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四节课

 

《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寂天论师,前面介绍了他的一些事迹,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公案(第二种稀有传记):寂铠到森林中依止了一位文殊菩萨化身的上师后,获得教言得到成就。后来,上师开许他去弘扬佛法,他来到印度东部的曼迦达国,当时国王正在招选内臣,有人觉得寂铠非常了不起,就推荐他当门卫保护国王。由于寂铠的威德力、慈悲力所感,周围很多人对他非常恭敬,寂铠也宣讲佛法教导他们,令许多人解除了痛苦、获得快乐。这就引起了有些奸臣对他的不满,他们便在国王面前进谗言,说他当门卫不合格,因为他保护国王的宝剑是假的 [ 14 ]。国王听后半信半疑,于是要求每个护卫出示自己的武器,以备检查。寂铠对国王说:“我这个宝剑,您最好不要看,否则可能有一些危险!”国王不听,执意要看。寂铠只好将国王带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让他挡住一只眼睛,然后抽出宝剑。此时凛冽的剑光伤害了国王的眼睛,眼珠当时掉到地上,国王非常害怕,在场的人方知寂铠是个大成就者。国王与眷属们一起在寂铠前忏悔,并恭敬祈祷恢复自己的眼睛。寂铠答应后,用手指拿取眼珠插在原来的眼眶中,通过加持令其恢复如初。由此可见,寂天论师的成就与其他人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宣讲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就是这位大成就者所造的论典。

 

[ 14 ] 他佩带的宝剑是木头做的,这柄木剑是文殊菩萨赐予加持的。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这部《入菩萨行论》“完整无缺”、“正确无误” [ 15 ] 地宣说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涵盖了整个大乘的所有教义、所有经论。我们在末法时代短暂的人生中,要将所有的大乘经典、论典全部了如指掌,恐怕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花一段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习这部论典,实际上,大乘菩提道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经了解了,这个意义是相当大的。

 

[ 15 ]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这些文字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下子就过了,而应该认认真真地去思考。

 

现在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去佛学院或寺院里完整、有系统、有次第地学习相关教理,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但如果能把《入菩萨行论》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对自己了解佛法、修持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现在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重点,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他们对佛法的态度是什么样呢?吃喝玩乐、生活工作占用了大多数时间,学习佛法的时间总是没有。尽管城市里的人不像寂静地方的出家人,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理解,但如果没有安排学佛的时间,修行想要成功,恐怕是永远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应尽量把学习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它安排一个充裕的时间,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精力。

 

现在有些学习佛法的小组,大家平时聚在一起吃顿饭、喝个茶,讲一些无关紧要、乱七八糟的事,完了以后就算今天的辅导结束了。这个不叫辅导,在我们佛学院,叫做“破坏纪律”!但这也并非千篇一律,个别修行人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大家处在一起的时候,两个小时全部都是辅导、研讨、思考,这样回到家以后,遇到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方便对治。所以,聚在一起不是浪费时间,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不管是在家里学习,还是大家集体学习,千万不要把珍贵的时间一下子就耗尽了。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财产并不重要,身体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时间。时间跟生命没什么差别,一个人如果没有时间概念,则说明他对自己的修行不负责任。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时间都应该有一些安排,这几天早上六点钟起来修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还是安排得很好,睡眠多的基本上已经缓过来了。可见,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关键就是自己太愚痴了,过去迷迷糊糊都白过了,现在既然遇到了这么好的法,就一定要抓住机会。虽然我讲者很差劲,确实不具足说法者的法相,但是所讲的这个法——《入菩萨行论》却非常完美、非常殊胜,遇到了这样的法,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去对待,没有这样的话,整天耽著于世间物欲、肮脏不堪的一些贪嗔痴对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纯洁思想,轮回就会越陷越深,最终无法从中解脱。所以,大家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对自己的时间做好安排!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梵语是古印度的语言,依不同的说法,印度本来有四种、五种或六种语言,此处首先以梵语来宣说论名。〖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即《入菩萨行论》。具体一一对照:〖“菩提”为正觉,〗意思是正等觉、觉悟、觉明,从广义上讲,也有佛陀、中佛 [ 16 ] 之意;〖“萨埵”为菩萨,〗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如文殊菩萨也叫文殊智慧勇识),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渣呀”为行,〗是行为的意思;〖“阿巴达绕”为入,〗就是趋入。这几个合在一起就是“入菩萨行”或者“入菩萨正觉行”。

 

[ 16 ] 中佛:缘觉或辟支佛。

 

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意义上了解,如果我们学习论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次外面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场,应该共同起一个名字——“菩提学会 [ 17 ]”。这个名字显宗可以用,密宗也可以用,各个宗派都可以用;不仅现在学习《入菩萨行论》可以用,今后学习其他的一些论典、密宗教言也同样适用。大家在各个地方学习的时候,如果称为“菩提学会一组”、“菩提学会二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缘起。作为“菩提学会”的会员,若要真正学习菩提心,我们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

 

[ 17 ] 菩提的范围相当广,可分为道菩提、果菩提、自性菩提,或者论菩提、意义菩提等等。

 

〖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经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这个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关键在于自己的信心。没有信心,内心不在意《入菩萨行论》,就算本论的加持再大、道理再深,对你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由于每个人的缘分、根基不同,前世的发愿也不相同,在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如果开始有一百个人,最后可能只有五、六十人通达了它的意义;一部分人不但意义没有通达,就连词句也没有了解;还有一部分人誓言不坚定,听了两天就半途而废……所以,听者的根基不同,所获得的利益也不相同。表面上看来,我们在同一个经堂、同一时间内坐在一起听法,穿着、语言、文化也没有多大差别,但为什么最后有这么大差距呢?因为各人的根基、心态不同。心态摆得正、没有杂乱心、一心一意专注的人,每天应该都能得到一点点利益。

 

所以,我想再次重申,大家一定要从内心当中想:“我从现在开始,加入了大乘佛教的团体。加入以后的工作是什么?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这是最主要的原则,也是大乘菩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向。如果这个没有搞定,我们表面上再怎么做、怎么修,恐怕也不能成为真正大乘菩提的因。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就是要趋入大乘菩萨的六波罗蜜多,这个意思虽然很简单,但我反反复复这样说,就是希望有人依靠这些话语,自相续能真正产生一种誓言、一种决心,若能这样的话,这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的。

 

〖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世间上的名称,有些是依靠比喻或意义而取的,但有些也不依靠任何原因就顺便取的。我们藏族人取名字有很多意思,比如吉祥天女、吉祥如意等,大多数都可以解释,但有些其他民族的名字就没办法解释了。世间上的名称也是这样,石头为什么叫“石头”?就没有任何原因。关于取名称的问题,过段时间我们学“因明”的时候也会讲到:取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原因的,一种是没有原因的。论典的取名就属于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取名几乎是没有。〖《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依靠善巧方便,通过给所有的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让众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

 

〖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这部论典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还有一个原因——使利根者一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就像以前的智者大师,一看到《妙法莲华经》这几个字,就通达了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后来光讲这个经名,就一直讲了六个月。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比如说看了《入中论》、《量理宝藏论》、《金刚经》这几个字,差不多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至于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有很多必要。论中云:〖首先宣说论名,其他根基者依此也容易寻找法本。〗如果没有取《入行论》这个名字,哪个法本是《入行论》,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对于最钝根的人来说,取名为《入行论》可使找的时候比较方便,放在哪里一看就知道。以上讲的是取名的方式和必要。

 

〖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为什么以“菩提萨埵……”等梵语来宣说论名呢?原因有三: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因为贤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成佛后,都是以梵语来转法轮,因此这个语言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如果我们每次读论典的时候,将前面的梵语在口中念一遍,自相续中就播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经论前面的梵语,藏地很多译师都不翻译,翻开《大藏经》也会发现,每一部经典的开头都有梵语 [ 18 ],每一部论著的开头也有梵语。不仅印度大德们有这样的传统,藏传佛教的个别论师在造论时虽不是用梵语写的,但开头也用一些梵语,以使后学者的相续中种下善根和解脱的种子。

 

[ 18 ] 按照历代规矩,不能翻译的有五种,如咒语等,在讲《心经》的时候给大家具体讲过,故这里不翻译的原因也在于此。

 

第二个原因就是来源清净。来源怎么清净呢?大家应该清楚,印度当时造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不像藏地或汉地。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现在有些国家,对那些写反动书或者对人们思想不利的论典的人,也提倡用这种处罚方法)。

 

所以,印度当年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像现在有些人为了金钱、为了名声,今天随便乱写一套,明天花一点钱就到处发行,实际上,这样的论典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利益众生。现在有很多作者,不管是佛教的还是世间上的,只要有一些人民币,出书就非常容易,没有一点困难,其实这种传统相当不好,真正的佛教论典若能通过严格的考核检验才可以出版,那对整个佛教界才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当年印度传下来的两百多函论著,其价值是无上的,因为这是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的,来源相当的清净。

 

由此可知,论典前面如果有梵语,则说明它是从印度传下来,非常可靠。《入菩萨行论》、《入中论》、《中论》,还有因明方面的《释量论》等这些论典,所有的佛教徒百分之百没有一个不认可的,如果不认可的话,那这个人的信仰和精神有问题,因为只要是龙猛菩萨造的、月称论师造的、寂天菩萨造的,里面的内容绝对千真万确,没有任何值得怀疑之处。有些人说:“你们学院出来的上师、法本应该是很好的。”这不一定!因为我们这里没那么严格,不敢保证百分之百都是非常好的修行人,这里出来的法本全部都很好,包括我自己的在内,有时候胡言乱语写成的文字,是否对众生有利也不知道,当然,害处不一定有,因为我的动机不是故意害众生,但凡夫人的分别念是否有利于众生,这个不好说。所以我们以后学习的时候,选择来源清净可靠的佛经论典、真正大成就者所造的论典非常重要,我平时翻译的时候,一般也愿意翻译真正大成就者、了不起的大德们的文章,而那些具有争议或是自己也搞不清楚的论典,暂时不敢翻译。所以学习佛法时,来源清净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原因是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来源地,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印度人的形象来到这个世界上,三次法轮也都是以印度的梵语来转的,为了使异族的众生能够学习佛法,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有非常多的译师翻译佛陀的经典和论典 [ 19 ],如果没有这些译师们,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业力深重,要想学习梵语或其他一个语言,并且精通的话,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从内心对这些译师有一种感恩之情,如果没有这样,好像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平平淡淡的、无动于衷,不要说我们佛教,就连世间上最基本的人文道德,恐怕也说不过去。

 

[ 19 ] 藏传佛教翻译经论时,主要是由印度的一位班智达和藏地的一位译师结合起来翻译的,每部论典或经典后面都有这些译师的名字。按照习惯,印度人称为班智达,藏族人叫做译师。

 

作为佛教徒,我们对上师、对佛陀、对菩萨们一定要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始终都要非常感谢他们,如果每一位弟子对自己的上师有感恩之情,这个上师的加持肯定会融入他的心,反之,如果觉得上师跟世间上的老师一样,甚至对世间老师也没有恩德之情,那他的相续中恐怕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学问。古人常说“饮水思源”,宋代的大鉴禅师也说过:“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意思是说,饮水应该明白它的来源,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够自觉自悟,难道上师还很遥远吗?所有佛法的来源就是上师,如果没有忘记上师的恩德,那么上师离你并不遥远。

 

以上从三个方面讲了用梵语的原因,第一个是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个说明来源清净,第三个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平时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佛法的来源——上师,一定要以非常恭敬虔诚的信心来祈祷。以前很多古代的大德们,对于自己上师的感情、对上师的恭敬心是什么样的?大家也应该清楚。如果对上师、对佛陀、对传承上师没有这样一个恭敬心的话,他们传下来的法恐怕对你的相续不一定有利。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老师好像无所谓,那么老师和父母传下来的知识,对你的一生恐怕不一定有很明显的帮助;如果你觉得“我如今的成长、智慧全部来源于老师和父母”,对他们有非常大的感恩之情,那你相续中的这些学问一定会用于世间的。所以,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对上师、对佛陀的感恩之情是怎么样的,如果他非常想念上师、想念佛陀,那他说出来的话肯定对众生有利,做出来的事情也肯定对众生有利;如果表面上赞叹佛陀,实际上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不可能打动别人,所以我们平时观察自己极为重要。

 

乙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这是译师的顶礼句,《入行论》的原文中没有。顶礼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翻译圆满、善始善终,中间不出任何违缘;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最恭敬的本尊佛陀进行恭敬顶礼,也有这么一个传统。

 

在我们藏传佛教中,《入菩萨行论》经过了三次翻译。最初是国王赤热巴巾 [ 20 ] 时代,嘎瓦巴匝 [ 21 ] 依靠克什米尔的版本作过翻译。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 [ 22 ] ,他建立了非常庞大的译经院,从印度迎请了许多的班智达,在藏地也培养了很多译师,不仅对国王赤松德赞时代翻译的前译教典进行校对,而且对没有翻译的教典进行翻译。嘎瓦巴匝是当时的三大译师之一,是两代国王时代中最有名的一个译师,他依靠克什米尔的版本翻译了《入菩萨行论》。

 

[ 20 ] 赤热巴巾: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藏地第41代国王,也有说是第40代国王。

[ 21 ] 嘎瓦巴匝:三大译师之一。

[ 22 ] 藏地国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被称为“祖孙三王”,分别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他们对佛教的贡献非常大。

 

后弘时期,罗匝瓦·仁钦桑波依靠印度中部的版本也作过一次翻译。最后在阿底峡尊者时代,藏地有名的大译师罗登写热巴进行了重译和校对。所以在藏地,《入菩萨行论》共有过三次翻译。这样的论典来源非常清净,内容殊胜,词句也是相当优美。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基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式,一方面是尊重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在汉传佛教中,虽然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如果翻阅汉文《大藏经》,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属于论藏、哪个属于律藏。

 

刚才也讲了,国王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不仅如此,他对出家人也是非常尊重:国王有一个长长的发髻,上面缀有各色的绸缎,如果见到出家人或者僧团,他就把自己的发髻松下来铺在地上,让出家人在头发上踏过。国王对出家人如是的尊敬,以致当时藏地佛教非常兴盛。赤热巴巾还要求每一个出家人应该由七户施主供养(不像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不要说是七户,就是一个居士也找不到,非常痛苦,但有些出家人特别富裕,可能有七百多户也不知道),并且在译经方面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像汉传佛教中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样,我们藏传佛教历史上也有以国王形式来护持正法的情况。无著菩萨在造论时,也是依照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释。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阿阇黎善天是印度的一位论师。前段时间也讲了,现在译出来的印度《入行论》讲义大概有八九个,而在这些讲义中,最出名的就是善天、那波瓦、慧源论师所著的三大讲义。表面上看来这个《善说海》不像其他讲义写得那样广,但实际上无著菩萨在造论的时候,对于最根本的问题,都已经详详细细参考了这些注疏。善天论师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他是以初善、中善、后善概括了全论内容。《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三处三善引导文》也是以初善、中善、后善包括了所有的内容,首先是大乘菩萨行方面,然后是总密乘方面,最后是无上大圆满。按照善天论师的说法,这里是从善妙方面来进行宣说的。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第一品从暇满难得开始,前三品讲了造论之因,〖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中间广讲六波罗蜜多时,回向品属于布施波罗蜜多,〖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在论典当中比较明显,每一品都有详细的介绍,但布施度和持戒度这两个不太明显,所以尊者概括性地总结这两度的内容。

 

大家应该注意,这些内容都属于考试范围,到时候让你填:善天论师是怎么认为的,那波瓦是怎么认为的……你不要不知道“那波瓦”是什么意思,似乎从来没有听过、从来没有看过,特别伤心。不要这样!应该一步一步地全部学懂。〖(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今天讲到这里吧。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三节课

 

在传讲正文之前,先给大家交代一两个问题:

 

第一个,昨天已经讲了,每次听受佛法时,大家都要如理如法,假如行为不如法,就不可能得到听法的功德。佛法的教育与世间上的教育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佛法依靠恭敬心而获得,有了恭敬心,行为才会如理如法,才能断除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所以,在闻法的时候,行为和发心相当重要,尤其是发心,不管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发心没有摆正,动机不纯,所作所为就无法成为解脱之因。在我们修持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善根会成为解脱之因,叫做“随解脱分善根”;有些善根变成了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还有一种,不但无法变成善业,反而成为恶趣之因,如《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言:现在闻思修行、行持善法,目的若是为了即生的利益,虽然暂时可以达成所愿,但下一世很有可能堕落恶趣。所以,我们依靠善法尽量不要造恶业,每个修行人一定要牢记心间!

 

发心的问题,前年我们在讲《俱舍论·分别业》时也提过,按照小乘的观点,发心的动机非常重要,三界轮回之所以形成,就因为有六种染污心;按照大乘观点,无著菩萨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有一个比喻,三个人同时吃一顿饭,一个人目的是为了杀生造恶业,一个人是做一些无记的琐事,一个人是为了行持善法,这样,刚才吃饭的本体就变成三种业:杀生者的吃饭变成了恶业,行持善法者的变成了善业,另一个人的则变成了无记业。所以平时我们听闻佛法时,如果自己的发心正确,即使为听法而走路去某地,这些动作也会全部变成善业;相反,如果心中没有任何忆念,只是一种无记的状态,那你的行为就只是无记业。

 

外面大城市里的人,确实需要佛法的引导,他们不可能每天呆在寺院、沉浸在闻思修行的氛围中,但若能调正自己的发心,不管你是送孩子去学校,还是自己去上班,在这个过程中,假如一直以菩提心来摄持,始终不离利益众生的心态,表面上看来,你是开车或坐公车从自己的家里到学校门口,但实际上,你心里的善根与他人是完全不相同的。尽管按照昨天的要求,听闻佛法必须要如理如法,但有时不得已也有一个开缘——假如实在没有时间,一边听佛法一边坐车上班,只要发心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偶尔向外散乱,但你的心态会依佛法而转变、基本上可趋于佛法的境界中的,而且这个功德也相当大。

 

所以,我们作为皈依佛教的修行人,始终要自己对自己提醒,假如离开了这个,每天不愿意听法,喜欢在外面自由散乱,很多人的修行恐怕难以提高。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生,我们佛法就更不待言了。所以我想,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如果没有这样,除了真正的高僧大德以外,若想每天都以慈悲心度日,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自己给自己创造修行条件非常重要,如果自己都拒绝了,谁也没办法强迫你修持!

 

发心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在听《入菩萨行论》或其他法时,一定要想:我这次听法并不是为了自己发财升官,或者得一点名声,而是为了度化众生。众生是我们唯一的目的,这一点千万不能舍弃!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次第修法》中也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获得佛果,不是为自己得到佛的智慧来享受,而是为了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不管修《现观庄严论》、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然而,现在很多修行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听法只是为了今生的发财,或者一些短暂的利益,当然,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这样求也能有所帮助,但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今生来世真正有利。

 

第二件事情,我想强调一下,从明天开始,修法之前先要修一段时间“皈依”,具体方法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中有,如果你们没有这本书,或者实在记不住,也可以大概这样观想:

 

在前方的虚空中,观想一个狮子座,座上铺设着莲花、日月,其上端坐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果你能视师如佛,对上师的信心极大,则可观想上师形象是今生的模样;如果你的信心不够,则可将上师观为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圣尊。之后,作意上师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周围有浩瀚如海的空行、护法等圣尊围绕,在这样的皈依境面前一心一意皈依。

 

皈依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度化众生!这一句话,我在课堂上强调几千遍、几万遍了,也许有些老道友都生厌烦心了。但是我想:我以前要说,现在要说,未来还是要说。为什么呢?如果这一点都放弃了,我们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了。世间上的男女经常说“我为你而活”,那我们是为谁而活?为众生而活!这个目的一定要明确。

 

很多人皈依的目的并不明确,有些人是因为身体不好,有些人因为精神心理受到挫折,有些人因为工作不顺利……但为了利益众生而皈依的有多少呢?当然,出家人大多数应该都是这样的发心,可一般的在家人呢,我以前问过他们,答案不外乎是:我原来如何如何不顺,皈依后就可以保佑我了,佛陀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能够让我家庭平安、工作顺利等等。虽然这种对某些中等根基的人来讲,暂时也可以,但最好的皈依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为度化一切众生而皈依。

 

然后,在皈依境前,一边观想“从现在开始乃至生生世世,我不舍弃十方三世诸佛,以及自己的根本上师”,一边祈祷,一边念藏文“喇嘛拉加森切欧,桑吉拉加森切欧,秋拉加森切欧,根德拉加森切欧”。如果这个不会念,也可以念汉文“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直这样念诵。结座的时候,观想自他一切众生融入三宝,三宝融入与诸佛无二无别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融入无缘法界当中,在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中安住一段时间,最后回向善根。

 

很多人可能以前都皈依过,但你们皈依时有没有发过这种誓言呢?如果当初的目的不是特别明确,不要紧,以前难陀刚出家时相续中也没有出离心,修行只是为了得到漂亮的天女,更何况说我们了。但不幸中的万幸,大家现在已经遇到了真正的大乘善知识、真正的大乘传承教言,所以应当尽量让佛教的精华在自相续中生起,如果没有利用的话,确实是相当可惜的!

 

下一段时间,我希望大家先好好地修皈依,在心里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明确“我皈依不是为了自己解脱,也不是为了生活快乐,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样的话,我们修菩提心就很圆满了。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不管出家也好、没有出家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一方面要从理论上讲解,另一方面要以实修为主,实修和理论必须结合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包括教法和证法,教法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等,证法是指这些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比如说,听到《入菩萨行论》的教义,这叫做教法,但是光听到不行,为了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而继续修持,就叫做证法,修了多长时间,你的相续中就存在多长时间的证法。华智仁波切也讲过:“一刹那的善根在自相续中生起,这也是一种证法;一句法义如果听到、懂得了,这也是一种教法。”说简单点,教法证法可以这样理解,但若说广一点,原来学习《俱舍论》的时候,世亲论师也有讲过。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佛教,认为开一个会、搞一个仪式,这就是佛教,今天办的仪式特别隆重,就认为佛教非常兴盛。但举办仪式的过程中,众生能不能生起智慧、悲心,或者对佛的信心呢?当然,我们也不敢说所有的仪式都不好,佛教的很多仪式对众生心的利益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只有在众生的相续中生起教法的内容,这才是真正的证法。有的人认为寺院的建筑物如何如何金碧辉煌,这说明佛法非常殊胜;印了好几个法本,也说明佛教相当兴盛。实际上,真正的佛教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传授之后,在自己的相续中这样修持,比如,我们每天上午用半个小时修持,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对佛法的意义一直思维,那真正的证法就存在了。

 

当然,这么多的人在同一个时间内思维法义,肯定有些人修得好一点,有些人中间打瞌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要将以前的习惯扳过来,开始时可能有点不适应,但是过了两天,我觉得应该没问题了。因为汉传佛教的大多数寺院早上三四点钟就起来上殿念佛了,六点钟已经下殿吃饭了,如果这个时候你们还不能起来修持,想成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大家不要认为这件事情无所谓,半个小时没什么可修的,虽然每个人修行的定力有差别,有些人刚开始的观想能力有限,但这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观过这颗心,它就像一个特别调皮的孩童,要想马上改掉所有的习气毛病,这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若能逐渐这样观修,一两年以后,自己的心就不像刚开始那样了,这就是心的本性。对此,通过自己的修行体验,我们就会有深深的体会,通过一些佛经论典、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也能够看得出来。所以,大家一方面要懂理论,一方面也要修行,修行的功德非常大,你们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正式宣讲本论,首先介绍题目——〖入行论释·善说海〗。“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论典是无著菩萨所造,当然,这里的无著,并不是印度“六庄严”之一的无著菩萨,而是藏地的无著菩萨。他大概于公元1259年降生,距今有七百多年了。无著菩萨的生平简介,我在这里不多讲,以前翻译的《善说海》前面附有他的传记,希望大家好好看一下。如果了解了寂天菩萨、无著菩萨的生平简介,就会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论典不是一般的,是具有一定加持力的,不像现在的世间人为了钱财、为了地位、为了名声而写很多书,前辈高僧大德们的目的不同,境界也不同,他们智慧中流露出来的金刚语,对我们生生世世有相当大的利益。

 

尤其是无著菩萨,法王如意宝以前再三地讲过,当年他所在的地方,野蛮的老虎、豹子、豺狼等从来不害任何众生,经常跟绵羊、山羊和睦相处,依靠他的菩提心,有很多慑服众生的现象。鉴于此,藏传佛教一直认为,只要念诵《善说海》前面和后面的这些颂词,相续中的菩提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无著菩萨对众生的关爱是无法衡量的,记得他在小的时候,秋天里的某一天,地冻天寒并降下大霜,功秋桑博(无著菩萨的原名)到外面走动,回家时父亲发现他的衣服不见了,不高兴地问:“你的衣服呢?”他回答说:“外面有很多可怜的众生,我把自己的衣服给它们了。”父亲为了查证,就带着他一起去看个究竟。结果当他们来到一处遍满蜘蛛的坟堆时,发现在那些快冻僵的蜘蛛身上正盖着功秋桑博的外套,为防止衣服被风吹走,他还在衣服的四周压上了一些石头。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故事,但我们在孩童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慈爱、悲心呢?以前我写《悲惨世界》的时候,听过很多人的孩童经历,他们在六七岁、十几岁的时候,整天都是吃一些海边的东西、水里的东西,看到众生就要杀、就要吃,但无著菩萨是怎么样的呢?诸如此类非常精彩的公案,在雍珍益西坚赞造的传记中均有记载,后来我也翻译了,你们最好看一下,看完以后,就知道这个作者不是一般的,学习这部论,自然而然就会生起菩提心的。当然,一下子看不完,也可以每天看一个故事,以此来触动自己、劝勉自己。

 

(讲义之前的总顶礼至立誓句)

 

大家应该清楚,讲义前面的几个偈颂不是寂天论师造的,而是无著菩萨造的。藏传佛教中,每位高僧大德在造论的时候,前面都会有顶礼句、立誓句,具有一套完整的造论前行。如果你们把颂词与这些偈颂混在一起,是对论典不了解的一种现象,故应区分颂词和偈颂之间的差别。

 

这些偈颂分为顶礼句和立誓句。其中,首先总顶礼观世音菩萨,然后分别顶礼与本论直接有关的佛和菩萨——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寂天论师。

 

〖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无著菩萨相续中具有如此的大慈大悲,全是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而获得的,从他的传记中也能看得出来,他对观世音菩萨具有不共的信心。还有一种说法是,藏地认为无著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他首先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这是总顶礼。

 

下面依靠诗学和辞藻学的修饰方法,一边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一边祈祷释迦牟尼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而言,在藏传佛教中,如果你是一个大乘佛教徒,就会对佛陀和大乘高僧大德进行顶礼;如果你是一个小乘佛教徒,就会对佛陀和小乘的高僧大德进行顶礼。现在的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大德们在传讲佛法的时候,首先要顶礼释迦牟尼佛,或者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然后礼敬历代的传承上师,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为什么呢?这表示我们是一个佛教徒。印度也有这种传统,看一个人对哪个本尊、哪个上师作祈祷,就可以知道他是哪个传承的。所以,我们今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造论也好、讲论也好、辩论也好,首先要顶礼释迦牟尼佛,此举一方面有很大的功德,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佛教徒,也应该在佛前作这样的顶礼祈祷。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这里用修饰的方法来顶礼释迦牟尼佛。作者无著菩萨广闻博学,从传记中也可看出,他不仅博览大藏经,精通显密经续,而且还通达世间上的各种学问,尤其精通诗学。

 

〖慈爱无余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仁慈地爱护每个众生。具体而言,最初在大释迦佛面前发菩提心,中间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最终获得了色身和法身的果位,然后应机施教给众生转了三次法轮。

 

〖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古代典籍中也有这个比喻,意思是说,通过搅拌大海水,可以产生水蒸气,进而形成层层密布的妙云,同样,通过搅拌发心、福慧二种资粮,能够产生佛陀不住涅槃自性的三身。

 

所谓“不住涅槃自性”,是指相对于声闻缘觉而言,佛陀并不像他们那样住于一个寂灭的边,而是远离了一切戏论执著,获得了法报化三身的果位。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有了密布的乌云肯定会降下妙雨,同样的道理,佛陀获得三身果位的妙云后,肯定会给众生宣讲远离我执以及四边戏论 [ 11 ] 的正法甘露雨。

 

[ 11 ] 四边:有、无、二俱、非二俱。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有了雨就能熄灭熊熊烈火,盛开美丽的鲜花,同样,通过佛陀三转法轮的妙法甘露,能够熄灭三有众生相续的烦恼烈火,开启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的“利”益、究竟圆满正等觉安“乐”的利乐花。

 

〖净饭王子前顶礼〗: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发心犹如白莲花般的净饭王子——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面前,我后学者恭恭敬敬地顶礼。

 

大家早上起来的时候,应该先在与上师无二无别的佛像前磕三个头(这是我的规定,不要忘了),然后用清净的水或点一根香来供养。修菩提心之前,最好先修一下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没有的话,也可念其他简单的上师瑜伽仪轨),修完了以后,按照要求,这几天主要修皈依。

 

今天早上我修的时候,虽然自己修得不太好,但是心里面很高兴,因为在这个时候(6:00-6:30),肯定很多人的心专注在利益众生上面,在当今的时代中,这是非常难得的。以前我们要么是在昏睡,要么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现在哪怕一刹那的心专注于利益众生,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过段时间讲菩提心的功德时也会提到。

 

我们修菩提心时,佛陀是非常殊胜的皈依境,即使稍作顶礼、供养,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学院外面的四众道友,你们如果方便的话,今年一年当中最好看一遍《释迦牟尼佛广传》,学院的道友去年上半年已经学过了,大家对佛陀因地时的发心基本上已了如指掌,华智仁波切在宣讲《入菩萨行论》时曾说:“若想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必须了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公案。”这些公案表面上好像是一种故事,但实际上每个情节都是非常真实、震撼人心的,你们在各方面允许的情况下,一年看一个《释迦牟尼佛广传》应该不是特别困难!

 

很多人总说自己没有时间,其实你是把时间用在吃喝玩乐上了,时间不是没有,只是自己不掌握、不运用而已。学院里有些道友说没有时间我相信,因为大家除了睡觉、吃饭以外,全部心思都专注在闻思修行上了,特别忙!但外面的人呢,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不工作就无法养家糊口,这一点也能理解,但最关键的,你们还是要自己掌握时间。世间上的知识份子也说过:谁能用得上时间,说明此人爱惜生命;如果没有用上时间,这个人的一切都完了。

 

如果每天把时间安排好,这就是有智慧人的一种行为。有些出家人,一天的时间掌握得相当好,除了修行和睡觉以外,基本上不会有任何散乱,即使散乱也能马上发现。但有些人根本没有时间概念,没有时间概念的话,这种人的修行肯定不好。一年一下子就过了,人的一生很快也就过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若是一无所得,那非常不值得!

 

大家(指学院)最近也在学习《随念三宝经》,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真的不能忘记佛陀的恩德,始终都要随念,这个相当重要!

 

接下来顶礼观世音菩萨:

 

仅以圣尊名号光,

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

观音怙主前顶礼。

 

不管人、非人还是旁生,无论什么样的众生,仅听闻圣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会遣除心里的痛苦、困惑、烦恼等,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法华经·普门品》中说:百千万亿众生感受痛苦时,如果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循声救苦,加持这些众生全部获得解脱。

 

有些人可能想:“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好像跟我们的名字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按《法华经·授记品》中所说,观世音菩萨在恒河沙数劫以前,就曾得过宝藏如来的授记;按照《楞严经》的观点,观世音菩萨以前在观世音如来面前发愿后,也曾得过这种授记。若看“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好像我们人也可以叫做“观世音菩萨”,但实际上,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也见不到诸佛菩萨的圣像。在汉传佛教中,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救苦救难的公案不可胜数,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作者对观世音菩萨有相当大的信心,故顶礼完释迦牟尼佛后,紧接着顶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诸佛菩萨大悲心的本体,如果经常祈祷,我们的相续中一定会生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加持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看到一些众生非常可怜,或者马上就要死了,按照《陀罗尼经》中所讲,最好为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嗡玛呢叭美吽”,这样一来,圣号传到他的耳旁,此后他就不会再堕恶趣了,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

 

下面讲顶礼文殊菩萨: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

己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为众生宣说“寂灭我与无我等一切戏论”的胜义法理,开示“自己造业自己感受”的世俗道理,这些佛陀的深广法门全部是由文殊菩萨的智慧来抉择的,此等善说犹如光芒,遣除了众生相续中的愚痴黑暗,同时,还善巧地阐明了抛弃自己快乐、成办他众利益的清净行为的法理,在究竟自他二利、令众生获得佛陀法王果位的文殊菩萨面前,作者我必恭必敬地顶礼。

 

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记》中,曾引用过《宝积经》的一个教证:“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功德当然相当大,但念诵文殊师利菩萨的名号,功德远远超过了前者。”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祈祷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尽管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但比不上祈祷文殊菩萨,或者念文殊心咒“嗡阿巴匝纳德”。

 

《无垢光天女请问经》中也说: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显现,跟其他任何圣尊都不相同,他的显现是无量无边的,若以国王得度者则现国王相,若以王妃、婆罗门、比丘得度者,则现彼等相,甚至还在贪欲者前显现美女,喜欢唱歌者面前显现歌星 [ 12 ] ……有时候我想,现在的世间人特别喜欢唱歌,也喜欢听歌,真正的高僧大德讲法,只有几百个人去听,但若来了一个歌星,成千上万的人都会拥在一起。虽然我不敢说他们全部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不然的话,我们出家人明天都去听音乐了(众笑),但也不排除有文殊菩萨存在的可能。按照佛经中的观点,文殊菩萨也显现为歌女、鬘女、舞女等形象来度化众生,所以佛菩萨的化现是不可思议的。

 

[ 12 ] 虽然观世音菩萨等的显现也是无量无边,但此处主要侧重于智慧方面。因为文殊菩萨是佛菩萨智慧的本体,三世诸佛皆由智慧而生,从这个角度而言,文殊菩萨的功德更为超胜。

 

这是对寂天菩萨的赞叹偈,无著菩萨向寂天菩萨顶礼:

 

尽舍国政善开显,

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

寂天菩萨前顶礼。

 

舍弃王位国政的寂天菩萨,善巧开显了极为稀有 [ 13 ] 的佛子行之理,弘扬了真正的如来教法——利他菩提心,在这样伟大的寂天菩萨足下,作者恭敬顶礼。

 

[ 13 ] 因为世间上的人多为自己而奔波,为自己而造作,真正利益众生的相当少。

 

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我们如果不分教派,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方便时组织一些人到各地弘扬真正的佛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财物供养、名声地位对我们来讲都不重要,唯一就是要好心好意地把佛法传给众生。从现代人的一些行为上来看,很多人根本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所以大家有责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假如没有这种心态的话,我们即生中不一定有弘法利生的机会,就算有,自己也会百般推辞,认为已经六七十岁了,没有希望了,还是让年轻人去干吧。

 

其实,我们这里的老菩萨发心还是相当大的,对生活等各方面非常精通,不会有任何感情上的违缘,度化众生是最适合的。至于年轻人嘛,需要在学院呆长一点时间。所以,今后若是有必要,我们应该专门安排一部分六七十岁的人,到各地去弘扬佛法(众笑)……

 

最后是立誓句:

 

从彼教言莲苑中,

畅饮善说蜂蜜已,

为利持佛子行众,

我当于此释本论。

 

作者无著菩萨说:我从寂天菩萨的教言莲苑中,已经获得了《入菩萨行论》的善说蜂蜜,为了利益行持佛法的大乘佛子们,在此特意撰写了这部论典《入行论释·善说海》。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二节课

 

在没有正式开讲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两个问题。

 

第一,这次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有在家人也有出家人,我想对大家有一些共同的安排,什么样的安排呢?这次的传讲如果没有出现其他违缘,包括我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估计可能要一年左右讲完。昨前天很多佛友在外面通过不同的途径问:《入菩萨行论》到底要讲多长时间?如果不能参加考试,每天念一万遍名号或心咒,是一辈子都这样,还是短期内这样?我的回答是:要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参加报名的人,希望你们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都能够有一种体会,这种体会需要自力也需要他力,没有他力的话,光是依靠自力,对现在的凡夫人而言恐怕相当困难。即使你的自学能力特别强,在家里听课看书也有收获,但最好是大家共同学习。

 

学习的方法,我制定了一些措施,比如参加考试,或者私下集中十人左右,在一个礼拜内一起探讨。一个礼拜当中我可能已经讲了三、四堂课了,一天之内全部讨论完恐怕有一定困难,但大概的一些内容互相切磋、互相探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外面的居士来讲,应该要这样做。寺院里的一些出家人,你们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互相研讨,我觉得这很有必要。

 

我们这里的道友,希望法师每天给大家辅导一遍。前段时间也讲过,下面有组织性的辅导虽然没有,但如果以前没有听过这部论典,里面很多内容不太懂的话,自己最好私下找辅导员,在约定的时间内作简单的辅导。如果有这种需要,希望你们最近报一下名,各位法师也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安排,只是法师在我讲完后的第二天给大家辅导一遍,这是教学规定,至于下面的辅导员辅不辅导,或者有多少人参加辅导,这个你们可以自己商量。我想每个班中肯定有一部分人以前没有听过《入菩萨行论》,每天在法师面前听一遍,对你的收获会很大。至于辅导员,哪怕是一个人希望听,你们也要讲一遍,具体的时间地点可以自己规定,这是我对僧众的要求。希望你们明天以后就执行,过两天法师们集中的时候,我要大概地了解情况,这是一个问题。

 

刚才也说了,宣讲《入菩萨行论》可能需要一年左右,在这个期间,凡是想参加学习的人,不管你是学密宗,还是禅宗、净土宗,无论什么教派的道友,谁都可以报名参加。有些人认为“我参加这个上师的课,就不能参加那个上师的课”,或者“参加了这个上师的学习小组,就不能参加其他的学习小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当然,你们首先要看自己的信心、意乐心有没有,没有的话,谁也不会强迫你,如果有的话,那就像在学校里一样,学生可以在很多老师面前听课,物理老师不会因为你听了化学老师的课就不理你,真正的老师是不会这样的。至于学生呢,只听化学老师的课,不听其他老师的课,任何正规的学校恐怕都不会有这种情况。佛教也是一模一样,只要是具足法相的上师,哪个上师的课都可以听,上师们是不会对这方面执著的。所以,这次听闻《入菩萨行论》,对我个人来讲没有什么限制,只要你们对大乘佛法有一定的信心,这就足够了。

 

当然,我的法相的确是不具足,坐在这个位置上装模作样,好像不具足也变得具足了。本来自己在这方面的修行特别差,但是给别人讲的时候,就好像已经证悟了一样,好像真正通达了法义,不得不以这种表情来讲。这一点,不仅是我,可能任何法师都会有这种同感。

 

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大乘佛法有一定信心,都是可以参加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最好善始善终,不要杂有很多烦恼,不要认为自己是《入菩萨行论》学习小组的,就跟这个竞争嫉妒,跟那个有矛盾,我不希望这样。要知道,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精神就像大地那样可以包容一切,世间上任何宗教也比不上大乘佛法利他忘我的精神,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大乘修行人的心胸非常宽广,如果没有这样的心胸,学习《入行论》可能利益也不大。我非常希望凡是参加学习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之间,都应该没有冲突,尤其是佛教内部,纯正的佛教是互不相违的,大家应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

 

现在大城市的人嫉妒心特别强,平时有些人的话听起来,别说是大乘佛教,就连小乘佛教也根本算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小乘佛教最起码具足了想从三界轮回中解脱的出离心,可是有些人呢,口口声声说自己学大乘、学无上密法,如何如何的了不起,实际上,就连最基本的为人处世、对待别人、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特别差劲。虽然说凡夫的相续中有各种习气,也有一些现行的粗大烦恼,但是我们要通过学习佛法来尽量调伏相续中的恶毒。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和睦相处!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如果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我还想给你们提供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之一“因明学”的机会。如果没有其他违缘出现,以后还可以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这部论是由弥勒菩萨传讲,揭示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空性隐义的。当然,这些我也不敢保证,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并不一定像自己想的那样顺利,计划和变化之间总有差距,但只要因缘具足,我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摄持大家。

 

不管是寺院里的清净修行人,还是外面城市里的在家人,都离不开上师和道友的摄持。无论你学哪一个宗派,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来提醒自己,否则,你所接触的人、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得到的知识,以大乘佛教的眼光来看,全部都是没有意义的,在这种无实义当中,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耗尽了,这样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你们世间人最好每天挤取一些时间来接受佛法的教育,不然的话,想离开烦杂喧嚣的城市,到一些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寂静地方去修行,有没有这种机会呢?即生当中可能根本没有。光是挂一个“皈依”的名号,说自己皈依了多少多少年,但你的相续与佛法相应了没有?佛法所讲的道理你懂得多少?大家不妨掂量掂量。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佛教的道理,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违背因果的事情经常屡屡发生,所以,我这次发心宣讲《入菩萨行论》,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相,有这种迫切的希望!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压力,恐怕你们的学习没办法有进展。刚开始的时候认为自己看就可以了,但到了后面就会变成虎头蛇尾,不可能圆满地结束。所以,大家最好能够集体学习,虽然每天集中是不可能的,但一个礼拜中应该抽出两个小时,跟大家探讨彼此的心得,这样才会有一种学习的互动力。在学习佛法方面,我也算是有一定的经验了,经过漫长的磨练,我深深体会到:学习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要依靠他人的力量,如果没有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劝勉,一个人学习一两个月可能比较精进,但过了以后就慢慢倒下去了,若出现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可惜。所以,我要求外面学习的道友,每个小组一定要在一个礼拜内集中一次,探讨这个礼拜所学的内容,私底下可以自己听、自己看,然后大家在一起讨论,希望你们这样做,这也是学习《入菩萨行论》所规定的一个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实在不具足,听倒是可以听,但只是听的话,对你的相续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利益。这个先要说清楚,不然的话,到时候你说“我已经听了一年多了,现在相续好像没什么改变”,这不要怪我们,也不要怪佛法。任何一个修行人,必须要通过各种方便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相续,没有改变是不行的。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办佛学院让大家集体学习?世间上为什么要办一些学校?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都需要大家共同集中,依靠共同的教育机制,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从世间的某些现象来看,共同学习的必要也能得以证实。

 

大家学佛,不要认为今天灌个顶、得个加持,马上就获得成就了、开悟了,虽然你这种想法很好,但我觉得只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梦想。自古以来,修行必须依靠自己,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相续才能真正改变。比如说在世间读大学,今天到学校报个名,只听一天的课能不能起到作用,你们可以想一想。知识是依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的,真正想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智者,必须要依靠多年的积累。佛法本身就超越了世间学问,如果一点积累都不用,今天在上师那里办个皈依证、得个灌顶、受个加持,明天就马上恍然大悟,这可能吗?如果可能,那倒是特别快乐,但这样的利根如今有没有啊?假如自己连世间的学问都学不懂,如此深奥的佛法却想通过那么简单的手段就开悟,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你们应该好好观察。学佛不要自欺欺人,这没有任何必要,所以我要求大家最好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中学习。

 

第二个问题,凡是这次听受《入菩萨行论》的四众道友,我安排了一个时间和大家一起共修。虽然我每天特别忙,显宗密宗的各种稿子堆积如山,学院里里外外的琐事此起彼伏,还有不好的身体经常折磨自己,但是我想,如果现在没有利用时间修菩提心的话,恐怕永远也不一定修得成。所以从后天开始,我们每天早上利用半个小时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方法,本论当中也有,由于现在还没有讲到,你们要修的话,可以参考《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以及其他有关菩提心方面的书,怎么样修都可以。至于具体的修法,过段时间我想给大家讲华智仁波切著作中的《菩提心修法》。

 

没有好好修持菩提心的话,做什么事情都不算是大乘行者的行为。所以,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你们听到了我的课以后,希望从当天起每天用半个小时修菩提心。在座的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特别忙啊,每天听那么长时间的课,还要背书,做这个那个事情,肯定没有时间!这个我也算了一下,我的课包括讲法和念诵可能需要两个半小时,堪布的课需要一个半小时,其他法师的课需要两个半小时,辅导大概一个半小时,总共加起来是八到九个小时,一天有二十四小时,除去睡觉用七、八个小时,还剩下大概八个小时。当然,我们欲界众生不休息也不行,一天休息一个小时,吃饭、做这样那样的事用三个小时,这样还有四个小时。在这四个小时当中,你抽出半个小时修菩提心,其余三个半小时用在别的事情上应该是可以的。

 

我们这里有个别道友早上四点半就开始背书了,如果你们这样集体背书,我也考虑过了,可以先在经堂里一起背书,到了六点钟的时候,大家不一定要回去,可以像汉地的禅堂一样,在经堂里面一起坐禅。在这半个小时当中,你们怎么观都可以。记住啊,从六点到六点半!明天不算,可能你们要做一些准备,从后天开始,大家如果听我的话,就这样做,不会影响你们的。不管你怎么样闻思、怎么样精进、怎么样废寝忘食地学习,如果整天耽著在一些词句上,那死的时候,相续中的菩提心一点味道都是没有的。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得好听,而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有所体会,这种体会的来源是什么?必须依靠自己的修行。要么特别利根,上师一加持马上就开悟了,但除了这种人以外,自己应该要下工夫,想方设法在相续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

 

没有这样修的话,是不可能有受益的。去年我们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时,引用了《华严经》的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一个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一样,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就是这样;第二种比喻,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同样,没有修持佛法的人就像这样;还有一种比喻,犹如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

 

很多人可能想“过段时间我再修也可以”,但是,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就像空中飘浮的白云一样时而出现、时而消失,面目狰狞可怕的阎罗卒一步一步向我们逼来,死亡到来时我们怎样面对?如果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所以,一定要在相续中种下佛法的善根,也即禅宗所谓的“种下金刚菩提种子”,否则,没有下工夫禅修,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最后临死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共同修学,共同修学的加持力很大!

 

我从后天开始,确实不是口头上说的,实际行动上也要这样做。六点钟,在座的道友基本上都开始闻思修行了,外面的人可能还没有上班,很多事情还没有开始。有些学校和寺院不一定那个时候特别方便,如果不方便的话,希望你们拿出其他一个方便的时间,最好每天修半个小时,否则,没有修的话,我们今生只不过跟佛法结一个缘而已,真正的功德或菩提心的感受不一定能品尝到。

 

修行的功德是相当大的。佛陀曾在《宣说决定真如经》中问舍利子:“十大劫中闻受佛法的功德大不大?”舍利子说:“非常大。”佛陀说:“这个功德跟修真如相比,修真如一弹指间的功德远远超过了前者。”

 

当然,刚开始修的时候,大家可能有点不习惯,因为我们的心一直都在放任自流,从来没有管过它。但不管怎么样,这次大家一定要下工夫,没有下工夫的话,永远跟着习气走,恐怕自己的心始终都不会有改变,大乘佛法也不会对我们真正有利益。所以,你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强迫的要求,当然,我并不是强迫你们,如果实在不愿意,早上睡懒觉我也看不到,我没有神通,任何人不起来也无所谓,对我来讲无利无害,我自己能修就算数。在所有的人当中,最难的可能就是我,最近晚上上课比较晚,我每天讲完课以后,还要讲考、提问、回答,接待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回去以后还要看看书、念一点经。既然我都能依靠这么脆弱的身躯发了愿,你们一个比一个健康、一个比一个聪明,如果每天都把心思用在吃喝睡觉上,这种人生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它的价值?

 

城市里的很多人经常把时间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比如说打麻将、喝酒、抽烟等等,这种消磨时间的行为,就算世间上稍有学问的人也是不接受的。作为真正想修行的人,你们即便不能提早起来,也应该把闹钟调在5:55分,起来后马上用凉水洗个脸,在床上坐半个小时共同修菩提心,若能这样作意修的话,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从后天开始,在修之前,我们一起祈祷以法王如意宝为主的十方诸佛菩萨,愿自己的相续能够早日生起菩提心。至于具体的观修,暂时按照以前所讲的方法,比如先修四无量心等等,过段时间我会给大家讲的。要记住,所修的就是菩提心,大家不用修其他的法!

 

总而言之,今天大家应该发这种誓愿,观想在十方诸佛菩萨尤其是上师面前,发愿每天早上修菩提心。暂时先发愿一年,能发愿的请举手……(上师先举了手,经堂里的人基本上都举了手。)好!从后天开始啊!如果病得特别严重,可以有一点开许,但装病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寂静地方的修行人,各方面的因缘条件比较具足,大城市里的人恐怕有一些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希望你们能把这件事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认为获得金银财宝很重要,有些人认为获得地位名声很重要,有些人认为获得一些奖励等很重要,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没有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并且相续中生起了一颗利益众生的心。这颗心是千百万劫难得到的,用金钱也买不到,如果没有依靠自己的功夫,它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所以,非常希望大家能认真地修学菩提心!

 

在讲《入菩萨行论》之前,按照以前高僧大德的传统,先讲一些闻法的规矩。本来,《入菩萨行论广释》、《大圆满前行》中都介绍过,在座的有些道友是非常了解的,但对于外面的人来讲,在闻法过程中可能有发心不正、行为不正的现象,所以,我在这里简单地给大家强调一下。

 

首先,闻法时的发心相当重要。如果发心不正,虽然下了很大功夫在漫长的时间中苦修,但得到的结果并不会很理想。不管修什么样的法、听什么样的法、做什么样的事情,刚开头的发心、动机相当重要,必须要远离贪嗔痴。

 

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比如说听《入菩萨行论》的课,如果以恶意来听,听法是为了获得财富地位名声,这样的发心是不好的。有些道场依靠这个机会赚钱、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如果要搞这样的恶事,还不如依靠世间法,最好不要依靠大乘佛法来骗取他人的财物。

 

什么叫无记的发心呢?“别人都在听,那我也去听吧”,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在一种无记的状态中听闻,这就是无记的发心,听法时最好也不要这样。

 

那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听呢?以善妙的发心来听。这种发心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等的发心是:听《入菩萨行论》之后,我可能会获得世间的一些利益,如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以这种发心来听,在三宝的加持下,依靠大乘佛法的力量,也许你确实会得到这些果报,但这种动机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解脱必须依靠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像有了种子才能生出果实一样,必须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才能生长解脱的果。所以,上面的这种动机称之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下等人的发心,以这种发心来听闻佛法,对人天福报或暂时的乐果有一定帮助,但诸佛菩萨的果位、阿罗汉的果位是得不到的。

 

第二种是自己想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想获得寂灭的发心。比如说,这次听《入菩萨行论》,不管别的众生,只是我自己要获得解脱、获得佛果。当然,三宝和大乘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这种发心也会获得一定的力量,但以此中士道的心态,虽然能够获得解脱,但也只是小乘的解脱,不能称之为最高的解脱。为什么呢?因为小乘行人的相续中虽然具有空性正见,非常了不起,但是没有强烈的大悲心。昨天有的道友也问,为什么小乘阿罗汉的悲心连大乘胜解行地的菩萨都不如,原因就是他们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获得证悟时大悲心相当的微弱,所以这种解脱不究竟。这一点,很多论典尤其是《妙法莲华经》中讲得非常清楚,我在这里不广说。

 

最好的发心就是第三种——上士道的发心。也就是说,这次听《入菩萨行论》不是为了自己今生的生活快乐、身体健康,也不是为了后世转生到极乐世界过得特别美好,而是为了天边无际的众生。他们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他们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哪怕在一般人的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这次为什么要学《入菩萨行论》呢?因为它的加持相当大。昨天也给大家讲了,藏传佛教的历代大德对这部论典非常重视,为什么这么重视呢?因为依靠《入菩萨行论》,能使我们的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所以,华智仁波切 [ 9 ] 在一生中着重宣扬的就是这部论,从他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终生不离的法本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入菩萨行论》。他在一个教言中是这样讲的:“如果相续中没有生起菩提心,哪怕你闭关九年修持无上密法,实际上,连解脱的种子也不能播下。”所以,形象上的东西我觉得不太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相续中要生起一个世俗菩提心。当然,胜义菩提心能生起来就更好了,但最起码也要有一个世俗菩提心,这样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比较好办。否则,没有世俗菩提心的话,整天都是自私自利,就算你为弘扬佛法而忙得团团转,但相续中能得到多少大乘菩提的解脱种子,自己恐怕也无法了解。

 

[ 9 ] 华智仁波切:台湾称为巴珠仁波切。

 

华智仁波切的四大弟子之一、讲法最绝的格玛旺波·丹增诺吾(他的传记我以前翻译过),在他的一生中,讲过两百多遍《入菩萨行论》。两百多遍啊!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数字,我不是在这里吹捧,不信的话,你们可以翻开传记自己看。他一个人讲了这么多遍,可想而知,在一生中对《入菩萨行论》是怎样弘扬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大概1998年的时候,对所有的四众弟子说,人身都是无常的,所以自己在晚年有几部重要的论典要宣讲,也就是所谓“四年计划”:第一年传讲《百业经》,让我们了解取舍因果的道理,以发起小乘的出离心;第二年讲《入菩萨行论广释》,使大家生起无伪的菩提心;第三年讲《大幻化网》;第四年讲无上密法。这就是他老人家在弘法利生事业圆满之际,以这种方式作了总结。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你们应该看看上师如意宝今生对这部论是如何重视的,上师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说过,他老人家对其他传承有时候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对《入菩萨行论》的传承,自己记得非常清楚。上师在14岁的时候就得受了这个法,当时得受的传承是华智仁波切—喇拉曲智仁波切 [ 10 ] —堪布索朗仁钦—法王如意宝。作为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14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入菩萨行论》,最后接近圆寂的时候,也想传讲这部《入菩萨行论》,所以,我们后学者应把《入菩萨行论》当作一生中最殊胜的要诀,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相续。

 

[ 10 ] 喇拉曲智仁波切:《极乐愿文大疏》的作者。

 

刚才讲了发心,也就是在听法的时候,一定要有利益众生的心。不管是听法,还是做任何一件事情,这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闻法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几种过患: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这些一定要舍弃。

 

三种过失:1)耳根不专注的过失。闻法时耳根一定要专注上师所讲的法义,不能随随便便散乱于其他的地方,不然的话,就像把水器扣在地上,你在上面倒了多少水,里面也是一滴也不存,同样,有些人一边插着耳机听佛法,一边听一些别的音乐,这种态度能不能接受佛法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听法时一定要专注上师到底在讲什么,特别恭敬地一直听。

 

2)心不专注的过失。听法时心一定要专注,否则,上师所讲的法语不可能在相续中获得,就像一个盆子的底是漏的,任你在上面怎么倒水,全部都会漏光、一点也不存留,同样,讲课的时候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听,每一句应该记在心里,铭刻于心。

 

很多人看其他上师的光盘时,边看边吃饭说话,就像对待世间的光盘一样,这种态度是得不到法益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学院里有这种情况,这个范围大家一定要清楚,我平时所说的“网络”、“电视”只是针对外面的人,学院的纪律非常严格,如果用这些,就会被开除。外面的人在运用电视或网络时,如果一边做事一边听法,效果肯定不好,因为前面的内容还没有听懂,一下子就过去了,中间断章取义地了解一点,这是根本不完整的。所以,依靠现代设备来接受佛法的人,你们最好先把家里、单位的事情全部处理完,然后空出半个小时,把门关上,不要跟其他不信佛教的人一起,应该创造一个自己的小范围,或者跟金刚道友在一起,专注地听MP3或者看DVD、VCD,这样才会真正获得佛法的利益。我看外面的很多居士,行为确实不太如法,只不过把学佛当作一种享受,或者只是一个交代而已,佛法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也不好说。

 

3)杂烦恼的过失。听受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别人生嫉妒心、嗔恨心、贪心,经常起各种妄念分别,和别人胡言乱语,说些没有意义的话,听法时心不在焉,这些都叫做杂烦恼。我们听受佛法时,要把其他的琐事全部放下来,在这个时间里如理如实地听受佛法,若能如此,听法才有一定的功德,所以,每个人最好把自己的听法威仪摆正过来。

 

六种垢染:指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

 

1)傲慢:听法的过程中不要有傲慢心,不要认为上师所讲的、辅导员所讲的,我自己也讲得来,于是在别人讲法的时候,摆出一副傲慢相。

 

法王如意宝、麦彭仁波切(文殊菩萨的化身)、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等高僧大德,他们在别人面前听法时,也是非常的恭敬,因为对方讲的是法,所以一定要恭敬。有些人以前看过、听过《入菩萨行论》,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从某些行为来看,我觉得你们不一定真的懂。我本人在法王面前听过四次《入菩萨行论》(包括讲义和颂词),刚来学院时在堪布嘎多面前也得过颂词的传承,还有在其他堪布面前听受,加起来可能有七、八次了;为他人用汉文讲过三遍,藏文讲过四遍还是五遍,尽管如此,我想如果现在有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师要传讲,我还是很乐意听的,因为里面的很多道理我都不懂。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某些比我还笨的人,认为自己非常非常精通《入菩萨行论》,原因是他以前看过一遍讲义。昨前天有个人打电话对我说:“我看过你的那个讲义,现在不听可以吧?”我说不听肯定可以,但心里想:光看一个讲义是不行的,如果只看讲义就可以的话,藏文有二十多本讲义,相当一部分我都看过,《大藏经》大概有八到十本讲义,如果看一遍就可以了,历代的上师们也不用一次又一次地传讲了。其实,我们的傲慢心根本不容易发觉,所以在听受佛法的时候,最好把傲慢的包袱全部放下来。

 

2)没有信心:对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就像印光大师讲的那样,佛法依靠信心而获得。

 

3)没有希求心:如果没有希求心、没有一点兴趣,不要说佛法,就连世间上的一件东西,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正是因为对佛法的希求,以前的高僧大德宁愿越过火海刀山,寻求佛法而得成就,如今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随随便便就能听闻佛法,大家务必要珍惜,因为这种缘分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4)外散:听受佛法时心不能往外散,因为凡夫人没有断掉自相续中散乱的种子,色声香味一出现,心马上就会往外面去,往往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所以听法时一定要专注。

 

5)内收:有些人在听课时一直打瞌睡或者昏沉,看他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这样听佛法能不能获得法益呢?肯定不能。不要说佛法,就算在世间的学校里,学生上课打瞌睡,老师也应该拿棍棒来“啪”地打一下(众笑)。

 

6)厌倦:听法时应该要苦行,如果讲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比如我今天就延长了五分钟,下面有人便不耐烦了,不停地看表,“为什么还不下课”、“为什么还在讲啊”,这种生厌烦心也是没有功德的。所以,上师在讲法的时候,不管夏天也好、冬天也好,都不能有厌烦心。不过,学院里的大多数人我确实非常佩服,那么早就去辅导,冬天那么冷在外面背书,听说有些喇嘛天还没亮就在路灯下背书,尼众那边早上背书的人也特别多,求法时确实需要这样的苦行,这是我非常高兴的事情!

 

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

 

1)持义不持文:只能抓住一些意义,对词句根本不知道。有些人这样讲:“背书有什么用啊,我把内容理解就可以了。”但内容是依靠词句来表达的,如果没有词句的话,内容肯定讲得不清楚。我们这里有些人能把好几部论典背下来,他们在讲法的时候,原文的整体框架全部了然于胸,但如果没有背过的话,大概内容可以抓一块,但实际上是不完整的,所以必须要依靠词句。

 

2)持文不持义:对词句方面,比如辞藻学、音韵学、诗学特别欢喜,只能了解一些词句,不能通达它的意义,就像我们听歌词一样。

 

3)上下错乱而持:本来佛经论典中的内容是不会上下错乱的,但我们把上面的内容加在下面、下面的内容加在上面来理解,就是上下错乱而持。

 

4)没有领会而持:佛经中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了义、不了义等差别,如果没有通达其中的真正意义,就是没有领会而持。

 

5)颠倒而持:比如,佛法本来是断除烦恼的根本,但你反而执著它是世间快乐的因,这就是颠倒而持。

 

今天简单介绍了一下闻法规律,在闻受《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按照这些如理如实地行持,远离三种过患、六种垢染、五种不持,还有依靠四种想:把上师作医王想,佛法作妙药想,自己作病人想,认真修学佛法作治病想。加上《华严经》的这四想,我们听受佛法就会非常圆满了。

 

我不可能每天都强调闻法规律,但大家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听受佛法,都要像这样如理如法,这一点相当重要!

 

回目录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入菩萨行论》。

 

这次宣讲《入菩萨行论》的原因是这样的:大概在三年前,我们共同发愿学习五部大论,在学习的过程中,第一年学习了“戒律”,第二年学习了“俱舍”,现在“中观”基本上已经讲完了,从今年开始,我们学习“因明”和《现观庄严论》。大家应该知道,藏传佛教的每个寺院、每个学习佛法的人对五部大论都非常重视,早在三年前,我们共同发愿:如果没有出现什么违缘,大家一定要共同学习这五部大论!在学习的同时,我也经常强调一些修行法门,因为任何一门知识,如果成了理论上、学术上的研究,对我们的相续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即使你对所有的千经万论全部精通无碍,但是自己的相续有时候也很容易与佛法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非常甚深的中观、俱舍、因明等知识,没有这些的话,光懂一些因果法门或是一些简单的修行,现在世间人的分别念又那么重,若想调伏这些分别念,必须要完整地学习佛教的有关知识。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有关的修行法门,所以,今年在传讲“因明”的同时,我也要求大家一起学习《入菩萨行论》,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前段时间也给大家讲了,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没有圆寂的时候,打算讲完《宝性论》以后,就开始宣讲《入行论释·善说海》。当时法王在大经堂一宣布这个消息,所有的四众弟子欣喜若狂,包括我本人在内,也确实非常欢喜。虽然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得过《入菩萨行论》讲义和颂词的好几次传承,其他上师面前也得过这部《善说海》的传承,但是,像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菩萨,如果宣讲无著菩萨、寂天论师所造的如此殊胜的论典,我们相续中一定会生起菩提心的。大家也清楚,在藏传佛教当中,无著菩萨是非常公认的具有菩提心的大德,他所造的任何一部论典,如《佛子行三十七颂》、《入行论释·善说海》,尽管文字不多,但由于他的发心力所致,任何人听了这些法以后,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这一点是藏地高僧大德公认的,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多次提过,若能圆满地学习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其功德和利益不可估量,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仅念诵前面的几个颂文或是后面的几个颂文,自相续当中也会生起菩提心。所以,我们特别高兴能在上师面前得受这样的法门,这是多生累劫积累的福报,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翻译了《入行论释·善说海》。但后来大家也清楚,因为众生的福报浅薄,上师在我们凡夫面前显示无常而示现圆寂,这个宣讲《入菩萨行论》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过了这么长时间,这次宣讲《入菩萨行论》,我也是反反复复思考过的。当然,我自己非常清楚,像我这样的人,连法王如意宝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功德也不具足,但由于以前在上师面前得过清净的传承,也为了圆满上师未竟的誓愿,所以我这次发心为大家传授。尽管凡夫人不能代替圣者,这一点稍微明智、了知取舍的人都很清楚,但不管怎么样,这次依靠种种因缘、种种缘起,准备让四众弟子共同学习《入菩萨行论》。

 

我们这次的学习与往常不同,在传统讲经说法的基础上,特意开许了一些现代科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因为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人,虽然对佛教很有信心、非常虔诚,但一辈子中不一定有机会来到学院或去寺院听一个完整的传承,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佛法,所以这次我特意开许,通过现代的网络、光盘、磁带等方式来传播《入菩萨行论》。同时,祈请诸佛菩萨加持(包括上师如意宝在内,虽然我们肉眼不能现见,但应坚信上师在清净刹土当中,始终以智慧眼注视着我们),我们现场所得到的传承、加持、悉地等,能够令大家都获得。

 

虽然我的身体很低劣,在这样繁杂的娑婆世界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束缚,但是我确实很想所有的众生获得大乘菩提的种子,如果不能完全领悟、完全接受,也要在阿赖耶上种下解脱的种子,以待将来因缘聚合的时候,获得正等觉果位,这种分别念的发心也是有的。所以,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我迫切地希望:不管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听闻,现代的各种媒体也好,现场直接听受也好,如果自己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没有出现什么违缘的话,大家应该善始善终,最好不要半途而废。假如刚开始的时候兴致勃勃,到了中间却故意放弃,这样对你的生生世世也是一个不好的缘起,我们不管听什么法,圆满传承非常重要!

 

这次的传讲,我对大家没什么特别要求,只是希望凡是听闻本论的人,最好有一种压力:智慧等各方面不错的佛友应该参加我们的考试;实在不能参加的老年人,每天最好念一些咒语或佛号来代替;假如这两个都做不到,那至少也要圆满这个法的所有传承,自己抽空看一些《入菩萨行论》的讲义,以期完全通达其中的意义。

 

当然,《入菩萨行论》的所化对象没有限制,不是你是哪位上师的弟子就不能听我的法,你是哪个宗派的不能听我的法,这种情况是没有的。因为它属于显宗法,所以也不需要灌顶,只要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对利他的善举有兴趣,谁都可以加入听受的行列。本来,我们的佛法就是很圆融的,可以包容一切,而不应该以狭隘主义自己对自己约束,把自己的空间缩得很小,所以你们不管是哪个上师的弟子、哪个寺院的弟子,我认为都可以听。

 

也许你在听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相续有一点帮助,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也许没有什么帮助,但我敢保证绝对不会有任何危害,不像社会上的各种宣传品,会对你的身体、心情有负面影响。所以,不管你是学净土宗、禅宗、华严宗,或者藏传佛教的各教各派,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谁都可以听受。这并不是我特别大方,也不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开许过,而是《入菩萨行论》的所化众生本来就非常广。所以,通过这次的学习,希望大家能从内心真正生起菩提心,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上师如意宝早在六、七年前讲过:“我们学院所有的四众弟子,有关别解脱戒出离心方面,应该好好学习《花鬘论》;菩提心大乘佛法方面,一定要学习《入菩萨行论》;密宗方面,主要学习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也有这样的一种窍诀。

 

当然,在学院,我们闻法的方式是非常圆满的,但如果依靠其他的一些方法,比如网络、VCD等,希望你们搞清楚:现在的科学技术有利有弊,虽然它对我们做事情很有帮助,能为我们提供很多便利,但也存在很多散乱的、不健康的因。一般来讲,世间上稍有教养、稍有智慧的人,都不愿意接受现代文明的一些副作用,更不用说是我们出家人和名副其实的修行人了。所以,大家在运用这些科学仪器的时候,一定要再三思维,佛在经中也说:“所谓的方便,对有智慧的人来说是解脱之因,对无有智慧的人来说是束缚之因。”打个简单的比方,现代很多人都喜欢看电视,有些人通过电视可以了解佛法的新闻、听闻很多上师传讲佛法,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一定帮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天沉溺于一些迷乱的现象当中,看起来非常可怜,听起来也非常遗憾。所以作为修行人,在使用这些科学仪器的时候,务必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自相续,如果没有这样,开始时想依靠这个仪器学习佛法、弘扬佛法,结果却使自己沉溺在这个深渊中无力自拔,这是相当可惜的!

 

今天介绍一下《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汉地是如何兴盛的,高僧大德们对这部论典又是怎样对待的。

 

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大家应该清楚,汉传佛教历来对《金刚经》相当重视,但《金刚经》的注疏到目前为止有多少本?通过网络也可以看得出来(学院除了个别发心人员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电脑,更不用说上网了,故此处并非指学院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重视的。

 

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大概有八本 [ 1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慧远论师、那波瓦尊者(黑论师)、善天论师、金洲论师等的注疏。在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当中,印度最主要的几位论师,如普明论师、贤德巴的教言,基本上都已引用了 [ 2 ]。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格鲁派主要依靠甲曹杰的注疏,噶举派依据华沃作隆昌巴的广释,萨迦派依据萨迦色朗则莫 [ 3 ] 的讲义,而我们宁玛派,在华智仁波切还没有出世之前,依无著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华智仁波切出世以后,则有堪布根华、根桑秋扎等的注释(藏传佛教中,此类广为人知的讲义大概有20多个),尤其是噶当派,《入菩萨行论》被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 1 ]  有些论师认为有十个版本。

[ 2 ] 藏文《丹珠尔》大概有两函是印度论师的注疏,108本讲义中译成藏文的只有八九本。

[ 3 ] 萨迦色朗则莫:萨迦五祖之一。

 

要知道,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 4 ]、250多函《丹珠尔》[ 5 ],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在这么多的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须要学习的,唯有这一部《入菩萨行论》。所以,你们应该好好思维:这部《入菩萨行论》在佛教当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影响是什么样的?价值是什么样的?藏地和印度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并不是没有论典可学,也不是没有经典可学,但在所有的经论当中,哪一部是大家必须共同学习的?你们不妨仔细想一想。

 

[ 4 ] 甘珠尔:藏文《大藏经》的经典部分。

[ 5 ] 丹珠尔:藏文《大藏经》的论典部分。

 

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这些大德们并不是找不到其他的教证,之所以如此,本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所以,你们不要认为这部论典哪里都可以听得到,什么宗派当中都有,这种想法完全是错的!

 

前一段时间,拉萨的文物馆里发现了贝若扎那 [ 6 ] 对本论的一个注释(因为历史的各种原因,此注释一直没有公开),由于年代古老,有很多纸张粘在一起,现在他们请了西方和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技术人员,想通过各种方法把它恢复,但能不能恢复呢?我想可能有点困难。现在藏地的很多大德对这件事情非常关注,当然,有智慧的人对智慧是很关注的,没有智慧的人,对吃的、穿的、自己的住处非常关注,而对有智慧的人来说,这些根本无所谓。

 

[ 6 ] 贝若扎那:莲华生大士的弟子。

 

言归正传,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大家千万不要错过机会,我这里并不是自吹自擂,宣传我讲得如何如何,我们藏传佛教如何如何……当然,你们一个人都不听,对我也是无利无害的,但对于具有智慧的人而言,知道哪些论典是真正的如意宝、哪些是相似的如意宝,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面讲了藏地对《入菩萨行论》的弘扬情况,那汉传佛教是怎么样的呢?在唐朝佛教非常兴盛的时候,《入菩萨行论》还没有译成汉语,后来宋朝永熙二年(公元985年),有一个叫天息灾 [ 7 ] 的译师,才将此译成了《菩提行经》。但因为其中的词句艰涩难懂,至今将近一千多年了,这部论典一直没有弘扬开来。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当时天息灾的翻译是非常精密的,他专门建立了一个译经场,对照印度的梵文本进行翻译。翻译的时候,有主译、润文、监译等八九个分工,主译负责梵文本是怎么讲的,监译监督译文是否有错,还有些人对文字进行润色,对意义进行校对……这种译场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但可能因为众生的福德因缘吧,这部论典在汉传佛教中一直没有得到广弘。

 

[ 7 ] 天息灾:克什米尔人,与施护、法天并称“三大译师”。

 

近几年来,隆莲法师翻译了甲曹杰的《入菩萨行论注释》,台湾的如石法师也到印度求得了《入菩萨行论》的传承,经过很长的时间,认真翻译了本论,同时撰写了《入菩萨行论浅释》,还探索了《入菩萨行论》与《学集论》、《经集论》之间的关系。从那个时候开始,汉传佛教的寺院中,才有个别修行人开始接触《入菩萨行论》。

 

从现在的一些情况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菩萨行论》还不足够,我希望各大寺院、居士团体,或者佛教中心、居士林,应该主动学习《入菩萨行论》。为什么要学呢?你们可以想一想,印度这么多的高僧大德对本论如是的重视,藏地犹如繁星般的无数大德也对本论如是的重视,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和虔诚佛教徒们,你们难道不值得考虑一下吗?

 

有些孤陋寡闻的人可能会想:“这个《入菩萨行论》是藏传佛教的,我才不学呢!”这种想法,完全是被浓厚的执著遮蔽了自己的慧眼。要知道,《入菩萨行论》并不是藏传佛教的,如果你对藏传佛教的佛法不愿意接受,那印度传来的佛法你愿不愿意接受呢?如果不愿意的话,那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全都不要接受了;如果愿意,那这么好的论典为什么不学习?

 

所以,我这次劝发大家在各大寺院、佛学院中好好学习《入菩萨行论》,因为这部论典已经将大乘经论的所有内容以非常简单的文字表述出来了,学习了它,很多人的相续肯定会得到一定的调伏。藏传佛教也有种说法:“这个人的利他心不足,行为不是很调柔,应该学习《入菩萨行论》!”

当然,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祈祷所有的十方僧众不太合理,但不管怎么样,我内心当中确实很想,现代人也好、后代人也好,共同合掌祈请以汉传佛教为主的十方高僧大德,以及一些具有能力的虔诚佛教徒,自己在学习本论的时候,应将其作为一生的修行法要,同时也劝请别人一起来学习《入菩萨行论》。

 

以前上师在世的时候说过,我们学院每年都应讲一遍《入菩萨行论》,可见,学习本论并不是以前听过或者看看讲义就可以了,若是这么简单的话,印度这么多的班智达为什么要写一百多本注疏呢?前两天有个人说:“我以前看过《入行论》的讲义,所以这次不听也可以。”这种话已经将他自己的愚痴暴露无余了,为什么呢?因为藏传佛教中这么多的高僧大德都要学习、研讨《入菩萨行论》,而且还造了这么多讲义,如果《入菩萨行论》真是特别简单,这些高僧大德难道没有事情做了吗?所以,我希望有些人不要把内心的愚痴全部表现在外面,在很多众生面前“表演”,这样也不一定非常精彩。

 

就我个人而言,《入菩萨行论》不是一般的论典,虽然它属于显宗法要,但菩提心在自相续中没有生起来的话,纵然你每天声嘶力竭地念佛,每天专心致志地坐禅,每天都在弘法利生,或者搞一些慈善机构,但是若没有真正的菩提心,一切都围绕着自私自利,这样做善事虽然是有一点功德,但不可能成为解脱之因。因此,每个人应该再三地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你的所作所为没有把握能成为解脱之因,那为什么不学习这样好的论典呢?

 

开讲之前,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寂天菩萨。寂天菩萨生平有七个稀有传记,这次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以后若有空或者方便的时候,稍微广讲一点,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寂天论师的降生年代,这方面历来有一些辩论,布顿大师的《布顿佛教史》、觉囊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有些现代人写的《佛教思想概论》中,记载的年代各有不同。有一本书叫《与西藏有缘》,里面说寂天论师公元687年降生,763年圆寂。还有一位博士,他写的书中说寂天论师生于公元650年,圆寂于750年,大概住世有一百年。不管怎么样,寂天论师应该是七世纪至八世纪中期的人。

 

对我们修行人而言,这些历史不清楚也没什么,关键是自己的修行能否与学习结合起来。如果一个人整天研究这些,眼睛一直往外面看,我觉得这样不太好,但如果整天以修行为主,什么理论也不管,这样也不太好。如果对于作者及其历史背景、身份、成就一无所知,就我个人而言,似乎对他所造的论典生不起信心来,鉴于此,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寂天论师的事迹。

 

在他的七大稀有传记中,我们先讲第一个:寂天论师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因为他前世串习了空性等大乘佛法的缘故,从小就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对佛法三宝有非常虔诚的信心,经常供养十方三宝、婆罗门、比丘等等。他的相续中与生俱有随解脱分善根,不仅对出世间的解脱法门有一定信心,而且对世间上的众生具有慈悲心,尽管他降生于王宫,但对身边的大臣、亲朋好友常以慈悲对待,尤其是看见一些病人、穷人或者其他可怜的众生,他就会生起强烈的大悲心,经常救护他们、帮助他们。

 

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按照印度的传统,他开始学习工巧明等世间技艺,当他全部了如指掌后,国王非常欢喜,大臣们也特别高兴。后来他年龄稍长,准备继承王位,按照当时的传统,登基前要举行一个授权灌顶,就在当晚寂铠做了一个梦:梦中,文殊菩萨坐在他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善男子,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些书中(《印度佛教史》)记载:度母 [ 8 ] 用温水给寂铠灌顶,在接受灌顶时,他觉得特别烫、非常难忍,此时度母就告诉他:“现在的这个不是很难忍,如果你明天继承王位,获得了王权灌顶,来世的地狱铁水比这还难忍!”并劝他看破一切世间法,舍弃王位,到东方的贝嘎地方去面见文殊菩萨。得到这个授记后,他早上醒来前思后想,最后决定放弃王位,骑着一匹骏马,像当年的释迦太子一样离开王宫,赴东而去。

 

[ 8 ] 萨让的《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说是金刚瑜伽母。

 

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直前往东方的贝嘎地方。当他到了那里的森林,恰好遇到一个美女,饥渴难耐的他让美女帮忙看一下马,自己走到泉水旁想喝一点水。正准备喝水时,美女告诉他:“这是世间的水,你最好不要喝,若真是口渴的话,可以饮用这个甘露。”于是给了他一些甘露,消除了他身体上的疲劳。体力恢复后,他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美女回答:“我来自贝嘎地方的森林。那里有一位具足圆满功德的上师,他经常入于文殊金刚定。”听到这个上师的名字,寂铠犹如穷人获得如意宝一样,内心数数欢喜,于是他请美女无论如何要带自己去拜见这位上师。美女答应后,带他去了上师那里。那位上师犹如十万个太阳照射须弥山般威严,身口意三门极为调柔寂静,一见之下,寂铠马上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遂将所骑之马、身上的饰品全部供养,乞求摄受。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师身边静修十二年,亲见文殊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的成就。

 

今天大概就介绍到这里吧。明天以后我们一边讲颂词,一边顺便介绍寂天论师或无著菩萨的生平,同时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习《入菩萨行论》。以我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很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精进,每天都不吃不喝的,看起来对佛法很有信心。但是要知道,所谓的精进,初、中、后三个阶段都要精进,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4 课

 

 

有些道友虽然表面上会说无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但心里并没有真正明白,这是我特别担心的事情。希望大家能深入思维,真正通达这些推理。

 

第一品《观因缘品》主要破斥了他生观点,并没有 广破自生、共生和无因生。这三种生的破法在《中观庄严论释》《入中论》《入行论 · 智慧品》等论典中有宣讲,大家可以参阅。

 

庚二(别破他生)分二:一、破论中所说之他生;二、破世人共称之他生。

辛一(破论中所说之他生)分二:一、宣说他宗;二、破彼观点。

壬一(宣说他宗):

 

承许他生的宗派有,胜论外道等个别外道和内道有实宗。内道有实宗主要指有部 40 和经部 41 。此处主要破有部宗的观点。

 

40  有部:全称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又称说因部,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约 于佛灭后三百年之初,自根本上座部分出,以主张三世一切法皆是实 有,故称说一切有部。创始者为迦多衍尼子(又作迦旃延尼子)  ,据异 部宗轮论、三论玄义等载,佛灭后,上座部由迦叶、阿难至优婆掘多, 皆唯弘经教,至富楼那始稍偏重毗昙,至迦多衍尼子则以毗昙为最胜, 而专弘阿毗昙,遂与上座弟子对立,导致分裂。盖上座部各派一般以 经、律为主要依据,此派则主要以阿毗达磨论书为依据。

 

41  经部: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佛入灭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此 部对说一切有部专重《阿毗达磨论》一事不满,而以《阿含经》为量  (準则、标準)  ,建立自己的学说,故名经量部。此派主张过未无体, 现在实有说。过去诸法,体用已灭, 未来诸法,体用未生,都无实体, 仅现在诸法,体用尚在,可以认为实有。信从契经,固执承认内心、外 境二者皆是实有。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因缘、次第缘 (等无间缘) 、所缘缘和增上缘这四种 缘可以产生一切万法,除此四缘以外,不会再有第五种缘。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的顺序,与原译顺序颠倒,为照顾藏文科判,故略作调整。)

 

有部宗认为:中观宗万法无生的观点不合理,自生、共生和无因生这三种生应该遮破,但他生是成立的,不能破,因为万法依靠他体的各种因缘聚合之后就 会产生。比如稻子或青稞,都是依靠自身以外的种子、地水火风等他缘才能长成。他缘分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四种。

 

◎ 介绍六因四缘

 

宣讲这一颂的时候,论师们一般都会解释六因四缘。所谓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 遍行因和异熟因。

 

一、能作因:指对某法的产生不作障碍的一切法。 比如瓶子、柱子等法对苗芽的产生未作障碍,它们即是苗芽的能作因。它和增上缘没有什么差别。

 

二、俱有因:指同时产生的法互为因果、相互起帮助作用,比如组成色法的八微尘彼此依存、相互起作用,它们互为俱有因。

 

三、相应因:是俱有因的一个分支,特指心王和心所。心王和心所在所依、所缘、行相、同时、同事五个方面相同,并互相起作用,故称相应因。比如心王和受心所同时生起,二者即为相应因。

 

四、同类因:前面的法产生后面同类的法,前面的法即为后面法的同类因,比如瓶子,它的前刹那产生后刹那,前刹那即是后刹那的同类因。

 

五、遍行因:属同类因的分支,即三界中欲界的烦恼心,如前刹那的嗔心产生后刹那的嗔心,前刹那的嗔心即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前世造业后世感果,前世的业即为异 熟因。比如,以前世的善业感得后世的人天果,前世的善业为异熟因。

 

所谓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 (次第缘) 、所缘缘和增上缘。

 

一、因缘:是除了能作因以外的其余五因,即产生 诸法前面的因,比如产生苗芽的种子即为因缘。

 

二、等无间缘:也称次第缘。除了真实无间趣入无 余涅槃之前一刹那的心与心所,不产生后一刹那的心与 心所,故不是等无间缘以外,其余的一切心与心所都是 等无间缘,它是同类因的一种支分。

 

三、所缘缘 (亦称缘缘) :即六识所缘的对境,比如看色法时,色法是所缘的对境,因此叫做所缘缘。

 

四、增上缘:即能作因,凡是对某法的产生不起障 碍的法,都是此法的增上缘。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因和缘是相互含摄的关 系: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这三种缘都包括在能作因当中;而因缘相当于除能作因以外的五种因。实际 上,因缘和这五因并未区分开,很多时候因和缘会结合起来讲,这时也叫因,也叫缘,这样表面上在破缘,实际也在破因。但因和缘在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所不同,《俱舍论》云:在任何一个法产生的过程中,对它的本体起作用的法,叫做因;对它的差别法起作用的法,叫做缘。

 

《俱舍论》中对六因四缘有详细阐述。我们刚学完,我想大多数道友都会有所收获。通达《俱舍论》非常重要,否则在学习中观、因明等很多论典时都会感到有些困难。但从上次考试的情况看,有的道友并没有认真看书,个别人传承是否圆满都不好说。学习《三戒论》时也有这种情况。如果你们对接下来的中观、因明 和现观,还是以这种态度对待,对讲考、笔考等任何考试都不重视,那五部大论最后都会消失在你们的视线中,这是非常可惜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

 

◎ 为何有部宗承许四缘他生

 

有部宗认为:若想长出绿色的苗芽,就要在之前播下灰色的种子,种子即是苗芽的因缘,而两者完全是别别的他体,所以因缘必定存在。

 

所缘缘也应该存在,比如,眼睛见到红色柱子时,从眼识生起的角度讲,对境色法—— 红色柱子就是眼识的所缘缘。

 

等无间缘 (次第缘) 也必定存在,比如,在种子与苗芽中间,如果没有任何违缘存在,那么种子灭尽的无间必定会产生苗芽,因此这种等无间缘也存在。  (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中称次第缘;《俱舍论》中称等无间缘。)

 

增上缘也不可或缺,比如,从生起眼识的角度讲,眼根就是眼识的增上缘。《俱舍论》云:凡是对某法的产生不造违缘、不起障碍的缘,都称为此法的增上缘。

 

有部宗认为:从因缘他生的角度讲,四缘已经包括了一切生法的因缘,除此之外,不存在第五种缘。他们不承认外道一因论的观点,即由遍入天、大自在天或者一个常有自在的神我等创造了万物,也不承认由微尘、 时间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因创造了万物。

 

人们一般也认为诸法肯定有产生,既然有产生,那必定是自生、他生、共生或无因生中的一种,不会再有其他的产生方式,而他生应该最合理。

 

◎ 他生只是假立

 

事实上,他生在内的哪种生都不合理,因为四缘等一切万法没有毫许实有的本体,这样怎么产生呢?对方所认为的他生,只是一种假立而已,与正量完全不符。 如《入中论》云: “愚人为量亦非理。”意思是,凡夫 人因具有愚痴无明,故他们的观点并不合理,不能成为正量。

 

 

过段时间,我们天天都在破对方的观点,因为《中论》里几乎没有教证,整篇都是龙猛菩萨运用尖锐的理证破斥人们各种各样的执著。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懂得遮破的密意,否则不一定能真正生起信心,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以上宣说了有部宗的观点,下面中观宗开始破斥。

 

壬二(破彼观点)分四:一、破因果他生;二、 破缘能立法相;三、以观有无而破;四、破四缘各自法相。

 

癸一(破因果他生)分二:一、破依他缘生;二、 破依他作生。

 

子一(破依他缘生):

 

中观宗驳曰:你们依缘他生的观点不合理,因为因缘和果法之间并没有他体关系。如果两者真正像两个人那样是他体关系,称他生也可以,但事实并非如此。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颂云: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因为诸果法的自性不存在于其本体之外的缘当中,由此推知,果法的自性并不存在;既然果法无自性,与之观待的他性也不能成立;若他性不存在,他生就不能成立。

 

◎ 果法自性不存在

 

首先,果法的自性并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果法的自性如果存在,就应该存在于他体的缘当中,然而,无论在众缘的和合当中,还是在分别各自的缘当中,都没有果法。

 

很多人认为果是由众缘和合而生,但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因为如果每一个缘都不能产生果法,它们合在一 起同样不能产生果法。就像如果五个人都没有眼睛,他们聚在一起同样不会有眼睛一样。

 

为什么说每一个缘都不能生果呢?因为,假如果法是由某一个缘产生,那么在此缘的自体中就应该可以现量见到果法。比如,如果单独的灰色种子可以产生绿色苗芽,那在种子的自体上就应该可以见到绿色,但无论怎样观察也不可能见到。阳光、水、土壤等缘中更不可能有苗芽的自性。由此可知,每个缘的自体中并没有果的自性。如果分别各自的缘中都没有果的自性,那么众缘聚合在一起,也不可能有果的自性。

 

假使缘当中存在果法,产生也不合理,因为既然已经有了果法,产生就没有任何必要,如果还要生,就会有无穷生和无义生的过失。

 

既然在缘的本体中没有果法,那在缘以外的他法本体中有果法吗?更不可能有。由此便可推出,果法的自性不存在。

 

◎ 因缘他性不成立

 

“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既然果法的自性不成立,因缘的他性也不可能成立,因为一切他性都要观待自性才能安立,自他互相观待之故。比如,因为石女儿的本体不存在,所以观待石女儿的他人本体也不能成 立。也就是说,依靠不存在的石女儿,根本无法建立自他本体关系。

 

◎ 他体的含义

 

什么是真正的他体呢?  《入中论》里对此有具体阐释,比如,慈氏和近藏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俩的相续或自相如果在同一时间存在,就叫做他体。

 

大约十年前,法王还没去印度的时候,南卓堪布在学院为我们讲过《入中论》,他在讲第六品时引用教证说:按照中观胜义推理,一个相续的前和后并不是他体法,因为前和后不能同时存在的缘故。

 

◎ 因果非他体,故他生不成立

 

因果之间也不能成立他体,因为果存在时,缘已灭尽;缘存在时,果未产生,缘和果就像柱子和石女儿一样无法同时存在,所以,缘和果不可能成立他体。

 

《入中论》云:“芽种既非同时有,无他云何种是他,芽从种生终不成,故当弃舍他生宗。”意思是,人们一般认为,苗芽是通过种子、地水火风等因缘聚合 而产生,种子等因缘与苗芽之间显然是他体,因此他生必定存在。但这并不合理,因为芽和种不会同时存在,所以无法成立二者是他体;不是他体,所谓的他生—— 芽从种生就不能成立,所以,智者应当舍弃他生宗的观点。《入中论》中重点破斥了这种因缘他生的观点,因

为大多数人,无论是否学过宗派,都会认同此观点。

 

有人可能认为,因和果应该可以同时存在吧,比如,父亲和儿子就可以同时存在。实际上,这种因果只是未经观察的一种假名。胜义观察后就会知道,父亲和儿子在他体关系成立之时,因果关系便已灭尽,而在因果关系成立时,他体并不成立。

 

既然因果不成立他体,他生观点就显然不合理。可见,世人承许的并非正量,只有像中观宗这样用智慧眼观察,如理推断,才是真正的正量。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3 课

 

 

 

 

◎ 佛陀说法的密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时候,曾宣说过十二缘起等 诸法存在的道理。在《阿含经》《大毗婆沙论》 29 和《俱 舍论》 30 等小乘经论中都有这方面的教言。内道有实宗 依此而秉持万法实有的观点。

 

29    《大毗婆沙论》: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全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 论》,玄奘译。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弘护佛教,鉴于当时部执纷 纭,人各异说,便请胁尊者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建立伽蓝,召 集 500 位有名论师,以世友为上座,费时 12 年,造《阿毗达磨大毗婆沙 论》十万颂,详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磨发智论》。是说一切有部的 最高论书。

30    《俱舍论》:佛教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印度世 亲著,玄奘译,30 卷。该论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 切有部重要的阿毗达磨如《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等以及 《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 己的观点,把说一切有部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

 

虽然佛陀的确如是说过,但其目的是为了接引根基 尚未成熟的众生,所以没有真正揭示出万法的实相。若从了义法门——佛陀第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来衡量,就会知道,佛陀的究竟密意是万法皆空,小乘经典所讲的 万法实有的道理并非了义。

 

◎ 本论以二十七品抉择

 

本论宣讲了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之理,揭示出 了佛陀第二转法轮最究竟的密意。全论共分二十七品:

 

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 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 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 十四、观和合品;  十五、观有无品;  十六、观缚解品; 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 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 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 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 各论师之不同观点

 

按照《佛护论》和《无畏论》的观点,全论二十七 品中,前二十五品宣说了如何趋入大乘之道,最后二品宣说了如何趋入声闻之道。

 

《无畏论》在藏文中也叫《噶里晋美》,关于本 论作者有众多说法 31。《佛护论》的作者是佛护论师, 梵语音译为“布达巴乐”,这部论是以佛护论师的名字 来命名。堪布阿琼等有些上师都于净现中得到过《佛护 论》的传承。

 

31    《三论宗通史》:    《无畏论》的作者是龙树菩萨,对于其他作者不太清 楚。《龙树菩萨传》:……中论五百偈。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 《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

 

清辩论师的观点与之不同,他认为本论二十七品都 在宣讲如何趋入大乘之道,并且圆满解释了释迦牟尼佛 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宗义。月称论师在《显句论》等有关注疏当中,持有与清辩论师相同的观点。

 

乙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 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丙一(宣说缘起特法)分三:一、宣说主要特法;

 

二、宣说其他特法;三、断除太过。

 

丁一(宣说主要特法)分二:一、观因缘品;二、 观去来品。

 

一  观因缘品

 

戊一(观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 教证总结。

 

已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总破四生;二、别 破他生。

 

第一品主要宣讲了因缘为空的道理。任何法如果由 因缘聚合而生,则必定为空性,因为这样的生不具有任 何实有自性。如《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 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 不放逸。”《般若经》云:    “色法无生”,意即色法乃 至一切法都是无生。

 

在佛教当中,若想完整论述一个观点,必须有教证 和理证。什么是教证和理证呢?

 

所谓教证,就是作为立论之依据的佛经论典中的词 句。在佛教当中若想立论,就必须用佛教的教言对所立 之论加以印证。理证,是指有理有据的推理,比如因明 和中观的推理,它们不是毫无依据的凭空想象,而是一 种有确凿、充分理由的推断。

 

在《中论》当中,龙猛菩萨运用了大量理证来阐述 万法不存在的道理。《中论》作为一切中观的根本,其 地位极其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如果这次 能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再学其他中观论典就能很容易 通达。

 

首先讲破四边生。虽然在名言中,佛陀承许因缘和 合而生的现相可以成立,很多佛经也讲过诸法的法相, 但在胜义当中,不管是因缘等世间法,还是涅槃等出世 间法,都没有所谓的产生。

 

庚一(总破四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诸法不是自生,亦不从他法而生,也不是自生和他 生两者共生,更不是无因而生,由此可知,万法无有产 生。

 

这一颂是总破四边生 —— 自生、他生、共生和无 因生。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入中论》对 破四边生的方法——金刚屑因做了广解;《中观庄严论释》对离一多因做了广讲。大家可以参考这两部论。

 

为什么本论要首先破生呢?因为万法如果没有产 生,就不会有安住;没有安住,就不会有灭尽……没有 生住灭自然不会有本体,因此,彻底破掉生之后,就能 打破世人对万法的实执。这时就不仅仅是口头上说空, 自相续会对空性生起真实的定解。另外,也如宗喀巴大 师在《理证海》中所说:因为世人对因和缘的执著根深蒂固,所以龙猛菩萨首先在第一品就直接遮破了因缘生 果。

 

颂词第一句“诸法不自生”,意即,任何法都不可 能从自身当中产生。自生主要是数论外道的观点 32 。他 们认为,从自性或主物当中可以变现出一切法。但这种 观点并不合理,如果自己可以产生自己,就会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

 

32   据数论中记载,在久远以前,当人寿二万岁之时,印度出世了一位淡黄 仙人,造有诸多论部而创立了数论派。其数论中阐述宇宙万有之形成, 即以二十五谛为根本原理。将一切所知法归摄于二十五谛之中,由数 立名为数论派,亦名淡黄派。彼派亦有世俗谛与胜义谛的主张,许神 我与自性为胜义谛,其余的二十三法属于世俗谛。或以常与无常而言, 自性与神我属于常法,二十三谛属于幻化虚妄的无常法。实际上自性与 二十三法本体无别,因为世俗诸法皆由自性变现,故称其为宇宙万有的 本体。除了自性幻化的诸法为世俗谛外,再无其余的世俗法。数论派所 许的自生,并不是世间凡夫所谓的先无后有,而是指果法在因位时本 具,只不过暂时未现,一旦明现此果法时则为自生。由于前未现与显 现、前未生与产生有相似之处,故可谓自现或自生。

 

为什么?因为,既然果法在因中已经存在,生就没 有任何意义,因此有无义生的过失;并且由于对方承许 因具有实有的自性,即恒常存在,这样果生完之后还会 无穷无尽地产生,故而有无穷生的过失。

 

第二句“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从他法当中产生。 果仁巴大师在《正见之光》中说:胜论外道等个别外道 和内道有实宗承许他生观点,如果他生成立,那么火焰 当中也可以产生黑暗了,会有一切当中产生一切的过 失,因此这种观点不合理。

 

为什么会有这种过失呢?佛护论师曾用《中论》 第二十品里“因和非因相同”的推理做过说明。人们一 般都认为,能生果的法为“因”,不能生果的法为“非 因”。如果存在他生,那么因和非因就没有任何差别 了,因为如果承许因果为他体,即两者以别别他体的方 式存在,那么因存在时,果已经有了独立的自性,这样 因对果的产生实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对果不起作用 的角度讲,因和非因没有丝毫差别。如果因和非因相 同,就会有一切当中可以产生一切的过失。

 

《入中论》和《显句论》中也是以“一切产生一 切的过失”来破他生。此理也可用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 33 来解释。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论》讲义对此有阐 释,大家可以参阅。

 

33   不共四大应成因:汇集相违应成因,根据相同应成因(是非相同之类推 因),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因,他称三相应成因。

 

第三句“不共不无因”,其中“不共”是说,不是 由自他二者共同产生。裸体外道承许由自生与他生共同 产生万法。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驳斥说: 由于有自生、他生两种过失的缘故,自他共生不能成 立。“不无因”是指,也不是无因而产生。顺世外道承许无因生,但这种观点是一种最下劣的见解,会有果法 恒有或恒无,以及因缘勤作没有意义等过失。

 

最后一句“是故知无生”,所以中观宗如此立宗: 一切万法,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没有真正的产生。

 

◎ 此颂分出了中观二派

 

关于如何解释这一颂,印度诸中观论师持有不同 的观点。可以说,以此为界,分出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 派。很多印、藏佛教历史典籍中,对此都有详细说明。

 

中观派是如何分的呢?

 

总的中观创始人是龙猛菩萨,对其观点进行弘扬 的是圣天论师。人们将这两位尊者的中观论典称为母中 观,如《中观根本慧论》和《中观四百论》等。为什么 叫母中观呢?因为它们既不属于自续派,也不属于应成 派,而是此二派的来源,即二派尚未分流时的中观著 作。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主要讲见解;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主要讲修行。

 

后代中观论师在抉择《中观根本慧论》见解时出现 了分歧,由此分成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在印度,应 成派的代表人物是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和寂天论师等。 佛护论师虽然早于月称论师,但并没有像月称论师那样 做广大的破立,所以不是应成派的真正开创者。是月称 论师在破自续派清辩论师观点的同时,建立起了圆满的 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的代表人物是清辩论师 34 、静 命论师 35 和智藏论师等。

 

34   清辩论师:     (约 490-570)印度人,著有《般若灯论》解释龙树菩萨的 《中观论》,立自续因之理,创中观自续派见,为经部中观的创始人。

 

35   静命论师:又称寂护论师,生于印度的东方,乃萨霍尔国王之子,曾于 那烂陀寺任堪布,是印度中观自续派大论师,著述了《中观庄严论》 等多部论典,后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广传了五戒、十善、 十二缘起、十八界等显宗法门;引度七位藏人现僧伽相,在藏地奠定了 圣教根本。

 

有些人认为,是藏传佛教把中观宗分成了应成派和 自续派。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中观二派的分歧,在 印度佛教史上一直存在。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 中说:根据布敦大师《印度佛教史》的记载,中观应成 派和自续派的分歧,在古代印度时期就有了。

 

学习《中论》时,大家需要记住,昨天的顶礼句是 整部论的总结,它抉择了万法的胜义实相和世俗现相; 刚才这一颂是中观宗分成了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分界处。

 

◎ 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辩论

 

应成、自续二派论师在解释这一颂的时候,在关于  “是否需要加胜义简别”和“是否需要运用三相推理” 等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双方论师展开了辩论。

 

首先,双方就“是否需要加胜义简别”的问题进行 了辩论:

 

应成派佛护论师在解释这一颂时认为:一切万法无 自生、他生、自他共生和无因生。意即一切万法无论在 胜义当中,还是在名言当中,都没有真实的产生。

 

对于这一观点,自续派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 予以了驳斥。他认为,宣说万法无生一定要加“胜义简 别”,即必须分开二谛,在名言当中,万法应该存在且 有产生;加“胜义简别”之后,在胜义当中,万法在何 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无有自性实有的产生。如果 不加“胜义简别”直接说万法无生,那么名言中的柱子 等一切法都将不存在了,这样会有诽谤名言的过失。  (格 鲁派的有些大德也如此承许。)

 

应成派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破斥了清辩论师的 这一观点。他认为加胜义简别没有必要,如果加上简别, 说“胜义当中没有产生”,那么已经间接承认了在名言当 中有自性生,但这不合理,因为诸法从来没有过自性,又 如何会有产生呢?所以,可以直接说一切万法在何时、何 地,何种情况下都无有产生,不必加胜义简别。

 

双方第二个辩论是关于“是否需要运用三相推 理”:

 

佛护论师在建立自宗时认为:一切万法没有自生、 他生、共生和无因生,如果有生,就会有很多过失,比 如,他生会有一切是因非因产生一切果法的过失;自生 会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

 

清辩论师驳斥说:“你们只讲了自性生的过失, 并未解释具有这些过失的原因,即没有讲能立 (推断的 因)  ,也没讲‘自生会有过失,如同外道所承认的常有 自在的我’这样的同品比喻。因为三相推理不完整,所 以你们的立宗不能成立。”清辩论师《般若灯论》里的 很多内容都在破《佛护论》的观点。

 

为什么清辩论师会这样说呢?因为自续派着重建立  相似胜义,使用的理论是自续推理 36 。自续推理也称自 续因,它是在自他都承认“有法、立宗、能立和比喻” 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推理和辩论。比如“声音是无常,所作之故,如同瓶子”,其中声音是有法,无常是立宗,所作是能立 (因)  ,瓶子是同品喻。在此论式中,需要以因来推断立宗,并且还需一个“如同什么”的同 品喻来加以证明。只有具备了有法、立宗、能立三支和  一个同品喻,才是一个完整的自续推理。

 

36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之所以取名为“自续”,其原因 是:自己站在依据二谛各自量所衡量分别承认的立场上,而在他宗面 前,主要通过运用量成自续因的方式来推翻反方的辩论。

 

清辩论师认为佛护论师的观点缺少了能立和比喻, 所以不能成为完整的推理。

 

后来,月称论师遮破了清辩论师这一观点,他驳斥 说:你们自续派认为名言中万法存在自相,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自续推理。然而,你们也承许诸法无生,既然无 生,能立和比喻就不可能有自性。既然无自性,又以什 么来立宗呢?可见,你们的立宗、能立和比喻之间是自 相矛盾的,有能立等同所立的过失。我们应成派在遮破 对方观点的时候,只要指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来反驳即可,无需能立及譬喻 37。

 

37   比如,破诸法自生观点,只需要指出“果在因当中已有”及“果从因中 出生”二者是互相矛盾的观点破斥即可,不需要能立及比喻。

 

应成推理与自续推理不同,它只是随顺世人对柱子 等法的承许,运用柱子的名言而已,真实义中并不承认 柱子等是实有存在之法。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云:“若为中观派,则不 能以自续比量推理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意思 是,如果是真正的中观学者,就不能使用自续推理,因 为在世间万法当中,没有任何法可以承认。

 

他在《显句论》中还引用了一些教证来说明,如圣 天论师《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38 ;龙猛菩萨《回诤论》 的教证“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 为无过”39 ,意思是,只要我有少许立宗,我就会有执 取此所立的过失,因为我没有任何立宗,因此我不会有 任何过失。

 

38   此偈出自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意即,对有、非有、亦有亦非有 (双俱)   、非有非非有(双非)的边执,以一非一双泯灭之正理,随此四边之次第应当配属,即分别予以遮破,智者以此即能了达四边皆非真 实。

 

39    《回诤论》:龙树所著《中观六论》之一,有 72 偈。内容分二:一为 反对论者之质疑,二为对质疑之批驳。前者乃对大乘教学‘一切法空无 自性’(缘起)之根本命题,加以反驳论难者;后者则系龙树对此论难 一一加以论破,而明一切法无自性,为因缘所生之学说。以上论项有十 种,其中最主要之部分为有关无自性之阐述,以及自性(实体)成立不 成立之论述,对反对论者之正理学派而言,本书可谓系正理学派与龙树 间之论诤。

 

对于月称论师的观点,有些论师认为:因为月称论 师对一切法都不承认,所以他不承认自宗有任何建立,但驳斥他宗的承认应该是有的。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2 课

 

 

 


 

 

这次我们学的《中论》汉文颂词,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在藏地,最早将本论译成藏文的译师是焦若 · 鲁坚赞,即龙幢,后来日称译师进行了修订和完 善。《中论》藏文译本历经了两个阶段才翻译完成。

 

汉文与藏文译本在个别地方稍有差别,这次我花了 很长时间进行对照,对不同的地方都做了标注。大家学的时候对比一下,看看按照汉、藏两种译本分别可以怎样理解,从两方面分析会比较好。

 

乙二(译礼句):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藏地译师在翻译源自印度的佛经论典时,一般都会 在前面加译礼句,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一切违缘,使翻译善始善终、顺利圆满;二、为了自他能开启智慧而顶礼殊胜本尊,祈求得到加持; 三、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顶礼不同的本尊,可以表明 本论属于三藏中的哪一种。

 

以前,藏王赤热巴巾为了让世人能够辨别三藏 18, 对翻译做了规定:译师在翻译印度经论时,在经藏前要 加译礼句“顶礼诸佛菩萨”;在律藏前要加“顶礼一切 智智佛陀”;在论藏前要加“顶礼文殊师利菩萨”。此 处顶礼的是能宣示诸法真实胜义实相的文殊师利童子,表明本论属于论藏。

 

18 赤热巴巾规定:在经论前加“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 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 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加 “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 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加 “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 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早期我在翻译经论的时候,前面也加了译礼句,但 后来觉得在颂词前、讲义前各有一个顶礼句,梵文译成 藏文又有一个顶礼句,如果我再加一个译礼句,顶礼句 看起来好像有点多,所以我现在一般都没加。但按理来 讲,为了遣除违缘,令翻译顺利圆满,应该有译礼。如 果能圆满译出一部殊胜论典,将会利益到很多人。

 

前段时间,我将根登群佩大师一部六十多页的中观 论典译成了中文。国外的大智仁波切对我说:“你这次 完成了一项大工程,翻译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我开玩 笑说:“只翻译了六十几页,怎么能算大工程啊。”但其实他说的也是对的,这部论的字数虽然不多,但从它的意义来讲,的确算是一项大工程。

 

藏地译师在翻译印度经论时还有一个传统,即保留经论的梵文名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令后人不忘前辈译师的恩德。如果鸠摩罗什 大师和日称论师没有翻译《中论》,后人由于语言的隔 阂,不可能懂得龙猛菩萨的金刚语。所以,译师们对佛 法的贡献、对众生的恩德是难以尽述的。

 

二、在众生相续中种下梵文的种子,令之与千佛结 下善缘。所有的贤劫千佛都会用梵语转法轮。法王如意 宝在有些发愿文中说:贤劫千佛中的四尊佛已经出世, 他们都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将来还会有九百九十六 尊佛出世,他们也将以行持梵净行 19 的方式出现于世,用梵语转法轮。如果我们通过学习梵文论名,在自相续种下梵文的种子,就会与贤劫千佛结上善缘。

 

19 梵净行:《宝蕴经》中云:“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 故心清净, 则称之为梵净行。”真正的梵净行就是心要清净。

 

三、表明这部论典来自印度,来源非常清净。古印 度造论极为严格,论典必须经过诸大班智达认真研究、 严格审察之后才能流通,所以能通过的论典都非常可 靠。

 

甲二(论义)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 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一(宣说见解而顶礼)分二:一、宣说中观见 解;二、顶礼宣说者。

 

龙猛菩萨在本论的前后各作了一个顶礼句,用来顶 礼释迦牟尼佛。开头的顶礼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 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为赞叹佛陀的殊胜功 德;最后的顶礼句“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正法,悉断一 切见,我今稽首礼”是为随念佛陀的深厚恩德。

 

印度有些高僧大德,也常用这两个顶礼句来顶礼释 迦牟尼佛。藏地很多大德在传法时为了忆念本师恩德, 也经常用最后一句来顶礼。

 

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传讲《中论》,最好也能像龙猛菩萨这样随念恩德,应想到,传承上师们讲了这部 论,鸠摩罗什等译师翻译了这部论,龙猛菩萨造了这部 论……而所有这些都源于转了三次法轮的本师释迦牟尼 佛。不论是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译师,还是传承上 师,不仅自身具有超胜的功德,而且对我们也有极大的 恩德!

 

大家平时祈祷时,用前面或后面的顶礼句来赞叹释迦牟尼佛、随念恩德也非常殊胜!

 

丙一(宣说中观见解):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在名言当中,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在胜义当 中,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亦不灭,不是常有亦非断灭,不 是一体亦非异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 本颂的殊胜意义

 

龙猛菩萨以这一颂来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它开显 了佛陀所证所讲的缘起空性之理,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已圆满含摄了《中论》的所有内容、全部意义。

 

本颂也是般若智慧的精华,藏地很多修行人在念 完《般若经》或《心经》之后,都会加诵这一颂和下一 颂,依此自相续的般若智慧就会自然生起。另外,当遇 到违缘魔障,需要念诵一些降魔仪轨时,他们也会把这 两颂加在仪轨的后面,依靠般若空性的力量,就能遣除 所有违缘。创立断法的玛吉拉准空行母 20 说:这两颂不 仅是赞叹、顶礼佛陀的偈文,也是极殊胜的降伏法。

 

20 玛吉拉准是藏地十分著名的空行母,她依靠显宗的般若经典开悟,之后 依止帕单巴桑吉,创立了般若法门—— 断法派。她所传下来的法脉, 藏地各教各派都在修。她将很多伏藏品隐藏在神山中,后由一些高僧大 德取出。有关她的生卒年代,很多历史都不相同,有些说她降生于公元1103 年,公元 1204 年圆寂,还有些说她生于 1031 年,她以悲心和空性 的境界摄受了无量众生,尤其是对天龙鬼神,通过布施身体与空性、悲 心结合起来,从而收服、降伏他们。

 

本颂也是对释迦牟尼佛最殊胜的赞叹 (指智慧功德方 面) 。表面看好像只是说“不来不去”等,但实际上, 这四句显示出了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功德——照见了万 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在名言中现而无自性的实相。

 

有些人可能想:生灭、来去、一异、常断这些现象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怎么能说不存在呢?比如,我去经堂上课,下课后回来,我已亲身感受到了来去的存在; 我听课非常认真,而有的人在打瞌睡,我和他肯定不是 一体,所以一异必定存在;我在某日出生,最后必定会 在某日死亡,生灭显然也存在;常和断在生活中经常发 生,因此它们也应该存在。

 

◎ 破解八边

 

对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解释说:从来没有破显现 的中观宗,但要知道,众生所见的生灭、常断、一异、 来去八边的显现,都是由迷乱分别念造成的。虽然它们 在世俗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在胜义中却是远离八边 的大空性,没有任何实有的本体。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世俗的显现是由迷乱分别念造 成的,那迷乱分别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实际上,迷乱分 别念的根源,是众生相续中的俱生执著和遍计执著。

 

俱生执著,即六道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执著。它并 非后天通过学习等方式产生,包括旁生在内的所有众生 都有俱生执著。由于无始以来串习至今,所以它比遍计 执著坚固得多。

 

遍计执著,即通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执著。我们小 时候这方面的习气并不重,但后来受到外道、唯物论或 西方科学理论等影响,染污了自相续,由此改变了自己 原来的思想。比如,有些人接触一些外道后,便认为万 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或大自在天等。

 

有了俱生和遍计的人我和法我,就有了俱生执著 和遍计执著的迷乱分别;有了迷乱分别,就有了八边戏 论;有了八边戏论,众生就永远不能见到万法的真相,由此而不断流转生死。为了让众生了达实相、息灭轮 回,龙猛菩萨开篇即以总说的方式宣讲了诸法远离八边戏论的真实义。

 

◎ 概述离八边之含义

 

首先“不生亦不灭”,意即在释迦牟尼佛、历代高 僧大德,以及所有证悟缘起空性的智者之根本慧面前, 不生不灭能被如理如实地照见。诸法起初不会产生,如 果“生”像石女儿一样没有真实本体,究竟也不会有灭尽。

 

藏文颂词这一句是“不灭亦不生”,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 21 是说“不灭亦不起”。果仁巴大师认为: 把不灭放在前面也合理,因为诸法之灭若不存在,其生 亦不可立。也就是说,有了诸法的灭,就一定有它的 生,如果遮破了灭,也就遮破了生。所以两种译法并不 相违。

 

21《般若灯论》:又称《中观根本般若灯释》,清辩论师著,主要从词句 上解释《中论》,其另一部论典《掌珍论》,主要开显了《中论》的意 义。

 

“不常亦不断”,凡夫众生都有常和断的执著。已 有的法恒时不变,即是常;以前有后来没有,即是断。 既然诸法从未产生,就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存在,如 此就无有所谓的常,也无有所谓的断。

 

“不一亦不异”,若诸法存在自性,它们之间要 么是一体,要么是异体,然而诸法无生,并不存在自 性,所以不可能是一体;若一体不成立,异体也不可能 成立。另外,如果详细观察事物的本体,就会知道任何 法都由支分组成,最后细分至无分微尘、无分刹那,都 无实体可得,由此可知,实有的一体并不存在,如此多 体也就无法安立。所以,任何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 体。

 

“不来亦不去”,一般人都认为色、心等诸法皆有 来去,然因诸法无生无灭的缘故,来去也不可能存在。

 

远离了上述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个边,即 是所谓的离八边。

 

◎ 八边具有决定性

 

很多人可能有些不解,觉得除了这八种执著以外, 世人还有好坏、是非、高低、贵贱等各种各样的执著, 龙猛菩萨为何不安立其他,只安立这八种呢?这八种执著能涵括所有的执著吗?

 

有些论师认为:八边是针对内道、外道、世间人 最主要的执著而安立的。内道有实宗多执著生灭二边, 故以不生不灭来破;外道多执常断二边,故以不常不断 来破;世间人多执一异、来去四边,故以不一不异、不 来不去来破。总的来说,所有内、外道众生最严重的执 著,都可以包括在这八种执著当中。宗喀巴大师在《理 证海》中也说:内道和外道的所有戏论都可以包括在八种戏论当中,除此之外都没有必要安立。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做过解释 22: 若对有部宗最究竟的观点进行观察,如果认为无分微 尘、无分刹那不存在,即属于断灭;如果认为它们存 在,则属于常见。如果以这样中观最究竟的观点来观 察,就会明白,无论是外在的各种显现,还是内在的各 种心念,世间的一切戏论执著,最终都将无余含摄于 常、断等八种执著当中。因此,龙猛菩萨把众生成千上 万的执著安立为此八种。八种戏论的数量具有决定性, 离八边即离一切边。

 

22 《中观庄严论释》:粗常断见:执著有实法非为刹那性是常见;诸如认为现在的蕴不生后世的蕴或者业中不生果,进一步地说,虽然有实法的 因存在,但它却不生自果,这种执著为断见。能遣除如极险悬崖般外道 所执的这种恶见的对治法,即认定一切有实法刹那灭尽、如果因样样齐 全则必定生果的道理。也就是说,认定前因的刹那灭尽非但不是断见, 反而是遣除常边的对治法。认定由因中产生后刹那的有实法非但不是 常边,反而是断见的对治。这两种对治法虽说是符合名言实相的执著智 慧,可是仅仅依靠这一点还无法如理生起出世间的见解,因此必须要通 晓万法无自性。

 

这时便出现了观待空性的常断见:即指执著万法实有的常见与甚至名言 中也不存在的断见。彼之对治:以名言存在作为遣除无边的对治,它不 是有边与常边。无自性是遣除有边的对治,它不是无边与断边。尽管如 此,但有与无的这些执著仅仅是所取能取分别念的自性,因而仍旧需要 生起入定的无分别智慧。

 

当达到超出如是“有”“无”分别念的无分别离戏等性的境界而灭尽一 切执著相之时,执著名言存在、自性无有的戏论二边也将一并远离,当 时,边执见荡尽无余,从而摈除了一切见解。由此可见,遣除粗边、细 边、极细边的前前见解作为后后见解的基础,当离戏达到究竟之后也就 是符合至高无上之实相的见解。……如云“有无此二亦是边”等,应当 明白入定无二的智慧与后得辨别的妙慧对应所遣之细粗边的方式。

 

◎ 内道各派对八边的不同认识

 

对于离八边空性的认识,佛教各派持有不同的观 点:小乘有部、经部所讲的离八边,只抉择到了人无我 空性,保留了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实有,他们对离八 边的本体研究得并不究竟;大乘随理唯识宗讲的离八 边,只抉择到了人无我和相似的法无我空性,保留了成 实的依他起识;中观各派在认识离八边的方式上也有一 些差别。

 

中观宗主要分自续派和应成派两种观点:

 

自续派认为:虽然一切诸法的本体在胜义中远离了 八边,但在名言中八边应该存在。诸法在胜义中不存在 的结论,他们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中观庄严论释》 23对此有详细阐释。自续派首先对生进行抉择,生不存 在,无生就不会存在,以此类推,其他边也都不存在, 最后推出了离八边,但他们保留了名言的生灭等显现。

 

23 《中观庄严论释》对此有具体阐释:渐次趋入无分别的意义而确定中观 之要义的道理(即中观的四步境界):

(一)空性:初学者依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时,如果思维瓶子等了不 可得的意义,则在未经观察的侧面存在,而一经观察则不存在,以思索 这一实相的现空轮番方式显现空性境界。

(二)双运:当时,通过思维它的单空也不成立或者本为空性的同时即 是显现的道理,从而对如水月般“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生起殊胜定 解。尔时,现出缘起性空无违的境界或者称为通达现空双运。

(三)离戏:彼时显现、空性这两者虽然在词句表达的方式中异体存 在,但就本体而言丝毫也不可分割,对此无二无别的道理生起定解,破 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而执著的妄念自可消逝,现出远离破立而能 自然安住的离戏相。

(四)等性:对于这样的离戏长久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 的偏袒所缘之行境得以清净后,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趋至究 竟。如是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即是中观的四步境界,依靠逐步修习 前前而对后后之理生起定解。这些是极为关键的殊胜窍诀要点。

 

应成派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主要是对利根者宣讲自 己的观点,所以在所化有缘的利根者面前,直接宣说了 远离八戏的大空性本体。

 

总之,应成派以下的内道各宗,虽然从不同高度抉 择了离八边,但由于他们都有或粗或细的执著,所以谁 也没能真正抉择到诸法的本体。事实上,在实相当中并 不存在实有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以及成实的心识,诸 法的本体也非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样的万法实相,唯有中观应成派才能真正抉择。

 

◎ 八边安立的次第

 

另外,八边的安立也有一定次第。一般而言,众生 首先会有生灭的执著,认为诸法有产生,之后便会思维 所生之法到底是常还是断,又会想各法之间是一体还是 异体,它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执著通常会以这种顺序产生。因此在遮破时,也要先破生灭,之后再依次遮破其他诸边。

 

凡夫人对生灭、来去等“存在的道理”都很清楚, 但对诸法真正的本性——佛陀所宣讲的般若空性,却一 无所知。即使有些人想要了解,但因智慧不够,最终也 无法企及,就像虽然知道山里藏有如意宝,但因没有寻 宝图,故难以寻觅一样。龙猛菩萨运用自己的超胜智 慧,慈悲地为我们指明了通向万法实相殿堂的道路,由此,后学者才有机会趋入。所以,我们不仅要感恩释迦 牟尼佛,也应该深深感恩龙猛菩萨。

 

丙二(顶礼宣说者):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佛陀不仅能宣说一切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而且能 善巧寂灭能诠所诠等一切戏论,我 (龙猛菩萨) 要以三门 恭敬的方式,稽首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佛陀所阐 演的缘起空性之甚深妙义,在世出世间所有学说当中是第一。

 

◎ 唯佛才能宣说缘起空性法

 

《俱舍论》云:在整个世间,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 彻底通达并宣说与凡夫共同及不共的所有学问。

 

共同与不共的学问是什么呢?共同学问是,在世俗 当中,佛陀宣说了能诠、所诠、法相、名相、心心所、 能知、所知等所有名言法。不共学问是,佛陀宣说了名 言中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起和合的假象 —— 生 灭、常断、一异、来去只是如梦如幻的显现;胜义中, 即在远离四边八边 (或四边八戏) 的法界实相中,万法皆为空性。

 

此缘起空性之法,唯有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其狮 吼声 24 才能圆满宣说。这是佛教所具的最不共之特点, 任何外道及世间人都无法说出。虽然世间有各种各样的 理论学说,但因凡夫具有业和烦恼,因此无法了知万法 实相,而佛陀由于断证已达究竟,能够彻见宇宙真相, 因此,他所宣说的佛法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古往今 来的任何智者,都无法将其推翻。

 

24  狮子吼:佛经以兽中之王的狮子比喻佛的勇猛无畏。《大智度论》曰: “又如狮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 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狮子。”大狮子吼是譬喻佛在大众中说法之音 能决定无畏。《维摩经 · 佛国品》曰:“演法无畏,犹如狮子吼。”

 

◎ 外道无解脱道

 

古印度时期有九十六种外道,如数论外道、胜论外 道、裸体外道、密行外道、顺世外道等等,他们持有不 同的观点,建立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学说。

 

对于外道的见解,我们也有必要做一些了解。在 《如意宝藏论》中,无垢光尊者详细介绍并破斥了外道 的各种观点。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内道修行人通达外道 的一些基本观点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凡夫人的相续中存 有外道习气种子,如果了知了外道观点并彻底遮破之 后,将来就不会误入歧途。

 

有些外道持有断见,认为因果、前后世都不存在; 有些持有常见,认为上帝或大自在天恒常存在;有些认 为通过杀生祭祀、酒肉供养会令圣尊欢喜,以此就会获 得解脱等等。总之,当时整个印度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邪 知邪见。在中国的汉、藏两地也有很多外道邪说。

 

虽然这些外道都自称要引导众生趋入解脱,但观察 其理论之后就会发现,他们都未通达无我空性,不是堕入 常边,即是堕入断边。自古至今,没有一位外道学者或论 师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如理如实地说出万法的真相。

 

◎ 世间学说无解脱道

 

世间哲学、物理学、化学,以及量子力学等各学科 的研究者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对某领域深入研究之后, 建立了相关的学说,但这些理论只是暂时、片面地解释 了一些显现法,并没有触及万法的实相。这种世间智慧 根本无法与释迦牟尼佛圆满的遍知智慧相比。

 

前几天有位道友来我家高兴地说:“堪布,有个好 消息告诉您,现在量子物理学已经接近佛法了!以前量 子物理学家们认为,分子、电子、夸克等细微的法真实存在,现在他们认为这些法好像不能成立。”

 

虽然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我想,如果仅从世间法 的角度去研究佛法,可能很难通达万法的奥义;反之, 如果依靠佛法来研究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将会很有希 望。为什么呢?就像一个木匠,如果他拿着一把木锯去 锯钢铁,锯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同样,量子力学最多 抉择到夸克不真实存在,除此之外,对不存在的同时却 有显现、显现的同时又是空性等道理完全解释不清,而 这些唯有依靠佛陀和龙猛菩萨所宣讲的空性法理,才能 得到圆满的解释。

 

不仅对胜义空性,对世俗缘起生的道理,如果科学 家们能深入研究,最终也不得不承认。关于这一点,我 在《四百论讲解》25 和《佛教科学论》26 中都提过。比 如,科学家认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聚合之后会产 生水。然而,氢元素 ( H ) 和氧元素 ( O )  的性质都未发 生任何变化,既然它们并未舍弃自体,那聚合之后为什 么就变成水了呢?而且,如果是在单个氢原子,或者两 个氧原子的情况下聚合,为什么就不能产生水呢?其中 的道理,只有依靠《般若经》才能解释清楚。

 

25《中观四百论讲解》:世人经常认为,不同的因缘支分和合后,可 以成为一体,生起实有的果,如氢气和氧气聚合燃烧,即可得到水 (H2O) ,而观察之下,氢元素(H)和氧元素(O)的性质并未变 化,它们并未舍弃自体变成所谓的水。可是为迷妄分别心所蒙蔽的有 情,为幻相所欺骗,不能了知水是观待而起的缘起假象,反而执氢氧元 素的聚合能真实成为一体,能成为真实的水,能产生种种解渴、溺人窒 息等作用。作为有理智的人,不应为这些假象所欺,而应透破种种现 象,了达事物的真实面目,超越无明愚痴的束缚。

 

26《佛教科学论》:以佛教的缘起观能了知一切万物在胜义中不生不灭, 世俗中无欺显现种种现象。未观察分析前,存在各种显象,若进行细致 分析,则得不到一个实有的物体。比如单个氧原子和由二个氧原子结合 成的氧气(O2 )都没有任何气味,若集合成三个氧原子(O3 )时,出现 一种臭气,科学家想观察这个臭气从哪里来?析离为单个氧原子时皆无 有,但三个氧原子聚合时却是现量获得,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谜。佛 教认为这臭气是因缘聚合时就产生,佛陀早就在《般若二万颂》里告诉 我们:“只要因缘聚合,就必定会产生因业力所显现的轮回妄相。”

 

很多知识分子分别念较多,疑心很重,要想解除内 心所有的疑惑,就不得不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教典。如果 只依靠世间量子物理学、相对论、化学等理论,即使再聪明,恐怕也难以了知万法的真相。

 

自古以来,世人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然 而大多数都被后人一一推翻。包括前辈科学家辛苦建立 的各种理论,不久之后便被淘汰。人类历史上这种现 象层出不穷。然而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历经了 二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了无数智者的辨析观 察,始终屹然不动,谁也破不了半句。这一现象应该值 得我们思考。有些道友非常聪明,应该把这种智慧用来 研究佛法。如果深入研究,必定会对释迦牟尼佛无与伦比之智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 佛法是世间第一妙法

 

揭示宇宙真相的妙法,唯在佛陀的教言中才有,这 也是龙猛菩萨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的原因。佛陀宣说的 佛法在世间所有学说当中是第一。

 

以前我们讲考时,谁讲得最好,大家就会竖起大拇 指夸奖他:“你今天讲得真好,应该是第一!”在世间 所有学说当中,释迦牟尼佛讲得最好,所以龙猛菩萨要 对佛陀恭敬顶礼。

 

◎ 将所学与自心结合

 

今天讲考时有些道友结合自身讲了一些感悟,这样 很好。无论学中观、因明还是《俱舍论》,都应把所学 与自相续结合起来。应知道,并不是这些论典赐予了我 们某种能力,而是我们能否结合自相续,用上里面所讲 的每个道理。如果用上之后,自己的相续逐渐变好了, 这种学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在学了今天的顶礼句后,也能把它用上, 以后在讲经说法、祈祷,或是遇到违缘时,能用它来祈 祷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佛的加持不可思议,只要诚挚 祈祷,一定会得到加持!

 

◎  宣说四法

 

这个顶礼句除了顶礼释迦牟尼以外,还宣说了内 容、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四法。讲每一部论时, 都需要宣讲这四法。

 

宣讲的内容是什么呢?有些人认为,“仅仅息灭 八边戏之无遮为此论的内容”,即认为一个无遮单空为 本论的内容。若真如此,本论就成了一部只讲世俗谛,而未言及胜义谛的论典。为什么呢?麦彭仁波切在《中 观庄严论释》中说:“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分 别念可以执著单空,所以单空是世俗谛,并非胜义谛, 因此这种说法不合理。本论宣说的内容是远离八边的实 相——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这不是 在抉择世俗法,而是以破戏论为其所诠内容。

 

大家在学习《中论》的过程中,在未生起一定见解 之前,可能会对这种离戏实相感到无法堪忍,所以最好 提前做好一些心理准备。

 

学习本论的必要 27 是:依靠本论能够很容易通达万 法在名言中因缘和合而生、在胜义中远离八边戏论的道 理。

 

27《藏汉词典》说的是“需要”。

 

若想通达大圆满或大手印等无上密法,也必须通 达中观,因为修密法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执著,一定要 观离戏空性 28。关于这一点,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 论》中说:我的所化众生,必须要有应成派的见解,抉 择以后才可以趋入我所讲的境界。

 

28《定解宝灯论》云: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仅从离戏分 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必要之必要,亦称“需要之需要”或“最究竟之需 要”。最究竟的需要是什么呢?即通过闻思本论,最终 得到无余涅槃、获得佛果。

 

所谓关联,即必要与论典之间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 系。

 

回目录

 

 

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1 课

 

 

由于因缘成熟,今天我们有幸一起学习龙猛菩萨 这部非常殊胜的中观论典—— 《中观根本慧论》。这部论揭示了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内容非常甚深。 由于较难掌握,所以需要仰仗各大论师的注释,否则很难趋入。这次学习我们主要依靠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同时也会参考其他一些论师的注疏 1。

 

参考的注疏主要有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和《显句论》、清辩论师的 《般若灯论》、青目论师的《中观》讲义、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 宗喀巴大师弟子岗日江村著的《中观略义》、果仁巴大师的《正见之 光》、华智仁波切的《中论》略义、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等注疏。

 

◎ 传承来源

 

早年,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授过《中论释》。 当时我有辅导的责任,每天都会为道友们再次传讲,所 以,我有这部法非常清净、圆满的传承。

 

在我来学院之前,法王曾讲过一遍《中观根本慧 论》,听早期来的道友说,那次法王是从颂词上直接宣 讲,阐释得特别广。我来学院时已经讲完了,两三年之后,法王如意宝才传了这部《中论释》。

 

◎ 介绍《中论释》

 

《中论释》是由麦彭仁波切所著。在尊者所有的 著作当中,有些是由他亲笔所写,如《中观庄严论释》 《辨中边论释》《辨法法性论释》《经观庄严论密意疏》 以及《智者入门》等;有些是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尊者的笔记整理而成,如《亲友书释》《俱舍论释》以及《现 观庄严论》注疏等。

 

《中论释》并不是由麦彭仁波切亲自所著,而是他 的弟子——协亲结美白玛南加和堪布根桑华丹仁波切, 在尊者圆寂后,根据他在书上写的科判和注释整理而成 的,本论后面的小字有说明 2。现今德格印经院 3 麦彭仁 波切著作印经版中收录了这部论典。我们再三商量之后 认为,这部论典应该包括在尊者的著作当中。

 

2  根据雪域中部之语狮子,了义大全知麦彭蒋扬南加加措亲书之笔记,承 蒙前噶托寺加衮思德仁波切提供誊写顺缘,并赐写前后颂词。然因其余 志未了而匆匆辞世,故令校正等不甚周密。十五胜生周之丙寅年(1926 年)   ,于协亲寂地胜乐吉祥增善寺,由协亲结美白玛南加,与自在演说 教理之(成就者)  —— 堪布仁波切根桑华丹对照颂词注释反复校对,并 最终定稿。愿以此善根能圆满文殊怙主金刚持师徒之心愿,并成为正法 与众生获得广大利益之因。

 

3 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 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等盛名。它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德格,是 萨迦派更庆寺内的一个印经院,由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  · 丹巴泽仁  (1689-1750)  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   至今已有 260 多年的历史。

 

《中论释》的全称是《中论释 · 善解龙树密意庄 严论》。它是以作用立名,即依靠这部注释,能完全通 达龙猛菩萨的密意,了知其真正的智慧,可见这是一部 非常珍贵的庄严论。宗喀巴大师也将自己的《中论》注释称为《理证海 · 善解密意疏》。由这样的论名就可了知,若想真正通达龙猛菩萨的密意,必须依靠高僧大德 们的注解,仅凭一己之力,将很难通达其中的密意。

 

◎ 辅导的重要性

 

这次学习《中论》,大家也要参加堪布堪姆们的辅 导,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多请教,如果自己不懂又不 愿听闻、请教,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之所以希望大家 参加辅导,一方面因为中观确实难懂,另一方面,你们 自己把几部讲义结合起来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  《中论释》顶礼句

 

深广浩瀚智慧虚空界,遣除常断黑暗之光芒, 离边中观璀璨之杲日,恭礼绝伦导师遍知佛。

 

此颂是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深广浩瀚的智慧虚 空界当中 (虚空比喻佛智)  ,出现了一轮散发着遣除常断见 4  黑暗的光芒、远离四边八戏的大中观之璀璨太阳 (太阳比喻释迦牟尼佛)  。作者以三门恭敬的方式,至诚顶礼 整个世间都绝无仅有、无与伦比,并且通达世出世间一 切万法的导师—— 遍知释迦牟尼佛。

 

4     常见:又作常邪见、常论。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 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 此见解,即称常见。

 

断见:又称断灭论。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执断见者谓无因 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

 

这些比喻说明了佛陀具有的功德特点:散发着璀璨 的智悲光芒、能遣除众生内心常断见的黑暗,并且远离 了四边八戏。所有这些功德,都是从佛陀深广无边的智 慧当中起现。

 

要想通达佛陀甚深和广大法门的究竟密意,必须依 靠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的智慧。《中观根本慧论》属于 甚深的中观论典,因此,作者顶礼的第二位本尊是文殊 智慧勇识。

 

无始沉卧心间三有魔,密布有实无实束缚网, 能以智慧利剑斩除尊,至诚顶戴文殊智慧藏。

 

无始以来,沉卧在众生心间的三有 5 魔一直存在 (三 有魔,即障蔽众生心性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生死轮回习气)  ,就如虚空中密布着有实无实的云雾一样,众生 心间的虚空也一直密布着有实无实的束缚网。只有依靠 本尊文殊菩萨的智慧利剑,才能斩除所有束缚,出离三 有。为了让自他获得文殊菩萨的加持,作者至诚顶戴文 殊智慧藏。

 

5  三有:三有者即三界之别名。谓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 作善恶之业,即成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一)欲有,谓欲 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 故名为欲 有。(二)色有,谓色界四掸诸天,由昔往修习有漏禅定而报生此天。 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三)无色有,谓五色界 四空诸天,由昔往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贡为碍而亦随其所 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为无色有。

 

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的智慧藏,观世音菩萨是一切 诸佛的大悲藏。希望大家能经常祈祷文殊菩萨和观音菩 萨。尤其痴心较重的人,应好好祈祷文殊菩萨,这样自 己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愚昧之人。

 

1987 年的时候,法王如意宝要求每位弟子念诵一 亿遍文殊心咒,当时法王还说:“谁能和我一起去五台 山朝拜文殊菩萨,谁就能打开智慧!  ”大家听后欢欣不 已,藏地将近一万人,包括很多堪布活佛,都跟随法王 去了五台山。大家回来之后,智慧果然有了很大提升。

 

作为凡夫人,依靠一些方便法开启、增上自己的智 慧非常有必要。可以经常观文殊菩萨的塑像或唐卡、念文 殊心咒或文殊赞等经咒、学习般若或中观方面的论典等 等。如果即生实在生不起智慧,也要经常持诵文殊心咒并 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不要变成旁生一样的愚笨众生”。

 

下面顶礼龙猛菩萨和他的传承弟子,作者把龙猛菩 萨比作龙王,以此赞叹他的超胜功德。

 

堪忍法海甚深之谛义,顶部蛇冠宝饰极显赫, 发出缘起空性之轰鸣,敬礼龙树父子传承师。

 

“堪忍法海甚深之谛义”,大海里虽然藏有如意 宝,然因大海深不可测,一般人寻而不得,只能望洋兴 叹,唯有龙王凭其超凡能力才能无碍获取;同样,空性法门虽然能生三乘 6 解脱之果,然因极为甚深,一般人很 难理解,唯有龙猛菩萨才能堪忍佛法大海甚深之谛义,凭其超胜智慧无碍通达。

 

6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 乘、菩萨乘又名大乘。

 

“顶部蛇冠宝饰极显赫”,   龙王的头顶佩戴着珠宝 珍贵头饰,是大海中的庄严;龙猛菩萨的顶部以蛇冠珍 宝装饰,极为显赫,世人共称他为世间的庄严。

 

“发出缘起空性之轰鸣”,龙王能发出非常恐怖 的声音,以此能降伏大海里的所有众生;龙猛菩萨能发 出缘起空性之轰鸣法音,以此能断除所有众生的边执邪见。

 

“敬礼龙树父子传承师”,作者在此恭敬顶礼龙树 父子—— 龙猛菩萨和他的心子圣天论师 7 ,以及后来所有 的中观传承上师。

 

7  圣天菩萨:胜嘎拉国(今斯里兰卡)的王太子,宿具不共悲心与智慧, 自幼精研诸明处学术,显非凡的特质。稍长弃王位出家,依班智达玛 哈德哇受具足戒,学习三藏。后为朝礼各圣境,游历至南天竺吉祥山, 遇龙树大士,圣天一心依止龙树大士,尽得显密佛法之教授及一切明处 学术,遂于南印度助师广弘正法。圣天论师是南赡部洲的六大庄严之一  (其余五庄严为龙树、无著、世亲、陈那、法称)   ,著有《中观四百 论》《中观学中论》《断诤论》《成就破妄如理因论》《智慧心要集论》 《摄行明灯论》《理智成就净治心障论》等,密宗方面也有多部著作。

 

如果看了龙猛菩萨的传记,就会知道尊者的很多 超胜功德。我已经把藏文《菩提道次第传承上师传记》 里龙猛菩萨的传记翻译成了汉文,放在了《中论释》的 前面。希望大家能把此传记和《中论释 · 前言》都看一遍。

 

学习任何一部论典,首先要对作者生起信心,这 样才会对该论生信。麦彭仁波切在讲《中观庄严论释》 时,就对作者——静命论师特别予以赞叹。但我们有些 道友却对此比较漠然,有时甚至连所学论典的作者是谁 都不清楚,这样怎么能对该论生信呢?如果没有信心, 学习效果不一定很好。

 

大家最好能了解一下龙猛菩萨,在整个佛教当中,龙猛菩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大菩 萨。释迦牟尼佛在很多佛经中都对他做过授记 8。

 

8  《楞伽经》中有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 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大云 经》亦云:“我灭度后,满四百年,此童子转身为比丘,其名曰龙,广 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文殊根本续》等经中 亦有如此之授记。

 

我已经把龙猛菩萨的传记辛辛苦苦地翻译出来了, 希望你们这几天能看一遍。有的道友在路上忘记向我顶 礼,就觉得好像很对不起我一样,一直道歉说:“对不 起啊堪布,对不起……”其实没向我顶礼,我并没有不 高兴,但我费了这么大力气翻译出来的论典,你们如果 一点不看,我心里还是会感觉有点可惜的。

 

在《印度佛教史》《青史》等很多书中,都有龙猛 菩萨的传记。我在网上查过他汉文版的传记,虽然有几 部,但有些是唐宋时期翻译的,语言比较古,看起来不 太好懂;有些没有介绍清楚龙猛菩萨的真正身份。可能 因为编著者的学术思想比较强吧,所以把龙猛菩萨也看 成是一位学者,像在《印度佛教史》等书中,主要是从 他精通什么知识方面做介绍。事实上,从佛教的角度, 尤其从中观的角度讲,他们对龙猛菩萨的介绍并不全 面。鉴于以上几个原因,这次我下决心翻译了这部龙猛菩萨略传。

 

继龙猛菩萨之后,出现了很多弘扬中观的传承上 师,包括龙菩提、噶里晋美、佛护论师 9 、月称论师 10 等。

 

9  佛护论师(约 470-540),亦作“觉护”,古印度大乘中观学派论师,据 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为南印度人,出家博学,是龙友弟 子,从僧伽罗苦什达学龙树的空宗教义,为龙树、提婆等人所撰的诸论 作注释,著有《根本中论注》等,发展中观学派学说,为中观应成派祖师。

 

10 月称菩萨:生于印度一婆罗门家,幼年学习外道,长大后,经父母同意 而入了内道出家为僧,赴那烂陀寺礼月护阿阇黎受沙弥十戒而得月称之 名,岁足圆受具足戒。他广闻多学显密教法,修证生圆次第,获证希有 神变等。月护阿阇黎请月称回那烂陀寺作主要传法的大堪布,并以弘扬 甚深了义的中观应成派为主。月称菩萨开显了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抉 择了第二转无相法轮中最为甚深了义的大中观,故造有很多显密论著, 如《中论注释 · 显句论》《中观四百论注释》《六十正理论注释》等。 最具权威的论著是《入中论》及《入中论自释》。

 

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一句顶礼传承上师呢?因为凡 夫人被二障遮蔽,想要真正解读佛经、了知释迦牟尼佛 的究竟密意极其困难,只有得地的菩萨,尤其像龙猛菩 萨等佛陀授记的大菩萨,才能究竟开显如来密意、解释 佛经内涵。如果龙猛菩萨、无著菩萨,以及他们的传承 弟子们没有解释,后人很难通达佛陀甚深广大的教义。 因此,麦彭仁波切要对他们恭敬顶礼。我们也应对所有 的传承上师恭敬顶礼。

 

中观根本之善说,汇集众论之精华, 以文殊喜胜妙智,亲笔撰著之注疏。

 

《中观根本慧论》这部善说是中观的精华,《中论释》亦是如此,里面汇集了众多论典之精华;《中论释》的作者是麦彭仁波切,因尊者的异名叫“胜妙智慧”,故称他为“文殊喜胜妙智”。《中论释》中大部 分内容都由麦彭仁波切亲笔撰著,后人整理后结集成了本论。

 

◎ 介绍《中观六论》

 

《中观根本慧论》是龙猛菩萨所著的《中观六论》 中的一部根本论典。关于《中观六论》包括哪些论典, 藏地各派论师的观点稍有不同。像《胜乘宝藏论》和 《布顿佛教史》里的观点,就与宗喀巴大师及果仁巴大 师的观点不同。

 

一般来讲,宁玛派所许的中观六论是:《中观根本 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 研磨论》《成名言论》;格鲁派宗喀巴大师不承许《成 名言论》,而许《中观宝鬘论》为第六论;萨迦派果仁巴大师只许中观五论,认为《成名言论》《中观宝鬘 论》皆非中观所摄的论著,因其并非主要抉择般若空性 之故。

 

关于《中观六论》中的《成名言论》,历史上有过 很多辩论,我在《中论释》前言里曾讲过。全知果仁巴 等有些论师认为:不要说在藏地,即使在印度也没有这 部《成名言论》,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只提到参阅过其他理集五论,并没有提及这部论,既然连广闻博学的月称论师都没有言及该论,或许在印度的论典中,该 论也是子虚乌有。按照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应该将《中观六论》中的《成名言论》换成《中观宝鬘论》。

 

◎ 本年度学习计划

 

今年我们主要学习中观方面的论典。《四百论》和 《入中论》大家在堪布堪姆面前已经听授圆满了。这次 讲完《中论》之后,如果有时间,我还想给大家讲一下 中观六论中的《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 和《细研磨论》,内容都不多。

 

中观论典中还有一部《中观宝鬘论》。喇拉曲智仁波切为这部论写过一部注疏。以前我在一位老堪布那里 得过它的传承,现在这位堪布已经圆寂了。这个传承很 难得到,是老人家有一次来学院住了几天,我才趁机得到的。

 

如果我们今年能把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讲完或 者把传承过完,并圆满了《中观庄严论释》,再加上月 称菩萨的《入中论》和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那 么中观方面的主要论典就全部圆满了。时间比较紧,能否完成也不好说,但我很有希求心,你们的心态我也很 了解,知道大家现在都信心满满,不过到后面破对方观 点的时候,就不好说了,希望那时你们不要打瞌睡啊。(众笑)

 

◎ 宣讲《中论》论名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首义)分二:一、宣讲论名;二、译礼句。 乙一(宣讲论名):

 

梵文: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 Ra 噶

 

汉意:中观根本慧论颂

 

梵文“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 Ra 噶”可分别译为“智慧”“所谓”“根本”“中 观”“颂”。

 

其中“扎加”是智慧之意,比如在《醒梦辩论歌》 当中,    “扎加”即为智慧;    “噶 Ra 噶”是“颂”之意, 藏文中说五十颂或三十颂时,就经常说噶绕噶。这些梵 文连在一起,意即“中观根本慧颂”。梵文论名中没有 “论”字的意思,但在汉文论名中加上“论”字应该也 可以。

 

经论取名方式一般有八种 11 ,即根据地名、时间、 祈请者、所诠义、颂词数量、作用、比喻、作者来安立 名称。本论以作用立名,宗喀巴大师等很多论师都持此 观点,因为在所有的中观论典中,《中观根本慧论》居 根本地位,起到根本性作用。

 

11 一般经论命名的方法有八种:依传法的地方而取名,如《楞伽经》等; 依传法的时间而取名,如《父子相会经》等;因弟子请法而取名,如 《宝月请问经》等;以所说义而取名,如《十地经》等;以颂词数量而 取名,如《般若十万颂》《唯识三十颂》《七十空性论》等;以作用而 取名,如《现证庄严论》等;以比喻而取名,如《佛说稻杆经》《白莲 花经》等;以作者而取名,如《维摩诘经》等。

 

“中观”,也叫般若、智慧、善逝等 12 ,是指远离 八边自性、平等无二的一种境界。它分为能诠句中观和 所诠义中观。

 

12   中观主要指对境;般若或智慧主要指有境。

 

能诠句中观,即能宣说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之文 字,也称文字中观。它分为经中观和论中观。经中观, 是指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所宣讲的般若经典;论中 观,是指龙猛菩萨、圣天论师、月称论师等应成派论 师、清辩论师等自续派论师,或者印、藏、汉等地区的 其他论师所造的中观论典。

 

所诠义中观,即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实相深义。有 基道果的分类:基中观是指现空双运的本基;道中观是 指为了通达果中观所必须经过的方便、智慧双运之道; 果中观是指色身、法身双运的究竟无住涅槃果位。

 

“根本”有两种含义:一、本论是所有中观论典的 根本,即其后涉及的所有中观论典,都是以本论为根本 衍生出来的;二、本论在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中起 根本性作用,其他五论都是其支分。

 

《中观根本慧论》的重要性由此便可一目了然。在藏地,凡学中观的人都对这部论极为重视!自古以来, 《中论》的注疏也不可计数。

 

宗喀巴大师也有一部《中论》注疏 —— 《理证 海》,里面阐释得非常广,虽然有些智慧较高的人喜欢 这样广讲并带有辩论的论典,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学到 中间的时候,就会感觉有些困难,容易陷入茫茫教理之 海而迷失方向。当然注释也不能太略,否则,连解释 颂词的基本意思都有困难。麦彭仁波切的这部《中论 释》,内容不广不略、层次分明,能完全阐释颂词的含义,揭示龙猛菩萨的究竟密意。

 

“颂”,包含品颂及偈颂,是由字数相同之诗文 组合而成。在藏文译本中,这部《中观根本慧论》共有 449 个颂词。

 

“论”,有对治和救护的作用。对治,是指对治相 续中的烦恼与分别;救护,是指从三恶趣乃至六道轮回 中得到救护,或者从一切戏论中得到救护,获得解脱。

 

“智慧”,是指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和佛陀的智 慧。如果能闻思本论并依之修行,就能获得远离一切边 戏、照见万法实相的智慧。

 

学习中观时经常会提到“边戏”,边戏即执著之 意。我们经常说的“远离八戏”当中的“八戏”也是此 意。可能有人想“戏”是不是指戏剧啊?昨天有位道友 把三解脱门 13 解释成见解脱、系解脱和闻解脱。中观当 中哪里讲过这些啊?   (众笑)

 

13   三解脱门:指得解脱到涅盘之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 空,无相,无愿(一)空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 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谓既 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 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 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 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中论释》中引用了陈那论师的教证“智慧度无 二,彼慧即善逝 14 ,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对智 慧做了进一步阐述。此教证在《现观庄严论》注疏里也经常被引用。意思是,智慧度实际无有分别,是无二的 本体,这种智慧即是善逝佛陀 (果般若)  ,为了修持这样 的善逝果位,故将论典般若和道般若等相似般若假立为 般若的名称。这个偈颂主要分析了什么是相似般若和真实般若。

 

14   善逝:为佛十号之一。又作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意即 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 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 涅盘,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十号之 中,第一为如来,第五为善逝。如来,即乘如实之道,而善来此娑婆世 界之义;善逝,即如实去往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此二名用以 显示诸佛来往自在之德。

 

“智慧度无二”,其中“智慧度”即般若。般若可 分为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也可分为经般若、论般 若;或者分为相似般若、真实般若等等。真正的般若, 是远离一切戏论、现空无二的一种境界,因此叫无二。

 

“彼慧即善逝”,这种智慧也叫善逝。真正的般若 是实相般若 (基般若) 和果般若,即实相智慧和果智慧。 其他般若,比如道般若、经般若、论般若等都是相似般若或假般若,但也可以称它们为般若。

 

“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为了修持善逝果位,论般若和道般若等也可以称名为般若。论般若属于 文字般若 15 ;道般若是指有学道的智慧,比如资粮道、加 行道、见道、修道等智慧。有的论师认为,只有见道、 修道的入定智慧才是真正的般若;有的论师则认为,道 般若还包括资粮道、加行道凡夫胜解信地的妙慧。

 

15   文字般若可分为经般若和论般若。

 

学了这一教证,我们就能明白论名中“根本慧”的 真正含义:它是指实相般若 (基般若) 和果般若,即一切 万法远离戏论的实相,并非指相似的智慧。

 

知道什么是根本慧非常重要!学习月称论师的《入中论》时,必须清楚这一点。因为论名中的“入”字一 般解释为趋入的方法。趋入到哪里呢?即以深广的方式 趋入到根本慧当中,因此,这部论也被称为《入根本慧 论》。也可以说,通达根本慧的方式就是《入中论》。 如果连什么是根本慧都不知道,那怎么通达《入中论》 呢?

 

月称论师造过两部诠释《中观根本慧论》的论典: 一部是《入中论》16 ,它是从意义方面阐释;另一部是《显句论》 17 ,它是从词句上面解释。

 

16    《入中论》,为月称菩萨(560-640)所著。内容结构乃根据十地经而 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再加二品,则成十二品。其中第六 品阐述具缘派中观宗之学说甚详,讲解慧度、抉择二谛,盛破唯识,为 本论之中心。

 

17    《显句论》:全名为《中观论根本颂之诠释(显句论)  》简称《显句 论》。作者月称法师依龙树论师之中观根本颂,逐次地诠释。文思细 腻,破除“世俗心性、轻微习性”,从舍离观待中,惊鸿一瞥而超越。

 

今天只讲了题目,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中观根本慧论”的真正含义。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64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讲《楞严经》,刚才因为女众这边今天结束一个灌顶,所以稍微耽误了一点时间。也是没有办法,也是应该值得的。我们为了求法,大家应该可以付出,有时候累一点,有时候苦一点,也是可以消业。

 

最近我们家乡的寺院也刚刚做完了一个灌顶和传承,期间大概一个多礼拜,我们一个老堪布,应该马上97岁了吧,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钟之间,一直在听灌顶和传承。一般来讲,我们可能上了97岁的时候还要这么早上6点到晚上9点,可能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受得了,但是这个也说明了一种法的加持。我们在座的各位到了97岁的时候,如果有个法一直不间断地听,不知道能不能做到?所以我们不管是听传承也好,接受密法,都应该大家值得重视。

 

今天我们就继续讲25大弟子当中的最后一个,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这个算是最后一个。因为观音菩萨成就的境界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说这个是我们今年讲不完。我想今天讲到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完了以后暂时告一段落。所以我们今天也算是一个很好的缘起,大家要发愿:观音菩萨怎么样度化众生,我也应该这样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他具足什么智慧和悲心,愿我也要具足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智悲。我们心里也每个人都是要默默地发这个愿。

 

这样的话,今天佛陀的25大弟子当中,应该是最后一个观音菩萨,但是观音菩萨他的所有的功德今年是讲不完的。实际上我们前面讲到的25个弟子,各自宣说自己的成就因缘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应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努力的话,总有一天会有成就的因缘;还有我们对别人的这种不同的修法和不同的法门千万不能产生邪见和诽谤,你觉得这个可能不太好,但实际上别人确实依靠这样的法门也能得到成就的。

 

所以以后我们如果有机会的话,八十四大成就者,其实八十四大成就者也是有各种各样很深密的成就方法。这个有机会的时候,我们也是应该可以学一学。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确实有些是在做衣服的时候,有些是在各种看起来比现在更有点无聊的,但这个时候他们都得以成就的。所以我们大家学了25大弟子的成就相以后,大家也应该有一种观清净心,这个很重要。

 

我们今天这样讲,我就不怎么特别细微地解释。其实每一个《楞严经》的这些注释当中,每个大德他讲的这种方法都不同,有时候可能不像我们中观和因明,中观和因明好多大德的讲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我们看到《楞严经》,早期的这些大师们,还有后来的这些大师们,解释的方法都不同。

 

所以说,如果要讲广的话,可能这个,比如说通理的观点是怎么样,长水大师的观点是怎么样,交光大师的观点是怎么样,蕅益大师的观点怎么样,还有现在的宣化上人、圆瑛大师,还有很多,包括南怀瑾,他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我也大概大概看了一些,但是实际上每个法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可能《楞严经》确实有好多不同的解释方法。那我们今天也是跟大家字面上做个简单的介绍。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也是观世音菩萨从自己的座位站起,向佛的足下顶礼以后,陈白佛陀这样说的:“世尊,我现在记得很清楚,在往昔恒河沙数,无数的劫过后,有一次一个佛出现于世,这个佛的名号观世音。”现在菩萨的名字也叫观世音,他当时所依止的佛的名号也叫做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当时在这个佛面前,发了无上的大乘的菩提心。这个佛,就刚才观世音这位佛,教我从闻思修行开始入于三摩地。”

 

这里的“闻、思、修”,当然从广义上讲,我们现在平时经常讲的闻思修行,但是在这里他所谓的“闻”,就内在的耳根不去跟随,外在的声尘也不去跟随,就是当下的闻的本性了达,这个是“闻”。

 

然后闻以后,把所闻的道理进行思维以后,现前觉知,也就是这种智慧叫做“思”;然后“修”的话,所有的这些闻慧、思慧,最后归于真心当中,这个叫做“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入于三摩地。

 

所以观世音菩萨这里的闻思修,和我们平时所说的闻思修还是也有一点差别。他这里的“闻”,实际上要找到闻慧,找到闻慧的话,那智慧的本体无所闻的。下面会讲的。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他这里讲,最开始在如来面前闻的时候,其实这个闻,它入于真正的真心当中,也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的妙明本性,不生不灭,清净无垢的这样的这种本体当中。所以这种闻,并不是光听个声音就可以了,它真正是入于这种正道,入于真心当中。

 

入于真心的时候,就“亡所”了,灭亡了所有外在的所谓的声尘,所闻都已经没有了,因为你内观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外在的任何的尘。

 

下面他就分了几个层次来讲,这个讲法是有点不同的,但是也可以这样。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刚开始我们所闻的法进行观察的时候,它的本体是寂静的,所闻的这种对境的声音,有动和静二尘。动,是听到的摇动的这种声音;还有静止的声音。这两种相实际上是要“了然不生”的,这个根本不生不灭的。

 

其实这个是破色蕴。这里有个别的注释对应五蕴和五浊。这个超越劫浊,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这样的境界,它的定力不断地增上的话,那“闻、所闻”,能闻的智慧和所闻的外在的相,这两个——能闻所闻同时超越,同时灭尽,能闻所闻都没有。

 

刚才前面是它的动静不存在,然后在这里,能闻所闻都灭尽。这个破受蕴,超越见浊。这是第二层。

 

第三层: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如果闻不存在,不住的话,那么了知它的觉和所觉,能觉和所觉也是完全是空的,了不可得。知道闻的这种觉和觉知,或者能觉所觉都没有。

 

这个破想蕴,超越烦恼浊。

 

第四个阶段: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因为刚才是觉和能觉都变成空,那这个空,实际上空和觉是圆满的,早已清净的,能空和所空都已经灭了,这样的话,空也是不存在的。

 

这个是破行蕴的,超越众生浊。

 

最后: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到最后空和所空也灭了,生和灭不存在的,这个是真正的现前寂灭。

 

这个就可以就破识蕴,五蕴当中破识蕴,超越命浊,五浊里面的命浊。

 

这种观察方法基本上是我们经常讲中观的现即是空,然后空双运,双运等性,等性最后抉择为离戏,中观的四步观察方法也是比较相同的。

 

这里从闻开始观察到觉,觉开始空,最后空现前无有任何生灭的。其实最后的寂灭现前的话,这是应该最高的一个菩萨的境界。

 

在这里观世音菩萨通过耳根得到,在这个观音佛面前,已经得到了最超越的这种境界。并不是我们耳朵听到什么东西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他真正听到的声音的最深密的道理完全明白,明白以后超越了一切的所谓的五浊也好,或者是破除了五蕴,得到了最高的一个境界。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这个时候忽然就已经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的,“十方圆明”的这种境界,并且获得了二种殊胜的果位。

 

那二种殊胜的果位是什么呢?紧接着讲: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两个。刚才两种殊胜,第一个,上合十方诸佛的这种智慧觉心。因为观世音菩萨他得到这种境界,实际上是向上的话,所有的十方三世诸佛的智慧妙觉等同的,具足了无缘的这种慈心;下合的话,所有的十方六道众生,对所有六道众生的这种悲心相合的,他完全都是可以称之为大悲同体,无缘悲心也是可以的。

 

我们一般有一些境界的话,可能对佛菩萨欢喜的话,下面的众生不一定欢喜;如果我们特别耽著下面的度众生的话,可能佛菩萨也不一定能欢喜的。我们还有一些实执,这样的话,不一定欢喜的。但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是我们说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上面跟诸佛菩萨的这种慈心和智慧同体的;然后往下的话,六道众生的如来藏也好,六道众生跟悲心可以同体的。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同体悲心,我们看到有一个众生痛苦的时候,马上有感应。因为现在我们对众生的这种心相续还没有完全统一,没有统一的话,他就是众生,我就是我,我们两个之间有山王之隔,所以我们就不可能大悲同体。

 

所以观世菩萨对智慧和悲心都这样具足的。

 

当时观世菩萨说: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他说:“我当时供养观世音如来的原因,得到了如来的这种加持,最后给我授予什么呢?如梦如幻的这种闻熏,如梦如幻的这种闻慧,还有如梦如幻的闻修。”意思就是说,他的现而无自性的,本体是空性的,这样的这种闻性,先听闻的这种智慧;然后闻修,听完了以后,它的这种本性,闻性,实际上跟修行也是无离无合的。

 

本身我们世间当中也是讲,闻思修行兼用,不能脱离。闻当中有修,修当中有闻,这样才是真正的闻思修行。

 

以前有一个意科喇嘛,他说闻和思就像两匹马互相搔痒一样的。可能你们不知道,一般马互相搔痒,它用嘴来搔对方的痒。比如说对方的腰上痒的话,它也是跟它那个地方搔。它们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如果在上面搔的话,这匹马也是跟你上面,两个都互相这样。

 

这个可能你们以前没有放过马都不一定知道,但是这是藏传佛教的有个别的上师的一种说法。闻和思互相都起作用,这个意思。

 

这里也是观世音菩萨所了悟的这种如梦如幻的,闻当中有修的本性,修当中有闻的本性,这个永不摧毁的,非常细微的一种境界,这是金刚三摩地,这就是楞严大定,特别殊胜的。他当时依靠它就破细微的一些无明。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因为如来的同体慈心力量的缘故,他有应化身,有三十二种相,以三十二种化身,入于不同的国土来利益众生。

 

包括长水大师,有很多都讲,本身观世菩萨度化众生无量无边的,就像《华严经》里面讲佛的这种化身是无量无边一样的,无量无边的,不可计数的,但是在这里是大概的一种分类,它的大概的一个分类主要有三十二种相。

 

包括《普门品》当中也有,还有其他的一些经当中,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也有。汉传佛教在包括一些经堂,包括一些殿堂这些里面有,包括一些观音殿当中,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都有画的。所以我们也是,大家应该看到以后也会生起信心的。

 

下面三十二种应化身,它总共是三十二种应化身,但这里大的分类有圣者和凡夫。圣者有大概4个,凡夫有28个。然后凡夫当中,他应化身的天人有7个,人有12个,还有天龙这些,这里有7个,其他里面天龙八部都有,然后还有普通人,还有非人。大概他下面的大的分类就这些,总共是32种。

 

首先他这里讲4个圣者。他用圣者来度化的。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当时观世音菩萨跟佛陀说:如果有一些菩萨,他想入于三摩地,并且他们进行修持无漏的法,这样的话能现前最殊胜的见解,能现前圆满。

 

因为他这里菩萨相,要么是十地末尾的菩萨,要么以佛的形象,观音菩萨在这些菩萨,尤其是像十地菩萨、九地菩萨这些菩萨的话,你一地菩萨来度化他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应该显现佛身来为他们说一些果法,让这些菩萨获得解脱。这是观音菩萨是以佛的身相来度众生的意思。

 

然后圣者当中第二个: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如果有些有学者,他就喜欢寂静,在寂静当中现前他妙明觉性,而且他最甚深的这种境界能现前圆满的话,我在他面前现前独觉。”

 

他下面有个缘觉,独觉和这个的差别,独觉就像我们说的麟角喻独觉,长水大师也是这样讲的。藏文当中翻译的也是麟角喻,因为独觉有一个是部行独觉,是很多群体当中在的;一个是麟角喻独觉,他是单独的,佛没有出世的时候,依靠自己的这种缘起观证悟的。

 

他们面前,一些喜欢寂静的,经常爱闭关的这些面前,突然来一个独觉,观音菩萨的化现对他说法,让他“解脱”的。

 

圣者的这四个当中都是说“解脱”的,后面都是说“成就”的,所以“解脱”和“成就”还是在用词上面是有差别的。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圣者当中第三个,“如果有些有学者能断十二缘起,断了十二缘起以后,获得了殊胜的胜妙的境界,现前圆满,我会以缘觉的身份现在他面前。”

 

刚才部行缘觉或者是众会缘觉,众中缘觉,他是在佛出世的时候也有,一般佛出世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缘觉。然后为他说法,令其解脱。

 

当然有一些经典当中讲,独觉的说法并不是口中说法,他的身体显现各种各样的,比如说上身燃火,或者说是降雨等种种方式来说法而让他得到解脱的。

 

第四个: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如果有些通过苦集灭道四谛来学的话,苦集灭道四谛的本体是空性的,最后修到寂灭,这样来现前他的境界的话,我就在他面前现前声闻相、阿罗汉相,然后为他说法,让他们获得解脱。”

 

这是圣者的四个,刚才佛(他这里菩萨没有说)、独觉、缘觉和声闻来度众生。

 

下面天人,刚才讲有大概七个吧,这些都是天人的。

 

首先是讲梵天: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个地方有个“解脱”,下面的全是“成就”,是不是梵天是很了不起的?梵天有能力让他们得到解脱,是吧?

 

他说:“如果众生想欲心马上断绝,最后获得开悟,不犯欲界当中任何的这种戒律,而自己想身心获得清净的话,我在他面前现前梵王身,然后对他进行说法,让他得到解脱。”

 

我们菩萨戒当中也是讲的吧:“如不断淫,障生梵天,何况菩提?”如果我们淫欲没有断的话,那梵天界都是障碍,更何况说菩提呢?

 

所以这个是以梵天来显现的。

 

下面是帝释天。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想获得天主,”统治三十三天的这样的天主的话,他可能喜欢获得这样的,“我在他面前现前帝释天,然后为他讲一些十善这些法,最后让他获得成就。”

 

这是第二个帝释天,下面是自在天。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想自身获得自由、自在,他就‘游行十方’,六欲天呐,还有四大部洲,到处都是想去,我就在他面前现前自在天的身体,然后为他说法而让他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

 

这是大自在天。

 

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想获得了大自在的天“——自在天和大自在天有差别的——“而且他就运行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好,还有色界四禅天,在这里经常飞行,我就在他面前现前大自在天,然后为他说法,让他获得成就。”

 

下面是天人的大将,变成这个。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他自己想统领整个世间当中的这些鬼神,还有救护整个国土,”他这里的一般统领的是十八部鬼神、十八层天这些,如果想统领的话,“我就在他面前现前天将,然后为他们说法而令其成就。”

 

下面是第六个——四大天王。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希望统治我们整个四大部洲的世界,并且时时刻刻都是保护众生的话,我在他面前现前四大天王,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所以我们这里每一个这种观世音的化身,他真是显现的身份非常的了不起,除了我们肉眼以外的整个天界当中,应该色界天和欲界天,包括四大天王以上,他是这样现前的。

 

第七个,变成四大天王之子。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众生喜欢生在天宫,并且驱驭这些鬼神的话,”可能四大天王的天子,没有四大天王那么权力大,“我就他面前现前四大天王的太子,然后为他们说法,让他们获得成就。”

 

这是刚才观音菩萨,圣者有四个身份;天人有七个不同的天人的身份,讲了这个应化身。

 

接下来,我们人类,显现人的形象。总共有12种人,他也可以在人当中显现这些。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特别喜欢一些人王,领导、高贵的人,有权力的人,那这样的话,观世音菩萨经常显现在我们面前人王相。

 

所以各个国家的领导,这样的话,我们也很难说,是不是观音菩萨也不知道。哪个领导,有时候我们经常看不惯的话,实际上原来是观世音菩萨在那儿。

 

他现为人王相“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是人当中的第一个。

 

然后第二个——长者: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他特别喜欢一些高贵的种姓,豪门富贵,或者说是有福报的这些人,然后世间也是推让,这样的话,我就在他面前显现长者、施主,有钱的人,有福德的人。”

 

我们有些是比较有势力的人,这样就特别喜欢;有些人是特别喜欢有智慧的人。不过在学院当中,好像是再怎么富裕也不一定特别重视,不像世间人一样,我总觉得我们学院的价值观跟很多世间的价值观有点不同的。

 

世间人的话,有些是打架很厉害的话,可能大家都尊重,但我们这里打架很厉害的话,可能被开除了不知道;然后有些人特别特别富裕,特别显耀这样,可能我们这里大家都是修行人,不一定看作是功德;有些长的特别好的话,也就不一定得到大家的这种,因为你长得好看也好,长得难看也好,大家也不管你怎么样的,就无所谓。

 

我们世间当中,长得难看啊、残缺啊,这些很受欺负,但这里可能,残疾人都是这里也基本上都不准收,但基本上都是没有这种歧视。所以可能这个是跟世间上有些不同的有一个群体吧,这个自己也慢慢慢慢也会知道的。所以有些人喜欢这样的长者的话,他会变成一些长者的身份来说法。

 

他这里的“说法”不一定要讲什么四谛啊、四无量心啊、大圆满啊,他也许可能以这个人的身份,然后跟他经常交往,逐渐逐渐让你得到调化。

 

他这里“说法”的话,每一个“说法”,可能也不一定完全是我们就必须要坐在法座上,或者是给你很正规地讲经说法,不一定的。因为有些长者、国王,包括这些人,他本身也不是说法者,所以如果他说法的话,大家都是可能感觉比较奇怪的。

 

第三个要变成,他这里说是居士,但是居士下面也有,意思可能是修行者吧,瑜伽士,或者是在寂静的地方修一些。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人特别喜欢谈一些名言,谈世间的这种名声,他愿意在一些清净的地方居住,在他面前现前这样的这种修行者,或者是居士,或者是瑜伽士,舍事者这样的身份,为他说法而让他成就。”

 

第四个——宰相。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他就喜欢治理国土,可能剖析、判断有一些包括一些城邑之间的一些争讼、争端,有各种这样的话,他会处理、判断。所以我在这些众生面前,显现一些“宰官”,宰相、官家。有些众生喜欢治理的话,在这些面前显现一些有官位的,没有像国王那么大的这些身份,为他说法,令其成就。

 

接下来是我们世间的一些术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众生,他特别喜欢天文地理,或者说是一些阴阳历算这些,包括打卦,各种算命呐,还有一些“摄卫自居”,应该是我们经常修养身心,包括重视自己的健康,可能包括我们世间的医学明啊,包括现在世间的一些养生学,如果这样的话,我就在他面前现前婆罗门。

 

婆罗门是什么都懂,婆罗门是很聪明的一个种姓,尤其是在世间有十八大学问嘛,十八大学问当中很多都是我们现在的什么医学、工巧这些道理,所以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为他们说法而让他成就。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有些男众,他想出家,受持比丘的这些戒律,250条的这种戒律,我就在他面前现前一些比丘的身相,为他说法。”

 

有些人想出家,但是前面没有授戒师,没有比丘身的话,他也得不到的,所以在他面前显现比丘相。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女众想出家,守持清净的戒律,”360条的,这样的话,观世音菩萨说,“我就在他面前现前比丘尼的身相,而为他说法,令其成就。”

 

人当中第八个: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一些男众,他喜欢受持五戒,三皈五戒,这样的话,我就在他面前现前优婆塞,也就是男居士的身相为他说法,令其成就。”因为他一个人很孤独的嘛,还有旁边有一个男居士。

 

其实观世音菩萨是经常随顺众生吧,有些人是以比丘来度化的话,他面前现前一个比丘跟他同伴;如果像比丘尼的话,那她面前现前比丘尼。所以我们有些时候说,观音菩萨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话,那就什么都可以幻化的,他只要度众生,以什么样的相来度众生都是可以的。

 

第九个: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女众想受持五戒,我就在她面前显现女居士的身份,为他说法而令其成就。”

 

第十个: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些女人,她自己处在可能行政方面,持政方面,有一些是一生来就喜欢学政治,喜欢治理国家这样的,还有一些她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修国修家,这样的话,观世音菩萨在她面前显现“女主身”,相当于是女皇、女总统,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也是什么女首相、女总统,有这样的;还有一些“国夫人”,国家的第一夫人;还有“命妇大家”,就是大臣,还有其他的受到人们尊重的这些女人,我们所谓的一些,比如说不是国家最高领导,但是其他很受人们尊重的一些女性的领导,或者说是智者、学者,还有包括有一些成就者,女性也有很多特别了不起的。

 

如果有些女性需要这样来度化的话,他会变成这种身相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第十一个: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男性,他不愿意染污自己的身心,一直是清净的安住。有些是可能从小就出家,有些虽然不是佛教的出家,但婆罗门教和其他当中也有一生都是不会染污的。这样的话,那观世音菩萨在他面前也是显现为童男身。他自己也是这样的清净身体来跟他一起同行,“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人当中的最后一个: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一些处女,她就“爱乐处身”,她跟刚才的童男一样的,一生不被不清净的法所染,一直这样清净的生活着,她就“不求侵暴”,不求任何的家室,这样的话,观世音菩萨也是在她面前显现童女身,为她说法而使她成就。

 

这是刚才人类当中有十二个,下面天龙八部里面有好像七个吧。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一些天人,他就喜欢离开这样的天伦的生活,他不愿意当天人,这样的话,观世音菩萨显现天身相,然后为他说法,讲三十七道品这些,让他成就。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第二个是龙,因为我们前面讲的龙类是比较多的,四种龙类等等。如果有一些龙类,他们喜欢出离龙类的世界,他不愿意在龙群当中活着的话,观世菩萨现为龙王的这种身相,然后为他说法,令其成就。

 

后面的天龙八部里面,好多都是他不愿意在那里,自己同类的身相不愿意这样过下去,他以这种身相来度化他的。

 

第三个: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一些药叉,他也喜欢离开自己的这种药叉类的生活,或者是这样的身份,观世音菩萨在他面前现前,以药叉身相,为他说法,令其成就。

 

其实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讲过,我们要度众生,还是以自己的这种身份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要度在家人的话,其实出家人度很难的,他们有些是有这种害怕。

 

如果真的要想度在家人,可能尤其是在家人身份也好一点。不然的话,出家人和在家人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这种生活,如果没有共同的生活的话,不发心比较大的有一些的话,要度他有时候很难的。

 

出家人度出家人还比较容易的,因为志同道合吧,就比较容易的。比如说我是一个出家的法师,我跟出家人讲经说法的话,可能比较方便一点。但是我跟在家人讲的话,有一部分在家人觉得见到出家人很好,有清净信仰的人还可以的,但是有一部分人就觉得:“跟我不同的,他自己是出家人,这些光头沙门,他自己天天吹,我们在家人是要有上上下下的生活的规矩,我怎么能听他的?”所以有时候也不好度的。

 

所以这里你看观世音菩萨,好像天龙夜叉、乾闼婆等等这些度的时候,他用他们的身份来给他说法,让他离开他的这种身份。在这里基本上也是这样的。

 

在药叉面前给他这样说法,而令其成就。

 

第四个: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乾闼婆他也喜欢脱离自己乾闼婆的身份,观世音菩萨显现乾闼婆的身体,然后为他说法,令其成就。

 

第五个是阿修罗: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阿修罗他也喜欢离开阿修罗的身份,观世音菩萨现前为阿修罗的身份,为他做法而获得成就。

 

第六个是紧那罗: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一些紧那罗,他就喜欢脱离他的身份,观世菩萨在他面前显现紧那罗的身份来为他说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摩呼罗伽,如果他想离开摩呼罗伽,观世音菩萨也在他面前显现摩呼罗伽,然后说法,而令其成就。

 

还有《普门品》当中有迦楼罗,如果迦楼罗想离开迦楼罗的身份,那观世音菩萨也是显现迦楼罗身相为他说法,令其成就的。

 

还有执金刚神,以前其他的有些里面讲三十二种应化身的时候,执金刚神身,如果也是有些人喜欢这样的话,也是以这种身份来度众生等等。

 

这个是刚才天龙八部里面的,这里是有天龙七部吧,八个没有讲,只有七个。

 

下面讲如果是普通人。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些人,他喜欢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世间人,这样的话,观音菩萨显现为他,然后说法。

 

下面是一个非人,就除了人以外的意思,这个可能意义是比较广的,有些法师说他这里面没有说三恶趣的众生,但其实三恶趣的众生,在观音菩萨的其他的有一些讲他的传记的时候,在地狱里面、饿鬼里面、旁生当中,也是以种种形象来度众生。

 

他这里并没有说是在地狱当中以地狱众生的身份,饿鬼当中以饿鬼众生的身份,旁生当中以旁生的身份,没有这么说。但这里“非人”的话,其实是比较广的。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变成除了人以外的,有些是“有形”的,有身体的;有些是“无形”的,没有身体的,我们根本看不到的,像无色界,或者是众生当中有些是根本看不到的,无形的;有些是“有想”的,我们可能有三界当中的很多有思想的,有感受的;有些是“无想”的,像石头,包括有一些孤独地狱的众生,像桥啊,石头啊,包括各种无情物,它没有想的,各种这些众生,如果他想离开他的身份,那观世音菩萨也显现他自己的相。

 

比如说是有一个石头的众生,看起来都是无情法的一个众生嘛,但这个众生要度的话,观世菩萨也是以跟他有缘的,比较相似的这样的一种身相来度化他的。这样为他说法而成就。

 

所以他这里“说法”,我们前面好像引用过一个教证吧,因为法的内容比较多的,它可以涉及到十个内容。好像《不凡》里面还是什么的,讲了十个内容,所知、道,还有心经、涅槃等等,有很多嘛。

 

我们说法是非要讲一个佛法,但是实际上有些众生他间接依靠这个来得到解脱的,但是看起来不一定是佛法。比如说我要度一个麻雀,我跟麻雀一起叽叽叽叽叽,在叫的时候,看起来都不一定是马上给它讲无我、空性、无常,就不一定,但是以它的语言,让它的相续当中就种下了解脱的种子,慢慢慢慢它趣入解脱。应该是很多诸佛菩萨的示现各种各样的。

 

否则的话,你看六能仁到地狱和饿鬼里面的时候,哪有这样的场合?真正讲经说法的场合哪里有?观音菩萨,因为在六道当中去度化的时候,有些时候是根本没有这种说法的场合,但是他依靠他的这种威力可以度众生的。

 

所以我们自己也是,以后度众生的话,如果是自己有一颗——法王昨天讲的一样的——善良的心,特别善良的心,那你不一定非要给他有一个什么宗教仪式,但你依靠你的这种善良的心,让他断恶行善的话,其实这是一种真正的实际行动当中的转法轮,这个很重要的。

 

他这里的“说法”,当然我们在学了这里以后,观世音菩萨是以种种身相,应机施教。我们也可以这样的,我们虽然现在身体可能一会儿变成天人,一会儿变成龙类,这个是不行的,但是我们接触的这些众生面前我们还是可以的。

 

比如说我遇到一个医生的时候,我就懂到的这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来跟他聊一下;我遇到一个警察的时候,我就警察的有一些道理——我虽然没有像观音菩萨那样的,但是我还是喜欢跟不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尽量地,一个是要吸引他的爱好,同时给他达成一个这种共识,然后有了对我的这种认可以后,再给他慢慢慢慢地进行说法,或者说是让他哪怕是短暂的时间当中的心里的平静,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我们千万不能,比如说来了一个专门学建筑的,然后我们有一个出家人:“学建筑是分别念,你以后不要学,这个是造业的。你这个是正在诽谤如来教法,佛说一切皆空,你现在是不空,什么这样那样的建筑,那有什么用的?”你用自己的这样那样的话,对方马上产生邪见了,马上产生这种恶念。

 

其实我们现在的人的话,他的心里是非常的脆弱,很快的时间当中也可以快乐,也可以痛苦,也可以笑,也可以哭,也可以开心,也可以伤心,也可以做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做无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很多人的这种心态,就随时可以瞬息万变的这么一个心态,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有一种比较固定的价值观,你在旁边跟他说什么都是不会动摇的。不是这样的。

 

现在的世界上,尤其是现在网络时代的人类的这种心,跟以前的人的心那样比较纯洁、淳朴、稳重,不会这样的,他随时都是一点点的语言就可以变化。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给别人的说法有点儿没有对,没有击中别人的要害,从此他对这个完全生起邪见,然后再也不去学。

 

所以观世音菩萨,他随顺众生,身体显现前各种各样,但我们身体完全显现,遇到一个人马上显现,这个有点儿困难,但至少也是我觉得是我们遇到的人类,比如说你去非洲的话,非洲人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样?你去欧洲的话,欧洲人是什么样?你去藏地的话,藏族人是怎么样的?你去什么其他的话,他们的这种习惯是什么样?爱好是什么样?他的传统是什么样?他的习气什么?毛病是什么样?喜欢的是什么样?这些如果你知道的话,那你自己也可以,就像我们一个演员,一会儿他也可以演魔鬼,一会儿他可以演天女,他什么都可以变的。

 

所以我们如果是一个真正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的天使的话,他可以自己随时都是——一颗善良的心肯定是基础,不然这叫做是一种骗人,或者说是一种技术,不太好的——但如果我一心一意地想帮助别人,一方面我也知道我这次如果做不好的话,对方就可能永远得不到利益的;但如果真的是我的方法对了,那对方的这种烦恼有可能会断除,所以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通过这次观世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我们虽然不能现在身体变得这样的,但是至少我们在善巧方便地利益众生方面,大家都是不要那么讲。我有一次课堂上也是讲过吧,有时候我们在不同人面前应该说不同的话,了解不同的情况。

 

世间当中有一个俗语叫做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这个是贬义词,其实我们菩萨的一种善巧方便,确实是观世音菩萨,可能你看,见到人的时候,他以人的形象12种人,见到天龙八部的时候,他们的身相;然后见到天人的时候,也是有他们的身相,有那么多。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看,不同的众生你要去利益,不要刚开始就打一棒,然后马上他就没希望了。这样可能不对的。所以我们也不是讲嘛,我们稍微懂一点佛教的人,不要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哎,你看这里是不对的,犯戒的。这里是造业的,这里是不准。”刚开始的时候不这么说嘛,他犯错是正常现象,他犯戒是正常现象。

 

我们经常不是有一些领导抽烟,这样的话,我说:“对对对,没事的,你抽吧,抽烟很好,很香的,没事的。”那天都是我们那边一个领导,他不是不恭敬的,他跟下面的那些领导就开始安排嘛:“你去跟那个堪布沟通一下,你去跟几个婆娘她们沟通一下。”本来这句话是很难听的嘛,但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跟几个堪姆沟通一下,但这种语言,实际上有时候也是,我们也并不是说:“啊,你这样造谣,你这样称呼不行呐,不恭敬呐!”也不说,就这样的,有些他肯定不是故意的,即使故意的话也没事。有时候有一些语言,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也许是可能用得对,也许是用不对的,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应该有一颗自己的善良的心,这个来对待,这个是很重要的。

 

所以最后他这里说: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这里我们前面讲的,所谓的这些化身,都是微妙的、清净的三十二种应化。三十二种应化身,他入于不同的国土,显现不同的身份,这些全部都是实际上依靠三摩定,刚才闻熏和闻修的这种无作的妙用当中,显现自在成就的,他没有这种勤作的妙力当中。

 

我们经常讲智慧是无有勤作的,它的妙力现前各种各样的游舞,如梦如幻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菩萨这样自由自在地在虚空当中翱翔,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所为。

 

所以我们最后可以讲“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今年我们《楞严经》,应该希望我们每个人的修行也是“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每一个人的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是应该这样的。

 

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每个法本应该过了一大半。一大半的话,我们戒律当中,应该《功德藏》的戒律根本律当中有(上师念藏文),它意思是什么呢?过了一半的话,算是完成,成功,这个意思。一般藏地都有这样的,民间也有这样说法。法王如意宝也是每次讲经的时候:“我们什么法过了一半了,那就以后就没什么问题了。”有这样的说法。

 

所以也是为了一种缘起,我们把《楞严经》,虽然可能从19年开始到现在好几个年头,但中间停了一段时间,然后到最后,我们可能希望以后依靠护法神的加持,依靠所有的僧众的加持力,我们即生当中也是能圆满《楞严经》的后面部分。我们大家也要这样,只要活着,大家也发这个愿。

 

所以到最后依靠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无作妙力自在成就”,这个是我们的一种发愿,也是我们的一种缘起,这样的。

 

然后,刚才我们《普贤行愿品》已经念完了,下面是《愿海精髓》来作回向。今天可能时间稍微有一点那个,但也差别不是很大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63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讲大乘《楞严经》,《楞严经》当中现在正在讲佛陀的二十五大弟子依靠自己各种不同的因缘获得成就。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五根、六境,然后六识,还有五大,也可以说七大。现在我们正在讲七大,七大当中火大、地大已经讲完了,还有水大、风大、空大、识大和见大,后面今天要继续讲这一卷当中的还有五个弟子。

 

后面的这些大德们大多数都是菩萨身份的,虽然说的是阿罗汉果位,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应该是学到最高的,可以说是大乘十地里面不同的菩萨的境界,这个应该能看得出来。

 

下面我们继续讲,应该是在七大当中的水大。25个弟子当中,第20位——月光童子。童子,实际上就像我们将文殊菩萨称之为是文殊师利童子一样的,他这里的修证方面的有一种童子,也可以叫童子。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

 

这里说当时月光童子他也是个法王子,他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然后向佛的足下进行顶礼以后,就陈白佛陀这样说的:“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往昔的时候,过了恒河沙数劫以后,特别特别多的,恒河沙数的劫以后,有一次出世了一位佛,这个佛的佛号叫做水天。”我们三十五佛当中也是有水天如来。

 

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

 

“这个佛陀教菩萨们修习水观。”

 

我们有时候是火观,有时候是不净观,有时候是风观,有时候是虚空观,有时候上师观,观修的方法都不同。我们一般现在的修法当中也有很多,包括我们大圆满当中,有时候观水的声音,观火的声音,四大瑜伽,也有这样的修法。

 

这里说佛陀要求让这些菩萨们主要修行水观,入于这样的三摩地。

 

确实诸菩萨的这种引导方法也不同的,众生的根基也不同的,这次学到《楞严经》以后,大家也应该会说跟自己的宗派和自己的修行方法不同的话,千万不要诽谤。比如说你是从这个法门当中学大圆满的,这个是很重视的,但是别人如果是学其他的话,那你也应该随喜,否则的话,可能因为你不是水观,然后你就去说:“你这样的水观没有什么用的。”你这样说的话,实际上是诽谤佛法。

 

那么怎么样观呢?“观身体当中所有的水的自性,互相无夺。”

 

“无夺”,就是没有相冲,没有相克。因为大家都知道水的自性全是湿性的,没有一个互相起抵触的。火和水互相起抵触的,水性全是“无夺”的。

 

“从我们身体里面,鼻子里面的鼻涕呀,口里的唾液呀,乃至身体当中所有的这些津液、精、血,还有大小便当中所有属于液体的这些,‘身中旋复’。”身中流露出来,或者是它自己周旋流转。

 

那这些不管当时,有些是可能清的、浊的,或者有些是比较浓的,有些是淡的,有些是干净的,有些是肮脏的,不管什么样,“水的本性方面完全是同一的。”

 

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见到自己身体当中清净和不清净的,包括从自己的唾液,乃至所有身体的液体这些,和外面的,我们的山谷里面的水,大海里面的水,乃至佛陀的华藏世界,华藏庄严世界就叫“浮幢王”世界嘛,浮幢王刹土的所有的这些香水海的水,包括极乐世界的香水海的水,或者是不动佛刹土的香水海的水,这些它的本体,从液体同一性质方面,没有什么差别的。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月光童子,他最初的时候也是这样观的,也是一切都是水的本性。其实我们学《俱舍论》,学《瑜伽师地论》,有时候修行人观修的时候,世界上一切都变成水,最后修行人的境界当中真的一切都变成水的,也有这样的水观。包括有一些声闻乘的修法当中也是有这样的。

 

他当初这样水观以后,最后这种修行已经成功了。已经成功以后,可以观得到一切的里里外外的世界,包括他身体在内的一切变成水。他仅仅是见到水,除了水以外什么都没有,这样的境界有的。

 

但是“未得无身”,但是那个时候他的空性还没有得到究竟——所谓自己的身体也完全是空性的——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可能身体是以水自性的一个身体。他执著为是遍满水的这么一个躯体,或者是外面的整个世界也是遍满水,但是这个水在某个物质上面存在的,这么一个。所以人无我和法无我当时并没有完全证悟空性。

 

接下来他就讲了一个他自己的公案。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当时月光童子他在观水的时候,他自己成为一个比丘,关在自己的屋子里面,安静地禅修,观水。这个时候“我的有一个弟子”,他就可能很调皮的,从窗户这边窥视,他就偷偷地去看,看的时候,他那个屋子里面什么都不见了,只见到遍满清水,整个屋子里面全部都是一片水,全部都是变成这样的。除了这个以外,当时什么都没有见到。因为他全是观水嘛,这个原因,别人也是这样的。

 

就像以前龙猛菩萨的弟子观头上有角,《大鹏展翅》里面讲的嘛,最后别人也看得到,在山洞里面,最后又让他有观修没有牛角,然后他又不断地观,最后牛角也没有了。所以说观水的话,修行比较好肯定是可以的,我们可能有些人再怎么观水就越来越口渴,连一滴水都不一定观得出来。

 

这个时候,他就什么都没有见到的时候——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

 

当时这个愚痴的童子,一般童子的话,说是8岁到15岁之间的那种童子。这个无知的小孩,他就比较调皮吧,他取了一块瓦砾,扔在水里面。

 

他就想到底是水,还是他眼睛看花了,是其他的阳焰,还是一种幻化?他看到里面修行人也没有,全部都是一片水海,那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小孩一般都会这样的,他就拿了一块石头,或者是瓦砾,扔在水里面。

 

这个时候就发出了水的声音,然后他觉得,哦,原来是水。然后他就可能是东看西看,“顾盼而去”。他就因为也比较害怕,是不是别人看到了,他从窗户里面爬上去,扔了一块石头,然后就跑了。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当时月光童子出定以后好像感觉不对,突然心里特别绞痛。其实修行有时候是很稀有的,相当于是当时舍利弗也是在禅修的时候受到了恶鬼的违害一样的。

 

这个“违害”,有些注释当中讲得比较少,但是《增一阿含经》里面讲得比较广。当时舍利弗到灵鹫山,他开始入于金刚三摩地,然后他就入定。入定的时候,当时好像是四大天王当中南天王的两个使者经过那里,也是恶鬼。

 

其中有一个恶鬼,他就想害舍利子,他说:“我要狠狠地打一个。”他看不惯。其实舍利子也没有做什么事情,有时候非人也好,这些都是很奇怪的。他也没做什么,他自己坐禅的时候,他看不惯。可能是他带有一种无始以来的恶心吧。

 

然后另外一个鬼给他说:“你最好不要,舍利子是很厉害的,他整个须弥山都是可以打成两半。你如果这样的话,那你肯定是惨了,你最好不要这样的。”他说:“我不怕,我也是非常厉害的。”最后他用拳头来打舍利子。舍利子正在坐禅的时候,他用拳头打舍利子的头,当时舍利子如如不动的。

 

当时另外一个说:“你如果打,我就走了。”然后那个鬼说:“你是不是怕舍利子?”“是,我确实怕,如果你真的要打的话,我提前走。”他已经离开了。

 

后来另外那个恶鬼打他的时候,大地裂开,他直接活活堕入地狱了。

 

后来舍利子出定以后好像有点头痛。什么原因呢?然后到了佛陀那里的时候,佛陀才告诉他,因为有一些恶鬼害你,打你的头,你在入定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而已,这个原因。

 

所以他这里引用了《增一阿含经》里面讲过的舍利弗的一些公案,就像当时舍利弗遭到了鬼害他一样的,他也是心脏痛。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他自己思维:我已经获得阿罗汉道那么长的时间,从来都是没有疼痛的这种现象,今天为什么是突然,入定的时候好好的,出定的时候这么痛,我心脏痛的要命。现在是不是我的道行退失,还是圣果退失?不可能吧。为什么是这样?

 

这个时候,刚才那个顽皮无知的童子来到他面前。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

 

他就说了:我刚才到你这里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确实是一片什么什么,然后我就不小心放了一块石头。

 

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他就告诉他:“你以后如果看见我的屋子里面是水的话,你就把门打开。打开以后,你直接进入到水里面,如果有你当时扔出去的那个瓦砾的话,最好是你把它扔出去。”

 

然后童子依教奉行,后来他入定的时候,这个童子又见到了水,这个时候他没有——如果调皮的话再扔一个,这样的话,月光童子心更痛,呵呵。那个孩子也不是很坏的,他还是听话的——他就依然见到那个瓦砾,他就开门以后把石头就扔出去了。扔出去以后,月光童子当时出定的时候,身体还是恢复如初了。

 

这是讲了一个他当时水观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

 

其实其他的有一些注释当中也讲到,比如说有些尊者观火,观火以后,整个山上都是燃火,全部都是火焰一片,也有这样的。然后观虚空的话,整个世界都是变成一片虚空,全部都变成这样的。一般四大瑜伽修成的话,都会这样的。

 

米拉日巴的传记当中也是讲,为什么米拉日巴当时不被火燃烧,扔到水里面也是冲不走,从悬崖上扔出去也不死,其实很多原因是获得四大瑜伽自在。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

 

他后来经过无量的如来佛面前一直这样修行,一直修行。一直到了一个叫做“山海自在通王如来”,这个如来也是很厉害的,无的变成有的,大的变成小的,无量的变成一,一变成无量等等,能显现各种各样如海的神通,获得自在的这样一个如来。

 

在这个时候,一直到这个如来面前的时候,才把他的身体的执着全部已经消亡了,获得了真正的法无我的菩萨境界。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

 

那个时候,整个十方世界所有的里里外外的水的本性合一,全部所有的水的本性是空的,空和显无二无别的。

 

其实通过水性来证悟,这个也是我们如果真的观察,比如说你一杯水、一滴水,这个水性和整个身内身外所有的水性一样的。

 

然后这个水性也实际上是也不成立的,我们对水滴慢慢观察的时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这样的理念去观察的时候,确实水的本体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通过一种修行,世界就变成水,水就变成了空,空变成了如来藏的光明无二无别的。这样的境界,依靠水大也可以证悟的。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今天在释迦牟尼佛面前,我得到了童子的真名,而且我就有机会参与了这么样的楞严大会,以菩萨身份参加这样的盛会,非常欢喜。他讲了自己这样开悟的境界。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让我得菩提的因到底是什么?对我来说,我肯定是回答水的本性,因为水的本性刚才也讲了,所有的水都是湿性的,它是流通性的,它是无常性的,但是这个水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所以对我而言,依靠它获得了无生法忍,最后圆满菩提的果也是依靠它来得到的。所以对我而言,所有的修行当中应该水大是最好的。在修行当中,对他来讲可能水大是很有感情的,可以这么讲吧。

 

菩萨不知道有没有像我们世间人一样的感情,但至少也是,比如说我们上师如意宝,他对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非常的执着,包括麦彭仁波切的另外有个《直断要诀》,法王当时在琉璃的蓝色的纸上面,用黄金写下来,然后一直放在老人家的前面。

 

我们表面上看这些大成就者是肯定没有什么执著的,但显现上对自己的上师,对自己的法,对自己当时所证悟的这些因缘、地方都会有一些感情的。

 

我想你们很多人也是,如果在喇荣获得证悟的话,以后肯定喇荣是不会忘的:“这里的水、这里的山、这里的虚空、这里的草木等等等,对我而言是如何如何的。”甚至可能想起这个地名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如果在这里没有得到什么加持,没有得到什么感应,什么都没有的话,可能你到了那里:“啊,那个地方是太……我在那里受苦,真的是,那一年我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折磨死了,现在我还很不错的啦。”真的,每个人的这种因缘都是不同的。

 

上师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在哪一个法师,哪一个堪布,哪一个堪姆,或者是哪一个人那里,真正得到了这种法恩,法的这种滋润,那这样的话,永生永世都是不会忘记的,自己觉得是无比的感恩,有感慨万分的。

 

如果你就没有什么的话:“哎,当时那个人真的是耽误了我,他在天天都是夸夸其谈。哇,那个人现在一想起来我都恨他,有机会我想揍他。”这个是每个人的因缘真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下面第21个,以风大成就的。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

 

琉璃光法王子他也是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白佛言,说:“我记得往昔在经过恒河沙数的劫以后,有一次出现一位佛,叫做是无量声如来。”声跟风大也有关系的,我们知道一般任何声音通过风传出来,不然的话,如果风没有的话,任何声音也是没办法的。所以他的名号跟成就也有关系的。

 

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当时琉璃光法王子应该是菩萨:“他当时对我们这些菩萨门做开示,做开示的时候就是‘本觉妙明’,如来藏的光明妙觉就跟我们讲。”

 

讲的时候,他说:“观器世界也好,观有情世界的这种身体也好,其实所有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妄缘’。”妄执的因缘,我们经常说的是最初的无明的动摇,因为它的动摇,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现前。

 

《如意宝藏论》里面,前面都是讲,从本基当中出现基现,然后第一个无明出现,然后向显现、向内显现,最后向外变成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向内的话,个人自己的包括烦恼,还有起心动念,以及自己的整个心和心所等全部显现。

 

“这样的‘妄缘’,全部都是依靠动摇的风力而转的。”当时那个佛陀,他就觉得一切都是在于风上面。

 

我们世间有一些专家,比如说我是专门研究风的话,我一讲到风,肯定我有很多讲的;我是专门研究火大的话,那就肯定有;那佛陀都更不用说了,他最主要的引导弟子的窍诀如果是风大,那他肯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讲。

 

其实不管怎么样,真的《楞严经》讲得很好的。我觉得尤其是我们现在分别妄念非常大的,像西方人喜欢逻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讲的话,大家也可能没什么可说的了。你看风的动摇性也好,水的湿性也好,这些都是不得不承认的,任何一个时代,这个是我们没办法否认的。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讲的话,很多人应该是很能接受的。

 

我希望我们的很多道友,以后在《楞严经》上面多下功夫,有因缘弘扬佛法的话,应该是很好的。当然,你可能稍微智慧要高一点,不然的话里面的词和意义不一定特别能顺得下来。

 

你听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听和讲有点不同。听的时候,有时候打瞌睡,有时候产生分别念,有时候就专注,基本上是反正过了,一个小时很快就走了。

 

但是讲的话,下面那么多人一直看着、听着的,你讲对了,谁都不会点头的;你稍微讲错了的话,很多人像那个英国的议会,下面那个首相讲话的时候,上面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上师模仿)意思就是他的观点不对。所以我们讲的话确实有点难,稍微有点讲不对的时候,下面(上师模仿)就这样摇头。

 

我刚才意思是,可能要有一点智慧吧,不用太高了吧,有一点的话还可以讲。

 

我不能广,不然今天内容比较多。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当时,这个佛给他讲一切器世界、有情世界的来源是风——动摇。“在这个时候,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就开始观修,观怎么样呢?首先是从器世界,外面的十方,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世界的安立来观察,也确实跟风有关系的,跟动摇要有关系的。”

 

“然后又观‘动时’,”未来、过去、现在三世的时间。前面也是世和界观察时空嘛,从时间层面来讲,这个也是动摇的,时间不断地在流动。

 

“又观自己的身体,”前后也好,行住坐卧也好,所有的一切一切,不管是动也好,静止也好,一切也跟风有关系的。

 

“又观我们自己的心的生住异灭,一直起心动念,”这样观察,也跟风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所有的动,最后观察的时候,其实动它自己本体来讲,风也没有什么,动摇跟风,显现上是有,但实际上风大的本体去观察,动摇的本体去观察的时候,都一无所成。

 

所以“诸动无二,等无差别。”器情世界所有的起心动念,所有的动摇,到最后还是空性的,没有什么真正的。所以他依靠风大来证悟的话,也是很容易的。

 

我们表面上看确实一切都动摇,但是这个动摇,本体也是没有的,包括我们现在身体的动摇、心的动摇、世界的动摇,全部动荡不安的话,本体都是空性的,众生很可怜的。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他说:“我最后证悟了,发觉了什么呢?这所有的各种各样的动摇的本性,实际上来的话,也没有来的地方;去的话也没有什么去的所处。所以不管是十方微尘世界也好,颠倒的这些众生,全部都是一片虚妄。”

 

真正去观的话,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都是在动摇,器世界、有情世界都在动。我们心也在动,身体也在动,语言也在动,什么都在动,但是这个动也完全是一种虚妄的,真实当中是没有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下面讲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就像乃至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其实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的众生,或者我们说现在全球当中的所有的众生,“就像是一个器皿当中,装了数百个这种‘蚊蚋’,”蚊虫,好多好多的虫类、蚂蚁,放在一个大盘子里面。

 

“它们开始‘乱鸣’,叽叽喳喳的,它们一直在叫,,但实际上它们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当中,一直争名夺利的,互相鼓吹、狂乱,或者是争斗,一直不断地这样。“

 

这句话我觉得是很像我们现在的世界,我们全球上的世界,俄罗斯在这边,美国在这边,英国在这边,然后朝鲜、日本,还有韩国、巴基斯坦等等,一群一群的这种虫类,然后互相都叽叽吱吱地开始吵,但实际上都是用一种嗔恨心和风的动摇来。

 

真的有时候众生很可怜,前一段时间不是韩国践踏事件,说起来其实人们有时候很愚痴的,为了一个什么节日,为了什么,最后踩踏的时候,大家连自身解脱的机会都是没有的。

 

看到有一些包括战争也好,包括有一些搞各种各样的话,人们这种心一动摇的时候,身体也动摇,动摇的过程当中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但是实际上这些动摇的本体都是没有的。

 

不过有多少人真正了悟这样的风大的本性,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告诉这些窍诀?像刚才在里面讲到的琉璃光王子,也是很早以前他这样证悟了,但是我们现在全球的人们,多少人能真正懂到,也很难说。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他说:“我遇到无量声佛不久的时候,获得了无生法忍,完全心开,”明心见性,豁然开悟,“那个时候就看到东方世界的不动佛国,”然后他可能前往不动佛国,不动佛对他称之为是“法王子”,然后他就开始承事十方的如来。

 

“那个时候身心的这种光明,实际上是通彻无碍的。”他这里的光不一定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光,实际上是光明智慧无有障碍,就我们前面讲的周遍法界,所有的这些万法的本性都已经通达无碍,这个意思。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那我通过我的观察,觉得风力是最好的。风力到最后无有来去。”

 

以前我们去印度的时候,法王如意宝都是依靠风的力量,一个多小时都是听到了文殊菩萨的赞颂文嘛,后来都是让我们也念。

 

所以作为有些修行人,包括大圆满当中,依靠去一些山上观风的声音,或者说是特意做一些自己修行的闭关室,四面都是透风的——如果你们房子不太好,透风的话,可以观风的声音,也许是真的开悟了。但现在好像没有的。以前我们好多人冬天的时候,房子里面也可以看得到外面的光明,也可以听得到风的进来。

 

他依靠风力最后都是无有来去,以此悟了真正的菩提心,然后入于无动的三摩地,就无有动摇的。然后他合十十方的如来,最后给他也是传了一门深入地将风的本体观为空性的一个瑜伽以后,他是这样证悟的。所以对他而言,应该说风大是修行当中最重要的。

 

《楞严经》,一个是它对前面的六根、六识、六境,还有七大,前面有个特别详细的,每一个的本体、作用,它的这种道理作了分析;然后这些每一个大弟子他们怎么样开悟的这些经历给我们讲了。其实我们如果真的是自己修行比较好一点,祈祷上师三宝的话,修行的这种因缘无处不在。我们天天都是跟地水火风打交道,我们天天都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天天都是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修行应该在当下。

 

以前不管是密法的修行人,还是禅宗的修行人,其实悟在当下。他就当下的任何一种景象出现的时候,观它的本来面目以后,当下觉悟的。这是历代的很多大师证悟的一种诀窍。所以我们也按照《楞严经》的观点的话,并不是所谓的证悟在外寻找,心外寻找,应该是在当下的,包括我们自己肉身的周围全部是得到开悟的因缘。

 

而且这个也是通过分析,并不是说别人是拥有的,你是没有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地水火风是谁都有的,眼耳鼻舌身谁都有的,色身香味触谁都有的,但可惜我们很多都不知道怎么样。

 

其实很多前辈的这些大德们,基本上是依靠不同的这些因缘而证悟的。如果我们知道《楞严经》以后,你再去看一下禅宗这些开悟的大德们,可能他们也是有一些上师的窍诀,但是当时的因缘应该跟这里所讲到的这些二十五大弟子的因缘,有些是比较大同小异的,也有一些差别。

 

下面讲第22个,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虚空藏菩萨,一听名字就知道他爱虚空的。我们有些是用名字也可以知道的,对吧?

 

虚空藏菩萨也是从自己的座位站起,向佛足下顶礼白佛这样说的:“我是以前跟如来一起,”好像这里有一些大藏经里面“与”是我和你的那个“与”,“我跟如来”,“如来”也许可能是释迦牟尼佛,“我跟如来一起到定光佛面前得到了无边身。”

 

包括有些其他的经典当中说:“我身即虚空。”虚空藏菩萨他说我的身体即是虚空。

 

“定光佛”是我们经常说的燃灯古佛。虚空藏菩萨,他是在定光如来面前,得到了自己的身体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虚空是无有边际的,身体也无有边际。

 

现在我们的身体是有边际的,有头有尾,自己觉得是有里有外这样的,但是他当时开悟了虚空即是身体这么一个道理。

 

这个时候“手执四大宝珠”,他当时手里执着“四大宝珠”,“四大宝珠”,有些讲的是四大皆空的这种宝器,因为地水火风全部都空。其实是五大,虚空嘛。还有一些包括交光大师,他们说人空、法空、二者空、真空,他以人法空四空这样解释的。

 

不管怎么样,他就以这样的空性的一种标志来照明十方世界微尘数的一切的这些有相的法,全部都是化为虚空。

 

虚空藏是依靠他的一种标志。有些“宝珠”是以真正的一些宝珠来解释,有些是表示一种智慧,它是四大皆空的一种智慧照耀世界,让世界全部都是化为虚空。

 

我们去年讲的有些道理,证悟空性方面祈祷虚空藏菩萨很好的。而且虚空藏菩萨,从他的传记当中也讲到,他引导众生的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经常讲虚空。

 

所以我们可能大圆满的很多传承上师也是,可能跟虚空藏菩萨有关系,他们经常是直指虚空、观虚空,很多虚空是很重要嘛。我们讲《般若经》的时候也是观虚空。观虚空的时候,依靠虚空的外比喻,包括我们讲虚空叫外虚空;内虚空,我们通过那个(??)观脉,大圆满当中这叫做内虚空;密虚空,自己内心当中具有的本来的这种觉性。这个叫做是外虚空、内虚空、密虚空。虚空有很多的窍诀,《一子续》的注释当中也有。

 

照明世界以后,全部都遍于虚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当时虚空藏菩萨,他自己的内心现得大圆镜智。这个相当于是我们的这种第八识,称为大圆镜智,因为大圆镜智是一切智慧的根本。

 

他自己的心就转成为大圆镜智,然后大圆镜智就放射“十种微妙宝光”,“宝光”指的是智慧的光芒。“十种”,有些注释解释为佛的十力,十力也实际上是十种智慧吧。十种智慧的光就显现,然后它流放到什么?十方世界,最后乃至虚空界变成这样。先把内心变成大圆镜智,大圆镜智的智慧依靠十种光芒遍于十方虚空界。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他这个观想方法还是比较复杂的。

 

刚才我们讲的宝幢王如来他的世界,从他的世界的这种光芒入于刚才大圆镜的智慧当中,最后涉入自己的身体,然后自己的身体跟虚空无二无别,互相没有任何的妨碍。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然后又把自己的身体,可以入于微尘数的国土当中,广做佛事,上供下施度化众生。随顺这种修行,可以做这种显现上是如梦如幻的,利益有情的广大事业。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

 

他说:“我这样的虚空藏的大神力,实际上我又详细观察的话,四大就变成虚空,没有什么,而且所有的妄想、生灭,器情世界所有的这些都是跟虚空无二无别的,所以跟佛国完全是同体的。”

 

清净方面,清净的刹土和虚空就无二无别的;不清净的这些,五蕴、十八界这些,也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的。

 

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所以这样的这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呈现的时候,他就获得了无生法忍。

 

虚空藏菩萨,他这样的光跟虚空互相观修,通过自己的智慧入于虚空,虚空还有世界的所有的这些,又入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跟虚空,观察本体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无二无别的。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是应该证悟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在密法当中,经常观虚空、观托嘎,在空性当中把自己的身体、心、眼全部都是融入,无有任何执着的境界当中经常安住等等,这些修法实际上是跟无生法也有一定的关系。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我用我的观察方法,那肯定虚空是最好的,‘虚空无边’,以这样的虚空无边的三摩地入,佛的‘妙力圆明’,如来藏的本来的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显现,就自然而然通达。所以对我来讲,应该虚空是所有修行当中最为第一的。”

 

接下来讲到弥勒菩萨。刚才五大已经讲完了,现在是应该识大和见大。

 

下面讲第23个——识大。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

 

也是一样的,弥勒菩萨从座位站起,在佛足下顶礼,白佛言:“我就能回忆往昔,经过微尘数的劫以后,有一位佛出世,佛号叫做是日月灯明佛。”

 

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他说:“我在这个如来面前有幸得出家,但是不好的是我就特别贪重世间的名和利,也特别喜好交往或者说交游一些贵族,那种富贵的豪门,有钱有名有财的这些人我就特别喜欢。”

 

我们一般出了家以后,有时候是为了利益众生应该可以这样的,但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确实也是有地位的人、有钱财的人,特别特别经常都是一直追逐这样的话,跟这个——不过你们有些想:“没事,他都最后证悟了,我也找这些人,以后可能我会证悟的。”但是也不一定的。

 

他当时确实是世间的求名求利比较重。《法华经》当中也是专门有一个叫求名嘛,他的故事应该是这个。弥勒菩萨,他现在都变成佛的补处,但是实际上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弥勒还是比较调皮的,他还是求名利心比较重的这么一个人。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他后来遇到世尊,刚才那个日月灯明如来,“他教我好好地放下世间的一切,一切万法唯心,三界为识,万法为心。”

 

就像唯识宗的观点一样,很多经典当中也是这样嘛,你求名求利有什么?全部是心造的。你们最好把外界的所有的这些名啊、利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全部放下来,一心都是观自己的心。

 

“让我们入于三摩地。”这样历劫已来,就很长时间以来,依靠这样的三摩地,最后他就承事了恒河沙数的佛。

 

其实每一个菩萨,他确实在因地的时候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应该说是在多生累劫当中,你看恒河沙数,但到底有没有真的恒河沙数,那也不好说,反正是肯定是有很多的如来面前,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积累。

 

我们有些人都是:“我现在来了三年了,怎么还没有证悟呢?我特别特别着急。”你们也可以看,像弥勒菩萨和这些,包括除盖障菩萨也好,虚空藏菩萨,他们是讲到自己的前世的时候,恒河沙数,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并不是一生一世。

 

我们说起来都是很简单,但是我们相续当中真的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不好的习气,这个全部要清除。然后我们的心真正要悟入正道的话,可能也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有时候自己修不起来,或者说境界也没有,或者说是:“我在这里待了那么长时间,连一个好梦都是没有,连一个本尊都是没有梦到。”但其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你天天白天想的乱七八糟的,然后晚上无缘无故梦上师和本尊,也有点困难。

 

如果你白天真的是特别特别的这种,很恳切的心求的话,这个是肯定会有的,这个是一种习气的自现。有些事应该不怪诸佛菩萨,应该怪自己,自己的心一直经常在,表面上是闻思修行,表面上是禅修,但是心可能是没有那么深入地去修,这样一来,有一些境界也不一定的。

 

他说,这么恒河沙数的佛面前这样的承事,修抛弃世间一切,万法为心的三摩地,这样的三摩地修行以后,最后求名求利的心全部荡然无存了,全部都已经就没有了。最后慢慢慢慢才没有了。

 

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他就:“一直到燃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才证得了一切都是微妙的、圆满的,一切万法为心的这样的三摩地,才真正已经现前了。”很久很久以后才证悟的。

 

“这个时候乃至虚空界的,所有国土当中的清净和垢秽,有和无都是自己心的变化。”他就发现这样的,乃至所有虚空界的国土当中的,有些是净秽二者,像我们娑婆世界,有圣者和凡夫,净和秽二者都有;有些只有清净的,没有秽的,就像一些报身世界;有些净和秽都没有,就像法身世界一样的;有些只有秽,没有净的,像恶趣世界一样的;凡是有“净秽有无”的这些道理,他就觉得全部都是我们的心的一个变化,心清净的时候,国土都清净的;心垢染的话,国土都垢染。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其实是每个人的心的一种反射,它的一种变化,就像我们梦里面一样的,你的身体也不好,你的心也不好的话,你当时做梦是全是迷乱的;如果你心很清净,这样的话,那梦境也是非常清净的,就像这样的。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他当时:“了知了一切万法都是唯心造的,识的本性当中也是出现无量的如来。”化身、报身、法身,或者是我们心当中,未来、过去、现在的所有的这些如来,依靠心而产生的。

 

这个是跟唯识宗的观点应该相同的,下面也讲了。

 

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得到授记。可能释迦牟尼佛,他就再授记成为佛的补处。

 

你看那个弥勒菩萨的这些弟子,包括无著菩萨,他们都是爱弘扬唯识宗,还是有关系的。他是当时这么早的佛陀,一直是讲唯识。所以《瑜伽师地论》,有些说是弥勒菩萨著的,有些说是无著菩萨著的,好多里面讲唯识的观点,这个是跟这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圆通,我以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十方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心。心的这种本体圆明,入于圆成实,”你看唯识宗的第一个,其实这么早的时候,我们唯识宗的三自性都已经讲过了。

 

“入于圆成实的时候,远离依他起和遍计执,这个时候得无生法忍的。”所以对弥勒菩萨来讲,识很重要的,识大,识很重要的,万法唯心造。

 

以后我们多学一点唯识宗,不然的话,弥勒菩萨到时候出世转法轮的时候,肯定带有一点唯识宗的习气。所以我们学《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麦彭仁波切也说作为学习大乘者,唯识和中观都要兼学,原因也是这样的。

 

下面最后一个吧。最后一个是,我们以前也讲过,当时净土五经的时候也是讲过《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当时我记得好像是讲了一节课。当时讲得稍微细一点,今天我们稍微给大家讲一下,应该可以。

 

这个是依靠见大而证悟的,第24个弟子。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大势至菩萨,他有同班的,有52个菩萨,他们一起站起来。有些是一个站起来,有些是52个站起来,有些是更多的站起来。

 

在佛足下顶礼白佛这样说的:“我也回忆起,以前恒河沙数劫的

过了以后,有一次有一个佛出世,这个佛叫无量光佛。”

 

这个无量光佛出世的那一劫——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无量光佛出世的时候,实际上是十二个如来相继出世,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出世的,最后一个佛是叫超日月光佛。”

 

有些注释当中讲,因为《无量寿经》里面的无量光的十三个名号,里面也有无量光,还有超日月光,所以应该是一个佛的名号。但有些注释说虽然名字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不是一个如来,因为他说的是无量光佛的时候,十二个如来出世的,最后一个佛出世的时候是超日月光如来。所以包括交光大师也好,还有其他的有个别的一些注释当中,对这个也有不同的说法吧。

 

但我们在这里看,应该是他前面说这个佛的名号叫做是无量光,然后十二个如来出现于世,那么最后一个,这样的话应该不是一个如来吧,如果一个如来的话,可能在一个劫当中,不会这么说吧,他的不同的名字是这些这些,可能会这样讲。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他当时教念佛三昧。”现在净土宗的很多法师弘扬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念佛三昧”就是念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其实“念”它有口念的、心念的。

 

但是从藏文上也好,或者是从他自己的字义来讲,他随念佛。当然口里念佛,然后随着文字也心里观想,也可以叫念佛。但是一般来讲,我们说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传统上是口念阿弥陀佛,叫念阿弥陀佛。

 

但实际上念阿弥陀佛,是当下心里面想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因为“念”,它“今”字下面有个心嘛,心上面现在当下观想,这个比较重要的。

 

他下面讲了两个比喻,一个是两人的比喻,还有一个母子的比喻。

 

首先第一个比喻: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里比喻,“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人记性比较好,他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人他特别容易忘。那么这两个人,不管是碰到也好,不管是没有相逢,或者是见到也好,没有见到也好,”因为一个人特别记性好嘛,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人一会儿就忘了,一会儿就忘了,就这样的。

 

但是这两个人不管是见也好,不见也好,碰也好,不碰也好,“其实两个人如果互相忆念,记性好的人也尽量地去想,记性不好的人那更加注意,如果互相都这样的话,那这两个人实际上是乃至生生世世,可以如影随形的,不相分离也是可以。”

 

其实他下面比喻里面,比如说记性好的人像佛陀,记性不好的人,就是我们众生。如果众生一直不念佛,那佛陀虽然日日夜夜,一日六时都是忆念、垂念你,但是也没有用的,因为那个特别不太听话的。如果记性不好的人也是经常随顺他的话,那见到也好,没有见到也好,他们都还是有机会互相形影不离,有这种机会的。这是第一个比喻。

 

然后第二个比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如来垂念众生也是一样的,就像是母亲特别记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理母亲,他就跑了,虽然母亲怎么样忆念他,但也没有办法。如果这个孩子,也是像母亲忆念孩子一样地对她这样的忆念,那母子两个生生世世,或者是一直互相不离的话,有这个机会的。”

 

这两个比喻,一个是两个人的比喻,一个是母子的比喻。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佛陀的话,肯定没什么问题,佛陀相当于是母亲一样的,佛陀相当于是刚才记性比较好的那个人一样的,他一直是很重感情的,一直经常想的。母亲也一直想孩子的,但是孩子如果一点都不想的话,母亲也没有办法;记性好的人虽然记得,但记性不好的人一直不理他的话,也没有办法的。

 

“如果众生也是像刚才调皮的孩子一样的,他时时刻刻都是一直忆佛念佛,口里面也是经常念佛,心里面也是一直惦记佛陀,观想佛陀的话,那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当下也好,或者未来一定会是能见到。

 

所以现在净土宗,这些是很多大德经常都是用的,大家都是应该知道的。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

 

“这个时候离佛陀不会很远的,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方法。”

 

自得心开。

 

“依靠忆佛念佛的这种加持和观想,自己都是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开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就像染香的人,那他身体肯定有芬芳的那种香气,同样的道理,经常念佛的那个人,佛的加持他一定会是染上的,这个称之为叫做什么呢?香光庄严。”

 

比如说我们天天念观音心咒“嗡玛尼叭美吽,嗡玛尼叭美吽”,就像天天都是染香的人,到哪里都是香香的,对吧?

 

其实真的我们的串习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自己都不串习,自己好像不理不睬的,对佛也不恭敬,对上师也不恭敬,对道友也没有这样的话,那三宝的加持很难自己得到的。

 

如果自己一直下苦功,下功夫,其实这个串习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是只要不放弃,比如说你就对观世音菩萨也好,我觉得我们对观世音菩萨还是很有缘的,文殊菩萨也很有缘的。

 

今天好像后面的很多法都是跟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全部都合在一起了,很有可能今年如果死的话,这些人应该都会往生极乐世界,观音菩萨迎接,有可能的。所以今年谁死的话,那说明他是应该开心地走就可以。

 

可能谁都不愿意走,今年不死,明年堕地狱也不走。呵呵。

 

刚才说“香光庄严”,“香光庄严”,藏文当中好像有经常念佛的人得到佛的加持,这个就称之为“香光庄严”。

 

下面大势至菩萨,他是这样说的: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我在因地的时候,其实通过念佛,念阿弥陀佛,心里观想阿弥陀佛,这样入于无生法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世界当中,我也是让很多人舍弃自己世间的念头,然后念佛。”有些说是:“摄受这些人念佛,然后念佛的这些人‘归于净土’,往生到极乐世界。”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圆通,我就没有别的选择了,我觉得是六根全部摄收,只是清净地忆念佛陀的这种相续。”声念也好,智慧也好,凡是我们说是一心念佛,专心念佛,一门深入。

 

净土宗的很多大德也有很多的窍诀吧。我们其实口里面念佛的话,心里面一定会是念佛的,如果口里也不念,心里也是很难念的。

 

“这样的这种念佛相续不断,实际上这就是得念佛三摩地。对我来讲应该是见大是最主要的一个见解,最重要的一个往生或者说是修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斯为第一’。”

 

那么这一卷已经讲完了,我们明天再下面的第六卷讲一下就可以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