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五节课

 

丑二(修胜义之功德)分二:一、成办二利;二、断除二障。

 

寅一、成办二利: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有实宗发出疑问:“如果证悟了空性,一切都空了,就像声闻入灭一样,那么菩萨不应住于轮回救度众生,也不应精勤于修习大乘道果,这样一来,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利益呢?”

 

作者回答说:证悟了空性以后,不但不会有这种过失,反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无边的众生有无穷利益。因为大乘菩萨通过精进修持,证悟空性之后,能够看破一切,远离贪惧二边,对轮回中的色声香味、五欲六尘,不会像凡夫俗子那样贪执,也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恐惧。菩萨依靠大智慧和大悲心,虽住于三界以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却不会像声闻一样堕入寂灭边,中断了利他的相续;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堕入有边,沉溺在轮回的惑网中,不能自拔。

 

对大乘菩萨来说,虽已了知万法皆空,但不会因此舍弃救度众生的事业,这即是证悟了空性的结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会像声闻一样,认为轮回火坑特别可怕,度化众生难如登天,一想到凡夫人的污言秽语、邪见如山,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宁愿独自一人趋入安乐的涅槃。然而菩萨不会这样,他们虽住于世间,但以胜义空性的加持,于世间不断救度有情,而不会为轮回烦恼所染。如《华严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莲华生长在淤泥里,却纯洁无垢,出淤泥而不染;日月住在虚空中,但能自在洒脱地运行,不滞于任何一处。(有些论师认为,假如日月住在一处,当地人就会生起酷热之感、厌烦之心,不断运行才不会有这种后果。)又云:“不离于世间,亦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菩萨不会离开世间,也不会耽著世间,他的一切所行毫无障碍,犹如空中的风。所以,证悟空性的大乘菩萨,在智悲力推动下,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如地藏菩萨所发之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住于轮回。

 

既然如此,那菩萨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绝对不会。因为他已证得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胜义大空性,并通达世俗万法犹如幻化八喻,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入于地狱,也像逛花园般自在快乐,没有丝毫痛苦。弥勒菩萨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了悟诸法如幻的圣者,在恶趣中流转投生,也像入于花园一样快乐,纵遇兴盛衰败,也不会被烦恼染污。(不说菩萨和佛的这种境界,甚至在座有些道友,经过长期对空性的闻思、观修,对一切苦乐也看得特别淡,这就是体悟空性的结果。)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好如凡夫吵闹缠,其心不随顺逆转,仿佛空谷之谷声,此等行人定无居。”证悟空性的圣者,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把它当成空谷传出之声,不会随之而起贪嗔痴烦恼。就像有些证悟空性的大智者,表面上看是凡夫人,被嘈杂、热闹束缚着身心,在人群中搞世间八法,但因为证悟了空性的缘故,不会被逆境、顺境所转。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任何地方皆可随遇而安,犹如日月不住空。反之,假如对空性一无所知,即使你做的善法极其广大,但因为有强烈的实执,抛不开自私自利,最终也无法成为无漏的善根。

 

因此,从长远利益来看,学习空性对自己的解脱很有帮助,而且断除了自私自利、离开执著束缚之后,度化众生也很容易、很方便。否则,抱着一个大大的“我”去帮助众生,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就像现在有个别领导,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但实际上一直是为“我”服务,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利益他人相当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修持空性,如果你连一根头发都空不了,想度化众生无疑是天方夜谭。

 

寅二、断除二障: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空性不仅可以成办二利,还能对治成佛路上最大的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大障碍如同黑暗,般若空慧如同阳光,黑暗唯一要靠日光来遣除,而对治二障的唯一武器,即是般若空慧。

 

对我们而言,超离轮回火坑,获得无上圆满佛果,以之利益无量众生,是每个大乘行人的究竟愿望。若想尽快实现此愿,用不着考虑其他途径,只要兢兢业业修持空性法门就可以了。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烦恼障和所知障,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两大障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二障之“因”:佛于《楞伽经》中说,以我执产生的执著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2)二障之“本体”: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六度之违品皆为烦恼障的本体,此外的三轮执著皆为所知障之本体。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论》云:“主要对获得暂时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对获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

 

尽管还有其他分类,但二障主要是从这三方面来分析的。现在有极个别的人,对烦恼障、所知障没有系统地分析过,虽然如麦彭仁波切在《辩答日光疏》中所说,在广义上,一切烦恼无明都叫烦恼障,但是具体分析时,二障各有不同的定义,这个最好不要搞错。

 

有些法师说:“七情六欲均为烦恼障,妄想执著均为所知障,因此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无量的法门、方法、手段,无非是把我们的妄想、执著打掉而已。”当然,这种说法在有些老年人、没闻思过经论的人面前,也许可以过关,但严格来讲是不行的。

 

还有些法师说:“知识分子的所知障很重,因为他们学的知识太多。”如果知识分子只剩下一个所知障,而没有烦恼障,那倒是非常不错,毕竟所知障只是一种细微的习气,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很多人对什么叫所知障、什么叫烦恼障,自己也搞不清楚,给别人讲解的时候,经常依文解义,在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随便挑一个意思贴在上面,这是不合理的。道就是道,空性就是空性,障碍就是障碍,它的含义不能随分别念而转。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孟子的弟子问孟子:“您所讲的道非常高深、完美,就像顶天一样,但是修起来特别困难,您可不可以把它降低,以适应我们的想法呢?[1]”孟子回答说:“这是不可以的。道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降下来,你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努力达到道的境界。[2]”所以,障碍也好、空性也好,它们的概念是固定的,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否则将会丧失它的本义。

 

我们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不管讲经说法,还是听经闻法,都应懂得最基本的术语,要不然,沟通起来非常困难。如果你的理解离题千里、不符合佛教,那闻者、讲者获利都不会很大,反而可能有一些过失。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谁不对,而是在提醒大家——讲经说法必须要严格,千万不能信口开河、随随便便。学院的辅导员也好、法师也好,平时务必要注意这一点。假如有一句话你不懂、解释不来,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十地菩萨也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凡夫人不懂很正常。但如果你不懂装懂,在别人面前故作权威,把佛法的意思乱讲一通,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此处讲凡是想成佛解脱的人,一定要修持空性。因此,大家有时间的时候,最好能观修人无我、法无我(具体修法会在下文介绍),如此殊胜的道理,务必要再三串习、思维。如果你平时不修行,光是理论上懂了,也不一定能消除执著。前段时间有个人就说:“《安忍品》的颂词,我能倒背如流,可遇到怨恨的敌人,我还是气得不得了,怎么办哪?”我说:“这是因为你没有修行。很多道理不是懂得就够了,行为上一定要尽量做到。”

 

同样,对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我们现在文字上是明白了,但关键要看自己修了没有。你修的时间越长、越深、越有力度,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到了最后,你的心量会完全打开,什么事情都能包容,原来狭隘的执著也会渐渐消失,这就是空性的力量。

 

现在好多人闻思的时候,觉得万法皆空,可是遇到一个小小的问题,不但空不了,反而越发庞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修行。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一再强调修行的重要,因此大家有时间的话,还是应该多观修空性,这样的功德非常大!

 

丑三、摄义:

 

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讲了证悟空性的功德、没有证悟空性的过患,现在可得出一个结论:空性是一切佛法的精华,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空性诠释的是万法真相,如同火是热性的一样,任何人都破不了。有些人听到空性法门,就觉得不合理,但不合理的原因也举不出来,这是他对大乘教理没有系统闻思过,或者自己前世的因缘、根基所致。

 

空性,从意义上讲,就是大乘经典中所说的诸法本体皆空;从文字上讲,指般若经典、中观论典等大乘法宝。这些空性法非常殊胜,我们不应该因无知而妄加怀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识”的见解不如法,就对它生起邪见、大肆驳斥。

 

如果舍弃了空性,想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何人不识空,心无解脱时。”无我空性是万法的真理,不识空性则无缘解脱。其实在一切空性中,不管法空还是我空,只是根据所度众生而分类的,比如为度化声闻缘觉,佛陀讲了人无我空性;为度化菩萨,讲了人、法二无我空性,因此《入中论》中云:“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对于这样的空性,纵有成千上万的智者驳斥,也是无懈可击的。过两天就会讲到法无我和人无我,里面有很多辩论,中观宗说万法不存在、人我不存在,对方绝对找不出它存在的理由。现在有些人觉得自己很有智慧,但无论你持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在中观面前都没办法站得住脚。因此,每一个希求解脱者,对空性不应有任何怀疑,如果你心存怀疑的话,则无异于自掘坟墓,自己阻断自己的解脱道路。

 

空性虽然是万法真理,然而在修习的时候,必须依止正确的方法,若不能做到如理修习,《中观根本慧论》里说过:“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若把空性当成实有的东西,或者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包括名言中的善恶业报也不存在,这种见解十分可怕。因此,认识空性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做什么都会失败的。只有依靠善知识的教诲,通过对空性不断认识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这甘露妙法的殊胜。

 

在座的很多道友,一直在学《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等论典,对空性法门不仅有所认识,而且觉得唯有依之修持,方能彻底了达佛法。所以,空性法门极符合真理,如果不符合的话,不可能有其生存空间。我们有幸听闻空性法理,不应像小乘一样害怕,而应如圣天论师所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对现有诸法无所欣喜,因为在名言中如幻如梦;对无我法也无所怖畏,毕竟空中可以显现妙有,显现一切业果规律,如龙猛菩萨云:“知此诸法空性理,一切业果依缘起,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

 

假如你对空性法门成见很重,生起非理怀疑,这样会很可怜。但如果能生起合理怀疑,觉得“空性也许是存在的”,就可以断除三有的根本,如《四百论》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当然,不仅对空性法门应如此,对所有的大法,包括藏传佛教的密宗,也一定要有信心,不能妄生邪见。

 

现在末法时代,有些人真的智慧不够,只看了一两本密宗书,就兴师问罪要去遮止密宗,这种行为非常可笑。现在译成汉文的密宗书,连1%都不到,你看了一两本就下结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如果你真想破密宗,最起码要用5年以上的时间,先到藏地一些密宗学院中去闻思,研究一下密宗到底说的是什么,然后再决定从哪个角度下手。

 

当然,倘若你能破得了密宗,那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大半都被推翻了。我以前写《密宗断惑论》时也涉及过这些内容,佛陀所说的教法,有咒语和密法两方面:咒语,大多分散于《楞严经》、《华严经》、《般若经》、《心经》等大乘经典中。密法,有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传讲的,如给香巴拉国王月贤宣说《时轮金刚》,给邬金国王恩扎布德宣说《密集金刚》为主的法要。后来印度传承上师也造有一些密宗论典,如龙猛菩萨的《五次第论》、圣天论师的《密行明灯论》、月称论师的《密集金刚大疏明灯论》等,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有些学者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大藏经》中,“甘珠尔”(佛说部)共108函,其中密法有398种,占51%;“丹珠尔”(注疏部)218函,密法有1747种,占74.8%。这些密宗的经典论典,都是从印度传下来的,并非随意捏造。如果你只看一两本书,就开始遮破密宗,那是非常荒唐的。打个简单比方,你从来没有学过物理,对经典物理学牛顿的“绝对论”、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概念一窍不通,却妄想一一破掉它,试问你有没有这个资格?

 

同样,你连密宗基本的逻辑推理都不了解,就肆无忌惮地驳斥一通,实在是不合理。当然,对恶狗狂叫般的个别愚者,我们也没必要搭理他。有些人不叫的时候,别人不知道是青蛙,一叫出来,大家才明白“哦,原来有个青蛙在井里”,这时候自己的丑陋面目、愚痴形象,在众人面前暴露无遗。

 

所以,不管对密宗也好、对空性也好,大家不要随便去毁谤。甚至对有些高僧大德,你不是特别了解的话,也不要开口闭口就“这个上师是非法的,那个上师是假的……”修行人应该观清净心,如果那人对佛法危害非常大,对众生的慧命有直接威胁,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也不得不说。但在说的时候,作为凡夫人,辨别补特伽罗还是很困难的,佛陀也说过:“像我和我这样的人,才能了知补特伽罗的相续,一般人则难以彻知。”有时候我到一些居士团体中,有些居士特别喜欢说过失,整天讲“这个法不对,那个法不对,某某上师不对……”,我听了以后特别害怕,只有默默地念“嗡班匝萨埵吽”。因此,大家不要喜欢谈论是非,而应该好好地修空性法门。

 

癸三、摄共同之义: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对人的执著、财物的执著、感情的执著,不管是什么样的执著,都能产生极大的痛苦。萨哈巴说过:“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苦难无边际。”纵然相续中只有芝麻大的贪执,也能引生无量无际的痛苦。痛苦,是谁都不愿接受的,害怕它是合情合理,但空性能息灭一切痛苦,为什么对它也害怕呢?

 

世间人和小乘行人,听到空性就接受不了,但仔细想一想,空性能将三界难忍的痛苦统统息灭,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为什么还要怕它呢?我们怕的,应该是令自他产生痛苦的法,就像花语巧言的敌人,能给自己带来各种危害,怕他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有人不但不会给你带来痛苦,反而将你的一切痛苦去掉,天天帮助你、饶益你,那你为何不亲近他呢?(现在社会真的很颠倒,最好的朋友不去依止,却喜欢跟最坏的人同流合污。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最好的空性妙法不愿意求,兴趣索然,而对没有什么利益、产生实执痛苦的一些相似法,往往趋之若鹜,欢喜若狂地去追求。)

 

实有的执著对自他都不利,若能远离它的束缚,生活就会很快乐,即使亲人离开了,心里也不会太难受。昨前天有个道友的母亲死了,我问他是不是很痛苦,他告诉我:“如果在以前,肯定会很痛苦,但现在依靠空性法门的加持,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感觉。”这就是通过闻思看破世间的一种结果。

 

没有闻思过空性的人,对亲人、地位、感情、名色特别执著,一旦失去了,就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愚笨的人天天跳楼自杀?就是他把外面的事物看得特别重,没有破除实有的执著。一旦能够打破实执,到时候让他跳,他也不想跳。真的,已证悟空性的话,喜欢的人离开了也无所谓,地位没有了也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萦怀的,这一点只有从修行中获得。

 

中观法理真的很有益,可凡夫愚者往往对其不屑一顾,反其道而行之。《中观四百论》云:“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我们整天在顺修生死,却一直没有逆修过,对世间的实有法,每个人都修得非常不错,而解脱的空性法,很多人一听到就害怕。其实你根本不用害怕,要想遣除痛苦的话,只有依靠空性才可以。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中,有位吉嘎力巴尊者,他原来属于平民阶级,娶妻后享受着家庭的幸福快乐,对解脱道从来没生起过任何想法,完全只有对世俗的追求。可是有一天,无常到来,他妻子死了。他带着尸体来到尸陀场,心中却一直割舍不下。

 

相当伤心之际,有一个瑜伽士经过这里,问:“你在尸陀林里做什么?”他回答:“难道你看不到我的悲哀吗?如同盲人失去了导盲者一般,我失去了我的妻子,我的幸福已结束了,世界上还有谁比我更不幸?”

 

瑜伽士告诉他:“有生即有死,生的结束即是死,聚的结束即是散。诸行无常,在轮回中无非只有痛苦,轮回即是苦,你何必悲伤?你应舍弃对已死妻子的执著,以无我为妻,沉浸于非空非乐之中,依此来禅修。”

 

于是,他依之禅修了六年,对妻子的执著融入大乐与空性中,真正见到了清净法性,得到了证悟。后来他的声名远播四方,度化了无量众生,不舍肉身而前往清净刹土。

 

其实我们只是不努力而已,如果真的努力,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倘若长期听闻空性法门,对家人、生活、身体的强烈执著,就会慢慢磨掉,明白一切都如梦如幻。不要说证悟菩萨的境界,只要稍微了达空性,就没有什么好执著的,无论你生病,抑或失败,都不会流下眼泪。现在有些人泪水特别多,好像汪洋大海一样,不知不觉就“哗啦哗啦”下来了。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对空性的串习特别少,而相续中的实执又特别强。

 

实执不仅会给生活带来痛苦,对修行也是极为不利。如果你在观本尊时,没有通达空性,那很容易误入歧途。有些没有学过般若、没有修过中观的人,对所做的功德特别执著,这样修行是不会成功的。《金刚经》中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平时的修行,一定要以空性来摄持。

 

当然,能否做到这一点,也跟自己的前世有关。假如你前世积累过资粮、观修过空性,今生一接触空性法门,就会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假如你前世资粮不是特别圆满,听到般若空性会很不高兴,甚至像佛陀时代的个别声闻一样,口吐鲜血而亡。我们有个别的修行人,一听到空性法,心里就有一种恐惧感,或者特别讨厌,这就是因为你前世没有串习过空性。现在遇到以后,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心态,都一定要专心修学,若能如此,才可以保证下一辈子有福报接受空性法门。

 

般若空性,本身有两种力量,诚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言:“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世间愚者闻后会生大恐怖,就像学唯物论的有些人,听到《金刚经》的教义,特别害怕——“啊!眼耳鼻舌身全部空了?这绝对不可能!”其实如果你深入细致地研究,眼耳鼻舌身肯定没有,以前我们学《中论》时就讲得很清楚,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反之,有智慧的人听到空性法门,会特别欢喜。我们这里有个别出家人和居士,每次听到空性法门,脸上就笑眯眯的,我见到后也生欢喜心,觉得大家的信心这么大,自己讲起来很开心。如果你们每个人都愁眉苦脸的,那我心里会特别伤心。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你看,现在每个人都装作很有空性善根的样子。(众笑)

 

[1]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2]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四节课

 

前面也讲过,《智慧品》的含义十分甚深,藏传佛教学习中观的法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通达,假如你佛教基础打得不是很稳固,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的话,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一堂课只讲四五个颂词,以方便大家学习和消化。但如果四五个颂词都接受不了,那可能是你的智慧有问题,或者前世积累资粮有问题了。

 

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始善终。我担心外面有些人,以前对闻思修行不感兴趣,这次接触这样的空性、大小乘的辩论,不一定有很大信心。当今社会上,谈论一些打仗、爱情的话题,或者如何赚钱、买房、轿车是什么档次的,人们都很感兴趣,而一提到甚深空性,尤其是大乘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没有福报、没有善根的人就不屑一顾了。

 

所以我讲《智慧品》的时候,比较担心一些劣根者、钝根者、福报浅薄者以及邪知邪见者,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像佛陀当年广转空性法轮时的有些人那样,或是捂着耳朵而跑,或是吐血而亡?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日渐低劣,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足为怪。当然,有福报的人还是应该提起信心,值遇大乘空性法门,百千万劫也难遭难遇,应该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或是穷人拾到无价如意宝一样对待,否则,光是听一听、理论上了解一下是不够的。

 

现在很多佛教徒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内心一点也没有调柔,只是表面上搞一些形式,做些佛事活动、念经、拜佛,看起来有声有色,而实际上,贪、嗔、痴、傲慢、嫉妒、吝啬等烦恼日益膨胀,这种现象是极其可悲又可叹的。

 

修行佛法,并不是形象上有什么了不起,也不是口头上讲得如何精彩,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心要慢慢调柔。从世俗角度讲,应该减少贪嗔痴烦恼,增上信心、智慧、悲心等功德;从胜义角度讲,最终要达到远离一切执著戏论的中观境界。我们作为修行人,既要有一颗饶益有情的心,也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断除各种乱七八糟的执著。当自己的执著越来越少时,就会发现无边众生没有通达这个真理,于是对他们的悲心油然而生。因此,智慧与大悲是相辅相成的。

 

无论你是有钱、有地位的人,还是没有钱、没有地位的乞丐,谁的相续中生起空性与悲心无别的境界,谁就可以称为无与伦比的修行人、舍世者、瑜伽士、密咒士、成就者等等。如果你既没有悲心,也不了达空性,外在的形象再光彩也没有多大意义,就像灯笼一样,外表虽然耀眼夺目,但里面只有一点空气而已。

 

饶益他众的悲心与看破一切的智慧,是每个修行者都希求的目标,而学习《智慧品》,可令我们达到这个目标,这一点毫无疑问。只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肯定会减少实执,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只不过现在我们的分别念太强了,希求佛法的精进心、恭敬心极弱,再加上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遮障我们的佛性,因此虽然闻思修了很长时间,但结果一直不明显,所学的法不能立竿见影有效果。

 

然而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大家务必要悉心地学习思维。在此过程中,只听一两次或看一两遍肯定不行,般若空性与我们的实执背道而驰,浅尝辄止无法将深厚的习气一扫而光,所以我们离不开长期的串习,这样才会逐渐显露出佛性的本来面目。

 

下面继续破斥小乘的观点不究竟。

 

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小乘宗说:“虽然阿罗汉未证悟大乘空性,但通过修行诸蕴无常等人无我,通达十六行相中的空与无我二相,也能断除烦恼,脱离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十种或十六种空性。因此,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了。”

 

中观宗反问:既然如此,那么断除烦恼障,就应该是最究竟的解脱了。如果说阿罗汉果位至高无上,那他岂不是通达了一切万法,灭除了一切障碍?

 

小乘宗不得不承认:“是啊,阿罗汉断除了一切烦恼,当然是三界中最高的境界。”

 

中观宗进一步驳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阿罗汉虽然没有转生于三界的烦恼,但由于前世的业力没消尽,他们在证果后还要感受宿业报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佛经中明确记载了目犍连、小驼背、恰嘎等阿罗汉以往昔业力而感受痛苦,这一点,你们小乘宗也是承认的,因此,阿罗汉果并非像佛果一样究竟。

 

比如目犍连受报的故事是这样的:目犍连和舍利子经常前往地狱和饿鬼等恶道去饶益有情。一日,他们来到地狱界,看到外道的本师饮光能圆死后转生在这里,正在感受各种痛苦。饮光对他们说:“您二位尊者返回人间时,请把我这番话转达给我的弟子们,告诉他们:‘你们的本师饮光能圆转生在地狱中。遍行宗派[1]没有沙门善行,沙门善行唯有佛教内道才有,你们的宗派是颠倒的,因此你们应当舍弃,随学释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们将本师的骨灰做成灵塔,每当供养时,炽热的铁雨就会降落到他身上,所以万万不要供养他的遗塔。’”

 

两位尊者返回人间后,舍利子先去向外道转告饮光的话,但是因为没有业缘,致使外道徒没有听见。后来,目犍连问舍利子:“你有没有把饮光的口信转告给他的弟子?”舍利子答言:“我说是说了,可他们却什么话也没说。”目犍连说:“他们可能没有听到,还是我去说吧。”

 

于是他来到遍行外道的所在地,将饮光的口信原原本本转告给他们。外道听后怒不可遏,说:“这个人不但对我们妄加责难,居然胆大包天地诽谤起我们的本师来了。来,给我打!”外道徒数数殴打目犍连,他的身体被摧残得像苇草一样。这要是在以前,不用说被这些遍行外道徒打得皮开肉绽,哪怕是三界所有众生群起攻之,连他的一根汗毛尖也动摇不了。可是在当时,由于往昔的业力所感,就连变化想也想不起来,更不必说大显神变了,那时的尊者与普通的凡夫人一模一样。

 

事后,舍利子用法衣将目犍连的法体包好,背到祇陀园,悲伤地说:“对我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听,何况是亲眼见到?”于是他与众多阿罗汉一起先行趣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也入灭了。

 

之所以感受如此果报,因为目犍连前世曾骂过自己的母亲,说她应该粉身碎骨,被打得像苇草一样。这个口业在多生累劫中没有报完,证得阿罗汉后还要感受余报。汉传佛教中还有教言说,目犍连是被裸体外道用石头砸死的,说法略微有点不同。但不管怎么样,神通第一的阿罗汉在业力现前时,神通也抵不过业力。

 

《百业经》中还有一个小驼背的公案:小驼背因前世业力感召,经常讨不到吃的东西,后来他对佛法生起很大信心,经父母开许在僧团出家。他与僧众一起受供时,别的比丘已吃饱喝足了,他还得不到食物,他到城中化缘,也多是空钵而返,所以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中,身体瘦得不得了。后来有两天他去打扫佛陀的内殿,以佛的加持力,都吃得很好,身体也强壮起来。他勇猛精进,断除了一切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

 

有一次,他听说中午有位施主供养佛及眷属,就希望同去应供,但因时间尚早,便先回房坐禅。结果那个施主有急事,提前请佛及僧众应供,他仍在坐禅不知道,错过这个因缘之后,他连续三天都没有吃到饭。

 

阿难得知后,特意给他找了一位施主,中午给他供斋。然而施主出了一件大事,必须马上出门,匆匆忙忙忘了给家人交代。中午小驼背来施主家化缘,可谁也不理他,只得挨饿。

 

第四天早上,阿难手持两个钵到城中化到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准备带给小驼背。到了祇陀林,因小驼背的业力现前,来了很多恶狗抢吃,阿难想尽办法也没能对付,只剩空钵。

 

目犍连听说小驼背已经四天没吃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第五天持两个钵去城中化了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一钵准备带回来。到了祇陀林,突然飞来一群乌鸦,把钵里的饭抢得精光。目犍连想尽办法,也没能护住钵中之食。(目犍连本是神通第一,对付乌鸦绝对没问题。不要说是目犍连,有些小孩子看到乌鸦,也能拿石头把它们打跑。可是由于众生的业力现前,目犍连对几只乌鸦也是束手无策。)

 

舍利子听说小驼背五天没吃到饭了,第六天他化到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带着另一满钵往祇陀林来。由于小驼背的业力,突然来了一群非人,抢走了钵。舍利子无可奈何,只好空手返回。

 

第七天舍利子又化了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顺利地带到了小驼背房里。可是小驼背手刚一伸,大地突然裂开,钵一直坠落到金刚大地[2]。舍利子显示神变把钵从金刚大地拿回来,再让他吃。小驼背取第一口食,刚到嘴边就被非人抢走,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抢走,舍利子亲自持钵喂他,他的嘴却张不开,舍利子显现各种神变也无济于事。不一会儿,就过午不能再吃饭,他的嘴又好好地张开了。

 

小驼背见此,万般无奈,说:“算了吧,饭吃不成了,但我口干,你能不能给我一口水?”舍利子取来一钵水,净水顿时变成灰汤。小驼背知道是自己前世的业障,喝了一口灰汤,就显示种种神变趋入涅槃。(在整个过程中,那么多了不起的阿罗汉,千方百计也无济于事。上师如意宝讲这个公案时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业力面前一定要谨慎,否则即便你获得了阿罗汉果,有些余业也不得不感受。”)

 

小驼背之所以活生生被饿死,是因为前世饿死过自己的母亲。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乐善好施,他们的孩子长大后,父亲去世了,母亲继续作广大布施。可她的孩子特别反对,就把母亲关在一间房子里,七天不给一口饭、一滴水。七天后亲戚朋友闻讯而至,都呵责他,让他立即释放母亲。他被迫放出母亲时,认为让她喝有灰的水会马上死掉,于是在母亲喝的水里撒了灰,母亲喝了一口灰汤就去世了。当时那个不孝子就是小驼背,他用这样的手段残杀母亲,因此于千百世中堕入地狱,不论转生何处,都是这样饿死。虽然已为阿罗汉,也是喝了灰汤再入涅槃。”

 

这两个公案都跟母亲有关,因此父母恩重如山,对父母应该尽量恭敬,不能说恶语,更不能把他们关起来,七天不让吃喝,活活饿死。《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一位光目女非常孝顺,母亲去世之后,她问阿罗汉转生何处,得知母亲因生前爱吃鱼鳖、喜欢杀生,死后堕在恶趣受苦。于是她散尽家财,塑清净莲华目如来的佛像等,终使母亲得以解脱。

 

《盂兰盆经》中也讲了,目犍连在定中见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尖那样细小,便以神通盛饭菜给母亲吃。可是饭到母亲手中,立即化为炭火,目犍连见状,悲痛万分,到佛前乞求救母之法。佛陀说:“你母生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故受此报。此罪之重,非你一人力量所能救拔,唯有仰仗十方僧众的力量,才能使她脱离饿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众自恣日,若设百味珍肴、鲜果于盆中,供养僧众,你母即可得到超度。”目犍连听后依教奉行,后使母亲脱离了恶趣。

 

所以大家对因果一定要注意,有时候不小心造下细微之业,会令你在地狱千百万劫不得解脱。有些人可能不相信,但不相信也无法抹杀事实,就好比你吞下了毒药,虽然不相信会中毒,但学过医的人都知道你的结果。我们获得人身、能取舍因果时,各方面一定要谨慎,世俗的因果观念很重要,对此历代的传承祖师非常重视。倘若你不慎造下了恶业,相续就已经被染黑了,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种子定会开花结果,到时你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谓无近取爱,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阿罗汉要受宿业之功能,并不是究竟果位,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可是傲慢声闻对阿罗汉已证究竟解脱,另有一套说辞:“虽然阿罗汉有受业现象,显现上也有痛苦,但因为他们已远离了近取爱,没有十二缘起中的爱取支或俱生我执,故而决定不会转生后世,不可能辗转不停地在轮回中流转生死,这难道不是究竟解脱吗?”

 

中观宗驳斥:阿罗汉虽已断尽无明我执所生的爱取(轮回之因),但相续中仍有非染污爱的存在。非染污爱属于一种无明愚痴,遇到对境时有苦乐感受,有感受则会产生爱执,如佛经中云:“乐受增上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痴。”《俱舍论》中也说:“因以苦乐舍三受,安立贪嗔痴三缚。”由于阿罗汉有受的缘故,必定仍住于爱执之中,又怎能说是已得究竟寂灭呢?

 

要知道,有受必定生爱,既然阿罗汉有苦受乐受,诚如《六十正理论》所言:“心具所缘者,何不生惑毒?”心有所缘的话,岂会不产生毒药般的烦恼呢?《中观四百论》亦云:“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心识是三有的种子,苦乐之境就是心识的所行之处。阿罗汉虽远离了无明我执,但对外境的执取并未断,所以得果不究竟。

 

现在许多人大乘与小乘分不清楚,上师与非上师也分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佛教理论水平太低了,所以不论是在家人、出家人,一定要了解佛法真理。当然,佛法真理广大无边,研究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是得不到满意效果的。世间人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大学,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我们束缚在烦恼铁笼里的可怜众生,学习更深、更广、更难以领悟的佛法,为什么不值得付出一生的精力呢?

 

有些世间人读书,六七岁就开始上学,二十几岁还没有毕业,而学习甚深佛法,他们却认为上师灌个顶就行了,上师加持一下就开悟了——“但我为什么还没有成就?还有贪心、嗔心呀?”动不动就问这么幼稚的问题。要知道,无始以来我们的烦恼根深蒂固,光靠上师用宝瓶里的水灌一灌、看一看佛像就开悟了,你不一定有这样的根基。在这个世间上,天才是有,但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家还是应该长期系统地学习,这样才会对佛教有所了解,明白大小乘等佛法真义,进而通达世俗与胜义的一切法。

 

倘若你觉得证阿罗汉果就足够了,那你想得太简单了。其实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果位,正如昨前天所说,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

 

1)境不知因: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却不知自己的母亲转生到了聚光佛刹土,因为聚光佛刹土极其遥远,距娑婆世界有八万俱胝。还有,《无量寿经》中云:“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若以佛陀的智慧为对境,声闻阿罗汉纵经亿劫、穷尽神力,也无法测度一丝一毫。

 

2)时不知因:华杰施主想要出家时,由于时间隔得太远,阿罗汉都不知道他有出家获得解脱的善根。

 

3)多不知因:阿罗汉罗睺罗说,孔雀羽毛色彩斑斓,这各种各样颜色的因缘,唯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其他人皆无法通达。

 

4)细不知因:舍利子智慧超胜,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的戒蕴之量,他根本没有办法衡量。

 

阿罗汉在小乘中是最高的果位,《俱舍论》中讲了退法罗汉、思法罗汉等六种罗汉[3],个个都很了不起。可是用大乘理论来观察,阿罗汉尚未得到究竟解脱。现在有个别法师对密宗一无所知,经常给别人灌输:“你们不要学密宗,密宗只能得阿罗汉果位。”他们不仅对小乘不精通,可能对大乘更不了解。密宗从来没有一部经续说,学无上密法得阿罗汉果位。其实真的得到阿罗汉果位,那也不是特别差,跟凡夫比起来,他们什么烦恼都没有,从离开痛苦的角度而言,阿罗汉是最快乐的,但从智慧或悲心方面来看,他们还差得比较远。

 

小乘阿罗汉有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生死,因此并非是最极寂灭之果。1)无明习气地:指障碍证悟如来藏的无明习气所依之处。2)无漏业:依无明习气地,以行持细微行相的戏论而引生的无漏善业。3)意生身:以无明习气地为因、无漏业为缘所生的一种果,显现上就像意识一样无碍的一种身体。4)不可思议生死:意生身可随意舍弃生命,此舍身随意自在,不似凡夫舍弃有漏身体毫无自在。对这些现象,小乘自己也承认,跟佛智相比起来,他们离得非常遥远。

 

因此,学习这部论典后,大家一定要希求大乘法。阿底峡尊者说过,大小乘以有无菩提心而分。如果没有利他的菩提心,口头上再怎么样会讲,实际上也接近小乘。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修密宗,想获得大威德、大圆满的果位,但若自私自利比较强,成天想着“我要快乐”、“我要成功”,这对修行很不利。还有些汉传佛教的修行人,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目的就是“我要往生,见阿弥陀佛”,假如你发的是小乘心,得的只能是小乘果。我们之所以要往生,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利益众生,只有依靠阿弥陀佛的威力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圆满一切功德和威力,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就像现在许多世间人想当官,但当官是为了发财,还是借助这个地位帮助更多人?二者确有天壤之别。只有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当官,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合格的公务员。同样,不论你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目标都是一样的,正如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修行次第略说》中所言:“证果并不重要,利益众生才重要。”这就是希求佛果的目标。

 

在座的道友,你们到底修大乘还是小乘,不妨好好观察一下。很多人驳斥小乘时很有口才,觉得小乘特别低劣,阿罗汉是焦芽败种,但反过来看自己,你的行为难道不和他们一样吗?当然,凡夫的自私自利不可能一下子根除,必须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但至少理论上应该明白这一点,并将之作为自己的目标,依靠传承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在实际操作中励力而行!

 

寅三、心灭亦再现: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

 

若远离了大乘空性,则不能息灭四边八戏,心识定有所缘,无法彻证法无我,其境界并非究竟无缘寂灭。所以大乘经典中说,阿罗汉的证悟犹如蹄印中的水洼,而佛陀的境界如同汪洋大海。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亦云:“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像是被小虫吃剩后的芥子内的空间一样。

 

然而按照小乘观点,阿罗汉是最高的境界,他可以入很长时间的灭尽定。比如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即是入于灭尽定,加持色身一直不灭,当弥勒佛出世时[4],弥勒佛会手托迦叶尊者的法体,给四众弟子观看,说他穿的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法衣,他是如何如何入定的,并宣讲戒律的功德,如此宣说后,众眷属皆生起出离心,并获证圣果。

 

敦珠法王的传记中也说,他小的时候,在洛若附近挖出了一个入灭尽定的阿罗汉。挖出来以后,他有点害怕,又将那位阿罗汉藏进山洞,重新用土石封好。

 

所以,阿罗汉在不同的地方入于灭尽定。有些色身不显,身体一点也没有,就像《阿含经》所讲的那样;有些以不坏的加持力所印持,身体如如不动,于山洞、岩石、大海等处入定。但无论是哪种入定,一万劫之后,佛陀都会从心间发光,加持他们出定,劝导其入于大乘。如麦彭仁波切云:“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

 

入大乘的时候,有些论师说从资粮道入,有些论师说从见道入,但不管怎么样,按照大乘经论的说法,小乘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果位,他们的涅槃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槃。藏文《白莲花经》云:“如此所谓诸涅槃,汝虽解脱轮回苦,然尚未得真涅槃,当寻殊胜此佛乘。”涅槃其实分两种,阿罗汉的涅槃虽已脱离三界痛苦,但还不算是真正的涅槃,我们应寻求远离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佛乘涅槃。

 

现在有些修行人,两三天不吃不喝、不生任何分别念,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若没有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乘空性,心识虽然暂时灭尽,但不管是八识聚、六识聚,都安住在阿赖耶当中,就像是无想定的天人,通过禅定力将粗大心念暂时压伏了,可是长劫之后因缘聚合时,心识仍会生起来。

 

因此,心的暂时寂灭,并不是我们希求的目标。每个人之所以学佛,就是想得到最究竟的佛果,不是菩萨果,更不是阿罗汉果。《宝性论》中说:“故未得佛果,不可得涅槃,若离日光者,不可见日轮。”没有得佛果就不可得涅槃,犹如日光与日轮无二无别,没有日光的日轮是不存在的,同样,佛果与涅槃也是无二无别,离开佛果不可能有究竟涅槃。所以,三界中凡是希求解脱者,一定要修持万法皆空的大乘空性,对它生起信心和欢喜心。什么时候你听到空性法语,欢喜心情不自禁,什么时候就说明你解脱有望了。

 

大家现在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和自身因缘的聚合,有机会听受大乘空性理,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听一句简单的无常法,粉身碎骨、付出一切都心甘情愿,更何况是这么圆满的空性法门了。大家如今有因缘闻思空性,一方面是自己的福报现前,一方面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包括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中也说要摄持我们浊世众生。

 

我们生在娑婆世界,不断被业和烦恼冲击,是很痛苦,但能遇到如意宝般的空性法,福报还是不可思议。假如你能将之经常串习,一定会烧尽轮回的种子,这个缘分相当难得,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千万不要放弃。即使你遇到第二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魔劫,对佛法的正信也不能改变。若有这样的决心,诸佛菩萨的加持会不断融入你的心田,你本具的如来藏光明定会显现。所以,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福分,听闻大乘空性法门后,首先要在道理上搞明白,然后经常于内心中串习,这样一来,自己的智慧光芒会越来越强,无明烦恼的黑暗也将逐渐消散。

 

[1]遍行宗派:印度六大外道之一,其承认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所生,唯由自然而生。

 

[2] 金刚大地,距地面四万由旬,1由旬合计6.664公里。

 

[3] 即退法罗汉、思法罗汉、护法罗汉、安住法罗汉、堪达法罗汉、不动法罗汉,详见《俱舍论讲记》。

 

[4] 据《布敦佛教史》记载,弥勒佛出世距今还有七亿六千多万年。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三节课

 

正式开课之前,顺便给大家说一下。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但无论出家还是在家,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比较差。尤其是做人方面,显得不太如法。前段时间,我要求大家学习《二规教言论》,很多人的行为还是有改变,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希望以后也能如此。

 

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法王如意宝曾讲过一个殊胜教言,这个教言分为三点:一、对上等者要恭敬有加;二、对中等者要和睦相处;三、对下等者要慈悲爱护。具体而言,无论在什么场合,对需要恭敬的人,不能随随便便得罪;对与自己地位、学识等同的人,应该和睦相处,不能像牛角装在口袋里一样,扰乱别人的心;对下等者不能欺负,也不能有傲慢心,应当以慈悲心来爱护他,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我个人而言,虽然自己做人很差,但这辈子一直以这个窍诀作为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口头上讲得很好听,但实际行动中连不学佛的人都不如,非常差劲。所以,希望大家要将这三句窍诀运用起来,平时在学佛的团体中,务必要做到上敬下合。

 

寅二、破佛说之理由: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此颂加上下面的两颂,慧源论师等认为不是寂天菩萨的原论;有些论师认为是原论;还有些论师认为,颂词的顺序有所不同。暂且不分析这些观点,我们只了解其中的论义就可以了。

 

增上慢声闻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他们说:“如果戒定慧三学的教言被编入三藏,那么这些教言才可以承认为佛语。比如在小乘中,《四阿含》等为小乘经藏;《僧祇律》等为小乘律藏;《六足》[1]、《俱舍论》等为小乘论藏。小乘的三藏是齐全的,就像三个仓库一样,涵摄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定学摄于经藏,戒学摄于律藏,慧学摄于论藏,一切法要的句义皆包括在这三藏当中。然而大乘无有这些,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因而,大乘教法不是佛语。”

 

在佛陀圆寂之后不久,声闻十八部与大乘宗之间一直有各种辩论,时至今日也没有停止。国家与国家之间、佛教团体与佛教团体之间,小乘宗和大乘宗有公开辩论,也有私下辩论,但现在的辩论不像以前那样严重了。其实不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都承认三法印,也承认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跟外道比起来,修学佛道的人有殊胜缘分,这样的妙道是值得希求的。

 

但很多人不了知这一点,经常随意诋毁大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小乘诽谤大乘有三个原因[2]: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过失;二、本来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们却将此误解为过失;三、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正如《经庄严论》所言,大乘与小乘在发心、教授等五个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现在有些小乘宗或不明佛理的人,因为自己的智慧有限,动不动就反对大乘般若空性,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比如你评价一件产品,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厂产生的、产品的质量如何、由什么部分组成,一个一个必须了解清楚,才有资格判断它是不是假冒产品。如果没有了解这些,就随随便便辨别真假,这是不允许的。同样,评价大乘也是如此,只有凭借高深的智慧,用漫长的时日去研究,才能通达大乘的甚深空性义,进而被它吸引住,对之生起信心。若能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如《正念经》云:“尽知过与功,乃为智者相;功过全不晓,即是愚者行。”

 

现在很多人诽谤大乘佛法、诽谤密宗,都是趋入愚者之道,看到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智慧和悲心的人会油然而生悲悯之心。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教典中,其实也完全具足三藏。比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诠释定学,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诠释戒学,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诠释慧学,编入大乘论藏。因此,大乘教义以超胜的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不承认为佛语呢?

 

对大乘佛教不了解的人,喜欢信口开河,但逐渐深入了解之后,就不会肆意诽谤了。这样的人不仅凡夫人中有,圣者显现上也会有。世亲论师的故事,相信大家比较清楚,他最初于印度那烂陀寺出家,持戒严谨、精通三藏,成为一名小乘智者。后来,他听说哥哥无著菩萨造了许多大乘论典,精通大乘空性的法义,他就开始诋毁大乘法门及大乘行人,并造颂嘲讽道:“呜呼无著于森林,十二年中修等持,奈何等持未修成,徒造论典大象驮。”

 

哥哥听到后,为制止弟弟继续造谤法恶业,便派了两个弟子到弟弟处念诵《十地经》及《无尽慧所说经》。他们到了那里以后,在早晨及黄昏时分诵这两部经,诵经之声被世亲论师听到。刚刚听闻时,他若有所悟地说:“大乘法门诚可谓因善妙、果散逸。”听到黄昏时,他终于深有感触地说:“大乘法门不论因果都非常善妙,看来我已造下诽谤正法的罪过,这都怪我那不知遮拦的舌头!”于是准备找刀,割去舌头以示忏悔。无著菩萨派来的两位弟子急忙劝阻:“要想忏悔的话,你哥哥那里就有忏悔的方法。”

 

于是世亲论师到哥哥那里去,听受了许多大乘教言。当时,无著菩萨与弥勒菩萨无分无离,犹如人与人谈话一样,关系比较密切。世亲想靠哥哥的关系拜见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请示之后,弥勒菩萨说:“他诽谤大乘佛法非常严重,即生中见我是不可能的。但他若广造大乘论典、持诵咒语精进忏悔,可于来世见到我。”

 

世亲生起极大的后悔心,觉得自己的智慧在大乘面前相当微薄,根本不如哥哥无著,于是造了一首偈子说:“兄长如龙王,我似求雨雀,龙王虽降雨,无法入雀喉。”虽然龙王整天给我降下大乘的雨水,可是我小麻雀的喉咙特别细,这么多的雨水没办法吸收。意思就是,大乘的千经万论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小乘行人要接受的话,相当困难。就像有些法师讲课的时候,引用了很多教证理证,但听者的“喉咙”太细了,一点也接受不了,听完就忘光了。那天有个人说,他听课时对教证理证了如指掌,可是下课后忘得干干净净,也许就是世亲论师所说的吧。

 

世亲论师是不可多得的圣者,被世人喻为“第二大佛陀”,从小乘的观点来讲,在整个佛教历史上,他对弘扬佛法的贡献特别大。即便是这种人,显现上刚开始也不接受大乘,就像汉传佛教的弘一法师一样,最初比较排斥密宗,晚年才转变了自己的看法。历来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早年对某些观点不接受,甚至产生极大的邪见,但这不一定是他的根基差,而是说明大乘教法甚深莫测、难以通达。

 

所以,没有了解大乘之前,千万不能轻易诽谤。外面个别对密宗不太了解的人,应该到密宗寺院实地看一下。当然,并不是所有修密宗的人都好,但非常如法的修行人,他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我认识一些老修行人,他们从来没有诽谤因果,对小乘的戒律和取舍护如眼目,对时间也极其爱惜,早上三四点钟起床,一直念经、磕头、忏悔……可是现在有些人认为自己开悟了,对什么都不执著,其行为根本不像一个修行人。

 

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你学密还是学显,都可划分为几种层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达佛法精华义,而且还把它传授给别人,摄受别人,断除别人的邪见。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对佛教完全了达,不为外境所转。再下一等的人,虽然没有太高的智慧,但对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心。我知道一个老居士,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信心非常纯,觉得释迦牟尼佛说的百分之百正确,有些地方不懂的话,就发愿想通达它的意义。而最差的人,丝毫信心也没有,只是打着佛教的旗号骗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为。这四种人,名义上都是佛教徒,但实际上各自的所作所为、方向目标完全不同。

 

我们身为佛教徒,学哪一个教派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时刻观察自己是哪一种人。你是持形象的佛教徒,还是对佛法有不可改变的信心和智慧,并以此摄受无量众生?大家不妨好好观察一下。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小乘行人反驳:“虽然有些大乘教典与小乘三藏相同,但并不能说明大乘教典就是佛语,因为在大乘中,许多教义与小乘三藏不符。比如说,小乘认为轮回应该舍弃,涅槃应该求取,而大乘声称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轮回即涅槃、涅槃即轮回;小乘说五无间罪是定业,不可改变,而大乘认为忏悔之后可得以清净;小乘认为万法皆无常,而大乘认为报身是常有不变的法;小乘认为虽然有一部分法是空性,但它的显现不空,而大乘认为一切万法皆空,无有自性……大乘这些观点并非摄于小乘三藏,所以我们不承认大乘教为佛语。”

 

中观师以同等理回驳道:你们这种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一个道理不符合教义,一切都有过失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道理符合教义,为什么不能说一切都没有过失呢?大乘经典中也讲了万法无常,人我的补特伽罗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宝四谛等等,这些与小乘没有什么差别,按你们以一概全的推理,为什么不能成立大乘经藏为佛语?

 

这个推理至关重要,现在许多人都犯这个毛病,比如说“印度《奥义书》中有火供、火施等词语,这在藏传佛教中也有,所以藏传佛教来源于婆罗门教”、“学密宗的有些人疯疯颠颠,甚至会发疯,所以不能学密宗”……这些推理非常可笑,如果一可概全成立的话,那我们可以同等理来反驳——“显宗也有发疯的人,所以显宗也不能学”,“《奥义书》中提倡做善事有好报,这在显宗中也有,所以显宗也来源于婆罗门教”,或者“显宗中说人身皆苦,法轮功也这样说,因此显宗都成了法轮功”等等。

 

现在很多人不学因明、不懂中观,用因明的术语来说,以一概全有“不遍”之过。有些高等学校的老师、哲学系的教授,自己都是雾里云里,怀疑重重,还带什么研究生、博士生,实在是误人子弟。所以系统的闻思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很正规的闻思,一切的不知、怀疑、邪见都会迎刃而解。有个居士就跟我说:“我以前问过很多傻瓜的问题,现在听了课以后,特别不好意思!”确实,你没有学习佛法时,会有很多很多愚痴的问题,虽然这种疑问是合理的,但系统闻思非常有必要。对佛教徒而言,这绝对是燃眉之急,如果少了这个,你做再多形象上的善事、仪式也没有用。现在很多地方办一些佛教杂志,对劝人行善有一定的帮助,但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开会、举行仪式。尽管这也是善事,但最关键的是要解除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若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学习三藏十二部。

 

总之,小乘宗说大乘有不入经藏等过失,实在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大乘本来入于自己的大乘经藏,又现于自调伏烦恼的律藏,且广大甚深的空性义,与自己的论藏也不相违,所以大乘完全具足三藏。弥勒菩萨又云:“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大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广大,二是甚深,依靠广大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证悟甚深空性产生无分别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说的深见、广行二者,是修持无上菩提的方便。

 

如果你很想学佛法,但不知道方向的话,那不妨学习殊胜的大乘教义。尽管小乘《阿含经》中也提到一些空性,如“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将五蕴全部抉择为现而无实,但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唯有大乘中讲得最清楚。

 

我们遇到不信佛教或信仰小乘的人时,可用同等理来驳斥他。这种推理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学好因明,这样,无论你在什么人面前,均可显露出至高无上的智慧,将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在中国古代,灭佛运动大多跟道教有关,唐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每次辩论的结果,都是道教失败,佛教胜利。有一次,皇帝为了庆祝西明寺落成,征诏僧道各七人,举行盛大的辩论。当时佛教的代表是慧立法师,道教的代表是李荣道士。李荣道士先立洞义[3],再由慧立法师问难:“洞义者是否对万法通达无碍?”李荣答:“是的。”慧立法师又问:“老君对万法是否通达呢?”李荣说:“当然通达。”慧立法师继续问:“既然老君于万法通达,为什么他在《道德经》上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如此看来,老君于自身尚有障碍,如何能通达万物呢?”

 

李荣一时无话可答,只有请法师不要逼得太紧,他说:“久闻法师大名,今日能与你辩论,深感荣幸。我们同为出家人,理应互相包容,不要苦苦相逼。”(他这种行为,是因明中的“应付”之过。)

 

慧立法师毫不客气地说:“听先生的话,似想要我对你姑息,可是今天我们先要分明邪正,个人的问题暂且不谈。再者,你说我们同是出家人,但你头发不剪,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这种怪模怪样岂可与我清净释子相比?”

 

李荣怒道:“你以为剃头就好,如果好的话,你为什么不把眉毛也剃了?”

 

慧立法师问:“为何要剃眉毛?”

 

李荣说:“都是毛的缘故。”

 

慧立法师以同等理反驳道:“如果是毛,就要剃头发,也剃眉毛,那你也是一种毛,为什么把头发盘得像角一样立起来,却不把胡子也立起来呢?”

 

李荣又无话可说,慧立法师嘲笑道:“昔平津困于十难,今李荣死于一言。”说罢就下座。皇上大笑,以此而佛教获胜。

 

其实他们的辩论挺有意义的,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看见一个密宗修行人不如法,他在吃肉,就下断言:“密宗都是不好的,因为有人吃肉之故。”表面上这是一个推理,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相似的推理。如果凡事以一概全、一概而论,就有刚才李荣的过失了。

 

所以,讲经说法也好,思维法义也好,闭关修行也好,一定要通达佛教尤其是因明和中观的甚深教理,否则到头来,修行的人修错了,辩论的人辩错了,讲经说法的人也讲错了。有些人的逻辑思维不太有条理,有因缘的时候,还是应该好好闻思佛法、广闻博学。上师如意宝也要求我们,在年轻时必须要放弃万缘,精进闻思;到了老年以后,已遣除了对佛教的一切怀疑,方可在寂静处安心修行。大家理当奉行这样的教言。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小乘宗辩驳:“如果《般若经》等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陀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他为什么不宣讲空性法门呢?由此推测,大乘肯定不是佛语。”

 

对此问题,中观宗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解释是: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大乘种种法门、禅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彻达,十地菩萨还像夜间看色法一样模模糊糊的,无法了知如来藏真相,迦叶尊者又怎么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呢?

 

《经庄严论》云:“无量种种相,愚者何故定。”大乘法门和禅定无量无边,未断除所知障的小乘行人又如何能了知呢?《中观宝鬘论》也说:“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讲义中说舍利子与目犍连分别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但他们用尽所有的智慧和神通,也无法衡测佛陀功德之一分。因此,迦叶尊者不了知大乘甚深教义,这是非常正常的,怎么能因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语呢?

 

当然,从某个角度讲,迦叶尊者显现上是小乘阿罗汉,实则为大乘菩萨。藏传佛教中有七代传承,即佛陀将佛法交付予迦叶,迦叶又交付予阿难,然后是草衣、啸虎、黑色、大三千等等,这在《敦珠佛教史》中有详细记载。汉传佛教的禅宗中也说,佛陀于灵鹫山拈花,迦叶微笑,明了佛陀密意,佛陀遂将衣钵交予,迦叶成为禅宗初祖。但此处是从阿罗汉的角度来破斥的,迦叶尊者虽是传承祖师,但对大乘深广法门的通达,确有一些不足之处。毕竟十地菩萨尚不能完全了达,只断除烦恼障而未断所知障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解释方法是:你们怎么知道迦叶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门呢?迦叶尊者的智慧广大无边,他示现为声闻阿罗汉相,实际上是大乘菩萨。你们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要知道,大乘佛法十分深奥,根基低劣的愚者听后会生恐怖之心。佛陀宣讲《法华经》时,就有五千小乘比丘非常畏惧,离席而去。所以圣天论师说:“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劣根者对甚深的大乘法门特别害怕,尤其是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对空性法没有串习的人,即生中遇到空性教言,赶紧躲得远远的。前段时间有个道友,在我讲《智慧品》的前一天,实在是受不了,当晚就离开了学院。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所以有些教言中说,广大甚深的法门,是对大乘根基者宣讲的,愚痴劣根者对它生起恐怖情有可原。

 

大家听到这些大乘法门,应当生起欢喜心。如果接受不了,也不要随意诽谤,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而应该像那个老居士所说,“释迦牟尼佛讲的肯定正确,只不过是我自己智慧不够,太笨了”,然后自己惩罚自己,这样才不会无端造业。

 

子三(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

 

丑一(未修胜义之过失)分三: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三、心灭亦再现。

 

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中观宗继续以理证分析:倘若不承认大乘空性,那么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罗汉,也难以成立。

 

大家都清楚,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我们看见毒蛇的时候,也叫毒蛇为“比丘”[4],这也是一种名称,)而后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但是按照你们小乘的观点,假如不承认万法皆空,破惑比丘的安立非常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的辩论比较多,这次我们不展开讲解,但大体的意思是说,阿罗汉不仅证悟了人无我,应该也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否则不可能获得圣果。这一点,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显句论》中,运用七教三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总之,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安立真正的比丘。因为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前面也讲了,真正证悟空性时,是“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圣天论师说过:“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外境无我时,三有轮回的种子才会灭掉。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也说:“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现见空性方能解脱,其他修行只是它的助缘。因此,以这些经教来推理,一定要证悟万法空性。

 

然而,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小乘不明白自己所证悟的,包括在大乘的缘起空性中,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与大乘就没有那么多辩论了。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有一点点,如同芝麻里的空性一样微小,但在性质上与大乘空性无别,假如认为证阿罗汉果无需般若空性,那么修道就不可能断尽烦恼,也不可能有比丘住世住持佛法。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有些法师认为,汉传佛教没有比丘戒的传承,比如净空法师引用藕益大师和弘一法师的观点说:“宋朝以后就没有比丘了,现今比丘戒都是不如法的。”“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又退比丘戒,持沙弥戒。”“我们示现出家的身相,统统持的是五戒十善。”

 

对此观点,闽南佛学院的济群法师并不认可,他评论说:“蕅益、弘一大师是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并自称沙弥或出家优婆塞,但并不是让大家持好三皈五戒、十善就足够了。蕅益大师一生数次研读《四分律》,并撰有《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传世;弘一律师一生都在研究南山律、弘扬南山律。如果说只要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就够了,他们又何必如此苦心弘扬比丘戒、菩萨戒呢?”

 

在汉传佛教中,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汉传佛教应该有比丘戒的传承。如果没有的话,那从南宋一直到现在,无数的大德在给别人传戒,这岂不是自欺欺人?传戒师不可能明明知道没有戒体,却仍然给别人授戒,欺骗一代又一代。其实,纵然一个传承不清净,得不到戒体,也可以从另一个传承获得戒体。像我们藏传佛教,《三戒论》中讲过,戒律有三大传承,有从拉萨传下来的,也有从多康传下来的。所以说,汉地没有真正比丘的断言,可能是言过其实了。

 

虽说弘一大师认为比丘戒的授受不如法,传比丘戒的人数不够;还有人说传戒师自己破戒,没有过午不食,一边吃饭一边给人传戒,但这些理由并不能说明传戒师不是比丘。按照戒律的要求,传戒师只要没有破四根本戒,相续中都是有戒体的。

 

弘一法师的那些话,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密意,他或许是针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以特定的原因而说的。如果随随便便引用,以此毁谤汉传佛教所有的比丘,这是不太合理的。倘若比丘戒的传承真的断了,那汉地律师应该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断的、断的原因是什么,之后谁若举行三坛大戒,就应该受到十方佛教徒、广大四众弟子的谴责,但这种情况从来也没有过。

 

我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汉传佛教的律藏,但也知道不应该道听途说,有些大德的一面之词并不能代表所有观点。关于这个问题,希望研究律藏的法师们,应该比较明确地说明一下,否则,许多人诽谤比丘戒是很可怕的。如果在持戒清净的人面前,说他没有得戒、他的传承不清净,这种过失特别大,律藏中说相当于毁坏了戒律。因此,在不同场合中弘扬戒学很有必要。当然,假如你只能守持三皈五戒,这也未尝不可,可是在给别人开示正道时,言辞一定要谨慎,万万不可妄下结论,想什么就说什么!

 

[1] 六足:小乘有部宗之六部根本论藏,即《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阿毗达磨施设足论》、《阿毗达磨识身足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2] 《中观宝鬘论》云:“不晓功与过,或功作过想,抑或嗔功德,致使谤大乘。”

 

[3] 洞义:《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第五》:“一者洞真,二者洞玄,三者洞神。真以不杂为义,玄以不滞为义,神以不测为义。”

 

[4] 按照藏地的说法,毒蛇的嗔心非常重,若称之为“比丘”,它自然会生惭愧心,息灭相续中的嗔心。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9课

《中观根本慧论》凝聚了圣者龙猛菩萨超凡卓越的智慧,它通过甚深、严密的推理,真正揭示出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该论共有449个颂词,不知道龙猛菩萨用了多久写出来,可能只需短短的时间吧,因为圣者的语言都是自然智慧的流露。就像麦彭仁波切只用一天就写完了《决定真实论》,该论有104颂,不但讲了很多因明知识,也讲了一些中观教义。

 

虽然圣者们很快就写完了,但我们学的时候,却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圣者的无碍智与凡夫的分别念的确有很大差别。

 

今天学习第二十一品《观成坏品》的最后几颂。现在正在宣说“相续无有自性”。如果前世今生之间真有所谓的相续,以理观察就应该得到,然而却得不到。上节课分析过,前世无论已灭、未灭,还是正灭,都不能产生后世,可知,生死相续并不能成立。下面采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

 

辰三(前后世生灭一体不成立):

 

对方辩驳说:前世的正在灭尽,与后世的正在产生位于同时,虽然从生灭的角度讲,二者不同,但从相续的角度讲,前后世是无二无别的一体,并非两个众生。

 

但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如颂云:

 

若言于生灭,而谓一时者。

则于此阴死,即于此阴生。

 

藏文译本颂词:

 

若言于生灭,一时则非理。

岂可此阴死,亦于此阴生?

 

如果说前世的灭和后世的生同时则不合理。怎么能于这个五蕴上死,又在这个五蕴上生呢?

 

颂词最后一句“亦”字的含义,表示前后世二者的五蕴合而为一,成为一体。

 

中观宗驳曰: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岂不成了在某个出现死亡的五蕴上面又出现了产生的现象吗?这显然不合理,因为死亡与出生二者是完全相违的法。

 

月称论师认为,生和死具有相违的法相,生时绝不会有死,死时绝不会有生。如果像对方所许,生和死就在一个相续上同时出现了,但这显然不合理,会有众多过失。比如,一个人前世是牦牛,如果认为牦牛正在死亡之际,即前世的五蕴正在灭亡的同时,人的五蕴正在产生,两者是同一个相续,就会有前世的牦牛成了今世的人、今生的人成了前世的牦牛,以及五蕴成了常有等诸多过失。

 

以这种观察前后世的方式,也可以观察一个人昨天和今天的相续。比如,如果承许相续实有,他昨天的五蕴相续和今天的五蕴相续是一体,还是异体呢?如果是一体,他昨天的五蕴相续上就应该具有今天的五蕴相续,甚至以后的五蕴相续,但这显然不合理;并且,还会有自生等很多过失。承许他体也不合理,因为两者不能位于同时,故他体不成立。也可以观察,昨天的五蕴相续是未灭、已灭、还是正灭时产生了今天的五蕴相续?如果未灭而产生,就会有常有的过失;如果灭尽而产生,就会有断灭的过失;如果正灭时产生,就会有生灭成了一体或者出现两个众生等过失。

 

由此可见,以理观察时,对于前世和后世、昨天和今天的相续到底是怎样存在的,根本得不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所谓的相续不可能成立。

 

◎如何理解相续假立

 

有人可能想,既然承许相续存在,会有堕入常边的过失,那我们遮破了相续,会不会有堕入断边的过失呢?对此不必担心,前面再三讲过,中观宗承许的是缘起空性,故不会有堕入常断二边的过失。虽然胜义中万法皆空,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我们承许相续如梦如幻地存在,并把前后世假立为一个相续。

 

这样安立就像因明当中的“遣余5”,以分别念可以分出很多不同的法,但这都是分别妄计而已,真正经得起观察的实有之法毫许也不存在,同样,将前后世连在一起的所谓相续,也只是分别假立,真实义中了不可得。

 

[5] 所谓遣余,就是以否定或者遮破与自己直接相违之分别念的途径,来缘取它自己的对境,这样的有境就承许为遣余。也就是说,遣余是取境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分别念的心识,能遣除与自己直接相违的所有违品,通过这样的分别念可以对事物产生决定性。比如,说“瓶子”和想“瓶子”的时候,当时与“瓶子”直接相违的所有非瓶的事物已全部排除,通过排除与它直接相违的方式来了知对境。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相续呢?就像一个人昨天扮演格萨尔王,今天扮演丹哲,虽然扮相不同,但都是同一个人。同样,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前世当牦牛的我和今生变成人的我虽然形象不同,但都是同一相续。这样理解相续应该也可以。

 

◎体会法味,珍惜法缘

 

这样详细观察之后,我们就能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甘露妙法味,知道中观法的殊胜性。自古至今,世间虽然出现过无数了不起的智者,他们对人类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但谁揭示出了万法实相呢?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缘起空性”,真正宣说了万法的真相。龙猛菩萨等印藏大德将佛陀的意趣一一开显之后,后学者真正品尝到了佛陀这一究竟的妙法味。

 

现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邪知邪见,大家能遇到这么殊胜的中观论典并有机会听闻是非常有福报的。如果前世没有积累福慧资粮,今生不可能遇到。如今,像我们学院这样能宣讲,尤其以汉语宣讲大乘甚深法门的道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罕见。这并非我们自夸,信息时代了解这些非常容易。既然大家有福报学到大中观的殊胜教义,一定要珍惜这样的闻法机缘。

 

通过学习中观,大家应该对释迦牟尼佛的智慧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即生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违缘,都不会退转。因为这不是人云亦云的信仰,也并非狂热的笃信、一时的冲动,而是通过理性智慧反反复复、详详细细观察之后产生的智信。这样的信心才能经得起一切考验。

 

要想获得这样的智信,必须依靠闻、思、修。作为修行人,大家不仅要听闻、思维,还要修行,哪一方面都很重要!

 

丑三(摄义):

 

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何有有相续?

 

在三世中寻求相续都了不可得,如果三世中都不可得,何处还会有相续呢?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当中以智慧来寻觅,所谓的轮回相续,都了不可得。为何得不到呢?

 

因为过去世已灭,故得不到相续;现在世是刹那生灭的体性,上面不可能有相续;未来世尚未产生,也无有相续。由此可见,在三世上都没有相续,而在三世的中间也不可能有相续,昨天观察过,前世无论已灭、正灭,还是未尽,都无法产生后世的相续。再者,如果认为相续存在,那前后世的相续是以无二无别一体的方式存在,还是以他体的方式存在呢?观察之后都不合理。

 

如果在三世当中相续都不可得,那何处还会有相续呢?哪里也得不到,因为相续不可能超于三世而存在。

 

◎相续只是分别念的总相

 

所谓的相续,其实是人们以分别念,把前后同类的法联在一起(就像因明所讲的相属)而安立的一种假法,它只是分别念的总相6。很多人认为相属7应该存在,因为《量理宝藏论》第六品中专门讲过相属和相违。所谓相属,是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等诸法之间的关系。虽然人们常认为彼生相属或同性相属是存在的,但所谓的相属(关系),只是人们分别念安立的假法,并不真实。同样,前后世之间的关系——相续,也只是分别念的假立,不要说胜义观察,即使在名言中也不能成立。

 

[6] 《量理宝藏论》云:“遣异类法即总相”。遣除其他不同种类的事物,即为“总”。

 

[7] 关系或者相属的分类全部归纳起来,就是彼生相属和同性相属。这两种相属包括所有的相属。诸法有一个共同性质,这叫做同性相属;彼生相属,就是因和果之间一种无则不生的关系。

 

为何说关系不存在呢?因为,如果承许关系真实存在,就要承许诸法实有,但如果诸法实有,就如前面所观察,要么堕入常边,要么堕入断边,这种过失难以避免,因此,所谓的关系不可能成立。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本品的最后说:如果承认诸法实有,就很难避开堕入常断二边的过失,而我们不承认万法具有自性,故无有此过失。

 

总之,如果相续真正存在,它必然存在于三世当中,然而三世当中都得不到,并且如果相续存在,它必然有产生,然而无论自生还是他生,无论前世已灭、正灭,还是未灭,都无法产生,最后就会了知,所谓的相续根本不存在。《入中论》等论典中常用花鬘、军队等做比喻8,说明相续等诸法只是如幻的假立,实体不成立的道理。

 

[8] 《入中论》云:“瓶衣帐军林鬘树,舍宅小车旅舍等,应知皆如众生说,由佛不与世诤故。”

 

◎破了相续,即破了万法

 

本品虽然是讲成坏不成立,但成和坏牵涉到了相续。之所以破相续,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他有情的相续、河流等事物的相续肯定存在。通过学习本品就会知道,成坏并不能成立,认为成坏之间有一个相续的观点,也不能成立。

 

既然成、坏,以及中间的相续都不成立,那我们平时执著的所有事物是真还是假,便一目了然。将不存在的东西执为存在,只是我们的分别妄执,就像有眼翳者认为眼前无而妄现的毛发存在一般。没有认清这一点,是我们的过失。

 

对于这些道理,大家平时一定要经常思维。如果经常看中观方面的书、经常思维,逐渐逐渐就会断掉对万法的实执。思维相当重要,它会让我们得到法的加持。

 

学完本品之后,大家应该更加体会到中观法理的殊胜性。如果学完《中论》《入中论》和《中观四百论》三部论典,就会完全明白,唯有依靠中观,才能真正抉择出万法实相,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法的甘露妙味。

 

辛二(以教证总结):

 

《三摩地王经》云:“三界如梦无实有,迅速无常如幻化,无来亦无从此去,相续皆空亦无相。”意思是,三界当中,无论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皆如梦幻一般,转瞬之间即会消逝;当它消失之时,从其本体而言,没有来,也没有从此处到彼处的去;没有来和去,也就无有成和坏;既然来去、成坏皆无有,所谓的相续也全部为空,无有任何相状。宗喀巴大师、全知果仁巴的中论注疏中都引用了此教证。

 

《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极勇猛:‘色不死不生,受想行识不死不生,若色受想行识无死无生,是名般若波罗蜜。’”

 

《妙法莲华经》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一观成坏品终

 

二十二观如来品

 

戊五(抉择轮回为空性)分二:一、破轮回相续之果;二、破轮回相续之因。

 

己一(破轮回相续之果——观如来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如来”是佛的异名,即佛的十种名号9之一。之所以叫如来,是因为已经如理如实地照见了万法的本性,且于显现中,乘正法性而来到世界度化众生,即如实而来,如实而去。

 

[9] 佛陀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来可以包括法、报、化三身,一般是指报身和化身,也即色身。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依靠色身示现在印度出生、出家、苦行、转法轮以及涅槃等。

 

◎为何抉择如来为空

 

本品主要抉择如来为空性。为何这样抉择呢?因为有实宗和部分外道认为:轮回相续的果——如来,肯定是存在的,这样轮回也应该存在;既然轮回存在,相续就必然存在;如果相续存在,你们中观宗前面的推断就不合理,因此,万法实有的观点可以成立。

 

对方这一观点貌似有理,实则不然,因为如来并不真实存在。为了证明此理,龙猛菩萨宣说了本品。

 

◎遣除疑惑

 

很多人听说中观宗将如来抉择为空,可能会大吃一惊,觉得这不就跟无神论的观点一样了吗?然而,释迦牟尼佛从最初在大释迦世尊前发心,中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最后显示圆满正等觉果位,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并且,如果佛陀不存在,我们是如何成为三宝弟子的呢?如果对此全盘否认,不就与文革期间的有些人一样,成了毁谤三宝的破誓言者了吗?

 

实际上,中观宗并没有这些过失,以理观察时,如来的本体毫许也得不到。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如来只是在迷乱的众生前,以色身的方式显现而已,真正的如来并不是以色法或声音等方式出现,他是万法现空无二的本体。

 

如佛经云:“如来乃恒时无生之法,一切诸法亦同于如来”,意思是,如来恒时为无生之法,与法界无别,一切诸法亦与如来无有差别,皆为无生大空性。

 

虽然在胜义当中,无论是佛法僧三宝,还是轮回等一切法无有任何成实的本体,全部为空,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则应承认如来存在,对此毋庸置疑。所以,中观宗的观点与不分二谛、完全不承认三宝的断见者所持的观点截然不同,并不会变成灭佛的帮凶。

 

◎切莫诽谤不知之事

 

其实,凡夫人是无法真正了知如来本面的。为什么呢?华智仁波切的窍诀书里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说明:初学者由于根基、智慧尚未成熟,不要说对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样的如海功德无法信受,就连一些名言的基本道理也无法全然接受,就像在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面前摆了很多美味佳肴,而他却没有能力享用一般。

 

我们作为凡夫人,一定要明白,对于像如来是空性这样的甚深理,即使暂时不接受,也不能断然否定、恣意诽谤,就像婴儿虽然不能享用美食,但却不能说美食不存在一样。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破如来成实存在;二、以此理舍弃一切见;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辛一(破如来成实存在)分三:一、取受者如来不成立;二、所取受之五蕴不成立;三、彼等之摄义。

 

壬一(取受者如来不成立)分二:一、破实有补特伽罗如来;二、破假立补特伽罗如来。

 

癸一(破实有补特伽罗如来):

 

对方提出:轮回相续应该存在,因为轮回相续之果——如来存在之故。如来必须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资粮,直至圆满之后才能成佛,这并非一瞬间或者一世就能成办,而是需要依靠相续历经无量数劫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如来必须通过轮回相续才能最终成佛。

 

现在既然如来存在,那轮回相续也必然存在。

 

中观宗驳曰:如来本为空性,并非以自性而成立,故轮回相续不可能存在。

 

为什么说如来为空性呢?可以像前面几品中观察人我与五蕴的关系一样,观察佛陀与五蕴的关系来进行推断。比如,第十八品《观我法品》运用了“一体、他体”的二相推理、第十品《观燃可燃品》运用了“一体、他体、能依、所依、具有”的五相推理来遮破人我。此外,运用第八品《观作作者品》中观察作者所作的方式、第十三品《观行品》中的推理,也可以抉择出如来不成立。

 

下面以五相推理来观察如来与五蕴之间的关系:

 

非阴非离阴,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如来并非五蕴,亦非离蕴而有,如来并非依靠五蕴,五蕴亦非依靠如来,如来也不具有五蕴,既然如此,哪里有如来呢?

 

根据《俱舍论》的观点,五蕴有不清净五蕴和清净五蕴(即涅槃五蕴或无漏五蕴)10,不清净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涅槃五蕴,即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

 

[10] 五蕴包括有漏五蕴和无漏五蕴,其中有漏五蕴能含摄一切有为法;无漏五蕴包括智慧、等持……为了鉴别无漏五蕴,而说色等有漏五蕴。无漏五蕴可含摄于色蕴与行蕴之中,其中戒蕴,如别解脱戒中除断贪心、害心和邪见之外的身语七断,小乘认为是无表色,故可包括在色蕴中;后四蕴可包含于行蕴中,有部宗认为后四蕴均包括在心所中,故属于行蕴。

 

无论是清净的五蕴,还是不清净的五蕴,如来与其之间一体、他体、能依、所依、具有这五种关系都不能成立。下面具体分析:

 

◎如来与五蕴非一体

 

“非阴”,如来不是五蕴,即与五蕴并非一体,如果是一体,那么由于五蕴是生灭的法,如来也应变成生灭之法。比如,如果佛陀是色蕴,那么身蕴灭尽的时候,如来也会跟着灭尽,但这与事实不符。第十八品《观我法品》的颂词“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也讲过这个道理。

 

再者,五蕴包含了众多法,其中色蕴就有十一种,如果如来即是五蕴,那如来也变成了很多种了。但谁会这样承许呢?

 

此外,如果如来与五蕴是一体,就会有作者与作业成为一体的过失。这个道理可以参照第十品《观燃可燃品》中的颂词“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则一”,意思是,如果能燃的火即是可燃的木柴,那么作者与作业就成为一体了,但这并不合理,因为与现量相违,并且会有自生等过失。

 

◎如来与五蕴非他体

 

“非离蕴”,如来也不是五蕴之外的他体,即佛陀与五蕴分开存在的观点也不能成立,因为以正量不可得之故,即现量得不到,比量也推不出。人们一般都把如来的相好色身当作如来,谁也不会认为在五蕴以外有一个如来。再者,假如五蕴之外存在如来,也会有如来成为无为法的过失,因为如果如来真正存在,他要么是有为法,要么是除了五蕴以外的无为法。如果如来不是有为法,就会有成为无为法的过失。所以,如来也并非离蕴而有。

 

大家可以参照第十八品《观我法品》的颂词“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以及第十品《观燃可燃品》的颂词“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以这些推断方式类推即可。

 

◎如来与五蕴非能依所依

 

“此彼不相在”,如来作为能依,五蕴作为所依,或者五蕴作为能依,如来作为所依,都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五蕴不可能像树林依靠山一样依靠如来;如来也不可能像雪豹依靠雪山,或者老虎依靠森林一样依靠五蕴,两者之间不存在能依所依的关系,因为五蕴与如来他体不成立之故。

 

◎如来不具有五蕴

 

“如来不有阴”,如来不具有五蕴。如果如来像转轮王具有王冠那样具有五蕴,那么如来和五蕴就成了他体;如果如来像转轮王具有相好那样具有五蕴,那么如来和五蕴就成了一体。但五蕴和如来之间一体、他体都不成立,故如来不可能具有五蕴。

 

这一颂是“破如来成实存在”,假如真有实有的如来和五蕴,他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系,然而以五相推理观察,两者任何关系都无法成立,既然如此,那“何处有如来?”(此处也可以用《入中论》的七相推理,即七相木车因来破。)

 

学了此颂之后,大家就会深刻认识到,如来的本体与五蕴之间任何关系都不能成立,进而就会对如来本体为空的道理生起定解,这会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空性。

 

五相推理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再再思维。

 

癸二(破假立补特伽罗如来)分三:一、自性他性不成立;二、取受不成立;三、所假立之法不成立。

 

子一(自性他性不成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丑一(略说):

 

对方又提出:观察如来与五蕴之间一体、他体等没有任何必要,如来依靠五蕴而存在,两者之间是一种既非一体也非他体的不可言说的关系。

 

此处的对方主要指声闻十八部中的犊子部和正量部11。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小乘宗分成了十八部,根据有些佛经记载,他们都属于佛教。

 

[11] 正量部: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与法上部、贤胄部、密林山部同时自上座犊子部分出之学派。据大唐西域记所载,七世纪中叶,玄奘入印度时,正量部之传布仅次于说一切有部,盛行于中、南、西印等地。教义主要载于三弥底部论三卷,所倡导之人、我实有论与犊子部相同。正量部教理与犊子部差异不大,唯生灭论为其特色所在。主张大凡事物之生灭有主因、客因二种原因。主因系生、住、异、灭等四相中之生与灭,客因即种种因缘。而生时,须要主客二因,灭时则不同。

 

在迦叶佛时代,哲哲国王做了十个梦12,其中一个是梦见一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迦叶佛对此授记:未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声闻虽然变成了十八部,但每一部派仍然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声闻各部虽然在见修行果方面有一些差别,但总的来讲都属于佛教。

 

[12] 于迦叶佛时,施主哲哲王偶感十梦:一者梦见有一象王从窗牖出,身虽得出,然尾为窗碍;二者梦见有一渴人井随其后;三者梦见以一升珍珠贸易于等量沙尘;四者梦见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五者梦见悦意园中华果茂盛,忽为他人不予而掠;六者梦见大香象为诸小象刁难;七者梦见有一猕猴身有粪秽,将其所染污于他众;八者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九者梦见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十者梦见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竞是非。

 

此等十梦令大王颇感忧患,生大怖畏。遂问于迦叶佛,佛言:‘如所得梦非汝王有损。乃未来世中人寿百岁时,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遗法中,不净比丘弟子虽出家已,心犹贪著殿堂名利不能解脱,则为如王所梦有一象王从窗牖出,身虽得出,然尾为窗碍者所兆;如王所梦有一渴人井随其后者,(是彼遗法中有诸比丘,)虽身居庙堂,然未听受他人说法之兆;如王所梦以珍珠贸易沙尘者,是乃彼时声闻诸众为得饮食而与他人说法之兆;如王所梦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者,是乃彼时有诸声闻诸众,以佛经典,视同世间外道典籍之兆;如王所梦悦意园中华果茂盛,忽为盗匪所掠者,是乃彼时不习听闻诸众,以僧伽受用,施与谄媚诸在家众之兆;如王所梦大香象为诸小象刁难者,(是彼遗法中)有诸恶性比丘,压服彼等持戒有德比丘诸众之兆;如王所梦有一猕猴身有粪秽,将其所染污于他众者,是彼遗法中有诸破戒者,毁谤持戒有德比丘之兆;如王所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者,是彼遗法中愚痴无德比丘,反为僧中上首之兆;如王所梦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释迦佛教法分十八部,虽复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坏之兆;如王所梦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竞是非者,是释迦遗法以互相争斗竞辩而趋至隐没之兆。’”

 

得见此经之后,声闻十八部前嫌尽弃,进入了同心合力、携手并肩的阶段。他们终于明白:各教派之间,只是各自上座的方言有所不同,服饰打扮有细微差异而已。除此之外,在遵从佛陀训导,精勤修持三学,成就解脱果位方面,是完全一致的。闻思修行之风又开始恢复,佛法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就是世人所称的第三次结集。

 

犊子部等论师不承认人无我,认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我,我是取受者,我的五蕴是所取受之法。同样,从如来的角度讲,不可思议的如来也应该存在,如来是取受者,如来的五蕴是所取受之法,两者之间有一种非一体他体的不可言说的关系。

 

下面中观宗破斥这一观点,颂云:

 

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

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

 

五蕴和合才有如来,所以如来无有自性;既然无有自性,又怎么可能依靠他法而存在呢?

 

中观宗驳曰:如果你们承许如来是依靠五蕴和合而成立,那么如来就成了缘起法;如果如来是缘起法,就不可能具有实有的本体。(关于因缘和合非实有生的道理,前面已经分析过,既然没有和合生果,那么因五蕴和合而有的如来就无有自性。)

 

既然如来无有自性,又怎么可能依靠他法而存在呢?就像石女的儿子本体不成立,依靠任何其他法也不可能成立其本体一样。由此可见,对方的说法不能成立。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8课

前面中观宗给对方发太过说:如果承许万法具有自性且有生灭,就会有堕入常断二边的过失。对方不承认这一点,对此做了辩答,但他们的说法不能成立,下面宣讲这个问题。

 

丑二(破离过之答复)分二:一、对方观点;二、破彼之观点。

 

寅一(对方观点):

 

下面的颂词中虽然没有“人谓”或“人说”等明显的词,但印藏诸大论师都认为,这一颂应该是对方的观点。

 

所有受法者,不堕于断常。

因果相续故,不断亦不常。

 

虽然一切所受法的自性存在,但不会堕入断常二边;因为因果相续存在的缘故,故不会堕入断边,也不会堕入常边。

 

对方辩解说:虽然我们承认万法的自性存在,但并不会堕入断边和常边。如果因灭尽之后再不生果,即“先有而今无”,则有堕入断边之过;如果果产生之后因一直不灭,比如,有了苗芽后种子没有任何变化,则有堕入常边之过,但由于因果之间存在一种相续,因灭尽之后必定会生果,故不会堕入断边;果产生之后因自然灭尽,故不会堕入常边。

 

此处是谁的观点,很多讲义说的不是很明显,但根据青目论师《青目释》的内容看,此处应该是内道有实宗而非外道的观点,因为论中对方引用了佛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经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而不断灭;虽说罪福无量劫数不失,而不是常。何以故?是法因果常生灭相续故,往来不绝。生灭故不常,相续故不断。”

 

意思是,虽然佛经说五蕴的本体是刹那生灭的行苦体性,但却没有断灭的过失;虽然经里也说罪福业果百千万劫不失坏,但却不会有常的过失。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因果恒常生灭相续的缘故,使得诸法往来不绝。

 

有生灭的缘故,不堕常边;有相续的缘故,不堕断边。

 

寅二(破彼之观点)分二:一、承许相续不能出常断二边;二、宣说相续无有自性。

 

卯一(承许相续不能出常断二边)分二:一、承许相续无实体堕入断边;二、承许相续有实体堕入常断二边。

 

中观宗驳曰:你们所承许的相续,其本体是实有的,还是无实的呢?若是无实,就会有断灭的过失;若是实有,则有堕入常断二边的过失。

 

下面首先宣讲,如果承许相续无实体,就会堕入断边的道理。

 

辰一(承许相续无实体堕入断边):

 

若因果生灭,相续而不断,

灭更不生故,因即为断灭。

 

如果说因果生灭的相续连续不断,那么因灭了不再生起的缘故,因就成了断灭。

 

“相续而不断”一句,藏文的译本是“相续而轮回”。《显句论》和《中论释》中对“三有轮回”都说得比较明显。

 

中观宗驳曰:如果你们承许相续无实体,那么说因灭尽之后产生果就不合理。因为,既然因果之间并没有一个实有的相续来连接,那么因灭尽之后,就不可能重新产生。比如,前一刹那种子灭尽之后,如果没有相续连接,其本体在后一刹那就不可能复生。如果因灭尽之后没有产生,即原来存在,后来不存在,就会有断灭的过失。

 

◎相续本身不能成立

 

实际上,对方所谓的相续根本不存在,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认为相续存在于因果之外,即认为因果是由其自身以外的某个相续来连接,那么由可见不可得因就应该可以得到,然而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相续。

 

如果认为相续在因果上存在,也不合理,可以观察,相续在因上存在,还是在果上存在?如果相续在因上存在,那么它与因是以能依所依的方式存在,还是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这样观察的时候,所谓的相续根本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在果上也不可能得到。

 

如果说除了因和果以外,并没有相续,那么对方就违背了自己的承许,因为他们前面说,因果不会堕入两边,因为有一个叫相续的法存在之故。

 

◎假立的相续可以被承许

 

对方反问:虽然你们推出因灭果生的过程中不存在相续,但你们中观派自己不也是将因果安立在相续上吗?

 

答曰:虽然在有些经论中(比如《入菩萨行论·智慧品》4等),我们也将因果安立在相续上,但我们所承许的相续与你们承许的并不同。你们承许因果、相续等一切万法都具有自性,如果具有自性,就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有改变,就不具实有自性,你们这样安立不可避免具有无数太过。而我们认为,因果、相续都无有真实自性,详细观察时,皆如梦幻泡影般了不可得;未详细观察时,因果可以在虚假的相续上安立,因此,我们没有常断之过。

 

[4] 《入行论·智慧品》云:“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

 

在《中论》的前面,关于远离常断二边的道理,中观宗已经详细分析过。《中观庄严论》中也讲过遣除三种常断的方法。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对此也有详述,大家可以参阅。

 

◎中观应成派远离了三种常断见

 

关于常和断,一般有三种不同观点:

 

一、外道所持之常断见。比如,认为常有自在的我永远存在,此即堕入常边;如顺世外道一样,认为前后世、因果等完全不存在,皆无因而产生,此即堕入断边。这是较粗大的常见和断见。

 

二、有部、经部直至唯识宗之间所持的常断见。他们认为,无分微尘、阿赖耶等有些法的本体是实有的,以中观智慧来看,这是一种常见;他们认为,所有粗大的法或者遍计法在无分微尘或阿赖耶上不存在,并且诸法皆无常,刹那生灭,这样则堕入了断边,这是中等的常见和断见。

 

三、中观自续派所持之常断见,他们认为,诸法在名言中存在,在胜义中不存在,这是一种细微的常断见。

 

中观应成派远离了上述的上中下,或者粗中细三种常断执著,故而其观点无有丝毫过失。应成派就好似站在最高的山顶上,任何人以任何教理都无法破斥其观点,而他们却可以运用金刚般的理证智慧,摧毁其他一切宗派之见。

 

我们今生能值遇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应该生起欢喜之心,不管别人怎样讲,都要对这样远离常断二边的观点坚信不移,并在自相续中逐渐建立起中观正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融汇各宗之见

 

大家最好能把佛教当前主要宗派的观点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做一些分析。比如,汉传佛教的禅宗、净土宗,以及藏传佛教的各派,是怎么把佛陀二转和三转法轮的密意结合起来的。实际上,佛教各派的观点并不相违,他们都是诸佛菩萨为了方便利益众生而做的示现,每个教派当中都有调服烦恼、获得解脱的窍诀。如果我们有所了解,对自己的学修会有很大帮助。

 

总之,这一颂说明了,如果承许相续无自性,就会有堕入断边的过失。下面宣说,如果承认相续有自性,会有堕入常断二边的道理。

 

辰二(承许相续有实体堕入常断二边):

 

法住于自性,不应有有无。

涅槃灭相续,则堕于断灭。

 

如果诸法住于自性中,则不应该有从有实到无实的转变;并且实有的相续在入涅槃时被灭尽,如是则堕入断灭。

 

颂词第二句“不应有有无”,藏文译本说的是“不应成无有”。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此颂译为“先有自体者,后无则不然,涅槃时便断,即有断灭过。”

 

中观宗驳曰:如果承许相续实有,那么既堕入常边,又堕入断边。

 

为何堕入常边呢?因为,如果相续具有真正的自性,它就会安住在自性中,何时也不可能从有实法变为无实法,因为本体相违之故、有实法永远不会改变之故;而如果它一直存在,就会堕入常边。比如,如果种子及相续都具有真实的自性,那么种子经过相续时,种子和相续的本体都不应有任何改变,即不应变成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无有。但如果种子及相续一直常有,其本体就堕入了常边。

 

为何会堕入断边呢?因为,若承许实有的相续开始存在,后来可以变成无有,就会堕入断边。比如,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获得阿罗汉果最终无余涅槃时,所有的五蕴都会灭尽无余。如果承许五蕴相续具有自性,那么以前存在,后来不存在,就堕入了断边。可见,承许相续实有的说法根本不合理。

 

◎中观宗无常断之过

 

对方反问:你们中观宗首先说这些法存在,以理抉择后又说它们不存在,这不也堕入常断边了吗?

 

中观宗答曰:我们并未承许诸法具有自性,而是认为一切法都由因缘所生,毫无本体,故而没有常断的过失。如颂云:“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从因缘而生的法,它和因不是一体,故不会堕入常边;它和因也不是他体,故不会堕入断边。所以,自宗不会堕入常断二边。

 

对方又问:既然我宗的相续不成立,那汝宗为什么把因果安立在相续上?

 

答曰:我们所说的相续是名言假立的相续,这与你们自性实有的相续完全不同。你们实有的相续有无数过失,无法成立,而我们将如幻如梦的因果安立在虚假的同类相续上,这样的相续既没有常的过失,也没有断的过失,故而合理。

 

卯二(宣说相续无有自性)分三:一、前世灭与不灭都不生后世;二、前世正灭不生后世;三、前后世生灭一体不成立。

 

对方辩驳说:相续肯定是存在的,因为,以前世最后一刹那作为因,后世第一刹那作为果,众生依相续而轮转不息,这就称之为三有或者轮回。

 

中观宗驳曰:如果前后世之间真有一个相续,那是前世灭了以后产生后世,还是不灭而产生后世,或是正灭之时产生后世呢?

 

辰一(前世灭与不灭都不生后世):

 

若初有灭者,则无有后有;

初有若不灭,亦无有后有。

 

如果前世灭了,就不会产生后世;如果前世不灭,也不会产生后世。

 

颂词第一句中的“初有”是前世之意,第二句中“后有”是后世之意。

 

中观宗驳曰:所谓前后世的相续不可能存在,因为,如果前世最后一刹那的本体已经灭尽,则无法产生后世的第一刹那;如果前世最后一刹那的本体未灭尽,也不能产生后世的第一刹那。具体而言:

 

◎前世已灭,不生后世

 

如果相续的因(前世)已经灭尽,那如何产生果(后世)呢?不可能产生。假如果(后世)能在灭法当中产生,它就有了无因生的过失,因为灭法即不存在的法,与石女的儿子无异。《显句论》云:“那就成了无因,如此一来,焚烧了的种子中也成了能生苗芽,那是不承许的。”因此,如果前世已经灭尽,就不可能产生后世。

 

◎前世未灭,不生后世

 

如果前世最后一刹那的本体没有灭尽,也不能产生后世的第一刹那。如果产生,就会有两个相续的过失,即前世未灭的一个相续众生,以及后世已生的一个相续众生;此外,还会有新众生产生的过失,比如,我现在是人的相续,后世会变成天人,如果我人的相续尚未灭尽,即未死之时,后世天人就产生了,那么此天人就成了我以外的一个新众生;再者,还会有后世无因生的过失,以及后世产生了前世相续仍然不灭,故而相续常有、因法不灭等诸多过失。

 

观察前后世的心或者五蕴身都可以。这样以理观察之后就会明白,无论前世灭还是不灭,都不能产生后世,既然如此,所谓连接前后世的相续如何成立呢?

 

◎分清二谛,是修学之关要

 

有些人可能产生疑惑:既然连接前后世的相续不存在,那怎么解释轮回呢?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前后世啊?

 

大家对此不用质疑,所谓的不存在,是指在胜义中不存在,在胜义当中,不仅前世从未产生过后世,昨天的我也从未产生过今天的我;不仅前后世、相续、轮回不存在,昨天和今天的心识,乃至一切万法都了不可得。但在名言中,对于相续与轮回的现象却不能否认,否则就有了断灭的过失。

 

空性对于名言无有任何危害。学习空性法一定要分清二谛,如果会区分,就走上了真正的解脱之道;如果不会区分,则可能由此而堕入恶趣。

 

大乘教法非常深奥,一般根基的人很难接受,就像对于《释迦牟尼佛广传》,不一定百分之百的人能接受一样,尤其前世是小乘种姓或者长期转生在旁生界的众生,对于很多大乘理念、教义根本无法接受;如果前世是大乘根基,对于这些道理以智慧观察之后,便很容易接受。根基不同,接受能力也会不同,这种情况在佛陀住世时代也有。

 

辰二(前世正灭不生后世):

 

对方辩解说:前世已灭或者未灭,可能确实无法产生后世,但前世正灭时应该可以产生后世,比如,前世的人正在死亡时,后世的天人产生了,此时相续既不会断灭,也不会常有。

 

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颂云:

 

若初有灭时,而后有生者。

灭时是一有,生时是一有。

 

如果前世正灭时产生了后世,那么正灭时是一个众生,正生时是另一个众生。

 

中观宗驳曰:如果认为前世最后一刹那正在灭尽之时,产生了后世的第一刹那,就会出现两个“有”(众生)——前世正灭的一个众生、后世正生的一个众生。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一来,正在灭尽与正在产生这两个过程就成了同时,而属于正灭的有一个轮回众生,属于正生的又有另一个轮回众生,这样就会有两个轮回众生同时在一个相续中出现的过失。

 

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中说:若如对方所许,就会有两个众生的过失。因为这样就等于承认了因果同时,比如,前世人的相续正在灭尽的同时,后世天人的相续正在成立,这样一来,就会有一个正灭的人和一个正生的天人,一个人就变成了两体化,但谁会这样承认呢?

 

通过以上观察可知,前世无论已灭、未灭,还是正灭都无法产生后世,既然如此,所谓前后世的相续如何成立呢?不可能成立。虽然未观察时,前世生后世、种子生苗芽等如梦如幻的缘起显现可以被承许,但在胜义当中,这一切都不能成立。

 

第十八品《观我法品》颂云:“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告诉我们,一切万法不是一体也非异体,不是常有也非断灭,这就是诸佛世尊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前后世等所有因果,也应如是安立,除此之外,永远也找不到“真正”的安立依据。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二节课

 

前面已经讲完了“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今天开始讲“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

 

辛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壬一、辩诤:

 

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这是小乘与大乘之间的辩论。现在的南传佛教属于小乘,小乘声闻宗有各种分类,比如1)幻化声闻:诸佛菩萨化现为声闻形象;2)大菩提声闻: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子、目犍连等;3)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槃的无余阿罗汉;4)增上慢声闻:自称已证悟了圣者果位,但实际上并未现见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此处作者辩驳的对象,就是增上慢声闻。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毁谤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许多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果的小乘圣者,接受般若空性,听受过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

 

关于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个别小乘宗认为,只要证悟了这十六种行相,便可解脱三界、出离轮回,用不着现见大乘所讲的法无我空性。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士开始辩论。

 

下面对他们进行回答。

 

壬二(答辩)分三:一、以教略说;二、以辩答广说;三、摄共同之义。

 

癸一、以教略说:

 

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中观宗回驳:你们的说法不合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根本不可能得到解脱。在大乘《般若经》——《大般若经》十万颂、《中般若经》二万五千颂、《小般若经》八千颂,还有《般若摄颂》、《心经》等中都说明了,凡是获得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

 

《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不管你是求声闻果、缘觉果,还是法王如来的果位,都必须依靠般若空性,断除对相状的执著。佛经云:“凡执实有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的真正来源,就是般若佛母,因此弥勒菩萨在造论之前,恭恭敬敬地顶礼空性智慧。

 

颂词中的“慧”,指空性智慧,或者叫般若波罗蜜多。颂词中的“菩提”,从广义上讲,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因此,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

 

这一点,大家务必要记住。现在有些人认为闻思空性是多余的,想解脱可通过其他方法。有些声闻宗说“见真谛即解脱,何需见空性”,有些密咒师说“见大圆满即解脱,何需修空性”,有些净土宗的人说“念佛即解脱,何需见空性”,有些禅宗的人说“参禅即解脱,何需见空性”……但是依据佛陀的教义,要想真正得到解脱,一定不能离开般若空性。

 

当然,证悟空性是因人而异的。极利根者,如六祖禅师或印度、藏地的个别大成就者,依靠上师的表示,马上即可明心见性。而我们一般根基的人,必须要遵循道次第,依靠闻思修行而获得证悟。

 

空性是真正的甘露法,佛陀所宣说的一切妙法当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空性法门。因此,我们今生遇到和听闻空性法门,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缘分,为了听受这样的法门,粉身碎骨、付出一切也是值得的。我自己每次传讲或听闻这些大乘殊胜佛法,都是法喜充满,有无比的欢喜心。希望大家也一定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作为出家人,除了闻思修行、弘扬佛法以外,应把全部精力用于这方面;作为在家人,虽然时时听受佛法有一定困难,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还是应该精进修持。

 

我在汉地遇到了很多老菩萨,六七十岁了,从《入行论》开讲到现在,将近160多堂课,一节课也没有落,甚至有些人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听课,一直没有断过传承。听到这些之后,我打从心底里高兴,就算自己辛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你们对佛法和这个法本怎么样重视,就会得到怎么样的加持和利益。如果认为“这只是一本书,这只是电视上的东西,谁都能看、谁都能听”,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那你的结果也是无所得。

 

过去的高僧大德为了求法,付出了一切的一切,有了这种希求的精神,最终才能证得无上境界。倘若没有认识到佛法的殊胜性,只是当作一般的知识,那就非常可惜了。诚如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所言:“譬如见珍宝,不别则不爱,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虽然见到珊瑚、如意宝等无价之宝,但不识宝者无动于衷,觉得只是一块石头,同样,虽然听闻到大乘妙法,但不了解佛法殊胜者,也生不起爱重之心。

 

我认识一个居士,多年来他一直为学院发心,发心也非常殊胜,每当我们出一本新书,他就喜形于色,那种欢喜心真的难以描述。如果我们对佛法也有如是信心,就会得到不可言说的利益。

 

现在科学非常发达,法本、光碟等学佛因缘很方便,但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真正找到最珍贵的无上至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认不清楚的话,后果可能令人堪忧。大乘佛法归纳起来,其实就是空性法门,通过它的威力和加持,人人皆可得到不可思议的证悟,因此一定要欢喜般若空性。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刚从地狱、饿鬼、旁生中“毕业”出来,听到空性法门有点害怕、畏惧。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念金刚萨埵心咒,好好地忏悔,尽量调整自相续,然后再去闻受空性法门。我们学院正准备讲《入中论》、《中论》,很多人都有听受大乘空性的机会,这个福报相当大。世间人觉得拥有轿车、别墅很成功,但我却认为能够闻受大乘佛法,才是难之又难的福分,大家务必要珍惜!

 

癸二(以辩答广说)分三:一、不成立之诤辩;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说;三、修持胜义正道。

 

子一、不成立之诤辩:

 

声闻有幻化、大菩提、一边寂灭与增上慢四种。其中最后增上慢声闻,没有现见真谛而过于耽著自己的宗派,他们说:大乘不是佛说,因此不成立是可信的圣教。

 

子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说)分二:一、反诘;二、破彼回答。

 

丑一、反诘: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小乘宗说:“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

 

大家都知道,当年龙猛菩萨从龙宫里取出《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并在人间弘扬,一些小乘根器者听到诸法无自性的法义,惊恐万分,说“魔加持的龙猛比丘在弘扬魔法”,各种谣言四处传播。因此,小乘宗认为大乘空性法门不是佛说,弘扬大乘法者,他们也认为不是圣者。在这种情况下,引用大乘教证来说服小乘,他们是不承认的。

 

中观宗反问: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

 

在辩论的过程中,必须要举一些真实理由,否则像吵架一样没有必要。关于这个问题,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专门讲了一品“安立大乘经为佛所宣说”,对大小乘之间的辩论讲得非常细致,有兴趣者不妨参阅。

 

丑二(破彼回答)分二:一、破教之理由;二、破佛说之理由。

 

寅一(破教之理由)分二:一、破是教之理由;二、破非教之理由。

 

卯一、破是教之理由: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小乘宗回答:“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1]、《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

 

中观宗驳斥: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么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

 

小乘宗又辩驳:“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大三千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时,于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

 

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那么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2]也是真理?不仅仅是四吠陀,还有顺世外道、大自在天派,甚至现在的“法轮功”,学习它们论典的人也特别多,是不是它们也要成为佛语?因此,真理并不是人多承认就可以了。

 

小乘声闻宗对大乘不承认,其实没有正当的理由,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偏执。由于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再加上信心和根基比较低劣、实有的执著比较强,所以,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大乘佛法信口开河。

 

现在这种可怜的人也比较多,有些国家的小乘行人,明知自己的宗派不究竟,但不愿意正视它的不足,甚至有些人一味地狭隘、偏激,口口声声说大乘不合理。《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就有一个小乘诽谤大乘的故事:古时候,在菩提迦耶住了一位比丘,喜欢穿小乘的僧袍,到处诽谤大乘僧人及其教义。他认为大乘佛法本尊太多、咒语太复杂,不正统,是歪门邪道,只要有人肯听,他都不惧于指责。

 

有一天,尼连禅河暴涨,急流冲走了这个比丘。他在水里奋力挣扎,突然一个意外的念头闪现──大乘众菩萨本尊中有一尊叫度母,以救度沉溺众生而驰名。在洪流中他像一根木头被冲来冲去,绝望之中,他忍不住开始哭喊:“度母啊,救救我吧!”

 

他渐渐感到快不行了,那湿透的僧袍不但不能帮他浮起来,反而成了他的累赘。突然,一尊檀香木雕刻的巨大度母像飘到他身边。他依稀记得以前在菩提迦耶主庙的庭院外围走廊上看到过这尊度母像,他还经常公开地骂它。

 

度母像开口对他说:“比丘啊!你一直不断地在散布谣言诽谤我的名声,同时还造谣中伤其他的本尊,现在你却像念咒语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我的名字,这是佛弟子应有的行为吗?”然后佛像闭口,开始飘离这快溺水的比丘。

 

从那件曾令他深感骄傲而今却笨拙、湿透的僧袍中滑脱出去,他奋力追逐圣救度母。经过许多小时后,他终于被冲上岸,当人们发现时,他赤裸昏迷在岸边泥沙之中,手中还抱着那尊度母像。不消说,从此以后,他成为度母最热切的弟子,天天祈祷度母,发誓不再毁谤且励力弘扬大乘佛法,并助众生从苦海中解脱。

 

可见,对大乘不可随意轻视、诽谤。汉地有些佛教徒,动辄就毁谤大乘佛法、密宗,说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这种行为非常可怕。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诽谤任何人,有必要的时候,你可以跟别人辩论,说一些正当的过失,但不要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尽管个别法师的说法显现上有些不合理,比如“我们要经常打扫房间,喷药杀虫”、“蟑螂可以杀,它是人们的公敌”……这完全违背佛教的教义,但也不敢说他就是邪师,驳斥这些观点一定要谨慎。

 

当然,即使你毁谤大乘佛法,依靠大乘菩萨的发愿,最终也可获得解脱,文殊菩萨十大愿中就说:“若有众生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杀我……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尽管如此,但最好还是不要诽谤任何上师、任何法本。毕竟善知识的显现不可思议,有些显现为婆罗门,有些甚至显现为妓女、屠夫。假如这个人确实对佛法有害,那不得不点名驳斥,但驳斥的时候,一定要具足正知正念,否则随随便便谩骂别人,最终就会像那个小乘比丘一样,原来是天天毁谤度母,后来变成天天祈祷度母。

 

其实,祈祷度母真的非常好。我小时候放牦牛时,每天都背诵《二十一度母赞》,我有一尊小小的度母像,终生戴在身上,对遣除违缘起到很大的作用。包括我在读书时,当时宗教没有开放,老师或同学发现你在学佛的话,简直大逆不道,肯定会被开除,但由于度母的加持,我在学校里念佛学佛一直没有间断。如果你们不能念二十一度母的仪轨,那可以念度母心咒——“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如此可遣除一生中修行的违缘。

 

末法时代,有些人很想当一个成功的修行人,但有时候心里起各种烦恼,有时候外面出现各种违缘,所以依靠一些本尊很重要。我们藏传佛教确实如那个比丘所言,本尊也多,咒语也多,但这是很好的,毕竟众生的根基各不相同,千篇一律用一个佛号来解决,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除了佛教以外,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也崇尚许多本尊,但他们算是一种外道。以前法王去印度时,印度有一个城市,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塑像,尤其是檀香木的本尊像,外道的、内道的,什么样都有,有时候你也分不清楚。他们供奉的神特别多,地神、土神、火神、天神、树神、海神、湖神,听说随着新事物的发展,还出现了摩托车神、轿车神……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地有地神、身有身神、树有树神的话,摩托车也可以有摩托车神。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信奉大乘本尊,行持善法,这是非常快乐的事!

 

卯二、破非教之理由: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有诤悉应舍。

 

小乘宗认为:“小乘经典完全符合三藏教义,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有争论的话,大乘经典肯定不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如果说有争论就不能成立为佛语,那么外道对小乘《阿含经》等也不承认,经常与内道有一些争辩。比如在无常方面,佛教承认三法印,认为万法无常,而外道认为世间是常有的,是大自在天或上帝所造,在无我、空性等方面,也有各种辩论。而且小乘声闻十八部之间,在见、修、行、果方面有许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认对方的争议。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你们岂不是也不能成立为佛语吗?

 

大家要知道,佛教中的一些辩论,如果不是为了断除贪嗔,而是因为好奇而争论,这是不合理的;倘若是为了揭示真理、消除怀疑,这种辩论值得提倡。有诤即非佛语,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现在有些人在学佛的过程中,别人稍微提出一点疑问、辩论,就把人家打入外道的行列,觉得他对佛教没有信心,其实这是没有认真思维的过患。

 

在我们佛学院或印度高级佛学院,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辩论,这种现象十分正常。但在辩论的时候,上师如意宝曾再三提醒,千万千万不要说“某某大德讲错了”、“某某高僧很愚痴”,以这样的口气来诽谤智者。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居士说,无垢光尊者如何如何不懂阿赖耶,我听到之后非常不高兴,于是跟那个居士联系、交谈,他后来说自己可能不是那个本意。像无垢光尊者等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大家应该恭敬有加,在辩论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丝毫的诽谤或者不恭敬。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们只是区区小人,非常不值得一提,他们的智慧完全通达万法真理,而我们相当于幼儿园的稚童,凭我们的智慧对这些祖师进行辩驳,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当然,不管是大乘、小乘哪个宗派,辩论是还有必要,月称论师云:“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龙猛菩萨在中观论典中揭示的观察法性之理,并不是喜欢争论,而是为令有缘者获得解脱,从而阐明一些真理。因为很多真理隐藏在我们心里或者法本中,不通过辩论就无法了知,如果能解释明了最究竟的实相,纵然遮破别人的观点,我们也不会有过失。在这种情况下,辩论是合理的,除此以外,语无伦次地诽谤高僧大德、经典论典,其结果将会非常可怕。

 

现在打开一些网站、书本,常常会看到有些人说话对佛教不负责,对自己也不负责,随随便便讲别人过失,一点教证理证都没有,甚至有些教理是断章取义,这种辩论在我们藏传佛教是没有的。个别法师和居士没有经过长期闻思,自己也摸不着佛教的真理到底在何处,一开口就像老太太吵架一样,说来说去、破口骂人,真的非常可怜。大家不要依靠佛法来造恶业,最终堕入地狱。空性法理是涅槃不二法门,依靠它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圣天论师说:“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无我空性的法门,如同如意宝一样,十方诸佛皆依之而证得圣果,可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一点,随随便便就信口开河,这是不合理的。

 

因此,佛教徒一定要学习因明和中观。现在有些人只喜欢简单的因果法门,甚深的空性中观理,一点也不懂,对空性的推理完全是陌生的,看到一个生词就依文解义,然后开始大肆毁谤。其实,因明中的辩论,并不是人人都能通达的,佛教也不是随便就能破得了的。多年以来,我们绞尽脑汁学习佛法,确实感到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任何一个名人也无法否认。这一点,并不是我们自赞毁他,世界上了不起的科学家、文学家,也是异口同声地赞不绝口,不像某些孤陋寡闻的人,始终认为科学很了不起,觉得佛教是消极的教条主义。

 

国父孙中山说过:“佛教是哲学之母。”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的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现在口口声声诽谤佛教的人,不要说是获得诺贝尔奖,就连小学“三好学生”,可能也没有得过,这种人真的没有权利诽谤佛教。)自然科学家尤智表说:“佛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科学。”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看了《瑜伽师地论》和《贤愚经》之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他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其实,鲁迅先生对佛教了解得不多,他只看了讲小乘因果公案的《贤愚经》等几部教典,就赞叹不已,如果得受《大藏经》的传承,再学五部大论的话,更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开玩笑!)

 

现在有些世间人,读一个大学、得一点世间文凭,就对佛教蔑视不已,这种行为极其幼稚。佛教并非像西方有些宗教一样,依靠教会的势力或没有道理的愚痴之举来压迫世人,佛陀的道理是通过辩论来验证的,如果不能以理服人,不能解除世人的疑惑,那就是佛教的过失。但自古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现象从来也没有。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意识到佛教理论相当深奥,他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有创新意识、具远见智慧的高僧大德交谈,以发现宇宙人生的真理。尤其是前后世、业因果的许多奥妙,他们在实验室中根本无法发现,但依靠不可思议的佛教教义,逐渐也能水落石出。

 

你们以前可能也受过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然而不加辨别地人云亦云,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你通达了佛教真理,就有一种取舍能力,不会像墙头芦苇一样随他转,遇到任何外境也不会动摇。所以,对佛教的信心、不退转的见解至关重要,假如每天脑子里有乱七八糟的信息不断进来,自己的理智被纷繁复杂的外境夺走,剩下的全是邪知邪见,那活在人间也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大家应该把佛教纯洁、殊胜的智慧印入脑海,胡思乱想、杂乱的知识尽量排除,重新过一个清净、安宁、快乐的生活!

 

[1] 《四部阿含》:《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

 

[2] 吠陀: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最根本的教典,在藏文文法中,对其见解有简略介绍。吠陀有许多具体的经典,其中主要有“四吠陀”,分别为《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咏明论》)、《耶柔吠陀》(《祭祀明论》)、《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其他经典,如《奥义书》等等。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7课

今天继续宣讲“破承许时间为果之生灭因”——第二十一品《观成坏品》。

 

◎世间知见并非正见

 

世人都认为成和坏肯定存在,比如,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就是他的产生;最终撒手人寰,就是他的死亡;不仅人类,任何法都有生灭的过程。

 

虽然这种观点被世人共许,但实际并不成立。如果成坏真实存在,按照佛教精神,我们当然会承认,然而事实却是,没有任何确凿的理由可以证明成坏存在。智慧再高深的人,都不可能找到成坏成立的真正依据。

 

世间很多有智慧的专家、学者,都非常渴求真理。

 

他们耗费了毕生精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各项研究,希望找出世间真相。然而,最后得到的往往只是暂时的结论,不久之后,他们的理论就会被后人推翻。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分别念只能缘到虚幻的假法,无法缘到法性真如,故而,永远无法认清诸法的实相。

 

◎放下偏执,才能彻见真相

 

如果人们能放下各种偏执,跟随我们一起研究中观和因明,相续中的各种疑问、邪见就会逐渐消除,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真正认识宇宙万法的本来面目,这时对于很多世间现象,也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本品中对方提出“万法是存在的,因为时间存在;而时间是存在的,因为成坏存在”,虽然这一说法看似有理,但以中观理观察,成坏不可能成立,否则于理有诸多妨害。如果成坏不存在,万法就没有所谓的生和灭;没有生灭,就无有本体,皆为空性。由此,万法的真相便昭然呈现。

 

前面我们从俱成不成、是否灭尽、能依所依、是否空性四个方面遮破了成坏,下面从一体异体方面观察。

 

癸五(观察一体他体而破):

 

成坏若一者,是事则不然;

成坏若异者,是事亦不然。

 

成和坏如果是一体,则不合理;成和坏如果是异体,也不合理。

 

成和坏如果存在,它们或者以无二无别一体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别别他体的方式存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存在方式,然而,这两种情况都不合理。

 

◎成和坏一体不合理

 

“成”也叫生成,是指事物最初的形成;“灭”是指事物的本体或相续灭尽。成和灭能否在一个事物上同时存在,即成为一体呢?不能,因为成和坏在本体上、法相上是完全相违、矛盾的两个法。事物形成时不会有灭亡,灭亡时不会有形成。

 

月称论师的《显句论》云:如果成和坏是一体,那么光明与黑暗也可以并存了。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云:“此谓相违故,譬如愚与智,然此二法同依一物。”意思是,如果成和坏同时存在,那么智者和愚者的法相也可以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并存了。

 

再者,成和坏都是安立在事物上面,而前面观察过,诸法的本体皆不成立,这样成和坏的自本体也不可能得到。因此,认为成坏像柱子的无常和所作一样,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根本不合理。

 

这一点比较好懂,不要说学过宗派的人,即使世间人也不会承认出生和死亡同时发生、两者为一体。这样承许有很大过失。

 

◎成和坏异体不合理

 

如果认为成和坏不是真正自相上的他体,而是相续上假立的他体,则是可以承许的。比如,在种子生长的过程中,最先有形成,最后有毁灭;在一个人的相续当中,最初有降生,最后有死亡。但这只是一种假立,不能真正成立,因为前面再三观察过,真正自相的他体,应像《入中论》里所讲的慈氏和天授一样,是两个同时存在的本体或相续。如果是一个本体或相续的前后,则不能安立为他体。也就是说,真正的他体绝不可能以一有一无、一先一后的方式存在。

 

另外,他体法必须以互不观待的方式得到,而成坏并非如此,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可得;反之,一者存在,另一者也遍是1存在。如果认为成和灭互不相干,那么谁也无法成立,所以二者不能成立他体。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关于论证异体不合理,在其他的注疏中提出以下理由:一、因为生成与坏灭必须依靠瓶子等一个法;二、因为生成与坏灭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与无常相违;三、因为生成与坏灭互不混乱的缘故。”

 

◎遣疑

 

有人可能想,成和坏应该可以成立他体吧?比如柱子的形成和瓶子的毁灭就是他体。

 

如果成坏属于两个不同的相续,则可以说成坏是他体。比如一个婴儿降生的时候,另一个人正在死亡。

 

那天我在上海的时候听说,有个孩子降生的时候,中国正好满了十三亿人。国务院的有些领导去医院慰问孩子的父母时说:“你们的孩子非常了不起,中国现在刚好满了十三亿人!”我当时想:会不会当下有一个人死了呢?这样又缺了一个人。(众笑)

 

[1] “遍”是一定之意,是因明的法语。遍是存在,意即周遍存在,一定存在。

 

虽然不同相续的成和坏同时存在的现象是有的,但这里辩论的主题并非说这里有一个成,那里有一个坏,而是观察成和坏在同一个事物上是否成立,因此并不矛盾。

 

通过以上观察,成和坏无论以一体,还是他体的方式存在都不合理。

 

壬二(遮破存在之能立)分二:一、破现量之能立;二、破比量之能立。

 

癸一(破现量之能立):

 

这一科判主要破现量之能立。为何遮破呢?因为有些外道认为,成坏应该存在,因为现量可见之故。比如,柱子以前不存在,后来工人用一根木头做成了柱子,这是柱子的形成,后来拆除房屋,柱子也随之被毁,这都是人们亲眼所见的事实,谁能否认呢?所以,观察成坏是一体他体,或者有实无实等没有任何必要,现量可知,一切万法都有生成和毁灭的过程。

 

但对方所谓的现见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如颂云: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

 

如果说以现量见可以成立生灭,那就是以愚痴妄念见到了生灭。

 

如果认为以现量见可以成立生灭,则是不合理的,因为凡夫众生都有愚痴的妄念分别,因缘聚合时就会见到外面事物有生有灭,但这只是痴妄染污了内心所产生的幻相,并非事物本体上真正有生灭,这种见不能成为世间真理。

 

◎世人的现量不能成为正量

 

世人都认为自己确实见过生灭。如果世人眼根的所见是正量,说生灭存在也合理,但他们的眼根等并不可靠。为什么呢?譬如,柱子本是无常,刹那刹那生灭,但凡夫谁能见到柱子这种刹那变化呢?人的身体本来不净,但谁能见到人身的不净呢?无常和不净尚不能见,更何况空性和无我之理呢?由此可知,世间所谓的现见不能成立。

 

《显句论》云:“世间人见到存在某某法并非真实,包括牧童、婢女在内都见到,也并非存在,就像见到寻香城、梦幻、旋火轮、阳焰水等,以及根有损者见到毛发飘浮、长喙蜂蝇一样……”

 

◎现量非正量之因

 

世人的现量为什么不是正量呢?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中引用了《四百论》的一个教证“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来说明,意思是,犹如身体中的身根遍于其余诸根一样,痴遍于一切烦恼和分别心而住。

 

世人由于相续被无明束缚,眼耳鼻舌等所有根识也遍具错乱的因,因此无法看到、听到……诸法的真相。按照密宗了义观点,我们所听的一切声都是无性、空性之声;所见的一切相都是诸佛菩萨和上师的清净相,然而现实中,我们听到的却经常是说过失、说是非的声音;见到的通常是不清净、迷乱的相。因此,真正观察名言真相和胜义真相时,凡夫的有漏根识不能作为正量。不管对方承认与否,事实就是如此。

 

《显句论》云:“成坏也是明明无有,但世人由无明愚痴的眼翳遮蔽慧眼导致见为有。”《入中论》云:“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因明《量理宝藏论》云:“所有错乱之心识,即承许为似现量。”《三摩地王经》亦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

 

明白此理非常重要!很多人都认为,既然自己亲眼见到了某些法,就说明它们肯定存在。但他们所谓的现量见,只不过于他们自己而言算是一种理由,实际并不成立。就像戴着墨镜看雪景,所见到的雪不是白色而是灰色,而这并非真实的景象一样。

 

◎如何获得正量

 

一旦用对治法摧毁了自相续中的无明,一切烦恼、痛苦以及所有外界的迷乱相,便会化为泡影。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中观,从各个角度抉择之后并不断串习,那么由“眼见为实”等产生的坚固执著,就会不攻自破,自然瓦解。

 

学习中观确实有这个好处,让我们明白了世人的知见并非正见,从方方面面认清了很多问题。当然,一下子证悟空性还是比较困难的,但由此动摇了我们无始以来的实执,在阿赖耶上种下了空性种子,这都是非常有意义、有功德的。

 

◎了知功德可以产生信心

 

学习《中论》的时候,了知其功德相当重要!这会让我们对佛陀产生信心。反之,若了知了佛陀的功德,也会对佛陀所宣说的空性法生信。

 

麦彭仁波切在写《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时,开篇就讲了很多佛陀的功德2。不知大家最近学了之后心态如何,但我相信,你们以前对释迦牟尼佛的信心与现在肯定不同,越深入学习,就会越了知世尊到底具有怎样的超胜功德。

 

[2] 《释迦牟尼佛广传》云:“佛陀在无数劫之前,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后又圆满了福慧资粮并最终获得了远离一切过患的智慧身果位;他真正是众生皈依处、唯一怙主,还是他们最无私之亲友;他的法身具足十力、四无畏等如大海一般之无漏功德;他能现量通达三世一切万事万物;他的声音具备六十种美妙梵音;他能于无量世界中显现佛法光明;他的三十二相、八十好,以人、天为主的众生若见之,定会感到像灿烂的太阳一般无比庄严、圆满;他一根汗毛孔或者一线光芒所显之光的功德,十方诸佛宣说无数劫也诉说不尽,更何况其余功德。如是具无量功德之佛陀,谁若亲睹其形、亲闻其声,或亲身供养过,哪怕仅就是见到佛像、聆听过名号,也都能在心间植下将来成熟的菩提种子,保证他在未得佛果之前尽享各种安乐。”“对佛陀生信之再微小善根也永不会耗尽,对佛生起最短暂信心之善根一定会成为成佛之因。”“对佛陀生信的善根果报受用不尽,如以喻说明,则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从而变成与无尽汪洋一体般相似。

 

很多世间人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印度的一位王子,抛下王位、妻子出家修道,最终成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实际远不止如此,只有了解了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是如何发起广大誓愿、如何精进修道、如何舍身利众,才会真正了知佛陀所具有的功德。佛陀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或者一世几世,而是多生累劫当中积累了无边的福慧资粮,最终才成就了无尽功德的本体。忆念佛的名号之所以具有功徳,就是因为佛号是佛陀究竟智慧的结晶。

 

有些道友对我说:“听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和一些公案之后,自己对释迦牟尼佛真的生起了信心!”我听了之后很高兴,内心有这样的触动非常好!如果对佛陀真正生起了信心,就会自然而然对中观法生信。因为中观法揭示了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是佛法的精华。

 

◎深知功德能引生学法意乐

 

希望大家一定要了知佛陀的殊胜功德和闻思中观的利益,这会让我们生起学法的意乐。有些道友觉得听课、参加辅导是一种压力,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是因为对闻思没有生起意乐所致。如果一直被动地闻思,就像不愿学习的孩子,家长逼着才肯去学校,老师逼着才不得不写作业,那最终的结果不一定很好。

 

◎随学佛陀,发起大愿

 

我们不但要深知佛陀的功德,还要随学佛陀,发起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的大愿。心中应该发愿:虽然冬天的喇荣沟又冷又苦,但不管怎么样,在自己的肉身没有倒下之前,一定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好好闻思修行,把功德回向给所有老母有情……

 

如果能发起这样的大愿,并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不退转的信心,我觉得即生当中不能获得在空中飞翔等神通也不要紧,活在人间也非常有意义!

 

癸二(破比量之能立)分二:一、以无生而破;二、以太过而破。

 

子一(以无生而破)分二:一、破法与非法的产生;二、破自他等生。

 

丑一(破法与非法的产生):

 

对方又提出:成与坏肯定存在,因为其二者所依之法存在的缘故。但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如颂云:

 

从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

从非法不生,法及于非法。

 

藏文译本颂词:

 

法不从法生,不从非法生;

非法亦不从,非法及法生。

 

有实法不从有实法中产生,也不从无实法中产生;无实法也不从无实法及有实法中产生。

 

中观宗驳曰:如果诸法存在,说有成和坏也可以,然而诸法皆没有真实的本体,这样如何会有生成和毁灭呢?

 

为什么说诸法不存在呢?因为有实法不能从有实法中产生,也不能从无实法(非法)中产生;无实法不能从无实法中产生,也不能从有实法中产生。也就是说,有实法和无实法不能从自本体中产生,也不能互相产生,故而两者皆不成立。

 

◎有实法不能从有实、无实法中产生

 

首先,从实有的该法自身中,不可能产生该法。比如,柱子不可能从自己当中产生,如果柱子当中产生了柱子,就会有因果二者同时的过失,再者,既然柱子已经存在,再从柱子当中产生,则没有任何实义、必要。

 

其次,从无实的法中,也不可能产生有实的该法,因为有实法和无实法的法相、性质完全相违之故。月称论师的《显句论》中说:“假设无实法能生有实法,那石女的女儿也能生子了。”再者,无实法的本体都不存在,怎么可能具有产生的能力呢?

 

◎无实法不能从有实、无实法中产生

 

无实法也不可能从无实法自身当中产生,因为因果二者都不存在,所以没有能生所生。如果可以产生,那石女的儿子也可以从虚空的鲜花中降生了。

 

无实法也不可能从有实法中产生,因为有实法和无实法本体相违之故,并且无实法的本体及其产生都不存在的缘故。有些讲义说:若无实法能从有实法中产生,那黑暗也可以从光明当中产生了,因为光明是有实法,而黑暗是一种无实法,然而,光明当中产生黑暗的现象始终无有。

 

◎各论师的观点

 

表面上看,此颂好似在破有实法和无实法的产生,实际上,它主要是破生成和毁灭。根据佛护论师的观点,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的产生不存在,就等于遮破了有实法和无实法,进而遮破了生灭,因为生灭必须依靠一个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都不存在,那什么法形成,什么法毁灭呢?(龙猛菩萨的究竟观点,首先是由佛护论师解释的,我们刚讲《中论》的时候,对几位论师的观点做过简单的分析。)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还讲述了释迦却丹大师的分析方法。大师认为:“有实法不能从有实法中生成,无实法也不能从无实法中坏灭。”

 

释迦却丹是萨迦派非常著名的三大论师之一。萨迦派三大论师分别是果沃冉江、释迦却丹和达仓罗扎瓦,他们写过很多辩论书,曾轰动一时。释迦却丹此处的解释的方法稍有不同,是把生成与有实法结合、毁灭与无实法结合起来分析。

 

颂词中“法”和“非法”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法”指诸法的生成,“非法”指诸法的毁灭,这时生成和毁灭是于一法的本体而言的。比如,柱子的形成叫做法,柱子的毁灭叫做非法。这样一来,颂词的意思是,“生成”不从生成及毁灭当中产生,“毁灭”不从毁灭及生成当中产生。

 

丑二(破自他等生):

 

刚才是以无生而破,下面是破自他等生。颂云:

 

法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云何而有生?

 

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也不从自他共生,这样怎么会有生呢?

 

破四边生是《中论》重要的推理方式之一,在第一品《观因缘品》和第六品《观染染者品》中都宣讲过。此处也从四边生的角度进行观察:成坏必须在法上才可以建立,但所谓的法从未产生过,因为无论自生、他生、共生,还是无因生都不能成立。既然法不存在,依法而成立的生灭自然也不会有。

 

具体而言,任何法都不从自生,若自生,就会有无穷生、无义生等过失;任何法都不从他生,如果从他生,就会有“是因非因生一切是果非果”等过失,这样嘎夏巴3也可以产生旃檀香、黑暗也能产生光明了;任何法也不从自他共生,如果是自他共生,就会具足自生他生的全部过失;颂词虽然没有直接讲无因生,但无因生也不成立,如果成立,就会有或者恒时存在,或者因缘具足也不产生等诸多过失。既然四边生都不成立,就不可能有实有的生;没有生,就无有法;没有法,就无有所谓的生灭。

 

[3] 嘎夏巴:古印度货币。

 

◎中观见之超胜性

 

中观理证非常殊胜。通过观察,我们就会明白胜义中万法无生无灭、远离四边八戏,名言中一切都不混杂、因果丝毫不虚的道理,深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渴望了知万法的真相,然而,只要承许诸法的本体存在,就永远不可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包括有部、经部和唯识宗,因为他们仍有自性的承许,故而所说并不究竟。因明学也是如此,由于未将诸法抉择为空,因此,虽然建立了相属、相违等各种名言,但真正观察时,柱子、瓶子等诸法之间到底有关系,还是无关系呢?最终不可能得出真正的结论。

 

外道虽然也在苦苦寻觅真理,提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理论,然而他们不是落入常边,就是落入断边,对于真相毫未触及。世间的思想家、具有神通的仙人等虽然也在日日夜夜苦思冥想,科学家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运用各种先进仪器不断研究,然而他们找到万法真理了吗?根本找不到。

 

只有中观宗抉择出了万法的真相——缘起性空,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最究竟之妙法,它在所有学说当中是第一。明白了缘起空性,诸法的实相就很容易挖掘出来,千千万万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深信缘起,该得已得

 

这次我们闻思中观,最究竟的必要或者说结果,就是要对释迦牟尼佛的缘起性空理论生起定解,即对胜义中万法皆空、世俗中因果不虚的道理深信不疑。知道胜义和世俗分开时应该怎样理解,结合时又该如何领会。

 

大家听了《释迦牟尼佛广传》之后,应该都会有一些感触。钝根者听了之后,可能觉得佛陀的精神非常可嘉,而利根者听了之后,就会明白世尊所说的缘起法是究竟的真理,在所有学说当中最殊胜,由此而生起坚定的信心。

 

深知佛陀的功德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对佛顶礼。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在顶礼释迦牟尼佛的时候,都会念诵《中论》开头的顶礼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或者念最后的顶礼句“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这样顶礼、祈祷功德非常大。大家平时在佛像前供香、供灯、磕头的时候,也可以念诵这两个顶礼句,或者念诵《释尊修法仪轨》里偈颂: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样,(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杰坚拉给香擦。(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这个偈颂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的前面也放了,念诵的功德也非常大。

 

我们即生当中,如果能在自相续中对缘起性空之理产生坚不可摧的定解,我觉得该得的都已经得到了,自己何时离开世间都是可以的。我们在轮回中无数次生死流转,心相续中是否播下过缘起空性的种子呢?几乎是没有的。这一生有了学习中观的宝贵机会,如果什么法都没修成,死时什么境界都没有,看起来非常悲惨也不要紧,只要相续中对缘起空性法有了定解,不久之后一定会获得解脱。这种定解非常重要!

 

子二(以太过而破)分三:一、宣说太过;二、破离过之答复;三、摄义。

 

丑一(宣说太过):

 

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若常若无常。

 

如果承认具生灭的法存在,就会堕于断常二边。因为所承许的法要么是常有,要么是无常。

 

中观宗向对方发太过说:万法的本体离一切戏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形成和坏灭,如果认为诸法具有真实的自性,故而有生灭,那么进一步观察其相续的时候,不是堕入常边,就是堕入断边。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诸法不是无生空性,而是产生之后以自性而存在,那么该法在第二时间倘若没有毁灭,就成了恒常之法;倘若毁灭,又堕入了断边。而任何存在的实有之法,要么承认其为常有,要么承认其为无常,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情况。

 

比如,种子逐渐变成苗芽时,种子舍没舍弃自本体呢?如果未舍弃,种子就变成了常有之法;如果舍弃了,种子就堕入了断边。然而,无论承许种子常有还是无常都不合理。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如果承许在名言中诸法如梦如幻、无有自性,就不会有堕入常断二边的过失,而对方承许诸法实有,故无法超离常断。

 

世间学者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所持的观点与有实宗基本相同,认为事物及其生灭都真实存在,但这样一来,事物形成时,就会有常的过失;毁灭时,就会堕入断边,这样不可能探求到远离四边的万法实相。但有实宗有个特点,他们一般都承认前世后世,而很多世间学者对此都持否定态度。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一节课

 

壬三(修道之果)分三: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三、虽无心然能生福。

 

癸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

 

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

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对方问:“如果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时,远离能取所取、有实无实等一切执著分别,那佛陀就不能利益众生了。因为佛陀没有利他的想法,而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分别念,比如‘这个众生很可怜,我应该帮助他,让他从轮回中解脱’,没有这方面想法的话,怎么可能利益众生呢?我要帮助别人的话,首先要有一个发心,否则无法成办利他之事,因此佛陀利益众生不成立,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之故。”

 

中观宗回答:佛陀虽然没有能取所取的执著分别,但仍能利益天边无际的可怜有情。这个道理可用比喻来说明,就像如意宝(也叫摩尼宝、如意珠)、如意树,它们虽没有利他的分别心,但有缘者在其面前祈祷时,愿望自然会得到满足。

 

“摩尼宝”,据大乘《般若经》中记载,能遣除杂热、风、冷等诸病,同时可以满足众生所愿,赐予衣食资具等一切所需。有关论典中还说,当佛法隐没时,佛陀舍利沉入大海,化为如意宝,它在龙王脑中,有福报的人才能得到。一旦得到就用之不尽,对龙类也好、人类也好,能带来无量无边的利益。在初劫或人类具有福报时,如意宝就会出现于世,人们把它安置在胜幢的顶上,在其前面祈祷,如意宝即会赐予物质、财富、健康等一切暂时的所求。

 

“如意树”,是天界中因天人福分所感现的妙树,在极乐世界也有,三十三天也有。有些论典中说,初劫时因众生福报现前,当时每个人一降生,就出现一棵如意树,人们把树果和树味作为食物,树叶作为衣服,这棵如意树享之不尽、用之不完,实际上就是众生的生存来源,而且也能满足众生所愿。

 

如意宝与如意树,虽无有分别心,不会认为“今天来了一个贫穷可怜的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他,满他的愿,否则我就名不符实了”,但众生福报等因缘积聚时,可以圆满祈求者的愿望。同样,圆满正等觉果位的佛陀,决不会有能取所取的任何分别念,但由于在因地时发了殊胜的愿,再加上众生的福报成熟,这两个因缘一聚合,就像阳光照耀世界时,莲花自然开启一样,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现身利益众生。如经云:“犹如阳光照,成熟莲花启,如是佛出世,成熟心得净。”佛陀出世遇到有缘众生,虽没有分别念“我今天帮助这个人,明天帮助那个人”,但因缘聚合的话,众生一定会得以清净的。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在佛陀面前祈祷,不管是佛在世也好、涅槃了也好,对每个众生都可以帮助,降下饶益之雨,这个过程是任运而无丝毫勤作的。不像有些医生,这边来个病人、那边来个病人,自己就手忙脚乱,“稍微你等一下、等一下,我马上就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阿弥陀佛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因为汉族人也祈祷他、藏族人也祈祷他,老年人也祈祷他、年轻人也祈祷他,这里往生一个、那里往生一个,他统统都要去管,是很辛苦的事情。

 

其实,佛陀利益众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虚空中有皎洁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器,月影就会在水器中映现。月亮没有掉下来,水器也没有到天上去,但因缘具足时,每个水器中都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月影。同理,佛陀的加持是周遍法界的,只要我们信心和善根具足,谁祈祷,谁就会获得佛陀的不断加被,佛陀用不着有什么分别心。《入中论》也说:“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佛陀尽管已远离能所二取,但就像如意宝和如意树一样,乃至轮回未空之际,都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而度化。当然,这只有远离戏论的圣者才能现见。比如说,得地菩萨没有戏论,可以见到佛陀的报身;而我们有戏论的众生,只能见到色身中的化身这一部分。

 

所以,佛陀不会有勤作,也不会有分别,但没有分别并不代表不能利益众生。《宝性论》云:“如如意宝无分别,无勤赐予所求物,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如意宝没有分别念,但可无勤赐予一切所求,同样,大慈大悲的能仁佛陀没有勤作,但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在其面前示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宝性论》中还以帝释天、天鼓、大地、虚空等九种比喻,说明了佛陀虽远离分别,但度生事业永不间断的事实。

 

因此,大家应该对此道理生起信心,明白佛陀虽安住法界中,但不管是阿弥陀佛还是释迦牟尼佛,都不像我们人一样,整天忙来忙去,由于因地时发了度化无量众生的愿,所以果地时可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

 

当然,众生自己不祈祷、不靠近的话,佛陀也是无缘度化的。这里我用一个比喻,虽然不太好听,但意思比较贴切。比如说我们去机场,在卫生间中洗手时,手一靠近水龙头,水就自然流出来,如果没有靠近,一滴水也不会有。同样,我们对佛陀祈祷的话,加持便会融入自己的心,而倘若没有祈祷,甚至对佛生邪见,你的相续不可能得以成熟。

 

因此,我经常要求大家祈祷佛陀,佛陀与我们之间,是依靠传承上师来连接的。在所有的传承上师中,我自己认为应该多祈祷法王如意宝。法王的名称中就有“如意宝”,他老人家也说过:“谁叫我如意宝的话,我能对他起到如意宝的作用。”所以,若常祈祷法王如意宝,一定会获得智慧和悲心。

 

我经常这样想:“我自己的根基、智慧、信心等都非常非常普通,有时能给成百上千个人说法,利益一部分人,完全是上师的加持。”我们学院也有很多出名的法师,都是唯一依靠上师加持而来的,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我们都是非常普通的人。

 

前年同学聚会时,我自己都能想起来,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在智慧上、能力上都远远超过我,现在我有一分力量,全部来源于上师的加持。这种加持不管入于任何一个人的心,都可以具备利益众生的能力,你可以写很多书,也可以做很多事,这就是上师的加持。

 

前不久有些人说,自己要祈祷这个上师、祈祷那个上师,其中包括法王如意宝的一些弟子——堪布、活佛。我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这些上师只得了法王的一个部分加持,你如果真的要祈祷,还是多念一念《上师瑜伽》,祈祷法王如意宝比较好。祈祷法王如意宝的话,他是完整的祈祷对境。当然,我并不是说你上师是假的,但你上师可能只得了法王如意宝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加持,今天才有能力摄受你。你祈祷他的话,不如祈祷一切悲心、智慧及功德的来源。”

 

有些人可能想:“我又不是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为什么祈祷法王呢?”你用不着这样分别,因为如意宝不会有任何执著,但你自己有执著的话,会把自己搁置于外。比如如意宝放在这里,人、天人、阿修罗任何众生只要到它面前去祈祷,就会获得它所赐予的悉地。但如果你觉得如意宝是龙王的,我们人最好不要去,那你无疑给自己划清了界线。

 

有些格鲁派、觉囊派或者禅宗、净土宗的人认为:“我不是学密宗的,我不是学宁玛派的,听说那个法王如意宝是宁玛派的,我才不去祈祷他、学他的法。”这完全搞错了。我们学习佛教,应该有个虔诚的祈祷,只有这样,才能令上师和佛陀的智慧、加持融入心间,那个时候你修行也好,传法也好,作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好,都会很方便。但如果没有这种加持,就像世间的理论学家,只是懂一个教证,把这个牢牢记住心中,给别人讲也是从脑海里面出来的,这个没有多大用处。西方人有种说法:“知识有两种:一是从心里冒出来的,这个有价值;一是脑子强记下来的,即便你在人前讲得天花乱坠,利益也不是很大。”因此,只有用心来沟通,才能对众生有利益。

 

我们这里有这么多的法师,外面听《入行论》的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居士,你们以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祈祷非常重要。一旦通过祈祷,令上师的加持融入心,就算你是个业力深重的平凡人,也决定能在修行或弘法利生方面超越很多与你同等的人。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大家不要认为佛陀涅槃了,上师涅槃了,再怎么祈祷,上师诸佛也听不到、看不到。这是我们的一个邪见。要知道,你什么时候祈祷,佛菩萨、上师们什么时候就在你面前,只要以恭敬心来祈祷,你自己有什么样的希求,都可以满愿的。(假如你特别难看,那也可以求:“上师如意宝,我这一辈子可能没办法了,但下一辈子,您一定要让我长得很好看。不然很多人看见我都不舒服,我自己照镜子也很难过——”)

 

癸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

 

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

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有些人又问:“佛陀在因地时有分别心,发誓要利益众生,这是不错。但如今佛陀已融入法界,灭除了一切分别戏论,那往昔誓愿现在又怎能实现呢?”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愿度化无量众生,当时有一颗非常诚恳的心,这在《广传》中也看得出来,纵然它变成旁生,也时时不忘利益众生,这种发心相当切,除此以外并无其他想法。但后来获得佛果时,按照大乘经典的说法,佛远离能所二取,息灭了我与我所的执著,对自他的分别、想利益众生的心早已灭尽,如前所云:“由心灭故唯身证。”心灭了才获得这种清净身,这样一来,众生怎么可能还得到饶益呢?

 

答言:无有此种过失。尽管佛陀想利益众生的心已经泯灭,但由于因地时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现在仍可以利益众生。打个比方说,从前有一个人,见许多众生罹患风湿等龙病[1],于是通过仪轨和咒语修持大鹏法。修成之后,为利后世众生,他以咒语和仪轨加持石堆、木块等材料,砌成一座大鹏塔,并发愿让每一个见闻接触或转绕礼拜此塔的人消除龙病折磨。(就像我们学院的坛城佛塔,上师如意宝说过,心脏病、食道癌等患者,依靠上师和僧众加持,转绕坛城即可得以痊愈。现在很多人也亲身验证了这一点。)他在世时,千千万万的人依鹏塔息灭了病苦,而在他去世后,虽然历经了千百年的漫漫岁月,但此塔仍能灭除诸毒病,众人也依之而解除了苦痛。

 

据说,这座大鹏塔在尼泊尔境内。法王如意宝1990年去印度时,我看过一个尼泊尔的历史,上面说有这座塔。打听当地人,他们都说有这个塔,但到底是原来的塔,还是在遗址上再起的新塔?大家都不知道。很多人说凡是有病的人到那里去朝拜,都非常灵。当时上师如意宝的妹妹阿里美珠,她的膝关节因风湿病比较痛,法王引用了《入行论》这一段,说应该到那里去朝拜。当我们四处联系准备去时,才知道那里交通不方便,塔在很高的山顶上,由于时间比较急,最终也没有去得成。

 

后来我问了很多人,包括在尼泊尔居住的有些道友,去过那里没有?它在哪个地方?但他们都没有去。我们去的时候,尼泊尔很多人说有这个塔,但现在到底有没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总而言之,确实有这个说法,大鹏塔没有分别念,造塔者也早已辞世,不可能有利他的想法,但是因缘聚合后,大鹏塔利益众人的能力仍然不息,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一些妙药、咒语,其实也有这个能力,虽然没有分别念,但依靠它们的力量,能够遣除身心痛苦。同样,佛陀、菩萨、上师没有分别念照样能利益众生。有些人供养上师时,一直在旁边叮咛:“上师啊,您一定要知道,这钱是我供养的,千万不要搞错!搞错了的话,您到时不给我加持了。”他供养的钱也全部摊开,好像打牌一样搁着,害怕合在一起上师不知道。其实上师不一定有这个分别念:“哦,这是500块钱,我要给你500块钱的加持,而不是5毛钱的加持!”

 

但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觉得佛陀如果没有分别念,就像无心物一样,那在佛前乞求“我身体不好,请赐给我健康,遣除病障”,根本得不到加持。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佛陀因地时已发下宏大誓愿,只要我们祈求就会满愿,刚才的比喻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随修菩提行,圆成正觉塔,

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

 

同样,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行持布施、持戒等大乘法,那个时候是有分别念,就像《入行论·回向品》所言,没有衣服的众生,我愿变成衣服来帮助他;没有饮食的众生,我愿化作饮食来帮助他……但菩萨趣入不住涅槃之后,能取所取全部消失,烦恼障与所知障全部灭尽,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现前,成为了众生怙主的正觉塔。此时他虽没有分别心,但仍能成办一切他利,在其面前祈祷的话,什么样的祈祷,满什么样的愿,赐给什么样的悉地。

 

《入中论》中有一个比喻说:譬如陶师在做瓶子之前,首先要极力勤作地摇转机轮,力足之时,就不需摇动而机轮自然旋转。同理,“如是佛陀法性身,现前虽无功用力,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佛陀的法性身现前时,虽然没有菩萨地或凡夫地时的发心,但众生的善愿与菩萨的大愿一旦结合,佛陀利生事业永不间断、恒转不息,不可思议地饶益有情。《现观庄严论》中也讲了佛陀事业的三个特点——常有、周遍、任运自成。

 

因此,在佛前祈祷的利益不可思议,祈祷的结果虽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决定会有殊胜的力量来触动你的发心,并且不断巩固增上。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有信心。懂得佛理、闻思过佛法的人,完全能明白佛陀与众生之间的奥妙因缘。如果不懂这一点,认为佛像只不过是纸上画的、寺院里的塑像只不过是建筑物而已,以这样的心态来求悉地,必定徒劳无获。密宗有一种说法是:“若把上师看作一般人,那你的悉地只有在狗面前获得。”以讽刺的语气说明了观清净心的重要性。

 

其实这就像电脑、物理、化学等知识,只有专业人才懂,非专业人再怎么会说,也不可能懂它的功能和原理。同样,我们佛教的专业人士,完全明白众生与佛之间的缘起力,外人对此恐怕不懂,但不懂也千万不要轻易去诽谤。

 

癸三、虽无心然能生福:

 

供养无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经说福等故。

 

小乘行人说:“佛陀若无接受供养的心,供佛怎么会有福德呢?如果有供养、有收取之心,佛陀才可能回报你的供养,然而按汝宗所许,佛陀的一切执著分别消于法界,去供养怎么会获得福德呢?没有心的佛陀,就相当于无心物,我们用多少金银财宝去供养石头、瓶子或一座山,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佛陀岂不也是如此?”

 

中观宗答道:那不一定。如果无心就得不到利益,供养舍利就不应该有功德了,但佛陀在《绕塔功德经》中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以清净心供养住世佛,或者以清净心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这两个功德完全等同。《层花经》中也说:“今日供养我,未来供舍利,功德果报等。”

 

所以,没有心并不一定得不到功德,对境若是佛舍利、佛像,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波斯匿王请问经》中说:“不论对佛塔或佛像,作顶礼以额头触碰,是人将成为宝器,受到诸天神与众人尊敬。”

 

我们这里有几个道友,前段时间放假回去,别人供养一点路费、生活费,怎么都不敢接受:“这是人民币啊,不行不行!上师,别人供养我钱啦,我可不可以供养您?我好害怕哦!”马上拿去放生,自己不敢吃。但如果你对佛法有信心,在没有接受供养之前,先用头碰一碰佛塔或佛像,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是个窍诀。(众笑)

 

好多人刚出家时,对因果非常谨慎,但出家多年后,若还能保持这种心态,那我会非常随喜。我以前的时候,别人供养十块钱,我都不敢接受,供养一块钱,我就很害怕,给他念了很多咒语。但现在,肆无忌惮地摧毁因果,这个倒也没有,但心态还是改变了很多。我们重视因果非常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太极端了,你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却一点供养也不接受,那吃什么、穿什么啊?

 

不管怎么样,对佛塔佛像接触、供养、顶礼的话,这个功德非常大,自己的身体也成了宝器。以前我讲过“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依靠一尊小佛像,三个人都获得了成就解脱。尤其是遇到装有舍利的佛塔,如五台山大白塔、彭县龙兴舍利塔等时,应想到供养它的功德与供养住世佛的功德等同,在其面前祈祷发愿很重要。

 

即便不是舍利塔,只要形状是佛塔,见到后也应该马上摘帽。在藏地,人们看见佛像、佛塔或出家人时非常恭敬,马上把帽子摘下来。但我看到极个别的寺院中,有些人戴着帽子顶礼,帽子也特别大,这样不是很好。也许汉地很多地方不太懂,但以后还是应该改过来,以恭敬心作承事的话,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当然,即使没有恭敬心,以无记心也能得到利益。从前有一座佛塔,这个佛塔很古老,有许多裂缝。这附近有一只猪,有一次下大雨,猪就在淤泥里滚来滚去,全身沾满了泥巴。不久,太阳出来了,猪身上的泥巴干了之后就卡在身上,它觉得特别痒,东看西瞧看到一个塔,于是很高兴,就走到塔边,身体蹭着这个佛塔,要把泥巴蹭掉。它蹭来蹭去,身上的泥巴正好补上了佛塔的裂缝。以这个功德,这只猪死后转生天界,后来逐渐成佛。(我们看见佛塔时,肯定比这只猪强。我们会故意转绕几圈,看见有裂缝,有条件的话也会把它补上,这样的功德应该更大。)

 

因此,佛陀、佛像虽没有分别心,但仍可以利益众生。按照月称论师和寂天论师的观点,佛位时没有能取所取的智慧,但有没有能取所取的自然本智,这种自然本智能直接或间接利益无量众生。所以我们平时到寺院中,见到金灿灿的佛像或唐卡时,一定要合十,内心祈祷:“暂时让我身体好、心情快乐,即生中修法不要有违缘,究竟令我生生世世利益无边众生。”

 

现在汉地很多人都会发愿,我看了以后很高兴,即便是个普普通通的居士,去寺院也知道发菩提心,发愿利益众生。这个愿真的很难得、很珍贵。以前他们总是希望家庭和合、赚钱买一辆车……但现在知道了,在短暂的人生中得到这些没有意义。所以,懂佛教与不懂佛教还是有差别,懂佛教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有价值。

 

供以真俗心,经说皆获福,

如供实有佛,能得果报然。

 

小乘行人认为,以实有的供品,供养实有的佛陀,最后得到实有的功德。而大乘中观宗认为,以幻化的心,供养幻化的佛,最终得到幻化的果。尽管二者所许有所不同,但供佛能得福果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均有可靠经典作为依据。

 

汉传佛教的藕益大师说:“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大圆满虚幻休息》中也说,所供对境是幻化的,供养者是幻化的,供品与功德也是幻化的,这样的幻化,在幻化的世间中可以成立。最后的结果,诚如《圆觉经》所云:“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所有的幻都灭了,觉心才真正圆满,这种觉心不可动摇,即是如来正等觉果。但在此之前,还是应当积如幻的资粮。

 

我非常希望大家,不要口口声声说“我是禅宗的,参得很不错,两三天不吃不喝还如如不动”,这个不是很关键;藏传佛教一些修密宗的人,整天看明点、看什么,连一个咒语都不念,这样也不好。前段时间,我要求举办“念佛法会”,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尽快联系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在没死之前,最好能够念一遍。麦彭仁波切的《佛菩萨名号宝珠鬘》,我看了以后非常非常激动,觉得每一个佛号的功德都那么大,很多人若没有看到就死了、没有听到就死了,真的太可惜了。所以这个法本,大家应当尽量弘扬。

 

虽然佛陀是幻化的,我们也是幻化的,但幻化中要灭除幻化的罪。毕竟我们造了许多幻化的恶业,这些恶业没有灭除的话,今后在幻化的地狱里,定当感受无量时日的幻化痛苦,就像在噩梦中感受痛苦一样。因此,地狱虽然是一场梦,可是梦没有醒来之前,痛苦依然不会消失。但愿众生不要做这样的梦,一定要依靠佛的加被与自己的善心,获得解脱的希望。

 

所以从今年开始,我要求大家念佛。每个佛号的功德,我不用在这里啰嗦,麦彭仁波切引经据典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一点也不信,那就不是佛教徒了。非佛教徒的话,对很多道理不承认,这个我们也没办法。就像量子力学所研究的东西,外行人觉得都是假的,但没有必要跟他辩驳。同样,非佛教徒对佛经中所讲的念经、供佛、观修的功德,一点也不承认,当然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皈入佛门,佛陀时代也没有这种要求,可是我们要尽可能将佛法如意宝在很多人的心里浇灌,这一点相当重要。

 

我有时候看见一些人,地位很高,是国家级的领导,很多人都很羡慕,但由于内心没有佛法理念,生活得特别苦恼;有些人十分有钱,世间的有漏财产非常充足,但由于没有佛法的滋润,日日夜夜很痛苦;有些人长得非常漂亮,像天人一样,尤其是丑陋的人看了以后,觉得他肯定很快乐,但由于没有佛法的甘露妙药,整日特别懊丧,有很多伤心事……相反,有些人没有地位、没有财产、没有其他福报,但内心中有了佛法如意宝,所以过得非常快乐。

 

藏族有些老年人,他们老了以后,有一颗虔诚的信心,每天拿着转经轮念佛,住在哪里都特别开心。而我们炉霍附近一个地方,虽然是藏族,但以前受外道影响,现在不是很信佛教。我每次坐车路过那里,看到那些老年人坐在木头上,一直等死,特别可怜。真的,内心中没有佛法的话,老年人特别孤独,活得也很无聊,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这些人,依靠讲道理若能说服,那是最好的;如果他们实在不听,也可以用一些方便方法来引导。当然,让他证悟离戏大中观,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放一个佛像,让他在佛像前供一朵花、一盏灯、一支香,一天磕一个头,一天不行的话,一年磕一个头,那也是非常不错的。希望大家对佛陀有颗虔诚的信心,这样,获得人身才有意义!

 

[1] 龙病:因龙王不高兴而造成的疾病。修大鹏法可以对治。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六十节课

 

学习《智慧品》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修学佛法的重要教言。

 

这个教言是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即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这四轮是不可缺少的。

 

为什么叫做四“轮”呢?打个比方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依靠四轮马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同样,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也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

 

具体而言,

 

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作为城市里的人,完全避开散乱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学佛的环境。

 

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

 

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我们有了这种因缘后,短暂的人生中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积累有缘、无缘的善根或福德。这四种窍诀,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当牢牢记在心中,始终观察自己是不是离开了?如果没有离开,则应该随喜,发愿将来依四轮来行持佛法,令自己的暇满人身具有实义。以前讲《亲友书》时我们虽然也讲过,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必不可少,也是高僧大德们代代传下来的殊胜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

 

下面接着讲《智慧品》的教义: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昨天对方提出一个问题: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然会生贪心。由此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

 

此处作者回答说: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所知万法并未证悟空性,虽然能变出千姿百态的法,但由于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他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甚至对自己所变出来的美女也会生贪心。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与她结婚生子,过永久的生活,但还是偶尔生起贪心,就是因为他空性的习气非常薄弱。

 

反过来讲,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能将一切众生看作幻人,则可断除这些实执,趣入殊胜的果位。《中观四百论》云:“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我们通过中观的破析或闻思,知道一切众生如梦如幻,就不会生真实的贪心了。但世间上的人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或者对表面上的假象没有彻底了解,所以一定会生贪心的。

 

《中观四百论注疏》中有一则公案说:以前有个手艺高明的木匠,其他地方有个画技超凡的画家,有次木匠请这个画家来家中做客,准备与他较量技艺。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超,木匠做了一个机器美女,让机器美女端茶送饭,招待画家。画家见到这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不知是机器人,反而生起了强烈的贪心。(现在美国做的机器人,根本不像人,但古代做的机器人竟然栩栩如生。而且《百业经》中记载,古代还有木头飞机。可见,古代人的技术真的比现代人强。)

 

晚上木匠让美女好好侍候画家,画家听后非常高兴。到了晚上,画师去抱美女,才发现上当受骗,原来是一堆木头,于是感到非常失败,也非常羞愧。他决计向木匠报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于是提笔在卧室墙上画了一幅自己上吊自杀的画,然后躲在床底下面。

 

第二天早上,木匠笑嘻嘻地来敲门,但里面反锁着,敲半天也敲不开。他有点着急,使劲把门撞开,发现画家吊死了,不由大惊失色。当时国家有个规定:如果有人死了,必须要马上通告国王。于是木匠告诉了国王,并把国王及其眷属带回家。国王见画家仍吊在那里,就命人把绳子砍断,结果没有砍到绳子,反而砍到了墙上。大家正在惊讶之际,画家从床底下笑着爬出来了……可见,如果没有认识到真相,对机器人也好、幻化人也好,都会生起一些贪心的。

 

同样,为什么幻师对所变的美女生贪心呢?一方面是因为他空性习气特别薄弱,另一方面是他的实执特别强。现在很多人看电视、电影时,实执特别强的话,就会产生各种痛苦和快乐。有些人看的时候很感动,一直在哭,一大卷卫生纸用完了都不知道。其实屏幕上根本没有你要担心或伤心的事,它只是一种幻象而已,没必要为了它又哭又笑。假如你对中观的闻思比较究竟,不要说执著幻化物,就连自己的亲人朋友死了也不会那么伤心。因为这些人跟幻化没什么差别,父亲死了的话,他只是一个幻化人,幻化人本来不生,也不会灭,有什么可哭的?因此,如果哪个金刚道友的家人死了,他呜呜呜地哭,说明他空性的习气比较薄弱。如果哭的声音特别大,那说明他一点空性也没有证悟。(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正如马尔巴罗扎所说,幻化中也有特殊的幻化,是吧?)

 

但很多人没有修空性的话,平时遇到一件事情,确实当时转不过来:非常快乐的事情,就特别去执著;非常痛苦的事情,就产生一些苦恼,依靠外境而或苦或乐。而一旦证悟空性,断除了相续中的烦恼,就不会有这些执著了。

 

以前有一个阿罗汉,名为莲花色比丘尼,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果。未生怨王是个非常恶劣的人,见她容貌端严,就强迫与之做不净行。但在整个过程中,她没有产生丝毫贪欲之心。释迦牟尼佛得知后,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故,所以并没有破戒。获得阿罗汉果的人,已断除了三界的烦恼障,相续中不可能有贪心,故戒体不会遭到毁坏。

 

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只断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佛陀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之故。

 

同样,密宗中境界比较高的人,不管是喝酒、抽烟还是做不净行,因已超越贪嗔痴等分别念,证达万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显现上即便有不如法的行为,实际上对相续一点染污也没有。

 

但现在是末法时代,真能证到这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精进修持、取舍因果,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口头上说“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没有贪著”,但最后被自相烦恼染污,造下堕地狱的因,这非常可怕也非常可惜!因此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自己相续是什么样的,自己应该最清楚,没有必要说大话来装饰自己。

 

总而言之,认为空性对断除烦恼没有任何实义,这完全是一种邪见。不要说彻悟万法空性的佛陀,即便是对阿罗汉,甚至小乘一果——预流果这方面的空性有所认识,自己的执著也会减少。退一步说,纵然你没断除烦恼障,只是通过闻思知道万法如梦如幻,相似体悟了空性,也会断除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贪著。

 

就像我们有些人,没有闻思修行时,对家庭、家人、感情的执著特别可怕,后来学了中观、大圆满之后,不敢说从根本上断除一切种子,但还是能对这些看得淡,就算发生一些事情,也不像以前那样激动了。我们学院也有很多人,以前父母亲人死了的话,自己就不想活了,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但后来通过中观甚深空性的加持,纵然家人都死光了,自己也是笑眯眯的,这就是一种中观的境界。(是不是哦?笑什么啊?)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有人又问:不管是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实际上都是分别戏论。以空性来对治实有,又以实有来对治空性,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样,始终在分别念里翻来覆去,这样没有任何必要吧?

 

答曰:并不会有这种过失。当然,也有极个别宗派认为,实有的法不合理,应该是空性;他们又把空性耽著为单空,所以应该是实有,在这两个位置上换来换去。但真正的中观宗不会这样。

 

众生无始以来沉溺轮回,都有一种实有执著,这种串习需要通过空性法门来断除。以前认为柱子是存在的、轿车存在的、朋友是存在的……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实实在在,但若长期将《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中“万法抉择为空性”的道理,反反复复在相续中修持,逐渐就会灭掉对实有的执著。那个时候,就不会再觉得地位是实有的、钱财是实有的、朋友也是实有的了。

 

当然,修持空性,不是一次性就完成了,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你今天打坐两个小时,以后再也不修的话,除了个别利根者通过上师的表示马上就证悟以外,一般的末法众生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是很困难的,所以一定要长期修持。

 

那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后,空性会不会存在呢?空性也是不存在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尤其是这次听受《智慧品》的人,务必要明白这一甚深道理。听说外面有好多出家人和居士,经常讲《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但由于没有分清二谛之间的差别,他们所谓的空性,只是将实有的法抉择为没有,仅仅停留在一个单空上面,这是见解上的一个大的问题。

 

大家通过这次学习,一定要搞清楚中观的原则性问题。中观宗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然后对空性、有无二边、非二边的戏论,也要一个一个地灭除。其实,为断实执而修空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自然而除,犹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两段木头摩擦起火,终会被彼此烧尽无余。因此,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无实的执著也逐渐消失,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大空性。

 

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云:“为断诸分别,说空性甘露,何人执空性,彼亦汝当舍。”为断除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分别,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讲了甘露般的空性妙法,但若执著空性为实有,那也一定要断除。所以我们在修行时先应消灭“有”的执著,如此“无”的执著也会灭尽,这是修行的道次第,这个次第千万不能搞错。

 

现在有些大乘修行人,甚至是一些鼎鼎有名的大法师,对空性的了解也有错误。我常常在想:“遇到上师如意宝和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们的教言,真是今生中最幸运、最快乐的事情。如果我遇到其他的世间老师,恐怕不一定了解佛陀的究竟法要。”在座的道友应该也有同感吧,假如没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就没机会听闻空性教义,纵然听过也不一定能真正了达。

 

其实佛法的次第,在《四百论》中也讲过,如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修习解脱道时,先应遮遣杀盗淫等非福德的不如法行为,这是人天乘的修行方法;中间应遣除对我和我所的实执;有了这个基础后,最终有、无、非有非无等一切相都会断除。

 

大家一定要了解佛陀所讲的次第,如果从上往下修,或者只停留在基础法门上,这样都是不对的。前两天我家来了一个人,刚进来时,我觉得他境界比较高,一直站着不坐下来。他站着问:“大圆满的通彻觉性,意义是什么样的?”我坐在下面,抬头望着他说:“你站得太高了,我只能看到你的脚,看不到你的眼睛。”所以现在有些人修行太高了,而有些人在下面一直不上去,只停留在一个单空上,这都是不合理的。

 

修学佛法必须断除有和无的一切执著,如果你一点空性也不了解,行为再怎么如法,恐怕也不能得到解脱。现在有些善知识只讲人天福报,不讲空性智慧,这样的话,大家只不过是积些福德资粮而已,无法断除实有的种子、习气,解脱也必定遥遥无期。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时,引用过一个公案:有个小乘和尚修白骨观很有成效,并以此闻名于世。有次,文殊菩萨想考验他的真功夫,便化身为一位美女,以种种妩媚的动作来考验他的定力。起初和尚不为所动,但渐渐的,他不敌诱惑,最后干脆溜之大吉。美女在后紧追不舍,和尚实在累得跑不动了,就索性两眼一闭坐在地上,心想:“这下完了!”但等了一会儿,什么事也没发生,睁开眼一看,只见美女突然裂成无数碎片,出现庄严无比、金灿灿的文殊菩萨。菩萨告诉他:“你的白骨观修得很好,但把人认为是美的,这是一种执著,会导致轮回痛苦;把人当成是丑的,仍然是一种执著,会让你永远无法开悟。因此,你应当断除一切执著,证得空性。”

 

我以前去泰国、新加坡时,遇到过那里的一些共同乘行人,跟他们交流之后,内心真的很有感触:“倘若没有般若空性,肯定解脱不了。”我在《泰国游记》中好像也写过,藏传佛教既具足了显宗的一切教言,也具足了密宗至高无上的教言,遇到这么殊胜的法,真的很开心!

 

以前阿底峡尊者遇到两位威仪清净的比丘,给他们讲般若空性时,两位比丘特别害怕,捂着耳朵跑掉了。后来阿底峡尊者也说:“光守持清净戒律是不够的,一定要闻思证悟空性。”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是前世没积资粮吧,一听到讲空性的《智慧品》,传承就不圆满了。尤其我比较担心一些居士,他们对怎样做生意、交朋友、工作兴致勃勃,而一听到空性,就开始打瞌睡、吃瓜子,这说明自己空性习气薄弱,一定要强迫在相续中种下这个种子,否则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一定遇上空性法门。

 

总之,在修行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实有的执著断掉,然后把空的执著断掉,这些教证一定要背下来。在我们的一生中,空性法门是指引方向的明灯,没有通达这些教义的话,纵然每天念《金刚经》、《心经》,也不一定领悟其中的甚深空性义,也不一定能开悟。对此,大家一定要值得重视!

 

壬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

 

癸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我们观察一切万法,到底有没有谛实(实有)的呢?最后发现,从轮回中的柱子、瓶子,一直到涅槃、佛陀相好庄严之间的清净和不清净万法,没有一个成实存在。世人所许的万事万物,只是在迷乱识前成立为有,实际上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如石女儿自性生,真实世间俱非有,如是诸法自性生,世间真实皆悉无。”就像说石女儿的自性生,无论在真实胜义还是世间名言都没有,同样,色等一切诸法的自性产生,在世间名言、真实胜义中也绝对不会有。

 

石女儿不要说在胜义中,世俗中也肯定没有,既然从没有产生过,那他的生活、神态等就无从谈起了。同样,现在所接触的各种法,比如人们喜欢的财富名声等,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如同梦中的大象一样,虽于迷乱识前存在,但真正用智慧来观察,一点一滴也得不到。

 

在整个三界中,即使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再有功夫,也找不到一个不空实有的法。倘若没有实有的法,那么观待其安立的无实法,如没有瓶子的“无瓶”,又怎么会存在呢?因为空与不空是观待的,就像这与那、东与西、粗与细一样,没有不空的法,又何来空法可言?龙猛菩萨也说:“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也许很多人认为,瓶子是没有的,但瓶子的空性应该存在。但这种空性,只是在具实执者面前暂时抉择的,真正观察的话也不合理。因此,万法在抉择究竟空性时,有与无都是没有的,甚至包括解脱、如来、极乐世界也非实。《中论》云:“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邪见深厚的人,耽执如来是存在的,但如来远离一切相,又怎么会有“有”或“没有”的分别呢?

 

所以,空法不可能有任何本体。有些修禅宗或华严宗的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于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所谓的空法。其实这是错误的,按照敦珠法王的观点,这些人只是住于阿赖耶的境界上,根本没有体悟到密法的大圆满。现在个别人的坐禅,可能也是这种境界。其实这种境界只是一种灭法,并没有体悟到禅宗的不生不灭。六祖惠能大师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并没有说这是一种灭法,而说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用不着去否认,用不着去建立,也用不着特意去观修。当你依靠自己的信心与上师的窍诀,通过上师的直指,启发这种因缘之后,就能完全体悟到。此时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法,也不是像灯泡一样明明清清的东西,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从外面来的。以前禅宗大珠禅师到马祖那里去,马祖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从越州大云寺来。又问:“你到这里干什么?”他说:“我来这里求佛法。”马祖告诉他:“没什么可求的,自己本具这个宝藏。”大珠禅师听到这句话,顿时豁然大悟。所以利根者通过上师或法本的一种指点(密宗称之为“直指”),因缘聚合时,当下即能悟到这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性,也不是一个单单的光明,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

 

一旦你体悟了这种境界,对因果就会非常重视。不像现在有些人,“证悟”越来越高时,对因果越来越不重视,甚至念珠已扔到180公尺以外,从来也不拿。有些所谓的“开悟者”,对世俗的念咒语、磕大头、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可不是一个开悟的相。我们上师如意宝的境界是公认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进,即使出国坐飞机,上师也一直拿着念珠睡着。有时候想起上师的精进,我们都觉得非常惭愧。我们睡觉时把念珠放在一边,或挂在墙上,但上师都是用它一边念咒语一边睡着,睡时手也一直掐着那个界限,第二天早上醒来又接着念。这没有任何夸张的语言。

 

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对世俗的善根非常重视。而现在有些人不要说证悟空性,就连单空也不一定能证悟,遇到一点小事就脸红脖子粗,大发脾气,很多“成就相”表露无遗,这说明他平时没有积累善根,只会说大话,最终毁坏的只能是自己。因此,自称证悟空性的人务必要注意!

 

癸二、心不缘一切: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这里主要是抉择中观的究竟空性见,本论中此偈极为重要。意思是说,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实法、空性龟毛兔角等无实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这即是最寂灭、最圆满究竟的境界。

 

《般若经》云:“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唯一是圣者各别智慧的行境,我们凡夫人只能用这个颂词来说明,但实际上,什么时候你体悟到了,才算是真正获得了解脱。

 

此颂,麦彭仁波切解释为佛地的境界,而华智仁波切解释为见道的境界。不管怎么样,这是中观最甚深的见地。在传记中我们也讲过,寂天菩萨曾问众人:“我背诵前人宣说过的法?还是没有宣说过的法?”众人要求背一个从来没有宣说过的法。于是寂天菩萨从第一品到这个颂词,一口气在法座上诵出来,念到这个颂词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诵完《智慧品》后半部分和《回向品》为止。所以,《入行论》的中心或者说最甚深的要点,就在这个颂词中。大家平时应该经常读一下,对这种教言多串习。一下子生起《金刚经》中“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境界,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若能时时串习,对一切相的执著逐渐消失,这就叫做大空性。

 

《维摩诘经》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这个偈颂非常好。我们所认识的空性,千万不要当作是一种单空,如果你这样认为,那麦彭仁波切在有关中观论典中,已一而再、再而三地破析过。空性的境界不可言说,若仅仅是一个单空,就可以随便说,因为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就叫单空,这个可以说,也可以想,并非不可言思的对境。

 

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相都不存在,这种见解是至高无上的。在这种见解面前,正如刚才所说,佛智、涅槃、清净都没有,远离一切戏论。《中论》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来超越了一切戏论,而凡夫人却把佛陀当作是有面有身,徒增戏论。

 

刚皈依佛门而没闻思过大空性、没听过中观的人,听后可能觉得心里很酸,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但这也没办法。因为如来这么甚深的法,要想所有的众生都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像世亲论师所说的那样,“如来离诸相,我等学如是”,经常串习这方面的空性习气。

 

其实,接不接受这样的法,主要跟自己的善根有关。有这种福分、对大乘法有信心的人,按照佛陀所讲的空性法门去修持,刚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但逐渐就会变成像住地菩萨一样,对空性法门不会生邪见了,对世间杂事也不会有信心了。

 

从前有个人到孟子那里问:“你是非常出名的思想家,但我看你好像跟常人没什么差别啊!”孟子回答他:“尧舜与人同耳。”就是说,不仅我孟子跟常人一样,古代著名的尧舜也跟常人没什么不同。你如果追随尧舜之道,则你也变成尧舜;你如果追随恶人之道,你也成为恶人;你如果追随古先贤之道,你也变成圣者。

 

同样,我们也是如此。不论穿出家人衣服,还是在家人衣服,若按照大乘中观的教义,对空性法门进行修持,就会像住地菩萨一样,能看破世间、放下万缘,最后获得解脱;若与下劣之人同流合污,天天逛街、到舞厅,甚至打架斗殴,那你也会变成这种人。所以,一个人的追求取决于自己,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或偶像,自己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要想全部灭掉执著,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无论如何,也应该先通达诸法的根本教义。现在很多人把佛法最甚深的精华抛之脑后,却对一些不了义的形象法趋之若鹜,这是不太合理的。你以前对中观法门不是特别有兴趣的话,现在一定要想到:八万四千法门中,最究竟、最甚深的就是空性义,谁能接触、听闻、修持的话,便能从根本上断除一切实执习气。若没有认识到万法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自性也不是他性,那这种人无法通达佛法的教义,龙猛菩萨亦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代代相传的空性法门,真的是价值连城的如意宝,我们即生中有幸得到,千万不要被恶劣分别念所染,将它随意抛弃,一定要以信心的善缘把它保护起来,平时多多串习。当然,刚开始时,对空性不适应、生不起信心,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在恶趣里呆的时间太长了,在轮回中对实有法的串习太过分了,一下子改过来有点困难。就如同不净粪里的蛆虫,你刚把它捞出来时,它还觉得不净粪很好吃,特别舍不得,但是离开这种场合以后,慢慢就会适应了。

 

现在很多人对不净粪般的名闻利养极有信心,而对甘露般的空性法门却没有兴趣,这完全是业力现前。因此大家一定要多闻思,这么殊胜的教言不要离开身体,经常戴在身上,哪怕每天看一个颂词、背一个颂词,得人身也是有意义的。所以,大家要多背一些空性教言,什么时候遇到实执的敌人,就马上用空性教证的铁锤,打得它头破血流!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6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二十一品《观成坏品》。现在正在宣讲“宣说能害自性存在之理”的第一部分“观察俱成俱不成”,昨天讲了广说的前三个问题,今天讲第四个问题“共坏之成不成立”。

 

丑四(共坏之成不成立):

 

坏成共有者,云何有坏成?

如世间生死,一时则不然。

 

坏和成共存怎么能成立呢?就像世间的生死不能同时一样。既然坏成无法共存,又怎么会有成呢?

 

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中没有这一颂,可能是缺漏了,因为藏文所有版本和《显句论》中都有。此外,略说时从四个方面做了宣讲,广说时也应该对这四个问题分别阐述,即“离成之坏不成立、共成之坏不成立、离坏之成不成立、共坏之成不成立”。

 

◎坏成无法共存,故无成

 

本颂与前面“共成之坏不成立”的颂词——“成坏共有者,云何有成坏?如世间生死,一时则不然”的推断方式完全相同,只是反过来宣讲:

 

“坏成共有者,云何有坏成”是说,如果坏和成在一个时间当中、一个事物上面共存,那如何会有坏和成呢?“如世间生死,一时则不然”,就如在世人的相续当中,生和死以不相违的方式同时存在不可能发生一样。因为,人要么活着,要么死了,活和死同体的情况永远不可能有。既然坏成无法共存,又如何会有成呢?

 

有些人可能想,生死共存的情况应该有吧,比如有的人奄奄一息,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汉文当中也有“死去活来”等成语。实际上,这样的人只是正在趋向死亡,并没有真正死,就像我们快到成都时,心中就会生起马上到成都的概念,但这只是一种粗浅的分别念而已。再者,“死去活来”等成语只是一种形象的描述,仅是分别念的假立,真正观察时,既生又死的情况绝不会有。

 

◎先懂其言,方知其意

 

颂词前两句“坏成共有者,云何有坏成”,《般若灯论》中译为“成与坏同时,云何而可得?”《般若灯论》的译文有时既好懂也很符合原文。译师们对经论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时会有不同,经常对照一下不同译本,会帮助我们理解。

 

大家不管学《中论》《前行》,还是其他任何一部法,首先在字面上一定要过关,应知道每句教言总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再详细分析。比如学习这一颂时,首先要知道它与前文什么关系?究竟含义是什么?世俗中表示什么?这样学习非常重要。全知无垢光尊者有一部总义书,里面对解释论典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是字面上解释,第二是总释,第三是详细辨析。这三个要求很重要。如果字面尚未过关,想要分析意义是非常困难的。

 

子三(摄义):

 

成坏共无成,离亦无有成。

是二俱不可,云何当有成?

 

成和坏共存时没有成,分离时也没有成。既然这两种方式下都没有成,怎么才能有成呢?

 

前面通过几种观察已经抉择出,成和坏共存时,不可能有成;成和坏分离时,即各自独立存在的情况下,也没有成;既然二种方式都得不到成,如同兔子的左右二角一样,那如何才能得到成呢?无法得到。

 

比如,一个人降生在这个世间,他是以毁灭和降生同时存在的方式降生,还是以毁灭和降生各自分离的方式降生?

 

首先,以成坏同时具足的方式降生不合理,如前所述,成和坏就如光明和黑暗一样,是两个相违的法。相违的二法不可能同时具足,既然如此,自然不会有产生。其次,成坏各自分开,即或者以成的方式产生,或者以坏的方式产生,也都不可能,前面已经破完了,此处不复述。以同样的方式推断,即可了知,坏亦不能成立。

 

总而言之,虽然人们经常认为诸法开始有形成,最后有毁灭,就像眼前的红色柱子,首先有形成的过程,最后必定会有毁灭的过程,但这只是世人分别念的假立而已,真正观察时,形成和坏灭都不能成立。因为它们或者以同俱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分离的方式存在,然而两种方式都不能成立,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存在方式呢?根本没有。由此可知,万法不但本体离一切戏论,开始的形成和最后的毁灭同样离一切戏论。

 

◎“不可思议之成”不成立

 

有些小乘宗认为:虽然这样抉择下来,“成”确实不存在,但有一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成”应该存在。

 

《入中论》中讲,在抉择人无我时,虽然人我怎样观察都得不到,但有些小乘宗却认为,一种不可言说的我应该存在。此处也是如此,当我们说成不存在时,他们却认为不可思议的成应该存在。

 

《显句论》《理证海》等有些注疏中,都对这些小乘宗作了破斥:你们所谓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形成,到底是以什么方式安立的?既然它不可言说、不可思议,那它的本体是怎样成立的呢?这就如同石女的儿子本不存在,却要判断他的相貌、颜色、形状一样,这样分别没有任何实义。

 

◎学好中观的要诀

 

中观的内容非常甚深,大家闻思过程中应当细心观察,善加辨别,最好经常讨论一下。但辩论的时候也要注意,千万不能造口业,说高僧大德们说错了……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并不可靠。法王如意宝以前说过,他在石渠求学的时候,在一个寺院里看过辩经,一方面感觉这些僧人们的辩论精神非常可嘉,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作为凡夫人,不小心很容易依此造口业。

 

辩论时也要具有安忍心,不要动不动就不高兴,以嗔恨心互相攻击,产生矛盾就不好了。那些天天在大经堂里辩论的人,忍耐心一般都特别强。比如,在格鲁派辩论场磨练过一两年的人,脾气基本都会变得非常好,别人无论怎样驳斥他,他都不会生气。去年我们学院来了一位格鲁派的喇嘛,学院十几位小堪布与他辩论,不管堪布们说什么他都非常平静,一直笑嘻嘻的。大家在辩论的时候,不管内心怎么样,面部表情还是非常重要的。(众笑)

 

我们现在分了很多辅导小组,大家有了在一起研讨的机会,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挖掘出中观含藏的精要,有智慧的人会觉得这非常有意义。但也许是众生的业感不同吧,听说男众个别道友以前特别不爱发心,现在为了不参加辅导,到处去找发心岗位,可能真是业力现前了。

 

我们今年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好,希望大家都能沉下心来认真、长期地闻思修行。任何修行都应持之以恒,如果只是刚开始一两天有热情、有信心,之后没能坚持下去,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办。很多噶当派大德都用生火烧茶来比喻,茶烧到中间的时候,如果不及时添加木材,是不可能煮开的。

 

学习中观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家一起探讨,还需要每个人独自思维,在看书或禅坐的时候,应该反复思维所学的法义,将它们真正融入于心。

 

◎学修中观的功德不可思议

 

学修中观空性法,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意义,因为它是彻底铲除自相续烦恼和业障,获得解脱的根本因。如《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即使自相续对空性法生起合理的怀疑,也是断除三界轮回的根本。《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云:“依无生空性之理,则能了知一切无量法门之类别。如能通达此等持,则已通达如来所了达之境界……”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中观法门,要明白它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利益。有些人认为中观法不重要,请活佛给自己灌个顶才最重要,还有些人把中观和因明的闻思当成了一种学术研究。持这些观点的道友,其实都没有懂得学修中观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癸二(观察是否灭尽而破):

 

此颂是从灭不灭尽的角度观察是否有成和坏,“尽”即灭尽之意。

 

尽则无有成,不尽亦无成;

尽则无有坏,不尽亦无坏。

 

灭尽的法无有形成,未灭尽的法也无有形成;灭尽的法无有毁坏,未灭尽的法也无有毁坏。

 

◎灭未灭,皆无有形成

 

已经灭尽的法不可能有形成,比如,一个人已经死了、油灯已经熄灭了、柱子已经毁坏了,这样的法当中有没有形成呢?不可能有,因为灭尽和形成是法相上完全相违的两个法,灭时无有成,成时无有灭。既然法已灭尽,在灭的过程中怎么会有形成呢?不说在胜义当中,即使在名言当中也不会有。

 

如果柱子等法尚未灭尽,本体仍完好无损地存在,有没有形成呢?也不可能有,因为本体已经具足之故。如果还有形成,则没有任何必要,并且有互不观待(形成不观待灭尽而成立)等很多过失。

 

◎灭未灭,皆无有毁灭

 

已灭尽的法有没有毁坏呢?不可能有,因为既然已经毁坏,就没有什么可以再毁坏的,坏灭的所依已不存在之故。比如,一个人死亡之后,是否会再次死亡呢?当然不会,因为其本体已经灭尽,不可能再次毁坏。如果还有毁坏,就会有第一次毁坏没有实义等很多过失。

 

未灭尽的法有没有毁坏呢?也不会有,因为没有灭尽与坏灭相违的缘故。《显句论》中云:不灭尽与坏灭的法相完全不同,一个是指法的本体实有存在,一个则指毫无本体,两者法相不同,故不灭尽的法上不可能有坏。

 

有些人可能认为:一个法虽然开始未灭尽,但后来肯定会灭尽,因此该法当中应该有毁坏。有些外道认为,事物是被外在的因缘所毁灭,比如,铁锤是瓶子坏灭的因、风是油灯熄灭的因……

 

但这些说法都不合理。事实上,世间并没有未灭的法,因为任何一法不必等待外在的坏因,它恒时被自身的无常所摧毁,这就是名言中的实相,即“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

 

此处最关键的问题是,很多人都把相续执为实有,即把前后刹那连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一种常执,比如,认为瓶子可以存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就像文物馆里的古董那样,之后由于某个外缘而毁灭了。实际上,所谓的相续,只是同类的一种共相,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因为它的每一刹那都是毁灭性的,比如,火的相续是刹那刹那生灭,并非后来依靠水等外缘才毁灭。这个道理在《中观庄严论释》47中有详细分析。可见,虽然未灭之法最后灭尽的说法,与我们的分别执著比较贴近,但实际也不合理。

 

[47] 《中观庄严论释》云:“凡是显现能起作用的一切有实法,如果前刹那未灭,则后刹那绝不会产生。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有实法本身的生灭二者是由一因而引发的,并不需要其他因来灭尽。尽管是如此一刹那生灭的,但众生以同类连续不断而生作为迷乱因,将其执为一体……思维所谓‘瓶子是用铁锤毁坏的’,只不过是将遮止瓶子的未来刹那持续产生这一点说成是毁坏瓶子而已,实际上铁锤并不是真正毁灭瓶子的因……”

 

癸三(观察能依所依而破):

 

对方又提出:因为诸法存在,所以依靠法的成坏也应该存在;因为成坏存在,依靠成坏的法也应该存在。法与成坏之间是一种能依所依的关系:成坏是能依,法是所依,彼此互相依存。比如,柱子存在的缘故,柱子的成坏也存在;柱子的成坏存在,故柱子也应该存在。

 

有些道友可能也会这样想,觉得学院自1980年创建一来一直不断发展,但终有一天会毁灭。既然学院现在存在,那学院的建立和坏灭肯定也存在;既然学院的建立和坏灭存在,那学院肯定也存在。

 

但实际上,所谓的成坏和法都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若离于成坏,是亦无有法;

若当离于法,亦无有成坏。

 

藏文译本颂词:

 

若当离于法,则无有成坏;

若离于成坏,是亦无有法。

 

如果离开了法,则没有成坏;如果离开了成坏,也没有法。

 

中观宗驳曰:如果离开了法,则不可能有成坏,就像没有柱子,就不可能有柱子的成坏一样。反之,如果离开了成坏,也不可能有法。

 

月称论师和宗喀巴大师都是从两个方面来遮破对方观点:一是从法相事相方面破;二是从能依所依方面破。

 

◎从法相事相角度破

 

小乘认为生住灭是有为法的法相,而刚才我们已经抉择出生灭(成坏)不成立,前面也讲过住不成立的道理。既然生住灭都不能成立,有为法的本体也就不可能有。比如,作为有为法的瓶子,因为其生住灭的法相都不能成立,故而不可能存在。

 

反之,如果有为法存在,则可以有生住灭的法相,但前文已经做过详尽观察,有为法的本体并不成立,既然如此,其生住灭的法相如何存在呢?

 

总而言之,有为法法相不成立的缘故,有为法不存在;有为法不成立的缘故,成和灭不存在。

 

◎从能依所依角度破

 

因为有为法和生灭二者互相依靠,所以,谁也不能使谁成立。

 

有为法(能依)依靠生灭(所依)而成立,但前面已经抉择出生灭不存在,既如此,就不会有所谓的有为法。比如,有了诸法的形成和毁灭,才会有人、山、柱子等一切诸法,但形成和毁灭并不成立,这样诸法也就成了子虚乌有。

 

反之,生灭依靠有为法而成立,但有为法不存在的缘故,生灭也不可能有。比如,有了人、山、柱子等诸法,才会有它们的形成和毁灭,但诸法皆为空性,故依靠它们的成坏也不可能有。

 

所谓的能依所依,需要互相观待才能成立,就像没有左脚的名称,就不会有右脚的名称,东不存在,西也不会有一样。因而,离开了法,不可能有成坏;离开了成坏,也不可能有法。

 

癸四(观察是否空性而破):                                          

 

此颂是从观察空不空的角度,抉择成坏不存在。

 

若法性空者,谁当有成坏?

若性不空者,亦无有成坏。

 

如果法的本体是空性,那谁有成坏呢?如果法的本体不空,也没有成坏。

 

◎法本性空,故无成坏

 

“若法性空者,谁当有成坏?”如果法的本性为空,那谁会有成坏呢?不可能有,就像虚空中本没有鲜花,说虚空中的鲜花有形成、毁灭根本不合理一样。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用了乌龟的发髻来比喻,乌龟身上本没有发髻,既然如此,有没有发髻的产生、毁灭或好不好看等说法呢?当然不会有。

 

也许有人想:如果法的本体为空性,的确无有成坏。但若法的本体不空,就应该有成坏了吧?但这更不合理。

 

◎不空之法不存在,故无成坏

 

“若性不空者,亦无有成坏。”如果法的本体不空,其本性就会一直如如不动,无有往他法的迁变,也不存在所谓的观待,这样不可能有成和灭。《理证海》等有些讲义说:如果法的本体不空,就不会有前后的改变;没有改变,则无有成坏。但这与事实相违,名言中诸法皆是无常的本性。因此,诸法的本体并非实有,肯定为空。

 

再者,世界上有没有不空之法呢?无论在胜义当中,还是在世俗当中,不空之法不可能得到。既然如此,就不会有所谓的成和坏。当然,对于名言中柱子等诸法如幻如梦的形成和毁灭过程,我们并不否认,可以暂时承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