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72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继续讲大乘《楞严经》。

 

《楞严经》是非常殊胜的法门,我们应该每天都发菩提心,以欢喜心、恭敬心来谛听。确实多生累劫当中我们能听闻大乘佛法,在有生之年应该是最幸运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有了钱是最快乐的,有些人认为有了青春韶华是很快乐的,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世间当中称谓的一些快乐,很有意义。但实际上,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讲,我们听闻大乘佛法、学习大乘佛法,这个可能是最有意义的。

 

所以我个人也是,对讲经说法、听闻佛法从来都没有厌倦心,也没有痛苦的心态。也希望大家调整心态,如果心态能接受的话,什么事情都可以。世间当中经常看到很多人从康区一步三拜去拉萨,这样都没问题的话,我们在这样的地方听经闻法应该没有什么辛苦的。

 

《楞严经》现在正在讲圆通会。圆通会当中讲到耳根圆通是末法时代众生可以接受的法门。但末法时代的众生要接受,也并不是没有要求,而是有一定的次第。什么样的次第呢?首先至少守三皈五戒,四戒也可以:杀、盗、淫、妄。

 

我们前面讲了淫心,断除淫心以后,才有禅定和智慧的境界。今天讲断杀,断杀以后也有机会。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所有世界的六道众生,如果他们的心不杀、行为不杀——如果他们不杀生,则不会随着自己的业力流转到生死轮回当中不断感受痛苦,不会这样的。

 

所以这里说,如果要不堕三恶道,脱离六道轮回,一定要断杀生。因为杀生在所有罪业当中是非常严重的。从小乘的角度来讲,淫心的罪业非常大,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戒杀非常重要。

 

《指掌疏》当中讲:“不但自己不杀,叫他人也不杀,更重要的是,不随喜他人杀。”大家作为佛教徒知道自己不能杀生,也知道不能叫他人杀生,但有些不知道不能随喜别人杀生。这个很重要,如果你去随喜杀生,那与自己杀生没有很大的差别。

 

有些人想,会有随喜杀生的吗?应该是有的。现在的世界局势,有些人自己去站队,比如乌克兰和俄罗斯作战的时候,有些把自己当做俄罗斯人,有些自己当作乌克兰人。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作战,有些人站在以色列或者是巴勒斯坦一方,如果对方被杀害的话,很欢喜、很随喜、很开心,好像自己真正是其中的一员。如果是当地人还情有可原。

 

世间人为什么会这样站队呢?这些跟我们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但是我们人啊,就是有这样的。我有时候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比如说狮子开始吃那些斑马,这样的时候我站在斑马的角度。如果有一些野牛用牛角来刺老虎狮子的时候,我好像没有什么悲心,我一直是站在小动物这边。它们反过来杀大的话,好像杀就杀吧。但其实也是很可怜的,一个是被业力的果所折磨,一个是业力的因所折磨,这两者都非常可怜。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随喜任何的杀生,不然的话,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在那些哈马斯的人被各种武器杀死在战场上,说是现在已经有一万多人死了,而且有很多的妇女儿童。他们的发愿是什么呢?对方的人在整个地球上全部灭掉,如果这样的话,他就杀儿童妇女女等等等。各种各样战争的武器,比如说白磷弹,这种武器称之为“地狱之火”,无论接触到谁的身体,肉和骨骼全部都会烧毁无余。

 

像这样的战争在我们世间当中泛滥,或者卷起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发愿帮助他们,回向我们所做的,包括我们听经闻法、一切善事都回向给这些众生。有些是嗔恨驱使下被杀害,有些人是因为前世所造的业今生感受,凡是这些人都是很痛苦的。

 

所以我们自己尽量不要参与到任何杀生的行业当中,看到别人杀生的时候也没有必要随喜。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如果我们要想修三昧定、禅定,包括我们现在修大圆满也好,修任何的法,本来都要先除去它的尘劳、它的障碍,如果我们杀害众生的心不除,那在红尘当中没办法获得出离解脱。

 

所以,虽然你天天禅修,但是如果你看到蚊子就马上杀掉,看到蟑螂就马上杀掉,那你口念“阿弥陀佛”也好,天天参禅也好,肯定没有办法得到解脱。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如果你有特别丰富的三藏智慧,而且你的禅定也是非常厉害,很长时间都可以入定,但最关键的是:你的心一定要善良。如果你不断除杀生,前面淫心也是一样的,不断杀生的这些人,最后都会落入到鬼神道当中——全部都变成饿鬼的因,下世落入各种鬼神非人道当中,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跟前面一样,它也分上、中、下三品。我看一诚大和尚的注释当中讲:“即使你有福报、智慧、禅定等,上品者落入什么、中品者落入什么、下品者落入什么。”《指掌疏》当中讲,福报的大小决定堕入的品不同。还有长水子璇说,禅定功夫深浅不同,上品者变成大力鬼,堕入力量非常大的一些鬼神当中;中品者落入到夜叉,还有鬼当中的一些鬼帅、大臣大将当中去;下品的这些落入到地行罗刹里面。

 

不管怎么样,这些鬼神各自都有自己的徒众、粉丝,自己的眷属,他们各个都说自己的道是无上道。

 

其实世界上的宗教也经常说自己的道是无上道,这些鬼神他们也说自己是无上道。所谓的无上道,不一定像佛道一样,就是认为自己的道是最好的。其实包括世间的一些邪教,他们也经常说我的道如何如何。人们都会这样的,那么鬼神也是一样的。

 

所以断除杀生,对修行人来讲很重要。现在包括出家人、有些居士,好像对杀生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表面上修一些佛法,但实际上没有意义。连杀生都没有断,怎么能获得成就?根本没有办法的。要想获得成就,一定要断除杀生。否则自己变成了什么?一些大力鬼、饿鬼,这样也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世间当中有一些大力鬼神,他的前世是非常爱杀生,包括藏传佛教当中现在保护我们的很多护法神,实际上以前他们还没有被圣者降伏之前,他们都是吃众生的肉,喝众生的血,行为非常粗暴。我们看这些护法神的传记、历史,应该看的出来。像汉地伽蓝菩萨的前世,大家也应该比较清楚。

 

其实伽蓝菩萨的前世跟藏地莲花生大士座下降伏的一些护法神比较相同,比如说以前他无恶不作,中间遇到这些大师之后,依靠他们的威神力得以降伏,降伏以后主要保护这位圣者和他的法脉,同时也承诺拥护和保护整个佛法。

 

我看到有一本书叫做《释门正统》,南宋时期天台宗宗鉴法师著的,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应该知道。伽蓝菩萨是汉地公认的一个大护法神——各种说法也不同,有些说伽蓝菩萨有好几个,凡是寺院的僧人也好,寺院的佛法都依靠他来保护,就像我们藏地有不同的护法神一样。

 

当年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隋朝的,他在玉泉山搭茅棚开始修行。应该是张飞、刘备、关羽当中的关羽,他死后变成了一个山神,一直待在玉泉山那边。智者大师刚来到那里的时候,他就开始阻扰。刚开始可能有老虎豹子各种猛兽,有时会显现出一些面目狰狞、特别可怕的形象来对他干扰。但智者大师没有任何畏惧,而且问:“你到底是谁?你应该了知生死如幻,你自己不知道自己以前所造的业,您应该要忏悔” 等等,这样对他进行说法。说法以后,被他感化了,感化以后他就现出自己的样子,比如大胡子、血红的脸,原形毕露。他答应把这个地盘供养给大师,作为道场弘扬佛法。他可以护持佛法,同时承诺,先是成为天台宗的护法神,最后汉地很多寺院,包括我们寺院也把它当做一个护法神。

 

当然历史书当中也有不同。有些说当时他出现的时候,骑着马,手握长刀,来到智者大师面前威胁他,法师以种种形式降伏。刚才我讲的《释门正统》是天台宗他们自己的法门,也藏在现在的《大藏经》当中,所以这里面所说的道理也应该非常有意义。

 

当时刘备张飞他们也是杀了很多人,一些历史书当中记载,智者大师说你自己应该知道以前怎么杀生的。关羽当时说:“我非常想不开,他们为什么杀我。”智者大师说:“你自己以前杀了多少?这就是你的一种报应。”他就想开了。也有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讲这个公案呢?一方面我们知道,藏地很多护法神看起来好像拿着各种兵器显现各种形象,有鬼神的形象、有罗刹的形象、有夜叉的形象,各种各样的。但实际他原来的形象是保留的——他原来喜欢吃肉,或者说喝酒,这些待遇可以给他保留,因为一下子全部断的话有点困难。佛教当中并没有要求他马上出家,虽然伽蓝菩萨应该最后得了菩萨果位。藏地的护法神,每一个各自都有不同的持明大德降伏的故事,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看,藏地为什么有那么多护法神,而且这些护法神为什么是这样的形象?有时候我们对供肉、供酒有点不理解,其实是当时的大德们给他们留下了一些自己原有喜欢的行为,包括伽蓝菩萨,因为《三国演义》当中演的全部是长胡子,拿着长长的大刀,历史上也是这样的。现在有一些后来的画家可能手艺有点不同,但基本上跟以前的形象是一样的。这个方面我们也可以去思考。

 

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吃肉,或者说杀害众生,那么将来自己也会变成这些鬼神。世间上的很多鬼神实际上是以前杀生的果报,这个也是分次第的。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佛陀说,我灭度以后,将来末法恶世的时候,这些鬼神会非常兴盛、炽然,充斥着整个世间。

 

现在应该可以这样说,有些是人的形象,有些是非人的形象,有些以附体的形象——附体实际上也是有的,我们不能说没有,确实是有的。我以前也说过,坐在有附体的这些人旁边,自己的感应很强烈。但是自己安住在空性境界当中,好像也无利无害。

 

这些鬼神口口声声说,如果吃肉能得菩提路。

 

这还是很可怕的。给其他众生说,如果吃肉的话,能获得菩提路。《指掌疏》也是引用了:“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中”这句,《指掌疏》里面是“佛在心头坐”,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认为可能是后来的少林寺,或者确实是济公和尚在那个时候说的,但到底是不是济公说的,也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以前有这种说法。有些说这是一种民间的说法,最后拿到了佛教群当中来。很多人都会用这句话,但它到底是不是真正佛教里面的说法,很难说。

 

因为宗教刚刚开放的时候,《少林寺》的电影在很多地方都比较火,我们读师范的时候,我记得整个三年当中我看过两次电影,一个是这个电影。当时我们学校好像给两毛的门票可以看一个电影。其他的话,一个月当中有一两次可以看电影,但是我都不去。有时候有免费票的话,我让给其他人,我自己看书。好像有一个是班禅大师的电影还是什么,反正我记得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少林寺》,后来在整个世间当中流传的很广。

 

大家都说:“酒肉穿肠过,没事的,只要信仰佛,没什么问题。”很多人都会这么说。但实际上这样说的话,那也是行邪道,实际上是不对的。《指掌疏》也是说:“真鬼语也”——如果“酒肉穿肠过”,到处这样说的话,通理法师说:“这是真正鬼的语言。”是魔鬼的语言,并不是佛教的语言。当然佛教的话,如果你真正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也许有这样的,但这不是真实的。

 

因此我们也是,自己是汉传佛教的话,汉传佛教确实在吃素方面非常好。以前藏传佛教的历史有吃肉的,也有吃素的,各种情况都有。但是后来,大概90年代以后,我们也是在学院当中开始劝大家吃素,如今这个传统也是很好。

 

尤其是出家人,确实以后应该在汉地树立这样的法幢,这非常好。如果这个做不到的话,弘扬佛法也是很难的,从功德上面讲的话,也是比较重要。

 

《大乘入楞伽经》当中也说:“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肉不是很好的,不是很清净的,依靠它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罪业,而且很多功德都会毁坏。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样,依靠肉可以增加福德,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当然密宗上师当中可能也有吃肉的种种现象,但我们观清净心,到底大家有没有能力也不知道。自己尽量不要学样,尤其是出家人——佛教徒当中的有些居士,好像在家人面前没有办法面对,单位面前没有办法面对,有种种情况,但出家人的话,应该大的问题是没有的,所以这个也很重要。

 

这里也是讲,各种鬼神兴盛于世的时候,说吃肉得菩提路,这个肯定是不合理的。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佛陀说,阿难啊,我让这些比丘们吃五清净的肉。

 

我们以前说过,没有看到为自己杀、没有听到、也没有怀疑,这叫做“三净肉”。在三净肉上面加上:自然而死亡的肉,还有鸟残。鸟残的话,一些飞鸟,还有猛兽吃完了以后的那些肉,叫鸟残。这样的肉称为“五净肉”。

 

自然死亡的话,藏传佛教当中有极少数自然死亡的肉,我们学院里面也是有,一次我们在素食的时候,我也说过,其实最好是不吃,如果要分的话,可能也难分。因为好多食堂他们怎么说的?“这个肉不是杀的,是自己死的。”但是食堂里有那么多自然死亡的肉吗?很多僧人去吃的话,每个食堂里面都说是自然死亡的。但他们说,那些肉看起来都是很好的。如果真正自然死亡的话,过失可能要小一点。还有在其他的一些经论当中有“七净肉”、“九净肉”,也有不同的说法。

 

但不管怎么样,佛陀他说,我让比丘吃五净肉,这个五净肉实际上是佛陀的加持力、他的威神力幻化的,它没有真正的生命,它是幻化的。下面有一些疑问,下面再说。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

 

像你们这些婆罗门,待的好多地方,因为“多蒸湿”,特别热、特别湿润。还有各种砂石,这些地方连草也好,蔬菜也好,这些都是不生的。

 

都不生的原因: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佛陀说,我依靠大悲的威神力,慈悲地幻化,“假名为肉”——实际上这些五净肉是依靠幻化,让众生自己死亡、无有怀疑的这些肉出现,让你们得到肉的味道,让你们吃上清净的肉,这样的。

 

可能也有很多人在这里问,如果佛陀可以幻化的话,那为什么不幻化蔬菜,非要幻化肉,为什么?

 

蕅益大师他们说,因为佛陀随顺当时的环境。他没有建立另外一种形象,因为那个地方草木不生,过热、过冷的地方草木都不会生,如果突然出现很多佛陀幻化的蔬菜,也是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他们的习惯也不同,尤其很多婆罗门是一直吃肉。所以佛陀没有幻化出很多蔬菜,不然的话,他们就觉得很奇怪,会没办法接受。

 

本来他们有很多的众生,依靠这样的因缘,给他们先幻化出一些肉,刚开始吃五净肉,再逐渐逐渐断杀、断荤。这是有必要的,并不是用自相的一些道理来理解,应该可以这样说。

 

夏嘎措智仁波切说:“有些说‘我吃肉是有密意的’,但是有密意去吃肉度众生,看起来也是很难看,这种密意还是很难接受。”以前《藏密素食观》当中好像用过。实际上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是说过,我们谁跟佛陀都是没有办法相比,所以特别有必要的时候,佛陀在众生面前刚开始幻化五净肉或者是三净肉,但是后来佛陀也根本不会开许。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佛陀说,奈何如来灭度以后,那些食众生肉的人,还称自己是佛的弟子,怎么会是呢?肯定不是。

 

意思是说,我在世的时候,为了利益有些众生,暂时幻化五净肉是可以的,但是我佛陀灭度以后,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你觉得众生的肉是佛的幻化,吃众生的肉是合理的,不仅这种说法不对,甚至佛陀的弟子他都算不上。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你们应该要了知,要明白什么呢?吃肉的人,纵然你暂时觉得心开意解,觉得很有意义,好像得到了一些三昧定,实际上这些三昧定是相似的,是魔的一种化现。你得到以后,死后会变成大罗刹,果报尽了以后必定会转生到轮回的苦海里面,因此不是我的弟子。

 

佛陀在其他经典当中也是讲的很清楚,所以最后还是会堕入苦海当中。你暂时好像得到了一些三昧定,得到一些智慧,但是实际上这只是暂时的现前而已,死了以后还是变成大罗刹,变成大鬼,最后生死当中始终是不能得到解脱。

 

《佛说佛名经》当中也是说:“为利杀众生,以钱纳众生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地狱。”它有不同的版本,《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当中也有,还有其他经里面也有。实际上这里面也是讲的比较清楚:为了利益自己杀众生,通过钱买众生肉,实际上这两者同样有恶业,死后堕入号叫地狱。有些经典当中讲,有些人杀众生,有些人用钱来买众生的肉,实际上这两者有同等的过患,死后都会堕入地狱当中。

 

为什么呢?如果没有人买,就没有人杀,所以买者其实是杀害的一种因缘。如果很多人吃素,很多人不吃肉,这样的话,整个市场就会越来越狭窄,以后杀众生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吃肉也是间接杀生的一种手段。

 

所以佛陀在这里讲,你应该知道,如果吃众生的肉,即使你觉得暂时得到了一些禅定,这是鬼神所幻化的禅定,死了以后一定会堕入到三恶道当中。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这样的人,也就是说一直杀生的这些人,他们杀害众生、吞食众生,或者说是吃众生,一直不断这么做的话,这种人最后一定会是堕落,不会得到解脱。

 

凡是杀众生,吞食众生的肉,一直不断这样做的人,实际上怎么会从恶趣当中获得解脱呢?很难获得解脱。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佛陀告诉阿难,你教导世人修三昧定——

 

其实广义上讲,三昧定就是我们讲的修行,因为修行的时候都要修三昧定。

 

如果你去修行的话,那么第一重要是断淫心,前面已经讲过了。第二重要应该断杀生,这一点实际上是所有如来世尊异口同声的决定,说这是第二个确定性的清净教诲。

 

所有的诸佛教言当中,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样的教言,如果你没有行持的话,那也是很难修成的。

 

我们自己如果有慈悲心,一般来讲不会吃众生的肉。这样的行为给很多人传下来,作为出家人,自己周围也有很多人,那么也可以讲。有些作为父母,包括对自己的子女这样传下来也是很重要的。

 

以前我讲经的时候好像也引用过,《高僧传》里面有一个叫做求那跋摩。他从小相续当中有特别好的慈心、悲心。但是他的母亲经常让他吃肉、杀生,让他做这些。小孩不肯做,母亲说如果有过失,我来代替。有一次,他做饭的时候,油溅到手上,很疼。母亲说:“痛的话,那怎么办?”他说:“母亲你能不能给我代受?我现在手很痛。”母亲说:“你自己身上的疼我怎么能代受呢?”他就反驳:“我手上这么小的一个伤痛,你都没办法代受的话,那其他更多的,包括吃肉、杀生的痛苦,你怎么能代受?”母亲也是比较开明的人,这样以后就想开了。他就开始断杀生,慢慢慢慢皈入佛门。

 

所以我们有时候跟现代人讲道理,讲的好也是有机会的。如果你讲的特别好,可能身边的人马上会改变命运。如果一个人讲的很不好,反而可能他就带头:“没事,‘酒肉穿肠过’,没事没事,我只要超度一下就可以。”或者“没事没事,只要忏悔一下就可以。”“没事没事,以前某某大德也是吃肉,我觉得没有什么的。”如果这样的话,通过你的教导,很多人变成了造恶业的人。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很重要,而且要懂得佛法,这样以后,你的言行举止对别人来讲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如果你不懂佛法,你想带别人也是有一定的困难。

 

这也是如来说的一个非常甚深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如果不断除杀生,自己要修禅定的话,这是很可笑的事情。怎么说呢?譬如说有一个人,他自己塞住自己的耳根,相当于是我们掩耳盗铃一样,自己把自己的耳根塞住,再大声地号叫,求大家不要听到。

 

这是一个很相违、很愚痴的事情。

 

这种行为叫做什么呢?“欲隐弥露”,自己想把自己的行为隐藏起来,但实际上已经暴露无余,在别人面前显得清清楚楚。

 

同样的道理,你想一边杀生,一边修禅,那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事情,非常相违的。

 

也有些人说:“你好好修行,你吃肉没有什么事,对你能起很好的作用。”或者说“杀生对你来讲,没有什么影响的。”确实这个末法时代有很多邪知识,这种引导非常非常多。

 

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毕竟是受到了佛法珍贵的教育,以后在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自己的身边,看到邪知识传非法邪教的时候,尽量地去制止。这样以后,我们也起到真正弘法利生、遮止恶趣之门的作用,否则的话,这是不合理的,这样的修行人肯定是非常可笑的。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小乘当中的清净比丘,大乘的这些菩萨们——

 

大乘的话,也有律藏,其实大乘三藏、小乘三藏都有。现在有人把大乘三藏,佛教里面佛陀经典里面的三藏,没有包括论——现在经、论、律当中的论,有些解释为是我们后来大德们的论典,这是不对的。佛陀的经藏当中有论藏,论藏主要宣说阿毗达摩,一切诸法的法相、实相这些方面。

 

我看到以前圣严法师,有一个大德问他:大乘有没有律藏?他说大乘没有律藏。其实大乘应该承认有律藏,因为三藏,大乘三藏和小乘三藏都有。

 

所以不管是大乘的大菩萨也好,小乘的清净比丘,他们在他们的律藏当中,大乘菩萨戒的律藏和小乘声闻乘的出家人和居士的律藏当中,他们在行路的时候,不能践踏青草或者是生草,更何况说这些持戒的人用手来拔出这些草!

 

因为这是不允许的,为什么不允许?有些书当中经常讲,这些草实际上是一些鬼神居住的地方。还有说这些草有很多鬼神保护,认为这些草木是自己的家,也有这样的。

 

所以一方面这些草木不能践踏,另一方面,不能破坏环境,意思是说比丘行路的时候,不能拔绿草,也不能染污清净的水,一个是环保方面的要求,一个是世人呵斥:“这些佛弟子们到处都破坏环境。”这样的。

 

还有像我们讲安居的必要一样,这些草木当中有很多众生居住。汉地也有这种说法,包括砍树的时候,以前净老说他在澳洲做他们道场的时候,路边要砍一些树,他们提前三天做一些仪式,通知这些鬼神:“我们要砍这棵树,你们要搬家。”后来他们托梦,说是三天不够,要一个礼拜才能搬走。让他们延长时间,有这样的说法。净老说因为澳洲人做事非常慢吞吞,确实可能他们搬家时间有点不够,可能他们的鬼神也跟澳洲人一样,行为比较慢。

 

有些律藏当中也有,首先给那些鬼神打招呼,给他们诵《佛说无常经》,三天之前或者是七天之前,他们可以离开。

 

所以一般来讲,比丘戒、大乘戒当中有,我们砍树也好,或者说不能随意践踏绿草。

 

那么这样的话,更何况是大慈大悲的清净比丘或者清净的菩萨,他们怎么敢吃众生血肉来充当食物?怎么敢这样?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大般涅盘经》当中也说:“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我看到过这样一句,给大家分享。但是这个说的是大菩萨,这个菩萨为度众生而示现吃肉,但实际上他没有吃过。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上师也好,藏传佛教或者汉传佛教有吃肉的话,明明看到他吃肉,但是我们想肯定没有吃肉,要观清净心。我们绝对承认他是肯定不吃的。呵呵。“他吃是吃了,我明明看到他一口一口的吃了,但按照《大般涅盘经》的观点,菩萨是不会吃肉的,他是示现的。”这样硬观清净心也可以吧。

 

这里讲得比较清楚的是什么呢?如果没有特别能度化众生的境界,不吃肉是非常好的。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奶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如果清净的比丘,一般戒律当中也有——佛陀当时是这样说的:“不服”,就是不穿,不穿什么呢?东方的,印度东方这些地方的丝绸。

 

“丝绵绢帛”,就是丝绸织的衣服,因为制作这些衣服要杀很多的众生。

 

“此土”,应该是当时佛陀所在的地方。“靴履”,有些说是长筒和短筒的靴子。还有“裘”,指皮衣。“毳”一些鸟类,羽皮制的衣服。“奶酪醍醐”,比如说乳汁、酸奶、酥油——这些都不服。

 

这里所谓的不服,有些注释当中讲,有些是大小乘共同不用,有些只是小乘不用,但是直接涉及到杀生的这些,绝对不能用。如果没有直接杀生,只是身上的毛拨一下,或者有一些衣服,还有一些奶酪,这些不是直接杀害——这些如果没有吃、没有穿,那么这些比丘可以脱离世间,可以偿还宿世的债务,不会流转到三界当中。

 

有些解释“东方”是中国这边,当时讲的这些,东方可能有一些丝绸的衣服,还有此土皮革做的各种鞋子,还有各种毛织的衣服,奶酪这些。

 

那我们是不是什么都不能穿,什么都不能吃?就像夏嘎巴大师说的,其实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些众生,不管是吃的、穿的,多多少少都跟罪业相关。比如说我们吃的糌粑也好,酥油也好,这些都是跟众生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直接杀害,过失没有那么大。所以我们一般喝点酸奶,对小牛是有一些危害,但是危害不大,吃酥油也是这样的。

 

穿皮革和吃肉,这两个差别还是比较大,很多汉传佛教的大德,对直接穿皮毛这些方面是比较遮止的。但藏地有一些高僧大德他们的话,因为藏地特别寒冷,皮衣、皮袄、羔儿皮衣服这些是比较防寒的,所以一些老上师会一直穿皮袄衣服,其他的衣服不怎么穿,这跟习惯、跟气候也有关系。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

 

为什么不能穿?不能吃?我们众生如果吃了或者说是服用——“服”,如果是衣服的话,就是穿;如果是吃的话,那就是服用。服用它身体部分,不管是皮毛也好,肉也好,这样的话,与他接上恶缘。

 

我们吃了它的肉,到时候要还给他,如果我穿了它的皮,那也要还给他,所以我们穿也好,吃也好,尽量跟众生的血、肉、皮革没有关系的话,会好一点。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讲个比喻,初劫的时候,天人他们可以在天上飞来飞去,来到人间看见有个叫地肥的东西,天人产生贪心,吃了地肥,吃了以后,因为贪心的力量,双足不能飞了,不得不在地上生活。

 

有些因缘的话,你跟这些接上缘,甚至心里的贪欲和执着引起的话,那很多恶缘都无法斩断。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作为佛教徒,你的身和心,对这些众生的身体或者是身分,最好自己的身心不要吃它们,不要服它们。如果这样的话,这是真正的解脱者。

 

意思是说,你作为一个清净的出家人、居士,你的身体和你的心跟众生接上一个善缘,不要结恶缘。什么样的恶缘?我们如果吃了他的身体,或者是穿了他身上的皮,直接与他的身体结上恶缘。如果它身体的部分,包括它的毛、或者它身体里面出来的牛奶这些,身体的部分。如果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可能产生贪心: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我要穿这个;身体的话,我亲自食用、吃它的肉,喝它的血,穿它的皮袄,这样的话,通过身心的途径,如果不吃、不服的话,那佛陀说,我说他是真正的解脱者。

 

汉地在这方面还是很好,穿的鞋经常是布鞋,没有皮鞋这些。汉传佛教的好多大德不穿皮鞋,不戴皮毛,穿个大衣,本来汉地天气也比较热,在这里面穿个皮袄也不现实,所以说跟地方也有关系。藏地的话,穿一般的衣服可能很难。

 

佛陀其实也没有说在某个地方可以吃肉,但是佛陀说了,结冰的地方可以穿皮革,有些皮袄方面的,在律藏当中也是有的。

 

所以不吃和不穿也是很重要。这里面主要讲不杀害众生非常重要。

 

所有的众生不能杀的话,密宗当中也有降伏,那是不是也不能做?如果自己有比较高的境界,降伏要做的,比如说有“十诛”,十种必须降伏的:毁坏佛教的,毁坏三宝的、夺僧众的财物、或者是诽谤大乘的、害上师、挑拨离间金刚道友的,总共有10种人,这十种人的话,实际上是应该杀他们。

 

那杀的话会不会有很大的过失?当然如果自己不具足特别高的智慧,肯定有很大的过失。但如果自己具足一些降伏能力的话,就像上师以前在一个梦里面所讲的一样,我看到《大般涅盘经》里面也讲到了,到时候你们自己也可以看一下。

 

佛陀以前变成一个叫仙预的国王,仙人的仙,预告的预,到时候可以在《大藏经》里面查。当时他特别心爱恭敬大乘佛法;身体的话,一直帮助那些孤独的人、贫穷的人;语言的话,说爱欲、善语,是非常好的人。他自己在12年当中供养一个大婆罗门。因为他自己特别爱大乘的佛法,就让那个婆罗门发大乘的菩提心。婆罗门不但不发菩提心,反而说这是空的,没有什么可发的,就开始加以诽谤。后来国王把婆罗门杀了。因为他对大乘的保护,杀了婆罗门,因为这个原因,他生生世世当中不堕地狱。

 

《大般涅盘经》是显宗的经典,这个经典当中说仙预国王他为了大乘佛法,杀了婆罗门,不但没有积累恶业,反而生生世世当中不堕地狱。所以这也是我们诛杀或者说是降伏的一个依据。因为密宗当中有一些降伏,现在有些人接受不了,那我们可以讲一下这个公案。那么其他的杀生一律要断除。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如果以上所讲的那样来接受的话,这是佛所说的。如果没有按照佛说的那样去接受,“杀生有功德,吃肉有功德”,这样说的话,那是魔王波旬说的,我们不能接受。

 

我今天讲的这些内容里面,一个是刚才护法神的事情,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还有《涅盘经》的这个公案,大家更要记住,好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3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十八品《观我法品》。

 

十八观我法品

 

辛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宣说真如之自性;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三、如是宣说之果。

 

癸一(宣说真如之自性)分三:一、破我与我所;二、如此遮破之果;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子一(破我与我所)分二:一、破自性成立之我;二、以此遮破我所。

 

这一品宣讲了趋入真如的方便,即告诉我们只有断除了真如的违品——人我执和法我执(证得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才能真正趋入真如的道理。

 

◎本品是《中论》的精华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过:《中论》二十七品当中,第十八品是最精华的一品,因为此品宣讲了断除障碍、趋入无我的空性理。佛护论师云:“第十八品旨在宣说真如之性,故如同精髓一般”。有些论师认为,第十八品是对前面所讲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一个总结。总之,高僧大德们一致认为这一品为《中论》的精华。本品的偈颂也常被很多中观论典引用。

 

第十八品涉及的内容非常深广,希望大家能认真地研究、思维。本品共有十二个颂词,有些道友如果实在无法背诵整部《中论》,最好能把这一品背下来。以后我们考试也会以第十八品的内容为主。

 

◎为何观“我法”

 

前面中观宗详细宣说了蕴界处一切万法不成立的道理,第十七品又阐述了业因果等无自性之理,但有实宗认为这些观点并不合理。

 

他们提出:如果业、烦恼、作者等一切万法犹如寻香城一样皆无自性,你们中观行人是如何趋入“真如性”的呢?你们所谓的“真如性”究竟是什么?既然你们能够趋入“真如性”,就说明我和我所是存在的。

 

中观宗答曰:我和我所并不存在,它们只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现相而已,真实义中了不可得。佛经中以“色法以我及我所空”等教言,宣说过无有人我以及法我的道理。若能穷尽对我及我所的一切执著,即证得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就是“真如性”。

 

◎为何先破“我”

 

要想趋入真如性,就应当了知一切过咎的罪魁祸首,就是萨迦耶见。凡夫人都执著我和我所真实存在,却不知执著我和我所的萨迦耶见17,乃是一切烦恼和轮回的根源。要想断烦恼出轮回,首先就要破除对我的执著。月称论师在《入中论》第六品的开头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意思是,智慧照见一切烦恼的根源是萨迦耶见,而萨迦耶见的对境是我,所以,瑜伽士应当首先把所有精力和智慧放在破除“我”上面。

 

[17] 萨迦耶见:译曰有身见。五见中之身见也。执着五蕴假和合之体,思为有真实之我,起我我所之见也。

 

也就是说,执著我的萨迦耶见之根源(对境)是我,所以,必须先抉择我不存在,遮破我之后,萨迦耶见就会随之破灭,轮回也就至此终结。

 

三界众生无不执著“我”存在,不仅外道徒持有“我是存在的、常有的、一切显现不离神我的本体”等观点,有些内道行人也认为不可思议的我存在。而只要有我,就会产生我执,继而就会陷在六道中不断漂泊、轮转。而当善加观察时,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只是迷乱的显现而已,与龟毛兔角没有任何差别。

 

◎如何破“我”

 

在第十品《观燃可燃品》中,我们以五相推理观察过燃和可燃之间的关系,如颂云:“可燃即非燃,离可燃无燃,燃无有可燃,燃中无可燃。”以此推出燃和可燃,或者我和五蕴之间任何关系都不能成立,故而皆无自性。后面第二十二品《观如来品》也会从如来的角度宣说这五相。本品主要运用五相中的两相——观察我和蕴之间是一体还是异体来遮破“我”,其他三相——能依、所依、具足虽未宣讲,但间接即可推出。

 

如果我不存在,我所自然也不会有;如果没有我和我所,我执和我所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种观察方法非常重要!

 

丑一(破自性成立之我):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如果我即是五蕴(五阴),我就成了生灭之法;如果我异于五蕴,我就不具有五蕴生住灭的法相,成了无为法。

 

在抉择中观无我见时,很多论师都把此颂视为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证,尤其藏传佛教各派的大德,在讲《入中论》抉择人无我时,经常运用这一理证。里面蕴含的尖锐智慧,能把山王般的我执邪见摧毁无余。

 

此颂是怎样观察的呢?若以俱生我执而执著我存在,那么我与五蕴或者是一体,或者是他体,必须以这两种关系来建立。然而观察时,我与五蕴无论是一体,还是他体,都不能成立。(五蕴,即色蕴——身体;受蕴——苦乐等各种感受;想蕴——各种胡思乱想的分别念;识蕴——能够了别诸法的识,以及行蕴——除前四蕴以外的其他有为法。)

 

◎我和五蕴一体不合理

 

首先,“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如果我是五蕴,即我和五蕴是无二无别的一体,那么五蕴是刹那生灭的体性,我也应成了刹那生灭的体性,但这不符合众生的执著,众生执著自己时,都认为从小到现在,乃至到老之间都是同一个我,不会有“我前一刹那已死,这一刹那新生”的执著。

 

并且,如果我是五蕴,我还会有具生住灭法相的过失。因为五蕴具有生住灭的法相(生住灭是有为法的法相),如果我与五蕴一体,我也应具有生住灭的法相了。但这是否符合世人的我执呢?并不符,因为众生根本不会想,自己不断地一会儿生、一会儿住、一会儿灭,不管从俱生我执,还是遍计我执的角度讲,众生都没有这样的我执。

 

再者,五蕴有“色受想行识”五个法,其中色蕴又有因色、果色等诸多法;受蕴也有乐受、苦受等法,如此算来,早已超过了五个法。如果五蕴与我一味一体、无二无别,那么五蕴有多少数目,我也应有如是数目,但这并不合理,人们都认为只有一个我,绝不会承认有多个我。众生所执著的我之相与五蕴的数目完全不同。

 

另外,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还认为,如果承许我与五蕴一味一体,就无有所谓的受者和作者,这样就会有我不是取受者的过失。比如,如果我和五蕴一体,那么今世我的五蕴身灭尽,我也会随之灭尽,这样我就不应是下一世身体的感受者。

 

《显句论》中还讲了其他一些过失:如果我是五蕴,就会有获得解脱时我断灭的过失,比如阿罗汉趋入无余涅槃时,五蕴便不复存在,如果五蕴是我,则此时我也断灭了;如果承许我已经断灭,则会出现我以前存在、现在不存在的现象,由此而堕入断边。

 

从以上几个角度观察之后就可了知,我和五蕴一味一体的观点不能成立。

 

◎我和五蕴他体不合理

 

反之,“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如果我和五蕴是他体,即我不是五蕴,那么我就不应具有五蕴的法相——生住灭。(五蕴是有为法,具有生住灭的法相,如果我不是五蕴,那我就不是有为法,不具有生住灭。)如此一来,我就成了无为法。

 

“我”如果是无为法,就不应有稍许的本体,如同空中的鲜花一般,并且也不会有任何变化,以前什么样,以后亦如是。若真如此,那为了自他利益而做的一切努力都毫无价值了,我也不应为了身体好一点而去马尔康看病,也不会有一个人今世是人、来世成为天人的现象等等,因为这些转变不可能在无为法的相续中存在。

 

此外,如果我和五蕴就如东山的牛和西山的马一样,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别别他体,即五蕴不是“我”,那众生的我执是依何而起的呢?人们都执著五蕴就是自己,除此之外,根本不会把其他法执为“我”。可以运用可现不可得之理来观察:如果在五蕴之外真有一个我存在,那通过某一正量就应该能得到,然而不管依靠什么量,在五蕴之外都得不到所谓的我,既然得不到离蕴之我,说我与五蕴是他体就纯属一派虚言。

 

◎我、蕴皆不可得

 

无始以来,三界芸芸众生无不执著自己的五蕴,为了得到身心的快乐而整日奔波忙碌,他们所有的追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五蕴。然而真相却是,我与五蕴就如同我与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两者无论一体还是他体都不能成立,而除了一体他体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存在方式呢?根本没有。由此便可了知,我和五蕴都不能成立。

 

龙猛菩萨的这一教理非常甚深,观察方法也极具说服力。无垢光尊者在讲大圆满认识本性的时候经常引用。如果大家能经常这样思维,对无我法理和境界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和定解应该不是很困难。

 

◎以镜喻说明无我

 

《显句论》在解释本颂时,引用了一个非常殊胜的教证,我把它译成了汉文:“犹如依明镜,虽显自面影,然彼真实性,少许亦非有。如是依诸蕴,我执成所缘,犹如自面像,真性中毫无。犹如不依镜,不现自面影,不依于诸蕴,我执亦同彼。”

 

意思是,依靠明清的镜子,虽能现出各种影像,然而,这些影像就如同水中月影一般,真实义中少许也不可得;同样,虽然依五蕴能显现我执,然而真实义中我执却了不可得,如同镜中的影像在真实义中不存在一样;虽然影像并不实有,但若不依明镜,它也不可现,同样,如果不依五蕴,所谓的我执也不可得。

 

如果打破了我执,我所执也会慢慢平息。众生虽然整天说我、我所,然而真实义中它们点滴也得不到。

 

◎如何“思”

 

此教言非常甚深,希望大家听闻之后能细细思维,如果不思维,法义很难融入于心,闻思修当中的“思”非常重要!

 

怎样思维呢?应该想:我们每天都说我我我,但所谓的我到底指五蕴中的哪一蕴呢?是指我的感受、我的分别念,还是我的身体呢?如果认为我是指身体,那我跟身体一体也不行,他体更不行,而除了一体他体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存在方式呢?根本没有。由此可见,我并不存在,既然我不存在,我们为何还要执著呢?将本无的东西执为有,累不累呢?这种累完全徒劳无益,但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却不明此理,白白受苦,真的非常可怜……

 

密宗行人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当看到自己所证悟的空性义其他众生茫然无知的时候,便会情不自禁对他们生起强烈的悲心,这叫作显位等持,密宗修法需要这样思维观想。

 

◎方向对了,结果才会对

 

一般而言,闻思中观一段时日之后,一个人的行为便会与之前截然不同,因为依靠教义,自相续会逐渐生起无我见,随后,我执和我所执就会变得非常微弱,以前刚强难化的心自然而然得以调服。所以,大家平时应该经常内观,看看自己对五蕴等内外诸法的执著是否减少了,如果有所减轻,说明闻思修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丝毫未减,说明已经出了问题,这时一定要及时调整。

 

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闻思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我执——觉得自己修行不错、比别人优秀、在人面前炫耀自己、挑别人毛病等等,而是为了破除对自我的执著。我们无始以来沉溺在六道中,不断生死流转,其根本原因就是把不存在的我执为我。如果深知这一点,闻思就有了方向;方向正确了,以后只要在这方面不断下功夫,我执必定会日益减弱,最后消失无踪。

 

在此过程中,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彻底明白所谓的我不存在,然后再不断思维,这对生起定解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也要排除一切干扰,不管别人说你现在听法是否有意义,自己都要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对最根本的中观义生起定解!

 

有些道友善根非常深厚,只要稍微给他讲一下,善根就会成熟。听闻之后一直不断思维,最后已经真正体悟到,中观无我见与大圆满的本来清净并无差别。而有些钝根者,尤其对中观和上师不起信心的人,即使在他耳边讲了一百遍、一千遍,他也当成耳边风,不以为然。

 

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学习,自相续中都能生起无我的观念。这些话或许有点啰嗦,或许也有一些道理。

 

丑二(以此遮破我所):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

 

藏文译本颂词: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

 

如果没有我,又怎么会有我所?灭除了我我所的缘故,也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

 

刚才通过一体异体的观察方法,抉择出我的本体不存在,与龟毛兔角无异。如果没有我,又如何得到我所呢?灭尽了我和我所的缘故,也就不会有我和我所的执著。

 

为什么我的本体不存在,五蕴等我所存在就不合理呢?因为我所是依于我而安立的,我和我所互相观待之故,就像如果瓶子不存在,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就无法安立;虚空中的鲜花不存在,就不会有花的芳香;石女儿不存在,石女儿的端严相貌也无从谈起一样。

 

既然对境——我与我所的自性不成立,那么有境——我执与我所执二者也就随之息灭,绝不可能存在。此处是从对境和有境方面进行分析,我和我所作为对境,是从所缘角度讲的;我执和我所执作为有境,是从心识、能缘角度讲的。

 

大家学习《入中论》或《六十正理论》等中观论典时,必须把我和我所的对境和有境分清楚,否则,就会觉得萨迦耶见有时成了对境,有时成了有境,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便可了知,虽然世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感受、房子、轿车等真实存在,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执著,但以正理观察,他们口中所说、心中所想,都是迷乱颠倒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执著的所有对境都不成立,只是虚妄分别而已。为什么不成立?用我与五蕴一体异体不成立,就可推出我不存在。既然整个世间都找不到我,我所的一切法自然也不会有。

 

◎什么才是最重要之事

 

现在有些外国人整天搞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比如,研究某动物身上有多少根毛、青蛙的牙齿多少毫米长等等。观察这些其实没有很大意义和必要。如果真要观察,最好仔细观察一下业因果,观察一下所谓的“我”到底存不存在,可惜大多数人对这些甚深道理毫无兴趣,只爱关注一些表面异样的东西,觉得特别稀奇。

 

前段时间甘孜州修水利工程,工人们在一个三十米深的坑里发现了一只很长的动物,他们不清楚这是什么,有些说是龙王,有些说是恐龙,有些说是怪物。消息一出,全世界几百名新闻记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当他们看到水里这只长得黑黢黢又特别长的动物之后,感到既可怕又稀奇,一直不停地拍照。其实从佛教角度讲,这样的众生非常多,并非稀奇之事。听说在它身上聚集了很多青蛙等小动物,就像《大圆满前行》里所讲的公案18一样。国家动物保护协会的一些负责人不让人杀害它,害怕会引起自然界的灾难。这时他们也自然而然相信因果了。

 

[18] 《大圆满前行》:一次,大成就者卓滚朗吉日巴向湖中观望,随后竟然悲泣着说:“哎哟哟,千万不要享用信财!千万不要享用信财!”弟子迷惑不解地问:“上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尊者悲哀地说:“在这条湖泊当中,一位享用信财的上师神识转生为孤独地狱的一条大鱼,它正在感受众多痛苦。”弟子请上师示现给他们看。于是,尊者大显神变顷刻之间使此湖干无一滴。这时,眼前出现一条巨鲸,庞大的躯体遍及整个湖泊,身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数不胜数的含生在争相蚀食,只见它痛苦难忍而满地翻滚。弟子问:“承受此恶报者是谁的转世?”上师开始讲述:“这是后藏黑马喇嘛的转世。后藏的那位黑马喇嘛,咒力和加持力非同小可,对于鬼迷心窍的人只需看上一眼就会立竿见影,成了前后藏四翼地区众所周知的供养处。他超度亡人只是念一声‘啪的’便开始收取大量牛马等牲畜,他死后转生为这条大鱼。”

 

如果懂得了佛教的因果规律,就不会把这些动物研究看得特别重要。如果真要研究,最好能组织一匹人,专门研究人人所希求的“我”是否存在。我觉得世间最重要之事,就是要知道所谓的“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为何破“我”最重要

 

世人都认为我和我所肯定存在,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分别念的迷乱显现,真正观察时一点一滴都得不到,就像梦中虽有各种事物,然而醒来之后,梦中的一切都会消失无踪。既然我和我所不存在,我们对其执取到底合理还是非理呢?若是非理,为何整天还要费尽心力为自我而奋斗呢?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我执和我所执貌似平常,实则非常可怕,它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中,让我们饱受无尽的痛苦!要想出离轮回,就必须想方设法打破它们,否则就会受其所害而一直沉溺于三界苦海,永无出期。《显句论》云:无始以来被无明烦恼遮蔽的众生,完全不知万法的真相,本来我和我所真实义中并不存在,而他们却执为存在,由此不断流转,就如愚笨之人将阳焰水执为水,不断追逐一样。

 

关于我和我所是否存在的问题,事关大家生生世世的利益,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认真真地思考。

 

若想真正通达无我的甚深理,必须依靠中观论典、《般若经》或大圆满的教言。在所有的学问当中,破我执和我所执的教言极其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视本品的内容。断完了我执和我所执,就是中观的证悟,也是大圆满的证悟,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检验修行境界的方法

 

怎样才算真正证悟了无我境界呢?一般来讲,关于修行境界高低方面,不是很好分析,但总体来说,如果我执(对身体等五蕴的执著)和我所执(对亲朋好友、故乡等我所方面的执著)减轻了,知道一切都是假的,我都不存在,还执著这些干什么?若经常持有这种念头,说明境界还算不错。如果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对境界特别耽著,那对自我的执著程度更不必说了。这样的修行境界到底高不高呢?学了《中论》之后,大家就会非常清楚。

 

大圆满的有些论典也有这方面的教言:一般修行境界较高的人,都不会特别重视外相,而会把内在无我的道理看得至关重要。

 

◎修功德最大之法

 

在所有的修法当中,观无我和菩提心的功德最大,自相续中哪怕生起一刹那我不存在,或者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功德也不可思议。

 

平时,大家最好或者观菩提心,或者观无我空性,这两项修行非常重要,不要整天希求神通、打卦等外相法。我都有点后悔,去年不应该翻译打卦方面的书。很多人打卦之后,反而增长了自己的分别念。有的人本来内心很平静,打完一卦后,便觉得魔到了自己身边,吓得东躲西藏(众笑)。

 

其实这只是没有认识自心而已,我执的魔才最可怕。一切境界当中,无相安住相当重要!

 

◎单空只是暂时方便

 

胜义观察的时候也要注意,如果心里产生了“我的身体、我的执著等一切万法,在真实义中都不存在,只是我这样的可怜众生执著而已”的念头,这叫做观空性的执著。

 

上师如意宝在讲某引导文时说过:如果真正有大圆满或大中观的正行见解,就会直接安住在自己所拥有的正行见解当中,而不具足这些见解的初学者或钝根者,这时可能对一切都不思维,认为我和我所的一切法完全不存在。如果具有这种念头,实际已落入了一种无我的单空当中。麦彭仁波切认为,这也是一种中观见解,是大圆满安住的一种方便窍诀。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三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如何对治三种烦恼——嫉妒心、竞争心、傲慢心。这次的修法跟往昔有点不同,是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来断除烦恼的。嫉妒心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二个问题——修竞争心。

 

寅二、修竞争心:

 

为令自优胜,利能等我者,

纵诤亦冀得,财利与恭敬。

 

“略说”中已经讲过,我们对高者生嫉妒心、对平等者起竞争心、对低下者起傲慢心,依靠三种对境产生这三种烦恼。现在讲的是竞争心。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有一些竞争心。虽然竞争有合理的竞争,也有不合理的竞争,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竞争,都是一种烦恼。你们平时也可能感受得到,有了攀比心之后,自己会觉得很难受。可若没有懂得对治的方法,它始终都是存在的,因此一定要通过大乘修行来断除。

 

这里也讲了,自己应站在别人的位置,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原来我对平等者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一种竞争心,那么现在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对自己修这种竞争心。在利养、能力、智慧、势力等方面与己相等或者稍微超胜的对境面前,我们应该这样想:“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没有这么顺利,纵然吵架、造谣也在所不惜,我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这是很多凡夫人一再想的事情,这种想法如果详加观察,确实是内心中的烦恼。

 

包括我们学院里面,大家在闻思、修行、辩论或守持戒律上,互相也有种竞争心:“别人那么出色,我为什么不行?”但这种竞争对自他都有利,应该说比较合理。现在世间上的竞争可不是这样,商人在商场上、领导在官场上,各式各样的竞争层出不穷,在这些里面经常掺杂不合法的途径,通过搞关系、开后门,千方百计让自己获利。

 

当然,如果自己跟别人差距很大,是不会产生竞争心的。比如我是一个单位的局长,而我的同学是省委书记,那我对他没什么可竞争的。或者我的一个同学关在监狱里,我也不会对他有竞争心。但如果我是局长,我同学是另一个单位的局长,那我肯定想在下次选举当中超过他。这是世间上很正常的一种心态。

 

但假如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把原来的我作为竞争对手,然后进行攀比,就会知道这种做法非常可笑。这种嫉妒心,也是一种悭贪心,《药师经》中说:“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坠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这样的竞争,古代宫廷中尤为严重,汉朝赵飞燕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被召入宫之后,很快搞垮了皇后,自己取而代之。仗着皇帝的宠爱,她一手遮天,凡是皇帝喜欢的宫妃,她都看不惯,觉得对自己有威胁时,不择手段地加以残害。由于她不能生育,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一些怀孕的宫嫔屡屡遭到厄运,曹宫、许美人等产下皇子后,她以嫉妒心制造了耸人听闻的惨案。当时的皇上也是很可怜,沉迷于温柔乡中难以自拔,以至于看着自己的骨肉被害,只有流泪哀叹而已。

 

竞争心是一种隐藏的烦恼,倘若没有认识它,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烦恼比较粗大,很容易发觉,可是竞争心,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没有,然而一经观察,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这种烦恼。所以大家平时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应当尽量如理如法,按照密宗来讲,什么都要以大圆满的妙力智慧来摄持,按照禅宗的说法,什么都是心的一种境界。

 

以前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势力、智慧、才华,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随时随地与人合作时,若能多讲些禅话,多听些禅音,多做些禅事,多用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就是说欢喜的语言,说真实的语言,说谦虚的语言,说利人的语言。”(有些修行人说话完全相反,尽说些不真实的语言、傲慢的语言。)

 

女施主又问:“禅音怎么听呢?”

 

“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那禅事怎么做呢?”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又是什么呢?”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弟子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也是一种禅心。但达到这种境界比较难,如果经常祈祷上师,明白诸法本来清净就是我们的心,心的本体是上师的智慧,这就是用禅心。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治烦恼也非常好。)

 

女施主听后,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变成了非常好的修行人。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断除竞争心、烦恼心,用禅宗或密法的窍诀来调伏自己。

 

世人常说:“一个人握着拳头生下来,最后摊开双手而离去。”这种说法也对,人刚生下来时握着拳头,什么都想要,就算是个小孩子,也是抓着玩具不放。每个人来到人间希望很大,什么都想拥有,可是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整天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死时只有摊开双手离开。(也有睁着眼睛死去的,比较可怕。我原来看见一个人,死后眼睛睁得特别大,另一个人有点害怕,就用手把他眼睛捏起来,但松开手以后,眼睛睁得更大了。所以不但是摊开双手,而且睁开眼睛而死的,什么都没得到,死不瞑目。)

 

原来我跟个老乡晚上火化一具尸体,当时只有我们两个人。烧到一定程度时,因为火特别旺盛,尸体的筋全部缩回来了,好像动起来一样。那个人有点害怕,上去捡些树丫丫放在尸体头上。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尸体好像用手把它都拿下来了。他更害怕了,“没事,你坐在这里,我再去捡一点树丫丫。”那个时候我很小,坐在那里也特别害怕,就说:“我也跟你一起去捡。”(众笑)其实按照米拉日巴的观点,死人和活人是一样的。

 

极力称吾德,令名扬世间,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间闻。

 

此处继续修竞争心:我将尽力宣扬自己闻思修、讲辩著及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令美名传扬各方,整个世间无所不知。而对他(原来的我)要想方设法压制、隐藏,一个人也不要听到他有点滴优点。

 

嫉妒心比较强的人,一讲到自己,本来没有功德,无中生有也能造出各种功德;别人本来有很多功德,但自己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不是他的功德,其实是我的功德。”这是不合理的。阿底峡尊者说过:“发露自己之过失,不觅他人之过失;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当尽量发露自己的过失、隐藏别人的过失,宣扬别人的功德、隐藏自己的功德。

 

可现在凡夫人恰恰相反,包括我自己也觉得特别惭愧,在说话过程中,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喜欢添枝加叶。刚才我碰到一个喇嘛,他吹得特别有劲儿,全是说“我怎么怎么……”,别人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我一直听他吹了半个小时,他越吹越有精神,越吹越欢喜。

 

人真的是这样,你没有观察时不发现,一旦观察自己,就知道自己经常赞扬自己,有过患不愿暴露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这不是智者的行为。智者会隐藏别人的过失,在诸佛菩萨、金刚道友面前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可是现在很多人为了出名,所作所为真的特别可怕。

 

古人云:“人怕出名,猪怕壮。”古人不愿意出名,害怕树大招风,遇到很多麻烦事。但社会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没什么功德可宣扬,但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为了出名,不知道惭愧,通过裸体、骂人等手段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弊病。

 

其实如果真有功德,并不需要特意去宣传。我以前也再三说过,如果你有学问智慧、戒律清净,不一定要去搞各种宣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迟早会有弟众成群结队地蜂拥而至,用不着你亲自去打一些假广告。所以我们佛教徒有些地方要值得谨慎,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非常关键。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利益,自己有名声也没必要刻意隐藏,显露出来是可以的。

 

这里是说,对一般世间人而言,听赞叹别人就怒火冲天,听赞叹自己就沾沾自喜,这是凡夫人的习气和毛病。但修了这种大乘佛法之后,别人赞叹你的时候,应该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种功德,没有的话,即使成千上万个人异口同声地赞颂,你也长不了什么智慧。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名利,我们一定要看破,否则稍微受点诽谤,自己就特别难受,稍微受点赞叹,自己会兴奋得受不了。

 

大家要经常听闻佛法,这样自然会明白很多道理。佛经云:“以闻知诸法,以闻去罪恶。”这一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通过闻法,可以了知诸法的实相,去除相续中的罪恶,闻法真的特别重要。萨迦班智达说:“所谓的闻法,就是听闻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和高僧大德的教言。”佛菩萨、大德们具有加持的金刚语,通过听闻而研习,这就是真正的闻法,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因此,大家不要盲修瞎炼,来学院后马上就盲修瞎炼,这是很危险的。以前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过,现在仍是这个原则——你们要一边闻法一边修行。《扎嘎山法》中有个章节是“闻思修勿脱离”,通过闻思来修行,通过修行来闻思,这两个要结合起来,诸大德也是通过这种途径而获得成就的。

 

现在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恶劣,所以大家一定要对高僧大德的教言经常修行。《中观宝鬘论》里面说:“莫爱世间语,应喜出世言。”这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我们修行人应该喜欢出世间的语言,对业因果、大德教言、佛经等方面,发自内心有一种欢喜,而不要特别爱看电影电视,对战争、爱情、军事、经济、政治等津津乐道,那这完全是一种恶兆。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特别关心政治经济、国家大事,整天拿着收音机听,对断除过失有什么帮助?昨天我遇到一个喇嘛,他一直讲些政治话题,后来我都看不惯。我们穿这种衣服的人,并不是搞政治的,而是搞解脱的。要想解脱的话,目标一定要弄清楚,假如经常念一些经、对大乘教言有兴趣,才说明你解脱有望。然而,末法时代的有些修行人,通过言行举止也可以发现,他非常喜欢世间法,不喜欢出世间法,这样的话,了脱生死相当困难,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习气。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修换位修法,如果觉得比较复杂,就直接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经常发露自己的过失,这个道理很简单。

 

复当隐吾过,受供而非他,

令我获大利,受敬而非他。

 

刚才讲的是功德方面,这里是讲过失方面。此时自己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全力以赴隐藏自己的过失,渴望受到众人的供养尊重,而对他(原来的我)则完全相反,尽力揭露其过失,令他一无所得。我获得丰厚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名利,反而遭受众人的呵斥谴责。(原来我觉得自己获得利养很重要,但位置换完了以后,会觉得别人得到利养非常重要。)

 

说过失的问题上,大乘经论都进行了极力遮止,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世上有智者和愚者两种人,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我今天说了什么话,心里想了什么,身体做得怎么样”,而根本不看别人过失。就像是孔雀常常观察自己的羽毛,一有污点立即剔除,使身体保持艳美无暇。而愚者的话,整天对别人指指点点,今天说这个是坏人,明天说那个是坏人,就好像鸱鸮一样,经常发出“呜呼、呜呼(意即倒霉)”的声音,给人带来不祥的恶兆。

 

特别喜欢说人过失的话,那绝对是个坏人。广化法师曾讲过,他以前见过两位法师,既能说,又会写,才华很不错,但终生都穷困潦倒,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通过不同的因缘,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那两位法师经常喜欢议论别人,不是说这个大德有老婆,就是说那个和尚有太太,除了他俩以外,整个台湾没有一个戒律清净的。而他们自己呢,声称小戒虽不能一一守持,但大戒从来没有破过,在“大戒不破、小戒不算”的口号下,经常肆意诽谤别人。广化法师说:“他们的穷困潦倒仅仅是现世现报,来世的地狱还等着他们呢!”

 

看见别人就开始说过失,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像那天《佛子行》所讲的一样,尽量把别人观为清净,最好不要说入了大乘的佛子过失,不然将失毁自己的大乘戒律。以前上师讲过,即使有些管理人员不得不说,也应该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说某某人的过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净而说的。这个不说的话,对僧众、对佛教可能会造成一些危害”,然后一边忏悔,一边在私下或公众场合说出来,这种情况是允许的。除此之外,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是仇人,这种做法是失坏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

 

因此,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说:“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自己的功德要尽量隐藏,他人的过失也不能说,未来要做什么事情,没有办完之前不能宣扬。以前法王如意宝去美国的事情,1990年去印度时就有计划,但法王说未来的计划现在不能说,任何人都不要告诉,我就没有告诉任何人。后来在1993年,所有的手续才办下来。(当时出国不像现在一样,现在只要有人民币,东南西北哪里都能去,今天到北极、明天到南极也没问题。但那个时候比较困难。)所以上师如意宝当时引用了这个教言——“隐秘未来之计划”,不能随便说。但现在很多人恰恰相反,动不动就“我再过一段时间要做什么啊”。当然有些事情是可以公开的,但有些问题不方便,做人还是应该掌握分寸!

 

吾喜观望彼,沦落久遭难,

令受众嘲讽,竞相共责难。

 

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他(原来的我)遭受百般痛苦,一旦他缺吃少穿、倒霉连连,我就欢喜若狂。(有些人心很坏的,看见别人受苦,就高兴得不得了。)我要使他成为大家冷嘲热讽的笑柄,成为众人竞相毁谤的对象。若听说他被众人侮辱,我就非常高兴,想去看一下他的惨境。

 

我们以前看别人遭受痛苦时,往往没有关心过,现在换成别人后,反过来看自己遭受痛苦,看看感觉怎么样。应该经常这样修,这样修的话,诸佛菩萨金刚语的加持不可思议,竞争心和烦恼心定会一天天减少,就像桶里的水放在外面会慢慢干下去一样。

 

前两天我去青海的路上,看了一位上师的传记,他是六百多年前的人,也是通过修学《入行论》,自相续中的烦恼逐渐减少。当时我就想:“以前很多大德通过这种教言,减少了自己的烦恼;现在也有不同民族的众生依靠这样的教言,从中获得了不同的利益;那么将来的人类历史上,相信也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得利。”尤其是这次《入行论》传得比较成功,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论典。而且现在传的范围也比较广,每个人身边有很多知识分子有能力、有势力,我觉得再过几代以后,《入行论》仍会让很多人受益无穷。所以,好的论典在千百万年中对众生的利益,真的是不可估量、无法宣说。

 

这里作者想间接告诉我们,看见别人痛苦,自己在一旁欢喜是愚痴的行为。以前有个小孩叫帕克,他是8岁。一天他气势冲冲地回到家,一直跺脚,特别不开心。当时父亲在院子里干活,见后想跟他聊一聊,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帕克气愤地说:“我们班里的华金特别坏,在很多人面前让我丢脸,真很希望他遇到倒霉事。”父亲于是指着院子里晒的白衬衫,对他说:“你把这个白衬衫想成华金,拿一袋木炭使劲砸,砸中一个就代表他遇到一件倒霉事。”帕克听了觉得很有趣,就开始拿木炭拼命砸。全部砸完之后,父亲问他感觉怎么样,他气喘吁吁地说:“蛮舒服的,毕竟砸到了好几个,但累死我了。”父亲知道他没明白自己的意图,就把他带到镜子前。帕克一看,自己完全成了一个“黑人”,只有牙齿是白色的,而白衬衫上只有几块黑点而已。他马上醒悟到:“自己若以恶行去攻击别人,对别人的损害并不大,但对自己的反作用相当强。”

 

《前行》里这方面的教言和公案比较多。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哪怕跟别人关系再不好,也千万不能发恶愿“但愿他遭到如何如何的苦运”,而应该用菩提心来摄持。然而凡夫的习气有点重,大家在一个经堂里听经时,觉得自己发了菩提心,应该能做到这一点。但在生活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别人无缘无故对自己开始攻击,那时候就不能宽容了。俗话说得好:“原谅别人是善待自己,恭敬别人是庄严自己。”如果能用大乘教言来约束自己、包容别人,那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否则虽然道理上明白了,但真正产生烦恼时是很难控制的。

 

当然,这个应该提前训练。我以前也一直讲,平时空的时候、没有生病的时候、没遇到违缘的时候,应该经常修持这些甚深教言,否则心情不好时再修,就已经来不及了,甚至会觉得所有人都在欺负自己。以前我看见一位女众,她就说:“世界上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学院的人,都在对我进行攻击。”大家都是学大乘的,不可能的!但自己心眼不清净的话,会觉得谁都在落井下石,所有的痛苦都降临到了自己身上。其实纵然全世界的人攻击你、对你不满,你也不要管他们,一心就是要恭敬天下众生。如果发了这样的大乘菩提心,即使你遇到一些违缘,也不会痛苦的。

 

寅三、修我慢:

 

据云此狂徒,欲与吾相争,

财貌与慧识,种姓宁等我?

 

自己的智慧、相貌、种姓等方面胜过别人时,傲慢很容易生得起来。有些人有钱后特别傲慢,有些人长得漂亮很傲慢,有些人有点地位很傲慢……傲慢的人肯定有一分长处胜过别人。其实傲慢是可以对治的,怎么样对治呢?以前自己很傲慢的话,现在站在别人的角度,把别人换作自己,用这种方式进行修持。

 

颂词的意思是,据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愚痴之徒(原来的我),想和我一争高低,这简直是白日做梦,难道他能和我平起平坐吗?我的智慧像文殊菩萨,而他就像牦牛,一点学问也没有;我的相貌庄严如天人,而他丑陋如青蛙;我的财富犹如龙王或多闻天子,而他就像是贫贱的乞丐……无论是势力、智慧、学识、种姓哪方面,他能跟我相比吗?(换一种心态时,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傲慢虚幻不实。)

 

华智仁波切曾说:“切莫自大与傲慢,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对任何人都不能傲慢。我昨天给法师们也讲了,现在不管是居士、出家人,有智慧、有能力、有经验、有学问的大有人在,千万不要轻视别人。当然轻视倒也不可能,但有时候没有重视,这种情况经常会有。你们不要觉得:“这个人可能一般般吧,看起来有点笨,也比较难看,应该远远比不上我。”不能这样想。现在即使是残疾人,地位也是很高的。最近就开了“残疾人特奥会”,很多人都想挖掉自己的眼睛,参加这个运动。(可能你们山沟里的人不知道,不说了!)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对任何人都不能有轻视之感。可是现在有些人,一见到大法师、大领导、大老板,就恭敬得五体投地:“啊,您来啦!我看有什么样的坐垫适合您。您吃什么呀?”而来了一个普通人,甚至穷人、病人、可怜人时,就漠不关心,以蔑视的眼光来对待。这是不合理的。学了大乘菩萨道的人,对所有的众生都不要有轻辱心,应该有恭敬心,来了县委书记和来了一个乞丐,应该用同样的态度来招待。你们谁能做得到,就真正有一颗非常好的菩提心。

 

但很多人是难以实现的。包括我们这里各部门的发心人员,也要对所有的人公平相待,不要来了一些上师、活佛、高僧大德,就“哎哟,您今天来了,真是我们的荣幸!您要不要买什么东西?没事没事,不用钱,这是常住的,您拿走吧!”我不是说我们商店有这种情况,但对于上师们,锦上添花的人确实比较多。其实对一些可怜人,如果给一点点东西,他一辈子都不会忘的。

 

佛教的平等观,大家务必要重视。这个说起来简单,实际做却非常困难。对我而言,来了领导和来了道友时,也会以不同的眼光对待,这是我自己发现的一些错误。按佛教标准来衡量,我们自他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跟得上,但还是应该尽量往这方面努力。若能如此,境界好一点、修行好一点、善根不错的人,应该能够做得到。

 

我们今生遇到了这么好的大乘佛法,应该有欢喜心。《中观宝鬘论释》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数百劫中极罕见,于此妙法生欢喜。”茫茫无边的轮回苦海中,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佛法、这么好的善知识,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果报。通过这样的学习,应该在心里点点滴滴去积累,久而久之,阿赖耶上的善根慢慢会成熟,终有一天,我们也会了达诸法的实相。

 

《入行论》里的每一句,大家都应以恭敬心、欢喜心、渴求心、信心来对待。我前两天去了兰州和西宁,看到那里菩·提·学·会的很多人得到一些利益,心里很欢喜。佛法的加持和力量真的不可思议,我大概四年前去过兰州,那时候很多居士对佛法的了解非常粗浅,令人见后有种悲伤之感。那么这次,虽然有些人学得不一定非常好,但还是对大乘佛教有所了解。这种了解并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行为上、修行上有所改变。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弘扬佛法的责任,希望大家能发广大的心。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假如有了非常广大的心,现在虽然你是普普通通的人,以后一旦因缘成熟,可能就成了非常出名的高僧大德,想见都不好见,我去见的时候还要开后门、搞关系,那这样多好啊!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二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自他交换的具体修法。

 

现在讲的是修嫉妒心,即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对自方修嫉妒心。这种修法对治烦恼的力量极强,加持力也很大,我们特别可怕的嫉妒心,一定要通过这种窍诀来断除。

 

卯二、于功德法嫉妒:

 

世间盛赞彼,吾之身名裂,

无才何所为?才学众悉有,

彼较某人劣,吾亦胜某人。

 

前面已经讲了,我们修嫉妒心时,把地位最下等、身份极下劣的人换作自己,原来的自己换作别人,然后进行换位思考。因为我们平时只想到自己,对别人没有那么重视,而现在学了大乘佛法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换作众生来思考。这个时候,你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感受会自然显现,触动非常强烈。

 

在这里,别人换作原来的我之后,具足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福报,众人对之极其羡慕,而我沦落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贱人,住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经常看不起种姓低劣的人,自己稍微有点功德才学,就春风得意,觉得非常了不起,但现在换了角度后,可以感受这些苦恼,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我们要想:“他人具足圆满的功德和才学,而我一无所有、身败名裂,众人以蔑视的眼光来对待我,处处说我的过失,使我抬不起头来,实在无法活下去。”这种心不能有任何怀疑,也不能打其他妄想,只有真正生得起来,修行才会比较成功。

 

修自他交换时,华智仁波切专门讲过一个出家人,他骑着牦牛,牦牛特别累了,走不动时他就用棍棒来打,棍棒烂了以后,又捡起一块尖石继续打它的脊背。此时我们应专心意念那头牦牛就是自己,背上承受着难以支撑的沉重负担,鼻子由绳子穿着,同时被石头打着,那种感觉该是何等的痛苦。

 

世间上有许多低劣可怜的众生,他们也不愿意接受痛苦,不管是别人的蔑视欺负,还是身上的各种灾难,都是非常非常的痛苦。我们成名时被万人赞颂,这是很容易的事情,然而世事无常,一旦跌落到深渊中,别人落井下石对你攻击,你也应该能够接受。拳王泰森曾因强奸罪坐牢三年,最近NBA的科比也因性侵犯而被起诉。泰森在一个电视节目上说:“我能够体会到科比如今的境遇,作为一个年轻人,成名和身败名裂是一瞬间的事。当然,他应该不会像我这样被判刑,但如果事情发生了,希望他也想开一点,也许在牢狱中,他想跟谁联系更方便。”(名人平时到哪里去,都被成千上万个人围着,想见谁很不方便,可能在坐牢时好一点。不过,坐牢跟谁联系也不容易,只是联系监狱里的人方便一点。)

 

我们应该把最低劣或者坐监狱的人想作自己,看原来的自己高高在上,对他修嫉妒心。平时我们的心胸比较狭窄,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就好像卫藏的厉鬼一样,动不动就发牢骚,可是若把自己想为最下等的众生,应该会有不同的感觉。

 

其实低劣者与高者比起来,尽管有些地方比不上,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应该想得开。为什么呢?佛经中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功德之相。”既然具足如来藏,那也用不着自暴自弃,甚至想去自杀。因为与更下等的人相比,你还是超过他们,那些傲慢的人与最高的智者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虽然赶不上高者,但比你更低劣的肯定大有人在,殊胜也是观待低下而安立的。

 

打个比方说,就算我愚笨得要命,《佛子行》三十七个颂词,背了两年多还背不下来,对其他学问也是一窍不通,但我下面还有牦牛、老狗等旁生,人当中还有连吃饭都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跟这些相比,我算是了不起的“教授”了。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只不过是傲慢而已,其实也没什么超胜的学问,尤其是越没学问的人越喜欢傲慢,根本不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帝释天、梵天、自在天在他上面。我们藏族有种说法:“高耸入云的山峰,你不要傲慢,你上面还有高高的蓝天;清澈透明的江河,你不要傲慢,你上面还有高高的大桥。”同样,傲气十足的这些人,你也不要傲慢,你上面还有更有才华、更有势力的人。

 

人的傲慢心,有时候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我在大概六七岁时,我们小小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姑娘很好看,人们都叫她“天女”。我们很多小孩想看看她到底长得怎么样。一次有个很好的机会——全村开会,我们几个小孩就看“天女”去了。当时她确实打扮得很出众,虽然不像现在城市里的人一样,把自己变成“塑料娃娃”,但也是身上挂满了珠宝珊瑚。我们几个到她前面,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时候她就更傲慢了,“你们看什么呀,你们看什么呀!”后来我们有点生气,说:“她这么难看,眼睛半睁半闭的,好像瞎子一样。”她听到之后特别生气,咆哮道:“你们说什么,谁是瞎子!”我们说:“她现在更可怕了,跟魔女一样。”然后一边说一边跑了。

 

实际上,刚开始我们感觉她还可以,微笑也不错。后来我们小孩子比较调皮,语言不注意得罪了她,最后真的特别可怕。所以“微笑的后面还有獠牙”,有些修行人不要上当啊!

 

傲慢非常不好,过于自卑也不合理,我们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古人对这种美德非常重视。就像昨天所讲,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时他有个弟子问:“一生中要行持的一个法,应该是什么法?”孔夫子告诉他:“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让别人去做。”确实如此。比如说杀生,上至国家总统,下至街上乞丐,谁都不愿意被杀,那么其它众生也是如此。我想勿施于“人”最好改为勿施于“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其他众生。

 

这样的换位思考,在国际上也非常重视。以前国际上开了几个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认为,不管是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任何国家,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推己及人”的理念。自己怎么样,别人亦是如此,这也是一种社会准则。这样的自他交换,不仅是佛教承认,就连其他宗教也推崇至极。只不过佛教中的修法讲得非常深,而在儒教和其他的宗教中,说是这样说,可范围仅仅局限于今世或者人类,并不像佛教这么广泛。现在的道德公益或最崇高的人文思想,根本比不上佛教的理念,这一点并不是自己夸自己,而是从道理上得出的结论。

 

我们如今有学习佛法的机会和缘分,应当从内心中生起欢喜心。我非常希望大家持之以恒地学习,不要认为学一两年、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这段时间医生和学院的很多法师说我身体不好,让我隔天讲一堂课,但隔天讲课的话,我的身心确实有些退失,一天不讲课,这一天好像白白地浪费了。我没有来学院之前不知道方向,来了学院之后,只要有机会,在学院中讲经说法几乎没有间断过。我想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可能我的行为、道德、修行等只有退失,不会进步。古代文学家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大乘行人也是这样,一个月没有学习的话,形象和语言都变样了。

 

在我们学院中,有些人不听法师的课,自己去“独修”,跟谁都不愿接触,这种人的行为很快就变坏了。而天天听课的道友们,虽然不一定能背诵,但他的言行举止还是非常如理如法。所以希望以菩·提·学·会为主的十方僧众和虔诚居士,每天应该学一点法。现在科学比较发达,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具足,大家应当珍惜机会。尤其我们这次推广《入行论》,我自己也很辛苦,每次做法本、做光碟,这些方面经常要接电话,耳朵好像都聋了。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而成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现在你们手里的《入行论讲记》一至七册,厚厚的,但很多人都不珍惜。我看见这种态度,确实有点伤心。我们刚来学院时,不要说七八本法本,就连一本也得不到,只有晚上一直抄,包括《入行论》的讲记、颂词,我们都是抄下来的。但是现在有些人不珍惜,我原来也去过印书、做光碟的地方,包括我们这里的一些整理,都是很不容易的。昨天几个道友把发奖的东西背来背去,特别辛苦。学院里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大家的学习,把自己的闻思修行全部放弃了,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时间全部用在这上面。外面有一部分人也是如此。在当今物欲纵横的社会上,谁愿意付出那么多的人力、财力?但他们还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给大家提供方便。以前古人求一个法、得一个法本,要经过千辛万苦、翻山越岭,可是现在就算送到你门口上,问可不可以下来取,个别居士也是:“啊,我现在不空。你在门口给我等一个小时,我正在给我的小宝宝喂奶!(众笑)”是不是喔?我这是臆造的,但也有类似的态度。

 

戒见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应悲济我,困则自取受。

 

在这个世间上,最殊胜的就是戒律清净、见解正确,然而有些人依靠外道或恶友的因缘,以致戒律废弛、见解退失,再加上“等”字所包括的行为,也不如法,很多人看不惯。(即使内在有一种超胜的境界,行为不如法的话,还是会遭人歧视。)“等”字还包括了生活,每天都是邪命养活,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过活。如果我们是这种人,那应该知道,这样做并不是自己愿意的,而是因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严重,贪心嗔心极为强盛,再加上外界复杂混乱的环境等因素,才导致了这种可怕的结果。作为一个修行人,谁愿意变成破戒者、破见解者?但是由于烦恼所催,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有首歌里唱道:“我们身不由己,因为我们年轻。”现在有些人毁坏戒律,确实也不愿意,但是烦恼现前时,或者自己年轻、气脉明点比较强盛,实在没办法克制,最后不得不沦落到这种境地。那个时候,很多人对你嗤之以鼻,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有些人破了戒律,要被学院或僧团开除时,我们应观想自己是那个破戒者,一方面来讲很可怜,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失望,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应当想:“我现在这样低劣,但并非我心甘情愿,而是烦恼恶缘在控制我,你们自称对众生有大慈大悲心,那就应该帮助我、救护我。如果你能救护我,那我也有自拔的能力,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折磨,我都心甘情愿去面对、接受。就像学生受到种种困难时,只要老师对他关心,他就有站起来的机会。同样,只要你们真的帮助我、安慰我、关心我,那么我也愿意重新做人。”

 

大家应该清楚,破见解和破戒律相比,破见解的过失更大,有关经典里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证。什么叫破见解呢?就是相续中生起邪见,以前认为前后世存在、业因果存在、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后来遇到一些外道、恶友,在他们的影响下,什么都不承认了,这是相当可怕的。在《中观四百论》中圣天论师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宁可毁坏别解脱戒等的戒体,也千万不能损坏前后世、业因果等世间正见,因为戒律只能获得善趣,而正见可引导我们趋入涅槃。《俱舍论》里也说,获得善趣以戒律为主,获得解脱以见解或修行为主。

 

大家一定要记住,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对业因果和上师三宝的见解千万不能失毁,否则就没有忏悔的机会了。华智仁波切说过:“即使相续中生起了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有些人生了邪见后,不愿意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如此不可能有清净的机会。而没有产生邪见的话,尽管毁坏了戒律,但也能依靠不同的还净仪轨加以恢复,所以并不是最可怜的。

 

毁坏见解的这种人,不仅在出世间里是最可悲的,在世间中也特别可怕。法国医生拉梅特利是个机械唯物论者,他和霍布斯认为人体与机械没什么差别。他们创造出这种观点之后,人们觉得特别低劣,思想宽阔的法国人都无法接受,拉梅特利最终在法国没办法呆下去,只好逃到荷兰去。(荷兰和法国比较近,法王去的时候,两国的关系很不错,不知道以前怎么样。)这一回,他谨慎出版了他的小册子,被公认为欧洲最为宽容的荷兰人居然震怒于此,拉梅特利被迫再次逃亡。最后他逃到了波兰,4年后在那里去世,终年42岁。

 

低劣见解在佛教中特别可怕。有些出家人破了戒以后,别人觉得他烦恼现前,很可怜,但他们尚且可以依三宝忏悔。而有些人破了见解后,肆无忌惮地诽谤三宝,对上师不恭敬、对僧团不恭敬,来世的果报让人不寒而栗。所以,大家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护持自己的见解,一旦出现违缘痛苦,马上应该观修自他交换。

 

然吾未蒙济,竟然反遭轻,

彼虽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刚才说如果你(原来的我)真有本事,那我在见解等损坏时,你就应该出来帮助我。这里接着说,但你并没有一心一意地怜悯我、同情我,当我失坏戒律、苦苦挣扎时,你一直不理不睬;当我迈向歧途时,你冷冷旁观,任我孤立无助地滑向深渊,反而还用蔑视的语气来侮辱我、呵斥我。这样的你,怎么能算得上有菩萨心肠?

 

现在社会上也有这样的说法:假如我是公交职工,应该想自己是乘客;假如我是商业职工,应该想自己是顾客。在那个时候,你真的能体会到别人的苦乐,帮助他的心也容易生得起来。我经常遇到一些下面有成百上千人的大老总,我总跟他们说:“你要多想想下面的这些人,换个角度来思维。比如我是一个大老板,下面有500个人,这些人当中可能有一个人最可怜,那么我把自己想作他,看我的感觉怎么样,周围的人对我怎么样看待,我的领导对我是什么态度,那个时候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如今这样的理念非常有必要。我原来说过,我很羡慕飞机上的乘务员和高级宾馆的服务员,后来有些乘务员说:“上师,您在《入行论》里面不要这么说,我们乘务员有些是很坏的。表面上给客人无微不至地照顾,但是下来过后,只有我们几个佛教徒不骂人,其余一个个就开始骂‘今天这个客人特别过分’、‘那个人长得很难看’,唯一的话题就是骂客人。”这样的话,还是我们佛教徒表里如一,算是比较可以,当面对众生比较恭敬,背后也比较不错,除了修行极其不好的人以外,大家都会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表面也好、背后也好,应当像恭敬上师一样恭敬众生。”

 

承接上述修法,我们在换位之后对原来的我进行深深责问:“我在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你没有来帮助我,算什么有菩提心、有悲心?你虽然具足功德,但对我来讲有什么用呢?我最痛苦时你不来帮助,那我幸福快乐时,也用不着你来帮忙。”俗话说:“乐时亲人满堂绕,苦时凄凉无人问。”乐的时候亲朋好友多得不得了,整天陪你吃饭、陪你玩,(尤其是你们汉族,今天是情人节,明天是仇人节,昨前天又是中秋节,这个节、那个节特别多。我们藏地除了过年以外,一般没有什么节日。其实节日多了花钱也多、杀生也多,没有必要。)你非常困难时,却对你不闻不问,那这种人有什么了不起的?

 

因此不管是法师还是居士,稍微有一点才华、财产、势力时,尽量不要有傲慢心,应该理解低劣的人。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讲过,人里面有几种,有些人前世没有积福报,以致即生中没有口才、长相丑陋、财富浅薄,很多人对他看不惯、看不起。他自己也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还不如死了好,这样活下去没有意义。这种人虽然处于人当中,但就像饿鬼或地狱的众生一样,始终感受痛苦,非常可怜。所以我们对大的上师、领导不用锦上添花,经常供养、帮助、安慰,这些他们是不在乎的,而一些可怜的人、看不起病的人、没有帮助的人,哪怕给他10元钱,帮助也很大。如果你没有经济能力,也可以给他一分微笑、一句安慰:“没事,你这样很好,我也很想当穷人,因为穷人知足少欲。我想当个丑陋的人,越丑陋越好,没有人看你,你戒律会清净的。”跟他说些安慰的话,他会觉得活在世界上有希望、有光明,生起一种自信。所以当我们遇到这些众生时,关心他们很重要!

 

不愍愚众生,危陷恶趣门,

向外夸己德,欲胜诸智者。

 

我们站在可怜人的角度上责备原来的自己:“你非常不好,对于极其愚痴、贪嗔痴特别深重、修行佛法处处遭遇违缘、被种种痛苦所折磨的众生,你竟然视若无睹、毫不关心,任他们被罪恶所牵,趋近毒蛇、猛兽等口般的恶趣之门,随时都有可能堕落下去。这么多可怜众生在你身边,你看都不看、问都不问,还在众多人面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功德、如何如何的事业,想以此与其他智者抗衡,这实在是不合理。”

 

世间上有些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在大人物和领导面前非常配合,始终在谈自己的功德,口口声声说:“我现在准备要做件事情。当然,我的弟子成千上万,因此还有一个想法……”自己有种说不出的傲慢。其实有些人的傲慢在态度上也看得出来。我曾见过一位商人,可能在一辈子当中,这是我所见到最傲慢的人了。他旁边好几个保镖在排队,男的女的全部站着,他自己坐在沙发上,个子比较矮,脖子上的领带特别长。跟我说话的时候,半天也说不出一句来,并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自己摆架子。当时我都产生邪见,心想:“我的上师如意宝,不管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功德远远超过你多少倍?你何必这样?现在国际上那么多富翁,比你有钱的有的是,你稍微有点臭钱,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傲气?”但口头上也是随顺他,我们顺便见一见,没有什么其他目的。

 

现在有些高僧大德,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多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对下属的态度上,自己的傲慢很容易表现出来。因而,非常希望大家应该按照佛教所讲的那样,尽量地减少嫉妒心、减少傲慢心。上师如意宝在这方面有很多很多教言,国内外的有些大德内在的境界和悲心超越了无数人,但他们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有时候我看见一些领导,自己的位子不过是几年而已,(现在国际上的大总统,也最多是连任10年。)但有了地位以后,说话、做事完全是不相同的。这种傲慢是不合理的。自己有什么样的功德自己清楚,其实内在功德如果越来越多,外面的傲慢相是没有的。

 

我们看一看本师释迦牟尼佛,智慧、悲心、能力在世界上谁能比得上?不仅是在因地,甚至在果地时,佛陀也亲自到比丘的寮房去看望病人,帮助一些可怜人。佛陀到城市里化缘,旁边并没有许多人一直护着他,全是自来自去。所以作为佛教徒,除非是自己身体不行,前后有人扶一下有必要,此外最好不要有傲慢相。有了傲慢相的话,会遮止自己相续中产生功德。本来你很快就要开悟了,但有了傲慢就会耽误;本来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很大,有了傲慢心的话,就不行了。

 

加行里说多磕头可以对治傲慢,有傲慢的人必须磕头,佛教中磕头就是要遣除傲慢。有些领导特别傲慢,那必须让他学会磕头。有些人可能是不懂,有些人是不愿意,但你在人面前不想磕头的话,佛面前应该可以吧。佛的功德跟你比起来,国际上再了不起的名人智者也值得在佛前磕头。所以你们若有熟悉的人傲慢比较强,一定要拉着他的领带或衣服到佛像前去磕头。强迫让他磕头的话,傲慢心逐渐就没有了,这样一来,自相续比较调柔,修法、做事情都比较堪能。否则,有了傲慢心的话,不要说磕头,动都动不了。

 

而且,有些人向外宣扬自己,甚至想胜过所有智者。但一点智慧都没有的话,这种想法简直是笑话,就像野狗想超胜雪山狮子,绝对是个黄粱美梦。有些人特别争强好胜,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刘晓庆在一本书里公开说,她的性格就像湖南人所比喻的“吃屎也要吃尖”,什么事情都要当第一,不愿意在别人面前低头。这种人真的非常可怜,也非常适合这种修法。

 

有人觉得世间上最可怜的是乞丐,但我有时候感觉,更可怜的可能是吸毒者。现在吸毒、戒毒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着吸毒现象,有些戒毒所的领导对此非常反感。而且那些吸毒者,家人不理,单位不要,整个社会都蔑视他,用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他们没有一个去的地方,觉得在天底下是最可怜的人。也许是吧,这些人业力现前,沾染上了毒瘾之后,根本不愿意干其他工作。

 

看见这些极其可怜的人,我们应当观想自己就是他。其实凡夫的位置和分别念是不定的,在生死轮回中,今天成国王、明天当乞丐的现象比比皆是,荣华富贵、地位财富虚幻不实犹如水泡,谁也不敢保证以后会不会变成这种人,唯有大乘菩提心的修法和理念,才是我们生生世世的无价之宝。

 

当然,没有串习、光是口头上说,我也会说,虽然说得不是很好,但大致的道理说得来。你们在座各位也会说。可是光会说还不行,光会讲也没有用,寂天菩萨给我们指出了这样的路,接下来我们自己要慢慢去观想、慢慢去思维,一点一滴地消化,最后自相续才会跟原来有天壤之别。

 

闻思和不闻思真的有很大差别,希望每个人通过学习,净化自己,与佛法相应。这样一来,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违缘,都有面对的能力和勇气。知道了万事万物的真相后,你快乐也可以、不快乐也可以,怎么样都可以坦然接受。共同闻思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加持力,在座的有些出家人,在发心的同时不能舍弃闻思,这一点一定不要忘。现在外面的一些居士,工作很忙,家庭也有许多事情,但从来不缺学习,一直闻思修行,并在弘法利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认识杭州、成都等地的有些居士,每天基本上是吃一点方便面,一边工作一边做弘法利生的事情。这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几年了,十几年当中每天想着众生,只要对众生有利益,自己就愿意一直发心。我们每次有什么事情,就交代给他们“这次你做这个事情”、“这次你做《七宝藏》”,他们年年都在发心。

 

我们学院也有这种人。最上等的是闻思发心两不误,一方面重视闻思,另一方面也在发心。如果不能这样,那就应该一心一意地闻思。有个别的人,闻思也不行,发心也不行,行的是什么呢?就是搞一些非法,看电视或者打麻将。当然,学院里没有这样的行为,但是也有极少数人很懒惰,不愿意听辅导,也不愿意闻思,发心的话,两三天可以,两三天过后热气就消失了。这种人不太好。《戒律宝鬘论》中说:“即使你具有清净戒律,不闻思修行也不能享受僧众的财产。”

 

现在台湾的有些法师,一直提倡僧众参加公益事业,一边闻思一边发心。其实出完家以后,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吃大锅饭,念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我们是出家人,没有其他的琐事,更有弘法利生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出家人很消极,我是看不惯的。我们藏地也有,汉地也有,有些老和尚就是在寺院里念个佛,念“嗡玛呢贝美吽”,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有些事虽然自己没办法解决,但有些事你是有能力的,可是他们一律不管,一直念观音心咒。这样是不合理的。就算人老了,七八十岁了,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众生。

 

我再次给大家强调,在我们有生之年当中,

 

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天都要闻思修行。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利益众生的大事。

 

这两点大家务必要记住,否则就失去了大乘的资格。因此,我们应时时刻刻关心社会、关心众生,若能如此,自己的修行也会增上的,有些境界你没有特意去求,自然也会出现的!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2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十七品《观业品》。

 

子三(宣说业无自性也可安立名言之比喻)分二:一、论中共称之比喻;二、世人共称之比喻。

 

丑一(论中共称之比喻)分二:一、业无自性之比喻;二、喻义相对应。

 

寅一(业无自性之比喻):

 

前面中观宗破了有实宗业等实有存在的观点,但有实宗依然不肯承认,辩驳说:连佛陀都说过:“自作业之异熟,由各自承受。”你们这样安立业等诸法无有自性的观点,岂不是在毁谤业果吗?你们这样承许,简直成了彻头彻尾的“空无派”首脑了!

 

◎以比喻论证

 

中观宗驳曰:我们并非你们所说的空无派,我们承许名言中业、作者、业果和受者有无欺显现,但这不代表业等真实存在,因为胜义观察时它们无有任何自性。“业等虽无自性,却能造作、运转、感果”之理,我宗有很好的比喻可以说明,而汝宗却无法举出“业等有自性,可以造作、运转、感果”的比喻,这说明你们的观点有很大过失。

 

《显句论》里中观宗驳曰:“我们并不是无有派,我们遮破有派与无派而走向无二道涅槃城,这是很明显的。我们也并不是说业、作者、果等不存在,而是安立‘这些无自性’……此义由极明显的比喻可了知。”

 

关于同品喻的问题,在《入行论·智慧品》的开头,中观宗与有实宗也做过一些辩论。中观宗认为:无自性也可以成熟、造作的比喻,无论从论典还是世间角度,我们都可以举出来,这说明我宗观点完全符合佛教教义,符合真理。而你们(有实宗)却举不出“有自性还可以成熟”的比喻,这说明你们的观点有一定过失。

 

以比喻说明相当重要!因明当中经常运用同品喻和异品喻进行论证。若无法举出比喻,就说明与客观事实相违;如果与现实不符,就说明具有过患,这样谁都不会承认。其实,很多人只是不懂中观而已,真正懂得之后,都不会矢口否认,因为知道,中观所揭示的是万法实相,在实相面前,再高明的辩驳都不堪一击。

 

中观宗用了什么比喻来说明呢?如颂云: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就如世尊以神通所作的变化人,这个变化人又能幻变出第二个化人。

 

譬如,世尊可以通过神变力幻化出一个人,在无自性的情况下,此幻化人又能幻变出第二个化人,期间共有两次幻变。此喻还可以理解为:佛陀自身也是无自性的幻化,他幻化出一个化人之后,此化人又幻化出一个化人。若把世尊包括在内,共有三次幻化。

 

量士夫释迦牟尼佛确实来过人间,很多经论对此都有记载。了解教理的人都知道,具有无量不共神变的世尊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化身。从幻化角度讲,佛陀是所有化身的真实幻化者。

 

在这个比喻中,佛陀自身以及所变的化人都没有任何实体,但在无自性的情况下却可以再次幻化,依此也会产生各种业因果。如《幻师请问经》中云:在幻化般的佛陀面前,若以幻化般的供品,作幻化式的供养,将获得幻化般的布施果报。

 

此幻化喻出自《宝积经》13:佛陀幻化成两名比丘,这两位幻化比丘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幻化事,最终调化了五百名比丘。

 

[13] 《宝积经》云:是五百比丘。过去迦叶佛时。为外道弟子。到迦叶佛所欲求长短。闻佛说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语。以是善心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忉利天终生阎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诸比丘深着诸见。闻说深法不能信解随顺通达。是诸比丘虽不通达。以闻深法因缘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当于现身得入涅槃。尔时佛语须菩提言。汝往将是诸比丘来。须菩提言。世尊。是人尚不能信佛语。况须菩提耶。佛即化作二比丘。随五百比丘所向道中。诸比丘见已。问化比丘。汝欲那去。答言。我等欲去独处修禅定乐。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不能信解。诸比丘言。长老。我等闻佛说法亦不信解欲至独处修禅定行。时化比丘语诸比丘言。我等当离自高逆诤心。应求信解佛所说义。所以者何。无高无诤是沙门法。所说涅槃名为灭者为何所灭。是身之中有我灭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灭耶。诸比丘言。是身之中。无我无人。无作无受。无命而可灭者。但以贪欲嗔痴灭故名为涅槃。化比丘言。汝等贪欲嗔痴。为是定相可灭尽耶。诸比丘言。贪欲嗔痴。不在于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离诸忆想是则不生。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忆想若使汝等不起忆想分别法者。即于诸法无染无离。无染无离者。是名寂灭。所有戒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以是法故说为涅槃。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汝等不应分别一切受想灭定。一切诸法无分别故。若有比丘灭诸受想得灭定者。则为满足更无有上。化比丘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一个幻化的公案14:惹琼巴刚开始依止米拉日巴尊者时,非常刚强难化。尊者为了调化他,在悬崖下的平原上幻化出一匹野马,这匹野马又幻化出一百匹野马,每匹野马又幻化出一百匹野马……惹琼巴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智悲精滴》里讲过这个公案。

 

[14] 尊者密勒日巴父子往博拓前行,二人来到布仁的附近时,惹琼巴说道:“我今天晚上想就在布仁休息了,同时也看看各位施主们。”尊者道:“现在先不要让徒弟和施主们知道,我们父子二人先直接到博拓去吧。”惹琼巴满心不情愿的随着尊者行抵红崖博拓的快乐崖太阳堡。于是尊者说道:“惹琼巴,你到外面去打点水;我就在此地生起火来。”惹琼巴悄然地走上山坡去打水。忽然他看见在博拓和快乐崖之间的那片宽旷的平原当中,有一块非常适意的草地。那里有一匹野马竟生下了一匹小马。然后她俩每个又各自生了一匹小马。这些小马一个个的,继续生了许多小马,一直衍生到一百匹野马,然后又再生下一百匹小马。这一大群马匹在一起驰跃游戏,快乐非常。惹琼巴看得十分高兴,心中想道:“巴通的野马真是异乎寻常,十分有趣!”他竟看出了神,不觉在山坡上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时尊者正在洞中生起火来,他打开了惹琼巴从印度请回来的经卷。心生大悲,郑重地说了如次的真实语,至心祷道:“遍满虚空的空行母啊!我差遣惹琼巴到印度去所求得的无身空行母的法要——那些对众生和佛法有益的正法,请你们收藏起来!那些对佛法和众生有害的外道邪咒恶术,请护法们分置一旁。”祷毕,尊者就默然坐了片刻,然后把惹琼巴的书付之一炬!最后只剩下几张残笺断页……——《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诸法正因为无自性,才可以造作、感果。如果有自性,就不会有任何变化。《显句论》云:“绝对有自性的法,不曾见过有作用,可见只有无自性的法才有作用。如此可见瓶子等无自性的法,才能在世间中起自己的作用。”瓶子因为无自性,经过加工才能被制成;如果瓶子有自性,就无法造作,故而也不会有所谓的因和果。

 

寅二(喻义相对应):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佛陀最初幻变的化人相当于作者,由化人所幻变的化人则相当于业。

 

这一颂是讲喻义结合:佛陀最初幻变的化人,相当于作者,这个化人幻变的第二个化人,则相当于业。比如,一个人造了善业或恶业,此人相当于佛陀幻化的第一个幻人,他所造的善恶业,相当于第二个幻人。还有一种讲法:作者相当于第一个幻化——世尊;作者所作之业,相当于第二个幻化——世尊所化的幻化者;异熟果相当于第三个幻化——幻化者的幻化。

 

化人虽无自性,却可以幻化出另一个化人,以此说明,作者等虽然本体为空,却可以造作各种业。

 

据藏传佛教历史记载,藏王松赞干布曾于自己的白毫间幻化出一位名叫阿嘎玛德的比丘,他从印度与铜洲交界处的一株蛇心旃檀中取出了五尊旃檀观音,并在拉萨塑造了十一面观音像。虽然这位比丘是位幻化人,但他在无自性的情况下,却可以有各种造作,以此成立业因果。

 

《理证海》中引用了《等持王经》的一个偈颂“佛宣如幻之佛法,百千众生获饶益,发愿已得佛授记,此悉幻化无真实。”意思是,佛陀对众生宣说了如幻化般的佛法,令成千上万众生获得利益并发下了誓愿;佛陀了知他们的心愿之后,对其一一做了授记;虽然这些显现无欺存在,却无有任何自性。此教证也能说明,业等虽无自性却能造作的道理。

 

从以上喻意结合的角度剖析之后,我们便会了知:虽然真实义中业因果的本体不成立,作者、业果等诸法如同幻术一般无有自性,但在名言中,其幻化相却可以成立,在无自性的情况下,造作、感果等现象都无欺而显现。

 

丑二(世人共称之比喻):

 

下面用世间共称的比喻——如幻如梦等来说明,因为即使不学佛的人,也不会承认这些法存在。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一切烦恼、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化、梦境、阳焰、谷响般无有自性。

 

藏文颂词前两句中除了诸烦恼、业、作者和果报以外,还有异熟身;后两句中有“乾闼婆城”,没有“幻”和“谷响”。

 

烦恼、业、诸业的作者补特伽罗,以及异熟之身心及相续等一切诸法,正当显现之时,就如同寻香城、幻、阳焰、梦境、谷响一般,空无自性。

 

《显句论》中解释说:“烦恼是指贪心等,因为能使众生的心相续染污。业指善业、不善业及不动业。身指躯体。作者指我。果报指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

 

虽然在轮回的大梦里,烦恼、作者、业果等形形色色的显现无欺存在,但真正以智慧观察时,却都了不可得。就像一个人晚上梦到很多怨敌加害自己,最终自己通过各种方法降伏了他们,然而醒来之后,既没有所谓的怨敌,也没所谓的加害,一切皆是空无。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梦里,六道轮回明明存在,但醒觉之后(得圣果后),整个大千世界荡然无存,全部为空。

 

业等不仅如梦,也如乾闼婆城,看上去好似有人物、车马等,但一切皆是虚无;又如阳焰,看起来仿佛有流淌的水,但实际一无所有;亦如谷响,虽然可以听到空谷回响,但却无处寻觅它的踪迹。正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圣天论师的《四百论》15、龙猛菩萨的《六十正理论》16等诸多论典中也有如是教言。大家应当结合这些比喻,细细体会业因果的虚幻之理。

 

[15] 《中观四百论》第十三品的最后一颂:“诸法如火轮,变化梦幻事,水月彗星响,阳焰及浮云。”

 

[16] 《六十正理论》云:“何时幻像生,何时当成灭,知幻体不愚,不知幻变爱。”“如芭蕉无实,如乾达婆城,痴闇城无尽,诸趣如幻现。”

 

总而言之,胜义中一切皆空,因果也了不可得。六祖亦云:“不思善,不思恶。”胜义而言,不应思维善,也不应思维恶,因善恶皆不存在之故。但在名言中,在尚未通达这样的境界前,因果则丝毫不会虚耗。

 

大家闻思的时候,首先要明白烦恼、作者、业果等自性不存在的道理,然后再运用世间或论典中的比喻来加深理解。

 

◎奇妙之双运

 

如果对业果虽无自性,却在名言中成立的道理生起了极稳固的信心,说明对中观空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这时定会深感稀有!就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说:“空性显现凡夫前,虽似相违于现见,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印藏大德对这一奇妙现象皆赞叹不已!如圣天论师云:“见诸法如空,信业也成熟,稀有中稀有。”意思是,如果见到胜义中诸法如虚空一般,就会深信名言中的业因果,这是稀奇当中最稀奇的事!

 

真正通达中观之后,随着空性见越来越清晰,对因果毫厘不爽的名言理也会越来越生信。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结各派观点

 

总之,关于业因果,内外道各派有不同的安立。外道承许业因果本体实有,有些认为业因果由神我形成,有些认为由常有的微尘形成……内道当中,有部宗认为,业因果应该依靠不失坏法来安立;经部宗认为,业因果是依靠心相续而成立;唯识宗认为,只有依靠阿赖耶才能成立业因果。虽然有实宗的说法各异,但真正观察时,只要承认存在一个实有之法,其业因果的观点就无法成立。

 

中观自续派认为,在名言中业因果的自相是存在的,而胜义观察时,业因果应暂时抉择为单空,究竟抉择为离一切戏论。中观应成派认为,在后得位时业因果如梦如幻的显现虽然可以随顺世间而安立,但无有任何自性;胜义观察时业因果则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在对比唯识宗与中观宗观点的时候,大家也要注意,不能由此认为唯识的观点较低劣。虽然胜义观察时,唯识“自明自知的心识(阿赖耶识)实有”的观点不能成立,较中观见略低了一点,但当名言与胜义相结合时,其地位却会自然提升,并且,名言中万法唯心的观点也非常合理。关于这一点,以后大家学了《中观庄严论释》就会明白,论中对真实唯识和中观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不离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

 

总的来说,这一品宣讲了胜义中业等无自性的道理,既无自性,耽著其自性当然不合理。

 

壬二(以教证总结):

 

《梵王请问经》云:“佛告梵王:‘若无业无果者,即是菩提。如是菩提无业无果,得菩提者亦无业无果,彼得授记及圣种性亦复如是。若无业无报者,彼圣种性亦不能起身口等业。’”佛说菩提也无业果,是否毁谤了因果呢?并未毁谤,因为佛陀所说法的层面不同,其依据也完全不同。

 

《无上依经》云:“佛为怜愍世间住于乱慧无因恶因诤论者故,于世谛中说有诸法、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命者。”

 

《宝胜经》云:“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

 

《金光明女经》云:“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善女当观诸法如是,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所有故。”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七观业品终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1课

第十七品《观业品》中“破业自性存在之能立”的科判分三:一、破因法烦恼;二、破果法身体;三、破享用异熟者。上节课讲完了第一部分,下面开始学习第二部分“破果法身体”。

 

寅二(破果法身体):

 

前面中观宗已经把“业的因——烦恼不存在,故业不存在”的道理阐释得很清楚了,但对方仍然固执己见,反驳说:你们虽然遮破了业的因,但业的异熟果——五蕴身是存在的,佛经云:“业以及烦恼,是诸异熟身成立之因”。比如,造了善业,就会形成人天善趣之身;造了恶业,就会形成地狱、恶鬼、旁生等恶趣之身。既然果——五蕴身存在,那么因——业肯定也存在。

 

但这种说法只能成立于名言,胜义中并非如此。如颂云: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何况于诸身?

 

如果说一切烦恼和业是身的因缘,既然一切烦恼和业的本体都是空性,何况这些身呢?

 

中观宗驳曰:你们认为所有烦恼及业是五蕴身的因缘,但此说法不合理。虽然在名言中,众生因为具有烦恼和无明,造作恶业会形成恶趣身,行持善法会形成善趣身,但这只是名言假立,胜义观察时,依靠业和烦恼而形成五蕴身的说法没有任何道理。因为,既然已经证明了业及烦恼二者的自性为空,又怎么可能言及以前者为因的异熟身呢?(有些讲义把五蕴聚合之法称为身体,但一般来讲,身体应该属于五蕴当中的色蕴。)

 

关于烦恼和业为空性的道理,前面已经抉择过,比如,在第六品《观染染者品》中,从烦恼的来源、本体、果等方面抉择了烦恼为空性;在第八品《观作作者品》中,抉择了业等为空性。

 

所谓的因果关系,必须因成立之后,果才会产生,但作为因法的业与烦恼本体尚无法成立,皆为空性,依靠不存在的因法而形成异熟果——五蕴身的说法又如何成立呢?实在毫无道理,就像虚空中从来没有花园,也不可能有鲜花的芳香一样。因此,对方“依靠因——烦恼和业而产生果——五蕴异熟”的说法不能成立。

 

各大讲义对这个问题都没有广讲,可能内容比较简单吧。

 

寅三(破享用异熟者)分三:一、以一体异体破受者;二、无有不可言思受者;三、无有业果受者。

 

卯一(以一体异体破受者):

 

对方又提出:业应该存在,因为其异熟果的承受者存在之故。比如,一个人此生造了布施的业,来世依此善业获得了天王果位,他今世是作者,来世变成了受者。既然承受天王果位者存在,说明业也应该存在。

 

驳曰: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

 

所谓的感受者,不过是被无明所覆蔽、被爱结所束缚的凡夫。这样的感受者与原本的作者不是异体也不是一体,所以无有自性。

 

◎受者只是名言假立

 

中观宗驳斥说:所谓的“承受者”,只是众生在被无明障碍所遮蔽、被十二缘起的爱结12所束缚的情况下,在未加观察的名言中假立存在,实际并不成立。

 

[12] 爱结:九结之一。略称结。又作随顺结。结,结缚之义。贪爱缚人,故称结。即诸众生为贪爱之故,广行杀、盗、淫、妄等不善,由此而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称爱结。大集经卷三(大一三·一七上):‘烦恼因缘受业果,诸见因缘增爱结。’

 

虽然在名言中,可以承许一个人今生布施的相续和下世转为天王的相续是同一相续,承许受者存在,如《入行论·智慧品》云:“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也讲了很多佛陀在因地修行的公案,但这只是针对无明习气较重的众生,在世俗中假立而已,实际经不起胜义观察。

 

《显句论》引用佛经的教证说:“无明所蔽诸众生,皆具爱结之束缚。”被无明所遮蔽的众生,都会受到爱和贪执的束缚,在此情况下,他不可能见到事物的真相,一直把万法的相续执为实有,认为受者真实存在。就像一个人在胆病没有治愈之前,一直不能见到真相——白色海螺一样。

 

◎受者不存在之因

 

如何证明受者不存在呢?“而于本作者,不异亦不一”。如果享受者成立,他与原先造业的作者或者是一体,或者是异体,但无论两者一体还是异体,都有很大过失,由此推出,受者无有自性。

 

一体不成立:如果今世人道的布施者和后世天界的享受者是一体,那么人就成了天人,这样一来,作业和异熟果报就应该在同一时间发生,即他在人间布施时就已是天王,或者他当天王时还在人间做布施,但这显然不合理。

 

异体不成立:如果人道布施者与天界享受者是他体,也不合理,会出现一个人是造作者,却非后来享受者的现象。如此一来,就会有造业不感果的过失,这样造善业就没有必要了,得不到善果之故;造恶业也不用害怕了,无需感受苦果之故,但这肯定不合理。《百业经》云:“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百业经》里几乎每个公案都有这样一段文字,强调众生所造之业始终不会毁灭,一定会成熟于自身。所以,作者和受者他体不能成立。

 

◎可见不可见的作者受者,都是幻相

 

后世享受者人眼无法见,可能很多人觉得有点抽象,难以理解,我们用人眼可见的,比如春耕秋收这样作者受者也可以说明。

 

中国九亿多农民都特别关心当年的收成情况,期望春夏耕耘之后,秋天能有个好收成。但他们认为真实存在的因果,只是未加观察的假相而已,因为无论耕种者和收获者是一体还是他体,都不能成立。若是一体,农民在春天就无需耕种了,因为他耕种时就已是收获者,已经得到秋果之故;若是他体,那么一个人虽然辛勤劳作,但受者却成了另一人,这样谁会承认呢?

 

对于这个问题,世间任何专家都不可能分析清楚。如果我们问农业专家:“春耕者和秋收者是一体还是异体?”他可能先会问:“一体异体是什么意思啊?”(众笑)之后,他无论回答一体还是异体,都不合理,最后只能承认两者都不成立。

 

◎在幻境中,过梦幻生活

 

这样观察之后便知,在胜义当中,无论善恶、前后世,还是春耕秋收,任何因果都不能成立,所谓的因果,只是人们的分别假立而已。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因果不成立,那我们到底是怎样生活的呢?

 

虽然因果在胜义中了不可得,但在世俗中却不能否认,否则,农民不种庄稼肯定会饿死的。因果虽然在世俗中有显现,但却没有真实的本体。现在的我们,只是住在梦幻的世界中,过恍恍惚惚的生活而已。

 

卯二(无有不可言思受者):

 

刚才中观宗通过观察作者与受者一体异体不成立,遮破了享用异熟者,这时犊子部的论师提出:既然如此,我们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即有一个不可言说一体异体的我(不可思议的我),他可以作为业果的受者,所以业应该存在。

 

中观宗驳曰:此说法不合理,你们所谓不可思议的“承受者”到底是什么样呢?不可能有这样的承受者。

 

业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能起于业者。

 

业不是从因缘当中产生,也不是从非缘当中产生,所以业并不存在,既然没有业,也就不会有对业起于感受的不可言说的受者。

 

◎无业,故无有不可言说受者

 

对方承许不可言说的受者存在,但以中观理观察,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如果此受者存在,那么让他起于感受的业肯定存在,而业必然通过因缘等方式产生,但第一品《观因缘品》中已经对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因缘四种缘做过详细观察,推出四缘不成立。既然缘不成立,依缘而生的业何时都不可能有。

 

非缘中更不会产生业,因为缘不成立,观待它的非缘也无法成立。在第八品《观作作者品》中已对此做过详细观察,如颂云:“若堕于无因,则无因无果,无作无作者,无所用作法。”如果堕于无因生,则成了无因无果,如果无因无果,则无有作业、作者及作业时所用之作法(资具)。

 

既然依靠缘和非缘都无法产生业,业就不可能存在,这样依业而生的不可言说的享受者我,自然也不会有。

 

◎“不可言说”不成立

 

再者,任何人享用果法时都可以言说、思维。若语言诠表不出,大脑也思维不出,那这种受者到底什么样呢?是不是把石女的儿子称为不可言思受者呢?认为超出这些范围而有一个不可思议受者,只是一种说法而已。若是说法,就是分别念所造,并不真实。所以,犊子部的不可言思受者不能成立。

 

另外,若想建立不可言思受者,那不可言思作者、不可言思作业等都要成立,但这不可能实现。首先,找不到不可言说的造业者,任何人不管造善业还是恶业等,都可以言说,比如,工人做工可以言说,农民、牧民、画家、书法家等任何人做事都可以言说;其次,找不到不可言说的作业,因为所有作业都可以言说。既然没有不可言思之作者和作业,自然不会有不可言思之受者。

 

此处辩论的焦点是,到底有没有这样不可言思的补特迦罗受者?若没有,再费笔墨、心思来安立有什么用呢?

 

我在安立《中论》科判的时候,基本突出了每一颂的重点。比如,第一颂是破一体异体,这一颂是破不可言思受者。大家学习时可以参照。

 

卯三(无有业果受者):

 

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何有受果者?

 

既然没有业和作者,那如何有从业所生的果呢?如果没有果,又如何会有感受果报者呢?

 

名言中造作诸业时,作者、作业、业果、受者这四法都要存在。比如我今生作布施,我是作者,我所作的布施叫做业;我依靠今生布施,来生变成了天人,那时我是感受者;我当天人时,所感受的天界五种欲妙是我享受的果法。

 

虽然这四法在名言中可以成立,但在胜义中却了不可得。为什么呢?

 

前面通过缘和非缘等方式,遮破了业的本体。既然业不存在,就不会有作者,因为业和作者互相观待之故,就像没有农业,农民就无法安立一样。如果业和作者都不成立,那如何会有依业和作者而生的业果呢?当然不会有,就像空中从来没有果树,就不会有它所生的果实;石女的儿子不存在,由他种出的花也绝不会有。如果业果不存在,如同虚空中的鲜花、芒果一样,又如何会有享受它们的受者呢?

 

◎诸法就像饺子的“美丽”一样不可得

 

一切诸法未经观察时,即在众生的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时,确实有形形色色的显现,比如,此处所说的因果,无论作者、作业、果报、受者都好似真实不虚地存在,但以中观无二慧详细观察时,却都了不可得,没有一法能够成立,就像泡影无论显得怎样美丽,也只是众生的虚妄分别,并不真实一样。

 

前几天我们在甘孜一家餐馆吃饭,听到一位喇嘛说:“这些饺子很美丽啊……”服务员听到后笑着说:“好吓人哦,哪有说饺子美丽的,对人才可以说美丽。”(众笑)

 

◎珍惜法缘,精进闻思

 

《中论》所讲的道理非常殊胜。以前格蒙旺波·丹增诺吾曾说过:如果学了三遍《中观根本慧论》,自然而然会对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有所认识。我想,如果真正明白了《中论》所讲的缘起空性之理,对心的本体或者外界万法的现相和实相,应该会有一定认识。

 

希望大家在闻思《中论》的过程中,能尽量避开一切违缘。有些道友心特别堪能,对一部法产生兴趣之后,不管遇到任何违缘,都能坚定自己的誓愿:一定要把这部法听受圆满,一定要把它研究透彻!而极少数人,虽然有时善心萌动,也想好好闻思,但被各种琐事、违缘一拖累就中断了。

 

我们的人身非常难得,在难得的人生中,值遇这样殊胜的般若法门,并有闻思和研究的机会更为难得。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缘,精进地闻思修。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0课

◎依《入中论》可契入《中论》义

 

上节课我们引用了《入中论》的一个偈颂来对照分析,不知大家课后是否看了这一颂。如果看了,说明比较听话,是好孩子、好道友(众笑)。如果一点没看,觉得不管里面说什么,反正就是讲无自性而已,那么这些教言对你来说也就没什么价值。

 

我们现在也在学习《入中论》,希望大家能认真看一下《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之所以叫《入中论》,因为它是以深、广两种方式契入《中论》的一部论典。依靠《入中论》可以解开《中论》的密意;依靠《中论》可以懂得《入中论》的内涵。《入中论》和《中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二论之重要性

 

在藏地,几乎每座寺院都会把《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列为学习中观的必修课。

 

我们今年也学习这三部论,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

 

在学习《中论》和《入中论》的时候,首先一定要了解作者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这对生起信心至关重要!纵观人类历史,在解释世尊第二转法轮教义方面,没有谁能超胜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但现今有些人却经常对他们妄加评论。其实凡夫人最好不要评论圣者,就像蚂蚁肯定比不上雪山狮子一样,凡夫的世智辩聪是无法与圣者的无碍智慧相抗衡的。

 

《入中论》的内容非常殊胜,很多人听过之后,都禁不住反复学。《中观根本慧论》同样超胜,里面诠释了甚深的空性义。如果对中观真有兴趣,最好能深入进去,深入之后就会知道,里面确实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教言。可能也有少数与空性法缘分较浅的人,无论怎样学,信心依旧难以生起,但也不要灰心,仅听闻一遍空性法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昨天之所以提到中观应成派,是因为月称论师是站在应成派的角度分析的,而龙猛菩萨住世时,并未分应成派和自续派,两派于后来才出现,这一点大家需要清楚。

 

◎了解后代中观论师观点之必要

 

大家学习中观时,不仅应知道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的观点,最好也能了解后来一些高僧大德的思想,比如,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怎样引用教证建立自己的不共观点等等。

 

虽然在有些问题上,萨迦派、格鲁派和宁玛巴的有些大德进行过辩论,但其目的是为了拓展所化众生的思路,并非相续中真的具有嗔恨或嫉妒,也不是他们的观点真有不妙之处。

 

◎学甚深法时,须排除内外障碍

 

学习中观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全身心投入,尽量避开内外的一切干扰,因为学习甚深法要时,一般都会遇到违缘,无始以来的业障常会现前。

 

这时,你可能会听到邪分别念等魔的声音:“学习中观不重要啊,你应该学一些其他经论,其实什么都不要学了,直接去实修吧,实修才最重要!”有的人听到后就会受到迷惑,觉得修行确实重要。如果你真的去盲修瞎练,就错失了学习中观的宝贵机会,以后想回头再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时上师、金刚道友、自己的心力等诸多条件都已经不具足了。

 

有的道友刚开始学的时候精进得不得了,到了中间越来越懈怠,临结束时则天天数页数,盼着快点结束,好像结束之后自己就能马上成佛一样。其实,也不是以后不学法了,学完本论之后,又要开始另一部大论,到时会不会更生烦恼呢?不管学任何法,内心堪能非常重要!可能也有一些道友虽然心里很想学,但由于业力、烦恼等各种原因,心力一直上不来,这我也能理解,只要你们坚持下来,慢慢就会好转的。

 

这次大家一起闻思《中论》的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珍惜。我看大多数人对学法还是很有兴趣的,有意乐相当重要!

 

◎要勇敢地弘扬《中论》

 

我经常想,这次的听者当中,不敢说全部或一半以上,但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应该基本领会了《中论》的法义,给别人讲解也不会有很大问题。当然,完全如理如法、毫无错谬地宣讲,除了登地的圣者,凡夫人是很难做到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引用旃扎古昧的教证说:讲经过程中难免会有口误,听者应当摆正态度,不应有太多挑剔,觉得法师今天又说错了、前后矛盾了、不符合语法、不符合逻辑……这样吹毛求疵没有必要。但在著书立说的时候,则必须精细入微。有些道友正在帮助上师整理讲记或者自己著书,这时一定要缜密细致,要把自己所有的智慧都发挥出来。

 

所以,讲法过程中有口误是难免的,以后如果有机会,大家还是应该对有缘的众生传讲这部《中论》。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的第二个问题“宣说业无自性之理”。

 

昨天讲过,业如果具有自性,就不可改变而成为常法,由此就会出现不作业。若用因明推理则为:这种业是非作业,因为常有之故。但存在不作业根本不合理,会有很多过失,下面分析这个问题。

 

卯二(有罪福颠倒之过):

 

若有不作业,不作而有罪,不断于梵行,而有不净过。10如果有不作业,那么虽未造罪业也会有罪,并且未中断梵净行者也会有不清净的过失。

 

[10] 此处藏文版颂词原意略有矛盾,但果仁巴大师对此的描述为:“沙门虽未作非梵行,但因有非梵行的无作之业,故有梵行染污之过。”与鸠摩罗什颂词原意,以及麦彭仁波切的解释一致,故保留汉文原颂词。

 

业如果具有自性,就成了常法,即未作也会存在。如果世间有不作业,就会出现即使没有造作异熟果的因——业,也会遭遇无作异熟果的情况。颂词讲了两种过失:

 

一、从罪业方面讲,就会“不作而有罪”,本来一个人造作以后才有罪,如果有不作业,则他即使从未造作过罪业,也应该有罪了。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说:“假设业是无为法,那么当时没有造罪,也成了有罪业,没有造杀生业的人,也有杀生罪业,因为彼此相联,故成了未造也会遭遇。”有些讲义说:一个人即使从未造过五无间罪,这些恶业也会无缘无故降临其身,令其堕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因为业常有、具自性之故。

 

二、从福德方面讲,“不断于梵行,而有不净过”,如果有不作业,那么一个人即使守持戒律极为清净,也会有破梵净行的过失。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解释说:“即使保持圆满清净的梵净行,却因为存在非梵行的无作之业,就使所有的行为都成为非梵行,所以也不能获得涅槃。”

 

◎各讲义的不同解释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颂词后两句译为“住非梵行罪,今应得涅槃。”意思是,即使住于非梵行(已经犯戒了),也应得涅槃。这与本颂发太过的方式正好相反。青目论师的解释与本颂基本一致。

 

所谓梵净行,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解释说11:“梵”指涅槃,“行”指为得涅槃而作的行持(业)。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解释:“梵行,广义的说,一切的清净德行都是;狭义的说,出家人守持淫戒,在家人不欲邪行,叫做梵行。梵行的反面,是不净的罪业。”这样解释也很正确。不管哪种解释,所谓梵净行,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涅槃而行持的一种清净修道行为。

 

[11] 《般若灯论释》云:“梵者谓涅槃,若行涅槃行者,名为梵行,住此行者名住梵行。”

 

《中论》各讲义和译本对颂词的解释或翻译有时会有不同,希望大家能经常对照、分析,尤其智慧不错的人,通过多看可以了知各种不同的观点,对法义会有更深的理解。

 

◎为何罪福会颠倒

 

按理来讲,一个人如果从未造过罪业,相续中就不可能有罪业;如果守持清净的梵行,就不可能有破戒之过,但如果业的自性存在,这些过失就在所难免。为什么呢?

 

因为,业如果具有自性,它就成了常法,这样在一个人的相续中未作也会有,而业有善业、恶业等不同种类,这样他的相续就会同时具足善恶等业,因此,就会出现未作而有罪的过失。或者说,戒有犯戒和未犯戒两种,如果戒的自性存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就会同时具足犯戒和未犯戒两种业,这样一来,他即使守持清净的梵行,相续中也应具有犯戒之业。

 

如果承许业的自性存在,不仅善恶业会颠倒,世间所有对立的事物都会颠倒,比如,白色会变成黑色、黑色会变成白色、阳山会变成阴山、阴山会变成阳山等等,会有无量无边的过失。

 

总之,这一颂充分论证了业之自性不存在的道理。如果业具有自性,就颠倒了是非、因果,乃至一切对立的法,具有众多过咎,可见,承许业具自性的观点,以理证根本无法证成。此外,以教证也无法证成,因为“未破梵净行之人有犯戒过患”这样的教言,在任何一部佛经中都不可能找到。

 

这一推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果稍改一下,也能完全破掉小乘所承许的存在实有相续或实有不失坏法的观点。中观法理非常甚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卯三(有毁坏世间一切规律之过):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

作罪与作福,亦无有差别。

 

如果业存在自性,则破坏了一切世间的名言法,并且,造作罪业与造作福德也没有丝毫差别了。

 

如果承许业具有自性,还会具有两种过失:一、破坏了一切世间的名言法;二、造作罪业与造作福德没有丝毫差别。

 

一、破坏世间名言法之过

 

世间一切名言法都不超离因果,而因果所摄的法都是观待、不实之法。如果承认诸法无自性,假立名言中的语言、行为、分别念等存在,也算合情合理。但如果认为业的自性真实存在,就毫无疑问地否定了世人所共称的造瓶子、造柱子、修经堂、做科学发明、搞城市建设等一切名言法。为什么呢?

 

因为纵然没有劳作,其成果已经存在,无论何时都不能重新再作的缘故。比如,工人依靠各种材料可以将经堂修建起来,如果业的自性存在,就不必再修建,这样“建经堂”这一名言就被破坏了;又如,“制造瓶子”是指以前无瓶,后来通过勤作形成了瓶子,如果造瓶子的业本已如如不动地存在,再造作就没有任何必要,如此就破坏了“制瓶子”的名言;再比如,如果业不作而有,那么“农民收获粮食”及“牧民挤乳”的名言就会被毁坏。

 

以此类推,世间一切名言法都会被一一摧毁,全部化为泡影。然而,名言法是不可能被摧毁的,这显然不合理,讲道理的人谁会认同这一点呢?由此可见,业的自性不可能存在。

 

二、罪福无有差别之过

 

承许业具自性的第二个过失是,补特伽罗造作福业与造作恶业成了无有差别,因为,所有的善恶之业已经存在,无论何时都不能再作的缘故。《显句论》云:“因为造福、造罪二者一一都没有作也有福罪。”

 

比如,一个人造了杀生的罪业,而我修积了福德。如果业的自性存在,不用造作就有,那么我虽然没有杀生,也应该和他一样成为罪人;而他虽然不修福德,也应该和我一样成为善人。这样一来,造罪者与修福者已经没有丝毫差别了。

 

能否这样承认呢?当然不能。如果承认,一方面毁坏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另一方面也违反了世间常理,谁会承认遵纪守法的人和违法乱纪的人毫无差别呢?对于这种荒谬说法,世人也会讥讽的。因此,承许业有自性根本不合理。

 

寅二(异熟应成无穷而破):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

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藏文译本颂词:

 

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

 

承受完果报之后,还应该继续承受,因为业有决定自性的缘故。

 

如果业的自性存在,还会有异熟无穷之过:一个人造业之后,在受完此业所带来的果报之后,还应继续受报。

 

若要追究这一过失的原委,就是因为承许业自性存在的缘故。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当众生感受完业报之后,业就像种子生芽后灭尽一样,不会再生果了。如果承许作为因法的业并没有因为果的产生而消失,而是一直存在,且这种自性是决定的、常有的,那就不能否认新果法的产生,因此还会继续受报。

 

比如,按照因果规律,一个人依前世布施的业今生获得王位之后,布施之业便就此灭尽,未来不可能再感果。但若承许业的自性存在,那此布施业的本体就应该常有。由于因具足的缘故,未来他还会继续获得王位。又如,农民在春天种植庄稼,到了秋天就会收获果实,本来秋收之后就不会再有收获,但如果承许业有自性,那么农民在冬天也会获得丰收了,但这显然不合理。

 

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云:“如世间犯罪的人,他犯了罪,受国家的法律制裁。除了死刑,在刑罚期满后,他可以恢复自由,可以向善。因他的善行,或者又可以得国家的奖拔,社会的赞美、拥戴。假定说制裁了以后还应该制裁,他的罪恶永远存在,这岂非绝大的错误吗?”

 

事实上,业果成熟之后,就不会再有其他果报。譬如,阿罗汉在凡夫位时所造之业的功效若未消尽,在他身上仍会显现,但余业消尽之后,他就不会再有任何感受;又如,种子成熟之后,就不会再无休无止地成熟下去,万法皆是如此,这是业果的自然规律。但如果承认业有自性,就会有业果无穷无尽之过。由此可见,承许业自性存在并不合理。

 

丑二(破业自性存在之能立)分三:一、破因法烦恼;二、破果法身体;三、破享用异熟者。

 

寅一(破因法烦恼):

 

对方辩驳说:有了无明烦恼,就会产生种种业,比如,相续中生起了贪、嗔、痴心就会造作恶业。而作为业的因——烦恼是存在的,这样作为果的业也理应存在。所以,你们中观宗“业自性不成立”的说法不合理。

 

对方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如颂云: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

 

如果说世间诸业从烦恼而生,那么烦恼既非实有,业又怎么会具有实体呢?

 

中观宗驳曰:你们认为世间诸业由无明烦恼所生,烦恼与业互为因果,一者存在,另一者也应该存在。即为了证明业的自性存在,而说烦恼存在,但实际上,作为因法的烦恼是缘起而生,无有任何自性,与石女的儿子无异。如果烦恼不真实存在,具因者(果法)——业是以何种方式产生的呢?业又是如何具足实有的本体呢?(后面还会从业的果、享受者不存在方面遮破业。这些破法非常重要!)

 

◎以能遍所遍理推断

 

实际上,如果世间诸业皆由无明烦恼所生,则在无明烦恼不存在的前提下,诸业也遍是成立不存在。比如,树木是能遍,能遍于柏树、松树等所遍;如果树木不存在,柏树、松树等也遍是不存在。也可以用因明推理来说明:“业不存在,无烦恼之故”,其中“无烦恼”是能立(因),“业不存在”是立宗,因和立宗之间是能遍的关系,这叫做宗法成立。又如,柱子无常,所作故。所作和无常有共同的特点,是能遍的关系,此即宗法成立。

 

而关于烦恼无自性的道理,在第一品《观因缘品》里破生的时候,已经抉择出烦恼等万法无生之理;第六品《观染染者品》中也讲了烦恼与烦恼者在同时和非同时的情况下都不能产生的道理;本论后面也要宣讲可爱可憎当中烦恼不存在之理。

 

既然烦恼不存在,那诸业也遍是成立不存在。由此可见,对方业具自性的观点根本不合理。

 

◎以智慧远离歧途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业没有自性,那造善业也没有意义了,以后就不必磕头、念咒了吧?如果人缺乏智慧、邪见很重,想救他真的很难。如果具有一些世出世间的智慧,只要稍微提醒一下,他就会明白。

 

我小时候经常放牛,有的牦牛特别不听话,我刚从这边把它吆上去,它就从那边下去了;我跑到那边把它吆上去之后,它又从这边下去了,真让人没办法!有时一头不听话的牦牛,会折磨我一整天(众笑)。有一次,一头白色的牦牛执意要去不该去的地方,我怎么让它回去,它都不肯。最后我实在没办法,忍不住哭了起来。当然,大部分牦牛(三百头左右)还是非常听话的,会一直在正规的路上走,让它们上去,它们就会很自觉地上去。(众笑)

 

我不敢用牦牛来比喻人,只是想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的确很大。有些人一听说业不存在,好像马上找到了不造善业的借口“哦,对对对,既然业不存在,我就不用念咒了”,而有智慧的人则完全明白其中的密意。

 

虽然在胜义中业确实不存在,中观见最究竟,但在世俗中,对于梦幻般的业,任何中观论师都不会遮破。比如,《中论》的作者——龙猛菩萨,就是站在般若空性的见解上遮破业因果的,而关于世俗中因果不虚的问题,他在《亲友书》《宝鬘论》等很多论典中都做了广述。如果业完全不存在,龙猛菩萨根本不必造这些论典,也不会在《六十正理论》的最后说:“以此之善根,回向诸众生,愿积福慧资,终得法色身。”龙猛菩萨的金刚语不可能自相矛盾。

 

大家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我很担心有些人一听说万法皆空,该理解为空的地方不理解为空,不该理解为空的地方反而理解为什么都不存在。当然,有智慧和正见的人,应该不会误入歧途。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一节课

 

继续学习《入行论》的自他交换,这个修法是寂天菩萨传下来的甚深秘诀,大家应该在实际行动中修持。若能如此,相续中肯定会生起菩提心的。

 

此处共有五个问题,四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第五个问题“摄义”分了意乐、行为两方面,意乐讲了一个颂词,现在继续宣说:

 

意汝定当知,吾已全属他,

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

 

心识啊心识,你一定要明白:我在发菩提心的当下,就已经将自己的一切给众生了,身口意也好,财产善根也罢,全部是属于众生的。既然如此,你就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只顾自己,做事情围着自己转。如果还不转变过来,表面上我发了心,实际上却没有想过众生,跟没发菩提心、没出家或者没学佛一样,这是值得惭愧的。

 

学佛并不是口头上跟人辩论,形象上做些善事,而是应该向内观,看内心有没有大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不是偶尔的,而是长期的。以前没有学佛时,思想动态全部是害众生,并不是以利益众生为主,而现在已经学佛了,不仅学佛了,而且学的是大乘佛法,那对自己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就像一个世间人,没有参军的时候行为很放松,一旦参加了某个兵团,从此之后就不敢随便了。或者说,孩子没有入学之前一直放任自流,进了学校之后,思想行为上会有重新规范。

 

同样,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要随时观察自己的心,看以前是怎么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以后应该怎么样做,方向要搞定,自己对自己有种提醒,时时刻刻想着众生,暂时让他们身心获得快乐,究竟得到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除了利益众生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事情了。《华严经》云:“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就如同工人的任务是做工、农民的任务是耕耘,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益众生,其他任何事情不重要,要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

 

现在发菩提心的人比较多,但真正时刻想着众生的有多少?昨天我看院子里有只小猫,它坐在那儿,一直想杀众生。一个小虫飞来了,它张嘴就想吃掉,乌鸦和麻雀在高空中飞来飞去,它也馋得流口水。当时我就想了两点:一、以后千万不要变成这种可怜的众生,如果业力现前变成这样,那一辈子要造多少杀业?二、从反方面来想,倘若像它日日夜夜想害众生那样,我们时时刻刻想帮助众生、利益众生,那真的是非常好。

 

我们学院的有些法师想自己的事情很少,平时跟他交谈的过程中,始终都在想着众生,“可能讲经有利吧”、“放生对众生有利吧”,唯一就是想利益众生。发了菩提心的人若能达到这种境界,即使什么修行都没有,但我觉得也不要紧。《阿难请问经》云:“菩萨具足一法,能守持一切如来胜法。何为一法?不舍一切众生是也。”假如没有“不舍众生”这一点,纵然别人说你是高僧大德,说你是虔诚的居士,有如何如何响亮的名称,其实也没有多大意义。

 

现在有些宗教人士和爱心人士,帮众生解决一些治病问题、上学问题,把这作为究竟目标。但我们不行的,我们不但要考虑众生的暂时安乐,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还不能忘掉成佛这一环节。就像父母光让孩子在学校有吃有穿不行,关键还要考虑什么?就是孩子读书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样,我们对众生的关心不应该像世间人学雷锋、做好事一样,沉湎在暂时的帮助上,而是要解决他们的生死大事。

 

正如本论所说,我们除了利益众生以外,不要再胡思乱想其余事了。当然,作为凡夫人,刚开始串习得不够,可能对自己的事情会想一点,但不管怎么样,至少道理上应该明白——我是属于众生的,不应该把众生弃之不顾。就像一个姑娘嫁出去了,从此她原来的家就不是她的家了。(以前我母亲刚成家时,第一次从父亲那边回来,家人一直说“你们家怎么样”,当时她特别难受,觉得:“我现在不是这个家的了。”其实也没什么可难受的。)同理,我们以前想:“众生是那边的,我就是我自己。”但现在发完菩提心之后,众生的家就是我的家。看见蚂蚁窝,“我的家就是这里”;看见牛群或山羊,“这是我们牛群,这是我们山羊”。这种概念还是有很大差别。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惯,但如果对众生也有这样的自我保护,认为众生是属于我的,那么当它遭到危害时,绝对会去帮助而不会害它。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应该把观念改过来,这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

 

这个窍诀相当深奥,这是真正的正法,大家不要有任何怀疑。不管是哪个上师、哪个人传给你这样的教言,都非常非常的珍贵。我们不仅要道理上明白,而且要身体力行,一点一滴去串习。以前始终把众生抛开,对自我进行保护,但是现在不行了!

 

子二、行为(行为上把众生当作自己的,不应该放弃):

 

不应以他眼,成办自利益,

亦莫以眼等,邪恶待众生。

 

我们不应该以他人的眼睛,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他人的眼睛等,造作恶业伤害众生。

 

我们发菩提心之时,曾以十方诸佛菩萨作见证,迎请三界轮回的众生为贵宾,在他们面前将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养,并发誓道:“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打我也好、杀我也好,我全部是属于你的。”大家已经发过这个心,相信每个人都记忆犹新。既然你将自己的身口意给了众生,那么现在的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是属于众生的,不是你自己的,不能认为“这是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头、我的手”,而要说“这是众生的眼睛、众生的耳朵”。那么用众生的眼睛来成办自己的利益,以自私自利的心看色法,以自私自利的心听声音,以自私自利的心支使手脚做事情,这合不合理呢?

 

按照世间的规矩,给了别人的东西,未经别人开许不能随随便便用。我给别人一辆摩托车,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摩托车给你,但过一段时间,我没经过主人的允许,就把摩托车“呜——”开走的话,这种行为是说不通的。同样,我们把眼耳鼻舌身为主的身口意供养完了,现在又用别人的东西成办自己的利益,这是根本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的所作所为当以众生为主,以慈悲的目光对待众生。佛经中说:“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我们的眼神也好、语言也好,什么都应该为他人着想。但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有点困难。我观察自己经常特别惭愧,比如我在说话时,很多事情都会出现一个“我”字,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话,有时候为了保护自方而说话,真正站在众生的立场上说公正话,确实非常惭愧;心里产生分别念的话,好多也是自我保护、自我赞扬、自我维护,这样的分别念相当多。

 

现在有些人发了心以后,整天浑浑噩噩的,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事情也不管,每天吃饭都没办法,到了中午,看谁的烟囱冒烟,就到谁家去吃饭。(现在牛粪也买不到,可能冒烟的现象比较少吧。)但真正来讲,我们应该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听说藏地有个喇嘛,大家都说他非常好,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他自己念经也好、坐禅也好,不管什么人来求他,他根本不会拒绝,马上说:“好好好,我去办!”我听了之后很感动,这个人是活生生的大菩萨。我们很多人不会这样,开心或者不太忙的时候,发菩提心倒是可以;如果自己特别忙,那不能发菩提心了,满众生愿有很多很多的要求,真正让众生满意是很困难的。

 

既然我们的身体是众生的,就不应以自私自利心做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不能以众生的身体来害众生。小乘《别解脱经》中说:“损害他众非沙门。”小乘“沙门四法”尚且不允许害众生,那么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身口意都已经供养别人了,我的手、我的脚、我的身体全部属于众生,用众生的东西来害众生更不应理。

 

如果你用手来打众生,别人可以说:“这个手不是你的,是我的,你不能打我。”若用眼睛瞪众生,他可以说:“你已经发心了,不要用我的眼睛来瞪我。”听说广东有一家人,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太,他们两个学习比较认真。有时候吵架,那个老头子说:“不要吵,不要吵,你不是发菩提心了吗?”同样,有些人拿石头来打你时,你也不应该还手,因为你的手早就给众生了,用众生的手打众生的话,那是不应该的。

 

我们在言行举止上,理当用慈悲的目光来看众生。法国一行禅师说得好:“谁用慈眼视众生,观世音就出现在他的心中。”很多高僧大德也讲过:“观世音在每个人的脸上或心里都可以出现,他出现的时候,是以慈悲的目光来呈现的,并不是怒目斜视。”有些人平时非常慈悲,心里也肯定很善良;有些人没有理由就对人发脾气瞪眼,也可以看出来他的内心境界。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应像观世音菩萨那样,以慈悲的目光看待众生,这在现代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仅仅是学一点世间知识,心里没有爱心悲心的话,以后可能会危害众生、危害整个人类。

 

作为家长,应该以慈悲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应当用慈眼来看学生的进步;作为各阶层的领导,理应用慈悲的目光、慈悲的心来沟通交流。若能这样,处处都有一种温馨慈爱的气氛,实现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并不需要武力。

 

当然,不害众生、不打众生,完全做到比较困难,但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千万不能故意害众生。假如有人拿木棒打架,那他的菩提心肯定一扫而光。吵架的时候,也不能用别人的口来骂人,因为你的身口意全部是众生的,自己应该提醒自己。

 

华智仁波切有利益众生的九种观察方法——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件事情必须要做;直接间接对众生无利,但对自己有利,发菩提心的人不应该做;对众生有害、对自己有利,也不能做;对自己有害,而对众生有利,那一定要做……诸如此类有九种观察方法。其实我们选择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考虑到对众生有没有害。有害的话,一定要禁止,不能继续下去;如果对众生有利,那作为大菩萨,死了也不要紧,病了也不要紧,无论如何都要去做,把众生的事情作为第一。

 

故当尊有情,己身所有物,

见已咸取出,广利诸众生。

 

以上从行为上、心理上作了分析后,总而言之,我们应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把众生当作佛陀那样来对待,前面也讲了,“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吃的穿的、装饰品、房屋、财富、名声等,应该全部抢下来,不要再把它归为己有,而要将使用权交到众生手里,一点不剩地布施给众生。

 

法王讲这个颂词时说,这样做有时候非常难。确实,我们作为凡夫人,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施给众生,会很不舍得——这个是进口茶杯,那个佛像也很好看,于是统统放在家里,不好的东西才给众生。这是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成熟,如果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的身体和财产布施给众生的话,就像青菜杂草一样,没有半点执著。但这需要一定的过程,一两天肯定修不出来。

 

大家修菩提心的话,并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而是应该长期修持,这样的话,对自我的执著会慢慢减少,利他心会逐渐增上,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两天肯定不行,起码要十几年、二十几年,完了之后,你的水平是不相同的。有些刚学佛的人,或者是偏僻地方佛教不兴盛的人,认为学佛很简单,一学就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你不是学了一年多了,还没有成就啊?还不能治病哪?还不能开神通啊?”以前我有个叔叔,我小学读完以后,在中学读了一年,有次我回家看书,他一见就惊讶地说:“你不是读了两三年了吗?还拿不到工资,不能成为干部啊?”因为他是个文盲,不懂现在社会的各种情况。后来我说:“也没有这么简单,我现在初中还没有毕业,不过小学读得比较快一点[1]。”但是他一直不理解。同样,有些偏僻地方的人,觉得学佛可以治病,“怎么你还不能治病哪?”“你已经出家了,还有贪心啊?还有烦恼啊?”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这一点也情有可原。但真正的修行,大家还是要花长期的功夫。

 

有时候我想:“我在学院里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将近20年里一边闻思一边修行,虽然大的修证我很惭愧,但在有些方面,还是感觉很殊胜的。”在座有些刚出家或刚来学院的人,心里也应该有个打算——今后长期地依止善知识,长期地学习佛法。外面有些居士觉得:“我已经学了一年之多,《入行论》什么时候结束啊?”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的。自己应该长期地学习,即便是坚持一年,也会得到不共的利益。前不久有人跟我说:“我学佛20多年了,这一年的收获最大,我已经懂得了大乘教义,以后该怎么做、该怎么想,基本上有方向了。”

 

总之,修学大乘菩提心的话,要将自己的一切送给众生,《学集论》云:“吾身及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与诸众生。”阿底峡尊者也说:“我之善心及功德,回向众生愿成佛。”我们的身体、受用、善根等,要全部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众生,不是愿他们有吃有穿就可以了,而是暂时获得人天的善趣福报,究竟取证无上佛果。大家平时发愿时也要想:“今天我所造的这些善根,愿所有众生获得佛果。”这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功德就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无边无尽。

 

世间人也有舍弃自己的善举,但他们有没有菩提心很难说。记得杜甫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发心表面上看真的很伟大,这种词句跟大乘菩提心非常相似,但到底是不是也不好说。

 

舍弃自己的一切,而获得圆满果报,其他宗教也有这样的故事。犹太的《塔木德》,是解释《圣经》的一部经典,它里面就讲道:从前有个犹太国王,他有个美丽聪明的公主,不幸得了严重的绝症,举国上下的良医束手无策。后来国王贴一个公告说: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公主就嫁给这个人。

 

很远的地方有三兄弟,大哥有千里眼[2],他看到公告之后,跟两个弟弟商量,决定去救公主。这两个弟弟也各有所长:二哥有飞毯,小弟有个包治百病的苹果。他们坐在二哥的飞毯上到了皇宫,把苹果给公主吃了,公主的病就马上好了。(这个苹果吃一点点可不可以呢?但可能不行,病得比较严重,要全部吃掉。)

 

然后三兄弟关于公主该嫁给谁争执起来,大哥说:“是我看见了公告,才能赶来救公主,公主应该是我的。”二哥说:“没有飞毯的话,你们不可能来皇宫,公主也会因耽误时间而死去。”小弟小声地说:“我的苹果没有了。”

 

按照犹太国家的法律,一女不能嫁给三个人,包括国王也不例外。公主看见小弟确实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就走到他面前大方地说:“你为我的病付出了一切,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我是你的了。”大哥和二哥强烈反对:“不行!绝对不行!”

 

但国王正式宣布:“按犹太经典的说法,谁能把一切献出来,谁就是最了不起的人。小弟把所拥有的都献出来了,故应得到最大的奖赏。而其他两位,虽然付出了一点,但现在还是有千里眼和飞毯,因此作为回报,你们可以参加婚礼,尽情地享用佳肴美酒,之后就可以回去了。”

 

可见,能够付出一切,就能获得一切。大乘菩提心也是同样,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来为众生服务,自然而然会生起很高的境界。我们学院的很多法师,对众生的事情想得特别周到,那种意乐极其强烈,正因为如此,他自己的智慧无勤开发,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任运自成。反之,假如天天在自私自利的牛角中拔不出来,这种心态不愿意转变,那永远也没有解脱的机会。

 

因此,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众生,所想所行就是要利益众生,若能做到这一点,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极为难得。现在个别道友真的有利益众生的机会,纵然每个人的能力和发心程度不同,但就算是帮助一个众生,也应该心满意足了。所以要救众生、要帮助众生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退,这方面要尽量多串习。

 

现在有些人一直怨天尤人,怪国家不好、领导不好、身边的人不好,整天用不好的眼光来看待别人。这样不是很好,应当从自身做起,想去利益众生,少看别人的过失,这就是大乘行为。因为我们的眼睛是别人的,舌根也是别人的,用别人的眼睛看别人过失、用别人的舌根说别人过失,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有些修行人对说过失、害别人没有丝毫兴趣,只是想自己好好地修行,这样的行为我非常佩服!

 

壬二(宣说事宜)分二:一、意乐;二、行为。

 

《安忍品》主要是对治嗔恨心;《静虑品》主要是对治贪心;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等烦恼,平时不太容易发现,这在下面进行对治;痴心在《智慧品》中有广泛的剖析。所以在本论当中,通过不同的窍诀对治五大根本烦恼。

 

癸一(意乐)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下面的分析方法跟前面有点不同,是换一个位置、换一个角色来剖析。

 

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

以无疑虑心,修妒竞胜慢。

 

现在的修法只是略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觉得他的才华、智慧、名声不如我,我很了不起;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认为他跟自己是一样的,他发财的话我也要发财,处处想与他竞争,包括闻思修行的时候,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法师与法师之间,也有一种竞争心;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别人各方面超过自己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一定要超过他。为了对治这三种心态,现在应该易位而处,修习悲护之心。

 

我们对高者嫉妒、对平等者竞争、对下者傲慢,有这三种过失,现在换一个位置,我当作低劣者、我当作高者、我当作平等者,原来的位置换作众生,然后去表演角色。世间人经常说:“你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有些人打官司时,对方实在不服的话,也经常跟他说:“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也这样发个誓、说个话,看看能不能接受?”

 

这种修法具有殊胜的加持力,平时这样修持的话,嫉妒心、傲慢心很快就会消失,这一点从很多大德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你们遇到这些教言之后,一定要珍惜,不要认为:“这只是一种说法吧,堪布每天在课堂上啰啰嗦嗦说半天,我有时候都打瞌睡了。”前两天有个居士来听课,见旁边有位师父在打瞌睡,就一直在骂:“这么好的法,还要打瞌睡,莫名其妙!”刚来的人可能有种新鲜感,但长期这样听的话,也许就不珍惜,觉得无所谓了。

 

有些人可能想:“修菩提心的话,有这种说法,但修傲慢心、嫉妒心,从来没有听说过。”其实这种窍诀是以毒攻毒,非常殊胜,用烦恼来摧毁烦恼,它的力量更强大,有时候比一些对治法更有效。就像现在的有些医生,毒药用成良药,能攻克许多疑难杂症,所以只要运用恰当,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但是这三种烦恼——傲慢心、嫉妒心、竞争心,不能在同一个时间修,因为它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产生,因而一定要分开修。修行的时候不要怀疑,也不要三心二意:“我到底是不是卑下者?我到底是不是别人啊?”边修边怀疑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种决定性。比如我对自己修嫉妒心时,应该站在低劣者的位置上,那时候真的成了可怜的乞丐,无有疑虑地修嫉妒心。

 

其实这种修法在世间上也有,爱因斯坦曾讲过:“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最后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只要别人担忧、伤心,我就去替他分担,别人获得快乐的话,我也替他快乐。但修大乘菩提心的时候,别人快乐你不用去替,让别人享受就可以了。爱因斯坦可能不懂菩提心,所以别人享受快乐时,他也跟着去享受一点点。

 

世间人常说:“不求以心换心,只求将心比心。”又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别人肯定也不愿意,你不喜欢吃的东西,那别人喜不喜欢呢?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说:“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鲜的部分,而将发霉的油饼、发黄的菜叶等供养三宝。”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经常这样修持交换。

 

子二(广说)分二:一、真实修法;二、彼之原因。

 

丑一(真实修法)分三:一、修嫉妒;二、修竞争心;三、修我慢。

 

寅一(修嫉妒)分二:一、于世间法嫉妒;二、于功德法嫉妒。

 

卯一、于世间法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财不如彼,

受赞他非我,彼乐吾受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首先是修嫉妒心。嫉妒是对别人的名声、财富、才华等无法忍受的一种烦恼。《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对嫉妒作了详细定义:“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自己希求名利,不想让别人拥有,一旦别人拥有了,便产生如火般的憎恚心,这就是嫉妒心的概念。这部经典中还讲了嫉妒心的诸多果报,比如特别嫉妒的女人,将会失去丈夫。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没有丈夫,特别苦恼?就是前世嫉妒心特别厉害,所以这辈子就失去了,哭也没有用。如果嫉妒心非常强,还会转生于黑暗之处,连自己的手脚都看不见,甚至变成吃呕吐物的饿鬼。所以我们要彻底断除这样的烦恼,对凡是能引生嫉妒的对境,尽量地放弃。

 

一般来讲,女人的嫉妒心比较严重,因此汉字的“嫉”和“妒”都有女字旁,我们藏文中倒是没有,也许汉族女人嫉妒心有点强吧。这一点我有时候也感觉得到。我跟一些发心女众说话时,如果有三四个人,我不敢只看一个人说,不然的话,旁边几个就有意见:“堪布把事情都交代给这个人了,我们好像不在事情的范围当中,以后不好好发心。”而男众的话,三个人我不管看谁都可以。开玩笑!

 

我们嫉妒心的这种病,还是比较严重的,现在一定要修。怎么样修呢?把对方放在高位,自己降为低位。比如我本是法座上的一个法师,在修嫉妒心的时候,应该把自己观为乞丐,把众生观为自己,然后用乞丐的身份对之发起嫉妒心。这里的“彼”、“他”指原来的我,“我”、“吾”指现在的我。有些讲义称为旧我和新我,旧我即是现在的众生,新我即是现在的我。

 

有些法师应该这么想,比如智诚法师,把自己想作修经堂的一个工人,穿着在家衣服,个子也挺高,但是肚子很大,每天都吃不饱,于是开始生嫉妒:“你看那个智诚,天天穿着出家衣服,吃得也很不错,一顿吃那么多!”把位置这样换过来,相续中的嫉妒心慢慢就没有了。

 

原来的我,现在变成别人之后:“蒙敬彼非我”,成千上万的人对他(原来的我)尊重恭敬,我不但得不到尊敬,反而有无数的人讥毁我、蔑视我。“吾财不如彼”,我得不到任何财富,连吃穿都成问题,而他财源滚滚,吃穿不愁,财富轻而易举就出现了。“受赞他非我”,他有千万人的称扬赞叹,名声远播到三十三天,而我默默无闻,谁都不愿理睬,就连自己的贡献也被别人抢走了,我是多么可怜哪!“彼乐吾受苦”,他真的很享受,有侍者做饭,什么事情别人都来帮忙,过的生活如是快乐,而我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今天自己提水,明天自己砍柴,什么都是我一个人做。“工作吾勤苦”,砍柴、砍伐、割草、建筑,什么工作我都要自己做,而他不用做任何工作,整天躺在床上,有许多侍者伺候,好安逸哦!相比之下,他称心如意,而我却饱受痛苦。

 

[1] 上师小学跳了两次级,两年多就学完了所有课程。

 

[2] 千里眼:相当于《金刚经》和《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肉眼,千里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四十节课

 

听讲的时候,大家不要忘记发心。做任何一件善事,修加行、放生、闻思等等,最初都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行持善法,最后要作一个回向。串习了这样的大乘窍诀之后,无论做什么善事,都有非常大的功德。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三殊胜”,包括我们这里为僧众、为众生发心的有些道友,刚开始也一定要发心。

 

前两天,我在录像上看到了加拿大菩·提·学·会的考试场面。考试的时候,很多地方设了摄控,看他们的表情,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录下来了。很多人发完卷子之后,先是大概看了一下,接着是发心,合掌默默念了很长时间,然后就开始答试卷。完了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人闭着眼回向。

 

我当时确实很高兴,因为做一件善事,如果这样有头有尾,那就成了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功德和利益,第一品已经讲过了,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所以共同学习也好,私人修行也罢,三殊胜千万不能忘,假如凡事皆以三殊胜来摄持,功德无法以言语来描述。

 

丑三、摄义:

 

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前面讲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今生遭受痛苦,来世也遭受痛苦,从两方面已经叙述了。反过来说,如果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利益他众,今生来世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和快乐。一切快乐是从利他而生,倘若从现在开始修自他交换,平时在生活中认认真真去行持,自然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利益。

 

有些人可能想:“自他交换不能修太多,不然别人的痛苦、病魔出现在我身上,那多可怕呀!我现在还没有这种胆量。”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菩提心的本体不会让众生受苦,只要这样修,获得成就非常快,自己身心也不会有痛苦。菩萨修一下自他相换,并不是病人就马上好了,自己马上倒下了。除了极个别的事例外,一般来讲不一定有,但这种力量和成就的作用相当大。

 

如果你能修的话,每天可以按规定的时间修持;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那随处随地都可以修。尤其是对菩提心稍有体验的人,不一定非要独自住在寂静的地方禅修,在人群中也可以修的。从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看,尊者有时候转绕佛塔,有时候跟大家一起,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一直在心里修持。所以你们上街买东西也好,上班跟人交往也好,出去逛花园也好,无论在什么场合中,都可以修这样的自他交换。

 

那怎么修呢?外面有那么多芸芸众生,看到他们快乐就随喜,看到他们痛苦就想:“这个人很可怜,愿他的痛苦我来代受。”如果自己身体和心里感到快乐,马上想到:“我吃得特别好,今天真是过年了,多舒服啊!这个快乐不应该消失了,应该回向给众生,让他们也快乐。”古代修行特别好的人,认为痛苦和快乐不能浪费了,应该要用上。怎么用上呢?当我遭受痛苦,甚至有感冒头痛的小苦时,马上想众生无始以来的痛苦让我代受;稍微有点快乐,比如冬天晒太阳很舒服,立即把这种舒服回向给众生。

 

当然,这种心态平时要修,没有修的话,生病了才开始修自他交换,那个时候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不是真的想代众生受苦。现在有些人听说修自他交换可以治病,就把它当作药来对待,平时快乐或痛苦时从来没修过,一旦得了绝症、癌症,就观想一下自他交换,翻开书来修一修。那你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给自己治病,并不是要利益众生,这样的话,干脆不要修了,没有多大意义。

 

大家在快乐舒适的时候,要多串习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只要修的话,华智仁波切也说了,一定会生起菩提心的,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凡夫人无始以来特别自私,因此先应该从理论上学习《入行论》等大乘论典,然后反反复复地下功夫,不然的话,菩提心不可能无缘无故在你相续中生起来。

 

我自己一点都不修,光在这里要求你们也不合理。我从来到学院之后,一直不断地在修菩提心,尽管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法务繁忙,以各种原因耽误得很多,但始终把修行的重点放在大圆满和菩提心这两方面。以前一直精进地在修,以后也会如此,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这在有生之年是最难得的。我对这方面兴趣非常大,也有一定的信心。

 

希望各位在菩提心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平时通过各种方式来修,或以坐禅的方式来安住,心里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或在发心过程中、生活过程中,接触任何外境时,不忘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若能如此,菩提心会逐渐在你相续中生得起来,如果没有这样,那所有的快乐迟早会消失殆尽,生生世世的快乐也不一定获得。

 

世间上有千千万万的愚笨者,不但不修利益他众的慈悲菩提心,反而肆无忌惮地伤害众生,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无量的痛苦。因此我们平时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认为这是小小的罪业,杀死一个蚂蚁没什么,戒律犯一条轻罪没什么,若以这样的态度来行持,获得解脱非常困难。《贤愚经》中说得很清楚:“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伤,余烬虽云小,能烧草山积。”尽管罪业非常小,但不要觉得无所谓,就好比火星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可以焚尽如山般的草堆。

 

在生死轮回中,大家对因果务必要谨慎,不然学佛就已经白学了。现在很多人造恶业好像无所谓,包括有些居士,杀害一些小蚂蚁、小虫,对他来讲一点执著都没有,这种行为非常普遍。如果是学习大乘论典的人,一定要对众生有爱悯心,这样的爱悯心不说能带来生生世世的大安乐,就算暂时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帮助。

 

古时候有个楚庄王,一次在作战中大获全胜,为了庆功而大宴群臣,王妃们也出席助兴。到了晚上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人点烛夜宴。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熄了,趁漆黑一片,有个将军对楚庄王最宠爱的王妃做了一点不如法的行为。(一方面他可能喝醉了,再加上作为凡夫人遇到对境,难免会产生贪心。)王妃受不了他的侮辱,扯下了那人的帽缨,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国王查看谁没有帽缨,以找出刚才无礼之人。那人见此情景,酒也全部醒了,心惊胆战地等待处罚。没想到,楚庄王听完之后,却大声宣布:“寡人今日设宴让大家欢聚,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酒后失态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请大家全部去掉帽缨,尽兴饮酒。”并传命重新熄灭蜡烛。等众臣都把帽缨取下来后,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后来楚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楚庄王带兵迎战时被敌军围困,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名大将奋不顾身地冲入敌营,过关斩将,勇猛地将国王救了出来。楚庄王对他特别感激,一问之下,得知此人就是当日那没有帽缨的将军。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大家学习这部论典时,一定要了解什么才让人最佩服。

 

一个人坑蒙拐骗、杀人抢劫、无恶不作,最后定会自食其果,果报苦不堪言。现在人真的有点愚痴,哪些事情对生生世世有利,哪些事情对今生来世不利,能分析思维的极其罕见。很多人为了快乐而奔波,一直盯着金钱和地位不放,可以说是鼠目寸光。有位上师就曾说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起来,精神文明更值得重视。我作为一个上师,如果唯一追求的就是钱,那在我的花园里、房屋里,不用摆其他东西,堆满钱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今很多富翁和领导,没有钱时觉得钱很重要,但有了钱以后,照样痛苦。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自私自利,所有快乐的来源就是利他心,利他心越来越强烈的话,痛苦会逐渐消失的。

 

这些教言在其他书籍中是得不到的,前面说修自他交换是秘密诀,这就是秘密诀的原因。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寂天菩萨《入行论》中自他交换的修法,是文殊菩萨亲自传下来的,这样的教言在印度圣地也非常非常难得,幸运的是,我们现在遇到了这么殊胜的秘密诀,应该从中获得一些利益。有信心的人,即使远在美国、加拿大等异国他乡,也会把《入行论》的词句牢牢记住心里,终生受益;没有信心的人,纵然天天来到我身边,包括讲考班的个别人,因为没有信心、没有重视,这个法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占据你的相续。

 

《入行论》的一字一句都相当难得,用金银财宝也买不到,这些教言对我们生生世世都非常重要。记得《处胎经》里有一个教言,迦叶尊者告诉阿难:“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也就是说,迦叶尊者接近圆寂的时候,前往鸡足山,在华首门那里示现圆寂,那个时候他告诉阿难尊者:“佛陀所说的教言,一言一字都相当难得、珍贵无比,你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令之缺失和遗漏。”

 

传承上师、高僧大德们的这些教言,确实是价值连城,用金刚钻石都买不到,可是现在有些愚笨者并不重视,觉得这些无所谓,这种现象在末法时代非常多。所以我希望各位应该对法有种不共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后,才会有一定的受益。越有信心,受益越大!

 

子二、教诫断除彼因:

 

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

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

 

世间上一切灾害、痛苦,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人与非人的恐怖,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人的恐怖包括敌国发动战争,读书时厉害同学的危害,长大之后“恐怖分子”的袭击,(其实给自己制造违缘的人,都可以叫恐怖分子。)而非人的恐怖,包括病魔、鬼神,还有上课时来了一只小狗。刚才来了个小狗,大家都“哇——”,特别害怕。其实小狗又不是老虎,小狗来了、小老鼠来了为什么也害怕呢?就是因为有了我执。如果没有我执,对这些是不会执著的。

 

生老病死,行苦、变苦、苦苦等三大痛苦,以及大大小小的轮回痛苦,譬如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天人有死堕之苦,诸如此类的痛苦不可计数,它的来源是什么?全部是我执产生的。如果没有萨迦耶见——我执和我所执,绝对不会有轮回的痛苦。正因为是如此,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执法,如水车转无自在。”众生首先有了我的执著,其次有了我所的执著,有了我和我所之后,就有了法的执著,以此为缘在三界中像水车一样不停地流转。《入中论自释》中有六种特点来形容水车[1],这些都是由我执所引发的。所以说,一切痛苦危害的来源,就是我执和我所执。

 

烦恼过失与我执也连在一起。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云:“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意思是说,有了我的执著,势必出现他的执著,有了我和他的执著后,对自方就产生贪执、对他方产生嗔恨,与贪嗔紧密相联而生起了嫉妒傲慢等各种烦恼、生老死病等各种痛苦。

 

世间上最可怕的就是我执,虽然这样的我执不容易断除,但至少应该先从道理上明白。现在许多修行人不知道自己依靠什么因缘在轮回中受苦,而我们已经抓着根了,一定要想尽办法断除我执。华智仁波切说:“所有的修行中应该反观自心,所有的力量应该用于断除我执上面。”

 

作为一个修行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并不重要,现在有些人真的搞不懂什么叫修法,认为头上有光就很了不起,甚至个别上师带弟子整天看虚空,看能不能看到明点。如果我执一点没有减少、对空性一点没有定解,即使说大圆满的明点,对你的相续也不一定有利。因为按照大圆满的说法,众生最初之所以会迷惑,就是心显现各种光和明点,众生却把它执为实有的外境,以至于起心造业,漂泊轮回。所以若没有按无垢光尊者所说的那样,缺少空性见解、没有断我执的闻思、连加行都不修就让弟子看虚空的话,有时候真的很危险。

 

因此大家要系统地学习,不要追求表面事物。有些藏族人买东西只看外表,根本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那天有个老乡看有件羽绒服很漂亮,35块钱就买下来了,但回去穿一两天就全部烂了。有些人的修行也是这样,表面上修的是大圆满、大威德,似乎很厉害,但因为没有基础,过两天便对佛法生邪见了。所以最可靠的、最保险的就是要修菩提心,有了自他交换菩提心,修行肯定非常稳固,任何时间都不会偏。

 

这里说我执是带来一切痛苦的大魔,我们留着这样的魔有什么用呢?玛吉拉卓在教言中云:“有碍魔与无碍魔,喜乐魔与傲慢魔,此亦属傲慢魔。”所谓的傲慢魔,就是无始以来执著我是存在的。本来不存在功德而认为有功德,这叫做傲慢;“我”通过中观和密法来分析是不存在的,反而认为存在的话,这叫傲慢魔。这种魔在每个众生的相续中都存在。大乘佛法里专门有种“断法”,即依靠般若法门来断除我执,与禅宗依靠《金刚经》来断除执著基本上相同。

 

以断法来断除我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样修持,认为外面有魔是不合理的。我们平时开玩笑说:“你是魔女,你是魔鬼。”别人可能气得要命。其实不应该生气,只要有我执的话,有我执的女人全是魔女,有我执的男人全是魔鬼。《闻解脱》中常说“三界大魔”,三界大魔就是我执,三界众生被我执大魔紧紧束缚着,没有断除它之前,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修行,一天他去外面捡柴火回来,发现魔王化现为五个丑角,坐在他的坐垫上,一个个的眼睛像碗那么大。米拉日巴先是有点害怕,一边发抖一边祈祷本尊,开玩笑!但起不到什么作用。之后他开始念猛咒,不知道念的是什么,“嗡班格勒格拉雅吽啪”(金刚橛心咒),或者“嗡施者威者达那那,思瓦夏忠那夏雅,东巴雅,吽吽,啪,索哈”(大威德金刚心咒)。本来这些咒语威力很大,但是仍没有用处。后来米拉日巴心想:“上师对我直指过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心,心也是光明离戏的,假如执著实有的魔,这些魔是不会遣除的。”于是他安住在本来光明的境界中,勇猛地往山洞里走去。这时候五个丑角眼睛骨碌碌地环视四周,一会儿就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米拉日巴遇到山岩罗刹女时,山岩罗刹女说:“倘若你没有认识心的本性,不仅是我一个魔女,还有不可胜数的魔女;如果认识了心的本性,那我马上会消失的。”魔女自己给米拉日巴讲窍诀,遇到这种魔女,我也不是很害怕。她提醒我好好安住在本性中,那我也听魔女的话,安住在本体当中,一会儿她就消失了。

 

世间人觉得这个地方有魔、那个地方有鬼,特别害怕,但真正最可怕的就是我执。没有我执的话,轮回的苦海当下会干涸,外面这些恐怖的魔也害不了我们。但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人,外面有个自相的魔鬼,人和魔是完全分开的。小时候我听过一个阿拉伯的故事:有个人流浪时在海滩上发现一个瓶子,一打开,瓶子里冒出一股气,在空中变成可怕的魔王。魔王发出狂笑,声称要吃掉他。那人特别害怕,怎么哀求都无济于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说:“你吃我倒是可以,但我有一个疑惑希望你能解答。你的身体那么大,而瓶子这么小,你怎么可能呆在里面呢?”魔鬼说:“你不信的话,我再给你演示一次。”然后慢慢缩小又变成一股气,重新钻进瓶子里。那人立刻冲上去,把瓶盖封上,“我赢了,你永远呆在瓶子里面吧!”

 

魔鬼知道自己上当了,在瓶子里苦苦哀求:“你可不可以把我放了?我保证以后不会害你,还可以满你三个要求。”那人听后就把他放出来了。魔鬼出来后问他有什么要求。第一个,流浪者说:“我现在漂泊了很长时间,没有东西吃,你可不可以给我找吃的?”魔王就变出各种美味佳肴,让他吃个痛快。第二个,他说:“我现在没有钱,你可不可以给我找金银财宝?”魔鬼一化现,就有无数财富堆在他面前。那个人有点贪得无厌:“你这么有能力,第三个要求就是你永远不能离开我,一直呆在我身边。”魔鬼生气地说:“你这个人太过分了!”最后把他吃掉了。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经常讲这些世间故事,知道作为一个人不能太贪了,不然的话,魔鬼也接受不了。

 

很多世间人都认为魔在外面,自己在这里,并不懂得我执实际上是最可怕的魔。因此,米拉日巴说:“我的教法不像其他的教法,所有的理念就是集中精力断除我执。”大家不要认为外面降伏魔鬼、看见什么很重要,现在很多人真的是不懂修行。世间父母稍微有点知识的,觉得孩子读书很重要,因为没有知识寸步难行,同样,我们懂一点佛教的人,看见许多人皈依佛门却不懂什么是大乘佛法、什么是小乘佛法,特别希望让他们懂得佛法的真理。所以,大家应当让众生明白这个道理,尽量断除我执大魔。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断除我执的理由:

 

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

 

众生无始以来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的执著,一定要彻通过中观、密法、大圆满的修行彻底断除,假如没有断除,不愿修自他交换,那么三界的痛苦绝对不可能消失。

 

现在很多人特别痛苦,就是因为没有断除我执,以我执的束缚捆绑,痛苦不断地增上。《释量论》有句话我非常喜欢,它说:“执我未灭除,彼将受折磨,尔时苦增益,不住自性中。”意思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断除我执,将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地受折磨、受煎熬,痛苦越来越增益(增益就是增上的意思),根本不可能安住在心性的自然光明中。很多人不能安住、不能坐禅,原因就是我执没有断,整天胡思乱想,痛苦得不得了。

 

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手里拿着火,整个手都在燃烧,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愿意放弃火的话,痛苦也不会离开。同样,我执实际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没有远离它之前,痛苦不会无因无缘停息,什么时候断了我执,什么时候才会有无漏的快乐。

 

暂且不说彻底断除,仅对无我有所认识的话,这种功德也不可思议。在所有的修法中,修无我和修菩提心的功德最大,因为它揭示了诸法的实相。《四百论》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诸境无我时,三有的种子皆会息灭。《中论》云:“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倘若懂得了无我之理,烦恼的有无都不成立。

 

历史上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通过观察、修持,真正通达了无我的境界,因此大家也不要整天执著外面有实相,尤其是没有闻思过大乘教法的个别人,整天把外境看作魔,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自己有时间的时候,或者在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应该多修一点菩提心、多修一点无我,如果没有自我的执著,利他的心很重,不仅生生世世对修行有利,暂时的恐怖痛苦也可以解除。

 

曾有个故事说,某地主有很多田地,村里有些人就想占为己有,打算把这个地主活埋,然后瓜分他的田地。有一天,他们把地主骗到了挖好的坑旁边,地主心地非常善良,他看了看,跟这些人说:“我有个最后的要求,希望你们成全。我们村里某某人特别穷,连脚上穿的鞋都没有,反正我今天要死了,请你们把我这双鞋给他。”说完之后把鞋脱掉,很坦然地下了坑,说:“你们开始埋吧。”那些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忍心下手,后来纷纷地散了。他以一刹那的善念善行,最终避免了死亡。

 

我觉得这是一种菩萨的行为,凡夫人可能是不行的。那天有个癌症患者说:“我现在得了癌症,每天指标越来越高,但我女儿还小,怎么办啊?”我说:“你多修一点自他交换。”当然我也是比较笨,她从来没有修过自他交换,现在得癌症了让她修,肯定是不成功的。所以她说:“自他交换倒不要紧,但是我特别疼爱我的女儿。”以前快乐时没有修过的人,真正得癌症再修是不可能的。就像有些人从来没有训练过使用武器,到了战场上交给他武器的话,他用都用不来。所以,平时修自他交换菩提心非常关键,否则到时候是用不上的。

 

前面讲了代受痛苦、舍弃自己、自轻他重的功德、不修自他交换的过患四个方面,下面讲第五个摄义。

 

癸五(摄义)分二:一、意乐;二、行为。

 

子一、意乐:

 

如为止自害,及灭他痛苦,

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

 

为了制止自己所受的危害,也为了灭除他众的痛苦恐怖,我们应毫不留恋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善根、财产,施舍予三界的一切众生,爱护别人如同爱惜自己一样。

 

我们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但现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应该换个角度,想到自己拥有的名声、地位、财富等一切,只要能让众生快乐,让他们有种安全感,就尽心尽力地奉献给他。目的是什么呢?让我和一切众生从轮回苦海中得到解脱。

 

众生获得快乐、制止痛苦的唯一妙药,就是我们的菩提心,为了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将自己的福乐全部给众生。做这样的事情,千百万劫也不能生厌烦心。《经庄严论》云:“佛子依胜进,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作为大乘佛子,依靠超胜的精进心来度化众生、成熟众生,哪怕让一个众生生起善心,千百万劫也不生厌烦心。这样的教言,世间上用金钱是买不到的,假如有信心、有因缘,纵然是圣者的一个教言,生生世世也会收获匪浅。

 

有些道友说:“我已经发心三年了,现在不修行不行了,可不可以退下来?好好地发个菩提心,然后修持善法。”修持善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自己解脱,自己懒惰。古人有一种说法是:“懒惰的人喜欢住在寂静的山。”有些人说要闭关,并不是喜欢修行,就是懒惰。这些人集体学习的话,性格不太好,跟别人合不拢;跟大家共同发心的话,脾气不太好,经常对人发脾气,所以他就发心要闭关,自私自利特别强,就是自己想解脱,成就后在金刚道友面前显示神变降伏他们。这种想法真的不好。如果能利益众生的话,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人也可以。

 

有些人可能认为:“爱自己不对,爱众生对,但这两个都是执著,为什么一个对、一个不对?在空性中,不是要断除所有的执著吗?”不错,胜义中虽然两种都是执著,但在世俗中一个有价值,一个没有价值。这一点,智作慧论师在《入行论大疏》中讲得比较清楚,他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珠宝,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把珠宝的光误认为珠宝、把灯光误认为珠宝,这两种执著都是假的,但其结果,误认灯光为珠宝者一无所得,而误认珠光为珠宝者却能得到珠宝。同样,我们在世俗修持的过程中,爱我是一种邪执,根本得不到菩提,爱众生则可以获得殊胜的菩提心。当然,爱众生并不是像世间人所说的我爱你、你爱我,对个人的一种执著,而是爱所有的众生。依靠这样的菩提心,能得到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所以我们一定要爱众生,对众生比对自己还重视。

 

这样的爱心,一般世间人是没有的。把三界众生当作儿女、当作父母,才可能有一种爱的执著,否则恐怕有一定的困难。以前印度某地有个陋习,人老了就被扔到深山里,让他自生自灭。有个儿子也想把母亲丢掉,就背上母亲到山上去。母亲一路上不停地折树叶,儿子心想:“她是在做记号以便到时候回来,我应该把她送到更远的地方。”于是他继续往深山密林中去。最后他累得筋疲力尽,就把母亲扔在那里,说:“你虽然做了记号,但我把你弄到这么远的地方,你是不可能回去的。”母亲说:“我做记号不是自己想回去,而是害怕你到时候迷路。”同样,我们对于一切众生,乃至关系不好的人、有意无意害自己的人,也应该学这位母亲一样,不管别人做什么,就算他把我弄死了,只要我有一口气在,也会以一颗爱心对待他。

 

学习大乘佛法之后,内心中应该有种不舍众生的善念,无著菩萨说:“心中若舍众有情,得大乘法有何用?”小乘佛法尚且不会害众生,我们害众生就更不用说了,乃至舍弃众生,也不属于大乘佛法。现在很多人对大小乘的关系搞不懂、分不清,学习这部论典之后,应该知道对众生的关爱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像佛陀那样关爱众生,这个人修行肯定很成功。反之,若对众生另眼看待、对佛恭敬有加,那是不合理的。

 

因此,金刚道友内部一定要团结,发了大乘菩提心后,假如与金刚道友不和、对其他众生不善,那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有时候统计下来,一个城市有几万人皈依佛门、几万人学佛,寺院烧香拜佛的不计其数,大家都觉得很高兴。但真正懂得大乘教义的人,不要说居士当中,包括高僧大德和出家人中也比较少。说实话,我们对里里外外的很多情况比较了解,大家在彼此交谈的过程中,谁懂佛法、谁不懂佛法一目了然,对菩提心有修证的人就更难得了。像我,大乘教法让我说的话,还是会说一些,但如果问我大乘菩提心修出来了没有,我不敢说是修出来了,只能说自己一直在努力,对这方面很有信心。

 

我对你们也有一定的希望,很想你们在短暂的人生对大乘妙法打好基础,在漫长的轮回中有个转折点。以前是顺着六道的河流漂泊,现在遇到善知识之后,在中间打一个句号,应该反转过来,就像《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往解脱的方向迈步。只要方向没有迷失,大家必定会得到解脱的!

 

[1]  1、众生由烦恼业索系于生死轮回,如水车由绳子系紧。2、众生依实执分别心推动而流转不息,如水车靠人力及水力推动而旋转。3、众生于轮回中,上至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循环流转,如同水车中水桶上下旋转。4、众生欲生善趣,必须精勤修积资粮方可,然下堕时则很容易,如同水车将水引上来,必须很大的动力,下去时无需费力而自下。5、众生于轮回中各随自业,生无定处,如引水的车环于上中下皆无定处。6、众生在轮回中恒被三根本苦与八分支苦所迫,如同水滚滚而来,不断地冲击水桶。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

 

现在讲自他相换里面,果之差别中的摄义。

 

丑二、摄义: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损害自他的功过等之后,总而言之,世间所有的安乐,全部是从利他产生,世间中所有的痛苦,都是从利益自己而形成。

 

世间上有大大小小的快乐,比如说遇到欢喜的对境,丰衣足食、样样齐全、所求如愿,乃至夏天有一丝凉风、冬天有一缕阳光,从微不足道的快乐至佛菩萨、声闻缘觉的无漏快乐,肯定是有因有缘,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那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在漫长的轮回中帮助过众生、利益过众生,从发心方面发了善心,行为上面也真正去做过。以这样的因缘,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快乐,这就像妙药的种子产生妙药的茎叶花果一样,它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样,我们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比如身体的痛苦、心理的创伤、情绪的不安等,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无始以来自己对自己强烈耽著,从这样的因缘里面产生的,就像毒药的种子产生的茎果全是毒药,不可能产生妙药一样。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当学会正视苦乐,如果今天很快乐,身体没什么病,心里很舒服,吃得也不错,那都是从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的。我昨天觉得很快乐,但今天早上头痛,假如我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就应该想:“昨天的快乐,是我曾帮助过众生这个因缘产生的,今天头痛牙痛、心里不舒服,全身都有点痛,是我以自私自利心害过众生所导致的。”若能懂得这种因缘,那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你们学得不一定很多,但是务必要踏实。学一个颂词或一个教义,就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以前噶当派有个大德,他记不住《入行论》的所有偈颂,就专门记一个偈颂,一辈子修持的是这个法,给别人弘扬的也是这个法。他对其他法门和其他教言不是特别懂,只懂一个偈颂,后来在他的一生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

 

现在世间熙熙攘攘的众生、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么多,如果一个人能记住哪怕一个颂词,自己行持,给别人也宣讲,这样的话,功德非常大。当然,记住《入行论》所有的颂词,对其内容通达无障,并且《入行论》不离开你身体,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有个弟子想见华智仁波切,但被华智仁波切拒绝了。侍者问他为什么不见,他说:“我又没有特殊的境界,也没什么好看的,见了有什么用呢?”侍者有点怀疑说:“您真的没有任何境界?”华智仁波切笑笑,“不过也有一点。”“是什么?”“《入行论》从来没离开过我身体,这就是我的境界。”

 

在座的道友中,如果不离开《入行论》,经常以这里的教言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功德应该很大,作用也会非常大。现在东北和南方很多居士传出这样的话:没有学《入行论》或者学得不踏实的个别居士,脾气不好,经常对道友生嗔心,做些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说这是他不听《入行论》的后果。所以,一个人真能学好这部论典的话,性格、行为以及思想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的出家人都觉得,学了这部论典和没有学之间有天壤之别。

 

当然,我口口声声在这里说,有时候扪心自问,的的确确非常惭愧。这里所讲的教言,自己并没有身体力行,不要说诸佛菩萨的境界,就连凡夫人的利他心也没有。但幸运的是,即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我在道理上是明白的,如果道理上明白了,我们也是诸佛菩萨的追循者,肯定会精勤努力的。

 

佛陀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利他,月称论师说:“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利他众。”对我而言,现在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的确是做不到,但也没有像世间人那样特别地求名求财。只是每天有很多小的分别念,认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很好,别人的事业和自己的事业比起来,好像更重视自己的事业,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

 

其实这些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之根,没有断除的话,很难以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讲得非常殊胜[1],跟这里的颂词基本上吻合,中云:“自欲乐生三界苦,利他心生诸善乐,故随人天之导师,应发无上菩提心。”三界的一切痛苦,都是希求自己快乐产生的,暂时和究竟的所有快乐,统统是利他所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追随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传承上师等圣者的足迹,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且永不退转。前段时间大家刚学了《佛子行》,里面也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你们应该能背诵吧?要背诵啊!今天能背的人举手……不行,过段时间全部要背。)所有的快乐是利他而成,所有的痛苦来源于利益自己,这个一定要深信不疑。

 

大家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如果一味地想着自己,根本不管他人,那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格言宝藏论》云:“平时不为他人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平时根本不为别人想,日日夜夜追求自己的吃喝玩乐,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牦牛除了吃草喝水以外,帮助别人的想法是没有的。

 

作为一个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一个大乘修行人,没有利他心的话,那是值得惭愧的。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中说:“没有菩提心摄持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要说成为大乘,就连佛教也算不上。”从修行的角度讲,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是至高无上的密法,但如果没有利他的菩提心,不要说大乘佛教,就连是不是佛教也很难说。

 

所以修行千万不能变成学术上的研究。我接触过很多信佛的博士、博士生导师,还有专门攻读宗教的博士,他们一直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到底怎么说的、密宗到底怎么说的,每天拿着电脑笔记本,逢人就问这个原理是什么、来源如何,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利他心,也没有发愿要成佛度众生。以前法王去美国时,我遇到一些博士,他们一点信心都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上跨来跨去,但口里说的是密宗大圆满,尤其是生圆次第的脉络是什么样的,风脉明点是什么样的。他们看了很多很多书,也比较懂,有时候甚至超过我们,一个人的身上有多少脉,每个脉的脉轮怎么样形成的,这些过程他们讲得非常不错。但是心里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只是把佛教当作研究,相当于国外有些人一辈子拿着照相机拍动物,从小到老一直做这样的事。虽然他的对境是密法、是大乘佛教,但没有信心的话,完全与佛教背道而驰。

 

作为凡夫人,尤其是末法时代的凡夫人,尽管根基有一定的限制,可是不管学到什么法,都要想到众生。哪怕是身上感受一点痛苦,也要想到:“这是我无始以来害众生的果报现前,活该!”今生中享受大大小小的安乐,都要想到“这是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或者“这是我曾经利益众生的果报”。明白了因果道理以后,你生生世世都不会害众生,行为一定会逐渐如理如法的。

 

总之,大家在学习论典的时候,不要变成口头禅,不要成为哲学研究,否则对自己解脱毫无意义。甚至以那种智慧来看待佛教的内在修行时,自己很容易产生邪见,给别人宣说也有极大罪过。

 

丑三、以实例说明: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利他和利己产生苦乐之理,不用花费口舌笔墨作长篇大论,只要以浅显易懂的实例就可以说明。看看世间,自古以来的愚笨众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为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断地忙碌,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非常可怜。无始以来是这样,现在仍有无数的凡夫前赴后继,今后还要在轮回中受苦,永无止境。反过来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心要利益众生,从此之后身体力行,确确实实在做。因为这个发心,他生生世世都成为利益众生者,不管是变成什么,国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动物里的鹿王、猴王、骏马,利他心一直没有舍弃过。

 

我们一定要发这个誓言,有了这样坚定的誓言,轮回就可以告一段落。从前在轮回中一直漂泊到现在,现在以这个为界限,这一辈子开始发心,虽然自己是具一切烦恼的凡夫,但心的力量非常强,以后阿赖耶上的种子会苏醒的。华智仁波切说:“宁玛巴一些大德的教言讲过,身语的善根不重要,心的善根最重要。”释尊正因为有了心的善根,哪怕是变成飞禽走兽,善良的本性也不会舍弃,对周围的众生都有一颗善心。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这样发愿的话,生生世世这种善根都不会退的。

 

从前有善义、恶义两位王子(善义是释尊的因地),善义的心态跟恶义完全不同。还有佛陀曾转生为美丽的九色鹿王,一天它正在恒河边悠闲地散步,突然听到河里传来凄惨的呼救声,一个人就要被激流卷走了。九色鹿王见此,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把那人救了上来。那人叫调达,得救后非常感激鹿王的救命之恩,鹿王说:“你不用谢我,如果真想报答我,不要跟别人透露我的行踪,就是对我的一种报恩。”调达当即发誓:“如果我出卖您,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发出恶臭。”后来,国王的王妃梦见九色鹿王,为了得到它,国王重金悬赏求鹿。调达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引人捕捉鹿王。最后正如他所发誓的那样,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散发着恶臭,国王和眷属都觉得他忘恩负义,非常唾弃他。因此如果内心善良,即使变成了愚昧的动物,善心的本质也不会改变。

 

这些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停在口头上,不然的话,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要是为了一些纪律,现在有个别听课的人,居士也有,出家人也有,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时,就是害怕不去的话,到时候得不到法本,被菩·提·学·会开除了。但去了以后也是三心二意,没有好好地学。这种现象不好。你要去的时候应该先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去,到了那里以后,应该认认真真地听课,所有的内容不懂的话,再怎么笨,一个偈颂也可以弄明白。

 

在座各位一定要注意,听法不要变成像公务员上班一样,到了钟点就拿着包去听课,下课后就回来了。听法应该有种利益众生的心,时时刻刻想到利益众生。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发心,正因为这样的发心,最后他得到的快乐,是无漏的快乐、如海的快乐。而凡夫人自私自利地希求快乐,结果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在轮回中遭受极大痛苦。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凡夫人希求自己的快乐,可是不但得不到,反而在轮回中特别痛苦;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没有想过自己的快乐,只是精勤地利益众生,最终众生得到很大的帮助,自己也超离轮回,获得了成就。

 

这种现象,从现在领导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有些领导自私自利特别强,一味地贪污,想谋取更高的位置,结果就被单位开除了;有些领导无私地奉献自己,只要有机会利益众生,自己怎么样都可以,最后他的位置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利害关系。《宝鬘论》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利他的功德、害他的危害这两个必须要搞清楚,若能辨明利害的话,自己肯定会利益众生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云:“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倘若懂得了利益众生的功德、伤害众生的过患,菩萨一刹那也不会贪执自利而损害众生,一定会想到哪些对众生最有利。就像有些人搞生意一样,明白什么途径最赚钱、什么方法最亏本后,定会选择一条最好的路。

 

所以大家应该通过闻思,明白大乘佛法的要义和精华。我们对大乘佛教和五部大论,跟现在有些出家人相比,还算是比较精通的,这可能是傲慢心,不太好。在藏地来说,我们不敢说是智者,因为藏地出家人的水平普遍较高,但与汉地有些寺院的出家人比起来,自己真的觉得精通佛理方面还不错,但修行方面的的确确很差。

 

不管是藏地、汉地任何一个修行人,对关键问题还是要掌握。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一定要强调闻思。《入行论》讲完五本以后,最近作了一个考试,但考试结果发现,汉地佛学院和出家人在学习经论方面,普遍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跟居士比较起来,有时候居士远远超过出家人,都不好意思把成绩公布出来。出家人你舍弃一切世间琐事,整天在寺院里研究佛法,为什么不好好地闻思修行?每天接待,每天开会,每天搞乱七八糟的世间法有什么用呢?相比之下,在家人在处理家庭单位琐事的同时,学得非常好,有时候看起来很感人,他们的有些境界想法相当不错。反而我们出家人,有时候成了佛教的败类一样,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样的话,剃光头、穿袈裟对佛法是争光还是有害?大家应该好好想想。

 

汉传佛教的寺院一定要强调闻思,否则在有些在家人面前,自己也会不好意思。包括我们学院的出家人都给我说过,以后出去有点害怕,外面居士学得特别好,很多问题问起来时,不好回答。因为我们这边的精力主要放在比较深的中观、因明上,《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比较好懂,有些道友可能没有专一。结果一出去以后,一大堆居士问这个问题、问那个问题,有些出家人就:“嗯,我不在这里了,明天马上买机票到什么城市去。”为什么去?要跑。

 

真的,出家人还是要闻思,弘法利生者就是出家人,而且出家人有时间、有精力。在家人要忙碌自己的琐事,家里的孩子、许多事情不照顾也不行。现在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很生反感:“我不成家多好啊!这个孩子没生多好啊!我多讨厌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啊!”但因缘已经把你系在这上面了,这辈子只有发个善愿,除此之外也没办法。我以前说过,也没有必要非出家不可,但要把学习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这里讲得很清楚,看看诸佛菩萨怎么做的,我们凡夫人怎么做的,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吃亏的只有自己。

 

癸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教诫断除彼因。

 

子一(真实宣说)分三:一、未见之过患;二、可见之过患;三、摄义。

 

丑一、未见之过患(虽然现在看不见果报,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相当大):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因的话,果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成佛的唯一因是什么?就是精勤利他的菩提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才是正等觉的因。《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么一个过程,大家要搞明白。菩提心在成佛的过程中,是唯一的、根本的因,谁的相续中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再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恐怕也是外道的境界,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没有好好修自他交换的话,不要说成佛了,甚至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快乐,为什么?前面也讲了,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利他,如果没有利他心,怎么会获得人天快乐呢?来世虽然现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但一定要相信这个自然规律,假如没有修利他心,未来的佛果根本得不到。有些人想:“我上师非常了不起,上师一加持,嘣——,我马上就成佛了。”你又不是气球,怎么可能呢?有些人想得太简单了,成佛并不是“嘣——”,马上就开花结果了,它需要一种因缘,没有的话,肯定没办法。

 

当然,你不想利益自己、不想利益他众,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真的利益自他,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菩提心释》云:“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见佛,轮回利自他,亦无其余法。”在茫茫无际的轮回生涯中,想利益自己、利益他众,必须要一颗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修气功或者搞些乱七八糟的功法,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

 

大家要深深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藏传佛教很多大德最精华的修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讲过嘎秋喇嘛,他曾给学院全体僧众灌过顶,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于2000年圆寂,接近圆寂的前一两天,他给眷属们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并说:“我从小到现在,既处过卑地,也居过高位。现在死到临头,一切都没有用处,只有以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迎接死亡。”

 

我看过他的传记,确实很感人。在文革期间,准备批斗他时,他就事先发愿:“我今天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忍辱,众生的痛苦由我来代受。”会场上有很多野蛮人对他拳打脚踢时,他不生一丝记恨,尽量安住于空性当中。批斗结束之后,有时间的话,他就默默地念《普贤行愿品》,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以批斗他的人为主的一切众生。有时候念不完就被拽出去了,他就心里默默地回向:“今天我幸好没有对任何人生嗔心,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后来政策开放时他也说过,在那个时候,他的修行应该是很不错的。有些人平时跟道友交往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吵得不可开交,这种行为真的非常可笑。要利他的话,必须以生命和身体为代价,并不是讲各种条件、各种原因。

 

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一辈子就是修自他交换,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以此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不仅是高僧大德,一般的修行人也有这种情况。以前有个觉姆叫华措,法王在世时,她经常打扫我们的经堂。后来她生病了,病得很严重,临死的时候,她一直在发愿:“我今天痛得特别厉害,但愿所有众生的痛苦加在我的身上,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一边这样说,一边离开了人世。

 

法王如意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有一次课堂上也说过:“没想到她有这么高的境界,她也不是法师,只是一般的出家人,平时给僧众做点善事而已。”后来法王跟嘎多堪布开玩笑:“你有时候认为女众修行不好、境界不高,你看华措圆寂时怎么样修自他交换的。你作为一个戒律法师,天天传戒,天天讲大乘菩提心,但是你圆寂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修持自他交换?”当时一边是开玩笑,一边也是提醒我们身边的人。有时候自己认为是法师,精通显宗密宗的教法,但连这一点境界都没有的话,确实非常惭愧。所以大家在临死时,或者遇到违缘时,一定不能忘记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根本的修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也不能放弃。华智仁波切在竹钦时,有个大磐石,他说:“这个大磐石是我菩提心的纪念品,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菩提心。”你们也有些乱七八糟的世间纪念品,以前自己最执著的,可以全部扔到大海里,现在唯一的纪念品就是要菩提心的纪念品。菩提心的纪念品依靠什么能提醒你,自己应该想一想。现在的在家人大多数都离不开手机,可不可以把手机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出家人的话,每天拿着的包或者什么,都可以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反正每天看见这个东西时,就要想到菩提心,想到利益众生。

 

如果能像华智仁波切那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马上想起菩提心。否则,自己平时认为自己还可以,然而遇到死亡的恐怖或暂时的违缘时,菩提心马上就荡然无存了。我有时候遇到一些难以对治的对境,那个时候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过一会儿想起自己发过菩提心,觉得非常惭愧。很多道友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因此,没有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话,获得成就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看不见她的果报,但只要尽心地修持,绝对会功不唐捐。

 

丑二、可见之过患:

 

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

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后世果报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和利益,那么这个颂词中,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因为这些对现在的世间人讲多了,他们反而生厌烦心,起不到什么作用。世间人只注重眼前的衣食住行,而对后世的深奥道理,因为看不见、听不见,所以他们嗤之以鼻。因此暂时不谈来世果报如何,只是拿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来比喻利他的重要性。

 

有些人没有吃的穿的,就到一些单位去打工,做事情。(仆人不一定非要扫地,其实为别人做事情,就是仆人。我们是众生的仆人,现在的领导、公务员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公仆的话,换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不太好。)他为什么给别人打工呢?就是为了自己谋求一点利益,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给别人做事的。但是仆人要有利他心,这个很重要。作为主人的话,找一些人在下面做事,实际上就是想自己事业成功,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应该有利他心。

 

没有利他心会有什么损害呢?如果仆人一味地想着钱,根本不顾主人的事业,那他在工作中很可能偷盗,或者以狡诈的行为来骗取利益,结果一旦被发现,他自己的饭碗也丢了。作为主人的话,有些主人很吝啬,一直想着事情做圆满,却不愿意给别人支付薪水,用轻视的目光来对待他,这样之后,工人不可能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能会做些手脚,最后主人的事业也不能成功。从两方面来看,假如主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事业不能圆满;假如仆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温饱不能解决。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利他心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去汉地的城市,每到机场就喜欢看书,在那里买书。买书的时候,有一大堆书是讲企业家怎么搞企业、老板怎么对待下属、下属怎么应付老板……其实只讲一个就可以了,就是要互相负责任、互相帮助。如果仆人不仅是赚钱,还要帮助老板,对他负责任,老板也想“下面的人全是依靠我的,我应该尽量帮助他”,彼此都会有圆满的结果。

 

我认识一个人,真的非常好。她办一个厂,并不完全是为了赚钱,而是看到很多下岗的人很可怜,就给他们找一条出路,让他们有饭吃,对他们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比其他厂的工人高,这样之后效益自然而然增上。她不是一味想赚钱,一方面是帮助别人,一方面也是得一点生活资本。但那些人也毕竟是人,大家都知道:“老板对我们如是慈悲,别的地方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做。”因此即使她不在厂,他们还是很自觉地工作。

 

现在的社会就是缺少利他心,如果没有这颗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积德、心地善良的人,处处都会有快乐,所以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来对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萨的行为。

 

以前喜马拉雅山有许多修行人,有个老喇嘛和道友在那里修行了很长时间。老喇嘛打坐的岩石前面有一清澈的湖泊,每天有很多小虫掉进去,老喇嘛一见这种情景,就支撑起衰老的身躯,马上去把这些小生命救起来,放在安全的地方。日复一日,他不断地这样,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

 

老喇嘛天天晃来晃去,终于有一天,他的道友看不下去了。

 

一个年轻人关心地说:“你不要天天救小虫,还是打坐吧,如果你打坐开悟了,就可以度化更多的众生。”

 

还有个年轻人说:“你闭着眼睛,就看不见了。”

 

另有一个人说:“你应该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对你修行好一点。”

 

老喇嘛听完他们的劝告后,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实在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众生被水淹死。你们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是我想,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

 

这句话真的特别感人,连一个小虫都不救的话,声称要救天下的众生,恐怕是不现实的。不管你闭着眼睛也好,到别处去也罢,或者口口声声说证悟以后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些都是一种空话。“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平时在路上看见一只小虫,或者有人找不到路了,问你某某地方在哪里,不要像有些道友那样——“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这样的行为不是特别如法,应该有个温和的态度。

 

当然,指路也要掌握分寸。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出家了,家里人来抓他时,跟你打听某某师父在不在,“在在在,你跟着我吧。”这样是很危险的。以前我们这里有人想出家,她丈夫跑过来了、他妻子跑过来了,巧言花语说:“听说他没有钱,我是来送钱的。你看我钱包里装的钱,你可不可以帮我找到他?”有些人就发善心,把他送到门口上,结果把想出家的人拽回去了,那个时候就不是送钱的了。

 

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在学院当中,有些人出家后有一些违缘,这方面我们要看那个人的眼色,是来送钱的还是来抓他的,先研究一下该不该指路。如果无利无害,问你坛城宾馆在哪里,你就可以把他带过去,顺便把行李送上去,但是要找某某道友的话,你一定要问清楚,让他盖手印,开玩笑!

 

总之,做善事和做恶事有很大差别,佛经中云:“从诸善业感安乐,得见无边诸佛土;从不善业感众苦,堕诸恶趣燃烧处。”行持善法能感受快乐,甚至现见诸佛菩萨的微妙境界;行持不善则感召一切不顺,来世堕入恶趣受无量燃烧之苦。这些现象,其实在今世也看得出来。

 

[1] 法王的《忠言心之明点》是《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总集,《大圆满心性休息》所讲的一品,法王如意宝就用一个颂词归纳了。当时在五台山,法王用23分钟就写下来了。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