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八节课

 

在学习《入行论》之前,有件事情顺便讲一下。

 

最近好几个地方给我寄来两本书,一本是《西藏密宗的秘密》,还有一本是《藏密真相之研究》,这两本书对藏传佛教有一些驳斥和毁谤,很多佛教徒的意思是让我们跟他们进行辩论。我看了一下,觉得没什么值得辩论的。因为里面的很多内容,并不是佛教徒写的,可能有其他的政治目的,或者与自身利益有冲突,对藏传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以各种原因,然后编辑出这些书。而且书上面没有正式落款,一本书上写了个怪怪的名字,不像藏族人,也不像汉族人,另一本书上连名字都没有写。所以这些人肯定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只不过假装以汉传佛教或其他宗派的名义写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向空中射箭。

 

自古以来,智者们互相辩论的话,并不是自己偷偷发传单去诋毁别的宗派。以前有些净土宗大德对密宗有误解时,我写过一些辩论书,个别人对藏传佛教驳斥时,我也写过一些辩论书,但是这次不写,不写他们也会不攻自破的。那里面的很多历史和说法,全是一种大肆宣扬,没有丝毫可靠性和依据,刚开始学佛或者对藏密不了解的人,可能觉得藏传佛教像那么坏,但稍微了知藏密真相的人,绝对不会生邪见的。

 

你们如果有这些书,烧了就可以,也没有什么作用,它不会起到任何的危害,密宗并不是这样几本书就能摧毁得了的。假如他想对密宗的见修行果进行驳斥,那应该到藏地来,从拼音学起,进入闻思修行的正规道场,然后跟大家进行辩论。那个时候,看自己还有没有驳斥藏传佛教的能力和勇气。但我想,看这些人的语气和目标,跟佛教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应该主要是政治或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这个我不回答,有点智慧、来过藏地、对藏密教义稍有了解的人,一看就知道他们的个人色彩特别重,根本没有合理的依据。

 

但这里也要强调一下,对藏传佛教不了解的话,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明白藏传佛教的殊胜性,不要轻易去毁谤。所谓的藏传佛教,在藏地存在了这么多年,而且如今成了整个世界的如意宝,东欧国家和西方国家把藏地看作神圣的净土,把藏传佛教视为世界文库,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将藏传佛教弘扬全球,有智之士都是认可的,孤陋寡闻的人不接受也改变不了什么。

 

我非常希望学习《入行论》的道友,一定要了解藏传佛教,不要轻易跟在别人后面毁谤,造下非常可怕的罪业。有些人没有取舍的智慧,听人说藏传佛教不对,就“对对对,你说得没错”,这是相当愚痴的。要知道,藏传佛教的加持非常大,我们每次传密法,无数人的信心远远超过显宗;藏地不管什么样的高僧大德到城市里去,成千上万居士的信心完全是不同的,所以有些显宗的师父对藏传佛教排斥也情有可原。

 

尤其是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是佛陀亲自在经典中授记的,并不是藏地自己认定的一位瑜伽士。藏文的《涅槃经》中说:“我已灭度后,汝等莫忧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释迦牟尼佛说:“我涅槃之后,你们众弟子不要忧伤,在无垢的彩湖中(现在阿富汗的邬金湖),会出世比我更殊胜的士夫。”《诸佛未来授记经》中也说:“我已灭度后,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在佛陀灭度一百一十二年后(也有说一百二十年),胜过释迦佛的士夫会来到人间,他的名字叫莲花生。

 

有人可能会问:“佛陀已经断证圆满,难道还有胜过他的士夫吗?”喇拉曲智仁波切等大德在解释时说,莲花生大师比释迦佛殊胜,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从降生方式来看,莲花生大师是化生,在清净的莲花中降生,显现上没有父母的垢污;从弘扬密法来看,释迦佛只讲了极少数的密宗法要,而是授记未来广弘,莲花生大师则直接宣讲了殊胜的密宗……

 

莲花生大师来到藏地之后,将邪魔外道一一降伏,在这里奠定了密宗的基础,现在有藏地这么一块净土,全是依靠莲花生大师的恩赐。印度很多大德在讲经时,不直接称呼莲花生大师,而是说“大恩怙主、根本上师、对雪域恩德无与伦比的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师”。所以我们对莲师方方面面的功德要了解,不要认为藏传佛教是突然冒出来的,或者像有些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婆罗门教的一个支分。大家应当依靠自己的智慧,与佛经论典进行对照,看看藏传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座的有些道友,在藏地闻思了很多年,我个人在二十多年中也是精心地闻思过、研究过、对比过,最终对密宗法要生起不共的信心,觉得在这个世界上遇到这么殊胜的密法,真的是很荣幸。麦彭仁波切在《快乐歌》中说:“如今的芸芸众生遇到邪知识,堕入恶趣,与他们相比,自己遇到莲花生大师的教法,遇到这么好的传承上师,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多快乐啦!”在座的很多道友,若没遇到这么殊胜的即身成就的密法,可能很多人今后仍在轮回中不断地漂泊。当然,个别孤陋寡闻或闻思不究竟的人,可能对密法不接受,但不接受也无法扭曲密宗的真相。

 

藏传佛教的教派是圆融无违的,大家千万不要毁谤任何一个教派,我以前写过《藏传佛教互不相违》[1],不管是萨迦派、格鲁派,还是噶举派、宁玛派,各派大德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这方面并不是随随便便说的,宁玛巴的很多伏藏都有如是记载。第一世达赖根敦朱巴(僧成论师)说过:“持明成就莲花生,五百顶饰燃灯尊,金刚持尊宗喀巴,种种化现我敬礼。”持明成就者莲花生大师、五百班智达的顶饰阿底峡尊者、金刚持来到人间现为人相的宗喀巴大师,这三者是无二无别的,宁玛派、噶当派、格鲁派的祖师实际上是一个化身,并非别别的他体。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也说:“成就自在莲花生,化为具德阿底峡,再次化现宗喀巴,我无其他皈依处。”成就自在的莲花生大师,示现为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再次化现为宗喀巴大师,班禅洛桑却吉坚赞说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皈依处。

 

在大成就者的眼里,各大教派的祖师全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在一些论典中也说过,藏传佛教的轨范师、阿阇黎、堪布,都是莲花生大师和静命论师的化现。藏地看起来有各大教派,但在莲花生大师的伏藏品中说,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觉囊派的达热那他、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全部都是他的化身。如果说宁玛派的莲花生大师如何不合理,那直接或间接也诽谤了自己宗派的祖师。因此,大家对藏传密法一定要有信心,这种信心应该是全面的信心,不要是“我上师特别了不起,除了我上师以外,其他都是假的”。

 

作为在家人,辨别宗派不是很容易的,不要说你们在家人,我们在寂静地方闻思了这么多年的出家人,要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从见修行果方面辨别开来,或者宁玛巴和噶举派之间的观点让我分析,我还是迷迷糊糊的。有些在家居士说“我是学格鲁派的,你是学宁玛派的”,然后就诽谤别的宗派,这是完全不合理的。纯洁的宗派和纯洁的佛法要一视同仁,必须要以清净心来观待。

 

学净土宗的人,对藏传佛教排斥也不应理,因为莲花生大师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一体的。有些伏藏品中说:“昔日极乐阿弥陀,普陀怙主观世音,达纳郭夏莲花生,纵然示现三化身,实则无二也无别。”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普陀山的怙主观世音菩萨、达纳郭夏降生的莲花生大师,虽然示现为三个化身,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

 

大家都知道,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从心间射出第二个“舍”字,在达纳郭夏的湖里变成莲花生大师,邬金国王恩扎布德来到湖边后,把他封为太子带到人间,然后大师经过印度,来藏地弘扬佛法。尽管表面上化现不同,实则是一味一体的,莲花生大师就是阿弥陀佛。

 

有些净土宗的人,对莲花生大师极力排斥,甚至个别人学习《入行论》之前,虽然感兴趣,但到处打听这是不是密宗的,不是的话就去学,是密宗就不敢学,好像密宗会把他吃掉一样。该怕的地方不怕,不该怕的地方害怕,这是素质问题,也是佛教的智慧问题,自己没有辨别的能力,听一些老和尚说密宗如何如何,自己于是人云亦云,这是不合理的。如果密宗不好、莲花生大师不好,那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建立。甚至释迦牟尼佛也与莲花生大师是无二无别的,伏藏品中有这样一个教证说:“清净刹土普贤王,密严刹土金刚持,金刚座处大能仁,与我莲师无别成。”法身普贤王如来、报身金刚持、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三者与莲师是无别的,也就是说,化身释迦牟尼佛再次化现为莲花生大师。

 

可是许许多多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一心一意学释迦牟尼佛的法,却对莲花生大师的法嗤之以鼻,这是非常愚痴的,也是一种邪见。尤其是学《入行论》的很多人,以前若对藏传密宗不是特别了解,那么现在,应该逐渐去了解一下。其实在整个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法就是密宗。这一点并不是我学密宗就这样宣扬,我们学理论的人,说什么话都要站在公平正直的立场上,我确实经过多年的学习,从内心中感到小乘大乘、显宗密宗所有的佛法,在藏传佛教中都是圆融无违的,这样的佛法是最完整的。这不仅是我区区小人的见解,世界上公认的高僧大德,对密宗的看法也是如此。现在汉传佛教的个别法师,对密宗的弘扬和了解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也能体现出他们的智慧。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毁谤密宗,如果你毁谤了,想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你旁边若有人对密宗有看法、有成见,应该尽量去解释。当然,我并不是说密宗所有的修行人都十全十美,这一点我也不敢保证,但是密宗的法要千真万确,犹如经过多次提炼的纯金一般,没有任何垢染。所以大家要对密宗有不共的信心,千万不要去毁谤。

 

刚才这两本书,有些人看后可能认为密宗不好,有这种想法的话,应该立即忏悔。如果你实在有怀疑,那最好亲自来藏地,跟我们学密宗的人进行辩论,在我们面前,什么样的疑问都可以提出来。现在来藏地也很方便,不管是哪个城市,几天就可以到了。这么重大的事情你真有怀疑的话,应该亲自跟藏地的高僧大德交流,看密宗到底是不是那么坏。当然,有缘分的话,你也可以系统地学习藏传佛教,如今在佛教里面,最系统的闻思修行唯一在密宗当中,这一点并不是我自卖自夸,而是大家都公认的。

 

所以我今天也劝大家,不要因为看了一些不好的书,或者听到一些成见比较重的人的话,自己的信心马上改变。当然,你不学密宗去学显宗,这个我们没有任何意见,佛法的哪个宗派都是一样的。现在有些大德通过五个手指比喻世界上五大宗教,以此表明“根”是一个,从团结的角度可以这么说,但我觉得用来形容佛教各派更为贴切。各宗各派虽然见解不同,但“根”全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众生都在弘扬,融入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以后,各民族都有它的弘扬方式、接受方式,这一点是不相违的。因此,对于所有纯洁的佛教,大家不要去毁谤,一定要乐于接受。

 

尤其是在家人,分辨宗派很不容易的,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年,现在要辨别有些宗派问题,也许都分不清楚。你们什么闻思都没有,随随便便判定这是真的、那是假的,是不容易的。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你们有时候都分不出真假,《宝性论》中所说的更甚深的佛法,凡夫用肉眼和分别念来辨别,更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对所有的佛法要观清净心,这样自己有一定的功德,对别人也没有任何危害!

 

癸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分二:一、相之差别;二、果之差别。

 

子一、相之差别(重视他众和重视自己的差别很大):

 

若施何能享?自利饿鬼道,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顾虑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么?”这种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饿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么?”这种利他的菩萨心肠,则是人天善道之法,将来可转生于人中当转轮王,或生于天界获得自在天、帝释天等天王的果位。

 

在修行时,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别人看得很重。来了一个乞丐的话,应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当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在饭馆里吃饭时,把最好吃的东西给乞丐一块,这才是真实作布施的行为。但是很多人非常吝啬,害怕把东西给了别人,自己享受什么,所以就舍不得布施。

 

吝啬的人可麻烦了,吃饭的时候也不掏钱。我听说有两个吝啬的人,吃饭时都认为对方掏钱,一直等等等,不愿意出钱。如果特别悭吝、不愿意布施,这是堕落饿鬼道的主因。以前莎士比亚描写过夏洛克,巴尔扎克描写过葛朗台,欧洲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吝啬,一点点都舍不得享用,假如我们也变成葛朗台的话,那是非常可悲的。古代有个人特别吝啬,临死时盯着油灯的两根灯芯,死不下去,他小妾告诉众人:“我知道老爷在想什么。”然后把灯芯取了一根,他就安心地咽气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害怕油用得太多。

 

作为大乘佛教徒,倘若也是这样吝啬,对生生世世都不利。佛陀时代有个人特别吝啬,口口声声说“给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一次有人供养佛陀拉达水果,他见后立即飞跑过来说:“给我、给我!”佛陀说:“你先说‘我不要’,我再给你。”他迫不及待地照说了,给孤独长者见状,劝他不要接受施主供养佛的食物,给了他五百嘎夏巴作为交换。后来佛陀说:“我今日让他说一句‘我不要’,待山王如来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一生中应该种下一个善缘,有些大老板、有钱人,钱多得不得了,但让他上供下施作功德的话,一点都舍不得。我遇到过一些人,钱是非常非常多,但自己舍不得用,也不布施给别人,一直包着、藏着,这种行为将来定会堕入恶趣,感受饿鬼的果报。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些资财受用,就马上布施给众生,而放弃自己享用,如同母亲一样,自己舍不得用,全部都留给孩子,那这个功德非常大。佛陀在经中说:“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如果真能行持布施,菩提果位也不是很难得。

 

释尊的公案中记载,他在因地当梵施国王时,他的国家有12年旱灾,国库里的粮食都布施了,只剩下3斗给国王自己享用。(具体数目,各个历史的说法不同。)后来有一位独觉来乞食,国王对他生起很大的信心,心想:“如果我自己享用了,给独觉供养什么?”便将仅有的食品全部供养给独觉。以此发心力和独觉的加持力,顿时天降珍宝雨,解除了饥荒,使人们摆脱了困境,国家繁荣昌盛。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功德也非常非常大。你们还记得吧,米拉日巴尊者和惹琼巴在康区时,因为惹琼巴相貌端严,当地的姑娘们都愿意供养他。惹琼巴的处境非常尴尬,觉得上师功德那么大,却没有人供养,反而东西堆到自己身上,如果继续留在上师身边,对他老人家纳受供养成了障碍,因此一定要离开上师。米拉日巴不同意,一再挽留他,拉着他的衣服告诉他不要走,可是他挣脱了。(惹琼巴的性格,从传记中也看得出来,是比较刚强难化的那种人。)尊者说:“你现在违背了上师的教言,以后肯定会遭受违缘的。”

 

后来他到了拉萨,确实出现违缘,还俗与一个拉萨姑娘成家了。二人生活极为贫困,姑娘有一颗珍贵的松耳石交给惹琼巴保管,她天天到外面去“打工”。一日,米拉日巴尊者想知道惹琼巴在做什么,就幻化成乞丐去看望他。(其实作为上师,就算弟子还俗了、离开了,有时候也会想他的。)正巧妻子出去了,惹琼巴见乞丐可怜兮兮的,不知是上师的化身,对之生起了大悲心,家里无他物可施,就把那颗松耳石施给他了。当时米拉日巴心想:“我的这个弟子虽然身体还俗了,但是悲心没有退失。”

 

阿吉拉[2]回来后不见松石,与惹琼巴大闹了一场,(现在人吵架不需要说太多,一句“你很穷”就可以离婚。前段时间藏地有两个人,刚刚结婚,马上要离婚,为什么呢?很多“专家”分析,只因为一句话——“你家很穷!”可能他们吵架时,阿吉拉也说:“你惹琼巴很穷,乞丐来到这里,凭什么把我的松石给他?”)为此惹琼巴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重新跑回上师身边。

 

当时,米拉日巴尊者准备给弟子灌大顶,要求每个弟子必须供养一个珍贵的财物,没有供养不许参加灌顶。惹琼巴很苦恼:“我原来财富非常多的时候,上师从来没向我要过供养,而今天什么东西都没有,上师却偏偏要我供养,现在怎么办哪?”正当他痛苦不堪之时,尊者从曼茶盘里拿了一块松石说:“如果像惹琼巴这样供养的话就可以。你们看,惹琼巴供养了这么好的松石!”惹琼巴恍然大悟,对上师生起了不共的信心。灌顶后,尊者让他马上返回拉萨,跟那个姑娘在一起。惹琼巴很不愿意,他在一支道歌中唱道:“我原来不愿意呆在上师身边时,上师非要我呆在身边;我现在愿意呆在上师身边时,上师又不让我呆在身边。”据说他去拉萨以后,把那个姑娘也度化了。可见,有些人即使身体还俗了,大悲心也不会舍弃,愿意给众生作布施。

 

智悲光尊者的大弟子无畏盔甲,来到藏地时因违缘也还了俗。很多人不知其密意而作各种诽谤,但他以在家人的形象,度众事业也非常广大。其实真正有无伪的大悲菩提心的话,纵然还俗了也能够利益众生。不管处境怎么样,只要能利益他众作布施,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子二(果之差别)分三:一、分别宣说;二、摄义;三、以实例说明。

 

丑一、分别宣说(害自己与害他众之间的功过差别):

 

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

损己以利他,一切圆满成。

 

若为了自己的生活、地位、工作等而伤害众生,即生中肯定会感受不良的后果,来世也会堕入三恶趣;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损害自己,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所说,一定会圆满一切利乐,暂时享受人天福报(利),究竟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三大解脱(乐)。

 

我们时时刻刻应该利益众生,否则获得人身也是白活。现在的社会特别乱,偷盗、抢劫等害众生的方法非常多,市场上尽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欺骗众生,商场上也是勾心斗角、狡诈虚伪,甚至工地上也是偷工减料,根本不顾人们的生命安全。很多人的心地特别坏,不交往的时候不知道,一交往以后,才发现原来跟我们佛教徒完全不同。这些人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实际上都是藏着自己的利益,杀害众生或危害众生的现象非常多。

 

在所有的罪业当中,杀害众生是最严重的,佛陀在经中说:“杀生入恶趣,受苦三涂毕。”杀生一定会堕入恶趣受苦,但现在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看见一个众生就想吃。前段时间,听说有些人到阿拉伯去旅游,那边有个著名的七星级宾馆,在海洋里面,要依靠潜艇在水里到那边去。光是去那边参观,就要50元美金。在水里过去的时候,看见各种颜色的鱼类,服务员就给旅客们介绍,说你喜欢哪一个,觉得哪一个好看,我们马上给你抓来吃。很多旅客就说:“这个鱼很好看,我要吃这个!”然后他们马上潜水把它抓过来,烹调给他吃掉。一般来讲,那么好看的话,我们舍不得吃,但是他们却觉得:“这个很好看,应该把它吃下去。”

 

人的这种行为,有时候连动物都不如。以前亚马逊河岸边有很多树虎,人们在砍伐树木时,发现所有的动物都逃离了,唯独树虎没有走。原来在一千棵树中,就有一两只树虎被粘在那里,于是其它树虎冒着生命危险喂它们,即使人们来了也不愿离去。[3]

 

还有南非沙漠里生活的沙龙兔,那里两年才下一次雨,每次下雨的时候,总有一只沙龙兔到处找水源。它不吃不喝,跑了几十公里找到水源后,为了赶时间,它会拼命地奔跑,返回去带上同类到那里。到了那里以后,带路的沙龙兔往往都累死了。[4]

 

动物尚且有这样的利他心,可是人类呢,看见一个众生就把它杀掉,前途肯定是黑暗的。《亲友书》中讲了四种前途——黑暗趋入黑暗、黑暗趋入光明、光明趋入光明、光明趋入黑暗,如果一味地贪著自利,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圆满利他非常重要,憨山大师说:“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人类既然喜欢自己长寿,那么所有的动物也是如此,放生可以增上大自然的和谐、世间的吉祥快乐,这样做的话,诸佛菩萨也会生起欢喜心的。所以我们应尽量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样的人,在任何道场中都可以圆满一切功德。

 

欲求自高者,卑愚堕恶趣,

回此举荐他,受敬上善道。

 

这里是讲自己的位置和他人的位置在高低方面的差别。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

 

只求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来世定会沦为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笨之辈,甚至堕入恶趣长期受苦。反过来说,若把自己的高位、财富、名声推之于人,那么生生世世都不会受人欺负。这一点,前面也引用过一个教证说:“以慢增上故,愚痴堕恶趣。”博朵瓦尊者也说:“修持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遣除傲慢,居于卑位。世界上没有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了不起的人了,但他也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甚至看到野狗时,都以慈悲的目光来对待。”

 

然而现在很多人恐怕不是这样,尤其是稍微有点官职、财产、才华时,特别目中无人,对所有的人都看不惯、看不起,这是不合理的。在座的法师也好,居士也罢,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才华、智慧、财产、能力等方面,可能是有高低之别,但自己应该谦虚恭敬地看待别人,如果很傲慢的话,那不是一个修行人。

 

《史记》有个故事说,齐国的宰相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给宰相驾车很风光。大家都知道,晏子的个子可能像邓小平一样,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么出众,天天坐在后面的车棚里,谁也看不见,而那个车夫始终坐在前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次车夫回家,看见夫人收拾东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夫人说:“我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丢人,很耻辱!”“我现在给齐宰相‘开车’,你不觉得光荣吗?”“你一点学问都没有,却傲气冲天、趾高气扬,宰相有那么好的修养和学问,但一点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遗憾的是,你整天跟那么好的人在一起,却越来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学问和功德。”后来他们吵了半天,结果夫人也没有回去。(很多夫人只不过是准备而已,真让她回去的话,她也去不了。让她不要去,她就非要去。“去去去,你去娘家吧。”“嗯,我考虑考虑,不去啦!”)

 

现在很多人稍有一点佛教知识或世间知识,自己就非常傲慢。我经常特别害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很傲慢,大家对我看法怎么样,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来到这里也没做什么利益众生的事情。许多真正有学问、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一点都不傲慢,但现在什么学问都没有的有些领导,傲慢全部挂在脸上。所以作为佛教徒,应该尽量不要傲慢,这样的话,做事情对众生有利,自己的功德也可以增上。

 

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

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如果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总有一天会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自己劳作,即生定能获得殊胜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

 

大家应该观察自己,假如生活能自理,就不要天天靠别人,把别人当奴仆。以前耶输陀罗胎怀罗睺罗时,受了六年的怀胎之苦,原因就是她在前世曾役使别人提过一桶水[5]。所以说,平时生活能自理的话,尽量不要麻烦别人。格玛旺波·丹增诺若随身不带任何侍者,58岁前一直是自己烧茶做饭。但如果身体实在不行或者有些特殊情况,那让别人照顾也是可以的。

 

现在有些居士家里有佣人、保姆,但对这些人一点都不好,把他看作是很下劣的人,甚至称呼也是“佣人”,这样是不合理的。那天我们在学校里面,有个人说:“扫地的人,你算了没有?”另一个佛教徒说:“不能说扫地的人,应该叫生活老师。”后来我非常赞叹,对人的称呼应该有种恭敬。比如在盲人面前,叫他“残疾人”的话,他心里会特别难受,所以称呼别人时应该有一种尊重。否则,即生中你成了他的老板,随随便便下命令:“你给我扫地,你给我做事情。”下世很可能变成他的下属,对他唯命是从。因果循环非常可笑也非常可怕,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

 

《现代因果实录》里讲了一个事情,我觉得非常好。作者到国外旅游时,他朋友邀请他到某地有名的娱乐园观光。娱乐园门口有一辆古典式的豪华马车,有一匹纯白色的马,体态非常健美,沿着固定路线拉游客,饱览迷人的风光。作者早上去的时候,看见马的精神非常不错,到了黄昏时,见它依旧在拉送游客,此时的它已没有了神采,耷拉着脑袋,显得疲惫不堪。当时他算了一下,从早晨到现在至少十二个小时了,看它累的那个样子,他不由地想:“这匹马前世究竟种了什么因,生得这么俊美,却在此整天地拉游客,难道它前生会欠下那么多人的债吗?”(我去年在昆明时,也看到很多马车,当时就想:“虽然游览花园里很快乐,但这些马被车夫用鞭子狠狠地抽,特别残忍。不知道这马的前世是什么?也许它是车夫,车夫是马,这辈子又恰好调过来了。”)

 

作者对马生起极大的悲心,回国后特地为此事请教妙法老和尚,(大家也清楚,妙法老和尚并不是随便说神通的,但有时候看到有些事情后,为了教化后人,也会通过宿命通说出来。)老和尚说:“这匹马过去世曾经是一个白人奴隶主,在他的庄园里有一百多黑人奴隶为他工作,受尽了他的欺凌压榨。他死后堕入地狱受报,地狱报尽,现在又沦为旁生。他罪孽深重,不知还要当牛做马多少次,就是将来转生为人,也是贫穷卑下,苦不堪言。”

 

业因果真的非常可怕,有些人可能问,为什么现在看不见?其实现在肯定看不见——农民在春天播种时,肯定看不见它的苗芽,但因果终究是不虚的,早晚都会成熟它的果报。有些人抱怨自己善事做得越多,生意越不顺利,越来越吃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相当于农民正在播种时,说自己没有收获,越来越贫穷一样。即生的贫穷、快乐,跟前世的种子有关,下世的苦乐跟即生的种子有关。当然遇到特殊的对境时,有可能上半年造业,下半年就感受,但总的来讲,业因果丝毫也不虚。

 

因此,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大家应尽量帮助他人,为他人考虑。以前我讲过尧舜的公案,只有做什么事都身先士卒,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别人减少劳累,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前段时间,智悲学校需要两个打工的人,我就安排了两个。他们是我的亲戚,一个利他心特别重,一个自私心特别强,他们都非要到那边打工,我就把他们派去了,心想一个人可能呆的时间长,一个人呆的时间不会长。结果没到十五天,所有的老师和管理人员都说,那个利他心比较重的人很好,一定要留下来继续发心;而另一个人,人人都说:“不要不要,他很懒惰,自私自利心太强!”跟我的想法完全吻合。没有利他心的人,在哪个场合都跟别人合不拢,因而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有一颗利他心的话,做什么事情都方便,否则你显再大的神通神变也不会长久的。

 

[1] 又名《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

 

[2] 阿吉拉:拉萨人对姑娘的称呼。

 

[3] 多少年后,树虎还是灭绝了。因为它的皮毛非常昂贵,于是人们先将一只树虎固定在树上,等其它树虎前来喂食。 就这样,善良的树虎纷纷落入猎人的圈套。

 

[4] 人类利用沙龙兔的这一特点,故意设置假水源,引诱它们的到来。当大批的沙龙兔到达后,因为无水,又累又渴而死去, 捕猎者不费吹灰之力地把它们装入口袋。

 

[5] 虽然说法不同,但有些经典是这样说的,堪布根霍的讲义也是这样讲的。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9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十七品《观业品》,昨天讲完了“承许不失坏法远离常断过患”中的广说部分,今天讲摄义。

 

辰三(摄义):

 

这一颂是总结有部宗所承许的因果道理:

 

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

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业虽然刹那灭尽本体为空,但依不失坏法却能感果,故而不断;业虽然依不失坏法而存在,但本身刹那即灭,故而不常。业因果依靠不失坏法而建立,这就是佛陀所宣说的真理。

 

藏文译本把本颂前两句译为“空性与不断,存在及不常”,中间没用转折词连接,而用连接词“与”和“及”做连接。虽然汉藏版本的译法稍有不同,但都是对有部不失坏法的观点做最后总结。

 

◎业与不失坏法相关联而具有的四种特征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分析说:有部认为,不失坏法不但将因果关系紧密相连,而且与我所空等道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业与不失坏法相关联具有四种特征:

 

一、空性。所造之业在第二刹那不会安住,所以其本身的自性也不会安住,也即为空性。

 

二、不断。虽然业在第二刹那便会灭失,但是业的异熟——不失坏法却不会中断。

 

三、存在。虽然业不是像河流一般连续不断,而是在产生的第二刹那已经毁灭,但依靠不失坏法,六道众生的相续却可以合理存在,因此,森罗万象之三有轮回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存在。(有部不承认经部所许的业果相续,但认为六道众生的相续可以合理存在。)

 

四、不常7。虽然不失坏法在与业相应的异熟果成熟之间,能够始终安住,但却并非恒常之法。

 

总之,有部认为,业虽为空性,却不间断;虽然存在,却非恒常,这些都是依靠不失坏法才得以建立。换言之,业依靠不失坏法而远离了常断之过。这是大慈大悲、远离一切无明遮障、具有慧眼的诸佛为我们昭示的真理。

 

◎其他论师的解释

 

佛护论师、清辩论师8和无畏论师的观点与麦彭仁波切的分析基本相同:首先,业并非外道所许的遍计五蕴的实有法,而是空性,因为是刹那性的缘故;其次,依靠不失坏法,乃至很久以后,业果仍会在众生相续中成熟,因此业不会断灭;再者,在轮回当中,因缘聚合便会产生业,依靠由业所生的不失坏法,众生就会生死轮转,故而业是存在的;最后,虽然不失坏法存在,但成熟果报之后,其本体便会毁灭,所以业并非常有。

 

[7] 此处与《般若灯论》的观点有所不同,该论认为,因为存在业的坏灭,所以为无常。如云:“云何不常?业有坏故。”但《中论释》认为,此处的无常,是指不失坏法的无常。

 

印顺法师在《中观论颂讲记》中的观点,与本论一致。如云:“「虽」然「有」生死业果的相续,因感果以后,不失法即灭,生死在无常演化中,所以也「不」是「常」住的。”(此处列出各派观点,望诸位斟酌。)

 

[8]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云:“空者谁空?谓诸行空。”“而业不断者,有不失法在故。”“云何为有?有谓生死。生死者,谓诸行于种种趣流转故,名为生死。”“云何不常?业有坏故。”

 

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虽然也认为本颂宣说了四点,但解释方式有些不同。他认为,第一点“空性”指业的刹那性;第二点“不断”指不失坏法不中断;第三点“虽有而不常”,是指虽然有这样的不失坏法,但却不是常有,而是刹那生灭的;“业果报不失”是第四点。但大多数论师都是从业的“空性、不断、存在、不常”这四点来解释。

 

果仁巴大师解释这一颂时说:业是刹那性的(空性),虽然业刹那灭尽,但本性并不会一下子断灭;虽然在众生面前业的果报会成熟,但业并非常有;所有这些都是依不失坏法的作用而产生。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业的本体是刹那性空性,因此它不会常有存在;业的本体刹那毁灭以后,并非以后不成熟果报,因此是不灭;虽然业会产生果报,但它并不像经部宗所承许的依靠相续而存在,因为相续不存在之故。宗喀巴大师以对经部稍加驳斥的语气解释了此颂。

 

虽然各大论师在用词方面稍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就是说:业不常,亦不断,既非有,也非无。业为何具有这些特点呢?因为存在不失坏法之故。

 

关于不失坏的问题,那天我们讲《三戒论》时也提及过,对戒体存在之处做过一些分析:唯识宗认为,戒律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是把戒律安立在阿赖耶上;有部宗认为,戒律从外表看不出来,但却以一种无表色的方式存在;经部宗认为,戒律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

 

◎不失坏法依佛经而建立

 

有部认为,众生所感受的不虚果报,都与不失坏法有关,都是依不失坏法的力量得来,这一观点并非没有根据,佛陀在很多经中都亲自宣说过。比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业果之所以百劫不毁,就是因为存在一种不失坏法;若没有不失坏法,业早已刹那毁灭,不可能百劫不坏。

 

◎正确看待小乘因果见

 

综上所述,当前面他宗提出“业存在,会有常有之过;业不存在,会有断灭之过”时。经部和有部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宗无有常断过患。

 

我们也应思考一下,如果自己受持经部或有部的观点,能否回答他人的问难?其实有部和经部的见解并不低劣。在不信因果或者认为因果落入常断的人面前,以小乘的见解就能轻而易举地破除其邪见。一般人若能受持小乘的因果见就已经不错了。当然,若具有大圆满或大中观的见解,就更为殊胜了。

 

不过,现在有些人只是口头上具有大圆满见,实际连中观应成派,甚至小乘的因果正见都没有,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若是真正的大圆满瑜伽士,对业因果肯定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下面宣讲中观自宗的观点。

 

癸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分三:一、宣说业无自性故不失坏;二、宣说业无自性之理;三、宣说业无自性也可安立名言之比喻。

 

子一(宣说业无自性故不失坏):

 

此处与前面辩论的主题一样。他宗认为:如果业存在,会有堕入常边之过;如果业不存在,会有堕入断边之过。

 

下面中观宗对此做回答: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诸业本来不生,因为无有决定自性的缘故;诸业也不会毁灭,因为其本来不生的缘故。

 

中观宗答曰:“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从胜义的角度而言,无论善业还是恶业,诸业从未产生过,因为业本身固有的自性并不存在之故。比如,善业中有自性善业和佛制善业。无论从自性他性,还是一体异体的角度怎样观察,善业都没有决定的性质,恶业亦如此。如果业没有决定自性,就不可能有生,就像石女的儿子没有本体,从来不会产生一样。既然业无有产生,就不会有堕入常边之过。

 

“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诸业也不会毁灭,因为其本来不生之故。只有在生法建立的前提下,才能提及毁灭的话题。就像石女的儿子既然从未来过世间,那么“石女儿今天死了”的说法就不可能成立。既然业无有灭,就不会有以前存在,最后堕入断灭的过失。

 

总之,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其本体不存在的缘故,无有生;不生的缘故,无有灭。既然业无生无灭,就自然远离了常断二边。无论中观应成派还是自续派,都这样承许。这是中观宗唯一的回答方法。如果有人问因果是否存在,中观行者乃至大圆满的瑜伽士,只要念一遍此颂,就可以解决问题。

 

虽然在名言当中,中观宗会随顺世人承认业果存在,但所谓的因果不虚只是一种名言幻相,胜义观察时,业果的本体丝毫得不到。关于这个道理,中观宗是以甚深的空性理来推断,非常具有说服力。

 

◎智者示现的启示

 

在本颂中,龙猛菩萨是从“业无生”的角度抉择了因果为空性,间接宣说了业因果不失。果仁巴大师解释《入中论》时专门写过一部《破除邪见论》,里面引用了本颂,也是从业虽无自性、不生,但显现不灭来建立因果正见。而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则是从“业无自性灭”的角度说明业果不失坏。虽然说法略异,实际意趣相同。

 

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解密意疏》和《理证海》在分析业因果的时候,都着重建立了灭法实有的观点。宗大师认为,在名言中,虽然前因灭尽了,但因为灭法实有的缘故,因果安立非常合理。果仁巴大师在《正见之光》中驳斥说:有些人认为灭法实有,但这种见解连有部、经部的观点亦不如。

 

这些辩论其实只是智者们的游戏。对此,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9中说:“双方的诸位辩论对手都是具有超凡妙慧的智者,对于他们之间理证技艺较量的精彩表演,我们当以不偏不倚的雅兴来尽情欣赏。”

 

虽然麦彭仁波切认为,当萨迦派和格鲁派大德们辩论的时候,我们只做旁观者欣赏就好,但尊者在下面宣说自宗观点时,似乎还是有点靠近萨迦派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学《中观庄严论释》时再分析。

 

[9] 《中观庄严论释》是由麦彭仁波切所著;《中观庄严论》是由静命菩萨所造

 

◎以无灭破唯识等观点

 

刚才过说,《入中论》是从“业无自性灭”的角度宣说业果不失坏,如颂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自果。”意思是,因为业没有自性灭,故而没有阿赖耶种子的建立,尽管如此,经过长劫累世,业仍然会从空性之中现起自己同类的果。

 

实际上,以这一颂就可以遮破唯识宗的观点,类推之后,也可以遮破经部和有部的观点。怎样推呢?虽然业无有自性灭,以致唯识宗所承许的阿赖耶种子无法建立,但因果可以安立,同样,虽然业没有自性灭,以致经部所许的相续、有部所许的不失坏法无法建立,但因果也可以安立。

 

为什么说业无有自性灭,阿赖耶的种子、不失坏法以及相续都无法建立呢?因为,唯识宗承许业灭尽的第二刹那会在阿赖耶上熏成种子,这些种子会一直产生相续,到成熟位时就无间现起果法;有部宗承许在业灭尽的第二刹那会产生不失坏法;经部宗承许业灭尽后会产生后后的相续,当因缘成熟时,依靠不失坏法或相续就会感果。然而,业无有本体,故而不会有自性的灭;没有自性灭,就不会有所谓阿赖耶的种子、不失坏法以及相续的产生。由此便可推出,唯识、有部、经部安立业因果的方法都不能成立。

 

希望大家能把《入中论》的这个颂词(“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自果”)和《中论》的这一颂背下来,因为它们在中观派建立因果正见方面非常重要!这两颂相辅相成,互相诠释,如果结合分析,对应成派因果不虚之理会生起更加稳固的定解!其实,大家最好能把《中论》和《入中论》的颂词都背下来,这样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欢悦之感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业果如寻香城,保卫寻香城乃愚痴之举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有部、经部乃至唯识宗安立因果的方法都不能成立。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说:“既然所谓‘业’的存在不合理,那么其异熟果又怎么能够产生呢?针对因果关系进行辩论的尔等之辈,简直就像因为担心寻香城的毁灭,而苦心竭力地进行保卫的愚蠢之徒一般。”

 

《显句论》中也讲过此喻。寻香城是八大幻化喻之一,它是一种迷幻现象,从未产生过。既然从未产生过,就不可能有毁灭。如果有人竭尽全力地建立、保卫寻香城,则完全是一种徒劳之举。同样,如果业果的本性根本不成立,与寻香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那么竭力建立一个实有的因果关系,也是做不到的。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也引用了此寻香城喻。宗大师和麦彭仁波切并非想不出其他比喻,引用月称论师的比喻,是因为古代高僧大德的金刚语具有很大的加持力!

 

总而言之,业无决定自性的缘故,无生;业不生的缘故,无灭;既然业不生不灭,就不会堕于常断二边,这是中观宗站在胜义角度所阐释的甚深业果之理。当然,世俗中业果的显现是无欺的,不能一概否认,大家一定要谨慎取舍。

 

子二(宣说业无自性之理)分二:一、承许业自性存在有妨害;二、破业自性存在之能立。

 

丑一(承许业自性存在有妨害)分二:一、应受未作业而破;二、异熟应成无穷而破。

 

寅一(应受未作业而破)分三:一、有诸业恒常不变之过;二、有罪福颠倒之过;三、有毁坏世间一切规律之过。

 

卯一(有诸业恒常不变之过):

 

对方辩驳说:业无自性的观点与佛经相违,佛在《百业经》等经中明确说过“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此,业因果的自性应该存在。

 

中观宗驳曰:所谓百劫不毁灭,佛陀的密意是,业的本体从未产生过,所以百劫当中不会毁灭,并非说业果自性存在,产生之后百劫不毁灭。并且,如果业具有自性,就会有恒常不变之过,如颂云:

 

若业有性者,是即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

 

如果业有自性,即名为常法;如果业是常法,那么不作的法也应名为业了,因为常法就是不可作的。

 

如果业具有自性,就不能有迁往他处的改变,如此一来,业就成了常法。如果业常有,那么不作的法也可以叫业了,因为常法是无法造作的,即不可能有作法能够找到其切入点,就像以手臂无法抓住常有的虚空一样。

 

但不作的法也叫业,或者说业不是所作,与现量相违。我们可以现量见到业是需要造作的,众生造业之后才会成熟果报。如果业成了恒常之法,它就不用造作也不能变化,这样永远也不会成熟果报。但名言中谁会这样承认呢?

 

所以,业不可能是常法,承认业有自性并不合理。月称论师在《显句论》“破业自性”的最后总结说:“对于说‘业无自性’的我们来说,不会有常见断见的过失。”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8课

 

第十七品《观业品》主要抉择业无自性。有实宗认为业实有,并对业的依处做了种种安立:经部把心相续作为业的所依,有部宗将不失坏法作为业的所依,唯识宗则把阿赖耶作为业的依处。

 

前面经部宗提出“业果是依靠相续而存在”,有部认为此说法不合理,因为不同界众生的相续不同、善恶因果的本体也不同,如果业果依心相续而存在,就会有相续间断等众多和重大的过失。

 

有部认为,业因果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存在一种不失坏法,在不失坏法的本体上业果才得以建立。(在本品中,有部对于不失坏法的本体、分类、何时产生、何时灭尽等道理做了详述。)

 

◎有部、唯识业所依之相似性

 

在本品中,龙猛菩萨并未宣讲唯识宗的观点,其实在业所依方面,唯识所许的阿赖耶与有部所许的不失坏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唯识宗认为:善恶业种子都熏在阿赖耶上,因缘和合时各自的果便会现前。就像秋天的时候,种子会随风飘落地上,虽然这些微小种子当时不易被察觉,但是到了春天,它们依水分等因缘就会慢慢成熟、结果。

 

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中说:“唯识家的阿赖耶,与正量部所说的不失法,确有他的共同性;不过唯识学说得严密些罢了。”印顺法师还讲了陈真谛等译师的说法:“阿赖耶的异名叫阿陀那,陈真谛三藏译为无没,无没不就是不失的意思吗!就是玄奘译阿赖耶名藏,藏的作用不也就是受持不失吗?赖耶在三性中,是无覆无记的。”这样解释也比较合理。阿赖耶或不失坏法都是各派安立的不同说法而已。

 

我们现在正在宣讲有部宗的观点,上节课讲了“不失坏法的本体与分类”,下面宣讲“如何断除不失坏法”。

 

午二(如何断除不失坏法)分二:一、不失坏法属于修断;二、否则有重大过失。

 

未一(不失坏法属于修断):

 

见谛所不断,但思维所断。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

 

不失坏法不是见道所断,而是修道所断,因为有不失坏法的缘故,圣者才会感受宿业的果报。

 

颂词中的“思维所断”即修道所断,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与现在的说法有点不同。玄奘大师翻译的《俱舍论》有时也说“思断”,可能古人是把“思”和“修”结合起来讲。

 

有部宗认为:不失坏法并非见道所断(见断),如果是见断,那凡夫获得圣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之后,其相续中的不失坏法就应该断除,不应再感受以前的凡夫之业,这样“一返”“七返”1等也无法安立。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见道时业已灭尽(小乘见道是指获得预流果),但由业所生的不失坏法之相续却不会毁灭。根据佛经记载,获得见道乃至阿罗汉果的圣者仍要感受往昔所造的恶业。因此,不失坏法并非见道所断,而是修道所断。

 

[1]《俱舍论释》云:“预流极七返是指什么呢?指的是住预流果者以前丝毫也未灭除修断,这样一来,最久需要投生七次,因而称为极七返。

 

‘七返’的意思是指在天界或人间中转生七次。”“一生一间一来指的是什么呢?住一来果者如果灭尽了欲界的七品或八品修断过患,则离获得阿罗汉果还有一生,为此称为一生,与获得不来果之间尚有一品烦恼相隔,因而称为一间一来。”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云:“三结使尽,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种便成道迹。”

 

何为修道所断呢?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修断共分九地,每一地各有九品2,这些所断从见道至阿罗汉果之间次第断除。也就是说,从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到阿罗汉果之间,当获得后后果位时,前面诸品的不失坏法即可断除。

 

[2] 从修断来讲,欲界为一地,再加上四无色界、四禅,即为三界九地,每一地分上中下三品,每一品根据行相不同又分上、中、下,因此九地可以再乘以九,共有九九八十一品。

 

未二(否则有重大过失):

 

若见谛所断,而业至相似。

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藏文译本颂词:

 

因见断故断,业灭彼亦灭。

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如果因断除了见道所断就能将不失坏法断除,那业灭了它也灭了,如是则有破坏业果等过失。

 

◎承许见断有重大过失

 

有部认为:一个人获得圣果之后,其相续中的不失坏法虽然早晚会灭,但它要在提供完该受的业果之后才会灭。就像很多人临终之前一定要给后人立下遗嘱,立完之后才肯撒手而去一样。因此,不仅凡夫人,即使圣者也不离业果的束缚。

 

比如,佛经中记载,目犍连在获得阿罗汉果之后,因为宿业而被外道殴打致死;革究阿罗汉因为前世饿死了自己的母亲,后来即使证得了圣果,也要感受种种痛苦乃至被饿死的果报。(阿罗汉不会真正觉得痛苦,只是仍有一些感受。)

 

如果承许不失坏法是见断,那么当见谛时,由于业全部断尽的缘故(声闻乘共许获得阿罗汉果时业会断尽),由业所生的不失坏法也会随之灭尽。这样圣者就不必感受果报了,如此一来,就会有“破业”等过失。(“破业”,即因果不虚之理已被毁坏。)如果承许圣者仍要感受果报,就会有圣者没有造该业却要承受该业果的过失。

 

也就是说,如果承认不失坏法是见断,于见道者而言,就会有已造之业失毁、未造之业接受的过失。这样一来,就会有因果失坏、因果错乱等种种过咎。

 

因此有部宗认为:不失坏法并非见断,而是修断,即得一来果时,预流果的不失坏法灭尽;得不来果时,一来果的不失坏法灭尽;得阿罗汉果时,不来果的不失坏法灭尽3。

 

◎大小乘对业果的不同承许

 

小乘宗认为业果真实存在,故而依靠相续或不失坏法可以通于一切凡圣。因此,目犍连等阿罗汉也要感受前世的报应,佛陀也要受头痛、金枪马麦4等业报。

 

[3] 四沙门果者: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此四各以二法为性。一、无为;二、有为。无为果者谓预流果,以三界见所断择灭为性;一来果以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前六品择灭为性;不还果以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择灭为性;阿罗汉果以三界见修所断择灭为性。——《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十二页。

 

[4] 金枪之报:《佛说兴起行经卷上》记载:佛成佛后示现受到金枪刺足之报。金枪实是木枪,即木片也。“佛在罗阅只城乞食。有破刚木者。有木片长尺二迸在一边。当佛而立。佛跃虚空。木枪逐之。随佛上下。地水火风不能阻碍。佛旋返入僧房。展足受刺。木枪足趺上下入彻。过入地时。地六反震动。佛说因缘。昔为船主。因海水至。另一船主与之争船。佛船主以矛刺伤其足。命终。佛船主以杀人故。备受三途苦报。至成佛时。犹受余报木枪之害。”

 

马麦之报。见《中本起经卷下》:“时佛在舍卫国受婆罗门阿耆达请。三月安居。阿耆达为魔所迷。忘却供养。弟子乞食。亦无所得。乃有马师减马食之麦以供世尊。三月既满。往辞阿耆达。阿耆达悲怖交至。礼佛忏悔。留佛七日。备具供养。佛说因缘。昔维卫佛成佛之后返国。王及臣民广设供养。时有梵志谤曰。此人应食马麦。何供养为。以此口过历劫受苦。”

 

而按照大乘的观点,业果无有自性,只是自心的一种显现,由于阿罗汉虽然断尽了烦恼障,但所知障依然存在;登地菩萨虽然断尽了遍计障碍,但俱生障碍依然存在,由于他们心相续中还有一些细微障碍,所以在名言中还会有业果显现,感受一些果报也是合理的。而佛陀已经断尽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连最细微的习气也已断尽无余,故而不可能再感受任何业果。佛陀显现受报只是在众生面前示现因果不虚而已。

 

◎谨慎取舍因果

 

大家在因果取舍方面一定要注意,就连得果的圣者都要感受果报,更何况我们没有什么境界的凡夫呢?自认为不受报,只是因为具有增上慢,非常愚痴罢了。

 

有些修行人自以为证悟了空性,超越了因果报应,于是肆无忌惮地喝酒、抽烟,做出很多不如法之事,而对于善法却置若罔闻,认为一切都无来无去、不善不恶,无需任何取舍……虽然他们口气非常大,但相续中到底有没有把所有感受化为智慧的境界却很难说。如果生病的时候一点也不疼痛;几天不吃不喝也不饥渴,说明可能真的有了一点点境界。但如果与凡夫人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心烦意乱,遇到痛苦也无法转为道用,还吹嘘自己超越了因果,则叫自欺欺人。

 

以前学院有个别人,稍微接触了一些大圆满或大中观不来不去的道理,便自认为已经证悟了,觉得以后不会再感受业果了。实际上,声闻圣者、得地菩萨的境界何等超胜,大家学了《入中论》之后都会知道,即使达到这种境界仍要受报,更何况我们现在呢?人最好不要自己骗自己,别人欺骗你,你可以自我保护,但如果自己骗自己,就没有什么人能救护你了。

 

大家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在因果方面一定要谨小慎微,不要造作任何恶业,尽力行持各种善法。

 

午三(如何生起不失坏法)分二:一、投生时生起不失坏法之理;二、现世受报时生起不失坏法之理。

 

未一(投生时生起不失坏法之理):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

 

藏文译本颂词: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尔时法独生。

 

一切诸业有相似与不相似两种,它们都会产生相应的不失坏法,当有情于某一界最初受生时,所有的不失坏法就会合成一个,其得绳先单独生起,并引生一个不失坏法。

 

业有相似业和不相似业两种。按照《显句论》的观点,所谓相似和不相似,一是从业的本体上分:善业和善业是相似业,善业和恶业是不相似业;二是从界方面分:转生到同一界的业是相似业,转生到不同界的业是不相似业,比如,一个众生原来在欲界,现在仍转生到欲界,此两种业即是相似业;一个众生原来在欲界,现在转生到色界,此两种业即是不相似业。

 

◎投生时,不失坏法不失之理

 

有部宗认为:众生相续中有很多业,这些业都是依靠不失坏法而存在。有情命终时,相续中善业、恶业、花业等诸业所产生的不失坏法,最后会变成一个得绳,此得绳首先单独生起,之后引生一个不失坏法(此处的得绳,有部认为是指有情相续与所得法之间的一种实有法。我们学《俱舍论》时专门讲过得绳,它是二十四种不相应行5里的一种)。这时所有的业都会在该不失坏法上具足,并与之一体。由此,他将来无论转生哪一界,业都不会失毁,因缘具足时就会感果。

 

比如,一个人在人间造了善业、恶业及花业等很多业,善业中又有讲法、念咒等诸业,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失坏法,这时所有不失坏法是分开具足的。当他离开人间转生天界时,所有不失坏法就会变成一个得绳首先单独生起,之后引生一个新的不失坏法,此时所有的业都会在这个不失坏法上具足。就像前面所说的,在一张借条上能把所有账目都算得清清楚楚一样。

 

[5] 所谓的不相应行,是指与心和心所不能相应产生。五蕴当中有一个行蕴,其中包括相应行和不相应行两种,相应行就是指心所,而不相应行则是指与心和心所根本不相应、自己独立的实有法。

 

不相应行有多少种呢?按照《小乘阿毗达磨》有部宗的观点,不相应行共有十四种,也即得绳、非得、同类、无想、二定(包括无想定和灭尽定)、命、法相(包括生、住、坏、灭)、名称、词句、文字。《大乘阿毗达磨》再加上十种不相应行——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间、方、数、和合性,大乘共承许二十四种不相应行。

 

此理也可以用银行卡来比喻,比如,一个人存入银行的所有钱都会被记在一张储蓄卡上,最后他手里只剩下这张卡,以后他即使去了外地也可以用该卡取钱。同样,我们临终时会把所有的业通过一个不失坏法的方式储存起来,来世因缘具足时,它们就会被提取出来。

 

有部这一观点貌似合理,但若以中观理分析则不能成立。如果一个人临命终时,善业和不善业的不失坏法化光融入了一个不失坏法的得绳,那它们之间是接触还是不接触呢?这样观察之后,想安立实有的不失坏法非常困难。同样,若以中观理详细观察经部观点,不要说业的前后相续不存在,就连种芽之间的关系在名言中也难以成立。

 

◎了解小乘观点之必要

 

虽然小乘安立因果的方法不能真正成立,但对于从小受到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熏染、没有任何因果概念的人来讲,若能具有小乘的因果见,其实也是可以的。有部和经部所说的造业感果之理具有一定说服力,并且有各种比喻,足以推翻世人的邪见。

 

所以,对于小乘的说法,我们也应该通达。希望大家看看自己能否运用有部或经部的观点,说服身边不信因果的人。

 

未二(现世受报时生起不失坏法之理):

 

本科判的“生起”和前一科判的“生起”意思不同。此处是说,今生受报之后不失坏法不会毁灭,依然存在。刚才是说,一个人死亡时,即生中的诸多不失坏法会毁灭,之后生起一个新的得绳,即从一法变成了另一法。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

 

藏文译本颂词: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而法犹故在。

 

这样的二种业在现世中感受果报,或者说感受完果报以后,不失坏法依然存在。

 

“二种业”指有漏业与无漏业,或者善业与恶业。

 

有部宗认为,一个人此生造作了有漏及无漏,或者善与不善的两种思业与思已业之后,相续中会生起与该业数量相同、异体的不失坏法。当他现世感受完果报以后,不失坏法依然存在。比如,一个人今生造了供僧或者毁谤、谩骂金刚上师、掠夺僧众食物等现世现报的业6之后,所作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有漏业还是无漏业,造了多少业,相续当中就会产生多少个不失坏法。现世感受完果报之后,他相续中的这些不失坏法依然存在。

 

[6] 现世现报的业:《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1)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2)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3)指相似的现法报,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于此时纷纷现前果报。

 

为什么呢?因为让不失坏法毁灭只有两种情况:得圣果或者死亡,也就是说,在得圣果或死亡之前,不失坏法一直不会毁灭。

 

这些继续留存的不失坏法是否还能感果呢?不能,就如债务偿清之后残留的债券一样,虽然债券还在,但已不能使用了。不失坏法也是如此,感果以后虽然还在,但却不能再感果。如《般若灯论》云:“何故不失坏法与果已犹在而不更数数与果耶?谓已与果故,如已了之券,已还财讫纵有券在更不复得。不失法亦如是,已与果故更不数数得果。”

 

午四(如何灭尽不失坏法):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

 

不失坏法或者在度果之后灭尽,或者在死亡之后灭尽。

 

不失坏法在两种情况下会灭尽,一是度果,二是死亡。

 

“度果”即得果。“度果已灭”意即,度越下下果获得上上果时,原来下下果的不失坏法就会灭尽。比如,从预流果越到一来果时,原来预流果的不失坏法就会灭尽;从一来果越到不来果时,原先一来果的不失坏法就会灭尽;从不来果获得阿罗汉果时,不来果的不失坏法就会灭尽。

 

所谓“死已而灭”,意即,众生今生造作了各种善恶业,由此产生了众多、复杂的不失坏法,这些不失坏法皆以异体的方式存在,当人命终时它们便会合成一体,灭尽后生起一个新的得绳,由此得绳而引生一个新的不失坏法。众生原来所造之业会在上面现得清清楚楚,丝毫不差。当然,在尚未产生得绳之前,原有的不失坏法不会彻底灭尽,否则,因果的所依便已不存在,这样就与业无有差别了。

 

关于业是如何传到后世的,用传真的比喻也可以说明。发传真的时候,虽然纸在这边传真机上并未传过去,但纸上所有的文字,却会在对方接收的纸上一字不漏地显现出来。如果认为今世所造之业后世不能成立,那么这边发传真,那边纸上现出一模一样文字的现象也不合理了。如果承认因缘聚合时可以现出文字,那么因缘聚合时,新的不失坏法也应该可以产生。如果哪位道友觉得我的说法不合理,下课之后可以找我辩论啊。(众笑)

 

对于业从今世传到后世的道理,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其实不要说因果,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都很难理解。当然,如果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都会有很多迷惑不解的问题。

 

午五(归纳分类):

 

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

 

如果对不失坏法再进行归纳分类,则可以分为有漏与无漏两种。

 

前面观待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漏界的差别,把不失坏法分成四类。如果对不失坏法再归纳分类,则可分为有漏和无漏两种。圣者相续中的不失坏法,称为无漏的不失坏法;凡夫相续中的不失坏法,是有漏的不失坏法。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认为,不失坏法的本性是无记,不属于有漏,也不属于无漏。所谓有漏和无漏,应该是从补特伽罗相续角度讲的。补特伽罗的相续有两种,一种是圣者,一种是凡夫。圣者相续中的不失坏法,叫做无漏的不失坏法;凡夫相续中的不失坏法,叫有漏的不失坏法。

 

以上宣讲了有部宗安立因果的方法。虽然有部认为业果之间存在一种不失坏法,并对其做了种种安立,但实际上,这些观点并不合理。

 

下节课我们会宣讲中观宗业无自性的观点:详细观察时,诸法在业果两边都显现为因缘生,中间没有丝毫本体;虽然无本体,但在名言中因缘聚合时却会无欺显现,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火具有热性一样。

 

如果想明白今生造业,多年之后乃至来世感果的道理,用刚才传真的比喻也可以帮助理解。比如,我从中国往美国发传真,虽然中美之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彼此之间也有很长的时间差,但文字依然可以传过去,在美国可以一字不漏地接收到。

 

同样的道理,虽然某业是由我今生所造,但在几十年、几百世乃至无数劫之后,因缘具足时,该业果在我的相续中依然会成熟。所以,在名言中当因缘具足时,诸法即使不接触也可以显现。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七节课

 

《入行论》在讲自他交换的道理,今天的内容主要是舍弃自己。

 

癸二(舍弃自己)分二: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子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

 

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

 

为什么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呢?因为如果没有舍弃贪执自己,不仅来世会堕入三恶趣遭受无量痛苦,甚至今生中,纵然遭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危害,如蚊子咬你、身上有虱子,或者别人说你有一点缺陷等,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之心。

 

按理来讲,身体如是的庞大,被一个小虫咬或者别人说点诽谤之词,不应该那么恐惧痛苦,但是因为有了我执和我所执,对自己有强烈的贪执,故而很快就会生起极大的畏惧。有些人身上爬一个小虫,就“哇——”,特别害怕。其实这个虫这么小,肯定不会把你咬死,又不是毒蛇狮子来到你窝里,用不着这么紧张。(可以说“窝”吧。有些道友的家,就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那个窝一样,所以应该没有说错,广义上说得过去。)

 

藏地曾有一位大德,他在山里闭关。有一天黄昏出去,回来时看见床上盘了一条特别大的毒蛇,他当时非常害怕,但转念一想:“不对,这是执著自身的一种表现。”于是不加理睬,在毒蛇上坐了下去,但也没有什么反应。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来不是毒蛇,而是自己的念珠。没有执著的修行人、大瑜伽士,即使面对毒蛇猛兽也不害怕,但我们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不要说面临死时的四大分离、阎罗卒的残害、地狱的寒热等大的痛苦,就算一个小火星溅到身上,或者冬天衣服穿少了,也是无法忍受。

 

既然每个人都害怕痛苦,那么牦牛山羊等旁生也是如此。我看到有些人特别惨无人道,把动物的皮活生生地扒下来,扒完后扔在地上,没有皮的动物痛苦得辗转反侧。前两天讲“自他平等”时也说了,旁生和我们没有任何差别,它们也害怕痛苦、喜欢快乐。试想,假如我们是这只动物,皮被剥下来却没有死,那该是什么样的感受?

 

从大的方面来讲,众生特别贪执“我”,一切祸害痛苦的根源,就是执著自己的身体。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一切痛苦不乐根,此身极大烦恼源。”这个身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不当作怨敌一样嗔恨呢?我们稍微有一点头痛脑热就非常执著,这些执著的来源就是耽著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不可能有这么多痛苦。“无有挂碍故无有恐怖”,倘若心没有挂碍,达到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就不会有什么痛苦了。所以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佛经中说:“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引用过。

 

总之,大家在剖析自身时,应该清楚它到底有功德还是有过失。倘若不知道它的本性,一味地保养身体、贪爱身体,那不得不造种种恶业。如此一来,不说来世的果报,即生中也难免遭受惩罚。尤其是现在的某些贪官,欲望不断增长、无有满足,有时候看来,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佛教尤其是无常、无我的教育,否则一直想着自己的利益,肯定会贪得无厌的。

 

我听说有一些贪官分子,当他们被判死刑时,有的说:“这个社会的风气不好,查到我,算我运气差。”怪整个社会,因为从小就受这种教育,最后不得不贪。有的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四川原来有一个副省长,贪污非常厉害,最后被查出来时,他说:“我这是换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还有一位贪官,给妻子买了两栋房子、一些轿车。后来派出所问他妻子一个月八千块是怎么花的,她回答说:“我穿的都是名牌,哪像你们呀!”平时除了接送孩子以外,她成天就是打扮化妆、上网聊天,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据说这个贪官每月给她两万元当零花钱。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大多数有钱人不懂因果、不想来世,平时要么逛街,要么美容,一点有意义的事情都不做,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连法律的惩罚都不在乎。这一点,城市里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明白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耽著身体。作为大乘修行人,什么时候把身体看作怨敌,什么时候你的修行就有了进步。夏吾瓦格西说:“乃至未视自身如怨敌之前,即便上师也无法饶益。”假如没有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怨敌,纵然具法相的善知识整天给你开示佛法,你的相续也不一定改变。一旦对身体像仇敌一样来看待,那时候一切外境都会变为修行的助缘。

 

大家从小到现在为身体造了无数恶业,从现在开始,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来对待它呢?我昨前天也说了,在座的出家人很荣幸,没有出家的话,自己的定力特别差,在红尘浊浪中绝对不会有自主的能力,一定会随波逐流,每时每刻造恶业的。所以,我对出家人从内心中有一个希望——今生最好不要还俗!短暂的人生中,穿个在家衣服,再跟别人成家,那太可惜了。当然,有些人也不一定找得到,毕竟有财富、有智慧、有才华的人,有时候都不好找那些“造恶业的对象”,更何况是还俗的人了。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找到了,也没有任何实义。

 

对外面的居士而言,信仰佛教是很不容易的。世界上的宗教大大小小有两千多个,在这么多宗教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如意宝般的佛教,千万不要轻易舍弃,说“我现在不学了,我要学什么什么功法”,跟着外道的上师跑。这样的话,就像扔掉摩尼宝,却捡起石头当珍宝一样,非常可惜,也非常可笑!

 

获得人身、值遇佛教来之不易,有了这种机会时,一定要用智慧观察,懂得珍惜。现在的人造恶业太可怕了,我看见监狱里的一些人,很年轻,特别可怜。他们没有知识,找不到生路,就到社会上去做坏事,要么抢,要么盗,要么做其他不如法的事,最后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大家具有自由自在的时候,为了今生来世的快乐,不应该退失自己的道心,如果对佛法有一种珍惜感,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子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

 

千般需疗除,饥渴身疾者,

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

 

贪爱自身的人,为来世也会造下诸多恶业:为了遣除疾病缠身、饥寒交迫、口干舌燥等身体上的痛苦,他们不惜捕杀鱼类与飞禽走兽,甚至埋伏在路途中拦路抢劫。即生造的这些恶业,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果报,但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来世定会遭受恶趣的痛苦。

 

有些人认为看不见来世,就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信不信是你的自由,但因果是绝对不会错谬的。善业和恶业就像农民种下的青稞,刚开始虽然看不到苗芽,可是只要种下去了,因缘具足、没有遭到违缘,一定会长出苗芽的。同样,杀害众生不一定当下就能现前果报,然而再过几年或者再过几世,因缘成熟时,一定会感受痛苦的。这就是业因果的一种自然规律。

 

现在很多人不承认佛教,理由是佛教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这种说法完全是愚痴所限。科学根本没有观察佛教的能力,就像对摩尼宝、珊瑚、金刚钻石等珍宝,不知道它的组成元素,就一口否认它的存在,这样合不合理呢?佛教所讲的一切道理,世间人根本没有驳斥它的能力,却偏偏矢口否认因果的存在。当然,承不承认是你的事,别人无权干涉,但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造了恶业,就必定会感受苦果,这一点毫无疑问。不仅佛法如此,世间法也不例外,假如你犯了法,绝对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不可能产生一个善果。

 

现在的人不顾后世,为了自己的吃住穿,造了很多很多恶业。甚至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滥杀水里的动物、山上的动物、空中的动物,认为这些统统是人类的美味佳肴。他们杀害动物的手段也极其残忍,你们如果了解了,可能一口肉也不敢吃。有些报道里说:“人吃动物天经地义,但在杀害它的时候,方式要温和一点。”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不管是哪一种杀法,用刀也好、枪也罢,都不可能是快乐的。我有时候想:“倘若有人今天要杀我,让我选择一种死法,闭气、割脖子这些手段,我一个比一个害怕。可能电击好一点,一下子就昏过去了,想不起来怎么死的,除此之外,任何手段都特别特别可怕。”

 

人们残杀动物的原因,如《亲友书》中所说,或是贪著它的肉,或是贪著它的骨头或贝壳,或是贪著它的皮。其实穿动物皮真的非常不好,尤其是佛教徒,应该逐渐杜绝这种习惯。不穿皮衣的话,现在有那么多人造革,比较保暖的衣服可以找得到。这样以后,吃肉的人越来越少,穿皮的人越来越少,就可以减少一些血腥,国外许多保护动物的协会在这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以前藏地有种特别不好的习俗,把豹皮、水獭皮、老虎皮、狐狸皮等作为装饰品。如今许多高僧大德也是一一地谴责,让大家知道这是野蛮的行为、猎人的丑恶行为,如此一来,现在也慢慢有所改变。

 

作为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吃的食物、穿的衣服,最好不要直接与生命有关,若能如此,对今生来世都有利,否则造的业特别可怕。尤其是杀生的果报,不用我多讲,相信大家也听过很多。比如说异熟果报,一次目犍连和华杰施主到大海边去,看见一个众生,身体是人,头是野兽,无数众生遍满它的身体,一直啃噬着。目犍连说这个人以前当过猎人,杀了不计其数的众生,这是以此恶业而现前的果报。

 

至于杀生的现世报,现在有,古代也有。唐代的冯源哲在皇宫里负责膳食,有次来了一批西蕃的客人,招待他们之后,剩下大概有一千只羊,要求冯源哲放到寺院去。结果这个人很坏,在路上把羊全部宰杀了,把肉卖了,自己赚了很多钱。没过几年,他在路上走的时候,突然被雷霹死,脖子折断,就像以前他所杀的羊一样。当时围观的人无数,大家胆战心惊、议论纷纷,说这就是现世现报。

 

我们懂得了因果道理以后,尽量不要杀害众生,其他善业做不到的话,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的。藏地有一种说法是:“我儿子去寺院里出家,即使没当成一个合格的出家人,不杀牦牛也算是很好的。”因为穿着僧衣不可能去杀牦牛,所以有些人戒规守得不一定很好,闻思也不一定很成功,但一辈子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就不会去杀害众生。有些父母让孩子出家,不求其他的贡献,不杀牦牛也算是一种供养。我有时候想:“我这一辈子多亏出家了,否则,会像我的同龄人一样,现在算起来,杀的众生可能相当相当多。这个命债是逃不掉的,来世一定会遭受痛苦。”《贤愚经》中说:“戏笑杀他命,悲号入地狱。亿载苦万端,伤心不可录。”欢欢喜喜地杀害众生,最后定会悲鸣号叫地堕入地狱,千百万劫中所感受的痛苦,实在无法用笔墨来描述。

 

不说地狱,就算在人间,即生中也会特别痛苦。所以大家在有生之年,一定不能杀害众生。佛经云:“杀生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中邪见重。”汉地的大德也说过:“万物皆有痛感,微如虫蚁也不能杀害,因为它们也贪执身体。”我们生病了,马上就去医院,特别怕死,愿意活在人间,其它众生也是如此。但我们人类太可怕,很多人从小没有培养慈悲心,认为虐待动物、残杀动物是英雄之举,这样之后,恶业越来越增上,最后变成特别可怕的人。

 

因此,大家应当从这种恶习中摆脱出来,以慈悲心来对待万物,走路也要看看地上有没有小虫,平常经常发誓纵遇生命危险也不害众生。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谋生手段,没必要非得像屠夫一样造恶业。今天听课的各位道友,大家应该从内心里想:“我以前为了这个身体造了无数恶业,从现在开始,即使不造其他善业,在有生之年也要尽量不害众生,尤其是不故意杀害众生。”发这个愿的话,功德也非常大!

 

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

盗取三宝物,以是焚无间。

 

现在人求的特别特别多,有些专家说这种贪心太过分了,欲壑难填,甚至天人也无法满足。这些人为了求名、求利、求地位,不要说杀动物如割草,就算杀人也不眨眼,若不是害怕法律的话,把亲朋好友全部杀掉都无所谓。甚至世间上恩德最大、从小抚养自己的父母,杀害他们也毫不手软,一点都不顾忌。

 

在佛教历史上,未生怨王杀害自己的父亲,勒行王以贪心增长而杀害母亲,这样造五无间罪的现象有是有,但实际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然而在当今社会,杀父母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在这里顺便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前几年有个案子在巴西轰动一时,某富翁的女儿苏珊,爱上一个穷小子丹尼尔,他们的感情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于是二人产生杀心,趁父母在熟睡时,用铁棒砸碎了父母的头,并制造歹徒入室抢劫的假象。结果在2006年被查出来后,她和丹尼尔互相指责对方是该案的主谋,一段恋情就此告吹。

 

还有,大概在今年持明法会期间,兰州某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人叫许福斌,他生长在农民家里,父母对孩子特别关爱。但他是个网迷,天天要都上网,因不满父母对自己沉迷网络的责骂,遂产生杀死父母的恶念。有一天,母亲到厨房里烧火,他乘机用提前准备好的铁锤,猛砸母亲的太阳穴,致其倒地。父亲听到响声赶来后,他又持铁锤狠砸父亲的脑袋,将父亲砸死。然后,许福斌将一玉米棒塞在父亲嘴里,又拿一截木棒在母亲嘴里乱捣。他在父亲身上搜出27元后,就到外面上网去了。次日凌晨,他上完网回家后,竟然丧心病狂地对母亲的尸体进行侮辱。最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判他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这样,为了上网宁愿杀死自己的父母。有些居士也应该注意,不然天天不让孩子上网的话,还是很危险的。(众笑)

 

古代的教育与现在完全不同,《朱子格言》中说“读书志在圣贤”,但现在的教育是“读书志在赚钱”,或者“读书志在找朋友”,这样一来,从小就受到不好的教育,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恭敬师长、孝顺父母,这种读书到底有利无利也很难说。老师们教学生,也是在课本上走马观花就过了,除此之外,根本不教他们从小怎么样对待环境、怎么样爱护动物、怎么样恭敬父母。办学校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赚钱,一个人能赚几万块,依靠学校来发大财。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送到那里,对老师教什么根本不管。老师也是天天打麻将、天天干坏事,学生学不到什么优良品质。如此一来,社会治安也好,管理秩序也好,到处都是一片混乱,杀害父母、造五无间罪的现象数不胜数。

 

更可怕的,就是盗取三宝财物。十种不善业当中,本来偷盗就相当可怕,但是盗三宝物更可怕,因为对境非常严厉之故,所以佛陀在《宝梁经》里说:“宜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所谓的三宝物,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宝财物,印经书、造论典方面的叫法宝财物,供养僧众的叫僧宝财物。实际上,供养僧众的财物也可以叫三宝物,因为从广义上讲,僧众的身口意代表三宝,因此如果乱用供养僧众的钱,果报是相当可怕的。

 

现在有些居士,打着供养上师、供养寺院、印经书、放生等旗号募捐,但钱召集完了以后,就开始自己乱用。这样的话,那还不如到社会上去做强盗,否则,对境是三宝物的话,来世必定会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的痛苦,如同成都某寺院当家师变牛和五台山人皮鼓的故事那样。

 

如今不仅是在家人,出家人也有私用三宝财产的现象。前几年四川有一个寺院,有个和尚负责管理寺院的财物,他喜欢上一个漂亮的尼姑,(听说这个和尚长得比较难看,)于是挪用寺院的大量财物,给那个尼姑在贫穷的家乡盖房子、买轿车,两人多年保持不正当的关系。后来尼姑又喜欢上另一个和尚,据说他是教务长,长得也稍微好一点。但由于第一个和尚在自己身上付出了很多,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于是他们就想办法把那个和尚杀了。杀完了之后,公安局通过手机破了案[1]。可能那几年手机比较贵重,不像现在这样泛滥。最后教务长和那个尼姑都被判死刑,据说她判死刑时,肚子里还有小孩。

 

从世间上看这是特别大的案子,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几个人不断享用僧众的财产,所造的业比五无间罪还严重。佛经中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五逆四重的罪业通过忏悔可得以清净,但是盗取僧众的财物,纵然一针一线,佛陀也没有能力救护。

 

因此,各个寺院管理财物的人一定要注意,否则不小心就会造下可怕的果报。有些人虽然很注意,但容易遭别人毁谤,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凡是管财物的,不管是放生钱、三宝物,都应该三四个人以上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不然的话,就算你自己再清白,也不一定有人会相信。比如我这个堪布,饿死也不会偷三宝尤其是僧众的财物,法王如意宝讲《百业经》时,讲过很多这方面的公案,所以平时非常谨慎。但如果账目不清楚的话,别人可能对我议论纷纷:“会计是他自己,出纳是他自己,负责人也是他自己,全部都是一个人在管!”这样的话,我再清净,在众人的分别念前也不好解释。所以我希望凡是负责三宝物的人,应该三四个人以上把账算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务必要做到。

 

国家比较正规的部门,财务制度都井然有条,而佛教的有些寺院、团体、居士林弄得很糟糕,全部是一个人在负责。自己相信自己,但别人不一定相信你,如果想让大家相信,应该几个人把这件事情弄得清清楚楚,每个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公布,这样大家才不会怀疑,自己的心里也很舒服。

 

所以我要求学院各部门管理财务的人,每个月要公开查账,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你们以后弘法利生时,不管在哪个寺院、哪个道场,都应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约束自己,一方面也不会遭别人诽谤。

 

下一个是总结文:

 

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

谁不视如仇,谁不轻蔑彼?

 

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应该明白,假如贪执自己的身体,即生会遭受无量痛苦,来世也是堕入无间地狱。既然如此,哪个有智慧的人,会愿意守护这样的臭皮囊呢?哪位智者会不愿意视之如仇敌呢?

 

从小到现在,我们依靠这个身体造了许多恶业,我有时候想:“山上的牦牛多好啊,每天除了吃草喝水以外,无记中可能踩死一些虫,此外造的恶业并不多。可是有些大城市的人,活一天也造很多业,真不如早点死掉好。”我看到有些富人一到餐厅,就问老板有没有蛇、有没有青蛙、有没有猴脑,一张口就特别可怕,这种人的一生,杀害了多少众生啊!

 

现在真正有智慧的人很少,很多人对哪些是智慧、哪些是小聪明根本分不清楚,他们平时就是要保养身体、打扮化妆,为了这个身体,杀牛宰羊、炖鸡炖鸭,什么恶业都可以造。包括在座的出家人,你们也可以反思一下,以前在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你身体成长,杀过多少众生?不说其他的恶业,光从杀生这个层面来分析,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再加上在不同岗位中工作,你为了身体杀过众生没有?山上的牦牛有没有造这样的业?

 

有时候看来,我们真的不如牦牛,它们虽然又愚笨又可怜,但愚笨也有愚笨的好处,至少不会随随便便造业。而现在有些人的聪明才智,完全是毁坏自他的一种因,永嘉玄觉禅师曾说:“二乘精进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声闻缘觉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表面上非常精进,但他的目标没有搞清楚,没有成佛的向往,算不上是真正的道心。而外道看起来特别聪明,什么都算得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但像佛教四法印或四谛这样的道理,他们根本不懂,再聪明也不叫有智慧。

 

有些博士生、硕士生,自认为非常了不起,有了好听的名称就洋洋自得,实际上他们连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都没有,根本不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他们的聪明只是一种世智辩聪,小聪明,在佛教中,不能称为大智慧。现在有些电脑高手特别聪明,一瞬间就能做很多事情,但正如清凉国师所说,这种人对三宝不承认,对高僧大德、三宝、父母不恭敬,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最终只能成为增长邪见之因。

 

因此,佛教的智慧跟世间的聪明有着很大差别。佛教方面有智慧的话,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我都会全力以赴地支持,而世间上的小聪明,有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前段时间我资助了一个中央民院的大学生,这个学生特别贫穷,但一年将近一万块学费。他到各个部门去要钱,结果才要了两千多,后来到我这里一直哭,我也不忍心,就发心资助了他八千块。(当时我也比较心痛,但不管怎么样,还是给他了。)后来有人说,他虽然聪明,但人格很坏,有些小孩用卡打电话,他扫一眼马上就记得住号码,然后偷这些卡号自己顺便用。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想:“这次已经给完了,下次一定要注意,如果是真的,那培养这样的人没有什么用!”这些财富虽不是我去背石头做工得来的,但也是别人通过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辛辛苦苦赚的,不能就这样浪费了。

 

其实赚钱并不是那么容易,有些大老板也是整天绞尽脑汁,连晚上睡觉都在想怎么样赚钱,倘若这些钱随便用在无意义的地方,那真的非常不值得。有些人没有读书的机会,永远都是文盲,好可怜,我只要有一份力量,就很想帮助他们,这时候的人民币就有“生命”了,但若成为增长他们邪知邪见的因,那就没有意义了。

 

那天我遇到一个资助的大学生,问及他的学习情况时,他说有时候到网吧去。我说:“去网吧干什么?你现在不是读书吗?”“噢,不是不是!我去查一些资料。”“查资料为什么到网吧去查?你现在是学生,需要查什么资料?……”后来我也产生怀疑。所以有时候自己也很矛盾,如果学习知识有用,以后变成心地善良、具有正见的人,就算培养出来一个人,也能影响许多人。比如一个州委书记、县委书记心地善良的话,对老百姓也好,对社会也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如果适得其反,那真的没有什么用。

 

作为一个凡夫人,我没有神通神变,肉眼也看不出来,刚开始觉得他们非常非常老实,但以后怎么样也不好说。今天我又约了一个大学生,也许表面上会很老实,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无论如何,我们不要追求世间的聪明才智,一定要具足佛教的无我智慧!

 

[1] 教务长把他杀了以后,看到他有手机,就顺便拿走了。后来公安局通过打那个号码,找到了他。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六节课

 

下面继续讲代受众生痛苦的教言。

 

怙主观世音,为除众怖畏,

涌现大悲心,加持自圣号。

 

昨天已经讲了,发菩提心修自他交换的人,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自己平时连一点小危害都不愿接受,尽量地去防止,那么众生也是同样。甚至观世音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畏惧,以大悲心加持自己的名号,使仅仅听闻此名号者也能得到庇护。

 

观世音菩萨是三世诸佛大悲心的总集,三世诸佛的大悲心幻化成了观世音的形象。在藏传佛教,观世音大多数是男相,而汉传佛教中,几乎都是女相。当然,观世音的相没有固定,上至国王、婆罗门,下至乞丐,乃至非人、植物等,可依各种身相时时刻刻利益众生。同时菩萨还慈悲地加持自己的名号,令称念圣号者获得平安宁静。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发愿:“凡是听到我名字的人,愿他相续中生起菩提心,遣除一切恐怖。”通过这样的祈祷,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像观世音菩萨那样,令见闻接触的众生得到利益,佛陀在《法华经》中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以来为利益一切众生,加持了自己的名号,就像一颗药通过加工之后具有药效,病人吃后马上会起作用一样,观世音名号跟普通人的名称截然不同,忆念的时候,千万个众生的烦恼、恐怖、痛苦同一个时间都会无余遣除。即使在众人当中产生一些怖畏,或者遇到地水火风的灾难、怨敌的危害、邪魔外道的侵损、重病降临、恐怖袭击,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也能遣除。《华严经》云:“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于轮回中无有恐怖感。”

 

或者,让你发言、讲考,有些人胆子很小,特别害怕,这时候也可以忆念观世音菩萨。记得在20年前,我们讲考功德光的戒律,法王面前大家都特别害怕,轮到我的时候,我一直发抖,当时法王知道了,就让我好好地忆念观世音菩萨。后来我有没有忆念也不清楚了,可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有些道友胆子比较小的话,讲考发言或者做一些事情时特别害怕,好像没有勇气,那个时候你就默默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这样恐怖会全部消除的。

 

《学集论》中引用《观音解脱经》也讲了很多功德,比如令诸众生离堕落怖,令诸众生离众威怖,消除堕入三恶趣的命运,遣除世间的十八种灾难等。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有各种各样,譬如中国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本是非常平常的舞蹈,但由于表演者是二十一位聋哑人,所以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尽管每个人的评价不一定相同,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因为观世音菩萨始终加持非常可怜的人、烦恼深重的人,甚至极其下贱的妓女屠夫。因此,这些人的表演让世界上许多人感动震撼,应该是观世音以不同的显现来度化众生。

 

千手观音的历史非常多,大家应该很清楚,菩萨看见众生的烦恼特别深重,于是化出了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睛,千手表示经常帮助众生,千眼则是昼夜六时观照每一个众生。当然,观世音菩萨有一只眼睛也能照见世界,有一只手也能帮助众生,只不过按照世人的感觉,一千只眼睛比一只眼睛要多,应该看得比较清楚,因而随顺世间的习惯,观音菩萨也就显现为这么多。

 

残疾人的导演张继刚曾说:“一个人心中有爱、心地善良,自然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一个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他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众生。(帮助众生倒没有说,他说帮助他人。)”他这番话是从艺术的角度说的,但《千手观音》能让那么多人感动,还是有一种大悲心的加持力。尤其是聋哑人没有听力,不能说话,就算日常生活也非常困难,能够做到这一点,真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

 

菩萨的加持,随时随地会以不同形象出现。有时候出现在聋哑人的舞蹈上,有时候出现在高僧大德的言语中,有时候变成水声鸟声……不断地利益众生。有些大德还以电视剧的形式表演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事迹,如《观音妙缘》、《鱼篮观音》、《观音老母》,每一个都吻合现代人的心理,通过这种善巧方便,让大家了解佛教的真理,感悟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若从小就有这样的观念,一辈子也会很圆满的。

 

我一生中能依止善知识,遇到这么殊胜的密法,观音菩萨和度母还是有非常殊胜的因缘。也许是受父母和有些老师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念观音心咒,大概六七岁放牦牛时,一个人去的话,走几步路就特别害怕,然后跑回来,一边跑一边念观音心咒“嗡玛呢贝美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一堆灌木,也觉得是魔鬼来了。

 

有时候在山上遇到一群领导,因为我脖子上有金刚带和佛像,那个年代宗教还没有完全开放,我就默默地念观音心咒、观音名号,希望他们不要拉开我衣服,不然看见以后,我倒不要紧,当时很小,但是我家人肯定会糟了。后来那些领导跟我聊了一会儿,没有说什么就走了,我心里非常高兴。通过许多小事情,我觉得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长大之后,不管是在哪一个学校,始终对观世音菩萨有非常强烈的信心,一直到现在也是这样。

 

以前不管是学院总的修行违缘,还是个人的一些违缘,上师如意宝都要求大家念观音心咒、观音名号,很多的违缘也以此消于法界。所以大家在修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恐怖违缘时,一定要祈祷观世音菩萨。还有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念诵也有非常大的功德,《胜幢经》中说:“诸比丘,汝等若住树下、山洞、兰若……若时心生怖畏,当忆念佛陀名号,即可遣除一切违缘。”有些学佛的人经常出现违缘,这时候念“南无释迦牟尼佛”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真的功德非常大。

 

大家对佛菩萨的祈祷时刻不能忘,如果像某些文学家一样,虽然对佛教不反对,但是没有信心,这种行为非常可怕。现在有些大学生,对佛教还是很认可,又有一定的信仰,但平时什么心咒、名号都不念,最多看一看《入行论》或者其他上师的教言,理论上愿意去研究,但念仪轨、念心咒,觉得是老太婆或净土宗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做。这种人并没有真正进入佛门,否则行为上一定会与诸佛菩萨相应的。

 

当然,与诸佛菩萨相应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理论了解佛法的奥义,这样虽然有必要,但也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在诸佛菩萨面前祈祷。像我们这样业力深重的人,时时刻刻都需要上师的指点和加持,离不开诸佛菩萨的无形加持。有些人可能因为无神论等教育的影响吧,听别人讲感应篇、因果报应,始终有种怀疑的心态,这一点是孤陋寡闻的象征,不接受的就全部否认,也是一种愚者的行为。所以大家既要懂理论知识,也要有信仰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据各大经典所述,对观世音菩萨有虔诚信心的话,肯定修行会圆满成功。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有些出家人尽管希望不要还俗,但偶尔的违缘来到面前时,心好像发疯了一样,自己都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马上就能把这种心念转变过来,让你变成一个正常人,有了正知正念以后,一般不会被违缘毁坏的。所以这些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听受上师们的教言,自己励力地修持。

 

子二、退失不应理:

 

对于大乘菩萨行为,尤其是自他交换这些非常殊胜的修法,千万不能退失。

 

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

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

 

颂词有两种解释方法,从比喻方面讲也可以,从意义方面讲也可以。各大讲义的解释各有千秋,但这在《广释》中说过,我在这里不分析,今天主要是以窍诀方式给大家解释。(我倒没有什么窍诀,但是依靠一些讲义,也有一些窍诀。)

 

世间上有些特别可怕的人,令人闻名丧胆,但与他接触久了以后,觉得这个人也很随和,他不在身边时,自己就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同样,修持慈悲菩提心的话,初学者刚开始觉得有一点困难,但只要信心不退、不断去修学,串习纯熟以后,一旦离开了大乘菩提,自己心里还会不快乐。

 

我在上小学时有个同学叫康忠,他天天欺负我,我听到他的名字就躲到院子那边,特别害怕。后来到中学的时候,我有点长高了,跟他打过几次架,反而关系就好了。我到甘孜去了以后经常想他,没有他的话,心里不快乐,于是专门写信叫他来看我。他来了以后,给我一块走私表,我当时觉得特别珍贵。

 

过去我家乡也有一个长官,听说特别吓人,很多人都怕他。但后来大家与他接触后,发现并不是这样,他最后离开的时候,许多人都特别伤心。类似的现象,世间上有许许多多,你原来听到他的名字、看见他的样子,就很讨厌,特别恨他,但后来通过不同的因缘,逐渐与之结上不同的关系后,即使一刹那他不在身边,好像自己也非常伤心。

 

同样,学大乘要度化无量众生,布施身体财产,还要拿自己的快乐跟他人的痛苦相交换,这样的行为,乍听之下胆战心惊,很多人感到恐慌不安:“我怎么能做得到呢?独自一人求解脱不行,还要度化无量众生,不要说无量众生,度一个众生也困难,行持大乘佛法太麻烦了!”当然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会有这样的顾虑和恐惧,但是经过善知识和大乘论典的引导,在心里串习久了之后,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不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定要慢慢来,不可能一步登天,没有打好基础的话,那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打好扎实稳固的基础,一步一步按修法的次第来,才能真正体会到大乘的妙味。

 

我们学院里有很多高僧大德也是这样。刚来学院的时候,很多人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自己有利益就愿意做,没有利益的话,根本不愿意参与。但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是不合理的,不要说今生的吃喝玩乐,就连来世独自解脱也没有意义,一定要帮助众生,只要对众生有利,宁可将自己的一切赐给别人。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心里就会闷闷不乐。这一点,菩提心修得比较圆满的人都会感受得到。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快乐愿意施给众生,别人的痛苦愿意自己代受,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所生快乐皆施他,所生痛苦皆自受。”一切痛苦要统统归在自己身上,《修心七要》云:“报应皆归一,于众修大恩。”一切危害、不对的全部归于自己,一切恩德、对的全部归于众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愿意走这条路去帮助别人了,这个时候,让你像阿罗汉一样好好享受寂灭果位,或者像皇帝一样很快乐,你也不愿意。只要对众生有利,你宁可当乞丐,宁可当妓女。

 

在座的有些道友,因为以前的环境等原因所致,最初对大乘佛教信心不那么大,觉得自己好好修行就可以。但这种心态慢慢可以转变的,到一定的时候,你会认为利益众生就是你的工作,不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你不愿意做,这种发心可以成为生生世世的行为准则。真的,我现在算不上菩提心,也没什么证悟,但跟刚来学院比起来,自己能明显地感觉到利他心。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想自己修一个大圆满,显示一个大神通,即使无法超过其他人,也应该胜过侮辱我的那些同学。(当时米拉日巴去学咒术,也是只有这种发心。)因为我出家的时候,好多同学和亲人都嘲笑我:“你这样剃光头,真是没出息、没智慧,多愚痴啊!”所以我想,再怎么样也应该变成一个大上师,有一点钱财、有一点势力,那个时候就超过他们了。当时有很多很多的心态。但是现在,这些心态确实都没有了,只想帮助一点众生,心里就非常欢喜,好像过得很有意义、很充实。如果一个人呆在家里,没有帮助到什么众生,就觉得很郁闷。当然,境界高一点的话,可以行为上直接利益众生,也可以发菩提心来帮助众生。但像我,完全依靠禅定力和智慧力来帮助众生,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然而不管怎么样,跟刚开始比起来,现在的利他心还是有所进步。

 

你们每位道友的利他心,应该也是通过闻思这样的大乘经论带来的,同时也来源于传承上师们的再三叮嘱。我们上师如意宝的每一个行为都很感人,有时候翻开他老人家的著作,每部论典都是讲菩提心的功德,比如说《忠言心之明点》,里面就狠狠地呵斥了自私自利的心。当时我可能比较年轻,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但现在一个人翻开上师的著作或传承上师们的著作,才明白:“哦,全部的意义就是这样,上师们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可我现在才醒过来。”

 

所以大家还是要认认真真地观察,观察之后要多串习,如果功夫没有到位,就像蜻蜓点水般地暂时听一堂课,那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有些学《入行论》的道友不花时间、不花精力,也不花任何资源,随随便便学一点,就想得到很大的利益,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投入大的话,产出才会大,世间人也说:“如果没有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资源,做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时间上,每天24小时,你要大量地花在这上面,如果没有花时间,你再聪明恐怕也有困难。前辈大德的智慧肯定超越我们,但他们修持也经历了千辛万苦,花了那么多时间,我们就更不用说了。精力上,有些人听课三心二意,根本不专心,那是不行的,一定要全神贯注,将内容逐字逐句融入自心。资源上,比如说《入行论》的推广,书费、光碟费等全部都免了,但有些人特别吝啬,搭车、打电话的钱都不愿意出,在某处集中学习,要跟对方联系的话,舍不得花电话费,从这里到那里要坐车,这个钱也不愿意掏。如果是这样,那你学习不会有真实效果的。

 

功夫到位的人,获得的效益会很不错,但若方方面面都不愿投入,恐怕不会有什么希望。假如农民一点活都不干,却希望秋天有个好收成,这可不可能呢?学习世间知识都要付出很多很多代价,最后才有一定的收获,何况是更深奥的大乘菩提心了。因此,大家应该花时间、花精力,只有花了一定的人力、财力,才会换来真正有价值的如意宝。

 

总之,大家还是要多串习。不串习的话,以前你很害怕菩提心,一听自他交换就觉得恐怖,假如很长时间没有串习,再过十年听到自他交换还是照样害怕,不敢接近。你永远都不接近可怕的人的话,他永远都是你的敌人,不可能变成密友。因此还是应该想尽办法“搞关系”,这样一来,最后那人也变成特别慈悲,天天一直笑,眼睛都睁不开,就像以前的大管家一样。

 

很多人都说学院的桑管家很可怕,我最初也有这种感觉,走路的时候与他迎面碰上了,赶紧看自己衣服穿得怎么样。但后来上师要求我们两个负责修坛城宾馆,将近一年的接触后,我觉得他好像特别慈悲。前段时间我有点想他,拿了一尊文殊菩萨专门去看他:“很长时间没有见了,你现在身体怎么样?”他说:“我也好长时间没见你了,再坐一会儿,喝一点茶、吃一点糌粑,我没有什么其他吃的。”

 

不过对上师如意宝,我真的是很害怕,无论是到国内外还是在学院,跟上师近二十年了,但好像越接近越害怕。其他的高僧大德、政府官员、知名人士,我接触了很多很多,感觉都不是这样的。我刚来的时候也特别害怕,很多话在上师面前都说不成,本来准备得好好的,可是一去就说错了,回来后不知道刚才说了什么,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加持吧。

 

其他的人经过长期交往以后,慢慢就不害怕了。同样,修大乘菩提心也应该如此,你们不要认为大乘太可怕,“不要去学密宗、不要去学大乘佛法”,不能这样劝别人,只要慢慢接触的话,久而久之一定会离不开它的。

 

子三、摄义: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若想迅速救护自他众生脱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唯一的窍诀是什么?就是要修自他交换——将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施予众生,或者像保护自己那样保护众生,像讨厌众生一样讨厌自己。这就是最殊胜秘密的成佛妙诀,也是所谓的“密法”。有些道友常说:“您可不可以在我耳边传一个秘密的窍诀?”那我小声地跟他说:“你自他交换!不要告诉别人。”(众笑)

 

真的是这样,讲义里面也说,这是对非法器保密的胜妙窍诀。所谓的非法器,指强调自私自利的小乘行人,他们只想自己获得阿罗汉果,听到这个法之后,肯定会特别害怕。以前有两位比丘,听到《心经》就捂着耳朵跑了,对大乘的空性法门极其畏惧。同样,大乘的自他交换对小乘行人尤其是没皈依佛门的人而言,也无法接受,有些人连基本的因果都不懂,更何况这么甚深的无上妙法了。这种法真的非常甚深,《大圆满前行》中说:“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对一些高僧大德来讲,这种自他交换不但能在心里修,而且可以直接代受众生的痛苦。记得法王传记里有个叫根洛的出家人,一次上师在洛若那里搭帐篷给大家传法,有天晚上,一条毒蛇钻进根洛喇嘛的被窝,在他的脚上咬了两口。(原来喇荣沟里蛇比较多,我还没有来的时候,有个喇嘛就说:“啊,喇荣的蛇特别多!不管阳山、阴山,只要太阳一出来,到处都是毒蛇。”我当时特别害怕,觉得这里好像是毒蛇窝一样。但来了以后也不是这样,他的话还是有点夸张。这几年基本上都没有看见蛇了。)第二天早上,法王得知此事后,立刻让人吹海螺,集中僧众为他念度母救脱蛇难的仪轨。(当时僧众不是很多,嘎多堪布他们都在。)但没有明显的效果,他痛得越来越厉害。

 

当天晚上,上师如意宝修自他交换,当下根洛喇嘛的脚一点儿也不痛了,伤口全然消失,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可是,上师的右脚却肿得很高,正是在根洛喇嘛被蛇咬的位置上,并且也有毒蛇咬的伤口。上师显现上连续病了好几天,当时许多喇嘛都在场,觉得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事后问上师是不是修自他交换了,上师说:“看那个喇嘛痛得实在忍不了,我就念了一些自他交换的偈颂。”

 

上师如意宝在50岁左右时,藏地出现了特别严重的心脏病,他老人家也是发愿自己代受。这些情况跟世间人说的话,他们肯定不相信。为什么叫它是秘密的窍诀?因为很多方面的教言,别人没办法理解。但就算不理解,这也是千真万确的,即使能够面见本尊,这也是最甚深的窍诀。有一个色拉寺的龙多喇嘛,修行非常好,经常见到度母本尊,有一次度母告诉他:“你如果想证悟空性,就要修持自他交换。”现在有些人希望很快就证悟空性、获得解脱,那修自他交换是最方便的了,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这种公案也非常非常多。

 

甚至当你遇到病魔、违缘,或者身体不好、无药可治时,修自他交换也能遣除。以前藏地有个非常了不起的国王,他得了很严重的疾病,各地名医对此束手无策。后来布达拉宫旁边有个老喇嘛却吉江村,他在国王面前修了自他交换,顿时国王的疾病就痊愈了。所以我们身体不好的话,假如整天都看病,逐渐对医院就没有信心了,对医生也没有信心了。有些医生对我很不满:“所有的高僧大德都对我有信心,唯独你一个人对我没有信心,为什么啊?”也不是没有信心,生病可以修自他交换,多病一点也是可以的。观想众生的病自己代受,自己暂时的快乐奉献给众生,有时候也是一种顺缘,如果没有被疾病缠绕的话,不一定有这种修自他交换的机会。所以有些病人不舍得治疗,不想吃药,不想看医生。

 

大家还是要多修自他交换,这个窍诀不能随随便便告诉别人。真的,这是甚深的密法,藏地在金厄瓦和恰卡瓦之前,寂天菩萨和阿底峡尊者修菩提心的教言,并不是很广泛地流传,这种法不能传给没有信心的人、具有邪见的人,否则他们不但不生信心,反而会因诽谤而造下恶业。只有前世具因缘的大乘根基者,看到这些法之后才会得利的。

 

这些法本,一般也不能随便给人看。原来有个堪布不借我《开启修心门扉》,说这些甚深教言不能随随便便给人看。我有点生气,说:“难道你认为我是非法器吗?我是密宗大圆满的法器,何况是这个格鲁派的前行法要了。”同样,《入行论》的大乘菩提心教言,也是最殊胜的密法,大家还是要好好地珍惜,不要随便舍弃。

 

现在跟古代不同,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什么学问都可以轻而易举得到,这样以后,人们反而对知识不珍惜了。古人为了求法,翻山越岭、立雪断臂,经历无数苦行,而现在呢,不管是经典也好、论典也好,只要打开电脑上网,什么都能一览无余。可惜的是,很多人的相续中堆满垃圾,该学的、有价值的道理根本不屑一顾,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实义的学问,反而趋之若鹜、津津乐道。

 

现在世间上的一些知识,就是为了短暂的吃喝玩乐,长远的目标是没有的,这是一种目光短浅。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可怕,很多人已经发疯了,你们也许没有发觉,但是到了外面的话,真的是触目惊心。那天有个道友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泯灭了,反而南韩去继承了。他说得确实对。现在不要说佛教,连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断层了,这一代的年轻人,孝顺、人道什么都没有,而贪污腐败、乱七八糟的学问,他们有的是。

 

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王鲁湘,也有这种感觉。他去韩国跟朋友喝咖啡时,几个朋友经常用余光看大门,后来走进一个中年人,两位马上起来向他敬礼:“老师好!”老师坐下之后,他们两个才坐下。通过这种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师长相当恭敬,这本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现在中国人对师长是什么样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前段时间,有一个人当了县委书记,他老师抱着很大的希望去见他,结果他把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他一直讲些大口号,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如何如何,最后老师特别地失望,以前辛辛苦苦地教导他,他的知识跟自己是离不开的,没想到一当上大官,就如此忘恩负义。

 

汉地文化的现状,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作为外来民族的人,确实有一种痛心。其实包括我们藏地,传统思想也受到很大的打击,这一方面是众生的业力所感,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头脑太容易改变了。以前有个歌手唱道:“不是我不明白,只是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并不是没有智慧,但外面的世界变得太快了,心一直跟不上这个步伐,只能每天跟着时代跑,把传统思想、优良文化、品德良心、人伦道德统统抛弃,甚至随意践踏。但人类最终得到的是什么?全部是假的学说,没有什么宝贵的智慧。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不懂因果,不承认前世后世,再加上没有任何信仰,有时候看这个世界生起很大的厌烦心,这些人为了短暂的享乐天天奋斗、不择手段,真的特别可怕。他们觉得佛教的理念过时了,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其实科学越是发达,人心就越需要这些。上师如意宝1993年去美国时,大多数人都学基督教,也有一些学佛教的,他们觉得没有信仰的人特别可怕。1994年美国曾作过一项全国统计,信仰宗教的人占93%,3%或5%的人既信仰又不信仰,其余的是没有信仰者。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科学军事各方面遥遥领先,尚且需要一定的信仰约束,有些国家却认为科学发展跟人的思想没有关系,只要科学、经济发展了,思想也会随之进步,这种想法是完全错的。如果精神没有跟得上物质,追求物质会永无止境,烦恼也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贪官,有这么多非法行为,怎么制裁也制裁不了?原因就是人心太恶了。现在的社会真的不可救药,可以说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上上下下的人心一看,不顾来世也不顾今生,不要说佛教的甚深道理,就连孔孟思想也荡然无存,在文革期间被完全推翻。(现在有些德高望重的人想尽力恢复,但还是非常困难。)这样之后,道德行为没有约束,盲目地跟着潮流跑,真的很可怜!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殊胜的大乘论典和具有价值的传统思想捡起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这是每一个修行人的责任。

 

我非常希望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不要无头脑地跟着别人跑,别人上网、我也上网,别人买新产品、我也买新产品,发疯似的往前头冲。现在有些高等学校的教授,无论是自己的穿着还是思想,仍保持着非常保守的传统,这是相当有见识的人。倘若每天换一件衣服,到处寻找新的信息,头脑中全是垃圾知识,那如意宝般的菩提心教言是不会存留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全力以赴学习古大德的论典,假如这方面实在没兴趣,那也可以看先贤们留下来的教言,起码做人有个很好的约束。现在的社会知识泛滥、信息泛滥、媒体泛滥,如果一直随波逐流,最后自己也不可收拾。人身这么难得,在短暂的人生中,云里雾里找不到方向,把今生来世都毁坏了,那太可惜了!

 

我有时候想:“在这个时代,幸好我有出家的机会,跟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联系,即使联系也是一些佛教徒。如果没有这样,整天跟在家人混在一起,现在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可能也是白天黑夜地打麻将、过些无聊的生活,最后是什么样的状态,自己都说不清楚。”在座的出家人今生有身披袈裟的机缘,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你们一定要懂得珍惜,千万不要失去这种机会,不然到时候想重新获得的话,恐怕也是不现实的。

 

总之,大家应该经常修自他交换,成千上万的大成就者都是通过这种修法获得了成就。哪怕能修一天,你一天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如果一千个人能修,对社会安定、对人类和谐等方面的利益无法言说。可是,这样的知识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呢?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7课

上节课以五个颂词宣说了经部宗的观点。经部认 为:种芽之间是一种相续而生的关系,因而远离了常和 断,业果之间也是这样相续而生,因此,没有他宗所说的常断之过。

 

下面有部宗站出来驳斥经部这一观点。按照一般 规律,经部的观点能破有部的观点;唯识的观点能破经 部的观点;中观的观点能破唯识的观点。正如《入行 论·智慧品》云: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复因慧 差别,层层更超胜。”而有部论师对经部观点进行驳斥 的情况非常少见,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有,下面这一颂就比较明显。

 

寅二(说有部宗观点)分二:一、对经部观点进行破斥;二、承许不失坏法远离常断过患。

 

卯一(对经部观点进行破斥):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

 

如果像你们所分别的那样,则有很多过失,所以你们的观点与真实道理不符。

 

有部宗驳曰:如果像你们经部宗所认为的,业果是 一种相续,如同种芽相续一样,将不可避免会有无量无 边的过失。 (藏文颂词和《中论释》中说,这样分别有极大和 众多的过患,有“多”和“大”两层含义。) 所以,你们所说的道理不符合实际,于意义上不合理。

 

会有什么过失呢?龙猛菩萨在本颂中没有宣说,但 其他论典中做了解释。《显句论》《般若灯论》和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里做了基本相同的分析:

 

首先,如果经部宗承许因果如同芽种一样,以同类 相续而存在,那么就像从稻种当中只会产生同类果—— 稻子,而不会产生异类果——青稞一样, 一个人的相续 当中只能存在一种心法了。比如,如果一个人最初发了 一个善心,之后此善心就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善心相续, 直至最后成熟善果。期间由于善心相续一直不断,无记心或恶心就无法生起。同样,如果最初生起了嗔心,由于嗔心相续没有间断或转变的机会,无记心和贪心等也 无法生起;如果认为能生起,那嗔心和贪心等就成了 一 个相续,但这显然不合理。如果认为相续可以间断,就会有相续不存在的过失,但这与对方所许相违。

 

其次,如果业因果是以同类相续而存在,那么一个 有情在六道中将不会再有升堕的变化。为什么呢?因为 六道众生具有不同类别的相续,如果各自都像青稞种子 产生青稞的芽、茎、果等一样,只能产生同类的法,那 么人的分别念永远只能产生人的心相续及果报,而不应 产生天人、饿鬼等其他众生的心相续及果报。如果认为 人的相续可以产生旁生等其他众生的相续,就会有人的 相续因中断而不存在的过失,或者六道众生成为同类相续的过失。

 

总之,如果承许相续是业果成立之因,将会有 千千万万种过失。虽然经部宗试图用相续来建立因果观 点而说明自宗无有常断之过,但实际他们无法自圆其说。

 

卯二(承许不失坏法远离常断过患)分三: 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有部宗遮破经部的观点之后,开始宣讲自宗的不失坏法。

 

辰一(略说):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现在应当由我们来进一步宣说真正顺应业成熟而 感果报的意义,这才是诸佛、辟支佛等贤圣所称叹的道理。

 

有部宗认为:依靠不失坏法,业果就能合理安立而 避免堕入常断二边。不失坏法并非世俗人的臆造,而是 诸佛、辟支佛(即缘觉,藏文译本中还讲了声闻) ,以及历 代高僧大德和祖师所异口同声称叹的,并且,佛陀在小乘有部相关经典中也对此讲得非常清楚。

 

在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当中,本颂并非龙猛 菩萨的原颂,而是释文中引用《阿含经》的一个偈颂: “诸佛及缘觉,声闻等所说, 一切诸圣众,所共分别 者。”但《显句论》《青目释》,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果仁巴大师、宗喀巴大师的注疏当中,都认为本颂是《中论》的颂词。

 

我个人认为,这 一 颂应该是《中论》的颂词,龙   猛菩萨可能像前面写颂词“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 时摘录《化迦旃延经》的教证一样,此处也是把《阿含   经》的教证引用在颂词当中。之所以引用,是因为《阿含经》的教证对于声闻缘觉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辰二(广说)分二: 一、以比喻说明不失坏法;二、抉择不失坏法的自性。

 

下面,有部宗用了一个债券的比喻来说明什么是不失坏法。

 

巳一(以比喻说明不失坏法):

 

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

 

不失坏法就像借贷所用的债券,业则如所欠的债务。

 

有部宗认为:业之所以像《百业经》90 里所说的那样,历经百劫亦不毁灭,是因为有一种不失坏法。善逝 佛陀及其眷属曾说过:所谓“不失坏业”是指所作的作 业虽然已经消失,但在作者的相续中却产生了“不失坏 法”,它是一种不相应行,依靠不失坏法,就保证了感果。

 

[90]    《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

 

什么是不相应行呢? 《俱舍论》云:不相应行不 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它是一种实有法,也是一种有 为法。它是五蕴中的行蕴,分为心相应行和心不相应 行两种,其中心相应行 91 是指二十种、三十多种或者 五十一种心所;关于心不相应行 92, 《俱舍论》中大概 分了十四种 93 ,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分为 二十四种 94 ,而不失坏法是安立在二十四种不相应行里的一种实法。

 

[91]   心相应行:指一切之心所法。心所法与心王同时起作用,故称心(王) 相应;以其系有为法,故称行。

 

[92]   心不相应行:依小乘说一切有部之义,在色、心及心所之外,另有与心 不相应之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故称心不相 应行。经部、唯识等则主张不相应行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并非实 法。

 

[93]   小乘俱舍家举出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 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种不相应行法。

 

[94]   大乘唯识家中,瑜伽师地论卷三举出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  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 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种 不相应行法。

 

为了说明什么是不失坏法,有部宗运用了一个比 喻:不失坏法就如同债券(借条) ,业则如同所欠的财 物,业力成熟就如同收回欠款。比如, 一个人把钱借给 别人时,虽然钱财在他的身上消失了,但对方会给他打 一张借条,以后他凭此借条,就可以收回对方借的钱款以及利息。

 

同理, 一个人造了善恶业之后,虽然业的本体当下 就毁灭了,但毁灭的同时在他的相续中会产生一种不失 坏法。如果没有对治,善恶业还会依此不断增长,增长 率如同利息一样。因为不失坏法存在,所以善恶业并不 会消失,纵然过了几百劫,当因缘成熟时,原来所造的 供佛等善业或杀生等恶业也会无欺感果,并且如同利息一样,还会出现增上果和士用果。

 

当财物归还之后,残存的字据无论是否存在都无所 谓,凭它不可能再一次收回什么财物。同样,异熟果 一 旦成熟,不失坏法无论是否存在都毫无用武之地,绝不可能使异熟果再次成熟。

 

总之,因为业如同所欠的债款,产生之后立刻消失 的缘故,所以不是恒常;而以如同债券的不失坏法,总有一天会将业果连本带利一并收回的缘故,所以不是断灭。

 

◎ 有部经部安立业果的方法并不究竟

 

虽然按照有部不失坏法的观点分析业果也未尝不 可,但若以中观究竟的观点来看,实有的不失坏法在名 言中不可能成立,它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而已。同样,经 部所许的相续想真正成立也非常困难,因为若详细观察 种芽之间的关系,就会知道,相续只是一种总相概念而已,并不真实存在。

 

事实上,以中观缘起理来安立业果才是最合理的, 即在名言当中,业果虽无自性,但由于因果缘起不虚的缘故,所作之业一定会成熟。

 

巳二(抉择不失坏法的自性)分五:一、不失坏法 的本体与分类;二、如何断除不失坏法;三、如何生起不失坏法;四、如何灭尽不失坏法;五、归纳分类。

 

午一(不失坏法的本体与分类):

 

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

 

不失坏法的本性是无记法,分别来说则有四种。

 

“此性则无记”意思是,不失坏法的本性既非善法,也非恶法,而是一种无记法。为什么呢?

 

因为在断除恶业者与中断善根者两种相续当中都存 在的缘故。如果不失坏法的本性是恶,那断除诸恶业之 后,相续中就不应该再有不失坏法,然而即使断除了诸 恶业,也不能断除不失坏法。比如,阿罗汉虽然断除了 凡夫之业,但在他们身上却能看到凡夫之业的功效,像 目犍连尊者虽已获得了阿罗汉果,但最后仍被外道打得 粉身碎骨。这说明阿罗汉的业力虽已断完,但习气、功 效却以一种不失坏法的方式存在。反之,如果不失坏法 的本性是善,那么在生邪见或中断善根者的相续中就不应该有不失坏法,然而他们的相续中也有。

 

“分别有四种”,有部宗认为,不失坏法分别有四 种: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有漏的不失坏法,以及超 越三界的一种无漏 95  的不失坏法。在圣者的相续当中,有些不失坏法是无漏的。

 

[95]   漏,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 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 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 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有漏与无漏”是从界的角度划分,从不失坏法自本体的角度讲,它是无记法。所以,不失坏法既不是有 漏业,也不是无漏业,但总的来说,它还是属于有漏的范畴,因为是所断的缘故。

 

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不失 坏法是从属于寂灭道的所断,超离三界者能断除它。但 这可能只是一种说法,否则,刚才所说的阿罗汉虽已超 越了三界,但有部宗也承认其相续中有一种不失坏法。 另一种说法是,不失坏法虽然不是无漏的所断,但却必须存在。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6课

在上节课当中,他宗发太过说:如果业的本体一直 不间断地存在,就会有常有的过失;如果业产生之后灭 尽,则会有断灭的过失,这样就与外道常派和断派无异了。

 

对于他宗所发的常断之太过,经部和有部分别站出来做回答并进行剖析。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丑二(对此回答而剖析)分二: 一、说经部宗观点;二、说有部宗观点。

 

寅一(说经部宗观点)分三: 一、以比喻说明;二、结合意义而宣说;三、确定业果。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认为,从本颂开始的五 颂都是经部宗的观点。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中论》各大讲义并未明确说明此处是谁的观点,但从《俱舍论》第九品的内容看(我们只学了《俱舍论》前八 品,第九品《无我品》没有学) ,这里应该是经部宗和克什 米尔论师的观点。我翻阅《显句论》和《般若灯论》时 也看到,里面对这几颂讲得都很略,藏文各大讲义也未 明显说明此处是谁的观点。我们下面学的时候,按照麦 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的观点,把整个科判安立为“说经部宗观点”。

 

首先讲“以比喻说明”,意思是,经部宗以种芽的比喻来说明自宗无有常断的过失。

 

卯一(以比喻说明)分二: 一、宣说种芽之喻;二、远离常断之过。

 

辰一(宣说种芽之喻):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如苗芽等的相续(“等”字包括了根、茎、叶、果), 皆从种子当中产生,从该相续当中又产生了果实;如果离开种子,则不会有苗芽等相续,也不会有果实。

 

所谓相续,是指同一类法前后连续无间断,它既非常有,也非断灭,只要因缘具足,相续就像河流一样连续不断产生后后的果。

 

经部宗认为,青稞的种子、芽、根、茎、叶、果都 是同一类别的相续。当因缘具足时,青稞种子就会产生 青稞的苗芽等相续,并最终产生果实,即前前的法产生 后后的法。这一连串的法形成了一个不共他法的青稞相续。

 

“离种无相续”,如果没有青稞种子,就不会有 青稞的芽、根、茎等相续,最后也不会有青稞的穗和果实。

 

完好无损的种子,在因缘聚合后不能产生相续,乃 至最后生果的理由根本找不到。《显句论》中也讲了这 个道理:微小的种子因为具足俱生缘的缘故,可以无欺 成熟广大的果。关于这一点,稍懂农业或植物学的人也 很清楚,知道只要把未受损的种子埋在地里,当水、温 度、阳光等因缘具足之后,种子就会自然发芽、生长直 至结果。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任何人也无法驳斥。因此,经部宗认为种芽喻是成立的。

 

经部宗为何在此讲种芽相续呢?他们是想以此喻说明,业果如同种芽一样,也是前后相续之法,故而远离 了常断之过。为什么说远离了常断呢?下面分析这个问题。

 

辰二(远离常断之过):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从种子而有相续,从相续而有果实。因为先有种子后有果实,所以不断也不常。

 

从青稞种子产生了青稞的芽、茎等同类相续,此 相续以接连不断的方式存在,最后从该相续又产生了果 实;在此过程中,先有种子,后有果实。这可以说明种子不是常有,也非断灭。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种子生果之后一直存在,就会有常有的 过失;反之,如果种子灭尽之后其相续也随之而灭,后 面不再生果,如同火熄灭了一般,就会有断灭的过失,但种子并不存在常断这两种情况。

 

首先,种子在产生后法的第二刹那就已灭尽,当果存在时,种子早已消失无余,因此,种子没有常有的过失。其次,虽然种子产生后法之后刹那灭尽,无有任何 本体,但由它引发的同类相续却会不断延续下去,直至 最后生果。人们都能现量见到,农民在春天播种,到了 秋天果实就会无欺产生,不说理论学家,即使小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由此可知,种子没有断灭的过失。

 

总之,经部宗运用种芽喻来说明种芽之间的关 系——既非常有, 也非断灭。对于此喻,对方不得不承 认。既然对方承认种芽没有常断之过,接下来经部宗就要结合意义,宣说业果如同种芽一样,也没有常断的过失。

 

卯二(结合意义而宣说)分二: 一、宣说业果相续;二、远离常断之理。

 

辰一(宣说业果相续):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与种芽喻的道理一样,从最初的心可以产生后后 的心法相续,从此相续而产生果报;如果离开了最初的心,则不会有心法相续和最后的果报。

 

由前面的种芽喻,可知种芽等相续是存在的,这样的相续不断产生后后之果,因而不会有常或断的过失。

 

如同此喻一样,任何善恶的心相续,都是从心法等 业中产生的,随后又从此等相续中产生了苦乐的果报。 如果不存在心法之类的业,心相续及最后的善恶果也不可能产生,而成为必定无有之法。

 

比如, 一个人发恶心杀害众生或者对三宝产生了邪 见,这个恶心的业相当于种子,它产生的相续如同根、 茎、叶般会一直不断蔓延,当因缘成熟时,他就会堕入 地狱,感受烧热等苦果。而恶心相续及苦果都是由最初 的恶心之业带来的;如果最初不生恶心,随后的心相续及最终的果报也不会有。

 

也可以用善心来比喻, 《显句论》中也是从善恶两 方面来宣讲。以发菩提心为例,如果一个人最初发了菩 提心,由这一初心的业引发的心法相续,会令他的善业功德不断增上,最终成熟无量无边的善果。

 

《中观四百论》第五品颂云:  “菩萨初发心,胜过 大地上, 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此颂主要讲了一 地菩萨的功德,意思是, 一地是发胜义菩提心的开端,一地菩萨最初生起胜义菩提心的功德,远胜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获得转轮王的福德。月称论师的《中观四百论》注疏中也讲过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还在资粮道,虽然只能发起世俗菩提心, 但由世俗菩提心这一善业所引发的善心相续,也会不断 蔓延增长,产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并最终引导我们登地、 成佛;如果离开了最初的世俗菩提心,就无法现前暂时及究竟的果报。

 

总而言之,由初发心等业产生了心法相续,有了心 相续,就会产生果报。反之,离开了初发心等业,就不会有心法相续,也不会有最后的果。

 

辰二(远离常断之理):

 

此处的推理与前面种芽的推理基本相同,只不过前 面是从先有种子后有果的角度宣讲种芽为何远离常断,本颂是从先有业后有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从初心而有相续,从相续而有果。由于先有业后有果,所以不断也不常。

 

不管最初是恶心还是善心,都会产生同类心相续, 并且相续无有间断,最终会无欺产生苦乐果。比如, 一 个人发起菩提心之后,菩提心便会产生一种善心相续, 此相续一定会无欺生果。在此过程中,先有业后有果, 即先有菩提心这一善业,后有安乐之果,所以业果既非断灭,也非恒常。

 

之所以说业远离了常断,是因为,如果最初发的菩 提心直至成佛之间一直丝毫未损地存在,就会有常有的 过失;如果菩提心生而即灭,灭后并未产生同类相续及 佛果,就会有断灭的过失,然而两种情况都不成立。发 心之后,菩提心的本体便已灭尽,只是相续一直不断产 生,因此没有常的过失;发了菩提心之后,相续及果报都会无欺现前,故而没有断灭的过失。

 

◎ 名言中应合理安立业因果

 

虽然在胜义当中,因果在内的万法都不存在,但作 为佛教徒,在世俗当中一定要承认因果不虚。对于昨天 他宗所发的业果常断之太过,大家可能觉得很难回答, 现在按照经部宗的观点,已经做了很好的解答,表面看来也很有说服力。

 

如果以后有人再说做善事没用,我们就可以反问对 方:如果认为善有善报不成立,那种子生苗芽的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的道理,闻思是必不可少的,否 则很可能会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等 道理产生怀疑。但这种怀疑只是一种邪见而已,因为凡夫人想以自己粗浅的智慧否认因果根本不可能。

 

◎ 闻思的“潜移默化”之力

 

在闻思的过程中,有些人觉得虽然自己闻思了半 天,但所闻之法对自心好像并没带来什么好处。其实, 闻思的利益并非短时间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也不像打 开天眼那样瞬间可以感受到,但闻思之后,世出世间的 正见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各种邪见也会慢慢灭除,最终,自相续一定会获得极大利益。

 

有的初学者说:  “我已经听了半个月法了,但自相 续好像没什么改变,我是不是需要到山里闭关啊? ”实 际上,如果你去闭关,可能更不会得到什么利益。法王如意宝生前特别反对年轻人闭关盲修的原因也在于此。

 

我希望年轻人一开始不要把心思全部放在闭关、修明点 上,这样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开始应该把所有精力放在闻思上,其中的好处到了晚年才会明白。

 

当年我如果没在闻思上下功夫,前途变成什么样也 不知道。我们刚来学院时,也特别想修一些大圆满法, 觉得成就很简单,自己应该依靠一些简单修法获得成就 而度过此生。如今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上师没有教导我 们,自己现在恐怕也会变成有些人那样,相续当中积聚 了很多邪见。而经过多年闻思,通过一些了知或不了知的途径,自相续所有的邪知邪见已被摧毁无余。

 

卯三(确定业果):

 

能成福业者,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能成熟福德的业是十种白业道。今生来世的五种欲妙之乐即是修持白业的果报。

 

关于业的差别和种类,佛在很多经中都宣说过,这里主要宣说十种善业。

 

归纳起来,所有善业(自性业) 可分为十种白业,即我们所说的十善业。它是修福德正法的方便,包括身 体的三种善业:不杀、不盗、不淫;语言的四种善业: 断除妄语、绮语、粗语、离间语;意的三种善业:断除 害心、贪心,生起正见。颂词只讲了善业,并未宣讲恶 业,但可以间接推出,造作非法的果报,是与修持善法完全相对立的。

 

有些经中讲,十善业有两种: 一般的善业和殊胜 的善业。不杀生、不说妄语、不生邪见等叫做一般的善 业。不但不杀生,还通过放生来利益众生;不但不说妄 语,且以真实语来弘扬佛法;不但不生邪见,且以正见 抉择佛法的甚深道理;不但自己行持善法,还广泛弘扬教法……这些叫做殊胜的善业。

 

关于善法的含义,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做 了三种解释: 一、正在造作的善业称为善业的正行或者 白业,该善业圆满之后即称为善法;二、本品第一个颂 词所讲的律仪、饶益、慈悲之心三者,可以称为善法;三、善法也可以指一般的共同善行。

 

有些讲义为了说明除了十种善业以外,调伏自心、 利益众生、慈悲心这些也都名为善法,故把本品的第 一颂“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放在了本颂的后面。从颂词的整体顺序来讲,把这 一颂放到这里没有什么不合理,但青目论师、宗喀巴大 师、鸠摩罗什大师等多数大德都把该颂放在了本品的开 头。既然我们学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我想还是遵照大师原文的次序比较好。

 

◎ 行持善业之果报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今生来世获得的色 声香味等世间五种欲妙的安乐,即是修持这十种白业的 果报。也就是说,如果行持十善业,在二世当中就能获得五种欲乐,因为这些是造白业的果报。

 

比如, 一个人今生守持十善业,彻底断除了杀盗淫 妄等恶业, 一直处于一种善心状态,那么以此善业的力 量,不仅他今生当中人格得以健全,道德变得高尚,感 召许多悦意果报,来世也能享用人天善趣的五欲快乐。 这些善业绝不会虚耗, 一定会成熟善妙之果,因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关于业的受报方式, 《俱舍论》中有详细阐述:业有定、不定两种。定业有即生受报的顺现法受业、来世受报的顺次生受业、来世之后受报的顺后生受业,而不定业何时受报则不一定,并且有对治就能遣除。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5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十七品《观业品》。科判“业之安 立”分四: 一、宣说善业;二、宣说二种业;三、宣说 三种业;四、宣说七种业。上节课已经讲完了前两个问题,下面开始讲第三个问题“宣说三种业”。

 

丑三(宣说三种业):

 

由于众生根基不同,佛在有些经典中也宣讲过三种业,如颂云: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佛陀所说的思业就是意业,思生业即是身业和口业。

 

前面讲了两种业 87—— 思业和思生业(即思所作业) ,若把思生业中的身业和语业分开,再加上思业,就是此处所说的三种业——身业、语业和意业。

 

[87]   二种业: 思业、思生业;三种业:意业、身业、语业;五种业:意业、 身表业、身无表业、语表业、语无表业。

 

◎ 何为思业和思生业

 

思业就是意业,即身口意业当中的意业,是造作善恶业的发心或动机。《俱舍论释》云:  “思业是指与 意识相应并能起动对境身语现行的心所,因此属于意 业。”只要《俱舍论》第四品学得比较好,对于业的种种差别和成熟道理应该都会明白。

 

思业虽然不以外在行为来表现,但透过外在行为 有时也可以知道内心的状态。比如,我讲课之前会让大 家缘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这时很多道友都会双手合 十,双目紧闭、表情虔诚,由此可以推知他们正在默默 发愿:愿自己今天听法能利益一切众生,愿众生早日获得解脱 … …

 

大家不要把自己平时的起心动念视为很小的事,认为自己发一个菩提心或密宗清净心都是微小的善根,其 实这些善根非常大。同样,也不要认为内心生起嗔恨、 嫉妒、竞争等恶心没有什么罪过,随着心力的大小,其果报也不容小觑。

 

所谓思生业,也叫思已业,或思所作业,是指思心所带动而造作的身业和口业。

 

为何将身业和语业称为“思生业”或“思所作业” 呢?本来身体和语言不是思的业,但身语发动的来源是思维,即它们的因是思索;如果没有通过思维,身体不可能做什么事,语言的业也不可能产生。所以,这是用因的名称来安立果。

 

思业(意业) 和思生业(身业和口业) 都可分为善业和不善业,比如,在听法之前大家发起了大乘菩提心, 或者密宗殊胜的清净心,这是由心所造的意善业;对他 人生起嫉妒心或害心是意恶业;念诵发心仪轨、《普贤 行愿品》等是语善业;辱骂或诽谤他人是语恶业;手拿 转经轮、为了听法从家里来到经堂等是身善业;杀害众 生是身恶业。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就是从身口意三业方面安立的。

 

总的来讲,思业建立在心上,主要指众生的意识, 是最根本的,所以是因的业;身语二业由思业引发,所以是果的业。

 

◎ 行善时身语意应配合

 

希望道友们在身语意三方面都不要违背佛教教义,行持善法时身语意也要互相配合。

 

有些道友觉得心里观想很重要,对念诵丝毫不重 视,其实这只是不明因果而已,如果真正懂得因果,就 会知道,口里念诵有相当大的功德。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每天早上都要念诵《开显解脱道》。

 

有些道友则相反,只是口头上念“喇嘛钦,喇嘛 钦……”,心里一点都没作意,也未思维人身难得、寿 命无常等道理。这样念诵,虽然身语的善业肯定有,但 功德并不大。《开显解脱道》的每一句都有极大加持 力,如果能边念诵边以菩提心摄持,并随文作观,自相续将会获得非常大的功德。

 

《开显解脱道》与其他《前行引导文》不同,麦彭仁波切是以窍诀的方式作引导,我们念诵时应该猛力祈祷唯一怙主上师加持自己的相续早日生起人身难得、寿 命无常、轮回痛苦等境界……这种殊胜加行需要身口意同时进行,才会获得最大利益。

 

◎ 修行好的窍诀

 

为什么有些人修行好呢?因为他们时时都能以正知  正念摄持身语意三门,比如,每次念发心仪轨时,内心 都能为了一切众生而真正发起菩提心;做每件事时,都 能以菩提心或清净心摄持;每次回向念《普贤行愿品》 时,内心都真正发愿将自己的所有善根回向给一切众 生,愿所有众生速成无上菩提。而内心散乱的人,只能 偶尔发一点菩提心或观想一下,很难做到每天、每次都这样作意行持。

 

修行好不好并非看你金刚跏趺坐坐得如何。很多人认为, 一个人若能如如不动地闭目久坐,就说明修行很 好,其实这只是一种形象。 一个人修行的好坏,应该看 他是否具足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看他身口意每天能否如理作意、观想、行持善法。

 

如果会修行,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以前我们讲过,从听闻一堂课的角度讲,六波罗蜜 多就可以全部具足。同样,做一件善法时,也可以同时具足身口意三善业。

 

丑四(宣说七种业):

 

身业及口业,作与无作业,

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藏文译本颂词:

 

身业及口业,律仪非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身有表业、语有表业、律仪无表业、非律仪无表业 以及其他无表——从享用而产生的善中律仪无表业,以 及从罪业而产生的不善中律仪无表业,再加上思业共有七业,以此能了知一切业之别相。

 

七种业分别是什么呢?

 

◎ 身业及口业

 

“身业及口业”即身有表业和语有表业。所谓有表 业,就是《俱舍论》所讲的有表色业,它是依靠有表色而造作的业,分为身语二种。

 

所谓有表色,是指通过语言和行为把心里的动机表 达出来的色法。比如, 一个人磕头的时候,通过他身体 的各种行为,就知道他心里对善法有恭敬心,磕头时的 身体形状是一种色法,这叫做身有表色;语有表色,是指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述,了知其内心动机的色法。

 

有表色可分为善有表色和恶有表色,比如,磕头、 供佛等行为是身体的善有表色;持刀行凶、邪淫等行为 是身体的恶有表色;念咒、诵经等是语言的善有表色; 说绮语、毁谤他人,或以嫉妒心说别人过失等是语言的恶有表色。

 

◎ 律仪、非律仪

 

“律仪非律仪”是指律仪和非律仪两种无表业。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依无表色而产生的业叫做无表业。所谓无表色,是指虽然表面看不出一个人内心的动 机,但他内心当中有一种色法,这种色法叫做无表色;

 

无表色有善无表色和不善无表色两种。

 

无表业分为律仪、非律仪及中律仪三种:

 

律仪,是指别解脱戒等戒律(别解脱戒是在有生之年 当中断除恶行) ,它是一种善无表业。有部宗认为,比 丘相续中的戒体是一种色法,但从表面看不出来。所 以,是否有戒体不能从外表进行判断,穿着法衣的人不 一定有戒体,而没穿法衣的人不一定无戒体。就像我昨 天举的例子,虽然那位修行人在文革期间穿着在家人的 衣服,但其实他的三衣一直没有离过身。如果戒体是有 表色,那领导立即就会发现他是个比丘,而事实并非如此。

 

非律仪 88 是指恶戒,它是一种不善无表业。比如, 如果有人乃至有生之年都愿意当屠夫或妓女,按照有部宗的观点,这时他们的相续中已经有了一种具实有本体的不善色法。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其相续已经受持了不善的非律仪无表业。

 

[88]    《俱舍论》恶戒则由行彼事,或由承诺而获得。若想:恶戒是从什么中  获得的呢?以屠夫为例,如果最初就转生到屠夫种姓中,那么开始从 事其杀业即获得恶戒。或者,最初未转生到其种姓中,到了对境主人面 前以后便发誓说“我要以此维生”,如果生起颠倒意乐并真正着手做此 事,则获得恶戒。

 

◎ 善、不善中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这四句宣说了善和不善两种中律仪无表业。

 

中律仪也称中戒 89 ,是指除律仪和非律仪以外的其 余无表业,它是一种暂时的无表业,分为善和不善两 种,即从福德当中产生的中律仪和从罪业当中产生的中律仪。

 

比如, 一个人供养僧众经堂,在经堂未毁之前,依 经堂所造的善业,这位施主都能得到; 一个人从今早到 明早之间受持八关斋戒等善法,这些都是善中律仪戒。 如果有人向屠夫提供屠宰场,那么在屠宰场未毁之前, 依屠宰场所造的一切恶业,提供者也会悉数得到; 一个 人从今天到明天之间发愿行持杀生等恶业,这些都是恶的中律仪无表业。

 

[89]   剩余无表则依 1. 田、2 .承诺、3 .恭敬而获得。除去戒与恶戒以外剩 余的中戒无表色是由田中获得,诸如七种实生福;还有由承诺而获得, 如发誓未顶礼佛就不用餐;由恭敬心中获得,诸如由猛烈发心而得。

 

有时我在想,工人们虽然同样在劳作,但因为对 境不同、发心不同,所得果报也会截然不同。比如,在 我们学院干活的工人,每天都为僧众修经堂、修路或者 修厕所。在三宝的加持下,有些工人还听了课,知道怎 样发心。有个人就告诉我,他来学院两三个月了, 一直 没断过课。这样一来,他们做工的同时就积累了很大功 德,这些都是善中律仪业,乃至学院经堂、公路等未毁 坏之前,功德一直存在。而有些工人因为帮人修建屠宰 场、监狱或养鱼场等,虽然他们不是特意造恶业,只是 突然的缘起,但实际已经造了恶中律仪业,乃至这些建筑未毁之前,  一直会给他们带来罪业。

 

以上说所的六种业,再加上思业,共为七种法。

 

◎ 依靠此七法,能知诸业相

 

总之,颂词所说的七种业是:身有表业、语有表 业、律仪无表业、非律仪无表业、善的中律仪无表业、 不善的中律仪无表业,以及思业。这七种业除了思业以外,其余六种都是思所作业(思生业) 。

 

如果把身有表业和语有表业再从善业和不善业的角度分,就会多于七种,但果仁巴大师和其他很多论师都没有这样分。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以这七法能了达所有的业相差别,换言之,所有的业相在七种业当中都可以包括。

 

◎ 依《俱舍论》可精通业等名言法

 

如果《俱舍论》学得好,对于以上所讲的名称概念 就会非常清楚,否则很多问题可能都搞不懂,所以,学 习《俱舍论》还是很重要的。人们经常讲,若想精通名 言法,就要学习《俱舍论》;若想精通胜义法,就要学习《中论》。

 

我们刚刚学完《俱舍论》,大家如果有些地方忘记 了,最好课后翻看一下。对于学过的道理,经常复习非 常有必要,这样心相续才会被熏染得较稳固。如果学过 之后再也不看了,可能几年之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样非常可惜。

 

子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分二:一、对方发出常断之太过;二、对此回答而剖析。

 

丑一(对方发出常断之太过):

 

此处的对方是谁呢?很多讲义说得都不明显。根据 上下文推测,应该是指反对有实宗的个别宗派,但不是 中观宗。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中认为,这里的他宗应该是指有部宗的对方,他们破斥有部宗的观点。

 

他宗针对业产生果发出了常断之太过,以此引出经 部的观点,之后有部驳斥经部并建立有部的观点,最后 中观宗一并遮破经部和有部,这就是下面内容的整体脉络。

 

理清科判相当重要,尤其本品,科判分得比较细, 如果没有抓住关键问题,闻思了半天,到底是谁的观点 还不清楚,想通达恐怕很困难。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论》的时候,  一定要把每品的科判理清楚。

 

对方认为:有部宗和经部宗业生果的观点不合理,已经具有了常断之过。

 

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常,云何生果报?

 

如果业直至受报之前一直安住不变,就成了常有法;如果业的本性在第二刹那就已灭尽,则成了无常法。既然如此,业如何产生果报呢?

 

他宗提出:倘若众生所造之业在果报未成熟之前, 能够一直安住,就如《百业经》所说:  “众生之诸业, 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那么该业就 成了恒常之法;如果业在产生之后的第二刹那便已灭 尽,如同种子被烧焦一样,则已堕入了断灭的边。既然如此,业如何产生果报呢?

 

很多道友可能也会想,前面刚讲过什么是常,什么 是断:产生之后一直不灭,叫做常有;之前存在,之后 不存在,叫做断灭。如果屠夫杀了一头牦牛,百年之后 他才感受果报,在百年之间,此杀业丝毫无损地存在, 那么此业不就成常法了吗?如果杀业产生之后刹那灭 尽,那后来的果报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如果能产生,不就有无因生的过失了吗?

 

对于对方的太过,我们该怎样回答呢?希望大家课 后能好好思考一下,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说业常有肯 定不合理,因为常有是常派外道的说法;说业断灭也不 合理,断灭派也是外道。作为佛教徒,必定要承认业因果存在,既然存在,那存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我们不仅要对业因果胜义中不存在之理生起定解, 也要对它们在世俗中进行合理安立。不管是站在有部 宗、经部宗还是中观宗的立场上, 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 理由说服自己和对方。不然,以后如果有人也像这样给我们发太过,回答不了也不合理。

 

《俱舍论》第四品和《中论》第十七品都讲了业因 果。《俱舍论》主要是讲名言中业因果如何安立,对业 因果的分类、差别等介绍得比较清楚。本品主要讲了有 部和经部安立业因果的依据,以及中观宗对他们观点所作的剖析。

 

业因果非常重要,学习本品可以进一步对业因果生 起坚定的信心,大家应该把心思主要放在第十七品上。 我讲《中论》的时候,每讲一品都觉得该品很重要,其 实确实都重要,因为它们是从各个不同角度遮破我们的实执,所以掌握每一品都非常有必要!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4课

我们正在抉择有实法为空性,现在讲到“破彼之能立”中的“破暂时缚解”。

 

“破暂时缚解”分三: 一、破轮回之本体 —— 观 缚解品;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其中第一部分已经宣讲完 毕,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

 

十七  观业品

 

◎ 为何观察业

 

对方认为:轮回是存在的,因为业存在的缘故;如 果业不存在,来世成熟果报的道理就不合理,因果不虚也无法成立;既然能依的业因果存在,所依的轮回也必然存在。

 

关于什么是业,有部、经部、唯识宗做了不同的安 立。有部宗认为,业是像债券一样的不失坏法,即一种 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损坏的实有法;经部宗不承认业是 色法,许是心法,认为业是第六意识不间断相续中隐藏 的一种习气;唯识宗 83  认为,业是众生阿赖耶上熏染的 一种习气。关于业的各种观点, 《入中论》当中也有宣讲,《中论》后面还会提及。

 

[83]   本论所破指随理唯识,而非随教唯识。

 

虽然在世俗中,以上各宗对业的安立方式都有合 理之处,但在胜义中,业因果无有任何自性。佛经云: “何为圣者种性?彼等无业,亦无业之异熟”,意思 是,圣者种性即“无业因”及“无业果”,获得究竟证 悟的圣者,已经不在业和业的异熟范围内,或者说,圣者已经彻底通达了业和业的异熟不存在之理。

 

龙猛菩萨为了证明此理而宣说了本品。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分二:一、业之安立;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

 

子一(业之安立)分四: 一、宣说善业;二、宣说二种业;三、宣说三种业;四、宣说七种业。

 

科判“业之安立”主要讲了有部、经部、犊子部、 正量部等各派对业的安立方法,尤其讲了有部和经部 84 的观点,这些内道宗派都承许业的自性存在。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里对此讲得也比较清楚 85。

 

[84]   1. 小乘萨婆多部安立持业功能者是不相应行法,不是色、不是心,但 是有为法,能持业力,令受后有,叫做得法。

2. 小乘其他部安立持业功能者是不失法,如同债券。比喻的意思是: 比如贷方把钱贷给借方,到期时,就拿债券向借方索债,连本带利都不 会失去,同时此债券又是金钱以外之法。同样,不失法是业果以外的 法,但是依靠这一不失法到时就会现前果报。

3. 小乘经部安立持业功能者是业习气所熏的内识相续,因为业力熏在 内识相续中,所以以后能够感果。

4. 唯识宗安立持业功能者是阿赖耶识,唯识宗认为相续是假立的, 就 像旋火轮一样, 一定要有阿赖耶识的实有自性,它是实有、无覆无记、  不断常恒,这样才能受熏,能持种不失坏。

以上是各宗的说法,虽然后后比前前细密,但是他们都同样执著持业功 能的法是自性实有。所以唯识以下的宗派都是有见的派,在正理面前都 不尽合理。

 

[85]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说一切有部,成立色法的无表业,以三世 实有的见地去说明他。但有的以为无表业是假色。经部譬喻师,根据 世间植物种果相生的现象,说业是熏习于相续心中而成为种子。正量部 的学者,根据如字在纸的券约,说业的不失法。犊子与经量本计,主张 有我,以我为作者受者。业力是重要的问题,也是佛教发展当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种种说法,虽各各自圆其说,然在性空正见的观察下,这都 是似是而非的,意见更多困难更甚的,不能解决此重要教义。所以颂中 一一的洗破,让朴质而纯洁的佛教本义,显发出来。

 

我们学习《俱舍论》的时候,对第四品《分别业 品》尤为重视, 一方面因为业因果非常重要,另一方 面,了解有部宗安立业果的方法也很有必要,因为一般来讲,名言观察时,有部宗的观点有非常可靠的证据。

 

◎ 深入闻思之必要

 

希望大家能对业的分类和各宗派安立业方面的差别 有所了解,课后认真看一下相关讲义。喜欢看书、思维 的人才能学好。有些人只在课堂上听一遍,就觉得自己 什么都懂了,而当细究时,很多问题都是似懂非懂,这样粗浅地学不是很好,很难生起真正的定解。

 

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包括堪布堪姆们,闻思的 时候都很深入,像刚才业自性成立的问题,他们都会进 行详细观察,思维有部宗是怎样承认的、经部宗是怎样 承许的……中观宗是怎样遮破的,对每个道理都会分辨得一清二楚,这样以后就不会产生任何怀疑。

 

当然,我本人学得很粗浅,说你们确实不好意思,就像乞丐给国王说财富一样,但我毕竟在上师身边待了 近二十年,闻思修的经验还是有的,哪些方式对你们有利,哪些方式对你们无利也比较清楚。

 

其实,闻思时如果能深入进去,自然就会愿意了 解各派观点;如果学得很浅,就会觉得了解这些没有必 要。大家一定要学得细一点,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轻易 放弃,这次不懂,下次再研究;下次不懂,再反复思 考。有些道友在两三年中一直把不懂的问题放在心上,不断研究,查阅资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

 

丑一(宣说善业):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一个人若能降伏自心恶念,并利益其他众生,这就称为慈善之业,它是今生来世善妙果报的种子。

 

在名言当中, 一 个人如果“诸恶莫作,众善奉 行”,即以正知正念调伏自心,不做任何恶业,行持 一 切善法,尤其以四摄、愿众生获得安乐的慈悲菩提心来利益一切众生,这就称为慈善之业,它是今生来世善妙果报的种子。

 

藏文译本把第一句中的“降伏心”译为“断除三门 恶行”,并且前三句的译法与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稍有 不同,说的是,断除三门恶行、以四摄利益众生、发慈 悲心,这三种行为叫做“善法”。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 颂词是把“慈”和“善”结合在了一起,是说,降伏自心恶念,并利益其他众生,这就称为慈善之业。

 

藏文颂词中“善法”的含义比较明显,而汉文颂词 中没提到“法”字,但“善”应该就是善法之意。麦彭 仁波切的《中论释》里专门解释了法的含义。法有三种 含义: 一、受持自己的法相,比如,火有热性的法相; 二、依靠法可以从恶趣中出离;三、依靠法可以出脱于六道轮回,从而获得解脱涅槃。

 

行持这些善法会有什么果报呢?  “二世果报种”, 会在自相续中种下善妙的种子,当种子因缘成熟时,就 会成熟二世果报——今生自己的一切都会圆满,内心会获得自在;来世能够往生清净刹土。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即三门趋入恶行、没有利益众生、以自私自利的心损害众生,这就是三个善法的违品——非法。

 

◎ 为何行善会得善果

 

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断除三门恶行、发菩提心、行持善法会有乐果,而杀害众生不得乐果呢?

 

答曰:因为前者是得乐果之不共因的缘故,犹如由 稻谷种子只能产生稻谷苗芽一样。名言中诸法都有自己 特定的法相,比如,名言中水的法相永远是湿性,不可 能时而变成干性,时而变成其他性;火的法相永远是热 性,离开热性的火绝对不会有,这是名言的自然法则。 同样,做善事永远具有让众生获得安乐的本性,而杀害众生永远无法得到乐果,也是一种自然法则。

 

如果你能把火是热性的原因讲出来,我们就告诉你 善法永远得乐、恶法永远得苦的原因,但你不可能说出 原因,只能说这是自然规律。既然如此,我们同样可以 说,行善得乐、行恶得苦也是自然规律。事实上,只有 佛陀才能把其中的原理讲出来,除此之外,谁也说不清楚。

 

◎ 对于本颂位置的分析

 

关于本颂的位置, 《中论》各译本、注疏中有 所不同。在藏文各版本中,比如麦彭仁波切的《中论 释》、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全知果仁巴的《正见 之光》、僧成论师的《中论注疏》中,此颂都是本品的 第一个颂词。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中论》和青目论师 的《中论》讲义——《青目释》里,此颂也放在开头。 而有些印度论师的讲义却把这一颂放在本品第十颂的后 面,比如, 《显句论》就把此颂放在本品第十颂的位 置;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虽然在长行文里讲了这 一颂的内容,但也把它放在第十颂的后面。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不出原因。鸠摩罗什大师、 藏地译师都是依靠梵文版《中论》翻译的,他们都把此 颂放在开头,而真正解释龙猛菩萨究竟密意的月称论师 和清辩论师却都把本颂放在了第十颂的后面。感觉好像也不是版本不同所致,因为其他地方都基本相同。

 

在研究经论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实 在得不出结论时,只能说圣者们这样阐述是因为有必要吧。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这次我宣讲《中论》不是特别快,所以参阅的注疏 比较多,课上有时会阐述宗喀巴大师、果仁巴大师、月 称论师等很多论师的观点。希望以后整理《中论》讲记 的人,能把我说的各注疏的不同之处都记录下来。大家 以后学的时候,能否具足这么多资料也不好说,因为藏 传佛教的很多《中论》注疏以及《显句论》现在还没有汉文译本,大家想要参考比较困难。

 

当然,有时我参考得也不是很细,尤其身体特别 不好时,备课确实会受影响,那时心里想的只是不断传 承、不要停课、尽量坚持而已,除了正常解释以外,也 讲不出什么,但有些时候,自己确实翻阅了一些注疏,所以你们整理时,把这些记录下来还是有必要的。

 

有的道友经常凭自己的喜好进行取舍,比如自己 不喜欢辩论,整理时就会把辩论方面的内容全部删掉。 以前堪布根霍仁波切就特别不喜欢辩论,他的讲义里基 本没有辩论方面的内容,他讲麦彭仁波切的《澄清宝珠 论》时,里面辩论方面的内容基本都没有宣讲,只在字面上做了一个简单解释。

 

有些人不喜欢辩论,不愿了解各宗派、各论师的观 点,但有智慧、爱思考的人一般都很喜欢,尤其当他对 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若看到某位大徳也持这种观点并讲明了原因,便会豁然开朗,深得法味。

 

希望道友们不要把各派观点全部抛诸脑后,这种 态度并不好。当然,整天耽执在字面上, 一直研究这个 宗派说什么,那个宗派说什么,丝毫不把所学与自相续 结合,也不合理。学习中观应该行持中道,不能堕入两边。

 

丑二(宣说二种业):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大圣者佛陀说业有两种:思业和思生业。这些业的差别之相,在其他经论中又有种种分别之说。

 

趋入真如法性的大圣者——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将业归纳为两种——思业与思生业。

 

我们学《俱舍论》时讲过什么是思业和思所作业。

 

思业 86, 是指与意识相应并能起动对境身语现行的心 所,因此属于意业;思生业也叫思所作业,是指身业和语业,之所以叫思生业,是因为它们皆由思维所引发。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关于业的类别、法 相、业与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其他有关经论,比如 《俱舍论》《百业经》 《三世因果差别经》当中有明确宣说,大家可以参阅。后面也会进行详述。

 

[86]   比如内心生起信心,信心与自己的意识相应,我对上师三宝作供养、布 施等善业,这些实际上是自己的心相续在起根本作用。 ——《俱舍论讲 解》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五节课

 

第八品已经讲完了“自他平等”的修法,现在开始讲“自他相换”。

 

庚二(自他相换)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自身换他身,是故亦无难,

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

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

 

前面讲了自己与他人应该平等:自己喜欢快乐,众生也喜欢;自己不喜欢痛苦,众生也不喜欢。从平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众生,不能伤害众生。那么现在,寂天论师又讲一个特殊修法,即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相交换,有了自他平等为基础,这个修法实际上并不困难。

 

印度和藏地的高僧大德,对本颂属于自他平等还是自他相换,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这一点以前在《广释》中讲过,所以这里不广说。

 

颂词中的自身与他身,不仅仅是身口意中的身体,而是泛指自己和他众。一些大德在解释时说,自他相换包括几个方面:身体方面、感受苦乐方面、爱执方面、善恶方面。比如说,身体方面的交换是指他人身体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体来承受。有些上师的传记中说,别人打狗时,本应在狗身上出现的伤痕,却出现在了上师身上。

 

感受苦乐方面的交换,就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言,我们应默默地承受众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乐直接或间接奉献给众生。《修心七要》的修法中也讲,呼气的时候应该观想,将自己的快乐送给众生,吸气的时候则将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还有《中观宝鬘论》中说:“众罪成熟我,我乐予众生。”

 

爱执方面的交换,本论颂词明显地说过,我们无始以来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极其关爱,但从现在开始,执著应该互相交换,对众生非常的关爱,对自己的耽著逐渐淡化。

 

懂得这些教义之后,自他交换并不困难。许多人对佛教的教义不太了解,一说自他交换,就感觉很神秘。那天我在杭州还是上海,有个老太太问问题,她说生病时不愿意让上师加持,因为上师喜欢修自他交换,一加持的话,她的痛苦就会跑到上师身上,所以害怕上师生病。很多人对佛教的道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苦乐要互相交换,但不了解真正的甚深含义,这样之后,影响了自己的一些修法,始终生不起殊胜的境界来。

 

所以大家要先了解佛经。我不管到哪里去,第一个就是劝他们多学习,没有学习的话,修行没办法,闻思没办法,行持善法也没办法。如果有了一些基础,做什么事情都好办,就像世间上的知识分子,有了学问的话,干什么都轻而易举。不然,任何知识都没有,就连琐事也做不来。

 

自身和他身应该交换,倘若长期去训练串习,实际上也并不困难。就像前面所讲的,首先要道理上明白,知道执著众生的功德、执著自己的过失,在此基础上,自他交换不是天方夜谭,作为一个薄地凡夫,也可以直接修持的。佛经中说:“是故不论真或假,凡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到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不管是任何一件事,真的也好、假的也好,经过长期串习之后,到达圆满境界时,不用故意去思维,这种心也会自然现前的。

 

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把自己放在第一,众生放在第二。对自己特别执著、爱惜,不管有什么样的快乐,首先要想自己获得,什么样的痛苦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尽量地回避。那么从现在开始,应该互相交换位置,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要像自己一样来保护,对自己则像对众生一样,保护越来越减少。如果不断修持这些窍诀,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像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一样,菩提心会逐渐达到圆满的。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因为自身的过失很大,无始以来到现在,众生漂泊在轮回中不得解脱,原因就是一直耽执自己、爱惜自己,别人毁谤我、赞叹我,就生起剧烈的嗔恨心和贪心,依靠自身造了很多恶业。上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下至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睦,统统是耽著自己所致。因此,《学集论》中说:“谓一切我爱,第一之苦本。”

 

大家也不妨观察一下,今天如果心里不舒服,是跟别人有关,还是跟自己有关?有些事情好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但自己没有去执著分别的话,痛苦也不会出现的。因此一定要记住,自己是一切祸害与痛苦的根源,而他众是一切功德和快乐的来源。为什么这样讲呢?前面也剖析过六波罗蜜多,每个波罗蜜多要圆满的话,一定要依赖众生,假如一个众生也没有,那么六度万行根本没办法行持。因而众生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恰卡瓦格西也说:“自己是一切过失之来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来源。”

 

明白利他的重要性之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断除我执、帮助众生,也就是“爱他”、“弃我执”。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每天的所作所为都是维护自己,只要是凡夫人,即使非常了不起的大人物,也是为自己而奋斗的。这种观念,看我们能不能交换一下?若能真的生起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心,那你可以说是菩萨;假如还是依然执著自己,对众生的事情漠不关心,那大悲菩提心绝对没有真实生起来。

 

其实,这种心生起来的话,纵然对小乘行人而言,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汉地有个家喻户晓的公案说,从前有位阿罗汉,带着新收的弟子去云游。这个弟子一路上背着行李,心想:“行菩萨道是最无上的,我一定要发心修菩萨道,度一切众生。”他这么一想,阿罗汉立刻就知道了:“啊!弟子现在发菩提心了,而我只是个阿罗汉,我应该来背行李。”于是把弟子背的行李全都自己背。

 

走了一段路,弟子又起另一种分别念:“舍利弗行菩萨道时,有人向他化眼睛,挖出左眼,人家反而不要,说要的是右眼。唉!菩萨道真是难行难忍,我干脆不要修菩萨道,还是去做个阿罗汉算了。”师父知道他的心念从大退小,故又把行李交还他背。(发小乘心的话,弟子是凡夫,师父已获得了圣者果位,所以应该让弟子背。)

 

这弟子背着行李没多久,又想学菩萨道,又要发心,(就像有些道友一样,可能分别念特别重,)阿罗汉知道后,又把行李抢回来了。这么翻来覆去,把弟子弄得莫名其妙,问道:“师父,您一下子要背,一下子又交给我,这是为什么呀?”师父说:“谁叫你一会儿发大乘心,一会儿发小乘心的?”据说后来弟子还是发了大乘心,可能他不愿意背行李吧。(众笑)

 

不过这个公案也说明了,即使是凡夫人,一刹那间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已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们虽然是业力深重的凡夫人,连小乘的预流果都没有获得,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也是遥遥无期,但只要生起“我要利益众生”的念头,愿意抛弃自我,帮助天边无际的众生,希望他们获得佛果。那么,所有的天龙八部、人非人以及诸佛菩萨,都会经常散吉祥的鲜花,不断地赞叹。

 

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尽量地舍弃自己,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自他交换。很多大德在解释自他交换时也说:“以前对自己特别重视,以后把位置换了,自他交换就是这样。”我们以前对家人朋友,凡是自己所认识的人,都很愿意帮助,而素不相识、毫无关系的人,则会置之不理,旁生等其它有生命的众生,更是不管不顾。这种心态完全大错特错,无始以来我们因耽执自我而深陷轮回,从今以后务必要扭转这种观念,对一切众生就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而凡是自己的事情,则像对待怨敌一样毫不理会。这样一来,自他相换的修法也不是很困难。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法相;二、宣说事宜。

 

壬一(宣说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癸一(代受他苦)分三:一、代受他苦应理;二、退失不应理;三、摄义。

 

子一(代受他苦应理)分四:一、理当代受;二、能够代受;三、彼之功德;四、教诫代受。

 

丑一、理当代受:

 

寂天菩萨讲的这些道理,并非单单依靠教证来说明,还通过理证智慧来剖析。这种剖析方法,不管你信不信佛教,在道理上谁也没办法推翻。因此,《入行论》在古代也好、现在也好,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众人皆认许,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许,有情众生分?

 

每个人都会把手脚等肢体执著为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为何不同样把每一位有情,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保护呢?

 

前面说了应该把众生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别人,这时候有人就怀疑:“众生那么多,不要说其他的,光是人类就六十多亿,都当作自己是不可能的。那么多众生,这个也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这是不现实的!”

 

下面作者就通过易懂的比喻来分析:

 

大家都清楚,我们的身体并非是一样东西,而是由手、脚、胸、肩、头等众多支分组成,即使是腿,也包括了皮肤、肌肉、骨头、骨髓,仅仅是一节骨头,也是由上节骨头、下节骨头、中间骨头等结合而成。尽管各自之间有很大差异,然而人们以一种习惯,将这些不同的个体全部执为“我的身体”。耳朵是我的身体,眼睛是我的身体,手是我的身体,脚是我的身体,头是我的身体……以此统统加以保护爱执。

 

既然如此,众生数目虽然很多,为什么不可以同样执著为“我的众生”呢?人的执著是可以扩大的,先是执著家里的人,稍微扩大一点,执著我的单位、我的学校乃至我的国家,再扩大的话,执著我的地球……因此从总体来讲,六道众生都可以执为“我的众生”,分别来讲,人类当中,不管是怨敌、亲人,也可以执著是“我的人”。

 

可是这种习惯,我们以前是没有的,虽然把手、脚执为我的身体,但从来没有这样去执著众生。其实真正去观察的话,众生与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差别。比如儿子在刑场上被斩首时,母亲看都不敢看,因为他从小就是“我的孩子”,有这样的执著。但屠宰场里的牦牛或猪,被屠夫用刀宰杀时,自己好像没什么感觉。假如长期修习大悲心,对一切众生都有我的执著,那么遇到任何众生被砍杀时,自己根本不敢看。

 

从这个层面上,《大藏经》有个教证说得好,“观一切有情,自他无别,同体大悲。”一切有情从感受上讲,真的没有任何差别。台湾的很多法师也经常讲,大家要修同体大悲,自己和他众的身体、亲人和仇敌的身体,都是一样的。如果能这样不断地串习,到了一定的程度,肯定会对所有众生都产生“我”的执著。

 

人的心念是很奇怪的,只要经常串习,什么都可以成真。宋朝有个叫赵子昂的画家,非常擅长画马,天天对马的姿态、马的动作冥思苦想。有一天他在屋里睡觉,夫人给他端茶,帘子一掀开,看见一匹白马躺在床上,大惊之下,把茶杯摔在地上。响声惊醒了赵子昂,一问缘由,才知道自己天天想马,样子都变成马了。于是他不敢再想,觉得想马不如想佛,画马不如画佛,从此之后改画佛像。(有些净土宗的法师说是画阿弥陀佛,但历史上好像没有这样记载,可能他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大,才这么说的吧。我讲经的话,也许要说释迦牟尼佛。但到底是不是画阿弥陀佛,我也不敢确定。)

 

前面还讲过龙猛菩萨弟子的公案,因此我们关键缺少这种串习,看到蚂蚁,看到流浪狗,看到任何一个众生时,根本没想过“这是我的父母,这是我的众生”。如果有了我的执著,不但自己不会杀害它,而且当它受苦时,心里也会非常疼痛,在实际行动中会去帮助它。但若没有这样的长期训练,偶尔想想“《入行论》里说这是我的众生”,那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应该尽量舍掉自己、帮助众生。帮助众生的理由是什么?因为他是“我的众生”。凡夫人对“我”非常重视,倘若有了这个执著,一定会竭力帮助众生、不会轻易伤害他的。

 

丑二、能够代受:

 

把众生的痛苦或者把众生当作自己,这是可以的,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于此无我躯,串习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

 

若想:“虽然从道理上讲,众多支分叫身体,众多众生可以叫我,但生起这样的心还是有点困难。”有些人对中国人,认为是“我的中国人”,但是对美国人,不可能生起我的执著,甚至心比较黑的人认为,美国人遭到恐怖袭击是应该的。今天是多少号啊?9月10号,明天是9·11纪念日。前不久本·拉登又出来了,威胁美国人若不统统皈依伊斯兰教,他以后还要作一个表示,许多人都比较害怕。以前有人说本·拉登已经死了,但没想到他还没死,花胡子染成了黑胡子,在不同的镜头上出现。其实众生的业力真的不可思议,美国这样具有高技术和军事力量的国家,有时候却降伏不了一个人。

 

我们看到别的国家或民族遭受痛苦时,能不能生起“不应该这样,这是我的人”的念头?以前9·11发生时,个别年轻人一个劲儿地幸灾乐祸:“该死,值得,报应!”对非佛教徒来讲,这是情有可原,但如果是一个大乘佛教徒,看到别人遭受痛苦,自己却产生随喜之心,那你也得到了同等的罪业。我们讲戒律时也说过,别人杀人,我去随喜,自己也破根本戒。

 

有些人认为不可能将所有的人都执为我,但颂词否定了这种观点,为什么呢?因为五蕴假合的身体本来不是我,但由于长久串习,每个众生都对之生起“我”的念头。既然如此,“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为什么不能对其他众生也生起我的念头呢?

 

若有了这样的理念,看见其他众生受苦时,一定会去帮忙的。其实这种念头也不难生起,只要经常串习,无论是什么事物都可以执为我。以前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那,他母亲转生到藏地的孤独地狱,变成了灶,当时这位上师亲自来度化她。汉传佛教中也有一个破灶堕和尚的公案:有个鬼魂附在一个破灶上,把破灶执著为自己,以灶为身,使灶显灵。很多当地人供养它,希望能帮忙解决种种问题。这个鬼好食血腥之物,也就随乡人的要求,大显神通。顿时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杀牛宰羊供养这个破灶。

 

有位禅师(慧安国师的弟子)恰好路过此地,看到当地人这么愚痴,附在灶上的鬼杀生害命如此可怜,大悲心油然生起。他拿起禅杖在灶上敲了三下,说道:“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为什么烹宰物命!”通过这种禅宗的直指,这个鬼当下大悟,明白泥瓦和合的无我之理,灶一下子就倒塌了。此时鬼现身,给禅师顶礼,感谢说:“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于天界,特来致谢。”

 

泥瓦和合不是我,同样,五蕴假合也不是我。有些孤独地狱里的众生,执著灶、门槛、柱子为我,甚至爱珊瑚、爱玛瑙、爱水晶念珠的人,死后也可能变成这些东西。本来这些是无情物,不可能是有情物所化,但是众生业力现前时,什么样的事物都可以变。因此从道理上看,真实的我是绝对没有的,完全是无明在作怪,《入中论》的讲义中也引用教证说:“因有无明故,而有我我所。”此论还通过车的七种推理,从方方面面剖析了蕴的聚合不是我。

 

五蕴不是我,却可以执著为我,那对其他的众生,为什么不能同样生起我的念头呢?这种我所执对修行是有帮助、有利益的,暂时不用抛弃。最可怕的不是这个,而是将身体和亲友等执为我与我所,中间划一条界限,认为中国是我的,除了中国以外,新加坡不是我的,美国更不是我的;除了人类以外,动物不但不是我的,而且是我该吃的。这种理念从小就有的话,那整个地球接近毁灭了。反之,假如从小就学习《入行论》,知道所有的众生,乃至小蚂蚁和小蚯蚓以上,全部是我的众生,有这样的一种执著,那么关爱心、菩提心会自然增长,人类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和谐,世界也会越来越和平。真的,推广这种菩提心的观念,是非常有意义的!

 

下面再分析把众生当作我有很大的功德。

 

丑三、彼之功德: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

如人自喂食,未曾盼回报。

 

若对其他众生起了我的概念,那么虽然行持利他之事,也不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傲气,就像自己喂自己吃饭一样,不会希求回报。

 

菩萨观一切有情如自身众生,在这种心态的摄持下,即使每时每刻都在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自己也没有丝毫傲慢心,完全当成了本分事,觉得度化众生和帮助众生,就是我的责任,就是我的义务,除此之外,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事情没什么可想的,也没什么可做的。

 

国内外有很多高僧大德,所作所为完全是随利益众生而转,就连梦中也没有其他想法,只要众生获得快乐,自己就非常欢喜。在这个过程中,纵然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认为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学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佛陀在因地时,每一次帮助众生都不求回报,没有想过“我今天帮他,他明天要帮我”,也不希求来世有什么异熟果报,任何条件都没有,只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只要众生获得快乐,就是对他的一种回报。

 

所以,对菩萨而言,众生的事跟自己的事没有差别,甚至已经胜过了自己,如《经庄严论》云:“他自平等心,爱执于彼胜,如是有胜相,二利何差别。”菩萨的心中自他完全平等,甚至爱执众生的心更为超胜,如是超胜的这种想法[1],主要是因为众生与自己无有差别。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一会儿说这种行为很稀奇,是世间人根本做不到的,一会儿说这不稀奇,这是菩萨应该做的本分事。

 

世间上的很多好人,与菩萨的行为比起来相差甚远,但不管怎么样,不受回报是众人一致赞叹的。法国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她关于镭的发现,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在提取镭的实验中,她经历了千辛万苦,当时生活非常贫苦,没有做实验的很多条件,而且镭的辐射对人体相当有害,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研究。在镭提炼成功以后,她先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有人劝她申请专利,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回答说:“镭对病人有好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赚钱。”她无私地公开了提炼纯镭的方法,却不要任何专利所带来的物质财富,还把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无偿地赠送给人们。她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人们的快乐,就是我的报酬。”(可惜她只说“人们”,而不是“众生”,要不要我去改一下呢?跟法国人谈判。世间上了不起的这些人经常不提“众生”,对我们大乘佛教徒而言,这个范围还需要扩大。但这也情有可原,毕竟跟自己所受的教育有关。)

 

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无论为众生做了多少事情,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傲慢的。就像用自己的手喂自己吃饭一样,怎么会对手表示感谢呢?菩萨利益众生不需要感谢,只要众生获得快乐就可以。

 

丑四、教诫代受(教诫一定要代受众生的痛苦):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众生,当习悲护心。

 

这个颂词在讲“自他平等”时也讲过,只不过这里的意思不同,词句完全是一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纵然是微乎其微如出言不逊的小事,比如说我鼻子有点大、眼睛有点小、身体不好看等等,我马上产生一个不欢喜心,开始进行反驳。对每个凡夫人来讲,一说自己就特别痛苦,一说别人,尤其是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心里就比较好受,甚至说自己怨敌不好的话,更是开心得不得了,跟着别人一起讲。然而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把众生当作自己,自己稍微受一点欺负或者不好的待遇,就暴发雷霆,非要报仇不可,同样,其他众生遭到危害时,也应该像自己一样来对待。

 

听说我们这里有出家的两姊妹,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妹妹经常受男孩子的欺负,姐姐比较厉害,动不动就找男孩子打架,为自己的妹妹出气。她对妹妹很执著,对其他弱小的同学可能不关心,但现在学了这部论典以后,不管是妹妹还是其他同学,凡是弱小的众生遭到痛苦,我们都应该有悲心,把他当作自己的众生,这也是所谓的同体大悲。

 

只要长期串习“这是我的”,对什么样的对境都可以产生执著心。我熟悉的有个开车的人,他那个车的底盘比较低,藏地的路跟汉地不相同,有时候凹凸不平,开车经常刮到底盘。一刮底盘,他就“哇——”,好像把心脏划开了一样,说明他对车有我所的执著。如果没有这种执著,底盘刮了,对心脏有什么损害呢?但因为你特别执著“这是我的车”,一旦底盘接触地面,就“哇——”,好像把你的心划成两半一样。

 

假如能把这种我所执扩至一切众生,那么即使对一些弱小的旁生也不忍伤害,它们受苦,自己也会感觉不舒服。苏东坡有一句话很感人,他说:“扫地惜蝼蚁,怜蛾纱罩灯。”这就是具有慈悲心的一种象征。《摩诃止观》里面也说:“起大慈悲,爱同一子。”生起大慈大悲心的时候,所有的众生就像是自己的独子,这才是真正的同体大悲。否则,光会说同体大悲,但根本不知道哪些众生是与自己同体,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当任何众生受到痛苦时,我们都要尽量保护,替他们说话。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替牦牛说话,哭了,我很高兴。以前我在课堂上想上师就流泪,他不太赞叹,经常说:“哎,在大众场合哭,这是很不好的。”但听说他在红原的一个寺院开法会,讲起很多可怜的牦牛时,也哭了,我就很高兴。如果这是真的,那我有理由说他了。我打电话问:“听说你哭了,是不是真的?”“没有、没有、没有,哪里会哭啊,不可能的!”后来我向红原的诺尔巴堪布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磁带,之后我确实听了,他开法会的时候,对当地老百姓很不满,前前后后一直骂他们,说“为什么要无故杀害这些众生……这些牦牛被你们杀了那么多,它们真的很可怜,没有任何人帮它们说话,我今天只是帮它们说说话而已……”这时候他就说不下去了,哭了很长时间。当然,这个意义很深远的,牦牛也好,蚂蚁也好,或者屠宰场里的可怜众生,我们都应该帮它们说话,作为发了大乘心的菩萨,这样做是应该的。

 

总而言之,怎样保护自己,就要怎样保护所有的众生。我们对自己的保护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稍微有点冷了,马上披衣服,稍微有点不舒服,马上要吃药。但是别人生病了、寒冷了、受苦了,我们会不会像保护自己一样马上去帮助他呢?很多人都是有条件的——你是我的亲戚、你对我有恩的话,我去帮助你;你对我没有恩德、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就不管,甚至会践踏你、杀害你。这样的理念一直串习到今天,如果还不改过来,那根本不能列入大乘修行人的行列当中。

 

实际上,观想这个很重要。若能长期这样观想,获得圣者的果位时,众生痛苦,自己也会感受到的。《大般涅槃经》中说,就像父母有一个孩子,当孩子受痛苦时,他们心里很忧愁一样,对得地的菩萨来讲,看到众生受苦,自己的毛孔都会出血的。可是我们有没有呢?我看甘肃那边的屠宰场,牦牛被刀割脖子时,我们看都不敢看,但是旁边有些出家人还在笑,没有任何感觉,好像在那边割萝卜白菜一样。当然,屠夫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他的事业就是这样,他的宗教也是这样。可是穿着出家衣服的佛教徒,看到众生如此痛苦,还有心情说说笑笑,那真的是不应理。所以,我们现在的大悲心特别微薄,以后应该转变过来!

 

[1] 颂词中是“相”,藏文中是“想”。以前讲《金刚经》时的无我相、无人相等,藏文中也是无我想、无人想等,但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