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七十三节课

 

前面已讲了,在修安忍时,一定要有坚强意志,如果娇弱的话,在任何事情面前也站不起来。下面用比喻来说明此理: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战场上搏斗时,有些人见到自己的血,反而更增加勇气和毅力,勇往直前奋战到底;而有些人自己毫发无损,看见他人流血也会惊慌失措,甚至晕倒在地昏迷不醒。

 

平时可以看到,有些人胆子非常小,别人做什么事情,他都特别害怕,不要说去打仗,就连看到这种场面,也吓得直打哆嗦。我以前读中学时,四个乡的学生聚在一起,有一次我们乡跟另一个乡的学生发生冲突,早上8点钟上课的时候,两个乡二十来个学生,在教室门口用石头、棍棒打得十分激烈。我们的校长朱老师(现已过世)怕得不得了,站在旁边一个劲儿发抖。他不敢过来,就使劲地叫:“你们去劝哪,去劝哪……”我们副校长比较厉害,当时他没有这么说,到那边看了一眼,冷冷地说:“你们有本事就打吧!”有他在,学生们都不敢打。后来我们被叫到办公室,朱老师还在那儿全身哆嗦。那时候的我比较野蛮,也没什么慈悲心,尤其在学生时代,行为非常不如法,现在给你们讲《入行论》,让你们修安忍,确实有点不好意思!

 

世间中也有这种现象,勇敢者看见自己流血,不但不生怯弱,反而更为勇猛,但脆弱的人不待对方杀过来,也会吓得瘫倒昏死过去。两种人的差别如此悬殊,完全是内心坚韧与怯懦所导致。修安忍也是如此,并不是外境起作用,而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坚强。意志坚勇的人即使遇到可怕的对境,如别人用刀砍、用刺耳的语言侮辱,他也能如如不动、安忍下来。而怯弱的人只是听别人说一句“你不好看,我不喜欢你”,就马上倒下去了——“啊?他不喜欢我!”其实,不喜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前两天,有人说维那师的声音不好听,结果两位都退下去了。如果仅仅是这个原因,那你们也太脆弱了,世界上听不到逆耳之语的地方哪里找啊?别人说不好听也罢,好听也罢,就这么一句话,我觉得也没有什么,自己应该坚强一点。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故事说有些英雄到了战场上,肠子都流出来了,但用衣服把它包好,继续跟敌人英勇作战。这就是心的力量!九几年的时候,有个叫徐洪刚的人非常出名,他为了救女青年小吴,身上被猛刺14刀,肠子都漏出来了,但他用背心兜着追赶歹徒,跑了50多米才倒在地上。

 

还是九几年的时候,美国有位18岁的高中生叫汤姆森,有次他独自在父亲的农场干活,不慎滑倒,衣袖卷在机器中,两只手臂被当场绞断。汤姆森忍着剧痛跑了很远的路,用牙齿打开门闩,爬到电话旁边,用嘴咬住钢笔一下一下拨号,打通了兄长家的电话。兄长马上通知有关部门解救他,医院要为他进行断肢再植手术,他被抬上担架时,还冷静地告诉医生:“别忘了把我的两只手带上。”(有些人可不是这样,身上稍微出一点血,就大呼小叫:“看我出血了,怎么办啊?”)汤姆森非凡的勇气,后来成为美国青少年心目中的楷模。

 

这些世间人都如此勇敢,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不管遇到寒冷也好,饥饿也好,毁谤也好,都应该将此逆境转为道用。真正英勇的人,事先要有一种心理准备:“以后我遇到可怕的违缘时,怎么样将它转为道用?”当然,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叫我们拿着刀子向敌人冲,而是告诉大家:世人为了一些暂时的目的,尚且英勇无比,我们修行人遇到困难时,更要以坚强的勇气来战胜了。假如自己的心太脆弱,遇到一点坎坷就倒下去,没有办法站起来,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寅三、摄义: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因此,我们应轻视一切危害苦难,不要被这些痛苦所转。有些人遇到苦难就爬不起来了,而修安忍、具智慧方便、学大乘佛法的智者们,纵然经历了千辛万苦,内心仍然非常明清,不受这些违缘干扰,一直保持着清净的心态。

 

世间上的人,有些非常勇敢,遇到任何痛苦不会浮躁不安,表现出懦弱的姿态;而有些相当脆弱,即使微不足道的小苦,也能让他永远地倒下去。在修行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磨难,此时千万不要被磨难刺穿了修行的心脏,如果自己毅力很强,犹如山王般不被波涛、狂风、大鹏等违缘所动,修行一定会圆满成功,造违缘的魔众也会羞愧离去。

 

所以心的力量非常关键。比如我们要听一个传承,开始就要有所打算:“这部法听圆满之前,可能有很多违缘,人的违缘、非人的违缘、身体的违缘、心情的违缘……种种违缘都可能出现,但无论如何,我也不会在它们面前低头。”堪布阿琼曾说过:我们闭关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坚定的誓言,即使自己的父母死了,也不能出关,必须要有这样的决心。

 

《华严经》中言:“为断除烦恼,应发起坚定之心;为断除实执,当发起胜他之心。”若能生起这两种心,即使你在修行时遇到违缘,也不会出现令人不愿意见到的局面,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智者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不会迈步愚人苟且偷生的道路,违缘只会成为他的逆增上缘,犹如火上加的干薪越多,火焰越炽燃一样,修行好的人遇到的违缘越多,修行境界越增上。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中记载,虚云老和尚112岁时经历了一场“云门事变”:该年,老和尚传戒,忽有百余人围困寺院,说寺内藏有军械、发电机等物。搜遍整个寺院找不到后,他们就逼问虚云老和尚,先用木棒,继而用铁棍毒打,打至头面血流、肋骨折断。后来以为老和尚已死,他们便扬长而去。过了几天,听说人还没死,他们又来到寺院,用大木棍打他,并将他拖下地,十多人用皮鞋使劲踢。老和尚五窍流血,倒卧地上。他们觉得这次必死无疑,便呼啸而去。入夜,侍者把老和尚扶上床,老和尚端坐5天,后来改为吉祥卧,一昼夜全无动静。侍者以为师父已经圆寂,没想到,第二日晨老和尚逐渐醒来,告诉侍者:“我昨天神游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法,本来不想回来,但菩萨说我尘缘未了,必须要回来!”

 

试想,我们若遭到这么多人的殴打,也许早就跟他们拼了,并生起猛烈的嗔恨心,那样不要说见弥勒菩萨,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智者跟我们完全不同,他们遇到何种逆缘,清净心也不会动摇。因此,《月灯经》中云:“恒具欢喜恭敬心,恒时安住寂静见。”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对上等者要有恭敬心,对中等者和下等者要以欢喜心对待,处于任何一种环境中,皆当保持寂静的心态。当然,对修行未达究竟的人来讲,刚开始恐怕很难做到,但只要一步一步去行持,总有一天自己会成长起来的。

 

《入行论》的大乘修行方法,对某些人而言,可能闻所未闻,从来没有接触过,修起来也有一点困难。但若能再三串习,逐渐逐渐,自己一定会有变化的。尤其是这部论典的加持相当大,听完一遍以后,心态和行为肯定有极大的改变。我们藏地有种说法:“初学佛的修行人,很多行为若不如法,最好先学一下《入行论》,学完了以后,言行举止会变得相当不错。”故而,这部论也是专门让初学者磨练的方便法门。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这个颂词时,曾讲过一个公案:上师在洛若寺闻思这部《入行论》时,附近有位卓玛老太太,脾气性格不太好,寺里有个周扎小和尚十分调皮,经常故意去逗她,把她气得暴跳如雷。有一次,另一个小和尚把一桶水倒在她身上,她气得不得了,说:“你们不是在学《入行论》吗?为什么越学性格越粗暴?以前我看竹庆寺的出家人,每次学完《入行论》后,就像大菩萨一样,行为非常寂静,是不是他们学的《入行论》跟你们学的不是一本啊?”然后就开始大发脾气。上师如意宝当时很年轻,虽然没有参加那个小和尚的活动,但事后想想卓玛老太太的话也蛮有道理:如果没有学好《入行论》,自己的性格可能也会像那个小和尚一样坏,但若学好了的话,她说得也对,每个人的行为就像大菩萨一样如理如法。

 

鉴于此,上师要求大家尽量背诵《入行论》,以其内容逐字逐句地对照自己。否则,只听不修的话,法在这面、心在那边,法永远也没有机会融入自相续。因此大家一定要以这部法来经常衡量自己,这样,一部法听完了以后,自己会有非常大的改变。不然的话,光是理论上通达而没有结合自相续,利益也不是特别大。所以,不管是学因明、学中观、学禅宗,学任何一个法都要调伏自己的烦恼,诚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言:“佛法就是要调伏自心,若能调伏自心烦恼,这就是真正的正法!”

 

丑四、作意功德: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在与烦恼进行生死搏斗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众多痛苦,因为烦恼敌军在我们相续中根深蒂固,势力非常强大,战胜这样庞大有力的敌军,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必须要有勇气和耐心。

 

有些人认为:“我学《入行论》已经半年了,怎么还没有断掉贪嗔痴烦恼?”其实,我们串习烦恼的时间那么久,断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反而可能招致各种各样的违缘、病魔、苦难。因为我们修行越好,魔王波旬越不高兴,制造的违缘也越多,而一点都不精进的人,魔王对他非常满意,让他做什么都顺利。为什么呢?因为天天睡懒觉的人,所行持的就是魔业,魔王波旬十分高兴,相当支持他的工作,而如果自己特别精进,种种违缘便会纷至沓来。

 

作为修行人,不能因为出现一点违缘,就马上放弃,而应“轻彼苦”,遇到痛苦不要特别在乎,应当勇敢地去面对,励力克制贪嗔等一切烦恼。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也讲过对治烦恼的一些方法,经云:“为断贪心,修持不净观与白骨观;为断嗔心,修持大慈大悲;为断痴心,观修十二缘起。”用这些不同的方法,来与贪嗔为主的烦恼进行殊死搏斗,否则,若没有制止这些烦恼,正如前面经论中所说,危害是无量无边的。而如果能全力以赴地制止烦恼,这才是世间上真正的勇士、英雄好汉。

 

世间人认为杀了千千万万的人,就是勇敢者,实际上这是不一定的。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

 

当然,要对治烦恼,难度也相当大。我们跟世间敌人交战,获得胜利不是特别困难,即使偶尔碰运气,也能战胜对方。但战胜烦恼敌人并不是这样,《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能做到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人,在凡夫地阶段非常罕见,沙场胜敌在旁生中也有,而胜伏根境这一点,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做到。

 

从世间角度来讲,很多人认为杀人者就是英雄,但从最后的下场看来,这些人也不算上什么英雄。比如法国的拿破仑,他是征服世界的伟大英雄,后来他死在一个荒凉的岛上,感慨万分地说:“虽然我战胜了千千万万的敌人,但无法战胜我自己。”生前他将整个欧洲踩在脚下,死时却心烦意乱,无法战胜嗔恨心和贪心。还有希特勒,二战期间像他那样的暴君和英雄,整个世界上也首屈一指,但他在接近死的时候,对驾驶员说:“作为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后果时也只有这样,今天我一切的一切就结束在这里,明天将有成千上万的人咒骂我,但也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命运!”说完之后,他和情妇一起到一个屋子里,让她先服毒药而死,然后自己用手枪对着右边的太阳穴,饮枪自尽。我以前曾看过这些照片,当时他死得很惨,虽然他战胜过无数敌人,但烦恼起来的时候也没办法控制,只有接受自己所酿下的苦果。

 

而我们修行人不是这样,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可以了知,在疆场上杀死敌方,只能叫“弑尸者”,因为这些人即使不被你杀,也会自然而然死亡,而只有战胜烦恼,才算是真正的英雄,从释迦牟尼佛到高僧大德们的英雄事迹,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比如以前弘一大师出家时,断然抛舍世间的一切,他的日本妻子雪子找来后,大师坚定地告诉她:“你以后不要来看我,从此之后别想我是活人!”以此勇敢坚毅之心,他最终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不仅仅是高僧大德,我们在座的出家人,不少人以前有地位、有财产、有名声,世间上该拥有的福报都有,但为了众生解脱、为了战胜烦恼,他们将这一切抛之脑后,前往寂静的地方,踏上菩提之路,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要知道,战胜敌人并不困难,而战胜最执著的感情、财富、家庭,十分不容易。以前有个人说:“我看过《智海浪花》,里面很多人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实在让人佩服万分,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我们在座的出家人,不敢说像以前大德那样有显著的成就,但今生能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正道,披上清净的袈裟,在一切福报中,这应该是最珍贵的。

 

当然,现在很多居士也相当不错,大城市里面学佛不是很容易,外境的诱惑那么强,散乱的琐事那么多,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发大乘菩提心,每天精进地修学,这是非常勇敢的。与人吵架打架并不是英雄,在菩提道上与烦恼作战,令己获得一种寂静的心态,才是名副其实的勇敢者。

 

所以,作为一个出家人,为了不损坏道心,除度化众生等特殊情况以外,应尽量安住在寺院中,与清净的僧众一起闻思修行,不然凡夫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一旦陷入则难以拔出。而作为在家修行人,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非常清净的环境,接触的人最好是见修行果一致的佛教徒,若经常跟邪知邪见的人同流合污,自己的修行也会逐渐变色的。现在你们很多人,我真的非常佩服,大家这种坚强的求法之心,在末法时代是非常难得的!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再来说说痛苦的功德:痛苦能让人们生起厌离心,遣除傲慢的心态,对众生萌发大悲心,羞耻作恶而乐于行善。

 

苦难对我们修行是有帮助的。有人觉得苦害是安乐的违品,因而不愿意接受它。但这只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对将之转为道用的人来讲,苦难会显露出功德和利益的一面。读过《本生传》的人都知道,佛陀当初萌生出家之念,也是因为四门出游见老死病之苦,而顿然生起出离心;莲花色比丘尼因频频受苦而厌离人世,出家后一心修道,终证阿罗汉果;米拉日巴尊者、虚云老和尚等高僧大德,无不是经历了难忍的磨难,方才获得无上成就。

 

所以说,我们遇到苦难时,若能将其转为道用,就会成为修行的助缘,但如果用得不好,很可能变成极大的违缘。比如说,我们正在学佛时,突然身患重病、他人制造违缘,如果自己是个坚强的人,且了解大乘佛法的教义,在这个关键时刻,如同噶当派的大德们一样,把痛苦用上去,那它会非常有价值。但若反生邪见,觉得诸佛菩萨没有加持、业因果不一定存在,这个苦就是致命的危害。

 

不仅佛教中这样认为,世间人也有同样的说法。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成功实业家的聚会上,有位富翁诉说自己童年的苦难经历,并讲道:“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这句话虽然很简短,但却深深打动了丘吉尔,依靠这种精神的鼓舞,他最终成为英国政界的最高人物,事业非常圆满成功。

 

所以当我们遇到痛苦时,应该看这个痛苦能不能用得上,如果用得上的话,便可以产生以下功德:

 

1、“厌离”:若从来没有感受过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获得解脱。大家都知道,生活过得相当快乐时,对生老病死好像没什么感觉,原来有个富裕的人就说:“我现在过得很舒服,不想离开这个轮回。”然而,《四百论》中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假如明白了万法无常、诸行皆苦的道理,他可能就不会这样说了。前面我们也讲过,“无苦无出离”,在座有些人若没有遇到一些挫折,不一定有今天的学佛机会,因此苦难是出离心的催化剂。

 

2、“除骄慢”:如果一生中样样圆满顺利,没有遇到丝毫挫折,那始终会高高在上、傲气十足,而一旦经历了痛苦,原来的傲慢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些人相当傲慢,但生了一场大病、遭受一些违缘之后,人就变得老实了,其他人也觉得:“他应该生病,否则的话,平时简直不可一世!”所以,痛苦能令傲慢心得以摧毁。

 

3、“悲愍生死众”:痛苦能激发对六道众生的悲悯之心。自己生病以后,才能体会有病苦的众生多么需要他人帮助;自己感受到天气的寒冷以后,才能了知寒地狱众生的切肤之痛。以前佛陀转生为嘉巴谢达时,正是自己体验了铁轮旋顶的痛苦,才对同伴嘎玛热巴生起了无伪的悲心。故而,苦难可令对众生的悲心自然增上。

 

4、“羞恶乐行善”:对痛苦有了真实体会后,便明白恶业乃为痛苦之因,为获得平安快乐,必须不再造作恶业,从今以后断恶行善,努力行持善法,这样的话,自己的修行定会有所助进。

 

总而言之,痛苦并非不好,若能善于利用,则可成就许多道业功德。然而,现在很多人烧香的时候,就是祈祷“不要让我生病,一定保佑我平安”。其实再怎么求,有漏之身到了一定时候也会不平安的。所以,大家每当遭遇不幸时,要学会将其转为道用,以大乘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来摄持,若能如此,不论遇到多大的苦难,也一定会化为功德。因此,大家应以欢喜的心态来面对一切逆境,等会儿下课你们回去时,外面特别冷、路上特别滑,也应该表现出非常快乐,即使今天身体很痛,请三宝加持让我再痛一点(众笑)。真是这样!我一方面是开玩笑,一方面也的确这样想,大家千万不要像没学过佛的人一样,遇到痛苦就站不起来了,否则,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七十二节课

 

昨天总说了嗔恨的对境主要有三个方面——我、我的亲友、我的怨敌,今天先讲遮破以“我”为对境而生嗔恨。这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忍受痛苦、忍受甚深法门、忍受怨恨的敌人。第一个又分四部分,首先讲“作意轮回之自性”,也就是说,我们应了解痛苦就是轮回的本性,不要脆弱,一定要坚强。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

 

辛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分三: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

 

壬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三: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轮回之自性;二、作意出离之因;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丑一、作意轮回之自性: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在这个轮回当中,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造善业的力量可谓少之又少,而痛苦之因的不善业却多之又多。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痛苦在轮回中必定多,而快乐在轮回中必定少。

 

古人曾说过:“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若将人生分成十份,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多占八九份。然而,很多人并没有通达轮回的本性,他们遇到不顺、不快乐时,就怪自己的命不好,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是没有必要的。《地藏经》中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我们大多数人造善业极少,起心动念都在制造苦因,痛苦又怎会不多呢?如果不信的话,不妨观察一下,平时一堂课需要一个多小时,自己从头到尾专心致志听的有几次?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嗔恨心、贪心、分别念生起了多少,行持善法的念头又有多少?这样一经观察,自然就明白轮回为什么都是痛苦。

 

佛陀在《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不管从哪位圣者的教言来看,整个六道轮回都非常痛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妙法莲华经》也是这样讲的。因此,世间确实没有安乐可言,一旦遇到痛苦挫折,应清晰地认识到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若能懂得这个自然规律,遇到什么情况自己都会有所准备。

 

丑二、作意出离之因:

 

轮回中的痛苦并非不好,它可以转变成修行的顺缘。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我们遇到一些痛苦时,不要非常伤心,千方百计想把它遣除。如果没有这些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也不会向往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希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遇到痛苦和麻烦时,应好好思维它是顺缘还是违缘,进而坚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在座的出家人,有些是从小就对三宝有殊胜的因缘和俱生的出离心,不愿意接受在家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如果没有遇到挫折,可能根本没有出家的机会。《毗奈耶经》中也有许多阿罗汉、阿罗汉女,曾像世间人一样生活,但后来遇到种种违缘,才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出家后获得正果。因此,假如没有感受痛苦,就不会生起对三有的厌离,若没有这种厌离心,不可能追求寂灭解脱,《四百论》中云:“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我们遇到痛苦、病魔等时,一定要认识到它的本性。噶当派的高僧大德,经常把痛苦当作修行的顺缘,并且说:“如果自心特别苦恼,应立即观想三界轮回众生的痛苦,以自己现行的痛苦去代受他们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变成功德。”因此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不要一蹶不振,应以坚毅的勇气去面对,把一切痛苦转为道用。

 

有些人遇到一点点痛苦,就“我好可怜啊,我好伤心啊”,没有勇气面对这种生活。其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强,有了这种坚强、内心获得自在的话,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会有一定的前途。修行也是这样,倘若发生了不顺的事情,当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不要从此就不敢学了,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众生的痛苦分为几种,一是前世所感的恶业之果,一是今生中遇到的违缘所致,还有一种,就是修法以后才有的痛苦。为什么修法会招致痛苦呢?因为你没有修法的话,来世可能在地狱或饿鬼中感受痛苦,但依靠佛法的加持力,即生中只是象征性地感受一些痛苦,来世就不用感受了。

 

这个问题,以前讲《俱舍论》时也详细地分析过,大家应该知道,在这个轮回当中,并不是有人想象得那样,一修法就发财长寿样样齐全,里面的因果还是很复杂的。但无论如何,行持善法只会获得乐果,不可能导致苦果。然而,凡夫人并没有出世间的眼光,看不到今天的痛苦来源于往昔的恶业,反而认为学佛法使自己痛苦,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行善的本体是乐果之因,不可能产生苦果,有人之所以行善反受苦果,这种因果道理,唯一是佛陀各别自证的智慧行境,不要说我们凡夫人,纵然声闻阿罗汉也因为有所知障而无法真实了达。有些人认为:“本来听说学佛让人顺利,但我学佛以后,好几件事情都不顺,生活总有坎坎坷坷,是不是学佛错了?”这就是对佛法不理解而导致的。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下面用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此理。在这个世间中,很多人行持无意义的苦行,比如对大自在天及其王妃俄玛得瓦生信者(辞藻学和有些古书里有很广的历史故事,但在这里不说),为了获得他们的果位,于每年九月份绝食一天或三天,在这个过程中,外道徒割开身体、用火灼烧,或者把身体穿在兵器上,用种种办法自我摧残。还有印度南方的伽那巴,那里的人也喜欢苦行,为了获得“第一”的虚名,人与人之间经常搏斗,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比如为了在某村中当第一,跳河也可以,上战场被杀掉也可以。还有些外道,为了博得圣尊的欢喜,砍断自己的头,用火来燃烧身体,与现在某些极端宗教比较相似。我以前去印度、尼泊尔时,仍能看到这些外道白天晚上精进地苦行,尤其在酷热难挡的夏天,他们的苦行方法,让人看了以后,自然而然生起悲心。现在也有一些气功,劝人焚烧自己的身体,最近也发生了各种情况,这些都是无意义的苦行,对今生来世根本没有意义。

 

现在好多人特别喜欢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尝试一辈子跟老虎生活在一起,爬悬崖、攀登高峰,就是为了得到一种名称。这些都没有任何实义,若把这些精力、钱财和勇气全部用于佛法方面,今生来世的很多事情都已经解决了。

 

在城市里我还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不管冬天也好、夏天也好,每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忍着狂风暴雨,在广场的空地上,放着非常嘈杂的音乐,手舞足蹈地开始锻炼身体。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为什么不把时间用来转佛像、绕佛塔、磕头,或者念一些阿弥陀佛心咒呢?为什么不为后世做一些准备呢?每天这么早就出来唱歌跳舞,肯定有不少辛苦,然而就是为了这些毫无实义的东西,他们也都能忍受。

 

相比之下,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为了度化自他一切众生,在修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痛苦,怎么会生起畏惧之心呢?《经庄严论》中说:“只要对众生有利益,菩萨转生于无间地狱也非常欢喜。”既然如此,我们在利益有情的时候,稍微遇到一点点挫折,不应该产生怯弱之心。

 

现在世间上有许多人,成天将钱财、精力、青春用于一些无聊的事上面,而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一辈子就是要利益众生,为来世做好准备,哪怕自己一生能帮助一个众生,在他相续中种下解脱的善根,来到这个世间也没有白费。为了这个伟大目标,从现在开始,我们在行持大乘佛法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有退怯之心。

 

然而,有些人并非如此,为了自己的事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跳河也可以,爬雪山也可以,但一听说是为了众生,就躲到一百公尺以外,非常简单的事也不愿意干。比如为一些道友分发法本,中间若耽误一两个小时,他就皱着眉头使劲摇头:“不行不行,我不空!”但如果是为了自己的事情,出去几个月也没问题。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真正对众生有利的事情,自己理当责无旁贷,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但若是为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吃喝玩乐方面,最好是越少越好。当然,长期熏习大乘佛法的人,与世间人的心态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按照大乘佛义,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最好不要怕苦、怕冷、怕热、怕别人说什么,这个时候一定要坚强。如果为了自私自利,或是产生贪嗔痴的事情,有一些怯弱之心也值得,这方面大家应该反复深思!

 

丑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长久地串习,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不能成办的绝对没有。同样的道理,若逐渐修习忍受小小的损害,一旦大的危害临头,也就能够安忍了。

 

世间中的许多事情,只要去串习,慢慢地就会变得容易适应,自然无有任何困难。比如读经文时,刚开始结结巴巴,要花很长世间,但念熟了以后,如行云流水般,一点困难都没有。做事情也是同样,还没有熟练之前,怎么样做都漏洞百出,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完全可以驾轻就熟。因此萨迦班智达说:“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有些人觉得佛法很深奥,学佛相当困难,其实不管学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密宗佛法,只要去行持,习惯后就不会有丝毫困难了,犹如学习世间的技艺一样,不管你学机械、电脑,还是公司的操作设计,刚开始都可能比较陌生,但久而久之,就轻而易举、非常容易了。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卖油翁》,里面有一个将军射箭特别准,射中靶心十拿九稳,很多人都非常赞叹。但有个卖油翁见到后,并不太在意,只是稍微点点头。将军有点想不通,问他为何反应如此平淡。卖油翁于是取一油葫芦,上覆一铜钱,中有小孔。打油之时,油从小孔中注入,而钱上未沾一滴,观者无不为此叫绝,卖油翁却淡然说:“这没有什么稀奇的,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我以前去云南时,有人用一柄长长的壶来倒茶,这种功夫也很稀有,但对长期串习的人来说,并不觉得非常困难。

 

同样,我们最初修安忍时,别人当面或背后说坏话,自己肯定忍不了,如果以前没有训练过,别人打你骂你时,一定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然而,如果像那个卖油翁和将军一样通过长期的串习,在佛教的环境中经常修安忍,将一些小的违缘逐渐转为道用,那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即使别人用兵器来砍你,你也能忍得了。也许很多人都这样想:“把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下来,怎么还不生气?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对于从来没有修过安忍的人来讲,这是相当困难的,如同射箭没有串习过,不可能有百步穿杨的技巧,但对经久串习的人来说,安忍根本不在话下。

 

有些人认为:“我脾气特别不好,变成非常调柔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我是永远的英雄!”当然,你如果永远没有修行,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若以佛法的道理来调伏自己,每个人的身上都可以发生奇迹。有些人刚来的时候、刚出家的时候、刚当居士的时候,性格脾气等非常可怕,但修行一段时间以后,整个人就完全变了。以前噶当派和禅宗的一些高僧大德,在家时是什么样的,后来接近成就时又是什么样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因此,龙猛菩萨说:“众生的功德与过患,皆依串习而成,而串习也依赖于自己,故当励力串习善法功德。”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全部像大成就者那样,一点恶法都没有,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尽量把恶心去掉,在善心中反复串习,很多事情都可以成功。现在我们在座的人拿念珠,肯定没有任何问题,手上没有念珠的人,一个也没有。而有些城市里的佛教徒不是这样,拿念珠的寥寥无几。然后转经轮的话,我们现在基本上不会忘,去年开始要求时,包括我自己在内,好像也是今天忘、明天忘,但现在都习惯成自然了,几百个人当中,不拿转经轮的几乎看不到。同时,你们上其他法师的课时,希望也拿着转经轮,因为这是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留下的非常好的教言,平时这样用的话,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有些人刚用转经轮时,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有,有些人用右手可以,但左手不会,这些都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只要慢慢串习下来,好多事情自然易如反掌。

 

今天主要讲的是要修安忍,有些人脾气特别不好,别人稍微碰一下——“你为什么碰我,为什么踩我的脚啊?”“这是我的衣服,为什么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这种人根本不敢到人群中去,只有在家里呆着,害怕一出去就跟人发生矛盾。这说明他没有修安忍!如果修了安忍的话,不要说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中天天去,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外面有些学习《入行论》的人也是这样,本来一个礼拜要集中一次,刚开始很多人都没有勇气,不敢接触任何人,担心会跟人打架、吵架,后来我跟他们说了:“老虎与老虎接触在一起,有时候也不打架,你们是学习《入行论》的,应该不会这么糟糕吧!尤其是学了第六品以后,我想没有任何问题。”

 

大家若不断串习安忍,由安忍小小的损害,到大的灾难也能泰然接受,最终必能获得《父子相会经》中所说的“诸法安乐等持”。那时候即使大象踩着你的身体,别人把你的肉一块块割下来,相续中的念头也都是快乐的,所有的损害侵扰,全部都成为快乐之因,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境界完全能现前。

 

所以,大家应对佛陀的教言生起信心,不要始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都不敢接触。有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看自己的安忍程度如何,应该到人群当中去,多听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好好观察那时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寅二、广说:

 

在广说当中,首先讲这个世间充满痛苦,没有意义之苦,我们也经历过很多次。

 

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在漫长的轮回生涯中,我们受过许多痛苦,比如被毒蛇咬、蚊子叮,饥饿、干渴等苦受,乃至生疥疮等各种病痛,这些都已经司空见惯。既然这些无义的痛苦都能忍受(在忍受时没有以发心摄持,也没有修安忍心),具有意义的痛苦——为了自他的解脱,为什么不能安忍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一些痛苦,刚开始的时候不习惯,但时间长了以后,自然就无所谓,不觉得那是痛苦了。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印度,我们先到尼泊尔,那里的蚊子特别厉害,全身上下被咬得都是包,自己都觉得特别害怕。但住了十来天以后,就好像没有什么了,看见蚊子也不太怕,认为生活就是这样。还有些人刚来藏地,感觉这里特别冷,很难受;有些藏人到酷热的地方去,也觉得非常受不了,但一两个月后也就习惯了,这就是一个串习的过程。

 

不仅生活中有这种串习,我们的实执也是这样形成的。无垢光尊者曾引用《莲花游舞经》的公案说:“印度有位火施婆罗门(另有说法是一位妇女),他在短短时间内观想自己是老虎,最后也真的变成了老虎,城里的人见后非常害怕。既然短时间就可以这样,那我们无始以来串习实执,为什么不能显现这些器情万法呢?”反过来说,假如经常串修空性、菩提心或安忍,肯定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最好经常串习去接受自己忍不了的东西,这还是有一定的价值。

 

故于寒暑风,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此颂跟前颂连在一起讲。前面既然说了,跟解脱毫无关联的无义之苦,我们都能习惯安忍,那现在为了自他众生的解脱,在修行或求法的过程中遭受一些苦难,也应该值得接受。对于严寒酷暑、狂风暴雨,及重病缠身、遭受束缚、被人殴打等各种痛苦,我们不要过于娇柔怯弱,如果自己的心太娇弱,反而会更增加痛苦。

 

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坚强,太娇弱的话,什么样的外境都接受不了。有些人太阳稍微强一点,“不行,太热了”;天气稍微冷一点,“不行,太冷了”;稍微吃少一点,“不行,太饿了”;吃多一点,“不行,太饱了”;人家赞叹他,“不要赞叹”;别人说他的过失,“不能说我”……怎么样都不行,始终找不到一个平衡点,跟他打交道也特别困难。这种人可以说太娇弱,真正的修行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都应该能够坦然面对。

 

比如说,今天我们藏地的天气,可能有零下20度,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又停电,水也冻了,这里的修行人跟外面城市里的修行人比起来,确实特别苦,但从中也能发现,有些人是很坚强的。念及以往的高僧大德,如一代祖师无垢光尊者,当初他老人家在桑耶求法时,显现上也是什么都没有,睡的只有一个口袋,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算是不错了,心里不应该非常脆弱。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每天都来我这边上课,看起来非常整齐,这种态度我觉得很满意,从某个角度来讲,这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对佛法的精进心、学习的勤奋心,应该说非常不错。但也有个别娇弱者,遇到一点痛苦就马上倒下去,站不起来了,今天也病了、明天也病了,上课、做事情都不行。而坚强的人,不要说是一点点小病,即使病得十分严重,修法永远也不会耽误。由此也能分得出来,哪些人很勇敢,哪些人是懦夫。宣化上人曾说:“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他初到美国时,住在无有窗户潮湿的地窑中,俨然如坟墓,故自号为“墓中僧”。以这种精神,他一生对佛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现在的修行人有两大违缘:一是散乱,另一个就是娇弱。你太娇弱的话,过门槛害怕绊倒,喝开水害怕烫到嘴,做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外面有些人也是这样,精进的人每次学习都到场,从来也不缺席,而脆弱散乱的人,经常给自己找一些理由。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理由不上课,包括我自己也是,今天身体不好、明天心脏不好,今天有这个事情,明天有那个事情,这么多的论典怎么讲下来?要知道,学习佛法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鉴于此,我们将近二十年来,在座的道友也是精进地听,而我本人,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这上面,自己再怎么样也不能停课,倘若以身体不好为由而停课,那我不是人!若有这样一种坚强的意志,很多违缘也会自然消失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去美国时,有一段时间我的心脏病犯得非常厉害。当时我就想:“上师在外面弘法利生,如果我因为生病而没有帮成上师,那我是非常失败的!在没有倒下去之前,只要有一口气,我一定要坚强!!”于是在好多行为方面,自己对自己有一种鼓励。后来法王回到学院,有一次在课堂上也提过这个事情。

 

人的意志坚强是很关键的,如果自己太娇弱,藏地也有种说法是:“娇弱的人,将遭受无量苦海。”这种人每天都有说不完的痛苦,哪怕出门坐车吃饭,也觉得举步维艰。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倘若觉得提水都困难,那闻思修行就更困难了。因此,大家应学习以前的高僧大德,要坚强,不坚强的话,在修行中恐怕不一定站得起来!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22课

 

 

第五品《观六种品》是通过破虚空来破六界。破虚空主要从两方面观察:一、观察事相法相而破;二、观察有实无实而破。在彻底推翻对方“虚空本体存在”的观点之后,以此类推,便可遮破其他五界。

 

下面有些颂词讲了推断的原因,有些没有讲。大家最好把前面讲过的推理和不成立实有的原因记清楚,比如,当提到虚空法相事相存在不合理时,马上就能想起不合理的原因。

 

上节课我们从法相、事相的角度遮破了虚空,今天从有实、无实的角度破。

 

癸二(有实无实不成立)分二:一、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二、分析有实无实者不成立。

 

◎何为有实、无实法

 

学习《俱舍论》和因明时,经常会遇到“有实法”和“无实法”这两个名词。有实法是名言中起功用、有本体的法,比如柱子、瓶子等;无实法是名言中不存在、不起任何功用的法,比如无柱、无瓶、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等。

 

子一(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

 

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既然虚空远离了法相和事相,就不可能具有有实法的自性。如果没有有实的虚空,又如何会有无实的虚空呢?

 

◎破有实虚空

 

有部宗认为,虚空具有实有的自性。很多人也持这种观点,比如,在因明辩论场里,当一方问虚空是不是有实法时,另一方经常回答:“虚空是有实法,因为它起功用之故。”有些道友可能也会想:虚空老人家特别慈悲地容纳一切,我们才能坐在经堂听法,否则我们连容身之处都没有,无阻碍就是虚空的作用和功德。既然虚空有作用,应该就是有实法。

 

中观宗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任何一法如果没有本体(事相)和独有的特法(法相),就不可能有存在的空间。而前面已经分析过,虚空远离了无阻碍的法相和其本身之事相,既然如此,它就不可能具有有实法的自性。

 

颂词第一句中的“相”指法相,“可相”指事相,第二句中的“有”指有实法。鸠摩罗什大师经常用“有”代替有实法,用“无”代替无实法,有时还会把它们与动词有、无放在一起。如果不懂,理解起来就会有点困难。

 

◎破无实虚空

 

这时有些人又认为,虽然虚空无碍的实有不成立,但虚空无实的自性应该是存在的。这主要是破经部宗的观点,因为经部宗虽然不承认实有的虚空存在,却承许无实的虚空存在。

 

中观宗驳曰:“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如果没有有实的虚空,又怎会有无实的虚空呢?(第一句中第二个“有”指有实的虚空;第二句中“无”指无实的虚空。)

 

所谓无实法,就是遮破有实法的无遮部分,比如,瓶子是有实法,无瓶即是无实法。无实法要观待有实法才能安立,如果瓶子本身不成立,观待瓶子的无瓶怎么可能成立呢?同样,如果虚空实有的自性不存在,它无实的自性是观待何法成立的?完全是子虚乌有。

 

中观宗只驳斥了一句,就令对方哑口无言。对方不是因为特别听话而不反驳,而是因为已实在无力反驳。

 

如果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恐怕也说不出什么。

 

◎把妙理深入自心、广布世间

 

在学习《中论》的过程中,如果真正觉得这些推理非常有道理,就说明中观见已经入到了你心里;如果脑子里迷迷糊糊,觉得大概对吧,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这种状态不是很好。事实上,中观的每个推理都蕴含着极尖锐的智慧,能穿破重重迷雾,彻底摧毁对方的各种邪见。希望大家能把每天的所学都研究明白。首先自己一定要生起定解,否则,想要破除他人邪见将非常困难。

 

这样殊胜的中观理值得每个人学习。感觉汉地的佛学院如果能开一些中观方面的课,对学修将会非常有利。如果不懂中观空性,对唯识的有些实有观点就会一直耿耿于怀,这样不一定符合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佛陀最究竟的教法一定要用《般若经》来解释,而要诠释《般若经》,如果不依靠中观论典可能比较困难。所以中观法理在整个世间,在有缘的众生面前非常值得弘扬。当然,有些无缘的众生因为固执己见,也不一定能接受。

 

子二(分析有实无实者不成立):

 

对方辩驳说:你们现在正在分析实有和无实的虚空,你们是能观察者,实有和无实的虚空是所观察的对境,既然能观察者你们存在,你们所观察的对境——实有和无实的虚空肯定也存在。否则,能观察和所观察就无法互相观待,这样会有很大过失。

 

但这种观点也不合理,如颂云:

 

有无俱非中,知有无者谁?

 

如果认为了知者存在,那么他是有实法、无实法,或除此之外的第三者——有实无实二俱或有实无实二非中的哪种补特伽罗 [ 19 ]?了知实有或无实虚空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 19 ] 补特伽罗:(一)又作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译为人、众生、数取趣、众数者。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之异名。或单指人之意而言。

 

颂词第一句中“有”指有实法,“无”指无实法,“俱”指有实无实法二俱,“非”指有实无实法二非。

 

为什么了知者不存在呢?因为,补特伽罗若以有实法的方式存在,他就要具足法相和事相,但前面已经观察过,法相和事相不能成立,因此他实有的自性不能成立;若以无实法的方式存在,他就要观待自身实有的自性,但他实有的自性并不成立,由此无实的自性也不可能成立;而除了实有、无实以外,二者皆非或者二者兼具的情况,在这个世间根本不会有。既然以这四种方式都无法成立,所谓观察者就不可能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就彻底遮破了对方实有或无实虚空存在的说法。

 

癸三(摄义):

 

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

 

由此可知,虚空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既无法相,也无事相。

 

根据前面的观察顺序,将这一颂调整为“是故知虚空,非相非可相,非有亦非无”可能好一点。

 

总而言之,遮破虚空用了两种推理:一、观察事相法相而破;二、观察有实无实而破。虚空有实法的本体是通过法相和事相不存在来破;虚空无实法的本体是通过与它观待的有实法本体不存在来破。遮破的理由都很充分。

 

最后得出结论:由于虚空的事相、法相,以及它有实、无实的自性都不存在,故虚空不能成立。

 

壬二(以此理类推他法):

 

余五同虚空。

 

遮破地、水、火、风、识其余五界的方法,完全等同于破虚空的方法。

 

中观宗首先遮破了六界中的虚空界,破其他五界时,把推理中的“虚空”分别改为地、水、火、风、识即可。

 

比如,如果破“意识”的事相和法相,就把“空相未有时,则无虚空法。若先有虚空,即为是无相”改为“识相未有时,则无意识法。若先有意识,即为是无相”。如果破“意识”的实有或无实自性,就用“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的推理,把意思通达即可。如果要对“意识”不存在做结论,就把摄义的颂词改为“是故知意识,非有亦非无,非相非可相。”总之,以类推方式就可以遮破识等其他五界。

 

其实不仅六界,一切万法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观察。比如,如果有人认为瓶子、柱子等存在,我们就可以用观察事相法相的方法破斥。本来瓶子等诸法都包括在五蕴、十八界当中,但由于众生的分别念不同,有时还会执著个别法存在,所以可以把它们单独立为所破进行观

察。这样类推,最终就能得出万法皆空的结论。

 

◎中观之空,并非断空

 

对方又反驳道:你们这样什么都不承认,岂不是在宣扬抹杀现实的顺世派主张吗?顺世外道认为,在这个世间,因果、前后世、圣教、道德等根本不存在。

 

中观宗驳曰:我们虽然承许万法皆空,但与顺世派的观点完全不同。

 

关于这个问题,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说:“遮遣本性有,并非言及本性无。于此虽破实有,然不可执为无实,若言非为黑,未说即为白”。意思是,中观宗在遮遣本性有的同时,并未承许本性无的合理和存在,即并未承许“无”的边——空存在。也就是说,虽然中观宗遮破了万法的“实有”,但并未承许其为“无实有”,就像如果有人说“此物不是黑色”,那他并非承许“此物是白色”。

 

清辩论师是用自续派究竟的观点对此做解释。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的分析主要依靠清辩论师的教言。很多道友现阶段对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观点不一定能分辨清楚,想要详细了知二派的差别,可能暂时有点困难。

 

顺世外道与中观宗的主要区别在于:顺世外道认为因果、前后世等诸法完全不存在,由此而落入了“无”的边;而中观宗并非如此,他们已经远离了有、无、有无二俱和有无二非的四边,抉择的是究竟离戏的大空性。

 

《三摩地王经》云:“谓有无者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舍弃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意思是,有是一个边,无也是一个边,清净的涅槃法与不净的轮回法也都是边,当远离了轮涅所有的边之后,中观智者亦不会住在“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样诸法的中间。

 

麦彭仁波切和绕沙格西在这个教证上辩论了很长时间。对方认为胜义谛是一种单空,麦彭仁波切驳曰:你们的单空见并不究竟,因为虽然有的边已破,但是无的边以及中间尚未破,你们对此如何解释?

 

其实,《三摩地王经》的这个教证意思是说:当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都被遮破之后,中观真正的离戏大空性才能呈现。如果真正具有了这种离一切边的理证智慧,那么对“离戏”的境界也不会执著,就像如果对苗芽等观察之后不曾见到“有无”,那么对用比量推理所安立的“远离有无”也不应执著。

 

壬三(呵斥劣见):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智慧浅薄之人见到诸法时,或者见有相或者见无相,因此不可能见到寂灭一切见的安隐之法。

 

世间一般人因为没有闻思过般若空性法,在见到诸法时,都会认为它们真实存在,但这不合理,已经堕入了常边(有边);而有些修行人则认为,万法的本体是单单一个空性(单空),但这也不合理,如果认为空性就像碗里什么都没有一样,已经堕入了断边(无边)。

 

因为这些人具有边执邪见,所以不可能见到灭除一切边执见的安隐法——真如法性。

 

什么是安隐 [ 20 ] 法(安稳法)呢?即远离一切戏论、不落任何边的万法实相。对于执著有、无等诸边的凡夫而言,不可能真正见到安隐法。

 

[ 20 ] 又作安稳。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处是指不变的大无为法真如本性。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和其他一些中观辩论书里,经常引用这句颂词提醒修行者。现在有些佛教徒自认为已经通达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但其实并未超出这种劣见范围。麦彭仁波切说:破外道的时候,千万不能认为只有对方才有这种邪见,自己不会有。实际上,我们的相续中也藏有外道的习气种子,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产生各种邪见。大家对此一定要注意,否则,虽然表面在破外道,但可能自己已经包括在劣见者当中,成了所破对象,只是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辛二(以教证总结):

 

《宝积经》云:“佛告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是一边,如是等。彼内地界及外地界皆无二义,诸佛如来实慧证知得成正觉无二一相,所谓无相。’”

 

《思益经》 [ 21 ]:“世间如空相,虚空亦无相,若能如是知,于世得解脱。”意思是,世间的一切都像虚空一样不存在,如果通达了这个道理,凡夫众生就会从世间当中获得解脱。

 

[ 21 ] 本经现存三种汉译本:1.《持心梵天所问经》,竺法护译于太康七年(286);2.《思益梵天所问经》,鸠摩罗什译于弘始四年(402);3.《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菩提流支译于神龟元年(518)。三译本均为同本异译,以鸠摩罗什的本子最为通行。存于各大藏经中。系叙述佛为网明菩萨及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菩提流支的译本将这一颂译为“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

 

《楞伽经》云:“有无俱是边,乃至心所行,彼心行灭已,名为正心灭。”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本品的最后也引用了一些教证来说明。之所以引用教证,是为了说明《观六种品》中所说的道理,并非龙猛菩萨依自己的寻思分别宣讲的,它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五观六种品终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七十一节课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此人无论今生还是来世都会享受快乐,这就是修安忍的功德。

 

为什么说今生来世都快乐呢?先不依靠经论的教证,我们仅通过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了解。如果一个人真正依靠本品教言,方方面面来观察嗔恨的本体、因缘、果等,发现嗔恨的本体了不可得,从而彻底根除相续中的嗔恨心,那么此人即生中会非常快乐,就算有人用兵器砍割他的身体,使之感受世间上最大的痛苦,但如果安忍修得好,纵然身肉一块块被割下来,也不会生起丝毫嗔恨。这样,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什么样的逆缘,他都能游刃有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就像大乘经典里讲的那样,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众之人。所以说,修安忍可以让今生来世都快乐。

 

其实嗔恨心也不是无法毁灭的,如果真正愿意修安忍,那遇到什么逆境都能坦然地面对。在佛陀时代,有一次罗睺罗尊者和舍利子尊者到城中化缘,路上遇到一群流氓,他们对出家人极其不满,口出恶语道:“你们这些释迦族的光头,口口声声说慈悲忍辱,到底能忍多少,我今天要试一试!”说完,把沙石投进舍利子尊者的钵盂里,用棍棒打破罗睺罗尊者的头。罗睺罗尊者头上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但他想到自己是佛陀的弟子,应有安忍的精神,心中不能怀嗔恨之毒。于是默默地走到河边,用手掬水洗去血迹,然后用布把伤口包起来,对这些人没做任何反抗。佛陀知道后非常高兴,在众弟子中赞叹尊者,并宣说了摧毁嗔恨、修安忍的种种功德。

 

《妙臂请问经》中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菩萨地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也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通过这些经论足以了知,修安忍的人今生来世都快乐,所以,作者要求大家一定要修持安忍。

 

当然,安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遇到对境时,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学习了这部论典之后,每个人的性格跟以前相比,我想应该有很大的变化。对凡夫人来讲,一点嗔心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通过这部论典的加持,自己的慈悲心越来越增上,对一切人和非人,包括无情法以上,嗔恨心的火能逐渐熄灭,这就是闻思本论的目的所在。

 

我以前也讲过几部论典,在那个过程中发现,有些人本来刚强难化,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大乘论典以后,性格逐渐逐渐变得调柔。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断除嗔心,但不像以前那样厉害了,这种嗔心犹如春天的微风,虽然在吹,可是不像寒冬腊月的狂风般凛冽,力量应该有所减少,这一点就是闻思的结果,这种改变也是一种修行。

 

所谓的修行,大家不要看得非常简单,相续中的烦恼要彻底断掉的话,必须一步一步来,通过长期的闻思与修行相结合,才可以让自己的心态彻底调整。我们如同得了非常严重的慢性病,尽管希望在很快的时间内,服一两付药就马上痊愈,但这只是一种希望,在医生的眼里,可能性比较小。要治疗一种慢性病,起码要依止医生五六年,通过医生的对症下药,病情才会有所好转,最后即使没有恢复,也能保证不再复发或者危及生命。依止上师也应如此,有些人今天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上师,就希望烦恼马上断掉,全部消于法界,然后当下顿悟。如同有些慢性病患者一样,找到医生后,特别希望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但除了一些奇迹以外,按照医学规律来讲,恐怕也不一定那么简单。

 

所以闻思的时候,大家不要特别着急——“我已经学五个月了,为什么没有开悟啊?如果还要等下去,我可等不住了!”但等不住也没办法,病入膏肓的人,只在医院里坐六个小时,就想让身体马上恢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有些病人不了解病情,因为自己不懂医,经常会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

 

同样,摧毁嗔恨心也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人听完《入行论》第六品以后,遇到怨恨的敌人仍会生起嗔恨心,就怀疑传法者有问题,或者法本有问题,于是舍弃上师和法本,去寻找更快、更殊胜的大法,想马上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可能有点困难,什么事情都有一种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的话,可能会导致欲速则不达!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分二: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二、理当遣除。

 

庚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

 

下面分析嗔恨心时,将一一剖析它的因、对境、本体、果、作用等方面。这一颂是首先了解嗔恨心的因。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需要因缘聚合,嗔恨心也不例外。生起嗔恨心的话,因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行我不欲”,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让我做;还有一种是“挠吾所欲”,本来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却百般阻挠,不让我去做。这两种因会产生什么呢?就是不悦意的食物。此处“食物”是一种比喻,指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一样,能养育嗔恨心的敌人,使其身体越来越强壮,一旦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毁灭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

 

平时生活中也看得出来,如果我打算今天好好休息,不做任何事情,但有个人非要让我帮他做事,而且这件事是我不愿意干的,那我很有可能闷闷不乐。或者,本来我很想做一件事,但他人却横加阻挠,一直给我制造违缘,我的心里也会不快乐。有了这两种不乐食后,嗔心敌人的身体就会渐渐强大,蠢蠢欲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观点不一致,比如一个人性格外向,一个人性格内向,在处理问题上就容易发生矛盾,或者一个人非常自私,一个人是为了广大众生,这方面也是性格不合。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就会让彼此产生不快乐,进而生起嗔恨心,毁坏自他一切善根。《天鼓经》中说:“分别念的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终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害。”

 

实际上,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别人说什么,我就顺从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所以,两个人的观点稍不一致,他的说法你不接受,你的说法他不采纳,这时候心态最好比较平衡,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说了:“嗔心生起之时,如果观察它的来处,默然静坐片刻,怒火会自然熄灭。”

 

总之,我们应时常审视自己的心态,若发现有不快乐的情绪产生,说明嗔恨心马上要爆发了,此时务必要提高警惕,否则很可能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庚二、理当遣除:

 

认识到嗔心的因是不乐食之后,为了防止嗔心敌人的继续壮大,应想方设法去消灭它。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为了消除嗔恨心,首先要断绝它的不悦意食物。原因是,这个敌人除了加害我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有智慧的人,若要消灭势力强大的敌人,要么通过武力交战,要么将他的粮草断掉,同样,我们要摧毁嗔恨心的敌人,也一定断绝它的食物,把相续中不快乐的心态灭除。这种心态是产生嗔恨心的唯一因,是营养它、壮大它的精神食粮,因此,当不快乐的心态产生时,我们要尽量去对治它。《入行论大疏》中说过:“即使有人砍断我的头,我也不能产生不快乐的心态,反而应对他生大悲心。”

 

所以,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同时,如果遇到生嗔的对境,应该用“沙门四法”去对待——他人殴打,我不嗔打;他人辱骂,我不还骂;他人嗔恨,我不生嗔;他人寻机挑衅,我不寻过反争。通过这种方式,不快乐的心就没办法产生了,如此一来,相续中的清净、喜乐也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嗔心敌人对我们的危害相当大。世间上的敌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害我,他有时候害我,有时候不害,有时候是我的怨敌,有时候也可能成为我的好友。即使与我敌对,他白天要吃饭,晚上要睡觉,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害我。但嗔恨心并非如此,除了个别高僧大德认识它的本面以外,其余众生随时都在它的“关注”之下,一有机会就大行劫掠之能事,夺走我们今生的善根和快乐,来世的福报也加以摧毁。因而,在八万四千的烦恼魔军中,嗔恨心是威力最大、势力最强的暴君。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若连嗔恨心都不能断掉,那学习大乘佛法就没有意义了。有些人闻思了好多年,但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动不动就发脾气,且这种嗔恨心一爆发出来,哪怕释迦牟尼佛来到面前,可能也无法阻挡。就像我昨天讲的那样,即便是金刚钢铁,在他的怒火之下也会熔化。那这样的修行,应该说意义不大!

 

当然,众生的烦恼也各不相同。有些人生来贪心重,那天有个人跟我说:“我的贪心特别特别重,嗔心和痴心倒是没有,但我贪心特别大,有时候特别痛苦,怎么办?”而有些人的嗔恨心非常重,怎么样也无法控制,经常火烧功德林。但不管怎么样,即使每个人的前世因缘、根基和烦恼不相同,《入行论》也都有对治的方法。

 

其实,作为凡夫人,有时候没必要把自己吹成证悟者、瑜伽士,自己把自己抬得很高。要知道,不净粪的本性就是不干净,即使把它弄在珍宝上、伞盖上,或装饰在衣服上、帽子上,到时候不但无法成为自己的庄严,反而把全身都染污了。有些格言也讲过,不净粪撒在空中,最后还是落到自己身上,同样,依止没有道德的人,到头来还是自己遭殃。因此,有些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没必要用佛法来装点自己。

 

现在社会上的修行人,诚如第一世敦珠法王在道歌里所说,讲佛法的人很多,实际修持的人很少,即使实际修持的人很多,但能真正调伏烦恼的人很少。因此在这种时代中,大家一定要依靠殊胜的教言,对治自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

 

我以前也说过,所谓的修行,就是不断串习法义,调伏自相续。前段时间,有些法师在外面时,要求一些佛友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谈谈自己最近的修行收获。听说很多人通过学习这部论典,在对治烦恼和消除痛苦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这就是修行的结果。修行就是经常思维法义,将其在相续中反复串习。这种串习并非一天两天,而是持之以恒、长期如此,若能这样,对调伏烦恼肯定有帮助,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虽然我自己学得不太好,这是事实,也不是故作谦虚,但我现在的贪嗔痴,跟刚来到这个山沟时比较起来,应该说有所减轻。今生遇到这样的上师、这样的佛法,我真的感觉很荣幸,这种心永远都有,乃至临死之前也不会变。即生我什么都不求,不求名声,也不求地位,但能遇到这么好的法,这就是我的福报,自己经常这样想。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也应该学会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一点很重要。

 

总之,嗔恨心除了危害我们以外,就没有其他的工作了。因此大家一定不能犹豫,也不要手下留情,务必要想办法把它根除掉,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目标。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愁苦恼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善根。

 

在修行的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风风雨雨、挫折坎坷,在遇到这些时,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千万不能扰乱自己的欢喜心。无论遇到怎样的不顺,心都应该如如不动,永远不要失去这份快乐。

 

当然,作为一个世间凡夫,永远都保持这种心态,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有了修行的境界,在行住坐卧当中,即使遇到一些不快乐,也知道轮回中的事情不一定永远都是这样,心中的痛苦当下就能释然。否则的话,遇到一点点痛苦就伤心万分,虽然对凡夫人来讲是正常现象,但是作为大乘修行人,这样可能不太好。

 

佛陀在《月灯经》中云:“若遇安乐境,不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厌烦。”也就是说,我们遇到怨敌、病痛、挫折时,不能过于厌烦;遇到财富、名声等悦意对境时,也不能过于贪执,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并不是这样,今天发财了,遇到各种各样的顺缘,就高兴得不得了,而遇到一点痛苦时,又难过得没办法控制,甚至想自杀,这是没有修行的一种表现。如果真的好好修行,遇到任何外境,也不会特别执著,就像对待梦境一样,梦中的繁荣昌盛、萧条败落,不可能让现实中的我们生极大的贪心或者痛苦,心总是能够坦然而住。

 

《宝积经》中说:“若心得自在,诸法亦自在。”这一点,从高僧大德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如藏地的著名译师贝若扎纳,由于牵扯到一些复杂问题,当时被国王逐出藏地,流放到嘉木绒那一带。到那里以后,尊者不管在贫穷的环境中,还是可怕的环境中,一直以修行为乐,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他在一首《修行快乐之歌》中唱道:“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很快乐;不管别人怎么诽谤,我很快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很快乐……”始终处于一种快乐的心态中。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这样,他在山洞里修行时,无吃无穿,看起来非常可怜,一个朝拜他的僧人见到后,觉得这种生活很凄惨,尊者随口吟唱了八种修行快乐之歌,现收录于《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中。

 

当然,像米拉日巴和贝若扎纳那样的境界,我们现在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如果能长期修持,经常作一些观想假设:我遇到最痛苦的时候,怎么办?我最执著的父母、亲人死了,怎么办?如果今天有人拿刀在我身上砍,我怎么样对待?……久而久之,即便有一天真正遇到特别痛苦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常痛苦。

 

前不久,有个出家人流鼻血,到县上去就死了。听说他的母亲和妹妹悲痛欲绝,好像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一直抱着尸体不放,哭得昏厥过去好几次。这说明她们对事物非常执著,没有了悟到轮回的一切都是假合的,不然的话,看别人杀牦牛时,怎么不抱着牦牛尸体放声大哭?口头上谁都会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但实际在运用时,还是有很大差别。有些道友的家里人死了后,自己痛苦得不得了,简直像发疯了一样,天天吃不下饭、以泪洗面。有时候我在医院里,看到有些人死了,家属哭得死去活来,医生都没办法正常工作。

 

当然,没学过佛、不懂空性和大乘教义的人,这种举动也情有可原,毕竟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贪执自方、嗔斥他方的环境里,遇到这种逆境,扰乱欢喜心也是正常现象。但对于长期闻思大乘佛法的人来讲,这种行为也不一定庄严。所以,以后我们的亲人死了,实在伤心的话,应该悄悄地哭,不要大声哭!(众笑)

 

其实,凡夫人的嗔恨心,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顽固,关键是自己没有修,如果修了很长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米拉日巴的境界。我们遇到不欢喜的事情时,自心不要起烦恼,更不应该生嗔恨心,否则今生来世的一切善根都会摧毁无余。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

 

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著上。现在东西方的许多人一直在探索:快乐到底建立在物质上,还是在心上?大多数有智慧的人都承认:快乐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乐,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快乐。以前我去拉萨时,住在一个中等旅店里。白天,门口有一群乞丐,一直在那里要钱,到了晚上,他们就坐在一起,唱歌、跳舞,生活真的很快乐。而那个旅店的老板,赚的钱非常多,晚上跟我们一起聊天时,谈起了很多顾虑、伤心、忧愁,心中的包袱非常非常重。让我真实地体会到,快乐不是建立在外境上,如果建立在外境上,这些乞丐什么都没有,一个个晚上睡得那么香,可是这些有钱人,不要说睡得香,就连一个好梦都没有。所以说,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要不堕两边,佛陀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始终要处于快乐的状态,对事物不要太执著。以前这里有个老修行人,他永远都笑嘻嘻的,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是“不要紧、不要紧,求三宝加持”,平日里十分快乐。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遇到一个小小的事情,就开始心烦意乱,着急得不得了,好像地球要毁灭了一样。所以快乐和自己心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情不快乐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对事情特别执著,越执著越痛苦,最后也是于事无补。

 

下面通过理证来分析,我们的心没有必要不快乐: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道:“我们做事情失败了,如果尚有扭转的余地,就像青稞撒在地上、还可以拾起来一样,那不必要为此失去欢喜心;如果像打烂了的碗一样无法补救,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从理证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如果已经无法挽回,痛苦、生气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就像刚才所举的例子,亲人都已经死完了,再怎么痛哭伤心,他也不会活过来,如果哭声特别大,反而对他的中阴身有害。但若他还没有死,只不过是昏迷一会儿,那也用不着哭,因为他一会儿就活了,为什么哭呢?(众笑。师曰:“哎,我在讲哭,你们在笑!”)

 

若按照这个教言来对待每一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解,都有改变的机会,也不会因此导致恶果,甚至出人命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要么是语言上的矛盾(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过),要么是为了一点小事。比如家里两个人吵架,不一定因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是一个人的想法跟另一个人的不合,或者语言没有沟通好,以致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记得以前在我的家乡,有人为了150元的地毯而打架,结果杀了两个人。他们若遵循大乘教义,彼此之间互相包容、理解,“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那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两个人打架,一个人胆子特别小,怎么样也不敢打,他就说:“我是学大乘佛法的,不跟你打。所有的快乐都奉献你,失败留给我自己好了。”其实他倒不是大乘修得好,而是胆子非常小,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做法还是值得随喜。因为任何的战争冲突,我们都希望尽量避免,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和谐友好。

 

当然,上师批评弟子,不在这个范围之内。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弟子因为烦恼而犯错,上师知道以后,如果没有制止,而听之任之,弟子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为了防止这种恶行蔓延,上师显现上可以严厉地呵斥弟子,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允许的。除此之外,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以自相的贪嗔之心而引发的冲突,应该越少越好!

 

己二(广说)分二: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二、遮破嗔彼。

 

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一般来讲,嗔恨心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而嗔恨心的因缘,就是“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不欲和所欲的对境,可以分12种、24种、36种,或者72种。(以下主要讲72种。)

 

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这72种生嗔境,要么是依靠我,要么是依靠我的亲友,要么是依靠我的敌人。表面上看来比较容易,但详细分析时,也有一点点复杂,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七十节课

 

《入行论》今天开始讲 第六品 安忍

 

丁二(安忍)分二:一、当修安忍;二、修持方法。

戊一(当修安忍)分二:一、嗔恨之过患;二、安忍之功德。

己一(嗔恨之过患)分三:一、未见之果;二、已见之果;三、概述。

 

庚一、未见之果:

 

如果生起嗔恨心,虽然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得到过患,但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过失。

 

这一品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在整部论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许多高僧大德若没有时间讲全部的《入行论》,光讲这一品的现象也比较多。

 

我们大乘修行人经常产生嗔恨心,而对治嗔心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这一品的教言。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嗔恨心很厉害,经常对同行道友嗔怒发脾气。我以前也是讲过,学习了本品的130多个颂词以后,你们的性格应该会有前所未有的改变。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只生一次嗔恨心,就足以将千劫中所积累的供养佛陀、布施众生、严谨持戒等所有福德摧毁无余。

 

“一嗔”是指一刹那的嗔恨心,这里的刹那指“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而不是最细微的“时际刹那”。我们一次性发脾气所产生的嗔恨心,就叫做“一嗔”。

 

它所摧毁的善根,是一千个劫中,供养布施以及持戒等功德。此处的“劫”并不是中劫、半劫或小劫,而是具有八十个小劫的一个大劫。一念嗔心的过失非常可怕,能够摧毁一千个劫的善法功德。而在《入中论》中说,一嗔能摧毁一百个劫的善法功德。为什么二者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有论师是这样解释的,《入中论》的根据是《文殊游舞经》,经中云:“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而我们这部论典的依据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

 

关于所摧毁的善根、能摧毁的嗔恨心以及如何摧毁的方式这三方面,诸位高僧大德也持不同观点,但在这里,我们主要依据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的说法:

 

一、所毁:一般来说,所摧毁的善根有三种:1、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这三种善根当中,这里所摧毁的善根是第一种,也就是未以智慧和方便摄持的善根。

 

二、能毁:能摧毁的嗔恨心是什么样呢?主要是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极为强烈猛烈的嗔恚之心,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话,就是能摧毁之嗔恨心。

 

平时我们对有些人生嗔恨心,如果程度不是特别猛烈,再加上嗔恨心还没结束前,自己觉得非常惭愧,马上生起忏悔心,也不一定摧毁所有的善根。因此,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详细衡量,这也并不是特别容易发生的事情。

 

三、摧毁方式:嗔恨心以什么方式来摧毁善根呢?有些论师认为:并不是从根本上摧毁种子,而是压服下一辈子马上感受的顺次生受业,转变为顺后生受业。同时,他们引用罗睺罗尊者的教证说,本来马上要成熟的善根,会拖延到别的时间去,不一定从根本上断除。

 

但此种观点,无著菩萨是不承认的。他认为这里并不是说善根转移,而是说从根本上彻底摧毁,理由是佛陀在《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这个教证充分说明,我们若对有情法和无情法生起嗔恨心,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无余摧毁;若是中等嗔心,善根被净除,只剩下一点点;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低善根,摧毁一部分。由此可知,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很多高僧大德的观点也不相同。萨迦派的果仁巴尊者、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以及前译派的根桑曲扎仁波切,他们一致认为:“如果生起了猛厉的嗔恨心,不仅是随福德分善根,就连菩提心和回向所摄的善根也一并摧毁。”而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这里所摧毁的善根,只是随福德分善根,以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会摧毁。”乔美仁波切在《山法》中也说:“如果被回向摄持,即使生起嗔恨心或后悔心,善根也无法摧毁。”

 

当然,我们都希望以菩提心和回向所摄的善根,最好不要被摧毁,如果能摧毁的话,凡夫人很容易生嗔恨心,有论师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凡夫人是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解脱了?实际上没有这种过失,为什么呢?虽然嗔恨心的破坏力非常大,但不一定能将所有的善根摧毁无余。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善根的力量比嗔恨更大,如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等。虽然嗔恨心可以摧毁善根,但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若以菩提心来摄持,刹那亦能积累无量功德。

 

有些论师引用《大集经》的教证说:“一滴水融入大海后,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滴也不会干涸,同样的道理,以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耗尽。”还有些论师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说,菩提心如点金剂,她所摄持的善根能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毁。可见,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应该被摧毁,因为这是大乘方便所摄的随解脱分善根,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讲,大乘无我智慧和缘众生之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一般都不会被摧毁。另外,有论师还认为,愿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能被嗔恨心摧毁,而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会摧毁。

 

不管怎么样,我们平时在修行的过程中,自己也应该值得注意。如果没有注意,嗔恨心的力量非常非常强大,一旦摧毁了无始以来的善根,到时候怨天尤人也没有用了。因为这就是世间规律,完全能了知这一切的,唯有圆满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遍知佛陀。

 

那么,刚才在两部论典当中,一个讲嗔心能摧毁千劫的善根,一个讲能摧毁百劫的善根,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来讲,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也在相关论典中说,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又补充道:“一般来讲,无我摄持的善根应该不能摧毁,但这个问题极为深奥,诸智者们务必要详加观察。”如果像宗大师那样的圣者都要依教证来观察,那么我们一般的凡夫人,以寻伺分别念来完全断定是否能摧毁,肯定是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尽量不要产生嗔恨心,即使偶尔产生的话,也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励力忏悔。

 

《善说海》里面也说得比较明显,如果未以后悔心、忏悔心摄持,这种嗔恨心才能摧毁自己的善根,否则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每个大乘行人应该了解,如果对某某对境产生了强烈的嗔恨心,最好在过夜之前,马上去忏悔,因为这件事情还没有圆满,生嗔恨心的成事刹那还没有过,自己若能诚心忏悔的话,善根就不会被摧毁。

 

关于嗔恨心的危害性,有些经典和论典中也说,假如生起了嗔恨心,其他的很多善法功德都帮不上忙。《经集论》中引用《三摩地王经》的教证说:“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一旦产生嗔恨心,广闻多学也好,戒律清净也好,依止寂静地方也好,上供下施也好,都会对它无济于事。这是谁都不愿意的,倘若嗔恨心特别大,很多善根就没有保证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的罪恶当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么可怕的;所有的苦行当中,没有一个像安忍那样难行的。因而作为大乘行者,我们一定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门。

 

众生相续中经常产生五毒烦恼,但在所有的烦恼当中,嗔恨心的损害最严重,它不仅能让我们今生中身心非常痛苦、来世感受恶趣的苦果,还能将以前的善根摧毁殆尽。其他的烦恼有没有这种力量呢?的确是没有的。就拿贪心来说,如果你对某人生起猛烈的贪心,戒律虽然可能不保,堕入恶趣的苦果也无法避免,但千百万劫所造的善根是不会摧毁的。同样,邪见也是相当可怕的烦恼,能将自己的戒律破坏或者善根中断,但它不可能摧毁以前的善根。其他的嫉妒、傲慢、愚痴等烦恼,更不具备这种功能了。因此,小乘中经常讲:“生一百个贪心,也不如生一个嗔恨心厉害。”

 

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我们相续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话,不但不愿意利益众生,反而想害众生,或者用各种方式来损恼众生,此举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因此在所有的烦恼中,再也没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以前我们曾讲过,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罪恶中,杀生最严重,这是从众生生命的角度来讲的。但若从摧毁善根的危害性而言,无有超过嗔恨心的了。有了嗔恨心以后,不但要害众生,还会杀害众生,并摧毁自相续的一切善根。汉传佛教的智者大师等高僧大德,对摧毁嗔恨心的教言窍诀非常重视,《佛遗教经》等大乘经典中,也对嗔恨心的过失有过描述。所以,一切罪恶当中,嗔恨心最可怕。

 

“难行莫胜忍”,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如外道依靠五火、绝食等无意义苦行,佛教中守八关斋戒以及为了修法的苦行,但是比较而言,这些苦行都不是特别痛苦。一个人为了获得成就,在修法过程中没吃没穿,过一些艰难贫困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困难。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当我们遇到无法安忍的对境,比如有人无缘无故对你毁谤、加害、羞辱,或通过各种方式来危害你,那个时候修安忍是最困难的。此外,还有一种安忍是,如果你的根基不成熟,遇到甚深法门时,由于自己很难以接受,也会产生各种邪见。所以说,一切的苦行当中,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了知了这些以后,我们要学会不为嗔恨心所染污,遇到容易生嗔恨心的对境时,要尽量地学会修安忍。否则,果报是非常厉害的!

 

庚二、已见之果: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怀有炽燃的嗔恨心,那么就会心烦意乱,不可能处于平静的心态中,这样一来,想获得安乐也非常困难,以至于烦躁不安,夜不成眠。

 

这一点,许多修行人应该深有同感吧。假如心里燃烧着嗔恨的火焰,就像身处火坑中一样,一刹那的快乐也是没有的。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出不满。

 

有些人如果跟别人吵架,心里产生嗔恨,当天就饭也不想吃,事情也不想做,说话也是特别冲。别人若给他打电话,他也是无缘无故“啪”把电话给挂了,我们就知道今天可能有谁得罪他了。这种人不仅白天不快乐,晚上睡觉也是不安心,即使睡在珍宝的床垫上,也是一直滚来滚去、辗转难眠,非常痛苦。

 

有些道友在辩论、讨论的过程中,也不应该互相生嗔恨心,不然,若在那种心态中死去,果报是相当可怕的。《极乐愿文大疏》中说:以前在佛陀时代,有两位比丘为了佛法的法义而展开辩论,最后双方恶语相讥,互不相让。年青比丘对年老比丘说了许多粗言恶语,以致年老比丘怀恨在心,气愤地回到自己的住处,闭门不出,最终死在那间房屋里,并转生为一条毒蛇。佛陀知道情况后,先派阿难去告诉它:“你曾于佛陀教法中出家,本可获得解脱,但如今因生嗔心而转为毒蛇,你应向所嗔的这位比丘道歉。如果还继续嗔恨,将堕入地狱之中。”但是毒蛇不肯出来。佛陀又命目犍连尊者去,同样转述了佛陀的话。然而,那条毒蛇还是不愿出来忏悔。后来佛陀亲自带眷属来到毒蛇处,对它进行了严厉的呵斥,讲述了嗔恨心的许多过患。闻后,毒蛇生起真实的后悔心,和年青比丘互相作忏悔后,在欢喜心和信心中死去,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

 

像他那样戒律清净、精通三藏的比丘,尚且由于嗔心而转生为毒蛇,我们这些毫无功德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平时道友之间不要随便以恶口相骂,即使自己的有些观点别人不采纳,也用不着特别生气。最近我听说有些道友在讨论时,经常有吵架的现象,辩论的过程中也经常说些不太愉快、不牵涉法义的话语,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辩论有辩论的一种技巧,没有必要说些乱七八糟的语言来刺伤别人,这是一种愚者的相,而且果报也非常可怕。

 

如果不管是白天晚上,心态始终处于一种嗔恨的状态中,据医学实验证明,这种人很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疾病。因此,自己的心态保持快乐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纵然主人以财产地位的利益、恭敬的恩惠,赐给那些依靠他们的仆人或下属,但如果主人暴躁易怒,这些人不但不会对他有感恩之情,反而可能会杀害他。

 

现在的社会上,有些人虽然在待遇方面对下面的人不错,吃穿住用、地位名声等方方面面照顾得相当周到。但如果他因为前世的业力所感,经常大发脾气,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别人,不是今天打、就是明天骂,别人也会忍受不了,宁可舍弃这些待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也不愿意天天受这份气。更有甚者,个别下属会揭竿而起,生起反叛之心,将他杀害。

 

这种嗔心还令人心生厌离,纵然是自己的父母儿女、亲朋好友,都不愿意与之亲近。即使以布施来摄集有情,别人也不愿意接近他,而会远远地离开。有些人的生身父母,脾气非常不好,天天用暴力行为来虐待子女,时间长了,谁也不愿意亲近他。去年有一位道友说:“母亲本来是慈爱的代言人,但我的母亲从小就对我恨之入骨,所以我忆念母亲的时候,脑海里根本现不出一个非常慈悲的人。”如果在子女的眼中,自己都是如此可怕,那在别人的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就更可想而知了。

 

现在的社会上,嗔恨心强的人非常可怕。昨前天我听到一则新闻,说是现在的家庭暴力,百分之九十都是男人虐待家庭妇女。有些女人非常想离婚,但是根本不敢提,一提的话就打一顿,这种生活度日如年,但她们也无能为力。由此可见,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嗔恨心非常强烈,接近他的人也会全部遭殃。我们藏人有种比喻,说:“这个人的嗔恨心很厉害,坚硬的钢铁接触他也会熔化的。”有时候藏人的比喻还是挺贴切的!

 

庚三、概述: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如果有了嗔恨心,无论今生也好、来世也好,快乐是不会长久住留的,由嗔怒所导致,不会拥有安乐的生活。

 

平时也可以看得出来,嗔恨心非常粗暴的人,生活条件再好、工作地位再高也没有用,他始终处于一种极痛苦的状态中,相续中从来没有快乐,就像毒蛇一样,每天对着所有的众生,包括它所住的地洞,散发出嗔恨的毒气,让自他不会有安闲自在的生活。这种嗔恨心严重的人,大家都非常害怕、敬而远之。

 

病人也是如此。有些病人很慈悲,不管自己痛得多厉害,都默默地忍着,从来不会骂人,人家也愿意照顾他。但有些病人就不是这样,他病的时候身边也没有亲人,别人去照顾他,按理来讲又不是害他,不应该对人家挑三拣四,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可是,有些病人真的特别可恶,好像他的病是别人带来的一样,经常对照顾他的人发脾气,以致谁都不愿意管他,他的快乐也不会存在。

 

总而言之,嗔恨的敌人会带来诸如上面所讲的痛苦和过患。也就是说,我们能见得到的,是白天不快乐、晚上睡不着觉,自己众叛亲离,甚至被下属所杀害;我们见不到的,就是摧毁多生累劫的善根,来世堕入地狱等等。这些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所以具有智慧的人,应该通过《入行论》中的窍诀,尽量制止自己的嗔念。若能做到这样,自己今生中快乐,来世也更为快乐。因此,大家应该朝这方面努力!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六十九节课

 

继续宣讲“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必须要了解菩萨学处,而菩萨戒的学处,在佛陀甚深广大的经典及高僧大德们的论典中,都有广泛叙述。可是经藏浩如烟海,从何处开始着手呢?在这里,寂天论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论,建议让我们阅读。

 

最先要读《虚空藏经》,此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此经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或《虚空藏菩萨经》(佛陀耶舍译)。在藏传佛教中,修行人对这部经典比较重视,经常都会去阅读,但是在汉地,学佛者虽然有此经的汉文本,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也有简单介绍,但普遍来讲,受过大乘菩萨戒的人并没有特别去弘扬和了解,大多数人所重视的,仅仅是《金刚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弥陀经》等几部经典而已。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尤其是已受过菩萨戒的大乘行者,我们理应学习这部经典,因为此中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怎样受戒、学处开遮等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在汉传佛教中,唐玄奘、鸠摩罗什、义净等大译师呕心沥血译出的甚深宝典,现在几乎很少人去翻阅了。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历史上除了个别佛学院和道场外,很多人对闻思不是特别重视,故不熟悉这些经典;二是此经译文为唐宋时期的风格,不像藏文《大藏经》和论著那样易懂,后人读起来比较困难,没有一定古文底子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其中含义,于是读经的兴趣逐渐消失。

 

其实,我们佛教徒现在最缺什么?就是对佛陀所讲经典的了解。这种了解,并不仅限于十来部经,而应进行广泛的闻思。我认为在短暂的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就是读经。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自相续中的很多疑团成见、邪知邪念都会被逐渐根除。现在的人有各种疑惑,这应该说跟自己的闻思有一定关系。如果能够长期地学习,久而久之,自相续就找不出任何怀疑,也产生不了什么邪见,遇到任何一件事情,都觉得释迦牟尼佛说的千真万确,百分之百没有错误;遇到任何一个问题,依靠佛法的思维方式,也完全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虽然现在的人很忙,生活节奏很快,但也应抽出一段时间来修学大乘经典,这绝对有必要!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按照藏文原译,“勤阅读”就是再三地阅读。再三阅读什么呢?《学处总集论》,也即《学集论》。因为此论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在宋代时,曾被法护论师译为汉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萨学论》。在这部论典中,菩萨的整个学处,比如怎么样发心、发心后的受戒方式、得戒后应如何护持、护戒的功德等宣说得非常圆满。

 

从寂天菩萨的传记中可以了知,当年他造了《入菩萨行论》之后,还分别造有两部大论:比《入菩萨行论》广的,是《学集论》;比《入菩萨行论》略的,是《经集论》。这部《学集论》,我以前在广讲《入行论》时要求大家学习,还给你们每人发过一本,现在也有部分道友在看。前段时间,我将《学集论》跟藏文版本做了一下对照,发现汉文译本的确比较难懂,没有依靠藏文的话,好多地方我都看不懂。当然,你们很多人,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是其他世界的人,阅读另一个世界的文字,必定有语言方面的隔阂,不像我们藏文那样易懂。但不管怎么样,重新翻译的必要我觉得也没有,要翻译起来,确实篇幅比较大,最近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都希望能度化众生,但在度众的过程中,若不了解这些学处,很有可能在无知的情况下违越,或在没有重视的情况下触犯,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很危险。因此,寂天论师再再地要求我们,必须精勤认真地阅读《学集论》,这是他所著的一切大乘学处要义总集。在这里面,不仅是菩萨的学处,整个大乘见修行果的窍诀和密要,也都讲得非常清楚。读了这部论典之后,今后自己对如何做人、利益众生,都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的方式应该精勤,没有精勤的话,做世间事也无法成功。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越完善。”为了获得广博的知识,他一生中非常精进,虽然精进的目标与我们不同,是为了今生的名声、财富等利益,但这句话却极富教育意义。确实一个人的智慧越高,他的行为越规范,若想令某人如理如法,最好劝他多学一点知识,当他的学问增上时,行为自然会变得十分调柔。

 

高尔基早年生活非常贫困,小学三年级就因读不起书而辍学。尽管他过着流浪的生活,但每天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不顾老板的鞭打责骂,仍挤时间偷着学习。他在一家商店当学徒时,干完活便躲在物品储藏室里读书。没有蜡烛照明,就把老板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做灯夜读。他在一家面包房当工人时,在揉面台上架上书,一边揉面,一边看书。这样的用功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一代著名文学家。

 

同样,学习佛法也需要一种勤奋。听说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一边做饭一边背书,一边炒菜一边背书,听到这种话以后,我心里真的很高兴。求学就应该这样精进,只有将时间尽量用在闻思方面,自己才能获得一种成功。

 

有位青年曾问爱因斯坦:“您今生有这么大的成就,到底有什么秘诀?”爱因斯坦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成功是勤奋学习,加上正确的方法,以及少说空话而取得的。”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凡,但实际上,我觉得学习佛法也是这样:有些人虽然很聪明,但人不稳重,一点都不精进,有些人虽然勤奋学习,但由于没有正确方法,今天得罪这个人,明天得罪那个人,再加上经常说大话,也不一定有成功的机会。所以,世间智者的经验之谈,有时候跟佛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大家既然选择了大乘佛法,这一条路该怎么走?这些道理应该去了解。前段时间,我要求大家多看《学集论》,可能在座各位比较忙,几乎每个人要背好几部论,抽时间也有一定困难,但外面的人不知道怎么样了。我们在网上的参考资料中,专门提供了《学集论》,可是很多人整天忙于无意义的事情,真正有时间去学习如此具加持的论典,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我们活在世上,应该选择有意义的事情,避开一切无义之事及贪嗔痴引发的种种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会给今生带来痛苦,来世也会苦不堪言。尽管我们是凡夫人,但方向并不是固定不变,以正知正念是可以改变的。此处寂天论师要求学习这部论典,因为佛子恒时应守持的学处,在里面讲得非常圆满细致。学了这部论典后,就像这次学习《入行论》一样,怎么样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什么功德……这些道理都会了然于胸。

 

近期我通过网络、电话、信函等方式,发现大家跟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以前除了喜欢闻思的人以外,跟其他人接触时,他们从来不提菩提心,甚至有些已经皈依十几年的人,说难听一点,我觉得还没有进入佛门。他们虽然皈依多年,自己认为是个老修行,还有人认为自己是大成就者,但从言行举止、发心目标来看,不要说是大成就者,就连佛法的门也没有摸到。(当面不敢说,本来我胆子也比较小。)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感到很多人基本上了解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了解这些道理以后,就不敢轻易说“我的神通如何”、“我的成就如何”,更不敢把佛法当作一种神话,或是成就神通的一种手段。所以,学习这些论典非常有必要。

 

现在,有些人经常鼓动大家:“这个上师很了不起,那个上师是成就者,你们都去看看啊。”很多人就到处跑,忙着去找上师。当然,找上师也很重要,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最关键的,寂天菩萨说:你们有时间的话,应该多看看《虚空藏经》,还有我所造的《学集论》,应该多看一看本人的书。再方便的话,看龙猛菩萨的书也可以,我们两个关系比较好一点。开玩笑!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对于广博的《学集论》,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作者告诉我们可暂时先读《经集论》。这也是寂天菩萨所造,总结了所有大乘经典的句义,宣说了人身难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简意赅、非常易懂。

 

《经集论》的汉文本叫《大乘宝要义论》,也是宋代法护翻译的。虽然他已经翻译了,但汉族人中读过且能了知内容的,不知道有多少。而《经集论》的讲义,是印度一位大师所造,现收藏于藏传佛教的论著中,但汉地的《大藏经》中没有发现这个版本。

 

大家方便的时候,应该阅读一下这部论典。但现在的很多人,有意义的经论不看,天天捧着一张报纸或乱七八糟的杂志,谈论的也是:这个人生贪心了,那个人生嗔心自杀了,那个人生痴心吸毒了……对贪嗔痴的话题津津乐道,而对智慧、慈悲、菩提心的内容,很多人都抛之脑后。其实,作为发了大乘心的人,还是应尽量看一下《入行论》以外、寂天论师所造的这两部论典。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阅读龙猛菩萨的两大论典。龙猛菩萨是圣者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将来弘扬深广佛法的大菩萨,世人称之为“第二大佛陀”。他所造的两大殊胜论典,也叫做《学集论》和《经集论》。

 

遗憾的是,《学集论》不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藏传佛教中也没有它的译本。要知道,藏地对教典的重视程度不是一般的,现在有些人对寺院收钱很重视,有些居士对搞生意很重视,有些世间人对名声很重视,但藏地的高僧大德们,对古代的经书论典相当重视,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保护,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也会排除万难去求这些传承、学习这些论典。因此,龙猛菩萨的《学集论》没有译出来,大家都觉得非常遗憾。

 

而龙猛菩萨的《经集论》,藏传佛教中是有的,里面主要讲了很多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学习佛法,《经集论》中用相当一部分教证讲了这方面的道理。当时我看后特别想翻译,但后来又想:“翻译得再多,也不一定有人看。没有人看的话,译出来也没有用。”

 

以前我每次遇到印藏大德如意宝般的经教,自己就羡慕得不得了,心想若把它译出来,肯定对很多人有利益。然后,自己白天晚上辛辛苦苦地翻译。但译出来后给大家,有些人的反映是:“哎,你还是好好休息吧,不要译得太多了。翻译再多也没有人看,不要做了!”如果做光盘,“不行,没有人看”;做法本的话,“不行,没有人看”,很多人都这样说过。我自己也是大失所望:原来觉得内容那么好,肯定很多人喜欢得不得了,但结果译出来后……当然,少数人可能稍微有一点接受:“可以可以,译出来也可以。不过,我现在没有时间看,就放在书架里面吧。”很多人是这种现象。

 

但不管怎么样,对现在这一代人,我觉得可能不一定有利。因为他们生活比较忙,再加上希求的目标也比较多,不像修行人一样少欲知足。他们需要发财、需要长寿,有多少书倒无所谓,但只要听说哪个地方传发财的心咒,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包多少天的车到那里都可以。我有时候真的有种感觉,这些法本对现在的人可能没有利益,也许因缘巧合,对后代人会不会有一点帮助?即使没有多大帮助,我也跟有些道友讲了,翻译算是我的一种爱好吧,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生起极大景仰,还是获得了不少利益。所以,为了串习这些善说而翻译,有这样的目标也可以。

 

龙树菩萨的第二部论典《经集论》,我查过汉文《大藏经》和网上的很多资料,据现在所了解的情况,好像这部论典一直没有译成汉语。也就是说,龙猛菩萨这两部论典——《学集论》和《经集论》,都没有汉文本,不懂藏文的人,想看恐怕也没办法。但很多人可能也没有想看的感觉吧,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的话也没有时间看。这种态度的话,那我翻译也可以、不翻译也可以。说实话,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与此截然不同,他们对法非常重视,特别想看龙猛菩萨的《学集论》,到处都在寻找打听。包括在印度居住的有些大德,他们也是千方百计找这部论典的梵文本,假如找到的话,要想尽一切办法翻译过来。但在印度的文库中,据说至今还没有发现。

 

总之,寂天菩萨让我们尽量看五本书:一部经典,寂天菩萨自己的两部论典,龙猛菩萨的两部论典。尤其是龙猛菩萨的论典中,寂天菩萨没有宣说的一些菩萨学处和教言比较多,看了以后,应该有非常大的利益。

 

所以我心里真的想,如果没有死的话,要翻译中观的《显句论》和龙猛菩萨的《经集论》。《经集论》我以前也看过,内容不是特别难懂,部分地方有一些讲义作参考,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我现在手上的稿子特别多,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事情也多,尤其我最大的感觉是,翻译的论典好像没有人看。比如说《大圆满心性休息》等法本,自己认为特别特别珍贵,但译出来七八年了,外面的出家人和居士根本不看。当然,不仅是我这种凡夫人译出来的没人看,以前真正的大成就者,如唐代三大译师等,译出来的《大藏经》也全部摆在书架里“闭关”。这应该是一种传统,没有什么可失望的,但有时候觉得翻译也没有什么意义。去年有一位道友说:“你不要翻译得太多了,不然的话,别人都对你生厌烦心。”我想自己也没有害人,应该不至于这样吧。但人的分别念千奇百怪,有这种情况也不好说。

 

不管怎么样,别人说了也不一定能挡得住我。我这个性格,自己想翻译就翻译,不想翻译的话,别人怎么用好话来劝,我也不一定听。如果寿命允许,我今天也发心翻译《经集论》,但能否成功也不一定。倘若译出来了,你们在座的人以及外面的人,希望到时候看我面子,最好能认真地看一遍。我说这些话的语气,你们应该清楚,我说这些话的心态,你们也应该明白,万一几年或几十年以后我还没有死,翻译出来了,这部论典应该对很多人有一定利益,到时候,大家应该好好学习!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大乘经论中未遮止的行为,我们应当行持。前面的几部经论中,详细规定了菩萨身语意不能做的一些学处,而经论中未遮止的其他学处,我们后学者应该可以行持。比如说,有些行为在经论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你若不知道该不该做的话,可以看一下大乘经典和论典中有没有遮止,如果里面没有说不准,做了不会有太大过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为了维护世人对三宝的信心,所有了知过的学处,我们都应认真去行持。《宝云经》中说:“大乘佛子为了保护众生、圆满资粮,一切言行应该如法寂静,语言和蔼可亲,经常远离愦闹,依止寂静的地方……”要知道,护持众生的心特别重要,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言行举止应如理如法,从方方面面呵护众生的信心和悲心,千万不要断别人的善根。如果自己行为和发心不良,令他人对大乘佛法退失信心,从而舍弃佛法,那对我们发心者来讲,有相当大的过失。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尽一切能力去保护别人的心。其实,护别人的心也不是非常困难,只要念念不忘,经常提醒自己,每个人应该都能做到。尤其是自己周围的人,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护持他们的心,不要让他们散乱于世间八法中。

 

现在有些寺院的出家人,对旁边人造恶业根本不管。包括藏地有些地方,像甘肃那一带,寺院周围的在家人天天杀生、搞非法行,出家人根本不劝诫。而现在宁玛派的好多上师,有些地方还算是不错,心比较好,一见别人杀生就竭力劝阻,告诉他们杀生的过失,对众生确实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在座的出家人,以后在不同范围内,肯定有弘扬佛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你们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寺院建筑上,整天搞各种接待,对旁边的人置之不理。而一定要关心与自己有缘的人,看他们心态怎么样,如果他们不懂佛法,就尽量地给他们讲,如果他们的行为不如法,就尽量传达佛法慈悲的精神,这样以后,他们的行为逐渐就会有所改变。这一点,不仅是我们出家人的责任,所有的居士只要有一点能力,都应该义不容辞。

 

当然,在传授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经常打着佛教的旗号,自己收钱,做一些欺骗众生的事情,这非常不好!依靠佛法来害众生骗众生,这是最下等、最下劣的行为,还不如用世间法来骗人好。以佛法作为买卖品,为维护自己的生活而宣扬佛法,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不允许。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心非常清净,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尤其对自己周围的人,应该用佛法来帮助他们。

 

我炉霍寺院的附近,原来好多老百姓非常野蛮,经常杀生打架,认为“我们这一群很厉害,自古以来就是英雄”。后来我们想了一些办法,每年安排寺院里的法师(我自己没有时间),给他们讲经说法,这两年来变化很大。那天我问当地的领导,他们都说:“这几年来,的确对他们行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以前是怎么也不听劝的人,现在知道因果道理以后,行为上有了很大的约束。”

 

我们开的法会,不是念咒语、烧烟烟,也不是搞一些热闹的形象,而是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当中,每天学习佛法的内容,如《大圆满前行》、《极乐愿文》,让人们明白取舍因果的道理。法会也没有一些隆重的仪式,就是大家一心一意地学习。凡是有缘的在家人,几百个人集聚在一起,上午给他们讲,下午也给他们讲,这样以后,他们的心逐渐逐渐就转过来了。原来非常野蛮猖狂的有些人,现在也产生后悔心,真正觉得佛法并不是形象上的东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应该把佛法的道理,以交谈的方式来跟别人沟通。懂道理的人都会为未来考虑,要考虑的话,佛所说的真理无懈可击,他们若没有反驳的能力,就会用佛法来衡量自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原来我们那里有个人比较野蛮,他对因果不是特别信。前一段时间我在炉霍碰到他,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以前觉得因果只不过说说而已,但后来很多法师给我讲了以后,现在心里特别害怕。以前自己太愚昧了,做的很多事情的确不对,现在这种忏悔心一直不断地产生,我到底怎么办啊?”在以前的话,他这个人根本不会说出这些话。所以,我们确实应该通过一些沟通将真正的佛法传递给别人,这样对他们一定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不太喜欢搞一些热闹,这一点希望大家记住!

 

此处说,众生的善根十分脆弱,如果我们行为不如法、说话不如法,很多人可能会退失信心,因此大家一定要保护别人的善心,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时,说过两句话,含义非常甚深。第一句是“信心稳固”,意思是人不要漂来漂去,不要今天是出家人、明天是在家人,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秉性一定要稳重;第二句是“勿扰他心”,不要扰乱众生的心,“他”不仅仅是人,还包括其它动物,也就是不要故意害众生。上师老人家最后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言,只有这两句——信心稳固、勿扰他心。

 

因此,我们不要扰乱其他众生的心,平时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尽量保护别人的心。如果自己有能力,最好让他们的心转到行持善法方面;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也应遵循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不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扰乱别人的心,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原则。总之,人应该有方向,就像车要有刹车一样,在危险的时候悬崖勒马,对恶行有一种控制力,这才是对的!

 

壬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我们务必要以取舍的智慧来再三观察,观察什么呢?颂词里说是身体和心的状态,间接也包括了语言的状态。在身体方面,应仔细审查它到底在做什么,坐势对不对、睡觉方式对不对、平时的身姿对不对,经常要找一些毛病,以如法的行为来对治;在语言方面,“噢,我今天吵架了,说了一些别人的过失,不该说的两三句话已经说出来了”,或者“我今天念诵了、背书了,这个语言是对的”,对自己有个好坏的评价;内心也要时时刻刻观察,我早上在想什么、中午在想什么、晚上在想什么。略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

 

本品有一百多个颂词,反反复复所讲的,就是让我们护持正知正念。现在很多人受了菩萨戒或别解脱戒后,但在守护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大家学了这一品之后,自相续应该有所改变。龙猛菩萨说:“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同时做对自他有利益的事情,此即为智者。”《佛子行》中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佛经中也说:“菩萨应恒时审察自心是行善抑或造恶。如行于善法,则生欢喜,并随喜而生定解;如行于恶法,则生不喜,尽一切方便制止恶业。”

 

然而,我们凡夫人有一种毛病:若长期观察监督自己,还是有一种转好的希望,但如果掉以轻心,没有这样继续下去,自觉能力非常差。就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要么老师监督,要么家长管教,这样他才愿意学习,以后会有一定的前途,但若是让他自觉学习,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除了一些圣者外,所有的凡夫人都是这样。

 

有些道友经常说:“我虽然已经出家了,但天天都要管着自己,像个小孩一样,好痛苦啊,我很想自杀!”其实没什么痛苦的,凡夫人就是这样,自己还没有成熟的话,哪能像菩萨一样非常自觉?菩萨是多生累劫中修持善法,很多善行是无勤而显现的,就像凡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勤生起恶念一样。菩萨经过长时间的串习利他,别人让他造恶业,他也根本不会,就像水不会往上流一样,行为自然而然非常如法。而凡夫人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对自己肯定需要监督。

 

因此,我们三门如果稍微不如法,自己也不要太失望了。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不仅仅是你,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只不过有些人不说而已,假装像大菩萨一样每天特别自觉,其实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他睡得很厉害。(众笑)

 

己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身心若没有实地修持这些应行的修法,只是空口言说,又能有什么收益呢?比如仅仅读一读、看一看药方,疾病怎么会痊愈呢?所以,我们应当实际修持佛法。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现在《入行论》学到第五品了,这五品的内容,大家在生活中、修行中要尽量用得上,不要只是夸夸其谈。有些人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没有遇到事情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严厉的对境,原来的境界就荡然无存,所说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闻思后一定要去修行。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佛经中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听到这儿,有些人可能找到了借口:“对对对,听再多也没有意义。那我以后不听法了,明天到山洞里专修去!”可是,这种专修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你以前听的法特别少,十部论典也没有,虽然自认为广闻博学,但有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如果这样去修的话,犹如没读小学就想成为博士一样,很容易就修偏了。当年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在求学时,也是非常勤奋、非常努力。所以一般来讲,法王如意宝要求,四十岁之前必须要精进地背书闻思,过了四十岁以后,才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修持。其实,一边闻思一边修行,乔美仁波切说,这是最好的。白天闻思教义后,晚上再加以修持,每天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串习法义,这就叫修行。反之,如果一点串习都没有,光是字面上夸夸其谈,这也没有什么用。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在说话时,都有一群比丘议论纷纷,那我们有些法师讲法时,下面的人不能接受,甚至说“法师不应该这样讲,堪布不应该这样讲,应该按我的思维方式讲”,这种情况也是理所当然。)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现在世间上有许多学者,把佛法当成宗教艺术来研究,从来也没想过用它来调伏自己的烦恼。包括一些比较出名的大德,他们的学术方法,我也不是特别赞叹。他们的有些书里面,全是讲一些理论和历史,根本没有实修方面的教言,这样的话,对人的相续不会有太大帮助。因此,我们应按照上师如意宝的传统,既要有闻思,又要有修行。若没有闻思,很容易盲修瞎炼;如果没有修行,就漂在字面上。所以,现在这两个危险都没有,大家应该值得高兴。

 

颂词中还用了一个比喻:“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就像一个医生特别会讲,但遇到病人时却不会应病予药,对病人没有丝毫利益;或者一个病人把药方背得滚瓜烂熟,可从来也没有抓药服用,疾病也不可能不药而愈。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大慈大悲佛陀的教言,哪怕听到一句偈颂,也要在实际行动中去修持!

 

〖第五品释终〗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六十八节课

 

昨天讲完了“净除成为心之障碍”,今天是第四个问题。

 

癸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学学处;二、修学多种知识;三、刻意修学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子一、精勤修学学处: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不管在何时何地,修持什么样的法、做什么样的事情,务必要按照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讲的菩萨学处来要求自己,以这些学处为标准,认认真真地精进修习,这是每一个大乘修学者的责任。

 

大慈大悲的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意乐,在浩瀚如海的经典中,宣说了不同的见修行果法门,从资粮道、加行道、一地菩萨乃至佛果,讲了六度万行、三十七道品以及菩萨的根本学处等等,对每位修学者有不同的要求。作为修行人,我们一方面应按照自己的根基,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精进地修持。另一方面,如同世间智者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直到最顶峰的学位之前,每个阶段的课程都要学一样,凡是发过大心的人,理应修学一切学处。

 

大家不要认为这没什么可学的,千万不能这么想。假如随意轻视菩萨学处,不了解菩萨所应行持之事,自己虽然发了菩提心、皈依了大乘佛法,但平时的所作所为很容易毁犯根本戒或其他学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首先依靠善知识、依靠殊胜论典,让自己懂得大乘教义,这一点十分关键。

 

这次通过学习《入行论》,外面普遍有一种反映:很多人原来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但现在回头一看,当时的行为非常愚痴。今天有一位广东的佛教徒,他说自己通过这次学习,觉得以前的行为特别可笑,当时认为对佛教理论十分精通,现在才发现自己样样都不懂,且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到。他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佛教徒,没有必要先说一番大话,但实际中却什么都做不到,这完全是一种空谈,没有任何意义。现在,他越来越感觉到闻思修行的重要性。

 

如今很多地方有了闻思气氛,这一点我比较欣慰。当然,在家人的学佛团体要像寺院那样,日日夜夜将精力全部放在闻思佛法、研究佛经上,这一点恐怕也不现实。但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即使你处于滚滚红尘中,也应把握机会闻思佛法,倘若错失良机,这一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大家也可想而知。所以,现在个别人的想法非常对,没有闻思时的行为,的的确确非常可怕,自认为已经学懂了、已经开悟了,但真正用佛经论典来衡量,恐怕只有一种我慢而已,除此之外,不一定有真实的功德。

 

佛陀在经典中已经宣说了,大乘行人早上起来怎么做、白天行持的方法、吃饭的方式、走路的姿态、晚上睡觉等,对这些言行举止,都有一些要求。尽管《入行论》讲得不是很广,但如果想学习大乘佛法,先不说甚深的见解和修行,平时人与人之间交往时,怎样对待别人、怎么说话、如何交谈,方方面面、包罗万象都宣说得非常清楚。若将这些知识不是停在口头上,而是一字一句融入相续中,那意义是非常大的。退一步说,即便无法领会所有的内容,将个别的偈颂经常用于生活上、修学中,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本来,佛陀所讲的行为非常广大,在《华严经·净行品》中,大乘行人日常就有141种行为;《宝云经》中也讲了,作为发心的人,开门时应想打开解脱之门,关门时应想关闭轮回之门,走路、烧火等威仪也有明确观想。但这些如果要一一行持,对我们来讲也有点困难,就算无法全部做到,也应尽量按照这些来要求自己。

 

有些人眼高手低,把自己放在特别高的位置上,觉得自己是大根器,应该修高深法门,不愿从小处着手,所以这个做不到、那个没必要,但自己平时的点点滴滴又不符合佛教的教义。还有一种人,经常自暴自弃:“像我这样的人,肯定做不到,修不了!”自己非常轻辱自己,这也不太好,下面《精进品》中会讲,不管怎么样,你已经获得了人身,有资格行持一切大乘善法。所以,这两种心态都是我们要坚决杜绝的。

 

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定要以大乘教义来要求自己。当然,法门广大无边,对我们来讲不一定能全部修持,但归纳而言,有些经典中说,唯一要修一种法,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如果你心地善良,以慈爱之心对待众生,始终处于大悲心的状态,这就是菩萨的根本学处,也与愿菩提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非常希望大家,按照佛陀的教言尽量行持善法!

 

子二、修学多种知识: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一切大乘佛子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世出世间的所有学问,全部都应一一了解、一一精通。若能如此行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了达一切学处的智者,哪会有不成福德之事呢?绝对不会有。因为他精通万法并非为了自己,而是圆满利他的一种方便,纯粹是为了饶益众生。

 

一个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后,必须要学习广博的知识,不要认为只要念观音心咒、《金刚经》就可以了,只要在某地闭关专修就可以了。有些人刚出家就有这种心态,有些居士也有这种心态,始终对广大的知识没有兴趣,这是一个大毛病,这种行为相当不好!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了引导不同众生,必须要通达一切知识,比如工巧明、医学明、因明、内明、声明学,以及诗学、辞藻学、天文、历算等小五明。哪怕明天死亡将至,也要只争朝夕地精进学习,诚如萨迦班智达所言:“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

 

若没有修学一切知识的希求心,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麦彭仁波切在《诗学注释》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并引用佛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行人必须精通五明。

 

有些人刚开始皈依佛门,就像声闻一样发自私自利的寂静心,想独自去找一个上师修行,只求自己快点成佛,其他什么都不管,这种心态不符合大乘教义。要知道,不精通五明的佛,整个世界上也没有,智悲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说了,只有如所有智、没有尽所有智的一个笨笨的佛,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所以,从自利角度来讲,要获得佛果,一定要精通所有学问。

 

另一方面,作为大乘修学者,如果要利益众生,没有通达五明及世间知识的话,那怎么摄受他们呢?在你的利众范围内,只能摄受一部分众生,对其他众生就一筹莫展,这是不行的。所以,自己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但要精通佛教的内容,佛陀还开许我们研究外道的典籍。大乘行人不能把目光放得太近了,而应从远处考虑,天文地理、商贸农业等知识全部要了解,如此才有摄受众生的智慧和能力。

 

我看到国外的观音上师,经常拿一些钟表自己修,有些人采访他时,他说:“我非常欢喜琢磨这些,但有时候弄不好,就把它搞坏了。”然后边笑边说一些自己的经历。依靠他的这种智慧与摄受,后来许许多多的人皈入了佛门。

 

《影尘回忆录》中也有一段:倓虚法师有个老同学,是钟表铺的经理。他对出家人很看不起,说:“你们这些和尚,一点活不干,只会消耗,不能替国家生产。如果每个人都去当和尚,一动不动,还成什么世界?”法师说:“你不知道和尚是不能动的,一动世界就不安了!”“我不明白这个意思,你说说看。”“且不说别的,你是钟表铺的经理,知道钟表是怎样形成的吧?”“当然知道了!里面有大轮子、小轮子、油丝、发条,还有许多小零件凑合起来。”“这些东西都安在什么上?”“安在大轴上!”“这些大轮子、小轮子都得动吧?”“对呀。有动得快的,有动得慢的,都得动,一不动就出毛病了。”“那大轴也动吧?”“大轴哪能动?一动钟表就坏了,没有准了!”法师说:“我告诉你吧,和尚就是‘世界的大轴’,和尚不能动,一动世界就乱了。你想,和尚要不为国家祈福,不去改善人心,偏要让他做别的事,如果人心都失去了正常状态,世界哪能不乱呢?”说到这里,他低下头去沉思了半天,说:“算你说得对吧!”

 

这个简单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倓虚大师特别善于应机施教。《影尘回忆录》中记载,他遇到基督教徒,就用基督教的语言,遇到农民,就用农民的语言,在不同层次人的面前,总有共同语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恰到好处地说服他们。如果这些都不懂,只知道一点中观唯识,用佛教理论跟钟表经理辩驳,那别人肯定不屑一顾,根本不会对佛法产生信心。所以,先要了解对方的行业爱好,然后用他熟悉的道理和语言来引导,才会有很强的摄受力。

 

我们出家人平时在坐车时,常会遇到一些非佛教徒的无理取闹,他明明看到你拿着念珠在念佛,却故意问:“这是什么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啊?你为什么没有头发?怎么还戴着眼镜?……”以各种语气来戏弄你。这时候如果你知道他的身份、职业,就用这种方法来反驳他,也许还能让他对佛法产生信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出了家以后,世间上的东西千万不要学,学这些乱七八糟的知识,对自己修行有障碍。”当然,首先你要打好佛教的基础,如果完全跟世间人一样,整天都学这些是不行的,必须要先对佛教产生稳固的定解。第二步,你要度化众生、摄受众生的话,若对社会上的各种知识一窍不通,到哪儿去弘扬佛法都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你终生都住在寂静的山洞里,不学这些也可以,但你有没有这种因缘,可能要打一个问号。有些人说:“我以后只是自己修行,绝对不会出来的!”但实际上,人的命运并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初我出家离开炉霍时,心里想:“这是最后一次看炉霍了,以后再也不会来这么大的城市了,从今天起我要到山沟里精进修学。”没想到,我来这里以后,去的城市比炉霍更大、更多!

 

总之,我们首先要打好佛教的基础,如果该学的因明、中观都不学,却先学一些世间知识,对佛法没有产生不可动摇的定解,这是根本不行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要了解一些世间学问,否则摄受众生也有一定的困难,很多讲义中都说,没有通达一切知识,就不能圆满利他。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祖师,对医学、天文学、历算、占卜等诸般学问了如指掌。在汉传佛教中,唐代的一行禅师,不仅是名扬中外的天文学家,打卦算命方面也颇有造诣;明朝的妙峰禅师,在建筑方面是一位了不起的专家;还有近代的弘一法师,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等无一不精。

 

因此,若想成为一名大乘修学者,千万不要说什么都不用学。现在有些人经常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学,念一句佛号就行了。”“我是学大圆满的,什么都不用学。”其实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说,要通达大圆满的本来清净,必须先通达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也说了:“想懂得我密法的究竟境界,必须先精通世间的一切知识。”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通达五明到底是什么地位,这一点务必要了解。如果你没有了解,恐怕很多事情不一定圆满。尤其是利益众生和自己成佛,是弥勒菩萨说的两个关键问题,如果没有通达一切知识,既不能圆满利益众生,也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子三、刻意修学利他: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们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并且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作回向,不是为了自己快乐、发财升官等。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大乘修学者的所有行为,就是要利益众生。归纳而言,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说法,或者做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通过闭关或者作意,将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举虽没有直接度众生,但间接能成为利他之因。大乘经典中说,菩萨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为自己的事情是没有的,包括吃饭穿衣,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所以,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有了这种心态后,自私自利的心会逐渐逐渐减少。

 

尤其是戒杀放生,我认为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不管你的心清不清净,只要看到众生生命遭到威胁,通过各种方法,把它从屠刀下救出来,这种功德应该最大。因此,凡是学习《入行论》的道友,自己有机会的时候,应该尽量帮助一些众生。其实,救一个众生也不是特别困难,尤其在大城市里,哪怕每个月到菜市场买一个众生,让它回归到大自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至于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汉传佛教中非常强调的吃素。如果千千万万的佛教徒都吃素,将对整个世界的众生有不可估量的利益。在藏传佛教中,从历史上来看,吃素的传统并不是特别强调,但现在有很多高僧大德,在这方面大力提倡,此现象已有所好转。尤其是我们佛学院,在佛教界算是有一点知名度,如果我们不强调吃素,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流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为什么呢?现在相当一部分人,评价一个出家人的好坏,并不是看他的见解、行为、戒律如何,第一个条件就是看他吃不吃肉,吃肉的是坏人,吃素的是好人。很多人一看我们穿红衣服的人,就说“吃肉的人来了”,好像这些袈裟全部被鲜血染红了,给别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当然,如果对众生没有危害,光是一个印象问题,对大乘行人来讲也不是特别重要,但关键的是,我们吃肉的话,间接威胁到众生生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它众生的痛苦上,这是绝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我们学院中,我一再强调,凡是在这里常住的人,只要想听我的课,最好不要吃肉。尤其是汉传佛教的一些人,本来有非常好的传统,但是到了藏地以后,没有学到其他知识,只学到吃新鲜的肉、喝新鲜的血。当然,喝鲜血的传统,藏地以前没有,但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改善,逐渐会不会有也不好说。现在的社会上,吃人肉、吃小孩肉……不太悦意的现象纷纷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仅要保护自己,同时还要保护所有的生命,大乘佛法的精神必须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

 

吃素的有些道友,尤其是居士,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各种不便,产生一些冲突,在这方面,你们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尽量提倡吃素。当然,我今天并不是要求,凡是听我课的居士也必须要吃素,恐怕很多人不一定能做到。但在我们学院中,五六年前我就开始有这个要求,希望汉传佛教的吃素理念,能在藏传佛教界中有一席之地,这一点希望大家也互相支持。

 

作为凡夫人,我以前看到肉也比较想吃,有这种毛病和习气,但现在吃素的时间越长,对肉食的贪执越少。所以,希望大家在直接利益众生方面,尽量地放生;间接利益众生方面,尽量地吃素,这样的话,我们利益众生的行为,一定可以遍地开花。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为了利益有情众生,应将一切功德回向无上大菩提。《妙臂请问经》中说:“回向后的善根,永远也不会失毁,犹如大海与盐味无二无别,回向后的善根与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在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发愿: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

 

今天一个哈尔滨的居士,也是发了这样的愿。有时候我觉得,这些在家人的心态非常好,不是假装的,也不是故意的。她边哭边说:“我现在没有别的想法,只希望佛法兴盛,让众生早日获得解脱。除了这个以外,我没有什么可想的!”挂了电话以后,我当时就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虽然口头上天天在说这种话,但内心深处我有没有这种愿望呢?

 

所以,我们回向发愿的时候,一定要发这种愿。不要天天都是“让我发财”、“让我工作顺利”,这些小小的问题,如果一直惦记着,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了。

 

在回向的过程中,对境应该是所有众生,甚至怨敌也不例外:以前有位禅师叫无相禅师,有次他超度一个农夫的太太。佛事做完后,农夫问:“我太太从中能得多少利益?”禅师照实说:“佛法如慈航普度、日光普照,不止你太太得利,一切众生无不得益。”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太太非常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功德夺去。您能否单单为她诵经就好,不要回向给其他众生?”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以蜡烛的比喻慈悲开导,让他明白回向的道理。后来他稍微有点想通,说:“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请您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总是欺负我、害我,把他除去在一切众生之外就好了。”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我们回向的时候,如果今天跟某某道友吵架了,始终看不惯他的行为,那么首先要将善根回向给他,然后再回向以他为主的其他众生。千万不要像这个农夫一样,把怨敌拿开再回向,这就不是大乘的回向了。因此,大家在回向时,应把所有众生作为自己的所缘境。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纵然舍弃宝贵的生命,也绝不能舍弃精通大乘教义、清净守持菩萨戒的珍贵善知识。

 

佛陀在《四法经》中说:“大菩萨在有生之年,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珍宝般的善知识。”所谓的善知识,也叫做上师,他应具足什么法相呢?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上师如意宝说:“如果你依止的上师什么都不懂,不要说大乘教义,就连小乘仪轨也不会,那不合理。”所以,首先他要精通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现在的有些人,因为各种因缘而依止了很多上师,有些上师除了做个加持、念点佛号以外,什么都不懂。如果他们对你有皈依等法恩,把他们拜为上师,对其恭敬是可以,但真正的大乘上师,必须要精通大乘佛法,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很多依止善知识的教言,最后归纳的时候说:“概括而言,观察上师归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当中。如果他的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无论如何都可以依止。”

 

所以,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应观察他是否具足这两种条件,如果具足的话,让他灌顶传法都可以,因为密乘必须在大乘显宗的基础上才能安立。

 

《善说海》中引用了《经庄严论》的教言来叙述,真正的大乘必须具备七种广大特点。以前讲《修心七要》的时候,已经给大家介绍过,我在这里不广说。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还应效仿《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在那段经文中,善财童子参访吉祥生与吉祥慧女,他们告诉善财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识,遵照这种吩咐,善财童子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在依止的过程中,有些善知识显现为妓女、魔王、痴心特别严重的人,但他仍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根本没有生邪见,也没有起恶念。所以,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也应当如是,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按照《华严经》里所讲的那样,以清净观来依止。

 

依止上师的方式,《华严经》中讲了种种比喻,如大地、金刚、笤帚……以这些心态来依止,不管上师对你什么态度、对你什么行为,自己都能够接受。但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上师稍微说一句话得罪他,他就不发心了,马上收拾东西要离开。这种人整天都要哄着他,把他当作领导来对待,如果一句话没有对、一件事情没有对,他就给你脸色看。这不叫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基本方法,他根本不懂!真正的依止,应该像仆人、家犬一样,纵然受到百般欺负侮辱、不公平待遇,也始终没有厌烦心、嗔恨心,一直如理如法地依止,一刹那的恶念也不起。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古大德的教言开示中也是这样讲的。金厄瓦说:“身体的核心是心脏,如果没有心脏,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样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师瑜伽,若没有上师瑜伽,所有的法只不过是一纸文字而已。”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大乘境界不可能在自相续中真实地体现。所以,梅觉巴大师说:“度母是绿色也可以,观世音菩萨是白色也可以,金刚手是黑色也可以,这些怎么样都可以,但我忆念上师的心,一刹那都不能离开,若能如此,我离成佛不会太遥远。”

 

以前的有些大德,一提起自己的上师,就激动不已,以致无法完整地说出上师名字。他们有时候会说:“你们很伟大,能说出我上师的名字。我根本没办法,从来没有完整地说出过。”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应依靠这种信心来依止,这样相续中才会得到真实的法益。

 

现在有些人依止善知识,要么凭感情、要么凭人情,这种方式只不过是一种交易而已。现在的上师倒是比较多,但大乘见修行果的真正教义,有些也不一定讲得来,让弟子完全明白的非常少。甚至有些上师,不但自己不能讲,还让弟子不要学这些,只念“嗡玛呢吧美吽”就可以了。这样的话,那这些上师是不是故意害弟子啊?父母不让儿子读书,会不会有点可惜啊?只要是懂道理的父母,都不愿让自己孩子成为文盲,不管在哪个老师门下,还是应让孩子读一点书。否则如果成了文盲,我作为一个父母的话,肯定很心疼。而有些上师,好像对弟子一点都不心疼,他们什么道理都不懂,还让他们这样下去,我有时候觉得非常可惜。其实,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就应该介绍他们在别的地方好好学习大乘佛法,这对弟子有很大的利益。

 

子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本论所讲的这些学处,以及佛陀所开示的其他学处,通过阅读经典便能一目了然。如《华严经》、《宝积经》、《宝云经》、《四法经》当中,对大乘菩萨的学处有非常广泛的宣说,故应勤于阅览这些经藏。

 

可是,现在的很多寺院,将《大藏经》供在藏经楼,几百年来一直没有人去阅读,这一点十分可惜。相比之下,藏传佛教可能稍微好一点,各个寺院中阅读、念传承的情况倒是有,但要完全精通所有的经典,也有一定的困难。

 

《大藏经》有一百零三函,我以前经常想,这一生若能通读一遍,该多好啊!虽然心里很想读,但也不敢随便发愿,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到,不知道临死之前,自己有没有这个缘分。

 

其实,我们现在的佛弟子确实应该惭愧,佛陀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经典,可是除了一两部以外,我们对其他的经典一无所知。因此,有机会的话,大家还是应该多看一下。毕竟大乘菩萨的所有学处,在这些经典中讲得非常广,我们应想尽办法加以学习,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以期成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六十七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

 

昨天已经讲了,作为发菩提心的人,吃饭、指路、生活卫生等方面理应如何行持,今天接着讲后面的内容。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仅仅为了区区小事,如平时走路、为别人指点,切莫大幅度摇摆手臂。如果需要示意,则应以轻微的动作来表示。假如实在无法沟通,可用低声的语言,或者弹指。

 

上师如意宝讲过,他老人家在石渠求学时,寺院里规定任何人不能大声讲话,如果听课或者辅导时,有急事需要叫别人,则用弹指来表示。当时托嘎如意宝要求整个寺院保持寂静,随便大喊大叫是不允许的。上师如意宝还说,我们学院也应该这样,新来的居士或出家人,有时候没有正知正念,在路上大声叫:“快来啊!车马上就要开了,快呀……”这些行为不太如法,应该要尽量杜绝。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做到这一点非常好。但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很难用低声的语言进行沟通,他们从小在喧嚣的环境中长大,说话不大声就好像听不见一样。而在我们这里,大声说话,很容易影响道友的坐禅、念咒、背诵。纵然世间人在一个办公室里,倘若没有礼貌,随随便便大声叫嚷,也会给他人带来许多不便。

 

作为发了心的人,应该在身体上、语言上有一定要求。有些在家人可能想:“出家人守这些规矩是应该的,但我们在家人,怎么样都可以。”于是在吃饭聚会时,始终闹哄哄的,这样不太合理。出家人的威仪,别解脱戒中有专门宣说,因此,这里的戒条并不仅限于出家人,在家人也不例外。要知道,佛教团体寂静庄重,才能令人见而生信,所以发了心的大乘修学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这次传讲《入行论》,希望凡是参加学习的道友,今后的行为能不能有一点改变。不要像以前那样,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就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没有正知正念来约束。学习了这部论典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对一些细节身体力行,外表言行要调柔如法。

 

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一般都是南传佛教,他们主要提倡小乘的别解脱行为,经常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寂静庄严的威仪,使无数人对他们的教法生起恭敬之心。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在身体、语言上也应该有一些体现。有时候我到大城市里去,哪些居士受过佛法教育,从语言行为中完全看得出来;哪些人从未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从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所以这次学习《入行论》,有些人还是有一些收获。当然,这种收获要不同方面都有,不仅仅是内心上,身体、语言上也要有,这样学习才有意义,花时间、花精力才值得。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学一两天就立即“顿超”了,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这种积累,必须要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开始。

 

“否则易失仪”,在他人面前,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如果身语威仪过于粗鲁,或者一直摇摆不定,显然就成了不庄严的行为。当然这也有特殊情况,以前上师说:“作为大乘修学的人,威仪本来应该庄严清净,但若遇到生命危险,比如自己遇到老虎、房子起火,或者见他人落水、有人需要急救,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摆动幅度比较大、叫喊的声音比较高,也是开许的。”但有些人在那个时候,动作却非常缓:“死就死吧,慢慢来吧。”这是不合理的!以前上师也说过,有些人该快的时候不快,该慢的时候特别快,比如上课迟到了,马上要断传承了,他却在路上徐徐而行,好像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

 

威仪清净,能护很多众生的心。《般若经》中云:“护持戒律,即是保护众生。”也就是说,守持清净的威仪,可以保护众生的心,不容易让人生邪见。《宝蕴经》中也说:“断除他人不信的行为,此乃唯一之正法。”如果我们行为不如法,身体摇摇晃晃,坐势歪歪扭扭,语言随随便便,别人见后不但不起信心,生邪见或招毁谤也不好说。所以佛陀说得非常清楚,凡是令人不起信心的行为,全部都要断除,这就是唯一的正法。《虚空藏经》中也讲过:“所谓行为清净,是指远离他人不信之事。”

 

昨天我们也讲了,如果自己有智慧,以智慧观察之后,尽量避免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无法了知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则应询问一些长老、法师或智者,详细了解当地各种忌讳,凡是让人生邪见的言行,应该统统舍弃。真正具有智慧的佛教徒,不管到哪里去,都会事先打听当地的习俗,了解那里的吃饭习惯、说话风格等,方方面面掌握之后,尽量保护别人的信心。

 

人生非常短暂,今生值遇大乘佛法,成为大乘修行人,对我们来讲是无上的荣幸。不论出家在家,有了这种身份之后,不管到哪里,都应该值得注意。毕竟我们是初发心菩萨,言行举止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如果经常与人吵得不可开交,别人就会想:“这个人学了半年的《入行论》,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他到底在学什么呀!”或者,十几个人聚在一起沸反盈天,威仪一点都不庄严,听到乱七八糟的世间事,就津津有味,一讲起佛法就哈欠不断,别人也会有想法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智慧比较钝,但只要自己有信心,我觉得也不要紧。听说外面有些人不认识字,学习这部论典时,只是看光盘、听声音,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咒语,通过这种方式来圆满传承,这一点我非常随喜。还有些人,虽然读过一点书,可是做作业等方面,自己的水平跟不上,但对学习信心十足,这样也是可以的。我们学习佛法,并不需要身份、地位、名声、财富,只要对佛陀有一份信心,无论高贵贫贱,都是这部论典的所化器。

 

希望大家将所学的点点滴滴,尽量用在实际行为当中,平时不要大声说话,除了辅导、探讨以外,任何场合都应保持寂静。以前阿底峡尊者曾说:“随顺他人,就是我的正法。”如果我们随顺众生,尽量维护他们的心,不让别人产生烦恼痛苦,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原则。因此,对这些微小的威仪,我们还是应该注意。

 

当然,有些不如法的现象,不仅我们佛教中有,其他宗教当中也有,全部要杜绝整顿,恐怕有一定困难。前段时间,有个领导说:“腐败分子,不仅在党政机关中存在,你们佛教当中也有。前不久,我跟某某大德探讨了这个问题,彼此交换了意见,发现佛教界也需要这方面的整顿。”话虽如此,但这种腐败分子并不是特别多。当然,有是肯定有,有些人打着佛教的招牌,欺骗信众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大家在依止善知识或给他人介绍上师时,首先必须要观察了解,这一点我在前面也强调过,不强调的话,对佛教的影响和危害比较大。有些在家居士,这方面确实需要注意,《格言宝藏论》中说:“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事情发生以后再去观察,受到众人侮辱时才醒过来,那是不合理的。因此,学习这部论典非常有必要,在此过程中,若发现某些不如法的现象,自己也应该懂得如何取舍。

 

丑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睡眠时应保持什么威仪呢?结束了一天的闻思修行和修持善法之后,晚上入睡时,应像怙主佛陀4月15日示现涅槃时的吉祥卧一样: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放在左腿上。以这种卧式入睡,即使突然离开人间,也不会堕入恶趣当中。莲花生大士在《六中阴》中再三地宣讲:“任何一个众生(不仅是人),临死时若是吉祥卧,就算业力再深重、罪业再大,也不会堕入三恶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言!以前上师宣讲中阴法门时,也再再强调:“我们死的时候,吉祥卧是最好的,如果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周围的人也应想尽办法帮忙。甚至牦牛、饿狗等动物在奄奄一息时,把它的身体摆成吉祥卧,也不会堕入恶趣。”可见,吉祥卧的功德非常非常大,我们每天在睡觉时,应该记住这个姿势。

 

释迦牟尼佛在入涅槃时,头朝向北方。有些论典中说,这意味着佛陀殊胜的大乘佛法,将在印度的北方——藏地、汉地等处得以弘扬,有这样一种缘起。所以睡觉时,有些法师要求床位一定要改,必须头朝北、面朝西,但此处颂词说“朝欲方”,朝什么方向都可以,只要是吉祥卧就行。否则,脸朝上仰卧,易生贪心;脸朝下俯卧,易引发嗔心;左侧而卧,增长痴心,种种不如法的卧式,会引生各种无明烦恼,唯有右胁而卧才最有功德。

 

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要空过,而应在修持善法中度过。龙猛菩萨的《亲友书》中说:白天应精勤修积善法,到了晚上睡眠时,将夜晚分成三时,中夜可以睡眠,初夜和末夜一定要修持善法。据此论要求,晚上如果有十二个小时,中间只可睡四个小时。(有些人可能有点害怕了!)但一般来说,如果你睡六个小时,从十点钟开始睡,早上四点钟起来,这样就比较适合,按照《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中夜入睡对身体也非常好。

 

吉祥卧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不会令睡眠时间空耗,而能充分利用起来,积累不可思议的功德。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我们在酣睡中离开人间,以此卧式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所以,以前的一些老修行人,都比较注重用这种卧式睡觉。

 

但有时候我们睡觉是吉祥卧,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完全成了另一种姿势,这种情况也比较多。不过一年多以来,我每天的吉祥卧都保持得比较好,倒不是自己修行好,而是右边有块地方很痛,一直压着就不痛,所以晚上不能翻身,一翻身就会痛醒,没有天亮之前不能动。我有时候想:“这个病对我还是有点帮助,如果不痛的话,晚上肯定翻过去翻过来,吉祥卧很快就不成形了。”总之,吉祥卧的功德非常大,这不是明白道理就够了,一直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做。

 

严格来讲,真正上等的修行人,晚上从不躺下睡觉,一直就是这样坐着。去年学院有些堪布到昌都去听传承,传法者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出家人,他从二十几岁起就夜不倒单,直到现在都没有躺下过。我刚来学院时也是这样,大概十五年左右一直没有躺着睡,后来得了脊椎病,医生说这样下去不会有很长的生命,于是没办法,只好以病为借口倒下去了。在我的前面,有些法师已经倒下去了,但在我的后面,有些人都二十多年了,屋子里根本没有床,这种修行人在学院也非常多。听说我们的有些法师也是这样,十三四年来始终夜不倒单,精进修行,真是非常随喜!

 

很多人刚开始时,发誓要如何如何修行,但所谓的修行,要长期坚持,若能几十年不变,才是非常好的修行人。有些人刚出家尤其是剃度那几天,不眠不息,非常精进,行为就像《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说的“新比丘”那样寂静调柔。而外面有些“新居士”,初学《入行论》时也是这样,几天内积极得不得了,过一段时间就慢慢不行了,原来的恶行暴露无遗,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

 

在我们学院,很多藏族、汉族的出家人,临死时都是吉祥卧。当然也有些大德迎接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道孚的邬金多昂活佛,以前法王如意宝灌“四心滴”的顶时,要求他给我们念传承,共念了四函,也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前一段时间,他无病无恙到自己家乡去开法会,法会开完以后,他念了一个吉祥颂,就在法座上站着圆寂了。所以修行人的圆寂方式非常多,但不管怎么样圆寂,最关键的是我们的道心不能失坏。有了这种道心后,经常串习吉祥卧,用的时候也很容易。否则你睡觉时从来没有训练过,只把它当作一种理论,那临死时恐怕用不上。

 

有关论典中记载,吉祥卧有四种功德(不同论典的说法也不同):第一,身体不放松,不会因散乱而产生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第二,不失正念,狮子是百兽之王,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我们依此卧式而睡,也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第三,不会入于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第四,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释迦牟尼佛能彻知一切万法,他涅槃时在所有行为中选择这种姿势,必定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利益。

 

在入睡之前,还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具足正念而睡,从开始睡觉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处于意念善法当中。以前我在读小学时,住在一个老喇嘛家,我们每天吃完晚饭以后,他就盖上法衣,把灯吹了,一直念“嗡玛呢吧美吽,嗡玛呢吧美吽……”,逐渐逐渐睡着了,声音就没有了。早上醒来时,他的声音先是特别浊,嗡嗡嗡听不清楚,后来慢慢地——“嗡班匝萨埵吽。嗡班匝萨多萨玛雅,玛呢巴拉雅,班匝萨多迪诺巴,迪叉哲卓美巴瓦……”开始念百字明,一直念到吃早饭之前,这种传统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孩童时代的教育,对我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尽管自己没有那么精进,但始终都觉得这个很需要、这个很重要,经常在藏族汉族的很多法师面前提倡,发动大家念《随念三宝经》、百字明。然而,自己有时候能力有限,有时候烦恼很重,不能如理如实地行持,所以我非常佩服那些老修行人。

 

二是要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

 

三是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上师心滴》有阿弥陀佛的专门修法,依靠这种修持,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来迎接。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样,作为一个修行人,晚上在佛像前磕三个头,这一点最好不要忘,平时出门也应带着佛像或唐卡,这就是我们跟非修行人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应该每天观想一下佛陀,否则自己的行为不一定非常如法。即使你不会背诵、不会修法,但在面前放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上师如意宝的像,然后看一看观一观,好好地忏悔、好好地念经,这也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谁都会做,若能这样长期串习,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四是早起想。我们睡觉前不要想:“明天是星期天,睡到下午三点也没关系。”如果真的这样想,很有可能一直睡下去了。假如在临睡前想“明天应该早一点起来”,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定可以早起的。

 

以上讲了正知想、正念想、光明想、早起想,具足这四种想而入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很有必要。

 

另外,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将华智仁波切与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归纳为一种窍诀,即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也就是早上观想自己刚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做梦观为中阴阶段;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这样观修,无常之心即能生起。假如一天相当于一生,那看你一生中修了菩提心没有,如果早上的孩童时代、中午的壮年时代、下午的老年时代,都没有修菩提心,那一辈子就浪费了,临死之前根本没有把握。所以,这种观想非常有必要。

 

如果在清净的善念中入眠,生活也会很快乐。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安乐中入睡,也会在安乐中醒来。心地安乐,梦境也安乐。”我们修行人,平时什么事情都想得开、什么事情都看得淡,始终处于快乐的心地中,行住坐卧也都是快乐。但世间人并非如此,因为有了烦恼,白天心里不快乐,临睡前也有说不出的痛苦,在痛苦中入睡的话,做梦也肯定是噩梦,醒过来后又不快乐……整个人生与痛苦形影相随,这就是非修行人与修行人之间的差别。

 

当然,太多的睡眠对修行会有大障碍,但一点睡眠都没有,也是不行的。以前佛陀在讲经时,阿那律由于昏沉疲倦,一直在打瞌睡,佛陀望着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听后非常惭愧,跪在佛前,合掌发誓:“从今以后,尽形寿我再不睡眠。”此后他用功办道,一时都不肯睡觉。日子一久,眼睛不行了,佛陀叫名医耆婆来治疗,耆婆告诉阿那律,只要肯睡眠,眼睛马上就会好,但阿那律就是不肯睡。不久,阿那律的眼睛瞎了,佛陀很怜愍他,教他修习禅定三昧,最后获得天眼通。

 

我们有些道友晚上不睡觉,白天听课时也是一直打瞌睡,但可能谁都不敢发这样的誓吧。其实,欲界的众生不睡肯定不行,但是睡觉的话,也要安排一些适当的时间,这一点还是有必要。

 

颂词“正知并决志”中的正知,是正知想与正念想,决志是早起想与光明想。具足四想睡觉,才能获得利益。此教证在《宝云经》中有,《善说海》里面已经引用了,在这里不广说。

 

子二、主要宣说修心: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对于菩萨的所有学处,《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分类,一一实行非常困难。比如六波罗蜜多中的每一度,下面又分了很多种;《华严经》里讲了十万大愿,一一宣讲也不可计数,《普贤行愿品》中说:“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指十大愿)无有穷尽。”这些学处浩瀚如海,无法一一衡量,但归纳而言,就是要保护我们的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佛陀在《虚空藏经》中说:“有缝隙时,风就会吹进来;心有染污时,魔众就会有机可乘,所以菩萨一定要净化自心。”又《宝蕴经》中云:“心乃一切诸法之前行。”《学集论》也说:“菩萨的一切学处,皆可包括于修心中,故修心乃一切万法之根本。”这些教证都足以说明,我们作为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不管是念诵、背诵,还是坐车、上班,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都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看自己的心是否清净、有没有被烦恼染污。心善即是善,心恶即是恶,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地修持净化心地的行为。

 

子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力求做到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诵《三聚经》。时间最好是上午、中午、下午,初、中、后夜六时中各一次。但中夜在睡觉时起来念诵,现在很多人没有这种习惯。不要说是中夜,就连晚上睡觉之前,大多数人也什么经都不念,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说,像牦牛一样倒下就睡,这种做法不太好。一天最少也应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这个非常有必要。因为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经常会触犯大大小小的戒律,即使没有犯过任何戒,无始以来自相续中也有很多染污和罪过,忏悔业障非常非常的重要。

 

不要说我们,当年的宗喀巴大师,一代文殊菩萨的化现,也是到了38岁以后,开始励力忏悔业障,每天一边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边磕大头,最后把整个手掌、膝盖都磨烂了。有些人说:“我现在不用修什么忏悔,只要观心就可以了。”但从历史上看,像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那样的一代宗师,他们生平都精进忏悔,我们凭什么不忏悔?

 

尤其《三十五佛忏悔文》功德相当大。我们《喇荣课诵集》里的版本,摘自于《决定毗尼经》,在这个仪轨中,每一尊佛前面没有加“如来应供正遍知……”,但按照格鲁派的传统,一般他们都会加,这也源于宗喀巴大师的一段经历:大师刚开始在忏悔时,常感三十五佛现身加持,但他所见到的佛像,全部都没有显现头部。大师觉得很奇怪,就请问本尊文殊菩萨,菩萨告诉他:“因为你所称念的佛号不全,忆念佛的功德不圆满,所以无法见到诸佛之圆满相。以后你必须在佛号前面,加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此方能见到全身的佛像。”自此以后,大师遵照本尊所教,每次修忏时如法念诵,果然看到三十五佛的圆满相,尊尊金光相好、庄严无比。后来有些画师要绘三十五佛像,但不知诸佛的身色、手印如何,便请教于大师。大师作启请后,境界中顿现三十五佛身像,当即按照所见之景象,吩咐画师们如何绘画。这在宗喀巴的传记中均有记载。

 

格鲁派念《三十五佛忏悔文》时,前面全部要加十大名号,所以念诵的时间相当长。而我们宁玛派和噶举派等其他教派,虽然好多上师每天都在念,甚至能倒背如流,但并没有这种传统,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没有这么提倡。所以我想自己学哪一个宗派,根据自宗的念诵方法也是对的。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现在末法时代的很多人,讽诵密法仪轨极不如法,这样还不如以清净心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和《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大。

 

因此,我们不要认为自己非常清净,马上就要开悟了,而应该多多忏悔,每天至少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二十一遍百字明。其实这也不是特别困难,而且能净除一定的罪业。平时在行住坐卧中,什么都不念不太好,应该念一些心咒或佛号,经常习惯拿着念珠。前段时间我也讲过,希望学习《入行论》的道友,如果工作时拿念珠不太方便,那在聚会学习时也应该拿上,毕竟这是佛教徒的聚会,而不是世间上的聚会,如果有转经轮的话,这个也不要忘记转,逐渐逐渐你的行为就会变得如法。否则,很多人虽然说是在学习,但跟寂静地方的修行人比起来,确实差得比较远。当然,你们在那种环境中学习,有这个勇气也非常了不起,每周将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学佛,的确是精神可嘉。我们这里好多道友平时非常精进,星期天的时候,好像太过放松了,一天中什么善法都不做,这样也不太好。而外面的有些居士,平常家务工作非常忙,周末又要学习佛法,永远都没有休息的时间,辛苦是辛苦了一点,但这样非常有意义。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除了依《三十五佛忏悔文》来忏悔外,还应该依靠佛菩萨的像、修持愿行菩提心、具足四对治力,来使自己的罪业得以净除。佛经中说:“一个人在大海中,如果船毁坏了,本来会淹死,但如果抱着破船板,也能顺利地到达岸边。同样的道理,破了根本戒的人,本来要堕入地狱,但如果他励力忏悔,也有解脱的机会。”《优波离经》中还讲了:“倘若依靠《三十五佛忏悔文》,昼夜励力地忏悔,即使造了五无间罪等,也能得以清净。”

 

总而言之,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我们无始以来都造过很多恶业,现在应当依靠菩提心、佛像、百字明及四种对治力来精进忏悔,从方方面面令自己的道心得以增上,这一点非常关键!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六十六节课

 

昨天,《摄诸法经》中说:“若对如来所说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恶劣想,即为舍弃正法。”对此大家务必要记住!以前上师如意宝宣讲《弥勒请问经》时,再三强调了这个教证,告诫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不管是辩论还是谈论佛法,或者坚持自宗的观点弘扬正法,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能取一舍一、毁谤佛法。如果造了谤法罪,即生中不要说成就无望,反而有堕落的危险。因此,上师如意宝在晚年的时候,特别强调的就是大家不要谤法。

 

前段时间,我们各位法师在内部商量时,也谈起过这个问题。当时大家都觉得上师的恩德真是非常大,如果没有上师的再再提醒,强调谤法罪的严重性,很有可能我们名义上是法师,但无意中毁谤了很多正法或者高僧大德,染上了舍法罪还不自知,最终堕入三恶趣。所以,凡是学院的大德和佛教徒,大家应该都记得法王的教言,听到别人毁谤哪一位上师,自己就非常害怕,不敢轻易开口评价此人的好坏;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遇到其他宗派时,也非常警惕,尽可能注意自己的言辞。

 

因此,在修学佛法和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能说:“这个法不好,不要学。我学的法是最好的,大家都来学。”“某某上师不好,他是魔的化身,他传下来的是魔法,千万不要听,一定要听我们这边的法。”“小乘法特别低劣,不好;藏传佛教提倡吃肉,也不好。我们净土宗高深莫测……”若以这种方式宣传,无疑染上了舍法罪。

 

有时候我在外面听到有些居士的话,觉得特别可怕,他们随便就说:“南传佛教不好,不要学,藏传佛教如何如何……”佛教各教各派的法义如此广大,他轻而易举说一句话,就全部否认,那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宁玛巴的教法有多少函?若将宁玛巴高僧大德们所著的教典全部集起来,最起码有上千册。这么多纯净无垢的教言,一个居士以分别念就完全否定,说宁玛巴如何如何不好,这样的话,实际上害不了密法,只是害了他自己。

 

我讲《净土教言》时也给大家强调过,希望学习佛法不要成为自己堕落的因,每个人应该向善妙的方向进步。大家平时一定要观察自己的语言,如果对其他宗派实在生不起清净的信心、恭敬心,口里也不要说一些诋毁别人的恶语。如果你以嗔恨心或别有目的来进行毁谤,别的宗派不一定受到太大打击,但对你个人来讲,毁坏了今生,又摧毁了来世。所以,昨天的这个教证,在以后漫长的修行道路中,大家必须要牢记于心。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对具有信心悲心、堪为广大法门的根器者,不应当只传授简单浅显的法。如果别人是大乘空性法门的根基,而我们根据自己的宗派、自己的爱好,给他宣说一些声闻乘的法要;或者别人是无上密法的根基,却只给他讲一些显宗的法要,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假如没有因机施教,就会毁坏他人的根性,听受者也得不到很大利益。《宝积经》中云:“于不堪为法器之众生宣讲广大佛法,乃菩萨之错;于信解广大法门之众生宣说小乘,亦乃菩萨之错。”

 

按理来讲,真正传讲佛法的人,必须具有了知众生根基的神通。如果没有神通,则应通过各种方式来观察别人的根性,之后再进行宣讲佛法,否则对众生不一定有利。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中都说了,若没有神通神变就想摄受弟众,犹如羽翼未丰的鸟儿想飞到空中一样不得成。因此,很多经论中再三宣说摄受弟子不容易,原因也在这里。

 

当然,像佛陀那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也很难以达到。月船禅师曾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表面上的了解并不困难,但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确是有一定难度。若没有认清众生的根基,传法时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像舍利子这样的圣者也是难免。《百业经》中记载:能持子和舍利子在家时是好朋友,后来舍利子出家证得圣果,而能持子继续当在家人。后在能持子重病卧床时,舍利子前去探病,并传授四无量心的教言,让他好好作观,死后定能转梵天界。佛陀以无碍智慧观知舍利子没有对他传究竟的法,只能生天,不能得圣果,马上以神变在舍利子走后显现在能持子前。能持子见到佛陀后,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佛为他传了相应的法,能持子即得圣果。佛陀又显示神变,先回原处等候舍利子,并告诉他:“你传的法不究竟,走后我给能持子传法,令得圣果。”

 

既然阿罗汉传法都有错,那我们宣讲的佛法想相应众生根基,肯定有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讲,作为一个传法者,应尽量观察别人的根基,针对他的信心宣说一些相应之法。否则,在利根者面前天天讲小乘法,别人也不一定得利。反过来说,有些人对密法或空性法门有邪知邪见,在他们面前直接宣讲甚深教言,如同将狮子乳盛在普通的瓦瓶中,瓦瓶会裂开一样,很容易失坏这些人的根性。因此,宣讲佛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别人的根基宣说相应的法门。

 

“不应舍律行”,不论你的证悟、见解如何高深,也要按照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规定的那样,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能将学处完全弃之一旁。即使你已经证悟了空性,认识了心的本面,外在行为也要严持别解脱律仪。莲花生大士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像莲花生大士那样的见解,现在那些自我宣传的“大成就者”恐怕是没有的,所以某些人的行为还是值得注意。有些人经常宣扬:“你们不用修五加行,不用念咒语,不用磕大头。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只要安住在光明当中就可以了。”说得倒是好听,但实际上,你自己的心能不能做到呢?如果内心中没有真实境界,光是口头上这样空喊,也没有任何价值和实义。获得一次人身并不容易,最好不要自欺欺人!

 

“经咒诳惑人”,不要以“只是诵经念咒就能解脱”的欺人之谈来蛊惑众生。虽然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讲了一些经文和咒语的功德,但这些说法有了义或不了义,有其密意所在,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比如说,有人听到《弥陀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或《大解脱经》的功德相当大,就一口咬定:“从此以后,只看这一部经就可以了,再也不要看其他经论了。”这样大肆宣扬,则说明不精通佛经的密要。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原因在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不同法门对不同众生是有利的。如果你跟某一部经有因缘,弘扬它是可以的,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经文。

 

同时,也不能看到经续中宣讲六字真言、金刚萨埵心咒、往生咒等的功德不可思议,就大胆地宣扬:“只念一个观音心咒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看,不要闻思、不要修行,只念嗡玛呢吧美吽就可以。”前一段时间,学习《入行论》的道友中也有这种现象,说是:“你们只要好好地念金刚萨埵心咒,或者观音心咒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去听课。”当然,听不听课,对我来讲无利无害,但学了这么多年佛法,怎样才对你们有利,我应该清楚。有些上师闻思的时间不太长,据说还没有两三年,这样的话,浩瀚如海的经论教义恐怕是很难通达的。你们有些人刚刚步入闻思阶段,若没有依上师的慈悲开示而解除自己的疑团和迷惑,恐怕没办法了达佛法的真相。

 

当然,说这种话一方面情有可原,但另一方面,在学习弘扬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佛教的大概意义,不然将很多众生引入迷茫,自己肯定有很大过失。别人学习佛法,本来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因为你自以为是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把他的慧根全部断掉,这是相当可怕的。如果我说:“《入行论》是千经万论的精华醍醐,以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显宗密宗什么都不要看,只学《入行论》就可以了。”虽然我讲《入行论》可能有一点功德,但同时也毁坏了我自己的善根和别人的善根。

 

如今在很多地方,也许是学佛的经验不太丰富所致吧,经常听到一些说法不太如法。佛陀虽然讲了很多经咒的功德,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并没有说“只要学这个、念这个,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藏地有句俗话:“一个曲调,一百个歌不可能唱。”同样,一部经典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如果能的话,那佛陀来到人间,只教一个往生咒、一部《弥陀经》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包括我们密宗中,也有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等许多法门,假如一个经论就能全部解决,佛陀也没必要广说那么多。

 

所以说,经典的究竟甚深含义,一定要真实通达,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有人对经论不太精通,经常出现不如法的现象,希望大家能够提醒他。当然,我们并不是为自己的宗派和自己而宣扬,这个毫无意义,对发大乘心的人来讲,每个人应该为众生负责。因此,这个问题上,大家值得再三思维。

 

丑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学习大乘佛法时,一定要断除令世人不起信心的不良行为。)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凡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随时应保持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这一点非常有必要,不仅大乘这样要求,小乘的《毗奈耶经》中也再三强调,七种别解脱戒的修行人要搞好清洁卫生;密宗的外续部中,亦要求修行人威仪清净,环境、住处和身体要保持清洁。大家不要认为讲卫生是世间人和小乘的做法,大乘修行人即使不洗脸、刷牙、洗衣服,每天身上也好像布满“香味”,这是不太合理的。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仪,别人见后也会生起信心。

 

“牙木”,即古印度僧人刷牙用的净齿木,实际上就是将杨枝、柳枝等放在口里咀嚼,清洁牙齿后再吐出来,与现在的口香糖差不多。牙木用完丢弃后,不能随地乱扔,应及时用土掩埋。戒律中也说,有些有传染病的比丘用完牙木后,随便丢弃,其他动物吃后中毒而死,肉又被别的众生吃掉……后来致使传染病遍布整个地区。佛陀因此而制戒,要求大家不能如是做。

 

唾液、鼻涕等污物也不能随便乱丢,应想尽办法用土块、石头等掩盖起来,不要影响大家的环境。否则,把这么脏的东西扔在路上、房前,别人看到也会恶心。

 

并且,在清净的水源或悦意的草地上,不能去大小便,这是佛陀对僧人们的要求,间接也对在家人有此提醒。以前有公案记载:佛陀在舍卫国时,离比丘尼精舍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舒适的草地,很多居士经常来这片草地上玩耍、唱歌、跳舞,或躺在上面休息。嘈杂的声音影响了诸位坐禅的比丘尼,当时她们很不高兴,等这些居士走了以后,就到这片草地上大小便。后来这些居士又来草地上玩耍,结果把衣服都搞脏了。这些居士就生讥嫌,说一些诽谤的语言。佛陀听到此事后,要求大家不能在草地上大小便。

 

汉传《四分律藏》中也有公案说:佛陀在灵鹫山中,当时有六群比丘尼。(佛陀的很多公案中,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是比较调皮的,经常触犯各种律仪。但有些论师认为,我们后人应该感谢他们,当时若没有他们的示现,佛陀也不会制定这些戒律,让众生明白取舍因果的道理。)她们晚上在便器里大小便,第二天早晨,也不看墙外,就把大小便倒出去。当时有一位大臣,刚好从墙外路过,被大小便泼了一身,臭不可闻。他非常气愤,准备向国王诉说此事,幸被一婆罗门劝住,最后才没有去。后来佛闻知此事,便规定不能随便倒大小便。这间接也说明了,作为发大心的修行人,也不能将垃圾、不清净的东西到处乱扔,影响别人享用的环境。

 

不但自己的仪表要清洁,周围的环境房屋也要清净。这一点,藏传佛教的噶当派就做得非常好,僧团的制度让人羡慕,不管你到经堂还是僧众的寮房,里面都井井有条、整洁清净。汉传佛教中也有一些道场,从你进入寺院大门以后,就有一种舒适感、清净感,自然而然吸引着很多有缘的众生。同时对佛陀本来清净的教法真相,也可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今后大家不管是建立道场,还是树立法幢,都应尽力让寺院的环境清洁幽雅,卧室也应做到舒适整洁,如此世间人见到以后,自然就能对三宝生起恭敬心。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进食时要注意一些威仪,《毗奈耶经》中讲了二十六种威仪,接受食物时也讲了八种威仪。我们平时用餐一定要如理如法,口中的食物不能满满当当,也不要一边说话一边吃饭,否则别人看起来、听起来也很不舒服。尤其中国人跟西方人的吃饭威仪,有着极大差别。原来我在拉萨的一座餐厅里吃饭,当时左边有一群美国人,右边有一群中国人,他们吃饭的威仪迥然不同。美国人吃饭时说话小声、行为优雅,我在旁边看的时候,非常羡慕,而中国人一直大吃大喝,说说笑笑,看起来素质跟别人差很多。虽然这不代表东西方所有的人,但从总体水平而言,凡是去过其他国家的人,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因此,大家在吃饭时,威仪应当如法,身体应当寂静,这样对心也有直接作用。同时,如果内心非常寂静,从身体上也能体现出来。

 

“坐时勿伸足”,坐在经堂里或者听闻佛法时,应该跏趺而坐,不能伸开双腿,否则的话,很不恭敬佛法和上师。在这些坐势方面,佛陀有很多要求,去年学习《三戒论》时也讲过,大家应该记得清楚。

 

“双手莫揉搓”,洗手的时候,双手不能互相揉搓,应该先洗一只手,然后再洗另一只。如果两只手同时洗,水很有可能溅到别人的脸上、嘴里,甚至碗中,发出的声音也很难听,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修养。

 

当然,这些问题,一方面也不是特别大,不像诽谤佛法、摧毁佛像那样严重,在戒律中只属于恶作罪。如果你是出家人,诵戒时需要忏悔;如果是在家人,也不构成真实的罪业。但我们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威仪应当尽量如法清净,这样对生生世世的修行都有利益。

 

有位尊者将佛经中的零散公案集在一起,撰著了一本书叫《法句经·真理的宝藏》,里面有个公案说道:在佛陀时代,有位僧人举止寂静安详,从未有过不正当的行为,从不打哈欠、伸懒腰。众比丘觉得非常稀有,将此现象请问佛陀,佛陀说:“不仅今生如此,他的前世是一头狮子时,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最后告诫弟子:“身为僧人应该如此,像这位尊者一样,身寂静、语寂静、心寂静。”

 

所以,我们在吃饭、走路、说话时,始终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观察“我到底在说什么?我到底在做什么?我的行为如不如法?”这样做真的有一定必要。当然,这些问题可以说跟佛法有关,也可以说跟佛法无关,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自己的行为应尽量让别人生信心。

 

当今的社会,很多人并不提倡讲道德,只要什么东西时髦新潮,大家不经观察,就纷纷去效仿追求。这种行为不太明智。要知道,合理的行为永远也不会过时,不管时代怎么样变迁,我们都应该值得学习。而不如法、没有道义的行为,比如贪求财富、名声、美色等,则应努力舍弃,这不是我们人生的追求目标。

 

关于这一点,孔孟之道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他们的见解,并没有什么可学的,不要说中观、密法的甚深奥义,就连人的今生来世,他们也没有了解到。可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应该也有可取之处。孔子曾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作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这种知足少欲的精神,不像现在的世间人,虽然物质条件不错,但精神领域特别空虚,只要吃得好、穿得好,丧失自己的道德人格也无所谓。但古人并非如此,吃饭不一定有档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一旦失毁的话,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也如同行尸走肉。因此,平时从吃饭、穿着等小小的威仪上,也可了知一个人的内在如何。

 

有些人可能认为:“行住坐卧等威仪,是针对你们出家人的,在家人没有这样的规定。”其实,尽管佛陀没有将此制定为佛制罪,但我平时遇到一些在家人时,只要跟他交往一个小时,观察他的说话、走路、吃饭,就很容易了解他的德行怎么样。作为学习佛法的人,无论在家或出家,谁都愿意当一个好人,若是这样的话,学这些威仪是相当重要的。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没有陪同的情况下,在同一车乘、床榻、坐垫与房间等幽静隐蔽之处,切莫与他者的女人在一起。否则,如果你是出家人,或是守戒律的在家人,很有可能毁坏戒体。即便没有这样,也很容易导致他人毁谤污辱,对自己修行不利。因此,作为男身,不要与其他女人随意共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发心的女众,在没有陪伴的情况下,也不要与其他男人在隐蔽处相交往。

 

《四分律藏》中有个公案说:佛在舍卫国时,那里有一个女人,是毗舍离国嫁到这里来的。有一天,这个女人和她婆婆吵架,(印度是这样,汉地是这样,藏地也是这样,一般来讲,媳妇跟婆婆的关系势同水火,经常发生各种冲突。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佛陀时代也不例外。)当时她丈夫不在家,受了一肚子委屈后,她收拾行装回娘家。(藏人吵架的时候,不收拾行李,自己一个人就跑了。但汉人吵架跟这里有点相同,演电影也是这样的,经常都是女的拿一个包,拼命往里面装东西。)这时阿那律尊者也从舍卫国起程,准备到毗舍离国,正好遇见了这个女人。女人问:“尊者,您要去哪里?”“去毗舍离。”“我可以和您同路吗?”“可以。”(阿那律尊者虽然有天眼,但有时候天眼也没有观察好。)于是尊者就与此女人同行。女人的丈夫回来后,问母亲:“我妻子哪里去了?”母亲说:“跟我斗嘴,不知道去哪里了。”丈夫便急速追赶,看到女人正与阿那律尊者在一起。他先责骂阿那律尊者,虽然尊者和女人竭力解释他们没有任何染污,但丈夫不信,便殴打尊者,打得快断命根了。这时尊者正念于心,结跏趺坐,入火光三昧。见此瑞相,丈夫方知错怪尊者,忙于尊者前进行忏悔。后来佛陀知道此事,作了一番呵责后,教诫比丘从此不得与女人同行。就戒律来讲,这是对出家人制定的戒条,但间接也可以说明,凡是发心的人,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要与其他异性有不清净的关系。

 

现在社会上对道德规范不太注重,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在家人的行为不如法,会给佛法乃至家庭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外面学习《入行论》的道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行为应该非常如法,但也有个别人,听说以学习为借口,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这是很多老年人告诉我的——“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怎么回事。一目了然,肯定不行的!”也许的确是这样,有些老年人真要通达经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但若了解这样那样的情况,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真能一目了然也不知道。当然,作为欲界众生,没有一点烦恼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要以佛法为手段,做一些不清净的事情,否则对你自己来讲,学习这部论典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成为解脱的障碍了。

 

总而言之,凡是世间人不起信心的各种行为,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后,应该全部予以断除。如果不太清楚取舍的界限,则应询问上师、阿阇黎或者有智慧的长老,详细了知自己的行为是否如法,吃饭、走路、宣讲佛法等会不会有过失。有些人经常说:“我很想把事情做得非常圆满,但自己的智慧有限,到底这样做合不合理啊?我要去问一些有智慧的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到一些别的地方去,首先应了知当地的风土人情,然后入乡随俗,对能让他人生信之事,应当尽力行持;原本如法的行为,假如与当地习惯冲突,则应舍弃,按照当地的传统来。这些很重要,佛陀也是再三要求,只要能让众生起信心,自己的行为应随顺他们。

 

作为出家人或在家人,言行举止应该打动世间人的心,吸引他们步入佛门,渐渐对佛陀的正法生起信心。即便不能生起信心,也千万不要在他们相续中种下邪知邪见的种子,留下特别不好的印象。有些人说:“现在他的脾气越来越大,学《入行论》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彼此提醒,有意义、有价值的良言,别人应该会接纳的。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凡是世间中不信仰、不赞叹之事,皆应尽量舍弃,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维护佛教的圣洁形象。”所以大家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地观察自己,这是真正的窍诀精华!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为别人指路时,不应该用单个手指来指示,在印度来讲,这是对他人不恭敬的行为。一定要满怀恭敬之心,平伸右手掌而指点道路。

 

具体而言,右手掌应该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朝着该指示的地方,用恭敬的态度告诉对方。比如有人问:“某人的房子在哪里?”或者“去某地的路怎么走?”我们应该态度和蔼地以右手掌来指示他。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密法当中,如《莲花生大士传记》中记载,也有用一个手指来直指心性的。例如,有些上师在传授密法时,用手指直指“虚空在何处”,从而令弟子证悟心的本性。

 

虽然各地的传统不同,但总的来讲,我们应该用最恭敬、别人最满意的姿势来指示。不管是伸手也好、伸指也好,只要别人觉得恭敬,都可以。

 

我刚才也说了,在密宗当中,单指的指示,是开悟心性的一种表示方法。而所谓的伸手,依靠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同样也能让人明心见性。禅宗中就有这样的公案:以前有位德山禅师,祖籍四川,他对《金刚经》的信心很大,立誓要广弘这部经典。后来,听说《金刚经》在南方弘扬得不错,于是他特意到那里去。路途当中,有一次他肚子饿了,看到有个妇女在卖点心,就拿出钱来准备买。妇女见他背了一筐书,便问:“你背的是什么书?”他回答说:“这里有《金刚经》。”妇女就说:“那好,我问你一个问题。若答得上来,点心免费送你吃;若答不上来,点心不卖,你到别处去买吧。《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心的话,点的是哪一个心?”德山禅师左思右想想了半天,也答不上来,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家里后,二人心心相印,谈话很投机,一直聊到晚上。天黑以后,龙潭禅师问:“你怎么还不回去?”德山禅师出去一瞧,说:“外面漆黑一片,我看不见路。”龙潭禅师就给他点一根蜡烛,德山禅师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马上用一口气把蜡烛吹灭,德山禅师当下开悟。

 

在禅宗中,对利根者来讲,上师不需要讲许多文字教言,因缘成熟之际,通过一些表示方法,即可令其开悟。而在我们密法中,布玛莫扎、酿万登珍桑波等高僧大德,通过手势让弟子开悟的公案也为数颇多。然而,这种根基的人,现在可能非常少!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六十五节课

 

巳二、施身之方式: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我们绝不能为了给他人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故意伤害修行正法的所依——身体。倘若爱护奉行正法的这个身体,渐渐地,能很快满足众生的意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作为修行者来讲,没有暇满人身的话,不管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还是自己修持正法,都是无法实现的,若没有很大必要,绝不能随意损伤身体。假如有人说:“我今天特别饿,你能不能割一块肉,我想顺便吃一顿。”你就不要马上从屁股上割块肉给他吃。因为对他来讲,吃已经死的动物肉或者一些野菜,都可以填饱肚子,不一定非吃你的肉。对一个凡夫人来说,随便切割自己的身体,让别人炖、给别人吃,很可能产生后悔心。所以说,假如没有特别重大的利益,千万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

 

如果真正有意义,比如用身体对诸佛菩萨作供养,就像第二品讲过的“燃指供佛”,这也应该值得观察。虽然《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经典中都明确记载,燃指供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另一方面,作为凡夫人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产生极大后悔,必定摧毁自己的善根。

 

汉传佛教中的燃指供佛,前面已经介绍过,在此不广说。在藏传佛教中,以前有人在麦彭仁波切面前燃指,遭到了尊者严厉的批评。1985年法王如意宝去新龙时,有位出家人也要燃指供养,当时法王说:“我看这个有点害怕,你干脆到寺院里那尊莲华生大士佛像的伏藏品面前供,在我面前不要供。”后来好多人发心在他老人家面前燃指,都遭到法王拒绝:“如果你非要供,那到佛像面前供,在我面前不要供。”因为法王说:“这个也说不清楚,有时候会有很大功德,但有时候也可能产生极大的后悔心。”

 

当然,在藏传佛教中,燃指供佛的传统也有。以前乔美仁波切到红帽噶玛巴——秋吉旺修(法自在)面前发心燃指,噶玛巴就问他:“你的禅定好不好?如果修得不好,正在燃指的时候,恐怕受不了。”乔美仁波切说:“我有非常清净的禅定,哪怕身体割成一块一块,我也不会产生分别念。”噶玛巴要求他安住在禅定境界中,然后接受了他的燃指供养。藏传佛教中也有这样的历史。但不管怎么样,自己应该详细观察,如果对今生来世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就尽量不要故意伤害身体,否则,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后悔。

 

此颂说,身体是修行佛法的所依,我们应该保护身体。尽管前面也讲了,身体有诸多过患,是不清净的本体,但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也就是说,虽然身体是众苦之源,犹如怨敌,然也应加以保护,因为此身若具足戒律长久存活,依靠它能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月称论师在《四百论释》中是这样比喻的:“譬如,有位大商主的儿子跟着一些盗贼,做了许多非法恶业,于是商主将儿子与盗贼一起关在监狱里,使其生起畏惧而改悔。虽见儿子有做盗贼的劣迹,但商主并没有舍弃他,因为将来的家业还要靠儿子继承,故以善巧方便调伏他,使之归于正道。同样,对身体的态度也应如商主对儿子一样,虽然身体往昔造作了许多恶业,但不要轻易舍弃,因为要靠它来积累资粮,完成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愿,所以应以善巧方便加以调伏,使之归于修习善法的正道。”

 

我们平时在说话过程中,不能要求别人伤害身体,甚至开玩笑也不可以。记得有一次,有个女众给我打电话,说:“我心里很烦,怎么办啊?”我回答:“那你去跳河吧。”不知她是信以为真,还是假装当真,但后来竟真的去了。到了河边,她打电话说:“我已经到河边了,您看怎么办?”我有点害怕了,说:“你干啥?赶快回来!”事后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如果她真的想跳河,那直接跳就可以,也不用打电话问我,可能她当时有点犹豫不决吧。但不管怎么样,开玩笑若用这种方式,有时候也不一定适合。另外,有些道友说:“听说人肉能治病,你们要不要割一块,做肉汤来供养上师?”虽是开玩笑,但愚笨的人也许会当真,假如对上师信心很大,上师也喜欢吃肉,会不会做一些肉汤也不好说。

 

以前外国记者在采访观音 上 师时,问道:“您一辈子中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观音上师说:“曾经有个人请我超度他,我当时就开玩笑说:‘你死了以后,我给你超度。’没有想到,随便这么说一句,他马上自杀了。我特别特别后悔,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有办法,只好尽力地超度他。”

 

所以,故意也好、无意也好,对自己的身体不能随便伤害。有些愚痴的人,修行不成功或者心里不快乐,就用一些方法来折磨身体,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这辈子得了这么好的暇满人身,一定要依靠它去度越生死大海,完成取证菩提的大业。为了这个目的,每个人都应该发愿长久住世,愿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

 

去年听说在拉萨昌都,有位95岁的老人,他每天都磕一百个头,这样的人,活在人间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即使不能每天磕一百个头,磕三个头的话,活在人间也是有意义的。毕竟磕头的功德那么大,如果我们变成其他众生,不论是地狱、饿鬼、旁生、天人,有没有这么好的方便和机会来积累资粮?绝对是不可能有的。

 

然而,有些人对自己的身体过于生厌烦心。《毗奈耶经》中记载,有些比丘修不净观,后来极度厌恶身体就自杀了,对此佛陀曾严厉地遮止:尽管身体有诸多过患,但作为比丘不能自杀,否则有杀害天尊的过失。如此戒律中也有要求:“虽然身体有过失,但依靠它能获得解脱。”所以,只有依靠身体,才能逐渐成就佛果,满足众生的一切愿。众生的愿望是什么?就是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我们依靠身体,可以给众生传授佛法,让他们发菩提心,种下菩提的种子,究竟获得三乘的果位。假如离开了这个身体,有没有这种机会也很难说。

 

当然,对身体也不能过于贪执,如果像世间人那样,对这个身体特别执著,通过各种方式来保养它,让它美丽,那也是极其愚痴的。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再怎么样贪执、再怎么样保养,也无法改变它的本性。因此,对待身体方面,我们不能走极端。

 

从历史上看,古人对身体的方式,跟现代人也有一定差别。以前有位美女,她在河边洗手时,把袖子挽得高一点,露出胳膊,正好被一个男人看见了。她回去以后,觉得自己的身体被人看了,好像特别脏,就用刀把那截胳膊砍断了。但现在人可能完全相反,身体露得越多越好,一定要让别人看,这样才觉得有意义。

 

不管怎么样,我们修行人对身体不应该堕入两边,要好好地运用身体,依靠它来取证菩提。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那么,身体何时才可以布施给众生呢?悲心尚未得以清净之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无论在今生或来世,若对众生确实有重大利益,才可考虑舍弃身体,对此佛陀在经典中也有开许。

 

“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什么?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说:“未证得自他等性——亲怨平等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有关论典注疏中也说,从一地菩萨以后,已现见一切诸法实相,大悲心才得以清净。如果自己还没有证得一地,看到一个可怜人,就随随便便把身体布施给他,这是不合理的。

 

当然,在凡夫人当中,也有极个别现象。以前上师如意宝说:“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吉达,虽然他是未登初地的凡夫,将身肉布施他人后,因未证空性而生起极大痛苦,但他的大悲心异常强烈,故没有生起后悔心。这种特殊情况也有。但一般来讲,凡夫人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一旦把身体布施给众生,又产生后悔心,原来的功德会被摧毁殆尽。”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很多公案讲道: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别人不相信他没有后悔心,他就说:“若我布施身体时未生后悔,一瞬间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前。”话音刚落,身体果然恢复如初。这就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那时候布施身体,一方面对众生有利益,另一方面,自己也不会有痛苦。正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纵然身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感受。弥勒菩萨在有关论典里也说:“获得圣地以后,远离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因此,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从一地菩萨开始,那时候不可能产生后悔心,施身不仅对众生有利,自己身体也会有恢复的机会。

 

大家可能记得吧,以前上师讲过一个公案说,如果产生后悔心,自己的身体便不能恢复,如同圣天论师一样。(当然,各种历史的说法不同,上师主要按照《如意宝史》而宣说。但《红史》和《布顿佛教史》中说,龙猛菩萨和圣天论师之间相隔两代。)当时圣天论师跟龙猛菩萨在一起,外道马鸣常跟内道诸论师作辩论,内道论师无一能胜,于是龙猛菩萨派圣天论师去应战。在去之前,初由圣天模拟外道,与龙猛菩萨争辩,龙猛菩萨未能摧伏外道。后由龙猛菩萨扮作外道,圣天论师代表内教,二人非常投入地进行激烈论辩,舌战至高峰时,在圣天的眼中,龙猛菩萨仿佛成了真实的外道,于是脱下鞋子,狠狠打在对方头上。当时龙猛菩萨说:“你去与外道辩论,必定获胜。但是,你以鞋底打上师头,以此缘起,途中必会遇到违缘。”圣天论师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干脆不去了,你去好不好?”龙猛菩萨说:“虽然我是佛授记的大菩萨,但我去也不会获胜,唯有你才能制服他。这个原因要追溯到以前:你前世乃佛陀座下的嘎拉巴模比丘。当年佛陀为众眷属传授佛法,空中飞过一只乌鸦,所遗粪秽落于佛的金身。佛陀授记:‘此乌鸦将来会成为一具力外道,毁坏佛教。’嘎拉巴模比丘闻言,心中发愿:‘此乌鸦毁坏世尊教法时,我一定降伏他。’以此愿力成熟,现在乌鸦转世为外道马鸣(马鸣菩萨原来是外道),只有你去才能制服他。”

 

遵照师嘱,圣天论师立刻启程。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树下歇息。一木天女到他面前,索要眼睛,圣天论师遂自剜一目,布施予她。没想到,木天女马上把眼睛砸掉。见此情景,圣天论师觉得有点可惜:“既然眼睛对她没有用,她有何必向我求施呢?”于是产生后悔心,以此后悔之故,他的眼睛当时没有恢复。后来到外道马鸣面前时,也仍是一只眼睛。时外道讥讽说:“你只有一只眼,如何能与我争辩?”圣天论师慨然答言:“三眼忿怒神,不能见真实,帝释具千眼,亦不见真谛,伽那提婆我一目,能见三界之真实!”随以正法义跟外道展开辩论,最终大获全胜。

 

法王在讲这个故事时说:“可见,如果有了后悔心,身体是不能恢复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的大多数公案,所施身体都能够恢复,这说明悲愿完全清净了。因此,我们在未得这种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布施身体。

 

现在外面有些居士看了《广传》以后,说这是一种神话,甚至在公众面前大肆宣扬。可惜我没有碰到这种人,不然的话,很想跟他们好好地辩论。其实这些人也非常可怜,如果释迦牟尼佛多生累劫中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行为是神话,那他们也变成神话中的人物了。这种人对佛教没有潜心研究,相续中只有唯物论的可恶习气,对佛教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怀疑,倒也情有可原,但不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就在大众面前乱说,这样一来,有些没有智慧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觉得:“既然佛的故事都是神话,那佛教也应该是神话的戏剧了。”

 

说佛陀的传记是神话,这种论调,不管依靠科学依据,还是佛教中推理,都是可以遮破的。佛陀如此行持六度万行,完全经得起任何科学的推敲与实修的检验,当然也包括历史的考证。现在有些人对佛教没有深入学习,就随随便便信口雌黄,犹如一个不懂电学的农民,认为收音机里不可能发出声音,或者录音机的制造元件都是假的一样,这是非常可笑的。因此,对佛陀的甚深境界没有了悟之前,不要公开诽谤佛教的真理,毕竟凡夫分别念的范围非常渺小,而佛陀的见解、修行、行为无限广大,在这种悬殊的对比下,自己想要表演,恐怕也不一定非常精彩。

 

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众生示现的种种行为,不要说我们凡夫人,连声闻阿罗汉、登地菩萨也无法衡量。当初佛陀在成佛时,与魔王波旬进行辩论,当时地神母出现,为佛陀作证说:“整个大地的泥土抟成丸子,这个数量我可以算出,但佛陀无始以来为利众生而布施的头目脑髓,我根本算不清楚。”所以,佛陀多生累劫中的丰功伟绩,某些人若以分别念来轻易否定,那是根本不现实的。

 

如果有人造过这方面口业,应该好好地忏悔,专门花一段时间再学习《广传》,深入体会佛陀的功德。我以前在《广传》的序言中,也稍微提过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对佛教没有专门研究过,不要说专门研究,就连五部大论也从来没有听过,只看过一些佛教故事,这也大多是唯物论者所写的。这种人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经常说一些诽谤佛法的语言,实际上真的没什么智慧。我想如果没有智慧的话,最好不要演一些愚笨的戏剧,否则自己到了晚年时,恐怕会后悔莫及的。尤其是以佛陀为对境,若积累资粮,功德不可思议,但若随便造恶业,说“佛陀的传记是神话故事,佛陀所讲的道理不合理”,这种过失也相当可怕。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接受佛法教育,从正面了解佛法的究竟实义。否则的话,不要说登地菩萨的境界,一般的道理恐怕都没办法接受。如果佛传真是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我想上师如意宝也是不太喜欢讲这些的。有时候听到某些人的言语,感觉真是非常非常可怕。在此我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不良行为,希望你们能改邪归正,不然因果只有自己承受,得到一个人身、学习一个佛法,同时又造下弥天大罪,那是非常遗憾的!

 

言归正传,悲愿没有清净之前,切切不可布施这个身体。但若对今生来世的积累资粮、遣除罪障,或者帮助众生等方面有大利益,尤其对弘扬佛法有重大贡献,舍弃身体也可以。就像藏地著名的智慧光尊者,当年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振兴佛法,不幸落入外道之手,为了众生和佛法的长远利益,他将准备救他的赎金用于迎请尊者,自己毅然献出了生命。所以,若对今生来世有重大利益,且自相续中决不会产生后悔心,那我们可以布施身体。

 

但在此之前,应通过其他方式来利益众生。否则,刚开始认为自己发心很清净,在身上割一块也没什么问题,觉得“佛陀在传记中都如是布施,我也理应如此效仿”,但若真正做起来,恐怕容易心生后悔、退失道心,而成为善法的障碍。佛传里的公案,大多数是一地以上的境界,那时候身体就像青菜一样,怎么样割都没有痛苦和执著,身体布施众生也是佛陀开许的,但在此之前不能随便舍弃。

 

本论一会儿说要舍弃身体,一会儿又说不能舍弃身体,这二者是否相违呢?并不相违。如果对今生来世有重大利益,且不会成为解脱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施身。假如悲愿意乐已经得以清净,布施身体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辰二、以法饶益: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在听闻佛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威仪呢?前面也作过简单介绍,此处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作者进行了详细解释。因为闻法的功德极大,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也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虔心闻受佛法,直接或间接一定能成就佛果,但在闻法的时候,必须要有如法的威仪,否则就像华智仁波切所说:“如果闻法方式、发心等不如法,不但得不到功德,反而有诸多过失。”依靠佛法,没必要造恶业,因此,大家在听受佛法时,一定要尽量如理如法。

 

怎么如理如法呢?首先,若没有严重的病,听法时不要戴帽子,也不要用衣服等蒙着头,这是一种不恭敬的姿态。现在有些人在闻受佛法时,一直舍不得摘帽子,这是非常不如法的。希望以后任何一个上师传法时,除了极个别的病人外,最好不要戴帽子。当然,这并不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规矩,小乘《毗奈耶经》中也明确规定,说法时必须注意二十六种威仪,其中就有这一条。以前我看过一份香港的佛教杂志,上面有张照片:法师在法座上讲经,下面的居士全部戴着不同颜色的帽子……这是弘扬佛法的宣传资料,尽管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某些方面来看也不一定乐观。因此,大家在接受佛法教育时,最好不要戴帽子,也不要用东西缠着头、用衣服蒙着头。

 

在有些经典中讲,听受佛法时,应身体端正、满心恭敬,以喜悦的目光注视着上师。有些人在闻法时,看起来好像特别痛苦、特别不满,尽管人有喜怒哀乐,但闻法时用不着那样吧,也不知道是什么神情……(上师模仿,哄堂大笑)。其实,闻法者的行为直接影响传法者的心,传法者苦口婆心地讲法,就是希望将内心的智慧倾囊相授,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让别人也通达,但如果闻法者不但没有洗耳恭听,反而愁眉苦脸,似乎特别不耐烦,这样会影响讲法者的情绪。所以,闻法的时候应学会“喜眼视师”。

 

同时,不能与传法者平起平坐,这也体现了佛法的尊贵。印度的一些佛学院,不管是听辅导还是听讲经,都要先到传法者前顶礼。此举并不是说法师高高在上,需要众人的恭敬顶戴,而是为了摧毁自己的傲慢心,树立对佛法的恭敬心。

 

听法时也不能打伞。如果露天传授佛法,太阳晒得比较厉害,如果上师开许,打伞、戴帽子、覆头是可以的。但若上师不开许,就像以前上师如意宝传法时,你们也应该清楚,不管是下雨下雪,有时候上师都不开许:“下雨没有什么,下雪没有什么,大家不要打伞。”这也是为了尊重佛法。雪若下得很大,我们就用披单把前面的书蒙着,书上不要下雪就可以,头上怎么样下雪也是一直忍着。

 

听法时还不能穿鞋。外面的好多地方,法师讲经时,对这一点很少强调,所以有些人穿鞋听法也不在乎。其实佛陀在经典中宣讲过,听法的时候,最好把鞋脱掉。以前我们在经堂里听上师讲法,尤其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坐在水泥地板上,有时候非常想穿鞋,但鉴于对佛法的恭敬,根本不能穿。现在你们听法的条件并不像那样,所以这些威仪应该做得到。

 

手里拿着刀枪等兵器,也是不允许。当然,我觉得这应该不可能,你们不可能对法师有什么准备。

 

此外,有些人若病得特别重,行走不便,则可使用手杖,否则,将手杖带在身边也不允许。

 

总而言之,听法者的威仪一定要恭敬,如果遇到不具威仪者,法师最好不要给他传法。要知道,佛法依靠恭敬而得,如果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法是不可能得到的。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说:“如果具有上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仅仅具备下等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绝对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印光大师也讲过:“欲得佛法实义,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少一分罪恶,增一分福慧。”此教言的含义非常甚深,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应从恭敬中获得佛法的利益。

 

以前冈波巴大师离开米拉日巴尊者时,问道:“我什么时候可以摄受弟子?”(就像现在有些人一样,他特别着急,很想马上摄受弟子。)尊者告诉他:“你何时与现在的心情不同了,对我这个老父真正看成与佛无别,那时就可以摄受弟子。”所以,只有对上师真正生起不共的信心,上师的功德才会融入你的相续,那时候你才足以摄受弟子。

 

我非常佩服《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他对上师的恭敬心,给我的印象最深。当时上师如意宝去法国,在那里呆了十天左右。之前我们先去了美国、加拿大好几个国家,有些西方人把佛法当作交易,对下面收了多少钱,就要求你不管晚上也好、白天也好,一定要讲满这个时间,后来上师觉得有点累。最后一站到了法国,索甲仁波切什么要求都没有:“上师好好地休息一下,不辛苦就可以。在我们这里,讲也可以、不讲也可以,反正他们都是我的眷属,怎么样都可以。只要上师开心就好!”没有时间的约束,上师如意宝好像很开心,反而给他们讲了最甚深的《上师心滴》,并作了极大的灌顶和传法。

 

很多人也许都看过《西藏生死书》,现在西方人和东南亚人认为这些教言很殊胜,但就我的感觉而言,这些在莲花生大师的《中阴窍诀》及藏传佛教的《闻解脱》和《系解脱》中都有,所以并不是特别稀有。而索甲仁波切每次提到他的上师——敦珠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仁波切等时,句里词间所流露出的对上师的那份恭敬心和清净心,这才是最最稀有。

 

作为弟子,欲获得法利,必须依靠对上师的恭敬心,乃至自己最终的证悟,也依靠恭敬心而得。以前如来芽尊者闭关苦修多年,有一天他到外面去休息,湛蓝天空中点缀着朵朵白云,尊者仰望着天空,见到有一朵白云,正向他的上师智悲光尊者所住方向飘去。他当时想:“那朵白云下面,我的上师就在那儿啊!”难以抑制的念师之情与不可思议的恭敬心、信心,使尊者昏了过去。醒来之后,智悲光尊者所有的大悲智慧完全融入了他的心。此后,他也成为我们龙钦宁提派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传承祖师。

 

对上师的一份恭敬心,的的确确非常重要。原来上师曾说过:“我在世的时候,你们倒不一定有信心,但我离开人间以后,也许你们对我的信心更增上了。”的确如此,如今每当听到上师的录音带,我只有泪流满面,关着门合掌而听。这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只要听到上师的法音,自己实在控制不住,只有关着门,恭敬合掌而听。上师在与不在,信心的确不相同。以前上师在的时候,我觉得今天会传法、明天也会传法,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几十年来好像都是这种心态,但现在……所以,我们对传授佛法的任何上师都应该恭敬,不管是密法也好、显宗也好。

 

有些人可能认为:“真正具有法相的上师,对他恭敬是可以的,但我们的法师、辅导员有没有这种功德啊?没有的话,我又何必恭敬他?”这完全是一种邪念!佛法不管从谁的口里说出,都应该值得恭敬。记得《宝箧经》中曾说,佛陀加持魔王波旬传讲佛法,文殊菩萨和舍利子都在他面前恭敬谛听。他们并不是对魔王有信心,而是对佛法有信心。所以,有些人再怎么差,比如行为不太如法、口才不太好,肯定比魔王波旬好一点吧。恭敬讲法者,并不是对他个人崇拜,而是恭敬佛法。

 

想想这么多年的修学经历,我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不管是哪个上师、哪个辅导员,只要给我传过一句法以上,我从内心中非常恭敬他。因为我现在相续中的佛法,并不是依靠一个人,而是来自于方方面面。所以,平时在路上碰到时,如果他以前给过我法恩,我就非常非常恭敬。希望每个人对佛法也有一份虔诚的恭敬心,这是非常需要的!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作为出家比丘,在寂静处不应为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对智慧浅薄之人不能宣讲特别甚深的法门;小乘法也好、大乘法也好,对甚深浅显的法要一视同仁,不能觉得一个好、一个不好,如此取舍很容易造谤法罪。

 

“莫示无伴女”,戒律中要求:比丘对女人宣说佛法,尤其对方是比丘尼,要依靠僧众作一些羯磨仪式后,才可以允许。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有两个,一是避免遭受他人的诽谤讥嫌,二是自己若对女人单独传法,很容易产生染污心,从而毁犯根本戒。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戒律中对女众有一些特殊制定,这并非对女众不公平,而是由于生理和业力的关系,女众烦恼比较重,与男众有所不同。《十大弟子传》中也有这样的公案:阿那律的天眼,不但能见到极乐世界,更能见到地狱里的种种情形。有一次,他见到很多女人堕落在地狱中,就问佛陀:“我今天见到很多女人堕入地狱中。在我看来,女人很容易信奉佛法,比男人更具有仁慈心,为什么那么多女人堕入地狱?”佛陀回答道:“在我的教法中,女人容易信奉,这是事实。(上师环顾四周,笑道:“我到很多地方传讲佛法,女居士最多;在我们出家人中,也是女出家人最多。可见佛陀此言不虚。”)但女人容易造下罪业,这也是事实。女人有三种心比男人大:第一、女人在早晨起来时,悭贪心最重,希望全世界的财宝都属于她;第二、女人在日中时,嫉妒心最大,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会妨碍她;第三、女人在晚上时,淫欲心最强,不时盼望有异性在身旁。悭贪心、嫉妒心、淫欲心,是最易招致犯罪的,这就是她们堕落的原因。”所以你们身为女众,现在有闻受佛法的机会时,应该好好运用起来,不要对法师或道友生嫉妒心、贪欲心,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不然将来堕入恶趣的话,非常可怕!

 

在传授佛法时,出家比丘不能给单独的女众讲法,一方面怕世人造谣诽谤,另一方面也怕产生世俗情爱。汉地的智敏法师讲过一个公案:有位年轻的出家人(和能海上人同一时代),既聪明又好学,二十来岁就成为法师讲经说法。因为他讲得好,有很多人恭敬他、皈依他。其中有个女大学生,非常精进好学,常来向他问法,最初法师也没有在意,经常给她单独开示。时间久了,两个人就产生感情,女的要嫁给他,但有一个条件:“要登报声明自己还俗!”因为她的父亲很有身份,自己嫁给和尚,社会上会有说法。于是这个法师就花钱登了报,说自己还俗了。登报的第二天,他兴冲冲到女方家里去,没想到被她的父母骂一顿,说:“本来我们很恭敬你,以为你是法师,哪知道是看上我女儿!”然后门也不开,把一盆冷水从楼上“哗——”地泼下来,把他浇成了落汤鸡。那个女孩也被家里骂了一顿,从此不敢见面。结果这位法师戒已经舍了,美女也没有得到,只得到一盆冷水。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值得注意。

 

“慧浅莫言深”,对智慧浅薄的人,不能宣讲甚深法义。比如给小乘根基的人传法,本来他们的根基意乐不全,就不能讲大乘空性法门、布施身体等六度万行,以及密乘的殊胜教言。如果讲了这些,他们不但不会信奉,反容易生邪见而造恶业。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对所有佛法,无论深浅,都应以平等心恭敬对待。大慈大悲的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论小乘大乘,皆是直接或间接让我们解脱之因。假如说小乘好、大乘不好,或者显宗好、密宗不好,肯定会造谤法罪。《摄诸法经》中云:“文殊,有者于善逝所说之法,作有者善妙、有者恶劣之想,则彼已舍正法。”谤法是很容易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证。

 

现在有些法师说:“我们净土宗非常非常好,佛教的千经万论就是净土法门,除此以外,其他都是不了义的,你们不要去学啊!”这样说的话,就是“作有者善妙、有者恶劣之想”,已经毁谤正法了,绝对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两大障碍之一的缘故 [ 52 ]。如果有一个密宗法师说:“大圆满是所有佛法的精华,你们不要学小乘法,也不要学禅宗、净土宗,只学我的法就可以了。”这样宣扬的话,也已经谤法了。学过《菩提道次第论》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宗喀巴大师讲得非常细致。

 

[ 52 ] 往生极乐世界有两大障碍,即谤法罪、五无间罪。

 

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注意,不要辨别别人的法不殊胜、不要学,千万不能这样说!应该知道,佛陀在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宣讲了适合他们的不同法门,这是慈悲摄受众生的一种方便。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