“护国三藏大师”。 

 

所以确实在历史上念楞严咒的人,火不会烧、水不会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这些都是有过的。所以说依靠它,确实有非常大的功德。

 

我们下面看一下咒语。

 

南无婆伽婆帝 嚧陀啰耶 乌摩般帝 娑酰夜耶

 

顶礼世间主大自在天、还有乌摩天和他的眷属!

 

南无婆伽婆帝 那啰野拏耶 盘遮摩诃三慕陀啰 南无悉羯唎多耶

 

顶礼世间主那罗延天,所有的敬礼处,五大印!

 

五大印可能是那罗延天的部落。

 

南无婆伽婆帝 摩诃迦罗耶 地唎般剌那 伽啰毗陀啰 波拏迦啰耶

 

顶礼世间主,能破三层城的大黑天!

 

不是能破三重城市 [8] 的大黑天。可能印度梵文的意思有点不同。 

 

阿地目帝 尸摩舍那泥婆悉泥 摩怛唎伽拏 南无悉羯唎多耶

 

 

顶礼居住在乐于大尸陀林的空行母!

 

南无婆伽婆帝 多他伽跢俱啰耶 南无般头摩俱啰耶

 

顶礼如来部、莲花部!

 

这里是顶礼五部如来。

 

以前有些研究者说,在顶礼五部如来前面顶礼了鬼神,这个不合理。他们跳来跳去,其实这样不允许的。佛陀这样放肯定有目的。

 

南无跋阇罗俱啰耶 南无摩尼俱啰耶

 

顶礼金刚部如来!顶礼珍宝部如来!

 

南无伽阇俱啰耶

 

顶礼羯磨部如来!

 

说是顶礼象部如来,但是不是不空成就部如来?没有讲。其他少一句少一句,凡是我们藏文和汉文能对得上,也不说那个是对的,那个少了,只是把藏文和汉文的内容对一下,这两个里面有就可以。确实汉地的《楞严经》对的时候有多一句少一句的。我们大家能念的藏文和汉文,还有它的意思,这三个对的话,其他多多少少暂时不研究。以前好多学者研究的时候,也是这里缺一句,那里缺一句,也是比较多。

 

南无婆伽婆帝 帝唎茶输啰西那 波啰诃啰拏啰阇耶 跢他伽多耶

 

顶礼世尊,坚固勇猛部器械王如来!

 

跢他伽多耶是一切如来的意思。

 

南无婆伽婆帝 南无阿弥多婆耶 哆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

 

顶礼无量光如来应供正等觉!

 

南无婆伽婆帝 阿刍鞞耶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顶礼世尊,阿閦佛,不动如来应供正等觉!

 

“三藐三菩陀耶”是应供正等觉,就是三藐三布达雅。我一开始想三个藐是哪三个,三个菩提是哪三个?结果这个三不是一二三的三,是梵文当中的samyak-sambuddhaya。我开始想为什么叫三个藐,三个菩提?三藐三菩提是三藐三buddha,咒语里面经常有。三藐三是音译,不是一二三的三。

 

南无婆伽婆帝 鞞沙阇耶俱卢吠柱唎耶 般啰婆啰阇耶 跢他伽多耶

 

顶礼世尊,药师琉璃光王如来!

 

南无婆伽婆帝 三补师毖多 萨怜捺啰剌阇耶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顶礼世尊,开敷娑罗树王如来应供正等觉!

 

南无婆伽婆帝 舍鸡野母那曳 跢他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顶礼世尊,释迦牟尼佛,如来应供正等觉!

 

这是顶礼释迦牟尼佛,可是咒语里面是“舍鸡野母”,释迦牟尼佛的音是“舍鸡野母”。这些字弄得怪怪的,其实是释迦牟尼。

 

南无婆伽婆帝 剌怛那鸡都罗阇耶 跢他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顶礼世尊,宝花旗王如来,应供正遍知!

 

可能是宝髻佛。

 

我们写咒语不会直接用鸡啊,人啊,虽然音是这样的,我们标音的时候,有代表性的尽量不用,不然鸡啊,野啊,人啊,刚才释迦牟尼佛的咒音一样,有点那个。

 

帝瓢南无萨羯唎多 翳昙婆伽婆多

 

如是敬礼已!

 

对这些如来如是顶礼。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 萨怛多般怛蓝

 

顶礼如来白伞盖!

 

南无阿婆啰视耽 般啰帝扬歧啰

 

名为无能胜、对抗、调伏魔,指的是大白伞盖母。

 

 

[1]《指掌疏》卷七:“十种者。一曰地狱。有八寒八热等苦。二曰饿鬼。有针咽炬口等苦。三曰畜生。有宰割负重等苦。四曰盲聋瘖。有色声莫辨等苦。五曰冤憎会遇。有彼此报复等苦。六曰恩爱别离。有悲哀惨伤等苦。七曰有求不得。有面惭心愧等苦。八曰五阴炽盛。有生老病死等苦。九曰大横。(如药师九横等。)有夭折天年等苦。十曰小横。有灾祸干连等苦。然横分大小者。以性命有关无关异故。”

[2] 《指掌疏》卷七:“成佛示灭。付嘱未来。使吾道不坠地者。无非咒功矣。”

[3] 《指掌疏》卷七:“秘密无穷。功能不尽。以日继时。用劫寿说。不可得矣。”

[4] 《禅林象器笺 (第16卷)》:楞严会

敕修清规云。楞严会。乃祈保安居其规详彼。又云。四月十三日启建。至七月十三日满散。

备用清规楞严会云。古法放参后。山门首讽诵。真歇和尚住径山。谓众不专诚。则在粥罢。又云。普回向偈。真歇和尚自制。信知。名行尊宿一举。四海一律也。

旧说曰。夏中楞严会始于真歇了禅师。真歇初住明州补陀山。僧行悉病疫。歇祷观音大士。大士梦中告云。佛在世时。有楞严咒。须令僧行。依戒腊行道诵持。回向圣凡。觉而依教行法。果众病平愈矣。自此丛林依行。但逐一回向。歇后住径山。方作普回向偈。天下遵用。

忠曰。真歇作普回向文。及观音梦告。诵咒脱疫。没可疑焉。但如言夏中楞严会。始于真歇。为难信耳。备用云。古法放参后。山门首讽诵。真歇住径山在粥罢。既言古法。则真歇已前。有楞严会。

又普陀山志有十五卷。第三卷云。高宗绍兴元年。真歇清了禅师。泛海。结庵于山椒。题曰海岸孤绝处。郡请于朝。易律为禅。又第六卷。载真歇小传云。此山禅宗。盖自师始。称开法第一世云止此。不言观音灵梦。诵咒病愈事。

曹源生禅师录。散楞严会上堂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曼殊室利五脏心肝。尽情吐露。这里荐得。九十日内。异口一音。讽演摩诃悉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声声无间。无见顶相。无为心佛。时时见前。若也踌躇。龟峯。不免重下注脚。卓拄杖一下。遂高声唤云。侍者收取拄杖。

[5] 长芦真歇清了禅师,(1088-1151),与宏智正觉、慧照庆预皆嗣法于丹霞子淳。法号真歇,自称寂庵,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绵阳安昌)人。是北、南宋交会时期传行禅净会通、禅净融合、禅净双修,且功德斐然的一代禅师,推动了禅宗的发展。被奉为禅师第四十七世、禅宗第二十代、曹洞宗十祖。因其先后在江苏真州(今仪真)长芦寺、福建闽侯雪峰寺、杭州崇先寺弘法,在佛教文献中又有长芦真了、雪峰真了、崇先真了等名。圆寂后,敕谥悟空。——网络

[6] 《指掌疏》卷七:“或带身上者。佩于胸前。若在下身者得罪。”

[7] 《楞严经讲记第8课》师有详述。

[8] 摘自《宁玛续部故事汇编》作者:丹增嘉措活佛。出处:《大黑天火延续》

【大黑天玛哈嘎拉护法的故事】

后经长时,一时非天强占天国。此时,诸天人关闭高耸入云之五宝三层城门,然非天筑起高于天人之城一旬之楼,整个天国濒临彻底失守之危。此时,自在帝释天站于须弥山顶,发出琵琶信号:若不请回与非天开战之大将,将永失天国。天女闻声即告具缘勇士曰:香嘎尔乐神大力勇士,从昔至今,吾恒时侍奉于汝,今当听吾之言。香嘎尔乐神云:现今如何是好?天女云:自在天遣吾请汝赴天,日久未成,现祈请赴天。大师便允所请,众空行母未觉察之时。夫妇商议七日后逃离尸林赴天,且向自在天发出琵琶信,七日后以车迎请。

时自在天率众天人车赴尸林,趁众空行母觅食之际,迎请具缘勇士至须弥山顶。此时,天人于妙法会堂向其顶礼,自在天于尊胜妙殿供养大士,二十八天将供大士四大苑。东北方大香树旁,千万天女供养大士。西南方阿莫勒石上,千万天子供养大士。

复次,妙法天众聚处,任命其为众天兵之将,黑具善为天子之将。披黑袍,熏黑沉香。多手上蛇镯,手持檀香大旺,身插诸兵器旌旗,为众天之将。其女为众天女儿之将,其妇为众天女之将。于星胜良辰集于粗恶苑,众天之将具缘勇士神变之子,黑怙主具善颅鬘者正式任天将,与非天开战。

非天败阵,逃入三层城顶。三层城坚不可摧,且有遍入天强力把守,天人无计可施,问具缘勇士父或称香嘎尔乐神。具缘勇士父曰:外海彼岸铁山内有金刚钻石,用此石、大海浮沤,煤击城,则能摧之。黑怙主传信于遍入天言:七日之后,吾将摧毁汝之三层城,汝当小心。众非天陷入无比恐惧痛苦之时。黑怙主以神通获大海彼岸诸物,将其挑于喀杖之尖击出。整城未塌,喀杖所碰之处尽穿。黑怙主告曰:此仅吾所探,另有摧毁整城之器,七日之后塌城。

时七日,遍入天曰:彼虽有奇异兵器,然未睹较此愈强之器,彼虽与吾交锋,然彼无能胜吾。吾有如意宝剑、触定死轮、三有之螺号、能射穿须弥山箭、具力矛、然彼无有此器,故无能胜吾。倘若万一彼获胜,吹三声螺号,刹时吾等将自毁三层城,若彼毁不如自毁。遂身持五勇士标志,右悬车轮、左悬螺号上路。

行至半途,具善黑怙主施神通,化一巨大坚硬、无缝、无能绕道岩石,其石边,一条无渡口,巨浪滚滚大江边,一条细似如索之小道处,坐一耳聋目盲老妇。遍入天至此,大叫老妇让道。老妇道,汝何许人也。遍入天答曰:吾乃遍入天,宇宙界竟有未曾听闻之人呼?老妇道,若是遍入天,吾知其五勇士标志,汝有否?答曰:吾具五勇士标志。老妇道,汝有螺号否。遍入天即吹螺号。老妇道,未听闻。遍入天发怒用力一吹,黑怙主化身老妇道,汝虽有,然此非遍入天螺号,遍入天螺号声远较此声大也,三有皆能听闻。遍入天反疑此号,对准妇耳,用力一吹。共发三声,欲行之时,具善父子顿然消失。遍入天欲返途中,城内众非天闻此三声螺号,误认非天败阵,立即摧毁三层城烟雾迷漫,刹时三层城一片废墟。无依非天纷纷逃遁,深入须弥山心海中,寻龙求救。非天遭殃被毁时,众天喜悦,聚于尊胜妙殿,父士大夫具缘勇士,亦称香嘎尔乐神,及其子黑怙主玛哈嘎拉,亦称具善黑颅鬘者,父子眷众。诸天为其战胜非天褒奖,礼敬供养。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