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A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74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前面讲到了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所通达的耳根圆通。那么我们浊世的众生如何去修持呢?主要是依靠断除淫心、断除杀心、断除盗心,这三种行为获得的。今天是这一卷的最后一段,也就是断除妄语。那么断除了这四个以后,不会流转轮回,应该能获得菩提。

 

所以这里讲,要想获得耳根圆通,主要通过修学懂得这些道理。要懂这些道理,耳根必不可少。所以文殊菩萨那天为什么说我也是依靠耳根圆通证得的,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那么下面我们继续学: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佛陀又告诉阿难尊者,这些世界当中的六道众生,如果他的身体、心,没有杀的行为、没有盗的行为、没有淫的行为,这叫做“三行圆满”。

 

“三行圆满”,通理法师讲的时候,因为没有杀,就是慈行圆满,慈悲的行为圆满;没有盗,就是舍行圆满;没有淫行,就是梵行圆满,就是梵净行。

 

也就是说,虽然六道众生——当然六道里面的旁生、饿鬼这些可能很难,主要是以人为主的这些众生,如果这三种行为已经圆满了,不盗、不杀、不淫都圆满了——但有一个还没有圆满,“若大妄语”,如果他还是信口开河,说大妄语,是个大骗子,这样的话,那么“即三摩地不得清净”,也就是说,整个三昧地,禅定、修行都得不到清净。因为说妄语的人的相续肯定是不会清净、不会安住的。

 

“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姓”。这句话大家还是要记住,这一段很重要。

 

六道众生当中,虽然三行都已经圆满了,但是如果说妄语,那他的修行不会清净。不仅是不清净,最重要的是什么?成了爱魔和见魔。

 

它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爱魔,爱魔就是贪执名闻利养。因为说大妄语肯定有目的,他贪执供养、贪执别人的恭敬等等,肯定有爱魔在里面。还有见魔,他的相续被染污,见解上出现大的问题,所以就着了爱魔和见魔,这两个魔已经产生了。

 

如果一个人的爱魔和见魔已经产生,虽然他自己说,我是如来的弟子、我是出家人、我是居士,但实际上他已经失坏了如来家族纯洁的种姓,已经完全失坏了。

 

妄语实际上是贪着名闻利养而来的,其实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憨山大师也在他的《楞严经》注释当中讲:“此妄语业由贪、痴、慢起,以贪求世人名闻利养,故造大妄语;”这句话大家要记住。

 

妄语是依靠什么样的因缘而来的呢?一个是贪。说妄语的人,要么贪执名声、要么贪执财物、要么贪执地位、要么贪执其他的世间八法等等。它也是由愚痴而来,因为这个人很笨,所以说大妄语。如果不是很笨的人,“直心是道场”,他不会说妄语。还有他有一种傲慢心,因为有了傲慢就敢说妄语。因为自相续没有对别人的恭敬心。

 

这个很重要。比如说贪心很重的人,愚痴心、傲慢心、还有嗔恨心,这些烦恼都会产生。一个人如果嗔恨心很严重,可能贪心、痴心、慢心都会出现。所以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知道,一个烦恼,在它的周围或者说同时会产生其他各方面的烦恼。虽然有些烦恼,比如贪心和慢心两个不是同时产生,但是慢也有贪的部分,贪的话也直接有嗔恨心的因缘。所以这些烦恼是相辅相成的。求名闻利养的人确实会说妄语,说妄语的话,这个人肯定是吝啬、愚痴、贪财,各种各样都有。

 

所以我们确实要经常地想一想:“这些人说妄语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贪执,要想欺骗一些人,不然为什么这样说呢?没有必要。

 

他的妄语到底是怎么样说的呢?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

 

所谓的大妄语是什么呢?没有得到的说得到了。

 

凡是很多东西,当时特别稀有、感觉非常殊胜的,没有得到说得到,这已经属于妄语了。

 

没有得到的说得到,没有证悟的说证悟,或者说自己已经求得世间尊胜第一、世间当中最好的:“我是佛,我是阿罗汉,我是世间当中最好的,我是上帝,我是大法师,我是大活佛,我是大证悟者,大开悟者……。”凡是世间认为最好的、最棒的。谁喜欢这样的话,就在他们面前开始吹。

 

给这些人,前面昨天讲的一样,比较愚痴的、比较不知取舍的人面前,去忽悠他们。

 

他们说:“我如今已经得到了小乘当中的第一个预流果,须陀洹果、斯陀含一来果、阿那含果,不来果、最后是阿罗汉果,还有缘觉辟支佛的果。”然后从一地到十地之间,“我得到一地菩萨的境界、二地菩萨的境界,一直到菩萨摩诃萨、十地末位菩萨的境界。”

 

这里没有说佛的境界,但我们世间当中有些人确实自称自己是佛啊,自己是菩萨啊,自己是空行母啊,自己是转世的活佛啊。这些都应该犯妄语戒。如果明明知道自己根本不具足这些条件,好像装作“我是真正认可的”,那实际上这也是间接说妄语。有些人是真正直接给别人说我得到这些境界,欺骗别人。

 

还有些人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我觉得在世间人面前特别爱吹嘘:“我在道场当中是什么样的,某某大德对我是如何如何好……”,可能稍微有一点点,自己就故意这样说。

 

以前我们开度母法会,还有开世青会的时候,当时我们开的时候还是提前都有一些准备,专门涉及的有一个智囊团队,大家共同开过很多次会。但是后来其中有个别人给别人说:“这个度母法会是我一手做的,因为我们上师也不太懂,其他人也不太懂,最后我就安排成这样,最后还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然后世青会呢,我就根据我以前的经验,世青会也是我这样操作的,后来都还算是比较成功。我以前在世间的时候是很厉害的。”有一部分人真的认为是这个人一手操办的,“他真的很厉害,原来堪布也不懂,法师们也不懂,他一个人,他这样的人真的很厉害的。”这些语言逐渐传到我们这边来,我也是早已经听到。但是我一般,尤其一些无利无害,这些人自己陶醉。其实这样好还是不好?

 

这些话我们也没有捡起来,你们有一个成语叫做“鸡毛蒜皮”,我觉得你们还是应该很幸运的,有这么好的一个成语。有些人经常说话也好、做事也好,我有时候想一想,藏族当中好像没有“鸡毛蒜皮”,确实鸡毛的话,你看好多鸡毛在那里,然后大蒜的皮也是放在那里,那它捡起来的时候什么都用不上。有些人说话啊、吹啊,全部都是没有什么价值,但自己当做是这样的。那真的是“鸡毛蒜皮”的事,懒得管他们。

 

这些话我们藏语当中没有。其实藏族人的事当中应该有这样的,有些藏族的言语在汉文当中是没有的,好像直接翻译出来也不是那么精彩。汉语的有一些成语在藏语当中是没有的,直接翻译出来好像也不是那么精彩,但自己民族的用法很有意思。

 

所以凡是道听途说当中,有一些人经常自己吹:“我跟那个堪布的关系是特别特别好啊,我跟他是怎么样的,我跟哪个仁波切的关系很好的,跟哪个活佛的关系很好的,我们一起是怎么样的,当年是我们什么什么的……”。稍微可能是一起坐过车啊,一起吃过饭啊,有一点点,但是这个事情他就吹来吹去,可能有一张照片,或者稍微有一点点的事的话,依靠这个来开始跟别人说。有很多轻信的人:“哇,这个人真的很厉害的!这个仁波切,他们关系肯定是不一般的。”其实这些可能是自己没有安全感,非要用这种方式来充实自己,我们所谓的“欺世盗名”,这样自己可能有一点安慰,其实可能直接是安慰自己,间接的话,在别人面前刷存在感,可能也有这样的。

 

有些是无利无害的,有些也是很荒唐的,这个属于一个大妄语。因为根本没有这件事情,没有这件事情的话,语言可以自己加工,稍微有一点,尤其是特别爱吹的人,他就像现在有些人写小说一样,以前我认识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的人,稍微给他一点题材,他就像现在我们人工智能,跟他讲一下,你给我画一碗面,一碗面上面拿一个鸡蛋,鸡蛋上面要撒一点辣椒,马上在一秒钟当中给我做出来。现在不是GPT什么都可以画出来吗。就像有些人,他稍微有一点,直接都可以写一本小说。原来不是西方也有吗,有些完全是假造的,“我跟仁波切的生活,我跟什么什么的”,完全是这样的。最后他们一一证实的时候,好多都是假的。

 

所以有些人可能在生活当中也好,在修行当中可能确实是,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些,无利无害的自己特别爱吹。实际上这属于什么呢,接近于大妄语。如果一个人爱这样的话,实际上他的修行、他的禅定,不但是没有,而且还要失坏如来的种姓。你作为一个佛教徒,世尊后面也在说:“我对整个行住坐卧都是严格要求自己,更何况说用这样的妄语欺骗,世间人也是不会这么搞。世间人都不会这么搞,所以你学佛有什么用?”

 

【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他为什么这样自己吹呢?主要是他贪求,贪求别人对他进行顶礼,在他面前进行忏悔,这样的话他会得到很多的供养,他贪着他们的供养。

 

其实很多的假上师也好,各种各样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做,要么是贪名声,要么是贪财物,要么是贪其他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他并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说大妄语,这几乎是没有的,所以说肯定是贪求供养。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那么说大妄语的人就是一阐提,断善根种姓的人,没有什么差别。

 

他完完全全消灭了佛如来的种姓。

 

如来的种姓是纯洁的,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并不是欺骗众生。

 

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带着佛教徒,然后口口声声说我是佛教徒,说的话全是假的。以前也有,包括有些居士:某某上师给我打过电话,给我什么什么。后来真正验证的时候都是吹牛。不知道他目的是什么,有些居士也并不是贪财,也并不是贪其他的名声,但是自己已经习惯了。原来我们有一个亲戚,我经常跟他说过,千万不要说一些欺骗的话。

 

有必要的话,佛陀也开许,说不了义的或者为了引导一些畏惧之人,但是没有必要的时候,口口声声说妄语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确实也有这种人。

 

这种人说大妄语,就像一个人用刀来砍断多罗树。

 

印度南方有这样的多罗树,它的叶子特别大,后来人们都用它的叶子写经书,我们说的“贝叶经”,就是多罗树的树叶。而且我们戒律当中讲四根本戒的时候,四个根本戒当中如果犯了一个,就像是砍了多罗树一样,以后再也不会产生了,因此叫犯根本戒。因为戒律根本的善根都已经断了。所以戒律当中经常说失毁根本戒的时候,就像断了多罗树一样的。那么说大妄语的人也是一样的,肯定也是像用刀砍断了多罗树。

 

这种人佛陀授记说,他已经永远毁坏了善根,而且他不可能恢复自己的正知正见,死了以后一定会是沉溺在“三苦海”,三恶趣的苦海当中,他再怎么样修行也不会成就三昧。

 

我们前面讲的杀、盗、淫这三个,犯了以后,就分别变成了上品、中品、下品不同的鬼,到不同的恶趣当中感受痛苦。但说妄语的人,好像连这种机会都没有,一定会堕落恶趣当中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修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一个是杀、盗、淫、妄,都还是自己尽心尽力的去守护,尤其是大妄语,按照《楞严经》好像大妄语是最严重的,它把前面的三个总结起来,然后说大妄语的人修行是没有机会的。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佛陀说,我灭度以后,教诫所有的这些菩萨,还有阿罗汉,他们应该化身到末法时代的众生当中,作各种形象,出家人、在家人、甚至动物,以各种形象来度化沉溺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众生。

 

佛陀授记,将来我灭度以后,菩萨的化身也有,阿罗汉化身也有。其实小乘当中并没有讲阿罗汉化身,但是在这里来讲,阿罗汉也有转世活佛,可以转世。

 

那么他们怎么转世呢?这里也讲了: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他们怎么幻化呢?在众生当中,以各种形象来化身:

 

有些以“沙门”,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一些像婆罗门,包括裸体外道当中也有他们的沙门。现在有一些其他的宗教,也有他们的修行人,他们的一些瑜伽士。

 

还有世间当中的“白衣”,在家人,不学佛的,或者是一些企业家,商界的人,还有一些政界的人,或者说是一些文艺方面,有一些艺术界的人。

 

还有一些“居士”,男居士、女居士,还有光皈依三宝的这种居士等等。

 

然后“人王”,人王就是国王。以前是国王,现在世界上有国王的国家是比较少的。但一般来讲,国家总统、元首、国家主席这些。

 

然后“宰官”,宰的话,宰相,现在所谓的总理、副总理,或者是省长、省委书记、州长这些。官的话是不是县长、局长、科长,还有村长、村支部书记,或者说是管家,大管家、小管家等等,凡是有官位的。

 

有了官位以后,有些是得意洋洋,第二天走路的步伐都不同,以前走路比较自卑感,很不好意思的走路,有了官位以后,哇,一直看天不看地,因为一直看天,很容易摔跤,有这种情况。

 

“童男童女”,我们看起来这些童男童女什么都不懂,但不知道他们有些是佛和菩萨的化身,有些阿罗汉的化身。

 

如是乃至世间认为比较低等的妓女、寡妇。

 

其实寡妇不是自己故意的,但丈夫如果死了,一般佛教的传统当中她是比较低级的,连供护法殿当中——好多仪轨里面都讲了,护法殿里面,寡妇、屠夫这些是不能去的。因为去的话,它有一种污秽,它的晦气会沾染。其他的话,寡妇也不会有什么,比如说我们闻思修行当中,这些都也没有什么。

 

但是现在我们这里面的话,法王以前在世的时候也是念护法,这些是一起念的,也可能没有办法,寡妇可能比较少,但是她也没办法,她也不想丈夫死掉,但是后来死了的话,也不是她杀的,所以说一般来讲也没有什么。但是男的叫什么,原来我学到了这个名字,叫妻子死了的那个叫什么?我现在一下子忘了。可能男的也是一样的,妻子死了的,也是一样的。

 

还有比如说世间当中的一些奸汉、奸贼、盗贼,还有屠夫,还有一些可能小贩吧,欺骗众生的这些人。

 

那么这些人,实际上诸佛菩萨也可以化身。

 

那么佛菩萨或者阿罗汉的话:

 

“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跟他们一起同事同行,然后逐渐赞叹,就像文殊菩萨在外道群里面一样,慢慢慢慢在这些群体当中——这里好像没有动物,全是人类,那么在这些当中,刚开始不一定要赞佛的功德,是慢慢慢慢地赞佛乘,这些人接受以后,他们的身心可以入于三摩地。

 

其实末法时代,佛灭度以后,他会有很多的显相,化身到众生群体当中来度化众生,是对未来的一种授记。

 

所以我们观清净心比较好的这些人,实际上也是,确实菩萨的化身在哪里也不知道,阿罗汉的化身在哪里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经典讲,佛的种种化身什么人当中都有。我们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人,算是我们修行人当中威仪比较不错的,但是看这个人的过失,看那个人的过失,居士也不行,出家人也不行,道场也不行。好像自己的眼和心不清净,整个世界都变成不清净。

 

但确实在我们的世界当中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凡夫人,有一部分是诸佛菩萨化现为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肯定是有的。如果没有的话,佛陀肯定说妄语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我们要相信。我们说别人的过失,经常看不惯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产生嗔恨心的对境刚好是得地的菩萨、真的阿罗汉,那是严厉的对境。如果我们对他产生一刹那的恶念,那恶念的刹那数,自己也是堕入在恶趣当中感受痛苦,所以非常可怕。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佛陀说,虽然佛陀有这样的显相,刚才已经讲了,出家人、在家人,甚至屠夫、妓女以上的话,都有这样的转世,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度化众生。

 

但是他们始终不会说:“我是真正的菩萨,我是真正的阿罗汉”,他们根本不会泄露佛陀密因。不会轻而易举,或者轻言,随便给“未学”,就是初学者,或者跟其他人讲,不会这样的。

 

《楞严经》在汉传佛教是很重视的。以前的很多大德,包括对藏地的有些转世活佛啊,这些方面不太承认,也是跟这个法有一些关系。确实在这里来讲,即使他们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阿罗汉,他们都根本不会泄露。因为他们都是有誓言的,佛陀要求他们不要说妄语。

 

当然说妄语,比如说我是真正的菩萨,给别人说“我是菩萨”,不会犯大妄语,只不过是不能说而已,不能说的说了,不是犯大妄语。我是真正的阿罗汉,我跟别人说“我是阿罗汉”,不会犯大戒的。如果你不是阿罗汉说是阿罗汉的话,那不合理。

 

但在这里说,其实这是不能说的。萨玛雅!我们密宗当中专门不能泄露秘密,泄露秘密以后很多缘起都已经破坏了。

 

所以如果你是真正菩萨和阿罗汉,佛陀已经说了,这是不能说的。你如果轻而易举的给别人说,那是不合理的。有些注释当中说,如果你要说,可能因为这样说别人觉得你是大圣者,别人没有希望了,那别人修就可以了。或者有些末学者觉得自己可能修行都是很难的等等。凡是有不同的说的过失吧。

 

除非你在临终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基本上都不会说大妄语的,就像麦彭仁波切也是在传记的后面说:“我是一个大菩萨来这里的,本来我想度化很多的众生,但是因为众生的福报浅薄,也没有我最早所想象的那样如愿以偿,但不管怎么样,我现在临终的时候不会说妄语,你们跟周围的这些地方的人讲,叫他们过来,如果要拜见我的话,那就拜见我。我死了以后,先到东方现喜刹土,过了以后,暂时不会来人间转世,我可能会变成飞禽啊、狗啊这些来度化众生。”

 

有一个堪布根华写的传记,还有法王如意宝写的传记。法王如意宝的我大概零二年翻译过了,去年还是前年要求大家学一下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传记嘛。这个后面麦彭仁波切也说了,“我现在末世的时候不会这样的”。

 

所以这里,除非临终的时候“阴有遗付”,暗自或是隐藏方式有一些遗嘱、嘱托,有可能会有这样的,极个别的有一些。

 

所以汉地很多老和尚认为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汉传佛教当中以前有丰干和寒山、拾得的故事,也讲过很多次了吧,在这里不讲。他们也是最后暴露了,为了治一个病人,最后暴露了。文殊和普贤菩萨,丰干是阿弥陀佛,后来他们都示现,有些是进到岩石当中去了,有些很快就圆寂了。一旦高僧大德被发现是佛菩萨化现的时候,就马上要离开了。但是我们有点不同,刚刚降生的时候,有些是还没有降生,在入胎的时候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哪个哪个的转世。

 

不过在其他的有些大乘经典当中也有不同的,大乘佛教的有些教义也不能是一部经典的观点来涵盖所有的内容。因为大乘经典包罗万象,有各种不同。《楞严经》的观点确实是这样的,一旦菩萨和阿罗汉的秘密公开,圣者可能会示现圆寂。但其他我们所学过的大乘经典当中也不是这样的。正因为这样,可能汉传佛教有些时候,包括上宣下化上人对藏传佛教的活佛是很不认可的,他特别讨厌。每次讲《法华经》也好,讲《楞严经》,就一直说啊,什么活佛,是死鬼,他不是活的佛,应该是死了的一些鬼啊,等等。

 

其实活佛,我以前也讲过,我们藏语当中没有活生生佛的概念,一个字都没有,“佛”也没有,“活”也没有。它的直接的意思叫化身,幻化的身体。幻化身体的话,活佛有的话也可以,妓女也可以有的。但是这个名字,原来《寻找香格里拉》当中不是说嘛,不是藏人取的,是汉族人取的。后来汉族人给活佛起名字,汉族人开始骂他。实际上藏人当中没有活佛的这种名词,但确实活佛这种名词,听起来是比较奇怪的。这应该大概在民国期间,可能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在这之前应该是比较少的,是近代出现的。

 

所以说,我是比较理解上宣下化上人,还有那些老法师,那些老法师他们可能对藏传佛教,包括印度的南传佛教,很多地方都是不是特别的了解,他只是个别的经典比较感兴趣,然后旁边也有一些弟子说这样那样的话,当时网络也不那么发达,而且如果法师们自己都不是广闻博学,是情有可原的。

 

包括我本人,以前的,怎么说?初期的时候,有一些对各种理解,当时我在南方看到有一些和尚带着那个手机开车的时候特别看不惯,在《入菩萨行论》当中也呵斥过,课堂上也说过。但后来随着自己资历的增长,或者经验的丰富,好像这些也并不是那么严重。所以我想上宣下化上人包括其他的有一些汉地的大德,后来真的他们去了藏地,然后在藏地的闻思修行里面参加一段时间,原来藏传佛教也并不是你所说的那样的佛教,而且藏地的活佛有一部分确实是我们现在也是经常呵斥的,他确实是依靠活佛的名字活着。

 

所以我们自己不是活佛,也不能说他们不好;有一部分确实不好,确实他们还是在汉地,包括在别的国家欺骗众生。不仅仅活佛当中,包括和尚当中也好,现在各个层次的人当中也有一些真的和假的,都有的。

 

因为我们现在只能说活佛,一说化身好像人们都不懂,那一部分化身确实是他们的修证,他们弘法利生的事业,他们各方面严守戒律的这种行为等等,诸如此类的很多方面看的话,确实并不是一般的凡夫人。这是我们以前的这些大德们的传记看的话也是一样的。有一些历代的转世大德是很了不起的,确实非常稀有。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结上法缘的那些活佛也很了不起,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

 

《楞严经》的观点,我们承认是佛陀当时对某些弟子而这样讲的,但是经典非常多,这部经典当中是这样讲的,那部经典当中是那样讲的,所以这样实际上也并不是很矛盾。现在的这个世界看的话,可能当时的那些大德们也不会那么的惊讶吧。还有很多大德,以前不是有一个叫做言法华的大师,他在世的时候行为也是疯疯癫癫,经常笑啊,经常跟那些卖肉卖酒的人一起,人们都称之为“狂僧”。当时宋朝的皇帝对他这种超越的修证进行认可,认可以后,他当时不是说“十三十三”,对宋英宗后来的这些继承人已经说得很准。大家都觉得他很了不起的时候,也示现圆寂了。

 

印光大师也是,当时好像有一个小女孩托梦说,大势至菩萨的转世在上海讲《弥陀经》。第二天,那个小女孩一看,是印光大师在那边讲,然后她先以好奇心到了上海居士林,见到印光大师以后,因缘很殊胜。她就说了自己梦里面的这些事情,印光大师要求她,最好是除了我以外不要跟第三个人说。她一直没有说。过了三年以后示现圆寂了,示现圆寂的时候女孩子才说出来了,说出来了以后很多人都抱怨她,你为什么不说呢?因为是上师给我的一个秘密,所以没有说。等等诸如此类的很多公案。

 

很多汉地大德认为,只要你是佛菩萨的化身,根据历史也好,根据经论的教证也好,应该示现圆寂了。所以一般不建议说他是谁谁的转世,如果自己说或者是别人说的话,很介意,不太赞叹的。这个历史和这种说法我们也非常尊重,也是有必要的。

 

每个佛教徒都说我是这个这个转世,自己说自己是转世,如果真的成了转世的话也很难说,即使政府认可,现在专门有个中国活佛网,那个网上面认可的活佛名单都已经举列出来了,但是这里面的也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是真正的活佛,虽然活佛证件上面是活佛,但也是不同的途径来的。有些听说是父母认定的,有些是政府认定的,有些是亲戚认定的,有些是真正的高僧大德认定的,凡是这里面也是跟我们世间的有些老师一样,老师现在可能稍微好一点,以前老师的教师执照,有些是花钱买的,有些是自己真正的技术考的,各种方式都有的。

 

所以说世间当中都是鱼龙混杂,我们不能说都不好,也不能说都是好的,只要是有一个证书,能不能胜任也不好说。以前很多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完了那些毕业证书也并没有起到如是的作用。

 

娑婆世界毕竟是一个凡夫人的世界,凡夫人的世界当中没有完全的一种十全十美,所以也有各种真真假假,这我们应该可以接纳,每个人应该要有这样的心胸。有这样的胸襟的话,才可以接受世界,否则我们一直觉得世界是完美的,我们自己当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也是极其的痛苦。

 

这个当中大概就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这些经的意义应该大家要懂得。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为什么这些人“惑乱”,欺惑、欺骗众生说大妄语呢?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佛陀都是这样讲。所以佛陀确实在很多戒律当中严格要求,说大妄语是特别不好。

 

这一点我们也知道,凡是说大妄语的这些,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或者世间人,世间上有些商人确实已经习惯了,好像说话总是有一种,怎么讲?总不是真的,尤其我建议佛教徒,以后说话应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好一点。

 

我们有些堪布说话很直的,给别人一个东西:“我不喜欢这个,给你吧。”你真的不喜欢的给别人的话,很不好的。以前有些人说过,“我们不吃这些垃圾食品,供养给您上师,您的恩德很大,我们不喜欢吃这些垃圾食品,供养您。”以前我都听过这样的。这些事虽然听起来不是很好,但是人比较直,如果说:“我自己根本舍不得,我特别特别喜欢,但是我还是觉得你是最重要的,我还是给你吧。”其实是内心当中一点都不喜欢这个东西,这样不如还是人真一点。

 

以前怎么样就不说了,以后佛陀是这么讲的,尤其是佛教徒,说话各方面,尽量不要沿用以前的恶习,人的恶习是很难改的,自己都不知道,别人已经知道了,“这次他又说大妄语”,马上就能看出来。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我现在发现《楞严经》,四个字四个字就比较好读。有些有标点符号,有些没有。但是他翻译的时候,基本上是以四个字为一个点。

佛陀说,阿难尊者你教世间人修三摩地,以后应该要断除大妄语。不仅仅是我,这是以前所有先佛如来都讲的第四个决定清净的、明确的、最甚深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如果不断大妄语,就像用世间人的粪便做成檀香的形状。

 

就像现在用檀香做成的各种香皂肥皂,那人的粪便做成檀香的肥皂、香皂,这样形象,你从中想获得芬芳扑鼻的香气,根本是没有办法的。

 

同样的,一个说大妄语的人,你想把他变成一个修行人,那这个机会是没有的,他是修不成的。因为他任何的境界都不适合做个修行人。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佛陀说,我教诫所有比丘为主的出家人、在家人,应该“直心道场”,我们的心非常正直,才有修行证悟的机会,才有弘法利生的机会。所有直心道场的人,行住坐卧的四个威仪当中都不要有虚假。

 

佛陀的戒律里面讲的很清楚,他所有的四众弟子,行住坐卧的时候不离威仪,包括睡觉的时候怎么睡,吃饭的时候怎么吃,走路是怎么样,看的时候怎么看,这么细微的戒律讲的很清楚。如果在这里面说大妄语的话,哪有佛教徒的形象?

 

戒律当中大家都知道,所有的行住坐卧都非常细微。这些都是已经做到那样的话,如果这个人一开口就说妄语——我们跟他接触四五分钟,基本上就知道这个人可能是个大骗子吧!不管他说的再好听,但实际上很离谱,一看就是不可靠的人,肯定是。

 

所以这些方面,我们希望在学院学习的话,应该要学到,学了以后你们要记下来,把它记在日记本上面也好,记在心里面也好,记在法本上也好,好好的把它记下来。

 

你们现在很多人不要当作我是一个大法师啊,我们都是学生。学生时代是怎么样学习,大家都应该知道。不是求什么名啊,利啊,财啊,这些不是我们。如果你们离开学院,这个时候你不是学生,你不要,“啊,我以前大学都读过,我已经成家结婚,现在再来到这里。” 你再来到这里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这里给别人炫耀说妄语的。你再学的话,你以前的这些肮脏的习气全部就开始应该换骨投胎,这样可能比较好一点。否则的话,你还是原来的人,说话也是这样的话,那佛陀在这里说,这么细微的一些行为,详详细细地要求他们不要虚假,那如果你说大妄语,没有看到的说看到,没有见到的说见到,这样说的话,那是世间当中的大骗子,真的是世间当中最坏的人。

 

以前《华严经》当中也是讲:“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菩萨妙法的树,树木的树,妙法树生于直心地。这里直心是道场。《维摩诘经》当中也是讲:“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维摩诘经》之前也是学过。还有《正法念处经》也说:“若人畏恶道,其人心正直,以其正心故,从乐得乐处。”如果有些人害怕恶道,那你的心要正,如果你的心正的话,那身体也正,行为也正的,最后你的果报从安乐地方前往安乐快乐的地方,一定是会获得解脱的意思。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他讲了一个比喻,说大妄语是什么样的人呢?就像一个穷人,他自己是一个乞丐,非常穷的人,他自己说自己是一个大帝王,自己这样取的话,就是自掘坟墓,自己把自己诛杀了。

 

我们有些人说:“我是皇帝,我是什么大领导,我是什么什么的话”,那这样的人可能完蛋了。

 

更何况有人说:“我是法王派来的,我是什么什么。”

 

前面是借用世间领导的名字,现在说:“我是法王,我是法王佛陀,我是法王的法王”。

 

以前有,“我是法王的主席、我是法王的法王”。因为法王以上再没办法取什么名字,好像觉得“法王”这个名字太小了,所以说“我是法王的法王、我是法王的老师、我是法王的上师”等等这种说法。

 

更何况说“法王”——刚才“帝王”,在这里是“法王”。那这样的话,“如何妄窃”,开始妄自窃取这些名字。

 

如果“因地不真”,果一定会迂曲的。

 

汉地很多大德都经常引用这个。确实,我们最初发心不正的话,最后没办法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学《前行》的时候,先讲发大乘菩提心,利他的心,或者密乘的观清净心。发心如果不正的话,后面一大堆事情会出来。学佛也是这样,利益众生也是这样。

 

【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有一些大妄语的人,如果求菩提,像刚才那样,是得不到的。像一个“噬脐人”,自己用口咬自己的肚脐地方,那你想也是不可能成就的。

 

蕅益大师说,这是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一些獐子受到猎人残杀的时候,它知道猎人所需要的不是獐子,而是它肚脐上的麝香。所以它一边跑,一边想把自己肚脐的麝香剖开,麝香在它的肚脐旁边那里慢慢积累的。这是一个比喻。

 

传灯大和尚也说了,这是汉地《左传》里面的一个比喻,当时译师,房融居士故意用这个比喻润色。但是,佛经当中有吧,不知道,有梵文应该知道。

 

我刚才也试了一下能不能咬自己的肚脐,怎么弄也是没办法的,很难的。不过,现在演一些杂技的这些应该是可以,身体很柔软。

 

所以像这样求菩提的话,根本不可能。因不真,果根本没办法。

 

我觉得不一定是《左传》里面的,《左传》里面即使有,很多比喻都是在不同的经、论、民间里都有的,也不一定是在它那里导来的。佛经里面没有,非要这样,也不一定。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

 

如果比丘的心像弓箭的弦一样,特别端直,那么“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远没有魔事,不会有违缘的。

 

其实,一个修行人踏踏实实,我们经常说,四川人是“老老实实”,我们藏语,老老实实不太会说。老老实实、实实在在,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即使修得不好,有些人真的,人很正的,修得不是很好,口才也不是很好,但是做事情、修行,各方面都是人特别踏实。

 

早期我选堪布堪姆的时候,不敢选特别聪明的。最早期的时候,看起来有一点害怕,虽然他的学历很高,但后来我还是改变了,只要有功德,只要有能力,不知道以后怎么样的话,还是选上。最早期的时候,我有点害怕,但是,确实后来我自己觉得有点预料到了,可能不选要好一点,当时是这样的。所以,人一般如果老老实实,实实在在,人很正直、很踏实、很真实地去修行,那不会有违缘,不会有魔事的。

 

【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佛陀说,我印证或者赞叹这种人,可以成就菩萨的无上知觉。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按照我所说的这样去做的话,那就是佛说的正教;如果没有按照我说的那样去做,那就是魔王波旬说的,我是不负责的,不负责任的意思。

 

好,这一卷讲完了,下面稍微休息一下。可能今天时间稍微多一点,但也没事了,我们再讲《西游》。

 

楞严经卷六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73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继续讲大乘《楞严经》。

 

前面文殊菩萨讲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我们未来的众生如何修行呢?主要是通过四种次第来修行,也可以说是我们修行过程中的戒律,第一个不做淫行;第二个不杀害众生;第三个不偷盗;还有最后一个不妄语,通过这种方式来修行。

 

我们前面讲了不淫行和不杀生,今天跟大家讲不偷盗,这个道理。

 

接下来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佛陀告诉阿难,我们整个世界当中所有的六道众生,如果心不行偷盗,也不去偷盗——心里面不发生,行为上也不会发生,如果断除了一切偷盗,则不会依靠这种业力,在轮回当中不断地生死流转。

 

但是在这里,包括圆瑛法师他们注释当中说,所谓的“盗”不仅仅是盗,还有依靠一些不清净的行为来追求名闻利养,这个也属于“盗”。盗心,与前面讲的一样,有一些人为了得到一些财富、利益,然后诈现威仪,以五种邪命来欺骗众生,这个可以说是盗心。

 

这里的盗心就像我们常常说的“欺世盗名”,欺骗世间众生,然后盗取名声,盗取利养财富。现在世间当中很多以不当的行为来骗取众生有价值的一切财富,这是一种盗心。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跟前面一样的:阿难你要修持三昧地的话,本来必须要离开这些尘劳、障碍,不过你的盗心不除——偷盗的行为和心没有除去的话,那滚滚的红尘当中怎么会获得出离和解脱呢?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真正想解脱的人,淫心不除不可能获得解脱;杀心不除的话,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盗心不除的话,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然后下面说大妄语不除的话,也是不可能解脱。

 

我们在座的大家,白天晚上都想获得解脱,但是确实我们众生有点可怜,自己的所想和所行背道而驰——心里想获得解脱,但是可能很多行为上做着不如法的事。这样一来,就很难获得解脱。

 

也没办法吧。不过我们很多人学佛、出家,这个是非常难得。确实有时候看看全世界的人类,那么多人当中佛教徒有多少?我们大城市当中有那么多人,但是在这当中不要说出家人,连皈依三宝,或者说相信三宝的人都是寥如晨星,非常少。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有时我们确实有一种善心,不管想出家也好,想学佛也好,这种心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们有了这颗心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它用上。不然的话,我们的心很容易变,它就像寂天菩萨说的一样,是黑暗夜晚的一道闪电。我们出现一个善心,是依靠自己前世的愿力和佛陀的加持而产生的。在这个时候,自己尽量的,哪怕你的善心只能停留一天,那一天当中你做一个很好的修行人,这个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种善业永远也不会耗尽。

 

下面也是跟前面一样的: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纵然有前面这样广闻博学的智慧,或者如如不动的禅定现前,如果这个人没有从根本上断除偷盗的心和行为,最终的下场一定会是落入邪道当中——邪魔外道或者是妖魔鬼怪这样的众生当中。

 

前面是魔道、鬼道,现在是邪道,落入这些当中去的话,不可能获得解脱。

 

【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禅定智慧比较多的上品者,如果你不断偷盗的心,那造的业比较严重。这样一来,上品者最后堕入到什么呢?精灵鬼。

 

精灵鬼经常吸取日月、山川大河的精华,相当于我们世间当中的一些山神、树神、水神,各种土地神,这些之类。他们是非常敏感的,我们以前《前行》当中讲,像卫藏的厉鬼一样,特别敏感,很容易暴露的这种鬼神。

 

禅定和智慧中等的这些人,就变成了妖魅。

 

我们说的“魑魅魍魉”,他们经常吸收人和动物的气息,所有的这些威力、所有的这些营养,都靠不断地吸取。藏文当中翻成“鬼女”,魔鬼当中的女性——中等的变成这些,经常害众生。

 

下品的,他们堕入了邪人,具有邪知邪见的人当中。

 

“诸魅所著”,很多的鬼魅、很多的鬼魂,很多这样的鬼神,经常被他们缠身、阻扰,已经变成了他们的附体。

 

现在我们世间当中经常有一些附体。这些的话,其实是前世也好,今生当中经常行持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欺骗很多众生,这个业果,自己没有清净,最后就现前,然后很多鬼神就开始迷惑你。

 

这些鬼神、这些具有邪知邪见的群体,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己的眷属、徒众,他们各自都称自己成了无上道。

 

成无上道——前面我们讲的一样,每个人可能都会,尤其是邪知邪见的这些人经常会讲。所以我们平时,不管是给别人讲经说法也好,或者说做一些开示,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见解,千万不能说三道四,或者经常说各种神通,说各种欺骗别人的话。

 

确实,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包括我们法师们辅导的时候,自己没有见到说见到、没有开悟的说开悟、没有听到的说听到……,那这是出家人犯妄语戒。如果大乘菩萨戒来讲,这应该是欺骗众生。

 

我们学院,一般来讲,给别人讲一些什么算命啊、神通啊,这些应该是比较少。包括我们有些医生看病,这个时候,如果你真的有他心通,知道的话,你说你身上有什么鬼神。如果你不知道,你从你的医学来治疗。

 

我以前在课堂上说过很多次,但后来,好像学院里面的有些人,包括发心人员,是没有好好听课呢?不听我的话呢?还是说了他听不懂呢?还是继续这样子,一直不改。那么不改的话,以后在学院当中肯定没办法待下去,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因为我们自己给别人讲法,或者很多事情说各种神通的话,出家人是不允许的。

 

这些人也是有一些分寸,好像在一些大法师面前都不怎么说。在一些容易轻信、容易相信的这些人面前经常说:“你身上的附体是什么什么,多少个鬼啊,多少个神啊,前世什么什么的。”有一些说出来特别像模像样。但实际上真的有没有看到?如果没有看到,你是一个出家人,当场就已经破戒了,这个自己也没有必要。

 

我们出去弘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在这方面注意,前一段时间我为什么有些事情上批评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我们作为出家人,千万不能神神叨叨,经常说一些鬼话,说一些魔语,这些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有一些暖相也好,有一些迷乱的现象,那就在相关的堪布堪姆面前,先印证一下。这是你真的见到,还是有一些鬼神专门欺惑,然后在你面前这样出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佛陀说: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

 

我灭度以后,在未来末法世间当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这些妖魔鬼怪、邪魔,以各种方式,特别特别的兴盛。

 

世间当中确实是,说这些会在一段时间当中兴盛,人们是特别相信,尤其是佛教文化水平不太高的这些群体当中,你说:“有一个鬼神一直跟着你,是你前世结上仇怨的,他一直跟着你。如果你没有好好的供养、没有好好的供神,他可能还要害你。你在短短多少年之内会断送生命……。”反正看起来特别相似的有一些说出来。这就是这些鬼神的化身、魔语在这个世间当中兴盛的表现。

 

当然,如果没有入到我们善知识,或者有些人的口和行为当中,那倒也没事。一般我们世间当中出来一个妖怪,跟你说话,很多人都吓跑了,不一定听他的。但是这些鬼神入于众生的身体和语言,然后会代表它说。

 

当然有些是真正佛加持的话倒是也可以,就像我们《大藏经》当中,通过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加持,魔王波旬也经常变成文殊菩萨,他所说的语言实际上是魔语,但是现在也是藏在《大藏经》当中。本来是魔说的,但是佛加持的个别的语言,这个我们是认可的,但除此之外,这些事情一定要注意。

 

【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

 

那么他们隐藏,隐藏什么呢?他们欺诈、欺骗的所有行为。然后在别人面前道貌岸然地说我是如何如何的善知识,如何如何的大师、法师等等,以这样的名称——昨天也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他们把自己不合理或者欺骗、狡诈的这些行为,或者自己内在的烦恼全部都隐藏起来,然后在别人面前开始装模作样地显现为善知识。

 

这些人各自都说自己已经获得了“上人法”,已经获得了出世间很高的一种境界,自称:“我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获得了特别高的一些境界,我又开了天眼通,我有了神通……”。

 

有些本身是爱说妄语的人,尤其以前是商人,这些人稍微讲一点,然后自己加各种分别念。我们现在外面所谓自己辅导,包括有些居士,国内外都有,我们都经常听过。他们嘴是很会说的,说起来都是头头是道,但实际上有些道理跟佛教真正的教义离得一万八千里。所以辅导也好,说佛教相关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尽量正确,它的精确度要提高。否则的话,自己也是对佛教一知半解,再加各种分别念给别人讲。别人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和真理完全背道而驰,这样是不能接受的。

 

这里是“诱惑”还是“炫惑”?可能版本不同,到时候查一下。

 

【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这些人他们特别精通诱惑、欺骗没有知识的无知之士——老百姓,或者没有文化、佛教徒当中不会特别有研究的这些人,经常在他们面前说一些恐怖的语言,做一些恐怖的行为:“你没有这样的话,你会堕落的,护法神会惩罚你,佛陀会惩罚你……”,让他们产生一些恐惧心,让这些人开始“失心”。最后他去过的这些地方,家里的财富全部都耗尽——我们经常所谓的倾家荡产。

 

有些人经常欺骗人:“你给我买个车,你给我买个电脑,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话,可能出现一些违缘。你要做善事,做善事的话,我来做。”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把凡是所结缘过的这些人——来世的话,在他们相续当中种下邪见的种子,今生的话,财富都耗尽了。会做这样的事情。

 

但佛陀说,我灭度以后,末法时代确实有这样的,这可能也没有办法吧。尤其在大城市里面,现在真正讲佛教教义的人很少,但有信仰的人比较多,这些有信仰的人自己也没有佛教的基础。这样以后,有些人就故意找出软弱的点,用一些善巧的方法,经常说一些看起来非常有道理、实际上唯一为自己的一些目的,发财啊,名利这些。这样以后,很多人最后对佛法三宝失去信心,最后人财两空、一无所有。

 

这种现象佛陀也是在这里授记,说未来的时候,我的弟子当中有这样的。

 

佛陀对真正弟子的要求是不能做这些事情,他对弟子们的要求是什么呢?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

 

其实佛陀原则上教诫所有的比丘、出家人,随着自己的情况,“循方”,并不是固定一个有钱有势力的施主,你经常去盯住他,经常关注他。不是这样的,而是随着自己的缘分去乞食。

 

并没有要求必须去哪一家,就随着自己的缘分,今天往东边去,明天往西边去,直接这样去乞食。

 

乞食的目的是什么呢?令自己舍弃这些贪欲,最后成就菩提。

 

佛陀为什么让大家乞食呢?蕅益大师他的注释当中讲,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让大家培福。让大家种下福德;第二、灭除傲慢。因为你去乞食的话,不会有傲慢心;还有了知自己身体的痛苦;还有去除执着,对家人、财富的执着等等。

 

所以佛陀当年要求他的出家弟子们随缘去施主家里化缘,这也是先断除自己难以割舍的贪心,最终获得菩提道,这样的一个原因。

 

【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佛陀对这些比丘们的要求是什么呢?不要开火做饭。

 

当然这个是以南传佛教和最开始的原始佛教为主,现在的南传佛教也是这样的。但是藏传和北传佛教,基本上都可能没法做到。

 

佛陀他当年的要求,让这些出家人自己不用做饭。主要“寄于残生”,意思是说,我们的余生,我们人生剩下来的这部分,相当于是一个旅客一样在三界当中漂泊。

 

“示一往返”,应该是一次性的往返。不是永远不断、反反复复一直在这个轮回当中。

 

“去已无返”这次去了以后,就像我们所谓的最后有者一样,无返。

 

佛陀说,这些出家人今生基本上以简单、知足少欲这样来过余生。像客人一般的身体在三界的旅站当中随意的去旅游,旅游的过程是一次性的,并不是来来回回,在很多天上人间不断地流转来回。他没有这个要求。

 

所以让很多出家人不要贪着自己的施主、贪着自己的财物、贪着自己所谓的名闻利养。名闻利养的话,那是盗取,可以说是一种偷盗。

这里没有直接说我们戒律所讲到的盗窃是偷多少多少钱,嘎夏巴500个犯沙弥戒。没有这样的。

 

这里直接讲以一些不如法的行为盗取众生财富,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佛陀要求出家僧人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生活。

 

所以我们在座的出家人,大家心里也应该这样想:我们作为出家人,虽然做不到佛陀当年那么清净,像“日中一食”,或者说是“过午不食”,或者说所有的戒律微尘不染,这样是很难做到的。但毕竟自己跟俗人不同,已经跟世间的在家人不同。如果跟世间人一模一样的话,那出家或不出家,还是不出家可能更好一点。如果不出家,别人也可能少毁谤。因为跟他们一起,你做任何恶事、造业、在他们眼里不明显。但是如果你作为出家人,特别没有约束,不依正知正念做各种各样不如法的行为,那么世间当中也会讥笑的。自己的话,对如来也好,对自己的亲教师也是对不起。所以佛陀当年对出家人戒律的制定也是这样的。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

 

可是有一些盗贼一样的人,他假借我的袈裟法衣——有世间人他的心没有出离,也不算真正的出离,很多道场当中都是有的,他披着出家人的袈裟,但是心里面想欺骗信众。

 

比如听说念经有钱的时候马上剃光头发,然后到了僧众里面去,钱分完了以后马上穿上在家衣服回去了。或者说有些地地道道的在家人,去汉地的时候,他穿上一个出家衣服——凡是佛涅槃以后,确实我们近代也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法,自他众生当中都有。

 

像这些盗贼一般的人,假借我的衣服:“贩卖禆贩”,贩卖如来的教法,然后造各种各样的业,给别人口口声声说:“我在弘扬正法,我在这个道场做什么,我是这个道场的什么代表。”等等,招摇撞骗,做各种各样的事。

 

有些确实是借助佛陀的袈裟,依靠袈裟也会造很多的业。如果从这个层面,确实在家人还是很伟大的,他也并没有毁坏佛的形象,也没有毁坏佛法,没有染污佛教。

 

有些不如法的出家人,他可能欺骗很多人,造了很大的恶业,实际上非常严重。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那么这些人,“非”,在这里是诽谤、诋毁——他们诋毁或诽谤,说出家的那些具戒比丘是小乘道。

 

“这个没有什么的。”他们看到一些持戒真的很清净的比丘、持戒很清净的人,就看不起。因为特别不如法的人面前出现一个如法的人,肯定看不起。

 

他们在别人面前说:“这些是学小乘的、自利的,这个没有什么。我是学大乘的、我是学密宗的、我是学高深法要的,这些人没有什么可依止的。”然后让很多众生怀疑,最后误导无量众生造了恶业,让他们产生邪见,堕入无间地狱。

 

有些注释当中引用了《涅槃经》,因为末法时代的时候,有些人以佛的形象毁坏佛法,这是魔的化身,说了很多。

 

所以我们也是,一方面自己尽量如理如法,这个很重要。因为人有一些贪嗔:对自宗的贪心、对他宗的憎恨,所以给别人经常说一些贪嗔的语言、做一些贪嗔的事情。这个很严重的。

 

我看到一个老的藏族修行人,他说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不知道还能在世间当中活多少年,但不管怎么样,自己在一辈子当中,没有做很多严重的贪嗔之事。

 

其实所谓的贪嗔之事,就是有些人对自己方面很贪执,不需要赞叹的去赞叹;自己关系不好、看不惯的人,给他诋毁、诽谤,说各种各样挑拨离间的语言。其实这些都是贪嗔之事。

 

我们在座的佛教徒,一方面自己尽量不要染污佛教,这个很重要。还有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人,尽量的,不管是说话、做事,很多方面,你的语言不要让很多人产生邪见、造恶业。

 

有些人说话,好像全部都是关于佛法、修行、教义,这方面的。有些人,一接触的话,经常说别人的过失、或者让别人产生嗔恨心、产生邪见、产生痛苦的语言,这是很可怕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要对自己的语言负责。尤其现在是信息时代,自己哪怕是说一句话、发一个微博,在任何场合当中说一句,应该要对佛法、对自己和对自己的道场负责任,这样才是合理的。如果没有这样,刚开始好像自己觉得很有道理,但慢慢慢慢,可能自他都毁坏。所以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更要谨慎。

 

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跟以往的任何时代都不同。现在一方面好的是,我们可以弘扬佛法。你看世间当中娱乐圈的人唱一个歌,有多少人去点赞、去看。我们佛教的话,可能真正讲一节课,有各方面的限制,可能很少有人看。但是,如果一些不合理,或者违背因果的东西,很多人非常欢喜。末法时代的众生,造善业他们都不开心,造恶业的话,那赞叹的人非常多、点赞的人也是非常多的。

 

所以这些人,刚才讲的,像小贼一样的这些人,有些是传如来的教法,然后造恶业,然后经常批判那些小乘、批判其他宗派、批判其他上师的眷属、批判其他教法。

 

我们不希望任何人,给别的宗派、上师,或者说这些进行批判,这个没有任何的必要。因为批判这些,其实不是我们的境界。按理来讲,我们没有任何必要。

 

所以大家应该要知道,我们要做到什么呢?不要批判其他的宗派。其实佛教当中,所有的这些传承都是佛说的,我都有时候讲:我们维护汉传佛教、维护藏传佛教,这些都是没有任何必要,因为都是佛陀的教法。以前藏传佛教当中,建立格鲁派、建立宁玛派,经常互相辩论。其实不管格鲁也好、宁玛巴也好,任何一个教派,实际上都是佛说的。佛说的话,一个建立是对的,一个建立是不对的,我觉得没有很大的必要。

 

所以说呢,我们没有必要互相贪嗔,贪执自宗,嗔执他宗,这个没有很多的必要。否则的话,依靠这种因缘让很多人堕入无间地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佛陀下面讲到燃指供佛:

 

如果我灭度以后,有些比丘发决定的心,修三摩地,然后在如来的身像,佛像也好、唐卡也好,在这些面前,在自己的身上挖洞,就像《贤愚经》里面讲的一样,“燃灯”,一盏灯、两盏灯,这样燃灯。或者在佛堂当中、上师面前,开始燃指供佛,烧一个指节—

 

以前我们学院当中也有一些,有燃了好几个指。

 

燃一个指节,或者在自己的身上烧香烛。

 

我们汉地出家人的头上有戒疤、香疤,有一些。这个可能是比较早,应该公元1288年,有一个叫做志德的法师,当时在佛陀面前在头上烧一个点作为表示。元朝皇帝特别赞赏,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有了接近好几百年的传统。后来八十年代的时候,相关的部门已经废除了,说戒疤是残忍。从官方的角度来讲,很多戒坛当中是不允许的,但是也有一些法师现在也有这样。

 

但不管怎么样,燃指供佛的主要依据,一个是《楞严经》这里,还有一个是我们前几年学的《法华经》当中也是讲了,“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他为了报答恩德,求得《法华经》,也是燃自己的身体供佛,不仅是一世,还有第二世也进行供养等等。所以也是有这样的历史,来源也是这样的。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这样有什么功德呢?

 

佛陀说,我说这种人——你在佛像面前燃指供佛啊,或者说在自己身上烧一个香疤或者是戒疤,这个人如果能这样做的话,无始以来的宿业或者各种欠债,在一时间当中全部都偿还完毕,全部都已经还完了。长时间当中、永远离开了有漏的障碍。

 

其实这个功德还是非常大的。好像以前我们也是讲过,应该在《虚云年谱》当中有,虚云老和尚大概五十八岁时候,在阿育王寺,他非要燃指供佛。刚开始他们的住持这些都是不允许,但后来,他当时身体特别不好,好几个人都要扶着他。

 

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当时他们都没有允许,但晚上他偷偷地自己去燃指。还有一种说法,在大家的搀扶下,老和尚当时燃指,燃指完了以后,从此他的身体就恢复了。

 

藏传佛教当中也是有。以前法王如意宝说过,乔美仁波切在噶玛巴红帽秋吉旺修,应该在秋吉旺修面前也做过燃指,当时噶玛巴也接受了嘛。噶玛巴问,你有没有一个非常深的禅定,如果没有禅定会后悔的。乔美仁波切说我肯定没有问题的。后来就接受了。但是以前有一个人准备在麦彭仁波切面前燃指,他没有答应。所以法王如意宝也是对燃指有点不接受。法王说这有点可怕,以前也有人想在法王面前这样做。

 

实际上功德是有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得地或者没有一定的修行,到最后可能会后悔,特别痛的时候,很痛苦的。不过提前很长时间把手用各种东西缠着,最后里面的血液都干了,不会流淌的时候再燃烧。但还是听说非常非常痛。所以我们暂时依靠其他方式来供养可能是比较好。

 

确实,包括大乘《梵网经》当中也讲燃指有很大的功德,作为佛教徒必须一定要燃指,好像燃身供养是非常大的功德。但这个应该是得一些境界的菩萨而言的,我们一般人确实是比较难以做到。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这样做燃指供佛,舍弃自己的身体,虽然他没有完全懂得最无上觉悟的路——最高的境界他可能没有通达,但是这个人对法一定会有决定心,对法有不退转的决定心。

 

这个倒是是。我们也看到包括汉地出家人当中,头上有戒疤的这些,我看到以后也有信心。我想这些人因为当时的决心很大,以后在有生之年当中不会随意改变吧。这也是一种表示。一个人真的虔诚的在佛面前燃指供佛,一般来讲,这种心是不会退的,或者说他不可能假装,在别人面前装一装:我要燃指供佛啊。

 

有些戒坛当中,包括菩萨戒当中也有一些烧戒疤的。还有听说有些在家人他也有这样的,有很多的规矩吧。但我们现在的很多出家人基本上汉地也不是很流行。每次出去受戒去了,回来的时候,我先第一个看一看他的头怎么样,干干净净,没有什么。

 

不过有些人说,汉地出家人头上有这样标记的话,以后不容易还俗。或者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时,很容易被看出来。也有这种说法。

 

但不管怎么样,看起来也是比较残忍吧,可以这么说。因为很明显这样烧的话,还是比较难的——所以这种人应该是得到这样的决定心。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佛陀在这里说,如果这么微薄的一些因缘:身体的一个指节,身体上面打一个这样的戒疤,这个做不到的话,即便你已经成就了“无为”—有些比较高的、无为的境界,像阿罗汉那样的一些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很容易退失,然后退失到人间、天界来,还要继续偿还你无始以来的欠债,这些一定要还。那么佛陀说,就像我当时没有很好的还完债,得到佛果以后,还要去吃马麦还债,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以前也是讲过。以前在毗婆尸佛的时候,佛陀变成一个婆罗门,他下面大概有五百个婆罗门子,他们一起诽谤过出家僧人,说这些僧人吃马麦。有一次,一个国王叫做阿耆达,他当时迎请佛陀供斋三个月,佛陀答应了。但是这个国王去的时候,魔王波旬诱惑他,他就忘了。忘了以后他没有去成。佛陀本来有遍知,但是为了在众生面前显示这样的因果不虚,他就跟五百个比丘一起来了。来了以后,那个国王也没有给他们准备供斋,然后他们回去的路,就像去年疫情一样,有个什么因缘挡住了。挡住了以后,在三个月当中,幸好有一个马师,他把喂马的这些粮食给他们,天天都是吃这个。

 

我们有些道友两三天菜不换的话:“啊,这是怎么回事?昨天也是这个,明天也是这个,天天都是吃这个,我看到都烦,想吐、恶心。”这样的。但佛陀,伟大的佛陀都是三个月九十天,天天都吃马麦,他也没有怨天尤人。

 

后来刚好过了九十天,国王突然想起来了,回来跟佛陀忏悔。忏悔以后,佛陀说这个没事,这也是我前世的一个余业,它剩下来的一个报应。

 

所以得佛以后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如果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做布施,在佛面前进行燃烧供养,如果没有这样的话,我们相续当中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宿债,一些欠债,需要偿还的各种各样的业,这些到一定的时候,佛陀都已经获得了无为果位,他还要去偿还这些,所以我们即便是得了一些果位,最后还是要回到人间来偿还这些果报。这个也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佛陀也是建议,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可以在佛像面前做这样的行为。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你教后人、世间人修三摩地、禅定的话,第三个一定要断除偷盗。断偷盗是我现在如来,还有过去先佛如来世尊的第三个决定——清净、明确、甚深的教诲。

 

这个是不能变的,很重要。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没有断除偷盗,想修禅定是非常难的。讲一个比喻,比如一个人往一个已经漏了的水器里灌水。他想把这个漏底的器,我们说盆子或者是什么,想把它灌满。那经过多少个劫、微尘数的劫,始终是不可能如愿以偿,不可能有倒满的时候。

 

因为它下面已经漏了,那漏了的话,你再怎么样灌,不可能有结果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修行人,好好的修行人,至少你的行为不要经常以各种各样的假神变欺惑别人,不然的话,你的修行始终都是不会有成就的。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佛陀下面说,他的弟众,贪心、吝啬心、傲慢心、嗔恨心、愚痴心,这几个心态要断掉。

 

首先是所有的比丘,自己衣钵以外多余的部分,为了断除贪心,那分寸都不要蓄。

因为出家的话,包括他的法衣,他所有的财富,都不能有多余的。不知道现在银行卡,戒律里面是怎么讲的,银行卡里面有钱的话呢……。呵呵。

 

衣钵以外多余的都不存留,这是断除贪心。

 

很多人把银行卡跟系解脱封在一起,戴在胸前。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吧。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你自己乞食得来的剩余部分,要布施饥饿的众生。这是断除吝啬心。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在大众当中,自己应该给大家合掌顶礼。这是断除傲慢心。

 

有人用棍棒对你进行捶打,或者用语言谩骂你,詈骂你,你要想成是别人对我进行赞叹,不会伤心。这个是断除嗔恨的一种标志。

 

刚才断吝啬心,断傲慢心,断嗔恨心。有些讲前面是断身体的贪着,后面是断心里的贪着和嗔恨,也有这样分的。

 

作为出家众,以上这些是佛陀的要求。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作为佛教徒,跟刚才前面讲得一样——自己的身体也好,心也好,这二者全部应该舍弃。

 

如果现在舍弃是最好的一个选择,到时候自己一点都没有用,还造了很多的业,死的时候再舍弃的话,那就不划算了。

 

所以你应该:自己的身体不要去执着它,心里不要有贪心、嗔心这些。

 

这二者要舍弃的话,包括身体的肉、骨头、血液这些,尽量根据自己的情况,跟众生共享。

 

基本上我们获得一地以上才能用身体来布施。如果没有这样,我们可以经常用身体来帮助别人;心呢,自己稍微有一点条件的时候给别人布施,用自己的语言经常安慰别人,经常不说伤害别人的话。其实,这些也都是布施。

 

包括我们用血肉供养,现在我们直接用血肉供养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比如我们献血,现在他们认为献血是身体布施最重要途径。还有,比如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有些人捐自己的肾、肝脏,捐器官,这些也是血肉的供养、布施。还有骨骼,如果自己觉得有多余的骨头,也可以给别人提供,这也是一种布施。凡是自己的身体可以给众生做一些布施。

 

实际上,有时候献血,有些本身身体也是需要抽很多血才能活下去,但是这种血,听说在很多地方也是用不上,有病的血液不干净,用不上。

 

但不管怎么样,凡是有生之年,我们依靠肉体来帮助别人是很好的。如果这些实在都不行,那么我们用身体,比如发心、承事,用体力劳动来做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布施的行为。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

 

不应该讲如来不了义的这些教义。

 

因为如来的法当中,有了义的一部分,这个应该给别人经常要讲。还有些不了义的,比如,为了引导有些众生:“我是常有的、我是存在的、有些众生可以杀”,包括我们说“可以吃肉”等等,这些是不了义的法。

 

但我们作为佛教徒,不应该把如来这些不了义的法“回为己解”,为自己辩解,做解释,觉得这些法对自己特别有用。有些人经常这样的,包括《入菩萨行论》当中讲,不要用咒语迷惑他人。就像这里说的一样,有些不了义的东西,结合自己的身体来辩解,这是不合理的。

 

自己辩解,并且错误地引导他人,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刚才讲了贪、嗔、痴、慢、疑,这里呢,不要用如来不了义的这些法来为自己辩解,给自己找各种各样行持非法的理由。以这种方式误导别人,误人子弟、以盲导盲,这是不合理的。

 

“以误初学”,对初学者不要欺骗。

 

佛陀说的法,有些确实是不了义的。虽然是佛说的,但你用这个不了义的法欺骗很多人,特别不值得,不应该这样。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上面我们所讲到的、具足这些条件,这里应该是总结。注释里面讲得不是很清楚,但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佛陀赞叹,这种人能获得真正的三摩地。”藏文翻译的意思基本上可以这样。

 

佛陀印证“是人”,这样的人——因为我们上面一直讲,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已经讲得很清楚:佛陀已经印证这种人能得到真正的三昧。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这些关于偷盗的方面,如果按照我所说的,这是佛说的语言;如果没有按照我说的那样,那是魔王波旬的语言,后果应该自负。

 

佛教当中经常有这个,这个还是很重要的。佛陀所说的,我们去做,那肯定会是得果。如果没有按照佛说的,还要装作佛说的,这样的话,这是魔说的,不是佛说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佛陀的甚深密义。

 

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7课

上节课我们讲了胜义真如和世俗真如的法相,下面是把两种真如法相的意义结合出来,以总结的方式宣说。

 

丑三(彼二摄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一切万法非一体也非异体,不是常有也非断灭,这就是诸佛世尊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

 

◎胜义、世俗真如之共同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可以表达胜义真如和世俗真如。即无论在胜义中还是世俗中,一切万法不是一体,也非异体,因为不一不异的缘故,不会堕入常边和断边,这就是被称为众生怙主、世间眼目的尊主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永断老死的甘露一般的甚深真如法性,它也是缘起空性之义。

 

◎从胜义角度宣说

 

胜义观察时,譬如,以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离一多因观察一切因缘法之后,便可推知诸法的因、果、体皆为空性。既然为空,它们一体异体的关系就无法成立。比如,种子和苗芽不可能是一体,若是一体,种芽的本体就应该合在一起,然而它们皆无本体,故一体之说不能成立。既然一体不成立,他体更不能成立,因为所谓的他,是在个体成立的基础上才能安立。并且,因为诸法无自性的缘故,自然远离了常和断。

 

◎从名言角度宣说

 

以名言量观察,因果一体不能成立,否则就像昨天所讲,农民种庄稼就多此一举了,因为果在种上已存在的缘故。因为一体不成立,故不存在种子不毁灭而迁至苗芽的恒常,由此远离了常的过失。

 

因果他体也不合理,如果他体成立,因果就会同时存在,这样不依种子而生的苗芽就已经存在了。但这显然不合理,不要说中观学人,就连农民也不会承认,他们也认为要得到果实必须要有种子。此外,如果因果是他体,那么种子即使灭尽苗芽也可以不生,由此就会堕入断边,但因为他体不成立,故远离了断灭的过患。

 

总而言之,在世俗当中,前后世、业因果等一切诸法皆如梦幻泡影,在此虚幻不实的境界中,它们不一不异、不堕常断二边而无欺显现。在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中,世俗谛和胜义谛无有差别,皆如虚空一般了不可得,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本来实相可以呈现。

 

◎以教证说明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归根结底,在圣者根本慧定中,寂灭实相是二谛无有差别,恰似虚空一般的;后得的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生,犹如虚幻,远离常断的。”

 

《中观四百论》云:“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如是则三有,如何非如幻?”意思是,诸法的生既然无所从来,其灭也就无有所往之处,既然如此,三有轮回怎么不是如幻般无自性的呢?

 

麦彭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在胜义中抉择万法,一切都犹如虚空,了不可得;在世俗中抉择万法,一切犹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圣者所行持的妙法。

 

《君规教言论》第二十品中云:“知此显现之世俗,犹如水月梦幻理,一切悉皆不执著,了知如空之胜义。”意思是,应知显现的一切世俗法,皆如水月、梦幻一般,故对一切都不要执著,了知其在胜义中如同虚空一般。

 

以前我们讲过一遍《君规教言论》,这部论典非常殊胜,是由麦彭仁波切所著。里面每一句金刚语都极具加持力,现在我一看到都特别生信心,不愿忽略掉一句。我已经把它翻译出来了,希望大家也能看一下。

 

◎珍惜法缘,以信趋入

 

以上宣讲了万法的真如法性。我们能闻思到这样的教言是非常有善缘的,因为这是世间最殊胜的甘露妙法。《中论》开头的顶礼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也明确说明了佛陀这一善说是世间最妙之法,任何智者都无法企及。这样的智慧宝藏,值得每一位智者深入研究。

 

世尊不仅具有超胜智慧,而且具有无量悲心。他是三界众生的导师,他在无怙主者面前,作其怙主;在无救护者面前,给予救护;在无皈依处者面前,为其皈依。他把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精进修持方能证得的境界,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并慈悲地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获得解脱。面对这样充满智慧和悲心的甘露妙法,大家不仅要生起感恩之心,也要逐步生起信心。

 

只要具有信心,任何人依靠佛陀的教诲甘露,都能彻底息灭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就像饮用了天人的无死甘露一般。当烦恼荡然无存之时,就现前了现空无别的智慧杲日,获得了无法言说的大乐。

 

◎修行窍诀

 

将二谛真如义结合起来,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修行窍诀:入定时,应安住在如虚空般的胜义境界当中;后得时,应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发菩提心、发殊胜愿、回向善根……

 

◎发菩提心

 

放眼望去,芸芸众生无一不受着业力的牵引,沉溺在三有轮回中不断生死,苦不堪言。很多人都不知道依靠佛法可以止息痛苦、获得安乐,就像一个病人疼痛难忍的时候,虽然良医就在他身旁,他却因为不了解而不愿接受治疗一样。每次看到众生遭受痛苦的悲惨景象,我心里都会感到很难过,情不自禁地对他们生起悲心。

 

希望大家能尽量扩展自己的心量,多想想怎么帮助自己接触到的每一个众生,不要整天只想着自己。如果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或者为了自己的快乐而躲在这个山沟里,意义并不是很大。

 

我们闻思修佛法肯定要有一个目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获得解脱。解脱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发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获得解脱,才是大乘佛子的首要目标。大家务必要明白这一点!让菩提心在自己的相续中生根、发芽、结果,是我们最重要的修行之一。

 

◎发殊胜愿,回向善根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尽量依靠佛法的甘露调化自他的相续,另一方面也应该发起利益众生的殊胜大愿。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讲,菩萨的百万大愿全部可以包括在《普贤行愿品》当中,而《普贤行愿品》的所有愿,就是《智者入门》中所讲的菩萨十大愿26;若把这十大愿再归纳,就是兴盛佛法、利益众生这两点。

 

[26] 《智者入门论》:菩萨十大愿:供养佛陀、受持正法、示现身体、趋入佛土、圆满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修行佛刹、随行诸菩萨、诸行有义、得大菩提。这十大愿包含无数十万大愿。

 

大家最好经常念诵《普贤行愿品》,发里面所有的愿,并把自己的所有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如果实在有困难,就发“兴盛佛法、利益众生”两个愿,这是法王如意宝留给我们的珍贵教言。法王在课堂上最起码讲过一百遍,常住的老道友都很清楚。

 

念诵时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因为实现大愿的基础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我们才会心甘情愿舍弃自己的一切身语意来兴盛佛法、利益众生。平时,大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修学的目的唯有两个: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

 

◎学修稳固,才能自利利他

 

发了菩提心之后,还应该认真学习戒律等基础佛法。有些刚学佛的人,很希望早点帮助众生,不要说修五十万加行,连什么是菩提心都不知道,就急着出去弘法。这样已经有点过了头,虽然初心很好,但已经成了以盲导盲。弘法必须具有一定资格,就像在世间当老师必须要有教师资格一样,传播世间普通学问尚且如此,更何况弘扬出世间的甚深佛法呢?

 

再者,如果只学了一两个月、一两年,就急不可待地下山弘法,自己的见解尚不稳固,在劝导别人的过程中,很可能反而被对方用世间法给度了,很有这个危险性。就像《大智度论》里所说:在寒冷的冬天,把一壶开水浇在冰面上,虽然刚开始热气腾腾的开水能融化一小块冰,但过了不久,水的热气就会消失殆尽,之后它也凝结成了冰。所以,闻思修行至少五六年之后,再出去弘法比较好。

 

◎将佛教精神传递下去

 

在弘法过程中,不仅要懂得佛教教义,也要真正关爱众生。就像世间的学校,如果老师学识渊博,并且具有爱心、品行高尚,他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也会具有这些特点,他们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将会给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带来利益;如果老师专业水平很低,又自私自利、贪图利养,他的学生受到这样的熏染,以后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同样,我们这里作为一所受世界瞩目的佛学院,大家学成之后就要奔赴各地弘法,如果闻思基础稳固并发了广大菩提心,一心帮助众生,就会培养出很多对佛教、对众生有利的人才。反之,如果对教义只是一知半解,弘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一己私利,恐怕很难将佛法的精神传递下去。

 

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起菩提心,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尽心尽力地用佛法甘露息灭众生的痛苦。

 

癸三(如是宣说之果):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

 

藏文译本颂词:

 

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当前佛已经圆寂,后佛尚未出世,所有的阿罗汉和声闻都已趋入无余涅槃之时,诸辟支佛(《入中论》里称中佛,也叫缘觉)的智慧,可以在无所依的情况下,依靠自力而产生。

 

有些讲义把“无依而生”解释为,缘觉的智慧不依靠善知识而产生。《般若灯论》中后两句的译文是:“然有辟支佛,依寂静起智”,把“无依”译作“依寂静”,即辟支佛的智慧依靠身、心的寂静而产生。《三密经》中也说:“辟支佛依寂静故起实,智慧者由身心寂静为因故,智慧得起。”《显句论》中云:“由前世在他人前听闻真如之因的力量,不观待此世的讲授也以远离外缘而获得的独觉,无有导师,依靠身远离及心远离,或者不寻找善知识,以无所宣说之因获得证悟。”

 

◎为何宣讲缘觉果

 

有人可能产生疑问,此处的科判是“如是宣说之果”,果应该指真如之果,为什么要讲缘觉果呢?

 

实际上,龙猛菩萨是想强调,即使是以自身的寂灭作为追寻目标的声闻缘觉种性者,如果能趋入佛陀所宣说的无我真如法性,也能得到永远摧毁老死的涅槃。倘若因为善根尚未成熟,而不能在今生获得解脱,但以今生修行的因缘力,也必定能在他世获得解脱。

 

缘觉和声闻所证悟的空性,如牛蹄迹里存留的水一样微乎其微,而菩萨证悟的空性却如大海一般广阔无垠,但即使依靠缘觉的这种智慧,在没有任何顺缘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解脱,那更何况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人呢?

 

所以,颂词虽然直接在讲缘觉果,实际上间接说明了,如果今生证悟了缘起空性,不管在今生还是来世,涅槃之果一定会现前。

 

◎缘觉并非无依而解脱

 

有人又提出:缘觉,尤其是麟角喻缘觉27,是“无依”而成就的,你们凭什么说他是依靠前世的因缘而解脱的呢?

 

[27] 又作麟角独觉、麟喻独觉。指独居证悟之缘觉人。为‘部行独觉’之对称。二种独觉之一。独觉,又译作缘觉。据俱舍论卷十二、俱舍论光记卷十二记载,独觉中麟角喻者,要修百大劫菩提之资粮,然后方成麟角喻独觉。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答曰:虽然表面上看,缘觉是在佛未出世、声闻灭尽时出现于世,没有依靠任何其他外缘、佛法或善知识而成就,就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说:“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但实际上,诸法皆依因缘而生,不可能无因无缘,缘觉也是如此,并非真的无依成就。他因为前世发愿和修习中观、般若法门,相续中存有般若空性的习气种子,今世种子苏醒才能现前智慧而获得涅槃。

 

如《中观四百论》云:“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意思是,如果今生通达了真如,即使未得涅槃,后世在无有任何功用的情况下,也必定可以获得解脱,就像顺后世受业一样。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月称论师的《显句论》、果仁巴大师的《正见之光》和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都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这个教证。大家不要认为背诵《中观四百论》没用。如果以前背过,此处理解起来肯定没问题;如果没背过,可能这一颂出自哪一品都不知道。

 

◎遇到空性妙法,解脱不再遥远

 

这一颂说明了真如法性的力量巨大无比,一旦与此甘露妙法相遇,就一定会获得正等觉果位,这是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有些人即生就能解脱,如同现世现报之业;即使今生未能解脱,当中阴界的阎罗卒等恐怖景象现前时,他可能会认识自心本性而获得解脱,如同大圆满所讲的那样;如果实在未能认识,那无论转生何处,即使像缘觉一样,未值佛陀、善知识出世,也能无依证空而解脱,就像得到无上大圆满法之后,即使今生没能证悟,来世必定可以解脱。这些都是通达中观的功德。

 

大家最好今生就能通达中观,即使没能通达,仅凭种下的般若空性种子,甚至对此产生了怀疑,也能毁坏轮回的根本。如《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就像文革期间,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在自己的住处周围,听不到一句佛法、找不到一本佛经、寻不到一位善知识,但他们由于前世与般若法门因缘甚深,见解根深蒂固,所以尽管身陷逆境,修行境界却仍然与日递增,在被恶业笼罩的黑暗时期,也能超然解脱。他们有些在监狱里成就,有些在山上虹身成就,这样的事迹非常多。

 

总之,如果大家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解脱就不再成为问题,以后即使上师们圆寂了,佛法隐没了,自己身陷黑暗境地,你们在喇荣沟学过的智慧波罗蜜多也可以现前。那时你身边可能很多人都不信佛教,最后,当你虹身成就的时候,他们一定万分惊讶:“啊,这位上师竟然化光飞走了!”追悔莫及为什么当初没有依止你,然后连忙对着你的法衣作顶礼、皈依……(众笑)

 

◎智慧度乃五度之明目

 

我们作为大乘行人,一定要了知《般若摄颂》所说“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等,无力能证菩提果”的道理,意即,如果没有智慧度,即使具足其他五度,也不能获得解脱,就像由盲人引路无法进入城郭一样。我们一切的修行都要以智慧为基础,智慧波罗蜜多对于菩萨而言至关重要!

 

◎“修”才能得到

 

我们应当像常啼菩萨寻找智慧佛母一样28,不惜舍弃身命地去寻求真如法性之义。得到之后,就应该认真行持。

 

[28] 《大圆满前行》“依止上师”的教言中宣讲过此公案。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讲了四种难得:佛陀讲法极难得,佛法住世极难得,值遇佛法极难得,获得人身极难得,并劝诫我们说:末法时代,一定要依止寂静处,依止善知识,一心一意精进闻思中观法门,因为它是断除一切轮回痛苦的甘露妙药。宗大师还劝勉每个人都应发下誓愿: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依靠殊胜的中观法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

 

世人常说:“等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解决他们的终身大事。”为了能让儿女婚后生活美满,父母们愿意倾尽所有。其实,婚姻算不上什么终身大事,出离轮回才是真正的生生世世大事,而要想出离轮回,就要通过修持中观证得无二慧。

 

所以,一切获得当中,无二慧才是最大的获得!在值遇这样难得的妙法之后,大家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善道友,不断修持,这样贪嗔痴等所有分别念就会自然灭尽,无勤获得殊胜的果位。

 

希望大家能利用今生短暂的时光,尽量学修中观。虽然获得一地之后,才算真正证悟了空性,但通过再三闻思修,自相续也能生起中观无二见。有些道友下了很大功夫,在短暂的一两年中,就通达了中观无二法门。以前有些上师也经常讲,如果闻思中观时间长一点,期间又非常精进,凡夫人从理论上基本可以通达。

 

◎证悟空性之果

 

通达中观之后,对空性法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将会与日俱增,而贪求世间八法之心则会逐日递减,直至寂灭。这也是寂天菩萨讲完《入行论·智慧品》之后,讲利益众生和息灭世间八法的原因,因为这是证悟空性之果。

 

若有了中观正见,对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自然也会通达无碍。无垢光尊者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本来清净的时候,常引用《中论》颂词来印证大圆满见解的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没有中观正见,只想依靠大圆满的见解来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总之,若归纳本品之宗旨,即主要宣讲了两种无我的修法精要。在“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以前,为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的共同观修次第;其后至“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为法无我的不共修法。当断完了人我和法我,即真正趋入缘起性空之义后,真如的本面便会自然呈现。

 

◎“缘起性空”是最胜之法

 

佛陀教法最大的不共特点就是缘起性空。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北京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一开始就对缘起性空赞叹不已,说这是佛陀唯一真正宣扬的教义。当时我没去,后来我翻译《定解宝灯论》时听过一遍录音。佛陀的这一密意,只有依靠上师们的窍诀才能真正通达,否则,我们根本分不清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阿底峡尊者也说过需要以窍诀来了知佛法29。

 

[29] 昔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迎接他的是大译师仁亲桑波。大译师的译作颇丰,在藏地也很有威望。当时见到阿底峡尊者时,大译师已是85岁,须发皆白,而阿底峡尊者是61岁。大译师的印度语很流利,所以让阿底峡尊者一见如故,特别欢喜,陌生感也消失了。来到大译师的寺院以后,阿底峡尊者问他:“您对诸如此类的正法,了知得如何?”之后,尊者对显宗、密宗里的种种法门逐一询问,结果译师似乎无所不知,一一对答如流。尊者十分喜悦地称赞道:“极为稀有!在藏地有像您这样的智者,我都不需要来了。”尊者感到意外,是因为请他的人是哭着哀求的:“现在藏地没有人懂佛法了,只有您去才能拯救佛教啊!”但现在他发现,眼前竟然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尊者接着问道:“那么,在一垫上,该如何修行这一切法呢?”译师回答说:“应当遵照各个宗派所说来修持吧。”译师有个三层殿,上午,他去小乘殿修小乘法;中午,他到大乘显宗殿修大乘法;下午,他去最上面的密乘殿修密法。阿底峡尊者察看了他的修行环境以后,悲伤地说道:“译师您错了,看来我还是有必要来藏地。”

 

佛陀所有教言当中,窍诀性的教言就是缘起性空——胜义中,万法如虚空般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前后世、因果等一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如梦如幻的显现不虚存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唯一特点,是所有学说当中最胜妙之法,任何其他人都无法开发。

 

这次我们学《中观根本慧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通达缘起性空之理。

 

有些道友可能觉得:为什么老是反复讲这些啊?您都讲过很多遍了。我想,多重复几次,印象肯定会深一点。法王如意宝说过,他以前学医时,有位老医生每天都给他讲某种药的功效,他听得都起了厌烦心,后来那位医生对他说,讲得次数多一点,慢慢就养成了耳边的习惯,习惯又在心里变成了自然,最后就形成了定解。后来证明,这位医生的话确实有理,后来每当提到此药的名字,法王马上就会想起它的功效,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如果大家能真正领会缘起性空的意义,即使其他什么法都没学会,对佛法的信心也不会退转。如果有了不退转的信心,今生该得的解脱,其实就已经获得了。

 

壬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极勇猛,色非是我非是无我,乃至受想行识非是我非是无我,若色受想行识非我体非无我体,是名般若波罗蜜。”

 

《空寂所问经》云:“一切众生,竖我见幢,张无明帆,处烦恼风,入生死海。诸佛大悲,张大教网,捞漉天人,置涅槃岸。”亦云:“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意思是,不二法门是安住和隐蔽的般若法门,依此能破除一切邪见,一切诸佛所行持的波罗蜜多处,就是无我法。

 

无我法非常重要!虽然凡夫人想要完全通达比较困难,但只要经常串习,我执一定会日渐减轻。如果我执原来像一个小瓶子,学了中观之后,反而变成山王一般,那学修肯定出了问题,一定要及时调整;如果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切,无我的观念越来越强,说明中观法的作用已经体现出来了,之后就要让它稳固增长。

 

希望大家都能背诵这一品,只有十二个颂词,如果这点颂词都背不了,就算不上中观行人了。即使是八十岁的老年人,我也希望你们从明天开始背诵,种下一些中观方面的善根,这对你们的解脱非常重要!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八观我法品终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6课

昨天我们讲了“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中的第一个问题“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今天开始讲第二个问题“以假立而宣说真如”。

 

子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

 

有些人提出:如果远离了一切戏论,语言无法表达、思维无法分别的境界是所谓的真如,那么佛陀在众生面前宣说了什么?他到底是怎样转法轮的呢?

 

中观宗答曰:本来法性的本体无法言诠,也无法思维,但佛陀运用了不同的善巧方法,在三种根基众生面前分别宣讲了万法的真实义,他是这样宣讲的: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对下等根基,佛说一切法实有,为了破除他们的实执又说一切法非实有;对中等根基,佛说万法名言中实有,胜义中非实有;对上等根基,佛说万法既非实有,也非不实有,这就是诸佛所宣说的佛法。

 

◎对下根者的教言

 

佛陀初转法轮时,首先遵循世间法则,宣说了器情世界、业因果、前后世等蕴界处一切万法不杂、实有而存在的教言,但这么说其实并不究竟。佛陀为何这样宣讲呢?

 

一方面,是为了随顺下根者的世间智慧,一般人都认为万法实有,如果直接否定他们的观点,将很难引导他们进入佛门。《显句论》中引用教证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者,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此教证在《善解密意疏》和《入中论》注疏当中也被引用过,它说明,佛陀为了随顺世人宣说过很多法门。

 

另一方面,是为了救度可怜的顺世外道和不信因果的世间人,他们完全否认前后世、业因果的存在。如果这样肆无忌惮地毁谤、践踏因果,来世必会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为了破除他们的断见,佛说前后世、业因果等万法实有存在。

 

但如果人们又一直秉持万法实有的观点,将无法脱离常边获得解脱。为了打破其相续中固有的实执,当他们具有一定智慧之后,佛陀又宣说了无实(非实)的教言,将万法抉择为空。

 

也就是说,首先,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了令劣根者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而宣说了诸蕴等一切万法实有的理论,其后为了令其舍弃这些耽执,又阐述了一切并非真实的道理。

 

◎对中根者的教言

 

之后,为了解开初转法轮实有、非实有之间的矛盾,佛陀在中根者面前,宣讲了万法既实有,也非实有的教言。这么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名言中可以承许万法如梦如幻地存在——业因果毫厘不爽、前后世无欺存在……但在胜义中,万法则无一不空。

 

佛陀是从名言和胜义两个角度,宣说了万法亦实有亦非实有,即为了远离有的执著,宣说了胜义中无实有;为了断除无的执著,宣说了名言中实有。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中观正理即是如此。

 

◎对上根者的教言

 

至最究竟时,佛陀在对空性有一定认识、对无二法门有信心的利根者(如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面前,宣讲了了义的不二法门,即远离四边的真正中道之法。

 

也就是说,在最后抉择时,所谓名言中的实有法不可能存在,既然实有法不存在,与其观待而成的无实法也不可能有。如《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意思是,常有是一边,断灭也是一边,离开了此两边,就是所谓的中道;有是一边,无也是一边,远离了有无二边,就是所谓的中道。如果诸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非实有,那么除此之外的二俱和二非能够成立吗?不可能成立。由此就遮破了一切边。

 

有些讲义里遮破了天台宗“有些法虽然双非实有不成立,但是非二俱在有些境界前应该存在”等说法。实际上,究竟而言,一切万法皆不成立,远离四边八戏。这才是离一切垢染、具一切智慧和功德的诸佛,在众生面前所宣说的真正甘露妙法。

 

这样的教言对于一般人是不能直接宣讲的,如果一开始就说因果不存在、一切无取舍,他们肯定无法接受。对于初学者,应该先讲一些因果存在的道理,然后再循序渐进引导,就像母亲在孩子的不同生长阶段,会给他提供不同的饮食一样。

 

◎一切教法皆是方便接引法

 

总之,虽然在实相中,离一切边戏的境界无法言诠、思维,但为了救度众生,佛陀对应不同根基的智慧水平,以暂时和假立的善巧语言,采取随机宣说或次第宣说的方式阐演了种种法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际上,佛陀的一切教言,都是证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就如同以手指来指明月亮的方向一样,《中观四百论》云:“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针对病人不同的病症,善巧的良医会采用不同手段进行医治。

 

关于这一颂,清辩论师和果仁巴大师都认为,佛陀是根据这三种根基来次第说法的。青目论师的讲义也持这种观点,只是宣讲的次第和内容不太一样;月称论师的《显句论》虽然在词句上没有明确说明,但也含有此意。

 

子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分三:一、胜义真如之法相;二、世俗真如之法相;三、彼二摄义。

 

丑一(胜义真如之法相):

 

任何一法都具有真如,真如亦称法尔、法性、法界,是指诸法真正如实的本来面目。诸法既有名言真如,也有胜义真如。

 

名言真如,是指诸法的名言法性,或者说名言中的真相,比如,火的本性是热性,水的本性是湿性等等。胜义真如,是指万法的胜义实相,它是无法言诠、思维的。

 

◎为何言诠胜义真如

 

既然胜义真如不可言说,为什么龙猛菩萨还要宣说呢?因为有人提出:你们佛教所谓的真如,到底有没有法相呢?如果没有法相,就与外道所许的“常有自在的我”无有差别了,外道所许的神我,也是不可言诠、思维的。

 

为了断除对方的邪见,让众生能够通达真如法性,龙猛菩萨随顺世间名言,宣说了真如的五种法相。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唯是自己了知,并不依随他法;寂灭了四边的相执;无有语言的戏论;无有彼此相异的差别;无有心的分别——这就是真如的五种法相。

 

真如具有哪五种法相呢?

 

一、“自知不随他”,万法的胜义真如只能自己证知,不能依随其他任何方便法来了知;二、“寂灭”,它远离了四边八戏,体相是寂灭的;三、“无戏论”,无有任何语言的戏论;四、“无异”,诸法的真如本性无法分开,比如,虽然瓶子、柱子等名言法是分开安立的,但它们的真如法性却不可分;五、“无分别”,无法思维分别。“是则名实相”,以上就是胜义真如的五种法相。

 

具体而言:(一)“自知不随他”,“自知”二字在藏文译本和《般若灯论》中都没有,当然,有也是可以的。印顺法师用世人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解释,即通达法界时,人是自明自知的。也可以解释为,在佛的各别自证智面前,真如可以被了知。“不随他”的意思是,真如法性无法通过语言文字、逻辑推理、器具、比喻等任何途径和方法来了知,因为这些都无法如理如实地表达出真如的本来面目。

 

(二)“寂灭”,万法的本体远离了四边八戏,恒时寂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尔。”意思是,不管诸佛出世,还是未出世,转法轮,还是未转法轮,诸法的法性本即恒时寂灭而安住。同样,不管上师们传法还是未传法,万法的本性都是寂灭的,远离了一切边戏执著。

 

(三)“无戏论”,无有“此法与彼法”等语言的戏论。本来戏论也可以用于执著方面,但《显句论》和《般若灯论》在此处都是从语言角度来解释: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不合理;说是、非……亦如此。不管口说什么样的语言,都无法真正诠释出真如的本面,因为语言是一种戏论、落于了一边,而真如法相远离了四边,已超出了其缘取的范围。

 

(四)“无异”,即真如的本性不可分。在世俗中,瓶子、柱子、东山、西山等各种法都是分开安立的,但在胜义中,诸法远离了言思等一切戏论,本体皆为空性,故真如本性无二无别、一味一体。因此,无论在语言、思维,还是本体、特征等任何方面,都没有什么可分的。

 

(五)“无分别”,无有任何分别念,即无法用善恶、有无等任何心念去分别执著。因为胜义真如远离了四边八戏,故而心无法缘取。

 

经云:“若无心之行境,言语岂能解述。”既然无有心之分别,依分别心而起的言语之相也不会有,如此又岂能表述呢?比如,对于大圆满或大中观的境界,想用语言如实地诠释出其胜义实相,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无是非的心丝毫缘取不到的缘故。

 

◎真如法相只是一种表示

 

虽然胜义真如无法言诠、思维,但说它无法相也不合理,因为它与外道所许的不可思议的我完全不同。而说它有法相时也要明白,其法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可以运用推理、比喻对其进行描述、宣说,但很多人仍然无法通达真相。就像对于一个从没去过美国的人,虽然通过图片、语言的介绍,他能大概了解美国的一些状况,但这与他亲自去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还是有很大差别。真如亦是如此,是无法真正如实宣讲的。

 

《显句论》中运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此理:“如有眼翳者颠倒见到毛发飘浮等的本体,虽然无眼翳者已经对他说明,可是有眼翳者仍然没有像无眼翳者所了悟的一样见到毛发等的自本体。不能如实证悟所证。那是什么?依靠无眼翳者所说,只是了达‘这是颠倒’的。当涂了除眼翳的眼药去除了眼翳时,没有见到毛发等的自本体才通达。”

 

同样的道理,因为我们相续中仍有“眼翳”,所以不管上师们怎样运用各种比喻、推理为我们阐述远离一切边戏的境界,宣讲最甚深的大圆满或大中观,最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所见所思都是颠倒的、不合理的,知道了真如是佛陀各别自证智的行境,明白自己只有净除障碍才能如实照见真如而已。

 

此喻相当重要,它说明了想用语言表达、用思维分别真如是不可能的。

 

◎如何现见真如

 

既然万法的实相,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任何分别念也无法思维,那怎样才能真正了知真如呢?

 

只有通过精进修行,获得一地菩萨果位,彻底断除了相续中的无明烦恼之后,真如的本来面目才会真正呈现,因为那时的心思已不再是分别念。而尚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凡夫人是无法真正衡量的。

 

◎了知真如之必要

 

既然如此,我们现在还有必要了知真如吗?非常有必要。如果不知道何为真如,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容易误入歧途。

 

比如,有些人在修行过程中,自心稍微得到了一点寂静,感觉特别快乐,就自以为通达了法界,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法性。如果这样分别执著,不要说大圆满的觉性,就连中观空性都不是。

 

还有些人修行中出现了一点点验相,就认为自己有了不错的境界,自诩为大圆满、大中观的瑜伽士,认为一切都不存在、诸法无需取舍、好坏不必分辨、任何行为都能行持……如果存有这些分别念,那不仅没有通达法性,反而毁坏了自相续,非常可惜!

 

另外,有的人自以为获得了现空无二的境界,感觉现也不是,空也不是,闭眼时好像明明清清已经知道了,睁眼时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这种说法也需观察,如果闭眼时心里想着这种感觉特别舒服,并且存有什么都不去执著的想法,这样还只是心的一种造作,并不究竟。

 

对于这些问题大家一定要分析,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修行过程中,首先必须通达教理,这一点尤为重要!

 

关于这一颂,《显句论》中还引用了《入二谛经》的教证25来解释。此经讲述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安立方法,并广述了万法本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道理。安慧论师的《中论》注疏对本颂也有详述,这部注疏内容很广,很多内容都值得参考,喜欢看书的人应该会感兴趣。圣者们造的广论都很有价值,里面引用了大量教证来说明。

 

[25] 《入二谛经》云:“天子言:‘文殊,何为胜谛之行?’文殊告言:‘天子,胜义中真如、法界、根本无生等同,故胜义中无等同亦等同。

 

无等同于胜义中等同,彼中一切见亦等同。一切见等同,彼中凡夫法亦等同。凡夫法等同,彼中有学法亦等同。有学法等同,彼中无学法亦等同。无学法等同,彼中真实圆满正等觉法亦等同。真实圆满正等觉法等同,彼中涅槃亦等同。涅槃等同,彼中轮回亦等同;胜义中,轮回等同,胜义中烦恼亦等同。胜义中染污等同,胜义中清净亦等同。胜义中清净等同,彼中一切法皆等同。天子,真实行一切法平等性之比丘名于胜义中真实行,非如言说。’天子言:‘平等性,即胜义中至清净之间平等,胜义中一切法皆谓平等。’文殊言:‘胜义中一切法平等无生,胜义中一切法平等无起,胜义中一切法平等永不生,胜义中一切法平等无实。天子,胜义中一切法等同,何以故?天子,胜义中持受永无生,于一切法无有相异。天子,譬如,桃器内虚空与宝器内虚空,这两者同是虚空,彼于胜义中少许亦无异体。天子,如是胜义中染污法永不生,胜义中清净法亦永不生,胜义中轮回亦永不生,至胜义中涅槃之间亦永不生,胜义中少许亦无异体。何以故?胜义中诸法永不生故。”

 

丑二(世俗真如之法相):

 

此颂是讲世俗真如的法相: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诸法若从因缘生,则它与因缘之间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这就是名言真如的实相。因果之间不是一体,故不会堕入常边;不是异体,故不会堕入断边。

 

《般若灯论》里本颂被译为:“从缘所起物,此物非缘体,亦不离彼缘,非断亦非常。”颂词第三句“是故名实相”在《般若灯论》和藏文译本里都没有。

 

◎何为世俗真如之法相

 

任何名言法都有自己的真如相(法相)。其中有为法的法相是什么呢?由因缘而生的法即是有为法,有为法与其因缘之间,即因果之间,既非一体,也非他体,由此远离了常断二边。

 

因果肯定不是一体,若是一体,因果的本体就成了无二无别,果在因位时就已存在,这样农民就不必辛苦种庄稼了;众生也没必要为了解脱而造善业;工人制瓶子、铁匠铸铁锤等一切造作都成了无用功。

 

因果若是他体,也有很大过失,因为他体法必须同时存在,即因存在时,果也应该存在。如果因果同时,就会有果从因以外的他法中产生的过失,并且,如果因能够以他体的方式独立存在,就会有果产生时因不灭的过失,此外,还会有因果互不观待等等很多过失。

 

可见,因果既非一体,也非他体。以种子和苗芽为例:如果承许两者一体,农民播下种子的同时,苗芽就已经产生了,但这种现象不可能存在;如果承许两者是他体,种子就不可能长出苗芽,因为从本体不同的法中产生他法的因果规律,世间根本不存在。

 

由于因果不成立一体和他体,故而不会堕入常边和断边。为什么呢?如果因果一体,由于果位时因仍然存在,就会有常的过失,但因果并非一体,故不会堕入常边;如果因果为他体,果就无需观待因,这样即使因灭了,果也可以不生,如此就有断灭的过失,但因果并非他体,因灭之后决定生果,前后相续不断,故不会堕入断边。

 

通过以上分析,便可总结出名言真如所具有的四种法相:远离一异、远离常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名言法的本体与其因缘之间,一体不成立,他体也不成立,故而远离了常断二边。由此可知,“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仅适于抉择胜义空性,也适于抉择名言中的因果。

 

对于如幻如梦般的因缘法,其因果之间的关系,不用以胜义量来观察,仅以名言量的一异、常断来观察,世人也无法说清楚。如果我们问植物学家:“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关系是常有还是断灭呢?”他肯定不能说常有,因为种子和苗芽的本体一直在变化;也不能说断灭,因为依靠相续,果一定会产生,无法否定相续的存在。

 

◎真如即是缘起空性

 

事实上,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在阐明缘起空性之理。缘起包括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胜义缘起,即指前面所讲的五种真如法相;世俗缘起,即指因果之间不离不合(不一不异)、不常不断。

 

世俗缘起又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两种。外缘起,是指种子生苗芽这样外在器世界的因果规律;内缘起,是指众生所造的善恶业在自相续中成熟的业果规律。

 

◎为荒芜的心田,播下解脱种子

 

很多世间人都不相信业因果,经常会问:“为什么说今生造业,下世会感果呢?”这时我们可以反问:“为什么说春天播下青稞种子,秋天可以收获青稞呢?”实际上,只要因缘具足,诸法就可以产生。

 

很多人之所以不信业因果,是因为对佛教的业果规律没有接触过、研究过。如果我们与之多交流探讨,他们很可能就会有所领悟,因为佛教理论揭示了万法的真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不依靠佛法,世间的很多道理都难以了达。就像生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科研人士,花费了毕生精力对生命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做了大量实验,依靠各种工具和仪器进行推测、分析,但对于诸法极为重要的名言实相,譬如种芽之间非一非异、非常非断的道理,却从未观察思考过,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这次出去,也是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佛法,如果你们的好朋友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又特别擅长辩论,我们也可以交流探讨一下。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七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断除珍爱自己的道理。

 

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

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我们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身体、心理、行为、性格有很多过失,即使有一点功德也不足挂齿,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纵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这就是智者的行为。

 

但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许许多多的人本来没有什么功德,却喜欢夸夸其谈,说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有一个新领导,叫慈诚罗珠和我去跟他见面。我们一到他的办公室,他就开始自我介绍“我在小学如何如何,中学是什么团干部”,然后是高中、大学,一直到现在,将所有的功德讲给我们听。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当面制止,但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自己于己作赞叹,纵是帝释亦不佳。”

 

世间人若不宣扬自己,可能怕别人不知道,但真正的大乘行人,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看内心每天被信心、慈悲心、出离心占据着,还是充满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过失大还是功德大?身体的所作所为,从早到晚行住坐卧如法还是不如法?是按照《毗奈耶经》或大乘教言所讲的那样去做,还是经常自我放逸,随心所欲地造恶业?如果经常观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的确确不是好人。我本人也有这种感觉,别人说我了不起、功德大,我真的特别惭愧,自己到底怎么样不用问任何人,自己是最清楚的。如果说我没有功德、修行不好,那他已经说出了真相,我特别能接受。

 

一个人就算偶尔有点出离心、神通神变,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扬。以前噶当派的衮巴瓦尊者有神通,一次他与大家行路时,到了中午没有饭吃。正当饥饿难耐之际,衮巴瓦以神通得知马上有人会来送饭,并告诉了大家。当时仲敦巴尊者极为不悦,声色俱厉地训斥他不要骄傲自满。噶当派和禅宗的大德们,都喜欢隐蔽自己的功德,即使有点微不足道的功德,也不会拿出来炫耀。

 

我们平时也应当如此,没必要到处跟别人说:“我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了,我的境界如何如何。”千万不要这么讲!你这种境界也许是暂时的、偶尔的、不可靠的,没有什么可信赖的。在《莲苑歌舞》里,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当时尊者跟他说:“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有些人依靠某种挫折变故,对轮回产生了出离心,但今后的日子还很漫长,还会有许许多多快乐,那个时候这种出离心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暂时有一些境界的话,自己不值得宣扬。

 

我们在上师身边或金刚道友面前,很容易生起出离心,但是离开他们之后,诚如藏地有些大德所说,修行的境界就会像水里的石头。是什么意思呢?水里的石头泡在水里,看起来很潮湿,一旦拿出来放在阳光下,一下子就变干了。同样,有些人在上师道友面前或者正在听法时,对佛法的信心很不错,自己觉得境界很高,永远也不会退转,可是稍微离开一下,马上就不行了。

 

菩·提·学·会有些道友的行为,我也打听了一下,他们在每个礼拜天学习,礼拜一的时候境界不错,因为刚刚听完一堂课,对佛法的信心还可以。如果礼拜六给他们打电话,前一堂课基本上已经淡忘了,后一堂课还没有接上,那时候的境界跟礼拜一完全不同。假如没有长期地闻思、长期给自己充电,很多境界恐怕跟不上,因此凡夫人一定要有精进力,自己的功德根本不值得夸耀。

 

听说有个寺院的方丈,他整天都说:“昨晚我又见到观音菩萨了,菩萨对我说……”人的相续很难以了知,他有没有见到,我也不好说。但即使真正见到了,有修证的人也不会随便说。现在很多人不懂佛法,经常在人前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其实这样不是很好。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得很清楚:“不宣自德,不隐己过。”在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最好不要宣讲自己的功德。

 

噶当派的祖师们一向以隐藏功德为本,故有“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说。倘若特意去宣扬自己的功德,很容易遭到别人歧视和一些违缘。华智仁波切讲过:“自己功德深隐匿,他人功德张幡旗,鲁莽傲慢决不作。”意思是说,将自己的功德尽力隐藏起来,他人的功德就像挂经旗一样去宣扬,傲慢等不如法行为在众人面前千万不能出现。有些上师还说,如同小偷偷来的东西不会当众显露一样,自己的学问和功德也不要随便挂在嘴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亦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愚者稍有一点学问,哪怕会讲一个故事,也到处问人家要不要听,就像麦秸总是漂在水面上,不可能沉下去;智者的学问不会挂在嘴上,而是全部隐藏在心底,就像蓝宝石、如意宝等珍宝,一放进大海,马上会沉入水底。因此,智者和愚者的行为有天壤之别。

 

大家应该知道,大恩上师如意宝的内在境界、面见本尊、示现未来授记等功德无量无边,可是在我们面前,除了显现极少数的梦境或者为了特意调化个别弟子以外,从来不宣扬神通神变。甚至传承弟子中有些愿意讲神通的,上师经常在大众面前呵斥。他老人家具足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但一辈子没有认定过任何活佛,也没有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的功德。

 

因此,我希望有些传承弟子,不管是辅导时也好,在众人面前也好,不要说“我今天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大多数人都是胡说八道,根本没有这种境界,却偏偏喜欢讲这些。个别人可能也有一些细微的境界,但这些境界千万不能在别人面前讲。智悲光尊者曾说:“作为凡夫人,自己的境界不能过多讲给别人听,否则,从此之后这些境界就不会现前了。”米拉日巴尊者也说:“雪山雄狮、森林野兽、大海鲸鱼,若能隐藏不露,才会减少危害。同样,作为修行人,所修之法、修得的境界千万不能泄露,不然会招致违缘。若能善于隐藏,必能修成顺缘,最后圆满成就。”所以,大家在保护自己的修行境界方面,应该学习智者的行为。

 

很多居士经常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极少数人整天炫耀自己“我昨天看见什么,听到什么”,这些我觉得不是很重要。如果看见很重要,那《释量论》中说,你不用依止上师了,依止尸陀林里的秃鹫就可以,因为它好几百由旬以外的尸体也能看得见。而且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依靠望远镜、显微镜等仪器,肉眼见不到的东西都能见到,听不到的东西都能听到,但这些并不是功德。真正的功德就是想帮助众生,有这样一颗心最珍贵。从诸佛菩萨的历史来看,他们成就的因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也是一种利他心,在任何佛陀的传记中,不具足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因此,大家在价值观上不要搞错。尤其佛教不兴盛的地方,人的行为总是奇奇怪怪的,所注重的境界也是颠颠倒倒的,这方面务必要引起重视!

 

丑三、摄义:

 

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

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我们从无始以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衣食、生命、财产、生活、感情等,一言一行害过无量众生。不说前世的前世,我们即生中没有遇到大乘佛教之前,当小孩子的时候,为了玩具得罪过其他孩童;长大之后,为了自己的生活也害过很多人和非人。为什么害他们呢?就是担心自己的事情不成功,希望自己一切圆满。而现在,我们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众生,那么所有的危害、痛苦、折磨,都应该由自己心甘情愿承受。

 

大家没有皈依之前,可能伤害过很多众生。不说别的,仅仅是吃一顿饭,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从小到大故意或无意杀过多少生命?藏地有些小孩甚至在放牦牛时,故意杀虫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我们平时讥笑别人、得罪别人、伤害别人,更是无可计数。因此从现在起,大家应该发誓重新做人,否则学得再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发了这样的心之后,自己能不能做到呢?这一点是可以的。因为我们拥有殊胜上师的出世间教言,依靠这些教言,成千上万个修行者已经获得成就,我们只要做的话,也完全是可以的。甚至一些世间人,遇到修养好的人时,也会改变自己的一生。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今江浙一带)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我们以前读书时,也有一些特别野蛮的同学,大家都很害怕他。)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同样,我们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快乐,一切都是为自己奋斗,从现在起,我们扮演的角色不同了,一定要为众生造福,把方向改变过来。若能如此,真正的快乐才可以出现。世间上的很多人,心里很希望自己快乐,但发心与行为往往背道而驰。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世间人心动,爱执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世间人很愚痴,他们的起心动念只耽著世间福报,一味寻求财产、感情,而将寂灭涅槃的无漏大乐弃之不顾,终生奋斗也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法句经》中有这么一句:“无乐小乐,小辩小慧,广求大者,乃获大乐。”凡夫众生追求自利,即使得到芦苇上的水滴般的小利乐,实际上也毫无真实安乐可言,只是一些小聪明而已,而修持佛法利益一切众生,才能获得究竟大安乐。

 

然而,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城市里的人密密麻麻,每天都在为了自己而忙碌,包括有些念佛的人,心心念念就是“我的成就”、“我的解脱”,自私自利的心像毒药一样可怕。其实只有放弃对自己的执著,才是成就的唯一妙道。尽管放弃自我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大乘修行人与众不同的是,自利和他利之间的利弊能认识清楚——如果对利益众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只是想着自己的话,任何美好的愿望都不一定能实现。

 

这些话我在前文中说了很多,但有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可以利益不同根基、意乐的众生。有些窍诀虽然文字很少,但对某些人来说,却可以让他顿然醒悟,从此改变自己的一生。所以话不在于多,而在于能不能相应自己的心。禅宗有种说法是:“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明白之后,哪怕一个字也嫌多,用个表示方法就可以了;如果不明白,我在这里啰啰嗦嗦地讲半天,也不一定起到作用。其实真正有信心的人,我一个字都不用说,只表示一下让他利益众生,他就会一味地忘我利他,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事情了。可是,如此利根的讲者和听者,现在是很少的。

 

大家晚上睡觉时也应该想:“今天以前,我整天都是利益自己,害过无量的众生,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应该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当然,每个人的根基、能力、智慧有别,不一定要做得好大好大,佛陀因地时有时候一辈子就救护一个众生,但也是相续中的一分积累。所以获得人身以后,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定要生起来。不然,临死的时候空手而归,确实非常可惜!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身口意各方面要调柔、寂静、如法。甚至小乘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佛陀也要求不管走路说话都要有文雅的威仪,不能让这个身体过于顽固不化、傲慢粗暴,觉得天下唯我独尊,现出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人,心里有没有傲慢不知道,但走路、说话很多方面看起来傲气十足,这是不合理的。一定要在众人面前调柔寂静,规规矩矩地为众生做事情。我们发心要当众生的奴仆,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些人什么学问和功德都没有,但言行举止经常流露出傲慢的愚痴相,这是不应该的。

 

自己的功德纵然超越许许多多人,行为上也应该极其调柔。打个比方说,刚进门的新媳妇为了讨得婆家喜欢,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忐忑不安,行为上非常羞涩、畏惧。(当然,我这辈子没有当过媳妇,讲出来可能像盲人摸象,很多老菩萨会觉得:“应该让我来讲,这一堂课我来当堪布。”但毕竟我是讲者,还是硬着头皮讲吧。)如果她一味地自私自利,所作所为全是为了自己,或者没有做任何事情,婆家就会非常不满,经常呵斥她。所以佛经中说:“应知菩萨者,譬若新妇。”菩萨应该像刚过门的媳妇一样,行为小心翼翼。

 

有些经典中还说:“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当像新比丘。”新比丘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刚受完戒的人,一切威仪非常具足,走路的姿势也非常特殊,有时候把长长的具铺在地上——“上师啊,弟子已受三坛大戒,从今开始过午不食!”许多行为真的很如法,而且经常提醒旁边的道友:“我们出家人应该怎么怎么做。”但再过几十年以后,一天掉一个、一天掉一个,很多功德都没有了,过失就积累出来了。

 

我真的非常非常佩服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始终戒律清净。刚受戒的人谨慎小心是正常现象,并不值得炫耀。前段时间有个刚出家的人,见我们在商量的时候开玩笑,觉得这很不合理:“堪布为什么开玩笑啊?所有的时间应该用于修行方面,不能这样散乱,起心动念都应转入妙道。”是,刚开始很多人都会这样。我最初的时候也是如此,但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会不会这样也很难说。一句玩笑也不能说,什么行为都非常如法,除了真正的修行人以外很难做到。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像新比丘或新媳妇一样。

 

在古代封建社会,新媳妇的行为特别注意。唐代的《新嫁娘词》中就描写了这种状况,中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媳妇刚过门以后,先让她休息两天,到了第三天,依照习俗要下厨房给公婆做菜。做菜时她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手洗干净。但婆婆喜爱什么口味,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如果公婆吃起来大皱眉头,第一次印象就搞砸了,那以后的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丈夫的姐妹)先尝尝羹汤,假如她觉得可以,那就没有问题了。

 

现在的新媳妇会不会这样呢?不一定噢。嫁过去以后,管他三七二十一,你爱吃不吃。假如婆婆是南方的,东北的媳妇就做东北菜,不管她喜不喜欢吃。但古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藏地也有这种习惯,一个女人嫁出门以后,如果被婆家撵回去了,以后就没有脸见人了,大家都会轻视她:“啊,某某家的女儿被休掉了,已经成了废品了!”因此古代的媳妇在行为上相当小心。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发菩提心的人都要头上戴婚纱,变成新媳妇,而是说利益众生的言行要像新媳妇一样谨慎。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菩提心,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从体会中产生了。产生什么呢?你所作所为就是让众生获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饭、晚上睡觉,一切的行为都要想着众生,就像新媳妇过门之后,会经常考虑怎么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一样。若能如此,那说明你真的有了菩提心。所以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应该可以观察得出来,用不着去问别人。

 

我以前也举过一些例子,就像一个人特别爱财,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自己的生意,甚至做梦也会梦到赚一大笔钱。如果我们想着众生也能这样,这就是体会上的菩提心。我认识一个搞生意的人,他对事业非常执著,本来很喜欢睡懒觉,但为了自己的事业,晚上再晚也可以熬夜,早上再早也可以不擦眼睛就出门。若把这种行为转移到利他上面来,凡是众生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去做,那这个人肯定具有菩提心。

 

在座的有些道友,名相上的菩提心都具足,但体会上的菩提心有没有呢?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假如随时随地一直想着众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没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别人说你没有菩提心,实际上你也是具足的。反之,倘若你只是道理上会讲“《现观庄严论》和《入行论》中说菩提心具足两个条件——缘众生和缘佛果”,但心里没有众生的话,那也没有必要整天沾沾自喜。

 

假如具足了菩提心,对身边所接触的众生一定会负责任的。就像这里所说,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一旦别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就会很伤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可是我们具不具足呢?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子二(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

 

丑一(以对治主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我平时心里不太舒服、很难以调柔的话,就关起门来大声念经、念咒语,让心慢慢集中在声音上,以这个行为把心控制住。有时候通过心来约束行为,有时候行为也能对心起到作用。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这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

 

有些讲义中说,此偈所言的,是饶益有情戒、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的总结。总之还是围绕那两条:从正面来讲,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从反面来讲,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损害,不得罪众生,不做众生不高兴的事情,更不用说危害他们最珍贵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按照大乘经论的观点,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反而要饶益一切有情。

 

这样的行为如果慢慢去培养,到了一定时候,为一个众生也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晋朝有一位僧群法师,多年一直住在山里修行,他附近有块大磐石,石上有清泉流出,茅棚与磐石中间隔一条深沟,上有独木桥,可以走过去打水。后来有一只野鸭,折断了翅膀飞不起来,停在独木桥的中间。大师要去打水时,见它占了独木桥,动也动不了,想用锡杖拨开,又怕它掉下深沟丧生,于是回来不去打水,最后因缺水而示现圆寂。

 

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赞叹道:“为保全动物的生命而不顾自己,再没有比这更慈悲、更伟大的了。或许有人会说:‘为了保全野鸭的生命,忍受挨打的痛苦还可以,牺牲生命不是太过分了吗?’其实圣者将自己的臭皮囊视如浮泡幻化,只要对众生有利,宁愿将生命如鼻涕口水般丢弃不顾。佛在因地时以身饲虎、割肉喂鹰,也是这种精神所致。那些耽著四大假合之身的凡夫,永远也是不会明白的!”

 

所以,菩提心成熟以后,很可能为了救护一个众生而牺牲自己,更何况是很多的众生了。对我们而言,现在主要是这种利他心能不能培养出来?如果能,就像一些藏传佛教大德所说,那时候你的言行举止没有一个是不如法的。

 

这个法的的确确非常殊胜,关键是人能不能跟上它。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人不是大乘,仅仅法是大乘也不够。”我们所学的这些法,是大圆满、大中观以及大乘佛法,可是人的境界没有跟上的话,法再好也没有用。就如同买了一台日本进口的高级电脑,使用者如果特别愚笨,所有的功能全部用不上,那电脑对他来说就像一块石板一样没有用。因此,法殊胜也要与众生的根基相应,大家首先一定要生起利他之心。古大德也说:“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发菩提心谁都可以发,但真正能生起来的却屈指可数。

 

有时候看来,这次推广《入行论》还是很成功的,相当一部分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以前一味地为自己奋斗,口头上说的是禅宗法语,但做事情就像腐败分子一样,目标完全是对向自己,自我发展、自我前进、自我证悟……而现在修学《入行论》等大乘教言之后,虽然凡夫人难免还有自私自利,这不是靠理论就能断除的,但因为诸大德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真正努力,有些人确实能做到不忘利益众生。佛陀的功德中,不忘利益众生是最大的功德,《经庄严论》云:“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所作恒无谬,不忘我顶礼。”《释量论》宣讲佛的功德时也说,佛陀的功德归摄于两点,一是以悲心利益众生,一是以智慧通达万法。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前进,虽然现在是凡夫,但只要依循佛陀和大德们的足迹,总有一天定会达到目标的。

 

我们平时的起心动念务必以正知正念来观察,如果不想利益众生,反而想要把他杀了、把他害了、把他卖了、把他吃了,那绝对不是修行人。一旦生起了烦恼恶念,一定要强迫去制止,这样的念头在世间中也是值得呵斥的,更何况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过永远利益众生的人了。有些道友在贪心的驱使下,或者嗔恨心的催动下,发菩提心的时候眼泪汪汪,但过一段时间以后,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就“有本事就过来吧”,一边跑一边比划动作。(其实你们有些人打架好像不是很有胆子,有胆子的人不是这样的。)心中有菩提心的话,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害众生的。

 

格鲁派的修行教言中说,菩提心若要培养出来,有三个条件:第一、要遣除违缘,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第二、要创造顺缘,尽量地积累资粮;第三、一心一意地祈祷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愿相续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减灭。这三个条件具足的话,菩提心一定会越来越增上,我们应该尽力去这样做。

 

凡夫人的发心经常是一种假象,今天天气好,上师刚讲了菩提心的功德,道友们也关于大乘佛法进行了研讨,这个时候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自利心,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过一段时间,天气不好了,今天累了,关系不太好的人出现了,肚子也饿了,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脾气,想打架的动作各种各样,这种情况不太好。打架的人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很多大德以前也辩论过。你发心利益天下众生,但道友对你做一点不如法的事情,你就忍不了,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比起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个好人,修行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在上师面前要好好地祈祷,老老实实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这样功德才会慢慢散发出光芒。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六节课

 

丑二(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置低位。

 

寅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从内心中对自己继续修嫉妒心):

 

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这跟前面的内容基本上相同。作为一个修行人,看到引生烦恼的对境时,应该尽量对治烦恼。对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寂天菩萨在这部论典中的窍诀非常尖锐锋利,可以把我们的烦恼一一穿破,摧毁无余。自古以来无数的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都是通过这样的窍诀调伏相续,最后获得了圆满果位。所以大家对此应该有信心,明白现在所学的教言正确无谬,具有相当殊胜的加持力和对治力。它的力量极为强大,我们的烦恼一遇到它,就像绒草遇到火一样,马上会烧尽无余,没有一个对治不了的,只不过有时候自己信心不够、有时候自己毅力不够而已。

 

这里说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在心情上,自己一味想获得快乐、吃穿不愁,即生行持善法,来世获得人天福报,而对其他的众生,除了亲朋好友以外,不愿意让他们今生来世快乐,希望他们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在地位上,自己愿意至高无上,被成千上万的人恭敬爱戴,而想别人受到蔑视、地位下贱;在行为上,白天晚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勤奋努力,而对其他众生的事情毫无顾及、漠不关心,就算表面上做了一点,也主要是为了自己,并不是关爱别人。这些情绪上、地位上、行为上毒药般的自私自利,我们扪心自问,看这样做到底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治?作为一个凡夫人,只要反观自己的行为,就会觉得很惭愧。我们从早到晚24小时都是想着自己快乐、自己获得名声地位,而众生的利益,除了个别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以外,根本没有想到过。

 

当然,有些人审察自己的时候,可能也有变化。这种变化是很重要的,没有这种变化的话,修行是不可能进步的。有个人告诉我,《入行论讲记》上他能做到的就画红线,做不到的画黑线,学第一册时黑线比较多,红线比较少,现在到了第六册,很多事情都能做到了。他用这种方法来勉励自己,如今还是有一定进步。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方法。

 

利他心不仅大乘行人具有,世间上也有人做得非常好。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这个世界上,好人还是比较多,但发现好人的人比较少,很多公务员、医生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真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萨行为。而一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表面上说得很动听,经常在众人面前装模作样,但实际上内心肮脏腐败,这种现象在当今比比皆是。简单来说,自他交换就是要体谅别人。富勒[1]说过:“不会体谅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理解的。”因此,大家一定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的话,很多行为和利他心不得不增上。

 

即生中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比遇到如意宝还难得。佛陀在《甘露经》中讲了四种难得,第一个是人身难得,(这里的人身,是指学习佛法的人身。观音上师讲经时说,藏地一个喇嘛讲法时提到人身难得,有个汉族人马上站起来反驳:“人身一点都不难得,我们汉地的人特别多!”其实汉地的这种人身,不一定是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宝。)第二个是遇佛法难得,第三个是信仰佛法难得,最后是菩提心难得。佛经中的这四种难得,千百万劫难以遭遇,一旦得到了,自己万万不能放弃。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些虽然很难得,但做不到的话,皈依也好、出家也好,可能过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受戒。”这种说法比较幼稚。佛陀在《说菩萨行》的经文中曾记载:有八位比丘听到大乘空性法门,因生起邪见,当下口吐鲜血,堕入地狱。本来他们千百万劫不能解脱,但由于听过空性法门的缘故,很快时间内就转生到了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为转轮王而获得成就。

 

有些人说:“我出了家以后,中间毁坏戒律,真不如不出家好。”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没有皈依出家,在漫长轮回中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即使因为你业力深重,守戒无法善始善终,或者学大乘佛法没有善始善终,但学和不学比较起来,只要入了这个教法,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语。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了,利他心和缘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利他心方面,前面已经讲过很多,而缘佛陀的功德,《入定不定手印经》中说:“漫长的时日中供养缘觉,不如看到佛像、听到佛号的功德大。”要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没有福报是听不到的,今天看到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像,不信佛教的人可能觉得不如自己朋友的照片珍贵。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你缘了这个以后,眼识阿赖耶上就种下了善根,虽然比较微小,但这个功德就像大海里滴一滴水,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也不会消失。同样,缘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用尽,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但也胜过所有星星的光。

 

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想着佛陀,有一种感恩戴德之心,感恩佛陀赐予我慧命,给了我利他的机会,时时想到一切功德和悉地的来源就是佛陀或者上师。龙猛菩萨也始终忆念佛陀的恩德,他在《中论》的最后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释迦族大能仁王释迦牟尼佛,以悲愍心对众生宣说了正法,断除世间的一切恶见、邪见,对每个人的恩德无与伦比。我们哪怕有一刹那的善心、一刹那的快乐,也全是佛菩萨和上师们的加持,不管走路也好、做事也罢,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纵然遇到违缘、痛苦、病魔,也要想到这是佛陀赐的加持,让业力深重的我遣除无始以来的障碍,即生中消尽一切罪障,将来必定获得成就。

 

倘若有了一点利他心,平时经常约束自己、转变自己,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修行的成就相并不是头上一下子长两只角、脸上马上冒一个包,而是以前不能面对的东西,学习佛法以后能面对了,以前遇到家人、感情等时特别执著,现在通过学习之后,真的有一点点改变,对世间的执著比较淡,这样确实有了一些境界。所谓的境界,不一定是眼睛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假如看见特别亮的东西就是境界,那你盯着灯泡就可以了。

 

刚才来了一个新西兰的居士,她说通过一年的学习,才知道自己以前对佛法并不认识,现在对万事万物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不仅可以面对和应付很多事情,还经常帮助身边的人。这就是佛法的威力!现在的世间上,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想获得安乐,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领导也是绞尽脑汁希望人们幸福安康,但没有利他心的话,结局只能是南辕北辙。其实我们不快乐的因素是什么?就是贪心、嗔恨心、嫉妒心等烦恼。这些烦恼魔王的力量极为强烈,纵然有吃有穿、丰衣足食,什么条件都样样具足,可是没有调伏烦恼的人,始终都过得不平安,冲突也会不断发生。

 

现在国际上经常开一些世界和平会议,有时候在日内瓦,有时候在联合国的所在地——美国纽约,各国元首齐聚一堂,千方百计想化解冲突、实现和平,但战争仍然在此起彼伏。其实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源就是自私自利,什么时候摧毁了每个人的自私自利,什么时候就天下太平了。

 

一个人的家庭幸福、工作安心,乃至全世界的快乐,都离不开佛教的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佛教徒在这里大肆宣扬,不管你是世界上的哪个民族、哪个群体,只要有缘分闻思修佛法,都会获得这种快乐。所以追求快乐的人若不希求佛法,真的是太可惜了!

 

我们从佛法中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让身边的人一起分享。我有一个熟悉的人,她依靠自己的发心,最近在大概一个月中,想办法让周围的人皈依,光是电话里皈依的,就有二十多个。她今天到家里去抓一个人,明天到单位里跟领导说说话,最后很多人在她的规劝下都成了三宝弟子。因此,要利益众生的话,不一定要有高深的智慧、无尽的财富,关键看你勇不勇敢、能不能发心。如果能发心,每个人都有不可思议的能力。

 

要知道,逐渐了解佛法之后,内心的快乐是无法言喻的。以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什么样,学习佛法以后有天壤之别。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去思考,有些方式尽量要改变。

 

寅二、以行为代他苦:

 

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

 

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光是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肯定不行,行为上应该怎么去做呢?上师如意宝讲这个颂词时说,假如有能力,就应真实代受别人的痛苦;没有能力的话,心里观想代受无量众生的痛苦,功德和利益也不可言说。如果经常想:“我什么时候才能代受众生的痛苦啊?虽然我现在的自私自利特别强,还不能真实代受,但请诸佛菩萨加持,我一定要去慢慢串习。”有了这样的发心,即便是在凡夫位,心力强大的人也能代受众生之苦。

 

“不考虑自己”这一点,是大乘菩萨不可缺少的,《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乍听起来,个别人可能有点害怕,在杭州时有人就问我,通过呼吸观想自他交换,担心别人的痛苦染上自己,自己生病,实在是不敢修。确实,大乘佛教一般人无法接受,所以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佛法又分为人天乘、小乘、大乘,一步一步地往上修。心力比较大的人,利他心非常强,这是希求佛果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这一点,任何行为都是成就的障碍。

 

《弟子问答录》[2]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唯有利益众生是最高的,其他以自私自利摄持的行为,磕头也好、供养也好、布施也好,甚至念经、念佛、办道场、开法会、放生,都是下品的善根。

 

这句话的来源有一个故事:阿底峡尊者的前世叫普贤上师,仲敦巴尊者的前世叫慈氏。慈氏的父母刚开始没有孩子,就天天求天尊加持,想要有个儿子。后来天尊为其诚心所动,告之想要儿子宝贝的话,必须求佛法,这样一来,他们家就会有佛法,也有孩子。(现在有些家庭有孩子、没有佛法,有些是有佛法、没有孩子,很苦恼的。)他们遵照天尊的嘱咐上供下施之后,生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这个孩子生下来时,舌头上会发光,光接触到谁的身体,此人马上产生慈悲心。于是父母故意把孩子带到十字路口,让他的舌头发光接触每个路人,使大家都生慈悲心。后来慈氏遇到了普贤上师,上师对他传授佛法后,他说了刚才这个偈颂。到最后,他把父母亲友都度出家了。

 

《弟子问答录》中讲了很多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的前世。法王如意宝经常讲这个故事,里面的内容相当感人,让人很生信心。我1986年去安居时,每天都是看这个,看着看着就开始流泪,以前大德们的行为非常有震撼力。

 

如果有了利他心,按照大乘的教义,其他行为并不是很重要。有强大利他心的人,不但不希求自己的快乐,还会代受别人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当下成就的事例。无德禅师的徒弟中有一个沙弥,他晚上不小心踩死一只青蛙,无德禅师知道以后,非常严厉地教训道:“你这是犯了杀生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到后山去跳崖谢罪!”沙弥只好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近悬崖,往下一看,悬崖峭壁、深不见底,跳下去的话,必死无疑,不跳又违背师父的教言。他进退为难,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

 

有个屠夫刚巧经过此山,见他哭得伤心,就上前问是什么原因。他把事情原委说明后,屠夫感慨道:“你不过无意踩死一只青蛙,罪业就这么重;我天天杀猪、满手血腥,肯定要堕入恶趣的。不如我跳好,你不要跳了!”当时他毫不迟疑,纵身从悬崖上跳了下去。由于他的发心力,一方面代受别人受苦,一方面生起了极为强烈的忏悔之心,罪业当下清净,出现一朵祥云托住他,屠夫当下成就了。

 

这也算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一个人遇到殊胜的对境或因缘时,确实可以顿时解脱。有些道友出家、学佛的发心力特别强,以前在社会上造过很多恶业,后来遇到佛法之后,什么样的违缘都挡不住自己,学佛之心非常虔诚。有了这样的心力,任何罪业都可以清净的。

 

总之,老母有情的一切苦厄,自己应该默默代受。行为上真能代受的话,那么功德非常大;如果实在不能,遇到痛苦也要生起欢喜心:“我今天头痛了,遇到不幸的事情了,这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众生的痛苦我来接受,肯定有很多众生痛苦减少了。”这样观想的话,功德也是不可小觑。

 

寅三、以心行置低位:

 

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我们从思想上、行为上要随时随地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到底是善心,还是恶念,或者是无记心?很多刚学习佛法的人,不一定听得懂“无记心”这些法语,所以学习佛法时一定要认真。我发现极个别的道友听了很多佛法,但平时没有注意佛法里的特殊语言,以致自己修行没有获得很大的利益。甚至外面有些道友在辅导的过程中,佛教的专用词用得不多,世间乱七八糟的语言却加在里面。

 

前段时间,我对菩·提·学·会的个别辅导员提了一些意见,因为他们虽然在辅导,但辅导的过程中离题千里,根本不是《入行论》所讲的内容,而是随便上网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他们没学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因明中观,就把书本放在一边,给别人讲这个、讲那个,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学院对辅导员和法师有严格要求,不能与诸佛菩萨的经论离得太远。这一点我自己也很注意,若经常不用一些教证理证,光靠自己的分别念,凭感觉给人讲很多,那没有什么意义。

 

而且学习佛法的时候,威仪也比较重要。听法时要认认真真,不要三心二意。有些人的坐势也好、看势也好,很多方面都不如法。当然,在法师面前听法的,有严格要求,但现在科学发达以后,从光碟得受佛法的人,也应该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有些女孩子一边吃瓜子,一边吃花生,这样听是不合理的。据说还有些人,一边听法一边给朋友发信息,产生强烈的贪心,或者一边听法一边染嘴皮,这样更是不合理。在听法的场合中,还是应该如理如法,如果你口渴了,喝点水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可能是我自己喜欢喝水的原因吧,)除此之外,闻法的威仪还是有严格要求,大家辅导也好、听课也好,必须要如法。否则,佛教的一些基本或特殊用语,经常擦肩而过,你听了多少法也不会有很大利益。

 

我们要时刻观察自己,看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倘若发现不如法,马上要惩罚自己。就像奔公甲那样,天天盯着自己,一不对了就责罚自己,这样的修行者非常了不起。然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稍微懂得一点佛法,整天都说别人的过失。以前有老法师说:“佛法慧眼不能当作看别人过失的窗口,应该是对照自己的明镜。”并不是懂一点戒律、懂一点大乘义理,就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整天说很多过失。藏族有句谚语是:“自己脸上有牦牛也看不出来,别人脸上有小虱子也能发现。”很多人自己有再大的过失也发现不了,而别人没有过失也可以凭空捏造、扩大,这样是不合理的。

 

尤其从小就要培养这种习惯——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过失,所作所为都利益众生,这非常有必要。古人读书的志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知识是为了通达大自然的真性,为百姓和社会谋福利,继承前辈大德的优良传统,为千秋万代创造和平,并不是要自己升官发财,也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拥有幸福的家庭。如果从小就能有这样的心,那确实很伟大。

 

前不久我熟悉的一个人跟我讲,他现在很想帮助众生,用自己的财力也做了很多事情。他从小家里比较穷,所以自己有两个志向,用黑笔写在墙壁上。一是长大以后要发大财,为众生做事情,二是娶一个好看的老婆。现在他都如愿以偿了,第一个确实很有钱,为社会作了很大的贡献。但第二个意愿,他说当时不应该发,因为现在不止有一个妻子,而是有两个妻子,每天他都特别苦恼。她们虽然条件不错,不要说这辈子,下一辈子的吃穿都没问题,但她们一直不满足,整天给他提很高的要求。所以他想把资金全部转到佛法方面来,不理她们了。这个人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我们如果从小也发愿利益众生,除此之外没什么可想的,那你的发愿成熟以后,一定会帮助众生的。

 

我们的人身相当难得,从现在开始一定要默默发愿:从今以后尽量利益众生,不看别人过失。其实如果渲染加工,谁都能找出过失来。外道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尚且能挑出毛病,我们一般人找不出过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就算别人有一些大的错误,比如杀人、偷盗、邪淫,也不要去责怪他,而应该自己欣然代受。

 

佛陀在因地时,有一世转生为善得商主,他从大海取宝回来的路上,看到刽子手准备杀一个人,便决定将此人救下来。但刽子手说自己无权释放,必须要去求国王。善得请刽子手在他未回来前,千万不要杀死那人,并飞快赶到国王面前求情。国王跟他提了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将他这次从大海里获得的珍宝尽皆上缴,第二、他自己要代那人伏法受死,这样才有可能将其释放,善得听后,心甘情愿地将珍宝一个不剩全部献给国王,然后准备到刑场去受死。刽子手正欲砍断他的头颅,双手却突然僵硬起来。国王闻讯后决定亲自执行死刑,当他手执利刃砍向善得,双手瞬间掉落于地,并在惨烈痛苦中死去。这位残忍的国王,就是提婆达多的前世。

 

我以前在读书时,好一点的孩子,看到别人受老师惩罚或者父母责打,就挺身而出:“你不要打他,我来替他,有本事打我吧!”有些不好的孩子,本来明明是自己犯的错误,却把过失推之于人。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劣者对自己的过失,总是想方设法推诿给别人,就像乌鸦自己吃了不净物,却把脏嘴往干净的地方擦[3]

 

因此,即使别人的过错很大,自己也要代受,而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过失,应该尽心尽力在众人面前发露忏悔。上师如意宝讲过,发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忏悔低劣的行为,如杀生、邪淫等,觉得自己做错了,在别人面前发露忏悔;还有一种是,自己造恶业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战场上怎么样杀人,当时如何如何厉害。这样的发露没有功德,只有过失。

 

我们一生中想得起来的罪过,方便的话,应该在大众面前忏悔;如果在他们面前说对佛法有害,各方面不太方便,那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也可以。现在很多人的发露,其实对佛法有害,毕竟人的分别念千奇百怪,所以发露忏悔的方式,大家也应该值得注意。

 

若能把罪过说出来,在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进行忏悔,罪业是可以清净的。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说:“日日夜夜三时中,恒时守护自根门,发露自己之过失,不觅他人之过错。”如果日日夜夜、白天晚上经常守护根门,发露自己的过失,不寻别人的过失,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但现在人不是这样,稍微学了一点知识、有一点智慧,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眼里全部都是坏人,唯一留下自己是个好人,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

 

当然,我也只是口头上会说,实际行为上有时候觉得很惭愧。但依靠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自己的言行举止跟从没学过佛法的人比起来,不敢说有什么境界,但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还是能分得清楚。

 

总而言之,所作所为只要能利他,就应该尽量放弃自己。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对冒充自己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并且也从不追究。他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本地的老朋友,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这种发心非常大,要是一般的世间人,肯定要追究版权不可。

 

包括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个人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上把我的名字和序言全部删掉,一个字都不改,然后加上自己的名字,并由西藏民族出版社出版。很多人跟我说了各种建议,我也没有去追究他,我想自己的名字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只要《大圆满前行》对众生有利就好。后来有一个机会,我碰到了这个“译者”,刚开始他比较紧张,我就装作不知道,于是他也以为我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关系还很不错。我倒不是说我有什么境界,但有些小小的问题,没必要一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扩大,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能忍让、能包容,还是应该尽量去做。

 

汉地也有个故事说,有个教授和一个学生一起散步。他们在小道上看到一双鞋,估计是在附近干活的人的。学生对教授说:“我们把他的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教授比较有教养,他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那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那个人干完了活儿,回到这里,一边穿衣服,一边把脚伸进鞋里。突然感到鞋里有个硬东西,弯下腰去摸,竟然发现一枚硬币。他的脸上充满着惊讶和欣喜。他继续去穿另一只鞋,又发现了另一枚硬币。他激动地仰望着蓝天,大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话语中谈及了生病和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说:“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年轻人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所以平时即使开玩笑、做一些小事,只要损害众生,尽量不要去做。有些道友开玩笑时语言很尖锐,很刺伤他人的心,自己说完了之后,别人的脸色马上变了。除了有度化众生的特殊方便以外,尽量不要这样扰乱别人的心,伤害其他众生。而且,自己的心态或行为有过错的话,也要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念一些加持非常大的咒语,使自己的相续得以清净。大家学了佛以后,不要像在石头上洒水一样,里面永远是干的,没有任何改变。假如利他心有一点提升,学佛的精进也有改善,这样闻思修行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也会有利益。

 

总之,所有的过错要归咎于自己,所有的利益奉献于他人,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集。有个法师曾说:“用惭愧心看待自己,以感恩心对待他人。”这句话说得很好。对任何一个人,随时都要有感恩之心,你的修行、境界、财富再了不起,也应该有种自我监督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不要像现在世间上的有些人,一点点学问都没有,但相续中的傲慢已经超过了须弥山,这对修行绝对是有障碍的。世间人不懂这一点,时时刻刻被傲慢心、嫉妒心、贪嗔心包围,我们既然遇到了大乘佛法,平时就应该多串习善心,这样自己的心肯定会转变的!

 

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我们要大力宣扬他人的功德、名誉、威德、力量,尽量埋没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功德隐含不露,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并像奴仆一样役使自己,无条件地为众生做事。

 

如《道德经》云:“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好像天地,尽管承载一切、养育一切,却毫无怨言,从来也不居功,炫耀自己有多么伟大。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的最高境界,如同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动植物都离不开它,人要是不喝水,几天就会死。但水从来不争功、不计较,默默地奉献一切,始终流在最低处,甚至洗涤最肮脏的马桶等,水也没有任何怨言。

 

发了菩提心的人也应如此,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一切,当大官、得大名,让别人去享受。现在世间上得名声、得奖励的,全部是领导,而工作的却是下面员工。包括弘扬《入行论》,发心人员白天晚上都在忙,但得名声是我一个人,说是:“你讲的《入行论》还可以,弘扬得很不错。”其实我一个人哪有这样的能力?这完全是大家的努力,很多菩萨通过自己的发心,让无数人得到这种利益。因此,我们也应该这样想,不管在什么场合中,自己的功德尽量不要宣扬,而去宣扬他人的功德。

 

尤其是宣扬诸佛菩萨和利益众生,这个功德更不可思议。有时候我看到一些歌星,用美妙动听的声音赞叹三宝的功德、利益众生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那个时候我就非常随喜。但有时候又非常讨厌,觉得他们很可怜,经常赞叹贪心的功德、嗔恨心的功德,唱什么“甜蜜蜜”,这样损害了多少众生?所以,该赞叹和不该赞叹的界限应该分清楚!

 

[1] 富勒:美国人,20世纪非常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很了不起的发明家。

 

[2] 《弟子问答录》:噶当派的教言,噶当派有《上师问答录》和《弟子问答录》。

 

[3] 《格言宝藏论》云:“劣者自己之过失,总是染著于他人,乌鸦自食不净嘴,使劲擦于干净处。”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5课

昨天我们破了我执和我所执,但有的道友在讲考过程中,对我和我所仍然辨析不清。所谓的我,就是自己本身;我所,就是自己所执著的除自己以外的对境,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房子等等。我和我所是从事物本体方面讲的;我执和我所执,分别是指对我的执著和对我所拥有的身体、财物等诸法的执著。

 

有的论师认为,众生先有我,然后有我所。实际上,我和我所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并非真正有先后,没有我所的我不可能先成立,以同时和非同时的推理即可推断。既然两者观待才有,就无有实有本体,只是名言假立而已。

 

世俗法实际都是虚假之法,具有很强的欺惑性,就像狡诈的恶人一样。人们受到蒙蔽之后,便将本不清净、无常的法,看作清净、常有之法。然而清净、常有的理由人们却根本说不出。我和我所也是如此,虽然名言中有显现,但以正理衡量时,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成其存在。

 

子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前面中观宗通过理证已经破了我和我所,但对方提出:佛陀曾说过:“自为自怙主,他人焉能怙,若善调自续,智者趋善趣”,意即,自己应当成为自己的怙主,不要总依赖于他人,如果自己能善调自相续,一定会获得善趣,最终趋向涅槃。此教言已经明确说明了我存在,而你们却说我和我所不存在,你们的说法难道不与教义相违吗?

 

实际并不相违,如颂云: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佛有时说有我,有时说无我。但在诸法的实相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无我。

 

中观宗驳曰:虽然诸佛有时说我存在,有时说我不存在,但这都是暂时的说法,佛陀最究竟的密意、最了义的教法是,在诸法的实相当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无我(非我即无我之意)。

 

世尊之所以有时说有我,有时说无我,是因为要针对不同众生,转不同法轮来度化他们,而这一切说法其实并不相违。我们应当用心推敲佛陀所说不同教言的真实密意。

 

◎说有我非了义

 

比如,在《毗奈耶经》等声闻乘的经典中,佛陀说有五蕴聚合的我,但这并非佛陀的究竟密意,这么说是为了接引某些外道和世间人。因为,如果直接宣说无我,这些人根本无法接受,甚至还会生起邪见,并且顺世外道认为,我是由四大组成,人死后便一切归无,他们否认前后世、业因果的存在。如果受持这种断见,就会造下无量恶业而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为了救护这些持空无见的众生,佛陀安立了我法存在的概念,宣说了我存在、我造恶业就会堕落……事实上,佛陀并未说妄语,名言中如幻如梦的我确实存在。

 

◎说无我亦非了义

 

在有些经典中佛陀又宣说了“我不存在”“我为空性”“以色法而空”等教言。这是不是一种单空见呢?

 

暂时而言应该是。佛陀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人的相续中都具有可怕的萨迦耶见,认为我是常有的,我和我所真实存在。比如,有些外道认为,常有自在的神我存在;犊子部等有些小乘宗认为,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我……为了破除他们相续中固有的实执——萨迦耶见,佛陀说我不存在。而这么说同样符合道理,详细观察、剖析就会知道,名言中的我如同梦幻一般,没有丝毫实质可言。因此,佛陀说我不存在,也没有打妄语,反而救度了很多众生。

 

但实际上,说“我不存在”也非了义。为什么呢?因为,如同我法之见是非真实的一样,该见的对治——无我也是非真实的。因此,我法毫许不存在,无我同样毫许不存在。

 

麦彭仁波切在破有些教派的单空见时,引用了《般若波罗蜜经》《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等很多经论的教证进行说明。尊者常说,单空只是暂时的一种途径,并非佛陀最究竟的教言。所以,大家不能认为无我见最究竟,只要证得无我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也落入了一边。

 

◎以教证说明

 

《中论释》中引用了几个教证进行说明,如经云:“迦叶,我者乃为第一边,无我者乃为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道即为无色无诠……”《宝鬘论》云:“如是我无我,实有不可得,是故佛尽遮,我无我二见。”意思是,因为实有的我不可得,故而实有的无我也不可得,佛在了义经典中,完全遮止了我和无我存在的两种见。

 

《般若经》亦云:“说有我者,不可行于般若波罗蜜多之境,说无我者亦复如是。”意思是,说我存在,则不能行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说我不存在,也不能行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又云:“虽悟此蕴空,菩萨住于相”意思是,如果认为众生的五蕴皆不存在,完全是空性,这样的菩萨仍住于一种空相的状态中,所证仍不究竟。

 

以上教言都说明了,有我见或无我见都非了义。这些道理非常重要!有些人如果记不住很多教证和推理,最好能把今天的颂词和《中论释》的教证背下来,这会给自己以后的修行带来很大利益。大家学了《中论》之后,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树立起中观正见。

 

◎离四边,才是佛陀的了义观点

 

佛陀真正的了义观点是什么呢?“我”的本来面目既非有,也非无,而是远离了一切戏论。佛陀在最利根、前世对中观等甚深法门有过一定串习、修行,并且对此不会生起任何邪见、充满恭敬心,愿意趋向涅槃的众生面前,宣讲了远离四边的究竟实相。

 

《般若灯论》里本颂被译为“为彼说有我,亦说于无我。诸佛所证法,不说我无我。”直接指出了,诸佛所证悟的法不能说有我或无我,有我无我都不是佛陀最究竟的观点。

 

◎例举三乘不同教义

 

下面我举一些各乘经典中的不同教言,大家可以思维其中的密意。

 

关于“我”方面,《毗奈耶经》云:“轮回具苦蕴,苦苦与变苦,行苦八分苦,终忍受具苦……”;《大般若经》云:“一切法皆以无我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何以故?无我尚毕竟无所有……”;《如来藏经》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楞伽经》云:“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大乘密严经》云:“赖耶亦如是,幻作于世间,一切诸有情,体性无真实……”

 

关于“外境”方面,《阿含经》云:“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楞伽经》云:“外境是妄计,心缘彼境生,了境是惟心,分别则不起……”

 

关于“乘”方面,《妙法莲华经》云:“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解深密经》云:“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关于“怎样成佛”方面,在《念住经》中,佛陀讲了很多五欲妙的过失,说断除贪欲才能成佛,如云:“为证涅盘,唯一趣向道,即四念住……云何为四念住?比丘于身观身(受观受、心观心、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而《无垢称经》则云:“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胜乐续》中讲:欲妙是获得佛果的方便法;《大乘入楞伽经》里则讲了很多女人、饮酒、吃肉的过失,认为这些是成佛的障碍,如云:“舍于女色缠绵贪欲,见此现乐生来苦故,又得三昧殊胜乐故,是故舍彼非涅槃贪”“如贪障解脱,肉等亦复然,若有食之者,不能入圣道……”;《略胜乐续》中则说:依靠女人和美酒等,也能获得成就。

 

◎为应机而立三乘

 

表面上看,三乘教义似乎有点相违,有些经典说我和我所存在,有些又说不存在……实际上,佛陀说我存在有其密意,说我不存在也有其密意。虽然唯有佛陀才能宣讲缘起空性这样的甚深法,但他不会对所有众生都宣讲,而是根据众生根基的不同,宣讲相应其根基的法门。比如,在钝根者面前说有我;在中根者面前说无我;在利根者面前说我、无我皆不成立。如经云:“犹如学文法,从字母入手,诸佛于众生,仅宣堪忍法。”

 

《显句论》云:于所调之低劣、中庸以及殊胜之不同根基,而依次应机施教。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亦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意思是,对于顺世外道等不堪接受空性法门的根器,佛说我、前后世、因果存在,以此遮遣了其非福徳恶业;在堪为法器的小士道(中根)前,佛陀宣说了无我法,以此遣除了他们的我执;在根器成熟者(上根)前,佛陀宣说了了义的般若法,遮除了有我无我等一切边见戏论,了知这一次第者即为智者。

 

所以,大家以后再看到不同教言时,千万不能认为各法门之间互相抵触,一个是真,一个是假;一个应取,一个应舍。在不舍的同时,应该探求佛陀的真正密意,寻找最究竟的法要。

 

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能接受哪种观点,这样就能推知自己是上根、中根、下根,还是什么根基都不是。(众笑)

 

(堪布问身旁弟子:“你是什么根基啊?想过没有?”弟子答:“下等根基。”堪布笑言:“原来你是顺世外道啊。”)(众笑)

 

◎系统闻思,才能解开佛陀密意

 

只有经过系统闻思,并运用智慧深入分析,才能领会佛陀不同说法的甚深密意。

 

我在《旅途脚印》曾说过:“大慈大悲的佛陀,无论说什么话,都有内、外、密,直接、间接等不同层次的含义。各种意乐根基的众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种特异的语言表达能力唯佛具足……开启佛语宝藏的钥匙,就藏在遍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22第八品的字里行间。”如果谁都不去取,只有被小偷偷走了。大家一定要取到这把珍贵的钥匙啊。

 

[22] 《心性休息》:四种意趣、四种秘密是阅读经典的二把钥匙。依靠此理辨别而了知一切经续之义极为重要。

 

所谓的意趣,是指在演说佛法的过程中稍微含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也并非是虚言妄说,而是具有特殊的某种必要而宣说的一切法义。意趣共有四种,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与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1.平等意趣:诸如世尊考虑到法身平等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

 

2.别义意趣:诸如世尊考虑到三无本性而说诸法无本性。三无本性即:一、遍计法无本性,因为实际意义上遍计法必定不成立,所以说遍计法无本性。二、依他起生无本性,因为四边生不成立。三、圆成实胜义无本性,因为圆成实本身就是胜义并且无有不清净等戏论法的本体。

 

3.别时意趣:例如佛尊曾说仅以持诵无垢月光如来之名号便可获得佛果。这其中的含义是说,仅仅持诵佛号虽然不能立即成佛,但依靠往昔所积累的诸多资粮,终有一日必定能成就佛果。

 

4.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诸如针对有些贪执戒禁取见者,佛陀谴责戒律、赞叹布施。

 

秘密是指,为令有些众生趋入正道,受持真义,而依靠对方所感兴趣的少数名称或能接受的条件宣说,方式虽然与之相同,却有言外之意。秘密也分四种:即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

 

1.令入秘密:诸如为利益有些因畏惧空性而不入大乘的声闻种姓者,佛说色法存在。

 

2.相秘密:为令众生了达无有本性之实相,佛说一切万法皆无有本性。

 

3.对治秘密:诸如佛陀考虑到有些人会有释迦佛身材矮小、寿命短暂等故不如其他佛陀的想法,于是说我尔时成为毗卢遮那佛。

 

4.转变秘密:诸如为了遣除某些人因此法容易理解而认为比其他法下劣的罪过,宣说此法极难证悟。

 

有些法师由于没有系统闻思过,不懂得佛陀讲法的意趣和秘密,因而对于佛经的种种不同说法,常常感到迷惑不解。如果自己仍然疑惑重重,又如何替人解惑呢?所以在讲法之前,最好能系统闻思,有了闻思的基础,很多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传法者的密意也要懂

 

希望大家不仅要解开佛陀的密意,也要明白传法者的密意,一般来讲,法师在课堂上无论批评、赞叹,还是提到某人某事,都有一定的目的,并非无缘无故,其中包含了很多意义,也有很多必要。希望大家不要由此而观上师、堪布、堪姆们的过失。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有些人由于福报不够,经常会对上师、法师们所行的方便法产生邪见,而对外道或造恶之人,却经常感觉良好,常常随喜他们的恶行:“对对对,这样做特别好……”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福报不够,另一方面,前世可能造过很多这方面的业,对此一定要好好忏悔。

 

◎饮水思源,心怀感恩

 

对于佛陀三转法轮23的教义,大家一定要努力通达。我们学过很多一转法轮的经典,比如《百业经》《贤愚经》等,现在正在学习第二转法轮的教义——把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抉择为空性,以后还会学第三转法轮的教义,那时常有、存在的说法与现在所讲的完全不同。虽然不同,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已经以窍诀的方式,把第二、三转法轮进行了融合,抉择出了圆融无违的自宗了义观点。

 

大家能够系统地闻思各乘教义,并能无碍受持,确实要感谢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和历代传承上师。我们身处末法时代,外界乱象纷呈,内心纷扰不安,若没有传承上师们的智慧,想凭自力解开佛陀的密意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自己尚未通达,更何谈引导他人呢?

 

[23] 一转法轮主要讲四谛教义;二转法轮讲空性教义;三转法轮是抉择如来藏教义。

 

现在,我们依靠传承上师们的教言,虽然不敢说通达了佛陀所有的甘露妙法,但也略知了一二,我们应该时时感念这份恩情。感恩的同时,也要珍惜自己多生累世所积的福报。

 

癸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分三:一、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

 

有人可能产生疑问:前面几品已经讲过无我之理,本品为何又宣讲呢?

 

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本品主要宣讲了当人我和法我断完之后,即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之后,真如的本来面目便会自然呈现的道理。

 

子一(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

 

所谓真如,就是法性,即万法的本性、实相。本品宣讲了如何证得法性的方法。之所以很多大德认为本品是《中论》最精华的一品,原因即在于此。

 

真如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也不能用心(分别念)思维,更无法用身体表示。真如的本来面目到底什么样呢?下面主要宣讲这个问题。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诸法的实相不是心的行境,也非语言所能诠,这无生无灭的法性就如同涅槃一样。

 

◎真如的本来面目

 

我们现在的所见都是现相,诸法真正的实相,不是心的行境,也非言语的所诠,因为不在它们的范畴之内,真正诸法的实相,是佛陀各别自证智的行境,这无生无灭的法性就如同涅槃一般。

 

也就是说,所谓的真如,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实相境界,它是智慧波罗蜜多的行境,也是佛陀各别自证的行境;它断灭了心行言语,即不是心的境界,无法用心思维,也不是语言的对境,无法用语言说出;它是断除人我和法我之后,呈现出的万法本来实相。

 

颂词最后一句用“涅槃24”来比喻万法的本来实相。说“寂灭”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为声闻的寂灭堕入了断边,而此处是讲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因此,说“涅槃”应该更合适。另外,用涅槃作比喻也是因为佛陀证得的涅槃果位本体不生不灭,此喻可以说明真如不生不灭的特点。

 

[24] 即以诸法实相为涅槃。特别为中观学派所提倡。中论卷四观涅槃品(大三○·三六中):‘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意谓世间诸法之实相即是毕竟空,亦即无生无灭、涅槃寂静。

 

《般若灯论》的译者智识译师,将此句译为“如涅槃法性”,他的译本与藏文译本许多地方都很贴近。

 

◎为何真如不是心和语言的行境

 

《定解宝灯论》云:“彼非言词分别境,是故不偏于非遮,无遮异体现空等,无偏离有无承认,法界智慧相圆融,自然智慧无住现。”意思是,真如并非语言、分别念的对境,因为心、语的所缘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要么是有无二俱、要么是有无二非,无法超离四边,而真如不偏堕于遣除显现的单空无遮、自本体不空恒时显现的非遮、如同黑白绳子搓在一起般以心分析现空各体的双运,以及一体异体、现空等任何一方,也就是说,真如无有任何偏堕、远离了一切戏论,它是无二智慧自性光明。

 

凡夫人由于根基尚未成熟,语言和思维都不离分别念,而凭借妄念分别,根本无法缘取这种实相境界,因为已经超出了其能力范围,就像眼睛无法听声音、耳朵无法见色法一样,眼睛虽能见到色法,耳朵虽能听到声音,但它们却没有能力缘取其他四根的对境。

 

只有当我们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即灭尽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之后,这种不可言思的实相境界才会现前。

 

◎无法言说,还要宣说的原因

 

以上介绍了真如的本来面目,有人可能产生疑问,既然真如无法言说,如《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那佛陀为什么还要广转八万四千法门呢?

 

实际上,八万四千法门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法,并非真正用它宣讲了真如的本性,就像以手指月时,手只是一种表示法,虽然用它可以指明月亮的方向,但手并不是月亮,也无法把月亮摘下来。

 

《显句论》里引用教证说:佛说,我从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之日起,到无余涅槃的夜晚之间,一字未曾宣说。以此说明,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佛陀暂时在众生面前的一种表示,真正的佛法无法言诠。

 

在世俗名言中,如果具有善巧方便的佛陀没有以方便之法——假立的方式,对不可思议的法性进行诠释,又有谁能够现量证达呢?谁都无能为力。

 

法师讲法亦是如此,只是在为众生传递一种信息,依此方便法,有缘者最终可以趋入真如的境界。虽然这种境界无法言诠,也无法思维,然而在趋入过程中,语言、智慧、经论等手段却必不可少。

 

总之,这一颂如理如实地宣讲了什么是法性(真如):所谓的真如,无法用语言宣说,也无法用分别念思维,它与无生无灭的法界和涅槃无有任何差别,是万法的真相。

 

此处讲的是一种最高境界。对密宗大手印或大圆满有所认识的人,若把自证境界与这里所讲的真如本体相对应,也许会现出一些不共的智慧。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4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八品《观我法品》,本品主要宣讲了趋向真如的方便法——断除障碍、趋入无我的空性理。

 

子二(如此遮破之果)分二:一、灭尽我执者不可得;二、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

 

丑一(灭尽我执者不可得):

 

前面中观宗通过一体异体的方式遮破了我和我所,但有实宗并不认同此观点。

 

他们提出:虽然我执和我所执可以不存在,但我和我所应该是存在的,因为现量可见之故。比如,释迦牟尼佛及得地的菩萨虽然我执和我所执已经断除,但他们作为见者仍然存在。如果见者(能见之人)不存在,就无法见到人无我和法无我。既然见者存在,所见的我和我所也应该存在,或者说所见的我和我所的空性也应该存在。

 

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

 

藏文译本颂词:

 

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

 

证得无我的智者其本身实不可得,因为,已经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的智者,也无法见到有一个“见空性者”。

 

◎见者不可得之因

 

中观宗驳曰:证得无我的智者,其本身了不可得,比如,当菩萨获得一地果位时,此菩萨作为见者能否得到呢?得不到,因为他已经见到了我执和我所执不存在,这样与之观待的见者本身怎么会得到呢?不可能得到。

 

《显句论》中引用教证说:“内法观空性,外法亦观空,何人修空性,彼亦无少许。”意思是,对里面的法要观空,对外面的法也要观空,何人(见者)修此空性,此人亦了不可得。

 

譬如,龙猛菩萨见到人我和法我皆为空性时,他自己本身也了不可得,因为,既然所见的内外之法都不存在,那么与之观待而成立的修空性之补特迦罗(见者),当然也不会有。

 

除了运用观待理以外,也可以用五蕴和我一体他体的推理来观察:首先通过一体异体方式推出我和五蕴不存在。这样一来,现见我执与我所执不存在的瑜伽士,也不可能存在于我与五蕴二者之外,所以也不能以我的自性者而存在,即依我而成立的见者不可能得到。

 

比如,释迦牟尼佛是证悟者,已经彻底断除了我执和我所执,这时他作为见者是否存在呢?不存在,因为见者佛陀其实就是人我,而通过一体异体的方式已经分析过,人我和五蕴除了名言假立以外不可能成立。当然,名言中佛陀作为见者是可以被承许的,不仅如此,所见之法也可以承许存在,但在胜义中,所谓的“见者”则完全得不到。

 

此外,也可以用补特迦罗与无我境界一体异体的方式观察:补特迦罗本身是见者,如果他与所见的无我境界是一体,那么其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是他体也不合理,因为在不存在的我以外,不可能还有一个补特迦罗能见者。因此,所谓的见者瑜伽士不能成立。

 

◎“不同”让我们领会更深

 

鸠摩罗什大师将本颂最后一句译为“是人为稀有”,但藏文颂词的这一句没有“稀有”之意,《般若灯论》中本颂的译文是:“得无我我所,不见法起灭,无我我所故,彼见亦非见。”最后一句也没有“稀有”的意思。可能译师们采用的不是同一个梵本,否则不应该差异这么大。

 

这次我们学习《中论》,主要学习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一方面因为大师的译作非常具有加持力,另一方面,大师的译本在汉地被广泛流通,大家比较熟悉。以前我讲《金刚经》时,也采用了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

 

其实《中论》藏文译本和清辩论师《般若灯论》中的颂词翻译得也很好,因此我在传讲过程中,会结合藏文译本对颂词的不同之处作出标注,也常会对比《般若灯论》里的颂词,我想后学者这样对照着学,应该会对理解法义有一些帮助。

 

丑二(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分二:一、如何灭尽我执;二、如何获得解脱。

 

寅一(如何灭尽我执):

 

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

 

藏文译本颂词:

 

内外我我所,若尽灭无有,

诸取即为灭,取灭则生灭。

 

如果把将内五蕴执为我、将外在诸法执为我所的萨迦耶见灭尽无余,那么诸取也就灭尽了;诸取灭尽,生也就灭尽了。

 

人们执内相续所摄的五蕴为我,执外在蕴界处(器情世界)所摄的法为我所。如果灭尽了我和我所,我执和我所执也会灭尽无余。

 

对我和我所的执著叫做萨迦耶见,也叫坏聚见。

 

以前考《中论》的时候,有位道友不知道什么是萨迦耶见,觉得可能是指萨迦派的见解,只不过中间多了一个“耶”字。(众笑)

 

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萨迦耶见,如果没有萨迦耶见,即断尽了我执和我所执,那么四取(四种轮回因)也就不存在了。

 

四取即欲取、见取、我语取、戒禁取。欲取,是对欲界色声香味等所有欲妙的贪执;见取19,是除了戒禁取见以外的其他四见20,其主要根源是坏聚见(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所谓的见取就是萨迦耶见,即坏聚见21);我语取,即依靠内在的身心而说我,是我所执的根源;戒禁取,一般指外道所行持的各种戒律,如牛、狗、鸡等戒。

 

[19] 即执取五见当中除了戒禁取见以外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四见。

 

[20] 五见:又作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

(一)萨迦耶见,又称身见、伪身见、坏身见。此乃有部之说;经部则释为虚伪;而唯识宗作‘移转’解。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二)边执见,又作边见。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三)邪见,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四)见取见,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五)戒禁取见,又作戒取见、戒盗见。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21] 坏聚见:亦称萨迦耶见,指缘取蕴(色受想行识),将取蕴总体妄计为我,又将取蕴支分妄计为我所,染慧为性,由此生起我见、我所见。其中坏是无常,有别于常有;聚是众多,有别于独一。立此名是为显示取蕴唯是无常生灭、众多聚合之法,在此取蕴之上根本不存在常一之我。

 

如果灭尽了四取,具备三有之相的受生也会随之而灭尽,即众生不会再投生转世,至此,所有生老病死的轮转便已终结。

 

总而言之,每个众生都对我和我所极为执著,而只有断尽了这两种执著,转生之因的四取才会灭尽,轮回才会终结,就像火灭尽之后,烟不会再产生;种子灭尽之后,苗芽不会再生长一样。所以,断除我执和我所执,是灭尽轮回的根本。

 

这一颂非常重要,麦彭仁波切在著论时经常引用。我们刚来学院时,都特别喜欢背教证。大家如果实在不能背诵整部《中论》,最好把这个教证背下来。以前有位道友在辩论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这个教证,并且每次在说之前,身体都要做一种相应的表示。

 

寅二(如何获得解脱):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业和烦恼的灭尽称之为解脱。业和烦恼并非实有,故一旦证入空性,戏论就灭尽了。

 

众生轮回的根本因是业和烦恼,而业和烦恼是由可爱、可憎等非理作意的分别念所引发。这些分别念的来源是什么呢?它们产生于无始以来对能知与所知、能诠与所诠、瓶子与氆氇、男人与女人、可得与不可得等种种戏论相的耽执。

 

◎为何证空才能得解脱

 

如何破除这些戏论分别呢?针对众生对诸法种种相的执著,可以用彻见万法空性的智慧进行破除。也就是说,如果知道了我和我所所摄的一切诸法没有任何自性,不断串习此等空性理,最终证入空性,就会灭尽一切戏论分别,这样业和烦恼就会随之灭尽,这就称之为出离轮回的解脱。

 

打一个比方可以说明此理:因为知道石女的女儿不存在,故不会产生“此人是女人”的戏论分别;既然没有这种分别,就不会萌生“她是清净可人的”等等之类悦意的、自性可得的非理作意;如果没有这些非理作意,就不可能对石女的女儿产生贪执;如果没有贪执之念,就不会有与之接触等行为,也不会由此造业而流转轮回。

 

总而言之,证悟空性才能获得解脱,前一颂所讲的将内外的我、我所、四取、轮回灭尽,也都要通过证悟空性才能获得。

 

为了说明证悟空性的重要性,宗喀巴大师、月称论师和果仁巴大师在其著疏中都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教证“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教法,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种:一是不害众生的慈悲,二是通达空性的智慧。

 

◎证四边空,才能灭一切戏论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讲了一些非常甚深的教言,告诉我们,只有证悟了远离四边的空性,才能寂灭一切戏论。论中云:“如果没有破除执相的戏论之边,即使不执著于诸法的成实,却不能遏制对诸法以及诸法之相的执著分别念。因此,虽然在圣者的根本定当中,不存在成实的二现。但如果不分别相的智慧,仅仅是对成实的三轮不分别,则以这样的不分别智慧,虽然对成实没有分别,但因为没有破除无我以及内外器情世间等等的一切万法之相,又怎么能寂灭一切戏论呢?”

 

意思是,无论是空的相,还是有的相,对所有相的执著都应该断除。在圣者根本慧定当中,所有成实的能取分别和所取现相都不存在。但如果认为不分别相的智慧,仅是对成实的三轮不分别,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因为,仅仅破除了成实的戏论,却没有破除除此之外的无我及无器情万法之相等戏论的缘故。虽然明知无实,却执著于断除成实之相,即认为世间万法如兔角一般不存在,这时虽然有的边已破,但无的边尚未遮破。如果只遮破了一边(一个戏论),就会沉溺在一种无实或单空的戏论当中。

 

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有戏论的所知境,即使他不会耽执其违品,但也不能脱离于戏论。比如,如果认为瓶子是无实,其违品是有实,虽然他不会耽执有实,但因为没有破除有实以外的其他一切戏论,即仍执著于无实,因而不能脱离于戏论。远离所有戏论才是中观正见,如果只破了一个实有边,实际并未寂灭一切戏论。

 

所谓的戏论,包括相之戏论以及成实戏论,这些都是戏论的分支,属于邪慧(分别念)之境。无实与无相有着天壤之别,了知这一点极为关键!远离所有相,即要远离一切有实和无实。无实只是无相的一部分,因而,如果只说无实,其实并未远离所有的边。真正通达中观就会知道,所谓的无实证悟空性,只是证得了无相的一部分,此时虽然有实的边已经远离,但无实的边仍未远离,因此并不究竟。懂得这个道理非常关键!

 

◎远离空边歧途

 

表面上看,抉择无实好似无关紧要,藏传佛教有相当一部分修行人执著无实;净土宗和禅宗的有些修行人也有这种执著,然而这种执著已令他们落入了空边。如果我们没有通达《中观根本慧论》,自相续可能也会住在这种境界上。

 

大家以后不管修禅宗、大手印还是大圆满,对此一定要多加注意。应知道,最究竟的见解需要远离一切戏论,而所有的戏论并非仅指实有或者明清,只离一边并不合理。

 

◎三解脱门之窍诀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还以窍诀的方式,为我们宣讲了三解脱门:“缘于法的因,即为该法以及该法之相,此相如果能成立为空性,则所谓清净与肮脏的分别妄念,也就成立为不耽执于该法以及该法本体的空性。此空性一旦成立,则无有对该法的取舍之愿,这一要点至关重要。”

 

意思是,观察任何一法时,我们经常说三解脱门——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因无相”,指任何一法的因应该了达为无相;“体空性”,即它的本体应该了达为空性;“果无愿”,即了达诸法之果为空性,无所愿求。

 

当我们心缘一法时,比如缘瓶子,首先会缘瓶子的相,如果了达了瓶子的相不存在(因无相),那么缘它而产生的各种执著和烦恼,比如,认为瓶子是实有的、干净的或肮脏的、对干净的瓶子生贪心、对不净的瓶子生嗔心等等都不会有(体空性),如果这些执著都没有,那么希求或抛弃瓶子的愿望也就不会有(果无愿)。

 

希望大家能仔细思维这一段。三解脱门对于修行非常重要。不管修任何法,首先,一定要把所执著的相灭掉,此即因无相;如果灭掉了执著相,就会了达自己执著的本体为空性,此即体空性;如果执著的本体为空性,那么希求或抛弃的愿望就不会有,此即果无愿。

 

麦彭仁波切的这些教言非常甚深,对于中观实修者来讲,具有这种见解极为重要!修行大圆满时,这种修法也很关键。有的人自诩证得了最高境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这种慢心还是一种执著、戏论。修行人不仅要远离低劣行为的戏论,将“了不起”的戏论一直耽执于心也不合理。真正远离一切戏论,才能证得最高境界。

 

如果达到了丝毫相之戏论都没有,就称之为《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无缘智慧波罗蜜多”“无分别智”或者“离戏”(中观里面也可以有这些名称)。这时从实相角度而言,是没有任何承认与可得的。那些受宗派掣肘而做的破斥、建立、断除与安立等一切行为,因为都是有所承认的,故没有超离一切戏论。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引用过本颂,这部论在抉择中观甚深见时,引用最多的就是《中论》第十八品里的教证。

 

◎关于“解脱”的不同观点

 

关于颂词中所说的“解脱”,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认为,本颂主要是讲大乘的解脱,而佛护论师的《中论》注疏和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则认为,小乘灭尽人我的境界也应属于一种解脱,所以,这里应该是指大小乘共同的解脱。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也认为,此处的解脱,不仅指大乘证悟二无我的空性,也包括了声闻的寂灭,虽然他们落入了一边,但有了边就属于不解脱也不合理;如果这不是解脱,那么除了中观行人以外,就没有其他解脱者了,这样承许会有很大过失。因此,这里所谓的解脱,应该是指大小乘共称的一种解脱。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五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入行论》中的自他交换,昨天讲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今天讲修自他交换的功德。

 

丑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若没有修自他交换,始终耽著自己、爱护自己,则将导致无穷无尽的过失,给今生来世带来无边祸害。作为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应该一心一意舍弃自己,尽心尽力地行持利生事业,这样的话,功德和利益非常大。那么,这是谁说的呢?是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无欺的金刚语,依此而行必能获得安乐利益。

 

有些人经常怀疑:“发了利他的菩提心以后,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功德?”尤其是学过世间法、唯物论的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坏习气,始终觉得修利他心的话,将来不一定能得到果报。如果有了这样的怀疑,那通过佛陀的教言就可以遣除。

 

其实一个人若全心全意地帮助别人,奉献自己的一切,定会受到众人的认可和赞叹。利他心重的人,谁都愿意跟他合作,而自私自利非常强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与之交往。世间道德尚且如此,出世间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就更不用说了。

 

但若有人仍有怀疑,则可以用佛经来作教证。《大明度经》云:“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大乘行人该学习这种教言,并在实际行动中去身体力行。佛陀为什么不说妄语呢?理自在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言:“无因不说妄。”因为多劫以来从根本上断除了说妄语的因——贪嗔痴等烦恼,故而佛根本不会说妄语。马鸣菩萨亦言:“见义故无欺。”佛陀彻见了万法的实义,他所说的绝对不会欺惑。

 

一个凡夫人即使再老实,赢得了每个人的信任,但由于没有断除说妄语的因,很可能上半生不说妄语,老了以后就糊涂了,说妄语的本事很厉害。但佛陀绝对不是这样,汉地家喻户晓的《金刚经》中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就是佛陀语言的特征。

 

原来我讲《金刚经》时,也引用过世亲论师的观点说,所谓“真语者”,指世俗中佛所说的因果、微观宏观世界的道理真实不虚;“实语者”是从胜义角度讲,佛陀在《般若经》中所宣说的空性,一点也不会欺惑,完全真实;“如语者”是佛在第三转法轮中所抉择的如来藏光明显现存在,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诳语者”,是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胜密意;“不异语者”的意思是,佛陀针对六道众生所讲的法,每个众生根据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领会的意义也有差别。因此,整个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的语言才真实不虚,若能对佛语深信不疑,修任何法都会获得利益的。

 

佛陀这样的语言,不是一生两生修来的,而是生生世世串习过来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十方诸佛,悉皆已习真实之语……已于无量俱胝大劫,常说实语。”凡夫人就算这辈子说真实语,下一辈子能不能这样也很难说,而佛陀并非如此,这一点学过《释尊广传》的人都应该清楚。

 

世间上这么多的大智者,异口同声赞叹佛陀语言的无欺性,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就像理自在陈那论师所说,佛陀对万事万物的了解是“一切诸所知,入于刹那间”。如是通达万物名言和胜义的真相,世间上哪个科学家能比得上?而且唯有佛陀才彻底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做善事有安乐的果,做恶事有痛苦的果,哪些众生面前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佛陀完全一一明白。

 

然而遗憾的是,当今时代的人,就像噶当派教言中所说,不把佛陀看作一位全知,只是当成一个算命特别准的算命先生。没有智慧的愚痴者对佛语处处怀疑,包括有些出家人,尽管剃了光头、披上袈裟,多年来一直念诵佛号,但真正遇到关键时刻,对佛所说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果”就犹豫不定了。

 

这些人必须要通达“两大理自在”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把佛陀建立为量士夫的教言。或者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剖析,看佛陀2500多年前讲了那么多法门,世间上的智者推翻过多少?其他学说在世间上留下了多少?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话,就会对佛所说的话产生信任了。

 

《妙法莲华经》云:“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可是有些寺院或居士团体中的人,说自己是皈依佛门的,却对佛的教言半信半疑,这种情况随处可见。因此我们一定要信赖佛的教言,尤其是这里所讲的,只要利益众生,定会得到圆满果位,获得佛陀包罗万象的身语意功德。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通过宿命通一回顾,就知道自己最开始在某某上师面前,于什么地方发了大菩提心,从此之后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行持利他的行为,如今才获得了如是圆满的果位。整个五道十地的过程都会清楚的。当然,我们作为愚痴的众生,因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可能会怀疑修菩提心有没有这样的功德。但只要以佛陀的教言为依据,一心一意修持的话,绝对能获得如是果报。

 

而且对佛陀的经教生起信心,具有无量的功德。《供灯经》中讲了四种不可思议——信仰佛经不可思议,因小果大不可思议,众生的根基不可思议,三宝的力量不可思议。间接也体现了佛语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这种功德肯定存在,这是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不要有任何怀疑。

 

假如这一世发了坚定的誓言,那我们的生死轮回就有了一个转折。否则以前在漫长的轮回中不断漂泊,现在还不发心的话,今后仍会遥遥无期。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海尘婆罗门时,第一次发了菩提心。我们得个人身也不容易,来到世间后什么不做都不要紧,唯一要发个不退转的善心,这才没有空来一趟。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对佛陀的金刚语生起信心。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这里也是对自心进行教诫:“如果你往昔无量劫以来,一直奉行利他事业,就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那样利益众生、修自他交换,遇到众生就尽力帮助,那么时间如此久远,你一定会推翻了可恶的我执,获得利他所带来的证悟境界。如今除了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无漏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每天被烦恼折磨着,落到这般痛苦的地步。”

 

往昔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宝髻佛等无量如来,在因地时也跟我们一样,是被烦恼缠缚的凡夫,但他们自从发菩提心、选择利他这条路之后,依靠多生累劫的修持,现在已脱离轮回、摆脱生死,获得了如来的果位。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在轮回中一直没有解脱,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也是利益众生之因。净土宗的昙鸾大师说过:“发菩提心是进入佛道的要门,发心才能成佛,发心才会去度化众生。”

 

正如《现观庄严论》所言,菩提心有两个法相,一是缘佛果,一是利益众生。假如我们很早以前除了成佛和利他以外,什么想法都没有,早就应该成就了。但我们是不是这样的呢?恐怕不是。很多在家人一直想着自己的生活、对象,年轻时被无数烦恼缠缚着,一直没有机会发心。人老了以后,精力不充沛,也没办法发心。这样一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求佛果呢?

 

当然,假如因缘殊胜、发心力特别强,即使是一般的凡夫人,今生也有成就的机会。六祖大师到五祖那里去的时候,“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只想好好地成佛,除此之外不求宝贝,也不求上师的其他加持,最后他获得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证悟了身体不存在,心也不存在,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虽然有些法师认为这是单空,但两方面都可以解释,认为万法一无所得,远离一切尘垢障碍,这样理解也可以。

 

同样,倘若我们也是即生中除了利众生和求佛果以外,没有别的希求,那应该也会成佛的。但惭愧的是,无始以来我们对自我的执著特别可怕,一直没有求佛果的心,即使在课堂上或者经堂里发了心,出了门口以后,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开始忍不了,马上把眼镜放在地上、袖子一卷:“你有本事就过来吧!”事后被批评又特别伤心:“呜呜呜,我错了……”

 

华智仁波切说:“众生若在以前精进修持过佛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如来果位,至少也有不堕三恶趣的把握。”不说前世开始学佛,就算在即生当中,从幼儿园起一直修菩提心,小学、中学、大学……你就像希求自利一样,一心一意地修菩提心,现在可能也不是这样。但很多人并没有好好修持,文字上虽然了解了,但不经常串习的话,根本解决不了严重、恶劣的习气。因此,得到这个法之后,大家一定要修行。如果没有修行,当下听的时候好像听歌一样,觉得很好听、有道理,但若没有去串习,最后一定会付之东流的。

 

丑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有些人可能会想:“修自他交换时,把我当作别人、别人当作我,听起来倒是很殊胜,但恐怕不好修吧。他就是他、我就是我,两个人互相换过来,是很难以习惯的。”

 

为断除这种怀疑,此处通过比喻进行说明:如果长期修持自他交换,终有一天定会成就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为什么呢?因为既然你经过串习,能将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蕴执为我,为何不能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如是执著呢?

 

每个人都对身体特别执著,别人说你身体好胖,你就气得要命:“我胖关你什么事,我胖是我的福报!”别人说你太瘦了,你马上反驳:“我瘦了可以飞啊,轻飘飘的,才不像你一样。”只要对这个身体略有微词,你就义无返顾地挺身而出。

 

有了“我”的观念后,进而会产生我执,把名字也执为我,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赞叹这个名字就赞叹我,诽谤这个名字也是诽谤我。其实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名字和身体本来没有关系,怎么能说是我呢?

 

执著身体,实际上是一切过失的来源。老子曾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用智慧来详细观察时,父母的不净种子本不是我,却因长期执著而当成我。同样,芸芸众生虽然也不是我,但从现在开始,若串习将他们视同己身,并以智慧加以引导,最后无疑也会执著为我。

 

把一切众生当作我,刚开始可能很困难。以前在观音菩萨的故事中,一个人的妻子死了,特别特别伤心。有个老和尚问他:“今天降生了七个人,你高兴吗?”“这跟我没关系,有什么可高兴的?”“今天死了五个人,你难过吗?”“我又不认识他们,有什么好难过的?”后来,在老和尚的悉心引导下,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痛苦来源于执著,进而从痛苦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

 

其实把众生当作自己,最初觉得不现实,但只要慢慢串习,就根本不会困难了。《无边功德赞》云:“纵闻亦于今世生苦害,亦未长久躬行广大行,彼等难行若修自然成,若不修习功德难增长。”这个道理讲得特别好,如果没有修持的话,永远都会把众生抛之脑后,一直全力以赴地维护自己。因此从当下开始,我们应该反过来,以前一直是保护自己,现在应当串习去保护众生。

 

我这样讲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去做。我有时候看你们好像明白了,但在实际行动中经常与人发生矛盾,或者欺负别人、讥笑别人,就有一种厌烦心,觉得讲了这么多法,一点也起不到作用,还不如不讲。当然,我们毕竟是凡夫人,所谓“万事开头难”,很多圣者刚开始发心时,也有一些退转的现象,《俱舍论》说即便有些阿罗汉,得果后也会滑下去,然后又马上复位了。所以凡夫人刚开始发心,难免有一些违缘,但只要不断地串习,迟早都会做到的。

 

如今的世间上,修行的违缘非常重。尤其是外面的一些居士,表面上在学、在念诵、在皈依,但实际行动中,很多言行比较肤浅。所以佛陀在《狮吼菩萨请问经》中说:“家中诸烦恼,毁坏诸善根。”在家人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相续中的善根容易被毁坏。有些大德在解释时说,这也包括我们出家人,虽然离开了大的家庭,但山顶上还有一个小木屋的小家庭。为了这个木头房子,有时候也产生烦恼,毁坏诸善根。因此不管你住于大家庭也好,住于小家庭也罢,应该把佛陀所说的教言尽量融入自己的心,一点一滴去行持,一定要把众生当作自己。这个问题,我在《入行论》中提过不少次,但这个应该提,如果你们没有明白,那学佛只是表面上的。

 

我刚才来上课时收到一封信,看后还是有很大的欢喜心。一个人在信里说:“通过《入行论》几个月的学习,我帮助众生的心大大增强了。以前我的脾气非常不好,与同行的人经常吵架打架,这几个月以来,我一直没有吵过架、打过架。”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但愿他不仅是这辈子这样,乃至生生世世也要不跟众生吵架打架。否则光是压制一两个月,过段时间习气又复发了,那是不行的。这一点,我们好多道友也是如此,讲《安忍品》的时候,三四天内谁都不会打架,但再过几个月,《安忍品》的加持慢慢消失了,习气又占上风了。所以为什么要长期修行?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讲了自他交换的发心,下面讲一些这方面的行为。

 

癸二(行为)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

 

子一(行为修法)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

 

丑一、当利他:

 

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发心上讲了很多道理后,行为上怎样去利他呢?就像一个人学习开车,理论上学完之后,应该如何去驾驶呢?应该把自己当作众生,为众生服务。我们对自心教诫道:“你以前是我的大密探,我需要什么,你整天都在观察——今天出去能不能得到一点东西?今天会不会获得赞叹?等一会儿回去,会不会吃得好一点?每天都在想我能不能得什么。而现在发了菩提心之后,位置要换过来,应该成为众生的密探、奸细、特务,时时刻刻观察众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一定要进入众生的心里。”

 

前段时间,智悲学校的几个老师开会,一个老师发言说:“我们当老师的人,天天用棍棒打学生是不合理的,一定要进入学生的心里,这才算是个好老师。”我们发菩提心后也是同样,光会说漂亮话是没用的,一定要看众生需要什么,我们能不能满足。众生情绪低落、马上要堕落下去时,应该安慰他:“你不要哭,不要伤心!”众生缺少财富、没吃没穿时,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如果有,就不要有吝啬心,应该拿出来布施给他。佛陀也说:“从我取财,布施众生。”把自身的东西取出来,布施给乞丐或讨饭的众生,这就是密探应该发现的事情。

 

别人拥有美好、快乐、幸福,应该是我们的愿望,自己有没有这些无所谓。有些人修了大乘菩提心之后,自己得到赞叹、获得快乐,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其他众生获得安乐,他心里就数数欢喜,这是真正的修行人。故而我们应当成为众生的密探,见到众生需要什么,就把自己所拥有的拿出来帮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乘修行人,财布施、无畏布施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在外面的城市里作法布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传承,那应该布施给众生。我经常在想,现在通过这样的推广,到了一定时候,有能力的出家人应该出来给出家僧众或在家居士宣说佛法。各个城市里也有一批水平相当高的在家佛教徒,他们也应该当在家法师。以前在中国传统中,剃光头的人才叫法师,其实居士也可以叫法师,因为传法的上师都叫法师。《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为度众生显现三十二相,有比丘来求法,他显现为比丘相;有比丘尼来求法,显现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来求法,则显现为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身份进行说法。这在佛经里是有教证的。当然,我们一部论典还没有学完,就派一些法师出去讲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这个传统应该要改革,其他改革对我们来讲没什么必要,但佛经里讲得很清楚的问题,以后应该继承下去。

 

在一些大城市当中,学佛的在家人相当多,出家的数量非常少,若要出家人到每个城市里去集中在家人学习,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大家以后看到一个居士在讲经,不要认为他发疯了,居士讲经应该是可以的。但现在有些城市里面,居士给居士讲经觉得不好,而居士站在出家人的讲台上讲经,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听着,这种传统不一定对。出家人面前应该由出家人来说法,在家人面前,出家人或在家人说法都可以。

 

很多地方确实缺乏佛教的基本知识,佛法需要慢慢深入人心。现在皈依佛教的人很多,但真正获得实义的人很少。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传记里面,他好像三十几岁时,有一次在光明境界中,有个小鸟雀给他唱道歌,其中就说道:“闻思的人很多,实修的人很少;获人身者虽多,具实义者罕见。”这种说法非常正确,现在获得人身的人比较多,但真正具有实在意义的,确实很罕见。

 

因此,我们获得这样的人身之后,要么当一个修行人,始终观自己的心,要么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情,除此之外的世间琐事,都是增长痛苦的因。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引用了一首《出离轮回之道歌》,其中有句话是:“外观世间行,无义痛苦因,深思皆无利,当观修自心。”世间上各种各样的行为,不管你搞生意也好,得地位也好,如果用智慧来观察,都没有什么意义,完全是增长痛苦之因。

 

我看到很多人的在家生活,确实生不起爱慕之心,反而有种极大的厌离心。整天周而复始地不断操作,最后回归自然时又有什么意义?不如一心一意观心的本性,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上等修行人。我们学院有相当一部分人,多年以来在观心方面非常下功夫,我相信应该有一定的收获。

 

还有一种人,就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自己闭关实修的话,可能因缘不成熟,机会也没有,心有时候无法堪能,但哪怕你每天给别人讲一句佛法,或者利用自己的特长技术来帮助众生,这个人身也没有空耗。否则,一辈子漫无目的、糊里糊涂地过日子,那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你们不是幼儿园的小孩了,应该把握自己的未来,既然学了佛,就应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人生几十年如白驹过隙,若没有在阿赖耶上面染上善法的习气、种下善法的种子,即使你讲得再好、唱得再好,离开人间时,除了相续中的善根不会耗尽外,其他什么也带不走。

 

在修学大乘佛法时,为了保护自己珍贵的利他心、遣除修行中的违缘,一定要祈祷传承上师、本尊,尤其是莲花生大士。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些伏藏大师的莲花生大士仪轨,确实觉得在末法时代,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学密宗,都要全心全意地祈祷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是诸佛的化现,若能经常祈祷,有生之年修学佛法的违缘会全部遣除的。

 

因此千万不要诽谤密宗,一两个人诽谤的话,对密宗不会有任何损害,但你的今生来世都毁坏无余了。以前有些净土宗和其他宗派的法师,对密宗很有看法,也诽谤了很多,后来他的一生中出现很多意外、发生各种违缘,之后他自己也有所醒悟。我们获得一个人身,即使对佛教没有作贡献,也最好不要做坏事,依靠恶知识、恶友的引导而堕入邪道。

 

总而言之,在难得的人生中,我们有机会学习佛法,尤其是甘露般的大乘佛法,对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这一点是佛陀的无欺教言来印证的,并不是我在这里胡说八道,说“你们学的话,百分之百我来保证”,不是这样的。但我有一定的依据,依据就是佛语,佛语是任何宗教和学者都无法推翻的。我们即生中能遇到这么好的佛法,确实是自己的福分,应该值得珍惜!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四节课

 

下面继续讲对治三种烦恼。对治嫉妒心、竞争心的方法已经讲完了,现在讲修傲慢心。

 

故令闻众口,齐颂吾胜德,

毛竖心欢喜,浑然乐陶陶。

 

此处的傲慢心,是对治傲慢的一种智慧,而以烦恼的名称来命名的。我们不可能修烦恼,修烦恼会增长烦恼,烦恼再不用串习了,所以这里对治傲慢的智慧叫“傲慢”。前两种修行也应该这样来理解。

 

有些人稍有才华、境界、势力,以及广闻博学的智慧时,往往就瞧不起别人。比如他长得比较好看,看见六根不全的残疾人时,在他们面前很得意;若在财力上不错,有些居士自己开轿车,就会觉得“这个团体中我很了不起,你看我有私人车,边开车边放音乐,多开心啊!其他人都比不上我”;在智慧上,有些人读过大学、研究生,就蔑视没有文化的人;甚至有些佛教徒,皈依十几年的话,见到一个新居士,就倚老卖老,认为自己学佛的资历很深。傲慢心是隐藏的一种烦恼,自己根本不发觉,但别人一看你的言行举止就非常清楚。因此,这种傲慢要彻底根除,不然在修行中很容易遭到违缘。

 

这里是说对高者也有必要修习相换。即首先把自己换成别人,再看易位前的自己,显得傲气十足,以蔑视侮辱的眼神来对待他(原来的我)。要让他听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称赞,赞叹我的种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欢喜若狂、汗毛直竖,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海洋中。

 

世间人受到称赞或者得奖时,高兴的神情溢于言表、无法控制。有些人获得了世界冠军时,会高兴得跳起来,甚至过分激动当场昏厥。据说今年有些人打麻将,几次摸到好牌之后,因特别激动而死亡,这样的事例有好几起。除了高僧大德对赞、毁都能视为空谷声,不会产生执著之外,一般人是很难以做到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当这种特长被人宣扬、赞美时,自己会沉浸在喜乐之中,难以自拔。然而我们换位后应该知道,这个被赞叹的,实际上不是我,而是易位前的众生。如果是我受到赞叹,肯定会得意洋洋,但若是众生的话,我们恐怕会生嫉妒心,非要跟他平起平坐。在这个时候,大家应该知道,这些烦恼的祸首,其实就是我执,正因为我执从中作怪,所以我们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非常贪爱,自己受到赞叹就非常欢喜,众生受到赞叹则耿耿于怀。

 

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精勤地修行,但始终没办法调伏自己的相续呢?这是有一定原因的。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吉达说过:“行持善法不能调伏自相续,是因为傲慢所导致。”个别道友虽然修持善法,但这种善法跟自相续并没有真正结合起来,上师苦口婆心地给你讲了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五部大论等殊胜教言,但这些教言一直没有融入你的心中。有些人的我执特别重,认为上师讲的教言不合理,自己的想法才正确,于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前进,这样之后,上师也没有办法教育你,最后你的相续与法根本不相应。所以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遵循上师、佛陀的教言。为什么我经常强调要背诵?如果背诵了,你所理解的教言不会太离谱,与诸佛菩萨的经教非常接近。否则,我们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想什么就认为是佛教,实际上并不是诸佛菩萨的殊胜窍诀。

 

自他交换的这种修法,从高僧大德的传记来看,是利根者的修法,而阿底峡尊者知母、念恩等七种修法,则是钝根者的修法。我们在修自他交换时,应当观察我执是怎么样推翻的,如果没有推翻我执,与如来的教言就无法相应,依止善知识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若能明白我执扰乱了自己的整个生活,对佛陀的经教会有不可思议的信心。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恒常随观佛陀教,永远莫依罪恶友,广依贤善之友伴。”我们要时刻观修如来教法,依止善知识和善道友,永远远离具有贪嗔痴的罪恶人。

 

总之一定要断除我执,这是佛教最殊胜的观点。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

 

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我去甘肃看见很多回教道场,里面有星星和月亮的标志,象征他们希望获得这些果位。古代论著中也有太阳派、月亮派等外道,他们暂时皈依这些,但这些并不能让人了脱生死。所以皈依三宝是基础,我们以后区分佛教和外道时,首先要以皈依来分。

 

二、见解。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灭,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窍诀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四、行为。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

 

五、果位。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于轮回当中。

 

佛教和外道之间的差别,其他论典和窍诀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非常关键,大家应该牢牢记住。佛教徒的皈依、见、修、行、果,与外道是怎么区分的?大家要常以之来衡量自己,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佛教徒。

 

彼富吾夺取,若为吾从仆,

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取。

 

他(原来的我)拥有的财富、名声、地位等,我一定要设法夺取,使他一无所有、分文皆无,变成穷光蛋。如果他愿意规规矩矩给我做仆人,我就适当地给一些工资,让他保证温饱、有吃有穿就行了,其余的我全部霸占为己有。

 

表面上看我(原来的众生)非常霸道,只给别人付一点工资,其他什么都不给,好像很没有良心。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可以观察自己,以前自己只顾自己拥有钱财、势力、力量、智慧,即使所有的众生不快乐也无所谓,但现在学习大乘佛法之后,应该把角度换过来,别人冷漠地攻击自己、损害自己也是应该的。

 

归根结底,大乘佛教就是要断除我执,我执越来越大的话,修行不可能成功的。无始以来众生沉溺在轮回中,唯一就是因为有我执,龙猛菩萨说:“无余此有情,皆源于我执,具我所执众,佛唯利彼说。”三界众生流转生死,没有一个不是源于我执,大慈大悲的佛陀知道这一点后,为令众生减少我执,而宣说了空性、大悲心的法门。

 

我执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断除,一种是按照第二转法轮的空性法门来根除,一种是在世俗中修慈悲菩提心,自己与别人交换位置,以前对自己非常关心,从现在开始当以众生为主。若不能这样,那一切的修行就成了形象。夏吾巴格西说过:“乃至没把‘我’看成怨敌之前,善知识的教言对自己也无济于事,一旦将自己看成怨敌,善知识的教言才能起到效益。”这个内容非常深,如果我执没有根除,就算依止一百位上师,上师所讲的教言你也不一定能接受——“虽然今天上师讲了菩提心的教言,但上师说得不太殊胜,我自己的想法是这样的……”产生一个我执,根本没办法与上师的法相应。反之,假如通过大乘修行,明白无始以来的敌人就是我执,以前它一直害我,现在也在害我,以后仍会不断害我,故应把我执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这样的话,善知识说什么你都可以接受。

 

有时候也看得出来,我给有些道友讲了千遍万遍,他还是顽固不化,无法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我执太重了,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上师这个地方讲错了、那个地方也不对,不仅仅是上师,甚至佛陀的教言也能挑出毛病。这种人根本没救了。只有把所有的力量全部堆在我执上进行对治,那个时候善知识的教言才会派得上用场。

 

你们学习大乘佛法之后,行为上有一种转变才说明修行有进步。那天我在上海时,有新加坡的两姐妹供养我一大包首饰、耳环、项链等珠宝,我又不戴耳环,也不可能开珠宝公司,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看了一下,里面有钻石戒指等昂贵之物,心里比较害怕。她们说:“我们年轻时什么都不懂,一有钱就买这些首饰,整天想的就是打扮。通过这次的学习,终于发现这些没有什么利益,您可不可以拿来帮助众生或者弘扬佛法?”我说:“用女众的首饰来弘扬佛法,对我来讲也很困难,可不可以拿这些来装藏供佛?”“可以可以,您怎么做都可以!”

 

我想了一下,这种做法确实很好,很多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自己,有钱的时候要么是吃、要么是打扮,除此之外从来没有想过众生。现在态度上应该有所改变,自己的快乐要让其他众生也分享。孟子曾问一个国王:“听到美妙的音乐时,独自享受、与人享受哪个更快乐?”国王说:“与人享受更快乐。”“那么与少数人一起听快乐,还是和很多人一起听快乐呢?”国王说:“与很多人一起听更快乐。”因此,我们哪怕有一分快乐,独吞下去也太可惜,应该让众生一起分享。这种发心是断除我执的方便方法。

 

我刚才也讲了,断除我执的方法一个是空性法,一个是利他法——逐渐降低自己的位置,提高别人的位置。当然,刚开始你不一定要把钱全部给众生,一点都不剩。但是你要知道,你钱包里的钱有你自己的一部分、有你亲人的一部分,还有众生的一部分。若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奉献给众生,这就是大乘菩萨不共的发心和行为。

 

要知道,如果没有修这些法,我们可能潜藏着很多恶心和傲慢。懂得这些教言之后,一旦烦恼现前,自己会觉得很惭愧,别人也看得出你在用这种方式进行对治。

 

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

 

还要让这个人(原来的我)身心缺少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倒霉不断。

 

没有修自他交换的时候,看到关系不好的人遭受痛苦,我们很容易幸灾乐祸。原来“9·11”发生时,就听说有幸灾乐祸的国家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很多国家非常高兴,声称这是上天对美国的惩罚。其实这是不懂慈悲心而导致的。别人受到痛苦,我们理应有悲悯之情,试想如果这些不幸降临在了自己身上,我们还会不会高兴呢?谁都不愿意自己受苦,谁要是希望遇到违缘,那他就是大菩萨。为什么呢?下面讲这个原因。

 

丑二、彼之原因:

 

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

 

为什么痛苦和灾害让他(原来的我,即我执)领受,对他如是怀恨呢?因为他在漫长的轮回岁月中,曾无数次地加害过我。

 

因为我执,我们造了许许多多恶业,以致不断在地狱、饿鬼、旁生以及善趣中辗转受煎熬,承受着无量剧苦。世间上唯一损害我的是谁呢?就是我执。你们不要认为是一种教条,或者一种说法,千万不能这么想。我们在轮回中所有的痛苦,全部的来源就是我执。如果断除了我执,痛苦自然会消于法界。而这里的修法,正是对治烦恼最尖锐的手段,殊胜无比。

 

萨迦班智达在《普显牟尼密意》中总结前面几种修法说:首先换在低劣者的位置上,对自己进行嫉妒,那时候心里特别痛苦,通过这种痛苦认识到嫉妒心的危害性,以后凡是有嫉妒的对象,自己不容易产生嫉妒心;换在竞争对手的位置上,对自己进行竞争,那时候心里也非常痛苦,认识到这一点后,觉得竞争没有任何意义,实际行动中就不会对别人起竞争心;换在高者的位置上时,以傲慢的姿态对自己侮辱轻蔑,这个时候心里也不好受,从此遇到傲慢的对境时,自己也会对治的。

 

以上的教言,是对治这三种烦恼的殊胜窍诀。当然,没有运用的话,窍诀就是窍诀,你就是你,就像一个人马上要渴死了,旁边有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一口也不饮用的话,河水再多也无济于事。反之,即使只饮了一口,也能对治这种干渴。因此,这样殊胜的教言各位一定要牢记,一分窍诀就有一分力量,一分勤奋就有一分的收获。

 

大家要想尽办法断除我和我所,如果我和我所一点都没减少,痛苦不可能平白消失。龙猛菩萨说过:“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我和我所灭尽的话,受蕴也会随之灭尽,假如没有受蕴的话,流转轮回的痛苦才会消除。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和我所执,月称论师亦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萨迦耶见就是我执,其他大德的教言中也是这样承许的。萨迦耶见产生一切过患,因此瑜伽师要先破我执。

 

佛教历史上的很多大成就者,就是依靠对治我执、修自他交换,最后获得成就的。以前阿底峡尊者依靠上师的窍诀,修成了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不管他走到哪里去,土地神都会保护他;金厄瓦格西修成自他交换以后,所到之处,当地的野兽都以欢喜心来迎接他;朗日塘巴一辈子也是修自他交换,唯一的修行就是断除我执而修自他交换,后来他无论在哪里,非人都对他非常恭敬。有次一群非人准备害朗日塘巴尊者,有个非人阻止道:“我们不应该害他,因为他一直在修自他交换,对自己的身体根本不在乎,反而对我们非常爱执。我们害他是没有良心的行为。”那些非人听后很惭愧,于是没有害他。

 

修自他交换的功德非常大。你们不管是什么身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把自己的快乐奉献给众生、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有这样一分菩提心的话,那你就成了世间的庄严。夏东格西在一个大乘教言中说:“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人,不仅天龙八部会维护他,甚至四大天王也要恭敬他、承侍他、供养他、护佑他。”所以修菩提心的人看起来很脆弱,似乎也没什么高深莫测的修证,实际上人非人都在保护他,他不需要其他护轮,也不用修一些气脉明点。

 

然而,现在有些人对这么重要的法抛之脑后,并不是特别重视。昨天来了一个居士,身体特别高大,也很胖,满脸都是忿怒相。他坐在我面前说:“给我讲一下护轮,我想修气脉明点,我要打开中脉。”我跟他说:“你还是修自他交换吧,先打好佛教的基础,再慢慢地开中脉。”“不行不行,我必须要打开!”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没有打好基础之前,其实讲了也没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认为佛法就是搞形象,实际上搞形象不是很重要,佛陀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是调伏自己的心,如果内心中有了菩提心,佛法就在那里。以前朗达玛魔王灭佛时,藏地的佛法基本上都毁灭了,但有一部分人虽不敢穿出家衣服,心里却对佛教有信心。朗达玛尽管把出家人的形象都灭掉了,但他们心里的教法和证法无法毁灭,故而并没有完全灭掉藏地的佛法。

 

因此,佛法不是搞一个隆重的活动,修一个金碧辉煌的经堂,或者来一个庄严的大和尚、大活佛,这个不能代表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我们有利他心、无我心,这才是佛法的精华。大家应该要认识佛教。“文革”后有一段时间,老修行人已经离开了人间,新的年轻人根本不懂佛法,是上师如意宝把教法和证法传递给了后代。因此,作为上师的传承弟子,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中利他和无我的教言。

 

子三(摄义)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丑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

 

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我们对自己的心进行劝说:“无知的心啊,你以前一直追求自利,天天想着自己、维护自己,以这样的恶心所致,无数亿劫中漂泊轮回、饱尝痛苦,不管转生到三界哪个地方,都没有少许的快乐可言。这些痛苦正来源于我执和我所执,如果没有它,就会像诸佛菩萨及阿罗汉一样断掉轮回的相续,绝对不可能继续流转。”

 

往昔无量佛曾出现于世,我们有缘在诸佛菩萨和善知识面前聆听过教言,可为什么现在还在漂泊呢?原因就是我执太重,没有按照佛陀的教言如理行持,自以为是地造作恶业。这样之后,以前不断漂泊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中,现在得了殊胜的人身之后,却不依靠善知识的教言精进修持大乘菩提心,以后能不能断掉轮回的相续呢?非常困难。

 

如果按照善知识和大乘教义依教奉行,即生肯定有机会断掉轮回。现在的我们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样,一边是自私自利的道路,另一边是利益众生的道路,应该选择哪一条呢?若继续沿着自私自利的路前进,痛苦永远没有止境,一直会沉溺在轮回苦海中;如果现在醒悟过来,沿着利他的路趋往解脱,那一定会推翻轮回的。

 

《中观宝鬘论》亦云:“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有了我执就会不断造业,造业就不可能从三有中逃脱。一切的过失罪恶应该都堆积在我执上,前段时间我也引用过《修心七要》的教言说:“报应皆归一,于众修大恩。”所有过错就是来源于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有些人遇到违缘就觉得是别人给自己造的,或者是非人、神仙带来的,一直想:“你能不能害他?能不能遣除他?”这不是大乘的行为!作为一个修行人,所有的痛苦、不对应该全部怪自己,不能以各种理由去抱怨别人。

 

无始以来,痛苦来自于这个“我”,没有“我”的哭声是很少的。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我们常能听到不同程度的大哭大叫,若详细观察其来源,几乎都摆脱不了一个我,要么是“我身体不好,呜呜呜”,要么是“我丈夫舍弃了我,对别人很好,呜呜呜”。如果你丈夫对别人好,那你应该发菩提心,从现在开始把丈夫供养给别人,这样你的烦恼会消除的。但凡夫人就是舍不得供养,一直想把好的东西归为己有,这样的话,心里真的很痛苦。刚才有个道友给我打电话,一接就听到她一直在哭,我想这个哭声旁边肯定有个“我”,结果她一开口就是:“我我我,已经吵架了。”

 

没有“我”的哭声真的很稀有。以前上课时,法王如意宝经常为了众生而流泪,讲释迦牟尼佛传记时因信心而流泪,有时候讲到一个可怜的众生,也会为他而痛哭。这种现象在大菩萨身上是有,而根本看不到他为了自己的家庭不好、身体不好叫苦连天。所以我们的眼泪要分析,看是我执的眼泪,还是利他的眼泪?如果是利他的眼泪,那么这个很珍贵,应该捡起来放在盒子里保存;如果是我执的眼泪,要扔在什么地方,你们自己选择。

 

有时候看,众生确实很可怜,明明祸害痛苦的来源就是我执,却始终执迷不悟。其实没有我执的话,成千上万的魔众也无法加害你。《度母赞》的一个讲义里说:“世间上最可怕的魔王就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多少个魔王魔女来到你面前,也不会有任何危害。”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成佛时,就有无数个魔众来加害,但不能动佛一根汗毛,正如《方广庄严经》所言:“刀火毒无害,慈悲能仁生,兵器成鲜花。”所以一旦我执和我所执全部消失,对“我”毫不执著,别人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完全平等,达到这种境界时,遇到魔众也没什么关系。

 

假如没有我执,晚上一个人到哪里都不会怕。否则,有了大我执,就有大恐怖。听说很多女众晚上不敢一个人去厕所,路灯熄了就特别害怕,怎么样也不敢出去。那多痛苦啊!如果没有我执,晚上到哪里都没事,因为没有什么可保护的,就像一个穷人,不会害怕自己有东西被抢走了。我们现在唯一保护的是什么?就是一个“我”。有些人表面上穿着袈裟、剃着光头,出家多年了,自己非常得意,但你内心的我执魔王减少了没有?没有的话,那没什么可得意的。

 

这些修法应当长期行持,尽量地减少我执,若能如此,总有一天我执和我所执会消失的。这一点在座很多修行人可能深有体会,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的亲人死了根本不能接受,但现在听了大乘论典后,知道哭也没有用。有些道友母亲死了也是笑嘻嘻的,父亲死了也是乐滋滋的,感觉很不错,这说明还是到了一定的境界。否则,就像有个居士跟我说的:“我的母亲千万不能死,她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了。佛陀保佑,我的母亲永远也不能死!”但这可能吗?

 

当然,刚学佛的有些人,对大乘的有些教理不一定理解,但久而久之就可以接受了。当你接受的时候,回顾以前幼稚的心境,会觉得自己很可笑。就拿我来说,以前特别喜欢我弟弟,一旦我弟弟死了,就想去找格萨尔王,(以前看格萨尔王的传记时,觉得他很厉害。)反正一直往东方去,我肯定能找得到。但现在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就算弟弟死了,我也不会哭的,亲戚与不是亲戚没什么区别。可能别人觉得这很冷漠、不近人情,但修了大乘佛法以后,每个人的相续是会转变的。这方面我自己有很多体会,这些体会不是大的开悟,只是一些小体验。同样,你们也不要随顺世间不成熟的心境,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断除我执,否则永远也得不到进步。

 

其实在生活当中,为人处事也好、与人合作也罢,让大家喜欢的,肯定是我执很少的人。不然,即使你有智慧、有才华,但我执特别重的话,跟谁也合不拢。人与人之间矛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为了“我”而来的,不可能是为了“他”而来的。所以说我执特别严重的人,平时跟谁都有矛盾,如果我执减少了,不要说长远的修行,暂时的人际交往也很方便。

 

因此,最大的怨敌就是我执,为了断除它,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祈祷上师三宝。法王如意宝和寂天菩萨的这个法不像其他语言,这里面有一种看不见、听不着的无形加持,自然而然会渗透到你的相续中,让你的心性逐渐改变。过去有无数修行人通过这些教言改变了自己,趋入正道而获得解脱,我们也应该以无限的喜悦之情精进修持这样的大乘佛法!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