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4课

 

 

《中论》的颂词虽然比较难懂,但有智慧的人一般都会对它感兴趣。从学院金刚道友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一些智慧不错、对佛法有信心的道友都很喜欢中观、因明、《俱舍论》[ 83 ]《现观庄严论》[ 84 ] 这样甚深的论典,因为他们的智慧可以用得上,并能学到很多从没接触过的道理,像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简单的法,很多佛经都有宣讲。

 

[ 83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印度世亲著,玄奘译,30卷。是世亲论师早年还未受“大乘”影响时的著作。全论通过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内容与八品词句进行抉择,主要讲述一切万法之总相、别相、性质、类别,对世出世间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阐明流转与还灭的因果法则,真实开显四谛真理,为所有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指明一条修行途径。若能学好此论,亦可为深入三藏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有人将此论称为“聪明论”。

 

[ 84 ]《现观庄严论》:是慈氏(弥勒)菩萨五论之一,又名《现证庄严论》。本论是阐释所有《般若经》的密意,在阐释时将《般若经》每会均分作八大段解释,可以说是《般若经》的总科目。

 

◎通达有道

 

要想通达《中论》,一方面智慧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也要会学习、肯用功,否则再聪明也不一定能懂。

 

课堂上一定要专心谛听,虽然我讲得不一定很好,但我以前学过这部法,得过法王如意宝非常清净的传承,这次我只是抛砖引玉,给大家打开一个思路,希望你们能参阅几部著名的《中论》注疏,了解一下印度、汉地以及藏地大德们的中观思想,这样对照着学应该可以通达。在这方面用上自己的智慧非常值得。

 

课后一定要认真思维当天的所学。首先,要知道颂词归属于什么科判,科判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要会解释颂词和讲义的字面意思,并且能够展开分析;最后,也要学会对每天的内容进行总结,比如,今天讲了三个颂词,每个颂词的大概内容是什么,自己闭起眼睛也能想起来,推理方法在心里也能运用。如果每天都能这样学,应该会有很大收获。当然,前世对空性法的串习和善根方面的不同,也会导致一些差别。

 

有的道友在课堂上想着回去一定要好好看书,但课后又禁不住开始散乱。虽然凡夫人会有这种习气,但还应尽量克服这一点。

 

上节课从承许行为的角度,抉择出三时道路上都没有出发。下面从不承许行为的角度进行抉择。

 

癸二(不承许作业也不成发):

 

未发无去时,亦无有已去,

是二应有发,未去何有发?

 

藏文译本颂词:

 

于未发之前,何处发可成?

去无去时无,未去何有发?

 

于未出发之前——停留之际,何处可以成立出发呢?已去的道路上无有出发,去时(正去的道路)也无有出发,未去的道路上如何会有出发呢?当然不会有。也就是说,未出发之前任何一处都没有出发。

 

对方认为:虽然去者现在尚未去,但他一会儿去的时候就会出现已去、正去和未去的道路,因此在三时道上应该会有出发。

 

中观宗驳曰:既然去者现在正在停留,并没有去的行为,三时去的道路就无法成立;没有三时道路,就不可能有上面的出发。即使他一会儿有了去的行为,三时路上也不可能有出发。

 

首先,如果他未来去的行为发生过了,所去之路就会随之灭尽,上面不可能有出发。

 

原来我读甘孜师范学校的时候,炉霍的班车特别少,我们每次回家都要背着包站在那里等半天,有时班车两三天都不来,不像现在做什么事都比较方便。班车站的电话特别落后,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摇才能连接上,他们经常对着话筒喊:“喂喂,你们那里的班车出发了没有?喂喂,你们那里的班车出发了没有?”(众笑)现在如果细究起来,他们这种说法并不合理。

 

其次,如果他未来去的行为正在发生,比如天授一会儿正往路上去,也不可能有出发。前面已经再三观察过,正去的动作不能成立,由此与之观待的正去道路就不可能存在,既然如此,上面有出发之说更是子虚乌有。再者,出发是去刚开始的一种行为,从哪里出发意即从哪里去的行为开始算起。如果正去的行为不成立,出发当然也不可能有。另外,假使正去存在,出发也无法成立,因为正去与出发相违,无法并存,所以,正去存在的时候,出发也无法成立。

 

最后,如果他一会儿去的行为没有发生,与之观待的所去道路从本体讲就不可能产生,与石女儿和虚空没有任何差别。既然所去道路不存在,怎么能说上面有出发呢?

 

前几天,我看见一位道友往山下走,便问他:“你去哪里啊?”他回答说:“我到洛若之后再看吧,如果有往上去的车,我就上去;如果有往下去的车,我就下去。”这个人可能真的很无聊吧,他出发的道上去也可以,下去也可以……在他心中,对自己未来的道要这样安排吗?

 

至此出发已经破完了,下面破来去之业——道。

 

壬二(破来去之业——道):

 

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

一切无有发,何故而分别?

 

藏文译本颂词:

 

一切无有发,何故而分别?

去无未去无,亦复去时无。

 

中观宗驳曰:一切情况下都没有出发,你们为何还要对此分别呢?既然出发不存在,就不会有去;没有去,又怎么会有已去、未去、正去的道路呢?

 

按照果仁巴大师的科判,此处是破三时道路,破法比较简单,前面已经分析过,此处不再重复。如果按照麦彭仁波切《中论释》的观点,此颂仍在破出发,是从三时去的行为方面破。下面我们按照《中论释》的方法进行分析。

 

对方认为:在已去、未去和正去的行为中应该有出发,因为三时去的行为存在之故。

 

中观宗驳曰:通过中观理证及因明推理的正量 [ 85 ] 进行观察,三时去的行为不可能成立,因此,说去的行为中有出发肯定不合理。

 

[ 85 ] 正量:真切认识自境。从新认识自境之心,如真现量及真比量等。有标准、真实之义。

 

具体而言,如果一个人已经去完了,由于他去的动作已经灭尽,在灭尽的法中肯定不会有出发。

 

如果他去的行为尚未启动,也不可能有出发。比如一个人早晨在家里睡懒觉,虽然已经八点半该出发了,但他还没有起床。既然他没有去的行为,去的行为当中有出发之说也就无从谈起。

 

认为正去的行为中有出发也不合理,因为正去本身不成立,如果一一观察去之动作的前刹那和后刹那,动作或者已经做完,或者尚未做,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一个正去的动作。既然正去不成立,去的因——出发也就不可能成立。

 

再者,既然出发是去的因,出发就应该先存在,之后才有去,两者不可能并存。假如正去存在,出发也早已灭尽,这时只能叫去,而不能叫出发。另外,如果承许出发存在,也会像前面所分析的一样,会有两种行为、两个作者的过失。

 

既然如此,你们为何还要以自己的虚妄分别假立出发在已去、正去和未去的行为中存在呢?

 

虽然人们常说:“自己已经出发了”“自己正在出发”或者“稍等一会儿,自己马上出发”等等,但实际上,这些说法只是世人的一种戏论而已。我们作为一名具有中观正见的理智者,必须懂得这一点。

 

按照我的想法,这一颂也可以这样解释:一切当中都没有出发(前面已经得出了这个结论),既然去的因——出发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分别所谓的去存在呢?所以过去、现在、未来的去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通过过去的出发不存在,可以推出过去的去不存在;通过未来的出发不存在,可知未来的去不存在;通过现在的出发不存在,可知现在的去不存在。总之,三时去的因——三时出发都不存在,所谓的去就不可能成立。

 

中观推理有时是从细微不同的层面或反体 [ 86 ] 进行分析,如果只是粗略地看,就会感觉很多推理都差不多,尤其是《观去来品》和《观染染者品》。但若真正通达了其中内涵,就会明白每一颂的破斥角度其实都不同。

 

[ 86 ] 反体:思维中所现与异类或别类相反的事物,谓思维中所现的色法。如与非瓶相反者,即为瓶之反体。

 

下面破去的第三个能立“来去之对治——住”。

 

壬三(破来去之对治——住)分二:一、总破住;二、别破去者住。

癸一(总破住):

 

住(住法)是指住的行为,比如,身体住在某处、眼睛闭目而住,或者眼睛和书接触埋头看书而住等等。

 

对方又提出:与去相反的住是存在的,既然去的对治法或相反法——住存在,去肯定也存在,就像如果光明存在,黑暗必定也存在;如果黑暗不存在,光明遣除什么呢?又如,有了此岸就会有彼岸、有了烦恼就会有智慧、有了白色就会有黑色……相反的两个法应该都存在。

 

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中观宗驳曰:去者不可能住,不去者也不可能住,离开了去者和不去者,何处还会有第三种去者住呢?当然不会有。因此,住不能成立。

 

◎观察三时去者而破住

 

如果住法,或者说安住的本体真正成立,那么不可能超离三时去者,但是,当真正从三时去者的角度观察时,住根本不成立。

 

首先,去者有没有住呢?不可能住,因为去者非住者,既然他正在去,又怎么会住呢?

 

其次,不去者也没有住,因为如果一个人是不去者(住者),那么他本身已经有了一个住法,如果再有一个住,在一刹那就会有两种住的行为。如果有两个住法,就会有两个住者的过失,因此住者不可能住。

 

除了去者(未住者)和不去者(住者)以外,并没有所谓的正住者,因为,正住的行为在任何刹那上都无法安立,因此,正住者有住也不合理。

 

比如,一棵树断了,是已断的树断了,还是未断的树断了,或是正断的树断了呢?已断的树没有任何断的必要,因为既然已经断了,还要断什么呢?再断就会有两个断的过失;未断的树也不可能断,既然树的本体并没断,就不存在所谓的断。我们的分别念可能认为,正在断的树上应该会有断。为了破除这种分别念,可以从最细微的刹那上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在任何一个刹那上,树枝或者已经断完,或者尚未断,所谓的正在断,根本无法安立。

 

◎与去相违、观待而破住

 

《中论释》中举了一个例子,用另一种方法遮破了住法:

 

对方认为,天授正在去往鹿野苑 [ 87 ],因此他是去者;供施不想去鹿野苑,打算住在王舍城 [ 88 ],所以他是住者。作为住者,他肯定会有住的行为。我们一般也认为,上师如果出门了,他就是去者;如果住在寺院,就是住者,这时必定会有住的行为。

 

[ 87 ] 鹿野苑:今属印度国北方邦瓦拉纳西。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 88 ] 王舍城:印度次大陆的佛陀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十六大国之一的摩揭陀国早期的都城。王舍城是释迦牟尼佛长期居住、修行的地方,佛陀圆寂后,在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佛教结集,因此是佛教圣地之一。

 

我们反问对方:供施现在是否已经在王舍城了呢?

 

如果他现在正去往王舍城,或者还没动身去王舍城,他就不是住者,不可能有住,就像一个人如果说自己住在喇荣,他一定要身在喇荣,如果他不在喇荣,就不能说自己住在喇荣。

 

如果供施现在已经在王舍城,也不可能有住,因为他去的动作已经灭尽,这样与之观待而成立的住就不可能成立。如果住法真正成立,它在去法以外,就应该能以他体的方式存在,比如,这是住,那是去。但实际上,住法不能离开去法而独立成立,由此可知,住法并不真实存在。

 

◎住者不成立而破住

 

另外,从住者不成立的角度也可以遮破住法。为什么住者不成立呢?这与去者不成立的道理一样,可以从三时进行观察;也可以用住的行为与住者一体、异体的方式加以观察。这样观察之后,所谓的住者根本无法安立,既然住者不存在,又怎么会有住呢?

 

未详细观察时,我们都认为:他正去往那里,所以叫去者;我正住在这里,所以叫住者。但这种观念只是我们宿世今生形成的一种颠倒串习,就像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大人总是对他说,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因果,他长大之后,就会固执地认为三宝、因果肯定不存在。

 

将不存在的法视为存在、将存在的法视为不存在,都属于妄念。在真正的法界89本体中,认为住和去存在等所有的颠倒分别,都应该破除掉,之后,无来无去的实相才能得以展现。

 

[ 89 ] 法界:多用于出世间法,指“本体”而言。如“一真法界”“无为法界”,与“真如”“实相”等相同。没有一法不属于法界,从法界中出,又还归法界,无始以来即为诸法依托处。或称诸法之根,或名法身。不同的经论和宗派,对法界的开合分类有所不同,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说法。如,《杂阿含经》《大般若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等讲一法界,华严宗讲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天台宗、密宗也讲十法界。

 

癸二(别破去者住):

 

刚才中观宗分析了去者、不去者、除了去者和不去者以外的第三者都没有住。

 

对方辩驳道:后两者的确没有住,但是去者住应该可以成立。可能有些人也会这样想吧,比如,一个人从这里到成都之后住了一天,然后又到别的地方住了一天,这个人本身是去者,他在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住。

 

但这种观点不能成立。

 

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

若当离于去,去者不可得。

 

藏文译本颂词:

 

若当离于去,去者不可得,

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

 

中观宗驳曰:若不离去的行为,去者就无法安住;若离开了去的行为,去者就无法得到,因此,你们认为去者可以安住的观点不合理,怎么会有此道理呢?

 

为什么“去者住”不成立呢?

 

首先,如果一个人具有去的行为,他就无法安住,因为去和住是两个相违的法,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具足这两个动作。既然去者不可能有住法,所谓“去者住”就不能成立。

 

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去的行为,他就不能成为去者。既然去者像石女儿一样不存在,说去者住有什么意义呢?这相当于说,石女儿在这里住了两天一样。

 

实际上,因为去法本身不成立的缘故,无论是去者还是住法,任何与之观待而成立的法都不能成立,因此去者住只是一种假说而已。就像石女的儿子从未在这个世间降生过,你却对上师说“石女儿今天早晨离开了人间,请您给他念经好好超度”一样不合理。

 

关于去法不存在的道理,前面讲过很多遍,大家应该已经清楚了,这里不再重复。

 

◎观察三时住处而破住

 

再者,也可以通过观察三时住的地方来遮破住法,这与前面通过观察三时道路而破去的方法一样。

 

首先,在已住的地方不可能有住,因为已住的地方已经灭尽之故。其次,住时(正住的地方)也不可能有住,因为住时不可能在已住和未住的地方以外得到。假使住时存在,住法(住的行为)也不能成立,因为只有一个住之故。最后,未住的地方也无有住,因为尚不存在之故。

 

◎以住法建立去法不合理

 

对方之所以想成立住,是想以此成立去,但实际上,即使住存在,去也不能成立。因为,在同一时间当中,两者完全相违,不可能并存;在不同时间当中,住法在这里,去法在那里,两者以别别他体的形式存在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得到。因此,所谓的去不可能成立。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三十一节课

 

受菩萨戒的前行,必须要修七支供和自己的心。修七支供的道理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为了利益他众而修心。

 

庚二(为利他而修心)分二:一、总说布施一切;二、别说布施身体。

辛一(总说布施一切)分二:一、所施;二、原因。

壬一、所施: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发殊胜菩提心之前,必须要通过七支供来积资净障,同时还要舍施我们最执著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此三者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执著的。当然,没有信仰的人对三世善根不一定执著,除此以外,作为想受菩萨戒的人,还是比较执著自己的善根。然而,“为利有情故”,我们必须要布施自己最珍爱的身体、有生之年所积累的房屋金银等财产受用,以及未来过去现在所造的一切善根。目的是什么?为了一切众生获得真实的利益。方式是什么样呢?没有吝啬心、贪心、傲慢心,不求任何回报和来世的安乐,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和过去的身体、受用没有办法布施给众生,因为未来的还没有产生,过去的已经灭尽。然而,善根在未来和过去都是存在的,未来的善根可以通过现在发愿而作回向,比如心里计划要造某种善根,现在便可将此功德回向给众生;过去的善根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成熟,相续中的果报没有享尽,故也可以进行回向。这一点在《无尽慧经》中也有说明,经中说:“心和心所忆念过去的善根而回向有情,作意未来的善根而回向菩提。”因此,未来和过去的善根都可以布施给众生。

 

而且,这种布施的功德相当大,《菩萨地论》中云:“倘若诚心诚意将所有的事物,作意布施给一切众生,表面上看这只是很小的资粮,但实际上能积累广大无边的功德,此乃智者们布施的一种方便。”因此,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我们作为凡夫人,要把身体布施给众生,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后面也会讲到,布施身体要到一地菩萨以后才可以做)。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作意自己将来获得佛果之前,一定要把身体、受用、善根全部进行布施。

 

我们凡夫人对这三者非常执著,从小或无始以来,对自己的身体、寿命相当贪执,这一点每个人都有明显的感受;不仅如此,孩童时代对玩具,长大以后对财产,我们也是拼命地据为己有,不让别人占一丝便宜;等到稍微懂一点取舍的道理、明白一些善恶功过之后,又开始对善根产生贪著,自己现在念了多少部经、修了什么法,经常念念不忘、挂在嘴上。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我执与我所执,也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一定要舍弃对此三者的执著,将其完全布施给众生,若能做到这样,在短暂的人生中也能积累广大的资粮。

 

因此在接受菩萨戒时,我们一定要在心里观想,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布施给众生。堪布根霍在著疏中还说:“假如遇到病魔或是一些违缘,念诵此偈来调伏自相续,加持力是相当大的。”华智仁波切等传承上师们也是如此,在平时的修行中,一旦遇到违缘障难,他们并不是以牙还牙,而是按照噶当派高僧大德们的做法,将自己的身体受用统统布施给怨敌。比如我今天生病了,真的感觉有病魔在侵扰我,或在我的修行过程中,人与非人制造违缘,这时候不要认为“我要依靠降伏咒来摧毁魔众”,这样的动机是非常不好的。所谓密宗的降伏法,必须是在远离嗔心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假如你是为了保护自我,以自私自利的心和嗔恨心来降伏魔众,这个过失是相当大的。修断法时也是同样,无始以来众生对“我”和“我所”有十分可怕的执著,为了舍弃这种执著而修持佛法,那么修任何一个法都会变成断法。这在大乘修学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非常关键的一种修行。

 

所以,我们在遣除违缘的时候,首先要看看自己的发心是为了什么,假如是为了保护自我,那你应该想想自己在修什么法?昨天中午有个年轻人闯进我家里来,非要让我念一个《心经回遮仪轨》的传承,他要马上修回遮法。我就问他:“你修回遮是为了什么?”他说:“希望回去的路上比较顺利,为了保护自己。”我又问:“你觉得回遮是什么意思?”“就是降伏魔众!”当然,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以超度他众的慈悲心为出发点,依靠《般若经》或密宗的降伏咒来降魔,这也是允许的,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毁谤。然而,真正要修回遮时,一定要先观察动机是不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么回遮的对象并不是外面的魔,而是如毒药般自私自利的“我”。修断法时也是同样:必须要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魔众非人,任其享用,怎样造违缘都无所谓。这种实修法确实非常殊胜,我们以后如果遇到困难,觉得可能有人或非人正在造违缘,就应该把这个偈颂念一遍,然后心里面想:你们想造违缘就造吧,怎么样都无所谓,反正我的身体已经布施给所有的众生了。

 

平时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在工作中或者事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当这些出现时,一定要采用噶当派将违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教法,这也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的传统。以前上师如意宝如果感觉不太顺利,好像会出现违缘的时候,就念一些断法的偈颂或修持般若法门,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给众生,让众生随便受用,这样以后,违缘马上就烟消云散、消于法界了。

 

所以,我们在修持大乘佛法的时候,行为应该有所改变,心理应该有所依靠,毕竟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一点挫折和坎坷。前不久,我们二十年没见面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互诉心声,当各自阐述这几年来的经历时,没有一个人是比较顺利的,都是“我的生活如何如何痛苦”、“我遇到了怎样的挫折磨难”。后来我告诉他们:“生活就是这样的,你们这二十年的路是弯弯曲曲,以后的路肯定也有弯弯曲曲,因为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本性就是痛苦。但我想如果大家学习了佛法,并借鉴大乘法门的某些修行方便,路虽然是弯曲的,但你感觉还是很直的,不会有太大的痛苦。”有时候我们的确应该想一想,学了这么多的大乘佛法,如果遇到逆境时应该怎样对待?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家人,包括我们出家人也应该有所考虑!

 

下面讲为什么要舍弃这三者?此举有什么合理性?

 

壬二、原因: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我们舍弃一切的善根财产身体,这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活着的时候,若能把是我所执著的东西,如财产身体统统舍弃,心里就很舒服了,以后纵然遇到违缘和痛苦,也不会有什么伤心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我的,早就布施给众生了。打个比方说,我想将屋子里的财产布施给一切众生,如果不注意来了小偷,把里面的东西偷了,我也不会有任何伤心,因为我早已经舍给众生了,虽然没有亲自送到别人家里,但他自己来把东西拿走了,那我有什么痛苦的?听说有些法师的电脑被偷了,晚上做梦时也梦到电脑回来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舍弃了对电脑的执著,就很容易脱离这种痛苦。而且依靠这样的舍弃,我们才可以获得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心对外境特别执著,对内在的事物也相当执著,这种执著始终去不掉,但若通过大乘的对治方法来修炼,舍弃了里里外外一切事物的执著,心的光明本体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来,这即是所谓的涅槃。因此,舍弃这三者可以帮助自己脱离痛苦、获得涅槃,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死时既须舍”。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会面临死亡,无常这个魔一定是会出现的,当它出现时,自己不得不离开这个人间,身体和受用都要舍弃。虽然有些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或已经回向了,死时也不一定舍弃,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些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用完就没有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无常到来时,所有的一切都要离你而去,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依此也能对自他大有裨益。为什么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去掉我执,以此成为圆满正等觉佛陀之因;另一方面,众生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愿意舍弃呢?龙猛菩萨说:“菩萨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虚空界一样无边无际。”

 

尽管按照本论的次第,现在还没有讲到受菩萨戒,但我们在座的人早就受过菩萨戒了,对于已受过菩萨戒的人来说,不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特别执著,否则并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佛陀在《文殊刹土庄严经》中云:“舍利子,菩萨就是大施主,舍弃自己的一切而无有恐怖畏惧之心,并生起极大的欢喜满足感。”的确如此,看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菩萨把自己的所有全部布施给了众生,心里不但没有恐怖和吝啬,反而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对于佛陀因地时布施的这种心,我们应当坚信不移。但有些人可能由于佛教的基础不太稳,对这个也怀疑,对那个也怀疑。听说有位居士的父亲就是这样,看了《释尊广传》以后,总觉得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身体都已布施给众生了,后来竟然恢复了,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啊?他的妻子告诉他:“你不要多想,肯定是有的,你看《观世音菩萨传》,里面有那么精彩的故事……”“噢,对对对!”他们经常这样交流佛法。的确,现在外面学习《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人比较多,通过熏习这些大乘教言,平时接触他们的时候,共同语言也逐渐转向了修行方面,这一点是好事!以前我们到外面去,听他们说的几乎全部是吃喝玩乐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最近这方面稍微有点改变,这是非常值得随喜的。希望以后不管是学院里的人,还是外面的人,大家通过学习佛法,都应该从根本上、从大的意义上获得转变,这是我们最究竟的目标。否则世间中的琐事始终没完没了,什么时候到了尽头,什么时候就是死亡,这样的人生实在没有价值!

 

总之,舍弃这三者的原因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心里也应该这样发愿。假如要受持菩萨戒,执著这些不太好,因为到了佛果的时候,就没有“我”的事情了,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根本没有“我”的空间。就像我们这里有些发心(发心为僧众做事情)的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所作所为好像没有一个是为了自己,都在为了众生一直忙碌,佛陀因地时也是这样的。倘若以自私自利而做很多事情,意义并不是非常大,因此大家应该培养自己的利他心,有了这颗心,将来你不管到什么环境中都会闪闪发光的,就像如意宝一样必定会使那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利益,真正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所以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我始终觉得培养自己的利他心相当重要。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经常磨练自己的心,心毕竟是有为法,逐渐逐渐它就会改变方向的,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辛二(别说布施身体)分二: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分二:一、无条件而布施;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

 

癸一、无条件而布施:

 

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发了菩提心以后,既然我已将身体随意施给了所有众生,只要他们欢喜,恒时随心所欲地殴打、谩骂、杀害我也无所谓。

 

当然,对于那些小乘根基或者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世间人来讲,这一点可能难以接受。其实大乘菩萨的很多行为,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不堪为法器的人面前,不能随便宣讲大乘菩萨见解方面的空性、行为方面舍弃自我的六度万行,原因也就在这里。

 

刚才已经讲了,真实的布施要从一地菩萨开始,但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说,为了未来的成佛,现在也要经常修炼自己,将身体布施给众生。平时大家在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到:我这个身体已经是众生的了,所有的受用也是众生的了……尽管现在还无法真正地布施身体,但心里面一直这样想,久而久之,对身体的执著就没有了。毕竟我们发了菩提心,在诸佛菩萨面前也发过愿,从此以后我就成了众生的奴仆,只要众生高兴,怎么样都无所谓,只要他们欢喜就可以。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菩萨行论》时讲了一个笑话:有次他们几个老乡聚在一起,有人提议:“听说某某的口才非常好,你今天说一下我们的过失,我们根本不生气,顺便玩一玩,让大家开心开心。”那个口才好的人马上站起来说:“你天天偷人家东西,我才不愿意跟你说,我跟其他人说话。”那人听后勃然大怒:“你说清楚,我偷了什么东西?”口才好的人笑着回答:“你当然没有偷东西,但你刚才让我说过失,大家玩一玩,怎么现在不能忍受了?”可见,有些人连开玩笑都受不了,更不要说真正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了。所以菩萨只要能让众生高兴,任其打骂杀,怎么样都可以,这种行为真是令人非常非常佩服!

 

现在我在讲的时候,可能有些人很有触动,心里暗暗下决心:今后不管众生对我怎么样过分,我都不会以牙还牙的,一定要像菩萨那样舍弃自己。你们理论上懂得的时候,心里暂时会有这种发心,然而一旦真正遇到对境,也许就无法忍受,马上生起嗔恨心了。所以我们修行的难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而不在于口头上会说。口头上说说谁都会,但实际生活中当你遇到怨恨的敌人或者一些违缘时,能马上将所学的知识全部用得上,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这样的教言不仅我们佛教中有,其他的宗教中也有。在1991年的时候,藏地公认的一位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大德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当时就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别人打我左脸的时候,我把右脸也让他打。”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口口声声说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别人无缘无故用拳头来打你左脸时,你能不能说:“这边打得还可以,来,开始往右打!(众笑)”也许大家认为这比较可笑,但实际上我们真的遇到这种问题时,不要说是打你,就算稍微说一点你的过失,你也受不了,马上开始对他报复。若是这样的话,你到底是不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金刚道友与金刚道友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非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时,你是不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一点始终都要观察!

 

学习了《入菩萨行论》以后,我想很多人的行为应该会有所改变,以前脾气不好、特别暴躁的,通过这次学习,性格肯定会变得调柔,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尤其是外面的居士,听了一些佛法以后,行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嘿嘿……我想说一句,但不说了,太明显了!

 

总之,我们不能执著自己的身体、受用,尤其是身体,如果太执著的话,有非常大的过失。《三摩地王经》中说:我们对于腐坏的身体、动摇的生命应以如梦如幻来对待,可是愚痴的众生始终贪著自己的身体,造下了无边无量的罪业。平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实际上大多是由于耽执自己而引起的,如果对自己一点都不耽著,很多摩擦可能不会出现,因此,这方面大家应该值得注意!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发了菩提心的人已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了,纵然他人对自己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也都是可以的。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现在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

 

在座的人可能都已经发了菩提心,过段时间再受持这个仪轨时,大家也会重新承诺:往昔诸佛菩萨如何发菩提心,我也如何发菩提心。那么,诸佛菩萨是如何发菩提心的呢?舍弃所有的财产、受用、善根,全心全意为了利益众生而发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做,光是口头上说“诸佛怎么样发,我也这样发”,实际上是在欺骗所有的众生和佛菩萨。因此,发菩提心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行了,必须要真正地发自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将身体等布施给众生,只要众生欢喜,怎么样戏弄我的身体,故意把这个身体抬来抬去或耍来耍去,都无所谓。甚至别人讥笑我们,比如自己的身体比较胖,别人故意说:“你的身体特别苗条啊,妙音天女都很羡慕你的身材,见到你都不好意思了。”或者有些人没有牙齿,别人嘲讽道:“你的牙齿真是洁白啊,天上的月亮都非常羞愧,躲到西山在悄悄地偷看你……”用这种方式来挖苦人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没有牙齿,可能就特别不高兴,但作为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不管别人怎么样戏弄我,有理由还是没理由,我都要安忍,毕竟我早已经舍弃了这个身体。

 

可见,大乘菩萨戒中所讲的许多利他行为,远远超越了《别解脱经》中的“沙门四法”。所谓沙门四法,就是别人打我时,我不还手;别人骂我时,我不还口;别人恨我时,我不恨他;别人说我过失时,我不说他的过失。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都要严格执守的,更何况是已经发过大乘菩提心的我们了。暂且不说密宗瑜珈士、证悟者、大成就者的甚深境界,有些人就连大乘菩提心怎么样受持,发心跟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都不明白。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觉得一定要依《入菩萨行论》的精神来衡量,否则,即便是特别小的一些问题,两个人也能争得面红耳赤,这种现象不太好。

 

其实不管是对身体还是受用,矛盾和痛苦的来源就是执著,修持大乘法门的人必须要断除相续中的这些执著,你对哪个事物比较贪执,就一定要放弃。龙猛菩萨的上师萨热哈巴曾说:“相续中若有芝麻许的执著,也会带来无量的痛苦。”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以前龙猛菩萨有一个公案:有次他修持空性本尊(空行母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以前我在日记里也写过,华智仁波切由于执著一个木碗,后来也遭到了蒋扬钦则旺波的批评。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执著,必定对照见本尊、获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证悟境界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对大多数的修行人来讲,执著利他是非常好的。如果你利益众生的执著特别强烈,《现观庄严论》中说,这是不会障碍任何修行的。尽管它也是一种执著,但在成佛之前我们不能舍弃。因此,在所有的执著当中,利他的执著、对佛菩萨生起信心的执著是最好的,而嗔恨心的执著、贪心的执著,则是最低劣、最不好的。有时候到了城市里面,有种感觉特别明显:世间上大多数人对钱财非常贪执,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对感情的执著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今社会上的自杀率越来越高,这些自杀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因为感情问题。人们对异性的执著,无论从言谈里或是生活中,都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非常痛苦的!虽然有些人对身体、对钱财有执著,但这些执著中,最严重、最可怕的就是对感情的执著。作为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大家应该多方面来对治自己的这种贪执,最好把这些没有意义的执著放下,不然的话,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一定障碍。因为一个人的心里不可能放很多东西,如果你对感情、爱情、婚姻特别重视,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这方面,那是不可能有什么修行的。外面的有些居士特别复杂,他们表面上是在学习佛法,但实际上全是假的,只不过是听一堂课而已,除了这个时间以外,其余的都是给别人打电话,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经历听起来非常可恶,这不是很好的。因此,学习佛法的人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这一点十分重要!

 

我们在座的出家人这方面确实了不起,能看破世间人最执著的情感,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趋入佛门而出家,这种行为是非常伟大的。尽管你们有些人的修行不太好,精进也不够,但不管怎么样,这种看破红尘的举动,在末法时期是非常了不起的。

 

总的来讲,我们对身体的执著应该要放弃,否则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成就。我希望你们以后在生活中尽量这样修,别人说你一点过失,无端毁谤你,或者用刀子来砍你,用棍棒来打你,如果一点都不还手,除了真正发了菩提心、名副其实的菩萨外,可能有点困难。但对一些非常小的事情,比如在我房子旁边挖个水沟,走路无意中撞了我一下,就特别生气、破口大骂,这是没有必要的。既然我们发了菩提心,这些小问题既对身体没有害处,对修行也没有害处,如果执著得特别大,并为了这件事情闹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看起来、听起来也非常可笑。表面上说自己皈依了多少年,学习佛法如何如何,在什么上师面前受过菩萨戒,并得过大圆满的最高灌顶,但实际上看来,好像大圆满的灌顶越高,你的嗔恨心也越大,学佛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不是大乘佛法和密宗没有对治法,只是我们的根基太低劣了,如果人的根基跟不上,灌顶的法门再高、所修的法门再深,也是对不上号的。所以,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根基修持一些利他的法门,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和违缘时,必须将自己所学的佛法用在心上,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我的身体既已布施给了众生,只要不成为对他们有暂时、长久危害的业,就随他们的便吧,怎么样损害、怎么样享用都无所谓。

 

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害,我的身体也不愿意提供,倘若他们让我杀生或是做一些坏事,我的身体也不一定布施,还是自己留着吧,毕竟我也挺执著的(开玩笑)。

 

这里有一个疑问:此处着重强调了我们要布施身体,但《学集论》、《中观四百论》中说要保护自己的身体,这两者难道不矛盾吗?回答是并不矛盾。为什么呢?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也为了断除自己的贪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身体欣然布施给一切众生。但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自己在修法上暂时用得上这个身体,那就要保护它,生病时通过吃药来治疗它,但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众生,这也是我们修持佛法的宗旨。因此,从利他的角度来讲,身体一定要布施给众生,但为了修持佛法,我们也应该保护它,用两个侧面来解释就不会有矛盾。

 

所以,布施身体如果对众生有害,我们就不应该这么做。要知道,不害众生对我们一生来讲都非常重要,现在有些人经常说:“为了养家糊口,我不得不开酒店造杀业,现在马上改行也特别困难。”其实一个人来到世间,不管怎么样生活都不会饿死,在谋生的手段当中,杀害众生的事业是最不好的,没有任何的退路可言,一旦你最后要感受这种业果,那时候说是因为要生活,所以能不能开个绿灯,根本没有这种说法。

 

我们每个人应该看看自己的前途是什么样的,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亲友书》里面也讲了四种人,你们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如果你现在非常有钱,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但今生的钱全部是通过欺骗、杀生等不正当手段而获得的,来世会变成怎么样?你应该问问自己。要知道,我们的来世比今生还漫长,只要相信这一点,对未来就不得不打算。以前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博朵瓦、仲敦巴,他们一生中从来没有害过众生,博朵瓦格西说:“我从未生起过一刹那伤害众生的念头,哪怕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成佛,这种想法也没有产生过,我成佛就是为了众生!”在尊者的自传和自我教言中,也讲了一些非常殊胜的甚深教言,通过这些教言,大家应该尽量断除我执,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一点是不可缺少的!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三十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第三品“受持菩提心”,这一品主要宣讲了随喜、回向以及舍施的道理。随喜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回向。

 

辛八(回向福德)分二:一、总回向;二、别回向。

 

壬一、总回向: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以上学习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随喜等善举,观想将这些善根全部回向给所有众生,但愿他们获得无比的快乐,暂时得到人天福报、健康无病等利益,最终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过:“我们的回向就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目标,在此之前让众生获得各自所求,只是暂时的回向。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此乃回向的所有内容。”

 

我们平时所做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并心里观想:以此善根,愿众生获得快乐、佛法兴盛。这两个问题大家不能忘记,如果这样回向,无量的众生肯定能得到真实利益,这就是佛菩萨不共的加持、功德和威力。

 

所以作回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超度亡人的过程中,回向对其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关于这点,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从前,广严城的人们准备迎请佛陀应供,前一天晚上有五百饿鬼来到佛陀面前乞求:“明日广严城的人们供养您的善根回向给我们吧。”佛陀明知故问:“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它们说:“我们是广严城这些居民的父亲母亲,以吝啬之业而转生为饿鬼。”“那么明日回向时你们也来,我可以作回向!”饿鬼们说:“我们投生为这般丑陋的身体,感到十分惭愧,实在不敢前来。”佛陀呵斥道:“你们造恶业时本该羞愧,可那时候你们却不知羞耻,而现在已经投生成低劣的身体,惭愧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来就没办法回向给你们。”于是它们不得不答应。第二天来了以后,广严城的人们特别害怕,佛陀说:“大家不必惊慌,这些饿鬼都是你们的父母所转生,能否将善根回向给它们?”人们答应后,佛陀就为那些饿鬼作了回向,以此善根它们死后都转生到三十三天。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回向的功德是相当大的,假如我们平时做的善根没有回向,就像《宝箧经》中所讲,一旦相续中生起恶念,这些善根是很容易被摧毁的。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在课堂上说:“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传承上师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时,一定要记得回向!

 

那么,回向和发愿有什么差别呢?无垢光尊者是这样分析的:对以前已做过的善根,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对没有做过的善根,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做,这就是发愿。这两者一定要分清楚,在积累任何善根的时候,必须要以回向来摄持。

 

不仅已做的善根可以回向,根据《华严经》中所述,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经中说:“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意思就是说,众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都可以回向给菩萨地,若能如此,所获的善妙功德无法言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关于这一问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一些宣说(《宝鬘论》宣讲了发愿和回向的很多道理),对此喇拉曲智仁波切解释道:“未来的善根可以回向,就如同有些人未来会获得一些财物,现在可以发愿与某人共享,这并不是不现实的事情,而是可以实现的,同样,回向未来的善根也是如此。”

 

既然回向在大乘佛法中如此重要,那么,回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懂得。在回向的时候,不能将善根执为实有,而应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假如对善根、对所回向的众生耽执为实有或特别贪执,这种回向是不究竟的。《般若摄颂》云:“佛说如食杂毒食,缘于白法亦复然。”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就像在食物中掺毒一样,若执著白法为实有,其危害也是同样。

 

所以,回向的方式要以如梦如幻来摄持,回向的善根可以是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善根,倘若没有回向,所做的善法不一定成为菩提之因。故而无垢光尊者说:行持任何善法,最初应以菩提心来摄持,中间安住于三轮体空的无缘境界中,最后缘无上菩提而作回向,倘若能以三殊胜摄持,此善根即为随解脱分善根,否则,只是随福德分善根,无法成为佛道之因。

 

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是听法也好,讲经也好,积累任何善根都应该让它有意义,就像一个工人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应该将它用在关键的地方。当然,所谓的回向,许多大德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布施”,有些说是“赐给”,但我认为应该是“用于”,也就是把这些善根用在哪些地方,是人天福报上,还是利益众生上,或是自己升官发财上?就像那个工人把赚来的钱是给亲友子女买衣服玩具,还是给自己买一些饮食,或是买摇头丸到舞厅里过一种精神病的生活?回向也是同样,有些人把善根用于利益一切众生,有些人只想自己获得快乐,有些人把善根用来损害冤敌,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回向可以理解为“用于”。

 

要知道,我们能听经闻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寂静的地方各方面条件可能比较具足,但在外面的城市里,居士们每次集聚时,坐车要花很多钱,听几堂课也是很辛苦的。所以你们在集中听课的时候,发心一定要清净,听完后一定要回向,不能听完就直接走了,而应该将闻法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且念一些回向文,这种闻法方式是最好的。当然,所念的回向文,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因此,回向的意义非常重大,大家知道了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务必要行持,将每天所做的善根转为菩提之因,千万不要随便浪费了!

 

壬二(别回向)分三:一、为患病者回向;二、为饥渴者回向;三、为贫穷者回向。

 

癸一、为患病者回向:

 

世间上患有疾病的众生非常可怜,就连听法都坐不住,在我讲法的时候自己也很痛,一定要动来动去,尤其是得脊椎病的人,坐在那里特别难受,对这些人应该回向,嘿嘿……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乃至所有众生的疾病没有完全康复之前,我愿成为治疗他们的医生、包治百病的妙药,以及照顾他们的护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也是这样发愿的,他认为当国王不太好,当商人也不好,当医生的话,如果心地善良,就可以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他发愿当医生。我们的善根也应该这样回向:为了治疗世间上的所有疾病,我一定要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当医生。《本生传》中有这样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人药王子,母亲从怀孕时起,身体任何部位触碰众生,所有的疾病都能得以治愈。王子降生以后,只需用手等身体任何部位与病者接触,即可治愈患者一切疾患。在其逝世之后,他的骨灰若敷于身体病变部位,也能治愈一切病痛。所以,我们内心应当发愿像人药王子那样,真正治愈众生所患的恶疾,令患者完全康复。

 

现在各大医院里的医学教授、著名医生,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自己养家糊口而工作,但有些人的发心相当清净,他们将一生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可怜的病人,日日夜夜为这些病患着想,我们也要发愿当这样的医生来利益众生。有时候看见一些医生,不要认为医生没什么了不起,眼科医生心脏不太好,牙科医生没有头发,不能这么想,也许他们正是诸佛菩萨的化身。

 

至于妙药,在世间中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藏药,都可以说是诸菩萨的化现,或者为了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我们也可以发愿变成妙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为莲花王,该国的民众普遍得一种瘟疫病,只有若和达鱼肉方能治疗,而这种鱼当时没办法得到,于是国王发愿舍弃生命,跃入河中变成若和达鱼,让人们割取它的身肉,以此医好了所有人的瘟疫。按这个公案所讲,我们也应该发愿变成妙药。

 

不过,有时候我们中药不想喝,西药不想吃,藏药也不太愿意接受,尤其是一些病人,常年和药罐子打交道,一看到药就特别害怕。其实,这是我们不懂这方面的道理而已,如果真正懂的话,所有妙药都是佛菩萨的幻化和加持,应该这样观想而享用,然后自己也发愿将来变成妙药利益众生。如果说我们吃的药与诸佛菩萨的发愿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

 

除了医生和药物之外,我们还要做护士来照顾病人。《毗奈耶经》中讲,佛陀曾亲自以身作则,前往病房里帮助病人擦拭身体、照料饮食、宣讲养生常识等等。同时,还在戒律中谆谆告诫大家:照顾病人,是我们每个修行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看见可怜的病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地照料他们,这一点相当重要!

 

总之,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看见护士、药物或者医生,都应该想这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同时自己在心里发愿:世间上有这么多的可怜众生,我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若能这样,功德也是非常大的。阿底峡尊者说:“照顾长期的病人、孝养老年的父母、帮助远游的客人,这三者的功德等同于修持大悲空性。”尊者精通显密一切教法,完全照见了因果的这一规律,所以告诉我们,如果照顾可怜的病人,确实就有无量的功德。

 

本论在此处的三种回向,分别对应了人寿减少时的三大灾难——疾疫劫、刀兵劫、饥馑劫。根据《瑜伽师地论》、《成实论》及《俱舍论》中记载,在人寿20岁的时候,人类造不善业极为严重,非天不悦而降下瘟疫,怎样服药治疗都没有效果,只有依靠诸佛菩萨的发愿力、功德力和加持力,才能让他们得到利益。我想不仅是在未来,现在社会上的可怕疾病也处处可见,比如说以前鼠疫爆发时,全世界死了1亿多人,后引发的8次霍乱,光是英国就有14万人死亡。现在又流行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等,实际上这与未来的疾疫劫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某些瘟疫是世界性的,倘若没有控制好,灭绝整个世界上的人类也不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平时发愿时应该想到:让世间上所有的可怜众生都获得快乐,愿他们身心中的痛苦早日消除。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哪怕帮助一个病人也可以,如果身体比较好,就用身体帮助他们;如果条件比较好,就用物质来帮助他们。现在有很多高僧大德或是一些善良的人,经常建立免费的医疗机构和佛教医院,为这些病人解决了很多痛苦。其实病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看见以后一定要尽量帮助,在最快的时间内救护他们。

 

但有时候因为众生的业力所致,来不及救的情况也有。前两天听说有些人来借学院的救护车,事后我询问了一下情况,原来是附近村子里有个年轻人,三天以后准备结婚,他非常高兴地到县上发请帖,没想到在半路翻车了。当时我们的救护车没有用上,别的车送他到了外面的医院,据说人当场就已经死了。听到这件事情,我深深感到无常特别可怕,原本他打算三天以后开始新的生活,为了这个目的却在半路上离开了人间,我们确实很想救他,但由于中间的因缘不具足而鞭长莫及,这类事情也时有发生。

 

作为大乘佛教徒,身边有一些可怜的众生马上要失去生命时,我们一定要全力地帮助他。这方面学院有些道友就做得特别好,为了照顾病人,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他们经常不顾自己的一切,衣不解带、废寝忘食地看护患者,有时候——“他快不行了,不管怎么样,我马上送他去医院!”看这种态度,他们对众生的生命还是非常重视的,应该要这样!毕竟这些人若能活在世上,依靠佛法对其今生来世都会有利益,我们帮助他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癸二、为饥渴者回向: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遇到饥荒的时候,祈盼诸佛菩萨加持,天上能降下饮食之雨,解除众生的饥渴危难,让他们获得饮食圆满。

 

佛经及《俱舍论》中记载,在未来人寿30岁时,世间上将出现可怕的饥荒,那时人们根本没有饮食,就像寻找如意宝一样,寻找古代人遗留下的粮食颗粒。倘若侥幸找到一粒人寿80岁或100岁时的粮食,他们都说:“这是有福报的人所遗留下来的,如果把它熬汤喝,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对这粒粮食非常重视,将其锁在铁箱子里,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将所有的生存希望都寄托在这一粒粮食上。或者他们在挖地时,有时候能挖到人寿100岁时的骨架,他们说以前的人类有福报,所以骨架有营养,用来熬汤喝也能维持生命,不会因饥荒而饿死。这种饥荒确实非常可怕,因此我们应当发愿:在众生遭遇这种灾难、没吃没喝的时候,愿我变成他们面前的饮食,帮助这些可怜众生解除饥渴之苦。或者发愿:世间上有如此多的难民和贫苦众生,祈求诸佛菩萨加持,愿他们早日获得饮食,远离这些痛苦!

 

不仅未来有如是可怕的情景,现在的很多国家也经常发生饥荒,如非洲、伊拉克等,经常出现成千上万人因得不到饮食而饿死的现象。上个世纪大概是1959年,整个世界爆发了一场大饥荒,死亡人数高达522万,到1960年时,增至1550多万人。那时我们还没有出生,在座的老菩萨们应该了解具体情况。如今藏地的许多老年人,包括我父母在内,当年都亲眼目睹过人饿死的场面,甚至有些人一死,马上就被别人将精肉挖出来吃掉,十分可怕!即便是现在,仍有很多地方没办法解决人们的饮食问题,有时候看一下新闻报道,的确感到富裕的人不少,但贫穷的人也特别多,一幕幕犹如饿鬼世界来到了人间。

 

前段时间,有位领导写了一篇文章,向上级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题目是《农民真苦!农民真累!农民真穷!》,用这三个方面来叙述农民的辛酸苦辣。其实,我们如果去一些偏僻的地方,真的发现那里的众生非常非常可怜,见到这些现象时,我们一定要发愿:凡是出现饥荒的地方,愿我化作众生的充饥之食。

 

世间上有很多大的慈善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等,经常为灾民和难民提供衣物、药品等方面的援助,这一善举,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幻现也很难说。因此,我们以后若看到可怜的众生,不管自己能解决多少人的饮食,哪怕只是一个人,在他遇到贫困时帮助他,那我们来到人间也是有意义的。作为大乘佛教徒,虽然应该关心自己的修行,但在看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是责无旁贷的!

 

癸三、为贫穷者回向: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为了赈济一切穷困潦倒的众生,愿我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就像古代的如意宝或大国王的宝库一样满足众生的所需,使各种各样的资具用品展现在这些贫困有情的面前。时时刻刻也应当这样发愿。

 

《宝积经》中说,众生遇到饥荒的时候,佛陀化现为宝珠,普降食物等妙雨来解除人们的痛苦。可见,倘若众生遭遇贫困,有些人前来帮助或通过一些途径让他们获得财物,这可以说是佛陀的化现。因为佛陀的化现不可思议,《华严经》中云:佛陀能以婆罗门、梵天、帝释、比丘等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趋入不可思议智境经》中也说:“若显现为乐园、珠宝、妙药、明咒、所需资具能调化,则现彼等相应之显色与形色。”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妙药、资具,包括夏天里的空调和风扇,公共汽车、出租车、舟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都应该说是佛陀的化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佛陀还化现为莲花、如意树、乐园、美宅、经堂,当商人漂泊在荒野中时化现为城市,在大江大河中化现为船筏、航船与桥梁。当然,没有信仰的人、唯物主义者,或是对大乘不可思议的幻变力一无所知的人,不一定相信这些教义,但是对佛菩萨的加持力和发愿力真正深信不疑的人,应该会懂得这些道理。

 

《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说:“佛陀化现为桥梁、道路、门等,为人们提供各种方便。”所以大家在受用一些外境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可能是佛陀的化现。譬如看见一座大桥,作为佛教徒,不应该认为这座桥与佛陀的化身没有任何关系,不管你到哪里去,只要看到利益众生的一些资具,都应该想到:这是依靠佛陀无始劫来所发的不可思议之大愿,才让我们暂时获得了这种利益。

 

可见,佛陀的加持始终在我们身边,从来没有远离过。《百业经》中有个假设句说:“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现观庄严论》中也讲过,佛陀的事业无有间断,只是可怜的众生看不到而已。假如佛陀来到你的面前,真正解决了一些问题,你会说“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议”,对这件事情你是认可的,但除此之外,佛陀似乎从来没有帮过自己,甚至有些人还埋怨:“我天天给你烧香祈祷,你怎么都不保佑我?”听说以前有个居士想搞一笔大生意,每天都在佛前祈求,后来因为自己没有福报,生意没有成功,他就起了极大的嗔恨心,把佛像撕下来就烧掉了,还边烧边说:“我天天给你供养,为什么都不帮我?我一定要惩罚你!”我想凡夫人对佛陀不应该用“惩罚”,想惩罚也惩罚不了,有时候看这些众生的所作所为,真是非常可怜!

 

我们平时发愿的时候,也应该像佛陀那样生生世世利益众生,不管自己变成人也好,非人也好,乃至变成一般的无情资具,都要想到利益众生。同时,就算是看到一支笔,也应该想“这支笔对我很有帮助,可以帮我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有可能是佛陀的化现”。毕竟佛陀的力量和发愿不可思议,只要能满足众生的需要,变成任何东西,都在他的发愿范围之内。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也应当这样随学。

 

在解释这个颂词时,堪布根霍在注疏中说:虽然颂词字面上没有直接宣说刀兵劫,但前面先讲了疾疫劫,又讲了饥馑劫,最后间接讲了刀兵劫。所谓刀兵劫,是指在人寿10岁时,众生的害心尤为增长,福报渐渐隐没,身体非常矮小,以头发为衣服,以稗子为食物,由于共业所感,世间上的草木全部变成武器,随手捡起来即可互相残杀,犹如复活地狱重现人间。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该发愿,希望自己在那时候能真正利益众生,并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令一切战争统统消失,人类生活无任何忧虑。

 

其实不仅是未来,现在也可以这样观想:世界上频频发生一些战争,经常导致民不聊生、死伤无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1600万人离开了人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尽管死亡人数的统计不尽相同,但公认的说法是4500多万人成了战争的殉葬品。后来又相继爆发了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波斯湾战争……最近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也有战事冲突,无数的众生此刻正陷于硝烟血海之中。不仅世界各国有战争,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多冲突,包括佛教徒也常有一些小摩擦,家庭战争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战争不管是内战也好、外战也好,大战争也好、小战争也好,都会让人非常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他们的嗔恨心早日息灭,世间众生得到和平!

 

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还应当尽量调解。当然,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别说是化解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战争,甚至牧民们关于草场的纠纷问题,我处理起来也时常遇到困难。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佛教徒,只要看到别人有冲突,都应该发心劝阻,而不能袖手旁观。如果两个人准备作战,不能在一旁煽风点火:“加油打啊,你们打得很不错啊!”以前我们把两个小孩叫在一起,对这个说“你不敢打他”,对那个说“你不敢打他”,过一会儿,他们就开始拼命搏斗了。但现在大家的思想已经成熟了,看到别人打架、产生摩擦,就应当尽力去劝阻,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作为修行人,我们不仅应在实际行动中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同时也要发愿:当众生感受这些疾病、灾难、战争时,我一定要化作他们的所需,出现在他们面前。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纷纷饱受战乱之苦,难民们的感受,具有智慧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对于这些难民,我们也应该发愿,希望能解除他们的忧愁和困惑。

 

《楼房经》中说:“若对僧众供养一粒诃子、一勺饮食,未来生中决定不逢疾疫、饥馑、刀兵三大灾劫。”所以,如果我们遇到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供养一些诃子,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不知道我们商店有没有诃子?如果有的话,明天的生意可能很好,佛经里虽然说是一粒,倘若供养多一点,也许功德会更大吧。同时,对僧众还可以供养其他饮食,如此都不会生逢恶劫,这在佛经中均有记载。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时时刻刻发愿,让世间上的苦难众生都获得快乐,这对大乘修行人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发心!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九节课

 

前面已经讲了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忏悔罪业”。

 

在“净化自相续”这一科判中,主要分为八个方面,第二品讲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四个方面。既然宣讲了四个方面,那为什么只叫“忏悔罪业”呢?大家应该清楚,这一品虽然讲了其余三支,但主要讲的是忏悔支,从这个角度将品名叫做“忏悔罪业”。

 

今天开始学习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本品先讲了八支供的其余四支,首先是随喜支。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喜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坏,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坏且越来越增上,叫做随喜修道。一般而言,这三种修道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须具足。

 

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若是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然而,从实际行动中来看,随喜的善根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别人行持善法、享受快乐,这时候一定要看看我们有没有嫉妒心、嗔恨心、懊恼心,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随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了这部论典,希望大家今后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样的善法、有什么样的功德,都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尽量生起无有嫉妒的善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今天讲的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壬一、随喜世间善: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这里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先讲对世间善的因随喜: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堕入恶趣受苦,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行持十种善法,如戒杀放生、不妄语、不邪淫等,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从内心数数随喜。果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这即是所谓的世间随喜。

 

平常我们也应该这样,假如看见某人已经发财了、获得地位了、今天赚大钱了,当他获得这些世间福报时,应毫无嫉妒地对他随喜。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或者买了新房子搬到里面去,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凡夫人就有这种毛病,一看到别人有福报,就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这是非常不好的!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大老板,他说自己一年能赚一亿多,我当时就想“要是给我们学院投资一千万该多好啊”,尽管这种发心不是为了我自己,但毕竟是为了我所,后来我立即转变念头:“这是非常不好的,应该随喜别人的功德!”怎么随喜呢?希望他的福报比现在还大,更多地获得种种资财受用。以前我们学院中有位法师就是这样,他一听说别人什么有财产,或看到别人富裕、身体健康,就口口声声地说“多好啊、多好啊”,他的随喜非常诚恳,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

 

实际上,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身体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然而,有些人可能身体不具足,或者语言不具足,或者内心不具足,因此平时在随喜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随喜。尤其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间善法、享受一些世间福报时,我们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生起这种善的分别念。平时我们不管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别人有一个好名声、获得了什么快乐,都应当从内心中马上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

 

反过来说,假如别人造恶业,你心生随喜,也能获得同样的过失。前不久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包括有些佛教徒在内,也是在心里或口里这样说。要知道,作为大乘佛教徒,这样随喜是非常不合理的,看到别人杀人,你在心里随喜,那你也有杀生的过失。所以,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但与我相当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若对他进行随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发了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为了世间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对他进行随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因此,前面公案中为什么贫女获得了超过波斯匿王的功德,原因就在这里。

 

在随喜功德的问题上,有些现象值得分析。有些人说:“我作为凡夫,天天在家随喜释迦牟尼佛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的善根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样的。”去年还是前年,听说有个老太太天天绕大幻化网坛城,有个年轻的居士问:“你绕了多少圈啊?”她说:“不告诉你!如果告诉你,你会随喜我的,你一随喜,我的功德就全没了。”这也不一定,她的功德并不是别人一随喜就马上抢走了,不会这样的。那天我在深圳时,有个居士说:“你们去放生,我不出一分钱在这里随喜就可以了,只要随喜,别人放一百万,我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实际上随喜并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随喜,前提必须是内心非常纯洁,不杂有任何烦恼,假如你什么事情都没做,光是投机取巧地随喜,能不能获得功德也不好说。

 

可见,随喜获得同等功德也有一定的界限,佛陀告诉我们,对于随喜,应该分析在哪些情况下获得同等的功德,哪些情况下获得超越的功德,哪些情况下只得一部分功德,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值得好好思考。当然,如果你亲自去造一些善业,这个功德是最保险的。

 

以上讲了对世间善法的随喜,下面是对出世间善法的随喜,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士道善根的随喜,二是对上士道善根的随喜。或者可以说,上面是对“随福德分”善根的随喜,下面是对“随解脱分”善根的随喜,这又分为随喜声缘阿罗汉的善根、随喜大乘菩萨的善根。

 

壬二、随喜出世善: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小乘善行包括因和果两个方面,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

 

大家应该清楚,作为声闻行人,将整个轮回视如火坑,相续中有强烈的出离心,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通过修持四谛十六形相,完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缘觉是自己修持十二缘起,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最后获得了这种果位。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缘起、抉择四谛,或者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我们应把他当作自己的对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就是对中士道的因随喜。倘若有人获得了声闻阿罗汉果位,或者获得了缘觉果位,如在佛陀时代,很多弟子一闻佛语马上证悟了一来果、无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或独觉果位,我们也应该加以随喜:“佛陀的某某弟子获得了阿罗汉果,真是非常高兴,多么随喜啊!”如果产生这种心态,就叫做果随喜。

 

现在已经过了释迦牟尼佛的果法期,真正获得阿罗汉果、缘觉果位的现象非常罕见,但在这个世间中,希求自我解脱的修行人是非常多的,不管是修密法还是显宗,相当一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若把他们当作对境生起欢喜心,这也是对中士道的随喜。

 

另外,斯里兰卡、泰国等处的小乘行人,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每天也是托钵化缘,对于这种庄严的威仪,我们应该从内心当中随喜。汉传佛教的大多数出家人过午不食,守持比丘、比丘尼戒,居士守持八关斋戒,这些都是获得小乘果位的一种行为,对于这些功德也要进行随喜。同时,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帮助病人、救济贫困众生,或者为上师、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两个人同时为上师做事,表面上互相随喜,但过一段时间这种随喜的密意才能揭开。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一个人,他对我说:“上师,您老人家身边有某某人这样做,我非常随喜、非常随喜!”我当时真的以为他很随喜,但后来通过他的好多行为,跟别人的种种摩擦,才发现——哦,这种随喜原来是不了义的,并不是真正的随喜!所以,你们有时候如果实在不能随喜,口头上也不要说好话,欺骗人是没有必要的,真正为上师、为三宝做事情,应该从内心由衷地随喜,这是很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中有没有阿罗汉或独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以前宣化上人在讲《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时讲过一个公案:有位阿罗汉从印度来到汉地,途中看到两位童子在虚空示现神变飞行,他便以神通将他们定住,并问他们到哪里去。童子答道:“中国有华严菩萨,我们准备取出他的牙齿到印度的文殊讲堂供养。”言毕,阿罗汉就放了他们。后来阿罗汉来到长安,当时皇帝的国师——清凉国师已经圆寂,据有关记载,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齿,他到棺材里面一看,两颗牙齿不见了,于是后人皆称清凉国师为华严菩萨的化身。从这个公案来看,清凉国师的那个时代,距今不是特别遥远,那时候也有阿罗汉应世。大概在十年前,新加坡也有位法师声称获得了无来果,是真是假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别人获得这些圣果,一定要从内心中随喜。

 

颂词说“彼为菩提因”,这里的“菩提”是指声闻、缘觉等小乘果位,“菩提因”就是修持四谛、十二缘起,随喜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因的善行,叫做因随喜;随喜众生远离整个轮回,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这就是果随喜。

 

以上讲了对中士道的随喜,下面讲对上士道的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对大乘菩萨善根的随喜,也包括因与果两种。果随喜:对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暂时的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果位,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随喜。世间中出现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无量无边的佛陀,每一尊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于这些佛陀的功德善根,我们要随喜;一地到十地之间也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这些菩萨每一刹那利益众生的行为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无法言说,这些也应该随喜,此为果随喜。因随喜:没有嫉妒地欣悦随喜给众生带来安乐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众生的一切善行。这种因随喜不仅包括了帮助众生的发心,而且还有行持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

 

在这个世间上,有无数圣者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我们不管念诵还是修法,对这些果位应该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有些人虽然没有获得佛菩萨果位,但他相续中有一颗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实际行动中也一直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这些利他的发心与行为,都值得我们随喜,佛陀在经中说:“最初发菩提心的善根是无法衡量的。”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意思就是说,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要知道,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大乘的随喜才有。虽然表面上看来,随喜他人的随福德分善根,是一种功德;随喜声闻缘觉的随解脱分善根,也是一种功德;对佛菩萨的因和果随喜,还是一种功德,但这些功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把随喜的对境定为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的确无法衡量。

 

有关随喜的功德,《华严经》以微尘为比喻宣讲了很多,在《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中也专门讲了随喜听闻此经的殊胜功德,《普贤行愿品》中也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意思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我们要随喜;对声闻缘觉的有学、无学道的善根,我们也要随喜;对所有佛和菩萨的善根,我们还是要随喜。这些功德随喜,包括了以上所讲的一切内容。

 

当然,口头上谁都会说“随喜功德”,但实际上必须要了解随喜的对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起随喜,这些问题一定要分析。所谓学习佛法,不是只会讲一些名词就行了,有些人因为没有好好学习佛法,随喜也是修不来,看到别人行持善法、获得快乐,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不高兴,这样不太好!别人考一百分,自己就算得零分,也应该随喜别人;作为单位里的同事,如果别人赚了一百多万,你不但不赚反而亏了很多,这时候也应该替他高兴,希望别人再多赚一点,千万不能想“他赚了这么多,我赚一点多好啊!他不要再发财了,应该让我发大财,三宝加持,保佑保佑”,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随喜学得一点也不好。

 

有时候随喜也很不容易。前段时间汉地很多寺院迎请了一些上师开光,做了不少善事,我当时观察自己的心态,有时候随喜得很不错的,这些高僧大德到各地为无明愚痴的众生宣讲佛法,令他们明白取舍的道理,每每听到这些善举,心里都不禁数数欢喜。但有时候对于某些上师的行为,到底能生起随喜还是生起邪见也说不清。昨前天听人说,某地举行了隆重的法会,邀请了一些了不起的上师,但是见上师必须要交五百到七百块钱,交钱以后,他可以给你宣讲大圆满,让你马上证悟,甚至他的弟子也要交钱。别人让我随喜,但我随喜的心始终生不起来,心想:如果证悟要靠钱来买,那世间上的大富翁应该很快成就了,毕竟几百块钱对他们而言,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这些行为对佛法有利还是有害,有时候也不好说。在我们学院中大多数人是随法者,但有个别人也是随信者,一听说“某某大德很了不起,他的功德如何如何”,就来不及观察,马上跑去依止。真正有智慧的人,必须通过再三观察,觉得这位大德确实如理如法,才去依止的。也许是我智慧浅薄之故吧,对于某些现象经常困惑不解,随喜心也生不起来,但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些大德的行为非常了不起、不可思议,心里生起欣然快乐。

 

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作为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负起责任。传授佛法的这些上师,发心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我看现在的很多上师,不管是财产还是名声,该有的已经有了,如果再对佛法一点都不负责任,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今生没有报应,来世肯定有的!无论你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都应该对因果负责,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身为修行人,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对众生有没有意义,对佛法有没有意义,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即使别人赞叹你、随喜你,有没有功德也不知道。假如没有功德,随喜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就像山谷里的水在“哗哗”响,我随喜水声那么大,这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也说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大家应该观察自己的行为!

 

已经讲完了随喜支,下面开始讲第六个问题。

 

辛六、请转法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可怜众生,他们被无明烦恼的黑暗遮蔽着,被业力的绳索紧紧捆缚着,一直处于轮回的可怕深渊中,倘若没有点亮正法的明灯,他们始终没有解脱的机会,这些众生缺乏正法和善知识的引导,为了利益他们,我于十方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而祈请转法轮。

 

据佛教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观察众生不是法器,于七七四十九天中不说法,独自安坐于林中。后来因帝释和梵天的百般劝请,供养各种供品,世尊才在印度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进而转了八万四千法门。从此以后,这在佛教史上也是一种不共的缘起,有些善知识对弟子的邪行生厌离心,或者有些上师一生的度生事业圆满,他们不再转法轮,但若依靠某些善缘具足弟子的请求,他也会重转法轮的。

 

因此,世间中如果佛陀没有转法轮,我们要祈请转法轮,这种功德是相当大的。如果有些上师没有转法轮,显现上对众生生起厌烦心,在这种情况下,请求转法轮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世间上来讲,如果老师看到下面的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祈求他,他不一定愿意讲,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师自己印一些法本,然后说“你们快过来啊,我今天要转无上法轮”,这样好多弟子就会对这个法不重视,佛法就丧失了它的尊贵性。但若上师稍微有点客气,说“我不想转法轮”,弟子们就会殷勤祈请,以此为缘起上师也会继续传法的。

 

我们以后不管是在哪个地方,看到有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不转法轮时,一定要恭敬祈请。堪布根霍在讲义里说:“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法轮,自己生生世世都会得遇正法光明,不会堕入邪见的黑暗之中。”乃至在一些年老的善知识面前,请转法轮也是很重要的。原来我们寺院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堪布,有次大家请求他传一部法,在传法的过程中,他虽然已近八十高龄,但里面的教证、理证、上师的窍诀全部记得清清楚楚,令人生起极大的信心。后来有人问他:“您老人家讲得那么好,为什么不给别人转法轮?”他说:“没有人叫我讲啊,我也不好意思,所以没办法!”大家听后觉得非常可惜,现在的众生这么缺少佛法,现在明明有善知识在眼前,却不请转法轮,让他一直住在那里,真是太可惜了!

 

我们以后如果有能力,应该主动给别人转法轮。听说有个道友要到别的地方去,首先打电话问:“我要不要给你们讲一个《佛子行》啊?”“什么是《佛子行》呢?”“你们听后就知道了,要不要我讲呢?”最后结局如何也不太清楚,但这种给人传法的方式,可能谁都不愿意听。如果说“我有很多很多教言,但我不愿意传”,那肯定有不少人拿着哈达来找你。

 

总而言之,今后在一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我们应该祈祷转法轮,这是第六个问题。

 

辛七、祈请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假如众生的福报尽了,佛陀将要示现涅槃,这时候我们应当在佛前恭敬合掌,祈请佛陀长久住世,千万不要涅槃,不要舍弃轮回中的迷乱众生,一定要救度他们!

 

以前释迦牟尼佛即将趋入涅槃时,纯陀优婆塞在佛前再三祈请住世,后来佛陀应允,又住世三个月为众生讲法(也有历史上说是四个月)。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按照一些伏藏大师的授记,他老人家本应于六十七岁示现圆寂(跟麦彭仁波切住世时间相同),但因为僧众们的再三祈请,上师依靠幻化身在人间又多住了很多年。

 

所以,我们若看到一些善知识将要涅槃,一定要在他面前祈求长久住世。但有时候上师稍微感冒头痛了,一大群弟子马上捧着长寿佛、《长寿经》,拼命地哭着:“上师,您老人家不要死啊……”我觉得这样也没有必要,上师稍有点不舒服,也不一定马上就要死了,你们祈请应该掌握分寸!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八节课

 

现在是讲现行对治力中的“迅速精进”,其中第一个“寿命不可靠”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受用不可靠”。

 

寅二、受用不可靠:

 

除忆昔经历,今吾复何余?

然因执著彼,屡违上师教。

 

我在轮回中也曾享受过一些受用,但现在除了忆念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但由于贪恋这些受用,我屡屡违背过上师与佛陀的言教,这实在不合理,但愿以后不再就犯。

 

我们沉溺轮回的时间十分漫长,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劫两劫,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享受过无与伦比的世间快乐,如在天界当帝释、梵天,在人间做转轮王、国王、大臣、美女……什么样的众生都曾当过。无垢光尊者讲“出家极为难得”时说:三界的主尊我们也当过千百次了,但是出家的身份唯一是这一次。人间天界的无上安乐,我们都曾经历过,虽然今生变成这个样子,但以前当国王的时候,什么样的受用都享受过,什么样的珍馐也品尝过,这一点,只要相信佛陀的教言,大家应该没什么怀疑的。

 

尽管以前如此的风光,但现在看来,这一切的受用欲妙没有丝毫可靠之处,不要说无始以来,就算今生拥有过的快乐,现在有些稍微能回忆一点,有些连印象也没有了,好像与昨天晚上的梦没有差别。藏地有句俗话:“吃肉的人和喝汤的人,爬到山顶上都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一个人早上起来喝了一碗汤,另一个人则吃了很好的肉,但他们最后都能爬到山顶,从这个角度来看,食物的好坏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座的人也是如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有些人经历了无数的痛苦折磨,有些人完全是一帆风顺,没有遇到任何坎坷,但是现在看起来,只是一个人脸色好一点,另一个人脸色不太好而已。我原来遇到过两兄弟,一个是公司的老板,另一个非常穷困,虽然他们同是一母所生,但由于前世的业力不同,前者日常的开销非常大,后者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维持,但我看他们的脸色,有钱人的反而不太好,很苦闷,有点憔悴的感觉,另一个人却精神饱满,看起来很不错的。

 

刚才我进经堂时,见到法座旁有人放了一些野花。十几岁我在山上放牦牛的时候,这些花是我最好的朋友,开心的时候,我就经常躲到花丛里玩。刚才我也闻了一下,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正如《智慧品》中所讲,依靠一些对境,就能现起比较清晰的回忆。那个时候的我,应该说生活比较苦,但如果那时的生活非常快乐,现在的感受也与昨天的梦没什么差别。所以,再怎么快乐、再怎么痛苦,现在都是一样的,关键是那个时候千万不要造恶业,否则的话,恶业的果报随时都会在前面等着我。

 

大家应该经常想想:以前的经历若现在看来,自己得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和《心性休息》中说,昨天以前的事情,跟昨日的梦境没什么差别;今天所感受的一切,跟现在做梦没什么差别;明天将要感受的,与明晚上的梦没什么差别。我们在座的人对生活、对自己特别执著,在家人对钱财、感情、亲友特别执著,好像这些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当然,从梦者的角度而言,梦里的一切确是真实的,但对醒者来讲,就像《入中论》里讲的那样,全部都是空性的,什么都不存在。

 

按照科判,现在是讲“受用不可靠”,因此我们不应该特别执著、贪恋这些受用,以前由于自己特别贪财,为了挣钱、为了发财,始终把上师和佛陀的教言抛之脑后,从来没有如理如法地修持过,就像前段时间有个人说的,他以前对财产非常非常执著,但现在看了大乘佛法以后,真正体会到这就像做梦一样,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那说明他确实是将佛法融入心了。以前没有学佛的时候,很容易对一个东西起耽著心,一天到晚都是朝思暮想的,但自从学了大乘佛法以后,虽然心里还是会有烦恼(登地以后才能断掉),但以前那样的感觉是没有了,就像春天的风一样,不可能将自己的心动摇得特别厉害。

 

我们无始以来已经违背了上师的教言,没有如理如实地修行,故现在一定要看破今世,知道一切受用都是没有意义的。佛陀在《教王经》中讲得非常清楚:我们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大多数都是子女在用,还有些是被怨敌享用了。前不久我也讲过,朝鲜有个现代有限公司,董事长死后,他的子女为了争夺家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纠纷,有的甚至跳楼自杀了,最后他根本没有想到的人竟获得了财产的继承权。

 

所以,对于现在的受用,我们没必要特别执著,这些财产我们只有享用权,而没有拥有权。《富楼那请问经》中也说过,不应该贪执财产,纵然得到了也要舍弃,从现在开始唯一寻求甚深的佛法,护持清净的戒律。这是我们每个修行人应该做到的。《开启修心门扉》中也有许多教证告诉我们应该断除对今世的执著,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教言用上。以前噶当派的仲敦巴等上师,都将修行教言归纳为一个窍诀——“看破今世!看破今世!!看破今世!!!”这对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如果每天都对财产、地位、名声相当执著,内心肯定会有痛苦,有了痛苦就不平静,修行不可能顺利进行。所以,大家有空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上半生是怎么过的,这样的生活对自己和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没有利益的话,下半生必须要有个新的调整,这一点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

 

寅三、亲友不可靠:

 

此生若须舍,亲友亦如是,

独行无定所,何须结亲仇?

 

不仅受用不可靠,就连自己存活的今生以及朝夕相伴的亲友都要舍弃,唯有我孤身一人前往后世,既然如此,又何必对亲友特别耽著、对怨敌特别嗔恨呢?贪执这些真的没有任何实义。

 

大家也应该清楚,人活在世间上总有一天会死的,噶当派的大德将这一点作为终生修持的重要教言。以前有个修行人来到一位上师面前,祈求上师给自己传一个窍诀,这位上师就诚恳地告诉他:“我只有一个窍诀,就是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了,我上师教给我的就是这个,我现在传给你的也是这个。”后来这个人就精进修持死亡无常,最终已经获得了成就。可见,有信心的弟子,仅仅是听到“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样一句教言,也能够获得成就。

 

印光大师生前,房间里始终挂着一个大大的“死”字,以此来提醒自己死亡无常。去年有位上海画家也给我写了一个“死”字,本来我挂在房子里,但由于家里经常来一些世间人,他们一看到这个字,就觉得我有问题,无奈我又把它取了下来。其实,观想“死”字意义是很深的,我原来也想学这样,提醒自己“我总有一天要死”,但后来挂了不到几天,好像各方面都有一些违缘,不太方便就取下来了。

 

实际上,我们死的时候,不管是什么东西,身体也好、名声也好,全部都要统统舍弃。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将所有的东西随身带着,就像那天我看到一个人,他有一个大大的包,我就问他:“这么重啊,里面都是什么?”他说:“我的生命就在这里。”然后打开包,里面全部是证件,有身份证、户口本、护照、菩萨戒的戒牒、皈依证、工作证……他一个一个拿给我看。我当时就想:你活着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能比较管用,但死了以后,这些证件只有丢到火里了。所谓的身份证,你现在觉得不能离开,但死的时候,你拿着它跑到中阴法王那里,可能也是用不上的。虽然这些都是如幻如梦,在做梦的时候,没有梦中的身份证也乘不上梦中的飞机,它确实有一个幻化的作用,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后面隐藏的是什么真相。

 

在死的时候,我们俱生的身体也要舍弃,父母、兄弟、子女、同事、同学等全部要远离,那时候只有孤零零一个人,什么东西会跟随你呢?“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执著什么?就是善业和恶业,暂时没有离开轮回之前,善业对你生生世世都是有利的,恶业不但无利反而有害。这种执著是非常长远的,你现在的身份证只能管用一辈子,但善业和恶业的身份证能用多少年?

 

世间上有些人看起来非常愚昧,该执著的不执著,不该执著的拼命去执著,就像《佛子行》中所讲的,对亲朋好友的贪心犹如沸腾的开水,极其猛烈;对怨敌的嗔心如同烈火,非常旺盛。这种心态是不合理的。所谓的亲友与怨敌,暂时对我们来讲是有利有害,但在死亡的时候,亲友又有什么用呢?谁也帮不上忙,就像昨天讲的一样。所以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特别执著自己的亲人,虽然世间上对亲人要有感情,对怨敌要有报复之心,但如果你修得好的话,就会知道耽著这些是没什么用的。

 

今天有个道友跟我请假,说他母亲特别惦记他,他想回去看一下。我跟他说:“还是不要去吧,她怎么想你、你怎么想她,终有一天还是会分离的。最主要的是佛法,没有舍弃佛法的话,你还可以帮助她,尽一尽自己的孝道,但如果你离开,我担心可能……毕竟你学佛只有一年多,外面形形色色的诱惑又那么强,你走了以后,有没有机会再回到学院啊?没有机会的话,你自己可能都没有把握自己的见解永远是稳固的!”

 

每个人在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悽悽惨惨的,完全到一个非常陌生恐怖的地方,那时候唯一要看你有没有行善的福德,没有的话,自己将会感受到什么,希望大家想一想。当然,解脱是你们自己的事,并不是我的事情,你们解脱我可能得一点功德,但我不一定马上解脱,你们不解脱的话,我也不一定堕落。但对你们每个人而言,这个问题不得不考虑,你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来世不受果报,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相信这些教言呢?如果相信的话,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尽量地行善断恶呢?

 

无著菩萨在讲义中也说了“贪执这些真的没有任何实义”。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大多数人对亲人特别执著,尤其是现在所谓的感情,好像没有对方就活不下去,为了这个人,甚至杀人也可以。这种执著太过分了,若对佛法的信心和出离心有这份执著,解脱早就没有问题了。尤其是我们出家人,若对亲人和怨仇执著太深,这不一定是件好事,剃光头也没有多大意义了,尽管外相上是个出家人,但内心实际上根本没有出家。而作为在家人,要像出家人那样割爱辞亲,你们恐怕也做不到,但整天都是对自己的亲友赞叹,对不顺眼的人没有过失也要诋毁,有人说他们过失时,自己就特别开心,说自己亲人的过失时,脸色马上就变了,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人间,那个时候你所造的恶业一点也不会空耗,所作的功德也不会无端消失,这些方面你难道不应该注意吗?

 

丑三(如何精进)分二:一、意乐;二、加行。

 

寅一、意乐:

 

所谓的善与不善,应该是心上安立的,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所讲的,心里的三种不善(贪、嗔、痴)永远也没有开许,而身语方面的不善,如果发心是善,也可以有改变的机会。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世间上的一切痛苦(行苦、变苦、苦苦)都来源于不善业,哪怕天气热的时候出现热风,天气冷的时候出现寒风,这些不悦意的事物都是不善业造成的。佛在经中说:“何人造善业,彼人得安乐;何人造恶业,彼人得痛苦。”任何人造的如果是善业,果报必定是快乐,造的若是恶业,果报必定是痛苦,这就是因果规律,也即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我们种的是稻子,长出来的肯定是稻芽而不是麦子,这就是四种真理中的“法尔理”。

 

既然一切不善业中产生痛苦,我们无始以来造了那么多恶业,今后怎么解脱啊?这个问题,大家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反反复复地省察自己,一心一意地专心忏悔,日日夜夜中修持菩提心,否则的话,无始以来的罪业那么多、那么可怕,我们是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

 

当然,首先应该在相续中有一个因果正见,《中观宝鬘论》云:“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趣。”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世间的因果正见(相信三宝有加持、本尊有力量、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不虚),此人必定堕入恶趣;如果有了这种正见,这个人就会生于善趣。所以因果正见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正见,对于以前所造的恶业,自己就会好好忏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年轻时虽然造了极大的恶业,但由于他有因果正见,相信死后定会堕入恶趣,于是到山中修持而终获成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就有解脱的希望了。

 

忏悔罪业的时候,不仅是行为上的,内心中也必须要有忏悔之心,这种心应该很急迫、很强烈,不会认为过一段时间再忏悔也可以,而是知道以后马上就行动,不给自己找许许多多的借口。这样的话,人生虽然短暂,但也有忏悔修行的时间。以前有个金厄瓦格西,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睡过觉,白天也好晚上也好,一直精进地观修人身难得。后来他的上师仲敦巴劝他:“弟子啊,你这样会因四大不调而生病的,还是应该好好地休息。”他回答说:“一想到人身如此难得,我就没有想睡觉的念头了。”

 

不像我们有些人,每天都睡得特别香,第一个闹钟响了醒不过来,第二个闹钟响了还是醒不过来,等到醒过来时,阳光已经照到枕头上了,这时候自己特别后悔,“完蛋了!完蛋了!今天又睡过头了”,气得把闹钟扔到垃圾桶里……为什么会睡懒觉呢?就是因为对转生恶趣没有恐惧感,对自己所造的罪业,也没有惭愧之心,这样的话,每天肯定睡得特别香,怎么样都觉得无所谓,只要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这样的态度不太好,我们应该向金厄瓦格西学习。话又说回来,一点都不睡觉,从医学上来讲也是不行的,还是应该少睡一点。金厄瓦格西一生中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我们有些人也发愿要念一亿遍金刚萨埵心咒(以前法王如意宝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在课堂上一讲,很多人发愿都念一亿遍),但现在不知道念了多少,由于你们解脱生死的念头不是很强,缺乏强大心力的推动,所以不会那么精进。

 

我希望大家对修行不要一冷一热的,心情好的时候要背这个背那个,心情不好了,就把中观扔在这边,因明扔在那边,加行扔在前面,“呼呼呼……”,每天睡得昏天昏地;过了几天,好像又变成了另一个人,什么都要背,什么都要修,精进得不吃不喝、废寝忘食。这样变来变去可能不太好,我们对闻思修行应该有个不松不紧的态度,有些人刚开始学佛时特别精进,这种现象我一般是不太相信的,不知道他到底是虎头蛇尾、还是虎头虎尾,毕竟学佛法不像吃顿饭那么简单,应该有个长远的打算,这一点相当重要!

 

寅二、加行: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

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

 

我由于愚昧无知而造作了杀生、邪淫等自性罪,或者受戒才成为罪业的过午进食等佛制罪。

 

所有的罪业,都可以包括在自性罪与佛制罪当中。所谓的自性罪,任何众生犯都会成为罪业,比如说杀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戒的、没受戒的,乃至牦牛等做了杀生的事,都属于自性罪,在阿赖耶上都会染上罪过。什么叫做佛制罪呢?佛陀针对各种众生的根基,相应地制定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条,如果受了这些戒又去违犯的话,这就成为佛制罪。

 

划分这两种罪业时,有四种情况:1)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如比丘杀牦牛;2)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如未受戒者杀害众生;3)是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如比丘比丘尼接触火、过午进食等,或者受八关斋戒者未到时间就吃饭;4)既非自性罪也非佛制罪,比如平时的吃饭等各种行为。

 

当然,有关佛制罪与自性罪,戒律中也有很多的分析。譬如说饮酒这一条,声闻俱舍派的论师认为是佛制罪,戒律派的论师认为是自性罪,功德光和释迦光两位尊者认为是佛制罪。但到底属于哪种罪呢?实际上应该是佛制罪,佛在戒律中也讲了,这是专门为受戒的人而制定的,但也间接成为自性罪。这方面的辩论,在戒律方面的《大海广疏》中有广说,我在此不多作阐述。

 

有些人认为:佛陀若不制定这些戒律,别人犯也不会有过失的,但制戒以后再犯就变成了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促成者或罪业的因吗?对此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有回答:比如农民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夏天下冰雹时毁坏了所有的庄稼,这能不能说农民就是毁坏庄稼的因呢?肯定不能。农民为了利益自他而开垦田地,最后庄稼被毁也不是他的过失,同样,佛陀制定戒律也是有密意的(为令众生得到解脱的安乐果),而不是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

 

再比如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没有制定之前,人们做这件事情不会受惩罚,制定了以后,触犯了法律就会有惩罚,但制定者有没有过失呢?肯定没有,因为他的目的是让大家行持善法,其必要性远远超过了这些过失。同样,假如我在这里制定一个纪律,没有制定之前,你们做了也不会犯,我制定完以后,违犯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但这个罪的作者是不是我呢?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但我自己有没有过失呢?不会有过失,因为我这样做对你们有利,所以从最终的角度来讲不会有过失。关于这方面,戒律中有详细的辩论。

 

前面的“所净六门”中也讲了,自性罪与佛制罪包括了一切罪业,无始以来这些罪我们犯过不少,不管是能回忆起来的、不能回忆起来的,都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怎么忏悔呢?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忏悔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将十方诸佛(包括自己的传承上师、根本上师)迎请在前方的虚空中作为所依对治力,在他们面前,自己身体五体投地恭敬顶礼,双手以莲花待放式合掌;心中充满强烈的惭愧、追悔之心;语言上念诵这一偈颂。

 

平时我们在其他上师或诸佛菩萨面前忏悔时,也可以念诵这个忏悔偈。忏悔时应该有一种怖畏之心——“我什么时候死是很难说的,假如没有好好忏悔,罪业还没有清净前就死了,那我只有堕入恶趣了。”有些藏族老乡在一些上师、大德面前忏悔时一直哭,不停地诉说自己以前造过什么罪,不知能不能忏悔清净,这些人一看就知道有追悔之心,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罪业就有忏净的机会。而有些人在忏悔时,虽然表面上说“我造了很多罪,业力非常深重”,但态度不冷不热的,好像有种无所谓的感觉,这样也不一定能忏悔清净。所以,忏悔时首先要具备一种畏罪心。

 

有了这种心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忏悔,比如顶礼、念百字明、修曼茶罗等等,这些方法都是非常殊胜的。在座的道友以前修过五加行的就不说了,没有修过的话,有时间一定要圆满十万个大头、十万遍百字明。有些人总是跟我说:“你快点给我安排一些修法啊,不然我的时间空得不得了。”其实,你不用太着急,需要修的有的是,想一想无始以来自己所造的恶业,以前不信佛时,不说别的,你在餐厅里吃了多少众生?这一点就够你忏悔的了。为了忏悔这些恶业,大家每天最好安排一定的时间多念一些百字明。前段时间我们学《大圆满前行》的时候,里面就讲了百字明的功德,以前我有个朋友,他再三看了《大圆满前行》后说:“百字明的功德这么大啊!我造了很多的业,这样的话——嗡班匝萨埵萨玛雅,玛呢巴拉雅,班匝萨多迪诺巴,迪叉哲卓美巴瓦,色多喀友美巴瓦……”,每天都非常非常精进地念,假如看到有人来了,就把念珠偷偷地藏起来。

 

忏悔确实是很重要的,它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无尽智慧经》中说:“忏悔是积累资粮的一种方便法。”律藏中也说:“通过忏悔,可使自相续中的罪业减少,功德增上。”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我们相续中的如来藏明镜,若被两种障碍的灰尘遮障,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影像就不会现前。”可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没有清净之前,修什么法也不会得到感应的。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感应就怨天尤人,“这个上师坏得很,我修了这么长时间,一点验相都没什么”、“佛法坏得很”……尤其是刚学佛的人,嗔恨心和邪见比较重,一直都是怪这个怪那个,从来也不怪自己。其实,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推在外境上,应该好好反观自己,无始以来我们造的罪业那么多,必须要通过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来进行忏悔。《学集论》中还说,观想空性、念诵咒语、持诵经典等都是忏悔的方法,所以,不管是念《金刚经》还是《系解脱》,我们都应该观想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若能这样的话,真的非常好!

 

今天有个人问我:“我早上半个小时实在观不起来,可不可以一直念金刚萨埵心咒?”我说:“很好,这就是修行!”如果你们半个小时中不会修菩提心,那也可以观想在金刚萨埵为主的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所谓的修行,并不一定非要闭着眼睛,一直安住在无分别念的境界中,只要把所学的法能用上就可以了。学佛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否则中阴的恐怖景象现前时,那是根本不管用的,若能在相续中有一点点串习,即使只有短暂的时间,也会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现在的学佛机会相当难得,我希望大家学了以后能尽量用上,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自己的各种罪业,这一点相当重要!

 

子四、返回对治力:

 

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在世间导师诸佛菩萨面前,我恭恭敬敬地祈求您宽恕我往昔所造的一切罪,既然这些罪业不是善行,以后纵然遇到了再大的违缘,我也决不再造这样的恶业。

 

若有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忏悔,罪业肯定会得以清净的。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讲这些窍诀时说:忏悔时一定要发露,也就是对所造的罪业不隐藏起来,在上师、佛菩萨等所依对境面前,必须具备两种心态,一是后悔心,二是以后不再造的决心,有了这两种心的话,不管造过什么罪业,也会得以清净的。《金光明经》云:“千劫所造无边罪,一次作忏亦清净。”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一千个劫中所造的这些罪业,通过一次忏悔也会得以清净的。

 

有智慧的人以前虽然造过恶业,但造业之后他会忏悔的。以前我家乡就有一个领导,他所造的罪业是别人无法想象的,“文革”期间他摧毁佛塔、焚烧经典、批斗出家人,那时候无恶不作,就像发疯了一样的,别人都说他是个恶魔。但在七几年的时候,我们正在读中学,来了一位印度的上师,他竟然去拜见了,大家觉得特别稀奇,好多同学都偷偷去看,发现他在那位上师面前一直哭,陈述自己以前所造过的这些罪业。在后来的几年中,他不断地造转经轮、修佛塔、印经书、供养僧众,非常非常的出名。这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听说他白天晚上都不休息,也不睡觉,一直在念忏悔文等等,前几年已经离开人间了。这种人造恶业时很厉害,但忏悔的时候也很厉害,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人,既不造什么恶业,也不造什么善业,整天都是软绵绵的,好像迷迷糊糊的。这两种人到底哪一种好,我们也不好说。

 

《地藏十轮经》中言:“有两种人没有所犯的罪,一种是从来也不造恶业的人,另一种人虽然造过恶业,但以惭愧之心已经发露忏悔了,这两种人都可以叫勇健得清净者。”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没有犯过罪的人,称为树立佛幢者;造恶业但又忏悔了的人,称为摧毁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说是行持佛法的人。”

 

我们每个人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遇到了殊胜的善知识,依靠各种因缘,一定要一心一意地忏悔。如果自己以前喜欢喝酒、抽烟、打麻将,依靠这些造了很多恶业,今后要发誓再也不做了,若能改掉这些恶习,行为上一定会有转变,功德也会随之而增上的。就像《亲友书》中所说,以往曾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造下了很多贪、嗔、痴方面的罪业,但后来改邪归正,好好地忏悔了,这种人就像太阳离开云雾一样,也有获得成就的机会。因此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持。

 

第二品已经讲完了,本品主要宣讲了七支供中的皈依支、供养支、忏悔支,下一品是从随喜支开始,随喜大家行持善法!

 

〖第二品释终〗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13 课

 

 

◎分清胜义世俗

 

既然来去不存在,生活中的来去是否也要一概否认呢?其实,在世俗中是可以承许来去存在的,可以说一个人今天从某处来,明天到某处去,今生从某一道转生而来,来世投生到某一道去等等。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名言中假立的来去并非此处所要推翻的,这里要推翻的是万法实相中的来去。

 

世俗中有来有去、胜义中无来无去,两种情况是否相违呢?并不相违,因为凡夫人相续中具有迷乱的因——烦恼障和所知障,所见所想都是颠倒错乱的,在这样的幻相当中,可以假许来去存在,但在胜义当中,即观察万法实相的时候,来去没有丝毫的本体,因此不可能真正成立。

 

◎持之以理见之以真

 

无来无去的结论,不是仅仅依靠教证来建立,也不是以强迫性的方式让别人承认,任何人,包括科学家、理论学家等,通过中观理证推断之后都可以得出。由于它是依于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建立,契合万法实相,所以自古以来任何一位智者,无论怎样观察,也无法撼动其一分。

 

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和一些知识分子交流。当他们最初听到来去不存在时,可能会大吃一惊,怀疑我们是不是精神有问题,但如果是比较公平正直的人,在与我们展开讨论之后,面对这样严密的中观推理,也很难轻易否定。虽然他们刚开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可能由此就会对中观产生兴趣。

 

当今时代,人们自身的分别念非常炽盛,外在又易受到唯物论、无神论等各种邪见的染污,这种情况下,具有认识诸法实相的中观智慧极为重要!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也能弘扬中观法门,很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

 

壬三(别破去者去)分三:一、若去法有去则去者无去;二、若去者有去则去法无去;三、若有二去则极过分。

 

此处麦彭仁波切和果仁巴大师的分析方法稍有不同。麦彭仁波切是观察去者和去法一体、异体而破。下面三个颂词,他分别从一体、他体,以及虽是他体但有密切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观察。果仁巴大师是从去的行为与去法相连,还是与去者相连,或是与两者都相连的方式破,这与前面的分析方法基本相同。

 

◎麦彭仁波切对三颂的解释

 

下面我先按照麦彭仁波切“去者和去法一体异体”的分析方法解释。首先观察去者和去法如果一体,“去者去”是否成立。

 

癸一(若去法有去则去者无去):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藏文译本颂词:

 

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

 

如果去者和去法是一体,去者就没有了单独的去法;如果离开了单独的去法,去者也了不可得,因为两者互相观待之故。如果去者没有单独的去法,“去者去”的意义如何成立呢?

 

比如,一个人去色达,如果他和他去的行为是无二无别的一体,他去色达的行为(去法)就不可能独立存在。如果他没有单独的去法,他去色达(去者去)就不能成立,因为去者去要想成立,去者肯定要有一个单独去的行为(去法)。由此可见,去者与去法一体不合理。麦彭仁波切的这一分析方法非常尖锐。

 

从吃饭方面也可以观察。如果认为吃者和吃的动作是一体,那么除了吃者以外,就不会再有单独吃的动作 (吃法)。如果没有吃法,吃者吃如何安立呢?不可能成立。

 

下面观察第二种情况,去者和去法如果是他体,“去者去”是否成立。

 

癸二(若去者有去则去法无去):

 

若去者有去,则有二种去:

一谓去者去,二谓去法去。

 

藏文译本颂词:

 

去者去何处,彼去者将成,

无去之去者,许去者去故。

 

如果去者和去法是他体,那么去者在去往任何一处时,他将会变成一种没有去的动作之去者,因为对方承许离开了去的动作之去者可以成立,并且可以去之故。

 

比如一个人去拉萨,如果他和他去拉萨的行为,就像牦牛和瓶子一样是完全分开的他体法,他这个去者就没有了去的动作来安立。如果他没有去的动作,就不能叫去者,就像一个人手上拿着包,才能叫拎包者;如果他不具有拎包的动作,就不能叫拎包者一样。如果认为“去者去”可以成立,就会导致没有去的动作之去者出现的过失。

 

也许有人会想,这个人在未去拉萨之前,就已经是去者了,这时他是没有行为的去者;当他出发之后,去的行为便会随之出现,此时他是有行为的去者,因此去者去应该可以成立。

 

虽然人们平时经常这样说,但这只是一种未经观察的想法而已,如果真正观察,一个人如果现在没有去的动作,就不能成为去者,用未来的去来安立现在的他为去者并不合理,因为去者和去法互相观待,同时产生之故。也就是说,有了去的动作,才会有去者;没有去的动作,就不可能有去者。

 

因此,这个人在未去拉萨之前,不能成为去者。即使他后来动身去拉萨,有了去法,但如果承许他与去法是毫不相关的他体,他这个去者还是没有去法来安立。

 

没有去者,去者去就不可能成立。

 

癸三(若有二去则极过分):

 

对方辩解说:去法和去者虽然是他体,但两者之间互相观待,无法分开,因此去者去可以成立。但这种说法更不合理。如颂云:

 

若谓去者去,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者,说去者有去。

 

如果认为去者去可以成立,因为去者和去法虽是他体,但彼此有一种互相观待、不可分割的关系,就会有两种过咎:一、去者去法他体的过失——离开了去法却能有去者;二、去者去法一体的过失——没有去法却还说去者有去。

 

在与中观宗辩论的过程中,对方实在无法辨别清楚,感觉去者和去法好像既是一体又是他体,于是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完全不合理。因为去者和去法如果是他体,本体肯定要分开;如果是一体,本体就不可分割,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他们所说的这种关系。

 

如果非要这样承许,将会有两种过失:

 

一、去者去法他体的过失,即离开去法(去的行为)的去者已经存在的过失。也就是说,一个人虽被称为去者,但却没有去的行为来安立他这个去者,但这显然不合理。

 

二、去者去法一体的过失,即去者没有了单独去法的过失。也就是说,去者虽然成立了,但他却没有单独去的动作(去法),如果想让去者去成立,就需要再有一个去法,这样就会有两个去法的过失。

 

既然去者和去法无论一体还是异体都不能成立,它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本体,只是互相观待的假立法而已。虽然是假立,世人却视它们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而要想破除这种执著,就不得不依靠中观推理。以上是麦彭仁波切对三个颂词的解释。

 

◎果仁巴大师对三颂的解释

 

果仁巴大师是通过观察去的行为与去法相连,还是与去者相连,或是与两者都相连的方式遮破。

 

第一颂“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意思是,如果去的行为与去法相连,去者就没有去的行为来安立,这样就会出现只有去法而没有去者的过失。

 

第二颂“去者去何处,彼去者将成,无去之去者,许去者去故。”意即,如果去的行为与去者相连,单独的去法就没有了,这样就会出现去者没有去法的过失。

 

第三颂“若谓去者去,是人则有咎。离去有去者,说去者有去。”意即,如果去的行为既与去者相连又与去法相连,就会有两种去的行为、两个去者的过失。

 

这与前面的观察方法基本相同,但前面主要从去法方面观察,这里主要从去者角度分析。

 

根据个人的理解不同,采用麦彭仁波切或果仁巴大师的观察方法都可以,圣者的金刚语从哪方面理解都具有价值。

 

辛三(破有来去之能立)分五:一、破来去之因——发;二、破来去之业——道;三、破来去之对治——住;四、破来去之果——返回;五、破住等具有存在之能立。

 

壬一(破来去之因——发)分二:一、承许作业也不成发;二、不承许作业也不成发。

 

对方又辩解说:不管怎么样,去肯定存在,因为去的能立是存在的。

 

果仁巴大师及有些中观论师,从五个方面对来去之能立进行了遮破:一、破来去之因——出发;二、破来去之业——道路;三、破来去之对治——安住;四、破来去之果——返回;五、破住等具有存在之能立。

 

首先破来去之因——出发。虽然人们常说:“我今天出发去什么地方”“他一会儿出发去某地”等等,但其实所谓的出发并不存在。

 

鸠摩罗什大师在翻译时用了“发”这个字,这样表达比较合适,因为在古今语法中,“发”都可以表示去的动作马上开始。印顺法师用了“发动”这个词,这样表达也可以。

 

对方辩驳说:如果去的因——出发不存在,那么果——去不存在也是可以的,就像乌龟毛不存在,由它制成的衣服也不可能存在一样,但出发是存在的,因此去法也应该存在。

 

◎从三时道路破出发

 

癸一(承许作业也不成发):

 

已去中无发,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中观宗驳曰:已去的道路中没有出发,未去的道路中也没有出发,正去的道路(去时)中同样没有出发,既然三时道路上都没有出发,何处还当有出发呢?

 

为什么三时道路上都没有出发呢?

 

一、已去的道路是指脚已经踩过的道路。如果脚的微尘与地面已经接触完了,去的动作、去者和所去道路就会随之全部灭尽。既然所去道路已经灭尽,就不可能有上面的出发。

 

二、未去的道路是指脚尚未踩的道路。如果脚的微尘与地面尚未接触,未去的道路就没有产生。在未产生的法上怎么会有出发呢?当然不会有。

 

也许有人会想,虽然这时脚没有踩道路,但道路是存在的,所以上面应该可以有出发。但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因为所去道路(去业)必须与去的行为相关待,如果去的行为尚未产生,就不能叫所去道路,只能叫地面。这样的地面虽然存在,但因为与去没有任何关系,说上面有出发根本不合理。

 

三、认为正去的道路上有出发也不合理,因为脚的微尘与地面或者已经接触,或者尚未接触,除此以外,不可能找到一个正与地面接触的微尘,既然如此,正去的道路就了不可得,这样说上面有出发则完全不合理。

 

由此可见,去的因——出发不可能成立。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七节课

 

子三(现行对治力)分三:一、理当精进对治;二、迅速精进;三、如何精进。

丑一(理当精进对治)分二:一、以患者之喻说明;二、以险处之喻说明。

寅一、以患者之喻说明:

 

若惧寻常疾,尚需遵医嘱,

何况贪等患,百罪恒缠身。

 

此颂用病人罹患重病后必须谨遵医嘱的比喻,来说明我们修行人必须听从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世间上的人非常害怕疾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感冒,得病以后也会立即找医生治疗,按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打针,戒除不良的饮食和行为。否则只是自己看说明书,不听医生的嘱咐而随便服用一些药物,能不能起到效果也不好说。

 

同样的道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普通的病最多只得几个月、几年,病得也不是特别厉害,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医术来治疗。即使是非常可怕的病,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癌症等,充其量只是夺去你一次的生命,而不会生生世世都害你,这辈子得癌症,下辈子也不一定得癌症。但所谓的烦恼病,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中折磨着我们,将自己害得特别惨,这辈子有贪心,上辈子也有贪心,上上辈子还有贪心……这些病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

 

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因此,佛陀在《华严经》中教诫我们:“善男子,汝当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药想,于善知识起医王想,殷重修持起医病想。”

 

那么,这样的烦恼痼疾能否依靠自学来治愈呢?恐怕相当困难。因为佛法高深莫测,凡夫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智慧,也难以真正通晓它的甚深意义,佛在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讲解,纵然你的世间学问再高,也很难通达佛教的深奥之义。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听上师讲法,认为自己很有智慧,自学成才应该不成问题。但这恐怕有点不现实,为什么呢?从历代大德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出,如果自学就能通达佛法的教义,这些大德们千辛万苦地寻找上师,并在依止的过程中承受种种苦行,这应该也是多此一举了!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若想真正有所收获,必须认认真真地依止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你再有智慧也无法通达佛法的奥义。

 

当然,所谓的依止,并不是求一点加持、得一个灌顶、拜一拜上师就完事了,如果不听闻佛法,想治疗相续中的烦恼痼疾非常困难。现在有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经常今天来个活佛,明天来个上师,给大家灌顶、作火供,有这个加持、那个加持。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这些行为,只要对众生真正有利,佛法的方便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是只有讲经说法才能利益众生,而别的途径都不合理。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好是让佛法深入内心,佛陀曾说:“我为你们宣讲解脱妙法,但能不能解脱依赖于你自己。”可见,佛陀当时度化众生的手段也不是主要依靠神变,或者天天给大家灌顶,而是将自己亲证的境界告诉众生,让他们依靠这些教言如理修持,最终才能获得解脱。

 

因此,佛陀真正度化众生的方法,就是讲经说法。作为大乘修行人,若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不太合理,关键是要稳重地依止一位善知识,首先闻思佛教的道理,然后如理如法地修持,依靠这种学修兼备,相续中的烦恼才能断除。

 

正如昨天所说,有些人刚开始学佛时,认为修行和成就很简单,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但你们也不要灰心失望。自古以来,那么多的高僧大德依靠佛陀的教言修持,已经获得了圆满的成就,这些现象不管在藏传还是汉传佛教多得不可计数,所以大家应该对修行有信心。当然,稍微懂一点佛法时,也不能有傲慢心,不能有满足之感。《萨迦格言》中说,有智慧的人就像大海汇集再多的江河也不满足一样,智者对教言特别有兴趣,不断地求法,认真地学习,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与此相反,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得少为足,听一两堂课就觉得可以了,这即是愚者与智者的差别。

 

有时候自己认为学得很好,实际上也是不一定的。《四十二章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千万不要相信你的分别念,它没有任何可信赖之处。有些凡夫人认为自己成就了、修行非常了不起,以后不用看书、听课、念经了,但真正遇到对境或烦恼现前时,到底有没有对治的能力?假如没有的话,说明你的境界还不是很高,最好不要有傲慢心,否则就像古大德所讲的:“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

 

所以,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依靠佛法来进行修持,这样久而久之,自己本有的断证功德才会现前的。

 

在依止善知识方面,有些大城市里的人可能由于没有经验,好像有点摸不着头脑,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一点见解也没有,若是这样的话,那就真是盲人骑瞎马,根本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了。因此,大家首先要认真观察所学知识的基本意义,然后运用到自相续中,否则口头上说得再漂亮,实际上也是没有用的。以前佛陀身边有个善星比丘,他当佛陀的侍者已经有二十年了,获得了一禅的境界,并能将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但后来的结果呢?转生到舍卫城的一个粪坑中成为具足诸多丑相的饿鬼 [ 26 ]。像佛陀那样的善知识,整个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但如果自己相续中蔓延邪见,佛陀也是无法度化的。所以,精通佛法若成了纸上谈兵,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26 ] 此为格鲁派的说法。自宗宁玛派的说法是:善星比丘虽然承侍世尊已有二十五年之久,但是他对佛陀无有丝毫信心,唯生邪见,以致于最后在花园中堕为饿鬼。

 

我们在自己的上师面前,哪怕只听过四句法,也应该有恭敬之心,否则的话,上师相续中的功德是根本得不到的。希望在座的法师、辅导员,大家应该互相恭敬,不管你们有什么样的智慧,尊重别人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相续中才能得到法的利益,做什么事情才会很方便的。

 

一惑若能毁,赡部一切人,

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呵责。

 

即便相续中有一种烦恼,也足以毁坏南赡部洲的一切人,而治疗这些烦恼病的良药,除了佛法以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三界导师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名副其实的大医王,只有在他的教言中,才有脱离痛苦的灵丹妙药,如果明明知道这一点却不依教奉行,显然是愚昧至极,应该被所有的高僧大德及智者们所呵责。

 

为什么说“一惑能毁赡部一切人”呢?一惑是指贪心、嗔心等任何一种烦恼,如果有了这种烦恼,比如对菩萨等殊胜对境生嗔恨心,一个人生起就会毁坏一个人,两个人生起就会毁坏两个人,南赡部洲的人都生起这种烦恼,就会毁坏整个南赡部洲的人。可见烦恼的力量相当强大,世间上任何一种疾病也没有这么可怕。现在的人特别害怕禽流感,医学家认为,如果禽流感蔓延,四分之一的人类都会死亡,但烦恼疾病与此相比,杀伤力则更为强大,它不仅能摧毁这个人今生的戒律、道心,乃至生生世世的安乐都会被彻底毁坏的。

 

既然烦恼对众生的危害如此之大,认清了这点以后,我们一定要寻找妙药来治疗这种疾病。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中国古代有孔孟之道、老庄之说,以及各种人文道德、方法论;古西藏有苯波教等的学说理论……虽然人们绞尽脑汁地想尽办法,但都没能成功地治愈内心的烦恼病。唯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证了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后,应众生不同的根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完全能治疗众生心里的疾病,依靠这一殊胜圣道,无数众生才得以趋向解脱的彼岸,这是历史可以证明的。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自卖自夸,吹嘘释迦牟尼佛是如何的伟大,通过对比就可以知道,从古到今,人类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学者与智者,他们的理论根本没有揭示万法的真相,而只有释迦牟尼佛才真正宣说了解脱的正道,所以作为佛教徒,我们不应该只是口头上赞叹佛陀,而应发自内心地对佛陀充满信心。

 

就我本人而言,对佛陀的感恩心、恭敬心始终都是油然而生的。不仅是这一辈子,我想以前可能发过愿生生世世都不退转这种信心。虽然我不是非常聪明,但从小到现在一直在佛法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对世间上哪个学问好、哪个学问不好,稍微有一定的取舍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我唯一发现佛陀的正道是最了不起的。每当看到印度的大德们赞叹佛陀的功德,自己的心中不禁感慨,在这样难得的人生中,我能遇到如此殊胜的佛陀教言,确实非常荣幸、非常高兴,这并不是口头上的人云亦云,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赞叹。大家对佛陀的恭敬心也应当如此,不是别人说佛陀很好,自己就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详细的观察、认真的修学,自相续中的烦恼减少了,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虽然我自己的烦恼也特别深重,修行的时候觉得特别惭愧,回向时经常不知道回向什么,在半小时或一个小时中都是胡思乱想,什么功德也没有,不该想的全部想完了,该观想的什么都想不起来。但这只是我个人的修行跟不上、业力深重而已,佛陀的教言与窍诀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丝毫疑问,只要我精进地忏悔、精进地修学,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我对自己还是有一定的信心。

 

世界上像佛陀那样的大医王是找不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翻开历史就可以看到,印度的耆婆医师、汉地《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以及藏地的云登贡布,都曾被人们称为“医王”,但他们只能治众生身体上的病。而佛陀不仅能治身体上的病,心里的疾病也能完全治愈。关于佛陀能治身体上的疾病,以前也有个公案:佛陀在世时,耆婆医师自认为医术特别高明,有一次对佛陀说:“医治众生内心的疾病,您的教法甘露是举世无双,但治疗众生身体的疾病,我耆婆应该是世间第一。”佛陀为了摧毁他的傲慢,遂将他带到一个雪山上找了很多草药,并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药性、治病方法讲得清清楚楚,而耆婆医师对这些草药,有些根本不认识,有些只知其名称而不知作用……经过这件事情后,他完全消除了傲慢,心悦诚服地认为佛陀不仅是烦恼病的医王,在治疗身体疾病方面,自己也是望尘莫及。

 

不管是在佛陀时代,还是其他时候,相续中有了傲慢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有了傲慢,根本不可能生起真正的道智。《现观庄严论》中说:由于傲慢的缘故,菩萨的道智在天人相续中无法生起,于是佛陀身体发光,令天人因福报而现前的身光隐没、黯淡,以此来消除他们的傲慢,然后才为其宣讲般若法门。现在有些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始终都有一种傲慢心,他们认为自己有点文凭,就如何如何的了不起。从世间来说,这些文凭可能算是傲慢的资本(但现在也有许多假文凭,通过花钱或关系就可以买到),说明你在世间方面有一些长处,但就学佛而言,也许你还没有达到中学水平,对最基本的因果正见、轮回的道理还是怀疑重重,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相续离佛法非常遥远!

 

总而言之,佛陀传下来的教言能治愈我们相续中的所有疾病,若想摆脱轮回或恶趣的痛苦,除了佛陀的教言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了。现在世间上有许多遣除痛苦的方便,但这只能让你暂时快乐,解决一两天的问题而已,生生世世的生老死病,唯有佛陀的教言才能治疗。所以,我们应该深深认识到自己是个病人,世间上的任何学问都不能治愈,唯有佛陀的甘露妙药才有办法。今生值遇了这样的医王,我们是非常有福报的,虽然无始以来被贪嗔痴的重病所缠,苦不堪言,但现在遇到了这么好的上师、这么好的佛教,真是值得高兴!

 

假如没有好好修持,成天不务正业,这是相当可惜的,这种人实在太愚痴了。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谁以宝饰之金器,清除肮脏呕吐物,转生为人造罪业,与之相比更愚蠢。”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也说:“不察有益与无益,不求智慧不闻法,唯有寻求充腹者,真实一头无毛猪。”这种人对未来的解脱一点都不关心,对自相续中的痛苦也是毫不在意,如此愚痴至极的人,世间上哪里还有啊?这些不学佛的人,或学一点佛但整天散乱度日的人,高僧大德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呵斥。

 

作为一个佛教徒,希望大家还是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当然,你们为了生活要工作,上有老人,下有小孩,中间有亲朋好友,每天要面临很多问题,上班、开家长会、陪客户……这些情况我也能理解。但希望你们尽量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尤其是请客吃饭,来来去去要花很长时间,这是我非常反对的。在学院里面,不管是什么人请客,我都不敢去,一去的话,起码一两个小时就在没有意义当中度过了,特别可惜!

 

有些人以前没有学佛时,好像生活没什么目标,把这一生过完了就可以,根本不想死时会怎么样,更不要说考虑来世了,反正在浑浑噩噩中过一天算一天,这样的心态并不是智者的选择。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人到底有没有前世后世,没有的话,一生几十年就这样过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确实存在来世,且生生世世的关键就是今世的话,那对这样大的问题不闻不问,成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难道不是很愚痴吗?诸佛菩萨以智慧眼为我们抉择了前后世的存在,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找不出它不存在的确凿依据,既然如此,我们对死亡、对来世需不需要做一些准备?所以学佛最好不要停留在表面上,否则难免会被寂天菩萨所呵斥。

 

寅二、以险处之喻说明:

 

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

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

 

纵然遇到平平常常、微不足道的险处,人们也是为了避免堕落其中而小心翼翼,万分谨慎,那么对堕入极度痛苦、长久不得解脱、深达千由旬的深渊,更需要谨小慎微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平时遇到深坑、悬崖时,都会提醒“小心,别掉下去了”;冬天的路稍微滑一点,也会说“注意啊,慢慢走”;上梯子的时候,不停地嘱咐“一定要当心,要不要我来扶你”,其实就算不注意摔倒了,也许腿断了,也许身体受伤,最多只是死了而已,除此之外,不可能生生世世都感受巨大的痛苦。前段时间开法会时,路比较泥泞,有位道友滑倒了,好几天躺在医院里昏迷不醒,但治了两天后,现在基本上全好了,听说他走路挺不错的。对于这些小小的危险,人们都会特别注意防护,那么面临会使自己堕入地狱、长劫感受剧苦的罪业烦恼,为什么不去严加对治呢?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南赡部洲下面二万由旬的地方,是无间地狱的所在;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地狱位于南赡部洲下方三万二千由旬处。虽然这些说法不同,但这是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而宣说的,实际上地狱也不一定非要在下面二万由旬处,这不过是某些众生的业力显现而已,对另一部分众生而言,地狱也有可能是更深的深渊。

 

如果我们即生一直在造恶业,比如杀人、偷盗、邪淫,触犯各种各样的自性罪与佛制罪,来世会不会堕入非常可怕的地狱呢?肯定会的。堕入地狱与走路时摔倒相比,后者简直微不足道,摔倒后在医院里几天就恢复了,即使是死了,也只是夺去这辈子的生命,但假如造恶业堕到地狱里,时间有多么漫长,痛苦有多么剧烈,大家也非常清楚。以前法王讲《入行论》时说过:“有些人特别害怕从大经堂上面掉下去,我们这个经堂最多只有三层楼,掉下去的话,最多会摔断手脚或死亡,但如果今生没有按照善知识的教言如理如实地修持,来世很有可能堕入无间地狱,那时的痛苦与摔断四肢之苦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大家务必要诚信因果,今生若不行持善法,将来一定会堕入恶趣;如果现在好好地行善断恶,今生就有可能获得成就,即使今生不成就,中阴或来世也不会堕入恶趣而获得解脱。因此,我们虽然无法预知未来,但应该对佛陀的这些教言有信心,就像小时候老师让你做一个好学生,将来就可以找份好工作,娶个特别漂亮的老婆,小孩子当时并不知道这些,但长大以后,才知道老师讲的是对的。如果他没有听老师的话,不愿意好好学习,反而去做一些坏事,这样的话,他的前途会不会像上面讲的那样呢?根本不可能。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些善知识,他们再三地强调要行善断恶,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如果不听从这些教言,仅凭自己的分别念认为“上师可能是为了自己吧”、“应该没事,不会那么严重吧”,进而造作各种恶业,当自己亲身感受这种果报时,就算后悔再大也无济于事了,那时佛陀亲自来到你面前,也是没办法救你的。

 

因此,人在自由自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认认真真地修菩提心,忏悔自相续中的业障,这一点相当重要!

 

丑二(迅速精进)分三:一、寿命不可靠;二、受用不可靠;三、亲友不可靠。

寅一、寿命不可靠: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假如认为“我今天不会死”而悠然自得、安逸度日,这是不合理的,每个人终有一天要面对死亡,死期迟早都会降临的。

 

这一点,佛在宣讲无常的教言中经常提到,但我们众生非常愚痴,不要说普通的世间人,即便是学佛多年的人,真正能观想无常的又有多少?他们心里想:虽然我的罪业很深重,但明年再忏悔吧,后年再忏悔吧,退休以后再忏悔吧……今天有个人说:“我现在没机会学特别深的佛法,只是听一听《入菩萨行论》而已,等我的孩子长大工作后,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学吧。”一听这话,就觉得他的无常修得一点都不好,孩子长大后你还在不在啊,一切都是很难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今天不死”的理由,佛在《遗教经》中说:“生命在呼吸之间。”龙猛菩萨也说:“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在呼气吸气之间,我们的生命就有可能会消失,昨天晚上没有死,今天早上没有死,这一切真的很稀有!

 

有时候人死得特别快,去年有个喇嘛,晚上吃饭时还好好的,早上好多人喊他都不应,过去一看,原来已经在沉睡中离开了人世。唐代的诗人李白,有一次在船上观夜景,当晚的月亮非常皎洁,投射在湖面上映出美丽的月影,李白情不自禁地想去亲吻月影,埋下头去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到水里淹死了。杜甫的死亡也很稀奇,当时正值兵荒马乱,好几天他都没有吃到饭了,后来有个县令送他了一些牛肉、白酒,吃完以后他就死了。郭沫若说是因为牛肉腐烂了,但是不是这样也不清楚。

 

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何时会死,是吃饭的时候死,还是说话的时候死?以前有个意大利的著名诗人,他收到了某高等学校的聘请书,当时一激动就死了。还有个意大利的作家,他妹妹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就一直笑笑笑……最后张着嘴巴离开了人间。

 

所以,谁也不敢保证今天不死,纵然今天侥幸不死,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人间。现在学《入菩萨行论》的人这么多,再过几十年后,包括我讲者也好,你们听者也好,肯定会全部死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传讲《入行论》时说过:“我现在正在给你们传讲佛法,但总有一天我会死的,有没有这样一个日子呢?决定是有的。”我经常也在想:“《入菩萨行论》讲完之前我会不会死呢?如果没有死,那该多好啊!”但人的寿命是很难说的,也许我讲了两品或几品以后就死了,这是有可能的,也是正常现象。同样,你们听法的人能不能听圆满呢?这也很难说,在《入菩萨行论》讲完之前肯定有人会死,但哪些人死我们不知道而已。

 

你们不要认为我乌鸦嘴,什么你也死我也死,一直在说不吉利的话,现在的人喜欢听一些吉祥词,如果说死就觉得特别扫兴。但不管怎样说吉祥的话,每个人早晚都会面对死亡的,佛在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三界中一切的一切,犹如秋天的云一样无常、不可靠,众生的生死就像我们欣赏节目一样,换了一出又一出。因此,大家不要把时间一直往后推,“我今天很忙,以后再修吧,以后再学吧”,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再拖延了,每天的课最好每天听完,如果耽误了几天后,欠债太多,最后肯定会放弃的。现在有些人负债累累,实在不愿意还了;有些人每天的课都能赶上进度;有些人刚开始时有点精进,但这种精进是不可靠的,虎头蛇尾的闻思我已经司空见惯了,真正能善始善终坚持到最后的到底是哪些人?这一点我拭目以待。

 

前两天网上有好多人在背诵《入菩萨行论》,这两天又没有动静了,第二品还没讲完就倒下去了,看来有些人的闻思只是表面上而已。昨天快上课的时候,我家来了一个小和尚,我问了一下他的背诵,《入菩萨行论》、《定解宝灯论》、《四百论》、《解义慧剑》都已经背完了,现在正在背《量理宝藏论》。他用的时间不到半年,只是这学期开始到现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背了这么多的论典,如此一来,他对其中的内容一定会有所认识的。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入菩萨行论》有一千多个颂词,我的天哪!这么多啊,我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呀?”你们整天睡懒觉、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做这些有的是时间,无始以来都成你的专业了,你专门是搞这一行的(下面有人爆笑)……啊?这么好笑啊,行,不说了!我们开始讲下一个颂词:

 

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

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

 

我总有一天是要死亡的,到那时谁能赐予我无惧的心境?怎样才能摆脱死亡的痛苦?如果我必死无疑,为什么现在还心安理得、逍遥自在地度日呢?这么做实在不合理。

 

我们修行人应当经常这样想:我的未来应该怎么过?死的时候有没有把握?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死亡时的四大分离非常痛苦,中阴界的景象又相当恐怖,堕入恶趣的苦痛也极其强烈,谁能赐予我无畏的境界呢?如果我现在天天逍遥快活,在玩乐中度日,死后绝对不会堕入恶趣,有谁能赐给我这样的悉地呢?无始以来我造了那么多恶业,来世能不能获得解脱呢?对此,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

 

所以,我们不应该懈怠懒散,每个人的相续中一定要生起强烈的无常观,若能如此,我们才会精进修行,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得过且过。我有时候想:高僧大德们从小就开始学佛,一直精进地修持,造的恶业又那么少,而我们这些凡夫人,一生中造的恶业那么多,每天也不好好修持,相比之下实在令人感慨。我的寺院里有个78岁的老和尚,每天早上三点钟就起床了,一直坐在那里禅修、念诵;我也认识几位汉地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是早上三四点钟起来,始终保持着这种习惯,从来不到城市里去,没有意义的话不说,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做,每天都是修持佛法、发菩提心。看看他们,再看看我们,以前造的恶业那么多,现在又不愿意好好修持,整天都在浪费光阴……相形之下,有时候觉得差距太大了。

 

我们总有一天会死的,诚如《解忧书》所说:“地上或天中,有生而不死,是事汝岂见,谓闻诚可疑。”不管在天上还是地下,生而不死的众生,你见过没有,听说过没有?除了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等极少数的大成就者以外,我们五蕴假合的身体如同水泡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破灭,宗大师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森林的外面已经着火了,但里面的一群猴子仍在快乐地过生活。实际上我们就是这样,犹如屠宰场里的牦牛、鸡鸭,尽管马上就要被人宰杀,但在自己没死之前,还是觉得特别快乐。

 

希望大家以后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了,要么为众生做事情,要么自己好好地修持,这是修行人的两大事情,除此以外,这个人生虚幻不实,发财也可以、不发财也可以,有名声也可以、没有名声也可以,房子装修也可以、不装修也可以,轿车里放音乐也可以、不放音乐也可以……反正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多大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要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或者遣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精进念修金刚萨埵等殊胜法要。

 

如果自己真的有了一些境界,那对别人讲法也是非常有利的。以前博朵瓦格西即使讲一些飞禽的故事,也有许许多多的格西来听;卡隆巴格西讲《修心八颂》时,同样也是如此,尽管有些格西讲得特别漂亮,但下面根本没人愿意听,所以,讲经说法的人内心若有一些佛法的境界,谁听到都会受益的。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假如内心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利益,怎么样做都不要紧,相反,如果自己一点修行也没有,口头上说得再漂亮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每个人应当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尽量趋入佛法的正道。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六节课

 

受持菩提心分为加行、正行、后行,现在讲的是加行中的七支供。皈依支、供养支已经讲完了,现在是讲忏悔支。

 

忏悔支主要通过四对治力来宣讲,现在是讲所依对治力中的“皈依共同三宝”。此分两颂,前一颂讲了皈依佛宝,今天接着讲皈依佛法与僧众。

 

如是亦皈依,能除轮回怖,

我佛所悟法,及菩萨圣众。

 

三界轮回中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尤其在三恶趣中,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旁生有役使之苦,这些痛苦能被释迦牟尼佛所了悟的正法无余遣除,所以我要皈依能解除轮回恐怖、佛陀亲证的无上妙法,以及大乘菩萨僧众。

 

有人也许想:前面已经讲了皈依三宝,此处又讲一遍,难道不重复吗?没有这种过失,因为前面是从总说的角度而言,此处是从别相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在忏悔的时候,皈依三宝是不能缺少的,只有依靠一切佛陀、佛法、大乘圣众来忏悔,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才能全部得以清净。

 

此处的佛法和僧众怎么理解呢?大体的意思跟前面差不多,佛法可分为教法与证法,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教法分为因法与果法,因法是指十二部经典,果法是指密宗的一切续部,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等。证法是指凡夫相续中的信心、恭敬心、大悲心、空性正见,乃至凡夫以上五道十地的所有境界。

 

[ 20 ] 十二部经典: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

 

我们不仅要皈依佛陀,同时也要皈依释迦牟尼佛于印度金刚座成道时所证悟的犹如甘露般的妙法。怎么样才是皈依法呢?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不离佛法,所作所为全部以佛法来摄持,以佛法为标准,这样的发愿和决心就是皈依佛法。

 

这里的僧众,主要指以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包括相续中证悟了二无我的一至十地的所有菩萨。他们能够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的痛苦,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不再为种种过患、染污、烦恼等束缚。因此,皈依僧众非常有必要,有些大德也说:“佛与佛法僧三宝,欲解脱者所依处。”如果真正想要获得解脱,皈依三宝是不可缺少的,皈依了三宝以后,就不用再惧怕轮回了,诚如《日藏经》中所言,只要没有破皈依戒,此人绝不会堕恶趣。这一点,对我们每个修行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虽然现在不住世了,但实际上佛像就是佛陀,《白莲花经》中说:“化为众多佛像已,利益众生令行善。”意思就是,佛陀化为塑像、画像等,以此来利益众生,使其行持善法。不管汉地的哪个寺院,我们都能看到佛像,见到之后一定要恭敬礼拜,这个非常有必要。现在很多人可能有些学处不太懂,经常在佛像、佛经上随便跨越,这是极不合理的,肯定会毁坏皈依戒。而且,不管在哪里,见到僧众一定要恭敬,如果出家人坐在下面,在家人坐在上面是不允许的。现在很多地方对出家人的恭敬还不够,总认为出家人和在家人没什么差别,当然,从佛性上来讲,确实都是一样的,但是出家人已经看破了世间,披上了佛的袈裟,从这一点上,你们必须要对出家人恭敬。

 

皈依三宝以后,对佛像、佛经的一点碎片也要恭敬顶戴,将其置于洁净之处,不能随便践踏。经书不能放在不干净的地方,或者与世间杂书放在一起,甚至放在自己的床下,这些行为都相当不如法。在座的道友啊,你们既然已经皈依了三宝,平时的举止就一定要如理如法,否则依靠三宝造下很多恶业,那是很划不来的!

 

作为一个佛教徒,按理来讲,应该时时刻刻随念三宝,但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最低要求也是每天随念一次,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是这样讲的。所以,你们皈依了佛门以后,每天起码要忆念一次三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修行比较好的人不管到了哪里,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恒时忆念三宝的功德,这一点做不到的话,我想一天一次不是特别困难,你们大家也应该重视。

 

当然,皈依三宝从究竟意义上而言,是能皈依、所皈依、皈依三者皆不存在。佛在《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真正的三宝远离一切戏论,唯一是现空双运的本体,皈依三宝也是一种执著相。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暂时还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所以首先应该按照《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那样皈依三宝,这样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在此,我想给大家提出两个希望:第一、你们最好能发下誓言:哪怕遇到再大的违缘,生生世世也不舍弃三宝。心坎深处若有这样一种决心,以后在生活中就不会飘飘悠悠的了。现在有很多佛教徒,在我的眼里一点也不像是佛教徒,为什么呢?他们对三宝没有一点恭敬心,皈依的戒律也不懂,从来不念皈依偈,根本没有随念过三宝,这算什么佛教徒啊?加入世间上的团体,尚且都有一些日常规则,他们自认为已经皈依了,但这种皈依只是假皈依。

 

真正要做名副其实的三宝弟子,最基本的是要对三宝有恭敬心,具足永远也不舍弃三宝的决心。当然,有些人不愿意学佛,我也不勉强,世间上有这么多的宗教,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所有的人不一定都学佛,这我也是承认的,但只要想做一个三宝弟子,你们必须要先具备这些素质。

 

有些人认为:“皈依很简单,有什么好讲的?你不要成天讲这些,最好是讲一个大手印、大圆满、马上可以成就的法,这些简单的基础法门,我基本上都知道。”其实,我觉得这种人不要说“基本上”,就连“一点”也不知道,从他们平常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他们把佛法想得特别简单,认为学佛以后马上就可以飞上天、开天眼,把佛教当成专门修炼特异功能的一个场所,根本不知其在整个世间的殊胜性。如果把佛教想得太简单,最后你一定会失望的。尤其是皈依,以前印度的许多大班智达,都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学习后,才在相续中打好了稳固的基础。现在的人只有一点世间知识,对出世间的佛法可谓一无所知,仅凭自己的想象是不可能了解佛法的。所以,我的第一个希望就是:你们要当佛教徒的话,应该当一个真实的佛教徒!

 

第二、皈依的功德如此之大,大家最好能劝父母、亲朋好友、同事等皈依佛门。如果能让他们皈依,对你来讲,这一辈子对佛教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你来人间也没有白来。如果一个人以前根本不信佛教,而且还有怀疑、成见、邪见,后来通过你的劝说,慢慢对佛教产生了信心,最终皈依佛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希望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一生中至少能劝一个人皈依。当然,这不一定是今天,我说了以后,你马上就去找一个弟子,可能也有点困难。但你能不能发愿在有生之年度化一个人,如果实在不行,给他钱让他皈依也可以。不过,有些乞丐的缘分没有到,给多少钱他也不皈依,以前就有过这种现象。所以,不管是通过钱财也好,其他的方法也好,希望大家一生中尽量能引导一个人皈依。

 

有些人可能想:“我身边的这些人太刚强难化,实在没办法,我以前说过好几次了,但他们根本不理,现在我也懒得白费口舌了。”不能这样!佛在因地时,为令一个人的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花了多少时间?你们看一下《释尊广传》就会知道 [ 21 ]。既然佛在因地时都需要这样下工夫,我们作为后学者,为了利益众生为什么不能随学一下呢?第一次不成功可以有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可以有第三次……在一个人身上花几十次、几百次后,我想他肯定会逐渐被感化的,一旦他答应皈依,那对他的利益确实非常大。世间人可能不理解,他们认为别人给自己洋房轿车,这种利益非常大,但如果让他皈依的话,好像什么感觉也没有。实际上,皈依的利益远远超过了这些有漏的财产,即使赐给他一个总统的地位,也不一定对他十分有利,但如果能让他皈依佛门,这绝对是有利的。

 

[ 21 ] 为劝吉祥宝王子学佛,释尊因地时用了八万四千年,整日承受痛苦、忍受诋毁。具体请参阅《释尊广传·精进品》之“劝人学佛求道”。

 

很多年轻人为了报答父母,拼命地赚钱,想尽办法给他们买房子,希望父母晚年过得好一点。其实,晚年就算过得再美好,迟早也会离开人间,作为子女,最好的孝顺就是劝父母在临死之前皈入佛门,若能如此,才算真正报答了他们的恩德。

 

今天我提出了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皈依佛门后,当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要半途而废,今天学佛明天不学,把它当作一种形式。有些人经常以“工作不方便”为借口,轻易就放弃当初的誓言。说实在的,我也认识一些政府官员,有些人的地位待遇非常不错,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他们虽然不能特别公开,但私底下的学习,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官员。

 

有些人学佛的顾虑特别多,生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的乌纱帽难保,所以在寺院里看到佛像也不敢磕头。但有些大官员恰恰相反,他们一见到佛像就特别虔诚,恭敬地在佛像前磕头、念经、发愿。实际上,信仰佛教与任何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相违,因为佛教完全是利益众生,不管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什么样的人类都包括在佛教的利益范围之内。你们想一想:这种无条件的利益众生,哪一个国家会限制?哪一条政策会反对?

 

所以,有些领导也不要特别害怕学佛,要怕的话,应该害怕贪污人们的血汗钱。如果这一点你都不怕,天天用这些钱来赌博、搞一些非法活动,但最害怕自己学佛变成善良的人,国家对此会不同意,这可能有点说不过去。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害怕人们变得善良,有位法师曾经说:“我们国家最怕我不讲经,因为我讲经的话,不管是学校、监狱,还是其他部门,善良的人会越来越多。”的确如此,如果这个世界上学佛的人越来越多,杀人、抢劫、偷盗等现象就会越来越少,社会自然而然会越来越安宁。所以,你们学佛可以理直气壮,没有必要担忧太多!

 

寅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

 

因怖惊战栗,将身奉普贤,

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

 

由于害怕三恶趣的痛苦而惊恐不安,于是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愿 [ 22] 普贤菩萨,以及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 22 ] 从十大愿王的角度可以叫“大愿”,也可叫做“大行”。

 

一般来讲,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分大乘和小乘,小乘的教法由十六阿罗汉护持,他们承佛敕命不入涅槃,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大乘的教法由八大菩萨(八大近子)[ 23 ] 护持,他们有责任兴盛大乘教法,令其永不隐没。所以,如果祈祷八大菩萨,可使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永远住世,有这样一种缘起。作为忏悔业障的修行者,我们不仅要在三宝面前忏悔,而且特别要在八大菩萨面前忏悔。平时不管放生也好、念经也好,若能持诵八大如来和八大菩萨的名号,功德也会特别大。

 

[ 23 ] 八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金刚手菩萨。

 

为什么要先供养身体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造了很多恶业,有的记得起来,有的根本记不起来,这些恶业一定要忏悔。忏悔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了,应该从内心深处痛切地发露,先把自己最执著的东西供养出去。我们最执著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身体。

 

首先供养的是普贤菩萨。大家都知道,诸佛菩萨之发愿聚会于一体的就是普贤菩萨,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所愿实现,就一定要祈祷普贤菩萨。《华严经》中在宣讲《普贤行愿品》时,也提到了普贤菩萨的发愿境界,若能一心祈祷普贤菩萨,所发的誓愿必定会得以圆满。

 

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中,专门宣讲了每位菩萨的不共加持力,比如文殊菩萨代表诸佛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代表诸佛菩萨的大悲……当然,从法界的本体来讲,一切佛菩萨没有任何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显现时,每位菩萨有各自不共的缘起力,就像世间上有些人是物理专家,有些是电子专家,所以我们如果祈祷普贤菩萨,可以在实现愿望方面得到不共的加持。

 

汉地的拾得禅师,被人们共称为普贤菩萨的化身,在他的传记中,有许多特别稀有的故事:他在寺院当香灯师时,经常登座与佛像对盘而食,并呼憍陈如为小果声闻。后来被赶到厨房里洗碗,他将过滤下来的饭滓,每天用筒盛好,送给寒山。乌鸦天天来寺院偷吃粮食,他便拿杖责打护法神,当晚护法神给寺院所有的僧人托梦说:“拾得打我。”有一次寺院在做布萨 [ 24 ] 时,拾得将牛赶到僧集堂前,倚着门抚掌大笑,持律首座呵斥他为什么打扰僧众诵戒,拾得说:“心平何劳持戒,无嗔即是出家。”并指着那群牛说这些多为本寺的执事僧人,遂一一称呼亡僧的法号,牛便应声而出,众人见此十分惊愕,方意识到因果确实不虚,从而改往修来。拾得的诗歌写得非常好,我在《旅途的脚印》中也曾引用过一些。

 

[ 24 ] 布萨: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众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

 

藏传佛教中,从没有听说有普贤菩萨的活佛,但在汉传佛教中,历史上确有普贤菩萨的化身。我们在这样的大德面前也好,或者在普贤菩萨的像面前也好,应该经常这样发愿,这就是行持《普贤行愿品》。过段时间益西堪布也会给你们传讲《普贤行愿品》,到时候大家就会明白,这样的发愿非常重要。

 

同时,我们还要将身体供养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许多经典中记载,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诸位佛陀都曾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过愿。关于文殊菩萨的介绍,《维摩诘经》、《大宝积经》等经中所述各有不同。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文殊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44年后降生于五台山,这是非常可靠的。拉萨的藏历中也有释迦牟尼佛涅槃日、文殊菩萨降生日。按佛教联合会的制定,今年是佛历2550年;依普巴派时轮金刚的推算,今年是佛历2886年。

 

据《五台山志》记载,文殊菩萨降生于五台山的罗睺罗寺。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约公元前60年,文殊菩萨在印度一个婆罗门家降生,父亲叫德梵,菩萨由母亲之右胁出生,因为降生时有十种瑞相,所以名为妙吉祥。文殊菩萨的化身在藏地、汉地是非常多的,比如汉地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藏地的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以及国王赤松德赞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汉地有文殊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的道场,如果你们有机会去朝拜这些圣地,我觉得拍一些照片、观光旅游不是很重要,作为一名佛教徒,应当一心一意地祈祷,希望这些菩萨在自己临终时现前,不要让自己感受痛苦。这一点,对我们而言相当重要,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说:为了旅游而朝神山,为了享受安乐而住在寂静的地方,这些表面上的行持善法,实际上无有任何意义。现在很多人经常成群结队地去朝山,但到了那里却从来不发愿,这是非常可惜的,要记住:朝圣地时发愿十分重要!

 

哀号力呼求,不昧大悲行,

慈尊观世音,救赎罪人我!

 

我还要哀戚地极力呼唤大悲心行无有愚痴垢染的观世音菩萨,来救护我这个罪业深重的人,不要让我堕入三恶趣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观世音菩萨是诸佛菩萨大悲的总集,从最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菩萨始终以大悲心观照着众生、救苦救难,是一切苦难众生的怙主。据史书所说,观世音菩萨在印、藏、汉三地分别有三个道场,印度的是补怛洛迦山,《华严经》中也有记载;藏地的是布达拉宫;汉地的是普陀山。

 

当年乾隆皇帝私下江南时,有一天来到南海普陀山,看到那里三五成群的和尚拿化缘的钱来赌博,有的甚至还抽烟,乾隆对此非常不满。回宫后他把这些告诉母后,打算派兵去杀那些坏和尚。母后劝他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伤害出家人。第二次乾隆下江南,又想起了普陀山那班和尚,打算去看一看,去了以后,发现不如法的现象越来越多了,这些和尚抽烟喝酒,吵吵闹闹的,一点出家人的样子都没有。他勃然大怒,回宫后决定发兵去惩罚他们,又被他母后劝阻下来。

 

第三次去的时候他不怀好意,带着兵船驻在海上,心里打定主意,如果这班坏和尚再不改悔,一定要带兵清剿。进了山门以后,没想到看见这些和尚变本加厉,竟然在大殿外面赌钱,出家男女也混在一起。乾隆见他们死到临头还赌得津津有味,就想和他们赌一把,让他们统统输光。但后来他自己反而输光了,连帽子和皇袍也输掉了。当时他身边的官兵很不高兴,把这些和尚围起来准备抓人,这些和尚特别害怕,吓得跑来跑去,最后全躲到大殿里了。官兵们随后进去一看,一下子愣住了,原来皇帝的那顶帽子被一个罗汉像戴着,皇袍披在观世音菩萨的身上。这时乾隆才知道刚才那些人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从此以后,他的信心大增,一生中对观世音菩萨非常有信心。

 

乾隆皇帝经常有这样的奇遇:以前他到五台山的时候,看到一个和尚和女人在水池里共浴,认为这有伤风化,于是张弓射之。和尚中箭后仓皇逃走,乾隆顺着血迹一直追,来到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和尚就不见了。乾隆进殿一看,发现那支箭竟插在文殊菩萨的右肩上,这就是非常出名的“带箭文殊”。以前我去五台山的时候也见到过,但据说原来那支箭在文革期间被毁坏了,现在这支是后来重新做的。

 

如今也有些在家人喜欢看出家人的过失,觉得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如法,好像只有自己是最如法的。其实作为在家人,你们不应该评论出家人的过失,有些出家人尽管表面上吃肉喝酒,但他们的内在境界是不好说的,不能单凭一些外在形象就判断他们的好坏。你们在家人只要看到佛陀的袈裟,就应该把它当作皈依境,这样才不会有任何危害,唯一只能对自己有利。现在有些居士特别爱评论出家人,整天都讲出家人的过失,在他们眼里,似乎除了出家人以外就没有坏人了,这样确实不太好。作为在家人,你们应该佩服出家人,毕竟自己连出家的勇气都没有。

 

复于虚空藏,及地藏王等,

一切大悲尊,由衷祈救护。

 

同时也祈祷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大悲圣尊,祈愿您们救护我。

 

《虚空藏经》中宣讲了很多虚空藏菩萨的功德,尤其是作为大乘修行人,如果自己违犯了大乘菩萨戒,一定要祈祷虚空藏菩萨,通过菩萨的加持,才能使相续中的罪垢得以清净。

 

地藏王菩萨的功德,在《地藏十轮经》中有详细的记载。地藏王菩萨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呢?能够满足众生的所愿,比如想发财、升官、保平安,任何众生有什么样的愿望,只要祈祷地藏王菩萨,都能够获得满足。

 

对这些大菩萨们的祈祷,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不能只是口头上、外表上的。我们无始以来造了无数的罪业,只有祈祷他们的救护,中阴时才能脱离恐怖的险境,尤其是密宗的《听闻解脱法》中,专门就有祈祷这些大菩萨的仪轨,他们可包括在寂静四十二尊中。因此,如果有人临近死亡,在他们耳边念诵八大菩萨的名号,凡是结缘的众生都能获得解脱。

 

皈依金刚手,怀嗔阎魔使,

见彼心畏惧,四方速逃逸。

 

我也要皈依金刚手菩萨,怀着嗔恨的阎罗狱卒一见到他,就四处逃窜,特别害怕。

 

金刚手菩萨是诸佛菩萨力量的总集。按照显宗的观点,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相;按照密宗观点,金刚手菩萨是密法的结集者,十方三世诸佛加持他成为坚固不坏之金刚,他是诸佛无坏之金刚本体。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密宗,在遇到一些违缘时,若能祈祷金刚手菩萨,便能使所有的违缘消于法界。因此,我们如果遇到了修行障碍,或者面临中阴的恐怖,只要忆念金刚手菩萨,就能使这些违缘全部遣除。金刚手菩萨也是三大怙主 [ 25 ] 之一。

 

[ 25 ] 三大怙主: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

 

不仅金刚手菩萨有这种力量,莲花生大师也具有如是的功德。《极乐愿文大疏》中有公案云:一个叫勒滚秋嘉的猎人,有次准备杀一獐子,一个人熊从后面过来,把他压在身体下面。当时他特别害怕,拼命祈祷莲花生大师,结果人熊从他身上缓缓下来,看了他一下就逃走了。

 

至心祈祷诸佛菩萨,不仅对我们今生有帮助,对来世也有非常大的利益。以前有位老妇女,她念了三亿遍观音心咒、十万遍度母赞颂偈。后来在梦中,一个女人给她了一件蓝色的衣服,她不知道这是度母的化身;又一天晚上,她梦到一位身着白衣的人给她一串水晶念珠,她也不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后来,依靠自己的信心和精进力,她即生当中获得了成就。

 

可见,如果自己对某位佛菩萨非常有信心,将其奉为本尊,一生持诵本尊心咒,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就。有些人将观世音菩萨作为本尊,有些人将文殊菩萨作为本尊,1987年法王如意宝朝拜五台山之后,要求全学院的弟子主修文殊本尊,念一亿遍文殊心咒。所以,我们每个人最好有一位自己的本尊,这既可由上师认定,也可凭自己的信心选择,若能一辈子持诵本尊心咒,那么在临终时、中阴时,或堕入三恶趣受苦时,本尊都会以不同的形象来救度你的。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无依无靠,如果认定了本尊,一遇到痛苦和违缘时,马上就祈祷本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选择本尊有相当大的利益。

 

总之,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的弟子,都应该经常祈祷金刚手菩萨,依靠菩萨的大威猛力,中阴时纵然有再恐怖的景象,阎魔狱卒们也会不敢靠近、恐吓自己了。

 

丑三、如何皈依:

 

昔违尊圣教,今生大忧惧。

愿以皈命尊,求速除怖畏!

 

我深深察觉到,往昔由于违背了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教言,以致今生要感受如此可怕的果报。现在我特别害怕,愿意一心一意地皈依十方诸佛菩萨,请求遣除我相续中的恐怖和轮回中的痛苦。一边这样忏悔,一边发下誓言。

 

我们怎样违背教言了呢?佛陀教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己做到了没有?在上师面前受的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好好守持了没有?一一想来,我们应该非常惭愧,上师诸佛让我们行持善法,我们反而经常造作恶业,不愿意闻思修行,也没有如理如法地守持皈依戒、发菩提心,这样下去肯定会堕入三恶趣。为了痛改前非,我们应当从内心中皈依三宝,从此以后决不再造恶业,必须要发下一个大的誓言!

 

藏地大译师仁钦桑波(又名宝贤译师),晚年在闭关时于房门外写道:“如果我一刹那生起贪恋世俗的念头,请护法神砸碎我的脑袋!”有了这种大誓言的鞭策,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精进闭关,后来获得了圆满成就。梁武帝也是这样,以前他为了治理国家而造下不少恶业,后来他反省到这一点,生起猛烈的忏悔之心,发誓今后再不造恶业,每天持守过午不食的戒条,不吃众生肉,假如做不到,就请护法神杀死自己,让自己堕入无间地狱。后来,他果然于一生中守持清净戒律,从未违背过当初的誓言。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以“工作的关系”为借口不能吃素,但像梁武帝那样的一国之君都有机会不造这种恶业,照样行持佛法,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你们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当然,像我这样的人,自己没有如理如实地修持,天天在这里鹦鹉学舌,让你们应该怎样怎样,真是特别的惭愧!但坐在这个位置上,有时候我也不得不说。假如大家有大圆满或密法的一些境界,安住在这种境界中,那是最好的忏悔方法;如果没有的话,你们一定要依靠皈依、菩提心来忏悔,这一点非常重要。若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皈依三宝的心、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你的来世根本不会堕入恶趣,这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教言,也是上师们的殊胜窍诀。

 

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你们每年抽出一段时间来专门忏悔,即使只有七天,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假如以出差、旅游等为由跟单位请假,用一段时间在寂静的地方租间房子,依靠金刚萨埵如理如实地忏悔,这肯定对你的修行有非常大的帮助!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12 课

 

 

若想依靠显宗经论来通达空性教义,就不得不学习中观论典,仅依《般若经》,有时很难真正领会其中深义。因为《般若经》的内容不仅甚深而且广大,里面讲了很多空的类别,有色空、性空、相空等等,每种空都会宣讲十几遍,甚至一百多遍,还讲了大量公案,但对于诸法为什么空,可能只有通达了中观论典,才会彻底明白。

 

《中观根本慧论》是所有中观的根本,并且由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的龙猛菩萨所著,它真正揭示了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对于这样一部殊胜的论典,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

 

◎去者不存在之理

 

前面主要从去业——所去道路方面观察,推出了去不存在,下面将从作者方面观察。

 

辛二(于作者观察三类而破)分三:一、宣说作与作者互相观待而成;二、总破三类去者;三、别破去者去。

 

壬一(宣说作与作者互相观待而成):

 

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

 

对方认为:如果离开了去者,去法的确无法得到,但去者是存在的,所以去法肯定也会有。

 

前面中观宗通过理证推出了去不存在,但对方不同意,争辩说:如果没有去者,说去法不成立也可以,但去者是存在的,比如,天授正在路上去的时候(天授是人名),周围的人都能现量见到他,这并非道听途说。既然去者真实存在,去者去的行为(去法)肯定也存在。

 

可能不少人都认同这种说法,比如,今天很多人打电话问我:“堪布,您是不是已经出发去成都了啊?”我还没有真正去,只是心里这样想,外面就已经到处传开了。在大家眼里,我这个去者肯定存在,因此我去的行为也必然有。但我好像没对谁说过我要出去,你们好像都有他心通一样(众笑)。可能那天课后有个人问的时候,我说了一点点,也许这样传开的吧。

 

对方所许的去者和去法的关系,在因明当中是一种能立所立的关系。能立是去者存在,所立是去法存在。

 

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

 

中观宗驳曰:去法和去者互相观待,如果真有去法,说有去者也可以,但因为无有去法的缘故,你们又如何得出有去者的结论呢?

 

中观宗反过来以同等理遮破:去者和去法互相观待,没有去者就没有去法,没有去法就没有去者。既然现在去法尚未成立,与它观待的去者也不可能成立。如果去者还没有成立,把它作为能立来证成去法存在,肯定不合理,因此对方的说法不能成立。

 

就像昨天有道友提出,应该先有所去道路,之后去者才能在路上去。但这只是我们的颠倒分别,并不合理,因为所去道路是指去者所去的地方,如果去者尚未成立,所去道路就不可能单独先成立,因为两者互相观待。就像如果没有父亲,观待父亲的儿子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没有儿子,观待儿子的父亲也不会有。同样的道理,去法不成立,与之观待的去者也不可能有,以此就遮破了对方去者存在的观点。

 

壬二(总破三类去者):

 

对方辩解说:如果没有去者,“天授正在去”的事实就无法成立,既然现在天授可以在路上去,就说明去者是存在的。

 

这种观点不成立,如果去者的本体成立,那么在去者、不去者、除此之外的第三种去者当中,肯定会有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

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

 

中观宗驳曰:去者不能成立,可以从三方面观察:如果是去者,则不可能去;如果是不去者,更不可能去;离开了去者和不去者,并无第三种去者。

 

一、去者无有去。因为在一个去的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去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去色达,他去的行为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虽然名言中一个去的过程可以有多个假立的去,但以胜义理遮破的实有自性的去只能有一个。如果有多次去的行为,就说明去的自性并非实有。

 

如果只有一个去的行为,那么它与去者相关联,还是与去法相关联,或是与两者都相关联呢?或者说,去的行为是在去者身上体现,还是在去法上面体现,或者在这两者上面都体现呢?

 

如果认为去的行为与去者无二无别,就等于承许去的行为与去法毫无关系,因为只有一个去之故。如此一来,去者就没有了去法,但没有任何去法的去者,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得到。

 

如果认为去的行为与去法无二无别,去者就会因为没有去的行为而无法成立。为什么称一个人为去者呢?只有当他有了去的行为,才能叫去者,否则就不能叫去者。如果去者不成立,与之观待的去法在这个世间也不会有。

 

如果认为去的行为既与去者相连,又与去法密不可分,去的行为就会出现两个,这样与之观待的作者也会有两个,但去的整个过程,只有一个去者、一个去的行为、不可能有两个去者、两个去的行为。这明显违背了现实、违反了一般规律,现量和比量都不能成立。由此可知,所谓的去者去不能成立。

 

二、不去者也无去。之所以叫不去者,是因为它就像石女儿、柱子、瓶子一样不具有去的行为。既然没有去的行为,当然不能去。

 

三、离开了去者和不去者,亦无有去。除了去者和不去者以外,是否存在一种第三品物体或补特伽罗呢?怎样以智慧眼观察,也无法找到这样的第三种去者,如此自然也不会有去。

 

如果去者、不去者、第三品去者都没有去,去还会以什么方式成立呢?无有任何方式。由此可见,去者和去都只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假相而已,胜义中没有任何真实的本体。

 

◎类推他法

 

不仅对来去可以这样观察,对其他法也可以这样推断。比如,吃者不吃,不吃者不吃,除了吃者和不吃者以外,第三种吃者不存在,也无有吃……这并不是佛教徒的一种词句游戏,通过中观推理,我们能彻底破掉相续中的所有执著,最终了达万法的实相。

 

◎闻思修是开启慧眼之匙

 

可能有人会想,既然来去不存在,我们为什么能现量见到来去呢?慈诚罗珠堪布在《中论》讲记中说:有眼翳者看到的海螺是黄色的,虽然他知道这不是真实的相,但在眼病没有痊愈之前,这种错乱相却不会在他眼前消失。同样,凡夫人因为具有烦恼障和所知障,所见都是颠倒的幻相,虽然依靠龙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可以懂得无来无去之理,但这只是理论上明白,只有证悟之后,才能真正见到无来无去的法界实相。

 

从不见实相到照见实相,需要一个闻思修的过程,就像医生告诉一位得眼病的人:海螺是白色的,由于你得病的缘故,才把它看成了黄色。虽然病者看到的海螺确实是黄色,但如果他肯相信医生的话,一直坚持吃药,病慢慢痊愈之后,就会现量见到白色的海螺。我们现在也是如此,万法不来不去的道理虽然理论上明白了,但在看外境时仍会觉得来去存在,所以必须通过不断闻思修行,逐渐断除自己的实执障碍,到了一定时候,在自己的境界中来去的假象才会荡然无存。

 

◎破斥心的来去

 

法王如意宝传授的很多大圆满窍诀,都要依靠中观理证来抉择。在《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中,法王如意宝说过:我们要依靠中观最尖锐的理证来破斥心的来去。《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也有如是教言。可见学习中观理证非常重要!

 

在平时生活中,大家最好经常运用这些理证观察自己的心,比如当生起嗔心时,可以观察嗔心是去者去,还是不去者去……昨天有位熟人来我家做客,他说自己因为一件事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旁边一位堪布开玩笑说:“好,那我把这个嗔恨的‘善根’回向菩提吧。”在我们生起强烈嗔心的当下,如果能运用本品的方法观察心的来龙去脉,很可能就会通达心的本性。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五节课

 

《入行论释·善说海》的讲义,虽然我没有一字一字地读,但里面的内容全部给大家讲清楚了,所有的传承应该可以得到。听说这几天有个别道友哭着说:“现在堪布不给我们传《善说海》了。”没有这回事,我现在改变传讲的方式,只不过是为了节省时间,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虽然讲义没有单独念,但其中的意思和科判都已经讲了,所以你们不要难过!

 

现在是讲“所依对治力”中的“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其中分略说和广说,昨天讲了略说的前两个颂词,下面接着讲略说的最后一颂:

 

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

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昨天说到,人在临死的时候,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没有利益,唯一有帮助的就是佛法,但可惜的是,我们以前一直没有修。所以,此处作者非常谴责自己,并以一种呼唤的语气祈请十方诸佛菩萨:怙主啊!我一向非常放逸,根本不知道死亡竟是如此恐怖,为了短暂而虚幻不实的身体造作了种种罪业,请您们一定要救护我!

 

我们的身语意经常处于一种放逸的状态,始终没有正知正念,不愿意好好修持,每天都以散乱度日,身体所做的没完没了,语言所说的没有意义,心里的分别念也没什么价值,整天都处于浑浑噩噩中,白白浪费了大好的人生,对自他没有任何利益。这么放逸的我,以前根本不知道所谓的死亡如是的恐怖,虽然清楚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死,但却没有为死亡做任何准备。死亡来临的时候,感受四大分离的剧烈痛苦,出现中阴的恐怖景象,如果曾造过很大的恶业,马上就会堕入三恶趣,在那里感受漫长而难忍的痛苦……对此悲惨的状况,我们闻所未闻,根本不了知,一方面是由于后天的教育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所以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将人生目标定在当下,对来世没有任何准备,对过去也没有任何总结。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生活在当下》,里面是讲所谓的生活就在当下,因为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未来的还没有办法决定,所以我们的生活应该把握当下。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除了当下的吃喝玩乐以外,其他的根本不作考虑,从来不知道人死的时候如此恐怖,为了四大假合的无常之身,造作了难以宽恕、非常可怕的罪业。在座的人大多数都已经出家了,你们以前没有出家时,可能为了生活也造过一些难以想象的罪业,有些人杀了很多众生,有些人参加一些黑社会团体,有些人入于妓院,有些人当过酒店老板……包括一些学佛的居士也不知道造业的果报竟如是可怖,否则的话,绝不会为了这个无常的身体,造下这么可怕的罪业。

 

今天有个非常虔诚的广州居士对我说:“我十分高兴现在找到了人生目标——学佛,这种追求非常完美,这一点我也清楚。学佛后我才知道,以前造的罪业太多了,做的错事也太多了,有时候一想起来特别害怕,幸亏早一点醒过来了。今后在学佛的道路上,我永远也不会退转,一定会精进努力地修持!”大家可能也有同感吧,今生若没有遇到佛法,只有一直不断地造恶业,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醒过来,不说别的,光是吃一些生命,吃一些海鲜,这辈子就造了多少罪啊!

 

我们这里有些人对我说:“我现在的修行一点成就都没有,每天伤心得不得了。”其实,尽管你没有什么成就,没有长出翅膀飞到空中,但回顾你的一生也应该清楚,以前的生活,不管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没有一点善法,整天都在造恶业,现在虽然你没有超胜的功德,没有在众人面前显现神变神通,但总的来讲,你的生活已经有了本质上的改变,这一点我觉得就是修行中的一种成就。

 

最近我们的传法光盘寄到了一些人家里,他们高兴地说:“学院的佛法到我家了,非常欢喜,非常感谢!”如果长期有这样一种信念,你们的生活一定会有所改变。实际上,学佛就是一种改变、一种改革,改革什么呢?以前造恶业的生活、放逸的生活,每天除了说些无聊的话、做些无意义的事以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现在我们要把它改过来,生活变得充实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学习佛法。

 

我希望每个人不要跟以前一样,学佛之后生活应该有一些改变,否则的话,你的修行一点都不好!我们这里的人每天二十四小时基本上都在学习佛法,早上起来先背书,接着开始闭关修行,然后看书、上课、听辅导、修行、背书……一整天都沉浸在佛法中。平时买东西用了一两小时,就心疼得不得了,觉得这些时间被浪费了,非常不值得。但外面的人用一个小时听佛法,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到处都去打电话,甚至还要给国外发传真。当然,这也并不是不好,以前不要说一个小时,可能连五分钟的听法时间也没有,现在每天抽出一个或半个小时来听法,你们的生活一定会有所改变的。有了改变,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修行;如果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听一听法、看一看书,法就是法、你就是你,这样的学佛也不一定有利。

 

当然,修行佛法的违缘是比较多的,佛在经中说:“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要么身体不好了,要么工作不顺利了,要么家庭不和睦了,这都是一种必然规律。比如学习《般若经》,学得越好,魔王波旬就越不高兴,千方百计地制造违缘,但如果想办肉联厂,或造一些恶业的时候,魔王波旬就特别高兴,总是为你提供顺缘。现在是末法时代,白法护法神的能力比较脆弱,魔众的力量非常强大,想造恶业的话,所有魔众眷属都会帮助你的。

 

有些人说:“以前没有修行的时候,身体很好,自从修行以后,为什么天天都有病呢?”《般若经》里也讲了,般若学得越来越深,人非人制造的违缘也越来越多。以前你不学佛的时候,家庭很和谐,现在学了佛以后,家里人反对,亲戚朋友也不理解,敌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实际上,这说明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所以,你不应该特别伤心,任何成就都是需要斗争的。

 

总之,我们这辈子为自己、为亲朋好友、为生活确实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如果没有忏悔就死了,以后就没有机会清净业障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一心一意地忏悔,并且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造了。

 

二、广说:

 

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

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

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此处以比喻说明了中阴界的恐怖情形。譬如一个罪犯被判死刑,当被押至刑场时,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他因恐怖而口干舌燥、双目凸出、面目皆非,形貌与往常简直判若两人。同样,如果有人一辈子都在造恶业,到了中阴界时,许多面目狰狞的阎罗狱卒拿着各种兵器来逼迫他,这时的痛苦就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这个比喻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犯了不是特别严重罪业的人,被法官判处砍断手脚,只是这样的刑罚,那人也与以往完全不同,以前很英雄、很有勇气,现在的神情大大异于平常,非常害怕;另一种解释就是从判死刑的角度来讲的。当然,不管是什么人,如果被判了死刑,一定是非常害怕的。

 

国际上判死刑的方法多种多样,尤其是古代的罗马、印度、埃及等国,判死刑的方法相当残忍。据说行刑者要在犯人身上用刀割下一块一块的肉,人在未死之前要割3375刀,如果没有割完人就死了,这说明行刑者的技术不够高明。还有一些地方,先在犯人的头上挖一个孔,然后将燃烧的铁球放在里面,脑浆四溢,通过这种方法来行刑。我以前也亲眼见过犯人被枪毙的场面,他们的手脚完全瘫软,根本没有办法站起来,那付万念俱灰的样子,确实特别的可怜。

 

只是这辈子被判了死刑,就如此的恐怖,那么,到了中阴界时,其恐怖程度更不知要增上多少倍。因为中阴身的感觉特别敏锐,心志也非常脆弱,再加上阎罗狱卒极为可怖,身躯是常人的七倍高,手持各种骇人的兵器,口里喊着“打啊”、“杀啊”震天动地,这种可怕的场面谁也无法忍受。假如生前被判死刑都特别害怕,那死后到了中阴界时,以敏感的心去感受如此恐怖的场面,怎么受得了啊!

 

有些人可能想:这是不是真的?有没有这样的中阴界啊?这一点是没有必要怀疑的,因为这是佛陀亲口所说,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在不同的经典中,如显宗的《阿含经》、《地藏本愿经》,密宗的《中阴解脱法门》、《中阴窍诀》,佛陀将中阴境界描述得非常清楚。

 

我们都会经历这一阶段,不经历是不可能的。藏族人比较好一点,谁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小就认为人死之后必定会经过中阴,虽然他们有些人修行不好,有些人造恶业比较多,但总的观念是不会改变的。然而,我们有些人并不是这样,“到底会不会这样?有没有那么可怕?”自认为像德国心理学家所说的“怀疑是寻求真理的最好手段”,对什么东西都要怀疑,还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以前法王去西方国家的时候,那里的人十分聪明,但是对三宝的信心不太够,上师在上面讲经,他们坐在下面表情特别冷漠,好像在听报告一样,根本没有一种恭敬的心态。一讲到“中阴”,他们就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不停地撇嘴摇头,实际上,真正让他们用因明等逻辑来辩论,他们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反正就是不承认。

 

我们现在有些人也有这种毛病,可能是由于小时候没有接受过佛法的教育吧,对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承认,这样的学佛也就名存实亡了。佛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今世、来世、中阴,不仅是大乘的显宗、密宗,就连小乘的《俱舍论》中,也将中阴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承认中阴的存在,那也不应该承认晚上的梦境和白天的经历了。所以,我们佛教徒还是需要闻思,否则的话,你心中的疑团不会解开,对中阴始终是半信半疑,觉得“这会不会是传说”、“是不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啊”,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疑惑中,那你永远也不会以真心来趋入,不会认认真真地修持佛法。所以,我有时候特别佩服一些藏族人,他们虽然生活条件比较差,交通等各方面不如其他民族,但是对三宝的纯洁信心、对因果的稳固正见,远远超胜了任何一个民族,这种淳朴的见地实在令人非常崇拜、非常随喜。

 

总之,对每个人来讲,中阴的恐怖景象一定是会出现的,如果现在我们没有做准备,没有足够的防范措施,到那时候该怎么办?大家确实要好好想一想。这些道理虽然听起来不太舒服,但我必须要讲,作为一个传讲佛法的人,我有责任告诉你们真相。前两天美国的一个法师给我打电话说:“你以后给别人宣讲佛法的时候,最好不要讲戒律方面,这些听起来很难受,让人有一种约束感,应该多讲一点功德方面的。”我当时回答说:“佛陀告诉我们这两方面都要讲,如果不讲约束方面的,可能不太对吧?”他说:“西方人不愿意听这些,什么不能吃肉、不能结婚,他们非常不接受。如果你讲做什么善事有福报、怎样才能发大财……他们就特别爱听,所以这方面应该多提一点。”一方面他说的也有道理,确实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听死后堕地狱、犯戒有什么果报等,但另一方面,就算不愿意听,事实也是如此,我觉得没有必要忽略它,把不好的方面隐藏起来。比如说,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如果只讲好的不讲坏的,坏的方面学生没有听过,那他长大后很有可能犯法,这样是很危险的。所以,不管你们愿意听也好,不愿意听也好,我都要把道理清楚地告诉大家,如果每天都是讲功德、讲福报,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

 

希望你们听了这些道理以后,真正能生起一种恐惧感:我这辈子造了这么多的恶业,临死时以前杀的众生会不会来找我算账?我该怎么办呢?每个人都应该为未来打算打算了!

 

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

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

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如果造了种种恶业,临死时面对中阴的恐怖,谁能救护我?我不由得睁大向外凸出、惶恐不安的双眼,四方寻觅救护者,但始终也找不到,不禁特别懊丧、极度伤心。处于这种无依无靠的境地中,我应该何去何从?

 

人在快死的时候,求生欲望特别强,我曾在医院里看到过一个人,当他接到自己的死亡通知书时,一直拉着医生不放,拼命地乞求:“医生啊,你救救我,我不愿意死,我想活下去……”回头又对父母喊:“爸啊,妈呀,我实在不想死,我该怎么办啊?”他父母也哭着说:“儿子,你不能死啊!医生,你不要让他死……”很多人都哭成一团,让人看了十分心酸。但这样有没有用呢?没有用的,一旦死亡真正来临,医生也好,家人也好,谁都无计可施。尤其是某些罪业特别深重的人,在临死时非常不愿意死,特别害怕,到处寻找救护者,但哪里也找不到,无依无靠的,心情特别懊悔、沮丧。正如《教王经》中所言:“恐怖的阎罗卒围绕在周围,你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向四方寻觅救护者,但始终也找不到,不知自己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中阴身。”大家方便的时候,应该多看一下这方面的经典,尤其是《教王经》,佛陀宣说了很多有关中阴的道理,与《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基本上是相同的。

 

有些人不要认为:中阴是藏传佛教的说法,佛教中可能没有吧,汉传佛教中就从来没有听过这些。不要这么想,你没有听过的实际上多着呢!假如你闻思过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那说“没有听过”也是个理由,但《大藏经》你听过多少部呢?如果没有几部,就不要觉得自己的孤陋寡闻很了不起,“好像我没有听过”,也拿出来当作一个理由。

 

其他佛经中还说:“人在面临死亡恐怖时,唯一能救护的就是善法,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可皈依处。”因此,人若处于中阴阶段,平时的修行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些修行境界,那时候一定会非常害怕。

 

有些人可能想:“不要紧吧,诸佛菩萨有无边的大悲心,还有无碍的神通、威力、智慧,我现在虽然没有好好修行,但到了中阴的时候,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一定会来救护我的。”话虽这么说,但这也需要一定的因缘,没有因缘的话,就算佛陀大慈大悲、神通无碍,也不可能救度你。所以,我们趁现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结上善缘,经常持念佛号、虔诚祈祷。

 

关于这个问题,《大智度论》中也有一个很好的公案:有一次佛和阿难到舍卫城化缘,阿难见到一个非常贫穷可怜的妇女,便祈请佛陀去度化她。佛陀说:“她与我没有因缘,所以对我没信心,我没办法度化她。”阿难不相信,再三地祈求,佛陀也不得不听阿难的话,亲自走到那个妇女面前。(看来,包括佛陀有时候也要听侍者的话。现在很多上师不用自己的智慧,天天都听侍者的,有些侍者搞世间八法,上师也跟着团团转。)但这个妇女根本不愿意看佛陀的相好庄严,立即转身背向佛陀。佛陀于她的四方分别出现,她马上背过身去,不见佛陀。(这个女人真是很坏啊!)后来实在没办法,佛陀就示现神变,于她的四方上下同时显现身相,这个妇女索性闭上眼睛,什么都不看……此时阿难才深深意识到:即便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没有因缘的众生也不能度化。

 

《现观庄严论》中讲道:佛的事业虽然任运自成,不需要任何勤作,但对于无缘的众生也不能度化,犹如天王普降雨水,但被火烧坏的种子却不能发芽。可见,我们如果现在没有好好地修持佛法,把希望唯一寄托在佛陀或上师身上,自己每天搞世间法,办工厂、搞事业、搞项目,希望发财以后再供养三宝,这样的话,死亡来临时,不要说是一般的上师,纵然是佛陀亲自来到你面前,也不可能救度的。

 

所以,不管我们是死后还是现在,都要对佛陀、对三宝有信心,有了信心,死亡出现时才不会害怕。有时候也能看出,那些生前有一定修行的人,死时不管在医院还是家里,都比较安详,而从来没有修行过的人,不管是在哪里,对死亡都特别害怕。其实作为修行人,我们对死亡既不能害怕,也不能等死,更不能自杀,应该有一种坦然的态度来面对它,一旦死亡真正出现,尽量将平时的窍诀运用上。

 

这一点,藏地的有些高僧大德体现得非常明显。以前洛若寺有位金旺堪布,他在圆寂之前,我和齐美仁真堪布去看他,他告诉我们:“前段时间我去医院,感觉自己不会活太久,不愿意死在那里,所以就回来了。死在寺院里还是很好的!”看他的表情很自然、很开心,一点害怕也没有,两三天后他就圆寂了。

 

有些人不愿意死在医院,选择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有些人虽然在医院里圆寂,但与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他们一辈子都在修持善法,生命完结时没什么可怕的,一生的修行就是为死亡而做准备,就像米拉日巴一样,开始时害怕死而到山里精进修行,到了最后对死一点也不害怕,已经有了十成的把握。

 

1981年的时候,大宝法王在美国的一家医院里圆寂。圆寂前的半小时,法王就开始坐起来,医生护士问他痛不痛,他一直说不痛,还跟旁边的人谈笑风生,后来就安详地圆寂了。看到这一情景,在场的医生护士都说:“我们医院里死过这么多人,但从没有见过这样死的人,这个人真是圣者啊!”

 

法王如意宝圆寂的时候也是这样。2004年1月7日,对我们而言,这一天非常残忍、不堪回首,但对法王那样生死自在的大瑜伽士来讲,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法王于那天的九点四十分示现圆寂,在八点钟的时候,法王开始坐起来,将一生携带的《系解脱》从头到尾念完一遍,大概在九点钟时又坐起来,双目直视虚空而安详圆寂。直到现在为止,当时的医生和很多人也认为这种现象十分不可思议。

 

不要说他们那样的大成就者,就算有些普通的修行人,在死法上也与世间人完全不同。由于他们活着的时候,对死亡和来世已经有了一定准备,即使真的到了中阴界,也没什么可怕的,对他们来讲非常正常,就像起程到另一个地方一样,只是临走时需要收拾一下行李,除此以外,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觉囊派的云登桑布法王,他老人家在北京示寂时,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听别人说他当时由于身患绝症,实在不能起床,后来也是边看经书,边安详圆寂的。这些高僧大德与我们普通人确实不同。

 

我们学院有一些修行人看起来普普通通,没什么名声,也没什么地位,但他们死的时候,有些人是吉祥卧,有些人坐着就圆寂了,有些人死后身体上出现各种各样成就的相……在这个生死的大问题上,佛教确实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大家一定要深信不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教言,倘若如理如法去修持,必定会出现这样的验相,这一点与世间人是完全不同的。

 

世间人在临死时,自己特别痛苦、特别害怕,死完后家人就放声大哭,这种哭叫声对死者十分不利。藏地非常出名的空行母林萨秋吉在《中阴游记》中写道:有一次她经历濒死,当时她离开肉体后,看到一头猪的尸体躺在她的床上,穿着她的衣服。她试图与家人沟通,但他们不理,也不给她饭吃,她非常生气。她的儿女在哭泣时,她感觉有“脓和血的雹”全部降在身上,引起她剧烈的痛苦。当来到一位为她修法的上师面前,这位上师安住于心性光明之中,她感到无比的快乐,并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不一会儿,她似乎听到父亲在喊她的名字,于是就随声音去,然后到了中阴界,在那里她看到了中阴桥、阎罗法王……后来她苏醒过来,将中阴的经历带给人们,还经常帮中阴身稍口信到人间。她的名字在藏地家喻户晓,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她的。

 

从这段经历来看,人死了以后,家人最好不要哭,这样对死者的境界不利,本来他马上就要往生了,家人一哭,他很容易起分别念,随着哭声就下来了,确实有这种情况。所以人死了以后,应该为他念经、放生、回向,如果有上师为他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这样对亡人有不可估量的利益。总而言之,我们现在修行佛法,就是为了死亡和来世做准备。

 

丑二(所皈依之对境)分二:一、皈依共同三宝;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

寅一、皈依共同三宝:

 

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

 

面对可怕的中阴、恐怖的来世,谁能救护我呢?唯有佛陀才是一切众生的怙主,他以大慈大悲精勤维护着众生,其威德力能消除众生今生来世的所有畏惧,所以从今起,我们一定要皈依佛陀。

 

“今”就是指当下,我们什么时候听到佛法,什么时候就立即皈依。堪布根华在讲义里说:今天上午听到就上午皈依,下午听到就下午皈依,晚上听到就晚上皈依,“晚上”这句是我加的啊,呵呵……

 

真的,有这种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听了佛法以后,心想“不要紧,我明年退休了以后再皈依”、“等我儿子毕业后再说”,但到了那个时候,你现在的这种信心还有没有啊?所以,皈依佛门越早越好,不要再推了,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念头,早上起来后就没有了。”你今天对佛陀有信心,过段时间就不一定有了,所以你要趁现在有信心的时候,不要问父亲,也不要问母亲,不用征求任何人的同意,马上皈依,不管家里还是单位怎么样反对,你都不要理。为什么呢?因为皈依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有了皈依,这一生就有了真实的意义,没有皈依的话,那是非常遗憾的!

 

皈依的对境,就是大慈大悲的佛陀。他是所有众生的依怙,圆满断尽了一切障碍,证悟了一切功德,世间上任何一个众生,包括仙人、转轮王、天王也无法与其相比。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他能赐予我们暂时与究竟的救护。这种救护,并不是帮我们解决一些困难,而是令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从初发心到获得佛果之间,佛陀始终都在利益众生。当然,因地时的利他具有一种勤作,但到了果地时,完全是无勤作地利益众生。佛陀不会想:我一定要精进,早上应该很早起来,今天要帮助好多众生……虽然没有这样的勤作,但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积累资粮,佛陀可以任运自成地利益有情。这样的佛陀,正如《入中论》中所说,圆满具足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种种功德,完全有能力解除众生相续中的痛苦,除了佛以外,声闻缘觉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的救护者唯一就是佛陀。

 

有些修行人很虔诚,在他们的心目中,佛陀就是万能的,是整个世间的救护者,没有一种痛苦佛陀是不能遣除的。有了这样的信心,自然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上师如意宝也曾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做到,但关键在于我们的信心,有了信心的话,绝对能遣除一切痛苦。”上师还举了一个公案说:以前扎扬堪布带一群人去朝拜拉萨,途中遇到了一伙强盗,要求他们交出所有的财产,当时眷属们惊惶失措、四处逃避,堪布告诉他们:“你们跑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可能得到究竟的救护,大家应该一心一意地念佛。”然后他自己坐在一块毫无遮拦的大石头上,专心地祈祷佛陀。强盗们特别不高兴,向堪布放了一阵枪,但除了在衣服上留下子弹的痕迹外,根本没有伤害到堪布,这些强盗见此情景,吓得四散而逃。法王说:“当我们最痛苦、最害怕的时候,如果心里唯一祈祷佛陀,有这样的信心,那佛陀没有不能救护的。”

 

前段时间在讲《净土教言》的时候也给大家提过,我们见到中阴的恐怖景象时,如果祈祷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者自己的根本上师,一定会从这种畏惧中解脱出来。而且,若能一心一意地皈依佛陀,此人必定不堕恶趣,佛经云:“何人皈依佛,永不堕恶趣。”所以,我们在临死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只有佛陀能救护我,我唯一皈依佛陀!这样的话,所有的畏惧当下就消除了。否则,一直想找其他的办法,这说明对佛陀的信心还不够!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佛陀有信心,没有信心的话,佛陀的力量虽然不可思议,但不一定对你起作用。《前行》中也说了,上等信心会获得上等的加持,中等信心获得中等的加持,下等信心获得下等的加持,如果一点信心都没有,即使三宝的加持再大,我们也得不到丝毫的利益。

 

可见,皈依三宝一定要有信心,形象上的皈依没有任何意义。昨前天有些人打电话说正在学习《入菩萨行论》,我告诉他们:最好不要是形象上的学习,这样不会有什么利益,只是浪费我的财产而已,实际上我不太愿意,我也不需要一些虚名。如果真正能一心一意地学,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非常高兴;如果不是特别诚心,只是报个名而已,你们世间上的事情那么多,还是做自己的事情吧。我每天给你们讲这些也是多余的,最好不要搞一些形象,应该有一点实质性。什么叫实质性呢?内心对佛法僧三宝有真实的恭敬心,就像《随念三宝经》中讲的,真正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信心,这对每个人的生生世世都有不可言说的功德和利益。这一点,作为希求解脱的人,谁不向往、谁不渴求呢?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