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四节课

 

现在正在宣讲七支供中的忏悔支。其中的“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为略说和广说,略说已经讲完了,广说中讲了死亡来临的时候,不管是怨恨的敌人还是自己的亲友都不复存在,但以前为他们所造的恶业,一定要由自己来感受。

 

下面用比喻说明,人最终死亡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故为了短暂的人生,我们不应该造下各种恶业,否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为我们不管怎么样都可以活下去,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这是由每个人的业力所支配的,假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造恶业,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所以,人既然活着,就要懂得活着的价值。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有些人认为:如果为了亲朋好友的快乐而造业,他们以后会跟随我的,所以有实在的意义。

 

其实这也是一种妄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人生跟梦境没什么差别,世间上的诗人、歌星经常说“人生一场梦”,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无有任何实质,正在享受的时候,虽然有对境、有自己,但过了一段时间,一切都会不存在的。不管你曾经享受快乐也好,感受痛苦也罢,这些事情经历过就消逝了。虽然每个人都有天真懵懂的童年、烂漫顽皮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慢慢步入白发苍苍的老年,但回过头来看一生,不管当年自己是如何的兴盛快乐,或者感受过怎样的衰败痛苦,就像昨天的梦一样,只能成为回忆的对境了。麦彭仁波切经常在教言中说,人生犹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对今生的亲朋好友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他们感受痛苦,或者自己感受痛苦,应该认识到这是一场梦,没有什么可耽执的。然而,现在的人根本不懂这一点,他们一遇到生活中的麻烦、工作上的不顺,心里就痛苦得不得了,把每件事都当作是真实的,由于不了知虚幻不实的真理,以致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上师如意宝讲这一颂时说,他16岁在洛若寺闻思修行,当时每个道友的生命力都非常旺盛、性格开朗,但现在看来,只有邬金丹增喇嘛还没有圆寂,除了他们俩以外,以前的人都纷纷离开了人世。上师接着说:“如果当时我为了自己的家庭或生活而造恶业,这个恶业肯定会跟随着我,现在的一切就不会存在了。”以前顶果钦哲仁波切在尼泊尔的一个寺院中宣讲佛法时也说过:“我现在78岁了,在我的记忆中,许多人的沧桑经历可以一幕幕地呈现:跟我同年的人离开了,比我年轻的人很多也离开了,当年的老年人都离开了这个世间;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由于战争、瘟疫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高在上的人垮下来了,低微卑劣的人爬上去了……现在一看,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从这些将一生奉献给佛教的高僧大德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人生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对人生又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现在学习《入菩萨行论》,在座大多数人用得时间可能比较多,但一些城市里的人虽然可以说正在学,这一点确实值得高兴,但学习的时间还不够。他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学佛的时间是相当短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学的佛法能不能用上也很难说。我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在理论上通达,而且应该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当作一面镜子来反观自己、衡量自己,看看自己对未来的打算以及今后的修行目标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们正在讲忏悔,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如梦幻一般的人生中,我们如果为了亲人或怨敌造作恶业,这种行为是非常愚痴的。然而,现在有多少人能了知这一点?看看身边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在为了家庭、为了工作而整天奋斗,乐此不疲,很多人虽然都会唱“一场人生一场梦”,但实际上有几个能通达它的意义?他们一边这样唱,一边为了生活、家庭而大肆造业,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既然人生是一场梦,我们就应该在上师三宝前发誓:不再为了这场梦而造恶业,尽管恶业的本体是空性的,但我没有解脱轮回之前,一定会感受这种痛苦的,所以,现在的生活快乐也好,痛苦也罢,这些根本没必要在乎。

 

有时候从我的一生来对照,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很小的时候,我连穿的鞋子都没有,成天光着脚在山上放牦牛,到了秋天、冬天,在雪地里的滋味特别不好受,吃的不好,穿的也是破破烂烂的;后来依靠上师的加持,我在国内外也享受过一些所谓世间的快乐,但现在看来,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刚才我下来的时候,可能迟到了几分钟,因为前两天有个国外的朋友回来,带了一些法王如意宝在美国、加拿大传法的光盘(当时我们的摄像机质量比较差,他们中心拍得比较好一点),刚才我看了一下,觉得以前所享受过的恍如隔世,现在看来有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只剩下一个回忆的对境了,甚至有些好像根本没有经历过,今天看到画面时才想起来“哦,是有这么一回事”。

 

在座的人可能也是这样,有些经历很快乐,有些经历很痛苦,但不管怎么样,过去的就像一场梦,这些感受对现在都是无利无害的,但如果你曾经造过恶业,必定是会感受痛苦的。为什么呢?虽然一切都是幻化,一切都是梦境,但你所造的恶业会让你来世继续做恶梦,这种梦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它还是非常漫长而难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依靠金刚萨埵来诚心诚意地忏悔,放下对现世生活的执著,这没有多大的意义!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在轮回的漫长生涯中,不要说流转的生生世世,就是短暂的今生中也可以看出,亲朋好友、冤家对头大多数都已离开了人间,有些即使没有离开,也纷纷离开自己到别的地方去了,然而以前为了这些人所造的恶业,全部丝毫不爽地在前方等候着我。

 

有些人为了家人所造的恶业非常可怕,比如有些母亲为了孩子的身体好,经常杀生给他烧鱼、炖肉,用很多生命来维持他的生活,待孩子长大后,他可能会离开你,但你为他所造的恶业却与你永不分离;有些人为了父母或其他长辈,也经常造这样的恶业,他们在临死时,财产、地位、名声,什么都带不走,这些业却紧紧跟随。世间上就算再富的人,不管他有多少钱、多少辆轿车,身上的装饰多么价值连城,死时一样都带不走,最宝贵的身体也必须要舍弃。什么可以带走呢?唯有业力跟自己形影不离。《教王经》中说:国王离开人世的时候,诸眷属受用都带不去,只有一生中所造的黑业、白业,像影子一样跟随自己。

 

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因果,否则,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呆在佛教团体中都有点不太适合。因为佛教对业和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得非常清楚,这个道理是无懈可击的,任何智者也无法反驳,因此,我们对因果不要有怀疑,一定要相信,相信之后要谨慎取舍,尽量不要造恶业,一旦造了就马上在三宝面前发露忏悔,经常忆念自己造的这些恶业是不合理的。不然的话,无论你为家庭也好,为国家也好,为任何一个众生所造的恶业一定会在前面等着你。

 

你们每个人应该想想:以前有没有为自己杀过众生?有没有为他人杀过众生?如果有的话,这个恶业在你临死时一定会等着你的,没有任何退路!你小时候吃过多少众生、杀过多少众生,这些恶业如果没有忏净,必定要用你最宝贵的生命来偿还,这是绝不会错乱的。看到《入行论》讲得这么可怕,我们应该有一种誓言:有生之年绝不造恶业,尤其是杀害众生、故意诽谤三宝、毁谤佛友等等。当然,有时候说一些绮语,无意中踩死小虫,这些不要说凡夫人,就连大阿罗汉也是难免的,但是故意造业,尤其杀害众生是最可怕的,我们千万不能造这些罪业。

 

每个人死的时候,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前世造了很多恶业,今生也造了很多恶业,临终的时候,这些恶业的果报一定在前面等着他;有些人虽然业力很深重,但今生中好好忏悔了,大多数的罪业已经清净,临终时便可以自由自在地往生清净刹土。人生是很短暂的,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我们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未来作个考虑:我死的时候会怎么样?即生中造过什么业,现在忏悔的怎么样了?为了以后能有一点把握,我还是应该精进地忏悔。但也有些人想:无所谓吧,我还是继续造我的恶业!这种人实在太愚痴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即使佛陀在世,也有许多愚痴的恶人,这是谁也没办法救护的。

 

三、摄义:

 

既然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为什么还要造恶业呢?因为他们不了知寿命是如此短暂,以致受烦恼的牵制依靠身语意造了许多恶业。

 

因吾不甚解:命终如是骤,

故起贪嗔痴,造作诸恶业。

 

我们由于为无明愚痴所盖,对人生的真理不太了解,没有深刻意识到死亡是如此的突然,而生命又是如此的短暂,虽然口头上说“万法皆无常”、“一切都是有为法”,并试图以这些道理来说服自己和他人,但实际上,内心并没有很好地去筹划未来的事情,嘴里说着“人生非常非常暂短”,内心却想着“我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

 

同时还以贪嗔痴造下了无数的恶业,对亲朋好友经常生贪心,对冤家债主生嗔恨心,在取舍因果方面以痴心造作了各种各样的恶业,这类现象是相当多的。这里的造业,主要是从心上安立的,而不是从行为上安立的,行为上的恶业,并不是那么严重,正如龙猛菩萨所说:“贪嗔痴及彼,所摄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皆善。”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意思就是说,判断业力的大小,不在于外表的形象,而在于内心的善恶。平时不管你的行为怎么样,如果起了贪心、嗔心、痴心,都是有过失的;假如你的心很善,就算行为不太如法,也不会变成恶业。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应该看自己的发心清不清净,如果心很清净,行为上纵然不太如法,过失也不大;如果心不清净,即使你说自己是修密宗的、修禅宗的,怎么样假装也没有用。

 

有些人认为:我的寿命没有那么短吧,应该还有很长的时间。实际上,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无常的。

 

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

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我们的生命就算没有遇到突如其来的灾祸,也是白天晚上行住坐卧间不断衰减的,犹如江河终将归入大海、夕阳毕竟沉于西山一样,我们的生命也是一个月一个月,一天一天,一刹那一刹那地靠近死亡,它就像截断了水源的水池一样,只有减少,没有增加。以前华智仁波切在每次过年时,大家都在笑,他老人家却显得异常痛苦,一直在哭,别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越来越接近死亡了,这有什么可高兴的?”现在人们过生日时,都喜欢说“生日快乐”,但到底是“生日快乐”还是“死日快乐”,这也很难说,过了一年,就离死亡近了一步,寿命既然有减无增,这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圣天论师曾说:“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导致死亡的因缘是非常多的,比如出车祸、四大不调等,而生存的因缘却非常稀少,即使有那么一点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譬如,吃饭本来是生缘,但偶尔也能把人噎死,因此,我们的生命即使没遇到什么违缘,也不可能活很长时间。

 

作为修行人,对无常一定要坚信不移,假如心中生起了无常感、紧迫感,修持佛法肯定会精进的。但若像很多世间人那样根本没有无常感,整天忙于各种琐事,一天到晚浑浑噩噩——早上起来后,迷迷糊糊地打开窗户、叠好被子,将昨晚看电视时桌子上的狼籍收拾到垃圾筒里,然后去菜市场买东西,回来炒菜,请一大群人吃吃喝喝,吃完后睡午觉,然后上班做一点事,下班后回来再做晚饭,吃完饭看一点电视,最后就睡下去了。如此一天下来,真正的学佛、修行、观修无常没有一点时间。我已经看惯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客厅里放一个大电视,中间的桌上摆一点水果,或其他一些散乱的东西,除此以外,家里基本上看不到经书。有时候偶尔看一些佛教的光盘,最多一个小时,就认为很了不起了。前几天有个人跟我说:“我看《净土教言》用了三个小时!”我当时想,你一辈子的生命都流逝了,三个小时算什么?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没办法,世间人就是这样。

 

在座的人真是很幸运,依靠三宝的加持,今生有了出家的机会,否则你们在家可能也是这样过生活的。前段时间,我想通过光盘等来让大家学一点佛法,不然的话,很多人即生中不可能舍弃家庭到寂静的地方去听经闻法,所以只要他们精进一点,把乱七八糟的事情减少一点,时间多用在佛法上,多学习、看书、听光盘,这样应该会有受益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生活的力量很强,学佛的力量特别薄弱,二者发生冲突时,学佛的力量经常都会失败。所以,在座的出家人,你们应该对现在这种机会生起难得之想,今生能够出家,这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倘若没有这样的机缘,也许你们会学佛,但时间不一定很长,一天中学一个小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卯二(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皈依之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

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不相同的,有些人横死,有些人死在家里,有些人死在医院,有些人死在寺院里……不管死在什么地方,虽然亲朋好友可能会围绕在你身边,但命绝身亡的痛苦只有你一个人感受,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分担。

 

我们经常会看到,人死的时候,医生、护士最多打一些强心针,做一些抢救工作,家里的亲人在旁边呜呜地哭,除此以外,根本无法为死者做些什么。以前在藏地有些地方,人死后一定要放声大哭,不哭的话,说明你跟这个人关系不好,所以有些人即使不是很伤心,也在那里号啕大叫;汉地有些医院经常也能看到这种情景,有些家属一直呜呜呜地哭,但你在旁边怎么也看不到一滴眼泪,有点假装的感觉。

 

总的来讲,人在死时,无论有多少人想帮忙也没办法。不管是国家的元首总统也好,富翁大亨也好,死的时候,亲朋好友、眷属、财产都没有用,只有自己去感受四大分离的痛苦。佛在《无量寿经》中也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所以,我们来的时候是独自一人,走的时候也是茕茕一身,就像有些高僧大德所讲,犹如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样,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人死时,睡在最后的床榻上,说最后的语言,穿最后的衣服,这时候唯有善法是最有用的,其他任何东西都帮不上忙。

 

所以,学佛的人有个好处,在面对死亡时,心里会有一份坦然。没有学佛的人在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痛苦得不得了,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拼命要找一个机会活下去,但假如学过佛的话,就会知道生命并不是一生一世,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不会太执著。1978年敦珠仁波切在纽约的时候,有个美国的中年妇女得了绝症,成天特别痛苦,当她听说了这位了不起的西藏上师之后,就怀着好奇和期望来拜见敦珠法王。一见到法王,她就放声大哭,法王好像也不在意,高声地笑了起来,然后法王问:“你为什么哭?”她说:“医生说我的生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我白天晚上都非常非常痛苦……”法王说:“没事,你会死我也会死,我们没有一个不死的,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后来还讲了一些开示,她听后对死亡的恐怖减轻了一半,从此以后一心一意地学佛,据说最后她的绝症也治好了。所以,依靠三宝的加持,有些绝症虽然被医生判了死刑,但通过佛教的一些观修方法,最终治愈的情况也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但就算不能好,懂得了佛教的道理后,在死亡真正来临时,心里也不会特别痛苦。所以,面对死亡时,最好的药就是佛教的甘露妙药,这对死者很稳妥,不管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会有一种安全感,觉得即便暂时离开了人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临终时应该好好发愿、祈祷三宝,自己的来世要利益众生。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当我们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三宝,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生生世世也不舍弃三宝。”平时应该发这种殊胜的誓言。

 

我们离开人间是正常的现象,不管是谁,如果得了绝症或是临终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绝望,绝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好好地祈祷、发愿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我们佛教徒死也是快乐的,活也是快乐的,怎样都能随缘而转。但世间人完全不同,他们一定要活下去,一听到死亡的消息就非常恐怖、非常伤心,而佛教徒早就有准备了,有些修行比较好的,可能已经准备二三十年了,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平时做的准备马上就能用得上。所以,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学佛和不学佛有很大的差别,世间上的博士、博士后平时讲得天花乱坠,但死亡落到头上时,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而有些不认识字的老太太、老爷爷,平时特别虔诚地一心念佛,在死亡来临时,他们对往生充满了信心。

 

所以,大家对学佛应该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即使你平时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富足,也尽量将这些佛教的道理用上,经常如此串习,久而久之,才能对你的临死、你的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对我们修行人而言,为死亡做准备、为来世做准备是很重要的,但世间人并非如此,他们小时候忙于读书,长大以后成家立业、购房买车、追求名声,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这些上面,这是很不值得的,只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自己的生死大事上,才能对生生世世有非常大的帮助。

 

当然,我这样一说,可能世间有些人不一定接受,他们认为:对你们出家人来讲,这是可以的,但我们在家人根本做不到!其实,生活知足少欲就可以了,如果贪心越来越增长,你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有了一个别墅还奢望再建一个,有了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希望变成两百平方米的,有了一套还不满足,最好是到别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去再买一套……欲望永远也没有止尽。

 

实际上,我们的房子不需要很大,我现在的屋子只有十平方米,虽然再扩建成三层楼、四层楼也没有问题,但我可能比较懒惰吧,觉得这样小小的屋子很舒服,办公室、卧室、书房、厨房都在里面,这种感觉非常好。如果我们的心一直要求很高,随着世间人不停地往前奔,没有来世的话,今生这样也可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家应该为来世做准备。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我们在死亡的时候,阎罗卒就会现前,由于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有些显现也不太一样,这些牛头马面,或拿着绳索,或拿着铁链把你捆绑起来,强迫你进入中阴的远途,对此,印度、藏地、汉地的佛教中,高僧大德们对中阴的描述基本都相同。

 

当这种景象显现时,你会非常恐怖,即使有众多的亲朋好友围绕在身边,也毫无用处。这些阎罗卒有的是在你未断气时出现,有的是在你断完气后出现,此时,正如佛在《教王经》中所讲:人躺在最后的床榻上,奄奄一息,所有的死神集聚在你面前,这个时候,世间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用处,唯有善法功德才是最有用的。

 

如果我们一生持守净戒、广行布施、念诵咒语、皈依三宝,在临死的时候,所有的恐怖现象就会自然而然消于法界,同时,阿弥陀佛或自己的根本上师会来迎接。如果没有这样,一辈子都在造恶业,临终时原来你杀害过的众生就会全部出现在你面前,有些业力深重的人甚至大喊大叫“它们追我,快拦着它们”……因此,米拉日巴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

 

可见,唯一修持善法才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除此以外,世间中的任何事情都没用,对自己的临终没有任何帮助,《广大游舞经》中也说:临死时唯有善法用得上,若依靠其他任何法,会让你变得无依无怙。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现在行持善法,经常修持上师瑜伽、念阿弥陀佛,这样临终的时候一定会出现清净的相,面对死也是不怕的。我们平时也看得出来,修行人的死与罪业深重的人的死完全不同,他们的尸体会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怎么看都不太怕,但如果是屠夫的尸体,那种面目狰狞的样子,看一眼就觉得特别恐怖。

 

我们大家都会面对死亡,但每个人此时的把握是有差别的。譬如学校放假的时候,大家都要乘车回家,有些人有钱,吃的住的都很好,非常快乐;有些人没有钱,吃住等各方面都不方便,十分痛苦,但不管有钱没钱,他们都是要回去的。同样的道理,有些人一生行持善法、清净戒律,他们临死的时候很快乐、很安详;有些人一辈子造恶业,死的时候叫着“我的财产怎么办,我放不下”,或者“我以前杀过的野兽来追我,你们把它挡着”,看起来非常痛苦。以前我有一个老乡,整天都在山上持枪打猎,他在还没有咽气前,就看见很多鹿子、獐子来追他,他一边喊一边这样死去的。

 

我们在座的人今生能够信仰佛教,真是非常荣幸,希望大家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最好不要生邪见,并业际颠倒。虽然有些人现在学佛、受居士戒,甚至出家,但过一段时间,也许依靠一些恶友就会变成恶人,下场特别悲惨,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当然,每个人的业力、善根不同,修行全部要如理如法,这也是不现实的,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在今生中应该尽量行持善法,以此来圆满自己的人生,这样在临死时也就不会那么怕了。

 

总之,我们在死的时候,亲戚朋友没有用,财产、地位、名声也没有用,以前阿拉法特死时,医院里面有多少人,但谁能够帮得上忙?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讲了,不管你有多少军队,哪怕是一个国家的军委主席,在死的时候,这些军队也派不上用场,只有自己一人面对死亡的痛苦。所以,外在的力量并不重要,才华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信心,对三宝一定要有信心,如理取舍因果,好好地忏悔,发自内心地恭敬三宝,宁舍生命也不舍弃三宝,有了这样的决心,你在临终时就会显现三宝的相,很容易往生清净刹土。

 

颂词中说了,死亡来临的时候,唯一能救护的就是依靠三宝而获得的福德,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却从来没有修过。当然,皈依佛门的人应该都有一些善法功德,尤其我希望“菩提学会”的所有道友,每个人至少要受一分戒,方便的时候,在家人应该在一些佛教节日里受持“八关斋戒”,这样一来,你在一生中有了戒律的所依,依靠这种所依来供养三宝、布施、持咒,来生一定会有一种安全感。否则,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学佛很多也是表面上的,恐怕你死的时候什么把握都没有,这样就非常可怜了。

 

这次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是个很好的机会,希望大家不要中间就退下去了。当然,你们学不学,对我来讲无利无害,我讲得不好,修得也不好,本来没有资格给大家这样说,但由于自己以前很长时间依止过善知识,佛教的基本道理稍微懂一点,虽然自己没有甚深的境界,但最基本的道理可以交代过去,这样的话,我想对你们的来世一定是有帮助的,今生也会令你们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没有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因失望而死去,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这就是学佛的利益!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三节课

 

接下来学习第二品中的忏悔支。现在宣讲的是四种对治力,首先的“厌患对治力”分两方面来阐述,第一个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二个问题。

 

丑二、依殊胜对境忏罪特殊罪业之方式:

 

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

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无始以来,众生因为烦恼无明,在贪嗔痴的催动驱使下,以身体和语言对殊胜功德田的三宝、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具有法恩的上师,以及其他众生造过各种各样的罪业。大家都清楚,三宝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但无始以来我们由于无明愚痴,在贪嗔痴猛厉增上时,无法控制自己的烦恼,也曾造下过损害三宝的罪业,比如以嗔恨心对僧众用身体殴打、用语言毁谤、在心里起恶心或生邪见。依靠自己的身口意,在三宝以及父母、上师面前造的恶业非常严重,来世必定会堕入三恶趣的。

 

按理来讲,每个人应该对三宝十分恭敬,但是大家观察一下,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没有对三宝时时刻刻恭敬呢?不但没有,反而经常以烦恼的催动,在无意或故意中造下很多罪业。我们本来对父母应该孝顺,可有些人不但不懂得报恩,反而虐待、殴打他们,现在社会上这种现象也相当多。我们对根本上师或有法恩的上师本来应该心存感激,但在修行过程中却对他们经常诽谤、生起邪见。这些罪业都是相当严重的,反观一下,我们有没有造过这些罪?通过观察会发现,这样的滔天大罪几乎每个人平常都很容易犯,违背了佛陀与上师的教言。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

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由于往昔业力所致,我在殊胜对境面前因毁谤、殴打而造过不少恶业,现在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这一切难以饶恕的罪业,我都要在诸佛菩萨、传承上师面前以莫大的追悔心、惭愧心来一一发露忏悔。

 

没有这样的忏悔,就永远不能摆脱轮回或恶趣的痛苦,只有精进地忏悔,我们才有解脱的机会。忏悔非常有必要,《金光明经》中也说:我昔日所造的严重罪业,在具势力的诸佛菩萨面前全部诚心忏悔。当然,忏悔并不是口头上、表面上的,一定要在内心真心诚意地忏悔。以前百丈禅师在丛林中做香灯师,有一天起晚了,迟到五分钟,他特别后悔,拿着香板跪在佛前发自内心地忏悔,心里想:我一个人耽误了五分钟,但几百个僧众的时间加起来,那是多长的时间啊!他深切地发露,后来也造了很多忏悔文。

 

我们在遇到一些严厉的对境时,有没有造过恶业呢?肯定是有的。对自己的父母、上师,以及有恩德、无恩德的其他众生,如果我们造过难以弥补的罪业,那一定要忏悔。有时,即使以身体和生命来忏悔也是值得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有这样的公案:有一个在家人,他的上师是出家人,上师经常要求他看破世间,舍弃现在的一切琐事,到寂静的地方一心一意修持,但他认为:我现在财源滚滚,非常有钱,可能是上师嫉妒我吧。后来上师又再三劝他放弃世间法,认真修持佛法,但他一直都不听。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醒悟过来,反观内心认为世间的琐事无有任何实意,于是放下世间的一切精进修持,但始终没有得到一点感应。有天晚上,天尊告诉他:“你已经违背了上师的教言,如果不忏悔的话,即生根本得不到任何成就。”他问:“我该如何忏悔呢?”本尊告诉道:“若想真心忏悔,必须要砍断自己的四肢。”于是他依教奉行,自断四肢精进忏悔。因他曾经违背过上师教言,即生中没有成就,中阴时才获得了成就。这个公案乍听起来,也许有些人觉得害怕,认为这种忏悔特别残忍。确实,没有深入了解佛教的教义,一些境界和行为接受不了也情有可原,但如果真正将佛法融入内心,有些虔诚弟子是会这样做的。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中的很多高僧大德,他们依止上师的时候经历了种种苦行,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忏悔。

 

对现在的很多人而言,不要说以身体、生命来忏悔,就算平时的口头忏悔也并不深刻,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应付,不可能清净自己的罪业。大家应该想一想:我们依靠上述殊胜对境,是否造过罪业?肯定造过。尤其是生长在大城市里的人,以前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因果正理,那时候的生活完全离开了因果取舍的轨道,造下了无数罪业。不说其他,仅就杀生这一条,从小到现在,亲手杀和让别人杀的,根本无法统计,这样看来,自己是不是一个大罪人呢?前段时间开“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有一位居士是妇产科的医生,她说这辈子可能杀过一万个胎儿,我回去想了想,应该不会有这么多吧,也许包括劝别人做的,还有自己随喜的,不过看她样子是个老年人,也许确实有这么多胎儿在她手上失去过生命。这样的罪业现在如果没有忏悔,什么时候得以清净啊?!

 

以前有个人告诉我,他开了几十年的餐厅,杀过不计其数的众生。这些老板看起来财力雄厚、生意兴隆,但背后造下的恶业罄竹难书,无数众生因他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所以有时候看来,这些富人还不如街上的一些乞丐,在藏地,乞丐每次要饭的时候,都会念一些观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或“阿弥陀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做,别人才愿意给他布施。相比起来,汉地的某些董事长,身价几亿的大老板,他们一生中造的恶业相当多,平时内心也特别痛苦,而藏地的有些乞丐,晚上睡的时候非常快乐,早上起来也没什么可顾虑的,十分开心。所以,到底当乞丐好,还是当富人好?我也是在犹豫不定当中,大家这方面也应该考虑考虑。

 

子二(所依对治力)分三:一、皈依原因;二、所皈依之对境;三、如何皈依。

丑一(皈依原因)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为什么要忏悔呢?因为我今生或前世所造的罪业相当深重,在没有得以清净之前,很有可能会提前死去,到那时有什么办法能摆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呢?正如《四百论》中所说,凡夫人造业相当严重,大多数都是往下堕。如果来不及忏悔就提前死亡,那我一定是堕入恶趣,不能解脱。所以我心中特别着急,迫切希望能在诸佛菩萨面前,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忏悔清净,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尽快加持护佑我,让我千万不要堕入恶趣,否则,一旦堕入恶趣,就很难摆脱这种痛苦了。

 

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最好能在死之前得以清净,开“金刚萨埵法会”时也讲过,大家一定要精进念完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如果没有念完就死去,这些罪业会一直伴随着你,来世有没有把握获得解脱,这也是很难说的。所以,临死之前,一定要尽量清净自相续中的罪业。

 

我始终有一个向往,能不能实现也不好说。我很想如果自己活得稍微长一点,晚年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两三年中专门忏悔、观自己的心。虽然我出家的时间很长,一直给别人讲经说法,自己也长期闻思修行,但真正依靠四种对治力来忏悔、观察自心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很想抽出一段时间一心忏悔。但这个梦想能不能成真也不知道,毕竟我们的寿命太无常,死主阎罗什么时候降临,谁也定不下来,相续中的罪业如果没有得以清净就死去,来世这些果报成熟在身心上,这是非常可怕的。《贤愚经》中讲过:拘留孙佛时有个人贪污僧众的财产,并且以恶语骂人,后来没来得及忏悔就死了。死后变成一条特别丑陋的怪鱼,生生世世处于肮脏不堪的粪坑中,即使贤劫千佛出世也不能得到解脱,累劫都在恶趣中受苦。我想如果他当时来得及忏悔,也不一定会转生到这种恶趣当中。所以,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对来世有一点考虑,来世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应该好好想想。如果希望自己的来世特别好,那要看你造过罪没有,假如造过的话,那就一定要忏悔,否则,没来得及忏悔就死去,会不会获得解脱,谁也没有把握。如果我在晚年的时候来得及忏悔,虽然自己没什么修行境界,但念了不少忏悔文,相续的罪业应该减少了很多,有这样一种把握,也是可以的。

 

学习佛法是用心来学的,不是表面上也不是形式上的,仪式再隆重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只要内心有所改变,佛法对你来讲才是最有帮助的,这种帮助,唯一是从自相续的改变上来安立的。

 

寅二(广说)分二: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二、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卯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一、略说:

 

这里是讲以皈依作为所依对治力。实际上,汉传佛教中也有四种对治力,比如白云禅师的忏悔法中有三种忏悔法和七种发心,其中三种忏悔法是指作法、取相、无生,作法是指观想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在他们面前忏悔;取相与厌患对治力没有差别,即反观自心,对所造的罪业生起极大的后悔心;无生指发起惭愧之心,发誓今后绝不再造这种罪业。此三种方法类似于四种对治力。七种发心包括惭愧心、恐怖心、菩提心、厌离心、平等心等,以这些心态来忏悔。

 

大家应该明白,此处的“略说”对应的是四对治力中的所依对治力。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死主阎罗是不可信赖的,不管你的罪业有没有清净,有病也好、没病也好,他随时都会降临。可见,人的寿命一点也不可靠,相当的脆弱。

 

我们都知道,死主会突然降临的,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死主大敌如暴雷,谁也不知何时到。”所以,死神就像打雷一样,什么时候到来,谁也无法了知。

 

有些人可能想:这么着急干什么,慢慢忏悔不行吗?实际上,修持佛法越快越好,如果没有尽早忏悔,死主什么时候到来,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不可能等你所有的罪业都清净了,所有的修法都圆满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才姗姗出现带你步入死路,而是会突然降临在你的头上,令你不得不承受所有的业报。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有些人是病后死亡的,但有些人根本没有任何四大不调就突然死了。我们的生命犹如被风吹动的水泡或风中的残烛一样很容易破灭,死亡什么时候来临,谁也不可能确定,也许我们正说话的时候就死了,也许长期卧床不起就死了,大多数人都是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死去的,假如现在还不赶紧忏悔,总认为退休以后再忏悔、儿女结婚后再修行,这样一直推推推,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无常非常恐怖,所以大家要有一种紧迫感,“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因缘品》中也是这样教诫的。我们在座的人,明年的现在还会不会在人间,这是很难确定的,所谓的死亡,它是突然来临的,前段时间印尼发生大地震,在凌晨五点钟的时候,人们正沉浸在美梦之中,突如其来的灾难,令五千多人很快就离开了人间。

 

有些病人想:我这个病人会死的,没有病的人可能不会死。但藏族有句俗话:“一个病人的眼里,会死一百个没有病的人。”也就是说,病人虽然长期卧床不起,但一直却死不了,在他眼里,很多健康的人反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突然死去。可见,我们的生命特别脆弱,不管坐车也好,睡觉也好,死亡的因缘随时都会出现。前两天色达有个道班工人在修路的时候,准备将土倒在河里面,但不知道什么因缘,他自己也掉到河里去了,最后在河边找到了他的尸体。因此,我们前一刹那活在人间,后一刹那可能就变成中阴身了。

 

作为一个修行人,千万不要推迟忏悔的时间,不要认为“我明年再修、明年再忏悔”,或者“我老了以后再忏悔,现在应该好好地工作”,这不是修行人的做法,我们一定要马上修、马上忏悔,不要再拖了,再拖的话,你的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因为无明愚痴所蔽,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死时必须要舍弃亲友受用、万贯家财、名声地位等一切的一切,所以为了亲人与仇敌,无端造作了种种罪业。

 

即使拥有十万眷属的高僧大德,在临死时也不可能带走一个弟子,就像在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样,每个人死时只有孤独一人,除此之外,一个同伴也没有。现在的人真是非常可怜、非常愚痴,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少年,整天为了生活、地位、名声而奔波忙碌,回过头来,这些到底能带来什么?有些人拼命地赚钱,有些人不择手段地获取地位,现在真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人们根本不知道生存的意义,不知道离开人间时唯有善法才对自己有利,从而为这些没有用的东西造了无数罪业,死后将会感受怎样的果报,这方面从来没有考虑过。所以,我们学佛真是非常荣幸,有机会了知这些真相,但不信佛的人大多对此一无所知,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见解十分正确,看到学佛的人就认为他们的精神有问题。当然,佛教的道理他们可以不承认,但应该值得去观察,假如能找到充足的理由,对佛法大加破斥也可以,但如果找不到的话,那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承认呢?

 

人们从不观察自己死的时候会舍弃一切,所以在现世当中为了保护亲友、消灭怨敌,经常大发嫉妒心、嗔心、贪心,造下了无数的罪业。尤其是为了亲友生起强烈的嫉妒心,这种罪业相当可怕,假如没有及时忏悔,很可能会转生在旁生当中。“梁皇忏”的来源就是这样:梁武帝的郗皇后经常对六宫嫔妃心生嫉妒(另有说法是: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原配郗夫人妒忌侧室,动心发口有如毒蛇,30岁时忽然夭亡,后被梁武帝追崇为皇后),她死后梁武帝非常伤心。有天晚上房顶上出现一条丑陋的蟒蛇,它以人语对梁武帝说:“我生前嫉妒成性,故现在转生为这样的旁生,感受极大的痛苦,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脱离这样的恶趣?”说罢就不见了。梁武帝遂召集宝志禅师为主的高僧大德,制忏悔文十卷,请僧众礼忏。法会方毕,有一位天人出现在梁武帝面前,谢道:“我现在已脱离了恶趣之身,转生于天界,此次前来答谢。”可见,这部忏悔文的加持力很大,如今在汉地流传非常广,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还有一个公案:魏朝有个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当大。有一次,某个丫环给杜昌梳头,他妻子见后醋意大发,残忍地把这个丫环的手指斩断了,过了几天,她的手指就被狐狸咬断了,感受了极其难忍的痛苦。再过一段时间,杜昌喜欢听另一个丫环唱歌,他妻子又命人割下那个丫环的舌头,后来她自己的舌头糜烂,痛不欲生。最后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特意迎请一些禅师诵经,自己也忏悔了七天七夜。七天七夜过后,有一次禅师在给她念忏悔文的时候,从她口中出现了两条毒蛇,见此情景,禅师加快了念咒的速度,两条蛇完全出来,然后掉在地上就不见了。从此以后,她的舌头便恢复正常了。

 

所以,为了自己的亲友,众生所造的恶业是相当可怕的,对于怨恨的敌人,以嗔心等造的业就更不用说了。实际上,我们在临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生前为他们徒造恶业,必定会对自己的解脱大有障碍,为什么还不赶快忏悔呢?

 

二、广说:

 

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

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

 

不管是怨恨的敌人还是亲戚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在死亡来临时,都会化为空无。所以,活着的时候,我们不应为了这些而造下各种各样的恶业。

 

世间人为了保护亲人、消灭仇敌,一生中造了相当多的恶业,这些亲怨若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观察,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无常的:所谓的怨敌,到了一定时候,有些已经离开了人间,有些与你冰释前嫌、化敌为友;所谓的亲朋好友,暂时虽与你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但到了一定时候,也不见得对你如是的亲热,而且他们迟早也会离开人间,最终全部灰飞烟灭。

 

虽然你生前对身体相当的执著,但到了一定时候,我们一定会死亡的,那时又有什么可值得生贪、生嗔的呢?不管声名显赫还是地位超群,在死的时候,尸体一天就处理完了,几小时办完后事,从此就什么都没有了。如同世间上的某些歌星、名人,死后尸体马上处理掉,两三天内新闻媒体以头版头条来爆炸性地报导一下,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人死以后就是这样,但生前所造的恶业一定是形影跟随,所以我们现在活着的时候,必须要将自己的罪业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同时,不再为了亲怨而继续造恶业,否则,果报定由自己来受,任何人都是代替不了的。

 

《入行论》的内容确实非常丰富,寿命无常、人身难得、轮回痛苦、因果不虚,这些佛教中的基本道理没有一个不讲的。假如你们学得好,不管是大乘的基础,还是小乘的基础,一定都会打好的。反之,如果没有通达《入行论》,很多人的佛教基础恐怕不见得十分扎实。藏传佛教中经常有种说法:一个人出家后,首先要看《大圆满前行》和《入菩萨行论》。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若能把这些全部搞清楚,以后自己应该是个非常好的修行人。

 

这次的机会非常难得,希望你们好好珍惜,这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将每一个道理反复观察,真正运用起来。现在世间上的人非常可怜,他们竭尽全力对外面形形色色的事物进行观察、讨论、研究,往往忽略了内在的自我、生死问题、发心问题,这是非常遗憾的!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我们虽然也要观察外界的社会情况,了解世间上的各种学问,但最关键的一点要知道:我们的生命非常短暂,自己应该有所准备,如果明天就死的话,自相续中的罪业清净了没有?好好忏悔了没有?大圆满和大手印等方面下过功夫没有?菩提心和出离心生起了没有?现在有些法师在讲经的时候,只是稍微提一下出离心、菩提心,但实际上怎么修、怎么做,很少有人真正涉及,这是不太好的,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可能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11 课

 

 

◎潜心于一,以一知万

 

第二品《观去来品》在整个《中论》中算是较难的一品,就像在《俱舍论》中第五品《随眠品》比较难懂一样。这段时间我每次讲的不会太多,希望大家学的时候多下功夫,彻底弄懂这些推理。

 

这一品的内容比较重要,懂得之后,后面很多道理推证起来就会非常容易。否则,就会感到越学越吃力,很多地方可能稀里糊涂就过了,这样特别可惜。

 

中观理证非常甚深,它不像物理、化学、哲学等学科所运用的世间推理,只囿于某个领域,并且研究的只是事物的显现规律,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研究下去。中观理证可以直抵诸法的本源,究竟揭示出万法的实相,因此具有一种贯通性,掌握了第二品的一个理证,就能通达很多道理;观察很多法时,都可以运用第二品的推理。

 

◎果仁巴大师的推理方法

 

上节课我们用《中论释》里的方法破斥了对方“去时有去”的观点,抉择出正去不存在。今天我把果仁巴大师的推理方法介绍给大家。他是通过观察与能去和所去相关的两种行为来遮破正去。

 

比如,我正在路上去,去的行为于我而言只能有一个。但是,成立能去(去者)需要一个去的行为,成立所去(道路)也要有一个去的行为。这样一来,这个唯一的去到底属于能去中的行为,还是所去中的行为呢?

 

学习《中论》的时候,懂得能所关系非常重要。尤其现在遮破去的时候,如果明白了,就会觉得这个推理的意义其实很简单。

 

如果认为正去是指与能去相关的行为,那么与所去相关的行为就没有了,这样一来,所去道路就不能成立。但这不合理,如果没有所去,能去也无法成立,因为两者互相观待而成立。

 

如果认为正去是指与所去相关的行为(即在道路上去的行为),那么能去就会因没有去的行为而不能成立。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所去而没有能去的正去根本找不到。

 

如果认为并非这两种情况,去的行为与能去和所去都有关,就会出现两个去的行为,由此也会有两个去者,但这肯定不合理。后面我们还会分析。

 

◎重析上节课的颂词

 

上节课讲的去法和去时,也可以从能去和所去方面解释:能去(去者)去的行为叫去法;所去道路叫去时。如果认为“去时有去”,就会有两个去的行为——与能去相关的行为和与所去相关的行为。

 

下面我用果仁巴大师的推理方法,把昨天的颂词再解释一遍。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如果不明白,恐怕连中观的门都进不了,这样想游览胜境花园将变得遥不可及。

 

譬如,我正往经堂去,在此过程中,我去的行为只能有一个。这个去的行为是与去法(能去相关的去之行为)融入一体,还是与去时(所去道路)融入一体呢?

 

如果去的行为与去法融为一体,那么去时就无法安立。因为如果没有去的行为,所去道路就不能成立。这是昨天讲的颂词“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的内容。

 

下一颂“若言去时去,彼者于去时,应成无去法,去时有去故。”反之,如果去的行为与去时融为一体,去法就成了毫无意义,如此一来,正在去怎么成立呢?

 

如果认为去时和去法当中都有去的行为,就会有两个去的行为,由此去者也应该有两个。如果这样承许,将极其过分!总而言之,就是这个问题。

 

◎以吃饭为例说明

 

也可以用吃饭来说明:如果认为正在吃饭的过程中有吃的行为,那么这个行为是与吃法(能吃行为)相关,还是与吃时(所吃)相关?

 

如果认为吃的行为与吃法一味一体,那么吃时就无法成立,但这不合理,因为与所吃没有任何关系的能吃行为根本不存在,因为能吃和所吃互相观待之故。

 

如果认为吃的行为与吃时融入一体,吃法就无法成立。但这依然不合理,因为没有能吃行为的所吃,在这个世间同样不会有。如果这样分析,对方根本无法回答。

 

如果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吃的行为既与吃法有关,又与吃时有关,吃的行为就会有两种,如此一来,吃者也会有两个。这样我吃馒头的时候,就不是我一个人在吃,而是两个我同时在吃,但这显然不合理。

 

既然吃的行为如何安立都不合理,它就不可能真正成立。以上是果仁巴大师的推断方法。

 

◎在行住坐卧中体味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认真分析。如果今天不懂,明天再看看;明天不懂,后天再反复看;若还不懂,在法会期间继续不断思维。

 

平时走路的时候,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来去,可以一边提水,一边察看自己的脚步是怎样去的,这个去是和能去相关,还是和所去相关。或者每次吃饭时,思维自己是怎么吃的,吃的行为与能吃相关,还是与所吃相关……如果经常这样观察,就会逐渐明白,所谓的去、吃等行为都只是虚幻的假相,没有丝毫真实的本体。最后,你在去的过程中,可能就通达了无来无去的道理。

 

从前,常啼菩萨在寻求智慧波罗蜜多法门时,一位如来出现在他面前,如来赞叹了他求法的功德并为他指了路,之后就消失了。常啼菩萨在路上一直想:这尊佛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了?他见到法胜菩萨之后,询问了这个问题,法胜菩萨由此为他宣说了《诸佛无来无去品》[ 82 ]。

 

[ 82 ]《诸佛无来无去品》是《般若经》中的一品。

 

下面宣讲“去时有去则有二去法”的过失。

 

子三(若有二去则极过分)分二:一、有二去法之过失;二、有二去者之过失。

 

丑一(有二去法之过失):

 

若去时有去,则有二种去。

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

 

如果在去时(所去道路)中有去,则会有二种去的行为:一是成立去时的去之行为;二是成立去时去(去法)的去之行为。

 

也就是说,如果承许正去的道路上有去,就会有两种去的行为:一、去者去的行为;二、成立所去道路的去之行为。

 

也可以用砍木材来说明,当一个人正拿斧子砍木材时,砍者有一个砍的行为,此即能砍者的行为;成立作业——所砍木材,也要有一个砍的行为,由此就会有两个砍的行为。

 

总之,如果既要成立所去道路——去时,又要成立能去者的行为——去法(鸠摩罗什大师此处将“去法”译为“去时去”),就会出现两个去的行为,但这不合理。为什么?

 

丑二(有二去者之过失):

 

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

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

 

如果有二个去的行为,就会有二个去者,因为离开了去者,去的行为不可能得到。

 

《显句论》和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论讲记》把这一颂的后两句安立为观察作者而破,但果仁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都把这两句放在本科判里。从两方面理解都可以。

 

如果同时存在两个去的行为,就应该有两个去者,但这不合理,因为在一个去的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去者,不可能有两个。

 

未详细观察时,一个作者好像可以同时做两件甚至几件事情,比如,一个人可以一边写字一边走路等。但就像前面分析的那样,这些动作的作者其实并非同一个,写字的作者是这个人的手,走路的作者是此人的脚。因为作和作者互相观待、一一对应,所以一个动作只能有一个作者;一个作者同时也只能有一个动作。

 

因此,如果有两个去的行为,就必然要有两个去者。但这显然不合理,比如,我正在吃油条,如果认为我吃的行为和所吃油条都成立,就会有两个吃的行为,这样就会出现两个吃者我,这种过失在所难免。

 

本品主要遮破去,实际上对“住”“因果”等法都可以以此类推来遮破。比如,已住之处没有住,因为住的行为已经灭尽;未住之处也没有住,因为住的行为尚未产生;正住之处也无有住……

 

◎问答启真知

 

大家懂了没有呢?如果还没懂,一定要反复思维。否则想通达《观去来品》还是有点困难的。以前,法王如意宝刚讲完这部分内容时,道友们见面打完招呼之后就开始互相推证。一方问:你看见了吗?另一方会回答:已见的无有见,未见的也无见,除了已见和未见,没有所谓的正在见。如果问吃饭了吗?就会回答,已吃无有吃,未吃亦无吃……

 

我希望大家现在也能处于这种状态。见面时经常这样互相推:已吃的不是吃,未吃的也不是吃……虽然推断时我们都乐在其中,但世人看到后可能心里会想:这些人肯定精神有问题。(众笑)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二节课

 

“七支供”中的供养支与顶礼支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皈依支。

 

辛三(皈依)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壬一(总义)分二:一、抉择皈依;二、随皈依而行持。

子一(抉择皈依)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各自之自性。

丑一、本体:

 

所谓的皈依,就是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处,这样的一种方法就是皈依。

 

不管是大乘皈依、小乘皈依,还是世间皈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特别害怕某种事物,为了避免这样的恐怖,而皈依一个比较可靠的对境。

 

丑二、分类:

 

皈依有世间皈依与出世间皈依,出世间皈依又分为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两种。

 

它们的自性是什么呢?

 

丑三、各自之自性:

 

世间皈依:为了摆脱世间上的恐惧、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树林或者世间上的一些人。比如,有个人马上要被判死刑了,此时他特别害怕,去投靠一位有地位、有权势的人,以寻求庇护,这就是皈依;还有些人偷别人东西,被人追的时候,自己躲在树下或房檐下,这也是一种皈依。皈依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有些人害怕轮回的痛苦而皈依小乘,有些人害怕自私自利的心而皈依大乘,有种种不同的差别。

 

所谓的世间皈依,佛在《胜幢经》中说:世间人在处于恐怖的时候,有些皈依森林;有些皈依山,比如别人追我的时候就躲到山里面;有些害怕世间的痛苦而皈依寺院;有些皈依树木、佛塔……但实际上这些并非最究竟、最殊胜的皈依处,因为它们不能解除轮回的大痛苦。

 

有些人可能会想:皈依寺院、佛塔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能解除大痛苦呢?主要原因在于发心,因为世间皈依不是害怕轮回的痛苦想获得解脱,而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如被敌人追杀、被债主讨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躲在寺院里面。有些人跟家里人吵架,实在没办法呆在家中,就跑到寺院里生活,以前我也见过这种情况,有个人在家里特别烦,于是躲到寺院里,但他并没有诚心皈依佛门,只是为了避开一些家庭矛盾,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世间皈依。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皈依究竟是世间皈依还是出世间皈依。

 

出世间皈依:可分为小乘皈依与大乘皈依。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种皈依一定要具足出离心,否则,不管阿罗汉的果位还是独觉的果位,都是不可能得到的。大乘皈依是指为了救度无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种乃至菩提果之间的皈依就是大乘皈依。

 

所以,大小乘的皈依有很大的差别。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小乘行人愿意在一生中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经中也有很多公案说佛陀传了四谛法之后,某某众生马上就获得了阿罗汉果,尤其在佛法的果期,那时证悟阿罗汉的人相当多。而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也就是在获得圆满佛果之前,一定要皈依三宝。所以,二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别。

 

如果是世间皈依,皈依的时间是没有限定的,在寺院里躲几天都可以,在森林里呆多久也没问题。虽然现在有些人说皈依三宝,但他在时间方面根本没有概念,只是因为害怕某些违缘而皈依的,这种心态实际上不属于真正的皈依。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观察。

 

我们很多人都受过皈依戒,但在皈依的时候,你的发心是什么样的?如果别人问“你是世间皈依,还是大乘皈依,或者小乘皈依”,你应该怎么回答,自己最好观察一下。有些人经常说“我已经皈依十多年了”,但你的皈依属于大乘还是小乘,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还有人说“我只皈依显宗,不皈依密宗”或者“我只皈依密宗,不皈依显宗”,这种话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如果你真正皈依了显宗,密宗已经包括在里面了,因为显密都包括在大乘当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时候,间接上已经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显宗与皈依密宗并不矛盾,只不过有些人对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认为只皈依显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显宗,只皈依上师而不皈依三宝,有各种各样的谬论。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义。

 

现在大多数人可能只有一个世间皈依,比如皈依神仙、道士、牧师等等,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从轮回的痛苦中获得解脱。如果皈依世间上有名望的人,他们自己尚且在轮回中自顾不暇,又怎么可能帮助我们解脱呢?所以,对于这些皈依的分类,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子二、随皈依而行持:

 

随皈依而行持,也就是经典中所谓的皈依戒,或皈依的学处。这种学处在《大涅槃经》中是这样讲的:皈依佛陀后,此人则为真正的居士,从此以后任何时候也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师。皈依正法后,不能故意损害众生。皈依僧众后,不能与外道徒交往。这是皈依之后不应做的三条。

 

在一些教言书中,还讲了皈依后应做的三条:皈依佛后,要恭敬佛陀;皈依法后,要认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对教法与证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后,对所有的圣者、僧众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黄色碎片也要恭敬顶戴。在其他的教言书中,还有依止上师身语意的特殊三条。皈依以后,我们一定要明白皈依戒,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虽然受了皈依戒,但并没有真正守护它,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从大的方面,皈依戒有以上六条。我们学《三戒论》时讲过,阿底峡尊者还规定了五条皈依戒:第一、纵遇生命危险或者为了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时,不寻求其他方法,唯一认为三宝能救护;第三、恒时忆念供养三宝,哪怕是一盏灯、一根香也尽量供养;第四、尽心尽力地令自他趋入佛门,如果自己有能力,就为别人宣讲三宝的功德,引导他皈依;第五、无论去往何方,都要顶礼佛陀,自己随身携带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顶礼。这是阿底峡尊者宣讲的五条皈依戒,作为三宝弟子,对这些最基本的戒律一定要清楚。

 

《瑜伽师地论》中也讲了八条皈依戒:第一、皈依三宝后要恒时依止上师,如果没有上师的教诲,我们很容易对三宝不起信心或生起邪见。第二、要听闻正法,如果没有正法的约束,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诱惑,所以就算不能分分秒秒不离正法,但也应做到一天、一月,甚至一年中不离正法。第三、如理作意,作为一个三宝弟子,应时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尽量以正知正念来摄持。第四、如理修法,假如没有一点修持,光是口头上会说、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对每个法都要先闻思,然后在相续中认认真真地修持。第五、守护根门,我们的五根经常散于外境,如果未以正念护持,很容易造下种种恶业。第六、悲愍有情,作为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对众生有悲心,否则,就不算是大乘佛子。第七、恒常尽心尽力地供养三宝。第八、守持戒律,在家人应守护三皈五戒,出家人则守持自己所受之戒。

 

总之,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论典中讲的皈依戒,受过皈依的人都一定要搞明白,不然的话,就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了。举个简单的例子,皈依三宝以后不能伤害众生,如果故意杀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我看到有些居士或出家人,一方面可能不太懂这些道理,另一方面可能对因果不在乎,经常用药杀老鼠、蟑螂、蚊子等,如果有这种行为,那算不算是一个三宝弟子呢?绝对不算。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因地时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来救护众生,他的所作所为如此伟大,作为佛陀的随学者,我们如果看到众生(蚊子)就拿起一个东西“啪、啪”地打,这算不算大和尚、大居士呢?肯定不算。有些人的这方面行为,可能自己确实不懂,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密意,这一点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们受了皈依戒以后,应该在一切时分中依赖三宝,心怀恭敬地行持供养,对任何有情也不损害,尤其不交往对三宝持邪见者,否则,终有一天自己的行为会随他们而改变,这些方面大家都要注意。

 

如果不慎失毁了皈依戒,就要在上师或三宝所依面前再次受戒,通过这种途径来净除相续中的罪业,增上功德。

 

总义介绍到这里,下面讲论义。

 

壬二、论义: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大乘皈依的时间,并不是一年两年、一辈子两辈子,而是生生世世乃至菩提果之间,所以,我们在皈依时要这样想:我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之前皈依。皈依什么呢?皈依一切断证究竟、功德圆满的佛陀,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还要皈依正法——教法与证法,或者说以道谛和灭谛所摄的八万四千法门;同时要皈依大乘的僧众,也就是具有八种功德 [ 18 ] 的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地藏王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者,以及小乘中的大僧众和小僧众。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的观点,凡夫僧众有大僧众和小僧众,大僧众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众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众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称为僧众。在这样的僧众面前,我们一心一意地皈依。

 

[ 18 ] 按《宝性论》的观点,三宝的每一个都有八种功德。

 

皈依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轮回的痛苦。所以,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有非常大的差别,大乘与小乘是以发菩提心而区分,此二者的皈依也是以是否具足菩提心来分的,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没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在座的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如果真是大乘佛教徒的话,当初你皈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现在你相续中的皈依戒是以什么发心来摄持的?这一点大家不得不考虑,应该反反复复地观察自相续。

 

皈依的方式是:将佛陀作为导师,因为他远离了轮回的痛苦而获得了涅槃的快乐,所以应该依止这样的导师。将正法作为正道,什么叫正道呢?比如我要去某个地方就一定要依靠道路,同样,要获得佛果也必须依靠如来宣说的正法而修持,这就是皈依法的涵义。所以,皈依是什么意思?以前上师如意宝说,就是投靠依止的意思。就像一个人从一个部落投靠另一个部落,他会在首领面前发誓:“从今后我的一切交付予你,全部由你来支配安排。”如果他口里这样说,心里也这样想的话,那他以后就是这个部落的人了。同样,皈依就是我以前没发过这样的誓言,但现在要在佛陀面前发誓“从此以后我是你的眷属”,这种誓言就是皈依佛;发誓生生世世修持佛陀的甘露妙法,这就是皈依法;发誓从此以后以大小乘的僧众为助伴,这就是皈依僧。

 

将僧众作为伴侣:在修持正法或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孤独一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依靠僧众的帮助。就像我们要去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没有伴侣不一定能成功,只有依靠可靠的伴侣,才会顺利抵达目的地。因此,乃至获得佛果之前,我们一定要将金刚道友、同行道友、大小乘僧众作为依护,这就是所谓的皈依僧。

 

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呢?从功德、意识、心里约束等各方面来讲,皈依与不皈依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以后念诵咒语、行持善法的功德相当大,而且也能与日俱增;没有皈依的话,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对于修行人而言,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我们一定要皈依。

 

有些人说:“我心地善良、不害三宝就可以了,这就是皈依,那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前上师如意宝曾再三讲过,所谓的皈依仪式,就是修行人在三宝和上师面前发下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大乘行人则应该想: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世间上当总统还是做其他的事,也需要在自己的对境面前发誓,这种仪式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也应该在三宝面前发誓,有了这种誓言以后,自相续中才有了皈依的戒体。

 

不知道在座各位相续中的皈依戒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如果是出世间的,到底是小乘的还是大乘的,这方面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从今天开始,大家的心一定要调整过来,要想:我皈依佛陀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灾难、痛苦。即使你们有些人刚开始有这种情况,因为感情、挫折等暂时皈依,这也是趋入佛道的一种方便。但从现在开始,你要当佛教徒的话,就要当最好的佛教徒,而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所以,大家一定要发大乘皈依的心。

 

以前没有受过皈依的人,今天可以一起受;受过但当时没有好好作意的,我们今天重新受一次。不管是在座的道友,还是网络、电视等面前的道友,三宝的加持都是一样的,你们心里观想乃至菩提果之间要受持大乘皈依,一边这样想一边跟着我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在上师的带领下,大家共同受大乘皈依戒。)

 

好!这样以后,大家都受了大乘的皈依戒!

 

乃至佛果之前我们要皈依三宝,皈依可分为因皈依和果皈依,“因皈依”是指把佛陀当作导师、正法当作正道、僧众当作伴侣;“果皈依”是指为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自己精进修持佛法的一种誓言。从表面上看来,果皈依与愿菩提心非常相似,愿菩提心也是为利益众生想要获得佛果,对此二者的区别,很多大德说:愿菩提心是从利益众生的侧面讲的,果皈依是从自己想获得佛果的角度而言的。但不管怎么样,从今天开始,你们都是大乘行人了,这种功德和利益是相当大的。世间上的人获得了金牌就高兴得不得了,我认为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大家以前没有获得大乘皈依戒,今天真正发了这种心,才是令人高兴万分的事情。因为我们得到了一生中难以得到的珍宝,它是生生世世也用之不尽的,世间中哪个奖品有这种价值?有智慧的人会考虑的。

 

皈依的功德相当大,《日藏经》中说:不管是谁皈依佛陀,即使他违犯戒律或者心散乱,百万魔众也不能害,一定会获得解脱。《无垢请问经》中也讲了:皈依的福德若有形相,整个虚空界也无法容纳,它遍满虚空、超过了虚空。你们想一想,如果真有个虚空都装不下的东西,那这个东西是相当大的,佛陀以这种假设句说明了为利益众生而皈依的功德非常大,就连诸佛与得地菩萨也无法言说。当然,这是佛陀的金刚语,不是我们凡夫分别念所抉择的语言。

 

因此,我们对三宝一定要有恭敬心,始终护持这几条皈依戒,这一点大家务必要重视。有些人不重视皈依戒,反而特别重视皈依证,其实皈依证掉了也没什么,再换一个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皈依后所应守护的戒条。以前我问一个人:“你皈依了没有?”他说:“我皈依七年了。”“那么说说看,皈依后要守什么戒?”“皈依还有戒呀?……是不是不吃肉啊!”皈依七年了,至少也应该懂七条戒吧,竟然一条都不知道,可见,皈依了很长时间也不代表有很大的利益。

 

下面讲忏悔支。

 

辛四(忏罪)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壬一(总义)分三:一、所净罪业之六门;二、能净四对治力;三、净法加行正行后行。

子一、所净罪业之六门:

 

所清净的罪业是由六种途径产生的:1)时间:有漫长和短暂两种,“漫长”是指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罪业,“短暂”是指昨天造的、今天造的、刚才造的,这种罪业的时间比较短暂。2)因:依靠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三毒或五毒烦恼为因而造。3)门:指三门,即依靠身体、语言、心而造。4)加行:指行为,比如自己亲自造,或令他人造。5)对境:依靠上师、父母等严厉对境而造,或依靠六道众生等一般对境而造。6)形相:包括自性罪的形相、佛制罪的形相。以上六种门是我们所要清净的罪业,《俱舍论》第四品中也讲了很多罪业的差别。

 

子二(能净四对治力)分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丑一、厌患对治力:

 

对于自己所犯的罪业非常惭愧,后悔得不得了,就像一个人吃了毒药后,腹痛如绞时特别后悔,“我刚才不该吃它”,这种后悔心就叫做厌患对治力。

 

丑二、所依对治力:

 

指依靠某种方便方法来摆脱罪业。如同依靠医生、药物来摆脱中毒的痛苦一样,我们应当依止金刚萨埵、上师、菩提心、佛像等进行忏悔。

 

丑三、现行对治力:

 

行持善法。如果想解毒必须要服用妙药,同样的道理,若想忏净相续中的罪业,必须要念金刚萨埵心咒、修持菩提心,否则仅是依止是不行的,一定要实际行动中去做,这是现行对治力。

 

丑四、返回对治力:

 

如同发誓以后再不服这种毒药一样,自己发愿: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一旦具足这四种对治力,不管造了什么罪业,必定都能得以清净。有些业力深重的人认为:“我以前造了很多罪业,今生没有解脱的希望了,我该怎么办呢?”不要害怕,如果你对佛陀和佛的教言真有信心,不必如此伤心,因为依靠四种对治力,没有不能清净的罪业。

 

还有人想:“所谓的四种对治力,可能是藏传佛教的观点,别的教派应该没有吧。”并非如此,佛在《宣说四法经》中说:“弥勒,菩萨若具足四法,则清净一切所造所积之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可见,四对治力的修法并不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这四种对治力的数目是确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

 

不管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相续中的罪业都是黑色的,为了遣除这样的罪业,一定要依止最殊胜的法门,既然如此,修金刚萨埵或依止四对治力为何要有教派之分呢?有些人说:“我不修金刚萨埵,我念自己的忏悔文就可以,也不用什么四对治力。”这种教派观念特别重的人非常可怜,佛在经中亲口宣说了这么殊胜的方法,你为什么不用?总认为凡是涉及到教理的都是藏传佛教,自己决不能接受,这是非常愚笨的想法。不管哪一种甘露,东方来的也好,西方来的也好,只要能治病就行,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分别念?都已经病入膏肓了,还在执著“我只用我医院的药,其他医院的都不用”,这实在是一种愚痴之语。这些众生对佛的教理一点不懂,罪业非常深重却不愿意接受好的治疗方法,可能也是业力所致吧。

 

子三、净法加行正行后行:

 

在忏悔的过程中,前行一定要发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忏悔;正行依止四对治力来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或者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观想依靠金刚萨埵的威力,使自相续的罪业完全得以清净;后行观想金刚萨埵等忏悔对境发光融入自己,所有的罪业得以清净,并将修法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这是噶当派、噶举派上师们的殊胜教言。

 

忏悔支的总义介绍到这里。

 

壬二(论义)分四:一、厌患对治力;二、所依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返回对治力。

子一(厌患对治力)分二:一、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二、依殊胜对境而忏悔特殊罪业之方式。

 

丑一、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

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

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首先是明观忏悔的对境:观想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陀,具足大悲菩提心、以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还有传承上师、护法神等所有圣尊全部在自己的前方。如果自己的观想能力比较好,就这样清清楚楚地明观;如果观想能力不太好,总的观想前方有所有的诸佛菩萨也可以。

 

在这些殊胜对境面前,我们要诚心地忏悔,怎样忏悔呢?身体、语言、心里全部都要恭敬,五体投地顶礼,然后跪在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合掌是很重要的,虽然诸佛菩萨并不会因你合掌而特别高兴,但对我们自己来讲,真正发露忏悔的时候,一定要有愧疚、惭愧之心,有了这样的心态,当如此殊胜的对境现在面前时,你自然而然会恭敬合掌的。有些道友在忏悔的时候,恭敬心确实不够,一边撇着嘴一边恨恨地说:“那我忏悔吧,嗡班杂萨埵吽!”这种行为一看就知道不是发自内心的,只不过表示一下而已,这样的忏悔还不如不忏悔好,一忏悔就特别不高兴,这不算是真正的忏悔。

 

我们在忏悔的时候,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以非常恭敬的心态、非常恭敬的神态、非常恭敬的语言来陈白。陈白什么呢?自己从无始 [ 19 ] 以来到现在所造的种种罪业。我们今世、前世、前世的前世……以无明愚痴或者放逸,在烦恼特别深重的情况下造了无数恶业,比如杀生、偷盗、说妄语等十种自性罪,以及入佛门后触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而造的各种佛制罪,有些我能想得起来,有些根本想不起来,不管怎么样,这些罪业全部都忏悔。

 

[ 19 ] 轮回是“无始”的,如果有一个开端,布敦大师说则会有无因的过失。

 

还有些罪业,虽然自己没有亲自造,但是却指使别人去造的杀生、偷盗等等,其实这与自己造是一样的。以前上师如意宝说,在“文革”期间有一些比较愚笨但又虔诚的佛教徒,他们自己害怕杀生,便叫别人去杀牦牛,实际上,这样的过失就更大了,为什么呢?如果是自己去杀,那只有自己一个人堕恶趣,不会连累其他人;但若让别人去杀的话,两个人都会堕入恶趣的。现在有些居士也是这样:“我不能点杀,你能不能去菜市场买一条新鲜的鱼,我们好好地吃一顿。”对此现象,《毗奈耶经》中说:假如劝别人造恶业,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与自己亲自去造的完全等同。比如劝别人做不净行,自己可以不犯根本戒,但如果指使别人去杀生,那自己也犯根本戒。然而,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做就可以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关此理,《俱舍论》中也有广述。

 

还有一种情况是:以无明愚痴所牵,随喜他人造罪业,比如看到别人在战场上杀了很多人,自己欢喜得不得了,这种罪业也是相当大的。据说以前恐怖分子炸美国世贸大厦时,很多年轻人都认为特别痛快,如果他们中有佛教徒的话,此人已经犯下了杀人罪,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那里死了很多人,如果你心里特别高兴,一直在随喜“活该、活该”,那会因杀生罪而触犯根本戒的。所以,我们平时关系不太好的人遭殃时,自己不能随喜,否则,也造了很大的罪业。佛经中说:随喜他人造善业或造恶业,都会得到同等的果报。

 

所以,大家应该这样想:无始以来,我亲自造、让他人造、随喜他人造的罪业肯定相当多,这次通过上师的开导,依靠学习大乘教理,我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非常后悔,所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并不是口头上,而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忏悔。前几天开“金刚萨埵法会”时,一些修行比较好的道友也是这样观想的。

 

我们在座的人,谁也无法确定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死,如果能在临死之前,将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于诸佛菩萨面前忏悔清净的话,那就算死也放心了,否则,还没来得及忏悔就死去,这些罪业肯定会跟着你,对你的成就一定是有障碍的。不要说我们,就连一些大成就者也会遭受各种罪业的果报,这在很多经论中都讲过。

 

总而言之,忏悔很重要,皈依很重要,供养很重要,顶礼很重要,对于相续中想获得菩提心的人来说,每一个道理都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每天早上修菩提心的方法,我还没有特别地讲,其实也不用讲,你们只要将每天所学的内容再三地思维,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了。比如你将诸佛菩萨观想在面前,无始以来自己肯定造过许许多多想得起、想不起的罪业,这些一定要好好忏悔,从此以后尽心尽力地改正!这样一边忏悔,一边念金刚萨埵心咒,如此一来,我们的修行应该是很圆满的。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生起菩提心,但如果自相续特别脏的话,菩提心也不一定会在那里住留,所以忏悔罪业相当重要,除了某些菩萨来人间显现凡夫相以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忏悔!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一节课

 

意幻供养前两天已经全部讲完了,中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停了几天课。这期间,我要求大家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参加了法会,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满四十万遍,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这一点佛陀在经中也有明确宣说。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我们没有造恶业是不可能的,不管自己想得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很多罪业我们都造过,如果没有忏悔清净的话,想要成就非常困难。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忏悔罪业”相当重要。

 

接下来继续讲《入菩萨行论》。从今天以后,我们的宣讲方式主要从颂词上讲,中间会结合无著菩萨的科判和注释,释文不一定全部读,一方面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从颂词上讲一遍,再从注释上读一遍,往往都是一个意思,对大家的理解没有很大帮助。希望你们学习的时候,要看无著菩萨是如何解释的,其他的大德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方面自己要好好分析。

 

今天讲的内容还是“供养支”,前面讲完了真实供养中的无主物供养与有主物供养,同时也讲了意幻供养,现在是第四个问题——发愿供养。

 

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

 

子四、发愿供养:

 

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

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别此”是指除了上述的供养以外。我们也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悦耳动听、震撼人心的歌乐。当然,这类供品有器乐、歌声等多种,尤其是器乐中的敲鼓、吹螺,这些妙音都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还有人们吟唱的歌曲,比如现在有些著名歌星所唱的歌,如果自己非常喜欢,也可以供养诸佛菩萨。通过这样的音乐供养,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三毒所生的行苦、变苦、苦苦等根本痛苦与分支痛苦全部息灭,希望他们永远沉浸在快乐当中,这种带来快乐的吉祥云长久地留住在他们身边。

 

这种发愿有很大的力量,我们平时如果听到音乐,看书时听到了念佛机声,都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以此妙音愿诸佛菩萨生起欢喜心,让所有众生的痛苦息灭。《百业经》中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山洞里入火瑜伽定时,帝释天带乾闼婆王来到洞口,弹奏妙音供养佛陀,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佛陀也出定赞叹这种妙音(佛陀本无出入定的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有时会显现打坐、入定出定等形象)。

 

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依靠音乐歌舞来吸引众生的心,吸引过来以后,再对其进行佛教的教育。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每年夏天,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都会让大家在草地上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金刚歌舞有甚深的密意,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所说的,即使从表面上看来,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利益。比如我们说宣讲佛法,不一定会来很多人,但如果说举行佛教的音乐会、演唱会,这时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拥集在这里。学院以前开法会的时候,附近的老乡不一定参加,但一说要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就有很多人赶过来,到处打听“你们的金刚歌什么时候唱?我可不可以参加,我也想唱一唱、跳一跳”。在新加坡,有些佛教团体也经常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

 

所以,摄受众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有些真正舍弃自己、完全利益他众的大菩萨,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样,他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有些众生的烦恼很深重,平时经常特别痛苦,但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所以,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当然,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观点,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间的歌舞来吸引人,这样可能不太好,但有时候通过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来帮助众生是可以的。现在香港、台湾好多歌星唱一些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大悲咒、心经,不信佛教的人也喜欢在车里放一下这种音乐,如此能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我觉得很重要。

 

如果自己的发心特别大,只要对众生有利,在某些行为上也有开许。海涛法师到日本的时候,有些人叫他去卡拉OK,他说“我是出家人不能去”,那些人说“去去去,没事的”,于是他说“好,但你们最好不要告诉别人”,去了以后,他就给那些人一些很好的念珠、法本,将相当一部分演艺圈的人引入了佛门。所以,利他心特别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些方便开许。但如果我们的恶劣习气没有断,自己没有把握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否则,原本你想度化众生,结果反而自陷其中、无力自拔,这样是非常可惜的。

 

此颂主要是讲,观想诸佛菩萨随处都在,然后以自己的发愿力,将这些悦意的歌声献给他们,使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应该这样发愿。

 

唯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

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同时还发愿:愿世间上的玛瑙、松石等种种珍宝雨、鲜花雨,恒常降临在三宝所依的法宝、灵塔、佛像面前。

 

这样的雨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偶尔的,而是永远地、恒时地降临。此处代表佛身的是佛像,代表佛意的是灵塔,代表佛语的是法宝。我们应当随时观想发愿:世间上无数的供品、鲜花、珍珠等等,就像天上降下的雪花一样,恒时飘落在三宝所依面前。

 

这里的“三宝所依”,包括了妙法、灵塔、佛身。

 

妙法:可以从教法和证法两方面来讲。教法上,是指三藏十二部以及后来高僧大德们所造的无数论典,很多佛教图书馆中关于佛教方面的图书,佛教内容的VCD、DVD、软件、光盘等都可以包括在教法当中。证法则是指我们凡夫相续中乃至一刹那的信心、悲心、空性正见,一直到得地菩萨以及佛陀相续中的无缘大悲智慧,这些境界全部包括在证法当中。所有的佛法就是教法与证法,正如世亲论师在《俱舍论》的末尾所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我们应祈祷这样的教法和证法在所有的地方住留,观想无数的供品恒常供养,使无数众生依此获得利益。

 

所以,在弘扬佛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法只有两个:教法与证法。教法就是文字、词句,没有这些的话,佛法很难以弘扬。就像在“文革”期间,经书和论典基本上都毁坏了,那时的教法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或者说是历史性的毁灭;那么证法呢,虽然也有人生起邪见、诽谤三宝,但仍有一部分人对上师三宝的感恩之情、对众生的悲心、自己的修证境界没有丝毫的损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教法受到了损害,但证法还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现在有些道场中既有教法也有证法,但有些道场中虽然《大藏经》、论著摆放得整整齐齐,但大家没有去研究、参阅和修行,这样的话,教法是有,但证法是没有的。

 

以后我们弘扬佛法的话,虽然印经书、刻光盘等很好,但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佛教的道理。不仅仅是自己懂,还要将这些道理尽量传给有缘的众生。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很多具有善根的人,在他们面前,哪怕你讲一点阿弥陀佛的修法、菩提心的功德,或者一些简单咒语的力量,他们的相续也会逐渐改变,这种改变也可称之为证法。所以,弘扬佛法不一定非要在法座上,或者举行一些特别隆重的仪式,只要能对身边的人起一点作用,让他们的心里有所改变——原来是恶人,现在变成善人;原来对佛法有成见,现在对佛法有正见,这就是弘扬佛法。不管是什么样的佛教徒,弘扬佛法的机会都有,只不过有些人不运用而已。

 

灵塔:密宗中有时轮金刚佛塔、大幻化网坛城、密集金刚佛塔等,显宗中有共称的八大佛塔。

八大佛塔是:一、莲花塔,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净饭王在蓝毗尼花园所造之塔;二、菩提塔,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成道,降伏四魔而大彻大悟,影胜王等建此佛塔,也称之为降魔塔;三、转法轮塔,佛成道四十九天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为主的众生转四谛法轮,此后整个娑婆世界响起法鼓之音,为纪念此举而造,也叫做吉祥门塔;四、神变塔,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降伏外道六大本师,勒扎波国王等所造;五、天降塔,佛陀到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返回人间后,人们为纪念而造此塔;六、和合塔,提婆达多为主的一些人破和合僧,佛陀在曼迦达和合僧众后建此佛塔;七、尊胜塔,释迦牟尼佛接近涅槃时,众多弟子祈请佛陀不要入灭,佛告诉大家建此佛塔以代表法身,此塔在汉地很多地方都可见到;八、涅槃塔,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拘尸那城涅槃,后人所造。这八大佛塔在《上师心滴》的后面也有,其实我们在印经书的时候,若把这些印在里面,也会有修建佛塔的功德。

 

除此以外,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佛塔,我们在见到了这些佛塔后,应该想这些是代表佛陀,而且是佛陀亲自开许建造的。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佛塔,完全是根据佛经的记载而造的,形状尺寸都有一定的规格,相当如法。所以大家不要看到白色的塔就认为无所谓,这是代表佛陀,我们末法时代的可怜众生没有机会见到真正的佛陀,但是佛在有关经典如《右绕佛塔经》等中宣说了,佛塔就代表佛陀,它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佛塔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汉传佛教有汉传佛教的佛塔,斯里兰卡、印尼等地也有不同形状的佛塔,这些与泰国佛塔的形状比较相同。不管是什么形状的佛塔,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比如阿育王建造的八万四千佛塔,其形状虽与其他佛塔不太相同,但它们与佛陀的真身没有差别。无论是画像上的佛塔,还是世界各地的佛塔,全都值得我们顶礼供养。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见到佛塔马上就摘帽合掌,这样可以具足很多的功德。

 

北京有座佛牙舍利塔,里面藏有真正的佛牙,从历史上来看,这是极为稀有难得的,有机会应该朝拜发愿,法门寺还有佛指舍利,除了中国的这两个以外,斯里兰卡也有一颗佛牙舍利。如果遇到了这些佛塔,大家应该在塔前供鲜花、供水,作顶礼,如果没有这种机会,心里面就念一些供养咒,默默地发愿:愿世间上所有的鲜花等供品在佛塔前经常出现,令无数的人朝拜供养。

 

还有很多传承上师、祖师的灵塔,在汉地的一些寺院中,住持、高僧大德的灵塔经常随处可见,对此我们都值得顶礼。所以,藏传佛教的人到了汉传佛教的寺院,见到汉地祖师的塔应该合掌顶礼;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居士,来到藏地见到了白色的佛塔,也应该合掌顶礼。

 

造佛塔的功德相当大,以前法王如意宝曾经发愿造一万座佛塔,因为上师的发心力不可思议,不像我们凡夫那样,所以他老人家发完心以后,一万座佛塔在很快的时间内就造完了。大家以后如果去藏地的那些地方,就能见到当年所建的这些佛塔。

 

佛身:是指佛像。第一尊佛像是佛陀在世时开许斯里兰卡的珍鬘美女所画,从那时以后,就有人开始绘画佛像。佛像有雕刻的、雕塑的、绘画的,有多种多样,在一些商场里也常能看到佛的唐卡、雕像、画像。不管是什么样的佛像,我们都应该顶礼,就像《亲友书》中所说“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作为一个智者,对真正的佛陀顶礼就不用说了,即使是佛陀的画像,也应该恭敬顶礼。

 

佛陀在世时,有人按佛陀25岁的外貌造过一尊像,现存放于兜率天;佛陀8岁和12岁的身像由嘎玛博修工巧师所造,现分别安放在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三尊佛像都是佛陀亲自开光的,与真正的佛陀没有差别。据《红史》等史料记载,北京故宫中还有一尊檀香木佛像,据说也是佛陀亲自开光的。这所有的佛像,不管是佛陀亲自开光的,还是佛陀开许绘画、塑造的,在见到时都不能当作是一般的画、一般的像,而应当想这与佛陀没有差别,发愿所有世界的美妙供品永远呈献在这些佛像前。仅仅这样发愿,也能造下非常大的善业。

 

子五、无上供养:

 

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

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以八大菩萨为主的所有菩萨,以及缘觉等圣者,他们如何对佛陀供养,我也如是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这就是无上供养。

 

为什么叫无上供养呢?这种供养的功德相当大,一般的供养根本比不上它。有些人认为,所谓的供养就是在红包里面放点钱给上师,或是点一根香供佛,由于没有好好学过佛教的道理,他们对这些基本问题都不懂。很多人总认为供养很简单,没有什么不懂的,但真正来讲,他们连最简单的供养也不会,我们前面所讲的意幻供养、发愿供养等方式,也许想都没想过。什么是供养的方式?什么是供养的发心?谁是供养的对境?什么是供养的目的?这些道理都不懂,如果不懂这些的话,那就不会懂得真正的供养。

 

为什么无上供养的功德相当大呢?比如说文殊菩萨,他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其禅定、智慧、总持力等是无与伦比的,他就算供养一朵花,这种发心和功德一般人也无法相比;普贤菩萨的供养,就是所谓的普贤云供,即普贤菩萨的心间发出无数光,每个光端出现一尊普贤菩萨,然后每个普贤菩萨的心间又发出无数光,每个光端又出现供养天女与供养天子,手持无数供品在诸佛菩萨面前一一献供,这样的供养无量无边,凡夫人是无法想象的,对此《华严经》中也有详细宣说。同样,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供养的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作为凡夫有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呢?肯定是没有。但若希望自己的供养功德也变成无上,那可以在心里观想“文殊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或者“普贤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这一点没什么做不到的,凡夫的分别念中也可以显得出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们在回向时经常这样念,实际上就是观想“文殊菩萨怎样回向,我也怎样回向”、“普贤菩萨怎样回向,我也怎样回向”,依靠这种回向,很多窍诀书中说,可以获得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同等的善根功德。

 

如果什么都不观想,光是把供品作供养,这个功德大不大呢?不大。但如果早上在佛前作供养时,心里面想:文殊菩萨如何供养,我也如何供养;历代传承上师如何供养,我也如何供养。佛陀告诉我们,这种供养的功德是相当大的。每个佛教徒都有根本上师,自己的根本上师如何供养,自己就如何供养,这一点,像我这样恶劣的人的分别念中也能显得出来,更不用说你们了。

 

有些人认为自己懂得供养,供养没什么可听的,其实这些佛教的道理,假如没有长期闻思的话,你是不会懂的。如果真的懂了,那你在实际行动中一定是会行持的,因为佛陀都说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对佛陀是完全信任的,他的金刚语说了这种供养方法,我们就一定会去做的。比如见到自己的上师时,在红包里面放一块钱、三毛钱,然后说“虽然只有三毛钱,但文殊菩萨如何供养,我也如何供养”,这样你也会有文殊菩萨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的功德。如果不是这样,看别人供养了,自己不供养不好意思,心里有一点吝啬为难的话,这个供养的功德就没有了。

 

所以,供品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供养的方法。我们在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面前供养的时候,一定要具备这种供养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见,也不是密法的证悟正见,只要以这样简单的想法来摄持就可以了。很多论师依据《宝箧经》的教证,都认为这是七地以上的供养方式。七地以上的菩萨表面上供养一朵花,但实际上是变成了成千上万的花朵来供养的。所以,很多人的境界都不相同,我们去佛像面前供养时,尽管你买一朵花、我也买一朵花,但是在供养的时候,我想“这一朵花变成无数的花朵,文殊菩萨如何供养,我也如何供养”,那我所获得的功德是无法言说的。而你在供养的时候,心里只想供一朵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观想,那你只有一朵花的功德;或者想“以今天供花的功德,希望我快乐、希望我健康”,这种功德与为利益无边众生而供养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现在有很多佛教徒,不要说甚深的见解和境界,就连最简单的供养布施也不会,所以大家确实很需要学习佛法,不然的话,虽然说“我皈依了多少多少年”、“我如何如何了不起”,但在言行举止中根本没有作出如法的行为。

 

这是讲无上供养,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应该能够做得到,所以大家不要忘!

 

子六、赞叹供养:

 

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我以海潮般悦耳的歌声,赞叹具有无量无边功德的诸佛菩萨,愿它变为吉祥的赞歌之云,永远飘临在诸佛菩萨面前。

 

平时如果听到美妙的歌声,我们都应该在心里这样观想。假如自己的嗓子好,那在诸佛菩萨面前唱一些赞颂三宝的歌,也会获得很大的功德。外面有些佛教徒,嗓子好一点的,经常想在上师面前唱一个流行歌,这种流行歌会不会使上师生欢喜也不知道。不过,现在很多人分不清楚流行歌与三宝歌,有些居士太过于执著,听到我们VCD前面放的佛教音乐,马上就说“不要听,流行歌不要听”,连什么是流行歌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

 

不管是供养什么样的音声,只要自己的心清净,令诸佛菩萨和金刚上师生起欢喜心的话,都会有很大的功德。因为三宝是非常殊胜的对境,在其面前无论怎样供养都会有一种力量,《宝灯经》中说:“在三宝前供养无垢的供品,则会远离四魔,在很快的时间内获证菩提。”藏文的《地藏经》中也说:“三界的快乐全部以三宝的力量而产生,世界上想获得幸福快乐的人一定要供养三宝。”

 

“海潮音”是指无量无边的音声,因为大海不论从时间上还是方向上,都是无法衡量的,以这样的音声作为供养,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凡是在三宝面前作这种供养,不管是自己的音声、行为、心情,或者一些供品,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平时我们有供品的话,应该以纯洁的信心来供养三宝,如果不是供养三宝,而是供养自己的身体或一些没有意义的对境,那是非常可惜的。自己有能力的话,即便是特别小的一个供品,也应该在佛前供养。现在汉地在佛像前供香、供花的现象相当多,虽然人们有时候发愿只是为了一些暂时的利益,但不管怎么样,在佛前供养的功德非常大,我们都值得随喜。

 

辛二、顶礼:

 

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在顶礼的时候,不应该只有一个身体顶礼,有关经典中说,应把自己的身体化成无数微尘那么多的身体,在具有无量无边功德的诸佛菩萨面前,以身语意三门毕恭毕敬地顶礼。

 

这里的顶礼对境是:1)佛:过去已经示现涅槃、现在正在转法轮、未来将要出现于世的三世诸佛,以及自己的金刚上师。2)正法: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教法和证法。3)最胜僧:弥勒菩萨、文殊菩萨那样的大乘僧众,四位比丘以上的小乘僧众,甚至所有的出家人。在这些殊胜的对境面前,依照《普贤行愿品》中的观想方式“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将一身化为无数的身体,以无数的顶礼方式进行顶礼。

 

顶礼的方式有磕长头、磕短头,汉传佛教中也有一些顶礼方法,这些都可以。《大解脱经》中说:顶礼合掌的时候,双手要形如含苞待放的莲花,手掌并非完全合拢;站起来时身体要端直,也即平时所说的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直;跪下去时要五体投地,站起来后又这样顶礼。这种功德相当大,佛对阿难说:作一次这样的顶礼,可获得身下所压面积至金刚大地之间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但善根仍不会穷尽。

 

当然,磕头的时候,如理如法相当重要,不管是动作还是观想,大家都应该好好地学。以前米拉日巴去鄂巴上师那里,当时鄂巴上师正在为大众传讲《二观察续》,当他远远看到米拉日巴在顶礼时,就对弟子说:“这个人的顶礼方式相当好,很像是马尔巴罗扎上师的传承。”所以,平时看一个人的顶礼方式,就可以知道他学过佛没有,如果学过的话,顶礼的动作就会非常如法。有些人的顶礼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很喜欢用一些奇怪的动作,刚刚学会磕长头,见到一个上师就要表演(上师学他们的动作,引来哄堂大笑),虽然这样也可以,但如理如法还是很重要的。

 

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

亦礼戒胜者,堪布阿阇黎。

 

顶礼的对境还有:4)佛灵塔:佛陀的灵塔、佛像;5)菩提心根本:也就是自相续中菩提心的来源,如果你的菩提心是依靠大乘上师产生的,那就将这个上师作为顶礼对境;如果是依靠大乘法本生起的,就以这个法本作为顶礼对境。比如,你是依靠《入菩萨行论》获得菩提心的,那就要对它顶礼,在书店一看到《入菩萨行论》,马上就跪下去,别人问你为什么这样,你可以说:“因为这里有《入菩萨行论》,它是我得菩提心的根本。”这样他就没有理由阻止你了(众笑)。

 

还有一些殊胜的地方,比如说喇荣也可以作为菩提心的根本,我经常这样想:我在这里呆了很多年了,相续中对因果的一些微妙正见,以及相似的菩提心,都是在这块圣地产生的,见到这个地方,我真的很想顶礼。有些经典中说:“菩提心的根本不仅可以是法本、上师,还可以是地方。”包括自己上师降生、转法轮、圆寂的地方,以及佛陀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菩提心的来源地。所以,以后如果有机会去印度等地,凡是佛陀显示各种事迹的地方都要去顶礼,自己的上师弘法的道场也都值得顶礼,因为这些地方是我们获得智慧力量的源泉。

 

6)戒胜者:指孜孜不倦地行持解脱之事、修持密法的大成就者。在这些大成就者面前,不管你是学显宗还是密宗,都应该恭敬顶礼。

 

有些人想: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顶礼在家的大成就者呢?按照显宗的观点,《梵网经》中说:“出家人不能顶礼国王、父母等在家人。”《涅槃经》第六卷中说:“出家人不能对在家人顶礼。”《四分律》中说:“出家人不能对白衣顶礼。”密宗的《时轮金刚》中也说过:“出家人值得所有人恭敬顶礼。”但是,如果在家人的成就很高,出家人也可以向在家人顶礼。有些人的上师是在家身份,如果上师真正具有很高的境界,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出家人顶礼也是可以的。不过,《毗奈耶经》中说:如果你的上师还俗了,就算他是凡夫人,出家人也应该顶礼。戒律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按照密宗来讲,在家人必须是成就者,否则,出家人不能向在家人顶礼。

 

7)堪布:《花鬘论》中说:为自己传授沙弥戒、比丘戒的上师称为亲教师或者堪布。

 

8)阿阇黎:在密宗中,所有的金刚上师都可以称为阿阇黎;在显宗中,“阿阇黎”是指轨范师,比如,忏悔的上师、传讲佛法的上师、传戒的上师、皈依的上师等等。我们时时都应向这些上师顶礼。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10 课

 

 

《中论》的有些内容较难,初学时除了少数特别聪明的人以外,大多数人不一定能马上懂。以前藏传佛教有些大德说过:第一次学因明和中观的时候,会有一种被棍棒打到头上一样晕头转向的感觉,一直反应不过来,但听了第二遍、第三遍以后,就会渐渐地领悟。

 

◎何为去时、去、去法

 

学习本品的时候,一定要懂得什么是“去时”“去”和“去法”。以后大家每学一品,最好首先把里面的名词概念搞懂,否则就会像有些道友学《俱舍论》那样,越学越困难。

 

去时,是指正在去的道路,即去业、所去。但诸位论师对去时的解释不太相同,有时也会指正去的动作本身。当指正去的动作时,是指与道路有关的去之行为。

 

去,是指脚跨越的行为,即去的动作。

 

去法,也指去的动作,但主要指与作者有关的去之行为。有时也叫“去”,下面破的时候,有时没把去和去法分开,因为分开会有很多过失。

 

上节课已经推出在已去、未去和正去的道路上都没有去。但对方不同意此观点,坚持认为在正去的道路上应该有去,下面中观宗就别破去时之道。

 

壬二(别破去时之道)分二:一、说对方之宗;二、破彼宗。

癸一(说对方之宗):

 

动处则有去,此中有去时。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

 

藏文译本颂词:

 

动处则有去,此去时之动。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

 

对方认为:何处有脚正在跨越的动作,此处就有正去的行为,此行为即是正去道路上的去。这一动作并非在已去和未去的道路上存在,而是在去时(正去的道路)上存在。

 

这一颂是讲外道或有实宗的观点,他们认为,一个人正在道路上去的时候,肯定有迈步跨越的动作,这个正在跨越的动作,就是正去道路(去时)上的去。这个正跨越的动作(去)不可能在已去和未去的道路上存在,而只能在正去的道路上有,所以说,正去的道路上应该有去。

 

但这种观点不合理。刚才说过,去时有两种含义:一、指正去的道路,即去业,此处和月称菩萨的《显句论》都持此观点;二、指与道路有关的正去行为,当指行为时与去法有一定差别,也就是说,正去的行为有两种:去时是指与道路有关的行为,去法是指与作者有关的行为。去时并不是指时间,因为没有任何必要破时间,一定要从道路或行为方面破。

 

为什么说去时当中没有去呢?可以从两方面观察:

 

一、如果去时是指正去的道路,那么去时不可能成立,因为除了已经走过和尚未走过的道路以外,正在走的道路,从脚的微尘上无论怎样观察,也不可能得到 (上节课已经分析过),既然没有正去的道路,在它上面怎么会有去呢?当然不会有。

 

二、如果去时是指正去的行为,则同样不能成立,因为去者的脚或者已经接触路面,或者尚未接触路面,除了已接触和未接触之外,正在接触的刹那根本找不到,由此正去的动作(去时)就无法安立。既然去时不成立,去时有去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实际上,昨天我们已经观察过,无论从地面或脚的微尘,还是从时间刹那等各方面衡量,正去的道路和正去的动作都不能成立,既然如此,“去时有去”的说法就不可能成立。究竟而言,此处的破法与昨天的破法没有本质的差别。

 

下面将用另一种方法遮破“去时有去”,即观察“去时”和“去法”当中是否都有去。

 

癸二(破彼宗)分三:一、若去法有去则成去时无去;二、若去时有去则成去法无去;三、若有二去则极过分。

子一(若去法有去则成去时无去):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

 

中观宗反问对方:你们为何认为正去的道路(去时)当中应当有去呢?如果去法当中有去的行为,那么去时当中就不能有去的行为;如果离开了去的行为,去时就不可能得到。

 

意思是说,一个人正在路上去的时候,他只能有一个去的行为,如果用唯一的去成立了去法(与去者有关的去之行为),就没有另外的去成立去时(正去的道路)。如果去时不成立,去时有去的说法就不合理。

 

◎为何只有一个去

 

为什么说在去的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去的行为,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去的行为,同时成立去时和去法呢?

 

因为对方有实宗所许的“去的过程”是一个实有法,只能有一个自相,即由一个实有的去者、一个实有的去的行为和一条实有的所去道路组成。如果其中出现了多个去的行为,“去的过程”就会因自相不成立而变成了假立法,但对方不会承认这一点。

 

可能有人会想,把去的过程安立成由一个去者、多个去的行为和一个道路组成,应该就可以了吧。但这也不合理。为什么?

 

人们一般会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几个行为,比如边看书边听音乐。在不观察时,可以承许这些行为如梦如幻地进行,但若详细观察,看书这一动作的作者是眼识,听音乐的作者是耳识,两个动作并非来自同一作者。认为作者相同只是未经观察的粗大概念而已。实际上,作和作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任何一个行为只能有一个作者;任何一个作者同时只能有一个行为。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去的过程中,因为只有一个去者的缘故,去的行为也只能有一个。如果有两个去的行为,就会出现两个去者,但这完全不合理。比如我正在路上去,如果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去的行为,就会出现两个去者我,但这显然不合理。再者,如果认为两个去的行为来自同一个去者,这两个去的行为就成了无有区分的成实法,但这与事实完全相违。

 

由此可见,在一个圆满的去的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去的行为。

 

◎一个去无法满足去之三法

 

如果一个去的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去的行为,那么“去时(正去的道路)当中有去”的说法就不合理。为什么?

 

因为,一个圆满去的过程必须具足三法:去者(能去)、去法(与去者有关的去之行为)、去时(即去业或所去),就如汉语言中,主、谓、宾具足后方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一样。而去者、去法和去时三者都要依靠去的行为才能成立,也就是说,成立去者需要一个去的行为,成立去法也需要一个去的行为,成立去时还需要一个去的行为。但是,去的行为只有一个,若用它成立了其中一者,其他二者就不能成立。

 

有人可能认为,去时(正去的道路)不用去的行为也能成立。但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去时与去的行为互相观待,如果没有去的行为,去时就不能成为去业或所去,只能叫做与去毫无关系的地面。所以,去时必须有去的行为才能成立。

 

如果用唯一的去成立去时是否可以呢?也不合理。这样去法就不能成立;如果没有去法,去者就没有去的行为了;另外,如果没有去的行为,去者也不能成立,只能叫做与去毫不相干的补特伽罗。

 

总之,如果用唯一的去成立了去者、去法、去时三者中的一者,另两者就不能成立,这样一来,圆满的去之过程就无法成立。由此“去时有去”的说法也不可能成立。

 

另外,如果按照有些论师的观点,去时是指与道路有关的正去行为,“去时有去”的观点也不能成立,因为它的意思就成了“正去当中有正去”,这样就会有两个去的动作,但去的动作只能有一个,因此这种说法也不合理。麦彭仁波切说过:如果正去的时候再去,用两个动词表示去没有任何必要。

 

◎正去不成立,故无法成立三法

 

究竟而言,无论去者、去法,还是去时都不能成立,因为正去的行为本身不成立,故而无法成立三者中的任何一者。

 

为什么正去的行为不成立呢?比如,一个人从印度灵鹫山去往王舍城。如果详细观察他在路上走的跨越动作,他的脚或者移动了,或者未移动;移动了就是已去,未移动即是未去,而除了移动和未移动以外,不可能存在第三种情况——正移动(正去),从物理学的角度,即使从最细微的刹那去观察,也不可能找到所谓的正去。

 

麦彭仁波切曾说过一个比喻:手里拿一根针穿破一百张纸,在穿破其中一张纸的刹那上,能否安立正在穿的动作呢?无法安立,因为被穿破的这张纸有上下两面,所以穿破上下两面的时间必定不同,也就是说,穿破这张纸的时间是可分的,并非“现在”,因此所谓的正在穿不能成立。同样的道理,正去的时间也无法安立,由此正去的动作就不可能成立。既然正去的动作不成立,与之观待的去者、去法和去时自然都不能成立。

 

子二(若去时有去则成去法无去):

 

若言去时去,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时,去时独去故。

 

藏文译本颂词:

 

若言去时去,彼者于去时,

应成无去法,去时有去故。

 

如果有人说“去时(正去的道路)有去”,那么此人只成立了去时,应该没有成立去法,因为去时当中已经有了唯一的去之故。

 

因为去的行为仅有一个,若用唯一的去成立了去时,去法当中就不能再有去,由此去法就不能成立。如果去法不成立,去时也不可能成立,因为两者互相观待之故。

 

为什么两者互相观待呢?因为,对方认为由去者、去法和去业三法所安立的去之过程,具有实有的本体,如果这样承许,三法就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即缺少了一个,其他二者就不能成立。因此说,若去法不成立,去时也不能成立;若去时不成立,去法也不能成立。

 

如果去的行为同时满足去法和去时,即承许对方所说的“去时去”,就会有两个去的过失,因此也不合理。

 

总而言之,此处对方认为“去时有去”应该成立。中观宗反问:“去时有去”中的“去时”有没有去的行为?如果对方承许有去的行为,那唯一的去已经用来成立了去时,这样去法就会因没有去而无法成立。但这不合理,如果没有去法,去时也不能成立,因为去时和去法互相观待,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无法成立。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十节课

 

现在还是讲“供养支”。十二种意幻供养的前四种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五种供养——妙香供养。

 

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观想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遍满妙香,这种香气供养十方如来犹如纯金般的身相。虽然这里只讲了一种身色,但无数如来具有不同的身色,均可以进行妙香供养。

 

这里的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大乘佛教中说“万法唯心造”,既然万法唯心造,那外境中存在的实物其实也是心的幻化,如果专注心念观想某种东西去供养诸佛菩萨,与实物供养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当然,这必须要有一定的观想能力,诸佛菩萨才可以接受你的供品。

 

所以,修行好的人不管到哪里,都有一种修行的方便。不管遇到违缘、顺缘,都能转为修行的道用;无论住在城市还是寂静的山林,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差别,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来供养、忏悔、修行。

 

〖五、妙香:《俱舍论》中云:“四大部洲与日月,须弥山王及欲天,梵天世界一千数,许为小千之世界,彼之千数承许为,二千中千之世间,彼之千数三千界。”〗按照《俱舍论》的宇宙观,须弥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等为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当然,有些刚入佛门的初学者,由于没有闻思过佛教的道理,对此观得不是很清楚。但总的来说,这就是佛教的一种宇宙观。

 

无边无际的宇宙世界中,充满着美妙的香气,这一点应该观得出来。平时我们撒一点香水,香气就会弥漫整个屋子,观想这种香气渐渐扩大,首先像山谷那么大,然后像盆地那么大,最后遍满整个世界,所有香气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有相当大的功德。

 

〖在这样的所有三千世界等无量刹土中恒时飘散着阵阵的芳香,遍及各处,以如此殊胜的妙香涂敷宛如纯金般熠熠发光的佛身。〗赡部洲纯金是通过十六次提炼才得到的,十分纯净。在这种纯金般闪闪发光、金灿灿的佛像面前(如释迦牟尼佛佛像、三世佛佛像),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以妙香供养。

 

现在世间上有很多的茉莉、玫瑰等香水,如果自己觉得这种香味很好,那可以在佛堂里面供养,这属于有所缘的供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也可以观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香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香当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鲜花散发的芳香;有些是人工配制的,如各种香料制成的香水,这些全部都可以供养。

 

人们经常喜欢在身上喷香水,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再怎么喷香水,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功德。如果能在一些佛像、唐卡面前,通过观想意幻供养,或者象征性地洒一些香水,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拿香水在佛堂里喷一下,表示对佛陀的供养,这样心里也很舒服,可能你们会有同感吧!

 

如果以佛陀为所缘境,用清净心来供养,功德大是不用说的,但若以其他的作意对佛陀作供养,也会有相当大的功德。比如释迦牟尼佛弟子中的阿那律尊者,以什么因缘成为“天眼第一”的呢?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当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当时的条件可能比较差,现在的领导一般条件都很好),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其实灯不是他供的,只不过是把灯移过来而已,为补鞋子还加了个灯芯),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

 

所以,不管是供灯还是供香,哪怕是以无记心在佛前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平时我们如果有条件,就作这样的供养,没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心里面观想:所有的妙香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一边走路坐车,一边这样观想,虽然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获得的功德却很大。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在佛像、佛塔、金刚上师、经书等殊胜的三宝所依面前,供养具有妙香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以及美丽的花鬘。

 

“莲花”可分为白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等等,一般来讲,世间上的莲花是依靠日光而开启的。在藏传佛教的诗学中,经常用青莲花、白莲花、曼陀罗花等来作比喻。“曼陀罗花”是三十三天以福报所感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花。“青莲花”是依靠月光而开启的。“花鬘”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样可以挂在脖子上。印度有一种传统,在迎请国王的时候,会把花鬘挂在他的脖子上;现在的西方国家或东南亚的个别国家也是这样,在机场迎接一些国家元首或高僧大德时,就有一个小孩捧着一串花鬘,挂在这些大人物的脖子上。

 

〖六、美花:在堪为殊胜福田的一切佛像等前供上令人感到惬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罗、莲花以及青莲花等所有天花,还有用这些美花及珍宝等精心穿成五颜六色悦意的花鬘、宝鬘。〗青莲花在人间也有,但曼陀罗是天人的花。

 

前面也讲过,不管是花鬘还是一束花,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都相当大。《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就是说,即使以散乱心,只拿一朵花供养于佛的画像前,此人已积累了无边资粮,逐渐能见到无数如来的身相。我们有些人供养花并不是以散乱心,而是以一种非常清净的心来供养的。所谓散乱心,是指在无意当中,或者处于一种烦恼心的状态中,这样的供养也有如是大的功德。

 

《白莲花经》中说:在佛陀面前,或者在观想的如来面前,向空中撒一些花,所获的功德以佛的智慧也无法衡量、无法宣说。尤其是到了夏天,我们经常能在路边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如果你没有受比丘戒,顺便采一些撒向空中,这样具有无量的功德;如果你有戒律的约束,那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藏地的很多老修行人,每次见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口里就开始念:“供养三宝!供养三宝!”上师如意宝以前在讲《入行论》的时候,也再三地强调:“到了夏天,藏地有那么多野花、那么多非常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供养的话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到草地上的时候,一定要念花供仪轨。”

 

不仅是在藏地,现在汉地的花园里、各家各户的阳台上也有很多花,不过,很多人养花可能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供养自己。不管怎么样,你在见到这些花以后,都要观想供养诸佛,这会积累很多功德。

 

供花的同时不要忘了发愿,这个很重要。《白莲花传》中讲:义成王子与妻子曼达被流放丹得山时,王子将儿女布施给了婆罗门,曼达知道后特别伤心,这时王子对她说:“以前我们不是在燃灯佛前发过愿吗?当时你是婆罗门女,我是婆罗门子。你在卖七朵花的时候,我用仅有的五个银币买了五朵供佛,剩下的两朵你也给了我,我们后来一起在佛前发愿,你说生生世世要做我的妻子,我当时就说:‘你不要这样发愿,因为我十分喜欢布施,如果以后布施妻子、儿女,你会后悔的。’你说:‘我不后悔,我不会给你的布施善举造任何违缘。’”王子这样说了以后,曼达忆起了当时的发愿,从此以后,不管王子怎么样布施,她都没有任何怨言。

 

这个故事在十年前表演的时候,婆罗门子与婆罗门女是能智和益西措扮演的,当时她们还很小,现在都已经“老”了,可能演不动了吧(众笑)。不过,我觉得那一段还是挺精彩的,当时我们很多人,包括法王如意宝在内,看到这种布施的场面都流下了眼泪,一方面对世尊布施的精神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世尊在因地时是怎样苦行的,怎样为我们作榜样的,大家对此都非常感动。现在世间上经常有一些贪嗔痴的表演,人们喜欢以此为话题,每天津津乐道。但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对佛菩萨的事迹经常观想、经常谈论,这样获得人身才有实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我们平时见到鲜花或花园时,第一个要想到“供养诸佛菩萨”。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藏地有种黄色的花,供养诸佛菩萨是最好的,昨天还摆在这里,今天好像没有了。还有一种入行论花 [ 12 ],我们学院现在有很多,方便的时候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种花有六瓣的、八瓣的、十二瓣的,以前华智仁波切在青海讲《入行论》的时候,听说到处都盛开这种黄色的小花。

 

[ 12 ] 入行论花:华智仁波切不管在哪里讲《入行论》,都会开这种小黄花。

 

不管我们看到什么样的花,首先应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一点大家不要忘!

 

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在诸佛菩萨面前也献上最殊胜的香云,香气弥漫,结成香云。还要供养神馐,以及种种的饮食。

 

〖七、香云:殊胜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结成香云,旋绕遍布空中,这些也都供养佛菩萨。〗

 

“结成香云”,是指在香炉中烧很多香,香气最后就聚成了香云。这些香云可以观想成各种形状,有的像八吉祥,有的像七轮宝,有的像五供,形状各异的香云弥漫整个虚空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就是所谓的香云供养。

 

我们平时不管是到寺院还是在家中的佛堂都可以供香。香的种类有很多,如末香、涂香、烧香。现在很多寺院都在制作香,有些人甚至打着“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旗号做香,但我们学院从来没有办过什么香厂,这里是以闻思修行为主的。外面人喜欢打学院的旗号,或以上师的名义搞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也是经常有的。

 

总的来讲,我们应该这样想:不管是什么样的香,檀香也好,沉香也好,丁香也好,所有的妙香全都供养诸佛菩萨。如果我们到寺院去,就在寺院里供香;平时在家里,每天应该供一根香。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的时候,特别赞叹白檀香,说它的气味很香,相当好。一般而言,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自己觉得好闻,都可以供养。供养的同时也应当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变成戒律清净的人,给所有的众生带来清净的芳香!

 

〖八、神馐:又敬献上白糖、核桃汁等花样繁多、味道鲜美的神馐。〗

 

华智仁波切讲过,所谓“神馐”,是由三白三甜 [ 13 ] 组成的食子。格鲁派在元月十五号专门有一个食子法会,此时他们会做各种精美的酥油花,用酥油花装饰食子做成供品,以此来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 13 ] 三白三甜:牛奶、酸奶、酥油,与白糖、黄糖、蜂蜜。

 

神馐是诸佛菩萨及空行护法所食用的食物。在做的时候有专门的形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我们学院经常也有食子供养。按要求来讲,供护法时应该供养神馐,但如果你实在做不来,那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核桃汁、红牛)、糖果、饼干或其他食物代替。

 

当然,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几块饼干,也不需要你这一瓶饮料,他们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如果没有这种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世间上要成办一件事情,最少也要拿一根哈达或跟别人说说话,同样,我们不管发什么愿,最好准备一些供品。如果你到寺院许愿,希望自己生意兴隆,或者有一些其他目的,这个时候,你首先应作一些象征性的供养,点一根香或是供一朵鲜花,供养完以后,自己心里再默默地发愿。

 

现在寺院中发愿的人相当多,在发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恐怕这也很困难,但有两个字大家最好不要忘——众生!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比如你想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在诸佛菩萨面前供灯或供香之后,应当这样发愿: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变成有智慧的人。所以,“众生”这两个字,对于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也献上排列整齐如同金莲花、法轮般的珍宝灯,并在敷有芬香的地板上,散布悦意的鲜花,以此供养诸佛菩萨。

 

〖九、宝灯:井然有序排列着的金莲花中安放有各式各样光芒闪闪的宝灯,这些也供养诸佛菩萨。〗

 

我们平时如果有条件,应该亲自做一些灯供养;如果各方面的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心里观想:世间广大无边的灯器中,有灯芯和灯油,点燃以后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即使只是一盏小小的油灯,你也可以这样观想。供酥油灯功德文中说:将整个器世界观为灯器,须弥山观为灯芯,七大海洋 [ 14 ] 或四大海洋 [ 15 ] 观为灯油,点燃此灯时,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光明,将此光明世界供养诸佛菩萨。所以,表面上看来只是一个油灯,但其功德却是相当大的。

 

[ 14 ] 七大海洋:七大内海。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指须弥山至持边山的七个间隔处,它是所有龙王的游戏之处,这些海中盈满八功德水。

 [ 15 ] 四大海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平时我们在僧众中也好,佛像面前也好,这样的供养都很重要。拉萨人对灯供非常重视,每到佛教节日,男女老少全部来到寺院,手里拿着酥油,在每个殿堂的每盏灯里加一点,一直到供完为止。藏族也有一些虔诚的老居士,一辈子在佛像前供一盏灯,这个灯器比较大,除了换灯芯外,平时一直往里面添油,在他死之前灯都是不灭。现在的大城市有卖各种各样的灯,如果一直在佛堂点着,交一点电费就可以了,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个贫女叫年嘎母,她看见国王用金银做的灯器供灯,心里特别随喜,自己很想供养,但苦于没有什么供品。后来,她好不容易得到一点酥油,就做了一盏灯在佛陀面前供养。到了下午的时候,目犍连认为白天这样供灯有点浪费,晚上佛陀传法的时候供灯最好,于是想把这盏灯扑灭,但依靠各种神通也不管用(大家都知道,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但是他也没办法)。他就问佛陀:“我的神通那么厉害,怎么连贫女的一盏灯都扑不灭呢?”他有点不高兴(当然,“不高兴”是我加的,阿罗汉有没有不高兴也不知道)。佛陀回答说:“因为贫女在供灯的时候发愿:以此功德,愿照亮所有众生的无明黑暗。所以,以你小乘声闻的神通,根本无法扑灭大乘菩提心所点的灯。”后来,释迦牟尼佛为贫女授记,她未来成佛时名灯光如来。可见,供灯尤其是酥油灯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佛教的这些传统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意义。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此根本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样供灯有什么用?这些酥油还不如吃了好,或者布施给贫穷的人。从一方面来说也可以,但很多事情并不像你们想的那样。对于修学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来讲,因果观念相当重要,如果我们对今生来世,还有佛教最基本的正见没有打好基础的话,所谓的修持大乘佛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情。因此,大家对佛教的基础一定要下工夫,如果有了一定基础,也就是对佛教的正见、因果、人身难得等方面确有一些甚深的见解,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修利他的菩提心。要知道,利他菩提心是非常深奥的,我有时候觉得有些人可能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有,给他们讲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上的人格人品还没有完善,就让他牺牲自我去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恐怕有些人不一定接受得了。但不管怎么样,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意义就是这样,我在这里宣讲的时候,也不得不讲它的真实道理。

 

不管我们修什么法,世俗中的积累资粮非常重要。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所以,平时发愿也好,供护法也好,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应该象征性地积累资粮。

 

每天早上我们也可以有一种所缘,比如说在佛像面前点一根香、供一盏灯、磕三个头,这说明自己对佛陀并不是口头上的恭敬心。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光是说“顶礼阿弥陀佛!顶礼阿弥陀佛!”这样在他人看来,也有一种不太实在的感觉。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基本的修行方法千万不能忘!

 

〖十、地面:香水涂敷的地面上,遍满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朵,以此作供养。〗

 

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如果在地毯上、讲堂里撒满鲜花,或者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佛陀的一种恭敬,也是对佛陀的一种供养。

 

如果有些人没有意幻供养的能力,到一些清净悦意的地方时,觉得“这个地方多好啊”,在这样的时候,心里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在广大无垠的大厦宫殿中,洋溢着赞叹诸佛菩萨的歌声,悬垂着各种珍宝耀眼夺目,无量无边的装饰品严饰了整个虚空,将此全部供养诸佛菩萨。

 

所谓“无量殿”,是指它的颜色、形状,以及整个装饰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在大城市中也有一些无量宫殿、星级宾馆以及高楼大厦,这些既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亲眼看到之后,马上说:“这么好的房子,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

 

〖十一、宫殿:具有庄严等功德的无量宫殿,传颂着天子天女们所吟唱的悦耳动听的赞歌,各种珍珠宝珠串悬垂的饰品将宝幢等严饰得光怪陆离、光芒万丈,遍布虚空界,成为虚空庄严的这些装饰品也都供献给大慈大悲的诸位尊主。〗“诸位尊主”包括大慈大悲的佛陀、诸大菩萨、如海空行护法众,以及对自己有法恩的所有金刚上师、大恩上师。

 

即使在玩耍时作这样的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贤愚经》中有一个公案:佛陀与阿难到某城市去化缘,有两个孩童正在以土石做各式各样的无量宫、宝库、如意宝,当他们见到远处走来的佛陀与阿难,不由得生起信心,准备把自己的这种财物 [ 16 ] 供养。但由于他们的个子特别小,够不着佛陀的钵盂,于是一个孩子跪下来,另一个孩子趴在他身上向佛陀献供,佛陀也弯下身放低钵盂接受供养。回去后,佛陀让阿难把这些土石涂在僧众的墙上,并且授记:作供养的那个孩子,在我涅槃后一百年,转生为阿育王,另一个孩子做他的大臣。后来也确实如此,在佛陀涅槃后,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塔,现在遍布于整个世界。所以,在遇到殊胜对境时,我们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供品,即使是小小的供品,往往也是有极大的功德。舍利子前世就是因为给一位独觉供养针和线,后来成为了“智慧第一”。

 

[ 16 ] 有些经中说是土石做成的宫殿,有些经中说是土石做成的如意宝。

 

因此,大家平时到寺院或佛殿时,一定要好好地发愿,供养后没有发愿是不行的。但在发愿的时候,就像刚才所说的,一定要带上所有众生,然后再说“愿我成为智慧第一”、“愿我成为慈悲第一”、“愿我的相续中尽快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话,活在这个世间上会特别痛苦,对别人一直看不惯,觉得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坏人,每个人好像都是坏人。相反,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不管看到什么众生,都会觉得他们是菩萨、是佛陀,这样一来,修行也就很容易了,不然的话,自己现在的修行境界实在太差了!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金柄撑起的各种珍宝伞,周边点缀着美丽的装饰品,外形特别庄严,将这样的宝伞也供养诸佛菩萨。

 

宝伞属于八吉祥之一,象征一切吉祥,是一种瑞相的供养。供养宝伞的起源,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为母亲传法后回到萨登城市,当时右边以梵天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珍宝伞,左边以帝释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黄金伞,迎接佛陀来到世间转法轮。以此为缘起,后来凡是迎请高僧大德到某个寺院道场时,都会有一群人在后面撑着宝伞或伞盖。

 

不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高僧大德在举行一些仪式时也会撑起宝伞,此举具有一种象征,宝伞可以胜伏一切违缘,尤其是白顶的宝伞,更具有此种殊胜的缘起。以前我们金刚降魔洲专门给上师做了一柄宝伞,本来打算做一个黄色的顶,但上师要求做白色的,因为白色代表胜伏一切,在十方之中可以大获全胜。以这样的宝伞供养上师及诸佛菩萨,具有相当大的功德。

 

宝伞的周边可以有一些璎珞、半璎珞等装饰品。不仅高僧大德在传法过程中,应该撑起宝伞,佛像的上面也应该有宝盖(即宝伞)。当然,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并不是佛像特别害怕下雨,必须要打一把伞!

 

〖十二、宝伞:周围有珍珠等饰品严饰的悦意金柄高高撑起珍宝组成、造型美观、令人见而生喜的胜妙宝伞,也恒时供养一切如来。〗这里的宝伞是一种象征,实际上,《极乐愿文》中讲到的八瑞相、七轮宝,凡是心里能够观想的,全部都可以用来供养。

 

总而言之,对佛陀、三宝等殊胜对境作供养,首先要有虔诚的信心,如果没有的话,人们不一定这样做,认为“这是多余的事情”、“这样做有什么用”,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导致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佛教的正见,慈悲观、智慧、缘起观等上上功德根本没办法生起,就像没有大地的话,万物不可能有生长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对佛教的基本观念、基本看法一定要摆正。如果没有这一点,正如世间上的有些人,对佛教、佛陀、僧人一直很排斥,经常以斜眼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对佛教是不可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的,比如说,我认为这个人是坏人,那任他怎么澄清、怎么陈白他的情况,我也是不会相信的。

 

就目前来讲,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不管是到了哪里,都有相当多的佛教团体。但可惜的是,具有正见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首先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正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九节课

 

现在正在讲七支供里面的“供养支”,昨天已经讲了无主物供养,今天讲供养身体。

 

子二、供养身体: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在胜伏四魔的佛陀及其一切佛子前,我愿恒时供养自己的身体,诚恳祈请诸位圣尊菩萨能完全接纳。〗我们应将身体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所以,〖我心甘情愿做忠实的仆人,对您们言听计从,祈愿您能慈悲摄受。〗我们应当这样观想。

 

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战胜了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具有圣者、如来等十种不同名号,在这样的十方诸佛以及菩萨面前,我们供养自己的身体。

 

是不是诸佛菩萨特别需要这个身体呢?不是这样的。而是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这个“我”,才让我们在轮回中不能解脱,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我执,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断除对自我的身体、受用、善根等的执著,尤其是身体,如果没有对身体的执著,依靠身体而造的业是不会有的。

 

供养自己的身体,这在很多佛经中都有记载,十方诸佛菩萨对此非常赞叹,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对这样的善举也竭力推崇、励力实践。尤其是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断除对身体的执著,如果实在不能完全断除,最起码也要减轻对它的耽执。但现在的世间人不是这样,许多人每天都在为这个身体打扮装饰,为了它而不停奔波,他们从来不知道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在这种人面前,我们应当竭力宣扬大乘佛法中供养身体的功德。

 

供养身体,从象征性的角度来讲,可以指汉传佛教中的“燃指供佛”。《楞严经》第六卷 [ 7 ] 中讲:如果有能力的话,在如来的身相前烧燃身体、燃指、烧戒疤,“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可见,燃指供佛、供养身体的这种人,佛陀说,无始以来他所欠下的一切罪业,在一个时间内果报全部感受完毕。

 

《楞严经》原文:“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汉传佛教中有一位淳金长老,他为了利益众生、消除干旱等,在普寿寺、阿育王寺等寺院的佛像前燃指供佛,最后只剩下六个指头,被人们称为“六指长老”。还有四川的真义法师,也在佛前燃指,同时为了断除相续中胡思乱想的分别念,在胸前燃了一百零八个戒疤,在穴脉上燃了九个戒疤。这种燃身供佛的行为,一方面可表示自己对诸佛菩萨的诚心,另一方面也表示了自己对身体不太执著。藏传佛教中,根据历史记载,有很多虔诚的弟子在乔美仁波切、麦彭仁波切面前也燃指供养。由此可见,这种舍弃对身体执著的燃指供佛,大有必要!

 

蒋贡康楚仁波切在《问答录》中曾说:“显宗的燃指供佛是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贪执,而在密宗,身体本来就是诸佛菩萨的清净坛城,在这种情况下,不用燃指也可以。”当然,这一点我们应根据相续中的烦恼与执著来区分,如果自相续确实与如来的坛城无二无别,或者对身体没有执著而观为清净坛城的话,即使你是显宗的修行人,不用燃指供佛也可以;如果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认为身体很不清净,就算你是密宗的修行人,燃指供佛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燃指供佛”是一个例子而已,实际上,供养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这种做法也有很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间中,我们对身体的执著最大,别人稍微说“你长得不好看”、“你太矮了”、“你太胖了”,自己马上就特别生气,这说明我们对身体相当执著。如果将身体供养给上师、供养给佛教,这样一来,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以后再也没有理由去执著它了。

 

当然,供养身体的发心一定要清净。以前有些道友燃指供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相当痛,于是生起了后悔心,这样的话,有没有功德也很难说。凡夫真正遇到身体上的痛苦,不生起后悔心是相当困难的,以前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吉达虽然是个凡夫,在布施身肉时也感受了巨大痛苦,但由于他的大悲心相当强烈,所以没有生起后悔心。然而,一般来讲,真正以火燃烧自己的指头,可能都会有后悔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己事先一定要考虑清楚。

 

在上师面前供养三门一定要谨慎。有些新来的人或刚学佛的人,开始时有非常强烈的信心,在很多上师面前都供养身口意。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那些新来的人说身口意全部供养,但过了一段时间,身口意全部都不见了,身体已经跑回去了。按道理来讲,这个身体不是他自己的,应该是属于我的,如果再带回去的话,会不会犯盗戒?(众笑)”

 

为了利益众生,我们可以将身体作供养,但如果你没有很明显地这样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这样的话,我认为将身体供养佛教和供养上师没什么差别。当然,作为欲界凡夫,一定的饮食和睡眠是需要的,除此以外,我们若发愿在有生之年尽心尽力地为佛教服务、为佛教做事情,这也是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身体。

 

所以,倘若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必须对诸佛菩萨供养自己最珍贵、最难得、最可爱的身体,以此舍弃对它的执著。否则,如果对身体特别贪执,想在相续中生起忘我利他的菩提心,恐怕会有一定困难!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我依靠大尊主的呵护,才能在三有中不畏痛苦而饶益众生。〗有了诸佛菩萨与上师们的保护与加持,我在轮回中对痛苦无有任何畏惧,一定可以饶益众生。〖如果我罪恶深重,则无法利益有情。〗但如果我的罪业相当深重,想利益众生相当困难。《维摩诘经》中说:“自身尚缚,欲解他缚,无有是处。”意思就是说,自身尚且被各种罪业烦恼束缚着,想要解开别人相续中的烦恼束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然,先有一个利他心非常重要,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口口声声说“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帮助众生”,能不能实现这种愿望呢?恐怕是不能实现的。

 

〖因此,为了真正摆脱以往的罪业而诚心忏悔,立誓今后再不造罪。〗在相续中应该有这样一种誓愿。

 

我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了身体以后,他们慈悲地摄受了我,现在对于自己来讲,应该为利益一切众生做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已经成了如来家族中的一员,如来的唯一事业是什么?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除此之外,绝没有其他的繁琐事务,每位佛、每位菩萨就是想尽办法帮助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所以,我要想利益众生的话,第一要恭敬十方诸佛菩萨,以佛法来饶益众生;第二自相续中的罪业一定要清净。鉴于此,很多大德将这一颂以四种对治力来解释。

 

第一、所依对治力:以三宝、诸佛菩萨、根本上师等作为忏悔的所依;第二、破恶对治力:以前所造的罪业,就像喝了毒药一样,现在特别后悔;第三、现行对治力:通过修习种种法门,如念百字明、修菩提心、观想金刚萨埵,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清净;第四、恢复对治力:如同喝了毒药后,从此发誓再也不敢喝,同样,身口意造了不如法的罪业后,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今后也决不再造。

 

供养身体的道理,不仅诸佛菩萨的事迹中有记载,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的传记中都有。为了希求佛法而不惜舍弃生命、利用身体去苦行,这也是对诸佛菩萨的一种供养。

 

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有漏的供养当中,供养身体的功德最大。”尽管如此,我们在供养身体之前,还是需要再三观察。如果未经观察就草率供养,事后没有坚定誓言或退失信心,这种过失也是相当大的。所以,在发心供养身体之前,一定要再三观察自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这里要求大家舍弃自己的身体,当然,作为凡夫人来讲,完全舍弃有点困难,但是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我们可以减轻对身体的执著。世间上没有学过佛法的人,整天都在为了这个身体而苦恼,其实这个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几十年的借用物而已,为它造恶业值不值得?这些问题应该用佛法来详细剖析。可惜的是,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这些甚深道理根本不懂,所谓的学佛,就像学气功一样,只当成一种暂时的学问。今天我遇到一个丹东的居士,他说:“现在学佛的人不是很多,大城市里如果有一万个人,学佛的可能只有一两个,而这一两个人也多是希求今生的福报或来世的人天安乐,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实在少之又少、寥若晨星。”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

 

所以,我们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不仅要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些知识,同时也要明白我们学佛的动机、学佛的行为。这些方面,每天我会给大家讲一些道理,希望你们把这些法要牢记于心,尽量调伏自己的相续。

 

通过网上的一些文章发现,现在有很多人在背《入菩萨行论》,背完之后感觉也很好。你们不能太着急,背开始的颂词感觉很好,但背最后几个颂词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还感觉很好呢?学习佛法需要耐心,刚开头的几个颂词谁都会背,我们这里大多数的人都能背第一品,但有些人在第二品时退下去了,有些在第三品时退下去了,有些在第八品时退下去了,所以背书并不是很容易,背一两个颂词不难,最难的是全部背完,如果到了最后一个颂词“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上师以藏文背诵),你还是觉得很好的话,那我确实非常高兴。

 

现在有些年轻人,记忆、智慧等各方面都不错,不应该在脑海里记一些世间上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应该记一些有关空性、大悲、人无我方面的道理,如果这些道理记得越来越多,对世间的执著自然而然会逐渐减少,就像火越来越旺,周围的寒冷就会越来越少;光明越来越强,世界的黑暗自然会逐渐消失。如果内心没有智慧的光芒,贪嗔痴的黑暗就会一直笼罩着我们,所以,对舍弃身体、供养诸佛菩萨的这些道理,大家应该有一些正面认识。

 

子三、意幻供养:

 

〖如云:浴拭妙衣饰,香薰花神馐,灯地室宝伞,意幻十二供。〗

 

其他论典中讲了十二种意幻供养,并以偈颂的方式作了总结,下面对此一一介绍:

 

〖意幻供养可分为十二种:〗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一、沐浴:用旃檀薰染的浴室散发出扑鼻的芳香,水晶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打扫得十分清洁。光芒闪烁、各种珍宝的柱子上悬挂着闪光珍珠装点的华盖。〗

 

在藏传佛教中,沐浴的仪式偈颂是相当多的。此处首先讲了沐浴的地方,从显宗来讲,这也属于一种观想方法,我们应当经常以这种仪式对诸佛菩萨沐浴清净。

 

有些人可能想:诸佛菩萨需要洗澡的话,那他们的身体是否也不干净呢?尤其是一些初学者、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人,这方面的分别念特别强。

 

这一点你们是不用怀疑的。《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说,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没有了,更何况是佛陀了。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智慧身体,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

 

这种浴佛仪式,各教各派当中都有,包括小乘的佛教中也有。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的“卫赛节” [ 8 ],这一天各大寺院、佛教中心的门口装饰着各式各样的彩旗,人们将佛像 [ 9 ] 置于花丛当中,舀取清净的水,一边念诵偈文一边给佛像沐浴。云南一带也有这样的仪式。据大乘经典记载,这种浴佛的功德是相当大的。现在很多佛教兴盛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每天都有许多人一边念偈颂,一边为佛作沐浴。

 

[ 8 ] 卫塞节:五月月圆的日子,对佛教徒来说是一个无比神圣的节日,这一天代表着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涅槃。

 [ 9 ] 大多是佛陀降生时的身相,也有其他的身相。

 

藏传佛教中,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要准备一面明镜,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偈颂。然后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中,在明镜上作沐浴。有些高僧大德给神山沐浴的时候,也是先通过观想将其融入明镜,然后一边念偈颂一边沐浴。

 

浴佛是佛教特别古老的一种传统,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没有什么差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懂得这些功德,如果不懂的话,可能会想在佛像上撒一点水有什么用啊?所以,这里的缘起与功德,大家一定要明确。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在此,已备好盛满涂香配成的悦意香水、鲜花的许多金等宝瓶,伴随着歌声乐音而请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在宝瓶中装满妙香、薰香配制的甘露水和鲜花,手持金瓶、银瓶、蓝宝石瓶等各种珍宝瓶,对诸佛菩萨的身像进行沐浴,在念诵的同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

 

平时我们念《药师经》或一些大的仪轨时,都有这样的沐浴仪式。藏传佛教的有些维那师,平时可以背诵几百个赞颂词,如果为释迦牟尼佛作沐浴,只要将顶礼句中的“在释迦牟尼佛前顶礼”改为“为释迦牟尼佛作沐浴”就可以了。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是对佛陀进行沐浴,观想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诸佛融入明镜,一边念诵所有佛陀的名号一边沐浴。然后是八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及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四大圣地或八大圣地等等。这种仪式需要很长时间,维那师一边念诵《入行论》的这几个颂词,一边作沐浴。在藏传佛教中,不管格鲁派还是宁玛派都有这样的仪式。

 

今天是文殊菩萨的降生日,恰好又是端午节,按照世间的习俗,很多人在今天用各种药来洗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沐浴,我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重要的是在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日或其他节日中,为佛陀作沐浴。如果你不习惯这种传统,那能不能将佛像上的灰尘打扫一下,用清净的水洗一下?不然的话,佛像、佛塔、佛经上面都是灰尘,自己收拾得特别干净,这样没有一种恭敬心,可能不太好。

 

我以前在一个居士家住过一段时间,他们家的厕所可能是新装修了吧,是最干净的,卧室还算可以,佛堂是最脏的。我对他说:“你这样完全是颠倒的,按传统来讲,佛堂是最干净的,佛像、经书应该让人见而生喜,厕所比较干净就可以了!”

 

在座的诸位道友,你们不管有没有单独的佛堂 [ 10 ],都应该将自己的佛像经常擦一下,藏传佛教的有些老修行人,每天用羽毛、孔雀毛等拂拭佛像、经书、佛塔上的灰尘,你们如果也能经常对佛像佛塔作沐浴或擦拭的话,可以遣除自相续中的罪业,这种行为是平时不可缺少的。

 

[ 10 ] 学院条件有限,很多道友都是一两间小屋子,没有条件单独设佛堂。

 

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印度有这样一个传统:迎请国王时,首先让他在清净的浴室中沐浴,沐浴之后擦拭身体,最后才作供养。泰国、斯里兰卡也有这样的风俗,迎请一些高僧大德到家中或寺院时,先请他们洗脸、沐浴。在泰国,出家人到了施主家,主人马上递上一条毛巾,“洗个脸、洗个脸”,还没有坐下就给你一个盆。以前藏传佛教的希绕嘉措格西到泰国时,政府官员马上拿了盆给他洗脚,他都有点不习惯。所以,佛教沿袭印度的习俗,也有给佛菩萨沐浴的传统,以此可净除众生相续中的垢染。

 

〖二、擦拭:等待诸佛菩萨沐浴之后,用妙香薰染、清洁柔软、无与伦比的衣物(浴巾)擦拭他们的身体。〗

 

在藏传佛教中,对明镜作完沐浴仪式后,下一个步骤就是进行擦拭。擦拭的时候,要用一条洁白的哈达,擦拭之后将明镜放在佛堂或清净的地方供养,表示从以此后诸佛菩萨就供在那里了。

 

在很多小乘国家,施主对出家人也常作这方面的供养。每天早上出家人出来化缘时,他们就供养一些香皂、毛巾,祈求这些出家人接受,让他们以此擦拭身体,这样一来,自己在无形中就积累了很多资粮。

 

〖三、妙衣:擦拭完毕以后,对于出家装束的佛菩萨,供上袈裟等适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对身着在家装束的尊众,献上色彩各异、柔软飘逸的妙衣。〗

 

一般而言,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是报身装饰(印度国王的装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化身装饰,显出家相,身穿三衣。所以在擦拭完身体以后,对出家圣众供养三衣,对在家形象的佛菩萨供养具十三种报身服饰的妙衣,此举也有很大功德。

 

平时我们有不舍得穿的衣服,如果供养诸佛菩萨或寺院的僧众,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佛经中有一个白衣比丘尼的公案,她生下来时,身上就穿着白色的衣服,脱下来马上又有一件,所以出家时佛开许她可以穿白衣 [ 11 ]。后来,这位白衣比丘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当时有些弟子就问释迦牟尼佛:“她为什么直到获得阿罗汉果还是穿着白色的衣服?”佛陀告诉他们:以前有一对夫妻特别贫穷,他们只有一件衣服,一个人出门穿衣服,另一个只有赤身裸体藏在土堆中不敢出来。有一次,他们知道了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于是把这件衣服供养了佛陀。王妃得知此事后特别感动,就把自己的衣服饰品全部给他们,即生中他们便获得了圆满受用,以后的生生世世,因为供养衣服的功德,直到最后有者时仍然身穿俱生的白衣。

 

[ 11 ] 本来白衣是在家人的衣服,出家人不能穿。但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讲过,有些众生因异熟业所感,天生就有一些衣饰随身,如果是这种情况,这种白衣也不用改。

 

所以,我们若能遇到佛陀那样的殊胜对境,供养的功德自然不言而喻,但如果遇不到的话,在诸佛菩萨的像前,或者在上师面前供养衣服也有很大的功德。《百业经》中有一个金色比丘尼,生来身体就是金色的,这也是以供养妙衣的功德,获得了生生世世特别庄严的身相。供养妙衣的功德,佛经这方面的公案相当多,在此我不一一讲述了。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四、饰品: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装饰品庄严现见真谛而成为圣者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等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而持在家相的诸位大菩萨。〗

 

此处讲的是将自己的各种装饰品,如金项链、花鬘、金鬘等供养诸佛菩萨。

 

刚才讲了,我们观想迎请诸佛菩萨后,先为他们沐浴、擦拭身体,然后供养妙衣,供衣之后,就要供养装饰品。不然的话,光是穿件衣服,如果没有装饰品的话,一点都不好看,所以脖子上一定要挂个项链,没有项链的话,也可以把念珠挂在脖子上(众笑)。

 

供养装饰品的功德相当大,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讲过: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扬佛法时,有个比较富裕的女人对尊者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身上佩带的金银珠宝全部供养了,她回去后,丈夫十分生气,对她又打又骂,她受不了就跳河死了。阿底峡尊者知道后,显现上非常伤心,为她念经作了回向。以此供养功德,她又再得人身,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出家,后来成为噶当派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

 

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装饰品,死后就变成了别人的东西了,留着也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供养佛像或者真正殊胜的对境。有些人把自己最珍贵的装饰品全部供养给上师,但我认为对这个上师首先要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就全部供养,过一段时间,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上师,自己很后悔,这样可能不太好。就我认为,如果要供养的话,对觉沃佛等佛像供养比较好一点,把金项链挂在佛的脖子上,寺院里的人不会随便乱用这些供品,任何人也没有这样的权利和资格。所以,最可靠的就是供养佛陀、佛像,这样的功德相当大,《释尊广传》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在供养时,一定要发愿:以此供养的功德,令无量众生获得利益。始终都要有一颗利他的心,不管做什么善事,一直不忘善心善愿,这样自己以后才能成为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所以,大家时时刻刻都要记住:不是为了自己获得人天福报,一定要发一个利他的心!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八节课

 

今天还是讲“无主物供养”。昨天讲了在十方三世诸佛、法宝、僧众面前,供养鲜花、良药、珍宝、净水,下面的颂词是: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巍峨高耸的金山等宝山,远离喧嚣愦闹、舒心悦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点缀得无比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这里的供品是宝山、森林、由花朵点缀的妙树。

 

“巍巍珍宝山”: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它应该是四种珍宝所组成的须弥山,周围有七大金山、铁围山环绕,观想这些珍宝组成的山,并在三宝面前供养。此外,世间上也有很多壮丽巍峨的崇山,如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四大菩萨所居住的四大圣山,举世闻名的泰山、华山、昆仑山,长跨七国、号称世界之最的安第斯山,云南香格里拉的美丽山……

 

作为修行人,四处朝山、游山玩水的机会几乎没有,很多人学了佛以后,以前喜欢旅游的习气荡然无存,成天专心致志地内观禅修。但有一部分人的爱好不同,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到名山胜地参访,看到美丽的山川、旖旎的风景,便拿出相机开始拍。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作为大乘佛教徒,最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

 

虽然在我们人间,由珍宝组成的山王可能没有,但到了夏天,无论藏地也好、汉地也好,我们会见到很多由鲜花点缀的山,这个时候若马上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种功德是相当大的,也是我们平时不可缺少的一种修行。

 

“静谧宜人林”:远离愦闹、寂静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沉香林、檀香林,我国西双版纳、长白山等处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学院西山(木天女神山)的小森林也非常好看,尤其是到了春天,里边的感觉特别舒服,但此处现已划给女众了,我们男众不能去!青海与四川的交界处还有阿日森林,华智仁波切说过,《入行论》所讲的森林,应该像阿日森林一样幽静,以前我去朝拜上师如意宝降生地时,也曾经路过那里。总之,不管在哪里遇到什么样的森林,都应该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由各种鲜花珍宝严饰的妙树。比如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梨子树,不管是别人家的还是果树园的,只要看到了这些花果树木,心里马上观想:这么好看的树,供养诸佛菩萨!这是一种意取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平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供养宝山、宝树,在路上看到弯弯的小溪、静静的山冈、美丽的村庄,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

 

所以,修行人不一定需要很多钱,如果没有钱就无法积累资粮。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别,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以前莲花生大师在藏地时,藏王赤松德赞为了报答传法之恩,供养了很多金子,当时莲师唱了一首道歌:“我见到的全部是黄金世界,不需要这么一点金子。”之后在赤松德赞的手里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不太高兴(具体我记得不是很清楚,《莲花生大师广传》中有这段情节)。我们凡夫对金银财宝特别执著,若是金子银子,就一定要好好抓住,若是石头木头,便觉得没什么用处。但对真正证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发的芬芳香气、沉香等涂香,能满足所需的如意树、奇珍异宝所形成的妙树,未经耕耘自然生长的庄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养的所有珍贵饰品,包括由莲花点缀的湖泊、池塘中不断传来天鹅悦耳动听的吟唱声。〗

 

“世间妙芳香”:世间中有各种名贵的烧香、薰香、涂香,自然界也有沉香、檀香、丁香,这些香有的是人工配制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如夏天的许多鲜花,自然散发出扑鼻的芳香)。对此我们应该观想:不管人间、天界还是龙宫,世间所有芬芳扑鼻的这些香味,全部供养诸佛菩萨。

 

“如意妙宝树”:以前众生福报特别大的时候,有福报所成的如意宝树;三十三天中,也有以善业形成的如意宝树,这些如意树,我们应该通过观想供养。如果没办法观想,在见到松树、柏树、檀香树、各种参天大树时,或者坐车路经一些大树时,第一个念头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心里要经常这样串习。

 

“自生诸庄稼”:初劫时有不需耕耘的自然庄稼,北俱卢洲也有以福报形成的自然香稻,对此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如果实在无法观想,平时看到稻田、麦田、无边无际的田野时,也可以进行意供。尤其是到了秋天,在微风的吹动下,金色的麦浪连绵起伏,特别好看;春夏秋冬,田野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坐车时能经常看到,如果有观想能力的话,将眼前的这些全部供养诸佛菩萨,功德是相当大的。

 

“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将红、黄、白等各色莲花点缀着的湖泊,供养诸佛菩萨。世间上有很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前段时间,某地理杂志评选名湖,第一名是青海湖。青海湖在古代非常出名,人们常以“松石变成的大海”来赞叹它,诗学家也用不同的赞美词来吟诵它。第二名是新疆的喀纳斯湖,第三名是西藏的纳木错湖,第四名是长白山的天池,第五名是杭州的西湖。也许杭州人听了不高兴,但这不是我排的,可能西湖太老了吧,开玩笑!看到这些湖以后,有些人的反应是“啊!这个景色好漂亮,这边给我拍个照,那边给我拍个照”,从来都不想供养诸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不管到哪里旅游也没有意义。

 

很多人经常有机会看到特别美的风景,游览名胜古迹,朝拜圣地神山,但最可惜的是,从来没有想过供养诸佛菩萨。那天我听有个人说,他一辈子四处朝山,中国著名的地方基本上都去过,但一次也没有发愿,让人听起来挺遗憾的。这些地方,去过和没去过,感受是不同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杭州的时候,有一天在照相时说:“杭州的西湖非常出名,看后确实有不同的感觉。”当时他老人家也这样赞叹过。去过以后感觉虽然不同,但你们观想“供养诸佛菩萨”了没有?恐怕很多人都没有吧。

 

以前上师讲《入菩萨行论》时说过:不仅是水池、湖泊应该供养,世界上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大的海洋,也应该在心里观想供养,我们乘飞机跨越这些海洋时,若不忘观想供养,功德是相当大的。

 

我们的财物,经常有吝啬心不愿供养,有时即便供养了,也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大家想一想,把一座山买下来供养,这需要多少钱?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说昆仑山,就算是阿拉神山 [ 5 ],我们也是买不起的。但如果能观想供养,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所以大家平时只要见到了好的事物,第一个念头就应该是“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这一点极为重要。

 

[ 5 ] 阿拉神山:学院附近的一座小山。

 

“悦吟美天鹅”:湖泊中游弋着非常美丽的天鹅,不时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声,使人听后感到十分舒服。一般来讲,天鹅是一种非常美的鸟,印度和藏地的许多诗学家,常用天鹅发出的悦音来比喻赞叹诸佛菩萨的妙音。不仅藏地、印度对天鹅情有独钟,国际上著名的音乐家也喜欢以天鹅为主题,编写一些歌曲、话剧,如天鹅湖、天鹅之死等等。

 

藏地的很多湖泊都有天鹅,如堪布根华所说,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银白色的白天鹅、珊瑚般的红天鹅、纯金般的黄天鹅、蓝宝石般的绿天鹅……上师如意宝说:我们学院附近的小河里,夏天时也经常会来一群黄色的天鹅。在修意供的时候,我们应当这样想:宁静的湖面上悠游着不同颜色的天鹅,它们发出动听的吟鸣声,令见闻此情此景的人悦意欢喜,这些美好的事物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天鹅不仅高雅动人,它的故事也深富教育意义。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曾写过一个《丑小鸭》:一只刚刚出生的小天鹅,由于缺乏妈妈的照顾,来到了一群鸭子当中。刚开始时小天鹅是灰色的,不太好看,很多小鸭子欺负它、挖苦它,说它长得如何如何难看,自己的身体如何如何漂亮。后来小天鹅渐渐长大,身体越来越好看了,此时小鸭子觉得很惭愧,非常不好意思。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有些人在开始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或者长相非常难看,很多人都欺负他,但逐渐成长起来后,各方面变得特别杰出,令人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欺负他了。这是世间上的一种说法。

 

平时如果听到天鹅的叫声,或者其它飞禽发出的动听声音,心里确实特别快乐。最近我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心里很快乐,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藏地有一种习俗:春天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自己在做什么,一年当中都会这么做,比如特别饿的时候听到,就表示一年中都会特别饿。当时我听到布谷鸟叫时,正好在念系解脱,心想:今年应该是好好修行吧!但是不是也不好说,有时候民间的说法恰恰相反,也许今年特别饿也不知道。

 

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景物,壮丽的山河、湖滨,美丽的田野、园林,雄伟壮观的宫殿、庙堂,凡是我们见到的,都应当尽心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以前汉地有些禅师喜欢用春天的微风、夏天的美花、秋天的皎月、冬天的白雪,来比喻赞叹诸佛菩萨,同样,我们也可以将春夏秋冬等自然之美融入心中,意取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甚至看见了俊男美女,嘴里也马上说:“供养三宝!”不管什么场合、什么环境,只要有对境令自己心生悦意,第一个念头就是供养上师三宝,如此一来,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

 

所以,修行不一定是非要持定印禅修,只要时时刻刻将自己的生活与修行结合起来,日日夜夜随念三宝,这就是上等修行人的作法。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当然,最初可能有点困难,自己不好的习惯太多,善法又没有串习过,一下子改过来有点吃力,但习惯成自然以后,也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诸如此类,以上浩瀚无边虚空界中,清净刹土以及北俱卢洲等处所有的无主物,我均以心观想取来,郑重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胜的佛子,祈请供养能获得大果报的殊胜福田为利众生而接纳,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爱垂念我而接受我的这些供品。〗

 

前面代表性地讲了一些人间的自然景物,山川、海滨、森林等,诸如此类的无主之物,不管是在人间、天界、罗刹界,还是清净刹土,无边无际世界中的所有供品,我全部在心中缘取观想,然后在最殊胜的福田——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乘僧众面前一一供养。

 

就像阿阑律国王(即我乳轮王)一样,在最殊胜的福田面前,仅作一点简单的供养,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许多公案中都说过,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今生我们遇到了如此殊胜的福田,是相当有福报的。

 

在供养的时候,应当具足无著菩萨 [ 6 ] 所讲的六种条件,或印度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所讲的六种条件。也就是,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第三、在众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第六、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

 

[ 6 ] 无著菩萨:此乃藏地的无著菩萨,是本论的作者,与印度的无著菩萨并非同一位。

 

平时不管对寺院供养,还是对僧众供养,大多数人都不具足这些条件。他们供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我获得平安,为了我做事情顺利。当然,遇到一些违缘、困难时,到寺院里烧香拜佛、在佛前祈祷,除了前世不可逆转的定业以外,这也是有帮助、有好处的。我并不是说供养时一定要全部为了利益众生,不能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毕竟每个众生的需求不同,既然三宝是无上功德的来源,通过祈祷,众生的很多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百业经》及其他经典的有些公案中说,佛陀在世时,许多施主、婆罗门、国王等也会在三宝面前提出各种请求,没有孩子的求子,地方不下雨的求雨,特别贫穷的求发财……除了业力极深重的人以外,只要在三宝面前虔诚祈求,三宝一定有求必应,赐予各种悉地。

 

总之,大家平时供养时,应在三宝面前这样想:我今生遇到了这么殊胜的福田,一定要在三宝面前好好供养,希望三宝赐予加持,并且接纳我的供品。

 

丑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为什么要供养这些无有主人的供品呢?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若有人问:为何不供养自己的财物而供养这些无主物呢?〗自己一分钱也不舍得供养,却将无关紧要的山河大地、大海湖泊作为供养,对自己一点损失也没有,就像现在有些人,叫他供养,他说“不供养、不供养,意幻供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是这样的:〖由于我往昔没有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任何其他可以供养的财物。〗供养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己实在一点财物也没有,为了积累资粮,可以这样供养;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自己有供养的财物,但由于前世没积累广大的资粮,所以即生中福报不够,根本无法买到须弥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转轮王,现在我们再怎么富裕,恐怕也没有这个福气。香港或南方的一些大老板,自己认为非常有钱,能把整座山买下来,其实那只是一座小小的山,末法时代的众生福报非常有限,即使再怎么有钱,也只能买到几百亩地而已。但是意幻观想与此不同,它的范围更为广大,与实物供养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正如《药师经》中所讲,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鉴于此,我们在供养时应想:十方诸佛菩萨,我今天观想众多的供品作为供养,请您一定要依神通神变力纳受所有的供品。如果没有这样意幻供养,只是拿一点钱、一点供品去供养诸佛菩萨,恐怕是不足够的。所以,以意缘取大量的供品,然后在心里面供养,这有很大的功德。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意幻供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还是佛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呢?”当然是佛经中的记载。对此,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引用了大量教证进行说明,比如,佛在《善巧方便经》中说:“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所有的鲜花、花鬘、妙香、涂香、山河大地等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可见,“无主物供养”不是藏传佛教或印度个别论师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经中也这样亲口宣说过。

 

还有,在《宝云经》中,佛告诉诸位眷属:“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无主物之供品,于昼夜六时中,在十方诸佛菩萨前意幻供养三次,此举具有无量功德,应回向于一切众生。”依靠这些大乘经典的教证,我们很容易看出,“无主物供养”是大乘最甚深的一种意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随时随地行持。

 

然而,现在世间上却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平时不愿意供养,嘴上说“我心里观想就可以”、“随喜就可以”、“意幻就可以”,但真正让他供养的话,在家里佛像前供一盏灯的舍心也没有,点一根香也舍不得。还有些人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什么都是空性的”、“一定要有大悲心”,但实际上,放生时连买一个生命的钱也舍不得出。有次我见了一个据说有几十亿资产的大老板,他不停地对我说“我们要放生、我们要放生”,当时我很高兴,心想他肯定能拿很多钱,没想到,第二天真正要放生时,他给了一百元……众生根基的成熟程度确实不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写过,学院中有些道友吃的、住的都没有,却愿意将自己的钱全部拿来放生。尽管众生的智慧、信心、悲心有差别,但一般来讲,修行不是靠讲好听话就能解决问题的。虽然佛经中也说“随喜与亲自做二者功德相同”、“意幻供养超过了一般供养的功德”,但其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真实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贫穷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可以这样意幻供养,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一点也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得好听,“上师啊!我准备给您供养太平洋、杭州的西湖……”这样的话,不知道上师是什么态度?

 

我们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应该凭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来作供养。没有信心的话,就会认为上师特别贪财。实际上,对于真正的上师和善知识而言,这些财物和供品,他个人根本不会贪执,如果贪执的话,说明他不具足大乘善知识的法相。前段时间也讲了,所谓的“大乘善知识”,如果特别喜欢财产、富裕的生活,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大乘善知识的法相是什么?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大乘佛法,对大乘经典精通无碍,这就是大乘善知识的特点。

 

现在末法时代鱼龙混杂,善知识与恶知识分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佛教徒,你们的头脑一定要清醒,观察好以后再供养比较妥当,否则,不但得不到功德,恐怕自己最后也特别伤心。现在有很多人,见到一个刚来的上师就随随便便供养,供养完了又后悔,这样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想供养,法供养是最好的。对真正的上师来讲,一个人好好地修行,好好地闻思,这个上师肯定高兴。因为上师传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

 

这次我也很高兴,因为除了这里的道友以外,很多对学院和我个人有一定恩德的人,都会有机会听受佛法。我平时遇到他们的时候,虽然很感谢他们的帮助,但只是心里有一份感激之情,或口头上说一声“谢谢”,从世间的角度而言,这样可能报答不了什么。作为一个修行人,报恩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听到佛法。我口里讲的这些佛法,都是上师们传下来的,大的错误应该没有,小的错误肯定难免,这不仅是我,任何一个凡夫,在讲经说法时都是不敢保证的。他们如果通过听法,确实得到了佛法上的利益,这就是真正的利益!平时我到一些城市里去,在人群当中见见面、互相说个好话,实际上是没什么利益的;给一些财物、一些帮助,也不是真正的利益。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利益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让他们获得佛法的利益。

 

鉴于这种目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法供养都是最殊胜的,而且中间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世间人就是这样,刚开始跟这个上师关系好时,急着去供养,但过一段时间,这种世间关系破裂了,就开始互相说过失。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如果你们作法供养的话,当下上师很高兴,以后也不会有各种说法和伤害。所以,对于上师,应该以法供养为主。

 

刚才讲了,遇到一些悦意的对境、美好的景物时,应该在心里作意供,这一点,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现在海外的一些大德,他们在讲经说法时也讲这方面的功德、供养的道理,大家若能按照这种教言去自我改正,对今后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利益。

 

总之,我们到了一些好的地方时,不应该以没有意义的思想或行为来摄持三门,而应首先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然后在心里发愿。以前上师如意宝到一些神山或海边时,没有一次不发愿、不念供养咒的。大家平时看到这些景象,也应该以《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作供养,如果供养咒等不会念,“供养三宝”这四个字应该会说吧。假如能经常这样串习,不管到哪里都会用得上的!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9 课

 

◎为何学《中论》

 

可能有些道友至今仍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中论》。应知道,如果不学《中论》等中观论典,将很难通达般若空性。虽然很多佛经都讲过空性,像《华严经》[ 73 ]《般若经》[ 74 ] 等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经典,对空性阐述得非常多,但人们却很难真正了达空性的真正内涵。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空性,就像没有水的空瓶子一般。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凡夫人领悟的层面只能达到这个极限,若想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就必须依靠中观论典。了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 73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个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玄旨,直至我国华严宗成立,才充分发扬其真谛奥义。

 

[ 74 ]《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深理之经典总名。《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不知大家是否看了龙猛菩萨的传记。我翻译这部传记之后,对龙猛菩萨生起了极大信心。这位被佛陀在多部经中授记的圣者,对佛教的贡献无与伦比,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大佛陀 [ 75 ]。依靠他所著的中观论典,后学者才能了知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甚深密意。

 

[ 75 ] 龙树菩萨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他发展了中观学说,是领导大乘佛教复兴的伟大论师,受到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他是一位能够无误解释《般若经》,毫无错乱分辨了义不了义的圣者菩萨。

 

自古以来虽有很多人解释过佛经,但能否真正揭示佛陀的密意很难说,因为只有得地的圣者,比如印度著名的二圣六庄严 [ 76 ] 等,才能真正开显佛经的甚深内涵。我们能学习龙猛菩萨的中观论典,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珍惜!

 

[ 76 ] 二圣六庄严:或称二胜六庄严。二圣,指释迦光与功德光;六庄严,指龙树菩萨、圣天论师、无著菩萨、世亲论师、陈那论师、法称论师。也有史书中说,二圣是指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其他六位尊者是六庄严。此外还有“二稀有”,即马鸣菩萨和寂天菩萨。

 

◎有多少烦恼,就有多少对治法

 

一品一品学下去,大家可能感觉很多推理都差不多,但细分析就会知道,《中论》二十七品每一品的所破都截然不同,每一个推理都独具特点,所起的作用也迥然有别。

 

龙猛菩萨为何这样宣讲呢?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由此引生的妄念也会各种各样,因此需要不同方法才能对治。佛陀转八万四千法轮、龙猛菩萨宣讲《中观六论》的原因也是如此。就像有些道友对《俱舍论》特别有信心,依靠这部论典自己的相续有了很大改变;有些道友视《大圆满前行》为自己至高无上的法要;还有一些认为中观对自己利益很大。就刚刚学过的第一品十四个颂词来讲,每位道友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有的觉得第一个颂词对治自己的烦恼很有效,有的认为第十四个颂词与自己很相应。

 

◎法无高下,契机为妙

 

大家平时在说话、讲考或传法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口断定哪个法不好、没有用。要知道,对某人来讲,此法也许暂时用不上,但对另一人来说,它可能会产生很大功效。比如,对有些大圆满自宗根机的人来讲,不一定必须学《俱舍论》,因为对他来说用不上,而对有些人来讲,则不一定要学大圆满,因为依靠《俱舍论》就能断除自相续的很多烦恼,所以,大家平时说话一定要注意。一般来讲,智者言辞谨慎,愚者话语轻率,如果随意评论,将会造下很多语言方面的严重恶业。

 

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虽然重要,但具有信心也非常关键。对于没有信心的人来讲,即使把三藏十二部教典全部学完,相续也不一定能改变;而对于有信心、有前世因缘的人而言,学修任何一部佛教典籍,对他的相续都会有很大助益。

 

下面开始学习第二品《观去来品》。

 

二 观去来品

 

人们一般都认为去来肯定存在,比如,从身体方面讲,身体不仅会在人间不断来去,也会在六道不断轮转——会从恶趣辗转去往善趣,也会从善趣径直去往恶趣等;从心识方面讲,心识不仅会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如开始执著柱子,后又执著瓶子,也会从无念分别趋至有念分别 [ 77 ] 等等。另外,不仅有情世界有来去,器世界也有各种来去,来去可以涵盖世间的一切万法。

 

[ 77 ]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三品:刹那间浮现出“是色法”的念头部分,就叫做意或者心;因为刹那迅速取境,而不能详细加以分别,由此称为无分别念;又因为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分别;随后所产生的一切细致伺察,称为能取分别。

 

◎依教证宣说无来去

 

虽然世人对来去有强烈的执著,但佛陀告诉我们的究竟奥义却是,来去并不真实存在。佛陀曾对弟子妙力伏说:“妙力伏,色法无来亦无去”。这里佛陀虽然只提到色法,但实际上,不仅六尘 [ 78 ] 中的色法无来无去,以此类推,声香味触法以及受蕴、想蕴等五蕴 [ 79 ] 法同样无来无去。可以说,心法和色法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无有来去。

 

[ 78 ] 六尘: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

 

[ 79 ]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蕴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受蕴,即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想蕴,即眼触等所生之诸想;行蕴,即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即意志与心之作用;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可能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来去的存在,比如,从家里去学校上课,即是去;下课后回到家,就是来。如果去来不存在,那如何解释现实中的这些现象呢?

 

◎依理证推断无来去

 

为了打破世人的疑惑,在第二品《观去来品》中,龙猛菩萨完全运用理证进行推导,最后推出了万法无来无去的结论,诠释出佛陀教言的真正内涵。所以,无有来去的观点,并非因为佛教徒自己说或者佛陀说而得以成立,每个人依靠理证详细观察,最终都会得出这一结论。这时就会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

 

第二品的很多推理都非常重要,以前法王如意宝说过:如果对《观去来品》中的一个推理有所领悟,依此类推,就能很容易明白其他品的一些推理。所以,通达第二品至关重要。

 

戊二(观去来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已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以理广破来去;二、以理证略说。

庚一(以理广破来去)分五:一、于作业观察三时而破;二、于作者观察三类而破;三、破有来去之能立;四、观察去法与去者一体异体而破;五、观察去法之一异而破。

辛一(于作业观察三时而破)分二:一、总破三时道;二、别破去时之道。

 

◎介绍“作”等概念

 

在观察去之前,首先需要了知什么是作、作者(能作)、作业(所作)。作即作的行为;作者是作业的补特伽罗;作业是所作之业。

 

在藏文文法中,“作”分为能作方面的作和所作方面的作。比如,一个人正拿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树木,他的每个动作即是能作方面的作;树上的木头被一块一块地砍下来,树最终倒在地上,即是所作方面的作。

 

从能作方面讲,“作”可分为自动的作和他动的作。比如一个人去色达,这时在他的身上有一种自动性去的动作,此即自动的作;假如他用斧子砍木柴,他是砍者、所依的工具是斧子,斧子需要借助他的力量才能完成砍的动作,从具有他动之心的角度讲,此时的作为他动的作。

 

下面将要观察的来去,属于自动性的动词。因为一个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都是从他自身上体现,所以从文法角度讲,来去是自动性的动作。

 

本品主要观察“去”,对“来”并未详察。因为来和去只是观待不同方向安立的法,了知去不成立,来自然不能成立。

 

首先,从三时道路方面观察去是否存在。

 

壬一(总破三时道):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在已经去完的道路上没有去,在未去的道路上也没有去,离开了已去和未去的道路,去时(正在去)的道路上同样没有去。

 

◎已去道路上无去

 

第一句“已去无有去”意思是,在已经去完的道路上不可能有去。为什么呢?

 

因为圆满的去必须具足三项——能去的作者(去者)、去的行为(去),以及所去道路(去业),三者若不齐全就不能叫去。如果一个人去的动作已经过去了,即他的整个脚掌与地面已经接触完了,那么去者和所去道路也会随之灭尽,因为这两者必须观待去的动作才能成立。如果去、能去和所去都已灭尽,那么“已去道路上有去”的说法当然不能成立。世人也常说,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提,因为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可提的。

 

所以,无论从所去的道路,还是从补特伽罗的相续,或是从当时去的行为来观察,在已经去完的道路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去。

 

◎未去道路上无去

 

第二句“未去亦无去”是说,在未去的道路上也不可能有去。

 

有些道友可能想:一会儿下课后,我就要回家去,到时我在路上去的行为应该有吧,否则我怎么回去呢?实际上,未来的去是一种未生法,构成去的三法——补特伽罗的相续(去者)、去的动作(去)、所去道路(所去)点滴都没有产生,不具任何自相,与石女儿无异,这样在未去的道路上怎么会有去呢?不可能有。

 

◎正去道路上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意思是,离开了已去和未去的道路,去时(正在去的道路)当中同样没有去。

 

很多人可能想:已去、未去的道路上确实不可能有去,但正去的道路上应该有去吧。但这种想法也不合理。因为,所谓的正在道路上去,无论从补特伽罗的相续(去者)、去的动作(去),还是所去的道路(去业)哪个方面观察,都不能成立。

 

为何不成立呢?因为,如果想从时间角度安立正在去的动作(去),从心相续角度安立正在去的去者(能去),从微尘方面安立正在踩的道路(所去),就必须找到一个实有的无分刹那之“正去的动作”、一个实有的无分刹那之“现在心相续”,以及一个实有的无分微尘 [ 80 ] 之“正踩的道路”。然而,详细观察后(可运用离一多因观察),这样实有的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不要说在胜义当中,即使在名言当中也丝毫不存在。既然能去、去和所去三者都不成立实有,皆为空性,所谓“正去的道路上有去”的说法当然不能成立。

 

[ 80 ] 无分微尘:色法之最极细微的物质单位,如欲界所有之八尘质聚。分别说一切有部等师承认极微尘为无方分微尘实体。

 

也可以从相续的角度观察道路。未经观察时,我们对诸法有很多错误认知。比如,认为自己去年经过这条河,现在正经过这条河,明年还会经过这条河;认为学院的这座经堂以前在这里,现在正在这里,以后还会在这里;认为自己以前见过这个人,现在正好见到他,以后还会见到他等等。

 

我们之所以认为经过的是同一条河、矗立的是同一座经堂、见到的是同一个人,是因为自相续中有很多执著相同的错乱因,由此便会把事物的相续 [ 81 ] 视为其真正的自相(本论后面会对此进行破斥)。实际上,诸法都是刹那生灭,丝毫不住,前一刹那的河流、经堂、人都已毁灭,后一刹那尚未产生,而现在刹那,无论怎样观察都不可能得到,因此河流、经堂、人只是一种假象,本体并不存在。所去的道路也是如此,前一刹那已灭,后一刹那未生,现在这一刹那的道路点滴也得不到。既然如此,“正去的道路上有去”的说法就不可能成立。

 

[ 81 ] 相续: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陈那《取因假设论》云:“言相续者,谓于异时,因果不绝。”此言有为法之前因后果连续不绝,名为相续。《大毗婆沙论》卷六十称,相续有五:(1)中有相续:谓‘死有’之蕴灭,‘中有’之蕴生。此“中有”之蕴续接‘死有’之蕴,故称中有相续;(2)生有相续:谓‘中有’之蕴灭,或‘死有’之蕴灭,‘生有’之蕴生,此‘生有’之蕴续接‘中有’之蕴,或续接‘死有’之蕴,是故名为生有相续;(3)时分相续︰谓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灭,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生。此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接续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是故名为时分相续;(4)法性相续:谓善法无间中不善法或无记法生。此不善法或无记法接续前之善法。其他如不善法或无记法之无间亦尔,故称法性相续;(5)剎那相续:谓‘前前剎那’之无间中‘后后剎那’生,此‘后后剎那’接续‘前前剎那’,是故名为剎那相续。

 

另外,观察脚和道路的接触情况,也可以遮破“正去的道路上有去”。脚踩过的道路,就是已去的道路;脚未踩的道路,即是未去的道路,除了已踩和未踩的道路之外,所谓正在踩(即正在去)的道路,无论怎样观察也不可能得到。为什么?

 

人走路的时候,一般脚后跟先落地,脚趾头后落地,这样脚后跟接触的地面微尘,就属于已去的道路,脚趾头未接触的地面微尘,则属于未去的道路。如果认为脚的中间有正接触地面的部分,就可以对其继续观察:脚的中间也可分为“未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前面)和“已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后面)……最后无论怎样细分观察,在脚上都不可能找到一个既不属于“未与地面接触”(前面),也不属于“已与地面接触”(后面)的“正与地面接触”的微尘。由此可知,正去的道路不能成立。既然正去的道路不存在,“正去的道路上有去”的说法也不可能成立。这种观察方法也非常有效。

 

有的人认为,摄影师有时会把一个人正在路上走的动作拍下来,照片里的动作应该就是正去道路上的去。但这种想法更不合理,照片里的人是完全静止的,怎么能叫去呢?

 

通过以上分析便可推出,在已去、未去和正去的三种道路上都没有去。

 

◎遣疑才能生信

 

一会儿下课后,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在路上到底有没有去。如果有人说:“堪布啊,我发现了去,您看,我现在这个动作就是去。”那我就会让你从自己的身体、行为,以及道路三个方面再详细观察,看看去究竟在哪里。深入观察后就会知道,所谓的去只是我们假立的名言词句而已,胜义当中根本不成立。

 

大慈大悲的佛陀早已为众生宣说了无来无去的道理,但世人由于被眼前的迷乱显现所惑,始终认为来去真实存在。只有自己通过理证推断之后,才会对“无来亦无去”这一教言深信不疑。

 

以前,上师如意宝上午讲完《中论》之后,下午大家就会在辩论场里对不来不去等道理展开辩论。在理论上互相辩一辩,不但印象深刻,也能遣除相续中的很多疑惑。但如果不懂辩论方法,一直声嘶力竭地喊,则没有任何必要。有些道友刚开始声音还比较小,之后声音越来越大,接着互相吵起来,最后甚至打起架来,这样就不好了,这不叫什么辩论。如果真正懂得辩论方法,通过这样的思辨、推理,就会对佛教义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除惑依智慧,智慧依精进

 

很多知识分子的智慧都不错,希望你们能把智慧用在研究中观方面。只有通达了中观法理,才能彻底根除心中的各种邪见、疑惑,对佛法真正生起信心。

 

有些道友虽然不是很聪明,但只要一直坚持认真闻思、背颂词,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逐渐超越很多人。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过:“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意思是,倘若自相续中的学问不断增上,那么往昔超过自己的人,就会被自己逐渐追上,与之并驾齐驱;昔日与自己同等的人,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如此继续发展下去,自己终将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闻思修的过程好似一场赛跑,原先落后的人如果奋起直追,就会慢慢居上;开头领先的人如果懈怠放逸,就会渐渐滑落,最后甚至倒地不起。有些道友虽然学修了很多年,但由于中间生起了邪见或者遇到一些违缘,从此便一蹶不振,这样真的非常可惜!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坚持下来,不要彻底倒下去!

 

今天讲的内容稍微有点多,大家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可以参考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演培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以及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论讲记》等大德的讲记。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