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8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十四品《观和合品》。昨天讲 了“不成他法而无接触”中的第一个问题“以推理说明”,今天讲第二个问题“以此理类推他法”。

 

子二(以此理类推他法):

 

一般而言,以此理类推他法都在每品的最后讲。但 此处的类推他法,并非以“见等无有和合”类推一切法 无有和合,而是以“见等法无异相”类推一切法皆无异相,因此放在此处非常合理。

 

非但可见等,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皆亦无异相。

 

不但可见、见、见者三法无有异相可得,所有一切万法也都无法成立异相。

 

上节课分析过,如果见等是异体法,在名言当中说 它们有和合也可以,但见等是互相观待的法,既然观待 才能成立,就不是自性的异体。如果不是异体,为何说有和合呢?

 

实际上,在胜义当中,不但见等三法、染等三法的 异相不可得,以此类推, 一切诸法的异相都了不可得, 因为其余十入、贪心以外的其他烦恼,乃至瓶子、氆 氇、房屋、山河大地等一切万法,都是观待而成立的,而凡是观待之法,异相都不能成立。

 

我们一般都认为,很多法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比 如,树可以不观待任何法,独自伫立在雪山上,它们不 像见等法那样互相依存,也不像东边、西边那样互相观 待。但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因为树需要依靠众多因缘才 能长成:树干要依靠树根;树根要依靠水、肥料、大 地;大地等要依靠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同样,表面上 看,高楼大厦可以独自矗立在城市中;山涧的清泉可以 自然生成,但实际上,它们都要观待众多因缘,整个世间没有一法可以不依因缘而独立存在。

 

而凡是观待因缘的法,其本体都不能成立。以中观推理观察, 一定会将其抉择为空性,最终,所谓的空性也了不可得,这时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无法言说的中观境界才可以呈现。

 

◎ 常以瓶、柱举例的原因

 

其实,我们在任何一个有法的本体上,都可以抉择 出中观究竟见,通达万法的本来面目,这也是中观行人天天拿柱子、瓶子举例的原因。

 

另外,柱子、瓶子也与生活息息相关,柱子对住处 很重要,没有柱子,房屋就会倒塌;瓶子与饮食密不可 分, 一般学中观的人把水桶、碗都叫做瓶子,把身体也视为一个大瓶子,里面有很多密意。

 

当依靠柱子、瓶子等个别有法,令自相续生起中观 无二见之后,以此类推,就可以通达万法的实相,这就是闻思中观之人所希求的目的。

 

总之,此颂说明了不但见等法的异相不可得, 一切 万法的异相都了不可得。既然异相不可得,对方所谓的接触就不能成立,以此便抉择出有实法不成立。

 

子三(建立宗法)分二:一、互相观待故异体不合理;二、无异体总相故异体不合理。

 

丑一(互相观待故异体不合理)分二:一、观待之异体不成立;二、不观待之异体不成立。

 

寅一(观待之异体不成立):

 

异因异有异,异离异无异。

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

 

依靠他法才有异体,离开他法则不能成为异体。但 如果一法观待因法才能产生,该法就不可能具有异于因法的独立自性。

 

刚学这一颂和下一颂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难 懂。希望大家能运用智慧认真分析。如果智慧宝剑比较 锋利,就能很快穿透迷雾,直接趋入;如果不太锋利,可能会在外面徘徊很久。

 

概括而言,颂词的意思是,不观待的异体不成立, 异体一定要观待,但如果观待,异体的本体就无法成立。下面具体分析:

 

◎ 观待是异体成立的前提

 

“异因异有异”,所谓异体,需要观待其他异体 才能成为异体。比如,瓶子要想成为异体,不能单单依 靠瓶子自身,必须依靠柱子等异体法才能建立。句中的 第一个“异”是指瓶子这样的异体法,第二个“异”是 指所观待的柱子等异体,最后“有异”是说,成为异体法。

 

“异离异无异”,所谓异体,如果离开了所观待 的异体,则不能成为异体。比如,瓶子如果不观待(离 开了) 异体法——柱子等,瓶子异体法之本体就无法成立,即不会成为异体的名言他法。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这两句是:  “异与异 为缘,离异无有异。”其中第二句“离异无有异”的意 思与此处完全相同,都指出了互相观待是异体成立的前提。

 

◎ 因为观待,故异体无自性

 

异体需要观待才能成立,但因为观待的缘故,肯定不会有独立自主的异体。比如,瓶子观待柱子才能成为异体,但这样的异体无法真正建立。为什么呢?

 

“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如果一法观待因缘 而产生,它就不可能有异于因法的自性,即不可能是 一 个独立自主、坚不可摧的异体,因为自性的异体不需要观待他法。

 

希望大家能再三思维这一颂,刚学的时候,可能有 点反应不过来。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瓶子要想成为异 体,必须依靠柱子等他法来安立,因为一定要把瓶子与 柱子、茶碗等他法的不共特点说出来,否则异体瓶子就 无法安立;我要想成立异体,就要把我与扎西、彭措等 人的不同点说出来,即必须依靠其他人,我才能成为异 体。但如果瓶子要依靠他法、我要观待他人才能成为异 体,就说明瓶子或我异体的自性并不存在,因为,具真正自性的异体是无需观待任何法的。

 

总之,如果不观待,异体就无法建立;如果观待, 异体的自性就不能成立,因为如果依靠因缘才能成立, 就不可能有真实的自性。由此可见,所谓的异体只是 一种名言假立,并不真实存在。

 

只要通达了《中论》的推理,就很容易识破万法的假相。如果不依靠理证,只是口头上说一切显现如梦 如幻,具有实执的人根本不会承认,但如果通达了上面 的推理,就可以做合理解释。所以,只要掌握了中观理证,决定可以遣除自他相续中的各种增益。

 

寅二(不观待之异体不成立):

 

若离从异异,应余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

 

藏文译本颂词:

 

若离从异异,应无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

 

如果离开了所依从的异体而能成为异体,则应该有 不观待异体法而成立的异体。然而,离开所依从的异体并无独立异体,所以不成立实有的异体。

 

颂词里有这么多“异”,可能很多人都被搞糊涂了。

 

“若离从异异,应无异有异”,这是中观宗发的 一个太过——如果离开了所依从的异体而能成为异体,那么不观待他法的一种异体已经存在了,但这根本不合理。刚才观察过,异体一定要观待他法才能成立,比 如,瓶子需要观待柱子等他法才能成为异体,世界上能 否找到一个不观待任何异体法、独立自主存在的异体 呢?不管是旧社会、新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社会,无论怎样寻觅也不可能找到。

 

◎ 离开他法,无独立异体之原因

 

“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离开了所依从的 异体并无独立的异体,所以不存在实有的异体。以我为 例,如果我是不观待任何法、离开了其他异体的一种异 体,那我就成了跟所有其他法混在一起的一种异体了,但这样的异体是否存在呢?根本不存在。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不观待他法也能成立异体,异体就没有遣 除其他法。因明当中专门讲过遣余,所谓遣余 54, 即遣 除其他法之意。比如,我口中说柱子的时候,已经遣除 了柱子之外的瓶子、人、房屋、山河等其他一切法,这是语言上的遣余,还有意义上的遣余:我心里想这是柱子的时候,柱子以外的他法已被全部排除。

 

[54]  所谓遣余,就是以否定或者遮破与自己直接相违之分别念的途径,来缘 取它自己的对境,这样的有境就承许为遣余。遣余有名言遣余和心识遣 余,此二者又可各自分为有实遣余和无实遣余,共分了四种。

 

如果一法没有遣除其他法,那该法的本体如何成立 呢?根本无法成立。因此,不观待任何他法的一个独立 自主的异体法,不要说在实相中,即使在名言中也无法成立。

 

◎ 对以上两颂的总结

 

《显句论》中解释了以上两颂的差别:第一颂是讲 观待的异体不存在;第二颂是讲不观待的异体不存在。 最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即无论观待还是不观待,异体法都不能成立。

 

而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异体,那么观待,要么不 观待。既非观待,也非不观待的一种相违之法(二非) 是否存在呢?不可能存在。比如,柱子要想成立异体, 它或者观待,或者不观待瓶子等他法,除此之外,不可 能再有其他成立途径。既然怎样安立都不合理,异体就 无法真正成立,可见,它只是众生分别念假立的一种法而已。

 

当然,在名言中中观宗并不会否认所谓的异体,也承认国与国是异体,各种人事物都是分开的,但这些被 人们嘴上称为的或心里认为的异体,皆如梦幻泡影般无 有实质、虚无缥缈;而在胜义当中,它们则远离了一切戏论。

 

如果我们通过闻思,从理论上对中观见有所认识, 产生了较稳固的定解,这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开悟或通达,但也算具有了中观正见。

 

丑二(无异体总相故异体不合理):

 

异中无异相,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则无此彼异。

 

在异体法中无有异体总相,在非异体法中也无有 异体总相。既然无有异体总相,则不存在诸法此彼的差异。

 

此颂主要破斥食米派外道和裸体外道 55 的观点,《中观庄严论释》中阐述过他们的观点。

 

[55] 食米派外道:推崇食米斋仙人为本师的宗派,共称为胜论派或鸱枭派、   明智派等,这一宗派的教徒主张六种句义——实法、功德、业、总、    别以及合,可以涵盖一切万法。也即地等九种“实法”、色等二十四种   “功德”、伸屈等五种“业”,以及存在于此三者中的能遍大“总”与   小“总”、总中的“别”或内部的“别”,还有头上之角的异体“合” 与诸如海螺白色圆形的同体“合”。

这一宗派是怎么来的呢?食米斋仙人在修行的过程中,突然见到猫头鹰白昼无法视物,惯于点头。落在修行所依——石头做成的男性生殖器之 上。这时,食米仙人一一向它询问六句义:实法存不存在、功德存不存 在……每提出一个问题,猫头鹰就点一下头,六个问题全部问完之后,  猫头鹰也腾空飞走。食米仙人认为:以此六句即可涵盖一切万法。于是 便依此建立了这一宗派。现在尼泊尔等很多地方,在修行时仍然将石质  男性生殖器官作为修行的所依,而且经常塑造大自在和猫头鹰的像。

裸体外道:这一宗派的名称很多,由于推崇胜者婆罗门为本师,因而叫 做胜者派。由于能够灭尽身体以及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因此也叫做能 尽派。又叫做离系派,也就是裸体派。将梵天当作自己的本尊,故而称 为梵天派。他们为了修行四处周游,所以叫做周游派。另外,还可以称 之为空衣派、虚空派等。

 

他们认为:异相并不是观待他法而成立的,而是 依靠总相成立的,即很多不同的别相法是依靠与一个总 相法的和合而成立。因为异体总相实有存在,所以与其 和合的异体也可以安立。比如,树木是异体总相,檀香 树、沉香树、柏树等是异体别相。由于树木的异体总相 实有存在,所以,与其和合的檀香树等异体别相也可以成立。

 

中观宗驳曰: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异体总相真正 存在,它要么与异体法和合,要么与非异体法和合,然而这两种情况都无法成立。

 

首先,  “异中无异相”,异体总相与异体法无法和合,因为既然已经有了异体法,再与异体总相和合而成立异体就没有任何必要,否则会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其次,  “不异中亦无”,异体总相与非异体法也无 法和合,因为异体与非异体相违,如果二者和合则有相 违之法并存的过失。就像动物不是人,用人的总相把它们连在一起根本不合理。

 

在异体与非异体之外的异体并不存在,因为此二者 是相违之法的缘故。既然如此,也不可能有与异体总相的和合。

 

如果异体总相与异体、非异体的和合都不成立,那么异体总相就如童牛角马一样不可能存在。

 

对方又狡辩说:虽然你们遮破了异体总相,然而异体还是存在的,既然异体存在,异体总相就应该存在。

 

中观宗驳曰:  “无有异相故,则无此彼异”,既然 异体总相不存在,异体别相也不可能成立,故而不会有 诸法此彼的差异。比如,如果人的总相不成立,那么男 人、女人、东方人、西方人等也都不能成立;如果没有树木总相,也不会有沉香木、檀香木等别相。

 

癸二(无自他之接触):

 

对方又狡辩说:异体肯定可以成立,因为异体的所 立——接触是存在的,现量可见故。既然接触存在,就说明必定有两个以上的异体法,否则接触怎么成立呢?

 

但这种观点不能成立,如颂云:

 

是法不自合,异法亦不合。

 

自体法不能与自己和合,他体法之间也不存在和合。

 

中观宗驳曰:如果法与法之间真有所谓的接触,那 么或者是自己与自己接触,或者是自己与他法接触,除 此之外,再没有别的接触方法,但这两种接触都不能成立。

 

首先,  “是法不自合”,任何一个自体法不可能与 自己和合(接触) 。比如一个瓶子不可能与自己接触; 一头牦牛也无法与自己接触。接触至少要有两个法,单独一法不可能与自己有本体性的实质接触。

 

有人可能想,自己应该可以接触自己吧,比如,牦牛的尾巴可以接触它自己的身体,我们的手也可以接触身体等等。但实际上,牦牛的尾巴和身体,或者我们的 手和身体并非真正的一体,只是世俗假立的一体。如果 真正自己与自己接触,就会有前面所讲的能作所作成为一体、宝剑锋自割、指尖自触等很多过失。

 

其次,  “异法亦不合”,如果是异体法,也无有和 合(接触) 。因为,异体法若没有互相融入,只是放在 一起,则不叫真正的和合(接触) ;如果互相融入,就 要舍弃各自的本体,但既然是本有的本体,又如何能舍 弃呢?不可能。假如舍弃了本体而融入他法,就叫一体 法而不能叫异体的接触;如果不舍弃自己的本体,想融 入则根本不可能。就像水与水以外的乳汁不可能真正接 触一样。虽然《萨迦格言》中说,水和牛奶 56 混在一起 的时候,只有天鹅可以把它们分开,但这只是一种名言 说法,真正观察时,水和乳汁如果有自体,就不可能真正和合;如果没有自体,则和合不能成立。

 

总之,所谓的接触并不存在,因为无论自触自,还是他触自都不能成立。

 

我们现在虽已知晓了此理,但还会有接触存在的执著,就像虽然明明知道电视里的各种景象是虚假的,但 还会被吸引一样。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假象,明智之人 知道这种欺惑带来的危害之后, 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其断除。

 

[56]   《格言宝藏论》:    “谁能了知过与德,智者方能辨彼二,从牛挤奶皆能 会,由水分奶唯天鹅。”

 

壬三(摄义):

 

合者及合时,合法亦皆无。

 

综上所述,所谓的和合者,以及和合的时间、所合之法都不存在。

 

首先,和合者和所合之法不存在。我们前面已经观 察过,所谓接触者、所接触、能接触三法的本体不能成立,因为互相观待之故。

 

其次,合时(和合的时间)也不存在, 因为和合在过 去、现在、未来三时都无法成立。首先,现在的和合不 成立,因为如果现在正在和合,和合的两个物体就必须 同时存在,然而刚才观察过,两个同时存在的他体法不 可能和合(接触) ;如果已经和合,现在就无有和合, 因为和合的动作已经过去之故;未来的和合尚未产生,故也无有和合。

 

既然合者、合时、合法都不存在,所谓的和合如何成立呢?不可能成立。此颂是最后的结语。

 

◎ 万法皆是心的迷乱显现

 

我们平时看到的和合(接触) ,只是自己六根识受 到染污而出现的迷乱显现。万法真正的本来实相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和合,大家应该对此生起定解。

 

一切万法都是恍恍悠悠、虚幻不实的,就像未观 察时,电影电视屏幕上的各种影像好像真实存在, 一经 观察,都是虚幻的假相。很多世间人整天沉浸在电视营 造的虚幻世界里,跟随这些影像而生起贪、嗔、痴等各 种烦恼。为什么他们会被迷住呢?就是因为没有学过中 观。如果受过中观教育,就不会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现在电视也可成为一种幻变喻。

 

如果人们能进一步了解,就会知道,他们在现实生 活中所见所闻的一切,其实如同电视一样,也是恍恍悠 悠、虚幻不实的。世人只是从未观察而已, 一旦详察,必定能够认清世界的真相。

 

◎ 不应遮破名言中的业因果

 

大家在观察名言时也应注意,最好不要观察业因 果。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对因果等名言现象 不要去观察。佛陀对此也遮止过。为什么呢?因为如果 观察,世间所有的名言现象都会被摧毁,很多人对此接受不了,会感到非常恐惧。

 

真正应观察的是诸法的实质,知道苗芽、长短等 一 切万法,没有丝毫经得起观察的本体。然而现在很多人,  不该观察的地方也观察,把名言中的前后世、业因果等现 象都抉择为不存在,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这样会毁坏很多人的善根。佛陀遮止观察业因果的原因也在于此。

 

辛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告极勇猛菩萨言: ‘善 男子,色不合不散,如是受想行识不合不散。若色至识不合不散,此是般若波罗蜜。’”

 

《大品般若经》云:  “菩萨习般若时,不见合与不合,亦不见应与不应,乃名与般若相应也。”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四观和合品终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二十 六节课

 

寅三、喜彼不应理(对异性身体不应生欢喜心):

 

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

 

作者看到世间上很多可怜人,饮用无明烦恼的毒水,陶醉其中不能醒悟,以致被实执、贪心等魔王控制着,全部都是精神癫狂者,从而发出了“呜呼”的悲叹。

 

众生以四颠倒——常乐我净而遭束缚,他们把无常执为常有、痛苦执为快乐、不净执为清净、无我执为有我。正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四颠倒一直迷惑着众生,使他们执迷不悟,不识万法真相。《四百论》云:“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心识不正常安住的话,世人称之为精神癫狂者,那么以颠倒实执而住于三有中的有情众生,智者谁不说他们精神有问题呢?

 

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分了,其实一点也不过分,我们只要慢慢观察,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与真理完全背道而驰,甚至很多人认为自己正常,而学习佛法、认识真理的人不正常。唐朝有个牛头山智岩禅师,他在家时多次出征打仗,屡立战功,后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到寂静的地方出家修行。两个曾与禅师一起从军的人,听说禅师隐居山中,便一同入山找他。见面后,他们对禅师说:“莫非你是发疯了吗?怎么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来,过如此凄凉的生活?”禅师平静地答道:“我的疯狂即将清醒,而你们的疯狂正在发作,整日沉湎于声色中,贪图享受荣宠,陷入生死轮回,你们如何自拔啊?”两人闻后似有感悟,叹息着离去。

 

对于看破红尘的人,很多人觉得他们精神有问题,但如果用智慧来剖析,恐怕有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修行人了悟到世间的迷乱颠倒,才彻底绝俗离世,无贪恣意而行,这种超胜行为与世人的疯狂迥然不同,如同济公和尚所说:“说我疯来我就疯,疯癫之病不相同。”藏传佛教中的华智仁波切,行持瑜伽禁行时,别人见他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以为他得了精神病,华智仁波切就对他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的这种‘精神病’不会传染,即使在我的弟子中,除了纽西隆多以外,别人也是不会染上的。”

 

现在的社会中,若有人修行境界比较高,对家庭、生活毫无兴趣,一心在寂静地方精进修行,大家就会认为他不正常。你到大城市去以后,会看到他们希求的是什么?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没有被四颠倒束缚的人有多少?通过各方面分析,最后能完全了解到,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当今的物质特别发达,但没有取舍智慧的话,很容易受到环境的染污。有些人的心本来很纯洁,但在那种环境中呆久了以后,自己都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这个偈颂,以前上师如意宝也引用过。当时我刚来学院一两年,一位印度的出家人到学院找法王辩论。那天黄昏,我们也在外面听着,那人觉得自己很有智慧,但跟法王辩论时,他说了好半天,法王一句话就推翻了,他没办法抬起头来。记得当时有一段是:“你认为我精神有问题吗?”法王说:“应该有吧。寂天菩萨不是说了嘛,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天下众生的精神都有问题,难道你能找出一个例外吗?”他动一动嘴,不说话了。将近二十年了,那个时候学院只有一两百所房子……好,不说了!

 

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

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

 

在尸陀林里,只是见到不动的骨架,就会使人害怕而心生厌离。汉地居士去往尸陀林的机会较少,但也能经常看到死人的尸体。每当看到这些尸体时,除了个别人以外,大家都觉得恶心可怕,希望尽快远离,不要接近。其实既然你害怕不动的骨架,那怎么会喜欢住在充满活动白骨的城市里呢?

 

大大小小的城镇、村落、都市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密居在一起,从某一方面看,每个人就像起尸一样,拖着令人生畏的尸体,与尸陀林里的身体相比,只是暂时拥有心识而已。这样的身体,难道你不害怕吗?

 

索甲仁波切曾说,敦珠法王去法国时,首先看了繁华的城市,然后看了整齐的公墓园,当时敦珠法王说:“这里的死尸与活动尸体,都有很好的住处啊!”的确,这两者没有多大差别。有时候我们去尸陀林,觉得尸体秽垢不堪,特别生恐惧心。可是拥抱那些活尸时,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实际上如果多加思维,二者除了是否有生命之外,本质上无有任何差别。

 

也许有些人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经过长期磨练,无疑会对此生起稳固的定解。从前在一个寺院中,有一座很出名的花岗石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去膜拜它。而通往佛像的台阶,也是同样材质的花岗石做成的,每次人们都踩着这些台阶到佛像那里去。终于有一天,台阶们开始不服气了,于是对佛像说:“我们本是一座山的石头,凭什么你就受大家的敬仰,而我们却被踩在脚下?”佛像淡淡地说:“那是因为,你们只挨了四刀,即变成现在的样子,而我是经过了千刀万剐,才得到这个位置的。”由此,磨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对有些初学者而言,刚开始会认为二者不能相提并论。可是当他逐渐深入佛法,在寂静地方禅修一段时间后,这种境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以说,学习佛法必须要努力,没有下一定工夫的话,要想得到感悟,恐怕是很困难的。如果你对人身越来越熟悉,即使没有很高的境界,贪心也会减弱的。如龙树菩萨云:“汝若如是观,虽未成离欲,然由欲渐薄,于女不起贪。”倘若你如是修不净观,对女身不断地剖析,纵然凡夫人无法从根本上断除贪欲,但对异性的贪心也会生不起来。

 

明白了这些教言后,大家一定要长期修行。现在有些人想得特别简单,只修了一天不净观,就想永远根除贪心。要知道,世间人搞企业,一两年都看不出来效果,必须经过很多年,世间法尚且如此,出世间法就更不用说了。

 

癸三(观察因有害)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复次女垢身,无酬不可得,

今生逐尘劳,彼世遭狱难。

 

如此污浊不堪的女人,无有资本也是得不到的,为了她要奔波积财,即生中忙得团团转,来世还要遭受地狱、饿鬼、旁生等痛苦。

 

不管是什么人的身体,都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本质上没有可贪的地方,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和恶劣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盲目地贪求异性,并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一个人要娶妻生子、组建家庭的话,没有经济来源,是不可能轻易成办的。有钱人为了美人入怀,不惜一掷千金,即使没有这么多钱,农村人要娶一个妻子,没有几万块也拿不下来,这是一个“大工程”。学院里的有些工人,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家庭,日夜都在奔波劳碌,藏地和汉地基本上一样,想找妻子的话,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就算最后找到了,开支也非常非常大。

 

尤其是当今社会中,光是一个婚礼仪式,要花多少钱,很多人应该心里有数。这纯粹是一种浪费,而且是在造恶业。不说别的,单单是在饭店里办酒席,一顿饭要杀多少众生?你们结过婚的人,不管当时条件好不好,应该都造过这种可怕的罪业。

 

经济实力雄厚的人,婚礼开销更是惊人。今年一月份,四川的一个环球小姐,办的婚事据说接近100万,仅鲜花就花费5万元,从厦门直接空运过来,买这么多花不知道要供谁?在我们修行人看来,这一天的开支非常浪费,特别特别可惜。但世间人没有这一套好像过不去,有了的话,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这就是所谓的“潮流”。

 

有人问:“你们出家人,为什么如是了解在家人的状况?”其实这没有什么,不要说寂天菩萨那样遍知万法的人,一般的修行人也容易了解这些。作为修行人,对超越世俗的空性境界,尚有一定的研究,在家人的状况就更没有什么难懂的了。当然,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与在家人的截然不同,他们是为了自己获得快乐,而我们,则是研究这些到底有没有价值。所以,在家人的痛苦与快乐,分析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以前汉地的一些高僧大德知道在家人的状况,有些在家人很不理解,实际上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应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

 

前面已经讲了,不付出代价是得不到女人的,对女人来说,得到男人也是同样,他们是非常珍贵的无价之宝。为了获得他,自己要付出很多很多,包括地位、权力,乃至修行。

 

麦彭仁波切在《诗学善说海》中,讲过孟光王的一个公案。孟光王与一位大臣率兵降伏一个国家后,见到当地有个满脸疮疱的小女孩,孟光王觉得她非常丑陋,便对大臣说:“她很可怜,长得这么难看!”聪明的大臣对国王说:“不一定,现在她只不过是穷困,才成了这副模样,也许以后很多男人会喜欢她,她甚至可以叫男人趴在地上当马骑……”孟光王根本不相信,于是大臣悄悄地将女孩带回家中,叫医生精心治疗,使她恢复了健康。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那女孩日渐长大,成了一名绝色佳人。

 

一日,孟光王看到了那位女孩,果然生起极大的贪欲,非要娶她作为王妃。(以前的国王,跟现在的腐败分子差不多相同,见一个就要一个。)大臣对女孩暗授计谋,于是女孩对国王说:“你若真想娶我,那让我骑在你身上,你学马嘶叫,这样我才愿意。”在贪心的驱使下,孟光王果然上当,女孩还要求有乐师伴奏,孟光王也百依百顺,将一名乐师蒙上双眼,带到王宫演奏乐曲,他自己驮着妃子趴在地上,还声嘶力竭地学马叫。那乐师一听,便知道国王受了女人的蒙骗,他原来也曾为了一个妓女,鬼迷心窍地去吃不净粪。像这样的公案,世间上不胜枚举。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生命,如蛾赴灯火。”那些贪恋女人的人,如同飞蛾扑火,一生劳苦忧恼不休,最终也只是悲惨死去,毫无所得。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对女色看得特别淡,因为他们知道,这对修行有很大祸害,没有祸害的话,佛陀也不会再再呵斥这些对境。

 

我相信大家学了《入行论》以后,贪心、嗔心会大大减少。在藏传佛教中,寺院里讲完这部论典后,一方面因为寂天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另一方面,自己也明白了这些道理,所以无形当中,烦恼逐渐消失无迹。

 

尤其是男众修行人,应该像历代大德一样,尽量远离女色。以前阿底峡尊者一般不接受女人供养。唐朝大兴国寺的道琳法师,35岁出家,他认为女色是产生欲染的祸根,终生不和女人见面,不为女人说法,不接受女人供养,不让女人进入他的禅房。当时有些人就议论说:“道琳法师对女众太不公平了,连见都不敢见。”尤其是一些女居士特别不满。但莲池大师却极为赞叹,他说:“道琳法师不接触女人,似乎太过严格,然而末法时期人心不古、戒律衰微,根本不必担心没有出家人为女人说法,只怕他们为女人说法而迷爱染著,毁坏自他。像道老这种作风,大可做后来学人的借鉴。”

 

作为出家人,应该多看看这些教言,以此对治自己的贪心。贪心真的非常可怕,有些人因为没办法对治,最后就在烦恼面前倒了下去。而作为在家人,现在的社会极其污浊,你们除了自己的配偶以外,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这样才会给社会和家庭增上和谐的气氛。

 

子二(广说)分二:一、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二、与他罪相联。

 

丑一、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

 

少无生财力,及长怎享乐?

财积寿渐近,衰老欲何为?

 

孩提时代,自己没有能力赚钱,所以不具享乐的条件;壮年之时,为了积聚钱财而忙碌,故没有享乐的时间;老态龙钟的时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没有享乐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人在尚未成年时,一直忙着读书,再加上年龄没有成熟,无有积聚财富的能力,在财力不允许的情况下,怎么会有享乐的机会呢?刚才也说了“无酬不可得”,学生哪里有很多钱啊?

 

在《论语》中,孔夫子把人从十五岁到七十岁之间,分了几个不同阶段[1],比如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等等。人在15岁左右,要一心立志于学习;30岁要安身立命,做各种事业;到了40岁,会不为世间所诱惑;70岁的时候,心比较宽容,做任何事情都会圆满。

 

说是这样说,但实际上,现在人有这样的精力、智力、体力也很困难。许多人在少年时,身体还没有成熟,想享受一些欲乐也不可能;成年后虽然有了钱财,但是没有时间,天天为了事业而操劳;到了老年,自己筋疲力尽,已经没有力气了。人们执著于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这种生活有没有快乐可言呢?成过家的人恐怕最清楚。

 

人还没有结婚时,认为结婚最快乐,如同往生极乐世界一样,但真正结了婚之后,每个人的脸色上,好像写满了痛苦和无奈。尤其是女人生了孩子后,几十年中要为之服务,不但成了丈夫的仆人,而且成了孩子的仆人。同时还要应酬亲戚朋友,今天这家的人死了,明天那家的人要结婚……一个月的工资安排下来,所剩的寥寥无几。尽管自己很不想去,但不去的话,大家说你不近人情;去的话,诸多苦恼由此而生。所以回顾自己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在享受欲乐,多少时间在饱尝痛苦?

 

圣天论师说:“壮年自所作,老时不乐彼。”年轻时所追求的感情,老了以后不会再有兴趣了。当然,这是就大多数人而言,也有极个别的人,人老心不老,正如藏地俗话所说:“白发苍苍的老人也会发疯的。”南京有一个车管所长,虽已年近花甲[2],居然包养了13个情妇。有如此光耀的情场资本,使得他自豪不已,常在熟人面前情不自禁地自我炫耀:“《红楼梦》有金陵十二钗,我呢,有金陵十三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最近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82岁的高龄,娶了一个28岁的妻子,人们对此褒贬不一。不过我觉得这个年龄很凑巧,一个是82,反过来就是28,这样也挺好的。

 

总之,世间人的生活非常痛苦,为了赚钱,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如宣化上人所说:“在家人很可怜,整天为贪欲而奔波,正是所谓的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在这里,也不是说在家人不好,而是提醒他们,应将佛法的道理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仔细体会佛陀所说的“一切感受皆为痛苦”。如果经常思维佛陀及高僧大德们留下来的殊胜教言,自己一定会得到不可言说的受益。

 

多欲卑下人,白日劳力竭,

夜归精气散,身如死尸眠。

 

那些欲望强烈的卑下之人,白天忙着工作,疲惫不堪,晚上回家时困顿至极,身体就像死尸般倒在那里,根本无法享受欲乐。

 

世间很多贪欲炽盛、地位低下的人,为了积累钱财维持家庭,不得不做各种重活。他们起早摸黑,白天在烈日下、雨水中不停劳作,竭尽了自己的体力。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一头倒在床上,衣服都来不及脱就睡着了。这种情形下,对贪欲不会有享受的能力。当然,脑力劳动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几个小时坐在办公室里,脑子高速运转,一下班就像虚脱一样,疲惫不堪。尤其是搞生意的人,连晚上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一直盘算着怎么样赚钱。

 

很多人以为在家人有宽裕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欲乐,日子过得很自由快乐。实际上并不是那样,世间生活的艰辛苦楚,大家看看成过家的人,问问他们就可以了知。

 

所以在出家人当中,从小出家和半路出家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从小就出家,没有享受过世间欲乐,很可能认为在家人的生活快乐,这种恶念爆发后,宁愿放弃出家、舍戒还俗,离开快乐的宫殿而沦为乞丐。反之,假如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才出家,对很多事情不会那么执著,感到出家有一种舒适感、安全感,比较容易守持清净的戒律。

 

当然,也有个别人的善根深厚,从小就对出家生活非常向往,对在家生活没有兴趣,一看到世间的繁杂,就不愿意去接受。但是善根不好的人,经常受到外境的诱惑,这时候就应该运用上这些教言。

 

我们过去经常受教育说,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有天堂般的快乐生活,但这种快乐建立在什么层面上,大家一定要观察清楚。现在很多人成家以后,不久就开始闹离婚,那个时候怨天尤人,互相不满攻击,生嗔心造恶业,这样值不值得呢?生活的本性即是如此,在这上面是得不到快乐的,即使获得一点也微乎其微,严格来讲,这种快乐的本质即是痛苦。然而,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为了瞬间的乐受而感受痛苦,这些痛苦也极为强烈,刺入骨髓。

 

学习这些大乘教言后,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家庭和合也好、不和合也好,你们应该有一定的把握,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若能从心里解开种种困扰,行为上也比较容易面对,否则很多人钻入死胡同后,实在出不来就自杀、危害对方,各种悲剧不断地上演。

 

或需赴他乡,长途历辛劳,

虽欲会娇妻,终年不相见。

 

有些人为了生计,要长途跋涉地远赴他乡,尽管渴望与娇妻欢聚,朝朝暮暮在一起,却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更何况说享受欲乐了。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是印度一位诗人写的,名字叫《白云的召唤》,里面阐述了一对夫妻离别12年的痛苦历程,看后使人油然生悲。还有一本西方作家写的《离别的痛苦》,也反映了在家人的生活,时时处在爱别离之中。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一家人两地分居的情况特别多。

 

孟姜女哭长城,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当时她成亲才两三天,丈夫被秦始皇抓去修长城,结果死在那里,尸骨被填进城墙里。孟姜女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结果半年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于是她万里寻夫,一路上经历了无数苦难,才来到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她丈夫已经死了,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把长城哭倒了一大片。(现在有些搬迁公司,见到好多老百姓不想搬,就希望负责人变成孟姜女,把他们的房子统统哭倒,自然省去很多麻烦。)后来她也投海自尽了。

 

现在有些在家人经常哭诉,说丈夫在美国,妻子在中国,或者丈夫在那个城市,妻子在这个城市,很长时间都无法团聚。我有空时经常跟学院里的工人聊天,通过这种接触,对生活的感触还是比较大。他们说:“我们夏天六七个月在藏地打工,藏地不能打工的时候,就到广东那边找活干,过年才回家一次,住了七天又要出来。”表面上看是一家人,实际上这些工人在外面一起住的时间,比跟家人住的时间还长。

 

杜甫有传世佳作“三吏三别[3]”,在《新婚别》中,一对夫妻第一天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去战场,作者将他们离别的痛苦场面,描写得特别感人。还有《垂老别》中的一个老太太,儿子死在了战场上,丈夫又必须要去战场,萧瑟的寒风中,她的棉衣极其破烂,在路边哭着,一直苦苦地等待……

 

藏地也有一首出名的民间诗歌,叫《果洛妇女的悲歌》,歌词的大意是:一个女人的丈夫死在战场上,村里的其他男人都回来了,唯独她的丈夫杳无音讯。她一直等,一直哭,后来启程上路,亲自去寻找。到了战场上,她看到了丈夫的尸体——她以前最喜欢丈夫的白色皮肤,现在正被秃鹫不断撕扯着;丈夫特别好看的头发,也被风吹动着……当时她的所见所感,被后人编成了诗歌,藏民们经常以此来观无常。

 

这种离别的现象,在世间中相当相当多,但很多人根本不知用佛法来思维。若能通过佛法洞彻世间欲妙的本质,不管出现什么状况,自己都能够接受。苏东坡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间的一切原本无常,明白此理之后,凡事就比较放得下了,秦观也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因此,如果以佛教的道理来剖析生活,对人们的帮助应该很大。遗憾的是,现在学佛的人非常少,他们整日沉迷于声色当中,再这样下去,来世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佛教徒应通过各种途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佛法在人间传播开,让那些人清醒过来,这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行为。其实世间人还是有智慧的,真正有道理的事物,他们也愿意接受,只不过很多人还没有理解佛法而已。因此,我们佛教徒当以利他心尽量地帮助众生,在所有的方法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佛教的精神传达给世人,让他们的心里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快乐!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年满六十为花甲。

 

[3]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回目录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65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开始讲《楞严经》。

 

大家都知道,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在整个汉传佛教当中,这部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到目前为止,确实在很多寺院、佛学院这些,近代弘扬《楞严经》的人,确实比较罕见。当然有是可能有的,但是确实很少很少。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家也应该非常重视起来。

 

我本人而言,如果在这里不讲课的话,我个人是比较方便,因为不用备课,也不用讲课,这样的话就比较放松。但我觉得我们这样下来的话,时间过的也是特别快,以后有没有这个机会,很难说。包括自己心里想讲,到一定的时候身体允不允许也不知道。整个外在的,各方面的气候、形势,允不允许也不知道。还有我们在座很多道友的身体、寿命能不能支撑也很难说。

 

所以我这次也是有一种紧迫感,想跟大家共同学习,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很累。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些道友不管是发心也好,闻思也好,好像很累,心里觉得很疲劳。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心理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一点都不会累。我个人而言,如果身体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心里应该是没有什么承受不了的。包括我们发心人员,大家可能很忙,没有时间,这一点我们是理解的。但是所谓累的话,应该是算不上。

 

前一段时间听说我们学院轮流负责的一个堪布,他说因为前两年他轮流负责,因为这个累垮了,所以两三年以后,现在还没有恢复。我根本不理解,这种累垮是怎么累垮?一般佛菩萨在因地为众生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我们现在轻而易举的闻思、辅导、听课,包括发心人员也是每天做一些事情,这一点我觉得应该不会很累的。所谓的累,在这个上面没有什么可说的。

 

可能会有点时间不够,真正的累可能不是我们这种人。现实生活当中看到很多人都是非常疲惫不堪,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确实很累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很多道友,不要经常很累、很痛苦、很麻烦,全是一种负面的语言,负面的信息,对自他都染污,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累的话,也是自己选择的,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一种强迫的发心。这一点,我是这样想的。

 

这个《楞严经》的话,大家也知道,我们刚开始讲的时候,是2019年,应该是四五年前了,当时讲了十几节课以后就停下来了,当时听众也是非常多的。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当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讲成,中间停了两年的时间。2022年4月份开始,我们又开始讲了,一直讲到11月份。就是去年,我们基本上一大半拿下来了——可以说《楞严经》的前面,大部分我们都已经讲完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讲到第六卷。前面已经讲了25个大弟子,最后一个弟子就是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也就是说根圆通当中,观世音菩萨的观音,观音声而开悟,所以最后一个讲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观世音菩萨的话,其实我们前面也讲过《普门品》,还讲过《初中末善语》,还有包括《圣大解脱经》里面也有很多观音菩萨的功德,还有我们前面讲的《大乘庄严宝王经》,包括《观音心咒转经轮的功德》等等。如果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对观音菩萨和对观音法门应该生起很大的信心。而且当今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法门来遣除内外密的一切的违缘、众生的烦恼、痛苦,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家学习的时候不要觉得:“一天都在念什么什么经,现在不听也不行,听的话又是很麻烦。”不要对自己有一种压力。如果这样的话,佛陀在佛经当中也讲了,如果听法的时候有烦恼,那么不听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佛经当中也是有这样的内容。

 

我希望大家学习的过程当中,一个多小时的这种听闻,应该是在我们的人生经历当中不算什么,一天24小时当中也不算什么。所以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大家应该是非常认真的、聚精会神的去听受。

 

我个人的话,在外面讲课其实很多方面不是很方便,没有像学院那么方便,包括旁边各种各样的声音,卡拉OK厅的声音,各种各样的。但是我想不管怎么样,遇到任何事情的话,还是尽量给大家讲。

 

不管怎么样,我们大家还是把这个事情当成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人生当中每个人会选择很多事情,自以为是很重要,但实际上真正最重要的是跟我们的解脱和跟我们的成就有关的这些法,这些对我们来讲很重要。还有利益众生相关的行为,这也是非常重要——所有行为和所有功德当中,这应该是重中之重。明天应该是观世音菩萨的出家日,在这个之前,大家通过这样的一种法门来修行,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缘起。

 

《楞严经》的话,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一大半,后面部分的话,我自己也是发愿,也经常祈祷护法神:不管怎么样,只要生命还有一点存在,或者留下的话,后面部分我一定会讲完的,哪怕是一个听众,我也会善始善终。

 

我希望我们很多人,也是通过各方面把这个法学圆满。不仅是学圆满,以后我们一定还要把这个法传给有缘的弟子。因为在中间一段时间,包括《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这么好的这些经典,基本上现在你们看一看,在信息这么方便的网络时代当中,能弘扬这些的人有多少?

 

所以我们刚好都已经讲过,讲完了以后我们应该要去弘扬。可能先从法师们开始讲,或者是我们自己,应该学院内部要先学习,这方面,可能以后也要想想办法,

 

我们今天就开始讲。大家都知道,前面观世音菩萨已经讲了三十二种应化身,然后依靠他的三摩定“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这个地方,大家也应该记得。

 

去年22年的11月2号,在那个时候已经讲完了这以上了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讲:观世音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他依靠十四种无畏,利益众生的一些不可思议的过程。

 

确实表面上看,《楞严经》不像其他的经典那么好懂,包括我们有些道友,还是要很认真的去看,认真的翻一些包括我们前面讲的,比如说长水子璇、蕅益大师、憨山大师等他们的一些注解、讲义。多翻一下相关的经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典里面的内容进行对比。大家应该有闻思的意乐,应该有研究的心态,这样的话,这部经也许学的好。否则的话,《楞严经》跟其他大乘经典是不相同的,确实比较难。

 

所以我也在想,刚好我来讲的话,我毕竟是学过五部大论,同时也对密法方面比较了解,这样的人讲的话也许讲的比较到位。你们学的话,也应该要广闻博学,或者实修实证,各方面的一种因缘才可能解开佛陀在《楞严经》里面所讲到的甚深密意。

 

我们前面也提过,《楞严经》和《首楞严经》,还有《楞伽经》这些都是不相同的。这个《楞严经》,确实它的历史也是非常感人。在当时印度来讲,它是非常保密的。有些历史当中说,它是当时龙猛菩萨从龙宫里面请回来的一部甚深的经典。所以当时印度国王下令,不能往外传播,只有在皇宫里面保存,也有不同的历史说法。

 

我们从大的方面来讲,像藏文的话,乾隆皇帝前面作序,章嘉国师译成藏文和满文,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性的事情。我们也是应该看看,以前的话,包括皇帝也好,包括当时房玄龄居士翻译,其他大臣也好,所有的这些高贵的人物对《楞严经》非常的重视,后来的大德们也是以此弘扬和传讲。

 

那么现在的话,我们也应该通过不同的地方,发愿弘扬。你们每个人都想:“我以后在自己的地方、相关的这些地方我一定要弘扬。”发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我们的人生很短暂,你们很多人跟我年龄相仿,人生呢,真的要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却要接近花谢了,即生当中有没有这个缘分也不知道。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发这样的愿很重要。

 

当时观世音菩萨这样讲的: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观世音菩萨对佛陀说,我通过再次的“闻熏闻修”,藏文当中是“闻思和闻修”。

 

“闻熏”,通过听闻,然后反观。它并不是我们凡夫人的听闻。凡夫人的听闻,一直随着声音往外跑。观世音菩萨的话,他闻的过程当中内观,反观自己的闻性,闻的本性,这个时候知道明了的心性本质。

 

所以他是通过闻熏或者闻修的方式来,获得了什么呢?金刚三摩定。那么这个金刚三摩定是无作妙力——从光明的本性来讲,无有任何勤作的心性的妙力。从禅定的角度来讲,如如不动的金刚三摩定。

 

他通过内观的方式已经获得了,获得了什么呢?获得了这样的三摩定和这样的一种觉性妙力。

 

那么与十方三世,还有六道的这些众生共同祈祷,共同渴求,怎么讲?观世音菩萨跟所有的众生同体无二,以这种方式祈求。

 

这样的话,让所有的众生依靠观世音菩萨我的身体和心,融会一体的方式来,让他们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这里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通过耳根的圆通,获得了无有任何勤作的妙用,或者说是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他希望众生,缘观世音菩萨的身心而获得十四种无畏。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祈祷观世音菩萨非常灵?祈祷观世音菩萨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加持——世俗当中有世俗的加持,胜义当中与他智慧无二无别的一种加持和开悟,因为他已经获得了最高的境界。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也是非常有信心、祈祷,这样的话,也同样获得他的境界。

 

我看到《新续高僧传》当中有一个叫圆惺[1],竖心旁,星星的星。他小的时候父母都病故了,好像在清朝顺治皇帝的时候,后来他出家,在不同的地方求学。有些地方求律,有些地方求其他的法。后来他依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章”,已经有很高的一种觉悟了。

 

后来他所在的寺院,那个教主也给他传授衣钵。后来在另外一个高僧那里进行印证的时候,他也说过。他是怎样说的呢?“说有不有,说空不空,行住坐卧常在其中。”这是他对《楞严经》的闻通,或者说是圆通根的一个开悟,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

 

所以我们也是通过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一个证悟,一起去希求和祈祷,这样的话,我们也是可以获得与观音菩萨无二无别的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恐怖,灾难,各种各样的痛苦,这些有一定的畏惧。所谓的无畏,就是没有这些的畏惧,轻而易举越过一切艰难困苦等恐怖法。这里大致有十四种无畏。

 

如果我们经常缘观世音菩萨,祈祷观世音菩萨,观想观世音菩萨,这样的话,依靠不共的缘起力让我们相续当中获得诸如此类的功德。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十四种无畏。十四种无畏的分类,高僧大德们都有不同的注释,大多数基本上都相同。前面是远离八难,有些说总的一难,下面是远离七种难;然后远离三毒,还有满愿的两个无畏,最后是持名无畏,总共有十四个无畏,那么下面我们就一一地做解释。

 

首先是第一个:脱苦无畏,脱离一切痛苦的无畏。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他并不是自己观外面的声音。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观世间的音而开悟的,所以他的名称也有一定相同的意义。

 

他为什么叫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这样能获得证悟呢?他并不是观外在的声音开悟,而是“以观观者”,用心来观自己的心,也就是说内观,观闻性,尘自解脱——因为我们前面动静无二的声音,如果观到它的本性,他自然获得解脱。

 

所以他的这种开悟,并不是观外在的观,应该是观内在的心性。那么这样以后,他获得了观世音菩萨、跟佛无二无别的一个境界。

 

他希望十方所有的这些苦恼众生,也是通过这种方法,观其音声,从外现当中称念观世音菩萨,或者说称念外面的观世音的音。实际上内在是依靠反观自心,反观自心的时候获得了所有清净的境界、烦恼自解脱的境界。然后获得什么呢?获得真实的解脱。

 

《普门品》当中也讲过。以前我们讲《法华经》大概有63节课,我记得。当时我们《普门品》的话,应该是第61课,讲了一节课。

 

其实当时也有一段:“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为无量无边的众生,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大悲力,都获得了解脱。

 

所以这里也是说,能让世间当中所有的苦恼众生——这些苦恼众生,如果去称念、如果去祈祷,如果去观想观世音菩萨,除非有些果报已经现前的众生,那都能获得解脱。

 

我们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包括不管个人也好,学院也好,遇到了各方面的违缘,这个时候大家共同修行观音心咒,共同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或者说是大家一起称念一些他的仪轨,这样的时候,很多违缘和障碍自然而然消除。

 

其实每个人经常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一些烦恼,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有时候天空乌云密布,非常容易的,本来是万里无云,但是不知不觉,很快的时间当中笼罩一片黑云,开始降下暴雨,会有这样的。

 

所以我们众生有时候也是很可怜,不知不觉、无缘无故,自相续有各种烦恼,嗔恨、愚痴、无明、傲慢、嫉妒。在这个时候,我们心静下来,祈祷观世音菩萨,看看观世音菩萨,尤其是我们经常看到四臂观音,还有我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还有汉传佛教的很多特别慈祥的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相,这些真的很重要。

 

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众生的痛苦那么多,那么十方众生如果一起来祈祷和观想,确实有他不共的缘起力,这个很重要。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这里是火难无畏,前面的苦难无畏。下面是地水火风四大,主要讲火和水,风和地没有讲。它是什么样的呢?

 

“知见旋复”,也就是说,我们的见解,不去观外面的法,只是反过来观自己的心识,观自己心识的时候,应该就知道这种心的本性,本来都是没有任何的执着,自性光明。

 

那么观世音菩萨他是通过这种方式开悟的,因为是这样开悟的,“令诸众生”,假设任何一个众生入与火炕当中、大火当中,那么火不能烧。

 

一方面观世音菩萨是依靠火大而获得自在,遇到一些火灾,遇到这方面的灾难的话,可以依靠它可以获得自在。或者,嗔恨心如火一样,燃烧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祈祷他也能得到解脱。

 

在其他的一些注释[2]当中,火分为果报火、恶业火、还有烦恼火,各种各样。果报火的话,就是外面显现的各种各样的火,实际上就像众生果报现前,包括现在的战争火,炮弹啊,各种火。这些火实际上也是众生的一种果报显现。还有一些恶业火,比如说热地狱里面的一些众生,它前面恶业的火燃烧它的身体。还有我们的烦恼火,相续当中经常产生各种嗔恨心,各种贪心,这种烦恼火燃烧我们自己,很痛苦的。

 

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自己真正能好好的祈祷观世音菩萨,很多外在的火会熄灭,内在的火也会熄灭,就像《法华经》当中也是说:“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假设说出现一些非常不好的意念,然后把众生推落到一些大火坑当中,如果我们能忆念观世音菩萨,依靠他的加持力,让火坑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变成非常清凉的水池。

 

以前有个《观世音菩萨应验录》,应该是南北朝的时候,记录了很多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录。有一个人叫竺长舒[3],当时他的隔壁发生火灾,很多房子燃烧,所有的人都在搬运里面的东西。竺长舒他自己有一个草的茅棚,他在这个里面,过一会儿风向转变了,所有的这些火对他没有危害。

 

旁边的很多人有点不解,说为什么刚才火灾没有烧到你?他说我一心一意地祈祷观世音菩萨,所以依靠他的加持力没有出现这些灾难。当时有一个人他不信,他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在晚上半夜三更的时候,他故意三次扔火到他的茅草屋上,但是都没有燃起来。他就相信了,并且自己也是加以忏悔。

 

诸如此类,包括发生一些火灾的时候,祈祷观世音菩萨,我们自己就解脱了违缘,这种事是非常多的。

 

其实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确实有时候好像是热地狱一样,以前是什么矛、刀、枪这些来战,一种冷战。现在是热战时代,有时候在不同的新闻当中也看出来,整个世界互相轰炸,互相燃烧,也是非常可怕的。大家应该有必要,一心一意,让这种灾难的火在尽快的时间当中熄灭。

 

最主要的来源应该是众生心里的嗔恨火,这个很严重的。尤其是世间当中有一些老头子,这些人嗔恨心很大,他们让老百姓没命,他自己没有什么损害,只是在一个屋子里面下命令。实际上遇到这些众生也是非常可怕,也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很多人多念观世音菩萨的心咒,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希望世间当中的火灾,各种灾难尽快消失,不要再次发生。如果再次发生,真的,全世界,好像有时候看起来很多众生都是发疯了一样,没有什么道德,没有什么底线,没有什么这种,怎么讲?不要说是慈悲心,连人基本的怜悯心都没有,这是非常可怕的。

 

其实众生生起烦恼的时候,非常恐怖。我们经常说魔王很恐怖,但是我们自己相续当中产生的这些烦恼可能比魔更可怕。

 

所以祈祷观音菩萨的话,也会起这样的作用。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第三个,水难无畏。意思是说,我们观任何外在的声音,不去观到声音上去,应该反而内观自己的闻性。那么这个时候已经获得了闻的本性,就已经觉悟了。那么让所有的这些众生,如果也有这种觉悟,那地大当中的水不会对他有害。这样一来,令任何一个众生,如果他被冲到水里面漂浮的话,那么水大也不能溺他,不能害他。

 

世间当中经常也是出现海啸,有时候出现雨水,去年、前年很多地方都开始下大雨,死了多少人,包括海边也好,不是海边的很多众生也是沉溺在水当中,看到当时的场面也是特别的残忍,非常的可怜。

 

所以如果我们也一心一意的祈祷和观想观世音菩萨,依靠他的这种加持力也能遣除危害。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话,可能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因为《楞严经》讲的全部都是内观,如果我们完全讲内观,世间人有时候可能很难理解,所以他是通过内观来证悟的。

 

我们也是,如果听到外面的声音,不是跟着声音去,而是内观声音的本性,也会开悟的。那个时候,任何的水灾,外面的,包括下大雨也好,洪水也好,海啸也好,这些根本对你不会有害的。

 

《普门品》也是当中讲的:“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如果我们漂在大海里面,或者说是遇到了龙类、鱼类,它们的损害的时候,如果你一心一意的祈祷和念诵观世音菩萨,依靠他的加持力,那么海浪也不会吞没你的。还有海里面的这些龙类和鱼类对你也不会有任何的危害。

 

所以我们遇到一些大暴雨,或者说是一些灾难,有些下雨过多,有些不下雨,这个时候通过祈祷观世音菩萨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灾难。如果我们自己获得了这些无畏,也是获得了观世音菩萨的一种加持。

 

第四个应该是罗刹难无畏: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因为我们用心来想着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随着外面的法而产生分别念,随境而转的话,那始终都是漂泊。如果内观自心,断了一切妄想,那么心没有任何的害心,没有任何害心的话,那么它的本体也是了无真性,了无真性的话,所有的这些妄想所引起的外在的法,都不可能对你有任何的损害。

 

如果一切众生入于有魔鬼的这些地方,或者说是有罗刹的地方、鬼神的地方,那么这样的时候依靠观世音菩萨,这些鬼神对你也不会有任何的危害。

 

我们人经常可能处于一种妄想,想到哪里、执着到哪里的话,就会出现那方面的鬼神,出现那方面的非人,所以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安住在一个如如不动的境界当中,外在所有的这些外魔,对你不会有害的。

 

就像我们讲到《米拉日巴的传记》,如果我们认为鬼神在外面的话,那有无数的鬼神加害你。如果内观,所有的烦恼,所有外在的敌人、外在的所有危害全部都是消于法界。

 

所以断灭妄想,回归自然、回归本性,这样的一种观想方法。

 

第五个是刀兵难无畏: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

 

妄想的根源是六根,如果我们熏习,或者说串习听闻,反观自己的时候,就知道闻的本性。在那个时候,整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话,全部都是回归到本性当中,全部都是消融于本性当中。那个时候整个六根,共同、同一个时间当中也是可以听到声音,不但你耳根听得到,眼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能听到声音,这叫做所谓的六根圆融。

 

观世音菩萨当时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了开悟、获得了证悟,这样的话:

 

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

 

众生如果临近被他人迫害,被什么刀枪,各种兵器来损害的时候,所有的这些武器全部都断成一段一段的,全部毁坏,所有的这些兵器全部都变成花雨。

 

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所有的这些兵器、兵戈,就像是在水里面割水的花纹。

 

我们知道,用刀、用什么兵器来把水割开的话,那水纹很快的时间当中会恢复如初,不可能留下任何痕迹。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与观世音菩萨的境界无二无别,通过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和祈祷,所有的兵器不可能对你有任何损害。即使有损害,就像以前《释尊广传》里面经常讲到身上割肉一样,很快的时间当中会恢复。那么在水当中用其他的武器来割的话,很快的时间当中恢复一样的。

 

或者就像我们用自己的口来吹光,光是永远吹不走的。你前面的灯光也好,阳光也好,或者说月光也好,任何光,你怎么样吹的话,也不会吹走的。

 

同样的道理,你身体的本性,无有任何的动摇。

 

我们也知道,以前龙猛菩萨获得了圣者的果位以后,他早已把所有兵器的业都已经消完了,只留下一个吉祥草割虫的业力没有消尽。所以最好用吉祥草来割他的头,可能会有办法。所以他也是得到了这样的一种境界。

 

或者像六祖大师,当时不是有一个刺客,他用刀刺了他三次,也没有任何的伤害,兵器没有伤害到他。

 

所以很多前辈大德的传记记录的也好,或者说真正你得到了这样境界的时候,那所有的兵器对你无有任何损害。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实际上也可以现前这样的事。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第六个是诸鬼难无畏。

 

意思是说,如果是以闻的这种方式来进行串习,反观自心,最后了悟到精明,精明法界,那么现前周遍法界的境界。在那个时候,所有的幽暗、所有的黑暗全部都是清净,消于法界——所有的幽、暗,这些都是不可能有的。

 

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如果任何一个众生得到这样的境界——药叉,一般男性的鬼叫做药叉,罗刹是女性的鬼,经常吃人的鬼叫做药叉和罗刹。还有鸠盘荼鬼,鸠盘荼鬼是我们经常说的瓮形鬼,大肚鬼。还有毗舍遮,毗舍遮是专门吃人的精气,包括五谷,世间的精气如果吃完了的话,就没有营养了,等等。还有富单那,富单那它是一种非常恶臭的鬼,经常给众生带来热病。“等”字当中还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鬼。

 

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依靠闻的本性,反观自心,那已经了悟真性,了悟法界,那所有的这些鬼神,包括罗刹、夜叉等等,即便是已经近在身旁,它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害,他们看也不会看的。

 

这里面的“熏”,有些大德经常用到什么呢?一种熏修,我们所谓的磁场,比如说僧众的话,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加持,像很多僧众都有他的一种加持,所以古代的这些大德:“宁在丛林睡觉,莫在小寺办道。”宁可在一个大的寺院,高僧大德、僧众多的道场当中睡懒觉,也不要待在一个特别孤零零的小寺院、小道场,如果这样的话,那里的违缘可能也比较多,各方面的顺缘比较少。

 

所以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讲过,大家僧众的这种加持力,如火焰一样,个人的加持相当于火星一样。引用了华智仁波切的有些教言:“大家僧众聚会的这种加持,就像是熊熊的火焰一样,个人区区的加持相当于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一样。”所以“熏”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这里所谓的“熏”,比如说一个修行人,他有一种他的磁场、他的加持、他的熏染力。如果有很多的高僧大德和僧众,这里也有一个熏修力。

 

所以我们经常要求大家不要随意离开大的道场,否则一个人如果漂泊在一些特别气场不好的道场里面,或者说是一些不好的地方,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违缘,前辈的大德们对这个也是比较重视。

 

还有前面讲到,这些鬼神在幽暗的地方不会出现。因为光明和黑暗可以说是相反的,所以我们一般讲,比如说加持,这些都是在白天,是光明的一个象征。然后黑暗和鬼神的话,那是在黑夜,包括我们念一些护法,念一些烧施仪轨,傍晚黄昏,在那个时候,一般大石头里面的很多鬼神沿着黑暗出现,他们穿的衣服也是带有黑色的。

 

我们世间当中也是,演电影的时候也是,穿白色的是天界的,观音娘娘或者是天界的神。穿黑色衣服的,什么魔王,或者是黑社会的人,比较反面的人物。人们在观察过程当中也会有,包括一些黑黢黢的屋子,有可能整个给大家带来一种黑暗。如果这个教室非常光明亮丽,那它是一种正面的光明。

 

所以我们世间当中有些所谓的黑雾,这些专门是有一些鬼神的保护,因此世间当中也有经常驱除它的方法。当然现在的话,有些所谓的什么佛牌,像泰国那边,民间的各种传统传过来。这些的话,我们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是很多这些事情,跟现在所谓的经济效益挂钩,连在一起,那这样的话,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包括我们现在有些说的是什么龙牌,在学院当中,前几年的话,有些法师:“我的师父传下来的。”包括我们堪布堪姆当中也有这样的迷信。当然如果你的师父真的很厉害,他把龙王勾招起来,融入这个牌上面的话,我是随喜的。但是这一点,我有点怀疑的地方,就是后来很多卖高价,几千块钱、几万块钱,大的龙牌上万块钱——这个肯定不是师父的能力,应该是钱的能力,这样跟世间的商人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是不信的。

 

包括我们学院当中的有些堪布堪姆,影响是很不好的。现在甚至非洲那边,有一些法师开始讲龙牌,光讲一下没什么,但是它涉及到一些钱财的话,我们诸佛菩萨的能力,观音菩萨的能力那么强,但是观音菩萨从来都没有说要花多少钱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释迦牟尼佛的能力那么强,但是从来都是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一万块钱能买得到,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说我想我们的有些法师也是有点入邪魔外道的感觉。

 

以后如果在学院当中有的话,这些不好的传统赶快抹掉。否则的话,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为现在世间上有很多黑白两道一起来官商勾结,最后骗群众的钱财,这种现象非常严重。

 

所以我想我们学院应该不会有的。但是如果真的有,你们觉得这个龙牌和佛牌是多少钱的话,那先给我说一下,你们的师父是怎么样勾招的?给我考个试,看看他是多少钱勾招来的。如果没有钱,能不能勾招过来?如果钱越来越多的话,是不是把所有的龙类全部都勾完了?

 

所以现在的卖宝瓶,造龙牌、佛牌,各种各样的事情,其实很多都是有迷信的成分。有一些也许有一些感应,但是是《前行》当中也不是讲了嘛,有一些非人和鬼神入于一些很容易受骗的这些人的灵魂当中,然后自欺欺人,最后害很多的众生。

 

所以这些方面应该是要注意,不然你不要说是没有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无畏,反而入于一种畏惧当中。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前面也讲了鬼神,但前面只是部分的鬼神,这里鬼神比较多,所以它是诸鬼难无畏。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

 

观世音菩萨通过观声音的本性,然后圆满清净,动静二音全部消融。然后观听反过来,观它的本性,远离了一切的尘妄,远离一切的外境和妄念。

 

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意思是说,让众生通过这种方式来观的话,那所有的禁系、束缚,所有的手铐、镣铐,这些枷锁都不能害他。

 

《法华经》的《普门品》当中也是讲:“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人们如果是关在监狱当中,或者是被枷锁控制,这样的话,通过观世音菩萨他的加持力,也全部获得解脱。

 

梦参老和尚以前关在监狱里面的时候,他不是监狱里面关33年,应该30多年。他说他旁边有一个喇嘛高僧,这个喇嘛高僧的话,每次那些狱卒们给他装枷锁的时候,很快的时间当中全部都掉下来了。又给他加上,又掉下来了,后来他们就干脆不给他加锁。这是他亲自讲的。所以确实藏传佛教当中也是有一些了不起的人。

 

我以前也讲过,我们朵芒寺的有一位活佛,六几年的时候关在监狱里面,镣铐最后变成铁球一样,他就卷起来,放在看守所里面。好几次都是这样,他们也没有再拷。

 

我刚开始想,这可能是民间的说法,当时人们信心比较大,才有这样的说法。但后来看起来,确实是。你看梦参老和尚,他是一个汉族人,他觉得有一个喇嘛高僧,他这样说的话,也许很多人确实是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也好,或者是通过其他的一种修法来获得自在。

 

再讲一个,第八个劫贼难无畏: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观世音菩萨通过观声音,灭掉所有外在的声音,圆满清净他的闻性,那么这个时候,能普遍的对众生产生慈悲心。

 

观世音菩萨并不光是一种证悟,他的悲心跟其他佛菩萨是不同的。

 

那么这样的话,能令一切众生经过险路,经过非常危险的路的时候,那所有的强盗、怨贼都不能害他,不能接触他。

这种道理的话,《法华经》当中也是有比较相同的:“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如果我们遇到了怨敌,盗贼,要么他们绕开走,要么他们拿着兵器进行加害的时候,如果我们忆念或者观想观世音菩萨,那么这些人会产生慈心,不会害你。《法华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所以我们前面讲了八难无畏。

 

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就再看一下《回忆录》。

 

——————————————

 

[1] 详见《新续高僧传 (第9卷)》,清当阳玉泉寺沙门释圆惺传。“释圆惺,字鉴葊一,号传真,姓苏氏,西蜀通江人也。幼失恃怙依于外宅,九岁避寇梁山旁,匿沙河菩提庵,礼偶然师出家,后为破山老人行者。清顺治三年出蜀入楚,谒玉泉恒河律师,潜心向学五年。进具肄习律仪,兼穷贤首二时听受,十有七年,尝参耳根圆通猛然开寤,为主僧一真所知。真本当阳刘氏子,初习贤首教,观洞明经旨,尝讲楞严经说三聚戒,得圆通法门及体性三昧者不可胜数。惺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之旨,有省作偈呈真。有云原来在者里,何须向外求,烂嚼人糟粕,驴年未了休。真为印可,付以衣法。康熙元年,湖南九溪镇将郝公请演金刚楞严二年,土司宣慰向公延讲法华,皆能阐明秘奥玅,入几微教,海神龙无以踰之。三年游金陵,见华藏大,咸问讯之余,一喝云汝兴教乘,此喝应如何讲?惺曰下文緐冗,附在来日,归寮呈颂曰:晴天轰霹雳,平地起波涛,欲晓如斯旨,冢头渰莱蒿,咸览之嘿然。翌日咸复问曰:楞严经空有俱非,汝试说之。惺答以偈曰:说有不有,说空不空,行住坐卧常在其中。”

[2] 交光大师《正脉疏》第六卷:“准天台释火难有三种。一果报火。下从地狱。上至初禅。二恶业火。通三界。三烦恼火。通三乘。火难既尔。他皆仿此。若三火通收。则三圣亦应蒙救。”

[3] 《观音菩萨感应记》第二篇,救厄难:“晋朝有位姓竺名叫长舒,本籍是天竺的人,专心诵念观音经,后来永久住在吴中,有一日,邻居家中失火,多相继焚毁了,惟有长舒的草屋正在下风,他一心诵念观世音,火焰将要来到,忽风已转向火也灭了,全县的人都惊奇怪异有个恶少年惊讶他的灵验异常,等到风势紧急夜里,在舒的屋子里放火,四次都熄灭,没有燃烧起来,那个少年嗟吁感叹,当向舒叩头请罪,舒对他说:‘我并没有甚么神力,不过,我经常虔诚诵念观世音名号,能得菩萨的慈悲保护,每逢遇到有危险的事情发生,都能获得庇护。’”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7课

今天继续学习“破有实法之本体”——第十三品 《观行品》,现在正在讲“破无常为教义”中的“破彼宗”。

 

“破彼宗”分二: 一、破无常变异法;二、破空性 存在之理。其中“破空性存在之理”分二: 一、正破; 二、除违教之难。昨天“正破”已经学完了,今天开始 讲“除违教之难”,意即,把与圣教相违的所有问难全部破除。

 

丑二(除违教之难):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圣者佛陀宣说空性,是为了让有情离开所有边见执著。若有人又执著存在实有空性,就连诸佛亦不能调化。

 

小乘宗辩驳说:佛陀云:  “善逝之不共法门,乃为 三解脱门” (三解脱门即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 ,空性 法是佛陀所宣讲的最精华、最殊胜的法门,所以,空性 法肯定存在。你们中观宗竟然大肆损减,声称甚深的空性不存在,这简直是在阻断善趣与菩提解脱之道。

 

◎ 佛说空法,是为遮止所有边见

 

中观宗驳曰:三界当中摧毁一切烦恼、具足圆满智 慧功德的大圣者释迦牟尼佛,依据众生根基,在《般若经》中宣说过二十空、十六空、四空 45  (二十空、十六空都可以包括在四空当中 46  ),也宣说过外空、内空以及空性 空等教言。外空 47 、内空 48 是从万法空性 49 层面讲的,而 空性空则是说空性也要空,由此可见,万法的空性也是不存在的。

 

[45]   二十种空性:1. 内空:受用者眼根等内六处之空性;2. 外空:色法等 所受用之外六处之空性;3. 内外空:内外二者所依基础之空性;以上 三种空性,为胜解行资粮道以及加行道之前三位(——暖、顶、忍位)  所摄。4. 空空: 一切万法自性之空性,也即自身本体空性之空性;此 空性为加行道世第一法所摄;5. 大空:周遍十方之大空性;6. 胜义 空:胜义涅槃之空性;7.有为空:因缘而生之空性; 8 .无为空:虚空 等无生之空性;9. 毕竟空:超离常断等边际之空性; 10. 无际空:具 有种种世间界显现的轮回,其前际后际都不存在之空性; 11 .无散空: 善法不散失之空性;以上七种证悟境界,依次为一地直至七地所摄; 12. 本性空:法界自性之空性; 13. 一切法空: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的 所有法之空性;以上两种空性,为八地所摄;14. 自相空:生灭等诸法 自相之空性;15. 不可得空:三时不可得之空性;以上两种空性,为九 地所摄;16 .无性自性空:因缘而生诸法的相续与聚集的无实之本体空 性;17.有性空:有为法领受五蕴以自身本体而空之有实空性;以上两  种空性, 为十地所摄;18 .无性空:虚空等无为法无实之空性;19. 自 性空:谁也没有造作的一切万法本来之空性;20 .他性空:诸法法性因  他法本体空而本体为空之空性;以上(三种空性)则为佛地所摄。

十六空:1. 内空;2. 外空;3. 内外空;4. 空空;5. 大空;6 .胜义 空;7. 有为空;8. 无为空;9. 毕竟空;10. 无际空;11. 无散空;12. 本性空;13. 自相空;14. 一切法空;15. 无性空;16. 无性自性 空。见般若经四百八十三。

四空: 一法相空,言有法之空无;二无法空,言无法之空无;三自法 空,言自性之空无;四他法空,言他法之空无。见大乘义章二。

 

[46]  《入中论》云: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佛复依所化,分别说多种,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

 

[47]   外空:色法等所受用之外六处之空性。

 

[48]   内空:受用者眼根等内六处之空性;内外空:内外二者所依基础之空 性。

 

[49]   万法空性所依的空基有法有分类。《入中论》云,空性的自性本来没有 分类,都是一味的,但是观待空基有法可以分类:卯一、内空一、空 基:就是内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法,因为是相续所摄,故为内法。 二、空性:眼等内六法无自性,就是内空。眼由眼自性空,以眼的本性 就是自性空故。同样,耳鼻舌身意也是这样。此理由是眼等诸法非常非 坏故。卯二、外空一、空基: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因为不是相续所 摄,所以称为“外法”。二、空性: 外色由色自性空,是色的本性故, 其他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如前面“非常非坏,本性尔故”等所说的意 义一样,在这里以及下面对于每一种空的解释当中都要同样的了知。 《般若经》云:  “云何外空,外谓外法,即是色等。色由色空,乃至法 由法空。”

 

一切有实与无实、空与不空之法,除了仅仅能够 互相观待而成立以外,其本体并不成立。佛陀宣说空 性,目的是为了让有情离开所有的边见执著,不但要远 离有、无、有无二俱和有无二非四边的见解,也要远离空、不空、空不空二俱和非空非不空的边见。也就是说,在抉择胜义谛时,所有的边见都要被遮止, “诸法远离一切戏论”才是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意趣。

 

当然,在抉择世俗谛时,也不能遮破诸法的显现。 前面我们再三讲过,相关讲义也不断提醒我们:学习 《中观根本慧论》一定要站在胜义谛的立场来抉择万法 空性。名言中的三世因果、前世后世、三宝四谛等一切 诸法皆以缘起显现而存在,如果对此全部否认,则已堕 入了非常可怕的断见当中。汉地个别研究中观的人,对 《中论》的基本理念都没搞懂,连名言中的善恶也全盘否认,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 若执空法,诸佛也难调化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如果有谁认为空性 法的体性存在,即执著存在一种实有的空性,就连诸佛也难以调化,这种观念非常可怕。为什么呢?

 

因为执著诸法实有的见解,通过抉择空性便可对 治,比如,如果具有“我”的实有执著,以“无我”即 可对治,但如果耽著诸法的无我空性,就再无其他方法可以对治了。《显句论》中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如一个乞丐来索要东西时,主人对他说:  “我没有什么东 西给你。”乞丐不悦地说:  “那就把什么也没有的这个 东西给我吧! ”如果乞丐耽执有一个空性存在,主人也 没办法回答他。同样,持有这种邪见的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甚至诸佛亲自现身,都无法调化。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里引用了《宝积经》的 一段教言来说明:  “以空性不可令诸法空,诸法本为空 性;以无相不可令诸法无相,诸法本为无相;以无愿不 可令诸法无愿,诸法本为无愿。何人可如是善妙观察, 迦叶,此人堪称真实善妙观察中观道之诸法者;迦叶, 何人以缘空性而耽执空性,吾言此人已于吾之教法中退 失;迦叶,宁可住于如山之补特伽罗见,不可落于真实 我慢之空性见。其意云何?迦叶,自诸见中之出离者, 乃空性也;迦叶,何人唯执空性之见,吾言此人不可救 药;迦叶,此见乃如医者于患者施予药物,此药反令诸 病丛生,复于腹内存积,不可出泄。迦叶,汝作何想? 此人可出脱于该病否?世尊,此人不可出脱于该病。此 药令诸病丛生,复于腹内存积,不可出泄,此人实已病 入膏肓。佛言迦叶:同于此喻,自诸见中之出离者,唯 空性也;迦叶,何人唯执空性之见,吾言此人实乃不可救治。”

 

意思是:佛说,不是以空性而令诸法变成空性, 万法本来就是空性;不是以无相使一切诸法变成无相, 万法本来无相。诸法的本体原本如此,谁真正了知万法 本为空性,此人就叫做善妙观察中观者,即名副其实的 中观论师。何人耽执空性为最究竟,此人在我的教法中 已经退失了。即使有山王般大的我见,不管是法我见, 还是人我见,通过空性法也可以一一抉择,但不可落于 真实增上慢的空性见——不存在就是最究竟的空性见解 当中。因为一切见依靠空性可以出离,但如果谁执著空 性,此人已经无药可救了。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如果 病人吃后不但未消化,反而在肚里存积变成了疾病,这样此人已无药可救了,因为再没有其他能对治的药了。(现在医院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因用药出现不良反应而导 致病入膏肓,最后医院也无法治疗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将耽著空性视为最究竟的见解,该见解也如是可怕。

 

◎ 单空见只是趋入究竟见的阶梯

 

麦彭仁波切经常引用“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这句颂词来提醒修行人。尊者认为:无论修任何法,暂时肯定需要依单空见趋入,但若把单空当成究竟见,

 

则完全不合理。他在《定解宝灯论》中说 50 :众生有两 种, 一种是中观应成派所化利根,他们可以一次性把 有、无的戏论全部断掉;另一种是一般大众,他们相续 中的实执需要一步一步上阶梯般次第断除,首先要将实 有的执著全部破除,安住于空性的境界当中,之后再破 除对空性的耽著。如果一直耽著或沉溺在一个空的境界当中,则非常可怕。

 

[50]  《定解宝灯论》:无始实执久串习,务必再三修无我。照见本义诸大 德,极其郑重而宣说,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此乃一切初 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无我执相 所引发,实空胜解已生起,尔时无有执著相,非为究竟实相故,修离 三十二增益,远离戏论大空性。彻底了悟实空后,空性显现缘起性,现 空何者皆不执,如同火中炼纯金,于此必能起诚信,否则极为甚深要, 印藏诸大成就者,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说是证悟起怀疑。

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著有戏 论。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 解生,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 之黑暗,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 意本法界,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 闻思之见派。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灭尽颠倒之增益,智 慧增如上弦月。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初学者在破实有的过程暂时 安住在一个空的境界中,就是佛陀所不化的可怕众生, 如果这样,那中观自续派也成了不可教化的众生了,但 这是不可能的,其意是说,如果认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般若经》或者密宗大圆满、大手印最究竟的见解是指一种单空,将非常可怕。所以,暂时只有一个空的境 界,与教义并不相违,但究竟而言,离一切戏论才是佛的究竟密意。

 

◎ 认清自他,远离歧途

 

藏传佛教的觉囊派、宁玛派等宗派都不承认单空 为究竟见,但藏地后来某些宗派的高僧大德在显现上承 许实空为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事实上,这样解 释既不符合龙猛菩萨的中观见,也不符合佛陀在《宝积 经》《涅槃经》以及《般若经》等了义经典中的教义。 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在《正见之光》中也说:如今藏地有 个别宗派,把断除实执的一种成实单空作为最究竟的见解,这已明显违背了教义。

 

不仅藏地,汉地有些法师在解释《金刚经》《心经》 的时候,也把见解建立在单空的基础上,认为诸法实有的无就是空性。这说明他们并未真正懂得如来密意。

 

大家以后不管自己修行,还是给别人宣讲,对此 问题一定要清楚。虽然对大多数众生而言,在抉择大空性的过程中,抉择单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趋入途径,但千万不能把显密的究竟见理解为单空。若把破完有实法之后的无实单空作为究竟见,就连佛陀也无法度化。

 

◎ 闻思究竟,见解亦会究竟

 

看到大多数道友都在背诵《中观根本慧论》,我 心里很高兴。若能背完这部论的所有颂词,对破除实执 会有很大作用。有些道友如果背诵整部《中论》有点困 难,可以背诵几个关键的颂词,像昨天讲的几颂就非常 重要,是对很多经论教义的总结。大家不仅要背诵,也 要了知各位论师是如何解释颂词的。对诸大讲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使我们加深理解,真正懂得如来密意。

 

如果闻思不究竟,很容易堕入单空的执著。认为碗 里没有水、桶里没装东西这样空空洞洞的状态,就是释 迦牟尼佛所说的空性。实际上,佛所说的空性是一种大 空。《定解宝灯论》51 里讲过什么是大空和相似空:大空,是指远离四边八戏的真正空性;相似空,是指暂时破完有边的单空。

 

[51]  《定解宝灯论》第七品:仅仅单空作对境,彼道偏堕于二谛,故为相似 之见解,非为双运与离戏。双运即指有与无,显现空性均等性, ……是 故大中观之前,无有任何所承认,已证现空平等性,远离有无是非等,  一切破立戏论故,依实相义一切法,以理不成有承认,于任何法皆不 许。  如是究竟实相义, 虽无承认现相中,名言量前之二谛, 各自均有 所承认。二者倘若观待于,二谛无别之实相,仅是各自之现相,观待现 见真义智,二量亦是相似量。

 

表面上看,大空和相似空似乎很容易分析,但其实 并不简单。很多大德在解释佛经、密续时,都落入了单 空的境界,这并不符合教义。大家以后在解释《心经》 或《金刚经》时也要注意,若把空性解释成单空,则已颠倒错解了佛经。

 

庚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告极勇猛菩萨言: ‘善 男子,彼一切法从颠倒起,不实无所有,虚妄不如实。极勇猛,若有人行一法者,此颠倒行不如实行。’”

 

《梵王所问经》云:  “世间愚人执著诸谛,此法非实亦非虚妄。”

 

《宝云经》云:  “诸法不生亦无来,无有灭亡亦无老,此乃人狮子之说,千百众生证此理。”

 

经云:  “诸比丘,胜义谛乃唯一真如,无欺之法即为涅槃,诸行乃为欺惑之法。”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三观行品终

 

现在我们正在学习“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它分 为 两 部 分: 一 、破 有 实 法 之本体; 二、 破 彼 之 能立。 “破有实法之本体”已经宣讲完毕,下面讲“破彼之能 立”,它是通过第十四品《观和合品》、第十五品《观有无品》、第十六品《观缚解品》三品来进行阐述。

 

龙猛菩萨通过《中论》二十七品,从各个角度破除 了众生各种关键性的实执,将平时人们认为存在的法逐一破掉,帮助我们抉择出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三: 一、破有实法之作用 接触——观和合品;二、破因缘之能生——观有无品;三、破暂时缚解——观缚解品。

 

十四  观和合品

 

本品观察和合,藏文译本把“和合”解释为“接触”。

 

◎ 为何破和合

 

前面中观宗从无实、无常、空性不成立等几个方面遮破了有实法的本体,但对方有实宗并不认同此观点。

 

他们辩驳说:有实法肯定存在,因为它们之间有 一 种作用——内部可以互相接触。比如,眼根及色法接触 后可以产生眼识,根境识三者和合之后可以产生十二缘起里的触, 一切诸法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产生;另外,像柱子瓶子这样的法彼此之间也可以接触。 (此处“和 合”有接触之意,也有因缘和合之意,从两方面理解可能比较合理。)

 

中观宗驳曰:所谓接触不可能成立,因为佛在《妙 力伏经》中明确说过:  “色法无有离合……”,以此宣 说了无有和合之理;再者也可以分析,如果是实有自性 的他体,则不可能彼此融入而接触;如果不是实有自性 的他体,而是观待安立的他体,则说明两者实质上的接 触不存在。虽然你们认为人事物之间肯定会有接触,整 个世间有很多接触的法,但真正观察时,所谓的接触不可能得到。

 

庚一(破有实法之作用接触——观和合品)分二:一 、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三: 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壬一(略说)分二:一、见等接触不成立;二、染等接触不成立。

 

中观宗首先遮破对方认为眼根、眼识、色法三者可以接触的观点。

 

癸一(见等接触不成立):

 

见可见见者,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终无有合时。

 

见、可见、见者三法各处异方,由于这三法互为异 体,所以终究无有接触之时。(“见”指能见的眼根, “可见”指所见的色法,“见者”即人我或者眼识。)

 

对方认为:有实法是存在的,因为彼此之间可以接 触之故,比如眼根、眼识、色法三者可以接触,可知它们都具有自性。

 

中观宗驳曰:你们所谓的接触不能成立,这三法明明是异体法,怎么可能接触呢?从眼根角度讲,它与眼 识、色法都不能接触;从色法角度讲,它与眼根、眼识 也不能接触;从眼识角度讲,它与眼根、色法同样不能 接触。既然每一法与其他二法都无法接触 52 ,三法之间 也不可能有接触。这一点每个人都能观察到,以眼见柱子为例:

 

首先, 眼根不可能接触柱子 53。如果接触, 身体里 的眼根就已经跑到外面的柱子上了,但这显然不合理。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眼根是像胡麻花一样的色法,此色 法能否与柱子接触而融入一体呢?当然不能。虽然名言 中有眼根与色法结合产生眼识的说法,人们也常说,离 色法近一点看得见,远一点看不见,但这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而已,真正观察时,眼根从未接触过色法。

 

同样的道理,产生眼识的时候,身体中见色的眼识与外面的柱子也不可能接触。

 

[52]  《般若灯论释》云:   “见与可见及彼见者,二二相望更互不合,又一切 不合。”三法中,两两没有接触,三者也无有接触。

 

[53]   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假 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 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  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  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 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 因不存在,又怎么产生感受的果呢?  ——《入行论讲解》

 

另外,眼根与眼识也不可能接触。有部宗认为根是 一种色法,经部宗认为根是取境的一种不共能力,不管 根是色法还是功用,它与识的体相完全不同,这样如何接触呢?

 

如此分析之后就会知道,眼根、眼识、色法三个异 体法根本不可能接触(和合) ,就像三个人,如果任何 二者都无法接触,三者也不可能有接触。它们聚合而见外境完全是一种假相,只是名言中的说法而已。

 

接触也叫和合,关于和合不成立的道理,在第六 品《观染染者品》中详细分析过。虽然本品也观察和合 (接触) ,但两品观察的角度不同。本品主要以此遮破有实法,第六品主要以此抉择法无我。

 

癸二(染等接触不成立):

 

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

 

染与可染、染者三法同样不能接触。眼根、色境以外的其余十入,贪心以外的嗔恚等其余烦恼亦是如此。

 

染,是指贪心所;染者,是指贪心所染的心王;可染,是指所贪执的人、事物等对境。

 

“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贪心、贪者、可贪 三法当中,贪心与贪者不可能接触,贪心与可贪也不能  接触,贪者与可贪同样无法接触(第六品《观染染者品》 中观察过) 。既然两两不能接触,三者之间自然也无法接触。

 

虽然人们经常贪恋某某人,也时常贪执某事物,但 其实内在的贪心与外在的贪境从未真正接触过,如果未 接触也能发生关系,东山和西山也应彼此相关了,会有诸多义理妨害。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眼根、色境以外的其余十入,贪心以外的其余烦恼也都无法接触。

 

“入”即处之意,是古代用语,现在 一 般都说 “处”,处也有所依之意。“余入”指十二处中眼根、 色境以外的其余十处。也就是说,六根方面,前面只观 察了眼根,对耳根、鼻根等其他五根尚未观察;六境方 面,只观察了可见(色)  ,对可闻(声)  、可尝(香)  等 其他五境也未观察。对于这十处,以前面观察见和所见的方式类推,即可了知,它们也都没有所谓的接触。

 

另外,除贪心以外的嗔心、痴心、嫉妒、傲慢等 八万四千“余烦恼”,也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遮破。最 后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烦恼,根本不像小乘宗所认为 的那样,依靠各种因缘接触而产生,它们没有丝毫真实自性,只是对心之迷乱显现的一种颠倒妄执罢了。

 

虽然这里只分析了见等、贪心等因无法接触而不成 立的道理,实际上, 一切万法都无法接触,因而也都无 有产生,比如,人们通常认为种子能生苗芽,但种子与 地水火风等因缘,无论二法之间,还是三法之间都没有接触。既然无接触,所谓接触而生的法就不可能有。

 

壬二(广说)分二:一 、不成他法而无接触;二、无自他之接触。

 

以上两颂抉择了,见等诸法即使是异体法,也不能接触,下面开始抉择诸法异体不成立,故不能接触。

 

癸一(不成他法而无接触)分三: 一、以推理说明;二、以此理类推他法;三、建立宗法。

 

子一(以推理说明):

 

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

 

异体的法当然可以有接触,但见等诸法并不成立为异体,既然异相不成立,那么见等诸法如何接触呢?

 

所谓异体法,是指毫不相干的他体法,比如瓶子和氆氇、柱子和冰片等。

 

如果见、见者、所见三者是无需互相观待,在自己 的位置上、本体中任运自成、完全独立的异体法,在名 言当中说它们之间有接触也是可以的,但见等三法是不 是这样的异体法呢?并不是。它们之间必须互相观待, 没有见者,可见就无法安立;没有可见,见者就无法安 立……既然见等诸法的异相不成立,它们之间如何接触呢?

 

颂词只是一种假设,并非说见等如果是异体法,就 可以真正接触。虽然名言中人们认为瓶子、柱子这样互 不观待的异体法可以接触,但这只是一种假立,经不起胜义观察,因为万法皆为空性,这样如何接触呢?

 

而见等可以接触的观点,不要说在胜义当中,即使在名言中也不能成立,因为它们需要观待才能成立,而凡是观待的法,不可能具有自性;如果本体都不成立,当然不会有接触。

 

此处若用推理来表示,公式为:见等法互相不能接 触,异法不成立之故。其中“见等法”是有法, “互相不能接触”是立宗,   “异法不成立之故”是能立(因) 。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二十五节课

 

今天接着剖析所贪对境的身体不清净:

 

皮表迸袭尸,见者生大畏,

知已复何能,好色生欢喜?

 

前面也讲了,通过几方面的观察,身体全是不清净的物质组成,如果对此仍有怀疑,那可以到尸陀林去看看。然而有些人虽然去了尸陀林,看见了死人的身体,结果不但没有对治贪心,反而生起了更强烈的贪心,那应该怎么办呢?

 

作者回答说:去了尸陀林以后,光是外表上看一看不行,一定要让天葬师把身体划开。否则,有些尸体依靠装饰化妆,也不见得那么恶心,但是真正剖开身体,让内脏流出来后,身体里除了尿屎、脓血、脂肪、黄水等以外,找不到一丝一毫清净的东西。这样一来,你定会生起强烈的厌恶、怖畏之心,觉得人身没有什么可贪执的。

 

佛经中说,身体的初因不清净,是父母的不净种子形成;后因也不清净,依靠饮食而得到各种不清净肢分。因此,身体完全是不清净的,了解到它的真相以后,怎么会对美色产生贪欲之心呢?

 

有些人可能想:“佛经中说,诸佛菩萨在众生面前显为庄严之人,所以对别人的身体生欢喜心,过失不是那么大吧?”昨前天也有位道友给我打电话说:“人的身体不好看,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修安忍波罗蜜多的果报,不是相貌端严吗?为什么不能喜欢美色?”

 

其实“喜欢”跟“贪执”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去“贪执”,依靠贪心会造很多恶业,其他烦恼也随之而生,最后让自己堕入三恶趣。而仅仅是对诸佛菩萨或众生有“欢喜”心,也没什么不对的。佛经有关公案中说,佛菩萨的化现,除了极个别以外,一般都显为庄严的身相,这也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在这里,作者主要是破除众生无始以来的贪执。如龙猛菩萨云:“内腐外皮包,烂尸此自性,显现极丑恶,如何未曾见?”人的体内腐臭不堪,外表用一层薄皮包裹着,显现上极为丑恶,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真相。

 

大多数人对外在的美丽很着迷,岂不知美丽的心灵比美丽的相貌更重要。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貌堂堂、潇洒倜傥,而他娶的妻子特别丑。他妻子姓黄,未出嫁时叫“黄阿丑”,但她相貌虽丑,心地却极为善良,知书达理、性格豪爽,辅助丈夫成就一番大业。两人终成百年之好,传为千古佳话。

 

然而现在的人们,不断贪执外表的美色,媒体上也尽是宣传如何保养皮肤,对内在的品德与智慧毫不关心。很多人一直接受这种教育,认为贪著美色理所当然,于是人格沦丧的现象,在世间上层出不穷,将来的趋势可能更为可怕。

 

福建省一位姓林的县委书记,先后和22个女人长期保持不正当的关系。看着自己在这群女人之间游刃有余,没有谁为此争风吃醋,他心中很是得意,遂于一星级宾馆中举办“群芳会”,让22位身着华服、美丽妖娆的女人,在包房里彼此见面。席间他还宣布:今后每隔一年就举行一次群芳会……[1]

 

还有一个姓金的贪官,在很多人面前毫无惭愧地说:“像我这种级别的领导干部,谁没有几个情人?这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身份的象征,否则,别人会打心眼里瞧不起你。”如今,世人都认为美色值得追求,永无止境地乐此不疲,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达到无可救药的境地时,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对异性的贪心难以克制,不仅是在家人,甚至出家人当中也存在这种问题。但以理论去详细观察时,人的肉不能吃,血不能喝,外表再怎么美,里面也没有可贪的精华。莲花、明月等事物,尚且没有不净的部分,可是我们所贪爱的对境到底如何,望大家再三观察。

 

以前我们上学校时,老师从来没有讲过这方面的知识,现在学了大乘佛教以后,终于认清了这一实相。当然,佛教并不是蔑视美人的身体,只是原原本本将身体真相解释得非常透彻、非常圆满,对此,任何智者也无力反驳,所以佛法并不是以教条的方式强加于人。

 

我们知道了身体的不净后,能否彻底断除贪心呢?从究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入中论》说不净观是颠倒作意[2],原因也在于此。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达所有的烦恼和分别念,全是无明愚痴幻变的,若能如此,一切执著均会迎刃而解。如果做不到,那么依靠本论的剖析,过去特别爱打扮的人,这方面的执著也会减轻。这一点,从某些道友的行为上也能表现出来。

 

丑三(破彼清净相)分三:一、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二、身体本性不应贪执;三、喜彼不应理。

 

寅一、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

 

如果说:“尽管身体的内在臭恶不堪,但是经过妙香的薰染,身上会散发微妙的香气,贪执身体有什么不合理的?”

 

涂身微妙香,旃檀非她身,

何以因异香,贪著她身躯?

 

若在身体上涂抹妙香,如旃檀香、沉香、麝香,或者法国香水、茉莉花香水等,(男人可能不会涂吧?好多人说有有有。很香是吧?不说话了。)女人涂在身上,男人也涂在身上,这种扑鼻的芳香,闻起来很惬意宜人。但实际上去观察,香水并不是真正的身体,身体是血肉、骨架等物质组成,而香水是另外一种物质,既然如此,为何因不相干的香气而贪著异性的身体呢?

 

有些人特别贪著女人,一闻到她身上有香味,贪欲心马上就会被引发。所以,很多女人为了博得男人的爱,拼命在身上洒好多斤香水。前面也讲过,香妃的身体有香味,但也有人说,她的香味不是俱生的,而是后天常使用具有妙香的药,食用具有芳香的食物,在香水里经常沐浴,通过种种的造作,身体才发出奇特妙香。“香妃墓”好像在新疆,到了那里以后,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个地方有香妃墓,虽然那里埋了七十多个人,但乾隆皇帝的妃子是最香的,至今她的香味还在飘荡着。”但她真正的尸体有没有埋在那里也不知道,据说在河北这边,也有一个“香妃墓”。但不管怎么样,从古代的历史来看,人们对香味还是特别重视。

 

龙猛菩萨的传记中,也有关于香味的故事:有一次,龙猛菩萨给大众讲经说法,闻法行列有两位年轻人。令人惊奇的是,在他们周围,弥漫着一股浓郁而沁人心脾的芬芳,但到了龙猛菩萨面前,可能因龙猛菩萨的威力或是加持吧,香味忽然消失。龙猛菩萨问其原委,两人回答道:“我们是龙王的儿子,来到人间就要用果协喀檀香[3]护身。”龙猛菩萨说:“能给我一些这种檀香吗?”龙子道:“待我们请示父王之后,才能答复您。”

 

随后,二位龙子返回龙宫向龙王禀报。龙王说:“如果龙猛菩萨能来龙宫传法,我们将予以供奉,不来就不给。”(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上师您到我们这里来的话,我可以供养;不能来的话,那我就有别的发心。”)得知龙王的条件之后,龙猛菩萨考虑了一下,一方面需要这种檀香,另一方面也可给龙宫的龙族培植善根,及迎请《般若十万颂》等诸多经典,于是他应邀前往龙宫。

 

一个人身上若有香味,别人在旁边闻到时,也会觉得:“啊,这个人好香啊!”前段时间我过路时,一个人擦肩而过,这个人特别香,最后我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往后看了一眼。所以,身上喷太多香水的话,还是给大家带来一种“快乐”。

 

记得我原来读书时,有一天上美术课,有个女孩子特别调皮,整天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跑到外面去玩。当天到了中间的时候,她就敲门进来,进来以后身上特别香,全班的同学都闻到了,大家都“哇,好香哦”,她的座位在后面,同学们纷纷往后看。老师说:“今天非常感谢某某同学,给我们带来如是的芳香。好!同学们,不要看了,还是继续上课吧。”过了二十年,那天我们同学聚会时,大家在讲很多事情,她就开始摸自己的头发。当时我就想:“她这么爱漂亮,是不是还在继续涂香水啊?”

 

现在许多人喜欢涂香水,贪心炽盛的异性闻到后,就想入非非、心猿意马。其实有头脑的人可用智慧进行观察:身体和香味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那每个人不用买香水了,只要身体存在,就会自然发出芳香,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是他体。既然是他体,身体和香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为什么因喜欢香味而贪爱身体呢?你既然如此喜欢檀香、沉香等香味,那将它涂在蛆虫、猪、狗等身上,你为什么不生贪心?这是什么样的执著在作怪啊?所以,大家应该经常反思、经常观察。很多人平时的耽著,完全是颠倒的分别念,可怜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身味若本臭,不贪岂非善?

贪俗无聊辈,为何身涂香?

 

从因、果、本体等方面剖析后,身体非常肮脏、臭恶不堪,不贪恋它就不会有嫉妒心、傲慢心、嗔恨心,这是最好不过的。现在家庭不和的来源,大多是因为贪心强烈,自然也就带来了其他烦恼。

 

现在很多人特别耽著身体,每天除了打扮以外,别无目的,如果你天天如此这般,那么死了以后,很可能堕落为恶趣众生。以前萨巴施主的妻子长得十分漂亮,她与其他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时,命绝身亡。死后因贪执自己肉身的美色,而转生为一条蛇,在她尸体的口鼻中钻来钻去,不愿意离开。这是目犍连尊者亲眼所见,佛经中也有详细记载。还有些女人特别爱打扮,天天想着自己的身体,来世则变会成飞蛾,一见到美丽的灯火,就拼了命地扑过去。

 

那些无聊的庸俗之辈,整天为了打扮身体,花了无数的精力、财力、人力,有没有这个必要啊?当然,我也并不是说,学习大乘佛法后,什么个人卫生都不用搞。应该如何掌握分寸?戒律里有明确规定,自己也不能太过分了。

 

从医学角度来讲,很多化妆品对人体有害,所以那些喜欢化妆的人,没化妆就特别难看,面容异常恐怖。听说宋美龄也特别爱化妆,美国的陈香美女士,赞叹她是智慧与才华双全的人,但听她的侍者说,她从成年到死亡[4],从来没有间断过化妆,不化妆的话,她就像魔女一样难看,而且她平时必须要化浓妆。

 

现在有些女人也是如此,整天就像要表演节目一样,在脸上画得五颜六色,自己也是特别累。与其这样,还不如拿这些钱去做有意义的事,譬如帮助可怜众生、上供下施、放生、作功德,把这些时间用于修学佛法、观想人身难得等方面。可是,现在有成千上万的迷惑者,根本不知自己的方向。

 

当然,学习了本论之后,也没必要特别厌弃自己的身体,从此再也不洗脸刷牙,这样太过偏激了,但也不要像以前那样特别执著。有些老修行人为什么现在特别笨?因为自己在年轻时,没有把时间用来学习、思维佛法的真理,完全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了,现在醒过来,恐怕也已经迟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应通过智慧来作如理抉择。

 

我也不要求你们把化妆品全部扔在尸陀林或者厕所里,你要化妆的话,也可以相应做一点。但如果以前你化妆两个小时,现在能不能减到一小时?这也算是闻法起到一点作用,否则,最后自己也会迷失方向的。

 

了解佛法相当重要,现在很多人在这方面非常欠缺,这样一来,自己活在世上相当痛苦,别人也因为你而趋入邪道,极其可怜,所以大家理应引起重视。

 

若香属旃檀,身出乃异味,

何以因异香,贪爱女身躯?

 

妙香来自于旃檀,身体的味道与此完全不同,何必为了不相干的香气,而贪爱女人的身躯呢?

 

譬如,猫对酥油很喜欢,而不愿意吃无油的饭团。若将酥油抹在它鼻子上,然后再放上无油的食物,猫即会傻乎乎地认为这是很可口的油饭,于是津津有味地吞食。同样,有些人虽然不喜欢遍体不净的身体,然而通过香水、花鬘打扮之后,即认为这是清净可爱的身体,由此而生贪著,这实际上如同傻猫一样非常愚痴。月称论师也说:“愚人极贪著,香花鬘所饰,污秽不净身。”

 

可是对这一点,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尤其在当今社会中,一打开电视,大多数广告都是化妆品,或怎么样让头发飘。那天我跟一个人说:“现在的电视没什么可看的,除了宣传牙膏、洗发水以外,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在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打开电视以后,主持人首先向佛顶礼,顶礼之后经常出现人体不清净、不应该贪执的佛教内容,小孩从小就有这方面观念。而在我们这里,整天都是宣传皮肤光滑、牙齿洁白,这能给观众带来什么利益呢?有时候我确实觉得,现在已成了疯狂世界。

 

《四百论广释》中说,以前有个婆罗门夜观星相后,告诉国王几天后要下一场雨,如果喝了雨水,肯定会精神疯癫。几天后果然降下暴雨,整个国家的人都因此而发疯,只有国王记住婆罗门的预言,没有喝雨水,因而保持正常。但是,他的臣民见国王与他们不一样,便纷纷指责国王是疯子。在众人呵毁下,国王最后不得不喝了雨水,真的变成了疯子。同样,我们极少数人认为人体不清净,不应该贪执,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发疯了”,最后在公众的压力下,我们佛教徒也不得不“发疯”。

 

在世间上,最鲜艳的蛇往往是毒蛇,最绚丽的蘑菇常常是毒蕈,最美丽的女人大多是祸水。所以,一切表面美好的东西,我们不要为之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根登群佩也说过:“若详细观察,世上的一切所为都是痛苦的事,能熄灭其因的唯有佛法。只要深深地思维,定能感受到其中滋味。”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不学佛,他们不但自己不学,见到别人去接触,马上站起来强烈反对,说这是封建迷信。在这样的氛围中,真正了解人身的人还是非常少。

 

要知道,人身跟不净粪没什么差别,龙猛菩萨说:“粪团虽色美,崭新及形妙,于彼不应贪,女色亦如是。”对于厕所里的不净粪,即使赞叹它的颜色很美、形状不错、味道新鲜,也不会有人愿意贪执,同样,人的身体也是如此。不过听说在日本个别地方,有些人特别爱吃不净粪,尤其是小孩的不净粪,认为对身体极有营养,有些书里一直打广告。现在社会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好像头不是头、尾巴不是尾巴!

 

其实人的身体涂上香水后,有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外面是香水,里面全是不净物,这是不是迷惑很多人呢?但大多数人非常愚痴,觉得所贪的对境特别香,于是殚精竭虑去追求。

 

寅二、身体本性不应贪执:

 

长发污修爪,黄牙泥臭味,

皆令人怖畏,躯体自本性,

如伤己利刃,何故勤擦拭?

 

假若对身体的本来面目丝毫不做修改,任其自然生长,那就会变成蓬散脏乱的长发、又长又尖的指甲。不过现在人觉得指甲越长越好,在外面的城市里,有些人的十个指甲,就像演魔女一样长长的,有些人只是小指的指甲特别特别长,以后跟丈夫吵架时,抓胸口可能很不错……开玩笑!也许说到某些人了,很抱歉,对不起啊,我真的害怕得罪很多人。

 

如果对身体不作任何装饰,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确实特别难看。有时候我们在路上看见一些精神不正常的人,身上没有衣服,全身粘满泥垢,头发也是乱乱的,在垃圾桶里捡东西吃,看了以后特别可怕。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只不过他这几天没洗脸、没洗澡而已,荣获世界冠军的那些美女,倘若一两年中不加装饰,身上也不穿衣服,也会变成这幅模样,到时候谁还会对之生贪心呢?

 

身体的本性若是清净,即使长期没有清洗打扮,也应该依然美丽动人。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不管是头发、指甲、牙齿,如果任其自然,过不了多久,那种臭味会令人闻而生畏,谁都不敢靠近。

 

中国古代的美女,纵然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身体的本性也是如此可怖。以前西施在河边浣沙时,鱼儿看到她的美貌后,羞愧得沉入水底;王昭君出塞的途中,拨动琵琶,倾诉离乡之情,天上的大雁见此情景,竟忘了扇翅膀而跌落在地上;三国的貂蝉,晚上在花园拜月时,月亮见其倾国倾城的容貌后,不好意思地躲到云后去了;杨贵妃到花园赏花散心,牡丹花含羞地低下了头,后人赞她有“羞花”之貌。当然,这是诗学的夸张手法,其实她们也不一定特别好看。我们很多道友来的时候,前面的牦牛也是不好意思,跑了;老鼠见到后,也是马上躲了,以后我们也可以这样来修饰。(众笑)

 

此处还说,装饰打扮自身、涂香抹粉,唯是伤害自己的愚蠢举动。人们越是努力去做,就相当于将伤害自己的武器磨得越锋利,这样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明白上述之理后,我们怎样对待这个身体,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寓言说,一个年轻人跟睿智的老人打赌,他手里握着一小雏鸟问:“既然你能洞悉一切,现在请告诉我,我手中的鸟是死是活?”年轻人认为他胜券在握,老人若说是活的,他手指轻轻一动,就把小鸟捏死;如果说是死的,他手心一张,小鸟就会飞走,不管怎么样,老人一定会输。没想到,老人微微一笑,说了一句话:“生命在你手中!”

 

同样,我们修行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让人生过得有意义,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前上学时老师苦口婆心地讲,但还是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愿意学习的人,一生会得到不可言说的利益;而整天混日子的人,不可能有任何前途。

 

总而言之,大家对身体的本质需要了解,但也不能堕入极端,否则对家庭、生活都不利,我们应该过比较正常的生活,这样谁都能接受。现在的社会有一种疯狂的味道,大家不能同流合污,拼命去追求那种生活,而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对今生来世有利的佛法方面!

 

[1] 并以30万设“年度佳丽奖”,奖给当年最让自己满意的女人。他的这一荒唐建议,竟然赢得了众情人的热烈掌声。

 

[2] 修不净观而见恶露之识,只是压制粗大贪欲心的强力观修法,不仅胜义中不成立,连真世俗中也不成立,因而是一种颠倒作意。

 

[3] 果协喀檀香:马拉雅山所产的一种白旃檀。

 

[4] 她死于2003年,享年106岁。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6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十三品《观行品》。在这一品中,  小乘宗以无实法或无常法来解释佛陀“诸行皆为虚诳” 的教义,但两种解释都不合理。上节课中观宗遮破了无实为教义,下面要遮破无常为教义。

 

壬二(破无常为教义)分二: 一、说对方之宗;二、破彼宗。癸一(说对方之宗):

 

下面讲述对方观点: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诸法有变异的缘故,可知都没有恒常性。如果中观宗认为无恒常自性的法也不存在,则不合理,因为必须承许一切诸法以我和我所而空,故诸法的自性必须成立。

 

有部宗认为:佛陀说“诸行皆为虚诳”所要表达的 观点,并非中观宗所说的诸法自性空,而是说诸有为法 皆具有“无常迁变性”,即有自性的诸法在自身成立的第二刹那,不可驻留而毁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法在本体存在的情况下,  才会有无常变化,而无常迁变又是每个人能现量见到 的,比如,春天的鲜花到了秋天便会凋零,期间经历了 变色、变质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由年轻慢慢变老 … … 一 切诸法都在刹那刹那不断变化。如果诸法连本体都不存 在,就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  “虚诳妄取”应该解释 为“无常迁变性”,即无有恒常的自性,而非中观宗所认为的无自性。

 

并且,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如果认为无 恒常自性的法也不存在,肯定不合理,因为必须承许 一 切诸法以我和我所而空。如果诸法的本体都不存在,那 空什么呢?就像石女儿不会有蓝色或白色的情况; 一个 人不存在,他有没有钱的概念就无从谈起一样。所以,诸法的本体必须存在,存在才有空的机会。

 

诸法若无性,云何说婴儿,

乃至于老年,而有种种异?

 

藏文译本颂词: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

 

如果诸法无自性,为何会有变异呢?

 

对方继续说道:再者,如果诸法的体性不存在,如 同虚空的鲜花一般,那么以什么法来成立所谓的“异体 他法”呢?就像柱子如果没有本体,就不可能由原来的 新柱子变成后来的异体他法——旧柱子。 (此处对方所讲 的“异体”,并不是指柱子和瓶子这样的别别他体,而是从一个 相续前后不同来安立的异体,比如,鲜花昨天盛开,今天变枯萎了。)

 

一般人都觉得自己年轻时比较好看,越老会变得越 丑。如果人的本体不存在,那如何解释年轻人会慢慢变 成老年人呢?不仅如此,对于鲜花会渐渐凋零、房屋会 逐渐变旧等一切诸法前后不同的变化,又如何解释呢? 如果诸法无自性,就不应有任何变化,就像虚空中没有鲜花,鲜花的变化也无法安立一样。

 

总之,此处对方认为,万法在自性存在的情况下,其无常性和空性才能成立。否则,建立这两种立论的基础都没有。

 

下面中观宗就要遮破对方这一观点。

 

癸二(破彼宗)分二:一、破无常变异法;二、破空性存在之理。

 

子一(破无常变异法)分二:一、无有自性成立之异法;二、变异不成立。

 

丑一(无有自性成立之异法):

 

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

 

如果诸法有自性,又怎么会有变异呢?

 

中观宗驳曰:诸法若有自性,就会始终如此,怎 么会有变异呢?就像名言中火具有一种独特的本性—— 热性,这种热性始终不会与火两相分离,也不会变成水 的湿润性、风的动摇性。同样,万法的本性如果真实存在,就不可能改变。

 

然而,在名言中诸法都在刹那刹那不断变化,比如,柱子有从新到旧的衰变过程,人有生老病死等等,这种变化正说明了诸法没有独一无二的自性,只是如梦 如幻的假相而已。因为实有的自性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有了改变,就说明自性非实有,关键问题就在这里。

 

总之,有部宗认为万法具有自性,因为有无常变异 的缘故;中观宗则与之相反,认为万法无有自性,因为 可以变化之故,如果具有自性,即使如来现世,也无法使其改变。

 

丑二(变异不成立)分二:一、变异不成立之理;二、以比喻说明。

 

寅一(变异不成立之理):

 

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

 

如果诸法没有舍弃本体,则不会有变异;如果诸法舍弃本体而变成了不同的他法,也不会有变异。

 

为什么说诸法若有真实的本体,就不会有任何改变呢?

 

“是法则无异”,  “是法”是指未舍弃自本体的法。 一法如果没有舍弃原来的本体,则不可能变异成另一法。比如,如果一个人的本体真实存在,那么他在具 足自本体,即未舍弃人本体的情况下,不可能变成牦牛 等其他一种无常法,因为人和牦牛在性质上完全相违,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众生身上。

 

“异法亦无异”, “异法”是指舍弃了原本体而演 变成了另一法。这样的异法也不会有变异。为什么呢? 比如,如果一个人舍弃了人的本体,即人的本体现在 一 丝一毫也不存在,如同石女儿一般,这样他是如何转变 成牦牛的呢?根本不可能,如果能转变,那石女儿也能 变成牦牛了。假如这个人已经变成了牦牛,那在牦牛的 本体上就不应再有变异,因为已经成为异体的牦牛之故。

 

总之,诸法无论未舍弃本体,还是已舍弃本体而变 成截然不同的他法,变异都不能成立。既然如此,对方本体存在才能变异的观点就显然不合理。

 

当然,在名言当中,万事万物的无常变化是可以成 立的。比如,人们经常感叹:某人已经老了,与年轻时 判若两人;某人现在已经变坏了,他原来是个好人 … … 对于这些说法,中观宗并不否认,但这些只是未经观察的世俗假象而已,以胜义理观察,诸法的本体丝毫不存在,这样如何变异呢?

 

以上从意义上破了对方观点,推出变异不成立。其 实说“变为异法不成立”可能好理解一点,下面以比喻说明。

 

寅二(以比喻说明)分二:一、壮老之喻;二、乳酪之喻。

 

卯一(壮老之喻):

 

刚才对方认为,通过诸法有无常变化,可以说明诸 法具有自性,但这种说法不合理,下面是以壮老喻来遮破无常,如颂云:

 

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

 

无有变异之意,就如壮年无有衰老,老年也无有衰老一样。

 

未观察时,每个人都有从少年渐渐步入壮年,之后 慢慢衰老,最后死亡的变化过程。但这些无常变化只是 一种虚幻假象,并不真实存在。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无论壮年,还是老年都没有所谓的衰老(无常变化) 。

 

“如壮不作老”,壮年的时候没有衰老。《显句 论》云:因为老年与壮年在本质上相违,无法并存,老 年人不是壮年人,壮年人不是老年人,所以,在未舍弃壮年本质的情况下,不可能变老。

 

“老亦不作老”,如果舍弃了壮年的自性而变成了 老年人,也无有衰老,因为老年时已无壮年,又从何而老呢?已经衰老而再次衰老无有任何意义。

 

总之,虽然世俗中谁也无法抹平脸上的皱纹,但胜 义观察时,所谓的老并不存在。如果是壮年,就不可能 变老,因为未舍弃壮年的本体如何变老呢?不可能。如 果舍弃了壮年本体而变成老年人,也无法变老,因为既然已经成了老年人,老的本性就无法再变老。

 

◎ 对“老”的不同理解

 

虽然在胜义中所谓的“变老”不能成立,但在名 言中却常有这种说法。以前有位记者采访一位领导时 说:  “别人都说您在五年间老了很多……”领导听后显 得很不高兴,说道:  “不仅是我,五年当中人人都会老的。”世人都很在乎这一点,所以我们以后千万不能对人说“你老了”,否则听者一定会伤心的,最好说“你很年轻啊”,这样他听了就会非常开心。   (众笑)

 

修行人与世间人完全不同,对于世俗中变老等无常 现象,不仅不会生起烦恼,反而会把它们当作一种非常殊胜的修法,以此提高自己的境界。

 

◎   “缘起空性”才是万法的实相

 

通过这一颂我们就能了知,虽然在名言当中,老 死等无常法依缘起而存在没有什么不合理,但在胜义当 中,在法的本体为空性的情况下,无常也是无法安立的。

 

《显句论》中引用了《宝云经》的一个教证: “诸 法不生亦无来,无有灭亡亦无老,此乃人狮子之说, 千百众生证此理。”意思是,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谓 生老死,都没有真实的本体,此理就是人狮子无等大师 释迦牟尼佛所发的狮吼声,成千上万的众生都已经证悟了此理。

 

大家一定要对佛陀宣说的缘起空性妙法生起信心!

 

很多赞佛文中都说 37 :唯一释迦牟尼佛您,才能真正宣 说缘起空性之理。缘起空性的意义非常甚深,它真正揭示了万法的实相。

 

[37]  如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云:  “尽善尽美怙主您,赢得赞颂方式中, 殊妙稀有堪为最,即是畅演缘起理。言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 空,较此妙语更稀奇,完美学说何人具?”

 

卯二(乳酪之喻):

 

若是法即异,乳即应是酪。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如果说是法即是异法,那么牛奶就应该是酸奶。而离开牛奶又有何法能够变成酸奶呢?

 

“若是法即异,乳即应是酪。”如果在牛奶没有舍 弃原本体的情况下,承认它有变异的过程,那么牛奶的 本体就与酸奶的本体成了无二无别。但这显然不合理, 是牛奶肯定不是酸奶;是酸奶肯定不是牛奶。如果承许 牛奶即是酸奶,则与现量相违,名言中谁都不会这样承认。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如果认为牛奶在离开本法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成异法,那么牛奶以外的所 有他法,比如水、血、脓、百事可乐等,都可以变成酸 奶了。因为它们在变成酸奶之前都舍弃了自己的本体, 皆无本体之故。但谁会这样承认呢?酸奶的因是牛奶,其他法不可能变成酸奶。

 

此喻与壮老喻基本相同,主要从是否舍弃因方面 分析:如果舍弃因而变成了另一法,那么非因的所有法 也都可以变成此法了。比如,青稞种子未舍弃本体时, 能否变成青稞呢?肯定不能,否则农民就没必要种庄稼 了。青稞种子舍弃自本体以后,能否变成青稞呢?也不 能,如果可以变,石头等一切法也都可以变成青稞了, 因为如果青稞种子在舍弃本体之后,即在本体丝毫不存 在的情况下,可以产生青稞,那么任何法在舍弃本体之后,也应该可以产生青稞,但这根本不合理。

 

最后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包括因果在内一切法,虽 然在未观察的迷乱意识前,如阳焰般地存在,但以智慧 宝剑详细抉择时,都会被摧毁无余,本体皆了不可得。 概括成一句话便是,万法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地存在,在胜义中远离一切边戏。

 

◎ 简单本面,窍诀见之

 

这个道理看似非常简单,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 心的本来面目太简单了,就是因为简单的缘故,自己都 不太相信。他在《文殊大圆满基道果无别发愿文》中亦云:“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愿以上师窍诀力见之。”

 

不仅密宗,禅宗也有这种说法。道元禅师是日本非 常著名的禅宗祖师,他二十四岁来中国求法,勤修几年 后就开悟了。很多禅宗法门都是他在日本弘扬的。当他 求学结束乘船返回日本时,许多弟子来到岸边迎接他, 他们好奇地问禅师:听说您在中国开悟了,您悟到了什 么境界啊?禅师回答:眼睛是横的、鼻子是竖的,这就 是我开悟的境界。有些弟子听后大失所望,心想:谁不 知道眼睛横着、鼻子竖着?如果证悟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您何必千辛万苦到中国求学呢?  … …

 

事实上,开悟的境界确实如禅师所说,万法的真 相本就如此简单。 一切诸法的本来实相是安住的,它如 幻如梦的名言假相也是安住的,只是我们有各种迷乱的因,无法了知而已。

 

我们自宗大圆满,尤其是持明表示传 38 ,有时只是 通过上师们的一些指点、简单的表示,弟子就能完全通 达心的本性。禅宗与此类似,很多禅宗公案里,师父也 是通过简单的指点就能令弟子明心见性。表面上看,上 师好像只是在讲一些日常生活的语言,没有什么特别之 处,屠夫以上的人都能明白,但实际上,如果依此反观 内心,通过这种表示,具缘的弟子就能彻悟、通达万法的本来面目。

 

◎ 世间智,无法企及空性义

 

中观之理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凭借自 己的智慧想真正通达还是非常困难的。正因如此,科学 家、思想家等各个领域的智者,在遇到中观甚深理时, 很难深入研究下去,因为他们的世间智慧根本无法测度空性的甚深奥义。

 

以前我写《智海浪花》39  的时候,采访过一些博士和博士后,从世间角度讲,他们都算知识渊博之人。当 我与他们探讨缘起空性的问题时,有些确实被甚深教义 吸引住了,而有些却不愿深谈下去,认为佛教虽然很殊 胜,但自己不敢深入研究,因为继续下去也无法通达。 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点、没有系统闻思佛教经论,想凭自己的智慧直接开悟,是非常困难的。

 

[38]   持明表示传: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  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 中。禅宗的表达方式类似于此。这一传承的上师几乎都在印度,依次 是:嘎绕多吉(喜金刚) ——蒋华西宁(文殊友)——西日桑哈——嘉 纳思扎——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  ——《前行讲解》

 

[39]  《智海浪花》上下二册内容现收录于《没什么放不下》《有什么舍不得》《幸好有烦恼》。

 

子二(破空性存在之理)分二:一、正破;二、除违教之难。

 

丑一(正破):

 

对方认为,空性是轮回的对治,故空性应该存在。 但实际上,空性也不存在,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麦彭仁 波切在很多论典中经常提及。下面就要破斥对方这一观点。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如果有不空的法,则应该有空法。而实际上,并没有不空的法,这样从哪里能得到空法呢?

 

对方认为:空性肯定存在,通过观空性可以遣除相 续中的烦恼,最终脱离轮回,它有着不可思议的加持, 其威力相当大。如果空性不存在,那以何法对治烦恼乃 至 轮 回 呢?佛 陀 云:“ 涅 槃乃真 实胜 妙 之 法。”意 思 是,涅槃就是空性法,空性法是最究竟、最甚深之法。 并且,你们中观派天天说观空,如果空性不存在,观空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在对方的观念中,空基和空性是分开安立的,空基 相当于瓶子等有实法,诸有实法上面具有实有的空性。 这有点像格鲁巴有些大德“柱以柱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的观点。

 

中观宗驳曰:如果“空性”存在,则其违品 —— 烦恼等以及空基 40(空基指其他的事物,比如烦恼以外的人 等) 也应该存在,因为它们观待而成立。然而,在所知 法中,不空的法一星半点也得不到,因为空性是一切法 的总相,遍于一切别相,即凡是显现、存在的法遍是空 性,没有一法不空。无论中观论师还是任何有实宗论师,纵然遍寻整个世间,也不可能找到一个不空之法。

 

[40]   空基:空性所依,据以论证抉择空性之处,即事物。

 

既然不空之法在世间点滴得不到,那么与之观待 的空法又如何得到呢?比如,世上如果真有一个自性永 远不空的瓶子,依靠此瓶也可以建立其空性,可以说这 是不空的瓶子,那是它的空法。但不空的瓶子丝毫也得 不到,这样怎么会有瓶子的空法呢?又如,空中本没有 花,这样“空中的花鬘非常好看”的说法就不可能成立。

 

《入行论·智慧品》云:  “不依所察事,不取彼无 实。”不依靠所观察的有实法,所依处的违品——无实 法空性也不可能有。可见,对方实有空法存在的说法不能成立。

 

事实上,所谓的空性,只是首先因为存在有的执 著,之后对其进行遮止而已。怎么能认为空性实有,并 将它与空基分开安立呢?根本不合理,因为连所破都不 存在之故,就像通过观察柱子本身都不存在,它上面的空性又怎会存在呢?

 

总之,对方空基和空性分开安立的观点根本不合 理。如果承许瓶子等诸法不空,上面的实有法空,世上 就已经有不空之法了,而这个不空法已经成了空性以外的法了,这样一来,此不空法就无法对治,但这显然不合理。并且,对方也不得不承认有独一无二的空性法存 在,然而,不观待任何法的一个单独空性,在世界上根本找不到。

 

◎ 离四边才是实相

 

现在汉、藏等地的修行人,对空性理解到什么深度 很难说。很多人对空性的理解,已经落到了中观自续派 暂时的观点上。虽然自续派最终的观点与应成派没有什么差别,但它暂时的观点并不究竟。

 

我们讲《中观庄严论》时大家就会明白。自续派认 为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在名言中自相存在。但这只是 暂时分二谛的安立方式,如果我们的见解只至于此,则 是不合理的,因为空性真实存在的观点不能成立。以前 讲《定解宝灯论》41  时说过很多遍,究竟实相中不可能 存在空性。《中论》和《入中论》最后所抉择的都是远离空、不空、空不空二俱及二非四边的离戏境界。

 

[41]  《定解宝灯论》:柱子本来即清净,所剩不空毫无有,若未遮破柱子 无,说柱非实有何用……若从空性分衡量,无有丝毫不空故 … …

 

昨天听一位道友对别人说:  “你们班现在已经在《入中论》的空性境界中全部空掉了。”如果这个班的 道友真正已经住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就会非常清楚,所谓的空也不是实有的。   (众笑)

 

大家需要记住本品宣说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一、不 能执著实有;二、不能执著无实。如此,才能达到远离一切戏论的最高境界 42。

 

◎ 次第抉择很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讲了汉 地禅师摩诃衍 43 所抉择的一些最究竟的观点:白云遮太 阳,黑云也遮太阳,黄金手铐和铁手铐都是手铐,都是 将人束缚起来而不得自由的东西。同样,执著实有和执 著空性都一样是执著。所以,应该什么都不执著,将 一切都放下来。

 

[42]   如《入行论 · 智慧品》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 缘最寂灭。

 

[43]   唐建中二年(781) ,摩诃衍那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命赴吐蕃,在拉 萨等地传教,赤松德赞妃没庐氏及贵族妇女 30 余人曾从他受戒,出家 为尼,称所传为“顿悟”法门, 一度影响甚大。这与印度入藏的寂护论 师、莲花生大士、莲花戒论师的学说有所不同。藏王赤松德赞便发起印 僧和汉僧关于渐顿问题的辩论。印僧以莲花戒为代表,汉僧则以摩诃衍 为代表,辩论时间约为 780-782 年。后摩诃衍败北,离开藏地。

 

后来,莲花戒论师破斥了摩诃衍禅师的观点,禅师 的教法最终未能在藏地弘扬。为什么呢?虽然从究竟的 实相讲,禅师的观点符合《金刚经》和《楞伽经》等大 乘了义经典的意趣,被历代高僧大德们所公认,但对初 学者而言,刚开始就什么善法都不行持,甚至连单空尚 未抉择的时候,就要把空执全部破掉,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暂时来讲我们应该先破实有的执著,之后再 破无实的执著,即把空的执著一并去除,如同燧木与燧 垫相互摩擦之后均会焚烧无余一般。这样次第抉择非常重要!

 

◎ 避免“善空恶空,漫布邪见”

 

有些人在听到空性之后,经常会产生废弃因果的想 法:既然万法皆空,那烦恼也是空的,这样就不必对治 了吧。虽然他们口头上说一切皆空,但烦恼所带来的饥 饿却空不了,对吃饭、喝茶、挣钱等事还很执著。他们 只把修善空掉了,造恶却不空。劝他们行持善法,他们 却狡辩说:“一切都是空性的,没必要念咒,好好睡觉就行。”而在造恶业时,贪嗔痴却空不了,全部爆发出来。正如莲花生大士所说:善空恶空,漫布邪见。

 

当然,如果真正证悟了空性境界,所有的善恶确实 没有什么可取舍的,但如果尚未达到这种境界,名言中就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

 

法王如意宝以前说过:如果有人用刀子一块一块割 你的身体,你也没有丝毫痛苦的感受,就像一地菩萨44 那样,说明这时你已经真正证悟了空性。如果虽然知道 万法皆空,但自相续中还有实执,与空性境界并未相合,就仍需谨慎取舍因果。这个问题大家必须注意!

 

[44]   在初地菩萨所修的十度之中,因为只有布施才能彻底远离违品,其余度 还不能远离违品,故从能以增胜的角度说,尔时布施是最为第一的。虽 施身肉仍殷重就是外在的兆相,不现见的智德是内在的体性,比喻上布 施度清净是外在的兆相,无漏智是内在的体性,此内在的智德就像虚空 中飞越的鸟迹一样不可现见,但由其所流露的外相,就可以推知此不能 现见的智德,因为这样的兆相,任何凡夫、小乘声缘都不会具有。于后 后诸度也可用同等的道理类推,这就是菩萨得地的不共兆相。别;但从 能见修行的分明层次安立时,还有更明显、更超胜的境界。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二十四节课

 

以推理决定身体是不清净的,分三个方面。第一是以因和果来观察,这也分为两种,首先是“真实宣说”。

 

昨天已经讲了,世间上最脏的应该是不净粪,而不净粪的来源就是身体,所以从因的角度来观察,身体没有什么可贪的。那么今天从果方面来讲,身体也是不清净的,因为它是不净物中所产生的果。

 

若谓厌不净,垢种所孕育,

秽处所出生,何以搂入怀?

 

有些人特别讨厌不清净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所贪爱的人,身体是清净还是不清净?

 

众所周知,从最初的因来讲,人的身体是父精母血、精卵结合,由不净种子中孕育出来的;入胎之后,于住胎九个月间,在母亲的腹腔内,周围的环境不外乎是污秽不堪的膀胱、大肠、小肠;最后降生的地方,也是从产门出来。从始至终,不管是哪一个环节,都是又腥又臭,没有丝毫的清净可言。

 

如果你学过一点生理知识,或者上过卫校及医学院,对人体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应该非常清楚。我们不是像莲花生大师那样化生,大多数都是胎生的,而胎中的来源去观察时,的确没有一点清净的部分。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将不清净物形成的身体搂入怀中呢?

 

清朝的《欲海回狂》一书中,也通过几个方面,用教理阐述了人身不净:一切凡夫,皆从情欲生,是“种子”不净;本为精血和合,是“受生”不净;住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居处”不净;在胎唯饮母血,是“所食”不净;足月之后,从阴道出,是“初生”不净;身内脓血,九窍常流,是“举体”不净。月称菩萨说:“此身从出胎,皆为不净性,无法令彼净,如同不净粪。”因而,无论从果方面或因方面来观察,整个身体没有一个干净的地方。

 

身体如此不净,那是不是要舍弃它呢?不能堕入这种极端。以前佛陀让很多比丘修不净观,后来有些比丘修得太好了,纷纷自杀或者杀他人,这种现象在《毗奈耶经》中也有。当然,也不能过于贪执身体,每天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打扮上。现在的世间人,尤其是稍微有点条件的年轻男女,时间基本上都花在这方面了。我们有些出家师父,年轻的时候是在家人,老了以后才出家,过去天天在装饰这个“不净粪”,现在回过头一看,自己的修行一无所成,人生目标也是一片空白,这完全是愚痴所导致的。如果从小就受到佛教的良好教育,可能也不至于变成这样。

 

所以,现在大家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希望你们像盲人抓住大象的尾巴一样,千万不要放弃。修行法中有这样的教言,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比如一个盲人好不容易找到大象,如果丢失了,在茫茫的世间中,再找到也很困难。同样,我们现在好不容易因缘聚合,遇到了这么殊胜的佛法,假如对佛法不希求、生邪见、随便舍弃,那是极为可惜的。

 

前段时间,有个美国留学的道友(我认识她很多年了),在我们这里听了一段时间的课,她觉得回到那里去没有多大意义,最后发愿将《入行论讲记》全部译成英文。她说如果这样的话,自己活着有一点意义,否则一点意义都没有。当时我也开许了,假如真正能完成,还是对众生有一些利益。尽管我讲得不好,可能也有胡说八道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圣者们的公案、教言,尤其是《入菩萨行论》的颂文,应该说是举世公认的。前不久,一位韩国的法师,将《入行论广释》全部译成了韩文,虽然我也看不懂,但还是比较随喜。不管怎么样,有一本书的话,对部分人可能有些许利益。其实《入行论》的教理是不分民族的,无论你是美国人、韩国人,一说到人的身体不干净,谁都不得不承认。

 

如今很多人一直在研究人体,但他们的研究角度,与我们这里的完全不同。有些解剖学的老师,天天在学生面前说:“人体特别不干净,肚子剖开以后,里面是什么什么成分……”但讲完了以后,自己仍继续化妆打扮。既然明知道人身这么不净,何必如此徒劳无益呢?

 

有时候看来,这些行为非常可笑,但是天底下的芸芸众生,都被愚痴颠倒的邪见蒙蔽着,有几个明白这些道理呢?现在很多其他宗教,在提倡慈善事业、赞扬高尚人格等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但在用教理抉择万法实相方面,这种窍诀比较少。世间上的书就更不用提了,你们很多人也受过高等教育,哪个高等学校有如此甚深的窍诀?即便是举世公认的宗教典籍、古代文献,恐怕也找不到这样殊胜的教言。

 

所以,大家遇到这些教言之后,尽量不要放弃。现在的学习条件比较方便,我用你们的语言来传法,虽然表达能力非常差,但大概的意思应该能说出来。你们依照这个来理解的话,以前不知道的一些佛教观念,现在会有重新的认识,这对你们学佛应该有帮助。

 

下面用比喻对人身的本体进行剖析:

 

粪便所生蛆,虽小尚不欲,

云何汝反欲,垢生不净躯?

 

粪便中长出来的蛆虫,虽然很小很小,但你也不愿去触碰它,那为什么反而特别贪爱不净胎中所生、本体恶露不净的躯体呢?

 

厕所里的蛆虫尽管很小,但谁也不愿意去碰它,如果一大盆食物中,出现了一条蛆虫,人们就会很恶心,马上将食物倒掉。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吃饭时,在碗里发现一只小虫,然后辗转相告,所有的学生全都不吃饭了,在那儿集体罢课。厨师们气得不得了:“这么好吃的东西,就一个小小的虫,凭什么不吃了?你们的嘴巴里面灰灰红的打!”嘴巴里面灰灰红的打,是藏地骂人的一种方法,意思是往你嘴里倒红色的灰,那个厨师的汉语不太好,说话总是顺序颠倒,惹得大家经常笑他。当时他特别不高兴,但不高兴也没办法,全学校的人都出来了。

 

不要说在碗里面,听说几个年轻人到一个地方去,那里是非常殊胜的地方,但他们去厕所时,发现里里外外都是蛆虫,那些虫也特别长,一想起来就恶心呕吐,饭都吃不下去,于是当天就离开了。讨厌蛆虫是常人都有的习惯,然而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人比小蛆虫更严重,人是白白胖胖的大蛆虫!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我们出生的来源不清净,但从母胎里出来后,体表的血污已洗掉了,并且涂抹了很多香脂,应该是比较干净的。”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反过来说,我们从厕所里捞上一条蛆虫,把它用清水洗干净,然后喷上香水,这样以后,你愿不愿意接触它?

 

现在的人特别喜欢吃一些虫,但是吃厕所里的蛆虫,好像没有听说过。以后可能会有的,因为人什么都敢吃,也许会把粪便里的蛆虫,洗得干干净净的,盛在精致的盘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到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粪坑里长出来的蛆虫,人们对它充满厌恶,但实际上人的自身也是如此,只不过相比之下,蛆虫只是小小的不净虫,而人却是大大的不净虫。《中观四百论》云:“于彼不净虫,愚故生骄傲。”人是不清净的一只虫,因为特别愚痴,才认为自己非常干净,整天对着镜子打扮,觉得世界上自己最好看。有些年轻人看见自己的皮肤后心满意足:“我如是的漂亮、如是的美啊!夏天的鲜花不算很美,天上的月亮也不算很美,整个世间上,我才是最美的。”其实你不知道自己体内多么脏,就跟厕所里的蛆虫一样,肚子里全部是不净粪。你的来源不清净,身体里出来的东西也不清净,从果方面、因方面、本体方面来观察,人完全是一个臭皮囊。

 

以前嘎西美男[1]遇到一个人非人美女时,美女一见到他,立即就被其相好端严所吸引。为了引诱他,她假装说其他的人非人美女看上了他,让她来转达爱意。嘎西美男因前世修持之串习,对美女、王位等毫无贪执。(不像现在人一样,疯狂地追求自己所爱的对境。)他问:“这位美女与你相比,是比你更漂亮,还是与你一模一样?”美女答道:“当然比我更漂亮,天人见了她都会生贪心,要不要给你介绍呢?”他平静地回答:“不论你或那位美女,所拥有的美色均会瞬间消失。而且众生的躯体,无一不是储藏不净物的臭皮囊。若贪执于它,将来必定会受无量痛苦。”通过这三种原因教诫之后,美女也顿然熄灭了贪心欲火。

 

有些人的贪欲可能非常非常大,但是依靠一些教言,应该是可以对治的。其实现在的环境非常不好,人们把贪欲作为赞叹的对境,有些人本来对感情不是特别执著,但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被迫要受这种教育。前段时间,有位居士在电话里哭诉:“我原本过着非常清净的生活,一辈子就是想好好修行,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追求。但是母亲天天逼我,说你马上30岁了,这么大的年龄,为什么不去寻找工作?”(师言:这个工作是什么工作[2],知道吗?)所以,现在很多人在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希求一些贪爱对境,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他们善良纯洁的心,要保护下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如今世间人对感情特别执著,好像已经步入了疯狂境地,他们的有些语言,在我们修行人看来太没有意义,但他们却习以为常了。什么“天若有情天亦老”,哪会有这样的情况?无为法本来无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难道它也像你一样整天执著对境吗?世间人的这些论调,若凭借诸佛菩萨的智慧来观察,真的非常可怜!

 

卯二、呵责贪彼:

 

汝自不净身,非仅不轻弃,

反因贪不净,图彼臭皮囊。

 

明知自己身体不净,却不但不轻视、厌弃,反而欲求别人的臭皮囊,这是何等愚痴啊!

 

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然后通达世间的万法规律,这无疑是智者的选择。可是现在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身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整天追求所谓的美丽、干净、纯洁,一直不嫌弃自己的身体。本来一个臭皮囊就足够了,但他仍觉得不满足,还要孜孜不倦地贪求其他的臭皮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些道理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不像胜义空性、心性光明那么难懂,但如果没有佛教的教言,很多人都不了解整天拖着的这个身体。有些人自己的身体如是不干净,可一点厌离心都没有,别人的身体也照样不干净,还要不择手段地去希求,实在是愚痴至极!

 

尤其在诸佛菩萨等圣者的眼里,见到人道众生之间的贪爱,会感到很可笑、也很可怜,就像我们人看旁生作不净行、互相追求一样,觉得这些行为引人怜悯。1993年法王在美国旧金山时,我们去了一个动物园,动物园里有一个大水池,池中有很多怪模怪样的癞蛤蟆,看起来很恶心,就像一个个大肉团,然而它们在水池中,还自由自在地追逐、交合、寻欢作乐。在它们的境界中,似乎世界上唯有自己的对象最美妙,最值得贪爱。同样,人对异性的贪恋不舍,在天人、仙人及不净观的修行人看来,也是非常可笑、可怜。

 

平时大家应该以这些教言来对照自己,否则很多人在贪欲的粪坑里始终爬不出来。龙猛菩萨说:“如于自或他,粪便皆厌恶,自他不净身,为何不生厌?”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粪便洒在地上,大家都不愿意接触,觉得非常恶心,同样,自他的身体都是如此不净,为什么不生厌恶心呢?

 

然而,因无始以来的强烈串习,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在对境现前时,无法克制自己的贪欲,陷入了疯狂贪爱的欲望坑中,难以自拔。有些人不仅对活人的臭皮囊特别执著,对死人的身体也不放弃。《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个医生叫革夏巴,也是释尊的一个前世。有一次在某地方,有个女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生极大痛苦,她精神癫狂错乱,一天到晚抱着丈夫尸体倾诉,把尸体认作真正丈夫。久而久之,尸体腐烂只剩一副骨架,但她依然对它珍爱异常:白天用鲜花装饰骨架;晚上抱着骨架,睡在尸陀林里面。(当我看到这个公案时,眼泪自然而然流下来了。)

 

革夏巴了知女人境况后,生起强烈的悲心,到处寻找她,后来发现她在河边,正给“丈夫”洗脸。革夏巴顺手在尸陀林捡起一具女尸,扛起它就来到那里。革夏巴故意一见她就跑,女人问他为什么跑,革夏巴说:“我妻子非常漂亮,如果她看见你的丈夫,我害怕他们俩一起跑了。”女人安慰道:“我丈夫人品很好,不会爱上其他女人,你可以放心和我们在一起。”革夏巴就答应了。后来女人入睡时,革夏巴将两副骨架以绳子捆在一起,好像两个骨架互相拥抱的样子,然后扔进河中,同时大声惊叫:“你丈夫将我妻子拐走了!”女人醒来后,确实见到骨架紧紧相拥,被急流冲走。他们边叫边哭,追了一段时间,结果没有追上。

 

革夏巴回来就开始算账:“你还说你丈夫不喜欢其他女人,没想到他竟将我最可爱的妻子拐走,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你马上赔我的妻子,否则我用大石头砸死你。”女人战战兢兢,跪在他脚下顶礼忏悔,求他不要杀自己。革夏巴立即抓住机会,开导她舍弃抱丈夫尸身的恶念,一切均无常,众生都会死,贪执亲友只会引生痛苦,并致人堕落,希望她能从情欲中清醒过来。说完后,女人如梦初醒,心态当下恢复正常。

 

我以前见过一个人,她丈夫去世十几年了,但仍把丈夫当年给的定情信物贴身戴着,有时间就看一看、哭一哭,算是一种加持物。但这种加持不是三宝的加持,而是贪心的加持。听说西方有些人的爱人死了以后,把尸体用冰箱保存起来,现在中国也有各种情况,比如把头发全部存起来,衣服作为自己一生的加持物。其实用智慧来观察的话,两个人在一起,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到了一定的时候,谁都帮不了谁,如果放下这些执著,自己修行才能成功,很多痛苦也容易解决。

 

现在在家人的痛苦,大多数是来自贪心,也有一部分来自嗔心,如果国际上去调查统计,70%可能源于男女感情和家庭不和,跟贪执身体有着密切关系。而大慈大悲的佛陀,不仅对身体的剖析圆满究竟,对心理方面,也说所有的烦恼包括在贪嗔痴当中,其中贪心是最根本的。

 

寅二、以作用决定不净:

 

宜人冰片等,米饭或蔬菜,

食已复排出,大地亦染污。

 

从作用上来讲,人体也是不清净的。怎么不清净呢?无论是宜人的冰片、红花等香料,还是可口美味的米饭、蔬菜和水果,吃进身体之后,经过火大的腐烂作用,精华部分被身体吸收,而无法吸收的糟粕,则变成粪便排泄出来。这样的不净粪不管洒在哪里,整个地方都被熏臭染污了。你是美女也好、俊男也好,倘若拉肚子,在院子里到处染上不净粪,最后连自己都不愿意呆在那里,一定要搬出去。

 

我们的身体,完全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如果这个身体很清净,那么食物经过它以后,应该变得更鲜美,但事实恰恰相反,即使是再干净、再好吃的东西,一旦经过身体的加工,颜色、形状和本质彻底改头换面,完全变成了臭不可闻的不净物。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身体具有不净性。

 

月称论师云:“若人无过失,世人应贪彼,以身有过故,智者远离彼。”倘若身体没有过失,我们没必要这样呵责,应该可以尽情地贪执,然正因为身体有诸多过患,有智慧的人,务必要摆脱贪身的迷网束缚。否则,这种过患相当大,完全超过了怨敌的危害,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执剑向敌,是犹可胜。女贼害人,是不可禁。”面对手持宝剑的敌人,英雄好汉可以胜伏,而面对楚楚动人的美女,很多人都无力抵挡,只有在她面前乖乖投降,在她的脚下任由践踏。

 

有些论典中说,具有八功德的恒河水,当它流入大海,与海水相融时,原来甘甜的味道马上变成又咸又苦。同样,任何一种清净的食物,若进入身体,即会变成不净,由此可知,身体绝无洁净性存在。《宝蕴经》中也说,黑色的炭再怎么洗,也不可能变成白色,同理,如同不净粪般的身体,再怎么沐浴擦拭,永远也不可能变为清净的物质。

 

对于身体的本质,通过学习这部论典,大家应该有重新的认识。以前很多人跟我讲:“其他什么事情我都放得下,唯有感情放不下。”其实,放不下就是因为你的执著,而执著的原因是认为对方好看。好看的人在身边呆一会儿,自己也好像很快乐,如果不好看的人呆在身边,自己就觉得特别苦恼。这跟习气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若能了解对境的本质,虽不一定能立即消除贪心,可是逐渐逐渐,还是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现在不管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成千上万的出家人,住在寂静的山里或者寺院中,虽然没有人陪伴,也能克制自己的烦恼。而世间上的有些人,不要说长期没有所爱的对境,就算只有短短的一两年,他也是度日如年、非常难受。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认识贪欲的本性,所以跟潮流随顺附和,不得不受痛苦煎熬。

 

总而言之,就像火的作用是燃烧事物一样,而身体的作用,就是将清净的东西变成不清净。

 

寅三、以比喻决定不净:

 

垢身浊如此,亲见若复疑,

应观寒尸林,腐身不净景。

 

通过因、果、本体、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身体的污浊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是正常人,对人体的不净,确实可以现量了知。所以,在某些地方宣讲女人身体不净时,女人根本没有理由反抗。

 

虽然这里的角度不同,剖析的主要是女人身体,但佛经中并没有说男人全部是用清净的冰片做的,因此,你们女众在学习或辅导时,完全可以把“女人”换成“男人”。不然有些道友在考试时,不愿意说“女人”两个字,只是说“可爱的对境”、“不可爱的对境”,这样倒也可以,但你们按自己的角度,把里面的内容换成男人,这是佛陀也开许的。

 

通过上述分析观察,不管是自己的身体、他人的身体,确实是不清净的。如果有人仍有怀疑,觉得:“虽然佛陀这样说,理论上也过得去,但我喜欢的人的身体,应该有一部分干净的地方吧?”这样想的话,那建议你去尸陀林看看。

 

在座的道友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怀疑,如果有,明天也好、后天也好,应该去一下尸陀林,学院里几乎每天有十来具尸体,基本上从不间断,你们去的话,对人体应该会有新的认识。到了那里以后,也不要远远地看,应该勇往直前,天葬师在那里砍,你就站在旁边一直看。有些人不敢接近,一直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但回去后却对人贪执得不得了,这是不合理的。那个时候你越近越好,有胆量的话,拥抱也是最好不过的。

 

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修不净观的环境相当不错。泰国、缅甸等国家中,在一些山洞里、岩石旁,或者寂静的寺院里、森林中,陈列着许多新旧不一的骨架、尸体。很多人每天都去那里观修,他们的观修,不像有些人观光旅游一样,而是依照佛教的九种观想方法,或不净观的各种窍诀。因此,你们去尸陀林的时候,也不要用好奇心来看,不然对修行没有什么帮助。

 

现在很多医生整天给病人做手术,整天都是接触人体,但在他们看来,人体只是工作的对象,下班后照样追求异性,对自己的贪心一点都没有克制作用。不应该这样!应该把所认识的知识用在自己身上,看对境到底该不该贪。如果从小就有这样的培养,很多人的贪心也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极度疯狂,可是正因为缺少这方面教育,现在的年轻人变成了什么样子,大家应该心中有数。

 

《佛的100个哲理故事》中有一个公案说,某地有一位长者,他儿子娶了一个相貌出众的妻子,简直挑不出一点缺陷,儿子与她整日形影不离,宁死也不愿离开半步。多年后,长者在邻国找到一宗生意,让儿子去那里做买卖。儿子特别不情愿,一直发牢骚,但也不得不离开妻子,垂头丧气地前往邻国。他不论走到哪里,脑海中都是妻子的身影,于是匆匆做完生意,立即赶回家去。

 

一踏进家门,没有见到妻子,他就问:“我妻子在哪儿?”下人说:“她已搬到侧房去了。”原来,妻子自丈夫离家后,思念成疾,全身长疮,流脓不止。家人都不愿意见到她,她只好独自睡在侧房,身边围着一大群苍蝇。他忙跑去一看,美丽的妻子竟然全身浮肿、变色,面目丑陋,惨不忍睹,以往的恩爱和欲情,一下子凉了下来。刹那间,他感悟到了世间的无常。

 

有些人也是一看别人的美色退失,就再也不愿意见到了,但由于没有断除执著,即使懂得一些教言,贪心还是难以对治。所以,大家平时要祈祷上师三宝,以生起不贪著对境的正见,有了这种正见,对什么对境都不会有任何贪求。这样一来,作为出家人,一生中守持净戒不会出现违缘;作为在家人,自己的生活也会过得很清净。

 

当然,我并不要求在家居士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生起厌离心,马上离婚,这是我不提倡的。但是佛陀所说的人体不净,大家一定要有重新认识,否则,很多人为了贪求美色,造下很多很多恶业,假如即生中不烧毁贪爱的种子,来世不一定有机会了。因此,大家遇到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应该在阿赖耶上种下摧毁贪欲的善根,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

 

[1] 嘎西美男:释尊的因地,为一国王之太子。

 

[2] 指找对象。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5课

“抉择法我空性”和“抉择人我空性”已经宣讲完了,今天开始学习“抉择有实法为空性”。

 

从某个角度讲,抉择法无我和人无我时,所破已经 包括了有实法。但为了让人能够更广泛深入地理解中观 之理,龙猛菩萨采用了各种推断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万法的本来面目做了细致阐述。

 

戊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二、破彼之能立。

 

十三  观行品 【28】

 

◎ 何为“行”

 

所谓“行”,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是指一切有为法。《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也经常讲“诸 行无常”,里面的“行”也是有为法的意思。它包括相应行和不相应行 29。

 

[28]   本品藏文原译为“观真如品”,或者“观行品”。

 

[29]   相应行就是指心所;不相应行是指与心和心所根本不相应、自己独立的 实有法。按照《小乘阿毗达磨》有部宗的观点,不相应行共有十四种,  也即得绳、非得、同类、无想、二定(包括无想定和灭尽定)、命、法 相(包括生、住、坏、灭)、名称、词句、文字。

 

◎ 为何宣说本品

 

前面通过第一品《观因缘品》,抉择出了一切万法 没有四生——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第七品《观三 相品》和第十二品《观苦品》也分别对四边生作了破斥。通过三次遮破生,已经完全抉择出万法的自性不成立。

 

然而,被无明眼翳染污的人,由于现量见到了眼前 的各种显现,所以坚持认为万法(有为法) 的自相存在。 为什么会有这些显现呢?因为一切有为法皆是造作迁流 的体性,故而都具有虚诳妄取相。这些显现不但欺惑而 且颠倒,犹如旋火轮一般。众生因为不明真相,将其执为实有,由此而随逐不舍、流转不息。

 

对于有为法的虚诳妄取相,小乘各宗虽有不同解释,但实际都不合理,中观宗一一遮破之后,开显了究竟的空性义。

 

己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以教证安立诸法无自性;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

 

辛一(以教证安立诸法无自性):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如佛经所说, 一切有为法皆是虚诳妄取之相。为 什么?因为诸有为法唯是妄取的缘故,是以名为虚狂之法。

 

本品首先以佛经教义进行宣说。远离一切障碍的遮 蔽、现前尽所有智 30 和如所有智 31 的佛陀云:  “诸比丘,有为欺惑之诸法皆为虚妄,无欺涅槃之诸法乃为胜义谛。”32 。佛在《阿含经》等小乘经典以及大乘经典中都说过这样的教言。

 

此处的“涅槃”,并不是指佛陀圆寂之后的寂灭 法,而是指万法的本来面目。《现观庄严论》中讲,涅 槃有基涅槃、道涅槃和果涅槃 33, 还有自性涅槃、清净 涅槃等, 分类比较多 34。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说: 涅槃也叫中观、真如、如来藏,有很多异名。比如在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澄清宝珠论》中就有不同的异名。

 

所谓的欺惑之法,并不是指有为法的空性本体,而是指有为法的显现,因为世人不是被空性欺惑的,而是 被显现欺惑的。也就是说,有为法的自性可以从两方面 分析:名言自性应该用欺惑性来解释,胜义自性则应该用非欺惑性来解释。

 

[30]   尽所有智:是了知显现的万法各自拥有的作用及其差别的智慧。

 

[31]   如所有智:是了知诸法本性皆为空性大平等的智慧。

 

[32] 《中论释》中还引用了一个佛经教证“诸比丘,胜义谛乃唯一真如,无 欺之法即为涅槃,诸行乃为欺惑之法”意义与之基本相同。佛陀的同 一 教义,有时会在很多经典中出现。比如,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文 殊根本续》的教证“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何处发何愿,彼等定成 就”就与《开启修心门扉》里《宝积经》的教证“诸法乃缘起,住于意 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彼等果”意思基本相同,只是语言上稍微有点 差别。

 

[33]  基涅槃(基中观)是指现空双运的本基;道涅槃(道中观)指为了通达果中观所必须经过的方便、智慧双运之 道;果涅槃(果中观)是指色身、法身双运的究竟无住涅槃果位。

 

[34] 《现观庄严论》讲,涅槃包括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清净涅 槃四种。佛陀在世时,有些阿罗汉已经获得了成就,所有的烦恼都没有 了,但他的身体跟常人一样,全部都存在,这叫做有余涅槃;有些经典 里面讲,无余涅槃的时候,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已经消殒了,  整个身体都没有了。自性涅槃,即万法的本体是空、光明、不空、不 明, 一切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清净涅槃就是讲我们的如来藏。这四种 涅槃是从不同层面来理解的。

 

◎ 有为法具欺惑性的原因

 

为什么有为法具欺惑性呢?因为众生被无明眼翳 遮障而妄取的缘故。所谓妄取,就是以心识虚妄而取。 如果眼耳鼻舌等根识无有颠倒,那么所取的任何法必定 真实,但由于凡夫这些根识恒时都是颠倒的,因而所取 到的只能是全无真实的虚诳之法。如果认为它们真实存 在,进而引发贪心、嗔心等,那你就被欺骗了。比如, 我们都觉得眼前的柱子真实存在,但以胜义理观察时它 却无法成立。同样,根识乃至分别念前所显现的一切, 也都是虚妄之法。因为这些显现法能迷住、欺惑世人,故也叫世俗法。

 

就像我们平时认为一个人很好,特别信任他,没想 到他却欺骗了自己。那天有一位居士对我哭诉道: “我 原以为他是个好人,但没想到却是个骗子……”我对他说:  “这怪你自己愚痴,为什么不观察一下就把钱给他呢? ”这个世间具欺惑性的事物本就很多,现在通过观察, 一切万法原来都是假的,都在欺惑我们!

 

其实,凡夫人很难不受欺惑,不仅会受到外界名 闻利养、形形色色法的欺惑,还会受到自己分别念的欺 惑。比如,小时候贪执玩具,年轻时执著感情,中年时 追求名利,老年时希求健康,每个时期都会受到不同分 别念的欺惑。 一生当中,自己的分别念转变过无数次, 不同年龄的心思和追求目标完全不同。如果外境真有实 有之法,或者内心真有实有的分别念,我们就不会这样不停地变化。

 

佛说一切万法欺惑的原因就在于此。世间人因为不 明此理,认为一切都真实存在,日日夜夜奔波、忙碌,最终得到了什么呢?除了苦果以外,  一无所得。

 

我们有些道友很年轻,以前从没接触过世间,看 到各种事情后觉得特别稀奇,再加上年轻人的感觉比较 强烈,所以也很容易受到欺惑。老年人这方面好像差 一 点,遇到快乐的事也是迷迷糊糊,没什么感觉;遇到痛苦的事也不觉得多么痛苦。

 

我以前年轻的时候,如果吃了一顿好吃的,就会非常开心;如果遇到违缘,就会特别痛苦, 一直想着怎么 办啊?现在年老了,面对快乐的事情,比如去汉地的 一 些花园,也没觉得怎么快乐;遇到别人觉得特别痛苦的 事情,也没有什么感觉。不是说我在修证方面有了什么境界,可能只是因为老了,感觉不那么强烈了吧。

 

◎ 中观让我们远离欺惑

 

世间人被欺惑也情有可原,我们现在已经遇到了 这么殊胜的中观法,明白了万法皆为空性,没有任何实义,应该知道 , 唯有行持佛法才具有真正意义!

 

前天洛若乡来了一个杂技团,他们搭了一个大帐 篷,表演了很多精彩节目,本想吸引学院的道友去观 看,但大家都没有受到欺惑。昨天下午他们实在无计可 施,只得把帐篷拆了到其他地方表演。听说有个别出家人去看了,但好像不是我们学院的。

 

学院的道友,尤其学过中观、修过大圆满的人,在 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外境时,是不容易受到欺惑的。虽 然有时也会有一点实执,但由于内心已经真正明白了万法无自性,所以面对各种欺惑、欺惑中的欺惑、幻化中的幻化时, 一般不会随它们而转。我们本来已经住在 一 个幻化当中,如果再执著一个幻化,就会更迷惑,就像 疯子原本已经疯疯癫癫了,如果再喝醉酒,整个世界都已经晃晃悠悠,没有任何所依了。

 

有些道友虽然以前在城市里经常看电视,过着没有 意义、非常无聊的生活,但因为以前在空性方面积累过 善根,现在一遇到中观法,原来的习气马上就萌发了,对空性生起了很大信心。

 

而有的道友虽然住在寂静处能老老实实修行,可 一 旦到了城市,在旅馆里就已经被电视节目迷住了,三天 三夜一直沉浸在里面,这已说明了他的修行境界。如果 修习过中观,深知一切都是虚假的,没有任何实义,就 会有一种自控能力,会对内心的分别念及时刹车。尤其 到了繁华的大城市,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更需要踩在空性的刹车上才能安全行驶。

 

如果在寂静处修行还不错, 一到外面就把控不住自 己,修行将很难成功,因为内心一点空性境界都没有, 太容易受到欺诳。所以,学习中观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护持自己的心。

 

辛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分二:一、破无实为教义;二、破无常为教义。

 

关于“虚诳妄取”的含义,大小乘持不同的观点。

 

有些小乘宗认为,根据《阿含经》的教义,所谓的 虚诳妄取,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无有的法。他们 把诸法的实相抉择为单空。还有些小乘行人认为,虚诳 妄取是指一切有为法的无常迁变性。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实有的基础上。

 

中观宗认为,虚诳妄取是指一切有为法在名言中虽 有如幻如梦的显现,但一经观察,却没有丝毫可堪忍的真实本体,如同水泡、彩虹一般。

 

小乘宗和如他们一般千千万万的迷途之人, 一直 执著万法的自性存在。佛陀之所以说一切万法皆具欺惑 性,就是要破除世人的实执。无始以来我们都吃了无明 的迷药,眼前一直会有万法的迷乱显现,不断受到它们 的欺惑,就像愚笨的人被电视、影像、魔术等幻象迷惑一样。

 

实际上,小乘宗用无实法或无常法来解释教义都不合理。下面首先破无实为教义。

 

壬一(破无实为教义):

 

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

 

既然说诸法是虚诳妄取,那此中怎么会有所取呢?佛陀如是宣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空性的意义。

 

有些小乘宗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虚诳妄取” 意思应该是“不存在”,即指一种实有的单空。如果像   中观宗所说的那样,万法没有丝毫本体,那么在任何条   件下,具作用的法都不可能存在,这样一来,业因果、   前后世等世间所有名言都成了不存在的假法,这种见解   是损减一切名言法的邪见。你们中观派已经成了彻头彻   尾的断见 35 派!

 

中观宗驳曰:所谓损减(也称毁谤或诽谤) ,是把本 来存在的东西说成不存在。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毁 谤,因为一切诸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在这样的空性当 中,有什么实有的东西可取呢?没有任何可取之法。既 然万法的自性本来不存在,我们说不存在,这哪里是损减呢?

 

[35] 断见:又称断灭论,二见之一,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 灭之邪见。断见者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 即归于断灭。

 

譬如,天授如果本来具有眼睛,有人说他是瞎子, 他肯定会不高兴,觉得自己眼睛长得这么好看,怎么能 说自己是瞎子呢?如果天授本来就没有双目,别人说他 是盲人,他应该不会不高兴,因为这不是损减、毁谤, 而是事实。(不过有的人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如果别人说他 难看,他也特别不高兴。其实不应该生气。如果说漂亮的人长 得丑,的确有点不公道,但如果本来就不好看,说难看也是事实。)

 

并且,如果像你们小乘宗所说的那样,欺惑之意就 是不存在,那名言中如梦如幻的欺惑又怎么会存在呢? 如果不存在,佛陀为什么说诸法是欺惑的呢?你们对万 法胜义中本体不存在,名言中显现存在的道理一无所知,根本解释不了佛陀的真正教义。

 

再者,中观宗并非断见派。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 中说:顺世外道不承认因果,中观应成派最后抉择空性 时也不承认因果,但两种不承认并不相同。顺世外道不 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认前后世和业因果,而中观应成 派则是在抉择究竟胜义谛时,才将业因果及涅槃在内的 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但在如梦如幻的世俗中,在众生世俗的梦尚未醒来之前,则承许梦境般的前后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业因果显现成立。所以,两种观点完全不同。

 

◎ 现空双运才是佛的真实意

 

对方反问道:如果佛陀的教言不是要表明诸法不存在,那到底要表明什么?叙述什么道理呢?

 

答曰:佛陀所说的“欺惑诸行,皆为虚诳”,不是 为了表达诸法“不存在”的概念,而是为了阐释万法现 空双运之观念。也就是说,这一教义从空性方面讲,遮 破了万法的本体;从显现方面讲,承许万法如幻如梦的 显现存在,即宣讲了现空双运 36——空即是现,现即是 空的道理。佛陀转八万四千法门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了解此义。

 

所谓现空双运,是说凡夫面前正在显现的法其本 体完全是空性的,并不是说在显现之外存在一个空性的 法,也不是说显现的空基不空,上面一些实执法空着。 就如幻化的马象,显现的同时本体为空;虽然本体为空,显现却会欺惑世人。如果认为显现也不存在,则已毁谤了名言。

 

[36]  通达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即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叫“双 运”。 ——《解义慧剑讲解》

 

如果通达了中观的空性理,在面对如幻化马象般的 万事万物显现时,就不容易受到欺惑。但世人因为不明 此理,特别执著外境各种虚幻的假象,可是越执著,自相续的痛苦就会越不断涌现。

 

◎ 中观宗才能究竟解释佛经

 

所以说,中观宗不但没有毁谤、误解佛陀的教义,反而进一步诠释了佛陀究竟甚深的密意。

 

大小乘行人对佛经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就像上师 在课堂上说一句话,有智慧的人能完全明白上师的密 意,智慧不高的人往往误解上师的意思。小乘行人即是 如此,对于佛陀所说的“诸法皆虚妄,诸法为空性”, 他们根本不懂其中的密意,将其理解成不存在的单空, 认为大乘所说的诸法本体空已经损减了业因果、前后世 等。而大乘智者则能完全明白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空性 教义,通达万法离一切戏论的实相,知道这才是释迦牟 尼佛的究竟密意。正因如此,佛经中经常会有一些大小乘、佛教与外道的辩论。

 

龙猛菩萨通过《中观根本慧论》的理证分析,让后 学者认清了小乘观点的不合理之处,知道了大乘观点才是最究竟的。

 

◎ 将法融入相续

 

我每天坚持讲课,你们每天辛苦听课,目的是什么 呢?就是要把你们以前错误的观念转过来,最终令你们通达万法现而无自性的道理。佛陀转法轮的目的也是如此。

 

我们平时应好好祈祷上师、本尊,祈愿他们加持让 中观教义融入自己的相续,令自己生起胜义中离八边、世俗中如梦如幻的境界。

 

虽然我们依靠往昔业力,现在已经转生到了这个世 间,但要知道,这只是幻化的身体住在幻化的世界,过 着幻化的生活而已。明白这一点后,在生活中就不会有 特别强烈的实执。正讲空性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但 一会儿下课后,可能又对外界的各种事物产生实执,生 起很大烦恼。所以,对于所学的道理,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经常串习。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二十三节课

 

这一品主要剖析所贪对境的身体。前面也讲了,不管是男人的身体、女人的身体,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在分析的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你们女众在辅导或者串习时,可以将里面的“女人”改为“男人”。因为众生对男女的概念,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气,比如说女人不好时,很多女人心里不舒服;说男人不好时,很多男人心里不痛快,这种现象在轮回中普遍存在。为了制止自己的贪心,也为了对论典的内容有进一步认识,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性别进行代换。

 

卯三、破贪身肉:

 

昨天说了,有些人认为:“我不喜欢木棉枕,因为它不是女人的身体,我对女人的细皮嫩肉才有兴趣,不喜欢拥抱那些无情物。”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

 

若谓喜彼肉,欲观并摸触,

则汝何不欲,无心尸肉躯?

 

如果有些人不喜欢木棉枕,只贪爱异性的身体,对于这种身体,不仅想接触、拥抱、抚摸,而且要经常看到,哪怕短短地看一眼也心满意足。假如暂时没见到所爱的人,自己就实在受不了,这完全是一种爱别离苦。所以感情的确是一种执著,但这种执著不是那么容易断掉的,应该从方方面面来剖析。

 

作者在分析这种观点时说:你一定要搞清楚,你所贪执的对境,无非是骨肉组成,如果你喜欢女人的细嫩肌肤,所以要看到并抚摸,那你为什么不贪求那已离开神识、躺在尸陀林或棺材里的无心尸肉呢?

 

比如你所贪爱的人刚死不久,如果天气不太热,十来天之内,身体的肢分会完好无损,秃鹫还没有吃掉,也没有被火烧成灰或者做水葬。既然你喜欢她的皮肉,想要抚摸、接触,那现在为什么不去拥抱她呢?躺在棺材里的身体,以前不一定能经常得到,现在她也比较有空,没有事情做,那你应该把棺材做大一点,跟她一起躺在里面,同时要记得在棺壁上凿一个缝,以方便自己透气。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既没有人干扰,也不会有人跟你争,机缘如此殊胜,你为何不好好把握,在棺材里抱着她享受呢?然而那个时候,很多人不要说看着她、拥抱她,连靠近都不愿意。

 

有些人的爱人死了以后,刚开始抱着尸体痛哭失声,但一会儿就放下来了,根本不愿意永远抱着,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贪心在作怪。若真正用智慧来观察,不管是活着的身体、死了的身体,除了皮肤、血肉、骨架、五脏六腑及粪尿等以外,里里外外找不到一处干净的地方,你到底在贪执什么呢?

 

阿罗汉莲花色比丘尼,曾于追求自己的少年前,以神通节节肢解她那美丽的身体,可是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外,她身体没有任何精华可言。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神通,但也可以借助X光、CT等科学仪器,通过从里到外的观察,不管是美人还是丑人,身体都没有可贪的地方。

 

但是,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颠倒执著自他的身体为干净、美丽,用很多虚假的语言冲击自己的大脑,始终认为对方真的好看。其实懂得这些道理之后,所谓的贪执在对境上并不存在,正因为不存在,所以男女感情是不可靠的。

 

月称论师讲过一个故事:以前有对夫妻,开始时感情不错,一些男人找他妻子调笑时,她立即回到丈夫身边,说自己很讨厌那些人,以后他们再来的话,自己会立刻喊叫,让丈夫速来解围。但日子稍久,她与那些男人勾搭上了,并跟他们发生了关系。自此以后,她经常花言巧语地欺骗丈夫,偷偷出去与别人鬼混。后来她丈夫发现了,想起她以前所说的话,明白所谓的感情极其虚伪,由此生起极大厌离心。

 

现在的世界上,不管是东方人、西方人,最初对自己的伴侣抱有很大希望,希望将一生的幸福建立在对方身上,但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再加上爱的本体根本不存在,所以往往是大失所望。要知道,爱如果是真实存在,那它永远也不会退失。《释量论·成量品》中说,比如你喜欢漂亮的异性,这种漂亮如果在本质上存在,那不可能随因缘而改变,任何一个人看见他,都会产生贪心。而实际上,不要说别人,就算是自己,可能也会今天爱他,明天恨他,对他的感情反复无常,无数人的经验足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大家应该好好思维,无始以来,我们的贪爱之心非常可怕,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执著,但能通达这点的人极为罕见,除了具有修证的智者以外,大多数人都是随着各种迷恋一直在追。

 

现在的那些明星歌星,很多人哪怕看一眼,也觉得特别幸福,若能接触他的手,可能永远也忘不了,觉得自己已获得了“圆满正等觉果位”。这些追星族特别疯狂,所作所为也非常可怜,然而,这种可怜在我们身上也很容易发现——不该贪爱的,偏偏执著不放;值得追求的解脱妙法,却兴趣索然。大家若能从道理上认识到这一点,修行才会逐渐走上正轨。

 

有些人说:“尸体没有生命力,死完以后谁去贪执?我喜欢的是有心的身体。”对此论调,下面也进行破析:

 

所欲妇女心,无从观与触,

可触非心识,空拥何所为?

 

前面已经分析过,你喜欢的不应该是身体,否则,刚死不久的尸体与生前无有两样,放在棺材里对之敷酒、化妆,因为长时间没到外面“打工”,尸体可能更漂亮白皙,但你根本不会对之生贪,既然如此,那你所喜欢的,肯定是她的心。但是所谓的心,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如《弥勒请问经》云:“心者无形无色无住,犹如虚空。”《华严经》也讲过:“心不在内外,心亦无所有。”这样一来,身体也不是,心也不是,除此二者以外,你贪恋的究竟是什么呢?除了石头、木头、瓶子,你想拥抱接触的事物绝对不可能存在。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应该知道,所谓的美色虚幻不实,如梦幻泡影,统统是分别念的妄计执著。世间人所喜欢的,没有任何实义,反而依靠这些分别念,给今生来世造了很多恶业。龙猛菩萨说过:“佛说世上圆满事,难信如同木鳖果。”世间上的一切,看起来像木鳖果一样鲜艳欲滴,但吃后方知是毒药,如果不断地享用、不断地追求,自相续一定会毁坏的。

 

所以,若用智慧来观察,人们生贪爱的对境,除了身体和心是不存在的,既然身体你不喜欢看、不喜欢摸,那肯定是心,可是心没有颜色、形状、来源、住处,纵然你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可能见到、摸到。除非具有他心通的人,知道心是怎么样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贪的对境,不可能依靠这种心来满足欲望。如此一来,自己也完全了知:贪心没有丝毫实质。

 

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现在最可怕的就是贪心,很多人因为贪心,家庭不和合、生活不快乐,被贪心束缚而没有自由。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寂天菩萨的殊胜窍诀来以理观察,这样的道理,任何智者也没办法推翻,即使你在不信佛教的人面前,也可以问他:“你是不是喜欢女人?如果是的话,你喜欢她的身体还是她的心?”假如他说喜欢“身体”,那为什么不喜欢尸陀林的尸体?他若改口说喜欢“具有心的身体”,那么身体和心是别别他体的,不喜欢身体刚才已经承认了,现在你是不是喜欢她的心?

 

通过这种分析,对方再怎么聪明、有超胜的智慧,恐怕也无法回答,最后他自己也知道:“我以前认为世间情爱是存在的,因此一直迷恋着,现在终于发现,这只不过是自己的分别执著而已。”

 

寅二、谴责具迷乱者:

 

不明他不净,犹非稀奇事,

不知自不净,此则太稀奇!

 

我们不明白别人的身体不清净,这倒不值得大惊小怪。毕竟每个人的相续不同、身体不同,接触的时间也不长。对于别人的身体,很多人没有专门研究过、分析过,以至于迷迷糊糊地爱上了对方。但若连自己身体不干净都不知道,那就太稀奇了!

 

从小到大,身体与我们朝夕相伴,我们对它是最熟悉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应该明白自己的一切,既然这样,我们对不净的身体为什么如此贪执呢?

 

《四百论广释》中有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个男人,与一富人的妻子行邪淫,结果被发现,富人将他抓住,扔进一个大粪坑中。那个男人陷在粪坑中,无法爬出来,只有像蛆虫一样以不净粪维生,在粪坑中生活了很久。后来有一天下暴雨,粪坑被冲垮,他才侥幸逃了出来。亲友们为他又洗又涂抹香料,过了很长时间才将身上的臭气减轻。情况稍微好转一些后,他去街上闲逛,被一个身著破衣的乞丐不小心碰了一下,于是他大发雷霆,骂乞丐将他干净的身体弄脏了。其实,他自身刚刚从粪坑中出来,满肚子还是不净粪,这种身体又有何理由执为洁净而骄傲呢?

 

这样的道理,2500多年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已经宣说过,后来群星般的高僧大德也一再教诫过,可是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根本不知道,还在不断地贪执自他的身体而装饰打扮。《岗波请问经》云:“此身不净如腐尸,九孔之中流垢液,犹如蚊蝇喜不净,愚者贪身亦复然。”我们身体犹如腐烂的尸体,九个孔道流着不净的垢液,所以,就像苍蝇蚊子贪爱不净物一样,愚者贪执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

 

假如没有认识到身体的本质,修行再好也没有用,对身体有执著的话,肯定会产生情爱淫欲,如果不能断除这些,智慧和禅定再殊胜也无法获得解脱。佛陀在《楞严经》中说:“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现在的高僧大德也好,世间领导也罢,倘若自己的贪欲无法克制,行为不可能如理如法,方方面面会出现漏洞,最后连性命也很难保住。因此,我们要时刻不离正知正念,尽量去除自相续的贪心,《无量寿经》亦云:“善护意业,无垢清净。”

 

其实,人的身体有什么可贪的呢?一个人提着一桶不净粪,刚从厕所里出来时,大家都觉得特别肮脏,实际上这桶不净粪跟我们的身体比起来,应该说身体更脏,粪桶还算好一点。因为粪桶不管是什么材料制成,毕竟这部分不是不净物,而我们的身体,里里外外没有一处干净的。

 

这个时候,有些人可能想:“身体虽然具有不清净的部分,但颜色、形状、味道等各方面俱全,因此还是有可贪的地方。”这种想法也不合理:

 

汝执不净心,何故舍晨曦,

初启嫩莲花,反着垢秽囊?

 

假如你喜爱色香味俱全的东西,那在晨曦中刚刚开启的香洁莲花,你为什么不去爱乐,反而贪著充满污秽的臭皮囊呢?

 

莲花跟女人的身体相比,无论从形状、颜色、气味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胜。然而古往今来,除了印藏汉的高僧大德以外,世间人都愿意竭力赞美女身,说她有美丽动人的姿态、芬芳爽洁的香气,用极华丽的辞藻来加以修饰。其实,这些赞叹完全是未加观察的虚妄之词,女人的身体不管是味道也好、结构也好,没有任何可贪之处。这一点,你观察自己的身体就会了解,观察别人的身体也会知道。

 

月称菩萨说:“有如猪狗等,乐于不净粪,愚者贪欲乐,智者谁喜彼?”如同猪狗特别爱吃不净粪一样,愚笨的人非常迷恋异性的身体,妄图从中获得快乐,而有智慧的人谁会喜欢这些呢?《华严经》也阐述了女人身体不值得贪执,如云:“能了女人身内外,种种不净之所生,如何境动思欲火,焚烧累劫诸善根。”

 

诗人喜欢用美妙的词汇来赞叹女身,《中观宝鬘论》说,这种行为极其愚笨,相当于把大便放在盘子里,描绘它的形状如何如何好、颜色如何如何美、味道如何如何鲜一样,别人会觉得他精神有问题,明明不净粪没有干净的地方,为什么拼命去赞叹呢?印光大师也说过:“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汉地常把美女的脸比作芙蓉,我们藏地也喜欢用鲜花来形容。那天我去参加学校的六一儿童节,有个小女孩出来唱民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美丽的姑娘是湖泊里的莲花,在毛毛细雨下,显得更为动人;英俊的男孩是……;奔驰的骏马在微风和云雾下,跑得越来越快。”但当时她把歌词忘记了,情急之下就开始乱编:“英俊的男孩,在毛毛细雨下,跑得越来越快。”后来我就笑她说:“英俊的男孩是不是因为下大雨了,自己特别害怕,往家里跑得越来越快?”世间人说美丽的姑娘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得越来越动人,实际上就是不净粪越来越动人,但这样说的话,人们可能也不一定认可。

 

现在的社会中,不明白这些道理,为女人而毁坏自己的现象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深圳有位姓邓的腐败分子,三年中挪用公款2.3亿人民币,全部用于女人身上。他包养了除妻子以外的四个情妇,尤其第五个情妇,是他的“重点供养对象”,仅仅在800天的时间里,花在她身上的钱多达1840万元,平均每天2.3万元!这种人真是特别可怕,没有正知正念的摄持,觉得对境求之不得,自己云里雾里的,取舍全部颠倒,最后也会后悔莫及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应该知道自己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以前没有受过这种教育,做错事也情有可原,但现在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应当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减少自己的迷乱执著,过去的罪业尽量忏悔,今后的行为应该用佛法摆正过来!

 

丑二(以推理决定)分三:一、以因果决定不净;二、以作用决定不净;三、以比喻决定不净。

 

寅一(以因果决定不净)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呵责贪彼。

 

卯一、真实宣说:

 

若汝不欲触,粪便所涂地,

云何反欲抚,泄垢体私处[1]

 

如果你不愿意接触粪便等涂过的地方,那为什么反而乐意触摸排泄粪秽的身体呢?

 

世界上再好看的明星,所排出来的大小便撒在地上的话,贪心再大的人也不愿意接触,甚至在那里坐一会儿也受不了。其实不净粪的来源,就是他的身体,如果身体干净、不净粪不干净,那么接触身体也可以,但通过前面的观察,身体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之外,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尤其是人的血肉,谁都不愿意去享用,只不过这些不净物合为一体时,人们觉得这是值得贪执的对境,但若一一分开来观察,对人身的哪一个部分,都会因厌恶而远离。

 

龙猛菩萨说:“汝见屎尿等,一一为不净,于彼合集身,如何生悦意?”倘若对屎尿等物,一一都不愿意接触,那对这些粪秽聚成的身体,为什么要生起贪爱呢?大便、小便、肉、血、骨头、头发、手指、脚趾,这些东西摆在你前面时,你会生起贪欲吗?人的眼睛只是一个水泡,耳朵就是两片皮,所有身体的组成成分,没有一点精华可言。

 

而且,任何一种干净的物品,若与身体相触,即会变成不净。比如特别漂亮的人死后,把他的身体剖开,流下的血和不净粪,会染污整个干净的地面。所以圣天论师说:“若一切净物,触后成不净,智人谁能说,彼中有净性?”如果一切原本为干净的物品,与身体接触后变成污秽不堪,那么有智慧的人,谁能说这种身体中有清净性呢?这么肮脏的身体,只有愚者才愿意接触。

 

以前有个富人,家中有一名仆女,因其颇具姿色,许多男人都见之生贪,并乐于追求她。但她毕竟是个仆女,有一次,男人们见她端着粪桶,觉得非常臭秽,马上退失了贪心,都远远地避开她。其实这是非常可笑的,男人所厌恶的粪桶不是特别脏,最脏的应该是她的身体。因此,《中观宝鬘论》将人身喻为装满不净物的瓶子[2],确实是非常甚深的一个教言。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但不明白这些道理,听了之后反而不高兴。有个法师在西方国家讲女身不净时,下面有一堆女人站起来抗议,他从此再也不敢讲女人的过失了,一定要极力赞叹她们。我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个法师应该辩论,如果她们真有功德,那也可以讲一讲,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要知道,我们破析女人的身体,是为了对治男人的贪心,并不是侮辱哪一个人,佛陀肯定比我们懂得多,此举定有其深远意义。

 

贪执异性是迷乱的行为,但这一点,千千万万的人都不知道。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从出生到老死之间,都在寻求一种情爱,以贪欲做事情认为非常如法。但学了这样的大乘教言后,很多人的心应该会平息下来。以前为了自己的追求,始终相当苦恼,有些年轻人在失恋时,旁边人怎么劝也听不进去,据说不仅是身体痛苦、心里痛苦,连骨髓里面都在痛苦。但如果通达了这些道理,应该能减少这些特别不好的执著。

 

[1] 如石法师翻译的是“私处”,但在藏文讲义中,只是说“身体”,故下面按照藏文讲义的意思进行讲解。

 

[2] 装满粪便瓶,外饰亦厌弃,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4课

今天继续宣讲“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 人我有很多能依,其中之一就是痛苦。遮破了能依痛苦,也即遮破了所依人我。

 

上节课讲完了“破观待人我而作”的第一部分“自作不成立”,今天讲第二部分“他作不成立”。

 

卯二(他作不成立)分二:一、受者不成立而破;二、施者不成立而破。

 

“受者不成立”,是说接受痛苦者不成立, “受” 是接受、领受之意;  “施者不成立”,是说制造并施予痛苦者不成立,“施”是施予之意。

 

辰一(受者不成立而破):

 

若苦他人作,而与此人者。

若当离于苦,何有此人受?

 

如果认为痛苦是由他人造作后交与此人的,则不合 理。因为,若离开了痛苦五蕴,哪里还有所谓的领受者呢?

 

对方认为痛苦应该是他作,比如, 一个人今世造作 善业来世转生到天界,他由于在人间也造过恶业,所以 当天人时也会感受一些痛苦。也就是说,此人今生做人 时造作、施予了痛苦,后世当天人时领受了痛苦。因为 前世的人和后世的天人并非同一者,而是他体,所以说痛苦是他作。

 

此处用了前世人、后世天人的比喻来说明。月称论 师的《显句论》,以及宗喀巴大师、果仁巴大师和麦彭 仁波切的《中论》注疏都用了这一比喻。此喻应该有很甚深的密意。

 

龙猛菩萨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如果一个人在 人间造作了苦,之后转生天人领受了此苦,那么在痛苦 施予之时,不具痛苦的一个天人补特伽罗就应该已经存 在,因为人和天人同时存在,才会有所谓的施予,但离开痛苦五蕴的天人怎么可能存在呢?根本找不到,所以这种说法不合理。

 

另外,从人我的角度观察,天人也不可能存在,因 为天人只是五蕴的一种假合。前面我们以五相推理已经 观察过,无论在五蕴聚合(一体) 当中,还是在五蕴聚 合之外(他体) ,所谓的天人都了不可得,如同石女儿 一般。这里已牵涉到了人无我方面,关键要推出领受者不成立,科判说得很清楚。

 

当然,名言中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比如,此生 当人时造了恶业,后世当天人时就会感受恶业带来的痛 苦,或者做人时造了杀业,后来堕到饿鬼中感受这些痛 苦。此生的人是施苦者,后世的天人或饿鬼是受苦者。 很多佛教徒也经常说:  “我生活很不顺,屡受挫折,肯 定是前世造过什么恶业”“我的病怎么治也好不了,这 应该是我前世杀生的果报”“有些人短命多病,他们以前肯定杀害过众生” … …

 

虽然名言中这些说法可以成立,但如果认为胜义中 真正存在一个自性的他众,首先造了自性的苦,然后把 此苦送给了自己的下一世——天人或饿鬼,则根本不合 理,因为后世的领受者——天人不成立之故,总而言之可以这样说。

 

辰二(施者不成立而破):

 

对方辩驳说:虽然领受者天人不能成立,但此生造苦、施苦之人应该成立。

 

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如颂云:

 

苦若彼人作,持与此人者。

离苦何有人,而能授于此?

 

如果说痛苦五蕴是他人造作之后送与此人的,也不 合理,因为离开了五蕴痛苦,哪里有人能把痛苦授与此人呢?

 

为什么说造苦、施苦者不存在呢?遮破方法与刚 才破领受痛苦者基本一样。除开具有痛苦自性的五蕴假 合以外,创造痛苦的真正补特伽罗之本体不可能成立。 这样怎么会有施予者呢? 《显句论》中有一个很好的教 证:  “若能施所施之补特伽罗二者,不可存于所施之五 蕴抑或痛苦之外,则‘该痛苦乃自他体之补特伽罗所 作’之说又焉能安立?因于痛苦之外,他体之作者补特伽罗不可成立故。”

 

虽然在如梦如幻的名言中可以说,我前世造过的什么恶业使我今生感受了什么痛苦,但胜义观察时,所谓的施苦者完全了不可得。

 

用第八品《观作作者品》的推理也可推出施者(作 者) 不成立。怎样推呢?定、不定、定不定二俱的作者 都无法作任何作业 25 。由此可知,作者(造苦、施苦者)不能成立。

 

[25] 第八品: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决定无作者,不作无定业。作者定 不定,不能作二业。有无相违故,   一处则无二。

 

总之,从五蕴聚合的角度,或者从作者作业的角 度观察,所谓的施者补特伽罗之本体不能成立。因此, 对方说此生人造了痛苦,之后施予来世天人的说法不合理。

 

寅三(自作不成立他作更不成立)分二:一、观待人我不成立;二、观待蕴而不成立。

 

卯一(观待人我不成立):

 

前面已经观察过,从人我的角度讲,痛苦自作不能 成立,因为一方面自己对自己起作用相违,另一方面作 者自身不能成立。既然自作不成立,他作更不成立。下面就具体讲述这个道理。

 

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

 

自作痛苦如果不成立,又如何成立他作痛苦呢?如 果承许他人作了痛苦,归根结底,还是名为自己作了痛苦。

 

观待自己叫自作,观待他人叫他作。自作成立的情 况下才会有他作,否则他作就不可能成立。比如,修路 工人观待其自身的修路行为都不成立,那么观待别人而 言,修路工人他修路的行为又如何成立呢?又如,如果 慈氏的衣服是由近藏做的,那么这件衣服首先必须建立 在近藏自己制作的基础之上。如果近藏没有做衣服,那么观待慈氏而言,近藏的他作就不可能成立。

 

同理,如果人自己造作痛苦之前提都不能成立,那 么天人的该痛苦又怎么可能由人来造作(他作) 呢? 绝不可能创造出来!

 

“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如果承许他人作了 痛苦,归根结底,还是名为自己作了痛苦。为什么呢? 因为他作从其自身的角度讲,还是自己造作。所以,如果存在一个他作痛苦,那么从其自身而言,也叫自作。

 

由此可见,他作痛苦根本不成立。这种观察方式比较简单,是从人我的角度破。

 

总之,任何一个痛苦不可能自作和他作。前面从五 蕴、人我两个角度观察过,所谓的自作痛苦不能成立。 如果自作痛苦不成立,他作痛苦也不可能成立,因为自 作、他作互相观待, 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可能存 在,就像如果没有自己,观待自己的别人也不会有;没有这边,观待这边的那边也不会存在一样。

 

反过来讲,如果世上真有一个他作痛苦,肯定也会 有自作痛苦,但因为他作痛苦不成立的缘故,与之观待 的自作痛苦也不能成立。比如,我请裁缝做衣服,观待 我而言,衣服是他作,观待裁缝自己,衣服则是自作; 如果裁缝没给我做衣服,即他作不成立,那么观待裁缝的自作也不可能有。

 

总而言之,自作不成立的缘故,他作不能成立;他 作不成立的缘故,自作也不能成立。从文字上看好像非 常简单,但推的方式大家一定要明白。以上“自作不成 立他作更不成立”的第一部分“观待人我不成立”已经讲完了,下面是第二部分“观待蕴而不成立”。

 

卯二(观待蕴而不成立):

 

从科判上看,前一颂是从补特伽罗人我的角度分 析自作不成立,故他作不成立,此颂主要从蕴的角度分析。

 

苦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

彼无有自体,何有彼作苦?

 

五蕴不是自作,因为法(苦法) 不能自己造作自己;他体之五蕴没有自性,又如何能成立他作苦呢?

 

对方认为:痛苦是由补特伽罗制造的,而痛苦与补 特伽罗并非他体,因此,痛苦应该是由痛苦五蕴自己造作的。

 

驳曰:苦蕴不可能自己造作自己的本体,因为自己 对自己起作用相违之故。前面再三讲过,自己对自己起 作用违背了万法的规律,如果火能自己燃烧自己,太阳 能自己照亮自己,黑暗能自己遮蔽自己,就会有能作、 所作成为一体等很多过失。因此,苦蕴不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

 

对方狡辩说:如果痛苦自己无法造作自己,那就应该承许他作。

 

驳曰:刚才已经观察过,五蕴自作不能成立,既然自作不成立,观待自作的五蕴他作怎么可能成立呢?不可能成立。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认为,颂词第一句“苦不 名自作”是说,痛苦不是由自他的补特伽罗自作的;第 二句“法不自作法”意思是,痛苦不是由痛苦五蕴自作 的;后两句则是破斥他作的观点。 (这与佛护论师对此颂 的解释完全一样。从印度佛教历史看,龙菩提和佛护论师都在龙猛菩萨面前亲自听过中观教义。)

 

《中论释》这一颂词的科判与我们安立的科判有点不同,我们是按照果仁巴大师的观点从蕴的角度破。

 

◎ 对治痛苦的方法

 

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各种苦难,当依靠五蕴假合 之身产生痛苦时,世间人很难从容面对。我们作为修行 人,在遇到痛苦时,不应再像世人那样束手无策,而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对治。

 

比如,可以运用刚才的方法对苦详详细细分析:我 现在的痛苦,是痛苦自己作的?还是他法作的?痛苦不 可能自己造作自己,因为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相续的里里 外外去寻找,所谓的痛苦都不存在,即使存在,痛苦自 己造作自己也不可能。如果自作不成立,观待自作的他 作也不可能有,共作和无因作更不能成立。由此可见,痛苦从未真正产生过。

 

也可以运用密宗的方法观察:正在痛苦的时候,观 察苦的本体、颜色、形状、来龙去脉是什么样?观察之 后就会知道,痛苦就像空中的彩虹一般虚幻不实,来无 影去无踪。密宗有很多这方面的殊胜窍诀。那天讲《大 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时候给大家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了。

 

那天有位道友对我说:  “我本想待在学院,但有个   痛苦一直折磨着我,现在实在没办法,只能离开 … … ” 对于他的话, 一方面我也理解,当众生业力已经成熟,   在迷乱的显现面前,想依靠理论对治确实有点困难,但   另一方面,如果他能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自己所经历的   身苦,心苦等到底从何处来的?有无外面的一些因缘?

 

是自作还是他作?最后就会知道,痛苦其实根本不存在,如同石女儿一般,这样它怎么会折磨自己呢?

 

◎ 能否除苦,修不修是关键

 

我们作为修行人,学了中观和密法之后,就不应总 说自己很痛苦、痛苦天天折磨自己这样的话。我们已经 听了那么殊胜的大圆满本来清净法以及甚深的中观理, 如果一点不运用,自相续的实执和痛苦没有丝毫损减, 不仅自己会感到不好意思,别人听起来也会觉得有点奇怪。

 

这时需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怎么学的《中 论·观苦品》?如果学了很多法,却一点没有打破自己 的实执,怎么能叫修行人?怎么能说自己听闻了中观、听闻了大圆满本来清净呢?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法之后修不修。如果理 论上懂得之后,能够经常串习,自相续的痛苦必定会逐 渐断除。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过:痛苦是有为法,肯定可 以打破,只要我们将痛苦的因缘一一遮破,它就失去了 衍生之地。希望大家在遇到痛苦时能坚强一些,不要像大势已去,  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一般。

 

当然,虽然我在理论上会说,但自己真正受苦时, 也不一定能完全转为道用。但有时又感觉自己还可以, 经常觉得生病也挺好,因为每生一次大病,就能完成 一 件大事。第一次身体不好时,在治疗期间翻译了《释迦 牟尼佛广传 · 白莲花论》 26 ;第二次住院时,翻译了《大 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每当出现较大违缘的时候,自 己也能欢喜接受,在此过程中,并没认为自己彻底失败了,已经走投无路了。

 

[26] 堪布仁波切在传讲《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的《日常禅修窍 诀》时说:我记得 2001 年 12 月 25 号我到厦门,好像是 2002 年 5 月 2 号离开厦门,大概四个多月的时间当中在厦门的医院里面翻译了《释迦 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当时基本上是一边住院输液一边翻译,住完 院这部论也翻译完了,所以我个人而言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希望道友们, 一方面要明白遇到痛苦很正常,轮 回的本性即是苦。正如《中观四百论》所讲:  “世人皆 求乐,乐者实难得,故于此众生,众苦如随逐。”意思 是,世人皆寻求安乐,然而安乐非常难得,而且此求乐 之行反会成为苦因,所以于逐乐众生,众多痛苦如同影 子一样随逐不舍。另一方面也要知道,虽然痛苦人人都 会有,但作为修行人,遇到痛苦时,运用所学完全可以 对治。对治之后痛苦不可能不损减,只不过自己不会运用、不去运用罢了,关键就在这两点上。

 

丑二(破自他共作):

 

对方认为,虽然痛苦由自体或者他体分别各自而作 不合理,但由两者共同聚集而作应该是合理的。但这种想法更不成立,如颂云:

 

若彼此苦成,应有共作苦。

 

如果自作和他作苦蕴分别成立,则应该有共作苦蕴,但这是不可能的。

 

颂词没有直接讲原因,但刚才已经分析过,自作痛 苦和他作痛苦在各自分开的情况下,无论从五蕴,还是 从人我角度观察,都不能成立,既然如此,共作更不可 能有。如果成立,已经将自生和他生两种过失集于一身了 27。

 

[27]  《入中论》云:   “计从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说众过故。此非世间非真 实,各生未成况共生。”

 

对方辩驳说:共生应该可以成立,就像虽然在各个 零件上,都不成立马车,但各个零件汇集在一起,马车却能成立。所以,汇集而作的观点是成立的。

 

中观宗驳曰:你们认为零件汇集之后,马车就会有实质性的本体,然而,这样观待而成立的法不可能具有 自性。就像如果每一个人都没有杀生,则“其中的两个 人共同杀生”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如果两人分开时各自都没有修路,他们合在一起也不会修路。

 

共生是裸体外道的观点,此观点根本经不起观察, 因为如果自生、他生都不成立,共生很容易就被遮破。 《入中论》里有一个破共生的颂词:  “计从共生亦非 理,俱犯已说众过故。此非世间非真实,各生未成况共生。”

 

丑三(破无因作):

 

此彼尚无作,何况无因作?

 

如果痛苦自作、他作、共作尚且不成立,即所有痛苦的能作因完全找不到,那何况无因作呢?更不会有。

 

顺世外道和有些世间人认为一切都是无因生。如果 痛苦可以无因生,世上解除痛苦的因就不可能找到。为什么?

 

因为如果是无因作,万法就会恒时存在或者恒时无有,这样痛苦也会恒时存在,不随因缘而生,也不随因缘而灭。但这一点连世间人也不会承认,因为他们总是 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痛苦、获得安乐。比如,人们为了不 饿肚子会购买各种食物;为了远离贫穷会努力积累财产 等等,如果饥饿、贫穷的痛苦都是无因生,那买再多的 食品、积累再多的财产也解除不了任何痛苦,但谁会这

样承认呢?

 

再者,承许无因生也与现量相违。如果万法无因 生,在严寒的冬天,山间也可以盛开鲜花;在酷热的夏 天,大地也可以覆盖冰雪了。但这显然不可能,因为鲜 花和冰雪是由气候等各方面因缘具足后才能产生,并非 无因。虽然顺世外道嘴上说无因,但眼前明明能现量见到因缘生的各种现象,对此他们也无法否认。

 

所以真正观察时,无因生的观点无法立足,于名言量和胜义量都有诸多妨害。

 

壬二(以此理类推他法):

 

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

一切外万物,四义亦不成。

 

不但众生的痛苦五蕴以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四种义不成立,而且内外的一切万法以此四义也不成立。

 

四种义,即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不但痛苦 五蕴以这四义不成立,痛苦以外的其他感受——乐、等 舍等,以及外器世间的瓶子、柱子、山河大地乃至虚空 等一切万法,皆可通过四义来观察。如果成立,必然是 自作、他作、共作或无因作中的一种,但观察之后四义都不成立。由此可知,  一切万法无有产生,皆为空性。

 

破四边生的推理非常尖锐,就像金刚能将万物击 为碎屑一样,它也能将一切执著摧毁无余,没有一法经 得起观察。破四边生的理论称为金刚屑因的原因即在于此。

 

◎ 缘起生是最合理之生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四生都不成立,那万法是如何产生的呢?

 

《显句论》里引用了一个佛经教证说:  “痛苦之 自生,他生及共生,无因生之说,汝云乃缘起。”意思是,在整个世间,有些人说痛苦是自生,有些说他生,有些说共生,有些说无因生,但这些都不合理。那什么 才合理呢?  “汝云乃缘起”, “汝”是指释迦牟尼佛, 佛陀所说的“缘起生”才是世间最合理的观点。此教证 一方面揭示了缘起生这一真理,另一方面也是对释迦牟尼佛的赞叹。

 

因为四边都不可生,所以一切显现都是如幻般以缘 起而存在。缘起有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胜义缘起,是 指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名言缘起,是指一切诸法在名言中如幻如梦地存在,而实际也不离胜义。

 

辛二(以教证总结):

 

清辩论师的著疏里引用了《般若波罗蜜经》的教 证:  “佛告极勇猛菩萨言:  ‘善男子,色非苦非乐,如 是受想行识非苦非乐,若色受想行识非苦非乐,是名般 若波罗蜜。’”以此讲了色法为主的所有五蕴苦乐不成立的道理。

 

《等持王经》云:  “世俗佛说法,有为无为法,胜 义无我所,诸众相如是。”意思是,世俗当中佛陀已经 说了有为法和无为法,但在胜义当中,我和我所皆不存在, 一切众生的法相也是如此。

 

《梵王请问经》云:  “云何名圣谛?若苦若集, 若灭若道,不名圣谛。彼苦等不起,乃名圣谛。”意思 是,苦集灭道皆不起就叫做圣谛,这主要宣讲了苦谛和 集谛等不存在的道理。苦集灭道存在,叫做轮回法;苦集灭道不存在,是涅槃法,即清净圣谛。

 

《维摩诘经》云: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无论是《梵王请问经》《等持王经》,还是《般若经》,里面都着重宣说了痛苦不存在的道理。

 

◎ 通达空性,人生无忧

 

希望大家在学完本品之后,能依靠教证和理证再三 观察自己的相续。以前我们在生活或修行中遇到困难时 就会痛苦不已,现在通过理证观察,无论从自作、他作 等哪方面观察,痛苦的本体都了不可得。正如刚才《等 持王经》的教证所说,虽然在世俗中佛陀宣说了有为法 和无为法,妙转了法轮,但在胜义中,我、我所,乃至一切众生的法相皆不存在。

 

世俗毕竟是假的,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无论他当时的表情多么逼真,都只是假装的。当他扮演一只老 虎时,他自身是否具有老虎的实质呢?根本没有。所谓的世俗法,也可以如此理解。

世间人因为不知此理,对很多事都特别执著,遇到 了一点点挫折,就沮丧不已;得到了一点点名声,就喜 不自胜,认为这些都真实存在。与之交流时,他们关心 的大多都是你有没有名声、地位、 一个月赚多少钱。如 果你在这些方面还不错,他们就认为谈话比较有意义; 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他们就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之 所以产生这些分别执著,就是因为不知道轮回虚妄不实的本性。

 

很多修行人因为通达了空性,所以在人生路上无论 遇到什么痛苦或快乐,都能坦然面对。我们现在虽然尚 未证悟空性,但从理论上,从观察的角度讲,已经通达了部分内容,这样对万法的实执应该就会明显减轻。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二观苦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