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24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六品《观染染者品》。昨天讲完了“观察一异体而破”中的第一部分“总破一异体”,下面讲第二部分“别破异体”。

 

丑二(别破异体)分二:一、结合不成立;二、互相依存之过失。

 

寅一(结合不成立)分二:一、结合无有异体;二、异体无有结合。

 

对方坚持认为:染和染者是具有自性的两个异体法,因为两者的结合存在之故。但这种观点不能成立。

 

卯一(结合无有异体):

 

若异而有合,染染者何事?

 

如果承许染和染者异体而有结合,那么染和染者的自性是什么呢?如何能成为异体呢?

 

中观宗驳曰:所谓的结合不能成立,如果染和染者有结合,两者就不能是异体。为什么?

 

因为对方所说的异体,是自性成立的异体,而非名言假立的异体。若是名言假立的异体,也可以承许它们有结合,比如,两个人开始分开住,后来合在一起住;这几人合成了这个组,那几人合成了另一个组等等。然而,经得起胜义观察的异体法之结合,则不可能成立。

 

首先,染和染者本身异体不成立,因此没有所谓的和合。如果承许染和染者是异体,两者之间就没有了任何关系——既无观待关系,也无相属关系(异体法是指没有任何关系、本体完全分开的法)。但这不合理,因为“染和染者”互相观待才能成立。如果承许两者是别别他体,它们之间的观待关系如何处理呢?难道能说两者不观待吗?如果这样承许,则与现量相违,因为现量可见,没有染者,染就不可能产生;没有染,染者就无法成立。既然两者观待,异体关系就不能成立,这样异体法之结合又怎会存在呢?

 

其次,以结合来成立异体也不可能,因为胜义观察时,如果染和染者能够结合,那两者的结合必定是处于同一个时间、空间,具有同一个本体。既然如此,两者又怎么会是异体呢?因此,如果染和染者有结合,就不可能是异体。

 

卯二(异体无有结合)分二:一、他宗之说;二、自宗回答。

 

这个科判分为“他宗之说”和“自宗回答”两部分。我反复参阅了宗喀巴大师、果仁巴大师等很多论师的讲义之后,感觉这样安立可能比较合适。

 

辰一(他宗之说):

 

是二相先异,然后说合相。

 

对方仍固执地认为:染和染者二法的体相先是分开的异体,然后说有它们结合的相,这没有什么不合理。

 

对方认为,染和染者先是实有的别别他体,之后结合在一起。就像东山的牦牛和西山的牦牛,先是分开的异体,聚到一起之后就称为结合。又如两个人结婚,双方原来是分开的,结婚之后就混在一起,虚度光阴……可不可以用“混”这个词呢?(众笑)

 

在藏地,牧民们也认为可以把牦牛与牦牛合在一起,但不敢让牦牛与马接近,因为牦牛有时会用牛角把马顶死。尤其在秋天,牦牛特别好斗,一看见马就想攻击它。放牦牛的时候,马偶尔会跑到牛群里,这让人特别害怕。

 

这一颂是讲对方的观点。下面是自宗对此的回答。

 

辰二(自宗回答):

 

若染及染者,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如果染及染者先各自成立为异体之相,既然已成了异体之相,你们为何而说有结合呢?

 

中观宗回答说:自性成立的两个异体法,虽然在名言中可以说结合在一起,但这只是名称上成立而已,从意义上讲,迥然不同的两个异体法怎么会有和合呢?

 

◎异体无法和合

 

人们一般把两个物体靠得较近的状态,称之为结合,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即分别心前的一种概念而已。若按《入行论·智慧品》和其他有些中观理来详细观察,两个物体靠近到什么程度算是结合呢?如果中间有一些微尘间隔,就不能叫结合。即使中间没有微尘间隔,也不能叫结合。为什么?因为两者自身的微尘不能融入,还各占着自己的位置。既然不能融入,就不能叫结合。《入行论·智慧品》云:“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不入则无合。”

 

《显句论》云:所谓结合,一定是时间上统一,空间上一致,否则就不是结合。而事实上,两个异体法在空间(位置)上不可能一致。比如,我坐在我自己的位置上,你坐在你自己的位置上,即使彼此靠得再近,但中间还会有很多微尘间隔,假使没有微尘隔开,但我们各自的身体还是占着各自的位置,因此空间上不可能有结合。再者,时间上也不可能一致。虽然很多人认为时间上结合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每个法都有前后不同的刹那,这些前后刹那不可能全部融为一体,因此,时间方面也谈不上结合。

 

由此可知,如果承许染和染者是异体,两者就不可能和合。

 

◎染染者并非异体

 

另外,前面说过烦恼和烦恼者并非自性成立的异体,因为两者互相观待才能成立。如果二者是互不观待的自性他体,彼此就毫无关联,这样每个人就永远不会受到烦恼控制,但这不可能。就像有的道友这几天不知什么原因,看见山都会生嗔恨心,对别人也经常发脾气,虽然明知这样不对,但习气浮现时,想控制非常困难。

 

以前,印度有位商主非常孝顺母亲。一次他去外地做生意,临行前对妻子说:“我不在时,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我的母亲。”商主走后,妻子便对婆婆倍加关照。但商主母亲因为业力现前,吃饭时经常看见碗里有头发等脏东西,这令她感到十分恶心。后来,无论媳妇做什么美味佳肴,她都认为里面有脏东西,难以下咽。商主回来后,看见母亲消瘦憔悴,急忙询问原因。

 

母亲生气地说:“你妻子虐待我,总给我一些脏东西吃。”商主听后非常气愤,质问妻子说:“我一生中母亲对我最好,我希望你能好好照顾她,没想到你却这样待她!”妻子委屈地说:“我确实尽心尽力地照顾她了。”商主不信,让妻子再给母亲好好做顿饭,并亲眼看着她端到母亲面前。这一次母亲还是看见饭里有很多脏东西,这时商主才知道误会了妻子,但对母亲眼前出现的这种幻相,也毫无办法。

 

当人业力现前时,别人明明对你很好,然而你却感觉不到,或者认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有什么什么。有的人一看见某人就特别反感,但反感的原因自己也不清楚,这也是一种业力现前。当业力现前时自己便会受到业力控制,这一点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

 

由此可见,烦恼与烦恼者并非毫不相关,而是互相观待。既然观待,就说明两者为假立之法,没有真实自性。若无自性,就不是真实他体。既然异体不成立,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异体之结合。中观宗要揭示的就是这个最关键的道理!

 

◎以智慧断舍离

 

人们的相续因受到世间法或外道的熏染,存有很多迷乱分别,本来不是快乐,却认为是快乐;本来是无常,却认为是常有,比如,认为自己今天和昨天跨过的是同一条河流。事实上,昨天的河流在今天早已不复存在。同样,本来没有结合,却认为人与人,或者烦恼与烦恼者可以结合,也是一种颠倒分别。

 

之所以学习中观,就是要打破我们无始以来在语言、思想等各方面的错误串习,获得空性智慧。就像一个盗贼,他因以前受恶劣环境或恶友的熏染,从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遇到善知识、有了取舍的智慧,之后便会逐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作为一名佛教徒,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信仰上,必须要有智慧。信心和智慧是佛教不可缺少的两大主题。

 

◎运用所学,自利利他

 

学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结合自相续,不仅要在理论上知道自己以前的实执是颠倒的,而且一定要把中观理运用在生活和修行中,这样内心才能真正转变,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很多修行人在对治烦恼的时候,不会运用所学,有些人虽然运用了,但没有长期坚持,这样也

无济于事。

 

如果不会运用,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当面对外来的攻击时,也会感到束手无策。反之,如果能对中观理证运用自如,则能轻松遮破对方的任何一个观点。正如根登群佩大师所说:只要能运用释迦牟尼佛的教理,在外道或新科学面前,是不会感到害羞和畏惧的。

 

寅二(互相依存之过失)分二:一、结合不成立异体;二、异体不成立结合。

 

对方之所以说异相、合相成立,是想通过它们来建立染法和染者的自性,但这不合理,此科判就要分析,以结合成立异体、以异体成立结合都不可能。

 

卯一(结合不成立异体):

 

异相无有成,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无成,而复说异相。

 

藏文译本颂词:

 

异相无有成,是故汝欲合。

为使合相成,复说异相乎?

 

染法和染者的异相不成立,所以你们要成立合相;为了成立合相,难道又要说异相吗?

 

前面对方之所以建立合相,是为了成立异相,但这种想法不合理。

 

中观宗驳曰:因为染和染者的异相没有成立,所以你们想以两者的合相来成立异相,但这不可能,因为如果你们为了成立异相,而要先成立合相,那是否为了使合相成立,又要说异相存在呢?

 

这个推理稍微有点绕,意思是说,对方认为烦恼和烦恼者的合相是存在的,既然有合相,就必然有两个以上的异体法,因为一个法不可能与自己结合。他们想先建立合相,然后以此成立异相。但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异相与合相是互相观待、互相依存的关系,如果对方为了成立异相,要先成立合相,那么为了成立合相,又得先成立异相,然而异相尚未成立。这样一来,关系就永远搞不清。

 

既然异相与合相互相依存,就说明两者没有实有的自性,所谓存在完全是一种假立,经不起中观理证的观察。中观宗以这样反问的方式,就遮破了对方的观点。

 

以上是以结合不成立异体,下面讲以异体不成立结合。

 

卯二(异体不成立结合):

 

异相不成故,合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

 

异相不成立的缘故,合相也不能成立。既然如此,在什么样的异相中而能获得合相呢?

 

“异相不成故,合相则不成。”无论怎样观察,染和染者异相都不能成立,因此,两者的合相也不能成立。

 

为什么说染和染者异相不成立呢?因为两者互相观待。既然互相观待,就不可能是自性成立的异体。既然异相不成立,所谓的合相就不能成立。

 

“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如此一来,有实宗能于何种异相中获得合相呢?根本没有这样的异相。

 

此颂是以异相不成立来推断合相不成立。其实也可以把异相与合相互换,改为“合相不成故,异相则不成。于何合相中,而欲说异相?”只要在文字上稍做更改,道理就会完全明白。总之,观察结合时,是从异相不成立的角度破;观察异相时,则从结合不成立的角度破。

 

既然贪欲和贪者不论以异体方式,还是以结合方式,都不能成立,就说明两者没有真实的本体,如同梦中的狂象一般虚妄不实。至此,能贪、所贪等诸法不存在之理已经昭然若揭。

 

◎久病需久治

 

很多道友觉得自己烦恼很重,虽然通过各种方法对治,有时感觉烦恼似乎减轻了,但很快又被愁云笼罩。其实,一下子断烦恼肯定不容易,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学了中观之后,能长期思维法义并不断结合自相续,烦恼就会逐渐消失殆尽。麦彭仁波切说过:众生暂时对某法的一点串习,都会成为很难断除的障碍,更何况是无始以来非常强烈的实执,但只要不断修习空性,就一定能断除!

 

凡夫人一般贪心都较重,未受贪心网罟束缚的人极少,很多圣者、古德都说过这样的教言。这也是龙猛菩萨以本品破贪心贪者的原因。希望大家能以这些中观理长期对治自己的贪执。

 

癸三(摄义):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所谓的染法和染者,不能以和合或者不和合的方式成立。

 

颂词中“合”指同时,“不合”指非同时、即前后。也就是说,染和染者同时成立不合理,非同时(前后)成立也不合理。由此推出,染法和染者不成立。

 

◎中观理与自己息息相关

 

人们常说自己烦恼深重,尤其很多年轻人,觉得很难对治贪心,经常产生各种欲望。其实,如果能以本品的推理详细观察自己,就会知道贪心和贪者并不存在。

 

怎样观察呢?

 

首先观察,贪心和贪者次第产生是否合理,这是对“非同时成立”进行观察,观察之后,两者谁先谁后都不合理。

 

接着观察,贪心和贪者同时产生是否合理:首先观察两者是否观待,如果互相观待,它们就不是实有的别别他体;如果互不观待,那贪心出现就是它自己的事,与贪者无关,这样贪者永远都不会产生贪心,但这显然不合理。然后,从贪心与贪者一体异体方面破:若是一体,那贪者就是贪心,这样一个人就会因与贪心无二无别而恒时具有贪心,但谁会这样承认呢?若是异体,那就一定要回答清楚,是以异体来成立结合,还是以结合来成立异体……

 

观察之后,贪者与贪心无论先后成立,还是同时成立都不合理。这时我们就能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贪者和自己的贪心虽然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这只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念而已,实际意义上根本不成立。

 

如果没有结合自相续去思维,就会觉得中观推理似乎与自己关系不大,但若真正观察,就会明白每一个推理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没学中观前,我们一般都是依靠教证对治烦恼。当烦恼生起时,就会想起释迦牟尼佛在哪部经里说过什么,某位大德在哪部论里说过什么。学了中观之后,我们就能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这时才会真正明白烦恼等不存在的原因。

 

◎莫把中观当说法

 

作为一名修行人,若想依靠一部法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就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上。智者会把《中论》里的每个道理用在自己身上,而愚者只把它们当成一种说法。

 

现在学术界的有些人,法与相续是完全分开的。他们研究佛教的目的与我们学佛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学佛一方面是为了利益众生,另一方面是为了调伏自相续,最终成就佛果。而很多学者研究佛教并非为此,他们有些是为了得到名声、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有些是想获取一些利益;有些是出于一种兴趣,很少有人想要获得佛果、利益众生或者以此调服自相续。

 

有些佛法方面的文章或注疏,只在字面上解释得较清楚,在结合自相续修行方面提及得很少。为什么不讲呢?这与作者是单纯的研究者还是真正的实修者密切相关。大家一定要知道研究者与修行人之间的差别,自己应做一名真正的实修者。

 

经常思维中观非常有必要。有些人觉得特别简单而不思维,有些人感觉特别难而不思维。若与珍贵的中观摩尼宝擦肩而过,确实非常可惜!希望大家不管遇到深奥的法,还是浅显的法,都能以此对照自己的相续。

 

中观推理能彻底瓦解我们相续中的实执,摧毁一切烦恼。这也是藏地很多成就者认为《中论》对于修行人,尤其对于修密法之人非常重要的原因。

 

壬二(以此理类推破其他法):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诸法(心王、心所所摄的一切诸法)也是如此,不可能以和合(同时),或者不和合(非同时)的两种方式成立。

 

在凡夫人看来,自己的心和心所产生的各种分别念都真实存在。但实际上,它们就如染者和染法一样,同时成立不合理,非同时成立也不合理。除此之外,它们还能以何种方式成立呢?再无任何方式。包括贪、嗔、痴、慢、疑、见六种根本烦恼 [ 29 ]、二十种随烦恼 [ 30 ],乃至众生相续中的八万四千烦恼等任何分别念,都不超离此处的观察范围。既然能取心识不存在,所取外境也了不可得。由此就可推出,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 29 ] 根本烦恼:又作本惑、根本惑;与随烦恼对称,指诸惑之体可分为贪,嗔,痴,慢,见,疑等六种根本烦恼;其中见分为五,称为五利使;其他五烦恼称为五钝使;两者合之,即为十随眠;此外亦有八十八使或九十八使之分类,反之枝末烦恼乃从属于根本烦恼,具有染污心之作用(染污之心所),又称随烦恼,随惑。

 

[ 30 ] 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与根本烦恼相对称,俱舍论云,随烦恼有二义:一指随心生起而恼乱有情之一切烦恼;二指依根本烦恼而起之其他烦恼;书中共举出十九种随烦恼,总括为三类:(一)大烦恼地法,指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二)大不善地法;指无惭、无愧;(三)小烦恼地法;指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及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恶作。据成唯识论卷六载,随烦恼指根本烦恼之六大惑以外的二十种法,可分三类,故又称‘三随烦恼’,即:(一)小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小烦恼地法而立,指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种;此十种烦恼各别而起,故称小随烦恼。(二)中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大不善地法而立,指无惭、无愧;此二种烦恼遍于一切之不善心,称为中随烦恼。(三)大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大烦恼地法而立,指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此八种烦恼遍于一切染污心,而辗转与小、中随烦恼俱生,故称大随烦恼。

 

◎类推知万法

 

中观的类推法非常重要!以此可以了知万法皆无自性。对于诸法,一个个去观察是不可能也没有意义的。麦彭仁波切说过: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因为佛能为众生无误宣说四谛法,此法能引导众生获得真正的解脱。像“世界上有多少只昆虫”“树上有多少片叶子”等佛陀并没有讲,不讲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因为没有任何必要。通过佛能宣讲四谛法,就可推知释迦牟尼佛是遍知。

 

同样的道理,虽然这里只讲了贪欲和贪者不成立,但以此类推,就能了知三毒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等任何一个分别念与其作者之间的关系,即了知心王和心所所摄的一切诸法都不能成立。既然能取心识不存在,所取外境也不可能存在。最后就可推出,一切万法都无自

性,皆为幻相。

 

◎积聚证悟的因缘

 

如果真正通达了此理,说得深一点,可以当下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烦恼深重,其实不一定非用大圆满法才能断烦恼。若经常修习中观法,烦恼也会慢慢消散。但这不是观察一次两次,也不是听一遍或看一遍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思维。以前有些大德把《中观庄严论》看了一百遍,把《中观根本慧论》也看了一百遍,由此对空性生起了非常稳固的定解。

 

有的道友上课时心不在焉,下课后只囫囵吞枣地过一遍。这种态度肯定不行,这样在我面前听法没有太大实义,旁生也可以这样听。我看那只老山羊每天都按时来上课,有时跑到女众那边听,有时跑到男众那边听,也不知道它是男众还是女众,它好像很喜欢破坏纪律。

(众笑)

 

依靠精进闻思修,逐渐断除烦恼之后,相续中的境界才会纷至沓来。很多境界不可能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或从地上冒出来。很多人想得特别简单,觉得只要自己灌个顶,然后修一个大手印或者闭着眼睛修两天大圆满就可以了。虽然密法的确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但如果连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都没有,想要获得证悟境界恐怕非常困难。只有先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好好闻思修行中观法门,才有希望得到高法的境界。无垢光尊者在《句义宝藏论》中说:只有广闻博学的人才有机会通达大圆满法。

 

辛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非染体,非离染体,如是受想行识非染体,非离染体。复次色受想行识非染体空,非离染体空,此是般若波罗蜜如是。色非嗔体,非非嗔体,亦非痴体,非非痴体,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名般若波罗蜜。极勇猛,色非染非净,受想行识非染非净。复次色非染法性,非净法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名般若波罗蜜。’”

 

《等持王经》云:“贪欲之念、所贪之境与贪者;嗔恨之念、所嗔之境与嗔者;愚痴之念、所痴之境与痴者,此等诸法实则无迹可观,亦了不可得也。”

 

《中论》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有甚深意义,以我们简简单单的语句,不可能归纳出所有内涵。希望大家能以自己的智慧深入思维这些金刚语,并将它们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治自己的执著和烦恼,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大多数人忙于世间八法,对学习中观兴趣索然。有些人虽然学了,但因为没与自心结合,所以很快就忘记了。凡夫人由于习气使然,对电视剧的情节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个故事如何如何,那个人物如何如何,却很难记清楚《中论》里的推理。现在《观染染者品》已经全部讲完了,大家能否想起来这一品讲了哪些推理呢?如果像闭着眼睛、塞着耳朵一样,什么印象都没有,一定要努力想办法提高自己。一个人如果自暴自弃,必定一事无成;如果勤奋又有毅力,也会有证悟的机会。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六观染染者品终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九十一节课

 

众生和佛陀是完全相同的,怎么相同呢?二者都是我们积累资粮的福田。昨天以教证已经说明了,今天通过理证来成立。

 

卯二(教义成立)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争论。

 

辰一、真实宣说: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长期恭敬众生与佛陀的修行人,能圆满到达轮回的彼岸,获得涅槃的果位。

 

此处用理证加以说明:众生值得我们恭敬,因为恭敬众生和恭敬佛的这种人,能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之故。这也是因明的一种推理。

 

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当然有。在佛教历史上,无数成就者和修行人,依靠对佛陀和众生的恭敬心,从而圆满了两种资粮。昨天也讲了,发菩提心需要众生;六度万行也要众生(布施、持戒、安忍皆以众生为对境;修禅定也是远离嘈杂的环境到寂静处,间接与众生有关。无论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统统离不开众生);最后得到佛果时,还是离不开众生。甚至我们每天早上发心,中间白天做事情,最后回向善根,全部是为了众生,并不是为了自己。

 

因此,从资粮的本体和资粮的果两个角度来讲,众生在菩提道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依靠众生能积累福慧二资,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圆满波罗蜜多,必须要让众生欢喜,在这个过程中,众生和佛陀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缘。龙猛菩萨说:“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乃菩提之因,我们若想获得佛果,对众生必须像对上师那样来恭敬。《华严经》中也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三千大千世界中,假如没有一个众生,我们对谁生大悲心?难道对佛菩萨、阿罗汉生悲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悲心的来源就是众生,没有悲心的话,菩提心无法产生,如果没有菩提心,成佛唯一的近取因就没有了。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要获得佛果的话,仅仅依靠三宝就足够了,有没有众生无关紧要。然而,就菩提的因来讲,众生和佛陀完全等同,如果恭敬佛陀而不恭敬众生,那实在是没有道理。《修心七要》中云:“于众修大恩。”众生是我们修行的来源,也是一切成就的根本,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大恩人。《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中,随顺众生这一愿中也说:应把所有的众生看作父母、师长、阿罗汉,乃至佛陀来对待。

 

但实际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观察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每当看见佛像佛塔、上师三宝,就恭恭敬敬地顶礼供养,而看到经常损害自己的敌人,心里就很不舒服,对他大肆毁谤,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佛和众生同等重要,见到流浪狗之类的动物时,应想方设法予以帮助,把它看作成佛的一种助缘;如果受到鬼神妖魔等非人的危害,也应把它们作为最大的恩人来观想。有些人身上有附体,耳边能听到各种声音,这时就应该像《修心七要》中讲的那样,心想:“从无始以来,我吃过你们的肉、喝过你们的血,已经欠了你们很多债。为了补偿这一切,我理当将血肉等布施,你们可随心所欲地享用。即使我今生中世出世间一无所成,那也无所谓,只要我的身体能偿还你们的债务就可以了。”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为了保护自己,众生再痛苦也不顾,只要自己能发财升官,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但看看以往高僧大德的传记,过去的大德并非如此,朗日塘巴曾说:“我所阅览的一切甚深教法,都是将所有的过失归于自己,将所有的功德赋予众生。这一切的关键,除了‘亏损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之外,再也没有更甚深的教言了。”

 

若把众生看作跟佛一样,便不会看到他的任何过失,就是因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恶劣、比自己还坏,把他当作特别低等的众生,才会认为自己各方面都超过他。但这样的心,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涅槃。不管是修什么法,一定要想到利益众生,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说:“有了利益众生的心,所有的违缘魔众自然摧毁。”以此类推,如果满心都是自私自利,则能招引诸多过患和灾祸。

 

大家平时在修行过程中,应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去帮助众生,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也要把众生看作是菩提的顺缘。我们修行是为了成佛,获得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果位,对佛怎么样恭敬,对众生就要怎么样恭敬,如果缺少了众生,同样也得不到佛果。若能做到这一点,从见解上纠正以往错误的观念,那你的修行绝对会有进步。

 

但现在有些居士并不是这样。一听到所谓的活佛,就兴奋得手舞足蹈,而对那些没地位、没有钱的人,根本不放在眼里,经常用蔑视的眼光去污辱他,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辰二、遣除争论: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刚才讲了,对佛恭敬的话,对众生也要恭敬,不恭敬众生而只恭敬佛,这没有任何道理。这种说法,有些人就不接受,他们认为:“佛陀圆满一切功德,而众生具有贪嗔痴慢等一切束缚,这两者的功德截然不同,故不应当同等恭敬。”就像昨天有些道友在辩论时所说:“量与非量的法相完全不同。是量的话,绝对不是非量,二者是相违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同体呢?”

 

对此,作者回答道:这里并不是说二者的智慧功德同等,而是从助成佛果的角度讲,二者的作用相同。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相同”,不一定所有的特点全部要相同,《量理宝藏论》中说,承许两个事物相同,只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的,否则在整个世界上,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呢?所以,此处说众生与佛相同,也是“由用故云等”,在助道作用上安立的。

 

这一点也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假如众生都已经空完了,难道要去观虚空吗?故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但仅仅是靠众生,没有佛陀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就像是一个农民,有了种子以后,还要有肥沃的良田,通过这样的因缘,最终才能收割庄稼。如果他摧毁了田地,就算有种子也没办法。

 

所以,大家今后看见任何一个众生时,应该看作是菩提道的助缘。尤其在大城市里面,一出门就是芸芸众生,若觉得“众生跟我没关系,我是到寺院里拜佛的,佛陀才是我成佛的最大助缘”,那你就搞错了!寺院里有佛像,去礼拜的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你没有到寺院的路上,坐车也好、走路也好,旁边所见的熙熙攘攘的众生,哪怕是地上密密麻麻的小蚂蚁,实际上都是成佛的助缘。倘若有了这样的心,修行一定会有进步的。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很愿意在佛像面前作供养,看见可怜的众生时,悲心始终生不起来,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只有依靠这两种福田,才能圆满自己的佛果。佛陀是成佛的因缘,一切众生也是成佛的因缘,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与众生没有高下、一味平等。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上面说佛陀和众生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但从助道的角度而言,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下面分开讲众生有众生的功德和珍贵性,佛有佛的功德和珍贵性。

 

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众生若不具备这一殊胜特点,那供养石木铁块等也可以积累资粮了。所以,无情物跟众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把众生作为对境,对他进行供养,虽然他不是圣者,但依此却可积累资粮、圆满智慧。就像《俱舍论》中所说:“尽管不是圣者,但如果对作为利益之田的父母、痛苦之田的病人、于法身相续中修行之田的说法者、功德之田的最后有者菩萨进行供施,果报也是不可估量的。”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因为众生是相当殊胜的对境,以慈悲心进行布施的话,不管对境是哪个众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佛经中也说:“倘若布施可怜的众生,此种功德不可思议。”

 

此偈还有一种解释方法: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这个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入行论》的个别讲义中,也有这种说法。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一般的众生作布施、供养,肯定是有功德的。《父子相会经》中说:“一切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如果众生不是殊胜的对境,那以其为对境而发心,怎么会有如是大的功德呢?因此,每一个众生都非常了不起,若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机会积累福德。

 

另外,对佛陀也应恭敬供养,因为佛是尊贵无比的福田,依之能圆满广大的资粮。佛经中说:“供养佛陀,即生可获财富等,圆满一切所愿。”可见,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他的尊贵伟大无法想象。《妙法莲华经》中亦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有人纵然以散乱心,拿一朵花供在佛陀的画像前,也能渐见无数佛而获得解脱。那我们以诚挚清净的信心,对佛像作广大供养,功德更是无法言说了。佛陀若不是殊胜对境,供一朵花怎么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此,具如是功德之故,佛陀是殊胜的对境。你们方便时,也看一下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的讲义,里面举了很多公案,宣讲了供养佛陀的功德。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说,甚至以不清净的心看佛像,此人也能逐渐获得圆满的佛果。

 

这两种如意宝——众生与佛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龙猛菩萨在论典中说,众生犹如妙瓶、如意宝,依此能产生一切资具,实现一切所愿。佛像则是圆满功德智慧的身像,哪怕心里对它生起一刹那的信心,身体对它一礼拜或一合掌,功德也是无法限量。

 

作为一个佛教徒,行住坐卧应随身携带释迦牟尼佛的像。不管你是住旅馆还是在家里,若没有时间念诵、观想,把佛像放在清净的地方,即使用因明中的“现而不定识”来看,实际上也能得无量功德,在自己的眼识上、阿赖耶上,种下菩提的种子。

 

我有时候这样想:现在汉传佛教的寺院很多,朝拜烧香的人也很多。如果一个地方修一座寺院、造一座佛像,好多人就算以旅游观光的心或者无记心,到寺院里拜一拜、烧个香,在他们相续中也能种下非常难得的菩提种子。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随时都应把佛像作为皈依处,经常供养、恭敬、顶礼。同时,对众生的态度也要改变,以前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习惯,现在学了《入行论》之后,看见众生应该觉得跟佛陀没有差别,经常带着一些众生的像是吧?(众笑)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关键在于你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去做。有些人看见众生时,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也不是好人,这种心态对修行不利,应该观清净心才好!

 

助修成佛故,许众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总而言之,从助修成佛的因来讲,众生与佛是相等的。但从各自的功德而言,任何众生都不可能与诸佛相提并论。

 

在成佛的道路上,依靠众生可以成佛,依靠佛陀也可以成佛,这一点二者是相同的。有些经典中说:“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我们行持菩萨行、发起大悲心,众生是唯一的依处,没有众生的话,所有的修行皆无法成功。当然,这也离不开佛陀的威力加持和智慧引导,若没有佛给我们开示光明正道,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迷迷茫茫的众生如何寻找解脱之路?因此,依靠这两种助缘,一个人在短暂或漫长的时间里,只要有信心、有耐心,终有一天必定能圆满菩提正道、修成佛果,这没有任何怀疑。

 

但是从功德上讲,佛陀跟众生完全不同。大家也知道,佛陀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浩如烟海的功德,而这些功德,不要说是凡夫众生,就连声闻阿罗汉也望尘莫及。《抛石经》中讲了佛陀的如海智慧,在佛的声闻弟子中,舍利子是智慧第一,但即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舍利子,其智慧总集起来也不及佛智的千万分之一。

 

目犍连是神变第一,纵然以他的神变力,也无法测度佛陀的功德。上师以前讲过一个公案:有一次佛陀在讲经说法,目犍连想以神通力,测试佛陀说法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他飞越了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声音还在耳边。他又朝娑婆世界的西方飞去,经过了九十九恒河沙数的佛世界,到了光明幢世界,佛陀的法音还是听得很清楚。

 

那里的世界有一尊佛,名为光明王如来,正在说法教化众生。当时目犍连的神变全部用完了(就像有些道友的电池用完了一样),他禀白光明王如来说:“我来到这么遥远的世界,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去,唯愿如来慈愍加持,帮我返回东方的娑婆世界。”光明王如来说:“以你的能力,纵经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我有一个窍诀,就是不可忘本。你至心观想你的本师,竭诚顶礼、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号,便得安返。”目犍连依教奉行,至心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面向东方顶礼称念。一念之顷,便回到了娑婆世界。(当时他可能吓坏了吧,以后再也不敢了,差一点就回不来了!)

 

所以,佛陀的功德,任何一个人哪怕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也没办法比得上万分之一。现在经常有人说:“我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你如果将来获得了佛果,说自己跟佛一模一样,那倒是可以。但前几年有些练气功的人,到处胡说八道:“我的功法超过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实际上也没有懂得我这个功法的秘诀。”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必须要了解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功德,若不了解这一点,怎么对佛陀生起无伪的正信?

 

当然,要了解的话,最好是通过两方面。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广大功德,应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论典,佛于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至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昨天在辩论的过程中,有些道友以《前世今生论》中的观点来建立佛法为真理,这样也可以,但还是不足够。非常强有力的三相齐全的推理,才会让别人无话可说,不得不承认佛陀就是量士夫,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一个学者智者,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

 

我们对佛无比的功德和智慧,生起信心非常重要。《宝性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中宣讲了许多佛的不共功德,对于这些果法,《现观庄严论》中说,应依靠发愿而生起信心。因为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想现量感受到,即使十力中的一个力,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先以发愿的方式了知佛的如海功德,这样以后在行持菩提道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违缘了。

 

希望大家在学习时,千万不要变成法油子,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应该有着非常强烈的恭敬心,如果实在生不起恭敬心,也不要有毁谤之心,说一些不恭敬的语言。一方面从正理上讲,世间上成千上万个智者,谁都没有能力推翻世尊的教言,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佛陀的随学者,应该对本师有恭敬之心。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佛的威力和功德,他们觉得释迦牟尼佛只是印度净饭王的一个王子,跟汉地的王子好像没什么差别,只不过他写的书多一点,在世界上比较出名而已。甚至还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没有现在的某某人出名,因为这个名人在全球上都认可,而知道释迦牟尼佛的人并没有这么多。这些孤陋寡闻者,把佛陀仅仅看作比较好一点的凡夫人,这是非常可怜的行为。虽然在显宗密宗的教典里面,对佛陀证悟的观点不太相同,但在平凡众生面前,世尊所显现的一切功德是无法想象的。佛经中云:“佛陀功德不可思,正法功德不可思,僧众功德不可思,于此生起信心者,获得的功德不可思。”所以大家对不可思议的佛陀应生起信心,千万不要有“佛跟凡夫人相同”之类的想法!

 

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佛陀的功德极为殊胜,圆满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患,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谁若具足佛的少分功德,就算只是几万亿分之一,那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物进行供养,仍显得不足够。

 

有些人迎请一个上师,对他供养一千块钱,对侍者供养一百块钱,旁边还有一个人,供养五十块钱,凭供品对人的功德进行划价,这种情况非常多。前段时间,我们去一些地方放生,有些施主在供养时,好像划了五种等次:对名气大一点的法师供养五百块,然后是三百块、二百块、一百块,最后是五十块。五个人根据自己的功德,有的得五百块,有的得五十块,有这么大的差别。但如果一个人具足佛陀功德的千万亿分之一,三界的财物全部堆在一起进行供养,还嫌不足够,因为这个功德实在太大了。

 

佛的功德浩瀚如海,仅具足其中的一部分,也有无量无边的福报。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佛经中经常有这些教言。《金刚经》中说,何人念诵或修习佛陀的教言乃至一四句偈,功德也是无法思议,远远超过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供养诸佛的功德。《华严经》中也说:“倘若见闻佛,获得无量德,灭除一切障。”

 

在今生中,我见过各种各样精彩的事物,也享受过色声香味的种种妙欲,但这并不是很稀有,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最有福报、最荣幸的是什么?就是即生遇到了佛法。这一点,对佛陀有虔诚信心的弟子,应该都有深刻的体会。世间上信仰宗教的人非常少,而在信教的人当中,信佛教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家如今有福报获得人身,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一定要好好珍惜,对不可思议的功德对境——佛陀经常祈祷,同时要知道众生也是成佛离不开的一种因缘,依靠这两种因缘,将来才会获得解脱。

 

寂天论师在本论中,牵涉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我这里只是简单地告诉大家。以前你们可能从来不知道要把众生看作佛陀,现在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应该明白不光是词句上说众生与佛陀相同,具体原因也讲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功德方面,众生跟佛陀的确不同。

 

我们作为凡夫人,要经常把佛像挂在身上、供在佛堂,或者放在车里。至于其他上师的法像,有时候也不好说,若真正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那么忆念上师的功德非常大,但若分不清楚的话,最保险的就是佛像。给别人结缘时,佛像和佛经是最好的,身上戴加持品时,佛像也是最好的。如果自己有一点条件,多买一些佛像佛经给众生结缘,对他们的利益非常大。当然,这种利益是肉眼看不见的,但肉眼看不见的话,也并不一定是没有!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九十节课

 

今天继续讲“恭敬之因成立”。昨天已经讲了,布施的对境比较多,而安忍的对境非常少,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从来都不害众生,故在世间上很难找到损害者。平时也可以看出,坏人的怨敌多如牛毛,而善良的好人,很少有人去伤害他。所以发了大心的人,遇到这样的对境非常困难。

 

可有些人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世间上的坏人特别多,处处都有人跟他作对,这是他的心不清净和行为不清净所导致。倘若心和行为非常清净,外境中很难找到真正的怨敌。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菩萨在久远劫的修行中,恒时以慈悲心去对待众生,众生也是以欢喜相报,危害他的怨敌相当难得。即使有些众生特别野蛮,最后也会被菩萨的悲心所感化。米拉日巴的传记中说,猎狗和鹿子都在尊者面前皈依闻法,猎人追到跟前时,也对尊者生起了信心。还有从无著菩萨的传记中看,在尊者的感召下,住处附近的猛兽也不会互相损害,豺狼与山羊共相玩耍,都能以慈心相待。所以,若是真正的大菩萨,在修持菩提道的过程中,想找到危害他的众生,简直是难上加难,就像穷人家里出现如意宝一样可贵。因此,我们受到他人的损害侮辱,应视为助成菩提的良伴,以欢喜心来面对。佛经中也说:“若闻他人之恶语,智者菩萨生欢喜。”

 

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修行并不是没有任何苦难,一帆风顺,而是每一次遇到违缘时,都能将其转为道用,依靠敌人的加害和自己的发心力,使之成为圆满菩萨道的资粮。故朗日塘巴尊者说:“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而有些众生却不是这样,他们很不愿意接触人,一接触就没办法安忍。这是不合理的。野蛮粗暴的众生,是修行中最好的助缘,如果你经常抱怨“我隔壁的脾气不好,经常给我造违缘”、“我打坐时,旁边的人特别吵,真讨厌”,这不是大乘修行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可以当作修行的助缘:有些是布施的助缘,有些是安忍的助缘,有些是持戒的助缘……他们都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因缘。明白此理以后,我们看见众生时,才不会有损害之心,更不会有杀害之心,这即是大乘菩萨道的不共加持。

 

这样殊胜的安忍修法,在小乘中根本没有,大家现在有缘听闻,应该首先从理论上明白。倘若你不按照这些教言,而是依自己的分别念去行持,修出来的效果可能不太好。假如理论上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能说服你那颗刚强难化的心,那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方便。

 

佛陀在《法华经》中说:“大有忍辱力,众生所乐见。”相续中若具有安忍的力量,见一切众生,都会令自己非常快乐。或者说,因为有了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任何众生见到我们时,心里也能产生欢喜。不管从哪方面来理解,都可以。所以我们见到众生时,不要变成自己痛苦的因,而应观为修行的顺缘、快乐的来源,这样的话,在世间上行菩萨道也非常容易。

 

现在有很多人,尊重上师三宝的比较多,而尊重众生、尤其是怨敌的人,在没受过佛教正规教育的地方相当少。你们过去的有些心态和习惯,现在必须要纠正过来,始终认为自己是个修行人,但所作所为完全与大乘背道而驰,这样的一生非常可怜!

 

通过学习《入行论》,大家应看看自己的心有没有改变,如果有的话,应当永远地坚持下去,尽量不要失去。当然,偶尔听些殊胜教言,两三天内改变一下,不要说我们,就算是屠夫猎人,给他们讲些佛号的殊胜或者杀生的过失,他们也会暂时有点转变,但没办法长期转过来。而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认识到这些毛病习气,然后在修行过程中长期地去对治。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十年二十年下来,所有的力量全力以赴地对付烦恼,那我们对怨敌的态度逐渐逐渐就会改变。这是一定能做到的,并不是特别遥远。

 

很多修行人没入大乘时的性格和脾气,与现在受了正规的慈悲教育相比,前后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这种改变也不是特别困难,世俗中的这些境界,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当然,让我们当下认识心的本性、证悟大圆满,或马上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乘菩提心的这种教育,我觉得不是难如登天。因此,大家不要总把所学的知识挂在口头上、留在文字上,应该在对治烦恼上下工夫,这样每个人的修行都会有进步。

 

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

 

敌人和我共同修成了安忍,我们二者都是安忍的因。所以,一切修习安忍的功德果报,首先应当奉献给敌人,因为他是修安忍最殊胜的一个助缘。

 

这种说法,从理论上也可以进行分析。比如我今天遇到了一个敌人,他平白无故地加害我,在此过程中,我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修安忍。那么安忍的功德,并不是仅仅靠我一个人就能成就的,就像只有种子而没有水土不会产生苗芽一样,怨敌是修忍不可缺少的因缘,没有他的加害,就不存在安忍的所缘缘,依他而生的安忍功德也无从谈起。故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分析,功德应该有敌人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世间人说“共创美好的未来”,我们是“共创安忍的功德”。

 

作为发了大心的人,自私自利并不是特别重要,应先将所有的功德胜果,全部回向给敌人。原因是什么呢?他是我修安忍最好的助缘。米拉日巴曾说:“城市里的施主和山沟里的瑜伽士,二者有共同成佛的因缘,这个因缘在于回向。”我们也可以这样想:“作害的敌人和修安忍的瑜伽士,二者有共同成佛的因缘,这个因缘也在于回向。”

 

回向的力量不可思议。《贤愚经》、《心性休息大车疏》中都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是慈力王时,五位罗刹来饮他的鲜血、吃他的鲜肉,当时慈力王念了四句偈作回向,同时发愿道:“我现在以血肉满足你们,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智慧,遣除尔等贪嗔痴三毒,使你们皆获安乐涅槃。”虽然这些罗刹故意害慈力王,但对他修安忍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以尊者的发心力、回向力和加持力,这五位罗刹在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成为了佛陀的首批眷属——五比丘。

 

以前有个舍康巴大师,他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开始时有名声、有地位、有财富,后来有个叫土登的强盗首领,把他所有的财产一劫而空。从此他在一生中,把土登当作自己的根本上师。别人问:“你的根本上师是谁?”他总是回答:“强盗首领土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若没有土登的抢劫,他可能继续忙于世间八法,为名声地位财产而奔波,但土登帮他把这种因缘断了,又助他修成安忍,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法缘。因此他获得的善根功德,首先应该回向给土登。有些讲义中说:“农民丰收时,会把庄稼中最好的一份先供养田主;同样,从安忍对境中得到的功德,亦应先供养修忍的对境——损害自己的敌人。”

 

我们一生中都遇到过比较严重的违缘,有些苦难至今还记忆犹新。但按照大乘的精神来讲,怨敌是修行最好的助缘,正因为他的加害,我们才对生活产生厌离心,才有了学佛或出家的机会。倘若没有他的加害,自己仍会沉溺轮回,无法自拔,所以为了报答他们的恩德,首先应将功德回向给他。

 

佛经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如《百业经》中的“驼背之人”,就是最初两兄弟互相开玩笑,后来因为某种因缘,一个人的脊椎折断了,因病苦而产生了极大的厌离心,后来通过精进修学,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还有一个“愚痴者”的公案,也是依靠怨敌而对世间生起厌离心,后来证悟了独觉果位。

 

可见,佛陀在世时,很多人的证悟也是跟苦难有关系。世人常说:“苦难越强烈,出离心越深刻。”有些人在生活中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度曾想自杀跳河,后来不管别人怎么说轮回很美好、很温馨、很快乐,他也觉得这像火坑一样全是痛苦,没有点滴的快乐可言,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厌离心,依靠这样的心,自己也有机会获得成就。所以修安忍必须依靠怨敌造违缘,没有这一点的话,犹如单脚走路一样,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

 

你们以后不要说“我旁边有个坏人,现在修行不成功”,而应该说“我旁边有个坏人,现在修行越来越成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顺利,根本不需要找别的地方”。其实菩萨真的很难找到敌人,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非常美好,众生非常善良慈悲,哪里找得到如意宝般珍贵的怨敌呢?所以当遇到脾气不好的人时,心里应该这样想:“这就是我的福报现前,今天遇到这么坏的人,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众笑)我这不是开玩笑,大家还是应该从道理上明白。

 

卯二、断除于彼迷惑:

 

谓无助忍想,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正法修善因。

 

刚才说安忍的功德先应奉献给怨敌,有些人就觉得不合理:“敌人并没有助我修安忍的想法。如果他好心好意地想帮我倒可以,可是敌人并没有这种利他心,凭什么将我辛辛苦苦积累的功德善根全部回向给他?”

 

这种想法,一方面我们也承认,敌人确实没有想帮你的念头,然而世间上很多法都没有饶益人的分别念,但我们也会对它极力供奉。如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等千经万论,每一个佛教徒都会恭敬顶戴、虔诚供养,学过《宝性论》的人都知道,教法和证法不是分别念所摄,这些并没有饶益我们的意乐。

 

还有佛像、佛塔、舍利等,了知佛陀功德威力的人都会恭敬供养,但它们也是没有心识的法。假如说敌人没有饶益你的心就不应供养,那佛经佛塔等也不应当供养了,因为它们也没有想帮助你的分别念。实际上并不会这样。只要是追随佛陀的佛弟子,都会恭敬供养三宝所依,谁也不会想“佛塔佛像没有饶益我的心,所以我不供养它”。

 

即使包括佛陀,有关经典中也说,获得佛果之后,能所的分别念全部消于法界,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对释迦牟尼佛也不要供养了,因为他没有母亲帮助儿子那样的执著心。这样一来,三宝统统都不值得供养了。可见,对方的辩驳完全是一种非理。

 

这个问题上,大家在平时也应该注意。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居士,除了精神有问题或知见不对的人以外,不供养佛像佛经的倒是没有,每个佛教徒看到《金刚经》、《般若经》、《妙法莲华经》,或者佛塔、金刚杵,绝对会非常恭敬。但对敌人的恭敬心和安忍心却不太足够,稍微懂得佛理的人,应该改变原来的这种态度,否则,无法真正列入大乘行列之中。

 

我经常看见有些居士非常虔诚,无论是上供下施,还是作早晚功课,都非常的精进,每次出门时,罗汉包里带着满满的经书,看起来也是沉甸甸的。可是在他们谈话中,经常流露出不懂佛教的一些言语:“这个人跟我关系不好,法本不要给他”、“那个人以前害过我,上师来了不要跟他说”……很多分别念阻挡他的解脱之路。这并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从小没受过《入行论》这样的大乘教育,不明白作为一个佛教徒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昨天讲考时,有个小和尚说:“一个人一生中若没有学过《入行论》,那是非常遗憾的事。”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现在的很多佛教徒,不说其他高深的境界,若真能通达《入行论》,懂得里面的所有道理,行为也会变得如理如法。

 

大家学《入行论》已经半年多了,现在每次遇到一些居士的提问,不管是网络上、信件里,还是电话中、面谈时,我心里都有一种安慰感。以前学佛多年的有些人,言行举止、提出的问题非常可笑,而现在他们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在佛教界中也应该值得关注。

 

现在还有些偏僻的地方,人们虽然信仰佛教,但什么是三宝、自己要如何行持、怎么样对待众生、怎么样恭敬佛陀、怎么样礼拜正法,这些道理全然不知。当今世界人口众多,人的思想也随外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大环境下,我觉得佛教的教育势在必行。凡是有能力、有发心的佛教徒,无论出家或在家,应该以清净心把佛教的智慧传播到每个角落,在不同的社会团体中弘扬佛法,这是目前非常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倘若人们的佛教水平普遍较低,所作所为跟正法相违抵触,那即使表面上精进地做功德、念经,意义也不是特别大。若能从根本上认识佛教的正理,做的事情虽然不多,但由于见解非常正确,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所以,在不同人士面前展开不同程度的佛教教育,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如果说敌人没有饶益之心就不值得供养,那么正法也同样如此。但实际上,正法是我们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的唯一因缘,不供养正法的佛教徒,在历史上也会受到谴责的。

 

谓敌思为害,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云何修安忍?

 

有些人又进一步反驳:“佛法确实没有分别念,但敌人与之完全不同,他不仅没有饶益我的心态,还有加害我的念头。因此,怨敌和三宝同样值得供养,这种说法不合理。毕竟正法虽然没有想饶益我,可是却不会伤害我,并能间接使我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敌人哪能跟正法相同?你千万不要把《金刚经》和我最恨的敌人相提并论,我对《金刚经》是恭敬有加,而对敌人要如此恭敬的话,可能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到时候再跟你签合同。”

 

下面就驳斥这种观点:如果敌人也像医生对病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你、利益你,那你对谁修安忍?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佛菩萨或母亲一样,安忍波罗蜜多肯定没办法修出来。

 

大家都知道,每一种功德从不同因缘中产生,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客观规律。比如大象只能在热带生存,北极熊在冰天雪地里才能活下来,我们的任何一个功德,都是依靠不同的对境才可以产生。布施需要可怜的乞丐,安忍需要怨恨的敌人,敌人这个因缘若不具足,安忍根本没办法修持。就像青稞虽然有了种子,但没有田地、水分的话,绝对不可能生长,同样的道理,在自己修行的过程中,怨敌的所缘缘不可或缺,如果少了他,安忍波罗蜜多无从谈起。金厄瓦格西说:“世间上有安乐和苦难,世人只希望得到安乐,我却希望得到苦难。为什么呢?因为苦难可使我得到很多修行的智慧,要是天天过得非常快乐,就好像没什么修行机会了。”

 

当然,对修行不好的人而言,敌人还是能造成很大的违缘,没有他的话,最起码不会生嗔恨心,遇到了他以后,无法转为道用而生嗔,就摧毁了相续中的无量善根。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发了大乘菩提心,肯定要圆满六度万行,六度不圆满的佛陀,历史上从来没有听说过。而要圆满六度的话,安忍必须依靠怨恨的敌人。倘若周围的人都像妙手回春的医生照顾病人一样,整天对你非常慈悲,怎么有机会生起安忍之心呢?因此,你们有时候应该接触一些不好的环境,否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稍微受点风吹日晒就马上凋谢了,那怎么圆满无上佛果?

 

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刚发心的时候,好像什么事情都不顺,谁都不愿意见到,但后来接触了一些参差不齐的人之后,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讲的,好人坏人都见识过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包容。这个时候,才可以真正列入人的行列当中。所以,修安忍必须要与外境接触,否则,修出来的是什么也不知道。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叫《雪域蓝狮》,里面讲了一个修行人的经历,我觉得非常好:有一位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他发愿修安忍来对治自己的嗔恨烦恼,于是找了个山洞闭关,多年中一直不断地修安忍。后来一位道友得知此事,专程到山里去找他,发现他真的在寂静处精进地修安忍。二人见面后做了一些交谈,修行人也谈了自己多年修安忍的心得,他静静地听完后,说:“你在这种环境中修安忍,哪会有什么功效呢?”修行人马上被激怒了,大发雷霆道:“我在山上修这么多年,你敢说没有一点用?!”“这就是多年修持的验相吧!你还是修得很不错,我也相信你会修成这个样子。”

 

当然,跟任何人都不见,跟谁都不接触,在寂静的地方修安忍,虽然这也可以,但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和传承上师们修安忍的方法,并没有说跟任何人都不见,只闭关就可以了。一些自他交换的修法倒是有,但也不完全属于安忍中。修安忍必须要出来接触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在那个过程中,看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强,依靠种种违缘逐渐强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会越来越提升。

 

我们这里发心的人,跟别人接触在一起,遇到各种事情后,就能慢慢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好不好。没有做事时,就算人人都说他像菩萨,我也不相信,必须做了事情才知道。做事情也不是一两天就能看出来的,一两年以后才会逐渐显露。这时候他自己也能感觉到,原来自认为修行很不错,现在遇到了这么一点小事,就没有办法面对,调伏不了自己的相续,那傲慢的心态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如果你一直专修寂止,安住在某些境界中,不一定非要接触关系不好的人。但倘若你要圆满六波罗蜜多,一层一层地修上去,尤其是修安忍的话,必须要在逆境中磨练,只有这样,你的修行才会有所进步。否则,如果周围全部是好人,那肯定修不出来。

 

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依靠嗔害心强烈的敌人,才能修成坚固的忍辱,所以敌人是我修安忍的根本因,他跟正法没有任何差别,理当值得供养。

 

敌人虽有损害我的心,没有饶益我的心,但这并不是很重要,什么才最重要呢?我已经发愿要获得佛果,在此过程中,哪些是顺缘、哪些是违缘,这个必须要搞清楚。修安忍的时候,敌人应该说是最好的顺缘,如果没有他,安忍根本不能成就。而且,如果我修行有了一定境界,敌人的嗔恨心越强烈,诽谤加害越严重,我的慈悲菩提心也就越增上。如同茂密的森林着火了,狂风越大,火势就会越增上,同理,修安忍者受的痛苦越深,相续中的安忍之心就越强,这样以后,任何人也无法挑起他的嗔恨心。

 

因此,在修行当中,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看在什么环境中能忍受什么样的痛苦,这一点应该有所准备。比如我安忍修得比较不错,那可以故意去找怨敌面对面地谈,他有可能侮辱我、加害我,甚至用棍棒来打我。在那个时候,我能不能真正忍下来,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析。

 

《广传》中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为外道时,名为忍力仙人,他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嗔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得知之后,为了摧毁他的安忍,就专门幻化出一千人,日日夜夜对他加害毁谤,时间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当仙人前往城市中时,这些众生用不净粪洒在他的头上、钵盂中,还用扫帚猛击他的头。不管别人如何待他,忍力仙人未生丝毫嗔恨心,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的言词都未曾说过。由此可见,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伟大。

 

现在有些人宣称:“我修行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高,我的境界比释迦牟尼佛还殊胜。”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以前“FL功”也这样说过,最后全世界的人也是遮止它。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有时看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之后,对佛陀的悲心生起了极为强烈的信心,佛陀在这么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广传》里六波罗蜜多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全球交口称赞的这些名人,每个人都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态,要么为了宣传自己,要么为了炫耀自己,而无有任何条件、无私奉献一切的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有多少?翻开历史的同时,大家应该可以找到答案。若谓:“我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我成佛时比他的功德还超胜。”这是特别可笑的。当然,愚人说痴话,也不值得智者一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功德。

 

我们作为佛弟子,修安忍时要对佛陀进行祈祷,佛于多生累劫中修持六波罗蜜多,最后圆满了正等觉果位。因此当我们生起嗔恨心时,一定要忆念释迦牟尼佛:“佛陀啊,我现在真的很可怜,连这样的安忍都修不出来,请您加持我相续中马上生起安忍之心。”这样一心一意地祈祷,佛的加持和威力就会融入内心,自己的心也会逐渐转变、逐渐调柔的。所以,我们对怨恨的敌人,应该像对正法一样恭敬。如果看到《金刚经》就拜一拜、赶紧磕头,见到关系不好的人,自己的眼神马上变了,这并不符合佛教的真理。

 

有些讲义中说,以上是摧毁世间八法的一种教言。因为世人对亲友特别执著,希望他快乐,希望他获得赞叹利养;而对怨恨的敌人,希望他痛苦,希望他遭殃倒霉。这种想法非常颠倒。现在学了这部论典之后,大家应该用世俗谛的方式来平息世间八法,断除这样的颠倒分别念。对此道理,《学集论》、《中观四百论》、《宝鬘论》等有关的论典中,也都讲得非常细致。

 

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习,不学习肯定不懂。现在国家的公务员,他们每天都要学习,不然连自己的饭碗都成问题。在一个礼拜当中,他们既要学习,又要开会,如果没有学一些新的知识,很多问题便无法面对。同样,我们佛教徒若整天只是念一点佛,迷迷糊糊地一直坐着,分别念可能也不太容易压制。

 

众弟子的怙主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强调的是什么?就是学习佛法,闻思修行,这对每个佛教徒来讲至关重要。如果说“我现在已经闻思了五六年,可以了”,这是不行的。学习佛法要永无止境,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修到老。只有这样,佛教的见解才不会退失,帮助众生和净化自相续才有希望。否则,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极为坚固,恶习一旦爆发的话,很可能根本无法抵挡,做出的事情令自己后悔终生。

 

大家在实际行动中,说的并不需要很多,你若对法本和敌人同样恭敬,说明你《入行论》学得还不错。从今天开始,你应该特意去找关系不好的人,在他们面前看自己安忍修得怎么样。有些人看见怨敌从这边来,就不敢面对,赶快从那边下去了。你怕什么?修安忍一定要面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所谓的修行,不一定每天都是闭着眼睛坐禅,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坐禅有很多危险性,弄不好的话,很容易变成旁生的因。假如你能将怨敌和法宝佛像一样恭敬对待,这才说明你的修行有所进步。因此,造违缘伤害你的人,是你修行的最大助缘,等一会儿下完课后,你应该马上去打电话感谢他们。

 

寅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分二:一、安立教证;二、教义成立。

 

卯一、安立教证: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众生要想获得佛果,必须依靠两大殊胜之田,一是佛陀的福田,一是众生的福田,二者是一模一样的。(下面也会讲到,只恭敬佛陀、不恭敬众生不合理。)《摄正法经》中云:“众生之田即佛之田,由佛田中获得诸佛法。”这里的“佛法”,是指佛陀的十八不共法等圆满功德。此等全部依靠众生之田和佛之田产生,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不仅需要农夫的功夫,殊胜的良田也必不可少。

 

然而,很多学佛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对佛陀恭敬万分,但对众生置之不理,看到众生就特别生气、特别讨厌。这样的修行人肯定修不成。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佛田和众生田。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没有对佛陀恭敬供养的话,六度万行不可能圆满,所以也要佛田和众生田。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不像现在的有些腐败分子,上台之后就是为了养家人,从来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佛陀并不是这样,他成佛不是为了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过着快乐的生活,而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以不同方式让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佛陀在《净愿经》中说:“我曾依靠佛田和众生田,获得圆满无边的功德庄稼。”可见,修行既要依靠众生之田,也要依靠佛之田,有了这两个殊胜福田后,六度万行才能圆满,最后获得无边的功德。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任何一个众生时,理应对他生起安忍心!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八十九节课

 

继续宣讲“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

 

自己受到赞叹利养时,如果有人站出来阻挠,大多数人就不能接受。但若详细加以分析,毁坏我们的名声应该是个好事,不应该痛苦。为什么呢?因为贪执利养的话,来世定会堕入恶趣受无量痛苦,但是蒙受佛的慈悲加被,有人通过障碍利养的方式,把这条路已经阻塞了,前往恶趣的门也关闭了,我们感恩都来不及,怎么反去嗔恨他呢?

 

大家应该清楚,佛的加持不可思议,能以各种显现来度化众生。《大宝积经》中说,佛陀可化现为大象、马车等坐骑而随缘利众,同时也能以语言、色法等种种形象来利益有情。甚至当你寒冷时,感到阳光的温暖,烈日炎炎时,习习凉风吹到身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被。

 

佛陀的加持不仅表现为增上顺缘,往往还会表现为逆境违缘。麦彭仁波切说:“有些事情显现上为顺缘,但实际上可能是违缘;有些表面上是违缘,实际上却是顺缘。”比如有些人利养丰厚、名声震耳,不是今天发财了,就是明天升官了,表面上看来非常风光,但他的修行和道心会一败涂地。而有人遭受别人的毁谤后,原来的趾高气扬,后来变成谨言慎行,从而使修行圆满成功,所以违缘不一定是坏事。

 

世间上的很多人,没有感受痛苦时,对佛生不起信心,对恶趣也生不起厌离心。包括有些出家人和居士,开始时并不是因为快乐而学佛,而是生活上遇到了不顺,感情上受到挫折,内心受到了刺激,才藉此因缘步入佛门,最后认识了佛教的正理。所以,自己受到别人的讥毁,千万不能生嗔心,这就是佛的加持。如果你工作生活非常顺利,佛知道你的出离心永远生不起来,恶趣之门永远都是打开的,所以佛才显现为怨敌的形象,以恶语中伤的方式来阻止你堕落,这有什么不好呢?

 

龙猛菩萨说过:“如果有人被蛇咬了,只要能保得住性命,割断手指也可以。同样,佛说若对众生有利,不乐之事也应行持。”因此,如果对众生有利、对解脱有利,别人的挖苦诽谤、非理加害,自己理应心甘情愿地忍受,此举不但有巨大的功德和利益,而且没有任何损害。否则若以怨报怨,纵然是佛陀也无法救护,汉地有一位禅师说:“嗔恚嗔怒者,虽有佛力亦不可救也!”所以别人加害你时,尽量不要以牙还牙,不然佛的加持虽不可思议,这种人也很难救护。

 

然而,懂得这些道理的人非常少,包括学佛多年、出家多年的很多人,遇到一些小小的冲突,也一直是怨天尤人,怪这个、怪那个,根本不想是自己业力现前,也不想乘机修安忍,更不想别人损害有多珍贵,平时的修行完全是一种口头禅。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将这些道理融入内心,然后于生活中再再串习,这样即使遇到恶语诽谤,也可以马上转为道用。但我们是不是这样呢?大家也应该反观自己。

 

癸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分三:一、嗔恨是福德之障;二、作害是顺缘;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

 

子一、嗔恨是福德之障:(嗔恨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的福德造障碍。)

 

谓敌能障福,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云何不忍耶?

 

如果说:“敌人经常毁谤我、破坏我的名声,会成为我积累福德的障碍。没有敌人的毁谤时,人们对我的看法很不错,而一旦我受到毁谤,从此就没有人供养我了。本来我想积累很多钱财上供下施,行持各种善法,现在却被他的恶言破坏了,所以我忍无可忍。”

 

这种想法也是错的。作者说“嗔敌亦非当”,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众生,对他生嗔就不应理。虽然别人的诽谤,对你的福德可能暂时有损,但从功德上来讲,前面也分析过,所有的苦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功德最大,忍受敌人的诽谤,不但于福德无损,且功德会像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你凭什么不忍呢?

 

有些人说:“本来我在顺利地闻思修行,衣食无缺,福德也比较大。但他的造谣破坏了条件,给我的闻思修行添了很多麻烦和障碍,所以我接受不了。”昨天也有位道友说:“现在是考试期间,我每天都在认真地复习,可是旁边有个人天天找我麻烦,一会儿说我偷东西了,一会儿无缘无故敲我的门。所以,我闻思修行的功德始终无法增上。”我当时就劝她:“这不是一个机会吗?你还是应该修安忍,自己没偷东西的话,她说一百遍也没有用。再加上对方的精神是不是有点问题,如果是的话,那什么话都会说的,你忍了最好。”后来她也想通了,连声说“对对对”就回去了。

 

任何一个修行人,在寂静的环境中修行,或者精进地行持善法,出现违缘是必然的。世间上很多愚昧众生不明正理,经常到寺院中摧毁三宝的所依。从佛教历史上看,印度、藏地、汉地的佛教,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一个佛教徒,此时应当如何对待呢?正如前面所讲,三宝是无为法,不会受到任何损害,为保护佛法而拿着武器跟敌人作战,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佛陀在《阿难七梦经》中早已授记,当时阿难梦到一群野猪闯进檀香林,将檀香林肆意践踏、毁坏无余。佛陀释梦时说,这预示着将来在末法时代,有相当一部分白衣在家人,到寺院里毁坏经函、佛像、僧人等。但佛陀当时并没有授意,我们为了保护佛教,应以嗔恨心去杀掉这些野猪,树立法幢。佛一贯以“沙门四法”来要求弟子,以慈悲心来对待所有的众生。

 

这不仅是大乘的宗旨,小乘佛教也如此奉持。《别解脱经》中可以体现出,小乘的主要原则就是不害众生。大乘佛教在不害众生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利益众生。而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从下往上依次递进。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应尽量地对治烦恼,修持安忍波罗蜜多。

 

要知道,安忍的功德,远远超过布施和持戒,有了安忍的话,一切事情都会圆满成功。世间上也有一个故事:山东人张公,发愿毕生做一百件安忍之事,已经圆满九十九件时,正好他的孙子娶媳妇,当天来了一位道士,非要和新娘子过第一晚,问张公同不同意。张公颇感为难,但为了圆满自己的百忍大愿,劝孙子同意了道士的无理要求。当天晚上,新娘子坐在床上,道士在地上一直跳,边跳边叫:“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就倒在地上死了。大家过去一看,哪里是道士,分明是一个黄金铸成的金人。从此以后,张家非常富贵,并将厅堂改名为“百忍堂”。据说,现在山东仍有“百忍堂”的存在。所以,用宽容的心胸来对待一切,这一点很重要!

 

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假设我们因自己的过失,不能堪忍敌人的危害,这难道不是自己障碍了福德之因——安忍吗?

 

刚才有人说敌人诽谤会障碍福德的积累,故应生嗔。现在深入观察,这种说法纯属颠倒,敌人的危害不仅不会障碍福德,反而是积集福德之因。倘若自己无法忍受诽谤,对敌人生起嗔恨心,这才是障碍了福德的积累。

 

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应常观察自己的相续,当受到别人的非理要求或听到不恭敬的话语时,尽量忆念现在学的这些教言。《供灯经》中讲了四种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众生的业力和根基不可思议。当你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时,有些人跟你前世有仇,有些人跟你今生有怨,这样之后,不管你到陌生的地方,还是熟悉的地方,害你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出现,如果你即生中并没有害过他,很可能是前世的因缘,故不能对他生嗔恨心。

 

然而,有些人即生中害了别人,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平时两个人吵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理,一直都是互不相让,觉得“我百分之百是对的,就是他在天天害我,完全都是他的错”。所以两个人发生矛盾时,最关键的是什么?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十全十美。你对别人起烦恼、生嗔心,肯定是你不对,这个暂且不提,你们两个之间的矛盾,难道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不说前世,即生中你就一清如洗吗?很多方面若详细分析,自己应该心知肚明。

 

阿底峡尊者曾说:“别人加害你的时候,你不要生气,你如果生气,那怎么能得到修安忍的机会呢?”以怒制怒,对自他都会大大不利,就算从世间道德上来讲,人的宽容心也非常珍贵。《史记》中舜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说到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很多内容虽然跟佛教无关,但我们可以借鉴效仿。在撰著《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也是忍受奇耻大辱,方令这部巨著流芳百世,将古代帝王将相的真实生活告诉后人。其中尧舜禹的一些故事,发生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以前我们历史课上也学过,人类最初是原始社会,接着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什么共产主义社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时,人们都是按需分配,需要什么就拿什么,像三十三天一样非常快乐,开玩笑!)原始社会时期是禅让王位,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不管子孙好不好,什么权力都传给他。当时舜非常有德行,尽管尧帝也有一些儿子,但都不太争气,故后来让位于舜。

 

关于舜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舜后来传位给禹也是这样。

 

舜的有些行为,恐怕我们佛教徒也不一定能做到:父母、弟弟天天害你,并怀有杀你的动机,不仅仅是一个动机,甚至行为上也做了出来,但你还一如既往地对他们好。学了这么多年的大乘佛法,我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能不能忍下来?如果不能,那所谓的安忍完全是口头上的。古代的这些帝王,并没有受过佛法教育,他们尚且能如此安忍、如此厚道,我们相形之下,确实应当觉得汗颜。

 

有些道友经常抱怨:“这个人每天都不让我看书,在旁边一直叽叽喳喳地叫。我本来在坐禅,但是他总障碍我。”周围稍微有点嘈杂声,他就特别恨。其实,旁边有些性格不好的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有人把灰倒在自己院子里,你就开始吵起来:“我这么好的修行环境,你竟然给我造违缘,以后肯定会下堕地狱的!……”

 

子二、作害是顺缘: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没有危害的话,安忍根本生不起来,依靠怨敌的危害之因,才能生出安忍波罗蜜多的福德之果。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怨敌障碍你修集福德呢?

 

有些人的说话前后矛盾:“我本来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给我制造障碍,总让我生嗔恨心!”他不知道安忍到底是怎么修的,认为安忍好像要在没有人的环境中,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修。实际上,修安忍必须依靠众生,没有众生的损害,对谁生起安忍之心?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这是修安忍最好的机会,千万不能生嗔恨心。

 

现在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往往都是这样。尤其在城市里面,有些出家人对佛法不太懂,互相生嗔骂人,还认为是理所当然。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以后,应该明白什么叫安忍。所谓的安忍,就是对于别人的危害,自己能够忍得下来。你周围若有些性格不好、经常害你的人,自己应当好好利用,这是修行的一种顺缘。

 

下面用比喻来进一步说明: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譬如你有了财富,想将这些布施给可怜众生,若没有乞丐,你的布施善行也不可能成功。因此,布施的人不应对乞丐怀恨在心。不过,现在也有人假装乞丐骗钱,这种现象比较多,无论在网上还是私下里,有人经常问我该怎么取舍。这个要靠你自己的智慧,尤其是用“他心通”来看他是不是真的可怜。但有些人不爱布施,经常找借口说:“他不是真的乞丐,不要给他。”其实是自己舍不得钱。不管怎么样,乞丐是布施的因,而绝不是布施的障碍。同样的道理,受戒必须有传戒的阿阇黎、羯摩师、亲教师,没有这些的话,你也得不到别解脱戒体,所以,他们是持戒的顺缘,而不是违缘。

 

既然你布施的因是乞丐,持戒的因是这些阿阇黎,那么安忍的因就是这些坏人。假如全世界的人都很好,那谁也无法修成安忍。所以在一个部门或团体中,求之不得的是什么?就是性格不好的坏人。有了一个坏人的话,凡是与他有关系的人,都能修成安忍波罗蜜多,每天的功德在不断增长。倘若人人都是脾气好,人格好,长得也好,互相都是非常可爱,其他的功德也许会产生,但安忍的功德,是根本不能出现的。

 

有些人特别渴望家庭幸福,从来也不吵架。但有时候看来,这也不一定好,里面若有一点争吵斗嘴,修安忍的机会就出来了。如果一家人快快乐乐,一辈子也没有红过脸,那说明他们从来没有依靠对方修安忍,这样不是有点可惜吗?

 

子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分三: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三、观察果当恭敬。

 

丑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分二: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

 

寅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分二:一、恭敬之因成立;二、断除于彼迷惑。

 

卯一、恭敬之因成立:

 

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

 

世间上的乞丐与怨敌同是福德之因,但比较而言,乞丐多不可数,作害者却少得可怜,这其中的原因是:菩萨不曾与外人结怨,所以很少有人主动去伤害他。

 

一般来讲,不管到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贫穷可怜的人随处可见。(此时有人在旁边发电,一会儿机声轰隆隆,一会儿砰砰在敲东西。师笑曰:“是不是让我们修安忍?不用等下课后再修,现在边讲边实修。”)包括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像日本、美国、新加坡等,那里也有不少乞丐,无论你到何处去,有多少钱财也能在很快时间内布施光。而修安忍的怨害对境,并没有这么多。

 

有些人可能说:“我的周围全是坏人,天天都是对我加害,所以修安忍的对境也很多。”当然,对个别人来讲,因缘的确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真正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危害自己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生生世世不害众生,所以别人去害他也很困难。他要是得到一个修安忍的对境,就像获得如意宝一样欢喜不已。尤其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整天都找不到作害者,偶尔遇到一两个,他便高兴万分,很愿意接受。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时,特意随身带着萨和桑嘎作侍者,萨和桑嘎脾气很暴躁,人也非常傲慢,弟子请求尊者换下此人,尊者则说:“不可!此人是我修忍辱的善知识。”

 

有些道友共住在一起,有些人整天特别烦,觉得别人总打扰他;但有些人觉得这很好,某某道友的脾气不好,自己修安忍的机会比较多。当然,说这种话的人,有些可能是开玩笑,有些却是发自肺腑。

 

总之,布施对境易觅,安忍对境难找,一旦遇上了,千万不要失去机会,一定要把它用上。无论别人对你怎么样,哪怕拿刀子来杀你,你也一边磕头一边合掌:“谢谢你,你来成就我修忍辱!”这样的话,安忍的功德定会不断增上。(众笑)这并不是开玩笑,你们真能做到的话,这种功德不可思议。因此,大家应学会将各种违缘转为道用,令一切皆成为菩提之因,这对自他的利益都会非常大!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八十八节课

 

昨天讲到自己名声受损时,理应值得高兴,下面继续分析: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有些人进一步狡辩:“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成了大乘菩萨,别人对我进行赞叹,我快乐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产生欢喜心。作为一个利益众生的人,众生快乐我也快乐,就像儿子特别开心时,母亲也必然会欢喜无比。所以我这种高兴,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

 

对此作者驳斥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也应对天下无边的众生一视同仁。因为你发心的时候,并没有拣择“凡是赞叹我的人,我就帮助他、利益他”,而是说“凡是有生命的一切有情,我都要暂时赐予他们人天安乐,究竟将彼安置于佛果”。既然如此,你应对所有的人都同样随喜,为什么他人赞美你敌人的功德时,你却郁郁寡欢呢?你明明说快乐的原因并不是为自己,而是要让别人欢喜,那别人对你的敌人赞不绝口时,心里肯定也很快乐,你为什么不加以随喜呢?

 

有些人一听到赞叹自己的敌人,除了甜味外,恐怕苦、酸、辣的味道都会出现,脸色也会马上晴转多云。平时在交谈中也看得出来,我赞叹某人有功德,如果跟那个人关系好一点的,他就比较认可,一直在旁边随声附和;如果跟他的关系势同水火,要么他闷闷不乐,根本不吭声,要么立刻站起来反对:“你这样赞叹是不合理的,他这个人如何如何坏……”自己的敌人被赞叹了,有些人就特别不舒服:“这个人居然受了表扬,简直气死我也!”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以菩萨的爱心来对待,很多矛盾冲突、包括心里的小疙瘩,都是可以逐渐化开的。有些人特别恨别人,有时候真正分析起来,应该说理由很小,就是因为他自己修行不好,总把别人以前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牢牢记住,久而久之变成一块“心结石”,若没遇到有善巧方便的良医,很有可能逐渐化脓,最后发展为绝症,陷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所以,矛盾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尽量化解,尤其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若经常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永远对别人恨之入骨,那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别人对你做了再大的帮助,你可能当下就忘了,也没有想去报恩,但为了一点小事,报仇之念始终放不下,这就是凡夫愚者的法相。要知道,以牙还牙的行为,是一种世间人的传统,在大乘佛教中根本没有容身之地。

 

还有些道友发生矛盾后,两个人表面上虽然已做了忏悔,说自己心里不记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心里还有很多伤痕没有愈合,只不过是形式上敷一个泡沫而已。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对所有的众生充满爱心、平等对待,千万不能因为某人对我如何如何,就一直记在心里、恨在眼里,否则跟世间俗人没有任何差别。学习佛法的收益,关键在于自己的行动,倘若行动上比以前有所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受益匪浅。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因此,当我们受到称赞时,应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陶醉在欢喜的境界中。凡夫人都有这样的习气,受到挖苦诽谤,心里实在受不了,连吃饭睡觉都不香;得到赞美荣誉,就飘飘然忘乎所以,欢喜之情无法控制。其实赞叹令我们心生欢喜,完全是特别耽著自己所引发,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并不值得如此。

 

前面也分析过,赞美的声音无有实质,也没有心识,纯粹只是空谷声般的无情法,对这样虚幻的词句,有什么可让人高兴的呢?如果值得高兴,就像昨天所讲的一样,把赞叹词录在复读机里,整天放给自己听,那快乐可以一直伴随着你。但是这有意义吗?凡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谁都不会这样做。现在有些人很喜欢吹捧人,一见面就对你赞叹不已,别人也觉得非常受用,然而懂道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词句对今生来世均无实义,假如为此而沾沾自喜、欢喜若狂,就像愚童得到玩具特别高兴一样,完全是一种幼稚无知的行为。赞誉美名犹如沙屋,若为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对智者来说,“有德何须他人赞,无德赞叹有何用?”

 

一般来讲,境随心转,是圣者的境界;心随境转,是凡夫的行为。我们凡夫人的心,有时随色法而转,有时随声音而动,有时随香气和味道而摇摆不定。但对有修行境界的人来说,外境中不管有什么痛苦快乐、兴盛衰败,自己的心都如如不动,不会受到丝毫干扰。古大德说:“未悟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们没有开悟的时候,为实执习气所牵,一直对贪嗔痴等外境牢牢执著。而一旦有所悟入之后,一切显现均如梦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心的幻现而已。所以大家遇到欢喜快乐或哀伤痛苦时,自己应当稳重自持。快乐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痛苦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一副天要垮下来了的模样。外境中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测试一个人证悟境界的高低。

 

密法中,上师在对弟子直指心性时,会先用大量的美言来赞叹他,然后用猛厉的语气呵斥他,接着让他静下心来观察:刚才受赞叹时的心态与后来受呵斥时的心态,二者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假如没有任何差别,自己的心这样执著合不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利根者当下就能开悟。

 

所以我们凡夫人的习惯,跟高僧大德们的行为,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别。自己到底是趋入凡夫这条路、还是圣者这条路,通过平时的言行举止也应该好好观察。倘若一直随原来的习气转,则应马上加以制止,不要再继续前进了。尽量向解脱的方向迈步,才是每位欲解脱者的希望与期盼。

 

刚才是讲受赞叹时生欢喜心不合理,接下来讲,阻碍我们得到赞誉时,理应值得高兴。

 

子二、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此颂是观察:名声对修行人有帮助,还是有损害。一般来讲,没有受过大乘佛法教育的人,觉得有名声是个好事,理应值得高兴。前段时间,有个居士对我们这里一个出家人讲:“你应该到汉地去多赚一点钱,然后建个寺院,这样就会有名声,有了名声的话,别人便会恭敬你。”乍听起来似乎言之有理,有些人就觉得自己应该去赚点钱,为社会为寺院做一点贡献,有了名声就有恭敬,有了恭敬的话,也有一些不同的待遇。现在世间上很多人,也都在为了名声不断竞争,只要有了名声的话,做什么事情都方便,财产地位也会接踵而至。

 

当然,这是世间的一种习惯,只要是凡夫人,争名夺利纯属正常现象。但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若整天为此尔虞我诈,合不合理?凭借智慧细致入微地观察,最后就会得出结论:为了名声而付出一切,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

 

因为名声具有诸多过患,首先,“赞誉令心散”。有了名声的话,利养、恭敬、财产等世间八法的同品就会产生,令心不断地往外散乱,堪布根霍说:“不要说坐禅、修寂止胜观,就连行持善法的机会也没有。”的确如此,一个凡夫人有了名声后,整天忙于交际应酬,在世间八法中团团转,忙忙碌碌地度日子,不要说现前大圆满、大手印、大禅宗的境界,就算行持善法的时间也抽不出来。

 

原来有些人修行很好,自从成了“大上师”、“大活佛”、“大成就者”之后,虽然财产和弟子越来越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个人的修行却一落千丈。当然,如果是佛和菩萨来到人间,这对修行是无利无害的,但若不是这样,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凡夫,依靠某些途径有了名声,那以后还有没有机会修行呢?真的是没有了,那个时候,所谓的麻烦已经开始了。

 

我以前看过澳大利亚南昆洛吾活佛的一本书,他在书中说:小时候,别人为他举行坐床仪式,他在法座上从早上到下午听喇嘛念了几个小时的经,心里一直觉得特别麻烦,终于等到仪式结束,他想:“噢,结束了!当活佛的事情完成了。”但没有想到,从那时起,活佛的麻烦事情才刚刚开始。他后来在修行过程中,也是受到了许多麻烦,专修的机会几乎没有。所以,名声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这也有待观察。

 

其次,“损坏厌离心”。有了名声之后,会毁坏对轮回的厌离心和出离心。为什么呢?因为你整天处于吹捧赞叹和供养恭敬中,除了真正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很难生起出离心。现在的有些大上师,表面上看生活过得非常快乐,周围都是鲜花掌声、众人赞美,但这到底是解脱的正因,还是堕落的正因呢?如果自己是具一切束缚的凡夫俗子,那么未来的解脱之路早已阻塞,而恶趣的大门大大地开启了。所以说,有了名声并不一定有利。

 

再加上,“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如果自己贪执名声,就会为了它嫉贤妒能,对学问、财产、地位上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常常生起毒恶的嫉妒心,不能忍受别人的功德,相续中的嗔恨之火不断燃烧,摧毁一切圆满的功德资粮。所以,有些人有了名声后,因为嫉妒,跟上上下下的人都合不拢,这也是相当可怕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很容易调伏众生的其他烦恼,如嗔心重的指鬘王、贪心大的难陀、愚痴心强烈的周利槃陀,依靠佛法的因缘,最后都能证得圣果。而提婆达多,暂时获得一种相似的神通(无法照见长远的业因果),凭借这些神通,他产生了炽盛的嫉妒心,欲与佛陀一竞高下。他先以神通胜伏了未生怨王,(提婆达多若没有神通,未生怨王也是很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信别人。正因为这种相似的神通,未生怨王对提婆达多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后来二人同流合污,造了好几个无间罪。按照小乘的观点,他无法得以度化,这也是嫉妒心所致。因此,有了嫉妒心的话,什么事情都敢做,其他烦恼也以此而引发。

 

我们有了名声的时候,应观察对其他高僧大德有没有可怕的嫉妒心,有了的话,善根功德就会逐渐摧毁,对解脱无有丝毫利益。我们在座的人,对名声特别执著的倒是还没有发现,但以后每个人在修行中或工作中,如果拼命地追求名声,果报也许在今生成熟,也许会在来世出现。

 

学习这部论典之后,大家平时应多观自心:“我已经发了菩提心,现在是在希求名声地位,还是在希求解脱?到底我在做什么?如果今生没有对佛法和众生做出大的贡献,也不能给自己的解脱造成障碍,更不能给众生的解脱造成障碍。”经常这样反观自己、提醒自己,这也是噶当派修行人最好的一种传统。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因此,如果有人想方设法毁坏我的名誉,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依靠他的力量,可使我免于堕入恶趣,所以我不但不能生嗔恨心,反而应把他当作亲人那样来报答恩德。

 

正如刚才所讲,有了名声以后,心会散乱不堪,出离心和菩提心也逐渐远离,行为很可能与佛法背道而驰。一旦没有任何名声,自己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今生应该有解脱的机会。

 

我特别羡慕山里那些虔诚的修行人,他们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中一直精进地修行,任何人也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包括学院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我刚来时认识的,前两天又见到了他们,他们穿的衣服特别朴素,住的房子也非常简陋。我开始时也过着这样的生活,觉得自己是个修行人,现在虽然表面上看,世间人会认为我比较有出息,但真正从修行上来讲,我真的特别羡慕他们,正因为没有名声,自己的修行完全是成功的。

 

前段时间,我跟有些法师也说了:“以后你们到大城市里去,如果有前世的殊胜因缘,能弘法利生倒也可以。现在藏族的很多法师到不同的城市里去,有些弘法利生的事业展开了,这是很好的事情;而有些不但没有展开,最后连戒律也保不住,在非常可怜的状态中死去。所以,你们想当一个修行人的话,最好先在寂静的地方不离开闻思,如果在外面炫耀自己、做各种宣传活动,这不一定对自他有利。”

 

其实,受到他人毁谤,假如你懂道理的话,不见得不是好事。有人说:“我本来修行很成功,可是有人到处说我过失,从此以后,我的一切都完蛋了。”如果你真正有德行,无因毁谤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损害。佛陀时代就有这种情况:有一次,佛陀正在给众人讲法,一妇女受外道指使,在腹部系一盆子佯装孕妇,当众指责佛陀与她有染,且腹中胎儿为佛之子。众人中已得圣果者,对佛的信心无丝毫动摇,而没有得果、尤其对佛的见修行果未得确信者,见此情景不禁暗生怀疑。正在议论纷纷之际,天尊不悦,化现为一只老鼠,钻进妇女的衣服里,咬断系盆之绳,盆子突然掉在地上,真相大白。在众人的羞辱与咒骂声中,妇人落荒而逃。

 

试想,圆满功德、远离诸过的佛陀来到这个世间时,也有人当面诋毁,说自己与佛有不清净的关系,那现在有些素质特别低的女人,经常捏造各种谣言,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对方若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具有一定的功德,谣言对他的事业绝不会有任何危害。

 

《释尊广传》中,佛陀曾对阿难说:“我过去行菩萨道时,恒遭诋毁,常有人以难登大雅之堂的恶语诟骂。即便后来我已成佛,仍有众生谓我与女人行不净行,妄图以美女为工具毁谤我。”上师如意宝在讲这段时说:“现在世间上有些高僧大德,当事业非常圆满时,很多人的嫉妒心实在无法控制,通过各种方式来毁谤加害,这也是天经地义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如果自己真正有功德,对此不会不欢喜,反而能够转为道用。”我们都是随顺佛陀的后学者,当年佛陀在因地时怎么样对众生发菩提心,我们也应如是效仿。

 

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还有一个故事:以前在寂静的森林中,住着一位菩萨化现的犀牛(释迦牟尼佛的因地),它性格忠厚,心怀宽广,具大慈大悲心。附近有一群猴子,每天肆无忌惮地欺负犀牛菩萨:当它睡的时候,猴子全部骑在它身上,当它吃草的时候,猴子百般阻挠不让去吃……整天都是侮辱和戏弄它。但菩萨从不反抗,听之任之。后来,住在树林里的一个夜叉实在忍无可忍,便对菩萨说:“这群可恶的猴子天天害您,您怎么不反击呢?您的角是金刚角,连坚硬的岩石都不堪一击,摧毁这些猴子易如反掌。”但菩萨却说:“猴子们怎么戏弄我,我都不会反抗,它们也非常可怜。依靠它们,我能成就忍辱波罗蜜多,所以我只有报恩,绝不会报仇。”夜叉听后十分佩服,悄然隐身而去。

 

翻开佛陀因地的这些公案,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平时受到毁谤欺辱,会怎么样对待。我们现在也是因地,还没有作佛,只是发了菩提心,可以叫做菩萨。不管别人无缘无故,还是有缘有故,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这些对境时,应该想一想:“佛陀是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是怎么样对待众生?”这两句话当中,包括了很多甚深的问题,大家应当再三琢磨。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所求的“专业”,唯一是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而不是自我解脱的小乘阿罗汉,也不是让人沉溺轮回的世间八法。既然是希求解脱者,就千万不要被名闻利养所束缚。假如有人从中作梗摧毁我们的名声财产,帮我们解开轮回牢狱的枷锁,不让我们堕入恶趣,令我们有了解脱的希望,怎么能反而嗔恨他呢?

 

比如我要去拉萨,前往北京或青岛的火车,对我来说根本没有用。同样的道理,学习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人,目标就是追求解脱,世间上乱七八糟的名闻利养,完全是道障,我们应该置之不理。

 

智悲光尊者不是讲了吗,一个人如果施主、吃穿等样样齐全,佛法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现在有些人求房屋,有些人求轿车,有些人求财富,但是解脱需不需要这些呢?除了弘法利生的方便以外,这些的确没有任何用。古往今来的修行人选择住在寂静的地方,度过自己的一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心要清净,才容易现前解脱,世间八法对凡夫人肯定是有影响、有染污的。

 

有些人虽然住在大城市里,但由于俱生的善根,特别向往解脱,不愿每天为家庭、为工作做些无聊的事情,认为这对今生来世都不利。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要出家,一下子跑到山里去住,对有些人来讲,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昨天有个日本居士说:“我现在非常非常感谢网络,不知道怎样报答它的恩德。没有它,我这样的在家人,不可能如此系统地听受佛法。这辈子没有出家缘分的话,我连接触大乘佛法的机会都没有……”

 

确实,每个人的缘分都不同,有些人注定要在城市里度过一生,因为现在自己的家庭关系很不错,孩子也正在读书,二十年内肯定没办法出家,二十年之后能不能也很难说。到了那个时候,牙齿可能都已经掉光了。(昨天我看见一个修行人,她说自己有62岁,嘴里这边有一颗黑色的牙齿,那边有一颗白色的牙齿,两颗牙齿中间出现鲜红的舌头,脸上的表情很慈祥。我想她年轻的时候,可能整天沉溺于世间的各种迷网中,晚年有这样出家的机会,应该是非常的快乐。)但若没有这种缘分,大家也不要难过。现在科技这么便利,通过这种方式来闻受佛法,真正体会到佛法的慈悲和伟大,然后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从佛教的历史上看,在家人在城市中通过念佛、参禅、修行而终获成就,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我们是希求解脱者,最好不要被名闻利养所束缚。以前我讲《开启修心门扉》时,“看破今生”这一章专门有仲敦巴尊者的公案。尊者于一生当中,最重视的就是舍弃今世、看破今世。信众邀请他出去讲经说法、会见一些大人物,他实在是不肯,就对弟子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做出行修相异、心行相违的举动。”他经常在热振的森林中,(仲敦巴当年修行的热振寺,听说我们学院的很多修行人都去过,至今那里仍非常寂静。)口中念着《亲友书》中摧毁世间八法的偈颂,或者喃喃自语道:“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有时念诵了全部文字,有时只朗朗念出开头部分。他一直不愿跟世间人交往,也不愿获得财产赞扬,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现在的世间上,也有很多这样的高僧大德和虔诚居士。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影尘回忆录》中的弘一大师,他的公案也与此基本相同。当时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讲法。有一天沈市长在寺中请朱将军吃饭,朱将军说:“可请弘一法师一块儿来,让他坐首席,我来陪客。”沈市长很赞同,就请倓虚法师(湛山寺住持)跟弘老说。倓虚法师到弘老寮房里一说,弘老笑笑没言语。第二天临入席时,又派监院去请,带回一个纸条,上面写四句话:“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不管是出家、在家,受到别人如此礼遇时,恐怕无法抗拒。我也接触过很多寺院的住持,他们一见面就介绍说:“我们跟政府的关系很不错。前段时间宗教局副局长亲自来我这里,跟我一起吃饭,我也谈了一下寺院准备接几个项目:第一、我们的某某东西准备销售出去;第二、今后打算把寺院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有时候看他们的表情,不要说市长请,就算派出所的所长请,也会高兴得不得了。当然,这不仅仅是别人,任何人都很难抵挡这样的名声和别人的恭敬,尤其是大人物、大施主、大名人邀请自己,马上会觉得身价倍增。甚至有些法师在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扬“我遇到了某某领导、某某高僧”;还有些人在自传中,也反复提到“我遇到了某某名人,他当时对我如何如何的称赞”。

 

然而,真正的高僧大德,最大的目标并不是世人所希求的名声财富,而是自己圆满获得解脱。解脱是为了什么呢?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释尊广传》中经常有这样的对白:“你有什么样的希望?”“没有其他,唯一是想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因此作为修行人,无论在家或出家,今生若仅仅是为了名利而奔波,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成功。所以,有人帮我们解开这种束缚时,那个时候千万不要生气,而应该觉得“他是我的恩人,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怙主”,永远对他感激不尽,这才是大乘行者最基本的一种素质!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八十七节课

 

下面还是讲赞誉无有实在意义。昨天已经宣说了,名声对我们的福报、长寿、能力、健康、身心五个方面,没有任何利益。对此很多人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尤其是现在社会上的有些人,他们认为首先必须要获得名声,有了名声以后,财富、能力、健康等也会随之而来,所以他们日以继夜地为名声而奔波,为名声而劳累。但以佛教的理念来分析,所谓的名声,只不过是暂时让人自我陶醉的方法而已,真要破析的话,名声并无任何实质。我们作为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搞名利是最不好的事情。而真正学佛的居士,也不要像不懂因果的人那样,拼命贪执世间八法。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见解方面有一定的问题,所以每个人要先从见解上摆正过来。为什么这么讲呢?小时候读书虽然很重要,不读书的话,尤其是如今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没有知识的人寸步难行,做任何事情相当困难。但我们以前受到的教育,全部是不存在前后世、业因果的唯物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就像《涅槃经》所说的那样,“不信后世,无恶不作”,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他们不顾虑后世、不顾虑今生,做各种没有实义的事情。

 

我经常想:像这样的佛教教育,任何高等院校中都是没有的。学校里研究的就是物质的结构分类、事物产生的作用等,至于心的奥秘、前后世的因果道理、对名声的破析,在哪个领域都难得一见。其实,佛教的慈悲观和智慧观,真的非常有价值,这一点并不是自吹自擂,世间上具公正见解的知识分子也承认。你们可以看到,东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现在纷纷将目光投到藏传佛教这片神秘的领域上,假如没有任何理由,现在人还是有一定的取舍智慧,不会那么容易上当。

 

以前学校里学过“名声是要希求的,地位是要获得的”,有些人就对世间八法的耽著越来越强。若是这样的话,佛教的理念就会在相续中越来越弱,最后自己也跟这些人一同陷入轮回的泥坑。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观察自相续。

 

下面继续破析:名声对今生来世等有什么作用。

 

若吾识自益,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

 

名声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大家应当再三观察。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像愚笨的旁生一样,他会用敏锐的智慧,结合大乘的这些教言,发现名声对自利没有点滴作用。

 

有些人可能想:“有名声的话,可以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这方面还是起一点作用。”当然,若是符合实际的名声,对度化众生也有一些帮助。憨山大师说:“十年寒窗无人闻,一旦成名天下知。”经过十年的精进苦行,一旦成名以后,确实可以用佛法来度化众生。现在我们这里有零下20多度,算不算“十年寒窗”?有智慧、有德行的一些法师,在这个山谷里任何人也没听说过,可不可以叫“无人问”?但是再过五年十年,等他们精通了五部大论和显密教典,那时候就开始成名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众笑)

 

按我们现在的学习状况,有些人从智慧上来看,给成千上万的人讲经说法或做什么事情,应该是没有问题。但仅仅有智慧还不行,一个人需要德行,需要前世弘法利生的愿力,还有当时的因缘成熟等,如果因缘完全具足,这些人应该能利益众生。

 

现在的人特别喜欢名声,买东西只要是名牌,质量再差也愿意付很多钱;明星的话,“质量”再不好,只要跟你握个手、说句话、笑一笑,兴奋得马上要晕倒。这是未经观察、被愚痴蒙闭的一种表现,这些虚名有什么利益呢?卡让巴格西说过:“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有了名声之后,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切功德,从此对因果等不太重视,最后因为名声而毁坏了身心。因此,对那些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名声应该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普通人得到名声之后,很容易毁坏戒律和善根,对自己确实没有利益可言。

 

有些人仍会想:“尽管名声对今生来世的意义不大,但可以让我特别快乐,听到别人的赞叹,我心里乐滋滋的,快乐的心情无法言表,所以我要追求名声。”

 

作者对此回答道:若只贪图一时的安乐,不顾来世的悲惨命运,那不用大费周折地追求名声,世间的五欲妙乐那么多,只要以一些小小的不如法行为,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比如赌博、打麻将、去歌舞厅、享用美酒,这些手段都可以迷醉自己,暂时给身心带来快乐;或者用海洛因、毒品、鸦片等自我麻醉,感官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但这些快乐非常低下,假如真正去享受它,那你的生生世世都摧毁了。

 

现在世间上的人,为了贪图暂时的惬意,根本不观察来世的果报,对果报的惨状也一无所知,所以违法乱纪的现象不断发生,无量众生造罪业而堕入恶趣。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赌博、饮酒、妄语、绮语等,有智慧的人理当舍弃。”《二规教言论》中也云:“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现在很多人沉迷于赌博、喝酒、抽烟,成天不务正业,种种行为令人发指,希望佛教徒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颂词中的“赌”,藏传有些讲义里译为“饰”,对照了几个版本后,我觉得“赌”的意思正确一点。但若按照“饰”来解释,是指不顾来世,用各种手段来装饰自己。如藏地有些人为了买珠宝打扮,通过杀牦牛来赚钱;汉地有些人搞不正当的生意,将谋取的利益来打扮自己。这都是一种愚痴之举。身体本来不净,再造作也没什么美观可言。

 

现在人的生活跟古代完全不相同。古人对饮食非常讲究,食物一般都没有毒素。而现在科学比较发达,没有因果正见的人为了挣钱,在食品中加入各种化学物,对人们身心的危害非常大。甚至在化妆品里面,也含有各种有害成分,一两天内可能起点作用,让自己看起来比较年轻,价钱也随之水涨船高,但实际上人老了以后,再怎么打扮也不管用。

 

我们藏地有种说法:“命中注定的事变不了,老年人脸上的皱纹平不了。”现在这个规律似乎已经改完了,命中注定的能不能变不好说,但老年人花几万块钱,到美容院里加工一番,马上就改头换面,变成了年轻人。所以很多人认为科学的力量比三宝还神奇,它的功德加持不可思议,原来的半老徐娘一下子就能变成妙龄少女。实际上这也需要观察。这些化妆品的来源是什么?尽是一些不懂因果的人,为了赚钱、为了得名声,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贿赂有关部门,给有毒的东西申请专利,批号是多少多少,对人体的作用如何如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这样,但肯定有许多这样的成分。人们平时所用的、所吃的,如果仅仅为了一个快乐,不要说来世,对今生有没有利益也不好说。

 

现在的很多营养品,我都不敢吃,说明书上写得虽好,好像吃了以后,马上能获得长寿持明的果位,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有时候我也去了一些工厂,看后心里很不舒服。因为厂长和政府的关系非常好,产品是药是毒也很难说。所以,在某些问题上,大家应该用智慧来观察。

 

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如果毫无意义地为了虚名而倾家荡产,为了好听的称号而失去生命,这样单单的名声有什么用呢?人死的时候,美名又能令谁快乐?

 

有些人为了获得名声,情愿舍弃一切财产。原来有人为了得一个“名誉会长”的头衔,竟然花了32万。其实,“名誉会长”什么权力都没有,光是为了一个虚名,就花了这么多钱,实在是不值得,若用32万为众生做一点利益,那该多好啊!还有些人为了名声,宁可失去最珍贵的生命,假如得不到认可,或者名声一落千丈,受不了就干脆自杀。

 

若用智慧来观察,名声只不过是一些词句,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意义。其实,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应该区分开,生活是什么?就是吃穿住行。生活的意义,则是活在世界上的价值,若能对众生、对社会起一点作用,那你活着就有了意义。

 

昨前天我给一些大学生开示时说:“你们读书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生活取得实义?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如果仅仅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个好对象,过一个美好的生活,有一个温馨的家庭,那你就错了。这不说我们人类,牦牛也有这方面的需求。虽然它不会说‘我要有个温馨的家庭’,但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这里有头黑牦牛,每天晚上都会找特别热乎的地方去睡。所以,跟牦牛比起来,人若只是为了睡觉、吃饭、快乐,活着也不是非常崇高。如果读完书以后,希望为众生做一些好事,现在就发下这种愿,以后一定会实现的。你们作为在家居士,学佛不是为了今生来世的快乐,对凡夫人来讲也有点困难,但自己获得快乐时,一定要想到利益众生,这样的生活才有实义。”

 

有些人有了名声就愿意活着,倘若得不到,认为还不如死了好。藏族有种民间说法是:“懦夫活一百年,不如英雄活一年。”我家乡有些愚笨的老乡也有这种概念,觉得名声如果受损害,还不如早一点死去,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一定要和敌人作战到底,没有获得胜利之前,活在世界上也没有意义。这种对名声特别执著的人,仅仅为了一个虚名,也宁愿舍弃宝贵的生命。

 

其实名声只是一种名称,若没有起到名称的作用,名声再响也没有用。比如说有人叫你“大法师”,但自己从来不会讲经说法,那这种名称也没有意义。或者有人叫你是“大智者”、“大人物”,加上一堆美好的言词,如果自己没有这种功德,这些也只是虚词而已。就算能让你暂时陶醉一会儿,但死时,这些美名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上有许多明星、歌星、英雄,他们死了以后,身体已经被火化,肯定带不走名声,心随业力而漂泊,即生中非常有名,有成千上万的拥护者,来世却可能沦落为街头乞丐。看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人生相当无常,尤其前世今生的悬殊非常大,有些人前世一贫如洗,但今生富可敌国,而有些人前世腰缠万贯,后世却穷困潦倒。所以,心完全随业力而转,无法自主地带走名声。

 

作为一个修行人,特别执著名声的确没有意义。不学佛的世间人整天争名夺利也情有可原,但我们学习大乘佛法这么长时间,如果还是为了名声而蝇营狗苟,没有为众生做任何事情,那学佛就白学了!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寂天菩萨用了一个孩童的比喻,说明世间人名声遭损时非常痛苦,但在智者的眼中,这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比喻是怎么讲的呢?譬如孩童在玩耍时,用沙子堆成一些房屋,他们执为真正的房屋,如果沙屋倒塌了,孩童就会伤心哭泣。以前我在《泰国游记》中,也用过这个教证。当时我去泰国的一个海边,正好有一群孩子在沙滩上玩,开始他们看我穿着红色僧衣有点怕,拼命往别处跑。(不仅是泰国的小孩,泰国有些佛学院的博士生也是这样。有一次,我去参观他们的班级,当时全教室的人都愣住了。他们基本上没有见过这种僧衣,不像现在的汉地一样,穿这种衣服的人太多了。)我坐在那里看大海,过了一会儿,他们有点好奇,就放下恐惧,陆陆续续回来了,继续他们的玩耍。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们顶着烈日,兴高采烈地堆沙屋、挖沙洞,叽叽喳喳不知在说什么,突然他们的沙屋遭到了破坏,一群孩子特别伤心地哭着,另一群则非常高兴,他们之间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见到这种场面,我自然想起了这个颂词,寂天菩萨当年可能也见过孩童在海边的这些游戏吧!在我们成年人眼里,沙屋本来无有实质,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哭。可是在小孩的心目中,美好的家园已经被毁,一切都彻底完蛋了,所以一直在伤心地哭。由于他们每天都在海边玩,皮肤晒得特别黑,黑黑的脸上掉下的泪珠非常明亮,我觉得特别好看。

 

后来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我们牧区的小孩没有海边的细沙,就在山上用土堆做成一些房子——“这是你家、这是我家,这是我家的仓库、这是你家的牛圈”,然后用红石头、小石头、白石头开始放“牦牛”。当时我比较调皮,总把别人好的“牦牛(石头)”偷过来,其他小孩就开始放声大哭:“哇!我们的牦牛被人偷了。”然后就扭在一起打架……在海边,我眼前一幕一幕浮现出自己的孩童时代。实际上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只不过现在大城市里的小孩,玩的都是飞机轿车,而我们那时候的玩具,全部是牛粪、石头、木块。

 

孩童的这些执著,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在圣者眼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人参加选举,自己不幸落选;有些人在宣传过程中,遭人恶意毁谤,事业无法展开;有些人在佛教的团体中,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使其名誉受损;甚至有些公司,被揭露出一些劣迹,直接影响到生意,间接也使工人的工资减少……人们遇到这些时,往往痛苦不已,绞尽脑汁去重建“沙屋”,希望通过各种宣传,令集体的名声或个人的荣誉得以恢复,且越来越高。实际上,在诸佛菩萨和有境界的修行人看来,这些名声全部是虚假的,跟小孩游戏一样没有意义。

 

在世间八法中,就包括了对名声的执著,这是一般人很难舍掉的。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说:“世间上的人,要么贪执财物很厉害,要么贪执名声很厉害。我现在已经到了晚年,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我,该有的名声都有了,我一点也不希求这些,所以我修行不是为了世间八法。”有时候上师也给我们做这方面的开示,在座的老道友应该记得吧。

 

作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着帮助众生,整天都是搞世间八法、宣传自己的名声,那是值得惭愧的。因此,大家以后一方面尽量不要自我宣传,另一方面,名誉一旦受损时,也不要伤心难过,对别人生嗔恨心。世间上的名闻利养,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倘若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里,这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

 

丑二、不应喜之: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此颂是讲对赞叹不应生欢喜心。世人为了荣誉不辞辛苦,假如得到一点赞叹,就非常欢喜。比如别人说“你的功德不可思议,你是世界第一慈善家”、“你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神变第一”,作为一个凡夫人,听到了这些当面吹捧,内心自然有一些得意。但以智慧来观察,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为什么呢?因为赞叹词是刹那性的,一会儿就销声匿迹、无踪无影了,所以从时间上看,贪著它并没有意义。同时赞叹声是无情法,它没有想赞叹你的心,与水声风声没有区别,犹如空谷声一般,只是耳根的影像而已。别人说你很了不起,乍听之下可能有点高兴,暗想“我真的很了不起吗?”但用第二个念头来分析,刚才的话犹如空谷声一样,没有什么可欢喜的。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是平息世间八法中平息名声的教言,这方面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观察方法。胜义谛的观察方法,在本论第九品中会讲。这里是讲以世俗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不应该特别执著名声。正如刚才所讲,既然赞叹的声音无心,你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世间上有很多名人,一生中受过无数赞叹,接受过无数鲜花哈达,但他们离开人间时,还不是赤裸裸地随业力而奔赴后世吗?现在的这些名人,名声比一些高僧大德大多了。以前的高僧大德,像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他们的智慧,再多人聚在一起也比不上,但听说过他们名字的人,当时可能也没有一百万。而现在那些名人歌星,全世界的人对他崇拜赞叹,但即使有这么响亮的名声,死时也是空手而去。

 

有些人说:“名声虽然不应该欢喜,但别人赞叹我,我心里非常快乐,它成了我欢喜的因,所以我喜欢名声。”那这样的话,你干脆录一句赞叹自己的话语,天天在耳边放好了。比如说,把“堪布,你非常好”录下来,然后做成念佛机,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重复,这样应该很快乐吧。或者到一个山谷里,对着空谷大喊:“你非常了不起!”回音也反过来赞叹你,这跟别人赞叹你的声音没有差别。但是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有任何实义。噶当派的很多格西,常用空谷声来比喻赞叹声,尤其是博朵瓦格西,一听到赞叹就很不高兴,他说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自我陶醉,自我陶醉之后,逐渐就会造作恶业。因此,别人的赞叹并不值得自己欢喜。

 

若谓:“他人赞叹我的话,他们也会非常快乐,我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众生快乐,我愿意接受这种赞叹。”这种说法也很颠倒。别人欢喜不一定非要赞叹你,赞叹你的敌人或者赞叹大自然,如大海、蓝天、白云,这都是可以的。你的发心若真是为了别人快乐,那他们赞叹其他东西的诗词你听到后,也应该感到特别高兴。但事实并非如此,别人赞叹你,你就喜形于色,讥毁你,你马上怒目相向,产生不乐意的情绪,这怎么是为了别人快乐呢?

 

再者,你和别人是两个相续,按照佛经的观点,每个众生的相续各自不同。别人的快乐,只属于他一个人,你相续中一分也得不到。在《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自己面前显现的,唯一是自己的对境,而不是他人的对境,将分开的东西执为一体不合理。例如一个人叫天授,一个人叫慈氏,慈氏的心中极为快乐,天授能得到多少呢?除了自己去随喜以外,丝毫也得不到,相续完全不同之故。既然如此,你喜欢赞叹并不是为了别人快乐,而是认为自己得到了一种认可,对称誉生起实执心,其实这都是分别念在作怪。因此,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妄念大无明,令堕轮回海。离此大妄念,汝恒得涅槃。”

 

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与真理完全背道而驰。大家拼命地希求名声,但就像愚童追彩虹一样,越追越远。世间上的人成千上万,真正明白道理又有多少?如此殊胜的教言,哪个学校中有讲过?所以,人们缺少一种佛法的教育,若将此在各大院校中广泛传播,必对人类的未来、社会治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有重大利益。但这一点,短期内要想有所转变,也有一定的困难。

 

总而言之,希求名声赞美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是分别念的一种虚妄影像。真正的修行人,当以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在此过程中,如果得到一些美誉,你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也可以,应以梦中获得王位的心态来对待。梦中的王位全是心的迷乱显现,一会儿就醒来了,没有什么可贪的。

 

因此,大家拥有名声时,不要过于贪执傲慢,失去时也不要过于痛苦悲伤,应以平淡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假如你有一些胜义的境界,经常安住其中,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如果没有尝到这样的美味,却用一些虚假的东西来充实生活,能不能真正为今生来世带来快乐?这要打一个问号。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八十六节课

 

下面继续宣讲前世没有修福,今生才得不到利养,对别人不能生嗔恨心,应对自己生嗔恨心。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有些人觉得没有利养实在不行。这种想法非常颠倒,你即生中得不到利养,是因为往昔没有布施乞丐等可怜众生,反以吝啬心抢夺别人的财产、摧毁别人的生命,以这样恶业的果报,今生才不及他人。按理来讲,你要有惭愧之心,觉得前世没有积福,所以即生处处遇到违缘,别人得到的利养你得不到,这完全跟自己有关,你应该呵斥自己,而不应跟别人竞争攀比:“他为什么有名声财产,我却一无所有?”为了一点点世间利养,自己就生嫉妒烦恼,这有什么意义呢?

 

尤其是前世培过福报的人,我们这些区区小人,不可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因果经》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一句话,包含了极为甚深的因果规律。你即生中感受什么样的果,由前世的因来决定,后世将感受什么样的果,是今生的行为来决定。所以你没必要算命打卦,问有神通的人:“我的前世是什么?”是好是坏看你的今生就知道了,如果有些好的福报,前世必定是造了善业;你也不用问“我的后世转生何处?”通过今生的所作所为,完全能推知未来的命运,倘若今生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来世必定是趋于光明,不可能福德消失而堕入恶趣,毕竟因果是不会错乱的。因此,见别人受用圆满、才智过人,我们不应该嗔恨嫉妒,而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

 

在《入行论》的颂词中,寂天菩萨通过不同层面、不同途径宣说了许多道理,不讲道理的人就没办法了,但我们在座的人,应该懂道理、讲道理,只有依循这些真理行持,修行方能获得成功。依靠这些教言,大家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行为一定会越来越如法,否则,常对有功德、有智慧的人生嫉妒心,这样非常不合理。

 

莲池大师说:“最可怜的是怀有嫉妒心的人,最难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如果没有智慧,做事情就会愚昧无知,如果有了嫉妒之火,功德的密林必定会焚毁无余。所以,每个修行人应该观察自相续,最好不要有可怕的嫉妒心,有了就尽量去对治。

 

其实对有菩提心的大德心生嫉妒,他们不会有任何损害,真正受害的是你自己。从历史上看,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后来有些狡诈者以嫉妒心逼他离开西藏。他潜行匿迹,在内蒙古阿拉善和山西五台山等地弘法,利益了许多有情。还有大译师贝若扎那,他从印度求学归来,受到了藏王赤松德赞的最高礼遇,因此引来奸臣的嫉妒、毁谤,最后被流放到嘉木绒地区。在那里,他显示不可思议的诸多神变,于岩石上留下了许多脚印和手印,至今也是清晰可见,并度化了益扎娘波为主的无量有缘众生。

 

太阳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出金色的光芒,同样,高僧大德们不管在什么处境,都会让弘法利生的事业越来越辉煌。正如格言中所说,具有菩提心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无论到哪里,都会受到世人的赞叹。若对他们生嫉恨心,自己丝毫得不到利益,也不可能害到别人。

 

然而,嫉妒心有时候非常可怕,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莫名其妙就冒出来,想对治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大家平时应该经常串习,让心逐渐趋入善法方面。比如刚开始自己没有悲心,后来通过大乘的教育,慢慢地悲心就会生起来。前段时间我们去放生,有些人看见牦牛正在被杀,不但生不起悲心,还一直笑着说话。我们根本没办法看这种痛苦,即使在心里一观想,连中午饭都吃不下,而那些没有悲心的人,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了。我们有些人最初也跟他们一样,但现在通过串习大乘的慈悲观,看到这种情景时,也不由地流下大悲的泪水。

 

平时街上有一条流浪狗,或者一个乞丐在漂泊,我们见后应该想:“这跟我的母亲没有差别,多可怜啊,我有机会一定要帮助他。”院子里来了一只小鸽子或者一群小麻雀,也应该想:“这跟我的母亲没什么差别,我要像帮助母亲那样帮助它。”经常这样修炼的话,对众生不但不会生嫉妒心和嗔恨心,反而看见他们时就像阿底峡尊者一样,自然引发大悲心。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是赫赫有名的班智达,他来到藏地之后,用他的菩提心感化了无数人。尊者每逢见到具足功德的高僧大德,无论出家在家,不仅对他们不生嫉恨,经常五体投地、虔诚顶礼。这样的行为,大家理当牢记于心,尽量去效仿!

 

辛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分二: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

 

壬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分二: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癸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有些人认为,让关系不好的敌人闷闷不乐、痛苦不堪,自己非常高兴,看到对方遭到痛苦、受到毁谤,心里就十分痛快。以前有一个格西,听说另一位有了女人,对侍者说:“煮上好茶,我听到一个好消息。”侍者煮好茶后,端给他问:“您听到什么好消息?”“我们的对手有女人,破戒了。”其他大德听到此事后,极不高兴地说:“这种以嫉妒心引发的随喜,远远超过了破戒者的过失!”

 

他人遭到灾难、受到痛苦,作为大乘佛教徒,千万不能生欢喜心。现在有些国家受了灾,其他国家的人,本来军事科技等无法与之相比,此时就幸灾乐祸:“太棒了!听说美国五角大楼被炸了,台湾出现大地震了,今天一定要庆祝庆祝。”这样非常不好。你在智慧和能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心存嫉妒,希望别人失败倒霉,这是一种小人之心,也是没有水平、没有智慧的表现。

 

敌人受到痛苦时,你有什么可高兴的呢?他遭殃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前世之业在即生中成熟,果报现前了,又何必去随喜他的恶报呢?前面讲过,别人杀了人,你没有参加却在一旁随喜,实际上也有杀人的果报。所以按照《毗奈耶经》的有些教证,大家在因果上不得不谨慎。尽管你没有亲手害人,但随喜别人杀害他,认为这大快人心,“活该!他早就该死了”,那你同样也有罪过。

 

因此,发心相当重要。有了害人的念头,恶业的黑点就染上了心相续的白纸;但若发的是善愿,即使没有成功,相续中也种下了菩提的种子。比如我很想杀怨敌,虽然没有得逞,相续中却有了恶趣的种子;如果我发愿终生念一亿遍观音心咒或金刚萨埵心咒,尽管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一万遍都没念完就死了,但相续中有了好的种子和功德,也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善果。

 

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时,在“极乐法会”的开示里,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四点要求,这也是上师在大众中的最后一次讲话。这四点要求分别是:一、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二、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所以,刚才讲的以善心对众生,也是法王的一个遗嘱);三、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的戒律,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四、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经常使用。

 

大城市里的在家人,一辈子闭关是不现实的,一辈子闻思修行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你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就应当尽量吃素,假如这种因缘不具足,至少也要不杀生。然后对大大小小的众生,发起慈悲菩提心。(有个人说:“我现在特别忙,没有时间发菩提心,有空时才可以发。”这个公案很有意思,因缘成熟时再给大家讲。但不管怎么样,就算你特别忙,没时间发菩提心,起码也要发一种善心。)再加上经常用转经轮,祈祷阿弥陀佛,这四点并不太难,每个心中有佛的善男信女,应该可以做得到。对这些问题,以后我还会进行宣说。

 

其实对怨敌心存恶意,盼望他受到灾难痛苦,也不一定成为损害之因。别人的因果关系,并不会随着你的想法而改变,你愿他短命、愿他不要发财,不可能像成就真实语的仙人一样,诅咒一句就马上成真。这样的恶心无法害到别人,唯有毁坏你自己。《集法句经》有个“如轮断头例”的公案:以前有一个乞丐,看见国王和眷属供养佛陀,他自己因为没有福报,就以嫉妒大发恶愿:“我若当国王,就把这些沙门的头统统砍掉。”结果他在路上睡觉时,为一急驰的马车辗断头颈而死。可见,一个人发了恶毒的愿,对别人不会有什么损害,自己却要为此付出代价。

 

大家在行持佛法时,能否尽量断除嗔恨心、烦恼心?若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你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烦恼如果有增无减,那你的修行一点也不成功。有些人经常问“我修本尊到了什么境界,你可不可以帮我观一观?”“我认识的心性正不正确,你可不可以印证一下?”其实不用印证,米拉日巴尊者曾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可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能了然。”烦恼对治得不错的话,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再怎么修行也无济于事。所以,没有烦恼就是佛法,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断,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明白此理之后,大家要详细观察自相续,这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环节。

 

癸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刚才说你发愿让怨敌痛苦遭灾,不一定能如你所想。退一步说,纵然你的想法如愿以偿,你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快乐呢?众生的苦乐,主要取决于前世的业力,并不是发一个恶愿,对方就马上现前果报。你以种种因缘让别人受苦,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若谓:“平时他总害我,现在他倒霉正好满了我的愿,我的心情好舒服,难道不应该高兴吗?”这是一种颠倒的想法。幸灾乐祸的恶毒心态,将会招致极为猛烈的恶报——千万劫中堕入恶趣受煎熬,因果毫厘不爽,对你来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祸害吗?噶当派的香巴格西也曾说过:“相续中若有害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

 

所以,一旦产生了害他的念头,此时务必要立即忏悔。凡夫的心特别奇怪,有时候别人没有害你,你也会突然看不惯,好像特别恨他一样。当下你可能无法制止,但心稍微平和时,马上要意识到“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怎么会有这种恶念呢?”赶紧念忏悔咒进行忏悔。再产生恶念又要忏悔,再产生恶念又要忏悔……这事一定不能忘,不然魔王的阴谋得逞了,逐渐逐渐,你就在烦恼面前完全失败了。

 

要知道,损害众生的心不仅会招感种种灾祸,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学集论》中说:“即使众生遍身燃火,自己亦得不到指甲许的快乐。”既然如此,害众生的念头理应尽早断绝,否则,这和用宝剑故意砍自己的头没什么差别。

 

在日常生活或修行中,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立即要斩断其苗芽,不然来世的果报暂且不说,今生的恶报也相当可怕。隋朝时,扬州白塔寺有名叫道契的僧人,性情粗俗恶劣,容貌丑陋无比,虽居于清净道场,却不求正法。当时寺中住着一位叫德邻的出家人,精通三藏,勤修戒定慧三学,性格谦善祥和,深受世人敬信。道契看在眼中,恨在心里,嫉妒之心日益增盛,于是开始诽谤,给德邻妄加种种罪名,诬告于地方官处,地方官听信谗言,判德邻还俗。

 

几天以后,四大天王降临道契房中,各带众多将领,其中一天神怒目而视:“我是毗沙门,你残害善人,罪不可赦!”遂命鬼卒将道契倒提出屋。寺内僧人及周围百姓听到哀号之声都前去观看,只见道契倒立悬空,离地数尺,头手下垂,七窍流血,冉冉升空,仿佛有人提携。到大街上时忽然堕地,喃喃几句便一命呜呼了。地方官目睹这一惨境,痛悔不已,立即恭请德邻回寺,度化有情。

 

以嫉恨心而诽谤、诬告,历史上这样的事非常多。现在也有一些居士,跟其他居士关系不太好,见别人请高僧大德来讲经说法,自己就受不了,马上到政府部门告发,让人把高僧大德抓起来,整个道场也被封。这种果报,即生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但来世乃至生生世世,必将感受无量的痛苦。要知道,讲经说法的功德不可思议,造违缘断了别人的慧命,哪怕只有一个小时,果报也是相当惨烈。然而末法时代的佛教徒,内部之间经常不和,互相搞来搞去,尤其在大城市里这种现象非常多。那些政府官员并没有做什么,就是佛教徒自己在无中生有,原因都是出于嫉妒心。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害众生,否则下场会非常可怜。

 

反过来说,别人害我们怎么办呢?也不应该以牙还牙。我给大家讲过好几次,有行持善法、弘法利生的因缘,就努力去做,假如有人制造障碍,因缘不具足的话,还是应以慈悲心来对待他。宣化上人在美国建立万佛城,呕心沥血好几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但有次他在讲法时说:“有人把万佛城全部毁了,我也不执著,如果你们能安忍这种损害,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这样世界就变得和平了。”他的这种精神,我还是非常佩服。别人造违缘的话,因缘不成熟就算了,没必要为上师、为道场、为佛法而报仇雪恨,这没有任何意义。

 

如今我也这样想:现在的“菩·提·学·会”,对我来讲,也许对将来弘法利生的希望非常大,自己应该说有一定的执著,人力、智力、财力、信心等也全部投到这上面来了。然一旦有人通过各种方法毁坏了这个缘起,那我会怎么对待呢?随缘而转。不管是谁,纵使我知道是他搞的,也不会对他进行报复。我在内心中发过愿,哪怕对我的身体、我的亲人制造伤害,那时候只有随缘而转,绝不可能像世间人一样,拿着刀子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我们学习大乘经论之人的行为。

 

听说最近我们附近的一个地方,有个身着袈裟的人,拿刀子杀害了别人。这样的事情,末法时代频频出现,他们只不过外表穿着佛陀的僧衣,内心中根本没有安忍的境界。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说用刀来杀别人,即使生起了这样的念头,也没有比这更惭愧的事情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永远也不害众生,何况说是杀人了。众生的生命那么宝贵,所有的事物中,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了,我们大乘佛法不讲条件,就算有一些相似的理由,也绝不能害众生的生命!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一旦被嗔恨的渔夫投下利养的铁钩所擒,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中,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

 

此颂字面上比较好懂,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嗔恨的过患:整个轮回喻为延绵不息的江河,渔夫是魔王波旬派来的嗔恨为主的五毒烦恼,五欲妙乐犹如钓鱼所用的诱饵,地狱好比小口大腹的装鱼篓,渔夫钓到鱼之后,便毫不留情地把它扔到油锅里煎炸。

 

在江河湖畔,我们常可以看到渔夫钓鱼,当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时,受不住诱惑去吞食诱饵,于是便为铁钩所中,被渔夫拉上岸甩在热沙上,怎么蹦跳挣扎也没有用,只有被装进篓子里,等着受热锅煎炸的悲惨命运。同样,魔王波旬每天以世间欲妙为饵,对众生发出贪嗔等五种毒箭,自己一旦不小心中箭,以嗔恨心造了极大恶业,那时不得不堕入地狱的篓里,感受无量劫的剧烈痛苦。

 

所以,堕入地狱的根本因就是嗔恨心,《正法念处经》中云:“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如果不想感受地狱的痛苦,一定要对治嗔恨烦恼。根索曲扎在《妙瓶》中也作了详细教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千万不能以恶意作损害,也不能以恶意说别人的过失,始终要以慈心、悲心、爱心来拥抱整个世界,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众生。”这些教言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上真正遇到违缘时,能不能用上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众生真的非常可怜,在无边无际的轮回苦海中,像鱼儿一样四处游荡,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好不容易认定了一个,结果却被贪欲嗔恨的铁钩所擒,无数劫中不得解脱。大家现在获得这么好的人身,遇到这么好的佛法,犹如百日中获得一顿美餐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若因为愚痴而白白浪费了宝贵人身,再没有比这更遗憾、更可惜的了。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不要追求一些相似的道理。现在的人,经常求相似的法、相似的名声,尽执著一些表象上的东西,而对佛教的取舍真理,好多人都漠不关心。这种风气若不及时改变,佛教只有名存实亡了,不一定能在世间上闪闪发光。佛教的本质,是令一切众生得到不可言说的利益,但是行持佛法的人,有些不懂得佛法,有些不太重视因果,这两种人经常毁坏佛教,间接也损害了很多众生的相续。

 

所以每个人寻找修行方向时,一定要先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很多人刚学佛时,有人说这个好,有人说那个好,他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样不知所措。那天我在南方时,听到有个人诉苦说:“好多人说这个上师好、那个上师好,但真正依止了之后,别人又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上师不好……”她说得也对,现在很多人没有观察能力,别人说好就跟着去,说不好又跟着诽谤,这样故意造业也没有多大意义。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以利益他众为主,自己给自己宣传、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情,这样不太好。我非常希望藏传佛教的有些大德,到汉地不要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应该有一颗帮助众生的善心,常到贫穷地方去帮助可怜的人,看到没有读书机会的失学儿童就慷慨解囊,依靠各种途径来利益他们,这就是佛法的利他精神。世界上有这么多佛教徒,倘若每个人都发心帮助他人,佛教的威望和地位自然而然会提高。但现在很多人想的只是自己获利、宣传自己,这样做对众生有没有利益也很难说。因此,大家首先要懂得佛教的真理,了解它的本质到底如何,了解之后尽量弘扬这种精神。

 

壬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

 

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分二:一、赞誉无有利乐;二、不应喜之。

 

丑一、赞誉无有利乐:(别人的赞叹实际上没有利益,不要太执著这种名声。)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世间上的人非常执著赞美和荣誉,“人活着应流芳百世”、“名乃天禄”等这些说法,充分体现了名声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威望,这些人可谓殚精竭虑、不择手段。而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生嗔也不应理。

 

不管从因明、中观哪个角度讲,名声和荣誉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义,它到底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名声如果能带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追求名声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你再有名声,最后离开人间时,延长半天的寿命也不可能。现在的那些明星歌星,生前虽然风光无限,但死时也跟平常人一样,名声起不到丝毫作用,无法增加自己的福德寿命。那名声能否让你身强力壮、无病健康,带来身心上的安乐呢?也不可能。除了一些虚妄执著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故为了名声而绞尽脑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其实树大招风,没有名声最好,修行人理当默默无闻。

 

有些人可能想:“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我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像高僧大德那样广度众生呢?”那也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慈悲功德,威力的光芒自然会普照十方,我们藏族有句俗话:“纯金即使埋在地里,也会发出灿灿金光。(挖金者通过仪器探测,很容易发现哪里有金。)”高僧大德无论隐居何方,不需要宣扬自己,有缘弟众也会如蜜蜂般云集。所以,真正的名人,从来用不着自我宣传,而那些自我宣传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名人。

 

其实有名声也不见得是好事。以前上师如意宝讲此颂时,引用过贡塘·丹毕准美尊者的一个教言说:“名誉的雷声阵阵地响起,福报的云雾渐渐地消散。”所以,福报不太大的人,名声轰动一时之际,很可能像秋天的苍蝇一样,马上就要不行了。

 

然而,世间上不明此理之人,对名声的追求特别过分。有些人在单位里获得一些奖,到台上领奖时激动得直哆嗦,说话也语无伦次,好像马上要哭起来了。去年有一个宗教会议,几个出家人也是得了奖,他们领奖时特别兴奋,光光的头上一直散发着喜气。实际上作为出家人,若对名声看得过重,到底有没有看破世间,这方面也值得观察。

 

现在是末法时代,有些出家人很喜欢名声,经常宣扬自己,自己写传记,或找旁人写传记。很多人也叫我帮他们翻译传记,但除了一些公认的大德以外,谁的传记我都不翻译。我们佛教徒何必宣传自己呢?佛法如是的殊胜,只要宣传佛法就可以了,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帮人写传记,说他是第几世的活佛,是某某高僧大德的转世,这对众生有利还是有害,真的非常难说。我们现在需要宣扬的,就是慈悲菩提心。至于个人的宣传,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修行人本应舍弃今世。

 

我们每次放生时,经常有人发一些介绍资料,说某某上师是如何如何,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发了!这次学习《入行论》,是为了大家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并不是用来宣传、化缘的场所。如果你要搞这些,最好不要参与我们的团体,你搞你的世间法,我们默默无闻地学习佛理,哪怕一个众生将本论学得善始善终,我们也是随喜无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至于一些神通和宣传,这是我们不搞的,的确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对人类和平、弘扬佛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医学奖,这种名声我也非常随喜。但是这一点,获奖者自己也不希求。

 

我们作为修行人,最好不要看重虚名。人的根性不同,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有些人贪财,有些人贪名,有些人贪感情,有些人贪地位……每个人的执著方向不相同,但这都是不好的。真正的修行人,当以佛教无我无私的精神来摄持,倘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在短暂的人生中,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总之,大家应以智慧细致入微地去观察,自己哪个地方毛病最严重,肿瘤长在哪个部位,要用正知正念的刀把它割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八十五节课

 

癸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分二: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子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丑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

 

愿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这是大乘行人的究竟愿望。只要他们快乐,我们就应当欢喜,岂能生起嗔恨心?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当初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面前承诺:“从今天乃至菩提果之间,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快乐,究竟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成为三界众生的应供之处。”所以凡是有生命的众生,大至梵天帝释以下,小至蚂蚁蚯蚓以上,让他们全部获得快乐,这是每个修行人的愿望。《释尊广传》也经常提到,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身体,别人问他:“你如此苦行,到底希求什么?”他回答说:“只为能获无上圆满菩提,度化陷于轮回中之众生。”尽管暂时为众生提供饮食、生活、工作,也算是一种帮助,但无法让他们永离苦海。因此,凡是发过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有这样一种愿望: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既然如此,现在他们只是拥有微薄的名声地位、利养恭敬,你为什么要生嫉妒心呢?作为大乘修行人,你的怨敌发财了、当官了,如果这时候非常随喜,则说明你的境界比较不错;但若心里一直有种说不出来的刺痛,说明你的菩提心还没有得以净化、成熟。

 

很多人认为自己已有了愿菩提心,但这需要详细观察。没有遇到怨敌时,好像很容易想到“我要度化一切众生”,但这种心态是不是遇到什么对境都存在呢?如果是,你相续中至少也有愿菩提心。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自己快乐时、遇到好朋友时、没有出现违缘时,还是想得起度化众生,然而一旦遇到仇怨,譬如有人抢了你的财产、破坏你的家庭,在他们的面前,你还能保持利他的菩提心吗?能的话,那可以算是生起了愿菩提心。

 

《阿毗达磨》中云:“为贪名利,不忍耐他人之圆满,属嗔之不乐法即嫉妒。”嫉妒心是菩提心的违品,衡量一个人有没有菩提心,可以看他有没有嫉妒心。如果嫉妒心特别强,看到个别众生快乐圆满,自己就无法忍受,这与菩提心完全背道而驰。嫉妒心的作用,能让自己今生不快乐,来世堕入恶趣中受苦,《俱舍论》等有关论典中,对此皆有详细的阐述。所以,对他人的福德利养,我们应尽量随喜,莫生嫉恨。《地藏十轮经》中说:“有些众生对他人所得的利养、恭敬、世人称誉深生嫉妒,而追求自己的利养、恭敬、世人称誉,曾无厌倦。”这种行为就是菩提心的违品,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面对任何对境时,都应从心坎深处去随喜别人。

 

当然,嫉妒跟人的心态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看见别人有财富,实在忍不了;有些人见到别人有名声,实在气不过;有些人对自己执著的感情,实在没办法让步。但既然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就该对一切修安忍,纵然是最执著、最喜欢的对境,为了众生也要心甘情愿地舍弃,这才是菩萨因地的一种行为。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无数次布施头目脑髓、妻子儿女,而对一般人来讲,不要说布施,即使别人看一眼或说一句话,心里也会非常嗔恨。有个居士曾讲过:“别人有财富,我能忍受,有地位我也能忍受,但是谁要破坏我的家庭,以各种手段来引诱我丈夫,那我绝对不客气!”这种心态算不算菩提心?肯定不算。因为她对执著的对境耽执不放,一旦别人拥有了,随喜心一定发不起来。

 

所以说,凡夫人还是有非常多的毛病,自己不能过早说大话,说“我已经开悟了,通达了光明空性无二的境界”。有些人某天比较快乐,天气也比较好,在那种情况下,觉得相续中好像没有任何痛苦,自己的修证非常不错,但是一碰到违缘时,原来的境界就一扫而光了。以前有个修行人,自认为已证悟了明空无二的境界,他对别人这样说,自己也这样想,后来遇到一个小小的违缘,他就痛不欲生、怨天尤人,那时若真有光明无二的境界,那该多么好啊!所以我们作为凡夫人,要经常检验自己、观察自己,现在有些人对闻思修行不太重视,整天都是宣扬神通神变、明心见性等超胜境界,这样对自己、对他人会不会有利?大家应该值得观察,不能随随便便上别人的当!

 

总之,别人获得快乐,你接受不了、心里痛苦,说明你的菩提心还没有圆满。本来,你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赐予他们暂时与究竟的快乐,那么众生的快乐,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像父母有责任把孩子抚养成人、让他读书成家一样,我们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大大小小众生的快乐,我们同样有责任。这一点要从道理上明白,没有明白的话,大乘的究竟宗义你还没有搞清楚,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所以我们看到众生时,应像父亲看见儿子在外面流浪,或母亲看见独子在街头漂泊一样,非常不忍心,想尽办法希望他快乐。如果不但没有这种想法,反而想害他杀他,见他快乐就非常嫉恨,那说明我们的发心有问题。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此理: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比如,你的亲人本该由你来抚养,按理来说,给予他食物、照顾他生活,完全是你的责任。但如今不需要你提供任何财物,有人主动帮你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你为什么不高兴反而嗔怒呢?

 

从广义来讲,三界有情都做过自己的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在受菩萨戒时也曾反复地承诺“以前诸佛菩萨怎么做,现在我也怎么做,尽量以六度万行来利益一切众生”。(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念菩萨戒的仪轨?因为每天都要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我本来考虑晚上念了菩萨戒仪轨,上午上课时还要不要念?但后来想:“按照大乘教义,一天应念三次或六次,所以念两遍不会多,上午也要念。”我希望学习《入行论》的道友,如果有时间,每天尽量念一遍菩萨戒仪轨。听说有些居士一个礼拜集中一次,念一遍就觉得好厉害。有时候穷人遇到一点点钱财,就特别得意,其实一个礼拜念一遍仪轨,没什么可骄傲的,按理来讲,你们每天都应该念,每天还不够,一天应该三次或六次。)既然口口声声这样念,现在众生获得了一点微薄的利养、微薄的快乐,如果都不能接受,那算不算是大乘的佛教徒?这一点不用问别人,自己可以看看自己。若连显宗的大乘都算不上,还谈论什么高深境界?或者连小乘的出离心也没有,大乘境界更不用说了,因为后者完全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我们作为佛教徒,一方面要自己精进修行,另一方面也应该发愿度化众生。有些人认为:“度众生很麻烦,接触人也很痛苦,我可没有这个能力,等我得一地菩萨以后再说吧,现在自己修一点就可以。”那你什么时候得一地啊?现在听了这么殊胜的教言,有了这么好的人身,不用佛法来饶益众生,你更待何时?

 

如今的汉传佛教中,佛教徒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责任感不够,很多居士学佛只求自己快乐、家庭美满,真正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几乎没人愿意去做。即使偶尔有人发心,周围的人马上泼冷水:“你太积极了!现在是末法时代,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有什么用啊?还是呆在家里好好念佛吧,现在的众生野蛮得很,利益他们也没用……”这样断人善根是不对的。哪怕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解脱种子,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往昔释尊为了利益一个众生,宁愿忍受千百万劫的苦行,现在别人发心利益众生,你去制造违缘障碍,使众生失去了受益的机会,果报将会多生累劫堕入恶趣,不可能解脱出来。

 

现在个别法师的责任感很令人赞叹,但大多数的出家人,只是自己住在寺院里,早晚念一点经,除此之外,从来不想通过什么方法来帮助众生。其实人如果有了意乐,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不能实现的原因,关键在于意乐不齐全,倘若有了清净的意乐,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的能力。

 

在弘法利生方面,大家一定要有责任感。世间人对家庭有责任感,而我们大乘佛教徒,应该对众生有责任感。已经发了菩提心,加入了大乘团体,如果对众生不闻不问、不管不顾,这样是不合理的。现在很多寺院附近的在家人不懂佛理,而住持寺院的出家人,从来不给他们开示,如果他自己也不懂,给别人讲确实没办法,但有些老和尚可能有不同的心态。

 

现在到了21世纪,是新的时代,佛教由年轻人来继承时,一些老观念需要改革。怎么改革呢?并不是佛像佛典全部要换,而是度化众生的大乘理念在汉传佛教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大家理应值得深思。如果作用不是特别显著,每个在家人和出家人在不同的位置上,一定要弘扬这种精神,假如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发愿,肯定在不同程度上会有所改变。

 

现在不仅是东方人依靠大乘理念来调节人心,西方人也将大乘的慈悲观称之为“心理疗法”,一些科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众生的很多心病,依靠爱心和无我智慧就可以断除,千千万万的西方知识分子对佛法如是希求,原因也在这里。

 

如今大家有了这么好的如意宝,不能让它白白浪费,周围有很多“贫穷”的可怜众生,我们若独自占有而不愿跟他们共享,那可能不像一个大乘修行人。所以自己获得大乘佛理时,哪怕旁边只有一位老太太,也可以给她转法轮:“这位老太太,你过来吧,我给你讲个《入行论》,你要好好谛听啊!”(众笑)我想每个人的身边,一个人应该找得到,若让他的发心改变、懂得如何回向,这样做善事很重要。否则,你天天早上四点就起来念佛,虽然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但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光靠一句佛号来断轮回的爱执萨迦耶见,大小乘的经论中也说得很清楚,那还是很困难的。因此,大家应该发愿度化众生,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弘法利生的责任感,每个人都不能忘!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如果不愿别人获得暂时的一些小利益,怎么可能希望他证得正等觉的果位呢?整个世间的快乐财富全部积累起来,也无法与正等觉的果位相比,获得无上佛果之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要向其恭敬顶戴。假如不能容忍别人的小安乐,看到他有点财富名声就不乐意,那不可能希望他得到无上的大安乐。就像你看见别人赚了十元钱,便嫉妒得要命,但却愿意他获得一百万,这可能吗?所以假如嫉妒别人有富贵、有名声,自己不可能有菩提心。马鸣论师也说:“一个人若贪执财物,相续中不会有菩提心。因为菩提心不是过失的心态,过失存在的地方,菩提心是没有的,犹如尸体与大海不会共存一样。”可见,贪财贪人极为强烈者,很难发起真正的菩提心。

 

很多人听了《入行论》之后,在信里、感应书里经常说,自己已经有了愿行菩提心。这一点我也认可,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了愿菩提心,但真正遇到外境时,菩提心还存不存在呢?假如菩提心以不退转的方式存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里的财产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让人,那说明你确实存在菩提心。但这样做的时候,你心里舒不舒服?把所有的存款单送给别人,你是什么感觉?按理来讲,发了菩提心的人,这样做应该心甘情愿,因为众生依靠这些获得快乐,只要众生快乐,你就该无条件地随喜,毕竟自己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愿。然而真正将此落实到行动中时,你又会怎么样?

 

所以佛陀在《狮吼经》中再三强调:“从此之后,我应安忍他人之圆满,不起嫉妒之心。”当然,作为凡夫人,尤其是刚生起菩提心时,一点也不生嗔恨心和嫉妒心,恐怕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这种教言的熏习,逐渐调节心相续,每个人应该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如果心胸特别狭窄,连别人的一点小安乐都不能容忍,自相续就像瓦瓶一样,是不可能容纳大乘狮子乳的。要知道,菩提心的苗芽非常珍贵,若被嫉妒之火烧毁无余,想得解脱也相当困难。因此,只要别人快乐,不管是财富上还是名声上,我们都要学会随喜,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在实际当中,有些人认为济人之难、施以援手,到医院、孤儿院、乞丐聚居处看见有些众生非常可怜,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这就是菩提心。其实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在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当然,菩提心缘天边无际的众生,这好像很容易修,因为所谓的“天边无际”,按因明的说法是一种总相,对你来讲无利无害,闭着眼睛、声嘶力竭地念“愿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这样谁都做得到。但遇到关系不好的人,对你的身体、财产、感情、生活等制造违缘时,你还能不能做到呢?有些人平时修得还可以,遇到这种对境时,五分钟就被烦恼打败了,事后又后悔得不得了,但是也没办法,毕竟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猛厉,现在讲《入菩萨行论》将近八个月,八个月中培养出来的菩提苗芽很微薄,遇到敌人的故意挖苦,刚开始还有点正知正念,过一会儿就控制不住了,揭竿而起开始反抗,直至发泄完了以后,自己才醒悟过来:“完了!我不是发了菩提心吗?今天怎么会这样?”眼泪第二次流了下来。所以,对这些自相烦恼,我们要时时都有交战的准备,没有准备的话,怨敌突然出现在面前,恐怕你会措手不及,无法立即对治。

 

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无论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仇敌得到一些名闻利养,有些人就生起极大的嫉妒心,心想“怎么会对他供养呢”,然后到处说别人过失。这是一种无明颠倒的心态,为什么呢?比如有个大施主供养一辆轿车,供养他,你也得不到;不供养他,轿车放在施主家里,你也得不到,反正怎么样你都得不到,为了毫不相干的东西生嗔恨心,有必要吗?

 

有些人真是很无聊,明明自己水平有限,肯定得不到奖,但别人得不到的话,他心里快乐,别人尤其是关系不太好的人得奖后,他就特别不高兴,在一旁气呼呼的。其实,人家得到也可以、得不到也可以,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凭什么生气呢?

 

听说有个人通过某种方式获了几万块钱,全单位的人对他特别不满,整天都骂他,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发财,他突然间就发财了,很多人都看不惯。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他发财也好、没有发财也好,反正你也得不到,既然如此,为何不去随喜别人呢?

 

寂天菩萨的这种分析方法,非常适合现在人的心态。现在很多人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对别人的利养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看不惯别人的种种行为,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而且果报相当严重。《弥勒请问经》中说:“若对他人的利养等生嫉妒心,则会如射箭般直堕地狱。”

 

现在西方国家和汉地,好多所谓的活佛上师,为了一个施主的财产,搞得勾心斗角,彼此非常不愉快。其实这也没有必要。施主的财产是他自己的,他愿意怎么支配是他的自由。有些修行人说:“你怎么给他供养了那么多?给我供养得这么少?”说这样的话,你还是不是修行人?作为一个佛教徒,言行如果不加检点,很有可能败坏佛法。尤其是这几年来,藏传佛教有些“高僧大德”到汉地去弘扬佛法,中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在家居士需要值得注意。

 

在古代,活佛必须通过正规的方式认定,认定完之后,要接受10-20年的佛法教育,这样的活佛无论真假,毕竟有一些佛教水平,对众生还是有一定的利益。后来在五十年代,整个佛教受到极严重的摧残,尤其是藏传佛教遭到了灭顶之灾,恢复过来以后,在活佛认定的方式上,出现许许多多问题。有些认定者连自己的前后世都不知道,还认定别人是某某的转世。我那天就开玩笑说:“先应该给这些认定者考个试,问他是怎样认定活佛的,如果自己都不过关,那没有资格认定别人。”自己没有一定境界的话,认出中阴身是非常困难的。这并不是因明的遣余,也不是《现观庄严论》的道理,这些我觉得不是很难,只要看几遍书,好好地分析一下就可以。但认定中阴身的话,有时候不要说别人的中阴身,自己变成中阴身时,跑到哪里都不知道。现在的很多活佛,有些是母亲认定的,有些是舅舅认定的,有些是这个那个认定的,还有些通过政府关系花钱买“活佛证”,这样认定完以后,如果受几十年的正规教育,也许还有一定的水平,但好多人并不是这样。从小取个名字后,大家就开始对他恭敬供养,他自己也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菩萨,小时候的理念中只有这个,除此之外什么功德学问都没有,甚至对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也没有,这样的人长大以后,遇到信徒时很可能会无恶不作。

 

我并不是嫉妒这些活佛的利养,但大家若没有详细观察,盲目依止有一定的危险性。据我所了解,现在这样的人非常多。当然,真正按正规传统认定的名副其实的活佛,藏传佛教中也是不少,这一点不用别人来评价,从他一生中的事业也看得出来。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贪财、贪女人,信众若没有加以观察,恐怕最后会非常痛苦,对藏传佛教起邪见也未可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些人不学《入行论》,整天找这个上师、找那个上师,尤其是南方那一带,听说相当一部分人倾家荡产——什么都已经供养了,家庭也破裂了,最后人也没有、财也没有、信心也没有、境界也没有,活佛也找不到。假如这些人系统地学习佛法,我不是赞叹我讲得如何好,但毕竟这是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能让他们明白很多佛教道理,对众生的悲心、三宝的信心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懂得取舍。

 

昨前天我在《致菩·提·学·会的信》里也写了:有些人听课时垂头丧气,一点精神都没有,但一说这个活佛、那个上师来了,马上兴高采烈、欢喜若狂,把法本一扔就跑出去了。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好,说明你的信心非常“新鲜”,很不错,但另一方面,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会不会保持很长时间?作为一个修行人,稳重系统地次第性学习,在哪个上师面前都可以,只要闻思这些大乘教典,对你的相续肯定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帮助。

 

我经常这样想:我们的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有几个方面要注意。在见解上,对无神论和唯物论要注意,因为他们不承认因果,不承认前世后世。五、六十年代,这种思想在世界上影响比较广,在很多人的相续中根深蒂固,虽然现在的方向基本转移到物质文明上,不是特别厉害,然而一旦爆发的话,自己前后世的观念很容易被摧毁无余。因此,见解上应该保护自己。

 

行为上,应学习有些宗教的慈善之举。比如基督教等虽然没有佛教的无我见,也没有特别诱人的见解,他们学论时,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但却有一套非常吸引人的慈善行为,人们不知不觉就套到里面去了。现在这种情况在汉地非常普遍,有些佛教徒理应注意。

 

修行上,你们需要好好观察,哪些是真正的修行、哪些不是,我在这里也不方便宣说。

 

果位上(以上次第是见、修、行、果),藏传佛教有些人是以佛菩萨的方式来弘扬佛法的,这样不太合理,佛陀也没这么提倡过。我们应以平凡人的形象,通过学习佛理来跟别人沟通,这是最让人接受的。现在好多人赞叹上师时,往往从果位上赞叹:“我的上师很了不起,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如果真有这么大的成就,那非常好,但这个我们暂时不赞叹。如果赞叹上师的悲心、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方面比较让人接受,不仅佛教徒能接受,社会世人也能接受。

 

我是一个藏族人,汉传佛教对我来讲,可以说有关系,也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对你们而言,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今后如何弘扬汉传佛教,每个人都有责任,你们不得不考虑:现在佛教面临的违缘是什么?需要朝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学习佛法毫无目的、随随便便,懂一点也可以,不懂也可以,那连生意人都不如。有头脑的生意人,凡是搞一个项目的话,都会先在脑海中算得清清楚楚:它的违缘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所得的利润是什么。因此,我们大乘佛教徒,有些方面也应该值得观察!

 

子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有些人看到别人有利养、自己得不到,心里就很苦恼,其实这不怪别人,应该怪你自己。人家得到利养恭敬,这是他前世恭敬上师三宝、对众生有悲心、持戒清净、闻思修行等功德所感,而你现在没有福报,任何人都不愿意供养,是因为你以往没有积累过这些资粮。既然如此,你非要嗔恨的话,应对自己生嗔心,不应该嫉妒别人。

 

我们得到财富快乐时,心里应想:“这是诸佛菩萨赐给我的,众生对我比较认可,我才拥有这些,所以不能随便把它浪费,应该成办对众生有意义的事情。”今生中别人的恭敬利养和自己的恭敬利养,全部都有一定的因缘,没有因缘的话,不可能无缘无故得到这些。因此,我们不应该嫉妒他人获得利养,这样才会给今生后世带来安乐。

 

《高僧传》中记载:元朝有位行秀禅师,他文才出众,人非常善良。有一次朝廷要举行僧人考试,对这次考试的夺魁者,大家都瞩目于老少两个人:老的是靖恩和尚,少的就是行秀禅师。考试之前,有些人问靖恩和尚,这次夺魁的人应该是谁?他说应该是行秀禅师,因为自己老了,智慧日减,可能夺魁无望。行秀禅师听后,很同情靖恩和尚,觉得自己年纪尚轻,以后还有机会,但靖恩和尚年纪已大,何必去跟他争个高下呢?因此他决定让步,但形式上的考试又不能不参加,于是只作了一篇文章交上去,就退场了。

 

当时的主考官见到这篇文章赞叹不已,让人把行秀禅师的其他文章也拿来看,但怎么也找不着。后来有个知情的人告诉他,行秀禅师为了让靖恩和尚入选,主动放弃其他考试。主考官对这种谦让的德行非常钦佩,让人找行秀禅师来,要求他还俗,自己想把女儿嫁给他。(世间人只懂得这一点!)但被行秀禅师一口拒绝,并马上受比丘戒,以示自己的心意。后来,禅师一生的弘法事业也非常广大。

 

人与人之间对利养的嫉妒非常可怕,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但没有嫉妒心,反而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这样做的结果,也使自己的前途很光明、很快乐。明白此理之后,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八十四节课

 

现在还是讲“修承受痛苦之安忍”。前面已经说了,我们在漫长轮回中遭受过各种痛苦,但由于没有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对自己和他人无有丝毫利益。如今大家有缘值遇大乘佛法,理应从内心深处发愿:“以前我一直随轮回顺流直下,再这样下去的话,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现在遇到了殊胜论典和善知识,什么时候解脱,当然要依靠自己的因缘,但我绝不会再沿着业和烦恼的道路跑了,应该逆流而上,向解脱的方向迈进。”这种修行的方向,每个人都要确定。

 

世间上的芸芸众生迷惑颠倒,对前后世这一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犹豫不定。还有些人,包括出家人和修行人在内,虽然相信前后世的存在,却不知道如何修行才能解脱,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现在大家已经醒过来了,明白原来走的那条路是错的,所以要发愿往解脱的方向前进。这样发愿以后,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痛苦、灾难、折磨,但这并不是特别可怕,也不是特别严重,下面就阐述这个道理。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修安忍的痛苦并不那么严重,而且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我们所受的无义之苦不可计数,现在修安忍的苦行能成办广大利益,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为什么不欣然接受呢?

 

作为一个凡夫人,对安乐都非常执著,谁也不愿意感受修行的痛苦及遭到怨敌的侮辱诽谤。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旁生的役使之苦比起来,修行人在寂静的地方精进修持、无吃无穿,或者遇到了各种怨敌,这些痛苦简直微不足道,为了解除大痛苦而付出小代价,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安忍的痛苦并不是特别可怕。

 

另外,安忍还能成办大利益。比如我们冒着严寒每天听一堂课,或者怨敌进行诽谤时没有以牙还牙,反而欣然接受,这种善业的果报是相当大的,尤其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修安忍,对生生世世都有无尽的饶益。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生为仙人、龙王、鸽子等修菩萨行,为了利益众生,他每次遇到逆境时,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种种苦行。(希望大家在学习本品的同时,多阅读《释尊广传·安忍品》,内容大概有一百多页。若将此处教言与那些公案结合起来,对自相续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曾为行境仙人时,魔王波旬幻化出五百位恶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紧随仙人身后加害,从早至晚、不舍昼夜。这五百人于仙人行、住、坐、卧之时,不放弃分分秒秒在仙人面前说不悦耳言词,对其进行恶语中伤。但仙人始终以慈心对待他们,从无生出半点恶心,且只观这些人的功德。

 

换作是我们的话,不要说五百个人五百年中害自己,哪怕一个人一天中找麻烦,自己也会大发雷霆。假如有人早上敲门,无缘无故地诽谤自己,中午又来故伎重施,晚上再来时,有些人就忍无可忍了,一开门便破口大骂:“你有毛病啊?上午来时我是在修安忍;中午我虽然很生气,但也没对你怎么样;现在半夜三更你又来,简直得寸进尺,你认为我是好欺负的吗?……”挽起袖子,就气势汹汹地要打人。其实,作为大乘修行人,面对这种情况时,仍要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安忍。

 

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战争等频频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己遇到怨敌时,心若能不随外境转,住于安忍的境界中,生起不如法的心态马上用殊胜窍诀来对治,这就是最快乐、最圆满的修行。世间中这种行为亦令人颇为赞叹,来世的出世间功德,那就不用广说了。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以欢喜心来接受一切损害,尤其当别人无故加害时,理应为了众生的利益心甘情愿地忍受。佛经中明确说过:“众生因贪欲在地狱旁生及罗刹界中受过无量痛苦,而佛子为了获得菩提,面对断头砍肢、殴打杀害等痛苦,有何不能忍受呢?”所以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方向,其次一定要坚忍,只要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利,什么事情都要乐于接受。《经庄严论》中也说:“具有大慈大悲的大乘发心人,对众生有利的苦行,应当值得忍受。”

 

大家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应选择最有意义的事情做。什么最有意义呢?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行为、利益众生的心态,非常非常的珍贵,哪怕你相续中生起一刹那间的利他之心,行为上做出一次的利他之举,这也是黄金买不到的。人的身份不重要,发心才最重要,这样的发心,最好能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

 

然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从小没有受过大乘慈爱方面的教育,始终灌输的是以我为中心的各种知识。按理来讲,如果从幼儿园开始,老师经常教一些利他的道理,让小孩看一些利他的画片,养成帮助众生的习惯,然后小学、初中、高中不断地串习,那么长大以后,他的行为一定会利益众生的。毕竟对每个人来讲,青少年时的教育对一生的影响特别大。

 

现在家长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这也是整个社会的要求。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没有知识的人,不要说对社会和人类做贡献,就连自己的饭碗也成问题。但与此同时,父母也要关心孩子的心地培养,如果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孩子读完大学或工作以后,突然要改变原来那套理念,那是相当困难的。现在有些知识分子,从小接受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后来在工作或读研究生时,偶尔的因缘开始学佛,但由于以前的观念根深蒂固,经常怀疑前后世会不会存在?业因果真的不错乱吗?极乐世界确实有吗?……许多疑虑一直缠着他的身心。因此,在佛教徒的家庭中,父母应注重对孩子的心地培养,随着孩子爱心和慈悲心的成长,才会对家庭和人类有非常大的利益。

 

壬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癸一(破嗔赞誉怨敌者)分三: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别人赞叹敌人,实际上是自己和他人都享受安乐的一种因,理应值得接受。)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假设有人赞叹你的敌人,从而获得了随喜功德的安乐,那么意识啊,你不应当对此忍受不了,你不是整天都喜欢快乐吗,为什么不赞叹敌人也令自己同样快乐呢?

 

他人赞叹你的怨敌,肯定对方有某些方面值得赞叹。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一般人要赞叹别人,必是看上了对方的学问人格、智慧敏锐等功德,产生一种羡慕之心,怀着恭敬去赞叹,双方都会感到快乐愉悦。按理来讲,我们听到后也应去随喜,让自己分享这份难得的快乐。然而,大多数人却是一听到赞叹自己,就喜出望外:“我虽没有这样的功德,你既然赞叹的话,我也不得不接受,不过别人也这样赞叹过我……”但若把赞叹转到敌人身上,自己的脸色马上就变了,语气也马上变了。凡夫人经常有这种习性,实际上这是非常颠倒的。

 

这里的反驳方式,并不是一个人教诫另一个人,而是意识进行自我提醒:“心意啊,别人对你赞叹时,你非常高兴,但听到别人赞叹敌人时,你为什么不接受这种快乐呢?”这一点,每个人应该都有切身体会。当人家赞叹我或者我的亲友时,心里感觉特别舒服,但当赞叹我关系不好的人时,从语气中也听得出来,内心好像被石头压着一样难受,嘴里一直不承认:“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只是你可能误解了,这种赞叹不太适合他!”

 

实际上,敌人如果没有这种功德,别人赞叹你不乐意也可以,但若这些赞叹合乎事实,你却千方百计地予以否认,这种行为不太高尚。作为修行人,我们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判断一切,麦彭仁波切也说:“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我们每天在发心时都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既然如此,别人仅仅拥有被赞叹的快乐,你都不愿意接受,那每天这样的念诵是真是假?你在诸佛菩萨面前已经发了殊胜的愿,但实际行动中却处处让人失望,那是不是值得惭愧?

 

我以前上学时认识一个人,他每次听别人称赞他的亲友就非常高兴,自己也在旁边帮忙赞叹,而他家里有一些世仇,学问很好,文采也不错,别人一赞叹的话,他就满脸怒容。所以,好多同学不敢提那个人的名字,一提的话,他的脸色立刻就变了。当然,没发过菩提心的人,有这样的心态也情有可原,可是我们发了心的人,就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包括怨敌在内也应希望他获得快乐,诚如《法华经》中云:“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假如怨敌通过别人的赞叹获得快乐,连这个我们也不愿接受,那我们发的是什么愿?

 

修学佛法最关键的,就是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母亲。若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没有其他的境界,自己也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尤其你对敌人的报复心非常强的话,那还需要修自他交换,依靠这方面的教言来调伏自己,不然的话,你离大乘的距离恐怕不可以里计。

 

作为凡夫人,谁受到赞叹都会非常高兴。那天有个人说:“我在一些上师面前当过侍者,讨上师欢喜的窍诀,就是一定要赞叹上师,整天在上师面前说‘你的名声不错,事业广大……’”这样言不由衷、夸大其词,我想可能也不太好。麦彭仁波切讲过:“纵然是对根本上师,也不能用捏造虚构的语言来赞叹。”在世间上,对自己恩德最大的莫过于上师,但是赞叹上师的时候,也应该实事求是,不能用一些诗学的夸张词句来赞叹。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四种特点:第一、“唯乐”:从暂时究竟、今生来世等各方面观察,它是自他一切快乐的来源。世间人享用美酒或不净行等妙欲,只能产生暂时的快乐,且它的来源、果、性质都是痛苦。而赞叹别人的安乐,从因方面来讲是一切安乐的源泉。

 

第二、“无性罪”:就本性而言,随喜敌人功德的安乐,在佛陀所制定的罪业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也会认为你心胸宽广,值得交往。

 

第三、“诸佛皆称许”:世间妙欲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所呵斥的,而随喜的快乐,却是他们都悦意赞叹的。我们遇到敌人时,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并随喜赞叹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都会认可,在大小乘经论中也予以赞叹。

 

第四、“摄他法”:随喜别人的快乐,就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主要是六度四摄,而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属于四摄中的“爱语”方便。

 

世间人都喜欢快乐,但快乐的源泉,应该从内心上来寻找。我看过一位台湾学者写的《漫步人生花园》,里面说有个富翁,恒时为痛苦所折磨,他四处寻找快乐,询问了很多人。后来有个人告诉他:“如果你能找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把他的衣服要来穿上,你的痛苦就会销声匿迹。”于是他很努力地去寻找。有一次在寂静地方找到个修行人,看起来很自在,他上前问道:“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修行人说:“也算是吧。我现在没有丝毫痛苦,整天过这样的修行生活非常快乐。”富人迫不及待地请求:“我是一个到处寻求快乐的人,听说你有一件衣服,谁穿上就可以摆脱痛苦,请赐给我吧!”“我什么衣服也没有啊!”听了修行人的回答,富翁终于明白了——快乐的源泉,原来并不在于外境。

 

此书作者在故事后面说:“真的是这样啊,财富、地位、美貌、才华,并不会给人快乐。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辆非常豪华的奔驰轿车,里面有一位年轻而美貌的姑娘在哭泣。当时我心想:拥有昂贵的汽车,又如此年轻美丽,她为什么如此痛苦呢?看样子,快乐的确不在外境,而是取决于自心。”

 

这些世间的公案,若结合于我们的修行,对自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成千上万的人,都觉得快乐建立在洋房轿车上、名闻利养上,每天都在为此而忙碌地奔波,到头来,快乐又有多少呢?尤其是站在熙熙攘攘的街上,触目所及的,都是人们在不断地寻求安乐,但他们最终所得到的,能比得上修行人一上午的快乐吗?恐怕有点困难。因此,快乐不在外境上,若能通达《入行论》这样的论典,快乐将会永远跟随。

 

其实赞叹别人的功德,不仅可给自己带来快乐,也是高僧大德们摄受眷属的一种殊胜方法。噶当派的传记中说,在仲敦巴时代,有个人叫克·用忠尊哲,他整天都诽谤仲敦巴,但仲敦巴整天都赞叹他。后来到了晚年时,他被仲敦巴的菩萨行所感化,到拉热神山拜见仲敦巴,忏悔自己的业障。当时很多弟众也非常随喜仲敦巴的胜行。

 

所以,如果赞叹他人的功德,不但于己无损,反而会令事业越来越增上。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赞叹霍西的曲恰堪布,而曲恰堪布讲经说法时,经常对我们学院和法王颇有微词,虽然不算真正的诽谤,但也有一些批评的语言:“他(指法王如意宝)今天又跑到哪里去啦!”“听说他在学什么印度的论典,现在是末法时代,谁会精通这些啊?”但是上师从来都不计较,一直说:“曲恰堪布在石渠求学时,他的性格就喜欢批评别人,他批评人家是个好事,但他的弟子们最好不要学,因为不一定有他的境界。”因此,赞叹别人,在利他的四摄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假如说赞叹别人而使他获得快乐,这一点你不能接受,你厌恶他人获得快乐。那么你也不应该给下属等工作人员发放工资,因为这样的话,他们也会感受快乐。如果怨敌被赞叹的快乐你不愿意,而下属得到薪资的快乐你愿意接受,这是不合理的,二者相同之故。如果这两种快乐你都不愿意,那也不应支付下属酬资,但是这种做法,会毁坏你的今生来世。

 

如果苛刻对待下属,不给他们支付工资,他们就会马上罢工,不会无条件地为你发心,此举不仅让你现世中吃到苦头,而且按因果规律,你该给的财物没有给,来世的安乐也将因此而失去。同样,你嫉妒、嗔恨怨敌,不乐意他们获得赞叹,想让他们处于痛苦之中,这种做法也不会超越因果规律,即生中你不会快乐,因嫉妒心而造作各种恶行,来世也会痛苦不堪。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应尽量断除自相续中的嫉妒心,跟任何人都和睦相处,随喜别人的和谐快乐。现在很多人有这种毛病,凡是自己的眷属、自己的人,希望他们都快乐无病、发财升官,而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人,赞叹他们的话也不愿意听到,他们获得任何待遇,自己也觉得不舒服,这种心态在大乘上是说不过去的。所有的众生,不管对自己好还是不好,丑陋的还是美丽的,富裕的还是卑贱的,都是我们的发愿对境,希望他们快乐幸福,就是我们的究竟目标。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朝思暮想的就是家庭快乐、生活幸福,天天都在为此而奋斗。可是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加入大乘佛教团体后,这种想法应该转过来,倘若发心和行为一点都没有变,还跟原来一模一样,那连显宗大乘的资格都不具足,学密宗更是可笑之事了。现在有些人一提起神通神变就兴致勃勃,始终认为自己的境界非常不错,但真正用大乘的标准来衡量,别说密宗至高无上的境界,就连显宗基本的利他心也差得很远,平时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更是差劲得不得了。

 

我个人就是这样,虽然接受过这么多佛法,但凡夫人的习气不是一两天就能改过来的,尽管也在修行中不断地调伏相续,但不可能马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自己与真正的证悟境界还是差得非常远。可是现在的有些人,还没有正式皈依之前,好像已经开悟了,在大大小小的场合中一直胡说八道:“我有如何如何的境界,你们不要去听课,跟着我学就能解脱……”这些人也有一些歪魔邪力,不少无有头脑的人就跟着他们转,非常可怜。所以,现在依靠善知识的殊胜教言来引导众生的人寥若晨星,我们若不发心帮助他们,离真正的解脱恐怕非常遥远。

 

在修行过程中,自己的嫉妒心一定要注意,不管是对怨敌也好,手下的人员也好,假如心存嫉妒,必将毁坏今世和来世。

 

毁坏来世的公案,《杂譬喻经》中记载道:有个婆罗门,他的妻子没有生育,其妾生了一个男孩。妻非常嫉妒,趁人不注意,用小针刺入小孩头顶,孩子不久就死了。妾悲痛欲绝,后来知道是妻所为,于是受八关斋戒,并发誓要报仇。妾七日后命终,于七八世中转生为妻的孩子,容貌端正、聪明伶俐,但都是小时候夭折,妻哭之甚哀,比妾丧子时哭得更厉害。后来一沙门(阿罗汉化现)告诉了她前因后果,妻才恍然大悟,遂向沙门求戒,沙门让她明日到寺院受戒。次日她在去往寺院的途中,妾化为毒蛇挡道。沙门严厉地做了呵斥,令二人解怨释仇,忏悔怨结。(蛇死后便生人中,妻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嫉妒心不仅能摧毁来世,对今生也有极大的危害。唐朝有一位名叫慧期的僧人,他道志寡薄,妒贤嫉能尤为突出。当时有位品行高洁、功德巍巍的义本大和尚,为众僧开坛授戒,因慧期戒腊不足且德行浅薄,未被请入传戒阿阇黎十师之列。他勃然大怒,心怀嫉恼对传戒制造违缘,后来以此严重恶业,即生中感得双目失明等果报。

 

古今中外这方面的公案非常多,不管是男众女众,很多人在地位、学问、名声、财产上,对别人的嫉妒心特别可怕。不过在我们学院中,大大小小的上师与法师,彼此之间非常融洽,这也源于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本来,成千上万的人居住在一个寺院,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矛盾,但我们学院从来没有这些现象,很多人也感到非常稀有。在世间上,即使一个小团体和小组织,上面有上面的矛盾和嫉妒,下面有下面的矛盾和嫉妒,大家经常处于一种烦恼的状态,而我们这里却感觉非常快乐,虽然不敢说是“最快乐的”。

 

所以,人与人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上师与上师之间,最好不要有嫉妒心,看到别人得到快乐、得到利益,心中应当数数随喜。如果实在生不起随喜心,自己也要克制自己:“我是一个发大乘菩提心的人,不应该对别人有嫉妒的恶心。”尤其是千万不要因嫉妒而发恶愿:“今生我比不上他,来世我要变成恶魔专门害他。”然后一边受戒、供养僧众,一边发恶愿,那这种愿肯定会成熟的。

 

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第一、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第二、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第三、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第四、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这就是噶当派、萨迦派以及我们宁玛派的好多大德行持善法的四大助缘。

 

总之,在修行过程中,宁可自己死了也可以,但千万不能以嫉妒心来发恶愿。现在有些佛教徒,跟老板的关系非常不好,就千方百计到藏地来学诛法,因为他听说原来米拉日巴的诛法很厉害。(米拉日巴最后很成功,但你这样不一定成功。)以前四川某城市里有个人,他到学院里来整天求诛法,有一天中午到我家,我就问他为什么,他把原委详细说了——有个人跟他关系不好,他很想来藏地学诛法以后,回去把他害死。发心若是这样的话,那一切都完了,你不学佛也可以,但不要发恶愿!

 

子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当别人赞叹我有功德时,我希望他也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而当别人称赞我的敌人有功德时,我心里就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讲,愚者听到别人的赞叹,不管自己有没有这种功德,都会照单全收,自己非常高兴、得意洋洋。而作为智者,听到赞叹不会马上动心,无论在何时,都会保持冷静的头脑去观察,对一切赞叹淡然处之,不会随之或喜或怒。

 

不仅如此,大多数凡夫还有一种习性:听到别人赞叹自己的名声、财富、功德、学问,心里就会很快乐,同时也愿意赞叹者生起这种快乐。而此人一旦换了个口气,又去赞叹你关系不好的怨敌,那你的心里马上受到刺激,想方设法找毛病,暗示该人并没有什么功德。赞叹你的时候,你就接受别人的快乐,同样对待你的怨敌,你马上不认可别人的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是功德的本质上有差别,还是你的分别念有问题?

 

打个比方说,大家一起把《入行论》的颂词全部背完,其中有个人跟你关系不错,别人赞叹他,你会感觉很好,听起来也很舒服。而另一个人与你关系不好,别人赞叹他,你马上就不快乐:“他背得不太正确,当时有很多地方是混水摸鱼……”那么分析这种情况,他们背的论典都是《入行论》,赞叹者是同一个人,他对这个人的功德随喜,对另一个人的功德也随喜,而你一者接受、一者不接受,这是为什么?你自己本来愿意快乐,但赞叹敌人功德时,那种快乐你却不愿接受,这是一种矛盾;赞叹你的时候,别人的快乐你认可,可是赞叹敌人时,别人的快乐你不认可,这也是一种矛盾;或者说,敌人如果赞叹你,你愿意他得到快乐,而敌人被别人赞叹时,你却满心不高兴,这又是一种矛盾。其实《入行论》的颂词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分析,内容会更加深刻。

 

我经常想,《入行论》的这些教言,不管是对山里闭关的人,还是学院中闻思修行的人,或者是城市里整天忙忙碌碌的人,都是适用的。只要学习了这部论典,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会减少许多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快乐、拒绝痛苦,若想今生来世得到这样的境界,学习《入行论》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以前藏地好几所大的学校开了《入行论》的课程,那些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心态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面对痛苦时,有一套自己的境界,与别人共事时,也有一种自己的原则,周围的人都觉得:“那个学校里出来的人,即使当了国家干部,心态、为人处事及道德水准也相当不错。”这就是《入行论》在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体现。

 

癸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最初发菩提心时,你是愿一切众生都快乐,现在众生自己获得了快乐,你为什么要生嗔恨心呢?

 

前几品中,我们曾祈请十方诸佛菩萨、金刚上师、六道众生为自己作证,发下坚定誓言:“从今天开始,为令一切众生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安置于如来正等觉的无上果位,我一定要努力求证菩提。”既然发了这样的誓愿,现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快乐,我们理应值得随喜,千万不能有不高兴的心态,否则就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打妄语,与当初的誓言背道而驰。

 

古人云:“承诺容易,实行极难。”做任何一件事情,答应下来很容易,也很爽快,真正实行起来,可能会有重重困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既然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当众生不同程度获得快乐时,一定要从内心中生起随喜,不管他跟自己的关系如何,心里必须要这样想。然而,我们的我执烦恼非常可怕,凡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谁都愿意欣然接受,而一旦牵扯到其他众生,通常都会置之不理,这种想法务必要舍弃。无论遇到什么人,只要他获得幸福、快乐、发财,都要由衷地随喜他。

 

现在很多人恰恰相反,与自己关系不错的人在单位里得奖了、发财了,大家就聚在一起祝贺;而关系不太好的人升官了,就两三天都吃不下饭,觉得简直没有天理。当然,这种行为在世间上是正常的,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讲,绝对不应该这样做,任何人只要获得了快乐,我们都应该不吝随喜。不管是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他有健壮的身体,我们就“随喜随喜”,他有很好的轿车和财富,我们也“随喜随喜”,不仅仅口头上这样说,内心中也这样想,若将此习惯逐渐融入日常修行中,定会成为真正的修行人。

 

有些人认为:“我虽然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誓,但实际中肯定做不到。”这种说法不合理!当初你也没有发疯,别人又没用枪来逼着你,发心纯粹是你自愿的,现在动不动就背弃承诺,这是可怕的愚者行为。每个人应该想一想,既然你自己发了心,就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赞叹别人的快乐。假如实在做不到,应当觉得非常惭愧,马上去励力忏悔,只有这样,修行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八十三节课

 

今天算是个特殊的日子,在讲课之前,我有件特殊的事情给大家交代一下。

 

这次学习《入行论》的道友,或者说参加菩·提·学·会的会员,特别要注意:格鲁派有个护法叫“修单”,这个谁都不能修,也不能念诵!

 

原因是什么呢?上师如意宝没有圆寂之前,也在课堂上讲过这个缘起。修单不仅是这一世,它于很多世中,都违背了宁玛派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以上诸位传承上师的誓言,属于魔鬼之列。现在有不少上师,包括格鲁派的个别上师一直信奉它,经常供奉念诵赞颂等,这是国内外许多高僧大德予以制止的。

 

当然,我并没有听说学习《入行论》的道友也在念,但据说现在汉地的南方、北方、东北一带,有相当一部分人供奉修单。所以我今天特意要求,如果你们以前有这种情况,从今天听到我的呼吁起,希望不要再供奉了。如果你非要供奉,宗教是自由的,但从此之后必须退出我们学习大乘论典的聚会,这是特别的规定!

 

你们也知道,对此国内外的很多上师是怎么样看待的,我们的传承上师怎么样看待的。虽然现在藏地有个别所谓的活佛上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搞这样的事情,但这个问题自古以来错综复杂,在此也没有必要详细地告诉大家。不管怎么样,我今天再三地要求:凡是学习《入行论》的人,不能念诵供奉修单!

 

若没有再三强调的话,有些学习大乘论典的道友,随随便便依止上师,今天修这个护法、明天修那个护法。当然对我个人来讲,藏传佛教中公认的智慧神和事业神,没什么不准念的,但供奉修单完全违背传承上师及国内外具相善知识的教言,它失毁誓言之后,你若继续修持,什么成就都不会现前,这也是传承上师们的一种印持。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地追随传承上师的足迹,因此大家务必要值得重视!

 

下面正式进入讲课。

 

丑三、为断嗔而除贪:

 

若欲断除嗔恨心,必先斩断它的来源,否则,表面上断除一些所缘也徒劳无益。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此处作者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若要对治嗔恨烦恼,必须先从根源上着手。

 

比如房屋着火了,如果这间屋子实在保不住,为了防止火势蔓延而燃烧周围的房厦,人们会迅速移开草木等易燃物,即使这些东西再贵重,为了抢救其他的房屋,人们也会忍痛割爱,在很快时间内,把这些东西全部拆除舍弃。

 

大概在1999年,色达县有一栋房子着火了,当时整个县城的人都跑去救火,我看见他们每个人脸上露出了恐慌和忐忑的表情。为了阻止大火波及四邻,他们把旁边房屋里的东西,如家具、衣被等等,不管它有多么珍贵,统统都扔出去。因为当时的火势已经控制不住了,为了不让所有财产毁于一旦,世人一般都会采取这种办法。本来平时对这些财物很执著,但在这种紧要关头,这样做是最明智的。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呢?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同样的道理,由于心所贪执的任何人和事物,是能助长嗔火蔓延的因,别人对此作违缘可使嗔心大发。因此,为防止嗔火焚烧福德的宅室,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抛弃所贪执的一切。

 

世间人都不愿意有很大的嗔恨心,不管是学佛的、没学佛的,都希望自己性情柔和,不愿意暴躁易怒。然而因缘现前时,有时候自己也没办法控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生嗔恨心的因没有断。就像烈火依靠干柴会熊熊燃烧一样,人们耽著我和我所,若有人损害自己的身体生命、地位名声及亲朋好友,嗔恨之火便会因此而点燃。

 

尽管《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贪心与嗔心的行相、所缘似乎是他体,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又产生了嗔恨心。倘若没有对我和我所贪执,嗔恨心怎么会平白无故产生呢?

 

平时留意一下也会知道,我们一天所发的嗔恨心,有多少是为了度化众生,有多少是为了自己和亲友?我们爆发嗔怒,要么是我的亲人遭到了侮辱,要么是我的身体受到了损害,为利益众生的几乎没有。所以《妙法莲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处。”若能消灭相续中的贪欲,世上的痛苦也就没有依处了。

 

要知道,对什么贪执越强烈,引发的嗔恨就越大。现在有些人受到感情挫折后,恨对方就像发疯了一样,来源是什么?就是自己太执著,假如一点贪执都没有,绝不可能如此痛苦。萨绕哈巴尊者说:“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也讲:“执著越大,痛苦越大。”世间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就是源于贪执,若没有抛开贪执的对境,嗔恨之火一定会蔓延十方。

 

我们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远离了自己的家庭财富,没有什么牵挂,也不会有很多嗔恨。尤其到了泰国等修行圣地,那里的修行人少欲知足,独自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非常潇洒。然而世间上并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处处流露着对我和我所的贪执,嗔心的产生必然势不可挡。所以,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地位名声,尽量不要特别去执著。如果越来越执著,依此哪怕产生一刹那的嗔恨,千百万劫所积的施戒等善根也将摧毁无余。因此,有智慧的人应按寂天菩萨的教言经常观察自己。

 

这里的内容,并不是佛教的一种教条,也不是盲目的一种信仰,而是通过比喻、理证,让我们真正明白不应生嗔的道理。凡是有自证的人都会知道,嗔心是不是依靠贪执而产生?这些道理一分析的话,大家确实不得不服。我们一天中经常发脾气,如果仔细观察,这并不是为了众生,就是因为对我和我所的贪执。因此,为了斩断嗔恨之根,修行人务必要断除贪执。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有些人可能想:“别人对我进行加害,而我却忍辱偷生、不思报仇,或者让我辞亲割爱,远离亲朋好友,抛开一切贪执的对境,那对我来讲非常痛苦,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吧。”

 

为此寂天论师劝导说:虽然抛舍亲友、安忍他人的轻贱很痛苦,但这种痛苦与来世地狱的痛苦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若仅以安忍这点痛苦就远离地狱,那岂不是很好吗?打个比方说,有个囚犯被判了死刑,关在牢狱中,恐怖和绝望难以言表,但若以某种方便,对他改判为砍手脚、割耳朵,让他保住性命,此人必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只要有活命的机会,这种酷刑他也会心甘情愿地忍受。

 

古代这种刑罚比较多,我很小的时候,见过一个老人,他少了一只耳朵,很多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自己以前犯罪被判了死刑,后来通过求情,当地法官改判为割耳朵,他才得以保住了性命。这种情况在我们藏地有,古印度也有,汉地也有。本来人们对肢体非常执著,谁也不愿意割掉一块,但如果是为了保命,即使接受这种惩罚,自己也毫无怨言。不仅仅是判死刑,现在有些人患了绝症后,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怎么开刀都愿意,截掉一只手也可以,再难看也不要紧,只要能够活下去,医生怎么样都无所谓。所以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医方中所说,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

 

同样,放下对亲朋好友的贪爱,自然会有一些痛苦,但若能以此痛苦偿还地狱之苦,谁不愿意接受呢?人间再怎么苦,与地狱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以前弟子们问米拉日巴尊者:“上师,您的行为已完全超出了凡夫的意境,功德全部圆满,过失无余断除,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呢?”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者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们对我有虔诚的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为什么呢?我最初受亲人的欺负,依靠咒力降冰雹杀了很多人,造下了弥天大罪。后来我非常害怕感受地狱的痛苦,于是集中精力修持正法,安忍无量苦行,以此消除了地狱之苦。如今我确实得到一定境界,但不仅是我,你们所有的人,如果也像我这样深信因果,安忍修行之苦,谁都可以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因此,若以小苦抵偿大苦,这是非常划得来的。

 

当然,作为凡夫人,远离亲朋好友、故乡双亲,肯定是有一定的痛苦。见月律师在《一梦漫言》中说,他出家多年后没有回去,有一次行至家乡附近,非常思念父母双亲,此时“思双亲不能养,伯父不能葬,一夜雨泪不干……由是抆泪饶城,望西山祖坟倒地叩首,痛切心酸,足软难举。”但尽管如此,他仍提醒自己:“若以手足情存,则必堕业网。”前段时间讲黄檗禅师的公案时,也提到了他对母亲的挂念。像他们这样的成就者,尚且有这种感受,我们一般人更是免不了这种痛苦。

 

在座的有些道友,对家里的执著特别强烈,但修行要想成功,必须断除对亲友的牵挂。昨天有个道友的母亲给我打电话:“我特别特别想我的女儿,她已经四年没回家了。求求您,可不可以让她回来?”我说:“现在正在传法,我也没有权力让她回去,学院的课程也比较多。”“我只有求您了!我在医院的病床上,可不可以让我看一眼我的女儿?”后来我把这话转告给她的女儿,但她不太愿意回去,因为家人并不赞叹她出家,害怕回去就给扣住了。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按照堪布根霍的解释方法,会遇到两种痛苦:一是修法上的痛苦,比如现在白天晚上经常没电,在这里吃饭提水也很困难;另一个,就是离开亲朋好友的痛苦。但这些痛苦是不是特别剧烈呢?并非如此。若能抵消来世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这是非常值得的。历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纵然遇到再难以割舍的对境,自己也能尽量修安忍。

 

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有勇气、有毅力,不要随波逐流,别人让你不要学佛,就跟着他们转,这没有必要!自己应该把握自己,智慧和见解要稳固,任何人也不能动摇,否则,若随着外境摇摇摆摆,修行肯定不会成功。因此,我们应以高僧大德为榜样,逐渐断除对亲朋好友的执著。

 

当然,外面的居士一点都不照顾家人,这也不可能。前段时间很多人对我的评价不错,说我对他们的家庭团结做出了贡献。但今天一讲贪著家人是嗔恨的来源,你就明天不理他们,把儿女父母全部抛开,恐怕也不现实。所谓的学佛不能一时冲动,应该反反复复地观察。但对家人的执著,却可以“悄悄”地减少。表面上看,你对他们特别贪执,口口声声说:“没有你们的话,我一瞬间也不会呆在这个世上。”但心里应该想:“他就是嗔恨的来源,他就是烦恼的根源!”(众笑,师笑曰:“我是不是在教你们做坏人?”)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有些人说:“远离亲朋好友或安忍别人的污辱,还是比较痛苦的。尤其是别人用刺耳的语言骂我,平白无故地打我,我还要向他道歉,那实在是有点难忍。”作者对此回答说:若对这些微不足道的苦害,你都不愿意去忍受,大发嗔恨心,那嗔恨所感的地狱之苦远胜于此,你又怎么去安忍呢?

 

有些人认为安忍特别难修,遇到逆境时实在是忍不了,假如连这些都忍不了,那地狱的痛苦你能忍得了吗?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在人间一日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身体的痛苦,与地狱最轻微的复活地狱之苦比起来,就连它的百千万分也不及一。世间上最痛苦的莫过于被关入监狱,或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而这与地狱之苦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倘若现在连这样的小苦都不能忍,将来真正堕入地狱时,那些痛苦又该如何忍受呢?

 

当然,地狱的痛苦我们现量很难了知,但为了稍微体会一点,有些大德也借助各种方便方法。以前日常法师去美国时,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特意到外面用冷水洗澡,以体会寒地狱的痛苦。我故乡以前有个老喇嘛,在寒冬腊月时,他经常在冰雪上打坐,观想寒地狱的痛苦;到了炎热的夏天,他又赤裸上身,让很多蚊子叮咬,修持自他交换。以前我故乡的寺院里,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修行人。所以大家也应该像他们一样,不是光口头上会说,更要从内心中真正观想地狱的痛苦。在座的道友,好多已经学过《心性休息》、《前行》,这些书里面描述的地狱惨况,假如降临在自己头上,我们能不能忍得了?离开父母几天、别人说一点坏话就受不了,那将来成熟地狱果报时,自己又当如何面对?

 

要知道,嗔恨心产生的地狱果报,的的确确非常可怕。《贤愚经》有个“迦毗梨”的公案中记载:一次释迦牟尼佛率众比丘到河边,当时有五百个渔夫正在打鱼,河岸有五百个人正在放牧。不一会儿,渔夫们用网捉住了一条大鱼,同心协力也没能将大鱼拖出水面,于是叫来五百个牧牛人,千人合力才把大鱼拖上岸。这条大鱼非常奇怪,庞大的身体上,长着马、牛、猪、豹子、老虎等一百个动物的头。人们都拥过去看,并对此议论纷纷。这时佛陀让阿难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本来佛陀了知一切现象,但为了随顺众生,有时显现上也不知道。)阿难尊者过去看后,回来禀告佛陀,于是佛带众比丘一起到了那里。佛陀问大鱼:“你是不是迦毗梨?”大鱼开口说:“我是。”佛陀又问:“你现在何处?”答曰:“堕在阿鼻地狱中。”众人对此满怀恐怖,佛陀为他们解释道:此人在迦叶佛时,名为迦毗梨,由于受母亲唆使,恶口谩骂僧众为马头、牛头等百种兽头,以此果报变成了今天这样可怕的怪物。阿难问佛:“迦毗梨何时才能消除罪报?”“贤劫千佛灭度之后,它仍无法得到解脱。”众人闻佛所说,异口同声作是言:“身口意行,不可不慎!”可见,来世的地狱之苦,只是短短的一念嗔心所感,若对今生来世不了解而肆意妄为,这样活着也极其可怜。

 

上述公案,你们不要认为只是一种传说。1999年我到马来西亚时,也听说那里捕到了一条非常大的怪鱼,头上长有四种动物的头,当时科研机构对此多方研究探索,始终无法解开这个谜团。后来我想:“如果佛陀在世,肯定能揭示其中的前因后果,而这些科学家、生物学家,拿着一个照相机,到那里去苦思冥想,也不会知道它怎么长了这么多头。”国外的观音上师常说:“科学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真正要观察的时候,他们的智慧不及释迦牟尼佛的百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心的奥秘,也不知道前后世的因果循环及其甚深内涵,只是依靠仪器来研究表面现象,根源不可能找得到。”

 

总之,佛陀以金刚语告诉我们,不要生起嗔恨心,否则来世将在地狱等恶趣中感受极大痛苦。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保护自己,但保护的时间是永远,还是一天,抑或是有生之年?这也牵涉到承不承认前后世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前后世有坚定的信解,谁不想永远地保护自己,若想永远保护自己,遇到逆境时尽量不要生嗔恨心,理应修安忍!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因贪执名声财富等欲妙而生嗔恨心,成千上万次堕入恶趣受苦。热地狱中,在铁地上受烧烤的煎熬;寒地狱中,在刺骨寒风中身体裂如莲花;饿鬼和旁生界中,也受着饥饿、役使等各种痛苦。我们饱尝了漫长时日的无量痛苦,如果有一点意义,我们也心甘情愿,但尽管受过如此多的苦难,对自己和他人的今生来世,丝毫利益也没有。

 

佛陀曾说:“我们在轮回中遇到不悦意对境而哭泣的眼泪,若汇集在一起,比四大海洋还多。转生为小蚂蚁等含生的肢体,若堆积于一处,比须弥山王还高。”茫茫无边的轮回生涯中,我们虽感受过千辛万苦,却无有些许意义。转轮王的安乐,自己也曾拥有过;堕入地狱饮用燃烧的铁水,自己也曾经历过。就像《致弟子书》等论典中所说,倘若一个人能照见自己的前世,住在世间中也会非常害怕,不敢轻松安闲地坐着,每天一定会精进努力地修持。

 

然可惜的是,许多人从小没受过这方面的教育,现在学了佛以后,相续中仍是半信半疑。正如《涅槃经》中云:“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如果仅仅有信心,却没有见解智慧,只不过增长无明而已。现在世界上的很多迷信,教徒倒是很有信心,但对前后世、业因果的微妙道理一无所知,非常茫然,所以只有信心并不够,还需要正确见解的摄持。同样,光有见解而没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长邪见之因。比如我们对佛陀和上师的功德,必须具足一种信心和感情,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把它当作学术一样钻研,那只会增长自己的邪见。乔美仁波切说:“听了善法的功德、恶业的过患、地狱的痛苦与寿命等,但自己不承认,这种人的邪见罪业超过无间罪。”很多佛教研究者,就是堕入了这一边。

 

现在有些人,对业因果、生死轮回的道理半信半疑,这说明他的相续中还没有正见,没有正见的话,藏传佛教中的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法可不可以给他传授呢?绝对不行。《百喻经》中说:“若没有一、二层楼的基础,只要第三层的空中楼阁,这样的痴心妄想,绝无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要树立因果正见,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密法的境界才会一步一步生得起来。

 

当然,现在很多人见解上已经有了好转,这一点我非常庆幸,感觉上也很舒服。他们以前没有受过佛教熏陶时,说话做事等非常不如法,但现在学习了一些论典之后,很多人的言行举止有了明显改善,这种进步对自他都是有利的。所以,我非常地希望大家,对大法先不要特别去高攀,最关键的是要打好基础,深信前世后世的存在。否则,若连这个都不相信,那学佛的因缘早已经断了。

 

其实,有邪见不要紧,你可以找有智慧的人进行辩论。以前马鸣菩萨、印度的很多大班智达,刚开始时也有邪见,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从他们的传记中看,最初显现上对某些问题也不太了解。所以首先你要观察自己对前后世、业因果有没有怀疑?有怀疑的话,那应该找一些上师或辅导员,在他们面前今天辩论、明天也辩论,辩论一年以后,你肯定找不出反驳的理由,那时候就不得不承认了。倘若你理论上承认了,实际行动中也一定会有所改变。反之,假如见解不正,行为定会随之一落千丈、无可救药。

 

我们每个人谁不想光明,谁不想幸福?如果真的渴望光明幸福,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寻找一切万法的本质。只有通达了这个真理,你才有希望拥有离苦得乐的未来!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