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四节课

 

现在讲的还是自他平等的修法。昨天说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看见可怜众生就愿意去度化,甚至前往地狱也如同天鹅入莲池一样欢喜。为什么呢?下面讲这个道理。

 

有情若解脱,心喜如大海,

此喜宁不足?云何唯自度?

 

如果众生在业和烦恼的束缚中获得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大海,得到暂时究竟的无量妙乐,大乘行人的欢喜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一样广大。各位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吧,假如你菩提心发得比较成功,只要看到众生快乐,内心深处的欢喜会极为强烈。这样的喜悦难道还不满足吗?

 

人的欢喜心若到了极点,是很难控制的。有些表彰大会上的得奖者,好像坐也坐不下,站也站不稳,在短暂的时间中,整个人的形象已经变完了。甚至去年的电视上,有几个出家人得了“爱国奖”,我看了一下他们的表情,他们兴奋得就像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一样。如果利益众生方面有这样的欢喜心多好啊,但他们这方面有没有做事也不好说,只不过给政府帮些忙而已。现在很多人自己生意成功、名声大振、获得利益,就欣喜若狂,但是让众生解脱、获得法利,情不自禁的欢悦并不常见。

 

有些人自称是大乘修行人,甚至大乘修行人还不满足,一定要说是密宗修行人,有一种超越世间的称呼,自己才有欣慰感。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假如内心对佛有信心、对众生有悲心,不管你有没有名声都可以;如果没有这两种功德,纵然你再有名声、再有财产,也是一种虚设而已,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度众生,而要追求声缘等独自寂灭的小乘之乐呢?《学集论》中云:“乏味解脱有何用?”这种舍弃利他的解脱,没有任何味道可言。

 

当然,从个人来讲,自我的寂灭、自我的解脱可令自己断除烦恼,脱离轮回,是有一定的利益。但从大乘佛教的宗旨而言,自私自利在修行中是极大的障碍。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智者虽常处地狱,不障清净大菩提;二乘清凉自利益,得乐虽妙障菩提。”菩萨即使长期处于地狱,由于利他心极为强烈,根本不会障碍取证菩提;而声闻和缘觉二乘行人,就算住在寂静的地方饶益自己,也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

 

我们不管学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一定要看自己修的是大乘还是小乘?如果念佛参禅是为了自己解脱,那纯粹是小乘宗法。口头上再怎么说也没有用,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有些净土宗的老太太,每天念佛非常精进,这一点值得随喜,但什么叫利益众生根本不知道,发心上有很大问题。净土宗有个别法师和居士,口口声声说密宗不好,但密宗自古以来特别强调菩提心,理论上也好,修行上也好,将之贯彻得非常圆满,有相当一部分修行人以利益众生为目标。而在有些宗派中,法师只是提一下菩提心,到底菩提心怎么修、菩提心的利益是什么、没有发菩提心有哪些过患,几乎从来不强调,以致下面的人都不知道。

 

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很少,《水木格言》云:“百人有一勇士,千人有一智者。”一百个人当中,勇敢的人只有一个;一千个人当中,有智慧的人只有一个。可能万人当中,大乘修行人也只有一个。很多人修行的目的,或是为了自己今生的利益,或是为了来世往生到极乐世界,那里的待遇、享受如何如何优越……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些,这种修行不太好。

 

要知道,菩提心是最重要的,藏传佛教有很多修菩提心的窍诀,这些窍诀即使你从徒弟那里得来,也应该接受。名义上你是他的剃度师或传戒师,但是他到藏地求得菩提心的教言,你跟他学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藏传佛教中互为师徒的人非常非常多,汉传佛教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鸠摩罗什的传记中记载,鸠摩罗什有一个小乘师父,叫盘头达多,对他的恩德比较大。后来鸠摩罗什在龟玆国翻阅大乘经论,因为智慧非凡,完全通达了大乘的殊胜教义,很想能为自己的师父解说。不久,盘头达多正好来到龟玆国,鸠摩罗什就为他讲说《德女问经》,首先师父不同意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观点,鸠摩罗什便运用种种比喻,深入浅出地进行剖析,终于说服了盘头达多。最后盘头达多赞叹道:“和尚是我大乘的师父,我是和尚小乘的师父。”两人大小乘互为师徒,这一佳话流传至今。

 

因此,不管哪里有殊胜的教言,自己都应该接受。但现在有些人水平比较低,认为“我是你的师父,就永远是你的师父”,所以徒弟有什么样的功德和智慧,都不愿意去求,求的话,好像面子上过不去。其实不应该这样,我们藏传佛教的一些大德,不论哪个人有清净的传承、殊胜的教言,只要对方是真正的善知识,就愿意虚心请教。今后佛教界的思想若能进一步发展,过去保守派的观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开放,这样只有利益,没有损害。

 

在这里,寂天论师讲了很多忘我的功德、利他的教言,这方面在其他论典中恐怕没办法获得。尤其是利益他众的功德,用我们世间的语言很难以描述,《入行论大疏》中说:“情难自禁利他大悲德,诗人妙笔难能赞少许。”古代大名鼎鼎的诗学家,像唐代的三大诗人,只能描述西湖的秀丽、泰山的巍峨,而对于菩提心的功德,即使用最好的笔墨,也无法尽致其万一。

 

所以,修行人应该先从理论上懂得菩提心的功德。平时不管你是生活还是工作,如果有了菩提心,将会带来极大的利益。我们修行也是如此,假如没有菩提心,那么修行不一定成功。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平时应该多观察,看自己在众生获得快乐时,有没有喜悦的心情?没有的话,说明你菩提心修得不成功;如果众生获得快乐,你就像中了大彩一样,这才是大乘菩提心的标志。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

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

 

因此,菩萨虽以种种方法来饶益他众,却没有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心态。现在有些大德,真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不说他的一生当中,即使一天的行为也难以想象,弘法利生的事业极其广大。以前上师老人家在世时,我们身边的人经常有感而发:“一个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发心,这么大的威力!”尤其是开法会的时候人山人海,一个大菩萨能给成千上万的众生,种下了菩提的种子。

 

这些有大乘菩提心的人,绝不可能有傲慢心,在别人面前炫耀:“我的眷属如是众多,我的事业如是广大,我一个人度了这么多众生,难道你们不觉得稀有吗?我是不是登地菩萨啊?我现在是多少地呢?”除了有调化弟子的特殊必要外,(这是经论中也开许的,)诸如此类的话,不可能从他们口中说出。对高僧大德而言,利益众生是一种责任,任何丰功伟绩都不值得声张,言行举止还是跟普通人一样,自己不会高高在上。

 

现在有些人恐怕不是这样,为众生没有做什么事情,却喜欢用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我修了什么塔,建了什么寺院,我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如何如何……”我遇到过很多所谓的高僧大德,也许是在众生面前的显现吧,看起来特别傲慢,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做点区区小事就要昭告天下,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不是很好!真正的大乘菩萨,一是没有骄傲心,二是一心一意愿意付出,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没有任何条件,不图任何回报。在《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财产、妻子儿女,帝释天问他是为了什么,他说:“唯一想让众生获得快乐,此外没有其他希求。”这句话的含义,大家理当深深地思维。

 

现在很多人学佛也好、念佛也好,都是求福报,但无论是求来世的福报、今生的福报,发财也好,升官也罢,都属于人天乘的修法,根本不是大乘佛教。因此,我们一定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很清净,所修的法也会圆满的;如果心不清净,被自私自利的毒药染污了,纵然表面上做很多功德,那也不是成佛的因,只是随福德分善,而没有成为随解脱分善。

 

如今有些人的世间知识相当丰富,但对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知识比较欠缺。要知道,世间知识几年就要更新换代,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所学的现在根本用不上。可是佛陀的真实语,千百万年也不会改变,只要按照这个原则去做,任何时代的变化都可以印持。

 

可是有些佛教徒并不懂这一点。前段时间,听说藏地有些寺院进行整顿:所有的出家人要么守戒律,要么强迫把僧衣脱掉。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看,我说:“这个可能有点麻烦,他自己愿意的话,那是可以,我们有时候也强调:‘你这样不如法的出家人,不如当在家人好。’这是佛陀也开许的。但强迫让他脱僧衣,过失还是非常大。佛陀在《地藏十轮经》中讲过,如果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则是毁灭了我的佛法、毁坏了三宝,比五无间罪还严重[1]。”

 

乔美仁波切在《山法》中讲过一个公案:有个居士的境界很高,常到布扎拉刹土[2]面见圣尊。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一个居士,穿着出家僧衣在驱牛耕耘,旁边有好几个孩子,树上挂着钵盂,耕耘时杀了无数小虫,鲜血染红了工具。那居士一看,特别心痛,觉得他故意玷污佛教,于是把他痛斥一顿:“你如果要做出家人,为什么娶妻生子?把僧衣脱掉,穿你在家人的衣服去!”然后把僧衣、钵盂全部拿走,放在一个清净的地方。

 

但从此以后,他到清净刹土去,再也见不到圣尊的面了。他励力忏悔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开了一个宫殿的门,但里面的圣尊还是见不到。后来另一圣尊告诉他:“因为你脱掉了出家人的衣服,所以才见不到圣尊。”他特别后悔,赶紧把衣服还给那人,还是让他继续不伦不类地穿着。

 

现在有些居士也是这样,不同意自己的家人出家,就强迫他换在家衣服。其实这个过失非常非常大,比五无间罪还严重。不信的话,汉文的《地藏十轮经》中也有,你们可以看看佛陀是怎么讲的。

 

有些人根本不懂佛教,说话从来没有教证,甚至个别高僧大德讲法时,也全部是自己的分别念。当然,他若是大成就者,说出来的话会比较可靠,但有时候好像也不是这样,因为他有地位、有财产,很多人就恭敬万分,把他的话当成金刚语。不说像他们那样的大德,即便是我说几句,暂时与我有关系的人也会认为千真万确,但如果没有佛经的依据,确实不应该随便说。我讲《入行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颂词发挥,问题可能不是特别大,也不可能太离谱,但若有时候没有经教的依据,自己很怕偏离轨道,所以尽量引用一些教证。

 

有些汉地的大德和藏地的上师,开示时对因果好像不太懂,随随便便就下定论,然后自己的语言成了弟子永远的依靠处。如果你是大成就者,说得完全对,那倒是非常好,否则,将无数人引入无明之道,过失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应当值得注意。

 

藏传佛教中历来有很多大德,不顾一切利益众生,从来没有一丝一毫慢心。如第二世多哲仁波切,年轻时显现上行为不太如法,被寺院迁单。他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成为当地的国师,以大慈大悲度化了很多众生。后来一场可怕的天花袭卷该地,他以菩提心和自他交换的力量,自己承担了这一疾病。当他濒临死亡之际,他以前寺院的一些弟子到来,要求他临终时不要示现神迹,这样才不致损害寺院的名声,毕竟他们曾把他赶出寺院大门。多哲仁波切同意了。(如果是世间人,恐怕不会这样,自己有一点境界的话,“你原来开除我,我一定要在你面前示现一个大神变!”)

 

几天后,多哲仁波切屈服于天花的摧残,跟普通人一样痛苦地离世了。寺院那些僧人感到很欣慰,他们的任务达成了。但就在那一天,大成就者钦则益西多吉(多哲仁波切的一位上师)突然出现,一如往昔穿着猎人的装扮。

 

(我原来也翻译过他的传记[3],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大成就者超凡入圣的境界,凡夫人不一定能够接受,但修行人至少要知道一些。对有信心的人来讲,利益当然会非常大。最近我也在翻译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传记,里面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好,不说了,偏题了。)

 

他看见多哲仁波切的尸体躺在地上,痛骂道:“难道你一点都不懂吗?大圆满上师怎么能这般死法?起来!坐起来,显示你骄傲的传承。”在这个时候,尸体在无人扶持下,突然腾空而起,结双跏趺坐的姿势,毫无支撑地坐于空中,出现彩虹、天乐各种瑞相……在藏地,这是家喻户晓的事实,当时有很多人亲眼目睹了这一经过。

 

藏传佛教的这种故事非常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尤其是有极个别的人,并不了解藏传佛教的殊胜性,随随便便就开始诋毁。分析其来源,大概在明末清初和现代,有一些老和尚在佛教界相当有名望,他们对藏传佛教有过片面的评价,以致下面的弟子纷纷效仿。藏传佛教中大成就者的殊胜行为,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清净戒律的一面也不了解,只不过听别人说藏族的喇嘛吃肉、娶妻子,就在不同的场合公开谴责藏传佛教。

 

我看到汉地一些很有名的大德,对藏传佛教一点都不了解,说出来的话,听了以后就想笑:“这么大的大德说这种话,确实对自己的身份有害。”他的弟子也不断用师父的话来毁谤藏传佛教。其实现在世界的距离拉近了,藏地到底是什么状况,通过各种方式都可以了解,即使你不能了解,也可以亲自到藏地研究一番。到时候你也许会迷惑的,你诽谤的时候很厉害,但真正到藏地学习中观、密法以后,可能连基本的道理好几年也学不会,在那个时候,你批评或诽谤的勇气全部会消失的。

 

有些大德说话不太注意,尤其是五六十年代,藏地的交通不方便,消息也比较闭塞,汉地很多人一听说密咒,就认为是自己念的《楞严咒》,喇嘛念的就是密咒,至于藏传佛教的真相,根本一无所知。有些台湾和大陆对密宗有看法的人,肆无忌惮地造了一些论典,但这些论典经不起任何观察,有些人连名字都不敢写出来,我想除了愚笨之人外,谁也不会相信的,因为里面很多都不是藏传佛教。若想了解真相,大家不妨来藏地看看,如今交通这么方便,这并不是很困难。因此,某些人在引用自己上师教言的时候,应该稍微观察一下,现在学藏传佛教的人这么多,随便信口开河的话,会不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不良影响?

 

辛三、摄义: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众生,当习悲护心。

 

对于自身,别人稍微有点出言不逊,说“你的亲戚不好”、“你朋友不好”、“你很难看”、“你学习没有进步”等,自己就特别不高兴,马上竭力去辩护。同样,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当他受到别人的谴责毁谤时,你也应该修习这种悲悯心与爱护心。

 

然而,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非常强烈,利益他众的心很微薄。当众生遭到毁谤时,自己无动于衷,甚至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而自己呢,华智仁波切说:“小虱子叮咬的痛苦都无法忍受,会立即做防护。”身上溅了一个小火星,也会觉得痛苦难挡。既然如此,众生都是一样不喜欢痛苦,为什么你看见旁生遭杀时,什么感觉都没有呢?这算不上大乘行人!

 

有些念佛的老太太,旁边有众生遭杀时,不但没有感觉,甚至边看边放声大笑。出家人也有这种情况,别人在杀牦牛时,就像在做其他工作一样,自己根本不觉得众生在受苦。但如果是杀人,他会觉得多么残忍啊;如果是杀他父亲,感觉会比较强烈;如果是杀他自己,那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心态若转到别的人或旁生身上,自己就没有执著了,这说明他菩提心修得不好。

 

从道理上讲,我们自己怎么样,众生也是怎么样,自己对小小的危害毁谤都不愿意接受,众生也是一模一样。因此,以后看见其他众生受到毁谤、痛苦时,应该像保护自己一样。大家在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能,那真的算是一个佛教徒。

 

那天我去我的家乡,正好看见一个学校放学。天气比较炎热,水池里的好多小虫快干死了,当时大概是一点钟,小学生的午饭还没有吃,但一直在那边救小虫。藏地的很多地方,小孩从小就有这样的悲心。我当时在想:汉地的小孩会不会也这样啊?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原因是什么呢?跟父母对小孩的悲心培养有关。

 

作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学一点知识,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有悲心。如果没有悲心,他长大以后读完大学、博士,会盘算着怎么样贪污,一直想着自己,根本不想这是众生的血汗,随便享用不合理。现在学校非常缺乏悲心的教育,如此一来,社会不安定因素将不断地出现,因而,以慈心和悲心的理念来调整人心势在必行!

 

如亲精卵聚,本非吾自身,

串习故执取,精卵聚为我。

如是于他身,何不执为我?

 

有些人想:“众生与我完全不同,怎么可能把众生当作自己呢?这是很困难的!”

 

作者驳斥道:这种想法不成立,有些东西虽然不属于自己,但只要习惯了,就会成为我所执著的法。比如说现在的身体,凡夫人认为“这是我”,但用智慧来观察,众生在中阴身阶段,并没有真实的色身;后来以前世业力所吹,父母的精卵不净种子交合之后,自己的意识开始入胎,昏厥在里面,依靠母体的温暖、养分成长,降生后就成了一种躯体。这种躯体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但由于众生的俱生无明,将本来不属于我的东西,偏偏执著为我。

 

不属于我的原因,一是所谓的我,通过上上下下的观察,在身体上根本不存在;再加上身体并非实有,唯是外界不净种子所引发的。通过这两方面的义理分析,父母不净种子形成的骨肉之躯绝对不是我,但是因为颠倒串习,众生反而将它执著为我。既然这种习惯能串习成熟,那么其他众生同样具足四大假合的身体,你凭什么不能将之执为“我”呢?这在道理上完全说得过去。

 

我有时候想:“你们若能从小学开始,一直对大乘佛法不断串习,现在很多人的心,不会这么自私自利。”毕竟习惯成自然,俗话也说:“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就像舞蹈演员,开始什么动作都不会,但逐渐经过训练,最后跳得那么精彩。还有杂技团的小孩,经过长年累月的串习,身体怎么样动都可以,好像没有骨头一样。跳高、跳水的运动员也是同样,都是依靠串习而来。你们很多人非常聪明,若把所有的精力用在摧毁我执、修菩提心方面,所作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不想其他,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佛陀在经中说:“是故无论真或假,凡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力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不管是真是假,只要串习到量,根本不用思维,轻而易举即可达到目标。修菩提心也不例外。

 

《胜莲经》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婆罗门女,经常受人欺负。后来她听说一切万法唯心造,为了吓唬那帮人,她就天天观想自己是老虎。果然真的变成老虎,把当地的人全部吓跑了,最后城市都空了。

 

以前龙猛菩萨让一个弟子观头上长角,弟子在山洞里按上师的教言一直修,最初他的角摸得到、看不到,后来也能看得到了,卡在山洞里出不来了。他托人捎口信问龙猛菩萨怎么办,龙猛菩萨教他再继续观没有角,然后他不断地观修,角慢慢就没有了。心的力量真的非常大,这些都是事实。

 

现在也有这样的例子。某医学院曾有一位教授,发给每个学生一颗药,说这颗药可使血压上升。服药不久后测量血压,果然都上升了。其实那仅仅是一颗糖而已。

 

还有一个故事说,某病人因感冒咳嗽到医院看病,经X光检查,说是得了肺癌。病人知道这个消息,病情更加严重,几乎没办法下床。后来隔了一个星期,医院打电话来道歉说,重新检视原来的X光片,发现他得的病仅是普通的感冒,而非肺癌。那病人一听,立刻从床上跳起来,病马上就好了。

 

这种经历我也有。以前我在马尔康拍片子,医生说是肺炎,肺部有很严重的问题。当天下午我就感觉肺部特别痛,觉得医生诊断得确实没错,不仅仅是肺炎,可能是肺癌吧。后来到大城市里一检查,根本不是肺方面的毛病,顿时就感觉轻松了。

 

听说汉地也有两个人,同时去检查身体,一个是感冒,一个是癌症。但医生把化验单搞错了,癌症患者认为自己只是感冒,结果就好了;感冒的人认为自己得了癌症,最后就死了。心的力量的的确确非常大,如果真的去串习,正如佛经中所说,不管真的假的,一定会熟能生巧,没有任何问题。

 

在这里,我顺便给大家讲一下,据说最近在汉地,出现很多很多假修行人在欺骗信众。前段时间我在课堂上也稍微提了,今天再次重申一下:如今“活佛”骗钱的现象比较严重,汉地道友不要认为这是真正的藏传佛教。在藏传佛教中,历来活佛制度和认定方法特别严格,而现在这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人本来自己就是假活佛,然后又认定很多假活佛,这样对佛教有非常大的危害。还有些藏地的小喇嘛,什么功德都没有,别人给他取上活佛的名字,说是某某寺院的住持,然后带到很多地方去。他灌顶也不会,传法也不会,什么道理都不懂,但汉地的很多信众就开始盲目起信心,大量地供养。

 

当然,你有信心,怎么样供养都可以,可是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后悔,有些甚至倾家荡产。尤其是一些女众,讲起来特别可怜,跟丈夫也离婚了,结果那人原来不是活佛,而且不仅有她一个女人,还有很多很多女人。知道这个真相后,自己的一切希望都落空了,财产也没有,地位也没有,结果什么都没有,只留下什么呢?就是对佛教的邪见,认为凡是穿这种衣服的出家人都是如此,于是就开始四处毁谤。

 

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注意,怎么样注意呢?来一个出家人或者活佛时,不要盲目去依止,应该多打听、多了解。我们买东西时,也要看它有没有合格证,厂家的信誉如何,到底是不是伪劣产品?汉族人买货物非常聪明,但是在佛法方面并不聪明。

 

我都知道,包括学院附近的有些人,根本不是活佛,也不是出家人,纯粹是打工的在家人。为了挣钱就到汉地去,随便剃个光头,穿上出家僧衣,过一段时间变成“活佛”了,带着很多弟子上来,拿着照相机、摄像机,觉得特别了不起。他在外面说自己是佛学院的,我们在学院呆了这么久的人,到外面都不说是佛学院的,这些人却敢到处说。他们连基本的佛教知识都没有,但到外面去了以后,就成了大活佛、大成就者、大瑜伽士,什么样的身份都被认定出来了。这些人无恶不作,绝不是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可是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就是我的金刚上师,跟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这种现象非常可悲!

 

也许有些人对我不高兴、不满意,如果他们当面跟我理论,我会有更严重的话要说他们。在这里我也没有指名点姓,所以也不过分。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现在是非常普遍,所以我经常提醒菩·提·学·会的道友,不要盲目去依止,主要是学习佛法,懂得佛教的道理之后,真假区分会有能力的。现在很多人学佛不知道佛教到底是人还是法,遇到一个就崇拜得不得了,过段时间就生邪见,最后也毁坏了佛教。

 

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有很多假修行人,口口声声说是佛学院的。也许他们是来过,但我们学院就像拉萨大昭寺一样,每天都有几百个人上来下去,来过佛学院的人不一定就是货真价实。如同清华北大,虽然学校很了不起,但里面出来的也有贪官,最后被判死刑,不可能全部是精英。同样,有些人即使在学院呆过,也不一定是十全十美。所以你们一定要观察了解,不了解就去盲目依止,后来又四处诽谤,有些人不愿意诽谤,还执迷不悟地一直跟着,真的非常可怜!

 

要知道,得到人身、遇到佛法非常难得,那些骗子人格很不好,不要说出家人、修行人,连当一般的工人也没有资格。但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在他们的相续中,自己都没有佛法的境界,能给别人传授,让别人获得利益吗?

 

当然,这些人跟我没有任何过节,我今天讲这一番话,发心纯粹是怕你们上当,害怕你们的财产全部用完了,信心全部用完了,最后信心也没有,财产也没有,甚至家人也不理你了,那个时候只有流下眼泪了,这样没有必要。

 

作为大乘佛教徒,利益众生的欢喜心哪怕生起一刹那,价值也是非常昂贵,不一定天天追求外在的事物。你们学习佛法时,一定要懂得取舍,先好好地观察,然后再去依止。那天有个人跟我说:“我现在来不及了!你说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快给我说啊!马上要灌顶了,我来不及观察啊!”以前法王如意宝也常说,就像饿狗遇到一大块肥肉一样,来不及等马上要吞下去。

 

依止上师是终生大事,不能随随便便去依止一个人,不然到时候对双方都不利。你们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察,《如意宝藏论》中有两品专门讲依止善知识和舍弃恶友,讲得非常殊胜,应该要学这些道理。没有学的话,很多人的行为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可怜:这些人怎么这么笨啊,听说不是大学本科的吗,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本科啊,连——不说了,不说了,嗡班匝萨埵吽……

 

[1] 《地藏十轮经》云:“于彼无量诸佛出家弟子,或是法器或非法器,退令还俗,脱其袈裟,课税役使,由此恶业障故,经无量劫堕诸恶趣……此恼乱佛弟子罪,亦过前说五无间罪无量倍数。所以者何?若诸比丘毁破禁戒、作诸恶法,犹能示导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众生善趣涅槃无颠倒路,与诸众生作大功德珍宝伏藏如前广说,况持禁戒修善法者。以是义故,若有恼乱佛弟子众诸出家人,当知则为断三宝种,亦则名为挑坏一切众生法眼,亦为毁灭我久勤苦所得正法,与诸众生作大衰损。是故恼乱佛弟子罪,过前所说五无间罪无量倍数。”

 

[2] 布扎拉刹土:观音菩萨的刹土。

 

[3] 现收录于《显密宝库18》之《圣行集萃》。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三节课

 

子二、遣除争论:

 

悲心引众苦,何苦强催生?

若愍众生苦,自苦云何增?

 

有人问:“以悲心将其他众生的痛苦作为我所,如此一来,我不是具有许多痛苦了吗?尤其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动下,知道众生在受苦,心里就极其难忍。比如听到地狱、饿鬼的痛苦,看见人间地水火风的灾难,或者听说道友生病的情况,心情就会非常沉重。自己的悲心越增上,这种痛苦也就随之而增多。而大乘论典中一再提倡发大悲心,似乎这种痛苦值得接受。既然所有的痛苦都该遣除,那么依靠悲心而引发的痛苦为什么不遣除呢?”

 

对方说得也对,这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前面也讲过了,如果众生所受的痛苦,对今生不利、对来世不利、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不利,那我们一定要遣除。但是也有个别情况,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痛苦,实际上是断除痛苦的根本。

 

如果一心悲愍众生之苦,自己生起难忍苦受,这种痛苦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为了众生而割下身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也不算是什么痛苦。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言:“观他地狱等众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而精勤。”观待地狱、饿鬼、旁生的剧烈苦受,就会明白自己的苦非常轻微,所以为了断除其它众生的痛苦,我们一定要精勤努力。

 

从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根本不是痛苦。《大涅槃经》中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大悲心好像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实际上这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并不是所应舍弃的无义之苦。所谓的大慈大悲,是让众生在痛苦中解脱的心,藏传佛教讲四无量心的教言中都有,《大智度论》也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无量心让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悲无量心让众生离开暂时、究竟的痛苦。表面上看来在受苦,实则与“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发心相合,这怎么会属于痛苦呢?

 

修行的三个阶段——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道、最后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称论师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于广大圆满的佛果,初时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大悲心在成佛的初中后三个阶段不可缺少,因而月称论师造《入中论》时,并没有先赞诸佛菩萨,而是“先赞大悲心”。

 

这样的大悲心,又怎么会是痛苦呢?我们为了可怜的众生流泪,望其早日获得快乐,是智慧的泪水、悲心的泪水;缘诸佛菩萨的功德生信,流下的泪水也很值钱;但为自己的感情、生活而哭泣,这种泪水一点价值也没有。可是,我们有价值的泪流得很少,悲心、信心的泪水,在大城市里几乎看不见,人们哭往往就是因为感情。

 

所以,学习这部论典以后,我们应把执著转化为智慧,转化为悲心。《入行论大疏》也说了,前面所讲的痛苦,都是自相的痛苦[1],而后面所讲的大悲心之苦,只不过名称上叫痛苦,实际上它是根除我们无始以来苦果和苦因的正因。

 

作为修行人,不管是出家在家,一定要具足两点:一是对众生的悲心,它是佛法的根本,佛经中说:“一切解脱依赖于一法,何为一法?即大悲心。”没有大悲心的话,解脱肯定没有希望。二要有信心,对佛陀、佛法有信心。现在很多居士和出家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因为对佛陀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两大根本失去了,形象上再怎么装模作样,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谓的出家,并不是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就可以了,内心中应该对佛有向往之情。有些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好,既然你穿上出家的衣服,就要对解脱道业有信心、有精进。如果你是一个居士,没有皈依之前就另当别论,皈依完了以后,佛教徒到底要做什么事情,这些没有希求的话,那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很有热情,过一段时间,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全部都凉了,自己的上上下下找不到一分功德,完全都是过失充满。若是这样,那没必要住在出家人或修行人的群体中,整天享用三宝的财产。现在是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欠缺悲心,我们若真的有了悲心的痛苦,那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下面从意义和公案两方面进一步说明,首先是讲它的意义:

 

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

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

 

即便大悲心会为自己带来稍许痛苦,但是以一个人的有限痛苦,能取代众生的无边痛苦。我们也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人的悲心非常强烈,那在他一辈子当中,所作所为会利益无量众生。不说大乘修行人,就算是有悲心善心的世间人,影响力是什么样的?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一个领导若有相似的悲心,他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定会非常快乐。我们出家人也不例外,我看到法王的很多弟子,悲心真的特别强烈,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不错,对弘法利生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其实他们应该会有一种悲心的痛苦,看见众生特别可怜时,在悲心的催动下,宁愿放弃名闻、利养、快乐,付出自己一切的一切,到各个地方去弘扬佛法。所以,一个人的悲心痛苦,能遣除无量众生的痛苦,为了利益他众,也为了自己的解脱,生起这样的悲心有什么不合理呢?作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必会心甘情愿承受这一切。

 

大悲心能灭尽无始以来的一切罪障。《入中论》云:“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佛陀也说:“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使遇到困难违缘,十方天尊、白法护神也会鼎力相助。在弘法利生过程中,自己一个人遭受痛苦,但能拔除众生的一切痛苦,这也是非常值得的。有个居士前段时间说,她身体非常不好,但经常在想:“但愿众生的痛苦成熟在我的身上。”这样慢慢串习下来,好像生病也有价值了。确实,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该这样想。

 

噶当派的《断除希疑祈祷文》中讲过:“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祈求加持我生病;如果我病愈能更有利,祈求加持我能痊愈;如果死亡对众生更有利,祈求加持让我死亡。”我们也要发这三大愿。很多人不愿意生病,不愿意死,临死时一边呼唤一边祈祷:“能不能让我活下来啊,哪怕一天也可以,你可不可以告诉阎罗死主,我还是愿意呆在这个世界上?世界多么美好,我不要死!”作为大乘修行人,不应该这样想,若是为了自己,活也不好、无病也不好、健康也不好;若对众生有利,生病也可以、没有病也可以、死掉也可以,这是非常甚深的一个教言。所以,自己的痛苦若能遣除众生痛苦,那么一定要接受,以这种轻微的苦遣除最大的苦。就好比吃很苦的药,吃起来有点不舒服,但这个药效很不错,若能制止永恒的病,你愿不愿意接受呢?

 

大乘修行人看见众生很可怜,心里真的不舒服,不说大菩萨的悲心,就算我有时候也有这种感觉。前段时间我到几个特别穷的牧民家里,看到他们的生活后,一下午都特别不舒服,“他们过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可怜哪!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多,到底吃什么、穿什么啊?”自己也是多管闲事吧,我又不是他们的家长,他们的吃穿跟我也没有关系,但是看见别人痛苦,心里确实不舒服。这样的不舒服其实也很好,如果没有这一点,你不一定去帮助众生。

 

现在汉地的很多人,不愿意看不好的对境,只愿意看美好的花园、漂亮的对象、金碧辉煌的寺院,全部都是悦意的对境。悦意的对境也许能让你生起信心,但出离心和悲心不容易生起。因此作为佛教徒,有时候应该特意去肮脏不堪的环境中,看一下特别可怜的众生,这对自己培养菩提心、大悲心有非常大的利益。

 

没有大悲心的话,成佛的根本就没有了。佛陀在经中说:“诸佛以菩提心为正因,大悲心为根本。”其他经典中也说:“大悲心是一切诸佛功德之根本。”失去了大悲心,就不愿意帮助众生,从而堕入声闻缘觉之道,甚至堕入世间道,这样就惨了,学大乘已经白学了!

 

你们入了大乘以后,心里应该有一种改变,这种改变不要只是一两天。很多居士说“我学《入行论》有很大改变”,希望你们是永恒的改变,两三天的改变、一两年的改变,对自己解脱也起不到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愿:“我利益众生的心,乃至成佛之前不要退。”不仅要发愿,实际行动中,从现在开始,也要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妙花月虽知,国王有害意,

然为尽众苦,不惜殉自命。

 

大悲心特别强烈的菩萨,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生命,这出自于大乘经典《三摩地王经》(又名《月灯经》)。经中记载:比丘妙花月菩萨,虽然知道到皇宫去弘法利生,国王会杀害他,但是为了使众多有情获得解脱,他毅然前往该国。

 

在久远以前,宝莲月如来出世转法轮,最后示现圆寂。他的教法要隐没时,有个国家叫具宝国,由勇施国王持政。勇施国王禀性粗暴、秉持邪见,对佛法不具信心,将国中七千名菩萨全部驱逐出境。七千位菩萨来到普贤林,依止妙花月菩萨精勤修习,妙花月菩萨为他们传授佛法。

 

某一天菩萨以神通观察,发现具宝国皇宫附近有许多众生因缘成熟,自己若去传讲佛法,可使他们证得不退转果位。(前世不退转的种子,今生引发出来的话,需要一个传法或者出家的因缘。)如果自己没有去成,这些众生的解脱会耽误下去,这次无法获得不退转果位。

 

他把情况告诉所有的眷属,眷属们都知道这种做法必须以生命为代价,于是哭着劝阻菩萨不要去。妙花月菩萨说:“如果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放弃利益他众,那绝不是大乘的佛子。”然后不顾他们的请求,前往皇宫去了。

 

在七天之中,妙花月菩萨不进饮食,晚上转绕如来指甲之佛塔,白天为有缘众生转法轮,正如他神通所观的一样,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获得了不退转果位。勇施国王得知之后,生起极大嗔怒,派一位叫能乐的刽子手,将菩萨四肢砍断、双眼挖出,以残忍的方式把他处死。

 

当时菩萨身体没有出血,而是流出了白色乳汁,天空中彩虹缭绕,响起各种吉祥的声音,瑞相纷纷呈现。刽子手见此,生起后悔之心。消息传到宫中,国王也是追悔莫及,命人将菩萨的法体作塔供养,自己经常在塔前忏悔。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为了集体或国家的利益,尚且不顾一切,最后英勇牺牲。我们大乘修行人,看见对众生有利时,也应该付出自己的生命,当然生命都不在乎的话,财产、名声、地位等身外之物,更是不会顾及的。真正利益众生的人,根本不会炫耀自己,也不会时时想着自己的利益,如果不能利益众生,他们连往生极乐世界,享受清净刹土的妙欲都不贪求。(因为六道众生这么苦,要解救他们的话,不可能有心情去享受。)那么人们追求的美色地位,在菩萨的眼中更是像不净粪一样,一点价值都没有。

 

《修心七要》的讲义中曾说,为了自私自利而修行,叫做“俗人”;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称为“修行人”。我们是不是修行人,自己应该最清楚。有些人自称是大修行者、大活佛,而我们在这里,就算是活佛、法师,很多人也不敢这样叫。为什么呢?因为自己连大乘修行人都算不上,整天都被自私自利缠缚着,即使偶尔有利他的心,也像云间的太阳一样,一会儿又被贪色恋财、自我维护的不清净心覆盖了。所以凡夫人不值得宣扬自己,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

 

作为佛教徒,我们的目光应该摆正,如果你一直盯着特别高的法,希望自己成就神通,能够发光,真的没有必要。有些人说:“上师,您肯定是大成就者,您头上开始冒烟了。”(可能上师着火了。)其实发光并不重要,灯泡也可以发光,冒烟也不值得歌功颂德,假如上师真的了不起,那要看他具不具足大悲心。《大圆满前行》讲了很多上师的法相,最后华智仁波切总结道:“概括而言,观察上师归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当中。”

 

现在的社会有时候有点不好说,真正听闻、传讲正法的地方,很多人嗤之以鼻,觉得没有加持力。而一些骗财骗色的骗子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去供养。正法没兴趣,邪法特别希求,还觉得非常荣幸能遇到一个邪知识,平时连走路和说话都鼻孔朝天。

 

其实就像噶当派大德所说,现在末法时代,不是宣扬的时代,而是观察自心的时代;不是说一些大话的时代,而是要老老实实帮助众生的时代;不是说自己开悟、宣扬自己境界的时代,而是对治烦恼的时代。倘若自己的烦恼都无法对治,贪嗔痴等极其旺盛,连压伏都力不从心,还说成就了神通神变,那可能有点谈不上。

 

现在汉地的很多城市,由于以前学气功的影响,经常追求感应感觉。其实感应感觉不重要,如果你想要感觉,把刀子戳在身上,马上就会有感觉。应该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最重要,若能生起这一颗心,即可摧毁无始以来的萨迦耶见,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痛苦了。我们现在的一切痛苦,统统建立在自我维护上面,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痛苦的时候,是为了自己和亲友,还是为了众生?若为众生而流泪痛苦,那是非常荣幸的,但事实上呢?

 

像妙花月菩萨那样的精神,对我们凡夫人而言有一定的困难,但大家毕竟发了大乘菩提心,有些行为不要随顺世间,否则自己也会觉得非常惭愧。

 

壬二、功德:

 

如是修自心,则乐灭他苦,

恶狱亦乐往,如鹅趣莲池。

 

如是串修自他平等的人,定会乐于灭除他人的痛苦,纵是地狱也愿意前往,如同天鹅欢喜地趣入莲花池一样。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得到,只要自己心里愿意,再怎么痛苦也不觉得,反而觉得是一种快乐。所以,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非常重要,一定要想:“众生怎么样,我也是怎么样;我怎么样,众生也是怎么样。”苦和乐方面互相交换、互相对比,这样以后,大乘佛法的加持力是很强的,自然会生起“乐灭他苦”的大悲心。

 

我学了这么多年佛法,现在什么境界都没有,除了灯泡的光,什么光都看不到,有时候也有点伤心。但转念一想,不要紧,自己刚来学院时的利他心,和现在的利他心相比,还是有一点差别。刚来时自己有很多想法,当时在文字上都记下来了,现在看的时候,确实觉得大乘佛法不可能白学。

 

在座的道友,有些学了半年、一年,有些学了几十年,在利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这些利他的菩提心,要么是来自阿底峡尊者的七种教言,要么来自寂天菩萨的这些教言。作为真正有菩提心的人,自己再怎么苦、再怎么累,只要对众生有利,到地狱里去也毫无怨言。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勤于利他大悲性,入阿鼻狱甘如饴。”假如具足精勤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往赴地狱都心甘情愿,世间的灾难就更不在话下了。有些人认为:“你们佛教徒很厉害,愿意到有传染病的地方去,愿意到有灾难的地方去。”其实这并不是最了不起的佛教徒,那些对人间来讲是可怕的禁地,但跟地狱比起来,差距还是有一点大。

 

如果你乐于代众生受苦,就不会觉得那叫痛苦。前天我和慈诚罗珠去放生牦牛,早上七点钟去的,放的牦牛特别多,我们当时很高兴,觉得它们一辈子都远离杀害了。这些牦牛可能要几千万,但我们也没有花钱,只是通过佛法的说服,让他们自己发愿。那里的人最多有两百头牦牛,(三百头可能没有,我们那边比较穷,不像红原和若尔盖——在无边无垠的草原上有成群结队的牛羊,而是在小小的草原上,有几百头牛。)当地的牧民虽然很穷,但是愿意把牦牛全部放生,终生不杀,心情也非常激动。我们午饭都没有吃,到了晚上十点钟左右晚饭和午饭一起吃,但也没有饿的感觉。

 

作为我,不是说什么谦虚的话,只是有一个相似的菩提心,本来平时走路做事都觉得累,但在相似悲心的驱动下,看见众生不遭杀,自己受苦也愿意。包括我们一起去的道友,都没有饿的感觉,也没有累的感觉。但晚上睡觉时,我全身好像变成尸体一样。

 

看见可怜的众生愿意付出,应该要有这样的悲心,成佛并不是一生一世的问题,现在慢慢培养的话,今后一定会成就这种果位的。

 

《菩提心释》也说:“若人修悲已坚固,愍诸众生所受苦……欣然往赴无间狱。”我们的菩提心若已坚固,则会不惜一切代价救众生,即使去往无间地狱,也如同入禅定一样快乐。藏传佛教有一个金厄瓦格西,他生前一直发愿死后到地狱去度众生,后来接近圆寂时,面前显现了清净刹土的境界,他特别失望地喊:“不!我要去的是地狱……”

 

尽管我们做不到他那样,但也应该默默发愿:“只要能利益众生,即使我被判无期徒刑,终生关在监狱里也愿意。”世间上最残忍的除了判死刑,就应该是监狱了,但若能度化一个众生,哪怕到监狱里去,也应该甘之如饴。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发心?自己应该衡量一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但逐渐应该会好一点的。

 

以前我习气也是特别严重,尤其在中学期间,同学里面好像没有一个我没打过架的,但现在不管他们怎么惹我,我也不会打架,这一点是敢保证的。这不是什么修行境界,而是受了很多大乘教育以后,心态确实有所改变。

 

前段时间我想:如果有一天,摩托车或汽车故意把我撞死了,假如我还有一口气,最后一句话就是:“不要害他!”因为他故意撞死我,可能会被判死刑、我的家人告他,倘若以怨报怨,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我不是说大话,心中真的这样发愿,最后只想在人间留下这句话,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希求。

 

大乘菩提心,口头上谁都会讲,这个很简单,不像因明和《现观庄严论》那么难,但真正做起来的话,并不是像想的那么容易。鸠摩罗什来中土之前,他母亲就曾告诉他:“大乘甚深教法要传扬到东土,全得仰赖你的力量。但是这件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没有丝毫利益,怎么办呢?”

 

(他母亲据说非常了不起,最后获得三果,她的因缘也比较奇妙。鸠摩罗什的父亲原来是个出家人,后来为了娶她而还俗,过了一段时间,她又开始生起出离心,非要出家。她丈夫说:“我本来是好好的出家人,你不让,非要我还俗,现在你要出家,我怎么办呢?”于是坚决不答应。她就绝食抗议,到了第七天,气若游丝,她丈夫只好忍痛答应。然而她比较聪明,在没有落发前,坚决不吃任何食物。她丈夫也没办法,为了保住她的性命,即刻命人给她剃度出家。)

 

鸠摩罗什回答说:“大乘菩萨之道,要利益别人而忘却自己。假如我能使佛陀的教化流传,使迷蒙的众生醒悟,即使遭受赴汤蹈火的苦楚,我也没有丝毫怨言。”

 

从历史上看,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为了众生愿意牺牲自己,我们后学者有没有这种悲心和弘法的志愿呢?你说的话不一定要多,关键是内心要想:“我生生世世一定要利益众生,暂时解除他们的身心困扰,究竟让他们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有了这样一种信心,才算是大乘菩提心。否则,表面上声称“我要利益众生”,实际上把他们引入世间道,这是不合理的。

 

《楞严经》的一个讲义中说,现在的人间佛教也叫“人乘”佛教,因为已经落入了世间法,根本没有提倡出世道。当然,也不能将所有的人间佛教全部定位是人乘佛教,但可能是有这种现象。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讲了,没有入小乘和大乘之前叫人天乘,是指让人们行持善法,获得人间或天界的福报。现在很多人,包括佛教徒特别喜欢求福报,有些法师也是反复强调:“福报应该很大,有了福报可以发财,找到好的对象……”仅此而已,这是不合理的!人天乘只是佛陀引导众生的善巧方便,以使他们趋入佛道,但不能把这当作最究竟的妙梯、最究竟的解脱。人天福报是有漏之果,享用完以后就没有了,尽管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是能让众生得到福报,持诵密咒也可以发财,但最终的目的不是这个,而是让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没有这种发心的话,将会把众生引入什么样的领域中去?大家应该值得深思!

 

[1] 自相的痛苦:指心相续中生起很难忍的苦受。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二节课

 

《静虑品》中有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现在讲的是自他平等。

 

前面通过因明的三相推理建立了,凡是众生的苦,我们必须要解除。有些人从来没有听过这些佛教逻辑,一提起三相推理和周遍、能立、所立,不一定特别懂。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包括在家居士,一定要学习五部大论,不要将佛法停留在简单的法门上,很多人既年轻又聪明,如果学完了五部大论,肯定会对佛教有全面的认识。

 

我们学院今年讲了因明,尽管很多道友觉得有点难,但是系统学习一部大论以后,在任何地方遇到能立、所立、周遍等法语,理解起来不会有任何问题。所以大家应该广闻博学,很多人对世间法学得不错,出世间的佛陀教言,有生之年也需要花一定的精力。

 

现在的网络比较方便,外面的有些居士,将我们讲的戒律、俱舍、因明、中观一一在听。人的自觉性还是有差别,学院中极少数的出家人,今天断传承,明天断传承,但大城市里从事各项工作的人,依靠自己的精进,上班、下班、开车时,把这些传承一个一个在补上。这样的人,据我了解也相当多。这非常有必要,否则,光是办一个皈依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那没有什么用,实际行动中应当身体力行。

 

要知道,断除障碍并非轻而易举,上师加持一下、灌顶一下,烦恼马上就荡然无存,没有那么容易。大家应该长期学习,这样才有明显的成果。不然的话,偶尔做个仪式,作用也不是很大。有些刚皈依佛门的人,把佛教看成一种妙药,吃完以后包治百病。这种现象有是有,毕竟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但从根本上解决的话,还是要靠长期的精进努力。

 

二、对境相异之苦不护之过:

 

若谓自身苦,应由自防护,

足苦非手苦,何故手护足?

 

对方又说:“任何时候,自身的痛苦应由自己来保护,不是他者来保护。所以别人的痛苦由我来解除,完全没有道理。”

 

具体来说,我自己或亲友的痛苦以自己来遣除,对每个人来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与我毫不关系的众生的痛苦,由我来遣除,这是多此一举,有点说不过去。尤其是没有入大乘佛教的人,认为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是应该的,而帮助没有关系的人,简直不可理喻。包括我的有些亲人,也对我帮助大学生、放生等行为不能接受,邪见比较重的人觉得:“那些人跟你一点都不亲,为什么把那么多钱花在他们身上,太可惜了!”还有些非佛教徒,认为放生非常浪费,不如把钱给家人修房子,毕竟他们跟自己有关,为了鱼鸟花那么多的钱,实在是不合理。

 

从传统上看,他们的想法似乎也有道理,但真正去分析,这经不起任何观察。假如自身苦应由自身防护,那你的脚被刺伤或不小心扭了,根本不属于手的痛苦,手又何必多管闲事,忙着去保护脚呢?或者你耳朵的痛苦,应该是耳朵自己来保护,为什么冬天比较冷时,你用双手捂着耳朵呢?那天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天天抓痒?”如果自己管自己就可以了,为何我左手这边用右手来抓,右手这边用左手来抓?(全身上下只有手比较灵活,它对好多部位都可以帮助,鼻子、脚的话,帮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别的,好像特别笨。)

 

而且,你也应该只帮助自己,不应该去帮你的弟弟、妹妹、弟媳等。刚才有个出家二十多年的道友,一直让我加持,保佑她家里生个孩子。假如你关心自己就行了,那不应该关心家里生孩子,而且非要是男孩,不能是女孩,这样也没有必要吧。可是我们的习惯和实执并非如此,在行为上,往往都要借助他者来帮助自己。

 

世间人有这样的习惯,不属于自己的,始终不愿意帮助,只要是属于自己,绝对不能伤害,即使人已经死了,也要尽量去饶益。现在菜市场里卖的肉比较多,如果人人像大乘佛教所讲的那样,对众生有一种父母之感,那肯定不敢吃它的肉。毕竟这是母亲的肉,不管前生或是来世,它都当过我的母亲,吃母亲的肉,真的特别特别可怕。可惜的是,无数众生并不知道这一点,一旦知道的话,决不会像现在这样。

 

《广仁录》中有一个故事说,在四川蓬溪有一个人,原来在那里当县官,后来辞职回乡。回去的途中,在朋友秦先生家里借住一宿。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妇女对他哭诉说:“我是秦先生的妻子,生前曾谋杀我先生的姨太太,因而死后堕落为母羊,现于羊栏中。明天秦先生要杀我来招待你,我死不足惜,可是我腹中的小羊,若因我被杀而同死,那么我的罪过更加重了。”

 

那人早上醒来,天都已经亮了,(就像现在有些学佛的人一样,特别爱睡懒觉,)他把夜间的梦告诉秦先生。可是不巧得很,那只母羊刚已宰杀。秦先生大为悲恸,抱着母羊的尸体失声痛哭。(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许多地方劝大家不要杀生时,也说:“我们附近的很多旁生,以及自己家里的宠物,很可能是前世或今生亲人的转世。”)后来他们全家和那个客人,再也不忍吃那羊肉,就把死羊连同胎中小羊,一同葬在旷野。

 

所以,我们若知道周围的旁生,前世今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根本不敢吃它的肉。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我执和我所执。其实我执和我所执并非实有,圣天论师说:“我若实有性,不应思无我。”如果“我”有真实的自性,那修行人没有必要去观无我。但众生由于俱生我执在作怪,本来“我”不存在,反而执著有“我”,“我所”也不存在,反而执著有“我所”。有了我和我所之后,自然就有了他和他所,于是便如《入中论》所言,最初将五蕴妄执为我,进而依之产生我所,颠倒执著诸法为实有,以致漂泊在轮回中,始终无有自在[1]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菩提心很难生得起来。因为菩提心的范围相当广,她普及的是一切众生,并不局限于我和我所。有了菩提心的话,凡是有生命的众生,一定都会帮助,但在世间上,纵是举世闻名的慈善家,所做的善事也有一定的限度——对自己的家乡或有关系的人,就愿意去帮助,而其他众生,则不轻易伸出援助之手。

 

现在也有一部分人,当旁生遇到生命威胁时,让他花钱来放生,他不愿意;而把钱捐给学校或慈善机构做一些善事,他很愿意。尽管他的我所范围稍微扩大了,愿意把钱捐给社会,但这只包括在人类群体中,并没有把天边无际的众生作为我所。

 

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一直都是这样串习,即生中若没有受过大乘教育,执著“我”的习气很难改变。作为大乘佛教徒,每天应该观察自己,看在一天当中,不管是发心也好,做事情也好,为自己考虑了多少,为众生考虑了多少?这样一统计下来,我们的过失会暴露无遗。我们凡夫人真的很坏,如果认真观察,几乎天天都在想着自己,为众生的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卯二、故当断除我执:

 

若谓此非理,执我故如此,

执自他非理,唯当极力断。

 

刚才说如果自己只能帮助自己,不能帮助别的,那么用手帮助脚不合理。对此质难,对方回答道:“从道理上观察,的确手只应该帮助手,不应帮助脚和其他部位。但由于众生的我执和我所执非常强烈,只要是属于自己的,不管脚也好,腰也好,腹部也好,出现一些问题时,其他的手、眼睛等肯定要去帮助。比如腰腿很痛的话,手会给它们按摩,这就是我所执导致的。因此,道理上虽然站不住脚,但众生有了我执和我所执后,不得不这样做。《释量论》也讲过:‘诸过之根本,彼即坏聚见。’一切过失的根本,就是执著我与我所的坏聚见。所以我也没办法。”

 

答言:这就对了,我们也认为这种执著不合理。众生先执著“我”,后执著“他”,如果没有自他的执著,很多见解都是正确的。但正因为有了“我”,所以就不愿意关心“他”,这确实是不合理的。

 

古来圣者剖析自我、证悟无我的窍诀非常多,我们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将自相续中的这些执著抛开。否则,始终都是维护自己、排斥他众,这是一种颠倒作意。正如前面所说,手帮助脚是我执引起的,本来没有任何理由说是“我”,但就是因为有实执,故将身体执著为我。其实通过智慧,这完全是可以遣除的。

 

佛教中就有这样的故事:南印度有一位出家人,他吃的、穿的非常讲究,每天必须用香水沐浴,沐浴后还要用香油抹身。他在山中住了好几年,但由于太过执著身体,修行一点进步也没有。(现在也是如此,有些年轻人特别执著自己的身体,每天对它做各种装饰、保养,以致修行的时间都耽误了。)

 

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证果,就去问优婆鞠多尊者。尊者知道他的来意后,对他说:“我有办法,可以教导你,但你必须要听我的。”“我绝对服从您!”“好,跟我来。”

 

尊者带他到了一座山上,用神通幻化了一棵很高的树,让他爬上去,到了树顶,他战战兢兢、特别害怕。(我小时候也常爬树,上去以后不敢下来,整天都呆在那里,特别痛苦。有些小孩不能下来,就一直在树上哭。)尊者在树下又化一个非常深的大坑,然后让他先放下两只脚,再放开一只手,又让他放开最后那只手。他在树上大声抗议:“那样我会摔死的!”于是抓得更紧了。

 

尊者严肃地说:“你不是说什么都听我的吗?怎么现在又反悔了?”他想想此行的目的,索性闭上眼睛,将最后那只手放开……当他断除贪爱我的执著后,刹那间,树和坑都不见了,他好好地站在尊者身边。他顿时恍然大悟,知道色身幻化无常、虚妄不实,从此他不再执著,放下一切,很快就证悟了无我的境界。

 

历史上经常有些大德,依靠棒喝等不共的窍诀,让弟子突然对身心有不同的认识。包括我们最近讲《静虑品》和《安忍品》,也有些道友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悟,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要精进,不精进的话,每个人都有“我”的执著,始终陷在这样的坑里爬不出来,这是非常可怕的。

 

总而言之,帮助别人并不是不合理,既然可以帮助自己,为什么不能帮助别人?这两个都是虚假的执著,帮助自己是虚假的执著,帮助众生也是虚假的执著。因此,只帮助自己而不帮助别人,这是说不过去的。

 

寅二、断罪之答辩:

 

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

本无受苦者,谁复感彼苦?

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

 

对方辩驳道:“虽然我和我所并不存在,但是把身体的各个部分执为我,以及昨天、明天、来世的我执为我,这两种执著是存在的。这种我的存在,跟别人的存在不相同,所以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的理由是,手和脚均为身体的附属,是同一个蕴聚;明天的我、后天的我,乃至地狱中的我,是同一个相续,由于感受者是一个,所以理当全力保护。而其他众生与我的相续不同,他是他的相续,我是我的相续;与我的蕴聚也不同,他有他的身体蕴聚,我有我的身体蕴聚,因而不能与我混为一谈。

 

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如同军队和珠鬘一样,蕴聚和相续没有成实的本性。相续不存在,可用鬘来比喻;聚合不存在,可用军队来比喻。《释量论·成量品》中也专门用长和串,宣说了聚合和相续不存在之理。

 

具体而言,我昨天心相续的刹那、今天心相续的刹那,乃至老年时心相续的刹那,全部是连在一起的,似乎有一个长长的东西,但其实这是一种笼统的妄执。或者从总体上看军队是存在的,但如果好好分析,除了一个个军人之外,并没有一个叫“军队”的法。同样,身体也是由各种微尘组成,真实的本体并不存在。世间上任何一法,用智慧来剖析都是如此,所以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尽。”万法如芭蕉树一样,皆从分别念而生,若能了知诸法无实,那么心也不可能存在。

 

这些道理,我讲《金刚经》时也讲过,《金刚经》中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2]。”世间上的诸法,如身体、家庭、单位、森林、江河等,人们认为实有存在,实则全是假合之相。如《四百论》云:“于相续假法,恶见谓真常。积集假法中,邪执言实有。”对相续假立的诸法,凡夫以恶见说为真常;在积集的假法中,凡夫以邪执言为实有。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用观察车的七相推理来证明此理。《自释》中还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佛陀虽已彻达一切都是假的,但如果世人说它存在,佛陀也不会与之争辩。论中还用了“瓶衣帐军林鬘树”等比喻,说明瓶子、衣服、帐篷、森林、军队、树木等法,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清楚。

 

因此,我们认为实有的东西,要去详细观察,否则沉溺在分别妄念的网当中,自己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尤其是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的殊胜教言,大家一定要学习,他们是大乘佛教公认的圣者,没有人能驳倒他们的观点。

 

如果蕴聚的我不存在,相续的我也不存在,那么谁在感受这一痛苦呢?很多人认为一定要保护自己及亲友,不让其遭受痛苦,但用智慧来观察,(《智慧品》也会讲很多这方面的教言,)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胜义中不存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只不过名言中有一个假立的存在,但假立的并不等于真实的。所以,我不存在的话,我所感受的痛苦怎么会存在呢?“既无受苦者,诸苦无分别。”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学集论》中也讲过,我和他如同此岸和彼岸,是互相观待而安立的。在河的这边,可以说这是此岸,那是彼岸,而坐船到了那边,角度就换过来了。同样,我们现在认为“这是我”,但学习到了一定的境界,根本不会觉得蕴聚是自己,反而会把别人当作自己。真的,菩提心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很多人对自己根本不在乎,再怎么生病受苦也无所谓,而看到别人,甚至是怨恨的敌人受痛苦,心里就特别难忍,恨不得以自身代受。

 

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行为上也是迥然有异。前段时间,杭州有一个潘居士,在我家乡帮我建学校。其实他的条件特别好,但在那里已住了五六个月,一直打地铺,房子也很简陋。他看见那里的小孩没有机会读书,条件也很差,就发心在那边监工建学校,自己再怎么苦也不在乎。说实话,我都非常佩服,虽然他是一个居士,却能将国内外的好多企业全部放下来,在那里帮助众生做事情。我接触他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有五六年了,知道这个人不是搞名的,也不是搞财的,没有任何企图,就是想一心一意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

 

而我家乡的几个老师,却千方百计地想吃一点回扣。按理来讲,当地老师看到身边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条件,不应该在那上面找机会。可是恰恰相反,不相干的人一直很心疼,想帮助,而有个别的老师……我那天特别不理解,这些人一方面是素质问题,一方面也是没有受过大乘教育。他们做些不如法的行为时,我一直在想通过什么方式来惩罚?确实,别人无条件地这样受苦,想帮助你这个地方,你自己也应该想:“我毕竟是老师,有一定的责任。”可是他们却在这个时候搞很多小动作,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这里也有些道友,帮助别人的话,什么都愿意,帮助自己什么都不愿意。但有些人完全相反,只要是跟自己有关,马上去如何如何,如果是别人,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去年有座房子起火了,某人听说是他的房子,拎了一桶水拼命地跑,到了跟前,别人说不是你的房子,“噢——”,嘘了一口气,掉头就回去了。

 

作为凡夫人,这也是大家都有的毛病,但如果能放下我执,就会如同《维摩诘经》所言:“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以众生之苦为自苦,是大乘菩萨的境界。我们有很多发心人员,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这就是因为“我”的范围制定得不同。

 

《入行论》的有些颂词并不好解释,希望你们不要觉得《入行论》简单。我昨天也讲了很多道理,如果你真懂得这些颂词,那么其中的甚深道理,你讲也讲得出来,想也想得出来。但若没有深入体会,表面上的囫囵吞枣,对自相续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癸三(摄义)分二:一、真实宣说摄义;二、遣除诤论。

 

子一、真实宣说摄义:

 

苦故即当除,何须强区分?

不应有此诤,何须除他苦?

欲除悉应除,否则自如他。

 

因此,只要是痛苦,我们就应尽力遣除,何必非要分自他呢?是亲朋好友的痛苦,就两肋插刀、义不容辞,而其他众生的痛苦,则置若罔闻;是人类的痛苦就要解除,而旁生的痛苦,则无动于衷。由于无明实执,人们只求自己快乐,不管他人痛苦,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诚如此处所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

 

大家以后在路上也好,房间里也好,看见大大小小什么样的众生,当它遭受痛苦时,务必要去帮助它,这是我们佛教徒基本的原则。尤其是大乘佛教徒,不仅不能损害众生,而且还要去帮助众生。你们不要争辩说:“这是别人的痛苦,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要遣除?”以这种相似的理由为自己辩驳,非常不合理。只要是痛苦,就一定要遣除。虽然在胜义中,众生的痛苦不存在,我的痛苦也不存在;而世俗当中,众生的痛苦也存在,我的痛苦也存在。凡是痛苦就特别难忍,所以不能只维护自己,不维护他人。

 

世间上有很多奥秘,大家一定要去探索。医学、营养学、生物学只能解决人类的基本问题,更深的道理无法触及,而天文、地理、电子力学,虽然涉及的领域比较深广,却无法揭示心的秘密、前世后世、胜义空性、如来藏光明等。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一定要懂得二谛的道理。龙猛菩萨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如果不能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则无法通达佛法之义。而若明白万法在胜义中如何存在、世俗中如何存在,这是最无上的一种学问。

 

同时还要具足强烈的大悲心,不具足的话,大乘佛教只是一种虚名而已。有时候看来,世间一些慈善家的行为特别感人,许多大乘行人都自叹不如。阿根廷有个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温森,有一次他赢得一场比赛,拿到奖金的支票后,正准备驱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子走到他面前,悲痛地说,她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为无钱医治正面临死亡。温森二话没说,在支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它送给了年轻女子,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个礼拜以后,温森的朋友告诉他,那个女人是骗子,不要说没有病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呢。温森听后再三地问:“你这个消息是不是很可靠?”朋友做了肯定的回答。温森长长出了一口气,微笑道:“这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温森从那天起,就一直在为那病重的孩子祈祷,所以,他没有因自己受骗而懊恼,倒是为没有孩子遭遇不幸这件事而庆幸。(若换作是我们,首先不一定舍得给,即使给了她,到时候也可能怨天尤人,或者想找她要回来。)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中也说,她曾在某地为无处容身的酗酒者专门建了一个收容所。有一次,一个人被严重殴伤,警察问:“是谁打伤你的?”那人不愿说出真相,一直在不断地捏造谎言。警察拿他没办法,只好离去。特蕾萨问他:“你为什么不揭发凶手?”他说:“就是要他受苦,也无法减轻我的痛楚。”

 

可是有些佛教徒并不是这样,自己稍微受到一点损害,“一定要告状”、“一定要报警”,有些行为连世间的善人也比不上。尽管那些人没有更高的境界,不知道众生皆具佛性,应将菩提心遍及一切众生,但他们那种善良的心,我们学了这么殊胜论典的大乘佛教徒,应该值得效仿,甚至超越他们。

 

当然,我在法座上给大家讲经,确实觉得特别内疚,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自己非常清楚:自私自利的心非常重,利他的心很微薄,虽然依靠上师的加持,在寂静山呆了很长时间,也学过大乘各种论典,道理上明白要帮助众生,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正要帮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众生,或者害自己的众生,无条件,不求名利,愿意在他面前失去自己的一切,能不能做到呢?我经常受到良心谴责,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特别不好的大乘修行人。

 

[1] 论云:“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

 

[2] 一合相,是指对总体相状的一种执著。比如瓶子本来是由微尘组成,但人们有一个总体的概念,把这些微尘的聚合称为“瓶子”;五蕴中本来没有我,众生也因为有了一合相,就把五蕴的聚合执为“我”,对其产生实执。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3课

上节课讲完了“破缚解自性成立”中的“共破”, 所谓共破,即对束缚和解脱共同予以遮破,今天开始讲“别破”,别破是指对束缚和解脱分别进行遮破。

 

子二(别破)分二:  一 、破束缚;二、破解脱。

 

丑一(破束缚)分二: 一、观察有无近取而破;二、观察能缚所缚的时间而破。

 

寅一(观察有无近取而破):

 

对方认为:在轮回当中,近取五蕴由各种因缘产 生,是被束缚者,而贪爱等近取(即烦恼) 是能束缚的因,因为近取五蕴存在,所以众生的束缚也应该存在。

 

但这种说法不合理,下面就从众生有无近取五蕴两个方面来遮破束缚,如颂云:

 

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

 

如果认为近取五蕴身是被束缚者,则不合理。因 为,有近取五蕴时没有束缚,无近取五蕴时也没有束缚,既然如此,对什么束缚呢?

 

中观宗反问:如果束缚存在,那众生是在具有近取 五蕴身的情况下被束缚,还是在不具有近取五蕴身的情况下被束缚的?

 

“有身则不缚”,如果补特伽罗已经有了近取五 蕴身,则无有束缚,因为其本身已经被束缚了,若再次 被束缚,将毫无意义。比如,如果在补特伽罗的相续当 中,对色受想行识的执著完整无损地存在,他必然就会 有近取五蕴,这样他就具有了束缚的本性。既然已经有 了束缚,是否有必要再束缚呢?当然没必要。就像我们 背东西,如果已经用绳索把东西捆得紧紧的,那用不用 再捆呢?没有任何必要,再捆是一种愚者的行为。同 样,如果补特伽罗本身具足了近取五蕴身,就说明他早已被束缚,这样就没必要再去束缚。

 

“无身亦不缚”,如果补特伽罗无有近取五蕴身,他就不算是有为法,即不算具有真实束缚本性的法。如 果不存在束缚本性,就不可能有束缚,因为远离束缚本 身与束缚相违之故,就像没有犯人,就不可能以监狱来束缚他;善逝如来不可能被束缚一样。

 

“于何而有缚? ”既然有身无身都没有束缚,那是 否存在第三种束缚对象呢?当然没有。既然如此,能对何法束缚呢?所以,所谓的束缚并不真实存在。

 

寅二(观察能缚所缚的时间而破):

 

对方狡辩说:束缚应该存在,因为能缚所缚存在的 缘故。比如,有了能缚的镣铐,就可以用它束缚犯人的身体;有了能缚的贪心等烦恼,就可以束缚众生。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余如去来答。

 

如果在可缚(所缚) 之前先有能缚,则应当束缚可 缚,但先前并无能缚,因此无法束缚可缚。破斥对方其他观点的推理与《观去来品》中的辩答相同。

 

中观宗驳曰:能缚所缚不可能成立,因为“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如果在可缚之前先有能缚,即能缚在前,所缚在后的情况真实存在,则可以说以能缚束 缚可缚。然而,先前并没有能缚,因此无法束缚所缚。

 

为什么先前没有能缚呢?

 

因为,如果能缚先存在,所缚后存在,两者产生的 时间不同,就无法互相观待。然而,能缚所缚一定要互 相观待,没有所缚就无法安立能缚,因为能缚的所依不存在的缘故。所以,能缚先于所缚存在不合理。

 

反之,所缚先存在,能缚后存在是否合理呢?也 不合理。因为, 一方面会有所缚失去观待还能成立的过失,另一方面如果能缚后成立,它也无法束缚所缚。

 

既然两者非同时不成立,那同时是否成立呢?也不 成立。《显句论》和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对此都 有阐述:如果能缚所缚同时存在,那么此时所缚已被束 缚,这样就无需观待能缚,再次依能缚捆绑没有任何必要。所以,同一时间当中也不可能束缚。

 

虽然很多人认为首先有能缚,然后才有所缚,就像 警察首先会把镣铐准备好,然后再去抓犯人;牧民首先 会把绳索准备好,再去捆绑牦牛,但这只是一种名言假立,实际上,能缚所缚二者观待而有,观待成立的法必须同时存在, 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可能存在。但如 果两者同时存在,互相就没有必要束缚了,因为所缚已被缚完之故。

 

既然能缚所缚同时、非同时都不合理,它们就不 可能具有真实的本体,因而对方束缚存在的观点不能成立。

 

◎ 依其他方法破

 

“余如去来答”,遮破束缚的其他道理如同《观去 来品》里所作的辩答。刚才只从能所方面破,实际上, 还可以从作者、作业、三时或者一体、异体等其他方面破。

 

《观去来品》中主要从去者、去业、三时等角度遮 破去,比如,遮破去者用了颂词“去者则不去,不去者 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若想遮破缚者,就 将其改成“缚者则不缚,不缚者不缚,离缚不缚者,无 第三缚者。”又如,从三时角度遮破去用了颂词“已去 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若想从三时角度遮破束缚,就将其改成“已缚无有缚,未缚无有缚,离已缚未缚,缚时亦无缚。”

 

丑二(破解脱):

 

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

 

已被束缚者无有解脱,未被束缚者也无有解脱,如果说正被束缚时有解脱,那束缚与解脱则成为同时。

 

对方辩驳说:解脱应该是存在的,因为获得解脱的圣者存在的缘故。

 

驳曰:解脱并不存在,因为“缚者无有解”,如 果一个人已被捆缚住,在他身上就不可能有解脱,因为 束缚和解脱完全相违,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 “不缚亦无解”,如果一个人从未被束缚过,也不会有 解脱,因为先被捆缚,后被解开才叫做解脱,如果开始没被束缚,那解脱就不可能有。

 

有些人认为:缚解是同时的,正被束缚的时候可以 有解脱。比如一个人的身体正被捆缚时,有人马上把绳索松开,这样他当下就获得了解脱。

 

驳曰:  “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正被束缚时 有解脱的说法也不合理,因为束缚和解脱是两个完全相 违的法,任何相违之法都无法同时并存,这是一种自然 规律。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说:就像光明与黑暗不 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存在一样,束缚和解脱也无法同时、同处并存。

 

当然,在如梦如幻的名言当中,中观宗也承许束缚 和解脱的显现存在,可以说众生开始被各种烦恼、疑惑 捆缚着,后来依靠善知识的指引最终获得了解脱,但这 不代表在实相当中缚解真实存在。所谓的解脱,只是灭尽迷乱众生妄想的一种方便法,本体也了不可得。

 

癸三(断除太过)分二:一、断除发愿不合理之太过;二、宣说轮涅无二之正理。

 

子一(断除发愿不合理之太过):

 

有部宗辩驳说:如果解脱和涅槃不成立,那在学道 过程中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精进积累资粮,以及地道 的安立等都将成为空谈了,甚至,为了有朝一日从轮回 苦海中脱离而发愿获得无余涅槃 79 ,以及大乘为度化众生而发愿获得佛果的立誓等也都成了毫无意义。但这根本不合理,所以,束缚与解脱还是应当存在。

 

[79]   无余涅槃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系指断烦 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如果有人想:  “只要不取受任何法,自己就应当获 得无余涅槃。”如果有人这样执著,那他还是受到了束缚。

 

中观宗驳曰:如果有人认为不取受任何法,自己 就可以获得无余涅槃、阿罗汉果位,或者如来正等觉果位。如果有人这样执著,他还是受到了束缚。

 

为什么呢?因为从最究竟的角度讲,执著我要获得佛果, 我是得佛果者,也是一种萨迦耶见 80, 即坏聚见,并且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涅槃可得,这也是一个大 束缚,即一种所知障(藏文释词中说这是一个大颠倒、大邪见) 。

 

[80]   萨迦耶见:迦耶, 聚集之义, 意译作身。萨是有之义, 又含虚伪、移转 之义。故萨迦耶见总译作有身见,或译作虚伪身见、移转身见。为五 见之一,亦为十随眠之一 。即于五蕴和合之体,执着我及我所等妄见。  (一)有身见,为说一切有部所立。此部以“萨”为有之义,谓身为五 蕴之集合,此五蕴之法体为实有,故称有身;而缘此实有之身,执着 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二)虚伪身见,又作坏身见、伪身  见,为经量部所立。此部以“萨”为坏、无常之义,谓身为五蕴之假 合, 生灭无常,无有实体, 故称坏身、虚伪身; 而缘此虚伪之身, 生起 我、我所等之执着妄见,称为虚伪身见、坏身见。(三)移转身见,为 大乘唯识宗所立。此宗以“萨”为移转之义,亦即有无不定,或非有似 有之义;以“身”为因缘和合依他起性,故谓身为非有非无,称为移转 身;而于此移转身上,推度我、我所等之妄见,称为移转身见。

 

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尼泊尔时唱过一首金刚道歌, 歌中说:不管是好的执著还是不好的执著,究竟而言都 是障碍。好比黄金锁链和铁锁链,虽然质地方面有好有 坏,但捆缚的作用是相同的。同样,希求佛果和杀害众 生这两种执著,虽然一个是善念、 一个是恶念,但究竟而言都是束缚之因。

 

无垢光尊者的《实相宝藏论》中也讲过此喻:所 有执著都是束缚之因,就像不管金锁、银锁还是铁锁, 都能把人捆缚住一样。究竟而言,任何一种执著都不合理。

 

当然,这是从最究竟的角度讲,如果从暂时角度 讲,发愿获得无余涅槃果位,尤其是为了一切众生发愿 获得佛果,肯定不是一个大错误。如果这也是大错误, 那名言当中成佛的根本——菩提心甘露妙法,都已被摧毁无余,但这显然不合理。

 

◎ 名言中发愿是合理的

 

在名言当中,修行人在因地为度化众生而发无上 殊胜菩提心、发愿获得佛果等都是有必要的,但也要知 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我们是以如梦如幻的 身心,发如梦如幻的誓愿,修持如梦如幻的资粮,获得 如梦如幻的果位,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在真实义 中,这一切都不存在,认为它们实有、永远不能被摧毁,是一个大错误、  一种所知障 81。

 

[81]  《入行论·智慧品》中亦云:“立誓成佛者, 因痴虚设有。”意思是, 立誓希求佛果实际也是一种愚痴(所知障)。

 

中观宗的这一观点完全符合教理,如《梵施请问 经》中云:名言中为获涅槃而发愿是合理的,但认为胜义中也有一个不可摧毁、真实的涅槃则为谬误。

 

大家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对于佛陀在何处讲胜义 法,何处讲世俗法,世俗是针对什么众生,胜义最究竟 的观点是怎样的等问题一定要弄清楚。不然等会儿下课 后,可能有的道友就会想:如果解脱不存在,那我天天 在喇荣苦学做什么呢?每次好不容易从龙泉井打的一点 水都舍不得用来洗脸(众笑) 。既然解脱不存在,我干嘛在这里受苦呢?除非发疯了,还是回去吧。可能个别人还会觉得,既然涅槃不存在,以后就没必要希求了, 听课、背诵也都没必要了,可以好好睡大觉啦……如果 产生了这些想法,就如同龙猛菩萨所说,智慧浅薄的人 听到中观以后,很有可能在有些地方堕入邪见的歧途。

 

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如果深入闻思中观,对于很多问题自然就会非常清 楚;如果以前没学过中观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分辨起来就会有点困难。

 

◎ 凡夫可以通过理论了知胜义谛

 

虽然我们现在对胜义法还不能完全通达、直接接 受,因为自己的根器尚未成熟,不能把分别念变为真正的智慧,但从理论上应该可以明白。

 

就像一个得了严重眼翳病的人,当医生告诉他海螺 是白色的,因为他有眼病才把海螺看成黄色,虽然他的 眼病尚未治愈,还无法现量见到白色的海螺,但从道理上已经完全明白了。

 

又如, 一个人动手术时被局部麻醉,虽然他因为身上的麻药正在起作用,不能完全醒过来,但因为耳边能听见器具等声音,所以心里也清楚自己正在开刀。大家 现在也是如此,虽然通过闻思,已经知道自己受到了假 相的蒙蔽,正处于迷迷糊糊当中,可是仍然无法完全醒 过来。但只要朝此方向不断努力, 一定会有彻底醒悟的一天。

 

现阶段胜义谛并不是我们的直接对境,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了知。

 

子二(宣说轮涅无二之正理):

 

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

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

 

藏文译本颂词:

 

涅槃无有生,轮回亦无灭,

岂可为轮回?涅槃岂安立?

 

涅槃没有重新产生,轮回也不必灭除,既然如此,又怎么成立轮回?又岂能安立涅槃呢?

 

在小乘行人和初学者的心目中,涅槃应该是从很远 的地方得到的,轮回则是指现存的一切不清净法。当把不清净的轮回去除之后,就会获得一个崭新的、特别清净悦意的解脱境界——涅槃。

 

其实,涅槃的真正含义是指欲解脱者在将此等一切 彻底抛弃之后,以证悟无倒实相之智而彻见法性。在胜 义实相中,既不存在新诞生的涅槃,也不存在以前有而 后来被灭除的所谓轮回。既然如此,如何成立轮回?又如何安立涅槃呢?

 

《宝性论》和《现观庄严论》皆云:  “此中无所 遣, 亦 无少 可 立, 于 正 性 正观, 正 见 而 解 脱。” 意思 是,诸法没有什么所遣,也没有什么所安立,如果见到了真实义,才算真正获得了解脱。

 

◎ 轮涅的本体无二无别

 

人们一般都认为,轮回是要断除的法,而涅槃是在 新境界中出现的法,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在现相中 可以这样讲,但这并不符合实相,因为轮涅的本性无二无别。为什么呢?

 

因为在究竟实相中,净除二种障碍、究竟二种智 慧的涅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净的轮回也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从万法本体角度讲,轮涅无有丝毫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在大成就者面前,轮回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轮回、烦恼即是菩提的原因。

 

关于轮涅无二,或者说现相和实相本体无二的道   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做过详细阐述。法   王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顶礼句的时候也说过:我   们应在无离无合的境界中顶礼自己的心——文殊菩萨,  了义的文殊菩萨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颗心与文殊菩萨   无离无合,即从没有离开过,也从没有和合过, “合” 与“离”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这个道理非常甚深,只有通过大圆满的窍诀和中观最甚深的窍诀才能明白。

 

说众生是佛的原因也在于此,凡夫现在只不过被客 尘遮障未显现佛性而已。《大圆满前行》最后讲密宗法 性时引用了《喜金刚·二观察续》的一个教证“众生本 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意思是,众生本是 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的客尘障 蔽了,当障垢清净之后,就会现前佛的一切功德。此教 证也说明了众生与佛在本体上没有毫许差别。显宗最了 义的《般若经》等经典和密宗《大幻化网》等密续都对万法的这一实相做过直接宣讲。

 

所以,认为“涅槃是从一个新的地方产生,轮回是从现在的地方被去除”的想法并不符合万法的实相。万 法的实相是,涅槃没有所谓的诞生,轮回也没有所谓的 存在或灭尽,轮涅的本体无二无别,两者之间没有能除 所除的关系。我们要想真正解脱,就要完全断除轮涅分 开的执著,获得无二的智慧,以这种智慧才能彻见万法的实相。

 

为什么把这一科判安立为“轮涅无二之正理”呢? 我想,对于境界较高或者希求实相的人来讲,这句话非 常契合他们的根机,深入之后,就能了知轮涅无二的境 界,进而对万法在究竟意义上平等、清净的观点自然而然生起定解。

 

壬二(以教证总结):

 

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本品的最后,引用了几个教证来说明轮涅无二无别之理。

 

《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告极勇猛菩萨言: ‘善 男子,色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无缚无脱,若色至识无缚无脱,是名般若波罗蜜。’”

 

《梵王所问经》云:  “佛言:   ‘梵王,我不得生死,

 

不得涅槃,何以故?言生死者,但是如来假施设故,而 无一人于中流转;说涅槃亦假施设,而无一人般涅槃者。’”

 

《大品般若经》云:“无缚无脱,为大庄严。”

 

◎ 念解缚咒之必要

 

很多修行人喜欢天天念解缚咒“嗡门芝西日瓦绕 达 班匝茫所哈  嗡搭绕呢搭绕亚 摩匝呢摩匝亚 摩恰呢 摩恰亚  芝旺瓦绕得嗦哈”,认为自相续中烦恼等各种 魔一直把自己捆得紧紧的, 一定要把这些束缚解开。但 从实相角度讲,所谓的束缚和解脱,只是我们的分别念 而已,根本不存在,自己本已解脱,又何必念这些咒语呢?

 

当然,这是从实相角度而言,若从现相角度讲, 一 个人在未通达轮涅无二之理前,念解缚咒还是很有必要 的,此咒的功德非常大。对密宗有坚定不移信心的人, 在看到解缚咒的功德之后,就会对它生起极大信心。有 论典说,先对着清净的水念七遍解缚咒,然后吹在水上面,如果饮用此水或者早上用它洗脸,所有令自己痛苦的捆缚就会全部解开。麦彭仁波切在解缚咒仪轨中也讲 了很多解缚咒的功德:如能精进持诵此咒,则能遣除无始以来的很多障碍,甚至五无间罪等重业亦可遣除。

 

所以,从现相角度讲,大家应该念诵一些解缚咒, 这没有什么不合理,因为自己尚未通达解缚无二的境 界。尤其现在末法时代,要想修行没有违缘是比较困难 的。有些修行者被人捆得紧紧的,有些被非人捆得紧紧 的,有些被烦恼捆得紧紧的,还有的人被衣服捆得紧紧 的,因为衣服太小了(众笑) ,我看到一位道友穿的衣 服特别紧,好像很不合身。总之,从名言角度讲,解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从实相角度讲,解缚并不存在。

 

◎ 远离自己的缠缚

 

作为大乘修行人,应该通达这些道理,不能被自 己的分别念整天缠缚着。 一般来讲,藏族修行人很少说 自己被魔或仙儿缠着这样的话,而很多汉族修行人,尤 其刚学佛的人,很喜欢谈论神通,经常说自己看见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有时我会想,这些人可能性子比较 直,有什么就直接公开说,但有时又觉得不可能,那么多藏族修行人都看不见什么,而他们却今天说听见一个年轻魔女说自己以前是什么什么,明天又说看见一个老 的魔女说了什么什么,好像真有其事一样。实际上,这 些人有的是自己想多了,有的可能是观风脉明点出了问题。

 

有些人特别喜欢观明点、观风,可是一旦没有修 好,就会出现很多幻像。对于初学者来讲,我觉得观风 脉明点不是很重要,如果真想修行,就要修人身难得、 寿命无常等前行法。修这些法一般不会出现迷乱显现。 打好了前行的稳固基础,再修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 第才比较好。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出现的迷乱显现都会 变成魔王的境界,这样就会越学越糟,最后自己不是被 其他人束缚,而是被自己的分别念紧紧捆缚,这样从中解脱将非常困难。

 

如果感觉自己被魔捆缚了, 一方面应好好祈祷本尊 和自己的根本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要修 学一些中观甚深法门。《大圆满前行》里有很多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 82 ,专门阐释过这些道理。讲断法时也会接触这些道理。

 

[82]   岩罗刹女对米拉日巴尊者所说:  “未了魔乃心之根,似我之魔不可数, 你虽劝逐我不去。”意思是,如果没有了知魔就是自己心的根本,像我 这样的魔多得不可胜数,你虽然劝我出去,或驱赶我,但我也不会走。 至尊米拉日巴也说:  “执魔为魔遭损害,知魔为心获解脱,证魔为空即 断法。此魔罗刹男女相,未证之时乃为魔,制造障碍作损害,若证悟魔即本尊, 一切悉地从汝生。”意思是说,执著魔是魔, 一定会遭受损 害;知道魔是自心的幻化,所有恐怖和危害都会自然而然解脱;证悟魔 是空性,这就是所谓的断法。这些现男女相的魔、罗刹,在没有证悟空 性之时就是所谓的魔,它们也会制造各种障碍而作损害;如果一旦证悟 “魔除自心以外一无所有”,就会了知魔是本尊,那时魔不但不会作 害, 一切悉地都会从魔中产生。  ——《前行讲解》

 

总之,作为大乘修行人,不应整天说自己被这个烦 恼捆着,被那个魔缠着,毕竟我们已经学了中观等很多 大乘法的窍诀。如果一点没用上,那法就是法,人就是 人,正如《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人和佛法之间的距 离可以过一匹马。如果这样,我们的相续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无法相应。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六观缚解品终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一节课

 

我们继续宣讲自他平等的修法,今天是说对自他平等的道理应当生起定解。

 

子二(理当生起)分二:一、安立因;二、成立周遍。

 

丑一(安立因)分二:一、对境苦乐相同;二、有境意愿相同。

 

寅一、对境苦乐相同:

 

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

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

 

这个偈颂,每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重视,要背诵,记在心里面,平时的言行举止应该以这样的教言来摄持。否则,我们自以为是大乘修行人,可是不要说在实际行动中利益众生,有时候连名称上也算不上大乘佛教徒。

 

此颂的意思是,我应该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这些众生不喜欢痛苦,如同我的痛苦一般;我应该尽力饶益一切众生,因为这些众生都是有情之故,如同我的身体一般。(利益众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暂时的利益众生,一是究竟的利益众生,这两种都应该去做。)

 

按照因明的三相推理,可以这样说:“我应该解除众生的痛苦,因为无意义的痛苦之故,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无意义之苦。”当然,有些痛苦是有意义的,比如为求法而苦行,或者为帮助众生而受苦,这些看起来是痛苦,实际上功德非常大,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益,所以这种痛苦不包括在这里。而世间人每天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忙碌,这些痛苦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作为大乘佛教,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对一切众生来讲,最可怕的就是俱生我执,这是我、那是他,这些狭隘执著没有消除之前,利益众生和解除众生的痛苦始终不会付诸予行动。

 

昨天也讲了,众生的痛苦虽然没有降临到我的头上,但也应该解除,因为众生难忍之故。其实偈颂的意思是:只要我把众生执为我所,我的心里就会很难忍。为什么呢?因为本来五蕴不是我,但我偏偏以我执把它执为我,只要五蕴受到损害,我心里就会很痛苦。既然如此,如果将三界所有的众生执著为我,当众生遭受痛苦时,我心里照样会痛苦。

 

在座的各位,你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是别人,是怨恨的敌人,与我毫不相干;这是我的亲人,一定要帮助。再加上无始以来被俱生无明紧紧缠缚,所以长大以后亲怨分明,这是非常可怜的。昨天我资助的一名学生考取了深圳某某大学,他来的时候很开心,我们谈了一会儿,最后他离开时,让我多加持一下他的父母亲友,让他们不要遭受任何痛苦,他去上学也许两三年不能回来,所以一定要加持他们。

 

虽然这是一种世间传统,但如果严格一点,以我们学习的大乘精神来衡量,这种说法非常非常不合理。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执为我所,何必把几个人当作唯一的父母?而对其他的众生,一方面根本不关心,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关爱他们,这些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障碍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从现在开始,大家能不能将以前的传统和习惯改过来?没有改过来的话,始终以自私自利的心为出发点,离解脱确实相当遥远。

 

这种推理真的非常非常尖锐,我们看到任何一个众生受苦时,必须要想法解除他的痛苦,为什么呢?他毕竟是众生,对他来讲肯定痛苦。就像如果有人用刀来砍你,你感觉怎么样?不要说真正将你的肉一块块地割下来,看到那种架势,你也会吓得全身发抖。所以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用刀砍他肯定会痛。然而,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快乐而杀害别人,或者为了短暂的口腹之欲而杀害众生,这种行为多么愚痴啊!

 

大家一定要从内心中去思维,这是不可推翻的一种推理。我昨天也讲了,每个众生的爱好不相同,习惯不相同,习气不相同,但是唯一有一点相同:只要是众生的话,都会避苦求乐,对自己的生命有执著。我们如果肆意去摧毁它,这个众生一定会痛苦。

 

有些人认为,旁生可以杀害,人类不能这样。这是极其不合理的,旁生只不过不能说人的语言而已,实际上它的苦乐与人完全相同。有时候牦牛遇到下冰雹或者豺狼来了,它就拼命地跑,拼命地躲,为了什么?就是自己的生命不要遭到威胁,想获得快乐。世间上大大小小的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快乐而不喜欢痛苦。因此,我们作为佛教徒,始终要观自他平等,自己是怎么样的,其他众生也如是。如果有人说旁生可以杀害,那你可以用这种推理方法:“你不能害这个众生,它是有情的缘故,只要是有情就不能害,如同你自己的身体一样。”倘若在一个家庭里,有些人信佛教,有些人不信,那信佛教的人可以用因明的论式进行辩论。

 

现在有些人口头上说是居士,但实际行为经常损害众生,一点佛教的味道都没有。不管你是成就者也好,修行人也罢,只要危害众生的话,连小乘的沙门四法都不具足。因此,“宁可众生杀我,我也不要伤害众生”,平时我们一定要这样发愿。《中观宝鬘论》的后面也讲了很多发愿文,如观音菩萨的发愿[1]、文殊菩萨的发愿[2],提醒我们念念不忘利益众生,时时刻刻发下殊胜大愿。其实佛教的教言全部归纳起来,就是对上师三宝起信心,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对可怜的众生起悲心,超离三界轮回,这样的理念永远也不能离开。

 

《善说海》的作者无著菩萨,就是利益众生最典型的例子。他老人家的传记中说:有一次,无著菩萨门口来了一位得严重畜癞病[3]的乞丐,他的身躯早已失去光泽,其坐垫等物密密麻麻遍满了小虱子,大小便也完全失禁。众人见后不禁恶心、呕吐,纷纷要求他不要在此地久留。

 

无著菩萨目睹之后,大悲心顿时油然而生,眼泪簌簌落下。他把那又脏又臭的乞丐领进屋,还把那些沾满虱子的坐垫、衣服等物拿进来,将自己好一点的衣服马上送给他。接着,尊者开始用身体给小虱子们作布施——在虱子窝里一住就是两三天,以致浑身上下到处爬满虱子。

 

很多道友看见之后,觉得非常不忍心,祈请尊者停止此种行为,但尊者并未听从他们的苦劝,依然在行自他相换。无奈之下,他们把尊者的一位上师蒋阳顿有请来,劝尊者放弃此举,否则对身体有诸多不利。无著菩萨闻言,即以《本师传》中的一首偈颂作答:“仅依此肉身,亦能饶益他,我发如此愿,当具广大果。”他老人家经常用这些教言勉励自己。[4]

 

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自己遇到可怜肮脏的乞丐时,是怎么样对待的?可能很多人嗤之以鼻,根本没有想这是众生、这是痛苦,自己应该去解除众生的痛苦。很多人认为这是大菩萨的行为,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与自己的修行、成就、名声有关,很多人就争先恐后,而默默无闻地牺牲自己、帮助众生,现在很多佛教徒极不情愿,发心与行为背道而驰。华智仁波切说,三界众生虽然不想受苦,欲求安乐,可是因为无明愚痴,根本不知道快乐的因——行持十善业,反而行持痛苦的因——造各种恶业而抛弃自己永恒的幸福。所以,有些人的行为特别可怜,对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

 

话说回来,藏传佛教中无著菩萨的行为,无独有偶,汉传佛教也有一位唐代的昙韵法师,常年居于五台山木瓜寺,独自一人住在瓦窑里。衣服破旧不堪,遍满跳蚤和虱子,法师一任它们吸咬,寄生在自己身上。当地土蚤很多,附在身上,他也不排除,一直用身体的血肉作布施,长达四十多年。

 

我家乡也有一个罗西喇嘛,他一到夏天,就每天到森林里面去,脱下上身的衣服,一边坐禅,一边用身血布施蚊子。太阳落山以后,他才回到寺院。你们可能也知道,藏地的蚊子在七八月份特别大,不像汉地的蚊子那么小。去年我们去草地上,很多道友身上有蚊子时,使劲用披单赶,赶完了以后,还用恶狠狠的目光盯着。尽管可能没有打死,但那种态度根本不把它看作生命。其实那种蚊子在藏地比较多,修行人在对待众生方面,还是应该跟其他人有所不同。

 

现在有些所谓的佛教徒,看见老鼠就打,看见蚂蚁、蟑螂,就倒开水或喷杀虫剂,这是非常可怕的。前段时间,深圳有一位居士很苦恼,他问我说:“我这里有很多白蚁,怎么办?”我告诉他:“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杀害!有些大德说杀害也可以,念个咒语就行,但这绝对不可以,它们是有生命的,如果这样杀害,根本不是佛教徒。”昨前天他又给我打电话说,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他虽然没有杀害众生,但白蚁都已经不见了,现在屋子里也比较舒服。

 

确实,现在汉地类似的情况比较多,但这些众生毕竟也是生命,我们应该想办法。如果是真正的佛教徒,那暂时可以不住在那里,想办法在外面住几天,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人不至于愚痴到除了杀生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了吧。所以,今后在生活过程中,只要牵涉到众生的痛苦,自己务必要注意,否则,大乘的名称和意义都已经失去了。

 

总之,只要是众生,我们就要帮助,不能伤害,这两个原则务必要掌握。有些菩·提·学·会的道友,以前没受过系统的佛教教育,光是口头上说“我是大乘佛教徒”,这是绝对不行的。行为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否则一边吃活的生命,一边说自己是佛教徒,真的特别可怕。尤其是现在的南方人,吃众生好像没什么感觉,好多人认为非常正常,因为自己从小就在海边一直吃,现在继续吃下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多人有这种概念,看起来特别特别可怕,他们虽然牙齿很白,但牙齿的尖尖上有很多血点儿,跟魔王、魔女没有什么差别。我们都觉得魔王魔女好可怕,有长长的爪子、尖尖的獠牙,其实到餐厅或菜市场时,有些人甚至比魔王还厉害。魔王害众生的话,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我原来也讲过这个故事,但人却从水里直接拿来就吞下去。这些行为完全缺少悲心,缺少悲心的话,所作所为不会入于大乘之道。

 

寅二、有境意愿相同:

 

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独乐?

 

既然自己和别人两方面,都同样追求快乐,一点差别都没有,那为何我只求一个人快乐,而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伤害他众的基础上呢?

 

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大至梵天、大自在天,小至蚊子蚂蚁等虫类,上至总统、总理、帝王、将相,下至乞丐、妓女、仆人、屠夫,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都有共同的愿望,就是想获得快乐。不愿意快乐的而愿意痛苦的,在众生当中绝对没有。不仅是人类,旁生、饿鬼、地狱乃至阿修罗、天界的众生,都是日日夜夜希求快乐。可是这种快乐,如果没有一些修行境界,也是特别难以得到。

 

既然所有的众生都希求快乐,不愿意遭受痛苦,我与众生的目的一样、想法一样、感受一样,那我抛弃众生而自己获得快乐,从大乘理念来讲,这是不合理的。甚至抛弃众生而自己成佛,也是不成立的。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说:“自不乐疾速,取证大菩提,愿为一有情,住到最后际。”我们不应为自己而迅速取证菩提,而是要发愿即使为了救度一个有情,也要在千百万劫中住于世间。这亦是文殊菩萨的大愿,大乘经典中记载,文殊菩萨因地时发愿:“乃至一个众生尚未解脱而留在轮回中,我也宁可住世度化,不愿意自己先去成佛。”

 

所以,只要是能帮助众生,舍弃自己的成就和修行也合理。我们这里有些发心人员跟我讲:“我现在闻思修行确实已经耽误了,但就算今生不成就,只要能够帮助众生,我也情愿继续做下去。”这些人虽然现在不是文殊菩萨,但跟文殊菩萨的发愿确实相同,他们内心中真的想:“只要对众生有一点利益,无论在轮回中住多长时间、受什么苦都愿意。众生如是希求快乐而得不到,我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应该给别人多创造一点条件。”所以,有些人的发心非常非常正确。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有为了自己的如毒般自私自利的心,不抛弃众生、帮助众生的心态很重要,麦彭仁波切也说:“宁可舍弃自性命,切莫抛弃诸众生。”

 

虽然不舍弃众生是大乘菩萨戒的最根本,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不能损害众生。现在有些人,今天发了菩提心,再过一段时间,别人说他几句,他马上用石头来砸别人,大乘佛子怎么会如此“坚强”啊?世间英雄的话,可能天不怕、地不怕,杀害众生也不眨眼,但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理当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看见众生而不想度化,甚至想打他、杀他,这种念头真的值得惭愧!

 

大幻化网中说,我们现在的一些颠倒行为,犹如一个人裸体奔跑,精神恢复了以后,一回忆起来就特别不好意思。同样,我们在凡夫地时将不净执为清净、无常执为常有、无我执为有我、痛苦执为快乐,一旦证悟了圣谛,获得了圣者果位,对于以前的四种颠倒,自己也会觉得非常羞愧。比如有些人以前不知道生命的珍贵,经常在饭店里点杀很多众生,我跟有些道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们觉得自己以前跟疯子没有差别,直到遇到大乘佛法以后,才明白自己精神失常过,成了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多亏大乘佛法把自己救了出来,否则如果还在继续发疯,那多可怕啊!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确实也是,他们若一直这样下去,不知道一辈子会造多少业。有些人觉得太晚了,其实也不晚,噩梦早一点醒过来,也是你的福报。

 

我们这里有些人,虽然修行方面比较惭愧,早上经常断传承,散乱的事情比较多,背书也背不下去,考试也是马马虎虎,有很多很多烦恼,但总的原则上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善知识,再怎么样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看见众生就吞下去,整天的行为疯疯颠颠,这也是一个大的进步!

 

帮助众生真的很重要,《释尊广传》中说,久远之前,释尊转生为一商主,名为得善,他天性善良,只要看见可怜的众生,就不顾一切去帮助。有一次,他从大海取宝回来,遇到刽子手正欲处死一人,他决定要将此人救下来,但刽子手无权释放,他便到国王面前求情。国王回答说:“此人严重违犯律法,你若真欲救他,必须将全部财产上缴,且你自己要代那人受死。”得善听罢,高兴万分,于是把财产全部献给国王,自己欣然代那人受死。所以大菩萨看见一个众生遭杀,宁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把他救过来。我们虽然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也要想去尽量帮他,不要害他。

 

可能是我的性格不好吧,跟别人打电话时,如果话不投机或者心里不舒服,就不想说话,把电话撂了。这种情况出现过好多次,其实这种行为还是害众生,所以我今天在所有僧众和诸佛菩萨面前发愿:以后不撂电话了。

 

当然,我们学院的修行人,按规定在这里不能有电话,但希望你们以后也能这样发愿。外面的很多居士,两个人吵架时,吵吵吵最后把电话撂了。所以大家也要共同发愿,不然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口头上说帮助众生、不害众生,实则以各种方式伤害众生的身体和心,这种行为非常糟糕。

 

我个人来讲,真的修得特别差,在你们面前讲这些大乘论典,特别不好意思。自己很多方面没有做到帮助众生,但心里面确实愿意做众生的奴仆。尽管像无著菩萨和得善那样的精神,我是没有,今天看见一个麻风病人,让我全部放下来,我现在还达不到,但只要对别人有一点帮助,我少睡一点、让身体受一点痛苦、愿意早一点死去,这一点还是能发愿。因此,我们应该从行为上多考虑老母有情,只要对众生有利益,就愿意放下自己,这样的发心是需要的!

 

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既然自己与他众都同样厌恶痛苦,他众不愿意接受身心折磨,我也是一模一样,那为什么我不愿意帮助别人而只爱护自己呢?

 

佛教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鬼子母有一千个儿子,她最疼爱最小的儿子。但她偏偏爱吃小孩肉,所以常到人间抓小孩,活生生地当食物吃。人们受不了这种痛苦,纷纷向佛陀求救。佛陀于是通过神变,将鬼子母最小的儿子捉来,扣在自己的钵里。鬼子母回来发现小儿子失踪了,她特别着急,不吃、不喝、不睡,上天入地到处找,整整找了七天,也没有找到。后来她听说佛陀无所不知,就到佛陀那里去哭诉。

 

佛陀说:“你有一千个儿子,才丢一个就这样难过,别的百姓只有两三个孩子,甚至是独生子,却被你吃掉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听到这番话,她当下就醒过来了,在佛陀面前忏悔道:“我错了,只要能让我找到小儿子,我再也不吃别人的孩子了。”

 

佛陀就把她小儿子从钵里放出来,还给鬼子母。鬼子母问:“我若不吃小孩,那没有东西可吃,我岂不是饿死了?”(就像某些坏老板一样,除了吃活的海鲜以外,什么都吃不下去。我遇到一个人就是这样,三顿饭就要活的动物,别的东西他不想吃,觉得没有味道。)佛说:“不要紧,我以后让我的弟子每逢用斋时,分出一部分给你吃。”所以汉地寺院在吃饭时,专门有对鬼子母的回向偈[5],我们藏地也有这样的偈颂,通过这种方式加持,让它们获得快乐。

 

很多众生对与自己有关的人,觉得他们的生命很宝贵,对不相干的人则不会这样。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从生命的价值上、感受的苦乐上,任何众生都没有差别,古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痛苦,千万不要强加于人,因为别的众生也照样不愿意。

 

现在有些道友,只考虑自己,根本不考虑别人,连修房子、砌水道,也只想到自己的院子,一点都不考虑别的院子。这种人真的跟旁生没什么差别,根本不具足人的法相。作为人,应当具备慈悲、高尚的品格,大家通过学习这部论典,要从心里对大乘佛教有种不共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丑二(成立周遍)分二:一、真实宣说成立周遍;二、断罪之答辩。

 

寅一(真实宣说成立周遍)分二:一、一异无实故互不护持之过;二、故当断除我执。

 

卯一(一异无实故互不护持之过)分二:一、时间相异之苦不护之过;二、对境相异之苦不护之过。

 

一、时间相异之苦不护之过:

 

谓彼不伤吾,故不护他苦,

后苦不害今,何故汝防护?

 

有些人认为:“我自己的痛苦很难以忍受,所以一定要保护,但其他众生的痛苦是自作自受,与我毫不相干,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

 

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只要自己快乐就行,帮助别人的话,也仅限于自己的亲属,其他众生没必要去帮助。“谓彼不伤吾,故不护他苦”,因为这些痛苦对我一点损害都没有,又何必去防范它呢?

 

针对这种论调,作者下面回答说:如果因其他众生的痛苦不会伤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护他,那么未来的恶趣痛苦也没有损害到今生,你为何要保护呢?比如你现在造恶业,来世会转生到地狱里受寒热之苦,这些痛苦你现在并没有感受,既然是不能害自身的法,那为何要拼命地积累善法去防护呢?或者说,很多人年轻时积累财产,目的是为了在老年时不受苦,还有一些人为了明天快乐,现在做很多事情,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痛苦现在你也没有感受到。

 

如果懂得这些道理,众生的痛苦应该当作自己的痛苦,若能视他苦如己苦,正法的价值和利益才可以修出来。敦珠仁波切有一个教言说:“犹如除病良药之正法,若未听闻无法知取舍。”如同除病妙药般的正法,假如没有去听闻,很难了知其中的道理。自己以前的想法,跟佛教的教义比起来,真的是非常愚痴。确实,我们若不愿意遣除众生的痛苦,自己以后的痛苦也不应该考虑。然而,没听过这些大乘教言的话,有些人恐怕不能接受,如果通过长期的闻思修行,一定会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

 

若谓当受苦,此诚邪思维,

亡者他体故,生者亦复然。

 

有些人辩护说:“未来所受的痛苦,这是我要关心的,毕竟我是一个相续,为了使未来的自己不受痛苦,做一些事情还是有必要。而其他众生与我的相续完全不同,他的痛苦与我没有关系,所以我不应该去帮助。”

 

这种说法不合理。“若谓当受苦”,如果说这种痛苦将来会让我感受,必然会发生在我身上,所以我应该避免这些痛苦,而其他众生所感受的法,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感受不到,所以我不必管别人的痛苦。作者呵斥道“此诚邪思维”,这种想法是莫大的邪见。为什么呢?“亡者他体故”,因为现在的你死了以后,来世转到恶趣的话,那时候的你实已变成另一个众生,与活着的你完全是他体的。

 

如果把时间缩短一点,年轻的你和年老的你不是一个,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也是别别他体。因为前后的相续有异,如果是一体,则有诸多过失。比如说,我今年34岁,明年35岁,那么35岁的我是不是34岁的我呢?如果是,我就越活越年轻了,今年是34岁,明年还是34岁,因为一体的缘故,永远也不会变成他体,但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入中论》里面说:“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慈氏与近密二人的相续,是各别的他体,不可能安立为同一相续,因此,凡是自相各异的法(如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说为一相续极不应理。

 

再譬如,山谷后面有一条河,去年我淌过河,今年也淌过河,就认为这是同一条河,其实这是特别大的妄执,这不仅在胜义中不成立,世俗中也不成立。正如我刚才所言,如果34岁的我和35岁的我是一体,那么我34岁的时候,已经变成35岁了。或者50岁的我和100岁的我若是一体,我到100岁时,已经年轻50岁了。或者我今生是人,来世变成地狱的众生,假如二者是一体,则人间也有地狱的众生了……有很多的过失。有些人认为,今天的我为了不受明天的苦,奋发努力是理所应当,而对其他众生的痛苦,竭力去制止就不合理,其实懂道理的人用正理来观察的话,二者没有任何差别。

 

《入行论》每个颂词的道理,大家一定要通达。很多人觉得《入行论》很简单,我觉得这有点愚痴,让你解释的话,连三分钟都解释不了,说明你对颂词并没有了解。如果真正了解,这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这种意义并不是凡夫人随便说的胡言乱语,而是与正理完全相合的。包括在座的有些道友,也觉得这些颂词很简单,其实不管你是讲考还是笔考,对它内容的90%都没有了解,只是明白了10%以后,就自以为得、心满意足了。这是非常大的一种邪见,希望你们不要认为《入行论》很容易,以前也听过,现在也听过,大概的意思知道就可以了。

 

当然,我讲得也不好,我经常想:“现在我虽然给你们讲,但能不能讲到50%啊?”里面可能也有一些讲错的。实际上真正的义理越思维越甚深,因此你们不要小看《入行论》,否则智慧是不会增上的。好多道友表面上好像懂一点,其实里面的推理和思维方式,自己完全没有接受,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解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对于科判和颂词的内容,大家要再三地看,光看一两遍肯定不行。像华智仁波切那么有智慧的人,也是随身带着《入行论》,原因是什么呢?这里面的甚深内容,经常要与我们相续结合起来串习,这样修行才会变好。不然的话,有些居士一边坐车,一边马马虎虎地听Mp3,“哎,我已经听过了,《入行论》比较简单啊!”一说简单,我就有点生气。不简单,真的不简单!佛法不是像看电影、听新闻、看报纸,意思只有那么一点,看完以后就没有了。诸佛菩萨金刚语的加持,跟世间的语言截然不相同。铁铝等金属有什么样的价值?黄金和金刚钻石有什么样的价值?这方面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切记:形象上的闻思起不到什么作用,务必要对其内容反反复复地思维!

 

[1] 犹如圣者观自在,摄受数多苦难众,出世除老病贪嗔。

 

[2] 纵有一含识,未得解脱间,我虽得佛果,誓愿住三有。

 

[3] 畜癞病:症状为浑身发痒、体生小虱子,具有传染性。

 

[4] 后来尊者仍坚持如是作为,不久,所有虱子自然消散无遗。

 

[5] 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回目录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71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前面讲到阿难尊者当场“悲欣交集”,也欢喜,也比较伤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自己对自己的开悟没有怀疑、充满信心。同时,他也问如来,末法时代众生刚强难化,佛陀也已经离开很长时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摄自己的心,建立道场,远离魔事,在菩提道当中不退转,怎么样的方法才好?

 

佛陀也非常赞叹阿难尊者,你提出来的问题非常好,你对未来的众生负责,而且你自己也是发菩提心,有利他心。佛陀高度赞颂、赞叹。

 

这个时候,阿难跟大众聚精会神地听着。佛陀下面就开始讲,末法时代的众生,依靠耳根圆通法门获得证悟的话,需要一些条件。

 

下面主要讲戒、定、慧,三学的根本,实际上是我们经常讲的守戒律,杀、盗、淫、妄。居士戒当中也好,或者是出家人的四根本戒当中,也是有杀、盗、淫、妄。佛陀说我们如果要依靠这种法门开悟,基本的要求就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为,然后精进修法,这样能获得证悟。今天主要讲这个道理。

 

今天我有点头痛,所以可能讲得也不太好,讲得也不太多,但是稍微跟大家看一下。

 

下一次的课,本来想时间稍微提前半个小时。但我又想,可能好多因为下午有课、下午有发心,这样换的话,我这边倒是没事。我想讲考完了会很晚很晚,但也许也没什么大问题吧,大家已经习惯了。如果大家都觉得有必要提前半个小时,到时候给我说,现在暂时不调整。下个礼拜的课,还是现在这个时间。

 

我昨天想要不要调?但是现在已经习惯了,可能问题不是很大。但不管怎么样,我的讲课时间大概九点半左右结束。真正要讲的话,《楞严经》和《西游》这两节课,应该是一个半小时多一点,需要这样。所以大家心里应该这样安排。然后念个《普贤行愿品》,基本上接近十点钟。我们再讲考二十分钟,或者二十五分钟也可以,你们看情况。

 

我也看到讲考的这些道友们,基本上以前的这些还没有退失,我也比较开心。刚才我悄悄地看了一下,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没有退,很多人还在继续。

 

希望我们的经堂,包括里面的地热,这些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冬天比较冷,上面的窗户这些不关,尤其坐在中间很冷。大家这样共同来学习,也应该有个气氛,包括念《普贤行愿品》,好像那种加持力也好,那种力量都不相同的。

 

当然,我们这里的道友来来去去,可能稍微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为了求法的精神吧。我们世间人也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很辛苦的。所以,我们为了解脱,为了接受大乘佛法,这样也是一个训练,也是很好的。

 

所以,我也比较有信心,也特别感谢大家。我也是给大家尽量地按我们每个礼拜规定的时间分享一部分内容,我讲得不一定特别多。

 

接下来开始讲:

 

昨天大众和阿难依教奉行,大家都非常欢喜地听着,佛陀所说的这些教言都会依教奉行。这个时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是一个总的纲要。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应该常常听我在《毗奈耶经》当中专门说过——

 

《毗奈耶经》应该有《大乘毗奈耶》和《小乘毗奈耶》。

 

《毗奈耶经》当中,或者律藏当中宣说的修行,不可缺少的是什么呢?“三决定义”,三决定义就是我们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

 

三学实际上是修行的纲要、修行的根本,这三者叫“三决定义”或者“三学”。

 

“所谓摄心为戒”,摄心实际上就是戒。

 

大家都知道,戒律也叫尸罗,《四百论》等很多论当中用梵语直接来讲,就是尸罗。像《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所有的尸罗,实际上是以正知正念来摄自己的心”,这就叫做戒律。什么是戒呢?戒律就是用正知正念来摄受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不要往外散乱、放逸或者说是误入邪道,这样的话,所谓戒的定义就是“摄心为戒”。

 

戒实际上是禅定的因,因戒产生禅定,禅定做为因,它发慧、摄心。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如果安住、摄住的话,这个是戒。依靠戒有了定,有了定以后有慧。戒、定、慧实际上它是一个因果的关系。如果要产生智慧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心,这个坚定的心或者禅定,一定要有戒律,如果没有戒律,心也定不下来,智慧也没办法开发。

 

那这样的戒是什么戒?不管是什么戒,就是自己的心要控制住,心要抓住,这三者叫做三种无漏学。

 

《指掌疏》中说:“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如果戒律不清净,三昧也就是禅定不会现前,所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

 

包括《正脉疏》当中也说过,依靠耳根圆通来修行的话,首先应该要有一种加行,什么样的加行呢?有了戒律、禅定、智慧、然后才能建立道场。有些通过咒语来摄受众生,有些以摄心来摄受众生。不管修什么法,我们这个戒非常重要。

 

在这里要讲到,禅定也好、智慧也好,还有其他任何的功德,有了戒的基础才有机会产生;如果没有戒,一切功德就没办法产生。所以这个戒,为什么龙猛菩萨把它比喻成大地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三学的根本是戒律,戒律的话,我们居士四戒也好,出家人的四根本戒,主要是杀、盗、淫、妄。一些经典和论典的次第,先讲杀,然后偷盗,再讲淫心和妄语,这样分的。

 

在这里先讲淫戒,然后杀戒、然后盗戒,最后是妄语,讲完了这些以后我们这一品就圆满了。

 

为什么在这里首先讲断除邪淫、戒淫?有二个原因,一个原因“万恶淫为首”,所有的恶当中,淫毁坏根本,如果犯了淫戒,淫戒守不好的话,包括定学、慧学,以及其他种种出世间的功德和世间的功德都没办法。

 

我们世间人也是这样,杀、盗、淫、妄无所不犯的这些人,可能世间的基本功德很难具有。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条件。不仅是我们佛教徒,实际上全世界的人来讲,邪淫也好,偷盗也好,杀人,说欺骗的妄语,这一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这方面,可以说这是一种戒律。

 

当然像出家那样的戒条,除了佛教以外,有些是没有的。但在现在的一些外道当中,包括不杀生方面也好,或者斋戒方面也好,或者邪淫方面,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戒条,大家也应该清楚。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佛教的戒律是一种控制,“要开放,要自由。这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让人没有自由”。现在尤其是西方文化为主的很多人提倡这样的理念。但是如果我们过于放荡不羁,对自相续不会带来任何利益。所以说前辈大德也是非常重视戒律,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大家也知道,这部经典主要是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之间的一个因缘,佛陀才开始宣说的。所以这里讲,如果能断淫、淫戒守的很好,就非常容易成就。

 

这部经前面讲因缘时候,也是跟摩登伽女,或者断淫有一定的关系。刚开始阿难遇到摩登伽女的干扰、骚扰,或者说遇到了各方面的违缘,后来违缘转为道用,阿难尊者他守的清净戒律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摩登伽女她依靠特别的执着、贪欲,最后自己有机会入于正道,逐渐逐渐获得阿罗汉果位。

 

《楞严经》是非常好的一个经典,如果用现在的人生经历来讲,确实它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因为电影就是讲人生的故事。这里面真人真事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很有情节。刚开始出现的主要人物,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人物?是怎么样出现的?最后他们获得了什么样的果位?就像讲《维摩诘经》的时候,刚开始维摩诘居士是怎么生病的?依靠这个因缘,佛陀派每一个弟子去探病,与每一个弟子之间有对话和教言,到最后大家都获得了非常殊胜的果位。

 

所以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希望大家要明白这部经典总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以后要研究《楞严经》的话,从细节方面,每一个词句都要字面上会解释,每一段话、每一章当中,它主要宣说的一些宗旨、意义;每一品、每一卷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内容。从方方面面这样来分析,也是很好的。

 

以前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专门研究《楞严经》。但有些研究完全依靠一种分别念——以凡夫人的分别念来揣测佛和菩萨、阿罗汉的境界,把佛菩萨们的境界拼命纳入我们凡夫人狭窄的境界中来推测,这样的话,确实很难的。

 

首先要知道,这里面出现的这些人物,不是我们凡夫人所能了解到的。否则我们有一种否定的态度,用一些其他眼光来看待:“阿难说的不对,摩登伽女是破坏者啊”。这样的目光来研究的话,不一定很透彻。

 

我们对佛经和论典的研究,我觉得信心很重要。我也遇到过一些研究人员,有些对佛教毫无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光是依靠分别念抉择圣者们的智慧,研究的成果很难有价值。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接下来首先讲断淫的戒律。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佛陀告诉阿难,你说为什么我把摄心称之为戒呢?

 

因为佛陀刚才讲了,摄心的名字叫戒,有了戒就有了定,有了定就有了智慧。它是这样一个次第。

 

他这里说,阿难你想一想,我为什么前面说所谓的摄心,它的名字叫做戒?原因是这样的——

 

下面用四个方面进行宣说。这以上应该是总的概要,下面分四个科判。首先是断淫的戒律。

 

如果世间六道一切芸芸众生,他们“其心不淫”,他们断了淫心,则不会随着生死轮回的相续不断流转。众生首先要断淫。

 

这里“其心不淫,其心不杀,其心不盗”,全是讲的“心”,藏文当中章嘉国师翻译的是:“如果不断淫、不断杀、不断盗。”

 

如果心上安立,邪淫的心要断除的话,可能是很高的境界,它属于菩萨戒方面。因为声闻戒主要是有为的身体为根本。原经文当中不知道,它到底是心上安立的,还是整个身心都可以安立。身心都可以安立的话,这个淫戒就比较粗大,如果仅仅是心上面安立,那心里面连梦中都不会产生淫心的话,境界要很高了。

 

这里讲到,如果淫心断了的话,就不会在三界轮回的生死当中流转,这个很重要。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阿难你们准备修三昧定,本来必须要断除障碍、尘劳、尘垢。

 

生死轮回流转的因,烦恼障也好,这种执着、尘垢,要修三昧定的话,必须要断除这些。

 

如果你淫心不除的话,这个障碍没办法除,那么在整个六尘当中,或者说是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

 

所以我们要修禅定的话,淫心断除是非常重要的。前辈的很多大德因为断除了淫心,他们的禅定境界非常高。以前说是虚云老和尚,他好像很长时间才剃一次头发,别人也有诽谤他,说你出家人怎么留着长发、留着胡子等等。但是他的功夫非常厉害,他禅定的时候,有时候禅定七天,有时候是二十一天,动都不动。

 

以前南怀瑾大师也说过一个,他小的时候知道有一个叫广钦和尚。当时他在台湾的一个山上,四十来岁。他有一次特意爬这个山,爬了很高很高的山去朝拜广钦老和尚。人少的时候他就问,“别人说你二十一天都是入定,一直不用动,到底是真的吗?”他单独问他,很多人当中不太好意思。广钦老和尚说:“是的,我能安住”,然后他就问,那你现在能不能?他说“现在因为弘法,没有时间”。所以他相信,南怀瑾说他本来也不太相信。确实以前这些大德们的禅定功夫非常厉害。

 

其实一个修行人,如果禅定非常好,他证悟无我的智慧很高超的话,应该他有一个非常清净的戒律。如果是破戒者的话,就像戒律里面讲的一样,破戒者广闻博学也是没有用的;禅定的话,心不会专注,很快的时间当中散乱于外尘。

 

所以这里说,如果要修三昧定,一定要断除淫为主的这些尘劳。《圆觉经》当中也是讲,如果淫欲没有除的话,其他的功德无法产生,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有些人闻思修行的智慧非常不错,自己依靠一种世间的修行,禅定的境界也已经现前,很不错的。但是如果没有根本上断除邪淫——

 

这里面只是说淫,藏文当中有时候把它翻译成邪淫,邪淫一般在家人的戒律可以讲。如果淫的话,那范围就比较广,包括出家戒律守的,所有的淫行全部断除。

 

这里说,如果一个人有智慧、禅定很不错,但是没有断除淫心的话,将来他一定会是落入魔道当中。

 

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智慧有了也是救不了,禅定有了也是救不了。这一点,我们以前学过的《赞戒论》当中也是说得比较清楚。有些偈颂赞叹持戒的功德,有些偈颂宣说破戒的过失。所以如果不好好地断淫,这些都起不到作用。

 

憨山大师也说:“修禅之人若不断淫,如以甘露灌溉毒树,灌溉益深而毒气愈盛,所以必落魔道也!”如果你没有断淫,你禅定的功夫再怎么样,或者说你智慧的功夫再怎么样,全部都变成了毒气。

 

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你的行为不如法,你光有智慧也不行,可能造的业更严重。因为你有智慧的话,辩论很厉害,我们有些口才好的人,他讲经说法、造善业的话,也很好。如果他的行为不对,行为不清静,然后心不清静,那造口业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说一句的话,他可能十句都会倒出来,出口成章。

 

现在我们世间当中的有些记者,有些民间的人,因为他是一种邪知邪见的人,非常非常片面、不正的那种,这种人的嘴非常会说,他自己依靠这个嘴皮来吃饭,但因为自己行为不正的原因,实际造的业可能更严重。

 

所以说这里也讲到: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如果没有很好的守持戒律,没有断淫的话,有禅定还有智慧,上品者很有可能会变成魔王。

 

因为他智慧很厉害,但行为不如法,他可能影响很多人。现在有些人经常讲:“守戒没有什么用,你们随随便便可以行淫”,这样的话影响成千上万的人。然后自己的禅定也有一定的功夫,像外道也有,很长时间都是入于非非想天一样的定当中,这样很多人都会信他——禅定和智慧是上品者的话,那造的业也是比较严重,所以他最后转生成魔王,魔当中位置比较高的魔王。

 

禅定和智慧比较中等的人呢,他可能最后转生到魔的平民当中。禅定和智慧比较下等,最后就变成了魔众当中力量比较弱小的一些魔女。

 

凡此“彼等”,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徒孙徒弟,都有各自的眷属,而且各个都不知因果,都非常傲慢,自己非常自信地说自己依靠这种方式成就了无上之道。 

 

大家都会讲自己是无上之道。我并不是说其他的宗教都是魔,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带有一些难以想象的故事。所以我们如果没有根本的戒律清净,或者是清净的行为,很有可能影响很多人最后堕入恶趣。

 

比如基督教,耶稣的母亲是圣母玛利亚。当然有不同的历史说法,但是比较公认的是她很小的时候就见到了神,见到了神以后,神说:“你应该生一个非常厉害的孩子”。她说:“我男朋友都没有,怎么生孩子呢?”神说:“没有,你会生孩子的。”依靠他的一种特殊威力,最后生了耶稣。耶稣的父亲也是比较神秘。包括穆罕默德,他后来也是神的指示,让他创造一个宗教,将来会影响整个世界,也有这样的。所以世间上的很多宗教都是依靠比较特殊的神、特殊的一种威力而得到的。

 

而且我们信仰宗教的人,相当一部分人是依靠信心,并不是依靠智慧。这样以后,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清净的戒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也许对自他不一定有意义。

 

然后佛陀说: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陀说,我灭度以后,末法浊世的时候,有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魔众炽盛于这个世界当中,他们统治整个世界。

 

当今这个世界确实非常多。佛陀灭度以后2500多年后的今天,有各种各样的魔众、魔民、魔师。前面也不是说,浊世的时候,说法的邪师如恒河沙一样,兴盛于这个世界。

 

他们不会说断除贪心,要广行贪欲,还称自己是善知识,令很多很多的众生落入贪爱和邪见的坑里面,最后让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菩提之道。

 

以前化上人说,他见到一个人,自称自己是佛,见到谁都是LOVE、LOVE,一直讲爱爱爱,最后好像很多人堕入邪见的坑当中。他是非常反对的。他说亲自见到一个人,那人说“我就是佛”,他自己这样称呼自己。

 

所以我们这个世间当中,将来佛陀灭度以后,确实有一些人宣说贪欲为正法,这样说的话,确实非常可怕。虽然在有些甚深的密法当中,看起来好像有一点贪欲,但实际上,我们学习这么多年的人,大家都知道,任何密宗当中根本没有贪欲自相是我们要行持的,没有的。

 

正因为这样,比如说贝诺法王、法王如意宝,在我们浊世众生面前显现一个特别好的榜样。自己身为出家相,虽然前世各方面有开取伏藏、接受空行母的授记、能力,但是为了末法时代的一种榜样也好、模范也好,自己行持清净的戒律。

 

正因为这样,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包括贝诺法王他们的传承弟子,还有很多高僧大德,他们的传承弟子,真正的上师们都会弘扬正法,守持清净的戒律。着重弘扬戒定慧,尤其是守持清净的戒律,非常的重视。

 

我以前也很多次的说过,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男众也好,女众也好,出家人很多的,出家人如果自己能守持戒律,应该是一生当中非常光荣的事情。一旦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守持清净戒律,那这个时候,你不管是舍戒也好,自己应该隐藏起来,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似是而非的讲一些所谓的双运。

 

我们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当中是有一部分所谓的密咒士、所谓的在家身份。但是这些,一部分我们相信他们肯定是有密义、有成就的。但有一部分,我们觉得肯定是没有什么的,只不过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各种各样的面子,可能名称取得比较好听一点,实际上可能是真正的在家人。在家人的话,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他应该不会依靠邪淫这些来欺骗别人。

 

我们学院的传承弟子当中,希望大家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是我们有生之年最荣幸的事情。一旦这种因缘实在不具足的话,那自己还俗,或者说自己通过其它方式,千万不能依靠淫戒:“我们双修,这样的话对什么什么有利……”,这完全是一个欺骗的行为。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真正依靠这样的能力,法王如意宝的这些弟子们,高僧大德当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应该可以有资格去弘扬这个,但是谁都没有去弘扬。“这个是甚深的法,不是我们的境界。”谁都没有把密法里面的个别修行去弘扬。

 

我们极个别的人,以前都是有过,我课堂上也是批评过,拿出什么照片,各种说法,欺骗一些刚学的。因为他们很脆弱,他们也不懂什么。他就开始说各种各样:“这个是正法,这样修行对你有利。”这完全是一种欺骗。

 

如果出家人自己实在是没办法守持戒律,已经失去了这种道行和戒律的话,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现在也是有——不管是堪布也好,活佛也好,普通的出家人,最后有些已经现了在家相,有些并没有,但是他没有做任何出家的行为,自己只有从僧团当中离开。

 

我们以后的出家人,每个人完全把戒律守得善始善终,一部分人肯定有,现在浊世的时候也会有,包括我们藏地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这一点,我也在想,法王如意宝为什么当年没有接受所谓的世间的这些明妃,像顶果钦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创巴仁波切,凡是当代的这些大师们,公认的这些,他们显现上各种各样的,但法王如意宝一直没有。他身为一个真正的伏藏大师,真正伏藏大师有时候接受明妃也是有必要的,像莲花生大士和后来的一些伏藏大师。但是,法王为了摄受我们后面的这些出家僧团,自己显现这样的身相,最后以出家形象而示现圆寂。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也依靠正知正念,好好地守持戒律。人生很短暂的,如果你的出家身份善始善终的话,那比世界上任何的价值高贵得多。就像《顺治皇帝出家偈》里面所讲的那样,世间的金银财宝、地位名声这些都不算什么有价值的,你一个人相续清净,一直到死为止,其它什么修行都没有也是可以的。

 

《赞戒论》当中也讲了,如果闻思修行的一分功德都没有,但是出家戒律很清净的话,今生来世都很快乐。大概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这个淫戒,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家一定要行持清净的戒律。

 

尤其是学院,在这方面的顺缘是非常不错的,比较而言。因为末法时代,非常完美的可能在哪里都得不到,不管是闻思修行也好,道场也好,包括我们身边的这些人,我们有些人一直是完美主义,希求最完美,但是这个确实很难。都是有一种比较,比较当中能获得幸福感。

 

所以我想,比较而言,确实学院的加持力也好,学院各方面的因缘非常非常好。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如果真正长期待在学院,时间可能越长越好,为什么呢?因为出家僧团里面待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大多数人的心相续基本上已经变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相续。否则的话,你们很多人出了家,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会有一种热情心,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会喜新厌旧,最后很多都退失。

 

所以说,一般来讲,像学院这样的道场,不离开这样的僧团,这叫做忏悔所依。因为“我不能这么做,不然很害羞,很不好意思。我一定要跟僧团、我的道友们一起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样的话,那就非常方便。

 

所以在这里说,末法时代有一些魔的化身、魔的显现,他们会弘扬一些淫行,会有这样的。

 

当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密宗里面所说的,在显宗当中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方便行。比如说大乘《大宝积经》当中也说:“行方便菩萨如是成就一切智心,虽在中宫婇女共相娱乐,不起魔事及诸留难,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时文殊菩萨他到宫女当中去享乐,但对他来说不会变成违缘,不会变成危难,不会破戒。

 

当然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大菩萨而言,密宗里面所讲到的行为他们不会沾染的。以前有些人对米拉日巴尊者说:“你的上师玛尔巴罗扎有空行母,也生了很多法王子,享受很好的生活,你是玛尔巴罗扎的亲传弟子,你为什么不结婚?”米拉日巴没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叫结赛的未婚妻,米拉日巴苦行的时候,结赛经常和他的妹妹一起去看他。有时候送一点口粮,他们关系还是很好的。有个弟子说:“你应该和结赛结婚,为什么不这样?因为你是上师的弟子,就像是擦擦一样,上师有什么特色,你也应该有。”米拉日巴回答说:“像上师那样高的境界是可以行持的,像我这样是根本没办法的。”米拉日巴很谦虚示现:“我还是守持清净戒律,不会行持这样所谓比较高的密宗行为。”

 

这方面我们大家应该正面去理解。不然的话,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你们的上师们都没有胆量和能力,你哪里有这样的勇气和修行?你的利他心,你所有的传承上师都没有。这就有点稀有了。

 

以后的话,我刚才也讲了,这方面如果实在自己没办法,那只有还俗了。当然你还俗的话,世人都会说的,但是这个也没办法,也是比较正常的事。

 

包括现在佛教徒稍微有一点行为不如法,网上也有大量的批判,就像我上节课说的那样。世间人也是一样的,最多是两三天,或者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已,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如果真实有一些事情,不管是什么身份,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了。这个对佛教也是,没有损害呢,可能稍微有一点点,有肯定是有的,但这是他个人的行为,大的损害是没有的。

 

最大的损害是你装模作样,自己没有这样的境界,还给别人弘扬淫心。《三戒论》当中也是说,烦恼自相的话,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谁也没有开许。后面讲戒律开遮的时候,断除烦恼自相的话,所有的宗派都是公认的,有这么一句。所以,这方面应该注意。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你要教后人修持三摩地的时候,应该先教诫他们断除淫心。

 

出家人其实这方面还是很方便的,我们也很随喜。在家人毕竟这个卡很难过,如果头发没有的话,基本上心就死了,世间这一套就没有了。尤其汉传佛教当中这方面是很好的。

 

你想守三摩定、好好修行的话,断淫心很重要。

 

这是什么呢?“如来先佛世尊”,所有传承的如来,一代一代——过去所有的这些如来,他们也是共同称这是第一决定、非常清净圆明的教诲。

 

所有的如来也是这样讲的,所有的传承上师们就像排列的金山一样,上师们也是这样的,那么自己也是应该行持这样清净的行为。

 

这一点格鲁派做的还是可以的。格鲁派的话,基本上有了破戒,戒律上有一些的话,不管怎么样,僧团里面是不能共住的,成就者也是一样的。

 

我最近想翻译阿拉夏丹达尔,《功德藏》的一个注释,他是格鲁派的一个大德。格鲁派大德写宁玛巴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释,是很稀有的。《功德藏》的注释以前有四大函,慈诚罗珠堪布我们两个在荟供日和诵戒的那一天到朵芒寺,到德巴堪布那里求,大概一年多的时间。这四函我翻译了前四品,大概四五万字,然后一直拖下来,现在也没有翻译完。

 

后来我想,四函现在全部要翻译的话,我的寿命不一定来得及。因为现在寿命无常,什么时候离开也不知道,因为这个《功德藏》实际上是无垢光尊者最好的教言摄集成的。后来,我就准备翻译阿拉夏丹达尔他的注释。他的这个注释不那么广,只有一函,而且把颂词解释的很好。

 

他的故事也比较特殊,他以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格西,后来好像还俗了。还俗以后听说他去拉卜楞寺,他带着他的妻子,变成在家人了,住在寺院里面一个出家人的家里。这个出家人也不认识这个人是谁,只是给他留宿。这个出家人每天参加辩论,今天辩论这个,明天辩论这个。夏丹达尔格西是非常有智慧的,他就问:“你们辩论什么?”小僧人就告诉他,夏丹达尔就顺便给他讲怎么辩论啊,三相推理啊,包括理路怎么顺。那个出家人很感兴趣,很多地方一直问他。他呢,比较关键的一些问题给他教得很清楚,明天应该这样这样说……。

 

寺院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格西,最厉害的,跟这位格西辩论的时候,那个小僧人把他辩得哑口无言,有很多思路讲得特别好。那个格西说:“你这些道理是从哪里学到的?”小僧人说:“我家里面最近来了两口子,那个老人比较会这些,他教给我的。”格西说:“原来我在拉萨求学的时候,我有个道友,好像与他的说法有点相同,他是不是夏丹达尔?”这个小僧人回来就问:“你是不是叫夏丹达尔?”夏丹达尔说:“为什么?”小僧人说:“我们的大格西说今天辩论的很像他的思路,有点怀疑。”夏丹达尔说:“本来我想在这里待一段时间,你这个坏人,我不得不离开了。”他就收拾离开了。

 

所以他到晚年的时候,变成这样的一个人。但不管怎么样,他的智慧和大圆满的证悟是公认的。从他的传记当中看,也是一个非常有境界的人。

 

我刚才都是讲,如果是大成就者的话,会有各种行为,但这个很难。米拉日巴说:“狮子跳崖的地方,兔子是不能跳的;如果兔子跳的话,会堕入到悬崖当中遍体鳞伤,所以没有必要”。

 

我想大家应该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从根本上断淫是非常重要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阿难,如果你不断淫心,修持禅定是无有是处,很难的。就像世间蒸煮砂子和石子,想把它做成很好吃的饭,即使经百千劫,也不可能变成真正的饭。

 

不管火锅也好,砂锅也好,什么样的方式,怎么样煮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煮砂子或石子,它们不可能变成食物,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成为热砂或者热石,可以这么说。

 

【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它的材料不是饭,不是菜,不是米,它的本体是砂子。

 

同样的道理,自相邪淫烦恼的本体说它是智慧的因,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讲五种智慧的时候,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讲,烦恼不是菩提,烦恼的本体如果认识的话,才是菩提。《六祖坛经》中讲“烦恼即菩提”,从最高境界来讲,显现上是烦恼,但烦恼早已转成真实的菩提,在那个时候,自相的贪欲也没有,自相的嗔恨心也是没有,否则石子或砂子做成饭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关于这些,以前有一个叫《藏密问答录》,这里面我也引用了一些教证和前辈高僧大德的说法。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塗必不能出,】

 

如果依靠“淫身”,依靠邪淫的身体和心来求得殊胜的佛果,那是很难的。即便你获得了一个比较好、微妙的开悟、领悟,但实际上它还是淫心的根本。它本来不是成就的因,它是六道里面三恶趣的因。所以依靠这样的因,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不可能的。

 

如果贪欲的本体没有转,直接认为贪欲就是成就,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自己如果真正生起了自相的嗔恨心,那不得不承认。如果你有自相的贪心和烦恼,自己不得不承认。如果以这个来去弘扬,或者认为这是成就的因,那肯定是不对的。当然它的本体是解脱的因,但是很多人很难悟到这么高的境界。

 

以前龙猛菩萨《大智度论》当中也讲:“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真正淫法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对谁都不会烦恼,但如果有了我的这种执着,邪淫一定会让人们堕入三恶道之中,不可能获得解脱。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如果依靠淫心,如来的涅槃怎么能修成呢?根本无有是处,根本不可能的。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果断了淫心,解脱是有希望的。把淫心的根本从细微上断除,身体的各种非法行为,心里胡思乱想这些,同一个时间断掉。那个时候的“断”,所谓断空也好,能断所断也好,这些也是没有的,如果达到这种境界,没有任何执着、无漏的境界,佛的菩提还是有一定的希望。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的话是佛陀所说的,佛陀所说的这些道理可以称之佛教,可以称之为佛所说。如果没有这样,“邪淫有很大的功德,淫心是真正的功德。”这不是佛所说的,是魔王波旬他所说的法。

 

所以说,我们行持善法的人最好是行持佛的法,弘扬佛法。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70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楞严经》的话,现在应该是一半多了,后面部分的话,大家也要认真地去学习。

 

我听说今天开始,以前参加讲考的那些人也是到现场去,完了以后也继续讲。这个非常好,不是我安排的,不知道你们听到的是不是我安排的。

 

但是我还是很随喜,因为我还没有想到。我想现在天气也冷了,可能你们不一定有勇气,但如果你们能去的话,当然也是很好的。前面基本上都没有间断,只是落了几堂课,到时候可以再纳入你们的讲考当中,也是可以的。如果这样的话,我看明天以后,如果可以的话,我也看一看,或者是什么样也可以,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因为大家有一个真实感的话,也比较好。

 

也不算特别冷,我们学院最冷的时候是三九,离现在还有一个多月,接近两个月。所以说,现在应该也不算很冷。在这个时候,如果为求法苦行是非常好。

 

希望大家也应该一如既往、踊跃地去讲,或者说闻,这样的话非常有意义。否则有时候我们光是听音频的话,好像跟现场的感觉有一定的差别,包括念诵,很多都是可能光听一个声音的话,当然利根者可能观闻性就开悟,但一般来讲也比较难的。

 

所以这个我想大家一定重视起来,如果能重视的话,也是很好。因为我也很不容易,在这里给大家讲,然后你们也不是那么简单。如果大家都重视起来的话,它有一种气氛,有了气氛的话,也许能转变自己的心。

 

我那天也讲了,什么叫做加持?其实加持是依靠某种威力获得自己心的转变。比如说你去了学院,当下,好像你的心跟以往不同了,有所变化。你参加一个法会,好像当下,跟以前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有点不同。听到某个法师讲课的时候,有些意义上有新的领悟和开悟,这就是获得了加持。诸佛菩萨的加持也好,道场的加持也好,神山的加持也好,这些都是非常需要的。

 

所以我们在学的时候,大家有一种感应。有感觉的话,以后弘扬的话,这种缘起力注入你心的深处,以后就可以开发出来。以前不管是哪一个经和论典,在上师面前学的时候非常有信心、欢喜心,后来不管自己看书还是给别人讲,会有这方面的信心,有这方面的兴趣。

 

所以我那天也讲了,我们现在的这些经典,可能在你们回去以后更重要,现在很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五部大论不知道到时候有没有弘扬的地方,但是这个跟我们文凭挂钩,现在也不能取消。但以后,包括教务这边,以后在汉地比较重要的一些经典,比如说《维摩诘经》、《金刚经》、《般若经》,还有《法华经》、《楞严经》,这些经的话,只要有弘法的机会,那些地方肯定是需要的。

 

所以我们以后在教学安排的时候,现在整个五论结构没办法改,但是同时我们可不可以有一些,怎么讲?可以给回去以后能弘扬的一些经典,创造一个这方面的缘起,我们开一些学习的经文班。五部大论也同样学,其他的一些经典也可以学习。因为如果同时的话,可能除了个别以外,每年的课程压力还是比较大,有一定的困难。

 

但我在想,以后,比如说想听《法华经》的话,谁有希求,我们这边可以安排讲的比较好一点法师。以后哪一个道场如果希求《楞严经》的话,我们将来可以安排。比如说有些寺院它将来需要《楞严经》,我们现在在这里逐渐对未来的目标开始培养。现在世间当中有一些技术学院,它叫做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的话,毕业以后直接到那里工作,首先在学校里的时候基本上已经确定了。

 

我们这些经典在汉地将来可能有弘扬的机会。不过有时候看的话,确实现在这几年佛教越来越衰败。我们二三十年之前还算是可以的,不管在附近的一些区域也好,在大陆也好,很多地方听说有一些讲经说法的。这个《楞严经》也是一样的,古代传《楞严经》的人不计其数,非常多。包括近代有很多大德传过《楞严经》,比如说太虚大师,他有《楞严大意》。净老他也传过,他特别重视第七品。还有倓虚法师也讲过,他的音频也有,只不过他的口音比较重,而且音频的质量也不是很好。还有像南怀瑾大师,他应该在台湾讲的,他的声音稍微清楚一点;然后化上人,应该在万佛城传的,他的声音非常清楚,可能当时西方国家的录音设备比较好,记得他的声音是最清晰的。还有梦参老和尚,他比较近,他是监狱里面出来以后才讲的,声音比较清楚。还有印光大师,他也是在《文钞》里面经常引用,包括学净土宗的人,也建议先学《楞严经》。

 

尤其是圆瑛大师,明代的四大高僧之一,圆瑛,王字旁,英国的英。圆瑛大师他研究八年,先后讲了十三次《楞严经》。还有诸如此类的很多很多大德,近代很多人,这些人讲也好,造论也好,有很多的资料。

 

可是现在的话,确实是,我最近没有听说过在哪一个寺院里面、哪一个道场当中正在讲《楞严经》。也许是有的,有的话,非常少数。以前,大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内内外外有一些高僧经常传法,包括净老,还有慧律法师,他们都在讲各种净土宗的经典,还有《六祖坛经》等其他的经典。

 

最近的话,大家也知道,各方面不算很乐观。按理来讲,现在虽然有些网络、有些方面不是那么方便,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比以前更方便、更有条件,众生更需要这些经典。最近也不算特别多,可能未来,很有可能越来越隐没,到一定的时候,可能连讲经说法的名称都没有……。因为未来的历史也会变,如果改变的话,那很容易的。所以未来众生的根基是越来越劣。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还算是可以的,有少数的讲经说法,自己也是多多少少听过一些经典和论典,但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不好说。原来有学会的时候,我也说过:“我们现在还是要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不然的话,也许将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变成了一个非常美好回忆的对境。”后来果然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楞严经》刚开始讲的时候,那么多人听,现在,像我的话,只有当场一两个人听。所以说变化是非常快,将来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很难说。

 

但不管怎么样,我希望我们的法师们应该要有信心,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大家要有将来弘扬的一个心态,即生当中如果没有机缘,那来世弘扬《楞严经》。

 

《楞严经》真的很厉害,为什么呢?可能佛陀的任何一个经典当中,有佛陀最出名的那些弟子,依靠这些教义来成就,到目前为止很少,也许可能有的。下面所讲到的什么恒河沙数、无数的人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我们暂时不说。只是我们知道的,像富楼那尊者、周利槃陀等,佛的十大弟子为主的很多都是依靠这样来证悟的。所以,我想《楞严经》为什么这么出名,也是有原因的。

 

但是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要有一种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学的好。这个道理在这里说一下。

 

我们现在继续讲。

 

文殊菩萨之前一直提到,如果通达了耳根的本性,那么其他的六根也好、六识也好,或者七大也好,或者说五根,这些就很容易通达、圆融。那个时候一切法的显现就像如梦如幻一样,昨天前面讲到这些道理。

 

然后文殊菩萨继续以偈颂的方式来讲: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大众”,在座的天龙八部,还有人非人等当时无量的大众,还有阿难尊者。

 

“旋汝倒闻机”,旋复或者回旋颠倒的闻机。

 

因为我们凡夫人,现在是颠倒的闻机,圣者的话是非颠倒,并且通达闻性。

 

如果颠倒的闻性旋复过来,“反闻闻自性”,反观、内观,内观以后闻自己的本性。

 

“性成无上道”,这种闻性可以成无上道。

 

这个时候,“圆通实如是”,我们前面讲了圆通,这里讲,圆通就是这个样子。

 

有些人问,到底闻性是什么?

 

实际上,闻性就是听到外在的声音,但是我们凡夫人随着外面的声尘而转。而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他们听到的时候,不在声尘上面转,应该是闻,反观自己。

 

比如说我听到某个声音,我不去取“这是动听、不动听,好听、不好听”,我不去观它。应该听着:“这个闻到底是什么呀?这是依靠耳根而听的,耳根到底是什么呀?……”我们现在从没有开悟的角度来讲,有能观、所观,或者是能闻、所闻,但是这样内观的时候,不是在所闻上开悟,应该在能闻上,能闻的耳根上开悟。

 

能闻有两种,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想听的这种作意。不是在作意上,也不是在外面的声尘——我们因明当中,根和根识,外面的声尘叫所缘缘,耳根叫增上缘,还有等无间缘、近取因,有好多因缘。

 

在这里,主要是根上已经开悟、根上已经通达,不随外境转。从耳根它自己上面去转的时候,耳根无所得,耳根的对境,声音无所得。那么,听者想听的心,也是在当下开悟,这就叫做内观,这实际上就是明心见性。

 

我们经常提到见性,其实见性,有些是依靠心观心得到的,有些是用心观耳根而得到的,有些是用心观鼻根而获得的。这里主要是依靠耳根得到的。这也是一种见性。如果你没有见性,其他很多的行持佛法,也并不是很究竟。

 

达摩祖师的《血脉论》当中也说:“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见性其实就是佛,我们说明心见性,明心见佛。如果你没有见性,不管是念佛、诵经,还有持斋、持戒,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念佛,实际上也只能得到一些善的报应而已;诵经,让你聪慧、聪明;持斋和持戒,能让你得生人天;做布施这些增长一些福德而已,除此之外,不能真正成佛。

 

因此,我们平时的修行也很重要,不管是转绕也好,念咒也好,这个很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要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这颗心,如果从广义上讲,六识也好,阿赖耶识也好,很多都可以说。但直接来讲,依靠一种方式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这是非常重要。

 

这里也讲,圆通也是这样来通达的。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通耳根而开悟,这不仅仅是观音菩萨和其他的圣者,也是过去微尘数的佛。非常非常多,大地上有那么多的微尘。

 

“一路涅槃门”,也是他们唯一的途径。他们都是依靠耳根来成佛的。

 

我那天不是也讲了,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德成佛,其实依靠耳根而成佛应该是很多的。包括我们大圆满的这些祖师们,前面的每一个持明者,讲了法以后,下面的人马上得到开悟。

 

显宗当中也是这样的。当时佛陀给大家讲经说法,每一次讲经说法的时候,有多少多少人开悟。未来,大多数实际上也是通过听闻佛法、听闻来证悟。

 

这是唯一的一个路径。虽然有些人示现神通,有些人可能作一种表示方法,但这些不一定所有的人、或者说大多数的钝根者能开悟。所以这种“门”,实际上是微尘数佛的唯一途径,唯一的涅槃法门也是这个。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过去所有微尘数的如来,依靠耳根圆通的法门而成就。所以这个确实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虽然其他二十四位成就者不是依靠耳根而成就,但是,我们希望未来通过听闻佛法而证悟。为什么我们上师为主的很多人,对讲经说法和听经闻法是那么的重视,有一定的密意。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现在所有的这些大菩萨们,今天各自入于自己的圆明,这个也是依靠耳根。

 

当下有很多的菩萨,佛没有说,佛已经开悟了,再没有什么可开悟的。凡夫的话,当下真正能获得圆通可能有点困难,变成了未来。所以现在的各个菩萨,他们也正在趋入圆净妙明真性的境界当中。

 

然后未来,未来末法时代的众生,包括我们今天听课、在座的这些修学人,也是依靠耳根圆通的法门获得开悟。

 

“当依如是法”,“当依”应该的意思,未来的这些修行人,还是应该着重放在耳根圆通的法门上面。

 

“我亦从中证”,文殊菩萨他说,他也是这样证悟的。

 

他的证悟途径应该有很多,但是最主要也是从耳根圆通这个法门当中获得开悟。

 

通过以上的总结、分析:

 

“非唯观世音”,并不是只有我们二十五个圆通法门当中代表性的尊者观世音菩萨获得开悟——文殊菩萨分析耳根圆通,不仅是观世音菩萨,还有文殊菩萨也是依靠这样开悟的。不仅是文殊菩萨,将来包括阿难在内的很多,也是依靠这个法门而获得开悟。

 

因此我们将来可能也是依靠听法闻经,以这种方式来开悟。当我们听的时候,时时都要观察自己的心,很有可能听着听着当下就开悟了,有这个可能性的。

 

这以上主要劝我们大家要修耳根圆通的法门。

 

前面是佛陀对文殊菩萨以提问的方式来劝请他讲的,下面是文殊菩萨对佛陀的一个回答。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佛陀前面已经询问我,在所有的方便法门当中,救护浊世众生最方便的法门、最容易成就的法门是什么?

 

“何方便门得易成就?”前面佛陀给文殊菩萨讲的时候这样问:我们这么多的方便法门当中,哪一个比较容易?哪一个对阿难和浊世众生比较有用?

 

那么救度浊世末劫众生、想出离世间的这些人,成就涅槃心的法门,文殊菩萨的回答是:观音菩萨的圆通法门是最好的。

 

有些注释说,佛陀问所有的方便法门当中,救浊世众生哪一个很好?然后文殊菩萨他回答说,将来求出世间的这些人们,要想成就涅槃心的话,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是最好的。有些注释解释说,前面是复述佛陀的问题,最后一句,“观世音为最”这个作为回答。但意思应该是一样。

 

意思是说,佛陀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文殊菩萨说,我认为二十五个法门当中,未来的这些众生,确实耳根圆通应该是非常有希望的,这是最好、最方便、最殊胜、最容易的。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自余”,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的二十四个方便方法,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用。

 

这二十四个方便方法,为什么上面二十四位尊者能成就呢?其实这些都是依靠佛的威神力。

 

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的修行肯定是离不开的。但另一方面,佛陀当时特殊的加持力,两者因缘具足以后,“即事舍尘劳”,他们依靠各种因缘、各种方法,同时舍弃自己无始以来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尘劳。

 

依靠佛的威力,还有各自摄持的方法,舍弃了他们自己的尘劳,或者说自己相续当中的障碍。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或者所有的初学者常常可以修学的。

 

这二十四位尊者是比较典型、特殊的人物,他们的证悟是依靠佛陀的加持,还有他们自身的努力,是比较特殊的。而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常常这样修学,能获得的。

 

“浅深同说法”,“浅”,浅法位的法;“深”,深法位的法,或者说利根者和钝根者。因为利根者对甚深的法门感兴趣,钝根者对比较浅显的法门感兴趣。那么这些法并不都适宜所有人。

 

我们前面讲的,譬如说像普贤菩萨和满慈,他们是无始劫以来自己的善根力,昨天也是讲了。还有优波尼沙陀,贪心很大,他是通过白骨观来成就的;还有周利槃陀,他依靠鼻根而成就。其实他们是比较钝根,用浅法,看个白骨谁都可以看,但是佛的加持力使得他们当场开悟。周利槃陀也是,我们经常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但是周利槃陀他当时依靠特殊的因缘而成就;还有阿那律尊者,他失明以后突然天眼打开。一个是这些尊者们自己特殊的因缘,还有一个,应该有一种佛陀的威神力。

 

佛陀的加持力,我刚才讲了,真的还是很重要。我们作为修学者,经常祈祷上师、祈祷佛、祈祷文殊菩萨。自己相续有改变的话,祈祷很重要。有一种虔诚的信心,比如说你祈祷上师如意宝,使劲地念诵他的祈祷文,然后心里观想:“您肯定不会欺惑众生的,我只要祈祷您,我有虔诚的信心,您的加持一定会现前的。”或者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祈祷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一种虔诚心的话,随着自己虔诚的信心,有一种非常猛烈的加持入于你的心。

 

如果佛有猛烈的加持、上师有猛烈的加持,但是你的信心没有的话,虽然月光很明显,但是没有水器,也没办法。如果有了水器,但是你的水是浊的,月影可能现得也是模模糊糊。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不管修什么法,开悟得很快,包括他的理解,各方面都是特别有感应。有些人的话,听了很多、学了很多,但是一点进步都没有。

 

原因的话,当然一个可能是前世的业力,如果前世业力非常深重的话,遇到佛法方面的时候,要么打瞌睡,要么心散乱,要么不感兴趣,要么身体不好、心情糟糕,等等各种各样负面的因缘纷至沓来。如果前世的因缘很不错,那今生当中稍微碰一下就瓜熟落地,马上能现前自己的本来面目或者是认识自己的本性。

 

所以他这里也讲到,其他的二十四种法门,因为佛特殊加持的这些因缘具足而已,实际上并不适合所有的人。

 

下面主要讲,一方面是求三宝加持,还有对偈颂做一个总结。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文殊菩萨先顶礼“如来藏”和“无漏不思议”。

 

有些论师把“如来”解释为佛宝,“藏”是法宝,“无漏不思议”是僧宝、僧众,获得无漏果的圣者,不可思议境界的僧众。

 

所以这里是顶礼三宝的意思,不是顶礼如来藏。

 

有些的话,“如来藏”有三宝的意思,“如来”是佛宝,“藏”有法宝和僧宝。“无漏不思议”,三宝的功德无漏、不可思议,也有这样的。但不管怎么样,它是顶礼三宝的意思,很多祖师解释的时候是顶礼三宝。

 

顶礼三宝以后,希望加持未来的这些众生,依靠这个法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圆通法门,不要有疑惑。

 

不要有疑惑,实际上是依靠这个法门产生信心,还有依靠这个法门能通达它的意义。

 

“方便易成就”,依靠这个法门产生信心以后,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成就。

 

意思就是说:求三宝加持,这个观音法门很殊胜,希望众生对这个法门不要产生怀疑。如果产生怀疑,那就很容易断善根,没办法进入经藏,所以先不要产生怀疑。

 

我们也经常这样想,也祈祷三宝,祈祷诸佛加持我们,我们相续当中不要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怀疑、邪见、烦恼,各种各样的。应该相续中生起清净、正确的见解。然后“方便易成就”,我们所修的任何法,希望能马上获得成就,不要有障碍。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这个圆通法门,不仅是观音菩萨依靠它获得成就,而且特别适合教诫阿难尊者,还有末法五浊恶世、沉沦在轮回当中的这些众生。这些众生仅仅是依靠耳根圆通法门就能获得成就。除了这个以外,其余的圆通法都很难的,意思是修这个很有希望,其他也是难的。

 

真正实修也可以,“真实心如是。”

 

有些解释说,我们要的这些真心、圆通心也只不过如是而已。有些说,我们修学楞严大定,将来浊世的这些修学,求真心也是这样的,就是依靠耳根圆通法门获得真心,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心,获得开悟。

 

所以前面的偈颂当中,文殊菩萨介绍了二十四个圆通根对初学者来讲不合理,后面劝大家修学这样的耳根圆通法门。

 

我们也是应该知道,以后其他的方法可能很难,但是依靠传承上师们的声音,自己也是努力,这样的话,应该有这个因缘,有证悟的可能性。

 

我们听法,前面也讲过,其实很不容易,需要具足很多因缘。现场真正大德的讲经说法不是那么容易,但我们哪怕听个音频,这样的话,我们很有可能获得耳根圆通。因为通过录音、音频、视频,其实同样获得加持,同样获得利益。

 

我不是讲过嘛,所谓获得利益、转变你的心,这就是加持,这就是一种传承,可以这么说。所以,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当中所讲的法,音频、视频可以保留,但长远来讲,只有法本可以保留。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争取一些前辈大德讲到的一些文字记录、声音上的记录。这样的话,我们现在可以用信心来谛听。

 

现在学院的道友可能比较忙,不然汉地很多大德以前讲过的《楞严经》,你听一下,比较一下,应该有新的收获。像我的话,别的民族的文字,用别的语言来讲的话,毕竟表达、理解,各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在我们藏传佛教当中,本来这部经也不是那么出名。章嘉国师已经翻译了这么多年,我们经常问那些堪布堪姆们,你听过《楞严经》没有?他们说没有听过。对这方面比较重视的人:“哦,《大藏经》里有这么一部经典。”因为这部经的名字和《楞伽经》的名字也比较相同,所以藏地很多人《楞严经》和《楞伽经》,基本分不清楚。

 

所以说在藏传佛教中,这部经不出名,几乎没有听过历史上谁用藏语给别人传授过,基本上没有。念传承的时候,后面两品的传承在《大藏经》里面有,除此之外很少。

 

所以我们依靠耳通开悟,有些也有困难,但是这部经典讲的真是很好,当时佛陀和文殊菩萨讲了这个法的时候,很多当场就开悟了,下面讲这个内容: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当时在场的阿难尊者和与会的大众,他们都已经身心了然,应该是身心都放松、明了、炽然。

 

“得大开示”,他们都得到了佛的大开示,还有文殊菩萨的开示。

 

“观佛菩提及大涅槃”,怎么样观佛,怎么样将来趋向涅槃,怎么样获得成就?

 

相当于有些人因为有些事情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乡背井,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最后依靠其他人的指示,虽然当时不能回归故土,故乡远不能回来,但是已经“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他已经完全明白,如果自己要回去的话,什么时候回去都没有什么问题了。

 

众生因为最初的无明,离开了自己的家,在久远劫以来,一直在轮回的他乡,现在终于依靠佛陀和文殊菩萨的开示,他知道原来我的家在这里。

 

就像现在有些被拐卖的儿童,有些儿童不知道自己最初从哪里骗来的,后来已经知道了:“什么时候回家都可以,因为我知道原来家的地址。现在只要因缘具足,路费具足,随时都可以回去”。

 

当时阿难尊者和与会的大众,通过佛的开示,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把握,或者胸有成竹吧。

 

其实我们很多人,通过这样的大乘法门也好,或者听密法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只要我修行的话,可能真的是有希望的。”我们以前讲《大圆胜慧》,还有《法界宝藏论》的时候,很多人当场依靠上师们和祖师们的这些加持,好像觉得:“只要我修行,基本明白了自己的心是怎么样迷惑到现在的。我如果真正能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安住的话,可能不会在轮回里漂流很长时间。”有这样一种把握,他们当场有了这样的境界。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普会大众”,所有参与的人天大众;还有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声闻和缘觉;还有刚发菩提心的,还有一地到十地的大菩萨摩诃萨,他们的数目有十个恒河沙数,有那么多得到了心的本性。

 

有些可能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有些获得了初果的果位,有些获得了一地菩萨的果位。

 

他们都远离了尘垢。比如小乘初果,欲界的一些垢染已经遣除了;如果获得了一地菩萨,他的违品障碍都清除了。

 

最后他们都统统得到了法眼,对万法本体照见无余的清净法眼。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性比丘尼”,是我们前面最调皮的摩登伽女。

 

藏文中翻译成苏醒种姓。因为我们说大乘的有缘者是苏醒种姓。还没完全开悟,可以叫苏醒种姓。摩登是“本性”的意思。

 

摩登伽女听到这个偈颂以后,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阿难还没有成就。原来阿难认为自己戒律很清净,然后遇到违缘这样的。摩登伽女,我们前面卷四当中已经获得了三果,现在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实际上这个《楞严经》也很感谢摩登伽女,因为摩登伽女有很多不同境界的开悟。前面讲过,我去年翻译的《摩登伽女经》,翻译成藏文,那部经里面讲到,摩登伽女当时特别特别喜欢阿难,佛陀问她,你喜欢阿难的什么?阿难的眼睛、鼻子还是口?佛陀说眼睛里面有眼屎,鼻子里面有鼻涕,耳朵里面有耳屎,口里面有口水,有什么可贪的。当下摩登伽女就有所了悟,也许她当时是初果。

 

佛教当中有些弟子可能是最调皮、最坏的,贪嗔痴最严重的,前面讲的优波尼沙陀,他是贪心最重的一个代表。难陀也是这样的,对班匝日嘎,他的妻子,贪执那么严重;还有像指鬘王,瞋心那么大的人,未生怨王也是这样。但是这些个个贪心、嗔心非常严重的人,到后来已经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果位。

 

所以在佛教的团体当中,有时候确实也可能看不出来。当场的摩登伽女,应该不仅对阿难尊者制造了这么大的违缘,而且可能当时整个佛教界,大家都是恨之入骨的。因为她的这种违缘,惊动了佛陀,还惊动了文殊菩萨。如果当时在现场的话,可能摩登伽女身边的这些人特别特别恨她。因为她对阿难,那么好的佛陀的侍者,起这样的染污心。阿难无处可逃,特别可怜。不管在任何时候,包括她的母亲用各种咒语来控制他,他实在是非常困难。

 

因此在这个场合当中,当时佛陀身边的这些佛教弟子们,一看到摩登伽女就说是魔女,她是特别会制造违缘的,可能会这么说。但后来,阿难还没有证悟的时候,她已经找到了门。

 

所以依靠佛陀的加持力,有些我们看起来特别坏、特别差——以前我们在学院当中,也有这样的。包括现在的有一些大法师,我都产生过“要不要开除啊?”有时候行为等很多方面不太如法,但后来以某种因缘、契机,最后自己好像真正已经有了不同的了悟,有这种情况。

 

所以当年摩登伽女如果没有出现的话,可能这部甚深的《楞严经》也没有办法问世,也是这样的。

 

其实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法王的著作里面有个别的道歌,当时法王显现上是特别不开心,以个别的堪布作为对境立成文字。但后来看的话,这些堪布实际上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害。现在法王已经圆寂二十年,他们还是持藏大法师。当时依靠这种因缘,法王还是留下了一些针对性非常强的教言。

 

所以有一些调皮的弟子、比较坏的一些人出现的话,不管是善知识也好、诸佛菩萨也好,他们会针对与他相同根基的人,说一些非常有针对性、尖锐的窍诀。

 

以前有一些大德也有这种说法,我们听法的弟子当中如果全部非常好的话,上师们不一定说出特别有力、针对性非常强,针对烦恼非常重的这些人的教言。如果当中有一些特别刚强难化,那这些上师为了这些刚强难化的人,说出了很多甚深的教言,后来流传于世。末法时代刚强难化的众生,他们看到了以后,或者是听到以后,对他们的相续是有利的。也有这种说法。

 

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人物,开头的时候,大家都很害怕的摩登伽女听了上面的偈颂——我们好像听到这个偈颂也没有什么。但是摩登伽女,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了。在那个时候说:“阿难尊者,你好,你现在怕不怕我?”

 

刚才是十个恒河沙数的众生已经得了本心,现在是: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他们都发了大乘的菩提心,特别特别多的众生。

 

这一段讲他们当场开悟,都好快乐。

 

下面讲到未来的众生如何修行,主要讲这方面。

 

【阿难整衣服,】

 

摩登伽女证悟了,他整衣服也没用,人家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你没有得阿罗汉果位,所以有点不好意思。

 

【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

 

阿难尊者开始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所有的大众当中,他合掌顶礼。

 

他对摩登伽女也不管了,向佛顶礼。

 

顶礼的时候,他“心迹圆明”,“心迹”,心所行的路,已经圆满明了,这个意思。

 

意思是说,阿难当时找到了他回家的路,他也有感应了,不是完全通达。摩登伽女在旁边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他的“心迹圆明”。“心迹圆明”是禅宗经常用的,心的轨迹、心所行的路已经觉悟了。

 

在这个时候,“悲欣交集”,悲伤的心和欢喜的心,交织而生。

 

意思是他又开心又悲伤,他为什么开心呢?他自己已经获得了这么高的境界,虽然没有获得最高,但是他也很欢喜,听到了佛陀和文殊菩萨的教言。他为什么悲伤呢?其实很多众生没有得到这些教言。

 

我们有时候也是“悲欣交集”:自己获得这样的法呢,很开心。旁边的很多人没有得到,也是很悲伤,也是很着急。

 

还有“悲欣交集”的话,因为当场很多人已经开悟了,现在的这些众生已经获得了开悟,他很欢喜。但是未来的众生,到底能不能这样的开悟?所以也比较悲伤、着急。所以他对自己和他人“悲欣交集”,也可以讲,或者说现在和未来的众生考虑,阿难他的心态有点复杂。

 

我们有时候又开心又伤心。有时候梦里面梦到上师的时候,特别特别的开心,又特别特别的伤心。或者我们遇到了一些特别好的朋友,中间失踪一段时间,又遇到他的话,又欢喜、又悲伤、又哭,这样的。

 

这个“悲欣交集”很多大德也经常写。我记得弘一大师,他圆寂前的三天,专门写这几个字:“悲欣交集”。他是按照《观经》里面所讲到的,弥陀极乐世界所有的这些显现提前地现前,在这个时候他又欢喜,又可能有点悲伤,看到这些众生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

 

我们确实在听法的过程当中有这样的感受,旁边的人一直救不了,很着急;自己获得了这么好的法,又特别的开心,好像很复杂,又欢喜又伤心。

 

“欲益未来诸众生故”,阿难尊者为了未来的众生,向佛顶礼,这样请求: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他说,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世尊,我今天已经了悟了、明白了。

 

这里的“悟”也不是很高,可能还没有超越摩登伽女。

 

我已经明白了成佛的法门,在这中间修行的话,我没有什么疑惑。

 

确实阿难尊者,前面疑惑还是比较多,包括七处征心的时候,一会儿这个问题,一会儿那个问题。但我想阿难的这种分别念,他是广闻博学的人,多生累劫当中一直听闻,后面他可能还要问的。他如果不问的话,说明他没有疑惑了。如果他还要问的话,我们就说“叉叉叉叉叉”,“叉”的意思知道吧?意思是你前面说没有疑惑,现在怎么还有疑惑呢?他可能也会辩解说:“没有,我现在对修行法门没有疑惑的,道理上可能还有疑惑。”他可能会辩解。

 

他在这里确定,说自己没有疑惑。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佛陀经常会给我们讲:“如果自己还没有得度,先去度众生的话,这个叫做菩萨发心。”

 

我们说像牧羊人的发心,最伟大的一种发心。一般来讲,智慧增长的发心。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现在自己的觉悟已经圆满了,再去度的话——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度众生,像国王一样。这个是如来应世。

 

菩萨的话,自己没有得度,去度众生,这叫做菩萨的发心。自己已经成佛了,再度众生的话,是如来的发心。佛陀您曾经也这样说过。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现在摩登伽女已经开悟了,但是我还没有开悟,还没有完全得度。但是我今天在佛陀面前,要承诺的一件事情,我愿意度化末劫的所有众生。

 

所以在这个时候,阿难显现上也是发了大乘的菩提心。

 

下面他就问末世的一些状况: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他说,世尊,其实未来的浊世众生与佛陀越来越远离了,那个时候,邪师说法像恒河沙数一样,非常非常多。

 

这里说,浊世末法的众生根基很劣。

 

“去佛渐远”,在那个时候,佛陀已经涅槃,世间很浊世。

 

因为佛已经远离了,很多圣者也已经离开了,逐渐逐渐这个世间末世,就像众生浊、烦恼浊。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环境很恶劣,烦恼很深重。那个时候的环境,邪知邪见的法师、说法的人是非常多,到处都是,像恒河沙数一样。

 

所以汉地经常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我最开始在《佛教科学论》引用过这个。当时我的一些针对的方式,现在看来不一定是对的。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你看环境也不好,众生的根基也不好,时间也不好。在这个时候,如果想摄自己的心,入于三摩地的话:

 

怎么样“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也就是说,心要想入于三摩地,在这样的境界当中,怎么样安立道场?

 

“安立道场”的话,在藏文翻译里面是“抉择正法”,意思是说入于三摩地,抉择诸法的实相。

 

远离一切魔事,然后在菩提心当中不退转的话,我怎么才能做得好?

 

确实浊世的时候,像《历代法宝记》当中也讲:“当来之世。恶魔变身。作沙门形。入于僧中。”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恶魔依靠沙门形像入于僧众当中。“种种邪说。令多众生。入于邪见。”他们以各种各样的邪说,让很多的众生入于邪见。

 

在浊世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去观察善知识,有些是以法师形象说法的,有些以居士形象说法的,当然有些可能确实不如法,也有这种现象。当然这些不如法的所有现象,也是情有可原。佛陀时代的时候也有很多邪知邪见,如恒河沙数的也有,更何况是现在。

 

现在的话,好像世间人都说:“啊!你们寺院里面都是做这样的,你们出家人当中都是做这样的。”好像出家人做什么都要跟任何人不同,这种群体是完全清静。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清静的,但是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当中,也不一定完全都是清净的。

 

我们现在的世间人当中,比如说犯法的话:“出家人犯法如何如何。”其实也不一定。有一些群体他们所做的可能更严重,各种祸国殃民的事都会做出来。

 

当然不管怎么样,自己如果要修学的话,一定要观察,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没有观察,依靠一种形象来接受的话,这是很危险的事。

 

我记得《别译杂阿含经》里面有个短短的公案。波斯匿王有一次去见佛陀,当时看到裸形外道七个人、长发梵志七个人等,有很多七个人、七个人的。当时波斯匿王对他们非常起信心,他合掌恭敬:“我是波斯匿王,我是波斯匿王,我是波斯匿王。”说了三遍。

 

他们走了以后,佛陀说:“你为什么对他们这么恭敬呢?”波斯匿王说:“我看到他们当中有三位阿罗汉。”佛陀说:“其实根本没有阿罗汉,你要观察别人的话,如果长期住在一起,有智慧的人才能观察得出;没有智慧的人,即使长期住在一起也没办法,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也不一定观察出来。”后来佛陀说了一个偈颂,其中第一个偈诵:“不以见色貌,而可观察知,若卒见人时,不可即便信。”不应该以色貌取人,应该要观察以后才知道,尤其是你刚刚见到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能马上去信。

 

我们有时候看到以后,哇,对他很有信心,或者看到以后觉得这是邪师,非常讨厌。其实人的这种外相,有一部分能看见,但一部分的话,外面不一定能看得清楚,所以很有危险性。

 

这个偈颂,我觉得很重要:“不以见色貌,而可观察知,若卒见人时,不可即便信。”大家还是要好好的记一下。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

 

那么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所有的大众当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

 

为什么“善哉善哉”呢?第一个,他发了大乘的菩提心,“善哉”;第二个,他这样的提问对未来的众生非常有帮助。所以佛陀当面也是赞叹:“善哉!善哉!”

 

【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

 

他说,你刚才所问的一样,“安立道场”这个道理——安立心的道场、抉择正法,实际上能救护末世很多很多的众生。

 

你提出这样问题,佛陀明天就开始回答了。所以你这样的问题,能救护很多的众生,非常棒!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陀说,你现在好好地谛听,我为你们宣说。阿难和与会所有的这些大众,大家都是恭恭敬敬地受持佛陀的教诲,大家也会依教奉行。

 

佛陀所说的这些道理,我们下一堂课给大家介绍。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69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这个《楞严经》,前面也说过,跟其他的一些经典或者论典有点不同,它的词句稍微有点难懂,整个逻辑跟其他佛经的思辨方式稍微有一点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些人《楞严经》不是很听得懂,就不听了,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但不管怎么样,如果刚开始听了,希望大家都好好的学完。因为它是非常有加持的一部经典,很多语言都特别特别打动人,对自己当下很有触动。但有时候,可能我们现在因为年龄的原因,讲完了以后忘了很多。不知道你们听完了以后怎么样,如果记性好一点,可以再三去分析。

 

我也希望我们讲考班的这些道友,你们智慧各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这次的《楞严经》,希望你们也是,每天的课,哪怕没有找到别的人,自己对自己讲一遍也是可以的。自己辅导——自己念一遍,自己辅导一遍,也是有功德的,观想非人和其他众生,还有你自己。

 

因为我们前面一直辅导,但今年因为我长期在那边讲,有点不现实,我也没办法。本来想讲考班的人,通过视频来,但也担心会不会出现一些违缘。你们自己最好每天都记录。以前讲考班的时候,大家都拿着笔,在法本上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记号,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如果没有,说明没有像以前那么重视,听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起来。

 

前面文殊菩萨讲了二十四种圆通对利根者来讲是非常好的,但对初学者来讲,不一定依靠这些来证悟,所以一一地否认。这个否认,对我们来讲也是敲警钟。我们每个人不一定依靠一个法门马上能通达,需要一定的因缘才能开悟。

 

之后文殊菩萨开始赞叹观世音菩萨,讲到耳根圆通的功德,这些道理跟前面的二十四个法有所不同,下面主要讲这个内容。

 

昨天讲观世音菩萨在这个世间是非常了不起的,今天继续讲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这里说到,观音菩萨他因为讲经说法不停滞,一直在不同所化众生面前讲经说法,所以叫“妙音”。

“观世音”,在这个世间当中,寻声求苦——有了求救,观世音菩萨从来都不会置之不理,一直救苦救难。

“梵音”,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妙法清净无垢,没有任何杂染。

“海潮音”,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失时,不会错过时间,随时都会度化众生。

 

这里有四种音,妙音、观音、梵音和海潮音。记得《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当中也是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前面两句与这里一样,后面“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必定会胜过世间任何的音,所以观音菩萨的名号,我们经常要念。有些说观世音菩萨具足五种音,有些说是前面的四种音,这样的解释方法也有。

 

不管怎么样,观世音菩萨也好,佛陀度化众生的智慧从来也是没有过时,这是很关键的。我们以前也是引用过《毗奈耶经》:“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假使说大海已经离开了海浪,但是这个一般是不可能的,而且它失于期限——海潮是定时的,不会因为某个原因耽误时间,或者不会出现,没有这样的。即便有这种情况,佛陀度化众生的时间也不会过时。

 

《毗奈耶经》还说过:“如母有一儿,常护其身命;佛于所化者,愍念过于彼。”跟前面应该是相同的。就像我们世间的母亲,有一个儿子,她常常守护她孩子的身命,那么佛陀度化众生的这种悲悯远远超过她。

 

观音菩萨也好,佛陀也好,其实悲悯众生的这种怜悯心远远超过世间我们现在独生子女的母亲呵护孩子的心,远远超过。

 

所以这里说,观世音菩萨具足这四种音,因此他会救护世间的这些众生,让他们暂时或究竟获得各自所希求的安宁果位。

 

“出世获常住”,这种安宁的果位并不是一直在人天的快乐当中,而是让他们超越世间,获得常住不灭的正行果位——超出世间,获得出世间真正的常住涅槃的果位。

 

这是对观世音菩萨的一种赞叹。

 

下面会讲,其实耳根具足“三真实”,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跟前面其他的根或者其他的识,包括七大,这些都是完全不同,主要说明这个。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观音菩萨的耳根具足三种真实,第一个真实是什么呢?

 

文殊菩萨说,我如今祈求如来、佛陀、释迦牟尼佛,就像观世音菩萨说的一样。他前面已经举过这个例子。

 

就像一个人,他不住在闹市当中,而是住在一个非常寂静的地方。如果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也就是十方在同一个时间发出敲鼓的声音。这十处的声音,在同一个时间当中都能听到,那么这就是圆真实,耳根已经圆满了这种真实。

 

所谓的这些圆满,应该是四方、四隅、上下——从方向方面讲,不管是哪一个方向,耳根它完全能听到。如果是其他的根,肯定不具足这个条件。眼睛的话,对着的那个方向可能看得到,舌根、鼻根、身根只能接触才能起作用,如果没有这样,比如说鼻根、眼根,十方当中出现它的对境,它根本就没有办法,所以它们是有缺陷的。

 

耳根为什么叫圆通根?它是圆满的;下面讲通达的,圆通,耳根跟其他不同。这叫圆真实。

 

接下来讲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这个《楞严经》如果把眼、耳、鼻、舌、身,五根直接讲的话,比较好懂。本来是眼根,它写成“目”;本来是舌根,写成“口”。当时可能为了文字不重复,特意这样翻译的,这样让读者不是那么系统性地了解它的意义。

 

眼根“非观障外”,没有障碍的对境它可以看见,障碍以外的,比如说墙壁以外的东西,或者是山外的这些对境,不是它的境界。

 

眼根有了障碍,根本看不到,哪怕中间有一块布也看不见。以前我们上课的时候,男众女众之间就拉一个红黄色的布。当时我们也是专门研究高低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好,那个小经堂里面,专门商量研究,这样男众女众都互相看不到。现在好像人太多了,可能也没有这个违缘,所以只是中间拉一个线,这样就可以了。以前在显密经堂、国际学经堂当中都是专门拉一个红黄色的布,有了布以后,眼睛有了障碍以后就看不到了。

 

“口”是舌根的意思。舌根和鼻根也是一样的,中间有什么障碍,舌根就没办法尝到,鼻根也不可能嗅到。

 

身根是和合以后才能了知触觉。

 

有些说这里的次序稍微调一下,比如说身根、口、鼻,但不调也是一样的。

 

意思是说,舌根和鼻根是一样的,观障碍外它就得不到。身根也是,障碍外的肯定得不到。而且身根还要亲自给它和合、接触,包括衣服,所触的对境接触以后才能得到。

 

“心念纷无绪”,意根它是各种分别念,它无有头绪,不确定的。

 

我们前面也讲了,因为意识当中显现的东西比较多,不是那么容易控制。所以说意根所显现的并不像耳根一样,它有特别特别多的东西,因此没办法像耳根在同一时间当中全部得到。

 

大家都知道,我们心里想这个、想那个,如果想一个的时候,其他就没办法容纳。我们经常说:“我只有一个相续,没有两个相续。”只有一个相续的话,心里面只能容纳一个法,不可能有两个法同时存在。像耳根,十方的声音同时都可以,但心里面的话,十方的人、十方的法就没办法同时去想,没办法的。

 

下面讲耳根通真实: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耳根“隔垣”,隔了院墙,也能听到外面的音响。

 

当然隔音特别好的话,不一定听得到。但像我现在住的,关了门,关了窗户,拿一些白色的布、灰色的布,还是听到外面“嘟、嘟嘟嘟、嘟、嘟嘟嘟”。这是因为耳根圆通的原因。我听到这些是很开心、很幸福的事情,不应该不开心。如果是眼根,拿个布就没办法了。

 

而且“遐迩”,远的、近的同时都可以听到。

 

很远的地方,我这里大概四五公里地方的声音都听得到。旁边一个屋子里面有好多托管的学生,他们的玩具声音也能听得到。这就是耳根的功德。

 

“五根所不齐”,其他五根就没有像它这样齐全,根本没办法在同一个时间当中,所有的对境现前都能接受,没有这样的。

 

所以这叫做什么呢?通真实。它在整个对境当中是互通的,跟其他几个不同。

 

我们那天讲的时候,“是不是耳根和眼根差不多?”可能有这么想的。但是实际上确实不同,文殊菩萨这样一讲,原来我们的耳根还是很重要的。

 

确实我们有耳根还是很幸福的,不然耳根越来越不好,到后面听法就很难。以前法王在世的时候,有一些老喇嘛经常说:“唉呦,如果眼睛没有没事,只要收音机里面听得到法王讲的课,这个没有特别可惜。宁可没有眼睛,宁可没有脚,都不愿意听不到上师的金刚语。”有些当时这样说过。

 

所以说有了耳根,我们也应该欢喜。有些道友可能身体不好、心脏不好,但大家都能听得了法,这也是很重要的。但再过一段时间,尤其像我们这个年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好像耳根越来越不好,包括我的同龄人、同岁的这些,好多都是,旁边说话的时候基本上听不到。如果大声说听得到,小声就听不到。所以随着年龄的上去,耳根肯定会越来越钝。

 

所以我想,现在有闻法机会的时候,自己也算一算自己的年龄,你还能听多少年?一般来讲,可能到了60岁以上,70岁的时候,耳根就不好用了,大家也应该清楚。

 

耳根圆通,前面圆真实已经讲了,刚才是通真实,跟其他不同的差别在这里。

 

还有第三个,耳根有常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一般来讲,音声的本性是什么呢?它有动和静两种,动的时候,发出声音能听得到。静的话,我们听不到。一般安静的时候,什么声音都没有嘛。

 

动和静,通过听闻才能发现。动的时候,是有的;静的时候,是没有的。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无声号无闻”,很多凡夫人,或者我们众生认为,没有声音是“无闻”,没有闻性。

 

无声说没有闻性,因为没有听到声音,所以没有闻性。实际上是不对的,没有听到声音不一定没有闻性,闻性还是存在的。

 

“非实闻无性”,并不是真实闻性“无性”,不存在,闻性一直是存在的。

 

我们什么声音都没有听到的时候,只不过是闻性在你面前没有现前而已,实际上它从来没有离开过。

 

怎么没有离开过?下面会讲: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声音没有并不是灭了;声音有的时候,并不是因为闻性产生了。

 

我们可能认为,声音没有可能闻性也没有,声音有了,如果有闻性,那个时候可能产生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当声音没有的时候,并不是灭了。有的时候,并不是声音产生了,不是这样的。

 

本性上的话,“生灭二圆离”,生和灭这两者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我们经常说的无离无合。

 

在闻性上面讲,你听不到并不是已经灭了,你听到的时候也并不是已经产生了,生和灭早就无离无合了。

 

这叫做常真实。

 

声音层面来讲,我们可能觉得听到的时候是有声音了,闻性也可能有的。没有听到的时候,没有声音了,可能闻性也没有了。可能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无论外在的声音听得到也好,听不到也好,闻的本性是一直存在的。

 

以前我们上师如意宝在大经堂里面讲课,法王在上面,有时候喇叭不通,听不到。当时修电线的喇嘛们特别特别着急,又害怕法王。法王说:“怎么了?好了没有?好了没有?”法王有时候问:“听不听得到?”下面的喇嘛说他们听得到,但是有些调皮的喇嘛说“听不到、听不到”。法王说:“听不到你怎么会给我回答呢。”哈哈哈。

 

以前法王在大经堂里面,就像我昨天那样嘛,我说:“为什么下面的人听不到?”那个时候我们发心人员有一点着急,但是也没办法。发心人员心要宽一点,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情一会高兴、一会快乐,对吧?

 

这叫做常真实。

 

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这三个,我们的耳根跟其他不同,它有三大真实的特征。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耳根跟其他有不同,什么样的差别呢?

 

纵然你在做梦,在梦里面显现各种各样现象的时候,“不为不思无”,这个时候并不是“不思”,不是没有分别念就没有闻性了。不是这样的。

 

一般来讲,我们做梦时候,其他的五根已经内摄,内摄的时候,外面的分别念没有了。外面的分别念没有,是不是闻性也不存在了?不是这样的,闻性一直存在的。

 

怎么存在呢?“觉观出思惟”,那个时候的“觉观”,明觉的闻性,它超出了思惟、分别念的状态。

 

“身心不能及”,包括眼根、舌根、鼻根、身根其他四个根,还有意根,都不能跟它相比。

 

比如说你在做梦,旁边有人舂米,你不一定马上知道是舂米的声音。但是依靠这种声音,你会误认为有人在那里敲鼓,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什么都没想、做梦的时候,耳根是一直存在的。

 

还有,正在做梦、睡觉的时候,如果旁边发出声音,会马上醒觉过来。如果耳根不存在,怎么喊也不一定醒过来。所以通过做梦的方式来讲,耳根也是与其他不同。

 

有时候看眼根这些有比较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比如说闭着眼睛,如果你在眼睛的对面弄个什么东西,它不一定看得到。鼻根和舌根的对面也对应的放一些,也不一定。相比之下,耳根有敏锐度,它能接受。

 

所以说在睡梦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什么分别念都没有,但实际上闻性一直是存在的——超出思惟、分别的闻性一直在,它跟其他的有色根和无色根——有色根是其他四个,无色根是意根,完全都是不能相比的,这个意思。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今此娑婆世界的国土当中,实际上这些众生的耳根是比较利、比较敏锐的,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而且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声论得宣明”,依靠声音,包括佛说的也好,其他大德说的也好,或者说我们世间的各种声音,“得宣明”,能宣传、能发明、能了达、能明白很多的道理——依靠声音知道很多的道理。

 

但是凡夫众生非常可怜,他们比较愚笨,本来具有的这种闻性没有原原本本的认识,反而迷惑了。迷惑以后,逐渐逐渐出现各种取舍、执着。通过声音没有认识到闻性,反而流转于三界轮回当中,也是很可怜的。

 

所以说我们在娑婆世界而言,本来有很好的机会,依靠声音,很多都可以开悟。

 

我们从历史上来看,上面讲到的二十五个法,大多数人可能依靠耳根开悟的。包括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好多在上师传法的时候当下开悟,跟耳根有一定的关系。不仅仅光是观世音菩萨,很多都是通过听法,听到的这个法再自己慢慢去了悟。当然也有一些是看法本或者是观想传承上师开悟的也有,但很多都是传法的当下,我们看《藏密佛教史》的时候,很多历代的这些大德们,法传着传着,当下很多都虹身成就。

 

所以可怜的众生没有认识到当时的闻性,逐渐把声音认为是外在的实有法,对它进行执着,这样以后慢慢流转到轮回当中,一直没有解脱。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前面的偈颂是对佛陀请求的,接下来是文殊菩萨对阿难,他的金刚歌里面,阿难出来了。

 

阿难,纵然他的记忆力非常强。他过目不忘,记忆力非常非常好,有不忘陀罗尼,很多佛陀的法都是他结集、记录的。虽然他过目不忘,记性也是非常好,但因为没有去修行,没有去内观,这个原因,不免落入“邪思”当中,没办法脱离邪知邪见和邪分别。

 

“岂非随所沦”,难道不是随着外境——是不是听到摩登伽女当时唱了歌,电影里面是在河边唱歌,有好几个《楞严经》的电影。或者说他看到的色法,随着外境沦落。

 

“旋流获无妄”,“旋流”,就是反闻,如果他反观闻性,就会获得无有虚妄的境界。

 

阿难他当时所听到的这些法,他并没有随着法义而去。因为阿难尊者他在不同的佛陀面前记的法是特别多,但是他认为每一个法都是不同的,这个佛讲的是这个,那个佛讲的是那个,他看成是不同的法,他就很难反过来内观。

 

其实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这个也是很重要。比如说不同的论典,学俱舍,学中观,里面讲很多;不同高僧大德的言教也有不同的传承,如果我们自己的根性不太好,这个讲法是这样的,那个讲法是那样的,一直把他们分开,没有内观。

 

当时阿底峡尊者来的时候,也是问宝贤译师。刚开始问的时候,显密所有的法他一口气讲出来了。阿底峡尊者说你这样的班智达在藏地,我来是没有必要的。后来问这些是怎么修的?宝贤译师说是各自修,早上声闻殿里去修,中午菩萨殿里去修,晚上密宗殿里去修。他的闭关房条件很不错的,他到三个殿堂里面这样修的。

 

阿底峡尊者说那就错了,大译师错了,我还是有必要来,因为所有的法都是在一座上内观而修,这样才能成就。

 

我们很多人闻思的时候也是,听小乘、大乘,听密宗、显宗,修的时候都没有全部在心上修。如果这样,很难获得无妄的真心。阿难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文殊菩萨下面针对阿难说的:

 

阿难你好好地谛听!我今天依靠佛陀的威神力,他的加持力,给以你为主的这些众生宣说几个三昧定。

 

一个是金刚王三昧定,还有如幻不思议三昧定,还有佛母三昧定,有三个三昧定,很多注释里面这样讲的。但是《指掌疏》把这几个分开:金刚三昧定、如王三昧定、如幻三昧定、不思议三昧定、佛母三昧定,总共是五个。

 

“金刚”,任何烦恼都不会摧毁,叫金刚三昧定。

 

“如王”,如国王,能制伏一切、降伏一切烦恼魔的三昧定。

 

“如幻”,修和不修无有差别,就像幻化,显现和不显现实际上没有差别的三昧定。

 

“不思议”,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境界、不可思议的三昧定。

 

“佛母”,一切诸佛都是依靠佛母,或者般若法来成就的,这样的三昧定。

 

这五个真三昧定,这是《指掌疏》的解释方法。《指掌疏》的话,你们学《楞严经》的时候看看也比较好。我们好像前面也讲过,当时章嘉国师翻成藏文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叫做庄亲王,他在清朝是有一定威望的人,他帮忙翻译的。当时有一个通理法师,他是很了不起的大法师。他研究《正脉疏》,自己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写下了《指掌疏》。《指掌疏》的意思就是把所有《楞严经》的教义像庵摩罗果放在手掌当中一样,一目了然——《指掌疏》是把《楞严经》的所有道理放在手掌里面,看得清清楚楚,这样一个注疏,这个意思。就像我们法王的《手中赐佛》,把佛陀赐在手中。

 

好多大德可能对自己所造的这些论典非常有信心,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他经过20年研究和学习而造的,应该这部论典还是比较可靠的。它解释的《楞严经》,好多语句比较好懂,与最前面这些大德的注释相比较起来比较好懂一点。以后需要参考的话,我建议《指掌疏》比较好。

 

那么,这里面分了五个三昧定。其他有一些大德把它分成了三个三昧定,都有。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文殊菩萨对阿难说,你听闻很厉害,广闻博学:你已经听闻过微尘数佛陀一切秘密的法门。

 

我们前面《法华经》当中也是讲过,大家可能记得。当时佛陀说,我跟阿难实际上是同时发心的,当时在空王如来面前发心。但是阿难因为他喜欢多闻,在微尘数的佛陀面前一直不断地听闻,我开始内观修行。

 

所以佛陀早已经成佛,阿难可能最后还是得了一个初果,是吧?我们《楞严经》前面讲过,他得了一个初果。

 

文殊菩萨也说,阿难你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刚开始是一起发心的,但是佛陀早已经成佛了,而你听闻了微尘数佛陀的一切秘密的法门。

 

秘密的法门,非常深奥、甚深的法,如果甚深的法听的话,浅的法就更不用说了。秘密的意思还有互为秘密,比如说这个佛讲的密法,那个佛的法门当中没有提,互为秘密的这些法。所以阿难的话,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在这么多如来面前听了各种各样的法。

 

我们有些道友,只要是密法就到处都去,东南西北——有个灌顶就去,听个密法,都会去的。一说显宗,把收音机关掉,人也根本看不到,来都不来。一说密法,好像他有天耳通一样,马上就知道了,马上就现前,就像孙悟空显现在唐僧面前一样,“呜”,马上出来了,一讲密法就来了。

 

可能阿难也是这样的,在各种如来面前,这里不一定是密法,这些甚深的法全部都听过,特别多的如来面前,从广闻博学层面来讲,阿难是非常厉害的。

 

但是你的“欲漏”,欲界有漏的法,六根缘六尘这样攀缘的烦恼,如果你没有先把它断除,“畜闻”,你积累的闻慧,非常多、广闻博学的这些知识全部积在一起。

 

我们有些道友也不算很多闻。现在我们藏族的有些堪布堪姆,确实他们引用的教证还是很丰富的。以前藏地的有些大德应该真正是广闻博学。我们还不算很广闻,但是我们也听得有点多,但是没有内修,成了过失的因。包括阿难,听了这么多法,但后来出现摩登伽女的时候,所有的这些都没办法用上。

 

“成过误”,所以你积累的闻慧,最后成了过错和失误。

 

其他的阿罗汉、菩萨全部都开悟了,阿难一直在那里等着,一直想开悟。他想开悟的心是很切的,尤其他在释迦牟尼佛面前更有这种感觉,很切,但一直悟不了。

 

我们有一些道友也是很想开悟,特别特别着急,“怎么还不悟啊?”其实我们学的时间是很短的,你小的时候可能也没有学,不知道前世学了没有,年轻的时候一直漂泊,没有学,现在这几年当中学,今年想马上开悟的话,可能也没有那么简单。

 

大家也不要特别着急,对吧?着急也没有用,路特别特别远的话,你再这么着急——有些开车的司机,路很远的时候他就拼命地跑,但是这个时候有翻车的危险性。

 

所以说,我想一定要循序渐进、次第的修。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佛佛”,前面的“佛”是佛陀,后面的“佛”是佛法。在无量微尘数的佛面前,你一直不断地听闻和受持佛的这些教法。

 

“何不自闻闻?”前面的“闻”是耳根,后面的“闻”是闻性。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耳根来观自己的闻性?

 

你一直听、听、听,听佛陀的法,但是缺少一个东西,就是内观。如果你没有这样,多闻也是没用的。《华严经》里面专门有一品,叫做《菩萨问明品》,里面有很多的“多闻亦如是”。还有“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下面还讲,如果吃的美味佳肴放在前面,不吃也是没有用,多闻也是一样的。如果帮别人数珍宝,但是你自己一个都没有,多闻亦如是等等,有好多这种意思。

 

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也不要认为自己广闻博学,不用这么想。前辈的这些大德不用说,可能与现在我们学院当中有些堪布堪姆的闻慧比较起来,我们也不算什么多闻。

 

那我们是不是一点都不用闻?也不是。这里也并不是否认广闻。我们的闻不叫广闻,你用自己的手指头可以算得出来,你学了几部大论?学了十几个论典、二十几个论典都不算什么广闻。你看现在的世间人,我那天看到一个企业家,他好像说一年当中看了800本书。与这些相比较起来,我们也并没有特别的广闻。

 

基本的听闻没有的话,恐怕所修的道理也不一定知道。但是如果我们太广闻,一直不内观的话,跟阿难一模一样了。很多方面因缘具足的时候还是要实修,而且我们现在边听闻边实修,学会内观,这肯定非常有意义。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所谓的闻并不是自然产生的,我们的闻并不是自然而产生的,或者说我们的耳根并不是自然而产生的。

 

为什么呢?依靠声音才有了名称。什么名称?有了外在的声尘,要接受声尘,用什么来接受呢?就是用耳根来接受——有了声尘,才有了闻的名称。

 

如果你是“旋闻”,不随着声音跑,内观闻性的本体,这样的话,“声脱”,把声尘脱离开,自己的内在不随着外面的声尘跑。“能脱欲谁名?”能解脱的声尘,以谁来命名的呢?

 

实际上我们知道,所谓的耳根是依靠声音来命名的。但是这种声音如果没有去寻找外面,用自己的闻性来命名,内观闻性一定会获得解脱。就像我们世间的水变成冰,冰的时候水的本性一点也没有了,但如果把它融化成水,跟原来的水一模一样,这个时候冰的名称也没有了,已经解脱了。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如果一个根,耳根通过内观的方式来“返源”,或者说回到了自己本来的本体当中,因为六根互相连带的原因,六根都成解脱。

 

一法空,万法也是空的,他们有一种连带的关系。耳根已经解脱的话,其他的根全部都会获得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如果耳根已经圆通,那见闻觉知其他所有的根带来的这些现象,就如幻化、如梦境、如眼翳,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三界就像空中的鲜花一样,这个时候“闻复”,闻性旋复,所有这些虚而不实的、眼翳,全部都得到根除。

 

那么六尘全部消灭,圆满的觉性自然而然现前。

 

其实通过一个耳根,所有的六根都通达,所有六根通达,外面的六境暂时全部都看成如梦如幻的显现、虚而不实,最终本来清净、圆满,全部都变成这样的果位。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刚才讲一切圆满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净极光”,这种非常清净、光明、远离一切戏论、极为清净的法,它就通达了。

 

“寂照”,“寂”指的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甚深寂灭的意思。“照”是明了,现空无二,它能包含虚空。

 

这个虚空是一个单空,佛陀的大智慧、大空性它是包含一切的。

 

这个时候,你反过来观世间,就像梦中的事一样,暂时来讲没有一点真实。

 

就像我们学《入中论》,学到了中间的时候,全部都是如梦幻泡影。

 

这个时候,摩登伽女也是在梦中。

 

那个时候,摩登伽女也是梦,当时念的咒语也是梦,她的母亲也是梦。你特别害怕,跑的话也是梦。 

 

如果全部是做梦,谁能留得住你?

 

你被关起来,特别害怕,求佛陀的加持,这些都是没有的,其实是一场噩梦。我们有时候做了噩梦:“哎呦呦,原来是一场梦!”如果真正通达这些道理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现实当中的一切都是一场梦。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还有一个比喻。

 

就像世间善巧的幻化师,他幻化出各种各样的男女。

 

虽然见到这些根也在动,人也在动。

 

好像叫皮影戏,外面有一些线,在一块布面前显示各种各样的影像,唱戏。像这个一样的,幻化师能幻化出各种各样的现象。

 

“要以一机抽”,最关键的,如果一个机关动摇了,抽掉了。这样的时候“息机归寂然”,幻化的像全部都归为寂灭,幻化全部没有了。

 

《虚幻休息》里面这些道理讲的应该很清楚,包括我们现在电影电视也是一样的,遥控器上面开关一按,所有外在的影像都看不到了,不显现了。幻化也是这样的。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六根也是一样的。本来依靠一个耳根,一个精明,跟如来藏无二无别——耳根通达的话,全部都可以了。

 

但是如果没有通达,凡夫人来讲,把一个精明慢慢分成六个,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个和合当中,如果让其中一个根“休复”,回归本原。

 

就像耳根一个根,如果恢复到原来的本性当中,那么六根的妙用都不能成立。

 

在那个时候,“尘垢应念销”,所有外面的六尘,内在的六识,所有的这些垢染当下消散。

 

那个时候,成就圆满、光明、清净、微妙的真性。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那个时候,剩下的有些尘——如果没有全部消完,还有一些客尘,这个称之为有学地。从一地到十地也好,或者说是从有学,还没有到阿罗汉果位之前。

 

“明极”,最后所有的尘垢全部都已经销了,已经到了最顶点的光明,这个时候已经成了如来。

 

好,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2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十六品《观缚解品》。上节课讲完 了“破轮回自性成立”中的第一部分“总破五蕴人我流转”,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别破人我流转”。

 

丑二(别破人我流转)分二:一、观察流转者不存在而破;二、观察前后往来中间无身而破。

 

寅一(观察流转者不存在而破):

 

此处是从观察流转者——人我不存在的角度而破流转。如颂云:

 

若众生往来,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谁有往来者?

 

如果承许众生(人我) 在流转,但于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当中以五相推理寻求的时候,人我丝毫得不到,既然如此,到底是谁在流转呢?

 

果仁巴大师认为,这一颂是破犊子部的观点。他们 认为:虽然常有、无常的人我流转者无法流转,但既非常有也非无常的一种不可思议的人我流转者可以流转。

 

龙猛菩萨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所谓不可思 议的流转者,在整个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当中,通过五种方式寻求的时候,丝毫得不到。

 

五种方式即五相推理。第十品《观燃可燃品》里 破火薪时运用过:火薪之间一体、他体、能依、所依、 具足这五种关系都不能成立。当时也以此观察过人我与 五蕴之间的关系:人我与五蕴之间,无论一体他体都不 合理,互为能依所依也不合理,人我作为具足者也不可能。

 

现在我们可以运用五相推理,对五蕴、十八界、 十二处与犊子部所承许的不可思议的流转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一观察。怎样观察呢?

 

首先,观察五蕴与不可思议的人我流转者是一体 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则像五蕴刹那生灭一样,不可思议的我也应刹那生灭了,但这显然不合理;如果是他体,那么在五蕴之外就应该能找到不可思议的我,但这 也不可能。既然两者一体、他体都不成立,那么能依、 所依、具足的关系也不可能有。由此可知,五蕴上面并 没有不可思议的人我流转者。既然五蕴上没有,十八 界、十二处当中有没有呢?依靠五相推理详细观察,同样了不可得。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说:所谓的人我与石女 儿无异,因为以五相推理在蕴界处中观察时丝毫也得不 到。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把人我喻为像兔角一样 不可得。我想,把人我五蕴的流转比喻成石女儿拿着兔角在虚空中跑应该也可以。   (众笑)

 

总之,如果人我流转者存在,他就应该在蕴界处当 中,即使通过五相推理也无法遮破,但实际并非如此。 所以,不可思议的流转者并不存在,只是一种假象罢 了。“谁有往来者? ”如果不可思议的流转者得不到,那到底是谁在轮转呢?可见,犊子部的说法不能成立。

 

无我之理不但以五相推理可以抉择,以《入中论》里的七相推理 77 也可以抉择。

 

[77]   七相“木车因”: 一、车和支分是异体; 二、车和支分是一体;三、车 具有支分; 四、车依在支分上有;五、支分依在车上有; 六、车是支分的积聚;七、车是支分的形状。只要车子实有,就必定要落在这七种情 况当中,但是以此理详细观察,这七种情况都不成立。

 

◎ 生起定解至关重要

 

学院喇嘛们在学习这些推理的时候,经常有一些辩 论。昨天居士林的一位居士大管家急急忙忙找我们说: “喇嘛们在金刚萨埵经堂里辩论得特别激烈,吵得很 凶,有个喇嘛还一边辩论, 一边用手打别人的头,他们 可能要打起来了,你们赶快去劝劝吧! ”这位管家可能 以前没有看过喇嘛辩经的精彩场面,还以为他们要打架了,所以特别着急。

 

格鲁派的弟子在辩经的时候经常一边打对方, 一边 用一种驳斥的语气说: “你看,你没有……”我们学院 的喇嘛在辩论场上当对方说错的时候,有时也会打他。 以前从没看过辩经的人还以为他们真要打架了。在辩论 场里,  “可能”两个字一般都不让用。如果你说“可 能……”,对方肯定要打你的头,有时打得特别痛,尤其在没有头发的情况下(众笑) 。

 

对于这些道理,大家虽然没有辩论,但一定要通过 思维、研讨等方法对人我、蕴界处不存在的道理生起定解。

 

寅二(观察前后往来中间无身而破):

 

若从身至身,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人我如果能从前世五蕴身转至后世五蕴身,就会有 往来的中间无五蕴身的过失。如果没有人我的所依五蕴身,就不会有往来流转。

 

对方认为:既然人我可以从前世人的五蕴身转成后 世天人的五蕴身,就说明人我是存在的,这样一来,轮回也应该存在。

 

◎ 观察前后世中间是否有身而破

 

中观宗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如果承许存在前世 身体到后世身体的流转往来,就会有往来中间无身的过 失。比如, 一个补特伽罗如果今世是人的五蕴,后世转 成了天人的五蕴,那么当人身在尸陀林里被毁之后、天人身尚未得到之前,中间有没有一个身体呢?

 

如果说中间没有身体,那没有身体的流转者是谁呢?不可能有这样的流转者,因为安立人我的设施处——近取五蕴不存在的缘故。

 

如果说中间有一个身体,则可以用《显句论》的方 法观察:如果认为这种身体既非人身,也非天人身,而 是一种中阴身 78 ,那么中阴身是否具足五蕴呢?不具五 蕴不合理,因为已经成了无实法;若具足五蕴,那前世人身与中阴身之间是否有间隔呢?

 

[78]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 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 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如果中间有间隔,中阴身与人身之间就没有了身 体,这样流转者就会因为远离了安立之因——近取五蕴 而不能成立。如果中间没有间隔,人身与中阴身就成了 一体,这样的话,我们这里就有了很多中阴身,还有 一个中阴身坐在法座上(众笑) ,但可能谁都不敢这样说,我们现在还没有死,过段时间才会变成中阴身。

 

如果承许没有接触,中间有间隔,那间隔当中有没 有其他身体呢?若有中阴身,那中阴身与天人身之间、 中阴身与人身之间有没有其他身体呢?如果说还有中阴 身,那一定要把教证和理证拿出来,但不可能举出来, 并且,如果承许还有中阴身,那这个中阴身与人身、天 人身之间是否还有中阴身呢?如果还承许有,就会出现 中阴身无穷无尽的过失。如果承许没有中阴身,就会出现流转者无身的过失。

 

如果认为人身和天人身之间有接触,那人道和天道 就混为一体了,因为人身和天人身不同时就无法接触, 同时才会有接触,但若同时并有接触,人身和天人身就 成为一体了,如此会有一个相续的补特伽罗既是人又是 天人的过失。这样我们所有人现在都变成天人了,经堂 也变成天界无量宫了,但这与现量相违,肯定不能成立。

 

再者,如果承许接触,不仅此人今世的人身和来世 的天人身会成为一体,他在六道中轮转的所有身体都会 成为一体,即会导致在一个相续当中,所有六道轮回同 时出现的后果。比如, 一个补特伽罗这一世是人,下 一世升到天界,再下一世堕入地狱,后来又变成饿鬼、旁生……如果承许前后世的身体可以接触,那么他在六道 里转生的所有身体都将成为一体;既然是一体,现在在他身上六道就应该同时现前,但这根本不合理。

 

总而言之,说前后世之间有间隔或无间隔都不合 理。如果承许有间隔,那间隔当中是否有身呢?如果有 身,那身与身的中间还会不断出现所谓的“中间身”, 这样就会有无穷无尽个中间身的过失;如果承许无身,  那人我转生的中间就没有了设施处——五蕴身,这样 一 来,人我流转者就不能成立。如果认为前后世之间没有 间隔, 一个人的人身灭尽后马上就会变成后世的天人 身,就会有人身和天人身,乃至该补特伽罗在六道轮转 的所有身体都成为一体的过失。这种观察方法非常甚深。

 

◎ 前后世为异体不合理

 

有人可能想,前后世以及中间的补特伽罗应该是 分别各自的异体,这样人我流转者就可以成立。但这种 想法更不合理,如此一来,就会有人的人我、中阴的人 我、天人的人我这样众多人我的过失,还会有无常等过失。如果无常的过失成立,流转者就不可能真正成立,就如前面所讲,具毁灭性质的诸法不可能具有实有的本体。

 

最后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能流转的五蕴、人我,所 流转的轮回,都只是分别念的假立,从了义角度讲,丝毫不可得,大家一定要对无我空性生起定解。

 

子二(破涅槃自性成立)分二:一、破诸蕴涅槃成立;二、破人我涅槃成立。

 

丑一(破诸蕴涅槃成立):

 

对方狡辩说:五蕴人我的涅槃是存在的,既然涅槃 存在,其违品——轮回为什么不存在呢?所以轮回也应该存在。但他们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如颂云:

 

诸行若灭者,是事终不然;

 

认为诸行(五蕴) 可以获得寂灭涅槃,这种说法完全不合理。

 

中观宗驳曰:不仅说五蕴和人我有流转不合理,说 二者有涅槃也不合理,因为五蕴与人我无有本体之故。

 

即使二者的本体存在,它们无论恒常还是无常,涅槃都了不可得。首先观察五蕴:

 

如果五蕴是恒常,则不可能涅槃,因为常有之法无 有变化,先前没有涅槃,最后趣入涅槃的情况不可能存 在;如果五蕴是无常,也无法趣入涅槃,因为无常法具 有刹那毁灭性,既然一刹那间即已毁灭,就不可能有真 实本体,因而也无法趣入涅槃,并且,如果之前已经坏灭,现在又趣入涅槃,就会有两次坏灭行为的过失。

 

因此,五蕴可以趣入涅槃的说法不合理。

 

丑二(破人我涅槃成立):

 

对方辩驳说:虽然五蕴趣入涅槃不合理,但人我应该可以趣入涅槃。但此说法同样不合理。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认为人我可以趣入涅槃的观点,也完全不合理。

 

这与刚才的推理方式一样。如果人我可以趣入涅槃,那是常有的人我,还是无常的人我趣入涅槃呢?

 

如果人我常有,则趣入涅槃不合理,因为常有之法无有变化,原来什么样,以后也必然如此。如果众生开 始未趣入涅槃,后来趣入涅槃,就会出现两种行为,这与常有的人我相违,因此不合理。

 

无常的人我趣入涅槃也不可能。如刚才所讲,无常 法刹那毁灭,没有趣入的时间。既然无法趣入涅槃,最后也不可能得到涅槃之果。

 

既然人我和五蕴无论常有还是无常,都无法趣入涅 槃,那涅槃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所谓的涅槃了不可 得,诚如《显句论》引用《般若经》的教言所说: “须 菩提,涅槃如幻如梦,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 幻如梦。”意思是,涅槃的本体是如幻如梦的,假设说有胜过涅槃之法,其本体也是如幻如梦的。

 

《显句论》中还引用了《等持王经》(《三摩地王 经》) 的 一 个教证“胜义谛如幻如梦,涅槃亦如幻如 梦,智者知此则成就胜义戒”,意思是,胜义谛如同梦 幻一般,涅槃亦如梦如幻,任何智者若通达了此理, 即成就了最殊胜的意戒(意戒是指我们意识当中所护持的戒 律) 。心的戒律当中最殊胜的戒就是通达此理。在座道友应该经常从这方面观察自己。

 

◎ 破不可思议的人我趣入涅槃

 

另外,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针对犊子部“不可 思议的人我可以趣入涅槃”的观点,还用了两种推理进行破斥:

 

一是观察不可思议的人我是了知而趣入涅槃,还 是不了知而趣入涅槃呢?如果了知而趣入,则不合理, 因为对方承许人我不可思议,如果了知,就不是不可思 议,而成了可思议,即可以思维,可以想了,但这与对 方自宗观点相违;如果不了知而趣入涅槃,也不合理, 因为这样自他谁也不知道这种趣入,说入灭也是徒劳无益,没有任何作用。

 

二是观察常有的不可思议人我趣入涅槃,还是无常 的不可思议人我趣入涅槃?如果常有,就没必要趣入, 因为本已具足涅槃之故;如果无常,也不可能趣入,因 为如果能趣入,人我就不是不可思议,而成了可思议,会有这个过失。

 

果仁巴大师也认为此处的对方是犊子部。学过《入 中论》的道友都知道,犊子部承许不可思议的我存在。

 

虽然其他一些注疏关于对方是谁说得不是很清楚,但《显句论》和果仁巴大师都做了明确宣说。

 

总而言之,为什么涅槃自性不成立呢?原因很简 单:五蕴趣入涅槃,是事则不然;众生趣入涅槃,是事亦不然。

 

癸二(破缚解自性成立)分二:一、共破;二、别破。

 

对方仍然固执己见,辩驳说:你们虽然破了轮回与 涅槃,但束缚与解脱应该是存在的,众生正因为被贪爱 等烦恼所缚,才深陷三界不得逃脱。既然束缚与解脱存在,轮回与涅槃为什么不存在呢?它们也应该存在。

 

中观宗驳曰:从五蕴和人我两方面观察,所谓的束缚和解脱不可能成立。

 

子一(共破):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

 

五蕴是刹那生灭的体相,因此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人我也是如此,无有束缚也无有解脱。

 

◎ 五蕴无缚无解

 

首先观察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刹那生灭的无 常法,即具有本体生完以后,刹那不停留直接灭亡的体性。既然如此,它就不可能有束缚,也不可能有解脱。

 

为什么五蕴不是常法呢?因为如果常有,就不会有 任何变化,然而,没有任何变化的五蕴,无论以现量还是比量都无法得到。

 

如果五蕴不是常法,就必然是无常法;如果是无常 法,就具有一种生灭性,即生起的同时就自我灭亡了,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有束缚。为什么呢?

 

因为五蕴如果有束缚,就要有一个安住的过程,即 在安住的过程中才能被束缚;在束缚之后,才能获得解 脱,就像一个人犯法之后被关进监狱,刑满之后才会被 释放。然而,五蕴并没有这样的安住过程,它第一刹那 产生,第二刹那已经灭尽,可以说生灭同时,刹那不停 留。既然如此,怎会有束缚的时候呢?没有束缚,又如何会有解脱呢?就像石女儿本身不存在,也不会有束缚和解脱一样。

 

人们通常认为束缚、解脱肯定存在,很多道友也 觉得自己以前经常被各种烦恼缠缚着,后来通过修学佛 法而心开意解。听一位道友说,他在学佛过程中遇到过 很多困难,倒下了好几次,但最后还是爬了起来。虽然 在每个人的感觉中,束缚和解脱似乎真实存在,但实际 上,五蕴生而即灭,哪有被束缚的时间呢?没有束缚,哪来的解脱呢?

 

◎ 人我亦无缚无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所谓人我,也如五 蕴一样是刹那生灭的体相,既然如此,也不会有束缚和解脱。

 

如前一样,以现量和比量观察,常有的人我并不存 在;既然人我不是常有,就必然是无常;如果是无常, 则一定是刹那生灭的体性;若是刹那生灭性,生起之时 本体即刹那灭尽,这样就不会有束缚的时候;没有束缚,也不会有所谓的解脱。

 

◎ 以其他方法破缚解

 

其实真正观察时,不管是自相续的烦恼,还是外 界的各种事物,万法所谓的无常性——刹那生灭,只是 名言中的一种粗大概念而已,不可能成立,因为生灭不 存在之故。没有生灭,诸法就无有真正的本体;没有本体,也就无有所谓的束缚和解脱。

 

此外,也可以运用前面的五相推理,直接遮破五 蕴和人我的本体;既然没有本体,自然不会有缚解。禅 宗一则公案也讲了这个道理: 一位弟子到禅师面前求开 示:  “弟子现在一直受烦恼束缚,请师父为我指点迷 津。”禅师说:  “你自己的本体都不存在,怎么会有束 缚呢? ”话音刚落,弟子便豁然开悟。当然,这是利根 者的行境。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传讲《文殊大圆满》时也 宣讲了帝洛巴的教言:  “显现不缚执著缚,当断执著那 若巴”,还讲了帝洛巴和那若巴这方面的公案。此公案在《大圆满前行》里引用过一部分。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里也讲了很多无 缚无解、束缚自解脱方面的殊胜教言,尤其以大圆满法 指点弟子认识心性的时候开示说:心从来没被束缚过,就像毒蛇的身体会自然解开,无需他人帮它解开一样。

 

很多修行人经常为自己身陷轮回,被烦恼束缚而感 到苦恼,鼓励自己一定要精进修行! 一定要勇敢坚强! 一定要早日解脱!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里说:有 些修行人的内心充满着小乘的习气,认为束缚真实存 在,这让他们耿耿于怀, 一直想获得解脱,但从实相本 体角度讲,所谓的束缚、解脱,以及束缚者、解脱者都了不可得。

 

真实法界的本面即是无缚无解,但很多人都不能通 达此理。他们把不存在的解脱和束缚视为真实存在而不 断取舍,其实也是一种执著,就如同野兽把阳焰水看作真正的水流而一直追寻一样。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三十节课

 

戊三(谨持对治)分三: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

 

己一、总说连接文:

 

这里主要讲了一些菩提心的修法。

 

大乘佛法极其深奥,很多人刚开始无法接受,这一点别说世间人,从历史上看,以前的世亲论师,五百世中都当过班智达,但最初仍不接受大乘佛法,甚至对无著菩萨和大乘经论做过诽谤。之后通过善知识的引导,他知道大乘的殊胜之后,开始励力忏悔,每天读诵大乘经典,并造了很多大乘论典,只有做到这样,下一世才能见到弥勒菩萨。

 

有些学净土宗的人,以前学过小乘佛法,现在听到大乘乃至密宗的教言后,自己不能接受。这一点我们也理解,但佛法是圆融无违、融会贯通的,没有必要去排斥,否则一定会堕入恶趣,自己也不能得到解脱。现在汉地的净土宗非常兴盛,但个别修行人也有一些问题,希望大家要思想开阔,不要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随意毁谤大乘显宗和密宗。倘若念佛唯求自我解脱,这种自私自利完全属于小乘,虽然你不愿意这样承认,但如果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众生,一点大乘的味道也没有。

 

不管是修密宗,还是修显宗,首要前提就是具足大乘菩提心。阿底峡尊者说过:“大小乘之间的差别,以菩提心来区分;内外道之间的差别,以皈依来辨别。”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很多人自称是成就者、开悟者,却连大小乘都分不清楚。所以大家对大乘要有信心,经常串习,没有串习的话,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不一定能通达它的意义,即使通达了表面意义,内心中若没有长期串习,遇到违缘或者不同的环境时,自己的修行也没办法用上,因此,大家平时要多观察自己的心。

 

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

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以上引用了大量的教证、理证,教诫我们要远离一切尘缘和分别妄念。禅宗中也说要“放下万缘”,修行的时候,首先要舍弃对亲朋好友的耽著,然后尽量抛开纷繁的分别妄念,如果你没有这样,整天护持亲友、贪恋故乡,为了世间八法而奔波,那么会离成就越来越远。

 

若要舍弃这些外缘,选择清净的环境很重要。我们密宗中修禅定的话,之前必须选择适当的环境,断除各种散乱的因缘,莲花生大师在《密咒宝鬘论》中,讲了很多如何选择环境的窍诀。而禅宗和净土宗,我也去过不少寺院、道场,过去的高僧大德选择的环境非常寂静,对修行者比较适合。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什么不同的。

 

个别人说:“修行人躲到山谷里,是一种逃避、一种消极。”对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管,如果自己真想修行,最好是远离尘世,前往寂静的地方。倘若因缘不具足,我昨天也再三地讲了,自己在城市里面,应尽量减少修行的违缘和没有意义的事情。否则,现在的世界形形色色,诱人堕落的花样相当多,凡夫人的分别念本来就不可靠,见到好的色法、听到动听的声音,马上就会生贪心,给修行带来种种危害。因此,初学者先要选择寂静的地方,原因就在这里。

 

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应当思维静处的功德和禅修的利益。佛陀在《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初发心菩萨要调伏自心,必须远离二十种尘缘——身所有之束缚、口所有之束缚、意所有之束缚、烦恼炽燃等等,如果远离了这些散乱干扰,屡屡思维禅定的利益,相续中自然会生起功德。因此,初学者一定要依止寂静。

 

冈波巴曾问米拉日巴尊者:“您为什么一辈子总呆在寂静的地方?”尊者回答说:“对我自己而言,住在寂静处和城市里没有差别,但是为了让后代修行者了解寂静处的功德,我才一直呆在山林里。”对真正获得证悟、通达法界清净的瑜伽士而言,城市和阿兰若没什么差别,即使在城市里度化众生,也不会因分别妄念而夺去自己的智慧财产,行为放任自流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初学者完全不行,在寂静处自己很清净,而繁杂的城市里、人群中,心实在没办法堪能。很多人应该有这种亲身体会,自己心比较清净的话,背诵也可以,安住也可以,思维法义也没问题,但如果心比较乱或者环境比较嘈杂,修行增上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断除一切分别念需要外缘和内缘,内缘是具足正知正念,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大乘修行人,不应该在外面散乱。”而最根本的外缘,则是要依止善知识,依靠善知识的教导和诸佛菩萨的经论,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否则,让我们自觉去修持,除了前世对佛法有缘的少数人以外,恐怕是不太现实的。

 

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它的观修方法,在藏传佛教中,有阿底峡尊者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七种教授、寂天菩萨的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这两种修法,如此具次第性的系统修法,在汉传佛教和其他传承中,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当然,个别大德通过自己对大乘经论的领悟和觉受,利益众生的现象也非常多,但给后人留下的著作中,像藏传佛教这样的修行次第,确实寥寥无几。因此,大家能遇到如此殊胜的菩提心修法,应该说非常有福报。

 

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是观察修。《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家一定要思维寂天菩萨讲的法义,经常忆念这些道理,这也是菩提心的一种修法。所谓的修行不一定要闭目打坐,什么都不想的话,是不是修行也不好说。麦彭仁波切在有些修法中,再三讲了观察修和安住修,刚开始的时候,与我们最相应的就是观察修,通过如理的观察,再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我们的心就像调皮的小孩,一下子让它安住非常困难,但如果让它自然放松、观一观,它就比较听话了。当今时代的人,乱七八糟的分别念特别多,这些分别念当中,真正有价值的很少很少,若能依靠这种观察,分别念就找到了真正的价值。

 

在座的很多道友,认为自己已经生起了菩提心,因为有时候看来,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好像比较容易。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做一点慈善事业、帮助一些众生,就认为自己是菩萨,很了不起。尤其是听了《入菩萨行论》以后,很多人都跟我反映:“我现在已经成了菩萨了,非常感谢啊!以前我没有菩提心,现在有菩提心了。”当然,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的菩提心存在,但若遇到怨恨的对境,或者发生不开心的事情,菩提心在你相续中有没有,这个时候应该好好观察。

 

菩提心的条件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不能离开,如果离开了,你光是希望这个众生快乐一点,有吃有穿,这只是世间的一种善心。现在有些慈善家和具善心的人,看见可怜的众生时,也愿意布施钱财,甚至捐献自己的器官,但这种行为属不属于菩提心的范围呢?关键要看他的发心,他有没有希望这个众生暂时离开痛苦,究竟一定要超离三界轮回,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度化无量的众生?没有这种心态的话,不能包括在菩提心当中。

 

有些法师和个别居士,对菩提心的本质、分类、界限等道理一窍不通,却敢在别人面前信口开河地说“我已经成了菩萨了”。要知道,成菩萨不是很容易的,如果成了菩萨,我们当然非常随喜,世界上多一个菩萨、少一个凡夫,大家都是求之不得。但实际上,具备菩提心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空话应该少说一点,行为应该多做一点,如果真正感受到了大乘佛教的加持和温暖,度化众生和断除烦恼才不会停留在口头上。

 

现在的世间中,知足少欲非常重要。如今无数的人没有满足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停奔波,尤其是学院里的修行人,有了一定条件的时候,不要特别地贪求,今年修一个房子,明年修一个房子,里面装修得像天堂一样,这没有多大必要。有些人在这里只是修房子,没有修菩提心,有时候看起来也是特别累。我们欲界众生,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不行的,但现在很多世间人,稍微有条件的话,就要买房子、买轿车,买这个、买那个,分别念一直不断地增长,贪心永远也没有间断。《亲友书》里面怎么讲的,萨迦班智达怎么讲的?在有些道理上,大家应该仔细想一想。

 

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生存恐怕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其余的追求都是多余的。我看到一个人的房子,几千个人住在里面都可以,但只住了他一个人。他既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可是房子特别特别大,每一间都装修得特别豪华。一层楼、二层楼、三层楼、四层楼……我每上一层,心里就有种空空的感觉,想起很多很多来,真的有各种不同的分别念。

 

以前的古代人并不是这样,他们看的不多,想的也不多,大家都过得比较快乐,对智慧道德等内在功德非常重视,对外在的形象不太需求。而现在的方向完全相反,伦理道德不但没有进展,反而退化得相当严重,人们不断希求外面的物质,对内心的功德弃如敝屣,这种社会不管给它加上什么美名,可实际上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大家需要值得观察。

 

作为修行人,假如有一种知足感,你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修行都会有所进步;如果你没有满足感,整天好像没有事情做,拿个锤子“砰砰砰”到处敲,那就不是修行人了,自己也应该观察自己的身心。

 

己二(修世俗菩提心)分三: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庚一(自他平等)分三:一、教诫修自他平等;二、广说修法;三、摄义。

 

辛一、教诫修自他平等:

 

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

 

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如果自他平等心没有修好,自他交换等其他境界就没办法现前。

 

众生无始以来的串习中,自他是不平等的,我就是我,他就是他,我是值得保护重视的对境,而其他众生是除我以外的他体法,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分别念。然而依照大乘佛教的不共窍诀,自他完全是平等的,只有懂得这个道理,菩提心才可以修出来。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前行》等大乘经论中说,修菩提心先要修四无量心。按照自宗传承上师的教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先修自他平等的舍心,即我怎么样,众生也是如此,我喜欢安乐,众生也不喜欢痛苦。有了这种平起平坐的概念,其他修行也可以修成。所以,菩提心修法的开端,就是要观修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的道理非常多,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即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以前有个大修行人仲巴司那坚,他问单巴桑吉尊者:“我要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你必须给我讲。”(有些弟子还是比较厉害,所有佛教的要点,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上师也不得不传。)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这是非常殊胜的教言。过去的弟子有很大信心,上师的修行境界也相当不错,依靠这样的因缘,后来仲巴司那坚彻底断除了如毒药般的我执,趋入真正的菩提妙道。

 

我们作为修行人,平时没有好好修持的话,真的是特别惭愧。我口口声声说菩提心,实际上众生和自己平等的道理,确实修得不多,正因为修得不多,有时候做的事情也很惭愧。像我这样的众生,现在恐怕也比较多,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这些窍诀,一定要去修持大乘菩提心。

 

遇到这么好的法,确实是大家的福报,这一点,你们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如今在这个社会上,无数的人没有信仰,有些人虽然有信仰,但那种宗教不能圆满解决暂时究竟的一切痛苦。我们能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对自他平等的殊胜窍诀,千万不要置若罔闻,如果只是听一堂课就可以了,这种学习态度对自己不利!

 

辛二(广说修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修法;二、功德。

 

壬一(真实宣说修法)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癸一、略说:

 

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

 

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我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

 

任何一个众生,下至蚂蚁、虱子,上至大象、狮子,只要有生命,对苦乐都有共同的感受。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受蕴包括三种受,所有的众生都希求乐受,而不愿接受苦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不明显,我们在这里不宣说。

 

佛陀的教言真的很殊胜,把众生的分别念归摄得相当好。尽管六道众生的爱好、性格不同,有些喜欢吃酸的、有些喜欢吃甜的,有些喜欢年轻人、有些喜欢老年人,有些喜欢白色、有些喜欢黑色,有些牦牛吃这种草、有些牦牛吃那种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快乐。不喜欢快乐、喜欢痛苦的凡夫众生,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但在色声香味方面,不喜欢甜的、喜欢酸的,不喜欢穿白的、喜欢穿黑的,这样的众生比比皆是。不仅是我们人类,乃至最微小的含生也不例外。因此,快乐对身心有助益,痛苦对身心有损害,三界轮回中的无量众生完全相同。

 

对其他的众生,我们没有他心通观察不出来,但是作为人类,任何一个心理学家都承认所有的人皆喜欢快乐,文学家也喜欢快乐,科学家也喜欢快乐,乞丐仆人也喜欢快乐,只不过有些众生达不到目标而已。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欲得安乐不欲苦,此点诸众皆相同。”想获得快乐,不愿意接受痛苦,这一点,世上的芸芸众生全部相同。

 

这样一来,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那样,凡是有生命的众生,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保护。如果伤害了它们,不说前后世的因果关系,从人规道德的角度来衡量,这个罪过也相当大。因为谁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你非要害它的话,它会不会痛苦啊?所以,这样的修行,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佛教的加持不可思议,依靠这种不共的窍诀,每个人的我执一定会渐渐淡薄,执著众生的心越来越强。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中,讲了一个老上师和一个小弟子尊哲,他们住在山上,生活比较贫困,一天只有一顿午饭,午饭成了尊哲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我读小学时也是这样,一到11点钟左右,就开始想:“今天中午一定要吃好!”回去的路上,心里也特别快乐。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的生活,还是个人的执著,或者身体的原因,那时候的饭特别特别好吃,找到一颗糖也像找到如意宝一样。)一天老上师告诉他:“今天来了一个老和尚,你要将自己的食物让给他。”“不行!我也很饿,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我今天只有这一点食物。”“你不会饿死的,应该把食物让给他。”“可是我很饿!”“你必须给!”就这样,尊哲心爱的午饭属于了别人,后来他才知道那人已经三四天没吃饭了。从此以后,他学会了忘我,无论多么珍爱的东西,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布施。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他非常感谢自己的上师,从那个缘起开始,忘我的信念在他心里开始萌芽。所以,真正有善根的人,通过一个小小的行为或者点滴的教言,对自相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从而自己也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世间人,或者出世间的修行人。

 

大家一定要想到,众生和自己是平等的,求乐避苦方面没有差别。我们经常提倡不要杀害众生,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世间上最珍贵的就是生命,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老鼠也好,蟑螂也好,蜜蜂也好,它们的生命都非常宝贵,不能随随便便践踏。有了这种概念的话,应该如何对待众生,自己一定会明白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概念,从小就认为“我们是人类,其它众生是上帝赐给的食物”。看见一个众生,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不可以吃,肉肥不肥,对身体有没有好处?”这样的话,你的一切都完蛋了,基本的慈悲心已经毁坏了。我们人活在世间上,不仅仅是按照传统过日子,更应该活得有意义,对众生用一种智慧的眼光来看待!

 

癸二(广说)分二:一、能生起平等心;二、理当生起。

 

子一、能生起平等心:

 

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

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

 

有些人可能想:“将所有众生如我一样对待,恐怕这是做不到的。三界的众生有那么多,而我只有一个,要我如同爱护自身一样去爱护他们,这个众生是我的,那个众生也是我的,哪有这么多的我来摄持呢?”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下面就用世间的常识来说明。

 

为什么现在西方国家特别喜欢《入行论》?因为对大乘的爱护众生、自他交换这方面道理,没有一个人能像寂天论师分析得这么透彻。西方国家的有些人,知识水平非常不错,没有一定道理的话,有些教言他不会接受,让他修也不一定去修。而寂天菩萨的这部论典,现在西方很多国家非常认可,原因也在于它以理服人。就像观察胜义谛时,之所以说一切万法不存在,《中论》是依靠智慧来分析的,即使一百个科学家说柱子不空,也举不出来不空的理由。同样,此处也是对世俗菩提心的一种研究,通过种种分析和探索,看众生值不值得爱护,众生跟我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产生的烦恼通过什么方式来对治……不管是前面对治贪心、嗔心,还是后面对治嫉妒心,对治每一种烦恼时,并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全部都是讲道理的。因此,学习《入行论》,对分别念比较重的人来讲,应该说有很大的利益。

 

为了破斥上述观点,作者回答说:将众多有情等同自身去爱护,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与我所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比如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是由双手、双脚、头、眼睛、肩膀、内脏、胸口等不同部分组成,头又可分为鼻子、眼睛等,所谓的一个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因明中称之为“分别念的总相”。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众多有情如自身般护持呢?三界的众生虽然很多,每个众生的性格、爱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执取爱护,认为他们都是“我”的部分,这跟执著身体的不同部分有什么差别?

 

所谓的我和众生,本来就是凭分别念假立的,在事物的本质上根本没有分。如同“此”与“彼”一样,假如它们真正存在,永远也不会改变,但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了。所以凭什么不能把众生当作“我”?这个众生是“我”,那个众生也是“我”,所有众生皆由“我”的执著来摄持,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毕竟自他都是平等的。堪布根霍在讲义中也说:“什么时候证悟了无我,什么时候就会对自他平等生起信心,明白自和他不过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

 

然而,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执著有一个“我”,如果“我”是切实存在,那么在五蕴的哪一处呢?如果“我”是切实存在,为什么圣者的根本慧定无法照见呢?因此,“我”是一种不合理的执著,若要转为道用的话,本来你执著五蕴为我,现在就应执著一切众生为我。如果懂得了这种假合,证悟空性也并非难事。

 

以前有一个离婆多尊者,他的公案在佛教中非常出名。这位尊者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别处去,晚上路过荒野,发现在路旁有一小亭,天色已晚,他不得不在那里过夜,但心中战战兢兢在想:“荒郊野外,会不会有鬼呢?”(就像有些女众一样,胆子比较小,连上厕所都害怕,看见一头牦牛,就大叫鬼来了。)

 

果然不出所料,半夜里来了一个特别可怕的鬼,手里拖着一具尸体。(我一讲鬼的故事,很多人都特别紧张。我在小的时候,晚上跟很多小孩子睡在一起,他讲一个鬼故事,我也讲一个鬼故事,讲完了以后,谁也不敢出去。但现在是白天,没事!)这时离婆多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悄悄地躲在一旁,连气都不敢喘。当然,鬼肯定看得见他,因为鬼眼什么都能通察。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不讲道理的厉鬼,说那是他的尸体,两鬼互相争论,各不相让。离婆多躲在那里特别害怕。(不知道他祈祷了没有?)

 

后来两个鬼商量:“我们不要争了,还是让那个人来评判,这具尸体究竟该属于谁?”这时,离婆多早已被吓得魂不附体,心想:“我到底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如果照实说来,后来的鬼一定发脾气,加害我;假设不说真话,先来的鬼也会发脾气,对我不利。无论说真说假,都会被害,我今天可能没有出路了。”正在左右为难时,他下了决心:“出家人不打妄语,干脆说真话算了。”于是把实情说了出来。

 

后来的厉鬼果然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把离婆多的四肢全部吃了。离婆多特别痛,忍不住发出哀号。先来的鬼听到后,生出慈悲心,安慰说:“你忍耐一下,让我想办法,使你的四肢恢复原状。”说完之后,将尸体的四肢取下来,装在离婆多的四肢部位上,使他的四肢完好如初,行动如常。

 

次日天亮以后,离婆多再三看了自己的四肢,百思不得其解:“死尸的四肢怎能和我身体合而为一呢?”他去请问佛是什么道理,佛对他说:“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合而成,五蕴非有,不是真实的。”听了这番道理之后,离婆多豁然大悟,顿证阿罗汉果,所以他的名字译为“假和合”。

 

实际上,通过胜义和世俗进行观察,真实的“我”是不存在的。既然能将五蕴假合执著为我,为什么不能将所有众生执著为我呢?只要慢慢去串习,到一定的时候,肯定可以生起这种信念来。

 

虽我所受苦,不伤他人身,

此苦亦当除,执我难忍故,

如是他诸苦,虽不临吾身,

彼苦仍应除,执我难忍故。

 

如果有人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每个人的痛苦各不相干,我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

 

作者答曰:虽然自己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别人,比如我今天生病了,身体痛苦得不得了,可是我身旁的人一点感受也没有。但我还是要打针、输液或针灸,解除这些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个身体有执著,当它生病时,就觉得很难以忍受,一定要去除这些痛苦。同样,别的众生感受痛苦时,尽管我自己没有感觉,但如果将他执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会因之而觉得难忍[1]

 

当然,这个道理没有修的话,很多人认为我受的苦,别人体会不到,别人受的苦,我也体会不到,没有理由去执著为我所。但如果长期串习这样的理念,将众生执著为我,到一定的时候,自己也可以代受众生之苦。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别人在打狗时,自己代狗感受痛苦;提婆达多射杀天鹅时,佛陀也接受了它的痛苦。所以,“断法”的创始人玛吉拉准说,我执著为我所的厉鬼等可怜众生,将来修相似断法的人去残杀它们,这是非常不合理的[2]

 

任何一个修行人,若把众生当作自己,当众生感受痛苦时,自己也会感受到痛苦。世上没有不关心自己的人,麦彭仁波切也说过:“细心观察全世界,胜过爱己未曾见。”因此,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众生,这是最殊胜的一个教言。

 

为什么要把众生执为自己呢?因为若把众生当作自己,你就愿意帮助他、爱护他;如果把众生当成外人,他再痛苦你也会漠不关心。打个比方说,你有一匹马的话,你会认为“这是我的”,当马生病时,那你肯定很心疼,想方设法医治它。一旦把马卖给别人了,从此以后无论马生什么病,自己也不会难受了。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朋友亲人遭受痛苦时,因为有了我所的执著,自己闷闷不乐,心里很不舒服;而不相干的人受苦时,再怎么苦他也无所谓。所以,我们要像爱自己一样,爱护一切众生。

 

这种大乘的理念,纵是世间上最了不起的人物,也不一定做得到。2005年中国评选了十位最令人感动的老师,其中有一位叫殷雪梅。她像妈妈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途中,遇到自己班上的学生,总要抱起一个,放在后座上推着走。班里的学生若生活困难,她则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最感人的是,有一天学生队伍过马路,一辆小轿车飞驰而来,危急中,殷雪梅奋力将路中央的6名学生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车子撞飞到25米外……这件事在当时极为轰动,人们都号召向她学习,因为她不顾生命保护学生,对学生的爱不是一般的。江苏省教育厅王厅长也评价说:“殷雪梅对学生的爱,有些亲生父母也难以做到。”

 

但是,这种行为跟大乘菩提心比起来,恐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毕竟她执著的只是自己的学生,对一切众生有没有这样的爱也很难说。所以大乘菩提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世间人的想象!

 

[1] 在这个过程中,其关键就在于内心所持的观念,而不在于外境身体不同。

 

[2] 玛吉拉准说:“对于从无始以来以恶业为因、被恶缘之风所吹,接连不断处在迷乱显现之中感受痛苦,死后也将立即堕入恶趣深渊的那些凶猛残暴的鬼神,我是以大悲的铁钩勾召它们,以自己的温热血肉布施它们,以慈悲菩提心转变它们的心,并将它们摄受为自己的眷属。可是未来那些‘伟大的断法者’,却认为断法就是残杀、驱逐、殴打我以大悲铁钩勾召的凶神恶煞,这完全是邪断法,也是魔教兴盛的标志。”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