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85课

众生相续中最可怕、最严重的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没有观察的时候,三毒好像真的存在,但若详细观察其本体或来龙去脉,则根本得不到。所谓的三毒烦恼,只是众生无始以来的颠倒串习而已。

 

前面“总破三毒”部分,我们通过四种推理遮破了烦恼:贪嗔痴无有自性,因为是缘起性的缘故、没有所依的缘故、没有因的缘故、没有所缘的缘故。今天开始讲“别破三毒”。

 

壬二(别破三毒)分二:一、破贪嗔;二、破愚痴。

 

癸一(破贪嗔)分二:一、破因法净不净;二、以此而破彼果。

 

子一(破因法净不净)分二:一、以所依虚妄而破;二、以互相观待而破。

 

本品的科判与麦彭仁波切《中论释》的科判基本相同。了解科判非常重要,知道一个颂词归在哪个科判,对于该颂讲了什么内容、以何种推理来宣讲等问题就会非常清楚。

 

丑一(以所依虚妄而破):

 

“别破三毒”当中,最先遮破贪心和嗔心,分别从因和果两方面分析。首先,观察产生贪嗔的因——净不净是否成立,观察之后,净不净的所依——色声香味等六境完全是虚妄的,以此就遮破了贪嗔。下面宣讲这个道理。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

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藏文译本颂词:

 

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

 

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就如幻化之人、镜中之像一样,怎么会有净和不净呢?

 

贪嗔的产生需要因法——净相和不净相,然而净不净相的所依——色声香味等六境无有任何自性,如同幻化人和镜中像一般。既然六境皆为虚妄,从中如何得到真实的净不净相呢?不可能得到。若没有净不净相,贪嗔也就无法生起。

 

◎六境皆虚妄,贪嗔无所依

 

古代有很多幻化师,他们对木块、石头等物品做意念、咒语等加持之后,这些物品就会变成幻化人。这些幻化人能做行走、打仗等事业。现代科学家制造的机器人也是一种幻化人。电影电视里的人其实也是幻化人,这些屏幕上的人物有美不美、可爱不可爱等差别,观众看后就会生起贪心或嗔心。但这没有真实的意义,因为幻化人并没有实体。同样,依靠外境等因缘,镜中就会显现出美丑等各种影像,然而里里外外观察时,镜中的影像没有任何实有的本体。实际上,色声香味等六境与幻化人和镜中像一样,也没有丝毫本体。

 

既然六境没有实体,清净可爱或者不清净可恶的本性,就不可能依六境而产生。也就是说,因为没有外境的缘故,分别念就无法在中间起助缘而生起净不净等颠倒相;没有净不净相,相续中的贪心和嗔心就无从生起。

 

◎明确所断

 

由此可见,烦恼只是人们颠倒分别念所产生的幻象。如果继续追溯根源,最后就会落在“我执”上,所以,断了我执,才能彻底断除烦恼、出离轮回。

 

破我执是学佛的根本,不管修无上大圆满,还是学禅宗等任何宗派,这都是前提,否则就无法从轮回的网罟中解脱出来。如果不能摆脱我执和我所执,不要说大乘,连小乘也算不上,因为小乘也要证悟人无我才能获证阿罗汉果。因此,如果所作所为始终建立在实有、牢固的我执基础上,修行是无法成功的。

 

而要想破除我执,必须依靠空性的力量。所以,佛法最根本的就是无我空性。佛陀、圣者们宣讲了这么多中观般若法,目的就是要推翻我们相续中如山王般坚固的我执。打破了我执,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

 

◎明确所求

 

断完我执以后该做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获得佛果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像佛陀一样功德圆满,尽除自相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在轮回中漂泊太苦了,成佛之后才能获得永恒的安乐。虽然这暂时也可以是一种所求,但作为大乘行人,若把这个作为成佛的究竟目的,那就完全错了。

 

我们学习中观、《宝性论》、行持各种善法,乃至希求佛果,最终都要为了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再三强调:获得佛果并不是修行最究竟的目的,最究竟的目的是利益众生。以后大家学习《现观庄严论总义》37就会知道。

 

[37] 《现观庄严论总义》云:“大乘道的主要追求目标,就是将普天下的所有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无上果位的佛陀之事业。诸大菩萨的善根也不但不会穷尽,而且还会无穷无尽,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一样:‘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否则,如果以为大乘道的暂时追寻目标,是证悟甚深空性之义;而究竟的追寻目标,仅仅是获得自相续解脱于二障之束缚的佛果,那么诸大菩萨的善根也只有就此而穷尽了,就像小乘道行人获得了无余涅槃一样。”

 

而要想真正利益众生,必须断除我执、证得空性,否则很难做到圆满。比如,凡夫虽然也能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但因为六度的违品38——吝啬、破戒等尚未断除,且有三轮的执著,与得地菩萨相比,只能算相似地行持六波罗蜜多。所以,凡夫人的利众行为是带有一种虚假成分的,只有获得佛果时,才能圆满地利益众生。

 

[38]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违品分别是:悭吝、毁犯、嗔恚、懈怠、散乱、愚痴。

 

现在大多数佛教徒,连成佛的目的都不一定有。尤其在佛教教育未普及的地方,很多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今生能健康、发财;稍微好一点的,求佛果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自己离苦得乐,就像有些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当官或者找个好工作,这样就会有钱、过上幸福生活……

 

我们学修大乘的最终目的是否也是这样呢?当然不是。虽然断我执、得解脱非常重要,无论前行还是中观当中,都强调了断除我执我所执的重要性,但求解脱并非只是为了自己断烦恼、获安乐。如果只求自乐,那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了。阿罗汉的相续中,贪嗔痴等烦恼一点一滴都没有,特别快乐,然而小乘果并不究竟,最终还要回小向大39。

 

[39] 又作回心向大,意即回转小乘之心而趣向大乘心,以求无上菩提。小乘唯求自利,遂致灰身灭智,由于身心皆灭,故归于空寂而达涅槃;大乘则起二利之大心,证得圆满之佛果,乃真涅槃。小乘心较浅劣,必回转其心向大心,故称回心向大。如舍利弗,目犍连本二乘人,皆于法华经会坐回心向大而入菩萨位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立以为超三界,谓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过:“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白莲花经》云:“如此所谓诸涅槃,汝虽解脱轮回苦,然尚未得真涅槃,当寻殊胜此佛乘。”《宝性论》云:“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实涅槃不可得。”《菩提心释》中也说:“诸声闻未得佛之功德前,以慧身入定,经佛唤醒劝告,再以种种身相利众积累二资后,方可得到究竟菩提果。”

 

所以,大家现在学修时就应注意,一方面,要知道自己相续中的贪嗔痴非常严重,必须尽力断除,可以运用中观的方法或者以大圆满的窍诀来对治,另一方面,一定要明确成佛的目的——利益众生。

 

◎正确的发心

 

大家最好这样发心:我要成就佛果,因为若想利益众生,佛陀的果位是最殊胜的!

 

就像一个世间人很想服务大众,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百姓,那只能利益极少数人,但如果他是国家领导,就完全不同了。他当领导的目的并非为了自己发财、有吃有穿、生活快乐,而是要为百姓造福。同样,我们证悟空性、希求佛果也一定要和利益众生结合起来。

 

希望大家都能有正确的发心,哪怕听一堂课、参加一次辅导,也要尽量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听闻佛法,愿自己获得佛果之后能圆满地利益众生……若能这样发愿,最后愿望必定会实现。实际上,如果只想获得佛果而不想利益众生,最终也不可能成佛。

 

◎远离增上慢歧途

 

在学修过程中,大家也要知道,虽然通过学习中观,相似地证悟空性不算太难,但像一地菩萨那样真正证悟空性,还是比较困难的。

 

听到有人说,附近某某寺院有很多圣者,一地菩萨有多少位,七地菩萨有多少位……当然,如果他们真的具有了得地菩萨的所有功德,我们是非常随喜的,但如果只有称谓而没有功德,则不太合理。大家学了《入中论》之后,对于一至十地的菩萨会具有怎样的功德,都会非常清楚。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说:已经地道圆满却没有功德的修行人,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自诩过高,如果一点境界都没有,却自称已经开悟了,会对自己的闻思修、积资净障乃至成就造成很大障碍,没有任何必要。

 

密宗的见修行果,应该依照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等密宗典籍来衡量。获得大圆满的四步境界并不是特别容易。《上师心滴》里怎么讲的,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对于这些教义大家一定要掌握,这样就会知道自己现在的境界到底如何。以前学院个别人到外面待了几天之后,回来就自诩为圣者了,模仿圣者做出各种行为。其实,自己到底是不是圣者,对照一下经论就会非常清楚了。

 

丑二(以互相观待而破)分二:一、清净可爱不成立;二、不清净可恶不成立。

 

寅一(清净可爱不成立):

 

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是故无有净。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在藏文版中顺序颠倒。)

 

不观待不净,则不会有净,因为观待不净才有净,所以净的自性不成立。

 

第一句中的“因”是观待之意。这一颂说明了,清净不会单独存在,它要观待不清净才能成立。既然观待才能成立,清净就无有本体。如果清净不存在,依靠清净而生起的贪心自然就会土崩瓦解。(此处的清净不清净都是指对境。)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说的是“爱”和“不爱”,藏文颂词也有“可爱”“不可爱”之意。以“可爱”“不可爱”两种对境来对应生贪心和生嗔心,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以瓶喻说明“净”无自性

 

解释这一颂的时候,全知果仁巴用了瓶子的比喻来说明:有金瓶、银瓶、铜瓶、瓦瓶四种瓶子。银瓶的清净可爱是否观待其他瓶子呢?

 

如果不观待,那么银瓶的清净可爱就是自性成立的,这样它比金瓶还可爱,还珍贵了,但谁会这样承认呢?

 

如果银瓶的清净可爱是观待铜瓶、瓦瓶的不清净不可爱而安立,就说明银瓶的清净可爱没有自性。因为,铜瓶瓦瓶的不清净不可爱,也要观待银瓶的清净可爱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法成立。也就是说,不清净未成立之前,清净不可能存在;清净未成立之前,不清净不可能有。如果彼此一直这样观待,最后就变成了无穷,永远也得不到真实的清净或不清净。

 

◎“净不净”是观待的假法

 

这样从观待的角度分析非常好,否则,在外境上如何安立净不净、可爱可恶等非常难以决定。世间很多法,比如你我、大小、长短等,也是观待而假立的,否则都无法安立。《显句论》云:“安立净,由于所要观待的不净有实法相属的他法并不存在,因此净不存在,如同无有短就无有长,或者无有此岸就无有彼岸一样。”

 

人们一般都认为,世间肯定存在清净、可爱的事物,但所谓的清净可爱,只是观待众生业感而言的。《定解宝灯论》云:“水见为脓水甘露,此时三者非聚合,彼三何者均非量,则除彼外见他法,依据正量不能立,所见三者皆成无”意思是,一碗水,恶鬼见为脓、人见为水、天人见为甘露。饿鬼所见之脓,于人和天人根本不承认,而天人所见之甘露,于饿鬼与人也是不承认的。如此一来,就导致所谓的脓、水、甘露根本无法成立,均如虚空一般无有。所以,这些都是观待六道众生各自的业力而现。

 

◎“美”也是妄念分别

 

同样,所谓的美,在外境上也不存在,只是众生分别念的假立,是习气在中间作怪。比如,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诗学家形容她们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所谓“沉鱼”,据说西施因为长得太美,到水池边时,鱼儿都因为难为情而沉下去了。实际上,我们到水池边时,鱼因为有点害怕也会往下跑,所以不一定是因为长得美,鱼才会沉下去的。

 

所谓“落雁”,据说南飞的大雁看见美丽的王昭君之后,忘记了扇翅膀,结果坠落地上。也许是大雁飞得太久了自然落地休息,不一定是因为人长得美才落下来的。

 

所谓“闭月”,据说月亮见了貂蝉,害羞地躲到云后,这种比喻在藏地和印度诗学中也有,形容一个人长得很美,月亮看了都自愧不如而躲起来。实际上,不管是见了美人,还是见了丑人,月亮都会躲到云后,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再说“羞花”,据说杨贵妃来到花园,花儿看见她后害羞地低下头。但我想是不是头天晚上下了霜呢?不一定是因为她的美貌花才垂下头。我的玻璃房有一盆水仙花,早上我去看的时候花都有点蔫了,这是不是因为我长得非常好看呢?(众笑)

 

虽然诗人们著有无数的诗篇赞叹他们心目中的美人,但绝对美的标准其实并没有。不仅古代,现代人的审美也是如此,都是因人而异。我曾问过一些“世界小姐”的评委:“你们是怎样评判竞选者的?”他们对于美的标准好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说:“仅仅依靠外表来判断确实有点困难,我们也要观察参赛者的心灵和行为等方面。”

 

确实如此,单靠外表很难评判一个人美不美,美的标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等。比如,古代的四大美女,现在人要一致认同恐怕非常困难;非洲人认为特别美的,我们也许觉得不好看;东方人认为非常美的,西方人可能觉得一般般。如果在外境上真有所谓的美,那谁见了都应该生贪心、欢喜心,但实际并非如此。

 

因此,外境上并没有所谓的清净、可爱、美丽等,一切均是众生的业力所感。业感面前什么都可以说清净或不清净,分别念在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判断,而这些分别妄念并不真实存在。关于“一切外境都不成立,皆为众生业感所现”的观点,中观宗和唯识宗一致承许。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大家一定要对这些道理生起定解。其实,如果具足了信心,想要通达甚深的中观理也不是特别难。若想对中观法生信,一方面要闻思中观论典,另一方面也要深知佛陀的功德。

 

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说:“佛所作出的判断,无论外道的六师,还是从古至今的哲学家、科学家,都不能够推翻,因为他们的思维还远远没有达到佛的境界。就像箭和靶之间的距离有一公里,而箭的射程却只有半公里,所以箭就始终不能射中靶心一样,佛的境界也是世间外道与其他学科所不可企及的。”

 

在整个世间,唯一通达万法究竟真相的就是佛陀,凡夫人的相续由于被二障遮蔽,智慧非常有限,因而得出的结论就像只能射半公里的箭一样,始终射不中靶心。我们应对佛陀不共的智慧和悲心生起强烈的信心,这对今生和来世都有极大的利益。

 

对佛生信与对人生贪完全不同,佛陀是非常殊胜的对境,哪怕对佛生起一刹那的信心,功德也不可估量。大家现在正在学习《释迦牟尼佛广传》,对此应该非常清楚。

 

寅二(不清净可恶不成立):

 

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

 

不观待清净的相,则不会有不清净,正因为依靠清净才有不清净,所以不清净的自性不成立。

 

这一颂主要讲“不清净可恶”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依靠“净相”,才能合理安立“不净相”,如果不观待“净”,所谓的“不净”就不能成立。既然观待才能成立,就只是分别念而已,不可能真实存在。

 

◎以瓶喻说明“不净”无自性

 

上一颂引用了果仁巴大师的瓶喻,说明了清净可爱不成立,以此也可说明不清净可恶不能成立:铜瓶的不清净,是观待而安立,还是不观待而安立?

 

如果不观待,它就比瓦瓶还不清净了,因为它的不清净是自性成立的,但这显然不合理,人们一般都认为铜瓶在价值和质量方面都比瓦瓶好。如果观待他瓶,比如观待银瓶的清净而安立了铜瓶的不清净,那么银瓶的清净是观待谁呢?需要观待铜瓶的不清净而安立。如果铜瓶和银瓶之间一直这样互相观待——一个不成立,另一个也不成立……那么铜瓶的不清净永远无法成立。所以,并没有真实的不清净。

 

世人通常认为金瓶最好,银瓶中等,铜瓶次之,瓦瓶最差,但所谓的好中差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它们都是众生以分别念安立的,外境上并没有真实的好坏、珍贵不珍贵。

 

◎“丑”亦无自性

 

所谓的丑,也是观待的假法,同样是众生以自己的习气、串习力或者实执而安立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过一些丑陋婆罗门的公案,但所谓的“丑陋”,也只是当时当地人的标准而已。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生动塑造了一个丑陋的敲钟人,但也有人认为他很美,并不丑。因为这本书的原因,巴黎圣母院非常著名,我跟法王如意宝去巴黎时,很想去参观一下,但法王不愿意去,他老人家只愿去一些佛教圣地,对世间的名胜古迹毫无兴趣。法王说,这些都是世人的说法,没什么可去的……

 

其实,美丑应该从心上看,法王如意宝说过: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外表丑但内心不一定丑,有人说布敦大师40相貌特别丑,但他的内心其实非常美,他对佛教做出过很大贡献,不仅校对了藏文《大藏经》,并且撰写了《布敦佛教史》等很多经典的论著。传说诸葛亮的妻子41长得也很丑,但诸葛亮不一定觉得她丑,因为她既有才又贤惠。

 

[40] 布敦大师(西元1290-1364年)布敦大师,名宝成,是西藏迦举派中绰普系的一位名学者。是夏鲁派的创始人。布敦大师一生有很多编著,其全集共有三十余函,200余种。1322年写成的《布敦佛教史》最为典型作,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部成型的教法史,后期同类著作都是以它为蓝本的。

 

[41] 诸葛亮之妻叫黄月英,又叫黄阿丑,传说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但才华却与诸葛亮相称,黄月英不仅聪明而且贤惠,据说二人婚后生活得很幸福。

 

由此可见,所谓的不清净、不可爱、丑陋等也是由自己的分别念所立,本质并不存在。

 

◎以精进为助伴

 

我们每天只讲四五个颂词,希望大家一定把这些推理搞明白。只在课上听一遍不一定能懂,课后应该反复听、认真思维。如果这样学,我想除了有些年龄较大的人,一般人都应该能通达。

 

虽然按格鲁派的说法,最好二十五岁以下学因明,二十五岁以上学中观,但当今时代,按照这个规律衡量可能比较困难。很多二十五岁以下的人不要说因明,连《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没学过,有的人六十多岁才开始学中观,甚至才皈依佛门。但不管怎样,大家现在有了闻思中观的宝贵机会,一定要精进努力!

 

子二(以此而破彼果):

 

前面我们遮破了贪嗔的因法——清净和不清净,下面宣讲果——贪嗔不成立。颂云:

 

若无有净者,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

 

如果没有清净,那依靠什么而生起贪心呢?如果没有不清净,那如何而生起嗔恚心呢?

 

贪心和嗔心是依靠清净和不净清产生的。《释量论》云:“视德而爱恋”,当我们认为对境清净可爱、具有功德,就会产生贪心。反之,如果认为对境不清净、具有过失,就会生起嗔心

 

虽然清净可爱、不清净可恶在众生面前似乎存在,但它们没有丝毫真实的本体,前面我们以各种推理已经做了抉择。

 

“若无有净者,由何而有贪?”如果贪心之因——颠倒之相的清净,与石女的儿子和虚空的鲜花一样虚妄、无实,那依它而起的贪欲又如何成立呢?不可能成立,就像没有种子,就不可能生果一样。《宝鬘论》云:“我执生诸蕴,我执实虚妄,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意思是,由我执产生了种种蕴,我执完全是虚妄分别,就像种子若是虚假的,那种子的果怎么会真实呢?

 

同样的道理,“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如果对境的本质上并没有不净可恶的成分,那众生怎么会依此而生嗔呢?

 

最后,应像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讲:“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真正证悟空性时,引生贪嗔痴的所有对境皆不住于心前,那时不会有任何成实之相,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即是离戏之最寂灭境界。然而,世人不明此理,被爱等紧紧捆缚于轮回的业网中而无法出离,非常可怜!因此,寂天菩萨发出悲叹:“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

 

◎把烦恼之风融入虚空

 

当我们明白此理之后,就要通过认真修行,将贪嗔痴的因——净不净等真正视为虚妄,这样一来,果——贪嗔痴就不会再产生。即使偶尔生起,力量也非常薄弱。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如果对大圆满和大中观真正有所了解,烦恼一般不易产生,即使产生,力量也非常弱,如同春天的微风一般。

 

藏地冬天非常寒冷,风如刀割,如果出门不戴帽子,耳朵都像被风割掉了又重新长出来一样。但春暖花开时,风就变得非常柔和,不管在白天还是晚上,出门不戴帽子耳朵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们现在的烦恼,就像寒冬腊月的风一样猛厉,但如果具有了大中观或大圆满的见解,烦恼就变得像春天的微风一样,不会再伤到我们。

 

如果通达了中观、大圆满的意义,不可能不对贪嗔有所损害,大家一定要明白学修中观的重要性,应经常思维它的功德和利益!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九节课

 

《智慧品》正在讲人无我。前面破完了俱生我和遍计我,也就是说,众生与生俱来的我和外道所许的常我都不存在,下面遣除这方面的争论。

 

壬三(遣除无我之争论)分二:一、遣除业果不合理;二、遣除悲心不合理。

 

癸一(遣除业果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作答。

 

子一、辩诤:

 

若我非实有,业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灭,谁复受业报?

 

外道及有实宗认为:常有的我必须存在。(“外道”主要指常见派,即执我为心识或无情法的宗派;“有实宗”则是声闻十八部中的五部,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我应该存在。)只有常有的我真实存在,即生造业,下一辈子才会感果。若如中观宗所许,俱生我不成立,遍计我也不成立,那么业果就无法安立,一个人现在造业,将来业果又成熟在谁身上呢?比如说,你是人的时候造了善业,果报成熟后转生天界享乐,业和果之间以“我”为联结的纽带。假设没有常有的“我”,你在人间死了,作者就灭了,来世谁到天界感受果报呢?这样一来,所谓的因果不虚就不成立了。

 

在内道中,如何建立因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以前我讲中观时也提过,有部宗认为业因果依靠不失坏法而存在,经部宗认为依靠心相续得以成立,唯识宗认为依靠阿赖耶才能安立,尽管有各种说法,但都认为胜义中有一个堪忍实体。中观宗并不承认这一点,但也不抹杀因果在名言中的无欺显现。

 

作者站在中观应成派的立场,于前面反复剖析过,这个“我”无论是心识还是无情法、常有的还是无常的,在胜义谛面前,一丝一毫也没有。对此,有些人就产生怀疑:“佛教中提倡因果不虚,可是我不存在了,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那么由谁来承受业报?因果岂不是失坏了吗?”

 

不相信因果的有几种人,一是学过宗派的有些外道徒,通过理论驳斥因果存在;二是没有学过宗派的有些世间人,因为受过不同的教育,认为这辈子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即生中得过且过,活一天算一天,根本不怕造杀生、偷盗等恶业。这两种人都属于断见派。麦彭仁波切说过,虽然同属外道,但断见派不如常见派好,因为常见派承认“我”是存在的,来世也存在,解脱也存在,所以行为上有一定约束;而顺世外道(现世美)等断见派认为人死后灵魂消于虚空,“不许后世,无恶不作”,这是最可怕、最低劣、最危险的见解。大家千万不要持这种见解,即使有一些怀疑,也应该加入佛教团体用佛教的智慧去辨析,我们小小的智慧根本无法超越佛菩萨的深广智慧,所以务必要注意!

 

本颂只提到了对方观点:“我”应该存在,否则因果怎么合理?这种想法,可能在座的道友也有。以前一个小和尚讲考时说:“我们学习《中论》后,这个也破了,那个也破了,一切都没有了,怎么办哪?”确实,很多人可能有这个怀疑,修习空性法门,不注意就会堕入断见。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子二(作答)分三:一、相同辩论;二、遮破辩答;三、遣除违教。

 

丑一、相同辩论:

 

作者受者异,报时作者亡。

汝我若共许,诤此有何义?

 

中观宗以同等理破斥:作者和受者是异体的,受果报时作者已灭,这个道理你们也承许。既然是你我两宗共许的观点,争论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外道和有实宗都承认,造业者和受报者并非一体。当然佛教肯定承认,但外道承不承认呢?个别外道亲自承认,个别外道不得不承认。因为造业者杀生、偷盗、造五无间罪,来世定会在地狱甚至无间地狱感受果报,如果说人间的蕴聚和地狱里的蕴聚是一体,那在人间造恶业时也应同时感受地狱果报,或者在感受地狱果报时,同时也应在人间造业,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过失。

 

即便是世间人,也不会把作者和受者认为一体。比如一个中国人30岁时杀了人,之后逃到美国避难,国籍也变成美国人,10年后他的罪行被发现,被关在监狱里。表面上看他前后是一个人,但若详加观察,这两个人并非一体。如果认为是一体,40岁被判刑的人就变成30岁了,而且正在杀人,因为是一体之故。

 

当然,不严格的话,也可以把前后二人当作一体,就像人们普遍认为的,“我20岁时跨过一条河,40岁时也跨过这条河,”名言中可以这样说。但若严格分析,起初的作者与最终的受者绝对不是一体的。

 

佛教中也认为作者和受者不相同,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看今生的感受就可以;若想知道后世会如何,看看今生的行为就可以,可见,前世的作者与后世的受者是分开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也说:“众生寿命不可得,于此界没他世生,所作之业无失坏,黑白业报亦不亡。”众生的寿命不实有,在这个世界死后,又于其他世界投生,于此过程中虽然改头换面,但“众生之诸业,千劫不毁灭”,所造的善恶业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失坏。

 

业因果虽然不是常有,但它就像影子一样,永远跟着自己。尽管眼睛看不到、身体接触不了,然而无论你造善造恶,果报都会成熟在自己身上,毫厘不爽。《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因此,大家一定要行善断恶。这不仅仅是佛教的要求,世间圣贤也是如此,荀子提倡“积善成德”,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天道酬勤”,都是劝导世人勤积善业,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但播种时的五蕴与收获时的五蕴,千万不能承许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佛教有能力、有智慧遣除过失,建立合理观点,而外道及有实宗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要承认“我”存在,就无法安立真实的因果。

 

大家未经观察时,认为“我”是实有也情有可原,但现在学了这部论典之后,若仍然固执己见,理论上肯定说不过去。你们也不妨想一想:既然造业的我和受报的我不是一体,“我”怎么会是实有的呢?

 

下面辨析为何外道不能遣除这个过失,而佛教却可以遣除。

 

丑二、遮破辩答:

 

因时见有果,此见不可能。

 

对方认为:“现世现报的顺现法受业,即生中造业,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业者和受报者可以是一体的。”

 

破曰:虽然是有现世现报,比如在殊胜对境(如僧众)前以强烈的意乐作供养,未死之前即可感受这个果报,但作者和受者仍不是一体。不然,你在造业的时候,就应该感受果报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因时即有果,那父亲和儿子可以同时出生,种子和苗芽也可以同时现前,这样一来,因果规律就被打破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今生造了善业,马上就应该现前果报。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与果之间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打个比方说,有些人年轻时杀人,五六十年以后才被发现、判刑,而有些人刚杀了人,马上就被抓住了。果报成熟的时间有长有短,业果也是如此,有些人今生造了业,今生就能受报,而有些人要再过千百万年以后,果报才可以现前。《亲友书》云:“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造了罪业以后,并不是像被刀割马上出血一样立即感受果报,但死亡临头的时候,痛苦必定丝毫不爽地现前。

 

然而,现在有些居士不明白这个道理,遇到不顺就让别人给他念经,第二天没什么感觉,赶紧打电话:“你给我念了没有?我怎么还没好啊?你是不是昨天没有念哪?”其实念经又不是吃止痛片,吃止痛片还要过一段时间才有效,所以对因果奥秘一无所知的人,有时候说话特别可笑。当然,跟不信因果的人相比,这种人还算是不错了,至少不会对善恶之报根本不在乎。但若不明白道理的话,很容易产生邪见、恶见,甚至行为上做一些不如法之事。

 

总之,对外教来讲,没有能力树立自己的观点,前面所讲的过失依然存在。而我们不但没有这种过失,还可以建立非常如理的见解。

 

丑三、遣除违教:

 

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

 

对方辩驳道:“佛在《百业经》中说:‘诸比丘,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很多佛经中都讲了造业者感受果报的道理,如果说‘我’不存在,怎么会自作自受呢?因此,你们声称‘我’不存在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现在也有些人明明不懂佛教,却喜欢用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来驳斥别人。我听到有些人的辩论特别可笑,他连基本的辩论方法都不懂,就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说:“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的,出家人不应该这样做,因为什么什么……”自认为明白一点道理,就有资格指点江山,其实佛法广大如海,不懂装懂只能显露自己的无知。)

 

对方还是很有智慧的,若是一些小小的邪见,寂天菩萨也不值得驳斥。破曰:不会相违。中观宗在观察胜义时俱生我和遍计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于众生的迷乱面前,业报应该存在于同一相续。比如我在人间布施,后于天界享受妙乐,人与天人就是一个相续。

 

我们从小到老乃至死亡,身体可以说是一个相续;从被无明迷惑的凡夫到成就佛果之间,虽然在六道中流转无数,但心也是一个相续,就像念珠一样不断。这样的相续可假立为“我”,在名言中作为因果的所依,因此,胜义中没有因果并不等于名言中也没有。《中论》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如云:“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产生过。《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这两颂一个是自性不灭,一个是自性不生,虽然角度不同,但实际密意是一致的,都是说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靠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在座的人,不管是初学者也好,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也好,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牢牢掌握。现在有些人听到空性,就认为:“万法若是空,怎么安立因果呢?”“如果我不存在,造善业就没有意义了吧?”“我不存在的话,修加行干嘛?我都不存在了,难道是为了石女儿而修加行吗?”这些人平时不做善事,也不积累任何功德,说起大话来头头是道,完全堕入断见派。

 

大家一定要知道,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无有任何实质,而在名言中,因果绝对是不欺惑的。如果能通达这一道理,即可了达释迦牟尼佛的殊胜教理,《三摩地王经》云:“于诸法中不执著,常能摄受一切法,于诸业果信不动,最胜世尊说是法。”若对诸法一点都不执著,明白胜义中一切皆空,对世俗因果的诚信就会毫不动摇,这是佛陀所宣的最殊胜、最深妙的法藏。了知这种真理的人,龙猛菩萨在有关论典中一直赞叹。(在我们藏传佛教,龙猛菩萨所说的话,除了具邪见者、疯狂者以外,大家百分之百承认,因为他无误抉择了佛陀的究竟密意。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只不过有些人什么都不懂就胡说八道,除此之外,对龙猛菩萨这样权威的大智者,每个佛教徒都是承认的。)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有些人认为明白空性后,什么都不用做了,磕头也不用,念经也不用,天天就是睡懒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细微,因此,一个人有没有证悟空性?从其行为也看得出来。假如特别害怕堕入恶趣,言行极其小心翼翼,说明对空性有所认识;如果对一切恶行无所顾忌,对一切善行不生欢喜,这时候就很危险了。以前有个人说米拉日巴尊者是断见派,尊者回答说:“我有没有堕入断见,你看我的行为就可以。”因为米拉日巴修行非常精进,每天除了中夜以外,上夜下夜都不睡觉,一直行持善法。现在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早上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白天不散乱,始终非常精进,取舍因果也特别谨慎,这说明他对空性有所认识。而有些人不承认前后世、不承认空性,每天抽烟、喝酒、打牌,浑浑噩噩地消磨时光,这种人肯定对空性没有任何定解。

 

当然,相信因果存在,不单单是证悟空性的一种定解,没有证悟空性的人通过偶尔的因缘,也可以发现因果不虚的真相。在二战时期,有一天,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原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儿子,但因为车子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艾森豪威尔立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去了趟巴黎。送完这对老夫妇之后,才风驰电掣般地赶去参加会议。尽管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行善图报的动机,但他的善心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当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手埋伏在他必经的那条路上,如果不是为送老人而改变了行车路线,他恐怕很难躲过这场杀身之祸。后来据说他成了一个非常虔诚的宗教徒。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士兵看见一个乞丐,手里拿着一枚假银币,在路上一直哭泣。士兵觉得他非常可怜,劝他不要哭,自己用真银币跟他交换。那个假银币不能用,也舍不得扔,士兵就穿了一根线戴在脖子上,算作纪念品。没想到后来在战场上,一颗子弹正好击中银币,救了他一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我原来也举过一个例子,就像你吃了毒药后,不管承不承认它有毒,它迟早都会要你的命。因此,造了杀生、偷盗等自性罪和佛制罪的人,终究都会感受痛苦,而造了善业的人,对相续绝对是有利的。

 

当然,因果法门甚深难测,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佛经中说:“因果相应胜法门,细微难见佛境界。”因果十分深奥、殊胜、微细,它唯一是佛的境界,阿罗汉和世间人都无法彻知。《杂譬喻经》中就有个公案说:佛在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一天,一个以杀生为业的屠夫拜见国王,请求国王每遇节日需要杀生时,全部赐给他来做。阿阇世王问为什么,屠夫说他有一个小小的神通,知道自己前六世都是屠夫,从事杀羊的职业,而死后均转生天界,享受天福,所以他觉得杀生是转生天界的因。

 

阿阇世王很不解,去请教佛陀。佛陀观察到这位屠夫前世造过一个善业,由于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为人又能知宿命。但他知宿命的能力很浅,只知过去六世杀羊生天的事,再早一些的事情便无法得知,于是误认为屠羊是生天享福的因,而不知杀生的罪业应受恶报,一旦机缘成熟,将会堕地狱受极大痛苦。

 

世间人的小神通,包括声闻阿罗汉的神通,对长远的因果无法了解,故月称论师说“亦遮思维诸业果”,一般的凡夫人不要随随便便猜测因果。现在有些人似乎超过佛陀了,一开口就是“你今天供养什么什么,来世一定会变成人,没有问题”,这些愚昧无知的人什么都敢说,好像自己是造世主一样。其实因果没那么简单,真正证悟空性、对因果有了解的人,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言行特别谨慎。

 

众生所造的业虽不会失坏,但按照大乘的说法,依靠一些殊胜的对境、不同的因缘,恶业也可以减轻,甚至不需受报。唐玄奘讲过他上师戒贤的一个故事:戒贤具有超群的智慧、清净的戒律,在印度弘扬佛法的贡献非常大。后来他患上重疾,全身如同刀刺般疼痛,他想绝食而死。夜里梦见文殊菩萨对他说:“你在前生当国王,残害了很多百姓,你应当忏悔自责,怎么能自尽了事呢?有位支那僧人来此学习,已经在路上了,3年后应该到这里。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流通,你的罪自然就消失了。”3年后玄奘果然来了,戒贤向玄奘叙说了自己的往事。

 

现在也有很多人行持善法后出现不顺,比如身体不好了,魔障现前了,这很可能是往昔的罪业重报轻受,因此没有必要去抱怨,理当坦然受之。

 

刚才说依靠一个相续,作者、受者是一体的。然而这种相续并非实有,下面破析这个问题: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相续非实有,通过意义和比喻两方面阐述,此颂是讲意义:众生流转轮回的相续,是否像外道所说是一种实有呢?并非如此。假如是实有存在,这种相续不可能在身体上,而应安立于内心,然而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破析,心的实有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因为过去心已灭尽,未来心还没有产生,它们都无有实体。既然未来心和过去心不是我,那么现在心是我吗?世人常说“活在当下”,认为现在是存在的,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因为现在心可分为一秒一秒,一秒中又有许多细微的时间,刹那刹那在生灭,假如现在心是我,当它刹那消逝时,我岂不是也荡然无存了?如果是这样,那任何人都没有我了。

 

众生大多执著未来、现在、过去的心是我,但从三时心的角度来观察,《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又如何成立为我呢?或者从时间的本体来观察,《中观四百论》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1]”过去根本不存在,同理可推,现在、未来也不存在,既然如此,依于三时的我又在哪里呢?

 

相续非实的道理,本论第八品中也讲过:“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相续、蕴聚全是假名,就像军队或念珠一样。圣天论师也说:“于相续假法,恶见谓真常。”相续其实是一种假法,但恶见者将之执为真实存在,认为从小到老都是一体的。可是若仔细观察,一相续可分为众多刹那,每一刹那又有不同自相,将不同自相的法执为一相续,是不合乎道理的。《入中论》云:“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慈氏、近密二人是他体法,绝对不是一个相续,若认为他们是一个相续,这是极不应理的。

 

学习这个颂词,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教虽承认因果的所依是我,但我只是一个假的相续,真正去观察,根本得不到。在真正的实相中,一切万法皆空,而空性中又有缘起显现。之所以称为空性,因为显现的缘故;之所以叫缘起,因为在显现的当下本体即空,故而显现与空性是双运的,万法不会因为是空性就不存在。若没有懂得这一点,就会误认为善恶之报不成立,从而堕入断灭空。

 

那么,善恶果报是如何成立的呢?在众生的虚妄分别念前成立,只要这种虚妄分别念不灭,轮回也有、痛苦也有、快乐也有、地狱也有、天界也有。

 

空性和因果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闻思来了达,若没有闻思,即使你是高僧大德、大智者、大学者,也不一定明白这些深奥道理。而在闻思的过程中,不离传承上师的教言非常重要,否则,纵然你看了很多经典,又阅了很多论典,也不一定清楚其中的密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一切传承上师,没有他们的金钥匙,根本打不开空性与因果的宝藏。放眼整个世界,学佛的人非常多,但对空性法门有所证悟、对因果取舍细致入微的修行者寥若晨星,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缘分。

 

总之,了知万法皆空后,不能废弛积累善法资粮。很多老修行人一辈子修大乘佛法,具有一定的无我境界,但他们不像个别人一样,认为已经证悟了空性,每天就不用造善业了,反而他们对因果非常注意,早上三点左右就起来,一直磕头、念经,从不懈怠。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一个人证悟了没有?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平时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注意,那绝对没有证悟空性;假如你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整天精进行持善法,相续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证悟。这不用别人来观察,自己是自己的见证者!

 

[1] “过去”若有实体,可以分析过去时究竟过去了还是没有过去?若已经过去了,不复存在了,就失坏了“过去”的实有;若没有过去,就失坏了“过去”的法相,又如何能成为“过去”呢?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八节课

 

现在还是讲破除“遍计我执”。其实外道所承许的我,在名言中也不存在。极个别人可能想:“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以后也不会加入外道,何必学这些呢?”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因为有些人闻思修行的基础打得不牢,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左右,所以了解、区分哪些是正确的佛法精华、哪些是错误的外道糟粕非常重要。我们遇到佛教,不仅仅要有信心,更要有理性,应通过智慧反反复复观察,从而得出真实的定解。现在许多地方的人都在学习佛法,但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很容易被外缘所转变。因此,非常希望大家从心底里对佛教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这个十分重要!

 

最近拉萨那边,政府与藏民发生了一些事情,汉地的一些团体和个人看到这种情况后,有些非常害怕,有些产生各种邪见,这都是对佛教没有打好稳固的基础所致。法王如意宝传记中有一段“枪声中的讲经”,是说法王在26岁时,藏地出现了骇人听闻的变化,佛教遭到灭顶之灾,当时局势惨不忍睹,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讲经说法被视为大逆不道之举。然而,就在狮堡静处,法王每天坚持为六七十位眷属传讲《七宝藏》为主的显密法要。战火冲天,枪声不断,周围的军队川流不息,可是法王仍神态自若、从容不迫地传讲佛法,一直没有间断过。

 

藏汉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高僧大德,他们无论遇到何等严重的违缘,对佛法的希求丝毫也不动摇。不像现在的有些人,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甚至连风吹草动都没有,就吓得魂不附体。我有时候觉得: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可以作为对佛教徒的严峻考验,看哪些人真金不怕火炼,信心非常稳固,哪些人只不过是口头上说永远不舍三宝,实际行动中却名不副实。

 

其实现在这个时代,并不需要你像佛陀因地那样为佛法而付出一切。弘一大师在泉州慈儿院讲过两个公案:《涅槃经》中说,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为一很穷困的人,他自卖身肉,获得五枚金币,用来供佛求法;《贤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是一个国王,为在一婆罗门面前得法,在身上挖千孔、点千灯作供养。当时弘一大师就说:“闻法有如此艰难,我们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大家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所以历来有很多高僧大德,纵然粉身碎骨也不抛弃佛法,更不要说被一些小违缘左右了。然而,现在有些初学佛的居士,他们的行为非常可笑,不要说付出身体或在战乱中继续闻思,哪怕是警察让他登记一下,他就在警察面前“皈依”,发誓永远不学佛了。很多人都说自己是修行人,平时也看不出来什么,可是一遇到情况就原形毕露了。

 

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在弘法利生中有非常坚定的意志,我们作为他的传承弟子,在违缘面前也不要害怕。要知道,每个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学佛是受法律保护的,法律上规定人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可是现在有些人,学佛就特别担心,害怕上级知道,而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一点都不怕,对谁都有一套说辞。这种人对佛法的信心确实微不足道,通过这些行为也看得出来。

 

当然,今天说的这件事,你们看到光碟时,也许已烟消云散了。但不管怎么样,通过这次经历,大家也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境界。

 

近来有些人问我:“我们要不要停止学习啊?”我当即回答:“绝对不用!需要什么停止?一天也不用停止!”如果一个小违缘就要停止,那你一生又有多少学佛的机会?我在这二十多年中,遇到再大的违缘,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佛法。我们学佛对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家庭、个人,有不可估量的利益,怎么会有人阻止呢?就算真正要阻止,按照法律来说,不管集体还是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利。

 

你们有些人跟家人吵架很厉害,但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连理由都不敢说。我最近听说了很多居士的行为,觉得他们学佛都是假的,不是诚心学佛,也不是从心底里对佛法有信心。不过这样也好,滥竽充数的人暴露无遗,就知道哪些人是真正学佛了。有些人糊里糊涂地就开始胡说八道,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这样没有任何必要。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学会观清净心,很多事情要辨别清楚,自己的行为要稳重。

 

法王如意宝圆寂时,给我们留下的教言是:自己要稳重,切勿随外境而转;不能有害他之心,更不能加害任何众生。这是一定要牢记的殊胜教言!

 

大家学佛的信心不要改变,不然在五浊横流的时代,闻思修行要善始善终,有一定的困难。对我们而言,学佛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不管是父母还是亲友阻止,都应想出最有利的办法来应对,若能如此,一切邪魔外道才会知难而退。否则,你的心志非常脆弱,魔王波旬为主的妖魔鬼怪就会经常欺负你,有形和无形的违缘也将不断招来。

 

一个坚强的修行人,根本不会畏惧病魔、外魔、人与非人的危害,而特别脆弱的人,生个小病,信心就摇摇欲坠,很容易被违缘打倒。所以学佛一定要坚强。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不会害任何国家、集体和众生,不要说是人,对飞禽走兽也不会加害。这样的善行,全世界的人都会不断赞美,所以大家对佛教一定要有信心!

 

下面继续破斥数论外道。数论外道和胜论外道在古印度比较多,现在的社会并不多见,虽然不多见,但我们若没有好好分析,很可能被与他们相似的外道吸引了。现在世界上有各种邪教,其行为经常危害自他。以前南美洲有一个忠思发起的“人民圣殿”,他们在1978年集体自杀,923人服毒身亡,这是有史以来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也有帮助学生、做慈善活动等教义,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实际上是主张大家自杀,以获得宁静的快乐,当时这一建议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80年代,美国有一个“大卫教”,其创始人发愿要与144000个女人发生关系,后来他于1993年自焚,在自焚的现场,发现了74具尸体。其教徒对他非常崇拜,认为他是真正的神,不管年轻人、老年人,10岁以上没有头脑的女人都对他生欢喜心,最终被骗得家破人亡。

 

还有加拿大的“太阳派”、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等,都提倡一些令人赞叹的行为,但其实包藏祸心,依靠蛊惑人心的手段,号召大家或是自杀,或是自焚……

 

所以你们不要认为:“现在没有数论外道,用不着学它的观点!”千万不能这么想。只有从各个角度破除相续中的遍计我执,树立对佛教的坚定见解,才不容易被错综复杂的思潮所吸引,随着他们人云亦云。现在这个社会很需要佛教慈悲和智慧的教育,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人类会变得非常可怕,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无恶不作。作为人,没有一个信仰,心灵就没有归宿,最终随外道而毁坏自他。

 

1987年冬天,我听完上师如意宝传授的《释量论》后,对佛教生起了一种理性的信心。过去自己只是一种恭敬心,后来凭智慧再三观察,发现佛教的教理找不到任何瑕疵,于是对法称论师、陈那论师、月称论师等的中观和因明的教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从那时起,我对佛教才真正产生一种正信。

 

因此,希望大家也通过因明和中观的推理来推翻外道。现在有些外道理念是存在的,有些理念已经消失,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通过如理的闻思,信心自然会坚固起来,到那个时候,有多少人站在你面前要求你舍弃佛教,加入他们团体,你也不会有丝毫动摇。若能做到这一点,就会生生世世在阿赖耶上播下解脱的种子。

 

寅三(以相互不缘之推理而破)分二:一、安立推理;二、遣除不成立。

 

卯一、安立推理:

 

彼无闻声性,不见彼性故。

 

昨天通过比喻驳斥了对方的观点,说一个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现象,在真实义中不存在。因为父亲先于儿子来到人间,假如说儿子先来、父亲后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外道承认一个本体既是父亲又是儿子,那父亲在本性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后于儿子而来,但这谁也不会承认,因此外道的说法不合理。这是从“比喻”上讲的。

 

此处从“意义”上讲:取色法的眼识不具有闻声的自性,在同一时间中,一个识既执著白红蓝的色法,又执著动听美妙的声音,这种现象是没有的。如果有,则可用“可见真因”来证明,比如说我眼根没有损害时,前面有一个人,就可以看得见。但因为我没有见到之故,所以这个人绝对不存在。

 

一个识同时见色法也听声音是不成立的,不仅推理不成,现量也无法照见。除了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以外,凡夫人的识无法同时缘两个对境。因此,所谓的神我不可能是常有,否则,执著色法的同时也应该执著声音,如果先执著色法、再执著声音,前后的状态并非一体,怎么安立为常法呢?

 

这里的推理是“不见彼性故”,见不到的缘故,不可能存在。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释量论》云:“不见非无有。”没有见到,并不一定不存在。否则会像顺世外道一样,认为前世后世、三宝的功德无法见到就不存在,这完全是一种邪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并不是根识的对境。前世后世有一种隐蔽分,眼睛肯定看不见,耳朵肯定听不见,但没有看见、听见,并不能证明不存在。有些人用肉眼看不见鬼神,就声称世上没有鬼神,这种推理不成立,但眼识正在执著色法时无法缘取声音,可用“可见真因”或“可见不可得因”来推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数论外道表面上言之有理,但一经观察,他们的观点很容易推翻。

 

卯二(遣除不成立)分二:一、真实遣除;二、遣除不定之理。

 

辰一、真实遣除:

 

如见伎异状。是识即非常。

 

数论外道说:“一个恒常不变的意识,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显现不同的形态,这是完全可以的。比如前一刹那执著色法产生眼识,后一刹那执著声音产生耳识,然后接触物体产生身识,而识是同一自性之常法,就像一个演员,上午穿白衣表演天人,下午穿黑衣扮演罗刹、凶魔,虽然形象不同,但本体是一个人。”

 

对方这样一说,很多人就开始鼓掌附和,觉得外道观点很有道理,“我要皈依你!”最怕没有智慧的人这样说,尤其是有些居士,头脑特别简单,任何一个外道都能改变他。看到这些人,我就觉得没闻思佛法的人真的很可怜,尽管看起来很虔诚,不管是拿钱也好、放生也好,“好好好”、“是是是”、“对对对”,但他们一定要有人督促,否则,一离开“火”,马上就结成冰了。没有经过长期闻思、没有坚定见解的人,听外道说得有一点道理,自己就没有立场了:“他们说得没错呀!你看,一个演员在这个电视中是还珠格格,另一个电视中是依萍,变来变去都是一个人,这个比喻是对的,我明天就皈依这个教派!”假如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观宗驳斥:比喻不成立。未经观察时,上午的演员和下午的演员是一个相续,然而严格去分析,二者绝不是一个人。这一点,现代的物理学就可以证明。过去经典物理学家认为,物质是静止的,但后来的物理学家发现,在原子核的周围,电子像旋火轮一样,以720—2200公里/秒的速度高速运行,物质应该是运动的。不要说一个演员从上午到下午的身体变化,哪怕是一瞬间、一秒钟,发生在他身上的无常也无法描述,所以前后的演员不是一体。同理,前面产生的眼识与后面产生的耳识也绝非无别,否则产生耳识的时候,也应该产生眼识了,有许许多多的过失。

 

大家一定要了解万法无常。麦彭仁波切在一个修法中讲过,对诸法无常、痛苦、无我、空性这四法印,哪怕在一瞬间当中修持,功德也远远超过无量时日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你不能长期修,那在短暂的时间中修一下也很好。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坐禅,但到底是不是旱獭的境界也不好说,你还不如好好观察:“我是不是存在的?万法是不是无常的?整个世界中有没有一个法是常有的?……”这样闭着眼观修5分钟,其功德远远超胜表面上的供养。

 

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这不是口头上说说或是理论上大概了解,而应从内心中对无常之理生起信心,对外道邪说不要去信任,即生中唯一修持佛法的精华义。

 

辰二、(遣除不定之理)分二:一、辩诤;二、破彼等之理。

 

巳一、辩诤:

 

谓异样一体。

 

外道解释说:“虽然演员上午和下午的行相不相同,前面的眼识和后面的耳识也不相同,但这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实际上自性是一体的。”

 

很多人可能也赞同:“是啊,比如说眼识和耳识,从外境角度讲是不同的,但从内观的心识而言,应该是一体的。”讲因明的时候,我们也通过在玻璃球四方放四种布片的比喻,来说明外观和内观的关系,因此外道的说法好像是对的,不同的行相只不过是显现而已,心识的本体应该是一个。

 

其实这种说法对他们而言不成立,但对我们佛教而言可以成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承认意识是常有的,佛教不承认这一点。意识不是常有,才可以观待六种外境产生六种识,可是若安立在一个常有本体上,这些是不成立的。(寂天菩萨还没破,我就开始提前破了。看到后面有靠山,没胆子的人就拿石头在前面打架。我有寂天菩萨的理证做靠山,所以提前就破了,这是不合理的啊!)

 

巳二、(破彼等之理)分二:一、形象相违故自性一体不应理;二、别相虚妄故总相真实不应理。

 

午一、形象相违故自性一体不应理:

 

彼一未曾有,异样若非真,

自性复为何?若谓即是识,

众生将成一。

 

此颂的辩论有几个回合,大家边看颂词,边想如果是你该怎么破。

 

刚才外道声称,所谓的意识,本体为一、行相不同。中观师以讥笑的语气说:这样的“一”真是稀有难得,从来未曾听说过。眼耳鼻这六种识明明不同,你却偏偏说它们是一体且常有。不是常有,我们还可以承认,但若许常有的眼识、常有的耳识、常有的鼻识这六种识,变成一个常有的“一”,这实在是前所未有的笑话。相当于你明明看见六个人,却硬要说他们是一个人,这样的论调,田地里的农民也会哈哈大笑的。

 

对方分辩道:“耳识、眼识、鼻识等不同的行相是虚妄的,并非真实,我们只承认意识(神我)一者,它犹如无垢的水晶球,虽然暂时有眼识、耳识、鼻识等显现,但其本体并无变化。”

 

中观师问:既然意识并不是虚假的六识,那唯一、实有的意识到底在哪里?除了这些识以外,难道能找到一个“我”吗?

 

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典中也分析过,他们没有分清自性是阿赖耶、神我是阿赖耶识之间的差别,还把相续相同的法执为常有。很多人都有这种常执: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这个房子永远都是我……幸好我们依靠上师的加持,今生学到了无常法,并在实际修行中经常串习。

 

对方又不知羞耻地说:“刚才一而再、再而三说了很多次了,这样的‘我’就是意识,反正说来说去,它的本体就是常有。眼识上、耳识上、鼻识上……都有一种意识的部分,它能周遍所有的识,因此,神我是常有的。”

 

破曰:若真如此,那众生都变成一体了。因为按照汝宗所许,有相同的所依就是一体,那所有的众生,不管是汉族人、藏族人、蒙古族人,每个众生都具有心识,他们也应该成一体了。或者说,男人、女人、石女因为都是人类的缘故,也应该是一体了。这种推理,数论外道当然是不承认的,但不承认也没办法,依靠因明的剖析,很多过失自然会落到它头上,让它不得不承认。

 

数论外道的观点在古印度比较盛行,藏传佛教的中观典籍多有涉猎,但汉地也并非从来没有提及。三论宗的大德吉藏论师在《百论疏》第九卷中,专门有个《破神品第二》,对圣天论师与数论外道之间的辩论阐述得很详细,我在讲《中观四百论》时也提到过。

 

驳斥数论外道时,一定要知道对方承认一种常我,但这种常我是不成立的。《中观四百论》云:“故有我无思,其理不成就。”

 

心无心亦一,同为实有故。

 

此外,按数论外道的观点,神我有心,其他二十四谛皆无心(无情法),但二十五谛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实有[1],因此它们也应成为一体,没有必要安立二十五种所知了。

 

而且,你们说神我和自性是常有,其他谛均是无常,但现在看来,二十五谛法同为一体,其他二十三种无常法也应成常有了。

 

大家还是要会推理啊!看这个颂词是怎么讲的,应该站在寂天菩萨的角度把对方推翻。

 

午二、别相虚妄故总相真实不应理:

 

差殊成妄时,何为共同依?

 

这个推理是以总相和别相的差别来驳斥:眼识、耳识、鼻识、身识等是别相[2],你们若认为这些都是虚妄的,那作为总相的神我,又怎么能成立为实有呢?

 

别相是无常法,总相也应是无常法,假如说松树、柏树等是无常,而树木是常有,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如果承认总相是无实法,就不会有这个过失,可是外道不承认神我是无实法,而许为实有,既然如此,那一切别相都是假的、而总相的神我却是真的,这根本不成立。

 

下面破胜论外道的观点:

 

癸二(破胜论外道所假立之我)分三:一、安立推理;二、破除周遍迷乱;三、摄义。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胜论外道的创始人是食米斋仙人,他将大自在天看作本尊,并发明了实、德、业、同、异、合六句义,认为此六句义涵盖万法。有一天他正在修大自在天,突然来了一只猫头鹰,落在他修行所依的石质男生殖器上面。他认定这就是自在天,于是向它请教“实存在吗?德存在吗?业存在吗?……”六个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猫头鹰就点一下头,全部问完后,猫头鹰就腾空飞走了。他因此认为六句义已被大自在天默许了。(那个创始人真是特别愚痴!现在也有这样的人,发明了一些特异功能,就开始广招门徒。很多人特别迷信,迷迷糊糊就上当了。)

 

胜论外道由此而来,他们也叫吠陀派、鸱枭派等。此宗认为“我”是常有,但为一种没有生命的无情法。曾有一个教派叫“天堂之门”,也是西方国家比较推崇的,他们教主认为人类是从外星球来到地球的,其本体没有感情、没有感受。拉梅特利医生说人与机器没什么差别,笛卡尔等“二元论”哲学家认为动物没有任何感受,跟机器一样,与这种说法应该相同。现在的“无神论”也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间接说明了“我”本身不具苦乐觉受。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的邪派,我们稍不注意就会被吸引,最终毁坏今生来世。

 

子一、安立推理:

 

无心亦非我,无心则如瓶。

 

中观宗破斥:你们所许的无情实法,也不会是“我”。(颂词中的“亦”字说明,前面数论外道所许的有情法不是我,而这里胜论外道所许的无情法也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无心之故,就像瓶子、柱子、石头等一样。

 

外道承认有九种实法——地、水、火、风为无常实,虚空、我、时间、微尘、方向为常实,而“我”常有遍于一切法,是无情性。若样承许,那“我”就像瓶子一样,怎么会有苦乐感受呢?任何一个人都认为“我是有生命的,我是有感觉的,我是有苦乐的……”,你们所谓的“我”与众生的执著相违,这种说法不合理。

 

子二、破除周遍迷乱:

 

谓合有心故,知成无知灭。

若我无变异,心于彼何用?

 

对方辩驳道:“我”的本体上虽没有心识,但在享用对境时,心识是突然具足的。“我”和心的关系,就像海螺和海螺的白色、牦牛和牦牛的牛角一样,以和合的方式存在。“我”享用外境时,可与心识会合,使“我”具足心,由心识加持,“我”就可以感受苦乐了。

 

驳斥:这种说法太荒谬了。如果“我”具足心识,那“我”是无情法之说如何安立?再加上,“我”若是常有,如同虚空一样,即使有心识,对它又起什么作用呢?虚空是一种无为法,远离一切作用,它里面来了多少孩童或牦牛,对虚空也没有任何危害。同样,你们所许的“我”是常有不变的,心识再多、和合的力量再大,也不可能改变它,这一点依靠理证即可遮破。

 

子三、摄义:

 

无知复无用,虚空亦成我。

 

“我”这样的无情法,是常有的,因而不能起任何作用,不起作用的话,那跟虚空有什么差别?你们把虚空当作“我”就可以了。对于这种低劣见解,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说:“呜呼!当瞧,吠陀宗(胜论外道)之劣智矣!”

 

如今世界上有各种宗教,我们一定要观察他们所谓的“我”存不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宗教,如穆斯林、犹太教、基督教,并没有过于强调“我”,而是强调能监督一切、照见一切、人格化的造世主或上帝存在。其实,上帝之说来源于《圣经》的“创世纪”,后来柏拉图在他的哲学书中把上帝称为“造物主”;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文章的十一卷中,把上帝介绍得很清楚;笛卡尔等哲学家把上帝作成精神崇拜的依处……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但他们到底承不承认上帝是常有呢?这个问题以后需要观察。与胜论外道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说上帝就是所谓的“我”,而认为上帝是了知一切、创造一切的造物主。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破除它,毕竟承认上帝存在的观念,对社会的利益不可估量,但它离佛教所讲的不二解脱,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大家应长期依止善知识来修行佛道,若不懂得各种宗教的理念,稍有动荡就人心惶惶,这是不合理的。以理性的智慧取舍光明之道,前往今生来世都快乐的旅途,是每一个人应该希求的目标!

 

[1] 此处的实有,指数论外道所许的实有,并非佛教所许的实有,它指一个事物是存在的。

 

[2] 因明中有总相、别相。总相,是将诸多不同事物执为一体,并遣除其他不同类的事物;别相,不仅遣除了异类,还遣除了同类中的他体法,建立自己类别中的某一法。比如说,树木是总相,檀香树是别相。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84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二十三品《观颠倒品》,这一品主要抉择轮回相续之因——颠倒不存在。本品内容不是很难懂,一些佛教书籍经常涉及。

 

上节课讲完了“以无所依因而破”的第一部分“以无所依之我而破”,今天讲第二部分“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子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对方提出:心与烦恼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而心是存在的,故烦恼也应该存在。

 

驳曰:

 

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

 

就如同以五相推理在五蕴中推求身见而不可得一样,以五相推理在垢心中推求烦恼也不可得。

 

此处的心是指“心王28”,烦恼是指“心所29”。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六识为心王,烦恼属于心所。心所分为善心所30和烦恼心所31,烦恼心所包括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眠烦恼,贪嗔痴属于根本烦恼。烦恼产生时心王会被染污从而成为“垢心”。《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大乘论典是以八识作为心王。

 

颂词中的“身见”是指坏聚见(萨迦耶见),即依靠五蕴假立之我而生起的我见和我所见。

 

[28] 心王:六识或八识之识体自身称为心王。意为精神作用之主体。说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之识体为一,故列心王为一;法相宗以八识(六识加末那识、阿赖耶识)各有识体,故列心王为八。

 

[29] 心所:又作心数、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数法、心相应法,从属于心王,乃五位之一,与心相应而同时存在,为种种复杂之精神作用。

 

[30] 善心所:起此念,则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为善。善心所有十一种,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若五识心王,任运起善,则此十一善心所,皆与之相应。

 

[31] 烦恼心所: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此又称六种根本烦恼,由此能生起随之而来的二十随烦恼。

 

◎以五相推理观察心和烦恼

 

观察之后,无论凡夫身还是如来身都丝毫不可得,故而身见不能成立,现在同样以五相推理对烦恼和垢心进行观察,可知垢心和烦恼亦了不可得。

也就是说,在心王当中用五种关系寻找烦恼时,烦恼丝毫得不到;反之,在烦恼当中,以五种关系寻觅心王时,心王也不可得。《显句论》中也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推断:

 

一、心王作为能依,烦恼作为所依:

 

(1)烦恼与心王不是一体,若是一体,那么能生所生便成了一体,这样木柴与火也成为一体了,会有这种过失,并且,还会有烦恼心与非烦恼心、有分别与无分别都成为一体的过失。

 

(2)烦恼与心王也非他体。若是他体,则有互不观待的过失,这样在心王之外也会有烦恼了。但按照因明观点,心是除开无情法的一种明清的识,烦恼等心所只是心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心王以外找到一个单独的烦恼。所谓烦恼,只是心被染污的一种状态,比如,一个人生嗔恨心,就是因为心王对外境颠倒执著而变成怒不可遏的状态。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心王和心所就如太阳和阳光一样,离开了太阳的阳光和离开了阳光的太阳都不存在。所以,心和心所他体不合理,心王以外的心所,以及心所以外的心王都得不到。

 

(3)(4)心王作为所依、心所作为能依,以及心所作为所依、心王作为能依都不合理。因为在他体基础上,才能建立像盘里有枣、山上有牦牛这样的能依所依关系,但烦恼与心王不成立他体,故两者能依所依的关系不能成立。

 

(5)烦恼具有心不合理。由于烦恼和心王不是一体或异体,所以烦恼无法具有心。这样观察之后便知,烦恼根本无法成立。

 

二、烦恼作为能依,心王作为所依:

 

有了贪等烦恼,心王便被染污成垢心,所以烦恼也可以作为能依,心王也可以作为所依。这与前面的五种推理方式基本相同,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比如,以五相推理观察人我和五蕴时,从我的角度可以有五相推理,从蕴的角度也可以有五相推理。也就是说,从因明反体的角度,五相推理也可以是十相推理,《入中论》所讲的七相推理,也可以是十四相推理。只要通达了一种推理方式,其他都可以类推。

 

以五相或七相推理观察之后,烦恼和心王之间任何关系都不能成立,由此可知,烦恼从未依靠过自己的心,不可能依心而产生。

 

此时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经常折磨我们的烦恼,完全是子虚乌有。如果烦恼真实存在,它必定要有一个依靠处,要么依靠人我,要么依靠身体,要么依靠心,但深入观察时,所谓的人我、身体和心都了不可得,既然烦恼的因、果怎样观察都得不到,烦恼的本体如何得到呢?当然得不到。

 

实际上,所谓的烦恼,是由人们缘对境而起的妄念所生,与空中的鲜花没有任何差别。

 

癸三(以无因之因而破):

 

对方辩驳说:烦恼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肯定有产生之因,它们的因应该是可爱、不可爱、颠倒的三种外境,而这三种境是存在的,由此,果法烦恼也应该存在。

 

但这种观点不能成立。如颂云:

 

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三,而生诸烦恼?

 

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并无自性,又怎么能依靠这三种境而产生诸烦恼呢?

 

在世人的观念中,三种外境确实是产生贪嗔痴的三种因:依靠清净、可爱的外境会产生贪心,比如,父母会贪恋自己的子女、人们都贪执房子、车子等;依靠不清净、可恶的外境会产生嗔心,比如,人们会嗔恨自己的怨敌、讨厌肮脏的环境;依靠颠倒的外境会产生痴心,比如,世人会把无常视为常有、外道会将本不存在的大自在天视为恒长……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烦恼是依靠三种外境产生,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因为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并无真实的本体。为什么呢?

 

◎境无自性,缘起之故

 

因为它们都是依靠他法而产生,这样其自性就不可能成立。既然外境不存在,又怎么会依外境而生烦恼呢?所以烦恼不可能存在。

 

《理证海》和《显句论》中云:贪嗔痴之因——净、不净、颠倒皆无自性,缘起性故,毁灭性故。意思是,净不净颠倒之所以没有自性,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缘起性,即净不净颠倒境依靠虚妄分别才有;另一个是毁灭性,即刹那无常。果仁巴大师也说:净不净等外境都是颠倒的,除了颠倒性之外,并没有实有的自性。

 

既然是缘起生,就无有任何自性,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观察过。外境无自性这一点非常关键!虽然颂词表面看比较简单,但里面藏有非常甚深的含义。

 

◎为何说外境是缘起

 

为什么说净、不净、颠倒这三种外境,是依他法产生的呢?因为它们都是世人颠倒分别念假立的。比如,大家看到我眼前的麻花,喜欢吃油炸食品的道友可能想:“这些麻花一定很好吃,我早晨没吃饭,下课后堪布会不会给我吃啊?”由此生起一个贪心(众笑)。

 

有胆病的道友看见后,可能想:“麻花太油腻了,对我身体不好,不能吃!”对此生起了厌恶之心;有些道友是近视眼,没看出这些是麻花,以为是琥珀等黄色的东西,产生了一种痴心。

 

缘于同一外境,三种人生起了贪、嗔、痴三种不同的烦恼。如果麻花真是清净的外境,那么谁见了都应该生贪心,然而,不同的人对它生起的心并不相同,这就说明麻花并非真实的清净外境。所以净、不净、颠倒之境都无有自性,只是一种缘起显现。

 

既然净不净等外境无有自性,就没有独立自主产生的能力,不具足因的法相,因此,不能把它们安立为贪嗔痴之因。

 

◎理论懂了,不代表烦恼清净了

 

胜义中境无自性、烦恼不生的道理,从理论上很容易认识,但实际生活中却很难不生烦恼。因为我们资粮道尚未开始,一点不生贪心,一点不生嗔恨心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修道过程中的所断。理论懂了并不代表烦恼也清净了。

 

有些道友经常苦恼:“我已经知道了万法皆空,但为什么还生烦恼啊!”这其实是闻思不究竟、智慧不够的表现。就像有胆病的人,虽然知道海螺本是白色,自己因为有胆病才看成黄色,但在他的病未痊愈之前,是无法现见白色海螺的。同样,虽然大家在理论上已经懂了万法皆空,但在自相续的障碍未消除之前,不生烦恼是不可能的。只有断除了自相续中的烦恼障,烦恼才会真正不生。如果通达了修行的道次第,对于这一点就会非常清楚。

 

癸四(以无所缘因而破)分二:一、宣说所缘之境;二、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

 

子一(宣说所缘之境):

 

色声香味触,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

 

依靠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产生了三毒,这六种外境是三毒的根本。

 

对方又提出:烦恼肯定存在,因为产生烦恼的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存在的缘故。

 

它们是贪嗔痴三毒的根本。

 

《俱舍论》中讲过十二处、十八界的概念。十二处分为外六处和内六处。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六处,它们是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对境,其中,色声香味触是五种色根的对境,法是意根的对境。

 

中观宗驳曰:虽然人们通常认为,美丽的景色、动听的音乐、美味的佳肴等外境会令人产生贪心;丑陋的东西、刺耳的噪音、难闻的气味、粗糙的衣服等外境,会令人生起嗔恨心,认为所有的烦恼都是由六种外境所生,而外境六尘是存在的,因此烦恼肯定也存在,但实际上,依六种所缘产生烦恼的观点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六境并非烦恼的根源

 

因为,如果六境真是产生贪嗔痴的根源,那么依靠同一对境,每一个众生都应该产生相同的烦恼,但实际却不一定。比如,听到有人唱歌时,有的人觉得非常好听,对此生起贪心,很想让他再唱一首;有的人认为特别难听,很想马上远离,对此生起嗔恨心,而有的人则没有什么感觉……

 

以前学院开金刚娱乐法会的时候,由于道友们的根基意乐不同,对于一些事情很难处理。有些道友觉得:这次耍坝子大家可以唱三宝歌、跳金刚舞,太开心了!特别向往,而有些道友觉得那个时候特别吵,让人心烦,很想找个寂静的地方躲起来,对他来讲,这些外境是生嗔恨心的因……

 

又如,一个发心部门有六个人,对于中午的一个菜,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有的人觉得咸淡正好,味道不错,有的觉得一般般还过得去,有的觉得太咸了,有点觉得太淡了……有时炒菜的人特别为难,不知到底该随顺哪一位,最后只有随顺权力较大的人。(众笑)

 

由此可见,六境并不是产生贪嗔痴的真正因,如果六境是三毒的根本,那么对于同一对境,人人都应具有相同的执著和概念,但现量可见这是不可能的。同一色法、同一声音、同一味道、同一触法等,对众生带来感受可能完全不同。

 

◎烦恼的根源是颠倒分别

 

实际上,三毒的来源是众生的颠倒分别,当把外境颠倒执著为可爱的对境,就产生了贪心;颠倒执著为不可爱的对境,就产生了嗔恨心;颠倒执著为另一种对境或者常有、断灭等,就产生了痴心。

 

从假立分别的角度来认识烦恼非常殊胜,让我们清楚了知:所谓的三毒烦恼,只是颠倒分别念在中间造作,若没有颠倒执著,就不可能产生三毒烦恼,所以,对外境的颠倒执著才是三毒的根本因。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圆满的窍诀来观察烦恼的来源、本体等,以此认识烦恼。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对这一颂做了详述,比如,色、声、香、味等的法相是什么、世人对烦恼如何安立、真实义中该如何承许等。大家可以参阅。

 

子二(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

 

对方提出:人们可以现量见到色法、听见声音、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既然色声香味等外境现量可得,它们就是存在的;既然存在,依靠它们就能产生烦恼。

 

龙猛菩萨答曰:虽然六境在六根前可以显现各种相,但它们都是虚幻的,皆无本体,就如同具眼翳者面前所现的毛发、捏眼时眼前所现的二月一样,以幻化喻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

 

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法都是空性的,就像阳焰、梦境、乾闼婆城一样。

 

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都是空性的,仅仅是名言假立,是无而显现。既然六境的本体为空,就不可能具有产生烦恼的能力。所谓的烦恼,其实是由人们的颠倒分别念造作出来的。

 

对方辩驳说:虽然你们说六种外境皆为空性,但实际上,人们确实是依靠六种外境产生了妄念分别,由此而起了贪嗔痴。

 

答曰:详细观察时,色声香味等外境没有一法不空,本体丝毫不成立,但未经观察时,在众生的迷乱分别念面前,外境的确会有显现,但这些显现就如阳焰、梦境、乾闼婆城一样虚幻无实。

 

◎以幻化三喻说明,现而无自性

 

一、阳焰水。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当太阳的照射和水蒸气的蒸发等因缘聚合,有时就会出现阳焰,远远看去就像河流一样。色达县有一个较大的草原,夏天有时在那里就可以看见阳焰。阳焰不是水但看上去像水,一切法亦如阳焰般无实。《般若灯论》云:“云何如焰?譬如愚者,见热时焰,谓言是水,逐之不已,徒自疲劳,竟无所得。如是一切诸法自体皆空,著法凡夫亦复

如是,故言如焰。”

 

二、梦。在睡眠中,人们依靠各自的习气,会出现山河大地、人、动物等各种迷乱的显现,其中不仅有外境,也有内心的感受。很多人做美梦时,早上都不愿起来,一直留恋着梦乡。梦中的一切都不真实,一切诸法的显现也是如此。《般若灯论》云:“云何如梦?有时有所思念因果体及一切法无自体故,是名如梦。”

 

三、乾闼婆城,也叫海市蜃楼。有时在沙漠、草原、海洋上空会现出城市的影像,这样的城市虽然可见,但没有任何实质,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般若灯论》云:“云何如乾闼婆城?以时处等众人共见故,是名如乾闼婆城。”

 

类似的比喻在《金刚经》32《七十空性论》33《六十正理论》34《中观四百论》35等经论中都有宣说。除了我们常说的八大幻化喻36以外,显而无自性的现象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后面还用了镜中的影像、湖中的月影等来说明。每一个比喻都蕴含着甚深的道理。

 

[32]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3] 《七十空性论》云:“梦境生苦乐,彼境亦非有,如是缘起法,所依缘亦无”“业缘生非有,非缘亦无有,诸行如幻事,阳焰寻香城”“彼止内外处,而有心识生,是故识非有,如幻如焰空”“行如寻香城,幻事及阳焰,水泡与水沫梦境旋火轮。”

 

[34] 《六十正理论》云:“诸法如阳焰,以智现见者,则不为前际,后际见所损”“无处无所缘,无根无住者,无明因所生,离初中后际。如芭蕉无实,如干达婆城,痴暗城无尽,诸趣如幻现。”

 

[35] 《中观四百论》云:“诸法如火轮,变化梦幻事,水月彗星响,阳焰及浮云。”

 

[36] 幻化八喻: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当中,通过“幻化八喻”宣说了万法现而无自性的道理。八喻是:如梦、幻、光影、阳焰、水月、回响、寻香城、幻化。

 

◎世人只知喻,不知义

 

很多文学家、诗人触景生情,在作品中也经常运用幻化的比喻,但由于他们具有坚固的实执,所以不可能领悟幻化的真正意义。这些人其实非常可怜!如果他们能以佛理反观自心,可能很快就能醒悟,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善缘,不知万法的真相,所以,在面对无常虚幻的境像时,只能发出无奈的感叹,写下凄凉的词句,最终带着一颗疲累的心而离开世间。

 

◎以六境为空,可知万法皆空

 

总之,虽然阳焰、梦境、乾闼婆等法的本体皆不存在,但人们却能见到。同样,虽然所缘外境的本体不成立,却可以显现。依此虚幻的显现,就产生了虚幻的烦恼。

 

不仅六境,世间一切万法——人我、法我所摄的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虽然都是假法,但却可以无而显现。显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众生相续中具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之故。就像六根若被疾病损害,根前就会出现各种错乱相,而这些错乱相并不真实一样。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83课

现在我们正在宣讲“抉择轮回为空性”,上节课讲完其中的第一部分“破轮回相续之果——观如来品”,今天开始讲“破轮回相续之因——观颠倒品”。

 

二十三观颠倒品

 

◎为何观颠倒

 

颠倒是轮回之因,它主要指贪嗔痴三毒烦恼,也可以指“常乐我净18”四种颠倒,这四种颠倒也是由众生的分别念所引发。有了烦恼就会造业,有了业就会引发生死流转。

 

[18] (1)凡夫不知自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2)指如来法身所具有之四德,即:(一)常,谓如来法身其体常住,永远不变不迁。(二)乐,谓如来法身永离众苦,住于涅槃寂灭之大乐。(三)我,谓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四)净,谓如来法身离垢无染,湛然清净。

 

由此对方提出:轮回的相续应该存在,因为轮回的因——烦恼(颠倒)存在的缘故。众生以烦恼而积业,由业而产生了轮回的相续。

 

但他们这种观点不能成立,在本品中,龙猛菩萨运用了最尖锐的中观理证,抉择出众生贪嗔痴的本体为空,以此证明所谓的轮回并不存在。

 

无始以来,烦恼给我们带来了无量痛苦。如果现在还没有认识它的本体,在未来漫长的轮回中,它仍将给我们带来无边的苦难。所以,要想出离轮回,认识烦恼的本体为空性至关重要!

 

己二(破轮回相续之因——观颠倒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烦恼自性;二、破烦恼之能立。

 

辛一(破烦恼自性)分二:一、总破三毒;二、别破三毒。

 

壬一(总破三毒)分四:一、以缘起因而破;二、以无所依因而破;三、以无因之因而破;四、以无所缘因而破。

 

癸一(以缘起因而破)分二: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二、烦恼无有自性。

 

大家最好能掌握科判,这样颂词的大致内容就会一目了然。

 

子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

 

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从妄想分别生起了贪嗔痴,而贪嗔痴等烦恼都是依净、不净、颠倒等因缘而生起。

 

所谓的烦恼并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追究其原由,则不外乎妄想分别,可以说,妄想分别是一切三毒烦恼的罪魁祸首。首先,我们认识一下烦恼。

 

◎烦恼的分类

 

佛经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见,其中“见”又分为五种19,这样根本烦恼就有十种;而随眠烦恼有二十种20。若再细分,则有四十六个心所21或者五十一个心所22。

 

[19] 五见:(1)萨迦耶见,又叫有身见、伪身见、坏聚见、身见。此乃有部之说;经部则释为虚伪;而唯识宗作“移转”解,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2)边执见,又作边见。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3)邪见,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4)见取见,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5)戒禁取见,又作戒取见、戒盗见。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20] 二十种随烦恼:(1)小随烦恼(十个):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是指与小分之染污心相应而各别现起之烦恼;(2)中随烦恼(两个):无惭,无愧,此二者乃遍一切不善心而俱起,其行位之宽狭在大随与小随之间,故称为中随烦恼;(3)大随烦恼(八个):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此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21] 《俱舍论》中讲了四十六种心所:(1)遍大地法十:受、想、思、欲、触、智慧、忆念、作意、胜解、等持;(2)大善地法十:信心、不放逸、轻安、舍心、知惭、有愧、无贪、无嗔、无害、精进;(3)大烦恼地法六: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4)不善地法二:无惭、无愧;(5)小烦恼地法十:怒、恨、谄、嫉妒、恼、覆、吝、诳、骄、害;(6)不决定心所八:寻、伺、后悔、睡眠、嗔怒、贪、我慢、怀疑。

 

[22] 《大乘阿毗达磨》中讲到五十一心所,分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六类:(1)遍行心所:指于一切心、一切性、一切时、一切地、一切识相应俱生起之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种心所;(2)别境心所,指于一切性、一切地得起,于境有起有不起之心所,即欲、胜解、念、定、慧等五种心所;(3)善心所,指其性善,唯起于善心品之心所,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心所;(4)烦恼心所,指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心所;(5)随烦恼心所,指随从根本烦恼而起之心所,即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种心所;(6)不定心所,指不入于前五位之心所,即悔、眠、寻、伺等四种心所。

 

烦恼种类非常多。但所有烦恼都可以包括在贪、嗔、痴、慢、疑五毒当中,而五毒又可归摄在贪嗔痴三毒当中。也可以说,贪嗔痴三毒是所有烦恼的根本。这是被大小乘所公认的。

 

◎烦恼是恶业之因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恶业之因,正如《中观宝鬘论》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意思是,贪嗔痴以及依贪嗔痴所引发的身口意之业,都是不善业,而无贪嗔痴,以及无贪嗔痴所产生的业,全部是善业。

 

◎烦恼的来源

 

贪嗔痴的来源是什么样呢?贪嗔痴都是从分别妄念而起,而分别妄念是依对境而起。比如,一个人首先看到了一张桌子,之后觉得它不管颜色、形状等都非常好,当起了这种悦意分别念以后,想据为己有的贪心就生起了。

 

生嗔心也是如此,当他见到一个人时,如果觉得此人特别恶劣,品行不端,心里有了这种不悦意的分别念之后,就对他起了嗔心。

 

生起痴心是因为相续当中具有无明,即不了知诸法的真相,故缘于对境产生了颠倒分别。关于痴心如何由忆想分别中产生,《显句论》中云:“世尊在讲缘起中说:‘诸比丘,无明有因有基有缘。诸比丘,无明之因为何?非理作意,如是有污浊作意由痴心中生。’所以,贪嗔痴等烦恼是由无明与忆想分别中产生。”《缘起经》23云:“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比如,柱子本是刹那刹那无常,而人们没有认识这一点,反而把它执为常有;人身本来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但人们没有认清这一点,反而认为人身非常清净可爱,由此而产生了痴心。

 

[23] 《缘起经》云:“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

 

其实,从本质上讲,无明遍于所有烦恼,即贪嗔痴当中都有因无明而颠倒执取的成分。如《中观四百论》云:“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三毒烦恼都是因为没有认清外境的本来面目而引发。

 

本来外境上没有净不净,但分别妄念却赋予了对境各种相,然后对清净、悦意、可爱的对境生起贪心;对不清净、不可爱、丑恶的对境生起嗔恨心;对真相不了知,以自己的无明颠倒执著而生起了痴心。

 

《俱舍论》云:“诸烦恼起,起由几因缘?颂曰: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其中,非理作意是贪嗔痴产生的主因,比如,依对境产生了清净可爱的分别妄念,就产生了贪欲;依对境产生了肮脏可恶的分别妄念,就产生了嗔恚;依对境产生了颠倒的分别妄念,则产生了愚痴。若没有非理作意,贪嗔痴就不可能生起。

 

◎外境非烦恼产生的主因

 

有些讲义解释的时候,直接说清净、不清净、颠倒的外境,但我感觉与分别念结合起来分析可能比较好。比如,一个人觉得某物非常可爱,由此生了贪心,但另一个人不一定觉得它可爱,可能反而觉得不可爱,生了嗔心。

 

对于同一个外境,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比如同一根柱子,100个人看可能有100种感受:有的人认为它是常有的,由此生起了痴心;有的人觉得它特别好看实用,心想自己屋里也有一根该多好啊,由此生起贪心;有的人觉得它挡了自己的视线,特别讨厌,生起嗔恨心……所以,单从外境上讲清净、不清净等可能比较困难。

 

总之,通过这一颂我们应该明白,贪嗔痴虽然未经观察时显得非常可怕,但详细观察之后,它们都是依靠对境和非理作意等因缘产生的。既然由因缘所生,本体就不可能成立,下面宣讲这个道理。

 

子二(烦恼无有自性):

 

若因净不净,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故烦恼无实。

 

若依对境产生了清净、不清净、颠倒的三种非理作意,由此产生了贪嗔痴三毒,那么三毒即无有自性,故一切烦恼无实。

 

藏文译本说的是“可爱、不可爱、颠倒”三种妄念分别,这与《七十空性论》所说的“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意思比较相同。

 

◎烦恼是缘起,缘起则无实

 

众生缘于对境产生了悦意、不悦意、颠倒的三种非理作意,以这三种妄念分别作为因,便产生了贪嗔痴三毒烦恼。既然三毒是依靠外境和非理作意等因缘产生,其本体就不可能实有。

 

关于此理,在第一品《观因缘品》24、第二十品《观因果品》25中都宣讲过,凡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本体不可能实有、不可能以自性存在、不可能不被摧毁,这一点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了。《显句论》亦云:凡因缘所生之法,本体不可能实有。(把这一颂与上一颂结合起来分析,对认识烦恼的本体会有很大帮助。)

 

[24] 《观因缘品》云:“故缘非自性,非缘性成果,非有中无果,非缘岂成缘?”缘无有自性,故不能生果,缘和果也无法成立他体;非缘自性成立且能生果的情况更不会有,因为如果缘中都没有他体的果,非缘岂能成为缘而有他体的果呢?

 

[25] 《观因果品》云:“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法。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如果说众缘聚合而有和合法,但和合法的自体都不生,又怎么能从和合中产生果法呢?《观三相品》云:“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

 

◎断了烦恼,即断了轮回

 

既然三毒烦恼与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丝毫自性,我们为何还要执著它们呢?当然不应执著。如果断了烦恼,我们就能出离轮回继而获得佛果,如《七十空性论》最后一颂说:“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槃。”意思是,如果通达了诸法皆是缘起生的道理,就能遮破所有的恶见网、断掉一切贪嗔痴,最后趋入清净的涅槃。

 

平时大家生起烦恼时,应该经常观一下它们的本性,比如,生起嗔心时,看看它是依何对境、依何因缘产生的,观察之后就会明白,自己的嗔心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而因缘和合的法皆无自性。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执著于此呢?如果经常这样思维,烦恼就会逐渐逐渐减少。

 

◎抉择烦恼方面显密之异同

 

关于如何抉择烦恼,显宗和密宗各有不同的教言。显宗《般若经》云:“以贪清净故,色法亦清净”。这里所说的清净,是指贪心的本体为空,故对此不应有实执。这与密法不完全相同,密法所说的清净,是说在名言中烦恼与五佛无二无别,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显宗一般是通过中观推理,抉择出烦恼的本体无有自性,而密宗则是依靠续部和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和指点,认识烦恼的本性,直接将烦恼抉择为五佛或五智。

 

癸二(以无所依因而破)分二: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子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

 

“能依”是指烦恼,“所依”是指人我。此处是以遮破所依人我的方式来遮破烦恼。

 

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人我自性的有与无都不能成立,既然没有人我,诸烦恼的有与无也不能成立。

 

◎人我是烦恼成立之基

 

人们平时在说话、做事等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烦恼,并由此认为,这些是我的烦恼,我起了贪心……如果这些烦恼真实存在,那么其前提就是,我必须成立。如果我不存在,烦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破了人我,烦恼自然瓦解

 

所谓的我,到底存不存在呢?实际上,人我自性的有与无,都不能以本性而成立。关于此理,在第十八品《观我法品》等诸品中,通过五相、七相等很多推理都已观察过,以很多教证也论证过。

 

既然所依之我不成立,如同虚空一般,那么依我而有的烦恼是如何成立的呢?当然不能成立,就如瓶子不存在,瓶中的水也不会存在;山不存在,山中的狮子也不会有;马不存在,骑马者也不能成立一样。《般若灯论》云:“譬如石女不生子。何得说言子色白黑耶。”

 

反之,烦恼不成立,烦恼者也不能成立。在第六品《观染染者品》26、第十六品《观缚解品》27中都详细宣讲过烦恼和我之间的关系。

 

[26] 如《观染染者品》云:“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烦恼和烦恼者同时成立不合理,非同时(前后)成立也不合理。由此推出,烦恼和烦恼者都不成立。

 

[27] 如《观解缚品》云:“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五蕴是刹那生灭的体相,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人我众生也是如此,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

 

由此可见,虽然在人们的想象中,认为“我起了烦恼、我被烦恼折磨……”,但这只是未经观察,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所谓的我和烦恼都不能成立。

 

◎闻思不离修行

 

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通过闻思了知,我到底存不存在、我六根的对境真不真实、烦恼的本质是什么、所有的执著是对是错……当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要想办法对治。如果不实际修行,就像根登群佩大师所说:以理观察时,我确实不存在,但当自己的手接触小小的针尖时,我又似乎真实存在了。

 

实际上,把这些道理真正融入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并不像口头说说那样容易。大家平时一定要经常串习,如果没有修炼,烦恼生起的当下很难对治。如果经常思维串习,执著与痛苦一定会逐渐减少的。这样的学修过程非常重要!

 

下面一颂主要宣讲能依烦恼的本体不成立。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

若离是而有,烦恼则无属。

 

藏文译本颂词: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

若无有所依,烦恼亦不成。

 

具有烦恼的众生是不成立的,如果没有所依人我,能依烦恼的本体也不能成立。

 

人们平时经常生起烦恼,当时会觉得烦恼真真切切存在,虽然名言中确有这样如梦如幻的现象,但在胜义中,烦恼的本体了不可得。为什么呢?

 

◎无依何处生

 

因为烦恼以人我为依靠处,而通过前面观察,所依人我并不成立。所谓的我,只是人们的增益分别,只是一种假名,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即使成千上万个智者来观察,都找不出建立我的真正理由。不仅人类不存在,六道一切众生都了不可得。

 

如果我不存在,那烦恼的本体依靠什么成立呢?不可能成立,因为烦恼和我是能依所依、或者说能观待所观待的关系,既然所依人我丝毫不存在,能依烦恼也绝不会有一星半点存在的可能。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和《显句论》运用了相同的比喻来说明:烦恼如同墙上的花纹一样,是依靠所依才能成立的。但具有这种烦恼的人我或者众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成立的。

 

◎通达无我是关键

 

如果真正通达了无我之理,对于名言中各种虚幻的显现,就不会再生任何希求、欣乐之心;对于胜义中无我之理,也不会像声闻那样产生怖畏之心。正如《中观四百论》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所以,大家一定要先对无我之理生起定解,之后不断串习,修炼到一定时候,烦恼就会自然瓦解。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智慧品》的人无我。

 

昨天通过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抉择了人我不存在,这个窍诀非常殊胜,大家一定要长期记在心里。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的观点,修人无我时,先要通过因明和中观的推理再三观察“我”到底存不存在,最终知道“我”确实不存在,这并不是别人说的,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然后在这种境界中,有时候观察、有时候安住,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达到不需观察而一直安住的境界。

 

这种修行方式非常可靠,不然,你刚开始就修空性的话,有一点危险性。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依靠智慧而引生定解,以后很容易产生常有的邪见,认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依靠推理抉择人我不存在,并对此生起真实无伪的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上至国家总统,下至街上乞丐,每个人都觉得我存在,但真正去观察时,实际上这是一种妄想执著。在抉择人无我的过程中,其他教派还有一种方法: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或是他体,这种窍诀也极其殊胜。首先观察“我”与身、心是否一体:如果“我”与身体一体,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体上部分还是下部分?是皮肤、骨头,还是肌肉?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是我?身体割掉一块,是不是我执就不全了?身体不动的话,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动念?经过观察,这无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与心一体,则应该也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体,这样一来,就有六个我了,与众生执著一个我的习惯相违。而且,若与心识一体,六识不全,我执也就不全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色法的盲人,我执仍旧完整无缺,因此我与心一体不合理。那么,“我”与身、心是不是他体呢?绝对不可能。因为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没有身体和心,怎样观察也找不到所谓的我。

 

因此,所谓的“我”,诚如麦彭仁波切在抉择二无我的教言中所言,只是众生对五蕴[1]的总体执著,就像把车轮、车厢、零件等聚合起来取名为车,但实际上不管大车还是小车,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去寻找,车的实体绝对找不到,同样,众生所执著的“我”也是如此,它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念。然而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认识不到这一点,假如有善知识的引导,对空性有所认识,就会明白“我”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不存在,并不是政府以高压政策强迫你承认,也不是用狡诈的行为来欺骗你承认,而是一种事实的真相。

 

对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生起信心,不管是安住修、观察修,平时要经常串习以根除我执。第一世敦珠法王说:“我执是让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罪魁祸首,不根除它的话,即使跟别人说成百上千个‘我不存在’、‘你不存在’,嘴皮都磨光了,也没有丝毫意义。”因此,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减少我执,即名言中减少自私自利的心,胜义中通达我的本体不存在。若能做到这一点,对四法印中的无我就会有所了解,一旦对无我有些许证悟,便可烧焦流转轮回的种子,而且也能深深体会到:“三界一切芸芸众生,没有通达无我,非常可怜,我一定要帮助他们!”

 

我们若能通达无我,就会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念头和自己的空间,胜义中在无我境界中安住,名言中时刻都在利益众生,这种生活是最有价值的。

 

在这一品,昨天破的是俱生我执,今天要破遍计我执。这两种我执的差别,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俱生我执,是凡夫异生甚至飞禽走兽等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2]。遍计我执,即了知、学修外道宗派后,生起一种名言中也不存在的异常我执[3]。”学习外道的有情不仅有俱生我执,而且也有遍计我执,正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形容的,他们“在俱生铁镣上,钉上各式各样遍计所执法的钉子”,自己把自己锁得更紧,永无解脱的机会。

 

当然,很多道友在学佛以前,没有学过其他宗派,脑海里只有一个俱生我执,遍计我执[4]还没来得及附上,这样学佛比较容易。假如遍计我执非常严重,想舍弃是很困难的。国外有些人说,现在汉地的人最适合接受佛教,因为他们以前信仰唯物主义,现在基本上也没有特别提倡,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以佛教智慧来填充,很有可能加入别的宗教。因为一个人活着需要信仰,否则生活会没有意义,在他们精神空白时,最好能灌输佛教的理念,以免被其他遍计乘虚而入。

 

壬二(别破所许之我)分二: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二、破胜论外道所假立之我。

 

癸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分二:一、宣说遮破;二、破遣过之答复。

 

首先介绍一下数论外道:

 

数论外道由古印度的淡黄仙人所创,麦彭仁波切说:“这一派的宗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在外道之中,可算是最好不过的宗派。而且仅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有耐人寻味的可贵之处。”

 

在一切外道中,数论外道与胜论外道是比较重要的宗派。《入中论》云:“外计受者常法我,无德无作非作者,依彼少分差别义,诸外道类成多派。”执著常我恒时不变,没有作用,也不是作者,以此而形成了胜论外道、数论外道为主的外道诸宗。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如意宝藏论》中也讲了很多外道观点,归纳而言就是常见和断见两派。现在世界上据说有2800多个宗派,除了佛教以外,我们对其他宗派的观点一定要观察。

 

或许有人想:“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这不是徒增分别念吗?”其实不会有这种过患。华智仁波切说过:“不但是外道的相续中具有遍计种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众生的相续中均具此遍计种子。”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中也说:“遍计我执的习气是见断[5],俱生我执的种子是修断[6]。”(这些术语,没学过《现观庄严论》、《俱舍论》的人不一定懂:“什么叫见断,什么叫修断?见断是不是见解断了?修断是不是修行断了?”但我也没办法,如果每次都要一个一个解释,很累的,我还是把你们当成佛教大学生的水平来讲吧。)倘若不了解外道的观点,没有以教证和理证驳斥它,虽然你现在没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时候头脑很简单,遇到一些外道邪师,很可能觉得言之有理,然后就随之而去。麦彭仁波切也说:“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产生这种邪见,但凡夫人相续中藏有恶劣习气,一旦因缘成熟,有可能去随学外道,所以务必要通达他们的观点并学会遮破。”

 

此处首先要破的,是数论外道。他们的观点,讲《中观庄严论释》、《澄清宝珠论》等时也介绍过,这里不广说,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数论外道认为所知万法归属于二十五谛当中,其中自性、神我、大、慢等是主要的法,从中产生色、声、香、味、触五唯(五境),地、水、火、风、空五大,以及十一根,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口、手、足、肛门、私处五作业根,再有驾驭一切的意根。他们承许自性、神我为常有,所谓的“我”就是神我。外道中有一部分认为我是物质,有一部分认为我是意识,数论外道认为是意识(神我)。

 

下面开始破斥这种遍计我执:

 

子一、宣说遮破:

 

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

若无所知声,何理谓识声?

无识若能知,则树亦应知,

是故定应解:无境则无知。

 

中观师破曰:按汝宗所许,识是常有的神我,缘取声音的耳识常恒不变,那么不管是白天、晚上,抑或睡觉、听课、吃饭,一切时处、一切威仪中都应该听到声音了。因为所谓的常有,是永远不变的本体,如果今天变成这个,明天又变成那个,就是无常而非常有了。

 

对方解释说:“虽然耳识是常有,但存在外境的声音时,才能听到声音;不存在外境的声音时,也就听不到声音,因为声境不存在的缘故,所以耳识无法恒时闻声。”

 

中观宗回辩:倘若没有所了知的声境,你们所谓的耳识依何而成立?只有看见蓝布,才能安立缘取蓝布的眼识,只有听到动听的歌声,才能安立缘取歌声的耳识,如果根本没有声音,那单独的耳识怎么安立呢?绝对无法安立。如果说没有声境也存在缘取声音的耳识,那么树木、石头、花朵等也应成能了知声音的能知了。这种观点明显违背了事实,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树木是无情物,没有耳根,不可能听到歌声。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所知对境不存在,缘取它的识就无有。

 

也许有人认为:“外境虽不存在,但就像唯识宗所许,识是应该存在的。”这种想法不正确。识是观待对境而安立的,如果没有对境,识从何而来呢?其实这种分析方法很简单,数论外道只要承许意识是常有,就会导致要么永远听到声音、要么永远听不到声音的过失,如果对声音有时听到、有时听不到,这样的识绝非常有。关于这个问题,《释量论广疏》中有较广的分析。

 

总之,人我与法是互相观待的,一者没有,另一者也不存在。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意思是,依靠法而了知人我存在,依靠人我而了知法存在,离开了法不能安立人我,离开了人我不能安立法。

 

比如说,剖析我的一根头发(法),如果你认为“这是我的头发”,就会产生我所的执著(人),但若没有我所执的头发,观待它的我也不存在。倘若你把头发分成极小的微尘,这时候不叫头发,而叫发尘,再把发尘析为空性,此时找不到对境(法),则观待它的有境(人)无从安立。这样的道理,大家平时应该观察观察。

 

子二(破遣过之答复)分二:一、作答;二、破彼。

 

丑一、作答:

 

若谓彼知色。

 

对方回答:“没有声音的时候,执著声音的心识还是存在。因为它是常有的,声音不在近前,它可去认知色法,闻声与见色两个识其实是一体。就像一个人先提水,再生火,虽然做的是两件事情,但人的本体却是一个。”

 

这是把相续执为一体的迷乱执著,认为昨天的河流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柱子是今天的柱子,表面上看来相续相同,但实际上昨天的事物刹那变化,今天一点一滴也没有了。但是外道不懂这一点,他们认为神我一会儿执著这个、一会儿执著那个完全可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驳斥。

 

丑二(破彼)分三:一、以前一太过存在之推理而破;二、以行相相违之推理而破;三、以相互不缘之推理而破。

 

寅一、以前一太过存在之推理而破:

 

彼时何不闻?若谓声不近,

则知识亦无。

 

破曰:既然闻声之识是常有的,那它在认知色法时,为什么听不到声音呢?一会儿缘取声音,一会儿缘取色法,这种识岂不是成了无常吗?

 

这种观察方式,学过因明的人应该比较清楚。若能通达了这一点,那平时执著“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一体”的邪念,马上可以推翻。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老,希望永远年轻,但岁月的流逝谁能阻挡?科学再发达,你的化妆品再好,也是无法阻挡无常规律。所以在驳斥外道的同时,我们亦可反省自己很多不如法的邪念和邪行。

 

数论外道回答:“当时听不到声音是有原因的,因为声音不在附近之故。但识本身仍然存在,所以在出现色法时,它可以当即去缘取。”

 

破曰:如果声音不在附近,则耳识也无法存在,因为二者互相观待,没有对境就不可能产生识。再说,你们承许神我遍于一切法,色声香味触五唯无处不在,又怎么会有近与不近的差别呢?

 

这些道理一定要通达,通达之后才不会对外道有信心。假如你对外道信心特别大,相续中没有断除它的种子,来世很可能无法解脱。隋朝有一位慧全法师,他在当时很出名,弟子有五百之多,其中有个弟子性格粗暴,与人不和睦,所以慧全平时不重视他,没想到他已证得三果。一日,慧全生了重病,闭门静养,此弟子以神通走到床前问候,伤心地说:“师命终之后,不能直接解脱,还要转生婆罗门家。”慧全问:“我一生出家、坐禅修行,怎么会转生外道?”弟子答言:“信道不笃,未弃外学,虽有福业,不得超脱。”也就是说,他对佛教的信心不深,没有放弃外道理念,虽然出家积了一些福德,却不能以此超脱轮回,反而堕入外道行列中去。

 

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外道的书,当然你若想了解它、驳斥它,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也是开许的,可如果你觉得那种观点很不错,比对佛教还有信心,那你有点完蛋了。有些出家人和在家人听到无我空性没有大的信心,而对战争、爱情等乱七八糟的小说,觉得比佛说还珍贵,这种人是毁坏善根者,应该好好反省。我们学佛的是为了了脱生死、利益众生,除此以外,不要依靠其他行为而堕入恶趣,这一定要注意啊!

 

寅二(以行相相违之推理而破)分二:一、安立推理;二、比喻不成立。

 

卯一、安立推理:

 

闻声自性者,云何成眼识?

 

中观宗继续驳斥:何况,你们说闻声之识是常有不变,那怎么会变成缘取色法的眼识呢?因为本体常有之法,不可能有任何变动。

 

我们佛教中所谓的识,不承认为常有,所以它一会儿变成耳识、一会儿变成眼识是可以的;或者从无分别的角度讲,如《释量论》中所说,六种无分别识可以同时出现。但按数论外道的观点,识是常有的,是不可变动的本体,怎么会由闻声之识变成执色之识呢?《释量论》云:“非由一知二,根识决定故。”在不舍眼识的情况下,同时了知声音,这是绝对不可能,因为根识是决定的缘故。怎么决定呢?眼识决定是执著色法,耳识决定是听闻声音,不可能在不舍声音的同时执著色法。故外道所许的一体常法的识,既是耳识又是眼识不成立。

 

此处应注意的是,同一相续中,并不是闻声之时不能见色。在因明中,承认几种无分别识可于同一时间生起,比如你在花园里口中含着糖,耳中听到鸟叫,鼻子嗅到花香,舌头品尝着甜味……但分别识在一个人相续中只有一个,若有两个分别识于一相续中同时并存,则会有一人有两个相续的过失。

 

卯二、比喻不成立:

 

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实。

忧喜暗三德,非子亦非父。

 

外道反驳说:“闻声之识为什么不能成为眼识呢?如同一个人,观待儿子是父亲,观待父亲是儿子,而其自性不变;同样,一个识观待声音是耳识,观待色法是眼识,观待不同的对境可变成两种法,而实际上是自性一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刚才我听收音机,有个人问心理咨询医生:“我非常非常苦恼,父母天天催我,说我三十多岁了,还不能变成爸爸,有没有什么办法啊?”我当时就想,他观待父亲是儿子,但观待还没有降生的儿子,可以是爸爸。世间人就是这样,他们的有些话,我们在寂静山沟里听了以后非常好笑,但城市里的人觉得这非常有道理,可能是环境和生活不同吧。)

 

破曰:比喻不成立。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这是不同观待而安立的假名。按缘起空性的规律,在世俗谛中可以观待父亲是儿子、观待儿子是父亲,但如果认为自性实有,父、子两种相违的本体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共存,而且其性质任何时处都无法改变,父亲必定不能成为儿子,儿子也必定不能成为父亲。所以名言中的观待完全合理,而要承许这种观待自性成立,是找不到任何依据的。

 

再者,你们承许的神我(识)是三德平衡状态,按汝宗所许,三德殊胜性不能现见,凡属见闻所知的对境全是虚幻,如《黑自在书》云:“三德殊胜性,非为所见道,凡成所见道,如幻极虚幻。”因此你们的神我无法见到。而一个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可见,假如这种现象安立为神我,那神我就是虚幻的,而非自性实有了。

 

当然,破遍计我执的观察方式,印度法称论师、陈那论师的论典中非常多,月称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论典中也不乏其数,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教言里更是俯仰即拾,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断除我们相续中潜藏的遍计种子。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务必要聚合方方面面的因缘。光念一声佛号,或参一个话头,或修一个静修大圆满,个别利根者也有解脱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妄想分别那么可怕,一定要依靠各种方式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承上师开示了五点要诀:一、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二、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三、对一切法观清净心;四、对同行道友观悲悯心;五、对上师起恭敬心。这五种心是一切道的关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纲要。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没有出离心,小乘声缘道的基础就无法安立;没有大悲心,大乘菩萨道无法修持;没有观清净心,密宗的修法无从谈起;没有对道友的悲悯心,我们的菩萨戒及誓言无法守持;没有对上师的恭敬心,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悲心无法融入相续。不论学显、学密,只要具足这几点关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成就,因此,大家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一定不能离开这五点要诀!

 

[1] 五蕴:身、心聚合的设施处(本体)。

 

[2] 小孩、小动物刚生下来后,不用任何人教,就懂得保护自己,这是俱生我执。

 

[3] 有些宗教的创始人,别有目的地宣称:主我存在、神我存在……执著这种我,就是遍计我执。

 

[4] 这里的遍计我执,指粗大、现形的遍计我执,并不是指众生相续中潜藏的遍计我执种子。

 

[5] 见断:是见道智慧的所断法。小乘的见道是预流果,大乘的见道是一地菩萨,也就是获得见道时所要断除的法。

 

[6] 修断:是修道智慧的所断法。小乘的修道是一来果至阿罗汉果,大乘的修道是二地菩萨至佛地,也就是在此过程中所要断除的法。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六节课

 

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分二:一、深入人无我;二、深入法无我。

 

庚一(深入人无我)分二:一、承上启下而略说;二、广说。

 

辛一、承上启下而略说:

 

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

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

 

无论是俱生我、遍计我,我若有少许存在,对外境的违缘生畏惧也是理所当然,但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来剖析,所谓的我一丝一毫也不存在,那么生畏惧者到底是谁呢?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存在,受到伤害痛苦时,畏惧是合情合理,但如果我像石女儿、龟毛、兔角一样本体不成立,那依靠它而产生的恐惧从何而来?比方说,石女儿从来没有降生过,说他特别害怕痛苦,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世间上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有些执著“我”,有些执著“法”,他们要么认为我存在(我执)、我的东西存在(我所执),要么执著瓶子、柱子、大山等(法执),其实这都是妄想分别,会给自己带来无边痛苦。尤其是有了我执的话,即使没有天大的事情,也经常提心吊胆。有位大德传法时说:“若没有减少我执,哪怕晚上睡觉老鼠吱吱叫,自己也是特别害怕,担心敌人来了或房子垮了,半夜三更就坐起来,不敢关灯。”假如没有我执,老鼠又有什么可怕?它的个头那么小,人的身体这么大,你长得再矮也肯定比老鼠大,根本没有必要害怕它。

 

因此,轮回中最可怕的就是我执,众生有了我执,便会对空性法门产生恐惧,担心一切都空了我也就不存在了。《中观四百论》云:“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萨哈尊者在道歌中也引用一个比喻说,譬如雪山狮子的吼声,小狮子听后欢腾跳跃,而众兽听后悉皆丧胆;宣说本来无生之法,与大乘佛法有缘的弟子数数欢喜,而具有邪知邪见的愚夫会心惊胆战。

 

平时也看得出来,有缘弟子一遇到无上大圆满等大乘佛法就欢喜若狂,像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纵受再大的困难也不舍弃;而前世对大乘生邪见、造诽谤的人,即生中遇到这些大法,绝对有放弃的可能性。因此,按照下文的窍诀观察很重要。这次学习《智慧品》,希望大家通过寂天菩萨的引导,真正生起牢固的定解:“我从小到现在,一直认为我存在,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现在我终于如梦初醒,认识到了无我奥义,从此之后,在这一正见的基础上,我要继续修持,不再堕入轮回。”月称论师说过:“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烦恼、恐怖、不悦等过患,其根源都是萨迦耶见(我见),了知这一点后,修持大乘佛法的瑜伽师先遮破“我”。(你们不要以为留着长长的头发、披着一个白色披单,才是瑜伽师。其实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只要通过智慧观察我到底存不存在,就是所谓的瑜伽师。)只要破了“我”,做什么事情都会快乐,修行也会很成功。

 

否则,我执太重的话,修行起来非常困难。法王如意宝也说过,这种人哪怕坐车从洛若到色达,短短的20公里,也会跟人吵架——“不行,我要坐靠窗户这边!”“你离我远一点,不要总是碰到我!”有史以来,无数人为了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庭、我的感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矛盾。本论第八品中也说:“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世间上的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由我执而生,所有痛苦的祸根就是我执这个大魔,如果没有降伏它,快乐永远不会出现。

 

当然,“我不存在,法不存在,眼耳鼻舌身全是空的”,这种口号谁都会喊,但口头上说说是不够的,一定要反反复复思维,悉心琢磨、不断修行,这样一来,我执重的人就能减少我执,而我执轻的人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证悟无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佛教历史上成千上万的大成就者,都是依此道而证果,所以你们不要认为:“我业力深重,即使修了无我也不可能开悟。”只要对此法门有信心,自己又努力,因缘一聚合,我执是可以破掉的。

 

般若空性的狮吼声,世间学问皆无法相比。且不说中观正见,光是小乘人无我,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在它面前也不足挂齿。无量众生没有遇到佛法,实在令人心生悲悯。如果他们有缘通达无我,就会明白轮回中的一切微不足道,只有无我境界才是至高无上的,到了那个时候,诚如杜甫在《望岳》中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任何世间学问都显得特别渺小。而不懂无我的话,不要说证悟胜义空性,就连当个好领导也很难,因为自私自利太重,我执如山王般强大,这种人不可能真正利益众生。

 

因此,大家应常观修无我法门。麦彭仁波切有一个无我的轮番修法,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最终揭示所谓的“我”绝对不存在,这种不存在,并不是找不到而不存在,而是根本就没有。比如说一根针掉进垃圾堆里,说它不存在,只不过是找不到,实际上它就在垃圾堆里。而“我”并不是这样,它犹如虚空中的花园,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东西,执著它只是众生的一种无明习气而已。

 

这样的教言,你们听了刚开始可能不适应,尤其是初学佛的有些居士,一说我不存在,就认为因果也没有了,造恶业也不用堕入地狱。其实此处的我不存在,是胜义中实有的我不存在,而名言中如幻的我依靠因果所依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非实有。可惜凡夫不明白这一点,把“我”一直当作实实在在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闻思空性法门,断除对自己的强烈执著。

 

如今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有了五明佛学院这么殊胜的道场,大乘佛法业也完好无损地传下来,使我们有机会一字不漏地听受圣者教言。假如没有上师如意宝及历代传承上师,很多殊胜的道理虽然书本上有,但我们不一定能通达。对我自己而言,确实发自内心地感恩传承上师,如果没有他们留下的“钥匙”,《大藏经》中的无我空性之理,在短暂人生中我可能是不会懂的。甚至我也许会迷失方向,觉得法轮功的身体健康修法不错、某某气功又如何高妙,把赝品当作如意宝,穷尽一生致力于此。因此,大家现在遇到了殊胜善知识,一定要珍惜这种福分,对何为正法、何为最殊胜的教言有取舍能力,对无我法门不要恐惧!

 

辛二(广说)分三:一、分析蕴而总破;二、别破所许之我;三、遣除无我之争论。

 

壬一、分析蕴而总破:

 

“蕴”是从身体角度来讲的。下面总破人我,这三个颂词一起作解释。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脉[1]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对于这段文字,善根不错、信心较大的人,反反复复读几遍,可能会从总相上了知人无我。我在小的时候,与此颂有很殊胜的因缘。当时我还没上小学,只懂一点藏文,有次放牦牛遇到一个客人还是什么原因,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得到一个红色的小日记本,里面有《入行论》这段文字,据说是我们那边修行非常好、一辈子闭关的匝喀喇嘛慈罗写的。我看了以后,虽然当时没闻思过佛法,但感觉上非常舒服。有时候牦牛丢了,父母狠狠骂我,我特别痛苦时就想:“头发内脏不是我,既然如此,我为什么痛苦啊?”这样会起一点安慰。读中学时,那个笔记本还在。后来我来学院听了《入行论》,才知道那是抉择人无我的教言,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段文字。小时候不懂这么多,但也有一点皮毛上的理解,知道我是不存在的。

 

此处的抉择方式,有些讲义中说是先剖析“我所”不是我——头发不是我、指甲不是我、血肉不是我,从而得出结论:“我”不存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萨迦耶见的所缘,即是我的指甲、我的身体、我的头发等我所,如果我所不是我,对我的执著会一并消除,就如同没有章,便不可能有印,二者是互相观待的。

 

从字面上看,这几颂很好懂,幼儿园的孩子也会明白,但其中的重大意义,没有闻思修行过的人是不会了解的。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希望道友们认真思维。

 

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一直认为我存在,但寂天菩萨以理抉择时,我绝对不可能存在,为什么呢?

 

首先,牙齿不是我。一般人有32颗牙齿,有些老年人只有1颗牙齿,有些人也有多的牙齿。有些人认为牙齿是我,牙痛的时候说“我好痛啊”,拔牙的时候说“我好害怕”,但若牙齿就是我,没有牙齿的话,岂不是我执也消失了?有些老年人牙齿全部掉光了,嘴里只有一个红色的舌头,但我执依然特别严重,小小的事情就大动干戈;牙齿多的人,我执也不一定就很重,因此说明牙齿肯定不是我。(我们这里有一个牙医,他拔牙的时候,天天给别人说“齿发甲非我、齿发甲非我……”,他今天没有来啊?)

 

头发不是我。有些论典中说头发有21000根,也不知道谁数的,但有些人可能少一点,有些人可能多一点。如果头发是我,那出家人剃了光头,我执就全部没有了吗?这无疑是不成立的。

 

指甲不是我。正常人有20个指(趾)甲,现在有些人一直留着长长的指甲,北京金教授在演讲里说:“如果男士留指甲,就是人妖。”其实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男士留指甲是人妖,女士留指甲不是妖魔,这也没什么道理。不过指甲特别长,还是有点可怕。如果指甲就是我,那剪指甲的时候,我执也随之剪掉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骨骼不是我。一般人有360个骨节,《格萨尔王传记》中也这样讲。假如骨骼是我,那有些人没有大腿,有些人没有小腿,有些人切除了关节骨,我执为什么没有减少?如果说每个骨节上有不同的我?那也不成立。因为“我”是一体的,若360个骨节上都有我,“我”就成众多的了,众多与一体的执著相违,《经庄严论》也有这方面的教言,所以骨骼不是我。

 

血液不是我。有些人生病或受伤时,血液几乎流光了,但我执还是照样存在,因此血液不是我。

 

不是我。涎指唾液,这些东西也不是我。

 

鼻涕不是我。人哭的时候,通过鼻泪管,鼻涕和眼泪全从鼻子出来,如果鼻涕就是我,鼻涕流完了,我执就没有了,但也不是这样的。

 

脓、黄水不是我。按照藏医的说法,脓是腐坏的血液,黄水是关节或皮肉之间血液的沉淀物,这些也不是我。

 

脂肪、汗不是我。如果脂肪、汗是我,那胖人的我执就特别大,瘦人一点我执也没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时候胖人的我执比较少,反而瘦人的我执比较大,这种情况也有。

 

肺、肝不是我。现在医学比较发达,有些病人移植肝脏、切除肺叶,我执也不会减少一块。而且,肺叶是左二右三,执著众多的我也不合理。

 

其他内脏不是我。胃、大肠、小肠等五脏六腑也不是我。

 

不净物不是我。大便、小便这些,谁也不会执著为我吧?

 

不是我。不管是肥肉、瘦肉,统统都不是我。

 

皮肤不是我。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皮肤是“我”,对解脱不关心,对利益众生也不关心,整天关心自己的皮肤,但这些绝对不是我。

 

地、水、火、风、空、识共六界,从头发不是我一直到皮肤不是我,大部分都具有坚硬的性质,属于地大,其中的脓等液体属于水大,以上抉择了地大、水大不是我。其实,呼吸的风大、身体热量的火大、百窍的空大(耳朵、鼻子、嘴巴里的虚空)、眼耳鼻舌身识意六识的识大也不是我,因此六界全部不是我。

 

而且五蕴不是我,四大结合也不是我。前面讲过离婆多尊者的公案,他的四肢换成尸体的四肢,但依旧行动如常,他问佛是什么道理,佛对他说:“四大是虚伪的,五蕴不是我,真实的我并不存在。”听了这番道理,离婆多豁然大悟,顿证阿罗汉果。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也讲了几个比喻,说明我非实有、只是聚合。第一个是:以前有个屠夫,他把牛杀了分成多块后,坐在街上卖肉,这时候他并没有卖“牛”的念头,只有卖“肉”的念头。另一个比喻是:一个口袋里装满了芝麻、青稞、麦子等谷物,打开的时候,不会有一袋子的念头,而会有众多谷物的念头。同样,没有按六界观察时,人人都执著有一个我,一旦详细剖析之后,就像把肉切成一块一块后,“牛”的想法没有了,只剩下了“肉”的想法一样,对“我”的执著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指甲、头发、内脏等,这时贪嗔痴等烦恼便不会产生。

 

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人无我,确实有很大的利益。当然,在中观窍诀中,抉择人无我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佛经中有通过四相推理来抉择,如云:“色非为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无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没有色法,通过这四相抉择人无我。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依六界来观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所谓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风、虚空、意识,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这样一来,我到底在哪里呢?

 

(这些抉择方式,你们学习时不要落在文字上,而应该融入相续中,如此对自己才是有利的。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大概在1991年,我给很少的人讲过《善解密意疏》,当时自己学得比较深入,现在印象还比较深,什么话在哪一页、哪一行,不用翻书也很清楚,不要说这一辈子,也许来世仍能记得住。但如果浅表地学一下、背一下,虽然会说七相推理、四相推理,但并没有产生定解,只是一种表面上的闻思,一会儿就消失了,没有很大意义。)

 

还有一种观察方式,前年学习《中论》时,《燃可燃品》、《本住品》、《观我法品》里面有,龙猛菩萨宣讲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础上,月称论师于《入中论》中又加上积聚和形状两种,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针对外道,七相推理是针对佛教有实宗,包括自续派的个别论师。《入中论》云:“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以车为喻,车与车的支分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为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状和积聚,以此而抉择我与蕴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人具足蕴,不是人依靠蕴、蕴依靠人,形状和积聚也不是人,因此实有的我不存在。这样的观察方法,文字上先要理解了,理解以后,再慢慢通达其中意义。

 

此外,麦彭仁波切还用比喻说明了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如同在黄昏时,将花绳误执为毒蛇,产生极大恐惧感;后来听人说这不是毒蛇,而是绳子,虽然会放心一些,但恐惧感仍无法消失;只有自己拿电筒看了一下,然后亲手摸一下,证明确是绳子而不是毒蛇,恐惧感才会消失。修持人无我的过程也大致相同,首先人们将五蕴妄执为我,产生种种痛苦;然后通过闻思,虽知五蕴非我,但因为没有深入,所以无法引生定解;只有通过反复观察思维,最终才会发现我不可得。

 

这样的无我境界,大家一定要真正修行,否则就会像曲恰堪布所说:“现在讲人我不存在、法我不存在、一切都远离戏论,好像每个人都懂了,可是等一会儿下课,你的鞋子被人偷了,这时‘我’就马上产生了。”因此,了解与修行有一定的距离,理论上虽了解我不存在,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根深蒂固,无法一下子彻底根除,故一定要以强有力的对治方法长期修行,这样才有可能开悟。

 

世间上的名人、智者、文学家,尽管一个个很了不起,但由于我执没有消除,所作所为看起来非常可怜。当然,佛教徒的我执,其实也不容易消除,在龙猛菩萨时代,犊子部的小乘行人甚至认为我是存在的,一切法相也存在,所以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认为我存在的人,根本没有品尝到佛法美味。阿底峡尊者也说:“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就是看他的我执能不能减少,烦恼能不能减少?”倘若烦恼、我执丝毫未减,口头上说自己开悟了,意义也不是很大。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长期串习这样的殊胜佛法。只听了一两堂课,就认为我执像剃头一样剃掉了,或者无缘无故消失了,这是不可能的。消除我执一定要靠修行,一定要通过具加持力的般若空性来观察。我个人而言,也许是有点善根吧,看一些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法本,会生起极大欢喜心,世间小说、打仗的书,虽然有时候好奇翻一下,但里面的内容没有什么价值,就扔在一边。空性法门真的有甚深味道,然而一般人都不愿意品尝。

 

通达人无我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各种推理:要么用五相推理,要么用四相推理,要么用七相推理,要么对士夫与六界进行观察,要么用《入行论》的观察方法,在身体上找“我”在哪里。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想到我不存在,上学的时候,整天为了我的铅笔、我的文具盒而吵架;成家立业之后,为了我的股票、我的车子、我的工资而奋斗;老态龙钟的时候,也是为了我的药、我的健康而努力。电视上一些男女也经常问对方:“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心本来是无形法,我也根本不存在,就像问石女儿头上有没有兔角一样,非常可笑。但现在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动不动就喜欢问:“你心里有没有我的位置?有没有我的形状?有没有我的颜色?有没有我的地位……”一旦用无我的智慧宝剑来剖析,这种痛苦真的是自寻烦恼。

 

现在很多人在无我空性上没有打好基础,外面的形象再精彩,有时候不一定演得成功。我们应该扮好人生的角色,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教,假如只停留在表面上,那没有多大意义。假如你对我执有所了解,别人诽谤也可以、赞叹也可以,修行成功也可以、不成功也可以,怎么样都无所谓,但若我执一点都没减少,纵然人人说你是世界上唯一的大成就者,意义也不是很大。

 

大家值遇具殊胜加持的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如意宝,千万千万不要放弃,应当始终爱惜,这样的话,自己的人身才有大义,最后也有机会弘扬殊胜的教法,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1] “脉”在藏文里不明显。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82课

“如来离一切戏论”的科判分四:一、离空等四;二、离常等八;三、离如来有无等;四、离如来灭后有无。

 

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个问题“离空等四”,意即,不能说如来是空性,也不能说不空,或空不空二俱及空不空二非。今天讲第二个问题“离常等八”。

 

癸二(离常等八):

 

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

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

 

藏文译本颂词:

 

常无常等四,本寂何处有?

边无边等四,本寂何处有?

 

常、无常、二俱、二非之四边,于本自寂灭的实相中何处存在呢?有边、无边、二俱、二非之四边,于本自寂灭的实相中何处存在呢?

 

如来远离了八种法——常、无常、常无常二俱、常无常二非、有边、无边、有无二俱、有无二非。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本是一切诸法的法性,也是平等的真如性,其真实面目远离了一切戏论,于本自寂灭的实相中,何处会有这八种法呢?根本不会有。

 

◎对应十四无记法来宣讲

 

《显句论》《理证海》等有些注疏认为,本颂所讲的八种法以及下面两颂所讲的六种法,对应了十四种无记法。《中论》第二十七品中(最后一品),对十四无记法有详细说明。

 

◎何为十四无记法

 

《入中论》《俱舍论》里都讲过十四无记法15,它包括:我和世间是常、无常、二俱、二非;我和世间是有边、无边、二俱、二非;如来灭后是有、无、二俱、二非;命和身体是一体还是异体,总共十四法。

 

[15] 《俱舍论》云:“一向分辨与反诘,以及放置而授记,诸如死生与殊胜,及我与蕴一异等。”

 

《入中论》云:“故蕴与心皆非我,世有边等无记故。”

 

《入中论自释》云:“由诵世间有边等无记故,计五蕴与心为我,不应道理。十四不可记事,一切部派皆同诵持。谓世间常,世间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世尊说此不可记别。”

 

当年,外道向佛陀提出这十四个问难之后,佛陀置而不答。为何不答呢?因为佛陀以无碍智慧早已彻见了外道的根基——对方执持实有的见解,如果说我和世间等是有,对方就会执为实有;如果说无,对方又会生邪见或堕入断灭……无论怎么说也不会给他们带来利益,因此,佛陀默然不答。

 

其实,这十四无记法并非不能回答,佛陀在有些经典当中,就对成熟的法器宣说过这十四个问题,只不过在外道等尚未成熟的法器前不予回答而已。这体现出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如果是凡夫人,有人这样问时,可能不会考虑那么多,会直接回答常或无常等。

 

◎本颂对应前八无记法

 

这十四种无记法可以与如来的本体相对应,以此宣讲如来离一切戏论的实相。本颂对应了十四无记法中的前八法——我和世间常、无常等四法,我和世间有边、无边等四法。也就是说,将这八法对应如来的本体,即从如来的本体是常无常等,还是有边无边等八个方面进行观察。这并不矛盾,因为从取受者的角度讲,“我”和“如来”是一致的;而从诸法的本体而言,如来又包括了世间。

 

总之,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诸佛之本体,不能说常、无常、常无常二俱、常无常二非,也不能说有、无、有无二俱、有无二非,这八种法在本寂的如来本面当中并不存在,否则,如来的本体就没有离开戏论,而有戏论绝非如来真正的本相。

 

癸三(离如来有无):

 

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藏文译本颂词:

 

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

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邪见深厚的人,首先耽著如来存在,然后又以分别心妄加揣度如来涅槃之后不存在。

 

无论外道徒,还是佛教徒,若对万法的真相没有如实了知,就会陷入邪见之网。邪见深重的人,首先耽执如来真实存在,然后又以分别念妄加揣度如来涅槃以后不存在。

 

很多未了达万法实相的人都认为,释迦牟尼佛于二千多年前在印度降生,之后出家、成道并广转法轮,这期间佛陀是真实存在的。当佛陀八十一岁示现涅槃之后,任何人都没有再见过如来的身相,自此如来就不存在了。

 

◎执著有无是一种邪见

 

龙猛菩萨称这种人是“邪见深厚者”。虽然与有些外道相比,认为如来存在应该算是一种正见,但以中观见来衡量,首先耽执如来存在,这就落入了常见;后来认为如来涅槃之后不存在,先有而后无,又落入了断见,这样的常断见是较大的邪见。

 

学过《现观庄严论》、中观或无上大圆满等甚深法的道友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实际上,有无在如来的本体上不能成立,如来的本体实为寂灭之相,若以妄心分别如来有无,则根本不合理。

 

◎《中论释》的不同解释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对本颂的解释是:“凡夫补特伽罗因为对‘如来以自性而存在’怀着深厚强烈的耽著,继而成为一种执取,并以分别之心妄加揣度,而说如来在涅槃之后存在或者是不存在。”

 

麦彭仁波切对后两句的解释与十四无记法中“如来灭后有无”的说法相对应,他是按照《佛护论》的颂词解释的。《佛护论》中本颂被译为:“邪见深厚者,以妄念分别,于寂灭涅槃,说如来有无。”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都认为《佛护论》的译法比较恰当、善妙。

 

总的来讲,上一颂讲了八个无记法,本颂和下一颂结合起来讲了其他六个无记法。很多较广的《中论》讲义都与十四无记法对应来分析,但较略的讲义一般都没对应。当然,如果只从字面上解释,不对应也可以,但如果想对一些道理深入抉择,对应理解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癸四(离如来灭后有无):

 

如是性空中,思维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在这样的空性本体中,不可以思维分别如来灭度以后是有是无。

 

前面以各种理证已经抉择出,如来等一切诸法的本体皆为空性。在这样的空性中,不可以思维如来灭度以后存在还是不存在,因为,如果有“如来灭度后存在”之念,就落入了常边;如果有“如来灭度后不存在”之念,就落入了断边。当然,更不可思维既存在又不存在,或者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这会有更多过失。

 

这一颂和上一颂共同宣说了如来灭后有无等四个无记法。至于最后两个无记法——身体和命是一体、他体,颂词说的不是很明显,但宗喀巴大师和果仁巴大师的讲义都说:依靠上述推理能够了知身体与命一体异体皆不成立。总之,以这三个颂词已经宣讲了十四无记法。

 

这里借用十四无记法来分析,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执著,分别我和世间存不存在、佛陀存在不存在……《显句论》云:“智慧浅薄者才分别常无常、有无、空不空、遍知非遍知等”。实际上,究竟的如来远离了一切戏论,非分别念所能揣测。与十四无记法对应之后,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此理。

 

壬二(执著戏论不见如来):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如来超离了一切戏论,而世人却对如来生起种种戏论。戏论破坏了智慧眼目,所以世人都见不到真实的佛陀。

 

◎戏论遮障慧眼

 

真正的如来,不是佛陀的相好色身,而是万法的法界,他远离了有无、生灭、常断等所有戏论和边执,是故以任何分别念都无法思维,以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然而,世人对如来总是徒生分别,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戏论:有些人认为如来在世间真实降生过、如来具有庄严的身相、宣说过三乘妙法、有十种名号等等,而有些人则认为如来根本不存在,或如来涅槃之后就变成无有……这些源于自心的分别戏论,毁坏了能够目睹真相、照见胜义谛的智慧眼目。如果没有慧眼,就不能彻见如来的本来面目。《显句论》云:“如尸体般的他们见不到此论中所讲的如来,如盲人不见日。”

 

◎以戏论分别不能见如来

 

为什么说以分别念不能见如来呢?因为这些妄念分别,都是对“如来本身的自性是无有生灭增损的平等性”持颠倒戏论而引发的。分别念只能缘取有无等戏论法,对于诸法的实相,以六根是无法缘取的。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六根被烦恼障和所知障覆盖的缘故,就像镜面若被灰尘覆盖,就不能现出真实的影像。只有清除了镜面的所有灰尘,影像才能清晰呈现。同样,如果我们通过忏悔等修行,把覆盖自己慧眼的障碍全部清除,就能真正见到远离有无、生灭的如来本面。

 

因此,人们以语言、色相或声音求如来,不可能见到真正的如来本面,正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前我讲《金刚经》的时候,引用过《中观四百论》的颂词“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应知”,说明法界本性本来没有实有的相状存在,如果说已见到诸法有成实的相状,则此人并未现见法性,未见如来。

 

◎如何理解“是人行邪道”

 

很多人看到《金刚经》这句话的时候,都有点不理解,觉得若真如此,那自己仰视佛像、称佛名号来拜佛、求佛,是不是已经入邪道了啊?有些人还会疑惑:虽然有些经论说,承许如来存在、观想如来等是一种邪见,但有些经论却说,不承许如来存在、不观想如来是一种邪见。到底该如何把握界限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明白,所谓的如来,从究竟胜义角度讲,确实了不可得,见佛求佛都是行邪道,因为如果万法皆空,而如来的身相、声音以及佛果等不空,如金刚般成实地存在,于无数教理都有妨害;但从名言角度讲,承许如来存在、见佛求佛等则不能列为邪道,否则就与顺世外道没有两样了。

 

◎一知半解,是歧途因

 

如果不是大乘根基或者不具智慧,像《金刚经》《中论》这样的甚深空性法是不能对其传讲的,否则,听者会生起严重的邪见,由此堕落恶趣而无法解脱。

 

如果闻思不究竟,对空性只是一知半解,也很容易误入歧途,比如,有的人就会觉得“从此开始不能见佛、不能念佛了,这些都是邪见啊,自己好好睡觉才是正见”(众笑),如果这样想,这是最可怕的邪见,是邪见当中的邪见!而有些人则会心生恐惧,觉得既然一切都不存在了,那自己以后该怎么办啊……实际上,如果认真闻思过中观或因明等甚深法,对于这些道理是很容易辨别的。

 

《中观四百论》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意思是,对于甚深空性的道理,不知道的人不会生起畏惧,遍知的智者也同样不会畏惧,只有那些对佛理一知半解的人才会生起畏惧。

 

◎闻思助我们开启慧眼

 

若想真正明白《金刚经》里的内容,比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等,必须以理证来推断,这样一定要学习《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否则,不分二谛地说“无我、无人、无佛陀……”,很可能成为一种引生邪见的语言。

 

学过之后就会完全明白,在胜义当中,任何法都不被承许,没有所谓的佛陀与我,也没有听法者与讲法者,或者去经堂听课、吃糌粑等行住坐卧的一切法,如果承许这些存在,则是一个很大的邪见,但从名言角度讲,这些都是现量所见的事实,不得不承认,并且造成这些事实的苦乐之因也要承许。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好好分析。

 

辛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已经抉择出了如来为空性,以此可以类推所有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就是说,我们自身以及六根前所现的一切万法,都可以用以上抉择如来的方式来抉择。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

 

如来所具有的自性,也是世间万法的自性。与如来无有自性的法性一样,世间万法亦无有自性。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和世间一切万法都是无二无别、平等一味的。

 

名言中如来具有一种缘起性,这种缘起性世间诸法同样具有,比如,如来具有身相、音声、名号等,世人也有身体、声音、名字等;如来出世、修道、转法轮等,世人也会出生、学习、工作等。在胜义中,如来无有任何自性,远离一切戏论,世间诸法亦是如此。

 

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中说:就如依靠如来的身智五蕴,我们假立了如来一样,依靠种种业缘所成的庸俗五蕴,我们假立了自己和众生,而这些都非实有,不能成立。也可以说,如来的自性与器情世界的本性没有任何差别,如同如来无性一样,器情世界也皆无性。

 

实际上,我们在《观因缘品》16《观六情品》17等几品中,已经抉择过器情世界皆无自性,以此也可推知如来同样无自性。

 

[16] 《观因缘品》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诸法不是自生,也不是从他法而生,不从自他共生,更不会无因而生,由此可知诸法无生。既然诸法从未产生过,就不可能具有自性。

 

[17] 《观六情品》云:“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不论离开见法还是不离开见法,见者都了不可得。没有见者的缘故,哪里有见法和所见的法呢?

 

◎若空皆空,若有皆有

 

大家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虽然胜义中万法的确了不可得,但在尚未通过实修实证达到这样的境界前,因果等显现却是不虚的,因此在行为上一定要注意取舍! 

 

有些人将修行全部空掉了,觉得既然没有能修的法,也没有所修的烦恼,那就不必修行了,可是,他们却不将所吃的饭空掉、能吃的自己空掉;生嗔心时,也不将嗔恨的对境空掉、能嗔的自己空掉……善法方面,他们全部引用教证空掉了,而恶法方面却都实实在在地保留着,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邪见!

 

大家抉择二谛的时候,说胜义空时,就应当了知万法皆空,而不是将有些法抉择为空,而有些法却保留不空。如果仍要进行取舍,就要从世俗角度承许诸法的显现存在。

 

同样,一切万法的自性与如来的自性无有任何差别,若承许万法在胜义中为空,那如来也同样为空。若承许万法在名言中存在,那如来也应该存在,不能像有些邪见者所认为的,虽然世间万法存在,但如来并不存在,这是一种极大的邪见。就像既然人们都相信被很多史书记载,并有著作流传于世的人物,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那么佛陀出世、转法轮等生平也被很多史书记载,佛法同样广弘于世,为什么不承认佛陀存在呢?任何人都举不出合理的理由。

 

所以,在名言当中,如来如何存在,众生也如是存在;众生如何存在,如来亦如是存在,但一切都是假立,而在胜义当中,即以般若智慧来观察,则远离了一切戏论。(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对这一颂有广讲,大家可以参阅。)

 

◎融汇显密,贯通见修

 

若从无上密法的角度讲,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贪嗔痴等五毒是五佛、五智的本体。如果大家能把《中观根本慧论》和无上大圆满结合起来,就能真正认识到究竟的如来是什么、显现的如来是什么、最终众生要通达什么、如何回归真正的法界本面……通过大成就者上师的指导,自己一方面闻思中观,一方面修炼大圆满,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真正认识如来的本面。

 

大家闻思的时候,把显宗和密宗的教义相结合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对密法有成见,稍微有点不理解就说“密宗如何如何不合理”。很多道友都闻思过《大圆满心性休息》等显密教理,以后如果有人以相似的理由对密宗发太过,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可以说服对方。但如果自己没有打好稳固的闻思基础,也可能就会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觉得“密法好像是有点不合理啊……”

 

总之,对于密宗修行人来讲,不仅要闻思中观等显宗法,也要通达密宗的教理,了解密宗的传承历史,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

 

庚二、以教证总结:

 

《楞伽经》云:“佛告大大慧菩萨:‘如来身者,非常非无常,非因非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界,非相非无相,非是阴非离阴,非言说非所说物,非一非异,悉无和合乃至所得无缘,出过一切戏论者,名为如来。’”“佛以阴缘起,无处有人见,若言无人见,云何可观察?”

 

《如来三密经》云:“佛告寂慧菩萨:‘如来身者,等虚空身,无等身,胜一切世间最胜身,遍一切众生如身,无譬喻身,无相似身,清净无垢身,无染污身,自性清净身,自性无生身,自性无起身,不与心意识等和合身,如幻如焰如水月自体身,空无相无愿所观察身,遍满十方身,于一切众生平等身,无边无尽身,无动无分别身,于住不住得无坏身,无色体身,无受想行识身,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风界等所合成身。如是身者,非实非生,亦非大等所成,非实非实法,一切世间所不能知,不从眼生,不依耳闻,不为鼻识所知,非舌所成,亦不与身相应。’”

 

《舍利弗陀罗尼经》云:“唯修一心念佛,不以色见如来,不以无色见如来,不以相,不以好,不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以生,不以家,不以姓,不以眷属,乃至非自作非他作,若能如是名为念佛。”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能断金刚经》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佛地经》云:“无起等法是如来,一切法与如来同,虽凡夫智妄取相,而常行与无法中。无漏根力众德镜,于中显现如来相,而实无有真如体,亦未曾有如来身。世间所见如镜相,从本无于往来相。”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二观如来品终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81课

下面继续宣讲第二十二品《观如来品》,通过前面观察,无论实有的如来,还是假立的如来都不能成立。上节课从“自性他性不成立”和“取受不成立”两个方面遮破了假立的如来,今天从“所假立之法(即所取受之法)——设施处不成立”方面观察。

 

子三(所假立之法不成立):

 

若于一异中,如来不可得。

五种求亦无,云何受中有?

 

藏文译本颂词:

 

若于五种求,一异之如来,

悉皆不可得。云何受中有?

 

如果通过五种理论观察寻求,与五蕴一体异体关系的如来都了不可得,那怎么会在取受中有如来呢?

 

前面中观宗运用了五相推理,对如来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观察:两者之间一体、异体、能依、所依、互相具足的五种关系都不能成立,由此推出,如来无有本体。

 

既然已经观察过,此处为何再次宣讲呢?看了科判就会明白,两处观察的角度并不相同。前面主要是破外道为主的有实宗,他们认为如来与五蕴都是以实有的方式存在,如来就是五蕴,除五蕴以外,没有别的如来。本品第一个颂词就遮破了对方这一观点,而此处是破假立的如来,即犊子部所谓的不可思议之如来。通过五相推理的胜义观察,假立的如来与五蕴也都不成立。实际上,五相推理具有周遍性,以此推断,无论实有的如来,还是假立的如来,悉皆不可得。

 

既然如来与五蕴以任何方式都得不到,对方为何说在取受中有如来呢?可见,他们这种说法并不合理。

 

◎显现不破,执著破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此颂的译文是:“一异无如来,五种求不得,云何当以取,施设有如来。”清辩论师认为,虽然依施设而有的如来在第一义中(胜义中)不成立,但在世俗谛中应该是存在的,通过五相方式并没有遮破。

 

如来在名言中的显现破不了,也没必要破,比如,佛陀的如海功德、度众的无边事业等等,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如果矢口否认,就成了毁谤真理者。《般若灯论》中引用佛经说:“十力无垢轮,一切三有日,无量众所归,普照无明暗。”意思是:具有十力等无垢功德的佛陀,就像三有世界光芒万丈的太阳一般,是无量众生的皈依处,能普照一切所化众生,遣除其内心中的无明黑暗。这个教证充分说明了佛陀在世俗中不可否认的圆满功德。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云:“转生在旁生的众生都能因听闻佛号而再得人身、获证涅槃果位,从中我们就可了知听闻称诵佛号的威力与可产生的神变。”“无论观想佛陀、对之起信或祈祷佛陀等善根大小,都有永不会耗尽的无量功德。在轮回中,它们会成为众生生生世世获取快乐之因。不唯如此,圆满菩提果之前,它们将一直为得大菩提之因。”

 

虽然通过一体异体等五相推理,可以抉择出如来、五蕴乃至一切万法皆为空性,然而对其在世俗中的显现却不能一概否认。但承许的同时也要明白,所有的显现都无有本体,不应执为实有,而应视为如梦如幻。

 

壬二(所取受之五蕴不成立):

 

有些人提出:如来所取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之自性是存在的,这样与之观待的领受者如来也应该存在。但这种观点同样不合理,如颂云:

 

又所受五阴,不从自性有。

若无自性者,云何有他性?

 

所取受五蕴的自性并不存在。如果没有自性,怎么会有他性呢?

 

◎无自性,故无他性

 

中观宗驳曰:所谓的五蕴,从其本身自性的角度而言并不存在,因为它是观待而有的缘起法。

 

关于五蕴不存在的道理,我们在第四品《观五阴品》中曾做过观察,如颂云:“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意思是,因色和果色观待而成立,离开了色法的因——四大种,果色也不可得;离开了果色,色法之因也得不到。通过这种方法遮破色蕴之后,以此类推,就遮破了其他四蕴。

 

此处可以同样以观待理来观察:所取五蕴需要观待能取如来以及其他因缘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法成立。这说明五蕴并没有真正的自性。因为,如果五蕴的本体已完好无损地存在,就无需依靠任何他法。《显句论》亦云:“色、受、想、行、识近取五蕴也不是自性存在,因为是缘起。”

 

既然五蕴没有自性,怎么会有观待五蕴的如来他性呢?不可能有,就像如果车的零件都不存在,就不会有所谓的车;石女儿的身语意都不存在,就不会有石女儿一样。可见对方观点根本不合理。

 

◎无自性之法,无法依他性而成立

 

对方又提出:虽然五蕴自身的本体不存在,但依靠其他法作为因缘,就能使其成立。

 

这种说法更不合理,如果自身连本体都不存在,那绝不可能依靠他法而成立。《显句论》云:“石女儿自性不存在,他就不能由他法来安立。所以,近取也不存在。”用上节课所讲的镜喻也可以说明:镜中影像的自性并不存在,这样依靠镜子等因缘(他性)也无法使其自性成立。

 

本品运用的比喻有非常甚深的含义,希望大家不要听完就过了,应该反复思维,在自心当中哪怕对一个比喻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非常有利。

 

有人可能想,前面已经分析过自性他性不成立,此处又分析,是否重复了呢?并不重复,虽然推理方式基本相同,但角度截然不同,前面是从取受者如来的角度分析,这里是从所领受五蕴的角度分析。

 

这一颂宣讲了所取五蕴的自性以及如来他性都不成立的道理。学习之后大家应该明白两个问题:一、在名言中,观待关系非常重要,万法皆观待因缘而产生;二、如果某法观待他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性,依因缘而生的法没有一个不空。

 

壬三(彼等之摄义):

 

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

云何当以空,而说空如来?

 

根据以上所讲的意义,所取受之法与取受者皆为空性,既然如此,为何说本空的如来存在呢?

 

通过以上观察,所受法与领受者无论从一体异体的角度、自他的角度,还是能取所取等观待的角度,以任何方式怎样分析都为空性。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说如来存在呢?怎么会有一个不空之法呢?

 

藏文颂词的后两句是:“云何空如来,安立说实有?”意思是,前面通过能取所取两个方面观察,取受者如来和所取五蕴皆为空性,这样怎么能说如来实有呢?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所领受的五蕴以及领受者,无论从自他角度,还是一体异体等角度而言都为空性。既然像这样的一切法,或者领受与领受者都为空性,则如来也应当为空性。因此,又怎么能妄自安立而说如来存在呢?这种说法不可成立。”

 

辛二(以此理舍弃一切见)分二:一、如来离一切戏论;二、执著戏论不见如来。

 

壬一(如来离一切戏论)分四:一、离空等四;二、离常等八;三、离如来有无;四、离如来灭后有无。

 

癸一(离空等四):

 

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

 

如来的本体不可说空,也不可说非空,空不空二俱与空不空二非也都不可说,只能以假名而说。

 

在真实义中,不能说如来的本体是“空性”,如此会堕入无的一边,这也是分别念的境界;也不能说如来的本体“非空”,如果不空,如来就成了成实之法,但通过以上观察,不空的观点并不合理;也不能说如来的本体“空与非空两者皆俱(二俱)”或者“空与非空两者皆不俱(二非)”。总之,绝不能说“以上四种情形的如来存在”,因为,在真实义中不存在四边戏论。

 

对方疑惑地问:那如来到底是什么样,该如何理解呢?

 

答曰:如来及其所转之法轮等,在名言中只能以观待来假立,以假名来宣说,在胜义中远离了有、无、有无二俱、有无二非四边,超离了一切言思戏论。

 

◎善知真俗,方解佛道

 

有些人提出:我们舍弃了密行、胜论、数论等外道导师之后,是善逝如来以不可思议的功德以及大悲心使我们皈依佛教,并引导我们寻求解脱真义。你们居然敢说如来不存在,这岂不是在断绝我们被拯救与解脱的希望吗?这样你们不也成了外道吗?

 

可能有些初学者也会这么想,觉得怎么能说如来不存在呢?这不是在造业吗?这样太可怕了!嗡班扎萨埵吽,嗡班扎萨埵吽……(众笑)

 

中观宗答曰:我们并不是说如来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如果这样说,的确与外道无别了。作为佛教徒,不能否认释迦牟尼佛在名言中的一切显现,而应如实地承认佛陀首先在兜率说法、之后入胎、降生、学习技艺、享受生活、游观四门、出家、苦行、除魔、证道、广转法轮,最后示现涅槃13(按照了义经典,释迦牟尼佛永远住于世间广利有情),但所有这些显现都如梦幻一般,没有丝毫自性。而在胜义当中,如来等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远离了四边八戏。这一观点以理证、教证都可以证成。

 

[13] 依据弥勒菩萨《宝性论》所言,将佛陀一生应化的事迹分为十二个阶段:一、兜率下降,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前,于最后一世生于兜率天上以大菩萨身份说法,名为护明菩萨。在观察众生因缘、降生时间、降生地点、国家、家族父母等五事后,菩萨知晓娑婆国土众生得度的因缘已具足,便决定于公元前623年,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父亲为释迦族的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二、乘象入胎摩耶夫人于睡梦中,见到一人乘着六牙白象从右胁进入身体,同时祥瑞的征兆涌现。三、树下降生,在蓝毗尼园中缓步悠游的摩耶夫人,将手轻放在无忧树上,这时太子自右胁降生。太子向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时之间大地震动,龙王自虚空降下温凉双泉,灌沐太子的金身。净饭王为太子命名为悉达多,意思是『一切功德皆得成就』,而摩耶夫人于产下太子后七日便离世,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四、太子习艺,悉达多太子聪慧过人,老师们所教授的学问、技艺、武术,太子很快就能得心应手。五、宫中受乐,因太子出生时,曾有占相师预言太子若非成为贤王即是出家成为觉者,净饭王为防止悉达多出家而王位无人继承,便想要以诸种享乐将太子留在宫中。净饭王为悉达多太子迎娶耶输陀罗为妻,又兴建寒、暑、雨三时宫殿,希望以无忧无虑的生活让太子生起恋栈之心。六、游观四门在四次出城的游历中,悉达多太子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看到老人、病人、死者以及清净的修行者,太子遂开始思考生命的方向。七、削发出家,在一个宫中人人均酒酣耳热的夜里,太子骑着犍陟马带着仆役车匿出城。并且将所有宝饰交给车匿,又削下头发,请车匿回去向国王表达出家的决定,并誓言:『若成道后,必定回来教化大众出离生死之苦。』八、林中苦行,太子于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度过了六年的苦修生活,但对解脱之道并未有所进展。在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后,调养色身,悉达多决心要离开偏向于苦或偏向于乐的修行方式。九、降伏群魔,悉达多来到菩提树下静坐,誓愿『不成正觉不离此座』。此愿一发,魔王波旬大为惊慌,即让三名魔女诱惑太子,后又派遣魔军以箭攻击,见太子仍寂然不为所动,魔子们惶恐逃窜而走。十、成正等觉,悉达多端身正坐、摄心思维,在第四十九天时,目睹天上明星,而豁然了悟。他看到了生命的缘起,以及受苦的原因。这时已成正等觉的佛陀说:『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十一、大转法轮,悟道后的佛陀,因明白众生顽劣未必能接受他的教法,正思考是否该向他人讲说他所悟得的道理。在梵天的劝请下,佛陀仍决定将此法弘扬于这个堪忍世界中。首先佛陀来到鹿野苑,以四圣谛–苦、集、灭、道度化了五比丘,法轮在此初转,佛、法、僧也在此时具足。十二、双林入灭,八十岁的佛陀,于拘施那罗的娑罗树间进入涅槃。在入灭前,佛陀切切叮咛:如来灭度后,以戒为师,于法精进,安住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虽然为了适应所调化者的根基,佛陀也会建立一些增益之说,比如“虽以谛实而空,但于名言中不空”等诠释方式,但从究竟实相而言,这一切都不能成立。如了义经典《般若二万颂》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这是佛陀最殊胜的教言。

 

因此,是你们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如来的无我狮吼声14而造成了这种误解。

 

[14] 狮子吼语出《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演法无谓,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不学空法,解脱遥远

 

很多人之所以有这种误解,是因为从未学过般若空性法。就像以前很多外道徒虽然皈依了如来,但因为自相续中从未播下过空性种子,故而无法堪忍与外道不共的无我之理,就像狮子吼叫的时候,小狮子听了非常欢喜,而其它群兽听了却惊恐万分一样。如果一直认为佛陀、佛法,乃至我、我所的一切法都真实存在,那么虽然皈依了佛陀而超胜于外道,但实际离解脱还有极其遥远的距离。

 

现在很多佛教徒也是如此,虽然皈依了佛教,但却从未学过中观等空性法门,有些人虽然天天念诵《金刚经》《心经》,但对经文的含义却一点不懂,故而一直认为自己、轮回、解脱、三宝等都真实存在,整天希求我要得加持、我要得解脱、我要……始终破不了自私自利的心和所缘的一切法,这是非常可怜的。

 

◎空法也要空

 

而有些人虽然接触到了空性法,但因为所学不究竟,也很容易落入单空的歧途。要知道,之所以宣说“空性”等,只是为了令世人趋入胜义之境,而需横扫一切增益之见的权巧方便而已,或者为了假立名言之目的,并不是要成立单空见。如果不以空性遮破执著与远离四边戏论相矛盾的违品诸边,那么即使是所谓的修行者,也不能真正了达这些道理。

 

总而言之,这一颂告诉我们,胜义中,包括如来在内的一切万法远离了一切戏论,即四边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成立,用任何言语都无法传递;名言中,这一切只能以假名而说,这就是万法真正的实相。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80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二十二品《观如来品》。上节课讲完了“破假立补特伽罗如来”中“自性他性不成立”的略说部分,下面宣讲“广说”。

 

丑二(广说)分二:一、自性不成立;二、他性不成立。

 

寅一(自性不成立):

 

此处所说的自性他性不成立,意即,如来的自本体以及如来所取受的五蕴都不能成立。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解释说:自性是指如来的自本体,他性是指如来的五蕴。

 

犊子部认为:不可思议的如来是依五蕴而显现,就如同镜中影像是依明镜而显现一样。而他性的五蕴是存在的,这样与之观待的如来自性也应该存在。

 

驳曰:

 

法若因他生,是即为非我。

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来?

 

如果某法依靠他法而生,则不可能有自性(我);如果诸法没有自性,又如何会有如来呢?

 

对于颂词中的“法”字,几部讲义的解释方法略有不同,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和青目论师的《青目释》解释为“某法”,宗喀巴大师解释为“如来”;第二句中的“我”,《显句论》解释为“自性”,麦彭仁波切解释为“自身的本性”。虽然说法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

 

中观宗驳曰:如果某法依靠他法而生,那么其自身就不应该存在本性(我),同样,如果说如来是依五蕴而生,那么如来就不可能具有自性,因为自性存在的法绝不观待他性。既然如来无有自性,你们所谓的不可思议的如来到底是指什么呢?

 

再者,你们的比喻也不合理,既然影像是依靠镜子等因缘才能显现,就说明影像没有独立自主的自性(即没有实有的本体),此镜喻根本证明不了如来具有自性,反而说明了如来无自性的道理。

 

寅二(他性不成立):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

 

如果没有自性,又怎么会存在自身之外的他性呢?

 

对方辩解说:如来的自本体可能确实不存在,但是如来所取的五蕴应该是存在的。

 

驳曰:如果取受者——如来的自性一点一滴都得不到,那么所取——五蕴怎么会成立呢?不可能成立。因为取受者和所取之间有能所的观待,取者不存在,所取也不可能有。也就是说,“自”和“他”是互相观待的法,一者不存在,另一者就无有存在的可能。就像石女的儿子不存在,他所享用的马车、财产等也无有一样。

 

◎遣疑

 

可能有人想:虽然如来无有自性,但并不会妨碍五蕴存在,就像虽然镜中的影像没有自性,但不会妨碍镜子存在;虽然屏幕中的画面无有本体,但不会妨碍屏幕存在。

 

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因为有了影像,才能叫做镜子;观待画面,才能称为屏幕,它们都是观待而有的法。如果影像、画面的自性不存在,那么与之观待的镜子、屏幕的他性怎么可能成立呢?不可能成立。同样,有了如来,才会有如来的五蕴;无有如来,如来的五蕴如何成立呢?不可能成立。

 

丑三(摄义):

 

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

 

离开了自性和他性,又怎么能称之为如来呢?

 

这两句颂词是对“自性他性不成立”的一个总结:通过以上观察,如来的自性以及他所领受的五蕴他性都不能成立,既然如此,对方所许的不可思议之如来到底是指什么呢?这样的如来不可能存在。

 

《显句论》云:“如果是法,要么是自性,要么是他性,所谓的如来,怎么会有除这两种安立以外的他法呢?所以,如来的自性不存在。”

 

◎结论

 

最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如来的显现确实存在,对此我们无需怀疑,比如,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现今仍然流传于世;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的身量在《毗奈耶经》里都有详细描述;佛陀的降生地、成道地、居住地、转法轮地以及涅槃地等遗迹现今都被完好地保存;两千多年前佛陀时代发生的事情,很多佛经或史书都有清楚记载……

 

虽然如来的确来过世间做了各种示现,但是,像有实宗所许的胜义中也不可破的实有如来,则不可能成立,否则就会于理有妨害。对于这些太过,对方根本无法给出合理回答。

 

子二(取受不成立)分三:一、取受者不成立;二、所取法不成立;三、能取所取不成立。

 

◎闻思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几颂可能不太好懂,希望大家能全神贯注地听。有些道友第一次听《中论》,对于有些名词不熟悉,你们课后一定要听堪布堪姆的辅导,之后再参加组里辅导。这样听了三四遍之后,有些道理才能明白。除了极利根者以外,一般人第一次听都会觉得难懂。

 

就像因明和《现观庄严论》里所讲的很多法相,一般人听一两遍确实不行。我以前讲过,有位堪布第一次听《现观庄严论》之后,脑子里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但第二次、第三次听的时候,不但听懂了,而且生起了强烈的学法意乐。

 

如果是世间法,有些聪明的人可能听一遍或看一遍就懂了,而佛法与之不同,尤其中观、因明这样的甚深论典,如果前世没学过,相续中没留下这方面浓厚的习气,想马上通达非常困难,希望大家一定要反复听闻、再三思维。

 

丑一(取受者不成立):

 

什么是取受者和所取法呢?比如我在吃饭,我是取受者,我所吃的饭是所取法,我和饭之间有能取所取的关系;又如,我依靠五蕴身在世间存活,我是取受者,我的色蕴、行蕴、想蕴等五蕴都是我的所取法。此处的取受者并非指凡夫人,而是指如来;如来的色蕴、想蕴、行蕴等五蕴是所取法。

 

这里仍在破以犊子部为主的有些小乘宗的观点,他们认为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如来,如来是取受者,如来的五蕴是所取之法。但这样的如来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取受者如来、所取法五蕴、两者之间能取所取的关系都必须成立,然而这些都不能成立。既然如此,如来还能以何种方式存在呢?

 

首先宣讲如来作为取受者不成立的道理,颂云:

 

若不因五阴,先有如来者。

以今受阴故,则说为如来。

 

如果不依靠五蕴可以先有如来,则不合理。因为只有如今取受五蕴的缘故,才可以称为如来。

 

《般若灯论》中此颂的后两句是:“而今取阴故,始是如来耶”,意思是,如今取受了五蕴的缘故,从那时开始便称为如来。

 

犊子部的观点比较特殊,他们认为先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如来,然后如来作为取受者可以取受五蕴。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于五蕴之前,如来不能成立

 

中观宗驳曰:认为如来不依靠五蕴可以先成立的观点不能成立,因为,只有取受了五蕴才叫如来,没有取受五蕴就不能叫如来。比如,释迦牟尼佛并非不依靠五蕴而独立自主地存在于世,他是在取受了五蕴之后,人们才称其为如来。

 

为什么说不取受五蕴,就不能称为如来呢?首先,以现量不可得之故,无论是阿弥陀佛、药师佛,还是释迦牟尼佛,任何一位如来都是有了蕴之后,才能在众生面前显现,众生也才知道他是功德圆满的佛陀。没有五蕴而独立存在的如来,人们从未见过,在人类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其次,无有五蕴的如来于理也有妨害,《显句论》云:“不依靠五蕴的如来并不存在,否则一切情况下分析就成了无因。”

 

◎于五蕴之后及同时,如来亦不成立

 

也许有人会想,既然如来在所取五蕴之前不能成立,那先有所取五蕴,后有如来的情况应该成立吧?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五蕴身先出现于世,之后享用身体的释迦牟尼佛才出世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如来和五蕴身同时存在是否合理呢?也不合理,如果受者如来和所受五蕴同时存在,那么两者无需互相观待就已成立了,但这根本不合理。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就能深刻地领悟到,如来和五蕴之间,无论以先后的方式,还是以同时的方式存在都不合理,最后就能推出,受者如来不能成立。既然如此,犊子部所许的不可思议之如来到底是指什么呢?

 

丑二(所取法不成立):

 

下面宣讲所取法不成立,这与前一颂的推断方式基本相同。

 

今实不受阴,更无如来法。

若以不受无,今当云何受?

 

如来实际上不能取受五蕴,这样更不会有所谓的如来之法;既然任何不依靠五蕴的如来都不存在,如今又该如何取受五蕴呢?

 

中观宗驳曰:如果如来先于五蕴而存在,即没有取受五蕴,就不会有所谓的如来;既然如来不成立,怎么会有他所取受的五蕴呢?当然不会有,因为能取和所取观待成立之故。譬如,在提水之前不会有提水者,没有提水者,所提之水就不能成立;天授如果不具有财产,他就不能成为财主,既然不是财主,他所拥有的财产也不能成立。而在五蕴之后、与五蕴同时,如来同样不能成立,这样他所取受的五蕴也不可能有。

 

既然如此,对方为何说如来是取受者,五蕴是所取法呢?如来和五蕴是通过什么方式成立的?实际没有任何成立依据。

 

当然,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我在提水”“天授拥有财产”等说法可以假立成立,但像犊子部所认为的那样,存在真实的能取者和所取法,则根本不合理。

 

这一颂可能稍微有点难懂,大家最好看看其他讲义的解释。《中论》有的颂词比较难,看一两遍不一定能懂,要想真正明白,需要反复思维并参考很多讲义才行。希望大家在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不能大概知道就过了,应把颂词的每一个字都弄明白,这样学习非常有必要!

 

丑三(能取所取不成立):

 

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

无有无受法,而名为如来。

 

如果没有取受五蕴,对方所许的所受五蕴就不能称为所受法;没有所受法,所谓的如来也不可能存在。

 

通过前面观察,取受者如来和所取五蕴都不能成立,此颂是对能取所取不成立做归摄总结。

 

“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如果没有取受五蕴,独立自主的如来本体就不能成立;如来本体不成立,他所取受的五蕴也不可能得到。就像一个人没有吃饭,就不能成为吃者,既然吃者不成立,所吃之饭也不会有一样,因为能取所取、能吃所吃都是观待成立的法。

 

“无有无受法,而名为如来”,世间根本不存在没有所受法的如来。也就是说,如来必须依靠所取五蕴而存在,如果所取五蕴不存在,怎么会有能取受的如来呢?不可能有,就像如果所骑之马不存在,骑马者也不会有一样。因为领受者与所受法是互相观待的。

 

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里,后两句颂词是:“无有受阴故,如来无自性。”意思是,无有所受法五蕴的缘故,如来的本体也无有自性。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观察,犊子部所许的不可思议之如来不可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