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九节课

 

在解释颂词之前,我顺便给大家说一下:现在很多地方学习这部论典的比较多,但有些人的想法不是很正确,甚至极个别人认为,自己所学的是藏传佛教的法。虽然我传法者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普通僧人,但我所传的法并不属于哪个宗派,寂天论师的《入行论》,不管什么样的传承都可以接受。比如说有一颗糖,虽然是藏地人拿来的,但什么民族、什么种类的人都可以享用,享用之后有不同的感受。再比如说有些药,虽然制造厂商来自西方或中国,但这个药能治疗各种在家人和出家人的疾病。同样,我所传的这个法只是佛法,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派,大家一定要记住。

 

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最近在学《智慧品》,可能学院里的道友都能接受,因为以前学过《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等中观方面的许多殊胜论典,对《般若经》的道理比较熟悉,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但极个别城市里的人,听到因果法的公案、故事,或者布施、持戒等简单道理,自己比较能接受,而一讲到空性法门,就生起厌烦心,甚至不看、不听,这种现象应该要遣除。

 

要知道,我们获得人身,遇到空性法门,千百万劫中也难遭遇,即使不能通达它的教义,至少也要经常去思维,对它生起信心。仅仅听闻空性法门,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何况亲自去受持,或把空性教义传给别人,其功德更是无法衡量。佛陀在《般若经》中也说过:“无论通达空性,或为人说一句空性,或听人说空性,其功德远胜于以等同大海水滴之七宝,持供十方如来诸佛。”

 

记得法王如意宝在讲《般若摄颂》时,有一天告诉大家:“我今天早上给我妹妹阿里美珠说了,这次《般若摄颂》若能传讲圆满,即使我离开人间,也一点后悔都没有,可以说我死后的念经超度已经圆满了。因为般若是佛法的精华,如果没有讲成《般若摄颂》,我会一辈子遗憾的!”

 

想起这句话,我确实有这种感觉。广般若和中般若的总集是《般若摄颂》,而《般若摄颂》,被寂天菩萨以智慧摄集为《智慧品》。听闻此般若法门,没有积累一定的资粮,绝对不可能有这个因缘。大家不要觉得:“我今天听一堂课,跟上中学、大学时老师讲的课没什么差别。”千万不要这样想,否则,你真的把如意宝和石头混淆不清了。

 

听到这个法之后,纵然你不能了解其甚深含义,但若以欢喜心来善始善终,它的功德也无法估量。正如《般若经》所言,仅仅听到一个偈颂,以大海水滴数七宝供养十方如来的功德都不能比。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以现在的凡夫位听闻般若非常难得,大家一定要珍惜。

 

有些人可能认为:“对于般若法,听受可以,不听受也可以。”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你没有懂得空性,解脱是很难以安立的,龙猛菩萨说过:“何人不知空性义,彼人不可得解脱。”(这个教证,我讲《金刚经》时也引用过。)现在汉地的有些居士,对持戒的功德、布施的功德或者发财升官的话,很有兴趣听,而一讲起般若空性,就兴趣索然,态度完全不同,这是不合理的。尽管你可能是初学者,刚刚皈依佛门,觉得《智慧品》有点难懂,但是能听到、能了解它的法义,这是千载难逢的福报。《中观四百论》云:“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每个众生都被虚妄分别念束缚着,一旦通过闻思证悟了空性正见,分别妄念烦恼就会一并遣除。

 

所以,听受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不可思议,我真心希望大家在学习《智慧品》的过程中,不要断传承。以前我也讲过,故意断传承有毁坏佛塔的过失。而且故意不听的话,相续中留了非常不好的种子,下一辈子也遇不到佛法,即使遇到了,也听不圆满、学不圆满。为什么我们这里有些道友,遇到一个非常殊胜的法,往往中途生病了、有烦恼了,或者出现各种不愉快的事情而断传承,就是因为前世有一种不好的根源。我们这辈子获得人身、遇到佛法很不容易,如此难逢难遇的机会,理应认认真真地对待,不要断传承,一定要反反复复思维空性,这样才能断除三界轮回的根本。

 

丑三、结合时义:

 

幻境非实有,能见心亦然。

 

中观宗对唯识宗驳斥:色声香味等色彩斑斓的外境,你们虽不承认为实有[1],但是可以作为所见。同样,能见的心识虽然丝毫实有的成分也没有,但可以像你们把无实的对境作为所见一样,无实的六根识作为能见。

 

唯识宗所承认的空性,是什么都不存在的“无”,犹如兔角、龟毛、石女儿。而中观宗在抉择名言时,所谓的空性是指万法如梦、如幻、如泡影,没有任何实质,但它幻现不灭,可以作为所见的对境,也可以作为能见的有境,在这样的境界中,轮回的一切现象均可成立。如果不了解这种观点,学习论典恐怕有一定困难。

 

从表面上看,这里在破唯识宗的观点,但实际上,唯识宗的个别观点,我们还是承许的。当然,有一件事情要给大家澄清:佛教所承认的唯识宗观点,与世人所许的唯心主义并不相同。以前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认为佛教就是唯心,稍有知识的佛教徒也觉得,唯识宗和唯心主义完全一样。但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要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主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又分辩证唯物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的来源是物质,人的身体跟机器完全相同。后来,持他观点的拉梅特利医生等认为,不仅仅是人,动物也是一种机器。

 

而唯心论的代表人物,有贝克莱、笛卡尔等,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心识所造。(表面上看,与唯识宗的观点确实比较相似。)唯心主义大致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还有二元论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是以“我”为中心,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的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神我作为世界的创始者,类似于西方的一些宗教。

 

持唯物论观点的很多人认为:“宗教都是唯心,也是迷信。”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其实唯物论也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霍布斯所承认的人与机器相同的观点,就完全站不住脚。因为人有寿命、有苦乐、有取舍,做任何事情会提前思考,而机器绝做不到这一点。

 

更可笑的是,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动物没有真正的意识。这是非常荒唐的谬论。我们也知道,动物跟人的思维、取舍、辨别能力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那种观点根本不成立。

 

而且唯心主义跟唯识宗一点也不接近,佛教徒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唯心主义者。毕竟不管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唯识宗所抉择的空性,也不承认修持六度万行,最后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些基道果的安立他们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前世后世的存在,在唯心主义中一点也没有。

 

其实,佛教的哲学思想,应该说涵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为唯心主义只是对暂时现象的一些感官研究,这种学说可以包括在佛教理论中;唯物主义只是探索物质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得出的自然科学成果,这些在佛教中也可以完全涵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说,佛教涵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法涵盖佛教。

 

有些人认为,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它们的内容,我们以前也多多少少学过。以前我在读师范时,有个讲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老师,天天跟我吵架。尤其是他一提到“佛教是迷信”,我们下面一群人就开始跟他辩论。当时,我们没有学过因明和中观,真正辩论的话,有些地方可能也辩不过,但是凭自己的智慧和对善恶果报的了解,暂时可以与他针锋相对。每次他讲佛教是迷信,我们就马上举手跟他辩,后来他在课堂上也不敢特别讲。有一次他对我的班主任说:“这个人脑袋有问题,以后肯定对国家和人民有害,一定要注意啊!”

 

很多人都学过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论典中提过“宗教是鸦片”,所以许多人、包括高等院校的教授都认为,马克思驳斥的就是佛教。但这个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思这种思想的来源,主要是费尔巴哈的一本书,此书对西方的基督教有严厉的驳斥,但针对的绝不是佛教,马克思对佛教的驳斥根本没有。

 

现在极个别的人,对唯物和唯心一窍不通,却口口声声说佛教就是唯心、是迷信。甚至有些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也以盲导盲,起到一些反作用。因此,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当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以智慧详详细细观察,否则,只听到一个“唯心”、“唯识”,从来也不思维辨别,就开始断言——唯物是正确的,前后世是不存在的,这会给你的今生来世带来无穷祸患。所以,我们在讲唯识的时候,除了佛教的观点以外,也应该对唯心主义的观点稍作了解。

 

癸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分二:一、辩论;二、破彼。

 

子一、辩论:

 

轮回依实法,否则如虚空。

 

对方说:轮回是能取所取的本性,六道众生皆以分别念而流转生死,这一定要依靠实有的法——依他起。依他起分为清净的依他起(显现清净的涅槃法)、不清净的依他起(显现不清净的六道轮回)。如果没有依他起,就如同没有泥土不能做出罐瓦、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轮回中的苦乐显现全部化为乌有,变成了虚空、龟毛、兔角。

 

这种观点不仅仅是唯识宗,包括佛教的有部宗和经部宗也认为,外境的色法要以最小的无分微尘为基础,内在的心识要以最细的无分刹那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万事万物的显现就没有来源,犹如空中楼阁。(当然,承认神我、大自在天,这些更不用说了,外道的邪见如山,我们也说之不尽。)所以有实宗[3]都认为,一定要有个最细微的东西存在,没有这个,万法就不能显现。

 

当然,他们没有中观的见解,不懂得般若空性中所讲的显现即空性、现而无自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甚深道理,所以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子二、破彼:

 

无实若依实,云何有作用?

汝心无助伴,应成独一体。

 

寂天论师破斥他们的观点说:若按你们所许,远离二取的实有依他起是轮回和涅槃的现基,一切万法依之而现,轮回却是无实法,这样一来,无实法依于实有法,又怎么会起作用呢?就像石女的儿子与美女成家生子,或者用手拿兔角来挖水沟、挖虫草一样,这是根本不成立的。(藏地的挖虫草,大家知道吗?挖过没有?我没有挖过虫草,但挖过贝母。小时候一边放牦牛一边挖贝母,当时贝母好像是一块多钱一两。当然,不能用兔角挖,而应该用小锄头,这个道理要懂啊!)

 

轮回是无实法,与实有的依他起不可能有关系。如果它们有关系,那要么是同体关系[4],要么是彼彼所生关系[5],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再或者,观察依他起与轮回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无实法和有实法就成一体了,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他体,那轮回就变成依他起以外的法了,如此毁坏了唯识宗的观点。所以,这咋个说也说不清楚的。(众笑)

 

假相唯识宗认为,轮回法无实如兔角、毛发,而依他起远离能取所取,就像水晶球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实有法。这样一来,轮回若依靠依他起而生,岂不是与你们所许的轮回无实相违吗?因为无实法有两种:一是名言中不存在的法,如龟毛、兔角;一是名言中存在的法,虽显现却无实,如幻、如梦、如泡影、如阳焰。唯识宗认为无实就是一点也不存在,因此中观宗以其理而破其宗,使其观点无法成立。

 

当然,在名言中,一个法于心前显现,说明此法存在;若于心前没有显现,说明它不存在,这种唯识宗的观点很合理。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倡“心外无物”的观点,曾有人问他:“假如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深山中的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一个法在你心前显现时,它是存在的,在你心前没有显现,可以说它不存在。乍听到这种说法,似乎有点不合理,但如果你对唯识宗真正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这一点也不过分。

 

麦彭仁波切也讲过,建立名言,一定靠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假相唯识宗的观点,虽然很接近空性的道理,但在名言中安立极不方便。

 

现在汉传佛教有些大法师,一听到破唯识宗,心里就不舒服,其实这种毛病最好不要有。因为我们破的只是胜义中的依他起,并没有破名言中它的存在。因此,大家应该了解高僧大德的究竟密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若心离所取,众皆成如来。

施设唯识义,究竟有何德?

 

中观宗继续遮破:如果依他起远离了所取,只是水晶球般的明清心,以此推理,能取也绝对不可能有。比如没有黄色对境,执著黄色的眼识也不存在,因为能取与所取观待而安立,若没有所取,就不会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没有,那所有众生都变成释迦牟尼佛那样远离二取的如来正等觉了。

 

(大家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推理是怎么来的。我们以前做数学题,老师在黑板上写写写,最后等于587,但有些同学根本不知道推理过程,他只看见等于587,却不知道这个结果如何推出来。同样,中观宗对唯识宗发一个太过:如果你所承认的心远离所取,则一切众生都成如来了。说是这样说,但具体怎么样推的呢?希望你们还是要善加思维。)

 

倘若一切众生皆已成佛,那你们唯识宗辛辛苦苦建立宗派,要求人们闻思修行、修持六度万行等,有何必要呢?因为要建立一个宗派,不管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目的就是让人了解宗义,引导他们获证佛果。可是按你们的观点,每个众生都有一颗心,这颗心远离能所二取,达到了佛的境界,轮回根本不存在,那你们建立宗派岂非多此一举?

 

在这里一定要知道,唯识宗的观点在胜义中不合理,但在名言中确实非常好。因为名言中承认万法唯心,对外境就不执著,一切的快乐建立在心上。俄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涅克拉索夫,他写了一个长篇小说,名为《在俄罗斯谁能幸福且快乐?》,里面描述的是,俄国举国上下寻找最快乐的人,在此过程中,有地位、有权势、有财富的人中没有找到。而在农田里的一个农夫,锄头作为他的枕头,呼呼大睡,平时他能吃能喝,身体很健壮,心里一点痛苦都没有,睡也睡得特别香,(不像我们有些道友,昨天回来高山反应,晚上一直睡不着,)最后把他当作全国最快乐的人。可见,快乐并不在于外在条件。

 

法国著名哲学家罗兰说过:“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他内心的感受,而不在于获得了或丧失了什么。”佛教中也有非常殊胜的教言,《华严经》云:“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很喜欢这些教证,这也是唯识宗最好的观点,我想《华严经》中的道理,任何人都不会破的。

 

因此,一些孤陋寡闻的人不要特别紧张:“啊!藏传佛教在破我们唯识宗!”马上站起来要拼命。没有必要这样。我们在某些场合中确实破过,但在胜义中破还是名言中破一定要搞清楚。唯识宗的观点对我们来讲,在减少痛苦方面有很大的利益。平时遇到挫折或不快乐的事情时,你就想:“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没有去执著,根本不会这样。”一下子,你原来觉得特别大的事情就会消失无余,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取舍。

 

庚二(修持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

 

辛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

 

壬一、真实宣说:

 

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对方辩争:纵然你们通晓万法如幻,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无实有,胜义中是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以幻化八喻来形容,但也不一定能去除烦恼。难道你知道空性后,相续中就没有贪嗔痴嫉妒傲慢等八万四千烦恼了吗?你听到空性法门后,烦恼就能减少吗?(如同有些世间人所说:你学习佛法以后,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你剃了头以后,还有贪心吗?……)

 

譬如,古代的幻化师,他对自己通过木块、石子等幻化出的栩栩如生的美女,虽然明知是幻化,但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的情况下,仍会对之生贪心,产生不清净的染污意识。同样,你们虽然知道万法是空性的、如幻的,但是对境现前时,烦恼仍会自动涌现,这种无实抉择对断除烦恼毫无作用。

 

表面上看,他们好像言之有理,因为不仅是幻化师,甚至雕刻家对塑像生起贪欲的故事也有。在古希腊,有个著名的雕刻家叫皮格马利翁,他也是塞浦路斯的国王。有一次他雕好了一座完美的少女雕像,(有说是象牙雕的,有说是大理石雕的,)并取名为加勒提亚。由于在塑造这一雕像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因而禁不住对这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几近病态。此事感动了天神,给少女雕像赐予了生命,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说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有些人说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也有些人说这是真实的。)

 

因此,不管是幻化的美女,还是雕刻的美女,作者明明知道是自己造的,不能与真人相提并论,但偶尔还是会生贪心。同样的道理,就算知道世间美女是空性的,可她一旦出现在你面前,你可能还是会产生贪心,因而通达了诸法如幻也没有用。

 

对方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对此该如何回答呢?下一节课,我们将以中观的道理来破析。

 

[1] 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如眼翳者前的毛发般,一点也不存在;真相唯识宗认为,外境如影像般显现上存在,实际上唯是心的行相。

 

[2] 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3] 有实宗:小乘的有部宗、经部宗,大乘的唯识宗,他们都认为必须有个实有的东西存在。

 

[4] 即因明中的“同体相属”。如火与火的热性,二者体性同一而反体各异,所以叫同体相属。

 

[5] 即因明中的“彼生相属”。如火产生烟,二者是一种因果关系,所以叫彼生相属。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八节课

 

关于破除唯识宗,昨天讲了无有现量根据,今天讲无有比量根据。

 

巳二、无有比量根据:

 

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

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

 

真相唯识宗说:假如没有自证的话,心识怎么能忆念过去的事情呢?比如我刚才看见一匹蓝布,过一段时间后,我还是能回忆起它的样子,它的形象在脑海中清清楚楚、历历在现,这说明自证应该是存在的。

 

现在也有很多人,即便没有学过佛,也能回忆自己的前世,想得起前世所做的事情、当时的父母、居住的地方等,这说明我们有一种自证分。布顿大师在《入行论讲义》中根据唯识宗的观点说:“自证应该存在,因为有回忆之故。”回忆就是心自明自知的一种结果,通过这种推理,说明自证肯定存在。如果自证不存在,昨天做了什么、去年发生了什么,现在不应该记得起来。

 

中观宗答言:“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名言中有如幻的自证,这一点我们也不会破,毕竟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哪里都没有。但你们承认的自证实有、不可分割,这绝对不合理。(其原因前面也讲过,后面还会继续讲,这里主要是通过比量来认知自证非实。)

 

即使实有的自证不存在,其实也不会有不能回忆的过失。回忆并不是由自证单独认知的,心与境相连,心识忆念,并非脱离外境而单独起现,而是外境与过去的事情相关,一旦心识感受这个外境,便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就像冬天被毒鼠咬伤时,自己并不知中毒,直到春雷响时毒发,伤口开始流脓,身体开始生病,才回想起被咬时所中的毒。

 

(我们这里的老鼠比较可爱,一般都不咬人。不过老鼠确实咬人,没有尾巴的[1]不要紧,有尾巴的很厉害。我大概在七岁时,有次大人抓了一只老鼠,我对它生起悲悯心,让他们不要杀,我要去放生。我把它放在口袋里,背到很远的地方去,看到一个岩石洞,觉得那里挺好,太阳比较大,应该不会冷,老鼠可以舒舒服服地安居乐业,就赶紧把口袋打开,让它出来。但是老鼠不走,一直缩在那儿,我叫了半天,它也不动。于是我就用手慢慢推它,“去去去——”,它突然反身咬我一口,一溜烟儿就跑掉了。当时我特别痛,出了很多血,但好像也没有中毒,可能不是毒鼠吧。

 

我们学院的老鼠比较多,有些道友的房子不太好,一晚上都有老鼠在唱歌跳舞。有些人把老鼠作为修安忍的对境。还有些人为了减少老鼠,专门养猫,这样的修行人可能不太好。)

 

忆念并非单独产生,它离不开前识所缘的对境。世间人常说“睹物思人”,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以前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宫看到她生前用过的物品,特别伤心,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朋友死了或者离开后,经常把他给自己的戒指、项链,甚至一朵花拿出来看,一边看一边流泪。本来外面的事物刹那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改变,但愚者根本不懂,始终觉得这些法是实有的。

 

从前,唐朝有个人叫崔护,他在清明节桃花开时去郊外游玩,因口渴到一户人家讨水喝。开门的是一位姑娘,长得比较好看,彼此产生一种爱慕,他喝完水就告辞了。一年后,又是清明节,崔护忽然想起去年所遇之事,于是前往寻访。来到去年的地方,他见桃花依旧盛开,但门上挂着铁锁,心中怅惘不已,便在门上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你们会背哟?月称菩萨和龙猛菩萨的教证,我背不下来时,你们不帮我背。)

 

过了几天,他偶然路过那里,听到院子内有哭声,便叩门问之。有个老翁出来,说:“你就是崔护吧,是你杀了我女儿!”崔护大惊。老翁告诉他:“我女儿17岁,自去年以来,经常神思恍惚,那天她回来看到你所题的诗后,(这个“偈颂”很有加持力,)当场昏倒在地,数日不吃不喝,已经断气了。”崔护赶紧进门,见那女子躺在床上,便抱着她的尸体痛哭。哭了一阵子,女子慢慢睁开双眼,竟然活过来了。

 

宋朝欧阳修有一首诗,与此诗的意境相仿。(以前我们读书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卖炭翁》应该是白居易写的。)他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去年元宵节时,夜市上的花灯亮如白昼。(宋朝距爱迪生发明电灯,要早将近六百年左右。他说当时灯光像白天一样,可能只是夸张吧。)两人相约黄昏之后,情意绵绵。今年元宵节时,明月与花灯依旧,可是不见去年的情人,想到这里,欧阳修一边哭一边擦眼泪,结果把自己的衫子都打湿了。(曾有个法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能欧阳修是太痛苦了吧。)

 

可见,一个人见到以前的事物,很容易想起以前的经历。我确实也有这种体会,凡是法王如意宝去过的地方,我每次经过那里时,都会想起“法王来过这里,这个宾馆住过,那个医院住过……”许多场面一一浮现在眼前。

 

唯识宗认为纵然没有所缘的外境,心也能忆起过去的心识。而中观宗认为,能缘与所缘互相观待,不可能单独生起,假如没有外境,直接产生独立的心识是不可能的。这个颂词,麦彭仁波切在与扎嘎活佛辩论的《辩答日光书》中讲得更广。从表面上看,此处好像在破名言中通过比量成立的自证,实际上是在破胜义中的自证。甲操杰的讲义中说名言中也应该破自证,但名言不破自证的道理,我们在后面可以分析。

 

个别论师认为自证不应这样破,但是这里通过观察,破法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唯识宗说自证实有,若是如此,那么昨天能感受的,是实有的心识,今天能回忆的,也是实有的心识,成实的东西不可分割,两个实有的心识又怎么会是一体呢?如果真有两个心识,则绝对不会是实有的。而且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过,倘若有一个成实,整个世界将无法现前……也讲了很多道理。

 

大家在分析时,一定要知道唯识宗的观点如何,中观宗破它的关键何在。若不了解这些,就随便断章取义,说中观破唯识是不对的,然后开始破口大骂,这是不合理的。

 

我这次讲《智慧品》的过程中,再再劝请大家务必要先了解各派的基本观点。藏地有句俗话说:“天还没有亮,破立的阳光怎么出现呢?”意思是说,你若不知道对方的观点,怎么可能对其破立呢?现在有些人对中观和唯识一窍不通,经常肆无忌惮地说是道非,相当可怕。尤其是稍有一点学问时,大家一定要多多闻思,不要轻易下结论。这些论典都是登地菩萨以无碍智慧抉择的珍贵教言,凡夫人自以为是地进行批驳,是相当可笑的!

 

辰三、破除妨害遮破:

 

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

 

唯识宗又寻求另外的依据,妄图建立自心见自心的观点。他们说:小乘有一种修法,即观想别人的心跟自己的心一样、别人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无别,久而久之,一旦具有禅定等持,便可开发他心通,了知他人在想什么。(或者,也可以依靠咒语来了知他人心。)就算是几百公里以外的人,其心思也能完全察知。既然远处他人的心思都能了知,近处自己的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比如美国总统在想什么我都知道,那我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了知它更是轻而易举。远处微细的毛发尚能看见,面前的瓶子又怎么会看不见呢?

 

中观宗回答道:那也不一定。世间万物有各自的因缘,有时能见到远物,却不能见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种药,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见到几百由旬外的地下宝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药,此人却一点也看不见。(就好像戴隐形眼镜的人,可以将外境看得清清楚楚,但却看不到自己所戴的隐形眼镜。或者说,眼根可以看见远处的色法,却看不见眼根自己。)因此,即使能知道远处他人的心,也不一定就能明知自己的心。

 

现在有些人对唯识有信心,有些人对中观有信心,这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要盲目地信,认为自己是学唯识的,谁若对唯识宗有看法,自己就要站出来,这是不合理的。打个比方说,我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弟子,如果有人对藏传佛教不满,我马上就对他不客气,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麦彭仁波切也经常讲:“我并非因为自己是宁玛派的,就极力宣扬自己的宗派。倘若以教证和理证能成立,那我可以在任何人面前弘扬我的自宗,受别人驳斥时也有能力推翻他。但如果我什么根据都没有,只是一味地说自己宗派好,谁也不能破我的观点,破的话我就不客气、随便骂人,这是极其愚痴的行为。”

 

有些格鲁派的弟子,认为谁都不能惹格鲁派,自己对格鲁派的基本道理根本不懂,但只要别人稍微说一句,他就气得脸都红了,这是没有必要的。不管你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哪一个宗派,如果真是这个宗派的弟子,就应该对本派的见修行果、传承祖师的教言了如指掌,只有达到这一点,大声宣扬你是某某教派的才不会丢人。所以,在维护自宗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应该注意。

 

下面讲在名言中,见闻觉知不会毁坏。

 

(藏文中此处有科判三,但前文中无有,请观察:)

 

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唯识宗提出质疑:假设自证不存在,自己不能了知自己,那么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了知的一切名言诸法,会不会全部不成立了呢?(因为这些法都是依明觉之识而安立。)

 

中观宗说:我们所破的自证,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现量的见、闻也好,比量的觉、知也罢,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我们破除的对象。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它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不论是唯识宗、禅宗、净土宗,谁认为实有的东西存在,谁就是我们遮破的对象。

 

《般若经》云:“从眼根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如梦如幻。甚至胜过涅槃的法[2],亦如梦如幻。”实执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帝洛巴尊者曾说过:“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著那洛巴。”对我们的见闻觉知,没有去执著的话,不会把我们束缚在轮回中,但如果去贪执,觉得眼睛看到的色法特别好看,很喜欢它,就会把你紧紧束缚。无垢光尊者也说:“不破山之显现,而破山之执著。”如山般的显现是正常的,修密法时也有明点、佛像、金刚链的甚深显现,这些我们并没有破。要破的是什么呢?就是对这些显现的执著。不管是对本尊的执著,还是对众生的执著,都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些一定要破除。

 

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讲义中说:“寂天论师根本不破除名言中的自证,若连名言中也要破,他就不会说‘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了。”名言中的回忆前世、回忆昨天,虽然是一种觉知,但这种觉知根本不破。

 

可是现在有些人特别可怜,他专门写一些文章说宗喀巴大师不承认自证分,有极大的邪见,而此邪见的来源就是寂天菩萨和月称菩萨,把两位菩萨也判为邪见者。为了证明自己正确,他还引用一个《入楞伽经》的教证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其实这个偈颂的意思是,真实的自证远离能所二取,这种境界极为甚深,只能给佛子宣说,不要对愚痴的凡夫开演。而根本不是建立自证的一种能立。

 

有些人不懂什么是唯识宗、什么是中观宗,只知道寂天菩萨在有些论典中不承认自证,就把寂天菩萨作为他的批判对境。我有时候想,这些人若是登地菩萨,那我可以忏悔。但如果他没有登地,像我一样是凡夫人,以后不好好忏悔的话,造业实在太大了。月称菩萨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根本不知道,只看了一两个论典就信口开河,这些人的胆子未免太大了!

 

这种现象,基本是在汉地出现的,藏传佛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也有具邪见者,但我翻阅过大量古大德们的论典,也看过许多非常精彩的辩论,他们对寂天菩萨和月称论师都是公认的,从来没有人直接说他们是邪见者。充其量只是说一说:“月称论师的论典中有没有自证分,明不明显?”“寂天论师在论典中承不承认自证分?”

 

这些人的文章我看了之后,很想见一见他们,但有没有缘分也不知道。他们对胜义谛和世俗谛都分不清,什么地方破、什么地方不破也不知道,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的究竟密意和安立方法,更是一无所知。看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但连教证都用错了,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只是在显露自己的愚痴。

 

凡夫人骂圣者,在末法时代可能会越来越多,若不制止这种人,真的是圣凡颠倒了。如果他们说我不对,我的邪见如何如何,那我肯定乐意接受,因为我也知道自己很笨,了解的经论非常少,所以对别人的批评,我一点也不生气。但历史上公认的圣者,如圣天、月称、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用这些语言来说他们,我只能用一种叹息来表示,没有更多的语言来形容。

 

有些人对唯识宗怎么承认的、中观宗怎么承认的一窍不通,竟然说中观应成派是最低劣的见解,连《阿含经》的内容都不懂,就像说博士生不懂一年级的课程一样。跟这些愚者辩论,恐怕只有靠拳头了,语言是没有办法的。有些人就像疯子一样,对教证也不懂,对理证也不懂,逻辑推理也不懂,科学原理也不懂,自己随便看一点书,就否认浩如烟海的深广佛理,只会让别人觉得可笑。寂天菩萨不会生邪见,月称菩萨不会生邪见,但你的邪见来源需要调查,肯定有一个像你那样的上师!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下面是破假相唯识宗。

 

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你们字面上一定要会解释。这里的表达方式跟《中观四百论》差不多,“非”、“异”太多了,有时候不太好理解。

 

假相唯识宗说:“幻境非心外”,幻化般的山河大地、瓶子柱子、人事万物等,并非是心以外的法,这些外境不是以成实的方式存在。(不论假相唯识宗、真相唯识宗,都共同承认外面没有真实的外境。)“亦非全无异”,外境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因为心不可分割,而外境有各种形象、颜色、分类,如果心与外境一样,心就会有很多了。他们认为外境就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毛发就是自己的心,但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不是心,心犹如无垢的水晶球,没有任何垢染,而外境是一种迷乱的显现。所以,按假相唯识宗的观点,外境不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心自己,而是如同空中的毛发。(其实说到底也是一个三品物体。)

 

中观宗破析:“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么外境与心怎么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

 

这个推理比较简单。因为外境要么与心无别,要么于心外独立存在,如果说它既非与心无别,也不是独立存在,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经详细的观察,假相唯识宗的观点不成立,但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典中却赞叹它,这是什么原因呢[3]?因为它在认知名言万法、断除贪执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实如果真正去观察,外境不能说与心无二无别,因为心没有颜色形状,而外境却有种种显现;也不能说在心外真实存在,因为经得起观察的外境,微尘许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说是像毛发一样,这种说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

 

但再进一步观察的话,唯识宗最大的缺点,就是承认心识实有。麦彭仁波切讲过:“唯识宗其他的过失倒没有,对于它的观点,中观宗也非常赞叹。但唯一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承认一个与外境不同、根本不破的心识存在。按照《般若经》的观点,没有一个法是不空的,如果认为心识不空,那它就成实有了,与外道所许的实有的大自在等没有差别。”

 

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在名言中,外境犹如现而不实的毛发,不是与心一体,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这种观点对断除贪执有很大的作用。但在胜义中,假如认为还有一个心识存在,则是我们在这里所破的对象。

 

希望大家在闻思过程中,千万不要对前辈大德肆意诽谤,学习正法成为堕入恶趣之因。有些人认为,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圣者,就像普通的世间人一样,根本不了解他们的超胜智慧。要知道,寂天论师、月称论师、龙猛菩萨,并不是凡夫人所能遮破的对境。假如你学习二十年左右他们的论典,到时候可能会后悔得不得了,想拿宝剑割自己的舌头。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公正者,倘若你是一个疯狂者,什么话都说得出来,那我们也不愿浪费笔墨和心思。

 

现在有些人的过分言论一定要制止,如果他精神有问题,或者有其他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但若是真有智慧的人,就应该先掌握相关论典的一切道理,然后才有权利驳斥对方。否则,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你最后会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的。

 

因此,各位今后在辩论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造口业。法王如意宝到晚年时,经常说自己在年轻时,辩论得比较多,虽然没有故意诽谤过任何大德,但无意中难免有不恭敬的地方,所以显现上一直在精进忏悔。上师这样提醒以后,我们五明佛学院不管是藏族还是汉族,在不造口业方面相当注意,尤其是学了《百业经》之后,大家更是倍加小心。但现在有些人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只是从学术的角度上进行辩论,因而什么都不在乎,造恶业也无所谓。但你是一个佛教徒的话,绝对不能舍弃佛教的基本道理,否则,即使你表演得再精彩,智者在背后也会讥笑的。

 

我们获得一个人身非常困难,这个人身就算不成为解脱之因,也不要成为恶趣之因。所以大家在辩论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大德们超凡入圣的智慧。如果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妨先跟我们辩论试试,对诸佛菩萨最好不要造业。假如你觉得唯识宗的道理不能破,那就应该先精通唯识宗的观点,我们虽然不太精通,但大概内容还是了解,双方从逻辑推理或因明辩论上探讨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当然,若非佛教徒,我们就不说了,毕竟世间上的邪说邪见太多,我们也无法一一驳斥。但如果是佛教徒,则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缘分,不然,失去以后就很难复得了!

 

[1] 藏地有一种小动物没有尾巴,长相、大小跟老鼠相同,藏语叫“艾不扎”。它不偷东西,夏天贮藏大量的草、果子等,以备平时之需。

 

[2] 这是一个假设句。胜过涅槃的法本来不存在,这样说只是为了强调名言中万法皆如梦如幻,没有一个例外。

 

[3]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也不是心,稍稍接近实空的观点,它相当于唯识与中观之间的连接纽带,因而从层次上讲应当位居于上。”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六节课

 

下面继续讲破除争论。前面讲了三个方面,今天讲破除奉行无义之争论,这个分两方面:对方的观点与遮破。

 

子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胜义若涅槃,世俗悉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有实宗[1]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众生在胜义中自性清净,名言中现而无自性,这样一来,岂不是成了轮涅同体?(这里的涅槃是指成佛,不是圣者示现圆寂。)如果胜义与名言同体,众生在胜义中是清净的佛陀,名言中仍有生死流转,那么佛陀也要流转轮回了。

 

大乘经论中常有这样的教言,如《中论·观涅槃品》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也就是说,不清净的轮回和清净的涅槃,在本体上,一点差别也没有。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还有一些大乘经典中亦云:“众生即是佛。”

 

但是有实宗认为,如果众生即佛陀,那就不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千辛万苦地修行了;如果佛陀即众生,佛陀岂不是也要在轮回中受苦?先发大乘菩提心,后行六度万行,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一切的功夫都成白费了。现在有人也经常说:“众生是佛的话,为什么看不到佛的妙相、功德?为什么还要修行?倘若成佛之后还要修行,就有无穷的过失[2]了。”

 

下面作者进行回答:

 

诸缘若未绝,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涅槃分为“自性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从自性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观待任何修行和对治;但从离垢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世亲论师在唯识宗的论典中,将之称为“自性真如”和“离垢真如”。你们正在学的《宝性论》,第二品菩提分中也讲了“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并以水、如意宝、虚空三种比喻阐述了自性光明的特点。包括《经庄严论》、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显密经论中,对此也讲得比较清楚。

 

汉传佛教其实也有这种分类。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意即众生原本自性清净,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但由于暂时的客尘烦恼,现今流转轮回,不得自在。《坛经》里面也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在现相上(或者说前念),众生被无明烦恼所遮,不是佛陀,但在实相上(或者说后念),每个众生本具如来一切功德,可以叫做自性清净的佛。

 

这个道理不太容易理解。佛陀在《胜鬘经》中云:“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因此大家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明白众生什么时候被迷惑,什么时候与佛无别,这个界限要分清楚。《入香光室》云:“生佛一体,十界同居。”这是就实相而言的,但是在现相上,众生被烦恼所障,不能称之为佛。《善说海》中还有善天论师、慧源论师、普明论师的不同观点[3],希望大家好好看一下。

 

众生的本性虽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断绝诸缘——业、烦恼、萨迦耶见,则会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且不说轮回诸法,纵然是幻化师变出来的幻境幻物,只要咒语、石子、木块等因缘不散,这类幻现也绝不会自动消失。

 

这一点,恐怕很多人比较清楚。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创造一个虚幻世界。比如我是一个残疾人,但在网上摇身一变,就成了六根俱全的英俊小伙子,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与实际生活没什么差别,也要赚钱、结婚、生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花很多钱,还要日日夜夜、如饥似渴去操作。现在的世界本来就是虚幻的,但他们却偏要梦中做梦,只要游戏的程序不消失,就一直沉溺其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特别丑陋的人在虚幻世界中变得非常好看,也许心里会舒服一点,但毕竟那些是虚幻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世间上的任何一个法,无论认为它是自生、他生还是无因生[4],真正观察的话,不要说胜义中,就连名言中也不会产生。月称论师云:“彼观名言亦非理,汝所计生由何成?”荣索班智达也说:“胜义中不产生没有什么稀罕的,但以胜义量来观察,世俗中也不产生实在是稀有。”既然如此,整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样的产生呢?

 

假如以智慧断掉一切烦恼,就会现前这种境界。《释量论》中通过各种比喻和因也讲了,诸佛菩萨的烦恼、业障,依靠对治法已彻底根除,犹如种子烧焦不会发芽一样,再也不会产生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不可能依靠业力转生轮回,目犍连、舍利子断了烦恼的根本,也不会转生到轮回中来,那么具有一切功德、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就更不可能转生了。虽然在世俗中烦恼可以产生,但在胜义中,众生了不可得,全部是佛陀,彻悟禅师云:“众生不可得,则全生即佛。”退一步说,即便在世俗中用胜义智慧观察,所有的烦恼也不会产生。

 

大家必须把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分清楚,不然,就算学了再多的佛经论典,没有解开疑团的话,很容易对佛教生邪见。你们平时闻思时,一定要把自己可怕的邪见,在有智慧的上师和道友前进行破析,这种邪见“癌症”没有发展到晚期之前,最好还是动个手术,否则不可救药就来不及了。

 

还有一件事情提醒大家:学佛尤其是学中观甚深法门时,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说,听法中途就不想听了,自己生病了、心情不好等等,这个时候,一定要祈祷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为主的传承上师。或者你在学习过程中很懒惰,生不起欢喜心,这也是魔障在干扰,自己务必要坚定信念、祈祷三宝,不要被各种散乱的因转变了。

 

我们今生遇到能根除轮回的空性法门,不是无因无缘的,按照有关经论的观点,这是多生累劫供养承侍佛陀、依止善知识的果报。一旦遇到了,就应该像盲人遇到大象尾巴一样紧抓不放,无论什么样的违缘现前,都要坚定对大乘法门的诚挚信心,懂得其非常珍贵难得。有些人觉得:“我以前上小学、中学、高中时,听过无数次老师讲的课,这跟老师的课没有差别,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千万不要有这种心态。般若法门哪怕是听一堂课,功德也远远胜过布施等其他有为善法的功德。

 

我自己在二十多年来,闻思修行基本上没有出现违缘,没有因心情不舒服而收拾包离开学院,断过传承,也没有因外在的违缘而中断闻思。这么多年来,我对佛法一直很有信心,这也是源于三宝的加持和前世的善缘。希望你们不管在外面看光盘也好,在学院直接学习也罢,遇到这样的法要懂得珍惜,一堂课哪怕几分钟也不舍得浪费。为了在阿赖耶上种下菩提种子,为了自己的生生世世,听法、学法、修法比什么事情都重要。

 

这些话不是我今天心血来潮才说的,而是长期以来都知道大乘佛法的功德,一直就有深深的体会。即使自己只给一个人讲一个偈颂,觉得活一天也是有意义的。昨前天我给法师开教务会时,对讲经说法方面的重视性,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要认为听经闻法跟世间上课没什么差别,如果你这样对待,那说明一点也不了解大乘佛法的功德,以后还需要继续学习!

 

壬二(遣除胜义之争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

 

癸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

 

这里是讲唯识宗的观点。

 

在我们藏地,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随理唯识分真相唯识、假相唯识。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将唯识分为三种:真相唯识、假相唯识、无相唯识。

 

汉传佛教对唯识宗也非常重视,其原因应追溯至唐玄奘时代。唐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等面前,系统听受了唯识教义,他回汉地以后,结合印度诸派论师的观点(据说有11派之多),着重弘扬了唯识宗。

 

显宗教理的至高顶峰,有人认为是唯识宗,有人认为是中观宗。这个问题,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胜义而言,中观宗的理论谁也比不上;从名言来讲,唯识宗的观点是最殊胜的。这一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细致剖析,你们学了这部论典就会完全明白——唯识宗在抉择名言时不可或缺,中观在抉择胜义时最极究竟。

 

当然,不能认为玄奘完全持唯识的观点。就像是无著菩萨,虽然显现上弘扬唯识宗,但究竟见解与中观宗无二无别,这也是许多高僧大德公认的。同样,玄奘尽管在汉地着重弘扬唯识宗,但他的胜义见解应该是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般若空性。从他的翻译及传记中看,他确实对般若法门的重视超过一切。

 

我原来讲《心经》时也提过,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就像麻风病),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特别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视。他所翻译的《心经》,与藏译、其他汉译本相比,虽然较短,但却受过观音菩萨的特殊加持。据说他从印度取经回来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到原来的地方,不仅是老和尚,连那个寺院也消失无踪了。后人都说老和尚是观音菩萨的化现。由此看来,玄奘的见解应该是以般若空性为主。

 

其实唯识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不仅是藏地和汉地,印度也有。以前月称论师和月官论师的辩论长达七年之久,中间有许多的精彩公案。汉地大德对唯识与中观的区别,憨山大师的《性相通说》中讲得比较详细,你们若想了解汉传佛教的说法,不妨翻阅一下这本书。若想了解藏传佛教的说法,《中观庄严论释》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么,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由心造,外境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而心识是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著它的心识存在一样。因此他们对中观宗发难:“你们认为一切法如幻如梦,但若不承认迷乱的心识,那么谁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是石女的儿子,还是龟毛、兔角[5]?所以,必须要承认心识的存在。”

 

下面是中观宗对他的回答,首先以同等理进行辩驳。

 

子二(答辩)分三:一、同等辩论;二、遮破辩答;三、结合时义。

 

丑一、同等辩论:

 

若许无幻境,心识何所缘?

 

以同等理[6]来观察时,中观宗说:“你们唯识宗不承认外境,只承认一个心识。但如果没有外境,仅仅一个心识到底能执著什么呢?”

 

心识依靠外境而生,没有蓝色瓶子(所取),就不可能有取蓝色瓶子的眼识(能取)。能取与所取是互相观待安立的,如同左手和右手、这边和那边一样,没有能取就没有所取,没有所取就没有能取。你们唯识宗说:“没有心识的话,谁去执著如幻如梦的外境?”同理,中观宗对唯识宗反驳道:“没有外境的话,心识到底要执著什么?”因此,外境与心识不可能独立存在。

 

在这里,中观宗主要是破斥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按照胜义量来观察,这种实有根本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承许外境为心的显现是非常合理的,并不是此处的驳斥对象。

 

总之,观察名言谛时,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应该存在,而观察胜义谛时,外境不存在,心识也不存在。《入中论》云:“般若经中佛俱遮,彼等对法俱说有。”意思是说,佛陀在《般若经》中遮破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外境,又遮破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有境,但这些法在《俱舍论》等对法论中是成立的。倘若没有成立,名言中一切也得不到是不合理的。

 

丑二(遮破辩答)分二: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寅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分二:一、立宗;二、破彼。

 

卯一、立宗:

 

所缘异实境,境相即心体。

 

真相唯识宗补救说:“我们并非完全认为无境,而是承许心所缘的外境不是实有,柱子、瓶子等东西皆是心的显现,与心的本体无二无别。(《中观庄严论》中也用镜中的影像作了比喻[7]。)就像在做梦时,尽管有大象的显现,但这归根结底就是自己的心识,除此之外并没有大象。因此,心识应该是存在的。”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曾说,抉择名言时,真相唯识的观点非常合理。即便学修无上大圆满,名言中承认万法唯心,也是很殊胜的教言,从这个角度讲,唯识宗没有任何过失。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有些大德的开示教言,也很接近唯识的观点。就像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中,都强调万法唯心,揭示了“不是外境在动、是心在动”的密意。

 

汉地就有这样的公案:六祖开悟以后,上师不让他马上去弘法,于是他在寂静的地方,跟猎人一起生活了15年。(六祖开悟后,15年都没有下山,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不要说开悟,剃了头以后,第二天就下去弘法利生了。我刚出家时,四五年都不敢回去,害怕被别人看见不好意思,但有些道友今天刚剃头,明天就准备度化众生。其实,还是在学院中、上师身边呆得久一点好,不要认为自己真有弘法利生的能力。你一两个月的定力应该有,但时间久了以后,由于相续中的习气比较重,头发会不会又慢慢长起来了?我还是有点怀疑。)15年之后,六祖看到机缘成熟,于是便出山弘法。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时,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争执不下之际,六祖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时六祖还是在家人。)此语一出,众人哗然。印宗法师延请他至上席,问明后方知他是五祖的传人,于是便给六祖剃度,剃度之后又反过来拜他为师。

 

由此可见,万法唯心造,不管是风动、幡动,其实都是心在动。《入中论》也有一个比喻说,大海产生层层波涛,波涛与大海无二无别,同样,阿赖耶上的种子成熟为外在的山河大地,这包罗万象的一切显现,均不离阿赖耶上的种子习气。这种道理在名言中确实很殊胜,大圆满也有许多寻找心之本体的窍诀,与唯识宗的观点基本相同。

 

以前二祖慧可初见达摩祖师时,有过“立雪断臂”的故事。(当然,这也有一些争议。道宣论师在《续高僧传》中说,他的断臂是被强盗砍的,不是自己断的。但《宝林传》等其他史传中均说是“断臂求法”。)他去依止达摩祖师时,祖师根本不理他,他就在风雪中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积雪过膝。达摩祖师问他所求何事,慧可道:“唯愿和尚慈悲,开甘露法门,广度群品。”祖师说:“你这么一个小小的苦行有什么了不起?佛陀的无上妙道,需要长期的苦行和难行能行才可以得到。”慧可听后,就用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以示求法之决心。他说:“我的心不安,请赐予我安心的法门。”达摩祖师言:“把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找了半天后说:“觅心了不可得。”祖师回答:“吾为汝安心竟。”慧可闻后,当下开悟。

 

这种寻找心的教言,与唯识宗的观点非常相近,因为一切的感受、显现全部是心在操作。的确,我们心情快乐时,觉得所有人都很慈悲,好像没有一个坏人;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即使佛陀来了,可能也觉得不庄严,对他还要发脾气。所以,心善则外境善,心恶则外境恶,心还是非常关键的。

 

真相唯识认为,外境不存在,与心无二无别。假相唯识认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像毛发一般现而无实。从究竟胜义谛而言,唯识宗的观点都不合理,但在名言中,暂时依靠这些教言认识心的本性,唯识宗还是有其超胜之处。

 

卯二(破彼)分三: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二、无有根据;三、破除妨害遮破。

 

辰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分二:一、真实破除;二、遣除迷乱。

 

巳一、真实破除:

 

幻境若即心,何者见何者?

世间主亦言,心不自见心,

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针对真相唯识宗的答辩,中观宗反问:如果你们认为外境不实,一切都是心的幻现;而心是实有的、不可分割的,它既是能取,又是所取,这是不合理的。(当然,名言中心了知自己、回忆自己,知道刚才想了什么、昨天做了什么,这是可以成立的。麦彭仁波切说:“心自己了知自己。”俗话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点,我们是不会破的。)因为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而且,能取与所取本来各自分开,唯识宗如此承许的话,心是实有一体,又是分开的能所二取,这该怎么成立呢?

 

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过,自心不能知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剑锋不能斩断自己,指尖不能接触自己,同样,心也不能见到自己。《顶宝经》[8]亦云:“自心不能见自心。”还有轻健者不能骑自己的肩上……因此,自己对自己起作用,在大乘经典中已经遮止过。

 

这个问题,格鲁派与宁玛派还是有很大的辩论,但是这次,我们把辩论全部取消。因为菩提学会的很多道友,过去没有学过因明,辩论很容易成了争论,争论的结果,变成什么样也不好说。

 

本来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中引用很多教证说,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也不承认自证。然而麦彭仁波切在两个辩论书为主的教言中回驳,中观应成派所遮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现而不实”的自证,没有任何教证理证的妨害,不承认的话,反而还有极大过失——断绝名言的过失、自己不了知自己的过失。比如我刚才吃了什么东西,不用问别人,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或者有人想:“我今天吃得不饱,等会儿下课后再回去吃点。”这些想法都是名言中的自证。这种自证,中观应成派不会破,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也不会破。

 

了解高僧大德们的辩论,可以增长智慧、打开思路,有机会也不妨学一学。但最根本的问题大家要明白,不管是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等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哪一个教派,究竟观点绝对没有任何矛盾。高僧大德们的教言河流,最终会在诸佛菩萨的大海中融为一体,没有丝毫分歧。这一点是我们通过多年闻思明白的,大家务必要深信不疑,各派弟子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派而造恶业。

 

有人觉得自己上师是最好的,只要别人稍有质疑,就马上挺身而出、恶言相向,可是由于不辨真假,自己是在维护上师还是毁谤上师也不好说。其实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护持正法、利益众生,我们都应该去赞叹。反之,假如他利用佛法来毁坏佛教、欺骗众生,不管他显得如何殊胜,我们也没有必要盲从,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制止。

 

现在末法时代,孰真孰假许多人根本分不清。尤其在弘扬大乘佛法过程中,大家应该先观察自己的意乐是否清净,哪怕只讲一个偈颂,也要看自己发心是什么样的。倘若没有自利心,纯粹是为佛教、众生着想,那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任何事情都值得。

 

前面所讲的自证问题,我在年轻时虽没有很高的智慧,但是非常有兴趣,背过各派许许多多的教证,也翻了很多很多论师的不同观点,麦彭仁波切几个辩论书中的有些道理,我当时差不多倒背如流。这种习气串习得比较久,所以至今仍能想起来,如果专门讲辩论,把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一一展现出来,应该还是很精彩的。但这次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主要是从字面上解释。

 

总而言之,中观宗在这里所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的自证并没有破,这一点非常关键!

 

[1]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他们认为灭尽轮回后获得涅槃,不承认轮回即涅槃。

 

[2] 成佛之后要修行,修行之后再成佛,成佛之后又要修行……这样就永远没有尽头了。

 

[3] 善天论师说:如果众缘没有断绝,那么即使是幻象也不会消失,同样,众生流转的因缘没有断绝,那就是轮回,由于佛陀流转的诸缘已经灭绝,因此轮回的自性在世俗中也不会产生。“亦”字是说何况是胜义。

或者解释说:佛陀示现出世是以愿力而显现的,并不是因为流转轮回之缘没有中断,所以不会有你们所说的这种过失。

慧源尊者解释说:如果外缘未断,那么不仅是轮回就是幻象也不会消失,如果流转之缘已断,那么在世俗中也不可能存在轮回,由于通过修习真如而次第灭尽了无明等十二缘起,因而佛陀不会流转轮回。

普明尊者讲解说:佛陀的幻象观待众生的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有福德因缘,佛陀才会出现;假设不具备众生的福德因缘,那么世俗中佛陀也不会现世。

 

[4] 自生是认为诸法由自己产生;他生是认为诸法由他缘产生;无因生是认为诸法的产生无因无缘。

 

[5] 石女,即先天性无阴道的女人,这种女人无法生子。石女儿、龟毛、兔角都是不存在的东西,中观宗常用它们表示无实法。

 

[6] 同等理:以对方所使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反击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观点无法成立。

 

[7] 中云:“无性如影像。”

 

[8] 藏文叫《顶宝经》,汉文叫《宝髻经》。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七节课

 

下面继续破唯识宗的观点。

 

巳二(遣除迷乱)分二:一、比喻不成立;二、意义不相同。

 

午一(比喻不成立)分二:一、破灯火之比喻;二、破蓝色之比喻。

 

未一、破灯火之比喻: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

灯火非所明,其无暗蔽故。

 

昨天破了唯识宗的“自心了知自心”,今天他们又以两个比喻,试图建立这个观点合情合理。

 

首先是唯识宗的第一个比喻:犹如灯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识同样也能了知他法(他证)和了知自己(自证)。

 

(本品用了灯火和蓝色的比喻,在《入中论》中,唯识宗还有梦境、不净观等比喻[1],说明心识是实有的、外境是不存在的。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世间的哲学也有很多探索,但今天暂时不讨论。)

 

中观宗驳斥:比喻不成立。因为灯火本身并不是自己所照的对象。你们说灯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灯火上本来就没有黑暗遮蔽。

 

反过来说,假如灯火上有黑暗,则可以说它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遣除了自己的黑暗,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灯火上根本没有黑暗,怎么说能它照亮自己呢?能明和所明是观待而安立的,所明不存在的话,能明也不存在,因此灯火照亮自己不成立。

 

或者说,如果灯火能照亮自己,那么以同等理来推,黑暗也能遮蔽自己了。《中论》云:“若灯能自照,亦能照于彼。暗亦应自暗,亦能暗于彼。”黑暗有遮蔽万物的特性,如果它能遮蔽自己,那么整个世间就没有黑暗了,处处都是一片光明,我们也不用绞尽脑汁想要电了。(学院冬天时经常停电,晚上没有灯照明。偶尔来电了,很多道友就特别兴奋:“噢,有电啦!”形同见到本尊一样。)

 

中观宗承认的自证,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自证,并非像唯识宗所许的,本体实有、不可分割,同时自己能了知自己的自证。如果灯火真能照亮自己,黑暗也应该遮蔽自己,如此一来,自然规律会彻底混乱。还有一些论典说,假如灯能照亮自己,那它也应该照亮太阳、月亮[2],许多规律都颠倒了。所以,由推理可知,唯识宗的某些观点不得不值得考虑。

 

汉传佛教个别法师认为唯识宗是显宗之顶,没有丝毫过失。这个我昨天也讲了,从名言的角度来讲,万法抉择为心非常合理,但依胜义量来观察,在中观应成派的正理面前,唯识宗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听说某佛学院的有个法师,对《入中论》特别不满[3],他举不出任何理由,就开始对月称菩萨恶口相骂,这是极其愚痴的行为。作为一个法师,对圣者应当起恭敬心、清净心,即使你不懂他的甚深密意,也不应该这样造口业。

 

我们凡夫人骂圣者,就像三年级的小学生骂爱因斯坦,说他的《相对论》写得不好一样,自己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就随随便便表演,这样一点也不精彩。因此,现在的有些法师、知识分子、教授,不要太相信自己分别念的相似智慧了,对诸佛菩萨广大无边的清净智慧难以接受时,就认为统统是颠倒的,这种行为相当可笑!

 

大概二十年前,我翻译了一个《佛子行》,当时有个人根本不懂,就把它全部改了。后来我慢慢了解到,他对佛教术语一无所知,觉得佛法的甚深道理一定要结合他的分别念来诠释,所以就改得一塌糊涂。因此,每个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分别念了,这方面理应值得注意!

 

第一个比喻破完了,下面讲第二个比喻。

 

未二、破蓝色之比喻: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见,识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唯识宗又举出一个比喻遮破中观宗。他们说万法的本体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尽管有些法不能对自己起作用,但有些法却可以。比如水晶的蓝色必须依他缘才能映现,但蓝宝石、蓝琉璃的蓝色却是本具的,并不需要依靠他缘。

 

假如在水晶下面放一块蓝布,水晶就会变成蓝色;如果窗帘是蓝色,窗玻璃也会变成蓝色,这种蓝色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但有些蓝色不依靠任何因缘,就像蓝宝石、蓝琉璃的蓝色,它是纯天然的,不观待任何东西。

 

同样,识也有依靠他缘、不依他缘两种。依靠他缘的,就像眼根与色尘聚合形成眼识、耳根与声尘聚合形成耳识,这些识依靠他缘而生,如同水晶的蓝色。还有一种识不观待他法,即自明自知的心,它完全能了知自己,相当于琉璃的蓝色。唯识宗以这种比喻,认为自证应该成立。

 

对此,中观宗说:“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藏地有些论师和慧源论师的不同观点,《善说海》中都有宣讲[4],希望你们看一下他们的回答方式。)大多数论师是这样回答的:你们说琉璃的蓝色自性成立,不观待外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缘聚合而成,与水晶的蓝色无有本质的区别。

 

所谓的观待,是指一法的产生、改变、灭亡依靠其他因缘。如《释量论》云:“此有彼亦生,此变彼亦变,称此是彼因。”此法存在,彼法就会存在;此法改变,彼法也随之改变,这样,此法就叫彼法的因,此法可以改变彼法的性质。

 

琉璃的蓝色也要观待他法,它之所以是蓝色而不是白色,肯定有一种因缘。一个法的生住坏灭,是外十二缘起或内十二缘起在起作用,无情物依靠外十二缘起[5],有情物依靠内十二缘起[6],龙猛菩萨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既然如此,琉璃的蓝色也必定是因缘所生,只不过它的因不明显罢了。就好比蓝色的布匹,我们看不到它在工厂里怎么染的,但不能因为看不到就认为它是天然的蓝色。“不从因缘生”的法不可能存在,第二个比喻也不成立。因此,唯识宗所承认的何时也不破、胜义中存在的心识,在中观理证面前是可以遮破的。

 

在佛教宗派中,大乘是最为殊胜的,谁对大乘生起嗔恨心,罪过也是极大的。龙猛菩萨云:“如是诸智者,切莫嗔大乘。”智者绝对不会诽谤大乘,也不会对大乘生嗔恨心。不像有些孤陋寡闻的人,整天把“密宗不合理”、“中观不合理”、“唯识不合理”挂在嘴上,真正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不可能轻易诽谤大乘。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净土宗的,学习唯识宗的观点没有任何必要。千万不能这么想!从正面利益来说,掌握大乘佛法的观点后,对自己的修行有莫大帮助;从反面而言,我们对唯识宗、中观宗不了知的迷茫部分,也能依此予以遣除。因此,本品教义可以灭除内心的黑暗,增上智慧的光明,有许许多多的利益和功德。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就盲修瞎炼,要么就用考证研究的态度对待佛教,把佛教纯粹当成一种学术,这些没有多大意义。人生短暂,我们一方面要概括性地了解各教派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应该调伏自己的内心,这才最关键的。否则,心里希求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口头上说得再漂亮、给别人讲得再好听,到你死的那一天,这些也根本用不上,唯一阿赖耶上面的种子,生生世世都会跟着你,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

 

所以,大家要对佛教的所有教派观清净心,但在掌握他们的教义时,应该有一种取舍能力。有些人该信任的地方不信任,不该信任的地方很相信,正如根登群佩大师所说:“轻信无理法,有理不信任,世间愚人心,远离诸正量。”因果轮回、三宝加持等,以众多教证理证来观察时,是千真万确的道理,但很多人却偏偏不信。而不该信的引发贪嗔痴的虚幻世界,成千上万的人都趋之若鹜。愚痴的世间人离正量特别遥远,求真理的也少之又少、寥若晨星,从而灾难、恐怖、痛苦不断出现。因此大家在闻思过程中,既要了解一切宗派的教义,也要以这些具加持的教义调伏自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从比喻上破斥了唯识宗,下面再从意义上进一步破斥。

 

午二、意义不相同:

 

若谓识了知,故说灯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识知耶?

 

中观宗说:名言中有自明自知的心识存在,这一点我们也承认。但若觉得这不够,胜义中还要存在的话,那就不合理了。

 

前面已破了灯火能自明的比喻,退一步说,假设灯火可以照亮自己,这并非是灯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灯火以外的有情心识了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那么,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个心识知道的呢?

 

如果说是自己的心,这不应理。因为按因明的推理方式,未成立的东西不能作为因。心自知自明的观点正在观察、尚未成立,属于一个未知数,故不能说是心识自己了知自己。

 

如果是由其他心来了知,那其他心又是谁来了知呢?假如甲的心需要乙来了知,乙的心需要丙来了知……这样推下去,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而且由其他心来了知,也有诸多理证妨害。假如这两个心一前一后,那么前念灭时,后念才生,二者无法相遇,不可能有了知与被了知的关系;假如这两个心同时产生,按照因明推理,同时产生的法互不观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立为能知、所知。

 

因此,不管是自证、他证均不合理,这样一来,心的自明自知又从何谈起呢?

 

辰二(无有根据)分二:一、无有现量根据;二、无有比量根据。

 

巳一、无有现量根据:

 

若识皆不见,则明或不明,

如石女女媚,说彼亦无义。

 

无论通过比喻还是意义来观察,胜义中都不可能存在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除非你以嗔恨心来骂月称论师,除此之外不可能推翻这种道理。大家也不要固执己见,认为:“我是学唯识宗的,不管怎么说,我都不承认!”然后用拳头来打人,这可不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用身体和口来“辩论”,不是拿刀子武器来伤人,就是用难听的脏话来骂人。以前有些外道实在没办法胜过佛教,就放火烧经堂,或者用权势镇压,或者通过武力战胜。而智者,是通过正理来论证的。如果你破不了他的观点,就应该像因明中所讲的,规规矩矩地跟着他,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既然实有心识不成立,那么争论它是明或者不明,就像讨论石女的女儿身姿是否娇媚一样,没有任何实义。

 

石女不可能生孩子,若评论她的女儿是否好看、身材是否婀娜,她穿着什么高跟鞋、头发是什么颜色、戴着什么样的眼镜……大家会觉得此人精神有问题,或者认为他特别愚蠢。同样,唯识宗所承认的实有心识根本不存在,假如还一直探讨它是自证还是他证,则无异于谈论空中花园,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大家要知道,唯识宗的观点是在胜义中破,世俗中不破。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和其他密乘教言,万法抉择为心对修行帮助很大。比如你今天看见一个仇人,观想这一切是心的显现,如幻如梦,当下嗔恨心很容易消失;如果看见非常美妙的外境,生起极为强烈的贪心,把它当作彩虹或梦境,贪心的火焰也会顿时熄灭。

 

外面的居士最近在背《佛子行》,大家互相说话时,动不动就冒出一句“远离恶友佛子行”、“远离贪心佛子行”、“远离嗔恨佛子行”……前面的可能还背不下来,后面的已经用得滚瓜烂熟了。但是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其实——不说了,讲到这里吧!

 

[1] 梦境:做梦时有山河大地等,但这并非真实存在, 唯是心识显现而已。 不净观:修不净观的瑜伽士见大地充满白骨,但外境并无真实的白骨,唯是心识的自体显现。

 

[2] 灯本来就有光明,如果它还要去照亮有光明的东西(它自己),那么太阳月亮也是有光明的东西,灯也能去照亮了。

 

[3] 其中有许多中观宗破唯识宗的辩论。

 

[4] 藏地的某些智者对此驳斥说:实际上并非如此,蓝琉璃自然就成立蓝色,并非是本为非蓝色物自己将自己造作成蓝色的,因此不能作为自明自知的比喻。

      慧源尊者是这样驳斥的:青色成为青色本身也并非不观待他法,要观待因的缘故。假设不是由自己的因中产生蓝色,那么可以说不观待他缘而形成蓝色,需要自己将自己造成蓝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自己对自己起作用相违。

 

[5] 外十二缘起:与因相关的有六个——种子、苗芽、茎、干、穗、果;与缘相关的有六个——地、水、火、风、空、时间。

 

[6] 内十二缘起: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5课

前面我们通过几种推理方式,比如,观察因缘和合的同时、因缘和合之前,以及因缘和合之后果能否产生,遮破了对方因缘和合生果的观点。下面讲最后一部分“彼等摄义”。

 

壬四(彼等摄义)分二:一、因缘和合不能生自他;二、和合不和合皆无果。

 

癸一(因缘和合不能生自他):

 

对方又提出:并不是仅仅从某一因法而产生果法,因缘聚合时会产生一种“和合法”,是由“和合法”产生了果法。

 

这只是对方的一种假想而已,并不合理。如颂云:

 

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法。

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

 

如果认为从众缘和合中会有和合法,但和合法的自体都不能产生,又如何能从和合中产生果法呢?

 

未详细观察时,人们会认为因缘和合之后会产生一种“和合法”,很多果法尤其被世人共称的果法,都是从和合法中产生。比如,春耕时节,种子、温度、地水火风四大等所有因缘聚合之后会产生一种和合法,由此和合法产生了苗芽。但这种观点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自生不成立,故无生

 

首先观察,和合法本身是否具有产生能力?如果没有产生能力,就无法产生果法;如果有产生能力,就必然能自己生自己,因为若不能自生,又如何能生他呢?但自己生自己有很大过失,就如《显句论》和《理证海》中所说,一方面产生没有任何必要,因为自本体已经成立之故;另一方面,自己对自己起作用会有互相矛盾和相违的过失。

 

有些浅慧者可能认为:虽然自生不成立,但他生应该可以成立吧,就像眼睛虽然看不见自己,但却可以看见他法。

 

这个问题我们前面讲过:这里的“生”是指具自性的生,如果生具有自性,它首先应该能自生,如果不能自生又怎么能生他呢?如第三品《观六情品》中云:“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意思是,眼根自己不能见到自己的本体,如果它不能见自体,又怎能见到其他色法呢?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对方承许见具有自性,既然是自性的见,就应该能见到自体,也能见到他体,因为自体和他体都是色法之故。如果学好了应成派四大不共因,用其中的能立所立等同因就很容易进行推断。因缘和合也可以以此类推。

 

◎和合自本体不成立,故无生

 

其次,和合法的自本体都不成立,又如何产生其他果法呢?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引用了提婆44《百论》的一个偈颂“一和合者无,诸和合亦无,若言是一者,应离因缘有”,说明了一法的和合不成立,诸法的和合也不成立,以此抉择出和合的本体不存在。

 

[44] 提婆:即圣天论师,龙树弟子,大乘中观派的理论奠基人之一。生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据传他原是一个王子,后舍弃王位出家,因久仰龙树的名声,特从师子国到萨罗去求论义,拜龙树为师。提婆进一步发挥了龙树中观学说。在波厘(华氏城旧都)曾和佛教及佛教以外的各派哲学家进行激烈的辩论。尽管他的学说曾使一些异教徒折服,但最后仍为异教徒所杀。主要著作有《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等。

 

如果和合法真正有一个实有的产生,首先其本体必须成立,如果自己如同无为法的虚空一样,那如何能产生有为法的果呢?这样的因果关系,不管在因明还是中观当中都不存在。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亦云:和合法本身就像石女儿一样不能成立,因而不可能产生其他法。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用了另一种方法遮破和合的本体,论云:“所谓‘因法的和合’,也是观待于果法的。只要缺少任何一个产生果法的因,和合也不可成立。所以,某一因缘的和合,必须依靠果法而成立。不观待果法而随随便便的和合,并不能构成该和合。既然以自己的力量不能使自己产生,也就是在和合不成立的前提下,果法又怎么能产生呢?”

 

这个推理也非常好,是通过观察因缘的和合是否观待果法来破。如果和合观待果法,那在果法没有产生之前,和合的本体永远不能成立;如果不观待果法,和合也不可能成立,因为观待果的因缘聚合才叫做因缘和合,丝毫不观待果法的因缘和合在世界上根本找不到。

 

每个颂词都有自己的关键点,这一颂主要讲了和合法的本体与石女儿、兔角没有任何差别,如果自本体没有这种自相的产生,就不可能产生他法。

 

癸二(和合不和合皆无果):

 

这一颂主要讲,无论在和合或不和合的因缘当中,果都不能产生。颂云:

 

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

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

 

因此果法不从因缘和合中产生,也不从因缘不和合中产生。没有果法,那何处有和合法呢?

 

经过前面再三观察,果不是从因缘和合当中产生,也不是从因缘不和合当中产生。既然没有果法,何处会有和合法呢?可见,所谓的和合法,只是我们的一种虚妄分别或者说执著而已,并没有真实的本体。

 

本品与前面几品,对因果不存在之理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可以承许果在和合法中产生,然而真正观察时,所谓的和合法并没有真实的本体。比如,在凡夫的六根识前,向日葵等花朵的气味、颜色、形状的确需要依靠因缘和合才能产生,但以中观理证详细观察时,这些都不能成立。

 

在因缘不和合当中,果法能否产生呢?也不能。世俗当中,任何法都是从因缘和合中产生,如果不是从因缘和合中产生,就会有非因成为因法的过失,这显然违背了事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任何因缘和合而独立存在的法。

 

果法在和合、不和合之外是否可以产生呢?更不可能。这样详详细细观察之后,所谓的果就如同石女儿一样了不可得。

 

反过来说,如果果法不存在,和合是否存在呢?当然也不会有,因为两者观待成立之故。

 

◎闻思本品的结果

 

佛护论师在其《中论》注疏中说:虽然这一品破了时间、因果以及和合,但它们是否完全不存在呢?并非如此,我们遮破的是具自性的因果和时间,并未遮破无自性的因果和时间。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与佛护论师的观点基本相同,他在《理证海》中说:我们的所破是有实宗的实有观点,他们承认时间和因果实有;但我们并未遮破名言中的时间和因果,这些世俗缘起法并非所破。

 

从两位论师的教言当中,我们能认识到什么呢?本品所破的是唯识宗以下有实宗的观点。他们所谓的因缘和合生果,无论从时间、因、果,还是体相方面,都是一种成实的产生,但实相的产生不可能存在。那名言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春耕秋收等因果概念是否一概否认呢?这种如幻如梦的无欺规律不能破,应该要承认。

 

《中论》并未分名言和胜义,因而有些人会误认为因果、善恶完全不存在。如果他们将因果不存在的观点用在观自身因缘上,可能会对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有所帮助,但如果认为积累资粮、断恶行善等一切法都不存在,最后就会像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所讲的那样45,会变成善恶都不承认的真实断见派。这是我们闻思中观最不愿见到的结果。

 

[45]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云:“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此等说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断见者,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

 

华智仁波切说过:我们闻思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对各宗各派能够观清净心,并且不堕入名言邪见的边(即不堕入无有因果的断见)。这是尊者闻思般若波罗蜜多的体会和心得。

 

学习《中论》时大家一定要明白,表面上看,龙猛菩萨将世人认为存在的一切法,包括涅槃、如来、轮回等全部遮破无余,但它们是否完全不成立呢?胜义当中确实万法皆空,但在名言当中,在众生的执著未消于法界之前,一切显现都不虚存在。

 

辛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极勇猛,色非因非果。若色非因非果,乃至受想行识非因非果。何以故?色无和合故。若色无和合,乃至受想行识亦无和合。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无所行者,是名般若波罗蜜。”

 

《识趣后世经》云:“若说和合处,是说方便门,为趣第一义,智者如是解。”这些教证大家最好仔细看一下。有智慧的人在树立见解的时候,既要有教证,又要有理证,还需要窍诀,这是闻思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几个工具。而没有智慧的人却一无所需,就如根登群佩所说:成立也可以,不成立也可以;合理也可以,不合理也可以,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是平等的……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境界,而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有智慧的人对每一个道理都会寻求依据,没有合理的理证推断以及可靠的教证印持,他很难轻易信受。

 

希望大家对每一个颂词的推理都能如理观察,对每一个教证都能认真思维,只要认真观察、思维,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观因果品终

 

二十一观成坏品

 

庚二(破承许时间为果之生灭因——观成坏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能害自性存在之理;二、遮破存在之能立。

 

壬一(宣说能害自性存在之理)分五:一、观察俱成不成而破;二、观察是否灭尽而破;三、观察能依所依而破;四、观察是否空性而破;五、观察一体他体而破。

 

癸一(观察俱成不成而破)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所谓“成”,即最初的形成,说产生、生成、出生都可以;所谓“坏”,就是坏灭,即最终的毁灭。

 

◎为何观察成坏

 

对方提出:众所周知,苗芽在春夏生长,在冬季毁灭,既然成坏存在,那么成坏的因——时间也必然存在。

 

不仅外道认为成坏存在,小乘论师一般也认为成住坏空实有,比如,世亲论师的《十地经论》云:“有因缘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俱舍论》云:“劫有多种,即坏劫、成劫、住劫、大劫……”;犊子部、正量部等小乘论师认为:成住坏空实有存在,它们是有为法的体相……此外,世间人也普遍持有这种观点,比如,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真实不虚的。

 

但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妙力伏经》云:“色法无生亦无灭”告诉世人色等诸法无有生灭。在本品中,龙猛菩萨详细宣说了成坏无有自性的道理,揭示出其虚假性,以智慧宝剑将人们对成、坏的各种执著一一斩断。

 

如果成坏不存在,它的因——时间,自然而然就被遮破了;破了时间等诸法,才能趋入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子一(略说):

 

离成及共成,是中无有坏;

离坏及共坏,是中亦无成。

 

在离开成以及与成共存的情况下,都没有坏;在离开坏以及与坏共存的情况下,也都没有成。

 

中观宗首先立宗:时间不应该存在,因为成坏不存在的缘故。其中的“成坏不存在”是三相推理当中的因,即推断的理由。这一理由是成立的,为什么呢?

 

首先观察坏,坏灭要想成立,它要么离开成单独存在,要么与成共存。离开这两种情况,坏灭不可能有。然而,“离成,是中无有坏”,离开成不可能有坏;“共成,是中无有坏”,与成同时也没有所谓的坏。

 

同样,成要想存在,它要么离开坏单独存在,要么与坏共存。然而,在离开了坏以及与坏共存的情况下,都没有所谓的成。

 

此处是略说,下面广说时,每种情况都用了两个颂词来解释。

 

中观的道理非常甚深,初学时一般都会有脑子转不过弯的感觉。只在课上听我讲一遍不一定能懂,堪布堪姆们讲的时候,大家也要认真听,之后还要参加辅导,听过几遍之后,一般就会明白的。

 

子二(广说)分四:一、离成之坏不成立;二、共成之坏不成立;三、离坏之成不成立;四、共坏之成不成立。

 

丑一(离成之坏不成立):

 

首先,离开了成的坏不能成立,若成立,那离开生的死也应该存在了。

 

若离于成者,云何而有坏?

如离生有死,是事则不然。

 

如果诸法离开了形成,那如何会有坏灭呢?就像众生离开了产生却有死亡一样,这完全不合理。

 

任何一法如果没有最初的形成,怎么会有最后的坏灭呢?就像一个人从未降生却有死亡一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有人说:“石女的儿子今天死了,大家为此很伤心……”我们听后都知道这是在讲笑话,因为石女的儿子从未降生过,怎么会有死亡呢?同样,如果有人说:“虚空中的鲜花在冬天已经凋谢了。”人们听后也不会相信,因为虚空中根本没有鲜花,怎么会有鲜花的凋落呢?

 

所以,若没有形成,就不可能有毁灭。《显句论》云:“无生有死也是见所未见的。所以,无成有坏不合理。”无论以佛智还是以凡夫分别念观察,一个从未形成的法,其本体毁灭的现象绝对不会有,因此,离成之坏不可能成立。有生才有灭的道理与我们的分别念较契合,大家一般都容易接受。

 

◎融汇各家之精华

 

这次宣讲《中论》,我重新安立了科判,安立的时候参考了很多讲义,并融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听说有十几位道友组成了一个讲记编辑组,准备整理这次我讲的《中论》。如果能整理出来,也许会对后学者有一些利益,应该还是很好的。

 

我这辈子能否有因缘再次宣讲《中论》很难说。现在我虽然疾病缠身,各方面都有很多困难,但这次为了宣讲《中论》,每天还是坚持翻阅很多藏文和汉文讲义。有些讲义的名字我在课堂上提过,有些虽然未提,但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给大家讲了。

 

汉文版《中论》讲义我主要参考了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青目论师的《青目释》、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以及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藏文版主要参考了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果仁巴大师的《正见之光》,以及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岗日江村的《中观略义》。宗喀巴大师在他的传记中说:他最后的中观见解是由岗日江村证悟的。虽然这部《中观略义》文字不多,但里面有些道理非常殊胜,大成就者的语言具有甚深的意义。

 

另外,还参考了华智仁波切的一部《中论》略义、宗喀巴大师的一部《中论》摄义(它是《中观六论》的一部分,任杰将其翻译成了汉文),以及新龙一位喇嘛的《中观根本慧论》讲义。

 

以上这些讲义中一些易懂的、精华的内容我基本都给大家宣讲了。这次我每天只讲五六个颂词,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学习。

 

◎牢记上师的窍诀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给我们圆满传讲过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我当时给二十多个人做过辅导。那时没有录音和摄像,有些地方上师怎么讲的现在已经有点忘了,非常可惜,但很多地方仍然记忆深刻,尤其对《中观庄严论》。我刚来学院的时候,上师如意宝正好讲《中观庄严论》,当时宣讲得非常广,每个道理都阐释得特别精彩。我在下面听得法喜充满,觉得这些中观理自己基本都明白了。至今虽已过去20多年,但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我刚来学院的时候,法王老人家每次备课都会看很多书,第二天讲得特别细致,对每部讲义的观点都会加以分析。但1990年以后,法王如意宝的眼睛就不是很好了。后来的传讲就像念传承一样,基本都是大概、综合性地讲一下。

 

法王如意宝早期讲《中观根本慧论》时,讲了很多殊胜的窍诀,但法王老人家不愿让人录音,而我们的记忆又有限,二十多年后,法王当时怎么讲的已经记不太清了,当时做笔记的书现在也找不到了……上师离开之后才发现,自己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学习态度并不是很认真,否则,上师的每一句教言、对每一颂的解释,都应该记得清清楚楚。没能将法王所说的教言全部记录

下来,是我闻思中观最遗憾的一段经历……

 

丑二(共成之坏不成立):

 

成坏共有者,云何有成坏?

如世间生死,一时则不然。

 

成和坏共存怎么能成立呢?就像世间的生死不能同时一样。既然成坏无法共存,又如何会有坏呢?

 

形成存在的同时坏灭也存在,即两个相违法共存的情况下,坏灭是否存在呢?肯定不存在。就像在世间中,人的生和死同时存在,之后再死亡的情况根本不存在一样。

 

有些人认为,生死应该可以同存,比如一个孩子刚出生就死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非常粗浅的概念,生死都是刹那性的,生的刹那上肯定不会有死,因为生指新生命的诞生,死是生命的毁灭,相违之法不可能同时共存。因明中对此分析过,比如,分别念和无分别同时取境时,因为时间特别快,所以凡夫人便认为两者有些是同时存在的,但实际上,它们就像旋火轮一样,在一刹那上不可能并存。

 

形成和毁灭属于不并存相违,即不能同时存在的一种相违。《显句论》中说:就像黑暗和光明不可能同一时间存在一样,成和坏的共存也不可能。

 

如果生灭的共存不成立,那么在此前提下,所谓的毁灭也不可能有。

 

关于生和死,即形成和毁灭不能共存的道理,在第七品《观三相品》中已经讲过,大家可以回顾一下。

 

丑三(离坏之成不成立):

 

若离于坏者,云何当有成?

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

 

如果离开了坏怎么会有成呢?因为无常未曾一时不在诸法中。

 

“若离于坏者,云何当有成?”如果离开了坏,怎么会有所谓的成呢?不可能有。世间法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没有死而有生的法根本不存在。为什么呢?

 

“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因为无常从来未曾一时不在诸法当中具有。两个否定词加在一起便成了肯定。意思是,万法皆无常,万法的本性即无常。《般若灯论》里将后两句译为:“诸体上无常,一切时中有。”去掉了两个否定词,从肯定意义来解释可能比较好懂。

 

也就是说,一切万法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离开无常。任何法只要一产生,就会以无常而周遍(遍是无常),即刹那灭尽。因此,只要有产生,肯定就会有毁坏,离开了毁坏的产生不可能存在。比如,柱子形成之后,即生即灭,相续不断,不坏的一种形成不可能成立。

 

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提到了莲花生大士的公案。莲师最初有降生,但因获得了长寿持明果位,所以没有死亡。这是否说明存在生而不死的事物呢?并非如此。任何有为法都有生有灭,但莲师获得的无死成就已经远离了有为法的范畴,并非名言中生所对应的死。从如来藏角度讲,莲师的无死成就是如来藏功德全分显露之后,所到达的超离生死之境界;从空性角度讲,莲师的无死成就远离了一切分别戏论。所以,从莲师自身成就的角度,可以说莲师有生无死——成就无死虹身,但观待众生的因缘,莲师也在世间示现了隐没。

 

总的来讲,离开了毁坏就不会有形成,因为一切法恒时不离无常。有些外道认为:大多数法是无常的,但个别法可以常有,就像大多数乌鸦是黑色的,但有个别乌鸦是白色的。《量理宝藏论》46中对此观点作了遮破,对万法无常的道理也作了广泛抉择,这里不做广说。

 

[46] 《量理宝藏论释》云:“‘谓如乌鸦会有白,有实法常不相违。’大自在派声称:比如,大多数乌鸦是黑色的,但也会有白色的现象。同样,由于有实法的能力千差万别,虽说瓶子等大多数有实法是无常的,然而大自在天等有实法与常有的同体存在这一点并不相违,由于它存在的因成立而无常的所立不成立,因此你们前面所说以存在的因证实无常是不一定的。”

驳曰:“常有的自在天如果不能起作用,那就是无实法,因此只不过你们对它命名为自在天罢了,实际上我们双方观点是一致的。所以,对于虚名不必争执。假设他能起作用,那么请问他在做事的过程中,由先前的自性中变化还是不变化?如果变化,就已失去常有的身份;倘若不变,那么起作用显然就矛盾了,因为他在不起作用的阶段始终不变的缘故。”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4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因以具足果(不空果)的方式产生不合理,即“不空之果不能生灭”,下面观察“因以不具足果(空果)的方式产生”是否合理?

 

寅二(空果不能生灭):

 

对方辩驳说:如果因上不存在果(空果),则可以产生。世人一般也会这样想,比如,认为绚丽多彩的鲜花在花种上(因位上)并不存在,是空着的,后来各种因缘聚合之后,鲜花才会产生。

 

但这种观点也不合理,如颂云: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

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

 

因为果法在因上空的缘故,不可能产生;果法空的缘故,不可能有灭;因为果法在因上空的缘故,不生亦不灭。

 

中观宗驳曰:既然果法在因位上不存在,那么不管聚集多少因缘也不可能产生;没有产生也就不会有灭尽。譬如,通过现量或比量,在种子(因)上根本得不到鲜花(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点,这样无论聚集多少因缘,也不可能让一个本不存在的鲜花产生;既然无生,也就不会有毁灭。

 

《显句论》中将果比作虚空。虚空没有本体,自然不会有最初的生;没有生,也就不会有中间的衰老和最终的灭亡。所以,如同虚空一般的果法无有生灭。

 

下面宣讲“观察作用而破”中的第六个问题“观察一体他体而破”。

 

子六(观察一体他体而破)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丑一(略说):

 

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

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

 

因果为一体的情形,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合理;因果为异体的情形,在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合理。

 

如果说因和果就像火与火的热性一样,是无二无别的一体,这种观点永远不可能合理。世间人包括农民,谁会承认种子和苗芽是一体呢?

 

如果说因和果就像东方的瓶子和西方的柱子一样,是别别分开的他体,这种观点也始终不会合理。这样因果之间就不存在彼彼所生或者同性的关系,成了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法。如此一来,又怎会成为因果呢?世间稍懂因果的人都不会如此承许。

 

此处是略说,原因下面会广说。

 

丑二(广说):

 

承许因果一体他体会有什么过失呢?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如果因和果是一体,那么能生和所生就成为了一体;如果因和果是他体,那么因则与非因相同。

 

◎因果一体不合理

 

如果承许因果是一体,那么能生(生者)及所生就变成一体了。比如,依靠眼根产生眼识,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眼根和眼识就成了一体;依靠父亲才有儿子,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父亲和儿子就成了一体,但谁会这样承认呢?在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都运用了这两个比喻来说明,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使用的是父子和火薪的比喻。

 

并且,如果承认因果是一体,那么因就成了果,果就成了因,但这肯定不合理,不仅在经论方面有妨害,在共称的世间名言方面也会有违害。这样一来,农民为了收获庄稼所做的辛勤耕耘就没有任何用了,修行人为了获得佛果而精进修持也失去意义了……如是会有无穷无尽的过失。不要说闻思过中观的人,即使是世间人,也不会承认木头(因)和火(果)等因果是一体。

 

有些人认为,个别的因果应该可以是一体,比如《俱舍论》中就讲过这样的因果43。实际上,这只是相似的因果,并非真正的因果。真正一味一体的因果,无论怎样也不可能举出来。

 

[43] 比如,《俱舍论》中六因当中的同类因,是指前相同之法产生后同类之果,即因和果相同,这种因果关系就是因明中经常讲的近取因,也即直接因,如同火产生自己的后刹那。——《俱舍论讲解》

 

◎因果他体不合理

 

反之,如果因果是他体,是否合理呢?也不合理,“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如果因果是他体,那么因就等同于非因。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承许因果为别别他体,那么因果就成了两个互不观待的法,如同这里的瓶子和那里的柱子一样。如此一来,因果之间就成了毫无关系;既然没有任何关系,因就等同于非因。

 

再者,如果因果是他体,因果二者就要同时存在,既然此时果已经有了,因就没有任何用而不必成为因,如此一来,因就与非因成了等同,这样石头等也可以成为儿子或青稞的因,油灯也可以产生黑暗了。但这显然不合理,因为众所周知,父亲是儿子的因、青稞种子是青稞的因。

 

有些人可能会想,因果他体应该合理吧,比如前天的种子和今天的苗芽就是他体。其实它们并非他体。为什么呢?《入中论》解释过原因:因为一法有自相,一法无自相的缘故。比如,现在的苗芽具有自相,而前面的种子已经灭尽,与石女儿没有两样,存在的法与不存在的法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他体。真正的他体,其自相必须同时存在,就像同时存在的慈氏和天授(两个人)一样,而因果无法同时存在,故因果他体不能成立。

 

◎因果的真相即“缘起性空”

 

通过以上观察,因果之间无论一体还是他体都不能成立,而因果之间或者一体,或者他体,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安立方式。由此可见,所谓的因果并不真实存在。

 

既然如此,因果不虚是否就不合理了呢?对此我要再三提醒大家,虽然胜义观察时种子生苗芽、饿了需要吃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所有因果都不能成立,但在名言中它们梦幻般的显现确实不虚存在。如果对此一概否认,继而诽谤因果,结果将会非常可怕。

 

有人可能想,为什么因果是空性还会有显现呢?

 

万法的实相即是如此,这就是佛陀所宣讲的“缘起性空”。这一甚深理,只有佛陀才能真实了知、如实宣讲,世间任何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都无法触及。

 

为了让人们能够信受佛陀这一甚深的甘露妙法,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运用了大量极其尖锐的理证进行层层推断,任何人无论怎样观察都无法将其推翻,面对这样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后只能心悦诚服。

 

大家通过学习这一品,就应该深深领悟到这一点,一定要对“缘起性空”——胜义中万法皆空、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因果毫厘不爽的道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不偏堕,才能稳稳地前行

 

我们闻思的结果不能仅落在口头上,应在内心当中真正生起定解。作为修行人,闻思修行应当齐头并进,不但要有见解,也要经常实修。如果偏堕于理论,就会障碍实修;如果偏堕于实修,则会障碍通达理论。

 

各位道友应该都与法王如意宝非常有缘。上师如意宝的传统是什么呢?就是既要以闻思通达理论,也要不断实修实证。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堕入一边,有些人一直盲修瞎练,不听课也不思维;有些人则像世间学者一样,只落于口头,从不内观自心,也不愿念咒语。这两种人都不算真正的修行人。对于学院学修的这一特点,大家一定要牢记。

 

此外,在行持善法方面也不能偏堕,上师如意宝既注重世俗善根,又注重胜义善根。所谓胜义善根,就是通过入定的方式,入于大圆满或大中观的境界当中,观察心的本性,认识心的本体。所谓世俗善根,就是念咒、磕头、修加行、闻思等善法。同时积累两种善根,最终才会一举两得。

 

上师如意宝曾用骑马来比喻如何行持世俗和胜义两种善法。骑马的时候,如果没有给马配鞍,马稍微颠簸一下,骑者可能就会摔落在地,但若配了马鞍,骑者将两只脚同时放在马镫里面,身体就会非常平稳,这样才能驾着马稳稳地前行。大家一定要掌握上师如意宝的这一窍诀。

 

壬二(观察果之本体而破):

 

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

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

 

如果果法决定有自性,那么因怎么产生它呢?如果果法决定无自性,那么因怎么产生它呢?

 

◎果法有自性,则无生

 

如果果的本体决定有自性,即它的本性始终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性质,那怎么会依靠因而产生呢?不可能产生,因为其本性早已存在,重新产生没有任何必要。

 

◎果法无自性,亦无生

 

对方辩驳说:无有的法应该可以从因法中产生,就像影像可以从镜子等法中产生一样,所以你们的立论不一定成立。

 

中观宗驳曰:如果果的本体决定无自性,那么它与石女的儿子就没有任何差别,这样依因缘怎么能产生呢?《显句论》用了兔角来说明。如果果法的本体与兔角一模一样,本不存在,那么纵然依靠十万个因也不能令果产生。

 

另外,如果对方承许果法就像影像一样虽无自性,但依靠因缘聚合可以如梦如幻地产生,那么世俗中的一切万法都应该像影像一样,成立为无自性的缘起生。如果对方这样承认,就等于跟随我们的观点,成了我们的帮腔了。

 

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中说:如果对方这样承认,那么诸法无自性的观点就已经成立了,如果这样,对方最好把有自性的宗派舍弃,跟着我们无自性的因果派。

 

对方认为无自性肯定存在,便用了“不一定”的推理来说明,但实际上,如果有法不成立,无法也不可能有,就像柱子不成立,柱子的违品——非柱子也无法安立一样。同样,影像的自性不能成立,影像的无自性也不可能成立。对方用不存在的影像来比喻,貌似有理,但实际并不合理,因为影像并非实相的缘故,它只是暂时无遮的一种比喻而已。月称论师说:诸位圣者少许也未曾照见影像有少许自性及无自性。

 

总之,这一颂主要从果的本体是否存在的角度来观察。比如,鲜花(果)的本体如果已经存在,就没有必要以因来产生;如果不存在,依靠因也无法产生。月称论师的《显句论》里举了瓶子的例子:如果瓶子已经存在,就没有必要依靠因来产生;如果瓶子不存在,依靠因也无法产生,因为无有本性如同驴角。

 

◎从不同角度分析之必要

 

有人或许觉得本颂与前面“若因空无果……果不空不生……果空故不生……”三颂重复了,实际并没有重复之嫌,两者是有一些差别的。前面是从因的角度分析果在因上空不空,这里直接从果本体的角度观察,因能否产生具有定性的果。

 

如果没有深入研究,就会觉得《中论》的很多偈颂都差不多。学习无垢光尊者的《法界宝藏论》等很多大圆满论典时也是如此。若没有深入进去,就会觉得里面讲本来清净的偈颂好像只是词句不同,意义似乎都一样。只有当深入研究、真正修行的时候,才会明白每一颂都有不同的作用、功能和必要。

 

可能有的人不愿详细分析,觉得反正《中论》第二十品就是讲因果不存在而已。虽然这一句话的确可以概括,但由于众生具有各种各样的增益分别,针对不同的分别念,从不同角度加以抉择才能真正断除众生的疑惑,所以龙猛菩萨才会运用各种理论进行宣说。

 

壬三(观察因之本体而破):

 

对方固执己见地认为:虽然你们说了这么多,但任何法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必然有其因;既然有因,肯定也有果。

 

下面观察因的法相而破。如颂云:

 

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

若无有因相,谁能有是果?

 

如果因不能生果,则不具有因的法相,如果没有因的法相,谁又能生果呢?

 

本来因和果都有各自的法相。因明《量理宝藏论》中专门讲过因和果的法相——“因果即是能所利”,因的法相,即能对果进行利益,能对果的产生起作用;果的法相,即依靠因的帮助可以产生。

 

所以,因要成立为因,一定要能产生果。然而,前面通过各种观察,因上并没有果,因也无法对果起任何作用,不具备产生果的真正合理性,所以,因并不具备因的法相。比如,我们都认为眼根是产生眼识的因,但其实眼识从未产生过(以上一颂的推理即可推出),既然如此,眼根就不具有因的法相、特点,不能安立为因。

 

总之,任何一法若想产生它的果,就应该具有因的不共法相,就像学院道友必须具备一种法相,或者说资格条件,才能在学院学习一样。然而,因的法相并不成立,故而真正实有、经得起观察的产生绝对无有。当然,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因缘聚合而生果的现象应该承许,但这只是如梦如幻的显现而已。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五节课

 

现在是在讲遣除胜义谛与世俗谛的争论。前面已经抉择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分类、本体,有部、经部等小乘声闻派和没有学过宗派的人觉得这些观点不合理,于是跟大乘中观宗进行辩论。今天讲的是第五个“遣除太过”。

 

癸五(遣除太过)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子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

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

 

对方站在万法实有的立场上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万法没有自性,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的显现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这样的话,那佛陀也成虚妄的了,供养佛陀就不会获得功德了。”

 

恐怕有些人也这样认为:“倘若诸法如幻如梦,那我念观音心咒不是成了幻化吗?我放生、供佛、布施、持戒,全部都没有功德了,梦醒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问题表面上是有实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实际上也是我们相续中的邪见和疑惑,通过这样的学习,心里的疑团会自然解开。所以对每个人来讲,学习中观意义非常大。

 

对方提出问题后,作者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虽然万法没有真实的自性,世俗谛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但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从本体、因缘、果上进行剖析,没有一个成实不坏的法。供养者的我、所供养的供品(世间一切有主物和无主物)、供养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所供的对境佛陀(以前住世讲法的佛陀、现在佛殿里的佛像),这些全部是幻化的,最后获得的也是幻化的果位、幻化的福德、幻化的资粮。佛陀在《幻师善贤请问经》中说:“我即清净幻,无为之法身。”《不退转轮经》中也说:“一切法如幻,菩提亦如幻。”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第一品用“如梦”抉择了万法不生,第二品用“如幻”抉择了万法不灭(显现是有)。第二品主要讲了四种幻:自性幻、所境幻、方便幻、智慧幻。自性幻,指基——如来藏的心性本体是幻化的;所境幻,指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是幻化的;方便幻,指对治障碍的方便是幻化的;智慧幻,指一到十地之间的智慧是幻化的,最后佛陀的法身果位也是幻化的。学了这部论典以后,就会知道从轮回到涅槃之间的所有法,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个我们明年学吧,明年大经堂修完以后,就开始讲《虚幻休息》、《大幻化网》,在新经堂里过幻化的生活,这样就不会有执著了。不然,我最近看个别道友有了新经堂后,有点执著,不知道这是幻化的,还认为是真实存在——“啊!窗帘这么漂亮,上面的灯这么亮”,把一切都执为实有。其实,不要说经堂犹如水泡般现而不实,乃至佛的智慧、相好也全部是幻化的。但这样的幻化会不会得到福德呢?会的。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认为佛陀、供品、供者是实有的,最后能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

 

知道虚幻不实的道理后,对基道果的一切执著自然会消失。大家平时修行、念咒语、作功德,也不要有特别强烈的执著,包括修上师、本尊,应该懂得其本体是空性的。很多高僧大德对弘法利生的事业都视如幻化,永明禅师说过:“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建寺院、建学校,建立弘法的中心、学会,以及讲经说法、念咒语、磕头等等,全部是如梦如幻、现而不实的。学过中观的人都知道,这些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没有一个不能用幻化八喻比喻的。龙猛菩萨说:“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不是因缘而生的法,从来也不会有。谁能通达这样的因缘和合,就是最殊胜、最稀有的见解。

 

从众生到佛陀之间的法虽然犹如水月、阳焰,但在名言中也不能放弃做善事、积功德。有些人说:“既然一切如梦如幻,那就不用供佛、不用磕头了。”这种说法是邪魔加持,非常可怕。我们在见解上,应该依照莲花生大师、龙猛菩萨的甚深观点,了知万法现而无自性,但在行为上一定要行持善法。毕竟在幻化中有幻化的果报,能够遣除我们幻化的痛苦。

 

所以大家懂得了空性法门后,千万不要把积累资粮放下来,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很大。我最近看到佛经中说,一个人念了一句“顶礼佛陀”,以此善根,在六十劫中转生于三十三天,八十劫中能回忆生世。我们念一句佛号并不难,但这个功德非常非常大。而且无论在哪里看到佛像,都应该心存恭敬。如果特别忙,实在没时间磕大头,那么稍微单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觑。我们出门如果到东方去,心里应观想东方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东方的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西方一切如来”,这样想的话,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莲华经》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的公案(《前行》中引用过):一个擦擦像,一个人造了它;一个人怕它被雨淋,在上面盖了鞋垫;一个人觉得鞋垫很脏,就把鞋垫扔掉。结果这三个人暂时获得转轮王位,究竟得以成佛。因此,三宝的对境极其殊胜,对之生嗔心、生邪见,果报非常可怕;若对之生起信心,果报确实不可思议。《大悲白莲经》云:“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异熟不可思。”

 

汉传佛教中也有“三宝门中好修福”的说法。以前梁武帝在佛教历史上贡献非常大,他造寺院、供养僧众、修建经堂,尤其在吃素方面,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他这么大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他的国师志公和尚说,梁武帝上辈子是个贫穷的樵夫,每天靠砍柴去卖来维生。有一天下大雨,他看见路边有尊泥菩萨正在淋雨,就赶快脱下斗笠盖住菩萨。以这个果报,他做了皇帝掌管江山五十年。

 

所以大家不要轻视微小的功德。我最近翻译了一些佛陀名号的功德,过段时间要求大家学习,尤其人死的时候,这些佛号非常有帮助。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遇到佛法确实需要福报,遇到了以后,既要学中观,也要学一些世俗的法门。有些人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故没必要积累资粮(这种人学是学了,但没有学究竟);要么对中观法门一无所知,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这种实执成了解脱障碍。大家应该知道,尽管一切都是幻化,但在幻化的轮回中,依靠佛陀不可思议的幻化力,可以让我们幻化的烦恼和痛苦一并遣除,最终获得幻化的佛果。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深信不疑!

 

子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

 

对方认为:“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众生流转生死是不合理的。”下面就破斥这种观点。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若问:你们中观宗认为一切法如梦如幻,如阳焰、水月、乾达婆城,是现而不实的,那众生死后又怎么能再生呢?幻化师所幻现的大象、骏马,变灭后便归于虚无,不会再生;电视上的人物影像,死后也不存在转生的问题。但我们有情从无始以来一直流转轮回、辗转生死,经云:“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众生若是幻化,怎么会一世接一世地投生呢?

 

回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

 

古印度的幻化师通过石子、木块、咒语、药物,再加上自己的等持力,可以变出大象、骏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转生的因缘,这些幻化就会不断地流转,不会灭尽。佛经云:“因缘和合时,果报即成熟。”(《中论释》也引用过这个教证。)《百业经》云:“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释量论》中也说:“因住果不灭。”只要因没有消失而住留,那么果也不会消灭。比如说电视荧屏上的东西,因缘具足就会不断地显现。有些人认为电视只能显一个东西,而众生却可以今世变成人,来世变成牦牛,一世一世地迁变。其实只要显现的因缘不灭,电视上的幻现也不会息灭。如电视里的玉琳国师,前世是天仁,最后成国师,整个情节都可以显现。所以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同样,众生的本体虽不成立,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但只要无明烦恼、爱、取等投生因缘具足,便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任何法在幻因没有灭尽之前,必定会有显现的。

 

对方又问:“一切虽然是幻化,但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做梦的时间就很短,幻化也是刹那间,而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时间是那么的漫长,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众生存在的时间特别长,所以应该是实有的。”

 

驳斥:“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或者说,一个婴儿刚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连续剧持续放了八天还没有完,这样的话,婴儿是不是就成幻化了?

 

荣索班智达曾在《入大乘论》中,讲过一个巴雷的故事:一个人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名字叫巴雷,有次主人因要事外出,托付一个仙人帮忙照看孩子。后来孩子丢失了,古代的仙人非常厉害,就用咒语变出一个和巴雷一样可爱的小孩。主人回来后根本不知道,还以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对他非常疼爱。过了一段时间,巴雷回来了,结果主人有了一真一幻的两个孩子。但仙人没有把咒术解开,幻化的巴雷就一直存在着,他活的时间非常长,死了以后也照样有白骨。(《入大乘论》的这个故事,我大概是18年前看的,有没有差错也不知道啊!)

 

以前我们讲“南柯一梦”时,说那人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时候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就过了一辈子。“黄粱美梦”中也说,那人在米刚下锅时睡着,米还没有熟就醒来了,这段时间也经历了整个一生,所以不能以时间长而认为实有。麦彭仁波切在《醒与梦的辩论》中说,白天显现的事情时间很长,梦境中也会有这种情况。上师如意宝讲过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在清净刹土享受了2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时间的长短只不过是众人的共同业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假差别。

 

许多人认为梦境短暂,所以不是实有的,而从1岁开始到现在,经过了无数的岁月,因而是真实的。其实白天与梦境没有任何不同,不能因时间的长短而断定是否实有。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跟幻化无二无别,若懂了这个道理,对一切法就不会特别执著了。没有执著的话,是心入于禅定最好的一种途径。

 

子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

 

对方说如果万法是空性的,那不应该有善恶之分。又开始进行辩论。

 

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对方又发难道:若像你们中观宗所声称,万法都是空性的,如幻化一般,那么杀幻化人并不会犯杀人罪。比如电视里两个人打架,结果一个被打死了,但凶手不会犯罪的。或者说,两个机器人打架,一个被杀了,另一个不会受到法律惩罚,被关在监狱里。(不过现在什么样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有,也许有人觉得这很好玩儿,就把机器人也关在监狱里。理由是它杀了幻化人,所以专门给它修个九层楼的监狱。)供养各种供品、饮食、财物,也不可能得到福德。这样一来,比丘杀人不会破根本戒,供养十方诸佛也不会有任何功德。因为这一切都是幻化的,哪里会有罪业和福德呢?

 

表面上看来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因为我们确实承认万法如幻如梦,既然是如幻如梦的,就像幻人互相杀害不会受惩罚一样,我们这些幻化般的人,杀人怎么会有罪过呢?供养怎么会有福德呢?

 

对此,作者回答说:“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所以用刀子杀一个电视上的仇人,并不会有杀人的过失。杀人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断绝对方的命根才能圆满杀生支分,而幻人没有命根,故不会造下真实的罪业。但由于对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心的种子,加行罪还是难免的。同样,对幻化的对境作供养也没有功德,因为它没有接受之心,也没有苦乐之心。

 

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对乞丐布施的话,他会生起欢喜心,接受我的食品,所以我能积累福德。

 

所以说,福德与罪过建立在心的基础上。《涅槃经》所讲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也是在心的本体上安立的。如果没有心,就像石头一样,则不会有苦乐之报。譬如一个石头砸死了人,石头是不会有果报的,公安局不可能把它抓去审问,它也不可能堕入地狱中去,因为它没有心的缘故。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这也必须有心才可以安立。

 

当然,在二谛中幻化是有差别的。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个老头子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但听说过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杀一头羊,就抓着羊说:“你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这种说法真的非常可怕!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让他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刚萨埵、观音心咒有什么用啊?”这种人对空性的正理一无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让他几天不吃饭,看看他还空不空。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没有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则无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这里。

 

我们学院在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下,大家都明白因果在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这个甚深的道理,如今在汉地弘扬得也比较圆满。很多人都知道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真正有道理的,任何一个理论都破不了。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和威力,这一代很多人懂得了胜义谛的离戏空性和世俗谛的因果不虚。不然,有些人分不清二谛,要么认为因果不空,要么认为什么都空,就像麦彭仁波切所形容的巴瓦匝草一样,很多问题杂乱无章、混成一片。在这个时代,我们虽然人很渺小,但依靠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对佛教在有些问题上还是做了一点事情。

 

我非常希望大家不要成为法油子[1],稍微懂得一点空性,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大肆诽谤因果;或者稍微懂得一点因果法门,就认为连中观的见解也破不了,这些说法都是不合理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用不同的道理来观察。了达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究竟密意,对我们来讲非常有必要!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对方又问:“既然众生有心,而幻人无心,这不正是关键所在吗?众生有心,肯定是实有的,怎么会如同幻人一样虚假不实呢?”

 

作者回答说: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于就是实有。

 

幻化师的咒语、石子、木块等,根本不具备产生心的能力。这不仅是幻化师,现在世界上的科学家,尽自己最大力量,也无法制造心。科学家兼佛教徒的尤志表,曾写过《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一书,以前我去五台山时看过,里面就说:“科学即使再怎么发达,也不可能创造生命,甚至连一个小小的蚂蚁也不可能造出来。”有人认为克隆可以创造心,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在《佛教科学论》等中已经遮破过[2]。因此,幻化师只能幻现出人、象、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种物质,而创造出具有如来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没有这种因缘和能力。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一旦这些因缘具足,才会产生苦乐的觉受,并成为业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恶业。

 

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麦彭仁波切举过一个例子说:牦牛和白马由于因缘不同,一者有角、一者没有角,虽有这样的区别,但不能说牦牛有角就是实有,马没有角就是虚幻不实。再譬如,有些道友年纪轻轻,头上就有很多白发,而有些道友虽然老了,头发仍然乌黑,二者只是因缘上的差别,不是以此而断定有白发的人是实有,没有白发的人就是不实。

 

世间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一个因不可能产生一切果。《长阿含经》中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到某偏僻的地方去,那里的人没有听过海螺声。他吹海螺的时候,村里的人觉得很好听,纷纷来围观问是什么声音。(就像有些记者到非洲去了一样。)那人说:“这是海螺的声音。”村民于是用手触摸海螺说:“海螺啊海螺,你发出声音啊!”但是海螺没有动静。那人又拿起海螺吹,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好听的声音不是海螺以自力发出的,它需要用手拿着,嘴里吹着,还有人的气息等因缘,然后才能产生。

 

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有些人认为某人是坏人,因为“我那么喜欢他,对他那么好,但他不愿意跟我好。”如果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只需要一个因缘倒是可以。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对你好的条件,还需要即生的不同因缘、前世的不同业力。所以很多人比较愚笨,始终觉得一个因缘就足够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因此,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没有心的,不能认为有心就是实有,没有心就是幻化。以一个因缘来判断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当然,最究竟的观点,正如《中论·因缘品》中所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以理观察时,不管是各种因缘聚合(略),还是各种因缘分开(广),都不可能产生果。既然因缘中没有果,那么因生果的说法如何成立?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著的假象。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在名言中应该知道,众生与幻人虽然一个有心、一个无心,如同自己与镜中的影像一样,但二者都是现而不实的,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任何差别。

 

此处所强调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法显现上虽然有,但跟镜中的影像没有差别,本体丝毫也不存在,没有必要抓着一个幻象特别痛苦。我们到了医院就知道,没学过中观的人见父母死了,痛不欲生、呼天抢地,而若稍稍懂得现而不实的道理,一般来讲是不会哭的。以后谁的家人死了他哭的话,说明他没有懂得中观,把幻境当成实有。假如知道家人虽然显现,但就像水泡一样,其本体是不存在的,水泡灭了没什么可哭的,这说明你对中观现而不实的道理有所了解。你们以后也看看,凡是哭的人,都是没有懂得中观。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法王如意宝曾说过,玛尔巴罗扎尊者在儿子死了以后,特别伤心,一直哭着。有个老太太就问:“上师啊!您不是说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吗?今天您为什么哭?”尊者告诉她:“虽然一切如幻如梦,但我儿子是特殊的幻化[3]!”(你们怎么不笑呢?)

 

[1] 法油子:闻法修法越多,其相续越难调化,终成与佛法背道而驰之人。

 

[2] 克隆生命的产生,除了父精母血以外,其中必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必须有中阴身的加入。中阴身才是心的真正来源,它并不是克隆技术创造的。

 

[3] 玛尔巴将迁识夺舍的秘诀唯一传给了儿子达玛多德。他若是不死,将有助于佛教的弘扬,利益众生,特别是迁识夺舍法可在西藏传下去。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四节课

 

《智慧品》中“遣除争论”分五个方面,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了,今天是第二个问题。

 

讲《智慧品》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精力放在闻思修行上面。本品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但由于内容相当深奥,个别人恐怕生不起信心,以致对这些道理无法通达。昨天也讲了,这个内容跟前面完全不同,不是看一遍、听一遍就能全部明白的,前面的内容有一点佛学基础的话,基本上每天的课可以当堂消化,但这一品就没有这么容易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现空双运等甚深术语,纵然一百年中精进思维,若没有宿世修行的成熟因缘,即使你的智慧再超群、修行再精进,也难以通达其中的意义[1]。所以,不要说中观、大圆满的所有内容,就算是里面的个别术语,没有前世因缘的人也不一定能通达。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要看看自己前世在诸佛菩萨面前积累的资粮如何。假如你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极大的信心,那说明前世一定在善知识面前闻受过大乘佛法。没有学过这样的空性法门,即使你菩提心、出离心修得再好,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得很清楚[2]。因此,空性法门对每个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必不可少。

 

遇到这个法需要一定的福报。有福报的人,即使对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也能在阿赖耶上种下无我空性的种子,依此而毁坏三界轮回的根本。圣天论师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所以学习这个法的功德非常大,谁能突破这个关,其他的积累资粮和修行就很方便了。

 

我看到极个别法师在讲《入行论》时,到《智慧品》就跳过去了,马上接着讲《回向品》。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对《入行论》重视的虽有一部分法师和居士,但很多人对空性法门学修得不够。因缘没有成熟的人,到了《智慧品》的时候,智慧就没办法跟上了。因此,我再次希望大家一定要反反复复看颂词的内容,字面上理解以后一定要发挥。

 

当然,发挥的时候,不要改变讲义的推理方式。有些人实在解释不了,就随便讲一些公案或其他道理来应付,这是不合理的。对寂天菩萨的原文,大家一定要通过再三祈祷、再三闻思,真正了达它的本义。

 

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辩:

 

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本品的很多颂词都有隐藏的疑问,大家一定要了解对方的观点。

 

我们讲空性法门时,许多世间人不能接受,他们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说万法是空性的,但其实也承认诸法的显现,不管是寂天菩萨、月称论师、龙猛菩萨,都不会否认火是燃烧的、水是潮湿的。既然诸法的显现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们还争论什么呢?”

 

作者回答道:“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

 

麦彭仁波切说过,没有遮破显现的中观派。寂天论师承认柱子、瓶子是显现的,外道和未学过宗派者也承认是显现的,这上面没有任何辩论。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世间平凡者认为显现是实有的,而大乘中观派认为显现如影像一样不存在。《大智度论》云:“如影诸法,可见而不可捉。”永嘉大师也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轮回就像做梦一样,梦里明明是存在的,而醒觉之后,一个法也找不到。同样,瑜伽士虽承认显现是“有”,但并不认为它是“实有”。这就是世间与出世间最大的辩论。

 

现在有人也经常问:“《心经》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吗?但我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有,这该怎么解释呢?”我们佛教徒也没笨到那种程度,明明自己有眼睛,却非要说眼睛不存在。显现应该是存在的,但显现的本体不存在,就像阳焰一样,如果真正去观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东西。

 

这一点,世间哲学家也有相似的了解。以前学辩证唯物主义时,有个人叫赫拉克利特,是国外比较著名的哲学家,他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昨天的河与今天的河不是同一条河,昨天的河早就流往大海了,今天去的时候,只不过以分别念而执为同一条河。诸法的体与相之间,世间人尚有一定的观察,更何况说我们修行人了。因此,一切万法只是如幻如梦般的显现,根本没有堪忍不变的本体。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在《定解宝灯论》讲义里,很多上师也引用过,他说:“在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此等现而无自性,真是稀有可笑。”因缘具足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显现,但你真正去观察,它根本不存在。然而世人不懂这一点,始终认为显现的本体实有。一个人死了,大家都觉得他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如果认识到诸法无自性,就不会这么执著了。

 

可怜的是,有些愚笨的人不但执著一般的法,甚至连梦幻般的法也认为是实有。我在《儿童佛教课》中曾引用过一个公案:从前有个公主,长得比较不错,父王十分疼爱她,她要什么,父王就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下大雨,王宫院子中的积水跳起许多水泡,公主见了非常喜爱,于是向父王要求说:“我要那水泡,穿成花鬘,装饰头发。”国王说这是不可能的。公主就撒起娇来,说得不到便要自杀。(以前的公主有时候特别讨厌。)

 

国王吓坏了,只得召集全国的巧匠,命令他们给公主穿水泡花鬘。很多年轻的工匠特别苦恼,对此无计可施。这时一个老工匠说自己有办法,国王非常高兴,就叫公主亲自当“监工”。

 

老匠人对公主说:“我只会穿鬘,不太懂水泡质量的好丑,请公主自己挑选,选完了之后,我好给你穿成花鬘。”公主也比较笨,便兴致勃勃去选水泡,结果忙了半天,一个也没拿到。最后她累得筋疲力尽,一转身跑入王宫,向父王说:“水泡虽然很好看,但它是虚伪不实的,拿到手中一刻也留不住,我不要了!”

 

有些人对水泡、露珠、阳焰不会如是执著,但觉得人、名声、地位应该贪著,要么追求名声的“头饰”,要么追求地位的“项链”,其实也跟这个公主一样。在证悟中观境界的瑜伽士眼里,名声、地位就像水泡花鬘一样,拼命追逐是非常愚痴可笑的。但许多人不懂诸法的显现存在,但其本体一无所得,而且追求它的心识也是虚妄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瑜伽士和世间平凡者有一定的争论。

 

当然,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显现是否存在。因为不论佛教徒还是外道,大乘还是小乘,都认为显现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显现是否实有。大乘佛教徒认为显现如梦中的大象,实际上一点一滴也不存在,而世间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因此,世间与出世间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显现实有还是不实有。

 

大家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应该生起真实的定解:既然来到这个世间,梦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实了。一切万法的本体丝毫得不到,若对这个能有所认识,遇到不顺也不会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会极其高兴,而会平等对待的。

 

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

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对方继续反驳:“实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它是实实在在的,与你们说‘诸法是虚妄的’完全相违。”

 

作者站在中观的立场回辩道:实际上并不相违。色声香味等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而已,但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这个道理在下面也会观察,“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而且,你认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实实在在,其实这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如果说凡夫人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世间的见解就成真实了,龙猛菩萨、文殊菩萨等圣者宣说圣道有什么用呢?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万不能当作正量。就像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谁的语言和所见所闻可靠呢?

 

世间上成千上万的众生,被无明的美酒陶醉了,颠倒发疯得特别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把不净的垢秽当作清净,认为具32种不净物的身体特别好看,一天到晚装饰打扮,希望自己长得漂亮;万法本来是刹那无常的,他们却认为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他们反而认为“我”永恒不变;诸法本来是空性的,他们却认为是实有的。这四种颠倒障碍世人看不到真实,故而不能以他们的见闻作为衡量标准。

 

《旧杂譬喻经》中有一个公案说:从前,有个长者的儿子结婚不久,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去厨房取些酒来,我与你共饮。”妻子打开酒瓮,看见自己的倒影在酒瓮中,以为有个女人藏在那里,非常生气,回去对丈夫说:“你有别的女人,还娶我干什么?”丈夫听了很奇怪,就去酒瓮那里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丈夫大怒,说妻子藏了其他男人。

 

二人争吵不休,就去找丈夫的朋友——一个婆罗门来作证。婆罗门到酒瓮那儿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气愤地说:“你既然请了别的婆罗门,现在又把我找来,分明是羞辱我。”然后气呼呼地离开了。又有一位比丘尼由长者供养,听说这事后也来观看,看到瓮中的比丘尼后,以为长者还供养其他的比丘尼,也生气地走了。不久,一位修道人听说了此事,感叹道:“世人愚昧,以虚为实。”就去他们家,拿一块大石头砸了酒瓮。众人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感到羞愧难当。

 

所以,我们看到色法、听到声音时,应该观察它到底是实有还是虚妄。其实,这种显现在眼识和分别念面前成立,在外境上并非真正存在。我们只是被各种烦恼和因缘迷惑了而已。明白这一点之后,就没有必要对一切太执著了。

 

当然,这个理论上懂了还不行,还需要长期的修行,将修行的感受与佛教的道理相对应,这样才可以对治自己的烦恼,不能学两三天、两三个月就可以了。以前有一本书叫《雪洞》,介绍了英国一个女修行人到喜马拉雅山,独自在山洞里修行,她的修行境界和长期苦修的经历还是很感人的。我有时候想:“我们不要说12年苦修,即便是12天或12个月,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要知道,修行的时间越长越好。在座有些道友因为在学院里长期熏习,所以经常拿转经轮、拿念珠,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同样,我们相续中的实有执著根深蒂固,短时间肯定不能解决问题,上师说:“来,我给你摸顶!嗡班扎萨埵吽。”然后你的能取所取全部荡然无存,那是不可能的。你的上师再厉害、再有加持,随随便便加持一下,你马上就“啪——”开悟了,没有那么简单。有些初学者特别幼稚,觉得“我在上师那里加持三四次了,还没有开悟怎么办哪?”所谓的开悟,他认为就是在梵净穴开一个洞,不是这样的。开悟实际上是对一切万法断除执著,这才是一定的证相。

 

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

 

对方又问:“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有了自性以后,它刹那刹那地坏灭,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常。”

 

驳斥:佛陀虽在初转法轮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前段时间在因明中也学过,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一、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二、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六十正理论》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佛陀早已根除了我执和我所执,但经常在《毗奈耶经》等中说“我”某某时候变成什么菩萨、“我”的眷属非常了不起,并承许万法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摄。这是因为有些众生刚开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暂时说这些法是存在的。

 

三、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所谓的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下文会进一步分析。)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刹那坏灭不存在,非刹那的常有也不存在。《中论·观时品》云:“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四百论》亦云:“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佛陀虽然说诸法无常,但依靠中观一体异体的观察方式,或者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理证来推断,实有的无常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否则一定会有义理妨害。有义理妨害的东西,佛陀的金刚语中绝对不会有,前后矛盾不会有,自相矛盾更不会有。因此,这种说法不了义。

 

岂不违世俗?瑜伽量无过,

待世谓见真,否则观不净,

将违世间见。

 

对方接下来又问:“若按你们的说法,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这显然与事实相违。因为世俗的东西,眼睛能看见,可是刹那坏灭是肉眼看不见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变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觉,所以无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圣教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并没有说这是世俗谛。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谛,又非世俗谛,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

 

作者对此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若通达一切法无有自性,见任何事物都会有无常的感觉。就像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所说,整个世间的器情万法是刹那坏灭的,没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在瑜伽现量面前,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而佛经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是观待世间人讲的。因为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说他见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无常后,受益匪浅,觉得已经开悟了,知道万法都是有变化的。刚才我去老年班,有个81岁的老年人说:“我来学院四年了,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我是无常的。”我说:“不仅你是无常的,我们都是无常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一般人见到无常之后,就觉得见到真实谛了,佛陀是针对这些人讲的,密意应该这样来理解。因此,无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谛,对一般人而言是真谛,应该从两方面来对待。

 

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干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见无常就认为是见到真如,虽然是暂时的世俗谛,但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一般人的常见。

 

佛陀虽然讲观无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针对名言来讲的。如《大涅槃经》云:“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佛陀说,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看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我们专门坐在大象的脚印里拍照片。法王当时就引用这个教证说,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的,我们一定要拍个照留念。)所有的观想中,观无常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从名言来讲,就像《扎嘎山法》、《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观无常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但在胜义谛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执著相,最终要去掉的。

 

因此,名言和胜义一定要分清楚,有些道理是从名言角度而言的,有些道理是从胜义空性角度来讲的。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分不清,有时候也太过分了:认为胜义中一切皆空,《般若经》说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不存在,名言中也该不存在了;或者名言中存在的东西,胜义中都空不了,这些是不合理的。胜义是以圣者的根本慧定作抉择的,胜过涅槃的法也不可能成立。

 

大家学习这部论典后,一定要知道,万事万物在名言中就像镜中的影像或湖里的月影,应该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经分析的话,全部都荡然无存,这就是万法的实相。懂得这样的空性法门之后,对一切不会有太大的贪执,如果没有贪执,修行便会应用自如、事半功倍,这即是学习中观的一种收获。

 

[1] 《定解宝灯论》云:“显现空性双运等,仅是宗派术语义,纵经百年勤思维,若无宿修成熟因,具大智慧极精进,然却不能通达也。”

 

[2] 《三主要道论》云:“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三节课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入行论》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品是“不坏令增上”。现在就是令菩提心增上三品中的第三个——第九品 智慧。

 

《智慧品》的内容应该说比较广,学起来也比较费劲。当然,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所认识的人,恐怕不是特别困难,但刚皈依佛门或者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学起来确实比较难。以前我自己学习的时候,感觉就比较强烈,学习前八品时,虽然修持起来不太容易,但字面上没什么不懂的,基本上都能理解,而到了《智慧品》时,就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我本人不算很有智慧,可也不算特别笨,但是遇到这一品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懂,当时费了很多时间。

 

所以这次学习《智慧品》,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钻研,否则光是听一遍、看一遍,里面的内容恐怕无法完全领会。尤其是新来的一些居士,我担心你们到了中间因为听不懂,就半途而废了,那有点可惜。大家开始时一定要发愿:“不管这品再难懂、再费解,我也要把它学完、学懂!”要有这样的决心。

 

《智慧品》的传讲方式,跟前面的可能有点不同。前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经常会讲一些公案,但《智慧品》引用公案比较困难,我应该会直接按照古大德的传统方式讲下去。在讲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若能学好这一品,中观空性方面肯定会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上师如意宝对这一品相当重视,大家无论如何一定要学好。

 

在本品当中,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等各教派之间的辩论相当多,如果这次传讲时也展开辩论,恐怕初学者很难以理解。所以我这次基本上不讲,讲了有些人可能也接受不了。我曾在《入行论》中提了一下格鲁派的观点,事后好多格鲁派的弟子议论纷纷。其实学过因明、入过辩论场合的人,就会知道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宁玛巴对格鲁派的观点有过驳斥;格鲁派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胜观部分,对前译派也有过驳斥;我们前译派内部互相驳斥的也比较多;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四大弟子之间的观点不尽相同,彼此也有激烈的辩论……但以前没有参加过辩论的人,听到一句话就觉得:“堪布是不是在诋毁我们格鲁派啊?”虽然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格鲁派的,但也许我对格鲁派教法的尊重,你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恭敬心和维护心。有些人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多辩论都不太懂,所以我这次暂时不讲。

 

这些辩论方面,《澄清宝珠论》中讲过一些,尤其是麦彭仁波切与沙格西的辩论书、与扎嘎活佛的辩论书,里面讲得非常精彩。我以前学过很多辩论书,年轻时对辩论和各派的不同观点特别有兴趣,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了,所以现在讲《智慧品》的时候,许多地方印象都比较深,应该能讲一点儿。但我想这次主要是抉择空性,辩论只是从大概意义上介绍一下。

 

下面开始学《智慧品》。

 

丁五(智慧)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这个科判是《善说海》的科判。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也有不同的科判安立,但这里用无著菩萨的观点来分析。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而不是世人所说的“这个小孩读书时智慧很高”、“那个人搞生意、学电脑的智慧不错”,不是那种智慧。出世间智慧主要是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这个偈颂,大乘论典中经常引用,老修行人应该比较熟悉。意思是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或者说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讲的“一切支”,全部是为了生起证悟诸法无实的空性智慧。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这里暂时不阐述。

 

为什么智慧如此重要呢?因为智慧是根本,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这个教证,在《善解密意疏》中也引用过。我们讲《善解密意疏》时,好像是1990年还是1991年,那时候在桑耶塔里面,只有几个佛教徒一起学过。)无量盲人若没有人引导的话,根本不可能入于城镇,不要说是无量,即使让一百个盲人依靠自力去日本东京的路口,他们也无法找到方向。同样,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如同无人引导的盲人一样,根本不能成为菩提之因。有些人经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坐禅,但若没有智慧的摄持,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那所做的善法就像是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般若经》中还有个教证说:“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所以,智慧波罗蜜多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寺院和居士团体,对布施、供灯、做慈善等世俗的善根非常有信心,但对中观空性却兴趣索然,有些法师对学习这些也不提倡。如果是这样,那你的修行相当于盲人一样,五度无法直接成为遍知佛果之因。《大智度论》中说过:“五波罗蜜如同盲,现前智度乃为导。”这一点不仅是藏传佛教的观点,汉传佛教的憨山大师也说:“般若乃诸佛之母,菩萨之真因。”这种说法跟麦彭仁波切的说法比较相似,麦彭仁波切也认为般若是诸佛之因,而禅定等五度,是生起般若智慧的根本因。

 

当然,个别法师对这个颂词的解释有所不同。比如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集学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他在前面也说过:“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精进完了以后,要安住于禅定;而禅定完了以后,要开始入于智慧,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智慧不能离开其他五度,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学习这个颂词后,大家一定要了解,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有静虑为主的其他福德。上师如意宝经常教诫,通过闻思修行一定要有空性的见解,同时对世俗的善根,比如磕头、念咒语、转绕佛塔等也不能舍弃,福慧要双修,不能偏堕。倘若只有福德而没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曾经在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修福报,一个特别求空性智慧。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修福报的人转生为一头大象,由于出征时很有能力,国王对它极其喜爱,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宝也没办法享用。而只强调空性智慧的人,在释迦佛座下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到城市里化缘时无人供养,经常是空钵而回。有一次他想:“我连这个大象的福报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用神通一观察,才知道这是他们两兄弟偏重福报和偏重智慧的结果。(但有些法师解释时说:“不管怎么样,修智慧还是好一点。阿罗汉虽然在城市里没有化到缘,但他依靠神变可以到山上吃水果。”说是这样说,可是没有福报的话,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水果。)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福德不能放弃,智慧也不能放弃。有些居士真的有这个毛病,只要是供灯、布施、磕头,积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视,但是闻思修行、求智慧、观空性,他就躲得远远的。虽然每个人的智慧有限,对空性全部通达无碍的话,不要说是初学者,就连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两方面都不能舍弃,这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生起了空性智慧,便能遣除三界中的一切痛苦,菩提心也容易生得起来。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如果生起了空性智慧,看见芸芸众生因实执而日夜劳碌,对他们一定会生起悲心的。有些人为什么没有悲心?原因就是对空性修得不够。倘若学习了中观般若法门,完全通达佛陀所讲的空性道理,对众生肯定会生起悲心的。

 

去年我们讲了《中论》后,许多人都依靠理证生起一些空性见解,觉得世人特别执著的东西没有丝毫实义,可惜他们不懂这一点,于是生起了强烈的悲心。如果你一点空性见解都没有,口头上说“众生好可怜哪,我想帮助他”,但这种悲心只是相似的悲心,因为你没有从根本上了知万法实有的过患。若是有了空性的境界,不需要勤作就会生起悲心,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有些道友为什么对别人生不起悲心?原因就是你对很多事情有一定实执,有了实执的话,自己就开始执著,见别人执著也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息灭自他的痛苦,一定要靠空性见解,这是极为殊胜的窍诀。

 

我每天接的电话中,经常听到别人的痛苦。刚才有个人说:“我很长时间以来,心里有诉不完的痛苦,有寂寞的痛苦、等待的痛苦、观望的痛苦……怎么办哪?”我暗暗算了一下,好像七八个痛苦,我告诉他:“你最好是多看一些中观空性法门。”但他会不会看也不知道。其实就算是强烈的欲望、贪心、嗔心,通过空性法门断除也非常容易。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说:“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假如认为一切是真实存在,定会产生极大的贪嗔——觉得怨敌是实有的,就非要杀他不可;觉得人或财物是实有的,就千方百计要据为己有。所以,整个世界要获得安宁和平,自己的内心要得到寂静快乐,暂时、究竟最好的妙药就是空性法门。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道理上明白,实际行动中也要多串习,若能如此,自己的实执是很容易断除的。

 

对别人的最大帮助,其实也是帮助他证悟空性。所以我平时非常喜欢讲一些空性法门,这些讲起来比较容易,不像《俱舍论》和《因明》那么难懂。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所有的烦恼和执著都消失了,看每个人的脸上也是露出笑容。暂时的快乐尚且无法言说,究竟的功德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听闻空性法门,生起空性的见解。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壬一、分类:

 

要真正生起智慧的话,必须先了知二谛的分类。二谛有胜义、世俗之分,若不懂得这一点,你的智慧就没办法抉择。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假象的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即是我们所承许的二谛。

 

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以前没有学过中观的人,一定要把这些新术语记清楚,若不了知二谛的分类,则无法深入中观空性法门。我们不可能讲一次就解释一次,因此,大家要记住“胜义谛”和“世俗谛”。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龙猛菩萨也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现在有个别法师和居士声称:“不学胜义谛和世俗谛也可以,只要懂得念佛、坐禅、放生,这些功德就足够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弘扬大乘的祖师,第一个就是龙猛菩萨,他都说若不了解二谛则不能通达佛陀的甚深法义,可见二谛的分类相当重要。

 

“谛”有真实之意,之所以称为世俗谛,是因为语言、分别的对境本是虚假的,但凡夫人往往却执为真实。就像梦见山河大地、山水花园时,对做梦者来说是实有的,在他面前就可以叫做“谛”。而胜义谛是圣者的境界,如《辨中边论》云:“圣者行境故。”这种境界无法言说,故称为胜义。概言之,我们所见的假象与真相,分别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月称菩萨云:“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其实,二谛的概念在汉传佛教中也有,隋朝吉藏的《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虚义;真,是真实义。”一切法的真正本质叫胜义谛,一切法虚无不实的部分叫世俗谛,这在汉传佛教中也是承许的。

 

我们平时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到的,似乎实实在在地存在,但其实它如同阳焰水般是虚妄的东西,就像在做梦一样,所见所闻全部是假的,这就叫做世俗谛。那么,除了这些假象之外,有没有一个真实呢?有的。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圣者以及证悟空性的大德面前,显现上虽然也有所见所闻,但不会像我们这样执著。我们遇到一样东西,马上就产生实执心,进而引生贪嗔等,但若通达了真实的空性义,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了。

 

你们若想进一步了解二谛,《中观四百论》前八品讲的是世俗谛,后八品讲的是胜义谛,希望大家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和了解,以在中观方面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壬二、本体: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二谛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正如前面所说,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诚如《宣说二谛经》中云:“胜义谛若成身语意之对境,则不成胜义,而成世俗谛。”胜义谛不是凡夫人语言、身体、分别念的对境,如果是的话,那它就成世俗谛了。

 

因此,凡属于分别的对境,统统是世俗谛,包括“一切万法不存在”的单空,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别的对境。因为单空只强调空的部分,比如碗里什么都没有、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把不存在当成空性,这是分别的对境,属于世俗谛,不是真正的胜义谛。胜义中一切均不成立,分别、语言全部消融于法界,如《未生怨王忏悔经》云:“未见一切法,即是真实之现见。”麦彭仁波切也说:“未见到之法,即是最殊胜之见。”此时远离任何戏论、执著,这种境界是至高无上的。

 

当然,世俗谛与胜义谛,从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安立。麦彭仁波切根据诸大经论,对二谛有两种安立方法:现、空分别为世俗和胜义[1],现相、实相分别为世俗和胜义[2]。大家关键要掌握的是,世俗谛是虚妄分别的对境,不是超越一切境界的法;胜义谛远离一切戏论,以凡夫人的心识无法了知。因此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分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真实胜义谛远离四边八戏,相似胜义谛只是暂时所抉择的空性。

 

二谛的本体,在麦彭仁波切与沙格西的辩论书中也非常多。但在这里不广说,只是在字面上作个简单解释就可以了。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别)分三: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癸一、补特伽罗之分类: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

 

这两种人怎么区别呢?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人,像数论派、胜论派等360种外道,这些外道归纳而言是常见派和断见派,他们都属于世间平凡士。

 

世间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内道行人,(这里的瑜伽士,有修行者的意思,并不是留着头发、在众人面前示现神通的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这些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佛教的所有宗派,这四种就可以全部包括了。

 

虽然其他讲义有不同的安立方法,但在这里一定要了解:世间瑜伽士分四种宗派,世间平凡士分未学过宗派的人和学过宗派的外道。认识二谛从人的角度分,内部分类虽然非常多,但大体上就是这两种。

 

癸二、妨害之次第: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平凡士与瑜伽士之间的观点有何差别呢?瑜伽士能遮破平凡士的观点,而瑜伽士当中,又以通达空性智慧的差别,上上者能超胜下下者[3]

 

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的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上就改变了。所以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观点。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论》中说,诸法刹那变化,所以是无常的;我由众多部分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这种方法,对外道的观点可以一一驳斥。当然,不仅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间人面前,有部宗的观点也是超胜的。

 

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论自释》等中的理论观察,也是无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随教唯识),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随理唯识),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

 

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月称论师云:“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同样,凡夫的分别念会不会危害远离一切垢染的佛智,或者声闻、缘觉的智慧呢?绝对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愚者常说:“这个佛经说得不对,那个论典说得不对,某某高僧大德讲得不合理……”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见的过失一样,非常荒唐可笑。我们一定要知道,凡夫人的境界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分子不会有妨害、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后不会有妨害一样。假如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开始随随便便说一些过失,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佛教中有小乘和大乘,由于宗派的见解层层递进,上上的智慧胜过下下的智慧,所以大乘能遮破小乘的观点,我们应该学习大乘。大乘包括唯识宗和中观宗,而最究竟的就是中观应成派,它所承认的法,一点一滴也是没有的。就像《中论》所抉择的,轮回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没有一个是存在的。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由我全无宗,故我唯无过。”麦彭仁波切也说,中观应成派如同狮子吼震慑群兽一般,远远超胜于其他宗派的见解。

 

可见,越是往上,越有不可思议的见解。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经常讲:“作为闻思修行的人,千万不要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德巴堪布在一个论典中也说:“各宗见解是非常深奥的,一般凡夫人无法随便抉择,所以不要妄评别人的观点。”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

 

癸三、能害之理:

 

以二同许喻。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眼睛看到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这不是诽谤现实吗?你们中观宗如何建立自己的观点?”答曰:以你我二者共同承认的比喻即可成立。

 

倘若你说万法实有,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这样我们也是可以承认的,但你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这些比喻是你也不得不承认的。如《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现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你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因而中观宗的观点是正确的。

 

大家以后与人辩论时,也应该用这种窍诀:佛教说显现即是空性,用阳焰或水月可作比喻。倘若对方认为诸法不空,那他也应该举出一个比喻来。假如他说因为眼睛能看见,所以诸法不空。那可以反驳说:“眼睛看见不一定是真实存在,你做梦时眼睛也能看见,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依因明理论来说,你的所立还没有成立,要想成立的话,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认的一个比喻。但这种比喻根本举不出来,因此你的观点不成立!”

 

辛二(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争论;二、遣除胜义之争论。

 

壬一(遣除世俗之争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

 

为果不观察。

 

有些人说:“假设一切法均无实有、如幻如梦,那求菩提、得佛果就没有用了,也不必为菩提而行持善法、放生、念观音心咒、转经轮了,我好好睡觉就行了。”(难道你睡觉不是如幻如梦吗?)

 

驳斥: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故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打个比方说,幻化的军队来危害你时,你也应该遣除这种幻化的怨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你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同样,为了获得如梦般的佛果,需要积累如梦般的资粮。《入中论》云:“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经过详细观察后,地道修行虽无有真实性,但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一定要精进求取利乐之方便道。

 

这个问题上,大家千万不要误入歧途,认为“既然一切如幻如梦,就不用修行学佛了”。要知道,如梦如幻的痛苦,也要依靠如梦如幻的修行来遣除。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受苦,乃至梦未醒来之前,梦中的一切都可以给自己带来苦乐,为取证佛果而精勤并非无有意义。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分清楚以后,修行的境界才会越来越增上!

 

[1] 依二转法轮了义经论,一切有法显现为世俗谛,一切法性空性为胜义谛。

 

[2] 依三转法轮了义经论,实相与现相一致的能知所知为胜义谛,实相与现相不一致的能知所知为世俗谛。

 

[3] 见解从低到高依次是:未学过宗派的人——学过宗派的外道——小乘有部宗——小乘经部宗——大乘唯识宗——大乘中观宗。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二节课

 

今天讲第八品的最后一部分。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诫之障;二、精勤对治。

 

辛一、遣除教诫之障: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我们要精勤修持自他交换与自他平等,如果这种境界没有在心里产生,就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往昔那些愚昧无知的行为,对我们希求解脱者来说已经足够了,假如现在还不满足,那简直是无药可救了。

 

学了大乘教言和窍诀后应该知道,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只是诱惑我们的幻象而已,究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岗波巴尊者说过:“不以殷诚之心致力于利他之事,却沉湎于自利和世间八法中,这就像一个瞎子在北部大草原的迷途上徘徊一样,实在是自讨苦吃。”无垢光尊者在《劝解脱文》中也说:“凡愚所执著的无义琐事,全部是痛苦之因,心识被迷惑的凡夫人理应当下醒悟,希求解脱之道。”我们无始以来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实义,为得到暂时的利益,护持亲友、降伏敌人,搞生意、做买卖,这些统统是愚者的行为,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将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从此之后,一切行为以解脱为主。”

 

上师如意宝在生前时,经常在大众面前说:“世间道对我来讲不重要,我唯一希求解脱道,有生之年以讲经说法为主。就像霍西的堪布曲恰,他从小就开始讲经说法,一直到最后离开人间,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我也如是发愿。”当时上师一再这样强调,他老人家也的确是一生中为了众生付出一切,以讲经说法来利益众生的。

 

在座不管是辅导员,还是非法师的道友,如果有能力、有机缘,一定要发愿以讲经说法来度过一生,因为我们上师就是这样发愿的。然而现在有个别法师,动不动就说“我已经讲经三年了,现在应该休息了”,这可能不太符合上师的足迹。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这个誓愿我以前发过,现在仍是这样。希望你们有能力的话,也要这样发愿;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比如懂医学、懂电脑,来利益众生。有些发心人员到了一定时候,觉得已经可以了,应该休息了,或者想换另一个行业。当然,若能更加利益众生,换一个行业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关键要看哪种方式对众生的利益更大。我们发了心的人,纵然自己粉身碎骨,也应不顾一切地利益众生,这就是前辈大德们的足迹,他们怎么样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学了这部论典之后,内心要有大的改变,如果有了大的改变,行为上也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誓,从今以后不再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当然,在家居士为了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做,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不造恶业,尽心尽力地向前辈大德们的方向努力。

 

若想真正放弃愚者的行为,追循大德们的足迹,就要认真忆念本论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进品》所讲的教言,龙猛菩萨在《经集论》和《学集论》中也讲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若没有以这些教言经常勉励自己,今天是一个好人,心情好的时候想学习,但再过一段时间,不好的习气就萌发了。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说:“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与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善法,全部是以不放逸为根本的,不放逸是佛陀最殊胜的圣财。

 

然而现在的世间人,由于没有不放逸的教言,经常做些无聊的事情,看起来很可笑。美国亿万富翁赫尔姆斯利,临死时将1200万美元的遗产留给一只名叫“麻烦”的小狗,而她的大部分子孙连一分都没有得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晚年孤独,只有爱犬一直陪在她身边。

 

现在的人心变得越来越坏了,以前儿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可如今子女在病榻旁照顾重病的父母,却被新闻媒体广泛地宣扬,说他如何如何孝顺,觉得是特殊事情,而儿女不孝顺才是正常现象。报纸、电视上报道的贪污,再也没有50万、100万的消息了,最少也是几千万上亿的人民币。学生不好好学习,老师不好好教书,很多人在网吧、舞厅里迷失了自己……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不放逸的教言尤为重要。不放逸就是要谨慎小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对自己的家庭、工作都有利益,对生生世世的大业也非常重要。

 

佛陀在《法句经》中说:“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不放逸的人能够趣入解脱道,而放逸者虽然活着,由于没有取舍的智慧,如同行尸走肉,跟死了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大家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忆念前面所讲的教言。《法句经》专门有个《不放逸品》,希望各位稍微抽点时间看看。谨慎小心不放逸的教言,对每个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如果离开了它,自己可能没有控制的能力。

 

我们修菩提心时,不仅要忆念不放逸的教言,还要断除昏沉、睡眠等禅定的五种盖(五种障碍)。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掉举和后悔都是心外散,算为一种障碍;害众生的心是第二种;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内收,昏沉是内收,睡眠是极其内收,心已经收完了,最后什么都不知道就倒下去了,这两个也算为一种;对有漏欲妙的贪求;对基道果的怀疑,这五种障碍是掠夺禅定善财的盗匪。

 

修行要靠自己的精进,也要断除它的违品。现在有些道友睡眠很重,其实对治方法就是经常想起不放逸的教言。《楞严经》里面也讲了,阿那律刚开始时很贪睡,但后来依靠教诫断除了睡眠,获得了天眼通。修行人也应该控制自己的睡眠,不要睡太多了,不然人生的一半就睡过去了。假如你能活50岁,那算一下你大概要睡多少年。若从这方面来观察,我们活在世间行持善法的时间的确不多,所以要尽量断除这方面的障碍。

 

佛陀在《华严经》中说:“依教而行不放逸。”上师和诸佛菩萨的教言,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一定要依教奉行。尤其是修持菩提心时,刚才所讲的贪欲、害心以及种种分别是最可怕的。《入行论大疏》中言:“分别大无明,堕入恶趣因,若住无念定,无垢如虚空。”如果贪心、嗔心、邪见等分别念不断涌现,可能会造很多恶业,无法安住于三摩地中,也不能真实修持大乘菩提道。如果通过各种方法对治,将自己的心收回来,原来分别妄念特别可怕,现在依靠上师的教言尽量减少了,你就可以安住于无念如虚空般明空无别的境界中了,那个时候你修什么法,心都堪能了。

 

当然,要达到如如不动的最高境界,对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要整天随着世人转,有实义的事情根本不做,整天沉溺在迷乱的现象中。前段时间我引用过一个《出离轮回之道歌》,这是阿底峡尊者写的,正如里面所说:“外观世间行,无义痛苦因,深思皆无利,当观修自心。”若能放下万缘获得自在,以这种方式来观心是最大的福报。假如没有这个福报,也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观观心,不要过分地与世人交往,否则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慢慢染污你,把你也带入他们的深渊中去,非常可怕!

 

作为凡夫人,若没有长期地观心,观一两天、一两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现在世间上的许多人,觉得学佛法就像打针一样要马上有感觉,如果没有这样,就认为法不殊胜或者上师不如法。这是完全错误的。学习世间的知识,尚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深广难测的佛法就更不用说了。不懂佛法的人刚开始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是深入经藏之后,逐渐就会遣除这些疑惑的。

 

辛二、精勤对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们应该像大慈大悲的佛子那样,不伤害任何众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行持大乘一切善法。倘若没有精进努力,那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无垢光尊者说过:“修行不能仅靠几天的努力,需要长期的奋斗。”有些人觉得“我现在已经修行好几年了,给别人传法四五年了,该休息休息了”,有些法师这样说的时候,我就有种不同的感觉,想:“这是不是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啊?上师是有生之年都要为众生,而极个别法师传了几年的法,就不想干了。现在退休还要55岁,发菩提心的人连一个老干部都不如,的确有点可笑!”说实在的,大家以后不要提这种要求,也不要以“我现在老了,已经43岁了”为借口。

 

此处是说,若要永久地离开轮回苦海,一定要对修法有安忍行,不能做一点事情就满足了,应当有坚定的精进心,《毗奈耶经》云:“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己当精进。”精进的时间也不能一拖再拖,今天身体不好、明天心情不好,每天有一大堆的理由,这是不合理的。《因缘品》中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所以精进要越快越好,不要一直拖下去。

 

有了精进的话,不仅仅是人,甚至旁生也有证果的机会。《龙施菩萨本起经》中说:“精进行法,心无所著……绝其寿命,得上为天。”这句话的来源是这样的:佛陀有次于众菩萨前宣说佛法,当时龙施菩萨讲述了自己前世的经历——

 

过去世有个道人叫般遮旬,他独自在山里精进地修行,因对十方众生常怀悲悯,有条毒蛇被他感化了,时常来听他讲法。每次来的时候,它嘴里叼着草扫地,含着水洒传法的地方,常在道人旁边听经不离。道人所说的法,毒蛇能全部记住;道人所念的经,毒蛇也全部会讽诵。夏天他们就共住在一起,毒蛇一直享受法乐。

 

接近冬天时,因为山里缺少瓜果、清水,道人不得不准备下山。毒蛇知道后特别伤心,哭着乞求他不要离开。道人说:“我作为欲界的人,必须依靠衣食和供具来维持生活,冬天在这里没办法呆下去,所以不得不入城市。”毒蛇问:“那我可不可以跟着你?”道人说:“你身为毒蛇,如果跟着我,所有人都会吓跑的,我化不到缘(是这样吧?),你最好不要跟来。”他就不肯带,并且要求它尽量思维法义。最后道人离开时,因对毒蛇有师徒之情,也很伤心,但是不得不离开,双方都流着泪。

 

离开的时候,毒蛇很想送他,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爬上一棵树,目送着他远去。看不见了就继续往上爬,最后到了树顶,看着道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后,毒蛇想:“我的身体如此低劣,道人都不带我,我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于是从树上自投于下,到中间时被树枝把身体切成了两段。它死后以闻法的功德转生于天界,带着天子天女供养毒蛇的身体。之后好像又投生人间,开始发菩提心,从那时起不断精进修行,最后获得了菩萨果位。所以,如果精进的话,旁生也有解脱的机会。

 

反之,假如没有精进,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分功德也得不到。虽然旁生无法跟我们相比,但是对佛法的恭敬和希求,我们有时候连旁生都不如。有些人觉得佛法只不过是精神良药而已,此外根本没有对解脱的向往。而在以前,许多大德都依靠精进获得了解脱。我在一些文章里面写过多登喇嘛,他曾闭关禅修21年,其间于监狱度过了一段时光(“文革”时期),但仍然修行不辍。他离开世间时,告诉大家:“我一辈子精勤修行,现在应该离开了。愿意听我话的有缘弟子,在我走后,应精进修持菩提心。”说完,隆重地穿上法衣,结金刚跏趺坐,安详示现圆寂。(这些大德在遗嘱中,也是让我们修持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成就恐怕也不那么容易。)

 

从任何大德的传记来看,不精进而获得成就的很少,除非是前世因缘很了不起的个别人,一般来说,很多大德刚开始也是凡夫人,跟我们一样具有贪心、嗔心,但是通过精进努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最后获得了圣者果位。你们精进上比较缺乏,很多居士也说:“唉,上师我不敢给您打电话,我太懈怠了,太懒惰了!”但是光发现缺点还不行,太懒惰、太懈怠的话,从今天开始应该要精进。

 

如果有了精进,即便你不是很聪明,也可以有一分收获。曾国藩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好,他说:“天分是上天赋予的一份礼物,但这份礼物的使用方法就是勤奋。”据说曾国藩小的时候比较笨,有次他背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背完睡后偷点东西。可是等啊等,天都快亮了,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大怒,跳出来骂道:“你这个笨蛋,还读什么书啊?”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小偷是很聪明,远远超过了曾国藩,但他只能成为贼,以后仍不断地犯法,前途非常迷茫。而曾国藩虽然比较笨,背完了又忘了、背完了又忘了,(像有些人背《宝鬘论》一样。你们背书时也要看一下,看看旁边有没有老鼠。也许旁边的老鼠都背会了,你还背不下来。)但最后他却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所以,精进力对世间和出世间都非常重要。

 

我有时候想:“有些道友并不是很笨,关键是不能长期地精进。如果能长期地精进,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机会,对治烦恼也会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大家尽量不要懈怠,每天用一句“我太懈怠了”来等着死亡,那也没有意义,应该精勤地修学!

 

己三、修胜义菩提心:

 

这个科判说是“修胜义菩提心”,跟其他讲义的科判有点不同,但两方面都可以理解。

 

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总结上文,前面所说的教言,全部是为了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主的一切障碍[1],使我们散乱的、不如法的、自私自利的心改邪归正,避开妄念分别等迷途,真实安住于正所缘。

 

正所缘是什么呢?其他书里讲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动地安住于一个境界中。但在本品,正所缘则是远离自私自利的心,安住于自他交换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使心成为利他者,不被自私自利所扰。佛经中说,首先要有这样的心,倘若没有,那么修行不可能成功。

 

菩提心就是这里的三摩地。按照小乘共同说法,诚如《俱舍论疏》所言,修三摩地要依止八种对治、四种作意、六种力,次第修持九种住心。但此处像《菩萨地论》中所讲的,是一种不共的三摩地,即心一缘专注于利他,这即是成佛之因。成佛要依靠智慧和菩提心,而这种菩提心应远离环境或人群的散乱,从内心生起利他之心。佛经云:“依靠禅定力,众生获菩提。”这里的禅定力也可以说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下一品所讲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很难得到的,龙猛菩萨云:“若不具禅定,智慧亦难得。”反之,倘若得到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心,那你已经有了禅定,以前心经常散乱、极度自私自利,现在就会扭转过来。

 

要知道,自私自利是菩提道最大的障碍,唐译《经庄严论》中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有些道友说:“我修行不成功,因为生病了,成了大障碍啦!”“我今天心里不舒服,菩提心的障碍又来了!”“我生意不成功,又是一个修行的障碍!”但这些都不要紧,如果你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那才是真正的大障碍。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菩提心就是这里的三摩地。

 

当然,安住在心本来面目的境界中,也是一种三摩地。但这种三摩地,一开始就直接趋入是不合理的,除非是具有特殊善缘的弟子,才有可能现前这种境界。《六祖坛经》中说,惠明是性情粗暴的人,他最初准备抢惠能的衣钵,结果没有得逞,就说自己是为法而来,想在惠能面前求法。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不生任何分别念。见他把心调和好了,猛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时,那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在有很多初学者,也认为自己有惠明那样的根基,一开始就不思善、不思恶,麦彭仁波切把这种人归为“盲修无念和尚宗”。所谓的和尚宗,指以玛哈雅那为主的宗派,他们提倡什么都不取舍,直接安住在这种境界中。玛哈雅那是国王赤松德赞从敦煌请来的禅宗和尚,他在藏地弘法过程中,因见解上的分歧,与当地教派分成两派:一部分人坚持藏地的传统,任何法要从次第开始修;而以玛哈雅那为主的宗派,提倡什么都不执著,认为被黑狗咬会出血,被白狗咬也会出血,同样,执著恶念是禅定的障碍,执著善念也是禅定的障碍,所以什么也不用执著。当时包括王妃在内的很多人都修学和尚宗,开始不取舍因果,导致藏传佛教一片混乱。这时,有人提醒国王想起了菩提萨埵圆寂前所作的授记:“以后教法如果出现混乱,可从印度迎请莲花戒遣除争议。”于是国王迎请了莲花戒,与玛哈雅那进行辩论。

 

对于二者的辩论,《布顿佛教史》中讲得比较清楚,但更详细的资料是藏地著名的《巴协》。据史料记载,莲花戒主要从比喻上击败了玛哈雅那:玛哈雅那认为自己的见解最高,善和恶什么都不执著,就像大鹏翱翔于天空。莲花戒就问他:“大鹏是否从地上腾空?最后仍落于地上?”对此,玛哈雅那也是承认。莲花戒继续说:“同样,最高境界要以取舍因果为基础,最后还是要落到不离取舍因果的行为中。”通过这样的辩论,玛哈雅那最终失败了。

 

当然,这种宗派并非完全是禅宗,禅宗自古以来涌现了无数的证悟者,是非常清净的佛教传承。但现在有些初学者,还不知道六道轮回的基本道理时,就一味追求什么都不执著,这是相当可怕的。我们对禅宗的最高境界是很赞叹,但一般的初学者不应该随便模仿,造恶业随随便便的,造善业也是无所谓。学禅虽然很好,不思善、不思恶,心的本来面目确实没有任何执著,但你现在有没有真实的感受?你是理解上的还是证悟上的?很多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否则自己趋入歧途,还带着很多人盲修瞎炼,这个罪过非常大!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若没有遵循圣者的教言,随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时候恐怕不一定成功。其实修菩提心是最可靠的,就像《菩萨地论》中所说:“为救度一个众生,宁肯在地狱中受无量劫痛苦,时间最长,受苦最深,也心甘情愿忍耐,此为披甲精进。”这样的精进,始终都不能放弃。

 

修禅的时候,本品并没有让你在前面观想木条等所缘境,然后把心安住在上面,而是要求尽量断除禅定的违品——自私自利和散乱,专注在利他心当中。倘若行住坐卧均能以利他心摄持,说明你的禅定非常不错。大家也看看能不能做到?一旦起了自私自利的心,就应该提醒自己、惩罚自己,“我听了这么多教言,发了这么多愿,为什么还整天想着自己?”我有时候发现自己动辄就起一个自私自利心,马上对治过来,又起一个,对自己都快失去信心了。但修学大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能这么快就泄气了。每个凡夫人刚开始都会遇到我这种情况,但只要逐渐知道自利的过患,以后就不会与它交往了。就好比我以前特别喜欢一个朋友,但知道他是坏人后,见到就会远离的。所以这些关键问题,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

 

我发现现在有很多人,把《入行论》的教言、佛菩萨的教言抛之脑后,根本不重视,不管是修行也好、功法也好、功德也好,统统是“我觉得如何如何”。包括佛教界有些比较出名的人,也喜欢凭感觉衡测因果的甚深奥妙,这真的非常可怕。要知道,我们的意识并不可靠,《四十二章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我们的分别念不要说出世间的甚深道理,即使世间的有些问题也判断不准。

 

很多人“我觉得”的标准是眼见为实,其实眼见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有一次孔夫子有个弟子在煮稀饭,发现有脏东西掉进了锅里,觉得可能影响不大,就稍微尝了一下。刚巧孔夫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吃,便狠狠地教训了他。经过解释,孔夫子才恍然大悟,他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都不可靠,何况是道听途说的了。”有时候你认为别人错了,认为自己正确,但也不一定。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云:“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如果你承许自己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么圣者所修的圣道又有什么用呢?《三摩地王经》亦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凡夫人的眼耳鼻舌等不是正量,如果这些是正量,圣道就没有用了。

 

所以希望大家讲经说法也好,给别人开导也好,始终要观察自己所说的是凭空捏造,还是有诸佛菩萨的经教依据?若有确凿的经教依据,那给别人讲也不会错;如果一点依据都没有,随随便便胡言乱语,这样会不会欺骗很多人?就算是世间的事物,若没有依据也是不可信的。孔夫子的弟子曾参一度被传杀人,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但后来通过调查,才明白是与他同名同姓者杀人了。古人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相信虚妄的判断。

 

金刚道友之间也应该团结,不要因为一点点传言,就对他人另眼相待,而应当依照密宗所说,看见的全部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听到的全部是阿弥陀佛的咒音,心里的分别念全部是阿弥陀佛的智慧。若能这样观清净心,整个世界会变成一片净土。否则,现在很多人说的话不可靠,尤其是生意人,说妄语已经成习惯了,动不动就说妄语,不一会儿又不攻自破、自相矛盾,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第八品主要讲禅定,总结起来是要生起利他心的菩提心;下一品主要分析空性的见解,悲心与空性就叫智悲双运。智慧是观空性,悲心是利益众生,二者在果位时是色身和法身,在道位时叫现空双运。因此,《入行论》的最后两品非常重要,前几品的内容都是为了生起这两种境界——第八品所讲的利他心,第九品所讲的智慧。

 

当然,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是先观察诸法空性,证悟空性之后,再产生利他的悲心饶益众生;有些是先生起利他的悲心,然后再观察空性,证悟空性。但不管是哪一种途径,都是非常殊胜的!

 

[1] 对解脱直接构成障碍的,是烦恼障;对成佛直接构成障碍的,是所知障。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