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一节课

 

继续学习《入行论》的殊胜教言,今天从第二个问题开始讲。前面说了,身体非常低劣,不应该贪执。但是许多人不知道身体到底有利还是有害,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应该贪著它了。

 

巳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

 

许多人把身体当成我所有,为它日夜操劳,产生执著分别念,从而造下无边的恶业。如果懂得身体的本质,就不会贪得那么过分了。那身体的本质是什么呢?下面利用智慧进行破析。

 

所谓的我包括身体和心识,除去心识,对身体剖析时会发现,我们活着时特别爱护身体,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各种药物饮食来保养它,但它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并没有因此而生贪;死了以后,把这个尸体送到尸陀林,被秃鹫、野狗、乌鸦等争吃吞食时,它也没有对这些动物恨之入骨。且不说藏地尸陀林的尸体,就算是汉地火葬场的尸体,它也不会跳起来对焚化工人进行报仇。身体本是无情物,没有主观分别意识,对保护者不会起贪爱心、欢喜心,对伤害者也不会生嗔恨心、报复心。既然如此,我们对它百般贪爱,为它而造各种恶业,又有什么必要呢?这一点,佛陀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后来的圣者们,如印度的龙猛菩萨、月称菩萨、阿底峡尊者,以及藏、汉两地的高僧大德,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殊胜。

 

有些人可能想:“身体虽然没有执著,但有人害它时我心里会不高兴,有人赞叹它时我心里很欢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妄想分别在中间作怪,本来不是自己的东西反而当成自己的,本来不干净的东西反而执为干净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我们应该尽力破除。

 

其实小乘对身体的破析也非常究竟,他们说身体犹如水泡,看起来很美丽,但一下子就消失了,绝对没有任何实质。真正懂得佛理的人视身体如同破烂的衣服,何时捡起来、何时丢弃都是不执著的,一旦生病衰老、身体腐朽不堪,都会有面对的能力。这一点不用密乘大圆满或者大乘教言,小乘《阿含经》中也说:“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1],行如芭蕉,识为幻法。”这一点,一般的佛教徒都会明白。可是世间上的知识分子,虽然对很多物质的本体、作用、分类、现象等一辈子绞尽脑汁在研究,但对自己的身体剖析得不够。包括在医院里上班的医护人员,天天跟身体打交道,但只认为别人的身体无常、不清净,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

 

这样一来,迷迷茫茫的现代人,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贪执。(当然,对身体生嗔恨心的现象比较少,除了个别精神不正常、自杀的人以外,许许多多的人对身体非常贪执。)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资料上说,有个72岁的老太太,好像姓赵,到南京医科大学美容中心做祛除眼袋、脸部拉皮手术。早年她曾打过除皱针,但觉得效果不太好,这才在老伴和子女的支持下动手术。她康复出院的那天有记者去采访,她非常得意地说:“你看我的脸上有没有皱纹?我像不像是72岁?”但72岁的人做这些手术,在我们了解生老病死的人看来恐怕不值得,应该把钱用在放生或其他善法方面。也许脸上的皱纹没有了,但别的地方皱纹还有许许多多,一一改变是不现实的。

 

佛法对于身体的破析,现在很多人都不懂,每天超负荷、超规律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打扮。几年前我偶然看到某杂志上说,一个女工每月工资500元,却用300元买回一支名牌口红,令我感慨不已。古人素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说,人还是自然一点好。我们这里就有个发心人员,我有时候给他一些营养品,他连连推辞道:“不用不用!我喜欢自然,这些东西都不想吃!”

 

假如不懂得身体的本质,一味想改变自然规律,那也不是很容易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无论你如何粉饰自己,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红润的容颜变成枯槁面容,乌黑的头发转为星星白发。但如今的世道非常颠倒,有些人年轻时还有几根白发,老了以后故意去作特殊加工,头发越来越黑了;年轻时脸上还有一点皱纹,人越来越老时,脸上越来越“干净”了。很多人都希望时光倒流、青春永驻,但在佛教徒的眼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内心的修行境界,才是最永久、最真实的美,除此之外的修饰美容,根本没有丝毫意义。

 

现在的社会上,一个人做了什么,大家都要争相效仿。包括我们出家人,也不要今天宣传一瓶药,说它对身体如何如何好,所有的人都去拼命买,但到底对身体有利无利也很难说。如今人内在的正知正念越来越少,外在的散乱危害越来越多,尤其是制造商们不信因果,为赚钱打非常漂亮的广告,里面有很多狡诈成分,但大家为了这个身体,不辨真假就蜂拥采购,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对身体不应该如此贪执,当然,最关键的是不能依靠它造恶业,否则一定会自食其果的。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务必要注意!

 

上面从贪嗔方面分析之后,下面从称赞和诋毁方面进一步分析:

 

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

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身体不但对爱护、伤害无有贪嗔,对于诽谤、赞誉也是一无所知,不会有丝毫嗔恨或喜爱。纵然成千上万个人长期对它攻击诽谤,说它长得特别难看,造了恶业、犯了国法、违背了戒律,它也不会有不满的情绪。(因为身体完全依靠心的支配,如果它能有反应,那对尸体赞毁也应该有反应了。)不管有多少人说它如何好看,有了不起的功德,造了什么样的善业,依止上师、持戒清净,身体本身也毫无所动,不会有丝毫喜悦之情。

 

大圆满等密法中也说,对这个身体赞叹或诽谤时,如果当下观察自己的心,很容易认识心的本性。可见,依靠这个身体,心里产生欢喜和嗔恨是有的。因为心识把身体执为自己,所以听别人说自己长得好难看,鼻子那么大,就马上闷闷不乐,非要跟他算账:“你为什么在这么多人面前说我?你管什么闲事!”反之,如果有人对这个身体百般赞叹,自己也会因此欣喜无比。听说有个饭店的老板娘经常赞美一个女顾客,说是来饭店的所有人当中,她是长得最好看的,于是那个人天天去那里吃饭。

 

有些人听到赞叹自己时装作不高兴,但心里还是非常快乐的,赞叹和诽谤比起来,凡夫人肯定对这两个的感觉完全不同。以前有个人经常跟我说:“您如果在课堂上批评我,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后来我不敢点名批评,只是稍微说了一下,部分人应该知道是她,下课后她就特别伤心。有些人以为自己对什么都没有感觉,赞叹也可以、诽谤也可以,但凡夫人由于有我执的缘故,真对自己批评时,心里还是很难受。可是身体有没有感受呢?肯定没有。虽然《俱舍论》里面讲了身受和意受两种受,但身体的感受其实是意识在接受,如果没有意识,身体单独不会有感受的。因为身体只是四大假合,没有任何感觉,对它赞叹和辱骂就像空中的风一样无利无害。既然如此,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又何苦为了不受诋毁、受到赞叹而如是努力呢?

 

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得到赞美就心花怒放,被别人造谣就特别伤心,生怕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其实真正剖析的话,不管怎么样诽谤,对身体根本无有伤害,而心没有形状、颜色、本体,也不会受到伤害。既然对身无害,对心也无害,外界的毁誉对自己又起什么作用呢?(这一点,以后在《智慧品》中也会分析。)

 

当然,平时洗脸刷牙,自己干净一点,这在戒律中也是允许的。不能因为这个身体没有感觉,就整天欺负它,穿得破破烂烂的,表演济公和尚。你没有达到他的境界之前,暂时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也不要对身体太贪执,前不久有资料上说,台湾、香港、大陆的一些大牌明星,为了脸上不起皱纹,专门到瑞士打防皱针,一针的价格高达58万人民币。但有时候也不成功,反而使面部肌肉变得僵硬,甚至没有感觉,最后跟医院打官司。

 

对身体的过于执著,来源于不明白佛教道理,假如知道身体里里外外是什么组成的,就没有心情这样做了。比如有一件破烂的衣服,能穿几天就可以了,没必要因为它烂了而特别伤心,想方设法非要补起来,毕竟它的质量有一定限度。尽管我本人没有什么修行境界,但别人说我肝不好、骨头不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个身体只是暂时借用而已,质量本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物价局对外面的物质评估得很不错,“这个值得多少钱,它质量如何如何,能使用多少年”,但对自己的身体,谁都不估价,从来也不想身体是什么样的质量,到底能用多少年。其实一观察的话,每个人的身体犹如水泡,依靠它行持善法是很好的,但没有必要特别爱护、执著,为它杀害无量众生,让自己越来越麻烦、越来越痛苦。然而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是科学发达的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药物推陈出新,让人们的感官、心态备受刺激,最终毁坏了自己的今生,也毁坏了来世。

 

在有些问题上,应该把佛教的慈悲观、无常观、因果观等殊胜见解利用起来,这样人活着才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得一个人身不容易,白白浪费实在太可惜。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六情身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具足五欲六情的我们有明智的取舍智慧,不像牦牛和老猪一样,但如果没有求法修道,整天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做,那就唐捐了我们的身体和智慧,非常可惜!

 

因此在短暂的人生中,大家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的身体不要过于贪著或嗔恨,对别人的身体也应该用悲悯心来对待。佛陀在经中说,悲悯心是万法的根本,成佛的唯一因就是大悲心,以大悲心观一切众生非常重要。现在的世间中,无数人根本不知方向,漫无目的地疯狂追逐。有个美国波士顿的教授说:“过去有父母注意你,有老师、同龄人或其他人注意你,这就够了。但现在这不够,大家都希望吸引全世界媒体的注意。”2001年本·拉登制造“9·11事件”之后,全球都知道他这个人了。后来河南有个人也想出名,苦于别无他法,就自称是拉登的弟弟,叫本·拉图。现在很多人不顾一切地疯狂表演,就是为了换来几双眼球,不管是仰慕的、侮辱的、讽刺的,只要目光来了,目标就达到了。就像曹操所说:“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些行为纯属裸体奔跑,作为佛教徒,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相续,同时也要对这些可怜众生起悲悯心。

 

有些人觉得:“你们出家人怎么会知道世间道理,这是不如法的!”其实麦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讲过,若想获得佛菩萨果位,必须要精通一切知识,假如不懂得世间道理,就无法随顺世间人,尤其是正沉溺其中的可怜众生,如果没有在他们面前敲警钟,他永远没有自拔的机会。现在学习本论的在家人比较多,他们面对的是什么、应该修行什么样的法?这些问题大家也值得关注。

 

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

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如果说:“身体虽然对赞毁没有感觉,但还是应该爱护它。如果我打扮得很好,吃得不错,长得极为庄严,像天人一样好看,会有许许多多人喜欢我,成为我的好朋友。这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所以我打扮并不是没有目的,我天天穿得好、吃得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

 

这个理由似乎比较充分。假如纯粹是让他人高兴,想利益众生,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哪怕让众生产生一刹那的快乐,大乘菩萨也应该全力以赴去做。但如果你真有这么一番发心,那天下无边所有的众生,大至天人,小至蚂蚁,没有一个不爱自己身体的,你为什么不爱所有众生的身体呢?因为你爱护身体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让众生欢喜,但众生欢喜的因不仅仅是你的身体,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更是关爱,如此一来,你为何不去爱他们的身体呢?对牦牛或大象的身体也应该同样喜爱才对。但实际上恐怕不是这样,你只不过是说漂亮话而已,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爱自己的身体,不是爱其他的众生。

 

世间上有两种爱,一种是自私的爱,一种是无私的爱。自私的爱就像男女之间的感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说这种爱只是互相利用,用得着对方时,大家就其乐融融,一旦他失去了利用价值,或者对自己不好,马上开始反目成仇,甚至害他也可以,比如说他对你不负责任,那个时候杀他也没问题。这是不是真正的爱呢?肯定不是。如果是无私的爱,则会以对方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只要他快乐,自己怎么样都无所谓。佛教的博爱就属于这一种,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都没有条件地让他快乐。这种爱真的非常伟大,世间上自私和小范围的爱是根本比不上的。

 

以前观音上师说过,他跟美国一位官员的友谊应该是永恒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同一件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朋友关系会长久。而世间上有些朋友是互相利用的,对自己有用的人才交往,至于毫无帮助的人,他是连笑一下都吝于付出的。原来有个寺院的住持和一个统战部部长关系非常好,后来统战部部长下台了,利用的价值没有了,他们马上不联系了。有些人喜欢说:“没有你的话,我该怎么办?”表面上听起来很感人,实际上都是想着自己,这个道理上大家也应该清楚。

 

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平等关爱,这是佛教最了不起的情怀。虽然作为凡夫人,将每个众生当作自己或是母亲,刚开始的确非常困难,但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串习。人的心是可以逐渐转变的,到了一定时候,看见众生就对他生起爱心,他们受苦时自己也会心疼的,这说明你的菩提心越来越增上了。有了这个基础的话,修其他密法也会成功的。

 

总而言之,爱自己身体的话,也应当爱所有众生的身体。前面从道理上也分析过,我们没有理由只爱自己的身体,不爱众生的身体,这只是无明烦恼在中间搞破坏。如果把爱只放在自己上面,对自己所拥有的对境拼命执著,这是相当不合理的。佛教的爱众生到底建立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大家一定要明白!

 

卯二、善用此身之方法:

 

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

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工具。

 

如上所述,大乘行人贪爱身体是非常惭愧的,当然害众生就更可怕了。有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千方百计地杀别人、打别人,这是极其可怕的事情。以后金刚道友之间如果发生一些大事,作为凡夫人吵架还勉强可以,但打架的话,这个人绝对没有菩提心。因为你狠狠地打对方,甚至想害他、杀他,这样的相续中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我们一定要断除对自我的贪执,把自己的身体或快乐布施给众生。以前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为维护自己而害过众生,甚至杀过众生、吃过众生,那么明白大乘的取舍道理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发誓:“有生之年再也不害任何众生,将自己的身口意及所拥有的一切,尽心尽力地布施给众生。”当然,完全像佛陀因地时一样,别人要什么就给什么,凡夫人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寂天菩萨也没有这个要求。但首先应该从道理上明白,然后再朝这个方向迈步。

 

此处说身体虽有诸多过患,比如是贪心嗔心的所依,本身也极其不净、恐怖,但如果善加运用,也能成为解脱的工具。工具可包括船筏、乘骑,依靠这些能从此处到彼处,从此岸到彼岸。所以身体并非一无是处,它还是有一分价值的。《前行》引用过一个教证说:“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者,岂不见空耗?”人身宝比摩尼宝还难得,获得之后若没有厌离心、出离心,这个人身岂不是空耗了吗?

 

昨天我去了菩提讲堂[2],人比较多,两个讲堂800个位置全部都满了,一个位置上可能还有很多人。当时有个人边喝酒边在网上提问,我觉得他特别可怜,一个佛教徒干这些事是非常惭愧的,但因为被无明烦恼蒙蔽了,他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现在很多人没有事情做了,尽干一些无聊的事,整日喝酒打牌、到网上下棋,我希望以学院为主的道友们,应该把时间利用起来,除了严重的病人以外,每天要有一些目标,尽量行持善法,不要浑浑噩噩的,有一顿饭就可以了。

 

身体的过患在前面讲过很多,但诚如圣天论师所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身体虽像怨敌一样经常害我们,但如果用它来守持清净的戒律、行持大善法,那也应该长久存活,不要认为早点死了好。没有造恶业的话,还是应该多活一点,我也请求你们长久住世。但若整天造恶业,那没有必要活很长时间。

 

月称论师在《四百论》的讲义中,用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譬如昔日有大商主,他的儿子跟盗贼同流合污,犯了法,最后被关在监狱里。商主明明知道儿子的劣迹,但因为家业还要靠他继承,所以并没有舍弃儿子,还是对他很关心。同样,我们的身体虽然在往昔造了很多恶业,也有很多坏毛病,但也不应该舍弃它,假如没有身体的这个船筏,那解脱生死大海靠谁呢?《前行》中有颂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所以拥有这样的身体时,既要欢喜又要谨慎。

 

讲了这么多,你们有没有感觉呢?觉得人身真的很难得,一定要把它善用起来。我们如果没有获得暇满人身,不可能接受释迦牟尼佛甘露般的教法,唯有人身才是真正的法器,旁生、饿鬼等是望尘莫及的。这一点在《华严经》中也讲得很清楚:“圆满佛法甘霖,流入具暇满人身者心田。”我们应该非常感谢上师,若没有上师讲这么殊胜的教言,我们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根本不懂得取舍的道理。只有在上师的教导和关心下,我们才一点一滴地步入正途。

 

对我而言,不管是哪个上师、哪个辅导员,凡是给我传讲过佛法的人,跟我父母没有差别,从解脱慧命的角度上讲,甚至远远超过父母。上师就是智慧身体的父母,作为一个智者,知恩报恩是很重要的。倘若懂得知恩报恩,就会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也会有白法天尊的护佑。而忘恩负义的人,世出世间的人与非人都会唾弃的。

 

即生中得到了人身,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佛陀在《中般若经》里面说:“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你们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应该自己行持善法,也尽量让别人行持善法,这样的话,说明你活在人间是有意义的。不要说“我早一点死了好”,一定要多活几年,我在日记里也写过,我家乡有一个阿姨,我小的时候,她每天都要念1遍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磕100个大头。今年我在多芒寺看到她,她说自己从来没有间断过,30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修持。如今她老得很厉害,乡里专门为她这样的五保户安排了房子,但是她非要住在寺院里,说虽然没有人照顾她,可是行持善法很方便。所以每个人的善根确实不同,她这么多年不断地磕头、念诵,多活一天也是有意义的。

 

这个身体虽然有时候生病,有时候生贪心嗔心,吃太饱不行、饿了也不行,穿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就像脓疱一样,很麻烦的,但依靠它也能做很多事情。试想,如果我们是狮子的身体,肯定除了造业以外,连一句观音心咒也念不来。今天大家都发愿十天念十万遍“嗡啊吽”,(外面的人我没有要求,)若没有这个人身,而是一个旁生的身体,念这些心咒是很困难的。尽管有些记载上说鹦鹉念佛、公鸡念佛,但这是比较罕见的。因此,对身体虽不要特别去打扮、特别去关爱,但若没有这个工具,获得解脱也不容易。从轮回的此岸越过生死大海,到达涅槃的彼岸,一定要依靠这个船只,没有它的话,不可能到达目的地。所以,大家也应该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

 

[1] 野马:指阳焰水。《大智度论》云:“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

 

[2] 菩提讲堂:上师不定期于此作视频开示,主要是念诵传承、开示佛法、现场答疑。具体的开示时间、内容及UC进入方法,智悲佛网(www.zhibeifw.com)通告栏届时将通知。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五十节课

 

发完心之后,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地谛听。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1]宣讲知足的功德:假如一个人对地位、财产、名声等一无所求,他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话也有这个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样,科长求处长、处长求局长、局长求市长,一直贪得无厌,而是有一种满足感,那这种人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人应该有满足感,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了。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学校的校长,本来学校的建筑还需要发展,但他很有满足感:“已经可以了,现在已经发展到最顶点了!”其实知足也是智者的行为。尤其是修行人,看破世间的琐事之后,应该随缘而去,无有所求。汉地有副对联曰:“事到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一直永无止境地往前跑,最终肯定会倒下去的。

 

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贪是圣者的境界。你们也记得吧,学习《俱舍论释》时讲过,圣者有四种种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满足,二是以粗粝斋饭而满足,三是以简陋床榻而满足,四是喜欢闻思修行,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圣者对住处、衣服、食物并没有过高要求,不像现在人一样,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高档的,住的是最豪华的。许多圣者住的是山洞、茅棚、草坯房,吃穿方面也很简单,然而他们内心至高无上的境界,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比及呢?假如一定要住高楼大厦、坐高档轿车,很多方面不断地希求,相续中的快乐就越来越少,因此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

 

那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呢?《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有了满足感的话,纵然住在小小的草坯房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心里还是很痛苦。

 

我们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小乘《毗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于饱胀,必须过午不食……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于贪著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佛经中有公案说,有的人贪著衣服而转生饿鬼,有的人贪著法衣变成魔鬼,还有一个比丘贪执钵盂而转生毒蛇。在汉地,唐朝也有个华严宗的和尚,表面上严持净戒、广闻博学,什么功德都样样齐全,但他对财物的贪心很重。有次他生病时,一个小沙弥不小心将他的钵盂打碎了,他竟然气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后转生为一条毒蛇,仍念念不忘对小沙弥报仇。

 

所以我们生前应当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否则,临死时那种心念会特别强。人在死的时候,千万不能在他耳边提他喜欢的东西,应该让他看阿弥陀佛的像,听一些佛号,尽量把他的分别念转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欢轿车的人旁边评论“什么车是最高档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这样的话,对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我们不要执著悦意的事物,就像《佛子行》中所说,见到赏心悦目的对境时,应把它看作无有实质,犹如夏天的彩虹,如此就不会产生贪著了。有些人贪心比较大,看到商店有很好的产品,看别人开很好的车,看别人住很好的房子,就屡屡产生“这是我的该多好啊”的念头。这是贪心没有对治的结果,如果明白一切外物的无常性、痛苦性以及是有漏财产的过失,那么最初得不到不会痛苦,得到之后不会特别执著,一旦失去了也不会伤心。一旦达到没有什么可贪的境界,那已经获得了最妙的财富,即使你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没有贪欲的人不管在哪个地方,城市里也好、寂静地方也好,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坦然、快乐、洒脱,没有畏惧、痛苦、担忧,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一样自在,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是很多人由于看不破,对财物视如命根,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痛苦。

 

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和许多圣者的教言中都有这样的教诫:修道的过程中,对财物和人首先要看破,不敢说完全断掉贪执,至少也不要欲望太大了。《法华经》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一个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贤菩萨广大如海的六度万行轻而易举,无有任何困难。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话,纵然表面上给人讲经说法,每天做各种善事,痛苦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莲池大师说过:“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贪心、嗔心、欲望、担忧、烦恼及生活的压力,统统都会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说:“我们生活压力太大了,好重喔!实在撑不起来。”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药,即便你变成路边的乞丐,也照样会很快乐。有时候看路边的乞丐特别快乐,每天到街上讨一点饭,吃饱以后睡得特别香。可是有些大老板,吃完饭后一直想:“我明天怎么跟别人说话?怎么样欺骗他?如何推销这个产品?要赚多少钱……”一晚上都在盘算这些,第二天已经没有精神了。可是老乞丐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来身体特别棒。开玩笑!

 

我们修行人千万不要特别贪,假如整天贪名贪财,不管你是仁波切还是上师,显现上你肯定不是圣者。以前有个老堪布讲经时经常说:“作为圣者,对有漏的财物像不净粪一样对待,根本不会去贪执。”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这样,一谈到钱财,表情就不同了,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山上的修行人,还是要尽量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让你有财产也苦行,天天舍不得吃,而是说不要整天想着发财,“我一定要修黄财神,发大财以后作功德”。(其实我看到很多修黄财神而发大财的人,根本不作功德,反而不断地造恶业。修黄财神成了他造业的因,这样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现在有些人修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如果你有能力,想住得稍微舒服一点,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应该可以。可是有的人今年修一间房子,明年修两间房子,后年修两层楼,以后再修三层楼……修行境界若与房子高度成正比,那倒是很不错,但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有时候修行会越来越退步。这一点我就有深深的体会。以前自己刚来学院时,条件很差,除了能吃饱之外,基本上什么财物都没有,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闻思修行上,可是如今根本做不到,所以财富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到一定的时候应该知足少欲。

 

所谓的知足少欲,不堕两边很重要。如果堕入一边,连吃的喝的也没有,每天都要担心“我等会儿怎么办啊?跑到别人家去吃有点不好意思”,这样也不行。原来有个和尚说:“不要紧!我学院里的朋友比较多,每天到一家做客,一个月三十个人就可以了。”但这样也比较麻烦。所以佛经里说,不堕两边即是修行的顺缘。

 

如今很多人为了财富特别忙,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但如果能知足少欲,这就是世间上最殊胜的财富。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现在美国有些大商人,有几十亿美金不满足,还要投资,搞各种各样的项目。其实人生无常,几十年来雾里云里,到死的那一天,这些根本没有意义,只是一个存款数字而已。有个明星曾说:“我的钱多也好、少也好,只是在银行里的数字变化,除此之外也做不了什么事。”那多可惜啊!你今天存上100万,明天减少100万,自己却无法享用,对世间也不做任何善事,真的特别没有价值。所以到一定的时候,大家应该了解财富的实质,明白修行才是一切当中最重要的。

 

(有人说我开始的一两个颂词讲得特别广,到了最后就特别略。可能我刚开始有点兴奋,到后面就累了吧!)

 

辰二(贪执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

 

这个身体特别低劣,贪执它很不值得。如果它像如意宝或佛像一样珍贵,那去贪执也可以,但若详详细细地观察,这个身体并没有可贪之处。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不应耽著受用,但贪著身体是理所当然的。世间上有这么多人,哪有不保养身体的?天气冷肯定要多穿衣服,想尽办法来养好身体,这应该是需要的。”

 

下面就对他进行回答:事实并非如此。暂时把身体当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体、执著身体,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1、“可怖不净身”:前面再三地分析过,这个身体的组成物质令人见而生畏,活着的身体和死后的尸体没什么差别,原来是皮肤、肌肉、骨头、内脏,死完了之后依然是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

 

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可怕,很可爱,那可爱的是哪个部分呢?你若觉得脸颊很好看,红红的,那把它割一块放在盘子里,你吃一下,或是让你最好的朋友、对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他害不害怕?所以,身体的上上下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没有一处是不可怕的。现在很多人拼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了解身体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么组成的,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因此在这上面一直很迷惑。

 

2、“不动待他牵”:身体本是无情物,就像石块、木头、牛粪一样不能动,只有靠心的力量来牵引,才能走路、说话、睡觉等。所以身体跟尸陀林里的尸体没有差别,完全是依靠心识和风的因缘暂时显现的“起尸”,不应该去贪著它。

 

3、“火化终成灰”:身体终将在火化场里变成一堆灰,因此是无常无实的东西。

 

明白这三点之后,为什么还要贪执身体呢?虚云老和尚以前参的话头是“拖死尸是谁”,确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尸体或小尸体,整天在拖来拖去,但这个到底是谁呢?就是“我”。“我”又在哪里呢?应该在这上面进行观察。

 

前段时间我去汉地时,有些居士把一首歌改头换面,换成了无常方面的内容,说是:“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最后送到生产队里作化肥。”这种说法非常好,但世间人不知道这一点,觉得身体会永远陪着自己,有一点痛苦就忍受不了,四大稍微调和又特别快乐,根本不知道身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龙猛菩萨说过:“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每个人的身体最终必将化为灰烬,或者终将干枯,身体支分也化为微尘,这样的不净物没有丝毫实质可言,故不应该特别贪执,而要依靠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认真学习佛法。

 

下午有个北京的居士给我打电话,她说自己54岁,每天都在不断地听课,《入行论》的前面内容听完一遍后,现在又开始重新听,同时天天念一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她说自己年轻时不懂这些,现在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后,希望依靠这样的身体为众生做一点事情,毕生都奉献给佛法。虽然她是个普通的居士,但对出家多年的我来讲,确实很认同她的说法。

 

假若特别保养这个身体,像世间人一样动辄花上几千块,也不一定有用处。一个女居士跟我说过,她每天要睡9到10个小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脸上的皱纹,但反而越来越多了。这样的话,还不如把身体用于修行上面,一旦无常到来,医院里给你下病危通知,说你已经得了癌症,你也不会特别痛苦。因为这个身体就像是旅店,或者像衣服一样可以再换一个,若能这样对待身体,我们对生老病死也会有清晰的认识。不会像现在人一样,遇到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更不要说成佛度众生的大事了。

 

学习大乘佛法,真的有无法言说的好处。华智仁波切专门写过《读大乘经典之功德》,我最近也在看。确实读了大乘经典之后,能明白很多取舍道理,本来是很危险的恶业,知道之后就不会造了。所以闻思还是非常有必要,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对待。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

岂异粪等物?怎不除我慢?

 

不管是从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着的身体,还是最后得重病离开人间的尸体,这个身体若没有用于佛法方面,则跟粪便、煤炭、石头、木块没有差别,对我又有什么用呢?它是一种无情物,不像心识一样能生生世世跟随我,我的心识前世变成牦牛,今世变成人,后世随善恶业转生到其他趣中,但身体却不能如此。比如我现在是人,每天在一个小屋子里生活,死了之后有可能在天界享受天人的妙欲,也有可能在一棵树下变成小虫,天天吃一点小土。业力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必要为了暂时的身体,让自己的心识造下弥天大罪。

 

以前我们学院的嘎多堪布(现已圆寂),确实把身体当成粪便,并不是很重视,只要有一点吃的穿的就够了。穿的方面不讲究,吃的也是随随便便,近十多年的相处,我对他老人家的修行真的很随喜。我们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我刚来学院时,他给我们讲过《入行论》。那一代的老修行人,只不过把身体看作一件衣服,许多行为是现在世间人无法想象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身体跟衣服是有差别的,衣服不会有疼痛,但身体稍微碰一下是很痛的。”那也不一定。如果你不执著身体,也不会有疼痛感;如果有了执著,别人把你的衣服烧了,你还不是心痛得要命,好像自己被烧了一样。

 

其实没有我执的话,身体跟一件衣服没什么差别,应该把它用于行持菩提方面去。广钦老和尚说过:“我们要舍弃身体,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若太爱惜身体了,即无法修福,反而被臭皮囊骗走了。”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言。在座的道友,为常住也好,为所有的众生也好,应该尽心尽力地发心。听说有些发心人员熬夜到早上4点多钟,还没有睡觉,身体都垮了。但从佛法的角度讲,为众生这样牺牲也值得。如果发心时间过长而圆寂了,我们到时候会多念一点观音心咒(众笑)。外面菩提学会也有个别居士,为了大家的学习,发心特别大,哪怕一个人能生起一点信心、出离心,他们也愿意做很多事情。

 

所以对身体这个臭皮囊,我们不要过于贪执,一定要逐渐断除我慢。这里的“我慢”并不是骄傲自满,而是指执著身体为我,认为“我的身体好棒啊”、“我的身材真不错”,甚至上面在讲《入行论》,下面还拿着镜子在化妆。证严法师在《静思语》中说:“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的确,现在女孩子喜欢打扮,男孩子喜欢夸张:“我的身体好棒啊,要不要比一下?”这些都是我执在作怪。本来没有的却认为存在,这就是“慢”;本来身体没有什么功德,但偏偏特别贪执,这就是“我慢”。假如没有去除我慢,我们永远不会有快乐,离解脱更是遥不可及。

 

作为大乘修行人,应该追随前辈大德的足迹,他们在深山里怎么样修行,我们也应该尽量效仿。很多人修行不成功是有原因的,一是心里对佛法有怀疑,对上师起邪见,被很多邪见和怀疑阻挡着;还有一个就是心力不够。如果心力特别强,像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那样把身体当成一堆草,且不说一生当中成佛,至少也获得了不堕恶趣的把握。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

 

前面叙述了身体的百般过失,我们由于侍奉这个身体,毫无意义地积聚许多罪业。然而,此不净身犹如树木一般无有感受,不会因对它态度有异而发生变化,我们又何苦为了它而生贪爱、嗔恨呢?

 

凡夫人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无病无痛就欢喜,出现违缘就悲伤,其实对于这样的无情物,不贪不嗔是最好的态度。佛经中说:“不当取所爱,亦莫厌无爱。”心不要过于贪执什么,也不要过于讨厌什么,对任何事物要有平等心。倘若对身体太过贪爱,把一个大大的镜子放在家里,白天晚上照来照去,那没有任何实义。但也不能特别讨厌身体,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从来也不洗脸,脸上被灰尘积满了,这样惩罚也没有必要,应该把它当作暂时的修行工具。

 

《妙法莲华经》云:“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福报浅薄的人贪执身体,因而被各种痛苦所逼迫,福报大的人就不会这样。其实一个人的修行跟福报还是有关系,福报不错的话,遇到大乘佛法一下子就接受了。有些居士或出家人,虽然遇到了大乘佛法,也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但由于自己福报浅薄,经常在中间搬弄是非,自己也活得特别苦恼,甚至连圆满一个传承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这辈子完了并不是一了百了,来世还是存在的,所以即生中应该尽量做些有意义的事,到了一定的时候断除我执,把身体看作一棵树一样。就像释迦牟尼佛,旁边有多少天人赞叹、供养檀香水,他也没有任何贪执;有多少以提婆达多为主的坏人进行损害,他也没有丝毫嗔恨,这就是真正的无我境界。以前佛陀当忍辱仙人时,证悟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对身体无有丝毫执著,故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也没有痛苦的感受。

 

我们的这个身体,从胜义角度讲是空性的,从名言角度讲是痛苦的本性,诚如月称菩萨所言:“如铁物熔化,岂性变液体?如是苦性身,岂能成乐性?”《中观四百论》中也讲了常乐我净——凡夫人的四种颠倒,比如觉得“我”是常有的,所贪的对境是清净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一旦通过闻思修行除开了迷乱,就能见到万法的名言真相和胜义真相。胜义真相正如《般若经》中所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个我们暂且不谈,此处也没有特别宣说,但在名言中身体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大乘佛教对我和我所剖析得非常细致,这些教言若没有记在心间,那么闻思修行也没有多大意义。这些道理并不是在我口里叭叭叭就过了,你们一定要对内容详详细细思维,看自己所想的跟经论所讲的是不是吻合。如果不谋而合,说明你的心与诸佛菩萨的智慧是相应的;如果有很多怀疑或不理解,就应该在善知识或道友面前辩论探讨,以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总之,我们一方面要祈祷十方三世诸佛,加持自己的正知正见和菩提心越来越增上,同时也要精进努力,否则这些境界很难生得起来。

 

[1] 因为这里主要在讲身体的过患。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3课

被称为“六大庄严”之一的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凭借自己彻见甚深空性的超胜智慧,诠释出了世尊第二转法轮《般若经》的究竟密意。该论共分二十七品,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第二十品《观因果品》。

 

上节课讲了“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的第一部分“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今天讲第二部分“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寅二(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如果认为因果二者有接触,那么可以观察三时因和三时果分别有没有接触。因为从果的角度讲,不可能超离过去果、现在果及未来果;从因的角度讲,不可能超离过去因、现在因及未来因。

 

前面分析了过去果与三时因(过去因、现在因、未来因)都不能接触,下面观察现在果与三时因是否有接触。

 

若言现在因,而于现在果,

未来过去果,是则终不合。

 

藏文译本颂词:

 

若言现在果,而于现在因,

未来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此颂藏文版与下一偈颂顺序颠倒。)

 

如果说果是现在的法,那么它与现在因、未来因和过去因三者,始终不可能接触。

 

首先,现在果与现在因接触不合理,会有因果同时的过失。比如,鲜花和鲜花的因如果现在同时存在,那么鲜花无需观待其因就已存在了,这样一来,因就没有任何意义而不能成为因;既然因不成立,所谓的因果接触就不能成立。

 

其次,现在果与未来因接触也不合理。比如,现在的鲜花不可能接触到它未来的因,因为鲜花现已存在,假如它有一个未来的因,就会有果在前,因在后的过失,这就如同儿子出生时,父亲还没降生一样不能容有。

 

现在果与过去因也不可能接触。就像现在盛开的鲜花不可能与它以前的种子相接触一样,因为以前的种子早已灭尽。灭尽之法与现有的法如何接触呢?有些论师运用比喻说,就像活着的人不可能与死去的人相接触一样。

 

通过以上观察,现在果与三时因都无法接触。

 

寅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未来因,而于未来果,

现在过去果,是则终不合。

 

藏文译本颂词:

 

若言未来果,而于未来因,

现在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如果说果是未来之法,那么它与未来因、现在因以及过去因,始终无法接触。

 

首先,未来果与未来因无法接触,因为两者都不存在之故,与石女的儿子无异。如果承许不存在的法可以接触,那石女的儿子也可以在虚空种鲜花了。

 

未来果与现在因也无法接触,因为未来果在未来,现在因在现在,因果二法处于不同时间的缘故,并且,未来果尚未产生,体性等都没有形成,而现在因的自相、本体已经形成,如果两者可以接触,那兔角与柱子也可以接触了。

 

未来果与过去因能否接触呢?也不能,因为未来果尚未产生,过去因早已灭尽,两者中间隔着现在的空间和时间。从因明的角度讲,灭尽的法和未生的法都是无实法,两个无实法不可能有接触。

 

通过以上分析,三时因和三时果都无法接触,由此可知,因果之间的接触不能成立。既然没有接触,因果就不可能成立。

 

◎因果只是观现世量

 

在未经观察的如梦如幻境界中,即抉择世俗谛时,对于因生果的现象毋庸置疑。然而当以中观智慧加以抉择时,人们亲眼目睹的因果法则,乃至一切万法的本体,都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只是观现世量。所谓观现世量,是指凡夫六根前所显现的正量。虽然名曰正量,但它只适用于世俗,以胜义理观察时,根本无法堪忍。

 

◎佛教逻辑与世间逻辑的异同

 

中观理证通过各种推断,破除了世人所有的妄执分别,指引我们逐渐趋入离一切戏论的胜义境界。很多人认为龙猛菩萨是佛教逻辑的创始者,原因即在于此。

 

逻辑学可分为世间逻辑学和出世间逻辑学:世间逻辑学主要指西方逻辑学,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00多年开创,后来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逻辑学。这种推理是通过演绎并运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方式来推断事物的存在、发展等规律。到了大约十九世纪的时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开创了唯心主义辩证逻辑学,后来马克思等人又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学。出世间逻辑学也称佛教逻辑学,宣讲出世间逻辑学最典范的论典就是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

 

佛教逻辑学与世间逻辑学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逻辑学是人们凭借五种感官或者先进的仪器,运用各种分别念对事物的特性、发展规律等进行推断。因为世人具有坚固的实执,故只能认知事物的表面现象,根本触及不到万法内在的甚深奥义——缘起空性。而龙猛菩萨与之截然不同,他凭借断除二障所获得的根本智,究竟抉择出了万法的实相。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宣讲佛教逻辑的论典中,胜义方面主要以龙猛菩萨的《中论六论》为主,世俗方面有法称论师42的《因明七论》等诸多因明论典。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里抉择名言的时候,就依靠了很多因明观点。

 

[42] 法称论师:二胜六庄严之一,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因明大家。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早年习婆罗门教各种学派的教理,后学佛法,赴那烂陀寺从护法出家,习唯识学。后从陈那弟子自在军学《集量论》,成绩优异;对《集量论》作出评释,进一步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说。擅长辩论,被称为“辩论牛王”。著有《因明七论》。有三个根本论和四个支分论,三个根本论典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四个支分论典即《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

 

佛教抉择名言的推理与世间逻辑虽有相似之处,但远远超胜于它们,学了因明之后,大家就会明白;而中观所抉择的胜义理论,世人更是难以企及,任何科学家、理论学家一丝一毫都未触及。

 

这并非站在佛教立场上的偏袒之词,很多人在学校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里面对很多问题是否给出了合理答案,大家都会深有体会。中观理证与之完全不同,用逻辑已经把道理推到了尽头,比如刚才所讲的因果,因果之间接触也不行,不接触也不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吗?根本没有。世间是否有这样精妙的推测方法,大家应该一目了然。

 

中观理证既然是一种推理,就应该属于逻辑学。当我们了解了它与世间逻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就会对佛陀及中观教理生起更加坚定的信心。

 

以上讲了“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的第一个问题“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丑二(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因果不接触,因如何能产生果法呢?若因果接触,因如何能产生果法呢?

 

本颂和《般若灯论》这一颂当中都用了“和合”这个词,但藏文颂词偏向于“接触”之意,两种说法都可以。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如果因果不能和合(接触),犹如光明与黑暗、东山和西山一般,那因如何能生果呢?如果从未接触还能生果,那么非因也可以成为因了,就如《显句论》中所说,石女的儿子也能生果了。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如果因果可以和合,即互相有接触,那因如何能生果呢?不可能生果。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因果互相接触,两者就成了同时存在的法。如果因果同时,一方面,由于果已存在的缘故,依靠因来生果就没有任何必要,另一方面,因果之间也会有互不观待的过失。

 

既然因果接触、不接触都无生,那因果如何成立呢?胜义而言,因果不可能成立。

 

◎名言中,因果是缘起自然规律

 

观察因果接不接触,已经触及到了甚深的空性,属于胜义量的观察范畴,并非抉择名言。在名言当中,我们只要承许“因缘和合可以产生”即可,因为因果本身是虚幻不实之法,所以对于接不接触的问题,不可能得出一个真正的结论,即使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无法给出合理答案。

 

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化学老师把几种化学元素混合在一起,一会儿气体就从里面冒了出来。他兴奋地说:“你们看,成功了!成功了!”几种化学元素混合产生气体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但如果问这些元素和气体之间接触还是不接触呢?无论谁都给不出真正的答案,最后只能说,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实际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饶益众生会得安乐,伤害众生会受痛苦……也是一种缘起自然规律,与化学实验没有两样。因缘一旦具足,化学反应物就会无欺产生;同样,善业或恶业一旦聚合,就会感受安乐或痛苦。

 

如果观察善业与安乐、恶业与痛苦、化学物和气体之间接不接触,就成了胜义谛的观察。若以胜义量来观察,善恶、苦乐、化学物、气体以及因果等一切万法都不成立,全部为空。

 

大家一定要通达这些要点,真正明白之后,才会对名言中因果毫厘不爽、胜义中万法皆空的道理深信不疑,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

 

◎因果法则不可毁

 

以前有位道友在学院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去其他地方参学,回来之后判若两人,不仅爱说大话、空话,也不谨慎取舍因果,完全舍弃了法王如意宝的传统。希望大家千万不要轻毁因果法则,否则后果极其可怕。

 

还有一些道友人特别爱炫耀自己的境界,对于很多佛理却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人也很可怜。希望大家能注重提高自己的闻思智慧,对别人多讲一些佛法,不要总讲很多自己的境界。如果真有一些境界,可以私下悄悄对我讲。(众笑)

 

一般来讲,没有境界的人最爱口口声声讲境界,真有境界的人一般都闭口不谈境界。前两天有个人给我打电话,说他现在已经住在明空无二的境界当中,没有什么可取舍的。我在法王面前待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法王说过“因果不重要、无需取舍,或者自己住在明空无二境界”这类的话。

 

大家现在毕竟处于名言当中,在胜义境界尚未证得之前,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并且不能舍弃念咒语、磕头、修加行等世俗善法。认为因果在名言中也是空的,已经完全曲解了《中观根本慧论》的教义。

 

◎自欺欺人不可取

 

还有些人把《楞严经》《华严经》或大圆满中讲胜义境界无取无舍的一两句教言背诵下来,给自己的懒惰找到了很好的借口。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明明自己懒于行持善法、取舍能力特别差,以这种方式安慰自己没有任何意义。希望大家不要效仿这样的人,而应随学上师如意宝的优良传统。虽然胜义中万法如虚空一般,但在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因果是毫厘不爽的,一定要谨慎取舍。

 

现在我们正在听受《释迦牟尼佛广传》,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深受触动。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念诵佛号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极大利益。

 

比较而言,那些整天以大话安慰自己、没有闻思基础就闭关等行为,不一定能给自己的解脱带来真实利益。

 

生而为人非常不易,如果别人欺骗你,再怎么难,也有办法摆脱困境,但如果自己欺骗自己,那就无可救药了,谁也救不了你。希望我们当中不要出现这样的人,大家一定要经常反观自己。

 

子五(观察空不空而破)分二:一、离果不离果之因不能生果;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

 

丑一(离果不离果之因不能生果):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中没有果,因如何能产生果法?若因中存在果,因如何能产生果法?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如果因上面不存在果法,因如何能产生果呢?不可能生果,如同水中不可能产生酥油一般。

 

《显句论》中云:“无有果的因不能生果,如同非因一样果不存在的缘故。”如果非因可以生果,那么石头也可以产生黄金、柱子也可以生出孩子、摄像机也可以产生牦牛了……会有无量无边的过失。《青目释》云:“以无果故因空,云何因生果?如人不怀妊,云何能生子?”如同人没有怀孕,就不可能生孩子一样,因上如果没有果,又如何生果呢?不可能产生。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如果因上面果并不空,即因上面已经存在果法,因如何能生果呢?不需要产生,就像儿子已经出生了,母亲没必要再生他一样。

 

这一颂是以因法为基础进行论证,而前面是从和合之时进行分析,因为角度不同,所以并不重复。

 

丑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分二:一、不空之果不能生灭;二、空果不能生灭。

 

寅一(不空之果不能生灭):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

 

果法不空则不生,果法不空则不灭。因为果法不空的缘故,不生也不灭。(《般若灯论》中此颂最后一句是“无起亦无灭”)

 

前面已经从因法的角度做了抉择,下面再对果法进行观察。我们仍然可以追问:因法所产生的果法本体究竟是非空性,还是空性的呢?

 

假如果法以不空的方式存在,就如《般若灯论》中所说:言事实师云:“于果法产生之前,应承许果法不空”,那么其体性就已经实有了。但不空而有自性的法,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存在的法能不能产生呢?

 

当然不能。如果没有产生,自然也不会有毁灭。

 

有的讲义用《中论》第十三品的偈颂“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来解释。意思是,若诸法有自性,它就始终不可改变;若无法改变,自然不会有生灭。

 

由此可见,不空的果法就成了既没有灭失,也没有产生的法,但对方并不承认这一点。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认为,这一颂应该是遮破实事宗(有实宗)的观点,即唯识宗以下的观点都可以包括在内。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2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二十品《观因果品》。前面已经讲完了“观察因果二者而破”的前三个问题,今天开始讲第四个问题“观察作用而破”。

 

癸四(观察作用而破)分六:一、观察因变为果而破;二、观察灭不灭而破;三、观察见不见而破;四、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五、观察空不空而破;六、观察一体他体而破。

 

子一(观察因变为果而破):

 

前面观察过,因对果提供能力不合理,会有因变成两种本体的过失;不提供能力也不合理,会有果无因生的过失。

 

◎对方观点

 

对方辩驳说:没有必要观察因对果是否提供了能力,因法在不舍本体的情况下直接变成了果,所以因果并非异体,而是同一个本体(或相续),就像青稞种子和青稞苗芽并非他体一样。或者说,因的阶段虽已消失,但因的本体仍然存在,就像一个人参加化妆舞会,上午穿罗刹的衣服,下午换成阿修罗的衣服。这个人虽然从刹那的角度讲已不是同一个人,但从粗大相续的角度讲,其本体并未改变,只是罗刹的形象灭尽,变成阿修罗的形象而已。

 

印顺法师认为这应该是数论外道的观点。这样认为应该也合理,因为数论外道承许作为果的喜忧暗三德40在神我的本体当中本已存在。而此处对方也认为果法在因法当中以不明显的方式本已存在。但《显句论》《般若灯论》等讲义中并没有说明这是谁的观点。

 

[40] 数论外道认为,喜、忧、暗三德(喜是快乐,忧是痛苦,暗是不苦不乐的等舍;或者说,喜为贪心,忧为嗔心,暗为痴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物(也叫主体);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比如说快乐比较多或者痛苦比较多或者痴心比较多,就会从中产生种种现象,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

 

若因变为果,因即至于果。

是则前生因,生已而复生。

 

如果因直接转变为果,那么因就迁移至果法中了。这样一来,之前已经生果的因就仍然可以再生果法。

 

中观宗驳曰:“若因变为果,因即至于果”,如果因的本体直接转变为果,与果的本体成了无二无别,那么因就到达果的位置了。(有些讲义认为,因舍弃自本体以后变为果,有些说,因没有舍弃自本体直接变为果,两种理解应该都可以。)

 

当然,从未经观察的一个相续角度讲,这种观念也可以承许,比如,种子和苗芽是一个相续,种子变成了苗芽;我从家里来到经堂,或者我从前一世转生到这一世,都是在我的相续上发生变化,但若以胜义量来观察,这种观点则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可以从“因舍弃自本体而变为果,还是未舍弃自本体而变为果”两方面来详细观察:

 

◎舍弃自本体变为果不合理

 

如果因舍弃自本体后变为果,因就不应该是果,也谈不上在一个本体中实现从因到果的转变。比如,如果灰色种子舍弃了自体而变为绿色苗芽,那种子和苗芽就不可能是一个本体,由此,种子直接变成苗芽的说法不能成立。

 

◎不舍自本体变为果不合理

 

如果因不舍弃自本体而变为果,即因的本质在未改变的情况下直接变成了果,因就有了恒常的过失。《显句论》中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无有时方物,有性非缘生,故无时方物,有性而常住”,说明了在任何时、任何处,任何法都是由因缘所生,故而任何时、任何处,都不存在自性恒常之法。

 

并且,这样承许也与可见不可得理有妨害。比如,如果灰色种子在不舍弃自本体的情况下变为绿色苗芽,那在绿色苗芽上就应该可以看见灰色种子,然而,凡有眼根的人都知道,苗芽上并没有种子。

 

再者,如果因法不改本体,直接变成了果法,果法就成了不是原本无有、重新产生之法了。本来果法需要重新产生,如果这样承许,果的本体在因位时就已经存在了,根本不需要产生,但这显然不合理。

 

另外,还有一种过失,即颂词所说的“是则前生因,生已而复生”,这样一来,之前生果的因,在生完果之后,还能再生果法。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生完果的种子本体丝毫未变,它就成了恒常存在之法,这样一定还会继续生果。如此一来,就会有无穷生、无义生的过失。

 

如果认为种子生完之后,不能再产生,那么种子就有了“无常”的过失。本来“无常”不是过失,但在对方的承许中因果有一体不变的“常”性,而之前的因能生、之后的因不能生与这一“常”的承许相违,因为有能生和不能生两个相违阶段的缘故。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因无论舍弃还是不舍弃自体而变为果都不合理。

 

◎法义入心需要勤勉之缘

 

中观的推证和思维过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各个讲义的说法有时也不同,我备课时全部看一遍也要很长时间,但我一直舍不得放下,总觉得《中观根本慧论》非常殊胜,真正抉择了佛陀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让我们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心相续中,对万法无生离戏之理生起坚定的信解。

 

这次给大家发了三、四部《中论》讲义,希望你们能多参考一下高僧大德们的注释,这样能帮助理解。平时也要多思维,在做饭、吃饭乃至上厕所的时候也可以想,今天第一个颂词讲了什么?第二个颂词怎么运用……如果在行住坐卧中不断这样串习,自相续就会逐渐逐渐入于正轨。

 

其实,背颂词是一种最好的串习方式,对巩固所学起到很大作用。很多道友都对背诵有意乐,这样特别好。要知道,背过和没背过是截然不同的。十多年前我曾背过《量理宝藏论》,现在翻译起来都感觉轻车熟路,看着汉文颂词,藏文颂词就直接浮现在脑海当中。今生大家如果多学习、背诵一些经论,在阿赖耶上种下宝贵的善法种子,会给自相续带来很大利益。

 

听说各班都准备开始背诵《大圆满心性休息》,复印室最好给大家印一个颂词单行本。有些道友天天背着一本《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精装本,本来身体都不好,再整天背着一部很重的大车,还是有点困难的。(众笑)

 

对于每天所学的推理,大家仅看一遍肯定不够,需要听几遍辅导,再反复思维之后才能通达。你们不要认为,每天只学四五个偈颂,没什么不懂的。当然,如果对中观法理不求甚解,听不听、思不思维也都无所谓,就像根登群培所说:愚者什么都可以,放弃自宗也可以,接受他宗也可以,空也可以,不空也可以,这就是愚者的无上自宗。但如果想让内心获得不共的认知和体会,就一定要深入进去。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下面观察因法灭尽以后生果,还是未灭而生果。

 

子二(观察灭不灭而破)分二:一、灭不合理;二、不灭不合理。

 

丑一(灭不合理):

 

对方认为,种子灭尽之后产生苗芽才合理。但这种观点不能成立,会有果无因生的过失,前面从果的角度已经分析过,此处是从因的角度推证。

 

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

 

因法都灭失了,怎么能产生果法呢?

 

中观宗只用一个疑问句来反驳,意思是,因灭完之后便消失殆尽了,与石女的儿子和兔角无异。假如因灭尽之后还能生果,那么所有不存在的法都可以作为因而生果了,这样一来,石女的儿子也可以有儿子了,但这显然是荒谬之说。

 

关于因果的问题,前面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过,虽然真正以智慧观察时,因果确实无法安立,但未经观察时,相续中虚幻不实的因果应该承许。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

 

丑二、(不灭不合理):

 

刚才分析了因灭尽之后生果不合理,那因未灭而生果是否合理呢?同样不合理。

 

又若因在果,云何因生果?

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

 

藏文译本颂词:

 

若因果相关,因住果岂生?

若因果无关,更生何等果?

 

如果因果相关联,那么因法就应住在果中,但这又岂能生果呢?如果因果之间无有关联,那又能产生怎样的果法呢?

 

如果认为因不灭而直接产生了果,那因与果之间是以有关联的方式,还是无关联的方式产生呢?除了这两种方式以外,再不会有其他的产生方法。

 

◎何为“相关联”

 

所谓“相关联”,是指诸法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能生和所生的关系,比如种子生苗芽;我和我所的关系,比如人和人的财物;同体关系,比如柱子和柱子的无常、火和火的热性;能依所依的关系,比如小鸟住在树上、水果放在桌子上,等等。

 

世人一般承许因果是一种能生所生的关系,然而观察之后,因果之间无论是否有关联,所谓的产生都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果有关联,则无生

 

“若因果相关,因住果岂生?”如果因果之间真正有关联,那么因法就应该不灭,一直安住在果法上。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因法灭了,就不可能与果法有任何关联,就像已死的人不可能与活着的人有关联一样。但如果因法一直不灭而安住在果法上,因又怎能生果呢?不可能产生,因为,既然果已经存在,那果就不需要因来产生它了。并且,当果法生起之时,因法仍然安住在果法中没有任何变化,这也不能成立41,会有常有之过。

 

[41] 如《中观四百论》第九品《破常品》颂云:“诸法必变异,方作余生因。”诸法必须有变异,才有可能作为其余法的生因。

 

◎因果无关联,亦无生

 

“若因果无关,更生何等果?”如果认为因法虽然不灭,但因果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则更不合理,这样能产生怎样的果法呢?如果因果之间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没有任何关联,两者之间能生所生的关系就不能成立。如果无关联也能变成能生所生,就会有月称论师所说的一切生一切,或者一切不生一切的过失。这样一来,柱子也能生瓶子、石头也能生牛粪了。我们喇荣有很多石头、土粉,如果这些当中可以产生牛粪,大家就没必要辛辛苦苦到处买了。

 

由此可见,因果之间有关联不能产生,无关联也不能产生。所谓的产生,只是世人面前的一种虚幻不实的假相,在圣者根本慧定面前完全不成立。

 

既然没有产生,就不会有安住;没有安住,就没有灭尽。不仅种子、苗芽等器世间的一切法从来都没有产生、安住、毁灭过,以此类推,有情相续中的贪心、嗔心、嫉妒心等所有烦恼,也从未产生、安住、毁灭过。

 

◎深解才能除痼疾

 

有的道友虽然已经听闻了中观和密法,但心里仍会不时涌现出强烈的烦恼,为此感到沮丧不已,问我“自己该怎么呀?”其实,这是由于对中观法理闻思得不够细致、对大圆满的窍诀似懂非懂所致,如果想有力地对治烦恼,就必须深入进去,不能浮皮潦草地听听就过了,对每天所学的内容一定要不断串习。

 

比如今天学完之后,回去就要反反复复思维:如果因灭了,痛苦就不可能产生;如果因不灭,那因果之间有关联也不合理,无关联也不合理,这样一来,痛苦的来源、住处、去处根本得不到……如果能这样不断地思维,法义就会慢慢慢慢融入自心,烦恼也会随之逐渐减少。

 

子三(观察见不见而破):

 

这一颂是从因见不见果方面进行分析。

 

因见不见果,是二俱不生。

 

不论因见到还是未见到果,都不能产生果。

 

此处的“见”并非用眼见,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认为,它是“缘”的意思。但一般来讲,“缘”是指用分别念或无分别念缘某法,即指境和有境之间的关系,而因果之间说“接触”或“起作用”可能比较好理解。

 

◎因见或不见果,都不能生果

 

如果因见到了果,那么因存在时,果也应该存在,因为因果同时才能见,但如果因果同时,果就不需要因了,因法也不应成为因法了。

 

如果因从未见过或者说从未缘过果法,它怎么对果起作用呢?不可能起作用,就像石女的儿子谁都没有见过,任何法都不可能成为他的因一样。如果承许没见过也会产生,就会有一切可以产生一切的过失。

 

◎《中论》其他注疏的分析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还宣讲了《显句论》的观点。《显句论》认为,此处主要是针对数论外道、裸体外道和部分世间人而宣讲的。论中云:如果对方提出,因法本来就不存在五根,所以就不存在种子等因法“见到”什么的问题。则可以回答说,无论存在与否,我们的立论是为了证实言实事师有生之说与理相违,或者是针对数论外道神我的等起为因的见解,以及裸行外道承许种子与根为一体之说而言的。

 

意思是,对方认为,如果种子等因法具有眼耳鼻舌等五根(说六根也可以,因为心也可以照见),则可以说种子见到了苗芽,但是种子不具足五根,你们所谓的见不见是什么意思呢?

 

中观宗答曰:我们是从实事产生与理相违的角度讲的,也是针对数论外道“神我能创造万物”等观点而讲的。如果神我能创造万物,它到底见没见到它的果法呢?同时,也是针对裸体外道所承许的“种子当中具足诸根”的观点而讲的。

 

《般若灯论》中没有这两句颂词,只是在长行文中以眼见不见境为例来破因果:“若此眼识以眼为因者,此眼为见已取境、为不见而取境?二俱不然。若眼见而取然后识起者,识则无用;若眼不见而取者,色之境界则为无用。”意思是,如果眼睛见到外境之后,再产生眼识,眼识就成了无用的法;如果眼睛没有见到外境,就能产生眼识,外境就成了无用的法。总之,或者眼识变成无用,或者外境变成无用。此处的“因”指眼根,“果”指眼识,“见”指眼根见境。

 

麦彭仁波切认为:这些教证似乎都是在表明,缘所生为趋入基础的,一切因果法本体的所谓“产生”等并不存在。就像陶师做瓶子一样,见与不见二者都不存在。如果可以见到瓶子或果法,就不需要再产生;如果不能见到瓶子或果法,所谓的产生也不合理。因此,无论因法是否能见到果法,都不能产生果法。

 

子四(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分二:一、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二、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丑一(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分三:一、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二、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下面的偈颂比较好懂,主要宣讲了九重因果:过去果与三时因(过去因、现在因、未来因)不能接触;现在果与三时因也不能接触;未来果与三时因同样不能接触。

 

为何这样观察呢?

 

因为,如果因果之间有接触,那接触必然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因与过去、现在、未来的果之间,故应对它们一一进行观察。首先观察,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是否成立。

 

寅一(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过去因,而于过去果,

未来现在果,是则终不合。

 

藏文译本颂词:

 

若言过去果,而于过去因,

未来现在因,是则终不合。

 

如果说果是过去的法,那么它与过去因、未来因和现在因,始终不可能接触。

 

本颂和《般若灯论》等很多讲义都用“合”字来表示“接触”。

 

若果法是过去的法,则无论是过去因、尚未产生的未来因,还是现在因,在任何时候它们之间都不可能有接触。下面依次对三种情况进行观察:

 

首先,过去果与过去因无法接触,因为因果两者都已经过去,无有毫许本体,这样怎么接触呢?不可能接触。

 

其次,过去果与未来因也无法接触,因为果灭尽时,因尚未产生,二法没有接触的机会。

 

最后,过去果与现在因同样不能接触,因为果在过去,而因在现在,两者非同时存在,一有一无,故也无法接触。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1课

昨天我们讲了“观察因果二者而破”中的第一个问题“观察因有无果而破”,今天讲第二个问题“观察能力而破”。

 

癸二(观察能力而破)分二:一、因给果能力不合理;二、因不给果能力不合理。

 

此处是从两方面观察:因法给果法提供能力(功用或功力)不合理,不提供能力也不合理。首先观察因给果能力是否合理。

 

子一(因给果能力不合理):

 

对方提出:虽然因不能产生自果,但它却能通过因果之间的传递,提供给果一种帮助,因法将这种能力给予果法之后才会灭尽。如果没有这种传递,果就有了无因生的过失。

 

但这种观点不能成立,如颂云:

 

若因与果因,作因已而灭。

是因有二体,一与一则灭。

 

若因法提供给果法能力以生果,在作为因之后而灭尽,此因就会有二种本体:一是提供能力之因的本体,一是灭尽之因的本体。

 

◎对方观点

 

“若因与果因,作因已而灭。”这里提到了对方对因法的两个观点:一是提供给果能力,令果法产生;二是刹那毁灭,即在提供了生果能力后就灭尽了。

 

有些《入中论》讲义认为,这是小乘化地部成实论师的观点。世间很多人也有类似想法,觉得因会给果提供一种能力。比如,认为父母在临终之前一般都会给子女留下一些财产,这给后人的生存提供一些方便;种子在刹那灭尽之前,对苗芽提供了一种力量,否则苗芽就不会生长出来,等等。

 

未经观察时,这种说法好像颇有道理,一方面,因在灭尽之前要为果法提供能力,这才能叫因;另一方面,果产生时,作为有为法的因必定要灭尽。比如种子,如果它不提供能力,苗芽如何生起呢?正因为它提供了能力,苗芽才能产生;而当苗芽生起时,种子一定要灭尽,因为是有为法之故。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果无法相遇,故提供不了能力

 

既然因法存在之时,果法并不存在,那因法给谁提供能力呢?比如,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自己喜爱的美食,送给弥勒佛出世时的一个儿童呢?当然没办法,因为这个孩子尚未出生之故。同样,因法也无法对尚未产生的果法提供力量。

 

◎因若提供能力,就具有了两个相违的本性

 

如果认为因法可以给果提供能力,那么因法就会在果位时停驻而变成常有。如此一来,“是因有二体,一与一则灭”,因就有了两个本体,一个是给果法提供能力的本体;一个则是灭尽的本体。也就是说,虽然有一部分因法因无常而毁灭,但另一部分却并未毁灭,将能力给予果法,但这显然不合理。

 

关于“二体”的问题,贡日江村在他的《中观略义》中做了深入的分析。贡日江村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是一位真正的中观证悟者。去年我找到了他的这部《中观略义》,但可惜的是,只有中间二十五品,第一品和最后一品没有找到。大成就者们的著作非常具有价值。

 

《中观略义》中分析说:如果认为种子对果法提供能力之后灭尽,种子就具有了常和无常两个相违的本性。为什么呢?

 

因为果法存在之时,种子及其提供的力量也必须存在,如果不存在,彼此就无法接触;如果不接触,种子就无法对果提供力量,但如果果产生时,种子仍然不灭,种子就具有了常的本性。而另一方面,果法产生的时候,种子又必须刹那灭尽,否则就会有因果同时的过失,所以种子又具有无常的本体。

 

如此一来,一个种子上就具有了常和无常两种本体,一个要给果法提供力量,一个已经刹那灭尽,但这肯定不合理。

 

◎能力对果法起作用不合理

 

对方辩驳说:生果时种子虽已灭尽,但它在灭尽之前产生了一种能力,是这种能力而非种子对果法起作用。

 

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可以观察,种子与能力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刚才因果同时的过失仍然不可避免;如果是他体,种子和能力之间就没有任何关系了,即两者不可能有所谓的因果关系。

 

总之,认为因法对果法起作用之后灭尽的观点不可能成立,如果成立,就会有因法变成两种相违体性的过失。

 

子二(因不给果能力不合理):

 

认为因法对果法不提供能力的观点是否合理呢?也不合理。如颂云:

 

若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

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

 

如果因法不提供给果法能力,只是在作因之后自行灭尽,因灭了果法才产生,此果法就成了无因生。

 

“若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如果认为因法一点能力或功用都不给与果法,只是作了因之后自行灭尽。比如,第一刹那青稞种子作为青稞苗芽因的时候,没有对苗芽提供任何作用,当第二刹那青稞苗芽产生的时候,青稞种子已经自行灭尽了。

 

虽然因果之间应该如此,但详细观察并不合理。为什么?“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如果因灭尽以后果才产生,即果产生之时,前因一点一滴都不存在,因也没给果提供任何作用,这样果法就成了无因生。比如,若第一刹那青稞种子灭尽之后,第二刹那青稞苗芽产生,也就是说,当青稞苗芽产生的时候,青稞种子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并且它在灭尽之前也没给青稞苗芽提供任何作用,这样一来,青稞苗芽就有了无因生的过失。

 

有人可能会想,果不一定在因灭尽后才产生吧,比如,母亲和儿子就可以同时存在。实际上,我们所认为的母子只是一种假立的因果,是从各自相续角度安立的一种假名。如果是真正的因果,必须是母亲的本体灭尽之后儿子才能出生,但如果这样承许,儿子就成了无因生。

 

由此可见,虽然人们认为合理的因果,应该是因灭之后果生,但如果果法产生时,因法一点一滴都不存在,如同石女的儿子或龟毛兔角一般,因灭尽之前也没给果法提供任何生果能力,那么果法就成了无因生,不可避免具有《中观庄严论释》里所说的果法或者一直产生,或者无缘无故灭尽等诸多过失。

 

◎由因果虚幻,知万法虚幻

 

通过以上分析,因对果提供能力不合理,会有“因有二体”的过失,不提供能力也不合理,会有果无因生的过失,而除此之外,并没有第三种情况。既然如此,因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世俗中的因果只是一种假立。虽然世间具有正见的人认为,种子生苗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等都是真实存在的自然规律,但真正以中观理,即以佛智观察时,因果的本体根本得不到,如同芭蕉树被层层剥开之后里面空无一物一样。

 

世俗中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而因果的本体却丝毫得不到,完全虚幻不实。

 

癸三(观察时间而破)分二:一、因果同时不合理;二、因缘和合前有果不合理。

 

子一(因果同时不合理):

 

若众缘合时,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则为一时俱。

 

如果在众缘和合时有果法产生,那么所生之果与能生之因则成了一时俱有。

 

前面我们遮破了“因缘聚合之后生果”的观点。但数论外道认为:虽然因果为先后的关系不合理,但因果聚合的同时应该可以生果,就像有灯便可同时产生光亮、有火就会同时产生热量,又如种子、土壤、水分、阳光、农民的耕耘等因缘全部具足的同时,苗芽便会产生。

 

《显句论》分析说:对方认为因果应该是同时的,就如灯和灯光是同时一般。

 

当然,未详细观察时,我们可以承认这种假立的因果同时,但若真正观察,则完全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果同时之过患

 

如果在众缘和合的同时,有果法的产生,即生者(能生)及可生(所生)如同左右两只角一样同时存在,那么因果就不必互相观待了,这样所谓的因果关系就不能成立。因为,当各种因缘具足之后,果才会产生;如果因果同时,所有因缘就没有任何必要了。比如,儿子既然已经出生,就不再需要父亲的因;果实既然已经产生,就不再需要农民耕耘等诸缘。如果还需要因缘,就会有无穷生、无义生等很多过失。谁会承认这种观点呢?

 

用因明中相属36的道理也可以解释。因果之间是一种彼彼所生的相属关系,必须因在前,果在后。如果因果同时,两者就成了别别的他体;若是毫不相干的他体,就无有所谓的生。所以,因果同时的观点不能成立。

 

[36] 相属:相属的也即通常所说的关系,其总的定义是一个法不舍弃另一个法。所有的相属都可以包括在同性相属和彼生相属之中。相属在外境上并不存在,只是分别念的增益假立。比如,外境上瓶子的所作和无常是一体,分别念观待此而安立二者是同性相属。又比如外境上,火和烟是一种无则不生的现象或者所缘起,观待此而于分别心前安立二者是彼生相属,彼生相属即因果。

 

◎同时的因果只是假立

 

有人可能产生疑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俱舍论》讲因缘的时候,安立了同时的因果37呢?

 

[37] 比如《俱舍论》中所讲的俱有因,即同时产生的法互为因果、互相起帮助作用,比如组成色法的八微尘彼此依存,互相起作用。又如相应因,心王和心所在五个方面相同,并互相起作用,同时生起。

 

这只是一种假立的因果,只是未经观察的名言说法而已。真正的因果,是指一个不存在的法,通过各种因缘作用之后得以产生,因和果之间具有真正的因果相续。然而,这样的相续是不能容有因果在同一时间存在的。所以,因果同时的观点不可能真正成立。

 

子二(因缘和合前有果不合理):

 

数论外道辩驳说:在因缘具足之前,果法就已经存在,所谓的生果,只是随着因缘将原已存在的果法引出而已。就像暗室里本来就有瓶子,只是谁都看不见,用灯照亮房间之后,瓶子便会映入眼帘;又如,山里藏有一个宝藏,但谁都不知道此秘密,后来依靠地图、工人等因缘聚合才把它开发出来。

 

但这种观点也不合理,如颂云:

 

若先有果生,而后众缘合。

此即离因缘,名为无因果。

 

如果先有果法产生,而后才有众缘和合,那这个果法就离开因缘了,这样的果法即名无因之果。

 

如果认为在诸法的本体当中,原先已经有了果的产生,只是未明现而已,后来依靠众缘的聚合,果法才被开显、开发出来,则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因缘尚未聚合,果法就已经产生,且具足了本体,那么此果法就已经离开了因缘,可以叫做无因之果了。但世界上有没有无因之果呢?当然没有。《显句论》云:如果无因之果可以存在,那么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也应该存在了。

 

我们经常用“石女的儿子”来比喻不存在的事物,有些刚来学院的人以为石女38就是石头做的女人像,心想:“石头做的女人当然不会有儿子,石女儿确实不存在”。(众笑)

 

[38] 石女,旧译石女,新译虚女。即女之无子,不能为淫者。

 

◎特殊不能代表一般

 

除了石女的儿子,经论当中还常用龟毛、兔角来比喻不存在的事物。不过,也有些人自称见过龟毛、兔角。可能是众生特殊的业力或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吧。

 

以前,青海有个叫莫给桑顿的人,就自称见过兔角。他非常精通藏文文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他经常在收音机里宣讲文法,在整个藏地家喻户晓。记得有一次他说道:“经论中常说龟毛兔角不存在,但兔角其实是存在的,我以前亲眼见过在札什伦布寺门口挂着一个兔角。”

 

《中观庄严论释》里说驴角不存在,但在汉地和藏地个别驴的头上也会长角。我们村以前就有一头长角的驴。

 

萨迦班智达在汉地当国师的时候,有一次,他给皇帝传法时说到龟毛兔角不存在。皇帝马上反驳说:“龟毛应该是存在的,朕的皇宫里就有一只长毛的龟。”他命人把它拿来给萨迦班智达看。萨迦班智达仔细察看后,发现这只乌龟的壳上不仅长有毛,还有很多佛像,于是对皇帝说:“它不是真正的乌龟,而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你看它的壳上有很多佛像。”皇帝仔细端详之后,果然发现了佛像,羞愧地说:“朕太粗心大意了,只看到龟壳上的毛,却一直没有看到佛像。”

 

当然,一般来讲,龟毛、兔角都是不存在的,但确实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平常人的头上都不会长角,但听说朗达玛国王39的头上却长有一只角。因为特别难看,他便用绸缎把它缠裹成发冠做掩饰。关于这个问题,龙猛菩萨曾说过:在佛教当中,特殊情况和一般情况始终要分开,特殊不能代表一般。

 

[39] 朗达玛(公元799-842)是吐蕃王朝的末代赞普,被刺杀后,疆域完整的吐蕃帝国便不复存在。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史称朗达玛灭佛,藏语里“朗”是公牛之意,据说他是一头牛的转世,灭佛是前世当牛时立下的恶誓。

 

总而言之,如果在因缘和合之前,果法已经存在,此果就成了无因而生之果。如果无因之果存在,就如《显句论》中所说,世上任何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龟毛兔角之类也应该存在了。但谁会这样承认呢?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0课

◎深法难遇,当自珍惜

 

因为一些原因,我们中间休息了几个月。可能有的人觉得听不听《中论》无所谓,可是我却非常担心,害怕中间出现违缘使传讲不能圆满。如果没有讲完,一生都会觉得很遗憾。很多道友也对这部法非常执著,因为知道只有通过龙猛菩萨无与伦比的智慧诠释,我们才能真正了知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甚深密意。

 

前段时间我们举行了笔考、讲考和背考,考试情况很不错,我心里很高兴,觉得自己这样拖着病体坚持翻译、备课、传讲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

 

有些道友特别好学,一心扑在闻思上,把世间各种琐事全部抛之脑后。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个别人可能什么叫中观都不知道,上课还经常打瞌睡。闻思中观的意义非常深远,机会也极其难得,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再过半年我们还会举行考试,大家现在闻思的时候就要全力以赴,否则,以后复习时想努力也来不及了。

 

上节课我们讲完了“抉择时间为空性”的第一部分“破时间自性成立——观时品”,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破彼之能立——观因果品”。

 

二十观因果品

 

本品也可称作《观和合品》,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也有观和合之意。

 

为什么本品要观察因果呢?因为对方提出:时间是存在的,因为它是产生诸法的俱有缘33,比如,苗芽是由种子、五大以及时间等因缘和合而产生。经中也云:“因缘和合时,果报即成熟。”

 

[33] 俱有缘:与近取因共同生果,主要生起非质流部分者,例如生苗芽时具备的水、肥、暖、湿;成为陶罐因素的人工;成为心识增上缘的感觉器官等。

 

但对方这种观点并不合理,龙猛菩萨为了证明时间等因缘和合不成立而宣说了本品。

 

很多《中论》讲义对科判都没有细分,解释的时候非常困难。这次我们安立的科判比较细,希望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尽量参照这个科判,同时结合《中论释》的科判,这对理解颂词会有很大帮助。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二:一、破承许时间为能生果之俱生缘;二、破承许时间为果之生灭因。

 

庚一(破承许时间为能生果之俱生缘——观因果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四:一、观察因果二者而破;二、观察果之本体而破;三、观察因之本体而破;四、彼等摄义。

 

壬一(观察因果二者而破)分四:一、观察因有无果而破;二、观察能力而破;三、观察时间而破;四、观察作用而破。

 

癸一(观察因有无果而破)分四:一、因缘和合有果不合理;二、因缘和合无果不合理;三、因缘和合中有果不可得;四、因缘和合中无果则因与非因相同。

 

◎因果虽有显现,但并非实有

 

所谓因果,是指事物产生的因缘以及因缘聚合所生之果。相信因果的人大都认为因果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很多世间人虽然不承认前后世,但认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因果是存在的;具有遍计执著的外道都承许因果实有;有部、经部和部分唯识宗也承许因果实有存在,依据是,释迦牟尼佛在《百业经》的每个公案中几乎都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在其他很多佛经中也有类似的教言。

 

当然,对于名言中梦幻般的因果,中观应成派并不会否认,但真正经得起观察的实有因果,却绝对不会有。如果有,它就成了堪忍之法,但以胜义量观察也不能破的实有之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是不可能得到的。如经云:“世间众所得,皆因和合现,是故无诸法,则无有和合”。《十二门论》34中也有专门观察有果无果的一个理论。

 

[34] 《十二门论》由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为三论宗重要依据之经典。本书立十二门以发挥大乘空观,为中论之纲要书。十二门为: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者门、观三时门、观生门。本论虽由二十六偈颂与注释组成,然其中有二偈援引著者之空七十论,有十七偈引用中论者,其余之偈颂亦与中论颇多类似,故本论是否为龙树所造,古来多有论说。本书与中论、百论合称三论,历来受到我国与日本佛教界之重视。或更合大智度论,而称四论。

 

关于因果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明白,在众生的分别念,或者说能取所取未灭尽之前,名言中虚幻的因果显现是存在的,而当二取灭尽之后,因果便丝毫不可得。

 

如果这时因果仍然存在,就会与无数教理有妨害。

 

◎分清二谛,才能正确抉择

 

听有的法师经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虽然为了接引众生,这样说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细分析,既然万法全部空完了,那因果为何不空呢?难道因果成了堪忍之法了吗?实际上,从胜义谛和世俗谛两个角度分析可能更好一些。也许这位法师是担心如果说因果也空了,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解释不清了,如果没有善恶因果,那将多可怕啊!故而认为,万法皆空应该是从广义上讲的,而其中的因果则绝不能空。

 

其实,因果空了并不可怕,因为它并不代表因果规律也被毁灭了。就像一个人晚上睡觉时,梦到自己不小心用刀割破了手,这时他也会感到疼痛难忍。虽然梦中的刀子(因)和疼痛(果)本体都是空的,但并不妨害它们在梦中的显现。如果认为因果必须实有,不能为空,那这样的梦也不应该有了,但这不合情理。

 

要想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否则很难了达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甚深奥义。本品虽然以胜义见解为基准,遮破了因果,将其抉择为空性,但并没有破坏名言中的因果。

 

有人可能产生疑问,既然中观宗不承认万法存在,这与无神论的观点差不多吧?其实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无神论完全不分二谛,彻底否定了因果和前后世的存在,而中观宗则认为,因果、前后世在名言中的显现肯定存在,但它与梦、幻、阳焰没有任何差别,在胜义当中则无有丝毫本体,皆为空性。

 

下面首先分析,在因缘和合中有果不合理。

 

子一(因缘和合有果不合理):

 

若众缘和合,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何须和合生?

 

如果在众缘和合中已经有了果法,而后方有果法产生,既然和合中已经有了果,又何须因缘和合而生呢?

 

比如,若想让种子长成苗芽,就需要种子、时间、阳光、水、风、农民的勤作等众多因缘的和合。如果在这些因缘和合中已经有了苗芽,那通过种子等因缘和合来生果还有什么用呢?没有任何必要了。如果有了果还要生果,就会有无穷生、无义生等过失。《显句论》中用了酸奶的比喻来说明:盘中如果已经具足了酸奶,就没有必要再次具足。

 

“因中有果”主要是数论外道的观点。他们认为,果在因中已经存在,只是不明显而已。然而,他们所谓的不明显,观察之后并不合理。为什么呢?

 

如果种子上已经有了果实,那两者是以他体的方式存在,还是以无二无别(一体)的方式存在呢?

 

如果是他体,以可见不可得因就能遮破(后面我们会详细观察),因为在因法中根本见不到他体的果法。如果是一体也不合理,因为现量可见,种子的里里外外都没有果,并且种子与果完全不同,如果种子即是果实,那农民就不必种庄稼了,如《入行论·智慧品》云:“因时若有果,食成啖不净,复应以布值,购穿棉花种。”如果因中具足果,那么不用勤作果已具足的缘故,吃食物就成了吃不净粪,穿衣服就成了穿棉花种子,如此一来,将会有数不尽的过失。

 

◎遮破因果显现不合理

 

此处主要从胜义中万法为空的角度分析,并未遮破世俗中因缘聚合的生果现象,因为世俗中的产生并非真正的自性生,只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显现。没有必要遮破这种显现,否则,一个人造了善业或恶业,因缘聚合时感受快乐或痛苦的因果规律也不能成立了,这样一概否定并不合理。

 

在因明或中观的辩论过程中,有时只反驳对方一句即可解决问题,因为以这句话为根据,对方便再无辩驳之力。比如此处,如果认为因缘中已经具足了果,我们就说,既然果已具足,就没必要产生了,否则就会有无穷生、无义生等很多过失。听到这句话后,对方就哑口无言了。

 

子二(因缘和合无果不合理):

 

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

云何从众缘,和合而果生?

 

如果在众缘和合中没有果,那如何从众缘和合中生果呢?

 

胜论外道及有些内道宗派认为:刚开始的时候,众缘中并没有果,当众缘和合之后便产生了果。

 

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如果在灰色种子的里里外外、时间、泥土、水分、阳光、风等每一个因缘当中都找不到绿色的苗芽,当这些因缘聚合之后,有没有苗芽呢?也不可能有。又如,一百个人当中,如果每个人都身无分文,那他们聚合之后有没有钱呢?当然还是不名一文。

 

《显句论》中分析说:沙子当中没有芝麻油,故而具足多少这样的因缘也不可能产生芝麻油。《澄清宝珠论》云:“纵然以亿万因缘聚合,本来无有之法,不能使彼转变成为有者,如聚何种因缘,亦不能使兔角变有者。无者不观待任何法也。”又如,石女的儿子本不存在,无论任何人,聚合多少因缘,也无法让石女儿的本体产生。

 

由此可见,如果因缘当中没有果,那么无论具足多少因缘、无论怎样和合,也不可能产生果。

 

对于因果为空的道理,小乘等有实宗是不敢承许的,因为害怕因果规律也会就此泯灭。其实不必害怕,因果、我们的身体、感受、我执等一切万法,虽然胜义观察时点滴不存、全部为空,但世俗中如幻如梦的显现却不虚存在,万法的实相即是如此。

 

子三(因缘和合中有果不可得):

 

每个颂词遮破的角度都不同,前面破众缘中有果的时候,是从有果就不必生的角度破,此处是从果不可得的角度破。“可见不可得”是因明当中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推理。

 

若众缘和合,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应有,而实不可得。

 

如果众缘和合中有果,那么和合中就应该有果可得,而实际上果却不可得。

 

比如,如果在作为因的种子和作为缘的时间、土地、水分、阳光、农民耕耘等众因缘当中,有绿色的苗芽,我们必定可以通过正量得到,然而,在种子的里里外外无论怎样寻找,也得不到绿芽的一分一毫,在时间、土地、水分等众缘当中,绿芽亦了不可得。由此可知,果在众因缘当中并不存在。

 

对方辩解说:众因缘当中并非没有果,由于某些原因果被障碍住了,故而未能显现。

 

◎因缘中无果,可见不可得之故

 

我们运用因明的可见不可得因,就可以遮破对方这一观点。所谓可见不可得,是指一个法虽然存在,但因为某些原因致使眼识没有得到。《显句论》中讲了八种不可得:

 

一、远而不可得。比如,飞机飞得太远,致使眼睛无法看见。上师如意宝以前去美国的时候,一家三人受邀乘坐一架私人飞机遨游天空。飞机越飞越远,最后我们在地面都无法看见,这是远而不可得。

 

二、近而不可得。如《入行论·智慧品》中云:“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有些人通过世间的修炼,成就了一种眼药悉地。他们把眼药涂在眼睛上之后,虽然能看见地下的瓶子等宝藏,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药。如果眼根离色法太近,就会出现不可得的现象。

 

三、细而不可得。眼前的微尘等因为极其细微而不可得,比如,我们无法看见手上的细菌,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到。也可以从心识角度理解,比如,中观的道理非常深细,浅智之人很难得到。

 

四、错乱而不可得。比如,眼根被眼翳染污之后,眼前会出现毛发的幻象,由此无法见到外境的真相。又如,捏眼时眼前会浮现二月而无法见到真月。

 

五、坏根而不可得。盲人由于眼根已经毁坏,所以见不到外面的色法。

 

六、阻隔而不可得。比如,我们被墙壁阻隔,无法见到墙外的事物。

 

七、不现身不可得。魔鬼、天神、护法神等若不以色法形象出现,凡夫人一般见不到。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中没讲“不现身不可得”这一点,讲了一种“同色不可得”,比如在黑板上画黑色的图案,因为黑板和图案具有相同的颜色,致使图案不可见。

 

八、心专注不可得。比如,当人一心一意专注在某事物上时,虽然其他事物显现在面前,但他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如果因为以上八种原因,致使不能得到苗芽等果法,我们也可以承认因缘中有果。然而,是哪种原因造成了不可得呢?远而不可得,还是近而不可得呢?但种子就放在眼前,不远亦不近。细而不可得也不合理,灰色种子上是否有绿芽完全可以看出来。眼根也没有错乱或损坏……既然八种不可得因都远离了仍得不到果,就证明因缘中根本没有果。

 

◎因缘中无果,比量等不成立之故

 

对方又辨白道:在众因缘的和合中,果法是存在的,只是使其明显的缘不具备,所以才不能看见。

 

中观宗驳曰:你们还能依靠什么来能证明果存在呢?以比量、比喻量还是教量呢?实际上,都无法证成。

 

所谓比量,就是“山上有火,有烟之故”这样的推理。所谓比喻量35,就是对于一个不知道的法,通过比喻令其知道的一种量。比如,如果有人认为诸法有显现,故而本体不空,我们就用镜中显现的影像来比喻万法现而无自性。《释量论》第四品对此有详细阐述。

 

[35] 比喻量:根据已知类似或例证的正确理由,以推测对自己为荫蔽之事物也是这样的例证。如:认为苗芽是谛实无,有如镜中之影像;野黄牛有如黄牛等等。

 

对方回答说:一法(果)如果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既然有产生,就说明它存在。

 

中观宗驳曰:这个理由不能成立,用已经存在的法也不可生的道理,就足以将你们这一能立驳得片甲不存。

 

◎只承许如梦如幻之生

 

既然在因缘和合中有果不合理,无果也不合理,那么又该如何定夺所谓的因缘生果呢?

 

实际上,中观宗并不是要否认名言中如梦如幻的因缘以及因缘和合生果,《入中论》中也承认有一种缘起空性如幻般的他生。此处只是遮遣了他宗所建立的“在和合中,果法以自性而存在”的立宗。

 

既然在和合中,果法的存在以自性不可成立,那么对于果法自性不存在的单空谬论,也同样应该遮破。因为必须将有无二边消除之后,才能建立中观之道。

 

子四(因缘和合中无果则因与非因相同):

 

很多世间人,乃至有部、经部和唯识宗都认为:虽然众缘和合中无果,但后来产生了果。但这种观点也不合理,会有因和非因相同的过失。如颂云:

 

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

是则众因缘,与非因缘同。

 

如果在众缘和合中没有果,那么所谓的众因缘,就与非因缘相同了。

 

为什么呢?因为众所周知,菜籽当中具有油,所以菜籽是油的因;沙子当中没有油,故沙子是油的非因,也可以说,观待因缘中有无果法安立了因和非因。倘若在因缘和合中不存在果法,那么诸等因缘也就与非因缘一般无二了,因为谁都不存在果法的缘故。如果这样,则煤炭与种子,在作为苗芽的因方面就无有二致了。

 

有部、经部、唯识三宗认为:虽然我们承许因缘和合中无果,但并没有因和非因相同的过失。因为因与非因的差别,是以其所产生的各自分别的果法来确定的。

 

但他们这种观点并不合理,一些中观论典把他们的观点归纳为三点,一一予以了破斥:

 

一、有些人认为:虽然因缘和合中无果,但和合之后便会逐渐生果,而非因则不可能生果,这是万法的自然规律。比如,种子、水分、阳光等是苗芽的因缘,聚合之后,苗芽便会自然产生;沙子是油的非因,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生出油。

 

驳曰:这种说法不合理,所谓的自然规律,只是众生分别念的一种假立,虽然世俗中可以承许,但胜义中却不能成立。

 

二、有些人认为:因缘和合能生果,非因不能生果,这是现量所见,比如,人们亲眼见到,农民春天播下青稞种子之后,秋天会收获青稞而不会收获小麦,因为青稞种子是青稞的因、是小麦非因的缘故。

 

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依五根而安立的现量,虽然在世俗中可以承许为正量,但真正观察时,所谓的亲身感受(现量)具有一种欺惑性,因为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它存在。既然能立——现量不成立,那么所立——因和非因不同,就不能成立。用能立所立等同的推理,就可以遮破这种说法。

 

三、还有些人认为:因和非因在能力方面差别很大,因有生果的能力,而非因则没有。比如,菜籽有能力产生油,而沙子却没有这种能力。

 

驳曰:未经观察时,可以承许能力如梦如幻地存在,但若真正观察,所谓的能力不能成立。可以观察因和能力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那种子无需其他因缘就能生果了,因为种子本身就具有生果的能力,但这显然不合理,因为众多因缘聚合之后才会生果;如果是他体,生果就无需种子了,因为能力才是果的生因,但这肯定不合理。无论通过现量还是比量,都无法证成

能力生果。

 

由此可见,对方所谓的自然规律、现量所见、生果能力都不能成立,因为能立等同于所立的缘故,所以对方仍然不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推翻“因缘和合中无果,则因与非因相同”的结论。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9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十九品《观时品》。在前面“破现在未来时”的科判中,我们把过去时作为所观待之法,现在和未来时作为能观待之法,观察它们的观待关系是否成立:如果现在和未来时观待过去时,那它们在过去当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会有过去时成了现在和未来时的过失;如果不存在,则无法互相观待,就像石女的儿子与他法不可能互相观待一样。反之,认为现在和未来时不观待过去时,也不合理,因为离开了过去时,现在和未来时没有理由可以成立。

 

下面以此类推,把现在时作为所观待之法,遮破过去和未来时;把未来时作为所观待之法,遮破过去和现在时,文字上稍作改动即可。

 

壬二(以此理类推其他时):

 

以如是义故,则知余二时。

 

以上述的推断方式类推,则可了知,观待其余二时的时间也不成立。

 

一、现在作为所观待法,未来和过去作为能观待法:

 

如果认为未来和过去必须观待现在才能成立,那么在现在时中,未来和过去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现在时就成了未来和过去时,但这肯定不合理;如果不存在,则无法观待,否则,石女的儿子也可以观待柱子而成立了。如果认为未来和过去无需观待现在,它们是怎样成立的呢?依靠任何现量和比量都无法得到。如果正量不可得,其存在的能立就没有;没有能立,则只是心里的分别念或口头上的说辞而已,不可能成立。

 

二、未来作为所观待法,过去和现在作为能观待法:

 

观察方式与前相同,过去和现在是否观待未来?如果观待,在未来当中,过去和现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未来就成了现在和过去;如果不存在,那么能观待之法都不存在,所观待之法也不可能有,如此怎么观待呢?如果认为过去和现在无需观待未来,前面所说的过失依然存在。

 

虽然本品中龙猛菩萨只广述了以过去作为所观待法,遮破未来和现在的道理,但以此即可类推其他二时,由此就遮破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观四百论·破时品》的颂词“瓶等在未来,即非有过现,未来过现有,便是未来无30”也讲述了同样的道理。

 

[30] 《中观四百论讲解》:未来的瓶子上不存在过去和现在的瓶子,即说明了未来时中不存在过去时和现在时,如果认为在未来瓶子上过去和现在都应存在,那三世应成同时存在,将生的法应成过去和现在法,一时中存在多时等等,有种种太过。

 

总之,因为三时不能同时,而同时存在的法才能形成观待,故三时观待不成立;既然无有观待,也就无有所谓的三时。

 

◎“现在”不可得,故时间不可得

 

此外,也可以从时间自身方面分析。说过去、未来不存在,人们一般都会认同,但普遍认为现在应该存在,虽然《量理宝藏论》等经论中也承许世俗中有一个所谓的现在,然而胜义观察时,现在刹那并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在第二品《观去来品》中我们讲过破“现在”的道理。当时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

 

用尖锐的针迅速穿透一百张纸,若把正在穿破其中一张纸的时间,视为一个实有的现在刹那,则不合理,因为所穿破纸的上面和下面的微尘并非一体,这样一来,针尖穿破上面微尘的时间和穿破下面微尘的时间就不相同,这说明现在刹那并非实有、不可分,而是可继续分的,如此不断分下去,所谓的现在刹那,始终也无法成立。

 

大家可以参考《中观四百论》和有些中观论典,里面对现在刹那不存在、时间为空的道理讲得非常详细。

 

◎以“理”服人

 

在本论中,龙猛菩萨对世人所有的执著,包括有实法、无实法、时间、人我、法我等一一做了破析。在此过程中,全部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推证,并非仅凭教证来说明。面对这样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还是文学家,任何领域的智者都是无法否认的。

 

大家如果通达了中观推理,就可以在不信佛教,或者虽信佛教但不了解教理的人面前,运用这些理证破除他们如山王般的邪见。所以,通达中观相当有必要,大家应该领会到这一点。

 

壬三(以此理类推其他法):

 

上中下一异,是等法皆无。

 

上、中、下以及一、异等法皆不存在。

 

对上等、中等、下等以及一、二、多等所有法,都可依照上面观察三时的方式进行推断。(“异”字在藏文颂词中不是很明显,应该是二、多之意。)

 

也就是说,以抉择三时不成立的方式,可以类推遮破所有互相对应的三法,比如,上根、中根、下根;欲界、色界、无色界;善、不善、无记;生、住、灭;左、中、右;前、中、后;好、中、坏;聪明、中等、愚痴;有学、无学、非二,等等。同样,以这样的抉择之理,还可以将一个的诸等之法,以及两个乃至多个(异)的法全部抉择为空。

 

或者说,一切诸法无论是否观待都不能成立的道理,运用昨天所讲的“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等推导方式,只需稍许更改词句即可推知。

 

以上中下三根为例,上根和中根是否观待下根呢?如果观待,三根就要同时存在,这时下根是否具足上根和中根呢?如果具足,就有下根成了上根和中根的过失;如果不具足,那么上根和中根就与下根成了毫无关系的他法,这样所谓的观待就成了一派虚言。如果说不观待,也不合理,因为上中下三根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如果不观待下根,上根和中根就无法安立……最后便可推出,上、中、下根都不能成立。

 

世间虽有千千万万互相对应的法,但它们都是众生分别念安立的虚妄之量,胜义中本体丝毫得不到,就如同虚空一般;世俗中虽有无欺显现,但却如同梦幻一般。大家应对这一道理生起不动摇的定解。

 

辛二(破自性成立之能立)分二:一、破能立之量;二、破能立之物。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得出了时间不存在的结论,但对方认为,人们不但可以用时间单位衡量时间,也可以用瓶子等事物表示时间,这就说明时间是存在的。但这种观点也不合理。首先观察“时间单位”是否存在。

 

壬一(破能立之量):

 

对方提出:时间应该是存在的,如果不存在,则衡量时间的量就不应该存在,如同兔角不可能有长短一样,但是区分时间的量却是存在的,比如,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日;一日有二十四小时;一小时有六十分钟;一分钟有六十秒……既然如此,时间也理应存在。

 

这只是未经观察的说法而已,世人从小到大被灌输了很多概念,认为时间、时间单位都真实存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呢?

 

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

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

 

藏文译本颂词:

 

不住时不得,而于可得时,

驻留不可得,云何说时量?

 

不驻留的时间上不可得时量;只有在驻留的时间上才可得时量,但驻留不可得,这样为何说时量存在呢?

 

若从能量所量的角度分析,能量是指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如同量东西的尺;所量是指时间。所量的时间如果存在,那么它或者驻留,或者不驻留,只有这两种情况。所以,我们反问对方:你们所量的是安住的时间,还是不安住的时间?

 

◎不安住的时间,无法衡量

 

如果是不安住的时间,它产生的同时就灭尽了,不可能有任何单独的体性,如同石女的儿子一样,这样怎么衡量呢?若想衡量时间,时间必须存在,就像用尺量衣服时,衣服必须存在一样,如果衣服不存在,用尺量什么呢?又如,一个孩子刚出生就夭折了,医生有没有机会为他治疗呢?肯定没有。他的寿命有没有办法衡量呢?同样没有,因为治疗或衡量的对境不存在之故。因此,所量若是不安住的时间,能量的时间单位就无法成立。

 

全知果仁巴说:在刹那不住的时间当中,能量所量无法建立,相违之故。因为时间产生之时就已灭尽,无有驻留时间,如果时间不驻留,所量的对境就不存在,故而无法以量来衡量。

 

◎安住的时间不可得,故无法衡量

 

如果说所量是安住的时间,即安住的时间真实存在,当然可以用时间单位来衡量,但是,产生之后一直不灭、安住不动的时间是否存在呢?根本不存在。为什么呢?

 

因为现量不可得之故,我们所见的时间都是刹那刹那灭尽、一刻也不停留,谁也无法让时间停止。此外,以推理也无法证成,比如有人认为今天的时间就是停留的,但这只是一个粗大的分别念,深入观察时,今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每一小时有六十分钟,每一分钟有六十秒……即使分解到最小的无分刹那,也是刹那刹那毁灭,无有丝毫安住(也可运用离一多因将时间抉择为空性)。这样怎么能说有驻留的时间呢?无论我们怎样绞尽脑汁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寻找,都不可能得到驻留的时间。

 

既然所量对境——时间毫许也得不到,那能量的刹那、瞬间、须臾、年、劫等时间单位是如何成立的?不可能成立。只有于时间驻留之际,时间单位才可得,然而,驻留的时间了不可得,这样为何说时间单位存在呢?由此可见,时间单位只是一种假立。

 

◎留不住时间,但可以留住记忆

 

以前我讲《俱舍论》的时候,解释过刹那、瞬间、须臾的概念31,当时还讲了《智者入门》32里的一些推算方法。如果有的道友忘了,回去再仔细看一下。去年我们花了一定时间学习《俱舍论》,很多人尤其讲考班的人学得很不错,积极参加背诵、考试,我感到很满意。

 

[31] 《俱舍论》卷十二: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俱舍论》卷十二载,牟呼栗多(须臾)代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四十八分钟。

 

[32] 《智者入门论》:不可分割为前后部分、极其细微的时际叫时际刹那,一百二十个时际刹那是彼时刹那,六十彼时刹那是一顷刻,三十顷刻是一须臾,三十须臾是一昼夜。

 

但学完之后不能从此便把法本放置一边,应该经常拿出来看一下,否则就会渐渐忘掉以前的所学,这是非常可惜的。大家学的时候很认真地在法本上记录、画重点,这个法本应该留作纪念。我中学时的有些物理、化学笔记本现在还留着,有时我会拿出来看一看,感觉还是挺有价值的。

 

对于学过的知识,大家应该经常温故而知新,像《俱舍论》这样殊胜的论典,本身千载难遇,遇到之后,学习也要下一番苦功,听有的道友说:“学《俱舍论》的时候,真把我折磨得……”(众笑)如果辛辛苦苦学完之后又忘记了,是非常可惜的。

 

当然,欲界众生一点不忘也不可能,即使绝顶聪明的人到了晚年也会变得很健忘,但串习的次数多了,印象就会很深刻,不容易随着时间而慢慢流逝。

 

壬二(破能立之物):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依靠事物才有时间,离开了事物哪有时间?事物尚且不存在,更何况时间呢?

 

对方认为:依靠事物才会有时间,而作为时间立因的事物是存在的,所以时间也应该存在。比如,瓶子存在的缘故,瓶子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安立。

 

中观宗驳曰:事物尚且不存在,又如何会有依事物而成立的时间呢?

 

我们前面从因、体等方面已经观察过,一切诸法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不成立一体,也不成立多体。后面还会从果上观察,有果无果皆不生。由此可知,诸法的本体丝毫不可得。

 

既然诸法不成立,依靠它们而有的时间是从何而来的呢?就像石女的儿子如果存在,说他相貌庄严也可以,但其本身都是子虚乌有,说他的名字叫东东,住在喇荣沟……就纯属荒谬之谈了。

 

庚二(以教证总结):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引用了《放光般若经》和《妙臂请问经》的教证来抉择三时不存在的道理。

 

《放光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时非色法非无色法,非受想行识法,非无受想行识法;非生法,非无生法;非住法,非无住法;非异法,非无异法;非坏法,非无坏法;非受法,非住法,非出法,非无受无住无出法;乃至非老相,非病相,非死相,非青相,非啖相,非坏相,非散相,非无老无病无死无青无啖无坏无散相。须菩提,若非色非生非住非异非坏相者,是名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若非色非非色,乃至非受想行识非非受想行识者,时即非时亦非非时,若时非时非非时不可言说者,是名般若波罗蜜。’”

 

《妙臂请问经》云:“菩萨摩诃萨了知三世所有诸行。已起故,说名过去世;未起故,说名未来世;起时故,说名现在世。此现在世阴界入等住者,了知不住,何以故?一刹那时不住故。此一刹那即有起时,住时差别,以刹那不住速灭故,定无有时。”

 

全知果仁巴的《正见之光》中引用了《大象妙力经》的教证:“若法有自性,则声闻、缘觉、佛陀应能了知;且若恒常之法有,则智者不得涅槃,不灭戏论矣。”意思是,如果诸法存在自性,声闻、缘觉、诸佛一定能了知;如果恒常之法存在,则所有智者都无法得到涅槃,也无法息灭戏论。然而,即使以诸佛的无碍智慧来观察,也得不到所谓的恒常之法;因为恒常之法不存在的缘故,智者们通过修持中观或大圆满等法,一定可以息灭一切戏论,在如幻如梦中趋入涅槃。

 

总而言之,名言中三时刹那生灭、丝毫不住,不住的缘故,时间就是一种虚幻、无实之法;胜义观察时,三时的本体了不可得。

 

我们平时经常说“我过去如何如何、现在正在做什么、未来打算做什么”等等。学了本品之后,就会明白,这些只是分别妄念和语言计执而已。不断串习这些法理之后,就会逐渐断除对时间的执著。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九观时品终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8课

“宣说其他特法”的科判分五:一、抉择法我空性;二、抉择人我空性;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四、抉择时间为空性;五、抉择轮回为空性。

 

前面我们已经抉择了法我空性、人我空性和有实法为空性,今天开始学习第四部分“抉择时间为空性”。

 

十九观时品

 

戊四(抉择时间为空性)分二:一、破时间自性成立;二、破彼之能立。

 

己一(破时间自性成立——观时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三时自性成立;二、破自性成立之能立。

 

辛一(破三时自性成立)分三:一、破现在未来时;二、以此理类推其他时;三、以此理类推其他法。

 

在这一品中,果仁巴大师和宗喀巴大师的观点稍有不同,有些地方我参照了宗喀巴大师的科判。

 

◎为何破时间

 

对方提出:诸法是存在的,而诸法是建立三时的因,所以三时也应该存在,比如,瓶子存在的缘故,瓶子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应该存在,并且,佛经中也随处可见三时(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佛陀也常说应把三时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还介绍了三世诸佛是怎样先后出现于世、如何成佛。由此可见,三时肯定存在。

 

大多数世间人也认为时间真实存在,因为自己能亲身感受到,比如,感觉昨天时间比较空,今天时间非常紧,明天计划做什么等等。

 

◎时间存在之理由皆不成

 

实际上,以上这些理由都不能证明时间存在。为什么呢?

 

若以中观理观察,诸法无有任何本体,因此它们不能成为时间成立之因。另外,前面已经讲过,佛陀为了接引不同根基众生而分别宣说了不同教言:在下根者面前,说诸法存在;在中根者面前,说诸法名言中存在,胜义中不存在;在上根者面前,说不管胜义、名言,诸法皆不存在。三时亦是如此,它只是佛陀根据众生的分别念而假立的法,并没有真正的本体。如《般若经》云:“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三时平等性故”。(佛经中经常讲“三时平等性”。三时因为皆为空性,故而平等,就像石女儿和石女儿之间完全平等,因为都不成立之故。)再者,所谓的亲身感受也不能成立。根据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发现,时间并不存在,它只是人类意识中的错觉,可见人的感觉并不可靠。此外,在本品当中,龙猛菩萨运用了很多理证推理,以此也可完全证明时间为空。

 

如果把时间、有实法、人我、法我都抉择为空性,我们执著的所有对境便消失殆尽;破了对境,相续中的实执就很容易打破;破了实执,我们对现实生活就不会再有根深蒂固的耽执,这样修行才能成功。

 

◎开启宝箧之钥

 

印顺法师的《中论》讲义讲了唯识宗、有部宗等很多论师关于时间的不同观点,还讲了一些现代时空理论。印顺法师和演培法师对中观非常精通,他们的讲义参考了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青目论师的《中论》注释等很多注疏,阐释得比较全面。

 

在所有的《中论》讲义当中,月称论师的《显句论》最著名。我以前大略看过,这次是通过你们的加持,我才有机会仔细阅读一遍。我给你们传法,你们可能很感谢我,其实,我也非常感谢你们,如果没人听法,我肯定不会在早上五点钟对着虚空传讲的。

 

我看了《显句论》之后,觉得它非常殊胜,很想译成汉文,但这部论的内容很多,翻译工程比较大,我现在很难抽出时间。以后如果有人翻译,大家一定别忘了看。未来如果我有机会翻译,那时你们即使已经不在学院了,最好也能请来好好看一遍。

 

如果看了《显句论》等重要的《中论》注疏,就很容易通达《中论》最究竟的密意。

 

壬一(破现在未来时)分三:一、破现在未来观待过去;二、破现在未来不观待过去;三、彼等摄义。

 

本品首先遮破现在和未来。很多人都认为现在、未来肯定存在,比如,认为上师现在讲法的时间肯定存在;自己明天计划的时间也必定存在。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观察:现在和未来观待过去而成立,还是不观待过去而成立?因为对方只有观待、不观待两种选择。

 

首先观察,现在和未来观待过去是否成立。

 

癸一(破现在未来观待过去)分二:一、破过去时有现在未来;二、破过去时无有现在未来。

 

子一(破过去时有现在未来):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

 

如果观待过去时才有未来和现在,那么未来及现在的时间就应该在过去的时间上存在。(《般若灯论》将前两句译为“现在及未来,若待过去时”。)

 

对方认为,未来和现在的时间应该观待过去而存在。但这种观点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未来、现在与过去之间就像这边和那边、大和小、长和短一样互相观待,那么能观待法的自性和所观待法的自性就应该同时存在,否则就无法形成观待关系。但如果三时同时存在,过去时当中就应该有现在和未来,但这显然不合理,如果过去时与现在时同体,过去就成了现在,这样就会有过去时没有过去的过失;如果过去时与未来时同体,就会有过去时尚未产生等诸多过失。

 

有些人可能想,非同时存在的法也可以观待吧?比如父亲和儿子,即使一者不在了,也可以互相观待。实际上,这种父子观待只是假立的观待,并非真实的观待。若是真实观待,观待之法必须同时存在,然而,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不可能同存,因此,说它们之间彼此观待并不合理,就像石女的儿子和石女、虚空中的鲜花和花农不可能形成观待关系一样。

 

《显句论》云:如果认为过去时和现在时虽然相违,却可以观待而成立,就像光明与黑暗可以观待而成立一样。这种说法非常可笑,因为光明和黑暗观待而成立的说法并不成立,这成了用能立等同所立来遮破三时了。

 

总之,未来现在如果观待过去而成立,未来现在就成了过去法,这样昨天当中就会有今天和明天、去年当中就会有今年和明年,上世纪当中就会有本世纪和下世纪,但这显然不合理,谁都不会如此承认。

 

子二(破过去时无有现在未来):

 

若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

 

如果在过去时中没有未来及现在,那未来及现在如何观待过去呢?(最后一句中的“因”是观待之意。)

 

为了避免上述过失,对方又转而说:在过去时中并没有现在和未来。

 

中观宗驳曰:如果过去时中没有现在和未来时,那么现在和未来如何观待过去呢?无法观待。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能观待的现在和未来不存在,即使所观待的过去存在,两者的观待关系也不能成立,就像石女的儿子本身不存在,即使眼前的红色柱子存在,两者之间也无法形成观待。如果能观待,那世间所有不存在的法都能观待而成立了,虚空的鲜花也可以观待花园而成立,石女的儿子也可以观待柱子而成立,这样会有无量无边的过失。

 

◎三时只是心、语的假立

 

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中说:“所谓的过去,是指瓶子等法在产生之后已经毁灭;所谓的现在,是指产生之后尚未毁灭;所谓的未来,是指可以出现的法尚未出现,或者指该法自身尚未得。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以现在的一个瓶子的毁灭、驻留以及能够产生的角度而安立的,而时间自身的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麦彭仁波切这里讲得非常好,大家应该记住这段话。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只是众生分别念的假立,因为只有观待瓶子、柱子等诸法才能安立三时,如果不观待任何法(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根本无法安立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时间。也就是说,从时间自身而言,是无法安立三时的。

 

比如,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如果心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无论通过现量还是比量都无法得到,而除了现量比量以外,能否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三时呢?绝无可能。由此可见,时间只是一种分别念或虚构的语言而已,除了语言和分别念以外,真正时间的本体并不存在。

 

有人可能认为:虽然过去、未来不存在,但现在应该存在吧?比如,一个人现在正在听闻佛法。

 

实际上,人们心里所想的现在,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外面根本找不到;口中所说的现在,除了语言表达以外,外面也根本立不出。因为众生相续中具有无明,所以才会将本不存在的现在视为真实存在。

 

◎依中观理趋入大圆满

 

在观察诸法的过程中,大家不但要细察外面的时间等诸法,也要明观自己的内心。不断观察、思维之后,就会对万法名言中如梦如幻,胜义中了不可得、如虚空一般的道理生起不退转的信心,这就是中观的见解。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了达外境和心丝毫不可得,这是大中观;通过安住的方法认识心的本性,这是大手印;通过分辨心和觉性,最后真正认清了诸法的本来面目,这是大圆满。这个教言虽然很短,但内涵却相当深刻。

 

中观理非常甚深,没有基础的人可能感觉不太好懂,每天听得云里雾里,但只要稍微有点智慧,闻思时间再长一点,一般都会逐渐产生兴趣,体会到中观的殊胜妙味。

 

癸二(破现在未来不观待过去):

 

刚才对方认为,未来和现在观待过去而成立。中观宗从未来和现在在过去时中存在,还是不存在两方面做了破斥。

 

这时有些人提出:未来和现在无需观待过去就能成立。但这种观点更不合理。如颂云:

 

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时,

亦无现在时,是故无二时。

 

藏文译本颂词:

 

不因过去时,是故无二时。

 

不观待过去的时间,就不会有未来和现在二时。

 

这里的对方主要指一些外道,他们认为,三时是独立存在的,未来时在未来位上对事物起作用;过去时在过去位上对事物起作用;现在时在现在位上对事物起作用,因此,未来和现在无需观待过去。

 

这种观点显然不合理,如果丝毫不观待过去,未来和现在就无法成立。比如,之所以叫现在,是因为刚才的时间已经过去,未来的时间尚未产生,把中间持续的阶段叫做现在;之所以叫未来,是因为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现在的时间正在持续,把尚未产生的时间称为未来。可以说,过去是现在的直接观待因,因为时间刚过之后,就出现了现在时;过去是未来的间接观待因,因为过去和未来之间隔着现在,过去对未来只起间接作用。

 

由这些人们所共许的道理可以看出,三时并不像三根柱子那样孤零零地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互相观待。如果不观待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成立,如同驴角一样(驴角与石女儿无有差别)。然而,过去时并不存在,由此便可推出,与之观待而成立的未来、现在二时也不可能得到。

 

为什么说过去时不存在呢?《中观四百论》第十一品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意思是,过去时如果已经过去了,又如何会成为过去时呢?过去时没有过去,又如何能成为过去时呢?以此便遮破了所谓的过去时。

 

癸三(彼等摄义):

 

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

 

由此可知,既没有未来的时间,也没有现在的时间。

 

(这两句颂词是上一颂原译的中间两句。藏文版中移至这一科判)

 

通过以上观察,未来和现在观待过去不合理,不观待过去也不合理,而除了观待和不观待以外,再无其他安立方法。由此推出,现在和未来不能成立。

 

有人又提出:事物三时的产生和灭亡应该可以证明三时存在。但这种观点也不合理,生灭自身都不成立,又如何证明时间存在呢?

 

最后我们要通达什么见解呢?所谓的时间,只是人们分别念的假立,并无真实的本体。如果认为时间存在,就应举出具有说服力的依据,然而,任何人都无法举出,就像无法证明石女儿存在一样。

 

◎串习让见解稳固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都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以后应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执著了。不过,通过分析、理解所得的见解,必须经过长期串习才能稳固,否则很容易淡忘。虽然讲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时间好像真的不存在了,但无始以来我们无明的串习历久弥坚,如果不经常串习空性,过段时间执著之心又会不经意地冒出来。所以,大家一定要长期听闻、串习中观法义。如果未生起定解就放弃了听闻,则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主能力。

 

在学院住了十年八年以上的道友,由于待的时间比较长,佛法串习比较久,学修习气比较重,所以,虽然外境充满了诱惑,但内心非常坚定,不容易改变,而刚闻思一两年或者几个月的人,则很难抵住外界的诱惑。

 

有位居士刚刚皈依一年多,信心特别大,有时给我打电话汇报自己的修行情况,他说现在要求自己特别严,每天早早就起来修行,白天晚上功课安排得满满的,还说自己对学院的信心永远不会变,学院就是自己的母校,上师就是自己的母亲,大圆满就是自己母亲的乳汁……(众笑)听到这些话后我很开心,觉得他如果这样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很大进步,同时又有点惭愧,觉得自己虽然学修了这么多年,但有些地方好像还不如他。但两个月之后,他就没了音讯,我昨天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想问问他最近的修行情况,结果他的态度已经判若两人,很久都没看书了。

 

刚学佛的人一般信心都很大,但因为没有基础,受到外界染污之后,很容易退转,就如《入行论》中所说:“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徳力,世人暂萌修福意。”在黑云笼罩的轮回暗夜中,佛力加持犹如极亮的闪电,瞬间划过之后,众生的善心得以萌发,但由于世间习气极其强盛,这颗珍贵的善心很快就隐没了在黑暗当中。

 

有些道友虽然已经出家了,但以前的社会习气根深蒂固,稍微遇到点外缘,这些旧习就复苏过来,牵着自己一直朝世间法方面走,渐渐停滞了自己的佛法智慧。

 

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解脱依赖于长期依止、长期闻思、长期串习大家能在学院学修这么久,远离尘世的各种喧嚣、染污,应该感到非常幸运。在学院学修时间越长,心的串习力就会越强,越不容易改变。无垢光尊者临圆寂时说:凡是随学我的人,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长期依止寂静处。这句话具有甚深的密意。

 

有的道友可能会想:我已经闻思几年了,应该足够了吧!其实不一定够。我刚出家时,向一位闻思了十三年的喇嘛请教问题,结果他答不上来。我当时想,都闻思十三年了,怎么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呢?现在想来,闻思十三年不一定就能真正通达佛法,一定要长久串习佛法的道理才行。

 

对于时间为空的道理,大家也应长期串习,如果今年看一遍《中观根本慧论》,明年又看一遍,后年再看一遍,这样再三串习,自相续就会与中观正见逐渐融合,以后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不容易改变。如果觉得听过一遍就可以了,把法本扔在一边,自此再也不看了,很多推理就会逐渐淡出你的相续,这样又何谈通达中观正理呢?这种学习态度不是很好。希望大家能够长期闻思中观,长期串习空性,这一点非常关键!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九节课

 

下面继续讲这部论典。

 

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假如没有遇到大乘佛法,没有听闻善知识的开示,我们将在轮回中不断地漂泊受苦。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曾多次造下弥天大罪,果报成熟之后把我成千上万次抛入三恶趣中,感受旁生的役使痛苦、地狱的寒热痛苦、饿鬼的饥渴痛苦。一想起这些旧仇新怨,我就气愤难平,必须要跟它把账算清,依靠尖锐、强有力的大乘对治法,想尽办法摧毁这个自我之心。

 

如果自私自利非常强,造恶业是理所当然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身体可以杀生、邪淫,口里可以骂人、说绮语和妄语……不说无始以来的各种恶业,仅仅是说一句恶语,果报也是相当可怕。乔美仁波切有段时间在禅修时,眼前经常会浮现出一只白狗,后来通过禅观,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业报呈现:很久以前他当僧人时曾骂别人为狗,后来果报现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最后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时值释迦牟尼佛出世。当时有一群商人在吃饭,这只狗饥饿难耐便上去偷吃。商人们发现后逮住了它,并把它活活地埋在地里。阿难尊者目睹这一切后,以慈悲心超度了它,使它来世逐渐转生为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

 

《百业经》中也有“一只母狗”的故事,当时法王如意宝传讲时,要求我们全部发誓,以后不给别人起恶狗、老猪等侮辱性外号,不然这种果报特别可怕。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位施主养了一只母狗,这只母狗有个特点,外道来的时候它特别不高兴,而见到佛教徒就摇着尾巴迎接。一天,舍利子通过神通观察到度化施主的因缘成熟,于是前往他家化缘。他到那里的时候,母狗远远相迎,显得非常恭敬。施主见之,心想:“旁生都对他这么恭敬,这位比丘肯定是大德,我作为人更应恭敬承侍。”遂请尊者到家中应供,并请求传法。传法之后,施主当即获证预流果。施主觉得母狗对自己恩德很大,同时请舍利子也为它传法。后来母狗因病去世,尊者让施主把母狗的尸体置一静处,说它的骨架以后会有大用处。

 

母狗死后转生为施主之女,具足各种相好。稍长,舍利子和施主让她听法,但她性情娇纵,不肯前去。(就像现在的有些女孩子,特别傲慢,死亡在心里好像根本没有。)舍利子就把母狗的骨架放在她面前,令她忆起了前世。她特别害怕,傲慢心马上摧毁无余,遂于尊者前闻法,证得预流果位。后来又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众比丘启问佛陀她的经历是何因所致,佛陀说:“在迦叶佛出世时,有位比丘尼精通三藏、具足梵行,(就像汉地有些大法师一样,)又有钱,又有才华,又有势力。她专门办了一个道场,供养一些比丘尼,维持她们的生活。有一次她遇到急事请她们帮忙,大家都说:‘我们正在念经,总不能舍离善法去帮你吧。’她顿时生起大嗔心:‘我平时对你们事事关照,可我遇到急事谁都不肯帮忙,一点良心也没有,像母狗一样。’她如此恶口骂人造了严重罪业,后于五百世中转为母狗。由于母狗对舍利子生起欢喜心,再加上前世在迦叶佛教法下出过家,以此善缘而获得阿罗汉果位。”

 

我们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经历,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时候做一些善事,有时候做不如法的事,尤其遇到圣者、佛法等殊胜对境时,造过各种各样的善业,就像《俱舍论》中所说,善业和恶业掺杂在一起的花业,形成了自己来世的命运。如果能够想得起来,我们前世在地狱里不停地受过痛苦,在饿鬼中也饱尝过无尽辛酸,这一切的来源就是贪执自己。这颗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的安乐造作恶业,从而感受了无边痛苦。麦彭仁波切说过:“一切愚昧之凡愚,贪恋片刻之安乐,从而造作罪恶业,结果感受无边苦。”这些甚深的教言,大家理应铭刻于心,若能长期不断地修持,滴水穿石,坏习气、坏毛病一定会慢慢断掉的。

 

有些人认为,上师不在身边、自己不住在学院就无法依止上师。其实真正的上师摄受,是遵循上师的教言,以其随时随地对照自己,不一定就是呆在上师身边。现在有些上师什么教言都不讲,弟子整天呆在他身边觉得很有安全感,认为这样就不会堕落。实际上,除了独觉或者个别大成就者以外,通过身体来度化众生是很少见的。我们应该依止的,是上师的教言,这些教言现在书本上有,音频视频上有,网络上面也有。假如每天记住一个上师的教言,里面的法义自然触动你,使你的行为不离正道,这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

 

现在的世间人工作忙,家庭压力大,生活节奏也快,要到山里依止具有修证的上师,有相当大的困难。但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为主的前辈大德们的教言,既有文字上的记载,也有声音上的宣流,依止上师的机会时时都有。只要有时间,坐车也可以听上师的教言,哪怕每天记住一句话,这个也是依止上师。否则就算你整天跟着上师,但上师一句法也不传,除了真正的大成就者能脱下鞋给你一敲,你就开悟了,一般来讲这不是很常见。因此,大家应始终不离上师的教言。现在这方面确实比较方便。

 

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们应该多对照其他的讲义,然后与自己的分析结合起来,深入体会里面的内容。听说外面有些人为了不被菩·提·学·会开除,表面上交作业、参加辅导,实际上并没有认认真真学习,这是比较遗憾的。佛法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机会非常非常难得,大家应该利用起来。我以前在上师面前听法时,当时觉得没有什么,但现在回想过来,那时的时光太珍贵了。不说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即便是其他的上师,我今天算了一下,很多都已经圆寂了,每个上师有不共的功德,我当时却没有感觉到他的教言那么殊胜。再过一段时间的话,许多上师也会离开这个世间,到时候上师的教言除了书本上的以外,DVD、VCD可能已经报废了[1]。我过去听上师和其他法师的课时全部录了音,五六年后现在一放,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所以有些声音也没什么可靠的。文字上稍微好一点,如果留在文字上,再过几百年后还可能存在。

 

昨前天学院里有个道友,他是普通的出家人,他在十四年当中,每次听上师讲法就把中间的教言记录下来,这次出了一本书。我们看了以后,确实想起法王曾经说过这些,有种提醒和记忆的作用。当时这么多人一起听法,并不感觉什么,现在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了文字好一点,除此之外很多都会消失的。因此,大家有这种机缘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听课。

 

丑三(精通对治方便)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

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如果你想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快乐,那就千万不要爱执自己。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很相违,其实并不矛盾。俗话说:“智者求乐因,愚者求乐果。”世间学者为了自己的事业,尚且能忍受痛苦而学习深造,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大业了。一个人若想永远快乐、没有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喜欢自己,不要为自己而奋斗。假如一味地为了自己,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堕入可怕的深渊。无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说:“若不摧毁我执山,永无灭尽迷乱时。”若没有摧毁山王般的自私自利,始终都会忐忑不安,只有摧毁了我执大山,痛苦、恐怖、灾难才会荡然无存。

 

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藕益大师说:“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倘若一切的奋斗全是为了自己,没有见到“我”不存在,那么修行绝对不会成功。自私自利比较强的人,不要说大的事情,连坐车也专门挑舒服的地方,不舒服的地方让别人坐。这种人的人格,一定会导致他的事业不圆满。

 

放下自我的人活得快乐,这一点我有深深的体会。前段时间也讲过,去年我们开同学会,离别二十年后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历。我们两个出家人算是把工作、前程、家庭全部放下了,结果饱尝的痛苦是最少的。而其他人要么是工作不顺利,要么是婚姻不正常,有个同学说他所走的路坑坑坎坎、弯弯曲曲,还有个同学说他的生活是最差的,感受了如何如何的痛苦……好像人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无奈。我当时就想:“我虽然没有很高的境界,但因为对世间的事情看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比较而言还是很快乐的。”所以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如果对自我的维护和爱执能放下来,快乐自然而然会现前的。但关键是很多人都放不下,越追求的话,幸福离自己越遥远。

 

以前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富人背着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幸福,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找到幸福。他沮丧地坐在路旁,正好遇到一个农夫,富翁说:“我一直在寻找幸福,实在是找不到,怎么办?”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擦着汗说:“放下就是幸福呀!”富翁顿时醒悟,随即将金银财宝布施穷人,全部用来做善事。当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心里没有压力,终于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所以,越是执著越痛苦,这一点不是佛教的教条,而是每个人的亲身体验。现在年轻人的感情也是这样,他们认为对方是自己的人,一定要抓住,不能放手,因此感受的痛苦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然而一旦真正放下了,觉得这个人无所谓,这种臭皮囊随处都找得到,快乐的阳光马上就会出现的。

 

许多人都想保护自己,不愿遭受畏惧痛苦,如果真的这样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他人。像爱护眼目般爱自己谁都会,但这是凡夫人错误的想法,假如真想保护自己,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利益他人。上师如意宝也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人、非人、天龙八部、护法神都会保护他。以前我看过一个光碟,有个法师说他依止过一位藏传佛教的上师,当时上师告诉他:“你要一心利益众生,不用担心自己,你的快乐诸佛菩萨会承包了!”这话虽然听起来怪怪的,但实际上的确如此。一个人生起菩提心的话,他脚下踩的微尘也会为天王所顶戴。为什么说一些上师的衣服有加持、头发有加持、舍利有加持?因为这个人的相续中有利他心。有了利他心的人,非人也觉得非常了不起,他所接触的微尘,都会恭恭敬敬地顶戴。有些上师具有菩提心,把他的一片衣服带在身上,邪魔外道和妖魔鬼怪也不敢害你,这在《地藏十轮经》等教言中均有记载。发大乘心的人无论住在哪里,都是当地的佛塔,非人会整天转绕他。有些大德到一个地方去,成千上万的人对他恭敬顶礼,人是这样,看不见的非人更是很多。相反,如果一个人表面上是大德、活佛,但自私自利心特别强的话,他的所作所为迟早会暴露无遗,人看不惯他,非人更是看不惯。

 

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是为了众生而无条件地奉献一切,所有的人都会帮助他。有些人不管办慈善也好、传法也好、利益众生也好,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财富,自己若任何目的都没有,很多人一定会对他伸出支援之手的。

 

要知道,利他菩提心的威力和功德不可思议,这种心在谁的相续中生起来,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一定会当下获得成就。《妙法莲华经》中说,文殊菩萨常在龙宫传授大乘佛法,智积菩萨对此不太理解,认为法这么殊胜,龙族应该不是法器。但文殊菩萨告诉他,八岁龙女的根基很好,她已经生起了菩提心。舍利子听后有点怀疑,认为龙女是旁生,又是个女人,不可能成佛这么快。正在此时,龙女突然现前,拿着宝珠供养佛陀,然后问:“我这样供佛快不快?”智积菩萨和舍利子都说:“非常快。”龙女说:“我成佛比这还快。”她当下变成男身,前往无垢刹土示现成佛,相好圆满。

 

可见,菩提心的威力不可思议。任何一个人,黑人也好、白人也好,藏族也好、汉族也好,老人也好、年轻人也好,谁要是生起这种心,虽不一定有八岁龙女那样的根基,但肯定能够很快成就。密宗大成就者的略史上,男众女众成就的相当多,他们都有殊胜的利他心,把对密法和上师的信心作为因缘,最后获得证悟的。因此大家应该充满自信,只要能摧毁自私自利心,愿意帮助众生、护持众生,就有了如来种性,最后离开人间时也不会有遗憾的!

 

寅二(广说)分二: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法。

 

卯一(断除贪身)分二:一、贪执之过患;二、贪执不合理。

 

辰一(贪执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巳一、真实宣说:

 

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我们不要贪执自己的身体,越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百般珍爱、殷切保护,它就越会脆弱无力,乃至对小苦也不堪承受。

 

大家学了很多大乘论典后,应该清楚身体没什么可贪的,不管是皮肤、血肉、骨头,一一分析的时候,找不到一丝精华。如果用各种饮食、衣饰来百般讨好它,它就越来越娇气,越来越脆弱。有一件衣服的时候,它还很听话,有一种满足感,可是条件越来越优越时,今天穿一样、明天穿一样,身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越来越不听话了。古人只有一件衣服,吃很简单的饭,完全已经足够了,但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吃饭的时候花样很多,每个菜要色香味俱全,这要花多少钱、花多少功夫啊?所以,内心的痛苦就自然增上,这一点你们应该清楚。

 

龙猛菩萨说过:“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这个身体肮脏不堪,为何不对它生厌烦心,反而越来越爱执呢?现在有些人喜欢整容,本想越来越好看,没想到却越来越丑陋。美国有个人做了好多次手术,在我的记忆中,光是鼻子就动了六次手术,原来是典型的黑人,最后变成了白人,但现在越来越难看了,自己根本不敢出来。很多愚笨的人特别贪爱这个身体,花钱买各种化妆品使劲地用,可是用了以后又过敏,结果适得其反。

 

当然,身体虽然很脆弱,但若心比较坚强,身体再脆弱也可以用得上。有个人叫谢坤山,他16岁时被高压电击中,从此失去了双臂、左腿,后来又失去一只眼。面对巨大的不幸,他并没有垮掉,而是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用嘴咬住笔学写字、学画画,如今他的画得到了广泛好评,而且他还用嘴一口一口“咬”出了一部十余万字的自传。

 

那天我去青海时,也遇到一个老师,他的双手没有十指,只剩个肉拳头。但这个人很坚强,每天用肉拳头夹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书。课余的时候,他还会写字、打电脑,教学能力非常不错,而且掌握了远程教育,27年来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学生。

 

与之相比,现在有些修行人,甚至出家人,心志特别脆弱,稍有一点头痛、肚子痛,就不能闻思背诵了,今天睡懒觉,明天睡懒觉,这样是不行的。身体虽然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圣天论师所说:“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但是依靠它却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所以应该合理利用这个身体。现在上上下下的人不贪身体是没有的,当然,我也不是说你们以后不用穿衣服,把虚空当作衣服就可以了(指裸体)。但对这个身体不要过于贪执,如果过于贪执,依靠它造下很多恶业,最后在轮回中也不得解脱。

 

这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一说不要贪执身体,就觉得这个人精神有问题,“不贪身体贪什么啊?该贪的就是身体!”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大家必须要多思维身体的过患。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身体如是脆弱下去,那它的贪欲就会不断增长。世间上也是如此,稍有智慧的人虽没有完全根除烦恼,但对财物、地位、名声不是特别贪。而那些脆弱的可怜人,内心的欲望永无止境,就算拥有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他还是不满足。佛陀在《父子相会经》中有个比喻说,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大海,大海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不管有多少草木被火吞没,烈火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同样,愚人无论享受了多少妙欲,也不会有心满意足之时。这些人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令痛苦如降雨。”他们不会有真正的快乐,痛苦犹如雨水般不断降下。不说我们一般人,即便是统治整个四大部洲、与帝释天平起平坐的我乳轮王,也正是因为贪心不足,最后落到地上而悲惨地死去。(这个公案,在《释尊广传》中也有。)

 

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满足感了。80年代时,修行人住的是草坯房,90年代住的是木头房,现在对装潢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再过一个时代,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在家人呢,以前有自行车就觉得好富有,过段时间有摩托车才可以,现在还要买轿车,有了国产的就想要进口的,有了进口车以后,还想要飞机。以前法王去美国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轿车,觉得有轿车无所谓,有飞机才让人羡慕。法王有次也坐了私人的飞机,当时他老人家说:“这些人的贪欲之心若不摧毁,真的是特别可怜!”他们有了飞机的话,可能还要火箭、飞碟,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用在这里不知合不合适?天老爷最初给人、牛、狗、猪分配寿命。首先给人25年,给牛40年,但牛说:“我要15年就可以了。”其他25年被人要走了。给狗40年,它也只要15年,25年又被人要了。最后猪也不愿活很长时间,只要了15年,25年也给了人。这样一来,人总共要了100岁。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寿命虽然很长,可是属于自己的只有1岁到25岁,这段时候过得比较快乐。25岁到50岁之间,因为是牛的寿命,所以要承担工作、家庭等沉重的压力。50岁到75岁是狗的寿命,所以要经常看孩子、看门,过狗的生活。75岁到100岁是猪的寿命,那时候的人除了吃喝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做,在家里一直躺着。所以,人不该要那么长的寿命,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快乐。

 

人确实非常贪婪,我们藏地有种说法:“有草的时候,牦牛会发疯;有钱财的时候,人会发疯。”我以前放牦牛时,遇到草特别多的地方,本以为牦牛应该很听话,但它们好像发疯了一样,吃一点、吃一点就跑了,特别难放。人也是这样,按理来讲,有钱的人应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但他们这里搞一个投资,那里接一个项目,一辈子活得特别累,人的欲望比其他任何众生都可怕。

 

我们学了大乘佛法的人,到一定的时候,应当学会满足,不要贪得无厌,否则世上的一切财物让你一个人拥有,你也不会满足的。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天降粮食珠宝雨,多贪凡夫也难足。”现在人真的不知足,有了平房要楼房,有了楼房要别墅,有了别墅又有很多很多要求,特别痛苦。所以人要有一种满足感,生活随缘而转。

 

当然,光有满足感还不行,一定要把自己的人身变得有意义,每天尽心尽力修一点法。尤其是在座的道友,理论上会分析还不够,因为这些在死亡时用不上。人越来越老的话,这种感受就越来越强——一定要边听佛法边发心、修行,把理论的东西随时用在实践上。不然,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追逐欲妙永远也无法满足,最终让自己万分苦恼。

 

其实,世人所贪著的名、色、财,在圣者眼里一文不值,是非常肮脏的东西,一点兴趣也没有。有些人贪执的地位,有些人执著的财物,在圣者看来跟不净粪没什么差别。《君规教言论》云:“愚夫所贪之诸法,一切智者不贪执。”凡夫人整天像老猪一样贪执美色、佳肴、轿车、地位,以及漂亮的衣服,但这些就像小孩子执著玩具一样,在大人眼里根本不值得贪著,贪了之后反而有痛苦。

 

这一点,道理上先要明白,明白之后逐渐修行,珍贵的菩提心才不会丧失,才会不断增上。因为菩提心无法增上的唯一因,就是贪执自己的身体,对身体有关的东西看不淡、看不破,认为这些很重要,而一旦修成了无我利他或知足少欲的教言,许多贪境就没什么可执著的了。

 

我有时候非常佩服有些道友,他们看破了地位、财产、家庭,把什么都放下来,一心一意在这里闻思修行。在当今社会,这是非常难得的,有了这个机缘之后,希望大家要经常祈祷,不要退失这种信心。心的力量非常重要,如果退失了这种信心,以后不一定能呆下去,很容易随便离开殊胜的对境。尽管有些人没有这种缘分,一直在红尘里做各种琐事,但现在有了闻法的机会,也是多生累劫难以得到的,所以千万不要随意舍弃。

 

凡夫人一点贪执都没有,完全像圣者一样见到任何对境都如如不动,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一般来讲,学习很多佛法之后,所贪的对境是很少的。我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快乐,平时只有一杯茶,没有什么可贪的,感觉很不错。前段时间有个人跟我说:“我在商店里转了很长时间,也没给您买到任何东西,很惭愧!”我回答说:“我自己去也买不到什么,更何况是你了!”我们作为出家人,要求不是很高,但在家人可能就不同了,逛商店时买这个、买那个,什么都要想。但如果所求的慢慢减少了,内心会有不可思议的快乐。这并不是什么修证的境界,看了大乘教言以后,很多道理自然会明白的。

 

如今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我们学院有很多修行人日日夜夜在闻思修行。最近这种气氛也非常不错,虽然冬天的天气很冷,但男众、女众早上五六点钟就起来背诵,晚上很晚了还在一心专注经论。我有时候看到了,心里还是非常舒服,觉得这种人身是有意义的。我们人很快就会离开人世,若把精力全部用于世间的赚钱,到时会带着什么善根前往后世也很难说。所以大家有了机缘的时候,一定要祈祷传承上师,千万不要业际颠倒。凡夫人的心很容易变化,就像高山上的经旗一样,随着业力的风而飘动。因此一定要经常祈祷、自我坚强,这样修行才会成功!

 

[1] 一般而言, VCD的寿命只有10年左右,DVD的寿命是10-50年,但也要视光盘质量和保存环境等条件而定。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八节课

 

下面继续讲“以行为主宰心”。这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以对治主宰”分略说和广说,略说已经讲完了,现在是广说。

 

寅二、广说:

 

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

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以上作者通过谆谆教诲,从各个角度介绍了自他相换,劝诫我们要舍弃自己,接受别人的痛苦;我依靠一些藏汉的讲义,也叙述了许多这方面的道理。讲了这么多,但若行为上依然如故,不行持善法,还继续造恶业,尤其是对利益众生置若罔闻,一点长进都没有,那所讲的这些道理都白费了。

 

《入行论讲记》现在有七本书了,这一品讲完以后,马上就有八本了,如果你们没有得到利益,那全部是废纸一堆。很多道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学,但你的相续跟以前是不是一样的?以前对自己极其爱著,现在有没有丝毫改变?如果没有,那你手中的法本再多,学的法再多,不摧毁我执也没有用。昨前天有个道友跟我说:“您现在写的、翻译的,加起来共有七十多本,好了不起啊!”(《妙法宝库》和《显密宝库》应该没有那么多,也许是把菩·提·学·会的课程都加上了。)但我想了一下:“若是以利他心来摄持,这些文章可能有一点利益,但如果不是的话,不要说七十多本,就算七百多本对众生也没有意义。”从历史上看,有些大德的教言,像《六祖坛经》,文字也不是很多,但诸佛菩萨从菩提心流露出来的金刚语,即使只有短短几句,千秋万代的后人也是受益不尽。而一般的世间文学家,纵然作品堆积如山,对社会也没有什么利益,反而有倒退的作用。这二者的差别,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引导众生消除我执。

 

大家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钱财,学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也应该总结一下:如果还不能行持利他的善法,这个过失到底在于谁?身体是无情法,并不是过失的来源,最主要的祸害就是这颗狂妄的心。无始以来它没有正知正念,贪爱自己、伤害别人,就像没有调教过的孩童一样非常野蛮,倘若还一如既往这样下去,定将导致即生的痛苦、来世的痛苦,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假如前面那些温和的教言对它无济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只有采取粗暴严厉的方式进行对治了。(在有些讲义的科判中,这个偈颂以下是用粗暴的方式来调伏心,前面则是以温和的方式来对治。)

 

其实世间上也是如此,老师特别软弱的话,不一定能教得好学生。在藏地,菩提萨埵以温和的方式无法调化鬼神,只有请莲花生大士以威猛的形象进行降伏。俗话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如果父亲比较严格或者严厉,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孝顺,而如果母亲太过溺爱,连老师都不让好好地教:“我的好宝贝,谁也不能打,你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话,孩子绝对不会成材。宋朝的名将岳飞,有五个儿子。他虽然很疼爱他们,但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后来他的大儿子岳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2岁时就非常出名,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小将。

 

若没有用粗暴的方式,有些人是很难调教的。包括学院中的个别道友,整天跟他说一些温和的话:“求求你!谢谢你!不要犯戒律。”这样根本不起作用,只有现一个威猛相严厉批评他,他就开始听话了。有时候我在课堂上说某个人,心里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嗔恨心,但装作很生气的样子,还是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样,我们对心也应该有种特殊的方法来调伏。以前温和的教言反复听了很多,但它没有一点改进,仍是顽固地执著自我,不愿意利他,那么从此之后,应该改成以粗暴的方式强力制伏,使它无法逃避行持善法。

 

行持善法的时候,当如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说,应像饥渴者遇到饮食般,有一种渴求心。如今末法时代的很多人,表面上是出了家或者在家学佛,实际上并没有强烈的欲求心,这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古代修行人对佛法的信心、追求心非常非常大,可是现在呢,形形色色的外境让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的心一直动荡不安,学佛大多数成了一种形象化。

 

在行持善法方面,很多人都喜欢固定时间——什么时候该念佛、什么时候该磕头,不需要重视的偏偏很注意。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长的话,闭关两三年,像麦彭仁波切和一世敦珠仁波切的传记中说,他们每年都会月修或季修,有时候还会闭关一两年。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每天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所修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有相的善法,如磕头、念经、转绕、作供养;无相的善法,像入于禅定或安住于中观的境界中,这些都是可以的。而环境方面,在寂静的地方可以,在散乱的地方也可以,家里、单位、车上……哪里都可以修,都可以念。

 

可是现在很多人非要专门固定自己的修行,觉得时间一定要空出来,什么干扰都要远离。但这样的话,能有多少时间修行也很难说。人的生命非常短暂,再加上欲界众生一天至少要睡4—8个小时,比如我现在40岁,如果还能活10年,5年的时间用来睡觉,剩下的5年当中还要散乱、说话,真正能抽出来的修行时间又有多少?所以,修行的时间和环境不要定下来。外面有些人经常说这个地方不可以修,那个地方不可以修,为自己的懒惰找许许多多借口,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所修的法可以是中观、禅宗的甚深道理,也可以是简单的念佛法门。古代修行人的精力、时间尽量用于善法方面,而末法时代的很多人,非要因缘圆满具足以后才修行,这是一种很愚痴的行为。记得《百喻经》中说,有个愚笨的人,有一次口渴得不得了,正好遇到一条清澈的河,但他却呆呆地望着河而不喝水。旁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河水这么多,我怎么能喝得完呢?”这个故事说明外道和不学佛的人为什么不学佛呢?因为他们认为佛法高深莫测,自己不能守所有的戒律,所以不敢学佛。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就像口渴的人即使只喝一口水,也能缓解自己的口干舌燥,一口水也有一口水的作用,如《水木格言》云:“诸法纵难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学一句话、一种道理,对你也是有利益的;佛教的戒律虽然多不胜数,但只要守持一分戒律,如皈依三宝或不杀生,也会有无量的功德;十方众生虽然无穷无尽,无法一一帮助,但哪怕对一个众生做一点饶益,即使做不到也很想帮助他,有了这一颗心,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我们平时应该想,自己是入了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与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你们工作上班也好,跟别人说话吃饭也好,始终要不忘这一点。比如今天餐桌上有十个人,其他人都不学佛,你就应该想:“我跟他们是不相同的,我的所作所为若能帮助他们,那可以随顺他们。但若对他们没有利益,吃完饭后我就要回去,好好地念我的经、修我的法。”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约束,这样行住坐卧都可以行持善法。

 

所以行持善法没必要专门空出一个时间、空出一个地方。现在汉地的有些居士,一定要空出大大的佛堂,一个月跟任何人都不见,“你们全家人给我滚出去!”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修行的时候,只要自己的心能约束,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从佛教历史上看,有些修行人在监狱里成就了,有些修行人在人群中成就了,也不一定非要呆在山洞中。因此,我们应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不行持善法,一定要惩罚这颗心。惩罚的方法,前面讲过一些,下面也会讲一些,但最好是用以前噶当派的教言来惩罚,如此,修行肯定会成功的。

 

下面就讲惩罚这颗自私自利心的方法:

 

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

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我们过去遭受过无量痛苦,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依止了上师、了知取舍之后才发现,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没有调伏这颗狂妄的心。它产生贪嗔痴等各种烦恼,以此而造作恶业,在三界轮回中此起彼伏,受尽百般折磨,感受不同程度的痛苦。这些痛苦,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即便是圣者也难以描述。

 

我们这颗心可以分为一个狂妄心(自私自利的我执)和一个明智心,明智心对狂妄心教诫道:“依靠上师的指点,我今天终于明白了,无始以来我因为爱执自己,不顾众生的快乐,所以在轮回中受尽煎熬。而如今,以不可思议的因缘遇到大乘殊胜教法后,我明白了一切痛苦和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烦恼——萨迦耶见。从此以后,无论你这颗心去哪里,就算是天涯海角,我也不会让你随心所欲到处造恶业,让我无辜地遭受痛苦。既然我已发现了你,就不会再受你控制,让你继续干坏事了。”(以前我有个同学,他没有一只眼睛,他哥哥是五年级的。他哥哥毕业以后,有次我跟他在山林中的墙壁旁边打架,结果我打赢了,我说:“你以前有哥哥,所以我天天受欺负,从今天开始,我要打你!”后来确实在一年当中,我随时镇压他、欺负他。现在看见他的时候,我都有点伤心。)

 

我们对这颗心也应该有这种教诫,以前我们听从它的摆布,对众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尤其是没有学佛的时候,种种行为特别惭愧,现在无论它去哪里,通过无我空性法也好,利他菩提心也好,一定要摧毁这种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骄慢之心,这样才能得到解脱。《入中论》云:“若见我我所皆空,诸瑜伽师得解脱。”这是从空性角度来讲的,同样,以利他心把自己的一切舍给众生,当下也可以获得解脱,或者趋入真正的解脱道。

 

现在学习佛法的人比较多,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利他心,不管学禅宗还是净土宗,都没有多大的利益。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虽然很殊胜,但若以竞争心、嫉妒心、傲慢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样念也无法摧毁我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摧毁我执,就像禅宗所说,一定要认识自己的心。以前临济禅师给弟子讲法时,突然有个人问:“请告诉我,我是谁?”禅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椅子上起来,径直走向他。大家认为禅师不高兴了,目光纷纷注视着那人。禅师走到他面前,抓着他的衣服说:“闭起眼睛往前走!”那个人特别害怕,只好依教奉行。禅师又叫他走回来,猛然喝道:“是谁在问‘我是谁’?”通过这种直指,据说那人当下开悟了。

 

这种方法在我们自宗也有。有次上师如意宝在喇嘛经堂灌大圆满的顶,当时点了一些活佛的名字,让他们上去下来,并说“你给我过来,你到底是谁?”通过这种窍诀,让他们当场认识“我”的本性。无始以来每个众生都特别喜欢“我”,我的帽子、我的鞋子,等会儿下课,很多人到处找我的鞋子、我的房子,觉得我好冷啊,每天说“我”可能要说188个,但这个我到底在哪儿呀?

 

当然,你没有详细观察的话,一般是很难以发现的。以前米拉日巴在大鹏山洞里修行,有一天他有点饿,想弄点东西吃,在洞中找了一下,什么吃的都没有,连木柴和水也一点不剩了。于是他出洞去拾柴。等他捡完柴回洞时,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吹得他破烂的衣衫四处飘掀。他用手拉住衣衫,手中的柴差点被风卷去;他用手紧紧抱住柴,狂风又把他褴褛的衣衫吹得四散飞扬。正在这种关键时刻,他突然意识到:“我在山洞中修行多年,但仍不能完全放下我执。一个人如果不能割舍我执,那他所谓的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随即他自语道:“风啊,你要喜欢吹走我的衣服,你就吹走吧;你要喜爱我的木柴,你就卷走吧!”说毕,他放下一切不再管,坐在地上入于大手印的禅定。

 

我们作为凡夫人,“我”的念头天天都在起,但从来也没有认识它,利益众生的机会时时都有,但从来也没有把握它。今天有个女众给我打电话:“堪布,我现在非常伤心啊,因为我利益众生的机会一点都没有。”我说:“不可能吧!就像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所说,内心不断发起利他的心,实际上也是在利益众生。而且你身边有那么多人,好多女众非常懒惰,实在不行的话,你可以天天帮她们提水。”所谓的利益众生,不一定非要在法座上、做很大的事情,把以前自私自利的心转变过来,从现在开始,言行举止想要利益众生,摧毁自己的傲慢,这样的话,修行境界也会纷至沓来。

 

骄慢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还是讲要摧毁它。骄慢是觉得自己了不起的贡高我慢,理解得更深一点,就是对自我的执著。这是一种前进的障碍,不仅大德的相续中不会有,即便世间上的智者,为人也是非常谦逊。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时,他总是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不像现在的有些人,稍有一点点学问,得了一个博士帽,就把它天天顶着。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和《中观宝鬘论》的开头都说,信心是前行,智慧是正行,没有信心是不行的,但对有傲慢心的人而言,信心的确不容易生起。)被人们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他对人说:“我只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捡到一颗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还没有发现。”(他所谓的真理大海,不知道是不是般若空性,因为牛顿虽然信佛教,但在般若空性方面不一定有证悟。)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也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因此很多人没有必要傲慢,如果傲慢心不摧毁,信心是不可能产生的。信心没有产生的话,连佛教的门都没有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有个《信心品》,我很想讲一下,不懂这个的话,就像世间人一样用学术眼光看待佛教,恐怕是不合理的。所以大家要尽量摧毁自己的傲慢和自私自利,否则无我的境界很难以生得起来。

 

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有些人会想:“怎么可能彻底摧毁我执呢?应该留下一点吧,一点自私自利都没有,恐怕是做不到的。”这种想法虽然情有可原,但其实我执是可以舍弃的。以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都是维护自己、赞叹自己、保护自己,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这种念头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定要舍弃。如果学佛只是为了自己幸福、自己快乐,学再多的大乘佛法也没有用。(当然,小乘佛法中有自我解脱,这个应该是可以的。)所以,从此之后应该将自我维护的心全部断掉,把想利益自己的门彻底关掉。我们应该在墙上画两个门,一个是自利的门,一个是利他的门,利他的门要时时敞开,而自私自利的门,永远把它封起来。

 

大家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白。常常这样想的话,到了一定的时候,有自我的念头时也会非常厌恶,认为这种想法很不对,光是为了自己而活在世上,还不如早一点离开好。反之,若能对哪怕一个众生有一点点利益,那么自己感受痛苦也值得,应该有这样的心。

 

此处作者说:“自私自利的心啊,我已反复教诫过你放弃自利,但你一直不肯听,所以我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将你卖给别人,让你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听别人使唤。我曾以诸佛菩萨为证人,宴请三界无量众生为宾客,在他们面前把你布施出去了,因此今后你一定要为别人服务。”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非常害怕:“我为什么要发这个菩提心?现在可不可以反悔啊?”那是不行的!嫁出去的女孩子,已经成了别人家的人了,两三天后开始想妈妈,闹着要回家,这是不可以的,谁让你刚开始愿意到他家去?同样,我们发菩提心时,“爱上”了三界轮回的一切众生,现在想要反悔的话,没有那么容易。世间人也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随随便便出尔反尔,今天想要利益众生,明天觉得困难就放弃,这样转来转去是绝对不合理的。

 

我们学院有一个女众,她在学院的时候,天天请假:“堪布,我身体实在不行了,可不可以回去养几天?”我给她准了假,她回去之后,马上又打电话:“堪布,我心情非常不好,可不可以回来?”她回学院以后又是:“我身体非常不好,可不可以下去?”这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她下去的唯一借口就是身体不好,回来的唯一理由就是心情不好。也许是吧,我们这里气候比较恶劣,所以身体不好;到外面去了以后,环境比较嘈杂,所以心情不好。但这样反复无常是不行的。

 

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愿,可以说把自己已经送给众生了,应该时时有这样的念头——我就是众生的,这样一来,自己也会愿意付出的。《吃亏是福》一书中说,湖南有个贫穷的家庭,两个女儿在读高中,一个儿子在读中学。两姐妹高考时都考上了大学,姐姐一看家里的窘况,就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偷偷藏起来,说自己没有考上,而让妹妹去读。妹妹一直不知道真相,有次她放假回来,偶尔的机会发现了姐姐的录取通知书。令人震撼的是,姐姐录取的学校比她的还要好。这个时候一家人才发现,姐姐为了成全妹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一辈子当个农民。大家被这种高尚行为深深感动了,报章媒体上纷纷赞叹她。可是真正的利他心,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姐姐、妹妹,或者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凡是有生命的众生,我们都要全心全意地帮助。所以,大乘菩提心的精神,是世间任何善行都无法相比拟的。

 

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人,原因也在这里。一方面他通达了万法的真理,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因地时,他为了众生也可以舍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佛法不是口头上会说、耳边上听到就行了,你们不要像我这样只会夸夸其谈,下完课之后应该想一想,反反复复思维这些内容。得一个人身不容易,若不利用这个机会生起菩提心,成天忙于表面上的功德,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

 

对我个人来讲,真的觉得利益众生是最珍贵的,钱财也好、名声也好、地位也好,甚至这个生命,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在利他的过程中,有时候遇到一些违缘,也很容易退失发心。就像《大智度论》中所说,有些圣者在布施眼睛时,也有退失信心的现象存在。所以大家最需要注意的是,看自己的道心坚不坚定。一旦没有上师和教言的对治法,再加上习气和业力非常深重,就变成原来的状态,跟没有出家、没有学佛时一样,一味地希求自私自利,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了。

 

所以大家要时时精进,不要有选择性。天气好一点就好好念佛,天气冷一点就睡懒觉,尤其是星期天,睡得更是昏天昏地,这对修持精进波罗蜜多的人而言,并不是很合适的。(你们是不是星期天睡懒觉啊?怎么我一说,很多人的脸色都变了?我不是特意说谁的,也不知道你们星期天是怎么样睡的。)

 

丑二、视为所断违品: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有些心意可能比较固执,它想:“我又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为什么把我卖给众生?”对此作者回答说:“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我们依靠这颗狂妄的心,多生累劫中不愿意发菩提心,不想去利益众生,以致在轮回中一直受苦。如果以后仍然一如既往,肯定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之后堕入三恶趣,感受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无始以来它把我害得够惨了,所以对这种恶毒的心念,我们应抢先一步将它卖出去,不给它造罪的机会。假如还任由它继续狂妄下去,那何时才能解脱啊?

 

大家应该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诚信不疑,从现在开始,将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断掉。虽然完全断掉有一定困难,但还是先要打基础,在短暂的人生中尽量把诸佛菩萨的窍诀用上。尽管像以前大德那样当下开悟,对末法时代刚强难化的人来讲不太容易,但我们可以依靠种种方式循序渐进。尤其是修断法古萨里,是断除我执的殊胜方法。我们若能完整地修持,那是非常好,但若实在不行,也可以按照有些传承上师的教言中所说,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甘露,一份供养三宝;一份供养护法神;一份布施给三界众生,化为解除他们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使病苦者获得妙药,使盲者获得明目,使饥饿者获得食物,使寒冷者获得衣服;最后一份布施给前世今生你曾欠下债的众生,还清所有的命债、宿债、财物等。这样观想的意义非常非常大。有时候作火供仪式,也可以如是观想。当然,火供并不是天天都要作,现在有些上师和道友把什么闻思修行都放弃,整天就是熏烟烟,这个也不太好!

 

如果不能断除自私自利,不说其他的,即便是因此造下的恶业,在漫长的轮回中也非常可怕。《烟酒杀生过患》里面有一个公案:印度有位外道国王名叫哲坚,由于他酷爱食用血肉,屠杀了数以万计的无辜众生,结果以此果报,他在十八层地狱中一一感受痛苦,最后又堕入金刚地狱中。阿难尊者目睹他的境况后,询问佛陀其中原由,佛陀说:“他生前杀害过无量众生,这是他的异熟果报。”阿难又亲自去找阎罗法王问:“此人可有解脱之法?”阎罗法王说:“唯一放生才有帮助。”阿难立即为那人放生,使他从金刚地狱中解脱了出来。

 

在座的道友,不说无始以来,从小到现在为了享用血肉可能也杀害过众生。(你们没有杀害过众生也没有吃过血肉,有把握不会像哲坚一样堕入地狱的,请举手!)大家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有意无意杀过多少众生?为了偿还这种因果,平时应该多多放生。我之所以经常提倡放生,原因也在这里,否则依靠这个臭皮囊造恶业,最终堕入三恶趣,真的非常可怕。

 

佛经中有个公案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灵魂出来鞭打自己的尸体。有神通的人一看,原因这个身体生前造恶业,死后即将堕入恶趣,所以他的灵魂出来打他。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为了打扮这个身体、保养这个身体,杀害了多少众生,造下了多少恶业?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依靠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身口意要有一种转变。龙猛菩萨云:“谁能善观察,身语意诸业,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一个人应当善加观察,看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是善业、恶业还是无记业?如果是善业,就要继续做下去;如果是恶业或无记业,对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就应该尽量舍弃,改成行持善法。

 

当然,行持善法并不是今天讲了以后,放一次生、念一句“嗡玛呢贝美吽舍”、身体磕一个头就可以了。有些人行持善法的意乐很薄弱,造恶业的意乐非常猛烈,身体看起来很有力气,杀多少牦牛也没有问题,但让他造善业的话,磕一百个大头就喘得不行了。而历代的上师们,造善业的时候,半夜三点钟就起来磕头,造恶业的话,纵然死也不会造的。凡夫与圣者的行为有很大差别,所以龙猛菩萨说,恒时行持善法,始终观察三门不造恶业,这就是智者。

 

大家不要选择愚蠢之路,一定要以这些教言来观察自己。得一个人身不容易,假如白白空耗,真的非常可惜。克珠杰在晚年时,看见个别道友的举动后生起厌烦心,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秋天的白云,若不赶快用之于善法,以后不可能再得到了,于是终年都在山上闭关。当然,像他这样的高僧大德,根本不用担心,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即生中遇到这么好的善法,一定要接受并赶快修行。无垢光尊者曾说,春天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播种的机会;秋天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收割的机会,同样,我们得到人身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利益众生、断除我执的机会。假如还是执迷不悟,心被烦恼的云雾遮住了,那么今后将会不断地迷茫!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